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的经济效应汇总十篇

时间:2023-06-01 15:52:16

企业的经济效应

企业的经济效应篇(1)

我国有许多煤炭城市,这些城市多是因矿而建、因矿而发展。在这些城市中,煤矿职工和职工家属的人口总数在城市中所占的比例是非常高的,有的城市甚至能达到一半以上,而且这些煤炭企业所创造的产值、所缴纳的利税在城市经济中也占到了很高的比例,对当地城市的发展和影响非常大。

一、煤炭企业对城市经济的辐射效应

1.正面辐射效应

第一,煤炭企业进行煤炭资源开发与开采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有直接经济效益和间接经济效益两种。前者是进行煤炭资源开发直接形成的收入、利润、促成的经济发展、劳动就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等,而后者则是因煤矿企业及其相关产业直接的联系而形成的效益。煤炭资源开发的主要受益群体是城区,它能够带动区域发展、城市规划、基建建设、相关产业、资源流动、培训教育等的发展,会形成良好的直接经济效益和间接经济效益。

第二,煤炭企业为城市的工业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我国正处于工业化迅速发展的时期,煤炭总体需求量较大。城市发展要立足长远、合理规划、兼顾环境,煤炭产业作为城市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是能够长期发展的。在煤炭产业的强力拉动下,还可形成相关产业的发展和聚集,形成区域生产综合体进而提升城市的经济实力。此外,由于专业化分工和发展高附加值产品的需要,煤炭企业会逐渐把煤炭产品的后续加工和深加工过程分离出去,根据每个过程的具体生产条件和成本构成状况,将其设在各自最有利的区位上,以利用不同地区的特点组织生产。显而易见,城区所具有的低劳动力成本和低运输成本优势在获取项目,获取发展所需的人才、技术和资金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第三,煤炭企业的发展能够改善城市交通状况。煤炭资源的不均衡分布特点使得煤炭资源的长途运输成为常态,进而可以促进道路交通设施和城市交通的建设,使城市周边的铁路、公路、道桥迅速发展,也打开了与外界接触的大门。交通网络的不断发展和改善,促进了本地和外地的经济互动,使本地的地方产品、生产技术能够很好地推广到外地,同时也可以引进外地的先进产品,提高区域经济的发展速度,丰富地方人民的生活。除此之外,还有一条无形的高速公路――“通信网路”也在迅猛发展,它为各类信息的快速、有效传播提供了通路,和有形的公路共同加速当地经济的发展。

第四,煤炭企业的发展能够加快城市化的步伐。工业化是城市化发展的源动力。煤炭企业的成长和发展不仅提升了企业自身的软实力,也使得相关产业迅速聚集、扩大,使同类生产在地理分布上形成相对集中的态势,慢慢呈现出集聚经济效益和规模经济效益的良好发展势头。这些对于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加快城市化进程的作用是非常显著的。

2.负面辐射效应

第一,产业集聚是煤炭企业成长过程中的伴生现象,人才、资金和技术这些发展要素会不断向优势的企业倾斜和汇聚,这就形成了煤炭企业对这些优势的生产要素的占有和抢夺,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他产业的发展。第二,煤炭企业的庞大的特点会导致城市产业结构单一。这些与煤共生的城市,因煤而立,因煤而兴,区域经济结构过于单一,其支柱产业不会脱离煤炭产业及其相关的重型产业,如果不及时进行产业结构升级和调整,那么 “矿竭城衰”的现象终究会出现的。这种现象势必影响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甚至造成社会动荡。第三,煤炭的开采和加工会对周边地区环境造成破坏,这已是不争的事实。例如,大量的煤矸石、粉煤灰占据了大量的耕地,也造成了严重的粉尘污染;煤矿井下开采会引发地表沉陷,对地表水造成影响甚至破坏地下水系统,而且对地面建筑物和耕地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这些污染和环境破坏,势必影响城市的经济发展环境,不利于长期的可持续发展。

二、煤炭企业对城市经济的产业关联效应和产业旁侧扩散效应

1.产业关联效应

以煤炭企业为基础的主导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对周边地区产业的关联效应表现在三方面:一是前向关联效应,即煤炭产业自身的发展能够促进消费煤炭产品产业的发展;二是后向关联效应,即煤炭产业自身的发展能够促进生产该产业投入中间品的产业的发展;三是环向关联效应,即煤炭产业与其他前向和后向产业组成产业链,通过产业链的连锁效应促进中间产业的发展。

资源的开发有一个产品链条,而不是单一的。这个产品链条是各个环节组成的链条,是资源的转化过程行径资源初级产品、资源中间产品、最终产品过程中的链条,是囊括自然资源、劳动资源及其他各种生产要素共生的产物。资源链条一般可分为短链、中链、长链三种。煤炭属于长链资源。长链是一种开发产品的可加工性强、可供多种后续产业利用的产业链条,它的后续产品系列也具有长而复杂的特点。煤炭资源产品链是通过产业关联来体现的,通过关联延长煤炭资源的产品链,能够使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并使之增值,同时也提高了资源的加工深度,从而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和资源效用。大力发展煤炭企业的城市要根据自己的比较优势做出正确选择以促进经济的长期发展。

2.产业旁侧扩散效应

对于煤炭企业自身建设发展而言,它的周期长、投资大,在开发建设的初期表现为大规模基建投资的关联和旁侧扩散效应。它对经济整体的关联效应较弱,以向后关联影响和旁侧扩散影响为主,主要对建筑建材、交通运输服务、电力、服务等行业形成刺激发展。在经过大规模的建设之后,煤炭企业就会进入产能的上升期并逐步稳定,在达到企业的设计规模后步入企业的成熟期。在成熟期,煤炭企业所表现的产业关联和旁侧扩散效应的特点是:对整体经济的影响逐步增强,且以向前关联和旁侧扩散为主。其中,后向关联效应主要对建筑建材、交通运输、煤机及维修等行业形成刺激发展;前向关联效应主要对电力冶金、煤炭洗选、炼焦、煤化工、铁路运输等行业形成刺激发展;旁侧扩散效应则主要对商业、食品、纺织等行业形成刺激发展。

由此可见,煤炭企业对城市经济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必须有效利用其积极的辐射效应。要打破条块分割,实现企业和城市经济的协同发展。按照科学统筹的原则,建立共赢的新局面,使原来的个体优势转变为整体优势,原来的独立成长变为协同发展,探索城企一体联动发展的模式。另外,要不断加大对科技方面的投入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力度,使产业结构不断地健全和完善。在发展煤炭产业、延伸其精深加工产业链的同时,也要大力发展非煤产业,实现产业多元化发展、共存发展和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秀琴.论煤炭企业经济发展[J].山西科技,2011(05).

