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教育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30 10:35:01

政治教育论文

政治教育论文篇(1)

(二)各方协作不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并不是某一部门或是某一教师就能够完成的。该门学科的教学,需要多部门统一协作,方能获取良好的效果。但是,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来看,学校各部门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部门与部门之间、教学活动的衔接以及系统管理与组织管理缺乏必要的沟通。由此可见,这样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显然不会很高。教学效果难以获得较为明显的成绩。

(三)评价体系不健全在学校开展有效的教学互动中,评价体系势不可缺少的一部门。学校依据评价体系获得教学效果进行考核。这样有助于教师与学生能力的提升。但是,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来看,其评价体系不够健全。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并没有相应的实施细则。教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没有激励机制。在物质与精神的奖励方面缺乏必要的妥当。思想政教育开展的评价体系,不仅是鼓励教师的实行教学的有力手段,也是鼓励学生好好学习的有效方法。但是,当前高校的评价体系明显显示出不健全。

(四)缺乏必要的保障机制在教育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需要具备相应的保障机制。但是,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没有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保障机制的缺乏也就无法确认所获得教学效果。教学效果无法获得保证,那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也就缺乏保障。

二、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佳的因素

当前,在大学生完成学业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重要的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产生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但是,从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来看,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并不令人乐观。笔者认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佳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环境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环境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中,人们接受教育与获取信息的途经已经由单一模式转变为多元模式。在过去,人们获取信息的途经较为单一,所收到的干扰较少,容易掌握所获取的信息。目前我国正处于体制转型的重要时刻。过去凝聚人心的社会价值已经成为制约人们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时代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以符合人们心理状态的核心价值已经转变为了困扰人们的思想。在此环境下,大学生思想较为活跃,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有自己的认识与理解。过去的那套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已经明显不能适应当代大学生成长的需要。正是基于此,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正面临着眼中的挑战。

(二)受到当代大学生年龄的限制大学生的胜利素质已经发育的较为成熟,其认知结构不断完善。现如今,大学生正在迅速走向成熟而又尚未成熟。大学生长期生活在象牙塔内,其认知水平、阅历经验有限,在看待问题方面难免会出现片面与偏激的情况。他们在看待事物时完全依据自身的生活经验与心理感受,很少从社会角度与他人的视角方面考虑问题。大学生无论是在思想还是在情感方面处于不稳定的状态。正是基于当代大学生的这种特点,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面临着心理多变的人群。因而造成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高。

(三)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偏差当然,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佳因素并不仅仅出现在学生身上。其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存在偏差。首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教育出现了问题。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可以看出,专职任职教师较少,多以兼职的形式存在。同时,教师的任职时间较短,人员调动较为频繁。由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的不合理,直接影响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其次,高校思想政治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存在一定的问题。其教学方法和手段陈旧落后。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一味采取灌输模式,不能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此项教学。

三、提高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措施

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模式推行过程中,高校只有认真分析、着力解决现阶段存在的问题,才能提高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一)增强对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认识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只有提高对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认识,才能够更好地推进该工作的进行。从思想和观念上,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育人理论,将育人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全方位的进行实践工作。将思想政治育人模式进行到底。高校在开展该门学科教育的过程中,领导人应当充分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性。唯有领导人员对此项工作给予充分的重视,就会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认识,就能够更好的做好该项工作。在大学生思想逐渐形成的过程中,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其应有的重要性,协助当代大学生健康的成长。

(二)注重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建设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建设一支优秀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能够保证教育教学的质量,还能够促使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学生接受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优秀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如果各高校能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创造一支思想坚定、业务优秀、思路明朗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那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项任务就能够很好的开展下去。因此,高校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当注重政治教育队伍的建设。教师能够依据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中能够显现出其应有的作用。为学生健康思想的形成保驾护航。

(三)健全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模式运行的保障机制机制的完善,是各项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必要保证。在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模式进行的过程中,机制的健全,是该工作进行的基础。学校建立健全相关的机制,说明学校对该工作的重视。因此,机制的建立具有其必要性。在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建立健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模式,高校就可以依据学生生理素质与心里情况,结合高校开展该门学科的情况,有效的开展此项教学活动,提高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实践育人模式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重要保障。

(四)引导学生树立人格魅力在我国不断推进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需要社会各类成员树立相应的人格精神。有学者曾经就说过。人格就是做人的资格,是成为人的品格最起码拥有的权利与义务。在大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应当渐渐培养学生自尊、自爱、勤奋、谦虚性格,并协助学生不断完善自己。在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后,不仅有益于社会的进步,更有助于学生自身性格的完善。为保证大学生的成长更贴近和谐社会,思想政治工作应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加强。首先,树立学生责任意识与诚实的优良品质。其次,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与创新的勇气。最后,培养学生健康的心态。唯有从多角度引导学生独立的人格魅力,才能够为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添加色彩。

(五)建立健全有效的工作机制要想提高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应当实行创新,其创新的主要模式就是育人于实践。在教育工作中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在高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就应当创新工作机制。工作机制的创新是开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因此,高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中利用网络语于制度的建设,将思想政治工作的管理部门与其他相关部门形成一种高效的运作机制。原作机制主要包括了责任机制、激励机制、评价机制以及保障机制等等。在高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中,任何一环节出现问题,将直接影响整体效果运行的畅通性。因此,在高校建立健全的思想政治工作机制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政治教育论文篇(2)

一、人文教育的内涵

人文教育的实质是人性教育,旨在促进受教育者人性境界的提升、理想人格的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的实现,其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通过自我体悟与心灵觉解达到人性境界的提升: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善待社会,还要善待自然,充分理解人生的意义,并把人生意义升华和社会价值实现统一起来,具体表现为追求自己的身心健康、人格完美、与他人和环境和谐相处、为社会与人类服务的崇高理想。把人文教育视为人性教育,首先是指教育的目的是完善人性,即使人先“成人”,再“成才”,而不是“成器”。关于“成人”的教育有着不同的要求:最低要求是使人成为人;较高要求是使人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和谐之人;最高要求是使人成为一个完美之人,这当然是一种理想追求。人性中有善也有恶,还有境界高低的不同,教育就是要引导学生脱离只讲物质不讲精神的低级趣味,弃恶扬善,做一个高尚之人,不断走向完美。随着教育的专业化发展及人们求职生存的需要,加上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在教育中的盛行,“人”的教育被忽略,人力的教育成为时尚,人们逐渐忘掉了教育的根本,忘掉了人的灵魂。我们应当把被肢解成专业教育与“人”的教育两部分的教育整合起来,坚持以人为本,把“人”的教育作为教育的灵魂贯穿于教育的始终,否则我们的专业教育很难成功,因为不会做人,做事也不会长远。学会做人与做事都是教育的目的,缺一不可,学会做人更是做事的基础。究根到底,人文教育教人“做人”,专业教育教人“做事”,只有把两种教育结合起来,才会教育出完整的人,才能造就幸福的个人人生与和谐的人类社会。把人文教育视为人性教育,其次是指教育目的的达成过程应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要符合人的身心特点。它是通过文化知识的滋养、文化氛围的陶冶和人生实践的体验而达成的。知识学习是人文教育的基本内容,起着基础作用,是人文教育的重要载体。人文教育涉及人类文化的知识领域非常广,不仅限于人文学科,而且包括人类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领域里所沉淀的认识自然、认识社会与认识自我的思想精华,人们可以从中受到智慧的启迪与心灵的撞击,而且所有这些,都要透过其层层外壳而深入内核去吸取其中的精神养分。所以自然学科与社会学科的教学都包含着人文教育,其中,哲学、文学、历史、艺术等人文类学科的人文教育作用更为直接,更为凸显,应是人文教育的核心学科。不管哪种知识的学习,都是为完善人的,都要把做人与做事统一起来。知识的学习方法与过程必须符合人的智力技能发展与精神境界提升的规律,死记硬背人文知识绝非人文教育之道,因为这样获得的知识不能激发人的情感,从而不能内化为信念,所以就谈不上人文精神的形成及外化行动。

