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讨论在教学中的作用汇总十篇

时间:2023-06-19 16:14:42

课堂讨论在教学中的作用

课堂讨论在教学中的作用篇(1)

一p新课程标准对课堂教学中的讨论提出了相应要求

(1)教师应创设讨论的空间和氛围,使学生能针对疑问进行探讨,能发表自己的观点进行质疑,与同学交流想法。

(2)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对数学问题的讨论;同时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尊重与理解他人的见解;能从交流中获益。

(3)使学生对不懂的地方或不同的观点有敢于提出疑问的意识,并愿意对数学问题进行讨论,发现错误能及时改正。

二、课堂教学中讨论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实施讨论教学法存在多方面的问题:

1.学生知道讨论什么吗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教师在出示一些问题后,不管问题简单还是复杂,就马上组织课堂讨论,有的学生可能对要讨论的问题还没有弄明白,就开始乱说一气,有的学生干脆天南海北,高谈阔论,产生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不着边际的“题外话”,偏离了讨论的主题。到最后自己也不清楚到底讨论了些什么?

2.学生果真在参与讨论吗

课堂讨论的前提是独立思考。任何课堂讨论都是以学生自主、独立学习为先决条件的。学生没有经过思考、体会和感悟,他们又能讨论什么呢?讨论中有的学生只顾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而没有组织小组全体参与讨论的责任感或意识,使讨论的参与率降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很少有发表意见和提出问题的机会。有班干部或尖子生的小组中,班干部和尖子生甚至部分小组在讨论时不以自己的理由去说服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学,而产生争执。这样容易造成学生们只“作”不“合”、只“议”不“思”、只“说”不“听”,学生大多“各自为政”。这样的课堂讨论,学生实质上没有认真思考,更没有思维撞击的火花。

正是由于学生没有自己的思想、见解和观点,讨论时要么冷场,要么东拉西扯,课堂讨论形同虚设,往往成了空热闹、假正经。其实,学生只有自己先有了想法,才能有和小组成员交流和讨论的源泉。

3.教师参与讨论指导了吗

一旦学生进入了课堂讨论这一环节,很多教师确实像蝴蝶般地穿梭在每个小组之间,看似很忙,实际上大多在摆样子,装门面;有的教师不知所措地在讲台边等待;有的教师正在准备下一环节的教学,等等。此种情况下,教并没有真正参与和投入到课堂讨论的过程中去,更没有对学生的课堂讨论进行指导和调控。这样的课堂讨论能收到实效吗?

4.课堂讨论多多益善吗

有的教师为了赶时髦,取悦于听课教师,根本不考虑内容是否需要,一堂课总免不了几次搬出课堂讨论这一环节。在他们的潜意识中,只有这样才符合新课程理念。课堂讨论成了上公开课必备的“行头”,成了花瓶。笔者曾聆听过一堂公开课,该任课教师前后共安排了5次课堂讨论,而所讨论的内容几乎是清一色的识记层次的“是什么”,这样的课堂讨论有必要吗?

三、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实施讨论教学

为了使讨论达到预期的目的,在组织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把握以下环节。

1.营造讨论氛围,激发孩子的讨论欲望和热情,是实施讨论式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在当前数学教学中,教师针对某个关键问题让学生讨论解决。但学生都只是独立解题,未能加入讨论的行列,使讨论在课堂上的存在流于形式。而要真正的实施讨论教学,要从多方面入手。

首先,要形成一定的讨论小组,适当调配讨论人员,使大家有想说话的感觉.学生在这个小集体中都获得了发言的机会,他们可以无拘无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真正进入讨论的情境中。同时,除了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这种机会外,在课后也应适当创造机会。

其次,精心设计问题.在数学课堂上,学生总会觉得空洞无味,无话可说.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有针对性的设计问题,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让学生有想象的空间,觉得有话可说,有讨论的必要.这样,才能为大多数学生所能够理解和接受,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共同探究解决问题。

2.鼓励学生自主探索

数学是趣味教学的源泉。因为数学要解决数学问题,经常会出现很多带有“问号”的东西,目的是要学生把“问号”变成“问号”。而这个转变的过程,恰恰就是知识获得的过程。因为这样,学生会产生满足的愉及成功的喜悦感。而这种情感将会激发学生更高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不断地去追求新的成功。当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后,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积极地参与探索新知识的学习活动,给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例如,对“圆锥体”这一课的教学,可以改变以前那种“教师演示,教师推导”的教法,可以采用学生动手主动探究验证的方法,让他们主动、积极地参与探索求知的学习活动。例如,出示一个圆锥和一个圆柱容器,提问:圆柱与圆锥联系密切,同学们猜一猜,这个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几分之几?让学生进行大胆地猜测。学生为了知道自己猜对没有,实验验证已成为迫切需要。

3.加强互动

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一个充满情趣、充满智慧和创造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改变旧的观念,把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变成一种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新关系。学生心理上的安全感主要是与教师对待学生态度,学生与同伴之间的关系等因素有关,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尤为重要。所以,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同伴关系是良好的学习环境的重要前提。这种理念下的数学活动应是一种教师和学生互动的活动,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调动所有的感官,以便不断收集学生在活动中发出的信息,及时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并适时地调整教学内容、方法等,让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当学生遇到困难时,及时鼓励和启发;当学生得到结果时,要给予肯定。比如在学习“从1数到10,再倒着数”这一环节中,可以结合我国发射“神舟七号”运载火箭的倒计时的实况录像,我和学生跟着科学家一起数,当火箭腾空的那一刹那,孩子们欢呼雀跃,他们觉得火箭发射升空有他们的一份功劳,每个人的脸上都充满了自豪感,孩子们真正感到学数学可以做很多了不起的事情。

4.教师的情感投入及适时调控的主导性,是讨论式教学有效实施的重要保证

讨论是一种开放性,多向性的信息交流活动.学生的知识基础不一样,领悟程度不同,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成为课堂进程的调控者,要适时应变,使讨论有效地进行。

首先,作为一名数学教师,由于任课时数少,师生交流少,在学生心目中形成古板,严厉的印象.因此,数学老师在平时要多找学生谈心,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有可能的话,经常与学生进行一些集体活动,融洽师生感情。在课堂上,教师要用肯定,赞许的言辞情感,鼓励孩子积极思考,敢于提问,发表看法.这样,在讨论中,充分发挥积极的思维,提高讨论的效略。

课堂讨论在教学中的作用篇(2)

课堂讨论是在商讨和辩论中互相启发,从而研究和探求真理的教学模式。它强调在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关系中,改变教师“一言堂”的传统方式,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为学生主动地学习,并去研究和探求真理;在学生与教学内容的关系中,改变学生机械地接受知识的观念,让学生多问“为什么”。

进行课堂讨论,一般要求:讨论前,教师根据教学目的确定讨论的题目并提出具体要求,指导学生搜集有关资料,认真准备意见和写出发言提纲。讨论进行时,充分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鼓励他们各抒己见,引导他们逐步深入到问题的实质并就分歧的意见进行辩论,培养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讨论结束时,教师作出总结,也可提出进一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1.精心命题是保证课堂讨论质量的关键

在命题的技巧上,笔者的主要做法是:

1.1 注意命题的综合性。如“19世纪后半期和20世纪初,西方国家的资产阶级已走向反动。而东方国家的资产阶级却表现出极大的革命性,试结合史实分别指出这种反动性与革命性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此题涉及教材《世界近代现代史》和《中国近代现代史》中六章十节的相关内容,这就帮助学生打通因教材章节所带来的知识割裂,使相关的知识体系化、网络化。

1.2 加强命题知识的横向联系,即学科联系。因为历史与政治、语文及地理联系密切,命题时充分利用这种联系。将知识的触角延伸到相关学科和现实生活中去,以推动学生思维的迁移、融合和借鉴。加大知识贮量,使之为创造性思维服务。如通过对苏联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列宁新经济政策的讨论,联系到我国1958年的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开放,使学生从历史和现实中借鉴教训,得到启示,深刻地认识到改革开放是强国富民的必由之路,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而正确看待当前出现的国企职工下岗和再就业等社会现象。使学生的认识源于教材,却又高于教材。

1.3 注意命题的多角度和新颖性,使学生对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从各个角度、种种联系中进行分析、比较和辨别,捕捉其规律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获得有生命力的知识。如“试分析匈牙利事件和捷克斯洛伐克‘布拉格之春’的性质,若苏联不出兵,你认为捷克斯洛伐克将向何处去?”讨论中,学生们对苏联若不出兵,捷克斯洛伐克的前途提出了三种设想:一是改革取得较大成效,但被苏联开除出社会主义阵营,如南斯拉夫那样,成为不结盟国家;二是随着改革的深化,资产阶级自由化泛滥,捷共领导人把握不住社会主义方向而走资本主义道路;三是捷共出现邓小平式的领袖人物,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改革获得极大成功。给社会主义国家提供了宝贵经验,则可能避免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那么整个世界历史将可能重新改写。“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就这样被点燃了。

2.师生双方的充分准备是搞好课堂讨论的前提

教师事先公布讨论题,提出目的和要求,布置必读的参考资料,提供某些带启发性的思考点。并事先确定3至5个主要发言人,其余为补充发言人,或按坐位每10人为一组,选出代表汇集小组意见作中心发言。学生则要根据讨论题认真钻研教材。查阅有关资料,写好发言提纲,人人都做发言的打算,发言要力求做到:不离题,不超时、态度认真大方,尽可能讲普通话,口齿清楚。措词得当。

3.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是搞好课堂讨论的核心问题

讨论时,教师要善于启发和诱思,高屋建瓴,掌握好火候。当出现沉默时,老师要拨开话题,打破沉默,启发学生发言;当讨论进入高潮,特别是出现争论时,教师要因势利导,紧扣主题,将讨论引向纵深,最后做好总结。总结时,要表扬质量较高的发言和积极性高、进步快的学生。要特别鼓励学生对书中或前人的一些传统观念提出大胆质疑,对前人尚未揭示的规律勇于探索,即使有不妥之处,得出的某些结论不尽成熟。甚至走入“误区”,教师也要满腔热情地肯定其创新思维,引导学生找出不足,分析原因,走出“误区”,变不足为圆满,变错误为正确,使学生的认识产生质的飞跃。如在讨论美国的罗斯福新政时。有学生将我国目前的经济困难与美国当年的经济危机等同起来,认为要照搬美国的罗斯福新政。对此,笔者首先引导学生回忆资本主义的发展史,着力揭露美国无法解决的内在矛盾,认清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的本质所决定的。接着,笔者在实事求是地介绍我国目前面临的经济困难之后,启发学生畅谈改革开放20年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目前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良好态势。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我国目前的经济困难只不过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过程中的阵痛,是局部的、暂时的,与美国当时的经济危机呈现的“大萧条”、“大恐慌”是根本不同的。只是某些现象有相似之外,况且在程度上也轻微得多。如我国目前下岗待业人员约为110。万人,这对一个拥有12亿人口的大国来说算不了什么。与美国当时约有占劳动人口1/4的1500万人失业更是不可比似的。从而正确理解党中央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倡导有中国特色的“罗斯福”措施,不失为借鉴国际经济发展历史经验的明智之举,这对克服暂时的经济困难。确保我国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很有积极意义。

开展课堂讨论,收到了如下效果:

(1)开辟了宽松的民主教学环境,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了学术气氛。学生普遍反映:“课堂讨论一道题,课外狠下十分功”。

课堂讨论在教学中的作用篇(3)

近两年高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改革把原先的哲学、政治经济学改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内容涵盖了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共54学时),教学内容增加了,教学课时减少了,且三门课属于不同的学科,各自有着特定的内涵,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学好、教师教好都不容易。可以说这对学生、教师都是严峻的挑战。怎样在有限的学时内做到教师教好、学生学好,是每个两课教师的职责,也是教师应该努力探讨的问题。本文认为,重视课堂讨论在马克思主义原理课教学中的作用是改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本文将从课堂讨论及其在两课教学中的作用、实施、检验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课堂讨论及其在两课教学中的作用

课堂讨论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安排,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交流活动。是在教学过程中沟通师生交流的重要平台。比较而言,我国传统教育方式,即教师从头到尾满堂灌的方式,充分体现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但忽视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作用,不利于师生沟通、交流,不利于检验教学效果,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配合讲述式教学的课堂讨论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很好地结合起来,充分体现了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

在教学中完整的教学过程包括:复习旧知识、讲授新知识、教师小结、课堂练习或课堂讨论、布置参考书或思考题。其中,讲新课前的复习和讲课后的课堂讨论都具有呈前启后的作用,但比较而言,课堂讨论的意义更重要。首先,课前复习旧知识具有检查、验证教学效果的性质,而课堂讨论是学生消化、吸收新知识的过程,具有转化、深化和强化的性质。转化是指通过课堂讨论把教师课堂上所传授的知识转化为学生的知识;深化是指学生通过课堂讨论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强化是指学生通过课堂讨论加强对新知识的记忆。其次,从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角度看,课堂讨论也有着重要作用。我们把教师单纯的讲述课和讨论课做一比较。如下图:

两种授课方式比较(见表1):

很明显,在讲述方式中教师把教学内容传达给学生,“在这种方式中没有让学生的反映作出反馈,所以不能考察反映的强化作用和学生的理解程度。”特点是教学过程的单向性,缺乏学生的反馈。而在课堂讨论方式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讨沦,最后作出总结,它“能熟练地按照学生的反映,随时引出一系列适当的提问,使大多数学生能高效率地达到学习目标。”特点是教学过程的双向性。相比较而言,在讨论方式的教学中给学生提供了参与教学过程的机会,激发了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兴趣,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学生的讨论过程中,会提出很多问题,迫使教师思考并回答学生,也有利于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讨论不仅仅是学生之间的文流,也是师生之间的交流,所以也有利于密切师生关系。另外,课堂讨论以教学内容为依据,以论题为中心的论争,有利于活跃课堂教学气氛。

