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市场前景汇总十篇

时间:2023-06-06 15:55:03

技术创新市场前景

技术创新市场前景篇(1)

 

技术创新理论最早由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j.schumpeter)于1912年在其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技术创新理论也日益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热点。技术创新是一个经济学概念,它的基本含义是指与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研究开发、生产及商业化应用有关的技术经济活动,是技术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技术创新又是一种能力,体现在市场机会与技术机会的结合上,是一种能够把握市场机会和技术机会并正确地作出技术创新决策,有效地实施这一决策并成功地引入市场的能力。 

 

一、技术创新对景德镇陶瓷产业的意义 

 

景德镇传统陶瓷产业在经历血的洗礼之后,处于保本免损的边沿,产业危机显现。如何安全渡过危机,实现景德镇陶瓷的再次腾飞己经提上了议事日程。经过周密细致的相关产业调研,景德镇陶瓷企业决策层毅然提出了“稳固传统陶瓷产业,向高技术陶瓷领域进军,实现景德镇陶瓷产业升级及转型”的战略目标。 

技术创新是陶瓷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陶瓷企业从诞生之日起就必须通过技术创新向市场推出新产品,当该新产品实现其市场价值后,市场又会推动中小企业的技术进一步发展。 

技术创新是陶瓷企业竞争取胜的关键。企业参与市场竞争,表面看是产品功能、式样、耐用度、安全性、价格等的竞争,而实质上这些产品竞争的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大小。因此,根据自身特点,把市场需求和提高自身技术创新能力有机结合起来,就可以使陶瓷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技术创新是延长中小企业寿命的法宝。大量的实例证明,每年诞生的陶瓷企业很多,但倒闭破产的也不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英年早逝”现象?原因固然很多,但根本原因在于技术创新乏力,或忽视了企业的“二次创新”、“三次创新”。 

 

二、景德镇陶瓷行业技术创新的现状 

 

目前,景德镇陶瓷行业科技创新成果丰硕,新型陶瓷材料应用非常广泛,不仅可作为具有高强、高韧、高硬度、耐高温和耐腐蚀等特性的结构材料,而且可作为能量转换、信息传递和环境敏感等效应的功能材料,也可制成兼具结构与功能双重特性的材料,已成为许多高新技术领域中不可缺少的关键材料。作为日用陶瓷领域的远红外陶瓷、抗菌陶瓷等由于具有新的功能,自然也是新型陶瓷家族中的一员,都得到异常迅速的发展。新型陶瓷产业产品门类多,高科技性能全,应用范围广,在微电子技术、自动化装置、汽车发动机、敏感传感器、新能源等方面被广泛采用,已成为当前国际上最具活力的陶瓷行业。据国际权威估计,目前高技术陶瓷产品的年产值达数百亿美元,并以每年超过10%的速度增长,发展潜力巨大。 

瓷都景德镇经过多年发展,逐步构建了配套完整的陶瓷科研一教育一生产体系。2003年底,国家陶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科技部同意设立。目前,“中心”依托景德镇陶瓷学院,以中国轻工业陶瓷研究所、江西省陶瓷研究所和景德镇特种陶瓷研究所为成员单位,以突破陶瓷行业基础性、关键共性技术,推动行业技术进步为主要目标,注重研究成果的产业化推广应用和标准化建设,面向全行业进行技术成果推广和辐射,提供技术和人才保障,促进产业发展。经过几年的建设,“中心”拥有固定资产1.1381亿元,其中场地面积3.0913万平方米(价值5540万元),仪器设备5842万元。“中心”组建了一支技术力量雄厚的科研和工程技术开发团队,建成了装备先进、功能齐全的6个研究室和4个中试基地,建设了“国家陶瓷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江西)”、“中国陶瓷知识产权信息中心”、“全国陶瓷标准化中心”和“全国陶瓷文献信息中心”等4个部级公共服务平台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取得成果142项,其中8项为国际领先水平、66项为国际先进水平,4项成果获省部级以上奖励,申报专利59项,获得授权43项。有些项目成果突破了行业关键技术,起到了引领行业发展的作用。 

 

三、景德镇陶瓷行业技术创新的障碍分析 

 

(一) 企业自主创新意识薄弱 

实际工作中,不少陶瓷企业认为,科技自主创新的风险太大,投资太大,投资回报率不高。其中有一部分企业领导认为企业无需自主创新,“引进”技术同样能使企业发展,技术引进投资少、见效快、风险小。景德镇陶瓷企业追求科技进步的意识淡薄,大多数企业满足于传统产品的生产经营,企业的竞争多处于价格等低层次竞争,缺少进行创新活动所需要的技术积累和资金积累。企业创新的目标定位明显短期化,其突出表现为一些企业忽视基础性技术投资,放弃投资周期长的技术创新项目。 

 

(二) 技术创新人才短缺 

由于管理和资金的原因,大多数景德镇陶瓷企业很难吸引到各类人才,甚至连最基本的熟练操作工也缺乏,现有的人才也难以留住和充分发挥作用,导致企业技术开发能力薄弱,创新活力、实力与潜力不足。 

 

(三) 技术创新资金缺乏 

目前,景德镇陶瓷企业大部分属于中小型企业,多以小型工作室和作坊的形式存在,主要生产单件艺术瓷器和小批量日用陶瓷,自有创业资本少、经营风险大、信用程度较差。各级政府对陶瓷企业的财政支持不足,用于科研转化的专项费用偏低。据调查,景德镇陶瓷企业80%的资金来自股东个人积蓄和内部员工筹资。企业不仅很难从资本市场融资也很难从货币市场中获得资金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受到资本实力不足的瓶颈制约。 

 

(四) 技术创新环境和技术服务体系有待完善 

景德镇陶瓷企业由于规模小,技术创新对外部环境和服务体系的依赖较大。而政府对扶持景德镇陶瓷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法律法规还不完善,技术服务中介机构的服务职能基本缺位。 

 

四、景德镇陶瓷行业技术创新的对策建议 

 

(一) 培养与增强企业主体创新意识 

企业要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自主创新意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而解决当前景德镇陶瓷企业主体创新意识薄弱的问题,应做到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要鼓励企业建立自己的研发中心,形成产学研结合的有效平台。企业要成为技术创新主体,能够整合“学”、“研”的研发活动,一定要具备 自己的研发中心。只有自己具有了一定的研发能力,才能真正吸纳企业外的研发资源。 

第二,要积极探索产学研结合的新机制,鼓励企业采取多种方式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形成创新联合体。企业作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应成为研发投入、研发活动和研发成果应用的主体。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是重要的成果源泉,企业技术创新不能脱离“学”和“研”的支持,必须坚持产学研相结合。这种结合不是一种政策上的平衡,而是一种现实的必然要求。 

(二) 加快培养和引进专业技术人才 

人才是陶瓷企业技术创新最为关键的因素之一。对陶瓷企业来说,可利用景德镇陶瓷学院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建立高级创新人才继续教育和知识更新服务平台,也可以采用产学研结合的创新机制。这样既解决了企业人才缺乏的问题,又使高校的高水平科技知识得到转化和应用。 

对政府来说,要重视积极吸纳高层次创新人才。对于陶瓷企业和研发机构聘用的外籍专家,政府应有相应的优惠补贴政策。比如对引进的海外优秀人才和部级学科带头人等高层次人才,在医疗保险、子女上学、住房等方面给予优先安排或资助,并提供一定的科研条件。用人单位对引进人才的住房货币补贴、安家费、科研启动经费等费用,可依法列入成本核算。另外,还要重视健全创新型人才激励机制,对成绩突出的专业科技工作者,有关部门可向省、市推荐申报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并可优先评定技术职称,列为重点人才培养对象。 

近两年,景德镇陶瓷企业按照现代企业的构架,搭建了全新的人力资源开发体系,为人才创造了一个和谐、富有激情的环境,吸引了国内大批优秀的科技人员。企业内进行了薪酬制度改革,使企业和员工成为利益的共同体。同时,景德镇是一个千年瓷都,有着深厚的陶瓷文化底蕴,更有景德镇陶瓷学院、江西陶瓷工艺美院等专业知名院校为陶瓷产业广送人才。还有景德镇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与帮助,这更加促进了景德镇陶瓷企业技术创新人才的甄选录用。 

但这些还远远不够,培育陶瓷技术创新人才并完善企业技术创新的人才机制是一项系统工程,企业、政府和社会要通力合作,全力以赴,按照科学正确的人才大政方针走下去,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绩。 

 

(三) 改善融资体制,疏通融资渠道 

目前,景德镇陶瓷企业面临融资难的问题,这其中既有企业自身经营管理上存在的先天不足,也有金融机构定位偏差、贷款权上收等不匹配因素。同时,配套政策不健全、社会信用环境差等因素也是制约企业融资的重要原因。因此,解决企业融资难的问题,需要企业、银行、政府、社会共同努力,实行综合治理。 

1 政府更新思想观念,为企业创造平等的融资环境。要充分认识企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在融资政策上,积极疏通融资渠道。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保障。鼓励和支持设立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充分发挥其作用,寻找合适的市场切入点,积极有效地开展业务。建立担保机构的资本补充机制,吸收社会资本进入,鼓励大企业、大公司参股、壮大担保公司实力,提高担保公司支持中小企业的能力。改进现行担保机构的运作办法,按股份制、市场化原则规范运作,坚持经营的非盈利性和服务性。 

2 金融机构要完善信贷管理机制,加强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服务。改进贷款授权授信制度,下放贷款权限,减少对中小企业申请贷款的管理层次,简化审批程序,加大基层行、社信贷人员的贷款权限和责任。重视中小型陶瓷企业对分散银行贷款风险的积极意义,把优良中小企业作为长期贷款客户群,为中小企业提供多样化的金融服务。同时,改善信贷管理,树立贷款营销意识,主动支持中小企业健康发展。 

 

(四) 健全技术创新的服务体系 

为了进一步推动企业技术创新,保障企业技术创新的顺利实施,政府首先要营造良好的技术创新环境,包括社会文化环境、科教环境以及宏观政策环境等诸多方面。政府的主要职能和行为方式也要进行转换,从直接组织和推动技术创新转到为企业技术创新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企业要确立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必须理清企业和政府的关系,减少政府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干预力。企业可以在国家宏观政策指导下,据市场变化和竞争格局,自主地选择适合本企业发展的创新项目。另外,企业应成为创新利益分配主体,在照章纳税后,有权对其创新收入进行分配,除了留足部分利润用于企业发展和再创新外,还要留有足够资金,用于奖励创新有功人员。 

此外,政府应制定有利于推动创新的政策和法规,并通过政府的行政力量,加大同一政策的执行力度,在社会上创造公平竞争的条件,破除由于部门或地区保护所制造的障碍,维护市场竞争的有序性,使市场竞争趋于规范。 

政府推动企业技术创新还应通过各种政策支持表现出来。在财政支持方面,采取补贴或其它形式加大资助企业技术创新的力度;在税收支持方面,应以减免税赋的办法加大补助力度;在金融支持方面,应增加支持企业技术创新所需资金的贷款比例,引导商业银行资金支持企业的技术创新;在技术支持方面,推动科研机构、大学向企业提供技术指导、技术信息和技术培训,并形成一种制度。其它支持方面,如推行加速折旧制度,鼓励大学、研究机构与企业联合研究开发,并对有重大贡献的人员重奖。政府购买某些创新成果,起到“需求拉动”效应等。在法律保证——产权保护方面,创造技术创新的良好外部环境,提高人们的法律意识,强化执法力度,使专利制度切实成为创新者的利益的保障以及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的重要激励手段。 

此外,政府要大力推进有利于技术创新的文化环境建设。技术创新既需要利益机制的刺激,又需要营造有利于技术创新的文化环境和氛围。技术创新的文化环境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整个教育体系、企业经营理念和企业文化、研究传统和精神,乃至整个社会文化。营造有利于技术创新的文化也必然是一个长期和不断的过程,需要政府、学校、企业乃至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戴骏豪.技术创新在我国企业发展中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经济师,2008,(3):45. 

