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民意调查汇总十篇

时间:2023-06-26 16:22:13

农村民意调查

农村民意调查篇(1)

中图分类号:F320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0439-8114(2011)13-2791-04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Rural Poll in the Period of ‘Twelfth Five-Year Plan’

in Chongqing

PENG Wen-xue1,HAO Feng1,PI Jing1,LUO Rong2,ZHANG Rong-ping2,YUAN Chang-ding2,ZHOU Rui1

(1. Information Center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and Technology, Chongqi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Chongqing 401329, China;

2. Chongqing Agricultural Commission, Chongqing 401121, 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work out “the Twelfth Five-year’s Plan of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Economy of Chongqing” better, the investigation of rural poll in the period of ‘the twelfth five-year plan’ was carried out, farmers’ altitude, opinion, advices on agricultural policies, agricultural sciences and technology, agricultural investment,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New Countryside, social security were analyze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the twelfth five-year’s plan’; rural poll;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Chongqing

“十二五”期间,重庆市肩负着在西部地区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为全国统筹城乡改革提供示范的重大使命,也是建设“五个重庆”极其重要的5年。根据“中共重庆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12个五年规划的建议”,重庆市农业委员会正在制定“重庆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12个五年规划”。开展民意调查,切实摸清农民意愿和需求,是制定好规划的前提条件。

1重庆市“十二五”规划农村民意调查方案

1.1调查问卷的设计

重庆市农业科学院农业科技信息中心设计了“十二五”期间农村民意调查问卷,组织了由农业经济、农学、园艺、农产品加工、植保、农业资源利用、农业机械、农业工程等学科的专家和领导进行多次讨论,最终确定了30道调查问题。调查题目内容主要涉及农业政策、农业科技、农业投入、新农村建设、社会保障五大方面。调查对象包括农民、基层干部和乡镇居民。被调查人的年龄分为18~20岁、20~40岁、40~60岁、60岁以上几个年龄段。被调查者如果是文盲,由调查人员指导填写问卷。

1.2调查地点和时间

根据重庆市农业产业发展思路和重庆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和布局,经与相关专家讨论,选择九龙坡、潼南、大足、永川、垫江、武隆、彭水、南川、梁平、万州等区县,随机抽取农户(包含村干部)发放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调查时间为2010年10月11日至11月20日。要求农民在调查问卷上签名,为了让被调查的农民能够认真地填写问卷,对每户农民给予一定的种子或经济补偿。

2结果与分析

本次共发放调查问卷300份,回收300份。300户接受调查的对象中,农民为绝大多数,占67.3%,基层干部占20.7%,乡镇居民占12.0%。从年龄来看,18~20岁的占5.7%,20~40岁的占35.3%,40~60岁的占46.0%,60岁以上的占13.0%,年龄分布结构较为合理。从接受调查者的学历来看,大专以上的占29.7%,中学的占15.1%,小学的占32.1%,文盲占23.1%,学历结构比例比较符合农村实际状况。接受调查者中男性占65.7%,女性占34.3%。

2.1农业政策强农惠农,但长效机制尚未形成

对于“是否了解当前国家在农村中执行的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的问题,只有27.3%的人比较了解和熟悉,表明大多数农民对国家的强农、惠农政策了解不够。

对于“目前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的主要因素”的问题,42.0%的人认为是粮食最低收购价格低,其次,农资价格偏高、补贴不合理、机械化程度低等也是重要原因,因此,政府在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的同时,应从多方面着手,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对于“如果政府提供信贷、技术、信息、保险等支持,农民是否愿意成为种植、养殖大户”的问题,67.7%的人回答是愿意成为种植、养殖大户。

就贷款存在的问题而言,存在贷款条件苛刻、贷款额度小、贷款利息高、缺乏有效的抵押物等问题,表明国家的农村金融支持力度偏小,农民快捷地获得足够的贷款较难。

在鼓励农民创业方面,31.4%的人最希望得到的帮助是资金支持,25.1%的人最希望得到的帮助是技术培训,24.1%的人最希望得到的帮助是政策扶持,19.4%的人最希望得到的帮助是信息服务。因此,政府应该从资金支持、技术培训、政策扶持、信息服务等多方面支持农民创业。

对于“农民想通过哪种途径实现就业”的问题,29.8%的人想就近招工安置,28.1%的人想自己外出打工、17.7%的人想自主创业,24.4%的人想做小生意,表明农民就业的想法不一样,政府应从多方面解决农民就业问题。

从以上的调查中,笔者认为,国家在农村中执行的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有效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改善了农业发展环境,增加了农民收入。但是,粮食最低收购价格偏低、农资价格偏高、补贴不合理、机械化程度低导致农民种粮积极性还未被充分调动起来。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义务教育改革、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金融改革、医疗改革等起步晚,动作小,强农惠农的长效机制还未形成。

2.2科技利于节本增效,但科技支撑总体乏力

对于“农民如何看待农业科技对农村致富的重要性”的问题,67.3%的被调查者认为很重要,21.0%的人认为比较重要,仅11.7%的人认为一般或不太重要,表明绝大多数农民接受并依赖农业科技发展生产和发家致富。

对于“农民获得农业生产技术的主要渠道”的问题,农技人员指导占32.1%,广播电视传播占29.7%,请教有经验的人帮助占23.1%,查阅科技图书资料占15.1%。表明重庆市农技人员在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中起到了较大的作用;农民除通过农技人员帮助外,还通过广播电视、请教有经验的人和查阅科技图书资料获得农业生产技术。

农民在购买种子农药等农资产品时,39.7%的人请教乡镇领导和农技人员,另有32.3%的人凭经验购买,表明农民信赖农技人员,信赖往年生产中表现好的品种。

在对待化学农药的态度中,47.7%的人不使用化学农药,30.3%的人是只要能提高产量就用,22.0%的人是种来供自己吃的不用、种来卖的就用。表明很多农民缺乏正确使用农药的知识和责任心。

在对农作物施用农药方式的调查中,仅有35.0%的农民实行病虫害统防统治,其他的农民或者自己购买农药自己施用,或者与别的农户一起购买农药一起施用,或者根本不使用农药,表明在农作物病虫害的统防统治工作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78.3%的被调查者都非常愿意参加政府举行的就业培训,也表明大多数农民认为科学技术和知识很重要。

以上分析表明,绝大多数农民认为农业科技对农村致富很重要,能主动地接受新品种、新技术。但是重庆市农业科技创新和储备能力严重不足,高层次农业创新人才匮乏,科技基础条件薄弱,农业科技投资主体不多,农业科研和推广经费不足,农业新技术研发推广缓慢,部分成果还留在实验室或试验田里,不能合理地、有效地推广利用。乡镇农技服务体系中,30%以上的单位岗位设置不科学,很多农民无法及时地得到农技人员的帮助。

2.3农业投入可壮大产业,但市场风险无法化解

在对“农民收入的主要构成问题”的调查中,38.4%的人主要构成为养殖,33.7%的人主要构成为种植,19.0%的人是通过打工获得主要收入,8.9%的人主要靠经商获得收入。

在“农民不愿土地流转的主要原因”的调查中,43.7%的人是因为“除土地外,没有其他收入来源”,30.6%的人认为租金偏低,25.7%的人担心租金无保障。此两项调查表明,大多数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和生活依靠为土地,并且农民的收入较低。

在“农民现在生产所需资金主要来源问题”的调查中,55.0%的人靠自我积累,表明农民生产投入的资金很少,扩大生产规模的能力极为有限。仅有23.0%的人通过贷款获得生产所需资金。

从“影响家庭增收的最主要的因素问题”的调查来看,36.7%的人缺乏资金。另有31.3%的人认为缺乏中介组织,22.0%的人认为缺乏技术,10.0%的人认为缺乏市场,表明在农村发展中介组织、培训技术、完善市场等,均对农民增收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42.3%的被调查者希望政府资金投入农村的主要方向是发展产业,有24.0%的被调查者希望投入修路,19.0%的被调查者希望兴修水利设施,另有14.7%被调查者希望投入发展文化教育等。

关于农业机械存在的主要问题,41.3%的人认为价格太高,15.7%的人认为使用和维修成本高,29.0%的人认为家庭承包土地少而不需要或不利于农业机械操作,仅14.0%的人认为现有机械不实用,表明农民无力自行购买和使用农业机械。

对于农机补贴的问题,47.7%的人希望增加农机补贴,24.3%的人希望增加农机补贴种类,18.3%的人希望增加农用燃油补贴,9.7%的人希望增加维修补贴。

对于政府鼓励使用有机肥(含农家肥)的调查,53.0%的人认为政府投入不足,20.0%的人认为价格太高,也表明农民希望政府加大对有机肥的投入。

从农业投入有关的调查中,笔者认为,大多数农民除土地外,没有其他收入来源;土地租金低,并且土地租金无保障,致使农民不愿土地流转;由于贷款条件苛刻、贷款额度小、贷款利息高、缺乏有效的抵押物,绝大多数农民生产所需的资金主要来源是自我积累,难以购买农业机械和装备,难以扩大生产规模,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

