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学院毕业生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25 10:26:44

音乐学院毕业生论文

音乐学院毕业生论文篇(1)

音乐学院毕业的演唱、演奏、指挥、作曲系学生当然可以算是“专业音乐”人才,但音乐学系和大学音乐毕业生则只能算是“学者”,不是“专业音乐”家。也正由于这个原因,伯恩斯坦、马友友等人读完哈佛大学学位后,还跑去寇蒂斯、朱莉娅音乐学院进修演奏技巧。我提出这个问题,是想提醒音乐教育界的决策者,在制定高等和专业音乐教育策略上分清学术、理论和技巧等不同领域、不同的标准和要求。依我个人之见,学作曲、演奏、演唱的用不着去念博士,因为他们最终的目标是要成为“大师”(Maestro);学音乐学、音乐美学、音乐史和理论分析的则需要攻读博士,因为他们最终的目标是要做“学者”、“教授”。本文所讨论的“专业音乐教育”,是指香港中学教育以上的音乐教育,包括大学音乐系,演艺学院里的音乐学院、私立音乐专科学校和私立音乐学院。

一、历史背景专业音乐教育在香港最初是以业余兼时形式出现的。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内战,一些共产党员音乐工作者于1947年4月初在香港成立“中华音乐院”,院长由着名小提琴家马思聪担任,但实际工作由从上海南下的赵和李凌负责,真正的领导是中国共产党南方局党委。这所音乐院集中了为数颇多的音乐家任教,也培养了不少的学生,以声乐歌咏为主,电影音乐为次。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音乐院的部份教师留港发展,大部份则北返大陆,成为中国内地的音乐干部。中华音乐院结束后,另一所夜间“以培养宗教音乐基本人才,促进圣乐布道工作”为宗旨的“基督教中国圣乐院”成立。抗日战争时期在重庆青木关国立音乐学院毕业的邵光于1950年在香港教育署立案注册“基督教中国圣乐院”为专科音乐学校。这所专科音乐学校于20世纪70年代中自置校舍,并改名为“香港音乐专科学院”,现以培养中级音乐人才为主,学生毕业后名继续深造进修,有的则返回东南亚国家工作。上述两所专业音乐教育机构是在香港经济非常因难的时期成立的。

到了60年代初,德明书院和清华书院也先后建立了音乐系,前者只办了两年(1961~1963),后者则一直坚持到70年代。70年代末80年代初,岭南书院(后升格为“学院”,再于1997年成为香港政府资助的“大学”)也办了一阵子音乐系,由于过于昂贵,于80年代初结束,部份教师与学生分别分配到香港中文大学音乐系和新成立的香港演艺学院音乐学院。此外,香港联合音乐院和海燕艺术学院于1969年成立,前者以报考英国皇家音乐学院在香港的公开考试为其主要招生来源,故就读学生不少;后者则难以为继,于90年代末结束。1975年成立的南方艺术学院,后改名为“黄自艺术学院”,现在事实上已变成个别教授的音乐“私塾”。与“官方”关系较密切的一批音乐界人士于1978年7月成立“香港音乐学院”,为不牟利并获慈善捐款的专业音乐教育机构,规模远较上述各“音乐院”和“艺术学院”为完善———在香港艺术中心租了近万英尺的地方,可收学生90名、雇用兼职教师20余名。这所音乐学院于1985年合并入香港演艺学院音乐学院。从上述音乐院、艺术学院和下文所叙述的大学音乐系以及香港演艺学院音 乐学院看,香港的专业音乐教育机构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1.夜间上课的私立民间学校。2.私立专上学院、书院如清华书院、岭南书院的音乐系。3.香港政府资助的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大学的音乐系、浸会大学的音乐及艺术系以及香港演艺学院音乐学院。

音乐学院毕业生论文篇(2)

随着毕业生人数的不断增长,在近些年的发展过程中,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在毕业论文管理方面,针对当前毕业论文写作的质量管理和论文管控等方面的改革工作,一直在不断地探索和调整。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设计工作是各大高校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更是检验学生的专业技能或专业理论知识的方法之一。

一、音乐类院校本科生毕业论文的管理体系

(一)组织管理环节

1. 管理方式及内容

按照我国音乐类院校本科生论文管理的具体流程,在毕业论文的设计和指导方面,主要以教研室主任和系主任共同组建起本科生毕业论文小组的形式进行管理。本科生毕业论文小组主要负责本科生毕业论文的选题或设计的确定、分派指导教师、对导师指导过程的监控、对论文答辩工作的组织和实施、对论文或设计质量的评估及对答辩后的理论论文及设计类论文的存档等。针对本科生毕业论文的管理,需要从领导小组组建开始,贯穿整个本科生毕业论文的开题和答辩完成之后的存档等环节中。

目前,我国高校对于毕业论文的组织和管理按照各校具体形式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管理制度,如分级管理负责制,主要以毕业论文的具体工作为基础,在教务处的统一筹划和安排下,由本科生毕业论文小组、毕业院系、指导教师、教研室等构成整个毕业论文管理体系,从各自的职业范畴来对音乐类院校本科生论文的管理进行责任的划分。

2. 管理的弊端

分级管理负责制尽管条理明晰,对毕业论文管理涉及的各个负责部门的工作进行划分,以确保论文管理的各一个环节可以按照相关规定顺利开展,但是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很容易出现信息传递不及时而导致失败或出现信息传递的失效等问题。音乐类院校本科生论文管理涉及教务处、教研室、各个系、本科生毕业论文小组、指导老师等多个方面,难免因为交叉管理和层级检测而出现制约论文管理规范性等的问题。

此外,由于各类高等院校在进行本科生毕业论文组织和管理的过程中缺乏具体的实践检验和调研单位的参与,如某学生的论文内容主要就某公司所筹办的音乐会的流程和管理等进行研究,在检验和监控论文质量时,指导老师、院方无法就该名学生是否深入实践进行调研而进行检测。此外,针对专业技巧等方面的研究,需要在实践过程中借助案例来检验,但是学校和公司之间缺乏合作,无法为学生的研究提供第一手的研究资料或实验的机会。因此,在此方面当前音乐类院校本科生论文的命题研究方面很容易趋向毕业论文的设计而轻视理论性论文的现象。

(二)管理程序环节

我国各类音乐高等院校在进行本科生毕业论文管理时,最容易出现管理问题的环节主要在管理程序的实施过程中。本科生毕业论文的管理需要覆盖到从选题到论文的写作,再到答辩和论文总结报送等环节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疏漏都会影响本科生毕业论文管理的全过程。按照不同的程序需要,目前每个环节的内容包括以下几点。

1. 选题环节的管理

对本科生毕业论文选题环节的管理主要集中在选题时间、选题方式、选题的具体要求等方面。具体到时间的安排问题上,一般音乐类高校的本科生毕业论文答辩会定在第八学期,选题需要定在第七学期或第八学期。具体的选题时间需要按照各个学校和院系的具体安排来执行。在选题方式上,当前我国高校基本设定为学生自拟或院校代为拟题两种形式。在具体选题方面,学生必须按照自身的专业目标和教学的基本要求来确定选题,题目同时要提交指导教师审核。如果音乐类高校实施由学校代为拟题方式,则需要选择富有教研经验的专业教师来拟定毕业论文或毕业论文设计的题目并提交本科生毕业论文、毕业论文设计领导小组来审核,审核后提报到教务处做题目备案。在拟题过程中,必须要保障题目的设定数目多于现有的毕业生数目,避免出现学生的擅长领域与选题不相符,无法顺利选题的问题。在毕业论文的选题设计方面,以学生本科期间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大纲的要求为核心,以激发学生创作激情为理念,从助力学生综合使用知识的角度来设计选题。

2. 写作环节的管理

对于选择毕业论文设计的学生,针对此类学生所选定设计的内容和在内容中对专业技巧的运用,校方必须明确毕业设计的流程和要求,对于毕业论文设计和毕业论文撰写两方面按照格式和内容分别列出明确的要求并将此信息传达到学生个人。格式要求由于涉及写作的规范性,因此必须统一,而毕业论文的内容要求则是对学生毕业论文写作的原则的基本规定。

3. 答辩和总结环节的管理

答辩环节在开题环节之前按职责分配到音乐学院的各院系,在具体的执行中同样由各个院系按照学校规定的章程和时间来组织和实施。音乐学院的各院系的具体答辩流程、规定、审核的方式及总结提报要有差异性,在对答辩和总结两个环节进行管理的过程中,主要对答辩的时间、组织方式、答辩的程序、论文成绩的审定等各个方面进行规范。答辩结束后,学生的论文需要报送到各个院系的论文管理小组备案,对论文的归档进行保存,就论文的工作总结报告等方面进行存储并按照成绩进行汇总。

4. 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毕业论文的撰写和答辩时间通常集中在第八学期,而此学期一般是就业高峰期。毕业论文的写作时间与就业之间的矛盾同样会影响毕业论文的质量。在毕业论文的选题方面,尽管目前采用学生自主拟题和学校代为拟题两种方式,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由于与企业之间合作的脱节,很多学生缺乏实践经验,因此在具体论证中,只能从理论角度进行论证或设计,实用性并不高。在对指导教师的资格认证方面,目前仅限于对本校的教师进行职称梳理,校企共建中的企业指导教师无法被纳入到本科毕业论文的管理工作中来,论文设计和管理均具有局限性,尤其是校企共拟选题的设想显然缺乏落实的土壤。

(三)监管程序环节

监管环节在不同的学校落实的方式不同,主要借助监督工作来开展,具体包括学校的自检、毕业论文撰写的中期抽查、毕业论文撰写完成之后的抽查、对毕业论文导师的抽查等。其中,学院的自查需要将抽查到的结果提送相关部门,中期检查则主要针对论文的进展和撰写过程中主要存在的问题等方面来进行检测。对于答辩前毕业论文的检测主要在于对毕业论文的重复率、抄袭、拼接等方面进行抽查和检测。前三个环节比较容易实现,第四个环节,即对指导教师和学生之间交流情况的检测,由于受到各类人为因素的影响,在具体的落实过程中很难进行有效的把控。

