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投资的优势汇总十篇

时间:2023-06-12 16:02:56

海外投资的优势

海外投资的优势篇(1)

中国是个铜资源相当匮乏的国家,铜矿储量占全球铜矿储量的5%左右。中国也是个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的发展中国家,资源的保障程度对中国实现工业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铜是国民经济具有战略意义的重要资源,在中国124个重要行业中,91%的行业与铜有关。中国铜消费量从1999年的155万吨上升至2008年的480多万吨,2001年以后取代美国成为世界头号铜消费大国。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中国经济总体上仍将保持较快速度的增长,铜资源的保障程度对经济发展和经济安全的影响日益显现。如何利用好国内外两种铜矿资源成为中国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中国政府提出走出去战略,并采取措施鼓励和支持铜企业到海外投资,但海外投资效果并不令人满意。

本文在中国铜企业海外投资现状的基础上,研究我国铜企业海外投资的问题;结合投资理论及国外资源性企业投资经验,深入分析中国铜企业海外投资不令人满意的原因,并提出了一些改变中国铜企业海外投资现状的对策。

二、相关理论回顾

外国直接投资者在母国以外的国家(或地区)经营企业,拥有管理控制权,获取持续利润的投资方式称为对外直接投资(ForeignDirectInvestment,FDI)。研究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有:特定优势论、核心资产论、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内部化理论及比较优势论等。

海默(stephHerbertHymer)指出:跨国公司凭借其特定优势,也即垄断优势,有效地与当地企业竞争,抵消诸多,不利因素,进而获取利润。

核心资产理论认为,跨国公司只有独占核心资产,才能形成垄断优势,借助于垄断优势在海外进行直接投资,跨国,公司才能在国外环境中战胜当地企业,求得生存和发展。

英国里丁大学的邓宁(JohnHarryDunning)总结了以前的一些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后,创立了国际生产折衷理论(EcletricTheoryofinternationalProduct),提出了“三优势范式”,即通常所说的三项优势:所有权特定优势、内部化特定优势和区位特定优势。企业所拥有的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的不同组合,决定了它从事国际生产的方式,只有同时兼有这三大优势时,企业才进行对外直接投资。

内部化理论强调,通过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建立跨越国界的内部化组织,借助于协调企业内部贸易来协调企业的国际分工,以企业内部的组织协调代替外部的市场机制,从而克服中间产品市场不完全的影响。

比较优势论是上世纪70年代中期由日本的小岛清教授提出的。这一理论的核心是,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本国(投资国)已经处于或即将陷于比较劣势的产业,即边际产业依次进行。因此,他的这一理论也称“边际产业扩张论”。比较优势论否认垄断优势因素在对外直接投资方面的作用,认为企业比较优势的变迁在对外直接投资方面有决定作用。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对外投资企业与东道国的技术差距越小越好;第二,中小企业在制造业投资比大企业更具有优势;第三,该理论强调无论是投资国还是东道国都不需要有垄断市场。

三、中国铜企业海外投资的条件

1.不断增强的综合国力

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增长,国际贸易不断扩大,国际声誉和地位日益提高,为中国投资海外铜资源提供了有利条件。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态势,国际地位提高。从1995年至2007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平均增长9.15%,领先于世界5.98%、发达国家6.63%以及发展中国家3.84%的速度,而且自2003年开始中国连续5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成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2005年,我国GDP超过英国和法国,仅次于美国、日本和德国,位于世界第四,2007年,中国GDP仍位于世界第四,但已是位于世界第三位的德国的99.5%,比2005年提高19个百分点。最新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在金融危机及众多自然灾害的情况下,2008年中国GDP仍高达30.07万亿人民币,比上年增长9%。

中国的外汇不断增加,从1993年的211.9亿美元,增至2008年的19460.3亿美元,为中国海外铜资源投资提供了外汇支持。见表1。

2.良好的国际政治环境和外交与经贸关系

中国的海外铜资源投资需要良好的国际政治环境和外交与经贸关系。中国铜企业比较容易进入与中国有着良好地缘政治关系的国家,比较容易进入与中国有着良好外交与经贸关系的国家。近年来,我国积极营造长期和平的国际环境,进一步改善与周边国家关系;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五国签署的在边境地区加强军事领域的信任和相互裁军的两个协定,使得周边安全环境进一步改善;中国在发展同亚洲邻国关系的同时,进一步巩固和加强了同非洲、拉丁美洲各国的团结合作关系,改善和发展了同西方国家的关系。

四、中国铜企业海外投资的历史回顾

中国企业投资开发海外铜矿资源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赞比亚政府将谦比希铜矿项目中标通知书授予中色建设集团。在接下来的十几年内中国铜企业海外投资情况如表2所示。

五、中国铜企业海外投资主体及投资方式分析

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的分类方法把国际直接投资方式分为两大类:绿地投资方式和跨国并购方式。

绿地投资,指直接在海外投资兴建基础设施,进行勘探、开发、运输、冶炼等业务。对于中国来说,这种投资方式,不仅可以获得海外铜矿资源,而且可以带动产品出口、劳务输出,但花费的时间一般比较长,风险也比较大。而对于铜资源国来说,由于可以解决资金、技术缺乏的问题,促进当地铜产业的发展,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因而持比较欢迎的态度。

跨国并购是指收购和合并两种不同的形式。它通过一定的支付手段,把另一国企业的整个资产或足以行使经营控制权的股份收买下来。这种方式能在较短时间里开始生产和经营,还可以便利地利用被收购企业之后的管理人员和市场销售渠道。采用并购的投资方式有利于节约有限的资金,达到与合作伙伴优势互补的目的;也有利于弥补跨国经营经验不足的缺陷,利用合资伙伴的经验和信誉,正常开展经营活动。

资源性企业进行海外扩张明显受国际政治格局的影响,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投资主体采取不同的投资方式,关系到资源性企业跨国投资的成败。

从中国铜企业投资海外铜资源的历史来看,投资海外铜资源企业主要是中国有色集团、中国铝业公司、中国冶金科工集团、中国五矿集团、中国中铁集团、中国金川集团、江西铜业集团等几家国有企业。虽说厦门紫金铜冠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具有民营性质,但其“幕后老板”是紫金矿业、铜陵有色和厦门建发,分别持有45%、35%和20%的股份,其中,紫金矿业与铜陵有色均是国有控股企业。可以说,中国投资海外铜资源的主体均为有政府背景的国有企业。

中国企业投资海外铜资源的投资方式以并购投资为主,绿地投资较少。而且,在众多并购案例中,多以购买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初级矿业公司的股份为主。

中国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意识到投资海外铜资源的重要性,但中国铜企业在这近20年中海外扩张总体缓慢,真正具有重大意义的就是中国有色集团投资开发赞比亚谦比希铜矿及中冶集团投资开发阿富汗艾纳克铜矿,可这两项开发协议签署时间相隔整整10年。

六、中国铜企业海外扩张速度缓慢的原因分析

国家出于稳定铜资源供给、平衡国际收支、利用国外先进技术、提高企业对价格波动的承受能力等原因而鼓励铜企业进行海外投资;铜企业也因开拓国际市场、获取海外资源、获取经济利益等原因积极响应国家鼓励企业走出去的政策,并为海外投资做了充足的准备,但为何中国铜企业海外扩张速度如此之慢呢,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全球铜资源分布集中。全球铜资源主要分布在智利、美国、秘鲁、墨西哥、加拿大等南、北美洲国家,这些国家的铜资源储量占全球铜资源储量的59%左右(见表3)。而且,矿床类型多以斑岩型为主,勘探开发相对比较容易,也比较早。这些地区的勘探程度已经非常高,且铜矿资源基本上掌握在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及资源所在国的大型矿业公司的手中,中国铜企业难以进入该地区进行绿地投资,因此,多是购买部分上市初级矿业公司的股份。

2.中国海外投资的铜企业具有政府背景。资源性企业进行海外扩张时受政治因素的影响巨大,尤其是具有政府背景的国有企业。现实中,西方大型跨国资源公司一般是私营企业,而中国对外进行投资的铜企业基本上都是国有控股的企业。国有企业被一些国家尤其是欧美及法制比较健全的拉美国家认定为受政府控制,许多正常商业行为被说成是执行政府意图,被认为是不公平竞争,而恰恰全球铜资源主要分布在这些国家和地区。2005年中海油竞购美国优尼科石油公司受阻;2002年中石油放弃竞拍收购俄罗斯斯拉夫石油公司以及2009年中国铝业注资沉陷债务泥潭的澳洲矿产公司力拓集团195亿美元引起澳大利亚政坛千层浪,均与中国公司的国有性质有关。有实力进行海外投资的中国国有企业的国有性质变成了他们海外投资经营的不利因素。

3.中国铜企业海外扩张晚。中国是个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化进程中,与世界上其他铜资源消费国相比,中国铜企业海外投资起步晚,1998年才正式跨出国门,投资海外铜资源。正因为如此,在国际激烈的资源争夺战中,中国铜企业跨国投资经验不足、海外投资人才缺乏等问题暴露无遗。

4.中国铜企业没有明显的垄断优势。在相关对外投资理论中,除小岛清教授提出的比较优势理论否认垄断优势因素在对外直接投资方面的作用外,其他理论基本上都认为企业具有垄断优势是进行海外投资的必备条件之一。资源性企业进行海外投资是以占有资源为导向的,不存在跨国投资的企业处于或即将陷于比较劣势的情况,也就是说,比较优势理论很难解释资源性企业对外投资的问题。

从对外直接投资理论方面来看,跨国投资的铜企业,尤其是进行绿地投资的铜企业必须具备一定的垄断优势。垄断优势主要包括研究与开发、管理与技术水平、营销技能、跨国公司生产效率、规模经济和相对市场实力等。上述垄断优势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能够转让的优势和独占技术、商标等无形资产所产生的优势;二是无法转让的优势,即规模经济的优势。

与国外铜企业相比,中国铜企业最明显的优势首先是具有庞大的中国消费市场;其次是具有一定的勘探与开发技术优势,这主要是因为中国铜矿成矿条件复杂,矿床类型多,企业形成了处理复杂成矿地质条件的勘探与开发技术。虽然如此,但全球铜矿以斑岩型铜矿为主,该类型铜矿占全球铜资源储量近60%的比例。勘探与开发斑岩型铜矿相对比较简单,从而使得中国铜企业具有的勘探与开发成矿条件复杂的铜矿技术的优势不明显。巨大的消费市场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即可以是中国铜企业的优势,也可以是劣势。凭借庞大的消费市场,中国铜企业可以采取市场换资源的方式进行海外投资并击败竞争对手。但反过来,中国正因为必须有足够的铜资源来满足巨大的消费,便容易受制于具有丰富铜资源的国家和企业。总的来看,中国铜企业具有的垄断优势不是非常明显。

七、中国铜企业海外投资的对策研究

为改变中国当前海外铜资源投资的现状,中国铜企业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淡化国有企业的政府背景。2005年2月,国务院颁布《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亦被称为“非公有制经济36条”),为民间资本进入资源性行业提供了制度支持。中色集团、中铝、中冶集团、中国五矿、江铜、金川集团等国有大企业可以通过引进民营资本,组建民营资本占比比较大的合资企业来淡化企业的政府背景。具有民营资本参与的铜企业的海外投资行为相对比较适应市场化、私有化的西方国家制度安排,从而淡化政府背景。

2.实施人才战略,培养、储备跨国经营人才。中国铜企业必须按照国际标准培养复合型的跨国经营人才,迅速改变目前中国铜业职工队伍中普遍存在的人才短缺的问题。培养人才,除选派一些年富力强、熟悉业务、懂管理且有外语基础的人到高校接受系统的培训外,更要重视选派人员到成功的跨国公司学习与锻炼,参与跨国经营的具体业务,从实践中培养才干,积累经验。

3.加快资源性企业的重组步伐。虽然中铝、中冶、中色、江铜等资源性企业在国内称得上是大型企业,但与大型跨国公司相比,基本上不具备投资海外铜资源的规模经济优势。中国资源性企业只有加快重组步伐,尤其是加快具有资金、人才等优势的中央企业与具有技术等优势的地方企业的重组步伐,尽快组建具有规模经济、技术、人才、资金、生产成本等垄断优势的企业,才能真正与西方大型跨国公司竞争,从而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资源保障。

八、结论

本文对中国铜企业投资海外铜资源的现状、问题、原因及条件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并提出了一些改变投资海外铜资源现状的对策,在此基础上初步得出以下结论:

1.中国铜企业海外扩张速度比较缓慢,上世纪90年代到现在近20年的时间内仅有两次具有重大意义的海外投资。

2.中国铜企业的海外投资方式多以购买上市初级矿业公司的股份为主,而绿地投资较少。

3.中国具有实力投资海外铜资源的企业均为不容易受西方发达国家认可的国有控股企业,而容易被认可的民营企业又不具备同西方大企业竞争的人才、资金、技术、成本等优势。

4.与国外大型矿业公司相比,虽然中国铜企业因起步较晚而不具有明显的研发、管理、技术、规模经济等垄断优势,但中国快速增长的经济及巨大的外汇储备为中国铜企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5.中国铜企业只有通过淡化政府背景、加强人才建设、加快重组步伐等方式,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海外投资现状。

参考文献:

[1]StephHerbertHymer.TheinterationaloperationsofNationalfirms:AstudyofDirectForeignInvestment[D].MITPress,1976.

[2]JohnHarryDunning.theEclesticParadigmofInterna-tionalProduction:RestatementandPossibleExtensions[J].Jour-nalofInternationalBusinessstudies,Spring,1988.

[3]任淮秀.投资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4]熊启滨.中国石油工业海外投资问题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博士论文,2005.

