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优化治疗汇总十篇

时间:2023-05-25 17:43:36

高血压优化治疗

高血压优化治疗篇(1)

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危害

研究已证明,五六十岁以后,心血管事件的强相关因素由舒张压转为收缩压,老年人收缩压(SBP)升高是单项最强的心血管危险因素,ISH的预后比单纯舒张期高血压要差。Framingham的研究资料表明,ISH患者心血管病的发病率与病死率是血压正常者的3倍,脑卒中发病也呈相似增加;美国芝加哥脑卒中研究也表明,ISH患者死于脑卒中者是血压正常者的2.5倍。还有研究表明,60~69岁ISH患者的SBP每增加1 mm Hg ,死亡增加1%。ISH状态下左室射血的后负荷增加,因而可导致左室肥厚、左心衰竭及猝死等风险增加。而舒张压下降可导致冠状动脉舒张期灌注减少,导致心肌缺血、心脏事件的发生率增加。

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治疗策略

目前常用降压药物有6大类,包括利尿剂、钙通道阻滞剂(CCB)、β受体阻滞剂、α受体阻滞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2009年日本的新版高血压指南中将α受体阻滞剂排除在一线降压药物以外,仅剩5种一线降压药物,但CCB在一线降压药物中的重要位置没有改变。CCB分为二氢吡啶类和非二氢吡啶类两大部分,二氢吡啶类的主要适应证为单纯收缩期高血压(老年人)、冠心病心绞痛、左心室肥厚、颈动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妊娠以及黑人高血压。

老年ISH被推荐的一线降压药物主要包括利尿剂和CCB。以噻嗪类为代表的利尿剂适用于轻、中度高血压,老年ISH以及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可与保钾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ACEI、ARB以及CCB联合应用。但其长期使用容易产生耐药性,容易导致低血钾,胰岛素抵抗,空腹血糖升高,以及降低脂肪酶活性和升高血尿酸,这些不利作用限制了其作为一线降压药物的应用。

与其他降压药物相比,长效CCB的优势:①谷/峰(T/P)比值高,能有效、平稳控制血压。②高钠摄入不影响降压疗效。③嗜酒者依然有显著降压作用。④不受非甾体抗炎镇痛药影响。⑤不干扰控制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如血脂、血糖。⑥没有任何绝对禁忌证。⑦与其他类药物合用可获得叠加或协同效应。⑧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强。

高血压优化治疗篇(2)

高血压为临床的多发病、常见病,如果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很可能会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而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冠心病的主要因素, 动脉粥样硬化会导致患者的血管腔出现狭窄,直接引起心肌缺血和缺氧,甚至坏死的发生[1]。高血压并发冠心病在中年人群中比较常见,已经引起临床的广泛关注。本文选取本县级医院2010年1月-2012年1月期间收治的高血压并发冠心病患者42例,将本组患者用电脑随机分组的形式成为观察组21例,对照组21例,对照组患者应用氨氯地平治疗,观察组患者应用氨氯地平联合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情况。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县级医院2010年1月-2012年1月期间收治的高血压并发冠心病患者42例,将这些患者用电脑随机分组的形式成为观察组21例,对照组21例。所有患者均符合收缩压大于160 mm Hg,或者舒张压大于95 mm Hg;具有典型的心绞痛症状或者在心电图检测中发现存在心肌缺血[2]。其中观察组男性15例,女性6例;年龄最小48岁,最大70岁,平均年龄(55.22± 3.12)岁;病程最短1年,最长15年,平均病程(6.34±1.12)年。对照组男性16例,女性5例;年龄最小44岁,最大72岁,平均年龄(54.54± 3.09)岁;病程最短1年,最长14年,平均病程(6.29±1.31)年。两组患者在病例数、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临床资料上没有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应用氨氯地平治疗,观察组患者应用氨氯地平联合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情况。

1.2.1 对照组 给予氨氯地平片口服治疗,每片剂量5毫克,每次一片,每日一次,连续治疗两个月[3]。

1.2.2 观察组 给予氨氯地平片口服治疗,每片剂量5毫克,每次一片,每日一次;同时给予阿托伐他汀钙片口服治疗,每片剂量10毫克,每次一片,连续治疗两个月。

1.3 观察项目 观察两组患者的高血压治疗疗效、抗心绞痛治疗疗效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2 结果

2.1高血压的治疗疗效 观察组高血压疗效优12例(占57.5%),疗效良8例(占37.5%),疗效差1例(占5%),疗效优良率95%;对照组疗效优7例(占32.5%),疗效良9例(占45%),疗效差5例(占22.5%),疗效优良率77.15%。两组患者的高血压治疗疗效优良率具有显著性差异,(c2=23.12,P

2.2冠心病的治疗疗效 观察组冠心病疗效优11例(占52.5%),疗效良7例(占35%),疗效差3例(占12.5%),疗效优良率87.5%;对照组疗效优7例(占35%),疗效良8例(占40%),疗效差6例(占25%),疗效优良率75%。两组患者的冠心病疗效优良率具有显著性差异,(c2=18.98,P

高血压并发冠心病在中年人群中比较常见,已经引起临床的广泛关注。本文使用氨氯地平联合阿托伐他汀钙片和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并发冠心病,并对临床疗效进行比较。氨氯地平为临床上经常用的一种第二代长效双氢吡啶类钙拮抗类高血压治疗药物,其对血管有较强的治疗选择性,可以使患者的全身血管、冠状血管达到生理舒张的效应,具有有效舒张动脉壁、抗氧化、改善内皮细胞功能、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钙离子内流、增加动脉弹性等作用。而阿托伐他汀钙片为新型的羟甲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其药理作用是通过对胆固醇在肝脏中的合成产生抑制,使得人体低密度脂蛋白的摄取量得到显著明显增加,使得患者的脂蛋白水平、血浆胆固醇水平得到显著降低。二者联合使用,既能有效发挥出良好的降压效果,从而改善由于损伤、牵拉等刺激造成血管的损伤,一定程度上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也能发挥出他汀类药物杰出的调脂效果,通过增加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调控NO合成、降低LDL-C、诱导内皮祖细胞发生分化,为心血管系统提供多层次保护,从而有效地抗炎和抗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在降压和降脂的共同作用下,针对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患者使用,可有助于显著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改善心血管疾病的预后。

