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业发展制度汇总十篇

时间:2022-09-01 20:07:09

旅游业发展制度

旅游业发展制度篇(1)

旅游业是关联性很强的产业,其发展速度和持续性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目的地制度环境的影响和制约。本文以天津市为例,从国际商业规则与国内运作模式、旅游业发展的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旅游法律法规等三个方面研究了旅游业发展的制度环境,探讨了制度环境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国际商业规则与国内运作模式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2001年11月,我国政府正式加入包括服务贸易总协定在内的世界贸易组织(WTO),达成了包括旅游业在内的入世承诺。今后,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国际商业规则和惯例将对我国旅游业的制度环境产生影响。加入WTO后进一步的对外开放对天津市旅游业产生的冲击相对较小,主要集中在两个层次:一是对旅行社业等开放度不足部分的冲击。外商投资旅行社的进入使得行业竞争加剧,利润率降低,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左右客源和支付渠道,进而影响行业发展。二是对饭店业等开放较充分部分的冲击。外资饭店的总量进一步扩张,增加了饭店业的对外依存度。另外,外资饭店还通过高薪等利益诱导机制广揽人才,形成人才优势。

除了加入WTO后对天津市旅游业带来的冲击和影响之外,成文法律、司法途径和包括仲裁制内在的法律与司法方面的制度创新也将影响天津市旅游业制度环境的走向。首先,我国作为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签署国,必将根据GATS的基本原则,履行相关的条约义务。这一基本国策已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等中国现行法律和政府行业性文件所确认。按照中国入世的承诺,必将对中国旅游业现有的法律规范进行必要的修订、补充,使之达到GATS要求的水平。其次,随着天津市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者与旅游企业之间的纠纷时有发生。近年来旅游者寻求民事司法途径解决与旅游企业之间的服务质量、人身财产安全、精神赔偿等方面的案例不断增多。2005年天津市旅游质量监督管理所接受旅游投诉数量较2004年增长幅度为10.90%。特别是出境游投诉案件大幅增加,2005年出境游投诉数量较2004年增长幅度为100%。当旅游者的正当、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法律规定有五种维权方式可供选择:旅游者与旅游经营者协商和解;向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投诉或申诉;请求消费者协会调解;根据与旅游经营者达成的仲裁协议提请仲裁机构仲裁;向人民法院提讼。目前大多数旅游维权案例都是采用前三种方式解决,尤其是第二种方式,无论在机制上还是在实际中都已成为最主要的一种维权形式。另外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和天津市旅游业的发展,出现了旅游制、旅游特约监督制、旅游先行赔付制等新的维权方式,对旅游业的制度环境产生了一定影响。

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对天津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一)宏观环境

天津市旅游业的发展必须以中国旅游业的发展为依托,在大的宏观环境背景下,开创自身发展的新局面。目前我国旅游业发展迅速,国家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鼓励旅游业发展,如制定中国旅游发展2020年远景纲要,实行共三周的全国假日制度,开展海外旅游促销活动开拓国际市场等。世界旅游及旅行理事会(WTTC)2005年《旅游及旅行业对就业和国民经济的影响—中国暨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报告中指出,2002年,中国被世界旅游组织(WTO/OMT)评为世界第五大旅游目的地;同时,中国大陆还被WTO/OMT选入世界十大国际出境旅游消费国和地区(不包括交通支出)之列。据WTTC估计,中国旅游业这种强劲增长势头还将继续保持下去。当然旅游业的短期发展也将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美国等世界主要经济体增长乏力、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世界各地频发的恐怖袭击都会给中国旅游业带来消极影响;另外,中国旅游业自身存在的问题也是限制其发展的因素之一,如旅游市场信息不透明、定价机制混乱等。WTTC的报告指出,未来十年内中国旅游及旅行业将快速发展,各种发展初期的问题将在短期而非中期之内得到解决。

(二)微观环境

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平稳、健康发展为天津市旅游业提供了良好的微观环境。2005年,天津市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全市生产总值完成3663.86亿元,比上年增长14.5%,连续10个季度增长14%以上。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639元,增长10.2%;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制定出台了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决定”和“实施纲要”,启动了一批旅游重点项目,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1.4%;投资结构优化,港口、公路、地铁等交通投资增长60%;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整修风貌建筑60座;对外交流进一步加强,成功举办了亚欧财长会议、意大利天津周、新加坡天津周等活动,扩大了天津的影响。这些都使得天津市旅游业得以在健康、稳定的微观环境中迅速发展。

就近期的情况来看,以下几个方面的变化将会给天津市旅游业的制度环境带来一些可以预期的影响。

首先,天津市旅游行政复议工作办法的出台以及旅游行政复议机构的设立。2005年5月25日天津市了《天津市旅游行政复议工作办法》以及《关于设立旅游行政复议机构的决定》,规定了申请复议的期限、条件、方式、内容等,并规定天津市旅游行政复议机构是天津市旅游行政复议委员会及其办公室。行政复议是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是有效解决行政争议、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的制度保障,它与诉讼、仲裁共同构成我国的救济法律制度体系。天津市旅游行政复议委员会的成员由天津市旅游局的领导直接担任,避免了在我国其他一些省区旅游行政复议机构规格低、人员少、素质差等问题,使得天津市旅游业能够在日臻完善的制度环境中健康、稳定发展。

其次,各种优惠政策的实施。2005年3月1日天津市的《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中提出,为加快旅游业发展应实施各种优惠政策。例如在旅游规划主题板块内新开办的旅游开发项目企业,可比照享受海河综合开发改造的有关财税优惠政策;对星级酒店实行与一般工商企业同等的用电、用气、用水价格等。天津市为旅游业提供的各种优惠措施对于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意义重大,同时将为天津市旅游业创造一个更为有利的制度环境。

再次,天津市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对旅游业的领导加强。实行政府主导型战略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经验之一,也是有中国特色的旅游业发展模式。天津市《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中提出,成立由市长亲任组长、常务副市长和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市有关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全市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和风貌建筑保护领导小组,研究决策全市旅游资源整合开发的重大事项;市旅游发展委员会统筹指导、协调解决旅游业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市旅游局强化对旅游业规划、管理和促进全市旅游业发展的职能;各区县建立健全旅游行政管理机构;进一步完善市区(县)“两级政府、两级管理”的旅游管理体制。通过分工及细化管理,天津市各级政府在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的同时,积极采取措施,解决旅游业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为旅游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制度环境。

旅游法律法规对天津旅游业发展影响

天津市旅游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的数量和类型相对较少,并且以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为主,缺乏由市人大常委会通过并颁布的正式的天津市地方旅游法律法规。天津市出台的旅游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如表1所示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天津市旅游业制度环境总体健康良好,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证。当然,旅游法律法规方面是目前天津市旅游业发展的薄弱环节,有待于进一步加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中国旅游业的进一步开放,制度环境对天津市旅游业的运作模式将会起到越来越大的影响和制约作用。

参考文献:

旅游业发展制度篇(2)

旅游业是关联性很强的产业,其发展速度和持续性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目的地制度环境的影响和制约。本文以天津市为例,从国际商业规则与国内运作模式、旅游业发展的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旅游法律法规等三个方面研究了旅游业发展的制度环境,探讨了制度环境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国际商业规则与国内运作模式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2001年11月,我国政府正式加入包括服务贸易总协定在内的世界贸易组织(wto),达成了包括旅游业在内的入世承诺。今后,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国际商业规则和惯例将对我国旅游业的制度环境产生影响。加入wto后进一步的对外开放对天津市旅游业产生的冲击相对较小,主要集中在两个层次:一是对旅行社业等开放度不足部分的冲击。外商投资旅行社的进入使得行业竞争加剧,利润率降低,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左右客源和支付渠道,进而影响行业发展。二是对饭店业等开放较充分部分的冲击。外资饭店的总量进一步扩张,增加了饭店业的对外依存度。另外,外资饭店还通过高薪等利益诱导机制广揽人才,形成人才优势。

除了加入wto后对天津市旅游业带来的冲击和影响之外,成文法律、司法途径和包括仲裁制内在的法律与司法方面的制度创新也将影响天津市旅游业制度环境的走向。首先,我国作为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签署国,必将根据gats的基本原则,履行相关的条约义务。这一基本国策已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等中国现行法律和政府行业性文件所确认。按照中国入世的承诺,必将对中国旅游业现有的法律规范进行必要的修订、补充,使之达到gats要求的水平。其次,随着天津市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者与旅游企业之间的纠纷时有发生。近年来旅游者寻求民事司法途径解决与旅游企业之间的服务质量、人身财产安全、精神赔偿等方面的案例不断增多。2005年天津市旅游质量监督管理所接受旅游投诉数量较2004年增长幅度为10.90%。特别是出境游投诉案件大幅增加,2005年出境游投诉数量较2004年增长幅度为100%。当旅游者的正当、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法律规定有五种维权方式可供选择:旅游者与旅游经营者协商和解;向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投诉或申诉;请求消费者协会调解;根据与旅游经营者达成的仲裁协议提请仲裁机构仲裁;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目前大多数旅游维权案例都是采用前三种方式解决,尤其是第二种方式,无论在机制上还是在实际中都已成为最主要的一种维权形式。另外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和天津市旅游业的发展,出现了旅游制、旅游特约监督制、旅游先行赔付制等新的维权方式,对旅游业的制度环境产生了一定影响。

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对天津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一)宏观环境

天津市旅游业的发展必须以中国旅游业的发展为依托,在大的宏观环境背景下,开创自身发展的新局面。目前我国旅游业发展迅速,国家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鼓励旅游业发展,如制定中国旅游发展2020年远景纲要,实行共三周的全国假日制度,开展海外旅游促销活动开拓国际市场等。世界旅游及旅行理事会(wttc)2005年《旅游及旅行业对就业和国民经济的影响—中国暨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报告中指出,2002年,中国被世界旅游组织(wto/omt)评为世界第五大旅游目的地;同时,中国大陆还被wto/omt选入世界十大国际出境旅游消费国和地区(不包括交通支出)之列。据wttc估计,中国旅游业这种强劲增长势头还将继续保持下去。当然旅游业的短期发展也将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美国等世界主要经济体增长乏力、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世界各地频发的恐怖袭击都会给中国旅游业带来消极影响;另外,中国旅游业自身存在的问题也是限制其发展的因素之一,如旅游市场信息不透明、定价机制混乱等。wttc的报告指出,未来十年内中国旅游及旅行业将快速发展,各种发展初期的问题将在短期而非中期之内得到解决。

(二)微观环境

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平稳、健康发展为天津市旅游业提供了良好的微观环境。2005年,天津市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全市生产总值完成3663.86亿元,比上年增长14.5%,连续10个季度增长14%以上。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639元,增长10.2%;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制定出台了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决定”和“实施纲要”,启动了一批旅游重点项目,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1.4%;投资结构优化,港口、公路、地铁等交通投资增长60%;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整修风貌建筑60座;对外交流进一步加强,成功举办了亚欧财长会议、意大利天津周、新加坡天津周等活动,扩大了天津的影响。这些都使得天津市旅游业得以在健康、稳定的微观环境中迅速发展。

就近期的情况来看,以下几个方面的变化将会给天津市旅游业的制度环境带来一些可以预期的影响。

首先,天津市旅游行政复议工作办法的出台以及旅游行政复议机构的设立。2005年5月25日天津市了《天津市旅游行政复议工作办法》以及《关于设立旅游行政复议机构的决定》,规定了申请复议的期限、条件、方式、内容等,并规定天津市旅游行政复议机构是天津市旅游行政复议委员会及其办公室。行政复议是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是有效解决行政争议、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的制度保障,它与诉讼、仲裁共同构成我国的救济法律制度体系。天津市旅游行政复议委员会的成员由天津市旅游局的领导直接担任,避免了在我国其他一些省区旅游行政复议机构规格低、人员少、素质差等问题,使得天津市旅游业能够在日臻完善的制度环境中健康、稳定发展。

