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思考的重要性汇总十篇

时间:2023-06-12 16:02:37

独立思考的重要性

独立思考的重要性篇(1)

独立审计执业一旦面临诉讼,重要性作为以审计准则为依据的专业判断,应否得到法律责任的赦免?如何鉴定重要性水平的误判?谁为这种误判买单?厘清其中的关系有利于我国证券市场民事虚假陈述案中补充责任的界定,同时,也有助于平衡注册会计师行业与公众投资者间的利益导向。

一、重要性概念及应用分解

1991年国际审计实务委员会IAPC对审计准则体系进行调整,在重新编制及修订的ISA 320《审计重要性》中,强调重要性概念与1989年7月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在《编制与呈报财务报表的框架》中提出的重要性概念是一致的,即:如果信息的错报或漏报会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的经济决策,则该信息是重大的。

我国财政部2006年2月的《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21号——重要性》规定:“重要性取决于在具体环境下对错报金额和性质的判断。如果一项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可能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依据财务报表作出的经济决策,则该项错报是重大的。”

目前,重要性概念在理论与实务界均达成高度一致,即重要性取决于在发生漏报或错报的特定环境下所判断的项目或错误的大小。重要性的实质是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中错漏报水平达到影响报表使用者判断或决策的容忍度上限。

重要性水平是重要性量化的临界值。从重要性水平的应用上看,重要性水平分为客观水平与估计水平。

1.客观重要性水平

从概念本身来看,重要性水平是大多数理性的报表使用者对于报表中存在的错漏报金额的耐受极限,存在一个正确的判断区间,报表使用者在这个区间内是接受且容忍的。

2.估计的重要性水平

对使用者承受能力的测评来自于注册会计师。通过专业的评估与衡量,注册会计师根据具体情况得出的重要性只是一个估计水平。运用这个估计水平进行审计程序设计与审计证据收集,注册会计师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3.差异检验

客观重要性水平是一个抽象的理想标准,很难准确定位与应用,实务中注册会计师往往运用估计的重要性水平。结合各事务所执业经验,通过不同的技术与方法,尽可能地使估计的重要性水平接近客观水平。

不同的注册会计师对于同一项目的重要性判断可能会得出不同的金额或比例,这直接与审计成本相关,同时也是审计收费的重要考虑因素。同理,重要性是否被滥用取决于执业利益与法律责任的权衡,最终需要接受市场检验。因此,国家的法律环境在影响审计师努力程度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作用,

二、无民事赔偿考虑下的重要性水平的经济学分析

图1中,在审计质量无差异的前提下,设X表示审计工作量,Y表示收益水平。P(X)R表示审计工作为报表使用者降低信息风险而避免的投资损失,即报表使用者的预期收益,与审计工作量X之间呈上凸曲线。其中,P(X)表示审计人员发现报表中错漏报的概率。R表示报表使用者因审计人员发现错漏报而避免的投资损失金额。随着审计工作量的增加,发现错漏报的概率加大,但当审计工作量增加到一定的程度,进一步发现重大错漏报的可能性降低,达到一个相对极限。

图1中,C(X)表示基于工作量的审计成本水平,随着审计工作量X的增加,审计程序与审计证据的质量与数量要求的提高,审计成本C与审计工作量X呈递增线性函数。假设图1中C2表示,接近于客观重要性水平下的审计成本函数。C1表示估计重要性水平远高于客观重要性水平的审计成本函数。由于重要性水平可以提高效率,减少审计工作量,因此,高估重要性水平必然带来较低的审计成本,因此,C1 < C2。

C2与P(X)R相交于X2,当审计工作量小于X2时,审计成本是大于预期收益的,表示审计投入未形成规模效应,无法达到报表使用者的预期。当审计工作量大于X2时,由于审计投入的增加,重大错漏报发现的概率增大,给报表使用者提供的相关、可靠信息增大,预期收益大于审计成本,这时提供审计产品才是经济的,此时基于审计工作量为基础的审计定价才为市场所接受,审计产品的价值才能真正体现出来。

独立思考的重要性篇(2)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12-0174-01

一、前言

教育事业的改革,使初中数学教学的重点发生变化。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课堂中进行思维锻炼,培养学生全面的数学思维。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逻辑思维,提升抽象思维能力,是十分重要的教学内容。新课程改革,让数学教师不得不关注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也让这成为了教师教学研究的重要对象。运用正确的教学方法实施数学教学,才能提升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性

对初中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进行培养,是教师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表现,也是推动数学教育质量提高的实践。下面,我们就来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性进行几点分析:

第一,有利于数学教学创新发展。在传统的初中数学课堂中,教师为了将课本知识在最短的时间内传递给学生,只顾着自己授课,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很少调动自己的头脑思考数学问题,也很难成为数学课堂中的主体。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教师需要将更多的课堂时间还给学生,做学生的评价者与观察者,给学生最大限度的自由。教师不再像原来一样直接给学生呈现问题与答案,让学生模仿。而是让学生动脑筋去想办法,对学生的解决方案加以评价。因此,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课堂教学,是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学活动,能够促进初中数学教学事业的发展。

第二,有利于教师个人成长。要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需要教师改变自己的教学思想与方法。教师要接受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要转变师生观念,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与此同时,教师不能用灌输式的方法继续教学,而是针对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反应即时更新教学手段。这些对于初中数学教师来说都是教育业务上的挑战,能够落实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教学实践,表明教师正在由传统型教师向创新型教师转变。

第三,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激发。学生是否具有数学学习兴趣,直接关系着他们的课堂参与度。让学生在课堂中独立思考问题,可以保持学生思维的活跃性,让他们一直心系数学问题。学生通过自己的力量解决之前完全无法解决的问题,会明确自己的力量,找到数学学习的动力,成为数学课堂的主人。

三、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对策

1.利用游戏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死板的课堂活动,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是课堂活动的设计者与操控者,平衡好课堂活动的动与静,适当活跃课堂活动,让学生动起来,能够促进其独立思考能力的提高。游戏,是一种娱乐方式,更是一种趣味性的教学方法。将游戏活动与初中数学教学结合起来,有利于复杂数学问题的简化,也能够让数学问题与生活密切联系起来,促进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提高。

