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发展现状汇总十篇

时间:2023-06-02 15:13:47

信息化发展现状

信息化发展现状篇(1)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

“科教兴国”是保证我国能够长期、稳定、高速发展的战略国策,教育信息化是达成该战略国策的重要手段。高校信息化是指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高等院校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来构建数字化校园,从而提高管理效率、强化教学质量、促进科学研究、提升服务水平。随着关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的颁布和实施,国家对教育的发展非常重视。2010年5月21日,由北京理工大学主办,北京华成时代科技有限公司和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联合承办的“2010高校信息化建设研讨会”,其目的是探讨中国高等院校信息化发展趋势和教育行业信息化建设的理念与前沿技术。为此,我们要制定高校有关信息化建设发展目标,利用信息化加快教育事业的发展。而对加快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我们要对当前高校信息化的发展现状以及发展趋势做深入研究。

一、当前高校信息化建设中的问题

(一)全校信息化建设不统一。当前高校内,许多二级部门各自为政的现象比较多,各系统间缺乏统一的接口和标准。全校的信息化建设得不到统一的规划,各部门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各自为战。由于原系统所采用的开发软件不一致、数据标准不统一,因此在全校范围内人为地形成了一个个的信息孤岛,不但导致了校内大量的低水平重复建设,资金浪费严重,还给学校的管理、教学、科研等带来了极大的麻烦。同时,由于各应用系统缺乏统一规划下的应用访问接口,对于不同的应用系统,用户需要在不同位置逐个进入访问,可能需要不同的密码,甚至是需要不同的身份标识。各应用系统之间无法直接访问相互间的数据和功能,经常需要人为的处理,如数据交换。面对繁多的应用系统,用户难以寻觅所需,人性化程度低。

(二)重视硬件设备购置,轻视应用软件投入。各校在信息化建设上目光短浅,功利氛围较厚,对不能在短时间见成效的就比较缓慢,如软件。而对短时间内有成效就快,这种硬件投资大、软件投资小的信息化建设表现非常明显。其实,软件业的发展关系到一个国家的政治和未来,软件产业将成为21世纪拥有最大产业规模和最具广阔前景的新兴产业之一。因此,在高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要充分权衡利弊。不少高校开始搞信息化时都是铺路、建网、购买机器,对于应用关注较少。一旦硬件环境建好后,发现没有软件的支持硬件环境很难发挥作用,然后才开始着手软件的建设。而软件的建设与应用是需要时间的,等软件真正应用起来后,发现硬件环境又落伍了。非协调的发展制约了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水平,并且带来了很大的浪费。

(三)缺乏有效的信息资源共享。在高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由于缺乏全局统一的系统规划,因原系统采用的软件系统不一致、数据标准不统一等问题,使信息之间难以交换,更难以在更高层次上进行信息的处理,如信息挖掘、决策支持等。由于信息缺乏有效的共享,经常会出现学生部门统计的学生人数和教务部门统计的学生人数、人事部门统计的教职工人数和财务部门统计的人数等有较大的出入,对整个学校应用系统的运行效率和准确性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的严重滞后和互操作性、共享性等方面的问题已成为高校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二、对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主要场所,如何充分、有效地发挥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巨大潜力,对学校实现教育发展的深化改革,提高高校的发展步伐,实现学校管理职能的转变,形成高效的、充满活力的新型管理机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办学效益有重要意义。高校信息化建设大多需要经历需求计划、分析设计、计划实施、系统应用四个过程。应该说这四个过程缺一个都不能说已经成功实现了信息化建设。在不断摸索信息化建设道路和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笔者认为,一个成功的高校信息化建设,应重点坚持以下几项原则:

(一)要有科学的总体规划。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规划应当成为学校教育发展总体规划的一个组成部分,要遵循“统一规划、分期建设、逐步实施”的原则,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决定自己的应用需求及分期目标,确定和实施具有自己特色的信息化建设方案,包括长期规划和近期规划,规划要全校各部门与信息中心通力合作。具体实施时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收集各方面的意见和看法,咨询相关领域的专家,在学校领导的带领下,通过相关部门的沟通,形成统一方案。

(二)要明确信息化建设机构的功能和作用。现在高校一般设有如信息中心、网络中心等,这些部门一般的理解是一个技术部门,主要是提供技术支持,但是在高校,这些部门不仅仅提供技术上的支持,而且要作为综合管理部门,为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发挥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其主要职责除了具体负责学校信息化建设实施外,还必须具有管理与协调职能。高校成功实施信息化,信息中心人员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信息中心人员不仅要熟悉企业的业务流程、组织模式,还要了解IT技术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扮演着中间人的角色,是学校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实施者之一,并承担对外技术联络的任务,知道如何让实施人员理解用户的意思。信息中心人员可以尽快使项目设计和实施人员进入角色,也能将项目设计和实施人员想表达的意思转换成容易被用户理解的语言与他们沟通。

(三)要注重对信息化人才的培养,确保系统稳定运行。教育培养的对象是学校全体人员,上到学校领导,下到每个教师、学生,而且特别强调学校各级领导的参与。在高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全体人员所具有的信息素养决定了信息技术应用的成效,决定了教育教学信息化的程度。因此,做好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培训工作,提高广大师生和工作人员运用信息技术的水平和意识,已成为当前高校信息化建设中一项不可忽视的基础性工作。这里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培训和培养工作:一是要提升教职人员信息化素养。学校应根据岗位和职能的不同,安排教职人员通过相关理论学习和技术培训,形成一批素质过硬的信息化教师队伍、信息化管理队伍、信息化技术维护队伍和信息化理论研究队伍;二是加紧对在校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和学生信息技能的训练。