海外投资的优势篇(2)

一、对外直接投资理论本文由收集整理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定义,对外直接投资是一国投资者在本国经济体之外的国家的企业经营中获得持久的利益的投资。据stephen hymer的垄断优势理论,作为外国直接投资的参与者,跨国公司应该具有其特有的、当地企业所缺乏的优势,如生产、产品、品牌、技术等优势。vernon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认为,一个新产品最初在美国推出,服务本地市场并出口国外,最后该产品的生产将迁往国外低成本的地方,并出口回美国。外国直接投资是产品生命周期的一个阶段,在产品生命周期的后期,公司进行外国直接投资在他国生产该产品。dunning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则提出了企业从事海外直接投资活动所应该具备的三个要素,即所有权特定优势、区位特定优势和内部化优势。所有权优势包括人力资源、技术、营销网络、管理能力等;区位优势是投资目的地国家的优势,包括当地特有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市场潜力以及法律和政治环境;内部化优势是指由于不完善的外部市场存在交易和协调成本,企业应通过内部组织进行生产来替代外部市场。上述理论从不同角度阐述了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跨国公司以及投资目的地所应具备的条件。

二、海尔海外投资案例介绍

世界白色家电第一品牌——海尔集团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开始了“三步走”的国际化发展战略。1999年海尔在美国的南卡州建立了生产厂,之后在美国和欧洲均实现了设计、制造、营销“三位一体”的本土化经营。目前,海尔在中国、亚洲、美洲、欧洲、澳洲拥有五个研发中心,在美国、欧洲、中东等地设立了21个工业园,在全球还有61个贸易公司、143,330个销售网点。

三、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目的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主要与自然资源、市场、技术和管理技能、战略资本、金融资本和效率有关。

(一)寻求市场。通过外国直接投资建立海外子公司,以扩大国外市场。新兴发展中国家的巨大市场和潜在的消费者购买力吸引了跨国公司的投资,格力选择巴西作为第一个投资目的地的原因之一就是巴西巨大的市场。空调的销售具有季节性,巴西与中国的季节相反,因此巴西市场还能与国内市场的销量相互互补。

(二)品牌溢价、提高竞争力。海尔在美国设厂和研发中心将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品牌转变为“美国制造”,出自美国本土生产的产品更加得到美国消费者的认可,提高在美国市场的竞争力,同时也提升了海尔品牌在国际的影响力,有利于巩固中国国内市场及其他海外市场的开拓。

(三)资源寻求。获得其他国家成本低、储量丰富的自然资源,如矿产、金属、石油等是寻求资源类型投资的目的。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主要流入采矿、石油等自然资源部门。

(四)战略资本寻求。一些企业为了保护或加强企业现有的竞争优势、削弱竞争对手,于是进行战略资本型的对外直接投资。通常是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在发达国家收购公司以取得其技术、品牌和市场,由此解决了后来者劣势与技术差距等问题。联想收购ibm全球pc业务就是一个例子。

(五)克服政策壁垒。在国际贸易中,出口商有时会受到进口国的政策限制。为了克服美国政府关于产品材料环保标准、能耗指标及进口配额等政策限制,海尔选择直接在美国建厂生产。

四、投资目的国和投资方式

大多数的中国企业,如格力、华为、中兴等都选择发展中国家为第一个海外直接投资的目的地。在进入发达国家市场之前先进入新兴国家的市场,这种做法能够帮助企业获得国际市场的经验。但海尔则实施了“先难后易”战略,即先对发达国家进行直接投资。该战略使海尔在欧美市场成为一个有力的市场竞争者,然后进一步在欠发达国家取得成功。

进入国外市场方式包括新建投资和兼并收购现有企业两种方式。海尔选择新建投资,在美国建立了自己的公司和生产基地来开展在当地的业务。另外一些中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是通过兼并和收购而实现的,例如联想收购ibm的pc部,通过使用ibm的专有技术和知名品牌进入西方发达国家市场。

五、竞争优势

(一)细分市场与客户需求。海尔自从1999年进入美国市场后,在美国相继建立了美国总公司、设计研发中心和工厂。美国的白色家电行业里有许多著名的制造商,如通用电气,惠而浦和美泰克。因此,海尔将目标瞄准在当时利润率较低、大型生产商无兴趣涉足的小冰箱市场。美国大学生对小型冰箱的需求较大,由于宿舍寝室较小,大型冰箱不适合,因此海尔将大学生作为目标市场,根据这一市场需求情况,设计了体积小、带活动折叠面台的小冰箱,将冰箱与电脑桌合二为一,在小冰箱市场取得了竞争优势。作为海尔小冰箱的主要客户群体,这些大学生在毕业后也就成为海尔品牌忠诚度较高的客户。

海尔在低端家电行业取得一定的市场份额后,开始计划进军高端家电市场。美国高端家电市场的竞争很激烈,大型公司凭借强大的品牌主导了对开门冰箱市场。2006年,通用电器占有美国27%的市场份额;合并的惠而浦和美泰克公司占有30%~50%的市场份额。据估计,通用电器、惠而浦-美泰克、伊莱克斯占美国的冰箱市场的98%。另外,美国的大型家电市场是一个品牌敏感市场,由于冰箱是耐用的产品,消费者认为知名品牌能保证质量。然而,海尔只因小冰箱和空调而被人所知,缺乏高端市场的品牌知名度。

美国的对开门冰箱是世界上最大的市场,海尔发现当时传统的对开门冰箱销量下降,市场趋向于新设计的对开门冰箱。海尔推出了全新设计的卡萨帝法式对开门冰箱。传统的对开门冰箱是简单地由一个竖式隔断将冰箱左右隔成冷藏室与冷冻室,因此冷藏空间虽然很大但是十分狭长,大比萨必须对切后才能放得下。法式对开门冰箱上面是对开门设计的冷藏室,下面是两个大抽屉式的冷冻室。法式对开门冰箱的冷藏间十分大,直径70厘米的比萨不需分割便能放得下。在冷冻室的设计上,考虑到冷冻室日常使用频率偏低,法式对开门冰箱将冷冻室设计在冰箱下部,相较于简单地将冰箱隔为左右两半作为冷藏间与冷冻间的传统对开门冰箱来说,法式对开门冷冻室的设计减少了消费者使用时弯腰的频率;另一个优点就是冷冻室抽屉式的储藏空间便于冷冻肉类,如美国人喜爱的大火鸡能够整只完整地放入冷冻室。原来传统对开门冰箱冷冻室窄长的空间设计使得美国消费者不得不将大火鸡放到地下室的冷柜。海尔通过调研发现了对开门冰箱市场的新需求,于是结合欧美国家客户的生活习惯设计出了受市场欢迎的法式对开门冰箱,取得了竞争优势。

(二)战略定位。波特的一般性战略是关于企业在参与市场竞争时会进行的自我定位,通过定位,企业会采用一般性战略中的收益领导、成本领导和专一化战略。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生产的过程中,根据自身产品、消费者和市场的情况选择了不同类型的一般性战略。

海尔的小冰箱与法式对开门冰箱采用了不同的一般性战略。某一类型产品的市场中,由于客户经济状况、市场供给条件、生产企业等情况不同,会出现子市场。海尔的小冰箱就是采取了针对小冰箱这个子市场实行了专一化战略。由于实行广泛覆盖战略的大型国际家电生产商不能充分提供符合大学生该特定客户群体所需要的具有特别价值的产品(体积小、兼电脑桌功能),于是在该客户群体中造成了服务不充分。海尔正是发现通用电气、惠而浦等知名白色家电生产商忽略了大学生顾客群体对冰箱的体积及辅助功能的特殊需求,于是通过生产一种冰箱和电脑桌二合一的小冰箱获得了成功,获得先行者优势,并进入了美国白色家电市场。

另外,与小冰箱的专一化战略所不同的是,海尔的卡萨帝法式对开门冰箱则采取了收益优势战略,在欧美市场实施差异化战略,为消费者提供比竞争对手更多的创造价值。海尔的法式对开门冰箱对传统对开门冰箱的空间设计和使用方式进行了革命性的创新。为了克服传统对开门冰箱冷藏室与冷冻室左右竖式分列的空间设计不合理的局限,海尔提供了超大储存容积的对开门冰箱,满足了客户的需求。海尔的法式对开门冰箱技术先进、设计新颖、容积大;即使价格高,依然受消费者欢迎。它为客户提供了比竞争企业有更高消费者剩余的差异化产品,在高端冰箱市场中市场份额不断上升。

除了海尔,还有一些中国企业也采取了收益优势战略。例如,格力将自己定位为收益领导者,为客户提供低能耗、低噪音空调。在巴西,尽管产品的价格相对较高,格力仍以品质赢得了消费者的欢迎,尤其是高端客户;在东南亚的一些招标项目中,即使格力的价格较高,仍然赢过了日本产品。与此相反的是,一些中国企业,如格兰仕,则是采取成本优势战略从国际竞争中脱颖而出。

(三)技术与人力资源。在创造竞争优势上,除了创新和品牌声誉,企业要比竞争对手更快地、更有效地开发和引进新的产品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因此,技术研发和专业人才是企业有价值的资源、是企业创造和维持竞争优势的关键资源。

海外投资的优势篇(3)

关键词: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中国;在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海尔

Key words: international direct investment theory;China;direct investment in developed countries;Haier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14-0010-04

0 引言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定义,国际直接投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居民和实体(直接投资者或母公司)与在另一国的企业(国外直接企业、分支企业或国外分支机构)建立长期关系、具有长期利益、对其具有经营管理权的投资。

国际直接投资的理论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主要理论成果有斯蒂芬・海默的垄断优势理论、巴克利和卡森的内部化理论、雷蒙德・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约翰・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威尔斯的小规模技术理论、拉奥的技术地方化理论、小岛清的边际产业扩张理论、坎特威尔和托兰惕诺的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阿・勃利兹诺伊利的过度资本积累理论等。

现有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能合理解释顺梯度的国际直接投资,强调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企业要有东道国企业不具有的专有优势。从表面上看,国际直接投资主流理论无法解释我国在发达国家的投资,因为我国是发展中国家,资本没有严重过剩,产业和企业的整体竞争力远不如发达国家,整体上并不具备优势。但是,整体实力的相对孱弱,不代表我国没有优势明显的个别企业可以在发达国家直接投资。因此,国际直接投资理论能够解释我国企业在发达国家直接投资取得成功的现象,这些取得成功的企业一定具有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中阐述的必要特点。本文以中国企业海尔在发达国家直接投资的成功经验为例,用国际直接投资理论解释我国企业在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

1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解释

约翰・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是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集大成者,该理论认为一个企业必须同时具备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这三种优势时,才能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对它之前的直接投资理论具有高度的兼容性和概括性,形成了综合的理论框架,标志着对外直接投资主流学派的最终形成。随着邓宁对国际直接投资研究的深入,他将国际生产折衷理论进一步模型化,解释市场寻求型、资源寻求型、效率寻求型国际化生产的行为;将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动态化,提出了投资发展阶段理论,符合许多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实际情况,指出了一条理论研究的发展方向。

1.1 所有权优势

所有权优势是指企业在为特定市场或多个市场提品和服务方面具有的竞争优势,包括自身拥有的或能得到的其他企业没有或难以得到的资产性所有权优势,如有形资产上的优势,以及生产要素禀赋、生产技术、产品质量、创新能力、规模经济、营销手段和渠道、品牌价值、管理和组织技能、融资能力、人力资本经验的储备等无形资产上的优势;也包括交易性所有权优势,如企业在全球跨国经营、有效配置资源、稳妥规避风险过程中全面降低交易成本获得的优势。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具有的所有权优势,必须足以弥补在国外生产经营的附加成本。

1.1.1 海尔的产品质量优势

80年代中期,中国家电产业刚刚起步,海尔就将质量视为企业的生命,1985年的“砸冰箱”事件集中体现了海尔在设计、生产、检验等各个环节上的精益求精;1990年,海尔向当时世界制造冰箱水平最高的德国出口冰箱,海尔冰箱和德国名牌冰箱去掉商标后摆在一起,经销商从中选出的最好的冰箱是海尔冰箱;1993年,海尔在德国权威质量检验机构“商品检验基金会”的抽检中,成为获得“+”最多的冰箱。海尔出色的产品质量优势,使其有了在发达国家直接投资、与发达国家企业同台竞技的基础。

1.1.2 海尔的技术创新优势

海尔的产品质量优势是其技术优势的体现,技术优势是质量优势的前提。海尔超级节能无氟冰箱,既符合国际市场冷柜全无氟制冷的环保要求,又实现了节能50%的目标,节能技术指标超过了意大利、丹麦等世界制冷王国的水平。法国经销商曾要求海尔提供适合法国人生活习惯、功能最先进、能移动的空调,海尔在5个月内就把符合要求的产品搬到法国经销商面前。海尔的技术创新能力是海尔产品完善升级、质量提升的坚实后盾。

1.1.3 海尔的投资路径优势

投资路径的选择体现了企业的战略制定能力。海尔的国际直接投资并不是从发达国家开始的,而是先在周边发展中国家进行投资尝试。海尔从1996年开始对外直接投资,先后在印度尼西亚建立了海尔海尔・莎保罗有限公司、在菲律宾建立了海尔LKG电器有限公司、在马来西亚建立了海尔工业(亚细安)有限公司。海尔正视自身实力,准确定位,做出了正确的对外投资路径选择,为向发达国家直接投资积累了大量的有形、无形资产优势。

1.1.4 海尔的规模经济优势

海尔在向发达国家投资以前,已经是中国家电市场的领头雁,国内激烈的竞争和大量市场需求使得海尔形成了与之相匹配的巨大的生产能力,海尔在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也为它在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积累了大量的资本,并使得海尔有跨区域调配资源的能力,庞大的生产规模使得分摊在产品上的成本大幅降低。

1.1.5 海尔的企业文化优势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运行过程中形成的,并被全体成员普遍接受和共同奉行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的总和。企业文化是精神文化,通过企业制度和物质形态表现出来。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统一员工思想,增强企业凝聚力;可以激励员工奋发进取,形成发展动力;可以树立企业形象,提高企业声誉,扩大企业影响力。

企业文化优势也是企业管理技巧优势,企业管理方式是企业文化的表现形式,每个企业都有独特的企业文化。文化形成的长期性,使得这种优势不能被迅速复制。

海尔独特的企业文化是它向发达国家直接投资的助推器。“真诚到永远”、“永远战战兢兢,永远如履薄冰”、“品牌是帆,用户是师”等理念贯穿于海尔经营的始终,“赛马不相马”的人才观让每个员工将自身发展与企业发展紧密相连。此外,海尔始终追求卓越,坚持打造国际品牌,用宽广的国际视野、一流的产品和服务满足用户的多样需求。

1.1.6 海尔的产品营销优势

海尔秉承“企业生存的土壤是用户”的服务观,销售的不仅仅是质优的产品,更是精致的服务。海尔建立了完备的服务体系,力求每件产品的完美,甚至进行定制营销,满足消费者个性化的消费需求。海尔的员工坚持微笑服务,传递海尔的真诚。

海尔坚持品牌战略,不做贴牌生产。发达国家的消费者有很强的品牌意识,在国际市场上,有品牌才有发言权,海尔深谙这一规则,树立优秀品牌形象,重视品牌宣传和推广,使它能在发达国家立足。

海尔本土化的市场调研是它成功的一大法宝。欧美上流人士藏酒、品酒是交际的需要和品位的体现,但是美国市场上大多是与厨具相连的嵌入式酒柜,不能彰显它的独特。海尔从调研中敏锐地察觉到商机,设计生产了可以放在客厅的独立酒柜,实用、时尚,并不断升级换代,受到了美国消费者的喜爱,打开了美国市场。

1.2 内部化优势

内部化优势是指企业将所有权优势在企业内部配置、转让和有效利用比通过市场化交易能够带来更多收益的优势。通过这种优势的发挥,企业可以避免不完全的市场给企业带来的影响,降低市场交易成本,绕过外部障碍,让所有权优势有效发挥。企业使中间产品在组织内部转移,可以获取更大利润。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国际分工的不断深化,以知识技术为主的信息产品成为了中间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

海尔通过向发达国家直接投资,可以获得和强化的内部化优势主要有:获取战略资源和突破贸易壁垒。

1.2.1 获取战略资源

通过国际直接投资可以获得的战略资源是不易直接通过市场交易获得的资源和通过市场交易不能获得、只能通过内部化获得的资源。前者如知识、技能等资源,其中的核心和精华需要长时间、近距离言传身教才能发生转移,将知识资源内部扩散、吸收、利用后才能获得明显的效益;后者如产业集群的正外部效应等,无法通过市场交易转移,只能在对外直接投资后,将它们内部化,并且以较低成本在组织体系内部转移。

海尔在法国里昂、荷兰阿姆斯特丹等地的设计中心,在意大利米兰、美国纽约等地的销售中心雇佣的管理和设计人员大多来自当地发达国家,他们了解市场偏好和需求,有丰富的产品设计、企业管理经验,掌握先进的生产技术,这些经验和技术海尔可以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技术、品牌优势,利于高屋建瓴、向更多的发展中国家投资。

海尔在美国洛杉矶的设计中心就是利用了当地创新产业集群的正外部效应,获取技术创新动力和实力。

海尔在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不仅仅采取新建投资这一唯一渠道,还采取了并购、合资等方式。2001年6月,海尔在意大利收购了迈尼盖蒂公司下属的一家冰箱厂。通过收购,海尔可以获得该冰箱厂的管理团队、营销网络、企业关系资源等,加快进入欧洲市场的速度,减少进入时间的耗费,同时降低了进入欧洲的资金成本。2002年,海尔与日本三洋公司合资建立了三洋海尔株式会社。通过合资,可以规避日本政府对外国投资者的歧视性待遇,获得大量的政策优惠,借助当地合资伙伴三洋在销售渠道和销售手段方面的资源和优势,更快地占领日本市场。合资方式的直接投资不但投入资本较少,而且共担风险,使投资的安全性提高。上述种种好处,就是通过直接投资获取的重要战略资源。

