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教学教育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4-08 11:26:02

找教学教育论文

找教学教育论文篇(1)

(2)通过科研论文与他人交流学术见解,互相争鸣研讨,促进教育学术领域的繁荣与以个人学术水平的提高。

(3)通过科研论文撰写过程本身,提高研究者本人的综合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这对于研究者提高整体的教育、教学能力是极其有用的。

教育论文应较系统和专门地讨论与研究教育科学领域中某种现象或问题,思考和动笔都是从科学研究这个目的出发的,比一般论说文更富理论色彩和专门性。它涉及的范围较广,在教育科学这个辽阔的领域中,站在一定的理论高度观察和分析有重要价值的现象和问题。它不象一般论说文那样,可以就具体事件议论得失,评定是非。它的生命力及其价值,是在于科学研究的新成果,内容上的创新意义。它比一般论说文更强调新意(即新见解、新成果、新思想)。它主要有如下特点:

1.学术性

教育论文是学术成果的载体,是学术研究所形成的产品。它侧重于对教育现象进行抽象地、概括地叙述或论证,其内容是系统性的、专门化的、因而,这种文体必然具有很强的学术性。它不是教育现象的外部直观形态和过程,而是教育发展的内在本质和发展变化的规律。它具有深思熟虑的学术见解,但又不是偶感式的杂谈或社会性议论。教育论文中,某一教育现象也不象“经验”那样完整、具体、形象地反映着,而是按照思维的认识规律被解剖、抽象地反映着。它致力于表现教育的本质,揭示教育的规律性。它与教育、教学经验文章相比较,它是理论的。虽然它要取材于某一具体教育、教学活动,但不叙述其细节,只是经过提炼,“抽象地反映”并上升为理论,写成论文。教育论文如果没有学术性也就失去了教育论文的资格。所以,学术性是教育论文最起码的条件。

2.科学性

教育科研的任务是要揭示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探求客观真理,建立和丰富教育理论,使之成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指南。这就要求作者对传统的教育思想、内容、方法,对引进的教育理论、经验,都要采取“一分为二”的科学分析态度,都要尊重客观事实,不能带个人偏见,不能主观臆断或凭空说教。在立论上,应实际出发,从中引出切合实际的结论,即必须以《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为指导思想,论点的提出必须以切实、准确、真实的科学依据为前提;论据,要求要在周密的观察、调查、实验的基础上,尽可能多地占有材料,以最充分、典型、新颖、确实有力的材料(理论材料和事实材料)作为立论的依据;论证上,应是系统的、完整的、首尾一贯的,是经过周密思考,严谨而富有逻辑效果的论证。它包含在内容上的充实、成熟、先进、可行;表述上的准确、明白、全面,无懈可击,如果失去了科学性,也就不成其为教育论文。所以,我们说科学性论文的生命。

2.创造性

教育论文要求作者要有自己的独到见解,敢于革新陈腐的教育思想、内容和方法,有创新意义。能在对教育领域的现象进行观察、调查、分析研究的过程中,发现别人没有发现或没有涉及的新问题;能对别人研究过的问题采取新的角度或方法,提出具有理论意义或实用价值的新观点或新结论;能在综合前人研究结果(或经验)的基础上加工提炼,开掘新意;能在别人争论的课题中或出现分歧的问题上进行比较分析,在弄清彼此的分歧争鸣点的基础上,做出与已有结论不同的结论;能用新鲜的材料(事例、数据、史实、观察所得)来证明已证明过的问题,探索新意向;能运用中外教育领域里的最新信息资料、情报,以及教育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经验理论、概念,增强教育论文的时代色彩或现代化意识,从而提出新思想、新观念、新理论、新设想,探索新体系、新方法,开辟出新的改革之路,推动教育发展的新进程。所以,创造性是衡量教育论文价值大小和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准。如果教育工作者没有独特的真知灼见,没有创新,只有继承,那么,教育改革也就难于深化。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也就是一句空话。

4.理论性

教育论文的理论性是指论文的理论色彩,即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科学观点和有关的政策、法规,以及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分析研究教育现象和问题,形成有理论高度的论文。在具体表达科研成果上,要符合教育规律、教育原则的新要求;要从具体事物出发,把感性的东西,上升到理论高度来分析,做出科学的结论,做到以理服人;要在教育领域的现象和问题的探讨论论证和表述的过程中,运用现代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学校教育管理学和专家对教育的论述以及专业性名词术语、理论概念,并溶化或融合为论文的内容,使论文具有较浓的理论色彩。所以,理论性是教育论文深度的标志。但一定要深入浅出地表述复杂的科学道理;要用通俗简明、生动形象的语言让读者感到平易能读,平实易懂,使论文发挥交流、传播、推广科研成果的作用,进而转化为社会生产力。

5.探索性

探索就是对尚未解决的问题,以新的观点进行探讨、寻找、搜索、求取,找到改革的突破口。没有探索,也就没有科研成果。因此,探索性是贯穿教育论文始终的一条红线。即在撰写教育论文中,对教育科研中涉及比较复杂的现象和问题,要进行多方面的思考,多层次的比较,并进行认真分析,反复研究,才有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和措施或意见和办法;要以《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党的教育方针为客观指导,根据传统教育的经验教训和当前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探索教育领域里我们还未明白还未掌握的教育教学规律,探索未来的教育教学到底是什么样子,应当怎样实现新的目标。此外,针对现实工作中暴露出来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总结研究成果,这本身就是探索性工作;而正确地寻找改革的突破口,寻找论证的新角度、新方法,寻找的过程,就是探索的过程。教育论文应体现出作者的探索个性(特点),探索个性越鲜明,论文越有创造成果。所以,探索是科研的前提,也是撰写论文的前提。

找教学教育论文篇(2)

一个有定力的老师,必然是不断学习,不断地更新自己知识观念的老师;一个有定力的语文老师,总会不断学习,不断写作,有深厚的文学功底,既能欣赏文学作品,又能操刀执笔。不说熟读多少经典名著,但也应有一定数量的涉猎;不说发表多少作品,但也应该常常练笔写作,体味写作的甘苦。对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虽不能熟读成诵,也当能引经据典。因此,作为有定力的语文教师,他必须时常更新自己,把自己浸泡在语言文字之中,接受语言文字的熏陶。作为有定力的语文教师,必定是一个充满语文味的人,他身上散发出的语文的东西,既可以增加他的人格魅力,又可以增加他的语文课堂的教学魅力。所谓的的发扬个性,一方面是他对文本的独特的解读中渗透着个性,每个文本中都渗透着他对生命的真切体验,对生活的真切感悟与认识。文本的语言化在他的血肉之中,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他的人生经历,他的生命体验,他的个性气质都通过语文课堂表现出来。他的语言是属于他自己的,他的言谈举止都在证明他与别的老师的不一样。