比如在学习《几种常见的统计图表》的时候,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玩“我与别人不一样”的游戏。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些数据,像全班学生的个人信息,身高、体重、三围等,让学生自己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统计图表形式制作一张信息表。之后,让学生四人一组,与他人表格不同的学生胜出,采取车轮战的方法决定胜负。胜者所用的统计图表,会是课本学习内容中的一部分。利用游戏的方法组织学生思考,展示与竞争,能够让学生尽自己所能去深入思考问题,用尽可能多的角度发现不同。将游戏与课堂活动结合起来,会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实现独立思考能力的提高。

2.组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合作学习模式并不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目标相冲突,在合作中,学生不只能够独立思考,还能在他人的引导下进行不同角度的独立思考。初中数学中有许多问题具有一题多解性质,一个问题对应着多种解决方法。教师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去解决问题,调动每一位小组成员的独立思考积极性,促进他们发言,分享观点,会让独立思考行为变得更加自然。合作,能够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动力,更能让他们发现更多独立思考的空白。

比如在讲解《全等三角形》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就“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这一主题进行讨论。一些学生在独立思考时,只关注边的关系。但小组其它成员提出角这一影响因素,就会给他们的独立思考提供一个新的思路。合作学习中的独立思考更加轻松,更加多样化,有利于初中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形成。

3.利用创新引导,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学生创新能力形成,是其独立思考增多的必然结果。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创新的引导,让学生主动提出一些问题,给自己的独立思考创造前提条件。在教学时,教师用探究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一起开拓课本中的知识,了解数学原理、技能与学习方法,可以带动学生思维运动,促进学生独立思考。

比如在讲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时候,教师在引出移项法时,可以利用“4x-3=-2x+7”这样的例题,让学生帮助数字或者未知数找朋友。将未知数归为一类,放到一起,将数字归为一类放在一起。让学生思考、分类与移动的时候,他们会发现解方程的方法。

三、结语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中感受到自己的主体地位,才能推动学生数学学习的深入。学生具有独立思考能力,才能开展个性化的学习,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诸多个性化需求得以满足。用独立思考活动,促进学生有创造性地学习,感受数学学习的自由,扩展学生的发展空间,是落实创新数学教育的重要实践。

参考文献

[1]饶大敏. 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J]. 中国校外教育,2014,11:125.

独立思考的重要性篇(3)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03.097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日益显现。其中,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有所忽视尤为突出,对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性并没有正确的认识。不管是一个民族的发展进步,还是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都需要不断的进行创新,而能否有效的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十分关键。小学生正处于思维意识形成的关键时期,如果一味的对学生进行灌输式教学,那么学生的创造力将难以被激发,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想要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先培养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的能力,对问题能否进行独立思考是进行创新的关键。小学数学能够有效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通过小学数学教学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一、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性

所谓独立思考能力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借助于教师或其他外界的力量,通过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自身不断的思考与探索最终解决问题的过程。众所周知数学学习能够有效锻炼人的思维能力,因此,通过数学教学能够对小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进行有效培养。

有效培养小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是新时期教育目标的要求。新时期对小学数学提出了新的教学目标,要求能够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全面培养,有效提高学生的智力水平;通过数学教学使学生掌握扎实的数学基础知识,并使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在此基础上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使学生的情操在数学学习中受到陶冶等。由此可见,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独立思考能力是新时期进行小学数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

对小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进行培养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题中之义。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效的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的教授,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数学学习方法,还要求能够通过学科教育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衡量学生综合素质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学生能否有效的进行独立思考。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将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

二、小学数学教学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对小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培养欠缺的现象依然没有消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缺乏进行独立思考的积极性

长期以来,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偏重于对学生进行机械的灌输式教学,学生在知识接受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被动性。教师将知识的传授作为教学的最终目标,学生进行的学习多是为了迎接各种各样的考试,力争在学习过程中找到标准答案,这些都限制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提升,同时也不利于学生形成独立思考的意识。由于教师掌握着课堂教学的主动权,学生的学习是机械的,所以学生进行自主思考的机会很有限。

(二)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的能力有限

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身心发育还不成熟,因此就生理特征来说学生缺乏进行独立思考的意识,自不待言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的能力也不强。在这样的条件下,如果教师不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那么学生将很难有效的进行独立思考。在实际的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并没有引起高度重视,这就导致学生的独立思考意识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最终学生的思维水平依然不高。

三、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策略

(一)尊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想要有效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就必须尊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对此,要求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活动,避免对学生进行灌输式的教学,不管是基础知识的传授还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都要以学生为中心展开。在基础知识讲解的过程中,教师要能够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同时还要积极的进行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逐步提高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将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灌输到学生数学学习的每一环节

对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进行培养,仅仅依靠课堂45分钟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渗透到课堂教学之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更多的是进行指导,使学生掌握进行有效思考的方法,而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大量训练应该放在课下。教师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有效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1.通过课前预习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在新课开始之前,教师应该要求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接触的都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没有讲解的知识点,促使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去积极的思考,这一过程极大的锻炼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因此,对课前预习要引起重视。

2.通过课后提高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的能力。

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而言,课后的学习也十分重要。学生在课后进行的数学学习一般是做数学作业或者对当天学过的知识点进行复习,这两个环节都是有效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关键环节,教师一定要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使其对学生养成进行独立思考的好习惯发挥最大作用。

独立思考的重要性篇(4)

1.敏锐的观察力。独立思考必须依据自身的观察体悟,所以喜欢独立思考的人首先必须具备极强的观察能力。他们喜欢从独特视角观察事物或对象,通过观察事物的外部特征细节,发现和捕捉有效信息,并从中归纳总结事物的发展变化规律。

2.独特的分析力。喜欢独立思考的人往往对事物有着精致分析的兴趣,凡事喜欢一探究竟。他们分析事物的角度往往与众不同,能够最大限度地根据已有知识经验进行逻辑推理;他们善于运用批判思维分析文化和生活现象,批判继承传统的知识经验;他们善于捕捉和探寻规律,透过事物的表象去看到本质,不会因循守旧、人云亦云。

