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发展的方向汇总十篇

时间:2023-05-28 09:35:15

企业发展的方向

企业发展的方向篇(1)

企业集群 理论 是当今理论界讨论的一个热点,现实表明,企业集群正在或已经成为各个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而区域经济发展又带动着国家经济发展。一句话,企业集群发展的水平正在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风向标。

企业集群是一组在地理上靠近的相互联系的公司和关联机构,它们同处于一个特定的产业领域,由于具有共性和互补性而聚集在一起,是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和产业发展形态,是 现代 工业 化进程中出现的经济现象。它具有特定的“产业内涵”。集群内的企业呈现出区域化分布、专业化经营、市场化联动、 社会 化协作等基本特征,其中专业化经营是最本质的特征。通常集群的成员既包括上游的原材料、设备、零部件和生产服务等投入供应商,也包括下游的销售商及其 网络 客户,还包括侧面延伸的互补产品制造商、基础设施供应商以及技术和中介服务等。企业集群正是通过集群内大量的企业和相关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形成高度灵活的专业化协作网络,具有极强的内生发展动力和持久的生命力。

一、晋江制鞋企业集群形成的条件

综合来讲, 影响 并最终促成晋江制鞋企业集群形成的主要条件有以下几个:

第一,市场始终是晋江制鞋企业集群发展的根本力量。任何企业的生存都离不开市场的需求,没有市场需求或者市场需求不足都不能使晋江制鞋企业集群得以生存及扩大;特别是在产业集群发展的初期,如果缺乏市场需求,新企业的创办就缺乏动力,大量的中小企业也不会集聚在一起来形成产业集群。在晋江运动鞋产业发展初期,正是由于来自国际的需求使得生产出来的鞋可以大量出口,才使得晋江的企业得以大规模地集聚发展,形成产业集群。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经济的进一步提高,国内的市场需求开始旺盛,这又给予晋江鞋业摆脱“加工贴牌”地位强大的市场动力,并在此过程中逐步拥有自己的品牌。

第二,产业资本的迅速集中,劳动力及产业技术的充分自由流动是晋江制鞋企业集群形成的必备条件。上世纪80~90年代,海外华侨乘着改革开放深入的有利时机纷纷到国内投资发展,而作为著名侨乡的泉州无疑成为侨资涌入的重点。当地政府对企业创办和产业发展的限制较少,福建闽南地区相对较少国企的情况使得该地的自由劳动力丰富。这样,晋江就轻松拥有产业资本的集中,劳动力和产业技术的充分自由流动,使其具备了发展大量中小企业的重要条件。民营企业是引领产业集群的生力军。根据现代产权理论,当最终所有权与委托权合一时,企业的产权安排是最有效的。晋江的民营企业大多是符合这一条件的个人业主制企业,他们具有理性而有效地选择经济行为的产权条件。再一方面,从中外的实践看,成功的产业集群的微观基础大多是中小企业,晋江的民营经济绝大多数是中小企业,正好使产业集群在这里得到迅速的发展。

第三,文化和传统是集群经济的重要依托。晋江的地域文化与传统是其能够走在集群经济前列的重要因素。晋江人被称为“睡不着觉的人”,敢拼、爱拼、比拼与不懈追求的精神是晋江活力永恒的发动机。晋江的地方意识特别强烈,非常重视地缘、血缘关系,因此他们坚信“诚信为本方有大成就”“面对真实自我 抱团打天下”。在这样的地方文化氛围下促使集群内部形成一种相互信赖的关系,建立在这种关系基础上的“信任与承诺”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这种传统的强韧性将各个企业优势互补,共同、协调发展。

先天条件的优厚使晋江在起跑线上领先了一步,但如何保持这一领先地位才是晋江企业现在所应该重视的。企业集群正是晋江企业前进的方向。晋江政府也提出了诸如“产业集群兴市”这样的口号。硕大的广告标语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晋江人前进的方向。那么,晋江中小企业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又在哪里呢?

二、晋江制鞋业走企业集群所带来的优势

第一,降低交易成本。产业集群使得生产线上的各个环节都变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各个环节的生产和经营都根据效率与经济原则进行广泛的分工和协作,从而使市场交易关系替代了内部管理关系,产品的交易成本就大大降低。在年产各类运动鞋、旅游鞋7亿双的“中国鞋都”晋江,其产量占全国同类产品近一半,占世界同类产品产量的五分之一,是全国三大制鞋基地之一。在这里,皮革、炬胶、吹塑、EVA、电脑制绣、识标等各种与鞋有关的产业形成了环环相扣的产业链。由于存在着从原材料供应到生产、销售的松散交错型价值链网络,集群中的企业基本上可以无需库存原材料、半成品等等,其所需要一般都直接从供应商处获得,这样,企业不仅可以省去从外地采购的各种费用,还可以减少库存费用,同时加速资金的周转。据粗略统计,晋江地区运动鞋厂商在采购时相比处于独立地区的中小企业能节约15%以上的采购成本,采购效率也大大提高。同时,大量企业的集群分摊了公共设备、基础设施等固定成本,并使通用技术迅速普及,这些都有效地降低了企业的经营成本,使产品更具有价格优势。

第二,有利于专业化分工与协作。专业化分工是提高生产效率的主要途径。在集聚了3000多家制鞋企业的晋江,竞争无疑是相当激烈的。而这些企业正是在不断的较量中分出胜负,找到自己的比较优势,市场告诉他们“什么是他们的优势所在,什么才是他们应该做的”;同时,这些企业也是在交易过程中不断的博弈,逐渐形成了普遍接受的基本价值观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游戏规则”及相应的“奖惩制度”。集群中的企业充分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在竞争和协作中扬长避短,共生共荣;更为重要的是,大量企业横向集聚带来的外部经济性和规模经济性,可以大大降低企业进入行业的壁垒,增加原材料、资本、技能劳动力的利用程度。

第三,有利于技术推广和运用。在晋江制鞋集群中,大多为中小企业,而中小企业受到规模、资金等因素的制约,单个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有限;但当它们集聚在一起时就会产生邻近效应和社会化效应,促进企业之间互相模仿、 学习 ,使这些企业暂时克服技术创新方面的薄弱,在较短的时间内挤进该行业,并求得生存。不可否认,缺乏技术创新、光靠模仿与学习对于企业发展是致命的;但对于这些只求先立足的小企业而言,模仿却是救命的。这似乎太过于着眼于眼前利益,但并不妨碍这些企业“先立足,再发展”的目标。

第四,有利于降低企业风险。当中小企业进行集群生产和专业化分工,社会化合作后,由于可以以最低的成本获得产品开发、市场行情等方面的信息,可以互相学习和模仿,特别是开发目标的细化和开发投入的降低,必然会使企业的经营风险大大降低。同时,当各个企业都只专注于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方面时,投资所需的资金就会较少;而专注某一方面就会使新投资前的研究更加深入,而经过深入研究分析的项目失败的可能性较低;由此,我们可知集群将有利于降低企业风险。

第五,有利于区域品牌的形成。晋江运动鞋、 旅游 鞋已经是全国家喻户晓的品牌。正是由于大量制鞋 企业 在晋江的集聚才有了“晋江鞋世界世界晋江鞋”的响亮口号。当晋江走出了诸如安踏、别克、鸿星尔克等等大家熟悉的品牌时,晋江鞋世界 自然 就慢慢的走进人们的心里,晋江的区域品牌逐渐形成。区域品牌的形成有利于吸引新的客户和生产者前来。作为鞋都的晋江,由于它的区域品牌优势,每年都有许多慕名而来的国内外客户来这里考察、洽谈生意。在此基础上,晋江市政府因势利导,从1999年开始已连续举办了七届国际鞋业博览会,由此来进一步加强晋江鞋业集群的区域品牌,并为集群内的企业提供更多的市场优势,更广阔的 发展 平台。晋江鞋博会的成功举办极大地提高了晋江鞋业集群的知名度,有效地推动了鞋业集群的发展。仅今年的第七届鞋博会就吸引了来自美国、韩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日本、印度、菲律宾等33个国家的企业来参加,会间的合同成交额也达44.7亿元。

三、晋江鞋业集群的不足及发展方向

晋江的企业集群发展取得了不容忽视的成就,是企业集群发展的典范,但是仍有许多不足之处。总体而言,福建省的企业集群只是处在初级阶段,即使是最有名的晋江制鞋业企业集群也是如此。下面就谈谈晋江鞋业集群的不足及发展方向,其最主要表现在:

第一,产业链不完整,相关配套还不足,难于获取最佳的外部规模 经济 。应该说,从整体上看,晋江鞋业集群已形成皮革、化工原料、鞋机、数字制模等 社会 分工、配套一条龙生产协作群落;但其相关配套不足,相关社会化服务系统极不完善。在晋江鞋业集群中,生产类型的企业多,而 金融 、风险投资、人才培训、市场咨询、中介服务等支持性服务机构发展滞后。比如从融资渠道来讲,晋江制鞋企业资金更多的是来自于自我积累、民间资本,没有相对健全的金融机构及相关制度可以解决这些中小企业的资金 问题 ,这已经严重的阻碍了企业规模的进一步发展。没有完善的社会化服务系统,是无法保证晋江中小企业集群内部结构不断优化、集群健康、稳定发展。因此,如何完善社会化服务系统,加快支持性服务机构的发展已经成为晋江鞋业集群要着重解决的问题。显然,光靠市场调节来解决此问题的速度太慢,不利于集群的发展,此时,就需要政府来起关键性的作用了。正如著名经济策略大师迈克尔·波忑所认为的:政府有一种特殊的力量,建立某些集群的工作会不可避免的落在政府的肩上。在此,晋江政府除了负责基础设施建设之外,还要做好市场导向,积极提供服务,引导投资者在公共服务机构方面的投资,甚至提供资金去促进相关服务机构的完善。只有在晋江政府的因势利导下,晋江鞋业集群才能加强集群链条中的薄弱环节,逐步获取最佳外部经济。 综上所述,晋江制鞋业前进的方向就是继续走“企业集群”的道路,并不断的加强企业自身的发展,以此推进集群的升级与发展。这不仅仅因为晋江具有发展企业集群的有利条件,也因为企业集群能够推动晋江制鞋业的再一次腾飞,同时也是促进晋江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晋江企业集群的路必须也一定会继续走下去,当然这其中还要克服诸多的困难。套用一句话来形容晋江企业集群—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 参考 文献 ] [2] 符正平.中小企业集群生成机制研究[M]. 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12).

[3] 仇保兴.小企业集群研究[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4] 胡渡南.以 科学 规划引领产业集群发展[J]. 开放潮,2004,(11).

[5] 周裕惠.发展产业集群需谨防“误区”[J]. 开放潮,2004,(11).

[6] 林民书.应高度重视产业集群内在制度的建立[J]. 开放潮,2004,(11).