2.4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城乡统筹任重道远

当前,很多地方的村民居住较为分散,不利于节约土地和新农村建设,68.3%的人表示,如果政府提供适当的建房补贴,他们愿意拆迁到集中居住地。

关于“当前最希望村容村貌得到改善”的问题,49.3%的人希望改善环境卫生,表明很多农民对农村居住环境不满意。33.3%的人希望改善道路交通,表明部分地方存在道路交通问题。

57.3%的人认为农村户用沼气对改善农村面貌和卫生状况的作用很好,38.0%的人认为作用好。因此,政府应继续加强农村户用沼气池的建设。当然,如果能合理规划,在集中居住的基础上加快沼气池建设,效果将更好。

对于生活中主要燃料的调查,41.3%的人用的是木柴,只有26.0%的人用的是沼气。

在回答“对现在的生活环境最不满意”的问题时,很多人对选择回答难以取舍,因而出现了多选的情况,总体结果表明,农民对饮水困难、交通不便、环境卫生差、治安不好等几大问题都不满意。

据调查,71.7%的人是通过自产自销参加农业产销过程,表明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还较少。政府应加强对专业合作组织的培育。

据调查,31.7%的人认为大学生村官对村里帮助很大,25.3%的人认为对村里帮助很小,22.3%的人认为对村里没有好处,20.7%的人认为村官基本上是镇里在使用,因此,今后应加强对大学生村官的选拔和管理。

以上分析表明,农民对饮水困难、交通不便、环境卫生差、治安不好等几大问题都不满意。农民居住分散,不利于节约土地和新农村建设,大多数农民表示,如果政府提供适当的建房补贴,他们愿意集中居住。但如何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确保农民持续稳定增收、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的有机统一、协调发展,仍然任重道远。

2.5社会保障造福于民,但农民仍然忧心忡忡

对“最担心的问题”的回答,很多人有多种担心,并且每种担心的人数基本相当,担心的问题主要是家里有人生病、农产品难卖、外出打工老人儿童无人管、孩子读大学学费贵。表明农民生活压力大,存在各种各样的顾虑,政府在制定政策时,应充分考虑农民的困难,切实解决农民的疾苦。

在“最希望政府提供的服务”的回答上,农民也有多种想法,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农业生产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等,很多人做出了多项选择。

对于农民工最盼望什么,有30.0%的人最盼望按时足额领到工资,29.7%的人盼望政府提供农民工公寓,24.7%的人最盼望子女正常入学,15.6%的人最盼望得到法律援助。因此,政府应充分考虑农民工的问题,力求让农民工享受市民同等待遇。

以上分析表明,农村实行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对减轻农民负担、改善农民生活质量产生了良好的效果,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3对策建议

3.1建立健全有针对性的、实效的、长效的强农惠农政策

建立健全农产品最低收购价格、种粮和农机等补贴、农业保险、土地流转等政策和制度,巩固和提高农民发展农业的积极性,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和粮食安全,确保农民收益不断增长;建立健全农民培训的长效机制,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推进土地规模经营、集约化经营,发展壮大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变革传统农业经营组织体制,培育新型农业产业组织形式,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建立新型农业体制与机制,集聚先进农业产业要素,释放和形成新的生产力;设立山区农业补贴,在普惠补贴政策框架下,建立适应西南丘陵山区发展需求的农业补贴政策框架。

3.2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

重庆市立体气候明显,加之高温干旱和寡日照等不良气候的影响,外地很多品种和技术无法在重庆市获得较好的效益,重庆市的农业科技必须以自主创新为主[1]。

建议突出农业科技创新,加强重庆市丘陵山地农业科学技术研究,围绕影响山地农业发展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集中力量,联合攻关,加强新品种、新技术培育、引进和推广,促进产业升级,提高农业核心竞争力。结合重庆市山地农业实际,积极引进,开发,生产多功能、经济型中小型农业装备设施。积极研发适应山地农业的小型机械,重点解决山地和小块农田机械化技术与装备问题。

加快构建一个以国家农技推广机构为主导的多元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积极支持农业科研单位、教育机构、涉农企业、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等参与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加强农业科技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科技文化素质和就业技能[2]。

3.3多管齐下增加农业投入

政府应加大投入,重点用于基地建设。按照“生产基地重点化、重点基地区域化、区域发展优势化”的思路,建设区域性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扶持科技含量高、规模大、竞争力强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培育有经济实力、带动力强的农产品流通型龙头企业。市财政每年安排一定的产业化专项资金,用于龙头企业贴息和基地建设。

实行以国家项目资金作引导,以民营投资为主体,以金融部门支持为依托,以社会资金为补充的资金筹集和运用方式,来获得资金投入的效益最大化[3]。大力引导城市资本下乡,引导城市工商资本、金融资本、民间资本投向“三农”,是破解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难题,搞活农村经济的关键[4]。

3.4统筹协调新农村建设

在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城镇化水平,全面推进农村经济建设的基础上,深入实施“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工程”、农村清洁工程、农村森林工程,改善农村环境治理,加快教育、卫生和文化事业的发展,探索减少农民、富裕农民和农民变市民的有效途径,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农村社会和谐发展。

坚持发挥农业多功能性原则。拓展农业生产、生态、观光、旅游、休闲、教育功能,注重走生产、经济、生态、社会各项功能兼顾的复合型模式,优化农业生产功能,提升农业经济功能,拓展农业的生态、社会和文化功能。

3.5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机制

以户籍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努力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建立农村宅基地和承包地弹性退出机制,保护农民土地权益。完善农村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推进劳动合同制度,完善工资保证金制度,强化工会维护农民工权益的作用,确保农民工工资及时发放和合理增长,保护进城农民合法权益。加快农民工公寓建设,营造农民工融入城市的环境。加强对外出务工人员的法律知识宣传力度,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的守法意识和维权意识。促进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平等享受城市公共服务,推进农民市民化。

参考文献:

[1] 康月琼,郝风,艾晓林,等.应对农业国际竞争合作的重庆农业科技战略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09,21(4):168-170.

农村民意调查篇(2)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有利于引导农民进行合理的健康投资,提高农民的健康水平,合理利用农村卫生资源,促进农村卫生事业发展。为了有效的开展实施这一政策,我们对片口乡的农民进行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宣传,对片口乡6个村600余户2000多人进行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宣传和农民参与意愿的问卷调查。共获得有效问卷500份,发放宣传资料1000份。

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的宣传工作

工作中,我们采用挨家挨户走访问答的方法进行宣传,广泛宣传国家和省、市有关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文件精神,鼓励全乡农民积极参加。据统计片口乡6个村共发放宣传资料1000份,在发放的同时我还对农民进行讲解和解答。

二.农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与意愿的调查

(一).目前片口乡农民患病就医状况统计结果(有效问卷500份)见表1所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农村民意调查篇(3)

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的高速发展之势,特别是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使环境污染向农村急剧蔓延,同时,生态破坏的范围也在扩大[1]。南阳村位于沙河市东北部经济开发区的玻璃厂附近,玻璃厂解决了南阳村很大一部分的就业。村中农作物主要以小麦、花生、棉花为主,也有部分农户承包土地种植果树。随着社会经济政策的变动,南阳村及附近村落的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消费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农村生活垃圾问题也随之日益突出,垃圾处理系统不完善。再加之周边企业对地下水质、大气质量造成的长远危害,该区域的居民应及早认知并采取行动。因此,对该区域的环保认知和支付意愿调查工作十分重要。

一、调查内容与方法

调查内容根据当地突出问题来设计,主要有:1、农村居民对现居住区环境状况的认识和评价;2、农村居民在生活中如何进行自身的环保行动;3、农村居民了解环境知识及环境问题的途径和渠道;4、农村居民对环保方面支付的费用额度及支付方式选择倾向;5、农村居民对当地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的了解情况。

此次调查充分考虑年龄因素基础上,在沙河市玻璃厂工业污染区选择了污染区内的三个村落进行调查,分别是南阳、田村、后大流。本次调查问卷150份,有效问卷144份,有效率为96%。

二、结果与分析

(一)农村居民的环保认知程度

1、农村居民了解环境、环境问题的途径。对于农村居民获取环境、环境问题的途径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区域的农村居民主要通过电视(新闻、广告等)的形式获取环保知识和相关的信息,其次是网络信息方式。他人告知方式则是农村典型的信息沟通方式,通过这一方式了解环境知识和环境问题的人多为知识水平较低的农村居民。而通过社会宣传活动或普及教育活动途径获取信息的比率非常低,因为当前农村在活动宣传上几乎很少涉及农村环境保护方面的问题[2]。

2、农村居民对当地环境变化的敏感度。在问及自身周边环境时,大家都对饮用水质、大气状况方面有非常强烈的反应,发展趋势均选择了由好变坏。尤其是饮用水方面,两年前,村民反应饮用水有臭味、飘着一层油,为此村中打了深水井供水。这几天,村中又在打更深的水井,有村民说:“用热水壶做出来的水水垢特别多。”问及原因时,“大家都知道是什么原因,却没有人去深究和上报,刚开始也有人向上面反映,最后也没人管,时间长了也就习惯了”。在生活垃圾处理上,居民们就没那么一致了。村里有了指定垃圾点后,离垃圾点近的居民会投放到指定垃圾点,而离垃圾点较远的居民,还像之前一样,扔到离家最近的空闲地,成了周边小范围内居民的“指定垃圾点”。在垃圾分类上,可以卖钱的“垃圾”大家会集中起来放置,其他的垃圾在他们眼里则是一种垃圾。