3.显著的判断力。喜欢独立思考的人一般具有指向鲜明的判断力,这种判断力多带有预见性和超前性。他们往往通过对事物的深入分析而得出独到的见解或实施果断的行为,这些判断行为并不受支持者人数多少或一般看法的影响,有时甚至带有一定的冒险精神。

二、培养高职文秘专业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意义

(一)提高文秘工作的实效

秘书工作具有事务性、综合性、辅助性等特点,对秘书的思维能力要求很高,而且由于秘书工作的独立性和保密性较强,很多事务都要求秘书迅速果断地判断和处理,所以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有意识地培养和训练文秘专业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可以提高他们发散思维、逆向思维和系统思维的能力,提高其信息处理和辅助决策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二)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实际上是解放学生的双手和大脑,真正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自主选择所思所想所为,有效运用学习策略,使其从思想到行为上都发生改变,提高和增强学习能力,养成独立学习和终身学习习惯。独立思考能力决定着学生提出、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因为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较强,就能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有效运用相关策略;另外,独立思考能力强的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一般也较强③,这是因为善于独立思考的人大都有三个特点:博学善问、富于钻研精神、重视思想方法④,使他们能够在问题面前及时提出解决策略和实施办法,并认真操作解决问题,使任务完成达成实效并取得最佳效果。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独立思考是创新之基。没有独立思考,人云亦云,创新驱动犹如无稽之谈。“钱学森之问”实际上就是指中国教育的独立思考能力缺乏。因为缺乏独立思考,很多领域只能亦步亦趋,发展受制于人。事实上,只有当独立思考的人多了,社会发展才会充满生机和活力⑤。首先,独立思考能力是发明创造的动力源泉。勤思、善思,才能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独立思考能力意味着有主见、有独立的判断、有与众不同的想法,这些是创意和创新的来源,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未知世界,去寻找新问题和答案。其次,一般认为,创新性人才需要具备三个条件,即智力因素、创新精神、个性特征,而独立思考能力是发展个人智力、培养创新精神的重要素质。再次,创新思维的特征主要是思维的发散性、求异性和多向性,而独立思考能力的发展能够使人们克服思维定势,主动运用逆向思维和求异思维,多角度、批判性地看问题,容易形成思维创新和行为创新。独立思考能力强的学生,往往自我效能感较高,抗压力和抗挫折力也强,能够有效推动创新水平和持续创新能力的提升。

三、高职文秘专业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营造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的教育环境

教育环境主要包括教育的政策环境、文化环境和舆论环境。要通过政策引导、制度规范、榜样示范等,让学生跳出被动接受的思维惯性,重新释放学生独立思考的话语权,支持和鼓励学生批判辩证地看待问题。正如牛津大学校长科林卢卡斯所说,“培养人才最重要的是必须培养独立的思考能力,如果只是机械地将教师教授的内容记忆下来,不是真正的好学生。”⑥要营造出全社会崇尚独立思考的舆论氛围和文化氛围,形成敢思、能思、勤思、善思的局面;把独立思考能力培养作为教育改革的中心工作,从教育理念的核心构建到具体教育改革逐步贯彻落实;改革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将有利于独立思考能力培养的做法和实效纳入考核范围;改革院校评价机制,将落实素质教育和独立思考能力培养纳入评价指标;建立完善激励性政策,通过组织举办各类创新大赛、设立发明成果奖项、创新创业扶持制度等,使学生乐于思考、勇于创新;完善学术评价机制,创造兼容并包的学术环境,鼓励学术上的独立研究和独创成果,鼓励在学术上推陈出新、自成一家。

(二)确立独立思考能力培养为教育的核心理念

要在教育观念上将独立思考能力培养作为核心理念,主要应坚持以下三点:

1.育人为本

鲁迅先生在《教育》杂文中提到:“小的时候,不把他当人,大了以后,也做不了人。”蔡元培先生说:“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使仅为灌输知识、练习技能之作用,而不贯之以理想,则是机械之教育,非所以施于人类也。”教育的基本目标和本体价值是要满足人的个体需要和适应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人的独立思考能力,实际上反映了教育的育人功能,也体现了这一本体价值,同时也是贯彻执行“立德树人”、“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国家教育战略的重要体现。

2.授人以渔

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教师除了教给学生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习和思考的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作出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的根本目标是要教会学生学习方法而不是知识本身,因为知识是无限的,仅仅依靠教师无法将知识全部传授给学生,大量的知识需要依靠学生自主学习;当今时代知识更新速度惊人,教育必须面向未来,学生在校学习的知识很可能在毕业时就已经被淘汰了,学生必须学会基本的学习方法和策略,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教师要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认知学习策略和元认知学习策略的教学。认知学习策略的教学主要包括任务引入、策略尝试、策略分析、策略执行、策略反思等,元认知策略教学指导主要包括认知计划、过程调节和监控、教学互动、教学反馈、资源管理、情绪管理等⑦。

3.关注个性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积极的个性品质有助于形成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的习惯。科学家对现当代许多成功人才的性格特征分析,发现创造性个性应当包括自信心、好奇心、想象力、挑战性、意志力、进取心等内容,而这些正好是培养形成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因素。个人性格品质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独立思考能力的强弱,积极的个性品质通过引发、促进、调节和监控等方式为创造力的发挥提供心理状态和背景情境,可持续激发个人潜能和动力。如自信、勤奋、进取心强、浓厚的认知兴趣、富有幽默感、顽强的毅力、甘冒风险和不屈不挠的精神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将激发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

(三)实施以独立思考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改革

1.学生中心

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真正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把学生被动的“接受式”学习方式转变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学互动,教师只是教学的引导者和帮助者。典型的如“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设备完成工作任务,或用各种仪器做实验,学生通过边做边学,将理论知识与技能实践相结合,允许他们对工作任务完成情况或实验结果发表不同见解,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再如“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教师发放教学资料,学生课前主动学习,鼓励学生深入思考课堂内容,通过提问、交流和小组互动,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任务或解决实际问题,课后巩固练习,也能够很好地训练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要真正落实以学生为中心,不是采取“放羊式”的教学方式,教师要善于营造独立思考的空间和环境氛围,不要视奇特思想为异端或不顾,要鼓励学生的奇思妙想和独特做法;社会和学校要给教师和学生充分的空间和自由(这里主要指工作方法上的自由),不要用各种条条框框去限制他们的思维发展。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目的并不仅仅在于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所以要鼓励学生思考的过程,而不是结果。

