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风险的成因汇总十篇

时间:2023-06-07 15:44:05

创业风险的成因

创业风险的成因篇(1)

一、创业型中小企业的经营特点

创业型中小企业是指处于创业阶段,在面临高风险的同时依靠其本身具有的某种优势如特殊的技术领域优势、资源垄断等可能在将来展现出巨大发展潜力、具有高成长性、收获高投资回报的创新开拓型企业。

创业型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相比,它在经营方面有以下特点:

1.经营决策灵活

创业型中小企业生产经营规模较小,员工的人数比较少,组织结构较简单,因此在经营决策上有更大的灵活性。

2.能迅速适应市场变化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口号提出来后,中小企业是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平台。创业型中小企业的经营范围比较广,经营的项目也很丰富,一旦当市场经济发生波动时,有“船小好掉头”的优势,能紧跟时代步伐,迅速适应市场的变化,比管理层次多、组织结构复杂的大型企业更具快速调整优势。

3.存活率较低

首先,创业型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投入很多资金,但是它的筹资比较困难,面临的资金压力很大。其次,很多的创业型中小企业并没有清楚的调查和分析目前市场行情,可能会存在盲目跟风的投资行为。最后,我国目前的市场竞争很激烈,创业型中小企业与“船大好顶浪”的大型企业相比,竞争力比较弱,容易破产倒闭。

二、创业型中小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

创业型中小企业由于外部环境的复杂多变,企业内部自身的人力、科技、资源等因素会导致企业面临一系列的财务风险,从而影响企业的有序发展。创业型中小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主要有以下几种:

1.创业型中小企业融资困难

创业型中小企业的持续发展需要获取大量的资金,而融资困难却是目前创业型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由于创业型中小企业规模比较小,在创业阶段还未被市场所熟知,企业的发展前景对外界来说具有不确定性,因此只有很少一部分创业型中小企业在创业的最初阶段能够获得天使投资的资金支持。除此之外,创业型中小企业要想上市发行股票筹资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而且由于受债券额度小和政策等原因也很难发行企业债券来筹集资金;在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融资迹银行等金融机构往往会要求企业提供担保或以企业的厂房、设备作为抵押物。所以大部分创业型中小企业采取的融资方式是自筹,通过创业团队成员自身出资,企业面临的资金压力很大。如果创业型中小企业资金不足或者筹资的渠道不恰当,那将会给企业带来资金短缺的财务风险。

2.创业型中小企业的投资决策不科学

首先,大部分创业型中小企业规模较小,生产经营决策权集中,企业的所有者一般就是企业的决策者。当这些决策者对外进行投资时,由于自身没有财务、金融等投资方面的知识或者主观决策判断失误没有对投资项目的可行性进行系统、周密的分析和研究,导致企业的投资失败。

其次,创业型中小企业的资金相对来说比较紧张,通常可利用的剩余资金不是很多,所以企业的每一次投资对企业以后的生存发展都至关重要。但是有些企业在进行投资时通常不做市场调查,或者调查的方法不正确,导致没有获取充分可靠的信息,进而盲目的进行投资,给企业造成了损失。

3.创业型中小企业的资金回收不及时

在企业的整个财务活动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资金回收。

创业型中小企业处在创业阶段,由于经验较少,对于消费者的需求没有很好的判断,导致存货的积压。而创业型中小企业普遍存在大量举借短期债务的情况,短期偿债压力较大,因此对存货变现的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创业型中小企业为了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通常会采取赊销的方式销售商品,以此来招揽顾客,这就给企业带来了应收账款的坏账风险。一些创业型中小企业盲目的为了增加销售、打出自己的品牌而给予顾客过高的信用额度,导致企业日后面临较大的应收账款坏账风险。

4.创业型中小企业的收益分配政策不合理

在进行收益分配时,一方面如果企业把大量的收益留存在企业内部,用于企业的市场开拓或者日常开支,而不用于向投资者或者企业员工分配,会挫伤投资者或者员工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创业中小企业对于资金的需求量较大,如果把大量的资金用于向投资者或者员工分配则会影响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创业型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的控制策略

1.多样化企业的融资方式

创业型中小企业要科学的对比和分析在不同融资方式以及融资组合下的财务成本和潜在财务风险的大小,并且考虑本企业的特点和现状来采取合适的融资方式。注意保持企业现金流出与流入的匹配、长期借款与短期借款的搭配,正确的使用和控制企业的资金,在创业型企业需要现金的关键时期而能够有充足的资金保障企业的后续发展。

2.科学进行投资决策,降低投资风险

创业型中小企业做出投资决策时应该加强可行性研究,要选取适合本企业、且风险与收益相匹配的项目,不能好高骛远、盲目投资。在投资后,还要加强对投资项目的管理,及时掌握投资项目的经营状况、盈利水平和发展前景等,进行定期的分析,以便及时的了解企业可能会面临的财务风险并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

3.加强对营运资金的管理

创业型中小企业对资金的需求量很大,为了保证资金的流动性和节约营运资金,首先,创业型中小企业应加强对存货的管理,控制存货的规模及周转速度,避免因存货占用大量资金而给企业带来营运资金压力。其次,为了提高应收账款的回收速度,创业型中小企业应该根据客户的信用情况分别制定不同的信用标准和信用条件,并且及时催收款项,保证应收账款的及时收回。

4.合理分配企业收益

扩大企业的规模,保证企业的持续经营和向投资者或者员工分配收益是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矛盾。企业的管理层应该根据企业自身的发展经营情况,合理调整两者的关系,确保企业的收益能够合理的分配下去。

参考文献:

[1]蒋璐.创业企业财务风险动态控制探讨[D].江西财经大学,2012.

[2]邰敏.创业型中小企业战略管理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6.

创业风险的成因篇(2)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13-0037-03

1 引 言

进入21世纪,世界迎来了一个崭新的创业时代,创业已成为全球性的话题,并日益受到各国和地区的重视。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相继提出了“以创业带动就业”等政策,促使我国的创业活动日益呈现出活跃的状态,大量创业企业应运而生。但事实表明每年都有大量的创业企业诞生,却又有大量抗风险能力较差的创业企业退出市场。造成我国创业企业成活率低和经营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对创业企业在其成长、经营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风险缺乏有效地识别、分析与控制。纵观目前国内外的学术领域,相对于如火如荼的创业活动而言,对创业企业风险管理理论研究却明显滞后于创业实践。

2 创业企业生命周期

创业企业作为一个动态概念,它是相对于成熟企业而言的,是指处于由孕育期向稳定期逐渐发展和转型的企业,其规模及赢利能力较小,成长潜力与风险并存。创业企业的成长和发展也是一个具有若干阶段的连续过程。本文以爱迪思的企业生命周期阶段论为基础,结合我国创业企业的特点和前人的研究,将创业企业成长划分为孕育期、求生期、扩张期、稳定前期四个阶段。①孕育期。即从捕捉创业机会到创业企业创立的阶段,创业企业实体的成立则标志着孕育期的结束。②求生期。求生期指从产品研发到产品试销的过程,是将创业设想转化为一系列创业活动的过程,是组织结构、运行机制等逐渐成型的过程。③扩张期。该时期是由产品试生产和试销向产品规模化生产并日益被市场接受的过程。④稳定前期。这是企业的核心产品生产能力、销售业绩和管理水平都逐步趋于稳定,其市场地位也趋于稳固的过程,因此,该阶段也是创业企业向成熟企业过渡前的关键时期。可见,上述四个阶段正是创业企业积累资源、增加实力、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发展演进过程。

3 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我国创业企业风险分析

创业企业在不同的生命周期中面临的外部发展环境和内部环境状况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其生产经营活动也将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因此不同生命周期所面临的风险类型也将各不相同。

3.1 资金风险

资金风险主要分为筹资风险和用资风险。

(1)筹资风险。筹资风险是创业企业在创业初期遇到的首要风险和核心风险,随着企业的发展,创业企业将陆续获得现金流入,规模和影响力都将不断扩大,则其筹资风险会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产生的原因为:第一,创业企业作为一项全新的事业,缺少参照系和经验,导致企业的筹资计划和融资策略制定缺乏一定的准确度和科学性,进而造成创业企业的筹资风险;第二,我国资本市场体系的不完善和二板市场的不成熟是我国创业企业融资难的主要因素。

(2)用资风险。创业企业的用资风险通常突出表现在求生期和扩张期,该时期的创业企业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产品的研发、生产和营销,如果资金使用分配不当将引发资金风险并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营。一方面由于资金结构和资金分配不合理可能导致用资风险。另一方面,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道德素质不高也将致使创业企业承担一定的用资风险。

3.2 技术风险

创业企业技术风险具体可以表现为技术研发风险、技术应用风险和技术再创新风险三方面风险。三种风险虽同属技术风险,但其中技术风险出现的时间段不同,且不同时间阶段所造成的影响也各不相同。

(1)技术研发风险。技术研发风险突出表现在创业企业孕育期和求生期,此时期创业企业缺乏足够的研发资金和技术开发经验,导致技术的研发能否成功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一方面,由于研发经验不足,创业企业经常遇到因设计方案不合理而造成后期研究工作离既定目标越来越远,最终造成技术研发工作无法继续的现象。另一方面,我国很多创业企业在技术研发工作前通常疏于技术检索,当研发工作进行到一半或结束后,才发现研究成果早已经申请专利或上市,造成了企业资源的浪费。

(2)技术应用风险。当创业企业的研发工作取得一定的进展后,技术研发风险逐渐降低,但技术应用风险则应时而生,具体表现在:①技术适用性风险。如技术使用环境、资源等条件较苛刻,操作复杂,功能过剩或不足,与相关技术不兼容等,都会使技术因适用性较差而面临被淘汰的风险;②技术可靠性风险。技术的不可靠将导致产品在性能、质量和安全性等方面的不稳定,如产品技术性能不过关或次品率过高,造成创业企业因产品无法满足相关技术标准或不被消费者接受而面临危机;③技术流失和替代风险。由于缺乏技术保护意识,创业企业通常面临技术外泄或被模仿的风险。

(3)技术再创新风险。当创业企业逐步在技术和管理上逐步趋于成熟时,技术再创新风险将可能随之产生。在稳定前期,创业企业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此时企业容易陷入安于现状而疏于在技术广度和深度的再创新或不愿进行新技术的开发的状态,不能以动态的目光和思维进行技术创新管理,最终造成产品失去市场竞争力,危及企业的长足发展。

3.3 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通常在创业企业的求生期就已产生,在扩张期达到最大。随着创业企业的发展,市场准入与预测风险、市场竞争风险和市场潜力成长风险依次凸显。

(1)市场准入与预测风险。在创业企业求生期,产品研发结束后,需要将所生产的产品投放市场,但由于创业企业规模小、实力弱、缺少市场知名度等特点,其产品在进入市场并试图让市场所接受的过程中将会遇到更大的困难或付出更大的代价,甚至进一步演变成市场准入风险。同时,由于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和市场开拓经验的欠缺性,创业企业还要受到因市场预测的不准确而产生的影响。

(2)市场竞争风险。随着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和生产能力的加强,扩张期的创业企业需要不断扩大市场份额来获得更大的利润,但由于消费者认知程度较低、市场地位不高、竞争能力较差,创业企业在此时就需要承担更大的市场竞争风险。市场竞争风险一方面体现在产品本身的竞争,产品质量、性能等指标是否具有竞争优势决定了创业企业市场竞争风险的大小。另一方面,创业企业要面临现存的成熟企业和新的竞争者出现所带来的竞争风险。

(3)市场成长风险。市场具有潜在性与待成长性,创业企业要想获得更长远的发展和快速扩张,就得不断地发掘市场潜力或开发新的市场。与技术再创业新风险一样,当创业企业发展到稳定前期时,往往由于资金、市场开拓能力的限制或惰性的产生,使得创业企业无法继续进行新的潜在市场的开发,也就无法获得更多的利润,从而导致创业企业缺乏足够的现金流量用于企业的发展,如此恶性循环,创业企业的成长速度与生产水平将无法适应市场的成长速度,将导致创业企业面临严峻的市场成长风险。

3.4 人力资源风险

由于创业企业的高风险性和发展的不确定性等特征决定了创业企业在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方面都不具有明显的优势,这也导致创业企业一直面临着较大的人力资源风险,主要表现在人才获得风险和人才流失风险。

(1)人才获得风险。相对于成熟企业,面对人才竞争激烈的市场和人才成本日益增加的情况,创业企业在招聘各类人才时会面临难以满足自身需要的压力,招人难度加大,使得创业企业在运营上要承担人力资源不足和人力成本上升的双重压力。

(2)人才流失风险。人才流失风险是我国创业企业整个生命周期中常见的风险,尤其在企业求生期表现更为突出。首先,良好的组织结构关系可能因为核心人才的流失而遭到破坏,执行中的任务也将被迫中断,企业经营效率大大降低;其次,企业花费大量成本吸收和培养的人才一旦流失,将导致创业企业在资金和资源上的浪费;再次,掌握核心技术或客户等资源的人才流失,可能造成技术开发延迟或技术外泄,甚至使创业企业因人才流失风险而遭受巨大损失和致命打击。

3.5 管理风险

管理风险是贯穿于创业企业始终的主要风险之一,它是指由于创业企业管理不善而导致创业失败的可能性。创业企业的管理风险主要由因创业者和管理团队能力不足而导致的能力风险和由组织结构不合理所导致的组织风险两部分组成。

(1)能力风险。创业者和管理者是创业企业的关键人物,其能力的高低和经验水平直接关系着创业企业管理效果的好坏和管理风险的大小,尤其在创业企业发展初期,管理者能力有限,相应的能力风险则较大。能力风险在创业企业中具体表现为决策能力风险、业务能力风险和协调与整合能力风险。

(2)组织风险。创业企业的组织结构在成立之初通常伴随着结构的不合理性和效率的不稳定性,由此产生的组织风险将对创业企业实施高效管理造成很大的障碍。在创业之初的孕育期,创业企业通常缺少专业的管理团队,组织的层级结构也相对较为模糊,经常出现多头领导或责任不清的现象且组织的灵活性较差,这将导致企业管理效率低下,造成管理上的风险。随着企业的发展,管理组织趋于稳定,但当创业企业发展到扩张期时,企业规模和产能都将迅速扩大,其组织结构将面临无法满足企业扩张和发展需要的风险。

4 结 论

本文基于企业的生命周期理论,划分了我国创业企业的生命周期,并针对不同生命周期中风险类型及其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并得出如下结论:①创业企业是一个动态概念,其成长和发展也是一个具有若干阶段的连续过程,以生命周期理论为基础,可将创业企业的成长划分为孕育期、求生期、扩张期、稳定前期四个阶段。②创业企业在整个生命周期中主要面临着资金风险、技术风险、市场风险、人力资源风险和管理风险,且各种风险在不同生命周期中呈现不同影响和变动趋势。因此,在进行风险控制时也应以创业企业发展的生命周期为基础,有针对性地、有重点地采取相应风险控制手段对各种风险进行有效地管理。

参考文献:

[1]王艳茹.中国创业型经济发展研究[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9(3):88-93.