企业的经济效应篇(2)

企业信息化对企业的生产制造成本能够有效控制,使其有效降低,实现以最小的成本达到最高经济效益的目标。如果企业投入一定的资金和劳动力这两种生产要素,生产产量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要有效实现企业的信息化,从短时间来分析是扩大了资本的投入,但从长远来看,信息化的成本在平均分摊到各期之后就降低了不少。另外,通过企业信息化的实施,能够极大程度的降低劳动成本,并逐步控制到劳动成本不断降低的状态,从而达到企业生产产量在相应的成本降低过程中达到成本最小的结果。尤其是能够为企业节约对管理人员方面的成本。通过企业信息化,提高了信息流动的速度,同时也更好的提高了企业管理效率。

二、企业信息化产生交易成本降低效应

企业要生存发展,成本是企业在市场中发展必不可少的前提。这种成本也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所需要的交易成本,而交易成本是价格机制运行过程中不可避免会产生的成本,其中包括了交易中的信息成本、拟定和签订契约的成本以及实施契约的成本等。这种必然产生的成本还包括了一切隐形存在不通过直接的物质生产过程中的成本。市场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同时商品的价格也会随着市场的波动而发生相应的变化,还包括商品的质量、品种以及合作商家都会随着市场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变化而改变,所以对于合作双方如何进行配置的问题也是无法确定的问题,这为商家进行交易带来了非常大的难度。在当前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市场的信息内容也具有不对称的特点,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有可能导致交易成本的增加。例如,合作双方为了尽可能避免或者降低自己在市场或者是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各种变动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会对商品的价格高低的变动走向进行密切的关注和了解,在这个无形之中提高了双方谈判和合作的费用。企业成本分为在市场中的交易成本和企业内部的交易成本。但在正常情况下因为信息的不统一,导致企业在市场中的交易成本大于企业内部的交易成本,这成为企业发展的一个问题所在。在企业扩大或者合并之后能够通过实现外部交易的内部化,减少交易的次数,从而降低市场交易成本。如果企业在信息化的推动下,可以同时降低市场交易成本的同时也降低内部交易成本。

三、企业信息化产生正外部经济效应

(一)企业信息化带来的信息产业化发展

在企业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通过利用到计算机、软件的开发以及计算机技术服务与咨询、网络的建设等方面的综合应用,还包括了计算机程序设计服务、软件零售业、计算机数据处理、信息反馈服务、计算机管理服务、计算机的维修与保养和通信服务产业等。这些应用的实现要求发展信息产业。据相关数据显示,在2001年我国信息产业增加值占我国GDP总值的比重达到了4.2%。这个比重充在我国不断推进信息化的过程中,加快了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的发展,并在技术和工艺方面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和创新。因此,这种信息产业的发展在未来可能成为我国GDP增长最重要的经济增长点。

(二)企业信息化所形成的消费群体

企业的信息化有效带动了电子商务的兴起和发展。电子商务的出现,为其他企业在企业信息和商品信息方面提供了便利的方式,也为企业和个人带来了更多的选择和便捷,改变了传统购买商品或者参加商家的活动必须直接到商家的实体店进行,企业信息化则带来了互联网的购物时代,让人们通过互联网可以直接购买商品,这种信息化的产业升级提高了获取科学技术信息的速度,促进了企业技术创新,并通过这种信息化的环境加速了企业自身的创新能力,从而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与此同时,企业也将分散的消费人群通过网络集结在一起,形成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

四、企业信息化产生资源快速配置效应

企业信息化所带来的对企业生产成本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企业资源计划(ERP)来实现。而企业资源计划又是通过借助电子信息技术的力量,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为前提,集信息技术与先进管理思想于一体的一种现代企业的经营模式。当前,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转变为企业之间的生产价值链的竞争。也就意味着各企业的产品竞争优势转向生产系统的竞争优势。所反映出来的效果是通过顾客对产品所提出的质量、品种、服务以及价格等多方面的要求所呈现,并直接作用到企业生产系统中。因此,企业要想赢得市场,必须对企业的价值链上的各个环节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从而为顾客提供品质化的产品。

五、企业信息化产生企业竞争力提升效应

企业信息化的产生事实上是对企业在传统生产规模和格局的挑战。通过信息化的实现,很多中小型企业通过对电子信息技术的运用,与某些大企业联盟合作,形成虚拟企业,从而建立高效的“无缝”供应链,形成企业与企业之间的战略合作。然后利用信息化和网络信息技术,来对企业内、外部进行双重的费用成本的降低,从而不断改变企业的生存环境,尤其是为中小企业提供了很好的合作平台,来抵抗市场中的许多不利因素,从而取得竞争发展的优势。

企业的经济效应篇(3)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9-00-01

烟草行业的发展对于我们来说都是一个挑战,不仅要在制度建设方面狠抓也要强化内部的管理手段。本文要运用产业经济学和文化管理方面的理论对其进行阐述,在新经济品牌效应下必须要认识到烟草行业中的正面效益和负面效益的双重效应。提高市场的竞争力和效率来确保自身的品牌效应可以得到最大的发挥,重点发挥正面效应使烟草行业的经济发展提到另一个更高的层次上面。

一、烟草企业经济发展的正面效应和负面相应

烟草行业一直都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就从产业的角度来看烟草业对于经济增长和社会的发展很大的贡献。烟草业的利润空间很大,堪称为政府的聚宝盆。烟草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是显而易见的,税率的提高就增加了税收,在《国富论》里有这样一句话来评论烟草在经济中的地位;有了烟草税收就可以减少穷人的税收,生活的更好更加廉价的工作以此来增加税收的总量。政府采取了对烟草消费进行重税,世界性的控烟运动日益高涨很多国家销售税收率提高了百分之七十。在那么经济落后的地方种植烟叶给他们带来经济收入,我国每年有百分之六十的烟叶产自云南、贵州和四川盆地等地区。在烟农家庭总收入中占到百分之八十,可以增加了地方税收也是一种发展当地经济的重要手段。在这些地方的烟草工业在两千零八年的税利五百七十七亿元,目前更是客观。所以烟草行业的发展对于地方和政府来说都是起着重要支撑作用的。在我国已经有两千多家从事生产经营的工商企业,这里直接的从业人员就达到五十万人。再加上烟草生产等环节的从业人员就高达两百万人,足以见得烟草行业的发展对于我国现阶段人们的生活和就业起着重要的作用。

烟草行业也有负面的效应例如人们吸烟会危害身体的健康,就会有很多疾病产生这就增加了医疗的成本。我国每年就有一百万多人死于和烟草相关的疾病,而且还增加两亿因为二手烟的吸入的受害者。烟草消费产生的损失主要是因吸烟而导致的死亡会让烟草生产者不能安心的工作,员工可能会旷工导致直接的经济损失,生产力也会下降,使经济收益下降。引起外部性损失政府要进行赔偿和补助等,制造烟的过程还需要消耗大量的木材造成环境的危害。这些都是烟草行业在现实中的正面和负面的效应应该正确认识它们。

