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专项汇总十篇

时间:2023-06-27 16:06:40

技术创新专项

技术创新专项篇(1)

项目化教学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它是“行为导向”教学法的一种。项目化教学强调以工程任务为依托,选择、组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自主完成校企单位或建筑企业或认任课教师所提供的实际项目或虚拟项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主要是提供工程咨询、工程辅导、工程答疑等服务。学生要想完成项目任务,就不得不认真了解和把握项目内容,为了项目的顺利实施进行策划方案、收集信息、制定方案、组织实施等环节的内容以及处理突发性问题的应对措施和创新性思路的落实,这有利于增强学生综合素质,进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对于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来讲,一是强调理论联系实际,这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综合素质要求较高;二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高端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三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课所占课时比例较大。因此,“工作室制”下的项目化教学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课程特点非常吻合。

一、创新性实施项目化教学改革

(一)持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实现专业技能和就业岗位无缝对接。以武威职业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例:一是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该专业在2012年借助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和国家骨干校建设这两个平台,创新性的实行“1234”的人才培养模式,即一条主线,以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为主线;二个基础,以培养人文和职业素质为基础;三个结合,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结合、培养过程与岗位流程相结合、课程体系与职业证书相结合;四种能力,以着力培养学生社会能力、创新能力、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其核心是校企合作,载体是工作室,精髓是实践技能培养,实质是就业创业。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积极探索并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借助工作室强化课程项目系统化设置并引入企业标准。学生亲自参与生产性实训项目,遵从企业操作流程,强化安全生产意识,通过实践操作,突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同时根据施工员、材料员、监理员、安全员、预算员等相关的职业标准,设置课程体系和选择教学内容,构建出基于项目式的课程体系结构。

(二)建立“工作室”,发挥作用

创建工作室,探索促进教师科研成果转化、技术服务企业的新体制。依托现有专业技术人员,在工程预算、建筑设计、结构设计、工程监理、地质勘查等方面,成立建筑工程技术工作室,实行工作室主任负责制,在武威职业学院一期扩建项目和武威新能源化工大学校园基本建设规划上提供服务、开展技术革新和新工艺、新标准等服务。通过工作室建设构建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新机制,有针对性地进行岗位技能与职业修养的训练和培养,增强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

(三)构建具有创新能力的项目教学意识鲜明的师资队伍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构建具有创新能力的师资队伍、一方面选派年轻骨干教师参加国家土建类培训计划,提升教师专业理论知识;二是选派年轻教师参加创新创业培训,提升教师的创新创业能力,进而增加学生的综合素质;三是选派专兼职教师进驻建筑企业,提升教实践能力;四是加大力气培养双师型教师。通过上述方式方法,使教师的技能得到了增强,对行业人才需求状况,企业运作流程,岗位职业技能有新的认识,在教学过程中才能有意识的结合项目任务,开展教学活动。

二、创新性的实施项目化教学与实践的思路

(一)根据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制定项目化教学课程目标

继续加强校企合作,依据相关行业标准和工作流程,制定人才培养目标,确立各项目课程总体目标。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一定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具有较强实践技能和良好职业道德,适应现代化生产和第一线需要的建筑工程技术技能型专业人才。根据这一人才培养目标,确立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项目化课程总体目标:以学生为中心,以真实的工程项目或学生竞赛设计任务为载体,实现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模块化,教学内容项目化,校企合作制度化,工作室评价社会化”,充分体现教、学、做一体化职业教育特点。

(二)按工作流程系统化要求,创新构建出基于项目式的专业课程体系结构

通过对建筑人才市场需求调查,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就业岗位进行了分析和定位。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按照工程项目决策阶段、设计阶段、招投标阶段、施工阶段、竣工验收阶段等五个阶段,确立了工程项目立项、工程建筑结构设计、工程招投标、工程施工技术、工程验收等几个能力模块,并以此确定课程模块及各课程模块教学的具体目标要求与能力标准;再以真实的工程项目为载体,根据施工员、材料员、监理员、安全员、预算员等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选择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任务和学习目标,创新构建出基于项目式的专业课程体系结构。

(三)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更新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

建立并利用校内外实验实训中心和理实一体化教室,以真实的工程项目为载体,根据项目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学习能力等创造性的组建不同的制作小组,开展项目化教学,建立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在这个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指导学生按照项目的要求创新地完成学习任务,这种方式完全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学生在完成项目任务的实践中,不自觉的掌握了相应的专业知识,同时在学习过程中学会了团结协作、创新思路,增强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技术创新专项篇(2)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2C-0011-03

先进制造技术是高新技术中的共性技术和核心技术,它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机械制造技术,它是集机械、电子、光学、信息科学、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管理学最新成就于一身的新兴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的应用创新是产业升级、产品更新换代的基础。经济欠发达地区和科技落后地区如何整合资源,引进、消化、吸收高新技术,开发新产品,推动技术应用创新和产业升级,是一个大课题,其中,搭建平台,校企、校际合作进行创新是当务之急。南宁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全国首批、广西第一所国家高职示范院校,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课程体系改革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目前学校正以建设区域性高职名校为目标,探索实践“产、学、研、创”四位一体的办学模式,随着开放性办学机制体制创新和改革的不断深入,对科研的投入越来越大,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意识和能力越来越强,学校在科技创新方面做了一些尝试和探索。

一、高职院校科技创新的路径研究目标和思路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科技创新的路径研究目标:创建平台,整合资源,创新机制,以产品的研发带动课程开发,校企、校际合作共建基地,培养企校两用双师型人才;以先进制造技术中的精密零部件加工技术解决方案研究为载体,开展科技创新试点研究,进行项目孵化、人才孵化和小微企业孵化,提高本区域的高新技术应用水平,为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推动教育的持续革新作贡献。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科技创新的建设思路:联合实施校企、校际合作的名高职内涵建设亮点工程,搭建一个平台、发挥两种功能、设置三个岗位、开发四门课程,推动五种创新――科技应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课程模式创新、学习模式创新和基地管理模式创新。通过分三步走:第一步,苦练内功,建立校内先进制造技术创新工作室;第二步,走出去,与兄弟院校、合作企业共建基地、开发项目;第三步,请进来,把成熟的科技合作项目引进校园,建设高新科技创新应用实体。

发挥“敢为人先,力争第一”的南职精神,组建精干队伍,苦练内功,走出去,请进来,依靠组织的力量和集体的智慧,用3到5年的时间,打造一个服务南宁市社会经济发展的以高新先进制造技术应用为核心的综合创新实践基地。

二、高职院校科技创新的路径及其实践成效

(一)在校内建立先进制造技术创新工作室

为进一步加强我校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整合现有实训基地与资源,充分挖掘教师队伍在技术创新、技术攻关等方面的潜力,更好发挥我校实训基地和设备的优势,推动教师开展创新型人才培养和教学方法探索,培育与整合创新项目资源,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我校成立了先进制造技术创新工作室。先进制造技术创新工作室主要职能如下:

一是提供综合实践资源平台,强化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工作室以企业项目为载体,开展高水平和实质性的学生创新素质培养、技能培训。各类实习实训资源,包括场地、设备、网络资源、图书资料等,全面而有序地对创新工作室的学生开放;鼓励学生勤于参与专项技能强化、拓展技能训练,开展技术交流、技术攻关、技术研发,勇于探索与创新。

二是培育创新项目,储备创新成果。工作室针对区域经济、行业、企业发展的重要领域和面临的技术问题,结合实际条件,在技术突破、技术集成、技能强化等方面选择可行性项目进行培育。通过若干年的持续、递进式累积,配置系统的软硬件资源,组建一批在多个专业领域中具有娴熟技能、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的学生创新团队,储备一批创新性成果,支撑学校在高级别的技能大赛、创新大赛中的项目遴选。

三是整合教师资源,探索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与方法。工作室充分整合教师队伍的资源与能力,通过校企合作等多种渠道寻找可培育的项目,并在项目推进与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探索实践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方式方法,积累创新工作经验,实现技术创新科研对教学的反哺。先进制造技术创新工作室运作方案及成效如下:

一是“筑巢引凤”,学校提供一间100平米左右的教室,专门配备了20台全新的电脑和办公设备,挂牌成立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先进制造技术创新工作室,作为学校专门的先进制造项目综合化设计与工程实践的项目研究场所,工作室可以利用本校机电工程学院闲置的办公设备、机电设备或调用学院相关仪器设备,此外还购置一批研究专用工具设备和专用材料、资料,开展探索性的基础研究、企业产品试制、专项测试等工作,为分门别类申报先进制造技术开发项目打基础。

