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的问题汇总十篇

时间:2023-05-26 16:03:02

课堂教学的问题

课堂教学的问题篇(1)

在以问题为中心的组织教学中,至少有两点需要深入地研究。一是对“问题”的内涵和外延认识有所不同,有的教师认为问题就是指需要探究性的问题,有的教师把不懂的知识、不清楚的概念、不会做的习题等也包括在内;二是教师对提出问题的有效性(问题的质量)认识不清,有的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只不过是简单的现象描述加上疑问词和问号,出现为了提出问题而多问、乱问的现像。我就化学课堂教学中有效问题的特征,提出“有效问题”的评价指标,同时例举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有效问题的设计策略和控制策略。虽然难求全面,以期抛砖引玉。

一、有效问题的特征

1、 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愿望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知识都不是灌输而获得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中,借助必要的信息资源主动建构的。在教学“比长短”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手中握着两根同样长的彩色粉笔,而学生直接能看到的部分是红色粉笔长,绿色粉笔短。提问:“同学们,这两根粉笔的长度怎样?”大部分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红色粉笔长。当我松开手露出完整的粉笔时,学生们恍然大悟,原来两根粉笔一样长。我笑着说:“为什么会说错呢?”学生们争着说:“因为粉笔的另一端没有对齐。”我又追问:“你们认为比较长短时应该怎样?”学生们已经清楚地知道只有将物体的一端对齐,再看另一端,才能比较出长短。一个简单的活动既突出了教学内容的关键,又设置了悬念,激发了学生生动探究新知的愿望。

2、有较高的知识关联度

问题的知识关联度就是指所提出的问题与已有知识发生联系的程度。课堂上一个有效问题的提出,“产生于对知识背景的分析,仅有观察绝不能产生问题。只有当把观察与已有的知识比较时,才能产生问题。”因此,若要进行有效提问,就必须使问题与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提高知识的关联度,使问题从现象直接描述转化为具有某种抽象性的问题,转化为有所知有所不知的问题。

二、有效问题设计策略

1、仔细琢磨,激发活力,增加问题的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好奇心理是学习的最好动机。对常态的化学问题,增加趣味性是有效提问的策略之一。只有来自生活中富有趣味性的问题,才能激发学生思考,唤起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例如:为什么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得到的氧化镁是白色粉末,而镁条在空气中缓慢氧化得到的氧化镁是灰黑色?为什么银圆、银手饰是银白色,而硝酸银试剂瓶口分解得到的银是黑色的?这样的提问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让学生沉浸在思考的涟漪之中,让学生在探索顿悟中感受思考问题的乐趣。

2、面向全体,激活思维,关联问题的探究性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发展。教师所设计的问题要能面向全体学生,激活全体学生的思维,引导全体学生去探索、去发现,再逐渐把教材知识本身的矛盾与已有知识、经验之间的矛盾当作设计有效问题的突破口,构建出一些探究性的有效问题,这些问题都应该保持足够的时间得到多数学生的回答。例如我在教学过程中曾有这样一道题: 将一定质量的生石灰加到一定质量饱和澄清石灰水溶液中,从开始到反应结束的过程中,温度先升高到最高温度后又恢复到原来温度,则下列关于溶液的分析正确的是( )

分析:可以说这是一道综合性的题目,学生在分析的过程中如果对所学知识不够熟练的话就很难去把握。在这里考察了五个方面的知识:①溶液的组成②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③氢氧化钙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⑤生石灰溶于水是放热过程。如果有一个过程不清楚的话此题就很难选择了。在整个变化过程中,溶液与溶质的质量变化应该是开始时减少,当温度恢复到原来温度时,二者又有一个升高过程,溶剂的质量开始减少到不变,此题正确答案应为C项。

3、研究学生,用好教材,提高问题的有效性

课堂提问的灵魂不仅体现在启发方式上,更应建立在通过对主、客体的具体分析而提出“有效问题”上。上课前,我们要研究学生实际,了解学生的基础知识、接受能力、思维习惯以及学习中的困难等,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备学生、备学法,老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这样,才能提出有针对性的有效问题。如:空气中有哪些气体?这个问题在很早就有人提出,通过实验首先发现了物质不灭定律,门捷列夫提出各元素之间有什么联系?然后通过顽强努力的探索,于1869年2月先后发表了关于元素周期律的图表和论文。

课堂提问是一门学问,又是一门艺术,没有固定的模式,需要我们广大教师长期不断地研究和探索。只要不断地实践,不断地摸索,就一定能在课堂教学中提出更为有效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全国中考命题研究组,《全国中考试题精选》,:人民出版社,2006年8月。

课堂教学的问题篇(2)

1 教材分析

人教版选修三“胚胎工程的应用及前景”这一节,集中讲述了胚胎移植、胚胎分割、胚胎干细胞的分离和培养这三种胚胎工程技术,而第一课时主要讲述胚胎移植方面的内容。

关于胚胎移植,教材首先从胚胎移植的概念导入,通过概念的学习使学生知道胚胎移植的含义及在胚胎工程中的地位,即体外受精、核移植、胚胎分割等任何一项胚胎工程技术所生产的胚胎,都必须经过胚胎移植技术才能获得后代,胚胎移植是胚胎工程的最后一道“工序”。关于胚胎移植的现状和意义,教材先用数字简述了胚胎移植的现状,以引起学生的重视,再用图解的方式,从加速育种工作和品种改良、大量节省购买种畜费用、一胎多产、保存品种资源和保护濒危物种等几方面,阐述了胚胎移植在充分发挥雌性优良个体繁殖潜力方面的意义。关于胚胎移植的基本程序,教材是在讲述胚胎移植的生理学基础之上,以图代文的方式进行讲述,用形象的流程图来讲解生物技术的基本程序,可使学生更深入、更直观地理解所学的内容。

2 学情分析

学习本节内容前,学生已学习了胚胎工程专题中的体内受精和早期胚胎发育、体外受精和早期胚胎的培养等内容。除此之外,学生通过报刊、电视等媒体对“试管动物”、“借腹怀胎”、胚胎移植等有关知识也有一定的了解。这些都是学生学习本专题的基础。

3 教学目标及其重难点

3.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简述胚胎移植的概念;理解胚胎移植的生理学基础;说出胚胎移植的基本程序;了解胚胎移植的现状和意义。(2)能力目标:解读概念时能抓住关键词;能对胚胎移植是否能成功实现提出自己心中的疑问,增强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通过阅读教材,画出胚胎移植流程图,提高概括知识的能力;能搜集胚胎移植现状和意义的资料,增强收集信息、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同胚胎移植在胚胎工程中的地位;了解胚胎移植的现状和意义,关注它的最新进展。

3.2 教学重、难点

胚胎移植的生理基础和基本程序。

4 教学过程

4.1 设置情景,通过问题导入新课

教师的组织和引导:教师向学生展示世界上第一例试管婴儿的图片,图片上这个试管婴儿的到来给这个家庭带来了天伦之乐(暗示着该技术的现实意义)。教师提问:说起试管婴儿,人们很容易想起“试管”和“婴儿”,以为婴儿就是从试管中培育出来的,是不是呢?(不是)。继续追问:试管婴儿(动物)的培育哪些过程是在体外进行的呢?(受精和早期胚胎的培养在体外进行)进一步追问:早期胚胎如何才能发育成幼体?(进行胚胎移植)至此,引入本课课题,并用幻灯片展示课时学习目标。

学生的活动:通过思考回答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预期目标:通过隋景的设置和问题的思考,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所学知识的现实价值,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同时阶梯式的问题又让学生将上节课的内容与本节课内容有机地联系起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4.2 自主阅读,解读“胚胎移植”概念中的关键词

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什么叫胚胎移植呢?请学生阅读教材“胚胎移植”这部分内容,并解读以下三个关键词的含义(课件展示):受体条件、早期胚胎的获得途径、地位。教师在学生阅读汇报的基础上进行点评,并且帮助学生辨析以下两点:(1)同种的“种”是什么含义?(2)核移植和体外受精得来的胚胎有何区别?

