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的追求汇总十篇

时间:2023-05-17 15:45:15

课堂教学的追求

课堂教学的追求篇(1)

一、 情景导入

《诗经三首》导语:“聆听三千年华夏先民吟唱,感受公元前东方文明辉煌。掀开《诗经》的第一页,‘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古韵悠悠,《诗经》穿越了两千年的文化河流,向我们缓缓而来。此岸是高楼大厦,鳞次栉比;彼岸则村姑采薇,部落星罗。那种质朴和厚重的文化底蕴,撞击着现代人日益物化的心灵。”

提示:古今须臾,再次翻开《诗经》,闻着自然亲切的泥土芬芳,心灵的尘埃被轻风荡涤一空,生命洋溢着盎然生机,清新古朴的诗境展现在眼前。近些年,随着生存环境的恶化,人们对来自这乡野的天籁备觉珍爱。它是人类生命之源,是我们思想得以升华的根本。有了它,我们便有了根,心灵之花便不再枯萎。而文言知识太过枯燥乏味,它本身就容易成为理解和接受的障碍。如今学生的生活节奏这么快,精神压力这么大,怎样让他们精神饱满地投入到《诗经》学习中?可以从导语的设计入手。

英国诗人库泊说:“上帝创造了乡村,人类创造了城市。”①德国著名哲学家海德格尔说:“回到乡村就是接近本源。”②因此《诗经》的神圣,尊贵如东方的圣经,正是她记录了华夏民族农业文明最古老的光荣。《诗经》教学不同于休闲性质的阅读,应该引领学生走进那原始的文明,追溯人类长河的源头。无论“深阅读”,还是“浅阅读”,个人的自由阅读行为,不能代替语文课堂学习。而课堂学习时间有限,每节课都要追求实效

二、 设问导入

《巴尔扎克葬词》导语:“巴尔扎克和雨果是欧洲现实主义文学和浪漫主义文学两座并峙的高峰。他们生活在同一时代、同一国度,对文学的执著和共同拥有的崇高声望,使这两位文学大师交往甚密并成为朋友。可是,在他们年轻的时候,也曾经有过一段不愉快的故事,你们知道吗?”

提示:1830年,雨果抨击独裁专制的浪漫主义杰作《欧拉尼》在巴黎上演,此剧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精湛的艺术大受欢迎,但巴尔扎克当时并没有认清它的价值,撰文严厉批评。最让雨果接受不了的是,巴尔扎克竟认为“除了偶尔的机会,维克多?雨果先生的笔永远也遇不到一丝自然的线条”。如此尖刻批评使雨果很恼火,尽管这样,雨果后来还是与他重归于好。

1849年2月,巴尔扎克患了心脏肥大症,雨果得知后非常关心;1850年7月,雨果去好友寓所看望;8月17日,雨果得知好友病情恶化,当晚又去探望,此时巴尔扎克还对复原满怀希望,可雨果已有不祥预感。回到家中就对等候消息的几位朋友说,欧洲将失去一位伟才。果然,巴尔扎克当天夜里十点半逝世,终年51岁。他的逝世使法国陷入悲痛之中,作为老朋友,雨果更是悲痛万分。雨果感情十分丰富,人类的生与死、善与恶,世间的美与丑、真与假,无不在他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记,引发他丰富的联想。他痛悼一代伟人的永不复生,又为伟人的巨大贡献而骄傲,同时他也思考人活着的意义、死后的荣辱等问题。8月20日,巴尔扎克葬礼在拉雪兹公墓举行,雨果面对前来送葬的法国公众,发表了这篇著名的演说。

此导语的目的,仍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文涉及法国文学,有些同学不很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因此导入采用设问导入,以问答方式引出背景知识,开拓学生的视野。虽然所用时间稍长,但比枯燥地讲解有效果,而且还可让有这方面知识积累的学生来介绍,以展示他们的才华,增强他们的自信。

三、 迁移导入

《琵琶行》导语:“一位盲人将要离开人世时,对别人说:‘我多想看看阳光及世间一切美好的东西啊!’人们请来莫扎特,莫扎特用小提琴拉了一首曲子,盲人流下了眼泪,说:‘我看见了!我看见了!我看见了阳光、鲜花、小鸟、河流。’盲人喜悦满足地离开了人世。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听了柴可夫斯基的《如歌的行板》,老泪纵横,说自己‘触摸到了俄罗斯民族的灵魂’。美妙的音乐能引起不同经历、不同心境的人共鸣。《琵琶行》中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艺,就使一代大诗人白居易潸然泪下。现在,我们就一起来欣赏白居易化琵琶乐曲为美妙诗句的写作艺术,探究江州司马泪湿青衫的深层原因。”

提示:当代美国教育家琳达?达林?哈蒙德提出:“当前,我们的世界正处于一个飞速变革的时代……教师必须要具备使全体学生都能进行有效学习的能力……这对于教师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为迎接这一挑战,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具备更为广博而又深厚的知识积累,同时还要求我们的教师具备熟练而又多样的教学技能,所有对未来教师的要求本质上就是要求实现教师专业化的发展。”②在课堂上,教师怎样帮助学生进入诗歌中描写音乐的奇妙境界,走进诗人丰富深沉的内心世界呢?