2.问题导向

要以问题导向和任务驱动为核心实施教学方法改革。要改革传统的单一讲授法,变单向传播为双向或多向传播,实施启发式教学,采取讨论法、训练法、案例分析法、工作实务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对于理论性较强的课程,不要片面进行理论灌输,而是要通过讨论法、案例分析法,使学生对理论主动认识、分析、理解;对于实践课程,不要片面强调技术传承和应用,教师要引导学生口头或书面汇报操作或工作过程,分析技术文化,尝试技术革新。“问题导向”教学法的关键是要设计好教学活动,通过学生互助和教学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在动口、动手、动脑中,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学会独立思考和团队合作,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问题情景,做到引而不发,多设问、多提思路,少直接给出答案,引导学生运用逆向思维、发散思维、求异思维,鼓励不同答案。对于见解独到、解题方法另辟蹊径的学生应重视和表扬,给其他同学树立独立思考的榜样。“任务驱动”教学法主要是指教师利用教学资源创设情境任务,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完成教学任务,其教学过程可以归纳为情景任务、知识引入、任务尝试、方法选择、知识归纳、任务解决、反思训练等环节。教师在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任务的同时教给学生相关知识和技能,并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

3.行动导向

陶行知先生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人们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问题,然后通过思考,运用经验来加以解决,所以行动的过程就是认知、理解、分析、思考的过程,很多事物的基本原理、新点子、新办法都是在行动中思考出来的。教师不能把教学看成是单纯的讲书,而应该是多样化的:需要实作的,要通过工具设备、实作任务和实作环境来教学,这时更多的不是通过“讲”,而是教师手把手地传授经验知识让学生熟悉和掌握技能,学生要通过自己练习过程中的思维加工来逐步掌握这个技能;需要观察、演示、练习的,学生需要观看示范、查找资料、分析思考、反复实验;需要学生深入社会和生产实际的,就要在真实的岗位上进行体验式实践等。总之,行动导向的实质就是“做中学”,而且这个“做”和“学”以及应运而生的“教”是一体的,是自然发生的。通过做和行动,一方面产生和发现问题、引发思考,另一方面容易引发持续思考,通过行动效果检验使思考不断强化和优化,从而最终形成创新。

4.跨界学习

独立思考的重要性篇(5)

人与人的差异是会不会思考,而且是能不能独立思考, 就学习过程而言,独立思考是学好数学知识的前提,培养学生的能力,独立思考是一个核心。具备独立思考能力的人是个非常自信的人,是个有突破创新的人,是个能适应各方面飞速发展的社会人。那么,在数学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呢结合本人数十年从事数学教育的经验,我认为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谈起:

一、认识独立思考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热情

由于现行教育制度的缺陷,有的学生认为学习的过程中不需独立思考,只要死记硬背,也能取得较好的成绩,他们总认为独立思考,是科学家的事,我们哪有这个本事啊!的确,科学家需要独立思考的能力,但作为求知中的我们,更应该有勤于独立思考的意识。其实,独立思考很简单,例如:对老师讲的有不同意见,经过思考向老师提出来就是一次独立思考的过程。还有,对书上的习题提出与教师不一样的解法,也是独立思考。所以,中学生要在学习和生活中敢于进行独立思考,主动进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当然,对敢于独立自主、独立思考的学生,哪怕是还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老师也要进行鼓励、表扬。至于出现的问题,要教给学生解决的办法。不要小看这独立思考的小火星,“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自古成功在尝试”,让学生认识独立思考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热情。

二、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创设学生勇于思考的环境

1、教师要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和交流。其前提是要相信和尊重每个学生,看到他们都有在某一方面成材的潜能。著名特级教师孙双全与孩子心灵相通的教学情景就使我们很受启发:“教学中,他不断地鼓励大家:'谁来说一说,说对了表扬,说错了也表扬,表扬你的勇气。'而对孩子的错误解释,也给予肯定的评价:'因为你的错误才使我们全班都能正确,失败乃成功之母。'而对孩子出色的回答,他更是毫不吝啬对学生给予夸奖和赞美:'真好,你有发现的眼睛。'当孩子不够自信而不敢举手时,他鼓励学生:'举起手来就是英雄,就是高手!'学生在他的鼓励下,越来越多的小手举了起来。”在课堂上学生是“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这是一种多么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2、教师要善于敏锐地发现学生思考的“激发点”,及时地给予点燃。如当学生回答问题有错误时,正是点燃他思考的大好时机,决不能轻易错过。一要鼓励学生答错背后反映出的独立思考和不人云亦云的勇气;二要肯定蕴含其中的正确因素;三要着力地把学生的错误开发成课程资源,与学生共同找出错误的原因;四要引导学生通过深入思考找出正确答案。再如当学生回答问题“拿不准”时,这说明他的头脑正处于困惑状态,教师这时就要“拉他一把”,但决不要直接给出答案。

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1、抛砖引玉法。抛砖引玉法就是在课堂讲授时,教师讲关键点、要害,把线索思路抛出去,然后留一定时间让学生思考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例如在讲数列的简单应用时,用到了单利和复利,我没有告诉学生怎么做,只是解释了单利和复利的定义,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找出问题的解决方法。整个问题解决过程中,我是引导者,问题的讨论分析、结论的得出都由学生来完成,既增长了学生的知识,又培养了动手能力、交流能力、独立思考能力。

2、发散思维法。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提高往往表现在发散思维方面。发散思维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变异,从多角度、多方位寻求问题答案的思维方式。它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立性等特征。教学中,给学生充分提供思考问题的机会,创设一些能激发学生发散思维的情境,引导学生从多方向、多角度去认识事物,养成不局限于通过一个途径、运用一种方法去解决问题的习惯。在具体做法上,可以利用开放性题型,采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方式来训练学生。

总之,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渗透独立思考的思想,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独立的见解是智慧的花朵,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能使课堂成为学生个性思维驰骋的天地。