二、音乐类院校本科生毕业论文的体制改革

(一)明确管理意义,明晰管理方向

针对我国当前音乐类院校的本科毕业论文管理阶段所存在的各类问题,对其进行整改就务必从源头出发,如明确管理体系构建的价值和意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音乐类院校的本科毕业论文管理其主要目的并不在于对毕业论文的管理本身,而在于如何以毕业论文为基础,对本科毕业生的知识架构、专业理念、专业技术、艺术素养及综合表现能力等方面进行考核和指导,力争在学生离开学校之前找出学生目前知识和能力等方面所存在的问题,争取在就业之前加以完善。音乐类院校的本科毕业论文管理工作是对学生和教师进行考评的最为直接的标准和评估要素,同样也反映着高等院校的教学水平、管理水平和办学水平等。音乐类院校的本科毕业论文和设计作为一项极其重要的独立二级指标,应体现在音乐类院校的本科毕业论文管理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里,按照具体的要求来执行考评标准。

(二)确定工作目标,提高质量意识

论文质量是教学质量的评估标准之一,同样也是学校谋求生存和发展的核心动力之一,因此在对论文管理的过程中,务必按照每一个阶层的要求开展工作。在明确工作目标方面,注重管理和组织是首要任务;在监控教师和学生就毕业论文工作开展方面,需要在思想动员的同时,强化绩效考评政策,强调各个环节中管理的质量要求和行为规范要求,尤其在选题把关、指导教师的资格审核、训练指导、中期检查、审阅和评阅、答辩及最终成绩的考核和评定等方面,均需要对学生和教师进行培训和指导。提高质量意识的前提是构建合理、科学的管理体系,以先进的管理理念、认真负责的管理精神和规范科学的管理方法等,力求在增加执行力度的同时,为论文质量的把控提供基本保障。

(三)建立校企共评机制,灵活运用考评标准

在一些音乐类高校,校企合作作为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的方法之一,应在对学生进行日常管理的同时引入企业专业人员对学生进行指导,例如,如何筹划音乐会等方面所提供的经验课堂教学指导,在学生进行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撰写的过程中,企业的指导人员也可以作为学生论文或者设计里,实践方面的指导老师。此种方式更有利于促进学生们在毕业论文撰写和毕业论文设计时,融入更多的创意,在拓展他们思维空间的同时,也有利于就业后视角的开拓和提升其理论联系实际的熟练操作能力。灵活运用考评制度,将原本的传统考核和考评制度及规范延伸到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考评中来,将实践作为评分标准之一,转移到企业的考评和管理中来,可以更有利于减少学校在毕业论文管理中所花费的人力物力财力。

参考文献:

[1]刘平,周琪.对高校本科毕业论文管理工作创新的思考[J].经营管理者,2011(10).

[2]黄灿.独立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提高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2012(04).

[3]胡廉民,李英.地方本科院校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研究[J].内江科技,2012(11).

[4]贝金,王春雨.基于PDCA循环提升本科毕业论文质量[J].科技与企业,2011(12).

音乐学院毕业生论文篇(3)

 一、加强学习,不断提升党建与行政工作水平

2018年上半年,学院党总支在校党委的领导下,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增强四个意识。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紧紧围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建设,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领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围绕精神的学习贯彻,组织教工党员、学生党员观看电影《厉害了,我的国》;组织召开民主生活会和民主评议党员活动;组织召开基层党支部会议部署支部基层党建工作;组织师生党员赴夏岗社区深入开展主题党日活动等,做好党员阵地建设;召开出席学校第三次党代会代表选举大会,学院41名师生正式党员代表客观公正地选举出5名党代表出席学校第三次党代会。不断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党风廉政建设、党的组织建设、干部自身建设,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凝聚人心、推动发展、促进和谐的作用,为完成学院各项工作任务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组织保证。在院党总支的领导下,本年度成功举办滁州学院第229期音乐学院第十三期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71名学员顺利结业,7名同学获得党校优秀学员荣誉称号。

二、部署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活动

本次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是在党的和全国两会精神指引下,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在学校加快推进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关键时期开展的一次教育思想大讨论。按照学校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动员部署大会精神,音乐学院制订了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工作方案。方案以“坚持内涵发展,推进全面提升,加快建设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为主题,紧紧围绕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这个中心和根本,要求全院师生聚焦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瓶颈问题,设定目标、明确思路、制定强有力的措施,把学院立德树人、教书育人工作推向新阶段。

三、外出调研,助推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迈上新台阶

1.观摩全国第五届大学生艺术展演现场展演活动

由教育部主办的全国第五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现场展演于2018年4月16至21在上海市举行。为交流展演活动经验,学习先进省市高校艺术教育成果,推进我校艺术教育工作发展,音乐学院作为安徽省第五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承办方,在省教育厅的统一组织下,赴上海进行现场观摩。

音乐学院将以观摩本届展演为契机,认真学习、宣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课堂为主渠道,以活动为载体,改进和创新育人方式,把美育融入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促进我校校美育工作再上新台阶。

2.深入企业考察调研并看望优秀毕业生

为充分了解毕业生人才培养质量、企业用人需求及对毕业生的满意度,不断提升地方高校服务企业、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4月16日、4月21日、4月27日,音乐学院领导和教师代表分赴南京、上海、合肥等地,深入南京蕾萌艺术培训中心、上海创奇琴行、安徽音海乐器有限责任公司进行校企合作调研,并走访看望了我校部分优秀毕业生。学院领导围绕音乐学院招生与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建设、专业教学标准研制如何与市场并轨,校企如何跨界深度融合、驱动创新等方面与企业领导进行了深度的沟通交流,并就选派毕业生实习、加强科研合作、人才培养等方面达成合作共识。

四、以质量管理为抓手,做好教学常规工作

根据学校教学工作例会安排,结合我院实际,全面贯彻落实学校关于教务、考务整体工作安排,教学工作运行正常。学院领导定期检查教师到岗、学生出勤、上课纪律等情况,在学校和学院组织的教学纪律、教学运行检查中,我院教学秩序良好;加强与校、院两级教学督导组专家的联系,了解掌握我院教师课堂教学情况,根据督导反馈信息及时与任课教师交流讨论,帮助年青教师在教学上快速成长。

五、举办系列教科研活动,提升学院教学科研水平

1.成功举办音乐学院第九届艺术实践周活动

本次艺术实践周的参训对象为2016级、2017级音乐学专业学生,经过为期两周的准备与排练,为观众奉献了六场专场演出。充分体现了艺术实践周“创新性、艺术性、高雅性”的活动宗旨,也是音乐学院人才培养方案的具体体现和落实。为音乐学专业学生艺术实践能力的提升搭建了平台。

2.音乐学院举办2018年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系列“工作坊”讲座

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工作坊”是音乐学院课程教学方式方法改革的一项新探索,也是理论类课程多元化教学模式的新尝试。本次工作坊邀请了西安音乐学院教授、延安文广新局副局长、博士生导师王安潮,厦门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教授委员会主席周显宝,滁州学院音乐学院年轻教师郭雪燕、陈璐、秦峰、高健,皖东民间音乐演奏家等分别为学生们带来了“传统音乐的发扬——兼及民间音乐发现观念及理论研究方法”、 “艺术与健康——多种艺术媒介在保健与治疗中的运用”、“扬琴及民族打击乐演奏法与记谱”、 “琵琶及阮的演奏法与记谱”、 “竹笛及民族吹管乐演奏法与记谱”、 “单簧管与萨克斯的演奏法与记谱”六场专题讲座和展演,为音乐专业师生夯实理论基础,提升专业素养,同时也为地方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提供了新思路、新视野。

3.音乐学院面向公共院部学生成功举办公共音乐教育系列讲座

艺术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国民基础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对大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全面的艺术修养,对丰富大学文化生活都有重要的作用。音乐学院陈宝利、周子翔、黄红纲三位教师面向公共院部学院分别作了“古琴音乐的审美内涵与情景再现” 、“漫谈4.0时代高校工科院系公共音乐教育”、“中国歌剧唱段赏析”3场公共音乐教育主题讲座,通过讲座,让学生意识到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不是培养艺术方面的专门人才的精英教育,而是普及的、平等的、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的教育。音乐学院的公共音乐教育作为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普及阵地,在丰富大学生活和营造大学文化氛围等方面有着广阔的天地。

六、多措并举、联合共建,扎实推进产学研合作根据学校的办学目标和定位,完善音乐学院音乐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内涵建设,不断提升学院办学水平和服务地方的能力,真正实现校企双方互惠互利。音乐学院近150名师生分别受安徽研学旅行教育基地、滁州市琅琊山管委会的邀请,举办了安徽研学旅行教育活动和“大咖旅行家”活动。利用地方传统音乐文化为滁州旅游产业的发展作贡献,在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加强了学院与地方基层的合作与交流,对学院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七、积极做好毕业生文明离校工作

为进一步做好2018届毕业生毕业教育和文明离校工作,学院以切实服务毕业生为出发点,采取了一系列扎实有效的措施。

1.高度重视毕业生离校工作

学院周密安排,在思想上、生活上、工作中切实关心毕业生,为毕业生提供了周到服务。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毕业教育活动,有效地对毕业生进行心理疏导、安全教育、政策沟通和形势分析,热情送别毕业生离校,同时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在继续做好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同时,毕业班辅导员认真做好毕业生档案归档工作,切实做好2018届毕业生党员教育管理和组织关系转移工作,切实做好毕业生离校相关后勤工作。

2.制定学院毕业生离校工作计划

学院根据学校毕业生离校工作日程安排,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了毕业生离校工作计划,妥善安排好毕业生的课程考核、论文答辩等相关事项,使学生能顺利完成学业,按时毕业。同时,学院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学生骨干在毕业教育及文明离校过程中的作用,教育学生遵守校纪校规,严禁制造和传播谣言、损坏公物,严禁酗酒、、起哄等,确保学生文明离校、安全离校。

3.组织丰富多彩的互动活动

学院认真组织毕业生参加毕业典礼,同时结合自身特点,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进一步加深学生与学校、学生与师长之间的情谊。同时,学院组织召开了毕业生座谈会,不仅认真听取毕业生对教育教学、管理服务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便于今后进一步改进工作,还激励毕业生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以良好的精神面貌和优秀的素质,展现滁州学院音乐学院学子的风采,为母校增光添彩。

八、其他工作

1. 音乐学院赴安徽音海乐器有限责任公司考察,双方就选派毕业生实习、加强科研合作、人才培养等方面交换意见,达成共识,并签订就业实习基地协议。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目前的就业形势,为毕业生提供了就业机会,音乐学院本学期举办了小型专场招聘会,来自全国各地10家企业参与其中,激发同学们的就业热情,为更好的踏入社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 应国家文化和旅游部邀请,音乐学院首次代表安徽省赴中国曲艺之乡天津,参加“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主场活动——全国“非遗”曲艺周系列活动。参演节目为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凤阳花鼓的经典代表作《王三姐赶集》。

音乐学院毕业生论文篇(4)

近年来,有关本科毕业论文抄袭成风、质量低劣的报道屡屡见诸于媒体。鉴于这种不良之风愈演愈烈的趋势,有些专业人士甚至提出“既然名存实亡,索性一废了之”的建议,毕业论文的存与废一度成为媒体上激辩的话题。

显然,毕业论文作为本科生获取学士学位的重要凭证,以及它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能力与培养服务社会意识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短期内是不会被轻易取消的。教育主管部门的态度则十分明朗,多次出台文件就毕业论文的组织管理、质量保障等提出了明确要求。

毕业论文写作中的不良之风犹如一场瘟疫在整个本科教育中蔓延,作为培养人民音乐教师摇篮的高师音乐院系同样未能幸免。在与其他专业的学生相比,音乐专业的学生入大学时对于文化课的要求就要明显低出很多,这先天的“营养不良”进一步降低了他们抵御不良之风的免疫力。

每每想到这些即将以美育树人为己任、以为人师表为准则的准音乐教师,竟与抄袭、造假等挂起钩来,就觉得汗颜、痛心。痛定思痛,是什么造成了论文写作的不良之风盛行?为什么经过了多年的努力,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有效遏制?除了浮躁的学界风气的侵袭以外,还有哪些问题值得我们反思?

