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综合实践汇总十篇

时间:2023-05-17 15:45:27

初中生综合实践

初中生综合实践篇(1)

作为一线的生物教师,我们该如何在教学中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呢?在开展初中生物综合实践活动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略谈谈供大家学习交流。

一、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现状透析

虽然教育已经将“综合实践活动”纳入国家课程体系,但在现实教学中部分生物教师不愿意主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究其原因,主要有一下几点:

1、部分生物教师仍旧持应试教育思维,没有真正投身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仍旧把学生的升学成绩作为衡量教学成败的唯一标准。没有真正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教育观念极度功利化。这样的教师肯定不愿把宝贵的教学时间让给“综合实践活动课”,即便学校安排课时让其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他也可能简单应付。

2、“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全新的课程形态,没有统一的课程标准和教材,教师不再是简单的课程实施者,而需要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和设计者。开展综合实践活动需要教师结合当地实际,结合自身学科特点,因时、因地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符合本校学生实际的活动课程内容。这对生物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

3、部分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缺乏统一规划管理,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还仅仅是教师的自发行为。教师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全凭个人兴趣爱好,随意性极大。极大削弱了综合实践活动应有的作用。

二、开展综合实践本文由收集整理活动与初中生物教学的关系

生物是一门基础自然科学,现有的知识体系来源于前人的实践总结。传统的生物教学存在诸多弊端。过多地倚重接受性的学习方式,忽视发现性、探究性的学习方式。严重影响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学生长期地处于授受性的教学环境中,往往习惯了被动学习而缺乏问题意识、积极主动的探究精神。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对初中生物教学的影响巨大、联系紧密,综合实践的指导思想与新生物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是一致的,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开展生物综合实践活动旨在让学生联系社会实际,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所以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对生物教学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初中生物教学中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还具有自身的学科优势。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自然科学,其科学课程的属性为学生的实践操作提供坚实的基础。生物学视野宽广,整个生命世界和生态环境都是生物学的研究对象。初中生物教学中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具有丰富的素材内容,如当今社会的环境问题、能源问题等都可成为生物活动课关注的对象。

三、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程序。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首要环节就是指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研究课题。“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综合实践活动中应着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来源于学生对某一生活现象、社会现象的观察和思考。学生在尝试运用已有生活经验和认知背景解释某种现象时遇到了困难或产生了矛盾冲突,就会产生问题。教师绝不能忙于回答学生的问题,而是应帮助学生通过筛选形成真问题,再指导学生基于已有的认知背景采用恰当的方法去解决问题。有效的行动必须要有明确的目标指向性。开展活动前,必须制定严密的活动计划,并论证其可行性。再按照活动计划扎实有序的开展研究活动,获取第一手信息资料。通过对资料的分析、整理,从中获取有用信息,加深对问题的认识,最终得出一个相对正确、科学的结论。这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研究活动所应具有的基本程序。

1、课题的提出。

课题的提出可以由教师或学生单独提出,也可以教师与学生共同提出。初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对初中学生来讲是一个新事物,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发展需要,结合自己的专长和学生正在学习的学科内容和当地实际,提出一个活动课题,要注意做到有的放矢,让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真正有所收获。初中学生由于缺少生活经验,提出研究课题后,学生往往无法正确把握研究的目标和方向,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引导,但千万不能包办代替,否则实践活动就失去了意义。

为此,我引导学生联系所学知识并上网查阅造成水体污染主要原因以及水体净化的主要方法,为开展研究活动做知识准备。再将学生带到双流白河河道上初步考察,丰富感性认识。学生走完整条白河后,发现不同河段水质状况相差很大;沿途水生动植物的分布也存在很大差异;看到了政府聘请的治理公司工作人员正在进行河水治理作业,见到了河面上的生物浮床和治污船。同时也看到一些奇怪的现象,如河水较浅、污染较重的上游河道出现了成片的“铁锈”般的东西,走近后才发现是些会动的小生物;下游河道长满了水草,水质状况明显比上游、中游好。初步考察使学生有了丰富的感性认识,回到学校后,立即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让各个小组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研究问题,从而将“白河污染现状及治理情况调查”这一大课题最终细化为六个小问题:白河两岸的城市规划与功能布局现状调查、白河的污染源调查、白河不同河段水质状况调查、白河水生动植物分布状况及成因调查、白河上游底栖动物调查、白河治理措施及有效性调查。

2、研究准备。

在确定课题和明确研究目标、研究方向后,教师不仅要让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一般程序,而且要指导他们针对自己的课题选择恰当研究的方法,制订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案,并在全班开展讨论,论证研究方案的可行性。在讨论中小组间可以互相评价,互相学习、互相指正,取长补短,教师也参与其中,恰当指导,适当点拨。各个小组最终就能形成相对完善的活动方案。

各小组具体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确定如下:

全班共分6个小组,每组6~8人,根据男女比例、能力高低均衡搭配。

第一组,调查白河两岸的城市规划与功能布局。主要通过走访双流县城市规划局,参观双流新城规划展览馆,以及实地深入考察等途径了解白河两岸的城市规划和布局情况,为破解白河污染的根源做准备。

第二组,调查白河的污染源。主要通过实地考察,走访当地居民等途径,进一步深入了解白河上游、中游、下游不同河段具体的排污情况,如排污量,污染物的具体来源等。

第三组,调查白河不同河段水质状况,寻找影响水质状况的主要原因。学生主要通过从当地环保局借用的ph检测仪和自制的黑白盘等简易检测工具实地检测,以及自己的视觉、嗅觉等感观,定性判断各河段水质差异。

第四组,调查白河水生动植物分布状况及成因。主要通过进一步实地观察、统计、记录白河不同河段水生动植物的数量、种类,尝试分析导致差异的主要原因,如是否与水体污染有关?并用实验方法证明,如取不同水样做植物生长实验和金鱼毒性实验等。

第五组,调查白河上游底栖动物。主要采用取样显微镜观察法、对比研究法等实验研究方法,弄清上游这一特殊底栖动物的种类名称、来源及生态作用,弄清其分布与水体污染的关系。

第六组,调查白河治理措施及有效性。主要通过实地参观考察白河污染治理措施的实施情况,了解生物浮床、污染治理船在水体污染治理中的具体作用及治理原理,评价其治理效果。

各小组有了具体的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和完善的研究方案后,就应着手具体的准备工作。充分的准备是有效开展研究活动的前提。具体的准备工作是一个及其艰辛的过程,学生需要准备用于开展研究活动的工具、器材;需要设计用于访问调查所需的问题清单和问卷调查表;需要设计数据记录表等等。

3、活动实施。

教师指导学生采用集中行动与分头行动相结合的方式,开展调查研究。实施过程中尤其需要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坚决杜绝学生的个人英雄主义和冒险主义。初一学生由于其年龄的特点,对研究活动往往容易产生兴趣和热情,但缺乏耐心。这就要求教师认真组织学生参加实地考察,学会调查、学会研究。每一次重要的学生研讨活动和调查,教师都一起参加,并给予指导。教师多鼓励学生对每一个活动环节和遇到的问题积极开展讨论,同学与同学之间要加强合作,依靠集体的智慧去完成调查任务。

