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体验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4-01 09:51:50

阅读体验论文

阅读体验论文篇(1)

二、开展角色扮演活动,提升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阅读的文章,有很多形象丰满、性格鲜明人物,和逻辑分明的故事讲述,此类文章的特点为体验式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角色扮演活动,通过自读自演进行体验式阅读,将对文本的理解通过动作神态来表现,将文字变换为场景来观摩探讨,这样不仅能够深入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也可以活跃课堂教学氛围。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这一课中,文中刻画出邹忌、齐王、妻、妾主要角色,通过语言的表述讲述了一则启发性的故事。初中生活泼好动,穿越也是现在热门的话题,教师可以让学生来扮演这些角色,注意引导他们对语气和角色的思考,从而理解文字的内涵和深意。他们对于这种角色扮演活动有着浓厚的兴趣,这样的体验式教学不仅可以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教学中,也能够有效地提升阅读效果。

三、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感受文章精髓

传统的教学都是教师在灌输知识,体验式的教学方法,放手学生自我学习和探究,那么,在这过程中,学生必定会碰到许多预想不到的问题,特别是针对一些内容不熟、文意深刻的文章。越是这样的文章,其韵味和内涵往往越深厚,教育意义也越深刻,考虑到这一因素,教师就应该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鼓励他们自主的分析和挖掘相关的知识。以《乡愁》的教学为例,很多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其深刻含义,这时,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质疑和讨论,通过对学生问题的了解和归纳,换位思考,从而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故乡、对祖国的深深眷恋,以及期待中华名族早日统一的美好愿景。

阅读体验论文篇(2)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学生 体验学习

“体验”是一种新时代倡导的学习方式作为一种课程取向,“体验”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已经成为整个文本的一个关键词。从教育心理学角度理解,“体验”是指由身体性活动和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感情与意识。它是一种现代学习方式,包括认知、理性、情感、人格等范畴,使学习过程不仅成为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是身心和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体验学习” 是通过实践(听、说、读、写、做等活动)获得语文学习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学习中学语文最基本的学习策略。它是由孩子运用体验的方法,去发现所学的语文知识,去获得所需的语文能力,从而达到逐步提升语文素养的目的。这是一种有指导的发现学习,同西方的“发现法” 学习有所不同,它更重视作为辅导者的家长的参与作用和文本的示范作用,并力避孩子无序的、杂乱的学习活动。 其特征更不同于接受性学习,它要求先学后导、先练后讲、先议后评。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从体验入手,从学练开始”,采用灵活多样的体验方式,让孩子主动进入学习情景。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体验性学习是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将自己的全部身心投入到与文本世界的交往之中,通过多种语言实践活动,使学生深入体验感悟,读出个性化的理解,使课堂洋溢浓郁的“人文”气息。在阅读教学中,只有突出体验学习,才能更好地彰显学生的个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应用形象思维,通过情境创设唤起学生体验

课程不再只是“文本课程”,而更是“体验课程”。“体验”离不开学生某种亲身亲历,更多侧重立足于感性的“感受”,由于儿童的思维主要是具体形象思维,他们往往更相信所见、所闻、所做的学习材料。在课堂中创设情境,就是架设书本世界与经验世界、想象世界沟通的桥梁,唤起学生的体悟、感受,从而形成主动、自觉的态度。比如,在教学《春笋》这篇课文时,针对本课语言生动活泼、节奏明快、情趣盎然、音韵铿锵的特点,紧扣春笋在美好的春天来临之际,不畏艰难,破土而出、顽强生长的情景和热情歌颂了春笋顽强向上的生命力主题,以播放《春天在哪里》的音乐拉开课堂教学的序幕,让学生踏着欢快的节奏走进教室,心情轻松而又愉快。课始,以谈话导入:刚才,我们踏着春的乐曲走来,仿佛走进了春天。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寻找一下春天的足迹吧!随后,一段声情并茂的描述,配以画面优美的影片,学生的情感很快就被调动起来,个个脸上洋溢着如沐春风般的笑容。以情境的创设,为课堂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感受春的气息,唤起了学生内在的情感体验。

2.基于已有经验,通过语境再现启发学生体验

要想顺利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体验,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头脑中储存的相关信息感悟课本内容。而抓住课文的关键语句,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精心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去体验,则不失为锻炼其敏锐语感的妙法。以第四册的《语文补充阅读》中的《和花朵说的悄悄话》为例,课文第三小节讲“我”与“杜鹃花”之间的悄悄话。其中有一句:“你的客人:蜜蜂和蝴蝶就要来了,难怪你这么喜气洋洋。”为了能更深刻地感悟到杜鹃花的“喜气洋洋”,我让学生联系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想想自己在生活中什么时候也会“喜气洋洋”?学生马上说:

“我考了一百分,会喜气洋洋。”

“假期里我跟妈妈学会了烧红烧肉,我喜气洋洋。

“我们家中了大奖,全家人喜气洋洋。”

在教师营造的语言环境中,学生马上就体验到词语所蕴含的情感,在紧接着的朗读训练中读得入情入境。

3.突出自主参与,通过活动开展鼓动学生体验

体验的前提和要素是以感性活动作基础的感受、感知。学生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思考,而且要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耳朵听,用自己的嘴巴说话,用自己的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自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借助于学生的主体性活动,在活动中,鼓动学生体验。如《海底世界》教学中有一个“我是×××”的自述活动,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更有了体验的兴趣。每一只海底动物都各显其本色,“梭子鱼”为了显赫自己的速度之快,边说还边在教室周围快速“游动”,“海参”则横着身体踟躇地向前爬行,表演得非常逼真到位,“乌贼”和“章鱼”也表演得栩栩如生,如同快乐的小天使一般……学生在活动体验中,在体验中学习,享受着语文学习带来的快乐!