1 缺乏基本的科研能力与论文写作技能

毕业论文是一种特定的文体,是学生在近四年的专业学习中对于某个学术问题有所研究,然后通过特定的形式与规范把研究成果记录下来的一种书面表达样式。由此,毕业论文也就具有了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的属性,前者是研究成果,后者是记录成果的方式。这就要求学生一方面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与必需的科研能力,在学习与研究中的确有所发现、用心研究,取得了货真价实的学术成果;另一方面还要具有把成果通过论文这种特定文体准确表述的写作能力,这就要求学生要掌握必需的论文写作知识与技能。如此来说,要想让学生胜任论文写作的任务,其前提只可能是:其一,要教给学生基本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技巧,让他们逐步获得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二,要教给学生基本的论文写作知识与技巧,掌握如何搜集资料、布局、论证、行文、注释、修改、润色等技巧。

遗憾的是,迄今为止高师音乐院系开设论文写作课的依然是凤毛麟角,有的至今都没有开设。究其原因,有院系的不重视等主观原因,也的确存在缺少师资、缺少符合专业特点的教材、缺少课程评价标准等客观原因。以教材为例,在2004年以前,全国甚至找不到一本系统的、专门讲解音乐毕业论文写作的教材。这些因素都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论文写作课在高师的长期缺位。在缺少课程平台的情况下,很多院系只能临时抱佛脚,仅在论文写作前由学院临时指派一名写作能力较强的教师或由学生本人的指导教师零散地向学生介绍一些论文写作方面的知识,其效果也就可想而知。继而,抄袭、拼凑、造假对于学生们来讲也只能是无奈之举了!所以,就此来看,论文抄袭之风确有高师院系理应分摊的责任!

论文写作课的长期缺失所引发的不良后果恐怕还不限于此,从人才培养的角度看,一个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科研训练、不具备基本研究能力的学生是不符合人才培养规格的,不是高师音乐教师“工厂”的合格“产品”。教育部2004年下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中,对音乐教师的培养目标作了明确定位——具有“一定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的音乐教育工作者”。所以,在本科教育阶段让学生获得必要的科研能力,理应是高师音乐院系的责任与义务,是音乐教师教育培养中的题中应有之义。尤其在当下中小学正大力施行课程标准的大背景下,音乐教师的科研、教研能力被寄予了更高的要求。如果在本科阶段连科研、论文写作的一般技能都不能掌握,恐怕不能称之为合格的音乐教师吧?这不能不说是高师音乐学专业办学的一大失误,值得深思!

当然,有些学院在课程开设上做得比较到位,由专门老师向学生系统地讲解相关的知识与技巧,开课时长常为八周或一学期。论文写作课为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提供了最基本的保障,让学生“有法可依”。但同时还须意识到,课程讲授还无力承担起毕业论文写作的全部内容,不能保证学过此课就能让学生远离抄袭,写出符合质量要求的毕业论文。毕竟,学生科研能力的获得远非一朝一夕之功,任何毕其功于一役的想法都是不现实的,它依赖于整个教学系统的集体发力。一方面,要有相当资质的老师挑起论文写作课的重任,开足时数,保证质量。另一方面,或者说是更为重要的方面,就是“功夫在诗外”,要在日常的学习中注重平时的积累,养成独立思考、勤于思考、乐于思考的习惯。这就要求在高师的教学体系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与模式,少灌输、多讨论、多启发,多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培养问题意识,培养与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在各门课程的考核方式上,教师完全可以在学生们的能力范围内布置一些实践性较强的作业,锻炼他们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相信在两方面的合力之下,学生完全可以在撰写毕业论文前具备必需的科研能力。

音乐学院毕业生论文篇(5)

(一)毕业答辩音乐会有名而无实 

普通高校音乐表演学科的本科生毕业答辩音乐会普遍存在名不副实的情况。音乐表演学科因其专业的限制性、就业范围相对其他文理专业较窄,因此往往在普通高校学科设置中容易忽视,因此所谓的答辩音乐会质量差强人意。一场高质量的音乐会,应当呈现出来的是学生演唱的完整性、曲目搭配的科学性以及音乐会本身的高规格(包括舞台形象、舞美设计等),但大部分普通高校音乐表演学科的本科毕业答辩音乐会过于形式化,并没有达到一场真正的音乐会应有的质量水平和教学目的,比如因师资力量不够,声乐器乐不分考场,作曲作品质量远远不够,部分专业(如流行演唱专业)需要使用电声设备却因硬件限制无法使用,毕业生答辩曲目总量不够、演唱质量不高、曲目搭配不合理等问题屡见不鲜,这些问题的出现直接影响本科毕业答辩音乐会的整体质量,使一场音乐会有名而无实,本身的观赏性和教学价值远远不够。 

(二)学生对待毕业答辩音乐会缺乏重视 

对于非专业音乐院校的音乐表演学科的学生而言,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通过本课的课程学习,自己已经掌握相关知识和专业技能,毕业答辩音乐会的设计和实施不过是获得学位的一种必然形式,加之大部分用人单位在选聘毕业生时,鲜有关注和考察毕业生答辩音乐会的质量问题,学生由此便认为答辩音乐会的好坏与就业关系甚微,也就不愿花更多的精力进行音乐会的筹备事宜;甚至还有一部分学生认为,只要站在舞台上,按照学位要求演唱(演奏)完相应数量的作品就可以轻松毕业,无形中降低了对毕业答辩音乐会的自我要求。 

(三)毕业答辩音乐会设计质量不高 

众多普通高校音乐表演学科的学生抑或老师会认为,毕业答辩音乐会的设计比音乐会本身容易许多,于是形成了学生和教师在音乐会设计上花费的精力远远少于舞台现场表演的准备工作。毕业答辩音乐会由舞台表演和现场答辩两个部分组成,之前应该有详尽而科学的毕业答辩音乐会设计方案。事实上,一份全面而科学的音乐会设计报告对一场答辩音乐会的质量高低影响重大,它可以指导学生在整个音乐会筹备过程中各环节和各项工作顺利进行,是全面、确切、综合检验表演专业学生学习成果的必要条件。而目前有一些普通高校音乐表演学科的教学工作者和学生都对音乐会设计重视度不够,因此在许多细节上出现问题,其中以曲目的选择与搭配不够科学、提问答辩质量不佳等方面尤为突出。 

(四)毕业答辩音乐会各项工作疏于管理与规范 

由于毕业生答辩音乐会普遍安排在大学第四年的第二学期进行,大部分学生因找工作、实习等情况致使大部分时间无法归校,由此,前期的音乐会设计方案很大程度上需要指导教师加强指导与监督;但确有部分教师因无法或不便与学生取得更多联系,最终导致毕业生音乐会设计的格式、曲目的选择与确定等问题出现差错,从而无法达到教学要求。同时,在答辩过程中,形式化的答辩模式普遍存在,主辩教师在答辩前没有仔细阅读答辩学生的设计方案,答辩提问过于随意,对学生回答不置可否,甚至没有安排答辩环节等现象也层出不穷。在对毕业生答辩成绩评定时过于宽松,使学生对答辩音乐会没有任何压力与危机感,从而无形之中降低了答辩音乐会的总体质量。 

二、普通高校音乐表演本科毕业答辩音乐会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毕业答辩音乐会的教学定位不够科学 

普通高校音乐表演学科的本科毕业答辩音乐会,实际上是对学生本科四年的教育质量与教学成果的综合性考核,它能以最直观的角度检验学生学位知识是否能够学以致用,技能培养是否能够在舞台实践中高质量体现。因此,要提高本科答辩音乐会的总体质量,就必须从本科教育的全过程人手,建立一套完善、全面的教学系统。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大多数普通高校对音乐表演学科的教学定位缺乏科学性,对毕业答辩音乐会的教学更为匮乏,大部分学校仍然将其视为一门课程,甚至没有针对性地对毕业答辩音乐会开设相应课程,比如舞台形象设计与塑造、舞美设计、音乐会设计、答辩音乐会书面设计教学课程等,几乎都没有开设,取而代之的几乎是本科毕业论文写作指导类的课程。毕业答辩音乐会与毕业论文写作完全属于两个学科,这个理念大部分普通高校音乐院系和教学管理者不够清楚。

     (二)缺乏毕业答辩音乐会有效的质量监控机制 

目前我国普通高等院校音乐院系对本科生的答辩音乐会从教学到设计方案审核再到音乐会运行,几乎都按照“毕业论文指导+院(校)级普通音乐会”的模式进行,没有建立完备而有针对性的管理机制来确保音乐会的质量。具体表现为:首先,缺乏答辩音乐会的针对性教学系统,使老师和学生对答辩音乐会(包括音乐会书面设计方案)概念模糊,甚至有毕业生在毕业前夕仍然不清楚正规的答辩音乐会设计方案应包含哪些内容,一场答辩音乐会的流程到底如何,一线教师也对如何提高答辩音乐会的质量不够全面,仍然停留在基本的技能层面;其次,指导教师在指导答辩音乐会的设计时,缺乏对其教学过程的检查与监督,导致答辩音乐会的教学工作没有强有力的保障机制;再次,未能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毕业答辩音乐会教学的评估与激励机制,使指导教师没有充分的责任感和积极性进行毕业音乐会设计指导,学生也普遍认为答辩音乐会只要按时提交音乐会设计方案、表演完作品即可,其质量的好坏并不影响毕业和就业的错误观点,因此在音乐会的整个流程中,学生态度比较“走过场”;最后,为提高学生就业率,大部分学校对学生在临近毕业学期找工作采取过于宽容的态度,面对对正常教学秩序冲击的问题,未采取相应的保障措施,也为教师的指导工作增加不少难度。这些均是毕业答辩音乐会质量迟迟无法提高到新台阶的重要因素。 