(四)要走最适合自己特色的信息化建设道路和建设模式。高校在实施信息化过程中既不能照搬国外的模式和兄弟院校的模式,也不能照搬学校自己原有的模式。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高校信息化发展现状,创造性地提出一些探索方案,使高校信息化建设具有自己的特色。过分强调现状,会走向保守,故步自封,不能充分利用先进信息技术带来的可利用资源;过分强调先进技术又会脱离实际,在现实中难以驾驭。由于高校的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复杂工程,单靠学校自己的技术力量很难成功地实现信息化建设,并很可能半途而废,从而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资金。目前,较为可行的一种建设模式是与有丰富经验和技术实力的软件开发公司合作开发建设,实现一种互利互惠的、共赢的开发建设方式。

三、结束语

高等院校信息化是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和跨越式发展的关键因素。随着高校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发展,高校必须立足于本校实际,认真分析制约信息化发展的障碍因素,转变思想观念,迅速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切实制定好本校的信息化发展规划,挖掘先进的管理理念,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去整合高校间现有的教学、科研、管理、生活、服务等有关资源,以实现统一的用户管理、资源管理,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充分利用,实现校务管理的优化、协调,从而创造新的教学和科研模式。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按照科学的发展规划,采取合理的手段,坚决突破制约高校信息化进一步发展的教育信息资源建设严重滞后的瓶颈,为高校信息化的健康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作者单位:九江学院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周增国,李春兰,庞有军.高校信息化建设现状分析和建设原则.办公自动化(综合月刊),2008.4.

[2]徐笑宇,黄磊.虚拟化技术在高校信息化建设中的探讨.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4.

信息化发展现状篇(2)

中图分类号:R197.324

医院信息化管理系统就是利用现代化的网络通讯设备及相关的配套软件为医院各部门提供对患者诊断、治疗信息与行政管理信息的收集、存储、处理、提取、交换等能力,同时实现用户管理保障医院各项工作的全面展开,促进医院可持续发展的综合信息处理系统。

伴随着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新的医改规划将医疗卫生信息化作为医疗改革的有效方式之一,国务院、卫生计生委、发改委等部委相继出台了《加快推进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基于电子病历的医院信息平台建设技术解决方案》、《电子病历系统应用水平分级评价方法及标准》、《卫生行业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的政策、标准来推动医院信息化的发展,最终目标是实现与区域卫生平台、居民健康档案的融合。

1 当前国内三级医院信息化的几个特点

1.1 信息化应用差异大

我国医疗卫生信息化发展正在处于一个加速发展的时期。根据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2013年对全国3765所医院信息化现状调查资料,以费用和管理为中心的全院网络化系统应用已经超过了87%。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三个:发展程度地域化差异较大;缺乏统一的HIS建设规范和技术标准;HIS系统模型构建和整合存在技术障碍,应用系统彼此独立和封闭。

1.2 在应用系统上,重疾病管理,轻视其他方面

在中国医院协会信息管理专业委员会2012~2013年度对全国29个行政区划的三级医院调查中显示,最受医院重视的是电子病历系统(EMR),比例为85.71%;临床信息系统(CIS)、数字化影像存储交换系统(PACS)、计算机化的医嘱录入(CPOE)、医院业务管理系统(HMIS)分列被选择项的第二到五位,比例分别为76.28%、61.19%、51.48%、50.94%。详细数据见图1,由图表可见,当前三级医院的信息化基本上处于只重视当前最急需的疾病管理应用方面,其他的像资源管理、知识管理等方面信息化程度不高的现状。

图1 2012-2013年度中国三级医院应用系统受重视程度对比

1.3 围绕应用构建的IT系统

目前大多数医院IT系统都是围绕应用构建的,一个业务系统通常要配置一套独立的硬件、软件,因此形成了大量信息孤岛,为PACS、RIS和HIS等业务系统提供支撑是医院信息化工作的核心。

2 当前的医院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当前医院信息化基本上都是以医院为单位进行的,不利于区域卫生平台、居民健康档案的建立;医院缺乏跨专业的计算机和医疗人才;医院应用众多,需求复杂,医院信息化正处于高速发展中,不合理的规划容易引起各种问题。

3 医院信息化发展趋势及实现

基于以上的当前医院的信息化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结合当前最新的国家政策指导文件,现对我国医院信息化的发展趋势作出如下分析:

3.1 利用网络、微平台发展的健康管理

目前的医院信息化系统中主要是基于传统的C/S、B/S模式,医院信息化系统是以医院内部人员作为主要使用对象以疾病管理为主的医院内部信息处理系统。以后的医院信息化发展方向应该向着全民参与的,以健康管理为主的综合化、通用化信息处理平台。普通民众可以通过传统浏览器、微信,易信等多种途径参与自己的疾病诊治、健康状况监控,同时也可以通过这些途径完成预约诊疗、一卡通、跨区域结算等。

未来医院的发展方向应该是以健康管理为中心。健康管理的概念是指一种对个人或人群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管理,建立以个人健康档案为核心的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的过程。患者个人健康档案不仅仅在某一医院使用,还能通过网络在其他任何地方查看,如可以利用现在发展的微平台达到个人健康档案远程查看的目的。

3.2 从医院信息化走向区域卫生信息化

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完善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化系统的建设,突破以往的医院信息化过程中各个医院各自为政形成信息孤岛的弊端,使其与在社区建立的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为核心的社区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系统实行有效对接。同时不同机构的诊断和治疗也可以通过统一的平台查看,这样可以提高疾病医治的效率和准确度,并节省费用。着力与各级医疗机构建立远程数据通道,将不同医疗机构,不同医疗机构的所有医生,为一个患者提供全生命周期健康与疾病的所有相关服务。从而实现医疗卫生信息化从医院信息化走向区域卫生信息化的过度。

3.3 一体化和集成化

以后医院信息化的建设重点逐渐转移到电子病例的建立和普及上,而构建电子病例系统的前提是实现RIS、PACS及HIS等系统的无缝连接和信息共享,同时实现一体化的访问和控制,IT基础架构的整合是关键,同时也是实现数据管理和利用的基础。可以采用先建立一个整合的基础架构平台,然后在其上建立一个统一的医院信息集成平台,实现各应用系统的互联互通,最终实现统一、集成的资源管理的发展路径。

3.4 业务平台虚拟化

虚拟化、云是未来的趋势。如果医院所有设备(包括核心交换机、服务器、存储等)都进行虚拟化,医院机房耗电量、机房空间、维护成本等均会大幅度降低,而系统整体稳定性却会大幅提升。同时区域卫生信息化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还要依赖云计算技术,医院信息系统大数据的深入挖掘和分析可以对医学科研产生重大影响。

4 结束语

以上是我们从事医院信息化工作中获得的一些经验及设想,我们一直关注我国医院信息化的进程和发展,并研究和分析了国内医院信息化的现状,希望我们的文章能抛砖引玉,启发人们进一步做好医院的信息化工作。

参考文献:

[1]沈韬,计虹.2012-2013年度中国医院信息化状况调查报告[R],2013.

