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三级治疗措施汇总十篇

时间:2023-06-26 16:22:16

高血压三级治疗措施

高血压三级治疗措施篇(1)

中图分类号:R19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0)12-343-02

高血压不仅本身是常见的心血管病,更是心血管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但同时也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疾病[1],降压治疗能减少心血管病的风险已成为共识。为此,我区2008年5月引进“全国高血压社区规范化管理”项目,按照“一条规范化主线、培训和管理两大任务、区镇村三级实施”的工作思路有序展开项目工作,现对项目实施效果做一个阶段性评价,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8年8月至2009年3月,全区18个镇(办事处)的100个村社区卫生服务站管理的4127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其中男性2018例,女性2109例,对象入选时年龄为59.38±8.13岁。

1.2 研究方法 采取自身对照,对入选的项目患者按照《高血压社区防治手册》的内容要求规范化管理8个月,对管理前后的相关指标与效果进行分析评价。

1.3 评价指标

1.3.1 药物治疗率 8个月项目期间,有6个月及超过6个月服降压药者占项目患者的百分率。

1.3.2 血压控制率 8个月项目期间,有6个月及超过6个月血压在140/90 mmHg以下者占项目患者的百分率。

1.3.3 管理前后血压水平的变化

1.3.4 管理前后危险因素的变化

1.4 管理措施

1.4.1 广泛宣教目标人群 通过举办健康讲座、“每周话健康”电视宣教、组织高血压患者俱乐部活动等多种形式,对不同目标人群进行有针对性的宣教。

1.4.2 巡回培训管理医生 采取多媒体教学形式,图文并茂的对镇村两级医生共600余人进行巡回培训和现场指导,不仅完成项目的培训任务,而且提高项目管理者的业务水平和技能,保证项目措施的顺利落实。

1.4.3 结对帮扶分步实施 本研究对象所在的100个项目村,均是由区、镇专业人员与各村结对,共同做好分批分期落实患者入选、建档、随访干预等措施。

1.4.4 建设医防结合专科 形成“一个组织、两级专科”的项目技术支持体系,即成立临床心内科和流行病学专家参加的技术指导组,在区直医院设立1个区级高血压专科,在18个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立医防结合的高血压专科,方便项目患者就诊,确保双向转诊畅通。

1.4.5 建立长效管理流程 形成“查、治、管、转、报”五结合的管理流程,即按照发现患者、选择对象、基线调查、临床评估、分层治疗、分级随访、双向转诊、疾病监测八个步骤,对高血压患者随时发现随时管理。

1.5 质量控制 建立三级检查考核制度,即村卫生服务站实行旬自查制度,镇卫生服务中心实行月督查制度,区疾控中心实行季考核制度,内容包括档案随访表的填写质量、血压测量的准确性、用药指导和行为干预的针对性等。

2 结果

2.1 项目患者分级情况 参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标准,对4127例高血压患者在入选项目时进行危险分层,确定管理级别,结果如下:一级管理对象低危患者531例,占12.87%;二级管理对象中危患者1650例,占39.98%;三级管理对象高危、很高危患者分别有761、1185例,各占18.44%、28.71%。

2.2 管理前后药物治疗率的变化 见表1。

表1 盐都区项目患者药物治疗率的变化

x2检验 各层p均<0.01

2.3 管理前后血压控制率的变化 见表2。

表2盐都区项目患者血压控制率的变化

x2检验 各层p均<0.01

2.4 管理前后血压水平的变化 管理后项目患者整体血压水平收缩压(SBP)下降了12.12mmHg,舒张压(DBP)下降了5.87 mmHg,见表3。

表3 盐都区项目患者管理前后血压均值比较(x±s,mmHg)

2.5 管理前后危险因素的变化 本项目注重同时进行非药物治疗,通过随访中的行为指导和干预,项目患者中吸烟、饮酒、高盐饮食、超重等危险因素的比例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见表4。

表4 盐都区项目患者管理前后主要危险因素变化情况

x2检验 吸烟、饮酒、高盐饮食、超重统计学检验p均<0.01

3 讨论

国内外经验均表明,控制高血压最有效的方法是社区防治,提高对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从而控制高危因素减少并发症的发生[2]。本项目首先是立足于社区,我区在农村社区实施项目8个月来,药物治疗率升高23.84%,血压控制率提高了2.0倍,血压水平平均下降了12.12/5.87mmHg,说明对高血压患者进行社区综合干预,可提高社区高血压控制率,降低血压水平,与国内有关研究结论一致[3]。

通过分析发现,管理前药物治疗率(64.72%)并不低,但控制率(16.36%)却较低,可能与本地群众健康保健意识有所提高,发现血压升高能够服用降压药,但却以自服药为主,血压难以控制等因素有关,这也可能是实施项目管理后,药物治疗率升高幅度(23.84%)不如血压控制率升高幅度(32.76%)的原因,说明规范化的用药指导在控制高血压的过程中作用较为重要。

分析还发现,低危患者管理前后的药物治疗率(51.41%、73.63%)相对于其他分层的患者均较低,但管理后的血压控制率升高幅度却最明显(40.49%),这可能与对低危患者采取有针对性的非药物治疗措施即可控制血压有关,当然也与低危患者的血压水平较低易于控制有关,由此可见,一旦发现高血压立即开始进行非药物治疗是很有必要的。同时,通过项目化管理,限盐、吸烟减少、饮酒减少、控制体重等干预均发挥了作用,项目患者的不良习惯和行为得到了有效改善。

本项目强调规范化,我区以此为主线贯穿整个项目工作,力争做到实施的规范化、治管的规范化、信息的规范化和评价的规范化。加强对基层医生的培训,通过贴近基层便于接受的培训方法、形式、途径,来转变其防治观念、提高其防治技能和业务水平。再通过区级专业人员结对帮扶、分步实施、三级检查等措施加强项目的实施质量。加强医防结合专科门诊建设,开展特色诊疗服务和特色现场宣教,吸引高血压患者归口治管,推广“围绕治疗抓管理、加强管理促治疗”的治管理念,以达到“预防有用、治疗有效、控制有力”的治管目标,确保项目规范化运行。

