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商业银行发展建议汇总十篇

时间:2023-07-06 16:29:30

农村商业银行发展建议

农村商业银行发展建议篇(1)

新农村的建设使得政府机关对于“三农”问题的重视力度大幅度提升。从“三农”问题的角度出发,了解到资金缺口和融资困难等问题对于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等方面有非常严重的影响。这就应从农村商业银行入手,加强农村商业银行改制力度,确保当地政府机关与农村商业银行相互配合,共同解决农村地区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三农”问题和银行可持续发展问题,继而强化农村商业银行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实际作用效果。

农村商业银行服务“三农”问题

尽管农村商业银行改制能够实现银行机构与当地政府机关相互衔接的目标,但是也会导致农村商业银行服务“三农”出现问题,这就应针对各方面问题展开有效分析,全面提升相关人员对农村商业银行服务“三农”的掌握力度。从多方面研究中可以看出,农村商业银行服务“三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受农村商业银行商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农村商业银行对于农村金融的服务水平大幅度降低,大量资本流出农村金融市场,造成农村商业服务水平下降。而且在农村商业银行商业化发展水平提升的条件下,还会导致农村商业银行信贷支农效果变差,农村商业银行“脱农”问题层出不穷。第二,对于“三农”服务来说,其对于农村底层群体贷款发放有很高的要求,据此提高农村社会底层群体生活质量,全面落实农村地区“扶贫”目标。但是在农村商业银行改制后,银行体系金融服务水平受到层层制约。如果不能有效改善这一现状,必然导致农村社会底层群体生活水平和农村整体经济下降,导致农村商业银行服务“三农”出现严重问题。第三,为实现农村商业银行信贷支农这一政策目标,就应增加农村商业银行对农村金融市场的资金注入力度。尽管这样能够改善农村地区老旧的经济发展模式,但是也会导致农村商业银行整体资产质量下降,农村商业银行发展受到层层制约,继而影响农村商业银行的社会地位。第四,与城市相比,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下,农业贷款风险比较高,稍有不慎就会导致农村商业银行在支农贷款过程中出现金融风险,继而影响农村商业银行整体经济实力。此外,多数农村商业银行还存在贷款方式单一的问题,难以满足政府机关“三农”服务要求。限制农村经济发展,城乡发展差距越来越明显。

农村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问题

对于农村商业银行来说,可持续发展对于提升农村商业银行综合发展实例和信贷支农水平等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受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商业银行经济管理内涵的影响,农村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对于农村商业银行现实作用和农村地区信贷支农效果等方面也有很大的影响。从多方面分析中可以看出,农村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尽管农村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能够实现银行运营成本降低和控制风险分散的目标,但是农村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过程中还会受到商业银行贷款规模和贷款质量的影响,如果不能采取适当措施提升农村商业银行的贷款规模和贷款质量,必然导致农村商业银行在贷款过程中出现问题,造成农村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水平下降,第二,在农村商业银行盈利能力不断加强的条件下,农村政府机关对于农村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管理水平不足,一旦农村商业银行盈利能力超出相应标准,必然导致农村商业银行综合管理水平下降,影响农村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水平和银行机构社会地位。第三,与其他银行体系相比,农村商业银行对于“三农”服务有很高的要求,这就应要求农村商业银行在当地政府机关的支持下扩大“三农”服务覆盖面,确保农村商业银行支农水平有所提升。但是受农村地区综合发展形势和“三农”服务水平的影响,农村商业银行“三农”服务覆盖面与农村综合建设要求之间还存在一定差距,直接影响农村商业银行对农村综合建设的支持力度。从宏观层面的角度出发,一旦农村商业银行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出现问题,必然导致农村商业银行在农村地区社会地位下降,其可持续发展水平也会受到层层制约。

相关政策建议

从以上几方面研究中,了解到农村商业银行在“三农”服务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还存在一定问题,这就应结合农村商业银行现有发展形势和其中存在的问题制定标准化政策建议,积极改善农村商业银行中潜藏的问题,确保农村商业银行“三农”服务水平和可持续发展水平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就目前来看,改善农村商业银行中各项问题的政策建议有很多,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加强农村商业银行信贷支农力度

未调整农村商业银行现有发展水平,就需要从农村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对农村商业银行各项工作模式实施优化调整,同时强化农村商业银行转制效果,妥善处理农村商业银行中潜藏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还需要相关人员对农村地区“三农”服务本质和宗旨等方面展开有效分析,同时遵循商业化发展要求对农村商业银行实施优化处理,或者在一系列标准化政策的支持下强化农村商业银行信贷支农力度。这不仅能够提升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和农业综合发展力度,还能强化农村商业银行“三农”服务效果和可持续发展水平,使得农户收入能够满足农村全面建设和经济发展等多方面要求。

对支农金融产品实施创新处理

在对农村商业银行制定政策建议之前,农村商业银行管理人员应对当地农户融资需求和农业发展水平等方面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并按照各方面了解对农村商业银行中现有的支农金融产品实施创新处理,有效提升农村商业银行中各项支农金融产品的经济效果,使得农村商业银行中各项金融产品在支农服务过程中发挥自身最大的作用。除此之外,还应对农村商业银行各项贷款方式实施优化处理,拓展农村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空间,解决农村商业银行服务“三农”和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确保农村商业银行与地方经济处于共生共荣的状态。

保证农村商业银行政策性与商业性之间的协调关系

农村商业银行发展建议篇(2)

1951-1959年,是新中国农村信用社组建和发展的第一阶段,具有明显合作性质。当时的农村信用社资本由农民入股,管理者由社员选举,信贷资金投向社员。该阶段农村信用社是扶持农业生产的主要力量,社员必须无条件入股,其契约形式并不是自愿的而是强制性质的,以这种形式存在的农村信用社注定其组织效率低下。

1959-1979年,为农村信用社集体化、国有化的过程,农村信用社只有合作性质的表面,与真正的合作金融组织相去甚远。这一阶段农村信用社曾先后下放给、生产大队管理,后来又交给贫下中农管理,农村信用社基本成为基层社队的金融工具。

1979-1996年,农村信用社由农业银行进行管理。1984年,国务院批转了中国农业银行《关于改革信用社管理体制的报告》,提出把农村信用社真正办成群众性的合作金融组织,在遵守国家金融政策和接受农业银行领导、监督下,独立自主地开展存贷业务。成立了县级联社。这段时期农村信用社成了农业银行的“基层机构”,走上了“官办”的道路,贷款大量投放乡镇企业,农民对信用社的经营活动失去监督。

1996-2003年,行社分家,农村信用社由人民银行托管,农村信用社系列的改革整顿和规范管理取得了初步成效,以县(市)信用联社形式而组建的组织制度安排得以实现,制度创新实现端倪。

2003年至今,农村信用社改革深化的过程,农村信用社主要改造为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合作制三种形式。国家通过花钱买机制,通过中央银行再贷款或者发行中央银行专项票据置换不良资产,将管理权转交当地政府。这一阶段启动的改革主要解决两大问题:一是产权问题;二是管理权问题。

二、本次农村信用社深化改革试点中涉及产权问题

2003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印发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议案的通知》,根据该通知,农村信用社深化改革试点可以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原则,探索和实施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合作制等各种产权制度。

在本轮改革中,农村信用社面临几种选择: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县联社统一法人,县乡两级法人,且各省市无一例外选择成立省级联社(北京及上海市实行一级法人制度的省级农村商业银行、天津市实行省级农村合作银行)。从现有省级联社的运作看,其框架结构大体为:县(市)联社(或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省级联社,县(市)联社成为省级联社的股东,省级联社又承担行业管理职能。但由于农村信用社由当地政府管理,信用社自上而下又成为“地方国有金融机构”,县(市)联社作为股东,失去了对省级联社股权权益的控制权;在股权形式上虽具有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的股权结构形式,但由于管理及权益的异化,导致这种股权结构形式形似而神不似,以合作制形式建立的自上而下的产权架构形式,实际上是对法人治理结构的扭曲,与法人治理结构背道而驰。

三、股份制改造为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实现的最终归宿

首先,实行股份制是法人治理结构的内在要求.