一个有定力的语文老师, 应该把自己的生命融入到语文中去,有时候不妨呆一点,不精明于世道,但要精明文道。他有一双慧眼,既能看穿学生,又能看透语文教学的本质。他既能从方法层面来使用方法,又能从理论层面来认识方法。有了这些,语文教师才能有定力。无论什么样的风刮来,无论什么样的方法他都能得心应手,获得最佳效果。

其二,富有反思意识与批判精神。语文教师的定力来自于他的教学实践,来自于他对自己教学实践的真切反思。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经之路,教学反思不仅仅是对自己的课堂教学的反思,更主要的是对一些教育教学理论的实践性的反思。反思是在教学理论烛照下的反思,没有理论的反思是不完全的、零碎的、散乱的反思。不能从心理学、教育学的原理来审视自己的课堂教学,就不能升华自己的认识,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思想,没有自己的教学思想的教师,也就没有自己的主心骨,自然很难保持对自我的一种高度的认同,也就很难有定力。

教学反思除了以理论烛照自己的教学之外,还需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反思。一是对使用方法地反思,另一方面是对自己教学实践地反思。只有不断地反思,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才能真正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教学规律,才能找到真正适合自己同时又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方法。通过反思找到自己与学生的契合点,找到自身的优势与劣势,扬长避短,使得自己的个性在教学中得到最大限度的张扬,使自己使用的教学方法发挥到极致。方法没有好坏之分,优劣之别,能在方法中找到自己才是王道。 语文教师应该有一双火眼金睛,任何方法在他面前不再是方法,而是一种理论的实践,他从中获得的不是技术层面的东西,而是道的层面的东西。他都能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因此,他既能看到别人,也能看到自己。他既能找到别人,更能找到自己,而不至于人云亦云,迷失方向。

找教学教育论文篇(3)

1、第1-3年度目标:认真学习、知识储备,争取成为学校“书香型”教师。

(1)认真研究教材:正确把握《大纲》精神,领会教学意图和教育目标。通读中学英语教材,明确知识体系和阶段性要求。深入研读文本,针对各年级学生英语学习教授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内容,了解整套教材体系,熟悉新教材,做到融会贯通。抓住新教材的特点,结合本地学生实际情况设计开展活动,会做相关的调整。

(2)科学备课:根据学校的要求,认真及时的备课、上课。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学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课后及时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对课堂进行深度的思考梳理,写好教学反思。争取在教学上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教学风格 ,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做到教育路线上走情感路线,做学生喜爱的老师

(3)作为年青教师与老教师有很大差距。因此要不断加强自己的教学能力,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师讨教。努力钻研,拓展自己的教学思路,丰富自己的教学方式,使课堂气氛能够被充分调动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能快乐成长。

(4)认真做好教学反思:对教学的成败及时地进行总结和反思,是对自身教学工作的检查与评定。适时总结经验教训,找出教学中的成功与不足的重要过程。将在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和失误及时记录下来,从主观和客观上去寻找原因,并努力寻找解决的方案,使之成为以后教学中的前车之鉴。并且对自身在教学过程中忽然产生的灵感和好的教学方法记录下来,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方法。

2、第4-5年度目标:厚积薄发,提升自我

(1)通过5年的理论学习,提升自己的理论素养。

(2)认真听取意见,及时调整教育教学方法,努力使自己的教学风格明晰。

(3)认真记录教学过程的点滴感受、理性思考,以论文或研究报告的形式发表。

(4)争取成为校级骨干教师,勤学型教师。

总之,在这5年中,我要努力做到三坚持:坚持多看、多写、多动。

①多看:多看一些书籍,丰富自己的阅历,多看一些教学刊物,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的理论水平。每学期至少研读一本专业类的书籍,还有其他的相关教育书籍。

②多写:多动笔,把自己的教学感悟、教学发现及时撰写下来,努力使自己的论文或案例等能发表获奖;每学年写读书笔记5万字以上。

③多动:这“动”包括自己多运动保持良好的身体素质,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此外,“动”还包括多与学生互动,保持良好心态。

XX年个人专业发展培训计划:

(1)认真研究教材,掌握这一学科的知识框架,能够理解和掌握这一学科的概念、特点、结构、法则等一些基本知识点,并根据从事教学内容选择教学的基本知识体系。

(2)掌握这一学科的学生学习点,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其自然的特点,然而我们的学科学习对象是学生如何能顺利的学习这一学科,学生如何能学会这学科的基本知识,学生怎样能学懂这些知识,完全需要教师的间接转嫁,通过教师将这一学科知识理解、消化、重组后用一种学生可以接受的方式和学生能够接受的内容传授给学生。

(3)掌握与教学相关的知识、 教育和心理理论是从学生和教师的实际出发,研究带有一般规律的教学问题,因此,对于教师而言,应当具备一定的教育心理学知识,通过了解学生心理特点和教育规律,提高自身对学生的认识和教学的认识,改变自身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力求使教学更有针对性。

(4)参与学院、学校等各级部门组织的相关学习,包括各种论坛,理论培训,讲座,沙龙等。

XX年个人专业发展培训计划:

(1)自我学习,阅读学校推荐及自己选择的有关教育教学的理论性着作,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对现代教育的前沿理论有一个应有的认识。

(2)作为年青教师与老教师有很大差距。因此要不断加强自己的教学能力,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师讨教。努力钻研,拓展自己的教学思路,丰富自己的教学方式,使课堂气氛能够被充分调动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能快乐成长。

(3)认真做好教学反思:对教学的成败及时地进行总结和反思,是对自身教学工作的检查与评定。适时总结经验教训,找出教学中的成功与不足的重要过程。将在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和失误及时记录下来,从主观和客观上去寻找原因,并努力寻找解决的方案,使之成为以后教学中的前车之鉴。并且对自身在教学过程中忽然产生的灵感和好的教学方法记录下来,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方法。

(4)青年教师要全程参与学生管理,跟随指导班主任学习并实践各项班主任教育及管理工作,尽快适应班主任工作。

XX年个人专业发展培训计划:

(1)通过3年的理论学习,提升自己的理论素养。

(2)经常向身边优秀教师请教、交流,请领导听课,使领导能够更及时了解自己的教育教学情况,并及时给予指导。

(3)认真听取意见,及时调整教育教学方法,努力使自己的教学风格明晰。

(4)认真记录教学过程的点滴感受、理性思考,以论文或研究报告的形式发表。

(5)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的教学比赛,在比赛中锻炼自己,让比赛成为自己不断提升的舞台。