(三)学生生源质量参差不齐 

目前,普通高校音乐院系因其专业考核的制约性,使得在进行招生工作时身不由己,面对不同地区的生源因地方教育政策的制约而无法实现学生与学校的双向需求性选择。随着国家高等教育改革进行的深入,普通高校的大学教育在形式上多数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造成教育上不可逆转的局面;尽管教育改革让更多学子进入大学,完成他们的大学梦想,得到进一步学习的机会,但不同高校的音乐院系受入学标准的制约,使得本应作为技能化、专业化、素质化的音乐教育逐步演变为被入学标准扼住咽喉的学科,一些原本有音乐素养的高考生却因文化几分之差与自己心仪且适合的高校失之交臂,替代他们的是部分音乐能力普通、文化成绩“过关”的学生,这对普通高校音乐院系的本科音乐教育本身增加难度。另也有部分高校因受地方招生制度的限制,面临生源质量较高的地方招考指标不足、生源质量较差的地区指标有余的情况。音乐修养的“先天不足”导致音乐表演本科教学难度增加,其中以技能教学尤为突出,从而影响学生毕业时的技能能力要求,使学生的专业技能能力整体质量不高,毕业答辩音乐会的现场展示质量自然难上新台阶。 

(四)本科毕业生逐年扩张规模,师资力量匮乏 

在普通高校,以艺体类院系为主的师资力量匮乏和本科毕业生规模扩张的矛盾未从根本上得到缓解,甚至有些院校还有更为严峻的情况。近年来,因国内各高校本科扩招,每年本科毕业生都在大幅增长,使得原本与其他学科相比师资力量较弱,教师队伍规模较小的音乐院校教学压力逐年增加,面对全面扩招,师资力量的补充速度步伐缓慢,意味着音乐院校的本科毕业生指导教师在毕业指导工作方面工作量增大;与此同时,大多数的指导教师还要肩负教学与科研等教学任务。面对重重压力,指导教师对学生毕业音乐会的指导和审核工作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必然压缩,从而直接影响毕业答辩音乐会的整体质量。 

面对诸如以上的问题和原因,如何从根源上人手,解决问题和困难,提高普通高校本科音乐表演学科的毕业答辩音乐会整体质量,除国家相关教育部门应出台相应的指导意见之外,各地高校和教学主管人员也应当对此展开相应的改革性举措。 

要从根本上提高毕业答辩音乐会的质量,就需要强化其在教师和学生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明确其教学与教育的定位。国内的普通高校音乐表演学科教师以及音乐会指导教师都应该认识到,毕业答辩音乐会并非走过场,它是每年一项的教学成果,也是学生大学四年学习的重要汇报,是学生步入社会前最后一次在校技能舞台展示的机会。因此,它应该是一场视听饕荔盛宴,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借鉴西方国家的教学方式,建立年年毕业音乐会,场场高质量演出的理念,针对问题,对症下药。例如,针对音乐会教学系统的匮乏,各级高校音乐院系可以开设独立的音乐表演学科学生毕业音乐会设计和指导的课程,使学生更加明确毕业答辩音乐会的意义,规范毕业答辩音乐会的整体流程,提高音乐会质量;针对指导教师师资匮乏的问题,可以在学生大学学习的第四年分批进行答辩音乐会,将学生按能力及学生本人意愿先后分时间段进行答辩,这样既能解决学生因寻找就职单位时间段不同而无法保证持续性在校的问题,也能减轻指导教师以及答辩组的工作压力。最后,各个地方的教育部门应协调和发展对普通高校音乐学科的教学,做好监督工作,指导各个学校建立较完善、针对性强的音乐表演学科毕业指导工作和质量监督细则,从根本上保障和解决目前普通高校音乐表演学科答辩音乐会等相关毕业工作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李同英.改革毕业设计教学过程,提高学生创新能力[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5,27(3). 

音乐学院毕业生论文篇(6)

音乐表演专业近三届毕业生就业状况

上个世纪90年代末开始,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就业市场化和多元化,特别是2002年国家对艺术类职业类院校进行改革以来,许多艺术职业类院校音乐表演专业学生的实际就业比例、就业与专业契合度呈下降趋势,毕业生对工作满意度偏低。

2010年以来,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开始调整,逐步扭转了就业状况,从实际就业相关量来看,2010—2012届音乐表演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分别为89.7%、94.9%、93.2%,其中签约率分别为10.3%、32.4%、36.7%。约50%的毕业生从事与音乐相关的工作(不包括在酒吧等娱乐场所驻唱),其中有20%还从事其他行业的兼职(不包括家教或短期培训类的自谋职业),28%选择创业或灵活就业(65%与音乐相关);从地域分布情况看,78%的毕业生选择回生源地工作,其中30%选择在杭州工作(包括杭州生),2%选择到海外深造,10%选择到北京或上海等一线城市自谋职业;从就业稳定性来看,从事与音乐相关行业的毕业生中,82%曾经求职失败或换过工作,21%对工作不满意或有消极情绪。另外,初次就业时未从事音乐类的毕业生中有10%在二次就业时选择或从事了音乐专业,从事其他行业的毕业生变更率比较高,灵活就业率更高,达到58%;从毕业生所从事的行业或就业单位分布来看,5%的毕业生在各地的歌舞剧院工作,30%在群艺馆工作,5%在教育部门工作,15%在培训机构工作。

从总体来说,浙江艺术职业学院音乐表演专业学生的就业率排在前列,签约率有所提高,就业相关度有所提升,但就业质量仍有很大提升空间,特别是在浙江建设文化强省和“两富”浙江的口号引领下,伴随着音乐艺术的大众化、普及化,社会对音乐表演专业高层人才的需求相应增加,如何抓住机遇,进一步提升音乐表演专业的办学水平,增强毕业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要在不断提升内涵建设和整体实力的同时,自然提升人才素质和就业能力。

音乐表演专业毕业生就业相关量的原因分析

就业问题的分析不能完全从其本身来寻找,还应到与就业相关的因素中去寻找。就业在一个地区的实现程度或提高程度,取决于毕业生满足这个地区或行业的需要程度,而要满足这种行业或社会的需求,需要提升教育的质量,提升教学与行业的关联性,需要在以往教学存量的基础上发现新的增量。对于艺术表演类院校来说,还必须处理好专业课与文化课、理论课与实践课、课上授课与专业实习之间的关系。音乐表演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不高,部分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不强、工作满意度偏低、专业对口率不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专业能力不强

专业能力是艺术生的核心竞争力。然而,一些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专业技能不强。音乐才能与天赋有关,与从小的家庭培养教育有关,但与音乐生本人的主观努力、与学校所开课程的科学性系统性实用性关系更大。第一,从专业课程和实践教学设置来看,目前,浙江艺术职业学院音乐表演专业的专业理论课、专业实践课、文化基础课基本维持在5:3:2左右,其中专业理论课及文化基础课以课堂教学为主,专业实践课以各种演出、观摩及自主练习为主,这对于自主学习能力不强、散漫自我、缺乏自控力的音乐生来说,有待商榷。“听千曲而后识音”,许多音乐生有对音乐的热情,但缺少持之以恒的精神,部分学生学习进步慢,甚至出现退步现象,原因是缺乏大量的专业实践练习与演出实践,这样不可能培养出专业能力强的学生,就像理科生如果不做大量练习,是学不好数理化课程的。第二,从教学内容与社会发展需要来看,课堂教学往往与社会实践脱节或者滞后于社会发展趋势,一些毕业生反映在校所学知识几乎用不上,这可能与教材或讲义的相对滞后性有关,与个别教师音乐理论或知识更新慢有关。这些问题均会导致许多毕业生在应聘时失败或者在就业后出现种种问题。

综合素养不高

按国家教学目标的要求,高职类音乐表演专业学生培养目标是结合社会和人才市场需求,培养本专业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专业理论基础扎实,具有较强音乐表演技能的专门人才。毕业生的综合素养在某种程度上比专业技能更重要,尤其在就业市场竞争和群众艺术大众化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对近3年毕业生的调查发现,几乎所有从事和专业相关工作的毕业生,所做的工作都是一个系统性的工作,并非是单纯地对于某种唱法或某种乐器演奏,很多是以专业为背景的相关行政性工作,这就对毕业生的文化基础知识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毕业生往往感到专业能力能够胜任而文化知识却捉襟见肘,而在校学习时,无论是课程体系设置还是学习氛围,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大多存在“重艺轻文”的倾向。这与家长对其从小的艺术灌输以及社会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的盛行有关,与艺术院校文化基础课照搬普通高校教学内容与模式有关,而这些对于音乐生的职业发展会产生很大影响。“两课”等文化公共课与个性强的音乐表演专业学生之间存在巨大的斥力,所以,音乐表演专业学生的上课缺勤率与文化补考率都比较高。其实,文化课程并不代表文化的全部,也不能说明文化课好的学生综合素养就一定高,但是,由于目前艺术院校文化课教学的相对弱势,部分专业教师和学生对文化基础课的轻视短视,导致个别音乐表演专业学生缺乏基本的文化常识,而没有文化支撑的艺术生,最多是暂时片面发展的具有“音乐特长的人”,而不是“音乐人”,更谈不上成为真正的艺术文化者。在社会迅速发展、艺术多元化的今天,综合素养高的音乐表演专业人才的培育显得更加重要。

就业指导不力

就业前的准备在就业市场化的今天,对于毕业生来说至关重要。然而,从国内各地方艺术院校来看,对艺术生的就业前培训或指导,相对于普通本科院校来说,缺乏系统性和长效性。高校毕业生从“统包统分”到“自由择业”制度改革,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选择。虽然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思想被越来越多的高校认可和实行,然而,在艺术类院校,毕业生实习、就业往往是“学生的事”,学校只要“就业结果”的现象还是存在的。