[2]傅家骥,技术创新学[m].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32. 

[3]郭勇,浅谈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途径[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8-9. 

[4]何裕宁,王曲波,张志成陶瓷企业如何实现科技创新们,中国陶瓷,2004,(12):8. 

技术创新市场前景篇(2)

技术创新理论最早由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j.schumpeter)于1912年在其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技术创新理论也日益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热点。技术创新是一个经济学概念,它的基本含义是指与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研究开发、生产及商业化应用有关的技术经济活动,是技术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技术创新又是一种能力,体现在市场机会与技术机会的结合上,是一种能够把握市场机会和技术机会并正确地作出技术创新决策,有效地实施这一决策并成功地引入市场的能力。

一、技术创新对景德镇陶瓷产业的意义

景德镇传统陶瓷产业在经历血的洗礼之后,处于保本免损的边沿,产业危机显现。如何安全渡过危机,实现景德镇陶瓷的再次腾飞己经提上了议事日程。经过周密细致的相关产业调研,景德镇陶瓷企业决策层毅然提出了“稳固传统陶瓷产业,向高技术陶瓷领域进军,实现景德镇陶瓷产业升级及转型”的战略目标。

技术创新是陶瓷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陶瓷企业从诞生之日起就必须通过技术创新向市场推出新产品,当该新产品实现其市场价值后,市场又会推动中小企业的技术进一步发展。

技术创新是陶瓷企业竞争取胜的关键。企业参与市场竞争,表面看是产品功能、式样、耐用度、安全性、价格等的竞争,而实质上这些产品竞争的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大小。因此,根据自身特点,把市场需求和提高自身技术创新能力有机结合起来,就可以使陶瓷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技术创新是延长中小企业寿命的法宝。大量的实例证明,每年诞生的陶瓷企业很多,但倒闭破产的也不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英年早逝”现象?原因固然很多,但根本原因在于技术创新乏力,或忽视了企业的“二次创新”、“三次创新”。

二、景德镇陶瓷行业技术创新的现状

目前,景德镇陶瓷行业科技创新成果丰硕,新型陶瓷材料应用非常广泛,不仅可作为具有高强、高韧、高硬度、耐高温和耐腐蚀等特性的结构材料,而且可作为能量转换、信息传递和环境敏感等效应的功能材料,也可制成兼具结构与功能双重特性的材料,已成为许多高新技术领域中不可缺少的关键材料。作为日用陶瓷领域的远红外陶瓷、抗菌陶瓷等由于具有新的功能,自然也是新型陶瓷家族中的一员,都得到异常迅速的发展。新型陶瓷产业产品门类多,高科技性能全,应用范围广,在微电子技术、自动化装置、汽车发动机、敏感传感器、新能源等方面被广泛采用,已成为当前国际上最具活力的陶瓷行业。据国际权威估计,目前高技术陶瓷产品的年产值达数百亿美元,并以每年超过10%的速度增长,发展潜力巨大。

瓷都景德镇经过多年发展,逐步构建了配套完整的陶瓷科研一教育一生产体系。2003年底,国家陶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科技部同意设立。目前,“中心”依托景德镇陶瓷学院,以中国轻工业陶瓷研究所、江西省陶瓷研究所和景德镇特种陶瓷研究所为成员单位,以突破陶瓷行业基础性、关键共性技术,推动行业技术进步为主要目标,注重研究成果的产业化推广应用和标准化建设,面向全行业进行技术成果推广和辐射,提供技术和人才保障,促进产业发展。经过几年的建设,“中心”拥有固定资产1.1381亿元,其中场地面积3.0913万平方米(价值5540万元),仪器设备5842万元。“中心”组建了一支技术力量雄厚的科研和工程技术开发团队,建成了装备先进、功能齐全的6个研究室和4个中试基地,建设了“国家陶瓷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江西)”、“中国陶瓷知识产权信息中心”、“全国陶瓷标准化中心”和“全国陶瓷文献信息中心”等4个部级公共服务平台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取得成果142项,其中8项为国际领先水平、66项为国际先进水平,4项成果获省部级以上奖励,申报专利59项,获得授权43项。有些项目成果突破了行业关键技术,起到了引领行业发展的作用。

三、景德镇陶瓷行业技术创新的障碍分析

(一) 企业自主创新意识薄弱

实际工作中,不少陶瓷企业认为,科技自主创新的风险太大,投资太大,投资回报率不高。其中有一部分企业领导认为企业无需自主创新,“引进”技术同样能使企业发展,技术引进投资少、见效快、风险小。景德镇陶瓷企业追求科技进步的意识淡薄,大多数企业满足于传统产品的生产经营,企业的竞争多处于价格等低层次竞争,缺少进行创新活动所需要的技术积累和资金积累。企业创新的目标定位明显短期化,其突出表现为一些企业忽视基础性技术投资,放弃投资周期长的技术创新项目。

(二) 技术创新人才短缺

由于管理和资金的原因,大多数景德镇陶瓷企业很难吸引到各类人才,甚至连最基本的熟练操作工也缺乏,现有的人才也难以留住和充分发挥作用,导致企业技术开发能力薄弱,创新活力、实力与潜力不足。

(三) 技术创新资金缺乏

目前,景德镇陶瓷企业大部分属于中小型企业,多以小型工作室和作坊的形式存在,主要生产单件艺术瓷器和小批量日用陶瓷,自有创业资本少、经营风险大、信用程度较差。各级政府对陶瓷企业的财政支持不足,用于科研转化的专项费用偏低。据调查,景德镇陶瓷企业80%的资金来自股东个人积蓄和内部员工筹资。企业不仅很难从资本市场融资也很难从货币市场中获得资金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受到资本实力不足的瓶颈制约。

(四) 技术创新环境和技术服务体系有待完善

景德镇陶瓷企业由于规模小,技术创新对外部环境和服务体系的依赖较大。而政府对扶持景德镇陶瓷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法律法规还不完善,技术服务中介机构的服务职能基本缺位。

四、景德镇陶瓷行业技术创新的对策建议

(一) 培养与增强企业主体创新意识

企业要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自主创新意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而解决当前景德镇陶瓷企业主体创新意识薄弱的问题,应做到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要鼓励企业建立自己的研发中心,形成产学研结合的有效平台。企业要成为技术创新主体,能够整合“学”、“研”的研发活动,一定要具备 自己的研发中心。只有自己具有了一定的研发能力,才能真正吸纳企业外的研发资源。

第二,要积极探索产学研结合的新机制,鼓励企业采取多种方式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形成创新联合体。企业作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应成为研发投入、研发活动和研发成果应用的主体。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是重要的成果源泉,企业技术创新不能脱离“学”和“研”的支持,必须坚持产学研相结合。这种结合不是一种政策上的平衡,而是一种现实的必然要求。

(二) 加快培养和引进专业技术人才

人才是陶瓷企业技术创新最为关键的因素之一。对陶瓷企业来说,可利用景德镇陶瓷学院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建立高级创新人才继续教育和知识更新服务平台,也可以采用产学研结合的创新机制。这样既解决了企业人才缺乏的问题,又使高校的高水平科技知识得到转化和应用。

对政府来说,要重视积极吸纳高层次创新人才。对于陶瓷企业和研发机构聘用的外籍专家,政府应有相应的优惠补贴政策。比如对引进的海外优秀人才和部级学科带头人等高层次人才,在医疗保险、子女上学、住房等方面给予优先安排或资助,并提供一定的科研条件。用人单位对引进人才的住房货币补贴、安家费、科研启动经费等费用,可依法列入成本核算。另外,还要重视健全创新型人才激励机制,对成绩突出的专业科技工作者,有关部门可向省、市推荐申报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并可优先评定技术职称,列为重点人才培养对象。

近两年,景德镇陶瓷企业按照现代企业的构架,搭建了全新的人力资源开发体系,为人才创造了一个和谐、富有激情的环境,吸引了国内大批优秀的科技人员。企业内进行了薪酬制度改革,使企业和员工成为利益的共同体。同时,景德镇是一个千年瓷都,有着深厚的陶瓷文化底蕴,更有景德镇陶瓷学院、江西陶瓷工艺美院等专业知名院校为陶瓷产业广送人才。还有景德镇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与帮助,这更加促进了景德镇陶瓷企业技术创新人才的甄选录用。

但这些还远远不够,培育陶瓷技术创新人才并完善企业技术创新的人才机制是一项系统工程,企业、政府和社会要通力合作,全力以赴,按照科学正确的人才大政方针走下去,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绩。

(三) 改善融资体制,疏通融资渠道

目前,景德镇陶瓷企业面临融资难的问题,这其中既有企业自身经营管理上存在的先天不足,也有金融机构定位偏差、贷款权上收等不匹配因素。同时,配套政策不健全、社会信用环境差等因素也是制约企业融资的重要原因。因此,解决企业融资难的问题,需要企业、银行、政府、社会共同努力,实行综合治理。

1 政府更新思想观念,为企业创造平等的融资环境。要充分认识企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在融资政策上,积极疏通融资渠道。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保障。鼓励和支持设立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充分发挥其作用,寻找合适的市场切入点,积极有效地开展业务。建立担保机构的资本补充机制,吸收社会资本进入,鼓励大企业、大公司参股、壮大担保公司实力,提高担保公司支持中小企业的能力。改进现行担保机构的运作办法,按股份制、市场化原则规范运作,坚持经营的非盈利性和服务性。

