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发展趋势汇总十篇

时间:2023-06-02 15:13:36

科技创新发展趋势

科技创新发展趋势篇(1)

1 我国科技体育的创新和发展现状

伴随着人们生活节奏加快,生活水平的改善,当今社会的人们已不再为吃不饱穿不暖而发愁。紧接着,物质上的需求已得到满足,人们更加关心的就是身体的健康。快节奏的生活使得人们开始注重体育锻炼。而体育科技更是为体育锻炼深入群众提供了科技支撑。除此之外,科学的健身理念和运动处方都是体育科技的结果。因此,体育科技需要全面深刻的创新和研究。如果要从科技创新的过程讲,我们不应响应先有科技成果再将再将创造出来的成果转型。而是应该注重实践,掌握需求,这需要我们注重实践出真知的道理,将成果的价值和有益于我们的部分展现出来。主要讲来,运动队和科研人员都是起很大作用的部分但前者是整个的主体。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体会科技创新的含义,体会运动队和与科研院所的有机内容结合起来将给与创新的力量。

2 体育科技创新具有的特点

2.1 体育科技创新具有实效性

虽说竞技体育主要是以竞赛的方式来完成的。但是,竞技体育的水平高低能够影响体育科技的发展。随着各种高端技术和新材料技术在竞技体育上的广泛应用,竞技体育比的是技术支撑的强弱。以及一流的训练方法和后勤保障。自从冬奥会的新时速滑道开始启用后,越来越显示出老式的用站立的形式起跑的技术的不完善之处,自身的重心开始向前移动,导致起跑的时候身体的稳定性不好,向前跑的冲力不够,而且易引起犯规行为。而通过专业的科技人员的改正和创新,一种新的起跑方式新鲜出炉了,那就是——蛙式起跑。蛙式起跑能够使身体向前弯曲的幅度缩小,降低身体的重心,从而增大了支撑的面积,与起跑时的水平分力和向前的速度,起到了增强稳定性和缩短起跑时间的效果。起跑的前五米、前十米和一百米的成绩也明显优于旧式的起跑方式。足疾跑的最开始应该使用蹬冰支点牢固的方法,这样能更好的提高效果。如今的实践告诉我们,刻苦的训练是不能满足运动员的,充分的体育科技支持和保障是不可避免的。另外,成功的举办现代化的高水平竞技也需要体育科技的支持。北京奥运会把“科技奥运”定为奥运会三大理念之一,也是科学技术与体育竞技结合的先河,足可体现科技是多么的重要。

2.2 体育科技创新具有间歇性

在以前,运动的训练中往往会用持续时间长,强度非常高的训练为主体,得到的结果非常的不好,常常使受训练的人员受到很大的伤害,运动员需要很长时间的休息来修复受过的损伤,甚至造成不可修复的损伤,不适合于对训练成绩的提高。而用间歇性低氧训练的方法能够让全身经常存在于缺少氧气的环境,从而提高有氧代谢酶的活性,增强肌体的抗脂质过氧化作用,对氧气代谢的能力还有呼吸、循环系统适应的能力都有很大的提高。这种方法可以提高乳酸阈强度,运动员作力竭运动时也会明显轻松很多,经过时间的推移,经常经受这种特殊训练能感受到自身的代谢水平会有明显的变化,对运动员的运动成绩提高有较大益处,使得运动员在对付各式各样的艰苦训练时游刃有余。

2.3 体育科技创新具有科学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体育竞技变成了无硝烟的战场,激烈的竞争开始对运动员的身体有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要求身体素质必须好,所以选材变成了很重要的一环。好的身体素质能在今后的训练中做到更好。而且能更好地满足体育竞技所需要的能力。以往会依据教练选材的经验以及运动员的体型能力。但是这些开始是优势的特点往往会随着运动员年龄的增长而成为限制他们成绩的绊脚石,而这些问题往往是最普遍的问题,通常造成许多人才的流失和资源的浪费。针对这些原因,科研人员也研制出了应对方法。譬如除开教练选材的经验,还可以通过仪器来选材,仪器可以帮助分析运动员的骨骼和血液的生化反应,从而判断哪些人更能在做运动员这方面有一番作为,帮助一些有体育梦想却不自信的人认清自己的潜能,还可以减少人员的浪费和损耗。

3 现代体育科技创新的发展趋势

体育科技的涉及范围广泛,但是存在许多争议,但是可以为体育事业提供保障和支撑。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延续,现在的体坛已经成为了集民族、科技和商机一体化的新发展领域。体育对于现代人来说已不仅仅只是展现各国和地区的自身形象,还是运动员的一场展现力和美的视觉盛宴,又是各国展现自己最新的体育科技的T台。一个国家的实力都可以由体育科技展现,在一定程度上还反映着国家的社会文明发展程度。

3.1 高端科技和运动训练

凭着每日的高强度体能训练,各个国家的运动员才能为全世界的观众展现一场精彩绝伦的表演。所以,相对于注重于改进体育用品和运动器械,人们更加倾向于开发出人们最大的运动潜能。现今,人们通过各种各样的训练,在不少的运动项目中将体能和精神的激发都达到了极限,胜负通常只是由微小的差距来评分,这充分地展现了体育科技的魅力。运动员现今更多地是依靠体育科技和科学家的智慧来代替以前靠强健肌肉和竞技状态来获得胜利。现在,运动员的潜力能够更好地展现和发掘。

3.2 高端科技与教练员

随着科学化训练的日益深入,教练员是将体育科技成果介入运动训练的主要人物。教练员和科技人员都需要积极性和长期的合作与配合。通过长期的互相锻炼和默契培养,从而缓解以前不能解决的体育科研课题和运动训练实际不相融合的情况,使科技创新的发展进入一个全新的局面。

4 促进体育科技创新的发展的方法分析

现今我国体育科技改革的阻碍是影响我国体育综合国力的一个主要因素。我国的体育科技改革存在着许多问题。没有真正形成将体育科技人才作为主体创新技术的一元体制;不能确立在体育创新中政府与市场的互动关系;不能平衡体育市场科技、经济和体育科技进步三者之间完美的互动关系。

