小学音乐教学基本要求汇总十篇

时间:2023-06-27 16:06:43

小学音乐教学基本要求

小学音乐教学基本要求篇(1)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新课程标准》和新的小学音乐教学大纲的全面实施,给小学音乐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小学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与契机。新课标的实施要求教师尽快更新理念,调整行为,转变角色。音乐新课程也对音乐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在教育观念、知识结构、教学方式等方面加强基本素质的培养。音乐新课程要求教师立足于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来组织教学活动,注重学习过程与学习方式, 强调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使他们内在的发展需求和音乐教学相吻合,实现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地发展。我长期工作在小学教育的第一线,深感基层小学音乐教育仍存在较多问题,一时还难以满足新课标和大纲的要求,这些都是困扰基层教育改革所面对的难点问题,也是促进教育发展需要掌握的重点问题。基层音乐教育目前有两个极端:有的学校一方面突出音乐教育的艺术化、专业化,另一方面又时常出现音乐教育的边缘化、简单化。为了消除音乐教学这两个极端带来的影响,我认为音乐教育教学改革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尝试。

一、提高基层音乐教师基本素质

随着中小学音乐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传统小学音乐教学中旧的教学理念和教育模式日益显露其弊端。在基层音乐教师中,专业教师不多,教学水平参差不齐,在新形势下要培养合格的音乐师资人才尤为重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着眼于人在课程中的地位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课程观念的改变, 期待的是教师要从执行者转变为建设者,学生要从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探索者,注重教与学行为的变化和创新, 这是新一轮课程改革顺利进行的重要前提和保障,教学改革也必须从多方面来加强音乐教师基本素质的培养。

1、培养具有专业音乐素养和综合知识结构的学科带头人

作为中小学音乐教师应具有扎实的音乐专业知识和具备较丰富的教学经验,能够胜任音乐学科知识的常规教学,小学音乐教学也要培养音乐专业的教学骨干和学科带头人。音乐新课程强调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强调音乐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强调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综合的审美能力。这些要求促使我们在教师培养过程中,要紧随时代的发展,多领域摄取与音乐课程相关的学科知识,如语文、历史、地理、心理、民族、民俗等学科的新知识,学习促进学生思维和人格发展的教育教学方法,形成开放型知识结构,使教师具备较强的教学组织能力、教学研究能力、教材处理能力、媒体运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音乐教师必须要有相关声乐理论知识和教育学背景

新课程要求小学音乐教师不仅本身具有较强的歌唱能力,还应具备声乐理论知识的讲授能力、声乐或唱歌课的教学能力。通常所说的“专业化”就是指音乐教师的专业业务水平,新课程改革对音乐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由于受传统音乐教学目标定位的影响,音乐教学可能更注重于音乐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音乐教学也不仅仅是音乐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而是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与人文素养的整体提高,相应对音乐教师基本素质的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也不仅是能唱歌、会乐器、能歌善舞就是一位合格的音乐教师,而要从教师的专业素养、文化素养、职业素养等多方面对音乐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但长期以来,包括在音乐教师的培养教学中,往往对声乐理论的教学不够重视,教师经验性的教学方式仍占据了主导地位。教师往往着重于声乐技能的训练,而忽视将声乐训练中带有规律性的知识作系统的讲授,对于教学内容的讲解也常常带有很大的随意性,既不系统也不规范。有的教师虽掌握了一定的声乐技能,但对声乐理论知识知之甚少,出现了只会唱,却讲不出所以然的现象。音乐教师要掌握歌唱的姿势、发声器官的构成、发声基本原理、声乐与艺术语言以及声乐发展史等, 增加学生对本学科知识的认知与了解。

3、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观念

以人为中心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即:“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首先强调转变教育观念,传统的教学比较习惯于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来组织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忽视了学生的发展需求。音乐新课程要求教师立足于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来组织教学活动,注重学习过程与学习方式, 充分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使他们内在的发展需求和音乐教学相吻合。小学音乐和艺术教育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教育,不是面向少数尖子的专业艺术教育,也不是一种职业培训教育,为此,我认为,小学音乐教育要通过提供给学生感受、表现、创造艺术的机会,使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实践活动之中,并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学习最基本的音乐知识,以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和爱好,使学生获得音乐审美的体验和享受。也要提高提高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和表现能力,奠定其终生喜欢音乐、享受音乐、学习音乐的坚实基础。同时,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出学生的个性、创新精神及合作意识,陶冶情操并为其他方面的学习创造有利的条件,以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二、改进方法提高音乐教学效果

小学音乐教学基本要求篇(2)

2001年7月,我国颁布并实施了《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这是我国基础音乐教育改革的重要标志。在这项重大的改革中,从事基础音乐教育的教师承担着不可替代和义不容辞的义务与责任,他们是开展基础音乐教育改革、实施“新课程标准”要求的主要力量。高师音乐教育是基础音乐教师培养和培训的主要渠道,高师音乐教育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基础音乐教师素质的建构。在新课标实施多年的今天,研究高师音乐教育如何适应“新课标”要求下的基础音乐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的音乐教育人才、适应基础音乐教育市场的需求、改变传统专业化的培养观念,以及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教学策略等,无疑更具有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一、当前中小学音乐教师教育质量现状

1.教师音乐专业知识不全面、知识结构失衡。调查中我们发现,有的教师毕业时由于受所学专业及爱好的限制,在音乐的某一领域很有特长,或在声乐方面、或在器乐演奏方面、或在理论方面有较深的造诣,但偏科现象比较突出;还有的音乐老师在音乐教育教学、音乐教育心理学、新课程标准方面的知识明显不足,对国内外教育思想及相关学科知识特别是姊妹艺术知识、艺术之外的文化知识、民族民间音乐知识等方面明显薄弱,知识结构失衡,不能更好地胜任一线教育教学工作。

2.音乐教师专业基本技能和教学技能参差不齐。调查结果表明,部分音乐教师虽然具有基本的音乐理论和技能,具有某方面的音乐专业特长,但实际教学水平却很有限。如在与教师交谈的过程中,一位教师这样告诉我们:“一支歌,我能唱好,能处理好换气、换声、声带的控制及高低音的处理,但是如何让学生学会这种方法、让他们更好地掌握这方面的技巧,我却不知道用什么教学方法”。

3.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手段在音乐教育中的运用与普及程度不够。音乐作为融知识传授、技能培养、人文素养、审美情趣为一体的学科,掌握、运用多媒体方法进行教学是非常必要的。然而调查表明,有60%的中小学音乐教师从来没有用过多媒体教学方法进行音乐教学,有27%的教师也只是在上公开课时偶尔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辅助教学,而平时很少或根本不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方法。这说明现代信息技术方法在中小学还没有得到广泛的普及,一些教师还不能够熟练地运用这种方法进行教学。

4.音乐教育的专业化倾向违背了基础音乐教育的规律。在音乐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上,由于受师范专业教育的影响,重教师的讲授,轻学生的主动参与;重知识技能的训练,轻对音乐的鉴赏与理解;重教学的结果,轻教学的愉悦过程;重音乐课程的辅德价值,轻音乐课程的审美价值,从而漠视音乐教育在开发潜能、培养创造力、完善人格及美化人生等诸多方面的独特作用,也导致了在音乐教育教学实践中,音乐课程审美性和艺术性的丧失。

5.教师不能很好地把握、运用新课程标准。在当前实际教学中,很多音乐教师对新的课程标准理解得不透彻,也不知道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完成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而只是过分地强调学生学习的结果,忽略他们对音乐体验的过程和参与态度。教师在评价学生的音乐成绩时,主要是看他们掌握知识、技能的程度与水平,即仅仅重视音乐基本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而忽视对学生音乐感受力及表现力的培养。

总之,大多数音乐教师都具备一定的音乐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和一定的教育实践经验,基本能够根据课本的要求安排、组织一些音乐活动。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一些音乐教师在知识结构、能力水平、教育教学观念及教学方法等方面,仍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而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当前师范院校音乐专业的定位不准,即在培养目标上与现行的中小学音乐教育要求还没有接轨。

二、反思目前高师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

1.师资队伍高技能化的培养模式。音乐师范院校教育分科过细、专业性过强。当一些已毕业或在读的师范生被问及所学专业时,大部分回答的是:我学的是钢琴专业、我学的是声乐专业,而很少有人说我学的专业是音乐教育。从上面的问答,可以看出,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概念还不是十分清楚,也比较模糊,这和我们音乐师范教育专业化的培养是分不开的。其结果就是淡化了音乐师资队伍的教育职业意识,形成重技能、轻理论、片面追求单一技能提高的学习导向,培养出的部分教师专业技能单一,知识面较窄,导致教师人文素养和知识结构的严重失衡。这与音乐教育对教师教学素质全面化的要求是相悖的。

2.课程设置和内容比例等不尽合理。在课程设置上,过于强调音乐学科本位,门类过多,追求单科课程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窄、专、深的课程体系,从而使课程之间缺少横向联系,缺乏互相渗透和整合,课程结构比例失调。只注重专业知识,忽视综合文化知识,就会使文化课程形同虚设,无法起到真正提高文化素质的作用,导致学生的人文素质较低。这种以专业音乐院校教育模式办师范音乐教育的做法,难以适应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迫切需要,而与学生将来就业要求不相符合的发展趋势无疑也是对学生前途的一种误导。

