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工程基本知识概述汇总十篇

时间:2023-05-25 17:43:51

道路工程基本知识概述

篇(1)

引言

市政道路工程属公益性项目,项目建成后不产生直接经济效益,但可以极大地改善城市发展环境和人居环境,使城市功能日益完善,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和间接经济效益。市政道路项目的建设资金主要来源市政道路工程造价概述于国家和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能否最大限度的实现项目的投资价值、充分发挥其社会效益,取决于市政道路工程建设者、设计者和管理者如何有效控制市政道路工程造价。本文结合笔者的工作经验,浅谈控制市政道路工程造价的措施。

1.市政道路工程造价概述

对市政道路工程造价控制和管理,就应该对其概念进行界定,市政道路工程造价的概念就是指建设一项市政道路工程预期开支或实际开支的全部固定资产投资费用,即该工程项目有计划的进行固定资产在生产和形成相应的无形资产、递延资产和铺底流动资金的一次性费用总和。

2.市政道路工程造价控制管理的原则

对市政道路工程造价的控制管理是有章可循的,应该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即从这几个方面着手进行造价控制管理。

(1)动态控制原则

由于市政道路工程的建设是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进行的,对于造价控制也就应该要体现动态的理念或者原则。主要是收集成本发生的实际值,再与目标值进行对比,如果发生偏差时,就应该找出原因,再采取措施解决。

(2)对市政道路工程造价进行全面控制原则

该全面控制包括全过程控制和全员控制。全过程控制就是在道路工程建设的整个过程中必须体现成本控制管理意识;全员控制就是整个施工项目部门的员工应该协调一致,担负起控制成本的责任。

(3)价值工程原理原则

在市政道路工程的建设中,不是说最佳的施工方案、最佳的施工原料、最先进的施工技术等就能达到最佳经济的效果,市政道路工程建设能够达到基本要求就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再选定适合的方案、施工材料、施工技术等最终目的是实现高性价比目标,产生经济效益。

(4)节约原则

节约是一个基本的美德,在市政道路工程建设中更应该体现,控制好施工用料、人员等避免不必要的浪费。

(5)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

市政道路工程建设中,相应的权利和利益就应该承担起相应的成本控制责任。比如在市政道路工程建设中,对于所采购的原材料,项目采购部有权利选择原材料供应商但是必须保障原材料质量情况下,以较低成本的采购。

3.市政道路工程造价的控制措施

3.1 完善计价依据

工程计价具有多次性的特征。道路工程一般规模大,建设期长,技术复杂,地域性强,受建设所在地的自然条件影响大,为了满足建设各阶段的不同需要,要在不同阶段多次计价,以保证工程造价确定与控制的科学性。因此,将投资估算作为国家计划控制造价的依据,将工程总概算作为控制拟建项目工程造价的最高限额。因为各设计阶段的设计深度不同,编制造价文件的要求也不同,缺乏概算定额和投资估算指标,就缺少了工程建设前期评估依据,给前期的投资控制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建议区造价管理部门在做好的市政预算定额颁布实施的基础上,收集已建市政道路工程结算资料,做好市政道路工程概算定额、估算指标的编制与出台工作,为建设前期阶段造价的确定与控制提供保障。同时,消耗量定额的编制应与时俱进,切实贯彻新工艺和质量要求的规范,结合新技术和新工艺,做好新消耗量定额的编制,保障工程计价有据可依。

3.2 提高造价从业人员素质

人是从事行为活动的主体,在项目建设过程中,造价从业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造价文件的编制质量和工程计量的准确性。不少概预算人员只会简单地套定额编制概预算文件,对工程设计的有关施工工艺流程和技术不了解,也不善于做技术经济比较分析,在造价控制的过程中,无法给设计人员和管理人员提供重要的可采纳建议。

要提高造价人员素质,应从两方面着手:(1)提高专业理论知识水平。建议造价管理部门完善健全造价师考试制度,要求从业人员持证上岗。这一要求可以督促相当一部分造价从业人员巩固和完善知识结构体系,提高专业理论知识水平;(2)积极实践,并且善于总结实践经验。造价从业人员除了掌握本专业的知识外,还应多跟设计人员交流、参加培训、多去施工现场,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成为懂设计、懂施工、懂管理、懂经济法规法律、懂计算机应用的多层次知识人才。

3.3 严格按基本建设程序办事

市政道路基本建设程序不仅是优质、高速完成工程建设任务,获得较好的投资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科学管理方法,也是合理确定造价的科学依据。项目如未按基本建设程序办事,则项目决策缺乏依据,投资无计划,造价失控,增加了财政负担。长期以来,我国的建设项目虽然按程序办事,但普遍忽视了项目建设前期阶段的重要,造价控制的重点放在项目建设的后期阶段上,因此常出现投资超限、资金缺口大的现象。

由此可见,建设项目的程序化是合理确定造价的基本前提。同时还应将造价控制重点转移到项目建设的前期阶段上来。

3.4 对工程造价实行动态控制

其核心内容是以市场为中心对造价进行动态控制和管理。市政道路建设项目的复杂性决定了其计价的多次性,与基本建设过程相对应的各阶段造价也是动态地反映了项目的总造价,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对工程造价的控制也是动态的。特别是在工程实施阶段,由于客观条件的影响,设计阶段未考虑到的因素往往暴露出来,导致设计及造价变更。这就需要造价工程师对造价计划执行中出现的总是及时研究分析,并及时采取纠正措施,使目标得以顺利实现。这一阶段是造价动态控制最集中的体现。

3.5 加强施工现场管理,避免浪费

篇(2)

桥涵水力水文课程是道路与桥梁专业的重点课程,是为桥涵和路基的总体设计、路基排水、桥涵孔径计算提供水力水文方面的技术资料和设计数据,是道桥专业学生应该熟练掌握的专业课程之一。由于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概念和理论多并且抽象,教学难点大,所以,在教学中应通过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以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才能学好这门课程。

1 桥涵水力水文课程的特点

1.1 概念公式多,理论抽象,学生理解困难

因为在桥涵水力水文课程中,概念很多,理论公式条件多,理论很抽象,学生学习理解比较困难。课程既要学习水为代表的液体的宏观机械运动规律,及其在工程技术中的应用,还要根据河流和海洋水文环境各项因素进行桥梁设计的学科,为桥位环境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针对桥梁及道路工程中分析应用方法为重点,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实现工程与自然的和谐,避免工程风险。课程内容多,难点大,所以,在学习中需要对基本概念、基本公式及其运用条件有比较清楚的了解,才能对整个课程的知识有系统而连贯的认识。

1.2 具有很强的独立性

桥涵水力水文课程涉及水力学和水文学两大学科,水力学主要研究内容是水的机械运动规律,培养学生对水工建筑物、输水建筑物、泄水建筑物进行水力计算的基本技能,如能量问题、流速、流量问题等。水文学是研究存在于大气层中、地球表面和地壳内部各种形态水在水量和水质上的运动、变化、分布,以及与环境及人类活动之间相互的联系和作用。是关于地球上水的起源、存在、分布、循环、运动等变化规律,以及运用这些规律为人类服务的知识体系。所以说,课程涉及内容多,范围广,完全不同于以前的力学的思维方法和教学方式,具有更大的独立性。教师应在思想上加深认识,探讨适宜于水力学的新教法,真正做到潜移默化地讲解课程。

1.3 工程实践性强

桥涵水力水文知识是在生产生活实践中探索总结出来的,它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技术基础课。因此,在进行课程理论教学的同时,加强实践教学和实际工程及相关学科有机地联系起来,真正做到将所学知识准确地运用到实际中去。

