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市场的核心汇总十篇

时间:2023-06-02 15:13:47

金融市场的核心

金融市场的核心篇(1)

宏观经济形势决定着改革的时机选择。近年来,中国货币市场和几乎所有债券市场上的利率,包括同业拆借、回购、国债、金融债和企业债以及国内外币存款的利率都已经放开。张健华在本书中指出,中国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初步考虑是:确立中央银行公开市场操作目标利率,通过逐步扩大贷款利率下浮幅度和存款利率上浮幅度,寻找中国的均衡利率水平,逐步实现政策利率由存贷款基准利率向中央银行公开市场操作利率转化;通过中央银行目标利率调节市场利率,引导存贷款利率,调节货币信贷总量,理顺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20世纪上半叶,绝大多数国家都实行了不同程度的利率管制。20世纪70年代初以来,随着高通货膨胀和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利率管制的弊端日益突出,通过利率管制调控宏观经济的难度也越来越大。以罗纳德·麦金农和爱德华·肖的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理论为主要依据,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实践在20世纪80年代后成为世界性潮流,美国、日本、英国、法国、德国等发达国家和众多新兴市场国家先后完成了利率市场化改革。

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各国和地区经济金融不断发展和特定历史事件的影响,利率管制的弊端不断显现,各国经济金融运行先后遭遇困境,如美国的“金融脱媒”和“滞胀”、日本的“滞胀”与升值压力、韩国的高通胀和企业危机、中国台湾的高通胀和升值压力、拉美三国的经济危机等。放松利率管制、建立有效的利率传导机制和资金市场化定价机制于是成为各国的必然选择,也是其应对经济结构转型、转变金融资源动员方式的举措。

多数国家和地区的利率市场化进程受到“金融脱媒”或资本国际流动加强的巨大冲击,以利率市场化为代表的金融自由化改变了西方国家的金融分业经营体制,金融行业内部,如大小机构之间、银行及证券机构之间的竞争格局随之发生了深刻变化,各类创新活动更为活跃,这加速了金融全球化的进程,进而也改变了金融风险的传播链条。

利率市场化是一个国家金融市场化过程中的关键一步,这一过程充满荆棘和风险。由于利率市场化,银行系统将面临着更加严重的不确定性,从而影响宏观经济稳定。在法律制度相对薄弱的国家,利率自由化也会带来大量违约的出现。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利率市场化会带来两个结果,即过度投资或者投资不足。

金融风险问题并不停留在银行利差收入减少、竞争加剧等直接表象问题。由于基于金融市场的创新更为激进,各类金融机构更为依赖全球金融市场的各类交易,金融市场全球性、系统性风险问题凸显。各国往往在利率市场化改革之前或者改革进展的过程中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为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制度保障。同时金融风险防范和化解机制的完善、混业监管机制的建立也减轻了利率市场化带来的冲击。

本书还试图通过总结典型国家的经验教训,消除一些存在已久的误解,尤其集中在改革背景、改革时机和改革的阻力动力及改革不良后果上。比如有观点认为西方主要国家已经“天然”存在利率市场化,实际上,多数国家都曾经历过严厉的利率管制时期,由管制到市场化是普遍经历的进程,是经济思想、社会经济体制、资源配置方式不断完善的过程。又比如人们普遍认为利率市场化改革需要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

实际上,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实现利率市场化的时期,也正是内部经济发展乏力,外部出现石油危机等巨大压力的时期,美、英等国在这段时间还出现了“滞胀”。有观点认为银行业特别是大银行将是利率市场化改革阻力的主要来源,实际上,受到创新制约的银行业,面对来自资本市场的挑战,正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主要动力之源。另外,有观点认为改革将提高融资成本,将使部分金融机构特别是中小金融机构破产,而本书认为实际上,融资成本的上升不是改革的后果,而是改革的诱因。只不过利率管制条件下,融资成本的上升体现在非银行体系。

金融市场的核心篇(2)

但是,在已经取得的成绩面前,浦东提升国际金融中心核心功能依然面临诸多不可忽视的挑战。比如,向北看,北京、天津在金融领域的发展一样令人瞩目;向南看,深圳、香港的金融生态环境也颇具亮点,甚至西南边陲的云南昆明也在大力建设泛亚金融服务中心……再看浦东自身,与北京相比,浦东乃至上海作为非决策中心在决策信息获取和决策对策选择上存在明显的劣势;浦东金融中介服务门类也存在门类不健全、服务资信不高的差距;此外,浦东的商务成本,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仍然有不少不尽人意的地方,比如,金融机构林立的陆家嘴区域,缺乏便利化、人性化的道路配套乃至适合白领休闲就餐等设施,正成为新区政府提升服务、改善环境的重点工程……

吴大器表示,浦东提升国际金融中心的核心功能必须在找准切入点、抓好基本点上下功夫,在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中上水平。

金融市场的核心篇(3)

    二、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的资本市场融资特征分析

金融市场的核心篇(4)

一、基础概念框架

(一)产业链、价值链和供应链

产业链是由产业分工形成,分工越细,产业链条就越长,增值环节就越多,技术越进步可以延伸的环节就越多。上游产业的产出或副产品成为下游产业的投入,产业之间的产出和投入之间的关联形成纵向的产业链条,这就是本文给出的定义。因此,产业链是分工形成、技术进步与产业细分的结果。

一个地区要形成产业竞争力,应占据产业链上的相对有利位置或关键节点,在合理的限度范围内适当延伸产业链。一个地区的比较优势综合体现在特色产品,由特色产品形成支柱产业,支柱产业向原材料延伸,向深加工、高附加值的行业延伸,形成有机产业链。重视产业链的形成与延伸,重点发展产业链上的关键节点,发展在产业链上起关键作用,且对产业链的上下游有控制力和较大影响力的环节,或者是产业链上增值能力较强、增值幅度较大的环节。发展产业链,首先要着眼于产业链的形成和拓展,同样也要注重关键节点的发展。

因此,产业链是产业部门依据特定逻辑和时空布局客观形成的一种链条式关联形态,用来分析产业发展的宏观走势。价值链是把企业生产创造价值的过程分解为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增值活动,是用来分析产业链的方法和工具。供应链是指商品传递到消费者前的各种业务活动的连接,侧重从供给角度考察上、下游企业间的关系。所以产业链是客观的,没有供应关系就没有供应链。

(二)产业链金融与供应链金融

产业链金融就是金融支持产业链的形成和延伸。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首先是选准特色产品和支柱产业,其次是支持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链,然后形成复合产业集群。金融支持有机产业链的形成和延伸,要找准并重点支持产业链上的关键节点和产业链延伸中的瓶颈节点,支持关键节点上的骨干企业,使骨干企业融资有保障,其上下游企业资金充足,从而带动金融服务领域和增值链条的延伸。

由上可知,产业链金融与供应链金融是有根本区别的。产业链金融是以核心企业为中心为整条产业链条上的企业提供一切金融服务,而供应链金融以金融机构为中心来看待供应链中的资金融通问题。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统一规范的产业链金融概念,本文认为产业链金融就是以实力强大的企业为核心,用合理的资本运作手段,把产业链企业融资成本最小化、产业竞争能力最大化为目的的企业集群的资金融资活动。

(三)产业链金融的涵义

产业链金融不仅为核心企业的各种资金需求提供融资,还为核心企业的上下游企业提供融资服务。产业链金融通常具有几个明显的特征:一是产业链金融围绕核心企业把原料采购、产品生产和产品销售连成一体,把上游的供应商、制造商与下游的分销商、零售商与最终消费者有机连成一片,给整条产业链条上的企业提供资金融通。二是突破了传统的融资风险承担模式。该模式将单个企业独立承担风险的模式,优化为产业链整条企业共同分担风险,可以有效分散系统性风险。三是促进整个产业链共同发展。通过核心企业的信用对上下游企业进行融资,可以有效解决产业链企业的资金需求问题,提供生产效率和推动整条产业链企业共同发展。

从产业链金融角度看,产业链金融的最终目标是通过金融服务达到“产业链延伸,价值链提升,供应链优化”的目的。同时,产业链内包含着“物流、资金流与信息流”,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简单概括为:物流按照供应关系正向流动;资金流按照供应关系逆向流动;信息流在供应关系中双向流动。

因此,本文把产业链金融的涵义总结为:产业链金融是指金融机构为产业链条上的所有企业提供与生产、销售相关的一揽子金融服务的安排,为产业链各个关键环节、各个节点企业提供金融服务,以此促进整条产业链健康发展的融资模式。

二、产业链金融模型

(一)模型概述

根据基础概念,产业链金融一般包括融资对象、参与者和杠杆率,融资对象主要是固定资产、营运资金,参与者是核心企业、上下游企业和金融中介机构,杠杆的融资维度是融资期限、融资成本、融资规模。在产业链金融中,得益于产业链金融的内部信息,产业链内部的投资收益率相对比外部投资风险低,因此,产业链金融存在内部(知情者)与外部(局外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这些信息不能传达到外部或者与外部的沟通成本较高。

模型主要包括两大参与者,产业链内部和(外部)金融市场,金融市场提供给产业链核心企业和上下游企业的利率不同,因为它们的风险状况不同。在产业链中,投资一个项目可以选择两家公司之一进行投资,也可以通过金融市场融资。在投资时必须考虑相关的融资机构、能够获取的融资率和参与者之间的信息可得情况。

