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教育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22 17:33:34

留学生教育论文

留学生教育论文篇(1)

2对留学生如何进行传统体育文化教育的思考

2.1制定适合的传统体育文化教育课程目标

体育课程目标是整个体育课程设计的重要环节,是体育课程评价的依据,也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主要线索。体育课程目标能否在体育课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关键在于是否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需要,再者,是否符合学科本身的发展特点和需要,最后,是否能够体现出社会的需求并被社会所接纳。在高校留学生的传统体育文化课程可以制定以下具体的教学目标。

2.1.1从合理安排、科学设置的原则出发

从合理安排、科学设置的原则出发,以增强学生体质、提高体育能力,促进身心健康发展为出发点。如毽球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历史悠久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一项集技艺性、娱乐性及健身功能于一身的运动项目。它具有器材简单、便于操作的特点,非常适合作为一个项目存在于传统体育文化课程中。

2.1.2以传授传统体育文化知识及技能为目的

以传授传统体育文化知识及技能为目的,满足留学生对中国传统体育和其他体育知识的学习需求。以毽球为例,将毽球运动技能的传授与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既满足留学生的学习需求又能使留学生更好地参与该地区的全民健身运动。

2.1.3以培养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兴趣爱好为宗旨

以培养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兴趣爱好为宗旨的同时,注重个性培养,将传统体育与传统文化、民族精神紧密联系起来,由培养留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兴趣延伸到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2.2优化体育专业在华留学生的课程设置

课程的改革应该符合学科体系的发展规律和趋势,走综合方向发展的道路,课程的设置要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和身体发育特征来灵活、合理设置。留学生来我国主要目的是学习,我国招收外国留学生的目的是为了扩大我国的国际影响力。因此,课程的设置不仅要考虑中华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的特点和留学生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目标,还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及学生的自身条件,总而言之,课程内容应该进行一定的标准设置。留学生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内容应与普通的民族传统体育内容选择标准基本一致,但需具有自身的特定标准。在设置课程内容前,首先要充分了解所要选择的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内容的特点,其次要充分考虑是否符合学生的条件及特点,尤其是留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其发展的需要,同时能够尽可能地满足留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还要借鉴其它课程内容设置经验及相关专家观点,科学合理地进行课程内容设置。基于以上标准,我国还可以对体育专业留学生开设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其它课程,例如传统的导引、养生等科目,以扩大弘扬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宽度。传统体育养生作为高校民族传统体育的三大研究方向之一,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研究的一个前沿学术领域。传统体育养生的课程设置是关系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改革的关键,它对促进我国学校传统体育的发展、发扬民族传统养生文化、增强学生体质、调节身心状态和终身体育形成,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2.3完善留学生传统体育课程的学习评价体系

随着教育部门的重视,诸多高校(含体育院校)纷纷设立了民族传统体育系,并建立了民族传统体育基地,在某些地区民俗项目也被列进教学内容中。体育课程评价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不但反映了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且揭示了教室的教学质量。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评价主要包括学生的技术评价、学生的心理健康、运动参与、社会适应等,旨在全面客观地对学生进行考查。综合考虑,为促进留学生的发展,高校留学生民族传统体育课对留学生的评价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2.3.1学习态度及积极性方面

主要评价指标:出勤率、课堂表现、完成老师布置的锻炼学习内容情况,这一部分可占整个评价的20%。

2.3.2理论知识方面

主要是对传统体育文化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评价,这一部分可占整体评价的20%。

2.3.3规定时间内动作完成情况

主要考察指标:动作是否达到规定标准、精神转台是否饱满、协调度如何。这一部分占整体评价的60%。

留学生教育论文篇(2)

1.注重留学生的文化教育,轻视法制教育

自2005年教育部联合其他部门颁布《关于加强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后,我国各高校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必修课程,对大学生开展法制教育。该课程主要面向中国学生,而面向来华留学生的专门法制课程几乎是一片空白。综观我国当前各省高校来华留学生的课程计划,无一例外地开设中国文化教育相关课程,内容包含中国文化、历史概况等。即便是医学专业的留学生,教育部同样要求高校对其开设中国文化课。由此可见,中国各高校对留学生的中国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相比之下,留学生的法制教育就相形见绌。首先,留学生法制教育理论课缺失。几乎全国各高校都未设置相应的法制教育课程,包括留学生教育走在全国前列的北京语言大学、浙江大学、云南师范大学、天津医科大学等高校。其次,适合留学生法制教育的教材短缺。当前高校采用的法制教育教材无一例外的只针对中国学生的中文教材,留学生因为中文水平低下,对中文法律知识教材阅读的能力有限,通常通过阅读学校颁发的中英文《学生手册》来了解相关制度规范。

2.语言沟通障碍和法制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担任中国学生法制教育的教师,既有法学专业科班出身的教师,又有法律素养较高的政工干部,可谓师资力量雄厚。因为语言原因,留学生法制教育工作主要落在留学生管理工作人员身上。留学生管理工作人员主要由普遍未接受过系统法律专业培训的留学生辅导员或班主任担任,即便他们开展一些法制教育活动,内容也往往局限在法律常识或涉及日常工作的内容,如签证、外住安全、交通法规等。与留学生息息相关的《民法通则》《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入境出境管理法》以及中国的法律常识等,由于他们自身的法律素养的薄弱,致使无法有效地进行施教。

3.留学生校园法制文化建设的缺失

良好、浓郁的校园法制文化氛围,会对留学生法制教育起积极作用。目前,我国高校留学生法制文化氛围建设滞后,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以法律知识为载体的法制宣传活动缺位。校园文化建设作为高校德育的重要举措,一直受到学校的高度重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大多集中于青年志愿者服务、文艺活动、思想政治教育以及社团等活动,而以法制教育为内容的文化建设却相对缺乏。第二,留学生缺乏参与学校法制教育活动的平台。综观全国各高校所举办的各类普法活动,不管是学校层面开展的普法宣传,还是各二级学院开展的一些法律知识竞答、法律讲堂,均以中文为主。由于语言的障碍,致使留学生无法参与到这类活动当中。此外,在普法内容的宣传上基本不包含任何的涉外法律法规,尤其与留学生息息相关的出入境管理条例、交通条例等。可以说,留学生基本上被排除在校园法制教育的门外。

二、加强来华留学生法制教育的有效途径

1.开设留学生法制教育公共课,发挥课堂教育主渠道的作用

学校应该高度重视留学生的法制教育,让留学生法制教育贯穿于留学生培养的全过程。良好的法制教育必须立足于课堂,发挥课堂教育主渠道的作用。对此,学校可以通过开设法制教育公共课,结合留学生所学的专业性质和特点,设置相应比例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以及教学内容,如此才能使留学生在理解法律框架的基础上有所侧重,满足其所学专业的发展要求,为留学生以后从事相关工作奠定法律基础。比如医学专业的留学生,面对当前严峻的医患关系,应当增设“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执业医师法”等章节,以便来华医学留学生对将来在医院实习或工作中所涉及的具体法律有一定的了解,为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打下良好的基础。另外,良好的法制教育的效果,离不开理论教材的支持。鉴于我国当前所采用的普法教材中未涉及外国人的法律知识点,且大部分为中文教材,并不适合留学生进行阅读学习。对此,学校在日后对留学生开展法制教育的过程中,可以组织专门人员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编写符合留学生实际情况的法制教育中英文版教材并推广应用,以此推进留学生法制教育的顺利进行。

2.坚持法制教育与德育相结合,发挥德育无形手的功能

法律与道德同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范畴,它们之间既相互影响又相互渗透。在对留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同时,应当结合德育,发挥其教育指导功能。虽然留学生来自不同国家,他们本国的法律体系与道德价值评判等方面与我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但是古今中外在遵守法律法规、他人人身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公民的平等性等价值标准方面是具有许多相通之处的。而这些普遍性的要求,超出了国家、地区、民族以及文化背景的限制。可见,在留学生法制教育的环节当中,结合德育,适时地引入我国的传统美德,规范留学生道德品质,以道德内化提升自觉守法的意识,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正如李交法在《法治建设论》中指出,“法律与道德作为规范人们行为的两大方面是缺一不可的。任何外在硬性的社会规范只有诉求于人的心理情感,并获得人们的真正的道德支持,才会真正扎下根来,而单纯依靠外在的推动力或强制力则是远远不够的”。

3.实现留学生法制教育的主体多元化,全面提高法制教育质量

法制教育是一项理论性、知识性都很强的综合性教育,必须由具有一定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的教师来执教。高校可以通过法制教育主体多元化的形式来提高师资队伍水平。一方面,高校通过加强对留学生管理教师进行法律专业培训,提高其法律素养,实现业务素质的提高;另一方面,建立一支以法学专业出身为主的教师队伍讲授法律知识公共课,并对其进行英语培训。另外,邀请专业人员如法官、检察官、出入境公安人员等人担任课外辅导员,定期或不定期地就法律实践问题进行专题讲座或案例剖析等,利用发生在身边的典型案例对留学生进行生动、直观的法制教育。