2 金融机构要完善信贷管理机制,加强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服务。改进贷款授权授信制度,下放贷款权限,减少对中小企业申请贷款的管理层次,简化审批程序,加大基层行、社信贷人员的贷款权限和责任。重视中小型陶瓷企业对分散银行贷款风险的积极意义,把优良中小企业作为长期贷款客户群,为中小企业提供多样化的金融服务。同时,改善信贷管理,树立贷款营销意识,主动支持中小企业健康发展。

(四) 健全技术创新的服务体系

为了进一步推动企业技术创新,保障企业技术创新的顺利实施,政府首先要营造良好的技术创新环境,包括社会文化环境、科教环境以及宏观政策环境等诸多方面。政府的主要职能和行为方式也要进行转换,从直接组织和推动技术创新转到为企业技术创新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企业要确立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必须理清企业和政府的关系,减少政府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干预力。企业可以在国家宏观政策指导下,据市场变化和竞争格局,自主地选择适合本企业发展的创新项目。另外,企业应成为创新利益分配主体,在照章纳税后,有权对其创新收入进行分配,除了留足部分利润用于企业发展和再创新外,还要留有足够资金,用于奖励创新有功人员。

此外,政府应制定有利于推动创新的政策和法规,并通过政府的行政力量,加大同一政策的执行力度,在社会上创造公平竞争的条件,破除由于部门或地区保护所制造的障碍,维护市场竞争的有序性,使市场竞争趋于规范。

政府推动企业技术创新还应通过各种政策支持表现出来。在财政支持方面,采取补贴或其它形式加大资助企业技术创新的力度;在税收支持方面,应以减免税赋的办法加大补助力度;在金融支持方面,应增加支持企业技术创新所需资金的贷款比例,引导商业银行资金支持企业的技术创新;在技术支持方面,推动科研机构、大学向企业提供技术指导、技术信息和技术培训,并形成一种制度。其它支持方面,如推行加速折旧制度,鼓励大学、研究机构与企业联合研究开发,并对有重大贡献的人员重奖。政府购买某些创新成果,起到“需求拉动”效应等。在法律保证——产权保护方面,创造技术创新的良好外部环境,提高人们的法律意识,强化执法力度,使专利制度切实成为创新者的利益的保障以及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的重要激励手段。

此外,政府要大力推进有利于技术创新的文化环境建设。技术创新既需要利益机制的刺激,又需要营造有利于技术创新的文化环境和氛围。技术创新的文化环境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整个教育体系、企业经营理念和企业文化、研究传统和精神,乃至整个社会文化。营造有利于技术创新的文化也必然是一个长期和不断的过程,需要政府、学校、企业乃至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戴骏豪.技术创新在我国企业发展中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经济师,2008,(3):45.

[2]傅家骥,技术创新学[m].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32.

[3]郭勇,浅谈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途径[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8-9.

[4]何裕宁,王曲波,张志成陶瓷企业如何实现科技创新们,中国陶瓷,2004,(12):8.

技术创新市场前景篇(3)

景德镇传统陶瓷产业在经历血的洗礼之后,处于保本免损的边沿,产业危机显现。如何安全渡过危机,实现景德镇陶瓷的再次腾飞己经提上了议事日程。经过周密细致的相关产业调研,景德镇陶瓷企业决策层毅然提出了“稳固传统陶瓷产业,向高技术陶瓷领域进军,实现景德镇陶瓷产业升级及转型”的战略目标。

技术创新是陶瓷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陶瓷企业从诞生之日起就必须通过技术创新向市场推出新产品,当该新产品实现其市场价值后,市场又会推动中小企业的技术进一步发展。

技术创新是陶瓷企业竞争取胜的关键。企业参与市场竞争,表面看是产品功能、式样、耐用度、安全性、价格等的竞争,而实质上这些产品竞争的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大小。因此,根据自身特点,把市场需求和提高自身技术创新能力有机结合起来,就可以使陶瓷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技术创新是延长中小企业寿命的法宝。大量的实例证明,每年诞生的陶瓷企业很多,但倒闭破产的也不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英年早逝”现象?原因固然很多,但根本原因在于技术创新乏力,或忽视了企业的“二次创新”、“三次创新”。

二、景德镇陶瓷行业技术创新的现状

目前,景德镇陶瓷行业科技创新成果丰硕,新型陶瓷材料应用非常广泛,不仅可作为具有高强、高韧、高硬度、耐高温和耐腐蚀等特性的结构材料,而且可作为能量转换、信息传递和环境敏感等效应的功能材料,也可制成兼具结构与功能双重特性的材料,已成为许多高新技术领域中不可缺少的关键材料。作为日用陶瓷领域的远红外陶瓷、抗菌陶瓷等由于具有新的功能,自然也是新型陶瓷家族中的一员,都得到异常迅速的发展。新型陶瓷产业产品门类多,高科技性能全,应用范围广,在微电子技术、自动化装置、汽车发动机、敏感传感器、新能源等方面被广泛采用,已成为当前国际上最具活力的陶瓷行业。据国际权威估计,目前高技术陶瓷产品的年产值达数百亿美元,并以每年超过10%的速度增长,发展潜力巨大。

瓷都景德镇经过多年发展,逐步构建了配套完整的陶瓷科研一教育一生产体系。2003年底,国家陶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科技部同意设立。目前,“中心”依托景德镇陶瓷学院,以中国轻工业陶瓷研究所、江西省陶瓷研究所和景德镇特种陶瓷研究所为成员单位,以突破陶瓷行业基础性、关键共性技术,推动行业技术进步为主要目标,注重研究成果的产业化推广应用和标准化建设,面向全行业进行技术成果推广和辐射,提供技术和人才保障,促进产业发展。经过几年的建设,“中心”拥有固定资产1.1381亿元,其中场地面积3.0913万平方米(价值5540万元),仪器设备5842万元。“中心”组建了一支技术力量雄厚的科研和工程技术开发团队,建成了装备先进、功能齐全的6个研究室和4个中试基地,建设了“国家陶瓷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江西)”、“中国陶瓷知识产权信息中心”、“全国陶瓷标准化中心”和“全国陶瓷信息中心”等4个部级公共服务平台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取得成果142项,其中8项为国际领先水平、66项为国际先进水平,4项成果获省部级以上奖励,申报专利59项,获得授权43项。有些项目成果突破了行业关键技术,起到了引领行业发展的作用。

三、景德镇陶瓷行业技术创新的障碍分析

(一)企业自主创新意识薄弱

实际工作中,不少陶瓷企业认为,科技自主创新的风险太大,投资太大,投资回报率不高。其中有一部分企业领导认为企业无需自主创新,“引进”技术同样能使企业发展,技术引进投资少、见效快、风险小。景德镇陶瓷企业追求科技进步的意识淡薄,大多数企业满足于传统产品的生产经营,企业的竞争多处于价格等低层次竞争,缺少进行创新活动所需要的技术积累和资金积累。企业创新的目标定位明显短期化,其突出表现为一些企业忽视基础性技术投资,放弃投资周期长的技术创新项目。

(二)技术创新人才短缺

由于管理和资金的原因,大多数景德镇陶瓷企业很难吸引到各类人才,甚至连最基本的熟练操作工也缺乏,现有的人才也难以留住和充分发挥作用,导致企业技术开发能力薄弱,创新活力、实力与潜力不足。

(三)技术创新资金缺乏

目前,景德镇陶瓷企业大部分属于中小型企业,多以小型工作室和作坊的形式存在,主要生产单件艺术瓷器和小批量日用陶瓷,自有创业资本少、经营风险大、信用程度较差。各级政府对陶瓷企业的财政支持不足,用于科研转化的专项费用偏低。据调查,景德镇陶瓷企业80%的资金来自股东个人积蓄和内部员工筹资。企业不仅很难从资本市场融资也很难从货币市场中获得资金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受到资本实力不足的瓶颈制约。

(四)技术创新环境和技术服务体系有待完善

景德镇陶瓷企业由于规模小,技术创新对外部环境和服务体系的依赖较大。而政府对扶持景德镇陶瓷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法律法规还不完善,技术服务中介机构的服务职能基本缺位。

四、景德镇陶瓷行业技术创新的对策建议

(一)培养与增强企业主体创新意识

企业要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自主创新意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而解决当前景德镇陶瓷企业主体创新意识薄弱的问题,应做到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要鼓励企业建立自己的研发中心,形成产学研结合的有效平台。企业要成为技术创新主体,能够整合“学”、“研”的研发活动,一定要具备自己的研发中心。只有自己具有了一定的研发能力,才能真正吸纳企业外的研发资源。

第二,要积极探索产学研结合的新机制,鼓励企业采取多种方式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形成创新联合体。企业作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应成为研发投入、研发活动和研发成果应用的主体。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是重要的成果源泉,企业技术创新不能脱离“学”和“研”的支持,必须坚持产学研相结合。这种结合不是一种政策上的平衡,而是一种现实的必然要求。

(二)加快培养和引进专业技术人才

人才是陶瓷企业技术创新最为关键的因素之一。对陶瓷企业来说,可利用景德镇陶瓷学院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建立高级创新人才继续教育和知识更新服务平台,也可以采用产学研结合的创新机制。这样既解决了企业人才缺乏的问题,又使高校的高水平科技知识得到转化和应用。

对政府来说,要重视积极吸纳高层次创新人才。对于陶瓷企业和研发机构聘用的外籍专家,政府应有相应的优惠补贴政策。比如对引进的海外优秀人才和部级学科带头人等高层次人才,在医疗保险、子女上学、住房等方面给予优先安排或资助,并提供一定的科研条件。用人单位对引进人才的住房货币补贴、安家费、科研启动经费等费用,可依法列入成本核算。另外,还要重视健全创新型人才激励机制,对成绩突出的专业科技工作者,有关部门可向省、市推荐申报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并可优先评定技术职称,列为重点人才培养对象。

近两年,景德镇陶瓷企业按照现代企业的构架,搭建了全新的人力资源开发体系,为人才创造了一个和谐、富有激情的环境,吸引了国内大批优秀的科技人员。企业内进行了薪酬制度改革,使企业和员工成为利益的共同体。同时,景德镇是一个千年瓷都,有着深厚的陶瓷文化底蕴,更有景德镇陶瓷学院、江西陶瓷工艺美院等专业知名院校为陶瓷产业广送人才。还有景德镇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与帮助,这更加促进了景德镇陶瓷企业技术创新人才的甄选录用。

但这些还远远不够,培育陶瓷技术创新人才并完善企业技术创新的人才机制是一项系统工程,企业、政府和社会要通力合作,全力以赴,按照科学正确的人才大政方针走下去,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绩。

(三)改善融资体制,疏通融资渠道

目前,景德镇陶瓷企业面临融资难的问题,这其中既有企业自身经营管理上存在的先天不足,也有金融机构定位偏差、贷款权上收等不匹配因素。同时,配套政策不健全、社会信用环境差等因素也是制约企业融资的重要原因。因此,解决企业融资难的问题,需要企业、银行、政府、社会共同努力,实行综合治理。