从资本金补充渠道看:农村信用社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应按照巴塞尔协议的规定满足资本约束要求,而要实现这个目标,通过股份制改造,可以充分吸收各类机构投资者通过吸纳各类型投资者,以此建立资本金长效补充机制,增强其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如今年挂牌成立的重庆农村商业银行(我国第三家省级农村商业银行),该行改制为股份制银行后资本金规模从原2亿元多最终扩大到60亿元,同时拟继续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扩大资本金规模。截至2008年8月末,该行拨备充足率提高到101.7%,资本充足率提高到11.2%。各项存款余额1104.6亿元,各项贷款余额达709.6亿元,资产总额1518.9亿元,实现利润16.3亿元。资产规模、存款市场份额位稳居全市金融同业第一。从一家濒临倒闭的信用社脱变成为一家资产规模较大,资产质量较优良、资本充足率较高、市场竞争力排名前列的支农商行,不能不说这是股份制改造的奇迹。

通过股份制改造,有助于优化股权结构、明晰产权关系,健全内控制度,发展成为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金融企业。同样以重庆农村商业银行为例,该行从市信用社脱变为省级农商行,主要得力于股份制改造、增资扩股,吸纳当地的地产商及其他战略投资者,资本结构得到优化。通过法人治理,该行把信用社由合作制转向股份合作制,实现从700多个乡镇信用社法人精简到只有30多个区县信用社法人,再过渡到统一法人。这种成功的脱变,为国内信用联社改革提供一个范本,尽管其发展前景还有待时间的考验。同样对首先进行股份制改造的试点金融机构进行考察,2001年江苏省先期进行股份制改造的张家港、江阴和常熟三家农村商业银行均体现较大的生机和竞争潜力。而我国最先成立的两家农村商业银行――北京和上海农村商业银行,法人治理结构已获得银监局的认可并在筹备上市。

其次,实行股份制改造是外部金融生态环境的最终选择.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强调“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可以预计在农村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财政转移支付方面、金融创新方面将会有新的举措出台。

在此之前,作为支农的又一支生力军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成立;农业银行股改的基本框架已经确立,其发展将主要面向三农;邮政储蓄银行主要发展方向也是农村,其制度选择同样是股份制改造。

从法律层面上看,上述各种组织形式的确立主要依据我国的公司法及商业银行法。农村信用社合作制必然是一种过渡性的制度安排。

从政策层面上看,农村信用社的改革,最终将是农村信用社以独立的法人形式存在,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法人实体。在当前改革过程中,人民银行已退出经济管理者的角色,政府隐性担保仍在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在管理体制及产权制度改革推进中,自下而上的股权结构形式将逐渐被驱逐,农村信用社将作为充分的竞争主体适应市场化的运作,政府隐性担保将随着市场主体的产权结构清晰、财务、经营状况的改善逐步退出。

四、股份制改革的制度安排

(一)在有条件的地方实行一级法人的省级农村商业银行。如目前已经实行该模式的北京、上海农村商业银行以及配合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重庆挂牌成立省一级的农村商业银行。上海北京经济较发达、市场化程度较高,实行一步到位的改革符合当时改革的需要,实践证明也是可行的。而重庆市则在配合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方面寻找到成立省一级农村商业银行的证据,尽管这种改革模式不为当前所提倡。

(二)区县一级实行农村商业银行一级法人改造,对历史存在的问题通过剥离、核销,夯实资产;通过清产核资、对农村信用社中存在的资格股及投资股以及无归属的股权进行清查,增资扩股,提高其资本实力,保证资本充足率符合审慎监管要求。对不符合改制条件的信用社,通过市场手段,建立市场退出机制。农商行应真正实行法人治理结构,实行自担风险、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经营主体。

(三)省级联社作为行业管理机构不再层层设立,以缩短管理半径。当地政府应做好角色定位,不再介入农商行的经营。同时建议省联社划归各省设立的金融监管办,逐渐褪化其作为下辖联社的资金管理的职能。区县农村商业银行直接作为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主体及债券市场主体地位参与货币市场的资金融通,充分保证农商行市场主体的法人地位。存款准备金可以区别其他商业银行给予较高的利率水平,可以根据各地的经济情况适当调低一定的准备金率。

五、实行股份制改造应重点关注的问题

由于各省市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地农村信用社的资产规模、股权结构、资产质量、资本实力均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在改革过程中,应重点关注以下问题:

(一)关于改革方向问题

改革不可一蹴而就,改革进程中应在把握大方向的前提下依据当地的情况进行。大方向应该是坚持支农的原则这个大方向,坚持股份制改造的大方向。

(二)关于股权问题

农村信用社普遍存在资格股及投资股,这是农村信用社为吸收存款而变相设置的股权结构方式,在目前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中并没有资格股与投资股这一概念。如何解决资格股与优先股这一历史遗留问题,学术界存在不同的争议,有些学者建议将将资格股及投资股分别转化为普通股及优先股,但我国目前的法律制度框架下并没有明确的普通股及优先股的概念,操作起来不现实;有的学者则建议根据原先设计股权的初衷,分别按存款及股权区别对待,但这样的操作可能影响农村信用社的资本基础,对农村信用社股本是一种削弱,不具可行性。笔者认为,在目前法律框架下,建议将资格股与投资股合并列入普通股范畴,享受同股同权的待遇。另外,对历史遗留的无法认定的股权,建议按相关会计准则列入资本公积金。

(三)关于资本金补充问题

农村信用社普遍存在嫌贫爱富观念,目前筹资资本金往往优先考虑的准入条件是大型的公司,而对扎根于农村的农民基本在考虑之外,普通农民投资入股的愿望往往较难实现,无法以通过投资入股享受金融改革开放的成果。笔者认为,农村信用社的生存基础在于农村,因此农村信用社应该立足农村,在农村建立良好的农村群众基础。为达到这个目标,建议农村信用社可以更广泛吸收农户投资入股,激发群众的投资热情;可吸引当地发展较好、信用度较高的中小民营企业入股。另外,考虑到我国经济改革开放程度增大,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我国的金融体系也逐步融入全球经济发展的大潮,为适应竞争需要,建议农村信用社在引进战略者时可优先考虑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但在股权、经营决策者分配上作适当的控制。如可以参照商业银行引入境外投资者股权占比;明确境外投资者在一定的期限内不得撤资;规定经营决策层人数或比例等。