1.2.2 突破贸易壁垒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沿海地区凭借成本低廉的劳动力优势大力发展加工贸易、出口贸易,生产加工的商品因成本领先、价格低廉远销海外,但是经常遇到发达国家关税、配额限制和反倾销、反补贴诉讼,使出口企业蒙受巨大损失。随着发达国家地区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的加强,原产地证明、产品材料环保标准等非关税壁垒也会削弱我国产品的出口能力。

海尔在美国直接投资建设工业园从事生产活动,海尔的产品就是美国制造,它通过巧妙地利用内部化手段避开贸易壁垒,进入美国市场,获取最大利润。

1.3 区位优势

区位优势是指企业在投资区位选择上具有的优势。拥有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的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前进行区位选择的标准是企业获利程度。企业获利程度的判断不仅仅考虑短期盈利,还应考虑长期总体盈利水平。东道国为企业提供的区位优势是其固有的、不可转移的,如自然资源禀赋条件、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市场偏好及需求状况、实际消费能力、吸引外资的政策、政治环境、法律制度环境、科技发展水平、劳动力成本、劳动力素质等。

海尔对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发达国家能提供给它的区位优势是显著的。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高,人均收入高,市场容量大,购买力强,需求多样化程度高,科学技术发达,劳动力素质高,金融市场发达且容易进入,政府干预少、对外资持开放态度,市场竞争公平高效,法制健全,基础设施完善,有助于企业获得更大收益。

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是世界经济和科技最发达的国家,信息产业快速发展,“新经济”成为经济史上的一大奇迹,海尔抓住了投资的黄金时期。在美国的区位选择,海尔将工业园设在南卡罗来纳州,因为该州政府提供了大量的优惠政策,如雇工工资税抵免、房地产税减免、销售税减免等。此外,南卡罗来纳州的劳资关系比较稳定,是美国工会组织最少的州之一,劳动力成本也相对较低,工人工资低于全美平均水平。再如海尔在荷兰阿姆斯特丹的设计中心,该地是欧洲的门户,交通便利,通信网络发达,研发的软硬件条件一流,极大地促进了海尔在欧洲市场的开拓。

此外,从企业长期利润来看,在发达国家直接投资的成功,利于扩大企业的品牌影响力,提高整合利用战略资源的能力,利于稳定和提高企业在母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中的行业地位,获得长远收益。

2 竞争优势理论的解释

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认为,产业内部的条件决定了企业的战略和表现。产业竞争优势与国家的“钻石”形态有关,即一国国内要素供给情况、市场需求情况、相关的支持产业和本行业竞争情况会影响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倾向。国内要素供给紧张、需求饱和、上下游产业对企业的支持不够或国内市场激烈的竞争等都会驱使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一国企业要在全球竞争中击败对手,需要依靠国内激烈的竞争,因为激烈竞争可以形成差异化产品和精致化服务,提高企业竞争优势。

基于生产线的耐用消费品生产制造业是中国竞争较充分的产业,20世纪90年代的竞争尤为激烈,要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海尔一方面强化自己生产、服务的优势,一方面积极争取国外市场,开始了对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

波特认为,在充分竞争的市场条件下,高差异和低成本的企业可以获得高于平均水平的收益率,他提出了三种竞争战略: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和专一化战略。海尔在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采取了差异化战略。20世纪90年代,惠而浦、GE等全球性跨国公司几乎占领了整个美国冷柜市场,但是它们生产销售的冰箱大多是大型冷柜,一些美国大学生和单身人士喜欢小冰箱,海尔抓住这一市场契机,生产销售小冰箱,并根据消费者个性化需求对小冰箱进行不断改进,先后推出了带活动台面的小冰箱和电脑桌小冰箱,迅速拥有了市场份额,提升了市场地位。

海尔成功地运用差异化战略打开了美国市场,凭借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培养了美国人对海尔的品牌认可度和忠诚度,利于直接投资的顺利进行,为拓展生产品类奠定了基础。

3 小规模技术理论和技术地方化理论的解释

威尔斯的小规模生产技术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的比较优势之一是具有为小市场需求服务的小规模生产技术,许多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由于开发了满足小市场需求的生产灵活的、适合小批量生产的技术而获得竞争优势。

拉奥的技术地方化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可以通过对成熟技术的当地化改造,形成和发展自己特有的竞争优势,开展海外投资。利用经过地方化改进的技术,可以生产出更适合东道国市场需求和消费偏好的产品,发挥差异化优势,并且这种技术会在小规模生产条件下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

前文提到过的海尔生产新型独立式酒柜和小冰箱,就是发挥了发展中国家企业生产技术灵活性、适用性的特点,满足大学生、上流社会人士等细分市场的特定需求,把握住了发达国家的缝隙市场,从而获得竞争优势。

4 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的解释

坎特威尔和托兰惕诺的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地理分布随时间推移发生变化。发展中国家的对外投资受国内产业结构和内生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企业利用特有的学习经验和组织能力,掌握和开发现有的技术,再通过技术创新为企业发展提供根本动力。投资的地域分布,遵循周边国家―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的渐进轨道。

上文提到的海尔对外投资路径符合我国产业结构升级与对外投资升级的动态过程,先在发展中国家投资,再转向发达国家投资。

5 中国企业对发达国家直接投资的前景展望

邓宁的投资发展阶段论认为,企业拥有的优势与一国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具有关联性,使一国的国际直接投资状况呈现阶段性特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工业化基本实现,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劳动者素质提高,宏观调控水平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目前,我国GDP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位,开放型经济达到新水平,进出口总额位居世界第二。

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大型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十分活跃,涌现了大量具有国际化经营能力的跨国公司,如中国化工进出口集团、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等大型贸易集团,中国国际信托公司等大型金融保险集团,首钢集团、春兰集团等生产型企业集团和以高科技为后盾的民营企业华为等。

随着开放型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我国企业的经济实力、生产技术和研发能力也会不断提高,现代企业制度会不断完善,竞争优势会更加明显,向发达国家直接投资的数量和质量会显著提高。增加的对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会进一步促进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借鉴、整合发达国家先进战略资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入强国之列,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6 中国对发达国家直接投资的建议

6.1 宏观层面的建议

我国不是资本过剩国家,对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正处于发展初期,大量企业还缺乏对发达国家投资的经验和实力,处于对发达国家投资的摸索阶段。因此,国家除了进一步加大创新型国家建设力度、推进产业结构升级、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外,还应为在发达国家投资的企业提供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

6.1.1 制度保障

首先,要完善我国对外投资管理制度。对外投资管理部门应当对不同所有制形式的企业一视同仁,不能歧视民营企业,也不能过分限制国有企业。对外投资的管理机构不仅要对企业的对外投资行为进行监管,保持货币政策自主,防止企业承担过多的外部风险,还要为企业提供对外投资信息咨询、人才培训等支持,督促并协助我国企业增强在发达国家的竞争力。

其次,要完善我国对外投资审批制度,明确划分审批机构各部门权责,杜绝多部门交叉重复审批的情况,提高审批机构行政效率,简化审批程序,缩短审批时间,降低我国企业对发达国家投资的体制成本。

此外,要建立与完善我国对外投资法律制度。发达国家普遍拥有健全的法律体系,要保障我国对发达国家投资企业的利益,建立和完善对外投资法势在必行。与此同时,我国还应加快同发达国家签订投资保护协定、避免双重征税协定等保护跨国公司利益协定的步伐,为我国企业走进发达国家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6.1.2 政策支持

为鼓励我国企业到发达国家直接投资,政府的政策支持是必要的。政府可以采取的财政、金融支持政策主要有税收优惠政策,包括一般性的出口退税和国外纳税额扣除政策等;信贷支持政策,包括设立支持企业对发达国家投资的专门基金、降低企业对发达国家投资的贷款利率等;对外投资保险政策,包括设立专门保险险别、设立亏损准备金等。

政府的政策支持利于帮助我国企业降低融资成本、降低投资风险、提高经营净利润,利于刺激中小企业开展对发达国家的学习型对外投资,从而促进我国产业结构高度化,技术结构尖端化。

6.2 微观层面的建议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一直在强调对外直接投资要具有某些优势才能进行,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更应遵循这一规律。我国企业对发达国家直接投资的首要条件是具有竞争优势,缺乏竞争优势的企业盲目对发达国家直接投资必然失败。

6.2.1 夯实所有权优势

要对发达国家进行直接投资的我国企业,应当着重夯实自身的所有权优势,要首先在国内的本行业内具有独特所有权优势,尤其是技术、品牌、企业文化等,比竞争对手更好地为目标顾客创造价值,进而获得自己应得的价值,在市场上具有一定的垄断、不可替代性。企业的所有权优势反映了企业整合战略资源和创造价值的独特能力。国内的行业龙头企业在向发达国家投资前,可以强强联合,组成大型综合产业集团,共享、强化所有权优势,以强大整体与发达国家企业抗衡。

6.2.2 培养内部化优势

要对发达国家进行直接投资的我国企业应当着重培养自身的内部化优势。对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是将企业已有的优势运用到发达国家市场,并利用发达国家提供的区位优势整合资源,形成新优势的过程。因此,我国企业要善于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将人力资本内部化,通过内部化将战略资源转移到企业集团内需要的部门或领域,提高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率,提高企业经营效率。

6.2.3 利用区位优势

要对发达国家进行直接投资的我国企业,应当善于利用东道国提供的区位优势,提高本土化和差异化经营能力,强化品牌意识,争取东道国消费者的支持和认可,甚至是依赖。

6.2.4 理性对外投资

要对发达国家进行直接投资的我国企业,应当理性、审慎地制定远期战略规划。我国的一些大型企业资本实力雄厚、技术研发能力强,可以依靠竞争优势获取丰厚回报,但是中小企业不能盲目跟风、一拥而上,应客观评价自身实力,在具备了比较优势、时机成熟时再投资也不迟。此外,企业要选择合适的直接投资形式,提高投资的安全性、收益性,稳健开展对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

简言之,培育潜在优势、强化已有优势、拓展综合优势,会让我国企业在发达国家直接投资取得成功。

参考文献:

[1]赵春明.跨国公司与国际直接投资[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2]桑百川,李玉梅.国际直接投资[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海外投资的优势篇(4)

本文系温州职业技术学院课题《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战略与如何创造和维持竞争优势》(WZY2012014)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对外直接投资战略的选择与竞争优势的取得

收录日期:2013年3月6日

改革开放后,中国政府实施了“走出去”战略,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进行了对外直接投资,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如海尔、格力、华为、联想等。2010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量为688.1亿美元,同比增加21.7%,2010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位居全球第五。到2010年底,超过13,000个中国投资实体在178个国家或地区进行直接投资,共有1.6万家境外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净额达3,172.1亿美元。本文选取在中国企业对外投资中具有代表性的投资――海尔的对外直接投资,分析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模式、战略以及如何创造竞争优势。

一、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定义,对外直接投资是一国投资者在本国经济体之外的国家的企业经营中获得持久的利益的投资。据Stephen Hymer的垄断优势理论,作为外国直接投资的参与者,跨国公司应该具有其特有的、当地企业所缺乏的优势,如生产、产品、品牌、技术等优势。Vernon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认为,一个新产品最初在美国推出,服务本地市场并出口国外,最后该产品的生产将迁往国外低成本的地方,并出口回美国。外国直接投资是产品生命周期的一个阶段,在产品生命周期的后期,公司进行外国直接投资在他国生产该产品。Dunning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则提出了企业从事海外直接投资活动所应该具备的三个要素,即所有权特定优势、区位特定优势和内部化优势。所有权优势包括人力资源、技术、营销网络、管理能力等;区位优势是投资目的地国家的优势,包括当地特有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市场潜力以及法律和政治环境;内部化优势是指由于不完善的外部市场存在交易和协调成本,企业应通过内部组织进行生产来替代外部市场。上述理论从不同角度阐述了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跨国公司以及投资目的地所应具备的条件。

二、海尔海外投资案例介绍

世界白色家电第一品牌――海尔集团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开始了“三步走”的国际化发展战略。1999年海尔在美国的南卡州建立了生产厂,之后在美国和欧洲均实现了设计、制造、营销“三位一体”的本土化经营。目前,海尔在中国、亚洲、美洲、欧洲、澳洲拥有五个研发中心,在美国、欧洲、中东等地设立了21个工业园,在全球还有61个贸易公司、143,330个销售网点。

三、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目的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主要与自然资源、市场、技术和管理技能、战略资本、金融资本和效率有关。

(一)寻求市场。通过外国直接投资建立海外子公司,以扩大国外市场。新兴发展中国家的巨大市场和潜在的消费者购买力吸引了跨国公司的投资,格力选择巴西作为第一个投资目的地的原因之一就是巴西巨大的市场。空调的销售具有季节性,巴西与中国的季节相反,因此巴西市场还能与国内市场的销量相互互补。

(二)品牌溢价、提高竞争力。海尔在美国设厂和研发中心将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品牌转变为“美国制造”,出自美国本土生产的产品更加得到美国消费者的认可,提高在美国市场的竞争力,同时也提升了海尔品牌在国际的影响力,有利于巩固中国国内市场及其他海外市场的开拓。

(三)资源寻求。获得其他国家成本低、储量丰富的自然资源,如矿产、金属、石油等是寻求资源类型投资的目的。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主要流入采矿、石油等自然资源部门。

(四)战略资本寻求。一些企业为了保护或加强企业现有的竞争优势、削弱竞争对手,于是进行战略资本型的对外直接投资。通常是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在发达国家收购公司以取得其技术、品牌和市场,由此解决了后来者劣势与技术差距等问题。联想收购IBM全球PC业务就是一个例子。

(五)克服政策壁垒。在国际贸易中,出口商有时会受到进口国的政策限制。为了克服美国政府关于产品材料环保标准、能耗指标及进口配额等政策限制,海尔选择直接在美国建厂生产。

四、投资目的国和投资方式

大多数的中国企业,如格力、华为、中兴等都选择发展中国家为第一个海外直接投资的目的地。在进入发达国家市场之前先进入新兴国家的市场,这种做法能够帮助企业获得国际市场的经验。但海尔则实施了“先难后易”战略,即先对发达国家进行直接投资。该战略使海尔在欧美市场成为一个有力的市场竞争者,然后进一步在欠发达国家取得成功。

进入国外市场方式包括新建投资和兼并收购现有企业两种方式。海尔选择新建投资,在美国建立了自己的公司和生产基地来开展在当地的业务。另外一些中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是通过兼并和收购而实现的,例如联想收购IBM的PC部,通过使用IBM的专有技术和知名品牌进入西方发达国家市场。

五、竞争优势

(一)细分市场与客户需求。海尔自从1999年进入美国市场后,在美国相继建立了美国总公司、设计研发中心和工厂。美国的白色家电行业里有许多著名的制造商,如通用电气,惠而浦和美泰克。因此,海尔将目标瞄准在当时利润率较低、大型生产商无兴趣涉足的小冰箱市场。美国大学生对小型冰箱的需求较大,由于宿舍寝室较小,大型冰箱不适合,因此海尔将大学生作为目标市场,根据这一市场需求情况,设计了体积小、带活动折叠面台的小冰箱,将冰箱与电脑桌合二为一,在小冰箱市场取得了竞争优势。作为海尔小冰箱的主要客户群体,这些大学生在毕业后也就成为海尔品牌忠诚度较高的客户。

