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发展状况汇总十篇

时间:2023-05-25 17:43:55

产业发展状况

产业发展状况篇(1)

近年来,随着中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轿车的供给和需求都保持了快速增长,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汽车特别是轿车的生产和消费都进入了高速增长期。轿车市场经过2002年、2003年连续两年的“井喷”行情后,2004年的增长速度明显放缓,步入了平稳增长阶段。从供给方面看,我国轿车市场在这一运行过程中,不断有新的厂商加入,产能扩张明显;从需求方面看,2003年我国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轿车需求经历了一个快速增长阶段后,2004年呈现出在较高水平上保持低速平稳增长的态势。2001年上半年,我国GDP增长率达7.9%,轿车产量34.52万辆,同比增长30.66%,下半年,美、日、欧经济放缓,9.11事件导致全球经济不景气,油价上涨,出口困难,对我国国民经济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导致我国2001年全年经济“前高后低”,全年GDP增长率回落到7.3%,与此相应,轿车市场发展受影响,同比增长14.9%。2002年我国国民经济运行良好,出现了欣欣向荣的大好形势,GDP增长率恢复到8%,轿车年产量110.3万辆,同比增长56.8%。2003年车市依然兴旺,CDP增长率达到9.1%,轿车年产量203.8万辆,增长率84.7%。2004年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轿车市场由连续两年的“井喷”式增长转变为平缓增长,2004年我国轿车销售232.2万辆,同比增长13.5%,比2002年下降51.5个百分点。其中国产轿车销售224.3万辆,同比增长13.3%,比2003年下降55个百分点。

二、新发展总体轨迹分析

(一)2002~2003年我国轿车产销量高速增长轨迹分析。我国轿车业在2002年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其间,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轿车市场表现出的轿车购买能力更加坚实。纵观此段轿车业快速发展的过程,其总体发展轨迹从供需经济模型可以较清晰地反映出来。供需经济模型的既定性前提:模型立足于轿车业处于2002年“井喷”行情后的总体快速发展环境中,外部环境持续向好;轿车业开放度越来越高,厂商竞争激烈,但仍有丰厚的利润空间;轿车业的需求和供给均富有弹性,即轿车价格的变化能够导致销量和供给量的敏感反应。从总体上看,经由上述的发展竞争过程,轿车业规模得以突破式增长,2002年全年产量达到100万辆以上,销量超过全年产量。轿车业的新发展成需求拉动型,表现为2003年产销量近乎翻番,产业进入成长期,但厂家对“井喷”行情的认识有所不足。之后,过度竞争导致厂商经营承受巨大的压力,体现在库存增加、市场份额和价格战等方面。2004年轿车市场对“井喷”后持续的高增长进行了调整。

(二)影响2004年我国轿车产销量大幅增长的因素分析。2004年我国轿车销售量为224.3万辆,同比增长13.3%,较2003年下降55个百分点。轿车市场增长速度的显著下降,原因多种多样。

1、国家宏观调控对轿车市场的滑坡产生了根本性影响。2004年4月下旬开始,中央相继出台了以控制贷款规模、暂缓土地审批为代表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使信贷规模、投资等对汽车影响敏感的主要经济指标增长速度明显下降。轿车销量的显著下降也始于2004年5月份,在实践上与宏观调控的时间点完全吻合。

2、轿车长时间、频繁、无规则的降价,严重影响消费者购买信心,产生等待观望现象。2004年轿车厂家直接降价的现象贯穿全年,在记入统计的67款轿车车型中,共有44款车型厂家宣布降价,占总车型的66%,其中21个车型在一年内两次以上宣布正式降价。与此同时,以各种名目展开的厂家、商家优惠促销也接连不断,几乎所有的车型都有不同程度的优惠促销,乘用车车型普遍以低于厂家指导价的价格销售,整个车市价格体系一片混乱,无任何规律可循。

3、对2002年至2003年轿车需求增长曾经起到一定促进作用的其他因素的正效应在明显弱化。2002及2003年消费信贷迅速发展,新产品大量增加,各地消费环境也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对轿车需求的超高速增长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而这些因素的促进作用在2004年已经不同程度的弱化了。

三、轿车需求和供给影响因素分析

(一)轿车需求影响因素。所谓轿车需求,就是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轿车商品的数量。影响轿车需求的因素主要有以下方面:一是消费者的收入水平;二是轿车的商品价格;三是轿车消费的政策约束;四是消费者养车的压力因素;五是消费者的心理预期因素。

(二)轿车供给影响因素。所谓轿车供给,就是生产者在一定的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的轿车商品的数量。影响轿车供给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轿车厂商的目标和对未来的预期;2、轿车价格和行业利润水平;3、要素的供给;4、其他相关商品的价格;5、生产技术的变动;6、国家政策;7、轿车关联产业的发展。

四、我国轿车产业发展战略思考

(一)探索自主品牌的开发。实现自主品牌轿车的目标,就是以自主产品开发项目为载体,实现和形成自主品牌轿车的开发和经营能力。大的轿车企业应凸现和完善自主产品开发经营主体和开发链,探索具有自己特色的自主开发路线,选择和考虑多元的开发策略和多种开发途径。世界汽车产业格局经过合并、重组和分化,其中一度新兴的企业走向没落,或希望另谋出路。我们应利用世界汽车产业重组的机遇,寻找自主开发的机会。通过收购买断技术和品牌,获取快速实现企业自主开发和自主品牌发展的捷径。

自主开发可以采取共用平台的策略。轿车生产企业可以通过购买、租用其他企业的平台和产品技术,或利用现有合资企业的平台和生产能力,实现自主开发。从国际惯例看,为降低成本,共用平台战略不仅局限于战略联盟之间,在竞争对手之间也时有发生。通过深化战略合作,引进国外技术,采购国外汽车公司的成熟平台、成熟技术,包括投资国外设计公司,开展自主品牌开发,开发速度快,风险小,效果较佳。

产业发展状况篇(2)

近年来,我县建筑业经济总量快速增长,支柱产业作用日益显现。目前我县共有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4家,有

二、当前制约建筑业发展的突出问题

在调研中,我们认真分析了我县建筑业发展的现状,冷静地查找发展的差距,认为当前制约我县建筑业发展的突出问题主要有几个方面:

1、吃不饱---虽然我国发展已进入快速阶段,建筑业市场比较繁荣,但是国有大型企业仍有吃不饱的感觉,有的企业没有多少工程可以干,这是因为我国建筑企业发展较快,在市场份额一定的情况下,企业多,竞争十分激烈。我县的四家建筑企业都有吃不饱的感觉。

2、企业在承接工程的时候招投标不规范。现在的施工工程大多数都是通过对外招标来寻找建设方,但是在投标的过程中很多不具有招标条件的公司或者个人,往往借用具备相应资质的单位的施工资质,因为其人员较少,管理成本较低,所以相对于那些比较正规的大公司,其往往可以因为价格上的优势,以较低的价格中标,这也造成大型单位优势转化为了劣势,从而造成工程量的下降。