音乐是抽象的,白居易却能够以超凡脱俗的写作艺术将抽象化为具象,将听觉与视觉、感觉融为一体,在与琵琶女的相互倾听与倾诉中,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千古感慨!课堂教学应鼓励每个学生抓住一切可得到的学习机遇,而且每个学生也都会有抓住机遇进行学习的可能性,这意味着教育对教师期待更高、要求更严,因为这一设想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教师可以将导语作为有效的突破口,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自主探究能力。

课堂教学的追求篇(2)

一、情感课堂是一个宽松民主的课堂。只有课堂教学的宽松与民主,学生才会有“心理安全”与“心理自由”。所谓“心理安全”,指不需要有任何的心理戒备,不担心别人会指责与批评,有一种安全感。如果学生在回答问题时,不担心回答错了老师会批评,同学们会嘲笑,能够无所顾忌地发挥,这样学生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一个人的聪明才智。所谓“心理自由”,指学生在思考问题时,不必有太多的约束,能够比较自由地思考与表达。我们在课堂中发现,许多学生在课堂上的思想顾虑太多,特别是班内的后进生,他们站起来回答问题时第一个想法不是这个问题怎么回答,而是万一我回答错了怎么办,老师、同学怎么看待我。所以,他们回答问题时总是顾虑重重,吞吞吐吐。学生有了“心理安全”与 “心理自由”,才会有学习的愿望,才会有学习的兴趣。

有这样一个故事,给我们启发很大。瑞士钟表大师塔布尔因违反天主教规而被捕入狱。他入狱后仍被安排做钟表。在那失去自由的地方,他发现无论狱方采用什么高压手段,都不能使其制作出日误差低于 1/10 秒的钟表。可是入狱前他在自己的作坊里,都能使自己的钟表日误差低于 1/100 秒。后来,塔布尔发现真正影响他制作钟表的是他的心情。一个人的智力只有在身心和谐的状态下,才能发挥到最佳水平。

有一位作家的孩子在日本读书。有一天作家问他的孩子:“你日语不好,上课发言还那么积极,就不怕出错?”孩子说:“不怕!老师说教室就是出错的地方。如果人人都怕出错,不敢说自己的想法,正确的答案从哪里来?让老师一个人讲才是最糟糕的……”“教室就是出错的地方”,此话简直可以视它为至理名言。我们教师在课堂上就是要用幽默的语言去鼓励学生抬起头,大胆地去思考,大胆地提问,大胆去发言,大胆去争论,这样的课堂才是充满活力的,充满生机的。

二、情感课堂是一个互相尊重的课堂。有人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就是一种尊重。“尊重是人间最大的慈善”。但是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讽刺、挖苦,甚至责骂,都是一种不尊重的表现。有时,我们教师不经意的某个教学细节,也会表现出对学生的不尊重。如,某个学生手举得高高的,可是教师就是不喊他回答问题,却叫了一个刚举起手的优秀学生。其实,学生对尊重的要求很低,有时,老师的一个微笑,也会使学生激动一天。课堂上要微笑地面对每一位学生,尤其是后进生,要给学生一种亲切感,让学生觉得老师可亲可敬。“亲其师信其道”。微笑是教师最有魅力的语言。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过:“在这个世界上,除了阳光、空气、水,我们还需要微笑。”可是,我们有些教师课堂上总是板着面孔面对学生,有时甚至怒目圆瞪。这样做,我们教师就失去了人格的魅力。

尊重就是对学生的宽容、呵护、帮助、鼓励和信任,必须体现在教学的每一个细节上。著名教育家魏书生在上《扁鹊见蔡桓公》时,有一位成绩最差的同学,在回答问题时,把蔡桓公的“桓”读成了“恒”。尽管引起了同学们的哄笑,但 魏老师却鼓励说:“我发现你进步了,开始独立思考问题了,‘桓’和‘恒’是形近字,上课时没有听讲,这是不对的,但发言时,能根据‘桓’字的字形想到‘恒’字的读音,这说明你进行了一番独立思考,而不是遇到不认识的字就不读、不想。如果你能经常这样独立思考,学习肯定会大有进步。” 魏老师的一番鼓励的话语就是对后进生的一种爱护。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奥妙,也就是在于如何爱护儿童。”可是,我们有些教师对后进生,更多的是抱怨,甚至指责,久而久之,学生失去了尊严,也失去了学习的信心。这样下去,怎能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呢?我们要记住泰戈尔的一句话:“不是槌的打击,乃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

三、情感课堂是一个充满乐趣的课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一旦有了学习的乐趣,还何愁学生不能提高学习成绩呢?因此,我们广大教师应首先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2000 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吴文俊,获奖后在答记者问时,有一段话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他动情地说:“小时候,我对数学并没有多大的兴趣,在大学二年级时还曾一度对数学失去信心。甚至想辍学不念,是一位姓 武的老师的精彩授课,使我改变了对数学的看法,对数学的兴趣产生了几何级跳跃,最终把数学研究确定为终身职业。”吴文俊称 武老师的课“精彩”,使他对数学产生了兴趣。这里的“精彩”,就是让学生有兴趣,不仅“好之”,更“乐之”,对学习一往情深。那么如何使课堂“精彩”呢?就要有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方法,一讲到底的“满堂灌”,只能使学生昏昏欲睡,索然无味。课堂上,教师必须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激活学生的思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情感的课堂必然是自主课堂。其次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引导学生说一说,写一写,议一议,试一试,练一练,想一想,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体会成功的快乐。因此,情感的课堂必然是活动课堂。

