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素养知识汇总十篇

时间:2023-05-16 16:18:33

文学素养知识

文学素养知识篇(1)

一、充分认识数学文化教育价值

新课程标准把素质教育的核心“人的全面发展”着重赋予数学教育,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显著特点,在传统的初中教材中几乎没有数学史的介绍,学了十多年数学的学生对数学史的了解几乎为零,这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极为不利。在初中,如果教师有意识的渗透数学史的教育,会有积极的意义。(1)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长期的应试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已经不能适应当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高度渗透的现代化社会,社会需要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恢复科学的人文面目,使科学与人贴近,数学文化史涉及到人类文化的各个方面,在教学中多渗透这方面的知识,学生学习数学才会觉得自然,才会认为数学是有用的。而且数学在发展的过程中,有文理交叉,数学上一个概念,一个公式的产生都是自然科学与人文学科的结合,这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2)能够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责任感,中国的数学有很悠久的历史,在十四世纪以前,中国一直是世界上数学最为发达的国家,出现了很多优秀的数学家,其中在代数和计算方面更是成绩显著,著名的有《周髀算经》和《九章算术》,了解这些对学生很有启发,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说这也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3)培养学生优秀的思想品质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很多初中学生的学习毅力不强,思想不集中,学习没有方法,而且很多学生没有吃苦的精神,在数学的发展史上,有很多数学成果的出现,都是前人类经过艰苦的努力,有的甚至是几代人的努力才获得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举一些例子,例如欧拉就是典型的例子,他几乎是在双眼失明的情况下,靠惊人的记忆和心算能力进行研究和写作。教师如果经常讲一些这方面的例子,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准确定位数学文化教学目标

文学素养知识篇(2)

什么是语文素养?语文素养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与语文知识、语文积累、思想情感、审美情趣、思想品质、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有机结合。

在一定的范畴里面:“语文素养”和“语文素质”都指称语文教育的一种结果形态和存在。顾云龙先生在这个问题上思考得比较深入。他进一步指出:“从概念的周全性看‘语文素养’要比‘语文素质’概括得更准确,更能揭示学生语文素养(或素质)生成的主要原因。”

因此,“语文素养”的进一步具体化,就应当表现为一种能力,一种学习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那么这一种能力又怎么在一个人身上得到体现呢?有什么要求?《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稿)》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都有要求。但都较为系统,我们的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受此影响,一般也就从通常所讲的“听、说、读、写”入手,并以此作为标准,最终造成受教育者“听不清,说不明,读不懂,写不好”的可悲局面。好的语文素养,在一个人身上的体现,应是能正确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听话看文章能融会贯通,说话写文章能自然充分地表情达意。

而当前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是看他认得几个字,写得漂不漂亮,背了多少成语,记了多少名言警句等,有的甚至就看他考试得多少分。这是及其偏颇的。

我认为,一个人要能听、能说、能读、能写。仅认识几个字,背几个成语,几句名言那是不够的,应掌握多种的表现手法,当然包括修辞。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掌握以修辞为主的语言。通过修辞,使学生了解语言准确、生动、有理的美感来源。通过修辞教学,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鉴赏能力,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培养学生智力,有利于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二、修辞教学现状分析

当前我们的修辞教学现状怎么样?

胡性初先生在1994年国际语言教育研讨会上就指出:“从大陆与香港现行的中学语文(汉语)教材所反映的情况来看,不论是大陆或香港,都没有把修辞教学提到语文教学的重要位置上,都是以修辞的辨识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这其实都是把修辞当作语文教学的一种点缀,从而,把修辞教学引向了误区。”他进一步指出,当前的修辞教学一是目标不明确,二是重点不突出,三是过于依赖参与教材附录联系资料。

时隔十多年,我们的语文修辞教学又如何呢?

2000年教育部颁发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其中第二部分对修辞教学方面是这样阐述的:“了解常见辞格的一般用法。”第三部分对语法修辞教学的要求是:“语法修辞和文体常识不列入考试范围内。”受此影响,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不会有多大的重视。在平时的教学中,若是遇上那些对语文有兴趣的教师,他们还会津津乐道地趣讲一番――因为这对他们来说确实是一种享受,有时可以说是一个卖弄才华的机会,别的教师就只会照本宣科地讲一讲――此句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起到什么样的表达效果等。而学生呢?根本就没有兴趣理会什么修辞了!

可见,从1994年香港国际语文教育大会到现在,虽然时隔十多年,但修辞教学仍未能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得到足够的重视。首先,当前没有把修辞教学提到语文教学的重要位置上。其次,当前的修辞教学只是让学生了解了常见辞格的一般用法,而对修辞手法所起的表达效果学生都没有掌握。我想,这势必会影响我们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语文教学实践要求我们重视修辞教学

语文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学生较好的“语文素养”。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子、阅读能力、协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语文素养包括情感态度和知识认知能力两个方面,要养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抛开修辞,恐怕是很难办得到的事情。不懂得修辞,阅读文章是难会其意的。例如《谁是最可爱的人》中有这样的一句话:“一切壮烈的搏斗开始了。”一般而论,搏斗选用“激烈”修辞而不用“壮烈”。然而作者,此时无意说明搏斗本身形态上的剧烈程度,而是着意表现这场搏斗所体现出来的精神意义――勇敢和气节。可见作者选“壮烈”而舍“激烈”正是从所要表现的题旨出发,注意用词的修辞和感彩。可见,不掌握一些修辞并能熟练运用,无论是在“听、说、读、写”的哪个方面,都不会有出色表现。

总之,为了养成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抓好修辞教学。

四、科学修辞教学的策略

1.树立“大语文”教学观。大语文教学观认为,语文课要注意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养成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人文素养。而这所谓“语文能力”、“语文素养”、“人文素养”都离不开修辞。一个不懂得一点修辞知识的人,看文章能看懂,写文章能写得生动,与人交流能恰当地表情达意,那是很难想象的!所以,在教学中,语文教师必须树立“大语文教学观”,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的出发点出发,从学生的语文素养、人文素养的养成与发展出发,从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的理念出发,搞好我们的语文教学,而不要忽视或淡薄修辞知识教学。

2.提倡以语体教学为中心的修辞教学之路。吕叔湘先生指出:“语文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就走上修辞教学、风格学的道路。也就是语言的研究,这是语言学的文学交界的学科。”由此,修辞教学在语文教学中重要性可见一斑。