4.尊重多元解读,通过个性凸显激发学生体验

阅读体验论文篇(3)

阅读是人类认知世界最基本的方法,在高中生时代,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最核心的组成部分,贯穿于语文教学的整个阶段,对于提高学生语文成绩,培养他们终生良好阅读习惯和语文综合素养有着重要意义。由于语文体验式阅读教学有着主体体验性、多元开放性、平等对话性等特征,并能起到强化教学的生活特征,促进教学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等功能,目前许多高中教师已将之引入阅读教学。为了更好地实施该教学模式,结合自身进行人教版高一语文新教材的教学实践,提出以下针对性实施策略。

1.掌握体验式阅读教学之程序

体验式阅读教学的展开,学生是体验的主体,教师则化为体验式阅读教学的“设计师”,因此,教师应围绕“尊重学生的体验过程”来确定体验式阅读教学的步骤,这是该教学实施成功与否的重要保证。体验是人的一种特殊心理活动,阅读中的“体验”,是学生主动认识阅读材料的过程,即学生不由自主被阅读文本所吸引,随之进行感受、体味、咀嚼并陶醉其中,由此还并发着联想、想象和领悟,甚至心灵受到强烈的刺激和震撼。根据体验生成的这一规律,教师在进行体验式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大致经历“感知文本生感确立形象升华意义”这一过程,即学生首先要感知阅读文本,去看、去听、去思考,由最直接的感官刺激对文本进行初步体验,而由于情感依赖于感受和认识,在感知文本的基础上,学生可以对阅读文本产生积极的情感,即产生“入境以亲”的体验,继而根据这一情感对阅读文本形成新的形象,与情感一道,通过综合分析、沿坡讨源,最后升华意义、突破认识、提升价值观。教师根据学生在体验式教学中的体验过程,在教学中宜采用激发兴趣整体感受体验内化反馈外化这四个步骤,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感受是体验有效之始,在实施中,教师宜改变首先介绍阅读文本作者和背景,之后概括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的传统教学模式,而应该以学生体验来肢解阅读文本,加深对作品深层境界的阅读。例如,在体验内化这一步骤中,教师可以展开课堂对话,教师凭借自身对作品的熟悉度,以作者的身份与学生进行阅读材料的相关“对话”,引出作品的核心话题和相关知识、概念框架等等。

2.把握体验式阅读教学之“核心”

正如“体验式阅读教学”的命名,其最主要的核心特征就是“主体体验性”,即强调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自主参与、自我体验[1],并且这种体验并不是被动的,而是一个主动感受、品位和理解的过程,因此,教师在实施体验式阅读教学时,一定要注重把握这一核心。高一学生是一个尤其特殊的过渡性群体,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变化阶段,他们面临新的学习、生活环境,处于新的心理断乳期,体验也更为之丰富,因此,教师要善于采用多种手段在阅读中“促体验”。一是以感知促体验,即教师要善于调动高中生各种感觉,创设情境、营造氛围,为阅读体验式教学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例如,教师人在进行教版高一语文新教材课文之一――《荷塘月色》的阅读教学中,可先为学生播放凤凰传奇的《荷塘月色》,作为文本诵读的背景音乐,并设计导语“同学们,这是一首很流行的现代首歌,你们一定听过吧?今天我们来读一读比这首歌还有魅力的文章,那就是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以此来创设阅读教学的情境,勾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总之,感、知觉是实践活动的基础,教师可以感知促进学生的初级体验[2]。二是以亲历促体验,体验式教学的核心强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主动探索求知,学生增强自身实践可有效进行这一转换,即让学生参与到阅读材料中,加深文本体验。如教师对那些经典的阅读材料,可让学生进行角色体验以“移情入文”,这也是学生个性化解读文本的方式,如在进行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如《鸿门宴》、《荆轲刺秦王》、《林黛玉进贾府》的阅读教学时,教师可让学生角色扮演,对阅读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进行设身处地的深入体验;又如,对于那些文己尽而意未了的阅读作品,教师可以让学生发挥想像,亲身体验续写、改写等二次创作,如《我也有一个梦想》、《孔雀东南飞》,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阅读作品的了解,还能提高其阅读能力和创新意识。

阅读体验论文篇(4)

通过选择适宜的背景音乐,体验式阅读教学既能够引起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又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例如,阅读《乡愁》,以台湾海峡为屏幕背景,先聆听佟铁鑫的歌曲《乡愁》,再播放背景音乐二胡曲《江河水》,能够将学生的情感迅速融入阅读教学,使学生自始至终在营造的情境中体验作者的“愁”,感悟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运用音乐渲染情境,缩短了学生与文本、作者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恍若身临其境,产生内心情感的共鸣。运用多媒体创设文本情境,体验式阅读教学能够营造作品氛围,让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下体验文本内容,将文本的“此情此景”转化成学生的“我情我景”,激发学生体验阅读的动力,使学生处于最佳的阅读状态。例如,阅读《出师表》,教师先将《三国演义》的一些资料展示给学生,使学生融入三国时代的环境中,感悟诸葛亮的内心情感,理解诸葛亮的忠君报国之情,感知文本的思想内容。教师若能适宜地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将学生带入文本的时空背景中,就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情绪,激活学生的内心情感。

2.扮演文本角色,体验人物情感

体验式阅读教学强调学生从文本学习中获得对作品的情感体验。在具有人物参与的事件情境中,教师让学生分别扮演文本中的人物角色,使学生充分体验文本的人物角色,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真正理解文本人物的思想情感。例如,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师指引学生分别扮演邹忌、邹忌的妻子、邹忌的小妾、邹忌的宾客以及国君齐威王等角色,进行相应的对话,帮助学生营造齐威王纳谏的情境。为了成功扮演文本的角色,学生需要充分理解文本人物的内心情感,深刻理解文本表达的思想内容。借助扮演文本角色,学生不仅能够与文本人物产生情感的共鸣,而且能够积累丰富的文本生活经验。教师可以借助播放影像资料,深化学生对文本人物的理解,使学生深刻理解文本的丰富内涵。