4.依托社会资源开展第二课堂,营造良好的法制教育氛围

留学生法制教育不仅局限于课堂的理论知识学习,开设课外实践活动同样具有重要意义。有目的地开展法制教育实践活动能够使留学生有效地将法律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并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的法律素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高校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开展第二课堂,寓教于实践之中。一要依托校园法制文化建设,以中外学生社团为基础,以中英文法制宣传活动为契机,以中外学生志愿者为纽带,建立法制教育活动平台,提升法制教育和法制文化在校园文化中的地位。二要加强学校与公检法机关的沟通合作,与其建立法制教育基地,通过法院旁听、知识讲座或假期实践等方式,用真实案例促进法制教育第二课堂的开展。三要借助社区、街道和居委会,通过相关活动扩大法制教育宣传,同时鼓励留学生参与其活动,营造良好的法制氛围,以此来转变其法制观念,增强其法律意识。

留学生教育论文篇(3)

二、留学生主体

(一)2013年来华留学生概况

2013年共计有来自200个国家和地区的356,499名各类外国留学人员分布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746所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其它教育教学机构中学习。来华留学生总数、我国接收留学生单位数及中国政府奖学金生数等三项均创新高。2013年来华留学生总数增加28,169人,同比增长8.58%;接收留学生单位数增加56个。2013年接收留学生排名前10位的省(区、市)依次为北京、上海、天津、广东、浙江、江苏、辽宁、山东、湖北、福建,且人数均超过1万人 。

(二)留学生特征来华留学生群体特征复杂,生源和多样化,语言、风俗习惯及思维方式各异。

1.多元化留学生群体本身就是一个具有多元文化的群体。目前,各高校招生的留学生人数少则几十人,多达几千人,国别数少则十来个多达一百多个,这样一个庞大生源群体文化背景各不相同,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各异,个体差异大。

2.语言文化障碍显著留学生来源多元化必然导致该群体来华后面临融入中华文化这样一个国家文化的适应性问题,新生尤为明显,面对新环境,陌生语言,不同生活习惯,留学生会表现出焦虑、压抑、思乡等症状,会出现学界所谓的“文化休克期”。此外,学生来华后语言能力各不相同,英语水平也层次不齐,交流存在障碍。

3.分散化留学生居住位置和活动场所日趋分散化。由于多数高校留学生宿舍严重不足,且留学生学制较为灵活,校外住宿群体日渐庞大,这也直接导致留学生管理和服务更加复杂。

(三)留学生能力素质

根据上文所述,来华留学生人数呈增长态势,为了使留学生增强来华后信息接收和发送的能力,留学生应该培养和增强海外留学的基本自立、自理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以便尽快渡过“文化休克期”-Cultural shock,适应在华留学生活,真正做到“入乡随俗”,深入了解并掌握中华文化,加快信息沟合拢的步伐。

1.自立能力

自立是不依赖别人、依靠自己的努力做事的精神品质,是一种自我生存的意识和能力。自立包括自立意识和自立能力,两者密切联系,互不可分。拥有自立意识和自立能力的人比较容易适应社会,把握机遇和发展自身。它既是一种价值取向,也是一种人格特征,同时也是一种生存方式。拥有自立能力的来华留学生可以独立处理入学咨询、报到、宿舍预订、签证办理等一系列事情,而不是依靠家人或亲朋好友的帮忙。通过独立料理自己事情,可以更快地了解中国社会行为方式,快速融入当地社会。

2.自理能力

自理能力指人们在生活中自己照料的自己的行为能力。一般包括日常生活处理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抗压能力及独立思考能力。赴海外留学意味图1 合拢信息沟着同家庭依赖感分离,自己打理日常生活,自己开展人际交往,自己排解所遇各种压力,同时独立思考如何解决碰到的上述各种问题。这要求留学生赴海外前须接受一定的培训,如语言能力、生活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心理适应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比如,人际交往上,少接触老乡,要大胆结交当地的朋友。在生活方式和行为规范上尽量做到“入乡随俗”。这是一种消除文化壁垒的有效手段。不顾一切地“我行我素”,到头来只能沦为“孤家寡人”。

3.跨文化交际能力

跨文化交际是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由于不同的民族所处的生态、物质、社会及宗教等环境不同,因而各自的语言环境产生了不同的语言习惯、社会文化、风土人情等等,也造成了人们说话方式或习惯不尽相同。因此,在交流中,人们总喜欢用自己的说话方式来解释对方的话语,这就可能对对方的话语做出不准确的推论,从而产生冲突和障碍。为了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在态度上,为达到互相沟通的目的,交际者需要对交际对象的社会文化持有好奇与开放的心态,有意识地发现其它文化的特征,并主动通过与交际对象的接触与社交加深对它们的认识;在知识上,一是掌握本人与交际对象的国家或民族的社会文化知识;二是在交际过程中如何根据实际需要恰如其分地运用已学的社会文化准则控制交际进程的知识;在技能上,学习者需要掌握的社会文化技能包括两方面:第一种技能是在接受信息以后,根据已掌握的社会文化知识对信息进行分析以达到理解与说明的目的;第二种技能是在此基础上发现新信息,并将它们连同第一种技能处理的信息一起提供交际使用。这两种技能的结合便使已掌握的社会文化知识得以运用到交际的实际中去。

(四)留学生管理干部主体

1.留学生管理干部内涵

在高等院校从事外国留学生招生、教学、管理的干部一般统称为留学生管理干部,简称“留管干部”。从工作职能上讲,留管干部主要从事留学生教育的行政管理、教学管理和后勤管理。留管干部是教育战线上的外交官,肩负维护国家声誉和利益的使命,其言行举止代表着国家的形象和尊严。留管干部工作极为重要,从大的方面来说,通过服务来华留学教育,积极促进世界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尊重和友谊,推动世界安全、和谐发展;从小的方面来说,为促进各校教育国际化和人才培养国际化做出自己应有贡献。

2.留学生管理干部队伍能力素质

为促进信息沟合拢,留学生管理干部应具备一定的能力素质,方可同留学生这个服务管理对象顺畅地交流信息,促进彼此间良性互动。留学生管理人员能力素质是指管理人员从事留学生管理和服务所需具备的知识、技巧、品质以及工作的能力,是指由基本素质、专业素质和政治素质所构成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其中,基本素质指管理人员自身所具备的文化知识、语言、思想、判断能力、心理承受能力、自我约束能力和健康的身体;专业素质指管理人员在所从事的专业岗位上,具备的专业理论、专业技术、专业技能以及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政治素质指管理人员的思想政治品质和职业道德品质。

3.基本素质

基本素质指管理人员自身所具备的文化知识、语言、思想、判断能力、心理承受能力、自我约束能力和健康的身体等。(1)要具备广博的中外文化知识留学生来华后除了日常学习外,他们还通过各种机会、各种渠道去体验了解中国文化。因为留学生来华留学目的和层次各不相同,有的想了解衣食住行日常文化知识,有时想了解当代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的想了解中国哲学思想、宗教历史等,他们平常接触最多的就是留管人员,一个贯通中国文化知识的留管人员是他们的最爱。当然,仅有中国文化知识是不够的,如果能够了解留学生所在国历史人文、当前国内态势等知识,可以拉近彼此间距离,增进好感和互信,对今后管理创造更为便利的条件。正如国家汉办主任许琳在《光明日报》2014年3月13日第六版所说的:“我们必须承认,中国人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是不一样的。中国人是旋转思维,西方人是直线思维。要改变别人的观点,先要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遇事要想一想外国人为什么跟我们想的不一样,为什么会有不符合事实的认识和评论。这就需要换位思考。不但要善于自己换位思考,还要学会帮助对方换位思考。”(2) 外语能力强,普通话合格语言是信息交流的工具,在信息接收和发送过程起着重要作用。日常工作中,不管留学生汉语水平程度如何,外语的使用较为频繁,通知公告、学生谈心交流等都需要外语,因而掌握至少一门外语并能娴熟地运用是管理人员必备素质,是管理者和管理对象相互理解的剂。留学生来华后想学习普通话,学习标准的普通话。一般教学人员是有普通话水平的要求的,但对于后勤管理和行政管理人员目前没有什么具体的要求,我们认为应该要具备一定的普通话水平要求,最好能同教学人员一样达到二级甲等水平。(3)具备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自我约束能力,拥有健康的体魄留学生管理人员每天面对来自各种不同文化背景,个性多样、秉性各异的留学生,有的不太遵守校规校纪,外出酒吧酗酒滋事,需要管理人员协助公安机关做好笔录、劝慰等工作;签证政策调整时,脾气暴躁者根本不理会你说什么就大吵大闹,甚至拍桌子,做出打架姿势,这要求管理人员具有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能妥善处理各种突发事件。留学生事务琐碎繁杂,来华之后,衣食住行等各方面会遇到不适应的情况,我们平常认为不是问题的问题对留学生来说可能也是问题,因而事情特别多,而且当下留管干部,尤其是行政管理干部人手匮乏,加班加点是常态,这都需要健康的身体做支撑。(4)具备一定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留学生管理干部的工作对象是来自不同国别的国际学生,因而掌握跨文化交际知识,具备一定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必备条件之一。跨文化交际是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由于不同的民族所处的生态、物质、社会及宗教等环境不同,因而各自的语言环境产生了不同的语言习惯、社会文化、风土人情等等,也造成了人们说话方式或习惯不尽相同。因此,在交流中,人们总喜欢用自己的说话方式来解释对方的话语,这就可能对对方的话语做出不准确的推论,从而产生冲突和障碍。跨文化交际能力就是针对文化冲突提出来的,它是一种在理解、掌握外国文化知识与交际技能的基础上,灵活处理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5)具备一定的科技文化素质留学生管理工作也应当与时俱进,先前管理方式及交流沟通方法虽然有效,但留学生管理工作电子化、信息化和技术化日趋显著,比如,现在一般都使用电子化管理系统,从学生报名注册开始一直到毕业都在电子系统中完成,必须学会类似系统操作。同时,当前留学生群体沟通联系会使用各种工具,如微信、QQ等各种软件、这要求留学生管理人员善于学习,学习当前先进科技,同留学生紧密联系,从而更好地管理和服务留学生。

