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风险管理效果汇总十篇

时间:2023-05-25 17:43:34

合同风险管理效果

合同风险管理效果篇(1)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对能源需求量的不断增加,有效利用能源资源,建设能源节约型社会已经成为我国发展的重要主题。合同能源管理作为一种全新的节能服务机制,其不仅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市场需求,也能够为客户提供高品质与专业化的技术服务,帮助客户有效转移风险,强化收益,推动节能服务产业的可持续发展[1]。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在合同能源管理方面的研究尚不成熟,机制体系不够完善,受技术和政治等因素的影响,合同能源项目在实际实施过程中面临较大风险。

一、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概述

合同能源管理属于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节能机制,它主要是通过能源费用的降低来分享节能收益与支付节能项目成本,其实施中管理者对各种风险的控制与管理会直接影响项目的成功。节能服务公司是以合同能源管理机制为依据,向客户承诺节能项目的效益,达到盈利的目的,实现自身的滚动式发展。一般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其主要流程可分为六个阶段,分别为项目的寻找、初期与深入谈判、施工装备和安装、后期维护,具体如表1所示。

此外,各阶段涵盖的主体包括社会公众、相关单位、投资方、政府、客户和节能服务公司等,其中客户与节能服务公司是最为重要的主体,这些主体参与项目的方式存在一定的差异,图1为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各主体情况的示意图。由图2可知,各个主体之间相互交叉,客户与节能服务公司参与项目实施,政府参与项目寻找,相关单位和投资方分别参与项目的初期谈判与深入谈判,社会公众与相关单位参与施工安装,社会公众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项目的后期维护。

二、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收益分析

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收益可分为收益的分享期限和分享额两方面。首先在项目收益的分享期限方面,一般在完成节能项目后,项目产生的节能效益与节能量能够进行计算,如在对每月的节能效益进行测算时,通常用M加以表示,节能服务公司的效益为80%,分享期限通常用S表示,单位为月。节能效益分享期限的确定方式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贴现方法,主要是对货币的时间价值进行考虑,常用的方法为净现值法[2];另一种是非贴现法,常用方法为回收期法,其中分享期限S=I/0.8M,(I表示的是效益分享额)。

其次在效益分享额方面,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收益主要是指节能改造项目完成后产生的节能改造收益与节能效果。节能服务公司在对效益分享额进行确定时,主要是以节能效果为依据,公司一般要求合同要具有关于节能效果的奖惩与确认的条款。一般情况下,节能服务公司多是以客户的计划与实际需求为出发点,合理选用节能技术,为客户提供预期节能效果的范围,并由节能监测机构与客户进行验收确认。因此在项目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中,其效益风险涉及到“预期节能效果实现与否”的指标。如果节能效果保持在预期节能的范围中,从收益与风险对等层面出发,节能服务公司承担的风险与收益呈正比关系,风险大则收益高。此外,项目总投资的额度(C)也可经过测算加以确定,在确定项目总风险系数(R)的前提下,节能服务公司获取的分享效益I=C(R+I)。当然如果节能效果超过预期效果,节能服务公司可结合I=C(R+I)模式来确定效益,分享额外的奖励,并有效利用节能技术,开展节能改造活动;如果节能效果低于预期效果,则节能服务公司需要接受合同规定的相关惩罚,并且节能改造一旦验收确认为失败,节能服务公司则无法获得分享效益,且需要结合合同条款来赔偿损失,承担“不能实现预期节能效果”的风险[3]。

三、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风险分析

一般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风险可分为经营风险、信用风险、政策风险、客户风险和市场风险等。第一,经营风险。节能服务公司在进行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经营方面存在一定的风险,如公司缺乏整体掌控与管理项目的能力、经营不善等产生的风险。节能服务公司对项目质量与施工过程、项目效益及节能收益等方面的准确把握都会带来相应风险;同时项目在建成后,其运行维护的合理性也会对节能水平的高低产生直接影响。除此之外,企业经营不善会降低自身盈利,缩小企业规模,这不利于设备负荷率的提高,产生项目利润降低的风险。

第二,信用风险。节能服务公司的信用风险主要可分为企业信任度风险和分包商信用风险。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由于管理能力和规模等方面的制约,公司多采用分包项目的方式实施项目。因此分包商的诚信度与工作质量会影响项目实施效果。我国没有建立相关的信誉监督机制,部分公司为了获取自身的非法盈利而欺诈客户,这影响了节能服务市场的有序性,不利于公司增强自身的信任度。

第三,政策风险。政府为了保证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顺利实施,会颁布相关的办法与意见,但是由于法律制度的不完善和法律环境的薄弱,往往会导致项目面临政策风险[4]。目前,我国虽然在金融服务、会计处理、税收优惠和资金投入等方面颁布了节能优惠政策,但是政策缺乏法律效力,在执行力与约束力方面相对不足。同时政府在项目的激励与奖惩方面缺乏力度,难以将节能的效益与行为相结合,这影响了企业节能的积极性。另外,项目缺乏系统的规划,政策信息需要较长时间传递,这加大了政策的风险。

第四,客户风险。客户风险主要是指在实施项目过程中,客户能够配合节能服务公司,保证项目的顺利完成,其涉及到违约风险、信用风险和施工风险。客户企业在合约期间转为与其他节能服务公司合作,或是客户企业因领导人更换等原因未如约履行相关条款,将导致违约,这需要节能服务公司承担相关的损失。如果客户企业在执行合同时利用相关手段对项目节能收益加以虚报与隐瞒,或者是对节能效益未能及时支付,将会产生信用风险。此外,客户企业在实施项目的过程中,如果无法对相关项目的施工加以积极配合,将会影响项目的预算执行状况与施工进度,产生施工风险。

第五,市场风险。对于节能服务公司而言,其面临的市场风险主要包括市场的竞争与需求风险。市场的竞争与需求风险是指未来产品的需求与成本等因素发生变动后,节能服务公司如果不能确定市场份额情况,将会面临的风险。我国节能服务・企业面对着巨大的节能市场潜力,在实际发展过程中会利用生态位竞争的方式来抢占市场份额,并且国外节能服务公司也会利用自身先进的技术与雄厚的资金抢占市场份额,这加大了市场竞争的风险[5]。市场需求风险主要是客户不了解项目运行模式,对市场采取观望态度,并且难以快速推广应用新节能技术,无法事先准确评估市场,这将导致需求风险的产生。

四、加强合同能源管理项目风险管理的措施

加强合同能源管理项目风险管理的措施,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首先,拓展融资渠道。节能服务公司在融资方面多是采用银行贷款的形式,渠道相对单一,并且由于金融系统信誉尚未建立,往往导致项目融资难等问题出现。因此在项目运行过程中,政府应加大介入力度,搭建有效的交易平台,放宽贷款政策,积极鼓励金融机构和风险投资机构,设立专项风险投资基金。其次,建立信用档案,完善评价标准。节能服务公司面对项目信用风险,可加强与节能企业的合作,建立完善的双向信用档案,避免因非法盈利产生的风险,有效约束欺诈或恶意隐瞒客户等行为,并提高双方的诚信度,确保项目的顺利运行。同时,相关部门应制定节能效果评价标准,形成公平公正的评估,并对节能效益和能耗标准加以明确,以避免节能企业与节能服务公司产生争议,这样能够减少后期合同履行的不确定性。再次,应加强政策执行力度。我国在合同能源管理方面的政策缺乏强制性,政策多是采用鼓励的方式,缺乏法律方面的保障。因此,政府需要强化经济激励方式,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将节能效益与节能行为相结合,对能源利用率低和利用率高的企业分别予以惩罚和奖励,以提高企业的节能创造性与积极性。

五、结束语

合同能源管理作为一种新兴产业,其能够有效解决能源紧缺问题,降低能源的消耗,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但是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其存在一些风险,如经营风险、信用风险、政策风险、客户风险与市场风险等,这影响了项目的节能效益。因此企业需要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建立信用档案,完善评价标准,加强政策执行力度和客户关系管理,从而降低项目风险,提高项目收益,以实现节能服务公司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黄志烨,张跃松,韩h.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风险识别与综合评价[J].工程管理学报,2013(1):48- 52.

[2] 尚天成,刘培红,李欣欣,郭俊雄.节能量保证型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收益分配[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298- 301.

