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优化治疗汇总十篇

时间:2023-05-25 17:43:36

高血压优化治疗

篇(1)

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危害

研究已证明,五六十岁以后,心血管事件的强相关因素由舒张压转为收缩压,老年人收缩压(SBP)升高是单项最强的心血管危险因素,ISH的预后比单纯舒张期高血压要差。Framingham的研究资料表明,ISH患者心血管病的发病率与病死率是血压正常者的3倍,脑卒中发病也呈相似增加;美国芝加哥脑卒中研究也表明,ISH患者死于脑卒中者是血压正常者的2.5倍。还有研究表明,60~69岁ISH患者的SBP每增加1 mm Hg ,死亡增加1%。ISH状态下左室射血的后负荷增加,因而可导致左室肥厚、左心衰竭及猝死等风险增加。而舒张压下降可导致冠状动脉舒张期灌注减少,导致心肌缺血、心脏事件的发生率增加。

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治疗策略

目前常用降压药物有6大类,包括利尿剂、钙通道阻滞剂(CCB)、β受体阻滞剂、α受体阻滞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2009年日本的新版高血压指南中将α受体阻滞剂排除在一线降压药物以外,仅剩5种一线降压药物,但CCB在一线降压药物中的重要位置没有改变。CCB分为二氢吡啶类和非二氢吡啶类两大部分,二氢吡啶类的主要适应证为单纯收缩期高血压(老年人)、冠心病心绞痛、左心室肥厚、颈动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妊娠以及黑人高血压。

老年ISH被推荐的一线降压药物主要包括利尿剂和CCB。以噻嗪类为代表的利尿剂适用于轻、中度高血压,老年ISH以及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可与保钾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ACEI、ARB以及CCB联合应用。但其长期使用容易产生耐药性,容易导致低血钾,胰岛素抵抗,空腹血糖升高,以及降低脂肪酶活性和升高血尿酸,这些不利作用限制了其作为一线降压药物的应用。

与其他降压药物相比,长效CCB的优势:①谷/峰(T/P)比值高,能有效、平稳控制血压。②高钠摄入不影响降压疗效。③嗜酒者依然有显著降压作用。④不受非甾体抗炎镇痛药影响。⑤不干扰控制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如血脂、血糖。⑥没有任何绝对禁忌证。⑦与其他类药物合用可获得叠加或协同效应。⑧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强。

篇(2)

高血压治疗的目标:血压达标,减少心脑血管事件

基层指南指明了高血压治疗的目标:血压达标,以期最大限度降低心脑血管病发病及死亡总危险。对于降压治疗的目标血压也有明确的规定:一般高血压降压治疗的目标血压为

基于“血压达标,最大限度降低心脑血管病发病及死亡总危险”这一治疗目标,降压治疗应选择有明确的可有效降压并减少心脑血管事件证据的药物。在常用的降压药物类别中,CCB的降压能力较强。2009年最新荟萃分析显示,与常用的降压药物包括利尿剂、ACEI、ARB及β受体阻滞剂相比,CCB减少脑卒中发生是最优的。

国际高血压降压治疗试验(INSIGHT)的结果发现:高危高血压患者采用长效CCB硝苯地平控释片(拜新同)30~60 mg/日治疗4年,血压从治疗前的177/99 mm Hg降至138/82 mm Hg,且单药治疗达标率达73%。该试验的结果还证实,硝苯地平控释片有效的降压治疗使患者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降低50%。

降压药物选择――掌握药物的禁忌证和适应证,对患者进行个体化治疗

对于降压药物的选择,基层版指南指出:“医生应对每一位患者进行个体化治疗,首先要掌握药物治疗的禁忌证和适应证,根据其具体情况选择初始治疗和维持治疗药物。”从常用降压药的禁忌证可以看到,ACEI和ARB均禁用于妊娠、高血钾和双侧肾动脉狭窄,利尿剂禁用于痛风、高血钾和肾衰,β受体阻滞剂禁用于Ⅱ~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哮喘和COPD,α受体阻滞剂禁用于性低血压,只有二氢吡啶类CCB无绝对禁忌证,可放心应用于大多数类型高血压患者。

因此,指南对钙拮抗剂做了如下的明确推荐:“二氢吡啶类CCB无绝对禁忌证,降压作用强,对糖脂代谢无不良影响;我国抗高血压临床试验的证据较多,均证实其可显著减少脑卒中事件,因此推荐基层使用二氢吡啶类CCB,适用于大多数类型高血压,尤其对老年性高血压、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稳定性心绞痛、冠状或颈动脉粥样硬化等患者适用。可单药或与其他4类药物联用。”

高血压药物治疗原则――选择24小时长效降压药物,平稳降压

基层版指南在高血压药物治疗原则中明确指出,“为了有效地防止靶器官损害,要求每天24小时血压稳定于目标范围内,积极推荐1天给药1次而药效能持续24小时的长效药物。”

研究发现,血压的波动可以显著损伤血管功能,血压波动大的患者,颈动脉内膜增厚进展更快,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也更高。因此,为有效减少靶器官损害,应选择平稳降压的药物进行治疗。