现在流行不少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我们如何取之舍之,可能有些教师莫衷一是。不过,只要能调动学生兴趣的,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就是可取的。因为学生一旦有了学习的兴趣,学生的潜力将是巨大的。我们无论采用什么先进的教学方法,如果课堂上总是死气沉沉的,学生处于一种“冬眠”状态,这样的课,决不是一堂好课。

课堂教学的追求篇(3)

教师如果认为身在农村小学教学不能实现自身的理想与人生价值,感受不到工作的意义,无法认清自己的使命,把自己的职业视为谋生的方式[5],则这位教师就无法承认农村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具备某种价值,会出现前面我们提到的“价值追求空位”的问题。同理,如果作为评价者过度认可城市小学所追求的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价值,则会降低对农村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评价,致使农村小学不得不向城市小学“学习”,造成“盲目效仿城市”的问题。(二)学校管理者对教育的理解与定位作为一所学校的管理者,其对教育的理解与定位决定着学校将选择的教育目标与学校文化,如果农村小学的学校管理者不能正确理解教育对学生成长与发展的作用,把“为上一级学校输送学生”作为本校教育的定位,以成绩和升学作为终极目的,那么在其管理下的课堂教学势必会盲目追求效率,而不顾学生的发展与学习体验,课堂教学有效性也会随之将“成绩或升学率的提高”作为价值追求。(三)现实差距与未来的不确定性现实中农村与城市的差距使得许多人对农村的课堂教学存在悲观认识。的确,在物质条件、精神文明等方面,农村与城市有很大距离,这些距离影响了农村课堂教学的水平,也影响了改变这种状况的信心,即便有人能够高瞻远瞩,提出更为有意义的价值追求目标,也会因为未来的不可预见性和不确定性出现“曲高和寡”的局面。

课堂教学的追求篇(4)

转眼间,我县已实施了六年的新课程改革,尽管这几年我校广大教师不断适应新课标,不断更新新课程理念,使教学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取得了社会各界人士的一致好评,然而,有时候发现,不少课堂上还是存在一些问题,有的课堂上还是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有的课堂主要强调了对课本基本知识的教育,而缺乏对学生的思想素质的培养及学生的技能水平的提高,我认为,要真正落实"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新课程理念,就要在生物课堂教学方面有所追求。下面我就在这几年里,在教学过程中就生物课堂教学的新追求方面谈谈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一、理解新课标中的情感、态度

在生物教学过程中,通过课堂实验教学和对教学课题的研究,让学生知道我国的生物科学技术发展的情况和我国广大的生物资源情况,通过学习与生物学有关的问题,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责任和使命,通过学习生态学的知识,让学生关注要保护环境,保护地球,真正理解人、生物、社会的和谐发展。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更需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前不久,我在讲免疫调节一节时,讲到如果人先天缺失胸腺,问学生这个病人是否还有免疫力,当时大多数学生纷纷说仅保留部分体液免疫,随后,又有少数学生说:"老师,能否为缺失胸腺的人再移一个胸腺?""干脆给他注射点T淋巴细胞不行吗?"学生能想到这些,确实让我感到震惊,但又十分欣慰,学生能够根据这种情况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不断创新,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很注重探索生命乃至健康的奥秘,在这种情况下,我也和学生共同探讨,和学生一样,要建立向上,健康的生活态度和人生态度。

二、改进教学方法,让学生更多地参与

前不久,市教研室来我校参观并对各个学科进行了听课,评课,对我校的教学过程还是十分认可,但指出我校教师还留存一些问题,仍有残余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有些课堂老师还是过多地去讲,学生参与的机会少。我认为"填鸭式"的教学已经渐渐被社会所淘汰,老师们可以创造一些条件,创造一些机会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让学生增加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最后老师指引学生找出事实,归纳生物的本质和规律,让学生感觉到他们才是学习的主动探究者。

我在讲细胞呼吸一节时,指引学生主动去钻研,像"创可贴"是否透气?人跑完800米,为什么腿会软?在做完"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后,我对学生说;"若把本节的材料蔗糖溶液换成等浓度的KNO3溶液,又会出现什么情况呢?""若把洋葱鳞片叶细胞换为根毛区细胞行吗?为什么?就这样,学生就很乐意地参与,让学生从原来的被动学习变为现在的主动学习了!

在讲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区别时,学生总是弄不清,若单独讲某一个分裂时期,学生还是比较清楚,但考试时往往把二者放在一起,弄得学生一做题就错,当时我先引导学生,让学生明白有丝分裂是针对体细胞的,因此是存在同源染色体的,而减数分裂是针对生殖细胞的,并且当时我一直强调减数第一次分裂是同源染色体分开,减数第二次分裂是姐妹染色单体分开,着丝点断裂,所以减数第一次分裂是有同源染色体的,减数第二次分裂没有同源染色体。最后我让学生去总结规律,经过学生认真的分析和思考得出结论:有丝分裂和减数第一次分裂整个过程均存在同源染色体,而减数第二次分裂整过程一直没有同源染色体。这样学生自己总结规律,自己对这个知识记忆深刻,以后再用时错误率大大降低了。