3、环保参与意愿及行为。居民整体参与环保的意识较高,参与环保的自觉性很强。不会参加环保活动的被调查者,原因是上班忙、照顾孩子、老人而不能参加。而愿意参加环保活动的居民表示,有很大一部分居民说冬天休息的时候,每天去都可以。但是,通过询问有意愿去的人了解到,之前村中从未举办过环保活动,对活动方式和内容不甚了解。

(二)农村居民支付方式

由于农村经济条件的限制,再加上农村“帮工”或者是义务工较为普遍,农村居民中在家种地的人占很大一部分,空闲时间多,因此劳务支付在农村可以作为非常重要的支付方式存在。而在访谈中了解到,愿意为村中环境保护付出代价的居民,选择支付劳务的人数比重远远高于选择支付金钱的。有支付意愿的居民说道:“咱们农民钱不好挣啊,但是有需要出力气的活,我一定会去。”

(三)农村居民支付意愿影响因素的分析

1、年龄对支付意愿的影响。调查结果表明,该地区年龄成为影响居民支付意愿的最重要的因素。在年龄20~29岁之间的受访者中占九成以上的被调查者表示有支付意愿,愿意为环保出钱或出力;在30~39岁之间、40~59岁之间被调查者的支付意愿显著下降,与20~29岁相比降幅很大,原因有居民劳动能力下降,其中有一小部分人赋闲在家没有稳定的工作,消费观念保守,在环保方面的支付意愿很低。总体来看,选择0~49元区间的占有支付意愿的被调查者人数的72.7%,如此高的人数比例集中在这一区间选择上,可见,农村居民整体上对环保方面的支付水平很低。

2、学历对支付意愿的影响。学历越高,居民的支付意愿越强。学历为初中的及以上的被访者比小学及以下的被调查者支付金额要高。学历、文化程度越高的人,对环境知识、环境问题就越了解,进而在为村中环境改善支付费用时,支付意愿越大。

3、收入对支付意愿的影响。收入越高,居民的支付意愿相对越高。1000元以下的被调查者在费用上集中在0元、0~49元。月收入为1000~1999元、2000~2999元的被调查者在选择50~99元区间的人数增加。总体分析来看,收入越高,生活水平也就相对要高,在对环境的要求上也高。收入较低的居民,在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后,剩余的钱较少,在环境保护上的关注和要求也低。这个结论和我的预期相同。

三、讨论与思考

在访谈中,了解居民对过去村中整体环境的记忆时,年龄较大的长辈说:“现在的街道要干净整齐很多,前些年一下雨,全村都是泥巴路,出门都很费劲。”也有长辈反映说:“近几年拉沙、拉煤的运输车从村边过的很多,往村头一站感觉浑身一层土。”年轻人则对小时候夏天一到,村边清澈见底的河水印象较深,是大家夏日嬉戏的好去处,抓虾摸鱼不少乐趣。而近些年,企业占地,或是变更种植作物,原先大片的果树园渐渐少去。污水排放,河水污染、变臭,连村民自家打的浅层井的井水都有污水河的味道。有被访者说道:“前两年没用深水井的时候,家里放的自来水感觉上面漂了一层油,放水的时候闻着和村边臭水河一个味道。” 大家对生活环境的变化意见看法各不相同,在向好的方面改善的地方,能感受到受访者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感谢。但在环境问题上大家只是停留于对问题的抱怨,即使开始有人向上级反映,结果反响很小,久而久之也就习惯、麻木了。认知上已有觉醒,可行动上还相差甚远。

基于以上的研究结果,为了保护南阳村及附近村落所代表的工业污染区的生活环境,控制污染源的发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出改进:乡镇村应定期举办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社会宣传活动;要发挥基层领导和基层组织的作用,提高农村居民自觉维护农村社区生活环境意识,以降低生活污染的程度;周边污染企业应对周边居民给予补偿,并发展节能环保生产模式。(作者单位:苏州大学社会学院)

参考文献:

农村民意调查篇(4)

中图分类号:F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08-1974-04

生态旅游倡导的是一种健康、高尚的旅游形式。但是目前大部分学者的研究内容主要关注的都是社会整体广泛而浅面的经济利益,仅仅停留在把它看做是生态旅游管理的一种手段,而忽视了作为生态旅游目的地的重要利益相关者——社区农村居民的利益,对社区农村居民满意度研究的较少。为此选择旅游目的地农村居民参与满意度为调查研究内容,通过对社区居民的参与程度以及农村居民对旅游开发普遍的看法、反应等情况的调查与分析,总结归纳出目前生态旅游开发与发展尚存在的问题与大众社区居民的期盼,以便在旅游目的地开发的初期就能够与社区居民进行沟通、了解,探讨相应的改进对策,避免在目前以及未来开展的旅游开发工作中与社区居民产生不必要的矛盾,完善昭平县旅游业的管理机制、提高旅游目的地社区居民的参与程度,从而促进生态旅游又快又好地可持续发展。

1 调查方法

此次调查是在广西昭平县黄姚和文竹镇临江村,对当地居民进行的问卷调查。共发出问卷150份,回收有效问卷145份,问卷回收有效率为96.7%。问卷内容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当地居民的人口统计特征以及社会属性,如性别、年龄、学历、婚姻、收入情况等;第二部分是相关部门对旅游地规划与整治时有无征求居民意见情况;第三部分也是问卷的主体部分,即居民对旅游开发的满意度情况,包括居民对目前旅游区整治工作的满意度、对旅游开发的满意度、对居民参与旅游方式的满意度、对旅游区管理方式的满意度、对旅游区旅游收入分配的满意度和对自己在旅游中所获收入的满意度,以及居民希望增加哪些旅游开发的参与项目,旅游业应从哪些方面改进等7个方面;最后一部分是居民在旅游淡旺季作息时间的安排等。本次调查问卷采用了赋值定量分析法,在满意度的选项中,“非常满意”为5分,“满意”为4分,“一般”为3分,“不满意”为2分,“非常不满意”为1分。

2 调查结果分析

2.1 农村居民特征

根据调查分析可得知,昭平县生态旅游区的农村居民的特征主要是:

1)男女比例分别为59%和41%,有近20%的差距,并且很多妇女可能由于性格腼腆或者不善表达等原因,往往推脱甚至根本不愿接受调查,这说明由于历史和多种原因,妇女在社区仍属于社会地位不高、归属感不强的弱势群体,她们在社区活动中主动参与少,不太愿表态和发言。

2)当地农村居民的年龄结构比较集中的是18~35岁、35~60岁这两个阶段,60岁以上的居次,青少年比例较小,整体人口结构有偏老龄化的趋势,老年人群所占比例达26%。

3)当地农村居民受文化教育程度普通偏低,主要集中在小学与初中学历,两者总和高达68%,这与农村教育普及情况基本吻合。大专以上高学历者仅占5%。

4)当地农村居民,大部分为低收入人群,被调查村个人年收入在5 000元以下的人群占了64%。按照中国2009年国务院扶贫办以年收入1 196元为划分贫困线依据,昭平县生态旅游区属于国家贫困县之一,应该加大对生态旅游的扶持。该区个人全年收入在5000元以下的人群有55%,5 000~10 000元收入的占20%,10 000~20 000元的为7%,20 000~30 000元的为5%,30 000元以上的仅有4%。从统计中可以看出,低收入的占了绝大部分,高收入的很少。从收入来源的构成调查中,当地农村居民的收入构成呈现多元化,但仍以农业收入为首,比例高达38%,而其中又以茶叶种植为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其次是其他项,占21%,其中又以外出务工收入所占比例最大;第三个收入来源渠道是林业,主要靠割松树油;而与旅游相关的收入比例仅为11%,由此可见,目前旅游区的开发力度仍无法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只是增加了少数居民的收入。

2.2 农村居民对旅游参与的满意度分析

2.2.1 对旅游区进行的村庄规划与整治工作的满意度评价 从图1可知,居民对旅游区的规划与整治工作的评价,非常满意的为8%,满意的为44%,一般的为34%,不满意的为11%,非常不满意的为3%,满意度的平均值为3.43。对给予了“非常满意”评价产生影响的因素有:对道路的整改、上级部门的资金投入以及部分公共设施的修建等;评价“非常不满意”的主要原因是在公共环境卫生与水电供应不足等方面。临江村在生态旅游区的规划开发中,对道路进行了整改与硬化,对房屋的立面进行了改造和装修,以及对文化活动室、篮球场、望江亭等一系列基础设施的建设,水电供应方面未能得到完善。

2.2.2 对旅游区的旅游开发满意度评价(图2) 众所周知,旅游开发能带动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发展,可以促进当地居民就业,增加收入,增强居民的归属感,因此有接近半数的居民是“满意”旅游开发的,仅有少数(1%)的居民“非常不满意”,认为“大量游客的到来打破了平静的日常生活”、“部分商铺的装饰风格过于现代化或色彩过于浓重,与该地区淳朴民风和庄重的风格及生态理念格格不入”等。还有部分居民不满意的原因是田地被征用后没有得到补偿或只得到低价补偿,失去了土地和农业收入,生活更加困难,甚至没有基本保障故心生怨恨。