3、企业垫资情况严重,影响资金流动。通过走访企业我们了解到,当前的建筑业普遍存在施工方垫资的现象。企业要想运转正常,资金流动要有保障,但是过多的垫资限制了企业的资金流动,再加上投资方或多或少的拖欠施工方工程款,使得很多企业不得不靠银行的高息贷款来维持正常运转,在无形中给企业带来了额外的业务支出,从而造成企业盈利变薄,甚至下降。

三、加快我县建筑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1、进一步规范建筑业市场机制

逐步消除不规范的市场操作,严格按照国家行业运行规定进行市场平等竞争,不断增强企业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严格按照合同的约定执行, 消除工程款回收滞后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2、强强联合,优势互补

在政府相关部门的指导下,为企业与企业之间牵线搭桥,使资源优势互补,技术力量增加,市场竞争能力提升.企业应站稳本地的市场,不断拓展外地市场,大力开拓国外市场.政府应做好对本地企业的科技信息,市场信息,技术力量的有力支持,最大能力的保护好本地企业的发展。

产业发展状况篇(3)

1相关文献综述

工业设计指以工学、美学、经济学为基础对工业产品进行的设计,其起源于德国魏玛市“公立包豪斯学校”。2006年,国际工业设计协会对工业设计作了定义:工业设计是一种创造活动,其目的是确立产品多向度的品质、过程、服务及其整个生命周期系统。工业设计产业作为一种知识集聚型产业,国外对此研究较早,其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是工业设计产业与政府关系分析。如Julier分析了政府与工业设计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认为政策从单纯“为获得更高的利润而设计”转向强调设计技术。其二是产业发展的政策分析。如Saraf认为印度工业设计只所以具有全球竞争力,是由于印度拥有较好的独创思维技能,因此要努力做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并为好的产品设计申请专利及进行销售。国内对工业设计产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五个方面:其一是工业设计与制造业的互动关系。如徐明亮认为工业设计产业与制造业是基于价值链的互动关系,工业设计服务主要是满足现代工业大生产的中间需求;其二是工业设计产业发展的实证研究。许多学者从区域发展的角度出发,对地方政府工业设计产业的发展状况、制约因素、发展路径等进行了研究。如唐啸对湖南省工业设计现状及发展战略及沈法、雷达对浙江省工业设计产业发展问题等进行了研究;其三是工业设计产业政策创新研究。如侯茂章、胡琳娜等分析了我国工业设计产业政策的历史演变路径,认为政策的发展从单向政策向政策组合转变。郭雯引入政策网络的概念,从政策制定的角度诠释了工业设计服务业创新政策研究的新范式。其四是工业设计产业发展评价研究。如王汉友运用波特钻石理论确定了影响设计产业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梁昌文、龚悦等从宏观与微观角度提出了工业设计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以对产业发展进行评估。其五是工业设计产业发展的环境分析。如李天舒认为工业设计产业是与制造业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的新兴生产业,要把握工业设计研发方式、组织形式变化的环境创造。总之,目前国内外对工业设计产业的研究已经从理论研究向实践研究拓展,同时更加关注工业设计产业发展的环境背景及发展趋势,也对工业设计产业的发展进行了量化对比分析,同时对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总结。但由于各区域自身的发展基础、发展方向和政府引导力度不同,因而工业设计产业在不同的地区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状况和路径,为此总结不同地区的经验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2目前我国工业设计产业发展的优势与劣势

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工业设计产业的发展,并制定了许多推动产业发展的政策及其措施,为把各个地区的工业设计产业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我国政府积极搭建工业产业发展平台,不断改造传统产业的落后项目,把培育与发展工业设计产业作为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变增长方式的主要问题,引进和培育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工业设计企业,并在营造良好环境、鼓励自主创新、提升政务服务水平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这无疑都是我国工业设计产业发展的优势,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我国工业设计产业还存在许多不足。下面以泉州市为例,具体分析一下目前我国工业设计产业的发展优势与劣势。

2.1目前泉州市工业设计产业发展优势

(1)产业发展潜力较大。2013年,泉州市规模以上五大传统产业及五大新兴产业增加值为2487.69亿元。2014年,泉州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盈利4234家,占全部企业的97.8%,主营收入5512.6亿元,形成纺织鞋服、建筑建材、工艺制品、食品饮料、机械制造等五大传统优势产业和石油化工、电子信息、汽车及配件、生物医药、修船造船等5个新兴产业,初步建立起先进制造业基地的雄厚基础及特色产业集群。制造业的不断壮大为工业设计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提供了大量的市场需求。目前,泉州市有工业设计类企业500余家,全市多数工业企业已初步具备设计能力,设计范围涵盖机械装备、纺织服装、箱包伞具等多个领域。工业设计企业逐渐加大了与国外知名设计企业的联合对接,诸如辉煌水暖、南方路机已分别与德国Ipdd、Defortec设计公司达成深度合作。目前泉州市已初步形成了以独立设计公司和工业企业内部设计机构为主体,工业设计工作室、自由设计师为补充的多层次的工业设计产业发展格局。

(2)载体建设步伐加快。近年来,泉州市依托工业设计园区、工业设计平台等积极促进工业设计产业集聚发展,一批具有县域产业特色的工业设计产业园区初具雏形,这些已成为区域性工业设计产业和成果转化的辐射中心,产业载体建设不断加快。发展中的晋江国际工业设计园是福建省内目前唯一一家省级工业设计园区,园区入驻设计企业48家,引进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服装研究所等29家设计机构,并与70家以上的本地制造企业实现设计服务对接。与此同时,包括福建工业设计与创意产业(南安)基地、丰泽领SHOW天地创艺乐园、鲤城源和1916创意产业园等不同类型的工业设计园区也在加紧建设和营运中,目前工业设计企业已占入驻园区企业的40%以上,工业设计产业的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逐渐显现。

(3)创意氛围日益浓厚。目前泉州市相继成立了工业设计协会、泉州市工业设计研究院等专业机构,为工业设计与创意企业和人士提供交流、培训、合作等服务。持续举办“工业设计在行动”、“泉州市工业设计名师讲堂”、“工业设计辅导计划”等活动,通过案例示范、名师讲座、咨询辅导、创新产品展示等多种形式,引导广大中小企业转变发展理念,重视应用工业设计,拓展发展空间。鼓励企业整合内外部工业设计资源,提高企业工业设计创新能力,支持企业与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建立合作机制,联合开展“校企设计工作坊”等活动,并通过举办富有县域特色的工业设计大赛,如:2013年“海峡杯”福建(晋江)工业设计大赛,海峡南安“成功杯”卫浴五金工业设计创新大赛等,不断激发设计意念,积极营造设计氛围,实现产学研的有效对接。

