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科研项目管理汇总十篇

时间:2023-06-26 16:22:14

高校科研项目管理

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篇(1)

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和高校科研管理的深化,政府、社会、企业对科技的投入逐年增加,高校科研事业蓬勃发展,科研经费绝对数量迅速增加,高校科研项目呈现出项目类型越来越多、合同金额越来越大、执行周期越来越长、财务要求越来越高的现象。高校作为项目依托单位,一定要肩负起指导、监督、管理的责任,要建立科学有效的项目和经费的管理机制,管好项目用好经费,这对保障高校多出人才多出成果,大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高校科研项目管理面临的问题

1.1科研管理与财务管理脱节

高校科研经费使用采取的是项目负责人审批、科研院和财务处共同负责管理监督的机制。目前由于高校科研院与财务处管理制度不顺畅、分工不明确,两个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手段和必要的共享平台,数据缺乏有效的组织,散落在科研管理部门或财务部门,难以加以有效的管理和利用,造成科研项目管理和财务经费管理脱节。科研院负责组织项目申报、跟踪项目进展、组织结题验收等,工作侧重于争取项目的数量、经费和级别,忽视经费使用的合理性和效益性。财务处负责科研经费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工作侧重于经费的收入与支出核算,忽视科研资金的筹集、拨入、耗费等过程。如何妥善处理高校改革发展中科研与财务的关系,保证科研项目管理与财务管理有机结合,促进高校科研工作高效有序进行,是值得深思的重大问题。

1.2项目立项后实施过程缺乏监管

科研项目管理是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中心环节,它包括项目前期立项管理、中期在研管理和后期成果管理。目前许多高校只重视初期立项,科研管理部门的工作重心普遍放在对项目合同审查和申报等方面,缺少中期检查,尤其是对项目完成情况和效果没有后期跟踪,对项目立项后的实施过程缺少行之有效的监管。如果对项目的实施和经费使用缺少监管措施,将不能实时发现项目经费使用与合同规定的偏差,无法及时帮助项目负责人进行调整;将可能出现项目拖拉无法按进度完成的现象;将可能出现某些不负责任的老师拿到科研经费后应付了事,对合作方利益造成损失,影响学校社会形象的现象。

1.3项目经费入账手续繁杂

科研经费管理是科研项目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方面,它贯穿于项目研究的前期、中期和后期。科研经费来源渠道多样,科研项目合作多元,经费管理办法种类各异,这给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带来很大的难度。部分科研经费通过财务处直接入账,部分经费通过科研院进行划拨,流程复杂手续繁多,不仅造成老师在科研部门与财务部门之间来回跑路和盖章,科研经费在从学校账户到实际下拨到教师项目账号的时间间隔长等问题,而且还会因为科研数据与财务处数据无法共享和交换,在项目接受相关部门审计时造成更多的麻烦。

1.4预算编制与实际经费使用不符

目前有很多项目负责人没有认识到经费预算的严肃性,没有认识到严格经费管理、合理使用经费的重要性。他们往往把项目预算编制看作是得到科研经费的必要手段,许多预算都是在拍脑袋的过程中形成的,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获得预期成果所必需的项目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这就造成经费申请到了,但一些必要的正常开支却因事先未编入预算而无法在该项目报销核算的状况。预算编制与实际经费使用情况严重脱节非常不利于课题的开展。高校的科研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对预算大多是在项目进行审计或结题时才对其所有的经费和对应预算进行核算,这种滞后性的管理也是造成预算编制与实际经费使用不符的直接原因。

1.5统计决策无数据支持

科研活动的发展和丰富给高校统计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许多高校对科研统计工作的认识仍停留在手工汇总的纸质化阶段,统计工作往往是由学校科研管理部门通过各院系二级管理人员手工整理完成。这种传统的手工统计效率低且极易出现错误,统计人员对统计对象的认识不同、量化标准不一,会影响统计结果的客观性、真实性和准确性。这种滞后的统计时效性很差,统计内容缺乏前瞻性,很难提供有价值的反馈信息和数据,无法为各级领导的有效决策和学校科研发展的提前布局提供必要的支持。另外,纸质化的科研统计材料不仅会增加档案管理的强度和难度,也不利于单位、个人的查阅和应用。

2项目管理系统设计与开发

随着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科研经费在高校资金总量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高校以往的科研项目管理模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科研管理发展的需要,随着信息化技术和水平的普遍提高,利用网络和信息化手段建立高校科研管理信息系统,提高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成为必然趋势。

清华大学项目管理系统是我校科研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一部分,系统的建设目标是要建立符合实际、简洁高效、服务周全的科研项目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提高科研项目管理工作水平,促进科研管理决策科学化,实现科研管理创新。项目管理系统具有合同管理、经费管理、预算管理、统计报表、系统管理五大基本功能,系统功能模型如图1所示。

2.1合同管理模块

合同管理是指项目的申请、审批、结题等一系列过程的管理。教师把合同信息填入系统,经过院系和科研院两级审核后自动生成科研项目编号,科研项目审批流程如图2所示。科研项目编号是该项目在系统中的唯一身份,将作为唯一识别码与财务系统进行关联,参与后续的拨款程序。项目生效前标记为“0”,生效后按照“是否结题”分为“在研项目”和“结题项目”。

2.2经费管理模块

经费管理是指项目的认款、审批、入账、分拨等过程的管理。为了加快科研经费下拨速度、简化拨款流程,完成科研经费的闭合管理。系统实现了所有科研经费的网上划拨和管理功能,提供3种基于科研信息系统的经费入账和划拨方式,即:① 教师网上认领,科研院审核后财务处入账;② 科研院网上认领并审核后财务处入账;③ 老师网上填写科研经费入账单,院系审核后财务处入账。这3种流程不仅方便教师认款入账,也便于管理部门监督科研项目执行情况。科研经费认领及拨款流程如图3所示。

2.3预算管理模块

预算管理是指项目预算的提交、审批、同步到财务系统等过程的管理。教师把预算信息填入系统,经过院系和科研院两级审核后预算正式生效,预算审批流程如图4所示。系统根据项目类别提供不同的预算模板,可以添加一个主预算和若干子预算,并提供相应的校验功能。此预算将作为共享数据同步到财务系统,作为该项目经费支出的依据,教师可随时查看该项目预算额度的开销及剩余情况,财务处也可凭借此预算数据指导教师合理有效地使用项目经费。

2.4统计报表模块

系统提供表格的在线下载和打印功能,教师和管理人员无需手填便能够生成并打印项目申请表、项目审批表及责任保证书、合同登记表、入账单等各种表格。系统还能实时提供和导出各种工作文件、统计报表、评估数据等,例如:系统能够按照教育部年度统计要求生成所有相关报表,包括在研项目清单、在研项目汇总表、在研项目经费汇总表、新增项目清单、新增项目汇总表、新增项目经费汇总表、项目人员分类统计表等。

2.5系统数据设计

系统数据设计是项目管理系统开发的关键,由于高校科研项目类型复杂、影响因子繁多,各种类型项目管理方法和侧重又不尽相同,复杂的应用环境给系统数据设计带来很大的困难。经过需求分析,我们提出如下数据模式:

(1) 合同信息表(项目名称、归口管理部门、所属单位、项目来源、项目类别、课题编号、合同类别、合同签署时间、项目起始日期、项目结束日期、机构编码、总经费、付款方式、项目负责人信息、课题组成员、协作单位信息、委托方信息、统计信息、附件密级、产权归属、备注等)。

(2) 经费信息表(单位编号、到账日期、到账金额、财务账号、累计到款、当年到款、汇款号、汇款银行、汇款日期、汇出地点、汇出公司、到款金额、到款日期、款项用途、币种、到系经费、外拨经费、拨款去向、经费类型等)。

(3) 预算信息表(主预算、子预算、计划经费、自筹经费、设备费、材料费、测试化验加工费、燃料动力费、差旅费、会议费、国际合作与交流费、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事务费、劳务费、专家咨询费、基本建设费、管理费、绩效奖励等)。

(4) 统计报表信息表(编号、名称、活动类型、项目总数、延续项目、新上项目、计划总数、今年计划、今年实到、下年计划、后年计划、负责项目、参与项目、组织形式、学科分类名称、学科分类、人员总数、人数、人年、博士生、硕士生、国民经济行业、国民经济行业代码、合作形式等)。

(5) 系统后台信息表(角色名、角色代码、角色类型、工作证号、所属单位、管理部门、状态、对应关系、字典表维护等)。

以上5张表既相互独立又互相关联,数据处理和存储有极大的相似性和相关性。在科研项目管理系统的数据库结构设计时,尽量考虑到将有可能用到的字段,并且每个信息模块都具备强大的信息检索功能,便于今后进行各种角度和层面的科研数据统计。

3结论

3.1加强过程监督,实现科研项目全程管理

系统中项目信息以标准化形式存储,实现了科研主管部门与财务部门的数据共享,使管理的动态性和经常性成为可能。系统实现科研项目编号与财务项目编号的一一对应,建立了科研系统与财务系统的关联,解决了长期以来项目信息与经费信息无法对应的问题。项目与经费的关联使得科研院实时掌握项目到款情况,实现对项目的全过程管理,使得财务处获得更多的项目信息,为经费的使用和管理提供更多的依据。

3.2理顺管理流程,推动科研项目规范管理

项目管理系统的闭合式流程设计可以查找出平时工作遗漏的地方、不留死角,减少因职责分工不明确造成的管理混乱、相互推诿和各种重复性的劳动,进一步推动高校科研项目的规范化管理。