[2]饶克勤.医院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及发展方向探讨[R].

信息化发展现状篇(3)

中图分类号:TN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3872(2016)03-0067-02

电子技术项目在我国的经济建设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是一个崭新的项目,电子通信技术项目在生活的各个方面留下了它的足迹,体现了它的价值。它的重要性以及巨大作用正预示着它在未来所面对的挑战,因为生产已经被它嵌入在很多细节中,不管是航天工程,还是精密仪器,都发挥着不可代替的作用。它是我们国家科技实力提高的必要条件,所以我们应该把它作为重中之重加以发展。

1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技术的发展现状

根据经验的总结,虽然在这几年的发展中,我们的这项技术早获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其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种种问题,总体来说有以下两个方面。

1.1电子信息产业市场较为混乱

据调查得出,现在市场上有很多人使用的计算机软件大都是盗版产品,很多人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侵犯了企业的知识产权。所以这也是我国发展速度缓慢的原因之一[1]。我国的这项技术在国际市场上缺乏强有力的竞争力,也是阻碍这项技术在我国发展因素之一,相比较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起步较晚。在我国的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还存在人们对电子信息技术的认识有欠缺的问题,很多人没有想到电子信息市场对产品的要求是怎么样的。以上这些因素都是造成我国信息产业市场多元化不强、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技术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

1.2缺乏创新意识

电子信息产业是新的技术项目,所以我国大多数产品也都是从国外进口的,所以属于本土的东西不多,我们只有在学习并且掌握之后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才能生出自己的东西,也只有这样,我们的电子信息的发展才能跟得上国外,甚至是超越国外。但是由于我国还没有一个完整独立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创新机制和框架来促进它的发展,所以我们前面的路仍然是艰巨的。

2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技术的完善途径

针对我国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技术发展当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我国应该重视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技术的发展,完善发展体制机制,促进子信息工程现代化技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1优化企业发展环境

首先,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离不开企业,在好的企业发展环境下,其产业才能有更好的空间快速成长。所以,一是需要国家政策的扶持,即相关政府部门能在这方面加大投资力度、拓宽融资空间和其分支渠道,建立电子信息工程建设基金会奖励那些为电子信息产业建设有卓越贡献的人,鼓励产业创新,用好的政策去引导其发展[2];二是抓住企业的优点推动其发展,够建立和完善信息技术创新理念,加宽相关产品的服务的力度,营造一个良好的研发环境,加大力度对核心技术研发。

2.2培养现代化技术专业人才

通过经验得出:人才的培养是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技术发展的基础,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电子信息技术人才,有了更好的人才电子信息工程才能更好、更快、更稳地发展。因此,一是要加强人才的培养,对让更多的人才去国外学习和交流,不断开拓员工视野,实现以知识武装企业;二要注重加强各地高校相关专业的建设,高校是人才的基地,只有在高校创建更好的空间才能更好的培养人才。学校多联合相关人员进行学术交流,在课程的培养方便面加强创新,多给高校一些研发的机会,让企业人才与项目研发实现零距离接触,提高人才专业性[3];三要加强人才激励机制,实现在人才综合评价中推进人才奖惩。

2.3加强政策扶持力度

政府是方向的掌控者,只有政府的政策到位了,才能给电子信息工程发展带来更好的环境。政府应该发现该产业在国民经济和国家科技实力中的作用,应当多多扶持电子信息技术的建设,加大对电子信息工程产业的投资力度,合理利用技术经验,加强对技术知识的保护力度。党的“十六大”曾明确指出:“优先发展信息产业,在经济和社会领域中提高信息技术应用率。”在这句话里面,应当明白电子信息技术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制约着我国科技、经济的持续发展。

3结束语

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在我国是相当缓慢的,但是它在我国的地位的作用又是有目共睹,所以我们应当鼓足干劲,力争上游的去掌握社会各个多方面的力量去发展。政府方面需要加强对电子信息工程的重视,以至于能够推动其发展,以及实现技术的革新与建设,完成信息技术成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使命。

参考文献:

[1]康海娥.浅电信工程发展状保措施[J].中科技(旬刊),2015,(12):87.

信息化发展现状篇(4)

信息化建设是顺应国家市场经济形势、强化医院内部管理能力、促进医院整体改革发展等方面的一种重要的方式。而近年来互联网络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也为我国医院的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本文将就医院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内容进行分体探讨,结合现阶段医院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其中的不足,从政府及相关部门和医院这两个层面出发,提出了医院未来信息化建设发展的主要策略与方式。

一、医院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在互联网络与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信息化管理已然成了市场发展的主流趋势,而作为在市场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的医院,其也应顺应这一潮流趋势实现院内的信息化建设以为工作效率及质量的提高提供有利的条件。从现实的层面来看,医院的信息化建设应当包含以下的两方面内容,首先,信息的获取。这一建设的主要内容是在日常的工作管理中利用互联网络对医院所需的信息进行搜集与整理,并通过有效的处理对其中有用的信息进行传递;其次,信息的共享。这一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内容是利用互联网络建立医院的信息共享平台。一方面是要在医院内部进行患者信息的共享,保证各医疗工作之间能做到有效的衔接,另一方面则是要在公众平台进行医护人员信息及相关医疗知识的共享,以此来提高医院的服务质量。