1政府更新思想观念,为企业创造平等的融资环境。要充分认识企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在融资政策上,积极疏通融资渠道。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保障。鼓励和支持设立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充分发挥其作用,寻找合适的市场切入点,积极有效地开展业务。建立担保机构的资本补充机制,吸收社会资本进入,鼓励大企业、大公司参股、壮大担保公司实力,提高担保公司支持中小企业的能力。改进现行担保机构的运作办法,按股份制、市场化原则规范运作,坚持经营的非盈利性和服务性。

2金融机构要完善信贷管理机制,加强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服务。改进贷款授权授信制度,下放贷款权限,减少对中小企业申请贷款的管理层次,简化审批程序,加大基层行、社信贷人员的贷款权限和责任。重视中小型陶瓷企业对分散银行贷款风险的积极意义,把优良中小企业作为长期贷款客户群,为中小企业提供多样化的金融服务。同时,改善信贷管理,树立贷款营销意识,主动支持中小企业健康发展。

(四)健全技术创新的服务体系

为了进一步推动企业技术创新,保障企业技术创新的顺利实施,政府首先要营造良好的技术创新环境,包括社会文化环境、科教环境以及宏观政策环境等诸多方面。政府的主要职能和行为方式也要进行转换,从直接组织和推动技术创新转到为企业技术创新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企业要确立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必须理清企业和政府的关系,减少政府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干预力。企业可以在国家宏观政策指导下,据市场变化和竞争格局,自主地选择适合本企业发展的创新项目。另外,企业应成为创新利益分配主体,在照章纳税后,有权对其创新收入进行分配,除了留足部分利润用于企业发展和再创新外,还要留有足够资金,用于奖励创新有功人员。

技术创新市场前景篇(4)

在社会转型背景下企业管理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必然条件,在社会转型背景下进行企业管理创新,必须要创新企业产品工艺和产品理念。就目前的发展形势而言,我国的企业要想完成现代化的转变就需要解决两个必要的问题,一个是企业需要不断适应现代化的发展需求,另一个就是企业需要从封闭式的发展模式向开放式的发展模式以及从国内经营形式向全球化共同经营的形式转变。要想将问题完全解决,企业需要不断的创新,不断的有企业发现,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就是创新,并且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到创新发展这一要求。

二、社会转型背景下企业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1.市场经济和激烈的市场竞争的要求

信息化为企业经济的市场化提供了生产力基础,过去“以产定销”的计划经济时代已经结束。目前市场竞争已经由市场需求的快速反应和企业形象、是企业的“综合经营力”两个方面决定。为此,构建不断适应市场的应变系统,强化企业的策划力与创新力成为了煤炭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2.知识经济和现代科学技术的要求

信息被称为“世界经济的生命线”,目前正在逐渐改变企业的生产方式,并已成企业极其重要的战略资源。在企业经济活动中,知识经济就是信息经济,信息技术已经深刻地影响产品结构和创新走向,传统的发展模式正被不断注入的信息和知识要素所改变。因此,企业应适应不断变化和发展了的形势,面对知识经济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适时作出管理变革和创新。

3.企业现状和深化企业改革的要求

企业要提高经济效益,其经济增长方式就应当由“总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率型”转变,从粗放经营转到集约经营上来。目前人员素质差,技术水平低,成本耗费大等问题困扰了很多企业,很难在适应市场发展需要的条件下提高煤炭企业整体经济效益。因此,企业要以市场为导向,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发展规模经济,利用现有生产能力进行挖潜、革新、改造,走集约经营路子;通过节约和优化组合提高生产要素来提高产品质量;采用先进技术设备来提高生产要素质量。所有这些都需要企业进一步的深化改革、转换机制,来能激活管理创新。

三、做出社会转型背景下企业管理创新的假设

目前我国社会的转型是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从以前的传统农业社会相现代化的工艺社会转变,在这个开放型的社会,其管理也必须要开放,不同管理理论与思想之间的互动和融合使得管理也开始深层变革,同时也引起了社会转型和管理转型之间关系的讨论。

Chandler在编写《看得见的手―――美国企业管理革命》时,其中表达的理论就表明了企业管理创新的一部分就是企业组织的创新和发展。随着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也提高了企业的复杂性。这就形成了经理阶层的职业化和科层式管理方式。

1.假设一:企业管理与社会文化相互作用

社会文化社会是会影响到企业管理,而企业管理也是会影响到社会文化。当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相一致时,能够促进企业高效正常运转,并可完成目标。在社会文化中是可以体现企业管理,社会文化背景影响了企业管理文化、理念等。为了促进企业管理成功,可以很好的利用社会文化。

2.假设二:推动企业管理者的创新

在假设企业创新人时,企业管理者在企业管理过程中是会进行自主创新,并会取得显著的创新效果。企业管理者的创新人假设可以有效创新企业管理模式,在企业管理创新中,企业管理的实际效果更好的推动了企业管理,也可以更好反映出企业管理创新和创新人的关系。

3.假设三:企业管理转型假设

企业管理转型是有效变动企业管理中的组织管理模式、人们对企业管理的理解及企业管理价值等方面的关键条件。在社会转型背景中,社会中任何形态的转变都会涉及到企业管理转型。在社会形态转型过程中,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促进了企业的转型。

四、社会转型背景下企业管理创新模型

Pierre-Jean Benghozi区别了管理创新、市场创新和技术创新,在当代潮流下,比如多元化、不稳定、竞争激烈及技术变革的加速等,企业不仅要创新技术(绩效、可靠性)和经济(营销策略),也要进行管理创新,如内部协作流程、发展费用的控制、个人管理等,这时就在市场和技术范围中将管理创新剥离出来。

1.企业管理创新概念模型要对社会经验进行有效归纳总结,以此建立概念性质模型

它将传统理性作为主要原则,人们借助传统知识和经验对世界背景的道理进行理解和总结。和企业管理相关的传统理性有着很多,比如一系列的人性论,像人性本善理论、理性人假设等方面,这些都是传统企业管理经验的升华以及企业逻辑的延续,也是归纳和总结的社会经济。

2.企业管理创新概念模型是由经验方法得到的,在传统理性发展而来,但要有效结合企业传统理性和实用理性,才能让人们认同企业管理创新模型所具备的使用性和可靠性

社会转型背景下企业管理创新概念模型是要对管理时空的连续性进行肯定,并要按照管理工作的普遍性和特色性对管理创新概念模型进行确定。在社会转型背景下,传统理性本身具备的属性也有着不合理的理性。因此,企业管理创新概念模型在基于传统理性时,也要获得实用理性的支撑。因此,在判断企业管理创新概念模型时,要对企业管理创新的实践活动进行有效分析,使实践活动得到准确验证。在得出社会转型背景下企业管理创新概念模式时,要贴合经验模型偕实用,并有效共用传统理性与实用理性。

3.有效研究企业管理创新概念模型,全面分析企业的管理创新问题

技术创新市场前景篇(5)

中图分类号:F2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15)05-0066-04

新兴产业的成长过程,作为一种由创新主体、创新资源、创新模式与创新环境融合并交互作用进而导致技术、市场、制度及社会协同演化的复杂涌现,面临着技术孵化程度不高、市场培育强度不够、产业链发展不平衡、政策错配等问题,如何通过政策引导、市场导向和优化创新网络,加强这种融合和互动,成为产业创新发展的关键。在当前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深度融合的发展趋势下,将SNM这一国际前沿的创新管理理论和新兴产业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结合起来,研究新兴产业的“社会技术实验”驱动问题,对于把握新兴产业的创新演化规律、科学制定产业培育发展政策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SNM视角下的“社会技术实验”内涵

战略生态位管理(Strategic Niche Management,SNM)理论是在技术创新成为推动社会发展主旋律的背景下产生的,吸收了创新理论、演化理论、生态位理论和社会技术范式理论等有关重要思想,从社会技术实验和生态位跃迁的视角,研究新技术的市场化、产业化以及引致社会技术体制变革和社会技术共生演化的方向,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的深度融合以及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

(一)SNM视角下的“社会技术实验”功能

Schot、Hoogma等学者在研究新兴技术与技术体制变革战略过程中,提出了战略生态位管理(SNM)思想,即开辟一个保护新技术发展并走向成熟的空间,建立一个所有阶段包含于一个项目的社会技术实验,选择一种使操作效能最大化的管理方式,使得新技术和所处环境能够相互调整适应并最终推向市场。随后(1996-1998年),Kemp、Schot、Weber、Hoogma、Lane等众多学者围绕欧盟第十二司有关SNM在交通运输系统资助项目进行了大量研究,得出结论大致相同,即认为SNM是为有发展前景的新技术,构建技术生态位(Technological Niche)这样一个保护空间(Protec-ted Spaces)或试验温床(Test-bed),围绕新技术产生过程的问题、缺陷、遇到的障碍等,通过学习、实验以及有效管理(保护措施的加强或弱化),加强信息、知识和技术的交流,其目的是促进新技术的有效孵化、快速扩散和持续发展,并从技术范式角度指出生态位是解释技术范式变迁的重要内容,技术变迁研究发展最大的挑战在于如何建立一个技术实验网络,从而通过创造新的生态位以及通过生态位的演进来完成技术变迁的理论路径。

(二)SNM视角下的“社会技术实验”过程和步骤

针对SNM理论提出的社会技术实验,相关学者从期望与愿景一致的达成、社会网络构建(包括网络的宽带和深度)、多维度的学习方式(包括一阶学习和二阶学习)等方面提出了基于SNM的社会技术实验管理过程。在期望与愿景方面:Hoogma、Raven等学者指出,期望的稳定、质量以及详细程度等都对实验的推动和生态位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在社会网络构建方面:Hoogma认为,网络的构建和关系优化对于SNM管理过程的发展至关重要,尤其是其中关键行动者、用户等的参与;Cani ls M.等认为技术生态位是处于技术社会环境、技术社会体制的大网络之中,战略生态位管理的失败主要由于实验中外界网络的较少参与和技术生态网络间学习的缺乏,导致资源和体制嵌入的缺乏。在学习维度方面:Hoogma、Truffer、Kemp等学者在一阶学习(First-order Learning)的基础上,强调了二阶学习(Second-order Learning)更有利于探索性创新的产生。针对社会技术实验的实施步骤方面:学者们提出了“技术的选择、实验的选择、实验的建立与执行、实验的扩大和政策保护的手段”等五个步骤,在此基础上,Hommels进一步完善了这个过程。而Hegger则突破实验本身的范畴,从另一角度提出了五个步骤:定义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技术系统改造的概念、探索社会嵌入概念、开始试探性的会谈、设置实验、评价和学习。