再如在学习生长素一节时,我就拿着一株幼苗,水平放置了一段时间,让学生看根向下生长,茎背地生长的现象,并指出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当时有很多学生说知道这种情况,但说不出原因,有的生怕回答错误,我认为教师的角色应该从问题结论的提供者转变为探究的指引者,当时我又问学生是什么力量引起的呢?根、茎的近地侧和远地侧的生长素的浓度是否一样?是根还是茎对生长素的浓度敏感?慢慢地,学生就有了感觉,渐渐地有一部分学生开始了回答,若答得合理,他们有了很大的成就感和喜悦感,这样他们会主动地参与进来。

三、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每个教师都会遇见这种现象,每当学生做错一道题,有时到第二次做这题时还可能出错,如果这样的话,我建议应当让学生准备一个纠错本,并且每天记一下这些题为什么错?错在哪?鼓励学生对易错的练习题重新梳理,引导学生重新考虑自己的思维过程,并从中发现规律。

我在讲内环境和稳态一节时,课本上说的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然而在平时的学生练习中,有的学生总是把血浆写成血液,这时我就引导学生,让学生发现问题,并指出血浆并不等于血液,并让学生把这些易错点整理在错题本上,让学生及时纠正,尽量做到不能再错第二次。

我讲课时,总习惯留出五分钟时间让学生消化,理解这节的知识,但在以前,我只要一停课,学生们便会乱哄哄一片,根本不会理睬老师曾经讲过什么,当时我也是反思了一段时间,心里想:怎样把乱哄哄的五分钟转变为思考的五分钟呢?终于,我大胆地尝试,现在每次我停止讲课,在那五分钟时间内,我会布置几个小问题,让学生去讨论,去思考,时间久了,即使我不设计问题,学生也变得会主动学习和思考了,有的学生甚至还自己设计问题,让其他学生和我一起分享,我认为强迫性地让学生学习,不如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这样,能充分调动他们对学习的兴趣,调动他们对学习的积极性。

总之,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把培养学生能力当做核心目标,如果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这需要在生物课堂方面有所追求。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我们应理解新课程标准中的情感、态度,新课标关注更多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因些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改进教学方法,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我们应充分发挥学生对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快乐,愉快地学习。

课堂教学的追求篇(5)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5-080-01

追求课堂教学高效性一直是基础教育改革的首要任务。现在的多数小学,特别是边远山区的农村小学,既没有多媒体,也没有专家、名家的点拨和指导,有的只是一本教材,一支粉笔何一块黑板。在现有的条件下,如何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呢?这是我们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最迫切想要解决的问题。笔者凭借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就如何追求高效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出几点粗浅看法,期盼对小学语文教师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一、把握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教案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一是备教材。备课前,教师应反复通读教材,用心解读教材,吃透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教材在本阶段的地位和作用,确定出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切不可在对课文内容还不熟悉的情况下,盲目看教学用书对教材的分析,禁锢自己对教材的理解。二是备学生。一个成功的教学设计不能脱离学生实际,教师在设计教学思路前应充分考虑到班级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能力、接受能力等特点差异,关注共性、突出个性、有的放矢。三是备教法。教学方法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教师在备课时,应把如何教写清楚,应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学生的学情和自己的个性特长,选择最适合本课的教学方法。同时,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教师根据课标系统把握教材,熟练掌握教材的内容,充分考虑到三维目标的统一。根据因材施教原则,教学目标的制定还要兼顾好、中、差三个层次,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达到的目标也各不相同,要避免一概而论。

二、根据学生特点,制定教学方法

高效的课堂教学包括教师科学地教与学生科学地学的两重标准。语文教学现行常用的方式有问题教学法与读书感悟法。小学生对形式新异、生动活泼的东西特别容易发生兴趣,一旦有了兴趣,他们就会发挥极大的主动性,对一些问题主动地多思多想,并在这个过程中发展自己的智力。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特别是在低年级课堂教学中,画画写写,模仿表演,设疑质疑等都是很好的教学方法。我们要根据不同文章的特点来选择教学方式。问题教学法重视教师的引领,较适于比较理性的文章,引导学生阅读;读书感悟法重视学生的自读自悟,较适于比较感性的文章,对精彩描述进行理解品味;以研读之。比如教师在讲授诗歌时,可以通过配乐范诗,然后展示幻灯片图。通过引导学生看体现诗意的画面,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在意境中体会到古诗的美。再根据学生喜欢画画的特点,在学生粗略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行配乐作画,并让他们介绍自己的画。这样学生就在不知不觉中走进诗的意境之中,既享有了美,又弄懂了诗意,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手脑并用能力、绘画能力、想象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三、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主体

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即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学生是课堂学习中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实践过程,教师的作用则是隐性的,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引导学生自我发展的教育是中国教育转型时期对教育模式的一种探索,它以引导学生主体逐步按照社会方向学会自已教育自已、自己发展自已为核心。它的最终目的是引导学生自我发展成为马克思所说的具有人的类本质——“自由自觉的活动”,它将建立起把服务祖国人民与实现自身价值相统一的教育机制。二是当前教学的主流是强调学生的“主动发展”。“主动发展”的内涵是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主体意识,有较高的成就动机;热爱学习,求知欲强,能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学会学习,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能主动地规划自己的学习任务和发展方向。三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育对象是学生,是能思考、能活动的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学生学得好坏取决于他们的主观努力和能动作用。教育者的种种努力,都是为使受教育者知道应该怎么学,都是为了使学生愿意学、喜欢学、主动学。

课堂教学的追求篇(6)