独立思考的重要性篇(6)

1 对预习的看法。调查数据:选择“不必预习”的,初一、初二分别为32%、30%,而初三仅为8%,绝大多数是水平较为一般的学生;选择“要预习,有问题请教他人”的,三个年级依次为3%、4%、18%。

分析与建议.这些数据表明,对预习的态度主要取决于学生所处的学习氛围和学习要求。在初三复习教学中,由于知识容量大,思维强度高,教学节奏快,因此,迫使多数学生只有通过独立思考,再带着问题去听课,才能提高复习的有效性,加上初三学生认知能力的不断完善及学习自觉性的不断提高,从而为思考性预习提供了保证。在初一、初二的教学中,由于英语内容的特点,使多数中等以下的学生觉得进行思考性预习极为困难。为此,教师只能按不预习的要求授课,这在一定程度上又挫伤了优秀学生预习的积极性,从而使预习工作处于自由状态,表现在前三项的选择上数据较为平均。因此,加强预习的引导和督促,并构建在预习基础上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显得非常重要,以培养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

2 对上课时老师提出问题的态度。调查数据.“习惯独立思考”的选率最高(61%),选者为中上等学生;“偶尔有所思考”的选率其次(26%),选者多数为中等学生:选择“与左右同学商量答案”及“等待老师讲解”的仅为少数基础较为一般的学生,分别占8%和5%。

分析与建议:这些数据表明,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有效教学途径。交谈中,一些成绩一般的学生也懂得独立思考的重要性,但由于基础和能力等诸多原因,这种独立性受到极大的限制。因此,怎样使设计的问题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内,且具有一定坡度和差异,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独立思考的要求,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关键。

3 对作业的态度。调查数据:“先思考,做不出就问同学”的选率最高(52%),主要以中等或较高水平的学生为主;“必须通过思考后独立完成”的选率其次(35%),选者为具有较高或以上水平的学生:“边做边对答案”及“先参考别人的答案,再完成作业”的选率较低,分别为9%和4%,选者均为学习一般的学生。

分析与建议:这些数据表明,全寄宿制学校的学生整天在一起学习,相互之间可商量、讨论、参考的机会较大。这本无可非议,但长此以往,一旦形成依赖别人的学习习惯,将会对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心理及能力受到极大的影响。此外,这种作业“共享”的做法,不利于教学信息真实有效地反馈,以及教学进程、策略和要求的反馈。教学中,一方面,可以从正反两方面的例子,教育学生懂得独立完成作业对英语学习的重要性;另一方面,除了对作业分类要求外,允许有些题目不做或选做,对于暂时做不出的题。允许只写解题思路及在何处受阻的原因分析,以确保作业的教学功能回归其本来面目。

二、调查后的尝试与启示

独立思考的重要性篇(7)

吴正宪老师在《我与小学数学》中说:回首四十余载的教师职业生涯,如果您问我:“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最重要的是什么?”千言万语浓缩成一句话:让学生养成好习惯!说起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们能列举出很多:倾听、观察、反思、质疑……这些习惯都很重要,每一个习惯的习得也均非一日之功。下面,我结合自己在中年级的一些教学实践,来谈谈关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习惯的一些想法与做法。

一、在数学学习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习惯的意义

首先,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习惯是对《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落实。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体会和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需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在和学生一起学习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

其次,数学学习中的独立思考是学习活动产生效果的主要标志。我国大教育家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学而不思则罔”的观点,如果在学习的时候没有自主、独立的思考,只是被动地照着学,得到的知识再多最终也不会有大的作为。尤其是数学知识本身的逻辑性,必须经过学生深入的独立思考才能够得到理解与消化。学生有独立思考的行为,就证明学习活动产生了效果,当独立思考的习惯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自觉、稳定地出现,就说明学生走上了科学化学习的智慧道路。

最后,独立思考习惯的养成将使学生终身受益。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知识的不断更新,人们逐渐意识到终身学习的必要性。数学作为基础学科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学习和研究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本工具。因此在数学学习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有益于学生思维水平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学业水平,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从而对学生的继续教育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二、在数学学习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习惯的途径

1.做好预习,培养独立思考意识

预习是指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要求,在课前或课内进行的自主学习。三、四年级时,有些学习内容就可以开始采取先预习再课上交流的方式。如在学习《积的变化规律》时,我借助例题,了解学生独立完成的情况,再针对具体情况展开教学。有代表性的结果如下:

学生在预习时他的思考就开始了,也许是收获,也许是疑问,当学生带着这些经验进入课堂教学时,他的学习就是主动的、有意识的。尤其是中年级学生,正处于从无意学习到有意学习的关键期,独立思考习惯的培养更为重要。因此,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进行思考、质疑、提出问题是独立思考的起点。当然,教师要选择好适合中年级学生预习的内容。还有一些时候,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在学习新知前以前测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已有基础,这也是锻炼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契机,尤其是学生经过思考后,更想知道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渴望交流,从而能提升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在教学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采取这种方式不断强化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

2.课堂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习惯的主阵地

课堂,对学生独立思考习惯的养成起着主导作用。通过实践,我们发现:在整个课堂学习中,对学生独立思考习惯培养的影响因素主要来自教师、同伴及学生个体等多方面。

(1)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和创造独立思考的机会

教师给学生创造独立思考的机会,首先要舍得花时间,要有静得下来的定力。不追求表面上热热闹闹的课堂效果,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实际获得。其次,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思考力,要让学生跳一跳够得着,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体验思考的愉悦,以及通过思考带来的成果。教师的提问要减少“是什么”“怎么样”“对不对”等问题,增加“为什么会这样”“到底用什么方法能解决”“还可能会怎样”等探究性提的比重。

如在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时,教师出示主情境图:

学生读取信息,提出数学问题:一共有多少人参加队列表演?学生列式后,教师提出如下追问:

为什么用乘法?

解决这个问题你会选择估算还是精确计算?