综上所述,氨氯地平联合阿托伐他汀钙片在高血压并发冠心病治疗方面具有十分确切的临床疗效,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可以进一步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高血压优化治疗篇(3)

DOI:10.14163/ki.11-5547/r.2015.03.057

近年来,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不良生活习惯的增多导致高血压性脑出血的发病率不断上升, 致死率及致残率较高, 对患者的生存及生活质量产生严重威胁[1]。目前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主要以手术治疗为主, 常见的有内科保守术、开颅血肿清除术及颅内血肿清除术, 三种手术方式均有各自优缺点。为探求高血压性脑出血最佳治疗策略, 本院对18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进行分组治疗,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收集本院2011年7月~2014年7月收治的18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患者均经CT检查确诊为脑出血, 出血量为30~60 ml, 全部患者均有高血压发病史。剔除静脉畸形患者。根据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保守组、开颅组及微创组, 每组60例。保守组采用内科保守方法进行治疗, 其中男32例, 女28例;年龄54~78岁, 平均年龄为(62.3±6.5)岁。22例出血部位为基底节, 18例在丘脑, 20例在脑叶。开颅组采用开颅血肿清除法进行治疗, 其中男31例, 女29例;年龄52~76岁, 平均年龄(62.6±6.2)岁。21例出血部位为基底节, 17例在丘脑, 22例在脑叶。微创组采用颅内血肿清除法进行治疗, 其中男33例, 女27例;年龄55~76岁, 平均年龄(62.4±6.2)岁。20例出血部位为基底节, 19例在丘脑, 21例在脑叶。三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保守治疗组患者进行常规控制血压、降颅压、对症治疗及预防并发症等。开颅组患者进行全身麻醉插管后, 给予去骨瓣减压、小骨窗血肿清除等措施。微创组患者采用CT对穿刺点及穿刺针长度进行定位, 根据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进行规范化治疗, 用电钻将一次性血肿粉碎穿刺针钻进颅骨, 拔掉钻头后将圆钝头针芯推进血肿腔, 将针芯拔出后, 出流出暗红色血液则将帽盖拧上, 连接侧管, 用注射器将血肿液态部分抽净;然后拧紧帽盖, 将针型粉碎器插入后用生理盐水进行冲洗, 将引流管关闭, 4 h后再开放引流;手术完成后每天进行液化冲洗及引流, 2~7 d后采用CT对血肿清除情况进行复查, 确认血肿清除干净后可拔掉穿刺针。

1. 3 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脑卒中患者临床疗效判定标准》[2]中的规定, 将患者病残程度分为0~7级。0级为基本痊愈, 1~3级为显著改善, 4级为改善, 5级为没有改善, 6级为恶化, 7及为临床症状无改变或死亡。将治疗效果分为3级, 1级为优, 患者临床症状显著改善;2级为良, 患者临床症状得到显著改善;3级为无效, 患者临床症状无任何变化, 甚至病情加重。优良率=(优+良)/总例数×100%。

1. 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所有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包SPSS16.0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治疗, 保守组患者优良率为50.00%, 开颅组患者优良率为61.67%, 微创组患者优良率为90.00%, 保守组及开颅组优良率显著低于微创组(P<0.05), 具体情况见表1。

3 讨论

高血压性脑出血对患者的生命产生威胁, 单纯内科保守治疗主要针对小量脑出血患者, 该治疗方式无法提高大量脑出血患者的生存率。相关研究认为, 开颅手术的主要目的在于解除血肿对周围脑组织的压迫, 从而降低颅内高压, 骨瓣和骨窗开颅可在极大程度上清除血肿, 但需在全身麻醉下进行手术, 创伤较大, 操作复杂, 患者耐受度较低[3]。

近年来, 随着微创技术的不断发展, 微创清除血肿被广泛运用于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治疗中, 该术式具有以下优点:①不开颅, 有效避免了手术对正常脑组织的损伤;②注射器用于抽吸手感较强, 有利于抽吸负压强度及素质的控制, 术中再出血的发生几率较低;③微创清除血肿的首次清除量可达一半以上, 之后采用尿激酶对血凝块进行快速溶解, 促进脑内血液引流, 治疗优良率较高, 且无副作用发生;④粉碎针将血肿液化剂扩散至血肿各部位, 有利于血肿的清除及安全粉碎血肿;⑤在脑血肿发生高峰之前可有效清除颅内血肿, 有利于颅内压的降低, 从而减轻对血肿周围脑组织的压迫, 有利于阻断脑组织进一步损害, 减轻了患者神经功能损伤, 有利于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4]。本组研究中, 微创组患者治疗效果显著优于保守组及开颅组(P<0.05), 提示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效果显著。

综上所述, 微创手术创伤小、操作简便、见效快、患者耐受度较高, 老年体弱患者的耐受度较高, 在极大程度上降低了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病死率及致残率,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石传江,张义,崔佳嵩,等.幕上中等量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治疗探讨及疗效分析.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2013, 18(3): 124-125.

[2] 王金刚, 王连仲, 闻华, 等. 重度及极重度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治疗策略.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0, 8(22):66-67.

