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教育培训汇总十篇

时间:2023-05-17 15:45:19

中小学生教育培训

中小学生教育培训篇(1)

文明意识教育应重点抓好以下三个方面:

1、抓集合训练:包括课前、课中、课结束前的集合。集合要求快、静、齐,强调精神面貌。

2、讲个人公共卫生:包括服装整洁,不留长指甲,不随地吐痰,保持场地、器材清洁卫生等。

3、提倡文明用语,助人为乐。

二、强调健康意识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中学生处在生长发育时期,不良的行为习惯影响其身心健康。对学生中由于先天不足、后天姿势不正确或故意模仿所造成的不正确的姿势应讲明危害性,主动帮助纠正,教会矫正方法,同时应加强以下二个方面教育和训练。

1、对学生进行美学的教育。让学生知道体育和美是紧密相关的,它包括身体美、运动美、精神美,其中健康美是美的基本要素。

2、通过队列、队形练习,让学生了解正确立姿、走姿、跑姿及其动作要领。在强化训练中,逐步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姿态,并保持成日常习惯。

三、加强学生安全意识教育,培养高度的责任感

体育课中不安全因素比较多。大部分伤害事故都是来自学生自身不良的行为习惯。因此在体育课中,应对学生进行“三爱”教育:

1、爱自己:加强自我保护动作及意识训练。让学生学会自我保护方法,了解一般运动损伤的处理,练习前必须检查场地器材,树立安全第一意识。

2、爱别人:加强保护和帮助动作训练。让学生学会保护与帮助的方法,树立将他人安全放在心上的责任意识。

3、爱器材:教会学生器材使用方法。在教学中可以有目的、有组织地安排学生布置、回收器材、保养场地、器材设备等。培养学生爱护场地、器材的习惯,这也是学生自我教育的一个过程。

四、加强学生进取意识的培养,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

有一部分学生受身体肥胖、瘦弱、胆小等身体条件和心理条件限制,往往自己会产生心理障碍,对体育课失去信心,不爱上体育课。作为教师应注意抓住这些学生的特点,发挥他们自身优势,及时给予鼓励,让他们树立信心。同时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加强他们的身体素质训练,教会他们一些锻炼方法,使之能起到积极效果。如身体肥胖的学生一般力量素质比较好,在投掷课上让他们出来做示范,就能让他们看到自身的优势。

体育教学中,在进行身体素质训练的同时,要加强学生技术技能和自身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经常开展“一记三比”比赛,一记:熟记动作要领,了解动作过程,抓住动作关键,培养学生在思考基础上进行练习的习惯。三比:在形成运动知识阶段,比谁的动作学得快,在形成运动技能阶段,比谁的动作质量高,在形成熟练技巧阶段,比谁的动作优美。久而久之,就能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意识,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

五、加强学生心理素质和道德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和道德水准

中小学生教育培训篇(2)

中图分类号:C65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02―101―03

当前,西部地方高校在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服务中,既有严峻的挑战,又有良好的机遇。一方面,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重心已由学历补偿教育转变学历提升和岗位培训,标志着学历达标任务基本完成,地方高校在中小学教师职后学历教育中的招生人数必然大幅度减少,服务功能的结构性调整在所难免。另一方面,教师职业的本质特征和功能受到高度关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目标已准确锁定专业化发展方向,更强调从教育教学过程实践出发全面提高教师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而地方高校面向所在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办学,体验和观照中小学教学实践更为直接与便捷,素有密切联系中小学教学实践的优良传统,当地不少中小学校本身就是地方高校师范类专业的教育实习基地,这就构成了地方高校为广大一线教师提供专业化发展服务的客观基础。地方高校适应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新趋势、新特点、新要求,调整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服务的策略,建构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教育体系,形成满足地方基础教育和教师职业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机制,是其强化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服务功能的可行选择。

一、主动适应。强化链接,完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共同体建设

1.瞄准政府导向,实现同频思维。政府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需要,代表了基础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把握政府需要导向,是地方高校适应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节奏和需求的前提。国家于1993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于1995年颁布了《教师资格条例》,将教师继续教育纳入法制化程序和法制化轨道,对大规模教师学历进修行动助力巨大,地方高校在这一社会行动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1999年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明确规定“参加继续教育是中小学教师的权利和义务”,教师在职培训学习已形成制度。进入新世纪后,中小学先后全面推行新课程改革,同时展开了大规模教师培训工作。2010年国家又实施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国家培训计划”,启动中小学教师示范性培训项目和中西部农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政府行为是自上而下的统一行动,国家每一教育改革战略实施,每一教师培训项目启动,各级地方政府必出台相应实施方案和配套措施,地方高校只有与之同频思维,主动适应,方可获准承担中小学教师培训任务。一是根据教育改革或教师培训项目内涵、要求,有针对性地策划培训课题,编制培训菜单,列示支撑条件和实证材料,提交给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及相关学校以供选择(相当于投标竞标),争取进入地方教师培训计划实施主体序列。二是与地方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共同论证、研究、制定项目策划方案,编制国家和省级培训计划项目申报材料,扩大当地中小学教师培训获得国家和省级项目支持的力度。

2.强化咨询服务,促进思维同一。建构共同体的实现,关键在于地方高校、地方政府教育主管部门、中小学校等三维关系的合意度。强化咨询服务,可以使三维关系各方形成同向思维,达成共识,增强合意性。一是教师继续教育已成为教育研究领域的重点和热点,中小学教师专业化教育理论研究和实验不断深化,取得了许多重大研究成果,为中小学教师职后教育创新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同时世界各国和我国各地坚持不懈地进行中小学教师职后教育创新探索,创造了不少好的做法和先进经验,对提高教师继续教育的组织效率和培训质量,推进教师全面专业化发展,产生了十分积极的作用。地方高校主动积极向地方政府教育专管部门及中小学校反馈教师继续教育研究的成果和先进的经验,并结合自己的综合与探索,提出定向性的意见和建议,使之在策划、组织、管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中有更多借鉴和参照,起到全面优化的作用。二是强化对中小学教学实践和教师专业化发展需求的调查与研究,弄清不同区域、不同学校、不同学科教学和教师职后学习存在的问题,作出深入具体的客观描述,并进行综合研究,特别是派遣专家学者驻校近距离观照中小学教学的过程和细节,提出切合实际的专业化发展方案,为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及中小学校分类灵活制订教师培训计划、进行培训管理和评价提供第一手资料,强化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3,共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基地,形成联合行动的长效机制。教师教育是永恒的事业,不能没有基地。基地是共同体的平台,机制是链接的保障。首先,教师培训基地建设要以地方高校为依托,与当地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及中小学校、市县教师培训管理机构充分协商和论证,签订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合作协议、培训基地共建协议,明确各方的权利和责任,细化各自的工作内容,形成共同参与、共同管理。一体化运作、各司其职、各尽其责的机制,改变传统培训中“供求”双方工作分离的问题,从而焊紧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共同体的链条。其次,建章立制,规范基地建设和教师培训管理程序,制定包括领导机制(如“地方高校与地方教育局及中小学校联席会议制度等”)、培训组织(如“培训项目计划管理办法”、“培训项目申报管理办理办法”等)、培训教学管理(如“培训教学模块论证与审批办法”、“培训教师聘用办法”、“培训教材及讲义审查办法”等)、学员管理(如“学员纪律管理制度”、“学分管理办法”、“培训成绩考评办法”等)在内的制度,形成完善的管理体系,增强教师继续教育共同体的运行效率。最后,制定培训教学督导与质量评价措施,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纳入当地政府教育督导室和地方高校教学督导室的职责序列,强化培训教学质量监控力度,提高教师培训教学的效果。

二、理顺关系,调整机制,建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服务支撑系统

1.整合教学院系办学功能,强化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智能支持。现代教师职后教育是综合的多元的,・而地方高校继续教育教学培训能力和资源调整能力又十分有限,很难适应教师职后教育专业化的需要,将教学院系纳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管理系统或者说是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纳人教学院系教育教学管理系统,完善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服务的智能体系,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一是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纳人教学院系目标考核和教师岗位目标考核系列,实行同工同酬,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中小学教师职后教育工作,建立中小学教师培训师资遴选培养制度,制定培训教师岗位职责标准,通过定向资质管理来保持“培训者”角色的稳定性,使其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向培训专业化方向发展;

二是强化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研究,结合师范类专业教材教法研究,组建科研团队,下达科研任务,划拨科研经费,从当地中小学教学实际出发选题立项,实行目标管理,建立配套科研机制,为建构与优化中小学教师职后教育体系提供理论支撑。就科研方向的选择而言,地方高校应坚持地方性实践性的特色,以教育教学实践过程、细节和教学能力培养为重点,以实证研究为切入点,合理规划,真正实现科学研究与培训教学的有机融合与互动。

2.探索教师教育一体化模式,建构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的联动机制。教师教育分为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职前培养即师范教育,职后培训即继续教育。师范教育在校学生是教师职业的“后备部队”,教育教学实习是他们必需的职业训练课,实行“顶岗实习一置换培训”,发挥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的交互作用溉可强化师范生教育教学实习的效果,又可有效解决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工学矛盾的问题。一是要探索教师教育一体化的培养模式,按照教师职业专业化要求改革课程体系,调整教学计划。强化职业素质、教育教学实践技术和能力训练,使其通过学校教育缩小与职业教师在教育教学执行力方面的差距,基本适应中小学教育教学岗位能力要求。这是顶岗后教育教学质量保障的前提。二是建立项岗实习师范生考核选拔制度,制定考核选拔标准,合格者顶岗,不合格者不顶岗。可将师范生教育实习分为两个阶段,时间上不作明确规定,以中小学校和被置换教师评价基本合格为准。第一阶段为适应期与考察期,实习生承担部分教育教学任务,在被置换教师指导下开展实习,锻炼教育教学的执行力,接受全面考验和考察。第二阶段为顶岗实习期,在经过中小学校和被置换教师联合进行严格综合考核评价,被批准接替被置换教师的工作,独立实施教育教学。这样做,接收顶岗实习的学校放心,被置换的教师参加集中培训学习也安心。三是统筹协调,合理安排置换培训的时机和时间,既要避开中小学教学改革的关键时段,也要把握好顶岗实习与置换培训的时间差,在不影响中小学校整体工作安排和保证实习生教育教学执行力扎实训练的前提下,适时组织中小学教师集中培训。四是制定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地方高校与接收实习学校共同协调,加强对顶岗实习的过程管理溢制和指导,形成顶岗实习后教育教学质量的保障机制。