假设有一个借贷公司B(上下游企业)投资一个项目P,具有充分的项目信息,清楚项目将来的发展情况和回报率rproject,而且假设公司B自己没有资金,只有完全从外来投资者K(金融市场)或产业链内部A(核心企业)融资。

该产业链金融模型中存在着道德风险,因为外部投资者与产业链内部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产业链内部企业A拥有投资该项目的信息(至少部分)关于项目P的将来信息。因此A(核心企业)可以计算出项目的成功概率p(0

为项目P融资的参与者之间的关系大致可以概括为:对于项目P,A比K拥有更多的信息,但少于B拥有的信息,或者说,对于项目P,K是产业链的局外人,B是内部人,A是部分内部人。

基本的模型仅是单期静态融资模型,时间从t0到t1,项目收益是确定的,所有的债务需要还清。这里还需要研究,在决定投资时,在什么条件下产业链金融融资会发生,即B投资项目P时不会向金融市场K融资,而是向核心企业A进行融资。同时,还需要解决在什么样的投资回报率下核心企业A愿意为产业链金融进行融资。

(二)无信息成本的单期静态模型

三、产业链金融的扩展模型

图1所述的产业链金融简要模型表明,上下游企业B投资项目P时,只有通过产业链融资对核心企业和上下游企业同时都有利时,上下游企业B才向核心企业A进行融资而不通过金融市场K进行融资。在产业链金融简要模型中,金融市场K只对核心企业进行融资,核心企业再对上下游企业进行融资,核心企业起到关键作用。这与现代产业链金融“是为产业链上的上中下游企业提供的有关联的一揽子金融服务安排”的含义有所偏差。为此,本课题对产业链金融的简要模型进行了拓展,如图2所示。

图2中的扩展模型表明,金融市场K通过产业链金融的融资功能,将处于产业链中的核心地位的企业A和上下游企业B连成一个整体,把核心企业与上下游企业实行信用捆绑,以产业链中的核心企业的资信为出发点,为各节点企业的生产和销售服务,为提高整条产业链的价值创造能力。

金融市场的核心篇(5)

实证研究

一、中小企业融资的现状

我国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中最具活力的组成部分,在促进科技进步、缓解失业、扩大出口等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根据国家发改委的统计,中小企业共创造了60%的国内生产总值,60%的出口额,提供了75%的就业机会,并且有70%的中小企业将成为未来的大型知名企业。而目前贷款难问题一直普遍被认为是制约我国中小企业迅速发展的重要瓶颈之一。

在中小企业成长过程中,以银行贷款为代表的外源性融资是非常重要的,但事实上,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与银行愿意提供的资金之间存在着较大的缺口,中小企业普遍处于融资难的困境。我国供应链融资业务虽然近年来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由于银行、企业及社会环境的多方面的不利因素,与国外相比仍然存在大量问题。

在传统融资类业务中,商业银行接受的信贷担保物中70%左右是土地和建筑等不动产,而广大中小企业资产70%以上表现为应收账款和存货,普遍欠缺商业银行认可的担保资源。另外,中小企业由于没有信用评级,内部治理结构不完善,财务会计制度也不健全等信息不对称因素,导致了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使得商业银行出现信贷配给失衡,将大部分的信贷资源投向大型企业,中小企业一直面临着融资困难的处境。

二、构建中小企业金融供应链的目标分析

供应链金融的融资模式是在供应链中寻找出一个核心企业,银行以核心企业为出发点,为供应链提供金融支持。一方面,将资金有效注入处于相对弱势的上下游配套中小企业,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和供应链失衡的问题;另一方面,将银行信用融入上下游企业的购销行为,增强其商业信用,促进中小企业与核心企业建立长期战略协同关系,提升供应链的竞争能力(赵亚娟、杨喜孙,2009年),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

在供应链中,竞争力较强、规模较大的核心企业在协调供应链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供应链中的弱势成员企业通常会面临着向核心企业供货要承受着应收账款的推迟,在销售开始之前便以铺货、保证金等形式向核心企业提前支付资金等诸多问题。许多供应链上下游面临巨大资金压力、分担核心企业的资金风险,但却并没有得到核心企业的信用支持。

供应链金融是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一个金融创新业务,它与传统信贷业务最大的差别在于,利用供应链中核心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资信能力,来缓解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与中小型企业之间信息的不对称,解决中小型企业的抵押、担保资源匮乏问题(程国平,2013)。

2005年,深圳发展银行与国内三大物流巨头――中国对外贸易运输(集团)总公司、中国物资储运总公司和中国远洋物流有限公司签署了“总对总”(即深圳发展银行总行对物流公司总部)战略合作协议。当年,深圳发展银行“1+N”供应链金融模式就为该银行创造了2500亿元的授信额度,贡献了约25%的业务利润,而不良贷款率仅有0.57%。

2006年,深圳发展银行在全国率先推出“供应链金融”服务,整合资源,面向产业供应链提供本外币、离在岸一体化的全链条金融服务,贸易融资客户数量和业务量均取得50%的增长,全年累计融资近3000亿,不良贷款率维持在1%以下。2006年12月初,深发展“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获得深圳市第二届金融创新奖。

截至2012年末,我国主要金融机构及主要农村金融机构、城市信用社和外资银行人民币中小企业贷款余额达到近12万亿元,同比增长16.6%。中商情报网的《2013―2018年中国供应链金融行业调查及市场前景咨询报告》分析指出,继深发展在2006年率先推出了“供应链金融”的品牌之后,中信银行、浦发银行、兴业银行、民生银行、招商银行、交通银行等各家商业银行,甚至包括四大国有银行都已涉足于此,许多银行也获得了显著的成效。

三、构建武汉1+8城市圈中小企业金融供应链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构建湖北以武汉为中心的1+8城市圈供应链金融的目的就是要用这一金融创新理念,为打造湖北1+8城市经济圈提供金融支持,以资金支持核心企业,以核心企业带动中小企业发展这种模式,建立实力强大的经济圈。

为了推动银行、供应链成员、核心企业、边缘企业在金融供应链业务方面实质性的合作,必须对中国金融供应链的现状及趋势,金融产品创新与风险控制,上下游企业、银行、物流企业如何合作确保高效与低成本运作,贸易结算与清算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研究(叶俊逸,2013)。对这些问题的全面研究,可以很好地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更快地促进湖北以武汉为中心的1+8城市圈的经济高速发展。

供应链金融在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会面临一些风险,如核心企业的信用风险(熊熊等,2009);应收账款风险;预付账款融资中的货物风险(刁叶光,2010);物流监管企业的管理风险;金融机构的内部操作风险;产品市场销售风险等等。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在今后一定要注重融资模式的进一步完善和创新(伊志宏等,2008),而尤其要注重各类风险的防范与控制(伊志宏等,2008)。通过对这些融资过程风险的控制,能更好地发展融资供应链,保证中小企业资金的需求。

四、构建武汉1+8城市圈中小企业金融供应链的实证研究

1、构建武汉1+8城市圈中小企业金融供应链条件分析

金融中心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建立高度发达的金融中心是当地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而引发的一种自发的需要,也是建立供应链金融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

在湖北1+8城市金融圈中,武汉是1,是金融圈的核心和代表。在历史上,武汉曾以独特的区位经济优势和良好的经济金融基础发展成为国内仅次于上海的金融中心。1948年,在武汉市江汉路南段2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就建立了100多家中外金融机构,被誉为“汉口华尔街”(李光等,2003);武汉融资中心是全国起步最早、持续时间最长、融资量较大的资金市场,其业务辐射到全国500余家金融机构。

1988年3月,武汉证券公司正式开业,1991年武汉证券投资基金设立,1992年武汉证券交易中心成立。1987年1月和2月,分别组建了武汉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和武汉市信托投资公司,是全国成立较早的专业性信托投资公司。

武汉企业债券市场、票据市场也都起步较早。武汉作为国家央行九大分行的所在城市之一,以及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派出机构所在地,是武汉发展成为金融中心的战略资源。

武汉作为中部地区的特大中心城市,金融组织体系健全、金融市场功能齐备、资金融通能力强、金融业务辐射宽、金融机构和人才密集,能带动中部地区实现振兴,具备了建立供应链金融的全部条件。

一般来说,一个特定商品的供应链从原材料采购,到制成中间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在这个供应链中,竞争力较强、规模较大的核心企业因其强势地位,往往在交货、价格、付账日期等贸易条件方面对上下游配套的中小企业要求苛刻,从而给这些企业造成资金压力,导致整个供应链出现失衡。

在传统的融资模式下,物流供应链和金融供应链是割裂开来的,银行只对核心企业进行贷款,而中小企业则贷款很困难,其关系如图1所示。

在供应链金融模式下,核心企业作为中小企业贷款的担保,中小企业则以物资、应收款、仓单等作为贷款的担保,保证了资金的需求,其关系如图2所示。

2、构建武汉1+8城市圈中小企业金融供应链的战略目标分析

建立武汉1+8区域金融中心的总体战略目标可概括为“四个基本确立、五大特性、六大中心。一是实现四个基本确立:基本确立国内外金融机构主要集聚地之一的地位,形成较为完整的中外金融机构中介服务机构体系;基本确立金融在武汉经济发展和城市功能运作中的先导作用,金融业成为武汉市的先导产业;基本确立公正、公开、公平的金融环境,实现金融市场的依法监管和有序运行;基本确立体系完善、辐射力强的金融市场的功能,成为中部区域资本营运中心和资金调度中心。二是形成区域金融中心的五大特性:辐射性、依托性、规模性、效率性和稳定性。三是将武汉建成区域金融六大中心:融资中心、结算中心、区域性外汇中心、服务中心、信息中心、安全中心。