其次,各种优惠政策的实施。2005年3月1日天津市的《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中提出,为加快旅游业发展应实施各种优惠政策。例如在旅游规划主题板块内新开办的旅游开发项目企业,可比照享受海河综合开发改造的有关财税优惠政策;对星级酒店实行与一般工商企业同等的用电、用气、用水价格等。天津市为旅游业提供的各种优惠措施对于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意义重大,同时将为天津市旅游业创造一个更为有利的制度环境。

再次,天津市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对旅游业的领导加强。实行政府主导型战略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经验之一,也是有中国特色的旅游业发展模式。天津市《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中提出,成立由市长亲任组长、常务副市长和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市有关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全市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和风貌建筑保护领导小组,研究决策全市旅游资源整合开发的重大事项;市旅游发展委员会统筹指导、协调解决旅游业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市旅游局强化对旅游业规划、管理和促进全市旅游业发展的职能;各区县建立健全旅游行政管理机构;进一步完善市区(县)“两级政府、两级管理”的旅游管理体制。通过分工及细化管理,天津市各级政府在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的同时,积极采取措施,解决旅游业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为旅游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制度环境。

旅游法律法规对天津旅游业发展影响

天津市旅游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的数量和类型相对较少,并且以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为主,缺乏由市人大常委会通过并颁布的正式的天津市地方旅游法律法规。天津市出台的旅游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如表1所示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天津市旅游业制度环境总体健康良好,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证。当然,旅游法律法规方面是目前天津市旅游业发展的薄弱环节,有待于进一步加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中国旅游业的进一步开放,制度环境对天津市旅游业的运作模式将会起到越来越大的影响和制约作用。

参考文献:

旅游业发展制度篇(3)

一、引言

自1999年国庆节以来,全国实行春节、“五一”和“十一”3个7天长假,出现了从未有过的旅游热,初步形成了以旅游为主导的假日经济,也使国民,尤其是城镇居民开始了一种新颖的休闲生活方式。但是黄金周的负面影响也是学者和业界一直在探讨的热点话题,“黄金周”是否合理,休假制度究竟以何种形式存在是争论的核心。

2007年12月16日,在广泛征求各界意见和社情民意的基础上,修改后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和新颁布的《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经国务院通过,并于2008年1月1日起施行。一方面,从2008年起,全体公民放假的节日从之前的10天增加到11天。五一放假减为1天;新增清明、端午、中秋各放假1天;元旦、春节、国庆放假不变。另一方面,各机关、企事业单位的职工,凡连续工作1年以上的,均可以享受带薪年休假,并根据不同工作年限规定了带薪年休假的时长。同时,年休假在一个年度内可以集中,也可以分段安排。

二、我国现行休假制度改革背景

1.“黄金周”引发旅游热。“黄金周”长假引发了旅游热,其中的积极作用显而易见。第一,其促进了吃、住、行、游、购、娱等服务设施的配套组合,推动了旅游产品的整合优化,加速了旅游消费从单一观光型向观光度假型的转变。从而也激醒了老百姓的旅游意识,丰富了人们的休闲生活。第二,其带动了交通通讯、餐饮零售、休闲文化、娱乐健身、金融保险、农业林业和城建园林等相关行业部门的建设,拉动了内需、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增长。第三,其加快了温、冷旅游地的开发和建设,促进了人流、消费流、资金流、信息流从中心城市向边远地区的流动,带动了城郊、农村和山区的发展。第四,由上而下各级政府假日协调机构的建立和城市假日旅游信息系统的启动,促进了“大旅游”格局的形成,提高了旅游行业的服务、协调和管理水平。

2.“黄金周”带来“闸涌”和重负。然而,“黄金周”旅游热的负面作用也不可低估。第一,“闸涌式”旅游会挫伤旅游者持续消费积极性。一方面,景区人满为患,既导致旅游质量下降,又增加了不安全因素;另一方面著名景区严格实行客流量限制,远道而来的游客必然产生不满情绪。第二, 著名景区景点在“黄金周”期间的游客量远超过最佳接待量及最大承载量,旅游供给设施不堪重负,实际上已成为一种破坏性经营,超负荷经营无疑加速了资源的损耗、环境的破坏。第三,“黄金周”期间如果不采取行政限价措施势必引起消费价格上涨、甚至暴涨,导致游客不满,但这种行政式的限价违背供求规律,并不符合市场经济法则,必然影响旅游企业的近期效益和长远利益。第四,政府的协调、管理、监督、检查等带有浓厚的“政治性”、“运动式”色彩的行政手段,虽一时可能奏效,但从长远看不利于市场发育和企业成长。

近9年的情况表明,实行该制度后,“黄金周”期间的供不应求与平时的供过于求周而复始地出现,旅游供给设施的常年性、稳定性与旅游需求的集中性、跳跃性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这与我国旅游业的高效益、低耗损、可持续发展之路是背道而驰的。

三、我国现行休假制度改革对旅游业产生的影响

1.取消“五一”黄金周对旅游业产生的冲击。首先,“五一”黄金周的取消使得旅行社的长线游,尤其是出境长线游遇冷,毕竟集中假期对长线游的利用更为充分,因此,这个时候是旅行社经济来源的好时机。据统计,在2007年春节、“五一”、“十一”三个“黄金周”中,全国共接待国内游客4.17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816亿元,约占全年的25%。现在把假期分散开来,需时较长的国内游、出境游的收客量都将大缩水。而长线游遇冷,分散的不仅是人气,也分散了收入。其次,“五一”黄金周的取消使得三个7天长假变成了两个,春节和“十一”长假的游客量则更加集中,更易不堪重负形成井喷。全国假日办统计显示,2008年“五一”假日,全国纳入监测的119个直报景区(点)共接待游客约894万人次,同比下降24.45%。而同年“十一”假日,119个直报景区(点)共接待游客1829.1万人次,同比增长13.2%。此外,取消“五一”长假,也对另两个长假的旅游造成了涨价压力。

2.传统节假日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第一,由于一个长黄金周变成了三个小黄金周,游客必然压缩旅游计划,因此,中短线路在近期内必然成为出游的热点。一些交通便利、靠近旅游消费能力强的地区的景点将受益,而地处偏僻的内地景点将受到假期缩短的负面影响。同时,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闲暇假期增多、消费观念改变等因素的促动下,旅游日趋成为个性化旅游消费品,自驾车、自助散客旅游也将成为经济发达地区的出游时尚。第二,由于单个假期由长变短,有集中变分散,因此部分城市旅游者可能会取消出游的计划,转而选者市内或者近郊的环城游憩带进行娱乐休闲活动,而这种专业会使得城市的娱乐休闲经济加快发展,多样化、个性化休闲活动项目的需求会急剧增加。

3.带薪假期对旅游业的影响。带薪假期由于时间长,分散了休假消费的时间和强度,避免客流过于集中,减弱了旅游淡、旺季给旅游企业带来的冲击。一来能使人流均衡分散,减少旅游质量问题的隐患;二来也有利于旅游企业合理地利用资源,以多种形式和不同档次,从更深的层次和更高的水平上扩大并满足人们多样化的旅游消费需求。

四、我国休假制度改革对旅游业影响的对策

1.旅行社应科学安排线路。由于长线与中短线出游比例的变化,旅行社应将更好的安排旅游线路,来满足日后传统节日的传统游和中短途游的火爆。当然,旅行社不能因此放弃长线,毕竟十一与春节黄金周的压力会变得更大,而且,随着带薪假期制度的完善,今后要面临接待的长线游可能会重新增多,所以旅游线路的科学合理安排是未来需要重视的一个方面。另外,对旅游质量的保障也是需要努力的另一方面。

2.景区景点应该“以静制动,动静结合”。“五一”黄金周取消,对景区的影响大致分为两大块。一是以短途游为主的东部南部地区,二是西部游以及境外游的长线游。以短途游为主的景区,对黄金周的去留问题影响并不很大,基本可以“以静制动”来应对。而以长线游为主的景区,则体现出动态的一面,必须浓缩景点,将以往需要三五天才能游完的分散景点,浓缩集中,同时需要删减景区内“鸡肋”型的景区,尽可能地将地区代表性的独特性的景点提炼出来,以适应游客在时间上的需要。

3.酒店应以服务质量为关键。黄金周的取消对酒店业来说冲击相对要小很多。尤其是以城市为主要业务的酒店,大部分的商务客人已经成了固定客源,所以,取消五一黄金周,对这类酒店没有太大的影响,反而能减缓假日带来的重负。与城市酒店不同,景区酒店的客流量就绝大部分由景点的客流量来决定,所以,这类酒店应该做的是如何提高服务质量,旺季时保持服务水平,淡季时努力开拓新客源,并及时对设施设备进行保养,这才是此类酒店本身生存的关键。

4.城市休闲产品应走多样化、个性化方向发展。由于中短假期以及分散式带薪假期的出现、休假日总量的增多,消费者的消费模式会发生巨大变化,休闲活动会在人们生活中占据越来越大的比例。同时,休闲产品的消费者愈来愈趋于理性,追求产品和生活的高品质,因此城市休闲产品应走多样化、个性化的道路,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同时,建立企业或产品的品质之路。

5.完善带薪休假制度,推行休假汇率制。带薪休假必须建立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基础之上。正如周工作时间的减少一样,带薪休假制度的推行必须考虑到社会的承受力,建立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基础之上。目前国家通过法律规定的带薪休假制度,只是制定了带薪假日的指导性最低标准。企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决断,可长可短,但是不能低于最低标准。政府还可以通过制定不同的优惠政策对带薪假期加以调控,如果企业不实行,不仅享受不到任何优惠,还必须受到法律制裁。很多西方国家或地区的带薪假期有很多是建立在劳资双方集体协议的基础上,而不是政府的强制规定,政府在其间扮演的是引导鼓励的角色,这是很值得借鉴的地方。

此外,还可以推行休假汇率制,使带薪假日的享受随时段的不同而有不同。旅游旺季休假1天的“汇率”低于旅游淡季休假1天的“汇率”,即旅游旺季休假能享受的天数少于淡季休假的天数。当然,这也可以延伸到公共假期,如果人们不享受公共节假日,除了要求经济上的补偿外,也可用时间上的补偿来代替,这种补偿主要就是通过“休假汇率制”来执行。企业可以为不选择在这些节假日休假的职工提供更多的带薪假日的补偿。通过这样的政策措施,就能够引导民众权衡,尽量缓解时间上的集中性。

参考文献:

[1]王兴斌:中国休闲度假旅游的必由之路:从“黄金周”到带薪休假[J].旅游学刊,第17卷2002年第4期

旅游业发展制度篇(4)

1引言

中国作为一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正处于经济体制的转轨时期,制度变迁的深度、广度是当今任何体制转轨国家难以比拟的。处于经济体制转轨期及对宏观环境敏感的中国旅游业,受制度结构与产业政策影响很大。中国旅游的发展实际上伴随着许多相关制度的演变与创新,尤其是自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增长,明显地与制度变迁相联系,其释放的能量是影响区域旅游发展水平和旅游经济差异程度的重要原因。以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科斯和诺思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派,更是认为制度是重要的,国家基础的制度安排、制度结构、制度框架、制度环境和制度走向决定了它的经济绩效。因此,完善的制度是中国旅游业持续快速发展的保证和重要动力,而已有的研究较多地从区域旅游资源禀赋、客源市场、地理区位、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视角探讨旅游业发展的原因,弱化了制度因素在旅游发展中所起的作用,研究成果不多。

从最普遍的意义上讲,制度可以看作是一个社会的游戏规则(诺斯,),是社会中个人所必须遵循的一套行为规范。根据不同的划分方法,制度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从其与旅游业的从属关系划分,可以分为旅游内在制度与旅游外在制度;从制度的正式性划分,可以分为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旅游内在制度,包括国家、地方政府的旅游管理体制和政策及旅游行业和企业管理制度等,旅游外在制度包括一切与旅游相关的外部制度和政策,如宪法秩序、行政区划体制、土地制度等。本文分析的制度内涵较为宽泛,从影响旅游发展的宏观制度环境到具体制度安排,涉及外在正式制度和内在正式制度,通过对此类相关文献的搜索和分析,研究不同制度环境和制度安排背景下的旅游业发展情况,为我国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在制度政策制定与创新方面提供理论依据与启示。