3.教学沿用专业院校的方法,没有师范院校特色。在教学中,由于高师音乐教育存在着向专业音乐院校看齐的现象,使学生在专业思想和专业知识的要求上偏离了师范院校音乐教学目标的方向。他们只重视对选修、主修课,及唱、奏技巧的学习,而对其他科目的学习不重视,致使学生从事音乐教育的实践能力较弱,影响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4.为基础教育服务的观念不牢固,不能与音乐新课标的需求相适应。高师音乐教育存在着严重的与基础音乐教育相脱节的现象。高师音乐教育忽视来自基层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声音,没有及时地调整和改革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为培养适应“音乐课程标准”要求的优秀音乐教师创造条件。特别是在课堂教学、课外辅导、节目编排等方面的能力及相关知识的掌握,与基础音乐教育的要求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毕业生到了教学岗位后才发现,由于在学校所学知识和所掌握的能力不够全面,而无法胜任基础学校的音乐教学工作。由此可见,高师音乐专业教育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基础音乐教育发展的瓶颈,直接影响着基础音乐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和教学质量与水平,影响了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和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

三、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的几点构想

1.发挥高师音乐教育的引领,建立以地方高校为依托的音乐师资培训基地。作为音乐教师培养基地的地方高校,应在当地各市县建立培训基地,积极干预中小学和社会音乐教育,发展非全日制成人音乐教师教育,为当地在职中小学音乐教师提供有效的业务培训。对中小学音乐教师除了在专业理论、技巧上进行培训外,还要开设音乐教育学、音乐心理学、音乐教法等有关课程。结合实际,采取案例教学法、问题教学法、课堂调查法等更直观、更生动、更具思辨性的教学方法,让学员在观察、体验中增长教学经验,在评价、质疑中反思各种教育现象,在调研、讨论中将教育理论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使其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同步提高。通过熟悉教材、分析教材、课例研究,加深在职教师和“准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充分发挥地方高校对当地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引领和指导作用。

2.高师音乐教学模式应呈现多元化。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要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育思想,建立适合基础音乐教育发展的教学模式。具体地说,一是在课堂教学中,要多创造机会让学生进行自我讲解、相互辅导、共同提高,使学生在边做、边学、边练的过程中掌握知识。要致力于把音乐教学作为各种感性体验、探索、发现和认知的手段,从而挖掘和培养学生的内在潜力和综合智能。二是专业教师应到基层学校去挂职锻炼,这样有助于了解基础音乐教育,了解当前中小学需要什么样的音乐教师。三是要采取多种途径和形式,走出校园,组织学生参加教育实习和教育观摩实践,参加社会上组织的一些有意义的音乐实践活动,进而培养学生适应社会需要的能力。四是要把专业教学内容与情境相结合,把教育原理与教学实践相结合,进行情境教学、案例教学,让学生从入校学习开始,就面临作为一个未来基础教育的教师所应接受的种种挑战,在思想上牢固树立起作为一个现代合格的人民教师的专业思想。

3.以适应基础音乐教育需要为出发点设置音乐专业课程。在课程地设置和安排上,必须有明确的指导思想,既要考虑适合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的需要,又要考虑到未来的发展;要针对“新课标”内容中的四大“教学领域”和学生实际,以及学生将来从事的职业与社会发展的现状来设置课程。要改革不适应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教学内容和形式,突出学生学习领域内容的整合性和综合性。基础音乐教育应多以活动课为主,要适当增加一些应用型技能课的时数,如即兴伴奏、乐队编配常识、舞蹈编导等,以丰富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内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课外艺术活动的组织能力。

4.高校音乐教师要转变和更新教育观念。新的教育观念是推动教学创新和改革的基础,具备新的教育观念、新的教育方法和新的教育技术,是新时期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师素质的主要标志。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师应彻底改变那种把音乐教育仅仅当做传授音乐知识与技能的狭隘眼界,真正把音乐教学作为自主学习、交流和探索音乐艺术的过程。要注意搜集教育信息,了解代表时代特点的教育教学观念、研究成果和教改思路,要主动更新现有的专业知识,改进陈旧的教学方法,以适应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5.立足中小学音乐教育的需要,体现师范性。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教育专业要坚持师范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专业教育教学要紧紧围绕基础音乐教育的要求进行不断的研究,及时对学科建设、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进行合理的调整,做到教育教学能够适应基础音乐教育及合格基础音乐教师的要求,真正体现出“师范性”,并在实践中找出与基础音乐教育要求的差距,从调查中了解基础音乐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明确高师音乐专业教育教育教学的改革方向,制定具体措施,使高师音乐教育教学真正服务于基础音乐教育,成为基础音乐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坚强后盾。

6.积极构建新的教育实习模式。教育实习是高师音乐专业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高师音乐专业教学目的、体现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培养合格基础音乐教师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学生实际教学能力的重要手段;是高师音乐专业“师范性”的象征。针对目前高师音乐专业在学生即将毕业的前一学期安排仅一次实习的方式,对此,要积极地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革,即要将学生的教育实习安排在学生入学到毕业学习全过程的始终。包括教学基本功训练、教育调查、教育见习、模拟教学、教材教法研究、教学实践、教育实习等活动,还包括课内教育实习与课外教育实习、校内教育实习和校外教育实习、有形教育实习与无形教育实习相结合的教育实习方式。这些实习方式以其“长期性”为最大特点,可以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尽早地进入教师角色。如果这种实习方式能够真正在高师音乐专业教育教学中实施与推广,将对基础音乐教师队伍的建设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7.培养学生多媒体网络教学能力。随着时代的前进,多媒体和网络的发展为教育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改革,还要培养学生把传统技能与现代教学技术融为一体、协同互补以及应用开发利用cai教学课件等能辅助教学的信息技术处理能力,通过电脑网络学习音乐的边缘学科知识,为未来基础音乐课堂教育教学的现代化技术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8.充实、完善教材体系。针对目前教材中缺乏对我国民族、民间音乐内容介绍的问题,要鼓励高师音乐教师在新课标的引领下,结合基础音乐教育教学实际对现有教材进行拓展与整合。要充分利用本地区的各种音乐教育资源,建设富有地方文化特点和校本特色的音乐课程。不断地加强对教材的研究和培训,使教材能更适合基础音乐教育的需要。

参考文献:

小学音乐教学基本要求篇(3)

同时,学校、家长以及学生对于学习音乐的重视程度也在逐渐加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培养意识已深入人心。

在此基础上,各中小学对于音乐教师的需求层次也在不断提高,从原来的要求专科及以上到现在的要求本科及以上,从原来的要求只需会教音乐课到现在的要求音乐全能型人才。同时,由于音乐课程的“副课”性质,中小学对于音乐教师的招聘数量不会较大增加。所以,想从事教师行业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不断增加,怎样的音乐人才才能符合社会需求,作为高等师范院校如何针对此问题进行教育教学改革,这些都是我们亟须解决的问题。

二、中小学音乐教师应具备的专业修养

高校音乐教学改革事业发展迅速,努力为社会输送大量高素质音乐教师人才,在此基础上,需要对中小学音乐教师应具备的专业修养进行分析,为高校音乐教学改革奠定目标基础。

1.拥有较强的专业基本功及综合艺术素养

优秀音乐教师的基础在于拥有较强的专业基本功,这是能够进行良好音乐教学的基础修养。首先,演唱基本功扎实。演唱是中小学音乐课堂最能接受也是最普遍的教学方式,老师通过声情并茂的范唱,使学生能够生动地了解歌曲的艺术形象、意境,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这就需要音乐教师在音准、节奏、艺术表现力等基础技能方面掌握扎实。其次,音乐理论基本功扎实。音乐理论包括基础乐理知识、中外音乐史以及视唱练耳技能。这些理论知识是始终贯穿中小学音乐教学的重点,也是全面提升学生音乐素养的基础。最后,拥有扎实的钢琴即兴伴奏基本功。即兴伴奏是音乐课堂的重要教学手段,通过即兴伴奏进行教师范唱,学生跟唱,还可根据学生的具体演唱情况进行转调,使学生能够在适合的伴奏中学会歌曲,体会生动形象的音乐主题。

在拥有较强的专业基本功基础上,综合艺术素养至关重要。这就要求音乐教师不仅只限于演唱教学,还需要将歌曲所映射的音乐拓展知识、社会热点、爱国主义精神融入课堂,使学生通过音乐教学,提升音乐审美能力,提升爱国热情,体会音乐所展现的深层次意义。同时,音乐教师也需要对于民族乐器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将民族的瑰宝充分地展现给学生,培养其民族自豪感和民族保护意识。

2.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能力

通过大学的学习,从事音乐教学的大学生普遍具有较强的理论基础,但是,“高分低能”的现象也屡见不鲜。只有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才能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游刃有余。具体来说,一节音乐课堂时间如何合理安排,课前律动怎样进行,主题音乐采用怎样的形式进行教学更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进行互动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音乐教师在强有力的理论基础上不断地实践、虚心学习,总结教学经验,为更好地进行音乐教学奠定基础。