3.加强培训后服务体系建设,延展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服务功能。限于人力物力财力,也受价值观念影响,一般的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多数采取“项目终结式”体制,培训后服务停留在培训信息登录、学分转换、档案建立、证书颁发的形式性层面上。地方高校应当将培训后服务延伸到受训教师对培训内容进行内化、应用的层面上,因为这样才能够强化培训的效果,拓展培训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作用。一是建设中小学教师培训后服务网站,为培训受体提供互动对话平台,就培训内容在实践中应用遇到的具体问题进行咨询,与专家教授进行研讨,促进培训成果向教育教学实践的有效转化,促进培训学习转化为教育教学执行力。二是建立师范教育教学案例资讯平台,由专家教授对案例进行分析评说,提出参照建议,指出应注意事项,给教师创造培训后自主学习的条件,使之把继续教育学习“继续”下去,保持学习的连贯性、连续性和发展性。三是建立培训受体教学实践诊断反思服务机制,由培训受体自己写出教学实践总结与反思报告,由专家学者评析并给出建设性“处方”。必要时专家学者可以选择个案深入学校直接观照培训的教育教学实施环节和细节,与培训受体共同进行现场“会诊”,并进行录像上传网站,供其他培训受体参照和借鉴。

中小学生教育培训篇(3)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发展状况;思考

2004年12月25日,教育部正式颁布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这是我国中小学教师的第一个专业能力标准,它的颁布与实施是我国教师教育领域一件里程碑性的大事,将对我国教师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1]2005年12月首批实施教育部“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的辽宁等9省市的骨干代表参加了部级培训活动,其后全国各地按照部署逐步实施所在区域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培训工作,随着培训的展开,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得到了提升,对促进我国新课程改革的进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河南省教育厅2006年下发《关于启动实施全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的通知》,2008年6月,周口市教育局下发《关于启动实施全市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的通知》,计划利用5年的时间,从2009年开始在全市范围内展开培训,使全市70%的中小学教师受到50学时的教育技术培训。由于我国教育技术培训实行的是国家、省、市(县)三级教育技术培训方式,国家、省级教育技术培训中心主要负责的是对培训者的培训,河南省内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任务的承担者主要是市(县)一级的教育技术培训基地,因此,市(县)一级的教育技术培训基地的建设将直接决定着教育技术培训的质量。与此同时,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提高还受制于当地教育信息化程度的发展等。本文将在重点分析河南省周口两市、8县教师进修学校培训任务及现状的基础上,对系统观视野下市(县)一级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基地建设作出分析与探讨。

一、县级教师培训机构承担的任务及发展现状

市(县)级的教育技术培训基地是三级培训机构中的最下级及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基地,根据《教育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基地条件与要求》,省辖市级培训基地主要承担市级培训者、辅导员、骨干教师、高中教师、直属中小学和初中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以及部分初中教师的培训任务;(市、区)级教师培训基地主要配合上一级教师培训基地,组织和管理本地小学教师、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培训和部分初中教师培训。在现实的培训操作过程中,市(县)培训基地――各县教师进修学校承担了辖区内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培训工作,由于承担了辖区内几乎全部的中小学教师的培训任务,造成培训工作量巨大。河南省为教育人口大省,仅周口市就有中小学教师10万人,为了保障培训的质量,对市(县)一级的教育技术培训基地的软硬件设施及其管理等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一)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的任务

信息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应当是具有高度的创新能力、较强的信息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的新型人才。社会对培养人才的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进而也对支持人才培养的教育制度和课程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2]终身学习是世界范围内社会发展对人才要求的必然趋势,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获得与提升是其职业生涯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能力。作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的教师进修学校,由于独特的地缘性特点它自然承担了大量的、各种类型的所在地的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其目前主要负责组织与实施初中、小学与幼儿园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包括教师岗位(职务)培训、骨干教师培训、中小学校长培训、新教师培训、教育技术培训及教师学历进修培训等,其培训工作具有培训工作量大、培训项目繁杂、内容变化快等特点,而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是近几年的培训重点内容之一。

(二)研究方法说明

为了了解县级教育技术培训机构在发展中面临的问题,2010年7月到2011年9月,课题组选取河南省商丘、信阳、洛阳、安阳、平顶山、南阳、驻马店、漯河等8市为样本进行了问卷与访谈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40份,回收40份,由课题组成员委托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利用假期对所在县教师培训机构负责人进行调查,调查主要围绕学校建设资金、教师待遇、人才引进、培训方式与效果等方面);选取周口两市、8县县级教师培训机构进行实地走访与调查,调查同样围绕学校建设资金、教师待遇、人才引进、培训方式与效果等方面展开;同时,选取周口两市、8县80位中小学校长培训班的校长就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在中小学教育应用程度进行问卷调查。

(三)县级教师培训机构面临的问题

由于教育技术培训内容的性质决定了它对以计算机网络为主的教学设备具有特殊的要求。市(县)一级的教师进修学校为中等性质的师范学校,既没有高等教育院校的创收能力,也没有基础教育阶段中小学校的国家和社会更多的关注和投入,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处于相对边缘化的境地。通过实地走访与问卷调查,反映出的主要问题如下。

1.学校建设资金紧张。以周口两市、8县为例,共有10个教师进修学校,其中太康县教师进修学校为省级示范学校。周口目前约有小学4000余所,初中530余所,中小学教师总数近10万人。市川汇区中小学教师接近4000人,按教育技术培训5年培训计划计每年应培训800人左右,而访问调查显示近3年的培训在300人次左右,主要原因是连网计算机设备的老化与数量的不足,不能展开大规模的培训,深层次的原因是面向培训机构建设资金的缺乏。由于学校建设的资金来源于所在地的地方财政,地方经济的状况与投资倾向决定了教师进修学校的发展,在课题组对教师进修学校的访谈调查中反映问题最大的就是学校建设资金的问题。

2.教师待遇偏低。教师进修学校承担的是在职中小学教师的各类培训任务,培训学校本身不能从各种培训过程中提取费用,教职工收入来源的工资由地方财政拨款,像县一级的教师进修学校的工资由所在县财政供给,经济不发达地区,教师进修学校的教师待遇偏低。

3.培训内容变化快。各种培训由政府教育主管部门指令性下达,教师培训机构只是任务的承接者。长期以来教师进修学校承担着各种形式的培训任务,由于培训内容变化过于快速,培训教师随着培训任务不断变化培训教材,很少长期使用固定教材,一种培训教材在使用几次后就被更换,造成培训教师在还没有很好吸收、深化培训教材内容的情况下,该种形式的培训任务可能已经结束,取而代之的是新的培训任务和教材。

4.培训内容有交叉重复现象。关联性、交叉性的培训内容如信息技术培训、多媒体课件制作培训、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等内容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推进近年分别展开,某种程度上增加了所在地中小学校的经济负担和受训教师的工作负担。

5.高学历教师少。太康县教师进修学校为省级示范学校,共有教职工80余人,主要学历为本科和大专生,虽然为周口市唯一的省级示范学校,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而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市、县一级的知名高中、初中已有为数不少的硕士研究生进入教学一线。高学历、高学位教师的缺少制约着学校的发展,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此类学校目前对人才吸引力的问题。

6.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应用程度与培训脱节。“标准”涉及到意识与态度、知识与技能、应用与创新、社会责任等四个能力素质一级指标。而河南省教育厅2006年下发的《关于启动实施全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的通知》中明确指出,中小学教师教育培训的目的是信息技术为主的现代教育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能力的形成与合理应用,指出了教育技术培训的核心与重点内容是以信息技术应用为主的现代教育技术。国家农远工程的启动使得河南省区域内所有的农村中小学具备了一定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像周口近年投入资金达1亿多元。然而,课题组对两市、8县80位中小学校长的问卷调查却表明,普通中小学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绝大多数教室不具备信息化教学的基本条件,主管电化教育的负责人也表示要完成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化硬件建设,后续资金投入需要扩大8到9倍。由此可见,由于信息化教学硬件条件的限制,使得无论是一线教师还是所在中小学学校的领导,对培训效果都不是很满意,没有教学一线的合理应用,培训常常处于一种表面化的肤浅状态,培训也演变成功利性和形式化,很多教师培训的目的就是为了拿证。这此问题虽然不是培训机构的问题,但实际上对培训机构造成了直接的冲击。

二、合理推动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建设的思考

根据《教育部关于启动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的通知》(教师[2005]5号)精神,河南省于2007年启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从2007年起,利用3年左右时间,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组织全省中小学教师完成不低于50学时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来全面提高教师应用教育技术的能力和水平,促进以信息技术为主的现代教育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全面提高广大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建立统一规范的培训和考试认证体系。河南省确立了“以各级教师培训机构为主体,依据《教育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基地条件与要求》,建立省、市、县三级培训基地”的原则。各地按照教育技术培训的需要,依据《教育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基地条件与要求》,建立各级培训基地。由于教师进修学校承担着教育技术的培训工作,教育技术培训基地建设构成了标准化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目前存在的问题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回应:

(一)加大资金投入

培训基地占地和建筑面积、校舍容量、专业教室数量、各种图书音像资料、实践基地、计算机网络及设备等硬件设备是基地建设的基础,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这大量的资金投入目前主要来源于所在县财政,在地方财政比较紧张的情况下,应通过多种渠道筹措建设资金,争取国家的支持和当地企业的加入等。

(二)加大人才引进力度

长期以来,教师进修学校虽然是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摇篮,但由于所在地一般在县城,加之中等职业学校的性质,待遇较低,很难吸引到高学历、高学位的专业人才。因此,需要在做好加强硬件化建设的基础上,给出一定的优惠条件,如工资、住房等方面的待遇吸引高质量的人才。

(三)创新培训模式

目前的培训模式主要有“每周集中培训两天+分散研修”、“每周集中培训一天+分散研修”等形式。由于培训基地所在地距受训教师所在地近的几公里,远的几十公里,无论上述哪一种大规模的培训都会给受训教师的吃、住、行及管理带来很大的问题。在实际的培训过程中可以完善更加灵活的培训模式,省级示范学校太康县教师进修学校采取走下去的策略,以乡中心学校为依托,教师进修学校指派教师对所在地的中小学教师进行教育技术培训,服务到家,这样就减少了受训教师的舟车劳顿之苦。