海尔在低端家电行业取得一定的市场份额后,开始计划进军高端家电市场。美国高端家电市场的竞争很激烈,大型公司凭借强大的品牌主导了对开门冰箱市场。2006年,通用电器占有美国27%的市场份额;合并的惠而浦和美泰克公司占有30%~50%的市场份额。据估计,通用电器、惠而浦-美泰克、伊莱克斯占美国的冰箱市场的98%。另外,美国的大型家电市场是一个品牌敏感市场,由于冰箱是耐用的产品,消费者认为知名品牌能保证质量。然而,海尔只因小冰箱和空调而被人所知,缺乏高端市场的品牌知名度。

美国的对开门冰箱是世界上最大的市场,海尔发现当时传统的对开门冰箱销量下降,市场趋向于新设计的对开门冰箱。海尔推出了全新设计的卡萨帝法式对开门冰箱。传统的对开门冰箱是简单地由一个竖式隔断将冰箱左右隔成冷藏室与冷冻室,因此冷藏空间虽然很大但是十分狭长,大比萨必须对切后才能放得下。法式对开门冰箱上面是对开门设计的冷藏室,下面是两个大抽屉式的冷冻室。法式对开门冰箱的冷藏间十分大,直径70厘米的比萨不需分割便能放得下。在冷冻室的设计上,考虑到冷冻室日常使用频率偏低,法式对开门冰箱将冷冻室设计在冰箱下部,相较于简单地将冰箱隔为左右两半作为冷藏间与冷冻间的传统对开门冰箱来说,法式对开门冷冻室的设计减少了消费者使用时弯腰的频率;另一个优点就是冷冻室抽屉式的储藏空间便于冷冻肉类,如美国人喜爱的大火鸡能够整只完整地放入冷冻室。原来传统对开门冰箱冷冻室窄长的空间设计使得美国消费者不得不将大火鸡放到地下室的冷柜。海尔通过调研发现了对开门冰箱市场的新需求,于是结合欧美国家客户的生活习惯设计出了受市场欢迎的法式对开门冰箱,取得了竞争优势。

(二)战略定位。波特的一般性战略是关于企业在参与市场竞争时会进行的自我定位,通过定位,企业会采用一般性战略中的收益领导、成本领导和专一化战略。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生产的过程中,根据自身产品、消费者和市场的情况选择了不同类型的一般性战略。

海尔的小冰箱与法式对开门冰箱采用了不同的一般性战略。某一类型产品的市场中,由于客户经济状况、市场供给条件、生产企业等情况不同,会出现子市场。海尔的小冰箱就是采取了针对小冰箱这个子市场实行了专一化战略。由于实行广泛覆盖战略的大型国际家电生产商不能充分提供符合大学生该特定客户群体所需要的具有特别价值的产品(体积小、兼电脑桌功能),于是在该客户群体中造成了服务不充分。海尔正是发现通用电气、惠而浦等知名白色家电生产商忽略了大学生顾客群体对冰箱的体积及辅助功能的特殊需求,于是通过生产一种冰箱和电脑桌二合一的小冰箱获得了成功,获得先行者优势,并进入了美国白色家电市场。

另外,与小冰箱的专一化战略所不同的是,海尔的卡萨帝法式对开门冰箱则采取了收益优势战略,在欧美市场实施差异化战略,为消费者提供比竞争对手更多的创造价值。海尔的法式对开门冰箱对传统对开门冰箱的空间设计和使用方式进行了革命性的创新。为了克服传统对开门冰箱冷藏室与冷冻室左右竖式分列的空间设计不合理的局限,海尔提供了超大储存容积的对开门冰箱,满足了客户的需求。海尔的法式对开门冰箱技术先进、设计新颖、容积大;即使价格高,依然受消费者欢迎。它为客户提供了比竞争企业有更高消费者剩余的差异化产品,在高端冰箱市场中市场份额不断上升。

除了海尔,还有一些中国企业也采取了收益优势战略。例如,格力将自己定位为收益领导者,为客户提供低能耗、低噪音空调。在巴西,尽管产品的价格相对较高,格力仍以品质赢得了消费者的欢迎,尤其是高端客户;在东南亚的一些招标项目中,即使格力的价格较高,仍然赢过了日本产品。与此相反的是,一些中国企业,如格兰仕,则是采取成本优势战略从国际竞争中脱颖而出。

(三)技术与人力资源。在创造竞争优势上,除了创新和品牌声誉,企业要比竞争对手更快地、更有效地开发和引进新的产品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因此,技术研发和专业人才是企业有价值的资源、是企业创造和维持竞争优势的关键资源。

为了设计生产出符合美国消费者需求的本地化产品,海尔在美国设立了设计与研究中心,该中心有来自全球的,包括研发、营销和物流领域的专家和研究人员,后来受到欧美客户认同的法式对开门冰箱就是由150余名欧美设计师共同设计研发的成果。海尔的美国研发中心可以帮助海尔了解市场和客户服务,更及时准确地开发满足当地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在开发过程中,海尔首先调查分析客户的需求,然后进行产品的开发。这种以客户为导向,从客户开始创造价值的价值链是韦伯提出的“逆价值链”,这不同于价值创造从生产开始的波特价值链模型。海尔正是以这种以客户需求为向导的方式设计生产出了小冰箱和法式对开门冰箱。

六、总结

海尔在其对外直接投资中,根据自身的特点、国外市场需求、竞争情况等,选择了适合自身的战略和产品的投资目的地、进入该国家的投资方式以及战略定位。创新的产品设计与技术、专业的研发、营销人才都是海尔拥有的资源,这类资源帮助海尔创造和维持其在国际市场上竞争优势。在小冰箱市场上,海尔针对大学生特定的需求,实施专一化战略,并在小冰箱市场上取得了先行者优势。针对传统对开门冰箱的缺陷和消费者的需求,海尔采取收益优势战略,设计了高品质的法式对开门冰箱;相较于其他对开门冰箱的竞争者,海尔的产品具有更高的价格溢价。中国企业在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时,应结合自身企业的特点与当地市场的需求,制定适合的投资方式,需认识到企业所具有的资源以及如何利用这些资源为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上取得并保持竞争优势。

主要参考文献:

[1]Ministry of Commerc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2010 Statistical Bulletin of China’s Outwar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EB/OL].[2012-9-20].http:///accessory/201109/1316069658609.pdf.

[2]Navaretti,G.B.& A.J.Venables. Multinational Firms in The World Economy[M].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4.

[3]Blomstermo,A.& D.D.Sharma,“Three Decades of Research on the Internationalisation Process of Firms”[A].In Blomstermo,A.and D.D.Sharma,(eds.).Learning in the Internationalisation Process of Firms[C].Cheltenham:Edward Elgar Publishing Limited,2003.

[4]Vernon,R.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in the Product Cycle[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66.2.

[5]Dunning,J.H.Explaining Changing Patterns of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In Defense of the Eclectic Theory[J].Oxford Bulletin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80.4.

[6]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 Investment Policy Reviews China:Encouraging Responsible Business Conduct[M].Paris:OECD Publishing,2008.

海外投资的优势篇(5)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中国实施“走出去”战略以来,在开放型经济的发展进程中,上海不仅是中国吸引外资的主要地区,也是对外投资的主要地区。自从2002年《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正式签署,中国和东盟双边提出要在2010年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以来,上海明确地把东盟作为对外投资的重点地区,近年来上海对东盟的投资已进入了一个加速发展的新时期。本文结合上海企业近年对东盟投资的成功经验,探讨上海如何进一步培育对东盟投资的竞争优势。

上海对东盟投资的特点

上海政府重视加强与东盟的经贸、投资合作,通过各种渠道,借助各种平台力促上海企业到东盟寻找合适的投资项目。从2003年首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开始,上海政府就组织上海企业参展博览会,特别是在2006年的第四届博览会上,上海作为博览会“魅力之城”活动中唯一代表中国的城市,借助博览会的平台成功地向东盟展示了上海企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并促成了不少投资东盟的项目。

上海对东盟的投资涉及纺织服装、商业零售、食品加工、汽车配件、房地产、国际贸易、农业、矿业等众多领域,近年来尤其重视对东盟交通通讯、电力能源和海上运输业等基础设施开展大项目投资活动。在基础设施投资方面,上海与越南的合作较多,例如上海市与越南胡志明市的地铁建设投资项目早在2006年就进行了谈判;上海企业还获得越南广宁电厂总额近9亿美元的一期、二期项目。

上海在对东盟的投资中,重视与广西、云南等毗邻东盟国家的省区进行密切合作,意欲借助这些省区的地理位置优势更便捷地进入东盟市场。如上海与广西东兴市打造进一步拓展东盟贸易市场的物流平台,推出国际物流园、边贸市场、东兴博览会会展中心、数码港基地、自由贸易区等13个核心建设项目。

在政府推动下较早进入东盟国家投资的国有企业已经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例如,中国华源集团有限公司早在2001年就在泰国投资建设了中国工业城,其已经建成的棉纺厂、家用纺织品厂和柠檬酸厂,不仅在泰国市场上取得较好的盈利效果,而且其产品还进入欧美市场。

民营企业对东盟投资的意愿日益强烈,民营企业主要对东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积极进行实体投资,开展跨国生产,以获得产品的竞争优势。典型的如上海东方希望集团及上海华辰之星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分别在越南胡志明市的开发区投资建立饲料厂,将当地廉价的土地资源、原材料和劳动力,与企业的设备、技术和管理有效地结合起来,获得了较好的效果。

上海对东盟投资的方式更加多样化和灵活,在投资项目中的主导权和话语权提升,投资项目越来越多地得到东道国的肯定。上海对东盟的投资方式包括合作开发和加工资源、工程承包、绿地投资、跨国并购以及设立工业园区等,并且针对投资的不同产业,有选择地采用适宜的投资方式,以灵活性来保障投资项目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上海企业对外工程承包中已不再局限于分包商的角色,总承包项目越来越多,振华重工、上海电气、上海外经、上海城建、上海输变电工程公司、上海建工集团等分别获得多项境外大型工程的总承包资格。

上海对东盟投资存在的问题

上海企业对东盟服务业的投资项目偏少,与东盟国家在高新技术产业方面的投资合作程度低。上海在东盟投资涉及服务业的项目仍然局限于传统服务业中的商业零售和贸易类项目,在能创造高附加值并大大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金融、咨询、软件开发、信息通讯等新兴服务业项目上,鲜有涉足。这种投资现状说明了上海对东盟的投资仍然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还未充分意识到应该加强对新兴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在投资与合作中增强上海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上海中小企业对中国东盟双边经济合作尤其是投资方面的优惠政策和措施了解不够,存在信息不对称,从而没有充分利用好这些政策、措施。中国政府在推动中小企业到东盟国家投资方面早有优惠举措,例如2005年国家就设立了支持中国民营中小企业赴东盟投资50亿美元优惠贷款的基金支持项目,然而上海的绝大多数中小企业对此了解甚少。

除了一些双边政府支持的大项目,上海对东盟的投资项目大多金额和规模偏小,投资项目之间缺乏联系,使得投资企业难以实现规模经济、范围经济。此外,投资项目在带动国内相关产品出口、培养经营管理人才方面的作用薄弱。

上海对东盟投资竞争优势的培育

(一)加强政府引导且明确重点投资产业

东盟是上海企业“走出去”的重点地区,但目前还未能形成规模,问题主要在于上海企业投资的领域分布广泛,但重点产业不突出。中国政府鼓励企业前往东盟投资的方向,主要是重大基础设施投资和延长产业链的投资。上海的很多工程建设企业(集团)拥有配套完整、技术先进的基础设施建设设备和相应技术,在国内和国外的工程承包建设中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并且一些大型工程建设企业已经有了到东盟开展基础设施工程承包合作的成功经验和良好口碑。

因此,上海企业应在政府的引导下,积极寻求与东盟国家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大项目上的投资合作,这不仅能够取得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且使企业能在东道国更复杂的投资环境中得到锻炼,有效培育企业的项目管理人才和跨国经营人才,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在延长产业链的投资方面,上海可重点加强纺织服装、机电仪表、家用电器等成熟制造业对东盟的投资。通过这些产业可以带动国内上游产品向东盟国家的出口。此外,这些产品在东盟国家生产出来后,不仅可以开拓东盟市场,还可以开拓更广大的国际市场。

(二)政府为对外投资企业构建投资促进体系和服务机制

上海企业到东盟投资,除了企业要到东道国进行实地考察获取信息之外,政府应该为企业获取投资东道国的产业政策、投资鼓励政策、投资热点项目方面的相关信息提供权威的信息和交流的平台,以降低上海企业到东盟投资由于信息缺失而带来的风险。在企业项目的审批机制上,要革除多头审批的繁琐程序,尽快做到“一站式”审批,减轻企业的负担,使好的项目能够及时进入东道国投资。政府要重视对投资项目的监管,特别是要灵活运用监管手段甄别企业对外投资项目的业绩好坏:对于绩效好的企业,可给予其更多的优惠待遇,如直接提供外汇贷款、降低信贷利率等,通过这些鼓励性的手段使经营绩效好的企业有更多的盈余资金,为企业做大做强提供动力和保障。政府还可以根据上海地方财政状况,提高对东盟投资企业在财政和金融方面的鼓励程度,尤其对符合国家鼓励投资方向和有潜力的好项目要全力以赴支持,做到支持一个,成功一个。政府还应充分利用多双边经贸联系机制和磋商机制,宣传、推介上海企业,推动落实合作项目。此外,作为发展中地区,东盟国家的投资风险较大,上海政府要充分利用国际、国内和上海地区投资保险机构的作用,为企业投资尽快建立完善的海外投资保险体系。

(三)企业应明确自身定位以适应东盟国家细化的市场需求

边际产业转移理论、小规模技术理论、技术地方化理论、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理论在解释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路径和产业选择方面有着很好的逻辑,这些投资理论也突出说明了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要获得成功,在选择合适的东道国和合适的产业、恰当的投资项目上是很重要的。与进入东盟国家投资的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相比,上海对东盟投资的企业在跨国经营和投资战略上经验不足。但是,上海企业在纺织服装、家电制造、机电仪表等制造业上的技术优势恰恰更适应东盟国家的小规模市场这一特定环境。东盟国家对这些产品的市场需求细化程度高,而且需求富于动态变化,这就更需要上海企业密切关注东盟国家市场不同的产品需求,明确自身的定位,着力发挥上海企业在加工制造业上的技术优势,在具有区位优势的东盟国家设厂投资,建立生产基地,开拓东盟的市场。

(四)企业投资应具有前瞻性以找准商机

东盟十国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上海经济发展水平高于东盟第二梯队的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尼,对它们的制造业投资有比较竞争优势;上海经济发展水平远高于东盟第三梯队的越南、柬埔寨、缅甸、老挝,对这些国家的制造业、农业、能源、资源、基础设施进行投资商机广泛;对于经济已经达到发达国家水平的新加坡,上海可着重开展技术寻求型的投资,努力在新兴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上与新加坡达成一些有影响力的投资合作项目;对于富裕的文莱,上海服务型企业可以开发劳务输出型投资项目。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越南作为东盟国家中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其在纺织服装、电力能源开发、港口设施建设乃至医药、医疗器械业上的投资机会都很多。上海企业在这些产业上具有竞争优势,并且中国对越南投资的项目已较多,中国企业在对越南投资的过程中已初步构筑起一个商业网络。因此,上海企业应尤其着重考察越南的投资机会,加大与越南在纺织服装、电力能源开发、港口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投资合作力度。

(五)加强与国内其他省区的合作投资以促进工业园投资形式发展

上海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上海企业的竞争力也是国内企业竞争力较强的,但是在开展与东盟的投资合作项目方面,与更早就进入东盟进行投资的云南、广西、四川的企业相比,上海企业对东盟国家投资环境的适应性不强。此外,剖析近年来上海对东盟投资的企业结构,不难发现民营企业渐成投资的主力军,而其中有一半项目是外省市(主要是长三角省市)民营企业通过上海开展的对外投资项目。综合这两种情况分析,要培育上海对东盟投资的竞争优势,就要加强其与国内其他省区的投资合作。