4.专业素质

正如之前提及的,作为专门的留学生管理人员,我们必须要熟悉关于留学生管理和服务的专业理论、专业技术、专业技能以及创新意识、创新能力。(1)专业理论、专业技术和专业技能对于教学管理人员来说,要掌握汉语国际教育教育理论,比如语言习得理论、二语习得理论、汉语语法理论、跨文化交际理论等。掌握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技能,主要有语言要素教学技能和课堂教学技能。语言要素技能主要有语音、词汇、语法和汉字构成,课程教学技能培训主要由精读、听说、阅读、写作等单项技能。除此之外,还要具备一定的班级活动组织能力。 只有具备上述理论和技能,成功付诸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才能成为一位合格国际汉语教师。对行政管理人员来说,要掌握行政管理、外事管理、国内高校学生管理和国外先进的国际学生管理等理论知识,掌握留学生服务所需各项知识,如接机服务、餐饮服务、住宿服务、网络服务、语言伙伴服务、学期活动安排等。对后勤管理人员来说,掌握后勤管理的基本理论,了解国外学生饮食习惯、饮食爱好,宿舍设施要求,日常生活习惯等知识,以便更好地为留学生提供优质服务。(2)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新中国开始招生留学生的历史只有几十年,成熟经验还不充分。而且留学生管理工作易受国际大环境影响,管理工作需要与时俱进。同时由于留学生群体不断发生变化,管理工作需要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才能在不断发展中的留学生事业立于不败之地。在行政管理上,留学生报到时达到机场时间不一,如果一个个去接机,则人力和财力都顾不过来。中山大学留学生办公室根据往年新生接机情形,运用集体智慧,创新思路,在接机那两天在机场安排2-3名志愿者全天候接机,这既解决了学生到达的时间不一又解决了接机志愿者人手不足问题,学生满意度明显提升。在教学管理上,国内大部分院校采用上午学习中文课程,下午开设中国文化类课程。如何增加学生巩固和提高留学生汉语水平,尤其是口语水平,华南师范大学借鉴美国密西西比大学中文教学经验,创新教学方式,引进DRILL课程,每周为语言班学生开设2次DRILL,由经过培训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为留学生开设一些汉语训练课程,既巩固了教学效果又使实习生得到锻炼。在后勤管理上,我们知道,来华留学生国别多样,信仰千差万别,在饮食上就要有不同体现。在听取留学生座谈会上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后,华南师范大学结合学校留学生发展趋势,尤其是清真饮食留学生呈快速增长态势,及时开设了清真餐厅,为穆斯林学生解决了生活上后顾之忧。

5.政治素质

政治素质主要包括思想政治品质和职业道德品质。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是履行好留学生管理和服务工作的前提。(1)思想政治品质留学生教育是我国国际文化教育交流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外交工作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而留学生管理工作是一项政治性、政策性极强的工作。留学生管理干部必须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外交政策及动态,了解汉语国际推广国策出台大背景及其深刻含义,才能正确地向各国留学生进行宣传,灵活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作为工作在一线的留学生管理人员,须认识到接收和培养来华留学生在我国外交事业中的重要作用,是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的重要途径和渠道。做好留学生管理工作就是为我国外交事业、为学校国际化发展贡献一份力量。(2)职业道德品质留学生管理人员应该懂得自己肩负的国际文化教育交流重责,知晓“外事无小事”内涵。留学生管理工作的时效性、处理问题的紧迫性和日常工作的琐碎性等特殊性决定了其工作时间特殊性,常常使留学生管理人员无节假日,这需要留学生管理干部具有爱岗敬业和乐于奉献的精神,明确自身职责和义务,全身心投入管理工作。留学生特征决定了日常管理工作必须具备“三心”:细心、耐心和责任心。平时多同留学生交流沟通,尽可能给予细心的关怀,耐心解答他们提出的各种问题,负责任地解决好学生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在留学生面前树立良好形象,吸引更多留学生来华学习,为汉语国际推广事业添砖加瓦。留学生管理干部只有具备这些能力素质,方能达到提出的“四有”好教师标准,也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国际汉语好教师。

留学生教育论文篇(4)

【Abstract】DoesnotreceivefortheChineseoverseasforeignstudent’sbenefitandtheimageharms,doesnotreceiveforChinesenation’soverallimageaffects,onlyhasoureachthoughtpoliticaleducationhostobjectthemutualcoordination,themanykindsofeducationslevelmutualfunction,aswellaseacheducationwaytogetherdevelopment,canobtainabettereffecttotheChineseoverseasforeignstudent’sthoughtpoliticaleducation.Guaranteestheoverseasforeignstudenthealthgrowthinorderto.

【Keywords】Goesabroadtheforeignstudent;Thoughtpoliticaleducation

长期以来,中国海外留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知识群体,在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的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优秀者成长为中华民族的栋梁之材,成为各条战线的领军人物。目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入世后对国外教育的放开,众多学子选择走出国门继续深造,中国海外留学生的数量在近几年成倍增长。随之而来的问题也就日益凸现,例如出国留学生成分的多样化;涉及中国海外留学生的谋杀、参与绑架、、吸毒等事件频繁发生;许多中国海外留学生受到当地国人的歧视等。如果不对这些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预防和干预,不但对中国海外留学生利益和形象造成损害,更会影响到中华民族的整体形象。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和完善对赴国外留学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保证海外留学生健康成长。

1我国海外留学生群体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1.1留学生活铺张浪费,“阔少现象”愈演愈烈:如今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从小就靠父母的钱过着小贵族般的生活,一到国外,这些学子们就因无人管束而愈加放肆,不是用功学习而沉迷于享乐、斗富;有的甚至开着豪华轿车去打工,令许多对象国国人瞠目与不解。

1.2心理问题不断增加,犯罪事件频繁发生:对许多中国留学生来说,出国之前没有做好心理上的准备,当他们踏上异国土地后,由于语言没有过关而难与当地人交流与沟通、思想之苦之闷、文化之差异等问题朝他们扑面而来。于是孤僻、迷茫、空虚等心理问题也不断产生。而随着留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这一问题也愈发显现。为了排遣寂寞,有些留学生很快选择男女朋友同居,甚至频繁更换,影响了学业的同时,跟着带来了怀孕、堕胎、疾病等严重后果。为了弥补空虚,有些留学生开始抽烟、酗酒、嗑药、吸毒,挥霍钱财的同时也付出了健康的代价。还有些学生因为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的解决,从而走上了极端犯罪的道路。

1.3“学而不归”现象严重,优秀人才大量流失:据中国教育部统计,截止到2004年,几十万的留学大军,学成回国工作的留学生不到三分之一,大量的留学生“学而不归”滞留在外。而这一现象在全国重点高等学府更是表现突出。大批在中国已经接受了良好基础教育的青年学子远赴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等,使中国优质教育成果被人家用镰刀将第一茬“韭菜”收走,许多付出成了为他国“做嫁衣”,发达国家正悄然成为“中国教育成果的收割者”。

2对我国留学生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2.1中外文化差异的冲击:留学生从一国到另一国,往往会遇到外国文化和母国文化之间差异的冲击。多数留学生在出国前由于受应试教育所限只会读死书、善考试,而较少积累社会经验,多数人生活阅历浅,从入学开始就一直在父母的精心呵护下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无忧无虑的生活,适应性和承受力较弱,缺少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容易迷失于国外的文化而囫囵吞枣,笼统接受。因此,中国留学生常常面临着一个个因文化差异而形成的重大挑战。

2.1.1“自由的代价”。由于文化的差异,在国内,从吃饭就寝到读书恋爱,几乎所有事情都有人管,而在国外,除非犯法,几乎所有事情都没人管,“真正是自由了”。这个巨大的反差需要时间来调整。如果未能及时的适应,那么在失控的状态下,年轻气盛的留学生们很容易无心学习、沉迷享乐、挥霍无度、为所欲为,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2.1.2“心灵的孤独”。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加上或多或少存在的语言沟通障碍,中国留学生在国外普遍感到孤单。白天的喧嚣过后,留学生的内心深处往往会感到一种因缺乏知心朋友而形成的无助与彷徨。为化解心灵上的孤独,有些留学生会利用各种手段来“交友”,也就免不了产生上述同居等一系列情况。而有些性格比较内向、不擅与人交往的留学生,就更容易将自己封闭起来,这种长久的孤独是可怕的,可能会让人崩溃、走向极端,而造成的结果也往往出人意料。

2.1.3“信仰的缺失”。由于文化的差异,留学生在接受国外先进知识和技术的同时难免会受到西方价值观的影响。于是,一些人报效祖国的意识逐渐淡漠,一些人开始认同西方的人文环境和政治气氛,难以适应国内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制度而不愿回国,一些人受到了腐朽甚至反华思想言论的影响,意识形态发生了彻底的改变,从而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发生怀疑,丧失爱国主义精神。