(4)设计水平显著提高。目前,泉州市规模较大的企业大多已建立了产品研发机构和技术设计中心,部分企业的研发机构或技术中心还专门设置了外观设计部门。2013年,泉州市市级以上工业设计中心15家(其中:部级工业设计2家、省级工业设计中心4家)。恒安集团、七匹狼、九牧厨卫、辉煌水暖、浔兴拉链等龙头制造企业纷纷设立工业设计中心,加大工业设计投入和研究。目前从企业研发活动来看,泉州市开展研究与试验发展(R&D或研发)活动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法人单位507个,比2008年增长了116.7%,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法人单位的11.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法人单位全年专利申请量4852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1016件,分别比2008年增长771.1%和840.7%;发明专利申请所占比重为20.94%,比2008年提高1.55%。

(5)政策措施不断完善。为加快工业设计产业发展,提升设计创新水平,提升产品品质和市场竞争能力,泉州市积极推动工业设计与现代制造业的融合发展,加大对工业设计的支持和投入力度,继2011年底在福建省内率先出台《推动泉州市工业设计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扶持政策后,2012年还举办了泉州市首届创意产业节,2014年又出台了《促进全市工业设计产业发展的九条措施》,以提升产业发展氛围。可以说,泉州市从扶持政策、财政资金、氛围营造等多方面入手,进一步完善了相关措施和服务内容,将市级工业设计专项发展资金从300万元增加到1000万元,为工业设计产业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2.2目前泉州市工业设计产业的劣势

目前我国工业企业数量和规模不断增加,中小工业企业已成为我国促进经济发展,推进科技和设计创新的生力军。但同时,我们也发现我国工业设计产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就泉州市来说,工业设计产业的发展虽然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总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仍存在着许多问题。一是行业整体规模较小,竞争力不强。泉州市现有专业工业设计企业或中心数量较少,规模不大。二是产业链不完整,产业后端薄弱。工业设计从市场研究、创意设计到生产制造环节的配套协作体系尚待完善,在产品结构、模型加工、工艺改进等方面与其他地区还有较大差距。三是产业发展的载体和公共服务不完善。中心城区专业园区和商业楼宇不多,成果展示、信息交流、公共技术、人才培训不足,供需对接服务缺乏。

(1)从制造业企业设计部门看,企业对工业设计价值的认识不够,工业设计投入总量不足。工业设计所涵盖的范围不仅仅是产品本身,也包括对使用者的使用状况和环境对产品的使用分析。总体上看,泉州市企业对设计的认识仍不够清醒,大量的代工生产使企业不断丧失设计能力。从对213家纺织鞋服、机械设备、工艺制品等制造企业调查看,78%的企业内部设有设计中心或研发部门,85%的企业对工业设计缺乏全面的了解。同时,工业设计机构在企业发展中的推动作用不够明显,38%的企业在新产品开发过程中没有工业设计部门的参与,工业设计的参与度不高。企业内部虽有设计部门,但53%的企业不仅缺乏专项资金投入,更缺乏自己的设计师队伍。如从2013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法人单位R&D经费支出看,R&D经费投入强度为0.62%,比全省的平均水平低0.22%。

(2)从专业工业设计企业看,工业设计企业总量低,工业设计产业带动作用不明显。泉州市工业设计企业总体数量偏少,各种设计类企业500家,其中以“工业设计”、“工业产品设计”等为企业名称注册设计类企业约50家。2014年3月评选出的市级以上工业设计中心15家,仅有一家是专业工业设计企业,其他设计机构仅仅设立在制造业企业内部。在对这些企业的调查了解中,85%设计公司是类似于工作室或者是以3~5名设计师为主的小型设计公司,其50%的年业务收入大都在200万元以下,且66%的设计公司还停留在造型设计的层次上,设计产品偏于低端,不能充分满足本地企业的需求。另外,由于硕士及以上学历的设计师仅占4%左右,因此设计成果产业化程度不高,同时受企业规模限制,资深设计师的招聘难度较大,在此状况下,为泉州市企业提供设计服务的机构大多来自厦门、杭州、上海等地,这对于一个产值千亿以上、有着五大传统和五大新兴制造业的泉州市来讲,远远难以形成支撑作用。

(3)从政策环境配套服务看,服务产业的功能尚不完善。目前针对工业设计企业的相关配套服务还很不完善,无法满足中小设计创意企业对公共技术、人才培训、信息咨询和成果推广等方面的服务需求。如在人才培训上,缺乏专门的实习基地及实践型工业设计人才的培养场所,难以满足企业设计研发的需要;在与制造产业设计需求和研发对接上,缺乏能够有效促进创新成果产生和实现产业化的公共服务平台载体,造成研发与需求联系的断层,企业设计的价值难于充分发挥;在基地服务上,目前提供的主要是物业、餐饮等生活性基本服务,缺乏产业结构、产业人才方面的专业服务,要素资源的缺乏使得工业设计企业形成往临近厦门、福州等城市搬迁的意愿增加。在政府对工业设计的扶持资金投入上,2013年泉州市建立的专项工业设计基金,并没有引起广泛的重视,尤其是中小工业设计企业难以申请此项基金,从而也就不能有效地促进泉州市设计产业的发展。

(4)从扶持政策影响效果看,专项资金的激励作用有待发挥。从政策实际效果看,2014年泉州市政府出台的九项政策,有效期限仅为二年,易造成后续政策的断层。设立的专项资金已大幅提升,但财政资金划拨的渠道单一。部分用于奖励认定的市级工业设计中心,从2013年和2014年评定的企业看,其投向大多是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的设计研发中心,对众多必须考虑生存问题的小微企业的辐射示范带动作用有限。政府在专项资金的运用上,仍是参照以往拨付或奖励方式,没能广泛利用政府购买服务形式,因而难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小微企业由于缺乏固定人员跟踪专项资金申请,而使其科研项目不足。在对高层次工业设计人才的支持上,政府侧重于创业信贷帮扶,对中长期的工业设计人才培训和培养缺乏科学的规划与引导。在对政府科研资金的申请上,由于政府部门未明确告知其流程与期限,使企业产生畏难情绪,申请意愿和动力不足。

3进一步推动泉州市工业设计产业发展的措施

通过对泉州市工业设计产业发展的优势与劣势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泉州市工业设计产业的进一步发展还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的引导与扶持及企业自身的努力,以促进泉州市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其具体措施如下。

(1)加大财政扶持力度。政府应通过设立工业设计产业发展专项基金,扶持有关工业设计基础性、前瞻性、通用性的重大研究课题。鼓励企业将工业设计融入自主创新体系中,推动产品研发和工业设计有机结合,实现科技创新与工业设计同步进行。加大对工业设计产业,特别是对中小微设计公司、中小微企业设计工作的扶持力度,将经认定的工业设计企业列入高新技术企业政策的资助范围内。构建适合工业设计创新与发展的公共服务平台,促进工业设计产业化进程。对创造工业设计成果的企业和个人进行奖励,着力打造新的工业设计品牌。

