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舞蹈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22 17:32:29

知识舞蹈论文

知识舞蹈论文篇(1)

知识舞蹈首先要求舞者和编导必须是智能型和知识型的人才,从社会以生活出发,以传统文化和肢体的多元性,以现代社会的新观念,从旧模式中跳出来而广泛利用生活和传统,并能用国际舞蹈知识来创作出新型的舞蹈。然而,我们常见的那种远离生活,远离传统,单纯强调“舞蹈本体”的,而且主题含混,语言模糊,内容与形式脱节和观众去捉迷藏的节目。这些节目的形成,是由于某些编导缺乏生活更缺少编舞知识,他们的文化底蕴很浅,编舞如摆积木一样来组合动作,很少考虑舞蹈的主题内容,显然搞出来的节目,形象不鲜明又不生动,给观众演出一次性就结束了。难怪有些观众认为,舞蹈就是花花绿绿,给歌星伴舞晃晃悠悠,走来走去,没看头。其实并非如此,舞蹈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它并不从属其它艺术门类也不是附属品,好的舞蹈作品是能冶陶人的情操并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舞蹈是一种文化,它给人们以崇高想象与理解,古代书法家张旭观看孙大娘舞剑器,引发他在书法上独树一帜——狂草,这是闻名于天下的。看来舞蹈文化是不能被忽视的。

知识舞蹈要促进舞蹈家以生活、传统、舞体的多样性为目标,来提高舞者的肢体文化素质。过去的创作模式大都在继承民间舞蹈形式,并以它为素材来改编的。诸如汉族舞蹈《红绸舞》、《荷花舞》、《跑驴》、《打花棍》等都是经过这种加工改编而成的。在五、六十年代大都是以改编民间舞的大一统的编创模式,但是舞蹈家们都积极地深入生活向传统学习积累知识并运用知识进行分析研究,筛选创新。

知识舞蹈的价值取向

知识舞蹈也是对舞蹈家价值取向的定位。它体现在智力与知识的占有和艺术质量的提高,我们要改变观众对舞蹈演员“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看法。我们不能容忍把歌舞艺术降低为在歌舞厅里卖弄,我们必须加以正名,树立好自己的形象,因此要加大教育的力度。

舞蹈编导家和舞蹈教育家都应该把知识运用在精品舞蹈与精英人才的把握上。同时行政领导与艺术管理者应给予人力、物力和经济上的保证,给予有成就者以奖励来促进知识舞蹈的成功率,达到优秀作品的成功与优秀人才的真正实现,并引导社会观众对舞蹈审美的正确认识,唤起民众对舞蹈审美的积极性。好的舞蹈,观众喜欢看,就必然产生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那么舞蹈精品也可以与商品名牌那样树立自己的名牌走向市场,通过演出扩大影响。

知识舞蹈在新时期,新形势下的提出是对广大舞蹈工作者一种新的呼唤。我们要加强舞蹈学的研究,提高认识,探索知识舞蹈的规律,去充实丰富它的内涵。这个问题应该引起舞蹈界特别是舞蹈教育界的关注与重视,使更多的编导、教师的智能在生产力上发挥作用,为创作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舞蹈和培养出智能型的人才做出贡献。

半个世纪以来中国舞蹈的发展空前的繁荣,特别改革开放以来,大批的创作,大批的人才涌现出来,样式之多,手法之新,新生代之好是过去所不能比拟的,但是有许多编导、演员,并非自觉认识自己缺乏知识与修养,还仍然停在浮浅的创作和冷漠的表演上,更多的带有盲目性,他们更多惯以动作思维方式而忽略艺术思想性去取代逻辑思维。我们常常看到有的舞蹈文不对题,无病,莫明其妙,而不讲内容的满台滚爬搂抱,背举,衣着露透瘦,肚脐眼普遍露。显然这是一种难以理解的又缺乏知识的艺术现象,这种无不和舞蹈编导有关。

在舞蹈创作中相互模仿甚至抄袭的倾向也层出不穷。显而易见,这种缺乏创新精神的症结是:(1)缺乏知识,(2)不讲艺德,(3)艺术功力不到家,(4)不深入生活、不积学储宝、不能厚积博发。知识是创新的动力,知识是打开智力的钥匙,知识舞蹈是以艺术道德为导向的,知识舞蹈是促进编导想象力创造性的舞蹈,编导演员必须要有文化知识,要有文学修养。没有文化知识,没有文学修养创作出来的节目很难成为精品。创作表演,知识、智力、名人效应是无形的资产,精神产品好与不好,编导、演员是起决定性的作用,当然在作品成熟时,知识舞蹈也需要资金的投入。而精品的形成是要看编导的艺术功力和他的全面知识和艺术修养。

知识舞蹈强调有知识的创作,重视审美与观赏,并应用专业知识的积累在创作实践中产生影响,知识舞蹈制约着作品的质量、水平高与低。编导、演员文化艺术水平越高,需求信息量的欲望越强,而且能从信息库中提取所用的资料融合吸收。

加快创新进程,首先必须解决观念问题,转变思想观念不仅是领导的事,也是广大舞蹈编导、演员、艺术家们的事。因此舞蹈家们要强化自身的素质和专业技术素质,二者不可缺一。因此要力培养出知识型的舞蹈家(智能型的人才)。有了知识型的舞蹈人才,才能创作出知识的舞蹈。

我们应该集中智力资源、信息,知识和精湛技术,创作表演高水平的作品,没有知识的开发就不能进步,创新也就难以实现,创作质量也难以提高。

知识舞蹈的提法目的,是要求作品真正达到精品的高度。是以知识积累创作规律为基点的,这是时代所需,也是促进舞蹈的精品最高目标迈进。

知识积累要靠人的大脑记忆来完成的,人脑极其重要是储存,人脑里的信息被记住了,在实践中就产生效应,因为人脑支配着人体多器官的运作,并向各部位发号施令,它所记忆的特定信息,必然会对人体行为产生特定的极大的影响和作用,做为意识形态的舞蹈艺术何尝不是如此呢!只要我们用心总会有所发现有所出新和突破,只要我们倾心尽力就能有所进步,就能取得成功。我们要认真解析,中国众多的民族,舞蹈之丰富如同大海,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风俗、不同信仰、不同风格、不同形态,动律、节奏、生态影响都应以科研精神来研究。这是一门相当复杂的舞蹈学科。