针对这些症状,我国提出了一系列的对于体育科技改革的发展而出的对策与措施:(1)根据市场的动向,加强体育科技的法律力度,使得法律制度更加完善。(2)将体育科技制度改革提上日程,将体育科技创新坚持到底,要将建立的进程加快,确定体育科研竞争的公平性。(3)要加大对体育科技经费的投入,使具有“造血功能”的某些机构初步形成。飞速发展的科技,快速进步的体育,都使当今的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体育科技变成了进步体育的发动机,科技逐渐在体育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对于现在的状况,专家们通过研究和分析,也提出了三点意见:(1)强调创新意识的重要性,掀起创新的风潮。(2)以体制改革作为突破点,讲好结合的问题先进一步解决。(3)加大体育科技的进步,更加全面地推进体育科技的步伐。(4)培养体育科技人才,创建创新型团队,吸纳更多的人才加入到体育科技创新中去。将人才培养体系搭建好,创造积极的条件将国内外的人才都参加进去。(5)投入经费,建立更多的渠道,使投入体系更多元化。

我国的经济体系多种多样,但是体育产业俨然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一支中流砥柱,因其发展特别的快速而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用品企业的创新能力还很低且技术含量不高,产业的标准化程度低。在当今的体育用品企业中,由国外品牌垄断高端体育用品,而我国的主要在中低档竞争,而其他方面也面临此问题。科技的落后成为了体育创新和体育产业的闭塞期,我国的体育产业最需要做的就是提高各方面的能力,使企业更加完善,抓住最好的市场。

5 结语

体育科技是能否成功举办国际型体育比赛的关键,更是国家和地区体育事业综合实力的表现综上所述,怎样使我国的体育科技更好更快的发展成了现在大家关注和关心的热点话题,讨论延误我国体育科技改革和发展的元凶以及解决问题成了现在最重要的环节。21世纪是个不断创新和不断探索高科技奥秘的时代,在这个新世纪,要想体现中国竞技体育在国际体坛上的综合优势,突破和运用高技术体育是现在最迫切的需求。要适应日新月异的高科技发展新领域需要跟紧世界的先进科技水平,集中力量,缩小我国与科技大国的差距。争取突破中国在高技术领域的部署工作,为实现体育科技创新在中国业内更好的建立做准备,这对体育科技创新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同时,这一举措对政府实施和制定体育科技的规划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张忠秋,刘文等.对我国体育科技创新发展现状与发展对策的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2(2).

科技创新发展趋势篇(2)

关键词:创新 科技园区 服务 互联网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 A

1基本概念

科技园区,一般是指集聚高新技术企业的产业园区。土地类型较为复杂,众多区域为工业用地性质,也有部分区域是混合用地性质,物业类型上包含了写字楼、标准研发区间、无污染生产单元等,配套了商业物业配套、研发中心、公共服务和技术支持平台等。

创新型科技园区一般包括高新区大学科技园、科技产业园、科技创业园等各类科技园区[1]。在最新的实践中,创新型科技园区作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回应了以上问题。它是以规划发展为龙头,配套基础设施和园区软硬环境建设先行,依托城市原有资源或引进龙头企业创办的产业特色突出的科技园或园中园。创新型科技园区的实践经验对传统科技园区的升级发展和未来科技园区的规划有着重要价值。

2国外科技园区的建设发展趋势

国外科技园区已经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发展,现主要有如下特点:

2.1园区内部合作不断增加:

创新型科技园区内部有组织的合作已成为促进知识传播和创新的关键。《竞争的未来――建立知识驱动的经济》报告中表明“聚集区在促进增长方面的关键作用是鼓励公司互相合作”。合作促进了公司间面对面的交流,并促进了技术和知识的传递与扩散,同时也会引发新创意的产生。频繁的交流促进了正式和非正式的知识传播并鼓励了具有互补资源和技能的机构间的合作。这种合作通过加快技术和创新的传播而增加了组织的创新能力。实证研究也表明了这种知识传播与创新活动间的积极联系。

2.2参与者间的聚合和互动不断增加:

园区的管理者在园内和园外都尽可能创造更多的聚合和互动。不仅是和大学、研究机构和政府组织,也包括任何与区内公司有关的部门。这些聚合和互动产生更便捷的知识传播、更多的创新和更有效的管理,并共同提高公司的长期竞争力。而公司的成功就代表了科技园的成功。这种动态的环境也吸引更多相关人在科技园旁设置他们的机构。从而产生新一轮的集聚。

2.3便利的金融服务:

成功的园区的发展需要有力的金融价值链。这个链条由研究支持机制、先进的偿还工具、种子基金、风险投资者、银行和担保提供者组成。此外园区会帮助企业家完善他们的金融方案并避免任何由企业和投资者间的信息不对等而产生的误解。这可以通过天使投资人网络、投资准备计划和风险投资峰会来达成。

2.4便利的经营支持服务:

除了传统的公司支持服务,比如关于如何建立新公司、如何写商业计划书、如何得到生产许可等之外,园区已开始提供更多的增值性支持服务,如检测设备、孵化空间、顾问服务、世界经济智囊、知识产权保护建议等。

3中国创新型科技园区的发展

3.1中国创新型科技园区的发展现状

我国由于科技园区规划理论落后于科技发展和企业需求变化,所以科技园区建设中也出现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各个方面:

1)用地规模确定不当,太小不利于将来发展,太大很难在短期内形成规模。

2)对就业人口估计不足,导致配套服务设施跟不上,如居住建筑不够,中小学校不到位等。

3)过度房地产开发,将地价房价炒得过高,从而使园区失去吸引力而阻碍其发展。4)自然环境利用不当,使其遭到破坏。

5)规划预期状况与实施状况不一致:近期开发时,建设与建成的项目不太多,与入园项目难以一一对应,或己入园的项目并未如期建设,造成入园紧张。

6)区内建筑风格、色彩等不统一不协调,缺乏规划管理。

3.2中国创新型科技园区的特征

1)从自发走向自主:美国硅谷的产业崛起为世界各国和城市树立了科研、教学、生产紧密结合,科技与经济同步发展的新典范。但是,由于自发性科技园区缺乏总体长远规划和协调管理,造成交通拥挤、环境污染和住房等生活配套质量下降等问题。为此,后来者以此为鉴,政府积极参与到科技园区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当中去。一种把园区产业发展方向、基础和公共设施布局、市政、交通、通讯、环境等问题同时考虑的总体规划先行的做法,正在成为中国新建科技园区所遵循的一条原则。