2国外制度与旅游发展相关研究

2.1旅游发展政策研究

这类研究主要是分析影响旅游发展的政策,以期构建适合于旅游发展的宏观制度环境。申葆嘉(1996)较早地论述了旅游政策的研究在全球范围内时间较短,只有通过具有开拓性的领导、创新的研究和学术探索、行业合作和政府认可,才能在世界经济和社会政策中找到旅游政策的位置,并对20世纪90年代初期国外两种重要的旅游政策研究著作进行了介绍:1990年埃奇尔撰写的《国际旅游政策》与1992年约翰逊和托马斯编辑的论文集《旅游政策透视》。在国外旅游政策研究缺乏足够重视的背景下,1995年霍尔和詹金斯的《旅游与公共政策》和1997年埃尼奥特的《旅游:政治和公共部门管理》是论述旅游政策方面为数不多的专著,专著强调结合案例,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阐述了旅游与公共政策及政府的关系。米塞尔以英国的两个地区为例,指出长期形成的旅游政策在面临有竞争的市场时需要重构,指出旅游政策和制度不能单纯地追寻经济利益,而应考虑区域社会、文化等领域的全面发展。爱德华多、皮尔斯、维农。从不同角度分别探讨了政府在构建合理的制度模式、制定相关政策以及与企业合作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政府旅游行政管理政策应根据旅游需求和市场的变化而应相应变迁。

2.2制度对可持续旅游影响研究

《关于旅游业的21世纪议程》规定“评估目前关于可持续旅游的法规,并制定促进实现可持续旅游的政策”对可持续旅游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是制定可持续旅游计划的优先领域之一。可持续旅游的基本原则对旅游发展是有利的,但真正执行起来比较困难,尤其是对社会经济发展和政治背景起主导地位的发展中国家更是如此。图森以发展中国家土耳其为例,指出国家对经济发展的片面追求及公共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是旅游不可持续发展的根源,政治制度应优先考虑制定可持续旅游发展的政策,这是发展中国家实现可持续旅游的重要保证。布罗曼指出在旅游规划中,需要建立一个鼓励政府和社区积极参与的制度机制,制度创新和战略政策应符合形势变化和东道主社区利益,多考虑长远利益而不能有短视行为。

2.3制度变迁对旅游发展影响研究

从旅游外在制度变迁的角度,开展制度对旅游业影响的研究具有较高的实证意义。杰克森研究了苏联解体后形成的各个新的独立国家,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时,制度变迁对旅游发展产生的影响,并以苏联的爱沙尼亚市为例,指出类似爱沙尼亚的地区应尽快完成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削除制度变迁对旅游发展的负面效应。阿里鲍等分析了基本制度和国家组织在旅游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探讨了塞浦路斯被分成北塞浦路斯和南塞浦路斯两个独立的政治和经济实体后,制度等内在因素是北塞浦路斯旅游发展滞后南塞浦路斯的主要原因,试图从制度角度解释那些不发达国家存在的问题,也希望通过制度的分析,有助于对类似塞浦路斯这样岛国的经济复兴和发展。

2.4制度对遗产保护影响研究

国外遗产的管理和保护是学者研究的一个热点。国外遗产旅游与遗产管理的研究非常重视制度和政策的保障作用,这些研究为实际管理中理顺和协调相关利益主体关系提供了理论依据。霍尔等研究了近南极圈自然遗产旅游的管理,指出旅游管理政策的制定对实现该地可持续旅游至关重要。布瑞恩等对特尔斐历史遗产长期管理的主要限制和相关政策问题进行了研究,对遗产旅游发展的潜在策略进行了评估,讨论了制度有利于遗产的保护和管理。

2.5制度对中国旅游发展影响研究

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的制度变迁具有典型性,因此,发展中国家制度变迁对旅游发展的影响引起了国外学者研究的兴趣,旅游政策及相关制度研究是国外学者开展中国旅游研究的热点。邹分析了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以来粤港旅游发展的新形势和政策推动因素,许多问题与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制度转轨的大背景不可分。张等利用霍尔的旅游政策制定演进模型,从需求、决定、输出和影响4个方面演示了1978年以后中国政府在发展入境旅游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是旅游产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斯菲尔德等以西方学者的眼光,系统地分析了中国文化政策与旅游业发展的脉络相关性。刘等撰写了《中国旅游》,该书从政治、经济、地理等多方面视角回顾了中国旅游发展进程,涉及1978年改革开放前后制度和政策的变迁对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影响。曲等研究了政府管理与所有权结构对中国旅游业市场导向的影响,结果表明政府管制对市场导向形成的影响非常重要。

3国内制度与旅游发展相关研究

中国旅游类学术期刊《旅游学刊》是研究旅游经济与管理方面的权威期刊,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制度对旅游发展影响的研究成果:自1986年创刊至1999年14年间,与“政策、法规与制度管理”相关的文献是60篇;1994-2005年12年期间《旅游学刊》发表的文献,涉及制度与政策领域的研究文献增多,共有90篇。这12年期间的研究文献特征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研究数量上,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将制度作为影响旅游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受到重视,从制度角度研究旅游逐渐引起学者关注,涉及领域也日益增多,2000年以后,与制度相关的研究文献快速增长,后6年的研究文献占总数量的比例约为73%。研究内容上,制度与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景区等旅游行业发展关系(40篇)研究文献占据了约44%的文献数量,旅游企业和行业管理研究文献也达到13篇,从制度变迁与创新角度,研究旅游企业与行业体制改革一直是研究热点,这有助于分析和揭示行业制度变迁对旅游业演化规律和发展方向的影响,为制定旅游行业和企业管理政策及制度创新提供理论依据,余洁等也指出2000年以后中国旅游研究对旅游行业体制方面的关注明显增加;从宏观制度环境角度研究制度因素在旅游业发展中作用的文献数量也较多(10篇),我国旅游业发展在某种程度上是外在制度诱导和激励下的结果,分析政策环境对旅游业发展影响,对引导旅游产业健康发展和制定适应国家制度环境的政策有重要意义;随着旅游可持续发展观的兴起,旅游资源与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关系迫在眉睫,从交易费用、产权等基础理论方面,研究制度对旅游资源及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影响的研究文献逐渐增多(14篇);在制度与区域旅游发展方面的研究文献数量较少,但通过对区域旅游制度变迁的实证考察,剖析制度变迁对实地旅游业发展的影响,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

结合《旅游学刊》和其他资料文献,选择以下几个有代表性的研究领域,对制度与旅游发展的相关研究进行一个大致梳理:

3.1制度对旅游产业发展影响研究

旅游业是综合性很强的产业,旅游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需要国家宏观发展政策的引导和保证,一个完整的旅游产业政策必须同国家总体产业政策相融合。何光日韦系统地梳理了从1949年到1999年中国旅游50年的旅游管理体制与旅游法制建设的历史发展过程;贾生华论述了我国旅游产业的成长可以视作政府主导下的旅游管理体制演变史,形成了一种明显的“权力下放、企业激活、市场强化”的制度演变与旅游产业成长的模式。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模式和市场主导型旅游发展模式的争论凸显了制度因素对我国旅游发展的重要作用,从我国旅游发展的历程而言,制度的安排、体制的创新和政府的作用是推动国家和地区旅游持续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在旅游制度不完善和市场竞争机制还不能完全建立的前提下,政府主导型发展模式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但市场主导将是我国旅游业未来发展模式的必然选择。

3.2旅游行业和企业管理体制研究

旅游行业管理体制是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因,是国家宏观制度环境与旅游微观企业管理的中间调适器,适应并利用国家政策,准确定位国家和区域旅游行业地位和功能,制定正确的行业和企业管理制度,为旅游产业发展保驾护航。贾生华分析了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九五”时期我国旅游管理体制变迁的主要特征。从1978年改革开放至今,张俐俐将中国旅游行业管理体制改革分为起步、发展、深化和创新4个阶段。钟新民等分析了行业管理主体——旅游局的作用和局限,提出随着旅游行业管理内容的变化,应建设旅游“大管理”的观点和思路。王大悟、郝索分别以上海、陕西为例,提出建立适合区域旅游管理体制的思路和构想。旅游企业绩效与制度变革有着直接的关系,制度变革促进产权的多元化,有利于旅游企业绩效的提高,同时,旅游企业应充分利用公共制度提供的有利条件,提高自身的绩效水平。在中国经济制度的转轨期,旅游企业的成长模式是动态的,旅游企业的发展与制度改革不断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变化中发展,旅游企业在一定的体制环境中改革、发展创新,实现企业的成长;企业的成长又推动经济体制发展进入新的阶段。

3.3制度对旅游具体行业发展影响研究

(1)旅游饭店业研究。中国饭店业的发展受到我国总体经济发展水平和体制转轨因素的双重制约,在我国旅游行业中,饭店业是最早向外资开放的领域,其管理理念、手段和方法也是最早与国际进行接轨的行业部门,相应地从制度角度研究旅游饭店业的成果较多。秦宇分析了我国饭店集团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出现了过分强调资产纽带的重要性,忽略市场制度环境对饭店集团成长过程的制约和影响,在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大背景下的中国饭店业中,我国饭店集团的发展轨迹没有体现出随产业规模扩大、层次提高而出现的内在组织结构变动要求,而是更多地随着政府产业政策的变化而变化。戴斌、楼嘉军等、吴三忙等学者结合制度环境和市场环境的变化,系统研究了转轨时期国有饭店的绩效。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产权不清、管理体制落后等制度因素是中资饭店竞争力弱于外资的原因,国有饭店从饭店产业中退出具有客观必然性。

(2)旅行社业研究。中国旅行社业发展历史,从早期的政府机关附属机构到事业化编制、企业化管理,再从政府支持下的寡头垄断到目前市场条件下的垄断竞争市场,以及水平分工体系的形成,这一系列的变迁过程带着历史和旧体制的深深烙印,因此,中国旅行社业的市场化进程是政府主导下的强制性与诱致性混合变迁的过程,在此背景下,较多学者意识到制度因素在旅行社业发展中占有重要作用,研究时间较早,成果较多。杜江对中国旅行社业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认为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进程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重要的标志性事件一般为旅行社宏观制度环境的变迁和旅行社行业重大的制度安排,并通过系统比较中外旅行社发展的制度环境,对中国旅行社制度环境建设提出了对策与建议。姚延波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理论研究我国旅行社行业分类制度形成和变迁的原因,指出旅行社行业分工制度应当以渐进的方式由水平分工体系向垂直分工体系过渡,而张凌云通过国旅集团体制改革失利和二类社的取消来说明在政府行政直接主导下,建立垂直分工体系的不可操作性,有效率的分工只能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形成,因此,我国旅行社业应尽快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市场化制度,制定出全面开放市场的制度安排。杨军也分析了合理的制度安排是市场有效性的根本保证。

(3)旅游景区管理研究。不同的制度安排和组织结构对激励和行为具有不同的影响,从制度角度研究风景区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的文献也较多。叶红指出我国风景名胜区开发与管理存在3个制度“雾区”,应进行相应的制度创新。彭德成研究了整体租赁模式、股份制企业经营模式、上市公司模式等不同的景区制度设计与安排是影响旅游资源利用效率,实现景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郑向敏以福建省旅游景区(点)经营权转让的5种模式为例,研究了旅游景区经营权转让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指出旅游景区(点)经营权转让亟待科学合理的制度安排。