为更好实现武汉1+8区域金融中心的总体战略目标,应做好以下具体工作:一是培养和储备大量金融人才。只有大量集中大批专业化的人才,才能更好地促进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二是完善与金融服务相匹配的先进设施。完善的先进设施可以确保任何时候都能够满足更快、更清晰、更高流量的需要。三是建立完善的金融管理制度。即涉及金融交易、监管、司法以及信息流通的规范体系得到确立,能够保障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安全有序的发展。四是促进金融市场高度发展。完善货币、证券、外汇、保险和期货等构成的金融市场体系,从分发挥资金集聚和辐射功能。五是不断进行金融创新。为迎合客户需要而创造出的新的金融体制、新的金融产品、新的金融交易方式、新的金融市场以及新的金融机构,可降低金融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促进交易市场的繁荣。六是不断加强金融辐射能力。通过中心的建设,在资金融通等多方面对周边地区产生较强的渗透力和影响力,使武汉经济向腹地延伸。

以武汉1+8城市圈为基础,建立1+8城市圈金融供应链,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打造武汉城市圈金融经济一体化发展模式,如图3所示。

3、构建武汉1+8城市圈中小企业金融供应链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集中精力全力建设武汉1+8区域金融中心。考虑到当前武汉发展区域金融中心存在的一些制约因素和现实条件,要实现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战略目标,必须采取分步走、逐次推进的战略。具体来说,要实现武汉基本建成区域金融中心的战略目标,应该以五年为目标,并且以“1+4”的分步模式逐步进行,即前1年打基础,积蓄力量;后4年进行金融业的战略扩张和跨越式发展,推动武汉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基本形成。

第一阶段:全力打造武汉1+8城市金融圈。借鉴国内外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的经验,结合武汉金融、经济和交通、文化中心这些优越条件,以建立功能健全的金融机构密集的武汉金融街(如中南路金融街)为突破口,通过各项优惠政策,引进金融人才,以丰富武汉的金融市场体系,并把全国金融界先进的管理经验、各地的资金和信息带进武汉;与此同时尽力实现金融现代化,最大限度地提高武汉金融业的运作效率;以武汉城市经济圈(1+8)的建设为契机,将武汉城市经济圈建成以武汉为中心的城市金融圈,基本实现圈内金融一体化进程。

第二阶段:基本建成武汉1+8区域金融中心。在武汉区域金融圈建立的基础上,通过中央支持、跨省合作、金融资源的重组聚合,在中国人民银行武汉分行的协助下,建成以武汉为龙头,中部五省发挥各自优势的同业拆借中心、证券交易中心、资金结算中心、金融信息中心、期货交易中心以及金融监管中心、区域货币政策调控中心。

在研究过程中还需具体解决以下一些重点问题:首先,解决建立武汉1+8区域金融中心的指导思想问题。以“科学发展观”和中央“又好又快”发展经济的思想为指针,通过大胆创新,积极开放,在中央支持、地方政府推动、市场机制作用三股力量的作用下,形成合力,发挥武汉优势,借鉴国际国内金融中心建设的成功经验,加快经济金融体制的市场化发展,分阶段、有步骤、全方位地推进武汉区域金融中心的建设和健康发展。其次,解决建设武汉1+8区域金融中心的战略定位问题。武汉发展区域金融中心的战略定位是:全国中部区域金融中心、1+8城市圈融资中心、在岸金融中心。根据武汉的综合实力,近期内的目标应该是建立区域金融中心。金融中心依据规模、作用、范围的不同可分为国际金融中心、国内金融中心和区域金融中心。伦敦、纽约、香港等是国际金融中心,上海是国内的金融中心。因此,当前武汉金融中心定位应当是,立足武汉城市圈,面向中部、辐射广大内陆地区的区域性金融中心。

目前,香港是亚太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上海、广州(深圳)、北京分别作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经济圈的中心城市和金融中心,是国家建立和发展金融中心的第一层次,而武汉、西安、南京等中心城市,无论是经济实力还是城市地位,都属于国内建立和发展金融中心的第二层次。武汉作为中部地区的特大中心城市,无论是从金融组织体系、金融市场功能、资金融通能力还是从金融业务辐射宽度、金融机构和人才密集等方面看,无疑是最有条件建成中部地区区域性金融中心的。

武汉(1+8)城市经济圈建设的正式启动,为武汉成为中部区域金融中心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武汉城市经济圈是由武汉为圆心,周边100公里范围的鄂州(63公里)、黄石(84公里)、黄冈(61公里)、孝感(52公里)、咸宁(85公里)、仙桃(82公里)、天门(105公里)和潜江市(135公里)(注:以上均为直线距离)等8市构成的城市圈。武汉城市经济圈以占全省33%的土地面积(61347 平方公里),集聚了全省50.4%的总人口、60%的国内生产总值、53%的地方财政收入、57.2%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2%的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是湖北人口、产业、城市最为密集的经济中心区,综合实力较强。

武汉1+8城市经济圈的建设中,武汉城市金融圈的建成将成为武汉进一步发展成中部区域的金融中心的立足之本。中西部地区金融中心的缺乏,成为武汉建成面向中部、辐射广大内陆地区的区域性金融中心的重要契机。中国人民银行武汉分行(辖湘、鄂、赣三省)的设置,为武汉区域金融中心的建成提供了技术和行政支持。在我国H型战略格局(即重庆―武汉―上海沿江一轴和北京―武汉―广州(深圳)一轴以及沿海一轴)中,东有上海金融中心,北有京津金融中心,南有港、深、穗金融中心,唯独中间的武汉处于一个金融空洞位置。其余三个区域性金融中心的辐射力均难以波及武汉,因此武汉金融中心的建立,使其在中国广大的内陆腹地形成一个金融中心骨干网络,为武汉及中部地区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极其重要的发展平台。

(2)构建武汉1+8城市圈金融供应链应解决的问题。应以1+8区域金融中心为依托,建立企业与银行紧密结合的金融经济一体化合作模式的金融供应链。在此金融供应链的建立过程中,应重点解决以下问题:金融供应链融资模式及其信用风险管理问题;企业、银行、物流三方如何紧密合作问题;金融机构如何确保流动性的同时又能控制风险问题,如何向中小企业融资,提高其竞争能力的问题等。

(3)充分了解武汉1+8城市圈中小企业融资状况。在对武汉1+8城市圈386个中小型企业(包括一般个体户、合作农庄、私有企业、集体企业、国有企业、基层政府投资产业、村镇干部经营产业)的融资情况调查中发现,金融市场中,正规金融部门面对信贷需求时受资金稀缺性等因素影响,对信贷对象进行优先序的选择。排序的指标主要包括抵押担保、信贷期限、信贷收益、风险管控、信贷寻租、信贷成本和还款能力等七个方面影响因子(见表1)。由此,构建七大影响因子与七大信贷主体之间的行列式,不同的影响因子对同一信贷对象的约束程度是相异的,同一影响因子对不同的信贷对象的影响程度也是不同的。在对七大信贷主体进行排序时,选择后者对不同信贷对象的单项因子的优劣进行定性排序分析。

依据信贷对象和影响因子构成的矩阵,采用模糊决策法对信贷对象进行排序分析,发现金融部门遵循基层政府投资的产业、村镇干部经营产业、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有企业、合作农庄和一般个体户的信贷路径,从信贷对象群体的规模看,信贷对象排序呈金字塔结构存在,并遵循信贷对象半径原理。信贷对象半径排序是金融部门基于“经济人”与“社会人”利益的考量、在可接触到的信贷群体中作出信贷偏好的选择。

金融部门对信贷对象进行优先序筛选的前提是:第一,金融市场供给小于需求,这就是我国金融市场对中小企业融资的短板和瓶颈;第二,中小企业金融需求者之间存在着差异性,这使得对信贷群体进行市场细分得以可能。假设金融部门遵循“经济人”理性这一基本假设,在信贷资本市场中遵循利益最大化的规律,基于成本―收益的分析框架,信贷对象的选择必然具有优先序的特点。通过对七大因子的分析比较,需要建立一套整体反映各信贷对象比较的综合评价指标。在方法的选择上,可以采取德尔菲法和模糊决策法。由于各影响因子的评价是基于定性的方法进行的,这里选择后者进行分析,即通过对各因子定性指标数据进行量化分析和比较的方式进行排序。

设论域U=(U1,U2,U3,U4,U5,U6,U7),其中U代表金融部门信贷对象,U1代表一般个体户,U2代表合作农庄,U3代表私有制企业,U4代表集体企业,U5代表国有企业,U6代表基层政府投资产业,U7代表村镇干部经营产业。

将抵押担保、风险管控、信贷寻租、信贷收益、信贷成本和还款能力等单因子依据很低、低、较低、高、较高、很高的层次进行赋值和权重,信贷期限作为常量存在。综上分析,矫正后金融部门信贷对象综合评价排序路径是:

B(U6)>B(U7)>B(U5)>B(U4)>B(U2)>B(U3)>B(U1)。

即融资的难易程度按容易到难进行排序时:基层政府投资产业>村镇干部经营产业>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合作农庄>私有制企业>一般个体户。