舞蹈作为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如果不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它必然满足不了人们对文化生活的要求。因此必须提高舞蹈创作的水平。我们现在进行舞蹈创作,在舞蹈语言的拥有还居于传统为多,是把已有的动作重复组合。知识舞蹈要求创作者有新的发现去营造更加丰富多彩的艺术语言,但是必须重视舞蹈的人民性,大众性,同时要加大发展性和开放性的力度。我们不仅继承利用现在已有的传统,我们还要去探索去发现提炼生活中的精华,不仅如此,还要去发现他人之长来补自己之短。所以要积极调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如果没有积极的态度和热情是什么也干不成的,因此我们要重视知识创新。江总书记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由此可见知识创新对提高艺术质量,教学改革都具有重大意义。

培养高素质的舞蹈家这是时代的呼唤,这也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任务,是别人所替代不了的。相信不久知识舞蹈的洪流会滚滚而来,新苗的茁状成长一定会高于旧竹枝的。让我们踏着时代的节拍来迎接世纪的辉煌。

知识创新与舞蹈人才培养

21世纪即将到来,我提出知识舞蹈这一问题,与舞蹈界的同行们进行砌磋。不管对与否我总认为,舞蹈家应做到自编自演,当然不排除别的编导给自己编的节目。不过舞蹈家不应该只等编导来编似乎也应该学习编导学了。我国有56个民族,舞蹈极其丰富多彩,我们如何利用这些艺术宝藏,是我们大家应该认真思考的。只是继承祖先留给我们的遗产,睡在宝藏中,不从生活中开掘创造,只从传统中求发展也是不能适应新时代人民群众审美要求的。我们既要继承传统还要发展传统建立新的传统,同时既要借鉴更重要是创新,二者不能偏。我想建立知识舞蹈的关键还是培养出优秀的舞蹈人才来。

培养优秀的舞蹈人才是当务之急。如何把培养舞蹈人才放在首位并与国际舞林相媲美与之抗衡竞争。应该首先在观念上来个转变,人家有的我们有,人家没有的我们独领,要有自己的名牌,自己的尖子,自己的精品,不能只在赛场上求人家,走后门,求人施舍,争不实之名,那是一种最没出息,没骨气,没志气,懦夫无能的表现。我们应提倡大智大勇,拥有知识正气,勤奋好学,去积累新的知识,去寻找新的资源,开展舞蹈交流合作与竞争。

人类的未来,国家的繁荣比任何时候更加依赖于知识的创新和知识的应用。而作为舞蹈艺术要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作用,就必须使它立足于舞蹈者观念的不断更新,特别是舞蹈编导更需要知识的不断丰富。没有文化知识,只是从动作本体去获取精品的成活,显然是不够的。创新首先要立足于知识的积累和人才的培养。所以,舞蹈教育改革要有突破性的创新和定位,要有针对性和方向性。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特有的视觉变异思维方式去观察发现学生的进度和成绩的优劣,科学地改进教学机制。为此编导、教师首先要有知识积累,并能获取大量的信息,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如何改造、发展、创新,这是舞蹈教育培养人才战略研究的课题。特别要重视国内外的信息及其教育机制的变化和先进的传播手段,那么了解因特网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以开放的视觉去接受新鲜事物,去引进我们所需要的东西。封闭就意味着落后。对此我们不能等闲视之。

教育成果与培养人才、技术创新如何上一个新台阶是我们当前所关心的问题。我们要培养出一批智能型、全面的舞蹈人才,能编,能演,有文化,知识广泛,能总结,品德好,那么学校就要加强智能培养学的研究。教师要提供给学生能驾驭独创的能力,使他们有办法在艺术实践中发挥才智,让他们能灵活地运用知识。

教师们教给学生成套的技术本领,不能只是让学生们去重复延伸,在旧动作中去演变画面,应该教学生在继承中去发展创新,只有创新才具有生命力。教师应该有培养学生点石成金的本领。

严格的说教师首先要有创造性和启发学生的能力,学生才不致于停留在模仿上。老师看学生的成绩,不能只看在课堂中的效果,还应在平时观察他们的灵性,观察他们的舞蹈知识的程度。课堂中的技术教练是重要的,但不能忽视平时对学生们的了解。比如学生的接受能力,自学能力与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以及表达能力、特别是创造能力文化水平。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智能教育所必须注意的。只重视学生的业务能力而忽略了解智能和品德的培养,对学生的成长是不利的。

有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强的学生,当他们到社会去工作时,他们的智能会进一步得到发挥。因此教师传授给学生的本领,提高学生们的知识水平是非常重要的。由此看来知识教学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开掘学生舞蹈智能是摆在日程上的时候了。而老师自身的修养开发知识就更为重要。学生是老师教出来的。青出于蓝,胜于蓝,首先要有好蓝才能培养出好青,当然也要有好青才能把蓝发扬光大,这是相辅相成的。因此要开掘学生的智力,老师是责无旁贷的。

我们要培养出智能性的舞蹈人才,并非轻而易举,是需要下大力气,花大功夫,要创作好剧目就需要培养出优秀的编导家和演员,如要做到用优秀的作品鼓舞人那么就要教导学生深入生活,去继承传统,去了解群众对时代的审美趣味,编导不能只停留在重复传统编舞的模式上,千人一面,老一套人民群众是不喜欢的,因此必须发挥知识舞蹈的作用。有了知识就能开掘新技术、新境界,新能更好地继承、发展、借鉴与创新。所以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创新环节,加强创新识。有了创新才能进步,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这是对经济、科学界讲的。对我们舞蹈创作来说也指明了方向,没有创新就没有进步,原地踏步就是落后。因此要开掘智力向生活学习,向外来好的经验学习。同时让学生懂得用辩证的观点,从实际出发,立足于本国、本民族、本地区,把外来的精华化为我们的养料,“以我为主,为我所用”,鉴别筛选,推陈出新。