高血压优化治疗篇(4)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的节奏和压力不断增加,与之而来的是高血压的发生率逐年升高。长期高质量的血压控制和靶器官损害预防或逆转为目标的优化治疗策略,比单纯强化血压水平控制,可能更有利于指导降压治疗,并获得更大程度的益处[ 1 ]。我院自2010年9月-2012年12月以氨氯地平联合卡托普利的方法治疗了100例原发性高血压,并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现将其总结和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自2010年9月-2012年12月所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全部病例均经过《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确诊为原发性高血压[2]。将其随机平均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在对照组50例中,男28例,女22例,年龄40岁~75岁,平均58.5岁;病程2个月~15年,平均为8.5年。在治疗组50例中,男30例,女20例,年龄35岁~72岁,平均年龄为53.6岁;病程4个月~16年,平均为8.9年。排除严重并发症、用药禁忌及药物过敏的患者,同时全部病例治疗前2周均未服用降压药物。此外,两组病例的其他一般情况无明显的差异(P

1.2 方法 (1)对照组患者,晨起口服5mg的氨氯地平片,每天1次;(2)治疗组患者除口服氨氯地平片外,再给予12.5 mg的卡托普利片,每天3次;治疗过程中要根据患者血压的变化情况,合理使用药物。(3)治疗1月后,比较治疗前后两组病例的血压变化情况。同时每天记录患者的心率与血压,并观察药物的副作用情况。

1.3 疗效判断标准 (1)显效:患者的舒张压降低10mmHg以上或舒张压降低20mmHg以上,且均恢复至正常;(2)有效:患者的舒张压降低小于10mmHg,但在正常范围内;(3)无效:患者血压未出现明显的下降,且未达上述水平。总有效率=(显效病例+有效病例)/总病例数×100%。

1.4 统计分析 使用软件SPSS 13.0处理样本资料,并选用t检验和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通过治疗,治疗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2.0%,对照组的总有效率72.0%, 两组的差异明显(P

2.2 副作用情况 对照组共发生6件不良反应,头痛头晕者4 例,面色潮红者1例,踝部轻度水肿者1例,未经处理患者的症状自行缓解;治疗组共发生5件不良反应,头痛头晕者2例,咳嗽者2例,面色潮红者1 例,心悸者1 例。两组病例副作用的差异不明显(P>0.05),无统计学分析意义。

3 讨论

高血压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关键在于控制高血压[3]。目前,临床的降压治疗大多选用小剂量的联合用药,以发挥药物协同降压的效果,同时还可以减少药物的副作用。研究显示:血压晨峰常导致高血压患者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显著增加,靶器官损害更严重[4]。氨氯地平联合卡托普利不仅有效降低24h血压, 还能够遏制血压晨峰的发生,并降低晨峰程度[5]。新版高血压指南则明确指出,以CCB为基础的联合降压治疗方案是我国高血压患者优先推荐的联合降压治疗方案之一,CCB作为基础降压治疗药物应长期坚持使用[6]。联合降压治疗临床试验众多,但随着VALUE、ASCOT和ACCOMPLISH等大型临床试验结果的公布,比较理想的降压联合治疗方案浮出水面:以长效二氢吡啶类CCB为基础,联合使用ACEI或ARB的降压治疗方案,降压作用更强,副作用更少,心血管保护效益更好[7]。

上述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74.0%,94.0%。说明氨氯地平联合卡托普利治疗可以发挥协同降压的效果。而治疗组用药过程中的副作用较少,提示这两种药物合用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且患者的依从性好。综上所述,氨氯地平联合卡托普利用于原发性高血压的治疗,具有安全性高、疗效突出、副作用少等优点,而且价格便宜,患者依从性好,有较多的临床研究结论支持,故值得基层医院使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张维忠.高血压治疗目标和优化治疗动向[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2,40(7): 545-546。

[2]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2004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J].高血压杂志,2004,12(6):483-486.

[3]陆再英.内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60.

[4]冯品,王瑞英,等.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晨峰与颈动脉粥样硬化[J].中华高血压杂志,2009,17(10):935-939.

[5]孙中泽,等.氨氯地平联合卡托普利治疗血压晨峰疗效的观察[J].安徽医药[J],2010,14(3):337-338.

高血压优化治疗篇(5)

研究表明,接受单药治疗的高血压患者4096~60%存在不足,具有单药达标率最高的CCB也可能存在40%左右的患者治疗不足。在HOT试验中,对高血压伴糖尿病的患者采用非洛地平5~10mg治疗,将舒张压降至90 mmHg以下,其单药有效性为67%,若再将舒张压降至

因此,大部分高血压患者需要使用联合方案才能降压达标。联合用药是现代抗高血压的趋势,是为了更加优化治疗方案,从而使患者更多获益。

CCB为基础的联合方案更为合理

在国内外的权威指南中,都将联合用药最为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2003年美国JNC7高血压指南中指出:

■血压水平一旦增高即需降压治疗。

■单纯高血压患者的血压>140/90 mmHg时,可单药治疗或联合用药。

■高危人群>1 30/80 mnl Hg就开始药物治疗。

■当血压>160/100 mm Hg时,需2种以上药物联合治疗。

2005年中国高血压治疗指南中指出:为使降压效果增大而不增加不良反应,用低剂量单药治疗疗效不满意的可以采用2种或多种降压药物联合治疗。事实上,2级以上高血压为达到目标血压,常需降压药联合治疗。

现有的临床试验结果,支持以下类别降压药的组合:

■利尿药和β阻滞剂

■利尿药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

■钙拮抗剂和β阻滞剂

■钙拮抗剂和ACEI或ARB

■钙拮抗剂和利尿剂

■α阻滞剂和β阻滞剂

CCB为最多的推荐组合之一。

在最新的2007欧洲(ESH/ESC)高血压指南中。对其2003年版本做了重大的更新,图1中的实线连接的是合理联合用药组合。我们看到2003年的欧洲指南指出,CCB和利尿剂都有最多的合理联用组合,均为4种;而随着循证医学发展和我们认识的提高,到2007年,欧洲高血压防治指南中,只有CCB仍能够最广泛与其他降压药物合理联用,说明CCB在降压药物联用的地位的重要性。

循证研究证实,以长效CCB为基础的联合治疗,是一种由现代降压策略优化的、最具优势的降压方案。

以硝苯地平控释片为基础的联合对肾保护更有优势

NICE-Combi是一项在日本进行的评价两种不同用药方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研究。试验的两组分别是硝苯地平控释片联合ARB和ARB单药加量治疗组。研究结果显示(图2),硝苯地平控释片联合ARB能更有效提高血压达标率。研究还同时比较了两种治疗方案对尿白蛋白排泄率(UAE)的影响,通过比较硝苯地平控释片联合ARB与ARB单药增加剂量组UAE的中位数变化,同样可以看到:经过8周的治疗,硝苯地平控释片联合ARB组UAE的中位数值显著降低(61.9~40 5 mg/gcr),而ARB单药增加剂量组UAE的中位数值却没有明显变化(67.6~62.3mg/g Cr)。由此可见,硝苯地平控释片联合ARB甚至比大剂量的ARB单独使用能更效地降低UAE,从而达到保护肾功能的目的(图3)。