每一次集中外出调查回校后,都及时组织各小组分别进行讨论,汇报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合作。经过充分的调查研究,各小组都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通过对所调查得到的第一手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并写出调查报告。

4、成果展示与交流。

活动结束后,要求各小组同学将研究过程、研究成果制作成ppt,面向全班乃至全校同学展示交流。一方面是对学生辛勤付出的肯定,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汇报促总结,使学生对问题的认识上升到新的高度,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学生在汇报课上尽情地展示着自己的劳动成果,交流在这次活动中的体会和收获,脸上洋溢着收获的喜悦。虽然他们的成果从客观上来说还比较幼稚和不完善,但从研究的过程看,学生们的收获远远大于研究的成果,这是课本上学不到的。

四、初中生物学教学中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几点思考

1、教师要学会研究。

综合实践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即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其选题过程、研究过程、结题过程,都十分类似科学研究过程。指导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必须学习在先,研究在先,必须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和知识,才能对学生的课题进行有计划、有目的、有成效的指导工作。因此,生物学教师要做一个研究性的教师。

2、教师要学会合作。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个新的课程,本身具有开放性、生成性、涉及面广、学科之间相互知识渗透等特点,对此教师也没有太多的经验。在信息发达的今天,教师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都存在明显的不足。只有教师亲自参与其中,才能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困惑;只有教师放下架子,以平等的身份出现在学生的面前,与学生一起探讨问题,和学生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才能得到学生的承认和尊敬;只有教师敢于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虚心地与学生合作,才能从中积累经验,获得方法,完善自己。

初中生综合实践篇(2)

1.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现状透析

虽然教育已经将“综合实践活动”纳入国家课程体系,但在现实教学中部分生物教师不愿意主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究其原因,主要有一下几点:

1.1.部分生物教师仍旧持应试教育思维,没有真正投身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仍旧把学生的升学成绩作为衡量教学成败的唯一标准。没有真正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教育观念极度功利化。这样的教师肯定不愿把宝贵的教学时间让给“综合实践活动课”,即便学校安排课时让其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他也可能简单应付。

1.2.“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全新的课程形态,没有统一的课程标准和教材,教师不再是简单的课程实施者,而需要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和设计者。开展综合实践活动需要教师结合当地实际,结合自身学科特点,因时、因地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符合本校学生实际的活动课程内容。这对生物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

1.3.部分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缺乏统一规划管理,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还仅仅是教师的自发行为。教师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全凭个人兴趣爱好,随意性极大。极大削弱了综合实践活动应有的作用。

2.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与初中生物教学的关系

       生物是一门基础自然科学,现有的知识体系来源于前人的实践总结。传统的生物教学存在诸多弊端。过多地倚重接受性的学习方式,忽视发现性、探究性的学习方式。严重影响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学生长期地处于授受性的教学环境中,往往习惯了被动学习而缺乏问题意识、积极主动的探究精神。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对初中生物教学的影响巨大、联系紧密,综合实践的指导思想与新生物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是一致的,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开展生物综合实践活动旨在让学生联系社会实际,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所以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对生物教学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初中生物教学中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还具有自身的学科优势。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自然科学,其科学课程的属性为学生的实践操作提供坚实的基础。生物学视野宽广,整个生命世界和生态环境都是生物学的研究对象。初中生物教学中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具有丰富的素材内容,如当今社会的环境问题、能源问题等都可成为生物活动课关注的对象。

3.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程序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首要环节就是指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研究课题。“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综合实践活动中应着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来源于学生对某一生活现象、社会现象的观察和思考。学生在尝试运用已有生活经验和认知背景解释某种现象时遇到了困难或产生了矛盾冲突,就会产生问题。教师绝不能忙于回答学生的问题,而是应帮助学生通过筛选形成真问题,再指导学生基于已有的认知背景采用恰当的方法去解决问题。有效的行动必须要有明确的目标指向性。开展活动前,必须制定严密的活动计划,并论证其可行性。再按照活动计划扎实有序的开展研究活动,获取第一手信息资料。通过对资料的分析、整理,从中获取有用信息,加深对问题的认识,最终得出一个相对正确、科学的结论。这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研究活动所应具有的基本程序。

本人结合所指导的初一学生开展的一项综合实践活动为例,谈谈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具体步骤。

3.1课题的提出

        课题的提出可以由教师或学生单独提出,也可以教师与学生共同提出。初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对初一学生来讲是一个新事物,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发展需要,结合自己的专长和学生正在学习的学科内容和当地实际,提出一个活动课题,要注意做到有的放矢,让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真正有所收获。

        我校位于省会城市成都市郊区双流县,区域经济实力雄厚,工业发达,但环境矛盾突出。七年级上册学完“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内容后,为了让学生深刻认识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我向学生抛出一个问题:你们认为我们家乡的环境好不好?有没有受到我们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呢?受到这一问题的启发,学生们提出了许多有关环境污染的研究问题。本着便于学生开展研究的原则,通过讨论筛选和可行性论证,同学们最终决定调查县城周边河水污染及治理情况,从而提出一个具体的研究课题“双流县白河水体污染现状及治理情况调查”。这一课题确定后,立即激发了学生研究的兴趣,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3.2确定研究方向

初中学生由于缺少生活经验,提出研究课题后,学生往往无法正确把握研究的目标和方向,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引导,但千万不能包办代替,否则实践活动就失去了意义。

        为此,我引导学生联系所学知识并上网查阅造成水体污染主要原因以及水体净化的主要方法,为开展研究活动做知识准备。再将学生带到双流白河河道上初步考察,丰富感性认识。学生走完整条白河后,发现不同河段水质状况相差很大;沿途水生动植物的分布也存在很大差异;看到了政府聘请的治理公司工作人员正在进行河水治理作业,见到了河面上的生物浮床和治污船。同时也看到一些奇怪的现象,如河水较浅、污染较重的上游河道出现了成片的“铁锈”般的东西,走近后才发现是些会动的小生物;下游河道长满了水草,水质状况明显比上游、中游好。初步考察使学生有了丰富的感性认识,回到学校后,立即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让各个小组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研究问题,从而将“白河污染现状及治理情况调查”这一大课题最终细化为六个小问题:白河两岸的城市规划与功能布局现状调查、白河的污染源调查、白河不同河段水质状况调查、白河水生动植物分布状况及成因调查、白河上游底栖动物调查、白河治理措施及有效性调查。

3.3研究准备

        在确定课题和明确研究目标、研究方向后,教师不仅要让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一般程序,而且要指导他们针对自己的课题选择恰当研究的方法,制订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案,并在全班开展讨论,论证研究方案的可行性。在讨论中小组间可以互相评价,互相学习、互相指正,取长补短,教师也参与其中,恰当指导,适当点拨。各个小组最终就能形成相对完善的活动方案。

各小组具体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确定如下:

全班共分6个小组,每组6~8人,根据男女比例、能力高低均衡搭配。

第一组,调查白河两岸的城市规划与功能布局。主要通过走访双流县城市规划局,参观双流新城规划展览馆,以及实地深入考察等途径了解白河两岸的城市规划和布局情况,为破解白河污染的根源做准备。