创新最高层次即是系统的观点,强调思想、技能、知识、信息和多种手段的汇合,特别要利用传播工具的沟通是十分重要,一件成功的作品没有宣传媒体,没有广泛群众的认同,影响是不大的。

舞蹈教育要重视知识应用的教学,并对知识舞蹈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北京舞蹈学院在教学方面是非常重视知识应用。他们以科教兴舞为指针,进行全面地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同时积极地进行教学机制的改革,学校从单一式教学向复合型教学方面转化,做了非常有益的尝试。如中国民间舞系不仅是让学生学习传统的民间舞而让学生们能从事编舞创作,他们创作的《我们一同走过》引起了社会强烈的反响,中国古典舞系也如是创作出一台崭新的舞蹈晚会,他们表演的《踏歌》获得中国首届《荷花奖》比赛创作金奖,名列榜首,编导系学生们不仅创作而参与表演实践,他们创编的《情殇》、《葬花魂》获得及大成功。《情殇》获得1998年文化部举行舞蹈展演荣获大奖,王玫、张守和领导现代舞创作做出了优异的成绩。这些学生们不仅是具有专业知识而且都具备较高的文化水准。他们的创新意识很强,不固守旧,在老师指导下,他们集中智力资源,信息知识和精湛技术表演,从而创作出精彩的剧目。因此看来,我国的社会主义舞蹈应向知识舞蹈方面发展,没有知识开掘的创作是难以深化主题,更谈不上什么艺术感染力了。

知识舞蹈的提法,是要求作品真正达到精品的高度,而创新是指舞蹈编导实行对创作高文化艺术视觉的全面思考。并能将社会主义之新立民族之异。可以说创新是知识舞蹈的灵魂。

高水平的艺术创作应该有独到的想象,并把它变成直观有效的艺术张力而能达到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

知识舞蹈论文篇(2)

知识舞蹈要促进舞蹈家以生活、传统、舞体的多样性为目标,来提高舞者的肢体文化素质。过去的创作模式大都在继承民间舞蹈形式,并以它为素材来改编的。诸如汉族舞蹈《红绸舞》、《荷花舞》、《跑驴》、《打花棍》等都是经过这种加工改编而成的。

知识舞蹈的价值取向

知识舞蹈也是对舞蹈家价值取向的定位。它体现在智力与知识的占有和艺术质量的提高,我们要改变观众对舞蹈演员“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看法。我们不能容忍把歌舞艺术降低为在歌舞厅里卖弄,我们必须加以正名,树立好自己的形象,因此要加大教育的力度。

舞蹈编导家和舞蹈教育家都应该把知识运用在精品舞蹈与精英人才的把握上。同时行政领导与艺术管理者应给予人力、物力和经济上的保证,给予有成就者以奖励来促进知识舞蹈的成功率,达到优秀作品的成功与优秀人才的真正实现,并引导社会观众对舞蹈审美的正确认识,唤起民众对舞蹈审美的积极性。好的舞蹈,观众喜欢看,就必然产生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那么舞蹈精品也可以与商品名牌那样树立自己的名牌走向市场,通过演出扩大影响。

知识舞蹈在新时期,新形势下的提出是对广大舞蹈工作者一种新的呼唤。我们要加强舞蹈学的研究,提高认识,探索知识舞蹈的规律,去充实丰富它的内涵。这个问题应该引起舞蹈界特别是舞蹈教育界的关注与重视,使更多的编导、教师的智能在生产力上发挥作用,为创作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舞蹈和培养出智能型的人才做出贡献。

半个世纪以来中国舞蹈的发展空前的繁荣,特别改革开放以来,大批的创作,大批的人才涌现出来,样式之多,手法之新,新生代之好是过去所不能比拟的,但是有许多编导、演员,并非自觉认识自己缺乏知识与修养,还仍然停在浮浅的创作和冷漠的表演上,更多的带有盲目性,他们更多惯以动作思维方式而忽略艺术思想性去取代逻辑思维。我们常常看到有的舞蹈文不对题,无病,莫明其妙,而不讲内容的满台滚爬搂抱,背举,衣着露透瘦,肚脐眼普遍露。显然这是一种难以理解的又缺乏知识的艺术现象,这种无不和舞蹈编导有关。

在舞蹈创作中相互模仿甚至抄袭的倾向也层出不穷。显而易见,这种缺乏创新精神的症结是:缺乏知识,不讲艺德,艺术功力不到家,不深入生活、不积学储宝、不能厚积博发。 知识是创新的动力,知识是打开智力的钥匙,知识舞蹈是以艺术道德为导向的,知识舞蹈是促进编导想象力创造性的舞蹈,编导演员必须要有文化知识,要有文学修养。没有文化知识,没有文学修养创作出来的节目很难成为精品。创作表演,知识、智力、名人效应是无形的资产,精神产品好与不好,编导、演员是起决定性的作用,当然在作品成熟时,知识舞蹈也需要资金的投入。而精品的形成是要看编导的艺术功力和他的全面知识和艺术修养。

知识舞蹈论文篇(3)

舞蹈理论与舞蹈实践的关系

所谓的舞蹈理论,就是说能够对舞蹈实践产生一定的指导作用,对舞蹈训练中的盲点进行指导,与之相关的理论知识都是舞蹈理论。随着人们审美观念的改变,舞蹈艺术也逐渐的发展起来,在满足人们审美的同时,更加具有魅力与特色。舞蹈实践的发展,使得舞蹈理论也随之发展起来,对舞蹈理论的研究更加深入,从不同的角度与层次进行理论的研究,使得理论更具有实践指导意义。舞蹈实践指的是,通过对人体动作进行提炼与美化,最后以一种艺术形式组织到一起,通过舞蹈表演将这一人体动作组织结果进行表演,此过程不仅是对肢体美的展示,也渗透着舞蹈的灵魂与跳舞者的情感。