[2]成春,贺立龙.创业企业的成长动力探析[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136-140.

[3]宫雅卓.论创业企业的分段风险投资策略[J].科技创业,2003(9):63-64.

[4]谢胜强.创业企业技术创新风险和技术创新能力培育方法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8(26)(增刊):230-233.

[5]高新技术创业企业风险的系统分析:辨识与规避[J].科技管理研究,2008(10):132-135.

[6]周荃,徐健.高科技企业的典型风险及其防范[J].科技创业,2006(9):41-44.

[7]张云.创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创业,2009(1):106-107.

[8]陈春燕.科技型中小企业风险评价[J].民营科技,2009(2):42-43.

创业风险的成因篇(3)

美国的达格佛斯和怀特认为:不确定性是指技术创新未来状况的准确信息的不存在性。不确定性包括客观不确定性与主观不确定性。后者来源于决策主体对客观信息的获取能力、识别能力、处理能力的不足。而客观不确定性指工艺创新过程中的各种因素及结果的不可准确预知性。不确定性是产生工艺创新风险的原因之一。

1.2工艺创新风险的含义

风险有多种含义,如:风险意味着损害的可能性,风险是与收益相关的不确定性等。工艺创新风险是指由于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工艺创新项目的难度与复杂性,以及创新者自身能力的局限性与实力的有限性,而导致工艺创新活动达不到预期目标的可能性。

1.3工艺创新风险的普遍存在性

风险性是工艺创新的重要特征之一。由于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与创新者的局限性,以及工艺创新的特殊规律,从事工艺创新必然存在风险。企业应该树立正确的风险观,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去防范和控制在工艺创新过程中存在的风险。

2工艺创新风险的哲学解释

2.1工艺创新风险的双效性

工艺创新是一种风险性活动,在复杂的风险因素作用下,工艺创新的风险运动是一种矛盾运动,从而使得工艺创新的收益具有不确定性、风险具有突发性,使得工艺创新具有风险与收益的对立统一性。其统一性表现在风险与收益是对称的、共生的;其矛盾性表现在企业在进行工艺创新决策时面临风险与收益之间的矛盾,从而不得不进行风险与收益的权衡。

风险对于工艺创新来说,除具有危险性外,还具有激励性,即风险具有双效性。当企业面临外部风险时,如果决策者进行恰当引导,则可使员工上下同心,精诚团结,在逆境中求得发展。

2.2不确定性与确定性互寓

不确定性是造成风险的原因之一,但不确定性中存在确定性的成分,企业要防范工艺创新风险,也就必须从不确定中寻找和把握其中隐含的确定性,将风险减到最小。按灰色系统原理来解释,决策伊始,工艺创新项目对于企业来说是一只黑箱,企业通过充分的工艺与市场调研预测,可使其成为灰箱,使其白化成分增加,从而把握其中确定性的部分。

从动态意义上讲,确定性中可能含有不确定性,这主要是外部环境的变化,使一些确定性的因素变为不确定。例如,在工艺创新投资方面往往存在“测不准现象”,即企业对某项工艺创新所制订的投资计划,一旦实施,会由于不可预见因素的出现而使实际投资超过预算。

可见,工艺创新中的不确定性与确定性之间是互寓的。承认不确定性的存在,并不意味着承认工艺创新活动的不可知论和无为论。确定性寓于不确定性之中,说明企业具有辨识工艺创新风险的可能性,从而可以把握工艺创新风险活动的规律性,进而对风险进行防范与控制。承认确定性的存在,并不意味着承认工艺创新活动的确定性是充分的、不变的,事实上,工艺创新风险因素的确定性具有相对性,因此,企业对确定性的把握与利用必须是动态的、持续的。

2.3主观风险与客观风险并存

风险既具有客观性,又具有主观性。工艺创新风险之所以具有客观性,是因为工艺创新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客观因素可导致工艺创新风险;工艺创新风险之所以具有主观性,是因为不同的决策者对待风险的感受、态度和偏好会有所不问,同时,决策者的主观因素(如决策失误)亦会导致工艺创新风险,工艺创新风险运动是主观与客观相互作用的过程。

对于同一个工艺创新项目,不同的决策者掌握的有效信息量不同,再加上决策者对“风险”的理解及把握尺寸的不同,会导致对工艺创新项目风险的不同估计,从而影响到决策者对该工艺创新项目做出不同的决策或采用不同的风险处理方法。即使不同的决策者对同—工艺创新项目做出同样的风险估计,也会因风险倾向的差异而导致决策的差异,而这种差异会改变工艺创新项目的风险状态。

在工艺创新项目的实施中,针对风险因素的相继出现,决策者或管理者可能会采取相应的措施,产生主观风险与客观风险的交互影响。

2.险状态下的进退两难

“进”指的是企业主动进行工艺创新;“退”指的是企业望工艺创新而却步;企业从事工艺创新存在风险,但企业如果不从事工艺创新,则会面临被市场淘汰乃至破产的更大风险。目前一些企业流行“不搞工艺改造是等死,搞工艺改造是找死”,反映了这些企业进退两难的心态。同时,应当看到,在企业工艺创新中,“进”虽有风险,但蕴涵着机会,而“退”则只有风险没有机会。因此,企业知难而进,主动追求工艺创新,是明智的选择。

对于同一工艺创新项目,其风险特别是客观风险,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不确定性的递减而降低。在这种情况下,企业面临两种选择:一是超前开发,而这一选择会因市场需求缺乏、相关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知识不足、工艺难点多而面临很大风险,但一旦成功则可抢先人之机并抢先占据市场;二是等待,作这一选择的优点是一旦发现项目前景不好,便可放弃这一项目,从而避免风险损失,一旦发现项目有前途,则可利用相对丰富的知识与工艺积累,有助于提高工艺创新成功率。但这一策略如果运用不当,则可能滞后于人而处于被动。如瑞士工业界在开发石英电子表的问题上犹豫不决、等待观望,结果被日本抢先开发,不仅尽失电子表市场,而且机械表部分市场也被日本电子表所挤占。

3工艺创新的风险因素

3.1工艺创新风险因素的分类

工艺创新风险是由众多因素,包括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些导致工艺创新风险产生并使之变化的因素称为风险因素。工艺创新的风险因素可按如下方式进行分类:

(1)客观风险因素与主观风险因素。客观风险因素是指属于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项目本身的难度与复杂性以及企业自身客观条件的限制等方面的风险因素。主观风险因素是指由决策者、管理者、创新者的主观原因导致的风险因素。

(2)系统性风险因素与非系统风险因索。就某个工艺创新项目而言,对所有从事该项目的企业均构成不利的风险因素,即为系统性风险因素,如由于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项目本身的难度与复杂性等形成的风险因素是系统性风险因素。只对某一特定企业构成不利的风险因素,为非系统性风险因素,其中包括企业的能力与实力的有限性、决策管理失误,以及仅对某企业构成不利的突变因素(如被控侵权等)。

(3)可管理的风险因素与不可管理的风险因素。可管理的风险因素是指那些在工艺创新过程中出现的可回避或可控制、可转移、可分散的风险因素。那些既不可回避,又不可控制、不可转移、不可分散的风险因素称为不可管理的风险因素。

3.2工艺创新风险因素的特征

(1)随机性与突变性。—般的风险分析主要采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原理与方法,其中包含有风险因素是随机变量的假设。事实上,风险因素的出现及其相互之间的影响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如市场份额的变化、新产品价格的变化等。但并非工艺创新的所有风险因素都具有随机性,有些风险因素还具有突变性。工艺创新的风险因素的突发性出现和突发性变化,其前期总有一个稳定变化和能量逐步蓄积的过程,这—过程有时是公开的,有时是隐蔽的(在不完全信息下)。

另外,在企业从事某一工艺创新项目的过程中,竞争对手出现有时是突变事件,但竞争对手介入本企业的创新领域而给本企业构成威胁,在前期阶段总存在—个准备过程。如竞争对手对所从事的工艺创新项目进行论证决策、开发生产;当企业与竞争对手尚未发生正面冲突时,事态以稳定展开的方式发展。

对风险因素的突变性及其规律的揭示,其意义在于:①企业在工艺创新过程中,除了要注意防范—些稳定性较强的风险因素以外,还要特别注意防范那些具突变性的风险因素;②工艺创新的风险因素在出现前期有一个稳定发展的过程,那么它必定存在前兆,企业及时辨识这种前兆并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便成为可能;而这又再次强调了企业工艺创新中的信息工作对工艺创新风险防范的重要性;③突变性的工艺创新风险因素在其不稳定变化阶段可能会出现两种或两种以上截然不同的结果,给企业工艺创新带来的利弊及风险后果也将各不相同;这似乎与混沌理论中的“蝴蝶效应”有类似之处,条件的细微改变将导致工艺创新风险因素的截然不同的运动轨迹。因此,企业在对工艺创新风险因素进行防范时,对于突变事件要估计演化的多种可能性,并准备各种情况下的备选对策。

(2)联动性与非线性性。如果把工艺创新的各种因素看作是一个系统,那么,因素的多样性、多变性、复杂性,决定了这一系统属于一种复杂系统。其复杂之处还表现在每一个风险因素并非单一地直接作用于工艺创新过程,而是风险因素之间存在相互影响关系和联动。具体表现为:一个风险因素的发生将导致另一个风险因素的发生,一个风险因素的变动将导致另一个风险因素的变动,而且这种影响具有反馈性,形成多层次的回路而产生“超循环”。

创业风险的成因篇(4)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22000303

0引言

产业链创新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打造产业核心竞争力、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也是落实十二五规划,实现国家产业升级的重要内容。然而,我国由于历史发展所限,三大产业发展不平衡,我国成为了世界工厂,加工制造业占据了极大比例,导致我国企业抗风险能力差、创新能力缺乏,极大地限制了我国产业创新升级的步伐。虽然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之下,一些产业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总体上来看,产业链创新仍然存在巨大上升空间。而且,创新就会有风险,相比于微观层次下的企业创新,作为中观层面的产业链创新,其过程更加复杂多变,面临的不确定性更多,一旦产业创新失败或者低效,不仅为链上单个节点企业带来巨大损失,而且风险会通过特定的传导机制积累、放大甚至突变,进而危及到整个产业链甚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极具威胁性和破坏性。因此,如何把握产业链创新过程中的风险及其传导机理,较好的防范风险发生,抵御风险侵害,提高产业链创新成功率,成为了阻碍我国产业链创新发展的难题。

针对以上情况,本文在分析产业链创新过程中的风险类别基础上,研究了产业链创新风险传导所依赖的一般路径和介质,对其传导机理做了深入研究,并针对其传导规律提出了相关防范建议。

1产业链创新风险来源

风险具有耦合性,创新失败不是单一风险项触发所致,而是在多个风险的共同耦合作用下导致的。产业链创新过程中,风险的来源并不只有一个,在产业链内外部环境中,存在多个风险因子,而且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产业链创新的成功与否,这些风险因子主要有技术风险、财务风险、市场风险和产权风险四大类,除此之外还有政治风险、法律风险和自然风险等外部因素。

(1)技术风险。技术是促成创新成功的关键因素,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离不开核心技术的支持,技术上的不确定性是技术风险的主要成因,加上当前科技发展速度日新月异,产品更新换代快,因而产品的寿命极短,一旦被其他产品在短期内超越,带来的损失往往是极大的。