ADVANCE-Combi研究是直接比较临床上常用的两种CCB:硝苯地平控释片和氨氯地平的降压疗效。514例患者随机分配至2个组:硝苯地平控释片组250例:氨氯地乎组264例。患者随机入组后首先接受硝苯地平控释片20 mg或氨氯地平2.5 mg的治疗,若4周后血压未能达标则各增加缬沙坦40 mg,再经过4周治疗血压仍未达标的患者硝苯地平控释片剂量调整至40 mg,氨氯地平的剂量调整至5 mg,再观察4周,血压不能达标的患者将缬沙坦的剂量增加至80 mg,直至研究结束。结果显示:硝苯地平控释片组的患者收缩压和舒张压的总达标率分别为69.8%和75.1%,而氨氯地平组仅为48.5%和50.0%。硝苯地平控释片增加了收缩压达标率43.9%,舒张压达标率50.2%。硝苯地平控释片提高了整体血压达标率76.8%。可见,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以硝苯地平控释片为基础的联合降压方案在降压达标率和降压幅度方面更优于以其他CCB为基础的联合方案。见图4。

小结

高血压优化治疗篇(6)

中图分类号 R473.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3)32-0175-02

近年来,高血压病发病率日益增高,有学者提出联合用药能提高降压药的降压效果[1]。本研究通过对比左旋氨氯地平联合氢氯噻嗪和单纯左旋氨氯地平治疗难治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旨在指导临床医生科学搭配使用降压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的诊断标准[2]。将2008年2月-2013年4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36例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的诊断标准,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排除继发性高血压患者和并发严重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疾病患者。采用简单随机化分组方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68例,男42例,女26例,平均年龄(67.4±6.1)岁;对照组68例,男44例,女24例,平均年龄(68.1±5.9)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血压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治疗前两周停用降压药物,并保持低胆固醇、低盐饮食。对照组晨起服用左旋氨氯地平治疗,药物由吉林施慧达药业有限公司提供(施慧达,2.5 mg/片),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服用氢氯噻嗪12.5 mg,1次/d。两组患者均连续用药8周。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SBP和心率。疗效评价标准;显效:SBP下降≥30 mm Hg,并且降至正常或下降20 mm Hg以上;有效:SBP下降虽然未达到30 mm Hg,但降至正常或下降10~19 mm Hg;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3]。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后疗效对比

对比治疗前后患者SBP和心率的变化,两组治疗后的SBP和心率较治疗前均有所下降,观察组治疗后的SBP和心率均优于对照组(P

表1 两组治疗前后SBP和心率变化

观察指标 SBP(mmHg) 心率(次/min)

观察组(n=68) 治疗前 167.9±19.7 120.4±15.1

治疗后 86.2±6.9 70.1±6.3

对照组(n=68) 治疗前 169.0±18.6 145.3±15.8

治疗后 86.8±7.1 81.0±6.7

2.2 两组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达91.18%显著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69.12%(P

表2 两组疗效比较

组别 显效(例) 有效(例) 无效(例) 总有效 例(%)

观察组(n=68) 45 17 6 62(91.18)

对照组(n=68) 31 16 21 47(69.12)

3 讨论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高血压病的发病率日益增高,已经成为威胁我国人们健康水平的重要内科疾病之一。据有关报导指出,每5个成年人中就有一例高血压患者,老年人群发病率尤为突出。且20%急性冠脉综合征、40%的缺血性脑血管病和50%的出血性卒中均由于高血压引起的。因此,降压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高血压患者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

治疗高血压的药物种类繁多,左旋氨氯地平即为临床常用降压药之一。氨氯地平属二氢吡啶类长效钙通道阻滞剂。其有左旋和右旋两种对应体,相对于氨氯地平而言,左旋氨氯地平因去掉了右旋体,具有疗效显著、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少的优点。具有很好的降压效果。本报告为探讨联合使用降压药是否降压效果更为明显。对照组采用口服左旋氨氯地平治疗,与采用左旋氨氯地平联合氢氯噻嗪治疗的观察组做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的SBP由治疗前的(167.9±19.7)mm Hg下降至(120.4±15.1)mm Hg,心率由(86.2±6.9)次/min降至(70.1±6.3)次/min。较之单纯服用左旋氨氯地平的对照组,观察组的疗效更为显著;对比两组疗效发现,观察组的总有效率高达91.1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9.12%。可见,左旋氨氯地平联合氢氯噻嗪治疗难治性高血压疗效更为显著。结论与侯丽萍等[4]的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左旋氨氯地平联合氢氯噻嗪使用能提高降压效果,较单纯服用左旋氨氯地平治疗难治性高血压疗效更为显著,值得推广应用于临床。

参考文献

[1]赵连友.个体化治疗是控制老年高血压的重要对策[J].心脏杂志,2008,20(1):1-3.

[2]刘力生,龚兰生,孔灵芝,等.中国高血压防治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267.