第二组,调查白河的污染源。主要通过实地考察,走访当地居民等途径,进一步深入了解白河上游、中游、下游不同河段具体的排污情况,如排污量,污染物的具体来源等。

第三组,调查白河不同河段水质状况,寻找影响水质状况的主要原因。学生主要通过从当地环保局借用的PH检测仪和自制的黑白盘等简易检测工具实地检测,以及自己的视觉、嗅觉等感观,定性判断各河段水质差异。

第四组,调查白河水生动植物分布状况及成因。主要通过进一步实地观察、统计、记录白河不同河段水生动植物的数量、种类,尝试分析导致差异的主要原因,如是否与水体污染有关?并用实验方法证明,如取不同水样做植物生长实验和金鱼毒性实验等。

第五组,调查白河上游底栖动物。主要采用取样显微镜观察法、对比研究法等实验研究方法,弄清上游这一特殊底栖动物的种类名称、来源及生态作用,弄清其分布与水体污染的关系。

第六组,调查白河治理措施及有效性。主要通过实地参观考察白河污染治理措施的实施情况,了解生物浮床、污染治理船在水体污染治理中的具体作用及治理原理,评价其治理效果。

        各小组有了具体的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和完善的研究方案后,就应着手具体的准备工作。充分的准备是有效开展研究活动的前提。具体的准备工作是一个及其艰辛的过程,学生需要准备用于开展研究活动的工具、器材;需要设计用于访问调查所需的问题清单和问卷调查表;需要设计数据记录表等等。

3.4活动实施

       教师指导学生采用集中行动与分头行动相结合的方式,开展调查研究。实施过程中尤其需要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坚决杜绝学生的个人英雄主义和冒险主义。初一学生由于其年龄的特点,对研究活动往往容易产生兴趣和热情,但缺乏耐心。这就要求教师认真组织学生参加实地考察,学会调查、学会研究。每一次重要的学生研讨活动和调查,教师都一起参加,并给予指导。教师多鼓励学生对每一个活动环节和遇到的问题积极开展讨论,同学与同学之间要加强合作,依靠集体的智慧去完成调查任务。

每一次集中外出调查回校后,都及时组织各小组分别进行讨论,汇报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合作。经过充分的调查研究,各小组都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通过对所调查得到的第一手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并写出调查报告。

3.5成果展示与交流

        活动结束后,要求各小组同学将研究过程、研究成果制作成PPT,面向全班乃至全校同学展示交流。一方面是对学生辛勤付出的肯定,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汇报促总结,使学生对问题的认识上升到新的高度,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学生在汇报课上尽情地展示着自己的劳动成果,交流在这次活动中的体会和收获,脸上洋溢着收获的喜悦。虽然他们的成果从客观上来说还比较幼稚和不完善,但从研究的过程看,学生们的收获远远大于研究的成果,这是课本上学不到的。

4.初中生物学教学中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几点思考

4.1 教师要学会研究

       综合实践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即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其选题过程、研究过程、结题过程,都十分类似科学研究过程。指导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必须学习在先,研究在先,必须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和知识,才能对学生的课题进行有计划、有目的、有成效的指导工作。因此,生物学教师要做一个研究性的教师。

4.2教师要学会合作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个新的课程,本身具有开放性、生成性、涉及面广、学科之间相互知识渗透等特点,对此教师也没有太多的经验。在信息发达的今天,教师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都存在明显的不足。只有教师亲自参与其中,才能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困惑;只有教师放下架子,以平等的身份出现在学生的面前,与学生一起探讨问题,和学生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才能得到学生的承认和尊敬;只有教师敢于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虚心地与学生合作,才能从中积累经验,获得方法,完善自己。

初中生综合实践篇(3)

【中图分类号】G621.14 【文章标识码】B 【文章编号】1326-3587(2014)04-0098-01

青少年健康、多元的成长,是国民素质总体提高的必备条件。青少年的教育首先是对文化的传承,其次是知识的创新。我国厚重的传统文化形成的教育模式不是说变就变,从辩证的角度思考,这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尽管传统的教育模式是重知识、重课堂、重考试成绩,但随着教育的不断探索,素质教育就因运而生,它在原有的基础上重技能、重实践、重能力培养。

一、综合实践活动的三维目标

如何在初中阶段开展好生物综合实践活动,这对于西部地区的学校尤其是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是一个起始阶段。因此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意义和过程也更加显得任重而道远。在进行综合实践活动中应该有针对性地进行有效的探索,积极积累经验,现结合我从综合实践活动开始到现在进行的不断总结与反思,我认为应抓好以下三根主线:

1、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综合实践活动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活动的实施离不开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突出学生主体,意味着把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要,引导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主动探索自然的规律。

2、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领域,为学生提供开放的个性发展空间。面向学生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发展的实际,由单一的学习空间向个性空间折射。达到增长学生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更深认识。

3、快乐活动亲身体验,锻炼实践能力和培养创新意识。乐于思、乐于做,让学生亲身体验,综合实践活动首先应该是让学生享受活动过程并从中得到快乐,其次才是对能力的培养和锻炼。最后再是创新意识的培养。

二、形式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

我校是一所农村寄宿制中学,根据这一具体情况,我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时,充分考虑学校的位置、学生的来源、学生的具体情况等特点,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结合课程的特点,我的生物综合实践活动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以兴趣为前提:“综合实践活动反映了学生个性发展的内在需要,体现了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客观要求。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都具有独特性、具体性,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需要、兴趣和特长,都有自己的认知方式和学习方式,他们的发展不仅仅是通过书本知识的学习而获得的。综合实践活动为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创造了空间。”“综合实践活动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我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中,以兴趣为突破口,精心组织和安排综合实践活动。我认为兴趣应该分为两种,一是学生对生物的兴趣;二是学生对生物中具体事物的兴趣。有的同学对植物感兴趣,而有的同学则会对动物感兴趣;有的同学喜欢大型的动植物,而有的同学则喜欢小型的动植物,因此教师不仅要尊重学生的兴趣,更要在此基础上做出相应的活动方案给予个性成长,让兴趣发挥出更大的价值。

2、以动手为基础:如果说动脑是炸药包,那么动手就是导火线,引导学生亲身体验和享受各种实践活动过程,积极参与各项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积累并丰富经验,自主获取知识,加强动手的能力。生物是一门非常重视观察与实验的自然科学,它所涉及的综合实践活动也体现了这一特点。

3、以生活为纽带:从生活中跳出来,再回到生活中去,一个简单连贯的动作被社会活生生的分开。学生学习就没有生活或者是简单的生活。综合实践活动应该是面向自然、面向家庭、面向社会、面向学生自己的生活,从生活中获取知识与技能,最后达到增长学生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快乐体验。尽管我们是一所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来源于农村,但大部分学生已经不知道农村的春耕秋收这些词背后的含义。

初中生综合实践篇(4)

《美术新课标》要求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美术教学要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贴近学生的知识背景,将美术学习、生活学习和活动联系起来,即生活化美术综合教学。

一、联系生活 激趣

皮亚杰认为:“兴趣是能量的调节者,它的加入便发动了储存在内心的力量。”

在初中美术学习中兴趣是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的原动力,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