当然,高血压社区规范化管理项目在实施的过程中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如有限的社区卫生资源、患者的顺应性、当地的经济条件等,使项目的实施有不少的难度。这些影响因素和心血管病干预效果的关系,以及如何提高居民参与项目的顺应性仍是今后要探索和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高血压三级治疗措施篇(2)

原发性高血压发病机理至今尚未明确,但各种危险因素在高血压发生中的作用已得到共识。高血压是多基因、多环境因素影响的疾病,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或不利的物理及社会环境相关。目前在原发性高血压危险因素的研究中,已有明确证据支持的危险因素主要有超重、食盐摄入过多、过量饮酒、遗传因素和年龄、性别、职业与教育水平等人口特征因素。

1.2高血压与其他疾病的关系

高血压是一种以动脉血压升高为特征,可伴有心、脑、肾等靶器官的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的全身性疾病。大量研究证实,高血压既是独立的疾病又是脑卒中、冠心病、肾功能衰竭和眼底病变的危险因素。

1.2.1 高血压与冠心病、脑卒中的关系

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病最重要的、独立的发病因素,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死亡率与高血压的程度密切相关。《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指出,收缩压每降低9mmHg和舒张压每降低4mmHg,可以使脑卒中减少36%,冠心病减少3%,人群总的心血管病事件减少34%。于瑞英报道,在英国,14%的男性冠心病病人和12%的女性病人死亡与血压升高有关。

1.2.2 高血压与肾脏疾病、糖尿病的关系

高血压既是肾脏疾病的原因,也是一种结局。血压正常偏高(135/85mmHg)的个体,发生终末肾功能衰竭的危险性较正常血压者(120/80mmHg)高出2倍。高血压Ⅲ级患者(≥180/110mmHg),发生终末肾功能衰竭的危险性较正常血压者高出12倍。与非糖尿病相比,糖尿病病人发生高血压的比率高1.5~2倍。

2我国高血压社区防治进展

2.1我国高血压社区防治的发展历史

1969年中国医科院心血管病研究所率先在首钢建立了第一个人群防治基地,并长期坚持至今。随后,1970年在河北正定县农村建立了我国农村的心血管病防治点,标志着我国高血压社区防治的开始。80年代,流行病学病因调查、疾病监测成为这一阶段的重要标志,国内20个单位协作共同对不同地区的10余个人群进行心血管发病、死亡和危险因素监测,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一时期我国参加了WHO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监测(MONICA)的方案,使心血管病防治效果评价成为可能。并于1984年在天津市率先开展了以高血压为主的社区“四病”防治规划,使高血压的社区防治开始了公共卫生措施的全面实施。90年代以后,在国家“八五”和“九五”心血管病攻关项目中,流行病学研究几乎都是人群防治研究。这一时期,以社区为基础的综合防治从策略的选择到措施的实施都有了长足的发展。1995年世界银行卫Ⅶ贷款健康促进子项目在我国7市1省启动。1997年卫生部在北京、天津、上海、河北、辽宁等17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了社区慢性病综合防治示范点工作,后来扩展到24个点。1998年卫生部确定每年10月8日为全国高血压日,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高血压群防群治的热潮,这既说明了党和政府对高血压防治的重视,同时也是全社会开展高血压健康促进项目的一个重要成果。

2.2国内具代表性的社区高血压干预研究项目及防治经验

自1959年首次开展全国性血压普查之后,又相继组织了多次大规模的人群研究与干预项目,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其中首钢自70年代起开展社区人群高血压的防治,在1974~1988年间,脑卒中发病率从155/10万下降至58/10万,死亡率由84/10万下降至18/10万。天津市通过十年的心血管病社区综合干预后,干预社区人群脑卒中发病率和死亡率比非干预社区有较大幅度下降,干预社区人群平均发病年龄较非干预社区推迟,研究还表明干预时间越长,效果越好,干预措施对脑卒中的干预效果优于冠心病。自1991年始,在北京、上海、长沙等三个城市和北京房山区农村4个点共40余万人群中开展了大规模的心血管病社区综合防治研究,定期监测和治疗高血压患者,同时在全人群中实施各种形式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促进人群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干预4年后,人群血压有净下降,干预区脑卒中发病率下降21.4%,死亡率下降33.2%,对照社区两率分别下降6.25和24.7%,干预措施对降低脑卒中发病和死亡效果明显。1996~1999年,北京房山区作为国家“九五”攻关课题“原发性高血压社区综合防治研究”的农村社区,郭艳梅等报道:①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无论舒张压还是收缩压,结局均低于基线。②高血压患病率的变化:干预社区为37.4%,对照社区为39.3%,干预人群比对照人群低4.8%。③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的改变:与基线资料相比,结局资料的高血压三率均高于基线,其中三分之一以上患者采取了药物治疗,5.9%的患者血压水平得到了控制。

2.3高血压社区综合防治的展望

当前,我国高血压及其它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人群防治任务非常艰巨,预防工作一直是个薄弱环节,与发达国家相比,许多方面尚有一定的差距。有调查表明,我国有大量高血压患者从未测过血压,约75%的检出者过去自己不知道,已确诊的高血压患者进行治疗的比例不足50%,而其中血压得到良好控制者1991年占3%,2002年也仅上升到6.1%。高血压的防治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在社区人群中实施综合防治,才能有效的降低高血压的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但是目前对高血压的认识以及如何有效地开展高血压的防治却远未得到解决,社区防治的观点远未被社会和广大医务者所接受,面对这一严峻现实,必须要更新观念,调整策略和措施,积极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转变来迎接高血压向人类的挑战:①由医院为中心向社区为中心转变;②由专家行为向政府行为转变;③由医疗、科研为主向社区综合防治、预防为主转变;④由专业部门参与向全社会参与转变。

3高血压的社区综合防治措施

3.1设立高血压社区综合防治专项经费,保证工作需要经费是社区综合防治的基本保障,各项工作的开展都离不开经费的支持,高血压社区综合防治也必须有经费支持,这是必要条件。我认为开展高血压社区综合防治专项经费是工作的保障,而且经费要项目化管理,要制定项目经费管理办法并严格按照项目经费管理办法执行,这也是项目运行成败的关键举措。