2 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

在高职院校道桥专业桥涵水力水文课程中,由于课程难度大,学生理解比较困难,这就要求教师在课程的教学方法上有更大的改进,要有新颖的教学方式才能适合课程的讲解,在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利用多媒体教学的特点,结合传统的黑板教学,将深奥的理论知识讲解给学生,要充分利用启发式教学方法,这样学生听起来才容易理解。利用课件的方式将枯燥的理论知识简单化、形象化,在实际应用方面利用讲解实例的方式,根据具体的工程实例去阐述课程的重点。通过多媒体教学与黑板教学有机结合,使学生快速掌握课程的知识要点,激发学生的逻辑与推理能力,有效地提高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要改变教育理念,在教育观念上具有积极的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学主动性,潜移默化地进行课程的教育。在一些实际应用或者计算课程时,可以让学生结合实际工程先自学,教师根据学生的计算结果是否正确,有针对性地去讲解学生不懂的知识点,这样就可以大大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速度,效果明显。教师要及时检查学生的课程作业,及时纠正存在的错误,并集中讲解,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 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改革

3.1 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

桥涵水力水文课程一个很鲜明的特点就是它的工程应用性,培养工程意识应列为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在教学中启发学生从工程应用的角度去理解课本上的知识,就可了解知识的本源和归宿,对概念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如泄洪时,因为溢流坝段上、下游水位差一般较大,水流下泄时往往具有较大的动能,必须采取有效的工程措施,消除多余有害的动能,防止或削弱高速下泄的水流对下游河床的冲刷,以确保坝体的安全。如此讲解,不仅使学生对消能防冲理解得更深刻,也使他们了解如何在工程中更好地进行消能防冲设计。桥涵水力水文教学,一方面要给学生打下必要的、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面要比较宽,有一定的综合性;另一方面,又要让学生受到必要的、基本的工程训练,使学生具有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3.2 培养学生自主设计能力

在高职院校的教学中,教学的方法往往都是以讲解专业理论知识为主,重点强调的是在课堂上如何能让学生理解知识。但是,现代教育理论要求教育模式不是简单的课堂讲解,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更多的掌握实际处理问题的方法。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程的学习,利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应用在实际的工程中,利用实践去检验自己知识的掌握程度与应用能力。为了培养学生自主设计能力,除了布置课本中的思考题外,还应涉及一些设计类题型,这种题型的答案无法直接从教材上找到,学生必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才能解答。例如,让学生根据提供的基本资料,对小桥涵的选址、桥孔径计算和布置、桥面高程计算、桥墩基础埋设深度进行设计,这样就将课程中一个个孤立的概念串联起来,给学生以完整的系统知识。

4 桥涵水力水文课程教学体系应遵循的原则

培养模式遵循用人单位参与整个教学过程的原则,课程设置遵循理论是基础,突出实践教学的原则,教学设计遵循职业岗位的需求、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宗旨的原则。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备从事一种或一类职业的能力。高职院校的道桥专业经过多年的实践教学探索,已形成了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为宗旨的具有高职特色的专业教学设计模式,以职业岗位的要求为出发点安排课程,以培养学生具有从事一种或一类职业能力为目的。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桥涵水力水文课程是高职院校道桥专业的重点课程,通过总结桥涵水力水文课程教学实践中的方法和体会,研究适合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方法,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桥涵水力水文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计算方法和基本实验技能,为道桥专业学生学习其它相关专业课程提供理论知识,为学生将来从事专业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舒国明.桥涵水力水文[M].人民交通出版社.2009

[2] 叶镇国.水力学及桥涵水文[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5.

[3] 杨斌.桥涵水力水文[M].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

篇(3)

二、命题原则

1.导向性原则。面向全体学生,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健康的发展,有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充分发挥基础会考对普通高中历史学科教学的正确导向作用。有利于养成和提高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2.基础性原则。突出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注重学科基本思想和方法;考查初步应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学科基本能力;试题难易适当,符合学业基础会考的实际要求。

3.科学性原则。试题设计必须与考试大纲要求相一致,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试卷结构合理,内容科学、严谨;试题文字简洁、规范,相应的答案准确、简明。

4.时代性原则。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关注学科知识与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的联系,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与心理特点,体现历史学科的教育价值。

三、考试目标要求

历史学科学业基础会考要求测试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以上测试目标不可分割、相互交融和相互渗透,力求三者兼顾,综合体现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

(一)知识与能力

再认、再现重要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历史结论、历史线索。

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获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

归纳、比较和概括历史知识,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分析和评价历史事件、人物和观点。

(二)过程与方法

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包括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历史学习中养成历史使命感、爱国主义情感、人文主义精神、公民意识、科学精神和世界意识。

历史学科学业基础会考能力测试分为识记、理解和应用三个能力层次。考试大纲中“列举、知道、了解、简述”等测试目标,属于识记层次要求;“概述、理解、说明、认识”等测试目标,属于理解层次要求;“分析、探讨”等测试目标,属于应用层次要求。

四、考试内容

(一)考试范围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Ⅰ)、(Ⅱ)、(Ⅲ)

(二)考试内容与要求

必修(Ⅰ)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

(2)知道秦的统一和皇帝制度的创立,了解郡县制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含义,理解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影响。

(3)了解汉代察举制、隋唐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的基本内容与作用。

(4)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的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2.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1)列举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列强侵华的主要史实;了解《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概述黄海海战、义和团运动等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2)了解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等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及意义;列举淞沪会战、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等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认识抗日战争胜利在近代中国反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3.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太平天国运动的作用。

(2)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3)概述五四运动的原因、经过,认识其历史作用;知道中共“一大” “二大”内容,认识中共成立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4)知道国民革命、“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红军长征、解放战争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4.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1)知道开国大典的基本史实;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新中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2)知道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成就。

(3)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了解香港、澳门的回归、海峡两岸关系的缓和与发展,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5.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1)了解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确立,知道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的基本史实,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2)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及意义。

(3)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4)以中国在联合国、亚太经合组织、上海合作组织中的多边外交活动为例,认识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所做出的努力。

6.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1)知道雅典梭伦改革、伯里克利时代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认识雅典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2)了解《十二铜表法》的主要内容及地位,认识罗马法在世界法制的地位。

7.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1)了解《权利法案》制定和责任制内阁形成的史实,理解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2)了解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分析1787年美国宪法的作用。

8.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了解《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和重大意义。

(2)知道巴黎公社革命的主要史实。

(3)了解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史实,认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

9.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1)了解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约与华约的主要史实,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2)了解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3)了解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史实,认识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必修(Ⅱ)

1.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1)了解铁农具的应用、牛耕的发展,知道都江堰水利工程,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列举汉、唐丝织,商、春秋、汉冶金,唐、宋、明、清时期陶瓷等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3)列举唐、宋、明、清时期我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我国古代市场与城市发展的史实。

(4)了解“重农抑商” “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

2.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2)了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认识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1)概述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中共八大的正确探索、“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对社会生产力的破坏等史实,总结其经验教训。

(2)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3)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4)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5)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

4.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服饰、饮食、居室建筑等物质生活和婚姻等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社会因素。

(2)了解中国近代以来火车、汽车、电报、电话等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它们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5.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1)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2)了解荷兰、英国野蛮抢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的史实,认识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

(3)了解英国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工厂制度的出现、瓦特改良蒸汽机和蒸汽时代到来的史实;了解石油能源的使用、电能应用的重大发明和电气时代到来的史实;认识两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6.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

(1)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认识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

(2)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了解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和影响。

7.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1)了解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内容及影响。

(2)列举“斯大林模式”经济体制的主要表现,认识其经验教训。

(3)了解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8.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1)了解“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内容及其影响。

(2)知道欧共体到欧洲联盟的发展过程,以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及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为例,认识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趋势。

(3)了解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由来和发展,认识它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了解中国参加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史实,认识其影响和作用。

必修(Ⅲ)

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认识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2)知道罢黜百家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3)知道朱熹的理学以及地位。

(4)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2.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1)概述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认识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2) 概述汉字和绘画的起源,知道东晋、唐、宋时期的书法家,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