3.调动学生音乐学习兴趣的能力

兴趣是学习的源泉,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至关重要,音乐教师应具备此项能力。首先,音乐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及学习特征,把握中小学学生爱动的行为特征,在课前律动环节让学生伴随欢快的节奏活动起来,在活动过程中体会、学习节奏。其次,音乐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表现,在表扬中提高学习兴趣。例如:在小乐器的演奏活动中,在歌曲的演唱学习中,以学生的表现为主题,老师起到引导、鼓励的作用,使教与学突破原有模式。最后,音乐教师应良好把握课堂,使音乐课堂在活动中区别于其他学科。音乐具有活跃性、能动性等特点,在音乐教师的引导下,音乐课堂不应沉浸于课本和跟唱学习中,加入一些肢体动作表达节奏,加入一些肢体表演展现歌曲的内容等等,都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因材施教的能力

中小学学生在音乐学习方面普遍存在乐感及基础参差不齐、学习能力高低不等等情况,如何使在不同层次的学生以自身条件为基础,良好地学习音乐、接受音乐,这就需要音乐教师具备因材施教的教学能力。首先,对于所教授学生有较深了解,他们的基本音域所处位置,每个年龄段有哪些特点,哪些学生有学习演唱及乐器的基础,有多少学生来自农村没有接触过音乐。其次,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订教学计划及教学方式,既为有基础的学生提供表现机会,又激发没有基础学生的学习热情。既为广大学生讲授音乐的知识,又使没有基础的学生能够跟上音乐教学的步伐。通过因材施教,使学生能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5.以活动为载体,拥有较强的组织能力

音乐类活动是音乐表现的良好载体,如:中小学教学过程中的小合唱、文艺会演等等,通过音乐活动,不仅使学生的音乐基础有所提高,更要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心理素质有所加强。而在此过程中,音乐教师起到了不可替代的指导作用,拥有较强的组织能力更是重中之重。如何组织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适合他们的合唱,如何组织一场有特色的文艺演出,如何针对学生的表演进行指导,这些都在考验一名合格音乐教师的组织能力。

三、当今中小学音乐教师培养

在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大发展、大改革的背景下,基于以上音乐教师应具备的专业修养,并结合高校音乐教学特点,总结出当今中小学音乐教师培养的措施如下:

1.以专业技能为基础,培养全能型音乐教师

扎实的专业技能是对音乐教师的最基础培养目标,在此基础上,对于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培养还包括一定的声乐演唱、音乐理论、钢琴即兴伴奏等技能,使其能够融会贯通,综合运用到音乐教学实践中。而这些技能的培养,需要在高校教育中全面提升。同时,增加教学实践课程,培养音乐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因材施教的能力以及语言组织表达能力。使其拥有良好的课堂驾驭能力,最大限度地启发学生进行音乐学习,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表现力。

同时,对于音乐教师的培养不能仅限于音乐专业的知识,应向全能型人才发展。例如:粉笔字基本功、写作能力、创作能力等,同时,还应该扩大音乐教师的知识范围,提高音乐教师的综合素质。

2.增加实践环节,提高音乐教师的教学能力

在“高分低能”的大环境下,普遍师范类音乐学生拥有较高的专业及理论基础,但在教学实践中却难以施展,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缺乏实践及教学经验,在毕业后很难马上进行音乐教学工作。所以,高校应加大教学改革,增加学生实践环节,在实践中提高教学能力。首先,改革课程设置,增加教学实践型课程,使学生在高校学习过程中较早树立教学理念,增加实践经验。其次,加强实习力度,例如:“国培计划”等实习环节还需扩大涉及面,使大部分师范类音乐教师都能参与。

3.增加先进教学方法的培养

教学方法的好坏对于音乐课堂至关重要,优秀的音乐教学法对于提高中小学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率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所以,在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过程中,应加大教学方法的培养力度。首先,奥尔夫教学法,奥尔夫教学法起源于德国,是近几年中小学较常用的教学形式,它突破了一般课堂的“教与学”,使学生围坐在一起,在音乐、节奏中学习,体会音乐,此方法既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在玩乐中、律动中完成学习任务。其次,柯尔文手势教学,柯尔文手势将“do re mi fa sol la si ”七个基本音级形象地用手势表现出来,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学生生动、形象地体会了音级及音阶的高低关系。在中小学音乐教师拥有良好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教学活动一定会事半功倍。

4.培养与时俱进、积极进取的音乐教师

在高校音乐教师的培养过程中,要不断培养教师与时俱进、积极进取的教学理念。在《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广泛推广与实施之际,高校应积极组织师范类音乐学生进行培训,使其能够充分了解新课标精神,并通过自身深入学习,将全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融入未来的教学过程中,使自身教学水平能够符合一线教学的新要求。这就需要高校教育中突出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顺应时代、与时俱进的思想理念,切实、积极地了解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基本精神和思路,改变只注重技能技巧的传统思想。

同时,应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不能只依靠已有的专业基础进行教学,忽略继续学习的重要性,只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先进的教学方法才能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穆塞尔,格连合,著.中小学音乐教学法[M].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

[2]张向荣.对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培养新模式的思考[J]. 教育与职业,2012(8).

小学音乐教学基本要求篇(4)

教师专业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

音乐具有唤醒、联系和整合人格的力量,它通过对人审美能力的发掘和培养,通过建构人的审美心理结构而达到对人的心灵陶冶和人格塑造,促进人的感知、情感、想像等感性方面的健康成长。因此从本质上而言,正如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多次强调的那样,“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基础教育阶段的音乐教育更是如此,即它不是音乐的专业教育或职业教育,它尊重每个孩子都有成为音乐家的可能,但却不以造就音乐家为己任,其基本目标是“育人”。

基于此,《音乐课程标准》将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总体目标设定为:通过音乐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较之原有的音乐课程大纲,《音乐课程标准》在教育内容课程目标和基本理念等方面都有不少创新之处,主要表现为:

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通过对音乐作品情绪、格调、思想倾向、人文内涵的感受和理解,培养音乐鉴赏和评价的能力,养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使学生在真善美的音乐艺术世界里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

凸现学生音乐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强调通过体验、模仿、探究、合作等方式进行音乐学习;

在学生掌握音乐基础知识与音乐基本技能的基础上,通过学习浅显的音乐创作常识和技能使其能以自由、即兴的创作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培养学生的音乐创作能力;

培养学生认识音乐与相关文化的联系,使得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学过的知识,认识音乐的社会功能,理解音乐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弘扬民族音乐,并以开阔的视野,学习、理解和尊重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树立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

概言之,《音乐课程标准》突出了一种理念,即音乐教育不是一种技能教育,而是审美教育,应当通过音乐的熏陶,通过声音艺术,提高学生的情趣。因此,应从根本上理解音乐课的价值,突出艺术教育的特点,同时渗透对学生理想、道德品质的培养,落实对学生的全面教育。对于音乐课程而言,其特质是情感审美;其教育方式是以情感人,以美育人;其教育效应主要不在于知识和技能的习得,而是体现在熏陶、感染、净化、震惊、顿悟等情感层面上。所以说,音乐教育的根本机制,在于有情感的教师面对有情感的学生。从课程目标来说,音乐课程最核心的目标就是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

毋庸置疑,音乐教育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必将会使音乐教师面临新的要求与挑战。概括而言,对于这一阶段的学生而言,接受音乐教育并不在于音乐知识、技能的习得,而在于教师的启迪、激励、唤醒、感染和净化等美感效应的体验上。那么对于这一阶段的音乐教师而言,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凭借自身渊博的知识、娴熟的音乐表达能力、积极的专业精神与丰富的创新精神,不断地启迪、激励、唤醒、感染和净化学生,使他们能够不断地发现、体验和创造美感。而这不可避免的就会涉及到教师专业素质的变革。

关于教师专业素质的研究起源于克拉茨(Kratz)。在承认教师是一门专业的基础上,他于1896年首先采用调查问卷的方法研究优秀教师的素质,从而开启了教师专业素质研究的先河。时至今日,已有相当多的研究结果。在本文中,笔者采用这样的定义:教师专业素质即为“教师拥有和带往教学情境的知识、能力与信念的集合,它是在教师具有优良的先存特性的基础上经过正确而严格的教师教育所获得的综合的心理品质”;它“以一种结构形态而存在”;是教师专业对从业人员最基本的整体要求。

虽然教师专业素质“以一种结构形态而存在”,我们不应将其基本范畴割裂开来。但鉴于我国实际并与人们的思维习惯保持一致,这里对于“音乐教师专业素质”范畴的界定,我们仍以因素分析的方法,将音乐教师专业素质分为专业信念、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智慧等基本组成范畴,即作为当代中国基础教育事业的实践者和创造者,作为一名专业人员的音乐教师,依照《音乐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以及相关音乐教师专业素质的研究与实践,其专业素质应具有以下几方面的基本要求。

(一)专业信念

我们很难想像一个没有坚定专业信念的教师会积极主动地从事音乐教育,特别是在当前我国音乐教育在大多数地方、在很多时候还处于“边缘地位”之际,是否具有坚定的专业信念更是教师专业化、教师专业发展的先决条件。

(二)专业知识

长期以来,音乐教育的实践与研究过多地偏重音乐技能技巧,以致割裂了音乐教育与音乐本身所蕴含的文化底蕴的有机联系。随着课程改革综合化取向的不断增强,《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提倡学科综合,包括音乐教学不同领域之间的综合,音乐与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姊妹艺术的综合以及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综合。同时,为求胜任音乐教学任务,音乐教师必须具有相应的教育教学知识。因此,音乐教师的专业知识就不仅仅是音乐学科知识,而是:

音乐相关学科及一般文化知识

音乐学科知识

教育学科知识

(三)专业能力

在不断强调综合,不断强调教师课程意识的今天,仅仅具有基本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知识已不足以构成较为完善的音乐教师专业素质,而应在此基础上,具有与他人交流合作以及不断反思、进行研究的专业能力,从而形成合理的音乐教师素质能力结构。

音乐能力

教学能力

合作能力

科研能力

(四)专业智慧

教师专业智慧是教师通过实践探索、积累而形成的专业素养,属于教师专业能力的高级水平。有教育智慧的教师具有下列特征:

教师能够敏锐感受、准确判断处于生成和变动的教育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新趋势及新问题;

教师能够把握教育时机、转化教育矛盾;

教师能够根据实际情境选择和决策、调节自己的教育行为;

教师能够使学生积极投入学校生活,热爱学习和创造,并愿意与他人进行心灵对话。

音乐教师专业素质的四个方面紧密相关,不容割裂,在音乐教育教学过程中各有其地位与功能,其中,专业智慧是音乐教师专业能力的高级水平,也是教师专业素质的综合体现;专业信念是教师实现音乐教育美育目标的重要人格和伦理保障;专业知识是音乐教育教学工作得以成功的知识保障;专业技能则为音乐教育教学的成功提供了技能保障。对于一名合格、优秀的音乐教师而言,要想把音乐的美感传达给每一位学生,使他们在获得美的享受与体验的过程中也能够品尝到在灵动中成功创造的喜悦的话,首先就应当使自身具备这四方面的专业素质。

从上面对新课程标准下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师专业素质的界定来看,音乐教育培养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的情感导向、人格魅力、创新精神以及教师的专业水平、综合能力等。但由于对升学率的片面追求,中小学虽然设有音乐课程,但往往流于形式,有部分中小学,尤其很多农村的学校根本没有音乐教师。此外,许多人包括很多音乐教育工作者在内,对于音乐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也存在偏颇,认为音乐课可有可无。等等这些因素导致了我国目前中小学音乐教师素质较为低下的状况,只具备一般的音乐学科知识,缺乏系统全面的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方法、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以及相应的文化知识和品德修养,更少具有勇于开拓、敢于创新的精神,难以肩负《音乐课程标准》要求下的职责与重任。培养和选拔合格、优秀的音乐教师已成为当务之急。

《音乐课程标准》要求下的具有新的专业素质的优秀音乐教师的造就,离不开高等师资培养机构。反观音乐教师高等师资培养机构,却是问题多多,主要表现为重专业,轻人文,专业培养过于狭窄等,其培养目标与《音乐课程标准》所要求的新的优秀音乐教师尚有一定差距。因此,高等师资培养机构的改革,特别是培养目标以及课程等方面的改革是新的优秀音乐教师专业素质得以实现的重要保障。鉴于《音乐课程标准》对音乐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我们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其一,从“头”抓起,在音乐专业师资的招生过程中注重专业人文并重。目前,高师院校的艺术类考生在高考中成绩普遍偏低,文化素质相对较差。例如在录取新生时,不仅数学不计入总分,而且其他文化课的分数要比一般文科的录取分数低几十分。入学后,人文类的课程很少,又缺乏综合素质培养的教育机制,以致形成了“高技术、低文化”的人才知识技能结构。升学后,学业上的压力又使其忙着学专业,对文化课的学习无形中更会松懈。这很容易形成一种恶性循环:成绩越差越学音体美;越学音体美,知识面越是狭窄。这一现状如不扭转,不仅影响着今后中小学音乐教师的整体素质与水平,更无法通过音乐教学扩大中小学生的文化视野和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将会直接阻碍《音乐课程标准》的贯彻与实施。有鉴于此,在高校招生时,应要求考生除了必须具备良好的学习音乐的条件(良好的音乐感觉、灵敏的听觉、一定的音乐理论基础知识、一定的演奏演唱能力、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舞蹈基础等)之外,还必须具有扎实的文化课知识。

其二,确立“培养多能一专音乐人才”的音乐师资培养目标。高师音乐教育课程改革应倾听来自中小学的声音。针对中小学音乐教育实践的实际需求,一名合格的音乐教师不仅要掌握广博的音乐方面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还应具备音乐表现和音乐鉴赏的能力,掌握科学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接受教师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的训练,胜任中等学校音乐教学工作,并能组织课外音乐活动;不仅要初步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刊,了解国内外音乐教育发展动向,具有初步的科研和创作能力,还要有一项突出的专长,使自己熟练掌握其中一种器乐和声乐演唱,这样,才能适应中小学音乐教育实践的需要。这方面,我们可在新生入校后,先不分专业,经系统地必修声乐、舞蹈、器乐两年后,成绩合格者才可以申报专业。如某项专业特别突出者,可在多项发展的基础上继续攻读该项专业;如基础学科不合格,则一直全部必修到底,不予以申报专业资格。这种做法,既可以保证那些各项专业均衡发展的学生将来顺利从教,又可以给某项专业特别突出的学生一个宽松的攻读机会,使其能在特长专业上有所作为,颇有借鉴意义。

小学音乐教学基本要求篇(5)

 

2001年7月,我国颁布并实施了《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这是我国基础音乐教育改革的重要标志。在这项重大的改革中,从事基础音乐教育的教师承担着不可替代和义不容辞的义务与责任,他们是开展基础音乐教育改革、实施“新课程标准”要求的主要力量。高师音乐教育是基础音乐教师培养和培训的主要渠道,高师音乐教育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基础音乐教师素质的建构。在新课标实施多年的今天,研究高师音乐教育如何适应“新课标”要求下的基础音乐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的音乐教育人才、适应基础音乐教育市场的需求、改变传统专业化的培养观念,以及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教学策略等,无疑更具有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一、当前中小学音乐教师教育质量现状 

 

1.教师音乐专业知识不全面、知识结构失衡。调查中我们发现,有的教师毕业时由于受所学专业及爱好的限制,在音乐的某一领域很有特长,或在声乐方面、或在器乐演奏方面、或在理论方面有较深的造诣,但偏科现象比较突出;还有的音乐老师在音乐教育教学、音乐教育心理学、新课程标准方面的知识明显不足,对国内外教育思想及相关学科知识特别是姊妹艺术知识、艺术之外的文化知识、民族民间音乐知识等方面明显薄弱,知识结构失衡,不能更好地胜任一线教育教学工作。 

2.音乐教师专业基本技能和教学技能参差不齐。调查结果表明,部分音乐教师虽然具有基本的音乐理论和技能,具有某方面的音乐专业特长,但实际教学水平却很有限。如在与教师交谈的过程中,一位教师这样告诉我们:“一支歌,我能唱好,能处理好换气、换声、声带的控制及高低音的处理,但是如何让学生学会这种方法、让他们更好地掌握这方面的技巧,我却不知道用什么教学方法”。 

3.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手段在音乐教育中的运用与普及程度不够。音乐作为融知识传授、技能培养、人文素养、审美情趣为一体的学科,掌握、运用多媒体方法进行教学是非常必要的。然而调查表明,有60%的中小学音乐教师从来没有用过多媒体教学方法进行音乐教学,有27%的教师也只是在上公开课时偶尔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辅助教学,而平时很少或根本不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方法。这说明现代信息技术方法在中小学还没有得到广泛的普及,一些教师还不能够熟练地运用这种方法进行教学。 

4.音乐教育的专业化倾向违背了基础音乐教育的规律。在音乐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上,由于受师范专业教育的影响,重教师的讲授,轻学生的主动参与;重知识技能的训练,轻对音乐的鉴赏与理解;重教学的结果,轻教学的愉悦过程;重音乐课程的辅德价值,轻音乐课程的审美价值,从而漠视音乐教育在开发潜能、培养创造力、完善人格及美化人生等诸多方面的独特作用,也导致了在音乐教育教学实践中,音乐课程审美性和艺术性的丧失。 

5.教师不能很好地把握、运用新课程标准。在当前实际教学中,很多音乐教师对新的课程标准理解得不透彻,也不知道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完成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而只是过分地强调学生学习的结果,忽略他们对音乐体验的过程和参与态度。教师在评价学生的音乐成绩时,主要是看他们掌握知识、技能的程度与水平,即仅仅重视音乐基本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而忽视对学生音乐感受力及表现力的培养。 

总之,大多数音乐教师都具备一定的音乐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和一定的教育实践经验,基本能够根据课本的要求安排、组织一些音乐活动。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一些音乐教师在知识结构、能力水平、教育教学观念及教学方法等方面,仍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而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当前师范院校音乐专业的定位不准,即在培养目标上与现行的中小学音乐教育要求还没有接轨。 

 

二、反思目前高师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 

 

1.师资队伍高技能化的培养模式。音乐师范院校教育分科过细、专业性过强。当一些已毕业或在读的师范生被问及所学专业时,大部分回答的是:我学的是钢琴专业、我学的是声乐专业,而很少有人说我学的专业是音乐教育。从上面的问答,可以看出,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概念还不是十分清楚,也比较模糊,这和我们音乐师范教育专业化的培养是分不开的。其结果就是淡化了音乐师资队伍的教育职业意识,形成重技能、轻理论、片面追求单一技能提高的学习导向,培养出的部分教师专业技能单一,知识面较窄,导致教师人文素养和知识结构的严重失衡。这与音乐教育对教师教学素质全面化的要求是相悖的。 