3.4制度对旅游资源及遗产保护与开发影响研究

不同的制度安排对旅游资源与遗产保护产生不同的绩效。

制度安排与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我国旅游可持续发展面临着资源衰减和生态环境恶化的障碍,制度失误是导致旅游资源不合理开发的主要因素之一,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关键在于制度建设,提供有效的制度安排。齐子鹏等分析了我国目前的制度安排在旅游资源保护方面留下的缺口。较多学者将产权制度理论运用到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研究上。产权制度安排与旅游资源配置和开发利用效率关系密切,现有的旅游资源产权制度安排在某种程度上已束缚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和旅游资源的持续利用,变革旅游资源产权制度成为必然的趋势。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应着眼于建立有效率的、多元化的旅游资源产权制度,保持旅游资源的真实性与完整性,保证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

制度安排与旅游遗产保护与管理关于我国遗产经营制度安排的争论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是主张移植美国的国家公园管理体制;另一种是提出遗产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王兴斌(2002)提出遗产所有权归国家,管理权归行政主管部门,经营权由市场运行,并建立监督保护体系,实行“四权分离”,其实质就是经营权转移。但是徐嵩龄从遗产的价值特性和权属特性以及遗产事业使命出发,评论了“四权分离与制衡”主张的不合理性,中国遗产旅游业经营制度应体现“中国特色”。张朝枝等认为遗产管理是由政府管理还是由市场经营的两种观点并不是对立的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解决问题的两种途径,其关键在于合适的制度安排。

3.5制度变迁与创新对区域旅游发展影响研究

以区域为载体,从制度变迁与创新角度研究旅游发展尚少见,少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杭州、黄山、桂林等著名旅游城市和景区。郭鲁芳通过对杭州地区两县市旅游经济制度变迁的实证考察,剖析了改革开放后我国县域旅游经济制度变迁情况,两县市的旅游发展是两条不同的制度变迁轨迹,具有明显的路径依赖性,初始的制度安排、社会文化制度及产权清晰的旅游经济制度对于路径依赖的方向起到关键作用。徐嵩龄指出黄山对于遗产应按“非营利”制度经营,对于非遗产类活动,则按市场体制经营;黄山应妥善地解决有关行政区划问题,进行区划体制创新。余凤龙等通过比较江西井冈山市和安徽黄山市行政区划调整对旅游发展的影响,指出区划体制调整对旅游业有正面效应和负面效应,井冈山市正效应明显,黄山市应深化体制调整。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制约区域旅游业进一步发展的结构性、体制性方面的制度矛盾逐渐凸显,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必须进行新一轮制度创新。

3.6其他领域研究

在旅游其他研究领域,也有不少学者分析制度对旅游某些方面的影响,但研究相对零散。当一个新制度的潜在净收益大于现行制度的净收益,即存在获利的机会时,就会产生制度需求和创新动机;但只有在制度创新的预期收益大于预期成本时,制度创新活动才会发生,建立旅游路线使用权市场的本质是一场制度变迁,阳宁东分析了神农架旅游线路专营相对传统旅游线路开发方式而言是一项制度创新。刘宝宏、贾跃千等分别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等理论,对旅游业中的小费制度安排进行了经济学解释和争论。李永文等、敖荣军等、黄隽分别就制度与旅游规划、旅游业外部不经济性、旅游产品等进行了相关性分析。

4研究进展评述与启示

4.1国内外研究进展比较与评述

综上所述,通过国内外关于制度对旅游发展影响的相关研究领域比较,可以显示:

(1)随着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和成熟,制度对旅游发展影响的重要作用日趋凸显,在此背景下,研究成果增多,研究领域扩大,研究程度也逐渐深入,视角从影响旅游发展的外在政策深化到行业体制的内外变迁。但是我国不同的旅游行业,制度研究的深入程度也存在差异,与国际上接轨较早和体制改革较早的旅行社企业、旅游饭店企业研究较早,也较深入,而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从产权制度等理论探讨旅游景区、旅游资源与遗产的开发、保护与管理等领域,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

(2)国内外学者从多个角度展开了制度对旅游发展影响的相关研究,但是总体而言,多数学者只是注意到旅游发展中的制度因素,将制度作为影响旅游发展的宏观环境背景和外在变量进行探讨,间接涉及制度与旅游发展的关系,专门而全面分析制度对旅游发展影响的文献成果不多,有的只是借用某些理论,探讨旅游发展中出现的问题,研究过于零散且研究面较窄,难以客观解释经济的运行轨迹,特别是对于各种制度还不健全、不成熟、不协调,处于激烈转轨期的发展中国家而言。

(3)国外学者比较集中于旅游发展政策、制度与可持续旅游以及制度变迁对发展中国家旅游发展、制度对遗产保护与管理以及旅游产业影响等领域的研究,国内学者对这些领域也有涉及,但更关注的是旅游行业与企业管理体制变迁、制度对旅游饭店、旅行社与景区行业发展以及对旅游资源与遗产的保护与开发的影响等领域研究,大量的研究成果也集中在这些领域。两者研究的关注点差异,显示了在我国特有的政治经济体制背景下及处于经济体制转轨期,制度因素对我国旅游业发展具有更重要的影响。我国体制改革时间不长,旅游业发展的宏观和微观体制都不完善,且随着体制改革的深入,体制性矛盾日益凸显,旅游产业发展和行业管理、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旅游企业改制等方面都出现了体制性壁垒,因而,国内学者从制度变迁和创新角度展开了对这些领域的研究,研究有必要也有意义。相比较而言,国外旅游发展的宏观制度环境和行业体制相对比较完善,研究多数从经济、社会、文化和管理等视角开展旅游研究,而从体制角度研究相对较少,国外学者对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体制变迁对旅游发展影响的相关研究赋予了浓厚的兴趣,是对此较好的注读。

旅游业发展制度篇(5)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08.009

太湖县处于合肥、武汉、南昌三大省会城市经济圈交汇地,交通便捷,旅游资源丰富,全县有36所寺庙庵堂,可发展宗教文化旅游,花亭湖美景可打造生态旅游,5000年文博园充满人文气息,板栗等农耕文化适合家庭体验,是短途旅游休闲好去处。目前,推进文化旅游一体化、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是太湖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借助“互联网+”,推出“云游太湖”项目,通过对太湖县的旅游资源进行重新规划,将太湖县旅游产业与互联网的进行结合,提供定制旅游服务项目,力求为太湖县旅游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1 定制旅游

1.1 定制旅游的产生

旅游服务形式与一定时期居民的消费水平、生活习惯以及科技的发展程度有很大的关系。早前的旅游活动中,人们比较习惯于接受旅行社提供的相关旅游服务产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旅游的认识更加深刻,消费意识也愈发成熟,因此,人们对旅游的需求也在不断改变,开始追求个性化的深度体验式旅游,为顺应旅游市场的个性化需求,旅行社也相继转变营销模式,开启定制旅游服务,兴起一场以“人”为核心的定制旅游。定制旅游主要通过互联网,将在线旅游与自助旅游结合起来,过程更注重旅游者的身心体验的新型旅游方式。这种方式下,旅行机构会按照旅行者个人的需求,量身定制出行方案,并通过远程全程跟踪,并做好服务措施。旅行者则按照既定方案自己出行,独自完成旅行,感受定制旅行带来的新奇等体验。可以看出,旅游机构与旅行者二者关系,不再约束于传统模式下的合同关系,定制旅游模式下更加强调旅行者的主观感受,旅行机构要深入了解旅行者的需求,才能制定出具有差异化和个性化的旅游方案。

1.2 定制旅游与传统旅游的差异性

传统旅游是以生产为中心,其拥有大众市场,传统旅游下的旅游产品按照预测生产,注重旅游本身吸引性,所以旅行机构与客户的关系波动大,当然,这种方式下的旅行产品结构较为单一,开发周期比较长,对应生命周期也比较长。传统旅游方式忽视客户需求,价格也比较混乱,也存在隐形消费的现象。定制旅游以旅游者的需求为中心,开发个性化市场,也就是“一对一”的营销模式,定制旅游下的旅游产品按照客户需求定制生产,游客参与度高,注重旅游过程中旅行者的主观体验与身心感受,客户关系比较稳定,当然,这种旅游产品的开发周期短、生命周期也短,同时,这种方式下的价格透明,不含隐形消费。从游客视角看,定制旅游个性化明显、游客参与度提高、满意度也提升,基于旅游机构来说,其提供的服务更加全面化、对产品的定位也更精准、产品也实现模块化。

1.2.1 注重个性化需求

定制产品存在的意义就是为了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定制旅游最明显的区别就是将每个游客作为目标市场,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个游客的个性化需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游客对旅游的需求也不尽相同,旅游机构通过不同游客的喜好、预算、生活习惯等为他们制定旅游方案,不同人因需求不同,所得到的旅游产品的也存有差异性和个性化。

1.2.2 游客参与度高

为了让游客对旅游产品尽可能的满意,就必然要最大限度的了解客户的需求,定制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了解游客喜好、邀请客户参与共同制定旅游产品以及为他们提供优质高效服务的过程。不管是旅游方案的设计、还是旅游中的服务等,定制旅游中,游客的⒂攵榷嫉玫搅撕艽蟮奶岣摺

1.2.3 游客满意度增强

游客参与定制旅游产品或服务的过程可以增强游客的满意度。因为,这种方式下,游客会认为旅游产品确实是根据他们需求制定的,较传统旅游下的被动接受,这种服务方式提高了游客的满意度。相关研究表明,在其他条件相同情况下,游客积极参与定制的产品更容易被游客采纳,同时也更容易提高他们的满意度。因此,定制旅游下,游客满意度会大大得到提高。

2 太湖县发展“云游太湖”定制旅游的优势

第一,太湖县的旅游资源丰富且具有特色。全县的36所寺庙庵堂,适合发展宗教文化旅游,花亭湖美景可打造生态旅游,5000年文博园充满人文气息,板栗等农耕文化适合家庭体验,是短途旅游休闲好去处。多样而极富特色的旅游资源为太湖县发展定制旅游打下了基础。第二,交通优势明显,太湖县处于合肥、武汉、南昌三大省会城市经济圈交汇地,合九铁路、沪蓉高速公路、105国道穿境而过,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捷,出行便利,为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交通优势。第三,政策集中优势。目前,推进文化旅游一体化、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是太湖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

借助“互联网+”,推出“云游太湖”项目,通过对太湖县的旅游资源进行重新规划,将太湖县旅游产业与互联网的进行结合,提供定制旅游服务项目,力求为太湖县旅游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3 太湖县推行“云游太湖”定制旅游应遵循的原则

3.1 大众化的原则

人们意识里的“定制”往往会与“高端”等联系在一起,普遍感受就是,“定制”产品可能会花费更高的价格。但事实上,“定制”跟“高价”并没有必然的联系。游客的需求若不需要旅游机构利用特殊资料,也相应的不会产生高昂成本。定制旅游即将未来旅游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定制旅游撇去“高端”,以大众化的路线呈现在大家面前,满足大众游客的个性化需求,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其中。另外,太湖县虽然旅游优势明显,但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已经不再是梦想,所以,只有遵循大众化的原则,用高端的方式、合理的价格,满足游客个性化的需求,才是“云游太湖”定制旅游进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通道。

3.2 政府支持并加以引导

目前,定制旅游行业内发展还不成熟,太湖县要想抓住发展定制旅游,大力推动“云游太湖”的实行,必须得到政府的支持与引导,政府能够为旅游机构提供成长环境,给予资金支持、政策保障,对“云游太湖”私人定制,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4 太湖县发展“云游太湖”定制旅游存在的问题

4.1 体制障碍

由于旅游资源的性质原因,可能涉及的部门多,不同部门的开发、管理、经营理念不同,可能造成旅游资源在协调整合过程中,出现协调困难等问题,阻碍旅游业的发展。另外,现阶段太湖县的落后的管理方式也较大限度的制约了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这使旅游业的发展缺乏活力,要想发展定制旅游这种创新方式需要各部门的共同努力。另外,由于投入旅游的资金有限,旅游配套设施也比较落后。吃、住、游、购、娱相关配套的不齐全,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太湖县旅游业的发展。