企业发展的方向篇(2)

企业集群理论是当今理论界讨论的一个热点,现实表明,企业集群正在或已经成为各个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而区域经济发展又带动着国家经济发展。一句话,企业集群发展的水平正在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风向标。

企业集群是一组在地理上靠近的相互联系的公司和关联机构,它们同处于一个特定的产业领域,由于具有共性和互补性而聚集在一起,是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和产业发展形态,是现代工业化进程中出现的经济现象。它具有特定的“产业内涵”。集群内的企业呈现出区域化分布、专业化经营、市场化联动、社会化协作等基本特征,其中专业化经营是最本质的特征。通常集群的成员既包括上游的原材料、设备、零部件和生产服务等投入供应商,也包括下游的销售商及其网络客户,还包括侧面延伸的互补产品制造商、基础设施供应商以及技术和中介服务等。企业集群正是通过集群内大量的企业和相关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形成高度灵活的专业化协作网络,具有极强的内生发展动力和持久的生命力。

近年来,福建省的不少地区形成了以家庭企业和专业市场为基础,在一定地区、一定行业中逐步形成了以大企业为核心、中小企业为协作配套的特色产业集群,主要集中在泉州、厦门、福州和漳州,以泉州最为突出。以泉州晋江为例,在这个县级市6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共出现了3000多家纺织服装制造企业,3000多家制鞋企业,300多家制伞企业,其伞产量在全球市场占有率高达38%,糖果产量占全国18%,晋江产业集群的特征明显。同时,该市已形成了三大竞争优势:一是涌现了一批以安踏、七匹狼、寰球、恒安、雅客为代表的集群龙头企业,围绕每一家龙头企业都有200~300家企业为之配套,已经形成了“产业集群”形式;二是形成了诸多以产业集群为特征的专业化生产乡镇,如陈埭镇的旅游运动鞋生产基地、安海镇配套的皮革加工业基地、深沪镇的内衣生产基地等,每个镇同类企业数量众多,呈集群态势,制造工业特征明显;三是曾先后被授于“中国鞋都”、“中国仪器工业强县”等称号,至2005年10月,该市已拥有15个中国驰名商标、18项中国名牌产品、2项中国出口名牌产品,已经成为“中国品牌之都”,这为当地走“扶强扶大,扶专扶特”的企业发展道路奠定了基础。当地市委市政府还邀请深圳金必德经济管理研究院组织专家为产业集群的健康发展把脉,策划在未来4年将集中力量重点扶持50家核心企业,培育40家年产值达10亿~30亿元、10家年产值达30亿~50亿元的“企业航母”,形成“纺织服装业、食品业、建材、陶瓷业、制鞋业、玩具(文具)业”5大产业集群,进而提升当地的核心竞争力,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一、晋江制鞋企业集群形成的条件

综合来讲,影响并最终促成晋江制鞋企业集群形成的主要条件有以下几个:

第一,市场始终是晋江制鞋企业集群发展的根本力量。任何企业的生存都离不开市场的需求,没有市场需求或者市场需求不足都不能使晋江制鞋企业集群得以生存及扩大;特别是在产业集群发展的初期,如果缺乏市场需求,新企业的创办就缺乏动力,大量的中小企业也不会集聚在一起来形成产业集群。在晋江运动鞋产业发展初期,正是由于来自国际的需求使得生产出来的鞋可以大量出口,才使得晋江的企业得以大规模地集聚发展,形成产业集群。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经济的进一步提高,国内的市场需求开始旺盛,这又给予晋江鞋业摆脱“加工贴牌”地位强大的市场动力,并在此过程中逐步拥有自己的品牌。

第二,产业资本的迅速集中,劳动力及产业技术的充分自由流动是晋江制鞋企业集群形成的必备条件。上世纪80~90年代,海外华侨乘着改革开放深入的有利时机纷纷到国内投资发展,而作为著名侨乡的泉州无疑成为侨资涌入的重点。当地政府对企业创办和产业发展的限制较少,福建闽南地区相对较少国企的情况使得该地的自由劳动力丰富。这样,晋江就轻松拥有产业资本的集中,劳动力和产业技术的充分自由流动,使其具备了发展大量中小企业的重要条件。民营企业是引领产业集群的生力军。根据现代产权理论,当最终所有权与委托权合一时,企业的产权安排是最有效的。晋江的民营企业大多是符合这一条件的个人业主制企业,他们具有理性而有效地选择经济行为的产权条件。再一方面,从中外的实践看,成功的产业集群的微观基础大多是中小企业,晋江的民营经济绝大多数是中小企业,正好使产业集群在这里得到迅速的发展。

第三,文化和传统是集群经济的重要依托。晋江的地域文化与传统是其能够走在集群经济前列的重要因素。晋江人被称为“睡不着觉的人”,敢拼、爱拼、比拼与不懈追求的精神是晋江活力永恒的发动机。晋江的地方意识特别强烈,非常重视地缘、血缘关系,因此他们坚信“诚信为本方有大成就”“面对真实自我 抱团打天下”。在这样的地方文化氛围下促使集群内部形成一种相互信赖的关系,建立在这种关系基础上的“信任与承诺”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这种传统的强韧性将各个企业优势互补,共同、协调发展。

先天条件的优厚使晋江在起跑线上领先了一步,但如何保持这一领先地位才是晋江企业现在所应该重视的。企业集群正是晋江企业前进的方向。晋江政府也提出了诸如“产业集群兴市”这样的口号。硕大的广告标语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晋江人前进的方向。那么,晋江中小企业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又在哪里呢?

二、晋江制鞋业走企业集群所带来的优势

第一,降低交易成本。产业集群使得生产线上的各个环节都变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各个环节的生产和经营都根据效率与经济原则进行广泛的分工和协作,从而使市场交易关系替代了内部管理关系,产品的交易成本就大大降低。在年产各类运动鞋、旅游鞋7亿双的“中国鞋都”晋江,其产量占全国同类产品近一半,占世界同类产品产量的五分之一,是全国三大制鞋基地之一。在这里,皮革、炬胶、吹塑、eva、电脑制绣、识标等各种与鞋有关的产业形成了环环相扣的产业链。由于存在着从原材料供应到生产、销售的松散交错型价值链网络,集群中的企业基本上可以无需库存原材料、半成品等等,其所需要一般都直接从供应商处获得,这样,企业不仅可以省去从外地采购的各种费用,还可以减少库存费用,同时加速资金的周转。据粗略统计,晋江地区运动鞋厂商在采购时相比处于独立地区的中小企业能节约15%以上的采购成本,采购效率也大大提高。同时,大量企业的集群分摊了公共设备、基础设施等固定成本,并使通用技术迅速普及,这些都有效地降低了企业的经营成本,使产品更具有价格优势。

第二,有利于专业化分工与协作。专业化分工是提高生产效率的主要途径。在集聚了3000多家制鞋企业的晋江,竞争无疑是相当激烈的。而这些企业正是在不断的较量中分出胜负,找到自己的比较优势,市场告诉他们“什么是他们的优势所在,什么才是他们应该做的”;同时,这些企业也是在交易过程中不断的博弈,逐渐形成了普遍接受的基本价值观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游戏规则”及相应的“奖惩制度”。集群中的企业充分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在竞争和协作中扬长避短,共生共荣;更为重要的是,大量企业横向集聚带来的外部经济性和规模经济性,可以大大降低企业进入行业的壁垒,增加原材料、资本、技能劳动力的利用程度。

第三,有利于技术推广和运用。在晋江制鞋集群中,大多为中小企业,而中小企业受到规模、资金等因素的制约,单个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有限;但当它们集聚在一起时就会产生邻近效应和社会化效应,促进企业之间互相模仿、学习,使这些企业暂时克服技术创新方面的薄弱,在较短的时间内挤进该行业,并求得生存。不可否认,缺乏技术创新、光靠模仿与学习对于企业发展是致命的;但对于这些只求先立足的小企业而言,模仿却是救命的。这似乎太过于着眼于眼前利益,但并不妨碍这些企业“先立足,再发展”的目标。

第四,有利于降低企业风险。当中小企业进行集群生产和专业化分工,社会化合作后,由于可以以最低的成本获得产品开发、市场行情等方面的信息,可以互相学习和模仿,特别是开发目标的细化和开发投入的降低,必然会使企业的经营风险大大降低。同时,当各个企业都只专注于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方面时,投资所需的资金就会较少;而专注某一方面就会使新投资前的研究更加深入,而经过深入研究分析的项目失败的可能性较低;由此,我们可知集群将有利于降低企业风险。

第五,有利于区域品牌的形成。晋江运动鞋、旅游鞋已经是全国家喻户晓的品牌。正是由于大量制鞋企业在晋江的集聚才有了“晋江鞋世界世界晋江鞋”的响亮口号。当晋江走出了诸如安踏、别克、鸿星尔克等等大家熟悉的品牌时,晋江鞋世界自然就慢慢的走进人们的心里,晋江的区域品牌逐渐形成。区域品牌的形成有利于吸引新的客户和生产者前来。作为鞋都的晋江,由于它的区域品牌优势,每年都有许多慕名而来的国内外客户来这里考察、洽谈生意。在此基础上,晋江市政府因势利导,从1999年开始已连续举办了七届国际鞋业博览会,由此来进一步加强晋江鞋业集群的区域品牌,并为集群内的企业提供更多的市场优势,更广阔的发展平台。晋江鞋博会的成功举办极大地提高了晋江鞋业集群的知名度,有效地推动了鞋业集群的发展。仅今年的第七届鞋博会就吸引了来自美国、韩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日本、印度、菲律宾等33个国家的企业来参加,会间的合同成交额也达44.7亿元。

三、晋江鞋业集群的不足及发展方向

晋江的企业集群发展取得了不容忽视的成就,是企业集群发展的典范,但是仍有许多不足之处。总体而言,福建省的企业集群只是处在初级阶段,即使是最有名的晋江制鞋业企业集群也是如此。下面就谈谈晋江鞋业集群的不足及发展方向,其最主要表现在:

第一,产业链不完整,相关配套还不足,难于获取最佳的外部规模经济。应该说,从整体上看,晋江鞋业集群已形成皮革、化工原料、鞋机、数字制模等社会分工、配套一条龙生产协作群落;但其相关配套不足,相关社会化服务系统极不完善。在晋江鞋业集群中,生产类型的企业多,而金融、风险投资、人才培训、市场咨询、中介服务等支持性服务机构发展滞后。比如从融资渠道来讲,晋江制鞋企业资金更多的是来自于自我积累、民间资本,没有相对健全的金融机构及相关制度可以解决这些中小企业的资金问题,这已经严重的阻碍了企业规模的进一步发展。没有完善的社会化服务系统,是无法保证晋江中小企业集群内部结构不断优化、集群健康、稳定发展。因此,如何完善社会化服务系统,加快支持性服务机构的发展已经成为晋江鞋业集群要着重解决的问题。显然,光靠市场调节来解决此问题的速度太慢,不利于集群的发展,此时,就需要政府来起关键性的作用了。正如著名经济策略大师迈克尔·波忑所认为的:政府有一种特殊的力量,建立某些集群的工作会不可避免的落在政府的肩上。在此,晋江政府除了负责基础设施建设之外,还要做好市场导向,积极提供服务,引导投资者在公共服务机构方面的投资,甚至提供资金去促进相关服务机构的完善。只有在晋江政府的因势利导下,晋江鞋业集群才能加强集群链条中的薄弱环节,逐步获取最佳外部经济。