从培养竞争优势的长远目标来看,上海应高度重视在东盟国家建设工业园的投资形式。工业园投资项目的资金耗费巨大,风险也更大,但投资项目一旦成功,不仅给企业带来了可观的利润回报,也使企业在东道国的融资能力和再投资能力大大提高,为企业在东道国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更重要的是,工业园项目的成功可以延长投资的产业链,为更多缺乏独立投资能力又有投资意向的企业提供一个进入东盟市场的基地,构筑上海企业在东盟投资的整体竞争优势。

海外投资的优势篇(6)

一、湖南企业海外投资竞争优势评价指标构建

根据对湖南企业宏观与微观竞争优势的分析,本文建立了湖南企业海外投资竞争优势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将湖南企业海外投资优势具体分为两个一级指标、九个二级指标。第一个一级指标为湖南宏观竞争优势,其体现为文化与区位优势、产业结构优势、人力资源的优势、资金融通优势、宣传媒介优势、政府支持等六个二级指标。第二个一级指标为湖南企业微观竞争优势,则其主要表现为较高的企业家素质、装备制造业较发达、境外投资形式多样化等三个二级指标。

二、湖南企业海外投资的宏观竞争优势

1、文化与区位优势。湖南历史悠久、文化深厚。古属楚国,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设“黔中郡”、“长沙郡”,唐朝设“湖南观察使”衙署,宋朝设“湖南路”,元、明朝设“湖广行省”,清朝设“湖南省”,名称及疆域至今未变。悠久的历史造就了灿烂的文化。历史上湖南文化的代表――湖湘文化,具有忧国忧民、实事求是、通变求新、敢为人先的优秀精神和独特魅力,在全国已经产生了重大影响,并形成了独具特色和优势显著的湖南文化产业。有着长久影响力的湖南历史名人与博大精深的湘楚文化紧密联系,已构筑了湖南特有的文化现象。湖南企业充分融合源远流长的湖湘文化,给其海外发展注入了文化的灵魂。

一个地区有无区位优势很大程度上反映在其交通便利程度上,区位优势常成为某地区企业海外发展的先天优势。湖南地处中国腹地,北靠长江,与湖北隔江相望,属长江中下游开放开发带;南临广东、广西,紧靠沿海开放带和港澳地区,直通货柜车当天可达香港;东接江西,西连重庆、贵州,是南中国沿海开放带和长江流域开放带两大经济地域的连接带。境内有京广、湘黔、浙赣、枝柳等8条铁路干线,里程3100公里;有内河航道285条1.14万公里,已开通至日本、韩国的国际直达运输航线和至南京港外贸运输支线班轮。有国道7条、省道70条,公路有8.8万多公里,其中有15条高速公路共1765公里,“十一五”末将达到3500公里。拥有长沙、张家界两个国际机场和常德、永州、怀化3个支线机场,可直达香港、澳门、曼谷、首尔和国内60多个城市,构成了水陆空互相衔接、纵横交错、通江达海的综合性立体运输网络。

2、产业结构优势。体现一省企业海外投资优势的一个重要指标在于其所依托的产业优势。在湖南海外投资的企业中,颇具规模和影响力的企业无一不是与其产业优势息息相关的。湖南产业基础较好,工业门类齐全,基本形成了十大优势产业集群和包括烟草产业群、长沙工程机械产业群、浏阳的生物医药产业群、岳麓山大学科技园、长沙新材料基地、株洲留学生创业园等在内77个初具规模、各具特色的工业园区,工程机械、钢铁有色、电力机车、卷烟制造等行业已形成一定的规模和竞争优势,食品加工、石油化工、建筑材料、造纸工业等行业具有较好的基础,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等行业已形成良好的发展态势,全省有近30种工业产品产量居全国前10位。服务业发展势头强劲,商贸、物流、通信、广播影视、动漫卡通、出版、旅游等产业快速崛起,“出版湘军”、“电视湘军”、“体育湘军”、“娱乐湘军”、“动漫湘军”享誉海内外。另外,湖南高新技术产业优势明显,尤其在软件、生物医药、先进电池材料等领域独具特色,拥有中部地区惟一的部级软件产业基地、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等。

在产业发展方面,湖南产业的特色主要体现在湖南文化产业的“个性”、湖南农业的“个性”、湖南制造业的“个性”以及湖南高新技术产业的个性。湖南文化产业的“个性”主要体现在广电、出版、报业、娱乐四大核心优势文化产业上,形成了有产业规模、有市场主体、有文化品牌与人才队伍的支柱性行业或产品。湖南农业的“个性”主要体现在科技优势、种苗优势、资源优势、绿色优势等方面。湖南制造业的“个性”首先体现为实力的优势。《中国1000制造商》排行榜上,中部地区共有125家企业入围,湖南省共有33家企业入围,占总数的31.3%,居中部之首。近年来,长沙已涌现了一大批制造业骨干企业,如中联、LG、远大、三一重工、长丰等组成的标志性工业企业。同时,未来五年,湖南将着力培育四大优势产业集群,即现代工程机械产业集群、汽车产业集群、轨道交通设备产业集群和输变电设备产业集群。在高新技术产业“个性”方面,湖南具有较强科教实力优势,如自主研发了银河计算机、杂交水稻、碳复合材料等等。

3、资源优势。在农业方面,湖南农业产业化经营经过多年的努力,逐渐形成了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化的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农业产业化经营渐成气候。湘东、湘中重点发展了蔬菜、时鲜瓜果、花卉苗木、畜禽产品和水产品的生产和加工;湘北突出“湖”字特色,重点发展了稻米、优质棉花、油菜、水果、蔬菜和特种水产、水禽养殖;湘南利用“天然温室”优势,重点发展了蔬菜、时鲜瓜果、油茶、烤烟、养殖等名特优农产品生产和加工;湘西突出“山”字特色,重点发展了草食畜禽产品、优质水果、优质名茶、反季节蔬菜、药材等。洞庭湖区结合退田还湖工程、防护林工程等项目建设,实施湖洲造林,加快杨树产业发展,大力发展林纸产业。各林区市县,大力发展竹、木地板、胶合板、纤维板等林产工业。大中城市郊区还重点发展了观赏农业、休闲农业与设施农业。蔬菜、水果、花卉苗木、药材、草食牲畜和特种水产等种养业的区域化、特色化经营特征越来越明显,使得农产品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农产品基地建设也由过去的“一村一品”,逐步转向按气候资源条件、按区域、流域连片发展,

在矿产资源开发方面,湖南省矿产资源丰富,是著名的有色金属之乡,其中锑、锰等矿藏资源居国家前列。湖南已发现各类矿产141种,占全国已发现矿种的70.18%,已探明储量的矿种101种, 占全国已发现矿种的71.63%。湖南省保有储量总量居全国较前位次,全省共有57种矿的保有储量总量居全国前十位,34种矿产的保有储量居前五位。重要矿产中,钨、普通萤石、海泡石粘土、隐品质石墨等居全国之首,钴、钒、锑、重晶石等居全国第二,金刚石位居第三,铅、锌、铌钽分别居四、五、六位。

近几年,在教育、基础科学研究和人力资源方面,湖南的科技成果不断涌现,重大科技专项和科技攻关取得了新的突破。全省有县及县级以上独立研究与开发机构308个。拥有部级重点实验室3家,部级重点实验室7家,省级重点实验室29家,国家(部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7家。普通高等教育规模继续扩大,教育质量不断提高。湖南现有普通高校数、在校大学生数和研究生数均列中部第二,在湘院士45人,排全国第八位。湖南企业在海外投资中可以充分利用本土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优势,进一步提升自身竞争能力。

4、资金融通优势。公司的海外投资需要高资金融通水平作为支持。事实证明,资金融通能力比较好的地区企业对外发展具有明显的优势。为支持企业发展,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湖南省已经采取了多项措施。例如湖南省中小企业占全省工业企业的99%。为解决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的贷款难问题,2009年4月底,湖南省多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若干意见》,研究制定了18条支持中小企业融资重要举措。2009年省财政专项调度、使用期限为两年的支持市州建立健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14亿元资金,省财政已全部拨付到市州。各担保公司积极响应,纷纷出台了降低担保费用政策,以减轻中小企业融资负担。

另外,湖南省建行、农行、中行等国有商业银行下放贷款权限、减少审批层级。省工行还成立小企业金融业务中心,对小企业贷款独立核算,独立审批,单独考核。城市商业银行、农信社等地方性法人金融机构加快金融创新,与中小企业更好地对接。长沙银行推出的产业链系列融资产品已达到20项。省农信社系统以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中小企业为服务对象,大力推广农村商户联保贷款和最高额循环抵押贷款两个品种,各地贷款均有增加。攸县农信社推出的商户循环贷款,已发放信贷资金2130万元,惠及涉农中小企业300余家。可见,湖南省企业融资机制已经基本建立起来,湖南企业海外投资的资金压力进一步得到缓和。

5、宣传媒介优势。湖南在文化产业方面的巨大优势、出色的传媒和信息传播可以有效促进湖南企业在海外的发展,成为湖南企业海外宣传的强劲后盾。近年来湖南基本确立了以广电、出版为龙头的文化产业发展主体框架,并初步形成了包括出版、广播影视、报刊、文娱演艺、动漫、网络、文博等在内的产业发展体系,为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文化产业的从业人员达82.81万人。湖南文化产业竞争力在全国的影响不断扩大。据全国第一次经济普查的结果,湖南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连续三年保持第一。

湖南媒体机构从间接参与到直接操办展览项目(或经营场馆),既拓展了传统媒体业务,创造了新的增长点,也利用媒体在策划、宣传等方面的优势推动了湖南展览业的快速发展,而湖南展览业的发展又为湖南企业“走出去”提供了良好的平台。2008年在湖南长沙举办的国际种业博览会和糖酒会,对湖南企业建立品牌形象,实施“走出去”战略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6、政府支持优势。政府的重视为湖南企业海外投资提供了历史性机遇。2004年,湖南省政府出台了《境外投资资助资金管理办法》。2005年,省政府批准设立了400万元的“湖南对外经济合作专项资金”,主要向境外投资企业提供贴息贷款以及进行劳务输出中介抵押金等方面的支持,尤其是对境外资源性开发项目给予重点扶持。此外,企业“走出去”的审批手续也日益简化、便利。

三、湖南企业海外投资的微观竞争优势

1、企业家队伍整体素质较高。改革开放以来,湖南企业家队伍构成不断优化,职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有关调查数据显示,湖南省企业负责人的教育程度比较高。湖南省企业负责人研究生以上的占到11.4%,大学本科占到32.4%,即使是高中及以下水平的经营者也是各类职业资格证书、职称的拥有者,以经济师为常见。从地区的分布来看,长株潭等企业众多、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相对来讲经营者的受教育程度较湘西等经济不发达的地区高,仅长株潭企业负责人中研究生以上学历者占有21.3%的比例。

2、装备制造业发达。在湖南省的制造业门类中,装备制造业成长最快,成为湖南制造业中的亮点。在装备制造业内,目前已形成了工程机械、汽车和电工电器“三驾马车” 并驾齐驱的局面。在这“三驾马车” 中,工程机械是成长最好,也是最有发展潜力的行业。自2000年上市以来,综合经济效益一直排在全国1000多家上市公司的前10位;三一重工也于2002年7月上市,赢利能力排全国工程机械行业第一。湖南汽车工业占全国的比重不大,但有自己的特色,长丰集团是我国高档越野车的龙头企业,2007年实现销售收入55亿元、利税10.5亿元、利润2.48亿元,较上年同比分别增长14%、2.1倍和4.7倍。零部件龙头企业湘火炬,近年加快资本扩张,成功进入整车市场。轿车方面有浙江民营资本进入(江南);农用车方面有北汽福田进入(福田长汽);客车方面有“美的”进入(三湘客车);中兴汽车有安徽凯马进入(湖南重汽)。另有浙江民营资本、北汽福田、美的、安徽凯马等外来资本给湖南汽车工业注入新活力。依据迈克尔・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企业组织方式、管理方式、竞争方式都取决于所在地的环境与历史,另外当地若有很强的竞争对手,也会刺激企业不断地提升与改进,所以湖南大批实力强劲企业的成长和发展,对湖南本土企业保持海外投资的优势非常重要。湖南企业通过与国外企业开放学习、信息共享、创意共生,形成对机会与挑战灵活反应的创业氛围,增强了竞争优势。

3、境外投资形式多样化。从投资的形式看,从境外带料加工到境外投资设厂,从建立网络销售到建立研发中心,湖南省投资形式多样化有了突破性的进展。湖南企业境外投资方式主要采取两种常见方式:独资和合资。随着境外投资的不断发展,湖南企业境外直接投资形式发生了重要变化。其一,改变了长期以来遵循的“新建投资”模式,加大了购并投资、增资扩股或独资取代合资,同时还采取战略联盟的形式开拓国际市场,如三一重工、有色集团已与国外多家公司联合投资或上市。其二,从单个项目投资转向产业链投资。如三一重工集团、有色集团在海外市场,不仅建立加工企业,还从事销售和售后服务,覆盖生产加工、进出口、转口、销售等各环节的一体化产业链。其三,投资模式呈现多元化:境外注册经营贸易,比如三一重工、中天集团、电广传媒等在“走出去”开始阶段都是采取境外注册经营贸易开始;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进行加工制造,如神州龙在阿尔及利亚设厂从事服装的加工制造;在海外设立研发中心,如隆平高科在菲律宾设立研究开发中心、三一重工在美国设立研究开发中心;建立生产基地,如三一重工在美国、巴西、哈萨克斯坦等国家建立加工基地,湖南有色到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地收购矿山,进行资源开采等;海外上市,如有色集团与国外企业合作在香港、澳大利亚上市、中天集团以子公司中国农机在新加坡上市。

境外投资形式多样化促使湖南企业境外投资规模进一步加大,竞争能力进一步增强。截至2007年,湖南省累计境外企业151家,合同金额73483.93万美元,中方合同投资47013.596万美元。其中2006年新增38个,2007年新增51个,合计占总数的60%;2006年和2007年合同投资额分别为29000万美元、30414.48万美元,合计占总数的81%。2007年,湖南境外直接投资总额占全国的6.45%,居全国第六,居中部地区六省首位,占中部六省境外直接投资总额的67.4%。2007年,湖南境外直接投资单个企业投资平均规模573.3万美元,比上年度增长160.5%。

四、结语

“走出去”是培育和壮大湖南省企业的必由之路。要在21世纪全球经济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必须成功地进行跨国经营。因此,湖南省须积极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山去”, 引导各类有实力的企业在境外科技资源密集的地区设立研发中心,鼓励在欧美发达国家兼并收购研发型企业,提高跨国企业的经营质量和产品档次;充分利用湖南跨国企业的竞争优势,提升湖南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层次和水平,使湖南跨国企业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得到迅速的发展。

(注:本文系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2008―2009年度立项课题《湖南企业跨国投资的竞争优势与主体风险》(0803041B)的部分成果。)

【参考文献】

[1] 王娜玲:湖南企业家队伍现状研究[J].经济师,2008(10).