通过以上的分析,金融部门对中小企业信贷对象排序呈金字塔结构,资金要素是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最为稀缺的资源,银行金融部门作为金融市场的主体及其卖方市场的垄断性地位,使得其在信贷对象选择上遵循成本、收益、寻租和风险的效用函数,并呈现强烈的偏好排序的特点。其本质是与金融企业的功能相悖的利益最大化、风险最小化的“经济人”逐利行为。信贷对象综合评价指标分析表明,银行金融部门信贷偏好遵循公权―企业―一般个体户的排序逻辑,从信贷对象数量规模看,信贷对象排序以金字塔结构形式呈现,如图4所示。

(4)构建适合武汉1+8城市圈的中小企业金融供应链新模式。供应链融资是将整个产业上下游的企业作为一个整体,考虑其上下游企业的关联程度,针对其产业链条的风险大小提供相应的金融服务。

目前武汉1+8城市圈中小企业的供应链融资模式,概括起来包含三个层面,即应收账款融资模式、保税仓融资模式以及融通仓融资模式。

第一,应收账款融资模式。应收账款融资模式又被称为保理业务,即当企业因赊销商品而出现资金融通缺口的局面时,可以考虑将企业的应收账款质押给银行,获取相当于应收账款60%~80%的金额,以缓解企业流动资金的不足。该种供应链融资模式主要用于解决企业处于销售商地位的时候,用于解决企业临时性的资金不足的问题。待企业资金问题解决以后便可赎回用于抵押的应收账款。我国商业银行目前已普遍开展此类业务。一定程度上也弥补了当年爱立信提前偿还借款、转移银行存款的不利影响。深发展的实践以及民生银行、招商银行的跟进,促进了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产品创新,一定程度上为中小企业解决了资金不足的问题。具体操作模式如下:应收账款抵押融资(Assigning of receivables),即供货企业以应收账款债权作为抵押品向融资机构融资,融资机构在向供货企业融通资金后,若购货方拒绝付款或无力付款,融资机构具有向供货企业要求偿还融通资金的追索权;应收账款让售(Factoring of receivables),即供货企业将应收账款债权出卖给融资机构并通知买方直接付款给融资机构,将收账风险转移给融资机构,融资机构要承担所有收款风险并吸收信用损失,丧失对融资企业的追索权;应收账款证券化,是资产证券化的一部分,指将企业那些缺乏流动性但能够产生可以预见的稳定的现金流量的应收账款,转化为金融市场上可以出售和流通的证券的融资方式。

第二,保税仓融资模式。保税仓融资模式主要基于销售方和购货方互相提供担保,从而使银行为销售方融通资金的一种预付款融资模式。一方面,购货方要求银行为其担保到期付款,销货方凭银行开出的银行承兑汇票可以从银行取得货款,避免了风险;另一方面,销货方同时要向银行作出保证,到期购货方不能付款时,进行相应的退款处理。该模式需要“销货方―银行―购货方―物流企业”四方签署相应的协议为销货方提供资金的融通。

第三,融通仓融资模式。该融资模式又可以称为存货融资模式,即利用企业的存货作为抵押,向银行进行资金融通的市场。这需要进行存货价值评估―存货仓储与监管―存货的物流配送―存货的拍卖等不同环节的相应考虑。中小企业利用其存货,可以进行60%左右的资金融通。该融资模式便利了中小企业的融资,为中小企业的资金融通开辟了另一条出路,提高了中小企业资金流动的速度,解决了企业燃眉之急。

总之,供应链融资还会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涌现出新的模式,这需要相关机构和专业人士的不断探索与创新。当然,供应链融资模式发展到现在,无论是国外业务还是国内业务均多多少少存在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

五、武汉1+8城市圈金融供应链融资模式存在问题

供应链融资为中小企业的资金融通提供了新的途径,促进了中小企业的发展。同时,由于其起步晚、风险不确定性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供应链融资模式存在不少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环节。

1、国家政策支持力度不够

对于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国家给出了银行信贷、股权融资、债券融资等途径,对于供应链融资的专门政策支持还未出台,各相关参与者仅仅将供应链融资纳入到银行信贷业务领域之内。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平台还未真正设立起来,而且需要国家出台相关政策对于进行供应链融资的中小企业提供更加优惠的措施,以鼓励此类融资模式的发展。同时,也缺乏相应的制度规定对违规的供应链融资模式加以监督、处罚,使得该类融资模式游走于制度边缘,不利于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

2、商业银行发展供应链融资的限制

自2000年以来,我国商业银行不断推出了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创新产品,为中小企业资金融通提供了便利。但是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开展此类业务起步较晚,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亟待解决。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首先,银行资金分配不均。我国社会资金大部分集中于中农工建交五大行,而且各大行的业务重点放在了大客户身上,对于众多的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门槛太高,不能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12家全国性的股份制商业银行资金量有限,虽然其重点放在了中小企业身上,但是有限的资金量和供应链融资风险的不确定使得该类银行对中小企业进行贷款融资时较为谨慎;其他地方性的商业银行对于供应链融资业务发展较为谨慎,开展此类业务普遍不足。其次,银行体制有待完善。我国商业银行虽然开展了供应链融资业务,但是没有向外资银行那样建立专门的供应链融资部门进行专业化管理与运营。对于供应链融资的市场营销、权限划分、政策管理、资格审查、基本流程等环节还处在模糊管理的局面,缺乏专业的部门设置和人员配给。

3、供应链融资产品本身存在的风险问题

首先,流动资产评估体系不够完善。如前所述三种供应链融资模式涉及应收账款、预付款、存货等环节,这就需要专业的资产评估团队根据各种抵押物进行相应的资产评估。但是该类流动资产经常受到自然因素或者市场因素的干扰,导致其价值经常处于变化不定状态,增加了资产评估的难度。而目前我国的资产评估体系还不能适应市场变化的需要,对流动资产的评估也存在不确定的难度,这就会造成企业融资难度的增加,影响企业融资的效率。其次,核心企业风险急剧加大。在供应链融资过程中,核心企业的信誉程度是决定融资成败的关键。对于中小企业的供应链融资离不开核心企业的担保。一方面,核心企业为其上下游企业进行担保融资行为会导致核心企业风险的累加,不利于核心企业信誉的维护;另一方面,核心企业自身经营也面临着市场诸多因素的干扰,核心企业信用危机的发生必将对其上下游企业的融资造成不利影响,严重时还可能引发经济金融危机。因此,核心企业信誉的维护关系整个供应链条的稳定性。

六、武汉1+8城市圈中小企业金融供应链融资模式改进建议

目前,我国相关金融机构均在逐步探索开展供应链融资模式,大多处于急功近利的状态,对于供应链融资存在的问题有所轻视。长此以往,势必对市场经济的发展造成损害。对于武汉1+8城市圈中小企业金融供应链融资模式改进,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1、国家政策的支持

首先,积极制定专门针对供应链融资的法律法规,规范银行、企业以及第三方的融资行为,给予其法律地位的同时,也要积极防范其风险的累积。其次,制定相应的鼓励政策,对于合法的供应链融资给予大力支持,打消供应链上下游企业进行供应链融资的顾虑。对于成功的案例要进行积极宣传引导,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最后,建立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平台,积极推动供应链融资机构的建设,为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提供便利服务。

2、加强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的完善

(1)建立供应链融资专业化经营管理体制。商业银行针对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模式应建立专门的部门,将其作为一项重点业务进行市场营销、资产评估、贷款追踪、市场拍卖等环节的风险防范。同时,为合格的中小企业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推动供应链融资业务的发展。可以考虑在分行一级建立供应链融资部门,专门拓展管理此类业务。

(2)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供应链融资业务的长远发展需要专业人才团队的建设,从市场营销到实际操作、过程监督、客户维护、产品研发等环节均需要有专业素质的人才进行操作管理。随着供应链融资业务的发展,还需要不断完善相关人员的从业资格认证制度,对于上岗人员的资质进行培训审核。

3、提高中小企业对供应链融资方式的认识

(1)提高中小企业对供应链融资的认识。传统的银行信贷业务模式已经深入企业意识,对于新的供应链融资模式,众多中小企业还缺乏认识,对其产品的了解大多还处于初级阶段,这就需要我们的金融机构进行相关金融产品的大力宣传和引导,使得中小企业加深对供应链融资的信赖程度,为企业融通资金谋求新的融资途径,从而缓解自身资金压力。

(2)建立良好的银企关系。中小企业应注意自身信誉的维护,注重企业征信体系的良好记录。加强与商业银行的信息沟通,便于及时掌握银行金融创新产品的新动态,为我所用。同时,也有利于银行更好地掌握企业经营管理情况,加强彼此之间的合作,使得供应链融资业务得以顺利的推广。良好的银企关系是企业进行顺利融资的关键,是银行业务拓展的基石。

4、加强与促进第三方电子商务发展供应链融资

供应链融资环节中必不可少的一个便是物流行业,该行业的发展是供应链融资的剂。我国物流行业的发展需要国家法律法规的完善,需要相关政策的支持与松绑。对于违规经营者给予惩罚,合法经营着给予奖励。在此环节还需要建立专业化的团队,提高该行业的服务与竞争意识。第三方物流企业为供应链成员提供传统物流服务功能的同时,应该站在供应链管理的角度去定位自身的服务功能,这有助于提高相应的资金流和信息流方面的服务,为获得新的利润开创空间。

总之,供应链融资在我国是一种兴起不久的资金融通业务,为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同时,也扩大了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增加了其利润来源。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弥补供应链融资的不足,完善创新供应链融资模式,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拓展适合我国国情的供应链融资业务模式,以更有效地促进我国市场经济的健康、持续、稳步发展。

(注:2015年度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项目,项目编号:15Y168。)

【参考文献】

[1] 张吉军:行政契约理论视角下的城市合作模式――以武汉1+8城市圈建设为例[J].湖北社会科学,2011(6).