3.2药物治疗和药物干预工作。在药物治疗之前,首先要做的是高血压的诊断、分级、分层工作,这是治疗的前提,我们目前采用《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修订版)》和中国疾控中心慢病防制所的全国慢病社区综合防治示范点《高血压防治方案》2005版进行高血压的诊断、分级、分层工作。对高血压进行分级分层管理,治疗上按高血压的分级分层危险度(低、中、高、很高)情况采取不同的处理原则。治疗和干预的原则是:

1.对于无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一级低危险高血压患者,首先进行单纯的非药物治疗,6-12个月后视血压水平决定是否开始药物治疗。

2.对于有1-2个心血管危险因素,一级中危的高血压患者,首先进行单纯非药物治疗,3-6个月后视血压水平决定是否开展药物治疗。

3.对于分级分层属于高危和很高危的高血压患者,要同时开展药物治疗和非药物干预,必要时及时转诊。

4.对于血压不好控制的2、3级高血压患者应该联合用药治疗,这样治疗的效果更好一些。非药物干预措施主要采取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控制体重、戒烟限酒、放松情绪等措施,非药物措施也是控制高血压并发症的重要措施,各类危险度的患者都要采取这些措施,这对患者控制高血压是很重要的措施。

3.3做好组织机构建设并明确职责

高血压三级治疗措施篇(3)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3-0102-02

高血压长期控制不佳可引起心脏结构和功能的改变称为高血压性心脏病,包括:早期左室舒张功能减退、左室肥厚,逐步发展出现心肌收缩功能减退最终发生心力衰竭,有研究显示多数心力衰竭由高血压所致;同时可能出现其他合并症。在本文中,通过对我院某年度所收治的多例高血压性心脏病合并心力衰竭的患者的研究,探讨了高血压性心脏病合并心力衰竭疾病的临床治疗效果,以更好地帮助医院提高治疗高血压疾病和心血管疾病的临床效果。

一、一般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选择了我院某年度被确诊为患有高血压性心脏病合并心力衰竭疾病的中老年患者,一共100例,所有患者的平均年龄在于40-75岁,随机分组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组为50例,其中,观察组的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各有35例和15例,平均年龄不超过70岁,患有高血压疾病最少有2年,最多不超过10年;在对照组中,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各有26例和24例,平均年龄不超过75岁,患有高血压疾病不超过12年,不少于3年。根据中国高血压性心脏病的诊断标准,所有患者符合高血压性心脏病的诊断标准,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的记录上的差异不具有任何统计学上的意义,具有可比性。

2、研究方法

对照组:对于对照组的患者采取的是常规治疗措施,这些常规措施主要包括:强心、扩管、利尿、吸氧等治疗措施以及常规的血压检查,同时指导患者自身正确的测量血压。观察组:对于观察组的患者,除了采取常规的治疗措施,还对其采用了有针对性的药物进行治疗,所采用的药物主要是美托洛尔,患者服用该药物的时候先从最小的药量开始,慢慢增加适合患者服用药物的剂量,最大的剂量是75毫克,每天服用两次,保持患者的心率在每分钟55-60次水平,每两周进行一次药量的调节。对两组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

3、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主要指标是HYHA心功能评价、左心射血分数LVEF、左心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

4、疗效判定标准

有效:患者的心功能明显得到改善,NYHA心功能评价为1级,

无效:患者的心功能没有明显的变化,

恶化:患者的病情明显恶化,心功能评价指标下降。

5、统计学方法:采用了SPSS18.0的统计学软件进行计算,采用了例数N值和百分比作为表示,采用了T值检验,当P

二、研究结果

1、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心功能情况:

观察组:经过治疗之前,心功能评级为1级的病例有0例,2级的病例有27例,3级的病例有15例,4级的病例有8例;治疗之后,心功能评级为1级的病例有38例,2级的病例有6例,3级的病例有5例,4级的病例有1例。

对照组:经过治疗之前,心功能评级为1级的病例有0例,2级的病例有25例,3级的病例有19例,4级的病例有6例;治疗之后,心功能评级为1级的病例有28例,2级的病例有8例,3级的病例有8例,4级的病例有6例。

由此可见,观察组的治疗后心功能改善比对照组的要更好,有针对性的药物治疗措施对于高血压性心脏病合并心力衰竭的患者心功能改善起着明显的作用。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P

2、比较两组患者的总疗效:

观察组:有效的病例共有38例,无效的病例共有9例,恶化的病例共有3例,总有效率为76%;

对照组:有效的病例共有28例,无效的病例共有16例,恶化的病例共有6例,总有效率为55%。

由此可见,观察组在各项指标的数据值都明显的比对照组的要好,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P

3、比较两组患者超声心动检查指标

观察组:治疗前,LVER为32%,LVESD为50mm,LVEDD为60mm;治疗后,LVER为42%,LVESD为30mm,LVEDD为50mm。

对照组:治疗前,LVER为32%,LVESD为53mm,LVEDD为63mm;治疗后,LVER为35%,LVESD为40mm,LVEDD为58mm。

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P

三、研究结论

高血压性心脏病是最常见的一种慢性心血管病,该病患病率在中老年人群中最高,现在在世界范围内患有高血压性心脏病的人高达约10亿。因此,寻求有效诊断和治疗高血压性心脏病的方法是必须得到医学界的重点关注的。引起高血压性心脏病发生的原因在于患者长期的高血压,而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最重要原因就是高血压病,其病理过程与促进血压增高息息相关。观察组在各项指标的数据值都明显的比对照组的要高,对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实施的有针对性的药物治疗措施具有明显的疗效。

结语

有针对性的药物治疗措施可以改善患者的心脏功能,治疗高血压性心脏病合并心力衰竭是安全有效的,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高血压三级治疗措施篇(4)