(一)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创设情境是美术生活化综合教学的前提和条件,其目的是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体验生活与美术的联系,调动学生情感,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如以初二《影子的联想》一课为例,浅析生活情境是怎样创设的:以前在教《影子的联想》一课时,我直接出示几幅画让学生观察、想象与临摹,没想到学生对此漠然置之,画出的作业太类同。于是我查找问题根源,改变教学方法,采用创设生活情境方法导入。比如以手影游戏导入课堂,师生共同表演,并放映一段相声手影剧。学生在做与说的过程中很自然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结果设计的影子新颖有创意。

这样的生活情境创设让学生真正体验到了“玩中学”的乐趣,作业富有想象等特色。(见图1、2)

(二)观察生活 触发兴趣

1.运用多种不同的导入手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高涨的学习兴趣,是上好一堂美术课的良好开端。教师可以选择学生比较熟悉和感兴趣的内容下手,尽量使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相联系。在《徒手画》一课教学中,一开始进行一场简单的简笔自由画比赛中,即花两分钟的时间画一个自己喜欢的造型,不需要体现具体内容。很快,学生画出许多不同的图形。然后我提出这种又快又简练的方法就是徒手画。学生豁然大悟,兴趣提高了,再进行图片观察和交流,徒手画可用于什么地方?什么时候?围绕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对徒手画的知识进行讨论和交流。有了兴趣,有了动手的实践,就有了成功的生活体验,作业也妙趣横生。(见图3、4)

2.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除内容的选择之外,课堂的气氛营造和师生间和谐的关系调节,都能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比如上《卡通角色》时,先让学生课前带一本卡通书或看卡通故事等,我也特意放映一段卡通录像并配上音乐,学生们虽然都很熟悉这些角色,但是在课堂上能看见这些熟悉的角色,又有另外一种享受的乐趣。他们都很兴奋。课堂一开始,气氛就变得热烈起来了,特别是角色中利用动画制作进行夸张变形的转变动画放映,学生真是异常激动,课堂上创作积极性很高,纷纷提笔作画。(见图5、6)

二、体验生活 实际感受

(一)体验性学习的灵活性

体验性学习的方式多姿多彩,只要把教材内容融入学生的年龄特点和需求,选择适当的方法和切入点,创设恰当的体验学习情景,让学生在和谐地学习活动中体验感悟和认知。如《标志设计》的教学,教师利用名片的形式引起学生的注意,再介绍生活中常见的标志,感受标志的艺术特点,通过分析打开学生的设计思路,激发多元创意。随后,观看一分钟图片,来进行默画几件标志,达到手、脑并用,这是多么鲜活的生命体验。(见图7、8)

(二)体验性学习的实践性

实践是认知的基础,是体验性学习的基本方式,体验性学习就是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充分刺激学生的视觉、触觉、听觉,从而获得感知认识,完成对客体的认知。如在“用纸造型――线的立体构成”教学中,让学生先上台摸一摸纸造型的质感,通过手的触体验实物形态美,感受韵律美,了解线条在自然、生活中的美感,学生再用两分钟时间来表现图片中影响最深刻的线条形态;通过动手绘画体验,发现立体的与生活中平面的差别。最后进行立体的折叠、弯曲等作品欣赏和构思制作。

(三)体验性学习注重主客体的交融性

学习的过程是主客体交融的过程,就是学习主题对知识客体融汇整合的过程。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比如《用泥造型》一课,不妨让他们再回到儿童时期的“玩泥巴”时代,让他们自己动手去挖红泥,在课堂上由老师引导从儿时的“捏娃娃”游戏开始讲解雕塑,使学生更真实地感受到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让学生在兴趣中吸取和掌握技能,就能收到最佳学习效果,充分发挥课堂活跃的优势作用。通过动手玩泥的体验,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体验,获得对美术的持久兴趣。(见图9、10)

三、探究生活 综合学习

(一)提出问题 引导启发

课堂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目标要求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启发学生进行探究、进行想象、进行创新;而学生则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例如在《徒手画校园》一课时,探讨徒手画有什么效果,和我们平时的画有什么区别呢。学生经过这种自问自答的方法有助于使知识技能更加深刻,也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

(二)自主表现 激励创新

以学生生活经验为基础,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条件,引导学生自主表现、快乐学习,学生的自主表现通过自主美术实践活动最终也就实现了。如《用纸造型》一课时,要求学生用纸折一个的立体造型,这并不难,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体会一下整个过程的滋味。许多同学用不同的颜色进行塑造,大胆地想象,运用夸张的表现手法,设计出有趣,有自己特点的纸立体作品。

(三)设计活动 重现生活

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去,对于培养学生的兴趣、态度都有积极的意义。如,上《水彩风景画――美丽西湖》一课,以提问进入教学,如,大家是否游览过西湖?游西湖有什么感受?然后放《西湖》的风光录像片,让学生感受西湖的美,然后,以学生作为杭州人生活式的导入,把自己家乡的美景描绘成一幅幅美丽的图画。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热爱家乡的真挚感情,又给学生留下难忘的回忆,在评判作业时,不以干净规矩为唯一标准,而看谁的作品不随大流,有独到之处。(见图13、14)

(四)学科间的渗透和融合

美术课要与音乐、语文、自然、历史等相关学科结合起来,充分体现学习过程的多元化,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方式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例如对历史知识的了解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欣赏美术名作;借助语言文字的描述可以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对音乐、舞蹈的欣赏可以使画面充满韵律感。这一堂堂与其他学科沟通、联系的教学内容,是学科间的知识相互渗透、转换的一种有机结合,更是美术教学内容更新的一种好方法。

(注:此文获2007年萧山区学科专题论文一等奖;2008年杭州市论文二等奖)

【参考文献】

[1] 朱良才.课堂教学实用艺术学习.天津教育出版社, 2009.6

初中生综合实践篇(5)

关键词:初中生物;综合实践活动;周边资源;多种实践;活动展示

在初中生物中展开综合实践活动,能够改变传统的以教室与教材为主要教学载体的教学模式,使生物课堂由课上走向课下,有机联系生物与生活。而在教师的引导下,综合实践活动也更能引起初中生对生物学科的学习兴趣,从而促使他们主动参与,改善生物课堂的教学质量,进而实现高效教学。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说:“我J为一个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也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在初中生物中增加综合实践活动,还能够激发他们的主体意识,使他们在体验中获得智慧。下面,笔者从合理利用周边教学资源、设计多种实践活动、注重活动展示三个方面,讨论在初中生物课堂中展开有效的综合实践活动的具体教学策略。

一、合理利用周边资源

综合实践活动强调的是走出课堂,让初中生在自然、社会、生活中学习生物,了解生物在生活中的应用。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利用周边的资源,将其重新规划与整合,为真正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做好充足的准备。也只有将周边的资源合理地利用起来,才能够保证整个实践活动是丰富多彩的。周边资源包括学校资源,有多媒体资源、实验室等;也包括社会资源与生活资源,比如,学生生活的村区环境等,这些资源都是展开生物学科实践活动的物质基础。就如在“观察植物细胞结构”这一课中,我让学生在校园内自由选择一种植物,他们可以选择小草,也可以选择树叶、花瓣等。在选定之后,我鼓励他们制作植物标本,并且通过显微镜等实验设备观察根、叶、茎的结构。此外,学生也可以在家中选择一些蔬菜,如洋葱,观察“洋葱根尖的纵切面结构”。这不仅能够使初中生学会如何制作植物标本,还能够提高他们的实验能力与观察能力,使其更加直观地学习植物的细胞结构知识。