二、中职人文教育的重要性

中职生进入社会后,既要为企业服务,也要对社会负责,这两个角色都离不开一定的人文精神。作为企业员工,不仅需要较强的专业技能与语言沟通能力,还需要较强的敬业精神、协作精神等;作为社会公民则需要融洽的社会关系,爱国守法、诚实守信、具有社会公德是对社会公民的基本要求。企业和社会的这些要求都是建立在一定的人文精神之上。如果中职教育只重视对学生进行专业性和技术性教育,忽视对中职生的人文教育,就使得中职生走入社会后,只会在工作岗位上操作机器,并没有成长为完善的人。没有完善人格的中职生,就没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觉悟能力,就不会有强劲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对社会的贡献也将是非常有限的,甚至会影响到他个人的生活幸福。总之,对中职生实行专业教育的同时加强人文教育,关系到个人工作生活的顺畅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中职政治教学中的人文教育

中职人文教育需通过多途径、多方面的努力来开展,如校园环境氛围的熏陶、第二课堂活动的实践体验,政治教学则是中职人文教育的主阵地。因为政治是重要的中职德育课程,中职政治教材如《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等都属于人文教育的核心学科,综合性强,所涉知识面广。这些学科所包含的人文知识是人文教育的基础内容,是人文教育的重要载体,没有人文知识的学习,人文教育就是空谈,无所依附。政治教学所包含的人文知识很重要,但这些人文知识的传授方法更重要。要提高中职政治教学中人文教育的实效性,首先就应改变我国现行“填鸭式”的政治教学方法。经过多年的中职政治教学,我摸索出几个有效的政治教学原则与方法来渗透人文教育。(一)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注重身教。俗话说“亲其师,则信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有效教学的前提与保障。老师注意自身言行,时刻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来要求自己,心怀对学生的关爱与赏识,追求师生之间的平等、民主有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特别要注意帮助中职生从中考的失利中重建信心,加强对他们学习方法的引导,使他们以积极、乐观的心态来进行专业学习,迎接美好的就业前景。老师的自律与宽容、尊重与关爱对学生都是最为直接、最为深刻的人文教育。(二)坚持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地位。课堂的主体应是学生,老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与引导者。问题法、讨论法、角色扮演法都能充分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意识,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索热情。(三)开设课前三分钟的学生演讲活动。课前三分钟让一个学生上台自选题材来演讲,讲故事或新闻、阐述名言、分享自身经历或心里话等,虽然时间短,但可达到多方面的人文教育效果。如,增强老师对学生及学生对学生的了解,增长学生的见闻与时事感,提高学生的选择能力与是非判断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仪态礼节修养,还能融洽课堂气氛和调动学习兴趣。(四)创设启迪思维、引发兴趣的课堂导入。好的导入是课堂成功的一半。好的导入应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又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或兴趣,为知识的学习打下心理基础,让学生乐于学习。如,案例分析导入、故事导入、音乐导入、生活情景导入等都能为知识的学习营造积极、轻松的心理氛围。(五)运用多媒体等多种现代教学手段丰富学生的视听感受。多媒体集文字、图像、声音等各种信息为一体,有着很强的真实感和表现力,有利于教学内容的丰富、生动,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心情感,从而取得更好的人文教育效果。(六)实行理论联系实际的专题教学。理论联系实际是各学科都应遵循的基本教学原则,体现着知识学以致用的目的性和化抽象为具体的认知要求。理论联系实际对政治教学尤为重要。因为通过政治教学所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人文精神对学生的生活有着根本性和全面性的影响,而政治理论又较枯燥,只有理论联系实际,通过生动、具体的生活图景来阐述理论,挖掘理论对现实的指导运用作用,学生才能体会到生活时事与历史风云其实都内含着政治理论依据,这样才能增强学生对政治学习的兴趣和对现实生活的关注。采用专题教学是把理论和实际联系起来的有效方式。专题教学是在对教材内容全面、系统把握的基础上,针对学生特点和社会需要,以问题为导向,将教材知识点用专题的形式贯穿起来,重在每个专题内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和对学生思想困惑问题的回答,因为它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所以更强调理论与实际的结合。

作者:谭素桂 胡星星 单位:湖南省娄底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

政治教育论文篇(3)

柏拉图是古希腊屈指可数、名闻遐迩的大哲学家,他既是苏格拉底的直接继承者,又是另一位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思想的重要影响者.他在哲学、政治学、伦理学、逻辑学等领域均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近现代的几乎所有学术思想均可在柏拉图的思想中找到源头,因此,说柏拉图是古代、中古和近现代哲学家中最有影响的人实不为过.柏拉图思想中最有影响的恐怕是其哲学思想,同时他还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在其流芳后世的《国家篇》和《法律篇》中,他关于幼儿教育、女子教育、音乐文艺教育、体育及军事教育等思想对古希腊及后世的教育均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早期教育

在西方教育史上柏拉图第一个提出学前教育思想.他认为对儿童的教育开始得越早越好.“凡事开头最重要,特别是生物,在幼小柔嫩的阶段,最容易受陶冶,你要把它塑成什么型式,就能塑成什么型式.”(《国家篇》377B)他甚至主张胎教,“我们同时应该甚至在孩子出生以前就着手这一工作:待产的妇女必须接受为了有利于未出生的孩子所需要的那种训练.”(《法律篇》789D)他认为,孩子出生后,必须确保护士甚至在他能走路之前给他有益的运动和空气,尤其不许他由于过早走路而伤害自己(《法律篇》789E).婴孩应尽可能接近于仿佛他一直在大海上那样生活;应该把他上下摆动,给他唱歌,以便使他免受惊吓(《法律篇》790C—E).这是为发展勇敢和坚定性格的首要的准备工作.当孩子3岁或更大一点,我们可以开始审慎地纠正他,让他开始玩游戏,最好让孩子发明自己的游戏;在6岁时,就要认真开始授课,随之把女孩和男孩隔离开来,应当教他们骑、射、投、掷,应该注意把孩子们训练成左右手并用(《法律篇》793D—794D).现代脑科学表明,儿童的大脑具有极强的可塑性,柏拉图早在两千多年前就认识到小孩的肉体和精神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因而提出了早期教育的思想,我们不得不为柏拉图的睿智所折服.

二、音乐及体育教育

柏拉图特别重视对儿童的音乐文艺教育和体育教育.他认为“教育就是用体操来训练身体,用音乐来陶冶心灵,教育要先教音乐后教体操,将故事包括在音乐里.”(《国家篇》376E)古代希腊重要的文化生活是听民间艺人弹着竖琴演说史诗故事,故“音乐”一词包括音乐、文学等义,相当于现在的“文化”一词.

他认为儿童阶段的文艺教育至关重要.“一个儿童从小受了好的教育,节奏与和谐浸入了他的心灵深处,在那里牢牢地生了根,他就会变得温文有礼;如果受了坏的教育,结果就会相反.”(《国家篇》401)他认为,一切种类的音乐、诗歌和艺术的教育目的都在于陶冶人的道德情操,培养人的道德品格,音乐教育的最后目的在于达到对美的爱.(《国家篇》403c)因为音乐诗歌由于其潜移默化的作用,自幼便会把真、善、美同假、恶、丑的区别注入人心,使儿童“从童年时就和优美、理智融合为一.”(《国家篇》401D)正因为他对儿童的音乐文艺教育非常重视,柏拉图主张对音乐文艺教育的内容应严加审定.“先入为主,早年接受的见解总是根深蒂固不容易更改的.因此我们应特别注意,为了培养美德,儿童们最初听到的应该是最优美高尚的故事.”(《国家篇》378E)因此,“我们首先要审查故事的编者,接受他们编得好的故事,而拒绝那些编得坏的故事.”(《国家篇》377C)他提出要制定一个限制音乐、诗歌的法律,规定哪些内容的音乐、诗歌可以提倡,哪些内容的音乐、诗歌必须取缔,以“鼓励母亲和保姆给孩子讲那些已经审定的故事,用这些故事铸造他们的灵.”(《国家篇》379C)

柏拉图认为音乐教育之后,年轻人应该接受体育锻炼,“体育方面,我们的护卫者也必须从童年起就接受严格的训练以至一生.”(《国家篇》403D)他认为,体育训练的目的是使护卫者的身体状况能适应护卫者的工作,“他们有必要像终宵不眠的警犬;他们在战斗的生活中,各种饮水和各种食物都能下咽;烈日骄阳狂风暴雨都能处之若泰.”(《国家篇》404B)因此,他要求护卫者必须戒除酗酒,食物应当简朴,不能嗜睡.