学生的活动:学生阅读教材,在重点部分做上记号,然后汇报阅读成果。在教师进行点评后讨论、质疑两个辨析题。

预期目标:让学生通过阅读学会分析、解读概念的关键词,同时在师生共同的讨论质疑中进一步提升对概念的理解。

4.3 分组讨论,质疑胚胎移植,理解其生理学基础

教师的组织和引导:幻灯片展示牛胚胎移植示意图,简述其过程。提问:从供体内收集的胚胎移植到受体体内,这个胚胎转移的过程中会不会碰到一些困难呢?你对它的成功实现抱有什么疑虑?在学生讨论质疑的过程中教师巡视。接下来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点评、肯定学生的问题,提炼出有价值的问题进行展示:

(1)准备移植的胚胎,移植到任何一头母牛的子宫内都能发育吗?

(2)从供体内收集胚胎会不会对供体和胚胎产生伤害呢?

(3)受体对移入子宫的外来胚胎会不会发生免疫排斥反应?

(4)移植到受体的胚胎能保留供体双亲的遗传特性吗?

之后教师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胚胎移植的生理学基础”这部分内容。阅读后让学生以自我检测的形式检验阅读成果。幻灯片演示自我检测题:

在学生理解了生理学基础的前提下,教师用幻灯片展示思维拓展题:

(1)在胚胎移植操作中,怎样才能使胚胎在移植前后供、受体所处的生理环境保持一致。

(2)供体胚胎移入受体子宫的位置,应与在供体内的位置相同或相似吗?胚胎移植实质上是早期胚胎在相同生理环境条件下空间位置的转移。你认为这样的概括正确吗?

(3)为什么供体的胚胎移植到受体后,孕育成的后代其遗传性状仍与供体相同?

学生的活动:学生通过分组讨论,提出对胚胎移植能否实现的疑问;并带着这些疑问阅读教材,寻找答案;当堂对照自我检测题进行检测;在理解了胚胎移植生理学基础的前提下,思考教师提出的思维拓展题。通过这几步的自主学习,学生理解、巩固了胚胎移植的生理学基础这部分知识。

预期目标:让学生在相互合作中提出问题,在问题地强烈驱动下去寻找答案,明确胚胎移植的生理学基础,突破本课时的难点。通过自我检测,学生当堂学的内容当堂巩固,从而获得课堂的高效率。通过思维拓展题的思考,使学生加深对生理学基础的理解,同时拓宽知识面,加强前后知识的联系。

4.4 图文解读,完善胚胎移植流程图

教师的组织和引导:那么,胚胎工程技术人员是如何进行胚胎移植的呢?引入胚胎移植基本程序的学习。教师请学生阅读教材胚胎移植的基本程序,完成下列胚胎移植的流程图(图1),并思考右侧相关问题。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做适当点评,并用幻灯片展示思维拓展题:

(1)如果上述过程是为了培养世界上产奶量最高的奶牛品种之一――荷斯坦奶牛,产下的牛犊的性别怎样?如何对移植前的胚胎性别进行鉴定,以培养

出更多的母牛?

(2)若要让不同的受体母牛生下基因型完全相同的牛犊,应在胚胎移植前对胚胎做怎样的处理?

学生的活动: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在学案上完成填图,并思考有关问题。然后两位学生分别到讲台前汇报自学成果,其他学生补充、修正。了解了胚胎移植的基本程序后,思考思维拓展题。

预期目标:自学能力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最重要的能力,通过这个环节的学习,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得到加强,同时通过汇报自学成果,提升了语言表达能力。思维拓展题的思考加深了对胚胎移植程序的理解,拓宽了知识面,加强了前后知识的联系,其中第二个问题又为第二课时的学习打下了伏笔。

4.5 搜集资料,了解胚胎移植的现状和意义

教师的组织和引导:教师提供课前学生搜集的有关材料,结合教材上关于“胚胎移植的现状和意义”部分内容,请学生阅读,了解胚胎移植的现状,总结胚胎移植的意义。阅读后师生共同总结出5点意义:

(1)加速育种工作和品种改良。(2)胚胎移植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大量节省购买种畜的费用。(3)一胎多产。(4)保存品种资源和濒危物种。(5)可充分发挥雌性优良个体的繁殖潜能。

教师在总结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2个问题:

(1)胚胎移植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保存品种资源和濒危物种等需要什么技术来支持它?

(2)为什么说胚胎移植能充分发挥雌性优良个体的繁殖潜能?

然后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做适当点评。

学生的活动:阅读课外搜集的材料和课本上介绍的材料,了解胚胎移植的现状,总结胚胎移植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再思考2个问题,使学生对胚胎移植意义的理解更上一个层次。

预期目标:学生通过搜集胚胎移植现状和意义的资料,增强收集信息的能力。通过阅读资料概括出胚胎移植的意义,增强了提炼、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这部分知识的学习能引领学生进一步认识科学、技术、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

4.6 及时反馈,巩固所学知识,发现存在问题

教师的组织和引导:课前精心准好合适的练习题。

学生的活动:在学案上思考解答,然后相互批改,暴露存在问题。

课堂教学的问题篇(3)

文章编号:1005-6629(2012)11-0030-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新课程改革十分重视基于问题解决的问题教学、探究教学等教学方式,使得课程教学中的问题日益受到教师重视,问题设计逐步成为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和环节。然而,对问题认识的模糊严重地影响了问题设计的效果。有鉴于此,本文对“教学中的问题”的界定以及课堂问题系统作初步的讨论,以就教于读者。

1、概念界定

1.1 什么是问题

要界定“教学中的问题”,首先要明确什么是“问题”。然而,“问题”是一个使用极为广泛,含义多样,难以做出明确界定的词汇。字典或词典通常总是提供多种义项及其实例进行解释或者说明,例如,“尚待解决和弄不明白的事”(新华字典);“考试时的题目”,“怀疑而没有解决的事情”,“事物发展中内在矛盾的暴露,在实践上就出现需要解决和处理”(四角号码新词典);“要求回答或解释的题目”,“须要研究讨论并加以解决的矛盾、疑难”,“关键、重要之点”,“事故或麻烦”(现代汉语词典)等等。“从人们提问的目的、或问题与寻求知识的关系角度看,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在测试性、修辞性和实在性三种不同的意义上使用问题一词”。