合同风险管理效果篇(2)

中图分类号:F2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6—281—02

一、工程项目风险防范的内涵

工程项目风险防范是指工程项目管理人员通过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价,并以此为基础合理地使用多种管理方法、技术手段对项目活动涉及的风险实行有效地控制,采取主动行动,创造条件。尽量扩大风险防范的有利结果,妥善地处理风险事故造成的不利后果,以最低成本为项目的顺利完成提供最大安全保障的科学合理管理方法。其实质就是把工程技术与经济管理结合起来,力求工程效益最大化。由于工程项目风险存在的普遍性,工程项目风险防范的涵盖面甚广,因此,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研究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二、工程项目风险防范的主要工作

工程项目建设的主要过程是一个工作周期长、投资多、技术要求高、系统复杂的生产消费过程。与此相对应,工程项目风险也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系统工程,其主要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控制三方面。

1.风险识别。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潜在风险,如数量偏差、价格变化、进度拖延、不确定因素等,这些因素正是项目的风险所在,因为它们具有不确定性,而且一旦发生会造成一定的损失,因此,为做好工程项目的风险防范,必须认真识别工程项目可能遇到的风险,即进行风险识别。风险识别是指对存在于项目中的各种风险根源或不确定性因素按其生产的背景原因、表现特点和预期后果进行定义、识别,对所有的风险因素进行科学的分类,从而全面认识风险,形成风险清单。风险识别主要包括资料收集、分析不确定性因素、编制风险识别报告。关键是运用科学先进的风险识别方法,如专家调查法、故障因素分析法、检查表法等,将识别出的风险如政策风险、环境风险、技术风险、市场风险等一一列出;建立了风险识别报告,可使风险管理者更彻底地了解风险,管理风险时更有目的性、更有效果,并为下一步评估风险做好准备。

2.风险评估。风险识别的目的在于对各种风险因素进行评估,如果通过分析已经知道该项目存在风险,那么就要对该项目进行风险分析与评估,即对工程项目各个阶段的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大小、可能出现的后果、可能发生的时间和影响范围的大小进行评估,最后将所有风险因素的评估结果进行汇总。风险评估是考虑风险事件发生概率和引起损失的综合后果,是对工程项目实行整体分析:风险评估的方法有定性、定量及两者结合的方法。其中定性的方法主要有层次分析法和专家评分法等,而定量的方法较多,例如决策树,模拟法及敏感性分析。在对项目分险评估的过程中,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往往结合使用。这一过程将风险的不确定性进行量化,评价其潜在的影响,从而找出主要风险,以便决策者采取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

3.风险控制。对工程项目风险进行评估与分析后,可知项目发生各种风险的可能性及危害程度,接下来便可采取控制措施。制定有效的控制方案是风险控制工作成败之关键,它直接决定风险控制的效率和效果。风险控制是指根据风险评估的结论,制定风险管理计划,通过采用风险回避、损失控制、风险转移及风险自留等方式,研究防范和规避风险以及缩小风险事件带来的不良后果。遇到风险以后,采取何种措施需要具体分析,例如如果评估确定和风险量很大,将超过未可预见费,为了项目正常运转,降低风险,此时可以买保险,从而将风险转移出去:如果项目的总风险量小于工程的未可预见费,说明所有后备完全可以弥补这个风险,那么可以采用风险自留的办法。

三、加强工程项目风险防范的举措

近年来,我国企业工程项目管理有所增强,但与世界上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存在一些问题,如项目风险管理者素质偏低,合同风险管理工作有待完善,风险管理的理论研究大有空间等。

1.加强工程项目风险防范工作的研究。为了尽快缩小与国外的差距,需要加强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理论研究。(1)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工程项目风险领域需随着风险管理模式的转变不断地演进。从国际上的相关理论来分析,目前对风险管理的研究以“集成”为主流,传统的“分裂式”发展的思想逐步被“整合集成式”发展的理念所取代。至于对非财务风险因素,需借助新的多因素集成方法,从情景规划、实物期权的角度对新的工程项目风险集成方法进行定性描述。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及计算方法的改进,应用神经网络、遗传算法等人工智能系统对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实践进行仿真和数值计算正成为一个充满希望的研究领域。(2)在应用理论研究方面,需要充分借助当前的科学技术成果,创新我国的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模式,发挥风险管理系统模式的作用。同时密切联系市场,加快信息化进程。例如先进项目管理软件的应用,不仅可以实现人力、财力的节约,而且也可以通过合理规划与动态调整,实现工程项目风险的全面管理,从而降低工程项目风险。

2.完善合同的风险管理工作。一个单位工程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如何利用合同来合理分配签约各方的权利、责任和义务,如何用合同来约束合同各方的建设行为,对于保证工程的工期、质量及投资控制十分重要。工程合同既是项目管理的法律条文,也是项目风险管理的主要依据。合同风险管理伴随项目的始终,是工程项目管理的一条主线。项目的管理者必须具有强烈的风险意识,详细研究合同的每一项条款,对项目可能预到的风险因素有全面深刻的了解。否则,其风险将给项目带来巨大的损失。

3.提高工程项目风险管理者的素质。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顺利实现,首要的问题就是提高项目风险管理者的素质,建立高素质的项目管理班子,即培养懂技术、懂管理、有经营头脑、高素质的项目经理和项目管理人才。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项目经理是项目管理班子的关键性人物,其素质高低,决定着工程项目的成败。因此,项目经理一定要头脑清晰、思维敏捷、能审时度势地作出决策,具有一定的法律、金融、计算机等方面的知识。应对项目经理进行风险管理培训,使其具有较高的风险管理水平,能够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方法对风险点进行有效地控制,保证工程项目的顺利实现。

合同风险管理效果篇(3)

中图分类号:F2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4)02-117-02

一、引言

国资委2006年《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极大地推动了风险管理工作在国内企业特别是在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应用。风险管理属于新的管理活动,其理论在不断深化、方法在不断丰富,风险管理已成为组织治理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内部审计机构承担了风险管理职责,开展基础体系建设、业务风险管理等系列工作,以风险和内控为角度开展审计,发挥出对风险管理工作的监督、评价职能。为了确保风险管理的有效性,众多优秀企业已逐步开展风险管理审计,这一类型审计成为内部审计发展的一个亮点和趋势。

二、风险管理审计的基本概念、价值

我国内部审计工作正在从传统的财务账项审计向到现代管理审计转变,内部审计将更加贴近企业的各项管理,更加融入管理的过程之中。风险管理审计是内部审计的组成部分,是管理审计中新的审计类型。它是内审部门采用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对承担风险管理职责的部门所制定的应对程序、对策方案以及机制的合理性与有效性进行监督、评价和咨询,以改进企业对风险的管理、增进企业价值的一种审计类型。

风险管理审计的目标主要包括:范围的科学合理性;评价标准与指标体系的科学性;识别与评估的科学合理性;措施、方法与程序的合理性;风险应对的合理性等。与传统内部审计相比,风险管理审计的范围由内控审计扩展到所有风险管理技术审计,它更加注重确认和测试风险管理部门为降低风险而采取的措施及效果。

开展风险管理审计可以使组织利益相关者了解组织风险现状,保障各利益相关者共同利益最大化,也可以进一步提高风险应对方案效率、效果,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针对性,实现风险管理与组织整体经营战略的优化结合。

三、风险管理审计的主要内容

从风险管理审计的内涵可以看出风险管理审计的主要任务包括:检查、评价、报告风险管理过程的适当性和有效性,以提出改进风险管理工作的意见,为企业管理层、审计委员会的提供有用信息。

1.评价风险管理机制。良好的风险管理机制是风险管理是否有效的前提,因此,首先应审计、确定组织风险管理机制的健全性及有效性,包括但不限于组织体系、内控体系、报告体系和考核体系。(1)审计风险管理组织机构健全性。开展风险管理,做好组织和人员保障是一项重要内容。组织应根据自身实际特点,在统一领导、广泛参与下,搭建职责明确、有效运行的风险管理结构框架,包括风险管理责任人、专业和非专业管理人员、外部服务机构在内的组织体系。(2)审计风险管理程序的合理性。企业应当结合实际建立风险管理的程序流程,确保风险管理的有效性。(3)审计风险管理内控体系的健全性。内控体系在风险管理中占重要部分,属于核心内容。没有与组织管理实际相适应的、完整的内控体系,风险管理有效性无从谈起。审计人员需要审查被审计单位内控体系构建情况,可以《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为标准,考察对于各个要素的控制。(4)审查报告体系的存在性及运行有效性。考察日常报告体系及运行、突发风险报告体系及运行、预警报告体系及运行。(5)审查考核体系的执行性、有效性。考察考核体系覆盖程度及结果应用情况,评价考核体系是否能够有效推动风险管理工作。

2.审计评价风险识别的过程。审计人员在审计时应注意分析企业风险识别是否结合实际情况充分识别组织内外部所面临的各项风险。通常来看,应结合风险管理各项环境和内控要素,如就组织目标、经营情况、管理薄弱环节或问题等进行访谈、查阅资料、记录、历史案例,应了解风险识别过程中的相关记录材料并评价其充分性,必要时还应进行分析性复核,对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与内部控制中所面临的缺陷进行分析、确认。(1)审计识别原则的合理性。风险识别是风险评估及进行应对的关键性第一步。只有采取合适的原则才能更充分地识别出各种风险因素。

(2)审计识别的充分性、全面性与否。风险管理审计需要评价相关风险资料是否涵盖了对组织各层次目标产生影响的所有内部、外部风险。内部风险主要来源于组织治理机构效能、管理的局限,业务控制失效、产品或服务销售策略、经营活动和业务特点、资产性质及其管理局限、人员知识结构、专业经验等方面。外部风险主要来源于国家法律法规政策变化、宏观经济环境变化、行业变化、竞争环境等方面。(3)审计识别方法的适当性。审计人员应对各种风险做系统地分析与归类,形成企业风险框架,并结合管理实际特点,对企业风险识别方法的适当性进行审查,评价该方法能否适当地识别出对各层目标有针对性的风险。

3.审计评价风险评估过程。风险评估是应用各种工具方法,定性或定量地估计风险发生的概率及其影响程度。审计人员应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特别是要关注“风险发生概率”和“风险对企业目标产生的影响程度”两个要素确定的方法、记录、过程,并分析其合理性。(1)风险识别所反映的特征分析。不同企业所具有的风险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对风险评估过程进行评价,因不同的风险所应采取的评估方法不尽相同,审计人员应首先对企业风险识别结果所具有的特征进行了解,如哪些是内部原因所产生的,哪些是外部原因所产生的,哪些是与战略、核心业务、支撑性业务相关的风险,哪些是与企业价值链关系密切的风险。