此外,旅游开发区的社区居民没有完全行使生态旅游发展的决策权。在调查社区居民对上级部门搞旅游规划与开发时是否有征求居民意见的调查统计中可以看到,回答“没有”和“不清楚”的居民之和超过了半数。

2.2.3 对旅游区的旅游参与方式满意度评价 由图3可知,居民对旅游参与方式评价“非常满意”的为6%,“满意”的为28%,“一般”的为48%,“不满意”的为18%,没有非常不满意的;满意度的平均值为3.22。分析表1的统计数据可知,在所有受调查的居民当中,仅有18%的人有旅游收入。居民参与旅游的方式主要有住宿、餐饮约占10%;第二种是通过销售土特产与农林副产品来实现参与的约占8%;第三种是在社区内部通过特许经营许可的方式从事娱乐休闲等活动的仅占1%。此外还有不到1%的居民是通过在旅游景区内部就业实现旅游参与。参与形式比较单一;除了有固定门面商店与旅馆的社区居民是全年参与,部分社区居民还仅仅是属于周末、黄金周等节假日期间参与的人群类型。临江村的农家乐示范户大多仅为节假日参与旅游的餐饮、住宿服务,到目前为止,在被调查的5户农家乐示范户中只有2户有过旅游接待,比例是40%。通过与其他两个典型景区的比较分析,建议临江村在旅游开发过程中要注意以下两个问题:在景区建设中,尽量优先聘用当地居民;同时丰富旅游产品以增加居民的参与范围。

2.2.4 对旅游区的旅游管理方式满意度评价 居民对旅游区的旅游管理方式满意度评价见图4。临江村发展旅游主要是由昭平县政府牵头、县旅游局主管,下属单位旅游公司领衔和文竹镇协管,具体由临江村委党小组和临江村新农村建设理事会及所有村民配合的管理模式。目前属于比较理想化的管理模式。

而黄姚镇发展旅游是由旅游公司主管,政府仅作为中间的协调沟通者。近年来当地居民对旅游公司的分红分配不满是旅游业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居民对旅游公司的管理也不满。从最新的调查得知,由于一直以来居民普遍对旅游公司的管理感到不满,昭平县政府准备接管,并且成立了黄姚旅游经济开发区,然而,因为政府对居民进行大面积低价甚至强制性征地,没有给予妥善安置与合理的补贴,又引起居民强烈不满,从而形成目前的第二大矛盾。第三,在37%的不满意当前管理方式的居民中,有28%的居民反映治安管理欠佳、景区内保安与导游的素质不够文明、水平不够专业。

2.2.5 对旅游地的旅游收入分配方式满意度评价 由图5可知,居民对旅游收入分配方式除了极少数的受益者,总体上的评价都是“不满意”,尤以黄姚古镇的居民突出。在调查中得知,临江村生态旅游发展因刚起步,游客接待量有限,还未形成比较系统的收入分配机制,大体是农家乐示范户每一间客房接待游客住宿,村委理事会可从中提成5元;在黄姚古镇,大部分(47%)的居民反映“3年才分红一次,每次按每户人口,平均每人分到10~30元不等,数额相当少”,因此意见很大,甚至有少数居民因此对游客的到来产生抵触与仇视心理,严重影响了旅游目的地的形象与社会稳定。

2.2.6 对自己的旅游收入的满意度评价(图6) 目前昭平县生态旅游区的社区居民中,有旅游收入的居民仅占18%,其中有可观收入的仅为6%,而且并不完全来自旅游收益。由图6可知,有46%的居民普遍反映“对目前的旅游分配方式很不满”,旅游业的开发并未有效带动起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没有显著增加当地居民的收入和促进就业,解决部分劳动力闲置问题。另一方面,昭平县生态旅游的发展仍处于初步开发阶段,由于管理与资金问题,旅游设施不完善,管理模式不够成熟与理想。

3 提高农村居民参与生态旅游满意度的对策

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昭平县单指标农村居民满意度和总体满意度的值都不高,总体满意度的值仅为3.0(表2)。说明目前农村居民对当地现阶段的旅游开发与规划参与程度不高。可见,提高社区农村居民的参与度,是昭平县生态旅游甚至整体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针对上述问题,结合昭平旅游业的实际情况,特提出以下改善和发展对策。

3.1 完善昭平县政府作为旅游主导者的职责

1)完善公共设施,利国利民利游客。昭平县现需建设完善的公共设施有城镇乡村道路、公用水电设施、公共交通工具、公共厕所的数量与质量以及生态旅游区公共卫生等。在其他旅游设施方面,需要对旅游区的宣传标牌、旅游售票点、旅游全景导览图等相关旅游配套设施逐步完善。对公共设施进行建设、完善后政府还应对其定期维护与更新,以确保公共设施使用的安全性、便利性和长久性。

2)严格监督旅游活动涉及的各个层面。在旅游开发与规划工作所涉及的食、住、游、购、娱、行等旅游六大要素都牵涉到经济利益,并且会形成一定区域的旅游市场。必须依照严格统一的标准收取统一的费用,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共同维护市场秩序、规范好旅游市场。对防止部分不法分子制造垄断、造成收益不公有重要作用。目前临江村示范户的住宿与餐饮收费比较统一,就较好地避免了恶性竞争。

3)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环境。调查得知昭平县当前中下收入水平的居民仍占绝大多数,很多乡村的生活环境和交通条件较差,尤以临江村生态旅游示范点与七冲瑶族、七冲原始森林的可进入性与通达性为甚,因此在调查中很多居民反映亟需“开辟沿山公路和在桂江河面架桥”。纵使昭平县旅游资源再丰富,若由于交通的限制而封闭闲置,未免太可惜,也会影响着昭平县的整体旅游形象,降低其作为旅游目的地在游客心目中的地位。因此改善生态旅游区的可进入性与通达性是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此外还需要政府部门对昭平县境内的乡村进行改善,包括乡村道路、破旧房屋的改建与古老传统风格房屋的修缮与保护、乡镇的卫生条件以及整个乡村的村容整洁、村容村貌的改善等。

4)建立社区参与旅游开发与规划的决策体系,进一步完善参与制度。在满意度调查分析“相关部门对当地规划整治有无征求居民意见”中,已知“认为没有和不清楚”的社区居民总和达到了55%,说明临江村的居民在旅游开发与规划的决策中,并没有完全得到参与的机会,因此,政府还应不断完善参与制度,鼓励社区居民积极参与旅游规划的制定,提高社区居民参与旅游规划的意识,使其充分认识到旅游规划与他们的切身利益关系密切。

5)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利益分配问题永远是旅游区开发涉及到的各个利益相关者时刻关注的焦点,在前面的阐述中已知,社区参与生态旅游,强调的是把大部分利益保留在社区内部,让主要的受益者——社区居民得到最切实、最多的利益,这样才能带动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对旅游区的良性发展做出全力的配合与支持。因此,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是确保社区参与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因此提议,把旅游收入的80%留给当地社区政府与居民共享,用于人民生活的基本保障、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基础设施的完善。

6)形成有效的旅游技能培训。针对旅游目的地社区居民普遍文化水平较低、旅游专业知识比较缺乏、旅游技能较低的现状,应该对其开展有针对性的旅游专业技能培训。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的原则,一方面邀请桂林理工大学旅游规划设计院教授、桂林市旅游局专家、旅游界做得成功的生态景区的策划师走进社区授课,对居民进行有针对性的旅游技能培训;另一方面奖励为旅游区发展作出贡献的社区居民走出社区到国内其他同类别的著名旅游目的地考察学习。

7)积极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健全村民自治组织,实现村务民主化、公开化,推行社区居民参与制。不断完善现有的农家乐示范户政策,同时积极开展星级文明户创建活动。

3.2 提高农村居民作为生态旅游参与者的素质

1)要树立全新的旅游观念。在对农村居民的访谈中,发现有少数人群对“希望增加哪些参与性的开发项目”和“应该从哪些方面改善旅游业发展”这两个问题没有看法,凸显出农村居民参与规划的意识淡薄、参与的能力弱、参与机会少等问题。没有旅游意识就没有参与旅游活动的欲望,更没有旅游收入的来源。因此,广大农村居民要转变思想,树立主人翁意识,积极融入到旅游业的各个层面中去。

2)居民应该充分把握机会,提高自身服务技能。要积极参加当地政府组织的培训项目,包括旅游专业知识如旅馆服务、旅游交通、导游、旅游市场开拓的培训等,以及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

3)居民应自发地、主动地关注旅游发展过程中的各个项目。旅游目的地的开发和规划,与农村居民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农村居民应当在旅游规划的初期就积极投入到参与工作中,对发现的问题要及时与相关部门反映、沟通,并争取共同协商解决问题。

4)居民应当积极利用、挖掘本地特色,积极开展传统节日活动。临江村的第一特色就是生态资源丰富、类型多样化。应当积极打造茶园作为生态旅游的景观吸引物。此外利用各种传统节庆开展群众性文艺活动,展现临江村的民俗民风,动静结合提高旅游者的参与度,激发旅游者的旅游需求。

3.3 吸引和扶持投资开发商加大投入

从目前昭平生态旅游区的发展现状来看,“瓶颈”在于缺乏相应的管理技能和大量并长期的资金投入,引入生态旅游战略投资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有效途径。

生态旅游战略投资者可针对以上调查情况和旅游区本身具有的资源与特色,在当地政府深入昭平县生态旅游管理的前提下,对昭平县生态旅游目的地作出因地制宜而又科学合理的投资规划。

3.4 鼓励其他组织机构广泛参与

其他组织机构包括相关协会,如昭平县摄影家协会、昭平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醉美昭平”文艺创作笔会及广大金融机构、研究机构、昭平在线新闻媒体网站等,这些组织机构对昭平县旅游发挥的作用是宣传、监督与协作。因此在旅游活动的整个过程中,各个组织机构应该相互配合,促进旅游活动的运作顺畅、便捷。

参考文献:

[1] 唐晓云,吴忠军.农村社区生态旅游开发的居民满意度及其影响——以广西桂林龙脊平安寨为例[J].经济地理,2006,26(5):879-883.