(3)知道诗经、楚辞和汉赋的文学成就,概述李白、杜甫、苏轼、辛弃疾的文学成就,知道明清四大长篇小说。

3.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1) 概述康有为、梁启超、严复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2)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了解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3)知道李大钊在宣传马克思主义方面的贡献。

4.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1)了解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认识它们分别在推动辛亥革命和国民大革命中所起的作用。

(2)了解毛泽东思想在工农武装割据、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理论方面的主要内容,认识毛泽东思想对近现代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

(3)概述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

(4)概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

5.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1)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简要说明科技进步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作用。

(2)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3)了解建国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线索及其主要成就,认识“科教兴国”战略对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作用。

6.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1)了解普罗塔戈拉和苏格拉底对人的价值的阐述,理解人文主义的基本内涵。

(2)知道文艺复兴时期但丁、薄伽丘、莎士比亚的主要作品,简述马丁·路德的主要思想,认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3)列举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的观点,概括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

7.近代以来世界科学技术的历史足迹

(1)概述牛顿的主要成就,认识经典力学在近代自然科学理论发展中的历史地位。

(2)简述达尔文进化论的主要观点。

(3)列举瓦特和爱迪生的主要发明,说明科学技术进步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4)知道相对论、量子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意义。

8.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1)知道《唐璜》、《人间喜剧》、《战争与和平》,认识其影响。

(2)知道凡·高和毕加索及他们的代表作。

(3)知道贝多芬及其主要作品,理解这些音乐作品的时代性和多样性。

五、考试形式

1.答卷方式:闭卷、笔试。

2.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六、试卷结构

1.题型结构:试卷包括选择题和非选择题,选择题60℅,每小题2分,共30小题。其中,历史(Ⅰ)12题,历史(Ⅱ)7题,历史(Ⅲ)11题。非选择题40℅,共5小题。其中,历史(Ⅰ)2题、历史(Ⅱ)2题、历史(Ⅲ)1题。(模块占分比例不变,各题型题量可相应调整变化)

2.内容比例:历史(Ⅰ)约40℅,历史(Ⅱ)约30℅,历史(Ⅲ)约30℅。

3.试题难度:试卷包括容易题、中等难度题和较难题。

容易题,难度值0.80以上,约占80℅。

篇(4)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按照不同学科特点,促进各学科与课程同德育的有机结合。借鉴国外包括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的经验和做法,在德育改革中积极探索,总结经验,并及时加以规范,形成稳定的机制。”形式逻辑作为高校普遍开设的人文课程,应根据本身的特点,研究本学科与德育有机结合的形式和内容,建立基本的模式。

1 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内容

邓小平理论作为学校政治理论教育的中心内容,也是德育的中心内容和首要任务。使学生接受邓小平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大学生。要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更多地了解中国的历史和国情,特别是近现代史和当前的国内外形势及党和政府重大的方针政策,激发爱国情怀。要进行为人民服务和集体主义的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共产主义道德。要进行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的教育,使学生坚信,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中国才有前途和希望。要进行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教育,中华民族的道德标准、行为准则,传承了几千年的文明,其精华仍是当代大学生道德修养所必备的,要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人民革命及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形成的新道德典范结合起来。要进行适应时展、社会进步所需要的道德素质教育,培养开拓进取、自强自立、艰苦创业和创新精神,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2 形式逻辑的性质及其教学的主要内容

形式逻辑是研究思维形式及其基本规律和简单逻辑方法的科学,它撇开思维的具体内容来研究思维及其基本规律,是一门工具性的科学。它本身不能给人们直接提供各种具体的科学知识,但能够为人们进行正确思维,获取新知识,表述论证思想提供必要的逻辑手段和方法。

依据教学大纲,形式逻辑的教学内容主要有:思维及其本质;概念及其逻辑方法;判断及其逻辑方法;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类比推理和假说;论证和反驳等。

3 寓德育于形式逻辑教学的可能性与可行性

尽管形式逻辑本身没有阶级性,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必须涉及具体的思维形式,列举优秀的思维典范,尤其是革命导师严密的逻辑论证,也要揭露和批判错误的逻辑,这就离不开社会生活,离不开对现实的分析,特别是对学生思维的分析,这就为我们注入德育内容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我们所进行的思想教育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其本身就有科学严密的逻辑性,因而只有从逻辑的角度才能深刻解释德育的科学性。我们提倡社会主义道德,一是靠正确理论本身的科学力量,二是靠情感的力量,三是靠价值取向的引导,四是靠逻辑的力量。而逻辑的力量在其中须臾离开不得。运用逻辑分析的方法论证真、善、美批判假恶丑具有不可战胜的力量学生更容易入心入脑可以体现德育的某种强制力。

当代大学生成长在改革开放的年代,经过十几年的教育,对党、对国家、对人民有深厚的感情,都渴望进步,向往未来。用德育中的实例佐证形式逻辑的道理,学生不感到深奥和陌生,易引起思想共鸣,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会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把教学引向更深的层次。

4 寓德育于形式逻辑教学的基本方法

(1)以教师为主导。教师要把握德育的主要内容,在备课时应根据形势的需要和学校德育的基本要求,选择学生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根据教学内容“对号入座”,有意识地加以引导,力求学一点逻辑知识,解决一个德育方面的问题。

(2)以学生为主体。一方面,一切为了转变学生的思想,要围绕学生的思想做文章;另一方面,要学生自己教育自己,根据逻辑知识由学生去分析现实问题,提高思想道德意识。具体做法可以通过作业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然后运用逻辑知识进行分析,得出正确结论。也可以由教师提出问题,由学生进行分析。还可以就某一观点展开讨论或者辩论会。

5 寓德育于形式逻辑教学的模式

5·1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在逻辑简史部分,重点介绍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明辨之学”,激发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第二节:纵观逻辑史的发展,引用恩格斯的诊断“关于思维的科学,和任何其他科学一样,是一种历史的科学,关于人的思维的历史发展的科学。”阐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第三节:关于如何学好形式逻辑学,强调勤于实践,多练多用,引入“实践出真知”这一辩证唯物论的观点。

5·2 第二章 概念

第一节:概念的概述。在讨论概念是思维的结晶时,分析“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形成过程,激发学习邓小平理论的热情。

第二节: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概念的内涵分析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的论述;概论的外延分析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关于公有制经济外延的界定,进行社会主义教育。

第三节:概念的种类。单独概念介绍三峡工程、秦山核电站等国家重点建设工程及名胜古迹;普遍概念介绍共产党、知识分子、大学生等;集合概念介绍中国工人阶级、中华民族等;非集合概念介绍共产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等,进行爱国主义和力争上游精神教育。

第四节:概念间的关系。同一关系介绍无产阶级专政和人民民主专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真包含关系和真包含于关系介绍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交叉关系介绍入党积极分子和“三好”学生;矛盾关系介绍无产阶级与非无产阶级;反对关系介绍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等,进行社会主义教育。

第五节:概念的限制与概括。概念的限制介绍毛泽东同志关于“战争”、“革命战争”、“中国的革命战争”关系的论述,概念的概括介绍毛泽东同志关于自由主义本质的论述,进行历史教育和纪律教育。

第六节:定义。发生定义介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定义,功用定义介绍纪律、法律的定义,规定的语词定义介绍“五讲四美”、“四有新人”、“三讲”等;定义的规则明辨“艰苦奋斗与艰苦朴素”、“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等,进行精神文明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

第七节:划分。划分的方法介绍“劳动者分为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我国的经济制度”等,进行党的方针政策教育。

5·3 第三章 判断

第一节:判断的定义和特征。判断的定义分析“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马克思主义不是封闭的体系”,判断的特征分析两种宇宙观,进行党的思想路线教育。