海外投资的优势篇(7)

2.投资主体.就境内投资主体的所有制性质而言,我国境外投资正从单一的国有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向多种所有制经济主体对外直接投资转变。但大型国有企业在投资中仍占据主导地位。就境内投资主体的行业分布来看,从初期以国有外贸商业公司和工贸公司为主,转变为目前以制造业、批发零售业为主的结构。这些行业是中国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比较优势的主要行业,自然也成为中资公司海外投资的主要组成部分。

3.投资方式.从海外投资企业的股权结构看,我国海外非贸易性企业,采用合资方式的企业约占80%左右,独资的中国企业相应还相对较少。目前,虽然新建投资还占有相当比重,但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采取跨国并购及股权置换等方式对外投资。在国外设立高新技术研发中心已成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新亮点。

4.投资地域.一方面,中国对外投资从20世纪80年代集中于美欧日、中国的港澳等少数发达国家或地区,发展到周边国家和亚非拉等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呈现出多元化发展格局。但是从另一方面,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存量分布看,高度集中在亚洲国家和地区,我国的港澳地区仍是投资的热点,但对亚洲的投资比重出现明显下降,而其他地区的投资有所上升。

5.投资行业.我国的投资领域不断拓宽,由初期的进出口贸易、航运和餐饮等少数领域拓展到加工制造、资源利用、工程承包、农业合作和研究开发等国家鼓励的领域。就我过对外投资的存量来看,集中分布在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采矿业;制造业。从近期的发展态势看,采矿业、商务服务业和制造业是我国对外投资的热点行业.

二、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模式分析

1.建立海外营销投资模式,建立自己的国际营销渠道,有单一的国内市场走向全球性市场,如我国的三九集团.

2.境外加工贸易投资模式,直接在境外设厂,带动和扩大国内设备技术.原材料.零配件出口,如华源集团.

3.海外创立自主品牌投资模式,如海尔集团,由中国名牌成为世界名牌.

4.海外并购资产-品牌,通过并购国外知名品牌,借助其品牌影响力开拓当地市场的海外投资模式.例如我国的TCL.

5.海外品牌输出投资模式,指我国那些具有得天独厚的品牌优势企业,例如,北京同仁堂,品牌誉满海内外,商标已受到国际组织的保护.

6.国家战略主导投资模式,指我国一些大型能源企业开展海外投资主要是政府的推动,注重的是国家的宏观利益,例如,我国三大石油巨头即中石化、中石油和中海油,这是解决能源瓶颈的重要问题。

7.海外研发投资模式,指我国一些高科技企业而非传统的制造企业或资源开发企业通过建立海外研发中心,利用海外研发资源,使研发国际化具有居国际先进水平的知识产权,例如我国的华为集团。

截止2002年9月,中国对外投资企业已达到6800多家,投资范围扩大到160个国家和地区,协议投资总额165亿美元。其中,中方企业投资91亿美元,主要是对我国港澳地区和美国。其次是东南亚地区,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组织的预测,到2005年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将达到一年40亿美元。主要是在确保能源及家电行业的对外投资。就世界对外直接投资的流向而言,1999年全球FDI流出流量8000亿美元,其中6360亿美元流入发达国家,约占世界FDI总流量的75%,2080亿美元流入发展中国家,只占FDI总流量24%.国际直接投资趋向于流向经济规模大、增长速度快、产权明晰、金融管制松、企业运行状况良好、市场准入限制小的国家和地区。

由于中国主要的优势是劳动力资源,且政治稳定,工业基础较好,国家外汇储备充足,政策性限制逐渐减少。格兰仕、德隆等企业坚持国内生产、国外销售,充分发挥中国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的优势,通过国际间的商业运作,将过剩的劳动力转化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进而转化产业优势,提升国家的竞争优势。福耀和万向的选择除了利用劳动力优势外,更重要的原因就是部分国家的“反倾销”,及一些国家设置了较高的贸易壁垒,这种模式不但加大了国外市场开发力度,而且可以避免壁垒,不受反倾销法的限制,减少征税风险。而海尔的自建营销体系模式就是坚持“世界品牌战略”,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市场竞争力的焦点就是以品牌为核心的企业形象的竞争,含品牌知名度、品牌美誉度、国际化的形象及包装等,在经营自有国际品牌的同时,利润也随之而来。

中国的企业除了要了解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充分利用优势产品,如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加大对外直接投资的力度,建立国际化生产网络,还要规避各种风险,选择本论文由整理提供

适当的时机,积极参与到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

三、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选择方向及原则

从目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向来看,企业投资的金额不大,范围却过于广泛,平均每个国家只有几千万美元的投资。与中国的总体经济发展规模不相称。特性是不同发展阶段的并存性、技术结构的多层次性、投资主体的多元性以及投资空间的全方位性,这就使得投资的区位选择获得了广阔的空间。随着海外投资规模的加大,投资主体将逐步由国有企业转变为私有企业主导的对外直接投资。(战略资源性和政策性投资除外)投资的风险控制及如何采取有效措施降低风险概率和风险损失,成为对外投资企业的首要课题。中国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应遵循下列原则:避免盲目投资,选择投资有比较优势的国家和地区;选择产品导入型,市场发展潜力大的国家和地区;依据不同行业的性质和进入国家的政策导向,确定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在其他条件相同时,采取由近及远的策略,优先考虑周边国家;充分考虑企业自身的优势要素和核心竞争力及发展阶段,坚持一元化发展和横向发展,对多元化发展要慎重;出资方式尽量灵活,多筹集国际金融货币市场资金,选择理想的投资伙伴,采用合资企业的方式;注意知识产权的保护,专利及商标的使用,维持自有的技术优势;实现经营管理当地化,真正融入被投资国的经济运行体系中。

鉴于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资产规模小,技术含量低,国际投资经验少,我国政府虽然制定了一系列优惠和保护政策,为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但是,还是存在诸如多头审批管理问题,管理政策导向不明,对外投资项目审批繁琐,缺乏有效的对外投资监管、制约体系,导致在一些热点市场上出现某些国内企业无序竞争,信息咨询服务欠缺,境外逃资增多等问题,到目前为至,中国还未明确跨国投资经营的整体战略、行业规划、产业倾斜政策、投资行业导向。直接投资的流入量和流出量呈现极不对称性,比例为1∶0.0597,而发达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和对外直接投资的国际比较状况为:1∶1.55,发展中国家平均是1∶0.206,导致我国宏观经济内外不均衡发展,使经济增长失去强大的拉动力。因此,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管理体制应以项目审批为主要手段的微观管理方式改为以管理对外直接投资活动为主;由直接的管理逐步过渡到间接的监控、监测,最终形成以企业为投资主体,中介结构为服务导向,政府宏观监控的管理体系。

四、企业对外投资的风险防范

大力提升中国跨国直接投资主体的垄断优势。如技术垄断优势、产品差异优势、品牌及营销优势、产品成本和价格优势、管理优势、规模优势等。提高跨国企业的风险管理水平尤其是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提升跨国企业人力资源的素质。调整优化对外投资的产业结构、市场结构、企业组织方式。拓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融资渠道。(国内、东道国、国际三种筹资渠道)。中国的经济增长,既要吸引大量的外国直接投资,又要扩大对外直接投资,这是经济国际化发展的需要,也是提升中国国际竞争力必要的战略举措。

五、企业对外投资的企业战略

1.巩固的国内市场是国际化战略的基础。中国的国内市场是世界上最大的潜在市场,对选择跨国经营的国内企业来说,如何巩固国内市场份额是个重要的问题。

2.制定明确科学的国际化发展战略。强调跨国经营与企业整体发展战略相协调,把国际化发展与企业的整体发展战略结合,企业的每项投资和经营必须服从整体。

3.在海外投资项目选择上,要合理取舍产业链条,确定经营方向,从资源重组角度出发,以降低成本为基点,开拓海外市场或寻求海外资源和技术,将资源开发、技术开发、耗能高的生产环节和销售环节转向境外相关地区。

4.着力完善跨国经营管理制度。跨国经营的战略管理和控制制度,是实现企业全球化资源优化配置的关键。

5.加强成本管理和战略控制

6.高度警惕和防范跨国经营可能遭遇的各类风险,建立风险评估和风险防范

预案,通过快速反应机制,应对风险的发生并降低风险带来的损失。

7.企业对外投资离不开充沛的资金来源。

结论:中国对外投资自改革开放以来发展迅速,虽然总体规模尚小,但呈现出投资主体多元化发展,地区分布逐步扩大,行业流向重点突出,经营层次逐步提高的良性发展格局。合理的战略安排能促进中国企业更有效率的进行对外投资,这包括对外投资产业、区域和方式的选择,政府的服务和促进措施能够为企业对外投资创造良好的制度条件。

参考文献:

1.綦建红。国际投资学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车耳。投资西方[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

3.罗华兵,何永利。中国企业公民海外投资指南[M].北京:中国海关出版社,2003

4.钟朋荣。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五种模式比较[J].2003

海外投资的优势篇(8)

一、湖南企业海外投资竞争优势评价指标构建

根据对湖南企业宏观与微观竞争优势的分析,本文建立了湖南企业海外投资竞争优势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将湖南企业海外投资优势具体分为两个一级指标、九个二级指标。第一个一级指标为湖南宏观竞争优势,其体现为文化与区位优势、产业结构优势、人力资源的优势、资金融通优势、宣传媒介优势、政府支持等六个二级指标。第二个一级指标为湖南企业微观竞争优势,则其主要表现为较高的企业家素质、装备制造业较发达、境外投资形式多样化等三个二级指标。

二、湖南企业海外投资的宏观竞争优势

1、文化与区位优势。湖南历史悠久、文化深厚。古属楚国,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设“黔中郡”、“长沙郡”,唐朝设“湖南观察使”衙署,宋朝设“湖南路”,元、明朝设“湖广行省”,清朝设“湖南省”,名称及疆域至今未变。悠久的历史造就了灿烂的文化。历史上湖南文化的代表——湖湘文化,具有忧国忧民、实事求是、通变求新、敢为人先的优秀精神和独特魅力,在全国已经产生了重大影响,并形成了独具特色和优势显著的湖南文化产业。有着长久影响力的湖南历史名人与博大精深的湘楚文化紧密联系,已构筑了湖南特有的文化现象。湖南企业充分融合源远流长的湖湘文化,给其海外发展注入了文化的灵魂。

一个地区有无区位优势很大程度上反映在其交通便利程度上,区位优势常成为某地区企业海外发展的先天优势。湖南地处中国腹地,北靠长江,与湖北隔江相望,属长江中下游开放开发带;南临广东、广西,紧靠沿海开放带和港澳地区,直通货柜车当天可达香港;东接江西,西连重庆、贵州,是南中国沿海开放带和长江流域开放带两大经济地域的连接带。境内有京广、湘黔、浙赣、枝柳等8条铁路干线,里程3100公里;有内河航道285条1.14万公里,已开通至日本、韩国的国际直达运输航线和至南京港外贸运输支线班轮。有国道7条、省道70条,公路有8.8万多公里,其中有15条高速公路共1765公里,“十一五”末将达到3500公里。拥有长沙、张家界两个国际机场和常德、永州、怀化3个支线机场,可直达香港、澳门、曼谷、首尔和国内60多个城市,构成了水陆空互相衔接、纵横交错、通江达海的综合性立体运输网络。

2、产业结构优势。体现一省企业海外投资优势的一个重要指标在于其所依托的产业优势。在湖南海外投资的企业中,颇具规模和影响力的企业无一不是与其产业优势息息相关的。湖南产业基础较好,工业门类齐全,基本形成了十大优势产业集群和包括烟草产业群、长沙工程机械产业群、浏阳的生物医药产业群、岳麓山大学科技园、长沙新材料基地、株洲留学生创业园等在内77个初具规模、各具特色的工业园区,工程机械、钢铁有色、电力机车、卷烟制造等行业已形成一定的规模和竞争优势,食品加工、石油化工、建筑材料、造纸工业等行业具有较好的基础,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等行业已形成良好的发展态势,全省有近30种工业产品产量居全国前10位。服务业发展势头强劲,商贸、物流、通信、广播影视、动漫卡通、出版、旅游等产业快速崛起,“出版湘军”、“电视湘军”、“体育湘军”、“娱乐湘军”、“动漫湘军”享誉海内外。另外,湖南高新技术产业优势明显,尤其在软件、生物医药、先进电池材料等领域独具特色,拥有中部地区惟一的部级软件产业基地、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等。

在产业发展方面,湖南产业的特色主要体现在湖南文化产业的“个性”、湖南农业的“个性”、湖南制造业的“个性”以及湖南高新技术产业的个性。湖南文化产业的“个性”主要体现在广电、出版、报业、娱乐四大核心优势文化产业上,形成了有产业规模、有市场主体、有文化品牌与人才队伍的支柱性行业或产品。湖南农业的“个性”主要体现在科技优势、种苗优势、资源优势、绿色优势等方面。湖南制造业的“个性”首先体现为实力的优势。《中国1000制造商》排行榜上,中部地区共有125家企业入围,湖南省共有33家企业入围,占总数的31.3%,居中部之首。近年来,长沙已涌现了一大批制造业骨干企业,如中联、LG、远大、三一重工、长丰等组成的标志性工业企业。同时,未来五年,湖南将着力培育四大优势产业集群,即现代工程机械产业集群、汽车产业集群、轨道交通设备产业集群和输变电设备产业集群。在高新技术产业“个性”方面,湖南具有较强科教实力优势,如自主研发了银河计算机、杂交水稻、碳复合材料等等。

3、资源优势。在农业方面,湖南农业产业化经营经过多年的努力,逐渐形成了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化的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农业产业化经营渐成气候。湘东、湘中重点发展了蔬菜、时鲜瓜果、花卉苗木、畜禽产品和水产品的生产和加工;湘北突出“湖”字特色,重点发展了稻米、优质棉花、油菜、水果、蔬菜和特种水产、水禽养殖;湘南利用“天然温室”优势,重点发展了蔬菜、时鲜瓜果、油茶、烤烟、养殖等名特优农产品生产和加工;湘西突出“山”字特色,重点发展了草食畜禽产品、优质水果、优质名茶、反季节蔬菜、药材等。洞庭湖区结合退田还湖工程、防护林工程等项目建设,实施湖洲造林,加快杨树产业发展,大力发展林纸产业。各林区市县,大力发展竹、木地板、胶合板、纤维板等林产工业。大中城市郊区还重点发展了观赏农业、休闲农业与设施农业。蔬菜、水果、花卉苗木、药材、草食牲畜和特种水产等种养业的区域化、特色化经营特征越来越明显,使得农产品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农产品基地建设也由过去的“一村一品”,逐步转向按气候资源条件、按区域、流域连片发展,在矿产资源开发方面,湖南省矿产资源丰富,是著名的有色金属之乡,其中锑、锰等矿藏资源居国家前列。湖南已发现各类矿产141种,占全国已发现矿种的70.18%,已探明储量的矿种101种,占全国已发现矿种的71.63%。湖南省保有储量总量居全国较前位次,全省共有57种矿的保有储量总量居全国前十位,34种矿产的保有储量居前五位。重要矿产中,钨、普通萤石、海泡石粘土、隐品质石墨等居全国之首,钴、钒、锑、重晶石等居全国第二,金刚石位居第三,铅、锌、铌钽分别居四、五、六位。

近几年,在教育、基础科学研究和人力资源方面,湖南的科技成果不断涌现,重大科技专项和科技攻关取得了新的突破。全省有县及县级以上独立研究与开发机构308个。拥有部级重点实验室3家,部级重点实验室7家,省级重点实验室29家,国家(部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7家。普通高等教育规模继续扩大,教育质量不断提高。湖南现有普通高校数、在校大学生数和研究生数均列中部第二,在湘院士45人,排全国第八位。湖南企业在海外投资中可以充分利用本土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优势,进一步提升自身竞争能力。

4、资金融通优势。公司的海外投资需要高资金融通水平作为支持。事实证明,资金融通能力比较好的地区企业对外发展具有明显的优势。为支持企业发展,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湖南省已经采取了多项措施。例如湖南省中小企业占全省工业企业的99%。为解决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的贷款难问题,2009年4月底,湖南省多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若干意见》,研究制定了18条支持中小企业融资重要举措。2009年省财政专项调度、使用期限为两年的支持市州建立健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14亿元资金,省财政已全部拨付到市州。各担保公司积极响应,纷纷出台了降低担保费用政策,以减轻中小企业融资负担。