柏拉图认为应将音乐教育与体育锻炼有机地结合起来,因为“专搞体育锻炼的人往往变得过度粗暴,专搞音乐文艺的人又不免过度软弱”(《国家篇》410D),因而应使音乐和体育良好地配合,使“音乐和体育服务于人的两部分——爱智部分和激情部分.”(《国家篇》412)

三、女子教育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中不仅非常重视对男子的教育,而且提倡给女子以同样的教育,他是西方第一位主张“男女平等”的思想家,他用动物作比方,以此来证明男女应受同等教育.“我们除了把母的警犬看做较弱者,公的看做较强者以外,应当一切工作大家同干.”(《国家篇》451E)“那么,如果我们不分彼此地使用女子,照使用男子那样,我们一定先要给女子以同样的教育.”(《国家篇》452)他提出应该同样用音乐和体操来教育女子,并且还要给她们军事教育.他认为两性之间惟一的区别不过是生理上的区别,在一些方面如织布、烹饪、做糕点等,女人比男人更擅长,在诸如行军作战方面男人比女人更擅长,因此,没有任何一项管理国家的工作因为女人在干而专属于女性,或者因为男人在干而专属于男性.女人男人可以有同样的才能和禀赋适宜于担任国家保卫者的职务,分别只在于女人弱些男人强些罢了.

四、城邦护卫者的教育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是直接为其所构建的理想国服务的.他认为,统治者最需要抓好的大事只有一个,就是教育,即通过音乐和体育培养出优秀的公民.良好的教育和培养造成良好的身体素质,良好的身体素质再接受良好的教育,产生出比前代更好的体质,这除了有利于别的目的外,也有利于人种的进步.在这里,柏拉图充分认识到了教育对于富国强民的重大意义和作用.他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具有最高知识的真正的善良的城邦护卫者,这一目的进一步体现了他的教育为国家政治服务的思想.

关于护卫者的学习内容,柏拉图认为应先学习五门预备性学科:数学、平面几何学、立体几何学、天文学和音乐理论.他认为,治国者之所以应学习这些知识,是因为它们不仅在军事作战上有用,更重要的是能锻炼人的心灵,发展抽象思维的能力.这些知识的对象都是不能用感觉来触摸的,“只能用理性去把握,别的任何方法都不行.”(《国家篇》526A)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将治国者的灵魂“从变化世界转向‘真理和实在’,最终达到最高知识——‘善’”的理念.他认为,所有这些预备性科目应趁护卫者年轻时教给他们,不能用强迫的方式进行传授.

柏拉图认为,在学完预备性学科之后,要想达到“善”的境界,还必须接受“辩证法”的训练.对于为什么要学习“辩证法”,他用著名的“洞穴的比喻”加以详细的阐述.他把洞穴内的世界称为“可见世界”,把洞穴外的世界称为“可知世界”.在洞内看到洞壁上木偶的形象,相当于认识的“猜测”阶段,转身看到木偶的实物相当于认识的“相信”阶段,及至走出洞穴到光天化日之下,认识便进入“理念世界”(“知识”的阶段).而洞穴外的太阳则喻作理念世界中最高的“善”的理念.他指出,正像整个身体不改变方向就无法离开黑暗转向光明一样,我们必须“有一种灵魂转向的技巧”,使学习的器官——整个灵魂(它类似看物的眼睛)转离变化世界的个别事物,正面观看实在世界的理念.这种“灵魂”转向的技巧或学问就是他所说的“辩证法”.

关于学习前面提到的课程的对象,柏拉图认为必须挑选出最坚定,最勇敢,在可能范围内也最有风度的人,此外,他们不仅要性格高贵严肃而且应具有适合这类教育的天赋,如必须刻苦学习,强于记忆等.

柏拉图不仅对护卫者的教育目的、内容作了明确规定,还就教育的时间安排及人才选拔作了详细论述.他将护卫者教育的时间安排分为六个阶段:(1)童年——青少年时期.护卫者自幼接受音乐和体育教育,目的是照看心灵,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他们的学习和哲学功课应适合儿童的接受能力.(2)十七八岁——二十岁.这一阶段主要是进行必要的体育训练,为哲学研究准备体力条件.(3)二十岁——三十岁.进行第一项选拔,把那些在“劳苦的身体锻炼、学习和战争恐怖中总是表现得最能干的孩子挑选出来”(《国家篇》537A),对他们施以数学、几何、天文、音乐等“辩证法”预备性学科的教育.(4)三十岁——三十五岁.进行第二次选拔,“选出其中最富这些天赋条件的青年,在他们年满三十的时候,给以更高的荣誉,并且用辩证法考试他们.”(《国家篇》537D)凡经过考试的,可让他们“用六年或者四年”(后“定为五年”)时间“专心致志地学习辩证法”(《国家篇》539DE).(5)三十五岁——五十岁.用十五年时间到实际工作中锻炼,“强迫他们负责指挥战争或其他适合青年人干的公务”,目的是“让他们在实际经验方面不低于别人”(《国家篇》539E),同时还可以在公务中继续考验他们的素质.(6)五十岁以后——去世.他们必须接受最后考验,使他们最终达到“善”本身,管理好国家、公民个人及他们自己.在剩下的岁月里用大部分时间研究哲学,在培养出国家的继承人后他们便可辞去职务,进入乐土,并安居下来.

五、柏拉图的学园

为了把自己的教育理想付诸实施,柏拉图在雅典的阿卡得穆建立了自己的学园.关于学园建立的确切日期无从查考.“从建园的纲领和柏拉图说起曾在40岁那年访问意大利和西西里时确立的信念之间的明显联系来看,我们自然应该设想建园大概是在这个时期(公元前388—387年).”[1]学园的活动以“讲学”为主,学习和研究几何学在学园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学园入口处悬挂的“不懂几何学者,请勿入我门”的名言充分说明了柏拉图对于几何学的重视.除几何学外,柏拉图学园对生物学、地理学、天文学、宇宙学等学科也开展了广泛的学习与研究.学园除重视文、理科学习之外,最重要的,凌驾于一切学科之上的课程当属柏拉图的哲学,他将哲学之前的各门具体学科称为“预备性学科”,而将学习哲学作为通向最高知识的“善”的理念的惟一途径.阿卡得穆学园作为教育科学中心虽然以教学和科研为主,但它并不是与世隔绝的象牙塔.柏拉图创办学园的目的,就是要实现哲学和政治的新的结合,培养一批既精通哲学、自然科学又善于治国的政治人才,为他心目中的理想国服务.

柏拉图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提出系统教育理论的人,其教育思想涵盖了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所有阶段,其关于教育的许多主张与思想至今仍熠熠生辉.但其教育思想如同其他思想一样,也或多或少带有时代的局限性和保守性.

柏拉图非常重视教育的政治意义和作用,其教育思想是为其乌托邦式的国家政权服务的,其教育目的是培养经世致用的治国人才——城邦护卫者,因而其教育活动具有明显的社会功利性,过分注重教育的政治功能,而且他这种培养护卫者的教育只能是极少数人享有的教育.柏拉图重视早期教育,提倡公共学前教育,重视女子教育,主张男女平等,提倡德、智、体、美和谐发展,但他认为对儿童的游戏故事,唱歌的内容必须加以选择,进行严格审查,原则是必须符合统治阶级的利益,忽视了儿童的个性和独立人格的发展,他关于妇女儿童社会公有的思想更是有悖于社会伦理道德而应加以批判的.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与他的人性论思想是密切结合的.他认为,上帝造人分为三等,即金质、银质和铁质.他认为,“一个人属于哪一种,他所生下来的子女就属于哪一种.”[2]其遗传决定论的观点实质是论证奴隶社会阶级统治的合理性.