3.激发阅读想象,实现高峰体验

经过近十年的学习,初中生的词汇积累与文本理解已然具有了一定的基础。通过体验式阅读教学,教师将无声无像的文字描述转化为呼之欲出的画面,使学生融入阅读文本之中,将久远的画面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使学生从心灵深处体验文本情感。例如,阅读《木兰诗》,想象木兰出征途中的心境,能够体会木兰思念亲人而又义无反顾的情感,从而使木兰女英雄的形象更加真实、饱满。针对木兰征战沙场多年生活的空白描写展开想象,将木兰征战沙场英勇无畏的女英雄形象栩栩如生地呈现出来。进行体验式阅读教学,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使学生在想象中获得对文本的情感体验,深化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4.多元文本解读,倡导个性体验

体验式阅读教学提倡教师指引学生多元化解读文本。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进行体验式阅读,学生从自身认知角度出发能够获得很强的个性化体验。例如,阅读《范进中举》,教师引领学生展示体验阅读效果,能够使学生获得不同的阅读体验。有些人体验到范进辛苦几十年才中举,应该给予同情;有些人体验到范进浪费大好青春年华,应该进行反思;有些人体验到范进害苦了身边的亲人,应该受到唾骂。体验式阅读教学要求教师充分引领学生进行体验阅读,使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获得个性化的阅读体验。

阅读体验论文篇(5)

二、找准“切入点”,渲染提升,在驰骋想象中体验

想象是人类通向艺术殿堂的翅膀,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王崧舟老师在教学《长相思》时,让学生听着“风雪交加的呼啸声”想象纳兰身在征途的沉重。想象纳兰的辗转难寐;又让学生听着“轻快怡人的柔宛音乐”,用想象的眼睛观察纳兰美丽的故园……这样的想象,如此的意会,让学生深刻而又真切地感悟到了诗人纳兰的“身心矛盾”“、身心冲突”,更让学生触摸到了纳兰“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值得品位、揣度的心境。用王崧舟老师自己的话讲:“基于联想和想象的‘意会’,具有很强的直觉内省、体验感悟的情感色彩,是一种比言传更本质、更内源、更真实的生命方式”。

三、选择“点睛处”,妙悟提炼,在品位细节中体验

在阅读过程中,挖掘细节的点睛之笔,能进一步地认识文本的主题。传神的细节必定具备着生活的真实性、典型性,还应该有想象性,而且新颖独特的细节,往往着墨不多,但比千言万语的抽象叙述更能表现其深刻含义,使文本感染力得到增强。我们在阅读教学时,应该抓住文本的细节描写,以细节的点睛之笔为突破口,帮助学生理解故事情节,感受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让学生在阅读文本中,逐渐提高鉴赏能力。有幸聆听到一位老师执教的《第一次抱母亲》,在阅读这一段时,教者就选择了文本的这一“点睛处”,用各种形式让学生在她巧妙的引导下,反复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片段。第一遍,学生读出了“我左手托住母亲的脖子,右手托住她的腿弯”这样“一抱”的“使劲”;第二遍,学生能读出我“没想到”“母亲”是这样“轻轻的”,轻得这么没分量;第三遍,学生读出了“我用力过猛,差点儿仰面摔倒”的那份毫无防备;第四遍,学生读得酸酸的,读出了我对母亲的“极不了解”“,关心太少”……就是这一细节的品位味,让学生悟到了这些文字中隐藏的凝重,提炼出了浓郁的感恩情怀,朗读体验让学生沉浸在了我第一次抱母亲的意味深长的“没想到”之中。

四、紧握“兴奋点”,塑造形象,在角色表演中体验

这里的“兴奋点”,指的是能引起学生精神兴奋的集中点。对于表演,学生大多有一种表现欲和表演欲,小学语文课本里选入了很多适合学生口味的童话故事,故事中生动的情节,都可以借助表演这一活动方式,让学生来体验和品味课文的内容和内涵。例如,《蜗牛的奖杯》这则童话中有这么一段,写蜗牛在一次飞行比赛中得了冠军,拿了奖杯之后“,他成天把奖杯背在身上,惟恐别人不知道他是飞行冠军,到了晚上,蜗牛就睡在奖杯里,生怕被别人偷了去”。在教学时,我发现学生在朗读时就情不自禁地加上动作,小蜗牛复杂的内心世界也都从学生的神态中,从他们的一举手一投足中凸现出来。看到他们跃跃欲试的兴致逐渐高涨起来,我就把表演引入了课堂,给予学生更多的心灵自由:一方面满足他们的“角色幻想”和“表演冲动”,另一方面则以此为桥梁在文本与他们之间架起一座体验之桥。

五、摸清“着力点”,质疑解疑,在实验操作中体验

语文教学应加强学科之间的综合,可以把一些相关的科学实验手段应用到阅读教学中来。笔者在教《乌鸦喝水》时,就准备了一个瓶口很小的瓶子,并在里面装了半瓶水,让学生帮乌鸦想办法喝到水,学生积极思考,想出了不少办法,但又在自发的争议中否定了这些答案,最后决定就地取材,选定文本中谈到的办法。我先让学生操作演示,然后请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解释乌鸦喝着水的原因,最后让学生找到课文中描写乌鸦喝着水的句子,仔细研读,课文的重点、难点就在这实验中解决掉了。

阅读体验论文篇(6)