[2] 张 禹. 乡村生态旅游的社区参与模式及其运作机制研究[D]. 杭州:浙江大学,2008.

[3] 韩 莹. 社区生态旅游管理模式研究——以甲居藏寨为例[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08.

[4] 陈香姬. 社区参与生态旅游管理模式研究——基于居民对旅游影响感知视角[D].湖南湘潭:湘潭大学,2009.

[5] 侯国林.基于社区参与的湿地生态旅游可持续开发模式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6.

[6] 佟 敏. 基于社区参与的我国生态旅游研究[D]. 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05.

[7] 卢小丽.生态旅游社区居民旅游感知与参与行为研究[D].辽宁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6.

[8] 廖珍杰,张丽娟. 乡村旅游社区参与模式与完善[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05-114.

[9] 李嘉菲,李雪铭.城市宜居性居民满意度评价——以大连市为例[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8,20(4):78-83.

[10] 汪 侠,甄 峰. 旅游开发的居民满意度驱动因素——以广西阳朔县为例[J].地理研究,2010,29(5):842-851.

农村民意调查篇(5)

2009年9月,国务院颁布《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确定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的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新农保制度,同年在全国10%的县(市、区、旗)展开试点,2010试点覆盖面已达到20%,预计今年达到60%的覆盖面,2020年实现对农村适龄居民的全覆盖。农民作为新农保制度的参保对象,他们的意愿将对新农保制度的实施效果产生重要影响。中年农民是不久将面临养老问题,并且当下还有足够时间为自己的养老做不同安排的群体,是对养老保险制度反映敏感的一个群体。所以,本文的研究对象是第一批试点地区河南辉县的中年农民。

一、资料的收集与整理方法

1.调查对象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划分45岁以下是青年,45~59岁为中年,60岁为退休年龄。而我国民间约定俗成地将35~45岁之间的人们定义为中年人。我国目前统计的平均寿命是71岁,人口中位数为35岁。因此,结合我国人口寿命的实际情况,本次调查把35—60岁的农民作为中年农民。

2.数据来源

本文所用的数据来源于2010年7—8月对新乡辉县11镇9乡进行的《河南中年农民参加新农保意愿调查》。本次调查采用多阶段等距抽样的方法抽取3个乡镇,每乡镇根据经济状况好、中、差随机抽取3个村,每村随机抽取20户。在样本地区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52份,有效率为84%期刊网。

3.资料收集方法

本次研究是由我们课题组成员利用暑假时间,对试点地区进行抽样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的。资料收集时除由农民自己填写外,还采用问答和访谈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以及实地调查的方式进行。问卷内容主要包括农民的基本特征、农民对社会养老保险的认知程度与参与意愿等方面的信息。问卷调查调查所得资料经审核后,用SPSS 11.5建立数据库,录入数据并进行分析。

二、调研数据

1.中年农民样本的基本情况

(1)性别结构:男性有143人,女性有109人,比重分别为56.7%和43.2%。

(2)年龄状况:35-40岁有54人,41-45岁有95人,46-50 岁有62人,51-60岁有28人;分别占样本的21.4%,37.7%,24.6%,11.1%。

(3)文化程度:文盲有36人,小学有112人,初中有67人,高中或中专有24人,大专及以上有13人,分别占样本的14.2%,44.4%,26.6%,9.52%,5.16%。

(4)婚姻状况:未婚的占样本的14%,已婚的占86%,已婚有子女的占82%,已婚无子女的占4%。

(5)职业:以务农为主的仅占29..2%,其它情况如经商、打工等占70.8%。

(6)儿子人数:无儿子的占样本的31.3%,一个儿子的占57.6%,两个儿子的占10.5%,三个或以上占0.6%。

(7)年人均纯收入:5000以下的占38.6%,5000—10000的占46.2%,10000—20000的占12%,20000以上的占3.2%。

如表1 样本基本情况

变量

百分比

变量

百分比

性别

56.7

职业

务农

29.2

43.2

非农

70.8

年龄

35-40

21.4

儿子人数

31.3

41-45

37.7

1

57.6

46-50

24.6

2

10.5

51-60

11.1

3及以上

0.6

文化程度

文盲

14.2

收入

5000元以下

38.6

小学

44.4

5000—10000元

46.2

初中

26.6

10000-20000元

12

高中及中专

9.52

20000元以上

3.2

大专及以上

5.16

婚姻

未婚

14

已婚有子女

82

已婚无子女

4

由于老农保中途实行清理整顿,停止接受新业务,以至于很多中年农民也心存疑虑,担心政府挪用资金或者这些钱是否能够如期发放等;并且48.1%的中年农民也担心所缴纳的费用在未来贬值,不能保证老年基本生活费。这些担心使中年农民对政府的信任感大大折扣,导致未来是否会继续投保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因此政府一定要健全监督机制,严格规范基金管理。

四、加强新农保建设的建议

我国新农保工作现在还处于起步阶段,有些农民思想认识上还不到位,各地工作进展不平衡,管理模式仍是个雏形,操作中往往是利弊伴生。因此,只有坚持边研究,边改进,才能走出一条实实在在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的新路子。

1.加紧立法和制度建设,为新农保健康发展提供法律支持。

目前,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理论研究和法制准备工作明显落后于实践,农保部门在开展这项工作时,一方面觉得任务迫切,另一方面感觉没有有力的法律依据,而农民自己也觉得心中没底,对这项政策不放心。我们应该在总结多年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借鉴国外的一些成功经验,出台一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方面的基本法律,使这项工作真正步入法制化和规范化的轨道,各地在此基础上做好制度方面的准备工作期刊网。

2.坚持广泛宣传发动,着力扩大覆盖面,充分体现新农保的普惠性、全民性

宣传工作始终是推动农保事业发展的助推器、是推动工作的永恒主题。试点地区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报纸专栏等多种形式,对新农保政策的普惠性、全民性进行全方位地的宣传,让农民清楚了解社会养老保险的收益性、可靠性和规范性,尤其要让农民像了解银行储蓄存款利率那样明白缴纳养老保险金的预期收益,使广大农民真正感到社会养老保险是政府为他们解决后顾之忧所办的是一件看得见、摸得着的大实事。

3.提倡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相结合的方式,大力倡导孝道

目前家庭养老仍是我国农村养老的最主要模式,目前的新农保只是提供了一个最基本的保障部分,仅靠这个还远不够,不能为了推广社会养老而轻意否定了家庭养老不可代替的作用。家庭养老模式是儒家文化几千年的优良传统,赡养老人是儿女的责任,在推广新农保的同时,要特别注意向农民说清楚社会养老保险是对家庭养老的有益补充。家庭在提供生活照顾和精神危机慰藉方面又具有无可替代性。要大力提倡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相结合的方式,同时对农民进行感恩教育,要赡养父母,及时行孝。

4.坚持权利与义务相对应的原则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提升服务质量,增强政府信任度。

农村民意调查篇(6)

[中图分类号] R1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10(a)-0028-02

目前南宁市临床用血量大幅度增长,临床用血供需矛盾愈显突出。南宁市农村人口占全市人口总数60%以上,其献血总量尚不到用血总量的10%[1],农村居民献血量与用血量的不平衡加剧了当前的采供血紧张局面,农村无偿献血工作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强。在此背景下,该研究于2012年6月―12月开展了此次农村无偿献血意愿及相关知识知晓度的调研,为下一步的工作改进提供参考,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南宁市辖6县年龄为18~60周岁的城镇和农村居民。

1.2 问卷调查内容

1.2.1 基本情况 年龄、性别、民族、文化程度、职业,是否参加过无偿献血等。

1.2.2 无偿献血意愿 是否愿意无偿献血,是否支持和鼓励亲友参加无偿献血,见表1。

1.2.3 无偿献血相关知识知晓度 包括对无偿献血有关法律法规、南宁市免费用血政策,以及对血液知识、无偿献血年龄献血量和献血间隔、献血是否会感染疾病、献血是否影响健康、献血对健康要求等知识的知晓度,见表2。