理论知识是通过对科学手段的运用,以科学的手段与思维方式,将目光不仅停留在表面,而是透过表面对内在事物进行研究,将事物的本质通过一种具体的现象表达出来,使得实践被指导。舞蹈理论与实践具有较为密切的联系,二者是不可分割的。要想舞蹈更具有内涵,更具有深意,更能将舞蹈艺术表现出来,就必须有理论的指导。通过理论使得舞蹈者的文化修养有所提高,不仅具有外表的舞蹈美,而且更具有内在的灵魂美。只有自身的修养与素质有所提高,才能够使舞蹈更好的表现出来,因为舞蹈不仅是肢体表演,更是舞者内在的表现,灵魂的表现,头脑的空洞的舞者,是无法将舞蹈艺术所表达的意义展示出来。

舞蹈理论对舞蹈实践的指导作用以及其重要性

舞蹈理论在舞蹈技巧训练中表现出重要性。舞蹈是一种将人体动作通过美化与改善,以表演形式展示出来,属于人体动作艺术。从表面上看舞蹈是通过肢体进行表现,但是舞蹈更具备灵魂与精神,舞蹈者的最高境界,就是将舞蹈的精神与灵魂与肢体动作充分的融合到一起,表演出来。

对于舞蹈技巧与基本功的训练来讲,就是通过对人体的训练,通过此过程,逐渐培养出跳舞者的舞蹈艺术,每个舞蹈者都要通过技巧与基本功的训练,这是舞蹈能力的开端与基础。通过技巧与基本功的训练,使得人的肢体表现更具有艺术表现能力,并将艺术通过人体动作表现出来,展示出跳舞者的情感、文化内涵、审美特征以及民族文化。对于舞蹈艺术来讲,对基本功的训练与学习是非常重要的,是成为舞蹈者的基本条件,但是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同样重要。因此,在舞蹈技巧与基本功训练过程中,要将理论知识同时学习,不可将其忽视。无论是舞蹈演员还是舞蹈教师,都要重视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只有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才是具有舞蹈能力的人,而不是肢体匠人。舞蹈不仅是肢体美的展示,更是一种精神的展示,而要将此精神充分展示出来,需要不断地对理论知识进行学习,充实与丰富自己,只有这样跳舞时,才能够有精神去展示,对实践进行指导,使得肢体与情感达到融合。

教与学中所体现的舞蹈理论重要性与作用。舞蹈艺术的形成过程,是通过对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为基础,以一种美的表现形式,将其表现出来,可以说舞蹈是源自生活而高于生活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不仅包含着艺术美,而且还包含着丰富的精神文化。在舞蹈教与学的实践过程中,舞蹈林论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例如,舞蹈教师在对舞蹈中音乐的节奏、旋律、速度、情绪与动作的力度与风格等,或者是对协调性的重要意义以及重点掌握进行讲授时,都需要理论知识做铺垫,对教学方式进行研究时,也是依据理论知识进行。

理论源自实践,对于舞蹈理论来讲,就是对舞蹈实践的研究与总结,高于实践,指导实践。要将理论与实践时刻联系到一起,互相渗透,才能够将舞蹈理论指导意义充分体现,帮助舞蹈实践的提高与发展。

知识舞蹈论文篇(4)

随社会文明不断进步,群众舞蹈活动蓬勃发展,人民群众通过舞蹈形式抒发他们对自然、时代、生活的赞美颂扬及质朴的民族情感。群众舞蹈的普及发展对推动两个文明建设,对发展我国文化事业起到极大推动作用。它已成为我国艺术事业中不可忽视的一支劲旅。因此,有必要对群众舞蹈的活动特征及发展进行研讨,使其更好发挥它的社会作用。

一、群众舞蹈的概念

群众舞蹈主要是针对非专业舞蹈而言。群众舞蹈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并由群众自己参加表演的,有一定观赏价值的社会性舞蹈。群众舞蹈是人民群众自己用舞蹈形式反应生活、抒感、进行教育、自我娱乐的一种手段。由于群众舞蹈的创作与演出来自社会各阶层、各行业不同身份、层次的人,并广泛活动在社会各部分,所以,又构成它是社会性舞蹈,它不像专业团体必须是适应于舞蹈专业的人,在一定条件下从事专业舞蹈,并带有一定商业性。而群众舞蹈则不受期限,只要条件可能便可舞蹈,更无经济任务。所以,群众舞蹈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并自己表演的有一定观赏价值的社会性舞蹈。

二、群众舞蹈的发展措施

(一)紧跟时代脚步

群众舞蹈要表现时代特色,首要是引领时代文化风尚。舞蹈艺术在当今时展是不断走向舞蹈本体主体化、诗化、内在心灵化、内涵意蕴深刻化和形式多元化。群众舞蹈只有结合自身特点,寓教于乐,把时代文化精髓吸收并蕴含于艺术创作中,才能推动群众舞蹈艺术创新与发展。

(二)贴近群众生活

舞蹈创作者只有在日常工作、生活中认真细致地观察生活,逐步积累这些来自生活的大量素材,对这些素材进行科学分析理解和熟悉,从中筛选典型、具备象征意义的素材,并对它们有真正切身体会和实践感受后,才有可能创作出打动人心的成功作品。群众舞蹈根在民间,在社会生活当中。作为一个群众舞蹈编导始终不能离开这片肥沃的创作土壤。走进生活,你就会发现新的创作之源,走进人群,你就会找到新的灵感。