(2)创新政策引导机制。通过设立工业设计产业专家团和工业设计专家库,为政府部门制定工业设计产业的发展战略、规划和政策提供具体措施。尽快建立相对完善的工业设计统计指标体系,加强对工业设计产业发展的监测和分析,及时、准确反映工业设计产业发展动态。注重引导创新要素向工业设计机构集中,鼓励制造企业加大设计研发投入和专业人才储备。进一步引导工业设计部门从制造企业中分离出来,成立专门的设计中心,提升制造企业的专业设计能力和水平。将工业设计投入作为企业技术中心评定的重要指标和技术创新项目申报标准之一。在新产品登记过程中,将产品的功能研发、外观设计和内部构造等设计水平作为新产品评审的条件之一,突出设计创新水平在新产品研发中的价值和重要性。

(3)发挥行业组织优势。要加快推进创意设计行业协会、产业联盟等社会组织建设,促进行业自律作用。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为依托,广聚设计创新资源,形成多层次、专业化、社会化、常态化的公共服务体系。政府应以购买服务的形式,支持社会组织提供行业信息资讯以及开展设计对接、宣传推广、人才培训、成果展示、高端论坛等服务活动。用好用足各种工业设计社会资源,发挥和整合泉州工业设计协会和泉州工业设计研究院的优势,努力联系相关工业设计资源和工业设计机构,构架各级政府与工业设计业沟通的桥梁。处理好工业设计协会与其他协会的关系,充分发挥各行业协会的积极性,共同促进泉州工业设计产业发展。积极推动工业设计与各县特色产业相结合,提高中小企业的工业设计创新能力。

(4)完善投融资机制。通过完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拓宽工业设计项目融资渠道,鼓励并引导社会各类资本投向与制造业相关的工业设计产业;鼓励和支持符合条件的工业设计企业上市融资,鼓励创业风险投资机构开展对工业设计企业的风险投资业务及购买业务;鼓励商业银行、典当企业等金融机构面向制造业工业设计企业,特别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设计优势企业,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拓宽抵、质押品范围,创新金融产品,并给予行业信贷支持;鼓励信用担保机构为工业设计企业提供贷款担保;支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设计企业享受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支持等相关政策。

产业发展状况篇(4)

近年来,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闲暇时间的增多,假日经济迅速升温,对旅游业产生强烈的需求。我国短缺经济的基本结束,也使各地将寻找新经济增长点的视野由第一、二产业扩展到第三产业特别是旅游产业。广东旅游产业因其强烈的产业关联和波及效应、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区域性旅游资源优势和良好市场条件,被确定为广东新的经济增长点,引起全省的普遍关注。对广东旅游产业的发展状况作省际、省内和国际的全面比较分析,无疑有利于正确认识广东旅游产业在全国和亚太地区的定位,推动其健康发展。

一、旅游业发展状况的省际比较

根据笔者完成的广东省旅游局的“广东旅游产业定位分析”研究课题,各省市的旅游增加值比重与五个与旅游业相关的行业—交通、邮电、商业、餐饮和社会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密切相关。旅游业的发展拉动交通、邮电、商业、餐饮和社会服务业的发展,而交通、邮电、商业、餐饮和社会服务业的发展,又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条件,使它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进一步增强。

由于全国仅统计旅游总收入而没有统计旅游增加值,我们按广东旅游消费剥离系数估算了全国19个省市旅游增加值(见表1)。广东旅游增加值占GDP的4. 53%,仅小于新疆和海南0·32、0·15个百分点,在被统计的19个省市中居第三位。考虑到划一的旅游消费剥离系数①对经济发展水平相对低的新疆和海南的旅游增加值的高估因素,广东省旅游增加值比重与其差距应更小。1996年,广东旅游增加值占广东GDP4·53%,高于全国平均值2·73%1·8个百分点。在广东GDP占全国GDP的9·65%的背景下,广东旅游增加值占全国旅游增加值的比重高达16·03%。1997年,广东旅游增加值占广东GDP的4·6%,比全国平均值3·21%高1·4个百分点。广东旅游增加值占全国旅游增加值的13·61%,远高于当年广东GDP占全国GDP的9·51%的水平。换言之,全国旅游服务产品(增加值)的七分之一是广东提供的。这说明广东的旅游发展的相对水平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显示了广东不仅是一个经济大省,而且是一个旅游大省的地位。

二、旅游业发展状况的省内比较

表2列出了各市旅游业的相关指标。按旅游增加值的比重,广东省不同区域的旅游业发展水平大致可分为三种状况。

1·旅游业发展高水平地区:珠江三角洲。旅游增加值为283·15亿元,占当地GDP的5·4%,高于全省平均旅游增加值比重0·8个百分点;旅游增加值占全省旅游增加值的84·1%,比当地GDP占全省的比重高12·3个百分点。这说明,珠江三角洲旅游业在全省中的地位,高于该地区经济总量在全省的地位。

2·旅游业发展中等水平地区:粤北。其旅游增加值为7·71亿元,占当地GDP的3·88%,低于全省平均旅游增加值比重0·7个百分点;旅游增加值占全省旅游增加值的2·25%,低于当地GDP占全省GDP的比重0·5个百分点。这说明,粤北地区旅游业在全省的地位,略低于该地区经济总量在全省的地位。

3·旅游业发展低水平地区:粤西、粤东。其旅游增加值分别为20·60亿元和24·42亿元,占当地GDP的2·85%和2·2%,约为全省平均旅游增加值比重的一半;旅游增加值分别占全省旅游增加值的6·12%和7·3%,大大低于当地GDP占全省GDP的比重(9·96%和15·5%)。这说明,粤西、粤东地区旅游业在全省中的地位,大大低于该地区经济总量在全省的地位(见表2)。

按旅游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排序,全省21个地级以上市可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旅游高比重市(4%以上):穗、深、珠、清远、汕尾、东莞。其中,广州、深圳和珠海,提供全省旅游增加值的58·6%,旅游总收入的64·9%,与其他市相比呈压倒优势。转贴于

第二层次:旅游中比重市(3-4%):湛江、云浮、河源、肇庆、潮州。

第三层次:旅游低比重市(2-3%):中山、汕头、韶关、阳江、江门、惠州、佛山。第四层次:旅游甚低比重市(1%以下):茂名、揭阳、梅州。

三、旅游业发展状况的国际比较

1.广东入境旅游业在全国的地位比较。近年来,广东旅游业有了长足的发展。表3展示了广东入境旅游在全国的地位。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发展和外省口岸的增多,来华游客从广东口岸入境的比例由1980年的93%,下降到九十年代中期的80%左右。同期广东接待入境游客占从广东入境游客的比例由16%下降到7%左右。1991-1996年,广东(旅游系统)接待入境游客占本省入境游客的比重由8%下降到6%,广东接待入境游客占全国入境游客的比重由6·7%下降到4·9%。