究竟什么是“问题”?现代科学哲学认为,科学问题是指—定时代的科学认识主体在当时的知识背景下提出的关于科学认识和科学实践中需要解决而又未解决的矛盾。问题的基本结构由问题的疑项、基质(主题)和问题的解构成,而问题的基质总是包含或者暗含着一些预设。一些学者认为,所谓矛盾,实际上就是知识的空隙和逻辑裂缝。他们从认识论和逻辑的角度,把科学问题定义为客观的背景知识(包括新的实验知识)中出现的知识空隙(Lacuna)和逻辑裂缝(Gap)。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问题”一般是指没有直接的解决手段,需要对已有知识进行信息加工,克服某些障碍,才能达到目标、完成任务的疑难情境。任何一个真正的问题都有给定成分、目标成分和障碍成分3个基本成分。

如果把知识空隙和逻辑裂缝看作“障碍”,把存在“空隙、裂缝”的知识背景看作给定状态,把填补了知识空隙和逻辑裂缝的知识背景看作目标状态,可以发现现代科学哲学和现代认知心理学对“问题”的规定是相似或者基本一致的,不过两者也有所不同。科学哲学的界定比较具体一些,它还隐含着解决问题的途径:只要填补了知识空隙或者修补了逻辑裂缝,问题就可以得到解决,而科学实证能够填补知识空隙,科学理性能够修补逻辑裂缝,科学方法正是解决科学问题的有效途径。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要解决问题先必须理解问题,对它进行表征,构成问题空间,然后再对问题空间进行搜索。从现代认知心理学用来进行问题解决研究的实验问题来看,问题解决过程更多地依赖于进行信息变换,依赖于对已有信息加工操作来发现隐含的条件,而不是在给定信息之外获得新的信息。或者说,主要依赖于对已有信息的加工。相对而言,科学问题解决相对地比较多地依赖新信息的获得。

就外延来说,科学哲学所规定的“(科学)问题”跟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狭义)问题”的不同可以用图1表示。图中Ps代表科学问题,Pn代表非科学问题,Pp代表认知心理学的狭义问题。

作者认为,要准确、恰当地界定问题,必须先弄清它的上位概念(属概念)和本质特点(种差)。可以肯定的是:(1)问题是跟对事物或事情的认识有关的,或者说,问题是跟事物或者事情规律、联系等(合称事物之理)的认识有关的;(2)人在碰到问题或者发现问题时,其思维即处于一种特殊的状态,一方面察觉到暂时没有现成的解答或解决方案,另一方面又希望得到解答或解决方案;(3)这种特殊的状态既是人脑对事物进行思维的结果,也是人脑进一步思维的对象和启动者,它是一种思维形态,也是一种思维方式。由此可以认为:问题的本质属性,或者说它的上位概念是人对事物、事情的认识即事物之理方面的一种知觉,是一种认识状态;其本质特点是疑难、困惑、矛盾,有待于明确、确定或解决。至于如何发现、表达、揭示“疑难、困惑、矛盾”,通过什么途径来明确、确定或解决等,不是问题的本质属性。因此,可以把问题看作是主体在对事物、事情等客观存在的认识方面(即事物之理方面)有待解决、解释、解答或者处理的疑难、困惑或矛盾的知觉或意识。这种知觉或意识是认知对象内在的矛盾及其引发主体产生的疑难、困惑在认知主体头脑中的反映。

1.2 教学中的问题与课堂问题

所谓教学中的问题是对教学活动中存在或产生的事物之理方面有待解决、解释、解答或者处理的疑难或矛盾的知觉或认识。教学中的问题包括学生在学习有关学科、进行科学认识和科学实践时需要解决或者解答、回答的矛盾或疑难、困惑。对于学生来说,这些矛盾或疑难、困惑应该是学生尚未解决的,在其头脑贮存的知识体系中一般没有现成的答案,需要获得或者从记忆中提取有关信息进行必要的认知活动来克服某些障碍,或者填补某些知识空缺、完善有关的逻辑。这样的界定包括“需要解决的矛盾、疑难、困惑”,也包括了“要求回答或解答的题目”。因为教师的提问和习题是要求学生来回答或解答的,而且常常是学生的疑难之处。

能不能把“教学中的问题”简称为“教学问题”?由于“教学中的问题”可能是教学内容方面的“学科性问题”,也可能是跟教学活动有关的“教学性问题”;对于理、化、生等学科教学来说,“学科性问题”属于“科学问题”;而旨在激发、引导、组织学习活动的问题一般不真正涉及(甚至根本不涉及)学科知识,属于“教学性问题”。如果把“教学中的问题”简称为“教学问题”,容易引起岐义和误解。因此,应尽量避免采用这样的简称。

课堂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教学中的问题”大部分可以在课堂中出现。因此,“课堂问题”是“教学中的问题”的主要类型之一。除了课堂问题之外,“教学中的问题”还包括学业成就测量问题(试题)以及教学研究课题等。

1.3 要注意弄清哪些不是问题

由于教学活动中学科语言与日常语言、严格定义的问题与日常概念的问题大量地混杂在一起,在研究课堂问题时不但要弄清什么是问题,还要弄清什么不是问题,排除假问题的干扰。例如,修辞性的“为什么不呢”(表示首肯)、“为什么要这样呢”(表示批评)、“怎么会弄成这样呢”(表示责难)、“难道这不是我们应该做的吗”(表示有充足理由)、“怎么能这样说呢”(表示反对)等等,只是以貌似疑问句的形式表达一种意见或观点,以达到加强修辞效果的目的,通常并不要求回答。实际上,只要在这些句子后面加上惊叹号,它们就不是疑问句了。所以,修辞性问题不是真问题,至少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问题。

哪些不是“问题”?从问题的科学界定出发,可以确定起码有下列几种情况:(1)“问而无题”,只有疑项,没有基质(主题)及其预设。有人以为只要带有问号、是疑问句就是问题,这是肤浅的日常概念,是不对的。没有指向地问“对吧?”“是不是?”就是最典型的例子c(2)“明知故问”,学生已经知道了问题的解决方案,知道了问题的解,却要“走过场”问—下,甚至在“展示课”上表演作秀。这样的“问题”徒有问题形式,不是真问题。(3)“问简答易”,疑问过于简单,没有什么障碍、疑难和矛盾,例如对于初三学生来说,“用我们的肉眼能否看到分子?”“二氧化碳能供给呼吸吗?”也不是真问题。(4)“虽问甭答,别有用意”,上面说到的修辞性问题就属于这种情况。

在研究课堂问题时,不但应该把假问题剔除在外,防止把问题泛化,而且应该避免因命题失误产生的错题、病题。同时,另外一种情况也应该予以注意:有基质(主题)及其预设、没有疑项,“题而无问”的陈述性命题本无所谓问题的解,但有时却会等价于问题,而且在研究课堂问题时不能疏忽。例如,“水的结构和性质”是一个陈述性主题词,以此为题的课的主要问题是“水具有怎样的结构和性质?”,或者说“水具有怎样的结构和性质?”是该课的隐性主题问题。再如,“在氨的喷泉实验中,若水充满烧瓶的4/5且按标准状况计算,求所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和质量分数。”是一个祈使句,不是疑问句,然而它却是一道习题或试题,符合上述对教学中的问题的界定,而且这种情况在教学中很常见。