二、展开多种实践活动

很多教师认为综合实践活动十分浪费教学时间,且由于综合实践活动在我国的发展周期较短,他们可借鉴的教学经验较少,所以他们设计的综合实践活动过于单一。而要想真正抓住初中生的眼球,使他们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一直保持高度的学习热情,教师就必须设计出多变的、丰富的活动,使学生对生物学科中的综合实践活动一直保持期待感,从而达到乐学、会学、学会的目的。在“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一课中,我让学生对藻类、苔藓、蕨类、种子植物展开调查与分析,了解这些植物的结构以及成分;在“植株的生长”一课中,我让学生选择一种他们喜欢的植物进行栽培,呵护并记录这些植物的成长过程;在“人体的营养”一章中,我让学生以“人类的饮食安全”展开调查与分析等等。这些综合实践活动不仅内容各异,形式也各有不同,对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很大的作用。

三、重视活动的展示环节

很多教师在展开综合实践活动的时候,认为学生的参与就是活动的过程与结束,从来没有重视过活动展示。然而,活动展示环节在初中生物学科中的综合实践活动十分重要,它是帮助初中生树立学习自信,使其正确认识自己生物水平的重要环节。在展示中,学生之间可以对彼此的展示过程与观察结果进行交流与互动,因此,活动展示还能够提高初中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在班级中构建和谐、友好的教学氛围。教师还可以在展示环节根据学生的探究过程与结果,评选出表现最优秀的小组或个人、进步最快的小组或个人等,在学生之间展开良性竞争,激励每个学生都能够更加积极地学生物、做活动。在“退耕还林还草”一课的实践活动之中,我让学生将他们的探究成果在课堂上进行展示,他们可以详细说出自己的活动过程,也可以将重点放在退耕还林还草的策略上。我会根据学生的展示,对一些表现十分突出的学生进行鼓励与奖励。比如,对于调查信息比较全面、科学的学生,我会授予“信息小达人”的称号;对于一些提出的关于退耕还林还草的建议十分具有可行性的学生,我会授予“小小环保卫士”的称号等等。

总之,在设计与展开综合实践活动时,教师要合理、充分地利用周边资源,从初中生的实际生活中选择活动素材,使学生学会使用生物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师要设计多种实践活动,使综合实践活动能够一直激发初中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重视活动展示环节,激励学生在学习中更加积极、主动。

初中生综合实践篇(6)

我们在教学中充分利用了教科书中设计的活动,同时又增加了适合本地区学生的一些数学活动。可喜的是,老师和学生们都在活动中重新认识了数学,开阔了眼界,培养了数学素养,建立了新的数学观,提升了我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敢于质疑并提出更加合理的方案的能力。

在开展活动课之前,不放心学生,总害怕学生在活动中耽误时间,影响我校的教学成绩。但事实证明,通过这些“接地气”的数学活动,我校学生的数学成绩不但没有下滑,而且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更浓了。

重新认识数学,建立正确数学观

什么是“数学”?有不少人认为数学就是算一算、会做题。在新课标(2011年版)中是这样解释的:“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这个概念对十三、四的初中生来说是抽象的。虽然大家都知道数学在现实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但学生们总是认为,对繁琐的、蕴含大信息量的计算可以用计算器。比如,去市场买菜可以用计算器,而且现在手机和电脑无所不能,为什么我们需要下大力气学习数学?还有的孩子在小学六年的数学学习中,已对数学产生了畏难情绪。虽然有的孩子数学成绩不错,但大部分的学生学习数学并不是很主动,学生学数学都是围绕着考试展开,是为了将来能考取好学校而认真学习数学的。

针对上面的这种现状,我们从初一刚入校的学生入手,对初一的学生开展了《我知道的数学趣事》《历史上有名的数学问题》《我知道的古代数学问题》《我国在数学发展史上的研究》《我所知道的数学名人》等活动。我们发现,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初一学生了解了数学的发展史及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知道数学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推动着社会的进程,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以抽象的形式,追求高度的精确。数学以不能比拟的严密性和精确性,在培养我们的理性思维能力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使学生不再认为数学只是聪明人才能学好的学科,对数学这门学科建立了正确的思想观念,不再惧怕数学、讨厌数学。激发了初一学生浓厚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主动性。

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

新课标要求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得到体现。那么,数学的价值到底是什么呢?为了让学生在活动中认识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在过程技术领域中的应用,在其他学科中的应用,在实践中的应用,我们在初一、初二的数学活动课中开展了《制作漂亮的包装盒》《通过收集我们家一周使用的塑料袋来调查我们生活中白色污染问题》《节假日走访本地的各大超市了解产品的促销问题问题》《如何利用所学的知识测量学校新建成的教学楼的高度》的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学生进一步了解了数学的价值,它是如此的贴近我们的生活,对我们是如此重要,在内心中树立了学好数学的信念。

首先,学生认识到数学除了是应用的工具,还教会了我们从数学的角度看问题,学到了数学方式的理性思维,使我们的思考更有条理,表达更加清晰,提升了我们的数学素养,培养了我们的抽象能力、概括能力和创新能力。当学生了解到数学确确实实的价值,那么学习数学就不再是一件被动的事,而是充满了乐趣、探究、挑战和有用的学习,学习数学就变成了一件幸福的事情。

其次,在活动中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态度。比如,学生在制作漂亮的包装盒的活动中,学生制作的包装盒形状多样。在动手的过程中,学生掌握了立体图形的平面展开图,知道了不同几何图形的周长、面积的计算方法,重要的是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建立起了空间观念,并且在这些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学生普遍认识到:认真对待学习、勤奋刻苦、积极参与探究、勇于坚持真理、m正错误、及时完成作业、有饱满的学习热情、敢于质疑、乐于与人合作交流、能合理安排时间等,这些好的学习品质和习惯将使他们终生受益。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在以往的课堂上,老师总是担心学生在活动中的困难太多。殊不知,在我们一手包办的课堂上,老师讲学生听,学生听着也确实学会了数学知识,能考一个很不错的成绩。可是这样的数学课还是会让学生乏味和疲惫的,尤其是当学生离开老师的教,离开了老师的指导,就会比较茫然。

每当这个时候,我总会想起古人的那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经典名句。当我们把更多是学生能完成的任务交给他们的时候,不难发现,活动课的开展无疑让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而教师也真正成为了学生学习活动过程中的组织者、合作者。

在课堂上,在活动中,教师准确把握教学内容,制定恰当的教学目标,设计有效的问题,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老师和学生感受一起成功和挫折。这种角色的转变,使我们的课堂真正成为了学习的课堂、探究的课堂。老师和学生一起参与学习,老师不仅“会讲授”,而且“会倾听”。这样的课堂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真正地让学生学到了有用的数学。这样的课堂才真正成为展现思维的火花和智慧的课堂,成为学生乐学的课堂。