(三)弘扬民族文化

舞蹈具有鲜明民族性和地域性,分别表现不同民族思想感情和生活乐趣,反映其社会关系、精神和意志、理想和愿望。面对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我们缺少真正可体现一个民族和国家的整体精神境界的群众舞蹈。我们在强调地域风格、特色、继承传统同时,又必须着眼当今时代审美需要,以创作出真正具有鲜明时代精神和民族特征的作品来显现中国人的灵魂,特别是显现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灵魂。

(四)表现生命之美

美是舞蹈艺术最本质特征。舞蹈必须讲求美,以美的动作、线条、造型、画面、旋律、服装创造出美的形象,表现美的情操和生活内容,触动人们心灵,满足人们审美需要,陶冶人们道德品质,激励人们生活热情,鼓舞人们革命意志。这就是舞蹈的品格和功能。

三、群众舞蹈的发展展望

作为一个群众舞蹈干部,不仅要进行舞蹈普及提高,还有创作、教学、示范等任务,同时,还要掌握舞蹈动向及各方面信息,从而有利开展工作。首先要有好的知识结构,要掌握两方面知识,一是专业知识,二是社会知识。专业知识包括舞蹈理论、编舞技法等舞蹈本体的一些有关知识,以及文学、戏剧、音乐、美术服装、道具等专业艺术知识。群众舞蹈是一门社会学科,我们工作对象包涵社会各阶层的人,不了解人和社会,我们工作起来定会困难重重。要掌握这方面知识,靠两方面学习,一是向书本学习,二是向生活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作为群众舞蹈组织者、建设者,就要拓展思维,勇于创新,吃苦耐劳,拥有献身精神。

针对今后群众舞蹈如何发展,一是要建立理论研究队伍。对群众舞蹈活动、实践进行科学总结,上升为理论,形成自己理论体系,从而更好的指导群众舞蹈工作,尤其针对那些平时不重视理论研究的人,觉得只要能为基层单位编几个舞,辅导他们跳起来或再夺个名次就行了,这恰恰是忽视了自身价值。而有的长期从事群众舞蹈工作,注重学习研究,有丰富经验,有自己工作方法和实践,很好的概括总结就是最有价值的理论,建立理论研究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二是建立创作队伍,群众舞蹈的提高狠抓创作,主要的一条经验就是狠抓创作,给群众舞蹈事业发展提供有力条件。

总之,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已给我们群众舞蹈工作者指明了前进方向,我们将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创新,为繁荣和振兴中华民族舞蹈文化,为发展群众舞蹈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知识舞蹈论文篇(5)

舞蹈,是人类心灵美与运动美的综合体现。舞蹈课堂教学作为一门有着较强实践性的学科,其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与其他学科相比存在较大的差异。首先,我们应当做到舞蹈课堂教学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如果我们的舞蹈课堂教学不能够很好地向学生阐释舞蹈的基本理论知识与舞蹈教学的理论体系,就很可能导致舞蹈教学实践活动的失败。而要想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舞蹈的基本理论知识与内涵,就不得不让他们积极投身到大量的实践训练中,在实践中达到与理论的结合,进而领悟舞蹈的精髓与魅力。舞蹈教学的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实际上就是“形”与“神”的统一。作为新时期的舞蹈教育工作者,要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积极调动各种有利因素投入到舞蹈课堂教学中,这样才可以更好地促进舞蹈课堂教学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另外,舞蹈教学理论与实践不可偏废其一,舞蹈理论知识直接影响到舞蹈教学实践的科学性与正确性,舞蹈实践又是学生舞蹈理论知识的重要补充,也是学习新的舞蹈理论知识的重要前提,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舞蹈理论知识与实践两者相统一的重要性。

二、重视舞蹈教师的影响力

正如我们所熟知的,在舞蹈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是其重要的组织者与实践者。学生在舞蹈教师有意识、有目的的指导下学习相关舞蹈理论知识,进行舞蹈实践训练。由此可见,舞蹈教师自身的素质将对舞蹈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提升产生很大的影响。那么舞蹈教师自身的因素到底在哪些层面上起作用呢?首先是教师自身的榜样性作用。与其他学科相类似,舞蹈教师对于学生学习舞蹈起着较强的榜样作用。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舞蹈本身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这就要求舞蹈教师不仅应当具备渊博的理论知识储备,同时还应该兼具超群的舞蹈技能,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向学生呈现出舞蹈的魅力,进而提升学生学习舞蹈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其次,据教育学、心理学等的相关研究成果显示,学生在身心愉悦时,对于所学知识有着较强的兴趣,其学习效果也处于相对良好的阶段。因此,作为舞蹈教育工作者,在日常的舞蹈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仅要注重对舞蹈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呈现,还应当努力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保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在实际的舞蹈教学过程中,舞蹈教师应当做到“因材施教”,对有着不同舞蹈知识积累的学生给予不同程度的关注,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学生舞蹈学习的实际效果。

三、考虑学生自身的因素

舞蹈教学活动的直接对象是学生。学生会因为诸多因素的影响而呈现出不同的个性特征。作为新时代的舞蹈教育工作者,要能够熟知不同学生的特征与优势,对其进行针对性培养与训练。例如,对于那些天性好动的学生,应当在舞蹈教学过程中仔细规范其舞蹈动作;而对于那些羞赧的学生,则应当时常予以表扬和鼓励。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舞蹈的兴趣与积极性。从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等的相关研究成果中,我们可以看到,受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最终的教学效果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之间有着非常大的联系。当个体遇到与其兴趣相同,或是认识到所学知识与技能对日后的工作与学习有重要影响时,他就会满怀热情地投入其中,并会取得出人意料的成绩。作为新时代的舞蹈教育工作者应当因材施教,达到在舞蹈课堂教学中的良好效果。

知识舞蹈论文篇(6)

二、如何更好地学习和研究舞蹈理论

每一种理论都有对错之分。所以说,学习舞蹈理论的前提是要学会独立的思考。首先,需要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是树立正确艺术观的首要前提。第二,对舞蹈理论的研习还