二、烟草企业经济发展的具体措施

争取不断完善行业体制机制。行业30年的发展历程不断证明,只有社会发展方向一致,行业发展才能更加顺利。通过努力实践,烟草行业初步实现了从传统商业向现代流通,传统工业企业向现代公司的转变,实现了行业要素集约和转型升级。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保持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更加迫切需要在专卖体制前提下,走出一条专卖体制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道路。

做好共同发展的文章,要坚持以改革的办法,着力改革资源配置方式,抓好综合配套,积级统筹行业商业与工业、产品与消费者、企业与员工间的平衡关系,妥善协调和处理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让更好因素汇聚形成促进行业发展的合力。发挥优势企业的带动作用,加大对弱势企业的扶持力度,合理调整利益关系,促进共同发展,统筹行业与外部的共同发展,努力建立与广大烟农、卷烟零售客户的平等互利、长期合作、共同发展的良好关系,促进烟农与零售客户收益不断增长,让全国130多万户烟农、500多万户零售客户和行业的全体员工都能分享行业改革发展的成果,真正形成“平等互利、互为支撑、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坚持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高度重视和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山区烟草事业发展,做到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统一。统筹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的共同发展。在发展国际市场上,充分利用国内市场优势,强化国内市场“后台”支持国际市场“前台”,加强卷烟一般贸易管理,加大资源整合力度,深化与跨国企业的合作,加快推进境外烟叶采购实体化运作,实现国际并购和实体资本运作,形成国内市场为保障、国际市场为引领的发展格局,不断提高烟草的整体竞争力。

打造有效的品牌文化。对于信息化的当代培养出烟草行业的品牌是烟草行业发展的新形势,打造属于自身特色的文化品牌对于企业和国家都是一个很重要的方式,中国烟草行业中的现展模式已经取代了传统落后的发展模式。信息化的作用贯穿在烟草行业的生产、物流、营销和收购等方方面面,打造“大品牌,大市场”。不可忽视烟行业的品牌效应,对于很多产品都是这样的,只有在人们心中确立了中心地位就占领了整个市场,这些对于烟草业的发展是一种隐形的财富。建立一个现代企业文化是烟草行业的一种价值理念,伴随烟草企业经济的发展和确立在每一个成员的头脑中都有一种精神和思想观念这就是烟草行业的精神文化。所以我们要加大各个方面对于烟草文化、品牌等方面监管和管理做到真正让烟草业在国际上立于不败之地。

三、结语

总而言之,目前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进行针对性的解决方法才是烟草行业发展的问题,全行业都要站在行业长远发展和战略高度,全面理解行业改革发展“新目标”,“努力建设更加规范、更富效率的中国烟草”;正确把握行业改革发展“新定位”,“把为保证国家财政收入、支持老少边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烟农和零售客户收入增长、切实维护消费者利益作为重要责任”,知行合一,树立行业负责的社会形象;充分认识行业改革发展“新任务”,力求“行业改革要有新突破、技术创新要有新进步、管理监督要有新目标、队伍建设要有新要求“,促进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企业的经济效应篇(4)

“华为辞工”事件引发了社会各界对《劳动合同法》严格限制企业解约权问题的高度关注。这种严格限制会给我们的经济运行带来怎样的影响,又会给劳动者的利益带来怎样的影响?这些是我们的制度经济理论研究无法回避的重要问题。鉴于此,本文尝试对此进行深入地分析和研究。

一、解约权限制对经济运行的影响

和资金、机器、厂房等一样,劳动也是一种生产要素。企业要开展生产,需要与各种生产要素的所有人签订合同:与土地所有人签订土地转让或租用合同,获得土地这一生产要素;与设备制造商签订购买合同,获得机器设备这一生产要素;与原材料供应商签订合同,获得原材料这一生产要素;也与劳动者签订合同,获得劳动这一生产要素。每个生产要素的所有人也相应取得自己的收入,土地所有人取得地租,设备制造商和原材料供应商取得销售收入,劳动者取得劳动收入。

既然劳动力也是生产要素,那么劳动力的价格也和其它生产要素的价格一样,是由市场的供求关系决定的。进一步讲,跟其它要素市场一样,劳动者是否能获得有更好的劳动收入,也是由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决定的。如果劳动力供大于求,劳动者的收入就低;如果劳动力供不应求,则劳动者的收入就高。既然劳动者的收入是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那么政府的干预就并不能从根本上提高劳动者整体的收入水平。

那么,政府的干预会产生什么其他影响呢?对此问题,我们可以采用经济学上的价格管制理论和税负归宿理论展开分析。在分析之前,我们必须设定一个理论前提:合约就是价格。 这一理论意味着,价格并不仅仅是指合约中的价款这种显性价格,还指合约中所有其它条款(如责任划分和风险分配等)这种隐性价格。基于这一理论,我们需要论证的命题就转化为这样的命题:劳动合约就是价格,因此干预劳动合约就是干预价格。

按照价格管制理论,由于减少了企业的生产激励,政府对企业商品的价格管制不可避免地会减少社会产品的总产出,造成社会净损失(Deadweight Loss)。普通人认为,政府对企业征收所得税,则该税负肯定是由企业主承担了。但是,税负归宿理论表明,这是一种假象。实际上,企业主、劳动者和客户都将共同承担这一税负,而承担的比例由其各自的需求弹性决定。

将上述理论应用到我们目前的问题,我们可以得出类似的结论。根据价格管制理论,政府对劳动合约(价格)的干预会增加企业的经营成本,减少企业的生产激励,从而会不可避免地减少社会产品的总产出,造成社会净损失。简单地说,社会的“蛋糕”缩小了。

二、解约权限制对劳动者利益的影响

进一步的问题是,社会净损失是企业承担得多,还是劳动者承担得多?按照税负归宿理论,企业和劳动者承担损失的比例取决于其各自的需求弹性。 也就是说,如果企业更需要劳动者,那么企业承担的损失比例就更高,反之,劳动者承担的损失比例就更高。原因就在于,优势方可以利用其优势将损失转嫁给对方,转移损失的多少取决于双方的优势对比情况。以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的情况来看,虽然劳方的讨价还价能力在最近几年有所增强,但还是明显弱于企业。这就意味着,社会损失的大部分将由劳动者一方承担,而不是企业。

我们可以用数字来更具体地说明上述两个结论。假设在没有政府干预的情况下,社会的收益是10元,企业和劳动者各分配到5元。在政府干预情况下,社会收益下降为7元,社会净损失3元。因为劳动者具有更大的需求弹性,3元的净损失部分企业承担1元,劳动者承担2元。对照没有干预之前,企业的收入从5元减少为4元,劳动者的收入从5元减少为3元。显然,这是一个没有赢者的结局,《劳动合同法》的干预肯定会给企业造成损失,但劳动者损失得更多。