审计人员在对风险评估方法审计时,应考虑风险特征来评价评估方法的适当性。如已识别风险可用定量方法评估风险的严重程度,审计人员需要判断描述风险事件影响的“数量”是否恰当;如无法定量表示,审计人员应判断管理层所定的“性质”是否合适合理。(2)历史资料的可信赖程度。企业(下转第119页)(上接第117页)管理层多数依据历史已发生的案例、风险事件为参照标准、参考对象进行风险评估,审计人员应考虑历史资料的充分性、可靠性,充分论证案例发生环境、各相关因素、结果发生条件等是否能够恰当地借鉴到当期的风险评估中。(3)判断企业开展风险评估的能力。开展风险评估的水平高低与企业管理层对风险评估方法的理解、运用有密切关系。审计人员应对企业管理层运用定量定性方法的能力、对所依靠的数量模型、信息技术、个人经历经验进行了解,考虑评估过程中企业管理层运用是否恰当。(4)对成本、效益进行权衡。管理层在运用定性或定量方法开展风险评估时应考虑评估方法成本、效益性。审计人员需要对管理层选用方法的成本效益性予以考量。

4.审计评价风险应对措施。审计人员在评价企业风险应对措施的适当、有效性时,应考虑以下方面:(1)剩余风险是否在可接受的范围。一般企业对固有风险具有相应的管控措施,风险应对措施应主要针对剩余风险。因此,审计人员应评价在采取应对措施后剩余风险能否在组织可接受范围内。如果已将风险降低到企业可接受的范围,可以确认风险应对措施有效。(2)是否结合企业的经营管理实际。每个企业风险应对措施会有所不同,这是基于企业管理实际状况而定。如果不适合自身特点,就不是恰当的应对措施。审计人员应考虑企业经营管理特点,对所采取措施的适当性做出评价。

四、风险管理审计程序和方法

1.在计划阶段,识别经营风险,制定风险管理审计计划。通过了解被审计单位的经营,识别经营风险。如了解企业性质、管理机制、业务内容、经营范围、组织结构、人员组成等,建立对企业框架性的认识;通过查阅企业文件、规章制度,了解各项管理要求;访谈各级领导、骨干员工等主要人员,全面了解风险管理现状;现场查阅各种经营生产过程原始记录,审计审核、批准等管理控制程序。初步确定风险管理薄弱环节,编制审计工作计划。

2.在实施阶段,审查、评价风险管理状况。在实施阶段,围绕风险管理审计的主要内容,审查和评价风险管理状况,包括风险管理机制、风险识别过程、风险评估以及风险应对措施的审查和评价四个方面。

3.在审计报告阶段,出具风险管理审计报告,开展后续审计。按照审计过程中发现情况,依据《风险管理审计准则》出具风险管理审查和评价报告、或者出具详尽的专项审计报告,将风险管理审计的范围、内容、方式、时间以及发现的主要问题及建议报告给适当的管理层。

由于多数企业风险管理职能由内审部门承担,因此审计人员的审查评价结果可作为改进和完善风险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依据。为保证、监督风险管理审计提出的合理化建议能够得到有效落实,内审人员可以通过后续审计来复查管理层是否就报告中的建议采取合适的行动,是否取得预期效果,如果未采取行动,需要明确相应责任和原因。

4.审计过程中常用的方法。在风险管理审计不同任务阶段,可采用的审计方法有所不同。如,在制定审计计划时,可通过流程图法和文字表述法、问卷调查法(编制风险管理问卷调查表)、关键路线法确定风险管理审计开展的重点;在审查评价风险识别时,可采用决策分析、可行性分析、生产流程分析、投入产出分析、资产负债分析、排列图、因果分析、因素分解、经济活动分析法和统计分析法、鱼刺图、专家调查列举法等;在衡量风险管理措施时可使用专家调查法、风险报酬法、风险当量法、蒙特卡罗模拟方法;在后续审计阶段,可以通过座谈、查阅有关资料、现场观察等进行审计。

五、结语

风险管理审计处于发展探索阶段,很多企业还没有形成常规性审计类型,甚至尚未开展。当然,风险管理审计发展还面临很多问题。如组织结构及制度不健全,管理层对风险管理审计重要性认识不足,尚未建立科学合理的风险管理评价标准,开展风险管理审计的人员业务结构和经验等条件无法满足风险管理审计需要。

随着组织内外环境变化日益加快,风险管理工作逐渐提升到重要层面是一个重要趋势。作为风险管理的再管理,风险管理审计的广泛开展需要强化风险管理工作,制定切合实际的风险管理评价标准,明确审计部门开展风险管理审计的重要作用,提高审计人员胜任力,培养高素质审计人才,将风险管理审计常态化。

参考文献:

[1] 高东坡.内部审计如何参与企业的风险管理.商场现代化,2007(9)

[2] 靳建堂.风险管理审计初探.现代企业风险管理论文汇编,2005

[3] 李晓光.浅议企业风险管理审计.经济师,2011(5)

[4] 钱光明,陈德艳.论我国企业风险管理审计.商业会计,2011(33)

[5] 万文钢.对风险管理及风险管理审计的认识和理解.中国内部审计,2010(9)

[6] 汪振纲.风险管理审计理论述评.风险与内控,2010(2)

[7] 夏丹宁.推进风险管理审计的思路.中国内部审计,2004(12)

[8] 谢浩,尹珍丽.风险管理审计常用方法解析.时代经贸,2010(10)

合同风险管理效果篇(4)

建筑工程在具体施工过程中会受到因素的影响,而且会受到多个市场经济主体的影响,各大经济主体为获得更多经济效益,经常会发生矛盾和纠纷。而工程共同则是连接各个经济主体的主要纽带,也是减少确保工程能顺利进行的主要途径。但是在工程合同管理过程中,会受到各种各样的风险,既包括外界因素的变化,也包括合同管理制度的缺陷,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合同管理面临的风险,在这样的基础上开展工程合同管理中风险评估及应的分析和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1.工程概述

某建筑工程,地下2层,地上27层,总建筑面积为4.24万平方米,在开始施工前通过招标的方式确定了各个施工工种,并签署了相应的工程合同。但是在具体施工中,受到市场经济变动和其他因素的影响,导致工程合同管理中遇到了合同订立风险、合同文本内容风险、合同履行风险,严重影响了工程合同作用和价值的发挥。通过对工程管理风险进行深入的评估,并制定了有对性的应对策略,把工程合同管理中遇到风险一步步化解,值得其他单位广泛学习和借鉴。

2.工程合同管理风险评估的内容

风险评估在工程合同管理工作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价。

2.1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指的是要通过相应方法和手段,识别出可能会影响合同管理目标实现的潜在事件或者事故。既包括有潜在负面影响的事项,也包括那些代表机会可能的事项。通过分析影响工程合同管理的风险因素,就可以有效确定会对工程合同造成影响的主要事项。在具体识别过程中,既要识别出主体层次的事项,也要识别出活动层次的事项,不但要避免过去发生的风险重新发生,而且要做好未来可能发生风险的防范工作[1]。

2.2风险分析

风险分析的主要作用是充分了解合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风险,以便确定风险的可容忍性和可接受性,并制定出相应的应对策略。在《ISO31000风险管理原理与指南》中明确提出,风险分析的主要包括以下三个内容:第一,确定已经识别出的风险事件的结果以及发生风险的概率;第二,考虑现有风险防范措施的效果;第三,根据风险发生的概率和结果,确定风险水平。

2.3风险评价

工程合同风险评价指的是对风险发生的概率以及风险发生以后造成的损失进行深入分析,从而获得描述风险的综合指标———风险量。并制定行之有效的防范对策。就该建筑工程而言,在工程合同管理过程中,遇到风险指标包括[2]:合同订立风险、合同文本内容风险、合同履行风险。

3.工程合同管理风险的成因

3.1合同管理战略与文化风险

到该施工单位在工程合同管理中发生风险的主要原因在公司内部没有形成工程合同风险管理意识,同时也没有形成良好的合同管理文化。整个公司内部都缺乏工程合同管理意识,在公司内部没有形成良好的工程合同管理文化氛围。

3.2合同管理组织结构风险

工程合同管理职能部门是建筑工程工程合同管理的主要部门,其组织结构可以根据建筑工程项目的大小以及复杂程度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几种不同的结构形式.

3.3合同管理人员风险

建筑工程合同管理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内容,同时也具有极强的专业化,需要工程合同管理人员具有法律、经济、工程、管理等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任何一方面没有达到具体要求,都可能引发工程合同风险[3]。

4.工程合同管理中风险的应对策略

根据该建筑工程合同管理中风险评估指标的结果,以下针对该建筑工程合同管理中的风险指标制定了相应的应对策略

4.1合同订立风险应对措施

通常情况下,合同订立中所遇到的风险指标包括:相对方投资风险、相对方信用风险、立项合同规范性风险、资金来源风险四大类。相对方投资风险的应对措施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入手:第一,证明合同相对方依法成立,并保存相应的登记文件;第二,对合同签订方的相关资质以及经营许可证书进行核实;第三,如果合同签订方是跨市施工,则要求其当地建设施工行政部门办理相应的备案准入证。相对方信用风险应对措施,要求合同签订方提供其能够胜任此次工程项目的能力,也可以通过调查分析的方式或者相行业协会等部门充分了解合同签订方的商业信誉。对于某些相关信息掌握不全面的信息,要采取要求合同相对方提供担保的形式,将相对方的信用风险进行转移。立项合规性风险的应对措施,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入手:第一,建立和实施环境管理体系,并严格履行和环境因素相关的法律和法规;第二,在相关法律和法规的要求之外,要根据建筑工程的实际需求,必须遵守和自愿遵守的一些要求[4]。资金来源风险应对策略,根据建筑工程的实际情况,注意分级审批和权限资金的使用情况,并严格限制对外担保权和对外投资权。落实资金集中管理制度,提高资金的应用效率和安全性。

4.2合同文本内容风险应对措施

合同文本内容风险包括:合同标的实施风险、财务结算方式风险、质量风险、安全环保风险、技术风险与法规标准适用风险。合同文本内容风险是建筑工程合同管理分险评价指标中最重要的风险指标,所以应对此类风险时,要根据建筑工程的实际情况,从多方面入手,才能有效控制合同文本内容风险。通过各关业务管理部门根据职能权限对施工合同进行审查的方式,在合同签订前对合同进行经济、技术和法律审查。

4.3合同履行风险应对措施

有建筑工程在具体施工中,很多工程项目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更,因此合同履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其风险也是具备不确定性的。也是工程合同管理的难点和重点。在应对此类风险中,必须充分应用现代工程合同管理的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价的方法,才能最大限度上降低合同履行风险的影响。从而实现最优化的合同管理风险分析评价方法,减少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合同风险,为工程合同风险管理在我国企业中的运用提供一定的思路与方法。

5.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结合工程实例,深入分析了工程合同管理风险评估的方法和应对措施。造成工程合同管理发生风险的因素有很多,因此在具体管理过程中,要充分应用现代合同管理学知识,并结合建筑工程的情况,合理分配工程合同管理组织结构,才能把风险控制在萌芽之中,为建筑工程的顺利竣工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罗颖芳,刘晓东.论工程合同管理中风险评估及应对[J].珠江水运,2014(16):50-51.

