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博士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5-25 17:44:01

水利工程博士论文

水利工程博士论文篇(1)

    出现上述争议,本文认为,至少有两方面原因:一是细致的理性分析不够,没有建立一个有效的理论分析框架。教育实践的复杂性以及教育研究不可避免地面对各种不同的价值观,决定了理论上的突破较为困难。比较公认的看法是,教育资源在教育成果中的作用,既是教育研究长期关注的基本理论课题,又是一个最有争议的领域[1]。二是缺乏科学有力的实证研究基础,难以找到有力的实证依据。艾伦伯克(Ehrenberg)曾指出,美国“为防止未来博士短缺,在许多政策中增加了对研究生的联邦基金和社团资助,但是,实际上财政资助对博士生教育影响的经验证据相当不足。”[2]事实上,任何科学问题都需经受理性和实证的检验,况且,实证分析是政策研究的重要阶段和必要条件,缺乏这一环节往往会导致政策失误或政策失灵。面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不断提高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培养质量”以及“建立以科学与工程技术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责任制和导师项目资助制”的发展任务要求,为了制定有针对性的博士生资助政策,有必要深入研究两者的关系并予以实证检验。

    博士生资助实践虽然已有较长历史,但对两者关系的研究并不充分。西方出现了较丰富的文献,但研究更多关注资助与完成率、修业时间的关系,并未深入到此议题当中。国内相关研究是从研究生成本分担的讨论开始的,目前研究重点逐渐聚焦到资助问题上,但研究大多处于定性描述和调查分析阶段,实证研究成果并不多见。资助到底是否对博士生培养质量有影响?是如何发挥影响的?为此,本文试图探讨资助与博士生培养质量的关系,以便实证地对博士生资助作为一种教育财政手段的潜在价值作出客观的评估。

    二、分析框架

    资助作为一种教育资源,虽然在整个学校教育投入中的份额并不大,但相关研究表明,资助对教育有多重影响,发挥着保障机会均等、实现教育公平、改善学生学习条件、调动学习积极性以及实现调控、调整规模与优化结构等作用[3-6]。从博士生角度看,资助可能对博士生入学动机、降低私人教育成本、激励科研创新、促进学业完成等方面产生影响。为了考察资助与教育产出的复杂关系,本文以教育生产理论为主线,以激励理论、选择理论为两翼,构建资助与博士生培养质量关系的粗略分析框架。图1说明,资助作为一种教育资源,对博士生教育的入口(生源)、过程(博士生与导师的互动)、出口(人才质量与科研产出)产生多重影响。

    生源吸引 博士生资助 时间保障 科研激励 促进产出 投入 导师——博士生的互动 产出 入口 过程 出口

    博士生产单位:学科

    

    图1 博士生资助作用的“入口—过程—出口”分析框架

    资助与培养质量间的关系,可借助相关理论来理解。首先,教育生产理论把教育看作是一个投入——产出过程,描述了教育资源(投入)如何转变成教育产出(成果),即学校是如何生产教育成果的。博士生在受教育过程中,有较低级的需要即生存性需要和较高级的需要即发展性需要,建立在博士生需要之上的激励,有利于促进博士生的发展和博士生培养质量的提高。

    实际上,上述理论从不同侧面反应了资助的作用。但是,资助是一个系统工程,孤立地看待各个部分都是不恰当的。教育生产理论的本质是将不同规模的资源组合与同质单位的成果相比较,但更多是一个形式化的表述,较少关注这些成果是如何产生的[8]74,难以深入揭示教育过程的复杂关系。激励理论与入学选择理论虽然关照了资助对教育入口与过程的解释,但前者主要关注博士生的需求和激励方式,后者主要关注博士生的入学意愿。只有将几种理论有机结合,才可能深刻地理解两者关系。在这一基本框架下,本文试图回答以下三个问题:不同资助类型是否带来博士生学术产出的差异?不同资助类型博士生的学位完成时间是否有差异?资助是否对生源吸引产生影响,不同资助类型是否对吸引不同质量生源产生影响?

    三、研究设计

    1.数据来源

    研究数据来源于2008年10~12月收集的问卷调查数据。调查的总体是全国大学全日制在读博士生。考虑到调查总体特征和抽样的代表性,本调查在学校类型上进行了分类抽样,在学校内部进行了分层随机抽样,总共抽取12所大学1200名博士生,回收有效问卷913份,有效回收率为76.1%。样本数据具有两个特点:第一,选择高校所在区域、高校类型、学科、年级等对博士生资助可能有影响的控制变量进行特征分类,并采用分层随机抽样,使得样本具有较好的代表性。第二,调查的信息比较全面,不仅包含博士生的收入、支出、资助等信息,还涉及博士生的背景信息、学习训练过程、时间分配、学术 成果等,这有效弥补了当前博士生资助研究数据准备不足的问题。

    2.概念及其操作化

    测量博士生学术产出、生源吸引、学位完成时间、资助类型等变量,需要借助相应的指标实现。为此,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根据理论指导,将上述变量转化为具体的测量指标,见表1。

    

    不可否认,上述操作指标在反映理论模型时,尚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但即便如此,这些指标依然可以成为重要的测量工具。在实证研究中有些指标难以通过问卷调查获得,因此,在保证合理性的基础上,结合操作的可行性,本文筛选出一些重要指标。

    (1)资助类型及其测量。“采用什么样的办法可以向学生提供最有效和更公平的资助”是资助研究中最为关注的问题[10]。资助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要追求使用效率的同时,也要考虑社会公平、正义等人类基本价值理念。为了能通过计量方法体现资助的特征,本文借鉴马克斯·韦伯的理想类型说①,以资助水平与资助价值取向两个最能体现资助特征的两个维度,划分博士生资助类型。资助水平指的是资助额度的高低,能直接反映博士生的生活状况与科研环境;价值取向反映的是博士生资助的理念与目标追求。因此,依据上述两个维度,可以划分为高水平公平主导型、低水平公平主导型、高水平效率主导型、低水平效率主导型四种理想类型。

    对资助水平高低的衡量,可以通过对比资助额满足博士生需要的程度来实现。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无论对于缴费博士生,还是不缴费博士生,其基本开支都不低于12000元/年[11]。可见,假如资助额为12000元/年,那只能满足其基本生活需要,假如资助额达到15000元/年,那么博士生将处于一个相对宽松的生存和学习环境中,因此,我们以12000元、15000元为基准,把博士生资助水平分为高、中、低三个层级。而对资助价值取向测量的思路是,首先对各种资助方式进行定性分析并进行归类②;然后分析效率型资助额占全部资助额的比例,以60%与30%为节点③,把资助划分为效率型、公平型、混合型三个类别。

    (2)博士生学术产出的界定与测量。博士生学术产出是博士生培养质量在博士生身上的核心体现。博士生学术产出包括学位论文、期刊论文、著作、专利等。其中,学位论文是体现博士生的学术水平、创新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的综合性成果,是反映和衡量博士生培养质量重要指标,但其局限是只能在论文答辩后才能给出质量评价。而博士生在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论文、专利、学术著作、学术获奖等,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博士生培养质量,在操作上也易行,因此,我们以这些指标来衡量其学术产出。这些指标既有数量方面的信息,又有质量方面的信息。数量越大,说明博士生的学术产出越多;级别越高,说明博士生的学术产出质量越高。显然,在资源相同的情况下,博士生取得更多的更高质量的科研成果,那么表明其培养是高质量的。因此,在实证分析中,以博士生在读期间获得的知识产品的数量与层次的加权得分来衡量博士生教育产出,综合反映质和量两方面信息。

    由于不同指标在学术产出中的重要性有所不同,因此,计算每个博士生的学术成果总分,首先要对它们分别赋值。其次,学科间存在差异,人文社会学科更注重学术与出版著作,而理工科更注重科技与发明专利等,因此,应对人文社会学科、理工科分别进行统计。最后,为使学科间具有可比性,把不同学科的博士生学术得分进行标准化处理,得到标准化的学术成果得分,即学术成果标准分。科研成果得分计算公式如下④:

    人文社科博士生学术成果得分=权威刊物上发表的论文×150+核心刊物上发表的论文×40+普通刊物上发表的论文×15+国际学术会议论文×50+国内学术会议论文×15+省级学术会议论文×5+专著×300+编著和译著×150+参著×50+获得部级学术成果奖×300+获省部级学术成果奖×150+全国性比赛获奖×60+省级比赛获奖×30+校级比赛获奖×10。

    理工科博士生学术成果得分=权威刊物上发表的论文×100+核心刊物上发表的论文×30+普通刊物上发表的论文×15+国际学术会议论文×20+国内学术会议论文×10+省级学术会议论文×5+专著×80+编著和译著×40+参著×20+发明专利×70+实用新型专利×30+外观设计专利×30+获得部级学术成果奖×400+获省部级学术成果奖×150+全国性比赛获奖×60+省级比赛获奖×30+校级比赛获奖×10。

    (3)统计方法。在建立计量模型的时候,分别以学术产出、本科毕业学校层次、硕士毕业学校层次、预期毕业时间作为因变量,以资助类型作为解释变量。资助类型是定类变量,博士生学术成果标准分是定距变量,因此,可通过多元回归分析方法来建立两者关系;而其他几类被解释变量为定类变量,所以选用交互分析和卡方检验的统计方法。

    四、结果分析

    1.资助类型的归纳

    如前所述,按两个维度三个层次,两两组合可得到九种资助类型,最后归并为以下五大类型:低水平公平主导型、低水平效率主导型、高水平公平主导型、高水平效率主导型、中间型(不属于以上四种类型的其他类型的统称)。