农村商业银行发展建议篇(3)

[摘要]利率市场化改革背景下,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如何实现转型发展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本文在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后,从正负两个方面分析了利率市场化改革对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的影响,并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希望能为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 ]利率市场化改革;农村商业银行;影响

1 相关概念界定

1.1 利率市场化的定义

利率市场化是指一国央行行将利率决定权让渡给金融机构,由金融机构根据市场变动自主调节利率水平,并形成以央行基准利率为基础、货币市场供求为标杆的市场化存贷款利率决定机制[1]。

1.2 农村商业银行的定义

农村商业银行是以其辖区内居民、工商企业家和其他经济组织共同入股组成的股份制区域性中小型金融机构。农商银行是以营利为经营目标、以多种金融负债筹措资金、以不同金融资产为经营对象且具有信用创造功能的金融机构[1]。和商业银行一样,农商银行的主要业务类别也包括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中间业务等[1]。

2 利率市场化改革对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的影响

2.1 利率市场化改革对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的正面影响

2.1.1利率市场化改革可以提高农村商业银行议价能力

利率市场化改革可以让农村商业银行根据自身主营业务成本、净利润以及估算同业拆借成本等方式来确定有利的存贷款价格[1]。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农村商业银行同业间价格竞争机制将会得到强化,利率市场化改革恰好可以赋予农村商业银行足够的议价自主权,有利于农村商业银行根据自身特点来决定具体利率水平,提高同业竞争力。

2.1.2 利率市场化改革可以增强农村商业银行创新动力

利率市场化改革背景下农村商业银行往往会主动通过金融创新来满足不同类别客户的个性化金融服务需求,并提高自身盈利能力、强化自身竞争优势和强化对自身面临金融风险的管控。因此,可以说利率市场化是农村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强大推动力[2]。农村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大环境下,唯有发挥更高的积极性和投入更多的精力参与到金融创新中,才能赢得客户青睐、提高市场占有,避免在同业竞争中陷于劣势。

2.1.3 利率市场化改革可以规范农村商业银行日常经营

利率市场化改革可以促进金融资源有效配置,企业与农村商业银行间的交易效率将不断提高,贷款利率将更加市场化;而农村商业银行在吸收存款时也将依据自身管理水平和资本实力来为储户提供一个更加合理的利率,有利于客户实现自身价值最大化[3]。此外,利率市场化改革也可以促使我国农村商业银行进行公平的市场竞争,并带动农村商业银行规范日常经营管理,最终促使其经营管理水平提高。

2.2 利率市场化改革对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的负面影响

2.2.1 利率市场化改革导致农村商业银行利差水平下降

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农村商业银行出于市场占有的需要将会通过提高存款利率来稳定和吸引存款客户群体[4],这在一定程度上将会增加农村商业银行的成本压力,减少其在利差方面的收入。此外,利率市场化也会导致农村商业银行存贷需求产生变化,迫使农村商业银行转变当前以存贷差为主要盈利来源的经营模式,探求新的盈利模式。

2.2.2 利率市场化改革导致农村商业银行利率风险加大

在利率市场化改革背景下,市场竞争压力、信贷需求不稳定性、政策不确定性、外部冲击增加等诸多因素将会导致利率波动水平变得更加频繁且剧烈[5],而这将会导致农村商业银行面临更大的利率风险。此外,在市场供求关系逐渐引导农村商业银行利率定价的同时,农村商业银行受到来自利率不确定性和多变性的影响将显著增加,具体而言这包括了重新定价风险、期权性风险、基准风险和收益曲线风险等,这些风险无疑增加了农村商业银行日常经营困难。

2.2.3 利率市场化改革导致农村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增加

信用风险是农村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所面临的最具破坏性风险之一。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进行,我国农村商业银行面临的信用风险将会愈加明显和突出,究其原因就是由于利率市场化进程可能导致利率水平由于市场无序而被无形推高,加之传统金融市场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和资讯传递滞后[5],农村商业银行如果无法做到主动、及时和准确地对信用风险进行预测和甄别,将不得不被动面对信用风险增加的威胁。

3 利率市场化改革背景下对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的对策建议

3.1 农村商业银行积极转变自身经营模式

从历史发展实践中可以看出,中间业务能否得到发展是商业银行转型发展的关键。因此,在当前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背景下,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应当着眼未来并立足当下,积极转变自身经营模式,将中间业务的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将其作为自身长期发展的战略核心。具体而言,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可以凭借当前所拥有的客户群体和业务网点为依托,及时转变经营发展理念,将更多的资源和精力往中间业务倾斜、树立自身品牌,以提高中间业务在营收中所占的比重,并让其成为银行的稳定收入来源,最终逐步推动发展模式的转变。

3.2 农村商业银行增强金融产品定价能力

在利率市场化改革背景下,农村商业银行应当依据自身实力并结合市场定位,构建出一套科学、高效、合理的定价体系,通过该定价体系来合理分配自身资源、制定经营目标,最终增强对金融产品的定价能力,提高银行盈利能力并抵御市场风险。此外,农村商业银行也可以通过该定价体系将金融产品定价权适度下放,让不同地区的分支机构根据当地情况自主定价,这不仅可以带动分支机构的创收积极性,也能够增强全行的营收能力。

3.3 农村商业银行提高市场风险管控能力

在利率市场化改革背景下,农村商业银行可以通过构建科学的市场风险管理制度和专业的市场风险管理部门来及时监察市场风险。这一方面可以帮助其准确预判市场利率走势和市场风险大小,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其对自身资产和负债展开有效管理并及时调整金融产品定价。此外,在提高市场风险管控能力中,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也不可忽视,这将有力增强农村商业银行信息获取能力、缩减信息获取时间差、提高信息获取效率,最终有利于提高农村商业银行的市场风险管控能力,为其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黄达.金融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Paul A. Samuelson.经济学(第18版)[M].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

[3]易纲.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利率市场化进程[J].金融研究,2009(01):68-69.

农村商业银行发展建议篇(4)

村镇银行是中国银行体系中的新生儿,它的诞生为原本单一的、缺乏活力的农村金融服务注入了新的活力,是解决我国现有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金融服务缺位等“金融抑制”问题的创新之举。目前,全国各地正在兴起建设村镇银行的高潮。本文主要阐述了村镇银行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提出了发展村镇银行的意见和建议。

1 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现状

2006年12月,银监会出台了《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地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首批选择四川、吉林等六省区进行试点,2007年10月又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扩大到全国31个省份。从2007年3月初首批3家村镇银行开业,到2009年3月初,全国已有97家村镇银行,短短两年时间实现了数十倍的增长速度,而这一数字还将迅速壮大。两会期间,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表示,银监会对村镇银行的发展目标是2000家,凡是有条件的县都可以有一家。

2 我国村镇银行的发展趋势

2、1 注册资本规模逐步增加

根据银监会《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在县(市)设立的村镇银行,其注册资本不得低于300万元人民币;在乡(镇)设立的村镇银行,其注册资本不得低于100万元人民币。但在目前已成立的97家村镇银行中,注册资本有逐渐增大的趋势。全国第一家村镇银行四川仪陇惠民村镇银行成立时注册资本仅为200万元。而去年年末成立的广东中山小榄村镇银行的注册资本为2.5亿元,规模居全国村镇银行之首。注册资本的逐步增加,主要原因是一方面村镇银行开业之初吸储比较困难,缺乏营运资金;另一方面高额的注册资本可以在短时间内使各项指标满足监管标准,有利于村镇银行拓展业务。