体验式阅读教学的提出正是适应了新课程对语文阅读教学的要求,为阅读教学开辟了一条新路。在理论上,体验式阅读教学吸收了体验式学习理论、西方体验美学理论、建构主义理论的主张,强调阅读教学的“主体性”、“互动性”,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注重学生主体体验,在体验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在实践上,体验式阅读教学打破了传统概念化教学模式,它变教师机械、枯燥的文本分析为注重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交流,加强学生的自主体验和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让学生在自主式的阅读体验活动中感知文本、理解文本、品味文本,在此基础上提升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1]。

1.体验式阅读教学的内涵

所谓体验式阅读教学就是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以学生自身的体验为主,由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合作、交流与不断争论的动态过程,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最终使学生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提高语文素养的教学形式。它注重的是学生自主性阅读实践以及学生独特的感受,目的是使学生在理解课文、习得语文知识、提高阅读能力的基础上,获得关于人生、世界的种种意义,构建完满的个人精神世界。体验式阅读教学注重让学生亲自参与,从而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2]。

2.初中语文体验式阅读教学的原则

2.1 主体性原则

阅读在本质上是读者主动建构与参与的过程,只有当文本被内化为读者的体验才是最有意义的。传统的教学理论认为阅读教学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并使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在阅读教学实践中,传统的教学方式过于重视教师单方面的教,忽略了学生自主的学。而在体验式阅读教学中,强调学生是阅读的主体,珍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把课堂还给学生,在其有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主体验。它注重学生主动去经历和体验,由学生主动参与阅读活动。如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有疑问,教师不必急于回答,可以引导全体同学共同寻找答案,寻找答案的过程,就是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2.2个性化原则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强调:“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学生之间因先天的遗传因素以及后天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学校环境等因素影响使得学生的体验各不相同,其体验具有个性化。因此,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独特的体验。对于这样的个性化阅读,教师应该给与尊重,可以让学生讨论菲利普夫妇是不是一无是处,让学生自己找出答案,使学生的生活体验、独特感受在教材中受到充分的尊重[3]。

2.3 互动性原则

体验式阅读教学强调师生互动的双边情感体验,教学的过程既是师生信息交流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教学过程中建立了新型的师生关系,使教学民主意识加强。在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下,学生之间互相交流,教师也将自己的体验及时与学生交流,使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能够生产生积极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进行愉快的学习。与传统的教学相比,体验式具有极大的互动性,将课堂大部分时间还给学生自主体验,互动讨论。

3.初中语文体验式阅读教学的策略

3.1创设情境,唤醒内心体验

初中学生经过小学阶段学习都有一定的基础,也就是有不少的认知经验。这些已有的认知经验,就以不同的图式储存在头脑中,当形象的事物作为某种图式出现时,瞬间引起头脑中原有图式的复活,新的知识与旧的知识立即建立起联系,随之感知也就直接产生了。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创设情境也就是用相似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唤醒他们内心的体验。情境创设可以通过音乐渲染,多媒体展示等方法实现。

3.2角色体验,产生情感共鸣

体验式阅读教学注重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双向对话活动和情感交流,重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把握,更注重学生对文本意义的丰富和填充。所以,我们更应引导学生从自己的情感体验出发,对文本进行个性化和创造性的解读。因此,在学生掌握文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文本中去,利用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担当特定而又是与教材相关的角色是非常有意义而且有效的。角色的出现使教学内容与学生更加贴近,促使学生带着情感去学习。学生随着扮演角色、担当角色、体验角色,扮演“他角色”的情感体验,会顿时产生进入角色的知觉,很快地理解角色在情境中的地位,设身处地体验情感,这会使学生更容易与文本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我们的教学效率会事半功倍。

3.3读写并举,体验升华

阅读与写作是语文教学中最为重要的双翼,只有这对双翼并翔,才能使语文教学有显著成效。《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写作教学必须引导学生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也就是说学生在阅读和生活中的体验,必须通过写作表达出来才有意义。学生在阅读活动中获得体验,在生活中获得丰富的经验,认识人间的假恶丑,感悟人生的真善美,体验人生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这些体验与经验积累的越多,思维就越开阔灵活。但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无意识地习得各种文章图式和写作技法。所以,可以这样说阅读过程本身也是一种习作的过程。教师应把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紧密结合起来,要以读促写。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获得的体验,以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从而加深体验的深度。写作起到在学生将文本的内容吸收后,将体验升华的作用。

4.结论

总之,体验式阅读教学顺应了新课程的思想,它尊重学生的个性解读,让学生获得阅读的主动权,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情感活动中体验、感悟文本,享受阅读带来的快乐。在学生积极体验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阅读体验论文篇(7)

[关键词]

中学语文;体验;阅读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能力直接体现着阅读效果。为了更好地落实语文教学任务,让学生通过提高阅读能力,提升语文素养是每个语文老师必须面对的课题。在教学实践中,常有这种现象:教师对文章进行概念性程式化的分析,指出其中包含的语文知识点,把语文知识的积累当作阅读教学的终极目的,却忽略了阅读的目的――通过阅读来准确、具体地把握作者传递的信息,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忽略了文章的审美功能。

《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于是,我们尝试体验式阅读教学,让阅读者用自己的情感态度对阅读内容进行深切的感悟,获得真切鲜明的感受。笔者认为,这能充发挥阅读者的主观能动性,借助体验,达到更深刻理解阅读内容的效果。