2.广东入境旅游业在亚太地区的比较。1995年广东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入境旅游市场中约占1·4%的份额。广东接待入境游客数约是朝鲜的10倍,蒙古的10倍,文莱的2倍,柬埔寨的5倍,老挝的17倍;大致相当于中国(大陆)的1/18,中国香港的1/9,中国澳门的1/4,中国台湾的1/2,新加坡的1/6,马来西亚1/7,泰国的1/6,日本的3/5,韩国的1/3,印尼的1/4,菲律宾的3/5,越南的4/5,澳大利亚的1/3,新西兰的3/4。

3.旅游消费结构的国际比较。如果我们以加拿大旅游消费作为国际旅游消费的参照系,通过分析加拿大统计局1994年的《旅游卫星报告》,就可以大致了解广东与国外旅游消费结构的异同。

比较分析表7-8可看到,广东旅游增加值构成体现了国际旅游业的共同特征,大约30%-35%是物品性消费, 65%-70%是服务性消费。差别在于加拿大的旅游消费中饮食和长途交通比重大大高于广东。其航空、宾馆和餐厅服务消费占旅游业总收入的45%。饮食消费比重高于广东4·5个百分点,高于中国5·6个百分点,长途交通消费比重高于广东12·5个百分点(国际旅游)和18·7个百分点(国内旅游)。这些差异的形成有两个主要原因: (1)饮食消费比重的差异可归因于中国农产品便宜和人工成本较低,使人民币的食物购买力较高。(2)长途交通服务的差异反映了中国和加拿大人出游交通方式的不同:加拿大乘飞机或私家车出游比较普遍,使旅游活动半径扩展到国外和洲际,旅费明显上升;中国乘火车或汽车出游相对来说比较普遍,旅游活动半径主要限于国内。这又由两国的收入水平的差异造成。

四、基本结论

通过对广东旅游业的省际、省内和国际比较,可以得出如下5个基本结论:

1.旅游产业的发展状况与人均GDP密切相关。广东旅游产业的比重所以居全国前列,主要原因是广东经济发展水平在全国名列前茅。广东省的旅游大省是由经济大省的地位确定的。旅游业只有依托国民经济才能得到健康发展。因此,各地在“十五”发展计划中规划旅游产业的发展,必须以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目前和将来达到的水平(本地的和旅游产品销售地)为基点。旅游产业超前或滞后于国民经济发展都是不可取的。

2.旅游产业与交通、邮电、商业、餐饮和社会服务业的发展状况密切相关,互为因果,互相促进。要推动旅游业的发展,必须关注这些互补性行业的配套发展。针对广东目前与旅游相关的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应该实施广东服务环境大变工程,通过规范交通、邮电、商业、餐饮和社会服务业市场,组建第三产业各服务行业协会,协助政府对服务业实行行业管理,大张旗鼓地开展”有法必依,严格执法”的宣传教育活动等方法,改善广东旅游产业的软硬环境。

3.旅游服务产品的占有量与人口绝对数量相关程度低,与人口的经济收入和购买力水平相关程度高。由于广东省内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有较大差距且在短期内难以消除,因此,希望在短期内打破省内旅游产业发展的不平衡是不现实的。旅游资源相对密集而经济发展水平相对低的地区(如粤北地区),难以形成以本地人为销售对象的旅游服务市场,应以经济发达但旅游资源相对贫乏的地区(如珠江三角洲)为旅游服务的主要销售市场。为此要特别重视发展外向型旅游服务业,重视服务输出。这应是其旅游产业发展的基本路向。因此,广东省各地确定旅游产业的布局、结构、重点,要有全省“一盘棋”的观念,避免发展那些从局部看是可行的,而从全省看具有强烈消费替代性的旅游服务产品。转贴于

4.广东省的入境旅游业在亚太地区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其接待的入境游客总量多于5个国家(或地区),超过8个国家(或地区)的1/4。要正视广东省作为入境旅游过境地的地位上升,作为入境旅游目的地的地位下降的原因,一方面要重视利用入境游客数量在亚太地区所占的一定优势,以吸引过境游客扩大旅游消费为着力点,设法延长过境地游客在广东的停留时间,另一方面利用珠三角“72小时免签”的有利条件,吸引在港澳地区入境的游客(占亚太地区18%)顺道来广东游览消费。

产业发展状况篇(5)

一、前言

嘹亮的国歌声中,2010年全国两会相继胜利闭幕。此时,已是3月中旬,距离春分时令也只有几天的时间,这意味着一年之中已经过去了将近1/4的时光。切实贯彻两会精神,扎实做好两会确定的各项工作就显得尤为紧迫。根据

二、两会闭幕后房地产行业 发展 状况

第一,住房供给将有所增加。

首先,保障性住房建设规模将增长。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提出,2010年要进一步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其开工建设的套(户)数要比2009年增加三分之一,以加快解决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安排建设的限价房、公共租赁住房和安置住房规模将比2009年增加一倍,以逐步解决中等偏下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其次,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要求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大力增加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的建设和供应。第三,2009年下半年,房地产土地购置面积、开发土地面积和新开工面积增长速度逐步回升,1—11月新开工面积同比增长15.8%。2009年开发商盈利丰厚,资金宽裕,新建商品房供给将保持继续增长态势。

第二,住房销售将趋于平稳。   金融 危机中出台的鼓励住房消费的政策,使一部分住房刚性需求在2009年得以释放;2009年末房地产市场的火爆,促使一部分潜在需求进人“抢购”行列,购买力被提前预支;高起的房价,超过了普通居民的购买能力,加之年末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变化,有实际需求者将会暂时选择观望。2009年末国家出台的一系列调控房地产市场的政策,表明了中央遏制房价过快上涨的决心,政策调整加大了炒房成本,炒房投机行为将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二手房市场受到营业税调整的影响,销售平淡。2010年年初,住房需求将有所减少,住房销售将趋于平稳。

第三,住房价格将由高位盘整转向回落。

产业发展状况篇(6)

关键词:新能源;财政补贴;税收减免

1.新能源产业发展状况

新能源是指传统以外的其他的能源形式,是人们利用新的技术将某种资源转化为能源。随着人类对环境的要求以及传统能源的不断减少,因而新的能源开发成为世界各国的首要政务,很多国家提出并制定了一系列的开发新能源的奖励措施,这给新能源的发展带来广大的空间。

最近几年,发达国家为了能争夺发展新兴产业的主动权,先后制定了一系列的促进产业发展的政策。其中美国政府为大力推动电动汽车的发展,财政补贴140亿美元,并采用减税,政府担保贷款等系列措施;而德国政府为支持电动汽车的研发,拨款5亿欧元作为其研发预算;法国政府更是成立“战略投资基金”,投入200亿欧元,大力支持汽车、航空、防务和能源方面的发展。由此可见,美欧这些发达国家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各种政策充分展示了政府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视程度。