[2] 冯德连、葛文静:国际金融中心成长的理论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4(6).

[3] 王建鸣:实施三大战略,大力提升区域经济[J].当代经济,2010(10).

[4] 胡坚:国际金融中心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J].北京大学学报,2003(9).

[5] 刘桂荣:国际金融中心的比较研究及其对上海的启示[J].上海商业,2004(8).

[6] 潘英丽:论金融中心形成的微观基础――金融机构的空间聚集[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3(2).

金融市场的核心篇(6)

在全球很多地区,以市场为基础的金融模式削弱了核心金融机构,使大型非银行金融机构承受着巨大压力。一些市场现在已冻结。因此,人们突然又注重起以银行为基础的金融媒介,这导致银行亟需筹集巨额资金。如果不加以合理控制,这可能会加剧全球经济放缓。

我们必须确保银行能够继续放贷。我们也必须确保核心市场,例如银行间贷款、商业票据和优质证券回购市场继续保持开放。要实现上述目标,需要采取两项相关战略。

首先是七国集团(G7)增强银行弹性的行动计划,以使银行恢复其做市商的作用。七国集团坚决承诺,不会任由对金融体系具有重要性的机构破产,同时将为其提供充足的资金――公共或私人――以恢复信心。最近几周,七国集团的各国政府采取大胆举措,履行这些原则。各国央行也履行了自己的承诺:“确保银行和其它金融机构能够通过广泛途径获得流动性和融资”。央行向核心机构提供的流动性,应通过金融体系流向其它市场参与者,并最终通过私人信贷创造流向实体经济。

七国集团的行动计划将会奏效,但要想让资金和信心恢复,尚需时间。在核心金融机构较弱、影子银行体系较大的金融体系中,调整过程可能需要更长时间,这使许多国家的金融担保计划更有必要发挥最大效用。七国集团明确的承诺应能保障成本高效的融资,让必要的资本增加在一段时间内逐渐完成。

同时,决策者必须有勇气坚持他们(新发现)的宏观审慎信念。20国集团(G20)领导人呼吁监管者应减轻资本的顺周期性,根据这一要求,我们不应过高和过快提高资本标准。贯穿整个周期的资本意味着,在经济低迷时期,资本比率应该降低。就像不良贷款往往发放于繁荣年份一样,如今该为商业投资提供资金。以迎接势将到来的全球复苏。

金融市场的核心篇(7)

金融核心论在发展的同时也大大地扩宽了其作用面,本文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分析金融核心论在当代经济发展中的具体作用。

宏观角度

保证经济增长等宏观指标的实现。由凯恩斯学派的总量分析法得知:在封闭的经济条件下,产出(Y)=消费(C)+投资(I)。促进消费增长的主要方式是刺激跨期消费的增长,必须通过金融中介机构实现。同时,投资增长主要决定于储蓄的增长。可见,经济增长的过程是通过金融中介实现的,金融系统在整个链条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金融系统在实现其他三个宏观经济指标方面也起着核心作用:关于充分就业,一是金融系统的扩张本身能创造出更多就业岗位,二是金融机构支持实体经济,有助于就业人数的增长;关于物价稳定,一是物价的上涨或下跌有时是以货币超发、利率扭曲、资金分配失衡等问题为诱因,二是治理通胀和紧缩的常用手段是借助调整利率、公开市场业务等金融工具;关于国际收支平衡,其首要任务是完善汇率形成机制以及实现金融自由化。

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宏观金融管理可以通过风险补偿、定向补贴、政策支持等方式,将资金引入社会保障、环境保护、基础设施等投资周期长、回报率低的社会事业上来,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

保证现代经济安全运行。金融系统的危机会迅速蔓延到经济每个角落,具有高度的“传染性”和较强的破坏性。这反映出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都有金融的渗透,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金融支持。“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得到了最好的诠释,其内涵也被扩展到保障经济安全的层面。

微观角度

货币功能放大。随着金融经济高速发展,货币的功能已经被无限放大,如电子货币使货币的流转穿越了时空限制;各种现代化支付方式的创新大大缩短了交易周期。

利率成为现代经济运行的重要杠杆。金融市场上产品及衍生产品的定价以利率作为参照;经济体内部的传导机制往往通过利率发生作用,并以此将经济的走势引向成倍的增长或多米诺式的衰退;政府通过利率调节经济,如以低利率政策鼓励消费和投资,以提高利率来遏制通货膨胀。

银行在资本市场的角色转换。经济发展的多样化丰富了银行经营模式,从混业经营到分业经营或者反向发展,融资效率、成本与金融风险永远在博弈中。如果说金融是当代经济的核心,银行就是金融的核心,银行的角色将随经济起伏而不断扩张或收缩。

金融核心论与金融安全的内在联系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金融安全问题成为人们最为关注的热门话题。国内外许多学者认为只有强化金融监管才能保证金融安全。审慎的宏观金融管理政策制度框架,在现阶段构建我国金融安全体系中确实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在我国金融体系尚未发展成熟、资本与金融项目未开放的大环境下,国内的金融政策应集中更多力量发展资本与金融市场,而不是过度强调金融监管的作用,否则可能会阻碍我国金融系统发展。换个视角,以金融核心论为指导来研究我国的金融安全观,似乎更加符合国内金融发展的实际情况。

用六个字归纳当代金融核心论的中心思想,即“信用、市场、发展”。信用体系的完善,是经济向市场化过渡的必要前提,市场化也在国际实践中被证实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最佳手段。要透过金融核心论来看金融安全,应分别研究“信用、市场、发展”与金融安全问题的内在联系。

信用与金融安全

有观点认为金融就是信用,虽然片面,却凸显出信用对于金融的重要意义。信用缺失会导致各种问题:个人或企业信用的污点会影响其参与社会经济活动;银行信用缺失会导致挤兑危机;国家也会因为内部经济问题而被下调信用评级,引发信用危机,如欧洲债务危机;历史上多次金融危机的导火索也往往源于信用的崩溃。可见,信用安全是金融安全的重要前提和主要内容。

保证金融安全最重要的是,由政府承担责任,建立健全和完善社会市场信用体制。建立社会信用体制的一个有效方式是设立信用信息共享平台,记录各机构和个人的信用状况,并随时向社会披露与共享,作为机构和个人从事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参考和依据。信息共享平台可以使人们更加珍视信用,约束自身行为。国家、机构和个人在从事经济金融活动中如能时时以信用为本,金融体系的安全必定有了重要保障。

市场与金融安全

市场化是国家经济由衰弱走向强盛的必由之路。金融的发展也要借助市场的力量,过多盲目的行政干预只会起到抑制发展的作用。经济货币化与金融自由化是衡量国家金融实力的重要标准,而实现这两个标准首先就要实现市场化在经济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然而,市场很难和安全划等号,因为市场一定程度意味着会出现自由和放任,但一味注重安全而限制市场作用的发挥则会牺牲效率。我国的金融系统中,国有金融机构占绝对主导地位,虽然安全得到了保证,但部分机构存在业务相对单一、效率低下、竞争力和创新缺乏等问题,严重束缚了金融的发展,不提倡这种低效率的金融安全。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加速推进金融的市场化改革,疏导不利于市场发挥充分竞争的因素,尽快完善金融机构公司治理模式,鼓励金融产品创新,引导互联网金融等各类新生金融产品健康发展,从而建立起高效的金融安全网。

金融市场化条件下的金融安全应本着“注重法制建设、减少行政干预”的原则,合理的金融市场化管理应是法律体制健全,人人懂法守法,金融交易在法律规范内阳光运行。行政管理则侧重于政策引导和风险提示,不破坏市场资源配置的功能,使所有金融机构和企业、个人在公平的市场环境中充分竞争和发展,并在法律的约束下,自发形成高效的金融安全体系。

发展与金融安全

金融市场的核心篇(8)

一、我国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现状分析

(一)核心竞争力的定义

企业在竞争环境下取得较好的业绩和持续发展能力,如何打造其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应具有的关键能力,反馈了其在价值链中的地位。学术界对企业核心竞争力早有深入的研究,主要观点包括:企业在生产核心产品的过程中积累的技术优势;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知识及信息积累;企业所建的优于竞争对手的管理体系、价值体系及内部结构;企业所特有的文化等(陈根,2009)。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基因里的不可复制、替代的特性,且能够催生企业成长,带来营业利润。

(二)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相关问题

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学术界所认知的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为四个具体方面,分别是优秀的创新能力、良好的企业文化、高效灵活的管理体系以及可持续的发展模式。我国中小企业缺乏打造核心竞争力的理念,生存周期较短,体现出家族式、劳动密集的特点,阻碍了其持续创新经营能力。

1.融资困难,企业缺乏后续发展潜力。我国中小企业主要由个人独资或者多个个人合伙投资设立,资金投入及技术投入方面无法跟国有企业及部分大型企业相提并论。由于规模所限,中小企业的总体利润也相对较低,在投资人及商业银行严重缺乏后续发展的潜力。对于投资人及商业银行而言,资产相对较大、利润稳定的大型企业更加有吸引力,造成了中小企业资金供应困难,而大型企业资金相对充裕的局面,阻碍了中小企业的后续发展。