(四)理顺各种培训之间的关系

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是中小学教师中众多培训中的一种,由于目前教师培训的费用主要来源于生均办公经费的5%,教师培训的费用所占比例有限,过多的培训及其费用会降低学校用于日常管理的其它费用,对于一些村级的学生人数为几百人的学校而言成为突显的问题,也造成一些学校领导对过多培训表现出一些抵触的情绪。因此,要理顺各种培训内容之间的关系,重点加强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优化与之相关的其它培训形式,整合教育技术培训与农远工程应用培训等。

(五)提升基础教育信息化环境的教育技术支持性

目前教育技术培训中存在的一个很大问题是培训内容与应用环境脱节。由于河南省内教育技术培训的目标定位为促进以信息技术为主的现代教育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全面提高广大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这就对基础教育阶段中小学的信息化硬件建设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随着农远工程的推进,农村中小学具备了一些支持信息化教学的硬件条件,但由于各学校投入差别巨大,多的投入十几万,少的投入几千,与农村中小学相比,城市中小学信息化建设反而呈现出相对落后的局面,一些起步较早的学校由于缺少后续资金的注入,出现了停滞的局面。在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应加大建设力度,课题组认为可以采取以点向面、分批建设、稳步推进的方式,使得更多的中小学校的信息化建设达到一定的水平,以满足信息化教学的要求。

三、结语

系统理论包括三个基本的原理(反馈原理、有序原理、整体原理),整体性是系统的根本属性。整体原理指系统中各要素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系统的整体功能不仅包括各孤立部分的功能之和,还应加上各部分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新结构产生的功能。[3]为了全面提升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应用系统观的整体性理论指导教育技术培训基地的建设。不仅应考虑培训基地的硬件建设、人才引进、培训模式创新等要素,同时还要考虑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应用与评价等要素。本文是在商丘、信阳、洛阳、安阳、平顶山、南阳、驻马店、漯河、周口9个地级市调查的基础上,重点以周口市为主进行的分析说明,由于经济与文化的相似性,对全省县级教育培训机构的发展具有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中小学生教育培训篇(4)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教师教育包含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两个阶段,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一个整体,彼此作用,共同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中小学教师职后培训,包括新教师入职培训、在任教师的继续教育及终身教育,是我国教师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中,良好的职前教育能够为教师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优质的职后培训可以为教师专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因此,加强中小学教师的职后培训,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的专业素质,建立具有针对性、实效性的中小学教师职后培训体系,对于构建21世纪教师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当前中小学教师职后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教师观念滞后,培训缺乏自觉性

随着终身教育和教师专业化的开展,广大教师已认识到教师教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终身化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补充、更新知识的过程。他们能够自觉地学习和参加各种形式的职后培训,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但也有为数不少的教师还未认识到在职培训和学习的重要性,职后培训观念滞后,使得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组织的各种形式的培训、研讨等活动得不到广泛认同,缺乏自觉参与意识,即便是学校组织的校本培训、校本研修等也是被动而为,自觉、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差。

(二)培训内容单一,缺乏针对性

大多数的职后培训,都是以行政安排的形式统一指挥、统一确定内容,培训院校被动地照章办事,教师被动地学习。把不同年龄、不同职级、不同需要的教师,统一安排在同一个教室里,接受相同内容的教育,培训内容严重脱离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实际。这种单一的职后培训内容,不能解决不同阶段一线教师所面临的困惑,一线教师想要的培训,培训机构给不了,而一线教师不想要的培训却被统一要求参加。培训达不到预期的目的,缺乏针对性。

(三)培训形式单一,缺乏示范性

教师培训的目的,旨在帮助教师提升专业水平,使其工作更富有成效,培训应当成为教师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训练和示范的过程。但当前的培训者主要是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各市区(县)教师进修学校的教育者以及一些教研员,他们中间的一些人讲课内容过时,理论不能联系实际,一味灌输;上课教学形式呆板,教育教学不具有榜样作用;不少培训者的专题演讲往往侧重于从研究角度对课改理念和教师专业发展的解读,没有结合教师所熟悉的课堂教学实例和教师所依赖的学科背景来解读理念和传播理论[1],只是将教师当做学生对待,使得培训过程缺乏操作性和示范性。

(四)培训名目繁多,缺乏整合性

作为一名专业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之余,还应该关注并了解本专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了解新的教学理念、教学信息、教学动态,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育教学的方法,学习和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和工具等。因此,就产生了许多教师培训,如当今的信息技术培训、班主任培训、新课程培训、骨干教师培训、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创造教育培训等。教师们好不容易盼来的假期,被诸多培训占用了,而耗费了一个假期的培训实际上许多内容却是交叉和重复的,缺乏整合性。

(五)培训过程流于形式,缺乏研究性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研究型的教师已成为合格中小学教师的标准。教师如何研究性地教,如何引导学生研究性地学,对大多数教师来说是一个新的课题。但在当前的教师培训中,缺乏对教师培训实践和理论的研究,缺乏教研实践,只管培训,而不注重研究拿什么去培训、怎样培训、培训结果如何等,没有深入研究教师培训的课程设置、组织形式、课堂教学技术、考试评价手段、教学管理、教学情境、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等问题[2]。

(六)培训师资队伍参差不齐,缺乏专业引领

高效能的职后培训离不开“专业引领”,培训者在职后培训中承担的正是专业引领者的角色。据笔者调查:目前在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缺乏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专家的专业引领,而目前多数培训机构教师,数量不足、业务不精,缺乏对中小学实际状况的了解。在教学中理论脱离实际,不能用专业人员的视角去分析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只重视对理论知识的讲授,缺乏实效性,无法有效实现对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引领[3]。这正是目前职后培训最为薄弱的环节之一。

因此,当前我国中小学教师职后培训的诸多问题,已成为制约教师教育发展的瓶颈。目前,在扫除体制障碍之后,最为关键的问题是如何提升在职培训的层次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构建优质的中小学教师职后培训体系。

二、探索中小学教师职后培训新体系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树立终身教育观念

在中小学教师教育方面,长期存在着重职前轻职后的观念,这种认识上的偏差直接导致了中小学教师职后培训的一系列问题。因此,上至教育行政部门,下至中小学教师以及从事中小学教师职后培训的部门和人员都必须充分认识到加强中小学教师职后培训对于建设高质量教师队伍的重要意义,充分认识到教师的专业成长是贯穿一生的动态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是一个职前职后教育相融通的一体化过程。只有这样,才能够对教师教育进行科学规划,制订可行的方案,提供有效的模式,建立规范的运行机制,协调好教师教育各环节之间的关系,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加强职后教育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中小学教师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高度认识职后培训是教师生存和发展的基本保障,树立终身教育的思想,增强危机意识,以饱满的热情和强烈的提升教育水平的动机投入到学习中去。

(二)在培训方案的制定上,要创设良好的培训氛围,激发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

学校和社会对参训教师的关注和支持程度、培训前学员对培训的意义和重要性的认识,直接影响到教师对培训的投入程度和学习成效。因此,培训方案的制定必须把激发教师专业发展的自觉性作为核心,通过培训达到使教师具有强烈的专业发展意愿和较强的专业发展能力,改变教师的角色定位和心理定式,变“被动”为“自觉”,变“送培”为“求培”,使教师获得终身持续发展的动力和能力。同时,为了激发参训教师的积极性,提高培训的实效,社会和学校必须改变传统的培训政策、思想导向及实践方略,从教师专业成长、职称晋升、待遇提高、经费支持、相关政策制定等方面创造支持、鼓励培训的氛围,激发教师的参训愿望和积极性。

(三)在培训课程体系的设计上,关注教师内在需求,满足个性化专业发展,为不同培训对象提供不同培训内容

精心设计培训课程,是实施高效培训的关键要素。必须针对中小学教师的实际需求精心设计培训课程,培训前通过问卷、访谈、座谈、观察、文献资料等方法进行需求调研,确定培训课程和内容。兰州教育学院在2010至2011年分别组织了市级骨干教师和全员教师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名师成功经验和教学艺术”、“最新教育教学理论”、“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以及“建构高效课堂策略”等,是各类教师最需要的培训内容。

培训机构要根据参训教师的实际需求,想方设法解决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和疑难,依据教育部《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围绕“以学科为基础,以教育教学实际问题为中心,以案例为载体”的指导思想设置培训内容,突出教师普遍关注的教育教学热点,尽可能将学科教学中的典型问题与课程标准中相应的重点、难点问题结合起来,生成培训问题。内容的设计充分体现当前教学实施的特点,做到具有正确的培训导向性和培训问题的针对性。把培训课堂当作增强课堂教学技能、改进教学工作的演练场,真正体现培训的主体性。紧紧围绕学生,以学生为主题研发系列课程。

课程架构应体现“宽基础、小模块、多选择”的特点,“宽基础”指课程建设要以教师专业发展标准为依据,建立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实践能力为核心取向,囊括提升教师专业理论、丰富专业知识、扩充知识素养、全面提高专业实践能力及自我发展能力等内容的全面而丰富的课程体系。“小模块”指培训课程要打破学科界限,把“学科课程”转型为“模块课程”,实现“小问题深研究”,注重把教育教学领域的所有现象,把制约教育教学质量的所有因素,把观察了解学生的所有策略,把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所有条件等归并为无数小问题、小模块的形式进行深入研究,形成若干培训专题。“多选择”指在课程管理上,充分尊重教师的个性化需求,把“培训课程”转型为“研修课程”。构建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研修课程三类体系,实现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并举,培训课程与研修课程并进,面授课程与网络课程并重的课程架构。为全员培训、骨干教师培训、新教师培训、班主任培训、农村教师培训等不同培训对象提供丰富的可供选择的课程菜单[4]。

(四)在培训的方式方法上,注重优势整合和亲身体验

好的培训方式方法不仅影响参训教师本身的培训效果,同时也为教师如何调动学生积极性提供了直接的示范。由于各种培训方式都有其优势所在,关键是在培训中如何将各种培训方式有效地整合,重视参训教师个体的亲身经历与自我认识;重视参训教师之间的理解与合作;重视体验培训和参与培训。使参训教师在参与的氛围中,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事物的理解,通过与其它参训教师的合作,体验不同的观点和认识角度,体验自己发现教育理念、教育原则和规律的过程,使参训教师从被动的“受训者”转变为主动的“学习者”和“创造者”,并将培训所学到的知识和方法运用于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中。

(五)在培训效果上,应整合各种培训项目,提高培训效率,增强实效性

中小学教师平时工作比较忙,没有更多的时间对工作进行仔细思索、整理,而假期给予了教师休整、反思教学经验以求提高的最好机会,如果将这些时间全部用来应付各类名目繁多的培训显然是不合适的。要将各种培训项目精心选择、优化组合,向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培训对象提供可选择的课程菜单,供参训教师选择,提高培训的效率。