一、感知体验,直抒胸臆

叶圣陶先生主张读文章首先要“读通全文”,“知道文章之大概”,他所强调的是阅读的整体性。要让学生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获得初步体验。教师不宜迅速切入文章,带领学生进入文本,甚至给学生提出阅读的方向,阅读思考的问题,使学生形成思维的定势,对文章的学习停留在概念模式上。如学习《山的那一边》,笔者尝试让学生谈初读的体会,让学生畅所欲言,或是谈文本的内容,或是谈文体承载的思想情感。通读全文,学生首先谈到自己获取到的作者登山望海的信息――“小时候的想望”“对海的追求和向往”“长大后的体会”等等;进而谈到自己所感受到作者心里的情感体验――渴望、羞涩、激动、失望、喜悦、向往……凡此种种不同的认识,因个人的思想认识不同、情感态度各异,通过同学间的讨论,丰富了个人的体验,为深入理解领悟奠定了基础。

二、品读领悟,渐入情境

品读是体验式阅读过程中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必经阶段,领会是阅读实践的核心内容,没有领会的阅读是无效的阅读。怎样才能让学生领会课文内容呢?要知道,有时教师逐段地做烦琐的内容分析,会失去文章的意趣,影响学生的兴致。当然最终影响阅读效果。阅读是一个从读通到读悟的过程。

(一)提纲契领,悟其本意

叶圣陶先生强调“看整篇文章,要看明白作者的思路。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这条路,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把握文章的主线,理清思路有助于读通读懂全文。文以载道,主题是创作的意义体现。作者的思想情感往住倾注在字里行间。例如,《在山的那一边》一课的教学中,抓住登山望海的主线,“用信念凝成的海”和“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这两个句子,引导学生品读。通过讨论,学生明确了“海”已不仅仅是现实生活中的“大海”的概念和意义,应该是一个“全新的世界”,而且是一个“照亮你的眼睛的世界”。不难感悟到“海”的抽象意义,应该是一种理想、一种追求、是一个奋斗的目标。由此可见,作者的登山望海应该是对理想的追求和奋斗。

(二)质疑讨论,究其本意

有专家指出:“教师教学效率的高下,大部分可以从他们所提出的问题的性质和发问的方法来考查。教师若不谙熟发问的技术,他的教学工作是不易收效的。”这表明,要提高阅读效率,就要研究提问的艺术,在课堂教学中设计好提问。诚然,教师不仅要自身具备提问的能力,还要指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发问。质疑讨论是与文本对话,与作者交流的一种很好的方式。一个有意义有价值的问题是一把开启阅读之门的钥匙。引导学生有的放矢地提问,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例如,《在山的那一边》的教学过程中,笔者首先让学生质疑讨论文题。不乏有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在山的那一边”作者要写的是山那边的什么?我们仿佛感觉到作者正手指着前方,牵引着我们的视线,引而不发的悬念,吸引着我们一看究竟,怎能不引起我们的阅读兴趣呢?接着质疑讨论文本的语句,读第一节我们脑海中浮现出的画面是什么?这是一个怎样的登山的情景呢?从“隐秘、终于、可是、幻想”这些词中试着揣摩孩子的登山过程和结果,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孩子的心理。质疑讨论第二节,一句“今天啊,我竟没想到”,讨论作者所要发表什么感慨;从“一次又一次、一座座、一次次”这些词中,去感受作者表达的情感;从“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去思考作者真正要告诉我们读者的内容。质疑讨论给学生话语权,让学生尝试着对文本进行字斟句酌,当我们的学生针对有疑惑的语句思考为什么的时候,往往立足于自身的理解和体验,所以探究讨论时往往更能深入地感受文本的内容。

三、结合体验,深情演绎

针对文本的思想内容,教师通过各种方式为学生营造浓浓的氛围(例如可以借助切合文意的音乐,或是再现文本的插画,或是与文本相类似的情感渲染),让其亲近文本。然后指导学生进行深情朗读,会其本意。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演绎文本,置身其中,让课文内容变成一幅幅画面浮现在眼前,这也是体验课文内容的一种方法。例如,《在山的那一边》的教学中,笔者尝试指导学生多读,在读的过程中关注字里行间的意蕴,抓住富有感彩的词(如“痴想、哭、铁青着脸、失望、诱惑、信心、枯干、终会……”)深情地演绎,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课文所描绘登山望海,追求理想的画面。学生结合自己曾经的登山经历,去体会作者不气馁不断攀登的情怀,从而更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当然,朗读过程中要注意语气的轻重缓急,语调的抑扬顿挫,感情的起伏变化。这样,就能使学生更好地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及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而使他们和作者在思想情感上进行沟通。最后,进行拓展延伸,让学生畅谈读后的体会,学生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畅谈人生目标,追求奋斗过程的艰难,也认识到辛勤的付出必有丰厚的回报,应当不惧困难的失败,要有百折不挠的精神,迎难而上。这样,文本所蕴含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便得到了有效的落实,文本的审美功能得以体现。

重视阅读体验,把新课程理念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关键要珍视学生对文本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古人云读书贵在“自得”“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启发、诱导学生深入去读、边读边议,释疑解难,让阅读成为学生的真切体验,我们有理由相信,体验式阅读定能结出累累硕果。

阅读体验论文篇(8)

一、批判性阅读的客观存在

现代阅读理论认为,阅读,是读者、文本、作者三方面互相作用的过程。接受美学指出,作者写出的文本具有未定性,还是未完成的作品,需要读者去再创造,读者大多会主动、积极地面对文本,故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之说。《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课标》的观点即是依照了阅读的本质要求。

从阅读的心理学角度分析,阅读是一种“图式运动”,读者总是用自己的语感图式与文本进行交流,即读者总是以自己的生活积累包括生活经历、文化层次、语文修养、情感态度、人生态度、社会价值观、思维习惯和方法等去理解、观照作品的,阅读是一个“提问、回答、质疑、反驳、否定、肯定、赞许、批评、补充、延伸”的过程。从选择文本到阅读、分析、比较、评判、感悟、内化,读者总是以主动、积极的心理状态参与的,这就使批判性阅读有了成为现实的可能。