高血压优化治疗篇(7)

[摘要] 目的 探讨替米沙坦与缬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2年10月—2014年5月该科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9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49例,对照组给予缬沙坦治疗,观察组给予替米沙坦治疗,经过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结果 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8.6%,观察组的治疗效果稍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血脂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后,两组血脂较治疗前均有明显下降,观察组降低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7%,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3%,两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替米沙坦与缬沙坦均有良好的降压效果,在降血脂方面替米沙坦优于缬沙坦,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关键词 ] 原发性高血压;替米沙坦;缬沙坦

[中图分类号] R54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12(c)-0157-02

随着人们生活习性的改变以及社会压力越来越大,原发性高血压的年龄也越来越低龄化,多在40~50岁发病[1],原发性高血压占到高血压患者的90%以上[2],病因至今尚未明确,可能与人的不良饮食、起居习惯、精神及遗传等因素有很大的关系[3]。原发性高血压早期可无症状,往往在体检时发现,少数患者可有头痛、头晕眼花、心悸及肢体麻木等症状,晚期可在上述症状加重的基础上引起心、脑、肾等器官的病变及相应症状,如果不及时治疗会出现如脑供血不足、脑梗塞等疾病,严重威胁患者的身体健康。替米沙坦是一种新型的降血压药物,是一种特异性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对该科2012年10月—2014年5月期间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采取分组治疗的方法,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科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98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149例,其中男89例,女60例;年龄41~65岁,平均年龄(51.3±2.3)岁;病程2~14年,平均病程(6.2±2.3)年。对照组149例,其中男91例,女58 例;年龄39~71岁,平均年龄(53.4±2.6)岁;病程1~19年,平均病程(9.3±2.4)年。所有患者在安静状态下,动脉收缩压≥140 mmHg(18.7 kPa)和(或)舒张压≥90 mmHg(12.0 kPa),均符合原发性高血压的诊断标准[4]。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①对照组给予缬沙坦治疗, 缬沙坦[5](80 mg/粒,国药准字:H20040217),用法用量:口服,1次/d,80 mg/次(1粒),对血压控制不满意者可增至160 mg(2粒)。疗程为8周。

②观察组给予替米沙坦治疗, 替米沙坦[6](40 mg×7 s,国药准字:H20041900),用法用量:口服,1次/d,40 mg/次(1粒),对血压控制不满意者可增至80 mg(2粒)。疗程为8周。

1.3 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经过治疗后,患者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将至正常范围;有效:经过治疗后,患者的收缩压将至正常范围,舒张压下降10~20 mmHg;无效:经过治疗后,患者的血压无改善甚至加重。

1.4观察项目

经过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

1.5 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录入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均用均数±标准差(x±s)形式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8.6%,观察组的治疗效果稍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比较

两组治疗前血脂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后,两组血脂较治疗前均有明显下降,观察组降低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342,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比较

经过治疗后,观察组149例患者中有4例患者出现了后背痛症状,有3例患者出现了头痛症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4.7%,对照组149例患者中有5例患者出现了头痛、头晕症状,有3例患者出现了腹泻症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5.3%,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218,P>0.05)。

3讨论

原发性高血压是以血压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伴或不伴有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综合征[7],绝大多数原发性高血压属于缓进型高血压,多见于中、老年人,其特点是起病隐匿,进展缓慢,病程长达10多年至数十年。原发性高血压早期无明显病理改变,长期高血压会引起小动脉中层平滑肌增殖和纤维化,管壁增厚和管腔狭窄,导致重要靶器官如心、脑、肾组织缺血。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是一类作用于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药物,可以选择性、竞争性地与AT1结合,阻滞AT1介导的血管收缩、水钠潴留、交感神经活性增加以及血管细胞增生;抑制血管中膜肥厚、硬化动脉新生内膜形成、肾小球硬化,从而起到抗高血压作用。替米沙坦与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类药物在结构上有很大区别,其分子结构中由一个碳酸基团取代了四氮唑环,使其具有高度的脂溶性和在体内拥有最大的分布容积,它直接与血管紧张素II受体结合发挥降压效应,实现了真正的24 h强效降压作用,优于缬沙坦,长期应用可以避免血压的过渡波动及过度变异造成的器官损害[8]。通过该科的研究发现,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8.6%,观察组的治疗效果稍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降低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有4例患者出现了后背痛症状,有3例患者出现了头痛症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4.7%,对照组有5例患者出现了头痛、头晕症状,有3例患者出现了腹泻症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5.3%,两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有关报道相似[9]。综上所述,替米沙坦与缬沙坦均有良好的降压效果,在降血脂方面替米沙坦优于缬沙坦,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应用。

[

参考文献]

[1]Chen Hua.Controlled trial of Valsartan and Amlodipine in combination with Valsartan mono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hypertensive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J].Chinese Journal of Cardiovascular Research,2014,12(7):638-641.

[2]李婷,赵荫涛.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36):186-187.

[3]Zhan Qing-yu.Amlodipine and atorvastatin calcium i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out hyperlipidemia in elderly hypertensive patients Analysis of the curative effect of the patients[J].World Latest Medicine Information,2013(22):732-735.

[4]王文侠,刘正强,李素芹.缬沙坦联合硝苯地平控释片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效果[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4(5):117-118.

[5]Wang Xiao-li,Jiang Hong,Zhang Li-fang.Efficacy and safety of fixed compound amlodipine and atorvastatin in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on accompanying hyperlipidemia[J].Chinese Journal of Geriatric Heart Brain and Vessel Diseases,2012,14(5):1231-1235.

[6]李君仁,郑容.硝苯地平控释片与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对比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4,14(8):119.

[7]Chen An,Wang Dong-zhi,Xu Geng-hua.Influence of Amlodipine besylate/atorvastatin calcium on atherosclerosis level in elderly with hypertension and hyperlipemias[J].Chinese Journal of Geriatrics,2012,31(6):542-544.