要根据自己的情况,从实际出发,结合自己所学的专业。要想更好地掌握舞蹈理论知识,应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系统的学习文化课程,积累与舞蹈相关的民族常识。第二,重视舞蹈的社会实践性,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更好地把舞蹈理论与舞蹈实践有机结合起来。第三,仔细分析、研究舞蹈的发展历史。第四,赏析高质量的作品,以提高自己对舞蹈艺术的鉴别能力。

三、技能训练中的文化元素与舞蹈理论学习的关系

舞蹈的技能训练可以把人的自然形式的形体转化为赋予美感的艺术形式的形体,它是培养舞蹈美感表现的启动因子,它可以借助优美的技术表演来表达出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以及这个民族对美的要求。所以说,舞蹈技能的训练所包含的的文化特色既具备了自然的属性也具备了社会的属性,其主要的目的是在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客观规律下,最大程度的发挥人体的柔韧度及各部位的机能,充分调动人体形象思维的积极性,从而让舞蹈表演者化身为艺术与想象充分结合的舞蹈精灵。技能训练不是一项轻松的、短暂的训练,它要求学生每天坚持进行,反复的对一些简单的、不连贯的动作进行训练,因为只有这样坚持不懈的努力练习,才能一点一点的、逐步的对舞蹈动作中的技能、技巧性的东西有所把握,才能把这些动作在演出中表现的收放自如。但是,如果在掌握了这些技能、技巧之后没有进行后续的练习,那么,这种技能、技巧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变得生疏,因此,这些技能、技巧在熟练运用以后也要在舞蹈艺术的实践中进行多次的训练。但是,这种训练方式容易使学生产生这样一种观念,即简单的技术思维,经常把这些技能、技巧性的东西当做是舞蹈艺术中的唯一的因素,有时候就会盲目的认为舞蹈艺术表现形式的好坏就是用这些技能、技巧水平的高低来衡量的。很显然,这种观点是片面的,因为技能、技巧这些因素是表现舞蹈艺术水平高低的一个基本因素,它没有全面考虑影响舞蹈艺术的所有因素,当然,在这些因素中,舞蹈的理论知识这一因素是不可缺少的。所以说,在进行舞蹈技能、技巧训练的同时还要对相应的舞蹈理论知识有所了解。

知识舞蹈论文篇(7)

(一)聚焦受众群体

高校教育中明确艺术教育的作用,前提就是必须要对在校大学生这一受众群体诉求的明确。明确舞蹈艺术教学实践活动在大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只有明确了这几点,在舞蹈艺术教育教学时,才能做到在内容和形式设计上目标明确,有的放矢。就调查结果而言,绝大部分在校大学生的舞蹈知识相对较为匮乏,究其原因为成长过程中,这部分学生们没有一个合适的渠道让他们去接触舞蹈艺术,虽然对舞蹈艺术的认识几乎空白,但是他们渴望学习舞蹈艺术,认为这是高雅艺术,可是局限于不懂如何去欣赏舞蹈;另外只有很少一些学生从小受过专业的舞蹈教育,这部分学生多为舞蹈类艺术特长生,他们对舞蹈艺术尚有初步认识。只有极少部分学生因为实在是看不懂舞蹈,因而对于舞蹈艺术一点不感兴趣。针对高校大学生舞蹈艺术教育受众的现实情况,很多高校都开展了舞蹈教育教学工作,其中大多以理论课和实践课相结合的形式。这样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形式既考虑到大学生艺术爱好的多样性,又考虑到了现实条件的局限性,就目前而言还是切实可行的,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比如舞蹈理论课科目设置不全、课程内容设置满足不了学生的实际需求,舞蹈艺术社团(实践部分)对普通大学生缺乏吸引力等。所以在探讨舞蹈艺术教育教学形式和内容问题时,还需以人为本,从学生受众主体出发,对于推进舞蹈艺术的教育教学工作具有现实意义。

(二)重视授课方法

高校艺术授课工作核心出发点就是如何激发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高校学生别是偏理工科专业的学生,跟艺术人文类学科的思维有很多不同之处,偏理工科专业的学生大多冷静聪明,逻辑思维能力强,但艺术思维相对欠缺。逻辑思维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和逻辑性,艺术思维具有形象话、感性化等特征,两者并不矛盾,而且相辅相成。当今艺术教学活动中常常忽略了受众的思维方式特点,其实只有将逻辑思维和艺术思维方式相结合,才能更好地拓展受众群体的思维空间,提高受众群体的整体素质,培养出复合型人才。在舞蹈理论课堂上培养形象化、感性化艺术思维最佳途径就是进行教学互动。这样的互动方式可以体现为:首先是形体上的互动,因为舞蹈艺术本身就是用肢体表达情感,所以,在课堂上要有目的地带领学生去做各种动作,加深受众群体对不同舞种特点的理解。其次就是思想上的互动,最主要就是激发学生主动思维,特别是鼓励学生结合舞蹈知识讲授和舞蹈剧目的赏析发表一些自己的观点,并展开全班讨论。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要考虑受众群体的综合水平和实际需求,循序渐进。对于舞蹈理论知识的教学活动中,应当结合各学科知识,特别是受众比较感兴趣的知识点。比如讲解中国古典舞时,可结合相关文化类型、历史背景、等知识,使学生既能了解历史,又能对现状和未来发展有个大概认识,了解中国古典舞的文化意义。更重要的是,这同时也是对民族传统精神进行重新阐释,也有助于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再比如讲解中国民间舞时,根据各民族的历史背景、生存环境以及等来解读不同民族舞蹈的基本动律特点和差异,这有助于学生们了解民间舞这种由群众自行创作、质朴而又富生命力的舞蹈形式。同时有助于各民族学生之间互相了解,也更能提高学生的舞蹈艺术欣赏水平。区别于高校舞蹈艺术教育这种教学形式,组织舞蹈艺术社团也成为当今艺术教育做得好的学校所常采用的一种舞蹈艺术教育形式。通常组织舞蹈艺术社团,其中舞蹈艺术社团团员可以是学校在校的艺术特长生,还包括一些爱好舞蹈艺术的文艺积极分子。条件允许的可以通过高校内专业的舞蹈教师对舞蹈社团团员进行基本功训练,同时给这部分团员排演舞蹈节目,使舞蹈社团可以成为校内艺术教育活动的带头组织。这种教学模式的有一个不足点,在于这些舞蹈社团组织的活动大多局限于舞蹈社团内的成员,社团外的学生大多对于参与这些活动的信心不足,时间长了以后,大部分学生对舞蹈社团的活动变得漠不关心,这就不能达到利用舞蹈实践对广大普通学生进行美育教育和素质教育的目的。当然由于很多外边条件的限制,很难想让大多数学生都能参与到舞蹈艺术实践中去。但这绝不是舞蹈社团脱离大部分学生受众群体的一个借口。这就有必要重新定位和解读高校舞蹈艺术团体的功能,让广大学生都能更好的熟悉艺术社团,这样也能更好地帮助美育教育工作。首先,在坚持建立舞蹈社团的原则上,可以多层次考虑如何发展舞蹈社团。这种多层次考虑的一种实现方式就是可以在班级、系、学院、学校各级分别建立舞蹈艺术社团,如此可以让越来越多的学生体验和进入到舞蹈社团的训练中去,使舞蹈这门艺术能够更好的面向每一位渴望学习和了解的学生。当然每个级别的舞蹈社团的定位和目标可能都不一样,班级或者系级这样的基层舞蹈团主要定位于如何普及舞蹈相关理论知识,加强舞蹈艺术美育教育,因此在舞蹈团员的选择上,可以让大部分学生参与到舞蹈团中进行学习和训练。而全校这一级别的舞蹈社团主要目标在于充分结合本校的专业特点以及背景,出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精品类节目,可以选择更大的舞台上进行舞蹈美育教育的成果展示。