我国政府也高度重视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力争抓住第四次产业革命的战略机遇,掌握产业发展主动权。2010年 9月 8 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 号),这一决定提出了扶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措施。与此同时,全国各地也规划部署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力争先发制人,抢先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轨道。

2.新能源产业的特点

新能源是介于公与私之间的“准公共产品”,这种情况就不能只通过市场来分配和调节了,从开发新能源的技术研发到生产这一整个过程,需要国家的财政进行资金的运转,具体特征如下:

新能源的生产可以节约资源,消费可以保护环境。传统能源的严重缺乏和消费时带来的环境污染和气候问题日益突出。人类再依赖化石类能源发展的道路显然不容乐观。资源的匮乏和环境的影响成为我国乃至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违背了我国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方针。

开发和利用新能源使全人类广泛受益,这种受益区别于其他的物品,其他物品的受益是在能够依据法律对其权利完全拥有支配权。而新能源产业的投资主体,对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带来的对常规能源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这种受益,人们都在事实上可以共享。这说明新能源产品具有非排他性。同常规能源相比,新能源的公共性特征尤为突出。

新能源的高成本性。因现有的技术有限,造成新能源生产花费大量的成本,使得不能通过市场来消化。新能源只有依赖新材料,新技术,才能大规模的发展并利用。这使得新能源的市场化和传统能源相比在价格上就失去了优势。

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中,由于资源税和环境税的缺失,新能源发电的环境、资源的“外部收益”在新能源收益中不能得到充分体现,用现行的企业会计成本标准来衡量,显然不具备与传统能源竞争的能力。为此,存在“市场失灵”的现象,政府如果不能积极扶持,新能源很难实现产业化发展。在现阶段,把新能源定位为准公共产品,可以决定新能源的投资、运营和政府扶持模式,这就要求政府不仅要给予更多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而且在任何情况下都应当以社会效益最大化为评价标准,否则无从体现新能源具有准公共产品的属性。

正是由于新能源是一种“准公共产品”以及其生产过程中高成本性,导致了我国新能源上市公司市场生存能力及盈利能力不强,在其成长过程中,政府给予了相当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其中,财政补贴、税收减免成为其盈利的主要手段。

3.政策建议

由于新能源产业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的关键之处,但由于其产品的准公共性,及其生产过程中的高成本性,决定了单纯通过试场机制,其很难得到发展壮大。基于以上结论,本文对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1、技术研发促进政策:

(1)加强“关键领域重点突破”计划,集中力量攻克一批重大关键共性技术。

(2)积极推进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促进科技资源的有效整合、配置和共享。

(3)依托重大工程项目,在引进先进技术的基础上进行再创新。

(4)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设立省级新能源产业专业人才交流市场。

(5)建立和完善新能源产业技术交易市场。

2、金融扶持政策:

(1)加大银行等金融机构对新能源产业的支持力度。

(2)加大资本市场对新能源产业的支持力度。

(3)加大风险资本对新能源产业的投资力度。

(4)充分利用其他融资手段,加大对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支持。

3、产业优化与市场服务政策:

(1)推进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新能源产业基地,打造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

(2)培育发展龙头企业,辐射带动新能源产业集群发展。

(3)大力实施重点工程,形成新能源产业发展示范效应。

(4)为新能源项目提供土地支持。(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

参考文献

[1] 陈国欣,祝继高.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实证分析.南开管理评论,2004.7

产业发展状况篇(7)

一、全县生物产业发展现状

(一)生物药业发展成效明显

1、灯盏花产业稳步推进

从今年一月份开始,公司在白水镇工业园区内新厂开始大批量生产,同时还在玉溪江川代加工,扩大生产规模,生产质量稳定,至6月底已生产灯盏花素22.2吨,同比增长52%。销售部门在维护好原有老客户外,还开发了一些新客户,目前销售市场以**制药企业为主,辐射到省外的部分制药企业。

为更好地服务灯盏花产业开发,打造公共知名品牌,工作中我办专门安排一名副主任多年跟踪企业服务,全力做好灯盏花产业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和省、州项目的实施。今年4月中旬,在舞街镇山林哨村灯盏花产业片区开发工作中,部分群众由于科技素质低,苗床地管理不到位,发展起步受挫,我办及时与舞街镇党委政府和红河千山公司协商再扶持的办法,使群众的50多亩灯盏花苗床地再次得到每亩600元的补尝,大大提高了当地群众发展灯盏花产业的信心。

2、三七、草乌、半夏等中药材发展向规模化迈步

三七、草乌、半夏是我县继除虫菊、灯盏花之后发展起来的又一新兴产业,已逐步成为我县山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为培植好三七、草乌、半夏等中药材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我办经常组织人员深入各乡镇进行实地考查,了解产业发展现状,针对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出解决的措施和办法,促进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在中药材产业培植中,今年3月2日和4月22日我们先后两次分别与**鸿翔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和云河药业有限公司进行洽谈,邀请他们到我县开发中药材产业。针对我县目前三七种植面积广,管理技术相对不高的情况,为进一步整合全县三七产业资源,提升**三七品位,我办到向阳乡同该乡党委政府和三七种植户一道,共同探讨我县三七产业发展事项。

(二)生物化工产业发展形势良好

1、除虫菊产业在无公害需求拉动中发展

近来,随着国际市场对无公害除虫菊产品需求量的加大,使我县除虫菊产业发展重获生机。但是,由于红河森菊公司目前尚未兑清前几年收购的欠款,致使全县广大农民对除虫菊产业发展前景仍持怀疑和等待观望的态度,公司现已呈现出一边是客商订单积压,产品供不应求,一边是农户不愿大面积种植,加工原料紧缺,公司一时陷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状况中。目前,公司已无原料加工,正在进行设备检修、超声波萃取生产线调试工作。

2、万寿菊产业稳步发展

万寿菊是用途广泛的重要化工原料,2008年全县种植3050亩,平均亩产值达1200元,农民实现创收363.6万元。今年将在上年的基础上稳中求进,扩大发展。现已在永宁、三塘两乡落实种植面积1650亩,大面积种植工作正在规划布局中。

(三)绿色食品加工业效益可观

产业发展状况篇(8)

加快林业产业发展,为人们提供丰富多样的林产品和生态服务,是促进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加地方和群众收入的重要举措,也是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富民强县赋予林业的历史使命[1-2]。当前林业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变革和转折时期,正经历着由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的历史性转变,林业产业也经历着由传统的以木材生产为主、粗放型经营向培育资源、多元化集约化经营的根本性转变。传统的以消耗资源为主的林业产业已成为制约林业发展的瓶颈,不能适应当前林业的发展趋势。因此,需要通过大力发展木竹加工业、特色林果、森林食品、森林旅游、生物能源,不断满足人们对天然绿色林产品、营养保健、休闲娱乐、防治疾病、延年益寿的需求。