不仅如此,在劳动者整体承受的这2元损失中,还存在内部分布不均的问题。一些劳动者会承受更少的损失,如0.5元,甚至会获得正的收益;而另一些劳动者则会承受更多的损失,如2.5元,甚至更多、直至失业。这是因为前者具有企业更需要的才能,企业很难将损失转嫁给他们,而后者则不具有这样的才能,在劳动力市场上随时可以补充,企业可以很容易地把损失转嫁给他们。在极端的情况下,企业有可能向后者转嫁2.5元的损失,将后者多承受的0.5元补贴给前者。因此,政府管制不仅会在企业和员工之间产生差别的分配效果,还会在员工内部不同人群之间产生差别的分配效果。部分员工会因此受益,绝大部分员工会变得更差。

就此一概否定《劳动合同法》是不公正的,也不是本文所持的立场。其中的大部分条款都是多年成功实践经验的总结,有助于经济效率的提高。但是,《劳动合同法》对企业解约权的严格限制,无论对国家经济的发展而言,还是对劳动者而言,都会带来严重不利的影响。由于劳动法的严格限制,企业无法根据市场变化及时地调整自己的生产规模,日积月累,最终会导致大量破产,从而可能促发经济危机的发生,或加剧经济危机的严重程度。并且,如是所证明的,《劳动合同法》很可能不仅达不到保护劳动者利益的目的,而且会伤害绝大多数劳动者。因此,《劳动合同法》的制定不仅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也应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尊重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企业的经济效应篇(5)

中图分类号:F293.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3月31日

2014年初,中国大量三四线城市房价下滑信息充斥着整个房地产市场,很多人坚定认为三四线城市房价会进一步下降。2014年3月,浙江兴润置业投资有限公司宣布破产,从而引发了国内对房企、商业银行甚至是整个国家经济的担忧。

一、浙江兴润置业事件概述

2014年3月,浙江兴润置业投资有限公司宣布破产。浙江兴润置业前身为奉化市城镇建设开发公司,1987年成立,于2005年更名为浙江兴润置业,并获得国家房地产壹级资质。1998年以来,该公司相继开发了十多个楼盘,为当地最大房企,可以说兴润置业是一个典型的三四线城市的房地产公司。在辉煌时期,该公司营业收入高达25亿元。近几年,国内政府大力打压房地产市场,三四线城市房价出现较大跌幅,如兴润置业2010年1月11日拍下桃源府邸项目所在地块,楼面价是7,853元/平方米。而世茂集团旗下子公司昆山世茂蝶湖湾开发有限公司,2013年12月11日拍下同地段的地块,楼面价只有3,204元/平方米,跌幅达59.2%。如果按照自身拿地价格销售房屋,很难吸引消费者;如果紧随市场价格,又很难收回成本。2014年3月,浙江兴润置业最终由于资金链断裂,宣布破产,负债总额高达35亿元,其资产总额约为27~30亿元,负债额约为5~7亿元。其中,24亿元资金来源于商业银行贷款,共有19家商业银行涉及此案,贷款额度最大的是中国建设银行,约12亿元资金。

二、中小房地产企业危机

浙江兴润置业房地产企业代表着中国三四线城市的中小房地产企业的生存状况。据中国房地产业协会预计,未来3年内至少有30%的内地房企被淘汰,企业总数将由目前约5万家减至3.5万家。与此同时,房企的市场集中度逐渐加强。《2013年上半年中国房地产企业销售排行榜TOP50》显示,2013年上半年,在上榜企业销售金额集中度方面,全国TOP10企业市场份额为15.21%,较上年全年增加了2.45个百分点;销售面积集中度方面,TOP10企业市场份额从上年的9.10%上升至9.85%。除此之外,近些年中国三四线城市房价大幅上涨,很多房地产企业预期房价会进一步上升,宁愿高价拿地建房。但十后中国政府调控房地产的政策较为紧密,由于一二线城市的房屋需求仍然很大,其房价还在上升,但是三四线城市房屋需求有限,国家房地产政策的出台,抑制了三四线城市的房价过快上涨,曾经高价地皮正在建设中,还没完工就开始遭遇降价贬值的风险,甚至很多三四线城市房价下跌40%,已完工的房屋价格竟低于地皮价格,成本很难收回。三四线城市房价正在逐步下降,未来下降预期更为强烈,众多投机资金快速撤离三四线城市,引发中国众多鬼城相继出现,如鄂尔多斯、唐山。

三、房企破产的经济效应分析

面对目前的个别三四线房地产企业破产,我们不难预测随着国家对房价的调控,未来可能会出现更多的房地产企业破产倒闭,其对社会带来的影响分析如下:

1、对商业银行的冲击。中国很长一段时间,房价快速上升,房地产企业利润高涨,整个行业利润率较高,加上未来房价上涨预期,房企利润空间持续看好,在这样的情况下,房企成了商业银行最大客户,和房地产开发有关的贷款占到商业银行所有贷款的大部分。银监会的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末,有20家银行涉及房地产类贷款达20.9万亿元,约占2013年末银行业贷款余额的33%。2013年9月末,20家主要银行房地产贷款及以房地产为抵押的贷款占各项贷款比重高达37.9%。所以,社会有种说法是,商业银行被房地产企业绑架。正是因为商业银行贷款中与房地产相关的贷款比重较高,依赖较强,一旦房企由于房价下跌破产,银行会直接遭受牵连,带来不良资产增加,资金回收缓慢甚至无法回收。如,浙江的兴润置业破产后,涉及19家商业银行的24亿元贷款会在不同程度上遭受损失,给商业银行带来经营风险。

2、对房地产相关行业的冲击。三四线城市房价的下跌,压缩了房地产企业的利润空间,甚至触碰了房地产企业的成本线,房地产市场有价无市或者无价无市导致房企资金无法按期回收,资金链断裂导致其上下游相关行业的相关款项资金也无法正常收回。同时,未来开工建设的房产数量减少,房地产相关行业的产品需求下降,企业利润下滑,从2014年前两月数据看,中国房地产增速放缓,1~2月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分别同比下降0.1%和3.7%,新开工面积同比降幅达27.4%。国家住建部数据显示:房地产业每减少100万平方米建筑量,就会影响30万人的就业,减少钢材需求2万吨,减少门窗需求8万套,减少卫生洁具需求2万套。再加上正建或已经完工的房地产相关费用不能按期回收,导致房地产上下游行业也面临资金困境。

3、对一二线城市房地产的冲击。随着三四线城市房价的下跌,一二线城市房价下跌预期更为强烈,越来越多的资金会选择观望等待。在经历了19个月的连续上涨后,全国重点城市房价涨幅出现大幅回落。2014年1月1日,据相关数据显示,去年12月中国城市住房(一手房)价格为1,088.9点,较上月上升5.6点,环比上涨0.37%,涨幅较上月缩小了0.40个百分点。一二线城市房价上涨速度减缓甚至停滞,房企资金回笼过慢,或者最终资金链断裂破产。中小型房产公司的破产倒闭终会牵连到大型房产公司。