二、医院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就目前我国各医院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现状来看,其中普遍存在以下的几点问题:首先,医院的信息化建设缺乏统一的规范标准。这主要是因为医院信息化建设所采用的系统多为单一系统,这就造成了医院信息化使用的单一性,而使得医院在信息化建设方面不能实现标准的规范统一;其次,由于技术型人才的缺失导致医院信息化建设的管理无法得到规范。就目前我国医院来看,其信息化建设的人员都是网络信息工程的技术人员,这类人员尽管在信息建设方面具备较高的能力,但往往对医药等内容却知之甚少,而医院对医药知识熟知的人才自身的信息技术水平又不足以支撑信息化建设,这也就导致医院的信息化建设管理无法得到规范;最后,资金投入的不充足。我国有多数医院仍未认识到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而导致在医院的信息化建设中无法充足的投入建设资金。这主要是因为这部分医院仍认为医院应当以提高自身的医疗水平为主,因此,在资金的投入中更多的是用于购入医疗设备,或者是对医护人员的医疗水平培训提升等。

三、医院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对策

(一)基于政府层面给予医院的信息化建设充分的政策支持

就现阶段来看,我国政府及相关部门在医院信息化建设的支撑还存在一定的限制。因此,为了切实有效的推动医院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就要求我国政府部门能针对医院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制定相应的政策作为支撑,以此来对于医院的信息化建设进行规范,并做好日常建设管理中的宏观调控。除此之外,在相应政策支持的基础上,政府相关部门也应针对医院的信息化建设进行有效的统筹与规划,以此来加大医院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规范性。同时,政府部门还应充分发挥卫生部所具备的监督功能以充分的对医院的信息化建设进行监督,并将信息化建设的优化与完善充分纳入到医疗事业未来的发展规划中,进而更加有效的促进医院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二)基于医院层面的信息化建设发展对策

基于医院层面其信息化发展建设应针对医院现阶段在信息化建设发展方面的现状而制定有针对性的策略方针:1、制定统一的信息化建设规范标准。针对现阶段医院在信息化建设方面信息系统质量层次不一的现状,往往要求医院能以提高信息化建设的质量和效率等为目标,来对信息化建设的标准进行统一的规范。这往往也就要求医院能以国家政府及相关部门在医院信息化建设方面制定的相关政策方针与依据,来对自身信息化建设的标准进行统一的规范,对信息化建设的技术要求制定统一标准,进而使医院的信息化建设根据针对性与规范性,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医院信息化建设的优化来实现对医院医疗质量和服务的提升。2、加强院内综合性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建设。近年来,信息化建设已然成了市场的必然趋势,但医院信息化建设综合性技术型人才的缺失也导致的其信息化建设的不完善。这对这一现状,就要求我国的医院在信息化建设发展中能强化院内综合性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建设,针对网络信息工程技术人员在医疗知识等方面缺失的问题对其进行更加有针对性的培养,进而保证医院的信息建设人员在具备专业的信息建设技能的同时,也具备充足的医疗知识等来对医院的信息化建设加以完善。3、加大医院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投入。就医院的运营是指来看,其往往也以实现其经济效益为目的,这也是为什么医院会用更多的资金来进行医疗设备的购入或医护人员的培训的原因。然而,从实际的情况来看,信息化建设尽管在表面上无法为医院创造经济效益,但其实质上却能给医院带来隐性的回报,这主要是因为通过信息化建设的完善能有效提高医院的服务质量与效率。因此,针对信息化建设医院也应给予其充足的建设资金,以促进医院的信息化建设得到更加有效的发展,以实现医院信息化建设的完善。

四、结语

综上所述,对信息化建设进行发展优化已然成了我国医院日常管理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而这也就要求我国的政府及相关部门和医院能给予院内的信息化建设足够的重视,一方面,要求政府及相关部门能给予医院的信息化建设充足的政策鼓励,以为其建设发展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撑;另一方面,要求医院能对其建设的标准进行统一规范,通过综合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及建设资金的充足投入来切实推动医院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参考文献:

信息化发展现状篇(5)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6.02.120

教育信息化是当代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2010年我国颁布实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我国在基础教育建设中要加快教育信息化的建设步伐,不断加大对基础教育设施的建设,把统筹兼顾发展基础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发展战略。

1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2006年我国颁布了《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2006-2020年)》,在这份文件中明确指出,当前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发展阶段主要的目标和任务是“不断加大基础教育设施建设、整合教育信息资源和培养后备人才,提高教育系统的信息应用水平”。

1.1当前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现状

目前我国在基础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非常大的进步,以我区近年来的信息化投入来说,我区以政府投入为主,并多渠道筹措经费,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分段指导、保证质量、讲究实效、发挥效益"的指导方针,积极、稳妥地推动全区教育信息化工作稳健、有序的发展。学校的信息技术装备经过一段时期的不断投入,整体水平有了显著的提升,特别是在一些的硬件设施设备上基本能够满足基础教育教学的需要。

1.2当前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从我国在基础教育信息化区域发展情况来看,基础教育基本上是在稳步向前推进,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也明显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首先,区域发展不平衡现象比较突出,例如发达地区在基础教育投入资源比欠发达地区比例明显有很大差距,有时,就在同一地区城市与农村、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或者中心校与一般校的基础教育资源投入上也有很大的差异。其次,在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建设过程中有很大一部分的资源存在重叠浪费现象。在有些财政支持的信息化建设上。其三,教育信息化的硬件投入多,软件投入少,大大影响了信息化设备应用效果。现在许多地方硬件投入基本能得到重视保障,但教师培训,管理服务常常跟不上。

2提高教育信息化的效能,当前促进区域信息化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2.1统筹兼顾各项基础教育发展规划,保证基础教育设施建设有序推进

在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必须统筹兼顾各项基础教育发展规划,保证能够协调东西部发展差异、城乡发展差异、校际发展差异等带来的不利影响。为此,我区专门成立了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全区教育信息化项目建设,统筹全区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合理规划各级各类教育的信息化资源,避免低水平重复浪费。