2)从模仿走向独创:由于科技园区对当地科技产业发展和经济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地方政府对兴办科技园区表现出浓厚的兴趣。通过科学合理的产业研究,梳理和引入创新资源,培育园区主导产业优势发展,对于带动区域产业升级、提升区域发展层级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2]。由地方政府主持,或由政府与大学共同主持创办的科技园区大批出现。经过一场模仿美国硅谷的热潮之后,地方政府悟出,发挥自己的优势,从事一个或几个高技术领域的研究开发,进而构造出具有竞争力的高技术产业链或产业集群,是建设城市科技园区的一条重要经验。例如根据自身特色建立的杨凌农业科技示范园和包头稀土科技园。

3)从国内走向国际: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科技园区正呈现出明显国际化的趋势。这主要表现在外国研究机构和公司在中国科技园区设立分支机构和企业,建立生产加工基地。目前,中关村科技园区也吸引了近100家世界500强企业或著名高科技企业在园区内设立研发中心或生产基地。随着企业数量的增加,企业之间的学术和经验交流会等相互交流活动促进了园区内的发展和园内企业的国际化。

4)由单园走向“园中园”或专业园区:在政府推动建立的科技园区中,处于超前考虑,初期的规划面积往往大于实际建设面积。在未来的发展中,由于社会经济环境发生变化,需要重新规划和建设,更加突出专业化,这样就使科技园区内部分化出多个专业园。如中关村科技园区内部的软件园、生命科学园、上地产业园,武汉“中国光谷”内部的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科技园等,重点推进文化创意产业、生物医药产业、光电技术产业等专业化发展。

5)将新建更多的小型科技园:各城市政府为振兴区域经济,争取上级政府的优惠政策和财政支持,对兴建科技园区积极性很高。但受条件约束,开始只能从建设小型科技园区起步。另外,大学也愿意将自己的高技术研发成果进行自行“产业化”,“肥水不流外人田”,也将积极兴建科技园,独享高技术产业化的盛宴。我国大学科技园蓬勃发展,呈现出体制多元化、运营企业化、竞争国际化等一系列新的发展趋势,目前,我国大学科技园总数达到40多个,依托高等学校100多所。可以预期,城市的科技园区和大学科技园将是未来小型科技园区的主体。

3.3中国创新型科技园区的趋势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出现了科技园区“遍地开花”的现象,科技园区同质化、趋同化竞争[3]明显。

如今又有了新的发展,总体可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以龙头企业为先导,吸引相关企业形成产业集群,如西溪文创园以阿里巴巴和腾讯公司研发部门为龙头,聚集了众多第三方开发者和相关中小企业,形成了围绕互联网巨头的生态系统;第二类以专业化产业为核心,以点带面发展,如昆山小核酸科技园以小核酸产业为核心,突出了专业化优势,取得良好经济效益;第三类是由跨越地域的、分工不同的企业部门所组成的科技园,它们往往以园中园的形式存在于各个园区中,又由企业的信息交换网络联系成为整体,如腾讯公司在成都、杭州、深圳等多地科技园中设有园中园,组成跨地域网络。

4结语

和传统科技园相比,创新型科技园区以企业的需求为导向,以产业的特点为依据,园区功能和规模合理,运行效率高,集聚效应明显,服务和配套设施先进。要坚持进一步强化建区特色,集孵化"研发"产业为一体,着力打造带动力强"辐射面广的产业链,这样,高新区才有旺盛的生命力,才能切实成为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动力源和推进器[4],可以预见,创新型科技园区将会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 参考文献]

[1]王超群. 创新型科技园区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J].江苏科技信息,2014(2)

科技创新发展趋势篇(3)

一、引言

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也就是高校师生的整体创造力。积极利用高校内的各项教育资源创造新的技术与成果,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高校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基础,承担着培养创新型人才与研发创新型技术、成果的重任。我国大部分科技研究人员都工作于高校,产生于高校,高校是创新型人才的聚集地。明确高校的创新优势,认清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前景,才能让高校的教育作用呈现出来。

二、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现状分析

与教育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明显不足,无论是创新性论文还是创新性科技成果,在数量与质量上都存在问题。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成果不佳,主要受以下几点原因影响。

(一)高校的科技创新资源配置不优

目前,社会上存在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与企业招聘难两大问题,两大问题同时出现证明高层次人才数量无法满足人才市场的需求,科技人力资源的配置有问题。高端人才的流失,影响了高校科技创新人力资源的配置。在社会文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高校学生选择出国留学,只有极少部分留学之后选择回国,回国发展的高端人才数量更少。高校中缺少关于创新的高端科技人才,会影响高校的科技创新教育质量。除了人力资源,我国高校的科技研究设备配置也存在一些问题。教育条件的改善,让大部分高校都有充足且先进的科学仪器,但部分高校没有正确使用科技创新仪器,极大地影响了学校科技创新能力建设。

(二)高校科技创新评价体系有待优化

在传统科研理念的影响下,SCI核心论文是评价科研人才科研能力的重要依据。在这一标准的要求下,很多高校的科研人员过于重视短期科研利益,希望在短时间内写出核心论文,以此获得个人级别调整与工资待遇提高的福利,也就是说,科研创新成果与科研人员的切身利益相关。在错误的引导下,很多高校科研人员将写论文与发论文视为科研的重要部分,没有关注科研项目本身的意义。学术氛围过于浮躁,科研人员的思想急功近利,影响了高校的科研创新氛围。

(三)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方向不符合市场需求

高校,是为社会生产与经济发展提供人才的阵地。然而,在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建设过程中,高校与企业的联系不尽密切,使得其无法正确了解企业的真实需求,无法通过校内的教育与科研工作来满足企业的需求。与教育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工作过于盲目。像英国剑桥大学就建立了工业联络办公室,时刻了解企业的需求,并为校内师生的科研创新成果寻找市场。只有符合市场的需求,才能让高校的科技创新实践具有价值。

三、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发展趋势分析

我国高校的科技创新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研究的深度远远不及社会的实际需求。积极转变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观念,建立健全的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相关制度,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工作保障护航,才能取得更为丰富的成果。