柏拉图的教育旨在与智者教育对城邦所造成的离心力相抗衡.对柏拉图来说,教育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在孩子们身上培养音乐的机敏与身体的灵巧,也不是通过在神话和诗歌中所反映的人类生活来培养政治的和实践的智慧,真正说来,它是一个人灵魂的内在和谐的塑造,即内在于人的不和谐因素的协调一致.教育是人身上难以调和的东西--野兽性与天使性--的统一.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形成这种统一,使人既不变成一头驯顺的绵羊(奴隶),也不变成一头贪婪的狼(僭主).[3]人变成一个政治存在的潜能依赖在他之中这种哲学本性与尚武本性的统一.因此,教育并不是对某种技能的培养,而是要形成权力与爱知识的统一.

政治教育论文篇(4)

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可见其在治国中的重要。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就须处理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关系,这也是借鉴《论语》意义所在。随着经济发展,利己主义倾向抬头,社会主流价值观倾向于经济中心论,物质意识被强化,经济发展与经济收入成为了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全部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继承和发扬我国悠久历史文化中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宝贵遗产。重视和借鉴《论语》思想,对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要意义。

一、“仁学”思想重在在于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仁”是《论语》思想的核心。“仁者,人也。”“仁”是做人的根本,只有确立“仁”这个做人的最高准则,才能在人与人之间建立一种交往的秩序:与人为善、与人为爱。

(一)什么是“仁”?

《论语》开篇就阐明“仁”的根本立足点。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①孝悌是“仁”的根本立足点,强调人与人之间的血缘纽带,指向个人品质、家庭伦理和治国平天下的有机统一,这个意义上仁的“孝”“悌”是整个儒家思想和“以人为本”的理论基石。

仲弓问仁。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②这是对自己行为的约束,也确立了个人行为准则:自己所不喜欢的,不要强加给别人。子贡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为仁之方也矣。”③这是对他人行为的要求,也是实行仁的方法:推己及人,这里“以人为本”超越了个体自身,波及到整个社会关系之中。“仁”要求个体在行动时要从自身与别人两方面约束自己,也就是实行“忠恕”之道。这是《论语》思想的基本原则,树立了个人行为的基本准则。

子曰:“刚、毅、木、讷近仁。”④就个人性格来说,必须刚强、坚毅、执着;在行动上,必须语言谨慎、质朴、正直。从反面来看,孔子说:“巧言令色,鲜矣仁。”在这里“说”和“实际行动”脱离,内心缺乏正直、诚信。只有具备这些心理品质,才有可能孝悌、实行忠恕之道,也才能实现真正的“仁”。

(二)在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论语》“仁”思想,贯穿“人本理念”:人与人之间非工具而是目的,是人的内在价值体现。在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上是以仁的态度来对待所有人。这一思想对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借鉴意义。

“忠恕之道”启示就是人与人之间首先要克制自己,做人做事以诚信为本;对别人要团结友爱、宽容大度,个人要具备与人为善、团结他人、宽容他人的品格,并且将两者有机结合。这对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学生的为人处事能力、与他人合作的能力都有借鉴意义。

《论语》对个体价值取向将具体的、活生生的人的存在状况作为出发点。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须能了解大学生当前生存状态:包括物质层面、精神层面、心理层面。更主要的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让大学生认识自己存在的价值和肩负的使命,在思考自己的同时将思考他人、集体、社会有机的结合起来。具体教育中,须重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积极沟通、交流,努力把引导人、教育人、改造人与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有机结合起来。

二、“为政以德”的政治观对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借鉴意义

《论语》通过对“仁”的深刻挖掘,在政治思想上就是“为政以德”,即以“仁”为核心的“德政”主张。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⑤就是说,国君用品德教化治理国家,他就会像北极星那样,泰然处在自己的位置上,使众多的星辰环绕着他。国君只有具备“仁”基础上的道德,实施德政,才能够成为众星共之的核心。

那么,有德之君如何实现被“众星共之”呢?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提拔举用正直的人,(把他们)安置到邪曲小人的上面,老百姓就服从了;反之,老百姓就不服了。在这里,孔子仍强调个人须具备优秀的品质、正直的品格。但这是不够的。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⑥将德政扩展到和个人优秀品质、孝顺父母、慈爱百姓结合起来,这样,德政就扩展到社会中的每个人,德政是每个人的政治。

大学生是即将走向社会的不同类型的人才,教育体制的原因使其缺少深刻的文化内涵,往往以工具化的眼光处事,缺少长远性的战略眼光,可持续性发展的能力有所欠缺。所以在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须重视以下问题:

必须重视“孝悌”思想,这是为人的基础。《论语》“孝悌”思想是超越时代、超越时空的。当前利益多元化导致人们价值取向多元化。在追求利益同时,能否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需每个人思考。大学生在与人相处、参加社会实践中,难免出现价值取向冲突。当前大学生诚信问题给思想政治工作者提出了巨大挑战,而《论语》“仁爱”“忠恕”思想提供了方法论上启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应积极挖掘《论语》有益思想,重视和理解“孝悌”思想的指导意义。

大学生须培养“正直”、“诚信”、“责任感”、“理想信念”意识。当前由于文化的多元化,各种亚文化侵入,瓦解了部分大学生的做人原则。价值取向也出现不良现象,这都是在具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三、《论语》中个人道德品质的形成、培养及不懈追求给我们的启示

《论语》开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⑦“学”指什么呢?如仅理解为学知识是不妥的,也不是孔子思想所在。联系《大学》开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一词古代两种含义:一是"博学";二是相对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达到最完善的境界。所以,孔子这里所谓“学”,是指“明明德”的“大学”。人的道德品质不是先天就有,是后天习得的,在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中形成,学习知识不是目的,在于对光明正大的品德弘扬和追求,努力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从而“止于至善”。

由“学”到“仁”,道德品质由抽象转为具体:家庭伦理、个人道德行为及个人道德追求。在《论语》中,主张对个人道德品质追求须有一个学习体知过程。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⑧可见最重要是树立对“仁”的态度,回归到对自己的要求、规约。曾子“吾日三省吾身”致力于如何提高自身道德水平,将其视为不懈追求的过程。孔子赞赏颜回“一簞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⑨的精神。归结起来,在个人道德修养上追求自强不息的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正是当前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应发挥积极作用,引导大学生树立“自强不息”的精神,严格要求自己,在困境中锤炼道德品质,发展自己。

总之,《论语》蕴含深刻的为人、修身、治国思想。充分挖掘其有益思想,对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仍有借鉴价值。思想政治教育中,继承《论语》精髓,在创新基础上将其应用于人的道德品质、文化素质以及完善人格培养,使思想政治教育在文化意蕴的基础上健康前进。

注释

①⑦《论语·学而》.

②《论语·颜洲》.

③⑨《论语·雍也》.

政治教育论文篇(5)

(二)课程设置的结构注重基础专业理论,忽视教育理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合格的中等专业学校的政治理论教师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作为未来主要从事这一工作的思政专业的学生就必须具备系统、完整的基础教育理论知识。然而高校思政专业教育类课程所占比重很小,公共基础、学科基础、专业教育平台课中其他课程所占比重较大。这样高校思政专业在过于重视公共、学科专业课程的同时,也就忽视了教育理论课程,致使毕业生缺乏系统的教育专业理论知识,也使其教学实践活动缺乏指导性、意识性和能动性。[4]很多高校思政专业的课程设置都是在综合大学学科专业的基础上加了几门教育理论课程,认为这样就具有了师范性的特征。[5]然而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高校思政专业的“老三门”(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论)根本无法满足毕业生成为未来合格政治教师必须具备的综合素质的各方面需求。

(三)课程设置的内容强调学科专业知识,忽视深厚的文化基础未来思政专业的毕业生必须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以适应社会的需求,这就要求毕业生不仅要具有系统的学科专业知识,还必须同时兼具深厚的文化基础,而重视学科专业知识的传授,忽视文化基础的培育却是目前高校思政专业课程设置内容的通病。[6]现行的高校思政专业课程体系中,公共基础教育平台课即通识课程主要集中于几门必修课(《大学英语》、《体育》、《教育学》、《心理学》等),选修课所占比例较低,其中跨专业选修课的比例更低。其实选修课程是为了增强学生的适应性,满足学生的爱好、兴趣和个性发展及本学科最新发展成果的课程,选修课的分量小,使学生无法系统地涉猎到更多其他学科的文化基础知识,使得思政专业的毕业生虽然具有一定的学科专业知识,却缺乏广泛的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这无疑与市场经济体制和基础教育改革对思政专业综合性人才的要求相背离,导致思政专业的毕业生在新的工作岗位上能力受限,无法做到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改革的路径和措施