(六)在培训模式上,多样化,多元化,满足不同培训需求

教师职后培训的对象是中小学教师,具有全员性、在职性、成人性及需求的多样性的特点。因此,中小学教师职后培训的模式应是多样化的,只有培训模式的多元化,才能满足不同类型、不同需求、不同特点教师职后学习的需求。目前,全国教师教育工作者已总结出了针对不同对象、不同特点、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职后培训模式。如全面提升中小学教师基本素养和能力的通识培训;组织教师到师范院校和教育学院进修和学习的院校培训;以中小学校为基本单位,基于学校和教师实际,促进教师发展的校本培训;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突破时空限制,实现教育资源共享的远程网络培训模式;还有研究性培训模式、案例教学模式、交互式培训模式、“国培计划”模式、研训结合模式及学、研、实践一体化模式等,这些模式为教师职后培训提供了多种选择。在今后的培训中仍需要依据参训教师的客观实际,有针对性、创造性地将各种模式结合,实现培训模式多元化,提高培训质量。如兰州教育学院在2010至2011年骨干教师培训中,充分发挥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优势,依靠优质教育资源和成熟的网络教育学习手段,将远程培训课程学习和特定区域内集中研讨相结合,以网络在线和线下集中面授学习为主,采取网络集中研修与线下集中培训相结合;专家引领和同行交流相结合;远程学习讨论与线下在岗研修相结合;本地研修与考察观摩学习相结合的多元培训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受到参训教师的好评。

(七)建立高素质的培训师资队伍,实现对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引领

教师职后培训的特点要求承担培训工作的教师应具有较高的教育科学理论素养、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能真正熟悉中小学教育教学实际。但事实上很多教师是难以达到以上要求的,因此,加强培训师资队伍建设已成为今后培训的重点。培训机构教师要加强教师职后培训的研究,积极探索中小学教师职后培训的规律,以教育科研指导职后培训工作,同时通过攻读学位、进修访学、专题学习、参加学术会议、下中小学实际锻炼等途径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与此同时,还要加强与教育科研部门、高等院校专家、学者及中小学名师的联系,聘请他们为兼职教师,组建一支专兼结合,以兼为主,结构合理、素质精良的教师职后培训师资队伍。

参考文献

[1]刘国军.以教师专业发展为本——对进一步提高区域教师继续教育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探讨[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0,(6).

中小学生教育培训篇(5)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广和深入进行,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者必须更新培训观念,改革培训模式,探索新的适合当地实际的继续教育培训模式,促进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工作。

当前,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存在许多问题,例如,由于继续教育培训学分与职称评聘关系的紧密程度还没有高度凸显,致使教师参与继续教育培训的主动性不是太高;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大多数为通识培训,专业性不是太强,致使培训的实效性不太强;培训机构人员自身参加更高机构专业培训的机制不太健全,加上不重视自身业务素质的不断提升,致使知识老化,素质不全面,很不能适应新课改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学习的新要求,参训教师意见比较大;培训内容没有“自助餐”式的可选择性,只能是我上啥菜你就吃啥菜,致使参训教师在继续教育中的选择权不大;农村中小学由于编制太紧,“一个萝卜一个坑”,尤其小规模学校更是一个老师包一个班,身患小病也不能请假,更不用谈丢下学生去参加继续教育学习培训了,即使有参加培训的可能,(由于丢下本班学生委托给他人照看也只是管管纪律不出乱子,受托者还有本班的各项教育教学任务在等他呢),也是身在培训课堂,而心却在学生身上,就怕学生出点问题,至于班上学生教学任务的耽误等,也只能等培训回来后补课了,很难将全部心思花在继续教育培训学习上;正常的节假日他们也希望得到正常休息,以便处理家务,如搞搞卫生、洗洗衣服、干干农活等,这样就造成严重的工学矛盾,何况正常的节假日休息是农村中小学教师正常的权力,相对于学期中间的指派性参训活动,他们为了晋升职称不得不选择参加于假期里举办的继续教育培训活动,虽然从心眼里来说是不得已而选择这个时间段的培训(虽然参训要牺牲许多家庭事务时间,但却没有牺牲自己所带班级孩子们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激励机制不完善,相当部分中学学区没有健全的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管理办法,培训无规划,选人乱指派,哪位教师应该参加培训心中无数,尤其对上面分派的参训人数随口分解,不能照顾即将参加职称评聘的教师;有些学区学校对派出参加培训的教师监督管理不到位,不能配合培训单位实施积极的科学管理,例如,督促参训教师拓展延伸作业的完成,反而委托许多无关的其他事务要求等。

结合中小学教师培训本职工作,结合前述现状,特提出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质量的对策思考如下。

一、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管理工作

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学习培训既是教师的权利,又是其应尽的义务,政府部门应切实履行教育行政职能,既协调各方力量、保证教师继续教育权利的实现,又要加强监督、保证各项政策的落实到位,探索不断提高培训效率的新方式、新方法。

二、注重继续教育培训内容与教育教学实际相融合

培训机构及相关人员应经常深入中小学教学活动中了解教育实际问题,多听取一线教师意见,然后深入分析,找准原因,再确定适当的教学内容、形式以及培训者的人选等,这样才有可能得到大家尤其是一线教师的认同。

三、提高培训者的素质与能力

对培训者进行提高培训,建立培训竞争上岗制度。培训单位应面向社会,从有教育教学经验又愿意为继续教育培训做工作的一线校长及教师队伍中聘请兼职培训教师建立地方培训专家库,适时组织学习参观培训,分解培训专题,平日备课,到时积极上阵。

四、提高中小学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培训的积极性

要从现代成人教育理论实际出发,有效地利用教师已有的教育资源,采用参与式、案例式、观摩研讨式等培训方法,让他们平等、主动地参与到教育教学活动中来,在活动、表现和体验中反思已有观念和经验,在交流中生成新的知识和经验,从而获得提高与发展。

五、探索和改进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模式

当前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主要采用“培训机构”模式。对此必须不断改进以受训者为本的培训新模式。一些农村地区摸索实践的由学校联合在教学片区组织教师进行继续教育的模式值得借鉴。

六、不断创新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方法

根据教师需求,提供多样化的培训内容;创设集中培训的学习情境,为教师学习创造和谐环境;创建民主对话的继续教育培训气氛;发挥一线教师的优势,丰富培训资源。

七、充分发挥现代远程网络技术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培训机构应加强网络建设,为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提供服务,有效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质量,推动教师继续教育向纵深方向发展。

八、建立健全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制度

中小学生教育培训篇(6)

一、 创新教育干部培训机制,着力提高教育干部队伍素质

深入推进中小学校长提高培训工作。为进一步提高中小学校长的综合素质、管理能力和水平,更新教育观念,增强服务意识,解决和理解深化教育改革中出现新的热点、难点问题,切实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去年开展了对全县中小学校长进行了新一轮全员培训。继20__年中小学校长培训的基础上,今年仍认真开展新的中小学校长提高培训工作,对11名已培训的新任校长颁发培训合格证,使全县中小学校长100%持证上岗。以此同时开展中小学教务主任、总务主任培训工作。

二、加大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力度,着力打造骨干教师群体

骨干教师培训的总目标是建设一支师德过硬、专业优良、有研究潜质、教学个性突出、实践能力强、教学科研成果显著,在教育教学方面起带头作用,在校本研修中起引领作用的研究型教师队伍。

与县内外名师的联络、工作协调、学员的综合性深度培训、聘请县内外教师、专家学者担任和指导培训工作。主要根据学科特点和教学实际需求,确定研究课题,集体攻关合作完成。

骨干教师培训的主要内容是:以提升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为抓手,以解决学校教育教学中各种疑难问题为导向。具体包括:

1、薄弱学校指导并选定一所农村薄弱学校为实践基地,开展以提升农村薄弱学校相关学科教学质量为重点的研训活动。

2、建立骨干教师上挂培训制度,每年选拔一批扎根农村教育的骨干教师到县内外集中脱产培训,促进其更新教育理念,拓宽教育视野,重构知识体系,增强学科研究能力和自我提高能力,使其在农村教育发展进程中发挥骨干带头作用。返岗研修并在学校和本乡镇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带动新的骨干教师迅速成长。

3、组织开展评选推荐市、县级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表彰活动。

4、按照昆明市骨干教师动态管理的要求,不断完善我县中小学骨干教师管理的相关规定,去年以中学为主,今年主要是小学。使我县中小学骨干教师管理更加规范稳定有序进行。3月底完成全县中小学骨干教师乡级选拔培训工作,4月底至五月完成县级培训、评选工作,并推荐出市级评选名单。规范管理、严格考核,充分调动和发挥骨干教师队伍的示范和辐射作用。

三、多形式、分层次开展以提高教师执教能力为核心的继续教育培训

按照教育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和昆明市《关于加快教育改革与发展建设强市的决定》等有关文件要求,认真贯彻落实《昆明市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意见》精神,加强我县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工作。

要求教师参加各类培训每年平均不少于45学时。通过培训,使教师整体素质进一步提升,基本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

1、强化师训工作软环境建设,积极投入教育改革,创新师训工作理念,求真务实,使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力争有新举措新突破新发展。

2、积极开展“三生教育”骨干教师培训,充分认识开展“三生教育”的重大意义,明确“三生教育”内容、渠道和形式 ,重视学生心理健康辅导教师的培训工作,要求全县教育系统各学校把实施“三生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3、做好各学校校本培训工作的管理、检查、指导、组织考核、学分登记认定等工作。积极探索农村中小学校本培训工作的新思路、新途径和新方法,不断完善校本培训管理考核制度,促进校本培训规范有序地开展。并做好“中小学教师综合素质”培训工作的总结收尾工作等。

4、继续做好全县中小学班主任远程、非远程培训工作。切实加强对班主任培训工作的指导、管理和考核。

5、组织完成好全省中小学教师寒、暑两次履职晋级报名、培训、考务工作,按县教育局责任目标考核要求,进一步完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电子管理工作。