(2)财务风险。产业创新中,起带头作用的产业链内部价值链上游企业在研发过程中,围绕新产品或新服务的研发,往往涉及到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其中尤以研发费用最为庞大,而且新产品研发周期长,市场变化快,获取资金支持的渠道少,一旦出现资金链断裂,研发进程就会受到阻碍。

(3)市场风险。市场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市场对新产品的接受程度难以确定;二是新产品或服务被市场接受的时间难以确定;三是创新产品或服务扩散的速度难以确定。新产品或新服务逐渐被市场接受之后,会以一定的速率在市场中扩散,而这决定了新产品的销量,但是这个速率是难以预测出的。

(4)产权风险。当前创新模式已逐渐从封闭式创新转变为开放式创新,与其他创新模式相比,开放式创新的各参与成员之间是一种更为松散的组织关系,而且产业创新内部企业之间既是合作关系,也是竞争关系,内部企业之间在交换知识和能力的过程中,本企业的核心知识有可能暴露给对方,此外,在利益分配上也可能存在争议,这使得企业之间都不愿将自己的核心资源与其他企业共享,从而也降低了创新成功的几率。

除了上述四种主要风险之外,产业创新在政府主导的过程中,由于宏观调控、法律、政策上的突变,也会对产业链创新的进程起到阻碍作用。

2产业链创新风险传导路径、介质

产业链创新风险在传导过程中,资金、价格、技术等介质沿着内部创新利益链在节点企业间传播,其中,创新利益链是风险传导的最主要路径,风险在传播时会首先选择在创新利益关联度最大的节点企业间传播,而产业链上企业之间由于在创新过程中的参与程度不同、在产业链上的地位不同,因而创新利益关联程度也不同,呈现出由强到弱的递减规律,最终产业链创新风险的传导会按照创新利益关联度从强到弱在产业链上企业之间扩散传播。程国平(2009)认为,因为传导网络的复杂性和关联性,风险在传递时往往首先向企业关联度最大、抗风险能力弱、风险承受力差的企业传导和扩散,称为企业风险传导的最小阻力和定律。

风险流量、风险后果和风险相互作用度严重影响着产业链创新风险的传递,当风险传导阀值超过临界值时,风险开始扩散和传递到下一个节点企业,否则风险被企业内部消化掉,风险传导终止。产业链创新风险在传导路径选择上也符合这一规律,风险传导的最小阻力和定律与创新利益关联度递减性一起决定了风险的最终传播途径。这些途径大致可以分为产业链上游企业内部部门间的传导、上中下游节点企业之间的传导、相关产业链之间的传导。

2.1上游节点企业内部部门间的风险传导

产业链上游核心企业一般在产业链创新中起带头作用,一旦创新失败,风险会最先在创新企业内部传导,该传导主要在节点企业内部之间。由于企业内部资源共享,单个节点企业创新失败带来的损失会在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传染并迅速扩散,如果风险产生的风险流量、风险后果和风险相互作用度在企业可控范围内,而且企业制定的风险控制机制运作正常,就可以将风险在企业内部消化,阻止风险的进一步扩大。一旦风险强度突破了企业可承受范围或是企业的风险控制机制反应滞后,风险将顺着创新利益链首先传递到利益相关度最高的企业,最终按照创新利益关联度递减性传播到整条产业链。

2.2上中下游节点企业之间的风险传导

产业链上中下游节点企业之间依靠利益链紧紧联系在一起,当风险在单个企业内部不断积累,突破阀值之后会顺着利益链迅速传播到相关企业,扩大风险传播的面。在这一传导过程中,由于链上企业之间有着直接或间接地联系,风险的传导也会通过媒介企业直接或间接传导,呈现出:企业A风险――企业B风险,或者企业A风险――中介企业――企业B风险的状态,产业链上企业数目众多,彼此之间交叉传导,最终形成一张巨大的风险网。

2.3相关产业链之间的风险传导

产业链是整个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随着资本市场的逐渐完善,技术市场和劳务市场的不断发展,资源在整个市场优化配置的结果下,不同产业链之间也由于资金、技术的配置关系变得紧密起来,这也使得风险在不同产业链之间的传递更加容易,2008年爆发的次贷危机演变成全球经济危机正是最好的明证。

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使得资金、技术、劳动力、土地等资源在市场中寻求最优配置的过程中,使得产业之间的关联度更加紧密。产业链创新风险源起于单个企业内部,进而向链上其他企业传导,最终在相关产业链之间传播,由点及面,不断扩大。

3产业链创新风险的传导机理

由于风险渗透率、风险惯性、风险流密度以及风险驱动力强度在风险传导过程中作用的程度不同,产业链创新过程中产生的风险也会呈现出不同的传导方式,叶厚元(2010)根据风险的传导强度和风险传导是否符合线性特征,对风险传导类型进行了划分,并使用不同的传导模型来描述,如稳定传导模型、高强度高频率传导模型等,而且在时间和环境的影响下,风险在未来的传导方向迥异,而风险耦合发生与否,也最终决定着风险是单一风险传导还是多种风险同时传导,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产业链创新风险最终呈现出不同的传导方式。但是无论哪种传导方式,都必须具备风险发出者、风险助推器、风险传导载体和风险接受者四个基本要素才能进行(程国平,2009)。

风险最初产生在风险源企业中,这些企业多为上游核心企业,风险首先在上游核心企业内部各部门间传导,一旦企业抗风险能力弱或者当风险强度和风险量破风险阀值,风险溢出原企业并借助风险载体,同时某种风险助推剂会扩大原风险的强度,在一定的传递时间内,加速推动风险传播到与原企业创新关联度最密切企业,被传染企业的风险表现形式和风险大小由于时间和强度的积累程度,可能发生改变,也有可能保持原状,产生传导结果的不确定,因而被传染企业可能面临如下结果:一是原企业风险得到转移,风险压力暂时得到缓解;二是风险转移后,风险传导空间更大,在多米诺骨牌效应下,波及到外部相关产业链;三是由于风险接受者抗风险能力强,应对措施积极有效,及时阻断风险继续传导,并在企业内部将风险消化掉,风险传导终止。然而产业链节点企业众多,各节点企业情形各异,从而加大了产业链创新风险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即使风险传导在基本要素和传导机理上有共性,但是产业链可能存在多个风险发出者和风险接受者,最终直接影响了产业链创新风险的表现形式,使其呈现出不同的传导机理。

4产业链创新风险防范建议

创新风险是创新者在创新过程中必须面对的挑战,产业链创新牵涉的节点企业众多,单个节点企业只有把握了产业链创新风险的特征、传导规律,有针对性的采取防范措施,降低节点企业风险,才能将产业链创新总体风险降到最低,最大限度的提高产业链创新所带来的收益。

4.1加强对参与各方的风险意识培训,端正对待风险态度

创新主体采取什么样的风险态度严重影响着创新主体后期应对风险的能力、对风险的防范程度,最终影响着风险事件爆发带来的损失大小。因此,在创新前,应当组织专家团队对项目风险进行评估,根据风险情况在创新参与企业中进行宣传培训,帮助参与企业认清本企业面临的风险类型和风险大小,强化创新参与企业的风险意识,树立正确的风险态度,从而在整体上提高产业链创新参与者的风险意识。

4.2完善产业链创新参与企业合作契约制度

在“风险分担、收益共享”的原则之下,按企业参与程度和创新贡献程度,划分普通成员与核心成员,参与成员间签订创新合作合同,以法律形式将各参与成员的权利和义务确定下来,明确各自的权责范围,同时在核心成员与普通成员之间采用研发分包合同,将整个创新分解为小块,确保每位成员按最高质量完成,以保证创新整体成果的质量。同时根据各参与创新成员的贡献,事前约定利益分配方式,避免创新后期因为利益分配不当引起创新失败。

4.3优化创新成员组织结构,增强风险防范能力

产业链创新虽然在很大程度上是由链上企业在利益的驱使下自发组织发起,组织上和管理上较为松散,但是风险在传导的过程中,有其固有的传导路径和规律,在其传导过程层中,会经历不同的路径和过程,因此,需要对各成员组织进行管理上的优化,建立由技术、信息、文化、制度和激励等组成的创新平台,在培育和提升单个企业的价值创新能力上有着重要的意义,有助于增强节点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4.4建立风险预警系统

产业链在创新之前,需要集合各参与主体,遴选出最优秀的人才,组成专家团队,根据节点企业经营状况、结合所在产业链创新特点,建立与之配套的风险预警系统。当风险不可避免的发生后,需要第一时间启动风险预警系统,确认风险发生及风险类型、大小,并采取相关应对措施,积极应对风险。

4.5创立创新人才激励机制,提高技术创新成功率

加强创新人才培养,提高人才创新成功率。行之有效的人才激励制度是吸收和留住人才的重要因素,创新参与各方应当结合本企业的实际,在服务创新整体的大前提下,制定与本企业相适应的激励措施和培训方案,最大限度激发创新人才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人才创新技能,塑造“多面手”型的复合人才。在留住优秀老员工的同时,还要及时引进新人,为企业补充新的血液,形成年龄梯队,保证企业创新的可持续性,为产业链创新整体服务。

5结论

产业链创新风险作为产业链风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导途径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本文探究了产业链创新过程中面临的几大风险类型,给出了产业链创新风险在传导过程中所共有的介质和路径,以及传导过程。研究表明,无论是衰退产业还是新兴产业,风险在传导过程中都会不同程度的借助资金、价格和技术等介质,依托创新利益链由点及面传导到整条产业链甚至相关产业链,造成巨大破坏。根据不同产业的创新风险特点,制定出有效地防范措施,最大限度降低风险带来的损失,确保创新顺利完成,提高产业链创新的成功率,同时完善产业链创新风险管理研究体系。

参考文献

[1]张凤,何传启.国家创新系统:第二次现代化的发动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罗积争,吴解生.产业创新:从企业创新到国家创新之间的桥梁[J].经济问题探索,2005,(4):111114.

[3]陈小洪.产业链创新:有关认识、案例讨论和建议[J].中国制造业信息化,2008,(20).

[4]柳卸林.21世纪的中国技术创新系统[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创业风险的成因篇(5)

一、概念界定

1.创业界定

创业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强劲推动力,也是解决一国就业问题的良好途径。当把创业作为一门学科来研究时,其是一个跨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多学科、多层面的动态复杂系统。由于创业学是一新兴学科,其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学者们在其概念上的研究仍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使得学者们难以在基本问题上达成共识,限制了创业学科的发展。

有些学者从创新角度界定创业,认为创业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新产品或新服务的机会被确认、被创造,最后被开发来产生新的财富创造的能力,任何人都可通过学习成为一个创业者并具创业精神(Peter?Drucker,1985)。创业精神的实质就在于开拓创新。创业既可指新组织的创建过程(Gartner,1985),即个人或团体依法登记设立企业,以赢利为目的从事有偿经营的商业活动(朱炎,2000);又可指组织中新单位的成立,以及提供新产品或新服务(Nicholas Siropolis,1986),这扩大了“创业”的内涵。因此可将创业分为两个层次:“创建新的企业”和“企业内创业”,前者可以理解为狭义的创业,而后者则代表了我们通常所说的“第二次创业”。

从生产要素和创造财富的角度对创业概念进行定义的也比比皆是,认为创业是创业者以确定的价格购买生产要素,并把生产要素组合起来,再以不确定的价格出卖其转换品(产品)的活动(Richard Cantillon)。创业者在这个过程中充当协调者和领导者的角色,他们要具备一定的组织协调和管理能力(Jean Baptiste Say)。组合生产要素的过程既是一条创业路径,又是一种创业方法,通过组合可以产生新的商业机会,形成新的组合力量,这对创业十分重要。Robert Ronstadt从创造财富的角度出发,认为创业是一个创造增长财富的动态过程,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的《创业学教程》(2004)对创业的定义也反映了这种观点。

从创业机会和创业风险承担的角度来界定创业概念的观点更为常见,Howard Stevenson认为创业是追踪和捕获机会的过程,可由发现机会、战略导向、致力于机会、资源配置过程、资源控制和回报政策等六个方面的企业经营活动来理解。郁义鸿等(2000)认为创业是一个发现机会和捕捉机会并由此创造出新颖的产品或服务,实现其潜在价值的过程。该定义强调了创业者对创业机会的捕捉和利用能力以及所创造的新事物必须是有价值的,其价值不仅对创业家而言,也对开发的目标对象而言。创业的意义在于创新和创造,创业者是创业的主体、创业构思的孕育者,他们通过奉献必要的时间和努力,开创一项前所未有的事业,虽然他们可以借鉴、模仿和学习前人的经验和方法,但他们必须从头做起,将创业构思转化为实际行为,但这必然存在巨大风险,风险可能来源于技术、资金、管理、人力资源、政策以及其他环境因素等多方面,创业者必须承担相应的经济、心理和社会风险来获取货币报酬和个人满足(Amar Bhide,1992)。