谷-峰比(T/P)是衡量药物作用平稳、持久性的一项金标准,长效降压药物的T/P应当>50%,T/P越接近100%,则降压作用越平稳。平滑指数SI)是评价降压平稳性的另一项重要指标,降压药物的SI应当>1.0。SI越高,则降压越平稳。与临床常用的其他降压药物相比,硝苯地平控释片的T/P和SI都更具优势(如图1)。

降压药物的联合应用――以CCB为基础的联合方案最合理

联合用药是现代抗高血压的趋势,是为了更加优化治疗方案,从而使患者更多获益。 国内外权威的高血压治疗指南都将联合用药作为重要的治疗手段。基层版指南对降压药物的联合应用也做了如下推荐:“为使降压效果增大而不增加不良反应,可以采用2种或多种不同作用机制的降压药联合治疗。实际治疗过程中2级以上高血压或高危患者要达到目标血压,常需要降压药联合治疗。”降压药物联用的组合方案如图2所示。图中实线表示有临床试验证据,推荐使用,包括CCB与ACEI或ARB、CCB与小剂量利尿剂、CCB与小剂量β受体阻滞剂以及ACEI或ARB与小剂量利尿剂;虚线表示临床试验证据不足或必要时慎用的组合。CCB是能够最广泛地与其他药物联用的组合药物,表明其在降压药物联用中的重要地位。

循证研究证实,以硝苯地平控释片为基础的联合方案更优化

现代大型的循证研究证实,CCB在联合降压治疗方案中更具有优势。

在常用的二氢吡啶类CCB中,以硝苯地平控释片为基础的联合方案更为优化。

ADVANCE-Combi研究对硝苯地平控释片和氨氯地平分别与ARB联用的降压疗效进行比较,结果显示:硝苯地平控释片组患者收缩压和舒张压的总达标率分别为69.8%和75.1% ;与氨氯地平联合组相比,硝苯地平控释片提高收缩压达标率43.9%,舒张压达标率50.2%,整体血压达标率提高76.8%。

可见,以硝苯地平控释片为基础的联合降压方案在降压达标率和降压幅度方面均优于以氨氯地平为基础的联合方案(如图3)。

CCB在特殊人群高血压治疗中的应用

篇(3)

高血压为临床的多发病、常见病,如果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很可能会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而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冠心病的主要因素, 动脉粥样硬化会导致患者的血管腔出现狭窄,直接引起心肌缺血和缺氧,甚至坏死的发生[1]。高血压并发冠心病在中年人群中比较常见,已经引起临床的广泛关注。本文选取本县级医院2010年1月-2012年1月期间收治的高血压并发冠心病患者42例,将本组患者用电脑随机分组的形式成为观察组21例,对照组21例,对照组患者应用氨氯地平治疗,观察组患者应用氨氯地平联合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情况。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县级医院2010年1月-2012年1月期间收治的高血压并发冠心病患者42例,将这些患者用电脑随机分组的形式成为观察组21例,对照组21例。所有患者均符合收缩压大于160 mm Hg,或者舒张压大于95 mm Hg;具有典型的心绞痛症状或者在心电图检测中发现存在心肌缺血[2]。其中观察组男性15例,女性6例;年龄最小48岁,最大70岁,平均年龄(55.22± 3.12)岁;病程最短1年,最长15年,平均病程(6.34±1.12)年。对照组男性16例,女性5例;年龄最小44岁,最大72岁,平均年龄(54.54± 3.09)岁;病程最短1年,最长14年,平均病程(6.29±1.31)年。两组患者在病例数、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临床资料上没有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应用氨氯地平治疗,观察组患者应用氨氯地平联合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情况。

1.2.1 对照组 给予氨氯地平片口服治疗,每片剂量5毫克,每次一片,每日一次,连续治疗两个月[3]。

1.2.2 观察组 给予氨氯地平片口服治疗,每片剂量5毫克,每次一片,每日一次;同时给予阿托伐他汀钙片口服治疗,每片剂量10毫克,每次一片,连续治疗两个月。

1.3 观察项目 观察两组患者的高血压治疗疗效、抗心绞痛治疗疗效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2 结果

2.1高血压的治疗疗效 观察组高血压疗效优12例(占57.5%),疗效良8例(占37.5%),疗效差1例(占5%),疗效优良率95%;对照组疗效优7例(占32.5%),疗效良9例(占45%),疗效差5例(占22.5%),疗效优良率77.15%。两组患者的高血压治疗疗效优良率具有显著性差异,(c2=23.12,P

2.2冠心病的治疗疗效 观察组冠心病疗效优11例(占52.5%),疗效良7例(占35%),疗效差3例(占12.5%),疗效优良率87.5%;对照组疗效优7例(占35%),疗效良8例(占40%),疗效差6例(占25%),疗效优良率75%。两组患者的冠心病疗效优良率具有显著性差异,(c2=18.98,P