二是“养鸡下蛋”,创新工作室专门聘请两名有专长的机械产品研发工程师和机械产品制造工程师作为专职研发和制造人员,并对他们进行传、帮、带,与院内科研型教师组成团队(突击队),承担企业项目研究、课程开发和相关实践教学工作,在一年内把他们培养成双师型人才,薪资水平达到在校骨干教师水平。

三是“放水养鱼”,先进制造技术创新工作室作为师生共用专用工作室,依照学校制定的创新工作室规章制度对其进行目标管理、项目管理和课程管理;工作室起到“信息、项目推介、项目管理、学习管理,进度通报、成果展示”的作用;承担机电工程学院数控技术专业、模具专业、机制专业和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共性技术、核心技术开发应用以及公共系列特色选修课程研究、设计、开发和实施管理工作;组建与科研项目研究、特色选修课开发实施密切联系的先进制造技术服务队,并定期给予技术业务指导;利用技术开发和课程开发等科研、教研项目对技能大赛、创新大赛团队进行专项基础训练和专项竞赛演练工作。工作室团队(创新突击队)在完成教师教学工作量的基础上,进行持续的“学习、研究、实践”和“改革、开拓、创新”,以申报各种类型的科研、教研、研发项目的形式主动完成院校下达的各项任务,争创一流业绩,在短时间内提升我校的高新技术应用科研水平。

我校先进技术创新工作室自成立以来,取得了以下的成效:

为北海双赢洋弓制造有限公司成功进行了铝弓箭本体的成型工艺研究和数控制造工装的研发及塑料弓箭手柄的模具研制;与南宁燎旺车灯公司联合研发并申报了《LED车灯监控系统》1项发明专利、《一种新型的LED车灯控制电路》1项实用新型专利;与南宁市五洲通精密机械有限公司联合并申报了研发《一种可扩展的加工机械手》1项发明专利、《一种高速切削工具》《一种机械加工中心用换刀机构》《一种机械加工定心装置》等6项实用新型专利,其中《一种高速切削工具》等5项实用新型专利已经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授权;与广西锦新科技公司联合并申报了研发《一种慢走丝电火花线切割金属丝的制备方法》1项发明专利、《一种慢走丝线切割走丝头》1项实用新型专利等。

(二)走出去,与兄弟院校、合作企业共建基地、开发项目

为进一步拓展我校科技创新能力,我们必须走出去,通过校企、校际合作等多种渠道寻找可培育的项目,寻找到行业领军精英、企业技术能手、精干的管理人员,并在科技合作项目推进过程中,探索实践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方式方法,积累创新工作经验,实现技术创新科研对教学的反哺。

校企、校际科技创新合作模式及成效如下:

一是创新机制。建立校外共享型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和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先进制造技术应用研究所,按行业、企业标准营造真实的科研条件和环境,开展项目开发、产品研发、人才孵化和课程开发等工作,通过体制机制创新、社会管理创新和企业化运作,承接政府、企业、院校科研、教研项目外包,承担院校两级下达的工作任务,实行灵活的目标管理、项目管理和学分管理。计划以行业协会和专业研究会的形式建立公益性NGO组织,提升南职院的影响力、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

二是完善功能。以先进制造技术应用研究所为依托,根据我校各二级学院和职能部门的科研、教研以及相关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基地建设需要进行项目开发和立项建设,整合资源,开展高新技术的共性技术、核心技术专门技术的应用研究,协助各二级学院教学团队把科研、教研成果转化为专业内涵建设;开发3-5门高新技术应用系列特色选修课程,筹建竞赛训练基地和创新创业培训基地。全力支持各二级学院为开设新专业进行知识储备、技术储备和人才储备,提升相关专业招生的吸引力、影响力和学校整体办学综合实力。

三是项目孵化。以科研项目为纽带搭建校企、校际合作平台,组建学习共同体、研究共同体和实践共同体,发挥人才集聚效应和知识溢出效应,进行高新技术应用创新和项目孵化,努力提高科研成果的产出率和科研成果的转化率,实现经济欠发达地区和科技落后地区高新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应用、再创新的良性循环,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发展,为申报市级、区级、部级科技创新项目打基础。

我校先进制造技术研发团队联合广西大学、广西机电工业学校等院校,玉柴工程研究院 、南宁燎旺车灯有限责任公司、南宁富桂精密工业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共同研发新技术、新产品,并联合申报各类部级、区级教研及科研项目,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广西高等职业院校实现社会服务功能的研究与实践》课题获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立项;协助南宁燎旺车灯有限责任公司申报并获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证;协助南宁燎旺车灯有限责任公司申报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精密零部件加工技术及配套解决方案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申报2014年度广西教育厅高校科研项目;协助南宁市五洲通精密机械公司拟申报2014年度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等。

(三)请进来,把成熟的科技合作项目引进校园,建设高新科技创新应用实体

我校先进制造技术研发团队通过自身的苦练内功,并走出去进行了校企、校际横向联合科研项目的研发和制造,已经逐步探索出了一条适合我校与合作单位科研项目联合攻关、科研成果转化、人力资源共享、校企设备资源共享及组织保障等的路径,因此,把成熟的科技创新合作项目引进学校便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把成熟的科技创新合作项目引进学校的模式及成效如下:

一是高水平建设“产、学、研、创”四位一体的共享型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以先进制造技术集成工程设计、先进制造技术产品研发、生产、销售和售后服务为载体,引进知名制造类企业,构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带动一大批主动学习者,在学习型组织架构下,建立共同体文化,在基于学习科学设计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嵌入式项目化学习的方式,进行“学习、研究、实践”,力争在“改革、开拓、创新”实践中,成长为先进制造技术应用型、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

二是共享型区级、部级技能大赛和创新大赛训练基地。先进制造技术的应用创新、产品开发、集成工程所形成的产业链和供应链代表了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趋势。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由“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迈进,离不开高等职业教育的支撑,作为引领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和内涵建设的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和广西创新大赛的竞赛项目万变不离其宗。我们的研究所和科研团队应主动介入部级、区级比赛的竞赛项目设计和相关竞赛组织工作,建立起长效机制,引进企业深度参与,有选择性、有针对性地进行竞赛训练项目的策划和竞赛团队的选拔考核工作,在力争取得佳绩,减轻学校投入负担的同时,真正发挥大赛对专业内涵建设和学校综合实力建设的引领作用。

三是企校两用双师型人才的培养基地和技术教育师资培训基地。高职院校利用政府支持,依靠社会力量,采取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的方式,整合资源,建立以教育教学实践创新为基础,以高新技术应用为载体的共享型师资培训基地是十分必要的。

实践表明,高水平的高新技术应用型、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是非常紧缺的,培养这些人才的人才,即双师型教师更是稀缺。一般而言,即使是高新企业也养不起这类科研人员,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很多所谓的高新技术企业大多是成熟技术的应用和现有产品的仿造而已,在高科技应用方面的产、学、研合作没有真正建立起来,真正转化成生产力的科技创新不多。缺乏高科技的产品研发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和体制,留不住。养不起高水平的研发人才,这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创新乏力、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弱的原因所在。因此,创新机制和体制,以项目合作的方式,聘请有丰富技术开发和产品研发经验的企业人才与校内专职科研人员组成专兼结合的科研型教学团队,以立项建设的方式进行项目孵化和人才孵化,在立足于自己培养的基础上,才能造就更多的双师型人才。

基于以上认识,我校引进广西知名机械企业柳州奋达模具有限公司合作共建了校内生产性实训工厂, 柳州奋达模具有限公司是一家集汽车模具、焊具、检具、大型数控加工、精密塑料模具等产品生产、科研、销售为一体的国家鼓励类投资和广西重点扶持类型的中外合资企业,该公司拥有《叉车外门架下横梁焊具》等多项国家技术专利,主要为广西柳工机械股份公司、柳工集团叉车股份公司等企业配套产品。奋达公司带着科技项目、真实产品进校,校企双方合作成立董事会,组建产品研制团队,运用先进制造技术为区内多家企业生产配套产品,在营造数控企业真实生产环境的同时,还引入了企业先进的制造技术和兼职教师及企业文化,为培养数控高技能人才提供了保障,又能使学校减少纯消耗性实习,降低培养培训成本,提高基地设备的利用率。同时带来了直接的经济效益(校内工厂每年实现产值达300万),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经过有效运营实训工厂,校企双方都扩大了知名度,创立了校企合作典范。

综上所述,加强高校科技创新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等诸多部门应积极努力、广泛参与,相互协作、大力配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切实解放思想观念,创新体制机制,合力推进科技创新工作。对照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要求,我校的科技创新建设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今后,我们应继续加强校企、校际合作机制创新,不断提高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地方社会经济。