(1)语体是语文课中的修辞理论和各种修辞现象的载体。修辞与语体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可以说修辞离不开语体,修辞寓于语体之中,并为语体服务。中学语文教学,如果抓住了以语体为中心这个纲,就如同抓住了语文教学的“牛鼻子”,就能做到纲举目张,使教师教得主动,学生学得灵活、生动,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建立以语体为中心的修辞教学体系是实现语文教学目标的根本保障。中学语文教学目标,归纳起来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汉语交际能力。而现行的中学语文修辞教学,却只重视培养学生去辨识几个修辞格,教师也只讲十几个修辞格来代替全部修辞格内容,这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交际能力是非常不利的。所以必须建立以语体为中心的修辞教学体系,打破以修辞格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才能切实完成中学语文教学的目标,才能真正培养出适应当今社会迅速发展的,有很强的汉语交际能力的人才来。

(3)建立以语体为中心的修辞教学体系是培养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最佳途径。

(4)奖励以语体为中心的修辞教学体系是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能力的思路。

3.贯彻修辞教学的基本原则。修辞教学要努力贯彻中学生语文大纲提出的“精要、好懂、管用”的要求,并注意两个原则:其一,整体考虑,分项教学。如可以按“词语锤炼――句式选择――辞格运用――变长结构”来确定。其二,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4.实施修辞教学的基本方法。

(1)结合题旨、情境。

题旨是说和写的目的,是说和写的灵魂。因此通过修辞活动进行的语言训练要结合题旨。如《茶花赋》中描写山茶花,先写“像一团烧的正旺的火焰”,结尾又写:“再没有比这种童子面更好看的茶花了”,目的是表达歌颂社会主义祖国的题旨。

文学素养知识篇(3)

在新的课程改革中,语文教学要求以思维训练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为准则,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标。随着新理念的贯彻,新教材的使用,新的学习方式的推广,语文课堂教学已显现出勃勃的生机,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目前的语文教学现状仍不容乐观。语文教学效率的地下,学生语文能力素养的下降,已成为不可否认的事实,这不能不发人深思。心理学研究已表明,小学阶段是少年儿童语言学习的最佳时期,但通过小学六年的教育学习后,到了初中字还读不准音、写不对,话说不通顺,读不懂文章,写不出作文,语文学习非常困难,这给后来的语文学习、教学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形成恶性循环,造成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低下。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状况呢?

文学素养知识篇(4)

【中图分类号】G640

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批准号GH11029

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保证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规格的重要依据,是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确定教学编制的基本方案,是实现培养具有素质、知识、能力结构人才的途径和方式。用什么样的理念构建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用什么样的体系体现学校的优势和特色?用什么样的途径提高学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要的符合度?

一、构建具有素质、知识、能力的人才培养理念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精神,主动适应国家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优化人才培养,学校根据新《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要求,为全面推进我校学分制改革,优化课程结构,扩大学生学习的自,推进素质教育、强化实践能力、注重创新精神、突出个性化培养,构建具有多元文化特色和鲜明民族特色的高水平大学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跨文化素质的复合型应用性专门人才。因此,学校围绕民族高校学生应具有的素质、知识、能力等特征为理念构建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二、构建具有素质、知识、能力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方案从毕业生应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要求出发,整合教学资源,按知识体系设置课程,搭建通识教育课、专业课、实践教学环节课程平台,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的建设与改革,加强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开发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提高学生的跨文化素质,实现素质、知识、能力协调发展。

(1)按教育内容构建知识体系,达到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综合目标。

(2)将知识体系转化为课程体系(必修课、选修课和课外培养计划),注意课程间相互衔接,避免内容的重复,优化了内容结构,为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奠定了基础。

(3)在保证总体要求的前提下,针对工学、理学、医学、艺术、农学、师范教育等特点,有区别地选择和设置课程与教学内容,满足了不同学科专业的需要。

(4)加强通识教育和专业(学科)基础教育,为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搭建平台,以提高学生工作适应性和终身学习能力。

(5)强化实践教学,在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课外培养计划中,都设置了实践教学环节,有利于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培养。

(6)加强了多元文化教育,不仅在知识体系中设置多元文化教育课程,而且在课内外等综合活动中,都设置了多元文化教育内容,为提高学生的跨文化素质奠定了基础。

(7)通识教育选修课和科技文化素质讲座的开设,为人文知识与人文精神、科学知识与科学精神教育奠定了基础,为发展个人才能提供了较大的空间。

三、构建具有素质、知识、能力的人才培养途径

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以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为主要内容的主流文化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优化知识体系,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加强多元文化教育,提高学生跨文化适应能力;加强基础,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工作实践能力;注重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注重学生个性发展。

(一)培养方案体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学校各专业按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实践环节三大教育内容设计人才培养方案。

(1)通识教育内容一般包括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外语、计算机信息技术、体育、通识教育实践训练、科技文化活动、自主学习活动,重在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身心素质、人文社会科学素质和自然科学素质,外语、计算机等工具性知识的应用能力,体育锻炼技能和终身体育能力,为专业教育打下扎实的基础。

(2)(2)专业教育内容一般包括科基础知识、专业理论、基础实践训练等,重在培养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提高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3)实践环节实践教学环节包括课内实践和课外创新两部分,含通识教育课程、专业课程中的实验、实践,课内实践教学,课外实践创新等。

(二)培养方案有利于实践能力的培养

根据学科专业特点,构建了医学、教师教育、艺术、农学、法学、工学、理学、经管、语言、人文等多个实践教学类型,体现出“两个结合、三个层次、四年不断线”的特点。

(三)培养方案有利于人文素质、科学素质的提高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包含了大量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学科基础知识、专业知识、跨文化知识和具有创新性质的实践知识,有利于学生人文素质、科学素质的提高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体现在:

(1)通识教育课程中的四大系列公共选修课,规定学生至少修读8-12学分,要求学生跨学科门类修读非本专业的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体育艺术方面的课程,以此拓宽学生知识面,共享多元文化资源和综合性大学的学科门类丰富的资源。

(2)开设科技文化素质讲座,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到校讲座,使学生开阔了眼界、启迪了智慧,提高了跨文化素质。

(3)在专业选修中设置了跨专业选修学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四)建立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个性人才培养