(一)课程设置应厚基础、宽口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要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满足社会对各级各类综合人才的需求,必须在课程设置上做到厚基础、宽口径。[7]首先,在学科基础教育平台课和专业教育平台课的课程设置上,一方面要做到“广”,注重哲学、政治学、法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种学科的交叉渗透,让学生在具有较高思想政治素质与优良道德品质的基础上,具备广博的知识;另一方面要做到“精”,健全、合理的课程结构对思政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优化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应该从专业角度,依照专业培养目标重新定位各门学科基础教育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调整课程结构,整合课程资源,避免课程设置的重复,使思政专业的毕业生具备深厚的专业理论基础,能够胜任未来的工作。其次,在专业教育平台课的课程设置上,除设置培养合格的中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课程之外,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还应该多设置一些非师范类的、其他方向的课程,比如《比较政治制度》、《国家公务员制度》、《农村工作知识》、《中国农村政治社会学》等,尤其在选修课设置方面可以多增设一些与本专业和未来社会需要相关联的新课程,拓宽思政专业口径,制定“一主多辅”或“主辅修制度”,让思政专业的学生在具备杂实专业理论基础的同时兼具广博、精深的知识,使他们能够在毕业后满足市场经济和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二)强化实践课程的设置,重视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教育见习是顺利衔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低年级的学生和基础教育改革的有效手段和措施,应该分阶段、分学期地有序进行,让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基础教育改革结合起来,以适应基础教育改革。教育实习是学生在校期间最主要的实践环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应该适当增加实习周数,形成校内试讲、校外实习、反思提升的机制,避免以前的毕业实习不进行前期准备和后期反思讨论的缺点。毕业论文是学生大学四年的最终成果,应该制定一系列的约束机制,让学生合理地分配时间,保质保量地完成毕业论文的开题和写作工作,比如:指导教师的定期检查,不合格论文的惩罚制度等。另外,高校思政专业还应该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如读书交流会、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未来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比赛、假期社会实践、贫困地区顶岗支教等,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其团队合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应对能力、适应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以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顺应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

政治教育论文篇(6)

儒家思想又称儒学,由孔子创立,最初指古代的礼仪之道,后来逐步发展成为以“仁”为核心的学术思想体系。儒学创立于春秋战国时期,独尊于西汉武帝时期;在先秦以后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中一直被确立为正统思想而大行于世。儒家思想随着社会的发展也经历了不同的变化,被后人划分为不同的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以孔子、孟子、荀子等为代表的先秦儒学,主要内容是“士”修身方面的道德规范与从政方面的治国原则;第二阶段是以《天人三策》、《白虎通义》为代表的两汉政治制度化和宗教化儒学,其中的一些主要内容被政治制度化而后成为了人们必须遵守的外在规范;第三个阶段是以程、朱、陆、王等为代表的宋、明、清时期的性理之学,主要是伦理道德、身心修养层面的儒学;第四个阶段从康有为开始,是与西方近代民主与科学思想交流融通的近现代新儒学,主要对当代人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民族主体意识发挥作用。从四个发展阶段中可以看出,无论儒学处在哪一个发展阶段,都实际上承担了教化民众、维护统治的社会功能,这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目的十分相似。

(二)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包含对儒家思想的继承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教育实践活动,是统治阶级为了夺取和巩固政权、维护社会稳定和发展、培养合格接班人和社会成员而开展的社会教化;内容十分广泛,包括政治教育、法制和纪律教育、道德教育、思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宗教教育、人格教育等,涉及思想意识、文化心理及行为模式等多个层面;主要任务是在统治阶级的领导下进行社会主导思想意识(或称“主流文化”)的灌输和规范行为的训导。从这一定义可以看出,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与儒家思想一脉相承。

二、儒家思想的特点

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社会教化民众的正统思想,经历了2000多年的发展而逐渐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归结起来主要有五点:第一,以人为本,儒家思想重视人性,强调人的内心中具有一种价值自觉能力,包括“自我修养”、“自省”、“慎独”、“自我完善”,还提出了“做人”的要求和方法,使人们从中得到乐趣。第二,注重德育,儒家思想特别重视伦理道德,孔子从道德教育的内容方面进行了总体设计,创建了以“仁”为核心内容的道德范畴体系,为确立儒家道德教育的内容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三,尊师重道,“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职责,尊重教师的实质是对人类文明传承的重视。第四,崇学重教,孟子认为,教育使人懂得人伦规范,是控制人们思想观念、维护统治的重要手段。第五,因材施教与言传身教,孔子主张根据人的不同资质加以教育,主张教师以身作则。从以上特点可以看出,儒家思想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同样重视教育客体,具有相同的意识形态性即政治性,同样是实现政治目的的重要手段。

三、比较儒家思想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儒家思想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发展,形成了比较系统和完善的教育方法,社会教化和修养两个方面的主要方法有:教化方法,主要有教育灌输、化民成俗、身教示范、礼乐结合、环境陶冶、践履笃行等几个方面;自我修身方法,主要有学思结合、自省、克己、慎独、积善成德等几种方法。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法有理论灌输法、实践锻炼法、自我教育法、榜样示范法、比较鉴别法、咨询辅导法等。从教育方法的比较结果中可以看出,教育灌输与理论灌输法相一致、践履笃行与实践锻炼法相一致、自我修身方法与自我教育法相一致、身教示范与榜样示范法相一致;比较鉴别法和心理咨询法是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特有的方法,儒家思想中化民成俗、礼乐结合、环境陶冶等方法可以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有所启示。

四、儒家思想育人功能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一)儒家思想在维护封建统治方面的作用

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统治者维护统治的工具和手段,为统治阶级提供了系统的治国之道,“四书五经”中大多论述了儒家的治国之道。儒家思想的治国理念是王道政治,宣扬“君权神授”的观点,真实目的在于解决政治秩序的合法性。同时,儒家主张“为国以礼”、“为仁以德”,《论语》中“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意为,以强硬的行政权力、政策法令来管理国家,使子民顺应服从;以残酷的刑罚来约束,使子民安分守己,只不过让人隐藏了一颗不知羞耻的心,暂时不表现出违法违规的现象,只是表面的平和安定;如果以礼仁之德来感化人民、以礼义之法来引导人民,那么民众就会勇于知耻,且能在日常生活中克服不良习惯和丑恶心理,并长期保持不变。只有这样,才能使人心悦诚服地服从政治权威,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不仅有利于国家的安定,也符合统治阶级的利益。

(二)儒家思想在教化民众方面的作用

儒家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主要设计者,其核心就是通过向民众灌输政治理念,形成民众的政治情感、政治心理和政治价值。儒家思想认为,人们要有一个正确的国家观念,个人应该服从国家、忠于君主;儒家所提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规约人们的道德,使人们正确地认识自己的责任,从而“克己复礼以成仁”。儒家思想强调向内扩充人性中本有的“善端”,倡导反求诸己的修养路径,使人们坚信有成圣贤、达到理想人格境界的可能。这种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培养了民众良好的道德品质,既巩固了统治者的统治地位,又达到了引导民间才智忠君报国的目的。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与功能

当代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培养人的思想政治素质为目的,以共产主义为方向,是直接作用于人的思想品德的实践活动,因此,当代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断致力于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激励人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包括个体和社会两部分,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作用就是促进人的发展,即实现个体;进而通过人的发展来影响社会生活,促进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即实现社会功能。

(四)思想政治教育从儒家思想中得到的启示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善”,中国传统社会大多数时候以善恶来评价人的行为,善恶观念是深植于人们意识中的价值观念。儒家思想中的“五常”(即“仁、义、礼、智、信”)贯穿于中华伦理观念的发展中,给予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诸多的启示。《论语•季氏》中提出,做人要“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意思是“见到好的、善良的,要努力思考自己的不足,争取达到同样好的程度;见到不好的、恶的,要像碰到热水一样,尽力避开”;要“省”在高处,学典明理,坚定信仰,守住良心,不为蝇头小利而鼠目寸光,不为荣耀光环而急功近利。运用儒学的语境来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发现,其中的大多数内容已在儒家思想中存在并早有阐释。思想政治教育与儒家文化有着功能上的价值契合点,正确的理解运用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地达到鼓舞人、教育人的作用,对于和谐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五、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对儒家思想的批判性继承与方法创新

