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导向教学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4-08 11:26:02

行为导向教学论文

行为导向教学论文篇(1)

在“行为导向教学法”的模式下,有以下具体的方法模式可供参考。

1、项目教学法

该方法是将具体的项目或者任务交给学生自己完成的教学方法。学生自己手机信息、设计方案、实施方案、完成任务,并在任务完成过程当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教师起到的作用是咨询、评价、指导。

2、案例教学法

通过让学生对一案例的分析和研究,利用所学知识,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手段。

3、任务驱动教学法

模拟真实的职业情境当中的任务,让学生在这种情境当中使用所掌握的知识、技能来解决职业所遇到的问题。通过这种方式来让学生进行知识上的查漏补缺和职业技术的熟练和职业能力的提高。

在以“行为导向教学法”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师应该要时刻牢记,学生才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所以要尽量以平等、朋友的心态来进行教学安排,过程当中不要过多的干预学生的行为活动。

二、行为导向教学法在《计算机应用基础》中的具体应用探索与分析

2.1项目教学法在《计算机应用基础》中具体应用的探索

2.1.1.精心设计项目

行为导向教学法,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一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技术教育的方针,针对不同的专业岗位对人才的计算机知识和能力的具体要求的不同,项目的设定要基于其专业实际岗位的相关项目。项目的设计要尽量涵盖计算机教学目标的所有知识点。项目的设定要遵循以下原则。

(1)、项目必须要贴近学生所学专业的岗位特点,贴近生活。这样才能够更加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2)、项目的难以程度要与学生的实际水平相匹配,让学生能够通过项目开发的资料有能力自主的去开发。

(3)、项目设计要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正确的引导学生按计划完成项目。因此设计的问题要给学生留有思考探索和充分发挥自身所长的空间,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笔者的探索案例是以“世博风采宣传”为题目的一个word图文混排项目。要求学生用上前两单元所学知识和预习的即将学习的这单元的知识进行一个word图文混排,并尽量做到美观大方,符合实际宣传需要。

2.1.2.分组教学

为了提高效率,尽可能的让每个同学都能最充分的参与到项目当中,教师要对班级学生进行小组的划分,成立开发小组。小组成员不宜超过五人,并由成员推选出小组长,然后进行项目的分析和计划,并在教师的指导之下完成项目。

2.1.2.过程控制与项目成果评价。

在项目教学法当中,教师起到的作用是咨询和引导。其主要职责是为学生提供资料查询的线索和一些计算机知识的现场指导。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要时刻牢记“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尽可能的不干扰学生的分工和思路。但是,要留意各个小组的项目进度和疑难困惑,发现问题的时候,尽量引导学生自己解决。对于学生解决困难,或者具有普遍存在性的问题,可以集体讲解。

笔者在这一项目教学当中,仅提供了相关的材料来源网站。绝大部分小组项目完成情况很好,一部分小组遇到了问题之后,通过翻书、上网查询来解决,并没有直接向笔者咨询。这一点儿很值得表扬。大部分的小组遇到的问题,通过咨询解决之后,也能够做到不犯第二次。学习效率极高!

最后项目成果评价,在鼓励与肯定了学生的同时,又对其项目开发过程当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讲解,同时,对新课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讲述。而通过动手实践,学生有了兴趣,心中存有了问题,针对性比较强,所以听讲认真,学习效率非常高。

2.2案例教学法在《计算机应用基础》当中的应用探索。

2.2.1精选案例。

案例的选择,或者是创建,要具有代表性。对案例当中的错误设置,要有深有浅,生动形象。太简单和太难都不容易起到该有的效果。笔者实施的是excel案例教学。设定了一个成绩单。其中有几处表格计算及设置错误。

2.2.2分组讨论案例。

分五人小组进行案例的错误的寻找和改正。过程当中教师仅仅稍加引导即可。然后再进行问题展示。一个小组说出一个存在的问题,并派代表进行实际操作改正。

2.2.3最后,需要教师将错误进行总结,并演示最标准的改正方式,同时结合案例进行知识的灌输。

2.3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计算机应用基础》当中的应用探索。

2.3.1设计任务。

在任务驱动教学法中,设计和选择任务是教学方案的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任务的设计要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而且难度要适度,不能太简单,否则不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欲望。太难也不行,有可能会让学生产生厌倦心理。笔者在课堂上是使用了power-point的实际应用任务:让学生自选一个题目,制作一个不少于十页的ppt文件。

2.3.2任务分解。

对于一个任务,不光有笼统的布置,还需要教师进行简单的分解,以方便学生完成任务。要知道,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才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在那些与教学无关的地方,教师要预见性的帮学生初步解决。而在这个powe-point任务当中,笔者将任务分解为:一、创建ppt文件,新建足够的空白ppt页。二、将搜集的材料的图片用画图工具进行简单处理。三、为幻灯片的文字图片添加生动形象的动画效果果。四、创建一个交互式的ppt文件。五、加入一个超级链接。通过任务分解,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完成任务的工作更加调理,提高了效率。但是却没有减少知识的学习。

2.3.3任务结果评价。

行为导向教学论文篇(2)

2行为导向教学法在高职教学中的优势

2.1有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由于行为导向教学法构建的是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主的新型教学模式,因此在这种模式下,学生自身的主体作用能够得以充分发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为学生今后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学生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养成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在社会竞争中尤为重要。

2.2有助于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行为导向教学模式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再局限于对理论知识的死记硬背,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如何解决实际的工作问题。这就需要学生讲理论知识融入到实践中,学会查阅相关资料,制订计划,总结、归纳问题并最终找出解决的方法。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拓宽自己的眼界,挖掘自身在工作领域中的创新潜能。

2.3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行为导向教学法培养的是学生的职业能力,通常会设置一定的模拟工作环境或者工作任务,尽量将学生的学习 环境与今后从业岗位的环境相一致,达到逼真化,而真实的工作任务往往需要强大的团队协调来共同完成,因此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逐渐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很好地从传统的自己学自己做的教学模式中演进过来。

2.4有助于提高教师队伍的自身工作素养和能力

教师在采用行为导向教学法进行教学的时候,对自身的工作能力要求就比较高,没有实践经验或者缺乏实践操作经验很可能会误导学生。只有真正既具备较高理论知识,又有丰富实践经验、能指导学生实训的“双师型”教师才能承担行为导向教学的重任,才能设计出合理的、可操作性强的任务。

3行为导向教学法在国际贸易实务教学中的实践运用

3.1行为导向教学法中的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是教师将课堂任务设置成一种具体工作项目或任务,学生通过收集信息、设计方案、具体实施最终完成任务的方式来学习和掌握知识并拥有相应的工作技能。国际贸易实务属于一门操作性非常强的专业课程,因此在平时授课过程中使用此种教学法能很好地将理论结合实践,让学生充分理解国际贸易的各个环节。

3.2项目设计

笔者在国际贸易实务的教学中将国际贸易的各环节分割成各个项目,本文中以第一项目“创建公司,推广产品”为例。学生2人一组,分饰进口和出口公司,选定simtrade产品库中一具体产品开始创建公司,推广产品,双方在经过市场调研,建交邮件往来后确定商贸关系。

3.3项目描述

3.3.1项目目的

该单元项目设计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国际贸易的建交流程,通过互联网等手段搜寻到目标客户,学会如何对目标客户进行资信调查,同时发出建交邀请,双方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洽谈成功后正式建立起贸易关系。

3.3.2项目优势

和传统国际贸易实务理论课相比,这种以设计项目为主的行为导向教学课程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通过模拟贸易实务操作掌握到国际贸易中寻找客户,建立贸易关系等知识点,生动地将工作环节带入到课堂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3.3项目难点

学生语言基础较弱,实际沟通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不会表述或表述错误的情况;由于该课程开设的对象为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学生在资信调查时缺乏金融知识基础,在实施过程中往往草草了事;让学生掌握更多寻找客户的途径也成为一个难点,学生的思维局限性较大:由于课程设计的需要,教师会设置固定的合作对象,这类操作能帮助学生很快地寻找到交易对象,但是也局限了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寻找目标客户时思考的有效途径。

3.3.4解决方案

面对以上难点,笔者尝试做出如下应对措施:

1)利用辅助课程如外贸函电等加强学生在贸易沟通方面的沟通能力,鼓励学生课后参阅各类专业英语读物,要求学生每周利用电子邮箱进行英文书信沟通。

2)通过国际贸易案例讲述资信状况不良企业在贸易过程中的表现,尝试让学生从案例中总结经验。

3)根据教师已有的外贸工作经验向学生介绍有效寻找客户的途径,并且要求学生利用每个途径为自己的产品寻找一个真实有效客户。由于现行的高职教学评价系统主要侧重于对课堂教学的管理和对学生知识与技能掌握程度的评价,而“行为导向”则注重教学过程。因此,过程管理、任务管理等理念和做法必须融入到实践教学过程中,这样才能有效确保教学质量,而评价体系也应该摒弃传统的终结性评价,取而代之的是使用突出以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和解决实践问题能力为中心的形成性评价体系。另一方面,教师也是行为导向教学法成功实施的保障,这就同时对教师在专业理论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方面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实际教学工作中,一方面可以要求教师“持证上岗”,即教师经过进行相关职业资格培训才有上岗资格;另一方面,可以聘请经验丰富的一线工作人员如外贸公司跟单员等担任课外指导教师给予学生专业的实践指导。

行为导向教学论文篇(3)

1.“模拟公司”起源于50年代的德国,是指人为创造的经济活动仿真模拟环境,作为经济类专业的实践教学场所和组织形式。学生在其中可经历全部业务操作过程,了解和弄清其各环节之间的联系,而又不必承担任何经济活动风险。根据产品和服务项目的不同定位,学生在此可以进行营销、财务、金融、贸易、储运、税务、海关、保险、证券等业务过程的模拟活动。模拟时,除货物是虚拟的并且不发生实移外,其它如票据、账册、操作方式、核算办法等均按照现实经济活动中通行的做法设计和运作。由此可见,“模拟公司”也可理解为一种实践教学方法。

80年代后期,“模拟公司”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迅猛发展。据不完全统计,1998年4月,世界30个国家建立并且在数据库中可以查到其信息的“模拟公司”有2775个(详见下表)。此外,一些国家还建立了“模拟公司”协调中心,负责本国“模拟公司”之间的业务交往和人员培训,及从事国际商务和交流协调活动。为促进各国“模拟公司”之间的交往,1993年11月,欧共体和德国北威州政府支助建立了“欧洲模拟公司”网络,现已发展成为国际性组织??“EUROPEN”协会。德、法、英、奥地利等12个欧洲国家为正式成员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不久也将成为正式会员,亚洲、南美的一些国家也在积极申请入会。该协会还组织一年一度的“模拟公司国际博览会”,为促进世界范围内“模拟公司”之间的交流和相互学习做出了贡献。

2.近年来,我国的一些职业学校在经济类专业实践教学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改革,相继建立了财会模拟实验室、商务模拟办公室等。从1994年起,上海、北京、浙江、山东、辽宁、河南、内蒙等地的一些学校,在丹麦和德国专家的帮助下,引入了“模拟公司”这一实践教学的新形式。国家内贸总局和教育部通过开展学术研讨和经验交流,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这一新生事物的发展。实践证明,“模拟公司”能够有效地解决职业学校经济类专业实践教学的难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增长相关知识。“模拟公司”这一概念正在逐步被人们所认识和接受,同时也引起了有关部门和教学机构的重视。

二、“模拟公司”的教育哲学与理论基础

“模拟公司”的雏型诞生于50年代,但何以在80年代后期迅猛发展起来呢?众所周知,任何一种教学形式和方法都是特定教育哲学思想与观念的体现。而“模拟公司”正是行为导向教育哲学思想的具体体现。

1.80年代以来,“行为导向”一词频频出现在职教文献,特别是欧美职教教学论著作中,一时成为追求和提高职教教学质量、改革教学的代名词。它与其说是一种概念,毋宁说是一种新的职教教学理论更为确切。德国职教专家T?特拉姆对其作了的明确界定:“行为导向……是一种指导思想,培养学习者具备自我判断能力,懂行和负责的行为。它可视为主体得以持续发展的过程,也就是说在这一过程中,他们所获得的知识和能力在实践活动中得以展现。”在教学中,行为导向意味着:知识的传授和应用取决于学习目标、内容、方法和媒体等因素的重组,即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实质上创造出教与学和师生互动的社会交往的仿真情境,把教与学的过程视为一种社会的交往情境,从而产生一种行为理论的假设。“模拟公司”的建立正是为了创造有助于师生互动,特别是学生主动参加学习的情境。在这种情境中,他们通过反复练习,进而会预期形成自然的、符合现实经济活动要求的行为方式、智力活动方式和职业行为能力,即在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个性方面得到发展。

2.行为导向的教育思想,主要源于人们对现实及未来社会对职业人才新要求的思考以及对教育和学习概念的重新认识。过去,对学习过程最传统的认识是:动机、接受、理解、记忆。而今人们无论对“教育”还是对”学习”都有了新的认识,更强调“交流”的作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1997年版)对“教育”进行了重新定义,将“教育是有组织地和持续不断地传授知识的工作”改为“教育被认为是导致学习的、有组织的及持续的交流。”在此,学习是指个人在行为、信息、知识、理解力、态度、价值观或技能方面的任何进步与提高。“交流”是涉及两个或更多人之间的信息(包括消息、思想、知识、策略等)转移关系。

柏林工大的教育专家杜霖先生形象地把学习比作“呼吸”的过程,强调学习者不仅要“吸进”还要“呼出”。他指出:“学习的核心是‘呼吸’,伴随着思考和分析,把记忆的东西进行融合、转化成实际问题和任务,然后去解决问题。完整的学习过程至少应该包括思考、记忆、表达、传递以及行动。‘呼吸’的最有效方式就是实践,通常技术类专业的学生可在一体化教室、实验室、工厂、车间等实际操作环境中进行“手脑并用”的学习,而在现实社会中很难找到适合经济类专业学生这样的学习场所。因为在竞争十分激烈的社会条件下,员工的任何失误都有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经济和社会损失;企业、学校乃至学习者本人都畏惧此类情况的发生。建立“模拟公司”正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方式。

3.“模拟公司”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模拟公司”运作的基本方式是在“工作岗位”上的学习,采用的正是行为导向教学常用的几种方法:模拟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表演和角色扮演教学法,等等。

上述教学法的共同特点有三个:一是以学生为中心、自主性学习为主;二是学生参加教学全过程:收集信息、制定计划、作出决策、实施计划、反馈控制、评估成果;三是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咨询者和伙伴。

教学组织形式采取自我控制的独立作业、小组制定计划独立作业以及小组作业等多种形式,具体采用哪种形式要视培训目的、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学习任务的不同而变换。例如,要突出学生社会能力的培养,则要求较多地采用小组作业形式,这样可使学生之间的交流更加频繁,使他们学会如何与他人打交道、如何合作、如何解决矛盾,等等。

4.“模拟公司”的教学环境。从60、70年代开始的教学环境研究以确凿的事实证明,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心理环境、社会环境和劳动现场等环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模拟公司”就是从改善教学环境入手,来达到其教学目的的。

建立“模拟公司”首先要考虑环境布置问题,应尽可能使学生感到真实。“模拟食品公司”摆放有相应的食品样品;“模拟旅行社”的办公室挂有地图、招贴画……例如,加拿大的许多“模拟公司”就建在正式的办公大楼里,学员培训时,就像楼里其它公司的职员在这里上班一样。学员之间谈话时,常讲“我们公司”如何如何,多采用实际商务活动中惯用的称谓“您”,甚至着装也模仿现实生活中的商人……这种心理和行为等方面的适应性对于学员从学习场所向劳动现场过渡是大有裨益的。

行为导向教学论文篇(4)