2.2出国学习人员有低龄化的趋势:一般来说具备高中学历的到国外学习的,我们称之为留学生。目前,中国赴海外学习的人员中,中小学生的比例在不断攀高,已经占相当大的比例。这些十几岁的孩子,大多还没有形成正确的留学观念,就迫于父母们的望子成龙的期待走出国门。但他们的思想还没有定型,缺少辨别是非的能力,很容易受到一些不良思想的引诱而迷失方向;同时这些独生子女,从小受到父母的呵护,因此自立能力较差,判断能力较弱;而且,他们大多数家境优越,在金钱的使用上少有限制。所以,当他们脱离父母孤身来到另一个陌生的文化环境后,所面对的语言、学习、生活等问题都会让他们感受巨大的压力,也很容易在诸多诱惑面前丧失抵抗能力。有些父母忽略了孩子的自身特点,强硬地要求孩子必须学有所成,将他们推出国门,以为到了国外就可以一朝跃龙门、出人头地,这无疑给孩子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甚至会造成孩子自暴自弃的想法,以至走上犯罪的道路。2.3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缺失:五六十年代中国派出的留学生是优中选优,思想成熟、成绩优异,都怀着学成之后报效祖国的信念。而出国留学。随着改革开放,出国学习的人员由单一的国家资助的公派留学逐渐发展成为公派留学、公派自费及完全的自费三种形式。这样一来人员组成层次不同,素质高低相距甚远。由于留学生身份的特殊性,当他们尚在国内筹备留学事宜时,似乎就已经成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被遗忘的角落。对那些校内学生来说,老师们已经开始对他们另眼相看;对那些在大学期间或毕业后申请出国的留学生来说,大部分高校也将他们划出了管辖的范围。而对于那些高校公派出国的留学生来说,高校则比较注重对他们成绩的审核,学术的评定,而没有对其政治品质、道德素养、心理状况、社交能力等进行认真实事求是综合评估,也没有加以或较少的必要的思想政治教育。留学生们在国内已缺乏了这方面的教育,到了国外后,他们远离父母、脱离了学校,更缺乏了必要的监管和引导。很多国家只是将吸纳海外留学生当作一门赚钱的产业来经营,无心管理留学生在学习生活上面临的种种困难。亦无暇顾及困扰留学生的情绪和心理障碍。而对于那些公派的留学生们,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学校就只是静候他们学成归来,而疏于联络和教育。这些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忽视,必然导致在留学生群体中出现严重的问题。

3做好中国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应对措施虽然在途径、方法、留学生实际状况、西方腐朽文化和环境等方面存在诸多不利于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因素,但笔者认为,还应该重点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3.1把握住出国前的关键时期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当学生还在国内,尚处于“准留学”阶段时,思想工作者就要把握这一契机,将工作跟上去,对于自费的留学生来说,很多人其实在思想政治上并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在这段时间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地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留学观念、解答他们对于留学的困惑、提醒他们将可能遇到的挫折、指导他们排除心理压力的方法。还要加强培育他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让他们树立报效祖国之心。必要时,还可以与他们的家长进行沟通,让他们不要对孩子施加过多的压力,让家长能够辅助学校做好孩子的思想政治工作。对于公派留学生来说,高校应该在校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的基础上成立诸如“留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小组”之类,来加强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把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中外合作办学的全过程。使这些留学生在异国他乡求学中,做到德业竞进,在吸收外国文化先进东西的同时,树立良好的中国留学生形象,弘扬伟大的中华民族文化。

留学生教育论文篇(5)

“留学生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是面向海外母语非汉语者的汉语教育,目的是培养适应汉语国际推广工作,并且胜任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外语教学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

该专业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必须设置课程能指导他们更好了解中国文化。文化经典课程就是基于此而设立的,其教学效果与教材有很大的关系,因为“教材是教育思想和教学原则、要求、方法的物化,是教师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中介物。它不仅是学生学习的依据,也体现了对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基本规范”。

一、文化经典课程教材的实质

文化经典课程的教材,其实属于对外汉语文化教材的范畴。

对外汉语文化教材是指专为开设文化课程而编写的课本或教科书,依托文化而编写的汉语语言类教材则不属于此列。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对外汉语文化教材的发展总体上呈现出如下特点:种类和数量逐年增加,但缺少经典性教材;内容相当宽泛,取舍上随意性很大,缺乏规范性和系统性;体例自由多样,但不分水平等级,缺少共识;使用对象涵盖面较宽,但定位失据。

随着对外汉语教学的不断发展,这些情况如果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将会阻碍教学效率的提高,影响教学效果。而这些情况的出现,主要是因为人们对“文化”的概念和“文化课程”的定位存在着理解上的差异。“文化”有广义、狭义之分,编写者的理解往往影响着对内容的选择,结果或者泛而无边,或者深而过窄。而文化教学到底是“文化搭台,语言唱戏”合适,抑或相反才合适?不同的理解在体例上就会造成差异,甚至可能在实践中混为一谈。

笔者认为既然教材是教学大纲的体现,要把教学大纲规定的学科性质、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容等具体化,成为实施教学的凭借。那么编写留学生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教学中的文化经典课程教材至少应考虑四个方面的因素:文化的基本结构、学习者的汉语水平、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特色。

文化是一个浩如烟海的庞大系统。一般而言可以从认知的角度分为两个层面:一是表层文化,即可以视听或直接感知的文化现象;二是深层文化,即思想、观念、制度等看不见摸不着的文化本质。由于对留学生的文化教学是在非母语状态下的异文化教学,对于缺少中国文化背景知识的留学生来说,文化的传授自然会受学习者汉语水平和培养目标的限制。对初、中级阶段的留学生来说,中国文化的学习是以“了解”为主,是一种感性认识,教材的编写主要帮助学习者了解汉语背景下的社会和社会生活是怎么样的。而“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这个阶段的留学生,已经积累了足够的汉语知识,也具备了熟练的汉语应用能力。对他们而言,仅仅“知其然”是不够的,教材的编写更主要的是解决“知其所以然”,帮助学习者理解汉语背景下的社会和社会生活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

此外,虽然讲授内容都与中国文化有关,但是文化经典课程与概论性质的中国文化课程并不完全相同。概论性质的中国文化课程主要从文学、历史、书法、社会习俗等方面介绍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及当代文化发展现状,让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特点与概况有一个总体的把握。如果说这是面上的横向扩展,那么文化经典课程就是点上的纵向深入,不仅要求能够以点带面地加深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感性了解,而且要求能够在感性认知的基础上作理性的思考和阐述。

这里特别需要指出一点,编写文化类教材时教学双方很容易出现“供需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华东师范大学2007级(本科)对外汉语专业陈××等7名同学曾以该学院的中国学生和留学生为调查对象,就对外中国文化教学做了一份调研报告。调查显示中国学生心目中,外国留学生最需要学习的是如饮食文化这样的低端文化,因为这些文化具有很强的亲和力;其次是中国的历史、思想和汉字文化等,再次是建筑、地理、古代文学等,至于音乐、舞蹈和中国古代科技则不是考虑的重点――这和留学生反馈的信息有一定的差别。同时不同语言阶段的留学生对中国文化各方面的需求度基本一致,到硕士阶段对深层文化的关注度则有明显上升。

二、文化经典课程教材的功能

基于以上因素,笔者认为这门课程的教材至少应具备如下功能。

首先,是目标功能。依据教学大纲所编写的课本,不仅要在总体上能够体现教学的总目标,具体到每一课教学目标也要明确。其次,是训练功能。虽说汉语基本能力(听、说、读、写)的训练不是该类教材的主要功能,但经典阅读和赏析却离不开这些基本能力,同时也能促进这些能力的提高。第三,示范功能。教材以文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文化,选中的课文应是学生学习汉语的“范例”,将之前学生所接触到的零散的、非系统的文化知识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使新旧联系,以求融会贯通。第四,讲解功能。现代教学论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强调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由于班级授课制的教学组织形式一般来讲难以做到因材施教。因此要发挥教材的讲解功能,让学生凭借教材的讲解进行学习,主动地去分析、去接受。第五,检测功能。检测具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对教学的反馈,促进教学的进一步完善;一是强化学习结果,促进学生语言能力和文化认知能力的共同提高。

三、文化经典课程教材的内容及排列顺序

考虑到该课程教材应具备的功能,再考虑到课时、学生数量、教学资源等多方面的因素,笔者认为,该课程教材的编写可以分为九个部分,其主要内容及排列顺序如下。

1.生产篇。人类社会的发展首先是生产的发展,科技则是第一生产力。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农业大国,时至今日,“科技兴农”仍然是一个重要课题;同时以航天科技为代表的高端技术也迅速发展,因此本篇选取的经典文章都和中国科技发展有关。

2.生活篇。生产的发展提供了各种生活资料,本篇所选和中国人日常的“衣食住行”关系密切。

3.情感篇。在生产、生活中人们形成了各种关系,情感的羁绊由此而生,本篇即以人们的各种情感为主题选文。

4.思想篇。思想即理性认识,是对感性认识加工的结果。本篇所选集中在对中国人行为方式有重大影响的思想观念。

5.艺术篇。思想情感形诸于外,于是便有了异彩纷呈的中华艺术,本篇主要介绍具有代表性的书法、绘画、丝竹音乐和武术。

6.民俗篇。在生产、生活中,产生了许多习俗,并不断演变。本篇所选集中在介绍与节庆有关的习俗。

7.风土篇。中国地域辽阔,人文环境复杂,本篇所选主要是从“城市”角度来看中国各地风情。

8.民族篇。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民族文化自然也是重点所在。本篇所选集中在民族文化遗产和民族发展上。

