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义务教育现状汇总十篇

时间:2023-05-17 15:45:16

农村义务教育现状

农村义务教育现状篇(1)

【关键词】农村义务教育新问题

1农村义务教育及经费保障机制发展历程

我国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198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出《关于普及小学教育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全国在1990年前基本普及小学教育师资问题。截止1984年,全国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和巩固率均超过95%。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要求,要有步骤地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明确提出,义务教育是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为此需要制定义务教育法。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提出到2000年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宏伟目标。在2000年总体上实现了“普九”的目标,普九人口覆盖率和初中毛入学率均超过85%。2006年全国人大常委会修订颁布了《义务教育法》。新的《义务教育法》明确国家将义务教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将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明确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截至2007年底,全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达到99.3%,实现“普九”的县数已占全国总县数的98.5%。

2000年税费改革后,取消了农村教育集资和教育费附加,农村义务教育经费逐步纳入财政预算,经费投入由以农民为主承担转为以政府为主承担。2006年,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2007年,中部地区和东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2008年8月,国务院正式印发《关于做好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工作的通知》,规定从2008年秋季学期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全部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

2农村义务教育免费后存在的新问题

2.1师资匮乏问题

我国师资力量的匮乏和师资分布配置的不平衡,以及教师待遇的城乡差距,教师心理负担大等因素直接导致教师队伍的不稳定。在农村,800万教师承担着6600万中小学生的教育,这个庞大人群的生存状态直接关系着整个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农村中小学教师多数认为自己的生活水平偏低。以小学为例,小学教师中有71.2%的人认为教师生活水平低于当地其它行业生活水平,25.0%的人认为与当地其它行业生活水平持平,而认为教师生活高于当地其它行业生活水平的只占3.1%。由于工资较低,又缺乏保障,不少地方教师流失严重。

2.2公办院校生源减少问题

随着近年来私立学校的兴建与壮大,农村公办学校受到极大冲击,生源流失严重,教学管理松懈,教师积极性低落,教学质量急剧下滑。长期以来,由于经济、观念、体制等多方面的原因,导致城乡之间,公办与私立学校之间教育发展不均衡。

2.3教育“倒退”现象的出现

农村义务教育的“倒退”现象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教学设施和教育公平方面。部分农村小学只开语文和数学两门课程,与十年前相比少了体育、美术、音乐、历史和自然等课程,不利于学生增长见识和基础知识的学习。教学设施方面缺乏财政支持,房屋破旧、桌椅残缺在很多农村小学都存在,部分农村初中基本上不上实验课,这与十年前相比确实是在倒退。教育公平方面主要是贫富与学历高低直接挂钩,在升入高中就学机会上,穷人家的孩子远远低于富人家孩子。

3解决对策

3.1改善农村教师待遇,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改善农村教师待遇。首先,提高农村教师的工资水平,在现有状况下,应保证农村教师工资不低于国家标准,实施农村地区教师特殊津贴制度,并及时发放;其次,改善农村教师办公条件及生活条件。在合点并校的同时为农村教师配置完备的办公教学及生活设施,鼓励教师扎根农村教育。

建立严格的教师职业准入制度,严把教师入口关和质量关,打破教师资格终身制,改一次性资格考核为多次考核;逐步提高新聘教师的学历层次,特别是第一学历要求;建立规范的教师聘任制度,面向全社会招聘、录用愿为农村教育作贡献的合格教师。

建立新的农村教师继续教育体系。继续教育是农村教师实现观念转变和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政府应当定期为教师提供免费的培训,并适当地进行教学经验交流以及校本培训,以便更好地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3.2推进社会力量办学,实现农村义务教育“市场化”

在发展农村义务教育中,要积极吸引民间资本的投入,使义务教育的投资主体呈现多渠道和多元化的情景。这样既能减轻政府办教育的经费负担,又能满足人们对教育多元化需求,给教育界带来活力和竞争的氛围,实现教育资源的有效配置。

第一,进一步鼓励和支持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捐资助学,筹资办学,建立一批私立学校及公办民助学校。把社会力量办学作为政府办学的补充,同时加强对其进行监督与引导,从而拓宽教育投资渠道,增加教育投入。

第二,转变政府职能,推进义务教育模拟市场化。政府应退出教育的竞争性领域,改变以前与学校纯粹的行政隶属关系,扮演教育市场的监护者,教育质量的监督者和教育消费的保障者。

3.3加大对义务教育的投入,增强对教育经费管理使用的监督

目前农村义务教育的正常运转,既要弥补历史性欠账,又要改善现在恶劣的办学条件。这就需要建立一个更有效的教育经费投入、管理和使用机制。

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提高国家财政性经费支出比例,同时增加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在教育经费中的额度。加快相关配套法律法规的制定。只有用法律形式规范各级财政对农村义务教育的责任和义务,才能从源头上保障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尤其要建立农村义务教育专项转移支付制度。

建立和完善监督机制。建立一个既有权威又有权力的监督机构,每年不定期的对教育经费的管理和使用进行审计监督,并及时采用公开、公正、透明的方式将监督结果向社会公布,接受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特别是接受广大教师和学生家长的监督。

3.4转变办学思想,全面推行素质教育

农村义务教育现状篇(2)

作为具有9亿人口的农村,基础教育关系到整个国家的未来,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以往的义务教育都不是真正完全免费的全民义务教育。2005年,苏州市和北京市都宣布:从2006年开始,将实行真正意义上的全免费义务教育。这似乎昭示着全国在“十一五”期间全部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已经拉开序幕,农村的义务教育即将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正确认识和研究农村义务教育政策落实的现状和问题,探索农村未来教育的发展前景,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无疑是一项重要和紧迫的任务。

一、当前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所面临的困难

自1986年国家义务教育法出台以来,农村教育状况得到了很大改善,但存在的问题依然很严峻。2004年,中央党校组织的“中国农村九年义务教育调查课题组”先后奔赴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进行调查。发现我国农村地区中小学生的辍学率出现了较大反弹,并不是2002年统计所说的小学和中学入学率分别达到了98.6%和90%,辍学率远远高于普九所规定的3%,在很多地方达到了6%以上,一些农村学校不惜采取造假的办法来完成“普九”任务,目前农村义务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

1.由于农村经济发展落后,教育教学资源严重短缺,农村义务教育环境与城市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

由于农业经济发展缓慢,农村财政紧张,各种经费特别是义务教育经费严重不足,从而导致农村学校的持续发展难以实现。农村学校的环境相当艰难。从硬件来看,农村学校教学和办公环境、教学仪器、试验设备、图书资料和城市相比有天壤之别,有些学校根本就没有看见过电脑,也没有图书室,有也只是聊胜于无。有些学校危改资金缺乏,潜在的安全危险仍然没有消除。以前分级办学,以村为单位负责,区县为辅;改革后农村以区县为主,上面的资金不能到位,农村的危房改造出现真空。

2.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欠佳,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

由于农村学校地处边远山区,条件艰苦,尽管这几年毕业的大学生补充到教师的队伍里,但是还有一部分代课教师,所以农村中小学的教师整体素质不高,同时人事制度和管理制度又严重制约着师资力量的调整。一是年龄结构不合理。农村小学教师队伍老化,后继乏人情形日益严峻。据调查,超过40岁的老教师多达一半以上。二是学历水平较低。好多老教师是初中或高中毕业生,有的甚至只是完小毕业生,多年来只依据日常积累的教学经验在任教。可见学历提高任务仍需加强。三是专业教师不足。在城市,专业化教学是理所当然之事,或许不值一提,而在许多农村小学,专业教师却严重不足,像音乐、美术、劳动、自然教学大多是兼职的。四是教师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教师素质包括多个方面,如学历、职业道德、思想观念、教学质量、科研能力等。农村小学中专生在教师队伍中占了绝大多数,他们自身的知识结构很不完善,又因长期生活、学习、工作在乡村,教学中缺乏热情和竞争意识,信息闭塞,无法掌握先进的教学技术,几乎没有教学科研。教师素质偏低是农村教育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