(一)儒家思想的精华与糟粕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几千年发展历史中的积淀和精华,博大精深,对于建构中华民族的伦理道德观与价值观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中包括“以德润身、内圣外王”的身心和谐思想、“仁者爱人、以礼待人”的人际和谐思想、“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和谐思想以及“天人合一、民胞物与”的生态和谐思想。当然,任何思想都存在自身无法克服的历史局限性,儒家思想在维护和推崇“大一统”社会政治理想的同时,必然会抹杀了人的个性,压制了人的创造性;因过于强调人伦关系的伦理道德规范,而存在浓厚的“官本位”倾向且缺少民主意识,更使得整个社会出现一种功利化的倾向;另外,因循守旧的思想和过于保守的作风也不利于社会进步,因此,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借鉴和吸收儒家思想中的精华、认清和摒弃其中的糟粕,并树立开放的治学理念,把思想政治教育推向前进。

(二)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对儒家思想的批判性继承

儒家思想中的许多内容体现了人类的智慧和情感,也反映出中国古代社会的需要,但是,一些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推移已不再符合时代的需求。在建国之初就向全党提出,应系统总结从孔子到孙中山期间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任务,采用“古为今用”等对待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方法论原则。因此,我们要认识到儒家思想的阶级性和封建性,不能全盘照搬其中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而是秉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树立正确的、批判性继承的态度。

(三)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在儒家思想启示下的方法创新

思想政治教育有着明显的阶级性,也与政治和传统文化有着很大的关联,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家都有着明显的差别。封建制度下产生的儒家思想反映出当时政治社会和教育文化的需求,并随着几千年的发展深植于大众的思维之中。但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儒家思想显然不能满足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虽然我们不能完全割断思想政治教育与儒家思想的文化关联,却可以从中汲取有益、符合人性的观念和方法,并将其科学地运用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中,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有效途径。

1.化民成俗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人的思想政治素质,如果民众能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中学到良好的社会风尚,就会在思想上生成道德规范、在行为上养成风俗习惯,并自觉自然地认同法治理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礼乐结合

礼乐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礼乐文化能提升人的道德水平,使人们实现自我完善。“礼”是从人的情感出发来制定,又是以修正人的情感为目标;“乐”是人类发自内心的情感之声。礼乐可以陶冶人的情操,也使人知道如何规范自己的行为;还可以维护社会秩序中的人伦和谐,在今天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政治教育论文篇(7)

一、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特点

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是思想素质和政治素质教育的统称。前者侧重于理论观点、思想认识的教育;后者侧重于政治立尝政治方向、政治观点和态度的教育。

两者虽各有侧重,却又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的。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具有四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最重要的部分。素质教育,本质上就是全面发展教育,就是党的教育方针所要求的学生德、智、体诸方面的发展。在全面发展教育中,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它是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精神动力;轻视、淡化甚至排斥这一部分,全面发展教育就失去了推动力,其结果只能片面发展。当然,尽管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作用很重要,却只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不能以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代替或等同于全面发展教育。

在强调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同时,也要重视其他方面的教育。

第二个特点,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具有强烈的政治性。思想政治教育总是为一定的政治服务的。邓小平同志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这就是说,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新的历史时期,最重大的政治就是贸彻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第一位的任务,就是要教育学生懂得我国当代最大的政治,坚持这一正确的政治方向,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决心献身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可以说,政治性是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灵魂。在当前的形势下,我们对这一点应该有清醒的认识。国内国际形势对我们具有许多有利的条件,但同时也要看到,矛盾是错综复杂的,摆在我们面前的困难也不少,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还需要进行艰巨复杂的斗争。以往那种教条式、口号式的政治是不可取的,但绝不能否定政治,不能淡化、削弱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只有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才能使学生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第三个特点,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具有鲜明的思想性。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既是相对于智育、体育而言,又渗透于智育、体育之中,覆责着广阔的领域,包括提高思想认识,启发思想觉悟,培养道德品质,锻炼健康心理,养成良好行为等诸多方面。贯彻于这一广阔领域的则是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的矛盾。思想政治素质教育鲜明的思想性,主要表现在教育学生明辨是非、分清善恶、辨别美丑,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任何时候,尤其在假、恶、丑的现象肆虐的时候,更要坚持思想政治素质教育鲜明的思想性。一定要旗帜鲜明,而不能清浊不分,模糊是非、善恶和美丑,随波逐流。可以说,旗帜鲜明足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生命。如果旗帜不鲜明,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便只剩下说教和口号,就没有任何活力了。

第四个特点,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具有特定的知识性。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和知识教育并不是割裂的,更不是对立的,而是一致的、融和的。这种一致和融和主要表现在两方面:其一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内涵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大量的科学知识;其二,思想政治素质教育需要以科学知识为载体。主要基于这两点,我们说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科学。当然也应该看到,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知识性与一般文化科学知识还是有一定区别的,这种区别也有两个方面:其一,它只是文化科学知识的一部分,因而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不可能代替其他文化科学知识教育;其二,它与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政治性、思想性相融和,起着服务于政治性、思想性的作用。离开了政治性、思想性的“纯粹”的知识性,对于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便是无意义的了。

二、需要正确处理的几个关系

基于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特点,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尤其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需要精心处理好几个关系。

第一,育人和升学的关系。要以育人为本,而不能以升学为本。育人和升学并不是对立的,既然是学校教育,当然既要育人,又要考虑升学,而且要认真研究升学,尤其是普通高中,应为高等学校输送更多更好的学生。不研究升学问题,在这方面没有切实可靠的措施是不应该的。然而,认真研究升学和“以升学为本”有着原则区别。所谓“以升学为本”,有三方面的表现:一是违背党的教育方针,造成学生片面发展;二是淡化、削弱甚至排斥思想政治教育,片面突出甚至只是突出文化知识教育,造成学生政治方向不明,思想认识不清;三是以升学率作为评估学校教育质量的唯一标准,对家庭、社会和学校自身造成误导,后果十分严重。学校教育应该以育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更应以育人为本。而这些年来,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思想政治课也有一种以升学为本的倾向,甚至感到难于自拔。

对于我们的思想政治课来说,陷入“以升学为本”的泥潭,就是忘记了根本,忘记了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主要特点,因而既失去了这门课程的特有竟人功能,也造成自毁形象、自毁荣誉的不良后果。对此我们一定要有十分清醒的认识。我们只能用改革教学内容和数学方法来发挥思想政治课的作用,而不能靠“以升学为本”来维持自身的存在。

第二,明理和分数的关系。这一对关系是和第一对关系相伴生的。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思想政治课,要以明理为本,而不能以分数为本。这里说的明理,是广义而言,包括懂、信、用这三个依次递进的主要环节。思想政治课和其他课程一样,首先要求学生懂得所学的内容,包括必要的识记、理解和融汇贯通,到这一步均属于知的范畴。在懂(知)的基础上,思想政治课还进一步要求信和用。在这两个环节,思想政治课和其他课便有了一些不同的特点。其他文化知识课,一般说来学生的懂和信是相通的,懂了也就信了。而对思想政治课来说,学生的懂和信,并不都是自然相通的,还要有一个转化、飞跃的过程,这个过程受多种教育因素的影响。至于用,就是将已经懂得的知识化为方法和德性。这个环节要求更高,受其他因素的影响更多。要求学生倩和用是个难点,而这个难点恰恰是思想政治课所要实现的主要目标。