二、批判性阅读的内涵

这一概念的核心在于“批判性”,“批判性”在希腊语“CRITIC”中意为“质询、认识、分析”。这告诉我们,批判的目的不是否定,“批判”不仅是对错误的思想、言论、行为进行批驳、否定,那些正确甚至美好的思想、言论、行为也是批判的对象。批判是通过“提问、认识人或事物、分析判断来检查自己思维和他人思维的”。简言之,批判是一个过程,而不仅是结果,批判是手段,又是态度。

由“批判”、“批判性”联系现代阅读理论,我们可以推断“批判性阅读”应指读者在文本阅读中,认知、感受、理解、分析、接受、质疑、评价并最终创造或建构意义的一种阅读方式、思维倾向和过程,它主要包括感知、评判和建构三个方面。

读者在接触文本时,会自觉地对文本所蕴含的信息进行认知、感受。在阅读过程中,文本信息会刺激读者相应的兴奋中枢,促使读者或放弃阅读,或结合人生体验、文化素养、阅读经验、阅读目的及作者信息、社会信息等对文本信息进行认知、理解、加工、质疑、分析、辨别、筛选、评价甚至扬弃,达到对文本的评判甚或建构新的文本意义,读者个人则获得审美享受,这样既体会了作者的人生经验,又对自己的人生经验产生新体悟,是对作者和自我的双重“发现”,这就达成了批判性阅读的目的。

三、批判性阅读的思维实质

1.个性化——批判性阅读的生命。作者将个人的观念、意识、情感等注入作品,从题材的选择、主题的提炼到体裁的运用,从对生活的思考方式到感情的表达习惯,从审美趣味到语言特色,无不显示出作者的个性特征。

而批判性阅读则是读者个体的阅读体验,闪烁着个性化光辉。读者通过充分阅读,读出问题,这问题不是别人预设的,是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自发生成的。文本信息强烈刺激读者,引发其某一方面的联想、想象、体悟,触动心灵,融入自我,与作者产生共鸣,读者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体验。文本表达的是个性化的情感思想,它所采用的字、词、句、篇、语、修、逻、文是这种个性表达的材料和手段,只有当阅读主体——读者的个性与文本全部或部分聚合时产生碰撞,才有读者对文本的批判。

人云亦云与批判性阅读无缘。个性化阅读贯穿于批判性阅读的全过程,有个性的读者先是摆脱现在的群体性文化成见和偏见后——由于生活经历、情感体验、知识储备不同,在阅读前就具有了所谓的“前理解”,读者不自觉地加入“前理解”,并在阅读过程中对文体产生非他人的即时的感受、体验和思考,因此,即使面对一本读过无数遍的作品,也会读出新意,形成自己这一次阅读的独有体验。

西方现代阐释学中的读者理论认为,作者创作完文本后,文本的创作实际并未完成,而是由读者去发掘、补充。只有不迷信权威的解读才是真正的批判性阅读。

阅读体验论文篇(9)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6-0235-02

语文阅读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并是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就其重要性而言,可以说“阅读是语言学习之母,阅读是语文教育之根,阅读能力是个人发展之基本”。引导学生自主钻研和发展思维,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促进感悟和思考,加深理解和体验,是加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必然要求。因此,以语文阅读理解能力培养为指针,加强体验式阅读教学方式的研究与实践对于当前我国初中阶段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体验式教学的基本概念

1.体验与阅读。关于“体验”,《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而《辞源》则认为体验既有“体味”、“领悟”和“设身处地”的心理感受含义,又有“实践”、“实行”和“以身体之”的外部实践含义[1]。对于客观存在的事物,当人们带着感彩去观看和思考时,就可能呈现不同的主观上的心理感受,所以在心理学意义上,“体验”是建立在个体“内部知觉”基础上的一种特殊活动[2]。从认识论角度看,“体验”是通过实践去认识事物的本质并获得主观感受的一种方式。从文学创作角度看,“体验”就是作者对表述对象设身处地、感同身受的体味与感悟。而从阅读角度看,“体验”是指学习主体与客观文本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体验”既被认为是一种亲历活动,也被看作是这种活动的结果,它是指读者在全身心阅读实践过程中所能感受到的作品中人物事件、语言文字和文章结构等传递出来的思想和情绪。语文阅读就是通过对文本的阅读实践去与作者及其作品进行对话,或引起共鸣,或产生质疑,所以阅读的本质特征就是“体验”。

2.体验式教学。所谓体验式教学是指基于互联网络及背景资料的获取,并在多媒体技术手段支持下,授课教师在事先备课阶段构建出所要学习知识的准真实情境,然后让学生对此知识发生的情境进行体验和感悟,并通过提出问题、问题探究、群体交流和总结提高等教学环节的实施,进而领会知识的产生、发展、形成与深化,从而实现对知识的体验式学习。体验式阅读教学的实施主要是围绕学生的体验需要并通过创设准真实情境来实现。对学生来说这是一个包含亲历体验、交流分享、总结提升,并尽可能进行应用实践的体验式学习过程[3]。体验式阅读学习要求学生用全部的心智去设身处地理解、感受、欣赏和评价文本的内容、结构与表达,去与作者进行心灵上的深层次对话,并联系自身实际进行独立思考获取主观感悟。

二、初中语文阅读开展体验式教学的理论分析

1.体验式教学理论的发展。在当前世界各国教育界已从“重教”转向“重学”的大背景下,鼓励并创造条件让教师更多地采用积极的、开放的教学方法已经成为共识,而体验式教学理论的提出正好顺应了这一趋势。“体验式教学”的心理学基础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和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理论[4]。“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情境”、“协作”、“对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基本要素,学习的效果是由个体在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建构的结果。“心理发展理论”认为人的心理机能不是从内部自发产生的,而是产生于人们的协同活动过程中,并将人的心理发展的一般机制归纳为“内化机制”。体验式教学理论强调基于特定环境的群体性互动活动是个体获得知识结构、积累学习经验、改变思想观念和奠定发展思维的根本途径。