9.交流篇。自古以来,中外文化交流不断,本篇所选将涉及不同时期中外的文化交流。

四、文化经典课程教材的体例

当内容初步确定后,下一步就是教材编写的关键性步骤:设计教材体例――教材各组成部分的搭配、排列及其组织形式。笔者设计了如下的体例。

1.全书分九个单元,具体内容及先后顺序见上文。每一单元开始都有“概述”,对主题进行简要说明。

2.每个单元分成四章,每一章以点带面,不仅能让学生对中国文化有整体的了解,而且能从这一点出发进行深入思考,以期对中国文化有更深的认知。

3.每章下分为6个部分:导语,正文,理解思考,知识链接,影像阅读,深入思考。

“导语”部分是对每章主题、背景和作者的简介;“正文”部分所选侧重现当代文章,兼顾各种文体;“理解思考”部分着眼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针对“正文”提出文章赏析的相关问题;“知识链接”部分是介绍“正文”所涉及的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影像阅读”部分在与“正文”同步给予学生感性认知的同时,促进学生“听”能力的提高;“深入思考”部分主要结合中国现状提出讨论话题,促进学生“说”能力的提高。

当然教材是死的,人是活的,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根据学生实际灵活处理教材。就算是硕士阶段的留学生,仅仅凭借书本的抽象知识,也无法真正理解中国文化。即使是华裔子弟,也会因为生长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差异而出现理解上的障碍。为了避免学习者或者浅尝辄止,或者半途而废,在编写该课程教材时,要避免厚古薄今、重“知”轻“行”,充分考虑到教材的可操作性,使教学更加形象化,更加有针对性,更加实用。

形象化是指教材的内容能最大可能地通过各种传播媒介转化为可视、可听、可感,甚至可触摸的形象,使教学可以改照本宣科为实践中掌握。譬如“艺术篇”中涉及的书法、绘画、丝竹音乐和武术,单纯的语言讲解有时候让文化背景各异的学习者难免有云里雾里之感。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提供观摩和基本阶段的练习,在观摩和练习中解决难点问题。

针对性是指可根据教材内容,设计围绕某个文化主题的文化考察项目,使学习者对之有切身的体验。譬如针对“生产篇”“生活篇”,笔者围绕“经济发展”这个主题,组织学习者分别参观了广州市经济开发区和粤北的贫困区,让他们切实了解到中国社会的经济发展以及仍然存在的贫困现象。这种活动的安排,需要事前的了解和事后的回顾,避免考察过程中的走马观花、浮光掠影。事前对主题的了解,可以通过文字阅读和形象化展示进行,并布置一定的思考题作为考察任务,为事后回顾做准备;事后回顾,一般先以讨论或课堂发言的方式总结这次考察,然后让学生以作文的形式记录自己的感受。

实用性是指教材的内容能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能让他们具体运用于实际生活。教学中应该让学生练习如何使用所掌握的文化知识,将传统文化知识现代化。如在“思想篇”中介绍中国文化中的“孝”时,不能仅仅只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讲解,应该结合中国当代的家庭生活的实际,像“4+2+1”结构模式、“空巢”现象、“留守”现象等,帮助留学生真正了解中国当代社会,而不只是停留在历史和传统中。

留学生教育论文篇(6)

爱国主义教育历来是高校德育的重要内容,开展以“爱我中华”和“寻根访故”为主题的思想教育实践活动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手段。由于留学生长期旅居海外,对祖国的自然风光及社会风俗了解的相对较少,但对我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很感兴趣。以“爱我中华”和“寻根访故”为主题开展思想教育实践活动,提高留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使学生在实践中通过亲身感受祖国的山山水水,感知风土人情,探访故人,逐渐培养他们对祖国的亲近感和依恋感,唤起他们的民族意识,增强他们热爱祖国、热爱民族、热爱家乡,认同民族文化的热忱和意识,从而提升作为中华民族一份子的荣耀感。

因此,各涉外高校应高度重视留学生的主题思想教育活动,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学计划,积极组织以“爱我中华”和“寻根访故”为主题的思想教育活动。比如,创建“爱我中华”、“丝绸之路”、“长江黄河溯源”、“勇攀五岳”、“古都探访”等各类社会实践团队,让留学生走遍祖国大江南北,不断开阔眼界。开展上述活动,不仅可以丰富课余生活,加强师生的联系和沟通,增强留学生对学校的感情,还可以使留学生正确认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成就,增强对中国的理解和热爱。此外,上述正而教育还可以有效地提高留学生而对有些海外传媒负而报道的免疫力,提升留学生对中国的思想认识高度。

留学生教育论文篇(7)

随着世界各国高等院校的改革与发展,高等院校国际合作与交流的步伐不断加快,高等院校已经意识到要在新世纪获得生存和发展,必须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本着“扩大规模、提高层次、保证质量、完善管理”的原则,科学整合教育资源,大力扩大海外招生规模。

1.各招收海外留学生的高校之间存在激烈竞争。虽然来华留学生的人数会逐年增加,但短期内增加幅度不会太大。由于开展外国留学生教育的高校也在逐年增加,这样一来,对各高校来说生员份额实际并没有增加。所以,各高校必须在管理上下功夫,必须全面提高教学水平、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并加大对留学生教育的硬件设施的投入。郑州大学自开展留学生教育以来,投资兴建了一批留学生教育设施,但随着这几年留学生教育的发展、留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使得我校的教育设施都到达了极限。为了更好地发展留学生教育,郑州大学的留学生教育管理部门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打报告,学校主管领导也意识到留学生教育面临的挑战,决心尽快对留学生教育环境以及教育设施等方面加大投入,以便使学校的留学生教育发展上水平、上台阶。

2.来华留学生教育事业发展迅速,学位生、高层次进修生数量增长较快,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日益提高,留学生教育正面临着从规模办学到质量办学的转变。特别是一些留学生教育起步较早的国内著名大学,已经在适度控制语言进修生的规模,有计划、有步骤地发展高层次留学生和学位生,并把留学生教学纳入到学校的总体教学规划和质量评估体系中,以提高学校的国际竞争力,争创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大学。因此,留学生教育质量问题日益受到重视。与此相关,留学生的素质教育问题也日益凸现出来。在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文化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留学生素质教育已不仅仅是一个语言素质、专业素质等知识能力方面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一个文化层面的问题。因此,从文化的层面来探讨留学生素质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在留学生教育发展初期,由于受客观条件(如人数)和主观条件(如认识)等方面的限制,我们一直把留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来对待。没有真正把留学生教育纳入到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去,使其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从而忽视了留学生的素质教育。这也是我们高等教育国际化过程中,留学生教育的一个瓶颈阶段。

二、高等教育国际化下留学生素质教育的内容

1.留学生素质教育应以人文素质教育为重点。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越来越感到,素质教育的重心已经移到了人文方面,也就是说,在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的差别相对缩小的基础上,人文素质在素质教育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素质教育主要体现在人文素质方面,素质教育有着人文化的趋势。从留学生教育的角度来看,留学生的素质主要是指身体素质、语言素质、专业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基本道德规范素质等。

目前,我国来华留学生教育主要还是集中在语言知识、技能、能力及专业知识方面,这样做有一定的道理,这是因为,留学生教育的目标也是培养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能力的人。但是,留学生的培养目标与本国学生的培养目标又存在着较大的不同,留学生教育服务于我国的主要方式不仅仅是培养我们所说的有用人才,更主要的是侧重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国际交流。目前,随着留学生教育的发展,语言水平、知识水平和能力日益提高,达到了较高的水平,而人文素质的教育由于认识不足、措施不力,暴露出的问题比较多,如自我文化优越感、基本道德规范缺失、交际中的自我封闭、环境与文化认同中的焦虑感、留学生之间交往障碍等。这些问题带有一定的普遍性,而且已经影响到了留学生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我们必须依靠人文素质的提高来解决这一问题。

2.坚持以人为本,确立留学生的在素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由于留学生管理工作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作。复杂性主要来自于留学生既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但组成群体的个体之间的差异又很大。他们带着各自不同的文化观念、风俗习惯、学习目的组合到一起。在学校管理要求的一致性和学生要求的个别性之间常常会出现冲突。对待他们,不能简单地依靠法律法规、校纪校规说教或惩治来管理,遇到事情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之心服口服。当代社会普遍重视“以人为本”的理念,高校也应逐步确立留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平等沟通互动。不断探索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新特点、研究新课题、摸索新规律、解决新问题,把留学生放在首位,避免了因受经济利益的驱动而影响或损害留学生的利益。

3.营造多元文化校园,培养国际化人才。经济全球化需要大批既熟悉经济运作又了解各国国情、法律、文化以及科技发展水平与动向的、具有国际意识、国际知识和国际交往能力的“国际人”。在这样的背景下,高等教育已不单单是为获得某一狭义的职业而进行的专业训练,而是转向培养面向世界的通用性、复合性人才。高等教育要实现这一目标,除了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上下功夫外,如果能让学生生活在一个多元文化校园里,则必然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校应经常举办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和心理咨询校园文化活动。在丰富留学生学习生活的前提下,让他

留学生教育论文篇(8)

摘 要:无论是中国的留学生教育还是各高校的留学生教育都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产生到发展到成熟到相对完善.目前各高校根据自己的留学生教育发展现状,建立了自己独特的管理模式,这些模式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并没有一种普遍适用的管理模式.权变理论正是主张用全面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到留学生的管理,进行留学生管理改革.