【参考文献】

[1]高霞.高等院校科技创新的路径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3(7)

[2]于兆吉.装备制造业科技协同创新的研究现状与展望术[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7)

[3]孙兵.高职院校与企业协同科技创新的机制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10(9)

技术创新专项篇(3)

第三条创新专项资金的安排应坚持“突出重点、集中使用、效率优先”原则。

第四条创新专项资金重点支持:

(一)自主创新性强、技术含量高、国内外市场前景好,特别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点新产品开发项目和能够在经济结构调整中发挥重要作用的高新技术项目;

(二)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三)为全面提高产品综合性能和重大装备成套能力,开展提升设计和工艺制造水平,解决行业产品共性的关键性的技术环节或具有核心技术优势的技术创新项目;

(四)四大基地和产业集群中,产业链条长,带动作用大的主导产品和成套整机技术升级项目及为骨干企业龙头产品配套的关键零部件产品的技术攻关项目;

(五)以国家重点工程成套为依托,以工程配套为重点,以提高产品光、机、电、液、仪一体化水平为目标的技术装备研制项目;

(六)初创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尤其是科技企业孵化器内企业的创业项目;

(七)科研院所、行业研发机构、大学以及国际技术向科技企业转移的技术转移项目和产学研合作项目;

(八)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中介机构等提供专业化服务的项目;

(九)国家、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和研发平台建设项目;

(十)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项目;

(十一)市政府确定的其他需要支持的科技项目。

第五条创新专项资金包括重大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技术创新与新产品开发资金、科技创新平台和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资金、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知识产权创造与保护资金以及科技投融资引导资金等。

第六条重大科技成果转化资金,主要用于支持国家科技计划、国家知识创新工程产生的重大科技成果在本市实施转化的项目,支持符合我市产业发展重点、能较快形成较大产业规模、显著提升相关产业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能力的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项目补助额一般不超过200万元。

第七条技术创新与新产品开发资金,主要用于支持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创新能力建设、重点新产品开发、重大技术装备研制、关键技术和重大装备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等项目。项目补助额一般不超过项目研发投入的20%。新认定的国家、省(市)级技术中心,一次性分别给予200万元、50万元补助。

第八条科技创新平台和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资金,主要用于经认定的市级以上各类综合孵化器、专业孵化器和二次孵化基地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和运营补贴,用于支持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和研发平台建设,用于支持认定的从事科技企业孵化、科技成果转化、咨询和科技信息服务等科技中介机构发展。项目补助额一般不超过200万元。

第九条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主要用于支持种子期和初创期企业、孵化器内企业以及其他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支持技术的第一次商品化过程。项目补助额一般不超过50万元。

第十条知识产权创造与保护资金,主要用于支持对我市重点产业核心技术领域取得的自主知识产权尤其是发明专利,支持专利示范企业建立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支持企业、行业组织、研究机构自主制定或参与制定重大技术标准。专利申请资助,按照《**市鼓励专利申请专项经费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执行。对本市和落户本市的优秀专利产业化项目,补助额一般不超过100万元。

第十一条科技投融资引导资金,主要用于支持金融机构、贷款平台和担保机构为科技企业提供贷款服务。对符合**市高新技术产业重点发展方向的贷款企业提供的贷款贴息,贴息比例一般不超过贷款利率的50%,贴息期限一般不超过一年。

第十二条根据企业和项目的不同特点,创新专项资金分别以无偿补助、贷款贴息等方式给予支持。

第十三条已通过其他渠道获取市本级财政资金支持的项目,创新专项资金一般不再予以安排。

第十四条市科技局、市经委(市中小企业局)根据本部门的职责分工,每年会同市财政局归口管理资金的支持重点和工作指南。

第十五条凡符合创新专项资金支持条件的项目,由企业按规定提供相应申请材料。

第十六条市科技局、市经委(市中小企业局)按照有关要求,归口组织和受理项目申请并负责程序性审查,组织成立由具有一定权威的技术、经济、管理专家和企业家组成的专家组进行评估或评审。

第十七条专家组对申报项目的市场前景、技术创新性、技术可行性、风险性、效益性、申报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财务状况等进行客观评估、评审,并出具明确的评估、评审意见。

第十八条市财政局负责确定创新专项资金的年度预算,参与审议创新专项资金年度支持重点和工作指南,会同市科技局、市经委(市中小企业局)审核并下达项目计划,下达并拨付创新专项资金。

第十九条市科技局、市经委(市中小企业局)会同市财政局对创新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及项目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视不同情况,分别给予通报批评、收回资金、取消申报财政性补贴资金资格等处罚,情节严重的,移交有关部门依法处理。

技术创新专项篇(4)

目前,全球正处在科技飞速发展时代,对企业创新水平要求越来越高,创新成为企业快速发展的基本要素,企业创新水平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企业未来一段时间的生命力,创新水平越高,创新能力越强,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越强,企业越发具有竞争优势。

1企业技术创新的意义

党的十明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明确要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企业技术短期内得不到创新,无法出售新技术产品和服务,不能吸引更多的客户来购买企业的产品和服务,现有技术也不能够满足原有客户的需求,导致企业客户愈来愈少,企业是收入来源也就日趋减少,经济效益随之减退,最后的结果有可能导致企业破产倒闭。企业实现技术上创新能给企业带来新技术新产品,吸引更多的客户,给企业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

2企业技术创新中存在的问题

2.1企业技术创新投入现状

2.1.1企业技术创新资金投入意愿不强

企业创新存在着风险,并不是所有的创新都能带来可观经济收入,成功的创新能给企业带来生命力,而失败的创新有可能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企业是以创造效益为中心,而创新成果一般不直接与市场挂钩,绝大部分创新成果需要依托项目实践才能得到真实的评价,也就是说不能直接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大部分企业都不愿意花更多的资金去从事企业研发创新工作。目前,国内部分企业技术创新停留在企业现有项目需求上,没有真正为企业未来市场发展需要而从事技术创新工作,技术创新工作未能得到重视。资金投入比重远远不够,企业创新技术发展能力不足。

2.1.2技术创新人力资源投入不足

企业技术创新不仅仅是满足于企业现有客户或者目前市场的需求,而是需要有超前的技术创新意识,以满足未来市场或客户的需求,因此,技术创新对人力资源的要求非常高。企业技术创新的根本是创新团队的建设,技术创新不是一两个人能完成的,而优秀创新团队必须要有多专业化知识技能来支撑,需要不同专业成员的专业知识和社会经验结合才能完成。部分企业没有建立专门的研发创新团队,企业技术人员一方面要为满足生产需要同时又要开展研发创新活动,当生产任务繁忙的时候,技术必须首先为生产服务,研发创新工作受到阻碍,研发项目被迫中止或者暂停,研发创新成果难以实现。

2.2技术创新体系制度不健全

2.2.1研发体系制度不健全

高新技术企业是指在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内,持续进行研究开发与技术成果转化,形成企业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并以此为基础开展经营活动。企业研发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企业技术创新水平,研发体系制度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前提,没有完善的研发制度就无法有序开展企业各种技术创新活动。企业的研发一般需要经过立项、开发、测试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工作的开展都需要有企业相关制度来保障。部分企业在立项时,立项报告内容未能得到相关专业方的充分评审,未对项目前景和市场做一个充分的调研,有的项目研发成果出来后给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并不明显或者根本带来不了任何经济效益,导致研发成果无效,立项失败。有的是项目立项后,在开发过程中未能充分发挥各专业的优势,研发团队专业知识的局限性影响项目开发工作出现盲区或者不能实现项目新功能的突破,项目开发水平受限,开发成果不佳,立项效果不明显。项目立项开发后,有的企业直接应用到生产中,没有通过多次充分的反复有效的测试后再投入生产,增加了企业的生产风险。

2.2.2缺乏有效技术创新激励机制

技术创新是推动企业快速发展的基本要素,因此,推动企业技术创新能更好更有效地发展,激励机制是必不可少的。激励机制是指通过特定的方法与管理体系,将员工对组织及工作的承诺最大化的过程。技术创新工作需要创新团队成员多专业知识和社会经验技能相结合。国内有的企业对技术创新重视程度不够,认为技术创新是技术创新工作人员的基本职责,推出新技术成果是技术人员的职责所在。

3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对策

企业研发工作受企业资金投入和人力投入不足的影响,制约因素较多,研发体系制度不健全,技术创新激励机制有待提高,企业研发水平偏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难以在短时间内得到快速提高,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同程度的受到制约。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3.1加大技术创新资金和人力资源的投入