走进现在的课堂,我们会发现:教师的提问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大了;琐碎的、细小的问题少了;教师提问的随意性小了;不着边际,让学生不知所措的问题几乎绝迹了。我们经常听到老师们在课堂里这样问学生:“你读懂了什么?”“读了这一段话你体会到了什么?”学生思维活跃,各抒己见,充分体现了读书是一种个体行为,每个学生有不同的体验,老师们不再追求答案的唯一。但稍作观察、分析,或许我们又会发现不少教师把“读懂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你想说什么”之类的问题当做“万能钥匙”,不分时间和场合,不顾班级的实际,一味地使用。结果,学生兴趣索然,所见所思十分肤浅,教师又缺乏进一步地指导,教学效果不甚理想。

如何设问,这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就是以谈话的方式。与学生不断反诘和归纳,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最后让学生自己得出解答问题的正确结论的模范教师。作为现代教师,我们似乎应该自问:这一节课中哪些提问是有效的?哪些提问是多余的?哪些设问需要进一步改进?

所以,教师提出的“问题”要紧扣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助于引导学生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要便于学生操作。有层次性,适合不同水平学生的要求,学生主动参与面广:教师的提出的“问题”还能促使学生有计划学习,并合理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方法,让学生正确评价学习的态度、方法、过程、结果,使学生学会学习,并引导学生纠正自己的不足,促使学生评价和调节自己的学习方法与学习策略。

二、追求有效的合作学习

前不久,在我校举办的一次市青年教师小语优课评比中,几乎所有的课堂,都可以看到小组合作学习。教师从讲台上走了下来。不再是“居高临下”。师生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开始凸显了,学生的头抬起来了,手也举起来了,话也多起来了。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被激发起来。学生是“动”起来了,但细细品味,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却不高:有的把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形式,一种点缀,只用两三分钟时间,学生还没有真正进入学习状态,就草草收场;有的看似全员参与,实际上是好学生的天下,学困生“袖手旁观”;有的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不会倾听,不会合作,课堂几乎处于失控状态。

那么,如何追求小学语文课堂的有效合作学习呢?

1.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合作学习时间和空间

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采用相应的策略:可以先明确分工再合作,使每个成员都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既快又好地完成任务;可以先独立思考,再分别说出自己的想法,对别人的发言做出判断,最后形成集体的意见。这样就保证了每个人都能有思考的机会和时间,在参与合作学习中,引导学生学会反复琢磨、体会,善于倾听同学意见,以达到相互启迪、帮助的功效。

2.精心选择合作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有的问题不太复杂,教师就可指名个别发言。然后加以点拨总结。但有的问题较难,这些问题往往是教学的重点或难点,如文章的中心、童话故事的寓意等,学生对这些问题可能会存在许多不同的认识,这就需要教师运用合作学习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思维方法来解决问题。

3.加强对合作学习方法的指导

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要深入到小组中去,了解他们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认知的进程。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有时还会遇到一些障碍,出现合作学习中的“冷场现象”,教师应及时参与到学生中去,帮助学生认真分析其思维过程,教给学生正确的合作策略,让他们逐步掌握合作的方法,同时。引导学生在不断的争论与反思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不断提高合作学习的质和量。

三、追求有效的课堂激励

课堂上,我们常常会听到鼓掌声和“你真棒!”“你真聪明!”这样的词语,一节课下来,往往掌声不断,赞声不绝。鼓励学生是对的,但不可人人都夸;奖励学生是行的,但不可人人都奖。

课堂教学的追求篇(7)

【关键词】

高效 课型 教学目标 构建体系 拓展延伸

一、新授课要紧紧抓住三个维度、落实教学目标

新课程提出了教学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实际教学中,有很多教师忽略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例如苏教版必修三第一专题“祖国土”的教学中,教舒婷的《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时,教师比较容易指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验热爱祖国的情感,但在执教《肖邦故园》时,往往就课文论课文,没有在课堂中引申、没有挖掘文本中蕴涵的德育内涵。其实,这篇文章的主题在肖邦,在肖邦的音乐与故乡、祖国的关系,在肖邦的爱国情怀。它通过肖邦这位伟大的音乐家的成长与艺术创作,深刻地说明了祖国对于一个人的价值。在倡导价值追求多元化的今天,我觉得尤其要领悟编者的意图,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理想,谈谈对祖国的爱。我认为语文教育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在当下许多语文教师都为分数而教时,我觉得有必要加强对学生人文性的熏陶。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①高中生的世界观、人生观都正在形成期,语文教学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又不能通过空洞地说教来实现,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做个有心人,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之效。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这些目标因素不应该是逐条罗列的,而是通过一个具体的教学目标体现的,所以我们心中时刻要有目标意识。黄正瑶先生认为:“用整体的联系的观点全面理解‘三维’目标;用相互作用的观点思考‘三维’目标的关系;用发展的观点落实‘三维’目标的达成”。②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对于一节新授课,我认为至少要落实2―3项目标。如果说,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忽视语文的人文性,那么,语文教学中还要把知识与能力这个教学目标放在一个突出的位置。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学习的过程,学习要做到以人为本,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中体会发现知识的快乐和成就感。例如,新课程提倡探究式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法重视知识获得的过程,重视学生原有的经验,重视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但是在探究过程中会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在具体每节课中,教师要注重落实教学目标,不要让探究成为摆架子的形式。