2.家族式管理的障碍。我国中小企业多数为家族式企业,传承思想影响下的子女直接继承现象突出。根据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实际控制人的个人风格、素质、管理经验、经营能力是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因素,而继承制难以使企业吸引市场化、高素质、职业化人才,从长远来看,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是一种损害。

3.企业发展模式的困境。很多中小企业的成功,要归因于我国近30年的高速发展,企业依靠该市场机会获得了成功,但也掩盖了自身经营理念、管理体系、管理手段的落后。目前我国处在经济调整期,以往屡试不爽的追加投资、加大生产、控制成本等手段效率开始下降,而依靠核心技术、现代管理体系、企业文化等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模式将会成为主流。如何带领企业进行转型以适应市场需求成为很多中小企业面临的挑战。

4.核心竞争力的认知错位。地方保护主义、简单的模仿、低廉的生产成本这些优势可以帮助企业获得不菲的利润,但由于其本身不具有稀缺性及不可模仿性,无法保证企业长期的发展。我国部分中小企业仍然依赖于上述普通优势,忽略了核心竞争力建设,在受到新进入者竞争时将处于比较被动的地位。在此情况的影响下,大部分中小企业缺乏对自身的核心竞争力的合理认知以及对形成自身核心竞争能力的急迫性与危机感。

总体来看,中小企业区别于其他公司的预期能够带来利润的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即需要内生性动力,也需要外部环境的推动。在我国,资本市场包括了企业规范运作,提供融资渠道,建立现代公司运行机制等功能,因此,如何提供一个可供中小企业便利登陆的资本市场,就成了问题的关键。

二、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概述

(一)多层次资本市场的结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是指为满足质量、规模、风险、发展阶段不同的企业的资本运作要求而建立起来的资本体系。我国正在形成由以主板、创业板、新三板以及区域股权市场等为核心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

(二)多层次资本市场的现状。成熟市场体系:美国多层次资本市场,涵盖了纵向和横向的交织结构,包括以下层次:顶层-纽约证券交易所和NASDAQ市场,美国证券交易所和NASDAQ小型资本市场(第二层),地方性股票交易所(第三层),以及作为第四层的OTC及其他市场等。如此完善的资本市场结构也在美国的金融市场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英国的资本市场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主板市场,第二层次为选择投资市场(AIM),属于未上市的证券,第三层次为全国性的三板市场,第四层为区域性的市场。(刘文娟,2010)从多方面为国内外上市的大中型企业、中小型企业以及更为初级的中小微企业提供了多样的融资服务。

与上述市场相比,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基本结构虽然已经建立,但并不完善,仍旧存在着一些问题。不同层次的资本市场之间缺乏相互联系的管道,信息和资源不能做到完全顺畅的流通(时军,2015)。据统计,中国资本市场资产总额和占金融资产的比例为37%,而美国为82%,英国为71%。

截至2015年底,中国4000多家上市公司中,沪深主板家数占比为38.06%,中小板为27.53%,创业板为17.45%。从总市值上看,主板、中小板、创业板总市值为530,056.10亿元,沪深主板占比69.84%,中小板占比19.61%,创业板占比10.55%。从上述数据中不难看出,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发展非常的不平衡(孙素珍,2015)。无论从数量上还是总市值上看,主板市场仍旧是主体地位。与稳定的金字塔结构相比,我国资本市场倒金字塔结构虽在修正,但仍未真正形成底层市场基础。

为解决上述问题,国务院于2013年底正式将“新三板”市场覆盖范围扩大至全国。“新三板”市场立足于服务创新型、创业型、成长型的中小微企业(谈志彬,2016),对于我国金融体制的改革和多层次资本市场结构的设立,都起着有力的推动和促进作用。截至2015年末,新三板挂牌家数从2014年末的1572家快速增长到5129家,融资金额从132.09亿元增长到1216.17亿元,新三板市场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挂牌公司家数已经大大超过其他板块的总和,市值达到了2.46万亿元。发展“新三板”市场是在“双创”的战略背景之下,对于提高企业直接融资比例,推动去杠杆化、产业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三)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方向。“十三五”规划中也提到,通过进行金融体制改革、交易制度改革来提升金融链接实体的效率,降供给、调杠杆、升结构。这一目标也暗示了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现状:不够透明、发展不够健康,新股的发行等交易制度方面有待完善,直接融资的比例偏低,非金融企业杠杆率过高等。(程湘萍,2015)

三、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与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关系

打造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需要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多层次资本市场为中小企业竞争力形成提供了通道,而最楸憷中小企业对接的资本市场通道即为“新三板”市场。

首先,“新三板”市场可以为中小企业提供一个良好的融资平台,满足中小企业发展所需“小额、快速、灵活”的资金需求。据统计,“新三板”2015年全年新增挂牌企业数量3567家,共完成定向增发融资2497起,融资金额达到1217亿元,形成了加速成长的趋势,并超过创业板2015年全年融资总额,加上股权质押融资、债券融资、优先股发行等业务的开展,极大丰富了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挂牌中小企业将上述渠道所融资金投入到生产研发中,能极大提升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增加后续发展的潜力,

其次,新三板能够帮助中小企业完善公司治理,建立健全现代企业管理体系。根据挂牌新三板的要求完善公司“三会制度”,上述制度建立一方面能帮助企业所有者解决继承人经验或能力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也为吸引优秀管理人才提供了机会。2015年全年,新三板挂牌企业共披露公告超16万份,针对公司重大决策、经营状况等事项进行了信息披露,提升了企业自身管理水平,同时向潜在投资者展示公司核心竞争力。

第三,在券商、律师、会计师、投资人等多方参与下,企业可以在模式转型、核心竞争力认知等方面获得更加专业的支持,可以为企业未来发展制定更为清晰且符合市场发展趋势规划。截至2015年底,参与“新三板”市场的主办券商数量为91家,会计师事务所39家,律师事务所412家,各方中介机构为挂牌企业提供了全方位专业服务。券商持续督导制度保证了企业及券商双方利益的绑定,只有与所督导的企业共同成长,各中介机构才能在将来获得可观的收益,形成多方共赢的局面。这种安排有利于中小企业迅速找到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并通过不断加大投入去巩固相关优势,让中小企业获得长期健康的成长。

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是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有力举措和必行之道,未来几年内关于确立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制度将更加完善,交易所市场将更加规范。具体到当前资本市场,注册制、战略新兴板及创业板分层呼之欲出,“新三板”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尤其是”新三板”,已经逐渐成为中小企业直接融资的主战场。因为中小企业所处企业生命阶段不同,资本运作与持续督导需求也各不相同,市场服务主体更要针对单个企业,围绕着企业核心竞争力打造,提供全范围、全链条、多样化、一体化的金融服务将成为资本市场新的研究问题。股权质押融资、优先股、债券融资、公司债、银证合作等创新的融资模式,将会成为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促进中小企业融资的新趋势。因此,在“新三板”的支持下,我国中小企业将能更好的形成并巩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不断发展壮大,成为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重要参与者。

参考文献:

[1] 刘文娟.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的国际比较与经验总结[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2010年第4期

[2] 时军.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构建思考[J].财会通讯.2015年第19期

[3] 孙素珍.浅谈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存在的问题及转板制度设计思路[J].财政监督.2015年第3期

金融市场的核心篇(9)

近十几年来,中国的银行业获得了蓬勃的发展,银行的体系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在大型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和外资银行发展压力下,其企业的发展竞争越发激烈和残酷。为此,本文在残酷的市场环境研究背景下,以大庆商业银行为研究对象,确定正确的市场定位,从而提高其核心竞争力、可持续发展。

一、相关理论

(一)核心竞争力的概念

所谓核心竞争力是由技术、人才、服务、产品、机制、管理、价值观、文化等要素,经营创新能力、业务经营能力、内部控制能力和人力资源管理能力等要素,市场开拓、服务创新、风险管理和持续获利能力等要素构成。

(二)核心竞争力评价因素

目前研究涉及的核心能力指标有30种之多,大致可分为资源类和能力类两大类别。其中既有像技术、信息、组织结构等资源类指标,也有像战略管理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能力型指标。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是由诸多因素相互作用而成的一个科学体系,如一是人力资源。人力资源是指人员的知识、技能等素质的总和,是促进企业发展的内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构建离不开人力资源的培养与开发建设,它是研究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出发点,也是银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资源。二是技术创新。银行的技术创新主要体现在新产品开发、分销渠道建设和IT技术建设上,技术创新能够使银行在市场和客户中持续抢占先机,形成核心竞争力,实现银行的可持续发展。三是公司治理结构。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在保持自己的特点的同时,也应当比照现代市场的发展需要和形式来建立。四是组织优化能力。其实质是促进银行内部各种资源有效组合和合理配置的能力。五是金融生态。其是指金融机构在特定地域内,在经济发展水平、社会信用和法制环境下的所表现出的市场竞争生存的外在表现形态,以及金融机构对在这种状态所表现出的适应程度,它是核心竞争力的外在制约因素。

二、大庆市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现状分析

大庆市商业银行由于成立的时间较短,发展的并不成熟,在实践中难以实现以构建核心竞争力为目标的战略定位。在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创新、公司治理等核心竞争力构建方面与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相比有很大的差距。

(一)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不足

大庆市商业银行人才储备不足,专业性的人才的缺失大大的制约了七发展和创新的进度,主要体现在人员的招聘形式的单一化和录用考核和员工的晋升决策不专业化,这使得银行的人才储备不足。大庆市商业银行培训体系不健全,没有建立起培训长效机制和多层次、多需求的培训体系。