14×12的结果到底是多少?(可以自己想办法算,也可以借助点子图先圈后算。能自己想办法,又能用点子图最好。)

这三个问题都需要学生想一想才能回答,而且要运用已有经验进行说理,这样的提问有助于学生深入地思考问题,以及用联系的观点解决问题,也有利于学生积累思考问题的经验。从中年级开始,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与生活经验,教师可以将提问侧重于数学学科知识与学生生活经验或已有学习经验的链接点上,将知识系统化、结构化,使问题更具挑战性和思考性,以便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新知。

(2)教师要给学生更多的表达机会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教学生学会“数学地思考”,而学生“数学地思考”的外显形式是能够“数学地表达”,同时,当学生用数学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疑问时,又会反过来促进主体数学思维的成熟。因此,在学生用语言进行表达的过程中,教师要避免急躁和打断,认真倾听学生的思考结果和对思考过程的解释、如何解释同学或老师的质疑、如何在讨论交流中进一步提升等相关信息。当然,表达不仅限于语言,还有其他形式的表达,我们通常会请学生把想法表达在白纸上。

例如,在学习“被除数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时,学生共出现了好几种情况,因为课堂时间有限,大家没有交流完,教师把几种情况拍照记录,发给每个学生写下自己的观点,学生对比、分析,先独立思考,再在下一节课进行集中交流,并达成共识。

这节课上,教师没有直接呈现正确的程序告知学生如何计算,而是让学生先自我表达思考,学生面对几种不同的竖式写法,表达观点,再达成共识,从而感受到“计算程序”的合理性,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其实,并不是每一节课都能有这样的机会,所以教师要有职业敏感,学生呈现了丰富的学习资源,教师一定要抓住时机,以此为载体,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虽然我们有课时的限制,但是教师在实践中也要处理好展开与压缩的关系。

(3)教师要对学生独立思考的结果进行方向性和方法性的评价

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向和采用的方法往往决定着任务完成质量的高低,没有恰当的反馈评价不利于学生获取合适的思考方向或有效的方法。同时,教师对方向与方法的反馈评价不仅能够矫正问题,还能够激励学生进一步思考。这个评价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讲:一是课堂上动态的,学生表达想法时教师的指导性作用不可小觑;二是静态中对学生成果展示的评价、引导。

3.利用练习,促进学生独立思考习惯的形成

由于小学生受年龄、心理和生理的影响,新的学习内容比较难固定在认知结构的原有概念中,所以练习几乎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的整个过程。练习是数学学习活动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无论是对学生数学概念的形成、数学方法的获得,还是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和发展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进行“练习”的指导,以更好地促进独立思考习惯的固化。

正确的独立思考是建立在对所给信息正确分析的基础之上,分析信息是学生独立思考的第一步。在中年级指导学生练习的过程中,我通常带着学生一起审题,并就思考过程带领学生完整经历。具体做法是:先一起x题,然后寻找题目要义,并以做记号的方式将要求分解,然后分析题目的信息,找到关系,提出解决问题的路径,最后指出解决本题应该注意的事项。实践中,我尤其注意鼓励学生把解决问题的思维路径记录、外显出来。与课堂上学习新知的放开有所不同,在练习环节,对于学生初次碰到的习题类型,我通常以板书的形式呈现整个解题过程,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思考路径,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为更好地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奠定基础。这样的过程表面上看虽然烦琐,但能够帮助学生有顺序、有逻辑、严谨地思考问题,这是学生脱离“支架”向独立思考转变的关键点。

练习中,学生出现错误是难免的,纠错的行为是必须的。纠错,也是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好时机。实践中,先帮助学生明确纠错的作用和重要性,再引导学生主动检查是否有错误需要纠正,然后思考出错的原因(对概念的理解不清晰、审题不够认真、思考有误),第三步在错题旁边写出正确的解题过程,以便在复习时让原有的错题提醒自己应该注意的具体事项。纠错实际上也是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独立思考的过程,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与审视,是学生独立思考习惯的养成过程。

4.营造研究氛围,促使独立思考能力的发展

课堂时间总是有限的,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用数学的眼光去认识世界,还需要学生能够将数学这个工具在生活中进行实践操作,在真实的、可操作的情境中主动地、独立地思考,加深对相关学科知识的理解,感知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例如,在学习完“认识更大的数”这部分内容后,我让学生在生活中去寻找一些大数。一个学生提出了自己的问题:“大数和大数据是一样的吗?”他的问题又引发了几个同学的兴趣,于是,几个学生形成一个研究小组,借助网络、教师、家长等资源,开始研究起大数据,并在班上进行汇报,收获颇丰。

其实,还可以借助丰富多彩的作业,如三年级学习完周长、面积,我们会留“附小操场有多长”“附小足球场有多大”的实践类作业,这类作业调动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也会遇到各种挑战。我们还会跳出数学,帮助学生创造机会,如会在课前三分钟让每个学生做评委,发评选单,给每个演讲者评价。这样做的想法就是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这也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很好的途径之一。

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应该有主动参与课堂、独立思考问题的意识。但我们常常有这样的感受:在一个班级中,存在一些学生懒于独立思考,总想有现成的“馅饼”掉下来;存在一些学生想要思考,却不知道从何入手。这部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发展还需要更多的关注,需要在实践中摸索如何帮助他们获得更大的进步。

本文开始,谈到每一个良好习惯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最后,借用吴正宪老师在《我与小学数学》中关于“如何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观点:身教重于言教。在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中千万不可低估教师的“潜移默化”。好习惯的培养要持之以恒,要达到“习惯成自然”的境界需要教师和学生持之以恒地坚持。与大家一起共同践行。

【参考文献】

独立思考的重要性篇(8)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3-098-01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教育水平不断提高,新课程的改革正按照自己的步伐如火如荼地开展。但随着新课改进程的不断推进,在小学的数学教学中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也逐渐地暴露出来,如果想让教育得到长足的发展,就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现如今的数学教学中,小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这对教学效果有着很大的阻碍,为了改变这个问题,教学工作者一定要想办法培养学生们独立思考的能力。

一、小学数学教育中欠缺独立思考能力的现象分析

1、主动型独立思考能力欠缺现象分析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中,老师是课堂的绝对主体,以传授数学知识为目标,而学生则是接受式的学习,记下老师所讲的重点公式等内容,为之后的考试做准备。这样的上课形式导致老师成了教学的权威,影响了学生们的独立思考能力[1]。学生们在这样的环境下也养成了依赖老师的习惯,发现数学中的问题第一时间就会让老师解答,久而久之放弃了独立思考。