第二,大多数企业缺乏真正的核心竞争力,集群升级较难。在这个拥有3000多家制鞋企业的土地上竟然没有几家上规模的技术研发中心。集群企业所拥有的技术仍然摆脱不了模仿的痕迹。产品之间存在高度的同质性。正因为缺乏核心技术,晋江鞋的价值难于提升,一直处于低端产品的地位。看这样一组数据,在欧洲,意大利的布伦塔河皮鞋集群带是世界级的鞋都,集群内有866家企业,14000名从业人员,年产2000万双皮鞋,年销售16亿欧元。晋江有3000多家制鞋企业,年产鞋7亿双,年销售额15亿欧元。意大利布伦塔河皮鞋的单价为80欧元,晋江鞋是2到3欧元之间,只是人家的1/40。如此低的附加值正是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所导致的。晋江确实拥有“品牌之都”的美誉,至2005年10月已经有15个中国驰名商标、18项中国名牌产品;但同样是品牌、名牌,为何会与人家有如此大的差别呢?关键就在于晋江企业品牌没有达到品牌的真正高度,不具备品牌的真正内涵。品牌是经济与文化的结晶,每一个真正的品牌都应该是技术含量的凝结,企业文化的积淀。企业文化需要历史的沉淀,时间的积累。这对于只有十几年历史的晋江制鞋企业似乎很不公平,但不可否认的是晋江企业在培养企业文化、品牌文化的认识上存在偏失。企业文化建设离不开人才的培养。晋江企业并不是不重视人才,而是称得上“求贤若渴”。高技术人才、知名职业经理人在晋江都能受到“高薪抢购”的待遇。然而,这些高薪聘请来的人才们是归属于企业的人才吗?他们又会在企业呆多久?事实上,这些人才中的许多人要么是因为没有立竿见影的成效被老板“请走”,要么就是被更高的薪水挖走。于是,跳槽的现象在晋江早已司空见惯了。那么,又是什么原因让晋江企业留不住人才,没有真正归属于企业自己的人才呢?原因有很多,笔者认为晋江老板强烈的实用主义观念是最主要的原因。强烈的实用主义观念使企业的重心都放在“用人才”,而忽视了“培养人才”。在这样的观念指导下,他们给经验缺乏的大学生开出的薪水是较低的。据粗略的了解,这个薪金大致在1000元左右。这样的薪水往往将能力高的学生拒之门外,而这些人才恰恰是企业培养企业文化、培养技术骨干的根本来源。经验缺乏的大学生往往对培养自己的企业更有忠诚感。换句话说,只有企业自己培养的人才才会对企业有真正的归属感,才会是企业最终的核心力量。有了属于企业自己的人才,才有了培养企业文化、提高技术研发力量的坚实基础。只有基础打好了,才能扎扎实实地做企业,赋予产品更高的技术含量,独有的品牌文化,使企业具有真正的核心竞争力,逐步做大做强。由此,才能从根本上去推动整个企业集群的升级与发展。因此,晋江制鞋企业集群的发展既离不开政府的引导与支持,更要靠企业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加强。

综上所述,晋江制鞋业前进的方向就是继续走“企业集群”的道路,并不断的加强企业自身的发展,以此推进集群的升级与发展。这不仅仅因为晋江具有发展企业集群的有利条件,也因为企业集群能够推动晋江制鞋业的再一次腾飞,同时也是促进晋江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晋江企业集群的路必须也一定会继续走下去,当然这其中还要克服诸多的困难。套用一句话来形容晋江企业集群—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参考文献]

[1] 林民书.中小企业的生存及其发展问题研究[m]. 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2.

[2] 符正平.中小企业集群生成机制研究[m]. 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12).

[3] 仇保兴.小企业集群研究[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4] 胡渡南.以科学规划引领产业集群发展[j]. 开放潮,2004,(11).

[5] 周裕惠.发展产业集群需谨防“误区”[j]. 开放潮,2004,(11).

[6] 林民书.应高度重视产业集群内在制度的建立[j]. 开放潮,2004,(11).

[7] 林其屏.产业集群发展应跨越体制性障碍[j]. 开放潮,2004,(11) .

[8] 郭铁民,蔡勇志.福建发展产业集群要理清思路[j]. 开放潮,2004,(3).

[9] 郭铁民.产业集群的发展要有利于实现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j]. 开放潮, 2004,(11).

[10] 胡渡南,陈菲,刘平,袁忠贤.福建产业集群与产业园区建设战略研究[j]. 福建论坛,2004,(3).

[11] 吕品,郑亚莉,张树义.小企业集群下的产业生态化分析[j]. 浙江金融 2004,(4) .

[12] 郑文智.中小企业集群与晋江经济增长分析[n]. 华侨大学学报,2004,(1).

[13] 骆文达,曾路.我国中小企业产业集群集聚若干问题研究——以福建晋江运动鞋产业集群为例证[j]. 当代财经,2003,(8).

[14] 郑凤田.四大条件影响产业集群形成[j]. 中国城市报道,2003,(2).

企业发展的方向篇(3)

近年来,福建省的不少地区形成了以家庭企业和专业市场为基础,在一定地区、一定行业中逐步形成了以大企业为核心、中小企业为协作配套的特色产业集群,主要集中在泉州、厦门、福州和漳州,以泉州最为突出。以泉州晋江为例,在这个县级市6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共出现了3000多家纺织服装制造企业,3000多家制鞋企业,300多家制伞企业,其伞产量在全球市场占有率高达38%,糖果产量占全国18%,晋江产业集群的特征明显。同时,该市已形成了三大竞争优势:一是涌现了一批以安踏、七匹狼、寰球、恒安、雅客为代表的集群龙头企业,围绕每一家龙头企业都有200~300家企业为之配套,已经形成了“产业集群”形式;二是形成了诸多以产业集群为特征的专业化生产乡镇,如陈埭镇的旅游运动鞋生产基地、安海镇配套的皮革加工业基地、深沪镇的内衣生产基地等,每个镇同类企业数量众多,呈集群态势,制造工业特征明显;三是曾先后被授于“中国鞋都”、“中国仪器工业强县”等称号,至2005年10月,该市已拥有15个中国驰名商标、18项中国名牌产品、2项中国出口名牌产品,已经成为“中国品牌之都”,这为当地走“扶强扶大,扶专扶特”的企业发展道路奠定了基础。当地市委市政府还邀请深圳金必德经济管理研究院组织专家为产业集群的健康发展把脉,策划在未来4年将集中力量重点扶持50家核心企业,培育40家年产值达10亿~30亿元、10家年产值达30亿~50亿元的“企业航母”,形成“纺织服装业、食品业、建材、陶瓷业、制鞋业、玩具(文具)业”5大产业集群,进而提升当地的核心竞争力,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一、晋江制鞋企业集群形成的条件

综合来讲,影响并最终促成晋江制鞋企业集群形成的主要条件有以下几个:

第一,市场始终是晋江制鞋企业集群发展的根本力量。任何企业的生存都离不开市场的需求,没有市场需求或者市场需求不足都不能使晋江制鞋企业集群得以生存及扩大;特别是在产业集群发展的初期,如果缺乏市场需求,新企业的创办就缺乏动力,大量的中小企业也不会集聚在一起来形成产业集群。在晋江运动鞋产业发展初期,正是由于来自国际的需求使得生产出来的鞋可以大量出口,才使得晋江的企业得以大规模地集聚发展,形成产业集群。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经济的进一步提高,国内的市场需求开始旺盛,这又给予晋江鞋业摆脱“加工贴牌”地位强大的市场动力,并在此过程中逐步拥有自己的品牌。

第二,产业资本的迅速集中,劳动力及产业技术的充分自由流动是晋江制鞋企业集群形成的必备条件。上世纪80~90年代,海外华侨乘着改革开放深入的有利时机纷纷到国内投资发展,而作为著名侨乡的泉州无疑成为侨资涌入的重点。当地政府对企业创办和产业发展的限制较少,福建闽南地区相对较少国企的情况使得该地的自由劳动力丰富。这样,晋江就轻松拥有产业资本的集中,劳动力和产业技术的充分自由流动,使其具备了发展大量中小企业的重要条件。民营企业是引领产业集群的生力军。根据现代产权理论,当最终所有权与委托权合一时,企业的产权安排是最有效的。晋江的民营企业大多是符合这一条件的个人业主制企业,他们具有理性而有效地选择经济行为的产权条件。再一方面,从中外的实践看,成功的产业集群的微观基础大多是中小企业,晋江的民营经济绝大多数是中小企业,正好使产业集群在这里得到迅速的发展。

第三,文化和传统是集群经济的重要依托。晋江的地域文化与传统是其能够走在集群经济前列的重要因素。晋江人被称为“睡不着觉的人”,敢拼、爱拼、比拼与不懈追求的精神是晋江活力永恒的发动机。晋江的地方意识特别强烈,非常重视地缘、血缘关系,因此他们坚信“诚信为本方有大成就”“面对真实自我 抱团打天下”。在这样的地方文化氛围下促使集群内部形成一种相互信赖的关系,建立在这种关系基础上的“信任与承诺”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这种传统的强韧性将各个企业优势互补,共同、协调发展。

先天条件的优厚使晋江在起跑线上领先了一步,但如何保持这一领先地位才是晋江企业现在所应该重视的。企业集群正是晋江企业前进的方向。晋江政府也提出了诸如“产业集群兴市”这样的口号。硕大的广告标语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晋江人前进的方向。那么,晋江中小企业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又在哪里呢?