另外,湖南省建行、农行、中行等国有商业银行下放贷款权限、减少审批层级。省工行还成立小企业金融业务中心,对小企业贷款独立核算,独立审批,单独考核。城市商业银行、农信社等地方性法人金融机构加快金融创新,与中小企业更好地对接。长沙银行推出的产业链系列融资产品已达到20项。省农信社系统以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中小企业为服务对象,大力推广农村商户联保贷款和最高额循环抵押贷款两个品种,各地贷款均有增加。攸县农信社推出的商户循环贷款,已发放信贷资金2130万元,惠及涉农中小企业300余家。可见,湖南省企业融资机制已经基本建立起来,湖南企业海外投资的资金压力进一步得到缓和。

5、宣传媒介优势。湖南在文化产业方面的巨大优势、出色的传媒和信息传播可以有效促进湖南企业在海外的发展,成为湖南企业海外宣传的强劲后盾。近年来湖南基本确立了以广电、出版为龙头的文化产业发展主体框架,并初步形成了包括出版、广播影视、报刊、文娱演艺、动漫、网络、文博等在内的产业发展体系,为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文化产业的从业人员达82.81万人。湖南文化产业竞争力在全国的影响不断扩大。据全国第一次经济普查的结果,湖南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连续三年保持第一。

湖南媒体机构从间接参与到直接操办展览项目(或经营场馆),既拓展了传统媒体业务,创造了新的增长点,也利用媒体在策划、宣传等方面的优势推动了湖南展览业的快速发展,而湖南展览业的发展又为湖南企业“走出去”提供了良好的平台。2008年在湖南长沙举办的国际种业博览会和糖酒会,对湖南企业建立品牌形象,实施“走出去”战略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6、政府支持优势。政府的重视为湖南企业海外投资提供了历史性机遇。2004年,湖南省政府出台了《境外投资资助资金管理办法》。2005年,省政府批准设立了400万元的“湖南对外经济合作专项资金”,主要向境外投资企业提供贴息贷款以及进行劳务输出中介抵押金等方面的支持,尤其是对境外资源性开发项目给予重点扶持。此外,企业“走出去”的审批手续也日益简化、便利。

三、湖南企业海外投资的微观竞争优势

1、企业家队伍整体素质较高。改革开放以来,湖南企业家队伍构成不断优化,职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有关调查数据显示,湖南省企业负责人的教育程度比较高。湖南省企业负责人研究生以上的占到11.4%,大学本科占到32.4%,即使是高中及以下水平的经营者也是各类职业资格证书、职称的拥有者,以经济师为常见。从地区的分布来看,长株潭等企业众多、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相对来讲经营者的受教育程度较湘西等经济不发达的地区高,仅长株潭企业负责人中研究生以上学历者占有21.3%的比例。

2、装备制造业发达。在湖南省的制造业门类中,装备制造业成长最快,成为湖南制造业中的亮点。在装备制造业内,目前已形成了工程机械、汽车和电工电器“三驾马车”并驾齐驱的局面。在这“三驾马车”中,工程机械是成长最好,也是最有发展潜力的行业。自2000年上市以来,综合经济效益一直排在全国1000多家上市公司的前10位;三一重工也于2002年7月上市,赢利能力排全国工程机械行业第一。湖南汽车工业占全国的比重不大,但有自己的特色,长丰集团是我国高档越野车的龙头企业,2007年实现销售收入55亿元、利税10.5亿元、利润2.48亿元,较上年同比分别增长14%、2.1倍和4.7倍。零部件龙头企业湘火炬,近年加快资本扩张,成功进入整车市场。轿车方面有浙江民营资本进入(江南);农用车方面有北汽福田进入(福田长汽);客车方面有“美的”进入(三湘客车);中兴汽车有安徽凯马进入(湖南重汽)。另有浙江民营资本、北汽福田、美的、安徽凯马等外来资本给湖南汽车工业注入新活力。依据迈克尔?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企业组织方式、管理方式、竞争方式都取决于所在地的环境与历史,另外当地若有很强的竞争对手,也会刺激企业不断地提升与改进,所以湖南大批实力强劲企业的成长和发展,对湖南本土企业保持海外投资的优势非常重要。湖南企业通过与国外企业开放学习、信息共享、创意共生,形成对机会与挑战灵活反应的创业氛围,增强了竞争优势。

3、境外投资形式多样化。从投资的形式看,从境外带料加工到境外投资设厂,从建立网络销售到建立研发中心,湖南省投资形式多样化有了突破性的进展。湖南企业境外投资方式主要采取两种常见方式:独资和合资。随着境外投资的不断发展,湖南企业境外直接投资形式发生了重要变化。其一,改变了长期以来遵循的“新建投资”模式,加大了购并投资、增资扩股或独资取代合资,同时还采取战略联盟的形式开拓国际市场,如三一重工、有色集团已与国外多家公司联合投资或上市。其二,从单个项目投资转向产业链投资。如三一重工集团、有色集团在海外市场,不仅建立加工企业,还从事销售和售后服务,覆盖生产加工、进出口、转口、销售等各环节的一体化产业链。其三,投资模式呈现多元化:境外注册经营贸易,比如三一重工、中天集团、电广传媒等在“走出去”开始阶段都是采取境外注册经营贸易开始;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进行加工制造,如神州龙在阿尔及利亚设厂从事服装的加工制造;在海外设立研发中心,如隆平高科在菲律宾设立研究开发中心、三一重工在美国设立研究开发中心;建立生产基地,如三一重工在美国、巴西、哈萨克斯坦等国家建立加工基地,湖南有色到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地收购矿山,进行资源开采等;海外上市,如有色集团与国外企业合作在香港、澳大利亚上市、中天集团以子公司中国农机在新加坡上市。

境外投资形式多样化促使湖南企业境外投资规模进一步加大,竞争能力进一步增强。截至2007年,湖南省累计境外企业151家,合同金额73483.93万美元,中方合同投资47013.596万美元。其中2006年新增38个,2007年新增51个,合计占总数的60%;2006年和2007年合同投资额分别为29000万美元、30414.48万美元,合计占总数的81%。2007年,湖南境外直接投资总额占全国的6.45%,居全国第六,居中部地区六省首位,占中部六省境外直接投资总额的67.4%。2007年,湖南境外直接投资单个企业投资平均规模573.3万美元,比上年度增长160.5%。

四、结语

“走出去”是培育和壮大湖南省企业的必由之路。要在21世纪全球经济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必须成功地进行跨国经营。因此,湖南省须积极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山去”,引导各类有实力的企业在境外科技资源密集的地区设立研发中心,鼓励在欧美发达国家兼并收购研发型企业,提高跨国企业的经营质量和产品档次;充分利用湖南跨国企业的竞争优势,提升湖南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层次和水平,使湖南跨国企业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得到迅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娜玲:湖南企业家队伍现状研究[J].经济师,2008(10).

海外投资的优势篇(9)

江苏沿海地区包括南通、盐城和连云港三个城市,地处我国沿海、沿江、陇兰三大经济带的交汇处。长期以来,由于多种原因,江苏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一直处在江苏省经济发展的“低谷”,也是中国东部沿海经济成长的“断裂带”。江苏沿海的“洼地”经济成为江苏经济均衡发展的“瓶颈”。2004年,江苏省政府提出“要重新认识沿海的优势和加快沿海开发的战略意义,以加快发展为重点,全面推进沿海开发,把沿海建设成新兴的基础产业基地、重要的海洋产业集聚区、良好的生态功能区和重要的经济增长极。”为加速江苏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步伐,江苏省“十一五”期间发展重心将转移到沿海和沿东陇海线。江苏沿海经济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给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带来难得的机遇。

一、现状及问题

(一)江苏沿海经济带引资现状

近年来,随着沿海三市经济结构调整和城市开发步伐的不断加快,三市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取得长足发展。2002年以前,沿海三市利用外资的规模相对较小,均处于低水平引资状态。1999—2001年连云港引资合计2.68亿美元,盐城为5.76亿美元,南通为6.25亿美元。2002年以后三市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均有所增长,其中,南通利用外资出现大幅增长趋势。2003—2007年南通市引资分别比上年增长207.14%、39.53%、49.02%、68.08%和21.05%。2007年利用外资达到31.17亿美元,是2002年引资额的13倍。1999—2005年间盐城和连云港利用外资则处于相对较为平稳的低水平增长阶段。2005年后二市呈现出快速增长势头。2006年和2007年盐城利用外资达3.25亿美元和8.11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倍和1.5倍。连云港2006年和2007年利用外资也达3.46亿美元和7.38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5.82%和113.30%。尽管江苏沿海三市在引资规模上取得较大发展,但从全省角度看,沿海三市的利用外资情况仍处于较低水平。盐城和连云港在全省外商直接投资(FDI)总额中所占比重都在4%以下,南通2006年利用外资额最高水平也不过近全省FDI总额的15%,而仅苏州一市1999~2007年间利用外资竟高达全省FDI总额的近33%~45%。由此说明,江苏沿海三市在利用外资方面尚需进一步提高。

(二)江苏沿海三市与苏州、无锡、常州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比较分析

1,沿海三市与苏锡常实际利用FDI数量比较。从利用外资角度来看,苏南地区苏锡常(苏州、无锡和常州)与沿海三市(南通、盐城和连云港)引进和利用外资存在相当大的差距。1999年至2002年间沿海三市引资相对趋稳,而2002年以后沿海三市引资增长态势比较明显,呈逐年上升的势头,反映江苏沿海三市在引资方面工作成效显著。苏锡常利用外资规模比南连盐三市要大得多,尤其是苏州市利用外资的规模更为突出,引资额占苏锡常三市总引资额的六成以上。1999年到2003年苏锡常三市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呈逐年上升趋势,2004年有所回落,从2003年的103.6l亿美元下滑到71.32亿美元。2005年到2007年间又表现出逐年上升趋势,且增长趋势更为显著。2007年苏锡常引资额达到117.72亿美元,比2003年增长13.62%,是1999年引资额的近三倍。由此可见苏锡常三市的引资势头是相当迅猛的。

2,江苏沿海三市与苏锡常利用FDI投资质量比较。利用外资的质量通常可从单项投资规模和资金到位率两个维度进行分析。单项投资规模可用“单位项目合同金额”指标来反映。资金到位率可用“实际利用外资与协议利用外资之比”来表示。从利用FDI单项投资规模来看,南通、盐城和连云港单项投资规模在2003年以前基本相当,2003年以后则出现较大变化。其中,南通的单项投资规模增长趋势较显著。南通、盐城和连云港三市总体上外资利用质量都在呈现上升态势。盐城的单项投资规模增长比较平稳,连云港单项投资规模2004年前一直处于低水平状态,2004年以后则发展较快,超过盐城。2007年与盐城的距离进一步拉大,达813万美元,说明连云港利用外资的质量有显著提高。南通在利用外资方面发展步伐一直较快,2003年以前与盐城和连云港相比单项投资规模基本相当,但2003年以后,南通利用外资的质量有了明显提升,居江苏沿海三市之首,且增长较快。2006年南通单项投资规模达到719.8万美元,超过了苏州698.1万美元和常州652.7万美元的水平。说明南通市的外商直接投资利用质量2003年以后有了较大的提高。从利用FDI资金到位率比较分析,江苏沿海三市总体呈下降趋势,说明资金到位量在不断下降。盐城2004年后资金到位有下降趋势,2006年又开始平稳发展,但趋势平缓。南通和连云港的资金到位质量与盐城相比,则不甚理想。南通除1999年达到88%,1999~2007年资金到位率在29.2%~48.2%之间,未突破50%。连云港2001年和2002年资金到位率为57.4%和50.8%,2003—2007年资金到位率亦未超过50%。而苏州、无锡和常州的资金到位率2001年以前都在50%以上,2002~2003年基本都在50%左右徘徊,除常州2007年达到50.9%以外,苏州、无锡和常州从2003年以后资金到位率都低于50%。这说明尽管苏锡常在引进外资方面数量较大,但资金到位率相对来说偏低。

(三)思路和对策

1,产业结构不合理,吸纳外资能力低。2007年沿海地区产业结构比为12.7:52.3,35,与上年相比,第一产业比例有所降低,减少1.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增加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增幅最小,仅增长0.6个百分点。由此说明,江苏沿海地区目前仍处于工业化起步阶段,工业所占比重较大,且有逐渐加快趋势。农业的产业化程度有所下降,且降幅较大。第三产业在江苏沿海地区发展速度相对缓慢,说明第三产业在江苏沿海地区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从2007年沿江地区同期产业结构比3.2:57.8:39.1来看,沿江地区第一产业比重较小,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较大。与上年同期相比,沿江地区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比重均有所下降,而第三产业发展较快,说明沿江地区的产业结构已经逐渐从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由此可以看出,沿江地区的产业结构层次明显高于江苏沿海地区。江苏沿海地区产业结构的低层次,阻碍了外资的大量注入,难以吸纳更多的外资。

2,利用外资规模小,外资数量和质量相对较低。从1999年到2007年利用外资情况来看,沿海三市利用外资总量不但远低于苏州一市,且不及无锡一市的引资量。1999—2007年间江苏沿海三市占全省实际利用FDI的比重最高仅达21.31%,最低为4.86%。而苏锡常三市引资总量占比重最高达到70.44%,最低为53.77%。可见,江苏沿海地区目前的引资状况与苏锡常相比,差距很大。

3,基础建设相对滞后,投资环境有待改善。从总体上看,江苏沿海地区基础建设仍显薄弱和相对滞后,不能适应利用更高层次的引资需要。江苏沿海地区,虽然港口众多,但规模层次不高。除连云港和南通港为我国沿海主要港口,其他港口规模较小。高速公路比重小,沿海铁路和航空建设才刚刚起步;通信和电力设施建设方面尚存在较大差距;在投资软环境建设方面,亦需有待改善;部门办事效率较低,服务层次需进一步提高;各项引资政策和措施有待进一步完善;投资环境的滞后,制约了沿海地区外资的引进和产业的承接。

二、思路和对策

(一)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引资水平

沿海经济发展的核心是产业的发展。由于沿海工业经济基础依然十分薄弱,因此沿海必须加快工业化进程。以港口为依托大力发展临港产业,充分利用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科技,培植海洋特色产业发展。要提升服务业层次,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因此,江苏沿海地区在第二产业大量引资的基础上,要通过相应的外资产业结构导向政策,引导外商加大对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投资力度。通过外资输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和提升。

(二)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提高利用外资的数量和质量

江苏沿海经济带位于我国沿海地区中部,是我国沿江、沿海和陇兰三大经济带的交汇地带,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南部是长江三角洲的组成部分,毗邻我国最大的经济中心上海,有对接上海、融入长三角的综合区位优势。南通作为长三角北向拓展的枢纽,具有“承南启北”的作用。江苏沿海北部拥有新欧亚大陆桥东大桥头堡的连云港,是陇兰地区重要的出海门户,并与环渤海经济圈紧紧相连。连云港可借助其港口优势加快接轨长三角,同时在联动山东半岛方面发挥独特的作用。江苏沿海东部与一海之隔的日本、韩国隔海相望,距釜山港、长崎港只有400多海里。沿海西部的扬州和泰州经济发展步伐迅速。很显然,江苏沿海经济带具有连接南北,沟通东西中的优越区位条件和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

(三)加强投资环境建设,为吸引外资打好基础

海外投资的优势篇(10)