二、课堂讨论在教学中的准备、组织与实施

课堂讨论的准备是一堂好的讨论课的前提和基础。首先,必须做到三个熟悉,即熟悉教学大纲、熟悉教科书和熟悉教学参考书。因为教学大纲规定了各章的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的重点、难点,是开展教学工作的指导方针;教科书是教师开展教学工作的依据;教学参考书提供了服务于教学工作的综合资料,是丰富教学内容、拓宽教学视野的工具(桥梁)。只有切实做到三个熟悉,才能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以纲为纲(教学大纲)、以本为本(教科书)。其次,课堂讨论在内容安排上,应难易搭配,有概念理解题、原理阐述题、辨别分析题和联系实际分析题。这样既能使学生通过讨论熟悉所学内容,也能训练学生适应不同的题型。再次,教师做好应对焦点、难点问题的准备。第四,了解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了解学生,熟悉学生的想法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学生是教学的对象。熟悉学生的想法,使教学活动更有针对性,也使课堂讨论中教师对学生的问题有所准备,做到胸中有数。

课堂讨论的准备(见表2):

课堂讨论的组织与实施是一堂好的讨论课的关键。根据讨论内容的多少,可分为两种。一是结合一个单元内容进行的讨论,目的是通过课堂讨论,加深学生对这一单元内容的理解和把握,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本单元的内容。由于内容少,在时间上可安排10到15分钟。比如讲完商品、货币、价值规律的内容后,我们出题:“怎样认识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私有制条件下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把握这部分内容要求学生对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劳动的两重性以及私有制条件下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都要熟悉。这是考察学生掌握单元知识的连贯性和总体把握,有一定难度。二是结合几个单元内容的讨论。由于内容较多,在时间上可安排l5—20分钟。比如,在讲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辩证唯物主义部分后,要求学生“把握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与辩证法的基本原理,着重了解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实践的基本特点,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方法。”就几个单元的内容进行讨论,难度要大些,因为这需要对几个单元的教学内容进行梳理、总结。为调动学生的讨论积极性和便于统计平时成绩,教师在组织讨论时,应把每个学生的发言情况做简要记录,讨论结束时,发言好的给予表扬,发言不足的给予鼓励。同时,对讨论做出总结。

课堂讨论的实施(见表3):

课堂讨论的准备既包含当堂课的准备,也包含长期的准备。长期的准备既是教学材料的准备过程,也是教学研究的过程。没有材料准备,不可能进行研究;仅有材料的准备,没有研究,对问题的把握不可能深入。

三、课堂讨论效果的检验

课堂讨论在教学中的作用篇(4)

G633.7

一、在初中物理教学中采用课堂讨论法的意义

新时期,我国全面推广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传统的教学方面已经不能满足需求,因此采用新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兴趣尤为重要。在初中物理教学中采用课堂讨论法具有以下意义:

1.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讨论法,顾名思义是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讨论学习知识,自主进行知识研究,在讨论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初中物理知识具有一定的枯燥性,很多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学习缺乏兴趣,而通过采用课堂讨论法,能够让学生之间进行知识的讨论,对于自己不懂的问题可以和身边的同学讨论,这样能够调动学生的自主能动性,使学生积极探究新知识,同时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探究能力,提升学习兴趣。

2.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通过课堂讨论法的运用,教师能够从学生之间的讨论中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明确知识点讲解的重点,可以针对大部分学生都不了解的知识进行深刻讲解,而其他的知识可以减少讲解的时间,这样不仅能够节省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学习更多的知识,而且可以优化课堂教学模式,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另外,学生之间进行知识讨论,能够拓展知识面,针对同一知识点不同的学生发表不同的观点,可以从多个方面解决问题,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达成三维教学的目的,无形中对于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有极大的作用。

3.可以活跃课堂氛围

传统教学中,教师一般是处于课堂授课的主体地位,学生则是处于被动听课的地位,课堂氛围比较沉闷。而采用课堂讨论法授课,能够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动性,通过相互之间的讨论能够活跃课堂氛围,为学生学习营造了一个轻松愉悦的环境,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也满足了新课改下素质教育的要求。

二、初中物理教学中课堂讨论法应用的对策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运用课堂讨论法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不仅要设计合理的讨论内容和讨论问题,还要依据学生的讨论状况及时进行知识的补充和引导,同时要做好讨论反馈,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课堂讨论法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具体来说,课堂讨论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对策有以下几点:

1.创建愉悦自由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讨论欲望

课堂环境可以影响学生的学习心理,自由愉悦的课堂氛围能够降低学习压力,赋予学生快乐轻松的学习心态,同时能够激发学生的讨论欲望。教师的行为和态度与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很大的关系,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采用丰富的言语和手势教学,营造自由活跃的课堂氛围,那么就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积极性。同时,巧妙采用情境模式、实验以及趣味性小游戏等等,都是活跃课堂氛围的好方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合理运用讨论法,引导学生学习,打造自由和谐的课堂氛围。

比如,在学习”浮力”这一章节内容的时候,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调节课堂氛围,教师可以设立“使大头针能够漂浮在水面上”的游戏主题,让学生各显神通发表自己的观点,通过这种游戏的设立激发学生学习本章节知识的创造性和积极性,进而激发学生的讨论欲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2.合理分组,把握讨论进度

小组的划分要合理,并且最好是遵循自愿的原则,让学生自己选择小组成员,同时教师要依据课堂和章节内容的实际状况进行适当的调整。比如,在学习“物体的运动是否需要用力去维持”这一章节内容的时候,在进行分组之后,教师可以依据课堂需要进行组员调整,确保各个小组学生之间的实力相当,并且能够优势互补,并选出代表作为组长对该组进行管理。

对于讨论进度的把握是十分必要的,在讨论之间教师要依据讨论内容的难以程度确定讨论的大致时间,也可以依据学生的讨论状况适当地缩短或延长讨论时间。比如,在讨论上述“物体的运动是否需要用力去维持”这一内容的时候,可以设立5-7分钟的讨论时间,如果时间到了学生仍然讨论的十分热烈,那么可以适当延长讨论时间。

3.巧妙设计讨论问题,激发学生参与讨论的意识

一般来说,讨论问题的设计要遵守下面的几个原则:第一,要注重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的联系,通过旧知识引导新知识。第二,要巧妙设置悬念和冲突,拓展学生的知识面。第三、要有足够的讨论空间。

比如,在学习“摩擦力”方面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筷子提米”的实验引导学生讨论:在玻璃杯中放入一定量的大米,并插入一只筷子,同时压紧大米,筷子能够很容易的被拔出,而如果在装有大米的玻璃杯中加入少量的水,那么还和原来一样提起筷子,则会发现玻璃杯连同筷子一起被提了起来。此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讨论发生这种状况的原因,相信此时学生一定都非常好奇,因此都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原因,便开始了知识查找和讨论,无形中提高了讨论意识。

4.做好评价和反馈,进行知识的总结

讨论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知识面,增加知识理解的能力,因此在讨论之后进行知识的总结非常必要,同时进行讨论内容的反馈和评价也是必须的,否则这场讨论则前功尽弃,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这里所说的评价和反馈,不仅仅是对讨论结果的评价,还包括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合作情况、讨论态度、方法等的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讨论状况,对于有分歧的学生来说,不能仅从对与错两个方面硐露论,而应该分析学生发生分歧的原因,对不同的观点进行合理性分析,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三、结束语

课堂讨论法充分结合了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自主学习三个方面,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且可以拓展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面,提高创新意识。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合理运用课堂讨论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并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讨论。