二、晋江制鞋业走企业集群所带来的优势

第一,降低交易成本。产业集群使得生产线上的各个环节都变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各个环节的生产和经营都根据效率与经济原则进行广泛的分工和协作,从而使市场交易关系替代了内部管理关系,产品的交易成本就大大降低。在年产各类运动鞋、旅游鞋7亿双的“中国鞋都”晋江,其产量占全国同类产品近一半,占世界同类产品产量的五分之一,是全国三大制鞋基地之一。在这里,皮革、炬胶、吹塑、EVA、电脑制绣、识标等各种与鞋有关的产业形成了环环相扣的产业链。由于存在着从原材料供应到生产、销售的松散交错型价值链网络,集群中的企业基本上可以无需库存原材料、半成品等等,其所需要一般都直接从供应商处获得,这样,企业不仅可以省去从外地采购的各种费用,还可以减少库存费用,同时加速资金的周转。据粗略统计,晋江地区运动鞋厂商在采购时相比处于独立地区的中小企业能节约15%以上的采购成本,采购效率也大大提高。同时,大量企业的集群分摊了公共设备、基础设施等固定成本,并使通用技术迅速普及,这些都有效地降低了企业的经营成本,使产品更具有价格优势。

第二,有利于专业化分工与协作。专业化分工是提高生产效率的主要途径。在集聚了3000多家制鞋企业的晋江,竞争无疑是相当激烈的。而这些企业正是在不断的较量中分出胜负,找到自己的比较优势,市场告诉他们“什么是他们的优势所在,什么才是他们应该做的”;同时,这些企业也是在交易过程中不断的博弈,逐渐形成了普遍接受的基本价值观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游戏规则”及相应的“奖惩制度”。集群中的企业充分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在竞争和协作中扬长避短,共生共荣;更为重要的是,大量企业横向集聚带来的外部经济性和规模经济性,可以大大降低企业进入行业的壁垒,增加原材料、资本、技能劳动力的利用程度。

转贴于  第三,有利于技术推广和运用。在晋江制鞋集群中,大多为中小企业,而中小企业受到规模、资金等因素的制约,单个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有限;但当它们集聚在一起时就会产生邻近效应和社会化效应,促进企业之间互相模仿、学习,使这些企业暂时克服技术创新方面的薄弱,在较短的时间内挤进该行业,并求得生存。不可否认,缺乏技术创新、光靠模仿与学习对于企业发展是致命的;但对于这些只求先立足的小企业而言,模仿却是救命的。这似乎太过于着眼于眼前利益,但并不妨碍这些企业“先立足,再发展”的目标。

第四,有利于降低企业风险。当中小企业进行集群生产和专业化分工,社会化合作后,由于可以以最低的成本获得产品开发、市场行情等方面的信息,可以互相学习和模仿,特别是开发目标的细化和开发投入的降低,必然会使企业的经营风险大大降低。同时,当各个企业都只专注于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方面时,投资所需的资金就会较少;而专注某一方面就会使新投资前的研究更加深入,而经过深入研究分析的项目失败的可能性较低;由此,我们可知集群将有利于降低企业风险。

第五,有利于区域品牌的形成。晋江运动鞋、旅游鞋已经是全国家喻户晓的品牌。正是由于大量制鞋企业在晋江的集聚才有了“晋江鞋世界世界晋江鞋”的响亮口号。当晋江走出了诸如安踏、别克、鸿星尔克等等大家熟悉的品牌时,晋江鞋世界自然就慢慢的走进人们的心里,晋江的区域品牌逐渐形成。区域品牌的形成有利于吸引新的客户和生产者前来。作为鞋都的晋江,由于它的区域品牌优势,每年都有许多慕名而来的国内外客户来这里考察、洽谈生意。在此基础上,晋江市政府因势利导,从1999年开始已连续举办了七届国际鞋业博览会,由此来进一步加强晋江鞋业集群的区域品牌,并为集群内的企业提供更多的市场优势,更广阔的发展平台。晋江鞋博会的成功举办极大地提高了晋江鞋业集群的知名度,有效地推动了鞋业集群的发展。仅今年的第七届鞋博会就吸引了来自美国、韩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日本、印度、菲律宾等33个国家的企业来参加,会间的合同成交额也达44.7亿元。

三、晋江鞋业集群的不足及发展方向

晋江的企业集群发展取得了不容忽视的成就,是企业集群发展的典范,但是仍有许多不足之处。总体而言,福建省的企业集群只是处在初级阶段,即使是最有名的晋江制鞋业企业集群也是如此。下面就谈谈晋江鞋业集群的不足及发展方向,其最主要表现在:

第一,产业链不完整,相关配套还不足,难于获取最佳的外部规模经济。应该说,从整体上看,晋江鞋业集群已形成皮革、化工原料、鞋机、数字制模等社会分工、配套一条龙生产协作群落;但其相关配套不足,相关社会化服务系统极不完善。在晋江鞋业集群中,生产类型的企业多,而金融、风险投资、人才培训、市场咨询、中介服务等支持性服务机构发展滞后。比如从融资渠道来讲,晋江制鞋企业资金更多的是来自于自我积累、民间资本,没有相对健全的金融机构及相关制度可以解决这些中小企业的资金问题,这已经严重的阻碍了企业规模的进一步发展。没有完善的社会化服务系统,是无法保证晋江中小企业集群内部结构不断优化、集群健康、稳定发展。因此,如何完善社会化服务系统,加快支持性服务机构的发展已经成为晋江鞋业集群要着重解决的问题。显然,光靠市场调节来解决此问题的速度太慢,不利于集群的发展,此时,就需要政府来起关键性的作用了。正如著名经济策略大师迈克尔·波忑所认为的:政府有一种特殊的力量,建立某些集群的工作会不可避免的落在政府的肩上。在此,晋江政府除了负责基础设施建设之外,还要做好市场导向,积极提供服务,引导投资者在公共服务机构方面的投资,甚至提供资金去促进相关服务机构的完善。只有在晋江政府的因势利导下,晋江鞋业集群才能加强集群链条中的薄弱环节,逐步获取最佳外部经济。

第二,大多数企业缺乏真正的核心竞争力,集群升级较难。在这个拥有3000多家制鞋企业的土地上竟然没有几家上规模的技术研发中心。集群企业所拥有的技术仍然摆脱不了模仿的痕迹。产品之间存在高度的同质性。正因为缺乏核心技术,晋江鞋的价值难于提升,一直处于低端产品的地位。看这样一组数据,在欧洲,意大利的布伦塔河皮鞋集群带是世界级的鞋都,集群内有866家企业,14000名从业人员,年产2000万双皮鞋,年销售16亿欧元。晋江有3000多家制鞋企业,年产鞋7亿双,年销售额15亿欧元。意大利布伦塔河皮鞋的单价为80欧元,晋江鞋是2到3欧元之间,只是人家的1/40。如此低的附加值正是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所导致的。晋江确实拥有“品牌之都”的美誉,至2005年10月已经有15个中国驰名商标、18项中国名牌产品;但同样是品牌、名牌,为何会与人家有如此大的差别呢?关键就在于晋江企业品牌没有达到品牌的真正高度,不具备品牌的真正内涵。品牌是经济与文化的结晶,每一个真正的品牌都应该是技术含量的凝结,企业文化的积淀。企业文化需要历史的沉淀,时间的积累。这对于只有十几年历史的晋江制鞋企业似乎很不公平,但不可否认的是晋江企业在培养企业文化、品牌文化的认识上存在偏失。企业文化建设离不开人才的培养。晋江企业并不是不重视人才,而是称得上“求贤若渴”。高技术人才、知名职业经理人在晋江都能受到“高薪抢购”的待遇。然而,这些高薪聘请来的人才们是归属于企业的人才吗?他们又会在企业呆多久?事实上,这些人才中的许多人要么是因为没有立竿见影的成效被老板“请走”,要么就是被更高的薪水挖走。于是,跳槽的现象在晋江早已司空见惯了。那么,又是什么原因让晋江企业留不住人才,没有真正归属于企业自己的人才呢?原因有很多,笔者认为晋江老板强烈的实用主义观念是最主要的原因。强烈的实用主义观念使企业的重心都放在“用人才”,而忽视了“培养人才”。在这样的观念指导下,他们给经验缺乏的大学生开出的薪水是较低的。据粗略的了解,这个薪金大致在1000元左右。这样的薪水往往将能力高的学生拒之门外,而这些人才恰恰是企业培养企业文化、培养技术骨干的根本来源。经验缺乏的大学生往往对培养自己的企业更有忠诚感。换句话说,只有企业自己培养的人才才会对企业有真正的归属感,才会是企业最终的核心力量。有了属于企业自己的人才,才有了培养企业文化、提高技术研发力量的坚实基础。只有基础打好了,才能扎扎实实地做企业,赋予产品更高的技术含量,独有的品牌文化,使企业具有真正的核心竞争力,逐步做大做强。由此,才能从根本上去推动整个企业集群的升级与发展。因此,晋江制鞋企业集群的发展既离不开政府的引导与支持,更要靠企业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加强。

综上所述,晋江制鞋业前进的方向就是继续走“企业集群”的道路,并不断的加强企业自身的发展,以此推进集群的升级与发展。这不仅仅因为晋江具有发展企业集群的有利条件,也因为企业集群能够推动晋江制鞋业的再一次腾飞,同时也是促进晋江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晋江企业集群的路必须也一定会继续走下去,当然这其中还要克服诸多的困难。套用一句话来形容晋江企业集群—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参考文献]

[1] 林民书.中小企业的生存及其发展问题研究[M]. 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2.

[2] 符正平.中小企业集群生成机制研究[M]. 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12).

[3] 仇保兴.小企业集群研究[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4] 胡渡南.以科学规划引领产业集群发展[J]. 开放潮,2004,(11).

[5] 周裕惠.发展产业集群需谨防“误区”[J]. 开放潮,2004,(11).

[6] 林民书.应高度重视产业集群内在制度的建立[J]. 开放潮,2004,(11).

[7] 林其屏.产业集群发展应跨越体制性障碍[J]. 开放潮,2004,(11) .

[8] 郭铁民,蔡勇志.福建发展产业集群要理清思路[J]. 开放潮,2004,(3).

[9] 郭铁民.产业集群的发展要有利于实现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J]. 开放潮, 2004,(11).

[10] 胡渡南,陈菲,刘平,袁忠贤.福建产业集群与产业园区建设战略研究[J]. 福建论坛,2004,(3).

[11] 吕品,郑亚莉,张树义.小企业集群下的产业生态化分析[J]. 浙江金融 2004,(4) .

[12] 郑文智.中小企业集群与晋江经济增长分析[N]. 华侨大学学报,2004,(1).

[13] 骆文达,曾路.我国中小企业产业集群集聚若干问题研究——以福建晋江运动鞋产业集群为例证[J]. 当代财经,2003,(8).

[14] 郑凤田.四大条件影响产业集群形成[J]. 中国城市报道,2003,(2).