第二节:性质判断,性质判断的结构分析“所有的认识都来自实践”;肯定判断分析“讲卫生是文明的标志之一”,否定判断分析“随地吐痰不是道德的”;全称判断分析“所有学生都要遵守纪律”,全称否定判断分析“所有真理都不是一成不变的”,特称肯定判断分析“有的同学是无名英雄”,特称否定判断分析“有的同学不是守纪律的”;逻辑方阵的讲解和性质判断的周延性分析“所有(有些)困难是(不是)可以克服的”等类似的例子,进行精神文明、意志品质等教育。

第三节:关系判断。关系判断的对称性分析“同学”、“同班”关系,反对称分析“领导,上下级”等关系,非对称分析“倾慕、喜爱”等;关系判断的传递性用“学习成绩排序”说明,非传递性用“了解、朋友”等说明,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5·4 第四章 复合判断

第一节:联言判断。分析“某同学不但学习好,而且思想好”,激励进步。

第二节:选言判断。相容的选言判断分析“某同学学习好是因为刻苦用功,方法得当”等,激励学习;不相容的选言判断分析“某同学犯错误不是无意的就是有意的”等,树立正气。

第三节:假言判断。充分条件的假言判断分析“如果旷操,那么就要受到批评”,进行纪律教育;充分条件的假言判断分析“只有坚持改革开放政策,才能实现四个现代化”,进行党的方针政策教育;充分必要条件的假言判断分析“只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等,进行党的领导方面的教育。

5·5 第五章 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

第一节:概述。明确逻辑规律是思维形式规律,不是世界观和方法论,同时强调规律是不能违反的。

第二节:同一律。列举现实中混淆概念和偷换概念的错误,阐述同一律的要求,如:“公物是人民的,我是人民的一员,所以我损坏公物可以不赔”,批评不爱护公物的行为;批判“四人帮”把经验当作经验主义批判等。

第三节:矛盾律。指出现实中自相矛盾的错误,阐明矛盾律的要求,如:分析“人人应当孝敬父母,但有时却起反作用”等类似的实例,进行传统道德教育。

第四节:排中律。分析现实生活中模棱两可的错误,阐明排中律的要求。如分析李宗吾《厚黑学》中关于物质是第一性还是精神是第一性的骑墙观点,进行辩证唯物论的教育。

第五节:充足理由律。分析现实生活中“推不出”的议论,阐明充足理由律的要求。如分析“社会主义不能搞市场经济”等,进行社会主义教育。

5·6 第六章 直言推理

第一节:推理的概述。以“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如果我们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为例,分析推理的结构,进行人生观教育。

第二节:直接推理。对当关系推理和判断变形推理,可用某班同学守纪律情况演绎;三段论的规则,可虚拟学生中的实例分析,如“共产党员起带头作用,我不是共产党员,所以我不起带头作用”等例子分析,进行党的基本知识教育。

5·7 第七章 复合推理

第一节:联言推理。以“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所以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为例进行分析,进行国情教育。

第二节:选言推理。不相容的选言推理,分析“对学习中的困难或者是知难而进,或者知难而退,我们要知难而进,所以我国不要知难而退”等实例,进行意志品质的培养;相容的选言判断,用“某积极分子没入党或因努力不够,或因考察时间不够,现已知是因考察时间不够,所以不是因为努力不够”分析,进行党的知识教育。

第三节:假言推理。充分条件假言推理,以“不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某人没有调查,所以某人没有发言权”等实例分析,进行唯物主义教育;必要条件假言推理,以“只有坚持实事求是的人,才是马克思主义者,所以某人坚持实事求是”等实例,进行党的思想路线教育;充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用“只有邓小平理论,而没有别的理论,能够解决中国的前途命运问题”分析,进行邓小平理论教育。

第四节:二难推理。以“如果你是三好学生,你要遵守学校纪律,如果你不是三好学生,你也要遵守学校纪律,你或者是三好学生,或者不是三好学生,所以你要遵守学校纪律。”等实例分析,进行纪律教育。

5·8 第八章 归纳推理

第一节:完全归纳推理。以“某宿舍8名同学分别是入党积极分子,归纳出某宿舍同学都是入党积极分子”等例子说明,激发入党热情。

第二节:不完全归纳推理。简单枚举用“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失败是成功之母”等有哲理的谚语阐述不完全归纳推理的应用;科学归纳法用“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确立说明,进行党的方针政策的教育。

第三节:探求因果的方法。求同法用“红军长征,各部队都遇到了各种难以想像的艰难困苦,但都取得了胜利,原因就是支部建在了连上”说明,进行传统教育;求异法用“98抗洪说明,尽管洪水和1933年相同,但结果不一样,不同的原因是有了共产党的领导”为例,进行历史教育;求同求异并用法用“企业改革中,发挥工人主人翁作用,改革就成功,不发挥工人的主人翁作用改革就受到挫折”说明,进行形势政策教育;共变法用“班风与班级平均成绩变化”来说明,进行集体主义教育。

5·9 第九章 类比推理和假说

第一节:类比推理。以“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城市企业的股份制的改革”阐述,进行形势政策教育。

第二节:假说。用“建立特区”、“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等学说的建立和检验阐述。

5·10 第十章 论证

第一节:论证的概述。以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关于邓小平理论之所以能够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的论证阐述,进行邓小平理论的教育。

第二节:论证的种类。演绎论证以“拾金不昧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社会主义法律所规定的公民的行为规范,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起表帅作用”说明,进行社会公德教育。归纳论证以“‘困难象弹簧,看你强不强,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98抗洪’中各地都遇到了很多困难,也都相继被克服了,所以,任何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阐述,进行意志品质培养。反证法用邓小平关于“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不是社会主义……”的论述说明,进行社会主义教育;选言证法用“面临21世纪的挑战,中国有多种选择,一是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一是全盘西化走资本主义道路,一是恢复到封建专制,根据中国的国情,不能走资本主义道路,也不能走封建专制的道路,中国只能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阐述,进行历史和国情教育。

第三节:论证规则。用党的十五大报告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述说明,进行国情和社会主义教育。

第四节:反驳及其方法。反驳的概念,用革命导师对论敌的批判实例阐述;反驳方法中的直接反驳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不自私的人,反驳‘人都是自私的’”阐述;间接反驳用“反驳‘人都是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董存瑞舍身炸敌人碉堡主观就不是为自己,董存瑞也是有思想的人,可见,人不都是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进行价值观教育;归谬法用“讨论因考试作弊给某同学处分时,有人说该同学平常表现尚好,这次初犯,就不要追究了。”有人反驳说:“功归功,过归过,这是基本原则,如果因为过去表现好,就不追究了,哪个人没有闪光点?如果是那样,怎么体现纪律的严肃性呢?”阐述,进行纪律教育。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N]·法制日报,1994-09-04

篇(5)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5-0129-02

施工组织与概预算是铁道施工与养护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课题组一直非常重视该课程的改革与教材建设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强施工组织与概预算的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深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材建设改革,积极探索适合于中职教学的教育教材模式,在教材建设的研究与实践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材编写依据

(一)课程定位

施工组织设计和概预算课程是铁道施工与养护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通过学习本课程,使学生掌握施工组织设计与概预算的基本知识;掌握施工组织设计和概预算文件的编制程序和方法,掌握施工排序的方法并能根据工程实际情况,灵活确定施工组织方案,合理制定进度计划,有针对性地制定施工组织技术措施;掌握预算定额的正确含义和查用的方法,正确划分计价项目并计算工程量,掌握工程量清单及施工图预算编制程序和方法,为将来从事工程管理及编审概(预)算、报价、估价等工作奠定基础。

本课程开设在地质与路基、土力学与地基基础、桥涵施工、铁路轨道、隧道工程等专业课程之后,学生已经掌握了与本专业相关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具备自我发展能力、自我学习能力以及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能力,并通过本专业课程的学习,为生产实习等后续教学环节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课程教学标准