XX年个人专业发展培训计划:

(1)通过4年的理论学习,提升自己的理论素养。

(2)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践行所学理论,寻找差距,查找自身的问题,不断反思,在反思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

(3)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的教学研讨,对比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实现自我教学能力的提高。

(4)认真记录教学过程的点滴感受、理性思考,撰写经验总结及论文,及时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理论层面上的提升,以论文或研究报告的形式发表。

XX年个人专业发展培训计划:

找教学教育论文篇(4)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3-162-01

正确的观念是我们踏入成功的第一步,所谓观念是指客观事物在人脑里留下的概括的形象(有时指表象),关于某方面的认识和觉悟,一种新颖的、独特的思维理念,思想意识观念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行为的结果”。任何改革都必须从改变人的旧的思想观念做起,也就是洗脑。人的思想观念决定意识行动,所以我认为改革应首先从改变思想观念做起。

一、在研讨中找方法

在东区教育局刚试行“5215”教学模式前期,我们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参加新教学模式的热情高涨,但是在教学思想和方法上出现了偏差,课堂教学过于模式化。然而这种教学模式对于一些老教师来说,他们深感“太突然”、“不知所措”,难以适应。早已习惯于其熟悉的课程理念、目标、内容及方式方法等,老一套的东西早已在他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面对新课程改革,面对即将退休还要重新学习,作为学校也有很多的压力,我们害怕教师“穿新鞋走老路”或者是 “弄巧成拙”。

为此,学校对“5215”教学模式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并对学科教师进行了培训,让老师们深层次的了解和剖析 “5215”教学模式。 我们让老师们在教学中不能局限于时间,让他们明白“5215”只是一个大致的时间流程,它提倡的是,教学循序渐进,讲练结合,而不是生搬硬套。

首先要从观念上接受新事物,敢于抛弃陈旧的教育教学观念,在思想上统一认识——我们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崔其升说:我们的教师队伍常常是一人一把号,但我要求必须吹一个调。我们学校的这个调就是要把“5215”教学模式深入课堂。

其次,学校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形式来学习和领会“5215”教学模式的内涵,请教育局专家、教研员来学校指导,请骨干教师到学校献课;让学校教师深入其他学校老师的课堂求取真经等途径让我们的教师从观念上改变,从行动上提升。学校以语文、数学教研小组为单位,开展比、拼、练,争做学习型教研小组,学校开展“上好每一节课”、“5215”教学模式探讨课、深化“5215”课改理念等优质竞赛课,促进了学校教师的成长和对“5215”教学模式的理解与认识。让“家长走进学校,走进课堂,走近学生”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家长一起参与到学校教学改革中来,让家长理解和认识“5215”教学模式,并提出合理化建议,以促进教师更高层次的发展。

在研究中找方法,在探讨中找路子,是我们12小教师的不懈追求与努力,更是我们12小教师的专业精神。孙校长亲力亲为走近教学第一线,帮助教师解决认识上和行动上的问题,不提倡“坐而论道”。从行动上带动教师学好“5215”教学模式理论认识,并上好每一节示范课,做好了“5215”教学模式的教学研究工作。

二、在梳理中找差距

我们学校在大力推行“5215”教学模式这几年,走过了坎坷,经历了磨合,综观这段历程,我校由最初的尝试、探索,到如今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并有很多教师在片区赛课活动中取得了好的名次。可见,我校教师对于“5215”课堂教学模式的认识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并得到了教育局部门的认可。我们更有信心,在以后的教学中将会做得更好。

找教学教育论文篇(5)

1.急功近利型。受到各种条件限制,很多教师为了评优评先,为了满足个人的利益,被迫申报了课题。这类研究者,事实上不是为了研究,而是为了拿到结题证书。所以,在进行课题研究的时候,唯利是图,不能以解决问题为目的,只要能够拿到结题证书,至于怎么进行研究恐怕连他们自己也说不清楚。

2.文章堆积型。这类研究者属于不会做课题,他们认为,做课题就是写论文,有了论文就是研究了,论文多了就结题了。事实上,课题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解决我们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困惑和疑问,通过我们的观察和探讨以寻找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正确方法。

3.虎头蛇尾型。课题申报的时候轰轰烈烈,过程是马马虎虎,结题时缺东少西。没有研究计划,对工作缺乏系统的规划,这部分研究者做事缺乏细心和耐心,不能持之以恒,注定不会有好的结果。

4.个别杜撰型。研究是一个团队的事,不是指望某个人或某几个人,在一块做几件事或编几个活动就算是研究了。它需要发挥团队的作用,集思广益,各个突破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自由发挥型。这类研究也是对课题没有好的规划,只要立项了,下面就没有人问了,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大胆发挥,任尔东西南北风。就怕你想不到,没有我做不到。最后是不了了之。

6.名存实亡型。课题立项之后,大家不知道怎么回事?就知道有课题,但没有研究,也没有活动。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随意开展,与课题严重脱钩。教学、研究两张皮,这种类型就是名存实亡型课题研究。

由于存在以上认识上的误区,很多学校领导认为,教育教学是教师的主业,教育研究只是锦上添花。有了更美,没有也照样发展。只要你把教学搞好,做不做科研无所谓。这样就导致了教科研工作开展不下去或者流于形式,同时,也使很多教师的科研意识不强,能力得不到发挥。所以要想让教育科研真正得到落实,还需要认识以下几个关系。

1.教育科研与教学工作的关系。教育科研的过程是探究教育实践活动规律,同时又反作用于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是从教育教学实践中产生和研究的,是教育教学活动与客观规律出现问题或矛盾,需要探究更科学的更能适应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方法。同时,又反作用于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更好地为我们教育教学服务。在整个过程中,涉及计划、观察、对比、学习、积累、反思、总结,这些不就是我们提高教学的有效手段吗?