不少人把提问等同于问题,其实课堂提问不一定属于问题(例如有时旨在引起回忆,只是教学的一种呈现方式),它比较适合于讲授式教学,在互动式教学中并不宜采用;而且它的随意性较大,有着多种性质类型,不能跟问题完全等同。一般说来,课堂提问答案比较简短,在新课教学中多属于低级别问题或辅问题,不会是太复杂的,不是问题系统中一种独立的问题类型。

2、课堂问题系统

由于教学涉及到人,存在着施教主体、学习主体两个主体,因此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是很复杂的,有着多种类型。

2.1 课堂问题的类型

在研究大量课例的基础上,我们考虑综合逻辑关系、发生先后和功能作用等方面的因素,把课堂问题概括为下列常见的主要类型:

(1)主题问题/非主题问题。主题问题能概括课的主要内容,非主题问题只能概括课的次要内容。—节课的主题问题和非主题问题都不宜多,主题问题一般只有一个,偶有多个。

(2)前导问题。是为了提出或者解决主题问题,在主题问题之前出现的问题。前导问题包括预备性问题(提供或激活有关的准备知识)、引导性问题、激趣性问题、引发注意的问题等。

(3)衍生问题。包括对主题问题进行分解形成的次级问题、跟其他题材有关的相关问题与拓展问题,以及后续问题。

(4)核心问题和关键问题。各个次级问题中,能够反映上级问题的实质,作为上级问题的主要内容,并且能够把同级问题联系在一起,起着中心作用的是核心问题,其余次级问题则是非核心问题;难度较大、对上级问题解决起着决定性作用的是关键问题,其余次级问题则是非关键问题。关键问题常常是比较具体的问题。核心问题与关键问题的思考角度不同。核心问题可能并不难于解决,不—定就是关键问题。关键问题具有相对性:一个关键问题解决之后,常常会有另一个问题成为新的关键问题,而核心问题一般不会发生转换。

(5)辅问题。是对某些问题(特别是核心问题和关键问题)的解决起辅助作用的问题,其类型广泛,包括引导过渡的问题、疏导疑难的问题、进行铺垫变式辅助理解的问题、启发性问题等。启发性问题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引思性问题、引动性问题、引议性问题、引断性问题、提示性问题等。

(6)附属性问题。包括巩固练习题、应用练习题、测查性问题以及深入性问题、拓展性问题等等。教学性问题是附属性问题的主体。附属性问题常常在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课堂问题大多数应该是事先设计即预设的,但也不应该排斥即时的生成性问题。

2.2 课堂问题系统

课堂内的上述各种类型问题是密切地相互联系着的,它们共同构成了_一个有机整体,即课堂问题系统。

在课堂问题系统中,主题问题、非主题问题、前导问题、衍生问题,包括其中的核心问题和关键问题,多属于学科性问题,它们构成了课堂问题系统中的学科知能问题框架。设计得合理的学科知能问题框架应能反映各学科知能之间的逻辑联系,成为引导学科知能形成的有效路径。包括辅问题和附属性问题在内的合理设计的教学性问题,以及上述学科知能问题框架提出和呈现的有效手段,特别是核心问题和关键问题的把握和有效解决措施,共同构成了有效形成学科知能、实现教学目标的支持一保证子系统。了解课堂问题的系统结构,了解其中各类问题的功能、差别和相互联系是十分重要的。

课堂教学的问题篇(4)

一、问题教学法的概念

问题教学法基本形成是在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的欧美国家,杜威提出著名的“教学五步”法,即“情境――问题――假设――推理――验证”,这种方法为后来问题教学法的推广奠定了基础。对目前问题教学法的概括,从两个层次来理解,一种是通过教师提出问题,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得出正确结论。另一种是教师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寻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获得终身学习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学习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从而完成一个教学过程的教学方法。”1问题教学法中问题来自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以问题为切入点,带动和启发学生提问,在共同的探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通过共同讨论进一步解决问题,完成教学内容。

二、问题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一)在问题教学法中,经常出现的误区是关于问题的。可以分为两个方面,首先是对于问题的设计不够科学合理化,其次是对于已经准备好的问题,不能有效地在课堂中实施,以至于达不到一定的效果。不能引导学生思考的问题、问题设置不当、问题脱离文本、问题平淡乏味等。对于在实施问题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以下几种情况,学生不读课文、教师一连串的提问、学生是在揣摩老师心理的前提下进行回答、教师回答学生的问题也是流于形式、小组讨论的结果没有创新性等。

(二)实践探讨。课堂提问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成败,所以课堂提问的设计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 在课堂提问中坚持系统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处于主导地位,学生是处于主体地位,因而课堂提问也就是以老师的控制为基础,以学生为参与主体的一种受多种因素影响的综合活动过程,它具有系统性。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从提问内容、提问方式到提问层次、提问的逻辑思路,从具体提问措词、提问语气到提问时宜甚至提问对象都应有一个系统性的谋划,让课堂提问成为一个有步骤、有计划的、前呼后应的系统。

2. 坚持诱导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提问不是命令学生去思考什么。它的意义在于让学生能在对问题的思考中获得一种醒悟或者一种暗示:关于某一内容还可以作出这样的可能,关于某一内容是否还可以有其他的种种可能。。课堂提问的背景主要有两种情形,一种情形是因为在教学内容面前学生由于知识与经验的缺乏而漠视其中的精髓,课堂提问的意义就是诱导学生发现其中的精髓。第二种情形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已经发现问题,但找不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作为教师,就是通过一系列的课堂提问试图帮学生解决问题,通过提问给学生一个可能的问题或者问题的某种可能性,结果让学生自己去寻找,这是课堂提问的重要特征。

3. 坚持适度性,主要是处理好问题的难度和密度之间的关系。关于课堂提问难度问题,主要考虑学生渴望表现自己,满足自己内心的自我肯定的需要。如果提问难度过大,学生会拒绝回答。如果问题过于简单,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反而会大大降低。课堂提问的难度应当与学生的实际能力相接近,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关于课堂提问密度,它与实际的效果并不是成比例的,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只有在课堂提问的适当数量与频率的刺激下,才能真正活跃起来,提问密度过小,学生会松懈,密度过大,学生会因缺乏调节而力不从心。所以在课堂提问上,教师要把握难度和密度之间的适当关系。

三、问题教学法的应用技巧

1.面向全体学生提出问题,使学生都有思考的积极性,而且使学生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使至少大多数的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在提出问题以后,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独立思考,千万不要先点拨后回答,也不要让几个或者全班学生一起回答,对待回答问题的学生,要给出客观评价,同时也要多加鼓励。

2.做好每堂课的归纳与总结。问题教学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以问题为线索,把整堂课所学的内容有机联系在一起,在最后阶段老师要利用精心设计的问题引导学生总结归纳本堂课的要点和重点难点,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学生课后消化和积累知识。老师通过最后阶段学生对问题的反应,也可以了解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

3.提出的问题应该适合学生的能力水平,不能让你的问题提出后无人能回答或者每个人都能很容易回答,也就是说要使你的问题适应各类学生的水平,让优生有思考的余地,让差生有提高信心的机会。

问题教学法将问题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让学生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找到自主学习的动力和欲望,它是一种能够有效地提高教育质量和学生自学能力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下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72).

[2]马赫穆托夫.问题的教学理论与实践[M].莫斯科:教育科学出版社,1972.