4、房地产企业、商业银行及房地产相关行业相互恶性影响。房地产企业破产倒闭,促使银行不良贷款和经营风险增加。商业银行为控制风险,谨慎、看紧对房企的贷款,加剧房企的资金周转,从而进一步加大其破产风险。同时,由于房企破产,影响相关行业业绩,加剧其生存的空间,也使得商业银行同样对相关行业惜贷。最终导致整个产业链资金紧张,拖累地方经济。2013年,房地产业已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支柱,占GDP的16%,固定资产投资的33%,贷款余额的20%,新增贷款的26%,政府收入的39%。如果房地产急剧放缓,很难找到替代方式支持经济增长。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现今的中小房地产企业正在夹缝中生存,自身筹集资金困难,资金回笼较慢,宏观经济形势又不利于其发展,所以破产风险在2014年急剧上升,从而引发整个国家经济风险发生概率增大。

主要参考文献:

企业的经济效应篇(6)

关键词 物质供应 管理 经济效益 关系

企业的物质供应管理,简单来说就是指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对企业所需物资采购、储备、使用等活动进行的计划、组织与控制工作。其目的是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企业资金使用率,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竞争力。企业加强物质供应管理可以间接的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可以说物资管理工作是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

一、企业的物质供应管理概述

1.企业物质供应管理及其发展

首先,企业的物质供应管理工作由企业专门的物资供应部门负责,物资的供应管理是实现企业生产与再生产的重要环节,因此企业的物资供应管理部门是企业的重要职能部门。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需要降低产品的成本,而产品成本的降低又需要产品材料成本的降低,这就需要在物资供应管理中做好物资采购的成本核算,提高物资使用的利用率,总之便是做好企业物资供应管理的计划、组织与控制。

现阶段的物资供应管理工作已经大体朝着集约化方向发展,很多企业已经初步建立起统一的物资供应管理控制机制,实现了“统一采购、统一储备、统一结算、统一管理”的统一管理模式初步落实,而且将不断推进企业物资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信息化的研究。

2.企业物质供应管理的内容

企业的物资供应管理包括企业物资的采购、储备、结算、管理等环节,每一环节都关系到企业的经济效益实现,尤其是物资供应的相关核算工作。

物资供应的核算工作包括与材料的采购核算、储备资金的核算、物资管理费用的核算及原材料消耗的核算等。企业物资供应管理中需要确定企业的物资周转库存,并参考企业生产中的物资消耗做好企业订货、采购的计划以进行必要的物资补充,进而保证企业的物资供应。物资采购的种类、规格、价格、运输、质量等问题都关系到企业的经济效益,做好物资采购核算是降低企业成本的重要措施,材料成本核算中相关分析还能为企业的经济效益的提高提供数据参考。物资供应的资金核算目的在于加强企业储备资金的管理,合理进行物资储备,有效的资金核算还能提高企业的资金使用效率,进而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物资供应的管理费用是企业物资供应采购、储存等业务活动中必然发生的一项费用,物资管理费用包括水电费、人工劳务费等可变性费用及储存费、搬运费等固定性费用,费用的多少直接由物资供应量来决定。加强物资供应的管理费用核算可以节约管理开支,进而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此外,物资供应管理中还会有一定的物资消耗,也需要进行相关的物资消耗核算。物资消耗的大小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成本,进行消耗核算可以制定一定的消耗控制措施,以进行消耗控制,降低产品成本。

企业的物资供应管理中除了重要的物资管理核算工作外,还包括物资供应中具体的物资供应管理工作,如针对物资消耗进行定额供料、集中下料、残余料回收和利用进而降低损耗,辅助物资消耗的核算等。因此除了物资供应管理中最核心的成本核算外,还应该制定具体的管理措施与模式,这样才能系统地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二、加强物质供应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1. 加强企业物资供应核算,建立有效的经济核算体系

作为企业物资供应管理的核心工作,需要创新适用的核算方法,建立核算体系。当前虽然企业日益重视物资供应管理,但是现阶段的企业物资管理模式中仍然带有计划经济的色彩,即企业的物资供应管理仍然很大程度上按照硬性的生产指标进行管理计划与控制。创新企业的物资管理模式已经势在必行。

加强物资的供应的核算工作,可以采用两级目标责任核算方法。两级目标责任核算是在经济指标承包基础上将专业核算与群众核算结合起来,并将统计核算、会计核算、业务核算结合起来形成两级核算责任制。该核算模式可以将企业的财务核算与专业部门的核算进行融合,将计划准核算与实际操作核算相结合,可以形成综合性的、全面的、有效的、实用的核算方法与模式。有效的落实综合核算体系有助于提高核算水平,做好企业的成本核算,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建立必要的经济核算体系还需要设置经济核算的组织部门并采用从上到下的核算方法,建立有效的核算信息交流平台,形成具有反馈功能的核算经营模式。有效的核算体系也离不开相关的核算指标,进行资金、成本及各项费用的细化指标制定,才能参照实现核算的经济效果,为创造经济效益提高数据参考。

2. 加强物资供应基础管理,提高管理水平

现阶段,企业为加强物资供应管理都建立起先进、科学、精细、规范的物资供应的信息化管理与控制平台,形成集中招标、集中储备、集中配送的物资供应管理模式,并在管理模式中实施全面跟踪监管,以切实有效的降低企业成本。此外企业还加强物资管理的专业人才培养,以建立高效的物资管理智囊团,并辅以有效的奖惩机制,调动人才的工作积极性。

加强物资供应管理还要进行基础管理工作的加强。首先做好物资的供应成本管理,需要加强物资管理的计划性,企业的物资供应部门在进行供应管理时先要制定一定的管理计划,计划要以安全生产为前提,按照计划保质、保量的进行物资的储备,并在计划落实的过程中辅以科学的方法,合理进行物资的储备数量级储备最低成本的计算,这样才能高效的降低物资采购及管理的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加强物资管理的基础工作还需要强化管理创新意识,形成齐抓共管的管理局面。物资管理工作需要加强企业各部门之间的合作,尤其是物资供应部门与企业生产管理部门之间的合作,这样可以帮助物资供应部门及时地了解生产过程的物资消耗,以及时制定物资储备计划,并适时的加强物资的使用与组织控制。

结语:物资供应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物资供应管理可以有效的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企业应该充分认识物资供应管理的重要性,并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物资管理,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奠定基础。

企业的经济效应篇(7)

中图分类号:F22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1-000-01

企业的经济效益评价是指把反映企业经济效益的多项指标信息进行汇总,从整体上分析对象的好坏。其基本思想是将多个单项指标组合起来以便能够反映一个对象的整体,反映到数学统计分析的理论层面,就是把多维空间的样本投影并拟合到一维直线上,借助投影点研究样本的规律。本文对这种方法进行了一定的优化,使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以实现对企业经济效益的综合评价,既保留了原始变量的信息,又使得各主成分之间互不干扰,确保了企业经济效益评价的真实性。