2.教育科研与学生发展的关系。新的课程观念是促进学生发展,以学生发展为本是我们教育教学追求的根本目标。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更好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怎样从学生的终身发展设计教学?那就必须注重教学研究,深入研究不同家庭、不同学校、不同学科、不同年龄、不同环境下学生的变化规律。寻找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教学方法。为了学生的发展,我们更需要进行课题研究。

3.教育科研与学校发展的关系。一所学校的文化底蕴主要来自于深层的教学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不断出现新问题、新矛盾。这就需要我们具有先进的思想和先进的观念对待一些个性的问题。要研究解决这些问题与矛盾,需要用科学的态度,正确对待,采用科学的方法,认真深入分析,认真细致研究,这些需要教育行政部门与学校共同探讨研究,这样就更离不开科研。

4.教育科研与教师发展的关系。教育的改革,学校的发展,学生的进步,关键靠教师。没有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就不可能有教育的突飞猛进,学校的日新月异,学生的健康成长。面对新形势,新问题,新情况。教师需要不断反思,不断学习,不断研究,与时俱进才能跟上时代步伐。要想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只有不断总结经验教训,认真学习教育方法,加强理论研究,不断提高认识才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积极探求适合教育教学规律,符合学生身心健康的教育教学方法,构筑高效课堂,积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只要教师在某一领域、某一学科、某一学段选准课题,瞄准目标,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勤奋学习,精心研究,不断反思与创新,教师就能在学习、研究、反思和创新中得到锻炼,取得丰硕研究成果,真正成长为专家型教师。

那么,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如何开展教学研究?如何使教研意识深入人心?让教研活动成为教学常态?研究是一种态度,对任何事情都要问一个为什么的态度;研究是一种行动,总是在寻找怎样才能做得更好的行动;教师研究什么?怎样教,怎样教好,怎样教更好;更要研究怎样学,怎样学更好,怎样把学生的每一次激动变成他们毕生的喜爱?

1.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教学即研究,我们在进行教学活动的时候就已经进行了教学研究,就看你对自己的教学活动是否留心,是否具有研究的意识。备课的时候,查阅资料,思考过程,寻求与学生更切合的教育教学方法。你就会产生问题?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的理由是什么?有什么好处?有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这样就会激发你去思考,去挖掘,去探索……有了更好的办法就会运用到我们工作中去,以好的教学方法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这类课题的产生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①想自己的问题,从问题中找课题。带着问题进课堂,这是我们形成教研常态的必备一种研究习惯,课题只有产生于课堂应用于课堂才有其生命力,才真正发挥课题的研究价值;②重视我们的经验,从经验中找课题。教育教学经验是问题产生的宝库!教师要做有心人,善于总结和归纳,积极反思,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风格。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要注意我们身边的人和事,留心每个细节。记下每一个精彩瞬间,留下每一个美好回忆,这样时间长了,我们手里的资料就多了,就可以形成我们自己的经验,在进行归纳和梳理,就会有问题可以研究;③关注学校的特色,从特色中找课题。每所学校的成长都是从特色项目开始,发展到学校特色,再到特色学校。在这个特色项目发展的过程中肯定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是我们研究的第一手资料,是鲜活的问题资源,需要我们用心观察,促其发展,与学校同成长共发展。

2.从教育理论中寻找研究课题。新课程改革是我们每个教师发展的机遇,我们必须抢抓机遇,提高认识,获得更高发展。在新的教育教学理论中,我们可以在挖掘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发现问题。主要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入手:①在新的教育理论中寻找升华点。新的教育理论产生,我们要学会分解和消化,研究它的发展方向以及教育规律。提升它的应用价值,在理论发展趋向上寻找我们的研究问题;②在教育发展趋势中寻找对接点。教育实践发展趋势与现有理论之间如何衔接?如何磨合?这也是我们研究的很好突破口;③在与他人比较中寻找空白点。所谓的边缘地带会使我们研究具有新鲜感,可以比较自己的理论与他人之间存在的异同点,把握研究空白地带,深入开展研究;④在教育理论文献中寻找支撑点。研究必须借助理论支撑,否则我们的研究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积极寻求理论文献的支撑,可以使我们的研究更有价值,成果更具有生命力。

找教学教育论文篇(6)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8-0144-02

高职高专着力于培养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建设急缺人才的需要,符合我国经济条件下对专业人才需求的满足。长期以来,高职院校大都存在只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而轻视或忽视人文素质养成的现象,这直接导致毕业生在找到工作时人才素质不高,而实用主义、功利主义色彩越来越浓郁。根据循证教育学理论的指导,以下从循证教育学视野阐述高职院校《文学鉴赏》课程的必要性、实用性与实践性。荷兰循证教育学研究所(TIER)认为,“循证教育学是将基于有效的最好证据进行教育政策制定与教育实践的一种哲学。它意味着在推荐或大规模应用具体的教育干预、策略、政策之前,应该进行科学的评估”。循证教育学的出现,缩短了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距离,解决教师单纯依靠个人经验教学的混乱局面。提倡教师将这些经验和方法进行收集和研究,并提供最佳的证据来证明自己的研究结论。

一、循证教育学理论的指导下高职院校《文学鉴赏》课程的必要性

循证教育学要求教育实践必须寻找“证据”,然后根据“证据”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根据我国目前人才培养的现状与人才培养的质量,以事实为依据,高职院校有必要开设《文学鉴赏》课程。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学生普遍缺乏人文素质和审美素质,这除了与中学语文教学有关之外,关键还在于高职院校对这门课程的轻视。高职院校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即使有学校开设这门课程,也是形同虚设,或者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只占有极少数的课时,形如蜻蜓点水,点到为止。著名的教育学家张志公认为:“目前的语文教材里面有比例很少的文学作品,但并不是用来进行文学教育,而是进行‘读写训练’,连古典文学也不例外,这样的语文教学、语文教材,实际上是一种互相制肘、两败俱伤的做法。”语文教学对文学教育的忽视,对文学作品不是当作艺术品来欣赏,而是当作写文章的范例,使学生对文学作品的艺术性、审美性以及教育性的感知能力越来越淡,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情感感知能力也趋于麻木。人文素质的缺失和审美能力的缺失导致学生综合素质并不高,对真善美缺乏感性的认识,学生功利思想非常严重,满目追求低级趣味。手机和网络的流行,让学生对快餐文化比精心研究经典更容易让他们接受。很多学生道德素质低下、思想浮躁、随心所欲,为人处世方面缺乏应有的态度。这些在高职院校可以说是普遍存在。根据循证教育学理论,找到适合提高高职院校人文素质发展、道德水平提高的最有效的途径就是《文学鉴赏》课程的开设并实践教学。

二、循证教育学理论的指导下高职院校《文学鉴赏》课程的实用性

其实际专业技能的培养与人文素质的培养并没有冲突。《文学鉴赏》课程的实用性能产生影响,潜移默化地作用于学生。它能丰富教学内容,在专业技能课之外,无疑让枯燥的技能课增加配合角色,丰富课程体系,让学生在获得专业知识的同时,感受到人文课程的培养,改变单一的技术吸收,让大学生活变得高雅而有情趣。文学鉴赏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针对学生对于真善美、假恶丑的辨别能力不强的情况。《文学鉴赏》课程的开设,能增强学生的人文底蕴,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完善学生的人格,提升学生的精神品质和思想境界。文学的教育即人的教育,包括人的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生命教育,即“三生”教育。21世纪是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高职院校通过文学鉴赏课程的开设,能不断提高学生的适应力、意志力、思考问题的能力、调节情绪的能力,积累正能量,有助于更好地感受生活、珍爱生命、鉴别事物,为自己的人生所用。再次,高职院校的发展,终究是人的发展。现在用人单位首先关注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其次才是专业知识。人文素质与审美情趣的培养,能让学生克服思想浮躁、追求功名利禄等不良思潮,培养学生的奋斗精神、公德意识,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心,能更好地处理人与人之间、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循证教育学认为,“循证教育学是将基于最好证据进行教育政策制定与教学实践的一种哲学。它意味着在推荐或大规模应用具体的教育干预、策略、政策之前,应该进行科学的评估。”基于这些“具体事实的佐证”,《文学鉴赏》课程的开设势在必行。