2.课程设置和内容比例等不尽合理。在课程设置上,过于强调音乐学科本位,门类过多,追求单科课程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窄、专、深的课程体系,从而使课程之间缺少横向联系,缺乏互相渗透和整合,课程结构比例失调。只注重专业知识,忽视综合文化知识,就会使文化课程形同虚设,无法起到真正提高文化素质的作用,导致学生的人文素质较低。这种以专业音乐院校教育模式办师范音乐教育的做法,难以适应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迫切需要,而与学生将来就业要求不相符合的发展趋势无疑也是对学生前途的一种误导。 

3.教学沿用专业院校的方法,没有师范院校特色。在教学中,由于高师音乐教育存在着向专业音乐院校看齐的现象,使学生在专业思想和专业知识的要求上偏离了师范院校音乐教学目标的方向。他们只重视对选修、主修课,及唱、奏技巧的学习,而对其他科目的学习不重视,致使学生从事音乐教育的实践能力较弱,影响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4.为基础教育服务的观念不牢固,不能与音乐新课标的需求相适应。高师音乐教育存在着严重的与基础音乐教育相脱节的现象。高师音乐教育忽视来自基层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声音,没有及时地调整和改革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为培养适应“音乐课程标准”要求的优秀音乐教师创造条件。特别是在课堂教学、课外辅导、节目编排等方面的能力及相关知识的掌握,与基础音乐教育的要求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毕业生到了教学岗位后才发现,由于在学校所学知识和所掌握的能力不够全面,而无法胜任基础学校的音乐教学工作。由此可见,高师音乐专业教育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基础音乐教育发展的瓶颈,直接影响着基础音乐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和教学质量与水平,影响了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和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 

三、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的几点构想 

 

1.发挥高师音乐教育的引领,建立以地方高校为依托的音乐师资培训基地。作为音乐教师培养基地的地方高校,应在当地各市县建立培训基地,积极干预中小学和社会音乐教育,发展非全日制成人音乐教师教育,为当地在职中小学音乐教师提供有效的业务培训。对中小学音乐教师除了在专业理论、技巧上进行培训外,还要开设音乐教育学、音乐心理学、音乐教法等有关课程。结合实际,采取案例教学法、问题教学法、课堂调查法等更直观、更生动、更具思辨性的教学方法,让学员在观察、体验中增长教学经验,在评价、质疑中反思各种教育现象,在调研、讨论中将教育理论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使其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同步提高。通过熟悉教材、分析教材、课例研究,加深在职教师和“准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充分发挥地方高校对当地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引领和指导作用。 

2.高师音乐教学模式应呈现多元化。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要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育思想,建立适合基础音乐教育发展的教学模式。具体地说,一是在课堂教学中,要多创造机会让学生进行自我讲解、相互辅导、共同提高,使学生在边做、边学、边练的过程中掌握知识。要致力于把音乐教学作为各种感性体验、探索、发现和认知的手段,从而挖掘和培养学生的内在潜力和综合智能。二是专业教师应到基层学校去挂职锻炼,这样有助于了解基础音乐教育,了解当前中小学需要什么样的音乐教师。三是要采取多种途径和形式,走出校园,组织学生参加教育实习和教育观摩实践,参加社会上组织的一些有意义的音乐实践活动,进而培养学生适应社会需要的能力。四是要把专业教学内容与情境相结合,把教育原理与教学实践相结合,进行情境教学、案例教学,让学生从入校学习开始,就面临作为一个未来基础教育的教师所应接受的种种挑战,在思想上牢固树立起作为一个现代合格的人民教师的专业思想。 

3.以适应基础音乐教育需要为出发点设置音乐专业课程。在课程地设置和安排上,必须有明确的指导思想,既要考虑适合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的需要,又要考虑到未来的发展;要针对“新课标”内容中的四大“教学领域”和学生实际,以及学生将来从事的职业与社会发展的现状来设置课程。要改革不适应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教学内容和形式,突出学生学习领域内容的整合性和综合性。基础音乐教育应多以活动课为主,要适当增加一些应用型技能课的时数,如即兴伴奏、乐队编配常识、舞蹈编导等,以丰富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内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课外艺术活动的组织能力。 

4.高校音乐教师要转变和更新教育观念。新的教育观念是推动教学创新和改革的基础,具备新的教育观念、新的教育方法和新的教育技术,是新时期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师素质的主要标志。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师应彻底改变那种把音乐教育仅仅当做传授音乐知识与技能的狭隘眼界,真正把音乐教学作为自主学习、交流和探索音乐艺术的过程。要注意搜集教育信息,了解代表时代特点的教育教学观念、研究成果和教改思路,要主动更新现有的专业知识,改进陈旧的教学方法,以适应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5.立足中小学音乐教育的需要,体现师范性。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教育专业要坚持师范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专业教育教学要紧紧围绕基础音乐教育的要求进行不断的研究,及时对学科建设、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进行合理的调整,做到教育教学能够适应基础音乐教育及合格基础音乐教师的要求,真正体现出“师范性”,并在实践中找出与基础音乐教育要求的差距,从调查中了解基础音乐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明确高师音乐专业教育教育教学的改革方向,制定具体措施,使高师音乐教育教学真正服务于基础音乐教育,成为基础音乐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坚强后盾。 

6.积极构建新的教育实习模式。教育实习是高师音乐专业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高师音乐专业教学目的、体现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培养合格基础音乐教师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学生实际教学能力的重要手段;是高师音乐专业“师范性”的象征。针对目前高师音乐专业在学生即将毕业的前一学期安排仅一次实习的方式,对此,要积极地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革,即要将学生的教育实习安排在学生入学到毕业学习全过程的始终。包括教学基本功训练、教育调查、教育见习、模拟教学、教材教法研究、教学实践、教育实习等活动,还包括课内教育实习与课外教育实习、校内教育实习和校外教育实习、有形教育实习与无形教育实习相结合的教育实习方式。这些实习方式以其“长期性”为最大特点,可以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尽早地进入教师角色。如果这种实习方式能够真正在高师音乐专业教育教学中实施与推广,将对基础音乐教师队伍的建设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7.培养学生多媒体网络教学能力。随着时代的前进,多媒体和网络的发展为教育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改革,还要培养学生把传统技能与现代教学技术融为一体、协同互补以及应用开发利用cai教学课件等能辅助教学的信息技术处理能力,通过电脑网络学习音乐的边缘学科知识,为未来基础音乐课堂教育教学的现代化技术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8.充实、完善教材体系。针对目前教材中缺乏对我国民族、民间音乐内容介绍的问题,要鼓励高师音乐教师在新课标的引领下,结合基础音乐教育教学实际对现有教材进行拓展与整合。要充分利用本地区的各种音乐教育资源,建设富有地方文化特点和校本特色的音乐课程。不断地加强对教材的研究和培训,使教材能更适合基础音乐教育的需要。 

 

参考文献: 

小学音乐教学基本要求篇(6)

音乐理论基础知识是良好地表现音乐的根基,其重点难点在于识读乐谱。国家最新颁布的《义务教育小学音乐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能够掌握识读乐谱的能力。如何让学生逐步提高对音乐的兴趣,在音乐学习的道路上越走越远,音乐理论基础知识在课堂中的有效融入是必不可少的。

一、音乐理论基础知识薄弱的主要原因

(一)教师的理念跟不上。教师的理念影响着教学目标的实现。大部分音乐教师都认为音乐理论基础知识非常重要,但在教学过程中却容易出现两个极端。一种是过度重视音乐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把大量的时间放在理论知识的学习上。还有一些教师看到音乐知识的教学收效甚微,干脆绕道而行,课堂上很少涉及音乐理论基础知识。(二)学生不够重视。音乐课本上的歌曲形式多样,学生喜爱演唱,甚至还能背唱,可是一旦涉及哪怕是简单的音乐知识,就会出现很难掌握的情况。这节课学了下节课忘,这学期学了下学期忘。另外,音乐课时的限制、学校的配合、家长的支持等因素也会对音乐教学造成一定的影响,但最主要的还是教师和学生这对教学共同体方面的原因。

二、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教师应积极引导。作为课堂的主导者,首先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课程价值观,只有教师本身的理念符合课程标准,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其次教师要积极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重视音乐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二)应以培养学生兴趣为中心。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1]小学音乐课程的性质使得学生没有升学考试的压力,兴趣成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唯一动力,因此音乐课堂应紧紧以学生的兴趣为中心,注重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理论基础知识的兴趣。(三)注重结合学生的音乐听觉进行教学。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各种音乐理论基础知识是作为音乐的书面表述,如果光讲解音乐知识而不结合学生的音乐听觉能力进行培养,会让学生觉得很抽象,不太好理解,从而降低学习的兴趣。(四)利用有效激励评价措施。斯金纳指出:“凡是使反应概率增加,或维持某种反应水平的任何刺激物都可以是强化物。认为人的某种学习行为倾向完全取决于先前的这种学习行为因强化与刺激而建立起来的稳固关系,强化可以使人在学习中增强某种反应。”[2]对于学生的学习行为,教师要适时地给予评价,以包容的态度对待学生所犯的错误,不要一味地指责或批评,而应取代以鼓励或激励的话语,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各种行为。