高血压优化治疗篇(8)

大脑后循环供血不足是中老年人常见病之一,常伴有眩晕、共济失调及视物障碍等症状,突然发生眩晕是其最常见、最严重的症状,对患者造成的痛苦最大。目前尚缺乏有针对性的特效治疗药物,采用高压氧联合药物的治疗方法可以显著提高疗效,减轻副作用,改善症状。我院对80例大脑后循环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在进行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辅助高压氧治疗,在临床取得较好疗效,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80例患者全部为本院2010年8月至2012年8月住院病例,其中男37例,女43例;年龄40-75岁;病程1-7月;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治疗组平均年龄58.3岁,对照组平均61.2岁。两组病例基本情况经统计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94年史玉泉主编《实用神经病学》(第二版)[1]确定诊断标准:①年龄40岁以上,慢性起病逐渐加重,或急性起病,或反复发病;②经颅多普勒(TCD)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1.3治疗方法

1.3.1对照组静脉滴注银杏达莫注射液(15ml),每日2次、丁咯地尔注射液(0.2),每日1次;口服拜阿司匹林(100mg),每日1次,西比灵(5mg),每晚1次。

1.3.2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高压氧治疗:采用大型医用高压氧舱进行高压氧治疗,由经过专业高压氧培训的医务人员进行操舱治疗。治疗压力为0.2-0.25MPA,升压15min,稳压70min(吸氧20min休息5min吸氧20min休息5min吸氧20min),减压25min,1次/d,10次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两组疗程均为3周,疗程结束后两组患者只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每日1次,治疗期间及疗程结束后其余治疗如血压、血糖、血脂的管理两组相同。疗程结束后进行临床观察及疗效评定。

1.4统计方法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处理,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χ±s表示);等级资料采用等级资料的秩和检验。2治疗结果

治疗结束后,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治愈7例,显效20例,有效11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00%;对照组治愈3例,显效16例,有效14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82.50%,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基底动脉TCD收缩末最大流速变化比较,治疗组治疗前27.68±5.23,治疗后52.23±5.02,对照组治疗前26.28±5.23,治疗后46.53±4.27,治疗组疗效亦优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大脑后循环供血不足主要发病机制是椎基底动脉及其分支发生硬化,血液粘度增高,血流缓慢,血液呈高凝状态或微血栓形成状态,导致大脑后循环区域血液循环障碍。高压氧是一种特殊的供氧手段,可显著改善脑和全身的氧供,逆转缺氧的病理过程,缓解脑供血减少对脑细胞的影响,促进神经细胞功能有效地恢复。

高压氧治疗大脑后循环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主要机制:①高压氧下血液运输氧的方式发生变化,血中溶解氧量显著增加,提高血氧张力[2]。②高压氧调节血管舒缩功能,增加缺血区的血流量和椎基底动脉供血量[2]。③高压氧下提高血氧弥散速率,增加有效弥散范围,克服组织的氧供障碍[2]。④高压氧能提高氧的运输和传递,增加脑缺血区细胞的氧供,促进神经细胞功能有效地恢复[3]。⑤高压氧能抑制血小板凝聚,提高红细胞变形变性促进组织的氧合作用,降低血液黏度,减少血栓形成,有利于改善微循环,改善脑组织血液供应[4]。⑥刺激病灶区域的毛细血管新生,促进侧支循环的建立[5]。

药物联合高压氧治疗大脑后循环供血不足性眩晕疗效显著,优于单纯药物治疗效果。并且安全可靠、无创伤,一旦确诊,应及时行高压氧治疗。

参考文献

[1]史玉泉.实用神经病学(第2版)[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1072-1073.

[2]杨益.高压氧治疗基础与临床[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62.

高血压优化治疗篇(9)

本院2010年1月-2011年1月共收治120例轻中度高血压患者,分别采用左旋氨氯地平和氨氯地平进行治疗,现将治疗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2010年1月-2011年1月共收治120例轻中度高血压患者,其中,男71例,女49例,年龄45~72岁,平均(60.45±7.50)岁。病例入选标准为:使用单一降压药物或是首次治疗,血压控制效果不显著的患者。排除有较为严重的肾、脑和心脏并发症的患者。将患者平均分为A、B、C三组,每组各40例,三组患者性别、年龄、临床症状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A组患者给予氨氯地平口服,5 mg/d,1次/d;B组患者给予左旋氨氯地平口服,2.5 mg/d,1次/d;C组患者给予左旋氨氯地平口服,5 mg/d,1次/d。三组患者均服药8周。治疗过程中,患者停服原降压药物,进行单药降压治疗。

1.3 观察指标 所有患者均在治疗开始前和治疗后的第2周、第4周及第8周进行血压测定,以及心电图和血生化检查。在患者清醒和安静的状态下测定血压,连续测两次,间隔1~2 min,以两次的平均值作为每次所测的血压值。

治疗过程中,记录患者是否有面色潮红、足踝水肿、头晕和头痛等不良反应。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三组患者治疗8周后血压达标情况  A组达标32例,达标率为80%;B组达标33例,达标率为82.5%;C组达标36例,达标率为90%。三组达标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值比较 三组患者治疗后血压值均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三组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 经过8周的治疗,A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3例头晕,4例头痛,发生率为17.5%;B组:1例水肿,发生率为2.5%;C组:2例潮红,1例心悸,发生率为7.5%。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和C组(P

2.4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血K+和血常规变化情况 三组治疗后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数量均显著增加(P

表1 三组患者血压值变化对比分析(x±s)

表2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血K+和血常规变化情况(x±s)

2.5 三组患者治疗成本-效果分析 经过计算,A组患者的用药成本总计为220.08元;B组为180.32元;C组为360.64元。将三组患者的治疗用药成本与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C组患者治疗成本较高,但效果最为显著;B组患者治疗成本较低,效果一般;A组患者治疗成本居中,但效果最差。三组患者临床治疗成本-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敏感度分析是临床上用于对比分析治疗成本-效果比的主要方法,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和可靠性。本次试验中治疗成本-效果比的主要影响因素在于药品的价格。如果假设治疗过程中所涉及的其他费用都不变,仅药品价格下调5%,则本次试验中,敏感度分析结果与成本-效果分析结果差别较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三组患者治疗成本-效果和敏感度对比分析