二、改善义务教育持续发展的几点建议

1.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是解决农村义务教育的关键

解决农村义务教育的关键是要发展经济。政府要转变解决农民、农村问题的指导思想,制定各项有利于农村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制度,让农民有其利、有其权、有其教。通过补农、助农、护农,让农民拥有财富,享受不断提高的现代物质文化生活,保持发展经济的活力。要提高农村的社会地位,这既要清除来自社会的障碍,又要清除农民自身的障碍,培养农民维权、用权的权力观。要提高农民自身素质,增强农民自身发展经济的能力,要改革城乡失衡的教育制度,教育投入就要向农村有所倾斜。

2.深化农村教育改革是推动农村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

深化农村教育改革,是推动农村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它与农村经济发展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2003年总理提出了深化农村教育改革的途径:一要推进教学改革。农村中小学在实现国家规定的基础教育基本要求时,要紧密联系农村实际,突出农村特色。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成人教育以农民技能培训为重点,两者都要实行多样、灵活、开放的办学模式和培训方式,切实培养能真正服务于农村的各类人才,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二要推进办学体制改革。在我国广大农村,教育资源不足同农民群众教育需求日益增长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并将长期存在。各级政府要加大投入,积极发展公办教育,同时要鼓励和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办学。办好农村义务教育,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三是推进农村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办好农村学校,关键是要有好校长、好教师。要采取有效政策措施,吸引优秀人才到西部任教,鼓励城镇教师到乡村任教,通过定向招生等方式培养乡村教师,切实解决“老少边穷”地区乡村学校缺少合格教师和骨干教师不稳定的问题。四是推进“农科教结合”和“三教统筹”的综合改革。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农业、科技、教育等部门的合作机制,有效统筹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资源,构建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的农村教育培训网络和科技推广网络。要彻底转变鄙薄职业教育的传统观念,使农村职业教育在今后几年有一个较大发展。

3.要建立部分城市教育资源为农村服务的体制

农村义务教育现状篇(3)

自1986年国家义务教育法出台以来,农村教育状况得到了很大改善,但存在的问题依然很严峻。,中央党校组织的“中国农村九年义务教育调查课题组”先后奔赴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进行调查。发现我国农村地区中小学生的辍学率出现了较大反弹,并不是统计所说的小学和中学入学率分别达到了98.6%和90%,辍学率远远高于普九所规定的3%,在很多地方达到了6%以上,一些农村学校不惜采取造假的办法来完成“普九”任务,目前农村义务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

(一)由于农村经济发展落后,农村义务教育环境与城市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

由于农业经济发展缓慢,农村财政紧张,各种经费特别是义务教育经费严重不足,从而导致农村学校的持续发展难以实现。农村学校的环境相当艰难。从硬件来看,农村学校教学和办公环境、教学仪器、试验设备、图书资料和城市相比有天壤之别,有些学校根本就没有看见过电脑,也没有图书室,有也只是聊胜于无。有些学校危改资金缺乏,潜在的安全危险仍然没有消除。以前分级办学,以村为单位负责,区县为辅;改革后农村以区县为主,上面的资金不能到位,农村的危房改造出现真空。比如说武汉市新洲区11所学校有危房,撤掉了8所,按照规定,应该把撤了的还建,8所学校危房全部还建至少需要30万元,而上面的经费只有15万,实际上落实到位的只有3万,基本上都没有还建。目前在农村,一方面由于生源减少,主要来自于计划生育和外出打工,学校进行合并,有些学校没有学生,成了空的;另一方面,村里面因为普九的债务,又把学校固定资产作为偿还债务的重要资本,学校合并并未形成资源整合,达到改善学校环境的目的。很多学校的校舍年久失修,房屋漏水,卫生条件状况很差,现代化教育环境离他们还很遥远。在此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农村孩子,在文化素质、综合素质和心态等方面都严重滞后于城市,客观上造成城乡教育的不平等,加深城乡之间的隔阂,长此以往,将严重影响社会安定。

(二)师资力量薄弱,教师待遇差,教育质量无法得到保障

由于农村老师的工资普遍比较低,因此一般大学毕业生都不愿意到农村去教书,所以农村中小学的教师整体素质比较低,但是同时人事制度和管理制度又严重制约着师资力量的调整。比如武汉新洲区的三店街,教师不是超编,而是缺编,50岁以上的老师比重偏大,因为学校工资低,优秀的老师和毕业生都不愿意去。一般说来,农村高级教师每个月工资才1000多元,一般的老师只有600多元,民办的代课老师只有200多元,有些教了30多年的民办老师只有300多元,这样还不如出去打工。尽管如此,很多想要进来的毕业生还进不来。一方面主要的骨干教师大量流失,尽量往城里调,另一方面,学校宁愿增加代课教师,因为一名公办教师的工资相当于五六名代课教师的报酬。在农村很多学校,没有体音美教师,老师往往是全才全职,什么课程都教,如此可想其教学质量,很多学生到了小学六年级还不如城里的二三年级的学生,连自己的姓名都拼写不出来。

(三)用于义务教育的财政经费吃紧,教育经费严重短缺

目前农村的义务教育的教育经费严重入不敷出。政府对教育的投入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目前大致徘徊在gdp的2.5%—2.7%之间,而教育法则规定政府应努力使教育投入达到gdp的4%,教育经费的投入增加远远跟不上农村教育发展的需要,如果政府对此漠然,对应负义务举重若轻,则民间设置再多的这个工程那个工程,都近乎杯水车薪。

第二轮农村税费改革彻底取消了农业税,也给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体制带来了极大的影响。税费改革前,农村教师的工资主要来源于四个方面:乡级财政拨款、农村教育费附加、从学生中收取的教育集资和中央专移支付;税费改革后,教育集资和教育附加被取消了,乡级政府和农村不再直接承担义务教 育的财政责任,其经费基木上全落在县级政府身上,而大多数县财政较为紧张,基本上为吃饭财政。这使部分财力落弱的县不堪重负,于是出现了教师工资难以兑现、教育负债偿还无期、学校正常运转困难等问题。在缺乏国家财政拨款大力支持的前提下,农村教育部门由于财政困难,不得不把增收超过学费的杂费变成最主要的经济来源,来维持学校的正常运转。尽管农村中小学校教师的工资发放已基本有了保障,但是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和修缮投资经费不能得到落实,学校公用经费运转困难重重;有部分学校欠债问题久拖不决,利上加利,学校已不堪重负。比如武汉市新洲区的58所小学,1998年因此拖欠教师工资68.5万元,1999年拖欠工资29万(一次性奖励工资),是15万,是106.5万,是58.5万(包括一次性奖励工资、班主任津贴、教师药费、“三伏津贴”),共计287.5万元。为了学校的发展和老师的福利,学校就想办法变相从学生那里收取各种费用。

农村义务教育现状篇(4)

我们四川省是一个人口大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四川经济形势均得以比较欣欣向荣的发展。义务教育也呈整体上升趋势,但也存有严重的不平衡。教育发展的综合水平有从低类水平上升至高类水平的,也有中类水平下降至低类水平的,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大省发展义务教育极为重要,现结合自己所看到的现状、问题谈几点矫正的策略,以促进义务教育的充分发展。

一、倾向农村,实现农村教学设施的优化

在我们四川,农村教育应当就是整个教育的半个天地,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相当多的农民子弟逐步涌向城镇或城市学校,涌向教学设施相当优化的学校。这样的情形致使整个教育结构的不均衡,一方面城市和城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不可能承受多生源的巨大压力,高学额的班级也不利于整个教育的发展,更不利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另一方面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将逐步趋向于萎缩,形成农村教育教学资源的严重浪费。所以,作为政府乃至整个教育主管部门,需要在教育经费的投入上多向农村倾斜,尤其在现代技术条件上向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进行高额度的投入。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已经比较明确地要求,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要努力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投入,这是一个相当利好的地方。我们现在的高中学生中的绝大部分学生,应当说在义务教育阶段所受到的教育算不上是优质的教育,相对于城镇和城市学生而言,更算不上就是受到了均衡的教育,导致我们的发展不甚理想。但我们所必须建议的是,我们的政府要从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大局出发,让整个农村的教育设施得以充分的优化,再苦也不能苦了农村的义务教育,再苦也不能苦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在我们这个偌大的省份,还有许多山区的农村,那里还可以说是穷地方在办着相当穷的教育。这里寄希望于相关领导,优先对他们进行投入,发动相关慈善机构,办起慈善性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