施工组织设计与概预算课程的课程教学标准的设计思路是以铁道施工与养护专业“3122”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为依据,制定《施工组织设计与概预算》课程的教学大纲,再以制定的课程教学大纲为基础,以“符合市场需求、符合学生实际”为原则;以从业岗位需要;行业、职业标准为依据,选择课程教学内容并制定与之相适应的课程教学标准。

做到:

①课程教学项目化,实现教学理论与实践并重,并更加强调课程的实践性。

②实践教学项目案例化。课程重点难点内容采用项目专题案例,增强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对工程施工方法与环境条件关系的思考,善于吸取别人的经验教训,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新技术介绍适时化。利用课堂互动项目案例平台,适时介绍工程建设中涌现的新理念、新技术和新方法,使教学内容始终与工程建设新技术同步,使学生能及时了解工程施工新的技术成果的发展方向。

④学习目标、学习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成果展示明朗化。

(三)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

第一部分施工组织设计

⑴掌握项目与工程项目管理的概念,熟悉项目管理的工作内容;了解建设项目的分类。

⑵掌握工程施工组织的研究对象与任务;熟悉路基、桥涵、轨道工程建设的内容及特点,熟悉原始资料调查的内容;了解施工程序。

⑶掌握施工过程的组织原则及施工过程的时间排序的方法,掌握流水施工原理及流水施工类型和总工期确定方法。

⑷掌握施工组织设计的概念、任务、作用与分类,工程项目控制的概念;掌握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依据、编制方法及步骤;掌握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的内容及选择方法,施工进度计划、施工准备工作计划及施工平面图的编制方法;了解机械化施工组织设计的内容及编制方法。

⑸掌握网络计划时间参数的计算、时差的概念及应用,双代号时标网络计划的计算与应用,网络计划优化的概念、工期优化、费用优化的方法与应用。

第二部分概预算

⑴熟悉基本建设程序及概预算分类;掌握工程造价的概念及其计价特征及构成。

⑵掌握工程定额的概念及作用;掌握铁路工程定额的组成及应用。

⑶熟悉铁路工程概预算各种费用的计算办法、熟练掌握个别概预算的编制方法、了解综合概预算的编制程序;

⑷掌握工程量清单的定义与作用;掌握工程量清单计价的构成;了解工程量清单计价的依据;掌握工程量清单与清单计价的编制方法。

2.能力目标

⑴培养学生组织施工和管理能力;

⑵培养学生具备制定质量保证体系和工程质量技术措施的能力;

⑶培养学生编制工程预算的能力。

3.素质目标

⑴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团队合作意识。

⑵培养学生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

⑶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⑷培养诚信的职业道德和良好的职业素质。

二、教材编写的主导思想和措施

按着中等职业教育改革要求,结合我校铁道施工与养护专业“3122”教学模式,《土木工程概(预)算》与《土木工程施工组织》教材在编写的过程中本着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着眼于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注重职业素养的培养,注重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个性化教学;注重教中学、学中做,理论实践一体化的编写理念,按照岗位需求、课程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广泛吸收新工艺、新方法、新规范、新标准,着重突出职业性、实用性、创新性。使之具有结构新颖、图文并茂、内容全面、通俗易懂、案例丰富的特点。体现“简明扼要、综合性强、实践性强、强调行业特色”的宗旨,实现必需和够用,对接职业标准,易学易懂的目的。

在教材编写过程中与企业技术骨干密切合作,根据岗位核心能力共同编写施工组织与概预算课程教材,以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法进行课程内容重组,突出实践,融“专业教学、职业培训、技能鉴定”于一体的课程教材。以解决以往教材“脱离实际、内容陈旧、工艺落后”的缺点,突出职教特色。

三、教材编写结构

《土木工程概(预)算》和《土木工程施工组织》,是基本建设计划、招投标、设计、施工、监理等各项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也是基本建设投资、拨款、贷款,银行监督,实行投资包干、工程招标、投标,签订承发包合同的主要依据。因此,它是基本建设管理工作中一个重要而不可缺少的环节。特别是随着我国铁路、公路工程新一轮概预算编制办法的颁布以及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在全国的推行,铁路、公路建设领域以市场自主定价为导向的工程造价改革已进入实施阶段,这在客观上要求广大工程技术人员与管理者必须紧跟目前的改革趋势,更新观念,掌握和理解铁路、公路工程施工概(预)算编制和施工组织设计的新知识、新方法,提高自身业务能力。教材的编写结构如下;

1.《土木工程概(预)算》本书共设六个项目,二十七个任务,即项目一工程造价基础知识;项目二定额;项目三铁路工程概(预)算编制;项目四公路工程概(预)算编制方法;项目五工程量清单计价;项目六工程计量与价款结算,二十七个任务,详细、系统地阐述了基本建设、定额及铁路、公路工程概(预)算编制的原理、程序和方法。铁路工程概(预)算部分详细介绍了铁道部铁建设[2006]113号文公布的《铁路基本建设工程设计概(预)算编制办法》的相关原理,并通过大量的示例介绍了具体的使用方法;依据铁道部颁布的《铁路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指南》,介绍了铁路工程工程量清单的编制及应用原理,对铁路拆迁工程、路基工程、桥涵工程、隧道及明洞工程、轨道工程、站后工程及大临工程的构造和工程量计算规则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公路工程概预算部分以交通部2007年第33号文公布的《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概算预算编制办法》和《公路工程工程量清单计量规则》为依据,全面介绍了公路工程概预算编制原理和各分类工程工程量清单计量规则与方法。

2.《土木工程施工组织》本书共分五个教学项目,二十个任务,即项目一工程施工组织概论;项目二施工过程组织原理;项目三工程施工组织设计;项目四机械化施工组织设计;项目五网络计划技术,二十个任务,详细、系统地阐述了土木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的基本概念、施工组织设计的程序和编制的方法、施工过程组织原理、机械化施工组织设计和网络计划技术。

四、教材建设成果

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是进行教学的基本工具,也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中职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保证。教材的质量直接体现着中职教育和科学研究的水平,也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高低。通过专业教师与企业技术骨干密切合作,共同参加教材建设的研究与实践,使改革后的教材具备了以下特点:

1.新颖性:无论在教材的内容上还是在教材的编排上,都突出了“新”字,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

2.适应性:教材即适应现在学生的接受能力,又适应社会对这一岗位群的需要;

3.实践性:即教材对理论知识的编排以必需和够用为度,更注重对岗位职业群实践环节的指导,实践针对性强,真正做到“实际、实用、实效”,紧跟本专业、本行业的发展需要。

所编写的教材已在全国中职学校范围内得到广泛使用,并受到了广泛的好评。相信在广大专业教师、企业技术骨干积极参与教材改革和“实施精品战略,抓好重点规划,注重专业配套,促进推广运用”这一方针指导下,教材建设会更上新台阶,更好地满足教学工作的需要。

五、下一步教材建设措施

1.加强教材建设,大力开展教材研究。教材建设要跟踪教育发展和学科专业发展的趋势,着眼科技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要求,探索学科体系与教学体系间的关系、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教材建设与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教学改革与教材建设等之间的关系。注重对教学方法改革的探索和教材内容更新的研讨,对教材的规划、选题、编审、出版、选用、推荐、质量跟踪调查与信息反馈等环节全面质量管理。

2.落实教材选用制度,严格教材选用程序。就是要杜绝教材选用中的随意性和主观臆断的现象,确保教材的先进性和适用性。一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高度,加强教材的“精品意识”,为所开设课程选用高质量的教材,处理好选用国家推荐教材与学校自编教材的关系。二是严格选用程序,教研室要把好教材选用的审核与质量关。

篇(6)