4.2 宣传力度不够,知名度不高

近几年,太湖县在宣传旅游上也做了不少努力,但是却没有达到预计效果。主要是因为宣传资金投入不足,宣传的形式过于单一,没有突出吸引力,旅游业的繁荣离不开市场,要想做大做强定制旅游服务,还要从宣传做起。

4.3 缺乏旅游专业人才

目前,太湖县旅游相关行业的从业者专业素养有待进一步提高,要重视旅游人才的引进、培养,管理、经营、规划、开发、营销、策划等不同环节都需要专业人才进行,提高旅游行业整体队伍的素质是太湖县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必要环节,应该引起重视。

5 太湖县发展“云游太湖”定制旅游的具体措施

5.1 要加大宣传力度

定制旅游需要被更多的人了解,才会逐渐被更多的人接受。政府要加大宣传力度,也要引导各大旅游机构加大宣传力度,通过组织不同活动,比如说创办定制旅游产品设计大赛引导各企业进行“云游太湖”定制旅游相关产品的设计,再通过“云游太湖”定制旅游体验活动,调动游客参与定制旅游体验,并通过媒体加大宣传力度,创建微信公众号、微博公众号,进行推送等太湖县定制旅游相关服务,一步步做大做强太湖县定制旅游业。

5.2 加大旅游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

定制旅游通常以自助或者半自助的方式进行的,要想增加游客在定制旅游中的用户体验,而不要遇到太多的困难,还需要政府加强旅游配套设施的建设,从吃、住、游、购、娱相关配套做起,保证游客的定制体验,随着定制旅游市场的完善与成熟,对相关配套设施的要求会越来越高,要想让“云游太湖”定制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完善基础设施的建设与配套设施的完善。

5.3 制定相关扶持政策

定制旅游虽然是未来旅游业发展的大方向,但是,目前尚于不成熟阶段,目前市场上有的旅游机构,缺乏定制经验,同时也缺少客户来源,这从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旅游机构对定制旅游市场开发的积极性,如何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促使太湖县定制旅游业发展具有活力,还需要一定的扶持政策。政府要制定相关政策,政策要具有全方位,从资金、技术、专业人才以及宣传上都要制定政策,可以从本土旅游企业出发,重点扶持几家有实力的企业,作为定制旅游试点,加以引导,等这样的定制旅游市场形成一定规模时,定制旅游产业也随之做大做强。

旅游已经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重要的部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追求差异性、个性化的旅游方式成为一种趋势,定制旅游的未来市场和发展前景不言而喻,太湖县有着发展定制旅游的明显优势,开发定制旅游市场,将带领太湖旅游踏上一个新的阶梯。

参考文献

[1]付超.定制旅游在我国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J].保定学院学报,2016,(01).

[2]沈洁.定制旅游服务模式项目设计与实践[D].昆明:云南大学,2015.

旅游业发展制度篇(6)

近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我国旅游业发展也迎来大飞跃。旅游企业作为旅游发展的一个重要载体,其扮演的角色和地位不言而喻。如何加强旅游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如何在当前旅游企业百家争鸣的格局下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不仅仅是旅游企业发展和财务工作的一致目标,更是促进旅游企业财务管理更好更高效运行的有力条件。只有不断地进行旅游企业财务管理研究和完善才能够使得旅游企业在竞争中占得优势。

一、中国旅游企业财务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旅游企业作为我国旅游业的主要存在方式,是旅游业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从这个意义来说,旅游企业发展是决定中国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整个旅游企业发展进程中,旅游企业财务管理发展的程度及高度又是决定旅游企业发展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准。当前,我国旅游企业财务管理现状为:

旅游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不够完善。旅游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一般意义是指旅游企业针对企业财务管理、财务工作制定的相关制度。我们常说“有法可依”,旅游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就是旅游企业财务管理工作要依据的“法”。因此旅游企业财务管理制度是否健全和完善决定了旅游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效率的高低。

当前我国旅游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的现状是,很多企业有财务管理制度,但一方面,其制度过于老化,跟不上现代财务管理发展的步伐,造成了财务管理实际工作效率低下;另一方面,很多旅游企业不能把财务管理工作与企业经济业务有效结合起来,不能保证财务管理职能的充分发挥,不能为旅游企业正常经营和运行提供保障。

旅游企业财务管理团队成员素质有待提高。很多国内旅游企业在当前发展过程中更重视“前台”旅游相关服务人员服务质量的好坏,认为“前台”服务人员才是对客服务的窗口,因而不够重视包括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在内的“后台”工作人员综合素质的培养和训练。

据笔者调查,我国有很多旅游企业财务管理团队工作人员,他们很少接受过比较专业、系统的财务管理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或训练,碍于成本或者重视程度等多方面原因,我国旅游企业也很少对他们进行培训,导致相当一部分旅游财务管理知识薄弱,业务素质差的财务管理团队成员直接上岗进行相关工作,在工作实践中不可避免的出现诸如企业财务管理混乱、财务信息漏洞多、工作人员解决财务问题能力差、企业账目整理不明晰等一系列财务管理中常见问题。这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旅游企业盈利的效率,也为当前中国旅游企业财务工作中的出现弄虚作假、亏盈实虚等问题提供了条件。

旅游企业防风险机制不够健全。目前中国旅游企业面临的主要风险主要有筹资风险、投资风险、资金回收风险及收益分配风险等。结合中国旅游企业的财务管理现状,我们发现,大多旅游企业在遇到突发事件时缺乏风险防范机制,不能较好的应对突发风险,使很多企业效益损失严重。

例如,一个财务防风险机制不健全的旅游企业一旦遇到紧急或者突发事件,需要资金周转时会因为防范风险的机制制约,导致资金回收缓慢。这类旅游企业在面临较常见的旅游突发事件如旅游项目被动发生变化、旅游项目环境或制度发生变化等有可能影响到旅游企业经营的财务危机时,处理起来不够及时和灵活,这也大大降低了企业抵御风险能力,从而影响旅游企业的长期生存和发展。

旅游企业财务管理机制缺乏科学的指导。对于部分中国旅游企业来说,鉴于目前激烈的市场和业务竞争压力,很多企业不得不为了追求利润而盲目扩大企业规模,竭尽全力筹集企业发展资金,很多管理者认为企业只有“做大”,才能“做强”,这无形中造成很多旅游企业举债多、偿还债务压力大。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总第547期2014年第15期-----转载须注名来源与此同时,部分旅游企业财务控制环节不够科学,财务管理制度和手段跟不上企业的发展规模,使得相当一部分旅游企业资金在正常运营过程中周转困难,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旅游企业的良性发展。

由上可见,必须加强对旅游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现状和存在问题的重视,积极完善喝改进中国部分旅游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更好的发挥旅游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因此,正确分析中国旅游企业财务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不断进行改进,势在必行。

二、中国旅游企业财务管理对策分析

在中国旅游企业迅速发展过程中,我们越来越认识到,部分旅游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已经开始逐渐制约了旅游企业的发展,或者说传统的旅游企业财务管理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中国旅游企业财务管理改革势在必行。

完善旅游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上文提到,财务管理制度是旅游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主要依据,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旅游企业是否能够长远发展。传统旅游企业财务管理制度或多或少存在一些不切合企业发展实际,东拼西凑,生搬硬套的问题,因此部分旅游企业设定的财务管理制度也不能称之为一个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体系。旅游企业应结合自身特点、通过对企业发展现状和未来前景等几个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以实现旅游企业财务管理的科学化和制度化为目标,以规范性和可行性为原则,逐渐建立起一套基于企业实际,科学可行的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也能真正成为应对财务管理工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的制度依据和保障。

加强旅游企业财务管理团队成员素质建设。要做好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离不开一支业务水平高、业务素质强的团队,旅游企业也不例外。当前我国旅游企业财务管理团队成员存在知识单一,素质不高,专业不扎实等问题。同时,企业对财务管理团队成员培训和继续教育也相对滞后,导致相当一部分成员没有掌握相关的财务法律法规,对财务制度的了解也相当淡薄,在工作中就不能严格遵守旅游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规范。

如何加强旅游企业财务管理团队成员素质建设,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在旅游企业财务管理团队成员选拔和聘用上坚持重点培养和选择具有丰富的财务管理知识,具有良好的财务业务技能以及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的人员;

旅游企业应当积极地为财务管理团队成员创造继续教育和培训机会,如相关财务管理制度和政策等知识的培训,财务管理人员基础技能的训练和提高培训等;

建立有效的奖惩制度,不断完善旅游企业财务人员奖惩机制。旅游企业财务部门应建立一套切实有效的奖惩制度,对财务管理团队成员进行业务知识、职业道德、技能水平、工作成效等多方面的考核,考核结果优秀的除发放奖金外还可与专业技术职称聘任、行政职务任免等挂钩,对考核结果中出现如专业不熟练,技能不扎实,账目不清、弄虚作假等事故的成员要予以严惩。

逐步健全旅游企业防风险机制。旅游涉及到多个领域,也包含了多个要素,因此旅游企业极易受到外部环境和外界因素的影响,抵御风险能力较差,同时旅游企业自身经营的内部因素也会大大动摇旅游企业运营的稳定性。他们都会或多或少影响旅游企业的长期发展。

要科学的预警旅游企业风险。这就要求旅游企业首先要设立科学的预警体系,还要增强财务风险意识,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风险识别和预测能力,把防范风险工作贯穿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始终;

规范财务管理工作的控制程序。财务管理工作的成败基于其工作程序控制的成败,这就要求旅游企业财务管理部门对涉及到的所有经营项目,都务必有明确的费用标准,整个财务运营要严格按照标准执行,企业财务管理部门内部也要科学分工,相互监督,力求通过规范财务管理工作的控制程序,促进财务管理的控制和运营;

旅游企业可以设立专门的风险保障金。虽然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可能事先对风险有了预警和防范,但当风险来临时,灵活的处理且不波及到其他的项目则需要财务部门提前做好资金上的保障。只有财务部门科学管理,一旦发生经营危机或财务风险时,才可以在最短的时间最有效地帮助旅游企业渡过难关。

旅游业发展制度篇(7)

想要发展河北省的旅游业,我们不能对其他国家、省市的旅游产品等照搬全收,我们应该根据我省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研究适合我省发展旅游业的良方。

一、影响地方旅游业发展的因素

(一)旅游资源的丰富程度

中国旅游业之所以发展迅速,是离不开我国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的。旅游资源作为旅游业发展的客体,同样也是发展旅游业的基础条件,对旅游城市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河北省作为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大省,拥有比较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和社会旅游资源,这为我省发展地方特色旅游奠定了基础。

(二)旅游资源开发的程度

作为一个旅游目的地,丰富的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固然重要,当时如不能有效的开发,想要发展旅游业也只能是纸上谈兵。但是发展旅游业的同时我们还要注意保护旅游资源不收损害。所以旅游资源开发的程度也决定了地方旅游产业的发展程度。开发的程度不够深、开发范围不够广,那么旅游产品的吸引性就不高,最终会导致旅游业发展不起来,或者发展不温不火;相反,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会造成旅游资源受到一定程度的损伤,尤其对自然资源来说,自然旅游资源是经过了几千年的发展变化得来的,一旦受损将很难挽回。所以地方发展旅游业时要注意旅游产品开发的程度。发展旅游业不能盲目、不能过度。

(三)旅游产品宣传的力度

旅游产品辐射的范围很广,旅游产品的宣传也可以叫旅游营销。旅游营销是指旅游产品实现它最终价值的一个环节,对于旅游也的发展有着很重要的地位。有效的营销组合将会为旅游产品顺利进入市场、占领较大的市场份额产生积极的作用,这种积极作用能直接推动旅游业快速成长、发展起来。