    

    图2 博士生资助类型的比例

    通过频数分析(见图2),发现我国高校博士生资助类型的分布情况是:排在第一位的是低水平公平主导型,占总数的34.7%;排在第二位的是低水平效率主导型,占28.7%;排在第三位的是中间型,占27.4%;排在第四位的是高水平效率主导型,占9.0%;排在最后的是高水平公平主导型,占0.2%。从资助水平看,我国绝大部分博士生属于低水平资助(4.7%+28.7%=33.4%),而高水平资助很少(0.2%+9.0%=9.2%);从价值取向来看,公平型与效率型资助比例差别不大,效率型的资助的比例为37.7%(28.7%+9.0%),公平型的资助的比例为34.9%(34.7%+0.2%)。可见,我国博士生资助水平整体偏低,且效率取向不明显。其原因是,我国博士生资助水平整体偏低,以至于大部分都属于低水平资助类型;此外,虽然研究生培养机制的改革方向是要突出效率取向,改变原来的公平取向,但结果显示并没有真正跳出原来的“老范式”。

    需提及的是,高水平公平主导型样本量很小,仅有2个统计量,只占样本的0.2%,因此,在实证分析时,我们把这类予以剔除。以下分 析基于低水平公平主导型、低水平效率主导型、高水平效率主导型三种类型的比较基础之上。

    2.资助对学术产出的影响

    以资助类型为自变量,以学术产出为因变量,进行一元方差分析得到F(2,N=598)=6.46,Sig.=0.002。这表明,组间方差大于组内方差,不同资助类型的学术产出得分在统计学上有显著差异。也就是说,不同资助类型带来博士生的不同学术产出得分。为了分析哪种资助类型对学术产出有最大的影响,我们进行了多重比较分析,结果见表2。

    

    由表2可以看出,不同的资助类型会带来学术产出的显著差异。高水平效率主导型资助博士生的学术成果标准分显著高于低水平公平主导型和低水平效率主导型资助博士生的学术成果标准分。但是,低水平效率主导型与低水平效率主导型资助带来的学术产出在统计学上没有显著差异。这也就证明了,高水平效率主导型资助相对于其他类型资助,更有利于提高博士生的学术产出。博士生学术产出是博士生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维度,资助类型反应了资助水平与价值取向,这也说明:如果博士生资助处于低水平,那么,无论是通过效率手段还是公平手段,博士生得到的资助额只能满足基本生活需要,博士生科研创新积极性无法得到激励,博士生的学术产出都处于低水平;只有当满足了基本生活需要,在此基础上拥有良好的科研环境和条件时,博士生才能有效地进行科研创新,促进博士生的学术产出。

    3.资助对优秀生源的影响

    

    资助对博士生生源的吸引作用,已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在中国研究生院院长联席会议2008年年会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有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我国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的待遇过低,导致优秀生源缺失,吸引优秀生源就应提高研究生待遇[12]。有好的生源,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有好的教育成果,这也是各国大力资助博士生的最为明显、最为直接的动因。由于我国博士生待遇较低和科研条件较差,使国内博士生教育吸引力下降,优秀生源外流现象严重,众多优秀人才理性选择的结果是给一般性人才进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提供了机会。

    我们用博士生入学前的本科阶段、硕士阶段的学校层次来测量其生源质量,假定本科阶段、硕士阶段就读大学层次越高,其生源质量越高。考察不同资助类型是否在吸引不同质量的生源方面起作用,结果见表3、表4。

    从表3可以看出,接受低水平公平主导型资助的博士生有40.4%在本科阶段就读于一般本科院校,接受低水平效率主导型资助的博士生有39.2%在本科阶段就读于一般本科院校,接受高水平效率型资助的博士生有19.2%在本科阶段就dylw.net 读于一般本科院校,百分比依次从高到低。接受低水平公平主导型资助的博士生有39.4%在本科阶段就读于“211工程”大学,接受低水平效率主导型资助的博士生有38.3%在本科阶段就读于“211工程”大学,接受高水平效率型资助的博士生有58.9%在本科阶段就读于“211工程”大学,比值的基本趋势是从低到高。本科阶段就读于“985工程”大学的博士生获得三类资助的比例也呈现出从低到高的基本趋势。可见,接受高水平效率主导型的博士生,本科阶段就读院校的层次较高;而接受低水平主导型的博士生,本科阶段就读高校层次较低。卡方检验显示p小于0.05,说明接受不同资助类型的博士生其在本科阶段的就读大学层次有显著差异。似然比的估计(Likelihood Ratio)结果与卡方估计值相近似,也证明了同一结论。这说明,高水平效率主导型资助相比其他类型资助,更有利于吸引优秀生源。

    从表4可以看出,接受低水平公平主导型资助的博士生有14.0%在硕士阶段就读于一般本科院校,接受低水平效率主导型资助的博士生有19.5%在硕士阶段就读于一般本科院校,接受高水平效率型资助的博士生有4.6%在硕士阶段就读于一般本科院校,比值的基本趋势是依次从高到低。接受高水平效率主导型资助的博士生有41.4%在硕士阶段就读于“985工程”大学,接受低水平效率主导型资助的博士生有41.9%在硕士阶段就读于“985工程”大学,接受高水平效率主导型资助的博士生有50.8%在硕士阶段就读于“985工程”大学,比值的基本趋势是从低到高。就读“211工程”大学的博士生接受三种类型资助的比例变化趋势不明显。可见,接受高水平效率主导型资助的博士生,硕士阶段就读院校的层次较高;而接受低水平资助的博士生,硕士阶段就读高校层次较低。卡方检验显示p小于0.05,说明不同类型资助的博士生其硕士阶段就读的大学层次有显著差异。似然比的估计结果与卡方估计值相近似,也证明了同一结论。这说明,高水平效率主导型资助相比其他类型资助,更有利于吸引优秀生源,这又一次验证了同一假设。

    4.资助对博士生完成学业的影响

    攻读博士学位需耗费大量的直接成本和机会成本,也包括大量的时间投入(至少需3~4年时间),因此,理性的博士生会珍惜宝贵的学习时间,全身心投入到学习科研当中,以尽可能早地取得学位。如果博士生为解决经费的不足,到校外从事兼职工作,虽也可能对博士生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但毕竟是以牺牲博士生学习科研的时间为代价的;相反,如果博士生在校期间能获得足够资助以满足基本需要,那么博士生就可以不考虑经济问题而安心学习。

    调查发现,有近40%的博士生预期要推迟毕业,学位完成时间不确定的原因有科研条件、时间分配以及导师指导等多方面。预期不能按时毕业⑤的博士生当中,25.9%的博士生认为首要原因是科研条件跟不上,25.5%的博士生认为是自己科研能力有限,16.7%的博士生认为是导师想留着帮助做课题;13.1%的博士生认为是在校外兼职耽搁了时间;还有18.7%博士生选择了“其他”。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博士生在读期间获得的资助额度低,导致部分博士生在校外兼职,难以安心科研,从而分散了学习时间;此外,科研条件跟不上也阻碍了博士生达到毕业要求。

    从表5可知,获得高水平效率主导型资助的博士生预期能按时毕业的占74.3%,获得低水平效率主导型资助的博士生预期能按时毕业的比例为70.2%,而获得低水平公平主导型资助的博士生预期能按时毕业的比例只有51.8%。通过卡方检验,Pearson Chi-Square值为23.07,显著性水平小于0.05。检验结果说明接受不同类型资助的博士生的毕业预期有显著差异。

    获得高水平效率主导型 资助的博士生,生活条件得到了保障,科研环境较好,能激励他们的科研创新和学习积极性,因此,他们对顺利完成学位的预期较高;而获得低水平公平主导型资助的博士生,难以保障基本生活需要,博士生通过兼职等途径缓解经济压力,这影响他们的学业进展,因此,对顺利完成学位的预期也较为悲观

    

    

    五、结论与政策性建议

    考察博士生资助与博士生教育培养质量的关系,应深入到博士生培养的全过程当中。为此,本文通过构建“入口—过程—产出”分析框架,利用调查数据对我国博士生资助与培养质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研究的结果概括如下:第一,我国大部分博士生接受的是低水平效率主导型和低水平公平主导型资助,高水平效率主导型资助只占很小比例,而高水平公平主导型资助几乎不存在。说明我国大部分博士生接受的资助处于低水平,且效率取向不明显。第二,高水平效率主导型比其他类型,能带来更高的博士生教育产出。这就证明了,高水平效率主导型资助更有利于学术产出和人才培养,是一个相对理想的资助类型。第三,高水平效率主导型资助模式,相对其他类型资助,更有利于优秀生源的吸引,最终有利于教育产出。第四,接受高水平效率主导型资助的博士生,能较快地完成博士学业,获得学位。也就是说,高水平效率主导型资助更有利于博士生安心科研,减少用于其他方面的时间,有利于学业完成。总之,实证结果证实了不同的资助类型影响不同的教育生活经历,带来不同的教育质量;揭示了资助对博士生培养质量有重要影响且资助是通过教育经历这一机制转化为学业成果的。