2、被动型独立思考能力欠缺现象分析

我国虽然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但不得不承认的是现在应试教育仍然是主流。在这样的背景下,学校和家长过分追求分数和升学率,让学生负担格外严重。根据研究调查表明,现在的小学生每天平均要上6门课程左右,写作业也要好几个小时[2]。这样繁重的课业让学生们根本没有时间去独立思考,客观上也造成了被动型欠缺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小学数学教育学生养成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性

独立思考能力,就是要让学生在不依靠外界的条件下,通过自己的思考来解决问题,它体现了教学目标的重要要求。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可以间接激发出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3]。小学教学活动最重要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三、如何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1、还原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现代教育的发展让我们每个人都清楚认识到,传统的填鸭式教育方法已经无法适应现阶段的教育需求,应该被时代所淘汰。在传统模式的教育下,更能体现老师的主体地位,但长期在这样的束缚下,会导致小学的数学课堂气氛压抑,学生只会被动接受知识,无法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观能动性。想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就要求了老师在授课过程中,还原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营造出一个欢快、良好的学习氛围。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老师可以在讲完重点后,组织学生对重点内容进行讨论分析,让学生自由发言,以此来锻炼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和逻辑能力,对于回答好的同学要适当给予一定的奖励,通过这样的做法激发其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2、引导学生进行课下讨论

拥有一个轻松、愉快的讨论氛围,才能让学生们乐意参与讨论当中,让他们的学习热情高涨,有助于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老师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的差异来传授知识的难易程度,适当地将班级的学生分成几个讨论小组,然后老师和学生共同合作来对知识进行深入地分析研究,在这个讨论过程中,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出学生的独立思考意识,锻炼出独立的思考能力[4]。另外需要注意的一点是,老师要经常对学生们课下的讨论成果进行验收,在课上和课下共同努力,才能保证学习成果的高效运行,让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除此之外,老师还应该对学生的与讨论方法予以指导和帮助,以此来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

3、结合生活实际,开展趣味教学

根据调查研究表明,大多数的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热情度不高,认为数学是一个枯燥乏味的学科,很多知识点根本理解不了,久而久之就放弃了数学的学习。作为一名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没有了兴趣,更加无从谈起独立思考能力。为了改变这个现状,就必须先改变课堂氛围,活跃数学课堂的气氛,让学生们可以在一个相对轻松的环境中开展数学学习。想要开展这样的趣味教学,老师需要结合生活的实际,以此来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可以从日常生活中提取出一些比较有趣味性的话题,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5]。在指导小学生学习加减法时,老师可以通过肢体语言吸引学生的注意,让学生们动用手指来充分体会加减法的意义。再比如老师教学生认识一些简单的几何图形时,可以给学生留作业,让学生们找来生活中的包含长方体、圆柱体、球体等物品,在课堂中摆弄一下,感受出不同几何体的特性,让学生们在游戏中学习。结合生活实际,开展趣味性教学,更加能加深学生们的印象。

数学学科对于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动手实践能力都有着极高的要求,也正因为这样的复杂性,才赋予了数学独特的魅力。在小学的数学课堂中,想让学生们也能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就要培养起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这种能力对学好数学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在真正的教学活动中,需要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加强对于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只有做到这点,才能让小学的数学教学为学生们提供一个自由发散思维的广阔空间。

参考文献:

[1]王伟.小学数学教育中独立思考能力养成分析[J].才智,2011,(04):123.

[2] 于海敏.培养小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性[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2(11):152-153.

独立思考的重要性篇(9)

爱因斯坦说:“要是没有独立思考和独立批判的有创造能力的人,社会的向上发展就不可想象。”而小学教育是教育的基础,在小学阶段对我国儿童进行数学教育是为将来初中数学、高中数学、大学数学的学习打基础,同时培养我国儿童的思维逻辑能力,因此小学数学教学在小学教育中占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在数学学习中,培养小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关键所在。

1 小学数学教学中独立思考能力的意义

独立思考能力,顾名思义就是学生不需要借助外界的力量,通过自己的认知进行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必须通过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培养小学生数学独立思考的能力是小学数学教育中的重要目标。从国家教育部的相关规定我们也可以获知,应全面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思考能力,锻炼学生的数学独立思维能力,从而使学生的智力水平得到提高;在教会学生的数学基本知识和解题方法的基础上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与独立思考的能力,锻炼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与自我创新能力;增强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积极性与创造性,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满足感和成就感,转化为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自主学习的动力。由此我们不难发现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在其学习与成长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另外,我们国家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就是养成学生独立思考、创新的能力。在对学生的教育中教师不应机械式地灌输,应该起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的作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最终达到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创造的目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还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因材施教,逐渐完成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从本质上提高学生在数学中的独立思考与创新的能力。

2 小学数学教育中欠缺独立思考能力的原因

在我国填鸭式的教育方式仍然存在,小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还有所欠缺,对教师的依赖性很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总的来说有以下几点:

古往今来,我国的教育方式一直都是老师讲学生跟着听,而学生们也习惯了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学生也只在意问题的答案,殊不知探寻答案的过程更为重要,这样可能会在短时间内对学生的成绩有所提升,但长久而言对学生的危害不可谓不大。教师掌控课堂,学生盲目记笔记,依赖教师的讲授,服从于课本的条条框框,长此以往,学生将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思想被束缚。而这将严重阻碍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养成。

其次,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不少老师和学生都过分地追求分数,学生希望获得好的成绩拼命做题,老师不断加重学生的作业负担。一天下来,学生们疲于应对,根本没有时间通过独立思考来获取知识。另外,在教科书以外的许多知识、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父母老师也很难教给下一代,而有些教师填鸭式般给学生灌输概念,至于这个概念是否正确、如何得到、立论在哪,完全不在乎,学生只能囫囵吞枣。这也客观上导致了学生在小学数学教育中独立思考能力的欠缺。