实现民族高校培养具有素质、知识、能力的人才,必须强化多元文化教育特色,才能凸显学校办学特色。学校整合多元文化办学资源,进一步构建具有跨文化素质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跨文化素质的民族人才。

1、发挥典型的双语双文化环境优势,培养双语或多语特色人才。

延边大学地处民族自治地区,具有典型的双语双文化环境的优势。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学校注重培育双语言双文化的特色,在培养多语特色人才上下工夫。在全校通识教育选修课中开设朝鲜语以及朝鲜族传统文化等相关课程,让学生接受朝鲜族文化的熏陶。在英语、日语专业招收零起点考生,培养具有英日汉朝四语复合型高级外语人才。

2、发挥区域优势,实施中外合作涉外型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与韩国、日本、美国、朝鲜等国家和地区的多所大学建立了合作培养与交流关系,通过学分互认和共同学位制等教学管理机制,在经济学类、管理学类、语言类、师范类、农学类等专业建立了“3+1”、“2+2”分段或交换培养制。通过中外合作涉外培养,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复合型涉外人才。

3、建立了除学前教育外的完整教师教育体系。

文学素养知识篇(5)

一、高校人文素养教育内涵

《周易》载:“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程颐《伊川易传》释作:“天文,天之理也;人文,人之道也。”可见,在中国古代,人文包括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在西方,人文是指高雅学问和高超技艺的教育与训练,统称教养。“素养”是人们后天形成的知识、能力和道德修养的总和。人文素养,就是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内在素质和修养,其内涵十分丰富,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主要包括知识、能力和素养三个层面,大致可分为六方面。

1.科学素养。这是人们在认识自然和应用科学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内部特质,主要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据中国新闻网报道,2010年我国只有3.27%的公民具备基本的科学素养,相当于上世纪80年代末日本、欧盟国家的水平。科学素养是科技发展的“软实力”,只有切实提高大学生的科学素养,才能增强其创业能力,促进创新型国家建设。

2.传统文化素养。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不仅外显于民俗民风、建筑艺术、经典文献当中,也内化为中国人特有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伦理道德等。传统文化对于提升大学生自身修养,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价值观具有深刻影响。

3.文学素养。这是一个人的语言、行为、思想体现在文学方面的综合能力和修养。观其文,秉其性,知其人。文学素养可以提升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审美情趣以及阅读、写作、思辨和交际的能力。商科院校的大学生尤其需要加强文学素养,具备丰富的文学史、文学理论知识,通晓古今中外主要作家和作品,熟悉儿童文学、民间文学常识,学会文学创作。

4.艺术素养。主要指对艺术的认知、体验与创作等方面的素质和修养。大学生艺术素养主要表现在对艺术的兴趣、鉴赏、体验与创作等。商科院校应注重培养学生对艺术的兴趣,鼓励学生了解多种艺术形式、流派,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提高其艺术修养。

5.历史素养。这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认识而形成的内在品质。“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读史可以明智”。良好的历史素养,不仅可以使人开阔视野,启迪智慧,明辨是非,还可以培养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热情,增强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6.法律素养。这是公民具有法律知识、法律意识并自觉应用法律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和素质。目前,不少大学生法律知识匮乏、法律意识淡薄,由此引发的恶性案件亦屡见不鲜,如2004年“马加爵杀人案”,2010年药家鑫杀人案等,其案犯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大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培养其良好的法律素养具有战略意义,影响深远。商科院校尤其要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契约精神。

二、商科院校加强人文素养教育的意义

1.顺应现代教育改革潮流

《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指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全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逐步转入大众化时代,高等教育也承担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大责任,重视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趋势。

国务院颁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高等教育要非常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商科院校主要培养现代商科人才,应顺应教育改革潮流,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观念,既要重视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培养,更要切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将学校建设成传授科学知识与倡导人文精神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

2.商科院校培养特色人才

国内外的商科院校大都将办学目标定位于培养具有较好的文化知识和实践技能、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商科专门人才,尤其注重学生素养的培养。如美国斯坦福大学商学院明确提出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道德情操、富有洞察力和深刻见解的,有文化教养、合格的社会公民。北京工商大学2004年启动“新世纪十大教改工程”,明确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商科人才的总体要求。湖南商学院坚持培养基础扎实、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具有市场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商科院校承担着为社会输送高素质商科人才的责任,加强人文素养教育是实现其特色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3.WTO时代社会亟需高素质人才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中国作为世贸组织的重要成员,国际贸易快速发展,已成为举世瞩目的贸易大国,正在向贸易强国迈进,高素质人才的匮乏已成为制约国内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重要因素,这种发展态势为我国商科院校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要求商科院校培养出既懂经济又经营管理、具有较高人文素养和综合能力的综合型人才,商科院校加强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亦义不容辞。

4.学生实现可持续发展

社会的发展,归根结底是人的发展;只有提高人的素养,使人得到全面发展,才能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商科院校的大学生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不仅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吃苦耐劳的精神及健全的人格等,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必不可少。首先,人文素养教育可以培养学生对社会、人生的理性认识,使学生在追求知识、获得技能的同时培养社会责任心和历史使命感。其次,人文素养教育有利于完善商科院校大学生的知识结构,丰富其人文知识体系,培养其人文精神,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人文素养教育使学生既具有科学素养,又具有道德修养,既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又有健全人格,保证大学生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商科院校人文素养教育的主要不足

1.过分强调专业教育,忽视人文素养陶冶

爱因斯坦曾在《纽约时报》上发表评论文章,指出仅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只能使人形成一种有用的“机器”,而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目前,商科类院校大都重视专业知识的传授和专业技能的培训,却忽视对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对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开设的人文素养教育课程偏少,课时不足,教学资源缺乏。其次是人文素养教育流于形式,开设的相关人文课程也主要停留在人文知识的灌输,缺乏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教师和学生开展人文素养教育的积极性不高。

2.单纯依赖课堂教学,忽视课外教学

目前,商科院校的人文素养教育主要通过传统的课堂教学,大多停留在说教层面,未能很好地做到“学思结合”和“知行合一”,学生学习热情不高。因此,高校必须组织大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人文素养教学活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使学生将所学人文知识运用于实践锻炼,并在实践中得到提升。只有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紧密结合,才能构成完整的大学教育体系,这也是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3.学生人文素养参差不齐