参考文献:

[1]刘丽华.初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物理探究能力[J].科学中国人.2016

课堂讨论在教学中的作用篇(5)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064-01

一、中学思想品德课程设置的重要性

中学时期是人生的重要转折阶段,该时期是基础教育工作的核心阶段,是学生自我身体处于发育关键时期,心智及意识形态等均在此阶段定性。因此在中学时期开设思想品德课程,是对学生系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和社会科学常识教育观念意识的培养。在国家教育相关法规中,不仅提出了该课程的总体教学目标,而且提出了具体的分类目标。即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所以,中学思想品德课程的设置满足与对青少年的心理及行为的教育,为其能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二、思想品德课程课堂讨论的目的及必要性

作为中学教育的主体,思想品德课规范着学生的言行举止,是学生在成人成长中的重要课程。其课程内容的设置更是生机勃勃,异彩纷呈,在众多体现新理念的教学法中,课堂讨论是“开放性教学”和“自主性学习”的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随着新一轮的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先学后教,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家、学者所认同,而在实施方面的许多环节中,课堂讨论是检验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各种教学活动就是为了达成课堂教学的目标。

三、课堂讨论的主要形式

课堂讨论就是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相互研究讨论,使得对知识有一个初步的理解。在中学思想品德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课堂讨论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着重运用先学后教的教学理念,为学生自己探求真理,利于对智力的开发,同时也能加深对问题的理解,真正起到了“先学后教”的效果。下面将对教学实践中常用的课堂讨论法做以下介绍:

1.小组式讨论

在思想品德的教学过程中,有些易懂的知识、理论性不强,并且可读性强,能够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可运用小组讨论的形式。

运用这种讨论形式的优点是能让学生不需要过多的准备,在课堂上便可随机组织,没有固定的程序,也不讲究一定的格式。小组成员各抒已见,随意发表意见,非常活跃,每组3至5人也可使小组成员提高口头表述能力的机会方面比全班式讨论多。

2.集体式的讨论

集体讨论在思想品德课上是开放式的学习过程。在讨论中,每个参加者,都可以发表个人见解,每个人的见解统一起来,从而形成集体智慧。在这个过程中,尽管有许多同学没有得到充分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但是,在这种集体讨论的氛围中,学生很容易形成一种集体的统一观点。所以这种讨论形式非常利于引领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充分体现出思想品德教育的教学宗旨。

3.重点问题的讨论

在讨论前让学生把自己认为难理解的问题一一列出,然后挑选出具有代表性且有争议的观点,首先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各小组经过讨论后推出其中一人做总结性发言,然后全班对其发表意见。

这种方法在中学思想品德课中是常用的讨论法,思想品德课程中大多涉及哲学、马列主义等一些难于理解的知识,重点问题的讨论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逐步发现问题所在,并在讨论的过程中,思维慢慢清晰,掌握知识的同时,更体现出了在当今教育改革大潮下,对于学生学习能力提升的好的学习方法。

四、选择思想品德课适用课堂讨论的原则

在思想品德课程中,有些知识是不需要进行课堂讨论的,这就需要教师对知识有全面的认识与理解,分清应该讨论的课题。

首先,从教材内容的实际出发。教材内容要具有可讨论性,结论应该是多样的,尤其在思想品德课程中,多样性的结论更为明显。所以,教师应注意课题内容的讨论价值,让学生在讨论中有所收获,不局限于一种问题的解释。

其次,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通过日常学习,分析学生的能力水平,对教学提倡先学后教,充分发挥学生自主能力原则。在学生知识水平、认识程度的基础上确定是否讨论、运用何种方法。保证学生对参与讨论问题的兴趣,做到对问题的理解认识畅所欲言。

最后,讨论问题的重点性。围绕一定中心问题进行不同方法的讨论,便于学生理解问题,接受新观点,学生容易进入其中。问题讨论的重点性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热情。

五、思想品德教师对课堂讨论的组织

组织课堂讨论最重要的是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通过引导,让学生在思维上有正确的认识,并自主探求问题的答案。教师在组织课堂讨论前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以便于组织好学生进行不同形式的讨论。

1.教师在课前要精心设计课堂讨论的每一个环节。教师对一节课讨论的问题、讨论的步骤、讨论问题的类型,可能出现的情节都应做到心中有数。在讨论的过程中,完成教学目的。

2.无论在何种形式的讨论过程中,都要注意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在思想品德课程中,例如常有一些相似的定义,这时就需要教师做系统的讲解,从而把握讨论的方向,以免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走入误区。

六、结语

教育改革的重点内容之一就是“先学后教,能力提升”。作为教师,这就需要我们不断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交给学生学习方法,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尽可能让一切教学环节都进行在学生的学习之前,并且在教学中一定要做到扎扎实实,讲求效果。对于思想品德的课堂讨论是目前教学中一种非常重要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它体现着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合作学习等先进教学理念的基础思想,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但是,充分发挥讨论在课堂教学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的作用,还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

参考文献:

[1]陈霞.浅谈课堂讨论在教学中的运用[J].学周刊,2012年23期.

[2]钱荣勇.课堂讨论让思想品德活起来[J].学生之友(初中版),2011年08期.

[3]印秋平.如何提高课堂讨论的有效性[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1年04期.

课堂讨论在教学中的作用篇(6)

英语课堂讨论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构建的一种教学行为,其主要目的是活跃课堂气氛,增加学生讲英语的自信心,从而提高其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准确度和流利程度。讨论能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归纳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同时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索精神和自主学习的习惯”。但笔者在日常教学与听课中发现,虽然很多教师知道课堂讨论的重要性,但课堂讨论往往流于形式,有的甚至只是为了讨论而讨论,实际效果并不明显。

一、对高中英语课堂讨论的认识

1.关于高中英语课堂讨论的几个名词的解释

讨论:就某一问题交换意见或进行辩论。

高中英语课堂上进行的讨论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就某一问题交换意见或进行辩论时能恰如其分的使用英语,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

伪讨论:有意做作而进行的讨论。

高中英语课堂中的“伪讨论”多见于公开课教学。有些教师为了给自己的课堂教学披上“新课改”的美丽面纱,在课堂上增加一些“讨论”活动。这些“讨论”往往因为没有经过良好的设计,讨论的内容要么太肤浅而没有必要,要么太深奥而无法持续。

2.高中英语课堂讨论的理论依据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指出:“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帮助他们形成以能力发展为目的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实践、讨论、合作和探究等方式,发展听、说、读、写的综合语言技能。要通过设计丰富多彩的课内外学习活动,使学生在参与交际活动的过程中形成交际策略。”同时强调:“高中英语课程着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就在利于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可见,教师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既要训练学生语言基础知识,也要训练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特别是思维和表达能力。

3.高中英语课堂讨论对英语教学的贡献

对于高中生来说,他们的英语语言能力正在形成的过程中,已经基本具备了必要的语言知识和技能的基础。如果这时教师能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策略,涉猎比较广泛的各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应该能够获得连贯表达思想和观点的能力。因此,强调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和表达能力,在课堂上形成真正的讨论,是完全必要也是可行的。