一、关于接受美学

“接受美学”又称“接受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期发端于德国的文学理论思潮和流派。在接受美学的发展过程中,主要呈现出两种相互区别又相互补充的研究方向,即:一个是以汉斯·罗伯特·姚斯为代表的着重于读者研究,关注读者审美经验和期待视野;另一个是以沃尔夫冈·伊瑟尔为代表的着重于接受活动的文本研究,关注文本的空白和召唤结构,关注于阅读过程的本身和阅读过程中文本与读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总的来说,姚斯和伊瑟尔二者的理论相互呼应,并呈现出相互一致的关注,即将关注的焦点从作者——文本关系转向文本——读者关系的研究,特别重视读者在接受过程中的能动作用。

(一)期待视野

姚斯指出:“如果我们想要认识文学文本由于其审美特点而使我们感觉并理解什么东西的话,就不能从分析已获得整体形式文本义一问题入手,而必须从最初的感知过程入手。在这里,文本犹如一个‘内核’,指引着读者。”[1]从审美感知的角度来说,姚斯认为作品的价值只有透过读者才能够真正体现出来,而任何一位读者在阅读之前,都已经处在一种前在理解或者一种前在认知的状态,这种前在理解的状态就是文学的“期待视野”。简单地说,就是读者在进入阅读欣赏之前,因其自己的生活经历、阅读水平、文学造诣、审美情趣、鉴赏能力以及阅读经验的不同,在自己的心理上会形成一定的阅读定式,因此读者对一部文学作品能够产生怎样的理解,能够理解到什么程度,完全取决于其期待视野。正如鲁迅先生当年评《红楼梦》时曾这样说“经学家看到易,道学家看到淫,才子看到缠绵,革命家看到排满,流言家看到宫闱秘事……”每一个读者在进入阅读活动中的时候,总是因为原来的经验、趣味、素养等因素所构成的期待视野的影响,所以,读者在接受文学作品的过程中,也就是一个不断的建立、改变、修正、再建立期待视野的过程。

(二)召唤结构

传统文学理论对于文学活动的认知,基本上认为作家的作品完成,文学活动便随即终止,因此对文学的阅读活动并没有系统性的研究,一直到接受美学的发展与兴起,才开始重视阅读对于文学活动实现的重要性。接受美学一直非常重视读者对文本的审美创造,正如萨特所说的:“读者意识到自己既在揭示又在创造,在创造过程中揭示,在揭示过程中创造。”[2]因此,接受美学将读者放在揭示活动的中心地位,认为文学意义的实现,在于读者的阅读活动,只有通过读者的审美感知,文学作品才具有现实存在的意义。

从文本的角度来说,任何文学作品的语言构造,都具有一定的未定性,在意义空白和意义未定性中形成一种具有开放性的“召唤结构”,等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加以具体化。因此,文学交流是作者与文本之间的相互作用,在阅读过程中空白可以被读者不断填充,并赋予新的意义与特征,实现文本与读者的对话。

二、接受美学理论与语文阅读教学

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充分肯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3]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实施建议”关于“阅读和欣赏”的建议中,进一步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4]

在《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引下,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逐渐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在强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前提下,开始重视学生如何通过提问、讨论和对话学习的方式表达其个人的感受,并能够针对文学与人生的关系进行深度思考。

阅读教学的本质在于帮助学生理解和鉴赏作品,然而以往过度依赖教师讲述和分析作品内容,学生并不能真正了解如何在阅读过程中融入自身生命体验和审美感受,并从中掌握鉴赏作品的基本认知和方法。根据接受美学的观点来说,文学作品意义的产生,并不是完全由作家或单一读者所赋予的,而是阅读过程中由读者自己来完成的。

从教学的观点来说,阅读是读者主动参与文本意义建构的活动,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如何引起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呼唤和建立学生的“期待视野”,就成为阅读教学活动最重要的第一步。不过,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是有差异的,因为他们在文化和个体上都是独特的,所以阅读并没有标准答案,在引导阅读活动的朝向上,教师更要尊重学生对作品的理解,而更为重要的是,阅读本身不仅是一个外部阅读的过程,而是一个不断加入读者个人体验的经验过程,所以整个教学的重心应在于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情境,积极与文本对话,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读者反映”,并引导与其他读者进行分享对话,为之架构更大更宽广的阅读期待视野。在阅读活动之中,当学生意识到自己不再是一个被动的读者,而是认识到自己在阅读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提高自己的审美感受与领悟能力。因此如何教授学生以一种审美的阅读态度把握作品的世界,成为提升阅读教学的关键。

三、小结

不可否认,接受美学理论有其本身的制约性,所以接受美学理论并不适用于所有的文体,比如作者“义指”比较确定且恒常的议论文和说明文,由于这两类问题通常是表达作者对于社会、自然、人生等的某种观点或者是解释说明自然界某个具体的事物或者现象,因此,这类文体在通常情况下是不需要甚至不允许违背作者的原意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一元解读”依旧甚至必须是占据主要地位的。不过,接受美学强调读者作为文学活动主要环节的观点,对于现行阅读教学模式的变革而言,仍然具有其重要的启示。如果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活动设计时,能以接受美学理论作为指导,深入引导学生认识自身作为读者的自觉意识,促使学生积极参与阅读活动,进而对范文作品进行创造性的感悟和解读,是有可能改变传统范文教学形态的既有模式,达到较为理想的阅读成效。

注释:

[1]H.R.姚斯、R.C.霍拉勃著,周宁、金元浦译.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2]萨特.萨特文论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参考文献:

[1]胡经之,王岳川.文艺学美学方法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2]朱立元.接受美学导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

行为导向教学论文篇(5)

[作者简介]黄兢(1971- ),男,江西全南人,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社科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陈曦(1967- ),男,湖南岳阳人,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社科部,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广东 广州510665 )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3-0148-02

行动导向法是由师生共同确定行动产品,教师引导教学组织过程,学生通过主动和全面的学习,达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统一。它是一种教学理念,一种训练行为能力的方法,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独立精神;注重师生、生生间的交流探讨,培养合作能力;强调行动导向,培养创新能力。行动导向法日益得到世界各国职业教育界专家的推崇,中国各职业院校也纷纷开展相关培训,将其引入各门课程教学中。笔者曾接受过德国教育专家关于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培训,并在“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程教学中做过尝试,取得了一些经验和成效,现做初步探讨。

一、行动导向法在“概论”课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行动导向法是一种教学理念和指导思想,具体教学方法包括项目教学法、引导教学法、探索教学法、教学及作业法、教学辅助法、分组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行动导向法在职业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备受关注。借鉴行动导向教学法,赵欣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分为三大环节,即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主动探究,获得体验;交流展示,评价总结。李霞提出以实际问题为中心,将理论中最精华的部分整合成若干专题,按照精要原则开展理论讲座,每个讲座结束后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分别进行专题研讨、案例分析、讨论辩论和情景教学等。这些探索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就笔者主讲的“概论”课而言,概念性较多,政治性较强,意识形态性较高,易引起学生的对立情绪;同时内容丰富,涉及当今的热点难点问题,教得好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根据笔者对行动导向法的理解,将教学班级学生依据自愿或以寝室为单位,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每个学习小组进行文本研究活动、时事研究活动和实践探究活动三种类型的合作学习。

文本研究活动大致的教学过程为:以学习小组研读教材、从教材中选择一个最感兴趣的问题作为研究课题或由教师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选择,然后由学习小组集中学习。如果有小组选择同一个内容,将在课上开展竞赛。集中学习遵循四个步骤:第一步,理清文本的逻辑线索、思路并确定文本的重点、难点;第二步,详细解释文本的内容;第三步,评价文本的得失,并总结学习文本的收获;第四步,就文本相关内容提出进一步讨论的问题或写作类似文本。集中学习后,每组要把学习情况制作成PPT或视频,并选出代表上台讲课,其他同学或教师提问,进行相互交流,最终以每个小组的整体表现作为成绩评定。学生没有选择到的教材内容由教师重点分析讲授。文本研究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理性思维和批判思维能力,锻炼写作能力;让学生学会读书,培养以研究性的态度阅读文本的习惯;并在学习中提高表达与合作能力。