目前,商科院校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呈现参差不齐的特点。部分学生人文素养好,知识全面,有良好的思想境界和积极健康的心态。但也有不少学生缺乏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以自我为中心,好高骛远,缺乏社会责任感。

四、商科院校应构建立体式人文素养教育体系

1.课堂教学是实施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阵地,商科院校应构建人文素养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的课程体系,将人文素养教育纳入学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对教学大纲编制、教材选订和教学组织的指导,开设种类丰富的人文素养课程,如历史与传统文化课程,语言与文学课程,艺术与审美课程,心理健康课程,哲学与思想政治课程,法律与社会伦理课程等等。商科院校应保证人文素养课程在课程体系占有一定比例,对授课教师的资质和授课方式做出具体要求,加强教学过程的监控,不仅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言传身教,还应不断改革传统教学方式,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此外,还应规定学生必须修满一定量人文素养课程的学分,使人文素养教育得到贯彻落实,以确保学生全面发展。

2.大学生社团是商科院校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平台,它是由具有共同志趣、爱好自愿组成、自主开展活动的学生组织,以其开放性、学习性、互、趣味性吸聚广大学生。据调查,80%以上的大学生参加过高校社团组织。大学生通过参与社团活动,锻炼了组织、管理、协调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培养了团队精神,开阔了视野,丰富了课余生活。大学生社团也可以组织有特色的活动,提高社团成员的人文素养。如理论学习型社团,可组织社员学习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参观历史文化古迹和革命先烈的遗迹,提高思想觉悟和政治素养;如学术型科技社团,可通过组织学术交流、科技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技创新能力;如社会公益型社团、文学艺术社团,也可组织文艺演出和公益讲座等,提高学生的文学艺术素养。商科院校要采取多种措施,积极引导社团蓬勃发展,培育优秀社团,使高校社团真正成为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平台。

3.社会是一所大学,也是商科院校开展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舞台。社会实践拓展了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空间和渠道,能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学以致用,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社会实践有利于帮助大学生了解社会,认识国情,磨练意志,坚定信念,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学生通过社会实践,能获得比在课堂更直接、更深刻的体验,社会实践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理想情操、人格信念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商科院校应与社会紧密合作,整合校内校外多种教育资源,创新人文素养教育的模式和手段。

五、商科院校加强人文素养教育的措施

1.树立科学的人才培养理念,加强人文素养课程建设

培养商科类人才是商科院校的核心职能,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应以学生的成长成才为中心。首先,高校领导应树立正确的人才培养理念,真正认识到人文素养对大学生成才和发展的重要性,确立以育人为中心,以培养学生良好个性、健全人格、创新意识为重点,切实开展人文素养教育。其次,加强人文素养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聘请人文、艺术、思想政治等人文素养层次高的专任教师担任人文素养教学工作,采取集中培训、学术交流等形式,建设一支高素质教学骨干队伍。再次,商科院校要加强人文课程建设,重视人文素养课程的设置、人文师资的配备、经费投入等,使人文素养教育得到充裕的资源支持。再次应科学规划和全面监控,增强人文素质教育的计划性和可执行性。制订相关鼓励政策,调动师生自觉开展人文素养教育的积极性。此外,还应加强人文素养教材建设,组织编写适合商科院校人文素养教育的特色教材,尽可能采用教育部推荐的优秀人文素养教材。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引导大学生社团健康发展

校园文化建设,对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具有强大的潜移默化作用,可从四方面着手。第一,整合校园文化资源,着力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建设专门的校园人文素质教育网站,通过网络平台,传播人文知识,宣传人文素养教育的活动和成果。重视校园的文化中心、文化展厅、文化橱窗的建设,不定期举办各种类型和层次的文化作品展,普及人文知识,宣传人文精神。第二,举办各类人文素养教育系列讲座。聘请校内外专家学者,开展多种人文知识讲座,指导大学生提高自身人文素养。第三,充分发挥大学生文化艺术节、科技节、大型文艺晚会、人文论坛等校园文化活动的作用,积极开展健康向上、格调高雅、内容丰富、具有时代特征和商科院校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第四,鼓励大学生积极组建各种有益的学生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活动,创造浓郁的文化艺术氛围,为更多的大学生提供实践锻炼的平台,使社团活动成为商科院校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阵地。

3.校企互动,加强校外人文素养教育基地建设

校企互动,高效整合学校、企业的教学资源,充分调动企业对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热心支持,达到学校、学生和企业多赢的效果。首先,商科院校应重视社会实践在育人中的地位,将社会实践纳入人才培养总体规划和教学大纲,规定相应的学时和学分,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领导组织机构和保障体系,建立社会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其次,商科院校应结合专业特点,加强校外人文素养教育基地建设。坚持互利互惠的原则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构建校企合作的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实践平台,将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与职业教育相融合。充分整合社会资源,积极开拓企业实践基地,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与地方经济建设结合起来,使大学生在企业得到锻炼的同时也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培养学生积极回馈社会的感恩意识、服务意识、协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4.完善科学的评价体系,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

完善人文素养教育的评价体系和评估标准,有利于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使人文素养教育达到事半功倍之效。首先,学校应建立操作性强的人文素养教育评价体系,出台相应的评估制度和评估细则,构建多元互动的科学评价体系,突出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充分考虑评价的可操作性、针对性和客观性,避免评价走过场,敷衍了事。其次,应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文化社团、艺术活动、体育竞技、演讲辩论及知识竞赛,并将其作为学生人文素养和能力的评估内容。同时,学校为学生颁发人文素养教育的结业证书,完善学生接受人文素养教育的档案,为学生就业、为企业选用人才提供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马明华,涂争鸣.高校人文素质教育论[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

文学素养知识篇(6)

一、人文素养的内涵及高校教师人文素养的重要性

当前在高校中,除了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化技能,还应该注重如何才能够将个体的专业化技能得到全方面的提升,学生的如何得到全面发展,这些需要人文素养的作用,可以使教师的价值观和职业观进行自主的改造。人文素养是人所具有的文、史、哲和艺术等人文学科的知识,以及由这些知识系统反映出来的综合品质和发展程度,其中包括人的气质、人格和修养等。人文素养是高校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必备条件之一,影响着自身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身心成长。文素养包括具备充足的人文知识、理解人文思想内容、掌握人文方法,与此同时还需要就要被遵循人文精神。