2.创业风险界定

对创业风险的界定,目前学术界还没有统一的观点,大多数国内外学者都只针对自己所研究的领域或角度来界定,而并没有将其一般的概念提炼出来。Timmons和Devinney将创业风险视为创业决策环境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其中包括处理进入新企业或新市场的决策环境以及新产品的引入。赵光辉主要从创业人才角度界定创业风险,认为创业风险就是指人才在创业中存在的风险,即由于创业环境的不确定性,创业机会与创业企业的复杂性,创业者、创业团队与创业投资者的能力与实力的有限性,而导致创业活动偏离预期目标的可能性及其后果。无独有偶,牟永红也从人员风险的角度对创业风险进行了阐述,认为创业过程是需要不断地吸收风险投资的过程,而风险投资家们在对新创企业进行风险评估时,首先看重的就是创业的人员,而不是项目本身。人员风险具体表现在人员的能力、人员的流失和人员的道德三个方面。刘骅将创业风险分为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系统风险是指由于创业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引发的风险;非系统风险是指非外部因素引发的风险,即与创业者、创业投资和创业企业有关的不确定因素引发的风险。

二、创业风险研究综述

目前,创业理论体系仍然是由国内外学者各自积累的学术碎片所组成,创业研究作为一个学术领域仍处于“青春期”(Low,2001)。由于存在理论和实践的真空地带,创业理论需解决的问题还很多,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创业风险的研究问题。在有关研究中,创业风险的提及率很高,但这些研究大多停留在创业投资公司的创业投资风险的研究层面,站在创业企业角度对创业风险的研究还较少。

在对创业者风险倾向的研究中,Brockhaus(1980)和Bird(1997)认为创业者比一般管理者在决策中接受更高的风险水平,但这并不表示创业者的风险倾向高于一般管理者。此外,还有许多国外学者都围绕这个问题进行研究,试图证实创业者与一般管理者在风险倾向上的差异性,但都没有得到令人满意的结果。目前所达成的较为一致的观点是创业者在风险倾向上较一般管理者并无实质性差异(Low,2001),创业者只是中等程度的冒险者(McClelland,1961),[5]只是创业者抱着更为乐观的心态看待创业机会(Palich,1995)。在对创业风险分析和管理的研究中,Gerosa、Nasini(2001)以太空产业为分析对象,对其创业风险进行了分析,并将创业风险管理视为太空产业管理中的一项新挑战;Barker、Harrell和Todd(2002)提出了基于模拟现金流量分析创业风险的方法, Puing和Zedtwitz提出了孵化器风险管理方法以及Allen运用案例分析法对创业企业风险管理进行分析,此外还有学者从投资者角度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方法研究创业企业的风险治理理论。

国内学者对创业风险的研究成果主要有:从创业风险来源及构成的角度对创业风险进行研究,陈震红和董俊武(2003)认为创业环境的不确定性、创业机会与创业企业的复杂性、创业者、创业团队与创业投资者的能力与实力的有限性是创业风险的根本来源,创业过程中往往会存在融资缺口、研究缺口、信息和信任缺口、资金缺口、管理缺口等,这些缺口导致了创业风险的产生;李志能、郁义鸿和罗伯特·希斯瑞克(2000)认为创业风险产生的形式依赖于创业的领域,通常的创业风险不外乎由财务风险、精神方面的风险和社会领域的风险等几个方面构成。对创业风险的识别、评估模型和控制进行研究,李洪彦(2007)从高科技创业风险的特征出发,对高科技创业风险管理与传统企业风险管理的方法进行了比较分析,提出了创业风险识别和评估的方法以及创业风险控制的有效途径,并探讨了防范高科技创业风险的管理策略;赵观兵、万武(2006)建立了高新技术创业风险评判指标体系,并建立了多级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对高新技术创业风险进行评估;颜士梅、王重鸣(2007)以混合安排的相关理论为基础,构建了并购式的创业人力资源整合风险控制策略的理论框架,将人力资源整合风险的控制策略分为基于规范、基于期望和基于契约的三大类控制策略,并通过深度访谈来获取数据和资料,采用案例分析方法对不同人力资源整合风险控制策略及其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赵光辉(2005)从人才创业风险的角度对创业风险进行原因分析,并对创业的经营风险、财务与会计风险、投资风险、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等提出了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一些学者还对创业风险的管理机制进行研究,如付玉秀、张洪石(2003)以委托-理论为基础,分析了创业风险中的创业企业家风险在创业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表现、成因及影响因素,并提出了包括项目筛选机制、投资工具选择、契约限制与条款约束、动态评估和分阶段投资、控制权激励、风险报酬激励、风险跟踪管理、退出投资等一系列相辅相成的创业企业家风险管理机制;陈晓健(2006)从创业企业成长风险入手,研究创业企业成长风险跟踪管理机制,认为创业投资家为了及时识别和控制创业风险, 应参与创业公司的管理,并构建风险跟踪管理机制来加强对创业企业的风险监控,在确定风险跟踪管理的方式与参与程度时, 创业投资家应考虑创业企业发展阶段、股权比例和投资行业等因素。

三、研究述评

综上所述,关于创业的概念,虽然学者们存在着不尽统一的定义,但他们均围绕着创建新组织,开创新业务,利用创新思想创造资源的新组合;发现、捕捉与利用商业机会;价值创造与财富增长;风险承担等视角进行阐述。国内学者对创业概念的界定大多是借鉴和总结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他们的研究较集中于从创业机会和创业风险承担的角度开展,认为创业是一个发现、捕捉和利用机会并获取收益的过程,这个过程创业者需要创新和承担相应的风险。创业机会是创业的必要条件,也是首要条件。因为一个理性的创业者不管他拥有多少资源、拥有多少新技术,如果没有机会,他是不会进行创业的。创业不一定要创造出新的产品或者新的服务,也不一定要有新的技术,但它一定要有创业的机会,创业者也是因为看到了创业的商机,捕捉住商机才利用商机进行创业的。关于创业风险的界定,目前研究只是从某个角度展开,且只是将创业概念与风险概念“相加”进行界定,并没有将创业风险作为一个专有名词进行专门定义。

在创业风险的研究中,国内外学者所关注的问题是一样的,但研究角度存在着差异。国外学者更多的是从创业风险的承担者——创业者出发,研究创业者的风险倾向,寻找创业者愿意冒险创业的原因;在创业风险的分析和管理方面,国外学者更多的是关注创业风险识别和评估的方法以及创业风险治理理论的研究。而国内学者更多的是研究创业风险产生的原因,并运用现有的方法对具体的创业风险进行评估以及提出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他们更多的是处于应用层面而不是理论层面对创业风险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Drucker,P.F.. Innovation?and?entrepreneurship[M].New York: Harper Row,1985:16

[2]郁义鸿李志能罗伯特 D·希斯瑞克:创业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39

[3]刘骅:民营高科技企业创业风险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6

创业风险的成因篇(6)

一、引言

证券市场是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创业板市场是证券市场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完善的金融资本市场需要形成多层次的市场结构和体系,以满足不同投资者的需求,我国的资本市场自主板建立到创业板运行以来,已经开始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资本市场结构,特别是创业板市场更具有典型性。

2009年10月30日,我国创业板正式运行。由于我国资本市场机制的不健全、监管制度的不完善和市场参与者的非理性等因素存在,严重影响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扭曲了资本市场应有的功能。主板市场的不成熟和外部条件的制约使得我国创业板的推出经历了数年之久。而创业板自运行至今仍未推出退市机制,运行也存在着种种制约,这些问题最终都会增加创业板市场的风险。

由于我国创业板市场自身的缺陷,因此自创业板市场运行之初,就应当深入分析其内在的市场风险状况,综合考虑各种风险造成的市场不确定性,同时借鉴欧美发达国家创业板市场风险管理的经验,结合我国的资本市场环境寻求完善我国的创业板市场的途径,以充分发挥创业板市场资源配置的重要作用。在此背景下,本文综合研究和分析当前我国创业板市场风险,重点研究创业板市场风险的构成、传导和防范,并提出合理化的政策建议,为我国创业板市场的稳定发展提供思路。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国外理论界对于创业板市场风险构成与传导的研究大多以美国纳斯达克市场为主要目标,同时结合其他国家主要创业板市场进行对比性分析和实证研究,其研究结果对于新兴市场国家的创业板市场风险的监管和防范均具有指导意义。

Yiuman Tse,Erik Devos(2004)通过对纳斯达克与Amex对比研究认为,从Amex转到纳斯达克的上市公司整体表现为基差增大、收益增加,机构投资者增多,其风险监控和管理制度也更为严格。Bong-Soo Lee,Oliver Meng Rui,Steven Shuye Wang(2004)对纳斯达克市场与亚洲创业板市场的信息相关性进行研究,认为纳斯达克对亚洲创业板市场具有波动溢出效应和收益滞后效应,并且这两种效应也广泛存在于主板市场对于创业板市场的影响中。J.Cunado,L.A.Gil-Alana,F.Perez de Gracia(2005)对1994年6月至2003年11月纳斯达克市场股票指数的合理性泡沫进行了检验,其结果表明泡沫的存在取决于研究中所取样本的频率,当采用月度数据所得出的结果与采用日均数据和周数据的结果刚好相反。Lee.Joy研究了中国设立创业板的条件和方式,以及设立创业板后对内地资本市场和香港创业板市场的影响,同时分析了中国创业板市场的影响因素。Frederick Tsang则认为中国创业板市场建立将有利于中国促进私营企业的发展,并且有利于整个国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

国内学者对于创业板市场的研究则历经了从主板到中小板,从风险到机制的一个研究思路的转变。许长新(2001)认为发达国家和地区证券市场的稳定和繁荣,离不开其完善的上市公司退市机制的保障。我国上市公司退市机制的建立应侧重于完善退市标准和机制,细化退市程序,增强规则的可操作性,从而为证券市场的良性运作创造条件。

陈尔瑞(2001)认为我国主板市场的退市制度存在弊端,真正实行退市的企业相对较少,证券市场体系不完整,因此应从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角度予以完善。

董辅(2002)认为创业板市场的建立存在风险,如果开设创业板市场失败,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因此应采取必要措施防范风险。同时认为创业板的退市机制应当尽早建立,拖延的时间越长,会积累越多的风险,不易于创业板市场的稳定发展。

周乃敏、韦洪兴(2003)对二板市场的概念、发展状况、自身特点、市场效率、制度创新及做市商制度对创业板市场支持度等六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对建立适合我国的创业板市场运行制度和风险管理制度进行了研究。

金栋、凌传荣(2004)从创业板市场监管模式与体系比较了海外三种不同的监管模式,结合我国的国情提出了我国创业板市场必须采取集中统一与行业自律相结合的监管模式,同时要建立完全市场化的多层次监管体系。

项雪平(2005)研究了上市公司退市的相关损失和赔偿问题,通过对世界主要证券市场损害赔偿确定的规定进行了比较研究,同时结合我国的客观实际,提出完善上市公司退出损害赔偿责任确定的措施。

蒋大兴(2005)认为我国现行的退市监管无论在监管理念还是在制度构架方面均存在问题,上市公司退市机制应该体现公司自治,退市监管权应该保持一定节制,特别是监管权力需要进行重新配置。

三、我国创业板市场的现状

截止到2011年10月28日,我国创业板上市企业由最初的28家迅速增加到271家,总发行股本达389.69亿股,上市公司市价总值达到8308.59亿元,平均市盈率达43.13倍。在两年的时间里,创业板市场的整体表现远超预期,实现了创业板的跨越式发展。

为了进一步了解创业板的现状,需要对创业板上市企业的行业结构及所属行业的企业状况进行分类研究,我国创业板上市企业基本状况如表1所示。

资料来源:深圳证券交易所网站省略/main/chinext/scsj/jyjg/,数据截止到2011年10月28日

从表1可以看出,当前创业板271家上市公司中,企业数量和规模占前三位的行业分别是制造业、信息技术行业和社会服务行业,其中制造业企业179家,总市值达到5336.98亿元,占创业板市场总市值的64.23%;信息技术企业52家,总市值达到1340.1亿元,占创业板市场总市值的16.13%;社会服务行业14家,总市值达到682.31亿元,占创业板市场总市值的8.21%。三大行业市值占整个创业板市值的比重达到88.57%,构成了创业板市场的绝对主体,这充分说明了创业板上市企业具有行业集中的特点。

从上市企业的地域上分布来看,创业板上市企业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经济较发达的省份和地区,如京津、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中西部地区企业创业板上市较少。从具体省份来看,广东省以60家居全国首位,北京市以38家居第二位,江苏、浙江两省以26家居第三,上海、山东等省紧随其后,六省市上市企业数量占到创业板企业总数的68.63%,构成了创业板上市企业的地区性主体。

由于创业板上市企业所属行业和经营状况的差异,上市企业融资规模差距较为明显。创业板上市企业整体表现出高市盈率、高发行价和高超募资金的特点,使得整个创业板市场处于高风险运行区间。从净利润和营业收入增长率来看,创业板企业远低于同期的中小板,创业板上市公司整体业绩表现欠佳。

四、我国创业板市场的风险构成及成因

创业板市场风险是证券市场风险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创业板市场特点来看,其风险要大于主板市场,而且难以监管和控制。要明确创业板市场的风险问题,需要对创业板市场的风险构成进行分析,明确创业板市场风险的成因,以真正把握创业板市场的风险。