(二)技术创新能力较弱

大庆市商业银行产品创新能力不足,其产品不论是存、贷款业务、还是中间业务与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相比都缺乏吸引力。大庆市商业银行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开发产品,通过差异化竞争策略,细分市场,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公司科技系统建设落后由于其科技开发人员较少,跟不上业务发展的需要,使大庆市商业银行支撑业务营运的核心业务系统、管理信息系统、电子渠道建设都相对落后,严重影响该行业务的拓展。

(三)公司治理结构不够完善

大庆市商业银行缺乏相应的制度保障,在董事会、监事会和股东大会在运转流程、议事方法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需要加强和改进的方面。大庆市商业银行缺乏对实际绩效结果的评估和考核,没有完全发挥出绩效评价体系的作用。

(四)组织优化能力有待加强

大庆市商业银行规模扩充速度,仍较其它银行业金融机构低,其主要原因除了资本约束和网点较少外,在于其组织优化能力不强,没有及时优化业务流程,使各岗位的职责不明确,适时的进行组织优化,有助于提高其工作效率,提升核心竞争力。

(五)金融生态环境活力不足

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需要地方政府、监管层和金融机构一起来营造和维护。法制环境不健全,良好的法制环境能够有效保证银行的产权,有效遏制恶意逃废债务行为,但现行的法制环境对大庆市商业银行来讲存在执法效率低和司法缺乏独立性两个不利因素。

三、提升大庆市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对策

(一)建立科学的人力资源体系

建立有效的绩效考核机制,增加上级、下级、客户满意度和员工满意度、内部管理等指标内容。大庆市商业银行可将绩效考核与银行总体战略紧密结合,将大庆市商业银行每一业务单元的战略分解成各年度、季度、月度的经营发展目标,使每一个部门、个人都能明白最高层的战略。同时,大庆市商业银行管理层还可以实时了解战略进程,并对不合理的部分及时进行修订,并建立合理的的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学习培训理念。

(二)开发新产品和科技系统

大庆市商业银行开发核心产品以改善盈利模式,以适应市场的发展需求。重视科技IT系统开发,先进的科技系统不但能提高工作效率,而且可以预防其他危险因素出现,提高科技竞争力,实现核大庆市商业银行心竞争力的发展和创新。

(三)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大庆市商业银行可以根据公司结构进行产权制度改革,调整商行的组织结构,适应公司在人员录用和任命,管理人员的职权分工设置上的需求,使得在公司的战略决策和实施上更加高效,形成竞争优势。同时大庆市商业银行应该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是现在职责和权限上的相互制约和监督。

(四)优化组织机构

大庆市商业银行做好市场定位,则需要优化组织结构,其目的就是服务于银行的经营目标。大庆市商业银行找到目标市场,并迅速占领市场,实现效益最大化的经营目标。大庆市商业银行还需要增加业务种类,适应市场发展需求,优化制度流程和激励约束机制,实现对员工的职责管理和权限监督。

(五)构建合谐的金融生态环境

地方政府积极构建合谐金融生态环境,保障其合法利益不受到非法伤害。金融监管层维护和谐金融生态环境,随时保持和他们的联系与沟通,维护和改善金融生态环境的发展。

总体来说,通过分析大庆市商业银行在核心竞争力的构建上还是存在诸多问题。只有在平时加强管理,实现全方位整体发展,才能提升核心竞争力,满足现代市场发展需求,提升大庆市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对策,如建立科学的人力资源体系、开发新产品和科技系统、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优化组织机构、构建合谐的金融生态环境,以期为进一步增强大庆市商业银行竞争力并保持其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金融市场的核心篇(10)

中图分类号:F830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1096(2003)01-0065-04

核心竞争力问题是加入WTO后我国企业界的热门话题 ,如何培育和增强证券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以应对未来竞争需要,也是当前国内证券业界正 在苦苦探索的问题。本文立足于国内证券公司竞争和发展的实际需要,从证券公司的行业特 性和企业性质出发,说明证券公司核心竞争力及其表现,揭示证券公司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外 部条件和内部因素,探索培育和增强我国证券公司核心竞争力培育的有效途径。

一、证券公司核心竞争力分析

证券业是对资本进行定价并提供交易中介服务的行业,证券公司经营的是金融产品。行 业和产品特性使证券公司与一般企业相比,在核心竞争力方面具有独特性。证券业是个智力高度密集型行业。无论是对金融资产定价、为金融资产交易提供中介服务还 是利 用自有资金直接在金融市场上进行搏利,证券公司所从事的都是相当高级与复杂的活动,服 务的高知识含量是证券业的显著特性,高素质专业人才群体是证券公司核心竞争力的核心。

金融资产是一种虚拟资产,其价值或效用不像实物资产那样易于衡量,价格制定过程中 的不确定因素较多,为金融资产定价是一项涉及买卖双方的实际和心理需求、市场环境和时 机的技术和技巧性非常强的专业工作。查理斯.R.吉斯特认为为新股定价,"一部分是科学 ,另一部分是艺术"。前者要视二级市场的收益率或价格水平决定,后者在很大程度上靠无 法量化的市场"感觉",并且因投资银行把无法量化的专业知识和市场感觉融入到了定价的 决策之中,定价机制中"艺术"的一面就变得与"科学"(即纯粹用计算决定价格)的一面 同样重要。证券公司的行业特性要求其从业人员不仅要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高超的专业技 术,而且还要有良好的市场感觉等。因此,高素质、专业化是对证券公司从业人员的基本要 求。

金融产品具有非物质化特性,金融产品的这一特点使金融市场的各个参与主体,在法律 许可的条件下,根据融资需要和投资需求,可以自由地加以创造。因此金融创新活动在很大 程度上是一种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所从事的智力活动,证券公司的创新能力主要取决于其人力 资源禀赋。高素质人力资源团队的聚集与有效整合及其内在潜力的有效激发,是证券公司创 新能力从而也是证券公司核心竞争力培育的关键。

金融创新带来了金融产品的泛滥,使得原本虚拟的金融产品越来越脱离物质基础,投资者识 别和运用各种金融产品越来越困难,投资活动越来越专业化。投资活动专业化进一步强化了 证券公司知识和技术密集的特性,服务的高知识含量成为证券行业最为突出的特点,人力资 本在证券公司价值流创造过程中处于绝对重要的地位。正因为在一定理念下聚合起来的高素 质专业人才群体是证券公司核心竞争力的核心,因此证券公司的治理结构设计都特别强调人 力资本的重要性。在国外,证券公司的整个成本构成中,通常人力资本成本约占到60%的比 重,说明国外证券公司对人力资本的高度重视。

证券业是高风险行业,证券公司的经营管理比一般行业更具挑战性,依靠高素质的专业 人才及其对风险的有效控制和防范是证券公司生存所需要的基本能力。按照资产定价理论,某一 金融资产的内在价值等于其将来全部现金收入的贴现值之和。由于未来具有不确定性,人们 对金融资产内在价值很难准确推定,并且金融资产价值本身具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所以金 融资产价格常常会出现过度波动。信用交易中的保证金交易和抛空机制又加剧了这种波动, 因而金融市场比一般产品市场有着更大的不确定性和难以预料的风险。证券公司是市场的重 要参与者,在开展承销、做市、自营和对冲等业务中,不可避免地持有大量的股票、债券和金融衍生证券。金融资产价格的大起大落,常常把 证券公司置于风险的漩涡当中,使得证券 公司的经营管理极具挑战性。金融产品的虚拟性、同质性和互相替代性又进一步放大了证券 公司的行业风险。与一般物质产品不同,金融产品都是虚拟的价值符号,这种特性消除了 各种类型的金融产品之间因使用价值不同而引起的相互替代障碍,各类金融产品之间具有很 强的可替代性。这种可替代性导致各种类型金融产品市场之间具有协同共振效应,使金融产 品价格波动具有很强的传导性。因而,与其他产业相比,金融业更易发生系统性的不稳定现 象,依靠高素质专业人才对风险有效控制和防范是证券公司生存所需要的基本能力。因此, 证券公司的核心竞争要素主要是公司所拥有的高素质的人才群体以及由此决定的金融创新和 风险控制能力。与一般行业相比,证券公司核心竞争力更多地来源于其内部的活性因素-- 人力资本。因此,良好的文化氛围、公平的竞争环境,正确的评价导向、有效的激励方式对 培育证券公司核心竞争力极为重要。

二、国内证券公司核心竞争力需要回归理性

发达国家证券公司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天然成长起来的,完善的制度背景、良好的市场机制 使证券公司核心竞争力培育有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是在市场竞争过程中从企业理性和市场理 性出发逐步积累的结果。

我国证券市场是典型的计划管制下的"市场",无论是行业进入或是各证券公司的市场边界 都是由行政力量决定。在此情况下,证券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其拥有政府资源,即公司背 景以及和与政府、银行甚至与"官"的关系。只要拥有强大的政府背景和讨价还价能力,就能 获得更多的业务机会,形成优于他人的竞争优势。

市场和制度的不完善严重扭曲了国内券商的行为,证券公司大量的精力花在各种公关活动上 ,不需要也没有动力去积聚专业人才、深化内部管理、创新业务等,以致国内证券公司普遍 存在经营理念匮乏、经营方式粗放、赢利模式单一、内控机制欠缺、风险控制薄弱、竞争乏 力等问题。