一、多元统计分析在企业经济效益中的应用

综合评价企业经济效益的工具有很多,多元统计分析作为重要工具,可以把多维度的复杂问题映射到单一维度,再通过加权平均、模糊决策综合评价法等技术方法反映企业经济效益,得到综合性的评价结果。多元统计方法常见的有四种:1.聚类分析。聚类分析也称为群分析,是一种基于数据分类的分析方法,它的核心是将相似元素集合为一类,然后根据样本间的相似程度合并,依次合并减少分类,直到所有样本都合并为一类为止;2.判别分析。判别分析也是一种分类分析,与聚类分析不同,判别分析是已知样本类型和判别规则,然后对未知类型的样本进行判别分析的多元分析方法;3.主成分分析。主成分分析是将具有一定相关性的原指标重新组合、分解,形成一组新的无关联的综合指标,以尽可能小的数据损失,反映尽可能多的指标信息;4.因子分析。它是主成分分析的推广,区别在于它能够将随机的错综复杂的变量综合为主要的少数几个变量, 并以有限数量的变量(或因子)反映出原始数据的内在结构,减少了数据丢失,使评价分析更接近数据本身。本文主要运用的是主成分分析以及因子分析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企业进行经济效益评价,以体现多元统计分析在企业经济效益评价中的实际应用。

二、应用分析

(一)企业经济效益评价的指标分析

经济效益是企业在定量劳动消耗中产生的劳动成果。由于企业投入生产要素和劳动成果的不同形态,企业经济效益的评价指标有四个,分别是:周转性、报酬性、效果性和效率性。企业的周转性指标反映的是企业资金活动的效率,包含了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周转率。报酬性指标对应的是企业的资本收益能力,包括资产报酬率和所有者权益报酬率。效果性指标是企业在一定时间内设计生产的收益水平,有销售收入、产值、成本费用、人均利税率;效率性指标反映企业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有人均产值、固定资产产值率和资金产值率。以上这11个指标共同构成企业经济效益评价体系,分别设定为x1,x2 ,..., x11。

(二)构建评价体系

为更好地构建企业的经济效益评价体系,把企业作为综合经济效益的评价对象,可以把其上一年的截面数据作为数据样本,通过计算机统计软件对这些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求其相关矩阵R,再求R的特征根及特征向量。同时,依据统计分析理论得出主成分及贡献率,并选择贡献率最高的四个作为主成分因子来构成企业经济效益评价的组合指标。这四个因子包含了所有指标最多的信息量,分别设为F1、F2、F3、F4。第1主因子F1直接反映了企业的效果性和效率性,设置为企业的要素效益系数;F2能够反映出企业的要素效率,设置为企业的要素效率系数;F3能够反映企业的报酬率,设置为企业的资产报酬系数;F4能够反映企业的所有者权益报酬率,设置为所有者报酬系数。经过以上分析,四个主因子便构成了企业综合评价体系。

(三)企业经济效益的因子评价方法

因子分析是多元统计分析中的重要方法,在主成分因子分析的基础上,可以得出因子的得分模型,即将通过正交因子解转置矩阵乘以R系数矩阵得出原始变量的线性组合系数矩阵,进而得出因子得分模型和该分析样本的主因子得分结果,并对其结果进行了排列。根据各个因子的得分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要素效益因子F1可以用来衡量企业投人生产要素的获利能力,从主因子分析得知在技术条件一定的情况下,扩大生产规模和增加市场销售份额可以影响企业的收益水平;要素效率因子F2反映企业资本和人力运用的效果和协调程度,通过主因子反映可以知道,通过资源配置的优化、运行等手段能够较好的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资产报酬因子F3越高,说明资源配置和占用比较合理;所有者权益因子F4得分越高说明企业资产构成比例合理。

三、企业效益的综合评价

为此,我们可以把以上四个主成分因子特征值及贡献率作为权重来计算一个企业经济效益的总得分。经过计算和分析,将企业的综合得分进行排序。综合得分较高、排名靠前的公司的主因子单项得分基本也是较高的,说明这些公司在资产运用、市场营销和经营管理等方面做得较好,企业综合经济效益也较好。主因子得分较低的企业,说明它们的综合管理水平和资源利用较低,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不足。另外,从因子特征值、贡献率来分析经济效益的综合得分,可以根据主因子的单项得分来分析企业经济效益中的优势和劣势。

四、结语

利用数据统计分析的方法可以对反映企业经济效益的各个影响指标进行分类和总结,但是它并没有完全地考虑到类内因子之间的影响,而利用多元统计分析的方法并结合实际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来构建评价体系,可以实现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多元化评价过程,更好地完成对企业综合效益的量化。

参考文献:

企业的经济效应篇(8)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22-0032-02

1 经济增加值指标的优点

(1)经济增加值用经济利润代替会计利润。会计核算过程由于受到公认会计原则的约束,使会计利润与反映企业创造财富真实情况的经济利润产生了偏差。而经济增加值的做法是先将费用予以资本化,并在其可预期的有效生命期内分期摊销。在计算经济增加值时,要对营业利润和权益资本进行调整。因而能够纠正会计惯例所造成的失真。可见,经济增加值能够更全面和准确地反映企业的获利能力,这种方式也更接近实际。

(2)经济增加值最能直接地与股东财富创造联系起来。追求更高的经济增加值,就是追求更高的股价。对于股东来说,经济增加值越多越好,它能连续地度量业绩的改进。

(3)经济增加值将绩效评价与企业决策相联系。由于经济增加值指标的设计着眼于企业的长远发展,而不是像会计利润一样仅仅是一种短期指标。因此,应用该指标能够鼓励经营者进行能给企业带来长期利益的投资决策,杜绝企业经营者短期行为的发生,促使企业经营者不仅要注意所创造的实际收益的大小,而且还要考虑所运用资产的规模以及使用该资产的成本大小。

(4)经济增加值指标能够建立有效的激励报酬系统。由于经济增加值是站在股东的立场上重新定义企业利润,因此将管理者的报酬与经济增加值相挂钩,可以将员工、经营者和股东的利益更好地结合起来,使经营者像股东那样思维和行动,充分关注企业的资本增值和长期经济效益,所有员工协同工作,积极追求最好的业绩。

(5)经济增加值指标重视人力资本带给企业的长期利益。在现代的人力资本理论中均认为人的创造力与进取心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具有很大的作用。并且随着科学的发展,人力资本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与物质资本的地位可以说是相同的。因此,对公司经营者能力的绩效评价是至关重要的。

(6)经济增加值使财务管理变得简单科学。经济增加值通过对企业一系列活动进行指标分析对比,将企业的经营预算、业绩评价和薪酬激励政策结合起来,使企业的财务活动和财务管理变得相对简单、科学、合理,这样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7)经济增加值指标使企业的行为受到了一定的约束。企业作为一个法人实体,既要考虑债权人的利益,更要考虑投资人的利益。而现行的会计制度则是更多地考虑债权人的利益,相对忽视了投资人的利益。推行经济增加值理论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企业的行为,维护了投资者的利益。