高血压的检出

加强血压测量,把高血压患者从人群中检测出来,提高高血压知晓率。

目前,仍以诊室血压作为高血压诊断的依据。有条件的应同时积极采用家庭血压或动态血压诊断高血压。家庭血压≥135/85 mmHg;动态血压白天≥135/85 mmHg,或24 h平均值≥130/80 mmHg为高血压诊断的阈值。因汞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故应积极推荐使用经国际标准认证合格的上臂式自动(电子)血压计。

高血压的治疗

综合评估后选择治疗措施 高血压是一种心血管综合征,对患者要进行综合评估,根据心血管危险度来决定治疗措施。

治疗目标 高血压治疗的基本目标是血压达标,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心脑血管病发病及死亡总危险。

目标血压 一般高血压患者血压降至

血压达标的时间 在患者能耐受的情况下,推荐尽早血压达标,并坚持长期达标。治疗2~4周,评估血压是否达标,如达标,则维持治疗;如未达标,及时调整用药方案。对治疗耐受性差或高龄老年人达标时间可适当延长。

坚持生活方式改善 长期坚持生活方式改善是高血压治疗的基石,合理使用降压药是血压达标的关键,两者缺一不可。限盐是预防治疗高血压重要而有效的措施。

高血压的药物治疗 高血压初步诊断后,所有患者均立即采取治疗性生活方式干预,根据危险分层启动药物治疗的时机。高危患者应立即启动降压药治疗;中危、低危患者可分别随访1个月、3个月,多次测量收缩压仍≥140和(或)舒张压≥90 mmHg,启动降压药治疗。根据患者血压水平和危险程度,确定治疗方案。见图1。

五大类降压药及复方制剂均可作为高血压初始治疗和维持治疗的选择医生要掌握药物治疗的禁忌证和强适应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药;降低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比选择降压药的种类更重要。

常用的降压药物主要有以下5类:钙拮抗剂(CCB)、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拈抗剂(ARB)、噻嗪类利尿药(D)、B受体阻滞剂(BB)。5类降压药及固定低剂量复方制剂均可作为高血压初始或维持治疗的选择药物。如有必要,还可以选择a受体阻滞剂和其他降压药。根据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基层降压药的选择应考虑安全有效、使用方便、价格合理和可持续治疗的原则。

血压达标的主要措施:尽量使用长效药,尽量使用联合治疗或复方制剂

①建议血压水平

高血压的随访管理

长期随访,了解降压效果和不良反应。根据血压是否达标确定随访管理级别,推进社区规范化管理。血压达标者每3个月随访1次,未达标者每2~4周随访1次。血压未达标的,及时调整治疗措施,可增加原用药的剂量,或加用小剂量其他种类降压药,或开始联合治疗或选用复方制剂。高血压分级随访管理内容见表1。

高血压管理时间较长且条件尚好的,且已经按《2009年基层版中国高血压指南》进行分层分级管理的(即高、中、低危分别进行每1、2、3个月随访1次),可继续执行。

高血压基层管理流程见图2。该流程既考虑到高血压患者的总心血管风险,有综合评估、综合干预的理念,又考虑到血压达标是治疗的基本目标,简化了随访程序。总体上有利于基层医生掌握高血压的管理流程。

高血压三级治疗措施篇(5)

DOI:10.14163/ki.11-5547/r.2016.11.146

目前, 冠心病已成为人类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且随着人们生活环境的变化, 其发病率也呈显著上升的趋势[1]。因此, 探寻一种有效的预防措施强化冠心病的临床疗效十分必要。本文对纳入研究的34例冠心病患者应用了二级预防规范化治疗措施, 收效显著,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8月~2015年8月收治的68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根据双盲法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 每组34例。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确诊;对本次研究内容知情, 已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严重造血系统或消化系统疾病;合并严重血管疾病或四周血管栓塞;甲状腺疾病;支气管哮喘;心动过缓;无法配合随访。研究组男20例, 女14例;年龄40~78岁, 平均年龄(62.5± 12.7)岁;合并症:高血压20例, 高血脂20例, 糖尿病22例。对照组男21例, 女13例;年龄40~77岁, 平均年龄(62.6±12.5)岁;合并症:高血压20例, 高血脂20例, 糖尿病21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合并症等一般资料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冠心病治疗方案, 建立个人随访记录档案, 并实施治疗干预指导。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实施二级预防规范化治疗措施, 具体方法:①了解患者的病情状态与生活方式, 例如:有无吸烟、酗酒、不爱活动及不规律饮食等不良生活习惯, 以及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冠心病家族史。②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进行二级预防药物治疗, 药物包括:降血脂药物阿托伐他汀(10~20 mg/d, 口服)或非诺贝特(100 mg/d, 口服), 阿司匹林(100 mg/d, 口服), 降压药物硝苯地平(30 mg/d, 口服), β受体阻断剂美托洛尔(20 mg/d, 口服), 复方丹参滴丸(10丸/次, 3次/d, 口服), 药量视情况增减, 嘱患者坚持用药。③根据美国心脏学会/美国心脏病学学会(AHA/ACC)二级预防方法开展规范化冠心病管理措施纠正患者的不良生活方式及负性情绪表现, 讲解疾病的防治措施, 并嘱其定时用药与到院复查。针对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患者, 应认真叮嘱其坚持服药, 不可自行调整药量。每天测量1次血压, 并注意做到“定时、定位、定人、定血压计”四定标准, 每1~2周测量血酯、血糖1次。④指导患者清淡饮食, 多摄入纤维素及维生素多的食物, 降低脂肪的摄入量, 合理补充优质蛋白, 同时戒烟戒酒, 保持情绪稳定,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⑤指导患者根据自身体质情况选择科学的运动方式, 例如:慢跑、步行、气功、自行车、太极拳、广场舞等。活动时间为20~30 min/次, 进行4~5次/周, 以此合理控制体重, 强化心血管系统的健康情况。⑥通过随访及时掌握患者的用药治疗效果与情况, 叮嘱患者定期到院复查, 并根据复查结果调整药物用量, 及时纠正患者的不健康行为, 使其明确的认识到二级预防措施的重要性与实用性。