人文素养是高校教师综合素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教师职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同时,人文素养也为学生专业化发展提供了内在的驱动力。在当前国际竞争激烈的情形下,社会对高校教师人文素养现状倍加关注,因为高校教师的人文素养直接决定学生的身心发展方向。在新课改下,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都有更新,以及综合性课程、研究型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的开设,基于此方面,要求高校教师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以及更深广的专业知识背景和更强的专业适应能力,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1]。在大多数高校中,通常更加重视专业知识,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文素质与专业技能都应成为学生的综合素质,不应片面地强调某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人们学习和工作的基础是必要的文学艺术修养和文化底蕴二者的结合,是获得一切知识和技能的根本。加强高校教师的人文素养,能够更好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化知识和全面发展,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各方面的发展。

高校教师人文素养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第一,高校教师人文素养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至关重要。第二,高校教师人文素养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第三,加强高校教师人文素养是提升高校综合竞争力的需要。换言之,良好的人文素养可以促进财经院校学生的专业化发展、身心发展,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因素,对提高学生的教育水平有着深远的影响。

二、当前高校教师人文素养现状

当今社会,高校教师的人文素养现状并不是很乐观,其主要原因是因为教师只具备了一些有关专业领域的知识,而忽视了人文素养对其成功成长过程的重要性。其中,教师人文素养的缺失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传统文化知识的不足

传统文化知识是教师成长过程中的基础知识,也是高校教师的必备知识之一。在当代高校中,教师的传统文化一直处于弱势地位,从而导致了我国的传统文化知识很难得到全面的传播,学生也难以掌握传统文化知识的精髓所在。

第二,人文知识薄弱

现如今高校中很多教师对人文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文化知识方面掌握的不够透彻,他们只掌握了自己所研究领域内的知识,这也是大多数教师所存在的问题,即只掌握了必备的专业知识,在教师修养的内容方面比较缺失。

第三,艺术修养方面的欠缺

艺术修养是高校教师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师创造性思维的主要来源。打个比方,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杨振宁就具有高度的艺术修养,他的《对称的物理学》等论文就流露出科学家的创造性思维,这也是人文与科学的有机结合[2]。

三、对高校教师人文素养的对策

当今高校人文素养现状跟不上时代的需求,因此需要想用的对策来解决。针对当前高校教师人文素养现状中存在不理想的状态,要解决当今高校教师人文素养现状的问题,要改变现如今高校教师人文素养现状,第一步要做到的是转变教育观念。教育观念的转表,促进了高校教师对认为素养知识的认识和掌握,提高了教师的重视程度。总的来说没第一步改变教师人文素养现状,教师应该从根本上转变人文素养方面的观念,对该观念的转变,这也是教师素质和技能方面提高的必备条件。其次,开展教师专业的培训,促进高校教师人文素养的可行性。现如今社会中,高校是一个组织严密的教育机构,因此教师人文素养的提高与改善,极其需要对教师进行专业培训,并且结合当前高校教师所面临的人文素养问题,促进高校教师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最后,进行教学相长。所谓教学相长,是在高校中组织丰富多彩的人文活动,从而改善教师的人文素养现状。教师备课上课的内容可以扩宽、积极探索专业知识和人文知识的有机整合。除此之外,学校可以组织针对于教师发展的人文教育活动,提高高校教师人文素养现状[3]。例如,组织一些文化社团活动,可以激发教师的人文知识的兴趣,提高教师的参与度,改善教师人文素养知识的缺乏情况。

总而言之,当今高校中教师人文素养现状难以跟上教育教学发展模式的新形势。因此,提高教师人文素养现状成为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各大高校需要重视教师人文素养对其专业化发展和学生身心发展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文学素养知识篇(7)

近年来,英语教学中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引起了许多中国学者的关注,如王守仁(2001)、胡文仲、孙有中(2006)、蓝仁哲(2009)等。他们指出,高校教育在人文教育上的引导缺乏力度,造成了现行高校中许多英语专业学生在学习时出现了一种倾向,即重技能学习,轻人文修养。 

因此,全面调查英语专业学生人文素养现状,分析当前学生人文素养缺乏的根本原因,进而提出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和人才培养策略,对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2 研究设计与方法 

2.1研究设计 

研究分为四个步骤:(1)开展学生问卷调查,了解大三年级学生人文素养现状;(2)开展教师问卷调查,了解教师对培养英语专业学生人文素养的看法与态度;(3)对可能涉及人文知识较多的课型,如高级英语、英美报刊阅读课型,随机抽取3-5名教师进行课堂观察;(4)采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对课堂观察内容进行整理和分析。 

2.2研究样本 

由于英语专业大三年级学生的教学中更多地涉及人文素养,因此本研究将大三11名英语专业教师和三个自然班9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3 分析与讨论 

本文将样本学生和教师的问卷结果进行了研究,并结合课堂观察结果进行辅助分析,讨论结果如下: 

3.1问卷调查分析 

通过对英语专业大三年级学生问卷调查(见表1),学生人文素养各方面的掌握情况并不尽人意。学生的人文素养单项均未达到较好。中国文化、历史、文学和思辨能力的掌握情况一般,而英语语言学、西方文学、历史及文化均不太好,这说明学生对自己母语人文知识掌握不够牢固,对西方的人文知识更是知之甚少,只停留在对西方文化、文学知识了解的表层。学生的思辨能力均值为3.01,这说明学生平时在学习和生活中有一定辩证思维的能力,但是该项能力还亟待加强,学生的思辨能力还需要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巩固。 

表1表明,学生人文素养各方面情况并不乐观,尤其是西方文学、文化和历史。那么,学生是否在课外对自己的薄弱环节进行知识补充和自我学习呢?对学生课外自主培养的频率调查发现(见表2),除了英美文化的均值大于3以外,其他各项值均较低。这说明学生已经意识到自己在英美文化方面掌握比较欠缺。但是,对英美文学和西方历史的自主学习频率并不高。通过与学生访谈,研究者了解到由于大三专业课中涉及较多的英美文化知识,学生受到老师的引导与课堂内容的熏陶,所以对英美文化知识的自我学习要多一些。其次,可能由于学生认为汉语是本族语,故在课外没有加强关于中国历史、文学和文化的学习。此外,对辩证思维的培养也没有得到重视。访谈中,研究者了解到大多数学生并没有意识到辩证思维也是人文素养的一部分,由于平时学习任务较重,忽略了对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提到关于除了英美国家文学或文化素养的培养方面,均值分别为2.19和 