(一)高校科技创新资源配置逐渐合理化

对高校内的科技建设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是做好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工作的第一步。与科技创设能力建设相关人力、物力与财力得到合理配置,才能创设良好的科研环境,让高校师生更加便利地开展科技创新活动。

首先,从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人力资源来讲,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科技创新科研队伍,是实施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基础。高校应当积极提高优化科技创新工作者的个人待遇,以此来留住与吸引优秀人才。给优秀科技创新工作者外出留学与学习的机会,通过培养高端人才来提高校内科技创新人才的质量。高校学生有高端引导者,其在校的科技创新思维才会更加开放。其次,高校要给予科技创新工作足够的财力与物力支持。积极采购最先进的科学仪器,引导师生利用最新技术开拓新的技术,开拓新的领域。

(二)高校科研创新成果考核逐渐完善化

科研创新成果考核机制的完善,对于高校科研创新氛围的和谐化与学术化十分关键。高校管理者要意识到科研成果学术价值的分析,不能只关注科研者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了多少论文,绝不能将核心论文的发表视为科研者级别调整与工资上调的唯一标准。高校应当关注科研创新项目本身的价值以及科研人员在这一项目上的付出,以科研成果最终的社会效益以及学术价值去评价与考核科研人员,促进高校学术氛围的成熟化。

(三)高校科技创新实践逐渐市场化

在高校科研创新能力建设过程中发挥市场的导向作用,贴合市场需求开展科技创新,有利于高校的科技创新成果得到社会的认可。各大高校应当借鉴教育发达国家高校的科研创新经验,建立一个专门的科技创新服务机构,以此为桥梁加强高校科研创新成果与社会市场需求的联系。这一机构的工作者要对科技创新成果的价值进行分析,为其寻找能够发挥价值的企业与领域,寻求科技创新合作。科技创新实践的市场化,能够给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提供更多动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科技创新能力,是国家经济增长与社会经济繁荣的重要动力。高校,是科技创新力的集合地,各大高校应当认清自身在科技创新能力发展中所处的地位,积极发挥科技创新作用。正视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不足之处,本着为社会服务,为国家发展助力的原则明确科技创新发展的理念,创新方法,才能让高校与社会共同强大起来。

【参考文献】

[1]张秋华,李铁范. 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研究现状分析与评述[J].考试周刊,2014(98):152-154.

科技创新发展趋势篇(4)

自19世纪末油画传入中国以来,油画创作就展现出了新的生命力。油画创作从西方理性的思维中挣脱出来,在印象派的光与影中,在抽象派的超然与无物的境界中不断得到新的启示。当西方油画技法与东方的水墨意境所结合的那一刹那,油画似乎产生了新的意境观和新的发展趋势,这让油画创作的研究有了新的方向和内容。油画给人的印象十分高雅,似乎在模糊的线条下所展现的是一个完美的艺术品。模糊似乎是掩盖缺点的重要方法,正是油画材料所造成的视觉模糊感,让人有种雾里看花的感觉,同时让人感受到完美。油画的审视是需要距离的,如果过于靠近画面就会被笔触和油层所干扰,所以距离产生美同样适用于解释油画的内容。正是由于油画具有这样的特质,让油画的创作方法在新的发展时期得到了突飞猛进,油画创作的新技法层出不穷,这带给油画创作发展的产生了新的趋势。正是基于油画美的认知,基于油画创作的特点,我们根据这样的关键设想,来探讨当下油画创作过程中不断产生的新的技法以及由此形成的新的趋势。

1 油画创作中的新技法

油画的创作在中国的发展可以说是非常快速的,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全国艺术的大发展,国人对绘画尤其是油画艺术的重视程度逐年上升,审美能力也不断提高,通过专业院校的培养和社会宣传,油画创作在中国有了本质上的发展。在这个大发展的阶段里,从学习西方技法到巩固西方理论,油画学习者在不断研究油画的技法同时,完整的理解和探讨了西方油画的发展历程以及发展轨迹。油画创作在这个学习和巩固的时期后,终于迎来了创新与开拓的高潮。油画创作的新技法不断产生和发展,成为油画创作领域内公认的主要成绩。这其中在新技法的创新上包括传统元素的回归、新科技的应用、新材料的组合、新风格的展示。所谓传统要素的回归,就是在西方油画的创作中加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和意境,从而形成了独特的中国风情油画,让油画获得了新生。比如油画的内容中出现了更多的中国传统器具,鼎、樽、爵等器物,皇冠、汉服等装饰。新科技的应用是电脑绘图在油画创作中的具体实现,通过电脑辅助勾画,让油画的创作在金属感和未来感上带有了强烈的现代气息。从油画创作的新材料组合中来看,荒凉的戈壁不必通过浓墨重彩才能表现、油画的内容与层次也不必通过色彩的厚度与光影调整才能够突出,这些问题都随着将其他材料融入到油画创作中而迎刃而解,比如利用铺沙子来完成结构和层次上的调整,通过将油画燃料与沙子颗粒的结合,从而实现了新的材料组合,达到了原本很难实现的油画效果。新风格的展示就是在众多创新背景下产生了新的艺术创作思维和艺术创作内容,这是油画新风格形成的基础。比如中国风油画,其特点就是将中国元素的文化意见通过油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形成了强烈的画面反差,从而达到了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是真正意义上的中西结合。油画创作的新技法来源于现代化的发展,正如后现代让西方油画从写实转入抽象一样,现代化产生的新鲜事物和新鲜想法以及所具备的先进科技手段,都不断的将促进各个领域的内容不断融合和统一到现代化的发展之中,让科技手段和机器工艺代替人工,让理性思想促进油画发展的现实价值,从而让油画有了变革的动力和变革的意识,并为油画的创作和发展提供了路径选择,这是促使油画创作新技术产生的根本原因,同时,反过来说,也正是油画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产生促进了油画自身的发展,从而不断的沿着时代特征前进。不管其中经历的巅峰也好,落寞也罢,油画创作的新技法必将在大浪淘沙之后为油画发展史涂抹上浓浓的一笔。