课堂教学的问题篇(5)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教学已经成为现代课堂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课堂提问、教师设疑、学生提问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其核心是以教材为依据,并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精心设计问题,以问题为载体,使课堂教学活动由浅入深,环环相扣。

一、关于问题

问题的定义:能够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主动建构新知识,运用已有的知识, 通过形象思维、逻辑思维、灵感思维或通过设计实践活动来探索完成的任务。

首先问题必须能够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且主动地建构新知识。课堂中老师无时无刻不在提出问题,但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往往是为设计问题而设计,使问题变得毫无趣味。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觉得科学课堂的问题一定要来自简单的生活,引导学生去积极思考。

其次,问题必须是持续性的。这样才能使学生从形象思维、逻辑思维、灵感思维循序渐进地对问题进行探究。教师应在教学中以问题链为主旋律,巧妙地将知识建构与探究过程融为一体。

再次,科学就是探究, 探究的前提是问题,一切思维都是从问题开始的, 一切创造也是始于问题,一个人能否经常提出问题, 是衡量一个人科学素质的重要标志。教师一定要牢记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问题教学中的最高境界是通过老师的简单问题来激发学生提出各种奇思妙想的问题。

二、问题应源于简单的生活实例

问题情境就是能够激起学生情感体验的一种问题背景,这种背景如何建立,往往依赖于学生以往的经验,而经验来源于简单的生活常识。当然有些常识是正确的,有些常识是错误的,不管正确与否它绝对是活教材,绝对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激活知识储存,使问题与激情互动。

教学片段1:

教师:用沾有酒精的棉球在手背上擦拭,手有什么感觉?用书本扇动,又有什么感觉?

学生:由凉到更凉

教师:现在酒精还在手背上吗?那么手背上的酒精到哪里去了呢?

学生思考中。

教师:酒精蒸气是一种无色的气体,我们无法看见它,大家想一下,能不能把它收集起来呢?

演示实验:将密封有酒精的塑料袋放入教师备用的85℃以上的热水里,观察现象。

学生:塑料袋鼓起来了,酒精消失了。

教师:你能分析此现象产生的原因吗?

问题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经历关联越紧密,学生就会感到越亲切,也就越容易缩小学生思维与问题之间的距离。以上教学片段通过“酒精擦拭――冷――扇动书本――更冷――酒精变成蒸气消失”等一系列生活化实践活动的探究,在学生脑海中自然而然地完成了液体蒸发概念的建立、蒸发过程中对物质状态改变的理解以及蒸发吸热这一特性的知识建构的这些环节,并为“液体蒸发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这一后续问题的探究作了良好的铺垫。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三、问题应该是持续性的

教学是围绕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教学内容而实现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置应以学生的认知水平为本,从提高学生思维水平、构建完整知识网络的目的出发,以问题链为载体,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求异意识和发散意识,设计出一组组思维要求由低到高的问题链,层层递进,将各知识内容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引导学生沉浸于问题情境中,感受到科学知识的价值和魅力。问题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合作、探索、发展的空间,使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学会创造。

教学片段2:

教师:现在大家已经知道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有很多,当研究多个因素之间的关系时,往往先要控制其它几个因素不变,集中研究其中一个因素变化所产生的影响,这种方法叫控制变量法。请同学们用老师提供的器材,确定探究主题,设计实验方案。

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学生:我们组是想探究“蒸发快慢是否与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速度有关” 。

实验方案是……

教师追问1:为什么要设置两块载玻片?

教师追问2:你们方案里的变量是什么?哪些是需要控制的相同变量?如何控制?

教师追问3:方案中各滴一滴水的目的是什么?

课堂教学的问题篇(6)

一、引言

所谓教学策略,就是为了达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在对教学活动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

问题教学策略模式从问题出发,将“问题”作为整个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中心,将课本知识分门别类、按层次归纳成有系统的“问题”,既重视教师诱导、点拨、示范的“导”的过程,更注重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究的“学”的过程。它以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合作探究为桥梁,将教师与学生置于平等的地位,通过师生之间与生生之间的合作探究,解决原有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带着问题意识和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实现自主探究的目的。在目前普遍注意教学有效性的背景下,这是一种采用较多的教学策略。

二、教学实录

前不久,我被安排了一堂公开课“等比数列前n项和(第1节)”。我采用的教学策略就是“问题教学策略”。

我校是普通高级中学,针对学生实际,备课要点是:

知识与技能:

通过生活实例,使学生认识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并运用它解决求和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的数学方法――“错位相消法”提高认识、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要求:

1.通过生活实例,使学生掌握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并运用它解决求和问题。

2.通过新旧知识的类比与联想,理解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推导方法,能识记相关公式。

3.体会“错位相消法”思想,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多媒体

教学重点:

错位相消法推导公式,公式的识别理解与基本应用

教学难点:

把握错位相消法的思想

教学流程:(问题教学策略)

当时我校正要月考,且离期末考试还有40天,于是我给出了如下问题:

超级富豪陈老师准备奖励本次数学月考得100分的同学。

方案1:成绩出来后第二天就给该同学10万。

方案2:第一天给1分钱,第二天给2分钱,第三天给4分钱,第四天给8分钱,依此类推,每天给的钱都是前一天的2倍,直到期末考试(40天)。

如果你得了100分,你会选择哪种奖励方式,为什么?

问题出来后,学生反响强烈,一个个摩拳擦掌,议论纷纷。部分对指数型爆炸性增长还有较深意识的(他们已学过指数函数)或预习过教材的(教材有达依尔的故事),选方案2;除了少数迟疑的,其他的基本选方案1。2分钟后,我让学生告诉我答案并简述理由,结果是大多数学生选方案1。主要理由是:方案1有400万,方案2增长未必有这么快。我观察到了出现此结论的原因,主要的当然是他们不知道“S40=1+2+22+238+239”这个和怎么算,另外也是因为部分学生对239这个最大项究竟是多少分钱已没有概念。有少数同学在用计算器算,通过求238,239的值(约为274877909元,549755813元,这是学生计算器能显示的结果)给出了选方案2的正确选择。

分析学生选方案1的理由,因为回避了问题本质,以臆想代替证明,缺乏说服力,自然是让人不满意的。选方案2的方法很不错,但同学们还是希望能完美解决,因此学生的兴趣点很快转到了如何求上来。

课堂中,我通过Powerpoint首先分析了S40及2S40=2+22+…+238+239+240的结构,并回顾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表述形式,学生很快就明白了应该用a1,q,n等几个基本量来表示S40。

通过引导,学生较好地利用“错位相消法”求出了结果S40=240-1约为109.95亿,并较顺利地推出了等比数列前n项求和公式。

这时,我给出了第二个问题(组):

1.选择哪个公式求下列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较为恰当?

(1)a1=3,q=2,n=6

(2)a1=2.4,q=-1.5,an=0.5

2.数列{an}成等比数列,(1)若a1=-1.5,a4=96则S4= 。

(2)在等比数列{an}中,Sn表示前n项和,若a3=2s2+1,a4=2S3+1,求公比q。

3.求和:(1)1+a+a2+a3++an=

(2)1+a+a3+a5+…+a99=

这组题是求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基本问题,表面看这不需要很强的数学能力,只是套套公式的问题,但他们对认识公式结构、功能是不可缺少的。所以解决这些问题,是本课的基本要求和重点内容。

这些问题采用了提问,学生演示,学生讨论完成再展示其结果等方法,加以解决。

教材上对公式认识的题到此是结束了,但是本课的重要思想“错位相消”未得到巩固,为此我又设计了第三个问题:

怎样求下列特殊数列的和?