合同风险管理效果篇(5)

风险管理与信息技术

过去四十年,人们见证了信息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推广,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对企业管理的渗透越来越深,管理信息系统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使用越来越广。从一开始的单个用户在桌面的局部应用,如账簿系统,直到现在的覆盖企业价值链各环节的大规模的ERP,对大企业而言,管理信息系统的使用和管理信息化已经成为衡量其管理水准的一个突出的指标。

无独有偶,过去四十年也正是历史上风险管理发展最快的时期。从人身和财产保险到生产过程的安全、质量的风险控制,再到一般性的内部控制,最后直到覆盖企业管理各方面的全面风险管理,全面风险管理经历了概念培育到快速发展的过程。

全面风险管理的发展过程与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过程的重合其实并非偶然。风险管理的理念已经存在很长时间,但是由于量化的风险分析对信息系统的依赖,在信息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前,风险管理并没有深入应用在企业管理中。例如,在金融市场的风险管理中普遍应用的组合管理技术,其原理早在1950年代就已被发现,但是由于日常应用中所需的计算量比较大,直到1980年代后期PC得到普及,在柜台操作的交易经理们都有了个人计算能力以后,该项技术才得到广泛的应用,目前组合管理已经是基金管理的常识性管理科目。又如,在1990年代摩根银行开始出现的“四点一刻”风险报告,也是由于当时各大金融机构的信息化水平比较高,才得以在华尔街其他大金融机构普及。反过来,风险管理的应用,特别是其对海量数据的分析和复杂过程的模拟计算,以及对各种风险信息的整合处理,给管理信息系统提出了高要求,从而促进了管理信息系统的深入发展。

企业对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需要是其风险管理的需要。特别是一些大企业,面临的风险种类繁杂,瞬息万变,且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对单纯依靠人脑进行管理是很大的挑战。例如,一个跨国公司每天都面对来自世界各地的海量的信息,包括经营状况的信息,政治形势的信息,法律变化的信息,舆论环境的信息等。公司必须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从中发现可能影响公司目标实现的因素,特别要对世界各经营地发生的突发事件迅速开展分析,做出决策,并将此决策化为公司在全球各地的统一行动。对于市场发生的行隋、客户需求的变化等信号,不是仅仅靠经验和常识就能识别和分析的,只有通过信息系统的方法才能识别和分析。目前风行于世界的对所谓“大数据”的推崇,其真意就在于此。

因此,近年来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尤其迅速。例如,据国外某些机构2012年报道,过去三年世界上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市场成长速度平均超过30%。但是,这些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并不像其他的专业管理信息系统那样,市场对其应用范围和管理手段方面少有相对统一的共识。

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定位

现在,市场上已经可以见到一些通用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这些系统,可以单独部署,有自己的数据库和操作页面,其中有的只是可以做一些风险评估,如一些信用风险评估系统和市场风险评估系统,有的则可以实现风险管理过程的全部基本功能。例如,有些叫作全面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或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信息系统的就属于此类。同时,市场上经常见到一些风险管理信息系统,虽然表面上独立,但其实是在专业管理信息系统里面加了一些风险管理的功能,如风险分析和图表展示,就作为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推出了。这类系统,其实是用风险管理的功能加强了原来的专业管理信息系统。随着风险管理理念的普及,我们现在看到几乎所有的ERP厂家,如SAP和ORACLE都在其原来成熟的ERP产品里面增加了风险管理的功能,如在财务管理模块里增加了财务风险分析的功能,在人力资源管理模块里加了人力资源风险识别的功能,在项目管理模块里增加了项目风险管理的功能等。同时,跨管理领域的独立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市场可以说才刚开始起步,不论是应用的深入程度,还是市场的整合程度,都远远没有达到ERP目前的程度。实际上,对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特征和核心功能,市场上并没有统一认识。特别的,由于所有专业管理中都有风险管理的内容存在,所有业务管理信息系统中都负有管控相关业务风险的职责,因此,很难把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和其他专业管理信息系统完全区分开。

那么,什么是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特征和核心功能呢?笔者认为,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特征应该是主要以风险为数据对象,支持风险管理过程中的体系建设和维护、风险评估、风险控制和预警等功能的管理信息系统。因此,所谓全面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就是以组织面临的所有风险为数据对象,支持风险管理全过程的信息系统。

从风险管理全过程的角度看,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主要有:建立并维护外部环境信息;建立并维护内部环境信息;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风险评估;风险应对;监督预警;评价考核。

同其他管理信息系统相比,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区别不在于其数据库的结构,而在于其数据所反映的对象;不在于其数据库、客户端、中间件的技术架构,而在于这些架构承载的管理功能。例如,一个财务管理系统,其数据对象主要是基础的财务数据,而不是明确反映财务风险的数据。这样一个系统,即使其有一些基于系统中的财务数据而做风险分析的功能,也不能说是一个财务风险管理信息系统,而只能说是一个增加了财务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成分的财务管理系统。当然,增加了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成分的专业管理信息系统已经是在原来基础上有了提升,只是我们不适合把这类系统叫作风险管理信息系统。

风险管理系统的作用

目前看到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从与其他信息系统的整合方式分析,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部分是可以独立于其他业务系统部署、操作的,这类可以单独称为风险管理信息系统,而另一部分则是在使用时要结合业务数据,与业务管理信息系统同时部署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模块。这两类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在管理体系中的作用不同。

可以独立部署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其主要数据对象必然是风险,所以这类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库的内核是一个风险库。基于这个风险库,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展开其他的功能,如体系建设、风险分析、监控预警等功能。这类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多数,因为不与任何特定的业务系统相关联,不依赖于任何特定的业务数据源,主要部署在企业的总部,由综合的风险管理职能部门负责,目的是为了实现风险集中管理的功能。

在企业专业管理系统中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成分也很重要,这些成分可能作为独立的功能模块存在,也可能只是一些计算和展示的功能组件。这些功能模块或功能组件,根据专业管理信息系统中的业务数据,也可以分析相应风险,提供预警报告,支持业务风险的管理。这类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往往与特定的业务系统紧密结合,依赖于特定的业务数据源,主要部署在业务管理部门,由业务人员操作,目的是为了实现风险分级分类管理的功能。

一般而言,企业的业务管理中,如果面临比较大的客户群、合同数量、产品数量和其他大量数据,或者变化较快的环境,就需要部署与业务管理相结合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这类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作为业务管理的模块之一,可以帮助管理者发现业务过程中的风险,及时分析,发出告警,通知有关责任人应对。例如,一个大公司的法律事务部门,每年要处理数千份业务合同,虽然使用了合同管理系统,但是除了提高合同审批效率以外,该系统对合同执行中出现的客户违约风险并没有提供有效的情报。后来,该公司在合同管理信息系统中增加了一个风险管理模块,对合同审批到执行、付款全过程的风险进行全面分析,得出了一些风险监控预警指标,如客户的信用风险评级。根据客户的信用风险评级,法律事务部门在审批合同时候就有了批准或否决合同的客户指标依据。所以,这个合同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模块,在原有的提高审批效率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改进了合同管理的实质内容,提高了经营效果。反过来讲,如果没有这样一个合同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仅靠法律事务部门是很难感受到客户的信用风险状态的,且即使感受到也很难在审批过程中把这种个人的感受变成可以接受的审批行为。

与业务管理信息系统相结合的风险管理模块,由于其服务对象是具体的业务管理,其用户主要是业务部门的管理人员,所以,与业务管理信息系统结合的风险管理模块,实际上起到了把风险管理的责任落实到业务管理过程之中的作用。正是这种把风险管理贯彻到业务之中的系统应用,给具体业务过程中风险管理工作的监督、评价、考核提供了坚实的数据基础。

另外,风险管理系统模块,由于其和具体业务的联系紧密,经常需要根据业务情况进行定制,其中使用的风险分析模型,还可能需要根据使用的效果和环境的变化进行调整。这点尤其是和ERP等管理信息系统不同,后者在实施后很少做定期的系统调整。

独立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与业务管理信息系统中的风险管理模块不同,一般都有独立的风险库。而该信息系统的针对风险的操作都是围绕着这个风险库完成的。例如,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可以在综合各项业务风险的基础上,得到整个公司层面的风险状况,作为公司领导制定战略计划的决策支持,或者作为向监管机构披露的材料素材。