高血压并发冠心病在中年人群中比较常见,已经引起临床的广泛关注。本文使用氨氯地平联合阿托伐他汀钙片和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并发冠心病,并对临床疗效进行比较。氨氯地平为临床上经常用的一种第二代长效双氢吡啶类钙拮抗类高血压治疗药物,其对血管有较强的治疗选择性,可以使患者的全身血管、冠状血管达到生理舒张的效应,具有有效舒张动脉壁、抗氧化、改善内皮细胞功能、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钙离子内流、增加动脉弹性等作用。而阿托伐他汀钙片为新型的羟甲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其药理作用是通过对胆固醇在肝脏中的合成产生抑制,使得人体低密度脂蛋白的摄取量得到显著明显增加,使得患者的脂蛋白水平、血浆胆固醇水平得到显著降低。二者联合使用,既能有效发挥出良好的降压效果,从而改善由于损伤、牵拉等刺激造成血管的损伤,一定程度上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也能发挥出他汀类药物杰出的调脂效果,通过增加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调控NO合成、降低LDL-C、诱导内皮祖细胞发生分化,为心血管系统提供多层次保护,从而有效地抗炎和抗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在降压和降脂的共同作用下,针对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患者使用,可有助于显著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改善心血管疾病的预后。

综上所述,氨氯地平联合阿托伐他汀钙片在高血压并发冠心病治疗方面具有十分确切的临床疗效,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可以进一步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篇(4)

DOI:10.14163/ki.11-5547/r.2015.03.057

近年来,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不良生活习惯的增多导致高血压性脑出血的发病率不断上升, 致死率及致残率较高, 对患者的生存及生活质量产生严重威胁[1]。目前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主要以手术治疗为主, 常见的有内科保守术、开颅血肿清除术及颅内血肿清除术, 三种手术方式均有各自优缺点。为探求高血压性脑出血最佳治疗策略, 本院对18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进行分组治疗,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收集本院2011年7月~2014年7月收治的18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患者均经CT检查确诊为脑出血, 出血量为30~60 ml, 全部患者均有高血压发病史。剔除静脉畸形患者。根据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保守组、开颅组及微创组, 每组60例。保守组采用内科保守方法进行治疗, 其中男32例, 女28例;年龄54~78岁, 平均年龄为(62.3±6.5)岁。22例出血部位为基底节, 18例在丘脑, 20例在脑叶。开颅组采用开颅血肿清除法进行治疗, 其中男31例, 女29例;年龄52~76岁, 平均年龄(62.6±6.2)岁。21例出血部位为基底节, 17例在丘脑, 22例在脑叶。微创组采用颅内血肿清除法进行治疗, 其中男33例, 女27例;年龄55~76岁, 平均年龄(62.4±6.2)岁。20例出血部位为基底节, 19例在丘脑, 21例在脑叶。三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保守治疗组患者进行常规控制血压、降颅压、对症治疗及预防并发症等。开颅组患者进行全身麻醉插管后, 给予去骨瓣减压、小骨窗血肿清除等措施。微创组患者采用CT对穿刺点及穿刺针长度进行定位, 根据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进行规范化治疗, 用电钻将一次性血肿粉碎穿刺针钻进颅骨, 拔掉钻头后将圆钝头针芯推进血肿腔, 将针芯拔出后, 出流出暗红色血液则将帽盖拧上, 连接侧管, 用注射器将血肿液态部分抽净;然后拧紧帽盖, 将针型粉碎器插入后用生理盐水进行冲洗, 将引流管关闭, 4 h后再开放引流;手术完成后每天进行液化冲洗及引流, 2~7 d后采用CT对血肿清除情况进行复查, 确认血肿清除干净后可拔掉穿刺针。

1. 3 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脑卒中患者临床疗效判定标准》[2]中的规定, 将患者病残程度分为0~7级。0级为基本痊愈, 1~3级为显著改善, 4级为改善, 5级为没有改善, 6级为恶化, 7及为临床症状无改变或死亡。将治疗效果分为3级, 1级为优, 患者临床症状显著改善;2级为良, 患者临床症状得到显著改善;3级为无效, 患者临床症状无任何变化, 甚至病情加重。优良率=(优+良)/总例数×100%。

1. 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所有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包SPSS16.0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治疗, 保守组患者优良率为50.00%, 开颅组患者优良率为61.67%, 微创组患者优良率为90.00%, 保守组及开颅组优良率显著低于微创组(P<0.05), 具体情况见表1。

3 讨论

高血压性脑出血对患者的生命产生威胁, 单纯内科保守治疗主要针对小量脑出血患者, 该治疗方式无法提高大量脑出血患者的生存率。相关研究认为, 开颅手术的主要目的在于解除血肿对周围脑组织的压迫, 从而降低颅内高压, 骨瓣和骨窗开颅可在极大程度上清除血肿, 但需在全身麻醉下进行手术, 创伤较大, 操作复杂, 患者耐受度较低[3]。

近年来, 随着微创技术的不断发展, 微创清除血肿被广泛运用于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治疗中, 该术式具有以下优点:①不开颅, 有效避免了手术对正常脑组织的损伤;②注射器用于抽吸手感较强, 有利于抽吸负压强度及素质的控制, 术中再出血的发生几率较低;③微创清除血肿的首次清除量可达一半以上, 之后采用尿激酶对血凝块进行快速溶解, 促进脑内血液引流, 治疗优良率较高, 且无副作用发生;④粉碎针将血肿液化剂扩散至血肿各部位, 有利于血肿的清除及安全粉碎血肿;⑤在脑血肿发生高峰之前可有效清除颅内血肿, 有利于颅内压的降低, 从而减轻对血肿周围脑组织的压迫, 有利于阻断脑组织进一步损害, 减轻了患者神经功能损伤, 有利于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4]。本组研究中, 微创组患者治疗效果显著优于保守组及开颅组(P<0.05), 提示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效果显著。

综上所述, 微创手术创伤小、操作简便、见效快、患者耐受度较高, 老年体弱患者的耐受度较高, 在极大程度上降低了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病死率及致残率,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石传江,张义,崔佳嵩,等.幕上中等量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治疗探讨及疗效分析.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2013, 18(3): 124-125.