二、倾向农村,实现农村教学人员的优化

应当可以肯定,当今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教学人员业已开始得以充分的专业化的发展,一般老师的专业化水准得以比较充分甚至是比较普遍的提升。这在我们这些90后的所有学生都是有目共睹的,我们虽然不知道我们的父辈之人所受到的是怎样的教育,但我们也时常听到父辈谈及他们的学习生活。但我们也必须这样去思考,当今一般农村教学人员的素质是否就是我们所感到的那样的优化?与相关城镇和城市教师队伍是否就不存有一定距离,或者就是一些小小的差异?从不少农村孩子涌进城镇,不惜一切代价选择城镇和城市学习就学,我们就完全可以看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所存在的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的问题。从我们以往所就读的学校老师看,他们有着一颗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的热心,但往往是那样的心有余而力不足。如我们在上小学时能够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的可以说是那样的寥寥无几,现在想来,我们所接受的九年义务教育,我们的老师都是在教学的课堂上把我们当作瓶瓶罐罐去那样的强灌着,课余就是让我们无休止且又十分机械地训练着他们所布置的作业,我们是那样的从早到晚,有时还需要“披星戴月”地熬上个大晚甚至就有可能是个半夜时分,这从我们许多学弟学妹们的叫苦不迭上也还可以能够略知一二。对此,我们应当大声疾呼的是:老师的用心不能再这样良苦,自己要更换理念,自己要改进方法。作为教育主管部门,也十分需要加强农村教师队伍的建设,也可以通过一定的手段进行相关的支教性的尝试,以一定的手段对农村教师进行相关的脱产培训,以此,促进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

三、倾向农村,实现农村教学质量的优化

农村义务教育现状篇(5)

收稿日期:2006―11― 06

作者简介:王瑞武(1978―),男,河南开封人,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200 4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学基本理论及文化传承。

农村义务教育在我国基础教育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农村义务教育现阶段主要任务之一是保 质保量地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随着国家对农村教育的政策和财政投入不断加大,我国农村 绝大部分地区已经逐步开始实施免费九年制义务教育。但在实施免费义务教育的同时,也面 临着很多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农村义务教育现阶段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我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65%,全国有2亿中小学生,其中有15亿在农村。目前, 农村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与城市平均水平相差近3年。在15至64岁农村 劳动力人口中,受过大专以上教育的不足1%,比城市低13个百分点。 全国现有8500万文盲 半文盲,3/4以上集中在西部农村、少数民族地区和部级贫困县。当前农村义务教育面临 最大的问题是资金问题,其次是师资力量不足,由于资金不足加上教师数量有限,给农村义 务教育带来的问题是辍学率居高不下,再加上部分农村地区小范围流行的“上学无用论”而 带来的知识贬值,更是加剧了农村适龄儿童不愿意入学的现状。改变农村义务教育需要从根 本上解决存在的问题,最重要的是改变当前义务教育体制,给农村义务教育注入新的活力。

1资金问题。“根据《中国教育报》2004年夏天对174个地市和县教育局长的问卷调查,超过50%的农村 中小学‘基本运行经费难以保证’,超过40%的小学仍然使用危房,缺少课桌凳的小学接近 40%,超过30%的农村小学‘粉笔论支有限发放’,接近40%的农村小学‘交不起电费、有 电不敢开电灯’。” 在2000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之前,许多大中城市已经普及了高中 教育,但是到2004年,仍然有至少10%的农村地区尚没有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有的县甚至没 有普及小学教育,其主要原因是资金投放不足。“最重的担子在贫穷的肩上”,用这句话形容目前的教育资金分配问题上一点也不为过。我 国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构成,78%由乡镇分担,9%由市财政分担,省级政府分担11%,中央政 府分担不到2%。 这种义务教育投入体制在新一届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得到迅速的改变,2 006年中央对义务教育共投入资金2000亿,这批钱有效缓解了农村教育经费长期投放不足的 情况,但是我们还要清醒地看到,由于义务教育长期缺乏投入,农村义务教育存在的问题并 不会在短时间解决。

2师资问题。农村教师水平低下,也是一直影响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有 能力的教师逐步跨级向上流动,更加剧了农村教师的缺乏。据一份统计资料表明,1995~19 99年,全国小学教师流失195~249万人,约占小学教师的4%,中学教师流失141万人,占 中学教师总人数的524%。 就上海市在1992年就流失中小教师1500人,1955年达到30 00人,到1999年达到了5000人。到2006年,流失教师的数字应该是1999年的一倍以上。目前,我国农村小学师生比例为23∶1;城市小学师生比为19∶1;此外,统计资料表明,2002 年全国各类学校数80 067所,其中县镇和农村65 269所,农村教育的学校数占全国总数的81

5% 。但在全国高中15 406所中,县镇和农村只有9 410所,仅占总数的61%,城乡教育层次结构 的资源配置比例严重失调。

农村学校教师的医疗、进修、生活福利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特别是一些贫困地区。根据全 国总工会2003年在内蒙古地区的一项调查表明,在很多地方教师的生活条件非常艰苦,老师 自己的孩子考上大学连去学校报道的路费都凑不够,有很多地方的农村教师一辈子也没有一 次出去进修学习的机会。在有些地方,经济发展了,教育却出现了下滑,教师比原来更加辛 苦,生活也更艰辛,这是值得我们认真反思的问题。

3辍学问题。

在中西部贫困地区中小学生辍学率一直居高不下,据“教育部2004年第十五次新闻 会”上公布的数据,我们可以进行下述换算:就小学毕业率而论,到2003年底,小学的在校生 11 689 74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865%,那么尚有135%的适龄儿童,大约15997 万人未进入小学读书;034%上了小学又辍学的人数,大约为3975万人。这就是说,有199 72万的适龄儿童未完成小学教育。 就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而论,初中在校生达到669083万 人 ,毛入学率达到927%,那么有73%的学生,大约52689万人未进入初中学习;284%进入初中 学习又辍学的人数为19002万人 。

以上数字表明,中小学生辍学率比较高的地方大部分是贫困地区,仅经济贫困一项原因就占 到失学率的543%,因为自己不愿意上学或没有考入更高一级学校而失学占273%,因为对学 校不满意和离校太远占45%。 虽然国家不断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和资金支持,农村孩子 辍学问题仍然突出,女童的辍学率比男孩要高一些,这说明在一些贫困地区重男轻女的现象 还普遍存在。

4体制问题。体制问题是一直困扰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瓶颈,国家也在一直进行改革,试图找到一个符合 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义务教育发展道路,确立了以县为主体农村义务教育体制 ,以县级人民政府做为农村义务教育的主体是借鉴了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教育立法是充分保证农村义务教育健康发展的法律保证,并且具有长期、稳定和高效的特点 。我国的教育立法虽然取得很大进步,但是有很多地方需要去完善,特别是在细节方面需要 补充。西方发达国家教育法规定社会力量参与办学的公平性,而在我国这方面立法还比较缺 乏。义务教育阶段的办学主体应该是政府而不是社会。

评估制度是促进学校的正常发展和国家对办学质量考核的重要制度,我国政府目前对农村义 务教育的投入很大,也希望改变受教育不平等的现状,提高农村孩子受教育的年限,增 加他们的文化知识。我国在2000年实行的普九还存在着很多问题,造成了老文盲还没有完全 消除,新文盲又产生了,国家需要重新投入资金进行培训和教育,这样势必增加国家财政负 担,造成教育资源浪费。所以,建立一整套完善的评估体制对我们的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都 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农村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几点建议和对策

1加大财政支出力度。2004年1月,农业部软科学委员会历时一年半的一份调查结果显示,要想实现农村义务教育 的全部免费制,每个县须增加投入的教育经费底限为4300万/年。如果全国有2/3的县要由中 央和省级财政来支付,大致推算政府从一开始就要增加的财政投入为688亿元左右。 农村义 务教育存在问题很明显,就是需要大量的资金来推动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这也是世界发达 国家改变本国义务教育普遍采用的方法。