1. 3 观察指标 观察对比两组患者冠心病危险因素的达标情况, 包括:血糖、血压、血脂及BMI达标率。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经6个月随访, 研究组血糖、血压、血脂及BMI指标的达标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3 讨论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 是指冠状动脉血管出现动脉粥样硬化改变而引起的血管阻塞或狭窄, 继而诱发心肌缺氧、缺血或坏死而致的心脏病。冠心病是危及人类健康与生命安全的重要疾病之一, 而科学、合理的防治方案可以有效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与死亡率[2]。

多项研究指出, 高血压能够加重动脉内皮的损伤, 继而进一步强化了动脉硬化的严重程度;糖尿病与冠心病的起病与发展具有密切的相关性;高血压能够直接影响粥样硬化斑块的发展与形成[3, 4]。可见, 上述三种慢性病均是诱发冠心病的重要因素。然而, 我国冠心病的管理措施尚未完善, 多数患者缺乏对疾病及其危险因素的了解与认识, 或对相关认识存在理解误区, 这就需要从临床中探寻出一种有效的预防措施来保障患者的健康质量。冠心病二级预防规范化治疗措施是一种新型的医疗服务模式, 它通过对患者实施药物指导、疾病知识宣教、合理饮食指导、运动指导、纠正不良生活习惯等措施, 有效提高了患者对疾病的认识水平, 强化了对药物治疗的依从性, 并发挥出主观能动意识, 合理规划生活方式。本文研究结果显示, 经6个月随访, 研究组血糖、血压、血脂及BMI指标的达标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综上所述, 二级预防规范化治疗措施能够有效控制冠心病危险因素的发生与发展, 减缓疾病进展, 适于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 王高频, 刘国銮, 杨雪佳, 等. 110例冠心病患者二级预防现况调查及随访分析.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2012, 28(4):314-315.

[2] 张晓峰, , 汤涌, 等.早发冠心病患者的预后研究.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12(16):4744-4747.

[3] 张明明, 李玉东.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二级预防用药现状调查与规范化治疗随访研究.中国医药科学, 2015, 5(6):14-17.

高血压三级治疗措施篇(6)

原发性高血压(PH)是我国居民的常见病、多发病,随着人们生活方式转变及生活水平的提高,基层PH发病率逐年升高。长期、规律的用药是治疗、控制血压的关键,与此对应的是,我国基层人群的遵医情况却不容乐观,因此,在依靠传统用药的基础上,给予PH患者科学、有效的健康管理措施便显得十分重要和迫切[1]。本研究通过采取科学用药+健康管理措施的应用,对基层PH患者的治疗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我院收治的PH患者450例,其中男性248例,女性202例,年龄44-76岁,平均58.2岁。诊断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国际高血压联盟(WHO/ISH)对PH的定义和分类并排除继发性高血压和严重心血管疾病。将PH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25例。干预组男性128例,女性97例;年龄44-74岁,平均57.9岁。对照组男性121例,女性104例;年龄45-76岁,平均59.1岁。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高血压分级和血压水平、工作性质、学历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药物治疗对照组患者仅给予常规药物治疗。根据中国高血压联盟2005年修订的高血压指南(基层版)[2],采用联合降压治疗方案[3],基本原则是:①联合用药有协同或相加的降压功能;②药物不良反应尽可能抵消,以增加患者耐受及遵医性。联合治疗包括固定剂量和非固定剂量联合两种方式,尤以钙拮抗剂(CCB)为基础的药物联合、以血管紧张素(RAS)抑制剂为基础的药物联合和利尿药与β受体阻滞剂的联合治疗方案最为常用。

1.2.2健康管理措施干预组患者在对照组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健康管理措施:①收集健康信息,评估风险因素、制定健康计划并建立健康档案是实施进一步治疗及健康管理的第一步。②在PH患者及高危人群中开展健康教育,进行社区综合干预。在街道建立固定宣传栏,固定时间举办关于PH的健康讲座,赠送PH相关材料等。③实行心理、行为干预,纠正患者心理状态及不良生活方式,实现对PH危险因素的控制。④定期随访与监测,每月电话回访≥1次,每个季度至少1次进户家访,随访内容除姓名、性别、年龄、血压等基本情况外,还包括高血压知晓率、高血压危险因素、高血压治疗情况等,监测服药依从性;动员家庭成员协助监督。⑤合理膳食,限制钠盐摄入,控制体重、减轻精神压力及其他日常生活指导。

1.3观察指标及疗效标准观察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干预治疗前后收缩压(SBP)及舒张压(DBP)的变化。疗效判定按[4],显效:DBP下降≥10mmHg(1mmHg=0.133kPa)并降至正常,或DBP未降至正常,但下降≥20mmHg;有效:DBP已降至正常但下降幅度

1.4统计学方法采用统计软件SPSS15.0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χ±s)表示,两两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2.1两组血压控制情况比较管理干预前两组比较、对照组干预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管理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治疗效果比较管理干预后干预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0.7%(204/225)、82.7%(186/225),干预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PH是我国重点管理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之一。目前公认高血压是在环境因素和自身遗传易感性的共同作用下发病,通常,环境因素约占60%,遗传因素约占40%。已有的流行病学研究证实PH发病与体重超标、高盐饮食和酗酒等因素显著相关[5],另外,除遗传因素外,PH发病的危险因素包括嗜烟、职场竞争压力、社会经济因素等。PH的健康管理与干预对基层PH患者和高危人群实施健康管理、危险因素评估,及时采取干预措施、适时改变人们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减轻或消除PH的危险因素,提高整体健康水平。在实施健康管理措施的过程中,始终把“三级预防”原则贯穿始终,在一般人群的预防和高危人群、PH患者中降低危险因素,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减低靶器官或组织的损害。

参考文献

[1]张文申.基层高血压现况及危险因素调查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09,11(19):25.

[2]孙宁玲.采用新的中国高血压指南指导对基层高血压患者的治疗[J].中国社区医师,2006,22(4):8-9.