2、2 金融机构发起人范围逐步扩大

村镇银行成立之初,多以当地的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金融机构作为主发起人。同时,外资银行在这轮农村金融机构布点中表现活跃,2007年12月,汇丰银行发起设立了第一家村镇银行,随后它马不停蹄地在重庆大足、福建永安、北京密云和广东恩平设立了5家村镇银行。渣打、花旗等外资银行业巨头也在摩拳擦掌,将目光投向了中国农村的村镇银行,并且在积极布局,设立网点。相比之下,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这场金融布局中的态度反而不是非常积极,2008年8月,由中国农业银行发起设立的湖北汉川农银村镇银行和克什克腾农银村镇银行在湖北、内蒙古同时成立,开创了国有商业银行发起设立村镇银行的先河。建设银行紧随其次,同年12月在湖南省发起设立了桃江建信村镇银行。截至目前,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均未发起设立村镇银行。

各类金融机构积极发起设立村镇银行,说明了我国银行业整体实力上升,特别是城商行和农村金融机构经过几年的改革重组,资本总量、内控制度等已具备了跨区经营的实力,而发起设立村镇银行正是一个很好的平台,有助于城商行和农村金融机构抢占农村金融市场,实现资产规模的迅速扩张,从而实现跨区域经营。

3 促进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的建议

目前,我国的村镇银行已经开办了97家,实现有效贷款40多亿元。但是在村镇银行设立以来,吸储困难、业务品种单一、社会影响低等问题也随之产生,困扰着正在发展的村镇银行。现对村镇银行的发展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3、1 合理限制村镇银行的发展规模

虽然较大的注册资本可以增强防范风险能力。但目前我国已开办的村镇银行多数坐落于贫困的乡镇,业务量有限,容易造成村镇银行单户贷款额度过大,不良贷款压力很大。因此,建议监管部门合理限制村镇银行的资本规模,初次设立时最好不要超过1亿元,以后随着资产规模的可以适当增加,从而达到控制风险的目的。

农村商业银行发展建议篇(5)

村镇银行是中国银行体系中的新生儿,它的诞生为原本单一的、缺乏活力的农村金融服务注入了新的活力,是解决我国现有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金融服务缺位等“金融抑制”问题的创新之举。目前,全国各地正在兴起建设村镇银行的高潮。本文主要阐述了村镇银行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提出了发展村镇银行的意见和建议。

1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现状

2006年12月,银监会出台了《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地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首批选择四川、吉林等六省区进行试点,2007年10月又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扩大到全国31个省份。从2007年3月初首批3家村镇银行开业,到2009年3月初,全国已有97家村镇银行,短短两年时间实现了数十倍的增长速度,而这一数字还将迅速壮大。两会期间,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表示,银监会对村镇银行的发展目标是2000家,凡是有条件的县都可以有一家。

2我国村镇银行的发展趋势

2、1注册资本规模逐步增加

根据银监会《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在县(市)设立的村镇银行,其注册资本不得低于300万元人民币;在乡(镇)设立的村镇银行,其注册资本不得低于100万元人民币。但在目前已成立的97家村镇银行中,注册资本有逐渐增大的趋势。全国第一家村镇银行四川仪陇惠民村镇银行成立时注册资本仅为200万元。而去年年末成立的广东中山小榄村镇银行的注册资本为2.5亿元,规模居全国村镇银行之首。注册资本的逐步增加,主要原因是一方面村镇银行开业之初吸储比较困难,缺乏营运资金;另一方面高额的注册资本可以在短时间内使各项指标满足监管标准,有利于村镇银行拓展业务。

2、2金融机构发起人范围逐步扩大

村镇银行成立之初,多以当地的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金融机构作为主发起人。同时,外资银行在这轮农村金融机构布点中表现活跃,2007年12月,汇丰银行发起设立了第一家村镇银行,随后它马不停蹄地在重庆大足、福建永安、北京密云和广东恩平设立了5家村镇银行。渣打、花旗等外资银行业巨头也在摩拳擦掌,将目光投向了中国农村的村镇银行,并且在积极布局,设立网点。相比之下,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这场金融布局中的态度反而不是非常积极,2008年8月,由中国农业银行发起设立的湖北汉川农银村镇银行和克什克腾农银村镇银行在湖北、内蒙古同时成立,开创了国有商业银行发起设立村镇银行的先河。建设银行紧随其次,同年12月在湖南省发起设立了桃江建信村镇银行。截至目前,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均未发起设立村镇银行。

各类金融机构积极发起设立村镇银行,说明了我国银行业整体实力上升,特别是城商行和农村金融机构经过几年的改革重组,资本总量、内控制度等已具备了跨区经营的实力,而发起设立村镇银行正是一个很好的平台,有助于城商行和农村金融机构抢占农村金融市场,实现资产规模的迅速扩张,从而实现跨区域经营。

3促进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的建议

目前,我国的村镇银行已经开办了97家,实现有效贷款40多亿元。但是在村镇银行设立以来,吸储困难、业务品种单

一、社会影响低等问题也随之产生,困扰着正在发展的村镇银行。现对村镇银行的发展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3、1合理限制村镇银行的发展规模

虽然较大的注册资本可以增强防范风险能力。但目前我国已开办的村镇银行多数坐落于贫困的乡镇,业务量有限,容易造成村镇银行单户贷款额度过大,不良贷款压力很大。因此,建议监管部门合理限制村镇银行的资本规模,初次设立时最好不要超过1亿元,以后随着资产规模的可以适当增加,从而达到控制风险的目的。

同时,监管部门应充分考虑各地区经济条件、人文环境、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差异性,以及金融服务需求的多样化,坚持因地制宜,稳步推进。在经济发达地区,可设立多种所有制的村镇银行,采取市场化方式促进民间资本投资参股,促进规模型村镇银行的发育在经济欠发达区域,可设立小型化的村镇银行。

3、2村镇银行应明确服务对象,坚持走“尤努斯”模式

村镇银行作为一种微型金融,起源于尤努斯乡村银行模式,类似于国外的社区银行。尤努斯模式在孟加拉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它的主要业务是为穷人发放小额信贷,帮助穷人脱贫。我国的村镇银行是由金融机构做为主发起人,人员构成也多由发起人指派,这种诞生的模式必定会将发起银行的经营模式带人村镇银行。目前国内已经成立的90多家村镇银行中,大多数存在着“放大不放小、放富不放贫”的问题,偏离了办行初衷。这种经营模式还易造成单户贷款比例过大,一旦发生风险,将对村镇银行产生巨大的威胁甚至破产。因此,我国的村镇银行必须明确自身的市场定位,服务对象必须是“三农”、小型企业和微型企业,并在此基础上提高风险管理水平,才能巩固村镇银行的客户群体,千万不能为了短期的利益放弃了农村这个广阔的市场,同时也可以将村镇银行与城市商业银行区别开来。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之路。