    针对人们对资助与博士生培养质量关系的争议,有必要对博士生资助的保障与激励作用展开进一步讨论。博士生有着双重身份,既是大学的“高年级学生”,又是“准科研人员”。作为“高年级学生”,博士生经济上独立于父母,大部分已成家且家庭需要其承担经济责任;作为“准科研人员”,博士生有着强烈的被社会承认的精神需要。因此,他们需要基本的生活保障,维持自身生计是其最基本的物质需要,这是追求精神需要的基础;同时,他们对金钱、物质的需要通常又处于次要位置,相反,解决问题、科研成就、学术创新常常被排在较高的位置。在讨论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因素时,人们往往沉浸在学科水平、导师水平、博士生科研素质等因素里,而忘记了大多数博士生从事科研的重要条件是经济上有一定的保障。不可否认,如前所述,制约博士生培养质量的因素有很多,然而,提供一个有益于博士生创新能力形成的外部环境极其重要⑥。也就是说,博士生即使有了创新机会,具备将其完成的内部动力和能力,创新活动也并不必然产生,还要求创造促进激发博士生创新潜能的释放。只有基本生活需要得到满足,才能安心科研,在此基础上,好奇、怀疑、实证、理性等科研素质才能有效发挥作用。因此,教育资源是有效教育的必要但非充分的条件,而基于科研业绩基础上的资助制度起着重要的激励作用。这里并不是强调“钱”作为“唯一”的因素,而只是阐述一个明显的事实:如果“钱”这种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被取消,那么博士生就可能无法安心学习科研,但是取消其他都不会导致这种情况。“钱”能保证博士生静心科研、安心生活,这种状态是有利于激发博士生科研创新的。

    鉴于目前我国大学博士生资助不利于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的现实,我们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第一,加大资助力度,提高资助水平。一方面,国家要加大投入力度,直接提高博士生生活待遇;另一方面,要改变科研项目中的经济利益分配格局,间接提高博士生待遇。第二,改善资助结构,提高资助效益,使一般性的生活补助dylw.net 与科研报酬、科研成果奖励相互配合。具体来说,一是强化工资性质,二是突出激励性质,三是弱化补贴性质。第三,构建“绩效+公平”导向的资助体系。即资助分为基本生活资助和激励资助两大块,基本生活资助体现公平原则,定位于满足博士生基本生活所需,保障博士生公平入学、维持生计和安心科研;激励资助体现效率原则,定位于发展的需要,激励博士生科研创新,体现博士生的劳动价值,让博士生过上体面的、有尊严的生活。

    注释:

    ①理想类型说旨在给出关于研究对象的特定方面(过程、要素和联系等)的“纯逻辑范型”,以便把握其准确的特征和属性,同时也为研究对象规定一种特殊形式的“标准”,据此对对象作比较、分类和判断。

    ②定性分析资助方式是公平型还是效率型的,目的是对之合并归类。所谓效率型资助方式,指资助的目标以效率为取向,体现功利性目标,把资助看作达到某一特定目的的财政性手段。所谓公平型资助方式,其目的是为了促进入学、平均地分配资源,让每一个博士生都有相同的权利。在此基础上,可以把学业奖学金、优秀奖学金、“三助”岗位津贴、导师的科研补助归为效率性资助,把固定生活补助、国家助学贷款归为公平性资助。

    ③如果一个事物占总体的2/3,则认为该事物已占主导地位。因此,当效率型资助额/(效率型资助额+公平型资助额)>60%,为效率型资助;当效率型资助额/(效率型资助额+公平型资助额)<30%时,为公平型资助;当30%<效率型资助额/(效率型资助额+公平型资助额)<60%,为混合型资助。

水利工程博士论文篇(2)

当前,我国科技创新人才队伍中不仅没有出现基础性学科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而且具有重大国际影响力的工程技术领域领军人物也非常稀少。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从制造业大国到制造业强国,需要大批工程技术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成为中华民族现代工业体系的脊梁,引领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抢占全球产业价值链高地,亟待立足国内,定位高端,将培养工程技术领域拔尖人才上升到国家战略,办出世界一流的高等工程教育,从源头上解决制约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瓶颈。本文将结合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的特点,探讨工程博士培养的若干问题。

工程博士专业学位设立与发展背景

新世纪以来,全球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工程技术领域的变革与政治、经济、社会、生态等外部环境日趋融合, 基础研究和工程应用之间知识流动的非线性、新技术的高度跨学科性,以及信息技术与网络基础设施的影响,需要新的工程研究和开发范式。“工程教育回归工程”“大工程观”(Big E)视野下的工程教育已成为各国工程教育改革的努力方向。为适应这一要求,与哲学博士(Ph.D.)、教育博士(Ed.D.)、医学博士(M.D.)、法学博士(J.D.)、工商管理博士(DBA)等并肩,工程博士(Eng.D.)成为国外优秀学生在工程技术领域接受正规教育的最高学位。从国际经验来看,相比其他类型的专业博士学位,工程博士教育起步较晚。1965年,美国工程检查协会(NCEE)通过一项决议,敦促高校发展工程博士计划,并指出:发展工程博士教育计划需要聘用具有现代工程实践经验的教师。1967年,美国底特律大学率先设置工程博士学位(Eng.D.)。随后,德州农工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哥伦比亚大学纷纷设立工程博士计划,培养博士水平的专业工程师。在20世纪后半期,德国、法国和英国等发达国家也相继实行了工程博士培养计划。工程博士学位在主要发达国家的设立与快速发展,反映了现代经济社会对高层次工程专门人才的旺盛需求,也反映了博士学位呈现多样性发展的必然趋势。就我国的情况而言,伴随我国新型工业化社会向纵深发展,同样面临着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严重匮乏的现实,从而制约我国产业创新能力和国际市场竞争力的提升。

为了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对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特别是能够发挥领军作用的高端人才的需求,完善我国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体系,我国于2011年批准设置了工程博士专业学位,并于同年开始在清华大学等25个学位试点招生,这是培养我国工程技术领域拔尖创新人才的一项重要决策。积极推进工程领域工程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一方面是贯彻落实国家科技、人才和教育规划纲要,促进协同创新,推动教育、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重要举措,另一方面对促进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完善我国学位制度,丰富我国学位门类,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关于我国工程博士定位与培养的几个基本问题

国际化背景下,我国产业结构如何调整、产业如何转型升级等复杂挑战接踵而至,急需中国工程师具备更高的受教育水平、更宽广的视野,尤其是掌握能够引领创新、创业和全球工程实践前沿的综合能力。尽管国外专业博士学位的发展,特别是工程博士学位的发展特点对于我国的专业博士学位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然而,如何结合我国高等教育多样化格局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工程博士培养体系依然需要各类高校的积极探索与广泛参与,这也是作为我国工程领域培养高层次技术人才主渠道的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实现我国工程教育改革目标的分内之责。

1.工程博士学位的定位

长期以来,我国的博士研究生培养,主体采用学术型培养模式,侧重培养科学研究和创新知识的能力,从而造成培养目标单一,重理论研究轻工程实践、重学术论文轻工程设计的思想根深蒂固。据调研显示,在以工程技术为主的企业工作的学术型博士(Ph.D.)约占毕业博士生总数的比例不足15%,大部分人主要分配到大学、科研机构、政府等部门工作。一些学术型博士研究生即使进入企业,也由于不适应企业工程环境而无法很好地胜任工作。所以,纵然我国拥有体量庞大的工学博士研究生教育,但依然远远不能满足国家对高层次工程技术型人才的现实需要。我国工程博士学位的设置正好适应了这种需求。工程博士实质上是一种职业学位,强调实践性,与强调学术性的工学博士(Ph.D.)在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评价标准和要求等方面都有显著差异。工程博士教育强调应用、设计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工程博士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相关工程技术领域坚实宽广的理论基础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备解决复杂工程技术问题、进行工程技术创新,以及规划和组织实施工程技术研究开发工作的能力,在推动产业发展和工程技术进步方面作出创造性成果的工程技术领域领军人才。以服务面向的差异为依据,将博士层次的培养划分为学术型与专业型是非常有必要的。

工程博士的知识和能力结构需要在技术、技能、管理、素养以及满足社会需要的绩效等方面得到适度平衡。在课程安排上应当既让学生接受大量新知识、新技术,又使他们有能力阅读和理解本专业的前沿文献。攻读学术性学位(Ph.D.)的目的是为以后从事学术活动和理论研究打好基础,而攻读专业性学位则是为今后从事某一职业做好准备。作为工程专业学位的最高学位层次,工程博士的定位应当是:以工程实践为导向,工程绩效与前沿理论兼备,培养与学术型博士层次相同、类型不同、目标有别、质量评价标准侧重不同的创新型、精英化的专门人才。

2.课程体系

工程博士的定位使得其在课程体系设置上与学术型博士(Ph.D.)既有内在联系,又有明确的区别。美国的一些大学在工程博士的培养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美国德州农工大学的工程博士课程体系由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技术课程、职业发展课程三部分组成。工程博士的专业基础课程部分与学术型博士需要学习的专业基础课程类似,“数学”“概率”“统计”等课程都是必修课程,只是学术型博士更加侧重理论性和分析性,而工程博士强调的是实用性和综合性;专业技术课程部分,工程博士相比较学术型博士而言增加了拓宽专业领域的跨专业、跨学科的交叉综合课程;职业发展课程部分则是工程博士单独开设的,需要修完工程管理、商务管理、经济学等涉及职业发展的相关课程。此外,工程实习在工程博士培养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一般要求到企业进行至少一年的现场实习,专门从事研究和设计开发工作,类似于攻读学术型博士学位后期的科学研究环节(如综合实验、学术发表等)。美国德州农工大学的工程博士学位初步显示的特色体现在对有助于专业发展的基础课程模块和校外实习环节作出了明确规定。