关键词 :权变理论;留学生教育;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4-0262-02

1 权变理论的内涵分析

权变理论是20世纪60、70年展起来的一种管理理论,该理论主张用“变”的观点来看待管理,提倡根据管理因素的不断变化来调整管理模式,甚至改变管理模式.提出没有一种普遍使用的管理模式,管理工作都受到环境变量、工作变量、个人变量和情境变量的影响,当这四种变量中的任何一个变量发生变化时,都会凸显出已有模式的局限性,并进而影响事务的发展,因此要以一种发展的眼光来看到管理模式,当管理因素引发量变时,对已有的管理模式进行局部的调整,当管理因素引发质变时,探索新的管理模式.各高校的留学生教育都会经历从建立到发展到成熟的不同阶段,不同的教育管理模式在相应的发展阶段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留学生教育的不断发展,我们需要根据留学生的发展特征作出一定的调整,在留学生教育向下一阶段发展时更改管理模式.

2 留学生管理模式的现状分析

我国高校实行的是自主招生,因此各院校在留学生教育发展水平呈现差异的情况下,也出现了多样化的管理模式,主要包括外事部门监管型、留学生部、二级学院型和高等院校型.

2.1 外事部门监管型

我国的留学生教育是随着改革开放和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应运而生的,最初的留学生是各国间政治事务的一个附属品,各国为了促进文化的沟通,政府通过指令的方式将留学生分配与各高等院校,学校只负责提供学习和住宿的机会,留学生的涉外事务、学习档案、医疗卫生都有外事部门监管.这样的管理模式,在留学生发展之初,生源不稳定,师资不充足的情况下,节约了办学资本,为留学生教育提供了一定的发展空间.这一阶段,留学生基本上短长期的语言学习,高等院校只需要增添一门课程,因此管理事务也相对简单,所涉及的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较少,留学生事务的办理也算及时,这一阶段的目标是不断提高高等院校的汉语教学水平,能够使留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汉语的表达和使用,能够以汉语为中介与人进行交流.但是,这一模式的不足在于,随着留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留学生的规模在不断扩大,受到人员设备、管理权限和管理范围的限制,导致管理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各种各样的矛盾,造成留学生教育的发展瓶颈,影响留学生教育做大做强.

2.2 留学生部

实施这一管理模式的高等院校一般有已经具备一定规模的留学生,留学生的层次也出现多样化,既有短长期的语言学习者,又有学历生,但师资力量不足,学校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理念不够创新.一方面,大批的语言进修生需要更多的汉语教学教师,但是这一时期高等院校对口汉语专业的设置还比较少,毕业的优秀汉语教学者更是少之又少,导致师资力量的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学历留学生在这一阶段大多都是跟班开展教育,而我国的教师中心的传统教育,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学习模式与留学生的教育背景产生很大的冲突,留学生在教育上出现很大的不满,同时由于我国的教育是面向内需,教师缺乏国际意识,不能够站在国际的高度向学生传授知识,造成留学生对中国教育和中国教师的不认同.因此,这一阶段,留学生教育奖重点放在师资扩展和师资的培训上,也就是说重点是实现教学的突破.但是,留学生部主要是负责行政事务的处理,在协调行政事务和教学事务上存在一定的局限,限制了教学理念、课程、教师培训等的发展和改善.

2.3 二级学院制

在上述问题的困扰下,高校设立留学生学院,统筹管理留学生的宣传招生、教学、后勤管理,减少因各部门之间因相互推诿二造成的效率较低的现象.在这一管理模式的带动下,高校的留学生教育规模迅速扩大,教学软硬件设备逐渐增加,师资力量逐渐雄厚,学历生的课程设置更加专业,并且实现留学生为主体的班级教学,根据留学生的特征设立独立的特征,选择适合的教学方式,更加关注留学生的个性需求,增加了留学生的服务水平.但是,学历生的专业教育并不是二级学院便可以承担的,需要全校师生的共同配合,国际交流学院只负责汉语言的教学培养,很难协调学校层面的管理职能,在统筹学院管理和学校管理,教学管理和行政管理、汉语学习和专业学习等方面仍存在不足.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的留学生教育中学历生的人数在不断的增加,对留学生专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这种模式造成留学生专业教育的发展瓶颈.

2.4 高等院校制

成立留学生高等院校是留学生教育发展的最高层次的管理模式,这种模式针对留学生的发展需求设立独立的课程体系,专业的培养模式和管理体系,真正实现留学生教育的专业化,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中的一个独立的体系.中国的留学生教育从总体上来看,还没有发展到这一阶段,目前只有北京语言大学是一所以招生留学生为对象的高校.

3 权变理论在留学生管理中的有效运用

各高校在留学生教育发展的不同阶段根据自身的发展条件和留学生的需求选择不同的管理方式,本身就是权变理论运行的一体体现,但是任何高校都不能拘泥于一种管理模式,要根据形势的变化,以发展变化的眼光在某一模式内做适当的调整,或者向其他模式转化.以下分别对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模式应该做的调整和改革进行探讨,由于高等院校发展较为成熟,主要探讨外事监管、留学生处和二级学院管理模式.

3.1 外事部门监管型要以环境变量为中心做好协调工作

留学生管理中的环境变量包括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外部环境指的是与留学生教育相关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内部环境指的是留学生所在学校的内部管理系统.留学生的管理受到上诉两者因素的相互影响和制约,甚至内部影响因素也受到外部国内环境和国际环境的制约.在留学生的起步监督,来学留学生大多是受到国际间政治事务的影响,是政府以指令性的方面分配到各个高校,这一时期的留学生数量较少,大多以短期、长期的语言进修为主,留学生的管理是由外事管理部门负责监管的,高校只负责对留学生提供教学的服务.因此,在留学生发展的起步阶段,高校各部门之间通过想过沟通和协调来负责留学生教育,可以降低投入资本,也符合留学生发展初期的特征.在这一阶段,来华留学生大都是进行语言学习,但是来华留学生在汉语言水平上也呈现出不同,短期留学生的语言学习只要求最简单的汉语交流,也就是说一些初级汉语的学习,而长期的汉语学习者不仅要求能够掌握一些简单的汉语对话,还要求能够书写汉语文字,并进行简短的写作,教师要不断跟踪学生,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汉语言发展水平,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和评价手段,促进留学生汉语水平循序渐进的提高.

3.2 留学生部管理模式以工作变量为中心做好规划设计工作

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高等院校的留学生数量在不断地增加,留学生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时高校就成立独立的机构——留学生部,来管理留学生的相关事务.留学生部由层次分明的分部门组成,来负责留学生的全部事务,包括留学生的宣传和招生、涉外事务、教学事务、后勤事务以及医疗卫生事务等,都有留学生部通过统筹分配来管理,层次越高,规划越宏观,层次越低,工作越细致.这一时期的留学生以长期语言学习生为主,有少量的学习生,留学生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实现汉语学习的专业化,办出有特色的语言教育.因此,这一阶段,要根据留学生的汉语水平划分出不同层次的教育,包括初级汉语的学习、中级汉语的学习和高级汉语的学习,学生根据入校的摸底考试进入相应的学习阶段.在初级汉语的学习中,教师采用双语教学,用英语作为中介来明确汉语词汇所表达的内涵,这一阶段留学生要学习做基础的拼音、音调,使用汉英字典,同时积累词汇,学会最基本的汉语表达;在初级汉语学习阶段,使用纯汉语教学,学生能够进行交流和沟通,并能够写简单的汉语文章,读通俗的中文读物;在高级汉语学习阶段,学生需要逐渐消除外语口音,并学习中国的古代文学,学习相关典故,这一阶段要求学生能够读懂一些简单的文言文,理解中国的古诗词.

3.3 二级学院管理模式要实现各个变量的协调发展,共同推进

处于本阶段的留学生教育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具备较雄厚的师资力量,实行的是教学、管理、服务为一体的管理模式.这一时期的留学生已经由短长期的语言学习生向学历生转变,因此所涉及到的变量也在不断地增加,环境变量、工作变量以及个人变量等都在影响着留学生的管理,也更加需要兼顾不同因素,由发展学生的汉语言水平向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转变.作为学历留学生,所需要学习的知识不仅包括汉语言的基础知识,而且要学习专业知识.这一方面要求学校要根据留学生的汉语言水平设置不同的培养模式,已经基本掌握汉语言的学习实施3+1模式,即三年的专业学习和一年的实习,不能够使用汉语言沟通的留学生,实行1+3模式,即一年的汉语言知识学习和三年的专业学习,在专业学习的最后一个学期为实习期,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同时,这期时期的留学生已经可以实现独立的班级授课,这就要求教师要树立国际意识,从留学生的教育背景和所在国家的文化出发,从总体上统筹安排国际课程,例如在语言的学习中增加比较语言学习,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中增加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等课程,并结合留学生的学习客店,改变课堂教育方式,实现理论学习和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方式,给予学生在课堂中表达观点,勇于质疑的发展,真正实现留学生的服务管理.

参考文献:

〔1〕荣丽春.权变理论对留学生教学管理及其培养模式的启发[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11(03):461-466.