二、高中英语课堂讨论的问题及对策

·课堂讨论的第一大问题是:课堂讨论组织混乱,流于形式

原因一:找不准课堂讨论的切入点,问题的设置离学生太远,使学生无法展开讨论。

对策:首先问学生对您所提出的问题想知道些什么,同时试着让他们提出一些新的相关问题,然后再结合学生的问题来组织讨论。学生所提的问题应该是他们比较感兴趣的,这会使得讨论更加真实而热烈。

原因二:讨论时“开小差”。问及是否喜欢课堂讨论,学生们一定会说喜欢。我们经常看到中学英语课堂上学生的讨论总是“热闹非凡”。但是深入观察你就会发现:学生的讨论内容很可能与你所设定的题目毫无关系,甚至有很多学生是在用汉语“聊天”。如果是个别现象,教师可以不必理会,学生难免有注意力不集中或偶尔调皮的时候;但如果是普遍现象,就值得去审视讨论的组织环节了。

对策:选择学生可以展开争论的话题,这里有三个关键词很重要,即合适的话题、合适的难度、合适的时间。教师在设定讨论主题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语言学习规律,讨论主题还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主题的选定,教师还要把讨论维持在一定的难度上,维持一个稍高于学生现有程度的要求,让学生做出一些力所能及的准备后,他们就“有话可说”了。另外教师还要把握好讨论的时间,并不是说每节课都要学生进入讨论,如果没有充分的知识储备,没有合理的交流信息,没有良好的讨论话题,也就没有开展课堂讨论的必要了。

·课堂讨论的第二大问题是:课堂讨论缺乏可操作性

原因一:我国的高中生课业负担普遍较重,学生常常中疲于应付教师布置的书面作用,几乎没有时间发展自己的个性特长或者阅读课外书籍。这样,同学之间的信息差很小,在进行课堂讨论时,可以交流的东西就少得可怜。

对策:加强课外阅读。作为语言学习的主要输入方式,阅读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人们(尤其是在校学习的高中生)获取信息的最基本途径。无论是阅读报刊杂志、科技文献,还是欣赏文学著作及至浏览网络新闻,都需要阅读。所以,一个优秀的高中英语教师要想把自己的学生培养成与国际接轨的高级人才,一定会在加强培养学生英语阅读能力上狠下功夫,这也同时帮助他们快捷有效地获取了各种信息,形成学生间的信息差,以便更好的完成课堂讨论。

原因二:我国学生大都是性格内向,害羞腼腆,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不强。

对策:教师应当给学生以信心和勇气。羞于开口讲英语的学生往往是那些英语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教师应当发挥好优生的作用,引导他们主动去与基础薄弱的学生交流。同时,教师应有意识地在全班传授一些交流技巧,教会学生有礼貌地提问,得体地表达,认真地倾听。一段时间后,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就会越来越高。

·课堂讨论的第三大问题是:教师的作用发挥不当

原因一:组织课堂讨论前,没有充分用好导入环节。

对策:作为开展课堂讨论的第一步,导入环节极其重要,寻找一个最佳的切入点,以最快捷、最有效的方式进入本节课的讨论主题是教师课前应精心策划的。教师的导语应具有交际性、趣味性、实效性。自然、新颖、富有情趣的导入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讨论欲望,活跃学生的思维,创造浓郁的讨论情境,为后续讨论活动的有效展开做出很好的贡献。

课堂讨论在教学中的作用篇(7)

1.课堂讨论能促进学生对语言知识的巩固和理解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英语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工具课程,教师应杜绝对学生进行单纯语言知识的传授和灌输,应结合他们的生活实际和今后使用英语的需要,通过大量语言实践和有意义的语言运用,如围绕教材中的话题进行讨论、写作等活动,帮助他们掌握语言基础知识,提高言语技能和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

讨论是一个思维互相碰撞的过程,能够互通有无,巩固所学知识。特别是在课堂上,学习的内容往往根基不牢,仅仅听教师讲过之后,有些学生不能快速吸收,成为自己的知识。大脑就像我们的胃一样,教师讲授的内容需要消化一段时间,如果接受得太快太多,可能有时候会造成消化不良。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往往希望将知识点讲得更多,覆盖更广。学生往往需要接受大量的知识点。但是,如果不能及时消化,学生听到的内容都忘记了。如果学生带着思考来听课,思考相关语言的用法,就可以巩固课堂所W。这样通过讨论来加深课堂所学,就能提高教学效率。

2.课堂讨论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课堂讨论不仅能巩固和理解课堂讲授内容和学生自学获得的知识,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课堂进行讨论时,学生要先将课堂内容学习之后再进行,学生可以通过将课堂内容归纳总结,将课堂内容有效地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这样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能够有机会思考,通过独立思考,锻炼逻辑思维能力。

二、高中英语课堂讨论的措施

1.针对教材话题讨论

教师可以在学习课文前让学生针对话题自由地交谈。自由的讨论会引起学生对即将学习的课文的兴趣,有时还会猜测出课文所要描述的内容。这样的讨论为学生提供了综合复习和运用所学语言的好机会,也是提高他们言语技能的有效方法。阅读课文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就课文中的观点展开讨论,赞成什么,反对什么并阐述理由。练习册中选编了许多有关课文的问答题,目的也是引起讨论甚至辩论。学生在讨论或辩论中各抒己见,这是运用英语进行交流的一种很好的活动。要放手让学生组织讨论,教师给予指导,有时也可参与讨论。书中有些“讨论”可放在写作练习之前,先组织学生就某个话题口头讨论,各抒己见,互相启发,打开思路。有了这样的准备,再让学生独立构思,写作就不至于太困难。

2.“课堂讨论”必须建立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

讨论是促使学生主动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最有效方法,它离不开预习。预习是讨论的蓄势和铺垫,讨论是预习的必然发展。课前预习不仅让学生明确了自己的知识欠缺及能力差距,认识到了学习的重点、疑点,而且使其有了个人的体会,形成了自我学习经验。这样,疑难要解决,心得要倾吐,必然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去讨论、交流,从而形成讨论的内在驱动力。学习的重点、疑点既非常清楚,求知的劲头又非常足,课堂讨论焉有不生动活泼、省时高效之理。

3.正确选择课堂讨论方式

(1)用“启发式”教学组织课堂讨论。比如,改错题目,教师可以给出多种选择,让学生不要固定寻找一种错误内容。启发学生通过一句话,不同的改法,使得句子语法变得正确。这种方法能够开拓学生思路,并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的能力。我们可以让学生多提供几种改法,看哪个组学生找到的方法多,这样就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乐趣。

(2)创设问题情境,组织课堂讨论。如在新课文教学之前,提出一些与课文相关的问题或在讲授课文时将课文与实际结合起来提出问题,这样更能吸引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引发课堂讨论。这样的问题往往具有开放性的答案,可以让学生各抒己见,没有标准答案的束缚,学生才更愿意表达出自己的观点。这种问题新颖,具有一定难度,能提高学生挑战困难的动力。在新课学习中,大力提倡合作学习,学生通过表达,展示自己的观点,并通过跟同学的交流,相互交流意见。这个过程不仅能提高知识应用,还能扩大视野。