(一)我国创业板市场的风险构成

从整体看,我国的创业板市场风险可以分为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风险两大类,具体如下图所示。

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的划分是根据风险是否可以消除来进行划分的。从图1看出,根据两大风险的分类,宏观经济运行、制度性因素、创业板市场的运行及创业板自身风险等属于经济运行和经济制度本身产生的风险,这些风险是无法通过风险预防和风险分散手段消除的,因此属于系统性风险;而投资者、上市公司、证券中介及市场监管等产生风险,由于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因此可以通过各种措施降低甚至避免风险的产生。

从我国证券市场的运行来看,创业板市场的系统性风险主要是由于创业板市场运行的环境决定的。就我国宏观经济环境而言,通货膨胀风险、汇率风险、利率风险和国际影响风险构成了宏观经济风险的主题。制度性风险则主要来自于创业板市场制度的不完善,其中最重要的风险是退市制度的缺失,这种基础性制度的缺失增大了系统性风险的影响。市场运行的风险主要体现在各种突发性因素对创业板市场的影响,这种风险与主板市场的运行风险基本一致。此外,创业板市场的自身风险,如上市标准低、上市企业结构相对单一、高市盈率导致的风险性问题等也不同程度的加剧了创业板市场的系统性风险。

创业板市场的非系统风险主要来自于创业板市场不同的参与主体。由于创业板市场各参与主体的目的性不同,其行为的分散性导致了非系统性风险的产生。投资者、上市公司、证券中介等不同的交易和服务主体,其在参与创业板市场交易时由于自身条件和目标的限制,导致大量的交易主体非法操纵市场、违规证券操作、逃避市场监管,形成了创业板市场的交易和监管风险,这些风险大多来自于市场主体的交易性操作,并且与规避制度性因素密切相关,因此这些非系统性风险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进行分散和规避的。

创业板市场风险的划分是分析创业板风险结构及成因的基础,通过对创业板市场风险的分类研究,进一步明确我国创业板市场风险的成因及其传导机制,从而为创业板市场风险的预防和管理提供针对性建议。

(二)我国创业板市场风险的成因

由于创业板市场运行环境的复杂多变,创业板市场风险的形成原因也具有多样性。从整体上看,创业板风险的形成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一般而言,创业板市场的系统风险大多是客观风险,而非系统风险大多属于主观风险,即操作类风险。对于两类风险成因的划分,主要基于风险是内生性还是外生性导致的。

1.主观风险

主观风险,即操作类风险,是由创业板市场主体操作引发的风险。创业板市场主体的主观风险主要有以下几类:一是上市公司管理层隐瞒企业的财务状况,如出具虚假的财务会计报表,信息披露不准确及时以及误导投资者投资等;二是上市公司管理层对利润进行的人为干预,例如虚报或者隐瞒利润以获得高额薪酬等;三是上市公司管理者对企业资本的侵吞和挪用等;四是证券公司等中介机构与上市公司合谋操纵市场,抬高或者打压股价的行为;五是证券交易所及证监机构对于上市企业风险监管和控制的缺失,不能及时发现和纠正上市公司的违法违规行为。创业板各个市场主体基于自身利益的操作,构成了我国创业板市场风险的主观成因。

从根本上说,造成这些风险的原因主要是委托-问题,委托问题是由于委托人与人的目标函数不相同,因此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人有可能偏离委托人的目标函数,追求自身的利益最大化;与此同时,由于信息的缺失,委托人对人难以进行有效的观察监督,因此出现人为获得自身利益最大化而损害委托人利益的现象。这些现象表现在创业板市场上就是上市公司管理层出现各种违法违规活动,而证券中介机构与上市公司合谋操纵市场,损害投资者利益,造成了我国创业板市场的主观风险。

2.客观风险

客观风险,即内生类风险,是创业板自身的因素引发的风险。我国创业板客观风险的成因可以从创业板制度、创业板监管、创业板运行三个方面进行研究。

创业板制度的不完善是我国创业板客观风险形成的主要原因。我国创业板制度的不完善主要表现在基础制度的缺失,具体表现在创业板退市制度的缺失。自2009年10月创业板上市运行至今,创业板迟迟未推出退市制度,加大了创业板市场的运行风险。此外,对于上市公司业绩考核评价等制度也不完善。创业板的市场监管问题也是创业板市场客观风险的成因之一,由于创业板上市公司大多具有高市盈率、高风险的特点,其风险要远远大于主板市场,而这些企业的财务和监管制度相对不完善,这就加大了监管的难度,造成了创业板市场监管难的状况,增加了创业板市场的隐形风险。创业板市场的运行风险主要是由于国家的经济政策和制度变化引起的,由于创业板企业大多是高新技术企业,对于经济的波动和国家政策变化的敏感性强,一旦国家政策发生变化,这些企业就会受到直接影响,进而影响到创业板市场的稳定运行,而这种影响一般具有行业性特点。

创业板市场风险的成因具有多样化特点,每种风险的形成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对我国创业板市场风险的研究需要进行针对性的分类,从风险的产生、传导到作用影响进行分析,才能真正把握创业板市场的风险,从而为创业板的风险监管提供思路。

五、我国创业板市场风险的传导分析

创业板市场风险的形成和传导,可以从风险基础、风险诱因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从创业板市场本身来说,创业板具有相对较高的收益率,根据收益风险配比原则,其风险因子相对较高。当创业板市场风险高位运行时,一旦出现风险事件,则风险基础立即会被催化,如果此时创业板市场监管缺失,必然引发创业板市场风险。

从图2可以看出,创业板市场风险构成的基础性因素有经济环境变动因素、资本市场制度因素、市场主体理性因素和市场预期因素四个方面,四大因素涉及了创业板市场运行的宏观经济条件、市场制度规范和监管、市场主体及其对创业板市场发展的预期,这些因素形成了创业板市场风险的基本环境,成为创业板市场风险的载体。

从创业板风险的发生来看,除具备环境条件外,还需要具备相应的风险诱因,即具体的风险事件引发创业板风险,具体的创业板风险诱因包括市场供需异常、资产价格波动异常、资金流动异常、市场违规操作及非抗力因素等。风险诱因的存在使得创业板市场风险的发生具有随机性,即每次创业板风险的发生和发展具有不同的特点,这种风险发生的随机性加大了风险预测和监管的难度。

从创业板风险形成的基础和诱因看,创业板的风险基础是创业板市场风险的必要条件,经济环境的变动导致了创业板走向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必然引发创业板市场风险。资本市场制度是创业板市场风险控制的重要因素,市场主体的理性因素会导致创业板交易中操作风险的产生,市场对未来的预期会加大风险的波动程度。创业板的风险诱因是创业板市场风险的充分条件。创业板市场的供需异常变化与资产价格波动、资金的异常流动密切相关,它们的变化都能引发创业板市场风险。从创业板风险的引发事件来看,市场违规操作是导致风险产生的重要因素,特别是上市公司和券商的违规操作影响更为严重。此外,非抗力因素也是导致创业板市场风险产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由于创业板本身蕴含的风险因素,一旦具有催化作用的风险事件发生,将会引发连锁反应,导致整个创业板市场风险的发生和蔓延。由于创业板市场运行的特点,风险的预测和监管具有很大难度,即使能够监测到风险因素,要在短期内消除潜在风险也具有很大难度。而一旦风险发生,其产生的效应将难以抑制,使得整个创业板市场陷入风险之中。

从风险产生和发展的各环节来看,其中最重要的环节是监管环节。创业板市场监管重要性程度最高,其难度也最大。由于引发创业板风险的因素大多是来自市场主体的操作因素,因此,对于创业板市场风险的监管应当主要放在对上市公司和券商的市场行为监管上。风险环境因素是不能避免的,因此应当将减少风险事件作为控制创业板市场风险的主要措施。

六、我国创业板市场的风险防范与监管

无论是从其他国家创业板市场风险规律来看,还是结合我国创业板市场风险的特点,必须要加强创业板市场风险的监管和防范,才能保证资本市场的正常运行。针对当前我国创业板市场风险的特点,应当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完善创业板市场的基本制度,降低创业板市场运行的整体风险。

(一)建立退市机制,完善基本市场制度

创业板市场退市机制的缺乏是造成我国创业板市场风险的重要因素。创业板市场退市制度是创业板市场的基础性制度,基础性制度的缺乏导致了我国创业板市场存在根本性缺陷,这种缺陷增加了创业板市场的基础风险,并扩大了风险的影响范围和程度。

从主要发达国家的创业板市场来看,均具有健全的退市标准和相关执行措施,而且其退市机制与上市标准相呼应。这种前后一致的制度安排可以有效降低创业板市场的风险,将风险控制在源头上,避免上市公司利用“壳资源”进行关联交易或者进行后门上市,从而影响创业板市场的稳定。

(二)简化监管程序,提高风险监管措施的可执行性

尽管《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股票上市规则》对创业板市场风险监管的标准和程序进行了规定,但是这些规定在针对性和操作性上仍然存在问题,需要进一步对各项指标进行细化和量化,通过具体的数量化指标,建立相对较完善的可执行的量化标准的监管体系,提高不同风险监管的区分度,提高各项指标的操作性。

简化监管程序的目的在于提高我国创业板市场风险监管的效率,通过减少监管的环节,使得创业板市场风险在发生之初就能被有效监管和控制,避免由于监管程序的问题导致风险蔓延,尽可能减少创业板市场风险波及的范围,降低市场损失。简化监管程序需要对原有的监管体系进行调整和优化,以达到程序简化、效率提高的目的。

(三)防范操作风险,加强对市场主体的行为监管

创业板市场风险的监管属于市场监管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操作风险是创业板市场风险最重要的成因,且面临较大的监管问题,这就需要加强对创业板市场主体的行为监管,特别是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对上市公司操作风险监管主要集中在对其财务指标、资产负债和持续经营状况的监管,要通过监管及时发现上市公司在经营期间的风险,并责令其限期改正,以保护投资者利益,维护创业板市场的平稳运行。

对于创业板市场主体的行为监管,要特别加强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问题,及时全面的对上市公司的各项财务指标和重大事项进行公开,使投资者能够充分了解上市公司存在的风险,从而降低上市公司的操作风险,保证创业板市场的稳定。

(四)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建立风险防范和处理的配套机制

配套机制的建设是保护创业板市场投资者合法权益的重要机制,也是降低创业板市场风险的重要措施,而配套机制正是我国创业板市场风险监管和防范的重大障碍。由于我国资本市场的复杂性和大量基础性制度的缺失,导致风险发生后大量的问题难以解决,这就扩大了创业板市场风险的影响范围,延长了风险的影响时间。因此,需要建立一整套风险防范和处理机制,特别是关于对受到风险波及的投资者的合法权益的保护问题,例如对投资者的司法救助问题,投资者如何维护自身的合法利益,通过何种程序追究责任,应当追究什么责任,以及相关赔偿的标准等都需要一一明确,而目前我国的创业板市场尚不具备这样的配套机制,因此建立风险和处理的配套机制对于降低市场风险,保证创业板市场稳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要降低我国的创业板市场风险,既需要借鉴其他国家创业板风险防范和控制的经验,又要根据我国创业板的实际情况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措施;既要完善各项基础性制度建设,又要简化监管程序,提高监管效率;既要防范市场主体的操作风险,又要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完善风险防范和处理的配套机制建设。因此,我国要加强创业板市场风险的监管力度,降低创业板市场整体的风险水平,以促进创业板市场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志元,房坤.当前我国创业板市场退市机制问题研究[J].金融发展研究,2011(2).

[2]许长新.境外上市公司的退市规定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1(1).

[3]陈尔瑞.对建立上市公司退市制度的探讨[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1(2).

[4]董辅.创业板市场的风险问题[J].改革,2002(1).

[5]周乃敏,韦洪兴.国内外二板市场的比较研究[J].科研管理,2003(3).

[6]金栋,凌传荣.创业板市场监管研究[J].经济与管理,2004(11).

[7]项雪平.对强制退市公司投资者的损失赔偿问题探讨[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05(3).

[8]蒋大兴.公司退市监管政策的改革[J].法学评论,2005(2).

[9]熊选福.我国创业板市场风险防范研究[D].中南大学,2002.

[10]曹凤岐.创业板市场:市场风险和公司风险[J].中国中小企业,2009(12).