求1+2q+3q2+4q3+…+nqn-1=?

这个问题备课时就安排为思考题了,是为学生课后巩固和领悟本堂课的数学思想准备的,在课堂上没有展开。

接下来小结练习,作业布置。本堂课也就结束了。

三、评价与思考

课后,我作为上课老师作了“金线串珠,提高效益”的发言,首先阐明了问题教学策略在本课中的使用流程“创设问题情境明确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交流反馈评价小结”,其中,流程为“线”,问题为“珠”;其次是预期效果:通过精心设置的问题,努力激发兴趣,提高学生参与度,较好地完成本课设想。

接下来的老师评议,给了我很大的鼓舞、鞭策与帮助,整理如下:

1.教学过程使用“问题教学策略”是贴切的,几个问题都能很好地服务本课的重点内容,直达本质。由于老师对本课问题进行了精心设置,所以上课时提问能围绕问题进行,合理必须,且简明扼要。

2.问题一的设置很好,是本课的中心问题,是有效的问题情境。这个问题能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好奇心,引发了学生积极思考,又切入课题,直达导出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核心,很好地唤起了学生的探求欲。

3.第二个问题(组),起点低,多层次,能很好地巩固本堂课的基本知识。

适当降低教学起点,课堂上尽量使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轻松的学习,使学生能在不断地体会成功中热爱数学学习,几道题目学生都能较好解决;同时我们也看到,起点低,并不是教学要求低,有些题目是要学生“跳一跳,够得到”的,如3(3)题。这些设置说明老师能关注学生已有知识水平、关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使每个学生学有所得,因此是实在的课,有效果的课。

4.多媒体的适当使用,增加了课堂的生动性、流畅性。

5.认识公式、解决问题时,老师能放手让学生分析解决,且解决方式多样,能让学生很好地参与教学活动,较好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6.由“问题一”推导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时,学生自我探求的时间仓促了点,老师的提示启发来得快了些,最好让学生有个摸索的过程,使他们能较充分地体会求和公式的表述,其实是一个寻找规律的化简过程。这个过程从理论上讲,不同规律的数列应该是各不相同的,如等比数列求和,适合“错位相消”化简。这个“错位相消”的名称,对学生而言,是解决了等比数列求和后,才可能有的。先入为主的启发,从逻辑规律上讲是错位的,也是不适合学生认知规律的。

此外,老师们还提到完整规范的板书问题,对问题三如何监控的方法等。

于是我对运用问题教学策略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有一点新感受:

1.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观书有感》

运用问题教学策略进行授课并取得好的教学效果,选取好问题是基础。好的问题是这种课型的“源头活水”,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课堂效果。问题好,会使新知识的推进水到渠成,且渠水清亮。这里所谓的好问题,必须有学习价值,可以引发思考与探究,至少要具备下列特征之一。

(1)目的性:问题要有意义,针对一定的教学目标,能反映当前学习内容的本质。

(2)直观性:问题直观而符合学科特点,学生通过直观感知,能领悟数学本质。

(3)适度性:问题的难易程度要适合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跳一跳,够得到”。

(4)开放性:问题入手较易,开放性强,探究空间较大,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

(5)体验性:问题能提供数学学习的体验,有助于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意识。

2.万绿丛中一点红,动人春色不须多。――宋・赵佶

运用问题教学策略进行授课并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有精炼恰当的中心问题是关键。

一堂课只有40分钟(有的学校是45分钟),时间相当宝贵。要在这宝贵的时间里,使学生知识增长,能力提高,绝不可能通过解决一大堆问题获得好的教学效果,必须要有一个提纲挚领的中心问题,以此传道授业解惑,使课堂教学高效实效。据有关部门统计,课堂教学中老师提问平均有30多次,最多的一堂课提问达120次之多,许多提问与教学的中心问题无关,既没有知识价值也没有思想价值,谈不上教育意义。其实,一抹口红,得“万绿丛中一点红,动人春色不需多”意境,同样,一个恰当的中心问题就可打造一节好课。

3.将军欲以巧伏人,盘马弯弓惜不发。――韩愈《雉带箭》

“将军欲以巧伏人,盘马弯弓惜不发”。这里的巧,不仅指射技的精巧,更主要的是写人的智谋,写将军运筹的巧妙。这位将军不专恃武功取胜,他盘马弯弓,审情度势,选择着最能表现自己精湛射技的时机。他要像汉朝飞将军李广那样,“度不中不发,发必应弦而倒”。运用问题教学策略进行授课并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把握好引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时机是保障。

这其实很难把握。

数学菲尔茨得主、对基础数学教育关爱至深的法国数学家托姆曾一再强调:数学的学习应是一个自发探究的过程,如果认为只需通过大量的死记硬背,就会更容易地学到数学,那无论如何是一个可悲的错误。这就是说,要想获得数学的知识和思想方法不是主要靠听讲和记忆,而是靠学习者以智力参与和独立思考为特点的主动探究活动,或者说,数学的学习本质上就是一种像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一样的探究活动。更确切地说,教师找到了好的数学问题后,交给学生去探究,更能使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

我们现在遇到的矛盾是,一方面,我们愿意放手让学生去探究,但另一方面,学生的时间与精力还是相当有限的。处理好这对矛盾,需要老师有很强的课堂掌控能力与教学基本功,也要对学生有相当了解,怎样倾听、等待多久、如何启发、要否追问?都要讲究一个“巧”字,“盘马弯弓惜不发”。老师“发”的过早,学生的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有效训练,“发”的过晚,完不成教学任务。老师必须像将军一样胸有成竹,审时度势,所“发”必准、必精彩。

参考文献:

1.肖凌戆.高中数学“有效教学”的几点思考

2.高慎英,刘良华.《有效教学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课堂教学的问题篇(7)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初中历史教学也融入到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中。广大历史教师改变了传统的历史教学方法,抛弃了以往的“满堂灌”;为节省时间,少提问,甚至不提问,而直接把结论和答案告诉学生等一些遏制学生发展的教法。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们必须更加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实践证明,“问题教学”是行之有效的历史教学方法。本文将以初中历史的典型课堂教学为例,谈谈初中历史的“问题教学”。

“问题教学”,顾名思义,核心在于“问题”。古人有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开,大疑则大进。”这里的“疑”就是指发现问题。历史教学要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化教学不失为一条有益的尝试。所谓“问题教学”的实质,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问题

教师在对教学目标、教材、学情有总体把握和认识的基础上,为激发学生的主观学习动机,创设历史情境,导入问题。例如在进行《甲午中日战争》一课的学习时,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可以在课堂开始如此导入问题:近代中国饱受欺凌,对近代中国来说,西方列强都是狼,贪婪、披着羊皮、张牙舞爪的狼,然而在一次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战争中连这些“狼”都震惊地称日本是披着文明的皮面带有野蛮筋骨的“怪兽”。为什么西方列强这样评价日本呢?日本在中国究竟犯下什么滔天罪行呢?中国又会遭遇什么样的新灾难呢?显然,教师精心设计的导入问题,不仅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活跃气氛,而且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使干瘪的历史骨架顿时有血有肉起来。