留学生教育论文篇(9)

19世纪末,甲午战争的爆发,日本的强大引起中国人的反思,发现日本早期派遣的大量留学生对日本的富强起了重要作用,中国也必须仿效。由于日本是中国的邻国,风俗相似文字接近,西书已由日本摘要翻译、刊有定本,因此日本作为中国派遣留学生的首选国。于是,1896年唐宝愕、胡宗滚等13名学生赴日留学,标志着中国近代留日运动的开始。

从1896年派出第一批13人赴日留学,到1919年的20年间,中国赴日留学人员中涌现出了一大批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教育家,对近代中国社会变迁起到了非常巨大的作用。这其中的政治家有中国的居正、宋教仁、张继、廖仲凯、胡汉民等;中国共产党的、董必武、陈独秀、,王若飞、施存统等,另外的如黄兴、女革命家秋瑾、陈天华、“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中的林觉民、方声洞、愈培伦等。军事家如蔡愕、阎锡山、蒋方震、张孝准、等。文学家如鲁迅、巴金、郭沫若、郁达夫、田汉、夏衍、丰子恺等。因此,可以说20世纪的中国历史发展与清末民初培养的留日学生是密切相关的。

一、早期留日教育家――王国维

王国维是早期留日学生中的一员,对20世纪初年封建传统教育体系的瓦解,近代新式教育正在萌芽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他的教育思想的三大精髓为: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完全之人物”;知识教育提高到“皆有裨于人类之生存福祉”的高度;大学是自由研究学术之场所。他译著的《教育学》,是近代中国学者翻译的第一部外国教育学著作。他以叔本华、尼采、康德哲学为基础,形成独特的教育理论体系,并用之亦诊释亦批判中国传统的教育思想。他参与创办主编了近代第一份教育专业刊物《教育世界》。《教育世界》刊于1901~1903年间,登载了97篇有关日本学制的译文,几乎都是日本办新教育以来所颁布的法令、章程,包括大学、中学、小学、女子教育、师范教育、职业教育等各个门类。

在中国教育史上,王国维最早引进外国教育理论,最早翻译外国教育学著作,为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较完备的外国教育理论体系;他是最早明确提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体育、智育、美育多方面发展的“完全人物”;他是最早试图在近代心理学、伦理学、美学的基础上的中国教育理论的开拓者;他是最早谋划创办师范学堂,堪称近代师范教育的先驱。诸多“最早”的教育活动集于一身,其成就非一般的专门教育家所能及。

二、近代教育改革

从20世纪初人数开始急剧增加的留日群体,对清末的教育改革体现出强烈的参与意识。他们对以科举制为核心的封建旧教育给予猛烈的抨击并积极投身到各级新式教育体系中。

1.教育目的

1906年,清廷正式将“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定为教育目的,其中“尚武”,即仿自日本的军国民教育。当时,留日学生对日本的武上道精神和军国民教育,无不深有感触。1902年,留日学生在《军国民篇》首次阐述军国民教育思想。同年,留日学生蒋百里译《国民之教育》文,进一步阐释了军国民教育理论。宣统二年,各省教育总会止式提出“请定军国民教育主义案”。民国建立后,国体虽然更新,但教育体制仍沿袭清末,不过将学堂改称学校,将监督、堂长改称校长。教育宗旨中,也仍然保留着清末军国民教育的内容。

2.学制改革

1902年,清廷任命张百熙为管学大臣,拟具全国新学堂章程,张乃参照日本制式,拟成《钦定学堂章程》。但此章程末能切实实施。1903年,清廷复令张之洞重拟。张之洞于是年11月拟成《奏定学堂章程》。该章程亦主要参考日本学制,分三段六级。三段即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六级依次为初等小学堂、高等小学堂、中学堂、高等学堂大学堂涵儒院。其后,清廷制定的系列具体的教育法规均模仿日本,如清末师范学堂的学制和课程设计,即以当时日本的高等师范和寻常师范学校规程为蓝本。清末新学制之所以取法日本,是因为日本教育体制既采自西洋,又保留着浓厚的‘忠君”色彩,适介清廷既要变革,又欲维护专制统治的需要,故清廷乐于仿效;二是受到留日学生的影响。清末留日学生大多学习法政和师范专业,归国后又多进入政界和教育界,因此对教育政策的制定影响较大。张百熙和张之洞的幕僚中小乏留日归国学生。“钦定”和“奏定”俩个学堂章程,名为二张所奏,但在具体草创过程中,留日归国学生实出力不小。

3.教育师资

1903年,清廷颁布《学务纲要》称:“此时开办学堂,教员乏人。”为此,1903年,管学大臣张百熙在上奏中提出:“亟应多派学生分赴东西洋各国学习专门,以备将来学成回国,可充大学教习。”由此可见,新学师资的培养是清政府派遣留学生的重要目标之一。赴日留学生读师范、学教育的占相当大的比重。1903年4~10月,共毕业175人(不包括其他学校继续深造者,下同),其中读师范者71人,占40.6%。1903年10月至1904年4月,共毕业124人,其中读师范者86人,占69.3%。1904年5月至11月,毕业165人,其中读师范者37人,占22.4%。这些学生在日本专攻教育、心理、教授法、管理法等课程,通过听课、参观、讨论等活动,贪婪地吮吸办理近代新教育的新知识,回国后,凭借在国内积累的一定的管理和教学阅历,被迅速充实师资队伍中。鉴于当时留学生回国后,群趋政界,一部分学师范的留学生亦转入仕途,有违清廷派遣留学生的初衷。清廷乃于1907年明文规定,官费出国留学生将来毕业回国,皆令充当专门教员五年,以尽义务,并奖励出洋学习师范的学生。这使得大部分留日学生无论是学工、学农、还是攻医、读经济,归国后都首先从事教育工作。全国各地各级各类高校,出现了一个数量比较可观、分布十分广泛的留日学生群体,民国以后,仍有部分留学生从事基层教育。直到20年代以后,中小学师资开始由国内大学自己培养,其中留学生所占的比例才有所下降。

4.教科书的编写与报刊的创办

教科书是教育事业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是教学过程的物质基础。20世纪初,随着国内新式学堂的兴办,教科书的编写成为十分紧迫的任务。留日学生在留日期间组织了译书团体,翻译了大批日本或西方的文化科学书籍,然后把它们输入国内,各级各类学堂以其作为教科书和参考读物(如表1)。

表1 我国早期出版社翻译的外国书籍

这些教科书和国内学堂设置的课程有紧密联系,因此多为各省新式学堂所采用。留学生编译的教科书一般都在日本印刷后运回国内,还有一部分留日学生将个人所译的教育书籍寄回国内出版。所有由留日学生编译撰著的新式教科书、教学参考书,尽管从体制到内容都不很完善,但却具有传统教材所缺乏的近代气息,不仅直接适应了新式学堂发展的需要,而且为改造传统教学内容提供了借鉴。留日学生还翻译出版了日本和西方教育理论书籍,将外国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方法介绍到中国。1903年至1905年,出版了熊谷五郎著的《教育学》、富山房编的《教育学问答》、《教育学新书》、高岛平三郎著的《心理教育学》等,并自编教育学教科书,仅1906年至1910年,各地就出版了七种教育学教科书,如缪文功的《最新教育学教科书》、蒋维乔的《教育学》等。留日学生的翻译出版活动,促进了外国先进的教育理论的传播,向国人灌输了教育的新思想,几年间,教育学、教学论、教授法、管理法等新名词喧腾众口;心理、气质、观察、实验不绝于书,有力地传播了近代教育观念,促进了国内教育界对教育科学的研究,促进了清末教育改革和发展。

中国留日学生创办刊物始于1900年11月创刊的《开智录》和12月创刊的《译书汇编》。1903年以后,各省赴日的学生越来越多,纷纷组织本省留学生的同乡会、同学会,创办具有地区性特点的刊物,如《湖北学生界》、《浙江潮》、《苏报》、《云南》等。据不完全统计,20世纪初,中国留日学生所办刊物至少有七、八十种之多,这些刊物,对传播西方近代文明包括科技文明都起了重要作用。由于日本明治初期的启蒙运动着意汲取西方近代思潮,因此欧美各国的学术名著,无论政治、法律、经济、教育、科学、思想以及文学艺术等,皆有日文译本。“日本几乎是西洋文化的橱窗。”留日学生置身于迈向近代化的日本社会环境中,外受新知的启发,内忧国势的危迫,“莫不愤然企图改革”。而改革必须先从思想观念上着手。因此,他们认为,首要工作就是向国人介绍新知,而介绍新知的最主要手段是翻译日本书籍。

参考文献:

[1]王奇生.开新式教育之先河――近现代留学生对中国教育的影响[J].神州学人,1997,(12).

[2]夏风.清末留日教育产生、发展的主要原因及其分析[J].教育评论,1987,(4).