地方政府对旅游企业的政策

要发展地方旅游业,使之快速进入市场并占领市场,离不开地方政府对旅游业的政策支持。现在,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开始重视发展旅游业,但是往往存在比较盲目、或政策力度不够等问题,达不到发展旅游业的经济目的。支持政策要有目标性、方向性,要适合地方发展的需要。支持力度过低,无法刺激旅游企业发展旅游业的积极性,往往达不到发展旅游业的最终目的;支持力度过大,若超过政府的落实能力,往往会造成政府压力过大,可能最终支撑力不足,影响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二、河北省发展地方旅游业的几点建议

(一)深度考查各地旅游资源,制定相应的旅游发展规划

随着人们的收入水平越来越高,追求新奇、放松等心态的旅游项目越来越受到更多人的欢迎,人们往往更注重体验性的旅游产品。河北省的旅游资源比较丰富,可将旅游产品规划按照地方的旅游资源特点侧重为文化类、体验类、休闲类、娱乐类等,做出适合当地发展需要的规划内容;对于旅游资源相对贫乏的地方,可根据财政的实际情况建设娱乐、休闲、体验于一体的大型产业园区,来吸引旅游者。

发展规划应充分考虑旅游客源市场和环境的承载力等因素,科W规划,按需规划,合理布局,以保证整体旅游业的进步和地方旅游的持续发展。

(二)加强对旅游业的监督、领导和管理

旅游活动六要素是食、住、行、游、购、娱,这六要素涉及的部门、行业很多,因此发展旅游业需要政府部门要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建立一套健全的旅游管理机制、旅游活动预警机制和突发状况应对机制不仅如此,还需要政府部门兼备宏观调控手段。旅游管理部门需要制定总体的规划,应利于对旅游产业开发实行统一领导,且有利于总体规划区域中的各地方按需实行地方规划。

旅游管理部门应该严格管理,有序开发,切不可盲目开发,过度开发,重复投资和生态破坏这种,统一规划,有利于旅游业向大规模、深层次方向发展。

(三)加大领导部门政策支持的力度

政府想要发展旅游业,仅仅凭借旅游企业自身的自主发展是远远不够的,政府应当制定扶持政策,从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到旅游资金的合理投入等方面加大扶持的力度。如安排一定财力用于旅游基础设施改善和旅游宣传等工作,推动旅游业快速发展。另外,加快旅游环境方面的建设,能提高旅游业整体形象。比如加快以公路、通讯、电力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

(四)制定合适的旅游产品营销策略。

要制定优质的产品营销策略就要首先要制定客源市场目标,了解地方旅游市场的主要需求,对旅游市场进行市场细分,针对不同需求层次的顾客群来规划各地区旅游规划的方向;制定适合的旅游产品之后,要对周围省市的旅游业的优秀旅游产品的优点和缺点进行调研,来制定本地区旅游产品的定价策略和营销策略。

旅游业发展制度篇(8)

关键词:

旅游管理体制;改革;历程

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旅游体制就伴随着国家的开放而进行改革。因为国家开放程度的不断提升,我国旅游产业也迅速恢复了生机。由最初传统的管理体制逐渐向新的体制迈进。所以我国的旅游管理体制一直在呈现改革发展的态势,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摸索与体验,最终实现了我国旅游管理体制的创新与完善。

一、我国旅游管理体制起步阶段

这一阶段实行的旅游管理制度,还是1964年我国“旅行游览事业管理局”提出的管理制度,也就是在1978年之后,这一现状有所改变。因为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关闭了几十年的大门重新被打开,这就使得潜在的、巨大的国际旅游市场逐渐涌入了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国外入境旅游人数暴涨,从前的外事政治接待型管理体制早已无法满足当前的社会旅游现状与要求。因此这一阶段开始了旅游管理体制的改革,首先就是在各省级建立旅游管理机构,将旅游局转变为国务院直属局。但1978年之后,我国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旅游制度变革,而是在1982年,提出了旅游管理体制的重要改革原则:其一,国家旅游旅行事业管理局要转变为全国性的管理旅游事业的行政机构,对全国内的旅游工作进行统一的管理。其二,国家旅游旅行游览事业管理局是我国的旅游管理机构,所以在我国国内,必须要和我国的国际旅行社实行政企分开的政策。其三,国家旅游总社必须统一经营外国旅游者的来华工作与来华业务,并且逐渐转变为企业化管理。所以至此之后我国才真正拥有旅游企业与旅游行政管理机构,而我国的旅游管理体制改革在逐渐走上正轨。

二、我国旅游管理体制发展阶段

在我国旅游管理体制发展阶段,出现了许多管理体制改革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现象。当时社会与旅游发展之间存在着以下的矛盾与困难:其一,旅游需求的不断增加与旅游供给之间出现矛盾。当时我国拥有以及可提供的旅游资源极度短缺,尤其是旅游设施方面,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无法满足当前旅游现状。旅游者的饮食、住宿、交通都成为当时制约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其二,其他许多部门进入旅游业,但旅游业的高门槛与壁垒与其相冲突。许多行业正式因为看到了旅游行业具有巨大的投资潜力,所以许多部门与企业都想要对旅游业进行投资。但当时旅游管理体制依旧是中央集权制,这就使得相对严格的壁垒与当时投资行业之间产生矛盾。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国在这一阶段实行的改革对策与方法如下:其一,旅游基础设施完善。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首先就应该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完善力度。1984年-1988年,我国共新建的旅游客房数量多达14.3万间,这就为旅游客源提供了足够的住宿条件。其二,实现多种经济形式并存。当时我国开始实行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经济制度,这就使得我国旅游业跨越了原有的所有制经济形式,也改变了传统管理体制中出现的只允许旅游部门、外事部门进行旅游活动的垄断局面。

三、我国旅游管理体制深化阶段

这一阶段我国开始进入旅游管理体制的深化阶段。不得不说发展阶段确实促进了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为我国国民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帮助与影响。但就在取得巨大成绩时,又有一系列弊端和问题应运而生。首先,旅游业发展过于迅猛,导致宏观调控手段失控。尤其是一些旅游热门城市,不管不顾市场需求以及市场供给的变化,只顾着盲目的建造宾馆、酒店、饭店,甚至还盲目追求奢华、豪华的建筑风格。这就会使得大量的经济投入付诸东流,也会使得见效相对较慢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无法追赶上豪华酒店的修建速度。其次,政令不一的现象频繁出现,“分散经营”的现象在这一时期纷纷显现。旅游行业本身没有统一的制度,也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这就会使得全国旅游市场相对混乱。最后,多头领导现象逐渐出现。这一阶段我国出现了许多旅游企业,重复建设、资源浪费成为非常严重的现象。各企业之间自成一派,隔成体系,完全忽视了旅游市场的规范性与统一性。所以面对这些问题,我国逐渐开始思考出这一阶段的主要成就工作目标与工作成效为以下几点:其一,两级旅游管理体制初步形成,自1986年以北京率先实行旅游管理体制改革之后,各地区也相继开展。这就说明我国旅游行业管理框架初步形成,我国的旅游行业法规更加具体且更具有可操作性。其二,旅游发展规划应纳入国家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计划当中。在旅游制度改革管理过程中,逐渐摆脱了客观因素的干涉,也将工作的重点转移到旅游发展的全局性工作当中。

四、我国旅游管理体制创新阶段

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旅游行业逐渐成为我国支柱性产业。因此这一阶段也可以称之为我国旅游管理体制的创新阶段。2001年朱镕基总理亲自下发报告《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通知》,自此之后我国旅游业进入全新发展阶段。这一阶段我国旅游行业实现了以市场为基础配置的旅游资源,而政府主导旅游产业发展。此外还应该壮大旅游产业规模,加大旅游产业贡献。这一阶段改革的创新做法首先就是创建了我国优秀旅游城市。一般而言若想申请创建旅游城市,需要经过市政府以及省旅游局批准,之后向国家旅游局推荐。而内容也包括旅游产业地位、对旅游业政策的支持力度以及整体市场环境等。其次就是创造节假日旅游黄金周,实际上这也是我国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的产物,推动了我国旅游业以及商业等相关行业的共同发展。

五、结束语:

我国旅游管理体制的不断改革与发展,是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与进步同步进行的。所以我国旅游管理制度应该时刻遵循社会发展要求,并且与社会发展现状、国家政策相结合,制定出符合我国旅游业发展现状且促进我国旅游业长久发展的管理制度与体制。

作者:施慧利 单位:呼伦贝尔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

旅游业发展制度篇(9)

[关键字]区域旅游;创新观念

不同学者就不同区域提出了针对当地的旅游业创新要点,大体涵盖了观念创新、产品/服务创新、营销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这些层面。

观念创新是旅游业快速健康持续发展的根本,大旅游观念、可持续发展观念和政府引导、市场主导观念得到了学者们的普遍重视。

大旅游观念,强调“跨界”、“无界”与“开放”的概念。旅游产业是一个综合产业,作为一个综合性的产业,旅游产业与众多的要素、产业、系统发生关联,要想实现旅游产业的大发展,就必须在旅游业概念上进行创新,摈弃那种把旅游业仅仅视为门票收入的狭隘意识:根据旅游产业自身特点,组织旅游业的生产与消费活动,按照旅游核心产业、关联产业和相关产业的概念进行组织,发展旅游大产业和大旅游产业,对于旅游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杭州的案例无疑是对该观念的良好实践;《杭州大旅游产业发展规划(2006-2020年)》提出了发展“大旅游产业”的思想,将“大旅游产业”定义为以传统旅游业为龙头,包括会展、休闲、商贸、文化及其他社会资源中能与旅游互动部分的产业集群。“杭州现象”――西湖免门票却带来包括旅游业在内的整体经济的良好收益就是对大旅游观念的最好说明。此外,“大旅游”观念也被用来指导和融入区域旅游规划和区域旅游业的创意改造,为旅游业的多方参与、多元发展定下基调。

可持续发展观念引领着区域努力寻找一条在最大限度地保护资源的前提下寻求旅游业的发展,然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导向不仅限于对生态的维持和环境的保护,也不限于旅游业的持续更新和增长完善:还表现于要求积极发挥旅游业内涵广泛、形式多样的特点,对区域内的物质因素、精神因素、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进行整合、丰富和创新,进而推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观念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政府的引导作用主要表现在制定政策、制定规划、树立形象、实施监督等方面:市场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资金的筹措、资源的开发、产品的开发、市场的开发和企业的日常运作与管理等方面。可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观念实际上贯穿于整个旅游业创新体系中,是各要素创新得以实现落实的一大精神助力。

产品服务创新是旅游业创新的基础,旅游产品的创新是旅游业发展的核心和生命线。酒店业将单一的酒店服务质量改进视为创新,如烹饪、顾客定制服务或环境改善等。自然和文化遗产地的产品和服务创新被解释为利用产品塑形、改造、商品化的产品纵向延伸。但是,采取高新技术支撑的旅游产品创新显然已成为旅游产品创新的主流,典型的例证就是大量人造景观及新奇独特体验产品的涌现。如何进行产品创新,不同学者提出了各自的观点。旅游产品创新的途径主要有:观光旅游产品的细分和深度开发、专项产品的开发、散客旅游产品的开发和单项旅游产品的不同档次的组合等:在产品结构、产品类型、产品功能上实现创新。立足当地资源打造特色产品、旅游精品的创新得到普遍认可,在市场多样化分析的基础上开发多样化的产品亦成为许多地区的产品创新选择。此外,旅游产品创新的“柔性”被强调,市场动态与需求变化更加受到重视。所谓“柔性”主要是指旅游业适应旅游市场变化的一种能力。一方面,要求旅游业必须敏锐地捕捉市场信息,把握市场需求,在旅游产品的设计开发中不断调整改进。不断进行产品创新,并通过市场和测试得到的知识以及客户意见及时融入到旅游产品中,以提高产品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另一方面,随着旅游者需求的日益多样化和个性化,要求旅游企业以全新的服务形式,建立完善的服务体系,以适应人们的旅游偏好、价值判断和内在的需求。而时尚元素的导入和主题内容的融入也为旅游产品创新带来了新的思路,以文化创新保持旅游产品生命力,亦成为旅游产品创新的重要手段。创新主体、创新客体、禀赋资源和区域创新环境条件被认为是区域旅游产品创新的四要素,与由旅游产品创新四过程一一创新驱动过程、价值共创过程、价值反馈过程、创新收益外溢过程一起构成区域旅游产品创新体统模型。由于旅游产品无形性和强服务性的特点,服务创新有时被特别单独提出,有学者提出将标准化服务、诚信服务、个性化服务和绿色服务作为旅游业服务创新的四个方向。