高血压三级治疗措施篇(7)

【关键词】高血压, 护理管理, 知晓率, 治疗率, 控制率

医院高血压患者的管理是在医务人员的指导下通过患者之间的激励、沟通,分享信息、经验和互相督促,增强患者信心,加强自我管理,强调医患结合,患者互助、患者自助、主动参与,以提高高血压控制率,减少并发症发生,提高生活质量,并进一步降低医疗费用[1]。我们于2009年1月-2011年1月对250例高血压患者进行护理管理,观察其对高血压患者“三率”的影响。现对观察结果分析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择2009年1月-2011年1月我院门诊就诊的高血压患者共250例作为观察对象。其中男145例.女105例,年龄34-85岁,平均年龄46.5岁,病程1-35年。所有病例均已排除继发性高血压。

1.2方法

1.2.1健康教育 利用各种渠道宣传高血压防治知识,提高观察对象自我保健意识,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保持心理平衡,预防和控制高血压的各种危险因素。让观察对象积极参与全国高血压日暨心脑血管病防治宣传周等活动,医院医师结合宣传主题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引导观察对象提高高血压防治的意识。

1.2.2 建立档案 分级管理 (1)建立观察对象健康档案。所有纳入治疗管理的高血压患者均须登记于《纳入管理高血压患者一览表》中,按管理级别、转归等分类存放《高血压患者治疗管理卡》。(2)分级管理对象和管理频次:一级管理:由管理系统产生的一级管理患者、全年血压控制优良和尚可的低危层患者以及血压控制优良的中危层患者,每3个月至少进行一次随访管理。二级管理:由管理系统产生的二级管理患者和全年血压控制优良的高危层、很高危层患者,控制尚可的中危层患者以及血压控制不良的低危层患者,每月至少进行一次随访管理。三级管理:由管理系统产生的三级管理患者和全年血压控制不良及尚可的高危层、很高危层患者以及血压控制不良的中危层患者,每月至少进行一次随访管理。

1.2.3合理治疗 (1)应当对患者进行终身治疗,并随病程进展不断调整治疗方案。(2)个体化? 根据患者的临床情况、危险程度、日常工作和生活条件,制订个体化治疗方案,防止和降低高血压相关疾病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3)综合性? 包括饮食控制、运动、控制体重、戒烟等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等综合治疗措施。所有患者都应以非药物治疗为基础治疗。医院卫生服务中心应主动与上级医院协调,建立患者转诊制度,及时将新发现的、血压控制不良的和病情恶化的患者转诊至上级医疗机构,待患者治疗方案确定并病情稳定后再转回本院进行治疗管理。

2结果

3讨论

据悉,目前我国高血压患者有继续上升的趋势,但人们对高血压病的认识严重缺乏。高血压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快、死亡率高、知晓率低、控制率低、规律服药者低的“三高三低”特点[2]。要改变这种状况,首先,要学会自我保健;其次,通过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可减少55%的高血压发病率;再次,对高血压病的早期和规律治疗,又可使高血压的严重并发症减少50%,这说明大多数高血压及其并发症是可以预防控制的[3]。本研究的结果证明通过医院采取综合干预的措施可有效提高高血压病的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以达到防治高血压的基本目标。

医院随访护士应根据利民便民的原则安排随访,根据患者的临床评价和管理级别,为每例高血压患者制定个体化干预方案。随访时应监测患者的血压、危险因素、临床情况改变和治疗效果,并让患者了解自身病情和存在的危险因素,了解控制血压的重要性和终生治疗的必要性。对所有高血压患者均应进行健康教育,指导其掌握自我管理的技巧,改变不良生活方式[4]。

参考文献

[1]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M].2008.236.

[2] 陈 光.高血压患者健康教育近况[J].中国全科医学,2009,11(8):10-12.

[3] 刘国仗,马文君.从ALL HAT结果看利尿剂在高血压治疗中的地位[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8,31(10):625.

高血压三级治疗措施篇(8)

【关键词】非药物治疗;高血压病;

由于高血压发病和病情进展隐匿,早期常不被重视,很多早期轻型高血压患者由于各种原因常常不愿意服药,但对于非药物治疗乐意接受。本文以改变生活方式和行为因素为主的治疗方法对早期高血压患者取得了显着疗效,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对我院2007年8月-2013年8月在门诊就医的1级未治的高血压患者100例进行临床观察,高血压值为收缩压(SBP)140~159mmHg,舒张压(DBP)90~99mmHg,其中男72例,女28例,年龄29~65岁,平均49岁。76例患者均因不同程度的头晕、头胀、失眠、多梦而就诊,另24例患者无明显症状,因体检时发现血压高就诊。经有关检查排除了冠心病、糖尿病、肾脏疾病等继发和白大衣高血压,亦无高血压家族史。100例患者中均有食高脂肪食物、食盐过多、喝酒等不良习惯;长期大量吸烟者26例,长时间精神紧张、焦虑、失眠者34例。超重者为40例,体重指数(BMI)25~27。

2.方法

在对所有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的基础上采用了改变生活方式和行为因素的非药物在治疗,并建立医疗档案,跟踪随访。

2.1 控制总热量、保持正常体重、预防超重和肥胖采用以谷类食物为主的合理营养,平衡饮食,每天食谷类食物300~500g。对于超重者首先减少含脂肪高的猪肉,增加含优质蛋白较高而脂肪较少的鱼类及禽类,蛋白质食物可选用奶、蛋、鱼、虾、鸡、鸭、瘦肉、植物蛋白,以豆类为主。每天摄入的蛋白质可按每日每公斤体重0.8~1.2g计算。少食甜食,多食新鲜含维生素丰富的物质,每天吃新鲜蔬菜400~500g,水果100~200g。控制总热量摄入,其中糖类占总热量的50%~60%,脂肪30%~35%,蛋白质占15%~20%。BMI控制在25。

2.2 适量运动根据个人的体质和爱好选择合适的运动,如气功、太极拳、散步、游泳、快步、骑自行车等。其运动强度用脉率来掌握:运动中最佳脉率=170-年龄,运动中最大脉率=210-年龄。运动时间每次30min左右,每周3~5次。