(三)“社会技术实验”驱动下的产业创新生态位演化

随着社会技术实验的推进,作为其载体和空间的生态位的空间边界、功能边界和内涵都在发生变化,即沿着“技术生态位――市场生态位――范式生态位”的路径变迁和演化。Weber等从研究技术范式的角度认为技术生态位,是一个得到暂时保护而免于市场和其他制度压力的特定领域,该领域为新技术的应用起到试验台作用。Hoogma将其定义为在现有宏观经济框架下的一个受保护的区域,在这个区域中有利于新技术被反复试验,直到走进市场作为一种可供选择的优势技术。Geels指出包括重大发明创造或技术创新对传统产业颠覆的宏观经济突变都是孕育在技术生态位中。随着社会技术实验的推进,新技术初步孵化走向市场,但是与主流市场的旧技术相比,其创新性只能应用到某些特殊的市场中,所以需要有特殊的市场识别,而且技术生态位的内在特征和外部环境都在发生改变。正因如此,Schot将生态位概念延伸,提出了市场生态位的概念,同时与技术生态位进行了比较和区别。Raven、Schot从市场独立性(技术受保护程度)和社会技术体制/规则稳定程度的维度,提出了技术生态位、体制外市场生态位和体制内市场生态位的类型和特征。新技术在演化过程中不断成熟,并进入主流市场上与旧技术展开竞争,随着新技术的绝对优势建立起来,旧范式也逐渐被新范式取代。正如Geels提到的新技术如果能够克服旧范式的核心问题,它就能和社会技术远景之间建立起链接,使生态位萌生向范式的转换,或者说技术从生态位中实现了突破,就能够成为新范式(即范式生态位)。

二、SNM视角下的新兴产业“社会技术实验”驱动要素

根据上述相关学者的研究分析可知,SNM是为产业新兴技术成长构建一个局部保护空间,通过“社会技术实验”的运作,加强生产者、研究者、用户、政府和其他组织执行者渐进的实验和学习,对新技术及体系进行选择、培育、孵化以及产业化,驱动生态位的成长和跃迁,并最终导致社会技术体制变革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社会技术实验的构建和运作是基础和前提,而生态位的成长和跃迁则是关键,正是社会技术实验驱动了生态位从技术生态位到市场生态位再到范式生态的成长和跃迁。而新兴产业“社会技术实验”的驱动要素则是与生态位成长阶段和产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实现产业创新目标所需要的关键资源因子和能力因子的组合(如表1所示)。

(一)技术生态位阶段

在技术生态位阶段,即新兴产业萌芽和形成期,这一阶段产业创新的主要目标是实现产业技术的研发成功,并逐步孵化,初步具有市场化的特征。由于产业创新在这一阶段的主要困难是如何选择新技术、如何实现新技术跨越研发到市场的死亡之谷,使得产业技术产品具备后期进入主流市场的性能、功能等优势。因此,在这一阶段导入“社会技术实验”,通过期望的建立、技术的选择后,通过能力和资源因子的组合,设计实验。在能力因子上,主要包括远景驱动、技术和政策配置等能力。远景驱动能力主要解决产业新技术的创新构思问题以及技术的搜索和选择问题,使得产业发展具有较强的技术优势;技术能力主要解决新技术的研发成功、商品化,即初步市场化;政策配置能力主要解决产业创新演化这一阶段面临的有关人才、资本、设备等资源缺乏问题。在资源因子上,主要包括科技创新条件、配套技术体系、知识网络和用户参与等因子,具体内容包括:创新文化、科技人才、研发投入、风险投资、共性技术、核心技术、实验平台、孵化体系、用户学习、用户试验等。

(二)市场生态位阶段

在市场生态位阶段,即产业成长期,这一阶段产业创新的主要目标是产业技术市场化完成并初步达到产业化水平。由于产业创新在这一阶段的主要困难是如何推动新技术的不断成熟、推向市场,并逐步渗透到主流市场与现有社会技术体制下的产业主导设计进行竞争。因此,在能力因子上,主要包括市场培育、政策配置和产业配套等能力。市场培育能力主要通过新技术、新产品的不断完善以及用户的学习促进技术的扩散、市场需求的开发,政策配置能力主要通过政策方面的引导加强市场需求的培育以及在资金、基础实施等方面的支持和完善,产业配套能力主要通过相关配套技术的市场化促使产业链的完善、提业新技术市场化过程中所需要的辅助技术、辅助产品和辅助服务等。在资源因子上,主要包括用户参与、政府政策、产业链、产业战略联盟等,具体内容包括用户体验、用户检验、政策采购政策、财税补贴政策(补贴消费者或者厂商)、配套产业链发展、风险投资、科技金融以及配套基础设施完善等。

(三)范式生态位阶段

在范式生态位阶段,即产业成熟期,这一阶段产业创新的主要目标是产业技术实现产业化并形成主导设计,形成与新社会技术体制相适应的技术经济范式以及酝酿新一轮的产业创新。由于产业创新在这一阶段的主要困难是如何突破路径依赖与锁定困境实现与社会技术体制的共生演化,社会技术体制如何改革适应新的技术经济范式。同时,在这一阶段后期,即产业走向衰退时,还要解决产业的转型升级问题。因此,在能力因子上,主要包括体制协同、远景驱动和技术等能力。体制协同能力主要通过政策重构和制度创新解决技术经济新范式与社会技术体制的共生演化问题,破解路径依赖与锁定困局,远景驱动能力和技术能力主要通过产业转型和产业升级促使产业进入新一轮的创新发展。在资源因子上,主要包括制度变迁、技术更新,具体内容包括新的制度政策、新的社会技术体制结构以及新的期望和构想。

三、SNM视角下的新兴产业“社会技术实验”驱动模式

在分析SNM视角下“社会技术实验”内涵、新兴产业“社会技术实验”驱动要素的基础上,结合当前新兴产业创新发展过程的实际情况,构建新兴产业“社会技术实验”驱动模式,具体内容包括创新生态位的多层共生演化、生态位的生态继承、创新瓶颈的生态位跃迁以及三链融合的实验网络构建等内容(见图1)。

(一)基于创新生态的多层共生演化

Geels、Caniels等学者指明技术变迁与社会变革具有内在的联系,是大社会技术系统中围绕技术变迁过程中多层互动的结果,即包括微观生态位层、中观社会技术体制层和宏观社会技术远景层。这三层之间的关系,可以从层级嵌入结构和映射关系反映:生态位嵌入在社会技术体制中,社会技术体制嵌入在社会技术远景中,而社会技术体制可以看成是社会技术体制的中观缩小映射和生态位的中观放大映射。在整个产业创新和变革发展过程中,不同层次,参与的创新主体、创新要素以及内部和之间的关系结构和作用不同,导致创新活动也具有不同的特征。但是,总体来说,社会技术实验的构建和运作,必须符合这三个层次的要素和主体共同发展和相互促进的原则,才能引发更高层次和更广范围的创新,即实现共生演化。从历史来看,每次技术革命中那些代表性新技术所引发的社会革命,都是在这三个层次上实现了共生演化。

(二)基于生态位的生态继承

SNM理论,正是借鉴生态学的生态位构建及其生态继承机理,通过社会技术实验,推动生态位的培育和优化,改变相应阶段的成长环境,使得产业在创新过程中获得“基因遗传”(通过创新自身规律和机制获得的技术、产品特征和性能)和“生态继承”(通过创新生态的改变和完善来弥补创新自身的先天不足而获得的技术、产品特征和性能),从而实现生态位的跃迁,完成产业创新和演化,具体来说包括技术生态位的培育和技术生态继承以及市场生态位的优化和市场生态继承。第一,技术生态位的培育和技术生态继承方面:针对产业新技术的构想、特性等方面的需求以及创新的障碍,通过社会技术实验,提供新技术研发阶段所需要的各种资源、政策和措施,如科技人员、研发平台、资金保障、政策扶持等,形成局部保护空间(技术生态位),并通过资源整合、协同创新、知识学习、用户参与等机制,对技术生态位进行培育,使得产业新技术市场化过程中具备传统生态下的“技术基因遗传”和技术生态位培育下的“技术生态继承”。第二,市场生态位的优化和市场生态继承方面:当产业技术创新完成了技术研发成果的市场化后,技术生态位也跃迁到市场生态位,尽管产业新技术的优越性得到了认可,但是还不能与现有社会技术体制下的主流市场展开完全竞争,还需要通过用户需求培育、政府政策引导、资金投向转变等保护措施有计划和有针对地强化、弱化来优化市场生态位,使得产业新技术产业化过程中具备传统生态下的“市场基因遗传”和市场生态位优化下的“市场生态继承”。

(三)基于创新瓶颈的生态位跃迁

产业创新发展过程涉及“死亡之谷”和“路径依赖与锁定”两重瓶颈,从其产生原因来看,既有微观层面的技术性能、辅助技术获得性、潜在用户的需求偏好,也有中观层面的基础设施、产业制度、技术体制结构等,还有宏观层面的文化、期望和信念等。SNM视角下,这二重瓶颈的出现就是由于其在整个社会技术系统中生态位、社会技术体制和社会技术远景各个层级的嵌入程度不够,使得关键因子缺失以及因子互动有限,导致产业技术以及产业本身与现有创新生态的适应性较差,无法获得进一步的突破和成长。因此,需要在现有宏观经济框架下构建一个受保护的局部区域,针对性的提供人才、资金、场地以及其他配套资源和保护政策,通过技术试验、市场试样、用户检验和政府引导等手段,促进社会技术实验中资源因子和能力因子在整个创新生态系统和发展阶段的优化配置以及有效互动,进而推动技术生态位向市场生态位的跃迁、跨越“死亡之谷”以及推动市场生态位向范式生态位的跃迁、突破“路径依赖和锁定”。

(四)基于三链融合的实验网络构建

在当前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深度融合的趋势下,科技创新和金融创新已经成为转变发展方式、推动产业升级的两大引擎。为此,SNM视角下的“社会技术实验”网络构建基本原则应当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进而促进三链融合。以产业链为依托,以创新链和资本链为两翼,形成三位一体的网络结构,促进资源因子和能力因子这两大驱动要素在三链上的交互和融合。

技术创新市场前景篇(6)

一、“互联网+”背景下,艺术院校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可行性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在艺术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既有先天优势,也需后天着力;艺术院校学子既有创新的天然基因,又有创业的强大后劲。艺术创作本身就是一项推陈出新的事业。创新创业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特别是原始创新意识,要注重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培育工匠精神,践行知行合一,多为学生提供动手机会,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助力提升中国产品的质量。在艺术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既是艺术学科创造属性对人才的要求,也是就业创业形势对人才的要求。在学校教育中,无论是专业教员还是行政员工,不管在课堂还是在课外,不仅学术研讨还包括学生校园活动,都尤其需要注重挖掘学生创新潜质、启发创新思想、进行创新实践。