企业发展的方向篇(4)

中图分类号:C29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建筑施工企业是建筑市场中不可或缺的力量主体,然而建筑施工企业却面临着诸多难题和困惑,如利润率低、恶性竞争激烈等。因此,本文就建筑施工企业如何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型,如何创造新的发展模式进行探讨。

一、传统施工企业发展方式存在的问题

1、大部分施工企业发展没有明确战略指导,发展随机性很强

目前建筑施工企业普遍还是采取接到什么类型的项目就干什么类型的项目的随机发展方式。企业的目标和运营方式随时进行调整,在这种发展模式下,企业一方面不可能对发展战略进行深入思考,也无法在特定的领域定向积累和发展相应能力。

2、行业低门槛、同质化竞争,大多数施工企业深陷产业利润池中处于底层

目前,大部分施工企业主要业务集中在产业链上利润水平最低的业务,并一方面受到产业链上高端价值环节的挤压;另一方面,原本不高的利润还受到诸如分包、转包、回扣的侵蚀,企业处于低水平、低能力——低附加值项目——低收入、低利润——低积累,无发展——低水平、低能力的恶性循环之中,难以自拔。

3、管理水准严重制约了施工企业的快速发展

无论是在工程设计、项目管理还是信息系统方面,计算机软件的应用水平都比较低,许多设计、施工企业,包括大型企业,甚至缺少国际招标所要求的应用工程软件;在施工中采用先进的施工工艺和材料的力度不大,科技含量不高。

4、由于挂靠和分公司带来的风险管理问题突出

总公司的管控能力有限,监管不严,就面临巨大的风险。由于挂靠,分公司经营问题导致集团财务、法务和税务整体受损的案例越来越多。

二、建筑施工企业模式创新的机遇

1、中国资本市场高速成长,为建筑施工企业集团进军资本市场提供了更大的可能。

目前工程建筑板块共有49家上市公司,这个行业庞大的公司数量,巨大的产值和带动效应之间极度不相称,而且上市以后对于并购,增发,发债等资本运作手法能够应用的又少的可怜。首先要积极发展资本运营。通过产权结构调整、内部资产重组、组织优良资产上市、发行债券等方式,拓展资本运营渠道。其次要实现资本与实体资源的结合。充分利用自己的行业竞争优势,把资本和核心竞争力有机地结合起来,融投资者和承包商为一体,通过融投资带动工程总承包。

2、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房产行业的持续高速发展,都为施工企业进军房产、市政领域,实现跨行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施工、房产属于相关度很高的行业,极易同周期、同方向波动,在客观上增加了企业面临的行业周期发展风险。同时,两大产业都属于资源型产业,对资源的争夺肯定会比较突出,如何确定一个主要方向,实现两个产业的协调发展需要有极强的集团控制力,整合协同效应才有可能实现。

3、新型建材、不可再生资源、高技术领域投资的逐步变得更为宽松,为施工企业的多元化提供了可能。

施工企业面临的最大风险之一是企业发展所面临的行业发展周期性风险,即使进军房产行业、实现基于产业链延伸的多元化发展,也无法从系统的高度避免这种风险,因此,施工企业必须要积极拓展基于产业周期互补的多元化发展,更多投资机会和投资窗口,为施工企业建立一个良好的、风险更低、更均衡的产业组合提供了可能。

三、建筑施工企业发展方向建议

建筑施工行业一般被认为是劳动力密集型、低技术含量、低员工素质、低附加值行业,如果没有进行深入系统的战略思考、研究、规划、实践和反思,形成有机的战略管理循环,则企业很可能就停留在路径依赖式的低水平重复阶段。因此,建筑施工企业模式创新一定要基于战略规划,唯有战略规划才能对行业本质进行深度的研究,进行再剖析,再思考,设计并实践新的发展模式。

1、城市综合运营商模式

所谓城市综合运营商是指施工企业站在城市经营的高度,从事城市基础设施及房地产的投资、建设、运营,从简单的施工、房产企业升级到城市发展建设整合服务商,实现从施工企业向服务企业的转型和升级。作为区域发展建设整合服务商,施工企业将逐步成为建设项目的孵化器、区域建设“超市”、区域建设招商平台、区域项目运营平台,并结合基于产业链延伸到多元服务提供,创造若干可复制商业模式,从根本上提升施工企业发展空间。

2、基于产业链延伸,逐步实现多元化发展

在施工、房产二元化的基础上,施工企业按照建设项目特点,实现基于产业链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从规划、策划、设计、招标、勘察、施工、采购、监理、装修、建成运营等全过程或某几个流程价值点整合的阶段,成为房产施工领域的一级供应商,这是建筑施工企业打造新发展模式的重要探索。进而,施工企业可以积极拓展基于产业周期互补的多元化发展。进入发展周期与建筑房产相反的产业,形成良好的产业组合,降低企业发展的系统性风险。

3、通过有效整合的并购重组迅速做大做强。

施工企业要逐步建立基于资源和能力的并购后整合的模式,在纵向、横向、时间和空间四个维度进行整合,同时在战略、公司治理、财务、组织与业务流程、人力资源、制度、文化等领域进行全面整合与协调。同时,在整合过程中要建立专门的并购整合管理机构,强化并购整合经理和团队的领导作用、确定并及时优化整合计划、里程碑,通过整合成效评价测度体系把握整合水平和进展。

四、结语

建筑施工企业在目前良好的宏观环境和外部环境中,一定要克服传统包工头文化带来的负面影响,抓住整体市场规模稳步增长,资本市场发展迅速,国际国内技术和资源合作日趋频繁,国际化业务拓展空间巨大的历史机遇,解放思想,积极向国内外标杆企业学习,认真做好系统战略规划和管理积极探索新的发展模式,逐步形成一套适合企业特点和资源能力的独特的新的发展模式,提升企业发展平台和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殷虹贤.工程公司迈向多元化集团化国际化的进程要素[J].石油化工设计,2004.

[2]陶爽.大成何以成大成——大成建设株式会社特点浅析[J].施工企业管理,2007.

[3]李福和.家族式管理的典范——记法国布依格公司[J].施工企业管理,2007.

[4]李继周.桑达克斯的多元化之路.施工企业管理[J],2007.

企业发展的方向篇(5)

中图分类号 X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51-0022-01

随着我国提出“节能减排”政策,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热点问题,同时低碳经济也为企业的发展带来的许多投资机遇。面对新形势和新情况,企业应及时的转变发展方向,增强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同时,把低碳经济管理引入到企业管理中,做好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笔者通过自身工作经验,对低碳背景下企业管理的发展方向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详尽的论述。

1低碳背景下的企业管理转变的必要性

现今全球经济体制都受低碳经济的影响,企业管理模式的转变势在必行。我国的企业在低碳背景下也应与时俱进,及时有效的调整管理模式,这是受企业自身需要和环境影响所决定的,所以必须进行转变以使企业能够顺应时代进步的需求,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地。首先,低碳经济是世界经济环境和我国“节能减排”政策的集中体现,实行低碳经济可以使企业享受到更多优惠政策,同时帮助企业得到了许多发展机会,可以说改变以往的管理理念,实行低碳经济管理可以更好的为企业带来利润。其次,企业受环境发展的制约,需要改变管理模式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低碳背景下,企业发展会受到一定的影响,这就要求企业强化自身的管理措施,从“节能减排”入手改变运营策略。企业领导层和决策层都应该意识到低碳经济带来的变化,既社会经济大环境变化和竞争力的变化,只有顺应时展的需要,才能使企业保持“基业常青”。企业在发展阶段通过管理模式的转变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达到企业自身发展的可持续性。

2低碳经济背景下的发展思路

低碳背景下企业必须要把握社会的宏观发展方向,通过绿色管理体制的建立来促进企业发展,这是一个长期且持久性较强的过程。绿色管理模式的制定和低碳经济政策的颁布,可以更好的提升企业的竞争实力。下面笔者就从几个方面进行绿色管理的论述:首先,企业要树立一种健康绿色的企业形象,这是企业良性发展的先决条件,健康绿色的企业形象可以使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得到许多机会,同时提升了企业的核心价值和品牌效应。通过形象的树立可以使更多的人了解企业,尽而增加了企业在社会的知名度,同时扩大了企业的影响力,对员工来说也会产生非常积极的作用,激励员工的荣誉感,强化了企业的凝聚力。另一方面企业形象的树立可以帮助企业占领产品市场,使产品的占有率得到显著的提高,提高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企业效益;其次,低碳环保理念的深入可以带业产品和技术的革新,从根本上减少了环境的污染,同时缩小了企业了支出和能耗,推动了企业向绿色生态保护的方向发展,对社会和公众来说都是有非常有益的。因此在绿色管理的指导下,企业就需要依靠技术改造和产品革新来满足社会和公众的需求,尽可能减少这一过程给自然环境带来的危害。具体来说,可以在生产过程中是使用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循环利用减少废弃物排放等。

3我国企业在低碳背景下管理方向所面临的挑战

我国企业在低碳背景下管理方向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产生这类问题的因素有很多,诸如:技术改造问题、产品革新问题、历史移留问题、环境因素问题等。但这类问题都是来自企业自身或外部环境,转变过程可以是循序渐进的,因为我国经济体制正处于转形期,企业要想“一步到位”很难,这就需要管理者能够从管理和政策上进行筹划,帮助企业完成低碳背景下的发展方向转形。

3.1市场环境的转变

现阶段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形阶段,市场经济的运作已步入中后期,市场环境的转变已由原来的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在这一转变过程中企业在市场的占有率将决定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这就使得消费者成为了市场的主宰,而市场占有率的争夺就成为了企业之间竞争的焦点,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既要满足市场的需要,又要考虑到经济环境的转变,可以说是非常艰难。在这种形势下,企业自身一定要摆正自己的市场位置,在提高市场占有率的同时必须做好宣传与服务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2生产方式的变化

低碳背景下生产方式的转变是企业管理发展方向的根本,有的企业通过技术革新来改变生产方式,这可以大大的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同时这种转变在实现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和弊端。首先是技术成本,企业在技术革新时需要进行成本支出,例如:购买新设计、引进技术人员等,这就无形的为企业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其次人员安置问题,新技术人员上岗需要支付一定的成本,而对老技术人员来说,设备和技术的革新会使这部分人员下岗或跳槽,这也是需要一定的安置费用,无形的给企业带来了成本支出的压力;再次,生产模式的转形会使企业的工作流程产生变化,生产效率会有明显的下降,这就要求企业领导者能够激发企业职工的责任感、创造性和企业的凝聚力。

3.3 性质和规模变化

生产性质和规模的变化对企业的发展也会有深远的影响,这主要是由企业所从事的行业和社会责任所决定的。我国经济体制发生转变,同时又因为环境经济的大方向的变革,造成企业的性质和规模也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要求企业在管理上采取适当和稳妥的措施,以帮助企业渡过难关,规模的变化往往体现在国有企业和乡镇企业,因为管理方式的不同,企业所采取的方式和方法也不同,管理者要理清思路,准确定位,把企业的性质和规模掌握在可控范围以内,使企业能够良性发展。

3.4人的价值观和工作态度的变化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人们的教育水平大大提升,知识面越来越广,接触到的新鲜思想越来越多。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以及工作态度。人们越来越重视自己的专业技能能否在工作中的发挥,而不像传统社会看重的是单纯的经济报酬。所以,单单从经济利益角度来提高发挥员工的积极性越来越困难,管理人员应该采取多种激励方法。

企业发展的方向篇(6)

企业工商管理即利用现代化管理手段及时代化管理理念来管理企业的经营决策及,决定着企业的生存发展。企业工商管理是企业领导层的必修课,包含着对企业形象的营造、帮扶着企业各项制度、理念的改进,塑造着鲜明独特的企业文化等,在企业生产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具体而言,企业工商管理是对企业组织活动的日常工作、人力资源、财务筹资、市场营销等方面进行全面化管理,是提升企业效率、减少资源浪费、获得经济效益,帮助企业管理水平有效提升的重要途径。

1、我国企业工商管理的现状

1.1、企业管理定位不清

当前随着国际大环境及我国经济体制的改变,对企业管理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企业的管理思想方面。企业不仅仅以营利为主要目标,还要履行社会责任及对员工的人性责任。如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要转粗放型为集约型,要把创新及以人为本放在重要位置,以人的功效及创新思想、创新方法来提高企业效率。就针对集团煤矿产业的当前形势,定位就是现在我们煤矿企业的最好延续方法。