1达县林业产业现状

近年来,达县林业在县委、政府的领导下,按照生态与产业“双轮”驱动、推进林业资源大县向林业经济强县跨越的思路,切实推动林业产业发展,初步建成了涵盖一、二、三产业且产品种类较为齐全的林业产业体系。一是工业原料林建设稳步推进。1998年以来,达县发展了以工业原料为主的速生工业原料林逾2.67万hm2,基本满足了达县工农业建设需要;二是经果林及林木种苗建设发展势头良好,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种类较多,门类齐全,主要有枣、银杏、花椒、板栗等干果类;柑、柚、梨、桃、李等水果类;油桐、油橄榄等油料类;栀子、佛手、金银花等医药类;茶、桑等经济作物类;种苗花卉类等六大门类。截至2008年年底,全县累计建设各类经果林1.06万hm2,其中果树类6633.33hm2,木本药材1666.67hm2,油料、饮料600hm2,其他经济林1533.33hm2,林木花卉133.33hm2。三是林业加工产业有较大发展。目前,全县已有木材加工企业(户)51家,年耗材2.3万m3,年产值2000余万元,税收100余万元,解决农民工就业150余人,另四川升达、瑞丰木业等企业正在投资建设中,建成投产耗材22万m3,预计产值可达近6亿元,将拉动建设工业原料林逾3333.33hm2,解决农民工就业1000余人。四是森林旅游和乡村农家乐有较大发展。以铁山国家森林公园、雷音铺森林公园和真佛山AA级风景名胜区为主的森林旅游业,赵家桂花村、火峰山等乡村农家乐年接待能力达10万人次,旅游综合产值达5000余万元,成为了人们走进森林、回归大自然的好去处。

2存在的问题

一是林产加工企业数量多、规模小、科技含量低、实力弱,规模以上企业,98%以上的产品为原料型初级加工产品,附加值低、经营层次低,仅限于粗放的经营加工、利用,深加工产业薄弱;二是发展思路不明,一些项目过多,造成无序竞争、管理混乱,还有一些项目基础薄弱,扶持力度不够;三是科技支撑不够,经济效益不明显,项目科技含量不高,产品质量低,缺乏市场竞争力;四是发展基础薄弱。达县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在山区,自然条件差、经济欠发达,交通、通讯、水利等基础设施薄弱。多数林区道路、排灌设施等建设滞后,严重制约了林竹基地、森林景观的培育和开发利用。林木良种化程度低,产业建设和管理的专业人员缺乏,发展机制和政策不完善,严重影响了林业产业的发展。

3发展重点

应加快达县林业产业化发展步伐,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结合与最大化,构建和谐达县、绿色达县、生态达县,加快达县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林业资源达县向林业经济强县转变,促进农民增收和林区经济发展,奋力推进县委“135”发展战略,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和企业化管理的产业化发展要求,以发展生态产业为前提,以产业基地建设为基础,以培育龙头企业为关键,以产品市场拓展为保障,全力推进达县林业产业的健康发展。

3.1大力发展工业原料林

按照适地适树、集约经营、定向培育的原则,围绕林产加工、建筑建材、坑木原料、民用装饰用材积极培育速生、丰产、优质、高效、珍贵的工业原料林基地,结合低效林改造,重点发展以杨树、桤木、松树等乡土树种为主的原料林,主要布局在麻柳、石桥、堡子、碑庙、万家、葫芦、铁山林场、大树、平滩等乡镇。

3.2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林果业

根据各地自然条件和群众种植习惯,突出区域特色和市场优势,发展特色经果林,重在梨、桃、柿、柑等优质水果、板栗、核桃等干果以及乌桕、油茶、油桐等生物质木本油料林,加快现有低质、低效经济林改造步伐,发展特色经济。同时合理开发林下资源,充分利用丰富的林地资源,走立体经营之路,挖掘林地资源潜力,注意长、中、短效益相结合,大力培育林菌经济、林药经济、林禽经济、林虫经济、林蔬经济、林果经济、林卉经济、林草经济等,使林下资源的开发尽快形成规模,提高效益。主要布局百节、马家、赵家、碑庙、亭子、麻柳等乡镇和国有林场。

3.3适度发展种苗花卉业

为了满足全县造林绿化种苗需要,以县级骨干苗圃为主,积极推行基地育苗、大户育苗,建设固定的育苗基地。鼓励发展园林花卉业,为城市绿化、通道绿化和乡村绿化提供优质大苗和多色花卉,引导业主建设园林花卉基地。主要布局在南外、河市等乡镇。

3.4重点发展精深加工业

林产加工业的精深程度是林业产业发达的标志。要大力培植3~5个原料有保障、规模适度、辐射面广、竞争力强的林产加工龙头企业,从而充分发挥林业第二产业的牵引作用。积极整合县内小型粗放木竹加工企业,全面提升深加工、精加工和木竹综合利用能力,提高企业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同时,还要延伸到林果、畜禽、旅游工艺品加工等方面,延长产业链,实现多次增值,提高产业化程度。要以科技为依托,优化生产工艺,提高技术含量,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

3.5优先发展森林旅游业

积极培育森林旅游资源,打造以自然生态景观为主体、其他景观为辅助的特色生态旅游品牌,充分发挥生态旅游主力军作用。加快铁山国家森林公园、雷音铺省级森林公园和真佛山国家AA级风景区开发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和投入力度,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相关配套设施建设,提高接待能力。积极打造三里坪人文生态区、火峰山、翠屏山城市生态公园和林庄经济、林家乐等特色乡村旅游,不断满足人们的生态需求,促进森林旅游业的发展及林农增收致富。

4发展对策

4.1加强组织领导

林业产业建设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各级党委、政府要从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统筹经济和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推动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稳定增加林农收入的战略高度,广泛动员和组织群众积极投身林业产业建设。要把林业产业建设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任期目标和年度工作责任制,制定相应的监督和考核奖惩办法,加强督查、严格考核,把产业发展实绩作为干部任用考核的重要内容,对在林业产业建设中做出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

4.2科学规划

县林业局要在实施森林分类经营的基础上,结合达县各地森林资源状况,因地制宜,制定切合达县林产业发展的政策和科学的发展规划。对生态公益林应重点发展森林旅游业,要搞好铁山部级森林公园及雷音铺省级森林公园的规划与开发。对商品林则大力发展工业原料林、特色林果业,以林木市场成熟理论,指导天然商品林、人工商品林经营管理和更新改造。

4.3强化政策扶持,营造发展环境

产业发展状况篇(9)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无菌包装逐渐被我国消费者所认同。我国每年人均消费无菌包装饮料仅1包多,远未达到世界每人年平均20包的水平,因此无菌包装在我国有着很大的发展潜力。21世纪,国家已经确定,无菌化技术是我国饮料机械制造业技术装备攻关、开发的首选课题。目前的无菌化趋势主要解决罐装生产时的无菌问题,而如果饮料包装饮用时的接触部位不能做到无菌化,那么,消费者的卫生安全仍然得不到保障——本专利恰恰解决接触部位的无菌化问题,因而市场潜力巨大!