3.3简化入账手续,提高项目管理工作效率

项目管理系统加速了管理信息的传递和反馈,简化工作程序、节省不必要的中间环节,减少人力和资源的浪费,大大缩短项目组织申报、经费入账的周期,提高了项目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水平。

3.4加强监督预警,促进经费合理使用

项目管理系统的预算网上填报、拆分、审批、动态调整等功能,实现了科研预算的“事前管理”,不仅方便教师随时了解项目的经费开支情况,促进经费的合理使用,还减少了管理部门调账的工作量,为后续经费管理提供有效支持。

3.5加强数据整合,实现科学统计决策

项目管理系统加强了数据的整合,可以提供动态的、准确的、全面的项目信息,使得统计决策工作突破传统管理模式时间和空间的制约,科研管理部门能够随时获取最新数据,了解最新动态,大大提高了统计信息的时效性、准确性和共享性,缩短决策周期,减少决策的盲目性和迟滞性。

清华大学项目管理系统从2008年开始设计实施,各模块功能逐步建立完善,系统使用取得一定效果,现在已成为我校科研项目管理的重要工作平台和数据资源,为我校的科研管理和科研信息服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下一步将继续完善系统功能,抓住学校科研管理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推动其他子系统的建设,争取为全校师生提供更加全面快捷的科研信息服务,促进我校科研管理工作迈上新的台阶。

主要参考文献

[1] 秦燕娟.对高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经费管理的思考[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3).

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篇(2)

管奇刚

(华东政法大学   上海市 201620  )

 

 

摘要:本文从高校人文社科项目的基本概念入手,探讨了协同创新背景下的高校人文社科项目过程化管理的要素、本质和现状,并以华东政法大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为例,介绍了过程化管理的实践经验和建设思路。通过分析协同创新背景下项目过程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本文从制定相关制度、建立项目管理跟踪机制、加强科研服务意识、加强制度执行力及部门间的协同创新能力等方面提出了完善协同创新背景下的科研项目过程化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科研项目    协同创新     过程化管理

一、高校人文社科项目的定义与特征

高等学校人文社科项目是由高等学校教职员工承担的研究人文社科领域具体问题的专门项目。项目是一种制度事实,是观念的存在,本质上应当理解为一种社会关系。任何关系都包含有主体、客体与内容,研究人文社科项目,应当从主体、客体、内容三个方面予以分析和理解。

首先,主体方面。高校人文社科项目的承担主体为高校教职员工,包括专业教师、教辅人员、专职研究人员、行政管理人员等。高等学校教职员工一般具备较高的学历学位,经过比较系统的学术训练,对于社会中的新问题和热点问题,都具备学术敏感和学术探究能力。依靠专业的素养,高校教职员工能够具备承担专项研究的能力,因此,在专门学术研究中居于核心的地位。

其次,客体方面。人文社科项目的客体是指专项涉及的具体的社会热点问题和理论方面的难点问题。从目前人文社科项目的类别来看,基本分为五类。第一类是最高级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第二类是教育部主管的社科项目,第三类是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社科管理部门或教育主管部门的科研项目,第四类是国家部委管理的社科项目,第五类是教育主管部分负责的项目和高等学校、科研机构自行设立的项目。五个类别的项目各自针对不同性质的问题。国家社科项目一般针对社会热点问题和理论难点问题,要求课题的研究具有较高的水平,教育部项目等其他项目都有各自的研究取向,通过多个层次的支撑配合,使社会科学研究得到振兴与繁荣,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源源不断的提供有益的思想。

最后,内容方面。在内容方面,项目研究的都是系统的或者独立的问题。比如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可以研究一部法律的制定和执行,也可以研究一部哲学著作的思想,或者研究一位伟大学者的思想轨迹。地方哲社管理部门负责的课题则可以更多的针对地方经济发展,比如研究地方司法机关审判所遇到的特殊问题,地方经济发展的创新思路等。知识是平等的,区别在于掌不掌握。因此,人文社科项目的研究内容是非常多元化的,也应当是涉猎广泛的。

二、高校人文社科项目的团队建设研究

高校人文社科项目的开展必须以团队为支撑。一支团队的年龄层次合理、学术能力过硬、政治觉悟高,其开展研究所获得的成果一定具有很高质量。因此,重视对科研团队的建设,是提升人文社科项目研究水平的有效途径。项目的团队由负责人、课题参与人、项目管理人员构成,不同的人负责不同的工作,协同配合,完成项目的工作任务。

课题负责人是整个项目的总的引导人,在申请阶段是课题申请人,在研究阶段和结项阶段作为课题负责人。项目负责人对项目的了解程度最高,在宏观层面把握项目的研究进展方向。一般来说,项目从申请的设想到如何申请,到立项后的研究,都由项目负责人来引导和指挥,如果项目研究出现问题,其责任也由项目负责人来承担。

课题参与人是课题负责人之外的参与课题研究的人员,对于课题的全面研究具有重要作用。由于目前的人文社科研究相对复杂,研究的问题内容广泛,而一个人的理性和认知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具备所有的和课题有关的知识,所以,配备对于某一方面具有专业知识的研究人员是很必要的。比如研究以为哲学家思想的项目,负责人对这位哲学家的基本思想把握比较到位,但是对于其其他方面的思想可能不是非常了解,所以,我们需要借助了解他其他思想的专家的理论来更全面的研究这位哲学家。目前申请高级别学术项目,鉴于项目的科学性和权威性,课题参与人的配备也是非常重要的。这样比较容易开展研究,形成的科研成果也更加科学和权威。

课题管理人员是参与课题的行政管理和财务等方面事项的课题相关人员。目前我国高校社科项目研究涉及到的层面很广,与财务、行政管理等方面的联系增多,有时候课题经费的报销需要走很多途径。由于课题的正式研究人员不可能有很多的精力花在课题管理领域,因此,一些专门负责课题管理的工作人员就可以有效的应对这些问题,从而能够提高学术研究的效率,避免研究人员的精力消耗在学术研究以外的方面。

三、高校人文社科项目的成果及其转化研究

高校人文社科项目的成果是指通过研究人员的工作,从理论或者实践层面得到的学术思考结晶。人文社科项目的直接目的就是形成成果,但是仅有成果却不能将其转化为生产力,研究的实际意义就打了折扣。我们提倡学术研究的深入和科学,对于基础学科的研究也给予最大的认同,但是我们却不能否定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要求。目前,人文社科项目研究成果转化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研究报告直接指导实践。一些大型企业或者机关委托学者就其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专项研究,就具体问题写一份调研报告。第二类是学术著作指导实践。比如经济学中的一些著作,其中的数理模型可以指导生产建设。第三类是论文期刊指导实践。论文是针对某一具体进行研究的学术思考过程,其研究的问题一般比较前沿,因此,在针对具体问题,尤其是热点和难点问题的时候,论文往往是经过了理论研究的,比较具备指导的意义。

我国人文社科项目的研究成果形式分为研究报告、专著、期刊、工具书等。其中相当多的一部分研究成果是被实务部门采纳的。项目管理部门对于成果被采纳也设定了认可,即同意结项。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一些社科研究项目的成果不具备较高的实践应用质量,很多成果在内容上存在重复,对于实务的意义不大。这些成果一定程度上浪费了学术资源,需要我们予以关注。提升学术成果转化水平,使学术与社会有效协同,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也是学术得以繁荣的重要力量之源。

四、协同创新背景下的科研项目过程化管理理论研究

“协同创新”是指创新资源和要素有效汇聚,通过突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充分释放彼此间“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活力而实现深度合作[②]。协同创新是一项复杂的创新组织方式,其关键是形成以大学、研究机构为核心要素,以政府与金融机构中介组织,充分利用大学、研究机构的智库智囊作用,使其研究与社会实际需求实现高质量衔接,使知识生产者与知识应用者之间形成资源低内耗整合,提高协同质量,创新工作模式,形成合力,共同推动社会整体经济水平的提高。

协同创新要求大学、研究机构与企业等知识应用主体形成协同模式,简单来说,要求大学的研究与企业的生产应当具有同一方向。大学的知识制造必须为企业的生产服务,但是又不能简单的以利益为中心,应当是全方位的配合与助力。在这样的背景下,人文社科项目的研究也需要做出一些创新性的调整,以适应协同创新的要求,更好的为社会服务。

科研项目的过程化管理对高校协同创新工作意义重大。科研项目是指为探索自然界事物变化的规律,组织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的探索活动,与一般的项目相比,更突出其创造性或创新性[③]。协同创新需要将高校的优势和实务部门的优势衔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促进双方共赢和谐发展。因此,通过过程化管理,提高课题研究的水平与质量,对于高校协同创新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

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篇(3)

改革开放以来,首都经济快速发展,财政实力显著增强,对高校的科研投入逐年增加,且投入的资金中专项资金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因此,加强财政专项项目管理对提升学校科研水平,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适应财政支出管理改革,强化专项经费使用的绩效导向,近年来,北京工商大学在加强财政专项项目管理上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与实践。

建立健全科研专项的遴选机制

1.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立项流程

第一,设计立项管理流程。为了把财政专项项目做强、做实,学校精心设计出科研专项立项评审流程图,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流程图,确保评审过程的公开透明。