6、结合教育改革的热点、难点与亮点课题,创造性地开展××教育论坛,努力把××教育论坛工作卓有成效地开展。

7、据调查很多学校由于无专业教师而不能开设音乐课,今年预计对艺术教师进行培训,使农村中小学校正常上音乐课。

8、根据昆明市教育局制定的《昆明市中小学幼儿园“园丁工程”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从今年起,新增小学幼儿园老师需有专科学历,新增中学老师需达本科学历,学历不达标、年龄在45岁以下的老师,必须在2015年之前以进修方式取得学历,到2015年学(来源:文秘站 )历仍不达标的老师,将不得在教学岗位上任教,而逐步转岗到后勤、管理等岗位。为此,继续提升教师的学历层次,认真作好08级教育学专业本科班和09级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函授班的面授、考试等工作,预招20__年函授本科班新生学员入学,解决近年师专分配来教师学历提高问题。并适时宣传、筹划教育硕士的招生信息工作,争取各方力量支持开办研究生课程班,使普高教师研究生学历(含硕士学位)达到30%左右,80%以上的职高专业课教师达到“双师型”教师要求。努力使学历提高培训持续、健康、稳步发展。到20__年,教师的学历水平达到昆明市“十一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的目标要求,即各类学校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100%,拥有高一级学历的小学、初中教师比例达到95%以上,

9、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对中学物理、化学实验管理人员适时进行培训,使我县的中学实验管理工作规范有序。

10、积极完成上级师训部门安排的各项培训任务,结合本县实际有的放矢创造性地开展培训工作,探索推进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网络培训工作。如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培训、财务人员培训、实验教师培训、卫生人员培训等各项培训以及其他临时性、突击性的培训任务。

四、创新农村教师培训模式,着力提高农村教师专业化水平

1、认真落实《云南省第二期农村中小学校教学骨干培训班实施方案》的各项要求,履行县、校各项职责和任务,积极协调和配合培训院校,抓好参训教师的返岗实践与研究、教学跟踪与评价两个阶段的各项辅导与考核工作,确保培训工作的顺利实施。通过送教、讲学、跨校兼职等为形式的导学活动,重点提升农村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农村学校的教育质量。

2、为进一步推进我县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增强高一年级任课教师新课程实施能力,促进教师新课程教学研究能力的提高,提升高中学校教学水平和质量,全面推进高中素质教育。今年继续在上学年的基础上,加大对高中新课程教师远程同步研修培训的管理力度,认真总结上学期经验,制定相关实施方案,加强组织管理、技术支持和过程监控。督促检查,明确职责,按时上报各种表册和信息,采取远程网络研修和校本培训相结合、集中学习与分散学习相结合的模式,确保远程培训各个环节落实到位。

3、按省教厅的布署,根据本县实际,创造性地举办小学教师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100人,分成两个班,每班分别进行两个时段培训,每次培训四天。

4、根据前学期调研全县小学英语教师存在的问题,扎实有序的认真开展第五期小学英语的上岗培训与提高培训工作。以拓展英语专业知识、提高英语教学能力为重点,组织开展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专项培训,着力提高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的整体素质,促进农村英语教师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5、认真总结前两年标准化项目学校教师培训经验的基础上,以全面提升农村学校师资水平,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反战为目标,继续组织开展20__至20__年13所标准化项目学校建设的教师全员培训工作,努力提高农村学校干部队伍和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并为今后标准化项目学校建设持续稳定推进作好准备。

6、结合昆明市教育改革的新形势、新要求和新特点,富有创新地举办地方选修课培训工作。培训前认真开列教师教学实际所需科目培训菜单,广泛征求意见,聘请县内外骨干教师、县外教学专家、学者,有针对性地设置培训内容和专题,开展地方选修课的系列培训讲座活动,今年的地方选修课程均安排六门以上,使××地方选修课更加生动形象、丰富多彩。

7、制定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每册教材)的全员培训方案,推进中小学教师教材教法过关考试实施意见、布置安排启动工作,适时重点进行主要学科(语、数、外)知识培训。

8、下乡开展对学校教师教学现状、培训需求的调研工作;并写出调研报告,同时下乡开办讲座培训。

五、以对外办学为契机,实施“小实体、多功能、大服务”的办学机制

1、“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稳步有序推进。据省、市、县政府相关文件,我省利用云南广播电视大学现代远程教育教学系统开展的“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将用5年时间为 全省12870个行政村培养一批留得住、用得上的农村高层次技术和管理人才。××县委政府,经过反复研究论证,决定把我县“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培训点确定在教师进修学校,培训专业为《农业行政经济管理》与《农村企业经济管理》,招收学员35人,使学员拿到一张文凭、学会一门技术、掌握一类项目开发,成为具有大专学历、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09年继续做好此项工作已招学员30人正在就读本校,并准备预招20__年学员,进行组织协调、入学测试工作等。

2、组织开展中小学教师普通话不达标及服务窗口行业人员的普通话培训测试。积极配合县语委、县信息产业办完成“三普”(普通话、外语、计算机)的教育、培训及考试工作。

3、完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业培训,前两期培训已基本结束,如期圆满完成,收效良好。继续完成09年137名培训鉴定合格证的办理发放。今年将继续做好实施此项工程。为此我校与××县就业局,××县农村劳动力办公室合作,在不影响且保证完成师训工作的前提下,利用现有计算机设备和师资力量,承担一部分培训任务。通过进行职业培训并推荐其就业,既是解决“三农”问题、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提高劳动者生存能力、创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为学校赢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充分体现了进校小实体,多功能,大服务的特点。

4、认真组织20__年—20__年专业技术人员晋升职称计算机培训工作。今年初共报考134人,分五期进行,共计完成321个模块,由昆明市人才中心统一电子摄像并进行上机网络考试。预计今年继续举办20__年××县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培训工作,按新的要求组织落实,做好网上报名、培训考试及相关协调工作。加强计算机室的软硬件建设,准备启动全县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工作,加快推进信息技术教育工作,加强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努力实现资源共享,整体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六、组织管理与保障措施

1.加强党支部的核心与战斗堡垒作用,优化师训工作的软环境建设,促进师德师风建设。

2.不断总结完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内容、形式方法和档案管理,使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工作求真务实,卓有成效。

3.深化学校内部改革,通过实施承诺制与问责制的新管理要求,不断完善各类岗位职责的执行、监督力度。

4.认真搞好新课改的通识培训、校本培训、教师综合素质培训和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的学分考核认定与发证工作。

5.我校已经创建成为省级示范性教师进修学校,要力争努力打造学校品牌,发挥示范辐射作用。努力搞好计算机网络教室建设等硬件建设,为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作好准备。

中小学生教育培训篇(7)

继续教育是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产生的,它是提高中小学英语教师专业素质的一种手段,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因此,继续教育要紧跟时代的发展,不断的更新来满足社会对此的需求,才能培养出一支又一支高质量的英语教师队伍。

一、中小学英语继续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继续教育发展状态良好

随着社会的进步,中小学英语教师的学历有了一定的提高,尤其是国家近几年开始招聘特岗教师,不但给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队伍提供了学历较高的教师,也给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补充了新鲜的血液。但是,国家对提高老教师的全面素养继续教育培训也没有停止,可见中小学英语教师的教学水平以及综合素质非常受国家教育管理者的关注。因此,很多学校专门设置某一领导抓教师继续教育这一项工作,给继续教育工作提供良好的环境。各级教育管理者积极组织英语教师培训学习,比如:国家骨干教师培训、干部培训、班主任培训、教育技术培训、英语学科教师培训等等。培训形式也从以前的重视培训形式逐渐转为重视培训效果,过去的培训,教师只是为了完成培训学时,为以后评选优秀教师晋升高级教师提供材料,而现在的培训更重视为教师提供在教学实践中遇到问题的解决方法。有的地方还搞有特色培训,构建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比如:学校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开展“礼仪教育”、“英语交流活动周”等特色培训。这些培训项目的开展都使中小学英语教师教学水平得到较大的提高。

(二)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

1、英语教师培训不积极、继续教育只是走走形式。

部分学校受应试教育和升学率的影响,认为英语教师备好课、上好课、教好学生、带出成绩就是成功的,而对英语教师的继续教育根本没有必要,只要走走过场就可以了,否则还耽误教师备课做题的时间。这种现象充分说明学校对继续教育的认识不足,想法不够客观,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培训不够积极。有的学校校本培训活动只是停留在某学科组的教研活动上,不主动思考多重形式的校本培训,特色培训更是空白。

2、继续教育培训模式落后,内容枯燥。

继续教育本校的培训模式大多数都是政治学习,学习党的精神,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学习十七大报告等等,往往这些内容领导早已定好打印出来让教师抄写即可。还有的地方培训模式就是对教师如何运用多媒体进行培训,实际上就是教师每天去学习地方听培训教师讲讲交上一样的作业即可。这些培训模式单一落后,内容枯燥,使接受培训的教师提不起学习的兴趣,对培训敷衍了事。

二、中小学英语继续教育的改进方法

(一)更新继续教育观念

目前,我国继续教育观念仍然是培养出具有较强专业素质的外语教师和会教学的外语教师即可,这种继续教育观念已经十分落后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我国教育界需要的教师是在能教学和会教学的前提下,不断的学习新知识,汲取新的教学经验,并把新获得的知识运用到教学中去,并通过自己的教学反思开展教研活动。

首先,英语教师继续教育应该满足社会的需求,不断的学习新知识并要结合学生走上社会以后生存的需求在教学中进行创新。因此教育管理者在给英语教师开展继续教育培训的时候,要把这些需求考虑进去设置继续教育培训内容。

其次,教育管理者应该广泛的宣传继续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广大英语教师自觉的、积极的参加继续教育,通过继续教育重要性的宣传,让英语教师意识到社会在不断的进步,教师也应该适应社会的发展,把学校要我参加变成我要积极主动参加继续教育培训,并通过培训,提高英语教师的整体素质,适应素质教育的需求。

再次,为了保证继续教育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国家应该更多的投入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学习的经费,学校应该正确的利用继续教育经费,不能挪为他用。使继续教育不再用教师自己交钱,挫伤教师学习的积极性。

最后,学校还要对英语教师继续教育的效果进行考核,制定严格的制度和规定,让英语教师更加重视继续教育培训的价值,让参加继续教育培训成为自觉的行为。当然,考核的形式要多种方式,不能过于单一,以防教师应付了事。

(二)加强校本培训管理

前面说过很多学校将校本培训定义为简单的教研活动,没有充分意识到校本培训的重要性。其实,校本培训是一项即节省时间又花费较少的继续教育形式,它既能针对学校实际和教师实际有目的地开展继续教育,又能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人才资源和设备。它是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有效途径。因此,要加强校本培训的管理。首先,应该制定校本培训计划,由学校负责实施,教育主管部门进行指导和监督。其次,校本培训内容应该丰富,多和英语教学有关,比如教师在备课和授课环节上,应该培训英语教师将教学目的与现实社会需求联系起来,而不是把应试和考取文凭作为教学目的;培训英语教师应该将课程内容的设置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使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可以应用到学生的生活中去等等,帮助英语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再次,校本培训的考核,应该由培训机构来进行,防止出现作弊现象。