[2] 王金刚, 王连仲, 闻华, 等. 重度及极重度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治疗策略.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0, 8(22):66-67.

篇(5)

[中图分类号] R743.3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210(2010)10(a)-029-02

The treatment experience of surgical treatment for 100 cases with hypertensive cerebral hemorrhage

CHEN Yuguang, HAN Deqing, LUO Wei, SHENG Yingwu

(Zhuzhou No.1 Hospital, Hu'nan Province, Zhuzhou 412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surgical treatment method of hypertensive cerebral hemorrhage and analyze the clinical efficacy. Methods: 100 cases of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ve cerebral hemorrhage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group A and group B, each had 50 cases. Group A was given simple completely clearance hematoma. Group B was given simple completely clearance hematoma and bone flap pressure reducing operation. The surgical result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wo groups. Results: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ultra-early was much better than that of nonultra-early (P<0.05). Group B was better than group A during ultra-early (P<0.05). Conclusion: Clearance hematoma and bone flap pressure reducing operation has good clinical efficacy to ultra-early hypertensive cerebral hemorrhage.

[Key words] Hypertensive cerebral hemorrhage; Surgical treatment; Efficacy

高血压脑出血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高,外科治疗的目的在于清除血肿,降低颅内压,减轻出血后的病理变化[1]。本研究观察2009年3月~2010年2月我院10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外科治疗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3月~2010年2月在我院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00例,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50例。两组根据外科治疗的时机,分为超早期、非超早期治疗组。100例患者中,男55例,女45例;年龄36~70岁,平均(48.0±5.3)岁。A、B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A组:显微镜下根据CT结果用脑针穿刺,以确定血肿部位;找到出血动脉,用双极电凝彻底止血,避免伤及侧裂血管。B组:在A组基础上,对于血肿压迫时间超过6 h,术后脑搏动不良的患者,行骨瓣减压术,术后使血压控制在(120~140)/(85~95) mm Hg(1 mm Hg=0.133 kPa)内,以保证脑组织的灌注压。超早期外科治疗在6 h内,非超早期外科治疗时机均在发病6 h后[2]。

1.3 疗效判断标准[1]

术后3~8个月进行疗效评定。优:无明显神经功能障碍;良:生活自理,轻度神经功能障碍;中:生活不能自理,不能自行走动;差:植物生存状态;死亡。总有效=优+良+中。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以构成比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2.1 两组外科疗效比较

见表1。由表1可知,两组超早期总有效率均高于非超早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超早期的疗效优于A组超早期(P<0.05)。

表1 两组外科疗效比较(例)

Tab.1 Comparison of surgical treatment efficacy in two groups (case)

与A组比较,*P<0.05;与超早期比较,P<0.05

Compared with group A, *P

3 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是神经外科的常见病,随着神经影像学的不断发展和外科手术技术的进步,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指征也逐渐放宽,手术方法多样,疗效远优于内科治疗[3-5]。手术目的是清除占位效应,尽早保护脑功能,提高脑出血的治愈率,减少死亡率和致残率。手术方式的选择应根据患者的出血部位、出血量、GCS评分、全身状况等因素综合考虑。

本研究通过采用不同外科手术方式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观察外科疗效。结果表明,两组超早期的疗效均明显优于非超早期,证实在发病后6 h以内的超早期手术能提高手术效果,提示脑出血超早期是进行手术的最佳时期,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是脑出血患者治疗的关键因素。

本研究显示,B组超早期手术疗效优于A组超早期,提示清除血肿加去骨瓣压减术对超早期脑出血患者疗效优于单纯清除血肿术。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术能在直视下完全或次全清除血肿,有效止血,而且去骨瓣减压对缓解高颅内压有利,有利于患者恢复[6]。总之,应遵循个体化治疗方案,以最大限度地恢复脑功能为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冯国慧,焦卫东,张习涛,等.265例高血压脑出血的外科治疗体会[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8,11(8):94-95.

[2]姬西团,章翔,费舟,等.高血压脑出血显微外科治疗[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2008,7(6):545-548.

[3]蔺俭,杨晓黎,苗锋.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治疗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10,28(3):129-130.

[4]陈小来.高血压脑出血的超早期显微手术治疗[J].中国现代医生,2010,49(12):99-100.