三、循证教育学理论的指导下高职院校《文学鉴赏》课程的实践性

基于《文学鉴赏》课程的必要性和实用性,课程的建设和开发也必须在循证教育学指导下进行实践。由于文学鉴赏的面非常广,古今中外,不能一一选入教材,同时也由于课时的限制,在文学鉴赏教学中,也会有许多的局限。因此,对教材的编写以及教学方法上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材的编写上,根据循证教育学理论的指导,高职院校必须根据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写教材。学生历经中考和高考,对于一些文学经典著作,中学已经涉及到的作品,可以点到为止,不需要再选入教材进行教授;同时,为了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有必要从古今中外选择各种体裁而内容又较为丰富,对学生人生有教育意义的作品;另外,除了教材的编写,老师也要给学生推荐一些课外阅读的经典,因为课堂毕竟是有局限的,举一反三、授之以渔才是老师应该做的指导。教师应当充分利用文学鉴赏课的特点,找到吸引学生的切入点,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审美享受的同时,了解和认识到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人性的普遍性与特殊性,领悟往昔,感受文本,获得文学里提供的美学观点。这门课程并非要学生人人能创作文学作品,而是要归根到育人。同样,在高职院校的文学鉴赏课,教师应当克服单一的陈旧的教学模式,用各种引人入胜的教学手段去吸引学生。多媒体的加入、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的放映、文学讲座、课本剧的表演等都有必要引入到文学鉴赏课程中来,用以提高文学鉴赏的吸引力,引导学生能自觉提高文化品味,改变阅读习惯,而不是让他们受低俗文化的影响,不至于让他们选择一些低俗不堪、粗制滥造的作品来打发他们有限的业余时间,来满足他们较低层次的阅读需求乃至他们无聊的猎奇心理。

参考文献:

[1]杨文登,叶浩生.缩短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距离:基于循证教育学的视野[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0,(3).

[2]郗艳伟.“循证教育学”视阀下的轮机英语精品课程建设[J].航海教育研究[J].2011,(4).

找教学教育论文篇(7)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越来越突出,仅凭经验已很难应对,教育科研在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作用也越来越大,科研先导“科研兴校”已成为教育界最为流行的口号,“教师即研究者”也已经成为时代对每位教师的起码要求。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是天天上课不变成一中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都应有能力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加以反思、研究与改进,提出最贴切的改进意见,而且,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拥有最佳的研究条件。事实上,我们并非没有研究,问题是我们未能掌握科学使用的研究策略和方法而且在初步的研究之后,缺乏“成果意识”,而是未能对研究进行理论化的工作,并进而知道我们的教学实践。这对于辛辛苦苦工作在教学第一线,拥有丰富教学经验的广大中小学教师来说,无疑是非常大的缺陷和遗憾。

新课程的出现使得“教师成为实践的研究者”这一角色的转变更为迫切。新课程的实施,是教育情境中的问题增多并变得复杂,同时也增加了许多不确定因素。比如:教学结果的不确定性、教学对象不确定性、教学内容不确定性,教师教学位置的不确定性,教师必须成为研究者在教学过程中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研究改进,提出最有效的改进意见,对教学情境发起挑战进行研究。这一过程也是对教师自己行为的分析与研究的过程,它能使教师形成新的专业知识,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教育科研讲步骤

理论上一般来说,教育科研工作要经过以下步骤:

选定课题。根据能给研究工作提供的设备、经费、时间、研究对象及资料等客观条件和可以投入研究工作的人力即研究者的水平与能力等主观条件,结合问题的大小、难易度及研究价值等因素,确定力所能及的课题。

查阅文献。查阅与本题有关的重要文献,从中了解在这个问题上前人已经做过哪些重要工作?哪些问题已经解决了?那些尚待解决?他人采用什么研究方法?结论的科学性如何?只有弄清以上问题,才能开始新的研究工作。

除查阅文献外,还要通过调查、访问及观察等手段对有关问题的实际情况进行初步了解,目的是要对这一问题研究的价值及可能性进一步摸底,做到心中有数。

制定研究工作计划。明确所要研究的问题及其范围,所要采用的研究方法、研究对象的抽样、时间进度等。根据这个计划,在制定具体实施计划。在实施研究中,可以对原计划进行修订完善。

搜集并整理资料。这里所说的资料是指在实施研究计划的过程中所得到的大量新资料。在集体研究过程中,对研究对象的一切变化现象都尽可能及时观察,形成、积累资料、并要求做到全、实习、细,以能客观、公正、真实地反映研究对象的本质特征。

分析研究。在已经搜集并整理的材料的基础上再做进一步的脑力加工。如果发现原有材料上有欠缺之处,还应该继续挖掘材料。在分析研究中,最关键的是下结论,即把分析研究的结果归纳成几条原理、原则或者做出判断。

撰写报告。把科研的全过程以及所取得的成果用文字完整的表述出来,教育科研成果一般有观察、调查报告、总结报告、实验报告及论文著述。

我们从事课题研究工作不是知道了研究步骤就行的,教育教学是一个多要素、多层次的动态系统,期间会发生许多急需解决的矛盾和问题,形成各种各样的可供选择的课题研究。对于某个具体单位或教师个人,在一定条件下只能选择一两个合适的课题进行研究。问题与矛盾要转化成为课题,就必须讲究一定的策略。

二、课题选择讲原则

(1)科学性原则。也可视为实事求是原则。课题的选择必须符合已被实践证明的科学规律 和全面实施为基础。可以说科学性原则是教育科研选题和设计的生命。(2)需要性原则。目前,我国教育科学的理论研究落后于教育改革好教育建设的需要。教育改革实践中,有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亟待我们去研究、探索,给予理论上的回答。我们吃了对当前教育实际工作中迫切需要优先选择的课题进行研究外,还要对某些具体有超前性的、预见性的、有应用前景的理论性课题进行研究。(3)创新性原则。要保证选题具有创新性,选提前一定要广泛、深入地查阅文献资料好调查研究,弄清自己要研究的课题在当前国内外或一定区域已达到的水平和已取得的成果。尽可能地了解是否有人已经或者正在或者将要研究此类问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实现课堂具有创新性的基础。(4)可行性原则研究者从自己所具有的主观、客观条件出发,全面考虑是否可能取得预期的成果去恰当的选择研究的题目。(5)扩展性原则。扩展性原则是指在选择科研课题是要考虑课题应有一定的横向涵盖性和迁移性,即研究成果能应用于较广泛的教育教学领领域。