随着市场竞争的愈发激烈和市场需求的日趋细化多变,营销创新越来越受到重视,拓展旅游市场、提炼旅游形象、打造旅游品牌,特别是自主创新品牌的培育,成为旅游业营销创新的重要途径,品牌营销的运用受到青睐。充分掌握旅游市场的动向及发展趋势,了解市场信息,无疑是营销创新的前提和基础。而在促销方式上,基于“体验”的形象生动的交互式体验营销被提及。以立体化为主导来实现促销内容创新:另外,以多元化为主导的促销手段创新得到提倡,要求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手段,加强与各类主流媒体的合作,积极开展以节庆活动为主的旅游文化活动。在案例分析中,“杭州经验”亦给旅游业营销创新带来启示,一是重视境外旅游宣传,高层领导出席相关推介活动,聚焦国际目光:二是引发理论研究的热点,聚焦学界目光,将旅游营销与学术研究相结合,创造了政界、学界、业界、媒体共同参与的新型旅游产品推介方式。特别的,在传统旅游目的地,旅游形象的更新重塑得到更高的重视,面对传统旅游目的地产品和形象老化导致的发展困境,有学者甚至认为形象塑造是“基础”,并提出了传统旅游目的地形象塑造的三种方式――设计、维系和更新。通过形象吸引游客,创新市场营销手段,开拓旅游市场,最终实现销售目标

管理创新是旅游业创新的重要一环,管理上的变革是旅游业整体创新的保障。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旅游业管理创新方式和途径。体制创新是管理创新的前提和基础。有学者提出通过突破部门的行业边界、空间的行政边界,强化社会组织功能,构建公共服务平台并加快制度旅游行业标准的制定来创新旅游业管理体制以期达到与旅游业“有智增长”相适应的管理体系。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对管理进行改造亦不失为加强管理实现管理创新的有效手段。办公设备的现代化可以大大提高办事效率:产品促销的网络化可以为我们赢得更多的客源:旅游资源监测手段的高科技化可以为我们科学开发资源和积极保护资源提供决策依据。用新的知识型的、适应于信息时代的“网络型”的知识管理代替传统的“金字塔”式的管理方式,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寻找新途径,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此外,人性化管理和精益化管理的方式也得到提倡。特别的,景区的管理体制创新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基于中国的国情,旅游景区(点)多头管理、体制不顺的问题几乎是全国旅游业的普遍问题。理顺景区管理体制及建立新型旅游企业经营机制是旅 游业创新发展中的重要议题。改变目前存在的各自为政、区域分割、封闭开发的状况,增强管理中的协作性、统筹性成为关键。有学者就此问题提出了旅游景区的管理体制创新的两种模式:一是在旅游景区成立一定级别的政府,由政府对景区的旅游开发、环境保护、当地和居民、景区的治安等进行管理,即政府和旅游景区合一,既发挥政府的管理作用,又发挥景区的旅游管理作用。二是景区(自然景区)在保持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转让景区有一定期限的经营权,使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景区的开发建设必须遵循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景区的总体规划由政府主持制定和评审,评审后,经营者必须按规划进行开发建设。

制度作为一种规范体系其创新对旅游业整体创新意义重大。有学者在对澳门旅游业升级与发展的案例分析的基础上,认为三维度的制度创新一一竞争性的市场制度创新、自由行的外部性制度创新以及市场竞争推动下的企业制度创新,推动了澳门旅游业及整体经济的高速增长。而对中国大陆大多数地区而言,产权问题对旅游业发展的制约得到了学者的普遍重视。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由于产权问题、地方利益驱动、部门利益冲突和无序竞争等原因,区域之间、部门之间缺少合作和沟通,产业链无法形成,区域旅游产业无法形成整体竞争优势。专家呼吁大力培育旅游市场主体,深化国有旅游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把隶属于各部门的经营性事业单位剥离出来,推向市场。还有学者呼吁旅游产业要形成责、权、利合理配比关系的产业运行机制,构造类似于商业型的旅游产业管理体系,形成工业企业型的旅游产业组织结构进而实现旅游业的制度创新。此外,市场经济下,区域旅游业发展中的投资制度也日益受到关注,有学者提出政府要积极推动旅游融资体制的改革,合理引导旅游行业发展,通过制度机制的创新,构建完善的市场产权制度和管理机制,大力吸引社会各界资本进入旅游业,形成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以推进我国建设世界旅游强国战略。

参考文献:

[1]周青,创新机制突出特色发展西部旅游业一对西部地区旅游业发展的思考[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4,6(12)60-61

[2]杨胜明,创新旅游业发展模式一贵州旅游业发展的战略选择[J],当代贵州,2003,5.14-15

[3]尹华光,创新战略与湖南旅游业快速健康持续发展[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5,5.32-34

[4]陈娟,戴文远,福州市旅游开发的创新与发展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5,3(21),116-120

[5]王芸,广西旅游产业发展的创新[J],企业天地,2001,5.19-20

[6]杨永德,陆军,桂林市旅游产品的转型与休闲旅游的创新探析[J],广西社会科学,2006,5.6-8

[7]杜建芳,河北旅游业创新发展对策探析[J],特区经济,2007.3.64-66

[8]张葳,河北省旅游创新能力的提升路径[J],商场现代化,2011,1.90-92

[9]莫维冰,王学良,旅游业创新发展战略研究一以梧州市为例[J],企业研究,2010,5.64-66

[10]厉无畏,王慧敏,孙浩,论创意旅游一兼谈上海都市旅游的创新发展思路[J],经济管理,2008,1(30),70-74

[11]甘毛文,论广西旅游业创新发展的思路与对策[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11.102-104

[12]张颖新,浅谈东北地区旅行社产品的创新问题[J],旅游纵览,2011,7.56-58

[13]李剑,区域旅游产品创新系统及其指标体系研究[D],杭州:浙江工商大学,2007

[14]冯德显,翟海国,区域旅游产业创新发展若干问题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6,4(25),65-70

[15]马勇,肖智磊,卢桂芳,区域旅游规划的创新思考[J],旅游科学,2007,3(21),37-43

[16]陈实,李树民,梁学成,试论西安旅游产业创新[J],西北大学学报,2003,4(33),19-22

[17]姚宏,以旅游创新提高区域现代旅游竞争力[J],商场现代化,2005,12.188-189

[18]李宝平,侯祥鹏,浙江旅游业创新体系研究[J],商业时代,2009,6.88-89

旅游业发展制度篇(10)

一、充分认识旅游产业发展综合改革试点的必要性

党的大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和三次产业协调发展了新的要求。大力发展旅游业,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建设生态文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以改革开放促进旅游产业发展,推进“旅游产业发展综合改革试点”建设,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切合实际,非常必要、非常及时。

推进旅游业改革发展,是加快旅游“二次创业”、促进旅游国际化的需要。旅游经过多年的发展,已树立起旅游大省的鲜明形象,不仅为中国旅游产业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也成为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随着国内外旅游的蓬勃发展和旅游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旅游产业发展面临着“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的严峻形势。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高瞻远瞩,明确了“十一五”期间要全面推进旅游“二次创业”,实现从旅游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的跨越,把建设成为国内外知名的国际旅游胜地。旅游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十分明显,景区景点组合度高,自然特色和文化特色鲜明,是最具潜力的旅游目的地之一。先行启动“旅游产业发展综合改革试点”,有利于推动旅游优化结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实现由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的跨越;有利于以点带面,在旅游业管理体制机制、运作模式、资源保护与开发及统筹城乡发展等方面突破,全面开创旅游经济发展新局面。扩大对和南亚开放,是国家实施沿边开放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的战略选择。地处面向南亚和的开放前沿,是中国进入南亚最便捷、最安全、最经济的陆上通道。发挥区位优势,推进旅游业改革发展,加快发展边境跨境旅游,率先走出一条旅游业开发、经营、管理、服务国际化的新路子,有利于旅游真正融入、南亚旅游经济圈;有利于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以旅游为先导,进一步增强我国与、印度及、南亚各国的互信,加强双方在文化、贸易、投资等多方面合作,形成面向、南亚新的经济走廊,提高沿边开放水平,更好的服务于全国,促进旅游国际化和对外开放战略目标的早日实现。

推进旅游业改革发展,是探索城乡发展一体化新路子、实现市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需要。旅游资源丰富独特,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宝贵财富。推进旅游业改革发展,创新旅游业管理体制机制、旅游发展运作模式、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方式,统筹旅游业发展与基础设施建设、统筹旅游发展与民族文化建设、统筹旅游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统筹城乡旅游发展,实现旅游业的突破发展,不仅有利于推动县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工业化进程、提高城镇化水平,而且有利于改变城乡资源配置状况,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探索出一条“以旅促农”、以城带乡的新路子,加快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的形成。

推进旅游业改革发展,是发挥优势、实现旅游跨越发展的需要。生态环境优良、旅游资源禀赋好、地域文化张力强、区位优而独特、土地资源开发潜力大,发展旅游业具有十分突出的优势,这为深度开发国内旅游、入境旅游和出境旅游三大市场,积极构建魅力十足的现代特色旅游产业体系提供了充分的先决条件。近几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依托独具魅力的旅游资源和人文景观,按照政府主导规划、企业投资开发、市场模式运作的原则,吸纳各类社会资本进入旅游业,加快旅游业的发展,涵盖食、住、行、游、购、娱的旅游产业体系基本形成,综合带动能力日益增强,在国内外的知名度不断提升,旅游业发展成为了带动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增长源。但与、、等州市相比有明显差距,需要以改革开放为先导,规范与创新并举,满足多样化的旅游市场需求,促进旅游业发展的转型升级。推进旅游改革发展,建设国际著名生态休闲康体旅游目的地,将是提高旅游业国际化水平的重要突破口、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新的增长极,也有能力成为最具吸引力、最具竞争力、最具辐射力和最具发展潜力的地区之一。

二、旅游改革发展的定位及发展框架

推进旅游业改革发展,首先必须把握现代旅游业发展趋势和当前面临的重大机遇,明确旅游业的发展方向,找准实现路径。当前,旅游改革发展面临难得的历史性机遇: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省委、省政府将作为“兴边富民”工程的重点县份和旅游产业发展综合改革试点县给予扶持,国家旅游局已将列入改革发展的联系点给予关注,为我们提供了难得的政策机遇;我国经济持续较快发展,人均GDP已达美元,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已分别下降到%和%以下,消费结构升级的趋势逐步加快,旅游消费呈现大众化、普遍化的态势,旅游消费水平逐步提高;全球旅游市场从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发展的趋势日益明显,国内旅游投资趋旺,高端投资、规模投资正在形成主流,为休闲度假旅游产品的推陈出新提供了保障;交通条件正在加速改善,向外连接的高速公路网正在形成,机场和保腾高速公路正在建设,旅游发展的硬环境约束进一步缓解,到“十一五”末,全市将拥有两个机场,昆明至全线建成高速公路;年北京奥运会和年上海世博会的举办等,这些都为我们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充足动力。同时,“十五”以来,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进行培植,大胆探索旅游发展新模式,率先引入民营企业参与旅游开发,实现了旅游经济的较快发展,则为推进旅游业的改革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一)旅游改革发展思路、原则与目标任务推进旅游改革发展,实现旅游的转型升级,应充分发挥旅游的比较优势,积极顺应全球和国内旅游需求多样化、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发展的趋势,走旅游发展高端化路线,高标准、高水平、高档次打造“休闲胜地、康体乐园”生态旅游胜境;同时,以旅游业的突破发展为龙头,积极探索建立农村和失地农民共享发展成果、共建和谐社会的体制机制,做足城乡统筹文章,带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总体思路:全面贯彻党的大精神,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把建成集休闲、度假、康体、购物、观光为一体的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坚持统筹发展、和谐发展、高端发展理念,创新旅游业发展体制机制、运作模式、保护开发方式,增强旅游产业的发展动力、创新能力、综合实力和辐射能力。