从主管就业指导的部门和工作人员来看,招生就业办公室主管招生和就业,学生的就业指导则主要“承包”给各个教学单位。就业指导无论是招生就业办公室的事,还是某个教学单位的事,都需要非常了解就业或在就业方面非常成功的人士来讲解。但事实上,许多指导学生就业的任务几乎落在了学生辅导员身上,而这些辅导员本身工作就比较重,很多人对就业工作并不是很精通。从就业指导的时间安排来看,大部分艺术院校对学生进行就业培训或指导的次数不多,主要集中在始业教育和实习教育过程中。而始业教育时期大部分学生的关注点不会是就业,其在实习期关注的主要是找单位或如何提升自己的专业实践能力。一句话,当学生进校时,并未关注就业;当开始关注就业时已

离校。

对于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来说,如何通过就业指导和培训在实习、就业过程中呈现出真实的专业实力、综合素养和就业技巧,如何指导、造就全面自由以及可持续发展的“音乐人”,成为解决毕业生就业“瓶颈”的方法之一。

音乐表演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并做出一系列战略部署。中共浙江省委十二届十次全会从时代要求与战略全局出发,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出了建设文化强省的奋斗目标。加快推动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迈进,为全国文化改革发展大局做出新的贡献。浙江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明确指出,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两富”浙江目标。在从中央到地方对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视和支持下,各类新兴文化产业不断兴起,文化馆、群艺馆、演出团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另外,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不断提升,从当前火爆的文化、影视市场就可以看出来。

为了填补未来5年高素质的音乐表演专业人才存在的巨大缺口,解决音乐表演专业毕业生可持续就业问题,培养更多“一专多能”的音乐表演专业的“音乐人”,笔者试图从实践教学等方面提出几点建议。

第一,完善与优化实践机制。重点关注优秀生的同时兼顾“后进生”,不但要看到学生的横向对比,更要看到其本人的纵向发展提升。相关演出实践从之前“优中择优”转变为机会平等,“后进生”优先登台机制。学院每学期结合专业教学会定期开展各类专业演出实践活动,如习唱会、习奏会、星期音乐会及各类观摩、演出,通过实践和观摩提升学生的专业水平和能力。

第二,统筹落实分阶段实习工作。分阶段实习就是打破定时、定量实习的模式,根据实践教学的需要将校企合作环节和实习常态化。从实习的主体来说,不光毕业生要到实习单位实习,而且新生也要到实践教学基地实习;不光学生要到实习实践基地学习,而且教师也要到一线接受培训和再学习。这样能防止教与学的相互脱节。从实习的时间来说,不仅有毕业前的实习,而且在校学习的某个或某几个时期均要到实习单位实习。当然,必须协调好学校与实习实践基地之间的关系,统筹好校外实践基地教学与校内教学和比赛演出之间的关系。加强校企合作,联合社会力量共同培养、建立健全分阶段实习工作机制,才能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及时应用到社会实践(或实习)中去。

第三,继续优化师资力量,完善课程体系设置。对于专业教学来说,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在保持系统化科学化的同时,还要时代化、社会化。“一对一”的师徒关系模式下,大部分音乐专业教师讲义的规范性和时代性不强。总的教学计划必须规范化,但是,具体的讲义内容必须个性化、多样化和时代化,要贴近学生实际,紧贴社会实际,紧跟时代步伐,可以进一步探索专业教师“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做法,优化师资力量。目前,浙江艺术职业学院也在与各大音乐学院合作,让学生经常能听到其他专家的授课,效果很好。当然,也可请非学院派的专家前来演讲,也要多给青年骨干教师更多出去锻炼的机会。对于文化教学来说,要增强讲授知识的艺术性,将知识性与实用性、趣味性相结合,将教材体系转化成教学体系,让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入耳、入脑、入心,增强他们的思想文化素养,而不只是强调知识的记忆与灌输。另外,可进一步实践,将专业教学与文化教学结合,在专业教学中渗透文化课内容,在文化课教学中列举专业教学方面的内容。这需要专业教师与文化教师能力的互补,也需要双方的合作教学或沟通交流,包括专业教学与文化教师间的互听、互学和互长。

第四,持续深入开展就业指导工作,使就业指导工作体系化、常态化。就业工作不应该是部分人的“季节性”工作,应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形成从入学教育开始的系统就业指导体系,把就业工作战线前移,把育人工作全员化,从就业指导课的开设到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从就业心理准备到就业能力提升,让学生准确了解就业形势和市场需求,根据自身特长和能力,准确定位自己,让其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事业观。

音乐学院毕业生论文篇(7)

中国院目前正计划每年交替举行“音乐学博士论坛”与“民族音乐学论坛”。乐界以“论坛”为名的音乐学术活动有很多,如中国院“民族音乐学论坛”、“新世纪中华乐派论坛”,南艺“当代音乐学研究专家论坛”、“中国当代音乐学研究论坛”,上海院“音乐学学术论坛”(不定期讲座)等。

以博士的名义举办音乐学论坛,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据2006年几家音乐博士授予点公布的数据来看:中央院招收17名博士生,上海院招收17名博士生(中国院2007年正式独立招收博士生,第一年人数可能略少),仅这三家单位一年就录取四五十名博士生。这还没有包括音乐研究的重镇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偶尔培养音乐博士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多所兄弟艺术院校(如曾遂今、曾田力等所在的中国传媒大学),综合艺术学院(如居其宏、伍国栋、刘承华等所在的南京艺术学院),师范大学(如姚艺君、马达、张君仁等毕业的福建师大),各综合大学(如赵塔里木、李方元、孙晓晖等毕业的扬州大学);以及香港学校(如张振涛、薛艺兵、杨民康等毕业的香港中大),海外大学(吴文光、洛秦等毕业自美国,杜亚雄毕业自加拿大,张伯瑜毕业自芬兰),联合招收学生(中国音乐学院与上海音乐学院已经联合招收了三届博士生)等等。如此算来,中国的音乐博士队伍可谓壮观矣!

举办“中国音乐学博士论坛”的目的,则在于为这些博士们提供一个交流、对话、发表言论的平台。宣读最新研究成果,探索学科前沿问题,加强沟通与相互理解,展示中青年音乐学家学术研究的群体力量。自本届活动开始,论坛正式定名为“中国音乐学博士论坛”,更加强调中国音乐学者的主体性。主办方希望它能够成为中国音乐学研究的一块品牌,对当前国内音乐学博士教育与研究产生积极影响。

两届博士论坛的举办,在音乐学界引起了较大反响,并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一种期待,其发展前景可谓良好。但仍有几点困惑尚存:

音乐学院毕业生论文篇(8)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大学教育就存在一个从模仿苏联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到比较现代的通才教育模式的转型问题,在教材、教法、培养模式诸方面,大学教育面临改革的巨大压力。目前来看,音乐学本科培养模式,无论是师范类还是表演类,至今仍沿袭音乐学院的教学模式,亦即基本沿用着前苏联的课程学制分配模式:四年制学习,前三学年公共课程与专业课程并行,最后一学年毕业实践与论文答辩为主。旧有的课程设置不重实践,教学内容陈旧单一,培养目标固守成规。因此,在音乐学专业就业压力之下,高校音乐学专业教育体制如何与国际接轨、专业课程设置如何与社会需求接轨、不同课程之间如何交互设置,成为高校音乐院系所要深刻探讨的教育话题。

一、音乐学专业课程设置现状分析

课程设置是专业建设发展的基础,是人才培养的根本保证。普通高校现行音乐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现象突出,音乐学专业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不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究其根本原因,并非毕业生人数供大于求,而是专业课程设置没有及时与社会需求接轨进行革新。

音乐学专业的生源来自于高中音乐特长生,学生考前通常需要花费多年时间和精力来提高专业技能水平,而文化课的高考录取成绩又远远低于同水平的文科其他专业,因此导致了学生文化综合素质整体不高的现象。入学后,又由于高校音乐学专业课程设置,受传统教育课程观念和教学模式的影响,普遍存在着教学内容与音乐相关行业发展脱节,专业课与社会需求不衔接的现象。大多数课程如蜻蜓点水,音乐文化综合素质难以提高,如此模式培养出的学生,也很难具有社会竞争力。此外,学生在入学一、二年内以基础乐理、视唱练耳、声乐、钢琴等音乐基础课为主,基本上在重复学生入学前所接受的专业培训内容,造成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高,逐渐失去了专业学习的好奇心和热情。影响音乐专业课程设置的客观因素,还有公共必修课的十几门课程也都集中安排在第一、二学年,占用了前两学年课时总量的二分之一时间,全部教学计划学时的三分之一。公共必修课程时间安排太过密集,就造成前两学年专业课程时间安排上相对少,尤其影响需要课后大量时间练习的声乐、钢琴等技能类课程的学习。

随着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在人才培养和使用上也彻底改变了完全由国家计划部门按计划培养和分配的教育培养体制,取而代之的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和使用模式。社会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而高校音乐学专业教学课程的改革却没有跟上社会发展的脚步,几届甚至十几届学生接受的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大同小异,所以在不包分配、自主择业的就业环境下,音乐类毕业生因没有掌握和社会需求相匹配的必要职业技能,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毕业即失业。据麦可思研究团队所作的《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调查,“2007年度本科毕业生半年后失业率最高的前10名专业”排名中,音乐表演排名第一,音乐学排名第五;“2010届本科毕业人数最多的100位专业中失业率最高的10个专业”,音乐学专业排名第二,平均失业率达15%。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音乐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改革迫在眉睫。

二、如何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规划高校音乐学课程设置改革

1.充分了解“市场信息”,明确培养目标

高校音乐学专业要适应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要求,充分了解和把握社会对音乐人才的需求方向,从而确立以音乐人才的“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办学观、发展观。因此才能进一步调整课程设置,构建多样化的课程体系,优化学科间的相互交叉互补,拓展新学科及研究方向,以培养适应社会多样化需求的高素质的新型音乐人才。

为专业文艺团体、中小学学校输送专业音乐人才是高校音乐学专业的传统培养目标之一,因此音乐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仍需囊括这一主要目标。同时,经济社会的发展,大众音乐生活的丰富,以及音乐艺术的实用化用途的发展,音乐学的培养目标必须强调“多能”。所以还应将培养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较强的组织策划能力、社会适应能力、掌握较扎实的音乐专业技巧、音乐基础理论、具有较强的教学和理论思维能力的音乐表演、教学、管理、应用的多能一专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作为另一主要培养目标。

2.了解音乐人才市场动态,增设适应“市场”需要的专业方向

音乐学院是国内高水平音乐教育的领跑者,在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接轨方面,几大音乐学院也率先进行了专业设置改革。如2001年四川音乐学院增设的通俗音乐学院,是川音为顺应时代潮流、适应市场需求和完善学科,在全国九所音乐学院中率先开设的第一所流行音乐学院,开创了国内流行音乐专业高等教育之先河,十年来培养出了多名国内知名青年歌手,多名毕业生被电视台和国内外唱片公司签约,并多次获得“金钟奖”,为丰富国内流行音乐做出了一定贡献。除此之外,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和天津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也先后增加了音乐治疗、艺术管理等新兴的专业方向。