篇(6)

DOI:10.14163/ki.11-5547/r.2016.11.106

原发性高血压是典型与动脉硬化有密切相关的血管病变, 尤其颈动脉中膜受累明显, 脑卒中发生率高。最新的临床研究提出患者很可能因IMT增加而提升心脑血管事件发生风险, 该类因素的控制十分必要[1]。他汀类药物的使用可在控制血脂水平的同时达到血管壁炎性反应防控及血管内皮功能改善的目的, 有理想的动脉硬化防控效果。本文对此进行探讨,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3年1月~2015年2月收治的12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 各60例。研究组男35例, 女25例。对照组男33例, 女27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规范系统的高血压治疗, 根据患者体质及病情强化运动锻炼、控制饮食脂质及盐分摄入。对照组口服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治疗, 2.5 mg/次, 1次/d, 连续2周相同剂量治疗后, 根据效果调整用药量, 如有需要, 提高至5.0 mg/次, 1个疗程为6个月。

研究组在给予对照组相同治疗同时, 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 每日晚餐后口服10 mg, 1个疗程为6个月。

1. 3 评价标准 观察记录并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收缩压、舒张压以及治疗前后IMT水平。观察两组不良反应情况。对比两组血压控制有效性, 显效:舒张压下降>20 mm Hg (1 mm Hg=0.133 kPa)或恢复到正常范围;有效: 舒张压下降10~19 mm Hg或恢复到正常值;无效:血压降幅未达到上述标准。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血压及IMT水平 两组治疗前血压及IM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两组血压及IMT低于治疗前, 且研究组治疗后IMT及血压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 2 不良反应 两组均无治疗相关的横纹肌溶解、肌痛等不良反应发生。研究组1例治疗期间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上升, 暂停瑞舒伐他汀后恢复正常。

3 讨论

两组治疗前血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收缩压、舒张压均显著优于治疗前, 研究组上述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同期(P

高血压及动脉硬化发病机制及防控研究显示, 颈动脉中膜最易发生硬化, 这会大大提升脑卒中发生率[2]。选择合适的综合疗法在控制高血压病情的同时控制动脉硬化的发生十分必要。高血压患者动脉硬化诊疗资料显示,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发现IMT指标最能直接反映颈动脉硬化状况和趋势, 实际诊疗工作中和灵活利用多普勒超声测定分析IMT指标以了解临床疗效并指导作出更优化诊疗方案[3]。

总之, 氨氯地平与瑞舒伐他汀联合治疗能全面改善高血压病情并延缓动脉硬化发生, 大大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升综合效益, 推荐作为高血压心脑血管危险群体首选用药方案。

参考文献

[1] 王卫, 全胜麟, 李莹.氨氯地平联合瑞舒伐他汀对高血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影响.实用医学杂志, 2012, 28(5):809-811.

篇(7)

研究表明,接受单药治疗的高血压患者4096~60%存在不足,具有单药达标率最高的CCB也可能存在40%左右的患者治疗不足。在HOT试验中,对高血压伴糖尿病的患者采用非洛地平5~10mg治疗,将舒张压降至90 mmHg以下,其单药有效性为67%,若再将舒张压降至

因此,大部分高血压患者需要使用联合方案才能降压达标。联合用药是现代抗高血压的趋势,是为了更加优化治疗方案,从而使患者更多获益。

CCB为基础的联合方案更为合理

在国内外的权威指南中,都将联合用药最为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2003年美国JNC7高血压指南中指出:

■血压水平一旦增高即需降压治疗。

■单纯高血压患者的血压>140/90 mmHg时,可单药治疗或联合用药。

■高危人群>1 30/80 mnl Hg就开始药物治疗。

■当血压>160/100 mm Hg时,需2种以上药物联合治疗。

2005年中国高血压治疗指南中指出:为使降压效果增大而不增加不良反应,用低剂量单药治疗疗效不满意的可以采用2种或多种降压药物联合治疗。事实上,2级以上高血压为达到目标血压,常需降压药联合治疗。

现有的临床试验结果,支持以下类别降压药的组合:

■利尿药和β阻滞剂

■利尿药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

■钙拮抗剂和β阻滞剂

■钙拮抗剂和ACEI或ARB

■钙拮抗剂和利尿剂

■α阻滞剂和β阻滞剂

CCB为最多的推荐组合之一。

在最新的2007欧洲(ESH/ESC)高血压指南中。对其2003年版本做了重大的更新,图1中的实线连接的是合理联合用药组合。我们看到2003年的欧洲指南指出,CCB和利尿剂都有最多的合理联用组合,均为4种;而随着循证医学发展和我们认识的提高,到2007年,欧洲高血压防治指南中,只有CCB仍能够最广泛与其他降压药物合理联用,说明CCB在降压药物联用的地位的重要性。

循证研究证实,以长效CCB为基础的联合治疗,是一种由现代降压策略优化的、最具优势的降压方案。

以硝苯地平控释片为基础的联合对肾保护更有优势

NICE-Combi是一项在日本进行的评价两种不同用药方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研究。试验的两组分别是硝苯地平控释片联合ARB和ARB单药加量治疗组。研究结果显示(图2),硝苯地平控释片联合ARB能更有效提高血压达标率。研究还同时比较了两种治疗方案对尿白蛋白排泄率(UAE)的影响,通过比较硝苯地平控释片联合ARB与ARB单药增加剂量组UAE的中位数变化,同样可以看到:经过8周的治疗,硝苯地平控释片联合ARB组UAE的中位数值显著降低(61.9~40 5 mg/gcr),而ARB单药增加剂量组UAE的中位数值却没有明显变化(67.6~62.3mg/g Cr)。由此可见,硝苯地平控释片联合ARB甚至比大剂量的ARB单独使用能更效地降低UAE,从而达到保护肾功能的目的(图3)。