时事研究活动大致的教学过程为:每组要选择最近发生的某一国内或国际新闻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集体研讨,背景分析;收集各层次人员对事件的观点看法;阐述小组成员对事件的认识;做好PPT,选出代表上台讲课,也可播放有关视频,然后回答现场师生提问。以学生整体表现来评定成绩。期末的自主命题考试将结合社会新闻出题(学院“概论”课期末考试分两部分:自主命题考试和全校统一考试,各占50分)。时事研究活动将引导学生关注新闻时事,培养学生关心国内外大事的习惯,增强政治敏锐度,提高学生的信息选择能力和分析能力,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实践探究活动大致的教学过程为:以小组为单位提出与教材有关的最感兴趣的问题作为实践项目主题,制订实践计划,进行项目实践,写出实践报告并制作PPT,选择代表上台交流并回答师生提问。成绩评定将以实践报告为本,按小组整个活动表现进行评分。上台讲课的小组代表实行不重复原则,让尽可能多的成员上台锻炼。除学生独立制定实践项目外,教师根据教材内容一般也提供实践主题供学生选择,如各阶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认识调查;编排一个以“实事求是”为主题的表演节目;参观广州起义纪念馆、烈士陵园、中山纪念堂、一大会址、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中共三大纪念馆、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等;本地改革成就调查;人大代表素质来源调查;本地(村寨或社区)生产行业调查、家庭人口与性别调查、家庭收入和支出调查、本地企业调查、消费状况调查;高校学生会和其他社团机构情况调查等。向实践领域回归、提升学生社会实践能力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的必然要求,是培训人才的关键环节。实践探究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精神、创新能力、协作和实践能力,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和支持。

行为导向教学论文篇(6)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6-0176-02

如果要问:20世纪初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与20世纪80年代在德国诞生的行动导向教学理论有关系吗?有什么关系?在时间和空间乃至文化背景、时代背景似乎都有较大差异的两种教育思想有关系吗?笔者的回答是:有关系,而且有密切的关系。两者可以说是殊途同归,共同揭示了教育的本质规律,揭示了我们到底应该如何进行教育的问题。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

“行是知之始,行是知之成” 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我认为可以用陶行知先生的话简单地概括,即“行是知之始,行是知之成”。对这句话的意思,陶行知先生自己的解释是:“行动产生理论,行动发展理论。行动所产生发展的理论,还是为着要指导行动。理论要通过行动才能发生它的力量,丰富它的内容。”笔者认为,陶行知先生的这一思想同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理论与实践关系的思想是一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理论与实践关系的观点是:(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马克思主义哲学从社会科学的角度得到了与陶行知先生关于理论(知识)与实践关系相同的结论。毋庸置疑,知识的获取必须从实践开始,真理的形成必须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实践在人类知识真理的建立过程中是不可缺少的环节。

“教学做”合一 陶行知先生深知实践在知识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因而陶先生的教育思想中非常重视实践在教学中的作用。他提出“教学做合一”:“就是会者教,不会者学;如何做,则如何教,亦如何学。光学而不做,或是光教而不做,都不是彻底的教育。”他提倡在彻底的教学中“教学做”应该是一体的,不能够分离。陶先生又说到:“这个理论包括三方面:一是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二是对事说是做,对己说是学,对人说是教;三是教育不是教人,不是教人学,乃是教人学做事。无论那方面,‘做’成了学的中心,即成了教的中心。要想教得好,学得好,就须做得好。要想做得好,就须‘在劳力上劳心,以收手脑相长之效’。”还说到:“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从陶行知先生以上的言论中我们可以了解陶先生“教学做合一”的思想。实际上陶行知先生还有很多这样的言论,这里不再赘述。在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中,“如何做,则如何教,亦如何学”,“在做上教,在做上学”这些主要思想的描述都离不开“做”。提出“做”是“学”的中心,是“教”的中心,显然说明了陶行知先生充分了解实践在教学中的作用,也十分重视和强调实践在教学中的作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知识、提高能力是陶先生教育思想的核心。陶行知先生这些思想是其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陶先生“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思想是我们教学实践的重要指引,我们的教学就应该是“在做上教,在做上学”。

行动导向教学理论的核心思想

行动导向教学理论是德国教育研究者在职业教育领域的研究成果。在德国,行动导向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近年来在我国得到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和推广。德国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原比较研究部负责人劳尔·恩斯特(Laur Ernst)指出“行动即学习”原则是对行动导向的简单概括。行动导向是指“由师生共同确定的行动产品来引导教学组织过程,学生通过主动和全面的学习,达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统一”。行动导向实质是强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创造一种教与学、教师与学生互动的交往情境,把教与学的过程视为一种社会交往情境,在这种情境中产生一种行动理论的假设。行动导向是个体的学习行动,学生是学习的行动者,教师是学习行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咨询者,为了行动来学习,通过行动来学习,从而达到“手脑统一。”

总之,行动导向教学的思想就是“为了行动来学习,通过行动来学习”,行动是行动导向教学的目的,也是行动导向教学的方法。行动导向教学理论因而也提出这样的说法——做中学,做中教。

两种思想的思辨

显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与行动导向教学理论虽然一个是东方的教育经典,一个是西方的教学创新,然而他们的思想却惊人地相似。或是说陶行知先生早就看到了教育的真理,而行动导向教学给出了进一步的论证和实践。前几年,不了解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而刚接触到行为导向理论还以为这一思想是“舶来品”,了解陶先生的教育思想后才知道行为导向理论的思想之根在中国。一个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一个要“做中学、做中教”,他们不约而同地强调“做”在学习中的作用。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显然是毋庸置疑的。一方面,知识只有在实践过程中才能体现它的作用,人们在这时才能体会掌握知识的意义,才真正会产生追求知识的动力。因此,学生的实践活动是激发学习动力的最有效的手段。另一方面,实践是知识的来源,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可以感受知识的建立过程,感受获取知识的不易和满足感。感受知识的建立过程能够帮助学生学会自己探索新知识,这是只知道照本宣科的教学无法得到的教学效果。

重视学生实践在教学中的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造通常表现为人在创造性思维指导下,开展一定的创造,获取一定创造成果的过程。人在进行创造的时候不仅要想(思维),而且还要干(行为)。因此,创造教育把引导受教育者投身实践、在实践中提高创新才干作为创造力开发的重要途径。

陶行知先生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得出了“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真谛。行动导向教学思想应该说也是在职业教育的时代背景中产生的。职业教育教学应该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目的,职业教育更要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使学生有能力从事某种岗位和技术工作,因此,行动导向教学以行动为目的并以行动为教学方法是必然的。

陶行知先生提出了“教学做”合一的思想,行动导向教学则创造了一整套教学体系,或者说行动纲领。行动导向教学理论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纲领。在职业教育中落实行动导向教学理论实际上也是在贯彻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

无论是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思想,还是行动导向教学理论,都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进行实践。陶先生认为,让学生实践与教学过程是一体的。行动导向教学更是以行动作为教学的目的和中心,在行动中完成教学过程。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和行动导向理论共同揭示了我们的教育过程应该充分重视学生实践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只有将学生的实践活动与教学有机结合,才能使我们的教学取得成效。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全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

[2]陈启琛.浅谈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催化作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12).

行为导向教学论文篇(7)

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之间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高职培养的是动手能力强、专业特色鲜明的应用型人才,特别强调岗位的适应性。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逐步清晰,已成为教育主管部门管理高等职业教育的指导方针之一,并得到高职教育界的普遍认同[1][2][3]。

“行动导向教学”是德国职业教育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一种有别于传统学科教育模式的职业教育模式,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根本目标,以职业活动及与之有关的知识、能力、经验等作为教学内容。本文以行动导向教学为理念,建立高职机械制造专业行动教学模式,综合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所包含的各种教学方法,开发学生的关键能力,实施“完整性教学”,培养综合职业能力人才[4][5]。

一、机械制造专业分析[1][2][3]

(一)机械制造专业的特点。

1.工种众多。机械制造业面对的职业岗位纷繁复杂,特别是随着CAD/CAM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对机械制造工人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学生在熟练掌握基本技能的前提下,掌握先进的制造技术,以适应社会发展形势。

2.实践性强。机械制造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大部分专业课程都是要求实训的,要掌握机械制造技术,就必须在实践中学习。实践教学既不同于课堂上教师的讲授,又不同于企业中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而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书本知识和实践技能相结合,根据企业的需求,培养具有复合型技术人才的过程。