3.师资结构

工程博士学位的定位表明,仅仅依靠校内学术型的师资显然是难以满足工程博士学位培养需要的,应充分考虑到工程绩效的需要,课程教学与科学研究的师资配备要充分引进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一线专家和高级工程师,以传授工程创新能力。例如,英国克兰菲尔德大学工程博士的培养大纲需要由以外聘专家为主组成的顾问委员会审议,而顾问委员会由航空等产业界专家组成,同时在学校的全职教师中约有40%的教师有丰富的产业从业经验。正是基于这个独特的办学理念,该校的工程博士毕业生遍布全球航空航天、战略安全、汽车机械等领域,在他们各自的领域作出了重要贡献。

4.实习环境

为保证工程博士的培养质量,可以不受课程内容和本校教师的限制,选择校外企业现场进行实习训练,但学校必须严格把握实习的质量。实习指导书规定,在实习开始之前, 学生和未来的指导人要共同制定实习目标,通过实习,使学生不仅要在工程技术方面作出贡献,而且还要在经济、对外联络、工作联系和环境等方面有所作为。

5.评价指标

培养目标决定评价指标,学术型博士(Ph.D.)的培养以学术论文为主要评价介质,而攻读工程博士学位是为今后从事某一职业(或岗位)做好准备,宜以工程技术能力、工程实践的经验积累和技术成果转化程度作为主要评价指标。评价体系大体包括:攻读学位者掌握基础课程的程度,博士论文的选题及过程是否显示出攻读者具备了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与技能,工程技术方面是否具有创新思维能力,研究成果在工程技术方面是否具有显著的应用价值或应用前景,并且具有可操作性和在工程应用领域的推广价值等。

6.培养质量约束机制

工程博士学位的定位表明,工程博士是以解决面向工程技术绩效为目标的,高校内部现有学术型的培养质量约束机制难以保障其目标的实现;另外,当前我国行业企业在学位质量保证体系方面尚缺乏有效整合,企业的短期绩效压力使其自身难以解决对高层次工程技术创新人才的需求。因此,探索与行业有天然联系的高水平大学主导的产学研用高度融合的工程博士培养质量约束机制,成为解决问题的重要突破口之一。

综上,工程博士学位是构筑工程技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机制,亟待吸引综合能力强、工程学术兴趣浓厚、具备发展潜质、具有一定工程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从事创新性、研究性学习,使其中绝大部分成长为相关工程技术领域的领军人物。

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的产学研用协同模式有利于为工程博士培养提供有效解决方案

进入新世纪以来,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已逐步形成独具特色的办学模式。目前,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不仅传承了服务行业企业的优良历史传统,在及时地跟踪和解决行业企业发展中的重大关键战略和技术问题、构筑行业企业科技创新平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升行业企业创新能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且在行业企业技术研发运用的基础上,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形成了特色优势学科群。此类大学在自己的主体学科领域内具有突出优势和较为宽广的学科群,在学科前沿的开拓、学科方向的把握、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与互动发展方面优势显著,并在某一行业或专业领域独占鳌头。简而言之,这类大学既有核心行业企业特色学科专业,也有适用于行业企业发展最新需求而新崛起的新兴专业、交叉学科,具有相对完整的理论与产学研用融合的教学科研体系。

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与本行业企业的天然联系、相互信任,以及对本行业企业发展的全面和深度了解更有利于解决教育、科技、产业相互脱节的难题,在推进高校和企业在招生工作、培养方案制定、导师团队建设、课程教学和实践训练、学位论文工作等方面实现校企全面合作、协同创新更是有着得天独厚的比较优势。

1.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与行业企业的天然联系有利于校企双导师制的契合

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创新成果的吸纳和消化以及先进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都需要在企业里得以实现。因此,构建以高校导师学术结构为基础、企业导师实践结构为发展的产学研用交互知识和技术培养体系,是工程博士培养师资配备的必然选择。具体而言,在这一过程中,企业导师的主要职责是完善工程博士的实践结构,从工程实践经验和社会影响上给学生提供支持,同时进行规范管理,督促学生认真工作,通过“干中学”帮助工程博士积累从事开发和管理大型工程项目所必需的宽广知识和经验。高校导师的主要职责是夯实工程博士的学术结构,传授给学生系统、完整的学科知识,拓展学生专业知识面。由此,充分发挥高校导师与企业导师由于工作领域不同或学术背景不同形成的在学科结构、知识结构、能力特长等方面的特点和优势,能够有效促使工程博士研究生在参与工程实践过程中扩展知识面,培养和提高实践创新能力。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与相应行业企业之间长期的深度合作,为工程博士培养所要求的双导师之间的高度契合提供了相对成熟的经验和环境。这使得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在培养工程博士的师资配备上既能够体现高校在知识理论上储备充分的优势,又能够充分体现行业企业特质,能够较好地满足行业企业对未来支撑和引领行业发展科技前沿工程人才的需求。

2.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与行业企业的天然联系有利于培养课程体系的契合

培养工程博士的课程体系既要反映理论基础的厚度,也要突出工程技术对高层次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理论基础与工程实践能力的有机融合应成为工程博士培养课程体系的显著特征。鉴于此,工程博士的课程设置应当由行业企业与相关高校共同协商,发挥各自优势:企业方提出需求、高校按照相应的人才培养规律提出方案,进行周密、反复的论证,并适时跟进企业和社会需求进行动态调整,进而形成相互依存、相互协调、互利共赢的内生性课程体系。在工程博士培养课程体系的设置上,双方具有较强的互补性和拓展性,既能满足工程博士掌握国内外专业基础的新知识理论、新技术开发,拓宽知识领域和国际性学术视野,又能突出与社会环境、工程实践的有机结合,并以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为核心,共同提升工程博士的工程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与行业企业的天然联系有利于实习环境的契合

鉴于工程博士培养目标的特殊性,工程博士必须经历至少一年的“工业见习期”,与医学院的“住院见习期”相类同。在此期间,学生需要频繁往返于大学和资助博士论文的公司企业之间,接受高校导师和企业导师(专业工程师)基于工程绩效的双重指导,从事创造性的研究和设计开发工作,并通过与产业企业的工程介质无缝对接,分享大量隐性知识与经验。相对于其他类型的大学而言,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与相应行业企业往往建立了“互利共赢”的长期战略合作,校企之间在重大科技专项、行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高端人才培养(培训)、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已经积累了较丰厚的物质条件、组织资源和成熟的合作经验。因此,基于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与行业企业间的天然联系构建起的相对稳定的产学知识交互、人才流动的创新平台,能够为工程博士实习创造良好的企业环境。

4.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与行业企业的天然联系有利于质量约束机制的契合

水利工程博士论文篇(3)

【中图分类号】G64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8(b)-0086-01

博士研究生是学历教育的最高层次,不同的培养单位都设计了相应的培养模式。在博士生教育阶段,国内外学者对课堂教学是否必要,课堂教学在博士生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如何等问题存在相互矛盾的观点。例如英国的教育模式提倡以博士生自学为主,美国则比较注重博士生的课堂教学,我国不同的培养单位采取的方式各不相同。我校的博士生教育模式对课堂教育要求较高,除开设必修课外还开设了相当数量的专业选修课程。目前所有博士生培养单位一般都将博士研究生培养目标定位为学术型人才培养,而博士生毕业需要提交具有创新性研究的学位论文,这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从事专业前沿研究工作,在培养周期内存在课堂教学和科学研究争时间问题。因此如何设计好博士生课堂教学的形式和内容,使博士生能深切感受到课堂教学对于专业知识的系统深入理解以及对所从事的研究工作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是每一个承担博士生课堂教学任务的教师需要周密谋划的工作。以下根据作者主讲我校博士研究生《大气边界层动力学》课程教学实践,谈一谈开展博士生课堂教学工作的体会。

1 结合博士生选课动机定位课程教学目标

《大气边界层动力学》是我校为大气科学专业博士生开设的一门理论课程,旨在引导博士生应用物理学定律和数学方法研究边界层大气运动的动力过程,从动力学理论和数值计算两个方面探究边界层大气运动规律,并利用理论模型研究边界层大气对下垫面状况的响应。该门课程是本科和硕士研究生阶段《动力气象学》、《高等大气动力学》等课程的后续课程,目标在于拓展博士生的科学视野,增强博士生的独立科研能力。该课程侧重大气边界层基础理论扩展,借助数学推导和数值方法开展大气边界层动力学机理和应用研究。因此要求选修该课程的博士生必须具备很好的大气动力学、大气数值模拟等相关理论知识基础。

博士生选修该门课程的动机是开展教学工作首先需要明确的问题,博士生普遍反映选修该门课程的目的在于对大气边界层理论了解的不多,而大气运动状况受边界层影响很大,博士学位论文研究工作将要涉及到大气边界层科学的有关问题,因此需要对该研究方向的前沿科学研究有深入了解;再者,这门课程理论性较强,希望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对提高理论水平开发创新潜能有所帮助。博士生感到想学什么?在哪方面希望得到训练?这既是博士生的学习目标,也是教师进行课程教学工作的目标。为此将课程教学目标定位为使博士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系统掌握大气边界层动力学的核心理论框架和前沿研究状况,提高大气边界层动力学问题的求解技巧,以及运用动力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博士生的综合分析、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2 注重课程设计在达到教学目标上的作用