一、市场寻求型海外投资

市场寻求型的海外投资是指以占据和扩大海外产品市场为目的的投资行为。《2006年世界投资报告》的调查显示,中国跨国企业以规避贸易壁垒为目的的海外投资占36%,利用国内生产能力的海外投资企业占40%。此外,我国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的调查和由世界经济和政治所鲁桐教授主持的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研究项目《中国企业海外市场进入模式研究》的调查结果均显示,“开拓市场”是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首要动机。企业开展市场寻求型海外投资的动机可能是受东道国各种贸易壁垒的限制,为了保护出口市场,被迫转向目标国投资设厂;可能是跨国公司将自身所具有的垄断竞争优势向海外市场延伸,以在新市场获得垄断利润;也可能是将本国处于产品成熟期或衰退期的产品转向国外,延长产品生产周期。此外,还可能是一些寡头垄断企业向海外投资,为了维持自己与这些竞争对手在市场上的相对地位,同行业的其他厂商往往采取“跟随领头者”的行动。

(一)驱动力

中国企业开展市场寻求型海外投资主要来自于国内的推动力。首先是国内竞争的推力。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系的完善,国内市场竞争加剧,轻工行业如玩具、摩托车、自行车和塑料制品制造;机电行业如家电、农机和仪器仪表制造;纺织服装行业、食品制造等行业都出现生产能力过剩,国内市场竞争日趋饱和,开拓国际市场势在必行。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的这些行业基本进入买方市场,供大于求趋势明显。根据商务部2005年的《600种主要消费品和300种主要生产资料商品供求状况调查报告》显示,在商务部监测的84种纺织品、服装中,86.9%的商品供过于求;73种家用电器中,87.7%的商品供过于求;19种五金电器商品全部供过于求。国内600种消费品市场中,纺织品、家电、鞋等商品市场需求减弱。其次是政府鼓励性政策的推力。为了有效推进国内产业结构调整,中国政府自1999年以来连续出台一系列鼓励企业“走出去”的政策。如1999年政府出台鼓励企业开展境外加工贸易的指导意见。此后国家外汇管理局、财政部、人民银行等部门又陆续推出了一些支持政策。2003年,商务部推出一系列措施以简化境外投资的审批环节和内容。 2006年又出台国家各部门对开展境外加工贸易业务的鼓励政策。第三是规避目标国贸易壁垒的推力。作为发展中的贸易大国,我国一直面临国际上频繁的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尤其是受WTO下我国“非市场经济地位”条款的约束,我国一直是反倾销措施最大的受害者。据2006年世界贸易组织的公告显示,我国已经连续十年成为世界遭受反倾销最多的国家。为了保护这些出口市场,许多中国企业不得不在海外投资设厂。

(二)企业特征

目前,这类市场寻求型的海外投资企业主要集中在技术成熟和生产能力过剩的纺织服装、家电、轻工、机械、电子等行业。按照国际通行的标准,机械、家用电器、轻工、纺织、服装等行业均属劳动密集型行业。这类市场往往已经进入全球性市场竞争,市场进入门槛低,主要体现为价格竞争,企业竞争优势主要来自于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低廉的初级劳工成本。由于受这类产业冲击的主要是发达国家内部的初级劳工,是发达国家贸易保护的对象,因此该行业具有较高的政治敏感度,容易受到反倾销或反补贴等限制。

从投资主体看,除了投资落后国家的企业总体表现为规模小,采用劳动密集型生产技术外,我国许多实力强,有一定信誉的国内生产企业也在海外投资设厂以开拓海外市场。这类企业通过海外投资,一方面充分利用国内生产能力的竞争优势,同时也积极通过吸收国外先进技术提高国内市场的竞争水平,或通过树立全球品牌形象最终实现企业全球发展战略。

(三)海外投资方式

目前我国市场寻求型的海外投资企业主要采取境外加工的贸易方式。在这类投资中,中国采用投入机器设备等股权参与方式,不仅提高了中国企业的机械设备出口,还提高了原料和中间产品的出口。

(四)投资区位选择

我国规避贸易壁垒的市场寻求型海外投资的区位选择主要为两类。一类是该类产品的主要消费国,如欧美一直是纺织品、服装及家电的消费大国。为了避开他们设立的贸易壁垒,许多中国企业直接在这些国家投资设厂。另一类是利用原产地规则选择第三国。如一些中国针织企业选择投资土耳其是因为土耳其是欧盟海关联盟的成员,具有享受出口欧盟优惠关税及无配额的优势;一些中国企业在毛里求斯或牙买加建立外衣生产厂也主要是为了获取该国无配额限制进入美国市场的优惠,而在斐济投资则主要是为了进入澳大利亚市场。转移我国国内过剩生产能力或延长产品生命周期的市场寻求型海外投资主要集中在亚洲、拉美和非洲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五)影响投资成败的关键因素

由于这类产品主要处于成熟阶段,竞争优势主要来自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低廉的初级劳工成本,因此竞争优势也很难保持。从事境外加工的企业往往处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前沿,因此要求企业必须具有一定的技术、产品、管理和市场优势,有比较强的抵御风险能力。目前我国境外加工企业总体存在附加值低、品牌竞争力弱的问题。例如,我国纺织服装业中,只有近10%的生产能力是自主品牌生产,出口加工企业平均利润率仅为3%。因此从长远看,企业能否走高附加值和自主品牌之路,实现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高和国际竞争力提升的转变是企业海外投资成败的关键。

二、增值资产寻求型海外投资

增值资产寻求型的海外投资是指在全球范围内追逐战略资产,以获得新的所有权比较优势。所谓战略性资产是指企业拥有的不同于竞争对手且能形成竞争优势的特殊资产,如技术能力、快速产品开发周期、品牌管理、对分配渠道的控制或优先取得、有利的成本结构、购买者和销售者的关系、企业分销网络、研发能力、企业售后服务、声誉、信息技术等。《2006年世界投资报告》调查显示,增值资产寻求型的海外投资是中国海外投资的第二大动因。

(一)驱动力

增值资产寻求型的海外投资的驱动力既有来自国内的推力,也有来自国外的拉力。从推力看,当前国际竞争力的基础是市场开拓能力、管理技能和技术诀窍。获得新资源和新生产能力被认为是资产寻求型海外投资的主要动机。邓宁指出,“过去两个世纪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最显著的变化是战略性资产海外直接投资快速增长,企业更多地通过跨国并购或战略联盟等方式来增加战略资产”。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相比,中国企业普遍处于竞争劣势,而国内战略性资产非常有限。因此,中国企业进行海外投资成为获取战略资产的重要途径。除了国际竞争压力下的推动,一些企业领导人国际化经营的文化理念也是进行资产寻求型海外投资的重要因素。从拉力看,欧美等发达国家拥有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知名品牌等丰富的战略型资产吸引大量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企业来欧美投资。

(二)企业特征

目前我国这类企业主要集中在中等资金密集型的制造业,如汽车、电信、电视、计算机、电子等。这些行业多属于全球性行业,产品多属技术和资金密集型,所要求的产品开发费用和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都较大。这种全球行业的国际竞争不是在一国一地之间展开,而是表现为跨国公司体系与跨国公司体系之间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整体竞争。很显然,在全球行业里,企业必须走出国界,在世界范围内组织销售。在全球行业,存在全方位的竞争,跨国公司之间不仅争市场,而且争资金、争技术、争战略伙伴。由于规模经济和经验曲线的效应,跨国公司占有极大的优势,又由于全球行业产品的贸易可行性强,国内供应关系和世界供求关系紧密相关,全球行业的行业结构通常表现为几个跨国公司占统治地位的“寡头”竞争结构。

(三)海外投资方式

绿地新建投资和并购是我国增值资产寻求型海外投资的两种主要方式。1979-2003年,绿地新建投资一直是我国海外投资的主要方式,占80%左右。近年来,跨国并购已经成为我国海外投资的重要方式,2004年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发展迅猛,并购比重上升到31.8%,2005年并购比重约四成。在绿地新建的独资和合资方式选择中,中国企业主要采取合资形式。

1.绿地新建投资

海尔是采用绿地投资获得战略资产的典型企业。海尔1999年4月投资4000万美元在南卡莱罗纳州建立海尔工业园,至2004年工厂年产家用冰箱达40万台。此外,海尔还在纽约建立市场开拓中心,在洛杉机和波士顿建立研发中心。此类投资除了考虑规避贸易壁垒外,主要还是实施公司的全球品牌战略。

如果技术是一种默示技术和技能,合资方式通常成为公司获取战略资产的途径。华为在2003年11月通过3.3亿美元股权参与方式成立了华为-3COM有限责任公司,其中华为持股51%。该合资企业不仅为中国和日本市场提供更广泛的以IP为基础的网络产品组合,而且也将华为品牌下的产品推向国际。受益于3COM公司在网络行业的国际领先地位,华为-3COM公司将研究、发展和制造数据通信产品,通过战略联盟开拓国际市场。可见,多数股权的合资企业大大提高了华为的全球竞争能力。

此外,在发达国家建立研发中心的绿地投资在中国资产获取型的海外投资中也很突出。在发达国家建立研发中心不仅能获取国外技术资产,而且能充分利用东道国的技术集聚和创新中心等外部规模经济,可以说是企业战略性投资目的的体现。

2.并购

与绿地投资相比,并购方式能更快速地获取东道国的战略性资产和研发能力。近年来,并购方式在中国企业海外投资中被越来越多地采用,2006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中,通过收购、兼并实现的直接投资约占四成。

(三)国际投资区位选择

中国增值资产获取型海外投资主要集中在美国、法国、德国、香港等发达国家和地区。这些国家除了具有优越的投资环境,还具有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研发能力。“产业集聚”效应在跨国公司国际生产体系的区位决策中具有重要的影响。

(四)影响投资成败的关键因素

由于该领域属于资金密集型行业,核心竞争力更多地来自企业的市场运行能力,品牌价值、管理经验和技能,创新生产能力等非价格竞争。目前由于中国企业缺乏并购经验,战略规划和管理水平较低,使其在并购过程中面临信息缺失、法律风险和文化冲突等不利因素,往往容易导致并购失败或结果不理想。根据有关机构的研究,中国有67%的海外并购不成功。正如《福布斯》杂志所言,中国的海外收购正处于学习阶段。中国企业海外收购的失败,除了政治因素外,还在于管理水平,“这些企业的管理者在收购经验上很难与欧美相比”。

因此,提高企业的管理能力,品牌增值能力和企业的融资能力,尤其是并购后能够快速有效整合资源的能力是该领域成功与否的关键。

三、资源型海外投资

资源型的海外投资是指获得稳定而相对便宜的原材料的投资活动。资源寻求型的海外投资可能出于国内稀缺资源的限制,而转向海外投资以获取这些稀缺资源;或出于对国际原料市场的价格和供给的不确定性,通过在原料生产国投资,维护原料来源的稳定性。

(一)驱动力

中国资源型的海外投资的驱动力主要来自国内资源紧缺和政府这两大推力。从国内资源推力看,尽管中国资源丰富,但人均资源拥有量有限,尤其是在国内需求量极大的铁矿石、铝、铜、石油、木材等领域,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资源稀缺问题越来越突出。据商务部市场运行司监测,2006年中国石油净进口16287万吨,同比增长19.6%,石油对外依存度已达47%。因此企业迫切需要海外投资来获取这些自然资源。从政府推力看,由于海外能源开发是落实国家能源安全战略的重要步骤,因此政府也积极推动中国企业走出去。

(二)企业特征

这些企业主要集中在第一产业中的石油、矿产和渔业。这些资源在各国分布很不平衡。由于属于国家重要自然资源,这些行业具有很高的政治敏感性。同时自然资源的开采多属于资金密集型,初期投资高,投资回收期长,投资风险大。

目前我国资源型海外投资的主体主要是大型国有或国有控股的重点能源企业,如中石化、中石油和中海油,国家五矿进出口有限公司,中国海洋渔业公司等。

(三)海外投资方式

资源型投资尤其是矿产和石油等资源,往往需要购买当地的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开采权,投资规模巨大、风险高,企业通常采用兼并东道国企业的资产或股权的方式进入。此外,项目合作方式也多被运用。如近三年来三大石油巨头与国外的很多合作项目采取的是“份额油”的方式,即中国石油企业在当地的石油建设项目中参股或投资,每年从该项目的石油产量中分取一定的份额。这种方式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石油进口数量以及价格的稳定。

(四)投资区位选择

目前我国主要投资于资源丰富的国家如澳大利亚、拉丁美洲,中亚、南非等。如2005年中石油以41.8亿美元的价格收购哈萨克斯坦PK石油公司。2006年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以22.68亿美元现金收购尼日利亚海上石油开采许可证所持有的45%的工作权益等。

(五)投资影响因素

自然资源类的投资首先要作好前期资源勘探。虽然我国资源型海外投资总体是成功的,但仍不乏一些失败的例子。如中国石油天然气公司收购哈萨克斯坦第二大石油公60%的股份,期望这次收购能为他们带来七八百万吨产油量,结果只产油250万吨。其次是关注政治风险。一方面是因为能源和矿产资源分布的全球不均衡,这些资源多集中在非洲、拉美等地区。这些地区往往政局很不稳定,罢工频繁,政治风险大。几年前,中石油在委内瑞拉独资购买了一个油田,但是在委内瑞拉左翼新政府上台之后,中石油在这个油田的所有权被强制性地从100%压缩到25%,仅仅给予象征性的一点补偿,相比最初的投资而言,中石油遭受了巨大的损失,而这并非个案。另一方面,由于涉及国家能源战略,该行业也往往有更大的政治风险。如2002年中石油收购俄罗斯斯基母尔石油公司,在最后时刻因为俄政府与商界联手,迫使中石油不得不放弃收购。2005年,美国国会以“美国的能源安全”为由否决中国购买尤尼科石油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被迫退出收购优尼科的竞争。因此除了考虑目标国资源外,我们还要进行合理的政治风险评估。

四、效率寻求型海外投资

效率寻求型海外投资旨在建立全球生产体系,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经济效率最大化的目标。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国际生产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是一体化国际生产体系的形成,跨国公司通过对价值链各个环节进行全球性最优配置来增强竞争优势。全球市场竞争日益演变为由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控制下的整个生产体系的竞争,而不是单个工厂和企业之间的竞争。《2006年世界投资报告》调查显示,效率寻求在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动因中最不重要。

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对跨国公司管理的职能特点的划分,国际生产体系可以分为“技术驱动”,“生产驱动”和“营销驱动”三种类型。如英特尔借助芯片生产技术,整合全球生产体系。目前,该公司在七个国家拥有13个制造工厂、11个装备与测试基地。在当前这个新型国际分工体系中,我国处于国际产业链的低端,充当“世界加工车间”的角色。这表明我国企业还尚未达到通过技术、生产能力或品牌管理等成为国际生产体系价值链的配置主体的要求,因此中国企业效率寻求型的海外投资尚待时日。

综上所述,中国企业当前海外投资主要体现为以下几大特征:

第一,中国企业海外投资更多来自内在的推力,这与发达国家对外投资更多来自外部市场的拉力不同。根据海外直接投资的诱发要素组合理论,一国企业的海外投资既可能来自国内的推力,也可能来自国外市场的拉力。发达国家的海外投资更多来自国外市场的拉力因素,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类似,我国企业的海外投资更多来自内部市场的推力。无论是市场寻求型的海外投资、增值资产寻求型的海外投资还是资源型的海外投资,国内市场竞争的加剧,国内市场资源的限制和政府的大力推动等成为我国企业走出去的重要推力。特别是政府行为对我国海外投资的推动影响很大。1998年以前,我国对企业的海外投资采取严格监管和限制的政策,少部分的支持性政策也只有大型国有企业能够享受到。1998年后,政府明确提出“走出去”战略,2001年中国加入WTO以后,对外投资进入一个快速发展阶段。

上一篇: 矿井火灾预防措施 下一篇: 法律关系的概念和特征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