二、复习课要围绕知识要点,构建体系形成知识网络

笔者听过许多语文教师的课,很多语文教师在上复习课时不注重总结知识要点,或者对于一个知识要点不注意归纳,学生听到教师讲解时恍然大悟,但过一段时间就忘得干干净净。造成这种教学低效的现象,教师负有很大的责任。怎样避免这种教学低效呢?我觉得教师要把知识要点归纳好,形成相对完整的知识网络,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例如苏教版教材的一个突出的优点是适合高中生的口味,适合这个年龄阶段学习的特点,但也有不足之处,对于文言文特殊的语法现象没有归纳、整理。或许这是编者的意图,要让学生在具体语境中感悟和掌握古文的特殊语法现象。但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构建知识体系,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网络。比如宾语前置现象在文言文中较为普遍,当我们在上复习课时,就要考虑总结它的几种常见形式:第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要前置。必修四《寡人之于国也》中:“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未之有也”就属于这种语法现象。那么在语文读本必修三《石钟山记》中:“古之人不余欺也。”也就属于同一种语法现象。第二,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要前置。在复习必修三《鸿门宴》时,这种语法现象比较多,例句有:“不然,籍何以至此?(以何)” “沛公安在?(在安)”“大王来何操?(操何)”。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前边。例如必修三《烛之武退秦师》中:“夫晋,何厌之有?”属于这种语法现象,必修一《劝学》中:“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也属于相同的用法。

三、讲评课要结合学生实际,评讲重点突出、及时拓展延伸,让学生能做到举一反三

在日常教学管理中,我发现语文教师讲评课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一方面讲评课很少有什么讲评目标,讲评针对性不强,另一方面讲评的效率低下,就题目讲题目,没有拓展延伸、巩固的教学环节。怎样提高讲评课的效率呢?

要了解学生实际情况,讲评的目的性要明确、针对性要强。例如一份练习或者一份试卷,教师要对学生做错的情况进行统计、汇总,归纳错误类型,如果是考试卷,教师要统计每题的得分,计算每题的平均分,特别是对学生错误较为集中或者不会者较多的题目进行分析,找出错误根源,从而确定评讲策略。有的基础性题目可以不讲,有的一般性题目教师可以略讲,有的难题、重点题教师要详细讲。极少数教师分析一份试卷,从开始讲到最后,教师很辛苦,学生听得很累。我认为教师要花更多的时间备讲评课,只有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讲评才能做到心中有数、重点突出、效果鲜明。例如到高三阶段,我每次讲评试卷时,都根据学生的答题得分情况确立一个讲评重点,有时是基础题中的语病题,有时是诗歌鉴赏题,有时是现代文阅读题,有时是语用题。让学生一节课下来,有一个收获。长时间积累下去,学生做题肯定大有进步。

总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关键在教师。追求高效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每位语文教师的理想追求。本文是笔者在三类课型中追求高效课堂教学之中的一点体会,今后我还将不懈努力,追求高效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的追求篇(8)

课堂教学效率就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的学习任务的多少,课堂效率的高低决定着学生能够学到多少知识,掌握多少技能等。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是教师一直追求的目标,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本人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谈几点感受。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使学生在宽松、民主、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达到学习目标,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素质教学中,教师要突破传统教学的束缚,转变学习观念,放下架子,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发展如何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尊重学生的人格,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尊重学生的人格是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的基础,教师要把学生看作一个独立的个体,要尊重他们,这是一个教师应该具有的职业道德,这样学生才能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爱护,同时,教师也才会得到学生的尊敬。比如在教学中,教师一个微笑,一个鼓励的眼神都会给学生带来莫大的鼓舞,增强学生的信心,活跃学生的思维。如果教师对学生非常严厉,甚至指责学生,他们的自尊心就会受到严重的伤害,积极性也会受到打击,挫伤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一举一动,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给予帮助和指导,把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作为课堂评价的重点。

只要教师关心学生,尊重学生,就会赢得全体学生的信任和敬佩,学生才会主动和教师去交流,把教师看成自己最值得信赖的朋友,让教师走进他们的心间,上课和教师积极互动配合,认真听讲,及时完成作业,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使课堂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多元评价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对学生的评价不能只注重学习的结果,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也同样重要。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建立一套完善的评价体系,从多方面、多角度去评价学生。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重视对学生成绩的评价,更要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的评价,教师要建立一套公平合理的评价机制,多角度、多方位地对学生进行评价,以确保评价的合理、具体、科学、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比如,在教学中要用鼓励和表扬的评价方法,通过多种方式,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关心学生,指导学生,帮助学生,巧妙运用语言和动作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关爱,教师在教学中的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个手势都能体现出对学生的关爱和真情,学生在这种爱的氛围中,提高了学习兴趣,能够自主而快乐地汲取知识。

二、优化教学过程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有目的地互动和交流的过程。对于小学数学教师来说,一定要认识到传统教学模式中的种种弊端,及时转变教学观念,树立新的教学观和学生观,把学到的新理念贯穿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要想获得高效的数学课堂教学,就要明确教学目标,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精心设计课堂练习,优化教学过程并发挥其作用。

(一)准确把握教学目标

制定难易适度的教学目标能够促进教学活动的顺利实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把教学目标作为课堂教学的起点,指明课堂教学的方向,明确教学目标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前提条件。但是,在制定小学数学教学目标的时候,会出现过高或者过低的现象,为此,在设计教学目标的时候要注意一下几点:

第一,以学生和谐发展作为出发点,在教学过程中要渗透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注重学生的能力提高和培养。教师在制定目标的时候要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经验出发,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准确把握教学目标。比如在学习《认识厘米用厘米量》这节内容的时候,学生对直尺比较熟悉,并且他们在《比一比》中掌握了比较物体长短的方法,在考虑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需设计以下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2.使学生了解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3.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得到提高。

第二,教学目标的制定要遵循由易到难的规律,由浅入深地制定目标,主要包括:制定的教学目标要由低到高、由易到难;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要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性,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二)改变学生学习方式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强调有意义的数学学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方式和学习态度的评价。只有教师紧跟时展的步伐,转变教学观念,才能在教学中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把过程留给学生,为学生提供自主思考和自由表达的机会和时间,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开启学生心智的大门,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自主去质疑,从而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使教学效果达到最高的水平。

总而言之,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学习,积极探索,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把这些理念渗透到实际教学中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做课堂学习的主人。

高效的数学课堂的建立起到关键作用的还是教师。因此,作为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深入研究教材,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和技巧;优化课堂教学过程,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中快乐学习。为了学生能够全面健康地发展,教师要认真上好每一堂数学课。

参考文献:

[1]黄红成.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高效性的认识与思考[J].教学月刊:小学版,2007(3).

[2]赵丹.有关提升中学数学课堂教学高效性策略的研究[J].家教世界,2013(14).

课堂教学的追求篇(9)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摇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3-0102-02

语文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语文知识、提升语文素养的主要途径。因此,语文课堂教学一定要“一定删繁就简,要返璞归真,教学内容要精练,教学环节要简化,教学方法、策略要灵活。”(引自崔峦的《对语文课程和阅读教学的思考》),省去花枝招展,摒弃表演秀,实实在在地追求实效性的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如何追求实效性的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下面笔者就这方面议一议。

一、追求实效性的语文课堂教学活动,需要我们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追求实效性的语文课堂教学活动,需要我们摒弃繁文缛节。传统模式下的语文课形成了一种固定的程序,那就是每每上课起初阶段或是以充满魅力的导语引入新课,或是进行花样频出的情境创设,或是温故而引新,诸如此类的环节设计无非是想调起学生的感官,引起学生的注意,唤起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尽快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细想想,还是没必要这样做的。我们知道每逢新授课总是事先让学生已知的、预习的。一上课,学生自然就心知肚明要学什么课文。可见,再有如此的程序就显得有画蛇添足之意。况且,课堂教学时间是固定不变的,如此也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探究讨论时间。为此,叶澜教授就明确地指出:“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的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所以,笔者认为,一上课就应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即直接引入课题,出示目标,出示自学引导,甚至省去介绍作者、时代背景及基本词语的检查等。

2.追求实效性的语文课堂教学活动,需要我们慎待现代教学手段。现代教学手段特别是多媒体技术在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的恰当地运用,的确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激发学习兴趣,陶冶情操,但是我们也应注意的是,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滥用现代技术不但浪费时间,而且也会弱化其工具性,文本和语言也随之让位,造成语文课被异化,非语文教学的本意。例如,在教授《风筝》时,便随之向学生展示花式多样的风筝;在教授《苏州园林》时,频繁地展示多处园林美景;学习《看云识天气》,展示多彩的云朵等等,因此,我们要谨记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是手段而非目的。

二、追求实效性的语文课堂教学活动,需要我们教师充分做好“主导”的职责角色

(一)适当引导,端正学生对文本的学习

传统语文教学的“灌输式”是我们极力反对的,但是,我们也绝不能为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针对个,采用“放羊式”教学,甘做学生的“伙伴”,而忘记自己“教”的职责、“主导”的角色。比如在学习《羚羊木雕》就文本中家庭矛盾的是非作分角色讨论。学生就各自职责,你争我辩。若教师作辩证地加以引导,学生会正确处理子女与父母的矛盾,友谊与物质的权衡,否则就会是喋喋不休、空论一场。所以,在学生进行多元化问题解读时,一定要当好舵手,“相机诱导”,先放再引,先异再同,水到渠成的完成对文本的解读,锻炼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切实转变观念,更新教法,激活主体性体现实效性

肖川说:“给学生一个机会,他就会创新。”可见,教师观念的转变、教法的更新是影响学生“主体性”充分体现的重要因素。

比如,同是《春》这一文本。该课的学习任务是:①通过朗读品味,提升学生的欣赏能力,②学习抓住景物描写及寓情于景的写法,③体会准确生动的词语及运用比喻、拟人手法的表达效果。

1.教师紧扣目标,设问如下:①课文写了几幅图?每幅图中的景有什么特点?②找出运用比喻、拟人手法的语句,品读说说好处。随即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你一言我一语的全班交流,师作点拨补充。如此的“问题引导式”教学乍看是还学生的“主体性”,但实际上是给学生的阅读过程无形中设置了被动的外在环境,给学生的思维编织了樊笼,是学生追着教师的发现在猜测,是以教定学而非以学定教的行为。违背了《语文新课标》指出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显然,这样做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观能动性,思维受到限制,能力得不到锻炼。自然课堂教学不会有实际效果。

课堂教学的追求篇(10)