在活动中感悟数学思想

数学思想蕴含在数学知识的形成、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是数学知识和方法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与概括。在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逐步地、不间断地渗透数学思想。但是我们知道,一个数学思想的形成需要经历一个从模糊到清晰,从理解到应用的长期的发展过程,需要在不同的教学内容中通过提炼、总结、理解、应用等循环往复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学生只有经历了这样的过程,才能悟出数学知识。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如在《商品的打折销售》活动中,学生体会到了方程建模思想和分类讨论的思想,在《有理数大小的比较中》学生初步体会了数形结合的思想,在学习《函数》的活动中,学生学习了划归的思想等等。同时,针对初三年级的学生,由于他们有了比较深厚的基础。他们在三年的数学活动中,经历不同的问题情境,在解决各类问题的过程中,不断体会数学思想的作用,逐步理解到数学思想的精髓,能进行知识的有效迁移,因此我们尝试让初三的学生撰写数学小论文。在这些活动中,关键是让学生经历和体验一些数学知识的获取过程,让学生学会在读书中理解问题,在疑惑中提出问题,在具体的操作中解决问题,在与同学、老师的合作交流中提升自我,获得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感悟。

初中生综合实践篇(7)

综合实践活动课,强调生活化、社会化、个性化、时代化,这一特点决定了它不可能像其他学科一样全国或全省材、统一大纲,但《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指出,要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我们最起码要根据区域的个性特征确立区域性计划,地方、学校要对这门课程进行统筹、规划。比如,以地区资源来讲,广东的凉茶、道滘的粽子、麻涌的香蕉都是设置主题的资源,可以作为库存的选题进行统筹;从学生主体来讲,年级的特点、年龄的特征、性别的区别,都有一定的共性,可以设置相对固定的主题,初一学生可以设置与人相处的主题,初二学生可以设置与物理相关的主题,初三学生结合化学课开展有关方面的原因探究。学校应对综合实践活动进行统筹规划,可以根据本校和本校所在社区的特色,把 “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计划”“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计划”以及“班级综合实践活动计划”相互衔接。有了这些计划,我们的实践活动才不会手忙脚乱,才不会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才不会使课程陷入走马观花的境地。

我们不赞同把成年人的想法,把一些脱离学生实际的课题强行推荐给学生,但并不是说不从生活和身边的事中寻找和提出有价值、有共性、有持续性的问题供学生研究。课程资源、课程主题的开发必须由地方和学校根据实际来开发,必须有教师的指导,才能在实施的过程中持续有效地进行。

二、关注热点,纵深发展

目前大多数的综合实践活动课都是一个时段甚至一两节课进行一个主题。活动结束,该主题也就完成,这就陷入了与其他学科一样的困境,这门课依然是静止的而非动态的,封闭的而非开放的,块状的而非线型的。

举一个例子:结合校庆,某百年老校进行了一次“走近校友”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活动内容有:寻访校友中的名人,了解名人的奋斗历程;走近校友中的普通劳动者,了解各行各业对社会所作的贡献等等,这个主题应该是非常不错的校本课题和综合实践活动课题材,但如果主题结束后,不再延续到下一届,那么新校友、新特征、新变化就体现不出来。

所以主题的设置需要从长远考虑,处理好主题设置的持续性与时段性的关系。以校为单位,让这个主题一年一重现,三年一链接,这种活动才有系统性,延续性,也让学生有足够时间、空间,深度参与实践过程,获得丰富体验。

三、发展个性,兼顾共性

初中生综合实践篇(8)

一、当前临床实习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实习生实践机会减少,医疗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对医疗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普遍较以前加强,而临床实习生本身的知识、技能、经验的积累就不够,临床思维能力、操作能力欠缺,离患者满意的要求当然相差甚远。因此带教老师不能也不敢把动手机会让给学生,实习生动手操作机会较以前大大减少。另一方面,由于病人及其家属对医院的环境有一定的了解,实习医生成了病人对医生不信任的代名词。有些病人对实习生缺乏信任感,拒绝实习生对他们进行临床操作。这样造成许多实习生对临床实习的积极性不高。

2.教学医院和带教教师承担着巨大风险:医疗行业本身属于高风险行业,而医学生的临床实践操作技能差无疑又加大了医疗行业的风险性,但社会对医疗服务高风险性和医疗技术有限性的认识不足,在医疗纠纷中媒体和社会往往偏向“弱势”(患者)一方,而对医生缺乏相对科学和公正的法律保护和保险保护。在现行体制下,优良的带教传统受到了市场经济的冲击。在不少情况下,临床实践教学被认为是医务人员的额外负担。更重要的是,医学生的实习是在上级医师的指导下进行的,出现纠纷和差错一律由医院和带教教师承担,因此,相当一部分带教教师不愿意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以免给患者增加痛苦,引起纠纷和投诉,影响自己的声誉,给医院、科室和个人带来麻烦。

3.实习与就业、考研的矛盾 目前五年制本科医学院校都是第5学年进行临床实习,这恰好是就业及考研的关键阶段。随着医学院校的扩招,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越来越多的应届毕业生选择报考研究生。而我国目前研究生入学考试恰好安排在每年的春节前半个月左右,这就造成考研的同学一进入临床实习,正是准备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关键阶段。这部分学生有的是边实习边准备考研,一心二用,主要准备考研,实习敷衍了事;更有甚者,完全放弃实习,投入到考研复习之中,必然会影响到临床实习。另一方面,在实习期间,为毕业后找工作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实习生为了找工作,四处活动,如参加用人单位的考试,参加招聘会等等,无心临床实习。考研及择业使实习秩序和实习任务受到严重冲击,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的培养质量面临严重下降的趋势[2]。

二、改革措施

1.教会学生先做人后行医 学生们在接触临床之前,大部分时间与书本打交道,忽视了人与人的交流与沟通,进入临床后,服务对象是人,需要与各种各样的患者及不同文化层次、不同社会背景的家长打交道,要尽可能获他们的理解、信任、支持与合作,临床见习才得以顺利进行。在见习开始阶段,教师应先教会学生先做人后行医的道理,培养学生树立善良、友好的心理和人道主义的情感,“关心病人比关心疾病本身更重要”,对患者及家长做到亲切、和蔼、同情和耐心,防范“生、冷、硬、顶”的不良态度和“粗、疏、懒、拖”的医疗工作作风。将人文关怀意识融入医患沟通中,妥善把握医医关系、医护关系、医患关系、医疗与整个社会的关系,锻炼学生社交能力,懂得做人的艰难与重要,培养学生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3]。

2.培养学生临床多看、多思考的能力 临床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除了要求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必须具有丰富的临床实践能力,临床思维是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的结合,其高级阶段是临床创造性思维,是临床能力的核心。所以临床思维和临床动手能力的培养是实习的重点内容。临床工作实际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必须要求实习生积极主动并且刻苦地学习。在进行临床带教时,应该以问题为中心,运用启发式和参与式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在日常临床工作中勤动手、勤观察、勤思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引导他们思考,促进其通过事物表面现象对本质进行分析研究,从而提出问题,并进行反复推敲,最终形成正确的临床思维方式。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查阅文献、进行讨论,引导学生将临床与病理、生理、生化等基础知识进行结合,综合分析,最后由带教老师进行补充和总结学生通过这一过程,体会到临床实习的真实意义,从中明白理论联系临床实际的重要性。同时培养了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养成主动学习和思考的习惯。[4]