课程设计是教学准备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课程设计是将课程理念转化为课程实践活动的“桥梁”,对课程设计最简单和概括化的理解就是“对于课程的各个方面作出规划和安排”。克莱因认为课程设计“是指拟定一门课程的组织形式和组织结构”,“包括技术上的安排和课程要素的实施”。因此课程设计是实现教学理念的具体规划,教学目标的实现需要进行科学的课程设计。对于博士生课程的设计首先应关注教学对象的主体性。主体性是人的本质特征,人的创新内在潜质存在于人的主体性当中,《大气边界层动力学》课程设计的第一个原则是要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发挥学生学习知识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对科学问题主动思考的质疑态度和批判精神,在课程内容选择方面除考虑大气边界层理论发展的继承性外,选择理论发展的一个前沿主导方向为突破口,以大气边界层通量廓线参数解析解以及大气边界层简化方程理论解为主线,形成完整的课程内容体系。所选择的课程内容理论性强,相关研究工作需要采用灵活的数学技巧,并不可避免地使用多种假定,因而每一个命题都存在可质疑之处,这为激发博士生的科学批判精神提供了机会。

3 创新能力培养贯穿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博士生课程教学的目标是既引导学生对课程内容有深入理解,又通过课程学习领悟前沿创新科学研究思路的萌发过程,从而激发博士生创新思维的潜能。因此博士生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机开发学生创新意识。这就要求教师把创新能力培养贯穿到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研究性教学是研究生教育的突出特点,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通过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组织教学过程,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独立研究能力,使教学过程充分体现探究性、自主性、灵活性、开放性和实践性等主要特征。根据《大气边界层动力学》课程的性质和特点,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Seminar教学法。Seminar教学法是以教师和学生为共同教学主体、以学术交流互动为特征、以相互启发、相互激励为动力的研讨式教学模式。具体教学内容分为主题教学和专题研讨两部分。主题教学部分是教师全面介绍学科发展脉络,并根据学科发展的进程和突破,将学科发展进行阶段性划分,而在每一个阶段又可根据研究方法、具体应用等细分为若干讨论主题,将讨论主题分派给学生,为专题研讨做准备;专题研讨部分是学生成为专题研讨中某一主题的主讲报告人。按照这个思路开展的教学实践结果表明,采用研究性教学对于激发学生自主创新思维潜能,拓展理论应用思路收到很好效果,学生普遍感到思路豁然开朗,从原本不知所措无从下手,甚至提不出研究课题的状况,转变为感到需要研究的课题很多,解决问题的思路清晰,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有了多种选择。

创新能力最终需要通过科研成果体现出来,对博士生来说体现创新思维和创新研究成果的高水平科研论文撰写能力仍然需要进行强化训练,特别是英文专业论文的写作。利用课堂教学适时进行专业论文写作训练也是课程教学的目标之一。结合课程教学提高论文撰写能力的一个有效方式是充分利用学生对所学习内容的深入系统掌握能力,审视在国际高水平学术期刊发表的专业论文,以审稿人的身份对所发表的论文从严把关,从论文的创意、逻辑性、研究方法手段、结论的提炼以及论文主题的表述方式,甚至论文的格式和标点符号等每一个细节上,发现论文的闪光点,揭露论文有可能存在的瑕疵。这样不仅可以深化所学习的专业知识,而且可以训练学生对专业文章的写作和理解能力,锻炼学生的阅读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将提高博士生专业论文写作能力训练作为课程教学目标之一,可以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专业写作能力。

水利工程博士论文篇(4)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建于1935年,原名中央水工试验所,是我国最早成立的综合性水利科学研究机构。2001年被确定为社会公益类非营利性科研机构。主要从事基础理论、应用基础研究、高新技术开发和相关学科研究生培养,承担水利、交通、能源等领域中具有前瞻性、基础性和关键性的科学研究任务。是国家首批相关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现有水利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硕士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岩土工程二级学科博士点和土木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材料学、环境工程二级学科硕士点。建有11个和部级重点实验室、技术研发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承办并定期公开出版8种学术期刊(包含英文期刊)。

在我院独立培养的基础上,经教育部、中国工程院批准,我院与河海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

欢迎报考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2018年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

一、培养目标

德智体全面发展,在本门学科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成果的高层次人才。

二、招生规模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2018年计划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48人(含与河海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联合培养计划)。最终招生人数以教育部下达的2018年我院招生计划以及与联合培养高校协商确定的招生名额为准。

三、招生方式

我院博士研究生招生分普通招考和硕博连读两种方式。

普通招考:我院面向符合报考条件的人员进行考试选拔博士研究生的招生方式。

硕博连读:从我院已完成规定课程学习,成绩优秀,且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的在学硕士生中择优遴选博士生的招生方式。

四、学习方式与学习年限

学习方式:全日制。

学习年限:学制4年,最长学习年限不超过5年。特别优秀且达到博士学位授予要求的研究生可申请3年毕业。

五、报考条件

(一)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愿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品行端正,遵纪守法。

(二)已获硕士学位的人员;2018年应届硕士毕业生(须在2018年8月31日前取得硕士学位证书和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

(三)身体健康状况符合教育部等部门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和我院的补充规定。

(四)有至少两名所报考学科领域内的教授(或相当职称)的书面推荐意见。

六、报名

(一)报名方式

2018年我院招收博士生报名实行网上报名和现场确认方式。

(二)网上报名

1.网上报名时间:2017年11月中下旬-2017年12月中下旬(具体时间安排请届时在我院研究生教育网站查看)。

2.考生网上报名请登录“博士网报管理系统”(网址为:222.187.120.13:9000)浏览报考须知,严格按照博士生网上报名流程及相关提示,准确、详细、真实地逐条填写报考信息。

3.网上报名信息经审核通过后不能修改。

4.请考生认真阅读《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2018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按要求准备相关材料。

5.为提高网报有效性,建议网报前收集整理好以下信息:①本人的本科毕业证、学士学位证、硕士毕业证、硕士学位证等证书的编号;②学习或工作经历;③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和著作的篇名;④奖励情况;⑤本人两寸标准照(含电子版)。

(三)现场确认

1.时间:2018年2月(具体时间安排请届时在我院研究生教育网站查看)。

2.地点:南京市广州路223号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研究生部。

3.考生须携带以下材料原件(审核后当场交还):

①本人有效身份证件(指居民身份证、护照或军人身份证件)。

②已获硕士学位的考生须携带学历、学位证书;全日制应届硕士研究生须携带研究生证。

4.考生提交以下报考材料(一律用A4纸打印或复印,并按以下顺序整理,由招生单位留存):

①有效身份证件的复印件。

②已签名确认的《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报考登记表》(此表在网报成功后生成),并贴好照片。

③由所在学校(单位)盖章的《政审表》(空表在我院2018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附件中下载,打印空表后交所在学校或单位填写并加盖公章)。

④《专家推荐书》 (一式两份,空表在我院2018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附件中下载,打印后交专家填写并签名)。

⑤《联合培养信息确认表》(我院与河海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请在联合培养信息确认表中本人签字确认是否服从联合培养,空表在我院2018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附件中下载)。

⑥学历学位证明材料:已获硕士学位的考生交学历、学位证书复印件(同步打印提交学信网上查询的学历、学籍信息报告);硕士学位论文、评议书、硕士学位课程成绩单(加盖学校公章);全日制应届硕士生交研究生证复印件及硕士生导师签字确认的学位论文研究计划。并在入学报到前补交硕士研究生学历、学位证书复印件。

获境外教育机构颁发的学历学位证书,须出具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的认证原件。

⑦本人两寸标准照2张。

报考登记表、体检表所贴照片及备用照片为近期(6个月以内)同底免冠正面两寸照片,且与网报上传相片同底。

5.缴纳报名考试费200元/人。

6.因特殊情况本人无法在规定时间来现场确认的,须于2018年2月28日前,将报考材料通过EMS寄至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研究生部(地址及邮编:江苏省南京市广州路223号,210029),注明“博士报名材料”,进行信息确认。

(四)发准考证

经审核,对符合报考条件者,准予考试,通知考生。考生在报名系统自行下载打印准考证(下载打印准考证时间具体安排请届时在我院研究生教育网站查看)。

七、考试

博士生入学考试分初试和复试两个阶段。初试的笔试科目为外国语(听力测试在复试中进行)、政治理论和两门业务课。已获得硕士学位者或应届硕士毕业生硕士阶段的政治理论课成绩合格可以申请免试政治理论。

(一)初试时间:2018年3月(具体时间以准考证时间为准)。

(二)初试地点: 河海大学(南京市西康路1号)。

(三)复试时间、地点和有关要求另行通知。

报考我院与武汉大学联合培养的考生,按照武汉大学2018年博士生招生要求进行。

八、录取

录取工作坚持“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保证质量、宁缺毋滥”原则。我院根据国家下达的招生计划、考生入学考试成绩(含初试和复试)、与高校联合培养需要,结合考生硕士阶段的学习成绩、硕士学位论文和评议书,以及考生思想政治表现、业务素质以及身体健康状况等择优录取。

拟录取名单公示时间不少于10个工作日。

九、学习保障条件

我院为研究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科研和生活条件。免收学费。设有助学金、助研津贴、奖学金等奖助措施。在学位论文研究期间,按照每人2万元标准提供学位论文基金资助。

在我院学习期间,为学生提供公寓式宿舍,一般按博士研究生1人一室安排住宿。

十、毕业生就业

毕业生就业实行“双向选择”。经公开招聘,结合博士生在院学习、参与科研工作、综合表现等情况,择优选聘毕业生留院工作。

十一、申请报考我院与武汉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完成我院报名的同时,须根据武汉大学公布的《武汉大学2018年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简章》及学校规定(请登录武汉大学研究生院网站查看)进行报名(选择导师须与报考我院导师相同),按要求参加武汉大学组织的选拔。

十二、违规处理及有关说明

(一)在招生考试中有违规或弄虚作假等行为的,按《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及相关规定严肃处理。