三、教学途径

音乐理论知识的重点是乐谱的识记。义务教育小学音乐新课标中指明“乐谱是记载音乐的符号,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工具。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识谱能力,有利于进行音乐表演和创造等教学活动,识谱要与演唱、演奏、创造、鉴赏等教学内容密切结合,要以生动的音乐为载体,在学生感性积累和认知的基础上进行。”[3](一)融入演唱教学领域。歌曲的演唱对音高、节奏、速度、力度等的要求较高,也是对这些音乐元素进行融入的最佳途径之一。对于学生喜爱、乐句分明、旋律具有代表性的歌曲,教师可在学生熟悉歌曲之后,再进行乐谱的教唱,这样学生能更好地掌握音高。(二)融入器乐演奏教学领域。在器乐演奏教学中,教师可先将要演奏的乐曲让学生视唱,视唱时对节奏的要求严格一些,这样全班合奏就会更加统一。音高是教学的难点,器乐演奏教学可很好地解决这一难点。学生多次演奏同一旋律,头脑中会对这一旋律形成固定音高,这时再让学生视唱乐谱,会比演奏前唱得更加准确。(三)融入欣赏教学领域。欣赏教学是学习速度、力度、音乐风格、音乐情感、曲式结构等的重要途径。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对不同风格的乐曲或歌曲的欣赏,感受到不同的速度、力度、织体等带来的不同音乐风格、音乐情感,启发学生在创造活动中运用相应的音乐要素。(四)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对于小学中高段的学生,教师在教学时可多运用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逐步引导其在音乐理论知识的学习上进行自主探究。

四、结语

小学音乐课程中理论基础知识的教学是一个难点,也是新课程标准中教学目标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一名小学音乐教师,应以学生的兴趣为中心,围绕各项音乐活动融入音乐理论基础知识的教学,最终达成新课程标准的音乐教育目标。

作者:邱靖 单位:赣州市西津路小学

参考文献:

小学音乐教学基本要求篇(7)

法国作家雨果曾经说过:“开启人类智慧的钥匙有三把:一把是数学,一把是文学,一把是音符。”美国一科学家对学生做了多次实验,结果表明:每天坚持听十分钟音乐的学生,比不听音乐的学生智力得分要高得多。许多先进的中小学对学生的音乐教育表明:音乐是开启人类智慧的一把金钥匙。拓展艺术视野,提高学生的音乐综合技能技巧,大力发展中小学的音乐教育是当前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笔者作为一名接触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一线教师,在此对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与对策作分析,请方家教正。

一、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

多年来,农村中小学的音乐教育一直受到传统观念的禁锢,管理者意识落后,师资队伍缺乏,理论水平较低,教学设备简陋,给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健康发展带来了巨大的阻力。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主要人口居住在农村。笔者最近在图书馆查阅了大量资料,对某地农村音乐教育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

1.师资队伍紧缺。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教学质.A的基本保证。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严重缺乏,据调查,我国现有农村中小学90多万所,其中音乐教师才近10万人,若按每校配备1名音乐教师,以目前全国所有的音乐院校的师资培训能力,尚需60年的培养才能满足这一要求。

2.教师素质低下。

为解决目前音乐教师紧缺问题,很多音乐教师都是半路出家,理论水平低,综合技能差。由于教师水平有限,有的学校把音乐课当成唱歌课,对于音乐知识根本不作要求,严重制约了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现在农村中小学只有三分之一的音乐教师学历达到了基本要求。

3.重视程度不够,意识观念淡薄。

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对农村中小学的音乐教育没有提出明确的要求,教学目的不明确。政府、学校、家长对音乐教育的重视不够,认为可上可不上,音乐教师待遇差,在评职晋级等方面不及主科教师,挫伤了音乐教师的积极性,阻碍了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事业的向前发展。有的学校虽然开设了音乐课,但名存实亡,一学期没有上过几堂音乐课。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其中音乐教育作为美育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它的作用是其他学科无法取代的。优美动听的音乐旋律能使气氛活跃,能让学生充分体验音乐的乐趣,让学生在“乐”中学、在“做”中学。

4.教学设备简陋,经费投人太少。

笔者对某县的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学设施作了一番调查了解,得到这样一组数据:全县中小学、幼儿园共有300多所,教学设备情况是这样的,钢琴1台、风琴50台、二胡10把、打击乐器95件、演出服装200套、录音机150台、图书资料500册、音像资料300张,专门音乐教室20间,离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基本要求还相差甚远。各学校对音乐教育的经费投入甚少,更谈不上开展音乐艺术实践活动。

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是美育的基础,面对音乐教育师资紧缺,领导部门不重视,设备简陋,教学质量低下,我们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增加投人,提高师资水平,培育中学生的音乐基本素质。改变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落后状态是当前提高农村中小学教育质量,缩小城乡差距的当务之急。

二、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措施及对策

1.高度重视,提高认识

我国音乐教育家贺绿汀曾经说过:“中小学音乐教育是关系到整个后代的文化修养、思想境界和道德品质的大事,决不能可有可无,等闲视之。”近年来,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势在必行,用音乐作为思想道德建设的手段,激发学习兴趣,净化思想品质是行之有效的。各级领导要提高对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认识,统一思想,多关心支持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事业,制定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考核目标,建立综合评价体系。按照音乐教学大纲要求开设音乐课,积极开展音乐艺术实践活动,为学校音乐教育提供有利条件。

2.增加投人,改善办学条件

音乐教学设施是实现课程标准的保证。各级政府、学校要加大对音乐教育的投人,保证学校音乐教育教学的正常进行。同时也要加大音乐器材的投人,条件较好的学校可配备高档乐器和教具,条件差的学校也要配备必要的乐器和教具,促使音乐教育的健康发展。学校应配置音乐专用教室和专用设备,如钢琴、风琴、电子琴、音像器材、多媒体教学设备以及常用的打击乐器、民族乐器及西洋乐器等。学校图书馆及教研组应购I音乐书籍、杂志、音像资料等供教师备课、进修和研究使用;学校阅览室也应配置音乐读物、杂志和音像资料,供学生收集、查阅资料使用。

3.加强师训工作,建设强有力的教师队伍

针对农村音乐教师紧缺,教学设施简陋的诸多问题。我们要稳定音乐教师队伍,加强师训工作,不断提高音乐教师的综合素质。对有音乐爱好的能基本胜任音乐课的教师要定期进行培训,积极发挥业务能力较强教师的作用。采用多渠道培养方式,壮大音乐教师队伍,加强音乐教师的双基训练和学历培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加强交流与学习,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和水平。

4.因地制宜实施教学

我国是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多民族国家,各地区、各民族和城乡之间存在差别,各学校和教师应结合本地、本民族和本校的具体情况,充分利用当地的课程资源,营造良好的校内外音乐环境,丰富具有区域文化和民族特色的教学内容,因地制宜地把握教学领域内容标准的弹性尺度。

5.狠抓课堂教学改革与艺术实践活动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课堂教学改革也随之而来,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普遍为单纯的唱歌教学,其课堂内容枯燥,教学方法呆板,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现行音乐教育观念、内容、方法、手段和评价体系等方面已不能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这种状况影响着音乐教育审美功能的有效发挥,制约着中小学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用新的理念,新的教学方法,转变教学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增强学生动口、动手的能力。笔者在音乐课堂教学改革中,开展了一些教学实验,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收到了良好效果。

在让学生学好理论的同时,也要让学生积极参与音乐社会实践,把课堂教学与课外艺术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开阔音乐视野,发展音乐才能,提高学生音乐综合素质。所有的音乐教学领域都应重视学生的艺术实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项音乐活动,将其作为学生走进音乐,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基本途径。通过音乐艺术实践增强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参考文献:

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艺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中小学音乐教育.杭州:浙江文联创意图编总社,2000,3.

小学音乐教学基本要求篇(8)

    法国作家雨果曾经说过:“开启人类智慧的钥匙有三把:一把是数学,一把是文学,一把是音符。”美国一科学家对学生做了多次实验,结果表明:每天坚持听十分钟音乐的学生,比不听音乐的学生智力得分要高得多。许多先进的中小学对学生的音乐教育表明:音乐是开启人类智慧的一把金钥匙。拓展艺术视野,提高学生的音乐综合技能技巧,大力发展中小学的音乐教育是当前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笔者作为一名接触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一线教师,在此对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与对策作分析,请方家教正。

    一、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

    多年来,农村中小学的音乐教育一直受到传统观念的禁锢,管理者意识落后,师资队伍缺乏,理论水平较低,教学设备简陋,给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健康发展带来了巨大的阻力。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主要人口居住在农村。笔者最近在图书馆查阅了大量资料,对某地农村音乐教育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

    . 师资队伍紧缺。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教学质.A的基本保证。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严重缺乏,据调查,我国现有农村中小学多万所,其中音乐教师才近万人,若按每校配备名音乐教师,以目前全国所有的音乐院校的师资培训能力,尚需年的培养才能满足这一要求。

    . 教师素 质低下。

    为解决目前音乐教师紧缺问题,很多音乐教师都是半路出家,理论水平低,综合技能差。由于教师水平有限,有的学校把音乐课当成唱歌课,对于音乐知识根本不作要求,严重制约了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现在农村中小学只有三分之一的音乐教师学历达到了基本要求。