第二,立项环节公开透明。北京市教委科研专项项目的申报、评审、上报和立项等环节全部实行信息公开、评审公开、过程公开、结果公开,保证立项环节的公开透明。学校在组织2012年北京市教委科技计划项目的申报之初,便公布立项信息和申报原则,各院系根据学校公布的立项信息和评审原则组织本部门的立项工作,立项项目首先要通过学院层面的评审,评审结果须网上公示,公示无异议后才可将立项文本送至学校科研管理部门,学校科研管理部门再组织校外专家对申报项目进行答辩和评议,现场公布评审结果,第一时间将评审结果进行网上公示,无异议后项目才可上报至北京市教委。整个项目立项过程学校科研管理部门不干涉,立项结果不参与,并接受全校师生的监督。

2.立项结果“专家说了算”

学校从2009年开始,在专项项目立项过程中便引入专家评审机制,充分发挥专家的作用,实现评审过程的公正与公平。

第一,建立专家信息库。建设专家信息库是开展专家评价的基础。只有建立了与学校学科专业匹配、年龄结构合理、职称结构达标的校内外评审专家队伍,才能保证学校评审工作的有序开展。为此,学校科研管理部门一直在加强专家信息库的建设,并着手建立网络化专家信息系统,逐步实现网络化管理。

第二,评审过程“专家说了算”。科技立项评选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它既与学科有关,也与评审专家的素质有关。理想的科技立项评价体系既要有科学性,又要有公正性。而科学性取决于专家的评判,公正性离不开专家的道德修养。针对现行科技立项评价过程中的专家评议制度和对专家的监督制度不够完善这个问题,学校尝试建立了二次专家评议制度,也就是说建立学校和学院两个层面的专家评议制度。例如,2011年北京市教委科技面上项目立项过程中,学院在遴选科研专项时,要求至少有一位校外专家参与项目答辩评审,并对上报到学校的项目进行排名。学校将各学院上报的面上项目送至校外专家进行匿名评审。学院评审分数和学校专家匿名评审分数各占50%,以此确定上报北京市教委项目名单。北京市教委重点项目邀请校外专家对申报项目进行答辩和评议,确定上报项目名单,从而保证“专家说了算”。

学校科研专项的管理实践

1.把好项目申报“立项关”

把好项目的“立项关”,不仅可以控制建设项目一次性投资的费用,而且决定着建设项目交付使用后的运行成本及维修费用等开支。因此,做好项目的前期调研和论证工作,能够为整个项目有效实施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一,提前进入预算程序,做准、做细项目预算。在北京市财政预算布置前1个月~2个月,学校资产处和财务处就着手编制新一年度专项项目要求,各院系根据本单位学科研究的方向和科研条件,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和可行性论证,借鉴同类型项目经费预算,以现存积累的经验数据作参考对比,依据有关政策和规定,对项目建设工作量及设备购置费用、其他费用及预备费用进行估算。各单位在做实、做准、做细项目预算后向学校提出申请。

第二,推行标准格式文本,规范项目预算申报。根据北京市财政颁发的《北京市市级项目支出管理办法》(2010年9月16日)的要求,学校专门设计了财政专项申报的格式文本,要求各单位申报财政专项时必须按照规定的格式文本编制项目预算,提交项目申报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

2.强化项目执行“检查关”

为使财政项目资金管理进一步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有效作用,学校实行科研任务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加强责任约束。如自2009年开始,学校对北京市教委专项支持项目实行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管理。明确项目承担单位和主持人的职责,确立项目责任约束机制,即由项目承担单位按照批准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及项目预算书,填写任务计划和用款计划,学校根据任务计划对课题负责人进行年度考核,检查项目进度情况,结合经费的实际执行情况拨付经费,从而有效提高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率。

3.做好项目“考核关”

财政项目资金支出考核实际上是对项目执行效果及责任人工作履行情况的考核,它包含两层意思:第一层是对项目计划执行效果的考核,即对照任务书中的计划经济指标,考核其实际完成情况;第二层是对责任人履行工作情况的考核,严格考核其是否尽心尽责。目前,学校一方面把专项资金执行的成效与年终考核挂钩,另一方面重视完工项目的决算审核和验收工作。

科研专项对学校科研工作的重要作用

1.改善了科研条件

先进的仪器设备和优越的实验条件是掌握科研主动权的关键。近5年来,北京市科研专项对推动学校完善科研条件和实验室的建设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学校孙宝国院士取得的大量科研成果,都与北京市教委科研专项的资助密不可分。

2.促进了青年教师成长

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培育是学校科研管理的中心工作。近5年来,北京市级科研专项加大了对学校青年教师的资助力度,提升了他们的科研能力,促进其快速成长。近3年来,学校申报北京市教委科技计划面上项目负责人的平均年龄约32岁,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项目中,80%都获得过北京市教委科研专项的资助,可以说学校青年教师的成长得益于北京市教委科研专项的资助。

3.加快了科研团队建设

在北京市教委科研专项的支持下,一批中青年教师很快成为学校的教学骨干和学术带头人。如以孙宝国院士为带头人的食品香精香料研究团队、以董银卯教授为带头人的中国化妆品研究团队和以何明珂教授为带头人的现代物流管理研究团队。

4.实现了科研经费的快速增长

由于科研专项的推动,“十一五”期间,学校获批的高层次科研项目逐年增多,承担和完成纵向项目共计681项,横向项目共计946项,分别比“十五”期间增长了34%和85%。其中,部级课题90项,省部级课题521项。2010年,学校到账科研经费为11,164.2万元,比“十一五”初增长了近217%。

5.提升了为首都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

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篇(4)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识码:A

Research on 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 of Scientific Research Project Managemen in Universities

Huang Jiali

(Guangdong Women’s Polytechnic College Academic Affairs Office,Guangdong 511450,China)

Abstract:The scientific research level is the key to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the universities, which is the basic sign of the comprehensive soft power. Scientific research project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guarantee for scientific research work in universities,the level of which directly affects the quantity and quality of scientific research results. In this paper, through the process reengineering theory,transforms the process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project management,and puts forward the specific business process and business standards,and make the management of scientific research funds of university can be carried out better.

Keywords:University Scientific R esearch Project Management BPR Scientific research achievements Quality

近年来,我国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积极推进科研项目管理改革,先后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强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的若干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意见,简化行政审批程序,加快项目经费审批下达速度,提高高校在科研经费管理及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方面的自主性,对科研的发展和科研环境的改造起到了有利作用。但国家的政策毕竟站在宏观层面,真正落到实处的高校科研管理措施还有待改进,大部分高校科研项目管理还处在单向线性管理层面,各部门缺乏沟通协作,科研项目团队研究主动性低,与信息技术融合度低等急需改革的阶段。本文运用BPR理论,明晰目前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的具体流程,在此基础上进行流程优化再造。

一、流程重组理论简述

1990年,美国的管理学界大师、曾担任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的米歇尔・汉默先生首先提出了流程重组理论(BPR理论)。他指出:“流程重组是为了对企业的成本、质量、服务和反应速度等方面取得显著的改善,而进行的根本性的思考和彻底重建,其目的是在使得企业能最大限度地适应以顾客、竞争、变化为特征的现代企业经营环境。”

在流程化管理中,强调把全局性、整体性作为管理视角,把整个业务、管理活动看作―个流程系统。以流程的预计产物为流程的终极目标,流程内的各个环节不是孤立存在,而是注重过程的连续性,所有流程内的相关人员必须打破部门界限,团结协作,所有的资源必须为流程目标而服务,以保证高效地实现流程目标。

针对目前高校科研项目管理流程中单向线性的管理模式与各部门合作性缺乏的问题,因此本文采取功能间的BPR模式进行改造,即在高校内对多个科研项目管理流程相关的部门间进行系统化的跨边界改造,在原来流程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改造,一方面发挥现有流程的资源和经验,一方面提高灵活性和效率。

二、改造前的高校科研管理流程

科研项目的管理要严格按照立项单位的通知和有关文件执行,把握好申报通知和指南的有关要求。首先,高校科研管理部门要及时通知各二级学院(系),明确时间节点,组织申报工作,汇总申报材料。通过审核后,由高校科研管理部门汇总并报送申报材料。对于已立项课题,高校科研管理人员应该做好立项管理、经费下达管理等工作,并根据项目资助单位的规定和要求,进行定期的项目检查和验收等工作,再造前的管理流程见图1。

我国在几十年的科研管理实践中,形成了这样一套高校科研项目管理模式,随着社会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这种模式逐渐不适应当前的科研管理活动,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是科研项目资助单位的项目指南缺少广泛意见征集过程,影响了项目的科学性、前沿性及参与度;二是科研人员被动申报,研究团队的研究方向缺乏稳定性和长期性,仅是通过每次项目指南确定,前期准备工作不足;三是项目申请与执行缺少科研管理人员的参与,科研管理人员未能提供项目检查及更好的服务,容易导致一些低级错误影响项目的申报。缺少校内专家评审把关,重大项目申请容易失败。四是项目实施过程中,校内各管理部门缺乏沟通协作,仅凭科研管理部门独力难支,经费使用及其他方面可能存在不当之处。五是对项目成果的保护和推广缺乏相应的管理机制,反映出目前科研项目管理重立项、轻结项的做法。六是缺少统一的项目信息管理环节,项目管理信息容易流失,项目成果难以统计。缺少合理的信息存档机制,导致很多项目的相关信息在项目立项之后没有历史数据,缺乏佐证,不利于重复性试验,不能进行长期的分析。

三、改造后的高校科研管理流程

针对上述的一些不足,对高校的科研管理流程进行再造,以解决上述问题,具体的再造的措施如下:

(一)建立开放式的科研项目信息管理系统

建立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系统,形成高校科研管理部门、财务部门、审计部门和科研人员等相关单位数据资源的共享机制,从旧时封闭单一的管理方法,转变为开放式的科研项目管理体系,使科研项目数据资源及时准确地面向全校开放。

(二)加强各管理部门沟通协作

在科研项目管理过程中,应变单独行事为共同协作,增强科研管理部门、财务部门、审计部门、研发部门之前的沟通和交流。共同制定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办法,成果转化办法等规章制度,并使之落到实处,而不是各自为政,按照各部门的制度执行,这样容易造成管理僵化,行政性过强的问题。

(三)加强科研项目的中后期监督管理工作

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缺乏立项后的监督制度,加强项目的中期和后期监督管理可以及时地应对出现项目出现重大问题的情况,确保项目研究工作能顺利完成,对于科研项目研究工作的正常开展有重要作用。

(四)提高项目成果应用率和转化率

加强对科研项目成果管理,以便于高校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应用。在项目研究过程中所产生的阶段性成果和结题成果,包括攻关的技术难题、所形成的技术方法等成果进行管理、收集、登记,有针对性地申报专利和与相关企业联系开发,增强教师进行成果转化的积极性,使科研项目成果实现社会效益。

四、具体的业务流程及业务标准

(一)项目立项申请管理标准

科研项目立项申请管理流程如图2。

1.第一阶段,项目立项申请准备

(1)节点A1 制定项目指南,信息

科研立项单位确定开展项目研究工作,向社会各界征集项目研究方向的建议,把建议汇总后开展调查研究,制定具有科学性、指导性和实效性的科研计划,形成项目申报指南并向社会各界申报信息。

(2)节点B1 获得科研信息,通知

学校科研管理部门获得科研信息后在全校范围内通知。通知需采用多渠道,包括校内网页、各部门科研联络员、QQ群、微信公众号、短信息等,也可有选择性地通知校内正在进行相关研究的课题组。

教师对获得的科研信息进行甄别,确定是否参与项目申报,并组建项目研究团队。

(3)节点C1 项目研究团队开展调研

在编制实施方案前,项目研究团队应先确定题目并开展相关调研或资料搜集,内容主要包括相关研究资料、政策法规、经济现状前景、社会需求等。

项目研究团队将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类、汇总,并撰写研究综述。

2.第二阶段,项目申报书撰写

(1)节点C2 编制项目实施方案

项目研究团队根据调研信息及研究综述确定申报项目类型,并编制项目实施方案,确定研究计划和方向。

(2)节点C3 撰写项目申报书

完成项目研究计划后,项目研究团队填报项目申请书,并递交到科研管理部门审核。申请书主要用来阐述项目在各个层面上的可行性与必要性,报告的科学性、严谨性和合理性对项目评审通过立项、获取项目资助资金、理清项目开展方向等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项目申请书的内容主要包括基本信息、研究目标、要点、内容、方法、经费预算、具体分工等。基本信息主要包括项目名称、类型,项目研究团队的基本信息等。研究目标,主要撰写研究的意义和理由,提出问题,重点阐述研究的必要性、社会应用价值,对未来预期等。

项目负责人进行可行性分析,应在尽可能多地在占有数据资料的情况下进行分析,并对申请书的内容、格式进行修改和润色。

(3)节点B2 审核

科研管理部门对项目研究团队递交的申报书进行审核,主要审核项目申报内容是否属实,项目研究方向和内容与申报指南是否一致,项目预算经费开支是否合理等。对于重大科研项目的申报,科研管理部门还应组织专家组对项目申报书进行论证,审查项目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对项目申报书提出修改意见。

3.第三阶段,完成申报工作

(1)节点 B3 协助研究团队完成申报工作

学校科研管理部门根据立项单位所提出的立项通知要求,协助研究团队完成系列申报工作,如系统申报、审核,制作评审网页等,并接收经由研究团队上交的项目申请书,经由科研管理部门、学院分管副院长等审批后,递交项目申请书到立项单位。

(2)节点A2 审批

立项单位收到项目申报书后,组织专家组开展立项评审工作,对重大科研项目,还会组织项目研究团队负责人统一答辩。项目经专家评审确定立项后,立项单位审批通过申报书,并立项通知。立项通知直接下发到学校科研管理部门,由学校科研管理部门组织项目研究团队进行下一阶段的开题及签订研究合同等工作。

(3)节点B4 资料归档

学校科研管理部门按照学校所制定的科研、学术档案归档办法对科研项目申请书及相关材料进行建档,纸质材料以文件夹分类装好,电子材料在工作电脑建档留存。

(二)项目执行管理标准

科研项目管理流程如图1。

1.第一阶段,项目研究准备

(1)节点C1 项目研究团队确定项目目标、计划内容、周期、预算等

项目研究团队获得项目立项后,根据立项单位反馈的项目信息,如立项时间、研究周期、批准经费、预期成果等要求重新制定项目研究目标、计划内容、研究周期、经费预算等。

(2)节点C2 项目研究团队完成项目开题工作并签订研究合同

高校科研管理部门组织项目研究团队进行开题工作,就研究目标、计划、内容、周期、人员分工、经费预算等内容进行专家论证,并提出修改意见。项目研究团队根据意见进一步修改完善开题报告及项目申报书,并与立项单位签订研究合同或协议。

(3)节点B1 科研管理部门组织或协助完成相关工作

科研管理部门根据立项单位要求,组织项目研究团队完成申报书修订、开题报告撰写、研究计划修改、研究合同签订等工作,并组织正式的开题报告会,邀请校内外专家就项目开题情况进行审议。确保科研项目从开始之初,就具有技术上的先进性和独创性,并对项目课题的构思、设计及时进行审议和指导,要求项目课题组根据专家评审小组的建议,对开题报告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和优化。

(4)节点A1 立项单位审批各项材料

项目立项单位就项目研究团队递交的开题报告书和研究合同进行审批。

2.第二阶段,项目研究阶段

(1)节点C3 依据分工开展研究工作

项目研究团队根据获立项单位审批的研究计划和具体分工开展项目研究工作,在研究周期内完成各项研究任务。项目负责人应定期组织研究团队成员召开工作会议,及时沟通以便解决研究开展过程中出现的各项问题。

(2)节点B2 科研管理部门提供经费管理、研究进度检查、成果应用相关服务等

科研管理部门连同学校财务部门、审计部门为项目研究团队提供经费管理、报销、审计等服务。科研管理部门在整个项目研究期间对项目开展研究进度检查,为项目研究成果的应用、转化、专利申报、成果登记等工作提供支持。

3.第三阶段,完成项目研究

(1)节点 C4 完成项目研究工作,提交结题材料

项目研究团队完成项目研究工作,研究成果达到研究计划要求,撰写结题报告书等材料,并提交至学校科研管理部门审核。

(2)节点B3 审核

科研管理部门对项目研究团队上交的结题材料进行审核,并报送至立项单位。项目结题阶段是全面检验科研项目的理论水平、成果转化的应用性、完善科研项目的最后阶段,应建立积极的项目跟踪管理和绩效评价体制。

(3)节点A2 审批

立项单位根据项目研究团队之前递交的项目申报书和开题报告、研究合同等材料,组织专家评审组对项目研究成果和结题材料进行审批,通过专家评议、鉴定成果价值确定项目是否通过结题审核,并最终下发结题证书。

(4)节点B4 保存资料归档

学校科研管理部门按照学校所制定的科研、学术档案归档办法对相关材料进行建档,纸质材料以文件夹分类装好,电子材料在工作电脑建档留存。

参考文献:

[1] 黄嘉丽.高校科研项目流程化管理现状与发展[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5(4).

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篇(5)

中图分类号:G4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0-0168-02

高校科研管理是学校管理的一项主要内容,而科研项目预算管理是否有效又直接制约着科研管理水平。我国对科研经费的管理相对还比较粗糙,对成本的划分不够细致,存在着较多的漏洞,造成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不高。笔者认为,建立基于作业的高校科研项目全面预算管理体系,能够较好地解决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基于作业的高校科研项目全面预算管理的含义

全面预算管理是指将企业的决策目标及其资源配置以预算的方式加以量化,并使之得以实现的企业内部管理活动或过程的总称,它包括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分析、预算调控、预算考评等环节。全面预算管理是单位内部管理控制的一种主要方法,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对提高单位管理水平、提升组织能力、加强财务控制、提高经济效益都有积极的作用。

作业预算是以企业发展战略和顾客需求为起点,基于作业和成本动因分析,对企业未来期间作业和资源需求量的数量化表达,以求对企业发生成本进行有效控制,并且对企业资源利用和分配进行动态的控制,实现企业经营和财务的双重均衡,从而实现企业业绩的持续改进,指导企业实现价值增值的一种方法。

基于作业的高校科研项目全面预算管理是按照成本动因,以作业为基础来进行预算编制的一种预算方法,它将作业成本计算原则、作业管理的思想运用于预算的编制技术之中,以作业管理为基础、以价值增值为目的,运用“作业”以及“价值链”分析来实现成本的控制和提高预算水平。

二、高校应用基于作业的科研项目全面预算管理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随着高校科研管理体制的不断完善,高校财务管理从过去的经验管理逐步走向科学管理,科研预算管理已成为学校管理的主要内容。但是目前许多高校在科研项目预算管理中还存在很多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依托单位负责人不重视。依托单位负责人往往更加重视项目申请以及项目结果,忽视科研项目的预算管理工作,这使得高校科研项目预算管理难以落实。第二,由于科研活动的特殊性,使得科研支出不好量化。科研活动与教学活动常常是交织的,使得占用资源很难划分,内部核算难以真实、准确。科研支出的不易量化,给科研项目预算管理带来了较大困难。第三,各类科研项目预算要求不尽相同,没能按要求编制预算现象普遍。第四,未形成完整的科研预算管理体系。因此,有必要建立一套适应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的预算管理体系。