按照语文课程标准制定的三维目标去设定我们一堂课的标准,但在预设目标的时候,不能机械地去套用标准。应该结合每堂课的具体内容,以过程与方法为主线,然后将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机地渗透其中。三维目标不是三维分立,而是三维统一。当然,能力的目标、情感态度的目标,不是某一节课就可以实现的,需要在每一节课中有机地渗透。现在常见的问题是,有些老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往往自觉不自觉地忽略了学生的认知水平。例如:有些老师要求学生默读时,既没有明确的目标,又缺少方法的指导。

教师应研读课程标准,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确立目标,选择教学方法,提出适合的要求。教师要不断追求教育的合理性,常常追问自己“我这样安排教学符合课程标准吗”“这样安排教学符合学生掌握知识和身心发展的规律吗”“这些知识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吗”“我为什么要达到这一目标”等问题,并将这些观念运用到教学中去。

二、适当:教学方法要适当,采取恰当的方式,提出合适的要求

教师要深钻教材,把教材放到学生的整个发展的过程中去看,着眼于学生的发展,着眼于学生能力的提高。要知道,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培养起来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正确运用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衡量教学成功的标准,是将有问题的教学变成没问题,让学生“没问题”地走出教室。其实知识的价值就在于问题的存在,过去的课堂教学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没问题”。

对于学生的质疑,老师的态度应该是鼓励、引导,通过鼓励使学生从不敢提问到“敢于”提问;通过引导,使学生做到“善于”提问,逐步培养勇于探索和创新的精神。

课堂提问是学生和教师的双向活动,就教师而言,应从教学目标出发,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与能力及心理素质水平,向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分析寻求最佳答案,进而获得新知,提高能力;就学生而言,应是对教师讲授的内容或课文疑惑之处提出问题,或提出自己的见解,以期师生共同探讨,进而增长知识,开拓思路,培养创新精神。

教师还应该在教学过程中随时征求学生的意见,了解他们的心态和需要,不断改进教学,课堂上凡是学生能解决的问题,应尽量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来解决,不能解决的教师应通过梳理逐步地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我在讲授《小摄影师》一课时,就设计了一组这方面的问题:“请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想,哪些地方可以读懂,哪些地方弄不明白,请分别做上记号,并说一说。”这个问题一提出,如同一石激起千层浪,几分钟过后:

生1:我读懂的地方是:看见人行道上有个10岁左右的小男孩。

师:你读懂了这个小男孩的年龄。

生1:我不懂的是:“列宁格勒”是什么意思?

生2:我读懂了“打量”这个词的意思是“仔细看”,不懂的是“摆弄”“吩咐”这两个词是什么意思?

生3:高尔基为什么不见记者,要见小男孩?(直切中心)

生4:高尔基为什么大声喊“孩子回来”?

生5:小男孩为什么不要高尔基的胶卷?(这个问题提得好)

生6:小男孩还会回来吗?

师:这个学生很善动脑筋,涉及到课文外的问题。(及时鼓励)

生7:小男孩为什么会哭着走了?

生8:小男孩“摆弄”的是高尔基还是照相机?(学生笑,老师则给以肯定,很好!)

师:以上这些问题,有谁能帮助解决的吗?

生9:“列宁格勒”是地名。

生10:“哭着走了”是小男孩为自己的粗心后悔。

师:还剩下5个问题,你们认为应先解决哪个问题,后解决哪个问题?请大家把它编上序号,我们就按序号授课……(尊重学生的意见,又一次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不难看出,在新课的导入上设计的一组问题,像磁铁一样牢牢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和高涨的学习热情,争先恐后地质疑解难,而老师则抓住学生最费解或最想了解的问题梳理成序,并以此为授课线索进行教学,改变了那种把教学过程看作执行教案过程的错误观念,改变了教师单向灌输知识的课堂教学结构,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可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让不让学生质疑,如何引导学生质疑,看起来是一个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问题,其实是一个观念问题。这意味着教师应重新确立自己的课堂地位和工作角度,教师应开始退出课堂主角,而成为学生的合作者、鼓励者和引导者。

2.课堂上还要注意处理好“动”与“静”的关系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采用适当的方法,处理好“动”与“静”的关系。课堂上既要有动,还要有静,要动静结合,放收适度,动的时候动而不乱,静的时候不显得沉闷,做到动而有序,不躁不乱。如学习《自选商场》一课时,我把课文中的物品名称打印后贴在黑板上,请学生上台“购物”,并说说自己是如何认识并记住这个物品名称的,带领大家识字。随后,我扮演购物者,请学生根据我的需要:学习用品、生活用品、食品,给我“送货上门”,了解物品的分类。接着,我请学生拿出自己事先收集的包装盒、包装袋等材料,在学习小组里交流、展示,扩大识字源。最后,我又安排了一个自由“购物”的活动,请学生走出座位去“选购”自己认识的“物品”。学生在轻松自由的生活方式活动中,不仅学习掌握了本课的生字,还交流认识了自己在生活中自主习得的字,在展示自我,品尝成功喜悦的同时,更激发了学生在生活中自主识字、主动学习的意识。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思维空间,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3.实施多元化的课堂评价

课堂评价应是多元化的,而不要仅限于对朗读的评价上。要通过评价促进语文素养的提高,而不只是提高朗读水平。评价时不仅是评优劣,还应该评对事物是非观念的认识。仅停留在“你真棒”“你不错”“你真聪明”的层次上是不行的,应分层次、重引导,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进行评价,评价方法可采用生评生、生评师、师评生、竞赛评等。

上一篇: 教师的个人事迹 下一篇: 企业文化举例分析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