三、课题选择讲来源

(1)从教育教学实践中寻找。.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作为一线教师更多关注的是微观方面的情况,每天都会遇到新的问题,如自己参加的具体活动、正在从事的具体工作、学习了某种材料、目前教学的具体教材、班级、学生和使用的具体教学手段等。我们可以在这些方面通过对他们的结构、功能、形式及其相互影响进行分析思考,照岔子、寻不足,就能看出许多值得研究的问题,这些问题就是教师们进行教育科学研究的最直接的课题来源。

找教学教育论文篇(8)

理解教育论文可以从两点来把握:教育论文是探讨问题、进行教育研究的一种手段,教育论文是描述科研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它的作用既表现于学术价值也表现于实践价值,既表现于社会价值也表现于个人价值。具体来说有以下方面:

(1)通过科研论文向社会表达对所研究的教育现象的深思熟虑的观点、意见,启发人们关注与努力解决有关教育问题的热情与智慧。

(2)通过科研论文与他人交流学术见解,互相争鸣研讨,促进教育学术领域的繁荣与以个人学术水平的提高。

(3)通过科研论文撰写过程本身,提高研究者本人的综合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这对于研究者提高整体的教育、教学能力是极其有用的。

教育论文应较系统和专门地讨论与研究教育科学领域中某种现象或问题,思考和动笔都是从科学研究这个目的出发的,比一般论说文更富理论色彩和专门性。它涉及的范围较广,在教育科学这个辽阔的领域中,站在一定的理论高度观察和分析有重要价值的现象和问题。它不象一般论说文那样,可以就具体事件议论得失,评定是非。它的生命力及其价值,是在于科学研究的新成果,内容上的创新意义。它比一般论说文更强调新意(即新见解、新成果、新思想)。它主要有如下特点:

1.学术性

教育论文是学术成果的载体,是学术研究所形成的产品。它侧重于对教育现象进行抽象地、概括地叙述或论证,其内容是系统性的、专门化的、因而,这种文体必然具有很强的学术性。它不是教育现象的外部直观形态和过程,而是教育发展的内在本质和发展变化的规律。它具有深思熟虑的学术见解,但又不是偶感式的杂谈或社会性议论。教育论文中,某一教育现象也不象“经验”那样完整、具体、形象地反映着,而是按照思维的认识规律被解剖、抽象地反映着。它致力于表现教育的本质,揭示教育的规律性。它与教育、教学经验文章相比较,它是理论的。虽然它要取材于某一具体教育、教学活动,但不叙述其细节,只是经过提炼,“抽象地反映”并上升为理论,写成论文。教育论文如果没有学术性也就失去了教育论文的资格。所以,学术性是教育论文最起码的条件。

2.科学性

教育科研的任务是要揭示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探求客观真理,建立和丰富教育理论,使之成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指南。这就要求作者对传统的教育思想、内容、方法,对引进的教育理论、经验,都要采取“一分为二”的科学分析态度,都要尊重客观事实,不能带个人偏见,不能主观臆断或凭空说教。在立论上,应实际出发,从中引出切合实际的结论,即必须以《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为指导思想,论点的提出必须以切实、准确、真实的科学依据为前提;论据,要求要在周密的观察、调查、实验的基础上,尽可能多地占有材料,以最充分、典型、新颖、确实有力的材料(理论材料和事实材料)作为立论的依据;论证上,应是系统的、完整的、首尾一贯的,是经过周密思考,严谨而富有逻辑效果的论证。它包含在内容上的充实、成熟、先进、可行;表述上的准确、明白、全面,无懈可击,如果失去了科学性,也就不成其为教育论文。所以,我们说科学性论文的生命。

2.创造性

教育论文要求作者要有自己的独到见解,敢于革新陈腐的教育思想、内容和方法,有创新意义。能在对教育领域的现象进行观察、调查、分析研究的过程中,发现别人没有发现或没有涉及的新问题;能对别人研究过的问题采取新的角度或方法,提出具有理论意义或实用价值的新观点或新结论;能在综合前人研究结果(或经验)的基础上加工提炼,开掘新意;能在别人争论的课题中或出现分歧的问题上进行比较分析,在弄清彼此的分歧争鸣点的基础上,做出与已有结论不同的结论;能用新鲜的材料(事例、数据、史实、观察所得)来证明已证明过的问题,探索新意向;能运用中外教育领域里的最新信息资料、情报,以及教育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经验理论、概念,增强教育论文的时代色彩或现代化意识,从而提出新思想、新观念、新理论、新设想,探索新体系、新方法,开辟出新的改革之路,推动教育发展的新进程。所以,创造性是衡量教育论文价值大小和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准。如果教育工作者没有独特的真知灼见,没有创新,只有继承,那么,教育改革也就难于深化。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也就是一句空话。

4.理论性

教育论文的理论性是指论文的理论色彩,即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科学观点和有关的政策、法规,以及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分析研究教育现象和问题,形成有理论高度的论文。在具体表达科研成果上,要符合教育规律、教育原则的新要求;要从具体事物出发,把感性的东西,上升到理论高度来分析,做出科学的结论,做到以理服人;要在教育领域的现象和问题的探讨论论证和表述的过程中,运用现代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学校教育管理学和专家对教育的论述以及专业性名词术语、理论概念,并溶化或融合为论文的内容,使论文具有较浓的理论色彩。所以,理论性是教育论文深度的标志。但一定要深入浅出地表述复杂的科学道理;要用通俗简明、生动形象的语言让读者感到平易能读,平实易懂,使论文发挥交流、传播、推广科研成果的作用,进而转化为社会生产力。

5.探索性

探索就是对尚未解决的问题,以新的观点进行探讨、寻找、搜索、求取,找到改革的突破口。没有探索,也就没有科研成果。因此,探索性是贯穿教育论文始终的一条红线。即在撰写教育论文中,对教育科研中涉及比较复杂的现象和问题,要进行多方面的思考,多层次的比较,并进行认真分析,反复研究,才有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和措施或意见和办法;要以《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党的教育方针为客观指导,根据传统教育的经验教训和当前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探索教育领域里我们还未明白还未掌握的教育教学规律,探索未来的教育教学到底是什么样子,应当怎样实现新的目标。此外,针对现实工作中暴露出来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总结研究成果,这本身就是探索性工作;而正确地寻找改革的突破口,寻找论证的新角度、新方法,寻找的过程,就是探索的过程。教育论文应体现出作者的探索个性(特点),探索个性越鲜明,论文越有创造成果。所以,探索是科研的前提,也是撰写论文的前提。