2.3 减少钠盐每人每天食盐量不超过6g。首先减少烹调用盐及含盐高的调料,少食各种咸菜及盐腌食品。

2.4 注意补充钾和钙进食含钾多的蔬菜,如菠菜、苋菜、香菜、木耳、香菇等。进食含钙丰富的食品如绿叶蔬菜,豆制品和牛奶。

2.5 戒烟限酒吸烟者劝其戒烟,饮酒量每天限制在男性:葡萄酒少于150ml,或啤酒少于500ml,啤酒含高嘌呤,高尿酸血症或痛风患者禁饮或白酒少于50ml,女性减半量,对肥胖者戒酒。

2.6 减轻精神压力、保持平衡心理对于长期精神压力和心情抑郁者,通过心理疏导,帮助他们多参与社交活动,参加一些有情趣的活动。

二、结果

82例患者经过上述治疗,3~6个月后门诊或院外随访均取得了一定疗效,血压偏高都得到了有效控制,所有患者血压都达到正常范围内,头晕、头痛等症状得到明显缓解,精神也为之一振,工作生活质量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有18例患者因未能严格遵照医嘱进行改变生活方式和行为因素治疗,血压及临床症状没有明显改善,其中10例患者随访过程中血压有继续升高趋势,及时给予药物治疗,同时进一步加强健康教育宣教,使患者逐渐能配合非药物治疗措施,血压逐渐下降并维持在正常范围。

三、讨论

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在我国脑卒中发病率约250/10万人,而冠心病发病率约50/10万人。脑卒中发病是冠心病的5倍[1],因此,我国心血管病防治的重点是预防脑卒中。引发脑卒中的主要危险是高血压,所以控制高血压是预防脑卒中的主要措施。除遗传因素外,目前公认的高血压发病系超重、高盐膳食及中等以上饮酒等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本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上述不良生活习惯,因此,改善生活方式不仅是轻度高血压的主要治疗,也是中高度高血压患者药物治疗的基础。高血压病的非药物治疗近年来深受世界各国的重视,因为非药物治疗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非药物治疗不需要服药,可以极大降低国家和个人的经济负担,其次,没有长期服用降压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另外,非药物治疗还有着改善脂质代谢、降低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升高高密度脂蛋白和改善胰岛素的敏感性等作用。很多1级高血压患者,通过非药物治疗就能达到降压使血压达标的目的。对于2级以上或有危险因素的1级高血压患者,非药物治疗配合药物治疗,有利于提高药物治疗的效果,减少所需药物的剂量,从而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提高患者坚持服药的依从性。本组患者单纯应用非药物治疗,有82例患者血压长期保持在正常范围,有18例患者因未能严格遵照医嘱进行治疗,血压及临床症状没有明显改善,其中10例患者随访过程中血压有继续升高趋势,及时给予药物治疗,同时非药物治疗仍然作为基础治疗,血压下降并维持在正常范围。说明非药物治疗在高血压病的治疗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非药物治疗高血压患者时应注意,严格掌握非药物治疗的适应证,正常高值血压,即SBP 120~139mmHg,DBP 80~89mmHg及1级高血压,即SBP 140~159mmHg,DBP 90~99mmHg的患者,可首选非药物治疗,并追踪3~6个月,以决定是否需要加用药物治疗。对于DBP持续在90~94mmHg,并伴心血管危险因素或并发症者,须药物治疗。1级高血压在非药物治疗无效时,需药物治疗。2、3级高血压在药物治疗的同时也应认真采取非药物治疗措施,以期提高降压药物的疗效和防止并发症的发生[1]。

参考文献

[1]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年修订版).高血压杂志,2005,13(增刊):3-6.

高血压三级治疗措施篇(9)

从高血压病的全科医疗上可以看出,其主要的内容包括第一部分的健康教育,第二部分的一级预防和第三部分的二级预防。最后,进行的主要工作就是合理治疗。只有将这几部分相互结合,做好准备工作和后期的治疗工作,才能从根本上治疗高血压病。在这一过程中,高血压病人本身对这一疾病的认识程度也在不断提升。

1、高血压病的健康教育

为了提升高血压病医疗工作进行的高效性,研究人员对之前的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和研究。通过分析发现,在不同时间段内的调查结果显示,随着时间的推移,高血压病的患病率在逐渐提升。患病人数每年都在不同程度地增加,上升趋势比较明显。另外,研究人员发现,患病人员的患病率和其年龄成正比。尤其是65周岁以上的老年人群众,患高血压病的几率占45%-50%左右。但是,从调查中还会发现,人们对于高血压病的知晓率非常低。也就是说,在对高血压病进行控制和治疗几率也比较低。所以做好社区健康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2、高血压病的一级和二级预防

对于高血压病来说,影响因素众多,其中包括遗传因素和后天的环境和行为的影响。由于人们所接触的后天环境不同,血压调节机制的作用发挥程度也就存在着差异。从相关的调查研究中可以看出,高血压病的遗传因素仅仅占据20%左右,可见,后天的行为方式是直接的影响因素。比较典型的就是患者对食盐的摄入量、精神因素以及饮酒和吸烟的程度等等。从临床诊疗中可见,如果对后天的一些不良因素进行克服,就可以从根本上减少高血压病的发病率。同时,对患者进行积极地治疗,完全可以对高血压病进行控制,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

2.1一级预防

所谓的一级预防,就是对那些存在着发病因素,但是还没有存在高血压病症状的人群进行预防。这种预防方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第一,工作人员需要通过社区居民的档案情况来对这些人群进行筛选,这就是预防工作所面临的高危人群。主要的预防措施是对选定对象的日常饮食进行规范,主要以清淡和高营养为主。同时还对食物中的钙离子和纤维素等含量进行控制和规定。对于肥胖的人群来说,应该尽量减轻体重,保持锻炼。另外,戒烟戒酒是至关重要的。保证这部分人群的心理平衡程度是保证健康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对这些人饮食和运动进行规定的同时,工作人员不能间断进行健康知识的普及和讲解。

2.2二级预防

进行二级预防工作主要是在一级预防的基础上,选定疑似患有高血压病的人群。要及时地对这些人进行确证,进而进行治疗。从这一方面上看,主要的治疗措施为落实一级预防的所有工作内容,通过采用高效、科学的治疗方法来对高血压病进行治疗。治疗人员还需要对患者的心血管和脑血管等进行检查,对可能出现的并发症进行了解和明确,降低并发症出现的可能性。另外,患者需要进行定期的血压值测定,工作人员要对患者的用药时间和用量进行说明。一旦出现严重的病情恶化,需要在第一时间内找到主治医师进行治疗。