2.31,这说明学生在进行英语专业的学习过程中,对其他国家了解较少,知识的综合性较弱。在访谈中,学生指出这是由于平时专业学习中对其他国家文学和文化知识涉及不太多。由于主修英语专业,所以忽视了对其他国家人文知识的学习与了解。 

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样本学生普遍认为人文素养对学习产生了非常正面的影响。因此,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在英语专业学习中增加知识的广度与深度,能够更好地将自己培养成具有综合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这充分说明了学生已经认识到人文素养对自身成长的重要性。该数据与教师问卷中的调查数据较吻合。在学生看来,学校对学生英语专业人文素养的培养重视程度一般,这说明样本学校在日常的教学和管理工作中,对学生人文素养方面有一定程度的关注和培养,但是重视程度还有待加强。 

此外,本研究调查了教师在课堂中对学生有新颖观点的反馈(该项为多选),数据显示:大多数情况下老师会给予鼓励(80%)或积极引导(73%),但是部分教师也存在忽略(17%)学生意见的情况。受调查的所有教师均认为,人文素养对学生学习产生了积极的正面影响。 

3.2课堂观察结果分析 

通过对人文素养涉及较多课程的科目进行课堂观察,研究发现,在大三的英语各专业课程中,英美文化、英美文学、英美报刊阅读和高级英语课程最重视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这与《英语专业教学大纲》中关于这四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大致相符。此外,在英美报刊阅读和高级英语课程中,课文内容较多地涉及关于英美国家文化、地理、历史和社会的内容,但关于其他国家的信息涉及不太多。这也从侧面提醒承担这些课程的教师应多加关注学生人文素养的全面发展。 

3.3影响因素分析 

在所列举的14种可能对学生人文素养学习有影响的因素中,受调查学生认为影响因素最大的是:学习兴趣(74%)、提高自身修养(67%)、学校重视程度(50%)、学习风气(49%)、英语专业八级考试(41%)。 这些因素包含了学生学习的内在因素,学习兴趣和提高自身修养,也包括了外在动力的影响,如学校的重视程度、学风以及英语专业八级考试。这说明教师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习兴趣,让学生深刻认识提高自身人文修养的重要性,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此外,学校优良的人文学习氛围和学风,也有助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调查还表明,英语专业八级考试也给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带来了正面的反拨作用。 

文学素养知识篇(8)

随着人类对物质世界认识的深入,物理学一方面带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另一方面推动文化、经济、社会的发展。高中物理课程应体现自身及其与文化、经济和社会的互动发展的时代性要求,肩负起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任。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强调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素养,有利于学生冲破封闭的单科教育模式,树立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意识,实现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平衡。

一、高中物理教学弱化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人文素养是指科学素养之外的一种素养,它主要指人的涵养,或人的素养,与人性、情感、欲望等方面密切相关,其涵盖面很广,道德修养、个性人格、理想追求、文化品味等都属于人文素养。人文素养是一种潜移默化、无所不在的力量。

人文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意义,如能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否具有认可相容、协调的心理品质,能否正确认识社会和自我,等等。只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人文素养的培养,培养出来的人不管他掌握的科学知识有多少,充其量只是具有一技之长的专业人员,而不能算做高素质的人才。目前,高中物理教学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忽视或弱势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人文素养教育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缺失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高中物理教学普遍存在着重科学轻人文、重分数轻能力的现象。目前的高中物理教学实际上进行的还是应试教育,以高考为宗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带有明显的功利倾向。在对待学习问题上,他们表现得十分现实。这种现实性使他们把精力集中于学习和高考,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发展。结果就是使学生变得性格孤僻、高分低能,缺乏积极的人生价值取向与创新能力,适应不了时展的需要。

第二,高中物理学科教学自身存在很多问题,如内容多,难度大,难于学,严重脱离生活实际,等等,这些问题使物理教学长期陷于传授知识和题海之中。过重的作业负担,整体划一的评价要求,使得抄袭作业现象特别严重,不少学生在分组实验中编造数据,不实事求是,缺乏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同时,注入式的、被动的教学方法,对学生成长中的非智力因素的注意不够,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

第三,教师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使得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忽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不少教师仍然固守传统,持“知识本位”的教育思想,认为教学就是为了让学生学习知识,但学生的发展不只是学习知识。很多教师片面地认为重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会使知识的重要地位受到挑战,对知识的过度关注使得大部分学生更多的关注自己是否学会了知识,而忽视甚至轻视这些知识所包含的价值因素,特别是科学知识的人文价值因素、知识的本质以及知识本身的科学性等问题,表现出迷信权威和盲目从众的心态。物理教学在重视知识的灌输和解题的过程中,忽视科学态度、科学精神、正确价值观的养成。这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弱化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没有受到关注。

第四,教师自身对物理科学的理解不够深入。大部分的教师自身在接受科学教育时受到的更多的是“科学主义”式的教育,人文知识基础薄弱,而且高等师范教育很少注重理科学生的人文素养。因此目前中学物理教师缺乏从科学与人文统一的角度来理解问题的意识,认识问题过程中带有明显的科学主义倾向,过高估计科学的作用,过分注重物理知识的积累与提高,忽视了物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在文化、精神等方面的价值。

科学性和人文性是物理教学的一体两面,两者密不可分。只有把物理教学的科学性和人文性有机统一起来,渗透到我们的物理学科教学中,才能指导我们的物理教育朝着更人性化的方向发展。因此,加强高中物理教学的人文性,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人文素养的培养,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同时,加强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当前高中物理教学自然而然的诉求,也是高中物理教学理应承担的责任。

二、高中物理教学渗透人文素养的途径和方法

对于高中物理教学中需要进行人文素养的培养,很多中学物理教师已经在观念上接受并认可。多数教师在实现自己的教育意图的情况下,一般都能认识到强化人文素养的培养对学生个性发展以及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并普遍认为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要渗透人文素养的培养,这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根本内涵。那么如何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强化人文素养的培养?笔者认为应该做到如下几点:

第一,准确解读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促进教育理念的更新。高中物理教学应始终把握一个教育理念“以人为本”。在物理学科教学中渗透人文素养能否落到实处,教师是关键,作为教师首先应转变教育观念,21世纪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重的时代,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人文精神的培养是在人文主义思想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它的根本内涵就在于“人”,就是以人为本。物理教学中要把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与物理学科特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结合起来,关注学生的需求,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以及个性发展。物理不仅是科学,也是文化。[1]物理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传承一种文化,传播物理学发展史中真善美的东西。物理新课程标准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一起作为课程的三维目标,三维目标观是“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物理课程性质的体现。这三个维度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应该统一在教学过程中同时实现。[2]知识与技能既是教学的本体,又是实现其他教育目标的载体。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循序渐进,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探究欲望和创新精神,而不能仅仅停留于让学生掌握物理知识和物理规律,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学的魅力,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关心,从而将三维目标有效地落实到教学过程中,转化成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升,人文素养的养成。

第二,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强化人文素养的培养要从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入手,对教学内容进行情感处理。对教学内容进行情感处理是指教师从情感角度出发,对教学内容进行挖掘、加工、设计,在向学生呈现教学内容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其在情感教育中的渗透作用。同时,高中物理教学要面向生活和社会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的有机结合,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不能仅仅停留在教给学生知识应用的层次上,更应让学生了解物理知识、规律形成的过程,同时可根据当地的具体教学条件和对象由始至终挖掘,创造适合于自己教学需要的,有个性的,和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人文校本课程。开发校本课程不是学科必修课的延伸,而是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需要。不是为应试教育服务,而是为促进学生和谐发展服务。比如我们开设的《厨房中的物理》、《家电原理与简单维修》、《生活与物理》等,显然与现行高考没有多大关系,但能引导学生关心生活中与物理有关的现象,关注社会和科技发展中的热点问题,对于提高学生的素质、提高学生现在和将来的生存能力和生活质量是很有益处的。

第三,物理学史应该与物理教学相结合[3],利用物理学史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萨顿认为,一旦让学生理解科学的起源和发展,科学就会显示出它的人文性,而且极富人文内涵。物理学史是极富人文内涵的。物理学史应该与物理教学相结合。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将“了解物理学及其相关技术产生的一些历史背景,能意识到科学发展历程的艰辛与曲折……”[4]和“了解物理学的发展历程,关注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和发展趋势以及物理学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5]列入了三维的课程目标当中,并且作为一种课程改革的重要思路和手段。传统的物理学史教育把科学史作为一种知识附加在科学教学内容上,教师以讲故事的方式进行教学。这种物理学史教学模式非常低效。新的科学课程标准虽然把科学史作为科学学习的重要内容,但在理论层面上,许多教师对物理学史教育的价值仍不明确,在实践层面上也没有找到将物理学史融入物理课堂的有效方法。

笔者认为,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以教材中的物理学知识和知识发展过程中所蕴含的科学思维方法为基础,有机地渗透有关历史、社会和哲学等方面的内容,依据学习目标和学生发展水平,使科学学习的过程变为科学探究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学到物理概念、规律、公式、定理等,还可以从中体验和学习科学思维方法,使学生认识到物理学知识的发展也受到社会因素和个人因素影响。科学知识不仅是靠积累得来的,也是物理学发展不断渐变和革命的结果,促使学生建立起“开放的”知识观和较为完整的物理学知识体系。

第四,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主渠道,但物理竞赛、课外实验、参观访问等,也是强化学生人文素养的很好途径。教师应当精心组织这些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做到知识教育和人文教育双丰收。同时,培养高中学生的人文素养仅仅在学校依靠教师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社会、家庭包括学生本人的共同配合,只有多方面通力合作,并多渠道的实施才能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合格人才。

高中阶段的学生有着独特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处于不断形成、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物理教师如果能准确把握这一点,结合物理学科本身的“科学”与“人文”的双重特性开展教学活动,定能实现“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追求,这也是新课程标准的核心: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续佩君,薛永红.文化视角下的高中物理新课程[J].学科教育,2004(10):13-14.

[2]武淑清.高中新课程物理教学改革中的问题及对策[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04):66-68.

文学素养知识篇(9)

新课程实施后,人们把目光都集中到了教材、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的探讨上,却忽视了教学当中一个极其重要的要素——教师。事实上无论从世界范围内还是从我国新课改来看,都对语文教师的素养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挑战。高中语文教师必须不断地反思、审视自己,更新自己,使自己具备更高层次的素养来跟上时代的步伐和新课改的要求。

一、高尚的思想道德素养

从事语文教学多年来,我认为高中语文教师素养的灵魂就是要具有为教育而献身的远大理想和高尚的道德品质。教育质量的好坏关键是教师素质的高低。“为人师表”、“德高为师”,说的就是高尚的思想道德修养是一名优秀教师所必须具备的条件,也是促进教学有效开展的途径。往大的方面说,就是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坚决拥护共产主义,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向学生传播自强不息、勇于奋斗的精神。往小的方面说,就是语文教师一定要“爱岗敬业”、要充满爱心,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一个人只有对生活、对职业充满爱,他才能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去爱他的学生、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才能主动地帮助学生改正错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师只有在平时付出了爱,你才能博得学生的尊敬和爱戴,付出的多,得到的也就越多。在这爱与被爱的循环往复中,教师的人格会得到进一步升华和提高。语文教师担负着一个重要的使命就是引导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文化追求、健康正确的审美情趣。每一位教师都担负着培养学生的责任,都要为学生发展服务。由于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和“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所以肩负着全面教育学生的任务,这就对高中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教师的素养提高了才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渊博的知识素养

一名新时代的高中语文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广博的一般知识。教师的专业知识是教师职业区别于其他职业的理论体系与知识经验,是教师专业素质的基础。我国著名学者申继亮和辛涛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包括本体性知识——教师所具有的特定学科的知识、实践性知识—教师在实现有目的的行为中所具有的课程情境知识和与之相关的知识、条件性知识——教师所具有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知识素养是语文教师素养的基石。“要想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得有一桶水”。合格的高中语文教师要能够准确地把握语文学科发展的历史现状和不足,了解学科发展的基本趋势和最新研究成果,教师只有具备丰富而扎实的本学科的知识,才能厚积薄发、触类旁通,才能以自己的知识唤起学生强烈求知欲望。语文教师还要了解文学、艺术、历史、哲学、政治、军事、经济、数学、美学、建筑、医学、伦理等一般性知识,可以说得成为一本“小百科全书”,为专业知识的提高和教学的开展提供有力支撑。虽然高中语文教师时间精力有限,不可能成为这方面的专家,但也不能忽略这些方面的知识,要学会合理搭配专业知识和非专业知识的比例,在保证专业知识比例的同时,合理地提高非专业知识的比例,努力做到互补和促进,提高自己的综合知识素养。