行业发展趋势

因关税壁垒保护,我国包装生产以国内竞争为主,靠打价格战或在销售手段上做文章。进入WTO后,国内一些无竞争力的饮料包装机械企业将被国外企业收购、兼并或破产,一些包装产品将被几家大企业所垄断,并且垄断的范畴将会逐渐扩大。包装机械零部件生产专业化和普通部件通用化是发展趋势。

在全球食品、酒类、饮料包装市场上,发展中最大的趋势是保鲜、环保与简便,绿色包装成为极其重要的营销手段和工具。 行业健康状况

近些年来,我国经济发展速度保持在7。8%左右,而包装产业整体速度为20%,饮料包装又属于包装行业内需求旺盛的领域,因此,饮料包装行业总体是以远远高于经济增速的状况发展着。同时必须指出,以易拉罐生产为代表,由于前些年生产能力膨胀较快,压价竞争而出现利润下滑,这些问题正在随着经济的整体复苏而得以改变。

行业的成熟度

微观上,由于生产增速高于行业承受能力,因此表面上呈现出市场饱和的状态;宏观上,由于发展速度远高于经济速度,因此扩张潜力很大;同时,适应“无菌化”的发展趋势,本专利的应用尚处于需求潜力旺盛的市场空白的态势!所属经济领域。

产业发展状况篇(10)

砂岩是一种生态环保石材,其产品具有无污染、无辐射、无反光、吸热、保温、防滑等特点。砂岩是使用最广泛的一种建筑用石材,主要运用在大型公共建筑、别墅、家装、酒店宾馆的装饰、园林景观及城市雕塑等。云南砂岩主要出产于禄劝、武定两个县,按色彩分类,有黄砂岩、红砂岩、绿砂岩、紫砂岩、白砂岩;按纹理分类,有木纹、山水纹等几种。

禄劝县境内矿产资源丰富,尤其是砂岩资源分布广、储量大、种类多,是云南省砂岩资源最为集中的区域,也是石材资源最丰富的地区,目前已探明的石材品种多达30多种,其中砂岩更是以结构好、硬度高、纹理流畅、底色稳定闻名全国,主要有木纹砂岩、山水纹砂岩、红榉砂岩、粉黄砂岩、紫砂岩、红砂岩、绿砂岩、七彩玉大理石、冰洲石、墨玉大理石等,探明的资源储量约3.5亿立方米,现已开采利用的约有2平方公里,年开采量约2.5万立方。

一、砂岩开发情况

2000年,云南丽石石材工贸有限公司率先开发禄劝境内木纹砂岩,到2012年,在禄劝发展的石材企业已超过40家,主要有天雄、隆辉、鑫潮、邦洲等龙头企业。其中投资协议金额过亿元的企业4家、过5000万元的2家、过3000万元的3家、过1000万元的5家,已开发矿山15座,就业人员达2100余人。产品从简单的板材加工提升到规格板、异形线条、圆柱、雕刻、工艺品等,有效提高了产品附加值,也对保护环境、节约资源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石材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并出口到欧洲、澳洲、北美及日本、台湾、香港等多个国家和地区。

禄劝砂岩石材加工业,是一项新兴产业,2010年,在禄劝县委、政府的关心下,在禄劝县发展改革和经济贸易局直接领导下,由禄劝、武定两县具有代表性石材企业、团体发起成立了石材商会。禄劝石材商会代表当地大部分石材企业从业者的共同利益,以促进当地石材业的可持续发展为己任,维护行业、企业的合法权益,整合资源,搭建行业平台,从信息、技术、商务等多层面服务于会员企业,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与此同时,禄劝县委、政府将全县石材资源开发作为工业发展的支柱产业,规划了占地约500亩的“禄劝石材产业园”,吸引、整合石材加工企业逐步进入园区,积极谋划将禄劝建设成为云南乃至中国最大的砂岩石材生产区、展示区和交易区,着力打造独具魅力的世界砂岩之乡。

二、石材企业生产经营情况

随着禄劝工业园区的建立和发展,禄劝石材加工企业也得到了引进和提升。通过园区引进了隆辉石材、鑫潮石材、邦洲石材等企业,逐步实现了从矿山到成品的产业一条龙生产链,大大提高了石材开发利用能力。2012年禄劝石材企业行业实现生产总值5.1亿元,占全县gdp总额10.25%,产值比2008年增加了3亿元,占比提高了2个百分点;实现税收0.8亿元,占全县财政收入总额的11%,比2008年增加了0.5亿元;实现利润8000万元,比2008年增加6000万元。以隆辉石材有限公司为例,公司在工业园区占地面积120亩,总投资约1.5亿元,2008年正式投产,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2,239万元,实现利润225万元;2011年实现收入2,352万元,实现利润556万元;2012年实现销售收入3,505万元,实现净利润698万元。

三、金融机构支持石材产业发展情况

禄劝石材企业发展主要是由外地企业带动和发展起来的,在前期开发过程中,大企业进入的较少,而以零散户加工为主,随着大企业的进入后,县政府对本地散户进行了整合,形成规模化加工企业。从2010年开始,金融机构贷款支持石材开发企业,贷款总量逐年增加,2010年信用社贷款15万元;2011年农业银行、工商银行、信用社都对禄劝石材企业发放过贷款,当年贷款余额5,250万元,全部为当年新增贷款;2012年石材企业贷款余额8,200万元,全部为当年新增的信用社贷款。

四、石材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是行业整合力度不够。禄劝石材产业园区虽然具有了一定规模,但整合力度

足,小型、微型加工仍然存在,不仅浪费资源,也不利于提高石材品牌。

二是石材行业研发能力不足。在42家企业中,正常生产的有30家。少数企业因生产能力不足、资金周转困难、市场销售不旺等原因,处于半停产状态。

三是金融支持不足。调查显示,企业有相互调剂周转资金情况,表明金融机构对企业的信贷支持相对不足。由于部分企业无有效抵押物,融资贷款无法落实到位,资金短缺仍制约了企业发展。

四是房地产市场变化对石材业影响较大。2012年下半年,受国内房地产市场调控力度加强和国际房地产景气度影响,石材销售量增长缓慢。

五、相关建议

一是政府应加大对禄劝石材产业园区政策扶持力度。政府部门应积极落实园区企业土地使用权,使园区企业可以借助土地使用权抵押解决部分资金需要,对园区企业给予适当优惠扶持政策,鼓励石材企业打造出优质的砂岩石材产品。

上一篇: 产业投资建议 下一篇: 动漫类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