3.试行书写见习日记方式并进行打分,客观考察每个学生的见习收获。见习日记综合反映了一个学生见习过程中的素质高低,即医德、组织纪律、科学文化及专业水平等,要求书写的见习日记内容包括患者常见的诊治:每组学生全程参加本科的日常学术活动,包括晨会、教学查房、抄写检查单、见习病例讨论会、见习专题讨论及观看教学光碟等。由带教老师指定适当的初诊病患,完成病史询问及体格检查,并书写病历由带教老师修改和讲评。学生书写的见习日记交带教老师进行评价、打分,带教老师可从中发现平时无法发现的学生的见解与意见。学生的考核成绩以见习态度、见习日记和病历书写分数等综合评定。

4.改革实习考核方法,提高临床实习质量:具体实习考核方法仍由理论考试、临床技能考核及实习成绩三部分组成。理论考试以往更加严格,由学院教研室统一命题,并且由学院派老师监考,安排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传染科)各四轮考试,且最后一轮考试在返校后进行。每位同学必须每轮理论考试均及格,不及格者参加下一轮补考。如实习结束时仍不及格者,不予毕业。通过实行新的实习考核方法,使学校可以更加及时地发现和纠正问题,也给实习生一定的压力,督促其更加认真地实习,促进临床实习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杨和平,郭彦琼,王秀芬,等.注重临床实习影响因素,切实保证临床实习质量[M]//陈化.中国医学教育研究进展.3版.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03:78.

[2]薄建华.临床实习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措施.包头医学院学报,2008,24(3):317

[3]潘红飞,李强.儿科临床见习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措施.右江医学,2008,36(3):357

初中生综合实践篇(9)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8-0103-01

新课程理念下的政治课堂是一个具有生命力的课堂,伴随着课堂教学活动的展开,也会生成许多无法预知的精彩。实践活动能力,是指学生在教学实践活动过程中经过培养而逐渐形成的能力。综合实践活动为我们的政治课堂提供了一种开放式的环境,让学生在开放式的课堂教学中有收获,愉快地学习与成长。具体认识如下:

一 课堂教学是学生实践活动能力培养的基本途径

政治课堂教学中渗透综合实践活动,是把小课堂变大、变活、变新,让学生在做中学习,在活动中提高,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能力,这正是新课标对思想政治教学所提出的目标要求。其基本途径有三:

第一,以小组合作进行自主探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将所教的内容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联系起来,在每一个单元的开始,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并指导学生从哪些方面去查找资料,从哪些角度去研究。学生通过组长的任务分配,结合本单元的主题,自己搜集活动素材,将大容量的教学内容分解,强化学生的自主合作能力。

第二,以小组合作进行知识整理。根据课题,每个小组把自己课前预习的内容整理在一起,就会形成一份完整的政治学习笔记,这样学生们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能学到很多课本之外的知识,从多个层面和用辩证思维来认识世界,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第三,以小组合作进行课外延展。开展各种课外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验证自己的学习结果,展示自己的才能,还能在活动和交流中增长知识、开阔眼界、发展智力和个性。

二 政治教学中渗透实践活动能力培养的基本方法

达尔文曾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人的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反复的历练,经常的运用,才能形成。在多次的政治教学实践中,我总结出了以下几种培养方法。

第一,观赏借鉴法。教师平时可引导学生收看《早间新闻》、《科技博览》等节目,这些都是电视台的精品栏目,思想深邃独到,生动形象地展示了一些课本知识无法具备的魅力,堪称实践应用的典范。通过学习借鉴,学生的法律意识、爱国情感以及思考感悟等方面得到了提升。

第二,成果展示法。在教室中进行小组成果展演,准备一个课题,将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知识转换为一些生活的事例,实现课本教材的生活化、趣味化,让学生充分运用已准备好的作品,展示给班里的同学进行点评,气氛活跃,很有实效性。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而且比纯粹的说教更有教学实效性。

第三,才艺展示法。教师可利用校刊、黑板报、广播电视、演讲比赛等多种类型的形式,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表达能力及创新能力。青少年的表现欲和上进心很强,教师可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发现和展示学生某一方面的才华。

三 政治教学中运用综合实践活动的困惑与反思

综合实践活动不应该仅限于课堂教学,而要延伸到课堂之外的学习和生活之中。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如何“创新政治教学模式,使教学延伸到课外”,这是一个长期的研究课题,也是一名政治教师教学中的困惑。

第一,教学到底是注重形式,还是注重内容?我认为形式和内容其实不可分割,二者相辅相成。形式以内容为基础,内容通过形式来表现。在课程的开展中,我们往往在乎形式,课堂气氛很活跃,学生都动起来了。但教师应该反思:学生学会了吗?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初中生综合实践篇(10)

一、研究的缘起

笔者在江西省2010年教改课题“基础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现状与师资培

养对策研究”中,对176名中、小学教师,264 名中、小学生所做的问卷调查中发现,综合实践活动主要是以小组的形式开展,但在开展过程中,往往是少数1—2个同学完全包揽,其余的成员基本上置身度外,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也导致综合实践活动的效果不甚理想。笔者就此与上述中小学教师中的部分教师进行了深入探讨,一致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培养学生探究式学习、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要达到这一教学目的,必须加强对小组活动的指导,以此推动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为此,笔者尝试开展在初等教育专业五年制定向生的地理综合实践活动中培育学习共同体的研究。

二、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综合实践活动与学习共同体的基本内涵及特征

1、综合实践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是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实施中首次出现的课程形式,也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结构性突破”。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和劳动与技术教育。作为初等教育专业的五年制定向生必须掌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理念,习得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策略和方法。

2、学习共同体

学者张建伟认为:“学习共同体(learning community)是一个由学习者及其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等)共同构成的团体,他们彼此之间经常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固而在成员之间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关系。[1]在学校教育中除了构建学校共同体和班级共同体外,还可以在班级中以小组的形式构建学习共同体。

3、两者之间的特征分析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种新的课程形态,具有综合性、实践性、探究性、开放性、生成性的特点。它需要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自然而然产生共同学习,相互作用的集体。学习共同体具有“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四种基本素养。它的本质特征是行为主体性、系统开放性、成员组织性、目标整体性和活动整合一致性,恰恰符合了综合实践活动的特性:学习者不断质疑、不断探索、不断表达个人见解的历程,学习者个体理解、想象和创造得到确认,学习活动成为“手—心——脑,实践——感知——思考,以及身体——心理——灵魂”等共同参与的“整体学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提倡以小组的形式开展活动,这也与学习共同体可在班级中以小组的形式构建是相一致的。

三、研究的开展

(一)组建学习共同体

理想的学习共同体,是共同体成员共同学习(learning with each other)、互相学习(learning from each other)和互利学习(learning on behalf of each other)的统一。[2]因此,笔者在初等教育专业五年制定向生进校时,联合班主任对学生进行调查,开展地理综合实践活动中,组建学习共同体时充分考虑学生的性格特征、学习风格、兴趣爱好以及家乡所在地等因素来安排共同体成员,尽量把性格互补、风格各异、来自不同县区、性别平衡但兴趣爱好相似的学生组建为一个共同体,成员人数为6—8人。以真正做到每个成员都有相对优势和相对劣势,都能够在学习活动中有所收益又有所贡献。