(3)用“激励机制”组织课堂教学。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用目标激励唤起学生的兴趣与信念;通过质疑激励,调动学生发散思维,激发学生创新意识;通过竞争激励,使学生大脑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通过成功激励,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通过评价激励,给学生奋发向上的力量;通过情感激励,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等手段来激励学生,使学生融入整个教学氛围中去,进行课堂讨论。

4.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组织好课堂讨论是一门艺术,尽管课堂讨论主要是让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解决问题,但仍然需要教师的引导和点拨。所以,教师要发挥好主导作用。教师在讨论中应做到:要注意引导学生围绕话题中心进行发言,不要离题太远;要根据讨论发言的进展情况,随时抓住和深入理解与主题有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开展讨论,以求讨论步步深入;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普遍发言;要把学生发言的重要观点写到黑板上,这样可使学生受到鼓舞,并起到引导作用;讨论结束后,教师要做出小结。总之,教师在组织讨论中要做到“激励、点拨、引导”六个字,使讨论达到预期的目的。

5.合理确定讨论的阵势和时间

课堂讨论最好由学生自己主持,这样可造就一种自由和谐的讨论氛围,促使多数学生发言。讨论的时间不宜过长,否则会占去其他教学内容的时间。一般来说,议论式和小组分散式讨论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比较常用。

课堂讨论活动是一种非常常用的教学组织形式。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深入研究课堂讨论活动的内涵和实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科学有效地实施课堂讨论活动,真正发挥课堂讨论活动的作用,提高英语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苗宝久.高中英语课堂讨论的有效实施策略[J].现代企业教育,2012(7).

课堂讨论在教学中的作用篇(8)

教学策略是教学主体自觉地对教学活动及其因素进行宏观与微观统一的计划、评价和调控,以追求最佳教学效率的计策和谋略。有效教学策略是教师有效教学的计策和谋略。教学策分为对教学全局发生作用的宏观策略和由教学方法与技能构成的微观教学策略。本文只探讨微观教学策略,重点探讨小学英语课堂讨论策略。

课堂讨论是在课堂上学生与学生或学生与教师就教学内容通过说、听以及非言语的方式,互相交流,以期达到教学目的的过程。Wilenetal认为,课堂讨论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有教育意义的、反思性的、结构化的团体交流。教师在组织小学英语课堂讨论是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 提出目的和明确主题

讨论不是无中心的对话,更不是海阔天空的闲扯,而是有目的的师生、生生交流。因此必须提出讨论的目的,并使讨论围绕目的。明确讨论的主题是有效组织课堂讨论的重要工作。适合的讨论主题应该具备以下条件。首先,主题是需要学生学习和理解掌握的重要内容。其次,主题是学生有兴趣讨论的。再次,主题是适合讨论的。适合讨论的主题既指讨论主题的难度适宜,不能太难;又指讨论主题能引起争议;还指讨论主题不含糊,有明确讨论的议题。为了确定适合小学生英语课堂学习的讨论主题,教师既要研究小学英语教学内容,从教学内容中精心x择确定讨论主题;也要研究小学生的学习需要、兴趣、学习潜力,选择和确定他们感兴趣、有能力参与讨论的讨论题。

2 创建适宜的讨论环境

课堂讨论环境是开展课堂讨论的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是开展课堂讨论的背景。适宜的课堂讨论环境对促进课堂讨论卓有成效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为创设这种适宜的课堂讨论环境,教师可从下述方面着手:1、对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教学,除可进行全班讨论外,也可实施分组讨论。小组成员的多少取决于具体的教学任务。例如,小学英语课堂在组织英语词汇练习时,两人一组比较合适,两人一组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参与的机会。温斯坦认为,合理的小组成员人数应为4-5人,随着小组规模的增大,任务的计划,组织、实施以及分配发言机会、分享材料、达成一致意见的难度也就越大。2、采取适于讨论的座位模式。座位模式影响课堂教学、影响课堂中学生相互交流的形式和效果,这已为教育实践所证明。研究表明,如果小组成员彼此能够看见对方并能听到对方说话,那么他们就愿意与对方进行交流。为加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交往,进行课堂讨论的座位模式最好是圆圈式的,或者是面对面的,才会便于所有小组成员参与讨论。培养学生参与讨论的愿望和动机,给学生营造一个和谐的课堂讨论环境。因为是学生在讨论,他们的动机和意愿是讨论成败的关键,所以,教师要培养学生对讨论的兴趣,激发他们参与讨论的动机。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只有40分钟,教师在利用这有限的课堂时间组织讨论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难度。例如,小学生学习的习惯和策略并未完全形成,缺乏一定的自制能力差,在课堂讨论过程中往往会遇到课堂“麻雀嘴”。老师一提出问题,学生便七嘴八舌的急着发表自己的意见。老师在引导或统一要求的时候,学生突然说一两句意想不到的话的现象。对于这种看散架的课堂讨论,实际上是学生主动参与知识获得过程的表现之一,教师要采用适当的方法进行引导,在这个过程中营造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成在讨论过程产生中师生,生生之间有意义的对话。

例如,在一堂观摩课中,教师讲解桃子和梨的单词读音时,很多学生混淆不清,当放桃子录音时,很多学生就为了到底是哪个单词在争论,整个课堂叽叽喳喳十分混乱,学生也因此分成了两派进行激烈的讨论。如果此时,教师为了整顿课堂秩序而制止了学生的讨论,那么会扼杀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此时教师也并没有遏制大家的讨论和猜测,而是在学生讨论分成两个派别的时候及时的公布了正确答案,这时说对的一派学生特别高兴,教师趁机引入对两个单词发音的比较和矫正,有效的帮助学生在讨论中调整两个单词的音准。在此案例中,教师选择解放学生的嘴巴,并正确的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使学生在进行讨论和学会表达自己想法的同时,也懂得认真倾听别人谈话的重要性。

3 鼓励参与和专注

无论是全班讨论,还是小组讨论,重要的是教师应鼓励学生参与讨论,使都有发言的机会。小学生好胜心理较强,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喜欢争强好胜,教师在设计讨论的时候,以竞赛的形式出现,会激起学生参与讨论的兴趣,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这一年龄特征,运用竞赛形式来组织课堂讨论。如:教师在讲课前,可以向学生宣布在课堂上要开展争夺“小星星”的竞赛活动,然后把全班同学按座位自然分成10个组,要求每组同学必须认真听讲,积极回答问题,遵守课堂纪律,上课时根据同学们的表现给小组加减小星星,下课时评出得到小星星最多的小组,每人授予一枚“大拇指”,这样不仅调动学生讨论的积极性,而且还会保持良好的课堂纪律。

专注于讨论是指学生将时间、精力以及思想集中在讨论上,全身心地参与讨论,而没有分心现象。在课堂讨论尤其是在小组讨论时,小学生由于注意力不够集中,易于离开讨论任务,出现分心现象,因此,教师要对讨论有效组织,使学生专注于讨论。1、如果是分小组讨论,在学生讨论时,教师应在教室内走动,巡视每个小组的讨论情况和检查每个小组,以确保讨论集中于讨论目标,并指导、管理学生在讨论中的活动。如果是全班讨论,教师要了解、监控每个学生在讨论时的表现和反应,及时巧妙地通过言语和非言语手段制止分心的学生。2、设计时间相对不很长的讨论。心理学研究证实,学生注意集中程度会随时间增加而降低。同样,学生专注于讨论的注意力也会随时间延长而下降。时间过长的讨论,学生更容易分心;相反,时间不很长的讨论,且学生对讨论主题又感兴趣,那么学生就更可能专注于讨论。因此,安排讨论的时间不宜过长。