2.2加强信息化与课程教学的连接,深入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

教育信息化的最终目标是运用,而运用就需要软硬件平台的双重支持。许多地方舍得在硬件上投入建设,没意识到课程资源的平台建设一样重要。当前制约教育信息化深入推进的已经不是硬件和技术,而是课程理念不到位和课程资源的匮乏。近来流行的微课,对提高一线教学的效率,实现教育学科内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有很重大的帮助。在这过程中,各校应整合学科教学教研资源,各地区也应为一线教师创造课程资源交流平台,这样才能将课程教学、学科教研的资源在更大的平台进行衔接整合,发挥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生命力。

2.3紧密联系基层,做好服务管理,加强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应用率

信息化的成败在于终端体验,而教育信息化的最终使用者是一线教职员工,受益者是广大师生,因此在区域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既要做好顶层设计,同时又要着重设计良好的终端用户体验,易学、易用、方便快捷才是设计上要追求的目标。这就要求在信息化建设中应结合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计划,多倾听采纳基层一线教师的看法建议,增强实用性、方便性,尽量避免由于设计上的疏忽导致整个设备的可操作性不强而影响设备的使用效率。其次,建立起信息化的运行制度,做好管理服务。

2.4加大对教师信息化能力的培训力度,建立信息化教学教研激励机制

教育信息化的使用主体是一线教职员工,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培训的推广,广大教师的信息化水平有了长足的发展进步。但信息化技术恐怕是人类有史以来发展最快的一项技术,技术在日新月异的发展,作为一线教职员工以往只要掌握基本的Windows操作和Word、PPT等简单应用,后来又要学Flash、Auth-roware等多媒体动画课件,再到如今的微课制作。技术发展又引导着课程教学理念的变革,有鉴于此,加强教师的信息化能力培训,是一项长期且不断与时俱进的任务。

3结束语

回顾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路程,通过不断的努力建设,积极探索出适合国情的基础教育发展道路,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促进了国家整体基础教育的健康稳定发展。基础教育信息化是保障教育现代化的先导,本文通过对当前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区域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分析,总结我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实际经验,提出了一些保障基础教育的相关策略,希望能够对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一点添砖加瓦的作用。

参考文献:

信息化发展现状篇(6)

引言

经济的高速发展推动了我国现代化办公体制的进步与发展,依托网络的迅速普及、计算机的普遍运用等条件,会计信息化也随之快速发展,但我国信息化办公体制引入中国时间较短,目前正处于交汇磨合时期,在其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局限性及其不足,而这些局限性及不足的存在,在限制信息化体制作用的全面发挥时,也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或多或少的消极作用,从长远来看,更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平稳发展。下面,笔者从我国会计信息化发展现状入手,着重分析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诸多不足。

一、我国会计信息化发展现状分析

会计信息化是我国企业针对从事会计专业人员,应时展要求,而为其量身定做的工作模式,会计信息化以计算机、互联网的发展为依托,旨在与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相呼应,促进我国会计管理像专业化、规范化转变,近几年来,会计信息化发展势头良好,但也不可避免的在发展过程中暴漏出其不足之处。

(一)会计化人才的信息化程度较低,素质亟待提高

在当前中国,我国培育的人才与企业的发展实际上无法完全适应,无论是在能力还是职业道德素质方面都与企业的发展要求具有一定差距。而且,以往会计人员的录用门槛很低,所录选人员,大多文化素质较低、眼界狭窄,受制于其自身文化素质的影响,在日常工作中难免会力不从心。专业素质不达标的会计人员,无法适应会计化提出的更高层次要求,在日常工作中无法得心应手的处理应付,从而降低了工作效率,影响公司的正常运转。

(二)会计化体制不成熟,缺乏系统理论支持

由于我国目前正处于信息化办公的探索时期,缺乏对会计信息化的深入探讨研究,没有对该体制进行全面分析,没有形成完备的理论体系,进而无法对具体的实践活动进行相关指导,会计化体制的不完备,难免在工作中容易造成工作漏洞,从而损害公司的经济利益。

(三)内部机制缺乏监控,弄虚作假现象频繁

会计信息化的应用,在有效提高企业效率的同时,也带来了相关的隐患,在先前阶段的会计工作中,纸质材料对账目的整合统计,可以有效防止账目作假,杜绝非法修改,从而为账目准确、明晰提供了条件,但信息化在会计行业的引用,账目等材料在电脑中的存档,极易受到更改和替换,这就为不法分子提供了制作假账目获取不义之财的途径;另一方面,会计化初级阶段,需要各种盖章手续,而不同的印章分别被不同的工作人员掌握,这就有效预防了私自盖印章导致的严重后果,而会计信息化改变了企业的授权模式,口令授权模式很容易获取财务掌控权限,不良后果显而易见。

二、我国会计化发展策略探讨

虽然,我国会计化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多不足之处,但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现代化管理体制的引用,显然是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进步应运而生,但受制于社会现实、基本国情等因素,在会计信息化引进后的实践中产生的诸多问题亟待解决,但这并不是无法解决的,只有充分意识到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才会更好的有侧重的提出相应解决措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不利因素对会计信息化体制发展的限制。

(一)提高录用门槛,增强技能培训

人才对于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如果企业对会计人员的录用门槛太低,将会录用一些专业素质较低的人从事本行业的工作,那势必会对这个部门、这个企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安全隐患。因此,企业有必要适度提高人才录用门槛,提高所录用会计人员的质量。在确定录用人员之后,要定期加强对录用人员的培训,定期考察录用人员的表现,对其在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及时督促加以改正,提高其职业道德素质。

(二)提高自身技能,增强责任意识

这一点着重强调会计人员要提高自身修养,要增强自身专业素质,提高对自己的要求,保持一颗不断上进、积极进取的心,增强法律道德意识,用法律法规严格约束自身行为,杜绝违法乱纪行为的产生。提高自身修养,加强道德文化修养,不仅是为了更好的适应信息化时代下提出的更高要求,也是为了勇敢担负自身责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更好的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自身力量。