作业预算是以作业成本法为基础的,作业预算在企业中的成功应用也为高校预算管理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基础。高校科研项目预算管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这与成本动因理论和作业成本法的应用环境相适应,为高校实施科研项目作业预算管理提供了环境。作业预算的应用,有利于提高预算管理水平,发挥预算在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三、基于作业的高校科研项目全面预算的编制

首先,要确定产品需要消耗的标准作业的种类,并建立作业中心(高校科研活动的产品是科研项目);然后,确定每一个标准作业需要消耗的各类必要资源;再依据作业所消耗资源的成本动因和成本动因率,计算每种作业需要消耗的各种资源需求量和资源需求价值量,最后将各个作业需要消耗的资源价值总量汇总,得出各个作业的作业成本,某类产品的所有作业成本相加即是产品总成本。

(一)确定作业中心及其所消耗的资源

1.科研活动作业中心

指各院系实验室,主要完成与科研工作直接相关的各项任务。根据高校科研的特点,科研业务活动中心的作业主要有分析检测作业、设备仪器调试作业、设计作业等。所消耗的资源分为劳务费、材料费、试验费、设计费、差旅费、国际合作与交流费等。

2.业务辅助作业中心

包括学校图书馆、院系期刊中心、计算机中心等,主要完成与提供图书、期刊借阅和网络服务相关的各项辅助工作。分作业有:图书的采购、借阅与管理,期刊的采购、借阅与管理,计算机与网络服务等工作。所消耗的资源包括文献检索费、图书资料费、期刊订阅费等。

3.行政管理作业中心

包括科技处、财务处、院系管理部门等,主要完成高校科研活动与行政管理相关的各项任务。分作业主要有:科研组织管理(组织项目申报、审批立项、项目中期检查、项目验收、项目鉴定、结题、登记备案),经费管理和院系综合管理等。所消耗的资源指管理部门组织科研、保证科研项目正常运转所发生的费用,包括在项目的研制过程中,为了项目研究的正常开展,所进行的管理业务发生的办公费、会议费、差旅费、资料费、专家咨询费、评审费、鉴定验收费、印刷费、出版费等。

4.资源管理作业中心

包括资产处、后勤管理部门等,主要完成与固定资产管理及维护和水电暖供应服务相关的各项工作。分作业有:科研资产的实物管理、科研仪器的日常维修,水电气暖供应等。其所消耗的资源包括房屋设备购置费、房屋设备租赁费、科研用房折旧、科研仪器设备折旧、修缮费、水电费、采暖费等

(二)作业预算编制的基本流程如下:

1.计算资源的实物需求量

第一步:计算每一个作业中心的每个作业所需的每种资源的需求量;

第二步:计算每一个作业中心的全部作业所需的每种资源的需求量;

第三步:计算所有作业中心所需的每种资源的需求量。

2.计算资源的价值需求量

第四步:计算每一个作业中心的每个作业所需每种资源的价值需求量;

第五步:计算每一个作业中心的全部作业所需每种资源的价值需求量;

第六步:计算所有作业中心的全部作业所需每种资源的价值需求量;

第七步:计算每一个作业中心的全部作业所需的资源需求总价值量;

第八步:计算该科研项目的资源需求总价值量。

3.计算作业成本和科研成本

第九步:计算每一个作业中心的每一类作业的作业成本;

第十步:计算每一个作业中心的所有作业的作业成本;

第十一步:计算该科研项目的全部作业的作业成本。

四、基于作业的高校科研项目全面预算管理的分析与控制

预算控制是全面预算管理的关键环节,也是保证预算管理严肃性、权威性、激励作用的核心。预算控制的目的是为了保证预算的实际实施情况与预算目标尽可能相一致,控制的核心是对预算的反馈、差异分析和改进。

1.信息反馈系统是科研预算有效实施和控制的关键要素

建立预算信息反馈系统,首先要建立预算跟踪机制。预算跟踪机制的突出作用体现在对项目经费的管理上,尤其是对重点工程、大型采购项目,可以通过控制经费对项目进度、质量以及资金使用效益实施监督。其次还要完善预算反馈报告制度。全面预算管理要求预算反馈报告制度以责任预算为基础,对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系统地记录和计量,从而形成责任报告。系统、完整的预算反馈报告系统应是预算下达的逆运行系统,因此它多是以最基层为起点,逐级汇总上报,直至最高决策层。为保证预算目标的顺利实现,在预算执行过程中预算管理部门会同科研项目负责人应定期召开预算例会,对照预算指标及时总结预算执行情况、计算差异、分析原因、提出改进措施。

2.预算执行差异分析为科研预算有效控制提供依据

差异分析是作业基础预算运行过程中的非常重要的环节。一方面,通过将各责任中心的预算实际执行结果与预算额进行比较,才能发现差异形成的具体原因以及各因素影响程度的大小,揭示哪些因素是可控的,哪些因素是不可控的,从而有利于挖掘成本降低的潜力,确认并消除非增值作业,提高增值作业的效率,消除资源浪费,以实现持续改进的目的;同时,根据差异分析的结果,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对于偏离预算目标的部分予以调整,以保证预算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差异分析有助于揭示预算完成情况的好坏,明确各个作业中心的责任,进而为作业基础预算的评价提供可靠的依据。

五、科研项目全面预算管理的考评与激励

预算考评与激励是全面预算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管理部门要对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事后评估,并依据考评结果对执行主体进行奖惩,实现对预算的事后控制。

1.预算考评

预算考评就是对照既定目标采用科学的方法对组织或员工的工作状况和结果进行考察、评定和反馈的过程。它通常通过预算差异分析进行,依据各责任部门对预算的执行结果与预算目标指标差异分析,实施绩效考核,使预算制度和责任制有效地结合起来。预算期终,通过各部门的业绩报告,对比各个责任主体的实际支出数与预算数,揭示超支和节约,作为评价各个科研项目业绩和确定偏离预算责任的依据,管理部门可据以了解整个科研项目预算期的预算目标实现情况。

2.建立激励制度

基于预算的激励机制就是以预算考评结果为依据,对预算执行主体进行激励。通过进行差异分析,查找出现偏差的原因,划清责任,客观评价各责任单位的绩效,严格落实奖惩措施。奖惩制度是实施激励制度的方法。建立科学的奖惩制度,能使预算考评落实到实处,真正实现权、责、利相结合,同时能够有效引导科研人员的行为与高校科研目标保持一致。

本文综合全面预算管理思想和作业管理的理论及方法,结合高校科研项目预算管理现状及其自身特点,提出基于作业的高校科研项目全面预算管理的思想,即将传统的科研项目管理事后核算转变为事前预算控制、事中过程控制、事后考核评价相结合的新型科研项目预算管理体系,有利于提高高校的科研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 李志刚,黄竹君.作业预算在高校预算管理中应用的有效性分析[J].企业家天地,2008,(6):100-101.

[2] 马素蓉.完善A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体系研究[A].大连理工大学,2008:1-4.

[3] 梁星.基于作业的全面预算管理[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

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篇(6)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9.006

Research on Incentive Mechanism of Scientific Research

Project Management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LIN Jing

(Science & Technology Research Department of Huaqiao University, Xiamen, Fujian 361021)

Abstract Scientific research project managemen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management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hich has a great impact on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the school. In addition, research projects as can be as a scientific measure level of school innovation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criteria in this paper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based on an incentive mechanism, and discusses the establishment of scientific research project management incentive mechanism, incentive principle and the current our country university scientific research management present situation, and proposes the feasible strategy of university research project management application for the incentive mechanism, to enrich the theory, and hope to have certain realistic directive significance.

Key words college; scientific research; project management; incentive mechanism

科研不仅能够体现高校社会功能,而且能够对国家创新进行衡量。众所周知,高校是培养优质人才及开展科学研究的重要阵地,是国家知识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于高校来说,科研管理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建设科研队伍,对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科学水平等具有积极的意义。就科研人员而言,其工作包括科研及科研管理。最近几年,激励机制受到了高校科研管理的高度重视。本文结合实际,首先分析了高校建立科研项目管理激励机制的作用;其次,阐述了激励原则;再者,探究了当前我国高校科研管理现状。

1 高校建立科研项目管理激励机制的作用

(1)能够促使科研人员参与工作的兴趣得到激发。实践证明,人的工作动机或人的行为旨在满足某种期望、欲望、需要。对于该点,每个社会人都是一样的。此外,欲望及需要也是引发人做出行为的动力。期望及需要一旦得到实现,人的满意度便会明显提高,对动机或行为的强化及巩固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人可坚持不懈努力,从而实现更高的目标。

(2)能够促使个体行为得到积极改变。就每个个体行动的基本动力来讲,其表现为个体利益与目标。在总体利益及组织目标方面,当高校与科研队伍保持一致时,必然会推动、促进高校长远发展;当高校与科研队伍处于背离状态时,总体目标会对个体目标造成一定的影响。对于激励机制,其基本作用为满足个人需要及利益,促使学校与个人目标的结合、统一,进而实现共赢。