2 油画创作中的新趋势

油画创作是踏着文化和文明而来的,早在西方油画产生之初,油画就是文化形式的一种直接表达,在其成为艺术之前,油画就包含了艺术所具备的一切要素。油画创作是无拘无束的,正如西方文明所倡导的精神那样,油画的发展暗合了这种精神的追求,鼓励这种精神的发展,油画作为艺术创作的一种,作为文化传播途径的一种,从不间断的展现着其永恒的魅力,在长达几个世纪的发展中,为人类艺术发展留下了宝贵的财富。每一个阶段的油画发展都为下一阶段的发展趋势打下了伏笔,每一个阶段的发展都属于上一个阶段的新趋势。按照这个逻辑思路,我们不难从历史和发展过程中来总结和整理油画创作发展中所体现出来的新趋势。在我们深入探讨这个新趋势的产生和具体形态之前,我们以中国的水墨画作为比较的例子。水墨画是中国所独有,相对于西方的油画,两者处于相同的地位,在各自的发展空间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西方是浓墨重彩,而东方则是清净淡薄。中国古代颜料的色彩是很多的,春秋战国时代,人们的衣服就可以体现出多种颜色,然而中国却并非使用过多的颜色来展现绘画艺术,反而仅仅通过黑白相间的水墨来精益求精,最终形成了鲜明独特的水墨画艺术,成为了国宝,成为了国粹,这种形式的艺术是最为珍贵,是西方在缺乏文化理解的情况下所不能够表达出来的艺术形式,而油画在这个层面上则稍逊色于国画艺术。这并非是因为油画艺术不够独特,相反却正是因为油画艺术的过于独特导致其发展趋势的变化。当国画变得更为本土,而油画的创作变的更为世界。油画创作成为世界性的发展趋势代表了油画发展的最新趋势,代表了现代化发展本身所具有的最新趋势。

具体的说来,油画创作中的新趋势有三点,第一是内容的发展趋势更加具有现代性,尽管油画的创作不断的有回归传统的趋势,但是总的趋势上是向着现代化的方向发展的,并不是所有的精英画家都赞成对传统艺术形式的回归,这造成一定程度的矛盾和冲突,但是并不妨碍这种趋势的进步性。第二是方法的发展趋势更加具有多元性,新世纪的油画发展终于耐不住寂寞,在装饰和设计艺术以及艺术商业化的刺激下走向了多元化发展的道路,油画不在拘泥于色彩和结构的发展,不在固定的光影范畴内徘徊,而是结合多种材料和多种绘画方式,走向了新的发展路途。第三是对文化特性的保留。我们从中国的油画创作中越来越多的看到了中国传统元素的加入,越来越明白一个国家独有的文化对艺术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总的说来,油画创作正是在这种新技法与新趋势下不断前进和发展,并最终获得了新的生命。

科技创新发展趋势篇(5)

为此,各国政府积极通过强有力的政策支持、放松管制等多种措施打造更加开放的创新环境,促进对人才、技术、资本、信息和服务等创新资源的全球配置,提升对高端产业活动的吸引力,为科技园区发展释放活力、开拓空间,进而增强国家和创新区域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科技创新发展趋势篇(6)

中图分类号:TU973.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4-0231-01

在当今社会发展中,人们不断改造自然,使自身生活更加舒适。这个过程中,主要应用的是土木工程,这种技术是改造自然的重要手段,为人们提供了基本的需求和保障。目前,土木工程已经逐渐分化为很多学科,并在城市化的不断推进中,处于劣势地位。为了更好的应用土木工程,提高其施工效果,要对施工技术进行创新,推动土木工程的发展。现对土木公路施工技术的创新与发展趋势进行阐述,描述土木工程的发展前景。

1 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创新

土木工程的施工技术在施工的各个阶段都具有重要地位,在施工的整体设计中,设计人员需要了解工程的需求,然后选取合适的施工设备和施工材料。在土木工程中,施工人员应明确现场的施工顺序和施工方式,针对不同的情况,应用那种施工方式。

土木工程会受到施工环境的影响,如气候条件、施工场地的选址、载荷和资源,都会对施工造成一定制约。所以针对土木工程的施工技术创新,并不简单,施工人员应拥有充分的知识储备,对施工现场的各项情况进行分析,当施工不会受到其他因素限制时,才能实现施工技术的创新和发展,提升土木工程的实施效果。下面针对土木工程的创新进行详细分析,主要有两方面内容。

(1) 土工工程施工技术中新型预应力技术。在土木工程施工中,首先要对预应力技术进行创新,这个过程的主要内容体外预应力的发展和使用。体外预应力主要是将预应力筋布置在混凝土截面外,这种方式与传统的构件布置情况相比,能够与预应力筋的粘结或无粘结预应力相对应。这种技术的创新,是为了体外预应力能够更好的在特种结构和混凝土道桥施工中得到较好的利用。

其中,粘接体外预应力是体外预应力应用中的特征之一,这种预应力在管道结构外并不会产生较大摩擦,所以在后期的维护和管理中比较方便。施工人员应在这个过程中,做好技术实施的控制工作。其中使用较多的体外预应力施工方式是无粘接力的体外预应力体系,这种形式的操作比较简单,单根无粘接施工产生的摩擦损失比较小,所以综合分析,体外预应力与传统预应力施工相比,更加合理,具有科学性,能够产生更高的经济效益。

(2) 土木工程施工技术中的深基坑支挡技术创新。在现代土木工程施工中,高层建筑的数量越来越多,所以对土木工程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高层建筑过程中,增加了抗震设计,地下空间建设等方面,为了保证这些项目的质量和稳定性,应做好土木工程中深基坑支挡项目。深基坑支挡技术,是土木工程不断发展的成果,最有代表性的是桩锚支挡体系的应用,针对深掘深度较深的土建施工,施工人员要明确施工的地质条件,如果施工的地质条件比较差,图纸疏松,坑壁的密度不高,需要选用灌注桩体系和预应力锚杆,提高施工效果。对于不同类型的地下水文图层,施工人员要选用引进的套管水冲法成锚工艺。

土木工程施工中,许多临时支挡的加固桩或地下支撑墙或永久性的支挡桩或支挡柱可以实施支挡与承重一体化的支挡技术方案。针对这种情况,需要保证一体化的承重和支挡系统,能够满足支挡的各项需求,并在承重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这种方法,能够提高施工的速度,节约的施工资源,增加了施工工程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土木工程的支挡技术创新,需要保证旋挖灌注桩的成矿质量,在管控关注桩施工中,进行科学合理的技术创新,避免施工出现,不利的影响因素。