任何企业技术创新都离不开企业的资金支持,技术创新有风险,但企业不能因为风险而放弃对技术创新的资金支持,建立企业专项研发资金,研发资金只用于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不涉及企业市场经营活动,鼓励员工从事技术创新活动。加大技术创新团队建设,以设立专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中心、技术研究院和重点实验室等形式组建成立专门的研发创新团队。科技创新团队是指在共同的科技研发目标下,由团队带头人和一定数量的科技人员组成,经过分工合作,创造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成果的科技研究群体。研发创新团队成员可以通过外部引进高端技术人才与内部技术骨干相融合,团队成员互相帮助,实现专业知识技能与社会实践经验相结合,进而提高企业技术创新效率,同时发挥了人力资源优化配置作用。

3.2进一步完善创新研发制度体系,建立更有效的创新激励机制

在现有的高新技术企业研发组织管理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研发制度,建立企业立项评审制度,完善企业立项评审流程,充分征求立项项目中所涉专业内部的意见,结合企业技术委员会评审结论,不搞片面化,降低企业立项风险,确保项目立项市场前景广阔,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我们知道技术创新有风险,鼓励员工从事技术创新,充分发挥创新能力,提高企业技术创新水平。通过建立研发创新团队、创新工作制度和激励机制,提高创新团队成员间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充分发挥创新团队专业知识优势和社会实践经验优势,提高技术创新效率。改变技术创新以生产需求为导向的思路,激励技术创新团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鼓励企业创新团队充分开展市场需求调研工作,探索企业技术创新发展新方向,以适应未来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建立企业下一步技术创新目标。

技术创新专项篇(5)

(一)加大政府科技投入力度。稳步提高市和区县两级政府科技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到2010年,市级财政科技专项投入总量占当年财政支出的比例不低于7%,区县财政科技专项投入总量占当年财政支出的平均比例达到5%。在政府科技投入总量中,通过专项资金、部门预算等形式,统筹安排各项政策资金需求。

(二)优化政府科技投入结构。市级财政科技专项投入重点支持国家重大专项、本市中长期科技规划重大专项、科教兴市重大产业科技攻关专项等的实施。区县财政科技专项投入要加大对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等的支持力度,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

(三)切实保障重大专项实施。在政府科技投入中安排专门经费,为国家和本市重大专项实施提供配套支持。对符合国家和本市重点产业发展方向、能迅速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产业科技攻关项目,由科教兴市重大产业科技攻关项目专项资金给予支持。

市有关部门要按照“成熟一个、启动一个”的原则,对重大专项进行全面深入的技术、经济等可行性论证,经市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

二、大力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四)支持企业加大自主创新投入。允许企业按当年实际发生的技术开发费用的150%抵扣当年应纳税所得额。实际发生的技术开发费用当年抵扣不足部分,可按规定在5年内结转抵扣。企业购买国内外专利技术的支出,可一次或分次计入成本费用。

企业用于研究开发的仪器设备,单位价值在30万元以下的,可一次或分次摊入管理费,其中达到固定资产标准的应单独管理,但不提取折旧。单位价值在30万元以上的,可适当缩短固定资产折旧年限或加速折旧。

企业提取的职工教育经费在计税工资总额2.5%以内的,可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

(五)支持企业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对企业建设技术中心、购买国外先进研发设备等,由企业自主创新专项资金给予资助。

对符合国家规定条件的企业技术中心、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进口规定范围内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用品,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对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科技计划重点项目、国家重大技术装备研究开发项目和重大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项目的企业,进口国内不能生产的关键设备、原材料及零部件,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

(六)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对符合规定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可自获利年度起两年内免征企业所得税,两年后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对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销售其自行开发生产的软件产品,按国家规定,对其增值税实际税负超过3%的部分,实行即征即退。

实施“科技小巨人工程”,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项目,由中小企业创新专项资金给予资助。

(七)切实增强国有企业创新动力。国有重点制造类企业集团要制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技术创新战略规划,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例要逐步达到5%以上。将研发投入、品牌创新、专利授权和运用、科技成果转化、科教兴市重大产业科技攻关、人才队伍建设等,作为国有企业领导人员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

(八)支持多种所有制企业推进自主创新。民营、中外合资合作、外资企业和研发机构等均可公平参与申报地方科技攻关项目。鼓励中外合资合作企业创造和获得自主知识产权,发展自主品牌。中方企业在扩大合资合作中,要更加注重对核心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九)鼓励社会资金捐赠创新活动。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通过公益性的社会团体和国家机关向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和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其他激励企业自主创新基金的捐赠,可按规定在缴纳企业和个人所得税时予以扣除。

三、增强产学研创新合力

(十)支持以企业为主体推进产学研合作。对产学研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产学研联合建设实验室和工程中心、企业购买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技术创新成果、科研机构从事行业共性技术研发和服务等,由产学研合作专项资金给予资助。

对企业委托高校、科研机构等进行技术开发和科研试制所发生的费用,允许企业列入技术开发费用。对转制为企业的科研机构,5年内免征企业所得税和科研开发自用土地、房产的城镇土地使用税、房产税,政策执行到期后可再延长2年。

对技术转让、技术开发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获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科技中介机构和技术经纪人的发展。

(十一)建立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产学研公共服务平台。拓展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功能,推进资源整合,构筑以项目为载体,集企业技术攻关项目需求、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成果供给、技术成果交易等功能于一体的产学研公共服务平台。

(十二)深化高校和科研机构技术创新机制。改革高校、科研机构考核评价和科研人员职务评聘制度,加强应用导向。推进公益类科研机构分类改革,对其日常运行经费、重大装备基础设施、保持学科持续发展等给予稳定支持。

(十三)提升高新技术园区自主创新载体功能。深入实施“聚焦张江”战略,通过张江高科技发展专项资金等,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和科研机构向园区集聚。加快工业园区创新平台建设。对符合条件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大学科技园,可按规定免征营业税、所得税、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

(十四)加强科研基础设施和创新基地建设。在政府科技投入中安排专门经费,对落户本市的国家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部级企业技术中心、部级质检中心等给予配套支持。推进生命健康、城市生态、计量标准等创新基地建设。建立健全科研基地和科研基础设施的开放共享机制。

四、加快推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

(十五)支持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实施。对符合规定条件的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由转化专项资金给予研发支持;实现生产或试生产的,返还相关土地使用费、土地出让金,免收生产经营用房的交易手续费和产权登记费。

(十六)加大对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投入力度。对企业以税后利润投资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形成或增加企业资本金;科技人员以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中获得的收益,投资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或高新技术企业,并符合规定条件的,由转化专项资金给予支持。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所组建的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可不受工资总额限制,自行决定其职工的工资发放水平,并可全额列支成本。

五、加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十七)支持重大技术装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加强对引进技术和装备的跟踪服务。对引进重大技术装备的消化吸收再创新,由企业自主创新专项资金给予资助。对政府核准或使用政府投资的重点工程项目中确需引进的重大技术装备,项目业主应联合制造企业制定并实施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方案;鼓励外方与国内企业联合投标。

(十八)建立多层次的项目业主风险共担机制。对项目业主使用重大自主创新产品或国产首台(套)重大装备,由企业自主创新专项资金给予资助。引导项目业主和装备制造企业对国产首台(套)重大装备投保。

六、加大政府采购力度

(十九)建立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制度。对纳入自主创新产品目录的产品,在本市财政支出和政府投资的重大工程建设中给予优先政府采购。在国家和地方政府投资的重点工程中,国产设备采购比例一般不低于60%。

(二十)建立激励自主创新的政府首购和定购制度。企业或科研机构生产或开发的试制品和首次投向市场的产品,具有较大市场潜力并符合政府采购需求条件的,政府或采购人进行直接首购和订购。

七、改善投融资环境

(二十一)加快发展创业风险投资。通过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引导社会创业风险资金加大对种子期、起步期科研项目的投入力度。由创业投资风险救助专项资金与创业投资机构自愿提取的风险准备金等额匹配,用于创业投资企业对中小企业特别是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投资风险救助。对创业投资企业投资或管理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和高新技术企业,并符合规定条件的,由财政专项资金给予支持。

(二十二)拓宽科技创新企业投融资渠道。政府性担保机构要逐步扩大用于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和高新技术企业的担保额比例。对政府性担保机构的项目代偿损失,由贷款担保损失补偿资金按规定给予在保余额5%以内的限率补偿。推进设立产业投资基金。争取国家开发银行加大对科技创新企业投资的软贷款力度。支持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开展知识产权权利质押业务试点。