2.初中语文阅读开展体验式教学的意义。初中学习阶段是人类个体成长历程中的关键时期,一方面是生理发育十分迅速,另一方面是心理发展相对滞后;一方面是智力水平趋于成熟并具备了基本的语句分析与阅读理解能力,另一方面是随着自我意识的觉醒和自主性的增强而趋于展示自我和表达自我[1]。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学习获得的进步和发展都应该是在参与教学实践活动过程中,通过学生自主建构而实现的一种积极能动的内化结果,真正有效的阅读应该是一个能令人心灵激荡的自主体验过程。教育部新课标也要求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要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授课教师要在更新语文教育观念和提高自身综合素养的基础上,认真钻研教材文本,正确把握教材内容,积极开发教学资源,灵活运用教学方式,注重加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显然,开展初中语文阅读的体验式教学,不仅会让学生在正确领悟文本内容、感受语言优美的同时,充分体验自身价值并收获成长,而且将会有效阅读教学方面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授课教师要在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学习需求的基础上,根据初中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中学语文学习的特点,激发求知欲、保护好奇心,鼓励自主阅读和自由表达,积极倡导自主、合作和探究的“体验式”学习方式。

三、初中语文阅读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

1.坚持“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结合。体验式教学理论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强调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展开,要求学生以自身的体验为基础对知识进行自主建构。在体验式教学过程中,教师只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引导、辅助和促进作用,教师不再是知识的讲授者和传承者,而要努力成为学习情境的创设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互动交流的引导者。语文阅读教学中个体生命体验的重要性决定了体验式教学的主体应该是学生,教师的作用应该定位于主导[1,2],其根本目标在于通过体验式教学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引导学生深层次思考。语文阅读教学是教师组织并带领学生跨越了时空去与文本及其作者进行心灵对话的一种活动。对于教师来说,体验式教学的主要任务不再是进行知识的讲授和演练,而重在按照教学目标的要求进行教学资料的准备、教学进程的设计和控制、教学内容的组织与总结,并通过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课件制作或课堂教学环境营造,创设一个可视、可听、可感、可思的寓含学习知识的准真实情境。其主要目的在于创设一种情境、营造一种氛围、提供一个平台,使学生产生渴望探究和主动学习的冲动,进而自觉、不自觉地全身心投入到文本的理解、感悟和对情境的知觉、体验中去,实现在体验过程中学习和掌握知识、建构能力、提升素质。事实表明,体验式教学方式不仅会有力地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深刻感悟,而且能有效地加大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深度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只有在自主性的体验式阅读实践过程中,才能真切地触动学生的心灵深处,学生的知识和情感才能自觉、不自觉地得到完善和提升。

2.依靠现代多媒体技术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体验情境。精彩、有效的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离不开教学资源的充分准备和教学进程的精心设计,教学资料准备越充分,教学进程设计越详细,驾驭调控课堂的能力就越强,学生体验阅读的成效就越显著。在初中语文体验式阅读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的最重要任务就是基于现代多媒体技术手段,基于文本内容、文章架构及其作者背景等资料,或为学生呈现、再现文本情境,或为学生创设准真实情境,以便学生情不自禁地用眼睛去观看、用耳朵去聆听、用大脑去思考,从而促使学生在亲历(身历或心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思维能力、陶冶品德情操、体验作者情感和建构生成意义等[1]。在体验式阅读教学的资料准备过程中,授课教师要从初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认知水平及情感需要出发,围绕授课文本的人物事件、文章架构、表述方式、作者生平和文章背景等,着力创设意境逼真、情深意远的准真实情境,从而将学生带进一个形式多样、声情并茂、内涵丰富并充满美学韵味的阅读世界。教师要用真心、真情和真诚努力营造一种平等尊重的教学氛围,借助情境的烘托并通过挖掘课文中的情感因素,在学生和文本之间奠定一个情感交流的互动平台,进而唤醒和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另外,还可根据文本的基本内容及其场景,引导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走进作者丰富的内心情感世界,进而把握作者的情感脉络,让学生在感受语言美、结构好、逻辑强的同时,真切地体验到作者当时的真实情感和所要表达的主旨思想[5]。

3.适时鼓励和注重评析以有效提高教学效能。作为阅读教学的设计者和组织者,语文教师肩负着如何引导学生走进阅读文本,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获取语文知识和获得情感体验的重任。在体验式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鼓励和保护学生个体的独特理解、感受和体验,这是因为学生个体的体验总是建立在联系了自己的经历、经验、性格特征和知识基础上的和作者和文本之间观点与情感的沟通。同时教师又要注意引导个性化的体验必须是建立在对文本内容、文章结构和表述方法的正确、全面而深刻地了解和理解上。这就是说个性化体验的原始依据必然是文本本身和作者、文章的背景资料,要力求避免漫无边际、夸大其词和无中生有。与此相应,体验式阅读教学过程中的教师适时点拨和注重评析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适时点拨可保证教学进程的顺利实施和学生价值观的正确导向,而以发展的眼光和态度并采用适时、客观、中肯的课堂评析,除了能有效激发阅读兴趣和促进深层思考外,还有助于形成参与深层阅读的体验感与成就感。

参考文献:

[1]张治国.初中语文生命体验式阅读教学与素养提升[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1.

[2]关尚敏.“体验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1,(5):57-60.

[3]谭筱英.体验式学习_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J].厦门科技,2007,(6):51-53.