(8)经济增加值适用于大多数行业的绩效评价。按照传统会计方法,假设两个公司资本结构不同,那么即使它们的债务资本成本、权益资本成本以及真实利润是相等的,但在损益表表现出来的净利润却是不同的,权益资本比例高的企业将表现为更多的利润。这样,资本结构差异就成为企业获取利润的一个因素。显然,单纯依据传统的会计利润指标无法准确计算企业为股东创造的价值。

2 经济增加值指标的缺点

(1)经济增加值有适用范围不广的局限性。经济增加值不适用于金融机构、周期性企业、风险投资公司、新成立公司等企业。金融机构有着特殊法定资本金要求,若把贷款总额作为使用资产将高估资本成本,导致结果扭曲。分析周期性企业时,由于利润波动太大,容易引起数值扭曲。新成立公司必然是一家利润波动很大的企业,而且在创立初期还无法为市场带来新产品。风险投资公司可以通过改变资本结构,业务选择来改变资本成本,但是,这只能由高层管理者决定。在不同时期,资本成本是最不稳定、易变的变量。资本成本波动可能引起操作层经理面临他们无法控制的风险。经济增加值同样不适用矿山、石油开采等资源类公司。

(2)经济增加值有受通货膨胀影响的局限性。经济增加值使用资产历史成本,没有考虑到通货膨胀的影响,这样,根本无法反映资产真实收益水平。其扭曲程度因公司资产结构和投资周期、折旧政策不同而有所差别。不同行业受到影响的程度不一样。

(3)经济增加值有受折旧影响的局限性。经济增加值采用直线法折旧时,抑制公司成长。在新资产使用初期,由于资本基础较大,资本成本较高,折旧偏低。随着时间的延续,折旧增加,资本基础逐渐变小,成比例增长。这样,有着大量新投资的公司反而比旧资产较多的公司经济增加值低。这显然不能用来比较公司实际赢利能力。

(4)经济增加值可能会出现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很多上市公司面临信息公开披露及配股、增发新股的业绩要求的时候,往往采用调整会计政策、债务调整、资产重组、获得政府税收优惠、利润补贴等手段粉饰会计报表。虽然经济增加值的计算包括了资本成本,但由于资本成本的确定又依赖于历史数据分析,所以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将会给经济增加值的计算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

(5)经济增加值的可操作性还有诸多问题有待解决。由于经济增加值的计算是在传统报表基础上进行调整的,对于什么应该包括在投资基础内、净收益应做哪些调整以及资金成本的确定,存在许多争议,大大增加了计算的复杂性和难度,妨碍了经济增加值的广泛应用。

(6)经济增加值指标的运用有其局限性。经济增加值虽然可以作为一种财务管理模式用以指导企业的诸多决策,但对于资产的处置、营运资本的管理等决策还须借助传统的会计分析方法。

企业的经济效应篇(9)

近几年,营改增受到了世界各国经济专家的关注,这是一项对中国深化经济改革的重要政策,能够缓解中国经济下行压力过大,企业经营效益下滑的局面。营改增的出台释放了企业的生产火力,能够促进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生机,同时减轻企业负担。传统计税方式重复征税情况层出不穷,营业税的实行又存在缺陷,经常出现偷税漏税现象,因此,营改增的出现让我国税收制度发生质的变革,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具有重要意义,也对世界各国具有参考价值。

一、营改增概述

营改增指的是国家队企业应该缴纳的各种营业税进行调整,全部改为增值税,增值税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减少重复征税,在营改增之前企业缴纳的各种营业税,从生产企业,到消费者各种环节都有可能重复纳税,营改增的出台减少了重复征税的情况。比如:一个产品从企业生产出来,价格定位在100元,在出售的时候缴纳相应的税费,此为企业应该缴纳的税费。而产品流通到消费者,消费者以150元的价格购买此产品,消费者只需要缴纳150-100=50元基础上的增值税即可,100元的相应税金是可以抵减的。据此,增值税的抵减可以大幅度降低了重复纳税的环节,对于企业和消费者而言有一个合理的纳税环境和义务,也是减轻企业和消费者负担的重要举措,是国家针对税收改革的主要措施,有利于国家税费制度的科学合理化发展。

营改增最早于2011年经国务院审批后开始出台,首先在上海展开试行,首批试点包括了交通运输业与部分现代服务业。通过近一年的试行,营改增取得了良好的开端,随后于2012年年底开始正式向全国推行,铁路运输业、邮政服务业等相继纳入营改增试点范围。有人说营改增是一把双刃剑,对企业的发展有利也有弊,有利的一方面在于通过营改增税制的改革,能够减轻企业税负,避免重复收税与偷税漏税的现象,同时推动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全面发展;有弊的一面在于新型税制体系下在贸易出口上不会进行退税,增加了劳务费与货物成本,不利于出口贸易竞争,同时也对我国财务结构与企业的管理有一定影响。

无论利弊,营改增彰显了我国推动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心,一系列的改革举措明显释放了企业的活力,减轻了企业的税负,由此提振国内经济。如何应对营改增带来的优惠政策,又如何应对营改增带来的对企业管理与财务管理新的挑战,这是当下企业应当重点关注的问题。

二、营改增对企业经济效应的影响

(一)减轻企业的税务负担

营业税改征增值税不仅仅是一项新政策,更重要的是营改增对我国税收体制的全面改革,可以说营改增政策的出台是我国全面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减轻企业税负是政府对企业带来的优惠政策与减免政策,通过对2012年全面实施营改增的效益分析,截止到2017年4月1日,营业税改征增值税通过减少重复征税以及科学化征税已经累计减税约7000亿元,随着2017年营改增减税规模的进一步扩大,近年仅仅一年的减税额就有可能达到7000亿。营改增减轻企业税负的直接表现就是征税内容的改变,从对营业成本的计算到直接对营业额的计算,减少了重复征税,在一定情况下,营改增的新型税务机制能够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整体上说,在其他因素保持不变的情况下,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出台所推动的新型税务制度将会提高企业的总体经济效益,特别是对那些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较大的企业以及原材料消费较高的企业,营改增的推行明显降低企业税负。

(二)加快行业专业分工步伐

在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出台之前,企业受税负的影响非常大,称重的税负成为阻碍企业现代化发展的重点因素,也是阻碍市场活跃度的主要因素。随着营改增的出台,现代企业的发展动力会得到进一步的推进,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将会从企业经营的根本上发生革新,企业加强对增值税发展的抵扣效益重视能够进一步规范企业管理制度,完善财务制度等。企业下游客户量将会大量增加,服务业供应链上的全部企业在整体税负上都能够得到降低,由此便于行业内专业分工的发展。比如服务企业在营改增之后就不用再承包一些边缘业务,可以将这些边缘业务外包出去,交由专业部门分工完成。企业所产生的增值税能够抵减,所以企业能够降低自身生产成本,让企业更专注于自身核心业务的发展,全面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三)对企业所得税的影响