(三)转换教育观念

无论是舞蹈理论课还是舞蹈实践课程,都对舞蹈授课教师的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虽然高校的普通舞蹈美育教学工作的目标不再是培养舞蹈专业人才,但是舞蹈授课教师作为艺术的传播者,在教学过程中应当让学生享受到艺术的价值所在。第一,舞蹈授课教师应当具备很高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水平,对于舞蹈的知识和技能都能有全面的认识。第二,舞蹈授课教师在教学的方法上,应具备完整的知识体系融会贯通各学科。把各科知识和舞蹈教育教学工作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热爱舞蹈艺术教学,有助于学生舞蹈学习,提高综合素质。这就需要高校艺术教育工作者必须全身心投入到艺术教育工作中,以全新的观念和认识,运用全面的知识体系,灵活的教育教学方法,把当下的高校艺术教育教学工作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知识舞蹈论文篇(8)

一、我国当前的民间舞蹈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民间舞蹈教学中,教师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性不够强,这是由于民间舞蹈的起源来自民间,舞蹈的形成来源于生产和生活,民间舞蹈在民众中被广泛喜爱,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民间舞蹈实现了不断的发展,舞蹈的艺术形式也更加丰富,但是民间舞蹈在发展过程中理论知识比较缺乏,没有形成科学的理论基础知识,使得舞蹈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没有科学的理论作支撑。此外多数舞蹈教师在从事民间舞蹈的初衷都是处于对民间舞蹈的喜爱,这些舞蹈教师的知识体系比较匮乏,自身的民间舞蹈理论体系并不完善。在民间舞蹈的发展中无论是舞蹈教师还是舞蹈学者对于民间舞蹈的知识都没有接受过舞蹈文化的深入教育。无论在哪种形式的教学中,理论性的知识体系对于教育的成果都十分重要,民间舞蹈的理论在舞蹈教学中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

二、在民间舞蹈教学中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的这句话揭示了兴趣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民间舞蹈的学习也一样,只有学生对民间舞蹈有着极大的兴趣,才会实现对舞蹈坚持不断的练习,教师在进行舞蹈教学时要注重对学生兴趣的培养,民间舞蹈的学习形式主要建立在对民间舞蹈动作的不断练习中。舞蹈动作练习的过程是十分枯燥和单调的,在教师教授学生对民间舞蹈动作的练习中,要结合民间舞蹈中的文化底蕴以及民间舞蹈动作的审美特点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思想灌输,使学生对民间舞蹈产生极大的兴趣,在学生对民间舞蹈的兴趣中真正将自身投入到舞蹈艰苦的训练中。在民间舞蹈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教育要结合学生的心里特点,以形象性的教学语言对学生进行情感化的教育,例如教师可以对学生讲述,使学生认识到兴趣在民间舞蹈学习中的重要性,意识到自身对舞蹈的兴趣是支撑训练的最大动力。

三、教师在民间舞蹈的教学中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

这里的教学目标不是简单的教师教学目标的实现,不是教师每学期需要实现的教学计划,而是在广义上指教师要以素质教育下民间舞蹈的学习对学生审美水平的整体实现以及学生在民间舞蹈学习中感受中华民间舞蹈的精髓,实现我国民间舞蹈的继承和发扬。在学生对民间舞蹈的学习中存在这很大的误区,认为舞蹈教学就是教会学生实现对舞蹈整体美的组成和观赏,忽略了舞蹈教学中对学生每个舞蹈动作进行的研究以及教师和学生之间关于舞蹈动作进行的探讨。教师在面对学生开展舞蹈教学中要将民间舞蹈中舞蹈动作背后的文化背景以及舞蹈动作的由来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教授,使学生真正对民间舞蹈的动作和形式有着深深的了解,实现学生在舞蹈动作的展现时将舞蹈动作中蕴含的情感通过舞蹈动作表达出来,此外还能够对学生的舞蹈审美进行很好的培养。例如教师在教授学生学习傣族舞蹈时,教师可以先向学生讲述傣族人民的生活风貌,傣族人民的生活中经常接触水,因此傣族舞蹈在舞蹈动作中通过身体各部分关节之间的活动,展现傣族人民在生活中柔美的、温顺的形象。