(二)报名信息是审核考生报考资格、上报录取信息的重要依据,请考生认真填写,一经确认,不得涂改。

(三)凡未按规定报名,以及不符合《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2018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所规定报考条件的考生,报名信息无效。

十三、硕博连读招生有关程序和要求另行制定。

十四、联系方式

单位代码:82306

联系地址:南京市鼓楼区广州路223号

邮政编码:210029

联系部门: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研究生部

学校网址:nhri.cn/

研究生教育网站:yjs.nhri.cn

E-mail:yjsb@nhri.cn

联系电话:025-85828165(李老师)

传真:025-85828166

水利工程博士论文篇(5)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26-0044-02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是与能源转换和利用紧密相关的一级学科,下设工程热物理、热能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流体机械及工程、制冷与低温工程、化工过程机械6个二级学科。是国民生产生活和科学、文化活动的动力之源,也是社会日常生活的必要保证。能源动力科学与材料科学、信息科学一起,构成了现代社会发展的三大基本要素。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的理论与技术应用于交通、工业、农业、国防等领域,与此相适应,如何培养21世纪社会需要的能源动力类及相关专业人才,是每个大学相关专业以及每位从事该专业教育的工作者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尤其是代表本专业高水平人才培养的博士研究生的培养更是重中之重。

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鼓励创新,促进高层次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重要措施。因此,衡量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指标之一就是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下面以1999年至2013年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为基本素材,[1]分析讨论本学科的研究生培养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一、授予单位比重分析

从1999年到2013年,共有28篇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的博士论文入选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他们来自西安交通大学、浙江大学、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东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江苏大学和海军工程大学等8所高校,各高校所占百分比如图1所示。

从图1中可以看到,占比由高到低依次是:西安交通大学29%,浙江大学25%,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和东南大学各占11%,上海交通大学7%,江苏大学和海军工程大学各占3%。除江苏大学和海军工程大学之外的其余6所高校都被列为国家“985”和“211工程”高校,占75%。据此可以看出“985”和“211工程”高校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西安交通大学、浙江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都是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东南大学的热能工程和江苏大学的流体机械及工程是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依托“985”工程建设及国家重点学科优势,上述学校及学科几乎囊括了所有入选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的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由此可见,“985”工程建设及国家重点学科建设对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促进高层次创新人才脱颖而出方面的重大意义和作用。

此外,北京是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上海、江苏和浙江是经济发达地区,汇聚了大量的相关人才。优秀生源充足,这一优势也是对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方面起到促进作用。

二、学科比重分析

表1 工学及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占比

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在学科门类分布上主要集中在工学、理学、医学三个门类,其中工学包含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在内的21个学科类,共79个专业。历年工学入选全国优秀博士论文的具体数据如表1所示,平均每年入选论文占入选总数的37.9%,同时,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奖总数在所有大学科中排名第一。

图2是本一级学科优秀博士论文在所有学科优秀博士论文中所占比重的柱状图。从图2中可以看到,1999~2001年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占比出现较大下降,2001~2003年占比又逐年上升,2004年到2006年占比回落到1%左右,2007年到2009年期间波动比较大,2009~2012年则稳定在2%附近,2013年占比达到3%。

参考本学科优秀博士论文在工学学科中所占比重及工学在全部学科中占比的柱状图(图3)。可以看出,工学占比虽然略有波动,但大体而言比较平稳,维持在38%左右,本学科在工学中的占比在3.8%左右波动。

通过分析可以发现西安交通大学和浙江大学对本学科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占比影响较大,本学科在工学中占比较高的1999年、2003年、2007年及2013年上述两高校均有入选论文,而本学科在工学中占比较低的2001年、2002年和2008年则上述两高校均没有入选论文。

由此可以看出,相对而言,两校是本学科研究生培养质量和水平的领头羊,在学科内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

三、论文影响因子分析

影响因子是测度期刊有用性和显示度的指标之一,同时也是测度期刊的学术水平,乃至论文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所以对于论文影响因子的分析就显得非常必要。

图4是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在攻博期间发表的论文(注:这里只统计优博获得者作为第一作者的论文)的影响因子的分布图。

从图中可以看到,本学科高影响因子的论文数量偏少,在统计分析的105篇论文中,影响因子超过3.5的有8篇,占总数的7.62%;影响因子在3.0~3.5之间的论文有7篇,占总篇数的6.67%;影响因子在2.5~3.0之间的论文5篇,占总篇数的4.76%;影响因子在2.0~2.5之间的论文有30篇,占总篇数的28.57%;影响因子在1.5~2.0之间的论文有7篇,占总篇数的6.67%;影响因子在1.0~1.5之间的论文3篇,占总篇数的2.86%;而影响因子低于1.0的论文数量为45,占总篇数的42.86%,占比还是比较大的。

本学科的高影响因子论文偏少与本学科领域的研究特点有关,由于本学科是传统的工科学科,研究的新兴热点相对理学学科不会太多。因此与大多数工学学科一样,整体学术刊物的影响因子不会太高。因此,大多数全国优秀博士论文的研究发表在影响因子低于1.0的学术刊物上。同时,由于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审强调创新性,这可以通过在高水平高影响引因子的学术刊物上有若干代表性的工作发表来体现,这样的代表性论文不会太多。因此,本学科优秀博士论文在影响因子3以上的学术刊物上发表的论文并不多。

四、二级学科及作者性别分析

1999年至2013年,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的28位作者中,有14人在博士期间攻读工程热物理,占到优博论文作者的一半;攻读热能工程的有6人,占比为21%;4人攻读制冷及低温工程,占比是14%;2人攻读流体机械及工程,占比7%;能源环境工程和动力机械及工程的各一人,分别占比4%。各专业所占比例如图5所示。

同时在这28人中,男性人数25,占总人数的89%。女性人数3人,仅占总人数的11%,男女比例差距较大。

由此可以发现,若假设所有优秀博士论文作者具有相当的智力水平和勤奋程度,其导师的指导水平也相当,则可说明工程热物理二级学科最有可能产生创新性的研究。或者说,该二级学科由于涉及学科的基础理论问题较多,研究偏基础,产生创新性突破的可能性相对其他二级学科较大。此外,男性优秀博士作者数远较女性作者大,则说明了本学科男性在开展创新性研究工作中的普遍表现高于女性。

五、指导教师分析

本学科28篇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的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是在22位博士生导师的指导下完成的。这22位指导教师中,有17人指导出1 篇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4人指导出2篇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人指导出3篇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表2是历年指导教师的平均年龄。这22位导师指导的博士学位论文第一次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时的平均年龄是57.5岁。50~59岁和60~69岁这两个年龄段的人数最多,分别是5人和10人,其次是40~49岁的有3人,70~79岁的有2人,40岁以下的有1人。

由此可见,从全国优秀博士指导教师所指导优秀博士数可以看出其在本学科领域内的学术水平和指导研究生的能力;同时,大多数年份的指导教师平均年龄在60~66岁,可以看出一般这个年龄段的研究学者其学术水平和造诣容易达到最高点。

六、总结

本文通过对本学科入选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相关情况进行分析,获得了本学科高层次研究生培养方面的整体情况。如本学科高水平研究生培养情况及分布,“985”工程及国家重点学科建设对提高研究生培养方面的贡献,本学科在工学及其他学科中的相对水平,本学科的高水平论文影响因子分布,二级学科的特点以及研究生导师的年龄分布等相关情况。使读者能够通过本文了解本学科高水平博士研究生培养的基本现状,为相关人员制订合理学科发展规划,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方面提供有益启示。

水利工程博士论文篇(6)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

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担负着培养具有前沿知识、创新能力以及掌握高水平技能人才的重任,对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纵观我国研究生教育工作的发展,其重点逐步经历了由教育制度完善到提高研究生质量的转变。《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六大发展改革任务,其中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稳步发展博士研究生教育”,博士研究生教育最重要的指标是博士学位申请者在获得博士学位时的质量。目前对博士生培养质量及其评价的研究,近年来已成为学术界与舆论关注的热点。

1研究背景

博士教育的关键在于培养质量,博士学位论文作为博士研究生在学期间所学知识的综合体现,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博士教育所取得的成果与存在的问题。博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是改进和完善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及管理方式的有效途径和检验指标,对博士生培养质量评价展开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2研究方法

2.1资料来源及方法

通过调研国内具有中医学博士学位授权点的高等中医药院校,选取其中已有中医学博士毕业生的14所中医药院校的“中医学博士学位论文评阅意见书”(以下简称“评阅意见书”),对其评价指标进行归纳整理分析。

2.2评价指标名称统一化

对各中医药院校“评阅意见书”中评价指标名称描述的统一性问题,参照湖北中医药大学博士学位论文评阅意见书,对同义的名称信息进行统一。“论文选题、选题价值、选题”统一名称“论文选题”;“论文的创新点、论文的创新性、论文成果的创新性、创新性”统一名称“论文的创新点”;“科学态度和写作水平、论文写作能力与总结提炼、写作表达能力、写作水平、写作能力”统一名称“科学态度和写作水平”;“科研能力、科学研究的能力、科研作风”统一名称“科学研究的能力”;“理论基础、基础理论与专门知识”统一名称“基础理论与专门知识”;“论文综述、文献综述、综述”统一名称“论文综述”;“论文价值、实用价值”统一名称“论文价值”;“设计思路与方法研究、研究方法和技术水平”统一名称“设计思路与方法研究”。