1.2、企业管理制度缺乏

好的企业制度是企业发展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能使企业政令通畅、信息反馈及时准确并保持发展活力的重要条件。缺乏有效的企业制度能让企业陷入瘫痪、造成信息封闭、人员懒散,难以做到对市场、销售、产品的有效配合。

1.3、企业管理应用落后

由于我国当前企业制度尚不健全,企业管理者素质及管理理念不高,致使企业工商管理对企业经营贡献有限。比如人力资源管理尚未发挥出巨大功效,也就停留在人员工资及社保福利等管理工作方面,真正起到人力挖掘及如何提升人的效率方面成效显微。

1.4、企业文化建设不足

企业只有注重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同步,才能实现企业全面发展。企业要持续发展离不开企业文化建设,但当前多数企业文化建设形虚设,对企业文化认识不足、理解片面,难以让企业文化在企业内部形成一种导向、推动作用。

总之,要通过开展企业文化建设来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全面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构建和谐企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1.5、企业管理水平低下

很多企业只管生产,不关心市场调查研究,不把市场部门的意见和建议做为企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造成生产与市场脱节,企业产品销售不出;而且,企业不重视管理制度的建立,不明白质量来源于管理、效益来源于管理的道理,造成企业只收获短期利益,做不到效益收入长效化、规范化。

1.6、企业管理脱节环境

目前的经济环境是全球经济一体化,地域性市场概念正在慢慢淡化,资金与产品流动性加强,国家与城市的界限已经逐步模糊,这就要求企业做到产品系列化、资本运作国际化、技术更新和人力资源可持续性化等等,可现如今很多企业的经营模式与环境变化不相适应,没能通过向学习型企业转变,来强化企业能力和提高员工价值,使得企业在人力资源作用、资本运用等方面效用没能最大化,阻碍企业更好的发展。

2、企业工商管理未来发展方向

2.1、大力增强企业诚信意识

诚信是企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的重要条件,只有企业诚信才能让企业经济效益稳定增长,才能建立正常、规范化的经济秩序,才能形成良性、健康的市场环境及社会氛围。因此,增强企业的诚信意识,必须要积极创建企业的信用体系,以诚信生产商品、以诚信销售、以诚信售后。

2.2、重视对人的管理

员工是企业的重要组成元素,是企业长久发展的根本。如因为今天的人才地位大大地提升了。优秀的人才到哪里都不缺少自己的位置。如果老板舍不得在人力资源方面投资,那么你就招不到优秀的人才。

2.3、走国际化道路

企业要做大做强,要以核心竞争力冲破阻碍,要让企业持续发展,国际化是必经之路,尤其是对于那些竞争激烈产业尤其如此。在当前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多数产业在国内市场已经饱和,要留守国内市场不仅需要强大的实力,而且利润还微乎其微,只有将眼光投向国际市场才能继续壮大发展,只有走国际化道路,才能产生更多的价值,才能让企业走得更加深远。

2.4、培育核心技术能力和创新能力

核心技术及创新能力是企业获得市场份额的重要指标,实现技术创新及管理创新能有优化资源配置,让企业立于不败之地。加强企业技术创新,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产业化为目标,以面向产业化的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和重大关键共性企业技术研究开发为重点,以完善的企业标准体系和软件评测体系为保证,产学研用相结合,体制创新与技术创新相结合,自主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相结合核心技术是企业独有的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属性,因此企业应在工商管理过程中分析现状,立足技术创新及管理创新,对自身核心竞争力进行改革,实现竞争力的提升。

综上所述,当前的企业工商管理需要立足时代背景,需要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制定科学严谨的管理制度,并通过技术创新及理念创新,以企业核心竞争力及企业文化才能占据市场,才能实现企业更快更好的发展。不仅如此,还需要我们继续深入解读,结合不断发展的时代,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才能做到经久不衰,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企业发展的方向篇(7)

一、工商管理

当前形势当下,随着社会与经济的高速发展,企业数量日益增多,企业的规模也越发扩大。许多企业都在稳定内部团结与发展行同时,不断探索给为符合当下市场的工商管理方案,尤其是其中的一些先进企业。他们迫切寻求着新方法,用以代谢公司中陈旧的血液。在摸索中,不断改善自身问题,为今后企业发展铺下道路。这也让“企业工商管理”这一概念慢慢被众多企业管理人员所认识与接受,并加以实践。

二、企业内部存在的问题

(一)自我定位不够准确

多年一来,我国众多企业都将承包外商订单作为其公司主要工作。许许多多的商品被贴上“madeinChina”的标签,而这样的企业也被视为产业中最不具有价值性的最低产业端。而这样的定位是不正确,错误的定位直接严重消磨打击了企业发展的自信心与动力,阻碍了发展的道路。另外,一些企业过于“狂妄自大”,将自身企业定位于较高的位置,过高的企业地定位,自我定位不够准确,只会导致更多问题与漏洞被忽视,影响企业内部水平的整体提升。

(二)责任与权利划分不够清楚

在许多企业中,内部职责与权利划分不够清晰,是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例如企业所有权,管理权,运营权等都需要一定的规章文件进行完善准确地界定,划分不够清楚,就会使得企业难以得到科学,高效地管理。企业各个部门间的责权规划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与漏洞。例如,用“老一套”的思想与方法去解决新问题,或是“生搬硬套”外国企业的管理指导思想与制度来管理,这样都会导致对于权利与责任问题的认定上,出现空白或者重叠。

(三)市场意识不够清晰强烈

经济的发展,使市场经济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许多企业也因此更为重视“客户”的想法与观念,深刻意识到了顺应满足客户要求的重要性,这一市场观念,也逐渐被多数人所认同,接受。可是,虽然理念被认同,但在实施上,问题也是不断的。如根据客户需求研发产品,以客户至上的观念进行推广,以及完备的售后服务与问题处理等方面,都存在或多或少大大小小的问题。

三、企业工商管理的未来发展方向结合

当今经济市场现状来看,企业想要在当中站住脚,就必须要改革创新,这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重视企业工商管理。明白其是企业发展的基石,企业应着手培养优秀企业工商管理人才,扩大管理人才队伍,让工商管理概念得到推广,从而提高大小企业在工商管理板块的的操作水平与技术。

(一)寻求培养优秀管理人才是基础

每个企业公司,光了解知晓企业工商管理的概念、知识以及当前形式是远远不够的。想要将企业工商管理这一措施落到实处,就必须依靠专业的人才团队利用其专业管理知识,有效技术手段才能取得管理成效。但,就目前状况来说,管理方面优秀人才的短缺是我们所需要面对,解决的问题。各个企业部门,应该结合自身条件与需求,筛选内部优秀人员,对其进行专业的技能培训与考核,让他们的管理能力得到相应的锻炼与提升。从而能够更有效地对企业公司进行工商管理。

(二)让企业拥有鲜活的血液

企业应该想方设法营造一个充满活力,积极向上的企业内部环境。这样才能使得管理变得更为高效。完善责权划分等相关条例,让公司各层人员明白自己所拥有的权利以及所需要承担的职责。与此同时,强化提升企业工作产业流程,完善合理的奖罚,晋升制度,用以约束企业员工,并且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提高工作的效率,保障公司的和谐稳定发展。

(三)企业内部责任与权利的界定划分

企业各层应该准确,清晰划分权责。明白自身权利与责任,并对此进行合理的利用,及时的承担。制定更为科学有效的发展策略。使得企业内部任职氛围更加和谐,管理体系更加完备。企业内部的文化理念也能够受到人们广泛的认同。

(四)改善改革错误落后的管理理念

对于落后,错误的管理方案,应进行创新与改革。不能受限于陈旧的老思想,应顺应时代潮流,制定出更为先进的管理方案,以此适应自身的发展。

参考文献:

企业发展的方向篇(8)

在当今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大环境下,庞大的就业市场给求职者和用人单位都提供了很好的便利条件。但是在双向选择的前提下,一方面是学生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另一方面则是企业找不到满意的员工。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学校对学生的专业教育和教学方式与企业的实际需求严重脱节。而校企合作是解决这一问题的较好办法,也是中职学校实现良性发展的极好途径。

一、校企合作有利于学校发展

笔者所在学校一直致力于校企合作的建设与发展。1997年,国家航天机械厂需要一批木模制造工,学校得知这个消息后积极联系,经过努力争取,最终取得了这个宝贵的机会。通过学校推荐给企业面试的方式选出了20名学员,学校第一例校企合作定向人才培训班正式成立了。校企合作在先前并没有完整妥善的体系,也没有其他成功的案例,因此可以说我们是摸着石头过河,其中经历的磨难与考验可想而知。最终经过企业、学校与学生的多方努力,20名学生全部被该单位录用。

正是因为有了“木模班”宝贵的实践经验,在近几年,我们又接连组建了天海焊工班、国信通手机维修班等几个培训班。通过参与组建这些校企合作班,并担任这几个合作班的班主任,笔者对“校企合作”这个合作模式有了比其他人更多的认识和更深的感触,即它对学校、对企业、对学生都有好处。

对于学校自身而言,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学校发展为目标,通过校企合作可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从而扩大学校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最终带动学校的招生工作,形成以校企合作带动就业,以就业带动招生,以招生发展学校的良性循环体系。

学校的办学方针明确了“服务就业、满足顾客(学生、家长)”的办学宗旨。职业教育必须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把就业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从专业学科本位,向职业岗位和就业本位转变,实现教育与就业的对接,而校企合作模式就是贯彻这一办学方针的有效途径。

二、校企合作有利于企业人才培养

通过几次组办校企合作班的成功经验,学校认识到,校企合作班必须由学校和企业密切合作、科学组建,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它是学校和企业谋求共同发展,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产、学、研相结合的一种模式。

校企合作的优势在于,培养和拓展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在学校、企业这两个环境中学会做人、做事,既增长了知识、培养了技能,又增加了他们对工作(劳动)的认识,便于学生提前接触和了解企业文化,了解自己今后的工作环境和条件,了解企业对员工的各项基本要求,特别是技能水平要求,同时也进一步开拓了毕业生的就业渠道。

进行校企合作,有利于发挥学校和企业的各自优势,共同培养一批对企业、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这不仅是职业教育办学的显著特征之一,而且有助于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教学与生产的结合。

三、深入推进校企合作的举措

1.企业调研

学校需要了解企业性质、规模是否有用工需求,需要哪些专业, 用工数量有多少,是否有校企合作意向,是否签订相关协议书。

2.学生选拔

校企合作班学员的选拔标准,由校企双方共同商定,由学生自愿报名、企业面试筛选的方式产生。通过组班选拔也可以促进学生学习,给学生定出努力方向,同时又定出考核标准。让学生有目标地学习,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不影响学校正常教学秩序,学校和企业合作能培养出适应企业需要的技术人才。

3.师资队伍建设和设备配备

学校引进企业的资源和设备,改善专业实验室条件,完善工程实践教学平台;企业派出资深工程师、管理专家赴校授课,为学生提供实训基地。企业工程师可以把一线经验传递给学生,把企业优秀文化带给学生,学生也知道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能进行“量体裁衣”式的培养,同时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感受企业文化、了解工作环境。