(二十三)加快区域性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推进区域性资本市场建设,为张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非上市股份制高新技术企业股权转让和交易提供平台。完善科技创新企业国有股权转让办法,加快股权流动。

(二十四)加强信用制度建设。完善本市个人和企业信用联合征信系统,建立科技、中小企业管理、风险投资管理、产权交易等部门对科技企业、中介机构和个人的信用信息共享机制,创立适合科技型中小企业特点的信用评级体系,推进信用产品使用。

八、加强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和保护

(二十五)支持创造和掌握自主知识产权。在政府科技投入中安排专门经费,对本市单位和个人申请发明专利;企业和科研机构能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研发;企业参与制定国际和国家技术标准,培育名牌产品和著(驰)名商标以及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单位建设等,给予支持。

(二十六)按合同约定发明创造权属和收益分配。单位与发明人或设计人可通过合同约定发明创造成果权属和收益分配。政府资助的科研项目所形成的发明创造成果,除另有约定外,由承担单位所有,发明人或设计人依法享有署名权和取得荣誉权。

(二十七)切实保障专利发明人或设计人的权益。专利权所有单位在专利转让或许可他人实施后,可在税后收益中提取不低于30%作为发明人或设计人的报酬。其中,专利权所有单位为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可提取的比例不低于50%。或可参照上述比例,实行发明人或设计人的技术入股。

专利权所有单位自行实施专利的,在专利权有效期内,对发明专利或实用新型专利的实施,可每年从税后收益中提取不低于5%作为发明人或设计人的报酬。对外观设计专利的实施,可提取的比例不低于1%。

(二十八)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完善知识产权评估、登记、投资入股等实施办法,知识产权作价投资入股最高比例可达到公司注册资本的70%。实施专利管理专业工程师计划,纳入工程技术人员任职资格系列。建立重大经济活动知识产权特别审查机制,建立市知识产权举报、投诉中心,加大保护知识产权的执法力度。

(二十九)加强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建设。加强对本市重点产品出口国技术性贸易措施的监测、研究和通报。整合质量技监、外经贸、海关、出入境检验检疫、知识产权服务中心、WTO咨询中心等信息资源,提升技术性贸易措施预警和服务信息平台功能。

九、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三十)支持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建设。对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在创新创业活动中的人力资本投入,由领军人才专项资金给予资助。支持领军人才在承担重大科研项目和重大工程建设、自主选题立项中创新创业。

(三十一)加快集聚海外优秀人才。海外高层次留学人员来沪定居工作或创业,可申请办理《市居住证》。入外籍留学人员可按规定申请参加社会保险。从事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的留学人员在沪取得的工薪收入,在计算个人应纳所得税额时,可按规定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和科研院所等用人单位聘用的外籍专家,其薪金可列支成本。

(三十二)支持企事业单位培养和吸引创新人才。及时本市重点领域和行业人才开发目录。对企事业单位引进优秀创新人才、解决优秀创新人才特殊困难等,由人才发展资金给予资助。已办理居住证的优秀人才可享受子女在沪就读、参加本市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缴纳住房公积金等待遇。

对由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组建的企业,引进主要投资经营管理者和关键技术人员,并符合规定条件的,在本人及其配偶和未成年子女申请办理《市居住证》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

加快职业教育实训中心和公共实训基地建设。通过政府购买培训成果等方式,支持劳动者参加中高级职业技能培训。

(三十三)加大对科技人员的分配和奖酬力度。本市政府性科研项目经费在保证科研硬件投入的前提下,进一步提高用于人力成本支出的比例。

制定企业对技术、管理骨干进行期股、期权激励的实施、登记办法。国有独资高新技术企业在实施公司制改制时,可按规定将国有净资产增值中不高于35%的部分作为股份,奖励有贡献的企业骨干人员。

企事业单位受聘担任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以及获得国家和本市科技奖励等荣誉的人员,可由单位为其建立补充养老保险。

对在科教兴市主战略实施中有重大贡献的个人和团队,由政府奖励基金给予奖励。

(三十四)加强素质教育和科普宣传。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大力开展群众性发明、革新等创新活动。结合学校教学改革,探索中小学开放式、探究型科技教育模式。加快科普基地网络和功能建设。加大本市媒体宣传科普的力度。

技术创新专项篇(6)

一、开创全省技术创新工作新局面

(一)继续推行重大技术创新项目招投标活动,强化技术创新科学管理机制,不断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和管理水平

1、在*年组织省政府关键领域重点突破项目招投标和省重大装备技术创新项目招投标工作的基础上,认真总结经验,研究出台*年重大技术创新项目招标重点领域并向社会公告。明年招标工作仍按照“以市场机制为主,合理配置和适当集中资源,力争重点突破”以及“需求、科学、效益、能力”的原则,严格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和《广东省重点技术创新项目招标投标管理暂行办法》的要求和规定,通过专家评审优选项目承担单位,并在省技术创新专项资金中落实配套项目资金。

2、进一步完善重点项目申报、扶持、跟踪、验收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健全完善项目申报系统,改进项目库管理办法,充实完善专家库,优化专家评审制度。对申请列入省技术创新项目的项目采取专家评审打分制,结合当前工作重点进行遴选。对申请列入省技术创新资金扶持的重大项目实行跟踪管理,项目完成后落实项目验收和资金决算等工作。会同省财政厅制订出台《广东省技术创新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规范财政资金的下达及使用管理。

(二)构建体系,进一步培育作为产业创新基础的企业创新能力,以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建设为依托,增强产业技术创新能力

1、继续推进企业技术中心工作。进一步提升企业技术中心的工作定位,突出产业竞争力目标,引导技术中心依托企业成为产业技术创新的主力军,支持企业技术中心研究掌握产业核心技术,加强战略性研究,以技术中心承担省产业结构调整任务的项目为重点,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产品,增强产业化能力和企业核心能力。依托华南理工大学组建广东省企业技术创新评估中心,加强对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的认定和动态管理,为部级企业技术中心的认定做好基础和准备。对已认定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实行“年审制”,对评审不合格的给予除名,每年度12月将上一年度考核结果向社会公告。*年上半年,组织一次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经验座谈会、采取专家指导、政府宣讲和企业交流等方式,使技术中心真正成为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的组织保障。

2、促进区域社会创新体系建设。在产业集聚区域,建立以产业共性技术、人才、信息等服务为主要内容的行业技术创新服务中心,促使其成为区域产业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增强产业簇群竞争力和区域竞争力。加强与省中小企业局、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省科技厅等部门沟通协调,明确各自工作重点,形成合力。

(三)集中力量实施一批解决产业发展的共性、关键技术的重点产业技术创新项目,培育具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核心技术,提升产业竞争力

重点关注九大支柱产业技术创新项目,以培育产业竞争力为目标,寻求在关键领域实现重点突破,项目承担形式上鼓励产学研联合以及企业间联合,带动全省产业技术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年省财政资金支持重大技术创新项目领域:

1、重大装备技术创新专题。支持成套技术开发和系统技术集成;重点发展数控机床,环保设备,高压输配电及控制设备,通用、专用和成套设备,3G通信及网络设备,电子专用设备,医疗器械,纳米技术等新材料成套生产技术,汽车,现代化农业机械。

2、关键瓶颈技术创新专题。围绕重大装备技术创新项目,解决行业关键共性技术(工艺),关键零部件(原材料)的瓶颈技术,重点支持密封件、液压件、自动化控制传感元件,汽车关键零部件,耐高温、耐高压、耐腐蚀新材料,防火隔热、绝缘新材料,环保水溶性油墨、涂料新材料,有机硅(氟)新材料、抗静电材料,大型精密复杂模具,金属表面处理。

3、嵌入式软件和信息化专题。重点支持嵌入式软件和应用软件开发,包括:企业管理信息化软件、生产过程控制软件,信息化装备及系统。

4、行业共性技术扩散专题。鼓励通过产学研合作、企业向合作加速行业共性技术在产业内、产业间的扩散应用,重点支持高新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应用和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推广应用。

5、名牌产品升级换代专题。重点支持名牌产品升级换代的技术创新和名牌产品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名牌,提高名牌产品竞争力。

6、行业优势企业技术创新专题。突出培育我省优势行业中骨干企业的竞争力,重点扶持具有行业优势的企业进行具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开发,形成产业竞争优势。

二、加大全省技术改造工作力度

(一)技术改造项目重点领域

1、提升九大支柱产业竞争力。重点支持九大产业竞争力研究报告的重点技术改造项目,把产业关联度大、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带动作用强作为技术改造重点领域支持的主要内容,把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产品做精做强做大。培育一批“单打冠军”和“领航旗舰”。