1.3 调查方法

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血站管理办法》、《血站质量管理规范》、《献血者健康检查标准》、《南宁中心血站献血登记表》拟出问卷初稿,经过血站专家组成员论证、修改和完善,形成正式调查问卷。

选择在2012年6―12月期间到南宁市辖六县的捐血屋或献血车参加无偿献血活动的县域居民,以及到各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和县妇幼保健院就诊的患者及其家属作为对象进行调查,同时在六个县随机选择12个乡镇,随机选取18~60周岁的农村居民作为调查对象。

通过问卷调查法收集资料,被调查者按照要求填写《南宁农村地区无偿献血知识的调查表》调查问卷内容根据采用一对一、无记名、当场收回的方式进行。

1.4 质量控制

对于问卷调查收集的数据资料,问卷调查填写完整率在80%以上的为有效问卷,去除无效问卷,在资料整理审核的基础上,采用双盲法录入,由质量控制人员查错、补漏。

1.5 统计方法

所有资料统一编码后,经审核无误后,建立数据库,按照被调查者是否献过血分组为组1(曾参加过无偿献血)、组2(未参加过无偿献血)、组3(因年龄、健康等原因已达不到无偿献血要求)。运用SPSS 13.0进行统计分析,组间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 2检验。

2 结果

2.1 调查表发放与回收情况

共发放问卷4 500份,回收问卷3 987份,回收率88.60%。回收问卷中,有效问卷3 815份,回收问卷有效率95.69%。

2.2 无偿献血意愿调查结果

是否愿意无偿献血,是否支持和鼓励亲友参加无偿献血,结果见表1。

3 讨论

调查显示69.1%南宁市农村居民表态愿意参加无偿献血(如果流动献血车开到他们的镇区/社区/村开展无偿献血时),与王晓妹[2]报道的安徽省农村居民、王淑香[3]报道的承德市农村居民无偿献血意愿相似,高于夏晓春[4]报道的瑞安市农村居民无偿献血意愿,同时75.5%南宁市农村居民表态支持亲友参加无偿献血。剔除因年龄健康等原因不能献血的人群后仍有高达59.4%的适龄农村居民愿意献血,从调查数据来看发展农村无偿献血的潜力非常大。

关于无偿献血知识知晓率方面,南宁市农村居民对于献血知情权、咨询体检、传染病患者和高危人群不宜献血,不安全血液会危害生命,不应为化验而献血,不冒名献血,血站使用一次性无菌耗材采血等知识的知晓程度超过60%,无偿献血年龄、间隔和献血量低于60%(分别为34.0%、35.3%和56.9%),但仍高于承德市农村居民无偿献血知识知晓度[3]。调查数据提示南宁市既往的农村无偿献血知识宣教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至于献血年龄、间隔和献血量的知晓率低于其他知识,可能原因在于:①被调查者中曾参加过无偿献血者占比不高,而未曾参加过无偿献血的居民由于缺乏献血的亲身经历,对无偿献血年龄、间隔和献血量等细节知识了解不够;②我国过去规定的无偿献血年龄上限为55岁,2012年7月1日才正式施行既往无献血反应的多次献血者年龄延长至60周岁[5],部分农村居民对“新规”尚不了解;③该站既往以200 mL和400 mL献血量为主,部分居民对300 mL献血量了解不多。

有报道认为,农村居民献血参与度偏低,并非奉献爱心意识不强,而是与诸如文化程度、交通、地域、时间及对献血相关知识了解不够的等因素密切相关[6],献血知识知晓率低会影响无偿献血的深入开展[7]。献血条件便利是否更是影响居民无偿献血的重要因素[8]。农村居民文化水平普通不高,受地域制约信息相对闭塞,对血液生理和安全献血知识了解不够,陈旧观念知识仍然还不同程度影响着部分农村居民,导致他们对无偿献血心存顾虑,加上农村交通不便,农民参加无偿献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成本较大。多种因素造成农村居民不敢献血、不愿献血和不便献血。因此,要提升农村无偿献血工作,除了要继续加强无偿献血知识和政策的宣教以外,一定要创新农村无偿献血工作模式,提供更加便利的献血条件和专业温馨的献血服务,减轻和消除献血者的恐惧心理[5],让农村居民敢于献血、便于献血和乐于献血,吸引更多的农村居民加入到无偿献血队伍中来,真正形成城市地区和农村地区无偿献血全面发展的“两手都硬”的崭新局面,如此才有有效缓解“血荒”状态。

[参考文献]

[1] 陆祝选,唐再志,李彬.农村无偿献血问题分析及建议[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1,18(2):19-21.

[2] 王晓妹,窦燕,夏志强.安徽省农村居民无偿献血知晓水平及意愿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2009,22(8):656-659.

[3] 王淑香,郑洪波,王天恒. 承德市农村居民无偿献血现状调查[J].中国输血杂志,2013,26(6):578-579.

[4] 夏晓春. 瑞安市农村无偿献血工作模式探讨[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1,31(11)):1153-1154.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18467―2011[S].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6] 牛宗新,杨占凯,张曼.因地制宜、有的放矢,提高农民无偿献血比例[J].中国输血杂志,2008,21(2)):132-133.

农村民意调查篇(7)

一、问题的提出

2009年9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了探索建立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新农保制度,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与家庭养老、土地保障、社会救助等其他社会保障政策措施相配套,保障农村居民老年基本生活。2009年试点覆盖面为全国10%的县(市、区、旗),以后逐步扩大试点,在全国普遍实施,2020年之前基本实现对农村适龄居民的全覆盖的任务目标。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农村社会保障的核心内容,也是关系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制度。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我国应对老年化浪潮、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一个重要政策,也是一项长期的、面向未来的发展政策。迄今为止,我国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探索已经有10多年的历史,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实践上并不成功,从整体上来看,仍然存在参保率低、覆盖面窄等一系列问题。

农民作为农村养老保险的参与主体,他们的参与意愿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农村养老保险的实施效果。作为一项社会政策,尤其是作为以个人缴费为主的一种自愿参与的社会保险制度,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首先要回答的是农民对于养老保障的制度需求问题,弄清他们对于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参与意向如何。具体来说就是在现行社会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框架下,农民到底愿不愿意参加养老保险、他们愿意且能够选择什么水平的养老保险,以及这种意愿受到哪些因素影响。本文将利用抽样调查数据,对现行制度安排下农民的社会养老保险参与意向展开实证分析。

二、数据来源与方法

研究数据来源于对河北省25个县f市)173家农户346人的社会养老保险参与意愿的问卷调查。本次调查于2009年7~8月份进行,由调查员进行入户调查。共发放问卷360份,回收有效问卷346份,回收率达96.1%。问卷内容主要包括农户的基本特征、农民对社会养老保险的认知程度和参与意愿、农民对养老保险水平的选择等方面的信息。

样本的统计特征如下:

性别比例:男性218人,占63%,女性128人,占37%;年龄比例:30岁以下92人,占26.6%,30-45岁118人,占34.1%,45~60岁104人,占30%,60岁以上32人,占9.3%;文化程度:不识字16人,占4.6%,小学84人,占24.3%,初中l88人,占54.3%,高中/职高54人,占15.6%,大专以上4人,占1.2%;家庭纯收入:2万元以下的占69_3%,2-5万元占25.1%,5万元以上占5.6%。调研流程及方法:

本文以农民参加养老保险的意愿为分析对象,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实地调查、开放型访谈等方法得出该论题的研究现状及被调查地区农民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了解程度及参与意愿;将所得的调查数据利用SPSS数据分析软件进行处理后,对其进行实证分析,考察农民参加保险意愿与保险水平选择两个层面,探讨在现有制度环境下,在家庭保障、土地保障仍然是农民规避老年风险的主要方式的情况下,农民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制度需求是什么样一种状况,并力图分析他们的养老保险参与意愿选择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三、调查数据分析

(一)当前农民的主要养老方式及参保意愿

一直以来,家庭养老是农村最普遍的养老方式,在这次调查中发现,在选择“农村当前的养老方式”中,“子女赡养”的占56%,仍然是当前农村最主要的养老方式,“靠自己积蓄”的占17.9%,“村集体保障”的占5.8%,“养老保险”的占20_3%。见表1。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您是否愿意参加农村居民养老保险”的调查选项中,选择“非常愿意”及“愿意”的占69.5%;选择“无所谓”的占23.7%,在这一选项中,30岁以下的年轻人占总人数(82人)的63.4%(52人),这可能与目前农村年轻人更多考虑的是发展问题而养老危机意识还不强有关;而选择“不愿意”的占6.9%,这部分人中,大多为家庭年均收入5万元以上的人(20人),说明人们对养老保险的认识仍停留在“最低生活保障”的水平上。见表2。

在“影响您参加农村养老保险的原因”的调查选项中,29.5%的人是出于“经济原因”的考虑,31.8%的人存在从众心理,是由于“周围的人没有参加”,15.6%的人“担心缴纳的保费被挪用”,10.4%的人是担心将来领取的保费“不能维持自己养老需要”。见表3。