2 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发展的新趋势

在土木工程中,应遵守经济效益最大化、生态效益最大化、质量效益最大化的基本原则。在城市化的不断推动中,土木工程的施工技术难度也有所加大,并逐渐呈现出科技化、自动化与生态化的新发展趋势。

(1) 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发展的科技化趋势。为了促使土木工程能够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施工人员要关注工程的造价,这是控制工程施工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这种情况下,施工人员对技术进行创新,从而降低工程造价,提高工程的实施效果。工程造价需要满足工程的生产需要,利用多种自动化和机械化手段,减少机械费用和人力费用。土木工程将科学技术当作第一生产力,从而提高土建施工的效果。

(2) 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发展的自动化趋势。在土木工程施工中,自动化是工程的整体发展趋势,促进工程的整体进步。在建筑行业不断完善中,土木工程也实现了从传统施工技术到自动施工技术的改革,例如针对标准化的技术,对施工方式进行改革,主要的手段后流水线或是互换型。通过这个方法,更好的进行施工生产,自动化施工技术的发展趋势,能够为先进设备的引进奠定良好的基础,实现自动化施工。

(3) 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发展的生态化趋势。在土木工程施工中,施工人员要重视自然环境,注重对生态的保护。土木工程的出现,主要是为了改造和利用大自然,为人们提供便利。同时,自然环境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地方,在实施土木工程中,要保证施工技术符合生态化趋势。在施工过程中注重环境保护和能源节约是未来长时间内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发展的重要趋势。施工人员应在施工中采用环保的建筑材料,避免施工造成环境污染,对环境造成不利影响。所以施工要污染性比较低的建筑材料和技术设备,促使环境、建筑和自然和谐共存。

3 结束语

通过上文对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创新和发展分析,为了促使土木工程在城市建筑建设中发挥更好的作用,应对其施工技术进行创新,分析其发展趋势。在土木工程中,应遵守经济效益、生态效益、质量效益最大化,通过这种手段,使土木工程与自然环境更加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土木工程的发展前景比较广阔,时代与科技的发展,会逐渐形成更多的环保设备和材料,应用这些进行施工,能够在保证建筑质量的基础上,满足生态保护的需求。所以相关人员应不断进行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创新工作,为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科技创新发展趋势篇(7)

新时期的群众文化,在文化的构成元素上,也呈现明显的多元性发展趋势。1、科技文化新时期的群众文化中,科技文化的含量很高,例如科技信息交流、科技咨询、科技讲座、科技指导、科技大市场等等,都是群众文化,特别是农村文化中的热门话题。2、艺术文化新时期的群众文化中,在原有的艺术文化(如音乐、舞蹈、曲艺、杂技、戏剧、诗歌、小说、绘画、雕塑、工艺美术等等)中,又拓展有电影文化、网络文化、电信文化等多种新兴的艺术文化元素,由此构成了一个多元性的发展趋势。3、体育文化新时期的群众文化,也包含体育文化在内,诸如各种球类(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台球等)、类(相棋、军棋、扑克牌、麻将等)以及体操、健身操等等。4、图书文化新时期的群众文化,在原有图书馆、图书室文化的基础上,又出现了流动图书文化、网络图书文化等新兴的文化。5、思想文化新时期的群众文化,在思想文化中也增添了许多新内涵,呈现出多元性的发展趋势。例如爱岗敬业思想文化、和谐社会建设思想文化等等。6、道德文化新时期的群众文化,在道德文化中,也强化了道德意识、道德关系、道德活动等内容,形成了新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的新规范。

新时期的群众文化,在种类上也是丰富多彩,五花八门,呈现明显的多元性发展趋势。例如企业文化、农村文化、军营文化、校园文化、社区文化、广场文化、楼道文化、商业文化、旅游文化、餐饮文化、茶文化、酒文化、交际文化、礼仪文化、节庆文化、婚礼文化、生日文化、丧事文化……如此等等,不胜枚举,可谓文化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文化已走进千家万户,紧连你我他,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心中的最爱。由此可见,新时期群众文化多元性的发展趋势,是显而易见的。

新时期群众文化发展的第二大趋势,是民族性。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民族性的发展趋势,是世界上一切民族、一切文化的必然,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只不过新时期我国群众文化民族性的发展趋势,已具有了它的新内涵。群众文化作为整个国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民族文化的主体,而我国民族文化中爱国主义、劳动勇敢、和谐友善等传统精神,在新时期又得到大力弘扬。民族文化作为文化的主流,已经同政治、经济一起,共同构成综合国力的三大要素。群众文化的民族性发展趋势,直接决定着全民文化素质的整体提升,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因此,新时期群众文化的民族性,既表现在文化内容(例如作品的题材、主题、形象、事件、情感等等)上,又表现在文化形式(例如作品的体裁、结构、语言、风格、手法等等)上。也就是说,群众文化的民族性发展趋势,是民族性的文化内容与民族性的文化形式的有机结合、完美统一。这种民族性文化,可以以独有的特点与魅力,在未来世界文化发展的大格局中,独树一帜,独领,成为振兴中华的正能量之源,成为中国梦的圆梦之力。由此可见,新时期群众文化民族性的发展趋势,也是勿庸赘述的。

新时期群众文化发展的第三大趋势,是地域性。地域文化是民族文化集合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说,地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个性张扬,而民族文化又是地域文化的总体综合。“地域文化愈浓民族文化特色就愈鲜明。”[1]正因为如此,鲁迅才明确地指出:“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即为别国所注意。打出世界上去,即于中国之活动有利。”[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中兴起了地域文化热,京都文化、海派文化、岭南文化、江浙文化、川蜀文化、湘文化、楚文化、鲁文化、晋文化、陕文化、关东文化、黑土文化、中原文化、西部文化……各地域性文化争芳斗艳,构成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百花园。而群众文化也同全国整体文化一道,共同彰显出地域文化的优长与特色。可以说,文化的地域性,不仅成为群众文化的亮点与看点、支点与力点,而且标志着新时期群众文化发展的大趋势。例如近年来东北二人转的勃兴“,海派清品”周立波的走俏,都是地域性文化的佼佼者。由此可见,新时期群众文化地域性的发展趋势,同样是不容置疑的。