创设环境,让学习共同体更有形。“共同体”在作为一个人类学概念被提出时,就具有以地缘为纽带、关系亲密、自然情感一致的意涵。[3]学习共同体与一般的教师在课堂上临时组织的学习小组的一大区别,在于共同体成员在学习生活中进行经常性的广泛而频繁的互动,在情感上相互依赖、相互支持。

为了让学习共同体得以维系和发展,在配置好共同体成员后,笔者首先鼓励学生给自己所在的共同体“冠名”,旨在让每一个成员拥有一种组织的归属感。其次,发挥大学校园学生座位的不固定性,要求地理课堂上学习共同体的成员在座位上靠近,以便于课堂上和课间进行经常性的接触和交流。第三、构建“理想说话环境”,从熟悉彼此的名字开始,指导学生以宽容的心态和欣赏的原则,建立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联系,促进共同体成员之间相互包容,让个体觉得已经被他们接纳,体验到自己是共同体的一员,从而在心理上彼此接受。第四,建立规章制度,明确共同体成员的行为标准,保证学习共同体的有序发展。

(二)安排学习共同体开展地理实践活动

要使组建的学生群体成长为真正的学习共同体,使他们在共同学习中学会学习,需要教师对共同体的学习活动予以合理安排和组织,在活动过程中对学习的方式和流程进行有效指导。

地理综合实践活动是以乡土地理为依托,以问题为中心,以调查、参观、野外考察、专题研究、条件分析、汇报交流等为学习方式,整合了地理、历史、政治、理化生等多种学科知识的综合实践活动。它是课堂地理学习过程的升华,是将应用主题知识解决问题提升到更高层次——利用地理知识去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活动强调以能力发展为中心,以素质整体发展为价值取向,适于以小组的形式开展。初等教育专业五年制定向生年龄较小,学习热情高,可塑性强,并且学习时间、空间灵活、充足。综合上述因素,笔者为学习共同体安排了以真实问题解决为中心的地理综合实践活动。真实问题的解决一方面需要宽广的视域和灵活的思维,另一方面需要有效运用各种解决策略,因此有必要将学生组织起来,使他们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尽可能多地从各个角度探索问题。或者探索问题睥各个侧面,并且切身体验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是如何以及为何被运用的,从而真正习得这些学习策略,具体说来,学习共同体开展地理综合实践活动的一般流程如图1所示:[4]

(图1:地理综合实践活动开展过程)

1、发现问题。鼓励学习共同体的成员产生尽可能多的不同的想法,而不去深入追究这些想法是否完善。由于小组内成员思维的异质性,思维的想互激荡作用特别明显,新的想法也就容易涌现。首先,笔者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其次,要求每一共同体成员共同遵循“讲问题、听问题、谈问题”的模式,指导每一成员把自己发现的问题讲出来,同时,认真倾听其他成员的问题,最后讨论大家提出的问题,根据大家的兴趣爱好、区域地理环境特征、围绕问题开展调查研究的可行性等方面确定共同体要开展的地理实践活动。如,学生们曾提出过以下地理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杨歧寺的宗教文化”、“萍乡市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神奇武功山”、“萍乡城区太阳能热水器使用调查”、“走进‘凤凰天成’——萍乡精品小区设计中的问题”等等。这些主题由学生自发提出,兴趣高、实践性强,因此可行性高。

2、分析问题。确定活动主题后,学习共同体首先根据主题要求和成员的实际情况,推选出活动的负责人,学习共同体的每个成员都尽可能地充分发表自己对问题意涵的认识,进而提出拟进一步获取的知识信息以及获取的途径和方式。例如:理论搜集、实地考察、数据收集与处理等,其他成员给出反馈或建议。其次,负责人根据讨论的情况,组织成员制定活动方案,根据活动过程进行成员分工,每个成员明确自己要获取哪些知识信息以及怎样获取这些知识信息,并分头展开相应的信息搜集和知识学习活动。

3、解决问题。每一成员在共同体中汇报自己信息收集、知识学习情况中,所有成员在共同评估这些知识信息的可靠性,相关性的基础上,确定下一步的研究方向,进而,每个成员再次获取相关的知识信息。最后,共同体成员联系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分析、综合获得的知识信息,表达自己对问题解决的初步见解,并撰写活动报告,在全班进行交流、展示、评估。

(三)评估学习共同体活动的情况及效果

1、评估内容多元化

对学生地理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应主要对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探究精神和实际操作能力进行评价。在进行评价时,可对每一项目提出更为具体的区分内容(见图2)。

评价内容评

点1评价要点2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否善于发现和提出地理问题,经常独立提出问题,具有提出问题的积极性;

是否能有效地利用已有信息提出地理问题,能否补充问题的必须条件;

提出的问题是否具有探究价值,即问题是否具有一定的广度、深度,是否新颖。在各项探究活动中是否表现出下列情感与态度:兴趣、好奇心、探索欲、投入程度、合作态度、意志毅力、创新精神等。

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能否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或通过收集相关信息,将已有的地理知识与问题相联系,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

解决问题,得出结论能否分析信息,得出结论;

能否从不同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

是否具有独立思考与反思的习惯和质疑意识;

能否与他人合作解决地理问题。

表达、交流探究成果能否条理清晰、完整地表达探究过程与结论;

能否将论据与论点联系起来,得出基本合理的解释;

能否用语言、文字、地图、图表等多种方式表达学习成果。

(图2:地理综合实践活动评价要点) 2、评估主体多元化

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强调多元价值取向和多元标准,因此,学习共同体开展地理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主体也应是多元的,首先,成员在共同体内部对自己在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其次,成员之间进行相互评价,第三,共同体之间通过活动展示,交流等进行评价,第四,教师通过活动过程的观察,对每一学生进行评价,最后得出学生的综合评价。

四、研究的结论及遗留问题

(一)培育学习共同体有利于促进地理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

教师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培育学习共同体,可以让其所有成员拥有共同的兴趣,形成共同的目标。在活动过程中,具有不同背景文化、学习风格的学习者,利用各自的专长,相互合作、相互支持,共同完成其共同协调确定的学习目标,这就保障了地理综合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这既让五年制定向生加深了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又懂得了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基本流程和方法。

(二)培育学习共同体对新课程改革有指导意义

在地理综合实践活动中培育学习共同体,充分尊重学习者的异质性,让学生充分地交流沟通,不断经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重构学习者之间的社会结构和对话机制,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这与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学习方式是相适应的,特别是对于初等教育专业五年制定向生,能够从学习经历中树立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习得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策略,将对今后在实际教学推进新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过本次研究,笔者发现学习共同体的培育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工程,它需要教师有新课程的理念,在与学生沟通交流中形成平等、对话、理解的师生关系,同时还要有较强的活动指导能力,帮助学生共同努力完成目标,让学生产生成功的体验,从而强化学习共同体的发展。这些工作都需要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如何调动教师进行这项工作的积极性是学校管理者必须重视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建伟,孙宴青.建构性学习———学习科学的整合性探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98.

[2]胡咏梅,英国中小学的网络学习共同体系统[J].外国教育研究,2004,(8)

[3]赵健.学习共同体[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6

[4]黄娟,徐晓东.校际主题综合学习共同体的构建与实践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3,(10)

上一篇: 档案管理的成果 下一篇: 常见传染病的防治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