研究发现,家庭纯收入低仍是被调查农民未参保的主因,但对社会养老保险不了解、对制度不信任等负面因素影响渐显。有部分人由于“没听说过”、或觉得“不可靠”而没有参保意愿。可见,由于宣传滞后,制度落实不到位等原因,影响了农民参保的积极性,这应当引起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另外,政府信誉对农民是否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决策有重要影响。在不愿意参加养老保险的被调查者中,部分人“担心缴纳的保费被挪用”是其不愿参加的原因。这说明,农民对养老保险管理者的信任度和满意度还普遍较低。调查发现,不少乡镇缺乏专门的养老保险人员和管理机构,存在县乡主管机构衔接较差、工作效率低等问题,加之保险基金缺乏有效监督,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农民对养老保险管理者的信任度和满意度,导致农民不愿参保。

(二)农民的养老保险水平选择

问卷依据河北省农村养老保险的试点情况,设计了农民养老保险水平的10个选项。见表4。

问卷显示,选择“连续缴费15年”的有194人,占56%,选择“连续缴费30年”的有152人,占43.9%,说明多数人倾向选择缴费年限较短的方式;选择“月缴费低于40元”的有222人,占64.2%,选择“月缴费等于或高于40元”的有124人,占35.8%,说明大多数人倾向选择月缴费数额较低的方式。

从统计结果看,被调查农民性别对农民的参保情况没有直接影响,男女不存在明显差别。尽管文化程度在参加意愿调查中不显著,但在参保水平选择调查中却存在较明显的正相关,即受教育程度越高越倾向于选择较高的缴费水平,并表现出很高的显著性,在“连续缴费30年”“月缴费等于或高于40元”这两个叠加选项中,“高中/职高”以上学历为38人,占这两个叠加选项总人数(58人)的65.5%。这说明文化程度较高的农民更能意识到自己的老年风险,并不愿把自己老年风险的规避仅仅指望于传统观念中的土地养老和家庭养老。

统计结果显示,家庭纯收入对农民养老保险水平选择无明显相关,仅有“月缴费60元,连续缴费30年,60岁后每月领取养老金240元”一项选项中,家庭年均收入5万元以上的人所占比例较大,为75%,结合参保意愿选择(在选择“不愿意”参保的人中,家庭年均收入5万元以上20人,占“不愿意”参保人群的83.3%)可以看出,这部分人并不看重农村养老保险的作用,不可以作为家庭纯收入对农民养老保险水平选择正相关的证据。

一般认为,较高的收人意味着较高的缴费能力和保障需求,收人较高、有缴费能力的农民也不一定选择高水平的养老保险,让我们反思养老保险制度的合理性。因此,参加养老保险并不是农民解决养老问题中投资策略的首选,或者说,农村养老保险的覆盖面狭窄并不必然是由农民的缴费能力不足导致的。

四、结论与讨论

(一)农民对养老保险的制度需求非常迫切

农民急需要这种途径以规避老年风险、解决自己的养老问题。但是,农民在收入水平还较低的情况下,虽然他们愿意参与,但却没有支付能力。因此,在完善现有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同时,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应对重大经济风险的能力,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增强农民的参与意识和有效需求。

(二)农民养老保险参与意向受多方面因素影响

由于目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多数地方依旧以自愿参加的方式开展,这使得农民的参与意愿成为这项社会制度推行的首要依据。在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改革时,不仅要充分考虑农民的保障需求水平和缴费能力,兼顾制度的公平与效率,还要充分考虑到农户的个人特征(文化程度)、家庭特征(人均纯收入)和养老观念上的差异。

(三)农民在养老问题上主要依赖的仍然是通过老年人自身劳动和家庭养老相结合的保障方式

农村民意调查篇(8)

一、相关背景及本研究的缘起

2009年9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提出按照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要求,逐步解决农村居民老有所养问题。

学术界针对黑龙江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如田雨(2009)通过对黑龙江省四个市县的调查分析,得出结论:黑龙江省农村地区对社会养老保险需求强烈;农民的群体特征的差异对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设计及实施影响显著。陈淑君(2009)通过实地调查研究提出,黑龙江农村社会保障当前应重点解决的问题之一是完善农村养老救助体系。这些研究,都是从不同的角度,对黑龙江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提出了有益的意见。但是,在农村养老保险新政下,农民参保意愿有何变化,哪些因素影响显著,却鲜有涉及。

二、黑龙江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情况

黑龙江省是从1991年开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1994年底,黑龙江省人民政府颁布《黑龙江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规定》。全省共有8 000多个村开展了这项工作,截至2006年底参保农民达181.3万人,其中5.1万人开始领取养老金。由于种种原因,农保制度在2004年后处于停滞状态。主要原因如下:

1.缺乏指导各地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的系统性政策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开展以来,由于没有统一的规范性文件,各地、各部门认识不一致,全省性指导意见一直没有出台,因而各地模式不统一,缺乏政策支持,难以大规模推广。

2.中央及省级财政没有资金投人

目前我国财政没有养老保险的财政投入。在黑龙江省,由于中央及省两级财政没有投人,建立覆盖农村居民的养老保险制度只靠县级财力是不够的,因而参保农民的积极性并不高。

3.管理有待规范

一是管理体制没有理顺,一些地区机构编制不健全,经办人员经费没有稳定渠道,也未列人财政预算。二是基金管理不够规范,监管机制不健全,缺乏保值增值的渠道。

三、新农保制度的优越性

传统农保实行“基金积累制个人账户”模式,新农保试点则为“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统账结合”模式不仅打破了传统农保制度“保富不保穷”的制度障碍,面向农村减贫和促进农村社会公平的目的,而且为推进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衔接、并轨作了准备。

传统农保制度贯彻“自愿储蓄、自我保障”原则,而新农保试点坚持“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的基本原则。“保基本”意味着其政策目标主要是农村减贫,“广覆盖”意味着其将覆盖全体农村居民,“有弹性”指其将满足不同收人水平的农民的多样化保障需求,“可持续”说明其将建立在科学预测与精算的基础之上。

在基金管理模式方面,传统农保制度启动之后,由于农保基金管理方面存在制度缺陷,由此引发了众多地方政府的道德风险。新农保试点的基金管理模式则采取“财政专户与收支两条线管理方式”,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传统农保基金管理中的制度性缺陷。

四、调查数据分析

本次调查于2009年9至10月份进行,选择了宝清、宁安、依兰这三个县市,再根据等距抽样,选择了这3个市县的12个村由调查员进行人户调查。共发放间卷192份,回收有效问卷178份,回收率达92.7%。

作为一项公共政策,尤其是作为一种自愿参加的社会保险制度,农村养老保险首先要回答的是农民对于养老保障的制度需求问题。具体来说,就是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框架下,农民到底愿不愿意参加养老保险,他们愿意且能够选择什么水平的养老保险,以及这种愿望受到哪些因素影响。

(一)农民群体不同面上的特征对养老保险参与意愿的影响。

从调查结果来看,黑龙江省农民参保意识较强,但是由于各自情况不同,存在较大的群体内差异。

1.从个人层面来分析,

从统计结果看,被调查农民性别、年龄、身份对农民的参保意愿没有直接影响,不存在明显差别。其原因可能与近年来农保工作的深人宣传与开展有关。但调查中我们发现,学历则与参保状况成正比,呈现出学历越高参保情况越好的趋势,这可能与对养老保险制度的认识程度有关(见图1)。

2.家庭收人低仍是被调查农民选择较低投保档次或不参保的主因

新农保基金由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三部分构成。个人缴费标准目前设为每年5个档次,地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增设缴费档次。参保人自主选择档次缴费,多缴多得。在调查中发现,家庭纯收人越高的家庭,对个人缴费档次的选择越高(见表1)。

但是我们也发现,在调查群体中,年收人低于5000元的家庭仍占到14.2%。这一部分低收人群体,有很强的参保意愿,但是没有相应的经济实力,所以无法构成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实际需求。

(二)农民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了解途径和程度

根据指导意见,目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采取政府主导和农民自愿相结合方式,所以说,农民的养老保险参与意愿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政府和有关机构的引导与宣传。数据分析也表明,只有不到一半(42.6%)的农民知道养老保险经办机构,5%的农民知道养老保险的计息方式,其中,农民对这些养老保险信息的了解有16.2%是通过村干部及养老保险部门的宣传。 (三)农民对新农保制度设计上的关注焦点

农民关注的焦点在于个人参保缴费的比例和缴费方式。这些都涉及到农民的承受能力。同时,“旧农保”实行过程中存在一些间题,在农民心理上产生了一些的影响。在原制度下,农民曾经每个月领几毛钱的养老金,也是很寻常的事情。

在问到“您对新农保的筹资能力及兑现能力是否有信心”时,农村居民则对地方财政补贴、集体补助能否到位及养老金能否兑现,存在疑虑(见表2)。这些与黑龙江早期的农村养老保制度设计有直接的关系。因此,新制度在实行过程中如何克服这些弊端,自然会对农民的参保意愿产生重要影响。

新农保制度实施时,已年满60周岁、未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不用缴费,可以按月领取基础养老金,但其符合参保条件的子女应当参保缴费。这一规定也许对整个参保率会有所提高,但也会出现逆淘汰现象。这一规定大大增加了新农保的执行成本。在实地调研过程中我们也发现,农民在回答“您认为,新农保制度中,还有哪些方面有待完善”时,有相当大的比例(65.4%)对这一规定存在疑义。这样,很有可能降低农民的参保积极性。