2005年2月26日,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3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 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中央财政将先投入100亿元专项用于农村寄宿制学校工程建设 ,从今年起,免除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的书本费、杂费 ,并补助寄宿学生生活费,到2007年,全国农村普遍实行这一政策。我国西部地区将基本普 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总理的这一庄重承诺,把中国义务教育推到 了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2005年也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免费义务教育的“元年”。

国家这几年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在不断地增加,但是农村教育资金缺乏问题不是一下子就 能解决的,需要国家财政长期、稳定的增加教育专项资金投入,并建立有效的保障机制,保 证资金足额到位,切实改变农村教育长期资金不足的局面。

2解决师资缺乏问题。农村教育如何才能保证教育质量,如何解决教师整体素质不高问题,保证农村教师各项福 利待遇,成为解决农村师资紧缺的主要任务。

华中农业大学2003届本科毕业生徐本禹给我们开了一个好头,徐本禹“弃研支教”的事在华 农引起轰动。22岁的他被提名为今年央视“感动中国”人物20名候选人之一。如何解决大 学生长期、有效地支持到农村、到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需要国家加大对支教大学 生的长期支持,同时给予更多的优惠政策和资金补助,形成一个良好的、可以循环发展的格 局,这样不仅可以缓解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还可以解决农村教育中师资不足的问题。农村教师进修是解决教师水平不高的重要环节,在很多地方,虽然有教师进修的机制,但是 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很多农村教师知识更新较慢,跟不上信息化时代的发展步伐,应该利用 国家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的同时,加大贫困地区教师进修力度,培训内容以新课程、新知 识、新技术、新方法为重点,以提高教师实际教学能力和接受计算机基础知识为主要内容, 保证国家对农村地区教育投入的设备和仪器能够被充分地应用。

在江苏省徐州市推行的“无差别教育”为我们解决农村师资问题提供了一个范例,“无差别 教育”是徐州市委书记徐鸣提出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政府来解决区域教育发展不均衡结果, 缩小地区之间、学校之间的办学条件、师资配备等方面的差距,定期选派城镇教师到农村中 小学去任教,农村教师到城市中小学接受培训和进行教学,在支教和培训期间,所花的一切 费用由市财政来承担,并给予相应的补贴。 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视察以后给予了很高的评 价。我们希望徐州的试点改革能够取得成效,并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教师流动机制,来解决农 村教育中的教师问题。

3完善义务教育体制。我国现行的义务教育体制是以中央、省、市、县负责的格局,其中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主要是 在县级人民政府负责,义务教育阶段主要是指九年制义务教育,农村义务教育的成败关系到 整个义务教育是否能够正常健康的发展,也关系我国经济发展是否有强大的发展动力。首先,我们国家教育属于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的管理体制。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国土 面积很大,各个省份的发展情况也各不相同,东部一些省份发展速度很快,中部偏慢,西部 最慢,而且差距正在被扩大,这样就决定了不同的地方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情况各不相同, 加大地方政府教育权限,扩大地方学校的办学自是当务之急。中央政府在教育方面给予 宏观调控就足够了,制定一个框架,把权力放到每个省,每个省根据自己情况来制定各自发 展目标和资金投入,最后报到国家教育部审核报批。这样就可以避免教育政策制定过程中出 现的水土不服问题,同时也有利于教育的健康发展。

我国目前义务教育年限是九年,只能满足于最基本的扫盲任务,扩大义务教育年限,建立长 远的发展机制,义务教育应该扩充到高中阶段和职业高中,这样不仅可以解决目前初中生缀 学率比较高的问题,还可以为国家培养初、中等实用人才,以解决我国目前面临的技工困境 。由于目前我国高中数量严重不足,在很多地方,每个县城一般只有两个公立高中,职业高 中也很不景气,远远满足不了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也无法解决大量初中生毕业以后出路问 题,扩大民办教育,吸收社会资金投入到教育中来,弥补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不足,应该给予 更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这样也能调动农村孩子上学的积极性,同时也能为国家经济持续快 速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

4建立有效的评估监督机制。建立有效的评估监督机制是关系我国教育朝着正确道路上发展的重要保证,同时也为国家对 教育大量的投入有没有回报,回报率是多少做一个分析,为下一步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参考。 西方发达国家都有一套完善教育监督和评估制度,可以为我们提供借鉴。

我国目前也有教育监督机制的存在,但是无法满足教育发展的需要,监督和考证是从不同角 度对国家的教育政策和资金的使用情况,并对教育投入和产生做一个评估,看看是不是达到 了预期目标。建立评估监督,也有利于预防教育腐败。

我国现行的教育法中没有明确规定教育监督的具体方法和目标,所以要加快立法进度,尽快 制定一部教育监督和评估的法律制度,并且培养一批评估和监督人员,这需要在大学中设立 这一专业,以满足教育发展的需要。在目前没有立法保证的情况下,教育监督应和地方政府 的评估考核挂钩,在国家对各级政府的成绩考核政策应不断地优化,不能光看GDP的发展数 字,而且还要看到高速发展的背后有没有环境污染问题和可持续发展问题,把教育监督与评 估制度也纳入地方官员政绩考核,来决定地方官员的任命,这样就可以解决教育监督与评估 问题出现的一系列问题。

总之,农村义务教育的成败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命运和前途,也关系到农民本身自己的命运, 农村义务教育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并被放到一个较高的位置,农村义务教育才能够不断完 善,才能够实现中国教育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陶行知中国教育改造〔M〕安徽人民出版社,1981

〔2〕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教育部财务司、国家统计局人口与社会科技统计司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中国统计 出版社,1997-2002

〔4〕教育部发展规划司中国教育事业统计年鉴1994-2001,人民教育出版社

〔5〕史宏协论我国农村教育的有效供给〔J〕经济体制改革,200501

〔6〕温恒福农村教育的含义、性质与发展规律〔J〕教育探索,200501

〔7〕刘新科西部农村教育现状、问题及其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03

〔8〕我国农村教育的办学体制和办学机制创新〔J〕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中心课题组 经济研究参考,200537

〔9〕史凯亮农村文化与农村教育梁敕,溟文化教育观对当代启示〔J〕集美大学学报,2 00501

〔10〕张黎,余志君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及其实践〔J〕职教论坛,200501

〔11〕2003年中教育事业发展新闻会实录campuscernet/20040428/3104816 shtml,2004-04-28/2004-05-06

农村义务教育现状篇(6)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极其重视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制定了《教育发展与改革纲要》,基本实现了九年义务教育,数量上,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完成了普九,质量上,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观念转变,从部分减免学生学杂费到今天完全免除学生学费、杂费、课本费,并且开始实行寄宿制学生生活补助。我从事教育将近30年,亲身经历了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天,我们这里经济还落后,老百姓还贫困,但是没有哪个家庭因为没有钱而让子女失学的现象。

但是,新形势下,农村义务教育也面临新的困境。

1.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方面是教师队伍素质的下降。国家兴旺,教育为先,教育的发展关键又在教师。教师素质的高低好坏,某种程度上说影响着教育事业的优劣。铁饭碗时期,中等师范为基础教育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因为那时考上师范就是跳出农门,有了旱涝保收的职业,因此考上师范的都是初中优秀学生,这就保证了教师队伍基本的智力素质高,而当时的三年师范教育课程设置比较全面,道德培养、技能培养、知识训练、能力训练都是面向基础教育的,三年的学习,学生不仅思想、知识过硬,而且各方面能力全面,写写画画、吹拉弹唱,可以说音乐、体育、美术样样都能来点,这部分教师有的退休,有的现在仍然是学校最可倚重的财富。师范校改制后,尤其是90年代后期开始,招收的都不是初中最优秀的学生,专科学校毕业走上教师岗位的更是没有经过“做教师”的基本训练。因此,最近10年来的新教师,很大一部分除了知识“新”点外,可以不夸张的说是不适合当教师的(也有好的)。他们纪律性差,自由散漫,他们开会总迟到,上课了还在边走边打扮,男女教师之间玩笑话张口就来,不分场合,也不管有没有学生在场,过分追求个性,不知道上课要提前进教室,不能讲话。自高自大,听不得领导批评。当班主任,干不来,组织文娱活动,不会,组织体育活动,不会。写点啥画点啥,“我不是学那专业的”。大家都知道,在当前农村学校,教师不说是万金油,至少专业之外多少还应会点吧?如果仅仅是课堂上照本宣科,40分钟完了走人,那随便请一个初中生教小学,请一个高中生教初中也就罢了。因此我觉得,要办好教育,首先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要办好培养教师的学校(现在有吗?)。