(3)能够促使科研队伍凝聚力得到有效提高。从高校科研机构组成来看,其包括学科群体及学术群体。由马斯洛层次理论可知,个体具备众多需求:工作价值、社交习惯、尊重、个人发展等。高校科研机构内部现行的工作守则及规章制度,是自身工作正常运转的重要基础。此外,对内部关系进行密切关注,以促使团队向心力及凝聚力得到增强,进而加强个体之间、群体之间、群体与个体之间的沟通、协作。

(4)能够促使高校科研顺应时展潮流。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给高校科研既带来了挑战,又带来了机遇。当前,竞争日益加剧,为在其中占据优越的位置,高校须对自身战斗力及凝聚力进行增强。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不仅能够提高高校核心竞争力,而且能够为科研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5)能够促使科研人员素质得到提升。对于所有个体来讲,激励是公平的。然而,激励作用存有很大的区别。受个体素质、能力等差异的影响,马太效应会应运而生,即某些人会进步得较为快速,某些人会进步得较为缓慢。但是,处于落后状态的个体并不会甘心,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其创新能力及素质会明显提升,从而与快速的个体保持一致的前进节奏。由于竞争的存在,高校科研创新能力将会大大提高,对高校科研事业长远发展具有非凡的意义。

2 激励原则

(1)激励原则之以人为本。所谓的以人为本指的是在整个科研管理工作中,对人的创造性、积极性、主体能动性加以调动,将人作为工作中心。以人为本原则表明,就管理中所涉及的主体和客体而言,人至关重要。在实际科研管理中,人发挥着双重作用:灵魂及核心;施行科研项目管理,旨在充分发挥人的主体能动性、创造性,对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以人为本中的“人”并非等同于单个人,其通常指组织或群体(由协作关系、目的相同的人所组成)。

(2)激励原则之系统性。系统性是指有机整体,其目的及功能较为统一。对于科研管理的系统性,其指的是有机组合系统中的所有要素(基于全面考虑、分析基础上)。毋庸置疑,管理的成功与否,与各环节衔接性、细节等存有密切的联系。唯有科学改变所有组织,才能获得最佳的管理成效。严格意义上来讲,科研管理激励机制属于系统范畴,其具备相应的功能目的:对人的创造性、科研水平、高校创新能力加以提升,以为国家长远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3)激励原则之针对性。在实际调查中,笔者发现,虽然很多高校在以往采取过很多激励措施,但其效果不仅任意。究其原因,当属这些激励措施缺乏针对性。正因如此,科研人员的实际需求得到不满足,以致其参与科研工作的兴趣不高。例如:现实中,提出新方案与建议、标新立异、创新失败的人往往会受到一定的惩罚,导致创新受到抑制。就针对性原则来讲,其具备两个方面的要求:其一,对所期望及需要的行为进行正确激励;其二,以高校科研人员层次性为依据,针对不同时期及人,同一时期及人的心理需求和心理发展水平,采取各式各样的激励措施,以达成激励目标。这个要求表明,须对激励方法进行灵活运用。

3当前我国高校科研管理现状

就当前我国高校科研管理现状来讲,其存有以下问题:

一是科研管理人员缺乏主动性。科研在高校中居于核心地位,品牌是高校生存及发展的基础。纵观国内外优秀高校,科研皆在其中占据着相当大的份额。随着科研任务的不断增多,人员配备未得到切实协调,以致科研管理人员在创造性、主动性等方面较为匮乏。实际工作中,很多科研管理人员仅是为了工作而工作,完全没有工作激情。

二是科研管理人员管理水平普遍较低。在学科作用影响下,大多数科研管理人员不具备统筹、规划的能力,此外,具备较弱的对外沟通及组织协调能力。与此同时,很多科研管理人员缺乏自主创新及管理能力。另外,科研管理人员缺乏工作热情,导致高校科研管理人员整体管理水平不高。

三是科研管理人员外部生存环境引人担忧。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很多高校并未切实落实各项政策(评优、激励、福利等)。对于从事科研助理工作的人员,其大都由行政人员或年轻教师兼职担任,没有专门编制科研管理工作,且缺乏必要的奖金与福利,导致兼职科研管理人员可耗费与管理工作上的时间、精力较少。加上教师评优考核及二级学院发展,导致高院拥有大量科研管理相关任务。与大量管理任务相反的,高校培训科研管理人员也只是通过会议对项目做些简单的介绍,并未注重培养及管理科研人员,很多科研管理工作仅仅流于形式,所有的现状表明,高校科研管理工作要健康、可持续发展,需使科研管理人员更加职业化和专业化。

4 高校科研项目管理应用激励机制的可行性策略

(1)注重激励科研团队,促使凝聚力得到提升。在规划发展时,高校须统一自身与科研管理部门及其管理人员,高度重视科研管理工作及与科研人员之间的联系,以促使个人价值得到充分发挥。在“公平”原则得到严格遵循的情况下,须对考核体系进行科学建立及完善,增强科研人员的归属感。此外,在很大程度上可简化工作,有利于实现降本增效(工作成本降低,工作效率提高)和提升科研管理的团结性。

(2)注重考核目标,促使个人发展要求得到满足。以二级学院科研管理特色及科研人员的差异性为重要参考依据,对考核目标与激励措施进行规划、编制。具体考核包括二级学院考核及学校考核。制定短期目标及长期目标,切实保证科研人员的利益,以促使其得到有效激励,进而专心致志于科研工作。如此,高校科研创新水平及核心竞争力能得到极大的提升。

(3)注重结合物质与精神激励,促使学校管理体制得到健全。现今,挑战与机遇无处不在,人力资源在核心竞争力中所占的位置愈来愈重要。当前,高校因获取、利用及稳定人才而困惑。其中,高校激励的施行最为困难及繁杂。薪酬激励机制的推广及施行成为摆在高校面前的又一重要课题。对于高校科研管理人员,其还充当着另一角色“经济人”。 为更好地稳定科研队伍,须对科研管理部门及科学管理人员社会地位进行转变。在投入方面,应倾斜于科研管理部门,保证情感层面上尊重及关心该队伍。此外,绩效化管理科研人员的工作,且直接挂钩加薪、晋升等。与此同时,采取岗位明确或补助的措施,以激励二级学院兼职教师,激励方式有晋升、荣誉、分发福利、职业发展等。由此可见,激励既包括物质激励,又包括精神激励。值得注意的是,应加大培训科研管理人员的力度,以大大提升其综合素质,对其知识结构与观念进行更新。条件允许状况下,可专项审批及申报科研管理项目,且对科研文章的撰写加以组织。通过研讨会形式,为科研管理人员交流、沟通提供平台。激励政策的建立,为持续发展的高校科研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对高校所有组织管理体系具有促进、健全、推动和建立作用。为保证高校长远发展,须对管理机制加以建立及完善。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所有组织的完善及配合催生出科研管理工作,其对提高高校核心竞争力,保证高校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改善,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其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1] 杭国荣.基于激励机制下的高校科研管理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1.16:98-99.

[2] 李恒,王小绪.基于委托―的高校科研项目管理激励建模研究[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54-57.

[3] 冯春贵,黄兵. 激励机制在高校科研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4.1:13-16,33.

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篇(7)

一、引言

就当前我国的高校科研项目管理来看,不少高校领导对于科研项目管理的重视程度不足,创新意识较为薄弱,严重限制了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的长远发展,对于高校科研水平的提高以及高校的教育发展产生了严重的不利影响。以下本文就高校科研项目管理模式的创新进行了简要探讨。

二、当前我国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的现状

第一,高校重视科研,但是不注重科研项目的管理。科研项目的申请和研究对于提高高校的科研水平、增强高校的社会影响力等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很多高校在这方面较为重视,科研项目的申请较为积极。但是,高校在申请了科研项目之后并不会重视对科研项目的管理,结果导致高校在科研项目管理中投入的经费大量增加、项目的持续性不长,项目的科研水平无法得到有效提高[1];第二,科研人员行政化问题突出。目前我国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中,科研人员大部分是资历较深的专家人员,年轻的教师或者研究人员较少,说明高校在科研人员的选择中更加看重的是资历,行政化现象较为严重;第三,创新意识不足。目前我国对于高校科研项目的管理模式仍然以传统的模式为主,创新意识不足,导致我国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的效率较低,限制了高校科研水平的发展。

三、加强高校科研项目管理创新的建议

(一)创新管理理念

首先,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人员在管理理念上要进行创新。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人员需要认识到,时代是不断发展的,要提高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的效率和质量必须要求高校能够跟上时展的步伐,实现管理工作的创新[2];其次,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人员在管理中要重视人本管理理念的运用,以人为中心进行科研项目管理。高校要加强对人员的重视,尽量满足科研人员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为科研人员接触后顾之忧。

(二)完善科研发展机制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加强科研项目的开发对于促进我国科技产业的发展,提高国民经济等有着重要作用。这就给我国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的发展提供了发展方向。校企合作一直是我国教育、科研中经常使用的方法,其对于提高科研开发的效果、节约社会资源等有着积极的意义。在不少发达国家的科研项目开发中,高效和企业的合作研究也十分普遍。因此,我国高校在科研项目开发和管理中也可以采用这种形式,将科研项目的开发和社会企业相结合,实现科研项目的产业化发展。此外,在科研项目的申报过程中,高校也要改革管理形式。根据科研项目的具体意义如可以为社会带来的经济和科技效益、项目申报的质量等来进行项目分类。然后建立人才奖励方案,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进行重点培训,实现科研人员专业素质的提高,为高校的科研工作提供人力基础。