总之,小学英语课堂教授中采用讨论的策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1、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小学英语的教学目标要求小学生要善于运用简单的英语进行适当的交际活动。小学英语课堂讨论采用设置主题,让学生自行组内讨论的方式,有助于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2、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发散。小组内成员针对同一主题产生不同的意见和见解,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发散。通过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究性学习,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效率,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课堂讨论在教学中的作用篇(9)

课堂讨论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相互合作,主动参与学习,从而探究知识,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课堂教学方式。课堂讨论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他们的主体意识,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都有积极的作用。但目前的数学课堂教学中,绝大多数的课堂讨论只是一种形式主义的表现,理想和现实还是有一定距离,因此我将针对课堂讨论进行一些阐述。

一、理想中的“你”——互动生成,层层递进

数学课堂讨论是一种互动的教学方式,也是启发式教学的基本方法,讨论教学的广泛展开,不仅是因为它是课标理念的体现,也是因为如果将它运用得当,课堂就成为了学生主动学习的舞台,成为了学生积极思维、闪现智慧灵感的场所,课堂也将更加开放而富有活力。由此,在数学教学中不仅要给予学生充分自主探索的时间,还要给学生充分的交流合作的机会,而课堂讨论是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1.课堂讨论,增添趣味

数学往往是枯燥的,那么为了防止这样的特点被课堂的严肃氛围所掩盖,教师除了利用有趣的情景、激发兴趣外,教师围绕目标达成,精心设计讨论活动的主题,围绕主题布置互动交流与探究任务,将引领学生带着思考与好奇心开展聚焦问题的讨论与对话,不断提升对知识的理解与产生新的不同认识。一位教师在执教《年、月、日》为了引导学生认识2月的特殊性时,营造了这样的情境:“我有一个好朋友生日快到了,去年我送了她一个洋娃娃,今年我打算送她一个音乐盒,我想翻看日历查阅一下那天是否是周末,但是我发现今年的日历没有那天,我觉得很奇怪,为什么去年的日历有这一天,今年她的生日却消失了呢?”接下来引导孩子进行一小段课堂讨论初步探讨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如此一来,激发了孩子求知欲,让他们对今天的学习内容提起兴趣。兴趣是学习活动的强化剂,它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起着巨大的推动和内驱作用,而好奇心强、求知欲望是小学生的重要心理特点,这样的课堂讨论既减轻了学习的紧张感,又增添了学习数学的趣味性。

2.课堂讨论,提高效率

课堂讨论是学生主体活动的过程,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最有效方法。而课堂讨论往往是学生学与思、学与论的有机结合,它对于巩固所学知识,加深对这些知识的理解起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有利于对教材重点、难点的理解和把握。恰当地运用课堂讨论的方法,不仅能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使课堂气氛生动有趣,还能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以及教师教学效率。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第三课时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公式,学生通过自主尝试合作交流,共同讨论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方法,这样的教学方式一反从前直接对孩子进行周长公式的灌输,而是通过让学生通过自主交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堂讨论的形式,重在让学生自主选择、优化算法,凸显了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增强教师课堂教学效果。

3.课堂讨论,发展思维

当下数学课堂中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课堂讨论是学生主体活动的过程,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最有效方法。课堂讨论也是学生学与思、学与论的有机结合,它对于巩固所学知识,加深对这些知识的理解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又把他们的兴趣激发出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例如,在一年级进行《9加几》的教学中,如果直接让学生讨论计算的方法,那么方法会有很多,虽然这也符合算法多样的要求,但是我觉得还是要尽量帮助学生进行算法优化,因此我就要求学生选择自己觉得简单的方法,并在小组中说一说原因以及具体的计算过程,再进行课堂讨论,甚至还可以让学生将自己的方法演示出来。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们都乐于接受,在经历有趣的操作之后,还要让学生用语言表达出他们刚刚讨论中的思维过程,这样才会使学生课堂讨论中维持学习兴趣,同时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

二、现实中的“你”——重形轻质,流于形式

从教学实践来看,课堂讨论的教学方法越来越被教师们所采用,它的种种好处,似乎在教师们的心中已形成共识,但在目前的数学课堂教学中,绝大多数的课堂讨论只是一种形式主义,仍然存在着各种问题。

1.敷衍敷衍:不会说

讨论主题学生在讨论中几乎不提及而是在敷衍老师,说说笑笑,哄哄闹闹,看起来热热烈烈,实际上毫无收获,这样的课堂讨论过程欠妥,收效也不高。另一方面课堂讨论一般又分为四人小组讨论和同桌讨论两种,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相对拥有更多的主动权,教师对学生的控制力相对减弱。而同桌讨论一方面冷场的多,充分讨论的少,另一方面也很难就重要问题迸行讨论,课堂讨论的参与率低。

2.无聊无趣:不想说

学生参与度不高,常常处于被动参与课堂讨论状态,常出现老师提出讨论话题无人回应或只有个别学生做出回应的情况,学生不愿参与或“被迫参与”,对老师提出的讨论问题不感兴趣,不愿参与到讨论中去,致使课堂讨论不能顺利进,有的虽然参与到课堂讨论中,但对于讨论问题不假思索,草率应对,人云亦云。

3.唠唠叨叨:说不完

学生表现失控,教师无力回天。课堂讨论,往往是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成为课堂讨论的主体,教师主要对讨论加以引导、控制。但是,有时候会出现学生表现失控,教师掌控不了大局的情形。教师的“掌控不了”主要表现在:对课堂纪律控制不住,课堂混乱,学生异常兴奋,对讨论主题控制不住,学生对老师提出的话题感兴趣,大家纷纷讨论,脱离教师讨论初衷。

其实之所以这样的课堂讨论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就是设置问题时考虑不周全,主要原因归纳为:

其一,分组不合理,小组讨论的组织率低。小组讨论时,因为教师的暂时“不参与”导致小组中暂时出现“群龙无首”的局面,有班干部或尖子生的小组中,班千部和尖子生只顾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而没有组织小组全体参与讨论的责任感或意识,使讨论参与率低,中等生和差生很少有发表意见和得出问题的结论。在讨论过程中部分只顾发表自己的建议和看法,大部分中等生和差生很少有发表意见,使得讨论的效果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

其二,问题难易程度设置不合理。有的教师在设置讨论问题时,不了解学生的起点状态,设置的问题过难或过易,讨论问题拘泥于课本,脱离学生生活,不切实际。一些教师在设置讨论问题时直接选择课本上的内容作为讨论主题,远离学生生活。

其三,教师缺少引导,学生不会正确使用课堂讨论方法。课堂讨论是师生双方共同参与的活动,离开任何一方,讨论都不能高效顺利完成。然而,在目前的数学课堂讨论中,“讨论”常常成为教师的“独角戏”,而目前课堂讨论形式单一,忽略其他的分组形式而习惯性地采用同桌2人讨论或邻桌4人讨论的方式。