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再来看看明理和分数的关系。学校教育,特别学习各门功课,当然需要分数。所谓“分数”,是衡量学习状况的一种工具和尺度。这个工具和尺度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很大,功能很强。忽视分数的作用和功能是不应该的。对于思想政治课来说,同样也需要发挥这个工具的作用。然而,重视分数的作用和“以分数为本”有严格区别。在思想政治课中,“以分数为本”的主要表现也有三点:一是把分数作为激励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二是以分数作为检查学生学习状况的唯一标准;三是用分数作为维持正常教学的主要手段。应当看到,分数虽然对于明理有重要作用,但这种作用毕竟有限。在懂与不懂、懂的程度上,分数作为检查的尺度,作用是十分明显的。在信与不信、信的程度上,分数就难于发挥作用了。在用与不用、用的程度上,分数也只能发挥部分作用。这种作用主要表现在衡量将已懂的理论知识化为方法的程度,而对于将已懂的理论知识化为德性,分数也就无能为力了。这就是当前思想政治课研究记分改革的一个关节点。许多教师提出的将分数与评语合成作为检查标准的方案是很有价值的。这表明,许多教师在积极探索思想政治课以明理为本,而不以分数为本的具体途径。

第三,活学与考试的关系。要以活学为本,而不能以考试为本。活学,是泛指,包括教和学两个方面以及整个教学过程。活学为本,就教而言,就是要善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善于掌握和运用各种教学艺术,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采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启发学生的学习要求,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学而言,就是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学习,注重明理,逐步向懂、信、用三者融和的方向努力。就整个教学过程而言,就是要按照认识规律和教学规律组织教学,贯彻启发式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总之,活学为本就是要教活、学活,使整个教学过程既符合规律,又生动活泼、有声有色。

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再来研究活学与考试的关系。考试,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必要环节。各门课程的学习,都需要有考试这个环节。考试,广泛他说就是评估,不仅可以检查办学和教学的结果,还可以成为推动、改进办学和教学的一种力量。

轻视考试(评估)这个环节是不应该的。然而,重视考试与考试为本有原则区别。

在思想政治课中,以考试为本的主要表现,一是以考试为中心来组织全部教育和教学工作;二是将主要精力用于研究考试的“战略”和“策略”,更有甚者,猜题押宝,而忽视育人和教改;三是误导学生,将应试作为主要学习目的,而忽视了明理和做人。这样,考试这一环节在教学过程中的积极作用便会丧失。思想政治课需要有科学的、有效的考试;但是,以考试为本,将思想政治课的存在建筑在考试的基础上,是短视的,不明智的。事实说明,这样做,思想政治课反受其害。各地正在探索的考试改革,本质上就是察坚持以活学为本,寻求科学有效的考试制度和方法,废除以考试为本。

三、制约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因素

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课的有效性,受到客观的、主观的多种因素的制约。

从宏观上看,主要受到社会环境、社会风气的影响。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社会风气,是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课发挥育人作用的重要客观条件。现在,精神文明建设愈来愈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改善党风、民风、社会风气成为普遍的要求,这样,就会为思想政治课营造比较好的客观条件。认我们思想政治课来说,不能只是哀叹世风,坐待客观条件的改善。应当看到,制约思想政治课有效性的还有重要的主观条件。最为直接的是三个方面。

第一,要有强有力的思想政治领导。中共中央自从1985年发出《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以来,又连续发出了《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也特别强调德育工作的重要地位。国家教委根据中央的精神,颁发了《中学德育大纲》等一系列重要文件。年前国家教委又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工作的意见》。中央和国家教委颁发的这些文件“,体现了党中央和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思想政治课的高度重视,文件所提出的许多重要政策、要求和措施,对于增强思想政治课的地位,提高思想政治课的质量将产生重要作用。我们希望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的党政领导,坚决贯彻中央和国家教委的要求,从大局、从长远、从政治上看问题,把思想真正转变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这样才能有效地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课的领导。缺乏有效的具体领导,思想政治课的改革就会步履维艰。我们高兴地看到,越来越多的领导,坚持从政治上看问题,指导和督促思想政治课以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为己任,这是对思想政治课最大的关心、爱护和支持。

第二,要有比较完善的课程标准和教材。课程标准可以说是课程建设的“宪法”,有了比较完善的课程标准,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学工作、考试方法等,才有一个可以遵循的正确根据。思想政治课的课程标准贯彻了素质教育的精神,就会对思想政治课发挥素质教育的作用,产生巨大的影响。教材是教学的基本依据,有了比较完善的教材,就为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力的保证。思想政治课的教材贯彻了素质教育的精神,同样也会对思想政治课发挥素质教育的作用,产生巨大的影响。多年来,思想政治课的课程标准和教材,虽然在不断改革,不断探索,有所前进,但是距离素质教育的要求还有很长的路程。国家教委制定并即将颁布实施的高、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按课程标准组织编写的教材,上海初中开设的公民课程,高中进行的课改实验,都在探索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具体途径。我们要发扬锲而不舍的精神,使这条道路越走越宽广。

政治教育论文篇(8)

贾谊之所以重视太子教育,是因为太子是储君,是国家命运的未来主宰者,因此,太子教育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民众的福祉。就此而言,教育必然与政治存在密切的联系。在贾谊的思想里,最理想的教育既能培养出优秀的未来君主,又能对普通民众进行良好的道德引导。因为,在贾谊看来,人民是国家的根本,“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为本也。国以为本,君以为本,吏以为本。故国以民为安危,君以民为威侮,吏以民为贵贱,此之谓民无不为本也。”(《大政上》)人民关乎着国家的安危、君王的威侮、官员的贵贱,人民的地位是如此的重要,所以对人民进行良好的道德教化,将直接有助于政局的稳定。由此可见,无论是注重教育太子还是对人民进行道德教化,贾谊都是把教育与政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贾谊的礼治思想对后世的教育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成了后世精英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广泛开展。“礼须通过教育;对太子的礼教而言,贾谊提出了‘五学’的构想;至武帝而有太学之设。对社会的礼教而言,便成为推动社会教育的要求,在景帝时,巳有郡学的出现。由贾谊所代表的理想,也未尝不发生若干实际上的影响。”②时至今日,社会教育已广泛普及,从理论上来说,关于礼教与德教方面的内容也越来越受到政府和社会的广泛重视,这些都将有利于良好政治局面的形成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也进一步说明了教育与政治的密切关系。

政治教育论文篇(9)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明确提出了“全面发展”的目标和“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思想告诉我们:高校教育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就是以人为中心,突出人的发展;把教育与人的自由、尊严、幸福、终极价值紧密联系起来,体现人文关怀和道德情感,即个性的教育。

一、艺术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个性教育内涵

21世纪是以知识创新和人的健康个性的实现和超越为主要特征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应将培育健康个性作为一个重要目标,把实施个性教育作为一条重要的途径,而对于教育工作者应首先清楚个性及个性教育的内涵。

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世界上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在时间和空间的纵横扩展中,每个人都以其独立的个性存在着。”“都是作为无可替代的独立个体存在着。”在人的个性品质中,既有惰性、保守性、依赖性等不良个性品质,也有独立性、开拓性、创造性等积极的个性品质。个性教育是为了自觉地、有意识地培养受教育者良好的个性品质,防止与克服消极的个性品质,使受教育者积极的个性在当前条件下得到自由发展。也就是说,在促进受教育者个性发展方面,做得更自觉、更有效。

思想政治教育的个性教育在重视社会发展需要的同时,更注重人的主体性、人固有的潜能和创造精神的发挥,试图通过培养个性健全、人格独立、富有创造性的人来满足社会的需要,更好地推动社会进步,实现教育本体功能与社会功能的整合。具体来说,能动性是个性教育的基本内容。能动性相对于被动性而言,具有目的性、计划性和选择性。明确的目的支配着主体始终处于积极、主动和活跃的状态中,能自觉地调动潜藏在自身的能量,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智慧和能力。自主性是个性教育的核心内容。主体性是相对于依赖性而言的,真正具有积极个性特征的人绝非依赖性的人。具有自主性的人能够认识自己和自己的主体地位,能够自然而又充分地显示个人的潜能、意志和魅力,表现出独特的能力和品质,最大限度地求取发展。创造性是个性教育的最高目标。创造性不仅是对外在事物的超越,也是对主体自身的超越,它是主体性的最高表现。具有创造个性特征的个体,自尊自信,具有批判精神,敢于向权威挑战,能独立提出问题、设想并进行验证。激发人的创造性是个性培养的最终目的。