找教学教育论文篇(9)

近些年,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音乐教育事业逐渐发展,教学水平有所提高,师资队伍不断扩大,后备力量不断增多;教学手段正逐步得到改善和提高;音乐教育科研取得了许多优秀成果,有了长足的进步;国际音乐教育交流活动的日益增多,系统的介绍和引进了许多国外一些可供借鉴的音乐教育思想和教学体系。这些都为我国音乐教育的继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本文通过介绍小学阶段音乐教育的两种典型课例,阐述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价值,以期对小学音乐教学工作有所裨益。

一、歌唱教学课例

一年级课程学唱歌曲《找朋友》,教学内容为:1.学唱歌曲《找朋友》、2.学习为歌曲《找朋友》打节奏、3.游戏活动《找朋友》。在整个教学中要达到老师和学生能够一起整齐地演唱《找朋友》这首歌曲,能够为歌曲打节奏,同时让儿童以音乐游戏活动的方式进行同学间的交流,喜欢并乐于参与到音乐游戏活动中。

在这一课时的教学内容中,首先复习上次课的歌曲《你的名字叫什么》,目的是通过学唱,认识了班级里所有的同学,学习新歌曲《找朋友》,就可以和同学们成为好朋友了。然后在老师的带领下学唱新歌,并以打节奏的形式为歌曲伴奏,后半节课,老师根据《找朋友》歌曲设计了音乐游戏活动,将所有人排成两个同心圆,随着歌声,同心圆转动,内圈外圈的旋转方向相反,每拍子走一步。按照歌词,停止转动时,面对面的同学彼此行礼、握手、再见。歌声再起时,游戏继续进行。

一年级学生以培养学生音乐兴趣为主,因此采用音乐游戏活动为教学主要形式。这种生动有趣的游戏与歌唱的结合,可以牢牢的吸引儿童注意力,使他们既熟悉了歌曲旋律和节奏,又激发了他们的表现欲望,增强了音乐知识学习的趣味性。

小学低年级大致处于皮亚杰认知阶段理论中的前运算阶段(两岁左右到六七岁左右),在这一阶段的儿童开始以符号作为中介来描述外部世界,表现在儿童的延缓模仿、想象或游戏之中。而且这个时期,对音乐知识的认知,主要还是通过感官知觉的体验、经验的获得的,最重要的是发展感知、感性体验积累的时期,而这个时期的儿童生性好动,且精力充沛,也是训练身体协调能力的最佳时期,结合动作进行音乐教育是适于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方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多的注重儿童在活动中对音乐知识的理解和感受,让儿童在活动中真正掌握音乐律动。以上课例就依据了儿童自身心理特点,在教学中摆脱了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活动式教学方法,使儿童通过自身的律动,来掌握音乐中的节奏、节拍,并在活动中对音乐产生兴趣,开发了小学低年级儿童情商。充分的体现了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中提出的活动重要性。

二、打击乐器学习课例

小学高年级打击乐器学习课程中,教学内容为:1.欣赏管弦乐作品《春节序曲》,了解我国民俗、2.学习各种打击乐器的使用、3.使用打击乐器对《春节序曲》引子配伴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求达到通过欣赏乐曲,让学生感受不同节拍、节奏、速度、力度在乐曲中的不同表现和了解各种打击乐器的音色和使用,并通过学生运用打击乐器参与欣赏,能够使用多种方式表现音乐。

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通过播放准备好的课件,让学生根据图片所表达的内容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由此引出春节这个节日。接下来开始欣赏《春节序曲》,并组织学生讨论课下所搜集的关于作品的各种资料,同学之间相互补充,气氛十分活跃,充分显示了学生对此乐曲的理解和学习此乐曲的积极性。在同学们积极踊跃的讨论后,第二次欣赏《春节序曲》,引导学生回答这首乐曲在音乐要素方面的特点、情感、段落、场面等,以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乐曲所表现出来的情绪和内容。

在第二课时中,老师让学生随意摆弄手中的打击乐器,产生好奇心,增强探讨意识,在老师的引导、讲解下,使学生了解各种打击乐器的音色和使用方法,并让学生探索出不同于以往传统的打击乐使用方法和音色,通过引导学生使用打击乐器,使之通过各种不同的节奏、速度,来表现和感受不同情绪。接着第三次欣赏音乐,课件同步播放,画面上表现人们在敲锣打鼓迎新年,此时老师组织学生使用鼓、锣、三角铁等打击乐器为《春节序曲》伴奏。为了拓展知识,老师布置课下作业,收集一些与民俗文化和打击乐有关的音乐作品,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

小学高年级正处于皮亚杰认知阶段理论中的具体运算阶段(从六七岁左右到十一二岁左右),在这个阶段,儿童已有了一般的逻辑结构。并且在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中也着重指出了重视儿童中心性,尊重儿童主动性的观点。因此,在整节课的学习中,主要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学生们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应该是通过他们自己搜集各种资料,熟悉并对各种打击乐进行操作而完成的,这使得学生对乐曲理解较传统接受式教育更为深刻,课堂气氛活跃。音乐教师在让学生掌握打击乐知识的同时,让学生寻找不同于以往的打击手法,从而打破了旧知识的平衡,让学生探索了更多的音色和使用方法,也增强了趣味性和他们的自信心。有兴趣的学生在教师的进一步引导下,主动了解一些课堂外的知识,同学们收集很多与民俗文化和打击乐有关的音乐作品,使他们的学习经验更丰富,课堂教学效果也就更明显。

在世界教育改革的大方向中,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正是其中较为成功的理论之一,也为我国的音乐教育改革事业奠定了新的理论的基础。我们可以从皮亚杰理论的教育思想、学习理论中提炼出许多可供教学应用的方向。这些教育思想和理论,无论是对处于音乐教育教学一线的工作者,还是对我国当前正在进行的基础音乐教育改革都有巨大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找教学教育论文篇(10)