长期以来高校音乐学专业以模仿音乐学院培养音乐家倾向的教学模式为主,如声乐课只开设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器乐主修以西洋或民族管弦乐队主要乐器为主。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的音乐喜好,不同文化层次人群也有不同的音乐文化需求,音乐艺术除了审美功能,还有益智、健体以及作为背景使用的实用功能。音乐方面的社会需求也就是大众的音乐需求,就是音乐人才的市场需求,随着城市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大众的文化消费水平和音乐需求也在提高,并且拉动了经济发展。据研究统计,珠三角地区有70%的文化部门和娱乐场所近些年音乐专业人才紧缺,50%的企业文化部门中需要音乐专干,90%的居民生活小区有音乐活动辅导员职位,50%的大酒店设有大厅钢琴演奏人员、舞蹈员和音乐文化专干等岗位。大量的私立学校对音乐教师的需求量更大,众多的大型娱乐场所与购物中心也非常需要专业的音乐音响指导1。还有旅游行业、文化产业、企业文化、历史文化及保护等方面都需要大量的音乐专业人才。调查显示,越是经济发展较快地区,音乐人才需求越旺盛。

当前社会需求增加的是应用性艺术人才而非传统艺术专业人才。高校相对封闭的“精英化”音乐学专业教学,却没有充分考虑到大众的音乐爱好和需求,教学与社会的音乐风尚脱节,所以普通高校音乐学专业课程与社会音乐生活,群众的音乐审美需要难以对接。很多高校音乐学专业都不教授通俗唱法,基本没有开设吉他、通俗打击乐等流行乐器的课程,更没有军乐队排练、音乐治疗、音乐胎教、音乐早期教育等这样与社会音乐生活和心理健康紧密相连的课程,而审美大众化、艺术生活化的文化背景下,服务大众音乐生活,用音乐服务于大众的身心健康,又是新兴的可容纳大量音乐人才就业、缓解音乐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压力的领域,是提高国民道德修养和精神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

因此,普通高校的音乐学专业,也应加快改革脚步,积极开设音乐策划、艺术管理、流行歌曲演唱、流行乐器演奏以及多媒体音乐制作与录音工程、流行音乐理论作曲、流行歌曲钢琴伴奏、音乐治疗、音乐早期教育、音乐特殊教育等市场需求较大的音乐专业方向,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服务,用音乐提高健康水平,进而改变音乐毕业生就业难的困境。

3.提高对艺术实践课的重视程度

虽然我国的课程学制分配模式长期受俄罗斯影响,但比起俄罗斯百年积累的教育传统,我国普通高校实践课的比例太少,又存在着只重技能培养、忽略职业素质教育的局面2。为了培养具有音乐表演、教学、管理、应用素质的多能一专的复合型、创新型音乐人才,必须探索一条切实遵循市场化规律、针对性强的社会实践、艺术实践的教学模式。艺术实践是检验教学成果、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途径。走进中小学校音乐课堂,社区文化中心,参与企事业单位的文艺活动,到医院或康复中心的行为治疗区以及特殊教育和早期教育机构观摩音乐对人生理、智力及情绪的作用,参与策划音乐演出与录音制作,尝试音乐产品推销,了解琴行、音乐文化公司的经营与管理等等,都是切实可行的实践途径。每学期都应给学生提供面向不同人群、不同领域的实践实训或见习的机会。学生的实践过程和阶段性成果很可能是稚嫩、不成熟的,教师应该有意识的理性的及时的给予指导。除在校内课堂上穿插大量实践或实际操作等模拟实践外,还可鼓励学生参与各类音乐比赛,更要组织学生深入基层,深入社会,激发学生的工作潜力,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与组织能力,创造能力以及清晰的自我认知,并通过艺术实践课使学生形成客观切实的择业观念和就业定位。

4.避免课程建设的封闭性,灵活调配专业选修课程设计

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会出现毕业生就业时供求错位的现象。而专业课程调整的速度往往跟不上社会需求的速度。某些高校音乐专业可能暂时不具备开设新专业方向的条件,或者作为开设新专业方向前的“试水”,以本校专业师资为骨干,以校外具有执教资质的专业新方向的从业人员为辅,开设多样化的专业相关选修课,建立灵活的自选性课程体系,也可以使专业教学与市场需求进一步接轨,并可为在校生根据时展的特点,人力资源需求的现状提供一个尊重个体差异与个人志向兴趣,将个人发展与时展相结合的机会。如国内一所开设音乐学(音乐治疗)专业的高校,在校内师资不足的情况下聘请当地歌舞团演员与医院五官科主治医师长期担任吉他课、嗓音保健等专业相关选修课的教学,使学生在宽泛的专业学习之外掌握了应用性更广的乐器演奏的技能,也促进了学生自由就业和创业的能力。课程设置上,避免课程建设的封闭性,灵活配置专业选修课程设计,才能保证人才培养的多样化,使学生开阔视野,及时了解市场需要的动向,全力以赴培养培养自己职业和综合素质,积极自信地应对专业与就业问题。

2.实现高校内部以及音乐专业院校之间的信息与资源共享

大学院校尤其综合性大学里学科门类涉及广泛,各学科专业都有相应的实习、实践及就业基地。并且本省或本市兄弟院校,如高职高专、综合性大学、师范类大学之间的实习实训基地单位的类型上可能会有所不同。如前所述,当前社会需求增加的是应用性艺术人才,所以音乐学专业可充分利用学校内部其他专业的实习、实训及就业基地,以及与兄弟高校之间沟通与合作,对实习基地“资源共享共建”,可互派学生到对方对实习基地的音乐文化艺术相关岗位开展实习、实践与实训。对学生来讲有利于音乐学专业毕业生广泛接触不同工作环境,为选择工作奠定基础;对学校来讲可降低管理成本,避免重复建设的浪费。如一所综合性大学有医学专业及附属医院,那么本校及其他无医院类实习基地的兄弟院校的音乐学专业的学生,根据学生意愿,都可到医院康复中心实习。此外,有些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及远程教育比较发达,院校之间的良好合作,互相吸收对方优质的课程教学资源,甚至共享兄弟院校的就业信息资源与就业指导课程,也是高校良性合作共同发展,共同促进就业的新机制。

三、结论

高校专业结构如果能与社会需求形成良性互动,就会有利于减少毕业生就业专业结构性矛盾。课程结构改革事关学生的根本利益,是高校音乐学专业教学改革的关键性问题,特别在音乐学专业就业难问题突出的今天,音乐学专业的发展,只有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优化课程设置,更新培养模式,注重通才化与专业性并重、严谨性与灵活度并举、理论化与实践性同存,才能更好地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促进音乐文化和教育市场的繁荣发展。大学的教学改革,不能再停留在口头上,要落实在行动上。各高校要面对社会作调查,听取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工作能力的评价,从而修订培养目标、构造适应社会需求,又有利于大学生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音乐学院毕业生论文篇(9)

一、地方本科院校音乐学专业转型发展的必要性

1.国家教育发展的环境要求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优化学科专业、类型、层次结构,促进多学科交叉和融合。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①。国务院总理在中国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要深化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改革、高等院校综合改革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②。教育部副部长鲁昕指出600多所地方高校需要转型,要淡化学科、强化专业,按企业需要、按岗位来对接③。

2.地方教育的发展要求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

在教育发展过程中,地方本科院校对地方基础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如四川文理学院是于2006年升本的地方本科院校,地处川东重镇达州市,这所由师范院校升本而来的学校承担着川东北地区基础教育师资的重担。

3.培养人才的规格和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是地方本科院校音乐学专业面临的首要问题。

艺术教育是基础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部分,而音乐教育则是艺术教育中重要的一环。因此培养合格的音乐教师和文艺工作者是地方本科院校音乐学专业的重要社会责任。四川文理学院的音乐学专业作为学校的特色专业,不仅在全国的各类专业赛事中获得令人瞩目的成就,而且为川东北地区的基础音乐教育培养了大量师资,但随着教育的发展,培养的毕业生也存在就业率低、专业对口率低、就业质量不高的问题,而川东北地区整体对音乐类师资的需求却得不到满足,一些中小学还没有专职的音乐教师,培养的人才和社会的需求存在错位和矛盾。

正是这样,地方本科院校音乐学专业也面临大量地方艺术教育、文艺工作者的人才需求和自身发展的重大机遇。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④。在这样的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音乐学专业转型发展势在必行。

二、地方本科院校音乐学专业转型发展的目标

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合格的基础音乐教育师资和基层文艺工作者,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以学生的职业发展为核心,接受社会评价。主要达到以下目标:一是办学与地方经济发展对接,二是人才培养目标与行业需求对接,三是人才培养规格与工作岗位要求对接,四是中小学和基层文化机构参与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强化音乐教学理论、注重音乐教学技能应用、突出实践教学,五是人才培养过程体现与中小学合作、工学交替,六是加强以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研究为主的科研。

三、地方本科院校音乐学专业转型发展的思路与举措

1.重视调研,搞清楚社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为加快转型,为改革奠定基础,四川文理学院音乐与演艺学院于2013年开始就着手调研,一是调研了23家用人单位,从满意度看,对学生的专业技能满意度有60%,对学生的工作态度满意度有75%,90%的用人单位希望能加强对学生的教学技能、合唱指挥、即兴伴奏等方面的专业训练。二是调研了毕业生,只有50%的学生就业和专业对口,60%的学生认为在学校应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三是调研了在校生,调研结果显示,学生对实践性的课程的兴趣明显优于枯燥的理论学习。

通过调研发现,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重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加强实践环节,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利用专业和学科优势,加强产学研合作,积极与中小学和基层文化机构合作,让用人单位参与育人。加强双师型师资的培养,让教师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真正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应用型艺术人才为目的,以服务地方文化建设为己任,办让学生、社会都满意的专业。

2.分析自身的办学特点。

每所地方本科院校的音乐学专业都不同,都有自己的特点,所以只有深入自我剖析,才有可能真正办出成果,办出特色。

四川文理学院音乐与演艺学院地处大巴山腹地,没有地域优势。从每年在四川招生的实际情况看(四川音乐专业艺考总分400分),330分以上的学生基本被各大音乐院校录取,320分以上的学生基本上了省会城市的高校,280分以上的学生基本被靠近省会城市的高校录取,而四川文理学院录取的音乐学专业学生基本在270分左右,虽然近年来有所改善,但总体生源质量仍然不容乐观。