留学生教育论文篇(10)

教育服务贸易是服务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出口不仅能给一个国家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还能加强一国的国际影响力,促进科技文化交流,提高教育质量,增强一国国际竞争力。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服务贸易有了一定发展,但与发达国家间仍存在巨额逆差。差距主要体现在:培养层次偏低,整体教育服务发展不平衡;教育质量水平不高,国际化程度低等方面。总体来说,我国教育服务发展不平衡,教育服务体制、教育服务价格及教育服务的地缘、历史等因素都影响着我国高等教育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

一、要素禀赋理论对高等教育服务贸易的解释力

要素禀赋理论认为各国倾向于出口其国内充裕资源密集型产品。它强调了不同生产要素在不同国家的资源中所占的比例和它们在不同产品的生产投入中所占的比例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因此又被称为要素比例理论。具体到高等教育服务贸易中,要素禀赋理论可以解释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丰裕度对国际教育服务贸易的影响。例如,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很充裕,能够向世界各国的学生提供不同层次(特别是高质量)的教育服务,因此其教育服务贸易出口能力也很强。而教育资源相对稀缺的国家(如非洲教育落后的一些国家)在教育服务出口能力上则相对较弱。我们应该认识到教育资源禀赋的重要作用,了解我国教育资源的特点,在参与国际教育服务贸易的过程中,充分利用本国教育资源的优势,积极参与到国际教育服务贸易市场,不断提高我国高等教育服务贸易竞争力。

二、我国高等教育服务贸易要素禀赋分析

在高等教育服务贸易要素禀赋分析中,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是非常关键的因素。主要体现在一流大学的数量、接收外国留学生能力、科研能力和师资等方面。

1.一流大学的数量。根据国际教育网站2010世界大学排名,世界大学前100名排名中,美国高校就有51所,占了一半以上,而我国则一所都没有。我国最知名的两所学府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排在202~301名之间,且在世界大学排名前500名中,我国高校仅8所。另外从亚洲地区排名来看,前20名的仅北大、清华两所,而日本高校排在前20名的有七所之多。因此,从世界和亚洲大学排名来看,我国教育产品无论在世界还是在亚洲都不具竞争力。

2.从所提供的教育服务类别和层次来看,历年来我国接收外国留学生中非学历生占较大份额,学历生偏少,教育出口层次较低。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接收外国留学生特别是高层次留学生的能力较弱。留学出口中,发达国家学历生人数占留学总人数的绝大多数份额,且研究生、博士生层次比例较大。

2005年美国接收的外国留学生中研究生层次人数为264410人,占留学生总数的46.79%,且其当年学历生人数占留学总人数的77.5%;日本的学历生人数也占留学生总数的75.06%,但研究生比例较美国低,为24.86%;然而来华留学生中研究生的该比例仅为5.04%,与美国和日本的差距较大。

3.从科研能力方面来看,美国无论是论文总数还是论文被引用次数均稳居全球榜首,说明美国科研竞争力很强。我国2006~2010年被收录论文总数排在世界第六位,表明我国大学总体科研生产力较强,但是论文平均被引用次数排在13位,这反映出我国的科研影响力相对较弱。

4.从师资来看,我国大学的师资水平也远不及国外一流大学。教师水平的高低对教学质量的好坏有很大影响。国外有远见的教育家都把建设一流的师资作为办学的第一要务和提高办学水平的关键所在。如今,发达国家的高等学校教师绝大多数具有博士学位,例如根据德国高等教育法,具有博士学位是德国高等学校正式教师的必要条件。以国内外知名商学院的师资结构为例,世界一流商学院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中,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平均达97%,拥有硕士学位的教师平均仅占3%。而我国知名商学院中五所商学院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平均比例仅为49.9%,远低于世界一流商学院的平均水平。

5.从专业学科看,一国教育服务贸易对外国留学生的吸引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国所能提供的专业学科类型、规模、数量和质量。教育发达国家针对外国留学生开设的专业课程数量较多。据统计,目前英国各大学针对留学生设置的专业多达8000多个,美国5000多个,日本3000多个。然而,目前我国针对外国留学生开设的专业仅200多个,且主要局限于汉语、中医、戏曲等专业,经济、管理、理科、工科、法学等专业相对较少。从具体的学科类别来看,外国留学生来华留学主要选择文科和医学专业,而选择其它学科的学生则明显偏少。这表明我国的专业学科要素禀赋和比较优势分布极不平衡。在美国和英国经济管理、工程技术和计算机是最受外国留学生欢迎的专业,美国和英国排名前五位专业的人数都占其留学生总数的59%。从调查中可以看出,美国和英国的专业学科要素禀赋和比较优势分布较为均衡,其在商业管理、工程技术、社会科学和计算机上的学科优势明显,这为美国和英国的教育服务贸易出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国的经济、管理、工科、社会科学等学科与教育发达国家相比不具竞争力,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教育服务贸易的发展。

三、发展我国高等教育服务贸易的对策

我国教育服务贸易起步晚,教育服务贸易存在巨额逆差,与发达国家相比还缺乏竞争力。为了吸引更多的外国学生来华留学,扩大我国的教育服务贸易市场份额,提高我国教育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笔者认为应从政府和教育机构不同角度出发,采取各种有力措施促进我国高等教育服务贸易的发展。

(一)宏观层面:积极调整政策,提高我国教育服务贸易的市场份额

1.建立面向世界的留学生制度,大力吸引外国学生来华留学。首先,应该放宽相关留学政策,排除来华留学的语言障碍。对来华留学生适当放宽汉语入学水平要求,同时采取区别政策,对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留学生,采用不同的汉语入学标准。其次,借鉴教育发达国家的普遍做法,建立来华留学生勤工俭学制度,允许留学生在课余时间打工,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外国学生在华留学所需费用,减轻留学生的经济负担,又能使外国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社会。再次,应多渠道筹集资金,增加奖学金的数额和种类。最后,应完善外国留学生医疗保险制度。针对来华留学生建立具有社会保险性质的医疗保险制度,为外国留学生提供更多的保障,创造良好的留学环境。

2.加大对外宣传力度,使我国的教育服务贸易更快融入国际市场。从教育发达国的实践来看,对外宣传在扩大本国教育服务贸易的国际影响力上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一些教育发达国家为了推动本国留学教育服务贸易的发展,从官方到民间,从政府到高校,成立了专门机构,这些机构在扩大宣传上起到重要作用。我国从1999年3月开始举办“中国国际高等教育巡回展”(简称CIHEET),每年世界各地的大学都到中国,吸引我国学生出国留学。我国应该利用这一思路,鼓励我国的高等院校“走出去”,到各国参加国际教育展,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吸引更多的学生来华留学。此外,地方政府在赴外招商时,也可以让高校参与进来,利用招商机会到各国进行宣传,推广我国的教育服务贸易计划。

(二)微观层面:优化高等教育要素禀赋,促进教育服务贸易出口

1.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打造世界一流大学。要扩大我国教育服务贸易出口,就得先提高教学质量。实际上,在国际教育服务贸易市场占明显优势的国家都非常重视教育服务的质量。教育服务贸易的消费者往往都是通过学校的知名度来衡量一所学校教育服务质量的高低。从我国大学的实际情况来看,目前还没有一所大学进入世界排名的前100位,这反映出我国的国际教育服务贸易还缺乏竞争力。因此,我们的教育机构应从自身出发,一方面,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提高科研水平;另一方面,要提高师资水平,优化本校师资结构,引进更多具有较高学术造诣和国际背景的教师,多派访问学者到国外进修,或邀请海外知名学者到我国大学讲学,加强国际学术交流。总之,教育机构应借鉴国外一流大学的教育经验,把自己建设成更具综合实力和影响力的一流大学,从而吸引更多留学生,促进我国境外消费教育服务贸易的发展。

2.开设国际化课程,增强国际市场竞争力。与国外相比,我国专业学科要素禀赋分布不均衡,在经济管理、工科、法学、教育等学科上竞争力较弱,学科面普遍较窄,而且在课程设置上与外国大学相同专业的课程设置存在较大的差异,出现外国留学生在本国所学课程与在我国所学的课程衔接不上的现象,还有些课程获得的学分在我国得不到认可的情形,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外国学生来华留学的积极性,给我国留学教育服务贸易的发展带来不利因素。为扩大我国教育服务贸易出口,各教育机构应大力开设国际化课程。具体应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方面,应了解国际一流大学课程的发展动态,学习国际上成功的课程改革经验,开设有发展潜力的新兴课程,采用最先进的教材,不断完善学校的课程结构;另一方面,应根据国际市场需求对课程进行灵活调整,及时在教学内容中补充国外最先进的科学知识,吸引更多外国学生来华。

3.建设研究型大学,改善来华留学结构不合理现象。来华留学的结构不尽合理。我国的大学主要还是以培养本科生层次为主,能被称为研究型的大学很少。我国招收的外国留学生中,研究生所占的比例较小,以2010年为例,来华留学生中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人数仅占来华留学生总数7.04%。为了大力吸引国外高水平人才来华留学,有潜力的高校应该努力把自己建设成研究型大学,从而发挥自身优质教育资源的先天优势,不断改善来华留学结构,成为教育服务出口的主要提供者。

4.弘扬特色文化,打造国际教育服务贸易市场的亮点学科。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悠久文化历史的文明古国,包含了丰富的科学类别,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吸引着众多外国学子的关注和向往。教育机构应该充分利用我国得天独厚的自身优势,根据各院校自身的专业设置和师资情况,挖掘有吸引力、有价值的特色学科,例如中医、中国历史、中国戏曲、中国哲学等,从国际化的角度来强化这类学科优势,使其成为国际留学市场上的亮点。

参 考 文 献

[1]姜宁川等.中国教育服务贸易逆差的分析与思考[J].经济师.2010(7)

上一篇: 机械设计毕业论文 下一篇: 学科制度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