二、联系现实,设计问题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如何设置有启发性的问题,用“问题”的形式,培养学生质疑品质,使课堂真正活起来,成为所有教师上课关注的焦点。众所周知,“生活是一切知识的源泉”,来自生活的问题,学生既有关注兴趣,更有探求欲望。例如在学习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内容时,教师可以联系现实生活,创设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思考。设计问题如下:(1)一提到纸,大家再熟悉不过了,如我们天天都在跟纸打交道。你认为纸在社会生活中有哪些用途?(讨论)(2)你知道世界上最早的纸出现在什么时候?(出示西汉第一张纸图片)(3)在纸发明之前,人们的书写材料有哪些?(4)是什么原因促使蔡伦改进造纸术?此设计利用学生对纸的熟悉而展开,启发学生思考、探索。学生围绕问题积极讨论,课堂肯定是“活”了,而我也很轻松,只是适时点拨、启发、引导,帮助学生形成理性认识,获得对历史知识的新体验。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社会上许多热点问题都有其历史渊源,世界史如此,中国史亦如此。因此,适时捕捉社会热点,关注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更好地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是每一位历史教师应尽的职责。教师要介入热点,巧妙联系历史,设计问题,如就是一个社会热点问题。之流曾组织“公投”活动,蓄意制造分裂,搞“”。当我们学习“一国两制”解决时,就可设计:“的由来?”或“为什么说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角度看,用历史事实证明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的领土,坚信祖国统一的决心和信心。

三、师生探究,解决问题

课堂教学的问题篇(8)

课堂教学提问是经常使用的方法。提问可以用来检查已学过的知识,可以引出新的课题,可以展开教学内容,并开阔学生的思路,发展学生的思维,活跃课堂气氛。

课堂提问的方式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不管采用哪种方法,都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如果掌握不好,课堂提问就起不到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归纳起来,课堂提问应注意下述五个方面的问题。

一、重点突出,难易适度

“万山磅礴、必有主峰”。课堂教学提问必须寻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抓住重点和难点这个“主峰”进行突破,带动全局。一节课总有主干和末节,总有关键点和平缓处。教师要善于围绕教材中心,寻求关键点,抓住主干,设疑问难,引导学生不断地揭露矛盾,分析和解决矛盾。所提问题必须目的明确,重点突出,有思考的价值,切忌不分重点,满堂提问,在一些枝节问题上做文章。

课堂提问要难易适度,繁简得当。老师所提问题必须有一定难度和深度,必须经过学生的认真思考,动一番脑筋后才能做出回答。当然问题的难度、深度要适宜。如果所提问题过于简单,就不能促使学生思维,开发其智力,而难度过大,超过学生的智力范围,就会使学生丧失信心。

二、面向多数,以点带面

教师提问应面向全体学生,然后精选提问对象,这样可以引导所有的学生都积极参加思维活动,促使每一个学生在心理上拟出一个假定答案,当自己的假定答案与被提问的人的答案不同时,每个学生就可以自己进行比较思考,进一步分析、认识或进行修正,从而加深理解,巩固知识。

面向全体学生是对学生的心理状态而言的,即要使全体学生的“心态”处于高度集中和准备回答状态,然后再指名回答。例如,有位教师在提问开始时对学生说:“现在我要检查一下同学们的复习情况,叫到名字的同学请来回答。”这种提问使学生紧张地等着指名。但等老师一叫出名字,其余的人都放松了“警戒线”,在下面骚动起来。没有被叫到名字的都庆幸自己逃过了一劫,而别人回答什么,就很少关心了。这种提问的方法就没有使大多数学生重视,从而降低了提问质量。

后来,这位教师就这样提问:“现在,我们一起来检查一下复习情况,看谁能回答下面的问题。”这时,学生虽举手发言,但老师没有急着指名,而是接着说:“叫到名字的同学请站起回答,没有叫到名字的,要注意听他们回答得对不对,好不好,等会儿要请大家指出来。”结果在被叫到名字的学生回答时,教室里静悄悄地,其他学生都专心致志地听,等发言的学生一答完都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言。这种提问的方法就是面向全体学生,收到了以点带面的良好效果。

三、启发诱导,发展智力

提问应富有启发性,起到激起学生思维的波澜、开发学生智力的作用。提问当然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他们的思维在“发散”与“集中”中进行。但提问总是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进行的,不论是问答式,还是谈话式,问题的设计、方向的把握、内容的扩展与深入,直到引出结论,教师始终都起着主导作用。因此,教师在提问中要善于启发诱导,不断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不断激起学生智慧的浪花。所提问题要有利于学生思路的开拓,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想象能力的培养和探索能力的形成。

提问不等于启发式。好的提问才是启发式提问,课堂提问只有在激起学生兴趣、训练学生思维、发展学生能力时才具有启发性。那种单调肤浅、老师问上半句学生答下半句的提问,或设计不当、不得其法的提问,不但不能启发学生思维,反而使学生养成不动脑筋,随声附和的不良习惯,久而久之,就会弱化学生智力的发展。

四、联系实际,区别对待

提问应当选用学生最熟悉的生活实例引入,考虑学生知识的准备程度,在学生已有的基础上结合日常生活中学生比较熟悉的事例设计提问,这样会使学生产生兴趣,学生经过思考之后终能解答。反之,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所提问题过于陌生、困难,就会使学生百思不得其解。或只是主观地拟定一连串问题,到课堂上依次逐个提问学生,这样就会出现启而不发、冷冷清清的局面,甚至打消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学生的情绪。

提问还要联系对象的实际,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学习情况,区别对待。对学习成绩优异、程度高的学生,提出的问题难度要大一些,这样不但促使他深入思考,而且对全班学生有启发。对学习成绩较差、程度低的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要太难,而要使他回答,这样可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今天问谁,明天问谁,复杂问题问谁,简单问题问谁,旧教材问谁,新教材问谁,都要心中有数,做到区别对待。

五、正确评价,适当鼓励

课堂教学的问题篇(9)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面对新时代的需求,回顾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确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影响着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阻碍了新课改的进程。要想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促进新课改进程,正确分析目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是我们当前必须要做的。

1.教学目标不明确,忽视学生素质发展

课堂教学对于教师的基本要求是要明确教学目标,大部分教师都认为自己的教学目标是明确的,但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并不是这样的。大多数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只是为了完成教材任务,认为教给学生教材上的知识、完成教学任务就行,并没有意识到教学生怎样去学的重要性,甚至是学生成长过程的素质发展问题。教师不仅仅要完成教学目标,还应该教学生如何待人处事,他们是学生的表率,他们的行为态度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发展,所以素质的教育比知识教育更为重要。小学生由于处于一个不断成长不断发展的特殊阶段,更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然而在教学中,教师只注重于知识传授的目标,而忽视了教学生怎样学习、怎样做人的素质情感目标,这无不影响着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2.教学方法不得当,忽视学生课堂主体作用

虽然教学改革一直在提倡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并不是这样的,仍然是以教材为中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占主导。学习是一个内化的过程,教师只注重于教的做法,使学生学习内化过程变为外化,学生学习达不到应有的成效。此外,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式大多是提问式,表面上这种教学方式让教师和学生之间得到了交流互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实际上,“满堂问”的教学方式,由于只侧重于说理,并没有让学生真正地得到实际的练习,使得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思维得不到发散,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打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最后导致很多学生产生厌学数学的现象。