4.教学计划制定

企业发展的方向篇(9)

1 工商管理的概念

工商管理隶属于管理学,它是管理学、经济学和土木工程技术的基本知识,它的核心内容是将管理思想与工程技术综合起来的一门学科。在企业进行工商管理时,不仅需要企业采取正确的方式进行分析,还应该让企业运用专业的管理知识完善自己,开拓企业的创新精神,让企业形成一个完整的发展体系。企业拥有完整的运营管理体系,加上财务核算、资源管理等促使企业的各项管理内容有条不紊地进行。同时,其中针对其中一项管理内容,也关系到企业文化深度建设。然而,一般工商管理形式是对企业日常运营过程中总结出来的数据进行分析,从分析中可以为企业未来发展确定一个方向,采取一系列措施,让企业朝着更高目标发展。

2 企业工商管理出现的问题

2.1 企业综合管理水平低,人才利用不合理

企业能够一直在正常的道路上发展依赖于良好的企业管理制度,它确保企业在管理上做到轻松自如,知晓企业发展弊端的同时,也能向着正确方向发展新的活力。然而从目前现状来看,很多企业没有合理的管理制度,最终导致企业陷入困难,无法及时了解外界信息,还有企业工作人员在对待工作上极其散漫,无法在激烈市场下将企业产品销售出去,阻碍企业的持久发展。同时,管理思维落后也对企业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企业管理者不能与时俱进,对于企业管理方式还是处于落后状态,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业工商管理。像一些企业在管理人才方面,企业领导一开始就没有花费时间去招揽人才,在人才管理方面,仅仅停留在人员薪酬和福利上,不但没有运用现代管理模式积极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还无法摸索出企业的发展方向,总的来说,阻碍了企业的长远发展。

2.2 经营模式不适应市场需求

如今很多企业的发展一直采用“即时生产”的方式,通俗来讲,就是不会有库存问题,需要的时候就加快生产,但是这种生产方式很适合国外企业。基于我国基本国情,使用“即时生产”方式的企业往往没有取得较大成果,企业忽略了重要的一点,就是没有充分考虑到市场需求与企业生产模式的关系,致使生产出来的产品无法达到消费者的标准,慢慢堆积成山,造成企业负担。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产品生产过程中,企业没有正确认识物流这一环节,对于物流的了解仅仅停留在商品配送上,忽略了其在生产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其实,物流是企业内部与外部的有效连接点,为企业的生产带来了极大帮助,所以找到适应市场需求的经营模式是企业当下的重点事件。

2.3 价值观不明确

工商管理的普遍应用,改变了当下的市场经济体系。由于企业管理者始终将企业利益放在第一位,导致其价值观也发生转变。但是企业如果想在现代社会得到发展仅仅依靠经济利益是不够的,无法满足企业的持续发展,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应该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由于经济体制发生了重大变革,企业保持正常运行不能仅仅依靠内部管理制度,还应该将积极科学发展的观念深入落实到每个员工身上,合理利用资源配置,最终将企业经济模式发展成为绿色环保型。与此同时,企业如果发展良好,还应该为国家公益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让企业文化完整地呈现在大众面前。

3 企业工商管理的发展方向

3.1 完善管理机制培养管理人员创新能力

构建健全的管理机制,对于整个企业的全面发展极其重要。管理制度主要体现在责、权和利三个方面,是公司对员工进行奖惩的标尺,也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员工的行为规范。从更深层次意义上来讲,可以让员工在工作上更有积极性,还对员工的合法权益有了保障。然而在执行企业制度的时候也会遇到许多挫折。例如,有些员工的权益不受企业的保护,无论在工作上表现得有多?e极,也无法得到重视,这就导致员工出现心理落差,所以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对企业未来工商管理极其重要,它不仅可以随时关注企业日常行为动态,也对规范人员日常行为有帮助。企业应该通过不同路径,在发挥管理制度作用的同时,也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地投入到工作中去,最后促进企业的良性发展。

3.2 确定合适的经营模式

互联网科技的发展,为企业工商管理提供了一个平台。许多小企业因为成立时间短,找不到适合自己的经营管理模式,这时候可以借助互联网学习一些资深企业的管理模式,找出适合企业长期发展的经营模式。在企业自体经营过程中会越来越依靠计算机技术,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也带动了企业的发展,在此基础上,用户与开发商、制造商之间处于同等位置,他们之间可以借助网络面对面交流,防止生产出用户不满意的产品,这种情况下出现了模糊经营方式。企业运用这种经营方式,意味着其必须将物流作为管理手段,并在企业管理过程中融入“零库存”管理理念。这种模式能够把企业成本降低,不会造成资金短缺现象,有利于企业发展处于良性循环,始终走持续发展路线。

3.3 明确价值观

企业发展的方向篇(10)

2 日本中小企业政策形成的背景及指导思想

日本中小企业政策是随着战后日本经济恢复逐步形成的。战后日本在经济恢复过程中,经济政策的重心是把资金和材料等重点投入到某些基础产业部门。大企业在此产业扶植政策支持下,积极进行合理化投资,扩大企业。相对地中小企业因资金取得困难,无法进行必要的投资,机器设备老化等情况随着日本经济成长逐渐恶化,其结果是中小企业和大企业的差距越来越大,形成日本经济独特的“双重结构”。中小企业被普遍认为:企业规模过小,但家数过多;经营基础薄弱,彼此间存在过度竞争情形;多数属家族式小规模企业。正如1953年日本政府经济白皮书所指出的,企业大小规模的差距扩大了,所以在日本的现代化大企业与建立在非现代化的中小企业之间出现了两极对立,因而消除大企业和中小企业之间的“双重结构”便成了当务之急。同时由于对外贸易的扩大和现代科技的发展,大企业向中小企业领域扩张的需求也急迫起来。在这种状况下,日本政府对中小企业问题开始认真对待,从纠正“双重结构”的目标出发,先后制定了一系列中小企业政策,并为指导今后的政策而于1963年制定了《中小企业基本法》,作为日本中小企业政策的纲领性法规。

1963年制定的《中小企业基本法》的指导思想,在于改善大企业与中小企业间存在的生产力、工资、就业结构等各方面的差距,提升中小企业生产力,以实现中小企业的产业升级,成为日本经济中一支十分活跃而重要的力量。其政策体系是以推动中小企业设备现代化、事业共同化、企业规模适度化等各种政策所组成。强调要改善不利于中小企业活动的市场环境,如防止过度竞争、确保公平化外包交易及事业活动机会等。重视政府政策性介入市场,以改善中小企业所处的交易、竞争、需求环境等。

3 日本中小企业政策的特点

3.1 政策的侧重点是主动营造日本中小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长期以来,日本政策不遗余力地积极推进中小企业发展,其政策目标基本上包括:消除不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社会因素;确保中小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推动设备现代化、事业共同化、企业规模适度化;提高中小企业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等基本内容。

(1)制定法律,营造有利自由竞争的环境。日本是西方国家中中小企业立法最健全、最完善的国家。从1949年以来,日本政策先后制定了30多个有关中小企业的法律,形成了相对独立、较完整的中小企业法律体系,尤其是1963年颁布的《中小企业基本法》,是中小企业发展的纲领性法规,被称为日本中小企业宪法。这些法律的制定和实施,确立了中小企业的法律地位,对保障中小企业的利益,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和技术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2)注意培育具有高度活力的中小企业成长机制。一是在税收、金融、组织合理化和市场开拓等方面对中小企业创立和发展给以帮助和支持,如日本在税法上对中小企业实行特别措施,明确规定减少中小企业的法人税率,资本金在1亿日元以上的税率为37.5%,资本金在1亿日元以下的分两部分征税,即总所得在800万日元以下的部分按28%的税率征税,超过800万日元的部分按37.5%的税率征税。二是促进、中小企业经营管理现代化和科学化,包括建立培训制度,为中小企业提供经营骨干力量,建立企业诊断制度,成立中小企业诊断机构,加强对中小企业的经营管理指导等。三是建立衰弱产业的退出机制,在调整设备、促进转产和实行结构转换、提高中小企业行业转换和提高劳动力的转业能力等方面,采取各种有力措施。如1986年颁布并实施《特定中小企业事业转换对策临时措施法》,明确规定因结构性萧条的183种行业的中小企业和因日元升值而受到冲击的128种行业的中小企业应进行结构调整,要求前者积极谋求产业结构的合理化、高级化,实行多元经营,努力转产;后者应迅速摆脱过分依赖出口的局面,使出口依存度较高的部门转向国外实地生产并扩大国内市场。该法明确规定了在贷款、税收、折旧等方面给予优惠条款。

(3)建立辅导中小企业的组织体系。在通产省设立中小企业厅,在各级地方政府商工科内设有中小企业指导课,构成中小企业的行政体系。他们主要任务是根据相关法律对中小企业的经营管理、资金、技术、发展方向给予指导和扶持;对国会和政府部门制定的中小企业的方针政策提出意见,反映中小企业的要求和愿望;保证中小企业得到政府订货机会;调解大企业和中小企业之间的矛盾和中小企业内部劳资之间的矛盾等。此外还设立各种强有力的民间团体,如中小企业振兴事业团、中小企业共济事业团等,形成官民结合的中小企业扶植指导网络。

(4)建立中小企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由政府机构、金融机构、科研机构、行业组织、中小企业基金组织和其他社会中介机构分工合作、相互协调,构成广泛的中小企业服务网络。如建立一个以中小企业振兴事业团的“中小企业情报中心”为核心的、庞大的中小企业情报体系,这个体系收集国内外与中小企业有关的各种经济、技术信息,通过中小企业地区情报中心和各都道府县的中小企业综合指导所,将情报提供给中小企业。1983年政府为此提供了1.45亿日元的资金。

3.2 长期坚持推行系统的中小企业政策

二战以后,日本政府一向支持和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主动对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分工地位与关系进行政策指导和整合。他们根据不同时期经济形势特点与中小企业的任务,重点推出某一方面的政策措施,根据形势变化及时调整,并长期坚持不懈。在二战后初期至50年代中,日本中小企业政策的基本特点是以把中小企业视为弱者的保护性政策为主,因而实行以金融政策和卡特尔政策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性政策,前者是通过建立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政府金融机构和完善信用补助制度来谋求中小企业稳定的组织政策。从50年代中到60年代末,中小企业政策有两个明显不同的特点:一是与工业化相结合,积极推进技术改造;二是与产业结构转换相结合,以特定产业的中小企业集群为政策重点。进入70年代后,中小企业政策与产业结构政策相结合的趋势更加明显,政策实施的重点是重视人才、技术和信息现代化以及转产等产业调整方面的内容。80年代后,政策重点又转向中小企业经营科学化和保证稳定发展经营。90年代后,面对日本经济形势日趋恶化的现实,政策实施又偏向为中小企业有效转产、实行经营多元化、落实政府扶持中小企业的其他措施提供保障。日本政府长期坚持推行系统的中小企业政策,对日本经济的迅速崛起和中小企业的现代化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3.3 倡导“垂直型”企业分工体系