五、对策

(一)加大宣传力度

农民的养老保险参与意愿和投保水平选择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政府和有关机构的组织、引导、扶持、激励和宣传。在实际操作中可以采取如下措施:一是宣传范围由普遍性宣传向特殊人群转变,通过对未参保人员按照年龄范围、职业及是否参加养老保险等类别进行分类梳理,明确重点人群。二是宣传方式由粗放型向具有针对性转变。采取村干部、宣传员包户包人的方式,直接人户对未参保人员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宣传。三是宣传内容由单一政策宣传向突出心理指导转变,针对中青年人对养老存在的认识问题,在进行人户宣传工作中,重点通过心理指导使中青年人正确认识养老问题,从而提高对新农保政策的理解。

(二)重建农民信心,做好新旧农保的衔接工作。

老农保的确曾在广大农民心中留下一些“后遗症”。而要改变这种不信任,需要相关部门建立一套科学的管理系统,让农民能够随时查阅自己的保费状况。除此之外,还需有健全的、方便农民领取的社会养老金发放体系。

农村民意调查篇(9)

一、相关背景及本研究的缘起

    2009年9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提出按照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要求,逐步解决农村居民老有所养问题。

    学术界针对黑龙江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如田雨(2009)通过对黑龙江省四个市县的调查分析,得出结论:黑龙江省农村地区对社会养老保险需求强烈;农民的群体特征的差异对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设计及实施影响显著。陈淑君(2009)通过实地调查研究提出,黑龙江农村社会保障当前应重点解决的问题之一是完善农村养老救助体系。这些研究,都是从不同的角度,对黑龙江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提出了有益的意见。但是,在农村养老保险新政下,农民参保意愿有何变化,哪些因素影响显著,却鲜有涉及。

    二、黑龙江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情况

    黑龙江省是从1991年开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1994年底,黑龙江省人民政府颁布《黑龙江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规定》。全省共有8 000多个村开展了这项工作,截至2006年底参保农民达181.3万人,其中5.1万人开始领取养老金。由于种种原因,农保制度在2004年后处于停滞状态。主要原因如下:

    1.缺乏指导各地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的系统性政策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开展以来,由于没有统一的规范性文件,各地、各部门认识不一致,全省性指导意见一直没有出台,因而各地模式不统一,缺乏政策支持,难以大规模推广。

    2.中央及省级财政没有资金投人

    目前我国财政没有养老保险的财政投入。在黑龙江省,由于中央及省两级财政没有投人,建立覆盖农村居民的养老保险制度只靠县级财力是不够的,因而参保农民的积极性并不高。

    3.管理有待规范

    一是管理体制没有理顺,一些地区机构编制不健全,经办人员经费没有稳定渠道,也未列人财政预算。二是基金管理不够规范,监管机制不健全,缺乏保值增值的渠道。

    三、新农保制度的优越性

    传统农保实行“基金积累制个人账户”模式,新农保试点则为“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统账结合”模式不仅打破了传统农保制度“保富不保穷”的制度障碍,面向农村减贫和促进农村社会公平的目的,而且为推进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衔接、并轨作了准备。

    传统农保制度贯彻“自愿储蓄、自我保障”原则,而新农保试点坚持“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的基本原则。“保基本”意味着其政策目标主要是农村减贫,“广覆盖”意味着其将覆盖全体农村居民,“有弹性”指其将满足不同收人水平的农民的多样化保障需求,“可持续”说明其将建立在科学预测与精算的基础之上。

    在基金管理模式方面,传统农保制度启动之后,由于农保基金管理方面存在制度缺陷,由此引发了众多地方政府的道德风险。新农保试点的基金管理模式则采取“财政专户与收支两条线管理方式”,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传统农保基金管理中的制度性缺陷。

    四、调查数据分析

   本次调查于2009年9至10月份进行,选择了宝清、宁安、依兰这三个县市,再根据等距抽样,选择了这3个市县的12个村由调查员进行人户调查。共发放间卷192份,回收有效问卷178份,回收率达92.7%。

    作为一项公共政策,尤其是作为一种自愿参加的社会保险制度,农村养老保险首先要回答的是农民对于养老保障的制度需求问题。具体来说,就是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框架下,农民到底愿不愿意参加养老保险,他们愿意且能够选择什么水平的养老保险,以及这种愿望受到哪些因素影响。

    (一)农民群体不同面上的特征对养老保险参与意愿的影响。

    从调查结果来看,黑龙江省农民参保意识较强,但是由于各自情况不同,存在较大的群体内差异。

    1.从个人层面来分析,

    从统计结果看,被调查农民性别、年龄、身份对农民的参保意愿没有直接影响,不存在明显差别。其原因可能与近年来农保工作的深人宣传与开展有关。但调查中我们发现,学历则与参保状况成正比,呈现出学历越高参保情况越好的趋势,这可能与对养老保险制度的认识程度有关(见图1)。

    2.家庭收人低仍是被调查农民选择较低投保档次或不参保的主因

    新农保基金由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三部分构成。个人缴费标准目前设为每年5个档次,地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增设缴费档次。参保人自主选择档次缴费,多缴多得。在调查中发现,家庭纯收人越高的家庭,对个人缴费档次的选择越高(见表1)。

    但是我们也发现,在调查群体中,年收人低于5000元的家庭仍占到14.2%。这一部分低收人群体,有很强的参保意愿,但是没有相应的经济实力,所以无法构成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实际需求。

    (二)农民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了解途径和程度

    根据指导意见,目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采取政府主导和农民自愿相结合方式,所以说,农民的养老保险参与意愿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政府和有关机构的引导与宣传。数据分析也表明,只有不到一半(42.6%)的农民知道养老保险经办机构,5%的农民知道养老保险的计息方式,其中,农民对这些养老保险信息的了解有16.2%是通过村干部及养老保险部门的宣传。

   (三)农民对新农保制度设计上的关注焦点

    农民关注的焦点在于个人参保缴费的比例和缴费方式。这些都涉及到农民的承受能力。同时,“旧农保”实行过程中存在一些间题,在农民心理上产生了一些的影响。在原制度下,农民曾经每个月领几毛钱的养老金,也是很寻常的事情。

    在问到“您对新农保的筹资能力及兑现能力是否有信心”时,农村居民则对地方财政补贴、集体补助能否到位及养老金能否兑现,存在疑虑(见表2)。这些与黑龙江早期的农村养老保制度设计有直接的关系。因此,新制度在实行过程中如何克服这些弊端,自然会对农民的参保意愿产生重要影响。

    新农保制度实施时,已年满60周岁、未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不用缴费,可以按月领取基础养老金,但其符合参保条件的子女应当参保缴费。这一规定也许对整个参保率会有所提高,但也会出现逆淘汰现象。这一规定大大增加了新农保的执行成本。在实地调研过程中我们也发现,农民在回答“您认为,新农保制度中,还有哪些方面有待完善”时,有相当大的比例(65.4%)对这一规定存在疑义。这样,很有可能降低农民的参保积极性。

    五、对策

    (一)加大宣传力度

    农民的养老保险参与意愿和投保水平选择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政府和有关机构的组织、引导、扶持、激励和宣传。在实际操作中可以采取如下措施:一是宣传范围由普遍性宣传向特殊人群转变,通过对未参保人员按照年龄范围、职业及是否参加养老保险等类别进行分类梳理,明确重点人群。二是宣传方式由粗放型向具有针对性转变。采取村干部、宣传员包户包人的方式,直接人户对未参保人员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宣传。三是宣传内容由单一政策宣传向突出心理指导转变,针对中青年人对养老存在的认识问题,在进行人户宣传工作中,重点通过心理指导使中青年人正确认识养老问题,从而提高对新农保政策的理解。

    (二)重建农民信心,做好新旧农保的衔接工作。

农村民意调查篇(10)

通过大调查活动,了解了民情、民忧,精干梳理,发现农民反映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产品价格波动大,农民的文化温度,农村交通、地理、自然等因素影响农民的整体收入。

二、农民在农业审查时遇到的最大困难是,农业生产资金不够,农药、化肥、柴油等农资价格涨幅大。

三、农村经济今后发展的主要障碍是:农村劳动力短缺,青年人员进城打工,缺乏国家政策扶持,缺乏技术人才。

四、农民认为当前农村最突出的社会问题是农民的经济收入太低。

五、农村里目前存在一些不良社会风气需要改正,主要是封建保守,农民不思进取,安于现状,盛行影响农民勤劳致富的观念。

当然,农民对农村经济和社会现状满意的地方也不少,主要有:

一、十年以来,农村的经济状况改善很多,农民的家庭收入有明显变化。

二、农村经济改善最多的地方是交通设施。

三、使农民受益最多的政府政策是九年义务教育免除学生学杂费和农村医疗保险。

四、加入农村医保后,农民就医方便且便宜。

最后,农村对今后的农村工作提出了一些希望和要求:

一、最想得到大病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

二、政府对农村的资金扶持重点应该着重放在村企业和种养大户,农民农业生产和发展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

上一篇: 跨境电商的生态体系 下一篇: 高校科研项目管理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