教育的质量靠的就是教师的教学水平,中小学英语教师继续教育关系到英语教师的教学水平是否能够提高,继续教育是一项紧急又艰巨的工作。因此,教育管理者、培训工作者应该重视中小学英语教师继续教育,在培训之前,应该先了解中小学英语教师的需求,促进教师继续教育的积极性,同时,还要加强校本培训管理,保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长期有效的发展。

参考文献

中小学生教育培训篇(8)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3)23-0059-05

教育部2011年1号文件《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适应教育现代化和教育信息化的新要求,进一步推进“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随着国家“三通两平台”建设的逐步开展,各级各类学校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得到有力改善,教师的信息技术教育能力经过多轮培训也得到提升,但相比较传统的教育技术能力而言,教师信息技术教育能力依然薄弱。在全球信息化教育模式的普及和加强的大背景下,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将成为影响我国综合型教师培养的重要因素。

根据目前了解到的情况,我国中小学校对教师信息技术教育能力的培训方式仍停留在比较原始的阶段,主要是依托国培、省培、校培,传统的培训和培养方式,其与信息技术这一高端、前沿、瞬息万变的技术手段不谐调;而且培训内容“一刀切”,制式化、同质化严重,不能满足一线教师在教育信息技术能力提升上的个性化需求,师资培训广度的缺乏影响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效益;[1]另外,城乡之间教育信息技术培训水平差距巨大,培训效果也云泥之别,特别是农村地区中小学往往把主要精力和有限财力用于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外在形象建设上,忽视发展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内涵建设。[2]同时城市学校比县城、乡镇、农村学校,能够更多地获得部级、省级这样组织级别较高的培训机会。[3]这些都是导致目前教师信息技术教育能力整体水平较低的主要原因。因此,发现当前我国教育信息技术培训方面存在的问题,改进教师信息技术教育能力培训方式,提高教师信息技术教育水平,是我国未来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提升的一个很好突破口。

本文以河南洛阳为研究域,针对洛阳地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应用现状进行调研,收集相关方面的数据,通过定量研究比较分析,归纳我国中小学教师教育信息技术应用和培训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当前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提升的发展思路。

一、研究方案

1.研究基础

此次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应用现状调查范围为洛阳辖区1市8县6区中小学校。调查内容包括:教育技术课堂应用情况、教师接受教育技术培训情况以及各区县教育技术培训水平对比情况等。调查方法为定量、定性研究相结合,一方面针对洛阳市范围内的所有中小学开展问卷调查,获得定量研究数据;另一方面选取若干教师进行实地访谈,以获取定性研究文本。

2.方案实施

2013年3~5月,面向洛阳市所有区县的中小学发放电子问卷,涵盖1042所中小学(约占洛阳市中小学总数的32.69%)。其中,城市地区68所、县镇地区253所、农村地区691所。为准确了解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使用情况,此次调研对6所中小学(城市、县镇、农村地区中小学各2所)进行了实地访谈。

二、现状与问题

针对洛阳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应用现状调查中的教育技术学科应用、课堂教学环节应用以及城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等内容进行重点研究分析,并由此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

1.信息技术与不同学科的融合应用程度差异大,不利于全学科均衡发展

中小学学科之间在采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比例上存在不均衡的情况。就洛阳市中小学校调研情况来看,如图 1所示,传统主科,包括语、数、英,信息技术课堂辅助教学的比率较高,都在50%以上,传统副科如化学、政治、地理、生物、历史均未超过11%。中小学不同科目之间教育信息技术应用频次有较大差异,信息技术在各学科中的应用存在失衡的情况。学校和教师以及学生对主科采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其主要目的还停留在提高学生成绩上。这也反映出中小学校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并未打破应试教育的束缚。要想应用好教育信息技术,就首先要在学校主动引导下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和学的观念以及相应的学习目标、方法和评价手段,推动教育信息技术在各学科的普遍运用和均衡发展。要实现以现代化的教育观念、教育手段达到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目的,就要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的全面参与,通过科学均衡发展相关学科,推动学科与教育技术的深度整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信息技术在各教育环节的应用频差较大,不利于整个教学过程的衔接贯通

中小学教师在采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环节过程中也存在应用不均衡的情况。信息技术为学习空间的延伸和课上课下、课内课外的无缝融合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手段,为学习方式、学习内容的创新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4]信息技术同时为教师教学、教研提供了便捷的工具,更是为教师业务能力的发展拓展了空间。如图 2所示,中小学教师最常使用信息化手段辅助教学的环节,备课占62.84%;课堂教学占68.82%;教研占26.16%,而在实验、作业、考试环节使用信息技术的比例明显偏低。从实地访谈了解到,即使是在信息技术辅助较多的教师备课和课堂教学环节,其辅助的主要方式依然是教学资料下载和课堂PPT演示。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应用水平依然处于初级阶段,也就是“资源搬家”的作用,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个性化教学资源创造的比例依然偏低。城市、县镇和农村中小学教师都非常注重在备课、课堂教学和教研环节使用信息技术,而在其他环节教育信息技术均未得到较好普及,如图 3所示。这也说明,在城乡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均得到一定发展的基本环境下,要实现信息技术对教育各环节的均衡覆盖,应更加注重如何创造教师实验环节、作业批改和考试环节应用信息技术的硬件及软件环境。总的来说,教育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教学中的应用还未成为真正促成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个性化和自主化的重要支撑,教育信息技术对教与学的革命性影响还需进一步发掘。

3.教师教育信息技术整体素质不高,难以支撑教学持续创新能力

中小学教师目前接受的教育技术培训主要内容还在关注教师的基础操作能力提升和课件制作环节。在教师接受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内容调查中,如图 4,信息技术基本操作的比例占83.53%;课件制作设计的比例占89.13%;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比例占47.04%;学科教学工具使用的比例占30.36%;信息化教育资源获取技能的比例占23.04%。当前中小学教师的培训内容主要集中在基础信息技术的掌握和应用中,教学设计、学科工具使用、资源获取技能等方面的培训内容安排相对较少。这也使得教师难以直接获得更为高阶的教育技术技能,从而难以自主实现教学设计和教育方法的创新。

教师教育信息技术培训是教师学习教育信息技术,提高信息技术理论素养的重要途径。根据本次调查数据如图 5、图 6所示,95%以上的教师完成初级教育信息技术培训的学校仅有40%左右。在教育技术中级培训方面,仅有11.22%的学校教师培训率达到90%以上,有57.88%的学校完成教育技术中级培训的教师还不足30%。不难发现,中小学教师教育信息技术初级培训还未实现全面普及,中级教育技术培训内容的普及程度也相对偏低,相当一部分教师还没有系统地接受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直接限制了教师信息化素养和整体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提升。

教师教育信息技术培训普及率偏低、培训知识结构设计难以适应一线教师个性化需求,是制约教师教育信息技术整体素质提升的重要因素。没有先进信息化素养武装的教师难以在课堂上灵活应用新的设备,无法根据课堂需要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创新,一方面降低了教师学习和应用教育技术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无疑造成了教育信息化装备的低效使用和资源浪费。衡量教学中是否需要运用信息技术,关键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与促进了学生的深度学习。[5]通过实地访谈,有一定比例的教师认为做好PPT就等于上好一节信息化课程,并且在使用信息技术时,有的教师只是单纯为了使用信息技术,忽视了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的融合,存在着手段和目的倒置的情况。

4.教育信息技术培训城乡差距大,区域间教育水平差距有加大的趋势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教育技术初级培训主要是面向教师介绍在教学过程中使用技术工具的一般方法,而中级培训则是为了帮助老师提升教育技术应用的综合能力,使其在教学过程中能够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从洛阳市不同地区中小学校教师完成教育部中小学教学人员中级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情况来看如图 7所示,城市学校完成比例最高,为56.59%;县镇学校的比例为32.56%;农村最低为27.5%。就整体而言,农村地区教育教育技术培训水平不论是初级培训还是中级培训完成情况都与城镇地区有较大的差距。在农村地区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快速发展的大背景情况下,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提升速度明显滞后于基础设施发展速度,这极有可能在新的一轮教育信息化发展浪潮下,加大地区间教育的发展水平。重视教师教育技术的培训,针对性地提升农村地区教师相关培训的参与度,使其成为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有力手段之一,已成为当下地区教育信息化全面均衡发展所必须直面的问题。

三、原因分析

1.教师学习教育技术的主动性没有得到充分调动

由于培训观念不正确、培训制度僵化、培训模式单一导致教师学习动机没有得到充分的调动。当前教师教育信息技术培训的进行主要由外部动机激发――教育行政单位的强制要求,教师参与培训的内部动机不强。包括国培与省培在内,培训制度自上而下,有固定的培训目标和内容标准,培训制度僵化而缺乏灵活性。在培训过程中,教师多数处于被动听讲的地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延伸到了高校的教育技术专家与受培训教师的交往活动中,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同时基础组织的相关培训忽视了培训结束后对参训教师的行为评价和结果评价,不能明确培训是否真正有效、不能以评估来促进培训成果的转化。[6]

2.课堂教学技能需求与教师教育信息技术培训未实现有机整合

现有的教育技术培训内容没有实现与课堂教学过程的有机整合。教育技术的主要任务是解决教师在教学中“教什么”及“如何教”的问题,追求的是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利用其交互技术、网络传输、数字化教育资源改变师生交往形式、学习方法以及教学方法。[7]从现在进行的信息技术培训来看,培训的内容多是基础的计算机操作、办公软件的应用、利用网络检索信息的方法,有的培训会讲解一些媒体制作软件和课件制作软件。[8]而由于教育技术培训过程中存在重技术轻教育、重传授轻实践的情况,受训教师往往将书本上的教学内容换了另一种方式传递给学生,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应有的体现,教学的方式方法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