二、课程内容选择与设置

根据上述课程的性质与定位,《道路交通管理》作为公安专科院校非交通管理专业的公共基础课,一般教学课时设置为34个课时左右(周2课时),其中实训课时数达到12课时,占到总课时量的35%。在34个教学课时内,为了达到教学目的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道路交通管理》课程在内容选择上必须强调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即课程学习内容的选择与设置,必须结合不同警种在公安工作中的实际需要,完善其对交通管理基本专业知识的熟悉、了解和掌握,从而真正做到知识点学习和实战工作需要的无缝对接。根据目前我国公安工作的特点,以及交巡警体制改革的趋势,结合本课程计划教学课时的有关要求,课题组经反复讨论和教学实践后拟定,非交通管理专业开设《道路交通管理》课程,应侧重于对现行交通管理基本法律与业务知识的熟悉和了解。为此,本课程的内容选择与设置分为道路交通管理基础知识及道路交通管理警务规范两部分。道路交通管理基础知识部分,包括道路交通管理基本法律法规知识和道路交通信号与设施两个模块。通过这两个模块的学习,首先让学员了解道路交通的基本原则和执法管理的法律依据,以及维护道路交通安全的基础设施特别是交通标志标线等基本知识。道路交通管理警务规范部分旨在让学员对道路交通管理警务,即道路交通秩序管理、车辆与驾驶人管理以及交通事故处理的基本内容与工作规范要求,有一定的了解和熟悉。对于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又可以根据道路交通管理工作与勤务,分解为交通指挥与疏导、交通安全违法行为处理、交通管理执法规范、车辆管理、驾驶人管理、交通安全宣传、交通事故处理与预防等模块进行。通过上述两部分内容的系统学习,力求使学生熟悉和了解道路交通管理基本业务及相关法律法规和工作规范,以“三懂五会”即:懂交通管理基本法律法规和规范、懂交通管理设施基本知识、懂交通管理基本业务,会疏导指挥交通、会查处交通违法行为、会快速处理交通事故、会识别车辆牌证、会开展交通安全宣传工作为教学目标。

三、课程教学模式设计

《道路交通管理》课程一直以来是作为概论性的课程开设的,所以在以往的教学实践包括教材内容的取舍上,着重于一些基本知识点的概况介绍,如我国道路交通管理体质的演变、道路交通管理的对象和内容、我国道路交通管理的原则和方法等等。这就使得该课程的教学模式局限于教师的纯理论课堂讲授,内容上既没有针对性也缺乏重点。针对这次方案修订,在所有公安专业增设《道路交通管理》课程,如果仍采用这种老套的教学方法和内容就会失去增设该课程的实际意义和效果。而按照“面向实战、讲究实用、追求实效”的专科教育教学原则,必须注重学员实战动手能力的培养。因此,结合过去一年的实际教学创新尝试和经验,课题组达成了共识,《道路交通管理》课程可以通过学生自学、教师重点讲授、案例分析与讨论、角色模拟演练与角色扮演、观看录像或视频等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式,注重理论学习联系具体工作实际,突出公安交通管理工作的实战性特色。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具体采用哪种方法,主要结合不同教学内容的需要和不同教学对象的特点(如普通大专班学员、对口升学生源以及体改班等)有所选择和调整。从教学内容来讲,道路交通管理基础知识部分,即道路交通管理基本法律法规知识和道路交通信号与设施两个模块,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自学、教师重点讲授的方法完成教学;车辆与驾驶人管理以及交通事故处理两个模块的内容,在引导学员自学和熟悉《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与《机动车驾驶证业务工作规范》、《机动车登记规定》与《机动车登记工作规范》以及《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与《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工作规范》等法律规范的基础上,采用针对具体教学案例的分析与讨论的形式加强学员对相应重点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交通秩序管理的内容,如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处理、交通警察道路执勤执法规范、公路巡逻民警队警务规范等内容,特别适合采用角色模拟演练的方法,增强学员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而道路交通指挥与疏导、交通警卫、交通安全宣传等内容通过观看相关的录像或视频进行教学,使教学内容丰富务实更具实用性。从教学对象来讲,由于不同层次和渠道的学员,原有知识结构、学习能力与接受能力、学习兴趣与主动性等方面的差异与不同,针对不同内容的深度与侧重,教学方法的选择必须做出适当调整。如针对对口升学渠道的学员,多采用角色模拟演练与角色扮演、观看录像或视频的方式进行教学;对于体改班的学员则多采用学生自学、案例分析与讨论等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进行教学。

篇(7)

阅读是一种最基本的学习方法.物理教材是学生获取物理知识的重要基本工具,在物理教学中,师生都是紧紧地围绕教材来进行活动,学生阅读的过程就是物理概念、规律逐步形成、成“条条”知识.最终形成知识结构,完成理解、记忆、掌握的过程,因此,培养阅读方法,养成良好习惯,是学法指导中的关键一环。

1.明确物理学的特点与方法进行阅读

概念、规律与物理现象存在着特定的对应关系,所以阅读时读到物理现象的描述就要联想概念、规律;运用到物理概念、规律就要联想到物理现象;这才是科学的读书方法.物理概念,中学教科书中有两种意义,一种是定性的定义,一种是定量的定义.对于定性的定义要求理解概念的内函和外延,对于定量的定义除明确的文字描述意义外,还要掌握定义式的物理意义.物理规律分实验定律和理论推导定律.实验定律一般不能用理论推导,用理论推导的定律一般可用实验来验证.如牛顿第三定律是实验定律,阿基米德原理既能用理论推导,又能用实验验证的定律.还要明确任何一个定律的成立都有其特定适应条件与其适用范围.2.掌握阅读技巧(1)读中会记录.要善于在通读、读懂内容的过程中,采用不同符号进行标、批、注.标出重点内容、重点词、重点句:批出重点、难点和疑点,准备上课认真仔细听讲.(2)读中会思考.在物理概念规律的建立与应用中,要善于思考,不仅知其然而且还要知其所以然.(3)读后会总结.读书要一节一节地读,读后要一节一节的小结,有时候要一草一章地读,一章一章的读要建立在一节一书读的基础上.读后要善于进行全章总结,将“块块”知识理顺成“条条”知识.最终形成知识结构,完成点――线――面――体的系统学习过程,达到知识的立体掌握.

二、掌握听课技巧,提高学习效率

听课,是学生接受信息的主渠道,靠学生的耳听、脑想、手动等多种感官共同活动来完成的.耳听,是听教师如何阐明道理,怎样理解定律、规律,还要听同学发言来启发自己.脑想,就是多问几个为什么,引导学生对物理学中的概念、规律、原理的适用范围和条件认真思考;手动,就是做笔记,记下教师课堂中讲的重要内容,记下别人对问题的独特见解。

三、学会记忆方法,增加知识储存

记忆是过去经历过事物或学习过知识在人脑中再现.教学实践证明:学会巧记物理知识,是探索新知识的开端,是提高学生素质的关键.记忆分为理解记忆、对比记忆、图表记忆、网络记忆和总结记忆.

1.理解记忆法 我们认识事物不能满足于感性认识和表面现象,更重要的是透过现象

看本质,只有弄清了的来龙去脉和理论依据。理解其中的道理,人脑才能敏捷地作出正确判断和反映,实现理解记忆.例如记忆串并联电路的规律:电流强度,串联时由于电流顺一导线上流,所以有I=Il=I2=I3,并联时由于电流分多条导线上流,所以,I=Il+I2+I3;电压,串联时电势经过多次降落,所以U=U1+U2+U3并联时电势降落相同,所以U=U1=U2=U3;电阻,串联时相当于增加导线的长度,所以R=Rl+R2+尺3,并联时相当增大了导线的横截面积,总电阻小于任何支路电阻所以l/R=1/R1+1/R2+1/R3.