(三)完善制度建设,健全会计化体制

企业要加快办公软件的研发,增强财务软件的规范性和透明化,国家要配合企业发展需求,制定相关立法更好的促进企业的发展,通过相关法律制约限制员工的不法行为,同时,要完善财务软件的应用,以随意更改信息这个常见问题为例,要健全文件修改检查机制,一旦有过修改痕迹就可以被检测出来,这就一定程度上杜绝了随意修改文件信息现象的发生,增强了对员工的约束力。

结语

会计信息化在现代企业内部的引用,不仅有利于企业内部体制的改革,更有利于我国经济的长远发展,但要重视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诸多不利影响,寻求问题的产生根源,着重解决其存在的诸多不足,并试图将该体制予以完善。笔者以对会计信息化的社会调研为基础,在多年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对会计信息化体制的发展现状着手,并提出相关解决措施,希望被相关人员本着负责任的态度合理的吸收、采纳,逐步完善我国会计信息化管理体制,更好的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信息化发展现状篇(7)

1前言

桥梁管养信息化,是通过搭建桥梁信息数据库,对桥梁的定期检查结构及技术状况评定等级进行整理,再结合桥梁规模,定制针对性的养护维修计划,最终实现对维护资金和人员进行合理配置。

2桥梁管养信息技术发展现状

国外桥梁管理系统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从最开始的简单存储既有桥梁的信息到具备制定维护策略、提供辅助决策的专家系统阶段。1968年,美国联邦公路总局研究开发了世界上第一个桥梁管理系统“国家桥梁档案库(NBI)”,之后世界各国也都相续进行了这一方面的开发研究工作。例如荷兰DISK系统、芬兰的DANBRO系统等。我国桥梁养护管理系统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已经发展了三十多年,各桥梁管理单位结合自身管养桥梁的特点,定制开发了多个桥梁管理系统软件。近些年,随着互联网技术发展,桥梁管理系统软件已经实现由C/S架构(客户端/服务器)向B/S架构(浏览器/服务器)的转变。同时,随着智能移动终端的广泛使用,系统还实现了移动终端应用功能(APP),桥梁养护人员能够通过平板电脑或智能手机实现桥梁病害录入和信息查询,使得系统变得更加灵活便捷;另一方面,随着BIM技术的发展,一些桥梁管理单位开始依托BIM技术建立了建管养一体化的桥梁管理系统,通过BIM技术,实现了将各管理方集成在一个连贯有序的数据组织中,加强项目参与者之间的沟通以及信息传递,使管理平台变得更加简捷有效。然而我国桥梁管养信息化仍处于较低水平,在标准化检评管理、关键部位及构件4D可视化展示、养护方案比选与辅助决策、结构风险预测与安全性能评估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信息化、智能化的程度较低,以人为经验判断为主。同时,BIM技术在我国桥梁领域的应用刚刚起步,现有的应用以设计、施工为主,还未形成统一的标准体系建立桥梁全寿命周期的信息共享,难以为桥梁的科学养护决策提供依据[1]。

3桥梁管养信息技术发展趋势

3.1移动互联网技术下桥梁信息管理系统呈现新面孔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从20世纪90年代起,桥梁管养逐步实现了文档的信息化,产生第一代桥梁管理系统,形成了现代桥梁管理系统的基本构架。发展至今,桥梁管理系统从初代的简单存储桥梁基本信息,逐步发展为具备桥梁基础数据存储、结构状态评估、性能退化预测、经济效益分析及优化辅助决策等功能的新一代桥梁管理系统。我国的桥梁管理系统研究和工程实践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在借鉴国外经验基础上,结合管理需求,开发了桥梁管理系统,发展呈现三阶段。第一阶段:对既有桥梁的信息进行存储,并对桥梁静态信息进行检索与统计。第二阶段:在存储既有桥梁的静态信息基础上,实现对桥梁检测数据、评定等级、维修历史等动态数据的收集。第三阶段:具备制定维护策略,提供辅助决策的专家系统。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正在改变着桥梁管理系统的运营模式,利用智能移动终端,采用移动无线通信,使其向着依托移动互联网技术的电子化人工巡检系统的方向演进。基于此,桥梁管理将有诸多的提升。如通过设定角色和权限,分工在移动互联网平台上的工作,加快了工作效率;在现场实现对构件的实时定位和监测数据查询;实现服务器与现场数据的共享,有利于快速决策。在未来,还可以通过损伤的图形化录入,实现病害参数智能识别,提高决策的科学水平[2]。

3.2基于“大数据”的桥梁健康监测系统被寄予厚望

材料更新、技术进步驱动桥梁健康监测系统在快速发展。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结构健康检测已广泛应用于大型桥梁,加拿大ConfederationBridge、日本AkashiKaikyoBridge、中国的青马大桥、东海大桥、苏通大桥、润扬长江大桥等,无论从规模还是技术水平上都取得了空前的发展。如今,健康监测系统目前已实现实时动态采集,获取并储存海量数据;但从海量数据中挖掘对桥梁状态评估有用的信息,实现对桥梁的安全监管与有效维护。在经过数据预处理(信号降噪、异常剔除、冗余删除、数据压缩等)后,如何实现数据的深层挖掘是未来真正实现健康监测系统价值的所在。建立基于静态测量数据和动态测量数据的损伤识别方法,确定损伤位置及程度,合理预测结构的剩余寿命;同时,选择合理的预警指标及阈值,建立可靠的预防及养护加固机制,这也是未来桥梁健康监测系统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因此,近年来,基于大数据进行结构的损伤识别和状态评估成为当前SHM研究的核心内容(图1),形成了基于模型和数据驱动的分析方法。前者对理论模型的精度和监测数据的质量有很高的要求,后者研究监测数据本身的变化规律及概率分布以识别结构状态的变化模式。但实现损伤识别的实桥案例仍然少见,主要原因可归纳为传感器性能不足,桥梁尚未出现明显的损伤,仍缺乏识别结构微小损伤的理论与方法等。最新研究显示,基于“大数据”的结构分析通过数据预处理、数据融合、特征提取、模式识别、可视化等来实现,而深度学习、云计算等将可能为SHM大数据研究打开局面。随着桥梁逐步经历由“重建轻养”向“建养并重”乃至“管养为主”的转变,基于健康监测系统、运维期桥梁管养系统中存在的各方信息缺乏整合、养护信息共享闭塞、信息传输方式非常零散、系统之间缺乏数据互用性等问题,未来实现监测、管养的有机结合、监测项目集成化、人机交互、数据共享是发挥该系统意义的重要途径[3]。