创业风险的成因篇(7)

创新型企业的定义还没有统一的认识,本文所指的创新型企业是指以自主创新战略为指导,具有强大而持久的创新动力,通过持续创新(含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组织创新、市场创新、文化创新等),建立拥有核心技术以及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以实现自身发展、行业带动和社会经济增长的企业。创新型企业建设以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支撑。创新型企业建设面临的创新风险也要比单纯技术创新风险大、更复杂。对建设中的这些风险因素特别是重大风险若不及时进行识别和管理,足以使创新型企业的建设蒙受巨大的损害甚至导致创新终止。

一、创新风险的定义及特征

(一)创新风险的定义

1901年,美国学者威雷特最早给出风险的定义:风险是关于不愿发生的事件发生的不确定的客观体现,首先指出了风险的客观性和其本质的不确定性[1]。1921年,美国学者奈特把风险与不确定性作了明确区分,指出风险是可用概率测定的不确定性,而不确定性的概率是不可测定的[2]。阎春宁(2002)认为风险是在特定的客观情况下,在特定的时期内,某一事件其预期结果与实际结果之间变动程度的概率分布。变动程度的期望值和方差越大,风险越大;反之,则风险就越小[3]。

虽然不同的学者对风险有不同的理解,但大多数学者都认为风险具有客观性、普遍性、损失发生的可能性及不确定性的特点,而且大多数学者都认为风险不确定性的概率是可以测定的,事实上,如果风险的不确定性不能测定的话,也就无从谈风险管理。

关于创新,目前广大学者比较认可熊彼特关于创新的定义,即创新是企业家把一种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并通过市场获得潜在利润的过程或活动[4]。

综合学者们对风险及创新的研究结果,本文认为创新风险是指企业在创新的过程中,由于创新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创新系统的复杂性,以及创新者综合能力的有限性,而导致创新失败的可能性。在这种定义下,创新风险涉及环境、系统本身、以及创新者三个方面。

(二)企业创新风险的特征

创新风险除了具有风险客观性、普遍性、损失发生的可能性及不确定性的特点之外,还具有一些其他的特殊性。

1.创新风险具有主观性。创新具有主观性,这是因为创新的完成者是企业家,由于不同的决策者对待风险的感受、态度和偏好不同。同时,决策者的主观因素亦会导致创新风险。由于决策者知识、能力、经历的不同,决策者对整个行业前景的判断、对市场的判断、对一项技术应用前景等的判断不尽相同,这也是使得创新的风险具有主观色彩。

2.创新风险是一种投机风险。创新风险属于投机风险。风险按性质分类,可以分为纯粹风险和投机风险[5]。纯粹风险是只有损失机会而无获利可能的风险。这种风险会重复出现,服从大数定律。投机风险是既有损失可能又有获利机会的风险,如股票投资、购买期货、经营房地产等的风险。投机风险较为多变和不规则,大数定律常常对它不适用。在创新过程中,创新主体希望通过成功的创新获取期望的利益,但是创新系统在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的作用下,创新活动或者成功,在企业成为创新主体的情况下,这时,企业获得超额利润,或者失败,这时企业承受较大的损失。为此,创新风险是投机风险而不是纯粹风险。

3.创新风险的可控性与可管理性。创新风险与创新应运而生,企业创新管理的水平、企业的创新能力等与创新风险密切相关。因此,提高企业家的决策水平、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创新管理能力能及掌握较多的信息都能有效降低创新风险。

二、创新型企业建设中的几种重大创新风险

(一)创新战略风险

创新战略和企业所处的政治、经济、科技环境、企业的创新能力、企业决策者的知识、对待风险的态度都密切相关。创新战略风险之所以成为创新型企业建设中的重大风险,这是由战略的特点及创新型企业对战略要求决定的。

关于战略风险的定义,一直是学术界研究和争论的一个焦点。主要集中在战略风险是战略性风险(Strategic Risk),还是战略的风险(Risk of Strategy)[6]。本文所指的战略风险是战略性决策所带来的风险。战略风险之所以成为企业的重大创新风险之一,这是由战略的特点所决定的。

战略的本意是对战争全局的谋划和指导,刘红燕(2007)认为:战略是一种思考企业发展思路的思考模式,是企业为了永续经营和不断发展壮大而对未来的企业资源配置和市场业务所做的一种提前规划,是企业为获得持续的竞争力而进行的主动的筹划、策略和计划。它解决企业该做什么、怎么做并且如何做好的问题[7]。“企业战略就是企业从长期发展的角度,规划企业价值创造的一种方式”[8]。从以上定义可以看到战略有指导性、长期性、风险性、系统性、全局性、竞争性的特点。

除了战略本身特点造成了战略风险成为创新型企业建设中的重大风险,同时,创新型企业建设是以自主创新战略为指导。而自主创新过程的复杂性、动态性和不确定性也决定了自主创新的高风险性[9]。

(二)重大创新项目风险

项目是企业进行创新的基本载体,重大创新项目的成败也直接关系到创新型企业建设的成败。由于重大的创新项目往往涉及企业的战略决策,这一风险因素足以让企业陷入困境不能自拔。重大创新项目具有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的特点,使得重大创新项目的风险更复杂、对企业的损害更大而且更易发生。

创新项目的不确定性是由创新的不确定性引起的,不确定性的存在,使创新型企业的研发项目在其规划阶段,筹备阶段,均面临各种未知的挑战。管理者、创业者、投资者、研发人员等相关人士在无法确知行动结果的情况下制定行动计划,随着创新活动的展开,不断调整完善,有时甚至要改变主要目标和行动路线,甚至彻底放弃最初的计划。由于创新项目较之一般项目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所以自然就增加了风险。

重大创新项目风险的复杂性,一是因为在创新型企业重大创新项目实施的过程中,一个创新项目涉及到多种创新类型,多种创新类型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创新风险的复杂性。而是因为重大的创新项目往往和复杂产品联系在一起[10]。根据美国学者曼斯菲尔德对美国某三大公司研究,技术创新项目技术成功率、商业成功率和经济成功率分别只有60%、30%、12%,复杂产品系统由于自身的复杂性,其创新成功的概率更远远小于普通大规模制造产品[11]。

(三)人因风险

创新型企业建设的战略制定、重大创新项目决策都要由企业的决策者们做出,整个创新系统中人是最重要的因素,因此,人因风险是创新型企业建设的重大风险之一。肖东生(2006)认为:人是企业组织创新中的重要因素。一方面人作为一个极其复杂而又相对高度完善的自适应反馈系统,保证了其行为的可靠性;另一方面人所具有的功能自由度又可能导致其行为与组织目标存在不同程度的偏离,继而导致组织目标的失败,从而构成了组织创新中的人因风险[12]。

创新型企业建设需要有强大而持久的创新动力,而我国企业普遍存在创新动力不足[13]。创新不足有很多因素,从人的因素来看,主要有下面一些主要的因素,而这些因素都是创新型企业建设面临的重大风险因素。

对于创新型企业建设来说,首先要解决的就是由谁来带领企业进行创新建设。在我国国有大中型企业对企业家的培养选拔任用制度这一重要上,向刚教授(2004)认为存在四个比较突出的问题,一是优秀国有企业的在位经营者没有培养、选拔、任用接班人的权力和动力;二是选拔任用决策者的责权利脱节;三是选拔标准党政官员化;四是选拔来源外部化。由于选拔任用机制上存在的弊端,因此目前的选拔制度只能偶然地选拔出优秀的企业家,而多数情况下选拔出的是“党政官员式”的企业经营者[14]。 在这种培养选拔制度下,无疑使得创新型企业建设面临巨大的风险。

三、创新型企业建设中重大风险的防范

(一)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

创新的主体必须是企业,这是由创新的特点所决定的。胡锦涛主席(2006)指出:“要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结果应用的主体。”企业不但应该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也应该成为所有创新的主体[15]。只有企业成为创新投入的主体,创新受益的主体,企业在制定创新战略、实施创新项目时才有积极性和主动性。

创新必须以市场为导向,这是创新的本质要求。创新的本质是一种经济行为而不是一种技术行为。衡量创新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就是创新活动是否给企业带来了经济效益,而是否实现经济效益必须通过市场的检验。

之所以要建立产学研联盟,这是由创新的复杂性及创新型企业的自主创新战略决定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市场竞争的加剧,市场对企业开发的产品的要求不断提高,要求一个企业在一切领域拥有高水平的各类人才和设备,对于多数企业而言是不可能的。为此,加强企业的薄弱环节,分散创新的风险,合作研究,共同开发就显得必不可少且十分有益。

(二)增强企业创新动力

要增强企业创新的动力,一是应建立相应的激励制度,特别是对企业家的长期激励制度。如果没有这样的激励制度安排,出现的结果就是要我创新,而不是我要创新,自然在创新过程中增大了由人带来创新风险。二是要探索中国国情的企业家培养、选拔任用制度,把真正想创新、能创新的企业家选拔出来。

(三)提高企业持续创新能力

要抵御创新风险,最根本的途径之一就是提高企业自身的持续创新能力。向刚教授定义持续创新是企业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持续不断的推出和实施的创新项目(含产品、工艺、市场、组织、管理和制度等方面的创新项目),并持续不断的实现创新经济效益的过程[16]。持续创新是包含战略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等多种类型以及多个创新项目的创新。提高持续创新能力的同时,也增强了战略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能力、重大项目的实施能力,这样就能大大降低创新风险。

四、结论与展望

创新型企业建设能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撑,而创新型企业建设的过程是一个多种创新类型和多个创新项目集群动态系统集成的非线性复杂过程,在建设的过程中面临比单纯技术创新过程复杂得多的风险因素。本文分析了这个过程中的重要风险因素,并初步提出了防范这些风险因素措施,对创新型企业的建设的风险防范能够提供一些理论上的指导,对建设创新型企业具有实际意义。由于创新风险的复杂性,目前对技术创新的风险研究比较深入,但对其他类型的创新风险的研究几乎还处于空白。另外,对企业重大风险的相互作用机理和对重大风险的防范只是给出了一些大的措施,对此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谢科范.企业风险管理[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2] 奈特.风险不确定性及利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3] 阎春宁.风险管理学[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2.

[4] J.A.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5] 洪锡熙.风险管理[M].广州: 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

[6] 贾春秀.企业战略风险动态管理模式[J].集团经济研究,2007(9).

[7] 刘红燕.什么是战略[J].商场现代化,2007(1).

[8] 张建涛.现代企业战略管理创新[D].广州:中山大学,2007.

[9] 王维,傅毓维. 企业自主创新风险预控及防范策略[J].现代管理科学,2008(2).

[10]陈劲.复杂产品系统创新项目风险因素实证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5(12).

[11]吴运建,周良毅.企业技术创新风险分析[J].科研管理,1996,17(3).

[12]肖东生. 结构方程模型对企业组织创新人因风险的识别[J].系统工程,2006(8).

[13]张永伟.努力建设创新导向型国家环境从根本上解决企业创新动力不足问题[R].国务院调查研究报告,2006-10-27.

创业风险的成因篇(8)

一、创业风险

经济学意义上的创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创业”是指企业的形成、重新开拓和发展转型等,它既包括从无到有创建新企业的活动过程,也包括在老企业的基础上创造出一个重焕生机,或者直接在“企业内创业”的有目的的经济活动。狭义的“创业”作为一个经济范畴,是创新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主要是指为创建新企业而进行的、以创造价值为目的、以创新方式将各种经济要素综合起来并实现生产力增进的一种有目的的经济活动。本文以狭义的“创业”活动为研究对象。

创业企业在创业过程中必然要承担着各种各样的创业风险。对创业风险的界定,目前学术界还没有统一的观点,大多数国内外学者都只针对自己所研究的领域或角度来界定。例如Timmons和Devinney 将创业风险视为创业决策环境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其中包括处理进入新企业或新市场的决策环境以及新产品的引入。赵光辉主认为创业风险就是指人才在创业中存在的风险,即由于创业环境的不确定性,创业机会与创业企业的复杂性,创业者、创业团队与创业投资者的能力与实力的有限性,而导致创业活动偏离预期目标的可能性及其后果。

创业企业从实力、组织、规模等方面明显要弱于一般企业,风险远远要高于一般企业(见表一),尤其是大学生创业团体,大学生创业率和创业成功率更是远远低于其他创业企业,创业成功率不高的原因之一就因为创业风险管理水平不高,因此,大学生创业风险的控制对大学生创业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二、大学生创业企业风险的影响因素

大学生创业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不完备性,创业者解读信息及处理复杂问题能力的有限性以及对市场发展把握不准等原因,使得大学生创业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诸多不确定的因素,大学创业企业的整体风险就是由影响该风险的各种因素在某个时点上相互耦合所表现的结果。大学生创业企业风险的影响因素总括为:环境因素、市场因素、技术因素、组织管理因素、创业者和员工因素、财务(资金)因素等。本文通过对在广东创业的大学生创业企业进行问卷调查,在诸多风险因素里,平均分最高的10个风险因素依次是:①决策能力的强弱、②经验的多少、③管理层的综合素质、④团队结构与团队稳定性、⑤资本金充足与否、⑥社会人际关系、⑦开拓市场能力强弱与市场营销网络强弱、⑧专业技能的高低、⑨性格因素、⑩市场竞争优势强弱。这10个风险因素分别分布在管理因素、创业者自身因素、市场因素和财务因素。

三、大学生创业企业的风险控制方法

风险控制就是在风险识别和风险衡量的基础上,针对企业存在的风险因素,采取各种控制技术,尽量减小企业的风险暴露,降低损失频率和减少损失幅度,并适时监督企业风险控制的效果。风险控制是风险管理的主要环节和核心,分为风险监督和风险响应,狭义的风险管理就是风险控制。风险控制一般由四个阶段组成:风险识别过程、风险衡量过程、风险控制决策过程及控制效果评价。具体的风险控制工具主要有:风险回避、风险转移、风险分散、损失控制,下面就大学生创业企业的这些风险控制工具进行分析:

1.风险回避,是指由于考虑到风险损失的存在或可能发生,主动放弃或拒绝实施某项可能引起风险的方案。风险回避分为主动回避和被动回避。主动回避是指当一个创业项目方案遇到较大风险时,可以改变原有方案,以此绕过可能有的不可克服的风险。被动回避,指在创业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高风险或无力控制的风险即行撤退。本课题组经过对多家大学生创业失败企业访谈调查后发现,失败的大学生创业企业在高风险发生时往往采取的是被动回避策略,原因一是前期投入太大,受资金限制,改变原有方案的成本太高,不得不继续原有的方案,从而导致创业失败;二是由于受大学生创业者不肯认输、不肯服输,对自己前期制定的方案抱有必须成功、证明自己的决策是正确的心理影响,从而当遇到较大风险时,不是主动改变原有方案,而是到了风险无力控制时才不得不被动回避,致使创业失败。

大学生创业企业思路灵活,创新力强,富于挑战,但创业经验不足,应对复杂的经营环境的能力有限,在风险回避上应采取以主动回避为主,合理使用资金,对项目应进行备选方案设计,避免好高骛远,并适时根据经营形式调整部署规划,这样才能尽可能回避高风险或减轻高风险对企业的不利影响。

2.风险转移,指风险承担主体将自身可能遭遇的损失或不确定性后果转嫁他人的风险处理方式。尽管风险转移者的原因和手段各异,但都试图达到同一目的,即将可能由自己承担的风险损失,转由其他人来承担。转移风险一般采用三种形式:其一是将可能遭受损失的财产所有权及有关活动转移出去。另外两种风险转移是将风险及损失的有关财务后果转嫁出去而不转移财产本身。如通过变更合同的某些条款或巧妙运用合同语言、谈判技巧将某些潜在损失后果转移给合同另一方,通常采用的一种形式是保险转嫁,即将标的物面临的财务损失转嫁给保险人承担,保险是财务型转移的最重要形式;另一种形式的转移称非保险转移(合同转移),主要有出售、外包、负责约定、保证书等,即除保险转移外,旨在转移财务后果的方式。

大学生创业企业财产相对单一,在风险转移上,应该以财务后果转移为主,尽可能保持财产本身,如在创业投资中吸收多种来源的创业资金,分摊风险损失和风险收益到各投资者身上;还可通过保险、合同、担保和租赁等方式,把风险转嫁给保险公司、购销对象、担保人员和租赁人等,这样可使大学生创业企业能最大化持有财产。财产持有的日益积累和多样化可使大学生创业企业通过财产组合尽可能的分散风险,使风险转移和风险分散能发生协同效应。

3.风险分散,是指通过投资组合或资产的多元化,将风险分散。大学生创业企业在资金相对充足下可进行多项目投资来分散风险,这是分散风险常用的方法;其次进行产品的多样化经营,尽可能多设计不同的产品样式、质量、规格等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使产品多样化组合分散风险,同时应保持资产的流动性,流动性是企业的生命,企业应缩短应收账款周转期以保持良好的资产流动性,适当降低整体资产中固定资产的比重;技术上采用多元化技术开发战略,这样一次技术的失败可以用另一次技术研发的成功来弥补,从而分散总体技术风险。还可以通过多种创业策略,如联合投资,合资合营和兼并扩张等达到分散风险目的。

4.损失控制,是指在损失发生前全面地消除损失发生的根源,并竭力减少致损事故发生的概率,在损失发生后减少损失的严重程度,所以,损失控制的基本点是预防损失发生和减少损失的严重程度。

大学生创业企业要进行损失控制,首先要对自身风险因素进行充分辨识和分析,对于可控的风险因素,如决策风险、技术风险和生产风险中的部分风险,可以通过计划、组织、协调等方式对其加以预防和控制;而对于一些不可控的风险因素,如由于宏观政策环境、市场需求所导致的风险因素,则可采用风险回避、风险转移、风险分散等风险管理方式。损失控制是风险管理中最积极主动的处置风险的工具。相对于避免风险、转嫁风险和自担风险等其他工具和方法,损失控制更积极、合理、有效。

参考文献

1.李洪彦.高科技创业风险管理的方法与策略[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7(5):14—17.

2.杨建斌,张慧.如何构建企业风险预警系统[J].商业时代,2009(30):31—33.

3.马志强,洪涛,朱永跃.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风险预警系统构建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08(12):6—8.

创业风险的成因篇(9)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形成,以及由信息技术推动经济变革的迅猛发展,现代社会已悄然进人了一个新经济时代。新经济时代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具有风险损益特征的时代,我们在分享其所带来的巨大利益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前所未有的、更多更集中且破坏性更强的风险。特别是企业在创新发展过程中,各种过去未曾出现过的风险更会超出预期而发生,若不能有效地对这些风险加以控制和化解,将会导致企业创新的失败。因此,客观地、积极地认识企业创新风险,正确对待并有效地加强企业创新风险的管理,是企业创新发展能否成功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

一、风险与企业创新风险

(一)风险的概念及特征。风险的概念是对发生不利事件现象的本质概括。分析已有的风险概念,到目前为止,仍没有一个被学术界共同认可、普遍接受的定义。从管理学角度看,所谓风险,是指发生某种不利事件或损失的各种可能情况的总和。一般认为,风险有两个基本构成因素:一是负面性,即发生的是不利事件和损失;二是不利事件发生的现实可能性或概率的大小。

风险的特征是风险本质的外在表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客观性。风险是一种不依赖于人们的主观意志而客观存在的现实,只要发生风险的客观因素存在,风险就将存在,因而风险是无法回避及消除的。人们通常所说的回避风险、消除风险有两重含义:一是指改变或消除所从事的活动,既然活动对象改变了,风险自然就不同;二是指将风险所造成的经济损失通过种种经济的、技术的手段转移和扩散。2.普遍性。人类的一切经济活动就实质而论都是一种利益活动,而人类的一切利益活动都或多或少地伴随着不确定性,因此,风险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只不过它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和不同的经济体制下及不同的利益载体上表现的形式、作用的强度及存在的意义不同而已。3.不确定性。风险是各种内在的、外在的主观、客观因素相互作用,并通过市场交易的结果。由于每一个主观、客观因素本身的不确定性,使它们偶然地组合在一起作用于风险,又形成了风险的不确定的势态2。4.可能性。风险是一种可能或未来的风险,即风险作为一种经济活动的结果只有在完成了一个不确定的经济活动之后才可能成为现实的风险。5.可变性。风险是相对的、变化的,相对不同的对象,风险就不相同;随着时间、空间的改变,风险也会发生变化。6.可测性。尽管风险是一种未来的风险,但并不等于人们对未来的风险一无所知。人们可以根据以往的经验、统计资料找出某些规律性的东西,对所要从事的经济活动进行定性或定量的分析、判断、估计、衡量,从而作出相应的预测,尤其是静态的风险完全可以事先通过概率的方式在一定的范围内作出预测。7.双重性。由于存在风险反感,风险必须以收益为代价,即风险伴随着收益。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等带来的风险只会产生损失,而经济活动中的风险则是和潜在的收益共生的,它们成正比例地相互交换。因此,企业从事任何经济活动都需要在风险和收益之间相互协调,以期在一定的风险下使收益达到较高的水平,或在收益一定的情况下使风险维持在较低的水平。

(二)企业创新风险的概念及特征。企业创新风险是指企业对外部环境因素估计不足或无法适应,或对创新过程难以有效控制而造成创新活动失败的可能性。这里的“失败”,是指创新活动终止或撤销;创新活动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企业的创新活动失败。

新经济时代的到来给企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经济大环境和起到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但也使企业赖以发展的环境恶化,不确定因素增多,企业将与已存在的和潜在的风险共存共生。企业创新风险在新经济时代表现为以下几个突出特点:1.风险损失与创新程度成正比。与以往时代相比,新经济时代的企业创新发展采用的技术更先进,知识转移和利用的速度更快,知识密集程度更高,因而具有投资大、思想观念新、系统性强、技术难度大、结构和管理复杂、不确定性大、技术风险与市场风险同时存在等特点。一旦风险事故发生,损失巨大,后果往往不堪设想。2.企业经营管理的脆弱性增加。从创新管理角度看,知识管理本身就存在着明显的不可预估性和不确定性,而且企业管理组织呈现出多样化形态,员工的流动性增强,员工在企业中也不再是永久的组成部分,角色更加灵活。任何一个层面、一个环节失灵或者职工行为异化,给企业带来的打击和损失都是致命的。3.知识和技术的共享提高了风险率。知识的全员共享和技术的广泛使用,使风险事故发生的随机性、连锁性、扩散性增加。如:随着信息网络引入企业经营管理,频繁而严重的网络经济犯罪令企业防不胜防,信息系统失灵、信息不完备也日益成为企业创新发展的主要障碍。4.潜在风险增大。新经济时代,许多企业被高收益所吸引,而对随之而来的风险,尤其是潜在风险认识不足。如果企业一味追求短期利益、创新思路不对或采用技术不适用,所带来的不良影响往往是长期的、深远的,而且这种过程是缓慢的、无形的、不易被察觉的。5.风险事故影响的空间大、时间长、波及面广。知识的传播和信息资源的利用具有鲜明的连贯性。因而,新经济时代企业创新的风险事故一旦发生,就会沿着企业知识链和信息网络影响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上百亿美元的企业兼并案逐年增多,许多大型国际级企业纷纷倒闭,就是新经济时代风险事故影响深远的端倪。

二、企业创新风险的来源

新经济时代企业创新发展是全方位、多层次的,因而风险来源也是多种多样的,并且风险的主要来源也因多变的内外环境而不断更迭。一般而言,企业创新风险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观念风险。在新经济时代,创新成为企业谋求竞争优势和持续发展的基本内容和必要手段,因而如何创新成为企业界所共同关心的热点问题。受新经济时代各种多变因素的影响,不同企业对创新的认识和基于这些认识的创新观念会千差万别。有些观念本身就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如:认为企业拥有全面的资源准备后才能创新;创新开展的前提是能够为企业带来利益;企业创意的产生依赖于无约束的自由遐想;企业创意的产生无法以技术形式加以指导;复杂大型集权化企业组织比简单小型分权化企业组织更易创新;企业创新必须从能够影响企业全局的大处做起;创新可以通过企业制订汁划方式进行;技术进步是创新成功的最终驱动力量等等,这些认识上的误区是导致创新风险产生的最直接来源。

(二)制度风险。新经济时代企业创新发展的制度风险主要是知识产权的归属和领导者更替所引起的。知识产权的归属所引起的制度风险主要是指创新成果私有和公开两矛盾导致的风险。新经济时代,不论对于中、小企业还是大型企业,创新成果私有和公开的两矛盾都难以克服,因而对企业创新过程和结果形成利、弊对立的效果,这就需要一种宏观和微观上的有效体制在公开和私有之间建立一种平衡,既能保持足够的私有性、保证创新成果对企业的吸引力,又具备充分的公开性帮助或促进企业顺利完成创新过程。企业领导者更替带来的制度风险表现为企业领导人更替的频繁性和突变性,使许多企业来不及完成新老领导者之间的融洽、完全交接,从而使企业在发展和创新思路及体制上不能延续,带来极大的风险。

(三)技术风险。在新经济时代,技术风险主要包括技术上成功的不确定性、技术前景的不确定性、产品生产和售后服务的不确定性、技术效果的不确定性、技术寿命的不确定性等带来的风险。

(四)市场风险。市场风险主要是由于新产品市场的潜在性引起的。由于创新产品对顾客来说是陌生的,因而企业对产品的市场接受能力、市场接受时间、市场扩散速度、市场竞争能力等在事先都难以确定。

(五)管理风险。管理风险是指企业在创新过程中因管理不善而导致创新失败所带来的风险。它主要包括:意识风险,即企业领导者因为创新意识不强而带来的风险;决策风险,即由于决策失误,给企业造成的损失;组织风险,即由于企业在创新过程中强调以技术创新为主,忽视组织上的及时调配,这样就会造成企业规模高速膨胀与组织结构落后的矛盾,从而成为企业创新风险的根源。

(六)资金融通和资金供应时滞风险。资金融通风险,是指企业在实际创新过程中,融入资金可能到期无法归还,融出资金可能无法回收,从而造成资金损失;资金供应时滞风险,是指当企业创新发展到一定程度或创新项目达到一定规模后,对资金的需求会迅速增加,这时资金若不能适时供应可能会导致创新失败;或者创新项目和产品在新经济时代的寿命周期变短。环境和市场变化快,获得资金支持的渠道变得越来越狭窄,从而容易发生在创新过程中某一时段、某一环节不能及时获得资金而失去时机被竞争对手赶超而造成创新失败。