2.对比记忆法

物理学中一部分相似易混概念,学生很易弄错,告诉学生只要将这些知识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和辨析,区别和记忆就迎刃而解了.在分析受力情况时,同学们很难弄清“平衡力”与“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概念,通过画图进行比较,找出物体受到的这两对力相同点(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和不同点(力的作用物体不同,力的作用性质也可能不同).:

3..规律记忆法

使用“规律记忆法”,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把事物联系起来思考,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开动脑筋揭示事物内在规律的良好习惯,这对于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是极有好处的。

四.掌握实验方法,提高实验能力

实验是通过眼看、耳听、脑想后的动手操作,是认识的高级过程,是中学生综合素质高低的体现.所以教师必须指导学生掌握实验基本常规,充分准备实验,熟悉操作程序.如爱护仪器,实验准备、操作程序、安全常规等,养成良好的实验素质.

要让学生了解这些仪器的结果、原理、用途,掌握仪器的量程、使用方法和使用原则,以达到熟练地、正确地读数,在介绍这些基本仪器使用方法时,应抓住各种基本测量仪器的共性来加以指导.

培养学生实验过程中必须掌握的能力

篇(8)

教学语言的科学性,是由教学内容的科学性所决定的,思想政治课的基本知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常识,它具有强烈的科学性和真理性。这就要求教师上课要用准确的概念,正确的判断,并依据思维的规律自制严密、完整的语言程序,使教学语言具有强烈的思辩性和逻辑性,富有说服力。如法律中对某些犯罪分子有从轻和减轻处罚的情节,“从轻”是在法定刑的限度内判处刑罚。“减轻”是在法定刑以下判处刑罚。再如,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国民”和“国内”一字之差,意思却差之千里。国民生产总值(GNP) 是以本国常住居民为准来计算的,它包括本国居民在国内和国外的财产和劳务所获得的收入,国内生产总值(GDP)是以国土原则计算的,即不论本国居民还是外国居民,凡是在本国国土范围内的财产和劳务所获得的收入都计算在内。所以教师在讲授这些知识的时候就必须严谨规范,不能信口开河,不能不注意两者的区别。

二、清晰明白

对基本理论的理解和运用,是政治课教学的核心。一堂课先讲什么,后讲什么,强调什么,落实什么,教师必须心中有数。否则,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学生理不清线索,抓不住中心,就达不到教学目的。因此,教师把自己精心设计的教学语言清晰明白地表达出来尤为重要。就政治课而言,笔者以为,要清晰明白地讲清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清晰地表述概念、原理的不同层次。词语是概念的语言形式,概念是词语的思想内容。对概念内涵的理解,一向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对词语的逐层分析,是使概念清晰可辨的有效方法。如对“规律是物质运动过程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我们就可以划分为如下层次:第一层,规律是一种联系;第二层,规律是一种固有的联系,是一种本质的联系,是一种必然的联系;第三层,归纳规律的客观性、可知性等特性;最后,通过提问或练习的方式,举例指出规律的外延。这样分层次把握概念,学生容易记忆和理解,运用起来也容易掌握其适用范围。

第二,清晰地表述基础理论的内在逻辑线索。教材中重点、全面阐述的基本理论,学生对其基本内容和内在联系理解起来要相对容易些,而教材中理论性较强但又不可能详尽阐述的问题,就成为教学难点。 一般说来,这些理论性强的内容,其内在的逻辑性也强,应以递进关系逐步展现出来。能否理清和表述逻辑线索,是突破这一难点问题的关键。教师在讲述中,只要有一处混杂或交待不清,就会给学生带来严重的视听障碍,影响教学效果。

第三,清晰地表述知识点之间的区别与联系。重点在于明确指出不同知识点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比如:哲学中“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这两组概念是学生容易混肴的。在讲解中首先要指出这两组概念的区别,即主次矛盾分析的是一个复杂事物中的多种矛盾,而矛盾的主次方面分析的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其次,归纳它们之间的联系,即无论是主要矛盾还是次要矛盾,它们都有矛盾的主次方面之分。另外,在讲述一群知识点时,还必须抓住起主导作用的一点或两点,用一组材料或图表把它们串联起来,使之形成一种立体结构,以便于学生抓住重点。

三、流畅自如

教师对教材内容的讲授,是政治课课堂教学的主要部分。学生从政治教师的讲授中,能获得比较系统、全面的理论知识。教师授课的语言流畅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因此,语言流畅是政治教师最基本的要求之一。教师切忌习惯性的废话、重复、停顿,而应该把需要讲述的内容,通过自然、连贯、轻松、流畅的语言,行云流水般地表达出来,让学生在一种和谐的语言氛围中学习知识。

要做到流畅自如,首先,政治教师要把语言流畅作为自己的最起码要求,在思想上引起重视。可以在平时做个有心人,多听听相声、评书,学习相声、评书演员驾驭语言的技巧,与周围的人多进行语言交流,只要持之以恒,就必然有所所获。其次,精心备课,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使授课语言流畅的前提条件。教师只有将教材烂熟于胸,授课时才能得心应手、挥洒自如。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教师流畅语言的视听对象是学生,这种流畅必须为学生所体验,即语言传达的信息必须是学生需要和能够接受的。如果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只是教师一人在讲台上不着边际地夸夸其谈,那将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达不到教学目的。

四、活泼多变

人们都知道:公路一般一段直路后有一段弯路,过分平坦的大道容易使司机疲劳,分散注意力,易出事故,而设计弯道的目的是为了减少事故隐患,媒体的调查也显示:在高速公路上出现交通事故的可能性最大,有驾驶经验的朋友都知道:在路宽、人少、车少的地方警惕性会放松,会麻痹大意,在一些崎岖小道上,精力会特别集中,我们的课堂也是如此,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昏昏欲睡,有可能是因为我们的语调过于平淡,没有抑扬顿挫;有可能是因为我们只会照本宣科,没有设置一些“陷阱”“陡坡”,如果我们能在每堂课适当时候设置几个弯道,设计几个坡度,让学生始终处在紧张的状态,我们的课堂效果就可想而知。当学生注意力集中,即处于兴奋期时,教师须适时抓住教材中的关键词句,以简练的语言,将重点内容交待清楚。这时,切不可漫天撒网、夸夸其谈,否则,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当学生注意力分散时,如有人打瞌睡或小声讲话时,教师可暂时离开教材上的词句,或讲一个有趣的小故事,或谈一件近期国际国内本地发生的大事,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将谈话内容同教材内容结合起来,回到教材内容的讲授上。

篇(9)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3-0059-02

操作系统软件是系统的核心软件,操作系统课程是计算机专业的主干课程,理解操作系统的概念对软件开发、性能优化有重要意义。由于操作系统课程涉及到知识点多,内容杂,理论和实践脱节,教学效果差的现象在高校教学中非常普遍。为了更好地发挥操作系统课程在计算机专业教学中的作用,我们对操作系统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将知识的传授与职业能力的培养融为一体,改变了操作系统课程只重理论不重实践的顽疾,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一、面向职业能力培养的操作系统课程教学改革研究思路

改革的总体原则是以职业需求为导向,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具体的教学改变步骤如下:首先根据职业发展方向设置课程体系;然后在理论课教学上围绕职业需求精选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式;最后在实验教学上通过架设vmare虚拟实验平台,完善实验教学内容逐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二、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操作系统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一)Llinux的职业需求分析

经过对各种培训机构以及用人企业的问卷调查,基于Linux的职业需求主要有两个大的方向:

(1)Linux的系统、网络、服务应用方向。主要从事linux系统服务,网站维护,oracle数据库应用工作等。

(2)Linux下软件开发方向。主要从事linux下的系统程序开发、linux底层内核开发、图形界面开发以及嵌入式linux开发工作。

(二)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linux操作系统课程体系的构建

把传统的操作系统课程根据职业的需求分成3门以上的课程,并按照知识的层次结构形成了围绕linux操作系统的课程体系。将过去只注重知识的传授的操作系统课程,变成在充分掌握基本知识的前提下,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的课程。首先开设了操作系统理论课主要讲述linux操作系统的五大基本功能,尤其是进程、线程等重要的概念及内存管理、cpu调度算法等最基本的算法。无论是系统运维工程师还是软件开发人员,理解操作系统的功能和结构都是培养学生形成职业能力的基础。在学生对操作系统的功能、原理有了清晰的认识后,针对linux的运维工程师职业方向开设了linux应用课程,该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对Llinux的系统网络、服务应用方向服务能力。针对liunx系统工程师职业方向根据软件开发的不同方向开设了不同的选修课程,比如php网站设计、arm嵌入式开发等课程。

课程体系在重视基础理论的前提下,根据不同的职业需求,开设了不同的课程,满足了学生各方面的需求。

(三)理论课教学改革

1.改革教学内容,精讲理论

在确定了课程体系前提下,认真设计好课程的教学内容,让它更好地适应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强调职业能力培养不能只顾能力的培养,忽视理论教学。无论是linux系统运行维护方向,还是软件开发方向,都需要学生掌握操作系统的理论、重要的概念。只有打好理论基础,才能对学过知识理解得更深刻,才能内化成为素质,外现为能力。原来的操作系统课程知识体系庞杂,讲解的理论过多过杂,而且没有用武之地,学生理解都成问题,更谈不上在理论的基础上应用了。我们本着精讲多练,重视实际动手能力的原则,对原有的操作系统课程教学内容进行筛选,重点讲述进程、线程、并发等重要的概念及内存管理、cpu调度等最基本的算法。不求多,只求精,在讲解这些基本概念、理论的同时,尽量做到学以致用,把这些概念、算法和实际的linux系统中的应用结合起来,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2.改变教学方式,引入培训机制

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把有实践经验的企业工程师,软件设计师请到教室,聘任他们做课程的主讲教师,把企业的需求传递给学生,把软件开发、维护经验传授给学生,这样学生很容易就抓住时代的脉搏,知道了奋斗的目标和方向。

在大四实习期间,让学生走出教室,通过培训机构介绍的工作岗位实习,学生就会儿把自己学到的知识在工作岗位上大显身手,按照企业的规范、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能力,为自己将来走上linux系统工程师的道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实验课教学改革

1.使用vmware创建linux实验平台

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操作系统课程不能光停留在理论教学内容上的修改,应该更加强调职业能力的培养,而职业能力培养的关键是实验课程的改革。

采用虚拟机进行操作系统教学,既可以完成操作系统课程教学中的大多数实验,又可以让学生面对一个相对真实的系统中,感受操作系统技术的具体实现情况。比如“进程”的概念是贯穿整个课程的核心概念,在以往没有真实实验环境下,教师只是在课堂上把进程的概念用文字描述给学生,学生看不见摸不着,根本理解不上去。现在有了虚拟的真实环境,学生可以在虚拟机上创建进程、查看进程,学生可以亲身体验进程的id,甚至通过阅读源代码了解进程从创建到消亡的整个过程。百闻不如一见,激发了兴趣,提高了效果。

2.完善实验教学内容

为增强实验课的教学效果,结合操作系统课程的特点,参考国内其他院校的经验,本着面向职业需求,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原则,精选实验项目,对选中的实验项目进行难易搭配,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验效果。具体的实验项目下表所示。

次序实验内容学时1Linux系统安装与配置32Linux用户接口与编程环境33进程管理44处理机调度45存储器管理4(1)实验一 Linux系统安装与配置

熟悉Linux概念,比如Linux发行版、宏内核、微内核等。

掌握Ubuntu Linux系统的安装方法,特别是如何在vmware虚拟机上安装、配置该操作系统。了解在多操作系统环境下如何安装Linux。

(2)实验二 Linux用户接口与编程

熟悉Linux下的基本操作,学会使用各种Shell命令去操作Linux,对Linux有一个初步认识。 学会使用vi编辑器编辑简单的C语言程序,并能对其编译和调试。 掌握C/C++/Java跨平台集成开发环境Eclipse的安装和使用。

(3)实验三 进程管理

掌握进程的概念,明确进程的含义, 认识并了解开发执行的实质。

(4)处理机调度

通过这次实验,加深对进程概念的理解,进一步掌握进程状态的转变、进程调度的策略及对系统性能的评价方法。

(5) 存储器管理

存储管理的主要功能之一是合理地分配空间。本次实验目的是掌握常用的页面置换算法。

三、总结

经过上述几个方面的改革,从课程体系到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实验教学都紧密围绕着提升职业能力这条主线,学生既掌握了必要的理论知识,又形成了很强的动手能力。经过多年的教改实践,结合近几年毕业生工作岗位的调查,我们发现教学改革是成功的。在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日新月异的企业需求背景下,必须不断调整我们的教学改革思路,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linux操作系统教学改革研究会不断进行下去。

参考文献:

篇(10)

电工电子学是一门研究电工基础、电机与拖动、模拟与数字电子技术的基础课程。概念多而且抽象,难学、难记、难理解是该课程的主要特点,也是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对这些概念把握不准,理解不透,就会使学生难以进行下一步知识的学习,就会为专业基础理论的学习造成很多障碍。为了使学生加深理解、加强记忆,笔者在电工电子学概念教学时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尝试:

一、形象直观

概念是知识的核心、思维的基础,为使学生正确理解概念,则必须将抽象的概念作形象直观的解释,以增强教学效果。例如:关于直流电路的组成、符号、性质等一系列概念,初学者会感到很抽象空洞,难以理解,若学不好将直接影响全本书的学习。为了解决这个矛盾,我们可用水路与电路作类比并进行对应解释:水路中的水源、铺设的管道、水阀、用户,分别类似于电路中的电源、输电导线、开关、负载,然后简化出实物图,再演变成用符号代替实物画出电路图,这样就直观而自然地阐明了电路的组成,引导学生获得正确清晰的概念。

二、通俗解释

通俗解释的首要环节是教师要吃透教学大纲、熟悉教材、反复琢磨,只有这样才能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讲清疑点。例如,在讲授“PN结及其单向导电特性时,难点是PN结的形成,重点是PN结的单向导电特性。在处理教材时,笔者注重了PN结的宏观性质,简化了PN结的形成过程,轮廓性地讲述了“多子扩散运动”、“空间电荷区”、“少子漂移运动”,从而引出PN结正反向偏置时的导电特点。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基本讲清了难点,解除了疑点。教师只有讲准概念的宏观外部功能与微观的内在联系,才能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基本概念。

在概念教学时,要深入浅出,尽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特别是引用生活实例比喻往往显得贴切妥当,令人信服,收效甚好。为说明电磁感应中“感生电流产生的磁场总是阻碍原磁通的变化”,笔者就拿一个人学骑自行车作比喻,“不会骑时有车不敢骑,刚会骑时无车也想骑”。“有车”和“无车”是客观的存在,可用来比喻原磁能的增加或减小,“不敢骑”和“也想骑”是两种相反的心理,可用来比喻感生磁场的方向和原磁场的方向相反或相同,然后用“增反减同”四个字揭示楞次定律的实质内容。引用这类生活实例比喻,寓科学性于通俗性之中,降低了教学难度,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差别比较

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是认识和辨别事物的重要方法。笔者在备课时常采用归纳比较或列表比较法。例如:对电阻的串并联电路,从电路形式、性质到应用,在本节小结时都采用了归纳比较法,从而明显地抓住了串并联电路的各种特点;在讲授“变压器与三相鼠笼式异步电动机”这个内容时,则采用了列表比较法,表述了两种电气设备的结构特点、能量传递过程、空载和负载时的工作过程、基本参数和公式等,从而找出了它们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加深了这一内容的综合性、应用性的理解。通过比较可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找出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

四、理想化实验

上一篇: 临终护理综述 下一篇: 科技管理与研究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