新时期群众文化发展的第四大趋势,是创新性。创新是一切事物的生命与灵魂,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能不断发展,不断繁荣。特别是创造性活动,就更要以创新为支撑。群众文化同所有其他各种文化一样,都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大概念,所谓“文化”,“广义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意识形态。有时又专指教育、科学、文学、艺术、卫生、体育等方面的知识与设施。”[3]创新不仅是新时期群众文化的发展趋势,而且是当今世界的一个大主题,我国也把创新作为整个国家的发展战略之一,并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早在200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中就明确指出:“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跨越式发展;……”[4]群众文化同所有的文化一样,大多是一种丰富复杂的精神创造活动,所以创新性是其题中应有之义。群众文化要发展,就必须不断地创新,不断地超越前人、超越同时代人,并不断地超越自身。由此可见,新时期群众文化创新性的发展趋势,更是不争的事实。

科技创新发展趋势篇(8)

中国政府由于在2009年采取了以传统产业扩展来挽救传统产业产能过剩的策略,导致中国股市的周期型行业衰退周期向后推迟到2010年。因此,尽管中国政府也在2009年及时推出了七大新兴产业发展战略,但由于传统产业处于旺盛盈利状况,使得新兴产业发展也同样延迟。所以,中国股市的趋势转型,也因此受到影响。

中国股市本轮科技创新大趋势,截至目前,可以初步划分为三个阶段,即第一阶段,2009年到2010年,科技创新趋势处于萌芽阶段,2011-2012年,科技创新周期处于回调阶段,2013年开始,科技创新趋势进入崛起阶段,并有望进入大发展阶段。

2009年中期,中国政府公布了七大新兴产业发展战略。这个战略,实际上已经非常明确了中国经济大型结构调整的方向。股票市场投资者对这个大方向,给予了非常积极的响应。从2009年中期到2010年年底,股票市场的主要机会,都集中在七大新兴产业之上。在当时,投资者对于新兴产业给予了非常高的热情与强烈看好的预期。

在萌芽阶段后期,各种以新兴产业为名的炒作达到顶峰,最有代表性的案例,就是新兴产业的新股发行后,开盘价奇高,创造了一批典型的泡沫股价,如华锐风电,发行价高达90元,发行市盈率达到48倍,上市后形成巨大严重套牢盘,投资者上市日购买,如果持续持有,亏损比例甚至超过中国石油的首日购买。

萌芽阶段对新兴产业股票的炒作,主要是投资者对于新兴产业这些新概念的追逐,概念性远远大于实质性理解。因此,在炒作完毕后,自然进入了一个大幅度回调阶段。

第二阶段,科技创新趋势的回调阶段,2011年到2012年。

在第二阶段,绝大多数新兴产业股票价格出现大幅度下跌。从经济层面看,原因是非常显著的。七大新兴产业中,绝大多数行业与企业,都因为技术不到位、成本高企等原因导致市场销售不顺,有的甚至形成了严重的产能过剩,在下游需求下滑推动下,公司业绩大幅度下滑。

不过,这一阶段里,新兴产业并非一无是处,相反,由于在某些局部已经展现出极大的潜力与增长特性,一些新兴产业公司完全不理会大盘的下跌与新兴产业整体股票的弱势,独立上行。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公司的上升,全部都是因为公司基本面高成长促成的,绝对不是因为过去的庄家行为或者民间游资胡乱炒作形成。主要代表有:安防行业、医药行业、电子消费推动的新材料、电子元器件、新能源设备、网络媒体。

尽管多数新兴产业股票表现不佳,但是,少数公司抓住市场成长的机会,通过业绩的持续增长,为投资者赢得了投资盈利的机会。最重要的是,这些公司在大熊市背景下,树立了公司业绩促成股价牛市的优秀榜样。这个榜样的作用,最终形成了第三阶段科技创新浪潮的崛起。

第三阶段,2013年开始,股市进入科技创新趋势的崛起阶段。

今年开始,科技创新趋势进入全面崛起阶段。之所以这样定义,是因为经济层面有着充分的依据作为支持。理由如下:

一是政府的政策全面坚定地转向结构调整,不再像往年那样,在调结构与保增长之间犹豫不决。尽管当前的政策口号上,依然是保增长、调结构,但是,保增长的内容已经不是通过基础建设等粗放方式来实现,而是通过加强民生投资、加强环境保护与经营效率投资等方式,实际上就是以调结构的方式来保增长。这个政策的坚定性,最主要表现在新一届政府班子上任后,没有采取往年的习惯,在年初大搞投资活动,而是坚定地实施调结构,下放权力,更多的让市场主导经济的发展。在舆论媒体层面,已经完全没有人为大搞基建投资等粗放方式摇旗呐喊,反而是全面一致的口诛笔伐。自上到下,无论是政府官员,还是经济学家、企业家,都一致认同经济结构调整的大方向。结构调整,已经深入老百姓的心中,自然就会直接影响投资者对未来的预期。

二是越来越多的科技创新型公司,在结构调整大潮中出现业绩高速增长,促使投资者加大投资力度,并且形成趋势。同时,一系列经济重大现象,如电子商务的突飞猛进发展、影视传媒行业消费趋势的增长等,纷纷给科技创新趋势增添了力量。这些重大经济现象,就像一面面旗帜,鼓舞着普通投资者从周期型行业中倒戈,转向新兴产业公司。从中报情况看,业绩同比增长的科技创新型公司数量,显著多于之前报表的数据;持续增长的高成长公司数量也大幅度增加。在第二阶段持续高成长的龙头公司,目前依然保持着50%以上的高成长,无疑给投资者树立了持续盈利的榜样,给投资者追逐成长股增强了信心。

科技创新发展趋势篇(9)

一、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概述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电气自动化技术得到了更为广泛的运用,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分析和不断改进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由于电气自动化的趋势已经是难以逆转的潮流,也代表着当前电气行业发展的基本走向。控制系统作为电气行业的核心,对电气自动化的应用起到了制衡和牵引的作用。尤其是在自动化大潮风起云涌的今天,对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研讨和预判,无疑具有很好的现实意义。