2、振兴装备制造业。重点支持汽车制造、输配电设备及电工器材、通用机械、专用设备、电子装备、医疗器械、船舶制造七大行业75类重点产品的技术改造项目。通过支持省认定的20家大型装备制造业龙头企业的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做强做大我省装备制造业。

3、实施名牌带动战略。重点支持已获得国家和省评定的名牌产品企业的重点技术改造项目,提高市场占有率,扩大出口规模,扶持企业做强做大。支持列入《广东省培育名牌产品指导目录(工业类)》企业的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加快品牌成长,尽快创名牌。

4、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分类指导、梯度推进、协调发展、共同富裕”的方针,积极推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区域协调发展。重点支持珠江三角洲向山区进行产业转移的重点项目,包括资源型合作、生产型合作、科技型合作类项目。支持利用山区资源、海洋资源,发展资源深加工项目及有特色的优势产业技术改造项目。

5、企业信息化。重点支持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重点骨干企业进行信息化的示范性改造项目,以及为企业信息化服务的骨干软件企业的技术改造项目。

(二)继续抓紧国家和省重点技术改造项目的实施

1、抓紧国债技术改造项目的实施,促使我省的国债技改项目尽快完成。一是加快对已完工未验收的国债项目进行竣工验收。二是积极协调,落实项目国债资金。三是做好衔接,抓紧未批可研项目前期工作。四是加强监管,推进在建项目实施建设,使我省国债项目早日投产,发挥效益。

2、抓紧省重点技术改造项目的实施工作。一是组织各地级以上市经贸局(经委)和省有关单位,抓紧*年、*年下达的省财政预算企业挖潜改造专项资金和装备制造业发展专项资金安排的重点技术改造项目以及挖潜改造项目的实施工作。二是加快围绕解决当前制约我省经济发展中的“瓶颈”而组织实施的重点技改项目建设进度,争取早日投产见效。包括珠江三角洲地区燃气联合循环机组技改项目、山区“三大水泥基地”新型干法旋窑水泥项目、韶钢“转炉、高炉”生产装备大型化系列技改项目等。

3、组织开展项目竣工验收工作,配合财政部门做好绩效评价。抓好省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定期报告制度的落实工作,加强在建项目的跟踪管理。对已完工的项目,按照《广东省重点技术改造项目竣工验收暂行办法》由各地级以上市经贸局(经委)和省有关单位进行验收,并配合财政部门做好项目绩效评价工作。

(三)进一步转变政府管理职能,做好服务

积极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方案,结合当前技术改造工作实际情况,制定广东省技术改造投资管理制度改革方案,简化审批程序,进一步转变我省技术改造投资管理职能,增创体制新优势,促进技术改造项目管理科学化、规范化,逐步建立市场引导投资、企业自主决策、银行独立审贷、融资方式多样、中介服务规范、宏观调控有效的新型投资体制。

1、以规划为龙头,落实大型企业集团的投资决策权,提高技术改造工作水平。省属16家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和授权经营企业集团、省50户工业龙头企业及省政府认定的优秀民营企业可编制中长期技术改造总体发展规划,经论证审批后,规划内属国家鼓励发展的技术改造项目,在省级权限内的由项目承担单位向项目所在地的地市经贸局(经委)或者省属主管单位登记备案,并依法办理有关许可或确认手续。企业要及时报告规划执行和项目建设情况。把龙头企业技改规划的编制论证作为新的指导面上工作抓好抓紧。

2、实行技术改造项目登记备案制。在省权限范围内,对非国家产业政策限制、不需财政资金支持和能自行平衡生产配套条件的技术改造投资项目由审批制改为登记备案制。项目的市场前景、经济效益、资金来源和产品技术方案等均由企业自主决策、自担风险,并依法办理城市规划、土地使用、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生产安全等许可手续。

3、实行技术改造项目核准制。根据国务院批准的政府核准项目目录,在省权限范围内,对企业投资建设实行核准制的技术改造项目,待国务院批准的投资体制改革方案正式下达后,按有关规定执行。

4、试行部分技改项目招标。根据产业竞争力研究的最新成果,围绕全省技术改造投资重点领域,针对能够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大关键技术改造项目,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采用向社会公开招标的方式,通过公平竞争优选项目承担单位。招标项目包括重大装备国产化项目和重点工程中标单位承担的技术改造项目。

(四)加强制度建设,抓好规范管理

技术创新专项篇(7)

近日,湖北三宁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一口气拿出20余万元重奖2011年度科技创新成果。创下枝江市属企业专项奖金之最。奖励金额208389.50元,其中,合理化建议奖124项,奖励76889.50元;有效专利申请22项,专利奖励44000元;科技创新技术进步奖14项,奖励金额79000元;科技12篇,奖励8500元。这是湖北三宁化工继去年对上一年度获得国家授权的两项实用新型专利给予2.6万元的奖励之后,对2011年度科技创新成果进行奖励。

据了解,去年以来,湖北三宁化工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完善技术创新体系,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鼓励职工进行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先后出台了《专利管理制度》、《职务发明专利奖励办法》,对取得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专利的员工分别给予20000元、12000元、6000元的奖励。同时,成立公司科学技术委员会,下设四个专业委员会,即煤化工专业委员会、磷化工专业委员会、化工设备专业委员会、电仪控制专业委员会,明确科技发展路径、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重大科技项目以及科技人才的培养、使用和奖励。设立湖北三宁化工首席专家职位和科学技术进步奖,旨在不断加速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和科技成果的转化,为公司的快速发展提供更加快捷的技术支撑。

2011年,湖北三宁化工科技创新不断攀登高峰,企业技术中心被认定为湖北省技术中心,公司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这一年共开展科技开发项目17项,完成16项。其中,“CO2压缩机无油润滑技术研发及应用”、“NDC法脱硫技术研究及工业化应用”、“磷石膏湿排干堆及滤液回用技术开发及应用”等13个项目被鉴定为湖北省重大科技成果,10项成果为国内领先,3项成果为国内先进。“全低变(等温)变换新工艺技术创新及产业化示范工程”作为石化行业低碳技术创新及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获得国家发改委2000万元资金补助;“10万吨/年湿法磷酸精制新技术及产业化”申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已通过湖北省科技厅初步审核,列入2012年湖北省重大科技专项计划,将获得配套科技经费500万元。

2011年,湖北三宁化工积极派遣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参加氮肥和磷肥行业的各类专业会议,积极参加学术交流,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将高新技术,好技术新经验引入公司;同时积极参与行业的经验交流。去年,湖北三宁化工还累计在《小氮肥》、《化肥设计》、《化肥工业》、《磷肥与复肥》等期刊杂志以及各种协会会议共发表科技论文12篇,极大地提升了公司在行业的知名度。

湖北三宁化工董事长、总经理李万清表示,2012年,湖北三宁化工将进一步建立健全科技管理制度,完善人才管理和研发机制,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努力提高技术创新和研发水平。通过不断地引进新技术,实施技术改造项目,提升在同行业中的竞争力。同时,将加大公司科技人员在技术创新、专利申请上的奖励力度,积极推进科技论文的发表,严肃合理化建议的评审制度,规范评审工作,将各项科技工作推到一个新的高度,力争湖北三宁化工科技创新工作再创新高。

技术创新专项篇(8)

(一)科技创新政策体系逐步建立。在省、阳江市“科创十二条”政策颁布后,我市及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实施意见》,为全面推动我市科技创新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政策保障。同时,市科技主管部门制订出台了《阳春市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行动方案(2019-2022年)》、《2019年科技专项经费使用方案》、《市科技计划项目结题管理的实施细则》等政策措施,科技资金投入逐年增长。

(二)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我市坚持企业自主创新主体地位,以龙头、骨干和科技型企业为重点,紧密围绕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大力加强高新技术产业培育。2019年,阳江市联邦金属化工有限公司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存量达到8家,实现高新技术产品销售收入149.2亿元,同比增长8.5%。

(三)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有效推进。我市持续深入实施企业研发机构覆盖行动计划,积极推进各级各类科技创新平台建设。2019年,阳春酒厂有限公司创建广东省露酒产品开发与工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增阳江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家,阳春市青年创业孵化基地通过广东省农村创新创业星创天地认定,陂面镇被认定为广东省技术创新专业镇(陂面淮山)。2020年,广东信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创建广东省功能性保健食品研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目前,全市拥有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家,广东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2家,广东省技术创新专业镇7家,阳江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家,阳江市新型研发机构1家,阳江市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全市规上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覆盖率达到17.24%。