2.英语教材偏难和英语教师的缺乏严重影响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尤其是国际经济的全球化,我们要学习别人的先进科技和管理经验,学习英语是必要的。但问题是所有的学生都必须学英语吗?有这个必要吗?况且,现在的英语教材,花花绿绿。美其名曰适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教本由16开变成8开,不要说学,就是看一眼都头晕不想学。严重的是英语教师严重缺乏,很多是高中学过英语就拉来教英语,一个学校几个英语教师教同一个单词就有各不相同的读音,一换教师学生如何适应?我也是学中文的,也教过英语(教育局长听后的评语是“在上汉语课”),那时是老人教版教材,我认为,还是那时的教材好。既学了些简单的用语,课文又简单有趣,到今天,打工的家长回来都还能给我谈“猴子和鳄鱼”、“列宁和卫兵”,觉得那时英语很差,但故事有趣。现在,一点也不夸张的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有的其他科目优秀的学生最后也沦为双差生,都是英语害的。教材满是对话,单词成堆,课文一点没趣味,从初一开始学生要用一半多的时间去对付英语,可还是收效甚微,学生为啥还要去学?学生自己看得更清楚,反正又考不上高中,初中毕业就打工,苦学那英语又学不好,学来干啥呢?我们有一句话叫“提高劳动力素质”,难道这个素质里一定非得要有英语吗?退一步说,不可以简单一点趣味一点吗?

农村义务教育现状篇(7)

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义务教育关注的重点将逐步由数量向质量转变。提高教育质量已成为教育实践中的核心问题和教育研究的焦点问题。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办好农村学校,不断提高义务教育的质量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越来越多的教育专家、学者和教育工作者深刻地认识到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的重要性,把它作为教育工作研究的重点,认为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已成为义务教育发展的关键。因而,在此阶段对农村义务教育质量进行研究是非常迫切和必要的。

一、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的现状

1.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教育资源贫乏。

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是目前农村教育最大的实际,也是最大的困难。通过观察发现,由于城乡差别、贫富差距,这些年农村的教育事业费用支出仍是远远低于城市教育事业费用支出。由于教育经费短缺,农村学校教学仪器、图书资料、体育设施、实验用品等都非常缺乏,甚至有的学校连教室都还是危房。试想,在这样一种条件下何谈提高教学质量。也可以说,正是教育经费投入方面的差距严重影响了农村教育质量的提高。

2.教学师资薄弱,制约教育质量。

农村教师素质是制约农村教学质量的关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民办、代课教师支撑着农村基础教育。现任农村小学教师大多是民办教师和代课教师,没有受过系统的教育和培训,较难胜任新时代的教学工作,严重影响教育质量。虽然随着高等师范院校的发展,大量的受过正规教育和培训的教师充实到农村学校的教师队伍中来,但总的来说比例还是过低,难以应付教学的需要。民办教师和代课教师的大量存在和公办专任教师的严重短缺从根本上制约了农村地区义务教育的质量与健康发展。

(2)青年骨干教师大量流失。由于农村教师工资福利待遇低,许多青年教师、骨干教师或是通过关系调到上一级学校,或是调离现有教育教学岗位,极大地削弱了农村师资力量。青年骨干教师的流失,不仅带走了宝贵的教育资源和教学经验,影响了当地农村教育质量的提高,而且造成其他教师人心换散,严重影响教师队伍的稳定。

(3)教师素质与能力水平偏低。我国农村小学相当一部分教师教育观念滞后、知识结构老化、教学方法陈旧,不能适应当前义务教育事业发展和教育质量提高的需求。近年虽然经过大规模的学历补偿教育和在职培训,教师的学历达标了,但实际教育教学能力和教育整体素质并没有得到同步提高,而且不少教师的职后学历教育与其所授科目不配套。

3.新课程改革的“城市取向”并不适应农村小学。

现行新课程改革主要以城市学生的学力为依据制定全国统一大纲、统一教材和统一标准,有明显的“城市取向”,无视城市和农村、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儿童少年在教育环境、教育资源上的巨大差别。这无疑对农村和边远地区的学生是不适应的。加之农村学校课程观念落后,长期以来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无论是校长还是行政干部、教师还是家长,都认为农村学校教育的目标和任务就是将学生送出“农门”,进入大学,或进到城里。新课程的理念并没有深入农村教师和学生心中。而且现行教材以城市学生的发展特点为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农村学生来说不切实际和偏难,致使部分农村学生难以胜任,成为学业的失败者,最终失去学习兴趣而被迫辍学。

4.教学缺乏规范管理。

一些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过于重视县一级中心学校的建设和管理,而把村小当作小儿科,疏于管理。加之一些农村小学领导教学观念陈旧,教学管理水平不高,工作责任心不强,相当部分校长和教导主任就如何进行教学管理心中无底,无章可循。有些学校沿袭旧制,学校教学工作缺乏激励机制,目标管理不明确,跟现代教学管理理念很不适应。

5.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脱节。

学校教育、社区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必要条件。学校教育是全体,社区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外部环境,是学校教育的继续和扩展;而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区教育的基础。而现今许多农村小学教育与家庭教育严重失衡。现在农村许多成年夫妇双双外出打工,他们将子女交给老人或亲戚照顾,甚至将他们独自留在家中。一些留守儿童由于平时缺乏父母的管教,再加上老人们的溺爱,学习上一旦遇到困难就放弃。更为严重的是,由于缺乏父母的督促,而老人的管教毫无力度和效果,部分学生经常缺课、逃课,还影响了其他学生,造成学校学风不正、教学效果不好、教学质量下降。

二、对当前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现状的思考

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偏低的现状严重阻碍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严重制约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全面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不仅仅应从制度、机制上来改革,还应从人们的观念上来更新。因此,就当前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呈现的状况来看,理应从以下入手。

1.加大投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教育经费短缺带来的困难是农村最大困难,无外乎是校舍、教学仪器、图书资料、体育设施、实验用品等的缺乏。构建合理的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保证农村学校教育教学的“下限”投入是当务之急。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理应法制化,而且要重视农村地区差异,按东、中、西部三类地区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建立不同的政府农村义务教育投资模式,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教育资源不合理的状况。

2.提高师资,夯实教育发展基础。

一是制定和落实优惠政策,改善教师的工作环境,鼓励和引导有经验的教师和师范类毕业生到农村地区任教。在切实落实工资和国家规定的各项补贴补助待遇的同时,对农村地区中小学教师在住房、医保、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优待,拓展他们的生存空间,增加教师的发展机遇。二是建立健全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切实加强在职教师的学历教育和经常性培训。鼓励和要求教师通过在岗培训、定期进修、网上学习等多种形式,按照学用一致、专业对口的原则,提高学历学位层次。三是认真组织中小学短缺学科骨干教师培训。实施骨干教师专项培训计划,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提升农村小学教育教学质量。

3.整合课程,优化课程设置。

针对农村学校无法适应在新课程改革中出现的国家制定统一大纲、统一教材和统一标准的问题,应该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本土课程整合优化。在坚持《新课程标准》精神的前提下,改革现行教材。可由各省(市、区)根据本地实际编写教材,有必要考虑城市普及型和农村普及型两种版本,在农村版本中要体现对农村实用性的教学内容。教材改革要坚持两个适合的原则:一是难度适合农村大部分学生,着眼于所有学生打好基础;二是尽量适合各地实际,使教育更好地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同时要理清思路,合力打造富有地域特色的新课改,以职业指导为突破口,分类分层教育,让人人都能进入不同的学校升造,最终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

4.规范管理,使教学走向正常化。

学校管理层要积极为提升自身教学管理水平、改变落后观念、提升教学水平、加强工作责任心而努力,尽力为教师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经验分享和专题讨论提供平台,形成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态度,营造求真、务实、严谨的教研氛围。办好学校要依靠全体教师,为了科学有序地实施教学、科研工作,必须创新工作措施,调动老师们工作的积极性,真正使教学走向正常化。