3、高血压病的合理治疗

3.1要求病人自觉干预自身存在的危险因素,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自觉接受医务人员的监督,定期给病人测血压并作记录。

3.2必须参考每位病人年龄、病程、危险因素、靶器官的功能、既往用药史以及并发症等情况制定用药原则,治疗方案应尽量简便,容易被病人接受,能够坚持长期治疗,选择副作用少、价廉、长效的药物。目前常用降压药物可归纳为5大类:

第一,利尿剂:降压作用缓和,适用于轻、中度高血压,尤其适宜于老年人收缩期高血压及心力衰竭伴高血压的治疗,但长期应用可引起血钾降低及血糖、血尿酸、血胆固醇增高,糖尿病及高血脂症患者慎用,痛风患者禁用。

第二,β-受体阻滞剂:降压作用缓慢,降压同时不引起反射性心动过速,适用于轻、中度高血压,尤其是心率较快的中青年患者或合并心绞痛、心肌梗死后的高血压患者。

第三,钙拮抗剂:降压迅速,作用稳定,适用于中、重度高血压,尤其适宜于老年人收缩期高血压。已证明钙拮抗剂长期治疗可降低心、脑血管并发症及死亡率。其长效制剂副作用少可用于长期治疗。

第四,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对各种程度高血压均有一定的降压作用,对伴有右心力衰竭、左室肥大、心肌梗死后、糖耐量减低或糖尿病肾病蛋白尿等合并症患者尤为适宜。高血钾、妊娠、肾动脉狭窄患者禁用。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刺激性咳嗽,可发生于10%~20%患者中,停药后即可消失。

第五,α-受体阻滞剂:可出现性低血压,因此较少作为一线药物。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降压作用平稳,适应症与ACEI相似,但不引起咳嗽反应为其特点,可与大多数降压药物合用。

3.3为病人制定最佳治疗目标

研究结果显示:收缩压降至138mmHg,舒张压降至83mmHg,可使高血压病人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降低30%;平均舒张压从105mmHg降至83mmHg,每1000病人每年可防止4起严重心血管事件(心肌梗塞、中风、和心血管疾病)发生;在得到良好治疗的高血压病人中,使用小剂量的乙酰水杨酸可使致命性和非致命性心肌梗塞的发生率降低36%;因此控制血压是降低高血压死亡率的基础。

3.4注意保护靶器官的功能

血压持久升高可引起心、脑、肾、血管等靶器官损害,最终导致这些器官的功能衰竭,因此控制血压可以降低高血压并发症的发生。

4、总结

全科医疗以人为中心,以维护和促进健康为目标,向个人、家庭与社区提供连续、综合、便捷为特色的基本服务,非常有利于高血压病的防治。随着卫生改革的深化、社区卫生服务的开展,全科医疗在高血压等慢性病防治方面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高血压三级治疗措施篇(10)

本研究对2003年1月至2011年3月间分的外伤性前房积血病例随机抽取70例进行分析,详细回顾其抢救过程中的关键措施等,以期对该病的临床处理积累一定的经验,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取2003年1月至2011年3月间外伤性前房积血患者中的70例,共计75眼,其中左眼45例,右眼30例;性别上,男50例,女20例;年龄在2.5岁-65.5岁之间,平均年龄37.7岁;致病原因方面,弹弓、木棒、塑料玩具等误伤24例,拳击伤33例子,鞭炮伤2例,碰撞受伤11例;最长时间是伤后15日就诊;入院时伤势上,前房积血量最多的为充满整个前房,受伤最轻者前房积血量是2ram深度,积血占前房的三分之一以下的有36例,积血占前房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患者有30例,出血量大于前房,积血充满整个前房的有4例;视力上全都有一定程度上的下降,严重情况患者只有光感,视力检查者50例子,0.1-0.2的38例,0.2-0.4的8例。积血吸收时间为三到七天,均未有严重并发症发生,2例病患出现眼压升高现象,进行前房冲洗术护理后,眼压正常。

2 临床治疗

对于三级、二级的前房积血患者应该进行无菌的敷料加压包扎,避免光线刺激瞳孔的括约肌,使得眼球转动时,眼球压力加大而加重前房的出血情况。对于年龄较小的患者,又要实行双眼包扎,避免患儿眼球的活动,不利于前房积血的吸收。同时抗炎止血。2天后局部热敷,口服活血化瘀药物,促进局部积血吸收。对于外伤性前房积血并发症的预防只要在继发性的青光眼与眼膜血染方面,主要措施准时测量眼压,防止眼压的升高,同时应该注意前房出血增多或者出现新鲜出血伤口的情况,对于患者出现其他不适状况也应该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治疗。通过对本组70例(75眼)前房积血患者进行临床治疗的观察,一般情况下一到三天出血迅速被吸收,绝大多数患者的视力得以恢复到伤前视力水平,其中,一级前房积血患者的视力恢复到1.0以上,二级的患者视力基本恢复到0.8以上,三级的前房积血患者大多数恢复到0.6以上,没有并发症发生,比较遗憾的是其中有8例患者因为经济问题(西部少数民族欠发达地区),积血没有被完全吸收就擅自离开医院。

3 预防并发症

对于外伤性前房积血并发症的预防只要在继发性的青光眼与眼膜血染方面,主要措施准时测量眼压,防止眼压的升高,同时应该注意前房出血增多或者出现新鲜出血伤口的情况,对于患者出现其他不适状况也应该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治疗。术后,应对病人的饮食及用眼卫生进行教育宣传,防止病情复发或并发症的发生。

4 小结

眼科外伤性前房积血经过有效的治疗是可以痊愈的,但是治疗一定要及时,如果诊治耽误了最佳的治疗时间,很容易发生并发症,延长了疗程,给病人增加了痛苦。

上一篇: 对外贸易税务 下一篇: 项目管理的问题及建议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