(四)科技自主创新成效明显提升。全市企业累计实施自主创新项目66项。其中,获省科技专项资金(大专项+任务清单)和阳江市科技计划项目立项5个,市本级科技计划项目立项4个。2019年全市新增广东省高新技术产品16个,9家企业纳入全国科技型中小企业信息库。全年申请专利量885件,比上年增长10.21%,其中发明专利40件;专利授权557件,比上年增长10.74%。

(五)民生领域科技事业持续发展。我市积极组织举办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全国科普日等活动,深入开展科技进机关、进军营、进学校、进医院、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大力加强科技政策宣传和科学技术普及。2019年,陂面镇中心小学承担粤东西北地区农村中小学校科学馆(室)项目建设,全市医疗卫生机构累计申报阳江市科技计划(卫生类)项目67项,16名本土农业专家被认定为省农村科技特派员,并与贫困村结对帮扶,为当地农户解决生产技术难题。全年累计组织各类种植养殖技术培训50多场,培训农户2500多人次。

二、我市科技创新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支撑我市科技创新的政策仍不健全。近年来,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国家、省、阳江市出台了一系列科技创新优惠政策,但由于我市缺乏相关政策惠及的主体,如科技金融科技文化融合企业、科技特派员工作站、企业重点实验室等,在我市能真正有效落实的创新优惠政策并不多。

(二)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认定任务艰巨。根据《阳江市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行动方案(2019-2022年)》,到2022年,我市高新技术企业存量要力争达到50家。在2019年,我市筛选了10家条件相对较好的企业列为培育目标企业,但提交申报材料的只有3家,通过认定的仅为1家,而且通过认定的这家企业还是再次认定的原高新技术企业。因而在我市目前现有8家的基础上再大幅增加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任务十分艰巨。

(三)科技创新平台的研发实力有待提高。高水平的创新平台不多,我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型研发机构、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创新平台多为阳江市级,省级创新平台不多,部级创新平台建设还未取得突破。研发项目的质量不高,缺乏高技术科研项目成果,承担省、阳江市重大科技专项的能力不足,开展产业领域瓶颈技术攻关的项目不多。

(四)高技术人才培养引进工作有待加强。近年来,我市专业技术人才队伍虽然逐年壮大,但高级以上职称技术人才占比不高,在企业从事科技研发、技术攻关的技术人才仍然缺乏,支撑高技术人才引进的相关政策仍不健全。

三、加强我市科技创新工作的几点建议

通过调研视察,政协委员对我市近年来坚持科学发展理念,贯彻高质量发展要求,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综合能力进一步增强表示了充分肯定。同时就大力推进我市科技创新工作,助力阳春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继续完善科技创新政策法规。积极对标省内外先进地区的工作经验和工作方法,以中央、省、阳江市科技创新相关政策法规为依据,制订出台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等政策措施,加快建立健全我市科技创新政策体系。

(二)大力加强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积极落实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优惠政策,以及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等政策措施,引导企业进一步加强自主创新,加大科技投入,鼓励企业积极主动申报高新技术企业认定。2020年,力争新增高新技术企业4家,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存量达到12家。

(三)持续优化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实施科技创新平台培优计划,推动阳江市级创新平台建设成为省级创新平台,引导新钢铁、新兴铸管、凌霄泵业等企业建设广东省企业重点实验室。积极争取省、阳江市科技项目、资金支持,推动技术创新专业镇和农业科技产业园建设,积极构建特色产业发展创新服务平台。

技术创新专项篇(9)

在制药厂中的机电安装工程中的技术创新,指的是工作人员共同努力,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逐渐更新施工技术、施工方案等,或者应用新型材料与新型设备,同时需要投入实施,这样可以为机电安装工程降低工程造价,缩短工程时间。本文主要分析了制药厂机电安装项目技术创新,具体内容如下。

1 技术创新概述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人们对技术创新都有不同的定义,在具体的理解中也存在着差异。在机电安装项目中,技术创新指的是,在相关安装工程中的专业人员,会通过不断的工作实践,加以总结、完善,运用现代化的设备与材料,并且更新传统的施工技术与方法,提出新的施工计划,采用新型的施工工艺,在具体实施中取得成功,这样有利于节约工程成本,提高工程质量,减少工程时间。随着社会的需要在不断改变,科学技术也在日益更新,当前已经开始进入剩余经济时期,市场竞争形势非常积累,创新是必然的发展趋势。因此,人们应该不断通过对机制的更新,新型技术的应用来拓宽发展的道路,将生产、开发与学习紧密融合,这也是人们实现技术创新的根本方法。深入的研究与开发新型技术,并且投入生产,加强学习,并且重视合作与交流,有利于为技术创新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也是企业更新结构的首要前提。

2 机电安装项目技术创新的对策

2.1 明确制药厂中的具体创新目标

制药厂应该按照机电工程的特征,选取专业工作人员组成创新团队,仔细地分析机电安装工程,并且进行严格的筛选,总结工程项目中的应用技术创新的方面,明确技术创新的任务,然后上报到上级机构,获得批准后才能真正确定。然后,工作人员应该根据技术创新文件上的内容,配置不同专业的工作,然后再为创新团队分配工作。同时,也应该明确规定各个几点安装项目中的人员分配,然后再分配细节方面的工作。制药厂的机电安装项目创新的领导人是该项目中的负责人,技术创新团队由技术部门与不同专业工程师组成。

2.2 机电安装项目技术创新的有效措施

2.2.1 全面发挥专业技术人员的特长,促使各类专业技术可以发挥作用。同时,应该促进技术人员之间的沟通,加强相互之间的信任感,并且委以重任。制药厂的领导阶层应该尊重技术人员的付出,同时重视对技术的落实与改善;关注工作人员在生活与精神方面的需要,避免责备,尽可能地为他们帮助,创造良好的生活条件,同时有意识地改善他们的工作环境,这样可以有效增强工作人员的主动性。同时,应该建立健全的奖惩制度,通过一定的激励措施,调动工作人员对创新的热情。并且,需要定期评价工作人员提出的创新计划或者优化建议等,对于表现突出的工作人员,应该予以奖励。

2.2.2 在进行技术创新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的内容有很多,其中包括生产、管理以及营销等各个方面,这些对企业来说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与影响。在制药厂的机电安装项目中进行技术创新,可以有效的提高工程的质量与效率,保证施工过程的安全,提升工程的总体素质,并且增强制药企业的综合实力了。因此,工作人员应该充分认识到技术创新的意义与作用。

因此,项目的负责人也需要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全面了解与掌握技术创新的流程,以及创新的方法。同时,也应该建立健全的创新体系,并且落实相关的制度,为技术创新工作提供坚实的基础。不仅应该转变工作观念,还应该积极地采取行动,监督与管理技术创新工作,保证机电安装技术创新能够顺利展开。

2.2.3 采用科学的方法开展制药厂机电安装项目技术创新工作,对于技术创新工作的管理,必须尊重科学,尊重其发展规律,必须用科学的方法、科学的态度,切实按照科学技术原理和客观规律去落实。新的创造发明、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等,要充分论证、并按照相关规定进行试验,经过一个合理的试验期,取得可靠的数据,才能进一步使用和进行推广。创新技术方案要以确保施工安全和工程质量为前提,做到经济合理,正确协调好经济效益与质量和进度三者之间的关系。无条件遵守国家强制性标准,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执行相关标准,严格按照施工规范进行施工和验收,确保质量,安全组织施工,积极推广和应用取得的技术创新成果。

2.2.4 以往的实践证明,如果一个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思想保守,因循守旧,没有技术创新的活力,将无法在市场竞争中求得发展与生存。的机电安装施工企业,科技应用能力的差异而导致的工效和劳动生产率的差异也相当惊人,相应造成的成本差异更是足以将落后企业淘汰出局。创新直接关系到项目各项管理目标能不能顺利实现的可能,决定企业的存亡。

2.3 认真制定、落实的各项技术创新制度

2.3.1 关于制药厂机电安装项目技术创新的机构设置、立项、申报和审批该项目技术创新领导小组由项目经理亲自负责组建并担任组长,副组长由总工程师担任并负责日常性具体工作,其余成员由项目技术部门人员和各专业工程师组成,按照该项目的工程特点结合现场实际情况设立创新项目,按不同的专业设置金属结构、机装、管装、电装四个技术创新小组,分别由各专业工程师担任小组长,负责具体的技术创新工作的落实。项目确定后,按规定进行申报和审批,并明确主要项目和次要项目。

2.3.2 制药厂机电安装项目技术创新制度完善的管理制度是技术创新工作的保证,不容忽视。主要包括合理化建议,技术革新、改造,技术档案管理和科技情报搜集,创新项目管理等。建立责任制,明确职责范围,内容包括技术创新领导小组职责、各技术创新小组职责、各专业技术人员的职责、组长和副组长的职责。各司其责,分工合作。制定和落实奖惩制度,制定和落实公平、合理的考核办法,赏罚分明,运用科学的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地调动各级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性。

结束语

综上所述,当前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企业只有依靠技术创新才能够实现长久的发展。技术创新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基础。目前我国正在面临着激烈的国际竞争,如果不能有效的进行技术方面的创新,很容易被世界市场淘汰。因此,我国的企业应该重视技术创新工作,根据自身具体的情况,鼓励技术开发与创新,促进企业的稳定、长久的发展,同时在不断的发展中逐渐扩大规模,保持永久的活力。

参考文献

[1]魏小海,李军利.创新技术在机电安装项目的运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5).