3.3基于BIM的建管养一体化平台发展空间巨大

近年来,随着BIM技术的发展,依托BIM技术建立了建管养一体化的桥梁管理系统得到了快速发展。在许多工程领域,已经逐步实现了已有工程结构的“BIM化”。基于工程建设阶段的纵向信息和基于运营期数据的横向信息,将成为基于BIM的桥梁建管养一体化平台的数据基础。可以预见,BIM技术在未来将成为桥梁建管养一体化的技术基础,它将逐渐改变我国已有的设计、施工、管养模式,使得桥梁工程真正进入信息化时代。同时,BIM与VR、AR技术的融合在未来将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4结语

综上所述,在桥梁管养信息化的建设中,桥梁信息管理系统、健康监测系统、建管养一体化平台发挥着巨大作用。但目前数据深层次挖掘不足致使桥梁的安全监管与有效维护并不到位,而在数据信息结构化、标准化的融合、共享过程中又急缺规范文件的指导,导致养护信息共享闭塞、信息传输方式零散、数据交互不便等问题。所以,融合移动互联网、大数据、BIM等新兴信息技术实现建管养一体化将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项海帆.世界桥梁发展中的主要技术创新[J].广西交通科技,2003(5):1-7.

信息化发展现状篇(8)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8-0118-02

0引言

农业机械信息化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为农机产供销及在农业生产当中的相关管理和服务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并提高农机的综合生产力和经营管理效率的相关产业的总称[1]。它包括信息和知识的及时、准确、有效的获取、处理、传播和应用。实现农业生产、管理、农机产品营销信息化,将加速传统农业改造和升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提升云南农业机械信息化水平,能有效提高云南农机综合生产力、农机产品的营销效果、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促进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对云南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有积极作用。

1云南农业信息化现状

1.1 云南网络建设投入情况信息化建设是农机信息化建设的基础,而通信基础设施是信息化建设的前提[2]。云南省农村人口占全省人口的67%,农民脱贫致富至关重要。为提高农村信息化程度,从2004年起,云南省开始实施“村村通电话”工程。截至2010年底,各运营企业累计投入村村通工程专项资金超过15亿元,在农村地区新建基站3196个,覆盖了2775个边远行政村和878个边远自然村,实现了云南所有行政村100%通电话和宽带互联网,自然村92%通电话,60%通互联网,有效改善了农村的通信环境,逐步缩小了城乡数字鸿沟[3]。

1.2 云南农业信息网络现状云南数字乡村(.2010-12-25.

[5]木霖.云南省农业机械化推广志[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7.

信息化发展现状篇(9)

中图分类号:F2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9.016

1 前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推进,全球性的交际交流更加深入和广泛,在这个大环境下,商品物流成为促进全球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平台,商品物流的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经济的发展。由于商品发展种类越来越多,在质量、规格、客户需求等方面都对物流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国外物流行业进入国内市场对国内物流行业发展也造成了一定的竞争影响。

2 物流行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分析

2.1 信息化水平低、差异大

信息化水平是反映当前物流行业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也是物流行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基于信息化的重要价值,国内物流行业对信息化发展已经提高了重视,但是由于资金、技术水平、人力资源等方面的限制,国内物流信息化发展仍然处于较低水平,并且存在物流行业间信息化发展不均衡、差异大的情况。许多物流行业虽然建立了自己的信息系统,但是在功能应用、统一标准等方面水平较低,制约着物流行业的发展。

2.2 商品信息识别技术普及率低

商品信息识别是提高商品信息交流以及促进商品运转的重要技术,目前商品识别技术主要以条码和射频技术为主,虽然这在我国商品识别中应用比较早,但是并没有广泛普及,多数商品在储存、运输等环节都没有很好的应用单元条码技术,这直接导致物流行业信息化应用的效能低下。此外,由于商品信息识别没有建立统一的行业标准,导致物流企业间、企业与消费者间都存在一定程度的信息交流障碍,影响商品信息的有效交流,难以形成共享平台。

2.3 物流信息交换技术水平低

为了提高全球物流效率,提高信息交换成为物流行业的发展需求,但是当前我国行业信息交换技术应用总体水平不高,许多物流企业并没有能力开发数据交换技术,无法与国际互联网互通互用,影响了物流行业全球化发展。此外,物流企业的网络信息应用水平尚处于初级阶段,多数物流企业只是利用互联网开展简单的商品信息采集与交换,无法形成局域性或者大互联网环境下的物流信息交换,影响物流业务深度拓展。

3 物流行业信息化发展趋势分析

物流行业全球化发展离不开网络技术、电子技术,也离不开信息的共享与交流,给予这种发展以来要素,笔者认为物流行业信息化发展将呈现以下趋势。

3.1 物流行业信息网络化、自动化

物流行业的全球化发展突出表现为商品能够在全球国家快速的流动与销售,而物流企业要想获得更多的订单业务,就需要快速获得信息、快速形成物流,这其中物流信息网络化平台就发挥了重要作用,物流企业可以通过互联网快速发现、交流物流信息,并通过互联网接洽订单,促进物流业务开展。因此,物流企业将来的发展将会在条码和射频技术应用方面有所提升。