3.高投入、高消耗。本专业各工种技能操作步骤较复杂,技能训练时间较长、设备工具配置多,材料消耗多,因此专业办学是高投入、高消耗,实习成本高。

4.安全生产是关键。机械制造主要通过操作机床将各种材料加工成零件,工作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必须让学生掌握机床操作规程和要领,因此对专业教师实践操作水平要求很高。

(二)机械制造专业的发展现状。

1.专业课程设置过分注重学科体系,忽视专业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的联系。

2.实践教学落后于企业需要。机械制造技术日新月异,设备更新比较快,这就导致学校的实习设备很难跟上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实习设备的短缺、落后就成为职业学校教育的最大问题。

3.“双师型”师资缺乏,不能适应实训教学需要。目前高职学校所谓的“双师型”教师,实质上很多只是“双证型”教师,既能从事理论课程教学,又能动手指导学生实践的“双师型”教师较为缺乏,不能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不能适应实践教学需要。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高职业学校机械制造专业的教学现状,已不能充分适应专业人才市场的需求,也难以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多样化职业教育的需要。

二、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内涵

行动导向教学可以在不同层面上理解。从较为宏观的层面上看,行动导向教学的目的是在职业教育中实现关键能力的培养,是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从中观层面上看,它以将关键能力的培养渗透在专业教学中为原则而实施所谓“完整性教学”,是一种教学模式。在微观层面上它集成了多种可以开发关键能力的教学方法,体现为一整套教学方法,包括项目教学法、模拟教学法、头脑风暴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考察教学法等具体的教学方法[4][5]。

三、知识传授型教学体系结构与行动导向教学体系结构的比较

知识传授型教学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传统的知识传授型教学体系的结构是从理论展开,各要素都是为知识传授和理论学习服务的,是“理论导向”结构。

行动导向教学体系结构如图2所示。在行动导向教学体系中,每个要素中都体现“实践到理论”、“实践先于理论”、“实践多于理论”的观念,是“行动导向”结构,符合我国“以就业岗位”为导向的高职办学理念。

四、基于行动导向教学的高职机械制造专业实践教学模式

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将课程设计、实训实习等实践环节整合成一个循序渐进、相互关联的整体,在过程中学习问题解决、信息收集整理、沟通交流和自我评价等社会能力;在过程中学会各种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并加深学习,提高自我综合职业能力。

(一)项目征集。

在第一学期末或第二学期初进行,结合认识实习,采用调查教学法和头脑风暴教学法,确定合适的产品,要求产品实用,与生产实践密切相关;不太复杂,有一定难度,但经学生努力可以解决。

(二)任务确定和成员分工。

产品确定后,利用教学法,通过调查相关企业和查询相关资料,了解中小型企业的订单式工作过程,为成员分工和计划制订奠定基础;在成员中对任务进行初步分配。

(三)计划制订。

根据任务的划分,对每个班同学进行分组,采用引导文教学法,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在小组内进行分工,对整个项目内容进行时间段的划分。

(四)计划实施。

1.材料选择。在《机械工程材料》课中,采用引导文教学法,老师给出引导问题,经小组讨论,确定出主要零部件的材料。

2.产品设计。在《机械设计》课程设计中完成非标准零件的设计计算和标准件的选择,绘制出零件图和装配图。此过程可结合采用项目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头脑风暴法和模拟教学法。

3.车间工作安全。在《金工实习》中完成,这个环节对人身安全和环境保护很重要,采用引导文教学法,老师精心准备引导问题,通过回答引导问题,引起学生重视。

4.成本计算。在《数控实习》初完成,采用引导文教学法,通过回答引导问题使学生掌握产品生产成本的计算。

5.加工。加工工艺可安排在《机械制造工艺课程设计》中完成,在数控实习中进一步完善加工工艺,完成加工,此过程可结合采用项目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和模拟教学法

6.检测。采用引导文教学法,以表格的形式给出引导问题。

(五)项目评估。

通过组内评估让学生全面审视自己的项目,在评估过程中通过组内讨论总结得失,形成改进的方案和思路。通过互评让学生关注别的小组情况,能取长补短,也引导学生能客观公正地评价他人。

五、结论

实践证明,在高职机械制造专业中运用行动导向教学理念,实施完整性教学,可以打破传统的学科教学体系,增加各学科领域之间的联系,同时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计划和决策能力、合作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团队精神、责任感等现代技术工人所应具备的综合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王鉴.关于实践教学论的几个理论问题[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11):25-26.

[2]顾力平.高职院校实践教育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5,(11):11-12.

[3]杨用成.当前高职实践教学解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27):30-31.

行为导向教学论文篇(8)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9.015

Applied Undergraduate Thesis (design) Teaching Reform

ZHAO Zhenkuan

(School of Management Science, Guizhou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Guiyang, Guizhou 550025)

Abstract The writing ability has become a very important ability in the cultivation of applied undergraduate students at presen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ain problems and reasons of the thesis (design) writing, propose to enhance the students' working ability oriented teaching reform strategy of thesis (design) guidance course.

Key words applied undergraduate; thesis (design); course; teaching reform

应用型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是在教师指导下本科毕业生进行四年学习与实践成果的总结,也是对本科毕业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一项综合考察,同时又是培养应用型本科毕业生从业能力的一项重要手段。但是,目前各应用型本科院校均出现了毕业论文(设计)质量严重下滑的客观事实。笔者多年来一直在从事应用型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指导工作,在论文(设计)指导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提出了以提升学生从业能力为导向的毕业生论文(设计)指导课程教学改革策略:一是,强调应用型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是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的认识;二是,明确论文(设计)学生选题的实践价值;三是,设计合理的论文(设计)教学内容;最后,采取适合论文(设计)指导课程的教学方法。以适应市场经济新常态下应用型高级人才的培养需要。

1 目前毕业论文(设计)写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毕业论文(设计)存在的学术不端问题。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学术不端问题经常出现,有些学生进行网上抄袭或者使用百度百科等网络文章拼凑成论文;也有的学生找人论文;还有的学生直接改用本专业往届学长的合格毕业论文上交等。这些做法,论文(设计)指导老师都很难左右。有些情况可以通过论文检验出来,有些则很难查出。但是,这些学术不端行为会败坏了学术风气,使得学校安排学生写作毕业论文(设计)的培养计划失去了应该发挥的作用和意义。

二是,选题问题:有些学生所选题目陈旧过时,有些题目范围过大或过小不利于论文写作,或者学生所选题目的写作可行性较差。学生思想惰性强,所选题目陈旧过时,远离时代,缺乏现实应用价值。应用型本科学生的毕业论文要求学生选题新颖,要有一定的独立见解,尤其是对于以往反复研究过的题目,要从新的视角挖掘出独特的观点和见解。但很多学生没有意识到毕业论文(设计)选题的重要意义,而是挑选以前学长写过的题目来写,认为可以照着别人的写法来模仿完成。

也有些学生认为,选择较大题目会有的可写,也容易写够字数。实际上,题目过大,在写作过程中难以驾驭和把握。当然,还有些学生认为,选择较小题目会容易写具体,但是所选题目过小,在写作过程中只能写一些具体操作流程,无法形成具有一定理论深度的毕业论文。毕业论文选题要确定合理的范围,学生尽量选择与学过的课程相关,写作熟悉一些的内容,能够保证在有限的时间内顺利完成毕业论文。

再者就是所选题目是否具备写作的可行性问题,由于一些学生缺少写作经验,在选题时没有注意到题目内涵及外延,以及自己是否能够搜集到足够的论据及写作素材,导致学生论文写作过程出现无法继续或中途更换论文题目的问题。

三是,论文(设计)出现逻辑结构不合理及写作不规范问题。从历届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答辩稿件来看,存在的问题主要有:逻辑上出现前后矛盾、条理不清、缺乏科学的论证方法、研究方法不规范、创新点不明确、语言表达不清楚等问题。这些问题都会影响毕业论文的质量,甚至于影响学生能否顺利通过毕业论文(设计)答辩。