[2]曹晓建.创新技术在机电安装项目的运用[J].商品与质量・建筑与发展,2011(1).

技术创新专项篇(10)

一、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1、指导思想: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发展方针,以强化企业为主体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为中心,加强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结合,通过培育创新主体,健全创新体系,完善创新体制,优化创新环境,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2、主要目标:通过两年时间的努力,基本建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以及多元化的科技投入体系,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高,科技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公众科学素养明显提升,力争2009年通过省科技强市考核验收。

二、加大科技投入,推进科技强市创建工作

3、加大财政科技投入。认真落实国家和省有关增加财政科技投入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年初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中的超收分配要体现法定增长的要求,确保财政科技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整个财政支出的增长幅度,达到省科技强市的创建要求。

4、建立科技创新资金。每年由市财政安排一定的科技创新资金,专项用于工业、农业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科技创新的奖励和补助。

5、设立创强工作经费。根据建设科技强市的工作需要,市财政安排相应的工作经费用于科技强市创建工作。

6、引导企业增加科技创新投入。充分发挥企业作为研究开发投入、技术创新活动和科技成果应用的主体作用,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不断开发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开发费分别达到年销售收入的5%和3%以上,其他规模以上企业达到1%以上的,允许企业按当年实际发生技术开发费用的150%抵扣当年应纳税所得额;实际发生的技术开发费用当年抵扣不足部分,可按税法规定在5年内结转抵扣。允许企业加速研究开发仪器设备折旧。企业用于研究开发的仪器和设备,单位价值在30万元以下的,可一次或分次摊入管理费,其中达到固定资产标准的应单独管理,但不提取折旧;单位价值在30万元以上的,可采取适当缩短固定资产折旧年限或加速折旧的政策。

三、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

7、加快技术研发机构建设。建立一批以企业为主体或依托高校院所组建的技术研发中心,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着力培育企业自主研发能力。研发中心首次被认定为国家、省、*市和兰溪市级的,分别奖励20万元、10万元、5万元和3万元。

8、支持企业开展产学研科技合作。鼓励企业与高校院所建立技术依托关系或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每年从合作项目中,评选若干项产学研合作优秀项目,给予适当奖励。建立“产学研合作兰溪工作站”,为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合作搭建服务平台,每年安排资金用于支持工作站的运行。企业通过“*网上技术市场兰溪分市场”、“工科会”等科技合作途径达成的科技合作项目予以优先立项,并给予一定的科技经费支持。

9、加强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建设。对以骨干企业牵头建立的市级以上行业公共科技服务平台,给予专项支持。支持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和以科技服务为重点的中介机构建设,对经市科技部门确认的科技中介机构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加强兰溪市高新技术服务中心建设,为企业提供科技项目申报、技术交易、技术培训、信息咨询、知识产权等服务。加强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安排一定资金支持兰溪科技信息网、天然药物网、科技信箱的运行和发展。

四、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高区域自主创新能力

10、大力发展高新科技企业。积极支持企业申报*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首次被认定为国家、省、*市高新技术企业的,分别给予50万元、10万元、5万元的奖励。被认定为省创新型企业的,给予10万元的奖励。被认定为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市民营科技型中小企业、兰溪市科技示范企业的,分别给予5万元、3万元、2万元的奖励。各级各类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申报科技项目优先立项、科技经费给予优先安排。

11、鼓励市外高新技术企业来兰投资创业。凡部级、省级高新技术企业来兰创办企业并从事高新技术产业的,经市科技部门审核,视同新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给予奖励。

12、鼓励开发高新技术产品。列入新产品试制计划项目并经评审确认的,部级新产品补助5万元,省级新产品补助2万元。上述新产品被认定为省高新技术产品的,再补助1万元。每年安排20万元,选择一批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能够在行业中起引导推动作用的兰溪市级新产品给予一定的补助。

13、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积极支持和鼓励企业实施*市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对列入部级火炬计划的,根据项目实际给予适当补助。对列入*市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无上级资金支持的,根据项目实际给予适当的补助。对国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按上级科技部门要求给予支持。

14、支持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鼓励传统产业企业加强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再创新,支持和组织一批传统产业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提高传统优势产业的核心技术和关键装备水平。市财政每年安排一定的扶持资金,重点支持传统产业优势特色企业通过运用先进技术、先进装备和先进节能技术改造提升。重点培育现代植物药、装备制造、新型纺织、有色金属延伸、新材料、电子信息、绿色化工等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上述行业企业优先申报各级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和专利示范企业。对列为市级科技计划项目的,每年择优评选若干项,给予适当的补助。

五、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15、鼓励企业开发自主知识产权。积极支持企业和科技人员研发专利技术,对获得授权的国外发明专利(限美国、日本、欧盟)、国内发明专利、国内实用新型专利、国内外观设计专利的,分别奖励1万元、5000元、2000元、1000元。发明专利可以作为科技立项的依据。专利产业化成果效益显著的,可视同科技成果申报科技成果奖。对获得中国名牌、国家免检产品、中国驰名商标、*名牌、*省著名商标的企业申报科技项目优先立项,项目经费优先安排。

16、培育一批专利示范企业。对首次被认定为国家、省、*市和兰溪市专利示范企业的,分别给予10万元、5万元、3万元、1万元的奖励。

17、鼓励专利成果产业化、技术标准化。设立企业专利实施奖,对引进发明专利或自主专利技术形成产业化,首次实现年销售额500万元以上的,根据专利类型、经济效益、行业引导作用等,每年择优选择若干项,给予适当奖励。对企业主持或参与国家标准制订的,给予适当补助。

18、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大专利宣传培训力度,增强全社会专利意识。把获得发明专利作为科技项目立项、科技成果评奖及绩效考评的重要内容。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坚决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对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受到侵权,被侵权企业依法运用法律武器积极应对并胜诉的企业给予一定的补助。

六、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加快农业科技进步

19、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培育和壮大一批农业科技型企业、农业科技研发中心,首次被认定为国家、省、*市农业科技型企业的,分别给予20万元、10万元、5万元的奖励。农业科技研发中心首次被认定为国家、省和*市级的,分别给予10万元、5万元和3万元的补助。继续增加对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星火计划项目的支持,对列入国家星火计划项目和*市级科技计划项目的给予适当补助。

七、加强社会发展领域的科技创新

20、鼓励医疗卫生、环境保护、文化教育、广播电视、电力通信等公共服务系统申报各级科技计划项目,被列入*市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和本市级重点科技计划项目的,视项目实际给予适当补助。

八、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21、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和“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支持企业大力培养和引进创新人才、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尤其是高新技术人才和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在充分用好本地人才和现有人才的基础上,广开招才引智渠道,重点引进高新技术人才、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和国外留学回国人才,培养引进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支持创新领军人物开展科技攻关活动。鼓励企业建立博士后工作站,对引进博士后到企业从事科技创新的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鼓励企业聘请高校院所科技人才到企业兼职或技术入股。开展评选市“十佳科技人员”活动,充分发挥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九、重视科技资金管理

22、市科技创新专项资金项目申报工作由市科技局牵头负责。项目申请单位根据市科技创新专项资金的使用范围、条件向市科技局、经贸局等部门提出书面申请,填写《兰溪市科技创新专项资金使用申请表》并提交相关材料,有关部门初审后统一报市科技局汇总。经市科技局、财政局审核后提出资金安排意见,报市政府同意后实施。同一项目同一年度符合本意见多项资助的,原则上按“就高不重复”给予奖励和补助。

上一篇: 人文主义文学研究综述 下一篇: 平面设计和室内设计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