5.转变观念,学校、家庭相互支持。

学生的教育需要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密切配合,相互支持。虽然我国城市和农村的学生家长在观念上有着较大的差别,但是就家长来说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才。因此在农村,学校要充分利用有限资源办好学校,充分利用有限的新闻媒体向社会广泛普及家庭教育知识,推广家庭教育的成功经验,帮助和引导农村家长树立正确观念,掌握科学方法,提高科学教育子女的能力,共同促进我国义务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农村义务教育现状篇(8)

 

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义务教育关注的重点将逐步由数量向质量转变。提高教育质量已成为教育实践中的核心问题和教育研究的焦点问题。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办好农村学校,不断提高义务教育的质量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越来越多的教育专家、学者和教育工作者深刻地认识到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的重要性,把它作为教育工作研究的重点,认为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已成为义务教育发展的关键。因而,在此阶段对农村义务教育质量进行研究是非常迫切和必要的。 

一、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的现状 

1.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教育资源贫乏。 

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是目前农村教育最大的实际,也是最大的困难。通过观察发现,由于城乡差别、贫富差距,这些年农村的教育事业费用支出仍是远远低于城市教育事业费用支出。由于教育经费短缺,农村学校教学仪器、图书资料、体育设施、实验用品等都非常缺乏,甚至有的学校连教室都还是危房。试想,在这样一种条件下何谈提高教学质量。也可以说,正是教育经费投入方面的差距严重影响了农村教育质量的提高。 

2.教学师资薄弱,制约教育质量。 

农村教师素质是制约农村教学质量的关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民办、代课教师支撑着农村基础教育。现任农村小学教师大多是民办教师和代课教师,没有受过系统的教育和培训,较难胜任新时代的教学工作,严重影响教育质量。虽然随着高等师范院校的发展,大量的受过正规教育和培训的教师充实到农村学校的教师队伍中来,但总的来说比例还是过低,难以应付教学的需要。民办教师和代课教师的大量存在和公办专任教师的严重短缺从根本上制约了农村地区义务教育的质量与健康发展。 

(2)青年骨干教师大量流失。由于农村教师工资福利待遇低,许多青年教师、骨干教师或是通过关系调到上一级学校,或是调离现有教育教学岗位,极大地削弱了农村师资力量。青年骨干教师的流失,不仅带走了宝贵的教育资源和教学经验,影响了当地农村教育质量的提高,而且造成其他教师人心换散,严重影响教师队伍的稳定。 

(3)教师素质与能力水平偏低。我国农村小学相当一部分教师教育观念滞后、知识结构老化、教学方法陈旧,不能适应当前义务教育事业发展和教育质量提高的需求。近年虽然经过大规模的学历补偿教育和在职培训,教师的学历达标了,但实际教育教学能力和教育整体素质并没有得到同步提高,而且不少教师的职后学历教育与其所授科目不配套。 

3.新课程改革的“城市取向”并不适应农村小学。 

现行新课程改革主要以城市学生的学力为依据制定全国统一大纲、统一教材和统一标准,有明显的“城市取向”,无视城市和农村、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儿童少年在教育环境、教育资源上的巨大差别。这无疑对农村和边远地区的学生是不适应的。加之农村学校课程观念落后,长期以来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无论是校长还是行政干部、教师还是家长,都认为农村学校教育的目标和任务就是将学生送出“农门”,进入大学,或进到城里。新课程的理念并没有深入农村教师和学生心中。而且现行教材以城市学生的发展特点为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农村学生来说不切实际和偏难,致使部分农村学生难以胜任,成为学业的失败者,最终失去学习兴趣而被迫辍学。 

4.教学缺乏规范管理。 

一些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过于重视县一级中心学校的建设和管理,而把村小当作小儿科,疏于管理。加之一些农村小学领导教学观念陈旧,教学管理水平不高,工作责任心不强,相当部分校长和教导主任就如何进行教学管理心中无底,无章可循。有些学校沿袭旧制,学校教学工作缺乏激励机制,目标管理不明确,跟现代教学管理理念很不适应。 

5.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脱节。 

学校教育、社区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必要条件。学校教育是全体,社区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外部环境,是学校教育的继续和扩展;而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区教育的基础。而现今许多农村小学教育与家庭教育严重失衡。现在农村许多成年夫妇双双外出打工,他们将子女交给老人或亲戚照顾,甚至将他们独自留在家中。一些留守儿童由于平时缺乏父母的管教,再加上老人们的溺爱,学习上一旦遇到困难就放弃。更为严重的是,由于缺乏父母的督促,而老人的管教毫无力度和效果,部分学生经常缺课、逃课,还影响了其他学生,造成学校学风不正、教学效果不好、教学质量下降。 

二、对当前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现状的思考 

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偏低的现状严重阻碍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严重制约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全面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不仅仅应从制度、机制上来改革,还应从人们的观念上来更新。因此,就当前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呈现的状况来看,理应从以下入手。 

1.加大投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教育经费短缺带来的困难是农村最大困难,无外乎是校舍、教学仪器、图书资料、体育设施、实验用品等的缺乏。构建合理的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保证农村学校教育教学的“下限”投入是当务之急。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理应法制化,而且要重视农村地区差异,按东、中、西部三类地区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建立不同的政府农村义务教育投资模式,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教育资源不合理的状况。 

2.提高师资,夯实教育发展基础。 

一是制定和落实优惠政策,改善教师的工作环境,鼓励和引导有经验的教师和师范类毕业生到农村地区任教。在切实落实工资和国家规定的各项补贴补助待遇的同时,对农村地区中小学教师在住房、医保、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优待,拓展他们的生存空间,增加教师的发展机遇。二是建立健全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切实加强在职教师的学历教育和经常性培训。鼓励和要求教师通过在岗培训、定期进修、网上学习等多种形式,按照学用一致、专业对口的原则,提高学历学位层次。三是认真组织中小学短缺学科骨干教师培训。实施骨干教师专项培训计划,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提升农村小学教育教学质量。 

3.整合课程,优化课程设置。 

针对农村学校无法适应在新课程改革中出现的国家制定统一大纲、统一教材和统一标准的问题,应该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本土课程整合优化。在坚持《新课程标准》精神的前提下,改革现行教材。可由各省(市、区)根据本地实际编写教材,有必要考虑城市普及型和农村普及型两种版本,在农村版本中要体现对农村实用性的教学内容。教材改革要坚持两个适合的原则:一是难度适合农村大部分学生,着眼于所有学生打好基础;二是尽量适合各地实际,使教育更好地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同时要理清思路,合力打造富有地域特色的新课改,以职业指导为突破口,分类分层教育,让人人都能进入不同的学校升造,最终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 

4.规范管理,使教学走向正常化。 

学校管理层要积极为提升自身教学管理水平、改变落后观念、提升教学水平、加强工作责任心而努力,尽力为教师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经验分享和专题讨论提供平台,形成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态度,营造求真、务实、严谨的教研氛围。办好学校要依靠全体教师,为了科学有序地实施教学、科研工作,必须创新工作措施,调动老师们工作的积极性,真正使教学走向正常化。 

5.转变观念,学校、家庭相互支持。 

学生的教育需要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密切配合,相互支持。虽然我国城市和农村的学生家长在观念上有着较大的差别,但是就家长来说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才。因此在农村,学校要充分利用有限资源办好学校,充分利用有限的新闻媒体向社会广泛普及家庭教育知识,推广家庭教育的成功经验,帮助和引导农村家长树立正确观念,掌握科学方法,提高科学教育子女的能力,共同促进我国义务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农村义务教育现状篇(9)

应当承认,新中国成立半个世纪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相继作出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等一系列法律和法规,采取了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促使我国农村义务教育事业长足发展,为农村培养了一大批有文化的劳动者, 但是,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长期以来,农村教育结构单一,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薄弱,教学内容缺乏地方特色,一些地方往往把升学教育作为教育工作唯一追求的目标,忽视回乡参加生产劳动的大批中小学毕业生对生产知识和技术的需要,结果少数升了学的学生再也不回本地了;而回乡参加生产劳动的中小学毕业生,又在思想、心理、技术、劳动技能上缺乏准备。于是,造成了这样的结果:投入农业生产第一线越早的人,往往文化水平较低(文盲、半文盲,小学、初中流失生或毕业生),农村吸收运用科学技术的能力较弱,贫困地区尤其突出。在农村教育管理体制上,长期是教育部门一家管教育,对农村的需要考虑较少,致使农村教育与当地生产和群众生活脱节,造成教育在育人、促进经济发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影响了广大农民参与办学和送子女入学的积极性。科教兴国是中国的基本国策,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国家的现代化就是一句空话,而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在科技,基础是教育。任何一个取消绝对平均主义政策的社会,人口素质的差异都将直接导致效率的差异,进而导致收入结果的差异。