ADVANCE-Combi研究是直接比较临床上常用的两种CCB:硝苯地平控释片和氨氯地平的降压疗效。514例患者随机分配至2个组:硝苯地平控释片组250例:氨氯地乎组264例。患者随机入组后首先接受硝苯地平控释片20 mg或氨氯地平2.5 mg的治疗,若4周后血压未能达标则各增加缬沙坦40 mg,再经过4周治疗血压仍未达标的患者硝苯地平控释片剂量调整至40 mg,氨氯地平的剂量调整至5 mg,再观察4周,血压不能达标的患者将缬沙坦的剂量增加至80 mg,直至研究结束。结果显示:硝苯地平控释片组的患者收缩压和舒张压的总达标率分别为69.8%和75.1%,而氨氯地平组仅为48.5%和50.0%。硝苯地平控释片增加了收缩压达标率43.9%,舒张压达标率50.2%。硝苯地平控释片提高了整体血压达标率76.8%。可见,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以硝苯地平控释片为基础的联合降压方案在降压达标率和降压幅度方面更优于以其他CCB为基础的联合方案。见图4。

小结

篇(8)

关键词:高血压性脑出血;治疗策略;疗效

【中图分类号】R5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5-0132-01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不良生活习惯的增多导致高血压性脑出血的发病率不断上升,致死率及致残率较高,对患者的生存及生活质量产生严重威胁[1]?目前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主要以手术治疗为主,常见的有内科保守术?开颅血肿清除术及颅内血肿清除术,三种手术方式均有各自优缺点?为探求高血压性脑出血最佳治疗策略,本院对18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进行分组治疗,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本院2011年7月~2014年7月收治的18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经CT检查确诊为脑出血,出血量为30~60 ml,全部患者均有高血压发病史?剔除静脉畸形患者?根据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保守组?开颅组及微创组,每组60例?保守组采用内科保守方法进行治疗,其中男32例,女28例;年龄54~78岁,平均年龄为(62.3±6.5)岁?22例出血部位为基底节,18例在丘脑,20例在脑叶?开颅组采用开颅血肿清除法进行治疗,其中男31例,女29例;年龄52~76岁,平均年龄(62.6±6.2)岁?21例出血部位为基底节,17例在丘脑,22例在脑叶?微创组采用颅内血肿清除法进行治疗,其中男33例,女27例;年龄55~76岁,平均年龄(62.4±6.2)岁?20例出血部位为基底节,19例在丘脑,21例在脑叶?三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保守治疗组患者进行常规控制血压?降颅压?对症治疗及预防并发症等?开颅组患者进行全身麻醉插管后,给予去骨瓣减压?小骨窗血肿清除等措施?微创组患者采用CT对穿刺点及穿刺针长度进行定位,根据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进行规范化治疗,用电钻将一次性血肿粉碎穿刺针钻进颅骨,拔掉钻头后将圆钝头针芯推进血肿腔,将针芯拔出后,出流出暗红色血液则将帽盖拧上,连接侧管,用注射器将血肿液态部分抽净;然后拧紧帽盖,将针型粉碎器插入后用生理盐水进行冲洗,将引流管关闭,4 h后再开放引流;手术完成后每天进行液化冲洗及引流,2~7 d后采用CT对血肿清除情况进行复查,确认血肿清除干净后可拔掉穿刺针?

1.3 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脑卒中患者临床疗效判定标准》[2]中的规定,将患者病残程度分为0~7级?0级为基本痊愈,1~3级为显著改善,4级为改善,5级为没有改善,6级为恶化,7及为临床症状无改变或死亡?将治疗效果分为3级,1级为优,患者临床症状显著改善;2级为良,患者临床症状得到显著改善;3级为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无任何变化,甚至病情加重?优良率=(优+良)/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所有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包SPSS16.0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经治疗,保守组患者优良率为50.00%,开颅组患者优良率为61.67%,微创组患者优良率为90.00%,保守组及开颅组优良率显著低于微创组(P

3 讨论

高血压性脑出血对患者的生命产生威胁,单纯内科保守治疗主要针对小量脑出血患者,该治疗方式无法提高大量脑出血患者的生存率?相关研究认为,开颅手术的主要目的在于解除血肿对周围脑组织的压迫,从而降低颅内高压,骨瓣和骨窗开颅可在极大程度上清除血肿,但需在全身麻醉下进行手术,创伤较大,操作复杂,患者耐受度较低[3]?