[4]蔡建红,曹开文,祝祖福.关于高职体验式教学的理论基础初探[J].职教论坛,2010,(2):29-32.

阅读体验论文篇(10)

长期以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三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一是阅读量明显不足,课本基本上成为学生阅读的唯一文本;二是过于强调完整的阅读知识的传授,虽然有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但往往使学生局限于对知识贮存而导致知识僵化;三是线性安排阅读能力。鉴于此,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独立阅读过程中发展个性。对此,新的课改理念迫切需要把学生推向真正的阅读主体。教师担当学生阅读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营造民主、和谐平等的师生对话氛围,尊重学生人格,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如何把这一教学理念落到实处,真正改变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呢?笔者对此进行了尝试,现就体会与大家共勉。

一、学生要成为阅读的主体是个性化阅读的关键

强调阅读活动中学生的自主性并不是要教师放弃对阅读活动的指导权。教师的作用不是代替学生分析课文,而是设置一些开放情境的问题,提供一些线索,及时对阅读活动进行点拨,重点是让学生自己阅读文本,使阅读成为个人化的行为。自主阅读是创造性阅读的前提,只有富有创造性地阅读,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化阅读。为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主要培养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使其自主阅读、创造性阅读。

二、培养创造性阅读是个性化阅读的突破点

阅读活动是一种创造性活动。由于读者个人的经历不同,在阅读活动中对于文本的解释不相同。对于阅读教学而言,教师应给予每个学生更大的想象和创造的空间。对于阅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教师应鼓励学生以丰富的想象力、开创性的思维陈述观点。教师需要在恰当的时机提出深浅适度的问题,促进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把握,并在此基础上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恰当的联想和想象,表达丰富而独特的感受与体验。当学生发表个性化的体验和感受时,教师需要聆听并通过适当反馈,激发学生表达独特感受的热情,需要根据文本及作者的“本义”,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审视和调整。

此外,个性化阅读还要树立具有批判意识的阅读观。学生要想在阅读活动中有所创新,有独到的体验,必须首先学会批判地接受、学习课文。教师在阅读教学活动中,要经常竖一些“靶子”,让学生提出质疑,展开讨论,多从不同的角度解释,这样才能培养发散性思维。

三、激发兴趣,真情体验是个性化阅读的催化剂

个性化阅读是一种体验性的阅读。阅读体验有两个特征:一是情感,二是整体。基于阅读体验的特点,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多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阅读,在朗读中分析、赏析、体验课文,引发学生的共鸣。这样,学生会自觉参与到阅读活动中。

四、拓宽阅读渠道是个性化阅读的练兵场

个性化阅读是以学生自己的阅读研读为主,引导学生探究性和创造性地感受、理解、评价、鉴赏文学作品的过程。优化语文学习环境,拓宽语文教育资源,向课外的个性化阅读延展,建构课内外联系,增强校内外的沟通,让学生将在语文课堂上的习得延伸至课外,真正转化学习能力,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

五、开展阅读活动,优化阅读氛围

立足于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与效率的提高,深入课堂互听互评,组织开展专题研讨和培训,加强理论学习,夯实理论基础,提高老师指导学生开展个性化阅读的能力。积极组织丰富多彩的阅读实践活动,如“校园读书节”、“亲子共读”等,与家庭社区等形成教育合力,激发阅读兴趣,优化阅读氛围,推动个性化阅读。

六、实施个性化阅读的教学策略

1.让学生真正拥有自主实践的机会。

学生是具有个性的人,教师应该注重学生发展的潜在性、主动性和差异性,在课堂上保证学生有自主表现和发展的时空,为每个学生提供积极参与课堂学习的机会。阅读活动应该让学生把主要经历放在阅读原文上。指导学生学习课文时,就让学生反复地通过不同目的的“五读”(读通、读懂、读好、读熟、读深)完成课文学习。一要给足学生阅读的时间。二要调动全体学生参与阅读活动。

2.让学生固守内心独特的阅读感受。

虽然教学步骤是一致的,但学生的表现却是千差万别的。思维活动的方式不同,情感活动的样式各异,意志活动的强弱也不一样。由于各人的知识经验不尽相同,阅读后获取的结论各有差异。需做到:一是让学生对课文内容的领悟取代教材的讲解分析。二是让学生的独立思考取代统一答案。三是让学生的感性体验取代整齐划一的理解指导。当学生有了个性化体验后,教师不能仅满足于此,要与学生共同讨论哪些理解最合理,哪些为什么不合理。更重要的不是结论,而是过程。更要引导学生分析解读文本的过程,无论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是怎样得出的,对症下药,推究、评论,完善认知结构。

3.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方式。

在阅读教学中更应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给学生一个学习平台,鼓励学生随时提出问题,给予时间,创造机会,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精心组织探究。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其个体阅读包括读、说、画、写、划、背、唱等多项活动。教师不应以成人化的、大众化的模式要求学生,只要是他们处于内心与文字的交流状态就应支持这种个性化阅读方式,鼓励学生应用适合自身发展的个性化阅读方式。

4.积极引导,教给阅读方法。

“趣”字引路,博览群书。引导学生选择有教育意义的课外读物,并指导学生阅读的方法,如略读、速读、精读、跳读等。指导高年级学生做好笔记,不断提高阅读能力。

5.让学生大胆进行自主评价。

倡导学生自我评价,激发学生参与阅读评价的兴趣。给予学生充分的参与评价的机会,教给学生评价的方法。多项评价、比较评价、补充评价、建议性评价、争议性评价、赞赏性评价、创造性评价相结合。

通过多年个性化阅读教学实践,我认识到:个性化阅读的开展促进了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明显提高,阅读兴趣日益高涨,口语表达能力明显增强,习作水平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上一篇: 药学概括论文 下一篇: 钢铁企业成本管理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