3.找准办学定位。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具体规定了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的实施措施,这就对地方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有了准确描述。所以地方本科院校的音乐学专业也必须找准自己的定位,如果和专业音乐学院等定位一样,那么培养歌唱家、高校教师等,显然是不现实的,但是培养中小学教师是很多同类高校正在做的事,但是真正立足地方,立足基层的高校还不多。例如在川东北地区大量的农村、乡镇中小学却没有专业的音乐教师,而作为该地区唯一的高校的音乐学专业,学生毕业后都自视甚高,不愿意去基层。

地方本科院校的音乐学专业只有正视自身的困难,不拼面子,真正立足地方,培养服务于基层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和文艺工作者才是出路。

4.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结构。

一是推行学校和用人单位共同育人。四川文理学院的音乐学专业课程由公共课、选修课、专业学科课程、专业基础课程等组成,学生学习的时间被大量的公共理论课程和专业理论课程占据,通过调研发现,现在的中小学音乐教师需要的钢琴伴奏、声乐演唱、舞蹈编导、合唱指挥、活动策划等专业技能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没有得到重视,如钢琴、声乐只开设四个学期,合唱指挥只开设两个学期,教材教法只开设一个学期,学生毕业后觉得在学校学到的真正能在工作中用得上技能反而比较少。所以让用人单位根据他们的需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才能真正让学生毕业有学有所用。

二是要加强实践环节,延长见习、实习时间。从现在的大四才开始见习实习工作提前到大三开始见习实习,使毕业前的各层次的实习不低于9个月,让学生提前进入职业状态,使学生毕业后就能很好地适应工作。

三是改革毕业论文,设计的模式,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创新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模式,可以是论文;可以是音乐会,也可以是创业实践,还可以是优秀教学课堂展示,使毕业论文(设计)成为学生毕业前的最后一次实践教学。

四是改革学生学业评价体系,通过技能考查、书面考查等方式重点评价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现在的音乐学专业学生学业评价标准往往是以一次考试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虽然已经有平时成绩计入总分,但仍然存在考查方式单一,学生大部分都是应付考试,有的甚至还要作弊。要改变这种局面就必须改变考试方式,加强对学生学习工程的监控,并重点考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降低期末考试的比重,使考试评分成为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

5.加强教师队伍培养。

一是培养双师型教师,让在职教师深入用人单位挂职锻炼,有针对性地对在校生进行教学。现在的地方本科院校音乐学专业教师队伍中,大部分是对自己所从事的专业有比较深入的研究,但对自己从事的专业教学对于解决学生在职业生涯中的实际问题知之甚少,所以让在职教师到用人单位挂职锻炼,让教师真正了解自己的专业教学对于学生就业的作用才能真正让培养应用型人才落到实处。

二是改革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加强教学管理,从教师的备课、上课、考试等环节入手,着重考查教师的教学效果,建立学生评价、教学考核、同行评价的立体评价体系。

三是引导教师从事与培养目标一致的科学研究。

现在教师所撰写的论文,从事的科学研究多数是务虚的,很多仅仅是为了职称的晋升,真正应用型的科学研究少之又少。所以应该引导教师从艺术创作、基础教学等方面进行研究,使艺术创作促进专业教学,以研究基础教学理论提升教学水平。

6.加强就业指导,从入学开始就进行职业教育,使学生能正确选择创业和择业。

学生进校就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规划职业方向,使学生始终在通往职业的路上学习。如学生进校后规划自己毕业后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基层文艺工作者,那么就要引导学生从声乐演唱或乐器演奏、文艺活动策划等方面加强训练。

四、建立地方本科院校音乐学专业转型发展的保障体系

1.配套政策。

一是成立音乐学专业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整个改革过程的顺利进行。

二是建立系列保障制度。如《音乐学专业教学人才培养方案c定办法》、《音乐学专业课堂规范》、《音乐学专业毕业论文(设计)管理办法》、《XX学院校地合作条例》、《音乐学专业课程考试办法》、《音XX学院“双师型”教师培养办法》等。

三是结合学校绩效考核相关办法,激发教师在教育改革中的热情,鼓励教师从事与教育改革相关的科学研究。

2.保障条件。

一是具备改革良好的外部条件。从国家到地方,从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都对地方高等院校的转型提出了迫切要求,而国家总体的教育改革目标也是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对音乐学专业来说是一个发展的良好契机。

二是具备良好的内部条件。地方本科院校一般都有悠久的办学历史,教师队伍中不仅有经验丰富的教授、副教授,更有一批充满活力的年轻教师,通过调研,大部分教师都有迫切的改革欲望。

三是有坚实的物质保障。近年来,国家对地方高校在硬件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培养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四川文理学院对音乐学专业的投入逐年加大,不仅建成了独立的音乐教学大楼,更有先进的演播厅、录音棚等完善的教学硬件条件,完全能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

四是已经建立较完善的服务地方的模式。地方本科院校的音乐学专业往往都为地方的文化事业、艺术活动作出了重要贡献。四川文理学院音乐与演艺学院也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与达州市的各大中小学、文化馆、政府等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并结合大巴山革命老区的特点创作出了一大批接地气的文艺作品,并在全国舞蹈荷花奖、大学生艺术节等专业赛事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这不仅丰富了达州市的文化生活,而且提升了达州城市文化水平。

五、地方本科院校音乐学专业转型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风险及防范

在改革实施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教师有抵触情绪、用人单位无法真正投入育人的过程中、学生不接受改变和改革措施无法真正落到实处等情况。

针对这些情况首先要做到全体教师齐心协力,把教育改革上升到学院生死存亡的层次上,真正认识到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二是建立更多的合作育人基地,并根据实际情况重点抓几个单位,在不影响合作单位正常工作的情况下互派人员。三是在学生中做好宣传工作,从入学开始就让学生明白毕业后可能从事什么工作,并将这个作为学习的动力和方向。

总之,地方本科院校正面临改革发展的重要节点,如何在改革的浪潮中站稳脚跟,办出特色,是地方本科院校目前最首要的问题。而音乐学专业有自身的专业特点,只有找准定位,大胆改革,以社会需求为人才培养目标,融入地方的经济文化发展中,才能在此轮转型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

注释:

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七章,二十二条.

②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

③http://.cn/c/2014-03-26/075029793536.shtml.

④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

参考文献:

[1]张慧.新建本科院校音乐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J].大舞台,2015,04:223-224.

[2]刘元平.转型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音乐专业“三位一体”课程体系建构――以韩山师范学院为例[J].艺术教育,2015,09:131-133.

[3]朱为鸿,曲中林.地方本科院校教师教育改革的问题与对策[J].高等教育研究,2015,07:68-74.

音乐学院毕业生论文篇(10)

长期以来,西方十八、十九世纪的西方音乐被奉为音乐院校学习的经典。而二十世纪的西方现代音乐却被作为资本主义没落时期的腐朽形式主义音乐遭到批判,是严禁涉猎的。闯入这个将受到严厉批判,甚至被划为“”。

1979年10月,邓小平《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辞》中阐述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较为宽松的文艺政策,解除了束缚文艺发展的一些条条框框,要求全面继承并发展中外古今一切优秀遗产。北京、上海、武汉等音乐院校的一些教师先后着手研究西方现代音乐,其成果在各种刊物上登载。中央音乐学院创办了《外国音乐参考资料》(后改为《世界音乐》)双月刊②,专门登载有关西方现代音乐流派、作曲家、作品研究、现代音乐写作技法译文。有关现代音乐的一些专著也逐渐问世。同学们自学研究西方现代音乐有了一片园地,这弥补了课程中缺少现代音乐的不足。研究现代音乐一时成为一种风气。

在此种氛围中,英国剑桥大学音乐教授、曼彻斯特乐派的现代音乐作曲家戈尔(Alexander Goehn)来华讲学。自1980年5月20日至6月11日在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从一位现代音乐作曲家的角度,全面系统地论述西方现代音乐的发展。在序言中,他先就二十世纪之初西方音乐的形成,其在两次世界大战前后的起伏变化,及有代表性的作曲家间相互关系等作概括的叙述,为现代音乐的发展勾勒一个总的轮廓。继而依次对德彪西(Claude Debussy)、勋伯格(Schoenberg Arnold)、韦伯恩(Anton Webern)、斯特拉文斯基(Igor Stravinsky)、梅西安(Oliver Messiaen)等作曲家的生平及创作进行系统论述。结合作品分析,阐明其创作思想,独特的音乐风格,以及写作技法的创新。涉及印象派的音乐风格,以及写作技法的创新。涉及印象派的和声、音阶调式、乐曲结构特点,十二音序列技法,独特的节奏处理,有限移位调式的运用等问题。而对当时健在的布列兹(Pierre Boulez)、斯托克豪森(Julius Stockhausen)、卡特(Elliott Carter)、利盖蒂(Andras Ligeti)等人的作品因难分析,只作简要介绍,附带涉及波兰的潘德雷茨基(Krzysztof Penderecki)和美国的凯奇(John Cage)等现代作曲家。与此同时还为一些同学上了作曲个别课。经过这次学习,同学们对西方现代音乐有了较系统的了解。

这些同学都是十几、二十岁的人。抗日战争时期,强寇入侵,国家危亡、民族危亡,四万万五千万中国人民同声高唱救亡歌曲,轰轰烈烈的抗敌歌咏运动时代离他们已经遥远。十七年的文艺发展已被“”作为文艺黑线下的产物批判。他们目睹的是中文艺专制政策扼杀文艺创作,一切文艺活动都被强制归附其反动的政治需求。在这一段学习中看到了当前世界音乐发展的大致轮廓,视野开阔。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文艺政策比较宽松,鼓励文艺家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提倡创新。他们每个人都在考虑作为中国作曲家应该走什么样的创作道路。在校学习期间已显露出创作的主动性与旺盛的创作活力。

1980年学校为参加全国交响乐创作评奖征集作品。他们入学不久,尚未进入交响音乐创作的学习阶段,参赛的都是课外自己创作的作品。数量不多,水平也不算高。指挥家黄飞立教授发现谭盾的《离骚》虽然结构凌乱,但乐思较丰富,有加工修改的基础,在老师指导下作了较大的修改。1981年参赛,在全国第一届交响音乐创作评奖中获鼓励奖。1982年他又把弦乐四重奏《风雅颂》寄往德国,参加韦伯室内乐创作比赛,获二等奖。这是中国作曲家最早在国际音乐创作比赛中获奖的作品,受到社会关注。