基本原则:——坚持统一规划,突出特色的原则。充分利用区域资源优势,突出特色,高起点、高标准进行规划,实现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发展的区域性突破。

——坚持统筹发展,和谐至上的原则。积极建立和完善以旅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加快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

——坚持改革开放,大胆创新的原则。在试点的建设中,要以更大的气魄和决心不断推进改革开放,突破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制约;要切实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穿到建设的方方面面,强化创新意识,推动试点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坚持保护为主,科学开发的原则。试点要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将开发利用与保护结合起来,做到旅游资源开发、保护并重,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相统一,促进旅游经济快速协调健康可持续发展。

——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原则。积极发挥政府在制订规划、完善政策、市场准入、加强监管、整合资源、优化环境、宣传促销、培养人才和培育市场主体等方面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鼓励社会广泛参与,引导资金多元化投入,不断推进旅游国际化、经营市场化和管理现代化。

发展目标:近期(-年):将建成重要旅游目的地,初步建成联结南亚、的重要门户和旅游集散地,成为旅游经济强县和世界著名的SPA康体度假胜地,旅游业发展初步达到国际化水平。率先建立统筹协调的旅游资源开发机制和旅游产业管理体制、运作模式。到年,实现到腾旅游人数突破万人次,旅游收入亿元以上,年均分别递增.%、.%;城镇化水平达%以上;城镇居民每年人均增收元以上;失地农民得到妥善安置,每年带动农民人均增收元以上。

远期(-年):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更加配套,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到年,航空、铁路、公路的立体交通网络形成,连接南亚、沟通三亚的枢纽地位进一步确立,国际著名生态休闲康体旅游目的地基本建成。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更加殷实,与全国、全省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目标。

主要任务:推进旅游改革发展,要在体制、机制、运作模式上大胆突破和创新,着重在旅游产业政策、土地政策和利用方式、旅游管理体制改革、对外贸易和涉外旅游、旅游大通道建设、旅游精品建设、打造文化品牌、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统筹城乡发展、财税体制改革等十个方面取得突破,为全省乃至全国以旅游产业发展为主导,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示范性的模板和可借鉴性的做法。

(二)完善规划布局围绕“一个中心”、“三个片区”布局,着力打造“四条线路”,开发“九大旅游产品”,通过实施“重点旅游项目”,建成“六大旅游精品区域”。

“一个中心”即县城游客集散中心。

“三大片区”分别是中南部文化和火山热海旅游片区、东北部旅游片区、西北部跨境旅游片区。

“四条线路”即:。

“九大旅游产品”为休闲度假、康体保健、乡村领略、生态体验、跨境游览、商务会展、科考科普、历史文化及以翡翠为主的珠宝玉器购物。

“重点旅游项目”:火山热海景区改造提升、和镇保护开发、叠水河旅游度假区、湿地综合旅游项目、国际翡翠城、世纪城休闲度假村、生态旅游区、边境旅游区。

“六大旅游精品区域”分别是:

特色生态旅游区。以、樱花谷和湿地等自然生态旅游资源为依托,开发高品位的科考科普旅游产品,逐步把建成省著名的生态旅游示范区,中国生态旅游的样板,世界生态旅游的典范。积极打造科普科考游、森林生态游、挑战自我游、二战访寻游、丝绸之路游、生态保健游等类型多样的精品生态旅游区,形成特色鲜明、重点突出、多元并存的生态旅游产品体系。

边境跨境旅游区。探索建立沿边开放特色旅游景区(点),开展特色旅游经营项目,联合打造旅游经济圈、经济带,进一步促进沿边开放,努力成为中国发展边境旅游和跨境旅游的先行样板区。争取年开通昆明——密支那旅游线路。按照“以旅促贸”的思路,进一步拓宽与在加工业、农业等领域合作,形成资源互补、贸易互通的发展模式。以为桥梁,辐射南亚各国,全面推进“孟中印缅”旅游合作,逐步拓展与南亚各国的旅游合作,构建中国—南亚旅游圈,推动中国与南亚国家的经济、文化和科技的交流合作与发展。

康体休闲度假旅游区。以等景区建设为突破口,建设世界知名的以康体、美体为核心的休闲度假产品,把以为核心的全市余处温泉建成中国第一、世界一流的生态SPA康体休闲胜地,把火山建成面向全球的户外运动、康体休闲和火山科普教育目的地,建成以温泉康体保健、火山运动、休闲度假、观光览胜、会议接待等为主的休闲康体度假旅游精品区。

商务旅游区。发挥作为中国面向南亚、开放的前沿优势,积极发展商务会展旅游,按区域性国际商务会展中心的标准,加快完善配套服务设施,加强引进、培养商务会展专门人才,切实提高商务会展的组织能力和运作水平。打造“国际翡翠城”,充分发挥“中国翡翠第一城”的品牌效应,加快建设国际珠宝艺术学院,建设集珠宝玉石加工(包括)、交易、赌石等为一体的中国最大的玉石加工、贸易中心。深度开发民间工艺品和特色旅游产品,扶持和发展一批特色旅游文化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和“专业村”,建立文化旅游商品生产展销中心。

文化旅游体验区。加大对文物古迹、历史文化名镇、博物馆、纪念馆保护开发力度,培育一批民族文化旅游基地,推出一批特色表演项目,打造一批民族文化旅游精品。充分挖掘和开发南方丝绸古道文化、侨乡文化、抗战文化、民族文化,探索历史文化与现代旅游产业发展相结合的实现形式,叫响魅力名镇,打造“二战”文化旅游品牌,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彰显文化魅力。

乡村旅游区。依托田园景观、气候、水体、生物、乡土建筑、民俗文化所形成的乡村群落,围绕娱乐、休闲、体验、教育等功能定位,将现代农业、科普教育、农事体验融于一体,突出乡村生活风貌,体现自然、生态、纯朴、原野等特色,着力打造乡村旅游品牌,为实现城乡经济的良性互动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探索新路子。

(三)建设重点

切实改善旅游基础设施条件,实施旅游精品工程。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机场、保龙高速公路、保腾高速公路建设,尽快开工建设腾(冲)章(凤)、腾(冲)泸(水)公路;建设连接主要旅游景区、旅游集散地和乡村旅游公路,提高公路旅游客运的服务质量;积极开展密支那至缅印号界桩二级公路的前期工作,争取“十一五”期间开工建设;积极开展从昆明经至密支那达印度雷多的中印铁路规划、设计等前期工作,力争“十二五”期间分段启动建设项目,实现连接缅北、印度、孟加拉,并与西亚铁路网连接至欧洲,形成第三座欧亚大陆桥;扎实抓好省政府旅游现场会确定的景区项目建设和提升改造,形成火山、热海、、湿地、、侨乡古镇、南方古丝绸之路为重点的精品旅游景区;加快大牛场运动休闲公园和休闲文化旅游区的前期工作和建设,重点抓好玛御谷温泉康体SPA和度假酒店、叠水河国际会议中心、阿曼酒店、红塔酒店等重大项目建设,完善旅游配套服务功能,提高旅游接待能力;加快旅游城市和旅游城镇体系建设,强化城市旅游功能,打造一批特色旅游城镇,重点搞好、等省级旅游小镇的包装提升和规划建设工作;结合自驾车旅游发展的需要,规划建设一批汽车旅馆,抓好旅游车辆、旅游厕所、旅游信息和游客服务中心等旅游配套设施建设,提升旅游配套服务设施档次。

加强旅游服务体系建设,提高服务质量。按照建设国际旅游目的地的目标,加强对食、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的配套建设,不断提升旅游接待服务质量和水平;加强旅游业科技创新,建设数字化旅游目的地信息系统(DMS)、民航计算机预订系统(GRS)、全球预订系统(GDS),发展酒店客房、火车票、长途汽车票电子预订与网上支付;加强旅游人才培养,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为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提高市民文化水平、旅游意识、开放意识和文明程度,加强中小学旅游知识、旅游常识与外语教育,在相关行业开展旅游接待常用英语培训,营造国际旅游目的地的和谐环境;充分发挥旅游行业协会作用,积极推进旅游诚信经营、优质服务,提高旅游业管理水平;进一步强化旅游安全管理,建立健全出入境旅游保险制度,切实维护旅游者的合法权益。

三、推进旅游改革发展的难点

(一)土地问题旅游改革发展面临的最大困难是土地约束太紧,用地指标远远不能满足建设需要。目前,县已与世纪金源、大港旺宝、成都地建置业、红塔集团、北京昭德置业、上海申伸强等国内知名大企业、大集团达成了个旅游重点建设项目协议,项目涉及景区景点、高档酒店、康体运动、房地产开发及旅游产品开发展示等,总投资达亿元左右,项目总用地达.公顷,合.万亩,其中农用地为.公顷,未利用土地.公顷,建设用地.公顷,这些项目建设用地大部分集中在和年。现已落实土地的项目有项,项目投资亿元,其余个项目用地尚需解决。虽然土地资源丰富,但建设用地指标少,目前每年仅有公顷,土地供应缺口大已成为旅游发展面临的最大障碍,能否解决用地问题将直接决定旅游产业发展综合改革试点的成效。

(二)利益协调问题旅游开发必然要占用农民的土地,如何解决失地农民的生计和就业问题,自然就成了旅游业能否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在旅游业发展中经过努力形成产业兴、百姓兴、财政兴,产业强、百姓富、财力足的多赢格局。

(三)资金问题发展旅游业对资金的需求很大,尤其是旅游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景区景点建设、城市建设、旅游市场开发等受资金不足制约的问题比较突出。推进旅游改革发展,要积极探索旅游业发展投融资体制改革,强化资金保障。

(四)管理体制问题。在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条件下围绕有利于加快旅游发展、方便办事、市场主体原则,管理权、审批权省要下放到市县。管理体制等可结合试点工作探索。四、推进旅游改革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建立省市县三级组织保障机制推进旅游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试点工作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开创性强、涉及面广,必须加强领导,建立健全组织保障机制,理顺旅游发展管理体系,统筹协调、合力推进,保障试点工作的顺利实施。为此,省、市、县应成立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现市已成立),设立办事机构,建立联席会议和重大事项会商协调制度,统筹推进试点工作;作为实施主体的县政府,在目前已成立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的基础上,要认真借鉴、等地经验,按照“大旅游”的旅游管理委员会模式,由县长牵头,建立“县旅游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管理委员会”,适当集权,统筹全县旅游业发展全局。

(二)推动旅游管理体制改革与旅游经营方式创新新时期旅游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应使旅游业更为适应社会发展和综合发展的全局目标。旅游管理要形成社会治理的机制,要更为关注更深层次的结构问题,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旅游管理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建立目标管理制度,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建立纳入更多利益相关者的旅游管理改革协商制度,逐步取消对大型旅游企业的政策倾斜,强化政府服务和监管职能,建立更为和谐的市场化旅游管理体系。随着旅游业的区域竞争正逐步向能力竞争、制度竞争演变,市县旅游行政主管部门要把自身职能逐步从政策制定、周期调控、设施建设、投资引导、市场推广和环境营造重点转移到对外推介旅游产品、对内营造和谐环境和服务旅游企业上来。要针对我市旅游业经营现代信息技术利用滞后的现状,把网络营销、电子商务的运用放到应有的位置予以重视,推动旅游经营方式的创新,促进旅游业更好更快发展。

上一篇: 质检报告 下一篇: 子宫肌瘤手术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