(七)其他风险。除上述风险因素外,社会经济、国际形势、政}台、法律、政策等条件变化也会给企业的创新发展带来风险。

三、加强企业创新风险的管理

风险管理旨在研究风险发生规律和风险控制技术,各经济单位通过风险识别、评估,并以此为基础优化组合各种风险管理技术,对风险实施有效的控制和妥善处理风险损失所致的后果,期望达到以最少的成本获得最大安全保障的目标。笔者认为,新经济时代企业创新风险的管理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制。在目前已有的企业创新风险案例的研究中,无不把企业风险管理体制不健全、有关监管部门疏于监管列为企业创新失败的体制根源。在新经济时代企业创新发展过程中,应吸取历史的沉痛教训,积极建立起健全的风险管理体制,从而使企业的创新发展在制度上有一个根本保证。1.企业总部设立风险管理委员会,确定风险管理总框架。目前,大多数企业往往是财务风险由财务部门负责,市场风险由销售部门负责,技术风险由技术部门负责,没有一个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管理企业总体的风险。企业应由最高层次决策者组建总部级的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与企业整体管理政策和创新发展战略相配合的总的风险管理政策、程序和原则。2.明确有关业务部门在风险管理体制中的分工。根据企业风险管理委员会确定的风险管理总构架的政策、程序和原则,企业可以建立相对独立、互相配合的专门从事风险管理的职能部门,也可以赋予现有企业各业务部门风险管理的职能。具体选择哪种方式应由企业规模、管理成本等多种因素而定,但各部门都必须各自向企业风险管理委员会直接负责,特别是企业风险管理监察部门应在职能上绝对独立。3.建立风险管理的业绩评价和报告制度。业绩评价主要是通过监测估量已发生的风险管理项目,判断它们是否增加了企业的价值。企业价值的增加可以有增加收入,减少经营和创新成本,以合理的支出规避、减少或转移风险等三种形式。良好的业绩评价制度,必须配以良好的报告制度,保证企业上下各层次信息畅通,以便将经营状况、创新项目进展和企业风险状况及时、准确地汇报到企业高层决策者。4.健全风险管理体制内部监控机制的四项重要制度。(1)权限制度。企业对风险管理手段的应用应为不同的限额所控制,任何部门及员工未经授权不可任意为之。(2)经营、创新等与风险监控职能相互独立制度。同一名员工不能同时从事相互关联的一系列工作,如负责销售的员工又同时记账,从事新产品开发的员工又同时负责原料采购等;从事风险监控的员工不能从事监控对象方面的业务。(3)换岗制度。企业风险管理委员会要定期调整风险管理业务部门主管和业务人员的工作,形成灵活的换岗制度。(4)违章处罚制度。所有未经授权或越权的企业经营管理活动都属于违章,违章事件一旦发生,风险管理委员会应立即进行审查,并视情节给予相应处罚,以增强风险意识和责任感。

(二)加强风险论证工作

因为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只有用科学的态度去正视和对待,才能“防患于未然”。在经营决策和创新决策实际工作中,既要强调可行、有利的一面,也要重视不可行、不利的一面,同时还要牢固树立“风险和权利对称”观念,结合本企业实际,加强风险论证工作。1.根据权利与风险对称的原则,逐步建立决策责任制。所谓权利与风险对称,就是权利使用主体为自己行使权利的不良后果承担相应的风险(包括经济责任)。权利越大,责任越大。根据权利与风险对称的原则,制定企业创新“决策责任制”,旨在建立一种对决策者加强约束的机制,以防范风险并避免风险造成的损失。建立了创新“决策责任制”,由于非客观因素引起决策失误造成的损失,是必须要承担责任的。2.把风险论证纳入决策程序和考评制度。加强风险论证必须要有制度保证。在工作制度及工作业绩考核中,要把风险论证作为决策程序的一个主要内容和重要步骤,作为评价某项研究成果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准。如果一项决策研究报告只有有利条件的论证,而无不利条件的论证,或对不利条件的论证不深透、论据不足,则不能算作一个好的研究成果。反之,能对项目成立的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分必要条件进行充分论证,对其中的不可靠因素进行深入研究,有理有据、说服力强,就应得到重视,并为其创造良好的环境。3.规定风险论证的内容。在风险论证中,要明确规定论证的内容,即首先要明确项目成功的各种必要条件,然后对每个必要条件进行可靠程度和落实程度的论证研究。如产品创新的风险论证,应当规定的主要内容包括:市场的需求、技术的先进性、技术的适用性、价格水平高低和市场竞争力、生产能力和工艺水平、市场营销渠道拓展、基础设施和系统配套、费用和承受能力等。这些条件中只要有一项不具备,都可能会带来风险、造成损失。

创业风险的成因篇(10)

【关键词】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风险;创新风险管理;防范策略

1 技术创新风险管理的概念及特点

技术创新风险管理,是指企业在具体分析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基础上,通过建立技术创新风险监控体制,加强创新信息获取的能力、改善组织自身的机制,使用技术创新风险控制手段,技术创新风险的回避手段,以及技术创新风险的分摊手段和技术创新风险的转移手段来降低企业技术创新风险,从而达到提高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成功概率,同时最大程度减少技术创新带来的的风险损失。

从这个定义上我们可以清晰的归纳出中小技术创新风险管理有以下主要特点:(1)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风险管理的基础是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技术创新风险管理可能源于外部环境,如项目本身的难度、外部环境变化所导致的客观风险,也可能源于内部条件,如决策者的风险观念、决策失误等原因导致的主管风险。(2)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风险管理的方法主要是风险回避、分摊、转移、控制等手段。(3)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风险管理的目的是降低企业技术风险,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

2 技术创新风险管理的思路和方法

2.1 技术创新风险管理的思路

2.1.1技术创新风险管理原则

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风险管理中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信息原则,即有效的风险管理需建立在有效的创新信息的基础上。企业对于相关创新信息知悉的充分性、真实性和准确性将对企业技术创新风险管理的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二是动态原则。企业技术创新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伴随着创新项目的实施,一些隐形的风险因素会逐步显现,一些不确定的风险因素也会变为确定.中小企业只有动态识别和利用,才能真正的有效应对技术创新风险。三是持续原则。正如上述,技术创新风险有着复杂性、不确定性和动态性的特点,所以要识别、控制和管理技术创新风险不是一次性就能完成的,这就需要中小企业能够全过程加以统筹管理和把握。四是综合原则。技术创新风险产生的基础可能是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等诸多因素,单一的风险管理方法和手段往往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中小企业应当在技术创新风险管理的过程综合采用技术研发管理、战略管理、企业文化管理等多种方式和手段。

2.1.2技术创新风险管理程序

在技术创新风险管理的过程中,中小企业一般通过以下程序来对技术创新风险进行管理: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控制、风险管理及其防范效果评价。风险识别是指对技术创新活动中存在的主客观风险进行系统的鉴别,明确创新风险的真正来源。风险评估是指运用相关的技术手段和方法对企业创新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风险控制是指中小企业根据技术创新风险评估的结果,采取控制型技术和财务型控制技术等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以实现技术创新风险管理的目标。风险管理及其效果评价是指采用综合运用各种风险管理措施对企业技术创新风险管理过程中所采用的技术适用性和可行性进行具体分析和检查,此来验证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2.1.3技术创新风险管理目标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风险管理的目的通过技术创新风险管理,树立技术创新风险意识,明确技术创新风险的来源,完善技术创新风险管理的方法和措施,以较低的成本使技术创新风险较低到最低,从而实现技术创新活动向预期目标发展,以保证技术创新项目的成功。

2.2 技术创新风险管理的方法

使用恰当的技术风险管理措施和方法不仅有利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顺利开展,而且能够降低技术创新中不必要的损失。常用的技术创新方法有以下几种:

2.2.1风险回避.技术创新风险回避是指在进行技术创新决策时,中小企业容易选择风险较低的项目和方案,尽量回避那些不可控、不可转移或者不可分散性的高风险的技术创新领域。

2.2.2风险转移.技术创新风险转移是指中小企业通常采取与其他组织或机构签订合同来转移自身的财务风险和法律风险,从而降低技术创新风险发生的概率或者降低技术创新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

2.2.3风险分散.技术创新风险分散是指中小企业在同一个技术创新项目中,通过将整体项目分散组合的方法形成各个不同且有相互联系的项目组合,进而使不同的技术创新项目之间尽量处于相互独立或者负相关,从而能够最大限量的降低项目组合的整体风险。

2.2.险隔离.技术创新的风险隔离是指企业通过对可能出现的风险因素进行一定的分离,主要是在时间和空间上.从而可以使企业在这个过程中不受更大的损失和不比要风险.这样可以减少我们在技术创新中的资源损失

2.2.5风险结合.技术创新的风险结合是指中小企业通过与其它单位和组织的合作,使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风险承受力更强.从而增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风险的承受力.进而可以达到降低技术创新的风险的目的.

3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风险管理体系

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都是存在着不同的风险,企业不能因为存在着风险而不进行技术创新,在对创新风险的研究中发现,风险也不是没有规律和无方法可循的.我认为主要从以下的几个方面对技术创新的风险进行管理.

3.1 对技术创新战略进行管理

技术创新战略就是企业未来技术创新的总原则,总的方向和目标.因此对技术创新战略管理是从源头控制技术创新的风险.综合国内外研究的成果来看中小企业主要有以下几种发展战略:1技术领先战略,是指中小企业靠自有的技术和市场优势比竞争对手占有更高的市场份额和较高的垄断利润的战略.当然技术领先战略的风险第一在于技术研发风险和市场风险,其二的风险是创新投入较大,研发成本较高,最后是容易被竞争对手模仿.2技术跟随战略,是指中小企业跟随行业的领先企业开展相应的技术创新活动.跟随者的风险在于情报和市场信息分析能力的不同,对反应的时间就会不同,伴随的风险就会相应增加3技术模仿战略是指中小企业不专门从事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而是依靠购买他人的技术进行仿制,走的是一条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道路.创新的风险在于消化,吸收之后的再创新上面.4合作技术创新战略,是指以合作各方的共同的利益作为合作的基础,以优势互相补充和合作各方资源能够共享作为前提,合作方有共同和明确的目标,方向以及规则,最终达到共享技术创新成果,共同承担技术创新风险的战略.创新合作的风险在于不能选择合适的合作对象.5低成本领先战略,是指能够比竞争对手更低的成本价格运作价值链的过程.风险在于价格过低抑制了企业利润的增长,从而限制企业的未来发展.

从上面的地几种策略分析可以看出,都有各自的风险存在,要根据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各自特点,选择好合理的风险管理方法

3.2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项目风险管理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是以项目的形式进行的,对项目风险进行管理就相当于对技术创新风险进行了管理.具体的风险管理有如下几个方面:

3.2.1完善项目风险审计制度和健全风险审核制度.因为中小企业都存在自身对风险的认识不足的问题,建立完善的制度对于项目风险的管理是十分必要的,特别是项目风险的审计制度

3.2.2完善项目风险管理机构和健全项目风险管理机构,要建立完善的技术创新风险管理制度,首选就是要建立一个完善和健全的项目风险管理机构.有专业的团队去负责项目风险的评估和管理.

3.2.3重视管理人才和技术创新人才的培养.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才是中小企业未来技术创新的主要动力来源,而高素质的管理人员在技术创新风险管理的作用更是不言而喻的.

3.2.4加大研发投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我国的中小企业的研发投入的不足,是影响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主要原因,所以只有加大对于研发的投入才会降低技术创新项目的未来风险,也保证了企业未来发展的动力

3.2.5营造和培育技术创新制度的环境,有技术创新的制度和机构还是不够完善的,还要有为技术创新制度提供好的激励环境,来保障制度的顺利和最佳的执行.从而最终降低技术创新项目的风险

3.3 中小企业合作进行技术创新中的风险管理

企业合作进行技术创新是最主要的中小企业创新模式之一,做好合作技术创新风险管理,对合作技术创新的效果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3.3.1增强合作双方的信任度.合作双方的信任度对合作技术创新成功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保证合作技术创新能够顺利进行

3.3.2理性选择合作技术创新伙伴.为保障合作双方和多方的合作效果,合作对象应选择能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优势互补的,创新目标一致的,风险可以降低的.

3.3.3完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激励约束机制.为保证合作伙伴间的各自职责,设立相应的机制加以约束

4 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风险防范策略

针对技术创新风险因素的辨别,以及技术创新风险可能出现的概率和损失的预测和精确的评判,采取针对性强的控制方法和策略来消除风险.或是在风险产生后降低技术创新风险带来的损失..从国内的众多学者的研究表明,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应在以下的四个方面的风险防范和控制。

4.1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在研发中的风险防范 1积极关注创新信息情报的及时性和准确性2重视技术发展方向与市场主流导向3为新技术研发团队储备替代技术研发团队

4.2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在市场方面的风险防范1重点关注市场动向的预测与市场的相关论证2确定企业技术创新的方向3增强企业的研发部门与市场部门的紧密合作

4.3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在人力资源方面风险防范1加大企业内人力资源的管理和开发2健全与完善企业技术创新人才的激励制度3使企业技术创新人才流失降到最低

4.4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在面对外部环境的风险防范1使中小企业新技术的生命周期能有效延长2提高我国中小企业对宏观风险的驾驭能力3增大对高发和多发风险的防范

【参考文献】

[1]邓聚龙.《灰色系统理论教程》.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2]张春勋.《合作技术创新的风险因素识别及模糊评价研究》,载《科学与科学技术研究》

上一篇: 信贷档案管理 下一篇: 父母对家庭教育的思考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