二、“互联网+”背景下,艺术院校大学生创业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1.艺术类大学生应具备解读和利用“互联网+”的能力。其一,艺术院校要培养大学生对新知识学习和探究的能力,突破专业壁垒,“跨界”学习和了解与创业活动相关的学科知识;要鼓励大学生探索“互联网+”的实际内涵和时代意义,尤其是使他们具备将互联网技术与自身专业、其他发展行业与感兴趣的事物结合起来的能力,利用互联网为专业学习和创业创造新的业态。其二,艺术院校要为大学生深入研究、学习和运用物联网、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创造条件,利用“互联网+专业”形成创业教育的一种新的思路和方式,使他们具备行业多样化催生的思想和能力;要培养大学生数据整合的能力,使他们具备互联网技术与其他研究技术结合,形成先进的技术创新、市场创新服务模式。2.艺术类大学生应具备分析和运用市场规律的能力。其一,艺术类院校应根据学生鲜明的个性特征和独立的性格特点,尤其是对信息的敏锐获取能力,鼓励大学生关注市场、分析市场、探索市场规律、及时补充相应的市场知识,鼓励他们对自身感兴趣的市场领域进行分析、比较和判断,在具备创新精神的基础上提高他们的市场意识和竞争能力。其二,艺术院校要充分激发大学生创业的激情,提升他们的团队协作意识,在创业教育中要以创业技能与实用知识教学为基础,强化大学生市场、财务以及法律等方面知识的学习。3.艺术类大学生应具备“尽精微,致广大”的专业能力。艺术教育除了传授基本的创作技艺,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更是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在于美学思想的传播。艺术类大学生从专业出发,首先应该练就扎实的专业技能,从而才能使自己的想法、作品、项目、团队在市场上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有我创,人创我快”。同时,艺术院校要指导大学生积极了解和掌握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特点、规律,利用“互联网+”的新机遇提升大学生对商业、市场等相关知识的学习,以现代服务业和文化创意产业为导向,帮助他们从市场中寻找广阔的前景,借助文化创意产业,大力培养艺术类大学生创业意识、素质和技能。在提升大学生文化创意能力的基础上,也要培养大学生辨别市场的能力,从他人忽略的市场、机会中寻找思路,以敏锐的洞察力出发,强化自我与市场项目的评估,做好准备工作后果断行动,进一步学习和丰富知识产权、商业化等知识,建立与创业项目相关的市场营销、风险资本等的知识库。

三、以“专业+创业”为基础,探索艺术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

1.合理确定创业人才培养目标,探索艺术院校创新创业工作模式。艺术院校要研究大学生创业的欲望、需求、想法和难点,以“专业+创业”为基础,提升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的竞争力。“在大学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不能以创业‘成功率’作为工作是否成功的衡量标准”,这逐渐成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者的共识,“提倡创业就是为了缓解就业压力”的观点也不全面,在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应是“全人教育”和“终身学习”的内在要义,在于为大学生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校园氛围,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另一种可能性,通过创新创业实践培养学生“关注现实、服务人民”的价值取向和敢于探索、积极实践、正直勤劳、专注负责、勇于承担的行为模式。在培养和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基础上,完成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创新创业课程的开发、平台的搭建与运营、项目实施的过程管理、实践活动的组织实施、成果的转化及氛围的营造等。2.以创业教育为导向,优化和完善创业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方面,创业教育课程不能单纯地作为选修课或必修课来纳入到艺术院校教育体系内容中,而是要借助“互联网+”将创业教育课程融入到专业学科教学、学校科研工作与社会服务中,积极推行“工作室制”等项目团队的人才培养模式,以真实项目为基础引领学校、业界和学生共同发挥作用,为他们营造真实的创业职场环境,实现专业教育、创业教育和市场教育知识的对接。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要推进“专业导师+创业导师+学生工作导师”相结合的模式,组建一支既懂得艺术教育发展规律、又深谙市场运作之道、更明白艺术类大学生群体成长特点的教师队伍,用艺术学子最懂的语言,沟通和传递与创业相关的、最专业和最前沿的知识与经验。3.借助互联网整合资源,推进创业平台建设。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途径主要是课堂内的课程教学和课堂外的实践锻炼,也就是通过“第一”、“第二”课堂,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而启发部分学子的艺术创造,对于有创业意愿的同学进行更深入的辅导和帮助。互联网背景下,要提升大学生互联网技术知识运用和实际操作的能力,将企业运营管理知识融入到创业教育课程和相关实践中,优化创业课程设置,确保艺术类大学生可以充分了解和掌握大数据知识,在具备数据分析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同时培养互联网技术应用人才。同时,强化艺术院校创业指导网站的建设,实时有效的创业信息。要完善艺术院校创业信息平台,在就业创业指导网站下设置讨论区、互动区,充分发挥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的作用,选派专业人员对信息及时进行更新和监控,通过信息整理和反馈为学校创业指导中心提供意见,借助互联网将与大学生创业相关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与科技等领域前沿信息出来,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指导思路。

作者:刘京 单位:中央美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刘亚杰.艺术院校大学生创业能力调查及培育路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5(21)

[2]瞿伟亮.“创客”时代背景下艺术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J].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3)

技术创新市场前景篇(7)

文章编号:2095-5960(2014)01-0014-07

中图分类号:F830.9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除了承担传统的教育和研究职能外,大学越来越成为科技创新与技术进步的重要平台。加强“产、学、研”的结合,促进知识、技术与资本市场的结合,已成为实现中国经济现代化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大学及其研究人员借助多种途径进入资本市场、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由此产生了许多依托高校或与高校形成紧密关联的上市公司。我们称之为“高校背景上市公司”。 Damiano et al(2011)对其定义是:基于科研成果的资本化,或由高校教师基于自己的学术研究,创立并发展而成的上市公司[1]。基于中国的实际,本文将其定义为:主要股东为高校或科研院所的上市公司,包括通过改制直接上市或通过并购重组等方式上市的公司。1993年1月,“复华实业”在上海股票交易所挂牌,揭开了高校背景公司成功上市的序幕。由于依托高校的特殊背景,这些企业更易获得来自政府和学术伙伴的各种有形和无形资源的支持,更易被市场寄予更高的发展预期,更易获得投资者的关注和追捧。作为证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背景上市公司是否具有更好的IPO市场表现?显然,对此问题的回答将有助于人们更好地了解高校背景上市公司的IPO定价效率,深化对资本市场的认识,从而为投资者决策和资本市场制度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

国外关于高校企业研究的一个重点是高校与企业“产、学、研”结合的模式。George et al(2002)实证研究了147个生物工艺学企业与高校的联盟,结果发现企业与大学之间建立的合作能够帮助公司减少研发费用,并获得更高的创新产出,但并未给公司带来更高的财务业绩和经济收益[2]。Hellmann and Puri(2002)基于手工收集在硅谷创立的企业数据,考察了风险投资对新公司发展的影响,结果发现风险投资与大量专业化措施相关,如人力资源政策和采用股票期权计划,从而说明风险投资在企业创立和发展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3]。Meyer(2003)针对“大学—企业—政府”这种三重螺旋的知识生产新模式,研究了在公众支持和激励机制下大学背景企业的发展,发现该模式并未促进大学背景企业的发展,但是促进了与学术相关的行为模式的发展,并对高科技中小型企业的增长模式产生负面影响[4]。Ensley and Hmieleski(2005)通过对具有学术背景上市公司和独立上市公司进行比较后发现,在净现金流和收入增长方面,前者要低很多[5]。Allen et al(2008)认为,大学创新能够刺激经济,促进产品开发,并通过创建新的产业来增加就业和创造财富,并提供了一个分析学术背景企业绩效的框架[6]。

有关高校背景公司IPO状况的研究还比较零散,尚未形成比较一致的结论。Bruton(2009)认为,具有学术背景的上市公司能够向市场传递一些积极信号(如创立者威望、管理层特点、风险投资等),降低投资者对公司质量和发展前景不确定性的担忧,从而有利于其IPO表现[7]。Higgins and Gulati(2006)发现,与大学相关联的制药企业对于新投资者具有更大的吸引力[8]。Shane(2004)发现,基于大学背景的企业比一般企业通过IPO上市的概率要高108倍[9]。Zhang(2009)发现,有风险投资支持的高校背景公司主要集中于生物和信息技术行业,具有更高的存活率,但是在完成IPO后在盈利能力和雇佣规模方面与其他公司并无显著不同[10]。Damiano et al(2011)基于1995—2003年131家欧洲公司的实证研究认为,公司的学术背景可能被视为一种不可替代的、有价值的资源,从而增强投资者预期。具有学术背景的上市公司获得了更高的市场估值;若管理团队中包含高校职员,则IPO估值显著提升;然而,这些公司的长期表现却要差于一般上市公司,缺乏将“高校优势”转换为企业长期收益的能力。

目前国内相关研究很少,且仅限于考察高校背景上市公司是否具有更好的经营业绩。顾新等(2009)以2007年度沪深股市中20家高校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了高校上市公司与全国上市公司平均水平的业绩差距,探析了高校上市公司业绩不佳的原因[11]。官建成和江剑(2010)提出了高校上市公司“产—学”合作关系的模型,并发现高校上市公司的自主创新成果与相关大学的技术水平弱正相关,与经营业绩不相关[12]。

上述文献表明,目前有关高校背景上市公司的研究还比较薄弱,特别地,国内迄今尚未发现专门研究高校背景上市公司IPO表现的文献。本文拟将基于中国资本市场的数据,运用实证分析和比较分析法对高校背景上市公司IPO表现进行综合考察。这将有效地弥补现有研究的不足,也是本文主要的学术贡献之所在。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高等院校通常拥有数量众多的实验室、科学家与其他研究人员,能够获得国家、社会、企业和个人等多种来源的科研经费资助,具有良好的科研平台,主要从事高新技术的研发创新活动。这使得高校背景上市公司在技术创新条件和潜力方面可能具有突出的竞争优势——本文称之为“高校背景优势”。故本文提出:

假设1:相较对比组,高校背景上市公司在技术创新方面具有显著的“高校背景优势”。

作为人才、科技与资本市场的结合,高校背景上市公司常常被视为证券市场的宠儿。由于依托高校,其往往被认为是知识经济和科技创新的代表,更易受到一级市场投资者的关注和追捧。故本文提出:

假设2:相较对比组,高校背景上市公司具有更高的发行定价。

从理论上来说,高校背景上市公司应该具有更多的科研成果、更快的业绩增长、更好的发展前景,应该能够给投资者带来更高的长期投资回报,也应该能够得到二级市场投资者的追捧。故本文提出:

假设3:相较对比组,高校背景上市公司具有更高的首日抑价率和长期收益率。

贺小丹等(2012)指出企业创新能力能够有效提高经营绩效[13]。如果假设1成立,并且“高校背景优势”能够被充分转化,那么高校背景上市公司应该具有更持续的增长动力和更好的股价表现。故本文提出:

假设4:创新因素对高校背景上市公司的股票长期收益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二)样本选取及数据来源

技术创新市场前景篇(8)

1、前言

三网融合是指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三大网络通过技术改造,能够提供包括语音、数据、图像等综合多媒体的通信业务。就是指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计算机通信网的相互渗透、互相兼容、并逐步整合成为全世界统一的信息通信网络。三网融合在现阶段它并不意味着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三大网络的物理合一,而主要是指高层业务应用的融合。其表现为技术上趋向一致,网络层上可以实现互联互通,形成无缝覆盖,业务层上互相渗透和交叉,应用层上趋向使用统一的IP协议,在经营上互相竞争、互相合作,朝着向人类提供多样化、多媒体化、个性化服务的同一目标逐渐交汇在一起,行业管制和政策方面也逐渐趋向统一。

2、三网融合的市场前景

三网融合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于用户,全方位的满足用户的需求。目前通信行业中,最有市场和应用前景的是物联网和无线城市化信息服务。

三网融合物联网是一个新兴产业。从终端用户中提取信息,通过信息处理,将信息传递到目的终端用户,这个终端用户可以不限制于我们个人,还可以是动物,甚至是其他物体。

无线城市化信息服务。目前城市人口已经超过了农村人口,而且城市化进程不断在推进,未来城市化信息服务显得更为重要,城市化信息服务可以提高人们生活效率和质量,有效的调配资源。

3、三网融合背景下通信专业学生该如何发展

通信专业的学生,所学最终都是为了投入到社会中去应用,因此要对通信岗位也要有一定的认识,特别是三网融合后,通信岗位变得更加灵活和复杂。

3.1 通信基本知识和素质

在目前三网融合的趋势下,通信专业的学生可以发挥自身的特点,融入到融合后的信息市场中。通信专业的毕业生应当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能力:

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科研能力。

掌握计算机通信、光纤通信、多媒体通信学科交叉技术。

具有在通信领域中研究开发、应用高科技通信技术和设备的能力。

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了解通信技术最新发展动态与基本方针政策。

三网融合最终目的应该是:在政策的指导下,达到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市场融合和技术创新、标准化。产业结构调整后的管理对于通信专业学生的直接联系不大,主要是技术和市场对学生的发展方向有很到的启发。

3.2 市场融合

目前国家对三网融合后的市场发展持乐观的态度,并且做了一系列规划和措施来推进三网融合的发展。三网融合后的市场空间不断扩大,作为通信专业的学生,市场也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方向,可以在市场方向有更好的发展。三网融合后的市场,对于各运营商来说是一个更加复杂的市场,而对于客户来说一个更加简单的市场。

由于三网融合后,运营商提供的产品和服务需要更加广泛和完备,同时能够将产品或服务打包成一个需求,最好能开发出三网的融合产品,这样才能满足三网融合要求。

对于客户来说,最直接的受益方式是:只需要从运营商处买来一个产品或者服务,就可以满足所有需求,而不用考虑产品是来自哪个运营商。

对于通信专业的学生,三网融合后的市场无疑是一个很大挑战。学生需要对电信、广电和互联网各自的产品和服务都有一定的了解,同时能够清楚这三个产业的关系和管理方法。市场岗位包括售前市场分析和售后产品服务支持,学生无论在哪个方面发展,都需要对三网融合后行业深度和广度有更全面了解。因此,对于热衷于市场的通信专业学生来说,更应该关心政策导向和市场发展趋势,把握三网融合后的行业发展动向,认真分析用户的市场需求和技术的可行性。

3.3 技术创新

三网融合直接影响了市场的格局和发展,自然对技术的发展也会有很大的影响。除了三大产业各自的技术外,三网融合后,需要有技术创新,技术创新对通信专业的学生来说,将提供更多的挑战,同时也是发展机遇。三网融合后,而对于从业人员来说,融合带来的将是革命性的人才结构和知识结构调整,传统软件工程师面临转型,掌握移动应用开发技术的专业软件人才成为各大企业追捧的对象。因此,移动通信软件工程师缺口巨大。

通信专业的学生在这方面一个机遇。希望能够在研发方面有所建树的学生,需要打好通信专业基础,还要重点掌握一种编程语言,比如C语言,做一位“两栖”专家。通信专业的学生要成为通信软件工程师,有一个很重要的优势:扎实的通信专业背景。不然,公司要招软件工程师,就可以直接找对编程熟悉的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了。这就是为什么通信专业的学生那么抢手。因此通信专业的学生需要打好坚实的通信背景。

作为通信软件工程师,需要对通信网络结构熟悉,而且要深入了解通信协议和架构,有一套解决故障的方法。

三网融合后,技术也需要创新,学生从技术创新的角度切入,应该做好以下两点:

不能单一学习通信基础知识和计算机编程,要开阔自身的知识范围,包括软件和硬件知识。因为开发可能只是某一产品的某一个小模块,而小模块之间需要互相通信,不能孤立的开发,需要技术创新。

关注三网融合后的市场发展状况,了解市场的发展趋势和需求。找到市场需求的突破口,把市场需求转化为技术创新,用新技术满足市场。

3.4 技术标准化

三网融合后,其实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技术标准化。尽管三网融合后,对技术创新要求比较高,但是原来三个网络的技术还是融合的基石,并且融合后的技术也需要标准化。例如手机电视业务,这也是未来广电在推进三网融合时最为看好的业务之一。以前手机电视业务地面广播标准一直存在着国家标准TMMB和广电行业标准CMMB之争。类似于这样的标准纷争,在三网融合后肯定会有很多。

技术创新市场前景篇(9)

作者:王倩 单位:湖北文理学院

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

由于中国的多层级资本市场尚处于建立完善阶段,对高新技术产业的辅助功能有待提高,导致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由于投资不足等原因表现为自主研发创新能力偏低,不仅在生产上无明显特征,更谈不上与资本市场扶持发展。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今天,中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着一系列较为突出的问题。(一)投资基金规模小,资金来源不确定投资规模与企业发展的关系十分密切。短期来看,投资的大小决定了高新技术企业构建基础,是保证高新技术企业风险性发展的重要力量,而风险性发展则是确保高新技术企业后期获得大额收益的保障;长期来看,投资的结果就是资本的积累或资本的形成,投资基金规模的增长必然会扩大企业的生产能力,而生产能力的扩大又是构成供给增加的重要基础。因此,投资规模的大小以及确定的资金来源是高新技术企业迅速发展的基础。然而中国目前的高新技术产业投资以政府投资为主,民间投资严重不足,但与此相矛盾的是一般高新技术企业获取资金的主要依托民间支持,这也是中国资本市场不同于国外资本市场,中国高新技术企业发展途径不同于国外高新技术企业的主要方面。现今中国对鼓励民间投资的激励机制还不够完善,导致许多高新技术企业在发展初期由于资金问题遭遇瓶颈,浪费了较大的技术资源和许多具有发展前景、可创造较大利益的项目。另一方面,中国与外国相比只有分配和再分配,目前还不存在第三次分配,这表现为缺乏天使基金的注入,导致了中国科技企业在初创期面临重大挑战。(二)企业治理结构不够合理,运营规范化有待加强企业治理结构,指为实现企业最佳经营业绩,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基于信托责任而形成相互制衡关系的结构性制度安排。其主要原则包括:(1)维护股东的权利;(2)确保包括小股东和外国股东在内的全体股东受到平等的待遇;(3)确认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利,并且鼓励公司和利益相关者为保持企业财务健全而积极地进行合作;(4)保证及时准确地披露与公司有关的任何重大问题;(5)确保董事会对公司的战略性指导和对管理人员的有效监督,并确保董事会对公司和股东负责。相对于国外高新技术企业,中国高新技术企业的股权结构比较特殊,国有控股比例较大,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经营业绩与个人绩效不直接挂钩,引发许多企业管理人员的“不作为”,进而影响了企业的发展速度和盈利能力,另一方面,这种治理结构的不完善导致企业与市场需求脱离,再加上治理层市场约束力差,公司运营不规范,反而使具有发展前景的高新技术项目和企业成为市场风险的发源地。(三)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机制不够完善国家虽然制定了一系列适合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但在执行过程中,仍经常性的受到阻碍,甚至还有些高新技术产品和高新技术企业享受不到政策的优惠。而且目前部分省市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融资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风险投资机制刚刚启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缺少有力支持,企业作为技术创新投资主体的作用还远没有发挥出来。政策机制的不完善是影响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四)税收体制不完善资金从低生产力流向高生产力可创造价值,反之则造成空置形成浪费。资本市场可控制资金的流动,然而目前由于税收体系的不完善,导致许多高新技术企业在最需要资金时由于赋税压力不得不减少研发资金的投入,导致研发时间浪费及机遇流失,更严重的是导致跟不上市场需求变化,严重影响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甚至生存。适当减少税收压力无疑可以扩大高新技术产业的生产,刺激经济的发展。(五)风险投资重点不明确由于高新技术产业以自主研发为主的特殊性,导致高新技术企业在创立初期对资金的要求往往是输入大于输出,特别是不够成熟的新型企业,更需要创业前期就得到大量资金的投入。风险投资作为支持科技成果转化的工具,自1998年“一号提案”提出以后受到科技界、企业界和金融界的普遍关注。目前从国际上看,行业分类中主要认为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以及生物技术是投资重点,争议主要反映在到底对哪个阶段进行风险投资。然而我国的现状却是大多数风险投资只单纯进入成熟行业,没有主次之分,且投资集中在第三阶段,对第一、第二阶段的投资较少,期望以此来保证风险投资的盈利性,导致大多数高新技术企业在最需要资金支持的启动阶段由于资金缺乏难以开展技术研究。