因素分析法不仅是一种研究方法,更重要的是一种学科的理论分析框架。它体现了建构比较教育学理论体系的主要观点,反映了如何对教育中各种因素的数量、质量关系进行整合的动力特征,提供了一种分析教育的特定认知参照系、认识角度,决定着研究方向、设计及对结果的阐释。一般来说,有什么样的理论分析框架,就会进行什么样的理论分析观察。所以,因素分析法作为一种研究框架建构并维系着比较教育学科的运转、发展,解决现代教育中的各种问题,阐释现代教育发展的基本原理和作用机制,以特有的表现形式反映比较教育发展对现代教育运动的作用,是比较教育学科用以表现其价值、功能的根本特征。

一、因素分析法的产生与发展

(一)萨德勒提出因素分析法

萨德勒是比较教育发展“因素分析时代”的先驱,也是一位跨“全盘借鉴”和“因素分析”阶段的中介性学者,对学科的转型、升级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可以说他是发现单纯移植中的问题而积极倡导因素分析的一位承上启下的重要人物。他认为:对比较教育来说,重要的是花大力气来考察影响这个国家教育制度发展的诸因素或动力,只有这样才能把握教育改革的基本动因,才能对教育改革做出最有力的反映,真正认识教育并推动其发展;比较教育研究的目的不应当是直接地借用国外教育制度和教育经验,而是在研究别国教育的基础上,以改善本国教育为目的。基于以上观点,萨德勒提出了他的比较教育方法论,为比较教育研究的发展作出了创造性的贡献。

(二)康德尔大力发展因素分析法

康德尔继承和发展了萨德勒提出的因素分析法,他认为:在进行比较教育研究时特别要对影响教育的各种因素进行探讨研究,最重要的是要找到作用教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在其著作《比较教育》中,康德尔提出:“探究一国民族特性与教育的关系,是了解本国教育制度意义的唯一法门。”他认为比较教育研究的最根本目的应是“发现教育问题,探讨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在特定背景中的解决方法,以及发展教育的原理或原则”。康德尔的方法论受三种目的论支配:一是报道——描述的目的,主要是收集资料,分类整理并提供关于各国教育制度的信息,是研究的开端;二是历史——功能的目的,主要是深入探究产生问题的原因,注重找到构成一种教育制度基础的精神和文化的巨大动力,从中看到教育与社会、经济、政治等因素紧密联系的纽带,是比较教育的重要特征;三是借鉴——改善的目的,主要是强调通过比较研究,借鉴经验,改进本国教育制度,并培养国际主义精神。他坚信对各国教育制度间差异的比较和因素分析,可以找到一种决定教育发展的内在力量,并认为这种力量就是民族性。所以他主张比较教育要努力去找到“民族特性的内涵,因为这是教育制度的基础,否则比较教育便是无意义的。”

(三)施奈德、汉斯进一步发展因素分析法施奈德也提倡因素分析法。他的特点是提出了教育自身内在的发展规律这一因素,这与强调外部影响的英美比较教育学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日本的学者吉田正晴称他的方法为“辨证法的因素分析法”。施奈德在1947年出版的《各国国民教育的动力》中就提出:教育制度是社会各种因素复合作用的产物,比较教育的研究目的就是要阐明各种教育制度之异同,剖析决定并影响教育的现实因素,尤其是内在因素。强调教育内在因素与外在因素的相互作用,注重从统一性与多样性、个人与集体、必然性与自由性以及教育因素与社会实践因素之间的互动关系等来探讨教育发展的动力。通过这种内发因素与外发因素的接触和相互作用,教育制度就像生物体一样,经历着成长、飞跃发展、开花、停滞的过程。

汉斯是继承康德尔的历史比较观与现实比较观的集大成者,受萨德勒的影响较深,他认为:比较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找出形成各国教育制度的各种力量和差别的原因,即找出支配教育制度发展的基础原理。他强调对事实的无价值判断,要通过因素分析来掌握教育发展的一般法则,在说明各国教育制度时,必须对历史的诸因素进行积极的分析。

二、因素分析法的特征及其局限性

(一)因素分析法的特征

1.探究作用教育发展的决定因素。因素分析法的最大研究特征就是探究作用教育发展的决定因素,同时也是衡量有关研究是否可归为该分析法的重要标志。因素分析法认为,比较教育不是简单地罗列某些教育数据和现象,而是要对影响教育的各种因素进行探讨研究,特别是要找到作用教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2。注重历史分析和解释而不是具体方法。因素分析法非常注重对特定主义的历史分析和解释。康德尔不满足于对现象的描述,而非常注重解释,努力寻找某一教育事件产生的原因。汉斯不仅注重解释,还注重找到原因和基本因素,他不强调统计学,而十分注重思想的力量,因为“因素无法测量而却可以用来解释一切”。同时,因素分析法强调历史分析的解释作用,其目的是要说明以某种决定因素为主构成的多种因素是如何以独特的方式组合起该社会特有的教育制度和产生的教育结果,并把对各国教育体系分析中获得的一般原理的假设进行比较,相互检验其适应性,推知更有意义的结论。

3.注重分析传统对教育的作用。因素分析法非常注重传统对教育的作用问题,把民族性作为教育发展的决定因素。汉斯继承了康德尔的民族特性的观点,又从施奈德研究中得到启发,把比较教育的基本步骤阐述为:“从历史背景、民族性和民族文化的发展与制度的密切联系的角度来分析研究每个国家的教育制度,收集不同国家现有教育制度的资料。”民族性的核心就是民族传统的力量,即“某一民族所独具的、普遍的、在几代人的继承中或多或少持续地表现出来,在思想、情感和行为方面倾向的总和”。因此,只有从哲学传统上分析,才能找到教育制度形成的根源。

4.注重分析文化区域的作用。所有持因素分析法的比较教育学家都非常注重文化对教育发展的作用,强调文化与教育的互动性,其中最突出的是莫尔曼在《比较教育制度》(1963年)中对文化区域的研究。他指出。教育根植于文化之中:每一种教育制度是在其固有的文化区域中以一种很复杂的方式构造成的,必须同时使用文化和主题调查这两种方法才能进行研究。

(二)因素分析法的局限性

因素分析法20世纪60年代前在比较教育学界中占主要地位,是比较教育学的主要分析框架,但到70年代后逐渐显露出它的局限性。

第一。运用因素分析研究教育仅仅属于知性认识水平,缺乏辨证的理性认识,不能概括出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从整体上把握教育,更不能对将来的教育发展做出科学的决定并提出富有预见性的见解。

第二,因素分析的研究是极其宏观的研究。因素分析法通过对形成各国教育制度性质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从而说明“为什么是那样”的理由,但因素本身是及其复杂而庞大的问题,即使想说明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各国教育,也只宏观性质的研究。同时要把各种因素和教育的关系密切地结合起来并作实际证明,也是很困难的。

三、因素分析法对比较教育学发展的意义

上一篇: 行为导向教学论文 下一篇: 安装职称论文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