2 应用型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水平不高的主要原因

一是,学生对应用型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没有正确的认识。一方面,由于教师在论文(设计)指导课程教学中对学术不端现象的后果强调不足,导致学生对这个问题没有清楚的认识。另一方面,一些学生毕业了忙于找工作或毕业实习,对论文(设计)写作不够重视,应付了事;还有一些学生在网上找几篇文章随便拼凑一下了事,或是请人完成应付交差。这些做法都形成了应用型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写作出现的学术不端问题,最终影响到学生能否如期毕业。

二是,指导教师与学生之间沟通不够,学生缺乏有效的写作指导,导致出现选题偏差。教师在论文(设计)指导课程教学中,由于课时量问题,没有足够强调学生与指导教师对选题沟通的重要性,更没有进行足够的选题指导实践训练;同时,在应用型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写作指导实践中,指导教师往往把大部分精力放在科研和教学上,对学生毕业论文选题方向重视不够。开题并进入初稿写作过程以后,才发现要么由于指导老师的专业背景和学生论文方向差距较大而无力指导,要么学生选题问题较大而无法继续写作。

三是,由于课程教学内容安排不合理,导致对学生写作帮助不大。由于学校论文(设计)指导课程教学内容安排不合理,不能够使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掌握论文与设计的写作区别、论文(设计)的写作要求、写作规范,以及开题报告、文献综述的写作要点以及定量、定性研究方法的使用等内容。最终导致一些学生出现论文逻辑结构问题及写作不规范等问题。

3 毕业论文(设计)指导课程教学改革对策

应用型本科学生毕业后大多数要进入各行业从事具体工作岗位的实践活动,因而高校对学生从业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其重要。大学生应具备的从业能力应包括:具有强烈的进取心及责任感;较高水平的分析能力;较好的沟通交流能力;具备一定的创造和学习能力等等。①可以看到,严格的毕业生论文(设计)写作训练能够起到综合训练和提升学生未来从业能力的作用。因此,笔者认为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写作应建立以提升学生从业能力为导向的毕业生论文写作课程教学改革策略:一是,强调应用型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是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的认识;二是,明确论文(设计)学生选题的实践价值;三是,设计合理的论文(设计)教学内容;四是,采取适合论文指导课程的教学方法。

首先,强调应用型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是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的认识。应用型本科教育在教学、科研、服务诸方面都以应用为导向,坚持为地方或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服务,面向行业、面向人才市场需求来建设专业。②应用型本科生的毕业论文(设计)写作过程,既是检验本科生综合运用本学科所学知识的重要手段,同时又是一项培养学生逻辑写作能力的实践教学过程。因此,必须强调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写作过程是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的认识,应该让学生结合所学专业和自己的实习实践并与指导教师进行充分沟通来进行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及后续写作。

必须坚决杜绝学生采取的各种学术不端行为,如在网上找几篇文章随便拼凑一下了事、请人完成应付交差等行为。在毕业论文(设计)指导课程中,教师可以结合一些学校处理过的学术不端案例来教育学生,使其对学术不端的后果有清醒的认识,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学术不端做法对学业以及将来职业发展的巨大危害性。

第二,明确论文(设计)学生选题的实践价值导向。应用型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指导课程教学必须首先让学生能够区分论文与设计的不同标准和要求,明确论文(设计)选题的实践价值导向。应按各学院按专业建立各论文(设计)指导课程授课导师组,采用竞争机制选择授课教师,使得论文(设计)课程中师生能够就讲解的案例做到专业上的充分沟通,使学生接受针对性较强的专业写作训练,以保证毕业论文(设计)指导课程具有较强实践性。

应用型本科的人才培养应以知识、能力和技能是否与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相适应为评价标准。③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在学生毕业论文(设计)选题方面强调其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能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进行系统的写作训练,使学生能够在规定时间内顺利毕业论文(设计)写作,达到培养具有实践创新能力人才的教学目标。因此,最好强调指导教师和学生的反复沟通,结合学生实习实践背景,在老师研究方向范围内进行毕业论文选题。这样,既可以最大限度保证毕业论文(设计)选题的合理性,又能够使得指导教师能够有效参与到学生的写作过程之中结合学生实习实践经验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第三,设计合理的论文(设计)教学内容。采用专题讲解来讲授撰写论文(设计)过程,要在教学目标中重点讲授如何选题、如何收集资料、如何选用适合的研究方法,如何掌控好写作进度,如何做好写作过程中的师生沟通,怎样避免学术不端的做法等方面。 授课过程中要明确论文(设计)指导授课教师职责,依照学校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手册要求将撰写毕业论文(设计)的每一步骤内容分解到每课时的教学任务中,包括:论文(设计)选题、拟定论文(设计)提纲、开题报告、文献使用、研究方法选用、初稿要求、论文修改、及论文(设计)修改要求、定稿要求及学术写作规范等内容。

授课教师还要向学生强调遵守学校要求的毕业论文(设计)写作进度,即从选定导师、确定选题、列出写作提纲、完成开题报告、再到初稿写作、论文修改、定稿等这样一个完整的论文写作过程。授课教师要结合自己的指导经验,向学生强调论文(设计)写作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需要与指导老师主动沟通的要点以及没有做好这些沟通工作容易出现的问题,以确保整个论文(设计)的高质量完成。

第四,采取适合论文指导课程的教学方法。充分运用多媒体,通过图片展示、视频讲解,让学生结成小组共同进行案例讨论,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从而提高学生论文(设计)的综合写作能力,引导学生树立自信心及创新精神。在授课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学会充分利用中国知网、百度学术等网络资源和图书馆等进行查找和使用期刊等文献,学会文献综述写作,培养学生结合专业实践背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从业能力。

4 结语

综上所述,应用型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写作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为培养应用型实践人才必须进行毕业论文(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尤其要遵循以提升学生从业能力为导向的毕业生论文(设计)指导课程教学改革策略,即强调应用型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是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的认识,明确论文(设计)学生选题的实践价值,设计合理的论文(设计)教学内容,采取适合论文指导课程的教学方法。最终,通过毕业论文(设计)写作训练,提高应用型本科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为社会培养更多满足市场需求的高级应用型实践人才。

注释

行为导向教学论文篇(9)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2C-0100-02

一、行动导向教学的内涵分析

最早研究行动导向教学的是德国。上个世纪80年代,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已经在德国进行讨论和研究,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它代表了当今世界上的一种先进的职业教学理念,是世界职业教育教学论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思潮。行动导向教学的主体是以学生为主,目标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教师在这过程中起到引导和指导作用。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教师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方法,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充分调动手、心、脑主动学习的教学过程,其要义是使学习、教学与工作相融合。行动导向教学的宗旨是实现教育目标,它注重以职业活动和就业为导向,核心是培养学生能力,通过对教学活动基本规律的理性分析,确定教学方法并制定实施计划,完成教学任务。行动导向教学可以包含多种教学方法、实施途径、实践手段,在实践中可以形成案例讨论法、情景模拟法、项目教学法、主题调研法、网络实践法等多种形式各异的教学方法。行动导向教学打破以往传统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以及教师引导性的作用,对于培养人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起着十分重要和有效的作用,极大地提高了高职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近几年,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行动导向教学在各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教学中有较多的研究和实践。但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中却并不多见。

二、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施行动导向教学中的必要性

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并不理想,教学内容过于理论化书本化、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学习兴趣低等现实问题一直存在,再加上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着来自网络环境方面的巨大挑战,使教育教学改革遇到越来越多的困境和挑战。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使之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相融合,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使之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生受益的课程,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亟需解决的问题。

为此,必须改革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方式方法,转换教学思路和方法,把改革创新的方向转向学生以及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上,以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和综合能力为目标,探索出一种既能够符合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特点又具有较强实际指导意义的教学实践方法。在这一点上,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创新的思路与上述行动导向教学所倡导的理念是完全一致的。在行动导向教学过程中,经过教师的引导与指导,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主动参与教学,亲自体验教学情境,在参与中不断获得学习的乐趣,充分展示自我价值,进而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它打破了以往思想政治理论课“满堂灌”的教学弊端,改变了思想政治理论课传统教学模式,真正建立起师生之间平等交往的双向互动教学模式,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真正成为培养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主渠道和主阵地。