3.教育信息技术培训难以满足教师个性化需求

大规模的教育信息技术培训注重培训的覆盖率,忽视了教师的个性化需求。教师的个性化需求反映在两方面:一是教师学科背景的差异;二是教师自身之间的差异。教师的学科背景集合了教师教学知识与学科知识,是教师日常教学顺利进行的关键环节,教育信息技术培训忽视了教师的学科背景,导致教师无法熟练运用信息技术解决本学科中的教学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与教师实践教学产生了距离。一线教师长期从事相关教学活动,有着更加丰富的阅历和经验,这就决定了教师在使用教学过程中使用信息技术的方式方法肯定具有差异性;同时不同地区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水平也存在一定差异。目前,由于在基础培训实践过程中为追求培训的效率,教师的个性化需求并没有受到重视,使教师感受不到教育信息技术在本学科、本地区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也就无法激励教师自主探索信息技术在教育各个环节中的应用,致使培训效果流于表面,难以深入。

4.教师教育信息技术能力发展的外部环境有待改善

教师教育信息技术能力发展是一项长期过程,一方面需要地方教育管理部门的持续资金投入,加大教师教育信息技术培训的实施范围,完成《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要求的“中小学教师和技术人员基本完成初级培训,30%的中小学教师完成中级培训”,以“三通两平台”工程为契机,加强地区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满足本地区教育发展要求;另一方面更需要以现代化教育理念为支撑,改变过往社会发展观念落后、教育理念陈旧的局面,在思想观念转变过程中寻找对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的作力点,形成高效的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制度,完善在教育信息化环境下对教师能力的考评办法,营造教师教育信息技术能力科学发展的整体环境,提升教育信息化的建设效益。

四、发展思路

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教育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亦在高速进步革新,给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带来了巨大冲击,也给教师职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改变。在信息资源的海洋中,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也许将不再是谁能否拥有信息,而在于谁能够加工和使用信息。[9]教师需要认识到教育信息技术不是对当下教学经验的补充,而是对自身职业发展的预备。在信息化环境下,利用信息技术解决生活工作的问题将成为教师能够适应未来社会,拥有更广阔提升空间的基础能力,教师应从职业发展、自我提升的角度提高学习教育信息技术积极性和自觉性。对教育管理者而言,教师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力直接关系到教育信息化工作深层次推进,直接影响到我国现代化教育的建设进程,管理者需要创造良好的政策制度环境,努力提高我国教师教育技术的应用水平。

1.建立灵活开放的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体制,提高教育技术培训的实效性

改革教师教育信息技术培训机制和培训模式,重视教师个性化需求,建立开放灵活的教师教育培训体系。目前我国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多为政府单位下发文件组织培训,培训标准与目标单一,培训时间时长固定,培训模式采取区域集中培训模式,这种培训机制僵化缺乏灵活性,忽视了不同背景的教师在不同时间中对教育技术的学习需求。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政府应鼓励教师培训学校和高校科研院所探索新型教育信息技术培训模式,积极推进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试点校、示范区建设,拉近中小学一线教学实践问题与专门研究机构成果的实际距离,以提高教育信息技术培训的实效性带动教育技术深入应用驱动力的提升。

2.紧密结合教育技术与教学实践,增强教师培训的效果

教育信息技术培训应创新培训内容以及培训实施方案,紧密结合教育信息技术与教师教学实践间的联系,使教师学以致用、用以促学。信息技术与教师教学内容脱节,没有从培训者的具体实际需要出发,是目前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最大问题。[10]教育信息技术培训开始前应注重调研教师教学实践中的需求以及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困难,针对问题开展培训。开展定向培训,基于学科教学内容特点,结合专业学科工具特性,开展针对各学科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在培训过程中,以学科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为导向,重视教师以主体地位参与问题解决,以信息技术为方法重构教师的日常教学经验,使教师在经验的构建中深刻理解信息技术在教学设计、教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增强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效果。

3.完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评估机制,激发教师使用和研究教育技术积极性

评估机制是教师教育信息技术培训体系的重要环节,对教师教育技术学习具有巩固和激励的双重作用。目前,有相当比例的中小学教师在参加相关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后,并未积极地将所学转为所用。教师是否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教育技术以及运用的效果,不仅在于硬件环境,还依赖于教师对教育技术基本理论和技能的掌握、学校的态度与政策。[11]在原有评价机制下,教师应用教育信息技术推动力不够,仍以旧有的教学方法手段开展教学工作,久而久之,培训效果消失殆尽。学校应建立面向参训参培教师的的评估机制,将教育技术能力评估列入培训教师日常工作考核,以评价激发和提高教师使用和研究教育技术的积极性,最终达到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显著提升的目标。

要实现信息技术在中小学逐步普及和应用,建设一支数量足够、质量合格且具备实现教育与技术的深度融合能力的中小学师资队伍是关键。目前教师教育技术的应用处在初级阶段,与未来信息化教学环境所需要的高素质数字教师还有较大差距。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作为迅速提升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重要途径,教育行政部门和一线教师需要认识到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积极参与高效、实用的教师教育培训的重要性,努力提高自身的信息化素养,促进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情.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效益研究―以深圳市南山区为例[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18):40-42.

[2]周速.影响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的“瓶颈”问题分析[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6):109-112.

[3]全国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状况调查项目组,丁钢,陈莲俊等.中国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状况调查与政策分析报告[J].教育研究,2011(3):3-12.

[4]戴晓娥.信息技术对课堂教学的影响[J].中国电化教育,2013(2):93-97.

[5]李洵.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怎么用[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2):22-24.

[6]朱晓菊,许霞.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后的绩效评估实施[J].现代教育技术,2012(7):35-39.

[7]任萍.提高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途径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

[8]张桂力,李彭曦,杨东,蒲和平.浅析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在信息技术培训中学习动机缺失的原因及应对措施[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2.

中小学生教育培训篇(9)

为加强中西部地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基础教育质量的提高,重点对中西部地区11,000名中小学骨干教师进行60学时的培训,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水平,使他们在推进素质教育、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大规模教师培训中发挥骨干带头作用。

——培训对象主要是中西部22个省(区、市)的中小学学科骨干教师。每省(区、市)平均500名。其中县以下小学和初中骨干教师不少于70%,县以下高中骨干教师不少于50%。

——创新培训模式。依托高水平师范院校,调动、整合和开发优质培训资源,组成高水平专家团队,采取以“送培到地(市)”为主、集中培训的方式,进行骨干教师研修培训。其中,省域外优质培训资源、省级优质培训资源和当地优质培训资源原则上各占1/3。培训专家团队中,来自全国各地中小学教育教学第一线的特级教师和优秀骨干教师不低于50%。

——培训内容主要围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根据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实际需要,以问题为中心,以案例为载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研究总结教育教学经验,帮助教师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培训重点为:实施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有效教学方式方法,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师德教育和教师专业发展。

——培训计划由教育部组织实施,各省配合。教育部制订培训计划总体实施方案,审核确定培训机构,进行指导和全程监管。各有关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按照教育部要求,制定具体实施方案,遴选参训骨干教师,推荐高水平师范院校、培训机构和专家。

——教育部划拨专项经费支持。项目经费主要用于学员培训期间的培训费、食宿费、资料费和交通费补助等。

二、边境民族地区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项目

为提高边境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队伍素质,教育部组织东北师范大学等部属师范大学对内蒙古等省区的3000名中小学学科骨干教师进行50学时的培训,提高边境民族地区中小学骨干教师教育教学的能力和水平。

——由东北师范大学对口内蒙古自治区、陕西师范大学对口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南大学对口贵州省,采取“送培到省”、“送教上门”集中培训的方式,分别为上述省(区)培训1000名中小学骨干教师,其中县以下教师不少于选派教师总数的70%。同时,将培训资源制作成光盘,辐射到本区域广大农村教师。

——各有关师范大学要根据实施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在对受援地区中小学深入调研的基础上,针对农村中小学教师实际需要,会同受援地区教育行政部门共同研究培训方式,制定实施方案;要调动和整合一切优质培训资源,充分发挥学校包括附属中小学师资和教学资源的优势,遴选熟悉中小学教学实际的专家和中小学教育教学一线的优秀教师授课,其中,中小学特级教师和优秀骨干教师不少于60%。培训实施方案和培训专家人选报教育部核准后实施。

——有关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配合上述师范大学做好项目实施的相关组织管理工作和支持服务工作。

——教育部划拨专项经费支持。项目经费主要用于学员培训期间的培训费、食宿费、资料费和交通费补助等。

三、中西部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远程培训项目

紧密配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充分运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组织对中西部100个县30万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科教师进行30学时的培训,提高中西部地区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水平。

——培训内容围绕实施素质教育和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以基础教育新课程标准为依据,针对中西部农村教师在实施课程改革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实际需要确定。培训学科为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英语和初中思想品德、语文、数学、英语、地理、物理等10个学科。

——采取卫星电视播放、网络在线研讨和集中辅导答疑相结合的方式实施培训。

——教育部制订培训计划总体方案并组织实施,对培训工作进行监管和评估。中央电教馆具体负责制订教学方案、组织专家队伍、开发卫星电视课程和组织实施培训等任务。中国教育电视台具体承担培训课程播出任务。有关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按照教育部统一要求,负责当地项目实施的统筹协调和具体组织工作。有关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具体负责培训学员遴选,管理和技术人员配备,培训场地及设备安排、教学组织与管理、考核和学分登记等项工作。

——教育部划拨专项经费,主要用于卫星电视课程资源开发、制作、播放和专家教学及辅导等,并给予项目县适当培训经费补助。各地对项目县予以适当配套经费支持。

四、普通高中课改实验省教师远程培训项目

紧密配合普通高中新课程的实施,采取现代远程教育手段,对2011年新进入高中课程改革实验的河北等省(区)高中学科教师进行50学时的专题培训,提高普通高中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 [1]

——培训对象主要是2011年进入高中课改实验的河北、内蒙古、湖北、云南等省(区)起始年级的高中教师,约8万人左右。

——培训内容主要围绕高中课程改革学科课程标准,针对普通高中学科教师实施新课程面临的教学主要问题按需施教。培训学科为高中思想政治、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综合实践活动等学科。

——运用远程教育手段,采取网络自主学习与网上网下集中研讨相结合方式实施培训。

——教育部制订培训计划、开发课程资源、组织专家队伍、审核培训方案,进行培训指导、监管和评估。有关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培训机构做好当地培训的具体组织管理和支持服务工作。

——教育部划拨专项经费,主要用于课程资源开发、专家教学及辅导、网络平台技术服务等。有关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对相关项目组织实施工作予以配套经费支持。