(三)提高科研人员的综合素质

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的效率和质量与科研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有着密切的联系,科研管理人员对于管理知识掌握的越充分、管理能力越强,那么高校科研项目管理能够取得的效果也就越明显。因此,各高校在进行科研项目管理的过程中必须要加强对科研管理人员专业素质的重视,为科研管理人员提供更多学习和培训的机会,让科研管理人员能够及时掌握更多更先进的管理知识,提高科研管理人员的管理才能,促进管理工作的更好发展。

(四)健全评价系统

要提高高校科研项目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还需要高校能够建立健全的评价体系。首先,对科研人员的评价应该以鼓励为主,高校可以通过制度建设如激励制度、分配制度等对科研人员进行充分的肯定,激励科研人员将更多的热情投入到科研项目中,研发出更多的科研成果[3];其次,要重视科研效益和质量的统一。科研项目开发不仅需要重视量的多少,还要重视质的变化。高校不仅要评价科研项目的总数、所用的经费数目,还需要加强对项目的质量评估,对于项目质量均达标的科研人员,高校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奖励。也就是说,高校可以以项目的“质量”为基础进行绩效评价,这样既可以保证科研项目的“量”,又能够保证科研项目的“质”,切实促进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的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要促进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的创新发展需要创新管理理念、完善科研发展机制、提高科研人员的综合素质,并健全评价系统。

参考文献:

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篇(8)

高校的教学质量及师资是否雄厚在很大程度上与科研有着紧密的联系,立项的数量和级别充分体现一所高校的科研项目管理重视程度和管理水平,也是反映一所高校科研整体实力是否强大的重要依据。虽然民办高校以教学为主,但民办高校的科学研究和科研管理也是能够反映一所学校的师资水平及管理水准。因此,在民办高校中,他们的科研管理就是简简单单的,传统式的上传下达,这种机械式的科研管理必然会导致部分科研项目延期,甚至研究成果深度不够。另外,有些科研项目在申报时是比较有创新的,延期后会造成在结束项时研究成果的价值比预期减少很多,甚至还没有创新点等,这样的科学研究对社会的发展不会提供有力支持的。目前,项目延迟是大多数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的突出问题之一,它不仅影响了项目质量,也影响高校的科研能力和水平。因此,加强科研项目进度管理是解决项目延迟的关键所在。

一、S学校科研项目概况

高等学校是拥有高级人才的基地,拥有科学研究方面得天独厚的优势,所以,高校是开展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另外,高校的三大任务其一就是科研,科研对全面提高学院办学层次、提升学校整体品味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S学校作为一所民办本科院校,在社会上的影响力比较大,经过近30年的发展积累了不少教学成果,那么现在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需要,则更应转变“重教学,轻科研”的思想,为科研创新增加投入和规范化管理,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才能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一)民办高校科研项目现状

为了推动S学校的整体发展,发挥特色优势,学校提出“科研促校”的方针政策,同时在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近年来S学校在科研领域、科研级别、科研数量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全校教师改变观念,科学研究热情高涨。

近三年,S学校科研立项260项,其中省级各类纵向科研项目45项;学校承担省级教改项目20项,校级教改立项140项;全校教师发表科研论文1638篇,主(参)编教材40部,出版专著8部、译著2部。获省部级教学成果奖5项、优秀教材奖4项。现有省级精品课程8门、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

S学校科学研究项目总立项数达465项,在这些项目中接近60%的项目都出现了延期,可见科研项目的进度管理需要有很大的改善。如表1所示。

S学校目前承担的科研项目主要分为三类:

纵向课题。是指非S学校的其他科研管理机构(如:国家、省、部委、厅局、协会)立项的科研项目,给予一定的经费资助(含自筹经费)。

横向课题。是指S学校师生从社会上的企事业单位获取的委托项目或合作科研项目(包括子课题),以及境外资助的科研项目。

校级课题。是指S学校所立的科研规划项目。

(二)科研项目管理结构

在S学校,他们的科研工作实行两级管理体制,即学校和系部。S学校的科研工作在校长领导下,由分管科研的副校长主管,系部协管的管理体制。校长领导下的学术委员会是对学校的学术进行评议、咨询和决策所设立的机构。校科研处是该校管理科研工作的职能部门,主要职责是学校科研工作的日常管理。系部是科研工作的组织实施单位,务必确定一名分管科研工作的系部领导,主抓系部科研规划和年度计划的制定并组织实施。

S学校的科研项目管理模式是直线职能制管理结构。这种结构以直线为基础,在分管科研的副校长之下设置相应的职能部门从事专业管理,实行校长统一指挥与职能部门的参与、指导相结合的组织结构形式。科研项目管理机构结构如图1所示。

从组织结构图1中可以看出,在直线职能制结构下,信息传递快速、灵活并且各职能部门相对独立、责任明确,从而有助于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但是也有缺陷,这种管理机构结构是典型的权力集中在高层管理者手中,中层或基层管理者欠缺管理的自,属于“集权式”管理结构;这样的管理结构致使部门间的联系出现脱节现象,容易产生不必要的矛盾。

二、S学校科研项目进度管理存在的问题

S学校最早是一所自学考试助学机构,后来升格为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拥有自主颁发国家予以承认的大专学历资格,十年前晋升为部批的全日制新建民办本科院校。学校建校至今,侧重点以教学为主,缺乏对科研的重视程度,科研氛围缺乏,科研水平较低,科研质量不高。

虽然近几年学校科研有了明显的改善,但在科研项目管理上还是存在很多问题。这里主要论述的是在项目进度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延期项目较多

通过对S学校近三年的科研情况的调查,可明显看出能够按时结题的项目仅仅占总项目的4/5左右,而约3/5的项目都出现了或长或短的延期,没能按项目计划有效进行。甚至个别项目还是延期两年以上。

(二)项目计划偏差大

创新性、探索性是科研项目本身所具有的特点,这使得在科研项目中可以参考的经验和数据较少,另外,对研究质量和可靠性要求较高。这样在编制项目进度计划时带来了挑战。由于项目进度计划一般是估算,所以其不确定性风险也就较大。然而一些常规的建筑类项目,它们往往和已经研究过的相关项目在规模和难度上较相似,因此其参考的经验和数据较多,项目进度估算也就较准确。

(三)进度偏差未及时识别

科研项目在研制时项目成员往往只关注那些关键路径上的任务。然而对于非关键任务关注较少,在其出现问题时要不是一概不知,要不就是简单处理。问题的积压会致使非关键任务严重影响了关键路径,致使该非关键路径转换为新的关键路径,延误整个科研项目的进度。

(四)信息沟通不通畅

项目组成员来自不同专业,有不同专业背景,且个性不同,从而对同一问题的理解不一致,再加上项目负责人与项目成员之间、项目成员之间的沟通不及时,使得问题的理解有偏差,问题不能及时解决,进而影响项目的实施和进度。

当发现问题时,项目负责人应及时组织项目相关成员进行沟通协调,明确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三、S学院科研项目进度管理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结合科研项目进度管理流程和进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下面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以便更好地解决问题。

(一)项目计划制定不合理

S学校的科研项目在申报时就存在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项目申报书的填写是项目负责人个人填写,这种随意、空洞、简单的项目计划制定过程,容易导致项目进度计划制定不合理。然而在现代项目管理中,一个合理的项目计划应该是在调研的基础上获取有关数据,运用科学的方法集思广益进而制定项目计划。

同时因为科研项目的创造性、探索性和不确定性等特点,导致可借鉴的科研项目较少,进而也会影响项目进度计划的合理性。

(二)进度计划未及时调整

在进度计划实施过程中,由于主观和客观条件的不断变化,进度也要跟随项目的实际研究过程适当地进行合理调整。项目的研究首先要进行项目的论证,这时可以是大致的项目计划。随着项目研究的不断深入,一些前期未考虑的细节部分需要项目组根据实际情况充分的考虑,进而在粗略计划的基础上进行更进一步的深化。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在项目计划调整时需要召集项目组有关人员进行论证,并得到大家的同意。

若项目计划只是简单的制定,而不及时根据项目研究的实际情况进行实时调整,则不能实现项目计划的意义和作用。

(三)项目中不可控因素的影响

众所周知,在科研项目研究的各个阶段,难免会碰到一些不可预测和控制的事件发生,这些事件的发生必须会对项目的如期研究、研究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如项目主持人突发性的伤病、项目研究经费不能及时到位以及项目研究过程中碰到了意想不到的困难等等,尤其是项目研究经费问题,由于部分规划课题是只立项不给予经费资助,这对于应用性较强的科研项目而言,会直接影响项目研究质量。

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篇(9)

1 努力打造院校高素质科研管理团队

(1)建立和健全院校系、部、科室科研项目管理机构,确保科研秘书队伍的稳定性。明确科研秘书的工作职能,熟悉学校各项科研项目管理办法及具体要求,掌握本部门有在研项目的教师的动态信息以及最新科研成果,并积极与学校科研管理部门沟通。(2)加强科研管理人员职业道德的培养。崇高的敬业精神是科研管理人员首要必备的素质,科研成果质量的高低取决于科研管理人员岗位职责意识。(3)提高科研管理人员职业能力。提高科研管理人员的信息采集能力与实践能力。科研管理人员首先要了解科研战线的动态趋势,掌握情报检索以及能够熟练查阅文献资料的技能,其次是能够准确及时地采集最新的科研信息,建立一个强大的“信息库”。最后要具备服务意识以及科技创新意识。为广大科研人员提供优良的服务。不仅要同本单位从事科研的人员沟通交流,而且还要与上级科研部门保持密切的联系。及时了解上级做出的政策和指示。(4) 建立科研管理人员持续提供优质科研服务的长效机制。改变以往对科研管理人员“重奉献,轻奖励”的做法,加强对科研管理人员服务质量的绩效评价,并制定配套的激励政策。