因此,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主动借鉴行动导向教学所倡导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手段,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自身规律和特点,在教学实践中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重点关注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提高、情商的健康发展、择业观和创业观的树立、职业道德的培养和职业素养的形成,以及继续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增强等等,激活课堂,以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最佳教学效能,从而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以及高职生成长成才和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行动导向教学的具体实施

行动导向教学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可采取案例讨论法、情景模拟法、项目教学法、主题实践调研法、网络实践法等多种教学方式方法,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

(一)案例讨论法。案例讨论法是指导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精选学生感兴趣的案例,引导学生对案例所反映出来的问题或现象进行积极的讨论,并结合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分析和论证,最终得出结论的教学活动。教师在教学中主要起着引导和激励的作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积极主动地思考案例中呈现的问题,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论证;同时,激发其他学生从别的不同角度去分析、论证;通过学生各自的分析和相互论证,有效地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教学中,在讲授“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这个内容时,对于“如何正确认识‘先富’与‘共富’的关系”的时候,先给学生呈现“个人收入差距”的案例,然后提出问题:你是如何看待现实经济生活中个人收入出现差距的现象?邓小平为什么提出“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先富的带动后富的,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政策?先富起来的条件是什么?这一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什么?针对这些问题,学生可以从个人的能力、知识水平、机遇、家庭背景、家乡环境、地区差距等方面进行思考、比较、分析和讨论。教师最后点评和总结。

(二)情景模拟法。情景模拟法是指导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模拟一个与该教学内容实际情况相似的场景,将学生安排在模拟的、逼真的场景中,要求学生处理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其目的是让学生在一个真实的场景氛围中对未来的职业岗位有一个比较具体的、综合性的全面理解,为将来走向工作岗位打好基础,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比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在讲授到法律部分教学内容的时候,在如何树立和增强学生法律意识的问题上,可以在课堂上开展模拟“审理劳动合同纠纷”法庭教学。通过案情介绍、角色划分、法律文书准备、预演、正式开庭等环节模拟审判和仲裁的过程。其目的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提高学生法律文书的写作能力,使学生了解基本的诉讼过程,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严谨规范的作风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和综合素质。

(三)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是指导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出若干项目,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5~8人,明确组员的分工,每组选定一个项目,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共同实施和完成该项目工作的教学活动。项目教学法以团队工作方式进行,即共同制订项目的实施方案、分工协作完成某个项目;目的是锻炼学生的组织、沟通、团结协作等能力。项目教学法主要体现的是“做中学、学中做”的理念。比如,在“概论”课教学中,结合生态文明和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养成的教学内容,可以开展“南宁市相思湖环境保护现状调查及对策建议”的项目教学。

(四)主题实践调研法。主题实践调研法是指导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制定一系列主题,让学生根据自己选定的主题,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在实践调研完成主题实践的教学活动。其目的是让学生深入到社会中,认识国情,加深他们对理论的理解与运用;同时锻炼他们发现问题、认识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比如,在“概论”课教学中,在讲授到“加强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教学内容的时候,可以开展以关注“两会”、关注“民生”为主题的社会调研活动,即结合每年全国“两会”关注的医疗、教育、就业、房价、物价、反腐、社会保障、“三农”等民生问题,每个小组选择最关注的问题之一,利用节假日时间到学校、农村、博物馆、社区、企业和街道等实地调研考察。调研结束后要求学生提交和展示调研成果。

(五)网络实践法。网络实践法主要是以信息互联网为媒介,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搭建一个相互交流和实践的平台。网络实践法的关键是构建一个逼真、模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实践平台,在这个平台里有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具体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爱国主义、职业道德、法律意识、民主政治、民生等问题,这些内容现实、鲜活、形象逼真,与理论教学相链接,可以不断更新并引起学生共鸣。例如,在“概论”课的网络实践中,可以根据“社会主义新农村”教学内容,设计出典型的农村示范村,如南宁市的坛良村坛板坡、大林新村、下渌村等虚拟的新农村;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网络实践中,以爱国主义为主题,在网络平台内设计出一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比如广西烈士陵园、桂林兴安烈士陵园、红八军纪念馆、百色起义纪念馆、八路军桂林办事处旧址等虚拟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这些虚拟的场景里设有“导游线路”,学生可以根据线路进行模拟参观考察,自主的在虚拟的空间里体验和感受理论教学内容,去探索和印证理论教学内容,以便达到感性认知和理性认知相融合相贯通,从而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教学目的。同时,在这网络实践平台内里,设有体验区、交流区、互动区等,学生可以一边模拟体验实践,一边将所见所闻及感受心得与他人进行交流、讨论和分享,进一步加深对理论教学内容的理解;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学生的模拟实践心得体会和实践成果进行考核和评价。

实践证明,依据行动导向教学,可以促进高职思想政治理论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和转变,改革和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职业素养和综合能力,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郎振红.行动导向教学法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运用[J],职业教育研究,2010 (7)

[2]赵欣.行动导向法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新疆职业教育研究,2010(1)

[3]杨家余.高校政治理论课实施网络实践教学的几点思考[J].学理论,2011(25)

行为导向教学论文篇(10)

一、前言

毕业论文(设计)是在工科材料类本科生完成全部基础课和专业课学习、毕业前的最后一个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对学生所学知识和掌握的技能进行总结和升华的过程。毕业论文(设计)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学生进行专业训练,培养他们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能力,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即将走向的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专业技能基础。通过毕业论文(设计)这一教学环节,还可以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锻炼和增强学生在资料收集分析、科技论文写作以及语言表达等方面的综合能力[1-3]。因此,材料类专业均对毕业论文(设计)工作非常重视。通常,毕业论文(设计)安排在大四第二学期进行,所占学时较大。如本校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毕业论文(设计)的学时共17周。通常毕业论文(设计)过程可分为选题与开题、课题实施、答辩总结等阶段。为了提高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需要明确每一阶段的主要任务和影响因素,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每一阶段的具体管控措施[3,4]。下面结合本校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在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方面的探索与实践,对毕业论文(设计)各个环节的工作思路和具体做法进行说明。

二、选题原则、思路与对策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是具有明显特色和实践性较强的工科类专业。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毕业论文(设计)选题应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以实际工程问题为主,努力做到一人一题,难度适中,以便使学生得到综合训练[5]。在具体选题过程中,要结合各学校及专业的定位、行业背景与特色。选题一定要突出专业特色,紧紧围绕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来选题;选题要有工程应用背景,并与科学研究和生产实际紧密结合,做到真枪实弹,实战演练;选题难度要适中,还要针对能力不同的同学,尽可能做到因材施教,使每个同学通过努力都能达到毕业论文(设计)的要求;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尽可能做到学生一人一题,互不相同,但应允许同一研究方向下不同分工的选题,可在选题内容、要求上有所区别,这样同一指导教师名下相同研究方向的同学既需要独立工作,完成各自的主要内容,也需要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共性的内容,从而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与团结协作精神。为此,笔者在毕业论文(设计)选题过程中,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6]:(1)实行开放式师生双向选题,将选题提前向学生公布,学生有足够的时间了解选题的内涵与目标;同时增加提高选题数量,增大选题数目与学生人数的比例,增强题目的可选性。(2)允许和鼓励学生在符合专业培养要求的前提下自主选题,以拓宽选题来源,提高选题针对性。(3)积极进行校企联合,发挥企业兼职教师的作用,进行校企联合选题,使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内容与企业实际需要相结合,为就业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4)提前选题,以延长毕业论文(设计)的有效时间。笔者通常于大四第一学期后期就开始向指导教师征集选题,并及时向学生公布,进行导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选择,以确保在学期末就完成选题工作。