3 讨论

高血压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慢性疾病,具有发病范围广、发病率高且难完全治愈的特点,临床上用于治疗高血压的药物种类繁多,且降压效果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如何选择降压药物对于高血压的临床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氨氯地平分为左旋和右旋两种同型异构体,仅左旋异构体具有扩血管作用,能平稳降压,减少血压波动,每日一次给药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7~8 d血药浓度达到稳态[1]。左旋氨氯地平可直接舒张血管平滑肌,使血压下降,保护靶器官,抑制新产生的动脉粥样硬化和延缓斑块进展[2-4]。左旋氨氯地平有更优的降压效果。氨氯地平和左旋氨氯地平均可使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水平有所上升[5-7]。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每天服用5 mg左旋氨氯地平所达到的降压效果要显著优于每天服用2.5 mg左旋氨氯地平和5 mg氨氯地平带来的降压效果。2.5 mg左旋氨氯地平与5 mg氨氯地平的降压效果相近,不存在统计学差异。C组降压达标率显著优于B组,且C组血压值控制情况显著优于B组,血红蛋白、红细胞和血K+情况也有显著改善,但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B组高,说明左旋氨氯地平所致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与其使用剂量有直接关系。2.5 mg左旋氨氯地平所致头晕、头痛、潮红、水肿和心悸等不良反应的发生几率较小,且临床症状十分轻微。其主要原因在于,氨氯地平类降压药物的不良反应主要源于右旋体[8-9],同时,用药剂量较小也是重要的原因。左旋氨氯地平和氨氯地平都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水平。使用2.5 mg左旋氨氯地平进行治疗的患者,其血K+值有所下降,这一作用的发生机制目前尚不明确,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药物经济学分析结果也表明,左旋氨氯地平的经济效益更高,且疗效和安全性更好。

综上所述,左旋氨氯地平是较为有效的治疗轻中度高血压的药物,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和使用价值。因本研究病例数少,结论无代表性,尚需进一步大规模试验证明,临床用药应根据患者的血压、心脏及肝肾功能等具体情况,选择适合患者个体情况的钙拮抗剂。

参考文献

[1] 吴水珍.氨氯地平治疗原发性轻中度高血压的临床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1,24(17):513.

[2] 程远植.左旋氨氯地平治疗轻中度高血压疗效及不良反应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导刊,2010,7(3):200.

[3] 李欣.左旋氨氯地平治疗轻中度高血压的临床研究[J].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2009,9(3):382.

[4] 马春华,华琦,陈慧敏,等.左旋氨氯地平和氨氯地平治疗轻中度高血压的临床观察[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1,13(2):135-136.

[5] 张军,王焕杰.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观察[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12):2801-2802.

[6] 谭碧峰,杨天伦,黄友良,等.替米沙坦与左旋氨氯地平治疗轻中度高血压以及对apelin-13和脂联素的影响[J].医学临床研究,2011,28(3):456-459.

[7] 米延起,黄建东,高瑞灏,等.左旋氨氯地平与氨氯地平治疗轻中度高血压的成本-效果分析[J].医学信息(下旬刊),2011,24(4):286-286.

高血压优化治疗篇(10)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curative effect and prognosis of Amlodipine combined with Atorvastatin Calcium in the treatment of hypertension complicated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Method:The clinical data of 105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on complicated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who received treatment in our hospital from April 2015 to April 2016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they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treatment options given,the control group of 46 patients were given Amlodipine, observation group of 59 patients were given Amlodipine combined with Atorvastatin Calcium.The curative effect and prognosis of patients in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Result:After treatment,the values of DBP,SBP,LDL-C,TG and TC were improved in both groups, the observation group of those were more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than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Hypertension;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torvastatin Calcium; Amlodipine

First-author’s address:Guangdong Jiangnan Hospital,Guangzhou 5103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6.34.011

冠心病、高血压均为老年人常见且多发病,高血压易引起患者心、脑、肾等并发症,为冠心病最主要诱发因素。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和饮食结构变化,高血压合并冠心病发病率呈不断上升趋势,危及患者生命安全,需强化临床医师与患者重视度[1-2]。血压升高将增加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对于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临床治疗药物众多,但疗效不一。氨氯地平与阿托伐他汀钙作为心血管病医治常见药物,在血压降低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3-4]。为取得良好治疗效果,改善患者预后,并为临床提供借鉴,本研究对于本院2015年4月-2016年4月已选定的高血压合并冠心病105例患者分别行单纯氨氯地平及联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效果予以回顾性地分析,现将详细内容作如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5年4月-2016年4月收治的高血压合并冠心病105例患者予以回顾性地分析,按照治疗时所用不同治疗方案分成对照组46例和观察组59例。对照组男女比例26∶20,年龄50~79岁,平均(62.45±2.14)岁,病程1~9年,平均(4.60±0.45)年;观察组男女比例32∶27,年龄49~79岁,平均(62.43±2.11)岁,病程2~9年,平均(4.63±0.48)年。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o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本研究所有患者均通过临床表现与实验室检查确诊,且均与《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和WHO有关冠心病诊断标准相符合[5-6]。

1.3 纳入与排除标准 (1)纳入标准:①和诊断标准相符合,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且通过伦理委员会批准者;②静息状态下存在明显缺血型ST段变化者。(2)排除标准:①患风心病、心肌病、继发高血压和严重肾肝疾病者;②妊娠期或者哺乳期女性;③药物过敏者。

1.4 方法 勺榛颊呔于治疗前1周将其他降压与降脂药物停用,且给予扩冠活血、心脏负荷减轻等常规治疗,同时对照组行单纯氨氯地平片(络活喜,辉瑞制药有限公司,H10950224,5 mg/片)治疗,5 mg/次,1次/d。在对照组基础上,观察组行阿托伐他汀钙(立普妥,辉瑞制药有限公司,H20051407,10 mg/片)治疗,10 mg/次初始剂量,1次/d,并按照患者具体病情调整药物使用剂量,但最大剂量不超过80 mg/d。两组均于患者服用前后对其血压与血脂情况加以测量,测量前静坐5 min。

1.5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压[舒张压(DBP)、收缩压(SBP)]、血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与预后不良反应情况(头痛、心悸、恶心)。