近年来,随着微创技术的不断发展,微创清除血肿被广泛运用于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治疗中,该术式具有以下优点:①不开颅,有效避免了手术对正常脑组织的损伤;②注射器用于抽吸手感较强,有利于抽吸负压强度及素质的控制,术中再出血的发生几率较低;③微创清除血肿的首次清除量可达一半以上,之后采用尿激酶对血凝块进行快速溶解,促进脑内血液引流,治疗优良率较高,且无副作用发生;④粉碎针将血肿液化剂扩散至血肿各部位,有利于血肿的清除及安全粉碎血肿;⑤在脑血肿发生高峰之前可有效清除颅内血肿,有利于颅内压的降低,从而减轻对血肿周围脑组织的压迫,有利于阻断脑组织进一步损害,减轻了患者神经功能损伤,有利于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4]?本组研究中,微创组患者治疗效果显著优于保守组及开颅组(P

综上所述,微创手术创伤小?操作简便?见效快?患者耐受度较高,老年体弱患者的耐受度较高,在极大程度上降低了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病死率及致残率,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石传江,张义,崔佳嵩,等.幕上中等量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治疗探讨及疗效分析.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13,18(3): 124-125.

篇(9)

中图分类号 R473.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3)32-0175-02

近年来,高血压病发病率日益增高,有学者提出联合用药能提高降压药的降压效果[1]。本研究通过对比左旋氨氯地平联合氢氯噻嗪和单纯左旋氨氯地平治疗难治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旨在指导临床医生科学搭配使用降压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的诊断标准[2]。将2008年2月-2013年4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36例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的诊断标准,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排除继发性高血压患者和并发严重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疾病患者。采用简单随机化分组方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68例,男42例,女26例,平均年龄(67.4±6.1)岁;对照组68例,男44例,女24例,平均年龄(68.1±5.9)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血压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治疗前两周停用降压药物,并保持低胆固醇、低盐饮食。对照组晨起服用左旋氨氯地平治疗,药物由吉林施慧达药业有限公司提供(施慧达,2.5 mg/片),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服用氢氯噻嗪12.5 mg,1次/d。两组患者均连续用药8周。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SBP和心率。疗效评价标准;显效:SBP下降≥30 mm Hg,并且降至正常或下降20 mm Hg以上;有效:SBP下降虽然未达到30 mm Hg,但降至正常或下降10~19 mm Hg;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3]。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后疗效对比

对比治疗前后患者SBP和心率的变化,两组治疗后的SBP和心率较治疗前均有所下降,观察组治疗后的SBP和心率均优于对照组(P

表1 两组治疗前后SBP和心率变化

观察指标 SBP(mmHg) 心率(次/min)

观察组(n=68) 治疗前 167.9±19.7 120.4±15.1

治疗后 86.2±6.9 70.1±6.3

对照组(n=68) 治疗前 169.0±18.6 145.3±15.8

治疗后 86.8±7.1 81.0±6.7

2.2 两组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达91.18%显著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69.12%(P

表2 两组疗效比较

组别 显效(例) 有效(例) 无效(例) 总有效 例(%)

观察组(n=68) 45 17 6 62(91.18)

对照组(n=68) 31 16 21 47(69.12)

3 讨论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高血压病的发病率日益增高,已经成为威胁我国人们健康水平的重要内科疾病之一。据有关报导指出,每5个成年人中就有一例高血压患者,老年人群发病率尤为突出。且20%急性冠脉综合征、40%的缺血性脑血管病和50%的出血性卒中均由于高血压引起的。因此,降压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高血压患者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

治疗高血压的药物种类繁多,左旋氨氯地平即为临床常用降压药之一。氨氯地平属二氢吡啶类长效钙通道阻滞剂。其有左旋和右旋两种对应体,相对于氨氯地平而言,左旋氨氯地平因去掉了右旋体,具有疗效显著、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少的优点。具有很好的降压效果。本报告为探讨联合使用降压药是否降压效果更为明显。对照组采用口服左旋氨氯地平治疗,与采用左旋氨氯地平联合氢氯噻嗪治疗的观察组做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的SBP由治疗前的(167.9±19.7)mm Hg下降至(120.4±15.1)mm Hg,心率由(86.2±6.9)次/min降至(70.1±6.3)次/min。较之单纯服用左旋氨氯地平的对照组,观察组的疗效更为显著;对比两组疗效发现,观察组的总有效率高达91.1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9.12%。可见,左旋氨氯地平联合氢氯噻嗪治疗难治性高血压疗效更为显著。结论与侯丽萍等[4]的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左旋氨氯地平联合氢氯噻嗪使用能提高降压效果,较单纯服用左旋氨氯地平治疗难治性高血压疗效更为显著,值得推广应用于临床。

参考文献

[1]赵连友.个体化治疗是控制老年高血压的重要对策[J].心脏杂志,2008,20(1):1-3.

[2]刘力生,龚兰生,孔灵芝,等.中国高血压防治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267.