二、我国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发展趋势

1.更加智能化、人性化

众所周知,电气自动化技术遍布于现代工业各个领域,并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传统的重工业,诸如能源、材料、医学、工业设计、环保、航空航天等行业中,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应用可谓屡见不鲜。从技术角度衡量,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大范围应用是基于自动化技术的核心优势,即节约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同时推广和使用现代高端科技。当前的电气化革命可以视为新时期的电气技术变革与高精尖技术的重新整合,其必将带来工业领域的新变动,进而影响产业格局和经济发展。以我们研究的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为例,其兼顾的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是借助控制系统来完成的,而控制系统的实现和设计其实主要根植于自动化技术本身。所以,未来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发展趋势,可以预见的包括智能化和人性化的发展趋势。这2

大趋势在当今电气自动化相关行业中已经初见端倪,并有继续发展和扩大的趋向。总体而言,智能化和人性化的控制系统将带给电气自动化技术更大的进步空间,最终作用于电气自动化的相关行业,并促进相关行业产生集群效应,进而带动产业升级和发展。

首先,智能化是未来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发展的一大趋势,也代表着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最高水平。所谓智能化,可以理解为控制系统的新型技术革命,即融合计算机技术、新型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多重优势,提升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科学化程度,为实际应用提供多元化的帮助。例如,在未来的航天飞行中,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可以融合智能通信和大容量的信息输送系统,形成完整的远程监控系统,这就是智能化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发展模块。在此基础上,航天飞行能够随时随地受到地面指挥部的控制,并且随时发回数据、信息等资料。同时,远程控制系统基于智能化的原理,可以

保证在全天候的气象和地理环境下都能有效工作,并保持功能的持续性。

其次,人性化的特征也是未来电气自动化发展的一个方向。可以想象,未来的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将更加符合操控者的需求,更加考虑使用者的感觉。以人为本,才是电气自动化技术和控制系统应用的根本,也是其又一轮变革的动力。将人的因素与技术优势完美融合,是未来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根本升级路径。

2.更加市场化和标准化

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在工业领域的广泛应用,让更多的人看到了其中蕴含的市场价值。就前面已经提到的工业生产部门来看,其对于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需求是显而易见的。此外,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再度升级改造和拓宽式应用也可以预见。在此基础上,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将充分显现出来,有了广泛和大量的需求,必然导致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产品化、商业化和市场化。那么对于负责研发、生产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这类产品的企业来说,如何更好地投入科技开发资金,更好地生产和销售配套的零部件产品,就成为企业发展的核心议题之一。

专业化和标准化是未来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发展的又一个大趋势。所谓的专业化和标准化,其实也是基于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产品性能和市场属性而提出的全新概念,其着重强调标准化的配置和设计,更加有利于系统的综合应用。例如,采用微软公司的标准化技术后,工程的成本大大降低了,成功地实现了数据资源的共享。考虑到自动化系统策划方案的重要性,当企业进行系统连接时,必须采用微软操作系统,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办公室使用的就是IP系统,管理系统和自动化控制之间的联系就是通过PC系统建立的。程序标准化接口使厂家之间的数据交换有了保证,解决了通讯产生的难题。高精尖不止是未来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趋向,更是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发展诉求,即透过控制系统的技能变革与升级来使系统精细化,使之更加广泛和深入地应用于多个领域,发挥出自身的作用,同时创造出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总之,基于技术创新和产业革命的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在未来的发展很值得期待,这和市场化的大潮流是紧密相连的。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必将会发出耀眼的光芒。

3.技术不断融合与创新

电气自动化是产业发展的重大方向和不可逆转的潮流,不仅集中体现了科技进步的要求,而且为工业技术的应用打开了全新的路径。由于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技术再融合与再创新是必然的趋势。实际上,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是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加强应用拓展的重要手段,而技术方向的进一步融合、变化与革新是动力源泉。这是因为,传统的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技术类别和内容较为分散,体现为技术形式的单一和应用范畴的疏寡,这是应该引起注意的。可以预见的是,未来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涉及的诸如自

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新型电子技术和控制技术等,都会朝着多元化融汇和交互式发展的方向前进,为系统真正实现科学化应用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撑。作为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技术主体的自动化技术,在未来必然会更加精细化、科学化和系统化,最终的表现形式则是在不断地与其他技术的融合过程中拓展出新的功能,实现技术的再次创新。

三、结语

实际上,在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发展的整个进程中,自动化技术对于控制系统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正是自动化技术的不断创新应用才催生了电气行业的高速和稳定发展。同时,展望未来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发展方向和趋势,我们也可以做出大胆的预测,即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应用前景十分光明,创新和整合的力量将再次带给行业和产业巨大的变化。

参考文献:

科技创新发展趋势篇(10)

趋势一:未来企业形态

2008 IBM 全球CEO调查是全球有史以来开展的最大规模的CEO调查。IBM发现,未来的企业将具有以下五个特征:渴求变革,全球整合,让创新超出客户的想象,真诚而不仅仅是慷慨,彻底的业务创新。同时,IBM发现,中国的CEO更加关注“让创新超出客户的想象”和“彻底的业务创新”。与全球CEO相比较,中国的CEO更加渴望变革,对未来发展更加充满信心。而这些对创新的渴望和需求,则构成了推动研发的重要动力。

趋势二:新兴技术的发展

IBM研究院主持“全球技术展望”已经超过25年。通过“全球技术展望”,IBM对未来5~10年的技术发展趋势做出了预测,发现信息技术正在发生大量结构性的变化。它们包括:计算系统的再造,因业务需要的云计算,支持大量社群和数据交流的平台,实时和全方位信息处理与分析,随时随地执行业务。这些方向将构成未来信息技术支持并推动产业跳跃式发展的基础。

趋势三:未来行业发展需求

这些并不仅仅是纯技术讨论,而是探讨了新技术是如何应用到市场,如何改变和创建新的行业或企业的。技术的日新月异为通信、交通、医疗、金融、制造和零售等行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方向。为此,与公共服务的日益重要相对应,一些行业个性化服务将成为未来发展趋势。而先进的技术又进一步推动了行业需求,这两者的相互作用构成了驱动创新研发的最直接的动力。

上一篇: 机关档案管理 下一篇: 古典主义的文学特征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