三、开题目标和任务

开题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是提高学生对文献资料的检索阅读和分析整理能力,进一步明确毕业论文(设计)的研究内容,确定研究方法,进行可行性分析,并制订出切实可行的技术路线和实验设计方案,为后续阶段的工作打好基础[7]。在大四第一学期末或第二学期初,在指导教师和学生中分别召开毕业论文(设计)动员会,并进行实验室管理及安全教育。向指导教师强调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重要性,明确各个环节的时间结点及工作要求。积极引导学生对毕业论文(设计)的重要性有明确认识,正确理解未来工作与毕业论文(设计)的关系,向学生明确毕业论文(设计)的要求、各环节的时间流程,介绍实验室各项规章制度及安全要求,以保证毕业论文(设计)顺利完成。在业论文(设计)一开始,就由指导教师向学生下发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任务书中由指导教师详细说明了毕业论文(设计)的课题名称、研究意义、基本内容、工作要求、进度安排、参考文献和实验条件等。在开题阶段,通常要求学生提交文献综述、外文文献翻译和开题报告等资料。指导教师对学生所撰写的文献综述、外文文献翻译和开题报告审阅并签署同意开题的明确意见后,由专业组成开题小组统一进行评阅并组织开题考核。开题小组对学生选题的工作量、难易程度、时间进度安排、技术方案、实验条件、可行性等方面进行综合评议,并给出开题是否通过的明确结论、需要修改及修改的具体意见。为了做好毕业论文(设计)开题,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切实落实好指导教师负责制,建立定期的讨论和汇报制度,以加强指导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明确相关师生的职责[1,3]。(2)重视和培养学生文献检索和阅读的能力。毕业论文(设计)期间,可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专题讲座,向学生介绍专业文献资源的搜集及管理方法,充分发挥文献资源在毕业论文(设计)中的重要作用。(3)严格执行开题制度[8]。可由专业统一进行开题工作,并对任务书、外文翻译、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的具体内容、文字格式和字数等做出规范具体的要求,使指导教师与学生了解开题要求,使开题工作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四、指导思路与方法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是本科教育阶段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毕业论文(设计)全过程都是在指导教师指导下进行的,学生的学习、思想情况由指导教师全面负责。通常一个指导教师要同时指导多名本科生。指导教师不仅要做知识的传授者,而且要关心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的教育,使学生能够感受到专业教师对他们的关怀和培养。俗话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指导教师每年指导毕业设计的学生都不同。显然,指导教师作为保证学生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第一责任人,指导教师的素质、水平和责任心以及指导方法直接影响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1]。因而,首先要对参与毕业论文(设计)的指导教师资格进行审查。一般指导教师应为讲师以上职称或具有博士学位学历,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具有一定独立科研工作的经历;工作认真负责,学生反映教学效果、指导效果好。每名指导教师指导的具体学生人数可根据指导效果每年进行动态调整。指导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光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具有很强的专业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指导教师必须熟悉自己所指导的课题内容,掌握有关资料,并提前做好准备工作。除此之外,指导教师还要具备严谨的治学态度、科学作风以及真挚的教育情感,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爱岗敬业、奉献进取的精神境界感染和影响学生。教师要重视教学法研究,注重指导方法,多采用“提问式”和“启发式”的指导方式。通过启发、答疑和引导,耐心指导为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向,直至问题得到合理解决。指导教师要勤于指导,认真负责。指导教师应把毕业论文(设计)作为一门课程对待,在毕业论文(设计)期间坚守岗位,经常与学生见面进行讨论,掌握学生的情况,检查工作进程和质量,把握正解的课题开展方向,做到及时答疑解惑。此外,教师还要定期进行阶段性检查,对学生的工作进展提出评价和指导意见。在毕业论文(设计)全过程中,指导教师要从思想上和生活上关心学生,也要对学生严格要求,做好考勤记录,将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考勤纳入到评语和成绩中。

五、(论文)评阅及答辩

通常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最终成绩由指导教师打分、论文评阅人打分和答辩小组的评分等综合评分后给出。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对任务书工作内容的完成情况和完成质量、平时表现、论文撰写以及动手能力和专业知识运用等情况,按照一定的评分标准给出成绩。论文评阅人评分主要通过评阅文献综述、开题报告、外文翻译、毕业论文或设计图纸,根据文献查阅、实验结果与分析、设计图纸、论文或设计书撰写质量等方面,判断学生毕业论文(设计)任务完成情况和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后给出,并就学生是否达到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要求、同意参加答辩与否给出明确结论。毕业论文(设计)答辩由专业统一组织。通常根据学生人数组成若干个答辩小组,每个答辩小组由5—7名指导教师组成,并邀请企业导师参加。由答辩秘书负责对答辩过程进行记录。答辩由学生自述及回答问题两部分组成,要求学生充分展示研究或设计成果,并对自己的课题内容进行讲解说明,以便答辩小组对学生的学术水平、语言表达能力、实际动手能力以及综合应用所学基本理论与专业知识的能力给出评价,并按照相应的评分标准,给出答辩成绩。毕业论文(设计)的最终成绩由指导教师评分成绩、评阅教师评分成绩和答辩委员会评分成绩,按照一定的规则加权计算后获得。通常提交学校的成绩按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五级评分,只需将百分制的毕业论文(设计)的最终成绩转化成五分制即可。毕业论文(设计)答辩和评分结束后,专业需将毕业论文(设计)全套资料整理装袋后归档,以备查用和调阅。

六、过程管理与质量监控

为使毕业论文(设计)工作顺利进行,确保毕业论文(设计)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提高,学校教学管理部门要明确毕业论文(设计)的工作流程,建立校、院、专业三级质量监控体系与反馈体系,并加强过程质量管理与监控[2,3]。专业也要根据其各自所在的学科门类和本专业的特点制订出毕业论文(设计)的具体管理办法、实施细则,使毕业论文(设计)各个环节的目标任务、进度及要求均有章可循[9]。为了督促指导教师和学生按计划进度做好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应对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全程监控与跟进,并对进展情况进行检查。本校的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检查组通常由校院两级教学督导和专业教师组成,检查共分三个阶段,即初期检查、中期检查和后期检查。初期检查主要是结合毕业论文(设计)的开题工作进行,由指导教师和检查组分别完成。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开题资料认真检查,检查开题报告的内容和撰写是否符合规范以及是否达到开题要求等,并签署同意开题与否的明确意见。检查组通过任务书和开题报告着重检查选题情况、学生有关资料的收集与分析情况,课题方案的制订情况,课题进度和安排情况等,以确定学生能否进入课题实施阶段。中期检查安排在毕业论文(设计)进展的时间中段。在指导教师自查的基础上,由学生向检查组汇报已完成的研究内容、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下一步拟开展的工作计划和研究内容等。检查组着重对照任务书,检查工作内容的完成情况,是否按计划进度执行、工作方向是否与任务书相符等;同时检查学生出勤等情况。专业要责成指导教师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查找原因,及时改进。后期检查安排在毕业论文(设计)的末期,主要结合预答辩和正式答辩进行。预答辩前指导教师要检查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完成情况、论文格式是否规范、相关资料是否齐全、答辩准备是否充分等。正式答辩前指导教师要对毕业论文(设计)期间学生的工作态度、工作能力、毕业设计工作情况等进行综合量化评价,并明确学生是否具有正式答辩资格。正式答辩时,校院两级教学督导随机列席答辩小组,听取答辩过程,检查毕业论文和资料,并将检查结果进行反馈,以供其专业持续改进。

七、结语

毕业论文(设计)是培养工科本科学生掌握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基本思路和方法的重要教学环节,对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高低,也关系到学生毕业后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在毕业论文(设计)开展过程中,必须对选题、开题、指导、评阅及答辩等关键环节予以高度重视,并对毕业论文(设计)的全过程进行有效的质量管控。

作者:张忠明 马蔚蔚 李继红 邹军涛 单位:西安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牛锐锋,唐文亭,吕振林,张忠明.在毕业设计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思考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32(4):23-25.

[2]马蔚蔚,张忠明,邹军涛.高校毕业设计质量监控体系的实践与思考[J],黑河学刊,2015,(10):95-96.

[3]张忠明,马蔚蔚,邹军涛.做好材料类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开题工作的几点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15,12(2):247-248.

[4]高琪,李位星,廖晓钟.工科专业本科毕业设计全过程考核评价体系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11):393-397.

[5]文九巴,张凌峰,任风章,张柯柯.材料类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中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创新导报,2011,(2):177-178.

[6]张忠明,马蔚蔚,徐春杰,邹军涛,梁淑华.材料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选题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创新导报,2015,12(4):222-225.

上一篇: 班级管理小论文 下一篇: 找教学教育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