鲜明独特的个性和充满活力的创造性是一个杰出艺术家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也是每个艺术家终生为之奋斗的方向。艺术创新的基点是艺术个性。一个有个性的艺术家总是能从前辈没有走过或没有走完的地方,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他们总是能用独特的眼光寻找适合自己行走的方向,在无人问津的领域和地带独辟蹊径。而一代代艺术家富有个性的不断变革、不断创新,才是推动艺术繁荣发展、人类文明进步的真正力量。

二、思想政治教育加强个性教育的措施

(一)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为思想政治个性化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以德性人格影响德性人格形成的交互活动。这就要求育人者既要有完美的德性人格,更要有科学的育人理念。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应避免三种偏见:一是惧怕个性教育,认为学生有个性,就会影响集体的教育;二是过分强调个性,把个人与群体对立起来,甚至以个人需要代替群体需要;三是认为强调个性教育,就是在否定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教育。在教育改革中把握好教师作用的“度”,把教师的“导”与学生的“学”相结合。克服以往把德育处理成一个单向的知识传授与灌输的过程,不顾及学生发展所需要的土壤和适宜的空气,使正确的育人目标无法实现,又常通过开会和听报告的形式,把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灌输给学生,使学生产生接受的被动与抵触情绪。要解决上述问题,必须更新观念,改善育人办法。

1.坚持民主原则,营造和谐自由的学习氛围。民主性原则要求我们通过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艺术氛围,注重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乐于创新的原则。英国哲学家约翰·密儿说过:“天才只能在自由的空气里自由自在地呼吸。”我们所面对的并不都是天才,而是一群普普通通的学生,但他们同样需要自由的空气,需要自由自在的呼吸。因此,给学生一片民主、和谐、宽松的天地。艺术院校学生思想活跃,擅长形象思维,这是推行个性教育的良好基础,老师们要让学生的思维任意驰骋,心理获得自由安全,从而在没有外界压力的气氛中充分开展艺术思维活动,突破旧的传统观念,很难想象一个思想保守、因循守旧的人会在艺术上有所造诣。

2.坚持合作性原则,创造良好的协作关系。艺术教育的合作性原则就是要努力完善个体独立与群体协作关系,激起学生的创新欲望。首先,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尊重学生的兴趣选择,树立自立、自信、自强的信念,积极引导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挑战现有的艺术形式及思维,发表不同看法。其次,要完善群体协作关系。学生个体的发展离不开集体的沐浴,而集体中个体与个体的碰撞更能产生创造的火花、艺术的灵感。因此,我们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知识不仅仅是来自于老师和书本,还可来自于同学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这样,通过集体学习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往能力,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3.坚持实践性原则,以实践促学习。艺术教育的审美特性,需要实践作导向。而重视实践活动,对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开拓精神以及独立思考和创作的能力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艺术院校要把组织学生参加大学生艺术节、“全国大学生短剧小品大赛”“桃李杯”舞蹈比赛、CCTV舞蹈大赛及其他重大演出活动作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营造“第二课堂”“实践课堂”,激励学生在实践中突显专业个性。

(二)坚持充分发挥环境的熏陶作用,形成思想教育的最大合力

从某种意义上讲,人是环境的产物。个性发展与人的成长都需要良好环境的滋润和呵护。在适宜的环境下,人的个性会得到健康发育而丰富多彩;反之,在受到歧视和排斥的氛围里,个性发展会受到压抑、扭曲甚至扼杀。素质教育理论大力倡导“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为受教育者的个性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有利条件。但是,要真正形成有利于个性发展的良好环境,还需要从社会、家庭和学校三方面去努力,务必实现三者目标的一体化,并形成紧密相连、不可或缺的“教育环”,努力做到齐抓共管、相互配合,从而使三者形成个性教育的最大整合力。优化社会环境要求社会形成有利于受教育者健康成长的舆论力量、价值观念和文化条件。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现代社会的舆论工具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民族优秀文化,爱社会主义,爱中国共产党的舆论环境,增加党和社会主义的凝聚力。社会是源,学校和家庭是流,学校、家庭教育只有依托社会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依据。宽松自由的家庭环境,对孩子成长具有启蒙性、基础性的作用,尤其在情商方面影响更大。不能只重视智力培养,重智轻德的危害性很大。个性形成和发展,学校环境的作用最为关键。这不仅因为学校是专门的育人机构,还在于处在性格铸造最佳时期的学生大部分时间活动在学校,这里个体性格丰富多彩,可比较、参照的对象众多,相互激励效应好。

(三)建立科学评价机制,采取发展特长的“多维评价”体系

思想政治教育少不了对学生的评价,但评价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因为评价不是为了甄别,而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评价有正面作用,也有副面作用,评价学生力求将负面作用减少为零。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一种倾向,就是把思想政治教育简单化。我们往往只强调重视远大理想、宏伟目标等大道理的教育,而对人的基础教育和公民基本素质教育关注较少,强调政治教育较多,强调思想教育较少。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差异,缺乏层层递进的演进,没有将所有学生纳入自己的工作视野。结果使思想政治教育容易走向极端,往往使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的发展形成“两张皮”的现象。因此,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时效性,就必须多角度、全方位地评价一个学生的发展状况,建立多元评价指标体系,这个评价指标体系反映在评价内容上应该是多维度的,不要将一切评价的出发点仅仅放在教育者、管理者是否满意的基础上,也要同时放在受教育者是否满意的基础上。要依据思想政治教育的构成要素进行评价,还可以通过采用多视角、多维度评定,提高测评的信度和效度。如多主体评价,有自我评定、同伴评议、辅导员评定、任课教师评定等。

参考文献:

[1]刘晓民译.为了自由的教育改革——从划一主义到多样化的选择.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16、100页.

[2]吕灵治.思想政治教育的个性教育研究.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

[3]当代大学生个性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4]论思想政治教育与人的个性培养

[5]刘文霞.个性的特点、要素及其性质,前沿,1997年第10期.

[6]顾梅.谈艺术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原则、途径和方法.

[7]刘世华.从吴冠中谈艺术个性和艺术创新.四川省美术网,2006年6月.

政治教育论文篇(10)

2.教学方式单一。高中新课改要求开放课程观念,但是,目前几乎所有人都会想到这样的课程只能是说教。老师在讲台上一个人唱独角戏,学生在下面百无聊赖,更有甚者会出现睡到一片的现象。单一的课堂说教几乎达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老师将纯理论性的知识直接向学生输出,大大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效性和针对性。高中课堂教学本身就枯燥乏味,一切为了成绩、一切为了高考的教育模式忽略了对学生的素质培养。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要么内容枯燥乏味,不能引起学生的重视,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要么内容雷同,几年都不进行及时更新,和社会发展处于脱节状态。

3.教学目标与课程安排存在冲突。高中新课改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除了必要的考试,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还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经历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领悟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弘扬民族精神,扩展国际视野,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的基础。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成为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4.信息网络发展带来的负面问题。高科技已经成为时展的主题,信息传播不再依赖纸媒,出现了手机、电脑、微博、微信、博客等等,信息传播方式增加,信息量也剧增。大量信息涌入到人们的生活中,人们在网络中有了更多可以表达个人观点的平台。但是,信息大量涌入也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色情暴力、虚假信息及一些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等也随之大量涌入到人们的生活中。网络信息的开放性,导致这些不良信息不能得到及时的屏蔽,高中学生同样可以从很多渠道了解到这些信息,这对学生思想上的腐蚀性是非常严重的。高中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是一门课程,更是帮助学生建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课程,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社会,了解社会,了解人与人的关系,了解和掌握自己。

二、创新高中思想政治教育

1.教师提高自身理论修养。教师要具备扎实的哲学基础理论水平。国家实行新课改,教师除了应该提高扎实的知识,更加要认真学习新课改的核心内容。改变高中政治教学的传统模式,丰富课堂内容。高中的思想政治教材虽然没有涉及高深的哲学理论问题,只是初步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些基本原理和理论,但是要把基础的理论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解释清楚,让学生能够很快接受消化并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如果教师没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做保障,就很难实现教学目的。

上一篇: 企业审计论文 下一篇: 音乐毕业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