3 培养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途径

首先,营造以学生为主的数学教学氛围。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全部由教师主导,也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而,要想养成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就必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以学生为主导,让学生自由讨论,发散思维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解答,最后再由教师来总结。

其次,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的讲课内容应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据不完全的调查统计,79%的学生对目前教师的讲课内容没有兴趣。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课堂上,教师可以结合生活中一些常见的东西,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找到一些有趣的素材,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例如:在讲授三角形的特性时,可以指出一些平常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屋顶等,让学生自己发现三角形的稳定性;在讲授加减法时,可以利用一些道具来增加数学学习的趣味性。从而养成学生在数学教学中独立思考的能力。

最后,引导学生在课后进行自由地讨论。在课后,没有教师的约束,学生更能够畅所欲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能够得到调动,这将有利于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几个数学学习讨论小组,不懂的问题先通过组内的讨论,讨论不出的再请教教师,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养成,还能节约学生教师的时间。同时,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交谈能力也能随之提高。

4 小结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独立思考能力的养成是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政策的重要措施,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敢于创新,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引导学生在学习中进行探索,这样一定能培养出高素质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独立思考的重要性篇(10)

努力打造高效课堂,注重生生互动,以生为本,还课堂给学生,这些课改的新理念已经走进语文课堂,深入人心。其中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最重要的变革,于是小组合作、讨论、探究就成了目前语文课堂上最普遍的一种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它体现了“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学理念,但有的老师只是为了追求和满足听课者的需求,为了这些所谓的“表面繁荣”,为了给自己的课堂贴上一个“新课程”的标签,动辄就是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完全忽略了学生的独立性思考,对文本的个性化体验。

一、独立思考的必要性

1.对文本个性化的解读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

新课程充分关注学生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尊重每个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尊重他们对文本独特的体验和见解,要求他们借助文本与作者对话,探究性、创造性地感受、理解、评价、鉴赏文本,在个性化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对作品进行探究和解读。

而这一切自然离不开学生独立思考。对文本的阅读和思考,这也是课堂教学得以有序进行和教学目标得以顺利完成的重要前提。缺少了独立思考以及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课堂教学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说,这一环节必不可少,学生的独立思考显得尤为重要。

2.学生的讨论也必须以思考为前提

学习小组间的讨论探究离不开学生个体的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它直接关系到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关系到学习质量的好坏。学生个体能积极探索、独立思考、勤于思索,才会对同学间的合作互动有参与的冲动,他们自己拥有真实、独特的个性化体验与感悟,也才能融入小组合作中去,才会有与同伴合作中获得的触类旁通和方法的举一反三,才会有思想火花的碰撞,这才是有价值的讨论。否则,讨论只能是人云亦云,鹦鹉学舌,最终使自己沦为没有主见的追随者,对他人表述的观点和想法只能是一知半解,甚至于一脸茫然,久而久之,就会成为游离于合作讨论之外的“闲云野鹤”。他们对同伴的不同见解无法提出真正意义上的赞同或反对意见,也无法吸收有效的成分修正自己的观点,弥补自己的不足,当然也就更谈不上个体思维与群体思维的有效合作与整合。像这样的合作学习连基本知识、技能的获得也无法保证,又怎能够促进学生去获取因合作学习而带来的快乐呢?这显然有悖于合作学习真正的价值内涵。

二、独立思考和小组讨论合作的处理

1.教师在课前一定要全面了解学情,钻研教材,问题的预设要精心设置,要有一定的预估和前瞻

可以将预设的问题进行罗列和梳理,哪个问题多数学生能独立解决,哪个问题需要发挥学生间的优势互补,做到心中有数,然后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决定是否进行小组讨论。

2.交流前应该留给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时间

目前很多老师对合作的概念缺乏深刻理解,曲解和错误解读,片面强调合作,忽视了学生独立思考的作用,片面地以为只要学生讨论了,课堂热闹生动了,就是呈现了一节高质量的课堂了。因此,完全忽略了学生独立思考这个很重要的环节,呈现问题情境后,不留给学生片刻的思考时间,就要求学生进行交流。这样做,那些思维较敏捷的学生对所要探讨的问题就抢先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了,课堂的教学最后演变成了教师与“精英”学生之间的对话。而课堂的主体,基础一般的学生,思维敏捷性稍慢的学生,由于缺乏个体思考的时间,对所要探讨的问题根本无法解答,只能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盲目随从,这在一定程度上被变相地剥夺了学习的权利。长此下去,这些学困生就会对学习失去信心,产生厌学情绪。

因此,教师在布置好交流的问题后,在组织学生参与讨论前,要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学习思考时间,在他们对所要探究的问题形成自己初步的认识或产生模棱两可的认识之际,再进行小组合作,才能把小组中不同的观点进行优化整合,才能把他们个人独立思考的成果转化成全组共有的成果,真正发挥“互补”作用,从而使得出的结论更接近于全面和完美。这样做更能给不爱动脑思考或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提供了进步的机会,对提高这部分人的学习成绩作用是明显的。

3.课堂讨论的成效及作用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讨论时机的捕捉和确定

不是所有的问题都需要讨论,因为讨论不能代替独立思考,讨论要源于教学的需要。因此,教师在对学生深入和全面了解的基础上,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认知水平,捕捉一些能产生新思维和新方法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由于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以及认知水平的不一样,不同的学生对同一个问题会产生不同的想法。对于学生不同的见解,教师不能简单地否定,要从尊重学生的个性出发,鼓励学生勤于思考,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可以从学生的想法中捕捉出有代表性的意见,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引导学生去探究,这对保护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很有好处。

自从推行新课改以来,各地各校均有自己的高效课堂模式,虽说模式林林总总,但是理念却都是一致的,还课堂给学生,以生为本,注重实效。“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经代替了原有的学习方式,小组讨论的教学组织形式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教师引入课堂,合作交流学习已经成为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为了防止学生合作学习只是浮光掠影没有实效,防止出现“合而不作”“合而无为”的现象,也为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学生的独立思考这一过程绝不能少,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要远比知识本身重要得多。抛却一切自私的、猥琐的人为因素,多关注学生的自身成长,其中也包括思维品质的培养,这才是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上一篇: 关于的哲学思考 下一篇: 轨道交通项目建设流程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