独立部署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往往承担着在企业层面的风险管理的功能,多数具有整合的风险管理的作用,是企业层面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信息化表现。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是一个与现有的业务管理体系不同的管理体系,它强调的是提升公司整体的管理效率和效果,因此需要注意现有管理体系之间的协调,以及对现有管理体系的整合。与此相对应的全面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就有从现有的管理信息系统挖掘数据,整合各项业务中的风险数据,支持企业的战略决策和整合风险管理的作用。

我们常常看到,企业领导在制定一些涉及企业整体的计划和策略时,需要各个部门提供的风险信息,以及经过汇总加工过的风险管理报告。在没有整合的风险管理部门或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以前,散落在各部门、各项业务中的风险管理信息,或者是整合的责任不明确,或者是根本没有整合。这样就会影响企业领导制定决策的效率和效果。有了全面风险管理的部门以后,就有人负责这些风险管理的信息了,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但是,手工整合这些风险管理信息,往往效率低,而且质量不令人满意。如果不是由手工汇总,就需要一个整合的信息系统。因为即使不是原始的业务数据,分散的风险管理数据来源于各个业务系统,汇总加工不可能在各个业务系统中进行。所以,整合信息可能就需要一个公司层面的独立于业务系统之外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

合同风险管理效果篇(6)

二、保险风险及标准化的概念特征

(一)保险风险的特征

保险是分散风险、消化损失的一种经济补偿制度。从风险管理的角度看,保险是风险管理的一种方法,或风险转移的一种机制。通过保险,将众多的单位和个人结合起来,变个体对付风险为大家共同对付风险,从而提高风险损失的承受能力。保险的经济补偿制度,既是风险的集合过程,又是风险的分散过程。保险公司通过保险将众多投保人所面临的分散性风险集合起来,当发生保险责任范围内的损失时,又将少数人遭受的风险损失分摊给全体投保人,通过保险的补偿或给付行为分摊损失或保证经营稳定。保险风险的集合和分散应具备两个前提条件:一是大量风险的集合体。保险在于集合多数人的保费,补偿少数人的损失。大量风险的集合,是基于风险分散的技术要求,也是概率论和大数法则原则在保险经营中得以运用的前提。二是同质风险的集合体。所谓同质风险,指风险单位在种类、品质、性能和价值等方面大体相近,如果风险不同质,那么风险损失发生的概率就不相同,风险也就无法进行统一集合与分散。此外,不同质风险损失发生的频度、幅度也不同,若对不同质的风险进行集合与分散,极容易导致保险公司财务的不稳定。

(二)标准化的基本概念

根据标准化法条文解释,标准化是“在经济、技术、科学、及管理等社会实践中,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通过制定、实施标准,达到统一,以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的过程”。因此,凡具有多次重复使用和需要制定标准的具体产品,以及各种定额、规划、要求、方法、概念等,都可作为标准化的对象。标准化的对象一般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标准化的具体对象,即需要制定标准的具体事物;另一类是标准化的总体对象,即各种具体对象的总和所构成的整体,通过它可以研究各种具体对象的共同属性、本质和普遍规律。标准化的基本原理包括统一原理、简化原理、协调原理和最优化原理。统一原理就是为了保证事物发展所必须的秩序和效率,对事物的形成、功能或其他特性,确定适合于一定时期和一定条件的一致规范,并且这种一致规范与被取代的对象在功能上达到等效。简化原理是为了经济有效地满足需要,对标准化对象的结构、型式、规格或其他性能进行筛选提炼,剔除其中多余的、低效能的、可替换的环节,精炼并确定出满足全面需要所必要的高效能的环节,保持整体构成精简合理,使之功能效率最高。协调原理是为了使标准的整体功能达到最佳,并产生实际效果,必须通过有效的方式协调好系统内外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确定为建立和保持相互一致,适应或平衡关系所必须具备的条件。最优化原理是按照特定的目标,在一定的限制条件下,对标准系统的构成因素及其关系进行选择、设计或调整,使之达到最理想的效果。标准化是实现科学管理和现代化管理的基础,是合理发展产品品种、组织专业化生产的前提条件,是提高产品质量保证安全、卫生的技术保障,也是资源合理利用、节约能源和节约原材料的有效途径。实施标准化的重要意义是改进产品、过程和服务的适应性,防止贸易壁垒,促进技术合作。

三、保险风险评估标准化的必要性

标准化的目的是为了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通过制定和实施标准,使标准化对象的有序化程度达到最佳状态。对于保险中的风险评估,不同的主体,甚至同一主体如保险公司内部的不同层级和部门,对其有着不同的理解,关注的焦点也存在差异,造成了各相关方之间的不配合,难于开展对风险管理效果的客观评价,也就难于达到最佳秩序和最佳社会效益。通过将风险评估活动标准化,为风险管理活动提供一种共同的语言和公式,有了统一的标准,实施风险评估的各相关方就可以使用相同的风险管理过程,有了相同的决策、处理基础,对风险评估活动持有共同的认识,有利于规范保险的风险管理活动。保险所面对的风险具有“大量、同质风险”的特征,风险评估标准化的过程,也就是针对各类大量同质风险进行科学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技术进步的新成果以及实践中累计的先进经验,使之相互结合,加以消化、融会贯通、提炼和概括的过程。人们在生产实践中为了规避风险或减少损失,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也取得了大量的科学技术成果,这些成果和经验如果以标准的形式来表达,对于保险公司在实施风险评估过程中提高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四、风险评估过程的标准化分析

保险风险评估标准化体系的构建,要基于标准化的统一、简化、协调和最优化原理,根据保险风险因素的特征,将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价过程中的共性的、重复性的可能导致风险发生的因素识别出来,使决策者及有关各方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各类承保风险,以及现有风险控制措施的充分性和有效性,为确定最合适的风险应对方法奠定基础。根据《风险管理风险评估技术》(GB/T27921-2011),结合保险风险评估的特征,将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价环节中的标准化重点进行逐一解析,分析各环节中需要重点关注的因素和方法,实现风险评估过程的标准化。

(一)风险识别标准化

风险识别是发现、列举和描述风险要素的过程,也是风险评估过程中的基础环节。风险识别的目的是确定可能影响保险事故发生的事件或情况,一旦风险得以识别,保险公司应立即对现有的控制措施进行识别。风险识别的范围包括对风险源、风险事件及其原因和潜在后果的识别,识别的方法包括:1)基于证据的方法,例如检查表法以及对历史数据的评审;2)系统性的团队方法,例如专家团队遵循系统化的过程,通过一套结构化的提示或问题来识别风险;3)归纳推理技术,例如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方法等。此外,也可利用各种支持性技术来提高风险识别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例如头脑风暴法和德尔菲法等,但无论采用哪种技术,其关键是在整个风险识别的过程中要认识到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以及组织管理制度的有效性。

(二)风险分析标准化

在风险分析过程中,重点应当考虑导致保险风险发生的原因和风险源、风险事件的正面和负面的后果及其发生的可能性、影响后果和可能的因素、不同风险及其风险源的相互关系以及风险的其他特性,还要考虑控制措施是否存在及其有效性。为确定风险等级,风险分析通常包括对风险的潜在后果范围和发生可能性的估计,该后果可能源于一个时间、情景或状况。在某些情况下,风险可能是一系列事件迭加的结果,或者由一些难以识别待定事件所诱发,在这种情况下,风险评估的重点是分析系统各组成部分的重要性和薄弱环节,检查并确定相应的防护措施。风险分析的方法可以是定性的、半定量的、定量的或以上方法的组合。定性的风险分析可通过重要性等级来确定风险后果、可能性和风险等级,如“高”、“中”、“低”3个重要性程度。半定量法可利用数字评级量表来测度风险的后果和发生的可能性,并运用公式将二者结合起来,确定风险等级。定量分析可估计出风险后果及其发生可能性的实际数值,并产生风险等级的数值。

(三)风险评价标准化

风险评价将包括风险分析的结果与预先设定的风险准则相比较,或者在各种风险分析结果之间进行比较,确定风险的等级。风险评价利用风险分析过程中所获得的对风险的认识,对外来的行动进行决策,包括:1)某个风险是否需要应对;2)风险的对应优先次序;3)是否应开展某项应对活动;4)应该采取哪些途径。依据风险的可容许程度,将风险划分为如下三个区域:不可接受区域、中间区域和广泛可接受区域。不可接受区域内无论相关活动可带来何种收益,风险等级都是无法承受的,必须不惜代价进行风险应对;中间区域内的风险应考虑实施应对措施的成本与收益,并权衡机遇与潜在后果;广泛可接受区域中的风险等级微不足道,或者风险很小,无需采取任何风险应对措施。

合同风险管理效果篇(7)

2、是提升税源风险管理效能的需要。税收风险管理绩效评价体系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对税收风险分布实时进行监督和评价,并结合社会环境、经济发展程度、经营者素质、企业效益等因素综合评价确定税源风险点,发现区域、行业、税种等方面税收风险严重程度和分布情况,明确管理方向,有针对性地制定差别措施,合理配置资源,实行重点管理,从而提升税收风险管理效能。

3、是防范税收执法风险的需要。税收风险绩效评价贯穿于税收风险管理全过程,实际上对相关工作人员工作的合法性、规范性进行全方位督查、管理,在使相关工作人员保持高度责任感的同时,也能及时发现税收管理工作中的违规问题,使各层面税务人员自觉遵守工作纪律、制度,坚持依法办事、廉洁从税。

4、是提升税收风险管理能力和水平的需要。税收风险管理绩效评价的结果能够全面反映各级税务机关的税收风险管理能力和水平,及时发现和指出在税收风险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把握下一步工作改进和努力的方向,从而能促进更紧密地结合工作实际,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提升税收风险管理能力和水平。