赢利模式单一,使国内证券公司的生存长期维系在股市的系统风险之上。

由于业务和规模扩张较快、管理资源不足,国内证券公司普遍存在内部管理跟不上的问题, 经营具有明显的粗放特点。如今佣金下调,粗放的经营方式和快速的规模扩张带来的成本固 化,已成为证券公司的沉重包袱。

许多证券公司风险意识淡薄、管理体制和内控机制不完善,缺乏有效的风险控制工具。由于 经营过程中存在许多不规范现象,许多证券公司内部潜藏着不同程度的法律风险,甚至面临 着信誉危机。

由于市场和制度不完善,经营过程中制度风险较高,国内证券公司行为短期化倾向十分明显 ,由此而带来的是证券公司经营理念匮乏、经营机制不良、业绩不稳,人员流动过于频繁, 长期导向的企业文化难以形成。由于缺乏制度、理念和文化支撑力量,难以积聚和留住高素 质专业人才,致使国内证券公司的发展和核心竞争力的形成缺少原生力量,可持续发展比较 成问题,国内证券公司洗牌十分频繁就是很好的说明。并且由于资本市场不完善,国内证券 公司核心竞争力生成机制较缺乏。

目前国内现有证券公司124家,各证券公司的业务结构基本相同,仅限于证券承销、经纪和 自营,项目融资、企业并购、理财服务、财务顾问等业务的开展却十分有限,金融衍生工具 的创新和运用尚未真正涉及。而且国内券商不论规模大小和历史长短,产品、业务结构和赢 利模式基本相同。国内证券公司也可分为几个层次,但通常只有大、中、小的区别,也就是 资本金的多与少。从业务上讲,业内大的证券公司并没有形成优于其他券商的核心竞争力优 势。

加入WTO标志着中国真正步入全球化的世界经济行列,国内证券公司将直面国际市场竞争, 面对强大的竞争对手、有限的市场空间,国内证券公司在核心竞争力方面必须回归理性。培 育和增强核心竞争力要求国内证券公司必须经历一个内力积聚和蜕变的过程。

三、国内证券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培育

企业核心竞争力成长是个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宏观角度讲,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体现 的是政府的产业政策导向;从微观角度看,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体现的是企业长期发展的战 略导向和结果。就国内证券公司而言,作为资本市场金融服务企业,其活动是在政府严格的 监管制度框架下进行的,因此,其核心竞争力战略选择虽然是企业行为,但同时体现了政府 的监管和产业政策意图,是政府、市场与企业合力的结果。培育证券公司核心竞争力需要政 府与企业共同努力。

(一)从政府的角度看

1要尽快完善证券公司运营的市场和制度环境

由于我国资本市场是在体制转轨过程中诞生的、且历史较短,因此存在基础构架比 较落后、 市场化程度低、制度不完善、运作不规范、交易品种单一、结构失衡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 题的存在不仅制约了资本市场功能的发挥和效率的提高,还使得证券公司缺乏一个有效的市 场运作环境。如由于整个制度建设具有探索性,许多制度内容具有过渡性,证券公司的发展 方向难以明确,长期导向的发展战略难以形成。因政策、法规多变,证券公司的经营思路和 发展战略被迫经常调整,进而导致券商在组织构架、各业务部门定位、人力资本积聚和布局 等方面经常面临着不确定性。

目前,市场形势比较严峻,证券公司都希望尽快实现业务模式、赢利模式和经营模式转型, 对培育自身核心竞争力不仅态度十分积极,而且正在进行多方面的探索。但转型需要市场发 展和制度完善相辅,而证券公司本身是无法超越整个市场和制度环境的。因此,虽然思变, 却很难突围。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结果。培育证券公司核心竞争力,必须为证券公司提供真 正市场化的氛围和公平的竞争环境。要引入市场化的优胜劣汰机制,使一级市场业务资源向 业务能力强、服务水准高的公司集中。通过公平竞争迫使证券公司提高业务素质和服务质量 ,在此基础上培育自己的核心业务能力和手段。要提高二级市场管理水平,尽量避免行政手 段导致的二级市场股价的巨幅波动,为证券公司营造一个稳定的市场氛围。此外,政府应为 金融创新提供较为宽松的环境,同时积极支持和鼓励证券公司的创新活动,放宽和加快金融 产品创新和运营审批。

2推行资产重组中介制度

推行资产重组、并购活动中介化,让行政力量淡出、市场介入,为证券公司拓展资 产重组业 务提供必要的条件。资产重组中介化,还可以有效防止重组过程中的暗箱操作,从制度上防 止和减少国有资产流失。

(二)从证券公司角度看

为了打造核心竞争力,目前国内证券公司纷纷增资扩股。应该说资本规模扩大很重要,但并 不是最重要的方面,高素质的专业人才积聚和整合以及由此产生的业务创新能力、金融服务 能力、金融创新能力的提升才是国内证券公司核心竞争力所在。为此,证券公司应从以下几 方面入手:

1加强文化和制度建设

企业短期的繁荣可以通过许多方式获得,但持续增长的力量只能从人类几千年来操 守的价值公理中获取。国内证券公司核心竞争力的成长需要理念导航、文化和制度保障。

首先,证券公司要明确自己服务行业的服务特性,树立公司的服务理念,强化服务意识,通 过增加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开辟客户资源,树立品牌形象。同时,还要尽 快完成从理念确定、理念渗透到理念外化为企业品牌的过程。其次、建立长期导向的公司文 化,使公司能够在一个共有思想平台上向前发展。再次,通过制度与规则的贯彻和执行,强 化内部人力资源团队的行为规范,让这种规范逐渐变成工作习惯,从而使公司理念和精神通 过员工行为体现出来。

制度、规则和行为规范是企业文化中最为基础的东西,企业文化首先体现在管理理念和管理 风格上,但都是以具体的制度为基础的,是通过管理规则和制度体现出来的。制度是为约束 和激励个人行为而制定的一组规章、依循程序和伦理道德行为准则,其基本功能就在于帮助 人们形成对未来的合理预期,形成公司激励与约束对称的机制。

2明确公司发展的战略导向

战略是对自然竞争的一种有效管理,是企业培育核心竞争优势的精密计划。证券业 是高风险 行业,没有明确的战略导向,核心竞争力培养就没有方向,没有战略方向就没有合理的专业 人才积聚和整合。专业人才使用不能聚焦,不仅公司核心竞争力难以形成,而且人力资源团 队也很容易瓦解。并且,证券业是高风险行业,没有明确的战略导向,公司的业绩指标很容 易发生扭曲,由此招致的市场风险、法律风险很容易把证券公司拖进万劫不复的深渊。

3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加快专业人才的积聚

在激励机制建设上,可借鉴国外券商的先进经验,制定科学的、既适合国情又有利 于人力资 源开发的激励制度,通过把员工利益与公司成长性密切在一起,稳定人力资源团队。特别要 创造公开、公平、公正的用人机制,通过为有才能的员工提供相应的发展机会,强化员工对 其自身价值的认知和成就感,发挥员工积极性。

4强化公司研究力量,提高金融创新和服务能力

当前证券公司的发展环境和业务条件发生了变化,在新的竞争中,硬件在竞争中的 作用逐渐 淡化,软件在竞争中的优势凸显。未来证券公司的所有业务领域都必须有强大的研究力量介 入才能顺利开展。证券公司必须强化研究力量、加大对研究部门的经费投入,为金融创新蓄 积力量、提高服务于市场的能力。通过金融创新和服务能力的提高拓展市场份额、树立品牌 形象。只有这样,才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5进行合理的市场定位,走品牌化发展战略

知名品牌有着巨大的市场穿透力,是公司竞争力的直接体现。国内证券公司在未来 竞争中要 想取胜,必须进行必要的市场定位,确立自己的核心业务,树立自己的专业和品牌形象。首 先要对现有和潜在市场进行细分,根据自身的实力、经营特点和优势,确定自己的核心业务 领域。其次,要提高服务的知识和技术含量,强化服务意识、深化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 。通过服务树品牌,强化自己在客户心目中的形象和定位,突出自己的核心竞争优势。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过程中逐步积累起来的。在发达国家,现代大型公司引 人注目的成功背后,是一连串的多样化的制度试错过程,国内证券公司核心竞争力成长也要 有一个长时间的探索过程。

参考文献:

[1]林义相金融资产管理--金融产品与金融创新[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 社,1995

[2](美)查理斯・R・吉斯特金融体系当中的投资银行业[M]北京:经济科学 出版社,1999

[3]王志刚,等中国券商创新论[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4]史东明核心能力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5](美)道格拉斯・C・诺斯经济史上的结构与变革[M]北京:商务印书馆,19 92

[6]李国英企业资源配置力与企业竞争力[J]工业企业管理,2002,(5)

The Research on Securities Company‘s Kernel Competition and Its Formation

GUAN Ren-qin

(Mobile station for the post-doctors,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37 , China)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trade characteristic and the enter prise nature of the securities company, the key aspect of securities company‘s kernel competition l ies in the talents with high-quality, financial innovation and risk control abil ity. Compared with general trade, securities company‘s kernel competition origin ates more from its inside activity factor ----humanity capital. So it is of grea t importance for cultivation of securities company‘s kernel competition to have a good culture atmosphere, a fair competitive environment, a correct appraisal l ead and an effective encouragement way.

上一篇: 信息化发展现状 下一篇: 科技的重要性和意义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