二、有效解决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存在问题的对策

面对以上存在的几点问题,我们应积极地思考,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保证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对此,笔者提出以下两条对策:

1.更新教学观念,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观念,是教师教学的思想观念,它决定着教师的整体教育行为。由于知识是浩瀚无垠的,所以人不可能掌握所有的知识,我们所能够做的,只是学会去适应这个社会和这个时代的发展。因此,每位教师都应明确自身的责任和任务,即在教学过程中,除了传授给学生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要打破教师只需传授科学知识的观念,在教学过程中除了侧重知识教育,还要重视素质教育,做到先育人后教书,边教书边育人,培养综合性的高素质人才。只有这样,数学课堂教学才会呈现新的生机。

2.提高教师素质,改革教学方法

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对于小学生来说,教师是他们学习的楷模,高素质的教师能够给学生树立积极的表率作用,所以提高教师素质是保证教学改革得以顺利实施的前提。只有教师具备了较高的素质,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改革课堂教学,有效提高学生教学效果。教学方法的改革对解决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着重要作用,根据小学生年龄特点,设计生动有趣的课堂教学,变多讲少练为给学生留较多时间自己实践练习,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调动学习积极性,增加师生之间的交流。便于教师了解学生实际学习情况,也能够帮助学生更容易更好地掌握教学知识,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他们利用自己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出现的问题的能力,体现小学数学教学的真正意义。

总结:要解决目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需要学校和教师的共同努力。学校管理者要明确学校教学评估的重点,不能只关注教学成绩,而应该注重学生素质发展等多方面因素。而小学数学教师应明确教学目标,不仅要注重知识教育,还应注重素质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发挥课堂教学应有的作用,培养出来的才是社会和国家所需要的德与智全方位发展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叶立军.《数学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比较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2.

[2]何裙裙.《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教学策略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0.

[3]魏运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4.

[4]杨新荣.《新课程下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教学设计能力的现状研究》[D].西南大学,2006.

[5]黄莲花.《新课程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08):150-153.

[6]杨旺丹.《目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24):204-205.

课堂教学的问题篇(10)

问题教学,全称是问题研究教学法,是在一定的情境下,以教学内容为素材,以问题为载体,以研究为导向,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寻求方法、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它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教育思想,在课程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他们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中,掌握数学方法,形成数学思想和数学概念,养成数学应用意识,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因此,问题教学是使学生的认知活动积极化,并发展创造性思维的一种有效方法。

问题教学在发展学生智力和创造力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但在实际教学中,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由于各个学科的教学内容不同,它并不适用于所有学科。如果问题情境教学处于学生认知潜力的最近发展区,如果内容阐明现象间的关系和其他关系间存在因果关系,完全可以做出概括、总结等教学内容。如果教材不是全新的,而是以前知识逻辑的继续,学生在原有知识的积累基础上,独立学习探索新知识,问题教学就会特别有效。

二、问题教学的步骤

1.授课前的问题创设。教师要让课堂教学紧抓学生,必须精心组织教学内容。因此,在授课前,教师要将重点、难点和疑点,设计成一系列问题,让各种问题形成链条,环环相扣,用这种链条式的问题驱动课堂教学。课堂上,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体会教学的内容、本质和意义,从而推动学生自主学习,促进和强化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的互动,并取得好的教学成绩和效果。

2.授课中的问题创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预先把教学内容分成若干问题,让学生提前预习,试着自己回答,对回答好在课堂上予以表扬,对大多数学生不能回答的,要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进行探讨与讲解,即“问题驱动法”。问题教学法从提出问题开始,中间分析问题,以找到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结束。

基于代数课程的教学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选用以前考过的典型题型设计问题,或创造新的问题情境,然后由学生提问知识点以解决问题,并在教师的引导下,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此外,也可告诉学生将来可以用哪些方法解决起来更方便,激发他们学习、探索的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借助各种教学手段设计问题情境,提取核心问题进行教学,符合学习者的思维和心理特点,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授课后的问题创设。这属于问题教学的较高层次,有助于帮助学生将本章节内容充分地融会贯通,在总结重点的同时,得出正确的结论,从而推广并给予运用。实践证明,运用问题搭建平台,以驱动学生思维,不仅可以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引导作用,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更高效地完成教学目标,还能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勤学好问的习惯和自主探究的创新精神,奠定本学科甚至其他学科的良好学习基础。因此,这在当前代数教学中,非常有必要进行推广。

三、问题教学在代数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1.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良好的问题情境,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积极性,具有重要作用。首先,教师要根据学科特点筛选适用本法的教学内容;其次,根据所选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情境的体验中产生问题意识。

目前,多数学校的代数课为高等代数、近世代数和高等代数选讲。高等代数作为两个学期的基础课,普遍受到重视;对于近世代数,许多学校是周三学时、一个学期的选修课。近世代数作为必修课还是选修课,并不十分重要,主要问题是:不少学校的这门课的教学效果并不好,学生认为太抽象,没有掌握这门课的本质思想和方法,而这门课的思想是很丰富的。其中,有教师的教法和水平问题,也有课程安排问题。当然,还有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世界先进的数学研究和其他科学与技术领域,现代代数学已是重要工具,但在我国,这方面还有不小的差距。

2.积极引导,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我们遵循“以人为本,重在发展”的教育理念,“体现现代性,注重应用性,强化创新性”,不断更新、重组代数的教学内容,引进反映现代数学发展的新内容、新思想、新方法,用现代的观念组织和讲授传统的教学内容,注重体现与其他学科的相互渗透和有机结合,也注重联系实际,加强应用,更注重与初等数学的联系,突出师范性,使教学、内容、思想和体系不断现代化。

在代数课程的建设过程中,应始终坚持教学改革必须体现现代性,重视应用性,给出创新性。这主要包括教学观念和教育思想的转变、教材内容的改革、教学方法的改革。改革教育教学思想,是教学改革的第一要务。我们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树立终身教育的思想,教会学生学习,让他们终身受益。教学内容改革上,将代数的抽象空洞理论和一些陈旧内容进行更新和重组,反映现代数学的新观念,讲清代数概念、定理的形成发展过程,充实数学文化内容,注重代数与几何的联系和结合、高等代数与近世代数的联系和结合,加强应用性教学方法的渗透,着眼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由于代数课程较为抽象,在教学方法上可将传统教学方式与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对于叙述性内容,采用多媒体演示;对于思维性内容,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一步一步地推导,展示数学思维全过程,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3.注重反思教学,强化问题意识。问题教学是自主学习的一种方式,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能动性为基础,是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性改变。要想顺利实施问题教学,学生对学习知识的内在需要,即学生的主动性是必备条件。相比于基于外在强制的被动性学习,学生的主动性学习更多地体现了他们对学习的浓厚兴趣。有了对学习的兴趣,原来把学习当作的负担就会转变成一种享受。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起引导作用,灵活运用情境教学,把原本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变成对数学问题的探索过程,引导学生在探索中逐步掌握数学的知识和方法,把探索学习的过程当成一种享受,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激发学习动力,让学习成为一种愉快的体验和真正的自主学习。

四、问题教学在代数课堂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上一篇: 当代文学一体化 下一篇: 区域治理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