对策和建议

(一)完善风险投资机制资金的支持是技术创新产业化的根本所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新技术企业通过多层级资本市场融资进行自主创新研发需要经历一段相当长的磐涅期,风险投资不能仅仅追求安全性和收益性。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政策法规的进一步健全有助于提高民间风险投资力度,从而帮助高新技术企业特别是新型高新技术企业的稳步发展。(二)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由于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特殊性导致科技投入与经济相脱节,在高新技术产业方面表现为科技转化率低下,往往一项科研成果获取专利后就束之高阁,无人问津。另一方面,由于资本投资力度不够,一大批有市场有前景的科研成果无法成功转化为生产力,这种积极性和主动性的缺乏导致大量的高新技术企业被挡在发展的大门之外。因此,建立健全的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率的市场机制是目前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所在。(三)拓展高新技术企业上市渠道资本市场为高新技术企业的上市提供了强大的筹资功能,源源不断的低成本资金支持可以促进高新技术企业的快速壮大和发展。因此,对有潜力、有前景的非国有科技企业的扶持,减少上市门槛和限制无疑是为高新技术企业开启了另一层更为灵活有效的融资渠道。(四)培育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的资本市场对于中国的多层级资本市场来讲,政府科技资金的支持和银行对高新技术产业的贴息贷款是进一步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需求所在。以企业为主体,配以金融支持,民间共同参与的多样化发展投融资体系是从根本上解决高新技术企业资金短缺问题的关键所在。(五)应对市场需求全面发展由于高新技术产业的高成长性和高收益性,一味追求技术门槛忽略市场需求已不可取,为了合理配置与开发,减少资源的浪费,高新技术企业需要认清市场广阔性,与投资中介机构充分交流,形成对接的市场机制,符合多层级资本市场的发展方向,从而获得更长远的进步与发展。总之,资本市场的设立,为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孵化,起到了一定催化和助燃的作用;而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壮大又反过来为资本市场的成长,起到了烘托、推进的作用。保持两者的可持续发展,是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和推动力。

技术创新市场前景篇(10)

美国耶鲁大学教授A・O・赫希曼在其专著《经济发展战略》中,首次将“战略”这一军事术语引入了经济学范畴。“战略”泛指“重大的、至关全局性的谋划”,而企业的技术创新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那么,就必须要把企业的技术创新放在战略高度来考虑。企业技术创新战略是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活动的总谋划,其主要解决企业技术创新的基本原则、根本目标和主要规划等全局性、长远性和方向性的问题。因此要制定企业技术创新战略企业。同时要实现技术创新不仅需要其内部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还需要良好的外部的环境支持,企业的外部环境对企业实现技术创新具有导向、支持、激励、促进和推动作用,所以制定企业技术创新战略时必须要对外部环境进行分析。外部环境包含很多因素,这里我将对技术、市场、政策法规进行分析。

技术因素

企业的技术创新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一定的技术基础之上产生的。当前需求和技术寿命周期日益缩短,企业就必须谋划适应新技术阶段的战略。因此企业必须预测技术的发展及转化更新的趋势,预测技术环境的发展变化,并根据这些变化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战略的调整,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技术预测

技术预测(Technology Forecasting)就是一个综合考虑未来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趋势和需要,选择战略研究领域和新兴技术,以期产生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的过程。技术预测最早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的美国,近几年来,在一些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中,国家范围内和私人部门的技术预测活动迅速增加。但是,究竟在哪些科技研究方向上进行投资,进而选定优先发展领域。在此背景之下,技术预测越来越受到青睐。目前我国的科技发展总体水平,比照发达国家还相对落后,科技发展水平也直接影响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国目前的科技资源(人力、物力和财力)在数量和质量方面还有待提高。为了贯彻“有限目标,突出重点”的原则,使科技资源的配置合理优化,需要利用技术预测这种能够达到目标的有效手段。

用生长曲线法进行技术预测。生长曲线法是一种趋势外推法,它是依据人的身高、体重与年龄之间存在一定的规律性关系。与此类似技术成长也呈这种规律,即:在新技术引入初期,技术性能改进较慢;到了一定阶段,性能迅速改进,再往后性能趋于某一极限。典型的技术生长曲线呈懒惰的S型,因此一般称其为技术生长的S形曲线。我们可以用Pearl曲线:y=L/(1+ae-bt)来表达技术生长曲线

其中 L―参数y的极限值(技术性能指标上限),常数

y―预测值(技术性能指标)

t―自变量(时间)

a,b―常数(用历史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得出参数a和b)

对Pearl曲线y=L/(1+ae-bt),求一阶导数,得:y/=abLe-bt/(1+ae-bt)2;求一阶导数,得y//= ab2Le-bt(ae-bt -1)/(1+ae-bt)3,由此可看出该曲线的拐点,即二阶导数为零(y//= ab2Le-bt(ae-bt -1)/(1+ae-bt)3=0)的点为:t=a/b,当二阶导数为零时,一阶导数y/=abLe-bt/(1+ae-bt)2取得最大值,即y/=bL/4,又因为一阶导数为曲线的斜率,所以t=a/b为技术性能指标增长最快的点,又当t=a/b时,y=L/(1+ae-bt)=L/2,从而可以得出t>a/b,性能趋于某一极限。

利用Pearl曲线预测技术性能指标值,根据预测值来进行企业技术创新战略选择。从对Pearl曲线的分析,当t<a/b时,y=L/(1+ae-bt)的一阶导数 y/=abLe-bt/(1+ae-bt)2<bL/4,也就是说技术性能还未达到最大值,技术性能还有潜力可挖,所以此时可根据自己的资源实力选择进入这一技术行业及其进入的规模,若市场容量大就可采用模仿创新,若竞争者推出更高档次的新产品或其它替代产品就可采用自主创新;当t>a/b时,技术性能已达到最大值,无潜力可挖,此时应采用退出这一行业或在该行业进行更上一个台阶的技术创新。

技术因素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

技术因素主要涉及企业自身的技术实力,企业技术实力是企业技术构成要素共同作用的综合表现,它反映了一个企业技术水平的高低,成功的技术创新总是在一定技术实力的推动与制约下进行的,超越企业技术实力进行技术创新活动,必然走向失败。

喻金田、杨云在1997年6月发表的题目为:“企业技术创新的战略选择”一文中用以下数学模型衡量企业技术实力:

模型中,W1为企业技术实力综合评价值,其值越大,说明企业技术实力越雄厚; A1为技术开发人员占企业职工人数的比重; A2为技术人员的构成合理程度; A2为技术开发费占企业销售收入的比重; A3 为熟悉新技术的人员占企业职工人数的比重;A4为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企业销售收入的比重;A5为企业生产设备技术水平; A6为企业管理手段与方法的先进性。fi为对应的权重(i=1,2,3,4,5,6)。

依据W1可进行企业市场营销战略,若W1比同行业的竞争对手大很多时,可采用进攻或阵地防御战略,若W1与同行业的竞争对手相差不大时,可采用合作联盟战略,若W1比同行业的竞争对手小很多时,可采用合作迂回战略或退出市场战略。

市场因素

企业技术创新的成败,不仅决定于技术上的可行,最终是要由市场来决定。市场既是技术创新的起点,又是技术创新的终点。市场为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目标和机会。企业只有灵敏地反映市场的需求,善于创造市场需求,才能不断地实现自己的技术创新。企业的技术创新虽然要求推出新的产品、技术和服务,但是它的实质不在于这些产品、技术和服务在技术上的地位和作用如何,而在于它们在市场上的地位和作用如何,只有实现了市场价值,被市场所认可,才能被称作技术创新。因此企业在组织技术创新时,必须从满足市场需要出发,作充分的市场调查和科学的预测,将技术努力与市场信息及用户需要有机结合起来,寻找创新机会,才能真正地实现技术创新。

市场预测

在市场经济下,市场竞争愈来愈激烈,因此广泛地收集市场情报资料,采用科学的市场预测方法,是企业作出正确的经营决策、抓住市场机会的重要依据。要对产品的需求作出准确的预测,就必须把握影响产品需求的各个主要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因果关系分析预测方法就是把所有的经济现象与其他的相关因素联系起来进行分析,从而揭示出影响产品需求的各个主要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

多元线性回归法。在现实中,对产品的需求预测常用多元线性回归的数学模型:Yt= CO+Cl X1t+C2 X2t +…+Cm Xmt

式中Yt―因变量的预测值

Ci―回归系数(i=1 ,2,…,m);

Yt―因变量的观察值

Xi―自变量的观察值(i =1 ,2,…,m)。

C=(Χ/Χ)-1Χ/Yt

σ2=Σ[(Yt/ Yt - C/Χ/ Yt)/(n- m)],其中n为样本观察值的个数;m为回归系数的个数。

市场因素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

企业技术创新过程是一个从认识市场需要开始到满足市场需要为止的全过程。市场是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市场因素对技术创新影响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企业熟悉市场的能力。企业对市场愈能透彻了解,就愈能把握市场发展方向,其创新成果符合市场需求的程度愈高,企业组织技术创新的市场风险越小。二是市场容量和发展前景。市场容量大,发展前景广阔,企业组织技术创新获利的机会就越多。

仿照喻金田,杨云在1997年6月发表的题目为:“企业技术创新的战略选择”一文中衡量企业技术实力数学模型,评价企业熟悉市场的能力,我们可以采用如下数学模型:

式中,W2/为综合评价值,其值的大小反映了企业熟悉市场能力的强弱; B1为企业获得信息的程度; B2为企业与供应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联系度; B3为企业对市场营销知识的积累率; B4为企业的销售网络健全程度;fi/为对应的权重(i=1,2,3,4)。

仿照喻金田、杨云在1997年6月发表的题目为:“企业技术创新的战略选择”一文中衡量企业技术实力数学模型,评价企业市场容量和发展前景,我们可以采用如下数学模型:

式中,W2//为综合评价值,其值的大小反映了市场容量和发展前景;Bt/为竞争对手的同类产品的市场占有率;B2/为本企业该产品的市场占有率;B3/为企业营销手段与方法的先进性;B4/为市场对新产品的认知程度;fi//为对应的权重(i=1,2,3,4)。

将以上两个影响技术创新的市场因素进行综合,得:

W2=αW2/ +βW2//

式中,W2为企业市场实力的综合评价值,其值越大,说明企业市场实力越雄厚。α,β为两个影响技术创新的市场因素所对应的权重。

政策法规

由于市场有一定的盲目性,因此以市场为起点和终点的技术创新所需的要素必然在某些政策法规下运动,受这些政策法规的约束或促进。这些政策法规一方面包括国家和地方政府层次的法律、法规、政策。因此企业在制定企业技术创新战略时,要对这些有关的政策法规进行认真地分析和研究,使制定的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符合这些政策法规。另一方面包括国际层次的政策法规,中国“入世”后,企业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结果不仅仅取决于企业自身的实力,还受到行业协会发展状况等“外部因素”的约束。随着关税壁垒逐渐降低,非关税贸易壁垒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日益上升,这已成为一个世界性趋势,技术壁垒、绿色壁垒则是非关税贸易壁垒中最重要的。目前我国部分出口产品遭遇技术壁垒和绿色壁垒的问题带有普遍性。更令人担忧的是,现在国内某些企业仍习惯于传统的价格和成本竞争,而不适应于日益广泛的技术标准竞争。因此在制定企业技术创新战略时要对现行的国际环保规范、各国的技术壁垒和国际公约加强调查研究,趋利避害,防止他国利用现有国际公约及多边贸易体系环境规范的不合理性制造绿色壁垒。

参考资料:

1.傅家骥主编,技术创新学,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上一篇: 中学综合素质教育观 下一篇: 灰姑娘读后感受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