3、3村镇银行应放眼未来,积极提高自身实力

部分村镇银行成立之初,即面临着吸储困难、放贷无门的境地,当年甚至第2年将面临亏损。尽管如此,我国村镇银行应坚持自身的市场定位,致力于为广大农户提供金融服务。成立初期,董事会应制定三年的发展规划,将工作重点放在拓展客户上,宣传自身的服务,培养忠实的客户群体。其次,应积极为农户和小企业量体裁农,设计具有自身特色的业务品种,不能简单延续以前大银行的传统做法,而是要改造自己的工作流程,调整自己的经营机制,在客户信息的搜集、贷款风险的甄别、抵押担保品的设计、客户沟通方式等细节方面,要进行切实的“转型”。最后,必须建立并完善风险控制机制,在贷款流程和日常管理中严格控制,降低经营风险,只有这样,村镇银行才不会陷入坏账泥沼,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3、4监管部门与地方政府共同打造和谐的发展环境

由于村镇银行个体小、资金实力弱、网点少,在当地的社会名气较低,普通百姓对这类新兴的金融机构比较陌生,往往被当作“个人开的银行”,规模又远不及其他机构,这样的新面孔较难建立起足够的信誉。监管部门应逐步完善结算环境,对村镇银行出台优惠政策,使之尽快加入支付系统、银联系统、个人征信等系统,帮助其完善银行功能,可以为广大农户提供更加丰富的金融服务。

同时,由于我国村镇银行多在贫困地区设立,当地信用环境不完整,缺乏担保机构。当地政府应尽快完善农村地区的信用环境建设,营造诚信的氛围,制定对农户的贴息或保险政策;降低农户贷款风险系数;适当时机成立针对农户贷款的担保机构,扩大农户的受益群体。新晨:

农村商业银行发展建议篇(6)

2006年12月,银监会出台了《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地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首批选择四川、吉林等六省区进行试点,2007年10月又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扩大到全国31个省份。从2007年3月初首批3家村镇银行开业,到2009年3月初,全国已有97家村镇银行,短短两年时间实现了数十倍的增长速度,而这一数字还将迅速壮大。两会期间,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表示,银监会对村镇银行的发展目标是2000家,凡是有条件的县都可以有一家。

2我国村镇银行的发展趋势

2、1注册资本规模逐步增加

根据银监会《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在县(市)设立的村镇银行,其注册资本不得低于300万元人民币;在乡(镇)设立的村镇银行,其注册资本不得低于100万元人民币。但在目前已成立的97家村镇银行中,注册资本有逐渐增大的趋势。全国第一家村镇银行四川仪陇惠民村镇银行成立时注册资本仅为200万元。而去年年末成立的广东中山小榄村镇银行的注册资本为2.5亿元,规模居全国村镇银行之首。注册资本的逐步增加,主要原因是一方面村镇银行开业之初吸储比较困难,缺乏营运资金;另一方面高额的注册资本可以在短时间内使各项指标满足监管标准,有利于村镇银行拓展业务。

2、2金融机构发起人范围逐步扩大

村镇银行成立之初,多以当地的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金融机构作为主发起人。同时,外资银行在这轮农村金融机构布点中表现活跃,2007年12月,汇丰银行发起设立了第一家村镇银行,随后它马不停蹄地在重庆大足、福建永安、北京密云和广东恩平设立了5家村镇银行。渣打、花旗等外资银行业巨头也在摩拳擦掌,将目光投向了中国农村的村镇银行,并且在积极布局,设立网点。相比之下,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这场金融布局中的态度反而不是非常积极,2008年8月,由中国农业银行发起设立的湖北汉川农银村镇银行和克什克腾农银村镇银行在湖北、内蒙古同时成立,开创了国有商业银行发起设立村镇银行的先河。建设银行紧随其次,同年12月在湖南省发起设立了桃江建信村镇银行。截至目前,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均未发起设立村镇银行。

各类金融机构积极发起设立村镇银行,说明了我国银行业整体实力上升,特别是城商行和农村金融机构经过几年的改革重组,资本总量、内控制度等已具备了跨区经营的实力,而发起设立村镇银行正是一个很好的平台,有助于城商行和农村金融机构抢占农村金融市场,实现资产规模的迅速扩张,从而实现跨区域经营。

3促进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的建议

目前,我国的村镇银行已经开办了97家,实现有效贷款40多亿元。但是在村镇银行设立以来,吸储困难、业务品种单一、社会影响低等问题也随之产生,困扰着正在发展的村镇银行。现对村镇银行的发展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3、1合理限制村镇银行的发展规模

虽然较大的注册资本可以增强防范风险能力。但目前我国已开办的村镇银行多数坐落于贫困的乡镇,业务量有限,容易造成村镇银行单户贷款额度过大,不良贷款压力很大。因此,建议监管部门合理限制村镇银行的资本规模,初次设立时最好不要超过1亿元,以后随着资产规模的可以适当增加,从而达到控制风险的目的。

同时,监管部门应充分考虑各地区经济条件、人文环境、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差异性,以及金融服务需求的多样化,坚持因地制宜,稳步推进。在经济发达地区,可设立多种所有制的村镇银行,采取市场化方式促进民间资本投资参股,促进规模型村镇银行的发育在经济欠发达区域,可设立小型化的村镇银行。转3、2村镇银行应明确服务对象,坚持走“尤努斯”模式

村镇银行作为一种微型金融,起源于尤努斯乡村银行模式,类似于国外的社区银行。尤努斯模式在孟加拉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它的主要业务是为穷人发放小额信贷,帮助穷人脱贫。我国的村镇银行是由金融机构做为主发起人,人员构成也多由发起人指派,这种诞生的模式必定会将发起银行的经营模式带人村镇银行。目前国内已经成立的90多家村镇银行中,大多数存在着“放大不放小、放富不放贫”的问题,偏离了办行初衷。这种经营模式还易造成单户贷款比例过大,一旦发生风险,将对村镇银行产生巨大的威胁甚至破产。因此,我国的村镇银行必须明确自身的市场定位,服务对象必须是“三农”、小型企业和微型企业,并在此基础上提高风险管理水平,才能巩固村镇银行的客户群体,千万不能为了短期的利益放弃了农村这个广阔的市场,同时也可以将村镇银行与城市商业银行区别开来。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之路。

3、3村镇银行应放眼未来,积极提高自身实力

部分村镇银行成立之初,即面临着吸储困难、放贷无门的境地,当年甚至第2年将面临亏损。尽管如此,我国村镇银行应坚持自身的市场定位,致力于为广大农户提供金融服务。成立初期,董事会应制定三年的发展规划,将工作重点放在拓展客户上,宣传自身的服务,培养忠实的客户群体。其次,应积极为农户和小企业量体裁农,设计具有自身特色的业务品种,不能简单延续以前大银行的传统做法,而是要改造自己的工作流程,调整自己的经营机制,在客户信息的搜集、贷款风险的甄别、抵押担保品的设计、客户沟通方式等细节方面,要进行切实的“转型”。最后,必须建立并完善风险控制机制,在贷款流程和日常管理中严格控制,降低经营风险,只有这样,村镇银行才不会陷入坏账泥沼,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3、4监管部门与地方政府共同打造和谐的发展环境