五、培训者培训项目

为加强各级教师培训机构培训者队伍建设,2011年遴选有关高等学校对500名骨干培训者进行50学时的专项培训,提高培训者的专业能力,促进中小学教师培训质量的提高。

——培训内容以有效教师培训为主题,学习研讨现代培训理论,了解国外教师培训发展特点和趋势,探索培训规律,总结培训经验,提炼典型案例。培训重点包括教师培训项目的设计与策划、教师培训内容的筛选与优化、有效教师培训的模式与方法,现代远程教育与组织,校本研修的设计与指导,教师培训的组织与管理等。

——遴选有关高等学校采取集中培训、案例研讨及观摩考察相结合的方式实施培训。

——教育部负责培训工作的组织实施,遴选培训机构,审核培训方案,对培训进行指导和监管。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做好学员遴选推荐和管理等具体工作。

六、援助地震灾区中小学教师培训项目

为支持灾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推动灾后教育重建工作持续健康发展,组织有关高等学校对四川等地震灾区的1200名中小学教师进行50学时的综合素质提高培训,帮助灾区教师恢复调整身心状态,提高灾区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教育教学质量。

——培训对象是四川、甘肃、陕西等地震重灾区未参加过2011年部级培训的中小学教师。其中为四川省极重灾区培训1000名教师,为甘肃和陕西省地震灾区各培训100名教师。

——培训内容主要针对灾区中小学教师的实际需求,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要内容,同时包括学校公共卫生及安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班主任工作、教育教学技能和教育实践活动等。

——组织有关高等学校组成高水平专家团队,开发和整合优质培训资源,采取集中培训、专题研讨和实践考察相结合的方式实施培训。

——教育部负责培训工作的组织实施,遴选培训机构,审核培训方案,指导培训机构开展培训,对培训进行监管等。四川、甘肃和陕西省教育厅负责培训学员的遴选和管理等,配合做好培训项目的具体组织实施工作。有关高等学校按照教育部确定的培训方案实施培训。

——教育部划拨专项经费支持,主要用于学员培训期间的培训费、食宿费、资料费和交通费补助等。

七、中小学体育和艺术教师培训项目

为提高中西部地区中小学体育和艺术教师教育教学能力,遴选有关高等学校,组织实施对中西部地区1200名中小学专职体育和艺术骨干教师进行50学时的专项培训,提高中西部地区中小学体育、艺术教师教育教学水平。

——培训对象为西部地区小学专职体育骨干教师600人,中西部地区中小学艺术教育骨干教师600人。

——围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针对中西部地区体育和艺术教育教师的实际安排培训内容。其中体育骨干教师培训内容主要是小学体育教学基本运动项目,基础专业技能和基本教育教学技能的培训;艺术教育骨干教师培训内容主要是指导中小学校学生合唱的基础专业技能和基本教学技能。

——组织有关高等学校组成高水平专家团队,开发和整合优质资源,组织对教师进行集中培训。

——教育部负责培训项目的组织实施,组织专家队伍,审核培训方案,进行指导和监督管理等。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统筹协调学员遴选推荐和管理等各项具体工作。

中小学生教育培训篇(10)

——由**师范大学对口**自治区、**师范大学对口**回族自治区、**大学对口**省,采取“送培到省”、“送教上门”集中培训的方式,分别为上述省(区)培训1000名中小学骨干教师,其中县以下教师不少于选派教师总数的70%。同时,将培训资源制作成光盘,辐射到本区域广大农村教师。

——各有关师范大学要根据实施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在对受援地区中小学深入调研的基础上,针对农村中小学教师实际需要,会同受援地区教育行政部门共同研究培训方式,制定实施方案;要调动和整合一切优质培训资源,充分发挥学校包括附属中小学师资和教学资源的优势,遴选熟悉中小学教学实际的专家和中小学教育教学一线的优秀教师授课,其中,中小学特级教师和优秀骨干教师不少于60%。培训实施方案和培训专家人选报教育部核准后实施。

——有关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配合上述师范大学做好项目实施的相关组织管理工作和支持服务工作。

——教育部划拨专项经费支持。项目经费主要用于学员培训期间的培训费、食宿费、资料费和交通费补助等。

二、中西部地区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项目

为加强中西部地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基础教育质量的提高,重点对中西部地区11,000名中小学骨干教师进行60学时的培训,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水平,使他们在推进素质教育、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大规模教师培训中发挥骨干带头作用。

——培训对象主要是中西部22个省(区、市)的中小学学科骨干教师。每省(区、市)平均500名。其中县以下小学和初中骨干教师不少于70%,县以下高中骨干教师不少于50%。

——创新培训模式。依托高水平师范院校,调动、整合和开发优质培训资源,组成高水平专家团队,采取以“送培到地(市)”为主、集中培训的方式,进行骨干教师研修培训。其中,省域外优质培训资源、省级优质培训资源和当地优质培训资源原则上各占1/3。培训专家团队中,来自全国各地中小学教育教学第一线的特级教师和优秀骨干教师不低于50%。

——培训内容主要围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根据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实际需要,以问题为中心,以案例为载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研究总结教育教学经验,帮助教师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培训重点为:实施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有效教学方式方法,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师德教育和教师专业发展。

——培训计划由教育部组织实施,各省配合集。教育部制订培训计划总体实施方案,审核确定培训机构,进行指导和全程监管。各有关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按照教育部要求,制定具体实施方案,遴选参训骨干教师,推荐高水平师范院校、培训机构和专家。

——教育部划拨专项经费支持。项目经费主要用于学员培训期间的培训费、食宿费、资料费和交通费补助等。

三、中西部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远程培训项目

紧密配合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充分运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组织对中西部100个县30万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科教师进行30学时的培训,提高中西部地区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水平。

——培训内容围绕实施素质教育和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以基础教育新课程标准为依据,针对中西部农村教师在实施课程改革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实际需要确定。培训学科为小学品德与生活~本文由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英语和初中思想品德、语文、数学、英语、地理、物理等10个学科。

——采取卫星电视播放、网络在线研讨和集中辅导答疑相结合的方式实施培训。

——教育部制订培训计划总体方案并组织实施,对培训工作进行监管和评估。中央电教馆具体负责制订教学方案、组织专家队伍、开发卫星电视课程和组织实施培训等任务。中国教育电视台具体承担培训课程播出任务。有关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按照教育部统一要求,负责当地项目实施的统筹协调和具体组织工作。有关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具体负责培训学员遴选,管理和技术人员配备,培训场地及设备安排、教学组织与管理、考核和学分登记等项工作。

——教育部划拨专项经费,主要用于卫星电视课程资源开发、制作、播放和专家教学及辅导等,并给予项目县适当培训经费补助。各地对项目县予以适当配套经费支持。

四、普通高中课改实验省教师远程培训项目

紧密配合方1案8范.文库4欢迎您采,集普通高中新课程的实施,采取现代远程教育手段,对2009年新进入高中课程改革实验的河北等省(区)高中学科教师进行50学时的专题培训,提高普通高中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

——培训对象主要是2009年进入高中课改实验的河北、**、湖北、云南等省(区)起始年级的高中教师,约8万人左右。

——培训内容主要围绕高中课程改革学科课程标准,针对普通高中学科教师实施新课程面临的教学主要问题按需施教。培训学科为高中思想政治、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综合实践活动等学科。

——运用远程教育手段,采取网络自主学习与网上网下集中研讨相结合方式实施培训。

——教育部制订培训计划、开发课程资源、组织专家队伍、审核培训方案,进行培训指导、监管和评估。有关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培训机构做好当地培训的具体组织管理和支持服务工作。

——教育部划拨专项经费,主要用于课程资源开发、专家教学及辅导、网络平台技术服务等。有关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对相关项目组织实施工作予以配套经费支持。

五、培训者培训项目

为加强各级教师培训机构培训者队伍建设,2009年遴选有关高等学校对500名骨干培训者进行50学时的专项培训,提高培训者的专业能力,促进中小学教师培训质量的提高。

——培训内容以有效教师培训为主题,学习研讨现代培训理论,了解国外教师培训发展特点和趋势,探索培训规律,总结培训经验,提炼典型案例。培训重点包括教师培训项目的设计与策划、教师培训内容的筛选与优化、有效教师培训的模式与方法,现代远程教育与组织,校本研修的设计与指导,教师培训的组织与管理等。

——遴选有关高等学校采取集中培训、案例研讨及观摩考察相结合的方式实施培训。

——教育部负责培训工作的组织实施,遴选培训机构,审核培训方案,对培训进行指导和监管。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做好学员遴选推荐和管理等具体工作。

六、援助地震灾区中小学教师培训项目

为支持灾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推动灾后教育重建工作持续健康发展,组织有关高等学校对**等地震灾区的1200名中小学教师进行50学时的综合素质提高培训,帮助灾区教师恢复调整身心状态,提高灾区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教育教学质量。

——培训对象是**、**、**等地震重灾区未参加过2**年部级培训的中小学教师。其中为**省极重灾区培训1000名教师,为**和**省地震灾区各培训100名教师。

——培训内容主要针对灾区中小学教师的实际需求,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要内容,同时包括学校公共卫生及安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班主任工作、教育教学技能和教育实践活动等。

——组织有关高等学校组成高水平专家团队,开发和整合优质培训资源,采取集中培训、专题研讨和实践考察相结合的方式实施培训。

——教育部负责培训工作的组织实施,遴选培训机构,审核培训方案,指导培训机构开展培训,对培训进行监管等。**、**和**省教育厅负责培训学员的遴选和管理等,做好培训项目的具体组织实施工作。有关高等学校按照教育部确定的培训方案实施培训。

——教育部划拨专项经费支持,主要用于学员培训期间的培训费、食宿费、资料费和交通费补助等。

七、中小学体育和艺术教师培训项目

为提高中西部地区中小学体育和艺术教师教育教学能力,遴选有关高等学校,组织实施对中西部地区1200名中小学专职体育和艺术骨干教师进行50学时的专项培训,提高中西部地区中小学体育、艺术教师教育教学水平。

——培训对象为西部地区小学专职体育骨干教师600人,中西部地区中小学艺术教育骨干教师600人。

——围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针对中西部地区体育和艺术教育教师的实际安排培训内容。其中体育骨干教师培训内容主要是小学体育教学基本运动项目,基础专业技能和基本教育教学技能的培训;艺术教育骨干教师培训内容主要是指导中小学校学生合唱的基础专业技能和基本教学技能。

——组织有关高等学校组成高水平专家团队,开发和整合优质资源,组织对教师进行集中培训。

——教育部负责培训项目的组织实施,组织专家队伍,审核培训方案,进行指导和监督管理等。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统筹协调学员遴选推荐和管理等各项具体工作。

上一篇: 小学健康教案 下一篇: 城市道路建设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