篇(10)

[摘要] 目的 探讨替米沙坦与缬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2年10月—2014年5月该科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9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49例,对照组给予缬沙坦治疗,观察组给予替米沙坦治疗,经过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结果 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8.6%,观察组的治疗效果稍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血脂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后,两组血脂较治疗前均有明显下降,观察组降低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7%,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3%,两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替米沙坦与缬沙坦均有良好的降压效果,在降血脂方面替米沙坦优于缬沙坦,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关键词 ] 原发性高血压;替米沙坦;缬沙坦

[中图分类号] R54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12(c)-0157-02

随着人们生活习性的改变以及社会压力越来越大,原发性高血压的年龄也越来越低龄化,多在40~50岁发病[1],原发性高血压占到高血压患者的90%以上[2],病因至今尚未明确,可能与人的不良饮食、起居习惯、精神及遗传等因素有很大的关系[3]。原发性高血压早期可无症状,往往在体检时发现,少数患者可有头痛、头晕眼花、心悸及肢体麻木等症状,晚期可在上述症状加重的基础上引起心、脑、肾等器官的病变及相应症状,如果不及时治疗会出现如脑供血不足、脑梗塞等疾病,严重威胁患者的身体健康。替米沙坦是一种新型的降血压药物,是一种特异性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对该科2012年10月—2014年5月期间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采取分组治疗的方法,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科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98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149例,其中男89例,女60例;年龄41~65岁,平均年龄(51.3±2.3)岁;病程2~14年,平均病程(6.2±2.3)年。对照组149例,其中男91例,女58 例;年龄39~71岁,平均年龄(53.4±2.6)岁;病程1~19年,平均病程(9.3±2.4)年。所有患者在安静状态下,动脉收缩压≥140 mmHg(18.7 kPa)和(或)舒张压≥90 mmHg(12.0 kPa),均符合原发性高血压的诊断标准[4]。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①对照组给予缬沙坦治疗, 缬沙坦[5](80 mg/粒,国药准字:H20040217),用法用量:口服,1次/d,80 mg/次(1粒),对血压控制不满意者可增至160 mg(2粒)。疗程为8周。

②观察组给予替米沙坦治疗, 替米沙坦[6](40 mg×7 s,国药准字:H20041900),用法用量:口服,1次/d,40 mg/次(1粒),对血压控制不满意者可增至80 mg(2粒)。疗程为8周。

1.3 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经过治疗后,患者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将至正常范围;有效:经过治疗后,患者的收缩压将至正常范围,舒张压下降10~20 mmHg;无效:经过治疗后,患者的血压无改善甚至加重。

1.4观察项目

经过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

1.5 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录入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均用均数±标准差(x±s)形式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8.6%,观察组的治疗效果稍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比较

两组治疗前血脂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后,两组血脂较治疗前均有明显下降,观察组降低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342,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比较

经过治疗后,观察组149例患者中有4例患者出现了后背痛症状,有3例患者出现了头痛症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4.7%,对照组149例患者中有5例患者出现了头痛、头晕症状,有3例患者出现了腹泻症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5.3%,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218,P>0.05)。

3讨论

原发性高血压是以血压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伴或不伴有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综合征[7],绝大多数原发性高血压属于缓进型高血压,多见于中、老年人,其特点是起病隐匿,进展缓慢,病程长达10多年至数十年。原发性高血压早期无明显病理改变,长期高血压会引起小动脉中层平滑肌增殖和纤维化,管壁增厚和管腔狭窄,导致重要靶器官如心、脑、肾组织缺血。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是一类作用于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药物,可以选择性、竞争性地与AT1结合,阻滞AT1介导的血管收缩、水钠潴留、交感神经活性增加以及血管细胞增生;抑制血管中膜肥厚、硬化动脉新生内膜形成、肾小球硬化,从而起到抗高血压作用。替米沙坦与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类药物在结构上有很大区别,其分子结构中由一个碳酸基团取代了四氮唑环,使其具有高度的脂溶性和在体内拥有最大的分布容积,它直接与血管紧张素II受体结合发挥降压效应,实现了真正的24 h强效降压作用,优于缬沙坦,长期应用可以避免血压的过渡波动及过度变异造成的器官损害[8]。通过该科的研究发现,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8.6%,观察组的治疗效果稍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降低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有4例患者出现了后背痛症状,有3例患者出现了头痛症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4.7%,对照组有5例患者出现了头痛、头晕症状,有3例患者出现了腹泻症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5.3%,两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有关报道相似[9]。综上所述,替米沙坦与缬沙坦均有良好的降压效果,在降血脂方面替米沙坦优于缬沙坦,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应用。

[

参考文献]

[1]Chen Hua.Controlled trial of Valsartan and Amlodipine in combination with Valsartan mono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hypertensive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J].Chinese Journal of Cardiovascular Research,2014,12(7):638-641.

[2]李婷,赵荫涛.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36):186-187.

[3]Zhan Qing-yu.Amlodipine and atorvastatin calcium i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out hyperlipidemia in elderly hypertensive patients Analysis of the curative effect of the patients[J].World Latest Medicine Information,2013(22):732-735.

[4]王文侠,刘正强,李素芹.缬沙坦联合硝苯地平控释片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效果[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4(5):117-118.

[5]Wang Xiao-li,Jiang Hong,Zhang Li-fang.Efficacy and safety of fixed compound amlodipine and atorvastatin in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on accompanying hyperlipidemia[J].Chinese Journal of Geriatric Heart Brain and Vessel Diseases,2012,14(5):1231-1235.

[6]李君仁,郑容.硝苯地平控释片与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对比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4,14(8):119.

[7]Chen An,Wang Dong-zhi,Xu Geng-hua.Influence of Amlodipine besylate/atorvastatin calcium on atherosclerosis level in elderly with hypertension and hyperlipemias[J].Chinese Journal of Geriatrics,2012,31(6):542-544.

上一篇: 初中教育辅导 下一篇: 企业合同风险防控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