由于村镇银行个体小、资金实力弱、网点少,在当地的社会名气较低,普通百姓对这类新兴的金融机构比较陌生,往往被当作“个人开的银行”,规模又远不及其他机构,这样的新面孔较难建立起足够的信誉。监管部门应逐步完善结算环境,对村镇银行出台优惠政策,使之尽快加入支付系统、银联系统、个人征信等系统,帮助其完善银行功能,可以为广大农户提供更加丰富的金融服务。

同时,由于我国村镇银行多在贫困地区设立,当地信用环境不完整,缺乏担保机构。当地政府应尽快完善农村地区的信用环境建设,营造诚信的氛围,制定对农户的贴息或保险政策;降低农户贷款风险系数;适当时机成立针对农户贷款的担保机构,扩大农户的受益群体。

摘要:自银监会2006年底放宽农村金融机构准入政策后,我国村镇银行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截至2009年3月末已成立了97家。针对村镇银行在设立过程中出现的各种趋势进行分析,提出了促进村镇银行发展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村镇银行;发展;趋势;建议

农村商业银行发展建议篇(7)

一、当前农村信用社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1.发展战略不明确

全国农村信用社改革按国家宏观政策组建联社、合作银行或商业银行。对于基层的信用社来讲,他们缺乏对自身及所处的经济环境的清醒的认识。牌子变了,内部体制如何及时转变,以后的发展方向如何,对于这些问题都缺乏足够的认识和思考。

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具有金融空间结构效率方面的比较优势:(1)体制完善、经营灵活;(2)扎根于地方,网点多、人脉熟;(3)信贷资产质量优;(4)农村金融格局的调整为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的发展提供了契机。通过以上对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优势的分析,进一步明确了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的市场定位不在于和国有商业银行、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争业务、抢客户,而在于要充分发挥其地方性银行的地域优势、网点优势和决策优势,在细分市场的基础上为支持当地的经济发展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

2.市场定位不准确

综观我国当前的金融市场,各家商业银行在目标客户的选择和业务拓展方向上存在趋同化现象:一是没有基于市场竞争的行业分工,业务范围与经营领域基本一致;二是金融产品的设计上不存在互补,相互的替代性和模仿性很强;三是在客户选择上大都将目光投向国家垄断性行业、大型企业集团、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高新技术企业、政府相关部门等,而对于与农相关的产业及中小客户群体兴趣不大。这是一种定位误区,虽然在某一层面上形成了充分竞争,但既不利于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造成了金融资源的重复投入和浪费,同时也导致了对弱势农业,农村经济中非国有企业、个体农户的金融约束。

由于发展方向不明,自身的定位也就模棱两可,市场定位不准,一是会偏离实现国家宏观金融政策下的信用社发展目标,二是会偏离自身发展的正常轨道。

3.经营管理体制落后

由于长期以来农村信用社在信贷管理、财务管理、干部人事管理、固定资产购建、现金管理、统计管理、薪酬管理等各个方面缺乏有力的管理制度,缺乏保障制度落实的机制,缺乏监督制度执行的措施,特别是缺乏对高管人员的有效监督,使农村信用社产生内部道德风险,成为形成大量不良资产、亏损挂帐、历史包袱的重要原因。

二、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对策建议

1.进一步完善银行经营管理体制,积极开展联合与并购

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股份制的治理结构已经形成,但与之相对应的决策链、管理链、业务操作链还需进一步理顺。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和激烈的同业竞争,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要本着审慎经营和稳健发展的观念逐步完善内控制度、风险管理制度、监察审计制度,并建立与银行发展策略和价值理念相一致的薪酬机制、考核机制、晋升机制、岗位流动制度等一系列激励约束机制。

2.正确确定农村金融机构的市场定位

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一般都组建在我国经济发达地区,所面临的农村经济环境已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农村经济已不是单一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均衡发展,伴随着乡镇企业“改制”,私营经济和股份经济成分大幅增加,大多数农民己经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转移、向城镇集中,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已经成为当地农村经济的主体。

面对农村经济和地方产业结构的变化,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要及时转变传统的支农观念,调整信用社时期的市场定位,由原来的支持“三农”扩展到立足于支持地方经济的发展,服务三农,服务中小企业和个体民营经济,服务优质客户。

3.制定符合宏观经济金融形势发展要求的发展战略

建立健全规范和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实现决策的民主化、管理的科学化,是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向现代金融企业转变的必然要求,也是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与目标相适应的智力结构应包括:有效的董事会、监事会对管理层的监督和制约;独立的风险控制、审计、薪酬委员会;独立、市场化和专业化的管理层。其中,独立、相互制衡是控制风险的关键。虽然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都建立了“三会”制度,但离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特别是在职权的划分、职能的发挥、职责的承担上仍需进一步规范。

4.优化农村金融机构的基本企业队伍建设

市场环境在改变,竞争对手在进步,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的服务对象更是在不断成长与发展。面对客户的改变,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的员工也必须发生相应的转变,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才不会在工作中面对客户的需求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一是要转换思想观念,改变原信用社框架下一成不变和循规蹈矩的工作方式;二是要不断加强学习,确立不学习就要被淘汰的危机感和紧迫感;三是要全面提升服务水平和业务技能,在工作中寻求创新和突破;四是切实加强人才引进,对人才的引进力度将直接关系到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的市场竞争力和发展前景。除提高员工的素质外,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还应大力引进技术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努力提升现有管理团队的管理水平,在引进人才的同时也引进全新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方法。

5.进一步与市场经济接轨,发展农村客户群体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客户群体的成长,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原有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范围越来越难以满足客户的需求,结算弱势更成为制约其业务发展的瓶颈。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的经营领域受区域的局限,无法跨区域设置经营网点,结算渠道也不象全国性商业银行那样畅通无碍,而客户的需求是不受区域限制的,如果在某个环节上无法达到客户的要求,客户资源就有可能会流失。

因而,通过产品创新,凭借网络联结将经营的触角向区域外延伸,就成为在现有政策限制下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挽留客户资源的次优选择。

三、结束语

在中国,农信社改革是采用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模式还是选择合作制的形式,是由各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及农信社自身的特征所决定。两种模式并没有优劣之分,关键是要选择最适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的改革模式。只有确定了改革的方向,决定了改革的正确路径,整个农信社的改革才能有成功的前提。

中国农信社改革任重而道远,在改革的进程中,会遇到种种问题,在理论的指导下,只有不断结合实际情况,不断解决新问题,才能将中国的农信社改革不断向前推进,使其成为中国农村金融的一个支撑,扶持中国“三农”问题的解决。

农村商业银行发展建议篇(8)

一、引言

村镇银行是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批准,由境内外金融机构、境内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境内自然人出资,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村镇银行是在我国农村金融改革中必然出现的新型产物,是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核心构成部分,建立村镇银行是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是满足当前农村资金供给不足、解决银行业金融机构覆盖率低和农民贷款难问题、增强农村金融机构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村镇银行的设立填补了现有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空白,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村镇银行迅速发展的同时,一些制约其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也不同程度的凸显出来。如何解决存在的问题,有效促进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目前学者们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二、延安市村镇银行发展现状