3中医学博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指标的权重比较和分析

将14所中医药院校“评阅意见书”中的评价指标进行统一处理后,归纳整理分析比较各评价指标的权重。

指标权重满分比从高到低依次为“论文选题”(92.86%)、“论文的创新点”(85.71%)、“科学态度和写作水平”(85.71%)、“科学研究的能力”(71.43%)、“基础理论与专门知识”(71.43%)、“论文综述”(64.29%)、“论文价值”(14.29%)、“设计思路与方法研究”(14.29%)、“实验数据处理与文献资料引录”(7.14%)、“工作难度和工作量”(7.14%)及“论文规范性”(7.14%)。

指标重要性赋值从高到低依次为“论文的创新点”(28.75€?3.6)、“科学研究的能力”(26.2€?.69)、“基础理论与专门知识”(21.37€?.23)、“实验数据处理与文献资料引录”(20€?.92)、“论文价值”(18.4€?.43)、“设计思路与方法研究”(18.4€?.34)、“论文综述”(17.967€?.467)、“论文选题”(17.438€?.166)、“科学态度和写作水平”(12.725€?.41)、“工作难度和工作量”(10€?.71)及“论文规范性”(10€?.70)。

权重满分比大于50%的指标有6个,包括“论文选题”、“论文的创新点”、“科学态度和写作水平”、“科学研究的能力”、“基础理论与专门知识”及“论文综述”。根据评价指标权重满分比值可以看出,50%以上的中医药院校对中医学博士学位论文的质量评价时都选用“论文选题”、“论文的创新点”、“科学态度和写作水平”、“科学研究的能力”、“基础理论与专门知识”及“论文综述”等常用指标,这些常用指标中“论文的创新点”、“科学研究的能力”、“基础理论与专门知识”赋值均比较高,是影响中医学博士学位论文质量的关键。

权重满分比小于50%的指標有5个,包括“论文价值”、“设计思路与方法研究”、“实验数据处理与文献资料引录”、“工作难度和工作量”及“论文规范性”。说明在制定评价指标体系时各院校也有一些特异性的差异,根据评价指标权重满分比值可以看出,部分院校尤其看重博士学位论文的“实验数据处理与文献资料引录”和“设计思路与方法研究”两个指标。

4中医学博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探讨

4.1中医学博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特点

4.1.1指标体系的可靠性

本研究收集的中医学博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体系是来自于国内具有中医学博士学位授权点且国内普遍认为培养质量较高的高等中医药院校。基本涵盖目前国内中医药类高校对中医学博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的各个标准。具(下转第69页)(上接第67页)有较高的权威性,协调程度较高,充分显示了评价的可信性和可靠性。

4.1.2指标体系侧重中医学学术学位型博士培养特点

相比中医专业学位型博士,学术学位型侧重于中医学学术理论水平和实验研究能力,以培养中医学科学研究人员为目标,其学位论文应更注重研究创新性,对中医学领域在知识和认识上能作出独特而有意义的贡献。指标“论文的创新点”和“科学研究的能力”在该各评价体系中给予了较高的权重,这也充分显示了学术学位型博士培养特点。

4.2问题与建议

4.2.1采取多元模式,分类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把握住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也成为保障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关键,各高校须以博士学位论文评价的目的为出发点,针对不同学位类型博士研究生,分类构建学术学位型和专业学位型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以适应对不同学位类型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要求。

4.2.2進一步探索描述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模式

针对现有博士学位论文评价缺陷,突出量化评分作用,有利于更清晰、更精确有效地评价博士学位论文水平,这也是评价制度更加成熟、更加科学的重要标志之一。但就评价博士学位论文整体质量和创新性而言,描述性评价仍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其评审意见的指向性和主导性仍是显著的、有价值的,对培养单位改进博士生培养工作,提高培养质量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此,我们认为以描述性评价为主,发挥量化评价的有益作用,将两方面结合起来,有利于全面客观地评价博士学位论文的质量和水平。

水利工程博士论文篇(7)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2-0001-01

一、概述

博士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博士生的课程学习是拓宽博士生知识面,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使博士生“具有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的重要环节[1]。全军研究生教育改革工作会议提出了加快由培养学术型人才向应用型人才为主的转变,明确了要更多更好地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2]。

目前我军工科院校研究生规模逐年扩大,不断地加强博士生课程建设是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之一,但是军队工科院校博士研究生专业课程建设过去一直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在博士课程应具有怎样的特色,博士课程与硕士课程的连贯与融合,博士研究生应学什么内容,怎样学,教师怎样教,如何考核等若干关键问题的认识上还较为含糊。本文拟就这些问题提出自己的一些思考。

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课程设置不能满足部队建设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军校博士研究生培养的根本目的是适应军队建设和信息化条件下作战的需要,为我国国防现代化建设培养各级各类技术的自主创新人才,应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思想品德和军事素质,广博的多学科基础知识,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等[3]。学科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应该围绕需求这个核心来进行设置,但目前的课程还满足不了这个需求。

2.内容衔接不足,前沿知识缺乏:在教学内容上,没处理好博士研究生课程与硕士研究生课程的衔接,讲授内容缺乏学科价值和时代感,与硕士研究生课程低水平重复[5],学科前沿、热点问题没有及时进入博士研究生课堂,从而使课程内容的应用价值和学术含量不高,甚至陈旧的内容依然存在[4]。

3.教学方法简单,教学效果不佳:不能像硕士研究生那样主要进行基本知识与基本理论的学习,采取满堂灌的方式。教师要深入了解博士研究生课程教学的本质和规律,引导博士研究生参与教学,探索研究型、创新性的学习方式,才能取得理想效果。

4.考核形式单一,评估效果有限:课程考核是博士研究生课程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在博士研究生专业课程考核中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不重视课程考核的作用,二是把课程考核作为对学生施加压力的手段,有的课程考试一般以写小论文的形式进行学习的评估,效果极其有限。

三、加强课程建设的措施

1.课程建设要适应部队建设和未来战争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教学内容的设置应该与科学研究发展的现状和未来趋势相适应,这也是国防现代化对军事技术人才培养的时代要求,可以更好地满足军队建设和信息化条件下作战的需要,更快地实现为国防现代化建设培养自主创新人才的目标[2],因而博士研究生课程应紧紧围绕“打得赢”这个核心进行设置,一些通用课程内容可以淡化或取消。

2.教学内容要注重系统性,服从学科专业体系:博士研究生课程主要突出相关知识点和相关技术在实际任务和工作中的应用作为主体的内容设置,使博士研究生专业课程成为硕士课程的延续和深入,课程设置既能反映出本专业基本理论和最新发展内容,还要体现专业研究军事特色。

注重引进国内外的相关优秀课程与教材,选用处于学科前沿的国内外最新专著、参考书或文献资料。同时课程设置要有前瞻性,能对将来的专业发展趋势有所体现[4];处理好知识结构中“博”与“专”这一对重要关系[6],帮助博士生建构个性化的学术格局。

3.转变教学理念,推行研究性的课程教学方式:在教学方法上,要充分体现研究式、讨论式、启发式,以调动博士生的独立自学、独立钻研的积极性。在博士生的教学方法上,主要采取以自学为主和自学与辅导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实验技术操作相结合;多种形式的研讨与讲座相结合,围绕主题由教师组织讨论[4]。这种研讨式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实现以博士研究生是学习的主人、主体和主动学习的教学思想,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引导、指导和辅导的作用,让博士研究生通过观察、思考,体验探索科学技术的途径和方法。

4.加强地方与国际合作,提高课程建设水平:积极邀请名家教授作为特聘教授参与部队院校教学,通过长江学者特聘岗位等形式,为军校注入新鲜血液。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是当前研究生教育发展趋势之一。在研究生教育国际化过程中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优秀教学资源,建立一种开放式的、与国际接轨的课程体系。提倡双语教学和采用外文原版教材进行教学的方式[1],有利于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国际交流能力,提升我军博士研究生培养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5.复合化的考核方式和教学质量评估提升学习效果:博士研究生专业课程可以选择多种考核方式或者其组合形式,利用所学专业知识,经过查阅文献、文献阅读、方法实现、仿真试验、撰写研究报告等过程,使学生能够较为完整地完成本学科专业课程的一次初级研究活动,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和培养科学研究的能力[2]。注重营造追求卓越、增强竞争的气氛,促进博士研究生课程质量的不断提高。同时,课程检查评估的结果可以广泛调动课程任课教师的积极性,肯定其成绩,发现其问题,为提高博士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提供坚实的保障。

四、结语

军队工科院校博士研究生专业课程建设将使博士研究生“军味”更浓,特色更鲜明,在掌握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基础上,更加注重自主学习和自主发展能力的培养。通过顶层设计、课程设置和考核评估等各个层面进行改革和完善,使军队博士研究生更好地满足军队和国防科技发展对军队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汪勋清,王春霞,王秀玲. 关于农科博士研究生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1,1:72-74.

[2]项军华,韩大鹏,张 峰,刘 昆. 面向新型军队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建设与改革[J]. 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9(6):18-20.

[3]赵婉清. 关于我国研究生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8).