学校经常组织音乐创作比赛。其中的优秀作品在《音乐创作》季刊上发表。1982年江定仙教授在其中见到瞿小松发表的小提琴曲《恋》③,盛赞作者的创作才能。同年鲍晋书、汪镇平、瞿小松、叶小纲、郭文景、张小夫、陈远林、艾立群、陈怡、张丽达、刘索拉等在四年级学生作品音乐会中演出了歌曲、小提琴、双簧管、单簧管、钢琴、竖琴独奏曲及弦乐四重奏曲。四年级已是大学学习的最后阶段,从中表现出他们在校学习期间的创作面貌。这些作品共同显露一种求新的倾向,受到关注。

1983年他们大学毕业,形成一个活力充沛的青年作曲家群体,崛起于中国乐坛,掀起一阵前所未有的波澜。

1984年陈远林、陈怡、朱世瑞、谭盾、周龙等人组织中央音乐学院电子音乐实验组,与中国唱片社联合举办电子音乐会,要在电子音乐领域中开拓出中国的领地。音乐会演出了《昊》、《吹打》、《中国民歌二首》、《补天》、《游园惊梦》、《三月》、《森吉德马》、《宇宙之光》等作品。同年瞿小松在文化部与中国音乐家协会创作委员会主办的中国交响音乐新作品专场中演出了四乐章的管弦乐曲《山与土风》。其为动画片《悍牛与牧童》的配乐引起广泛的注意。

1985年4月,中国音乐家协会创作委员会为振兴民族音乐,繁荣新创作,探索新风格新理论,与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民乐系联合举办的“探索与追求”活动中,演出了谭盾中国器乐作品专场音乐会。5月又演出了青年作曲家民族器乐新作品音乐会。两场音乐会共演出谭盾、周龙、瞿小松、俞逊发、朱世瑞、陈怡等青年作曲家创作的民族乐器独奏、重奏、小合奏、声乐与民族乐器曲、组合打击乐独奏、大合奏、打击乐与民族管弦协奏曲等19首新型民族器乐曲,这是民族器乐曲创作前所未有的盛事。我国民族器乐曲长久以来多出自民族乐器演奏家之手,作曲家极少问津。青年作曲家研究民族乐器性能之后,从作曲专业角度出发创作的民族器乐曲有了新的素质。品种繁多,结构新颖,使民族器乐曲创作进入一个新时期。在这两场音乐会中“八三届”毕业的青年作曲家开始集体展示出他们锐意求新的创作倾向,引起社会广泛的关注。

同年11月中央音乐学院主办了谭盾研究生毕业作品交响音乐会,启开了1985至1988年举办毕业交响作品音乐会的鼎盛时期。在此期间中国音协创作委员会与中央音乐学院先后举办了叶小纲、陈怡、瞿小松、郭文景的毕业交响音乐会。上海音乐学院及四川音乐学院并与创作委员会联合,共同举办了许舒亚、何训田的毕业作品交响音乐会。陈其钢、张小夫、张丽达的毕业音乐会要晚一些。马剑平的毕业音乐会已延迟到1991年才举办。陈远林的毕业音乐会是由电子合成器与人声演出的诗剧。每场音乐会演出四五部作品,共演出交响曲、协奏曲、序曲、弦乐合奏曲、室内管弦乐曲以及一些非常规组合的作品三十余部,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

自从上个世纪前期西方专业音乐创作输入我国到八十年代,建立在大小调功能体系上的西方作曲技法,一直为我国专业音乐创作所遵循。作品的体裁、品种大致不出这个体系所涉及的范围,创作风格比较单一。马思聪、谭小麟等老一辈作曲家引进一些西方现代音乐创作的观念及写作技法,未能改变上述状态。这些青年作曲家因受西方音乐早已越过古典的创作体系另辟蹊径的启示,以活力充沛的群体力量跳出功能圈,自寻创作道路。他们相互启发,相互促进,又张扬个性,回避雷同。借鉴西方,又不直接引用西方的现代技法(郭文景、许舒亚用十二音技法写小提琴协奏曲是较少见的范例)。在探索中未忘记向民族文化传统中寻找依据,为我国专业音乐创作开辟出一片新领域。

这些音乐会中已很难见到建立在大小调功能体系上的曲调与和声。他们各自以自己的方式由自然音体系转向半音体系写作。何训田更创立了自己的任意律与对位法。传统的曲式已被新的乐思突破,传统的规范已不再被遵循。交响曲多由一、二乐章组成,没有典范的四乐章交响套曲,三乐章的协奏已属仅见。传统的管弦乐队中常因附加新的乐器或乐器组而有新的色彩。人声常在交响音乐中占主导地位。打击乐器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常用边缘音域的高低音求得特殊效果。民族乐器已逐渐消除与西洋乐器音律、音色、音量、演奏方式的差异而结合运用。传统的管弦乐队之外,更出现一些新的乐器组合。电子音乐更是我国前所未有的品种。音乐表现的范围从现实引向遥远的洪荒时代的梦幻。这样的音乐不同于西方现代音乐,也不同于我国既有的音乐作品,是一种新的中国音乐作品。

新不等于好。新事物常与有缺陷、不完美相伴。若再加上求奇,问题就更复杂了。但求新亦有突破束缚、促发展、求扩展的一面。这些青年作曲家创作发轫之始,在朝气蓬勃的激情中创作的作品,多数都在老师指导下反复修改过。不宜用好与不好作简单概括。其得失可由群众评议,亦须经时间筛选。时至今日,《乐队及三种固定音色的间奏》(人声、低音单簧管、低音大管),后改名《道极力》、第二交响乐《地平线》、为混合室内乐队而作的《Mong Dong》(原美术片《悍牛与牧童》配乐)、室内管弦乐《多耶》、交响曲《蜀道难》等作品都还是作曲家重点保留的曲目,有些还多次在国内外演出。

创作的繁荣引发了演出的繁荣。新作品系列问世培养了一代新型民族乐器演奏家。他们是:李萌、姜小青(古筝),王健、陈涛(箫),赵家珍(古琴),吴蛮、刘桂莲(琵琶),杨守成(笙),何建国、李聪农、王建华、孟小亮(打击乐),刘月宁、黄河(扬琴),姜建华(二胡),谈龙健(三弦),张云龙(唢呐),包健(管),张维良(尺八)等(据相关音乐会节目单记载),还有民族管弦乐队指挥王甫建。探索性的民乐新作品须看谱演奏,还有很多新的演奏技法。习惯背谱演奏的民族器乐演奏家多不适应。有了这些新人的参与,作曲家的新作品才能演出。他们不仅参加演奏民乐曲,还经常担任管弦乐中民族乐器声部的演出。管弦乐新作品演出的指挥家除韩中杰、郑小瑛、陈燮阳等中老年指挥家之外,还有青年指挥家邵恩、陈佐湟、水兰、胡咏言等。他们有机会连续处理那么多新作品首演,在其中积累经验迅速成长,是青年指挥家极难得的机遇。一些青年声乐家、钢琴家、大提琴家、小提琴家等也为这些新作品的问世做出了贡献,并从中受益。这些青年音乐家绝大多数都是“八三届”的毕业生。

新型作品连续问世,在我国音乐界掀起轩然大波,推动了音乐评论的空前繁荣④。一时论家蜂起,论争纷纭。对新作品支持与反对的文章界线分明。争论涉及不同文艺观点的碰撞及对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较宽松文艺政策不同态度的对立。争论的语言犀利,直言不讳。有批评亦有反批评,更有对反批评的批评。问题在激烈的争论中逐渐深入。一些青年理论家(其中包括“八三届”毕业生)在争论中成长。所幸并未发生因文得咎的事例。争论中有些意气用事,应属正常辩论范围。吕骥在《当代音乐研讨会上的发言》中说:“争论可能非常激烈,观点对立可能非常尖锐。但不能因此损害彼此之间的感情。”“我们不能忘记我们彼此之间的争论,最后的目的是求得真理。”⑤这种生动活泼的学术氛围只有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宽松的文艺政策指引下才能出现。

争论的另一焦点是新时期出现流行歌曲的问题。我国自古就有广泛流传的歌曲《下里巴人》、《阳阿・薤露》,高雅的《阳春・白雪》和“引商刻羽”式的,在极少数人中传播的,有音阶调式变化的探索性歌曲,形成完整的音乐金字塔。以黎锦晖为代表的流行歌曲创作,差不多和西方专业音乐创作输入我国同时产生。抗日战争爆发,流行歌曲受到批评,至1949年后在大陆才销声匿迹,一直延续到80年代。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人民有多方面的艺术需求,流行歌曲发展起来是很自然的事。其中出现一些不健康的现象应当批判,其格调应不断提高。但作为一个音乐品种自应有自由发展,探索性的音乐创作受到重视,而阳春白雪档次的作品极少问世。音乐金字塔处于中空状态。在西方,探索性的音乐作品只在极少数人中传播。因为有几百年留传下来的大量音乐经典作品,多数人的音乐生活仍可丰富多彩,我国没有这份遗产。要丰富我们的音乐生活,只能仰仗外国音乐作品,时常听到乐队指挥家呼吁急需可供经常演出的有持久艺术魅力的中国作品,这样的作品实在太少。

西方现代音乐自20世纪初兴起,各种新思想、新流派、新技法相继问世。几十年间都已先后完成了发展音乐的历史使命。到80年代,其创新的活力已显衰竭。戈尔教授已经举不出更多值得他全面深入论述的大师级代表人物。正当此时,我国现代音乐兴起。1988年前后,“八三届”毕业的青年作曲家纷纷出国继续深造或从事各种音乐活动。它们的作品在欧洲的音乐节、音乐会中演出,或在电视台播放,受到很高的赞誉。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宽松的文艺政策指引下,青年作曲家在成长。中老年作曲家迈着自己坚实的步伐为民族音乐建设贡献毕生精力。我们可以在西方现代音乐各流派的兴衰中吸取教益。处理好音乐创作与听众的关系,写作技法与音乐表现的关系,使音乐艺术沿着宽广道路持久发展。今日的中国音乐文化已得到前所未有的大普及。在此基础上,可以期望我国的音乐为世界乐坛做出应有的贡献。

①引自《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

②中央音乐学院创作研究室主编的《外国音乐参考资料》双月刊1978年5月创刊,1985年10月改名《世界音乐》,1986年8月停刊。

③《音乐创作》1982年第1期。

④参看李西安主编中国现代音乐争鸣文选《一石激起千层浪》上、下集。

上一篇: 概念教学论文 下一篇: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