自2010年3月延安市第一家村镇银行――安塞农银村镇银行成立至今,延安市村镇银行的规模不断壮大,截至目前已发展到三家,占陕西省总规模的三分之一。延安市村镇银行从业人员57人,注册资本6500万元。截止2012年12月末,村镇银行资产总额29254万元,各项存款余额32125万元,较年初净增1.52亿元;各项贷款余额22329万元,较年初净增1.12亿元,存贷比,不良贷款余额0,利润总额为481.11万元,净利润429.37万元。

三、制约延安市村镇银行发展的主要因素

延安村镇银行在运行过程中,对农村资金供给不足、农民贷款难问题和农村金融机构竞争不充分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也暴露出其在发展中面对的难题。

1、资金筹措难。村镇银行虽然是农民的银行,但农民和乡镇企业闲置资金有限,客观上制约了储蓄存款的增长。最主要是由于延安村镇银行成立时间较短,与当地国有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相比,社会认可度、知名度较低,农民缺乏了解和信任,再加上村镇银行网点少,现代化手段缺乏,不能通存通兑,没有电子产品业务,这些客观劣势条件使得村镇银行在吸收存款竞争力方面,远远落后于同业,加大了村镇银行资金筹措难度。

2、贷款投放难。“服务三农”是村镇银行的根本宗旨,但由于农村信用环境较差,农民作为弱势群体,农业、农村经济作为风险高、效益低的弱势经济,受自然条件和市场条件的影响巨大,而且农民信用度无法得到系统性监控和监督,造成“三农”贷款投放较难。

3、风险控制难。村镇银行信贷支持的主要对象是弱势产业――农业,弱势群体――农民,农业和农民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很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由于农业固有的弱质性导致的系统性风险以及信息不对称给资产质量带来较大的危险。同时由于村镇银行在人才、技术、制度建设等方面与大型商业银行有较大差距,也导致识别、防范和化解风险的能力受到削弱。

4、业务发展难。由于村镇银行IT系统支撑不足,主要表现在缺乏通存通兑、银行卡、理财产品、电子银行等基本产品和服务功能,只能办理传统的存款、贷款、结算和贴现业务,加之竞争力弱,难以赢得客户,使得业务发展较为困难。

5、缺乏政府扶持。目前延安各级政府对村镇银行没有出台系统的扶持政策。村镇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同是服务“三农”,但村镇银行与农村信用社相比,在税费减免、财政支持和农贷贴息上均缺乏优惠政策。

6、监管指标无偏重。监管部门在存贷比、不良贷款容忍度、母行负债依存度、单户贷款比例等监管指标方面没有对村镇银行实行差别化政策,人民银行也未对村镇银行在缴存准备金方面实行差别化政策,这将削弱村镇银行在支持新农村建设方面能力的发挥。

四、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1、信贷规模调控政策方面。人民银行、银监局对村镇银行的规模控制应从松控制。主要解决“三农”资金供需矛盾、新银行业务拓展和资本金保本增值等问题。建议对开业前五年的村镇银行给予适当“宽限期”不受存贷比和规模控制,即使控制则是宽松的政策,这样有利于村镇银行前期积极拓展县域市场、稳定客户和提高自身知名度。

2、银行业监管政策方面。银监局对村镇银行监管政策,应在调研的基础上出台符合村镇银行经营实际的监管办法,不宜完全参照商业银行的监管要求,实行差别化监管。其主要原因是村镇银行虽然是银行业金融机构,但其业务规模、业务产品、服务对象、风险程度等方面与其他商业银行还有所不同。因些,建议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针对村镇银行的微型银行特色,应实施差别化监管,对其监管的框架应尽量

简洁,对其监管力度、要求、标准适当放低。

3、国家财税政策方面。建议对开办前三年的“三类”金融机构补贴政策和条件适当再放宽些。其原因是村镇银行虽然是银行业金融机构,但同农信社相比,同是服务“三农”且服务的客户群体是农村中弱势群体,由全体股东承担社会责任,有点力不从心;同时,农信社经历了几十年的历程,其盈利能力、抗风险能力均优于目前的村镇银行。建议对村镇银行开业后一定时期内采取税收保护政策,让村镇银行前期有一个自身积累期,以便增强支农的实力、生存能力和未来潜在的纳税能力。

农村商业银行发展建议篇(9)

一、农村信用社改革的背景

常熟市、张家港市、江阴市农村商业银行是我国首批的三家农村商业银行,随后农信社改建的农村商业银行纷纷建立。其中北京农村商业银行和重庆农村商业银行已经开始上市,表明我国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开始逐渐向现代金融机构转变。截止2011年底,中国已成立的农村商业银行已有212家。改制农村商业银行,机制再造是农信社未来发展之路,对于我国农信社来说是一个发展契机,将使农信社走的更远,走的更好,如何改制成功也将是现在我们所面临和探讨的问题。

二、现行农信社改制面临的主要问题

1、农信社的支农动力不足,缺乏激励

农信社进行商业化体质制改革,其经营的利润导向越来越明显,对贷款的质量和回报更加关注。虽然农信社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加大对“三农”和县域经济的信贷支持力度,完善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加快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但提高农信社的效率才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如果农信社在支持农村经济发展中能获得利润,农信社当然是积极的、有动力的,而如果是以亏损为代价的,对于“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我发展和自担风险”的农信社来说,必然会缺乏支农的内在动力。随着城乡结合的步伐加快, “三农”的概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种养耕作为主的农业生产和劳动趋于消失,那么真正意义上支农的政策性金融机构与企业所追求效益性很难统一。

2、县级农信社规模约束效应突出

目前,我国大部分农信社改革采取的模式实行的都是以县为单位的一级法人制。普遍存在经营规模小、核心竞争力差、风险防范能力弱、经营管理成本高的特性,为高端“三农”客户提供全面金融服务显得力不从心,导致一手扶持起来的客户在发展壮大后无奈地流失,使得在与其他商业银行的竞争中处于明显劣势。规模效应更是难以实现,由于自身规模小,在金融产品开发,员工教育培训,科技信息平台搭建,人才培养等诸多方面受到了明显制约, 尤其是科技技术成本投人与产出效益不成正比, 与其他商业银行的差距越来越大。

3、省联社管理体制不畅

农信社在前一轮体制改革中,在对省级管理机构实现方式上都选择了省联社的管理模式。但是,省联社行业管理体制是一个过渡体制,在制度设计上还存在一定的缺陷。首先省联社既是由各县级联社参股组建的具有独立企业法人资格的金融机构,又是代表省政府行使对全省农信社管理职能的机关单位,同时还是一个行业管理和服务的组织。角色的多重性,权责的不对等,缺乏履行行业管理职能必要的条件和手段,使其难以有效发挥监管职能。由于县级联社产权约束乏力、股金稳定性差、外来干预不同程度存在等问题突出,更需要强有力的外部管制,但省联社对县级联社缺乏必要的管理手段。在当前行业管理体制下,县级联社对省联社的基本行业管理制度贯彻不到位,合意执行,不合意就不执行,省联社若采取相对严格的管理措施,就会涉及干预县级法人经营自的问题。

三、政策建议

1、争取惠农政策,重新市场定位

首先,要体现政府支农惠农的政策性,作为金融企业就要最大限度地争取政府财力和政策上的支持,如税收优惠政策、差别准备金政策、增加支农再贷款的利率优惠政策等等。这将更加有利于农信社化解历史包袱,轻装上阵,更好地发挥服务"三农"职能。其次,重新对农村商业银行进行市场定位,真正树立经营主体、竞争主体和金融主体的价值选择。农村商业银行只有树立了真正主体理念后,才能尽快找准位置,参与市场竞争,实现持续健康发展。