    . 重视程度不够,意识观念淡薄。

    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对农村中小学的音乐教育没有提出明确的要求,教学目的不明确。政府、学校、家长对音乐教育的重视不够,认为可上可不上,音乐教师待遇差,在评职晋级等方面不及主科教师,挫伤了音乐教师的积极性,阻碍了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事业的向前发展。有的学校虽然开设了音乐课,但名存实亡,一学期没有上过几堂音乐课。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其中音乐教育作为美育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它的作用是其他学科无法取代的。优美动听的音乐旋律能使气氛活跃,能让学生充分体验音乐的乐趣,让学生在“乐”中学、在“做”中学。

    . 教学设备简陋,经费投人太少。

    笔者对某县的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学设施作了一番调查了解,得到这样一组数据:全县中小学、幼儿园共有多所,教学设备情况是这样的,钢琴台、风琴台、二胡把、打击乐器件、演出服装套、录音机台、图书资料册、音像资料张,专门音乐教室间,离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基本要求还相差甚远。各学校对音乐教育的经费投入甚少,更谈不上开展音乐艺术实践活动。

    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是美育的基础,面对音乐教育师资紧缺,领导部门不重视,设备简陋,教学质量低下,我们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增加投人,提高师资水平,培育中学生的音乐基本素质。改变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落后状态是当前提高农村中小学教育质量,缩小城乡差距的当务之急。

    二、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措施及对策

    . 高度重视,提高认识

    我国音乐 教育家贺绿汀曾经说过:“中小学音乐教育是关系到整个后代的文化修养、思想境界和道德品质的大事,决不能可有可无,等闲视之。”近年来,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势在必行,用音乐作为思想道德建设的手段,激发学习兴趣,净化思想品质是行之有效的。各级领导要提高对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认识,统一思想,多关心支持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事业,制定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考核目标,建立综合评价体系。按照音乐教学大纲要求开设音乐课,积极开展音乐艺术实践活动,为学校音乐教育提供有利条件。

    . 增加投人,改善办学条件

    音乐教学设施是实现课程标准的保证。各级政府、学校要加大对音乐教育的投人,保证学校音乐教育教学的正常进行。同时也要加大音乐器材的投人,条件较好的学校可配备高档乐器和教具,条件差的学校也要配备必要的乐器和教具,促使音乐教育的健康发展。学校应配置音乐专用教室和专用设备,如钢琴、风琴、电子琴、音像器材、多媒体教学设备以及常用的打击乐器、民族乐器及西洋乐器等。学校图书馆及教研组应购I音乐书籍、杂志、音像资料等供教师备课、进修和研究使用;学校阅览室也应配置音乐读物、杂志和音像资料,供学生收集、查阅资料使用。

    . 加强师训工作,建设强有力的教师队伍

    针对农村音乐教师紧缺,教学设施简陋的诸多问题。我们要稳定音乐教师队伍,加强师训工作,不断提高音乐教师的综合素质。对有音乐爱好的能基本胜任音乐课的教师要定期进行培训,积极发挥业务能力较强教师的作用。采用多渠道培养方式,壮大音乐教师队伍,加强音乐教师的双基训练和学历培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加强交流与学习,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和水平。

    . 因地制宜实施教学

    我国是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多民族国家,各地区、各民族和城乡之间存在差别,各学校和教师应结合本地、本民族和本校的具体情况,充分利用当地的课程资源,营造良好的校内外音乐环境,丰富具有区域文化和民族特色的教学内容,因地制宜地把握教学领域内容标准的弹性尺度。

小学音乐教学基本要求篇(9)

目前,音乐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知识和实践理论的匮乏,使音乐教育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方面还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是当前素质教育实施存在的很大问题。需要我们提高中小学音乐教师的素质要求,来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

1目前新课程标准下我国音乐教师应具备的素质有

1.1应具备必要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

在当代科技信息迅速发展的时代,多媒体技术已经广泛的走进中小学课堂,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对象和教学要求进行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将音乐欣赏教学素材的文字、图片、声音、影像和动画等手段结合多媒体技术,制作适合课堂教学的音乐课件,以多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提高了对音乐欣赏的认识。在乐理、视唱等课程中,我们可以运用有关制作音乐软件制作视唱曲谱例与M ID I电脑音乐的视唱练习曲,在音乐的伴奏下,教师很方便地领着学生视唱,还可以通过音乐软件改变音调、速度和音色适应教学,增加一些新奇因素,来提高中小学生视唱学习的兴趣。使用电脑音乐软件参与的多媒体音乐教学,可以使音乐理论知识形象化、具体化与生动化,让枯燥教学变为兴趣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1.2应具备必要音乐教学必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音乐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是中小学音乐教师素质基础,切实把好质量关,才能使音乐教师素质达到高水准,使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发挥应有的作用。中小学音乐教师应具备音乐教学必备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作。

2扎实的音乐基本理论知识能力

中小学音乐教学的重心是把音乐作为一种文化,将音乐的各种构成要素和音乐的内容、形式传授给学生,使他们真正热爱音乐,理解音乐。在音乐教学领域中基本理论是音乐技能的基础,弹琴、唱歌、跳舞、编创等音乐技能也都是以基本理论为基石,扎实的理论知识是学习技能的先导。如果没有过硬的音乐基本理论,教师的教学就会困难重重,教学受到严重的影响。

2.1音乐教师必备的歌唱技能

歌唱技能是音乐教师的首要技能。在音乐教学中,音乐教师通过美好的歌声把歌曲的感情传达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歌唱的兴趣,培养学生欣赏歌曲的能力,帮助并引导学生自信、大方、自然、富有表现力地歌唱,有效的提高学生歌唱水平。

2.2音乐教师的乐器演奏技能

乐器演奏技能也是音乐教师的重要基本功之一。这其中,钢琴是音乐教学的首选乐器,音乐教师应具备基本的弹奏能力,能够根据歌曲旋律、曲式风格等要求,正确选择和编配伴奏,不断提高即兴伴奏的能力,为创造性的音乐教学活动服务。

2.3音乐教师要具备音乐活动的组织能力

音乐教师活动组织能力的构成,既然作为课程形态的音乐活动课程是原来音乐课外活动的一种超越和提升,那么毋庸置疑,它自然也对音乐教师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下面几个方面是音乐教师组织活动课程的必备条件:全面、综合的专业修养,包括对音乐活动中各种技能和音乐理论知识的掌握;对音乐活动课程内容的设计与安排的构思;能够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进行组织活动;会用适当的方法进行活动的管理和评价;了解教学对象的心理特点,善于沟通和交流;能创造性地研究解决活动中发生的各种问题。

3新课程标准下如何提升中小学音乐教师的素质

3.1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应该对新课程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克服忽视应试教育的错误观念,从培养人才的理念出发,去加强音乐师资队伍的建设,鼓励教师不断开拓新的科研和教学领域,打破现行教师的管理体制,努力使音乐教师的数量和质量达到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3.2提高教师音乐教学实践能力

教学实践是当前中小学音乐教师素质提高的主要途径,应做:一是日常音乐教学活动,这不仅限于日常中的唱歌、跳舞等,还应包括课堂与课外的音乐活动,不仅要健全制度,更要加强教学观摩,加强教学评价,分别对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教师的教学水平进行及时准确的评价,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在教学实践中提高教师素质。二是音乐教育科研,这在目前是个薄弱环节,要建立音乐教育研究机构,开展多种形式,不同规模的专题性的音乐教育教学研究,不仅研究音乐教育教学自身,还拓宽研究音乐教育在整个素质作用。让音乐教师参与到这些研究之中,通过教育教学研究去提高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质量,提高音乐教师的音乐教育理论和业务素质。

3.3加强音乐教师的继续教育

加强中小学的继续教育,其中一个主要途径就是加强教师的在职进修,这是提高中小学音乐教师素质的主要渠道,教师在职进修的内容除了教学技能和教学方法外,还应有课外活动的组织训练等,具体培训的步骤,建议先抓新教师的在职培训,因为这些教师迫切需要提升业务素质,以往在这方面,做得是相当不够的。加强在职进修,首先要广开进修渠道,要有脱产进修,但更多更重要的是不脱产进修等等。教师的业务能力是可以逐步提高的,重要的是教师要有事业心,热爱教育工作。因各地的继续教育是发展不平衡的,所以需要教师能够进行相互交流,相互沟通,以起到推进的作用,使音乐教育不落后于其他学科,所以我们必须抓紧师资队伍的培训建设,对今后的的音乐师资培养和学历达标有启示和充实的作用。

因此,广大音乐教师要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争取更多的机会去观察、体验、研究、分析一切人和生动的生活形式,以丰富社会生活的积累。同时,要不断汲取、不断超越自我,勇于创新与创造,锲而不舍地追求新知,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科学施教,开阔视野,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逐步完善自我,提高素质,为适应新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不断努力。

小学音乐教学基本要求篇(10)