税收风险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基本架构包括以下内容:

(一)组织机构建设。

组建专门的税收风险管理绩效评价机构作为评价主体,承担绩效评价行为的发动,在全系统建立省、市、县税务机关三级“绩效评价机构”,专司税收风险管理绩效评价工作,该专门机构直接向本级税收风险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机构人员组成可以打破现行架构,以现行征管部门或法规部门为基础,集中具有对各税种和分税源管理经验、税收分析与规划能力、信息化处理和管理技能的专业人员。

(二)评价制度建设。

制度建设是有效开展评价、保证其结果公平公正公开的重要条件。评价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明确评价目标。评价目标是绩效评价体系运行的理由,是整个评价体系运行的指南,绩效评价实质上是税收风险管理的一部分,绩效评价目标应当和税务机关税收风险管理目标相协调,引导全体税务人员自觉为实现税收风险管理战略目标而努力。

2、明确评价对象。评价对象是绩效评价行为的受体,具体指对税收风险管理过程的监督控制和对单位部门税收风险管理综合水平的评价。风险管理过程指税收风险管理各环节事项的办理过程。评价对象不能仅限于单位部门和过程事项,还应包括处理过程事项的人。

3、明确评价内容。评价内容即考核内容,应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是税收风险管理从计划管理到监控评价全过程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的考核;二是对全流程各事项的单项成效考核和税务机关风险管理能力和水平的考核。

4、明确评价方式。评价工作主要通过考核的方式实现,对评价对象具体的评价内容,考核方式也有所差别,必须有针对性加以明确,一般在评价方式上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能定量考核的尽可能创建考核指标和算法,实现信息化自动考核。

5、明确评价标准。评价标准即考核标准,是评价工作的基本准绳,也是客观评判评价对象优劣的具体参照物和对比尺度,是实施绩效评价体系的前提。评价标准分为定量标准和定性标准,可采取百分制等形式体现,一经明确必须相对稳定。

6、明确评价报告。评价报告是评价工作完成后,向领导小组提交的文本文件。内容要反映评价工作目的、评价程序、评价标准、依据和评价结果分析、运用等。

(三)评价方式实现

评价方式实现采用税收风险管理单项事项评价方式和税收风险管理水平评价方式。

税收风险管理单项事项评价是根据制定的考核标准对税收风险管理各环节相关事项的办理过程中,对制度、规范遵守情况进行监管和督察,以跟踪管理方式及时发现税收风险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促进税收风险管理职能部门严格执行各项制度规范,提高税收风险管理能力和水平。

税收风险管理水平评价包括对单位税收风险管理能力指数、税收风险指标,税收风险状况评价分析。能力指数是单项事项评价指标的集合,风险指标是以地域进行税收风险存在程度和分布分析,反映一个地区、一级税务机关的税收风险总体状况,税收风险状况评价分析是对一个地区、一级税务机关的税收风险管理状况进行评价,便于各级税务机关查找原因,明确一段时期内税收风险管理重点,实现整体税收风险管理能力和水平的提升。

(四)评价结果运用。

税收风险绩效评价结果直接反映了税务机关税收风险管理能力和水平的高低,结果运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发现制度规范、操作流程存在的不足。通过运用评价结果查找制度规范、操作流程本身存在的缺失和不足,及时予以完善和修改,不断完善从计划管理到监控评价合理规范的良性互动的闭环运行系统,逐步形成健全的税收风险管理运行体系。

2、发现税务执法人员存在的执法风险。通过运用评价结果发现问题责任人并按照责任追究制度进行严格责任追究,以提高税收风险管理人员的责任心,同时消除执法风险,提高工作质效。

3、发现税收管理的薄弱环节。通过运用评价结果发现税收风险存在较高的地区、税种、行业,发现税收风险管理的薄弱环节,以突出税收风险管理的重点,指导风险较大地区有效开展税收风险管理工作,实现各级税务机关税收风险管理能力和水平的共同提高。

我局秉承“先试先行”的理念,依据绩效评价体系理论,对实现风险管理的无障碍运转与全过程评价进行了有效的摸索和尝试。

(一)明确风险管理绩效评价组织职能。一是风险管理领导小组对税政征管等业务部门和风险监控部门的绩效评价。二是税政征管等业务部门和风险监控部门负责对高中低风险应对单位(稽

查局、管理分局、纳服局)的绩效评价。三是风险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绩效评价的结果进行统计汇总。(二)逐步完善风险管理绩效评价制度。制定了《宜春市地方税务局建立税收风险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创新项目实施方案》、《宜春市地税系统税收风险管理绩效评价办法》等一系列的制度规范,明确了评价目标、评价内容、评价方式和评价标准,逐步形成了相对完善的风险管理绩效评价制度体系。

(三)牢牢抓住风险管理绩效评价核心。一是抓住税源管理风险点。二是抓住税收执法风险点。严格控制风险管理绩效评价过程:一是完善风险管理绩效评价方法,形成纵横交错、相互制约的绩效评价体系;二是评价到岗到人,以个人的风险管理绩效推进单位的风险管理绩效;三是严格奖惩,风险管理绩效评价结果要与荣誉相挂钩,成为促进税收工作的有力抓手。

(四)广泛营造风险管理绩效评价氛围。一是在评价指标建立过程中,充分听取广大干部的意见和建议,形成全体干部的共同奋斗目标。二是不断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科学设立风险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三是加大宣传力度,特别是对纳税人的宣传,帮助他们知晓税源专业化改革的意义和风险管理中的做法,营造更为融洽的征纳关系。

(五)初步建立风险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在评价指标建立过程中,召开专题会议,广泛征求广大干部的意见和建议,使风险管理绩效评价指标更加科学、有效,完善风险管理绩效评价措施,促进风险管理绩效评价发挥更大作用。

在税收风险管理能力全流程关键绩效指标体系中,共设立二类评价指标18个,一类指标5个,均按标准分100分计算,指标最低得分为0分。一类指标根据其对应的二类指标得分加权计算确定。一类指标得分=∑二类评价指标得分×指标权重。

税收风险管理能力是对某地区税收风险管理水平的整体评价,

根据一类指标得分与一类指标权重加权计算确定。某地区税收风险管理能力 = ∑一类指标计算得分×一类指标权重。

我局针对计划管理、数据整备、风险分析、等级排序、风险应对和监控评价环节以及参与风险管理流程的实施主体,设计评价标准,着力构建风险管理能力评价模型,分别设置评价考核指标,科学配置权重,通过人机结合的分析方式进行公开评价,形成税收风险管理能力综合指数,从而实现对各级税务机关风险管理总体情况和各部门围绕风险管理开展的具体工作实时进行同步评价,取得了初步成效。1至6月全市共推送风险任务1907户,己采取应对措施1881户,风险应对率为98.63%,其中存在问题共1682户,入库税款6149.51万,风险分析识别率91.4%。逐步形成了较为规范的运行流程和操作标准,有效提升了风险管理运行效能。

今年是全省地税系统全面规范有序、稳步推进税收风险管理的第一年。我们在探索和实践工作中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和经验,同时也面临一些疑难和困惑。

(一)体系架构建设缺乏理论支撑。在我国,第一个税务风险管理指导性文件是2009年5月5日总局的《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指引(试行)》,至2014年9月12日,总局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税收风险管理工作下发了《加强税收风险管理工作的意见》,可见风险管理存在理念起步晚、理论尚不完善的现状,对于构建税源专业化模式下的税收风险管理绩效评价体系,更是缺乏科学统一的评判标准和强有力的理论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评价结果的规范评判。

(二)指标设计尚未做到科学规范

合同风险管理效果篇(8)

    目前,众多学者为了研究的需要,对运动风险的概念进行了描述与界定,这些概念的界定主要从运动风险事件析因及后果影响两方面进行剖析,在运动风险事件析因方面将风险致因总结为运动负荷、运动环境、个人因素等[3,4];运动风险事件后果影响方面认为风险事件将影响到机体、物质和精神,亦有对结果提出运动者在运动中受益或受损 [5]。提出运动风险具有可能性、可控性、严重性、可觉察性等,认为风险致因诱发风险事件的产生。

    运动是促进健康的手段,运动的目的在于增进身体的健康。风险所描述的是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即为事件有可能发生且尚未发生。运动的独特性在于运动是人与自然界、人类社会及人本身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这一过程又存在着不可控性,也就意味着在运动动态过程中存在着客观的必然风险。

    运动风险解决的本质问题为运动安全性问题与运动目标的实效性问题。运动本身具有双面性,并且这种双面性决定了运动过程及结果的不可预见性,而可能发生性又是风险的特征之一,因此从事运动时,不论是否发生了运动安全事故,必然存在着危害运动安全或影响运动目标实现的风险致因(凡是可能引起风险事件发生的因素)。风险致因是产生风险事件的首要条件,并且多种风险致因是可以同时存在、同时作用的。风险致因的存在并不一定会诱发风险事件,只有当风险致因的“量”(量:风险致因的数量或风险致因的种类)一定的积累,才会将风险以风险事件的形式表现出来。不论风险事件是否发生,风险致因是客观存在的,风险也就必然存在。

    运动的独特性决定了运动过程的不可控性,因此,风险必然客观存在于运动过程的诸环节。当风险事件发生后必然会影响运动安全和运动目标。风险致因是风险事件的诱因,风险损失是风险事件的表现形式,风险事件是运动风险过程的载体。风险事件不发生,风险致因也就没有载体,也就不可能发生风险损失。而我们在进行运动风险的相关研究时,应主要针对风险致因所诱发的运动风险事件开展研究,分析风险事件发生的诱因,即:风险致因,然后评定风险致因对运动安全和运动目标的影响。