营改增的出台对企I所得税的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是税前扣除项目的变化,第二是营改增前后购进固定资产计税基础的变化。在税前扣除项目方面,传统的税制对企业所得税中运费、劳务费等进行全额的扣除,营改增之后将不会再对这些项目进行税前扣除,扣除的税项目减少降低了所得税税负。在购进固定资产计税基础方面,传统的税制规定部分购进固定资产不能进行税额抵扣,而改革后则可以对所有固定资产购进进行税额抵扣。营改增纳税计算方法为转让不动产取得款与价外费用扣除不动产原价或取得不动产时的作价后余额,即应预缴税款=(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购置原价或作价)÷(1+5%)×5%。

(四)对财务部管理的影响

营改增对企业带来大量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一定的挑战,新型税收体制改革对企业财务管理体制的影响是比较大的,因为税收体制的全面革新意味着企业所有财务分析计算方式以及管理方案均需要进行相应的更新。比如营改增的出台对适用税率与计税基数产生变化,使得企业财务部门的税务筹划工作形式发生变化;而税收制度本身的革新也会对事业部产品的定价机制产生影响,相应的财务管理也必须采取新的方案合理应对;税制的改变也会直接影响企业财务分析,以往分析内容对业务收入核算金额包含含税收入额,营改增出台后主营业务收入的核算内容将会取消税后收入额的部分,那么企业利润就会随着业务收入额的降低而上升。

三、应对策略

营改增所带来的机遇是“减税”,对企业带来的挑战是“时间紧、任务重”。

企业如何应对营改增的机遇与挑战,应当从政策中把握关键有利的信息,特别是对减免政策的合理运用,能够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应当充分解读营改增的重要政策文件,比如《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实施办法》、《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有关事项的规定》和《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过渡政策的规定》等。一方面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试点办法与相关规定要摸透,对营改增的核心政策内容要深化理解,包括实施细则、减免规定等,企业可以加强学习与研究,深刻领会营改增内涵。另一方面要充分解读过渡政策,便于企业财务管理体制的过渡与革新。

(一)积极开展内部培训

企业为同时应对营改增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要从企业内部管理革新入手。新制度对企业提出更为规范的管理要求,企业应当注重职员知识更新,包括加强会计、出纳、销售、采购等人员的职业培训;对采购管理与客户管理业务上加开增值税专用发票;加强涉税会计处理、相关项目明细核算;规范涉税事宜,包括税务认定登记、税务申报、优惠申请等业务。营改增带来的企业专业化分工的发展,能够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发展,因此,企业开展内部培训的过程中要重视核心业务的培训,要意识到13项免税优惠极大减轻了企业税负,那么在核心业务发展方面则需要鼓足力气进一步强化与推进,加大对职员专业技能与业务水平的培训与锻炼,在顺应营改增良好机遇的情况下提高企业整体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关注最新政策、过渡政策

企业应当更多关注当前营改增出台的最新政策,包括过渡政策。过渡政策一般规定为2011年12月31日(含)前,如果试点纳税人已经按照有关政策规定享受了营业税优惠,再生育税收优惠政策期限内,按照本办法规定享受有关增值税优惠。以及13项免税优惠、全额即征即退、限额即征即退政策等。企业应当充分解读国家过渡性政策安排,优惠政策具体规定有免税、即征即退、零税率,充分了解适用零税率的方法―免抵退,理解退税率与免抵退税内涵,同时能够运用到过渡性政策中跨地区税种协调、增值税抵扣政策衔接等安排。

综合全文,通过对营改增减税政策的深入分析,发现营改增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利多于弊,营改增的出台显著降低了企业沉重的税负,为企业重点发展核心业务提供了良好的氛围,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进而全面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同时,为应对新政策,企业应当加强知识更新,关注与合理运用过渡政策,规范企业现代化管理体系。

⒖嘉南

[1]马群艳.浅析“营改增”对企业的具体影响及应对策略[J].现代经济信息,2014(14):185-185.

[2]戴金凤.浅析“营改增”对企业财税影响及应对策略[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6(9):60-61.

企业的经济效应篇(10)

一、品牌效应的概念及意义

所谓的品牌,指的是使本企业的产品或服务有别于其他竞争者,品牌就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而进行的设计。品牌可以是一个名字、称谓、符号或设计,或包含更多的元素。品牌效应是当今各大烟草企业的主要战略指标之一,优化品牌结构,培育重点品牌,切实提升品牌的竞争力,稳固烟草企业的市场地位,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作为一个商业公司,选择和培育优势品牌,是配合烟草企业品牌策略发展的一个重要渠道,通过这个渠道实现品牌作用和功效的最大化及最优化,是烟章商业企业的一个重要职责。

二、品牌效应的应用原则

1、满足需求原则

满足需求指的是烟草企业应建立合理的品牌组合,分析不同收入档次、不同文化层次、不同年龄结构的市场需求,以便于提出对产品不同口味、不同产地、不同品牌认同的需要。为此,烟草公司在发展品牌效应时,要尽能做到满足市场需求、引导市场需求并挖掘市场潜在需求。

2、成长性原则

根据我国烟草总局提出的实现名优卷烟品牌扩张的要求,要重点加强对名优卷烟品牌的扶持力度,优先准许行业名优卷烟进入本地市场。具体到各地方性的烟草企业时,在扶持行业名优卷烟的基础上还需要挖掘符合本地消费习惯和消费趋势、有较好市场前景和较大潜力的品牌重点培育,为未来抗风险及实现利润增长打好基础。

3、竞争原则

在市场环境中,企业时刻面临着激烈的竞争。烟草业营销实施中,在选择品牌时要注意品牌组合在数量上的均衡和适度。根据市场需求确定品牌投放,在同一品类或细分中,投放品牌既不要太多,也不能太少。太多会造成恶性竞争,不利于品牌培育,损害厂商利益;太少则会一家独大,降低商业企业讨价还价的能力,也不利于提升品牌市场竞争能力。

4、效益最大化原则

烟草企业开展品牌效应,要在满足以上原则的基础上,按照高忠诚度、高配合度、高贡献度合理选择品牌,讲求效益最大化,总的原则是既要有利于企业获得持续平稳发展的效益,又要克服盲目追求高毛利的倾向。

三、基于品牌效应的烟草企业经济发展措施

近年来,随着国外烟草巨头涌入、禁烟运动和整体消费环境及消费者的变化等多方面的压力,中国烟草企业要想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获取竞争优势,就必须改变传统的做法,树立品牌意识,加强品牌培育,努力将品牌做大做强。烟草企业想要做大、做强,就必须站在企业经营战略的高度,构建品牌效应,具体的对策可从以下几点着手。

1、明确烟草品牌定位

上一篇: 讲课的基本要求 下一篇: 提高档案工作管理水平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