2 加强科研项目管理

(1)端正项目立项的态度。目前大多数的高职院校缺乏科研项目的指导性、服务性、科学性、实用性和实践性。以申请项目经费作为科研项目的立项标准,这严重助长了不严学术学风的发展。(2)明确申报项目的方向,找准定位,开展有效科学研究。项目的立项具有一定的新颖性、原则性,并不是所有的项目都具有立项性。作为高职院校的“科研”宗旨,定位于“产学研结合”。立项的新颖,在于某个学术领域来说应该在一定的理论依据实现的方法和技术路线不违背科学原则,具备一定的开拓性。原则性在于结合社会实践,把科研成果要想转换为受到社会企业的亲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3)确定科研项目的重点。先要明白高职院校科研方向,高职院校要把科研作为学校办学的重要功能,作为引领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切实发挥自身人才、信息、资源等方面的优势。高职院校的科研主要服务于对生产一线的实际问题进行解决,从而使基层一线获利。积极开展科研活动,建立与行业、企业、国际组织密切协作的科研工作机制。(4)加强科研项目过程监督管理。无论对与什么项目来说,都应该有一定的时间限制,不管它是省级项目还是学院级项目,都应该有个项目时间,作为管理人员按要求对计划做出调整。目前,高职院校的科研经费一般是几千元到几万元不等。我们应该根据科研项目的性质、内容,做好项目的预算和控制工作。不能够出现资金短缺和浪费现象,这就需要管理部门和科研工作者做好项目经费的预算和管理工作。无论是什么样的项目,项目的质量非常重要,如果项目的质量得不到保证,那么这将会增加学院以后的科研项目的申请的难度。所以在项目立项前,我们会进行调研,对结果进行一定的预期,当项目结束后,跟预期结果进行比较。若没达到要求,将让其立即查找原因,弥补质量损失。

3 加强科研成果管理

高职院校应针对知识产权管理、成果转化,逐步建立科学的项目管理绩效评价指导体系。科研管理人员应充分重视知识产权,并将知识产权保护贯穿项目执行。科研成果是带有一定的社会经济色彩,所以科研成果不能够孤立的存在,它应该具有一定现实意义,和一定的社会价值。紧密结合社会需求开展技术创新,形成的成果及时和相关企业开展技术合作,促进科技成果及时、迅速转化。这样成果的转化往往和企业生产情况紧密相连,所以鼓励我们的科研人员,到企业中去,和企业交流,这样才能够有效的提升高职院校科研队伍的整体水平,潜移默化的提升了高职院校的教学力量。高职院校科研管理部门在管理过程中要注重科研成果登记,例如在执行过程中,形成的知识产权应及时申报专利,并对专利进行分类管理。而且还要对取得成果之后的推广应用加以重视,运用在生产中发挥更大的作用。除此之外,要制定科研成果转化的激励措施,使得教师对科研成果充分重视、承认与肯定。不仅能体现出科学研究的价值,还能最大限度的激励从事科研的教师。

4 加强高职院校科研项目经费管理

完善学校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办法,规范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完善经费审批制度。以经费审批的过程中,既要使教师既能够享有充分的经费使用自,又要能合理规范地使用经费,制定合理高效能的经费使用制度,加强科研项目经费的监督管理,建立合理高效的经费审批制度。对高职院校科研项目管理部门来说,要正确界定科研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内涵,必须从研究科研经费的具体构成项目做起。高职院校科研经费总成本由以下项目构成:(劳务费+修购基金)+(设备购置及使用费+实验材料费+实验室改装费+科研业务费+业务招待费+项目协作交流费)+按一定标准分摊的管理费用。其中,劳务费和修购基金的支出和科研项目的工作量没有较大直接联系,因而属于固定成本,而设备购置及使用费、实验材料费、实验室改装费、科研业务费、业务招待费、项目协作交流费等项目支出和相关的工作量发生次数成正比,因此属于科研项目的变动成本。以上两项都和科研项目的研究内容直接相关,因此是直接费用。还有一些相关职能部门的管理费虽然是针对该项目而发生的,但因为和项目研究内容无直接关系,因而是间接费用。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科研项目管理是一个系统系统、复杂的管理工作。不仅需要高质素科研管理人员以积极的态度高效地开展科研项目管理工作,而且需要学校主管部门足够的重视,以及相关部门的配合。大家共同努力采取切实可行的有力措施,才有可能实现产学研结合,以科研推动学校的发展,通过更好更多的科研成果,不断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力。

参考文献

[1]卢苇.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中问题及对策[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

[2]刘旭,刘庆,张德龙.浅谈我国高校科研项目管理[J].科技资讯,2011

[3]张硕,吴催花.加强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的几点思考 [J].科技信息,2012

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篇(10)

高校科技管理工作方面有一项重点内容是科研项目管理工作,管理工作者对这方面相当重视,如共享科研信息,将分散、杂乱的高校科研人员信息整理归档,能快捷获取信息。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互联网在日常生活中走入了千家万户。高校校园网络的建设也不例外。高校校园网络建设已经比较完善,这给科技管理工作提供了很好的环境,使科技管理方面可以做到信息化和现代化,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来实现科研,信息化的管理模式几乎适用于所有行业,是现在社会发展的趋势。因此,互联网信息技术支撑着科研项目管理信息化的发展,通过利用互联网搜索信息资源,学校有效建立起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信息平台,促进科研项目管理信息化快速发展、完善起来。

一、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信息化的现状

二十一世纪,互联网信息化的浪潮席卷了整个世界,我国迅速做出了互联网普及化的要求和建设,将全球普及信息化模式加入战略研究方面,推动了信息化产业的发展和建设。面对互联网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形式,传统科研管理方式和理念已经不能完全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适应不了现代社会的需求。高校科研项目管理工作中,面临着一项重大任务,就是将信息技术融入现在的管理制度中,加入科研工作模式中,将信息化产业渗入生活和工作中的每个层面,使科研项目管理通过利用互联网信息化技术做到更加科学和规范。

二、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信息化的意义

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对科研项目管理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信息化管理是现代信息理念,信息化管理能将管理过程和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对信息的传递和提取能做到十分迅速,实现高效率的科研项目管理体系。1.随着社会发展,高校科研项目逐日增多,每个科研项目的研究周期都比较长,研究中的某些信息具有不稳定性,科研项目管理在人工管理条件下使信息储存缺少秩序性,这些因素影响了科研人员对项目的查询和跟踪。因此,在科研项目管理方式上运用互联网信息化技术,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使项目信息存储形式标准化,调取信息方面实现动态化,能够及时、快速获取和提取需要的信息,随时了解最新的数据,掌握最新动态。2.信息化管理技术有其一定的规范性,如果能运用信息化进行管理,将能使管理工作的效率提高。信息化技术是通过计算机实现的,计算机运行要求数据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如果数据不规范可能导致在计算机中无法识别,影响科研项目管理的正常工作。将数据规范化能保证数据质量,提高信息处理的效率。另外,科研项目管理体系利用互联网信息化技术涉及的方面很广,其中包括信息的规划整理、信息分析、对项目的申报和查询、科研信息、下载各类资料等,这些方面通过互联网可以得到实现,在网上进行信息交流,使工作程序简单化,管理信息和信息传递、提取更加容易,提高了管理信息的工作效率。

三、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信息化的建设

1.利用信息化技术,使科研项目信息数字化,将高校所有的科研项目成果进行存档、备份,保证文件不能被随意更改,必须是只读模式,文件的格式能够兼容所有系统,方便跨平台、跨系统读取文件,承载信息的载体必须要稳定、耐用,解决这些问题才能顺利运用信息化技术实现对科研项目的管理。2.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信息化具有规范性、共享性等特点,利用这些特点对提高科研项目管理方面有很重要的意义,科研项目管理利用网络信息化技术,通过网络途径进行信息的规划整理、信息分析、对项目的申报和查询、科研信息、下载各类资料等,供科研人员和相关部门可以直接在网上查阅,使文件不再需要纸制进行传递,避免文件直接性损坏,提高了工作效率,实现了科研成果能够及时共享和多方查阅的功能。3.开发项目管理软件。高校科研项目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难度,如果能为科研项目管理开发一套属于自己的软件,就能使管理工作进行的更加顺利。随着计算机应用的不断深入,软件开放方面的技术也日益发达,如果能选择恰当的工具开发出一套管理系统,这无疑对科研项目管理体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4.数据库的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工作依赖于大量的信息,在开发出了管理软件之后,必须要建立好数据库,才能将大量的科研成果存储起来,在科研人员查询时才能够精确地搜索出来.随着科研成果的日益增加,数据库的优化要实时跟进,保证软件系统能够正常运行,真正实现信息化管理的目的。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信息化技术已经应用到生活和工作中的各个层面,在生活和工作都得到了广泛应用。学校利用信息化技术进行科研项目管理,不但使工作程序简单化,管理信息和信息传递、提取更加容易,使科研项目管理更加规范化,同时还提高了管理信息的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王迎霞,沈富可.信息化成就高校科研项目无边界管理[J].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2012

[2]刘沐,谢素萍,皮新玲,等.从科研项目管理现状谈高校项目管理系统设计[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

上一篇: 农村民意调查 下一篇: 学校德育的基本途径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