2、探索区域化商业银行改制,打造零售银行

所谓区域化商业银行改制就是打破以市、以县或者以联社为单位进行商业银行的改制,是打造零售银行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有效途径之一。既可以把一个联社下属的几个经营状况良好的信用社拿出来参与到农村商业银行改制中,也可以把不同地域县级联社的信用社组合起来组建一个农村商业银行。前者目前还没有成功的先例,后者已经有天津滨海银行先行先试的典范。但就目前农信社改制的情况来看,局面并不乐观。农信社历史遗留问题多、包袱重,多数地方政府和农信社不得不采取类似于兑付央行票据的“博弈行为”,通过技术处理来实现农村商业银行改制的目标。这样农信社非但不能转换机制、扭亏为盈,甚至给自身的发展带来更大风险和隐患。但区域化商业银行改制模式则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例如一个联社如果按照整体测算,不符合改制农村商业银行的条件,那么就拿出几个资产质量较好的信用社组建成农村商业银行。对剩余资产质量较差的信用社仍然由原联社管理,把其工作重点放在保支付、控风险上,限制其发展规模。待新组建的农村商业银行发展成熟后,逐步兼并这个联社。

3、改革省联社组织形式,组建省级农村商业银行

组建省级农村商业银行,对辖内县联社参股,强化省联社的出资人职能。即由省联社整合城郊农信社组建省级农村商业银行,保留其他各县市联社的法人地位不变,省级银行参股或控股县市法人,实行省、县(市)两级法人体制的模式,不参与县(市)联社的日常经营,主要行使出资人权利。使双方真正做到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组建省级农村商业行既可壮大农信社的资本实力、完善法人治理,彻底解决目前省联社履职过程中的各种法律和体制困扰,又能保持各县市联社经营管理的自主性,增强服务功能,更好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组建农村商业银行是对以往改革的总结,是新形势下农信社改革模式的探索。

参考文献:

[1]唐双宁.关于解决流动性过剩问题的初步思考[J].经济研究,2007,(9)

农村商业银行发展建议篇(10)

一、当前农村信用社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1.发展战略不明确

全国农村信用社改革按国家宏观政策组建联社、合作银行或商业银行。对于基层的信用社来讲,他们缺乏对自身及所处的经济环境的清醒的认识。牌子变了,内部体制如何及时转变,以后的发展方向如何,对于这些问题都缺乏足够的认识和思考。

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具有 金融 空间结构效率方面的比较优势:(1)体制完善、经营灵活;(2)扎根于地方,网点多、人脉熟;(3)信贷资产质量优;(4)农村金融格局的调整为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的发展提供了契机。通过以上对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优势的分析,进一步明确了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的市场定位不在于和国有商业银行、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争业务、抢客户,而在于要充分发挥其地方性银行的地域优势、网点优势和决策优势,在细分市场的基础上为支持当地的经济发展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

2.市场定位不准确

综观我国当前的金融市场,各家商业银行在目标客户的选择和业务拓展方向上存在趋同化现象:一是没有基于市场竞争的行业分工,业务范围与经营领域基本一致;二是金融产品的设计上不存在互补,相互的替代性和模仿性很强;三是在客户选择上大都将目光投向国家垄断性行业、大型 企业 集团、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高新技术企业、政府相关部门等,而对于与农相关的产业及中小客户群体兴趣不大。这是一种定位误区,虽然在某一层面上形成了充分竞争,但既不利于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造成了金融资源的重复投入和浪费,同时也导致了对弱势农业,农村经济中非国有企业、个体农户的金融约束。

由于发展方向不明,自身的定位也就模棱两可,市场定位不准,一是会偏离实现国家宏观金融政策下的信用社发展目标,二是会偏离自身发展的正常轨道。

3.经营管理体制落后

由于长期以来农村信用社在信贷管理、财务管理、干部人事管理、固定资产购建、现金管理、统计管理、薪酬管理等各个方面缺乏有力的管理制度,缺乏保障制度落实的机制,缺乏监督制度执行的措施,特别是缺乏对高管人员的有效监督,使农村信用社产生内部道德风险,成为形成大量不良资产、亏损挂帐、 历史 包袱的重要原因。

二、进一步深化 农村 信用社改革的对策建议

1.进一步完善银行经营管理体制,积极开展联合与并购

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股份制的治理结构已经形成,但与之相对应的决策链、管理链、业务操作链还需进一步理顺。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和激烈的同业竞争,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要本着审慎经营和稳健 发展 的观念逐步完善内控制度、风险管理制度、监察审计制度,并建立与银行发展策略和价值理念相一致的薪酬机制、考核机制、晋升机制、岗位流动制度等一系列激励约束机制。

2.正确确定农村 金融 机构的市场定位

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一般都组建在我国 经济 发达地区,所面临的农村经济环境已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农村经济已不是单一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均衡发展,伴随着乡镇 企业 “改制”,私营经济和股份经济成分大幅增加,大多数农民己经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转移、向城镇集中,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已经成为当地农村经济的主体。

面对农村经济和地方产业结构的变化,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要及时转变传统的支农观念,调整信用社时期的市场定位,由原来的支持“三农”扩展到立足于支持地方经济的发展,服务三农,服务中小企业和个体民营经济,服务优质客户。

3.制定符合宏观经济金融形势发展要求的发展战略

建立健全规范和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实现决策的民主化、管理的 科学 化,是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向 现代 金融企业转变的必然要求,也是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与目标相适应的智力结构应包括:有效的董事会、监事会对管理层的监督和制约;独立的风险控制、审计、薪酬委员会;独立、市场化和专业化的管理层。其中,独立、相互制衡是控制风险的关键。虽然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都建立了“三会”制度,但离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特别是在职权的划分、职能的发挥、职责的承担上仍需进一步规范。

4.优化农村金融机构的基本企业队伍建设

市场环境在改变,竞争对手在进步,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的服务对象更是在不断成长与发展。面对客户的改变,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的员工也必须发生相应的转变,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才不会在工作中面对客户的需求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一是要转换思想观念,改变原信用社框架下一成不变和循规蹈矩的工作方式;二是要不断加强学习,确立不学习就要被淘汰的危机感和紧迫感;三是要全面提升服务水平和业务技能,在工作中寻求创新和突破;四是切实加强人才引进,对人才的引进力度将直接关系到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的市场竞争力和发展前景。除提高员工的素质外,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还应大力引进技术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努力提升现有管理团队的管理水平,在引进人才的同时也引进全新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方法。

5.进一步与市场经济接轨,发展农村客户群体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客户群体的成长,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原有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范围越来越难以满足客户的需求,结算弱势更成为制约其业务发展的瓶颈。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的经营领域受区域的局限,无法跨区域设置经营网点,结算渠道也不象全国性商业银行那样畅通无碍,而客户的需求是不受区域限制的,如果在某个环节上无法达到客户的要求,客户资源就有可能会流失。

上一篇: 农药市场情况分析 下一篇: 中医最基本的原则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