    在对运动风险相关研究及其所界定的运动风险概念总结和分析的基础上(图1),将运动风险的概念界定为:在从事体育运动的过程中,由风险致因导致或引发风险事件的发生,从而引起运动目标的缺失的风险过程。

    2 学校体育运动风险管理理论研究

    2.1 风险管理理论研究 风险管理是管理学的分支,是风险管理类学科的母学科,是指通过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及风险管理效果评价对风险事件进行控制,从而达到降低风险损失程度、保障目标实现的管理过程。风险管理学科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6],改革开放以后在我国得到应用。风险管理主要研究的问题是如何准确的对风险进行识别与评估,并选用最佳的风险应对的手段对可能发生的风险事件进行风险应对,并对风险识别、评估及应对做出效果评价。目前关于风险管理理论的研究有以下几种:1)人为因素管理理论;2)机械和物质因素管理理论;3)多因果关系理论;4)系统安全理论[6]。这些理论分别从不同视角入手,深入的阐述了风险管理的本质,揭示了风险管理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降低损失程度、保障目标实现。风险管理过程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及风险管理效果评价四部分(图2)。

    风险管理的过程不是模式化的单一的过程,而是动态的循环过程。非循环的风险管理过程具有如下弊端:通过一次风险识别不能准确的识别出所有风险致因,并且风险致因本身也会发生变化的,从而引发风险评估结果的效度随之发生变化,进而导致风险应对的方法手段缺乏有效性,风险管理的作用随之降低。保障风险管理的作用必须借助风险管理效果评价,通过风险管理效果评价过程对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及风险应对的效果做出准确的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及风险应对过程,多次往复并延续进行。由于风险致因种类、数量及风险量的动态性,风险评估的过程也必须要遵循多次往复的原则,风险应对亦是如此。因此,风险管理效果评价是风险管理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通过风险管理效果评价,保障风险管理的动态性、实效性、准确性,风险管理过程才更具实际意义。

    2.2 运动风险管理基本理论研究 当前对运动风险的研究是以风险管理理论为依据的,也就是把风险管理理论引入到体育学中[7],运用风险管理理论对运动中的风险进行管理。通过运用风险管理学的方法,将危害运动安全、引起运动目标缺失的风险致因进行识别、评估及应对,并对这一过程做出效果评价。通过使用风险管理理论,达到降低运动风险事件发生、保障运动目标实现的目的。由于体育运动是一个动态过程,风险致因实时存在于这一过程之中,风险事件的发生也具有随机性,因此,运动风险管理应伴随整个体育运动过程。运动风险管理可以分为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及风险管理效果评价四个步骤[6],针对运动风险的研究也就是从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及风险管理效果评价方面开展研究。另有一些相关体育运动风险理论的研究,对其体育运动风险模式也沿用风险管理理论,将运动风险管理划分为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三部分[7,8],忽略了风险管理效果评价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体育运动的特点决定了运动风险管理有别于其他领域的风险管理,运动风险管理具有如下特点:1)风险存在的持续性,体育运动是持续的动态过程,风险致因在这一过程实时存在,运动风险管理也必然持续贯穿这一过程中;2)发展过程的多变性,体育运动的魅力在于运动过程及结果的不可预知性,人是体育运动的主体,从事体育运动不具有机械的模式性,易受运动环境、异体及自体的影响导致运动过程及结果复杂多变,风险事件是风险致因在特定条件激发导致的风险表现,因此运动及风险的发展过程多变性决定了运动风险也具有该特性;3)损失结果的多面性,风险管理的目的是为了降低损失,体育运动过程中由风险事件所引发的损失时多方面的,包括:身体、心理、财产、教育、伦理等多维度,因此,风险损失的结果也必将呈现多维度的表现。

    2.3 学校体育运动风险管理理论研究 学校体育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全面发展身体,锻炼体质,学习体育知识、技能,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培养道德和意志品质的过程[1]。学校体育的实施过程可以简化为教师与学生在场地范围内进行的各种体育活动。结合运动风险的本质及学校体育的特点,可以总结出,学校体育的运动风险主要集中在学生参与学校体育运动过程中发生运动伤害的风险,这些风险主要包括:运动损伤、诱发心血管疾病及意外死亡等各种运动伤害[8]。

    风险致因、风险事故和损失共同作用,决定风险的存在、发生与发展[9],学校体育运动风险亦是如此。通过对运动风险分析得知,运动风险为一动态过程,对运动风险的管理也应具有动态性。学校体育运动风险管理是运用运动风险管理学的方法和手段对学校体育过程中运动风险进行管理,并对风险应对做出效果评价,进而形成学校体育运动风险管理的评价体系与标准。

合同风险管理效果篇(9)

中图分类号:F284 文章编号:1009-2374(2015)36-0171-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5.36.084

工程项目建设是一项涉及范围较广、建设流程复杂的工程建设,为保证工程施工顺利,保证施工过程有效监督以及工程质量合格,离不开有效的工程项目合同的签订和管理。作为承包商与发包商之间关键的法律文件,工程项目合同是工程建设过程中诸多环节的重要依据,因此,工程项目合同管理对工程顺利开展有着直接作用。基于工程项目开进程中存在诸多风险因素,若合同管理不当或由于风险因素影响合同管理实效,将直接给合同双方带来重大损失。因此,为有效加强工程管理,建立科学、高效的工程项目合同管理风险评估至关重要。

1 工程项目合同风险形式

1.1 客观的合同风险

客观的合同风险主要是由国际惯例、法律法规以及合同条件所规定的,这种风险责任一般都是人们主观愿望以及努力所不能控制的,往往是合同双方有所配比的,比方说合同规定的承包商应该承担的风险,像变更风险、市场价格风险以及时效风险等。

1.2 主观方面产生的合同风险

工程项目合同风险除了客观合同风险因素之外,还包括主观合同风险因素。其主要产生是人为造成的,通常情况下主要是指在人为因素影响下形成的一种合同风险因素。这个过程中业主也会因为自身条件性因素的影响,对合同制定相对严苛,并将这种类型的合同条件纳入到工程合同中。同时承包商承揽工程项目的过程中将侧重点放在价格以及工程期限中,这样一来,会造成对工程合同的审核不足,签订合同也就会显得较为盲目与随意,这样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承包商法律约束角度受业主的牵制。合同签订的过程中业主因此也就会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因此合同中的平等性就无法体现出来。

2 合同管理风险评估方法

基于工程项目建设涉及范围以及因素众多,若能够对合同管理中的风险实现有效评估和加强,就能够对工程项目中的风险因素进行有效控制,通过合理有效的方式避免风险因素对工程建设任一环节造成影响。有效的合同管理评估方法能够一定程度上避免风险因素的影响,合同管理风险评估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

2.1 模糊评估法

模糊评估法是工程项目合同管理中风险评估的重要方法,主要以模糊集理论对工程项目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展开评估,具体的度量工程风险的模拟方法主要是蒙特卡洛模拟法以及三角模拟法,通过参数的调整改变,多次进行工程项目风险模拟。根据模拟仿真风险数据进行结果统计和分析,进而对项目风险结果进行有效度量和控制。

2.2 综合评估法

综合评估法在工程项目合同管理中属于全面型风险评估方法,通过评估专家对工程项目合同出现的风险事件进行评估,并得出具体风险水平。将风险评估结果与整体风险水平结合并进行有次序的排列对比,进而实现合同管理风险度量。这种方法对从全局角度总结风险系数有着直接作用。

2.3 外推法

外推法在工程项目合同管理中属于较为常用的风险评估方法,具体类型不同,包括前推、后推、旁推等不同形式。基于这三种类型,旁推主要是通过对类似项目数据的总结、分析与运用,以实现项目合同风险的评估。前推主要根据历史实践经验以及工程项目合同管理风险评估积累,对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推测和判断,并对风险出现的概率进行准确判断。后推法主要是针对不存在的历史数据,结合项目合同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定义,对可能出现的初始风险事件进行数据分析和总结,进而对合同管理进行有效的风险评估与控制。

3 工程项目合同管理中的风险防控

建筑工程合同是项目管理过程中一项十分重要的法律性文件,但是同时也是项目风险管理过程中至关重要的内容。在签订了合同的过程中还需要进一步提升风险管理的责任意识。需要对合同中产生的每一项问题进行仔细研究,对履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明确。

3.1 对合同签订主体进行资格与权限范围的认定与审核

在针对合同进行签订的过程中需要对签订主体部分进行资格与权限范围上的审核,杜绝出现无权或者是中介的情况发生。合同签订人应当与投标书中一致。另外,针对合同签订主体的资格审核要严格按照目前我国建筑工程合同相关法律及规定进行程序性审核,通过专业人员审核后保障合同签订具有公平性,以更有效保障合同签订双方利益,避免后续因合同风险造成任意方出现损失。

3.2 提升风险管理责任意识

这个过程中还应当提升风险管理的责任意识水平,充分分析合同中的每一项条款的内容:

3.2.1 合同中应当对行业操作管理内容进行强调。合同款项需要明确,为此操作性需要增强。当前阶段我国的许多工程施工项目中,承办方通过使用向对自己更加有力的条款内容使发包方受到自身权利的控制。这个过程中需要对合同进行较为仔细的审核。

3.2.2 加强在合同中形成控制性条款的内容。在制定合同的过程中,应当注重订立有关控制与防范双方的过程性条款。因为工程项目建设的操作性相对较强,为此风险性也将更大,这就造成了施工总合同中对相关材料与设备等的质量需要被有效控制。