3.2 物流行业信息标准化、集成化

由于物流行业环节较多,每个环节的物流信息如果衔接不通畅,就容易造成物流滞后,影响物流行业的发展。一方面,通过建立物流信息标准,能够有效保障商品在运输、装卸、储藏、保障、流通等各个环节信息无缝对接,物流企业间也能够快速识别商品的全套物流信息,便于提高物流识别效率,有效促进商品全球化;另一方面,物流信息集成化重点在于整合物流企业各个环节的信息,由于物流企业从接订单到送达订单,中间经历诸多环节,业务处理流程中的各类信息需要在统一的平台上集成化运作,这样有利于提高企业内部物流信息使用效能的提升,为物流企业综合竞争力提高具有重要帮助。

3.3 物流行业信息全球化

物流行业发展的趋势将更加注重全球化,物流行业全球化发展离不开信息的全球化,承接物流业务需要面对全球的消费者,需要获取消费需求信息,跟进物流服务,拓展全球物流信息品牌,以保障物流行业能够不断适应全球经济发展趋势。此外,物流信息全全球化更容易了解物流行业的整体发展趋势,能够从中及时掌握物流行业的各类风险、商机,在规避风险的同时,实现物流行业的安全发展。

4 结语

物流行业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物流行业的全球化发展离不开信息化的支撑。物流行业信息化发展是一种趋势,也是物流行业发展的机遇,物流行业应该对信息化提高重视,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重点倾斜,突破自身障碍,形成信息化系统运作,为企业全球化发展夯实信息基础。

信息化发展现状篇(10)

各种基础设施投资建设是在教育信息化发展初始阶段必然选择,但这并不是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目标和评价指标,如果只是注重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投资,必然导致建设的盲目性与低效率。下面我们从几个方面进行一个分析。

1 我国教育信息化现状

教育信息化历经近20年发展,领导体制初步建立,教育部成立了由部长任组长的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基础设施初具规模,CER-NET可通达全国,卫星网CEBsat覆盖全国,数字校园蓬勃发展;资源建设初显雏形,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高校人文社科文献中心、中国大学数字博物馆等已提供服务共享,中小学教学资源、大学精品课程等也可提供服务;教育应用初见成效,信息化教学手段已为学校普遍采用,网上招生等应用效果显著;标准研制初成体系,“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教育技术分技术委员会”,已制定了40多项教育信息化标准,初步构筑了我国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标准体系。

教育信息化建设是近年来我国教育建设与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在教育信息化进程中随着各方面投入的逐年增加,我们极为重视信息化的功能定位,并从规划建设、师资培训、合理使用等方面考虑,加快资源的开发利用,有效发挥软硬件的功能,为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奠定坚实的基础。

2 教育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教育信息化在面临重大历史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严峻挑战。一是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仍不能满足教育信息化发展需求;二是资源建设仍显不足,共享水平亟待提高;三是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总体不高、应用意识不强,技能较差,与学科建设、提高教育质量缺乏紧密结合;此外,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差异大、不均衡,不同层次教育机构之间、城乡之间、东西部之间数字鸿沟明显存在。更为重要的,在观念理念、体制机制,人才储备等方面都存在严峻挑战,不适应当前发展要求,需要进一步改革。

3 教育信息化发展措施

3.1 加强教育信息平台的建设 教育信息化的基础是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它是由计算机和网络的硬、软件,以及其他外部设备组成的庞大系统,其科技含量高,更新周期短,建设投资大。要设立专门的教育信息资源综合平台,对大学、中学、小学等教育单位现有的教育资源和国家各种工程、计划所形成的信息资源进行整理、分类、加工。

3.2 提高教师信息素质,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关键 推进教育信息化不可或缺的重要任务就是创建一支具有能适应信息时展趋势的,具备信息时代教育教学新型能力要求的师资队伍。使教师充分认识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的深刻意义,领悟到信息教育既是学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标志,信息化是教育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在管理上有其特殊的一面,如在上网的管理上,病毒的防范上都必须有严格的管理,才能确保校园信息使用安全畅通,各顶工作的顺利开展。

4 教育信息化未来发展展望

4.1 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机遇 2010年左右,云计算兴起,这种模式实现了更高程度的集中,它可将分布在世界范围内的计算资源整合为一个虚拟的统一资源,实现按需服务、按量计费,使计算资源的利用可以像用电力和用自来水一样方便。

4.2 树立信息时代的电教观 世界各国普遍关注教育信息化在提高国民素质和增强国家创新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标志性内容,也是信息时代电化教育的发展和延伸,推进教育信息化是当前电教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电教工作者要紧跟时代潮流,防止和扭转那种无所作为,把电化教育与教育信息化割裂,甚至对立起来的观点,积极主动地融入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工作之中。

4.3 教育信息化创造新的学习环境、资源、学习者 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日益成熟,当前“赛博基础设施”迅速发展,已从单纯技术设施之集成化,提升为整合技术、人才、服务等各类资源的巨型知识网格平台和公共知识服务体系;与此同时,网络用户终端日益走向多样化、移动化、人性化、低成本化……此二者结合使网络新时空的学习文化创新迅速向深层次发展。

5 结束语

总之,开展信息化教育的目的是运用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技术手段优化教育内容和过程,推动教学方法、模式和教育方式的变革,以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充分认识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增强紧迫感,不断探索和发现问题,才能真正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强大功能,掌握教育改革的制高点,开创素质教育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王相东.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与前景.中国教育报,2001年9月20日第8版.

[2]裴纯礼.要正确认识现状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大家谈.中国教育报,1999年12月13第1版.

[3]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主办.教育参考资料.2001年第21~22期.

[4]黄荣怀.教育信息化的特征、现状及发展趋势.中国计算机报,2001年8月20日.

[5]谭浩强.高等学校中的计算机基础教育.计算机世界,1995年5月10日.

[6]陈国良.新世纪中国高等教育展望,教育发展研究,2001年第2期.

上一篇: 有趣的数字课件 下一篇: 金融市场的核心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