水利工程博士论文篇(8)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的理论与技术应用于交通、工业、农业、国防等领域,与此相适应,如何培养21世纪社会需要的能源动力类及相关专业人才,是每个大学相关专业以及每位从事该专业教育的工作者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尤其是代表本专业高水平人才培养的博士研究生的培养更是重中之重。

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鼓励创新,促进高层次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重要措施。因此,衡量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指标之一就是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下面以1999年至2013年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为基本素材,[1]分析讨论本学科的研究生培养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一、授予单位比重分析

从1999年到2013年,共有28篇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的博士论文入选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他们来自西安交通大学、浙江大学、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东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江苏大学和海军工程大学等8所高校,各高校所占百分比如图1所示。

从图1中可以看到,占比由高到低依次是:西安交通大学29%,浙江大学25%,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和东南大学各占11%,上海交通大学7%,江苏大学和海军工程大学各占3%。除江苏大学和海军工程大学之外的其余6所高校都被列为国家“985”和“211工程”高校,占75%。据此可以看出“985”和“211工程”高校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西安交通大学、浙江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都是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东南大学的热能工程和江苏大学的流体机械及工程是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依托“985”工程建设及国家重点学科优势,上述学校及学科几乎囊括了所有入选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的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由此可见,“985”工程建设及国家重点学科建设对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促进高层次创新人才脱颖而出方面的重大意义和作用。

此外,北京是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上海、江苏和浙江是经济发达地区,汇聚了大量的相关人才。优秀生源充足,这一优势也是对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方面起到促进作用。

二、学科比重分析

表1 工学及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占比

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在学科门类分布上主要集中在工学、理学、医学三个门类,其中工学包含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在内的21个学科类,共79个专业。历年工学入选全国优秀博士论文的具体数据如表1所示,平均每年入选论文占入选总数的37.9%,同时,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奖总数在所有大学科中排名第一。

图2是本一级学科优秀博士论文在所有学科优秀博士论文中所占比重的柱状图。从图2中可以看到,1999~2001年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占比出现较大下降,2001~2003年占比又逐年上升,2004年到2006年占比回落到1%左右,2007年到2009年期间波动比较大,2009~2012年则稳定在2%附近,2013年占比达到3%。

参考本学科优秀博士论文在工学学科中所占比重及工学在全部学科中占比的柱状图(图3)。可以看出,工学占比虽然略有波动,但大体而言比较平稳,维持在38%左右,本学科在工学中的占比在3.8%左右波动。

通过分析可以发现西安交通大学和浙江大学对本学科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占比影响较大,本学科在工学中占比较高的1999年、2003年、2007年及2013年上述两高校均有入选论文,而本学科在工学中占比较低的2001年、2002年和2008年则上述两高校均没有入选论文。

由此可以看出,相对而言,两校是本学科研究生培养质量和水平的领头羊,在学科内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

三、论文影响因子分析

影响因子是测度期刊有用性和显示度的指标之一,同时也是测度期刊的学术水平,乃至论文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所以对于论文影响因子的分析就显得非常必要。

图4是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在攻博期间发表的论文(注:这里只统计优博获得者作为第一作者的论文)的影响因子的分布图。

从图中可以看到,本学科高影响因子的论文数量偏少,在统计分析的105篇论文中,影响因子超过3.5的有8篇,占总数的7.62%;影响因子在3.0~3.5之间的论文有7篇,占总篇数的6.67%;影响因子在2.5~3.0之间的论文5篇,占总篇数的4.76%;影响因子在2.0~2.5之间的论文有30篇,占总篇数的28.57%;影响因子在1.5~2.0之间的论文有7篇,占总篇数的6.67%;影响因子在1.0~1.5之间的论文3篇,占总篇数的2.86%;而影响因子低于1.0的论文数量为45,占总篇数的42.86%,占比还是比较大的。

本学科的高影响因子论文偏少与本学科领域的研究特点有关,由于本学科是传统的工科学科,研究的新兴热点相对理学学科不会太多。因此与大多数工学学科一样,整体学术刊物的影响因子不会太高。因此,大多数全国优秀博士论文的研究发表在影响因子低于1.0的学术刊物上。同时,由于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审强调创新性,这可以通过在高水平高影响引因子的学术刊物上有若干代表性的工作发表来体现,这样的代表性论文不会太多。因此,本学科优秀博士论文在影响因子3以上的学术刊物上发表的论文并不多。

四、二级学科及作者性别分析

1999年至2013年,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的28位作者中,有14人在博士期间攻读工程热物理,占到优博论文作者的一半;攻读热能工程的有6人,占比为21%;4人攻读制冷及低温工程,占比是14%;2人攻读流体机械及工程,占比7%;能源环境工程和动力机械及工程的各一人,分别占比4%。各专业所占比例如图5所示。

同时在这28人中,男性人数25,占总人数的89%。女性人数3人,仅占总人数的11%,男女比例差距较大。

由此可以发现,若假设所有优秀博士论文作者具有相当的智力水平和勤奋程度,其导师的指导水平也相当,则可说明工程热物理二级学科最有可能产生创新性的研究。或者说,该二级学科由于涉及学科的基础理论问题较多,研究偏基础,产生创新性突破的可能性相对其他二级学科较大。此外,男性优秀博士作者数远较女性作者大,则说明了本学科男性在开展创新性研究工作中的普遍表现高于女性。

五、指导教师分析

本学科28篇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的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是在22位博士生导师的指导下完成的。这22位指导教师中,有17人指导出1 篇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4人指导出2篇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人指导出3篇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表2是历年指导教师的平均年龄。这22位导师指导的博士学位论文第一次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时的平均年龄是57.5岁。50~59岁和60~69岁这两个年龄段的人数最多,分别是5人和10人,其次是40~49岁的有3人,70~79岁的有2人,40岁以下的有1人。

水利工程博士论文篇(9)

为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完善我国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体系,2011年我国设置工程博士专业学位(工程博士专业学位英文名称为“Doctor of Engineering”,英文缩写为D.Eng)。工程博士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造就工程科技和工程管理方面的高层次领军人才。学位获得者应具有相关工程技术领域坚实宽广的理论基础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备解决复杂工程技术问题、进行工程技术创新以及规划和组织实施工程技术研究开发工作的能力,在推动产业发展和工程技术进步方面能作出创造性成果。

二、报考条件

工程博士专业学位招生主要面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开展,考生同时符合下列条件: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2.身体健康,符合国家规定的体检标准,年龄一般不超过45岁;

3.一般应已获得硕士学位,并具有较好的工程技术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主持承担过重大工程技术研究项目,并参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研究的在职工程技术或工程管理人员。

三、招生领域

(一)电子与信息领域;(二)先进制造

三、申请考核办法

1.申请人于2013年9月25日—12月15日登录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招生网(yzb.sjtu.edu.cn)进行在线报名(按照归属招生领域的研究方向在线报名),下载打印报名表,备齐如下全部申请材料后,寄送至研究生院;

申请材料包括(务必真实、准确,责任自负):ⅰ.上海交通大学博士学位研究生报考登记表(从网上报名系统用A4纸下载打印);ⅱ.硕士研究生学历、学位证书复印件;ⅲ.硕士生课程成绩单原件;ⅳ. 已取得的科研成果(含专利)、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或专著等复印件;ⅴ. 外语水平成绩证明复印件(CET4或CET6、TOEFL、IELTS成绩);ⅵ.两封推荐信(单位推荐信、业界专家推荐信);ⅶ.硕士学位论文摘要和目录;ⅷ.拟攻读工程博士学位的研究计划书(含感兴趣的研究领域、支撑开展研究的重点工程技术项目)2014年上海交通大学考博英语新编考试参考书:wangwangw.com/product-92.html

2.研究生院组织学科专家组对申请人材料进行资格初审,并将结果通知相关学院。

3.各学院组织专家组考核,采用 “面试”与“笔试”相结合的综合形式。并将考核结果报研究生院

4.研究生院审核通过后,网上公示拟录取博士生名单,发放录取通知书。

四、培养与学位授予

工程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式为委托培养,录取学校、学生及工作单位签订委托培养协议书(三方),学习期间不转户口、人事档案关系等。学习期间的工资、福利待遇、医疗费用等均由工程博士生所在单位承担。工程博士研究生实行校企联合培养的方式,课程体系根据培养对象的特点和培养目标要求设计,实行多学科交叉培养和导师团队联合指导。学位论文工作与解决重大工程技术问题、实现企业技术进步和推动产业升级紧密结合,学位论文能反映学位申请者的贡献及创造性成果。工程博士研究生学习期满、修满培养方案规定学分、成绩合格,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学位论文后,可申请在上海交通大学组织的论文答辩。通过论文答辩,符合学校其他有关要求,并经过上海交通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审议通过后,可授予工程博士专业学位证书和毕业证书。

五、招收规模与学费标准 2014年上海交通大学考博英语新编考试参考书:wangwangw.com/product-92.html

2014年工程博士专业学位招生规模10名。学费按照上海市物价局批准标准收取。

六、咨询和联系方式

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院招生办公室

地址:上海市闵行区东川路800号陈瑞球楼339室

水利工程博士论文篇(10)

学校是我国首批获得博士、硕士、学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之一。现有10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覆盖44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2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覆盖100多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分属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艺术学等9个学科门类,学位授权点覆盖全部本科专业。学校还具有工商管理硕士(MBA)、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EMBA)、工程硕士(涵盖17个工程领域)、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并具有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单独考试权,是全国第一批可接受在职人员申请硕士学位的试点单位。有全国高等学校重点学科水利工程一级学科(涵盖水文学及水资源等5个二级学科)和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等21个陕西省重点学科,并建有水利工程、电气工程、机械工程、土木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11年9月,经陕西省教育厅批准设立研究生院。

截至目前,我校已先后招收各类研究生16500余名,授予博士、硕士学位10000余名,在学研究生5000余人,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特别是为国家装备制造业、水利水电行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学校将继续发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学校精神,坚持“育人为本、知行统一”的办学理念,立足西北、面向全国,为实现建设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特色鲜明的国内一流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一、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成果的高级科学专门人才。

二、报考条件

(一)以普通招考方式报考博士生的基本条件是

上一篇: 金融档案管理 下一篇: 人际沟通能力的概念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