三、平衡理想与现实,生成有效课堂讨论

基于以上在课堂教学中课堂讨论存在的一些问题,要想使课堂讨论真正具有教学价值,必须对课堂讨论进行改革和创新。下面我将结合教学实践,对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讨论话题要有选择——针对性

从教师层面上来说,要言简意赅让学生明白讨论中心,从而开展恰当的讨论,精心设计讨论问题显得尤为重要。以《认识周长》情境为例:“一只瓢虫在树叶的A点,想喝到树叶B点处一点露水,它要爬多远?”从动物生活中引出求物体某个面周长的问题,而这个问题的设置,便会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使之认真学习当天内容。反之比较简单的、大部分学生能理解的问题不必讨论,通过看书就能够懂的也不需要安排讨论,如果让学生讨论的问题毫无价值,则会出现学生讨论时漫不经心、无聊闲扯甚至嬉戏的情况,不仅浪费时间,而且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此教师的选题是否妥当直接关系到课堂讨论质量的好坏,教师只有精心设计讨论问题,才可能引发学生讨论的兴趣,达到期望的讨论效果。

2.讨论组织精心预设——层次性

小组讨论时,易出现讨论脱离主心骨的局面。有优等生的小组中,这部分孩子只顾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而没有组织小组全体参与讨论的意识,导致讨论参与率低,造成中等生和差生很少有发表意见和得出问题的结论。因此在组织讨论之前就要明确分组,科学对孩子进行分组,把班级中的学生划分为若干学习小组,通常由一名优等生、两名中等生和一名中下等生组成一组,做到组内质异,组间质同,也体现了公平性。在数学课堂中展开讨论,其目的就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只有使各类学生都积极这参与讨论,这样的教与学才是其乐无穷的。

3.小组讨论注重指导——方法性

在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学生讨论经常会出现一些低效的现象,究其原因,我想应该是学生不知道如何去讨论,不知道讨论的方法,因此,我们要教会学生如何去讨论。讨论过程中,教师进行讨论方法的指导,根据讨论内容的不同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应当选用不同的方法,提髙讨论的有效性。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要根据教学内容,了解学生实际,充分发挥个人优势。最后是教孩子学会倾听,倾听是会学习的体现,在别人说话时,不自高自大,不随便插嘴,打断别人的发言,而是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尊重别人的发言,并学会用别人的长处来补自己的短处,才能进步得越来越快。

4.讨论反馈提升实效——实效性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任何一项活动,都需要制定规则,特别是多人参与的活动。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之前,必须协同学生制定讨论规则或须知,这样才能做到课堂讨论能放得下去,也能收的回来的效果,而讨论后,我们还需要进行反馈和反思,反馈是通过各种形式把讨论结果呈现在课堂上,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教师就能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才能有效地调控教学,达到预期的目的。例如,教学“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认识”时,讨论得出“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但在判断 “正方体是长方体”时却发生错误,这时候教师便要引导学生通过比较他们的特征,明确:正方体不仅具备长方体的特征,还有自己的特征,而长方体不具备正方体的所有特征,所以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正是由于讨论效果的及时反馈,才促进了学生对知识难点的理解和掌握。反思就是信息的反馈和内化,这样有利于学生的知识更加系统化。例如:在教《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时,我让学生自己动手,自己去探索、比较、讨论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时。引导学生反思,问他们:“今天我们在学习中,运用了什么数学思想方法呢?这些方法又是怎样运用的呢?在其他情况之下,可以运用这些方法吗?”学生听完提问之后,就陷人了反思。很快有学生举手回答,让学生通过这些认识到这些方法还能够迁移到认识别的图形特征的过程,体会这种思想方法的重要性,拓展他们的思维,而且讨论也能落到实处。

课堂讨论是教师与学生相互沟通、交流的平台,是学生互相学习主动探索的途径,是有效教学的主要形式。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的过程中,要特别注重讨论的内涵,不能只顾讨论形式,为了讨论而讨论。在讨论前、中、后期都要进行精心设计和准备,才能发挥课堂讨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平衡理想与现实。

【参考文献】

[1] 朱延东. 对小学数学课堂讨论有效性的思考[A].新课程研究

课堂讨论在教学中的作用篇(10)

在学习免疫学的过程中,学生需要以高中生物和化学知识作为学习基础,而高职院校绝大多数都是文理兼收,这就导致入学的很多学生生物、化学基础薄弱,从而加大了学生学习免疫学的难度。

1.2教学模式存在问题

传统的免疫学教学模式单一,多数教师采用“满堂灌”的形式讲授知识,在课堂中出现概念、知识点堆砌的现象。这种单一的课堂教学形式教学效果差,学生难以理解免疫学的知识点,从而导致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抑制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1]。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必须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而课堂讨论就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与“满堂灌”讲授不同,课堂讨论重视师生互动、师生之间信息的交流,并且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2课堂讨论的教学组织

2.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认知好奇心是学生学习的动机,是一种获得外界信息的内驱力,而创设问题情境是引起认知好奇心的常用方法[2]。在免疫学课堂讨论之前,需提前向各个小组的学生告知问题情境。在设置问题情境时,需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体系,结合本节课教学目标的重难点确定讨论的问题,且在确定讨论的问题时,需把握问题的难度,太容易或太难的问题都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高职院校的学生自学能力较弱,若课堂讨论的问题过难,会严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并使学生对免疫学的学习产生畏惧心理。基于这种现状,要求教师在设置问题时难度要层层递进,并根据讨论的问题,结合所教专业创设问题情境。以I型超敏反应为例创设问题情境。I型超敏反应是免疫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对于该部分内容进行课堂讨论前,教师首先应确定这部分内容的教学重难点,即I型超敏反应发生机制、临床常见疾病及防治原则。对于这些重难点内容,我们设置的问题难度需要层层递进,要激发学生讨论的积极性。对于I型超敏反应的课堂讨论,可通过雾霾天气或PM2.5这一热点词语引入过敏性哮喘,继而由过敏性哮喘引导学生联想讨论过敏性哮喘为什么发生,讨论该问题其实就是在讨论一个教学重点,即I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当发生机制讨论结束后,可紧接着再次引导学生继续讨论过敏性哮喘应该如何防治,最后再由过敏性哮喘发散性讨论I型超敏反应的其他临床常见疾病。

2.2引导讨论,提高课堂讨论质量

在课堂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应组织好讨论,把握讨论的开始、论题中心、讨论的深入、时间的控制等,从而保证讨论能有序进行,让学生简述讨论的观点,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讨论的过程中,若学生讨论重点偏离预先设计的讨论中心,应及时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引导学生将讨论焦点转移到预先设计的重点问题上。教师除了引导学生讨论之外,还应注意观察学生面部表情、讨论是否积极、讨论内容是否切题等,这样能够全面了解学生的反馈信息。讨论结束后,为了让学生对知识点有更加系统、深入的认识,教师应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对于学生没有讨论到的教学重难点,应予以补充讲解。为了提高后续内容的课堂讨论质量,教师还可适当指出本次讨论过程中的不足之处。

上一篇: 财经审计法规 下一篇: 建筑工程合同管理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