1.6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后DBP、SBP值均较治疗前改善,且观察组治疗后的血压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后LDL-C、TC、TG值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治疗后的血脂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3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高血压属于临床常见心血管病之一,为引发脑卒中、心肌梗死与心力衰竭等病理性因素,加之患者血压升高将增加冠心病发生风险及使冠心病病情加重,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因此临床积极采取有效降压药物对改善患者病情与预后发挥着十分重要作用[7-9]。为寻求高血压合并冠心病临床有效医治方法,促进患者预后改善,本研究对行单纯氨氯地平治疗的对照组和行氨氯地平与阿托伐他汀钙联合治疗的观察组的血压、血脂及不良反应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临床未积极采取有效药物治疗前,患者病情难以改善,血压得不到有效控制。阿托伐他汀钙具有抗血栓、动脉硬化度延缓及抗炎等功效;氨氯地平属于一种钙离子类拮抗剂,能够有效阻碍钙离子跨膜进入患者机体心肌及平滑肌细胞,对患者外周血管阻力起到缓解作用,从而改善患者心肌缺血、缺氧症状,有效降低血压,其和阿托伐他汀钙联合治疗发挥协同作用,取得显著治疗效果,促进患者血压水平改善[10-12]。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DBP、SBP值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且观察组治疗后DBP值(85.60±11.52)mm Hg优于对照组(95.62±12.20)mm Hg,SBP值(132.45±12.05)mm Hg优于对照组(152.50±15.68)mm Hg,表明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行氨氯地平和阿托伐他汀钙联合治疗具有显著效果,可显著改善患者血压水平。

未行两种药物治疗前,无法达到血压有效控制作用,导致心血管事件易发,对机体血脂水平产生影响。他汀类药物具有调脂、抗氧化、抗血浆炎症因子及高敏C反应蛋白的作用,有利于控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抑制凝血纤溶因子表达。阿托伐他汀钙属于一种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主要通过遏制HMG-CoA还原酶而对胆固醇合成产生阻碍作用,且此类药物成分中含吡咯环、芳香基团,其中芳香基团可产生羟基化活性代谢产物,能够抑制HMG-CoA还原酶活性,加之其具有较长半衰期,可持久性抗炎氧化与阻碍胆固醇生成,促进患者血脂指标优化[13-15]。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血脂指标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且观察组治疗后LDL-C(1.40±0.30)mmol/L低于对照组(1.90±0.40)mmol/L,TG(1.58±0.48)mmol/L

低于对照组(2.20±0.65)mmol/L,表明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行氨氯地平和阿托伐他汀钙联合治疗效果满意,能够促进患者血脂指标优化。此外,本研究结果和李颖等[16]研究结果相似,进一步验证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行氨氯地平和阿托伐他汀钙联合治疗的可行性,能够促进患者血脂指标改善。

阿托伐他汀钙降脂效果强,能够有效减少心绞痛等不良事件发生;氨氯地平具降压平稳、快速与血浆较长半衰期等特点,有利于保障药物使用安全性,两种药物耐受性好,患者头痛、恶心等不良反应少[17-18]。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9%与对照组6.5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无论行单纯氨氯地平治疗或是行氨氯地平联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安全性均较高,不良反应少。基于受外部环境及样本例数等因素影响,有关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行氨氯地平联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后生活质量改善情况,需临床深入研究进行验证补充并做合理改善。

综上所述,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无论行单纯氨氯地平治疗或是行氨氯地平联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均具有较高安全性,不良反应少,且联合治疗效果更佳,有利于优化患者血压与血脂指标水平,有效改善病情,促进患者康复,可被临床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王学胜,张学平,陈慧.稳心颗粒联合美托洛尔治疗老年人冠心病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13,32(11):1159-1160.

[2]王志军,周建芝,吴寿岭.老年糖尿病患者合并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及随访分析[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15(2):151-154.

[3] Salehi-Abargouei A,Maghsoudi Z,Shirani F,et al.Effects of Dietary Approaches to Stop Hypertension (DASH)-style diet on fatal or nonfatal cardiovascular diseases-Incidence: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n observational prospective studies[J].Nutrition,2013,29(4):611-618.

[4] Rosendorff C.Treatment of hypertension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a scientific statement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and American Society of Hypertension[J].American Journal of Medicine,2015,129(4):435-470.

[5]中国高血压基层管理修理委员会.中国高血压基层指南(2014年修订版)[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5,23(1):24-43.

[6]陈韵岱,李丹丹,董蔚,等.冠心病和高血压患者中糖代谢异常的门诊筛查流程及现状调查[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3,41(12):995-999.

[7] Rysnik M K,Cripps P,Iff I,et al.A clinical comparison between a non-invasive blood pressure monitor using high definition oscillometry (Memodiagnostic MD 15/90 Pro) and invasive arterial blood pressure measurement in anaesthetized dogs.[J].Veterinary Anaesthesia and Analgesia,2013,40(5):503-511.

[8] Cho K,Tian M,Lan Y,et al.Validation of the Omron HEM-7201 upper arm blood pressure monitor,for self-measurement in a high-altitude environment,according to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Hypertension International Protocol revision 2010[J].Journal of Human Hypertension,2013,27(8):487-491.

[9] Skoglund P H,H?ijer J,?rnl?v J,et al.Amino-terminal pro-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 and 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 but not cystatin C predict cardiovascular events in male patients with peripheral artery disease independently of ambulatory pulse pressure[J].Hypertension,2015,66(3):363-371.

[10]林,熊明,阳波,等.阿托伐他汀钙对老年颈动脉斑块面积的影响[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15(3):317-318.

[11]高静,丛洪良,毛用敏,等.胆固醇酯转运蛋白基因变异对冠心病患者阿托伐他汀钙调脂效应及预后的影响[J].中华医学杂志,2013,93(28):2195-2199.

[12]贾坦,张李军,战义强,等.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和安全性[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3,41(4):301-303.

[13]李继远,李晓军,古长义.阿托伐他汀钙联合阿司匹林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临床研究[J].中华全科医学,2013,11(2):249-251.

[14]高静,从洪良,毛用敏,等.CETP基因-629C/A多态性对阿托伐他汀钙调脂效应及长期临床预后的影响[J].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2013,30(5):553-558.

[15]英俊岐,高春燕,侯丽萍,等.小剂量左氨氯地平、替米沙坦及氢氯噻嗪同时或不同时给药降压及逆转非杓型高血压的临床分析[J].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2014,13(7):520-523.

上一篇: 初中教育辅导 下一篇: 企业合同风险防控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