三、较高的科研素养

新课改的实施要求教师要具备一定的科研素养。世界在不断地发展变化,这就决定了中学语文教学也要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地发展变化。解决了旧的教育问题又会出现新的教育问题,从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到国家语文课程标准,再到修订了的国家语文课程标准,随着中学语文纲领性文件的变化,教学内容变了、教学理论变了、教学方法变了以及对学生和教师的要求变了,虽然这些变化不是天翻地覆的,但毕竟区别于以前的要求。在新旧事物交替发展的过程当中,总会衍生出各种各样的教学问题,使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步伐遇到了障碍。为了促进中学语文教学改革顺利健康地向前发展,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师就应该具备一定的教育科研素养。语文教师角色的转变要求教师更加注重教学教法的研究,要求教师不能仅仅依靠经验来思考、分析、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要凭借科学来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由典型的“教书匠”向“学者型教师”、“专家型教师”转变,,如此才能不断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语文教师拥有了较高的科研素养不但能够提高自己的整体语文素养还能够促进语文教学有效地展开。然而目前高中语文教师科研能力普遍比较低,甚至不知道从何着手。必须加强对他们科研的指导和监督,督促语文教师不断地审视自己,积极学习新知识来更新旧的知识结构,促进自身业务能力的提高为科研做准备。语文教师通过科研来积极寻求教学的新方法、新手段,积极探寻语文教学的新理念,在提高教师自身科研素质的同时,有效促进教学的发展。

文学素养知识篇(10)

科学素养是由文化素养引申而来的,是建立在人的素质和科学素质的基础上的一种高层次修养,它主要包括科学意识、科学的关系观和系统观、科学能力和科学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等。科学素养的最核心部分,就是一个人对待科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科学素养的培养不仅使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使其获得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的熏陶和培养。

在语文教学中科学素养应该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科学探究(过程、方法与能力);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主要体现在培养多方面的能力上,这其中的核心是创新思想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所以,在教学中不仅要学生掌握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更需要培养科学意识、科学能力和科学品质,提高学生的科学境界。在语文教学中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新《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为重点,以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为突破口。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语文教学要用更灵活的方法和适合本地条件的教学模式,将科学与技术的社会功能以及社会、技术对科学发展的推动作用渗透进去,帮助学生了解和认识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从而建立起比较符合时代特征的科学观和以科学实践服务社会、服务祖国的自觉意识,并学会在实践中逐步综合地加以运用。

二、语文教学与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实践

新《语文课程标准》中制定了三维培养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就对科学素质的理解而言,这三个维度的内容囊括了科学素养的基本内涵,并且有所深化。所以语文教学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认为要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在教学工作中应重视几点做法:

(一)提高语文教师的专业素质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2l世纪将继续展示其无穷的魅力,在提升学生科学素养方面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知识越深,视野越宽广,各方面的科学知识越宽厚,他就在更大程度上不仅是一名教师,而且是一位教育者。身为中学语文教师,应具备以下一些专门的知识。

1、学科知识

学科知识方面,教师既要熟悉、深刻理解所教学科的知识,知晓知识的由来、组织、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以及在现实情境中的应用,还要具备向学生传授学科知识的专门知识,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学习困难,注意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的学科知识是影响乃至制约教师创造力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所内化的知识的性质、数量、类型和程度不同,其创造力的强度和方向也就不同。所以,教师应该建立合理的学科知识结构。自学、参加继续教育、阅读报刊、查阅网络资料等不断更新学科知识结构。

2、条件性知识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所面对的学生也会更加个性化,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学习心理学和教育学,能够以新的教育理念来面对自己的教学对象。新课程的最大特点是彻底改变“学问中心”的应试模式,将素质教育落实到新的课程标准中,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全面的发展。新课程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放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语文教师必须具有关于学生发展与教育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知识,即要真正拥有这两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知识,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以便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效地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知识增长各方面指导他们全面发展。

3.实践性知识

具有丰富的实践性知识可以使语文教师在课时计制定与执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材呈现、课堂练习、家庭作业的检查以及课后评价等方面游刃有余。积极开展教育科研,要善于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有目的有意识地对教学领域中的现象进行研究,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探索和认识教学规律,形成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教学风格,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

(二)改变课堂教学的模式

1、备课

语文教学中常用的科学方法主要有:阅读、质疑、归纳等,让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掌握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这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最本要求。 因此备课可以从三个角度入手,一是从学生能力发展的角度,它应该遵循引导、合作、自主、创新的发展过程。二是从知识呈现方式的角度,陈述性知识只能采用部分探究,策略性知识采用完整探究。三是从探究方式的角度,可采取“问题”驱动式探究,小组互动式探究等。一般来说备课应按以下步骤:确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收集整理相关信息资料研究学生的思维和认知基础设计问题寻找探究点设计课堂具体探究过程。

备课时应密切关注学生是的主体,教学过程是学生的活动过程,教师是引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为此语文教师必须关注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将教师组织活动和学生自主活动进行对照、比较,看看教学活动的安排是否体现学生的自主性,情景、问题、探究点的设置是否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法是否建立在学法基础上,以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

2、课堂

我国传统的教育奉行棍棒教育,这种不良倾向严重影响了学生心理发展和知识获得。因此,在教学课堂中教师应该主动接受学生、了解他们、关心他们、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创设“和谐平等”的最佳教育情景。

语文教学是一门学科,又是一门艺术。在语文教学的进程中,牵涉到许多无法定量定序的变项,语文教学应在理性的传授知识、探索规律的同时,又艺术的求异创新。要让有限的45分钟使学生更轻松地学到更多的东西,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典型的课堂教学结构:第一种:自读研读讨论迁移训练,学生往往会在老师引导下逐渐走近课文、理解课文,并学会学习课文的方法,实现知识的迁移;第二种即将师生双向、多向交流作为课堂结构的主体部分,它没有一种固定的格式,注重学生思维的跳跃。

上一篇: 项目总体规划内容 下一篇: 交通安全宣传教育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