3.2.3 合同中保修金条款制定。工程项目建设合同风险主要包括材料供应以及安装与调试,另外就是承建单位的违约。除了上述的相关合同条款内容以及工期计划等内容之外,在进行目标设置的过程中还需要形成具有控制性的条款内容。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履约保函或者是履约保证金的形式降低风险产生效果。

3.2.4 加强语言以及承诺的类型分析。在建筑工程合同中还需要将双方商讨的结果以及决定性内容纳入到合同中来。

3.3 加强对合同拟签订阶段的评估

需要形成重大合同的相关评估制度。通常情况下建设工程项目产生的合同都应当交由相关成本的单位、法律、财务、计划以及审计监督单位等多个部门,通过专业性领域的综合评估,这是有效控制与预防风险产生的重要环节与步骤。

4 合同履行阶段环境中的风险防控

4.1 合同需要及时交底

合同形成与履行的过程中需要进行及时交底,这是责任义务得以明确的重要步骤。工程合同在设计与形成的过程中已经明确了工程项目的总体目标,同时又有较为详细的分阶段性的目标内容。为此,工程合同管理十分重要,即明确合同的权利主体责任、权利与义务的重要内容。强化技术工程交底有助于制定具有适应性的方案策略。

4.2 强化动态监管合同履行工作

形成动态性的技术监管,加强对合同管理的履行。工程项目总目标在施工的过程中被分解,这个过程中项目监督与管理需要对合同条款进行负责。也就是工程项目在履行的过程中应当与管理之间挂钩,并针对合同形成状况跟踪与信息采集等工作。

合同动态监督管理过程中不仅需要提交书面形式的报告内容,还应当针对现场进行定期或者是不定期的检查。在组织内部结构中也应当进行及时的沟通与了解,针对相关数据资料内容进行整理与收集,目的是为了能够尽可能地掌握发包单位是否真正意义上对自身的义务进行履行。

5 合同履行后产生的风险防控

在进行合同管理的过程中应当将整个阶段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虑,并在此基础上能够真实了解项目工程施工的全部工作。这样一来,就需要进一步强化合同履行之后阶段资料的综合管理工作。这是实现合同管理的效率与规范化的重要内容,更是进一步完善合同管理措施以及形成系统性的项目合同管理的重要机制建设。

6 结语

综上所述,工程项目管理在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工程建筑领域发展形势越来越好,工程项目建设的规模也越来越大,这就要求工程项目合同管理更加规范、科学、高效。从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风险因素来看,要采取有效的规范措施和风险控制措施。一旦出现合同管理风险,将直接给工程建设造成阻碍影响,给承包方和发包方都造成严重的经济影响。为有效构建工程项目合同管理风险评估模式,要应用合理的风险评估方式,并不断提升风险意识,完善合同管理相关制度,全面、规范实施合同管理,加强合同管理人才培养。高效的工程合同管理能够为企业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的提升提供有效保障。

参考文献

[1] 于国宝.建筑工程项目合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5,(6).

[2] 苏晓,董国英.建筑工程项目合同管理体系建设和合同管理业务流程[J].科技信息,2011,(18).

[3] 杨凤春.石油企业合同管理中的风险评估与控制――以大港油田公司为例[J].经济师,2011,(9).

[4] 夏冬艳.浅谈建设工程项目合同管理的风险与防范策略[J].中国集体经济,2013,(3).

[5] 刘营.建筑工程项目合同管理风险的防范与控制[J].中国建筑金属结构,2013,(18).

合同风险管理效果篇(10)

一、引言

近些年来,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建设高速发展,有关经济建设的相关法律法规也在不断完善。在如今的法制经济社会里,工程建设项目的合同管理已经成为建筑企业管理的核心部分,它有着非常强的管理职能,直接关系着整个工程建设项目的综合管理水平和建筑企业的经济利益。可是在我国现阶段,还有很多工程建设项目对合同管理没有引起高度的重视,合同管理水平相对较低,其管理职能根本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这样就无形中给企业的经营增加了很多风险。

二、施工合同风险管理

(一)进行合同签订前的全面分析预测

在合同签订前,必须充分考虑到合同一经签订与实施会有什么后果,在此基础上分析合同条款之间的内在联系。对工程实施中可能出现的风险类型、风险发生的规律、风险的影响、承包商要承担的法律责任、施工过程中合同发生变更的可能性等,作全面的分析和预测。

(二)确定不同合同条件下的法律责任

应注意同一种表达方式,在不同的合同环境中可能有不同的风险。例如,合同计价方法、进度款结算、工程变更、工程索赔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否合理,有无缺陷和矛盾?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在合同实施中会有哪些意想不到的情况?这些情况发生应如何处理?如果完不成合同规定的义务,应承担什么法律责任?对方如果完不成合同规定的义务,应承担什么法律责任?

(三)对风险采取有效的预防

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对风险有充分的准备,能最有效地控制风险的事件,考虑如何规避风险,保证合同顺利履行,如风险发生应采取什么措施予以防止,或降低它的不利影响,如何为风险作组织、技术、资金等方面的准备,如何进行有效的工程索赔等。

(四)合同实施时对风险进行有效控制

在合同实施中,对可能发生或已经发生的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一旦风险发生,即能进行有效的处理,能够通过风险责任,发挥其工程控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风险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

三、施工合同风险分析

(一)工程技术和法律等方面的风险

(1)现代工程规模大、结构复杂、功能要求高,综合性和技术性强,使得工程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存在许多不确定的变化因素,使得施工合同变更极为频繁,这就必然导致项目工期延长和成本增加,使承包商的风险增大。

(2)业主将工期限制得太紧,使得承包商不能顺利地履行施工合同条款中的有关内容,无法按时完成施工任务,导致承包商工期迟延,产生工期和费用索赔的风险。

(3)现场条件复杂干扰因素多,存在特殊的自然环境。如场地狭小、地质条件复杂、气候条件恶劣,水电供应不能保证等,增加施工难度,影响工程施工进度,增加劳动力等费用支出。

(4)承包商的技术和施工力量、装备水平、工程管理水平不足,在投标报价和工程实施过程中的失误。例如:施工方案设计、施工计划和组织措施存在缺陷和漏洞,计划不周报价失误。

(5)承包商自己资金供应不足,周转困难。因资金不足导致材料和劳动力供应不及时,不能正常满足施工要求,使工程计划实施过程与实际情况不一致,影响工程项目的正常施工,使施工处于被动,从而导致工程工期和费用的变化,产生风险。

(二)来自业主方面的风险

(1)在施工过程中,由于业主经济状况恶化,不能及时支付预付款或进度款。如果不能及时支付预付款,就会给承包人进行施工前的准备工作带来困难。如果不能及时支付进度款,就会给正常施工带来困难,而造成风险。

(2)业主信誉差、不诚实、有意拖欠工程款,或对承包商的合理的索赔要求不作答复,或拒不支付,以种种理由推卸责任,使承包商的利益受到损失。

(3)在工程建设中业主往往处于主动地位,而承包商往往处于被动地位。因而业主在工程中常常苛刻刁难承包商,滥用权利,施行罚款或扣款,给承包商造成风险。

(4)现场条件与设计图纸不符合,给定的基准点、基准线、标高错误,造成工程报废、返工、窝工,工程地质条件与合同规定不一致,出现异常情况等。

(三)合同条款本身存在的风险

(1)合同条款的完整性方面的风险。合同条文不全面、不完整、不具体、合同条文间有矛盾、没有将合同双方的责权利关系全面表达清楚、或没有预测到合同实施中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况的风险。

(2)合同条款的表述性方面的风险。合同条文说明不清楚、有二义性、不细致、不严密、措辞不当、承包商不能清楚地理解合同内容,造成失误。

(3)合同权利义务界定方面的风险。由于施工合同文件内容复杂、分析困难、双方的立场和角度不同,造成对合同权利和义务的范围、界限的划定理解不一致,合同双方对合同理解的差异,造成工程实施中行为的失调,致使工程管理失误。

(4)承包单位责任划分方面的风险。各承包单位技术和经济关系错综复杂,互相影响,与各承包单位责任界限划分不明确,造成管理上的失误,影响整个工程实施。

(5)责权利不平衡合同条款的风险。业主往往利用自己的有利地位,为了转嫁风险提出单方面约束性的、过于苛刻的、不公平、不合理的合同内容。

(6)对承包商苛刻要求方面的风险。例如,大量垫资承包、工期要求超过常规、工程变更频繁、故意降低工程造价、苛刻的质量要求、提出施工合同条款以外的特殊要求等。

(四)合同类型本身所存在的风险

(1)固定价格合同指在约定的风险范围内价款不再调整的合同,该类合同使承包商承担了施工合同约定范围内的全部的风险。

(2)可调价格合同指合同价款可以根据双方的约定调整的合同,该类合同业主承担了通货膨胀的风险,而承包商承担了其他的风险。

(3)成本加酬金合同是由发包人向承包人支付工程项目的实际成本,并按事先约定的某一种方式支付酬金的合同。该类合同业主承担工程成本上升的风险。

四、施工合同风险管理的措施

施工承包商要做好工程合同风险管理,必须采取以下措施:施工承包商要增强合同管理意识,认真分析各种合同风险;通过建立健全合同管理机构,提高合同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采取有效的策略回避风险;通过购买保险,分散和转移风险;创造条件充分合理利用风险;进行良好的工程索赔管理;为了防范施工合同风险,合同管理人员要全面认真研究合同协议书、规范及有关技术文件、图纸、工程量清单、通过合同谈判完善合同条款;建立健全合同管理制度,防范合同风险,减少损失,全面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上一篇: 史学和文学的关系 下一篇: 幼儿园优秀教师主要事迹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