原有的地方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课程大多沿袭音乐学院的专业教学模式,与基层音乐教学的实际需求存在一定的脱节现象。当前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面临较大的就业压力,近几年毕业生成倍增长,但是中小学对音乐教师的需求量较小,毕业生数量与中小学音乐教师就业岗位相比“供大于求”,供需矛盾凸显,学生的一次就业率不高。另一方面,社会上少年宫、群艺馆以及各类早教中心等课外和学前艺术培训机构蓬勃发展,这些培训机构对具有相关实用技能和教学经验的音乐专业毕业生求贤若渴,但满足要求的学生凤毛麟角,呈现出“供不应求”的局面。学生的实用技能和教学经验往往来自于课外兼职的摸索和积累,既不专业也不系统。地方高师院校必须根据学校的特点和人才培养特色,认清发展形势,改革现有教学培养模式,采用创新型的、紧密结合市场需求并区别于音乐院校的分类培养模式。

在当前的就业形势下,地方院校的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并不仅仅局限于为中小学输送合格的音乐教师,更应该为社会音乐教育培养应用型音乐教师。传统的仅仅针对中小学课内音乐教育需求的培养方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当前社会的需要,同时中小学课内音乐教育的模式变革也呼唤高校培养模式的与时俱进。培养适应各类社会需求的高素质的音乐师资队伍应该是地方高等师范音乐教育专业的最终目标,然而目前的现实是一方面高校学生往往只重视专业技能的提高却忽视实用技能的培养,有些学生可以办很高水平的个人音乐会,当面对音乐课堂上的中小学生时却束手无策,因为缺乏教学能力而无法驾驭课堂教学。一堂优秀的音乐课不是单一的音乐知识传授,更需要音乐教学基本原则及音乐教学法的灵活运用。另一方面,学生在大学学习的教学法技能和社会需求不匹配。一个典型的案例是,杭州市某少年宫需要招聘10名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教师,但是前去应聘的毕业生却对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相当陌生,学生的教学能力和知识构成均无法驾驭此类音乐教学。

分类培养模式下,地方高校应用型音乐教师的培养必须根据办学特点明确培养目标、创新培养手段、实施动态教学,对学生进行教学和实践的渗透,从而培养更多的社会需要的音乐教师,以满足社会多元化需求。

二、教学能力提升方法之一:音乐教学法课程的变革

当前,地方高校本科音乐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存在不能很好适应社会需求的现象,集中体现在强调专业技能、知识的学习,忽视对学生教学技能、实践技能的培养。音乐教学法课程在音乐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它涵盖了音乐教学类型、音乐教学原则、音乐教学范式、音乐教学艺术、课程标准与教材、音乐教育技术、音乐教学评价、国外音乐教学法等内容。要想有效发挥音乐教育在人的综合素质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就必须认真研究音乐教学法。分类培养环境下更加强调应用技能的培养与锻炼。由于教育观念的更新,引起培养目标的改变;培养目标的改变,导致教学内容的更换;教学内容的更换,引起教学方式的变革;教学方式的变革,带来教学方法的革命。

作为培养音乐教师教学综合能力的音乐教学法课程,为了适应各类应用型音乐教师岗位的需求,首先需要从教学内容和手段上进行创新。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除了进行音乐专业技能方面的学习外,最主要的是要在“音乐教学法”课堂上进行音乐教学能力的训练。

(一)教学内容上的创新:增加国外音乐教学法的学习

国内的音乐教学法分类很多,根据教学特点分有讲授法、演示法、联系法、讨论法等。根据教学内容分又有音乐欣赏法、器乐欣赏法等。20世纪以来,各国的教育与音乐教育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无论是从音乐教育的本质还是音乐教学的内容、方法等都发生了改变。国外的音乐教学法较之我国的音乐教学法,体系相对完整。尤其以德国的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匈牙利的柯达依音乐教学法、瑞士的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法、美国的综合感音乐教学法、日本的铃木音乐教学法最具代表性。国外先进的音乐教学方法可以给教学法课程内容上提供更多的选择。作为一线的教师,掌握多样的教学方法是教学成功的有效途径,恰当的使用教学方法调动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多种教学法的学习和综合运用可以使音乐教学更为丰富多彩。在音乐教学法课程中增加这五种教学法的学习,不仅可以在中小学课堂上灵活运用,也可以在社会音乐培训中进行使用,用途非常广泛。

(二)教学手段上的创新:课例教学法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相结合

1.课例教学法的大量使用

音乐教学法课程多年来的教学方法都是以理论讲解的方式为主。单纯地用理论指导学生进行教学,学生不能实际观察课堂教学的组织模式和教学方法。从目前的实际教学效果来看,学生的学习结果离课程教学目标有很大距离,究其原因是教学上偏重音乐教学理论的传授。即使教师通过语言将问题情境进行讲述,学生亦难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如果授课时更多地使用课例教学法效果就会大大提升。课例教学法是一种理论联系实践的互动式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基本原理的理解,有着较好的学习效果。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育理论使用典型的教学案例展开教学,就好似架起了联系理论和实践的桥梁,让学生在案例观察和理解中验证课堂教学的理论。

在分类培养模式下,音乐教学法课程最重要的任务是针对各种不同类型的音乐教师职业开展有效的职前培训。通过视频或者教师现场演示的有代表性的课例进行观看和分析,使学生可以直观观察到音乐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教师的语言、学生和教师的互动,为学生自己的教学实践提供模仿的范例。

2.“翻转课堂”和课例教学法相结合

翻转课堂(The Flipped Classroom )又被称为“反转课堂”或“颠倒课堂”,其颠倒了传统学校“课上教师讲授,课后学生完成作业”的教学安排,采用在课前观看教学短视频,然后在课堂上集中精力完成练习以及与教师、同伴的互动,包括答疑解惑、知识的运用等,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去,音乐教学法的关键是提高学生教授能力,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后部分视频课例可以在课前完成,课内时间足够学生来完成课例重演,以增强学生掌握各种教学技能的能力,教师的基本功可以得到进一步提升。课例教学法讲究的是探究和合作,将“翻转课堂”带入课例教学法,可以让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习效果;可以显著强化包括学生的身体协调能力练习、节奏练习、注意力练习、即兴创编能力等各种能力的训练。“翻转课堂”在课堂授课时主要采用师生讨论形式,和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协同协作形式要求一致。其在音乐教学法中实施的意义不仅仅是对授课过程进行简单翻转,更是从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学习规律、尊重学生享受音乐创造的热情等方面对音乐教学法课程的根本性变革。“翻转课堂”的授课特点和课例教学法的特点相辅相成。其核心特点是在课堂中减少教师的授课时间,留给学生更多的学习、活动、讨论时间,更可以和学生的课例实践有机结合。将“翻转课堂”带入课例教学法的音乐教学法课程,可以有效解决理论知识和实际相结合的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培养方式变革途径之二:学生教学实践环节的创新

教师教育研究证明:教师的专业水平是在理论性、实践性及个性的三大逻辑点的基础上发展的,由此看来教学实践相对不足几乎是每所高校都面临的问题。在具备一定的音乐教学法理论知识后,学生需要通过两级实践进一步提升和巩固教学应用能力。

(一)课堂内实践

为了能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来,可以将全班分为几个小组,设立专题进行教学片断的演练、教学内容的设计以及教学实践,最后进行说课,请其他学生评课。这样既加强了小组成员间的团队合作,又促进了小组之间的竞争,无形当中培养了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完成教师教学的整个流程。

(二)课堂外实践

中小学见习和实习是高校学生获得教学实践知识的有效途径。但是我国高校的教育现状是对见习环节重视不够,学校和教师都没有有效的管理制度,从而导致学生失去了在实习前期接触实际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平台。所以在进行实习前,指导教师必须指导实习生进行备课和预讲,使之能够做到两个基本:基本能写教案,基本能上讲台。做好充分备课的准备,抓住上讲台前的最后提高自己的机会。

社会培训机构实习也是教学实践的重要渠道。根据近几年的学生就业方向统计,社会培训机构对音乐专业毕业生需求一直很大,所以学校在和中小学签订实习基地的同时,也要注重遴选并发展优秀的社会培训机构作为实践基地。校外实习在锻炼学生课外音乐培训的教学能力的同时,还可以起到培养学生正确的就业观的积极作用。

综上,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必须为地方经济文化建设服务,音乐教师的培养必须和实际社会需求相匹配。分类培养模式下,地方高校应用型音乐教师的培养必须结合办学特点,以满足社会多元化需求为导向。所以必须根据当前的时代需求和发展需要对高师院校的音乐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对学生进行教学和实践的渗透从而培养多元化技能应用型音乐教学人才。因此,地方高校高等音乐教育专业必须找准自己的定位、培养重点、目标、教学方法,使得所培养的音乐专业毕业生能够符合社会对音乐教师的各种需求。

(注:本文为2014年度杭州市哲学社会规划课题,课题名称:《分类培养环境下地方高校应用型音乐教育人才教学能力培养创新研究》,课题编号:D14WH02)

参考文献:

[1]邹丽霞.对影响高师音乐专业教学质量原因的分析[J].中国音乐教育,2005(4).

[2]张国琴.教改中亟待解决的问题[J].中国音乐教育,2004(9).

[3]蔡觉民.课程理论与20世纪实践中的音乐课程“范例”[J].中国音乐学,2004(3).

[4]刘沛.音乐教育的实践与理论研究[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5]王秀萍.音乐课程价值取向论证[J].中国音乐学,2004(1)

[6]吴明徽.“翻转课堂”模式在高校音乐教学中的运用[J].高等教育,2013(7).

上一篇: 风险分析的方法 下一篇: 数字经济市场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