为了加速经济增长,消除经济发展初期在经济结构上出现的少数垄断性的大企业与大量较落后的中小企业长期并存的“双重结构”矛盾,日本政府一方面对中小企业采取保护、扶植政策

,让中小企业尽快实现现代化,另一方面采取各种措施促成大中小企业密切结合,形成“垂直型”分工协作体系。包括:①以产品为中心的向后垂直型,即由核心企业负责产品的最终组装与生产技术难度高、附加值大、对规模效益反应敏感的配套产品,而小企业大都分工生产技术要求低、批量小、专业性分工度高的各种零部件与半成品等,参与分工的中小企业往往又根据专业分工要求分包给其它小企业,从而形成多层次的分工协作体系。由于核心企业主要负责最终组装,专业性的小企业专事上游产品的生产,因此这一分工协作被称为向后垂直形态,这一形态要占到日本分工协作体系的近80%。②以销售为中心的向前垂直型,即以一家贸易性企业为核心企业,专门收购其他专业化分工的小企业产品并负责专营销售。核心企业大都是专业贸易商或综合出口商,自身不参与产品的加工或组装,但在签订收购合同时,大都会预拨原材料或赊销原材料,这种以提供原材料的企业为核心的分工协作模式,被称为向前垂直形态。这种形态将核心企业的营销优势与生产加工小企业的灵活、小批量多品种生产经营优势相结合,很受日本企业界欢迎。如日本东京的浅草是手提包著名产地,聚集着300多家手提包生产小企业,它们经常举办展销会,推出一些最新款式,贸易商一旦选中某一品种,即可签订购货合同,组织厂家大量生产。日本政府推行“垂直型”分工协作体系的实质是要保证大企业和中小企业的双向协调发展,通过界定不同层次的竞争空间,避免了大企业对中小企业不平等竞争和全面的过度竞争,一定程度上保护了中小企业的发展,从而较好地解决了“双重结构”的矛盾,对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中小企业的现代化起到了重大作用。

3.4 重视中小企业集群发展

为加强中小企业的横向联系,促进技术创新,日本政府建立了“园地协同组合”制度,作为倡导和扶植中小企业高度化事业的一种主要形式。所谓“园地协同组合”就是将分散在市区的中小企业组织起来;迁移到市郊指定地区集中在一起,建设现代化的生产和生活设施,使中小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结构得以改善,同时也有利于整顿市容市貌、防止污染、解决交通运输困难等。据调查,1990年仅东京都特别区内的机构金属行业中小企业园地就有 23个,其中最为著名的为大田金属制品小企业园地。“园地协同组合”制度的建立,解决了单一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资金匮乏、无力进行独立的技术创新或者存在严重的技术创新规模不经济等问题,通过各个中小企业在地域、产业、生活等方面的联合协作,共同进行对各方有利的技术创新活动,从而提高了各个单一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与效率。

3.5 重视中小企业技术创新

为扶持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日本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①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如1985年颁布的《中小企业技术开发促进临时措施法》明确规定,大力推行中小企业研究、开发新技术,提高它们自身的技术水平;对开展经过都道府县知事确认的技术开发的中小企业,采取补助金、融资、税制减免等资助措施。②对中小企业进行技术开发指导。为帮助中小企业进行产品开发研究,日本政府建立子技术顾问制度,在全国各地设立了200多个公立试验机构,聘用技术上有丰富经验的专家、工程技术人员担任顾问,就提高中小企业产品的技术水平进行可行性研究和试验,对所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建议,并以“巡回技术指导事业”等形式派遣技术顾问到现场具体指导。同时积极促进中小企业管理现代化,如1983年建立的“中小企业办公室自动体系中心”,对中小企业管理部门使用计算机、提高管理水平等进行业务指导。③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提供税收优惠。一是增加试验研究经费的税额抵扣,这是1967年修改税制时出台的一项政策,规定法人1967年度以前的各年度到该税制适用年度之间的各年度,以用于试验研究经费最高额为基准,其增加额的20%部分可从法人税(或个人所得税)中扣除,但抵扣额以不超过应缴法人税或所得税总额的10%为? 蓿康氖谴俳笠档氖匝檠芯烤涯芄徽!⒑侠淼卦黾樱平笠导际蹩ⅰ6嵌灾行∑笠档募际趸∏炕爸疲庀畲胧┥枇⒂?985年,规定中小企业在税制适用年度投入试验费总额的6%可从法人税或所得税中扣除,但扣除额不能超过税制适用年度法人税或所得税的15%,目的是要进一步调动中小企业开展试验研究的积极性。④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提供资金补助。为帮助中小企业进行产品研发,日本政府专门制定了技术开发补助金制度,对中小企业的技术开发给予50%的赞助,资助下限为500万日元,上限为2000万日元。政府还制定了促进中小企业技术改造的措施,1985年对中小企业技术改造提供5000万日元的补助金,90年代以来已达到10.7亿日元。日本通产省1997年度技术开发政策重点中,在研发方面设立了5.15亿日元的对构思阶段技术开发进行补助的制度,支持风险企业、中小企业进行技术开发,并对处于基础——应用阶段的构思技术或自有技术的技术开发进行资助。⑤扶持中小企业技术开发。1992年日本政府推行“确保中小企业劳动力对策的技术开发”,针对中小企业劳动力不足的状况,倡导中小企业把其所必需的技术委托民间团体进行技术开发。同时创办公立“国际技术创造研究”试验研究机构,帮助中小企业有效利用国外研究机构及各种研究开发能力。⑥为中小企业培养技术人才。在都道府县建立中小企业技术人员研修制度。⑦支持中小企业技术交流。为通过不同领域经营资源的融合开拓新的领域,开办不同待业中小企业进行交流的“技术交流市场”。

3.6 重视中小企业融资体系的建设

二战以后,日本政府系统设立的金融机构共有2行9公库1金库,其中作为中小企业专门银行的有:国民金融公库(1949年设立)、中小企业金融公库(1953年设立)、环境卫生金融公库(1967年设立)和商工组合中央金库(1936年设立),此外还有一个对中小企业不直接融资,但也作为政府系统的金融机构,即中小企业信用保险公库(1958年设立),由政府全额出资本金,其业务是对信用保证协,会所承担的保证债务给予保险和贷款。信用保证协会是对中小企业向民间或政府金融。机构借款时发生的债务实行担保的公营机构。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日本在设立官方中小企业金融机构方面工作应该说做得更为具体,政府出资比例更高。上述金融机构提供的贷款每笔金额不大,但由于可以长期借款、利息低等因素,利用者较多,覆盖面较广。据中小企业厅19

94年的调查,约604以上的中小企业利用政府金融机构的贷款。除政府金融机构外,在民间也设有专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金融机构,即互助银行、信用金库、信用合作社等,构成官民结合的中小企业融资网络体系;此外,日本政府还从税制、补助金等方面广泛采取援助措施,保证中小企业资金结构的改善。

4 面向21世纪的日本中小企业政策新的拓展

进入20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逐步进入低速成长期,加上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日元升值、贸易保护主义猖獗、高龄化社会形成等,经济社会环境发生大幅变化,中小企业所面临的环境也发生根本性变化,中小企业发展出现了矛盾的两个方面:一方面大批中小企业纷纷倒闭、破产,中小企业的开业倒闭率由早先的开业率高于倒闭率转为开业率偏低状况,中小企业家数明显地减少,特别是制造业与零售业的情形更为严重,开倒业率呈逆转情形;另一方面,由于知识经济的兴起、产业结构软化、金融体系改革以及政府放宽管制等制度环境的变化,有利于中小企业向多元化发展,中小企业的生存空间扩大。在这种情况下,日本政府感到有必要对中小企业政策进行再检讨。1993年日本中小企业政策审议会基本检讨小组的期中报告指出。根据《中小企业基本法》施行的各项政策,在设备现代化、经营合理化、组织化上,确实已在一定程度内改善了中小企业的结构,提升了中小企业的生产力。随着中小企业国内外经济环境变化,原《中小企业基本法》旨在改变中小企业和大企业间存在“双重结构”的政策理念不再合适,急需因应转型需要而调整,以协助中小企业迈向21世纪。由此,日本政府为《中小企业基本法》进行修订,新的《中小企业基本法》于 1999年11月正式出炉。

这个新的中小企业宪法首先确立了中小企业在21世纪日本经济社会所扮演的角色,期待中小企业在新的世纪能发挥主动性、灵活性与创造,成为日本经济成长的原动力。具体地说,日本政府希望中小企业在经济社会中具备下列功能:①强化市场竞争性,促进市场竞争力与经济社会的新陈代谢;②推动创新活动,创造革命性技术与扩展产业领域;③创造就业机会,发挥企业家精神,实现自我;④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成为地方产业集聚、商业集聚的核心。

为培育中小企业发挥上述功能,新的中小企业政策指导思想,不再视中小企业为应受扶助的“弱者”,而依“使用者付费”、“活用民间能力”、“市场竞争原理”以及“普及与便利性的政策措施”等方针,鼓励与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创业与进行经营转型,培育具备自主性的中小企业,希望中小企业在 21世纪成为日本经济活力的推动力,加速日本产业的升级换代。

围绕新政策指导思想,日本中小企业政策体系也呈大幅转变,新中小企业政策的目标,转向以市场竞争条件、中小企业创新创业辅导体系;经济安全体系为核心的政策体系的建构。

4.1 建构市场竞争条件

为改善中小企业市场机能的不足,强化市场竞争能力,新政策从以往防止过度竞争、振兴出口以及确保竞标机会等观点来扶持中小企业,转而着眼于以下几点:①确保资金取得与资金供给多元化。重新检讨融资担保制度,技术、市场成长性与经营者能力等非财务性因素列入融资评估指标。改善资本市场,加强债权流动性,检讨公司债发行制度,以及利率、偿还期限等也将朝多样化发展,以满足中小企业多元化后资金需求的多样性。②充实与加强企业经营资源。重新检讨中小企业诊断士制度,培育专家辅导创投企业。调整行政机关功能,在政策执行上引进竞争原理等。③重视人力资源开发。重新检讨劳工移动环境、退休金与年金制度,改善福利设施及中小企业退休金互助制度,强调中小企业劳工移动成本的减轻、劳动条件的改善、活用外部人才机制的建立以及人才培育的强化等。④强化组织机能,分享经营资源。重新检讨中小企业事业团的高度化融资制度及中小企业团体中央会的体制等,强化策略联盟及企业间的相互联系,促进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⑤确保交易合理化与公平活动机会。重新检讨独占禁止法排除条款的中小企业卡特尔以及行政直接介入市场的行为等,加强外包代金法的运用,改善公共工程招标作业以及推动中小企业信息化等。⑥改革中小企业税制。提供税收特别措施,协助中小企业稳定经营基础及开发新事业领域,从减轻税负的观点提供税收奖励。

4.2 建构中小企业创新创业辅导体系

上一篇: 名家经典诗歌 下一篇: 课堂教学概述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