2. 调查方式 我们选择了访谈式的调查方式,问卷式调查用于收集标准化的定量资料,访谈式调查用于收集非标准化的无结构的定性资料。但是我们得到丰富的、个性化的信息,有价值的谈话记录下来。本次调查我们采用访谈法,正式想通过这种面对面的交谈的方式,探询我县义务教育现状。

在访谈人群选择上,我们依教育主体中心,采取发散的方式,寻找可以影响到乡村义务教育的各大主体。我们分别和家长、学生、教师进行了访谈。

3. 被调查者对教育费用的负担能力及评价 (1)关于家庭在2011年全年中支出最多的项目。7.37%的被调查者反映是购买化肥、种子、农药等生产性支出,25.70%的被调查者反映是吃穿用等生活性支出,51.39%的被调查者反映的是教育支出,9.76%的被调查者反映是住房及医疗支出,5.78%的被调查者反映是其它支出(可填空)。可以看出,教育支出的在大多数被调查者的家庭支出中排在首位,农民的教育费用负担比较大,远远高于农业。

生产、吃穿用、和住房与医疗费用等支出项目。在其它项目中多为大比非农产业投资,如购买汽车、机器等。如表一所示:

(2)关于目前义务教育收费的合理性评价。23.90%的被调查者认为小学合理,初中过高;13.75%的被调查者认为小学过高,初中合理;45.22%的被调查者认为都过高;17.13的被调查者认为都比较合理。综合比较,认为收费都过高的被调查者的比例高于认为都比较合理地方被调查者,认为小学收费合理的被调查者占41.03%,认为初中收费合理的被调查者占30.88%,认为小学收费过高的占58.97%,认为初中收费过高的占71.12%。可以看出,总体上还是认为过高,义务教育收费还是被调查者意见比较大、比较多的问题。如表二、表三所示:

表二

表三(3)关于家庭中义务教育费用不能及时缴纳时的采取的办法。57.76%的被调查者的家庭向亲友求助借贷,8.37%的被调查者的家庭请求学校批准缓交,4.18%的被调查者的家庭请求政府帮助,3.59%的被调查者的家庭选择让受教育者辍学,15.34%的被调查者的家庭想其它办法,10.76%的被调查者的家庭不借贷或没有这项支出。这表明89.24%的被调查者的家庭中存在缴费困难,并且大多积极争取解决,或以自己借贷的方式解决,或找学校、政府帮助。只有3.59%的被调查者的家庭是在缴费困难时采取消极态度,选择让受教育者辍学。详见表四:

4. 关于乡村学校学生失学的问题

4.1 乡村学校教师对所代班学生失学现象的反映。 (1)关于失学学生数量的问题。32.02%的老师反映每年没有失学的现象,46.49%的老师反映每年有5名以下的学生失学,14.91%的老师反映每年有5-10名学生失学,6.58%的老师反映每年有10名以上的学生失学.67.98%的反映有现象,这表明失学现象比较严重,很普遍。详见下表五:

(2)关于女生在失学学生中所占比例问题。在185位老师里面,56位老师反映女生的比例在30%以下,39位老师反映女生的比例在30-50%,41位老师反映女生的比例在50-70%,19还有位老师反映生比例在70%以上.失学学生中女生比例在50%以下的情况占61.29%,在50%以上的情况占38.71%,显示出目前女生的失学情况并不比男生严重,人们在关于子女辍学上对于传统的“重男轻女”观念有所改变。详见下表六:

(3)学生失学现象的趋势上,9.65%的老师反映是逐年上升,27.63%的老师反映是逐年下降,32.46%的老师反映是基本持平,26.75%的老师反映是偶尔发生,3.51%的老师不清楚.这一问题上,只有9.65%的被调查老师反映逐年上升,32.46%的老师反映基本平衡,排除不清楚的老师的比例,其余59.21的老师反映失学趋势朝好的方面走。如下表七所示:

表七(4)对于学生的失学原因(多选)。49.12%的老师认为是学生自己对学习缺乏兴趣或学业不理想所致,56.14%的老师认为是因为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导致的,24.56%的老师认为是学生家长的思想观念导致的,4.82%的老师认为是因为学校无法满足学生需要所致,3.07%的老师认为是其他原因所致.在老师门眼中,学生失学的原因排在首位的是客观经济原因,家庭条件不好,其次就是学生自己原因,对继续学习缺乏兴趣,家长方面的因素处于第三位,后面就是学校无法满足学生需要等和其它因素。如下表八所示:

表八(5)对于学生提出退学老师采取的对策(多选)。48.25%的老师自己深入了情况,弄清原因,并予以帮助,21.49%的老师马上向学校反映,请求学校领导解决,52.63%的老师与学生家长联系,一同商讨解决,1.75%的老师选择向社会求助,3.70%的老师选择通过法律手段解决,0.44%的老师选择其他办法.在处理学生主动退学方面,老师首选的办法是与学生家长联系一起解决,老师们第二个优先的办法就是自己了解情况,争取自己解决,第三位的就是请求学校解决,老师们的第四个选择就是寻求法律手段解决,而请求社会帮助的只占较小比例。详见下表九:

表九4.2 乡村学校学生失学现象的分析。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失学是普遍存在的,从绝对数量看,还比较多,这说明失学问题在目前还是比较严重.从年级上看,据老师反映以毕业班为最多,特别是初中三年级,往往有大面积地辍学,这说明需要稳定学生的求学心理。从性别上看,男生失学所占比例略高于女生,与以往女生失学为主不同,表明传统的重男轻女思想有很大改观,人们对子女上学更趋现在,理性。从失学趋势上,是基本持平,并逐年下降,趋势是好的,需要进一步改进。

5. 关于乡村中义务教育法律法规相关问题

5.1 教师部分。 (1)对国家义务教育法律法规的了解程度。39.04%的老师知道并很清楚,56.14%的老师有所了解,2.63%的老师听说过,没有老师是第一次听说。详见下表十:

表十 (2)对于学校是否对义务教育法制化管理采取措施。26.32%的老师认为没有,73.68%的老师认为有。详见下表十一:

表十一(3)学生和家长关于教育的法制观念。5.70%的老师认为学生和家长根本就没有,90.79%的老师认为学生和家长有一定的意识,但普遍不强,2.63%的老师认为学生和家长有很强的法制观念,0.88%的老师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详见下表十二:

对于义务教育法等法律法规,95.18%的老师了解或很清楚,这说明老师们的教育法制意识很强。但是从学校对义务教育采取法制化措施看26.26%的老师认为没有,说明了义务教育法在学校里需要更多地体现为一种法律制度、法制行为,而在老师眼中,学生及其家长绝大部分有一定义务教育法制观念和意识。这说明义务教育法律法规在农村有一定的影响。政府对义务教育法宣传有一定的作用。但是,根据老师们的建议看,家长和老师对义务教育法的理解需要得到进一步的指导,特别是那些需要澄清的模糊性认识,那些与现实条件不相适应的部分。

5.2 学生及家长等于国家义务教育法律法规的了解程度及了解方式。(1)关于对国家义务教育法律法规的了解程度。14.34%的被调查者的回答是很清楚,61.95%的被调查者的回答是知道一点,23.71%的被调查者回答不知道。这表明多数被调查者对国家义务教育法律法规有所了解,但非常有限,还有部分被调查者根本不知道。详见下表十三:

(2)关于对国家义务教育法律法规的了解渠道。在483位被调查者中,37.25%的被调查者反映是通过电视等媒体宣传报道了解的,23.90%的被调查者反映是通过报刊杂志了解的,13.15%的被调查者反映是通过政府以其它形式宣传了解的,16.14%的被调查者反映是通过学校宣传了解的,9.56%的被调查者反映是通过其它方式了解到的。在知道国家义务教育法律法规的被调查者中,最主要的了解渠道是电视等媒体的宣传报道,其次是报刊杂志,通过政府(这里主要是指基层政府组织)其它方式的宣传了解的被调查者并不多,只占13.15%,学校在这里作用也不是特别地突出。详见下表十四:

表十四6. 被调查者对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的意见和建议

农村义务教育现状篇(10)

目前,我县所使用初中生物教材是人教版生物新教材。新课程中始终贯穿自主学习的新理念,提倡让学生动手、动脑,要求教师应指导学生自主探索与实践。但在近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新课程改革并未能真正变成实际教育教学效果。纵观生物学科的发展史,实验在教学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生物学科至今仍被认为是以探究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初中生物学课程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教育课程,担负着普及生物学知识、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地方经济培养人才的任务。尤其在推行实验教育教学改革以来,生物学教育确立了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的新课程理念。要实现新课程教学目标就必须加强实验教学,生物实验为教学提供了生动直观的探究和实践,是生物学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

目前正确认识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的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现状,认真分析和探讨存在的问题从而进行有效的解决措施,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认为目前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生物实验教学的现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观念落后,认识不足,致使新课标规定的生物实验开出率普遍不高

目前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新课程标准规定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需要完成的生物实验如:生物探究实验共28个、教师演示实验7个、学生分组实验13个。但在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尤其是偏远地区学校,生物学科实验教学的现状并不乐观,严格地说教师演示实验开出率、学生分组实验开出率、学生课外探究实验活动完成率等距离新课程标准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不少农村学校生物课程所做的实验甚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的?

笔者认为有以下的原因存在,学校、家庭和社会对生物学科教育的目的认识肤浅,从而产生对生物教育教学的评价发生了偏离。家庭和社会的评价归根到底还是升学率和优等生率,如果学校为这个目标去努力,就无法完成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任务。这就给学校教育出了较大的难题,一方面想积极实施素质教育,另一方面要下大气力提高考试成绩,两者之间虽然没有对立的矛盾,但是相互影响很大,这就出现了素质教育下的“应试”教育现象,因为功利主义的普遍存在,一线教师先顾眼前利益,片面追求考试成绩,尤其是各种考试成绩低,家长不满意、社会不满意、地方政府不满意、教育主管部门不满意,学校领导也就不满意。这是思想观念落后,导致对生物实验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认识不足。

1、领导层的思想认识不到位。因学科差异、评价体系差异、生物学科在学校地位低下和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部分学校领导对生物不中考,并把生物学科认为是“弱势”学科,周课时的设置教少,不能有效的完成生物教学。因此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中的重要地位不足,出现了校长只要“分”(成绩),而不管“能”(实验能力)的现象。

2、教师的思想工作认识不到位,重分数轻能力的现象普遍存在。传统的教学方式在部分教师中还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还没有完全摆脱“一支粉笔、两本书、一堂课”的窠臼。教师在教学中只重视书本理论知识的讲授,习惯于“老师嘴里讲实验、黑板上画实验”,“学生课后背实验”的作法,从而忽视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尽管教学资源整合在紧锣密鼓的进行。但在思想认识、师资力量短缺、教学设备的陈旧、缺乏与老化无法适应新课程的教学要求,教师无法进行必要的演示实验,学生无法动手实验研究、探索,致使生物实验的开出率达不到规定的要求。

二、资金投入不足,导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生物实验设施设备不到位

部分学校的管理制度不健全,实验室建设缺乏长远规划;有的学校只重视校舍和现代教育装备的建设而忽视了实验室建设,大部分学校的实验仪器还是几年前由教育行政部门配发的,近年来没有添置过一件教学仪器或药品;现有的教学仪器陈旧,设备落后,药品和仪器残缺不全;实验仪器和教材内容相比严重滞后,大部分学校不能完全按照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的要求开齐开全学生的分组实验。

三、师资配备不合理,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缺乏专职的实验指导教师多为兼职教师

目前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编制紧张,学校没有专职实验教师,大部分学校的实验室都由本学科或其它学科的老师兼管,有的根本就不能胜任实验教学和实验室管理工作,还有的学校的实验课老师仅仅是拿着钥匙的“实验仪器保管员”,他们的对实验室的仪器,药品的名称、功能、用途一窍不通,根本就不知道如何合理地利用、维护和维修实验仪器、管理药品,也就更谈不上如何组织指导实验教学了。因此,实验教师师资力量薄弱,管理工作机制不够健全,使学校本来就十分有限的实验药品和仪器也就更难得到合理的利用了。

四、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生物实验课教学缺乏有效的评价和监督机制,生物教师指导不到位

由于初级中学毕业会考时不考生物实验或只在试卷上考实验,因此教师热衷于“卷上考什么,老师就教什么”,学生养成了“考什么,学什么”,“不考就不学”的不良习惯。加之学生实验本身繁琐复杂、工作量大等原因,引发某些老师“做实验不如讲实验”,“讲实验不如背实验”的荒谬做法,学生实验做与不做,多做与少做却很少有人过问。长此以往,老师不会用实验仪器、学生不认识实验仪器的现象也就多见不怪了,这种现象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探求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五、学生对生物实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强,但实验目的不明确,探究实验难以开展

心理学研究表明,对于青少年儿童来说,实验技能的形成需要反复的模仿练习,而知识的获取主要通过感性经验的积累。好奇心是对新、特、奇事物进行探究的一种心理倾向,学生对感知到的新信息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进而产生深入观察思考的急切心理,教师要利用这种心理激发学生在实验课上的激情。

教师在每堂生物课前总是有很多学生会向老师询问今天的课做不做实验,当学生听到有实验活动,总会发出异口同声的欢呼。每当学生走进实验课堂,那怕是只看到一只试管、一个烧杯、一盒普通的火柴,也会爱不释手,激动不已。实验教学的可操作性、实验现象的丰富多彩深深吸引了学生,学生的兴趣为教师顺利开展课堂教学提供了条件。

因为青少年常常依靠动手操作来认识和理解世界,也就是说,小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学习和理解过程与成人是有区别的,他们不能仅靠教师语言抽象地描绘而必(下转第35页)须通过自己的体验和具体操作,通过看、听、嗅、触等感觉器官才能理解科学概念中的内涵。生物科学实验本身具有生动、新奇、鲜明、刺激的特征,对好奇心强的中学生有极大的吸引力,可以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学生对科学产生了兴趣,学生求知欲就会剧增,就会报以满腔的热情和信心,全身心地投入到科学王国中来主动探索求知,从而获取知识,使学生真正成为自主学习的主人,实现学生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通过实验教学,学生的探究活动层层深入,学生的认识得到循序渐进的提升和发展,从而让学生经历科学,认识科学,体验科学,理解科学。但由于初一、二年级学生好奇、好动,对实验目的的不明确,一堂实验课下来学生仍然没有学到什么内容。在实际教学中,很多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却只是因好玩而引发,真正意义上的探究兴趣被大大减弱。表现在开展实验时对实验目的、计划不明确,对为什么做、怎样做的问题不感兴趣。有时课堂上看似热闹,人人在动手,但是最后竟还不清楚开展实验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玩得高兴但真正的收获甚少。有的学生认为上实验课好玩,缺乏科学态度,这些都表现为实验目的不明确也同时给实验课组织教学带来了一定困难。

因此明确实验目的,激发学习动机。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实验效果一般会好些。实验前除要求学生明确教材上的实验目外,还应适当的引导学生明确该实验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实际应用,帮助学生理解实验目的。

总而言之,虽然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的生物实验教学工作通过“两基”和“普实”的落实,从各个方面都得以很好的推进,但是以上存在的问题仍不容忽视。需要我们冷静思考,认真总结,落实措施。只要领导重视,目标明确,制度健全,措施得力,生物实验室一定会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基地。生物实验教学也会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效。我们将为进一步搞好生物实验教学工作,为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做好服务。

参考文献

[1]重庆市渝中区教师进修学院王利亚教师在 2010年12月4日在西南大学作的《初中生物实验教学设计与实践》知识讲座

[2]赵锡鑫主编《生物学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

上一篇: 农业企业经济管理 下一篇: 健康与卫生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