在民间舞蹈的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标准的民族舞蹈的动作,针对民资舞蹈中的关键动作教师可以展开详细的讲述,抓住民间舞蹈教学中的重点,强化学生对舞蹈动作难点的训练。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影像设备对学生平时训练中的舞蹈动作进行详细的记录,将学生在训练中的舞蹈动作对学生展示,使学生在自身舞蹈动作的记录中直观地看到舞蹈动作的不足之处,学生在观看之后可以自觉地对自身的舞蹈动作做出改善,提升舞蹈教学的效果。这样的教学策略不仅能够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还能够实现学生舞蹈技能的自觉提升。

在舞蹈教学目标的建立上体现当下素质教育的整体要求,通过对舞蹈动作的不断练习培养学生坚持不懈的意志,教育学生对舞蹈动作中蕴含的民族文化进行深入的了解,实现学生对民间舞蹈中蕴含的情感进行深切的体验。学生在舞蹈动作的不断练习中锻炼出了良好的身体素质,在对舞蹈动作的学习和舞蹈知识的了解中,学生的气质也会达到很大的提升。

四、教师在舞蹈教学中重视学生的观察力的培养,教会学生体会艺术

民间舞蹈教学中,学生的观察能力在舞蹈学习中是一项十分重要的能力,教师在舞蹈动作的教学中主要是向学生展示舞蹈动作,学生通过对教师舞蹈动作的观察实现对舞蹈动作的学习,因此学生的观察能力的培养是民间舞蹈学习的基础。学生的观察能力的培养首先要求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对舞蹈动作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提升学生对舞蹈作品的观察能力,其次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对生活中的事物进行细致的观察。艺术来源于生活,学生只有提升对生活观察能力,才会在今后的舞蹈生涯中实现舞蹈的创新。教师在教学中要将观察的方法教授给每一位学生,要求学生在每一次的教学过程中对舞蹈教学中观察到的教学关键进行详细的描述,对学生的记忆能力进行一定的培养,实现学生在教学中对舞蹈动作细节的把握。

在舞蹈教学中教师也要加强学生对民间舞蹈的艺术情感的培养,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不同的民族舞蹈之间的特色以及舞蹈的优美性向学生展示民间舞蹈的魅力,使学生对民间舞蹈产生一定的艺术情感。教师在教学中在对学生进行严格要求的同时也要鼓励学生对每民间舞蹈学习的积极性,对学生的进步和表现给予肯定,使学生在民间舞蹈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主动的进行民间舞蹈的学习。

五、在加强民间舞蹈训练的同时重视学生的文化修养

我国的民间舞蹈中有着强大的民族特点,不同地域上生活的人的性格特点是不同的,生活习惯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民间舞蹈更是如此。例如过我藏族舞中比较常见的四种舞蹈是“堆谐、果谐、弦子、锅庄”,不论哪种舞蹈种类中都有坐胯、弓腰等体态特点,造成这种特征的主要原因不仅有繁重的劳动生活,还有心灵深处的虔诚的宗教信仰。除了强大的民族特点,我国民间舞蹈对传统节日还有一定的作用。传统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民性的传统节日中,民间都会有各种各样的民俗活动,人们会用歌舞的形式表达节日的祝贺。民间节日是我国民间舞蹈的重要载体,因此对于民间舞蹈的学习还要对我国传统的民间节日进行详细的了解。民间服饰在民间舞蹈中的作用也是十分重要的,民间服饰和民间舞蹈一样都体现着浓厚的民族风情和地域特色,特定的民间舞蹈必须搭配相应的民间服饰才能舞出韵味,展现原汁原味的文化内涵。例如傣族女性的裙子尤其是简裙,它的样式和色彩就像开屏后的孔雀一样美丽,傣族特有的孔雀舞需要配合民间服饰才能展现女性的美和孔雀舞的魅力。在掌握民间舞的文化背景的基础上才能对舞者所学的民间舞产生更好的理解。

文化修养的提升需要教师在舞蹈教学中为学生灌输一定的舞蹈理论基础知识,实现学生舞蹈学习的系统性和科学性,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民间舞蹈中蕴含的民族文化对学生进行讲解,增强学生对舞蹈的理解,实现舞蹈艺术同其他艺术形式的交互作用。任何一种舞蹈都离不开音乐的伴随,教师在舞蹈教学课程中要适当地对学生进行一定的音乐素养训练,使学生对音乐中的情感有良好的体会。还要使学生了解话剧、美术,培养阅读优秀文学作品的习惯,实现舞蹈与其他艺术形式的融合,加深学生对民间舞蹈艺术的理解。例如教师在教授学生练习《听雨》的舞蹈中,可以播放关于江南下雨的音乐为学生的舞蹈训练营造学习气氛,使学生更容易投入到舞蹈课堂中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只有对民族文化进行深入的了解才能对民间舞进行学习并不断创新。

六、重视学生对民间舞蹈的创新能力

知识舞蹈论文篇(9)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2-0241-01

一、舞蹈教学的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

舞蹈,是人类心灵美与运动美的综合体现。舞蹈课堂教学作为一门有着较强实践性的学科,其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与其他学科相比存在较大的差异。首先,我们应当做到舞蹈课堂教学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如果我们的舞蹈课堂教学不能够很好地向学生阐释舞蹈的基本理论知识与舞蹈教学的理论体系,就很可能导致舞蹈教学实践活动的失败。而要想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舞蹈的基本理论知识与内涵,就不得不让他们积极投身到大量的实践训练中,在实践中达到与理论的结合,进而领悟舞蹈的精髓与魅力。舞蹈教学的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实际上就是“形”与“神”的统一。作为新时期的舞蹈教育工作者,要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积极调动各种有利因素投入到舞蹈课堂教学中,这样才可以更好地促进舞蹈课堂教学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另外,舞蹈教学理论与实践不可偏废其一,舞蹈理论知识直接影响到舞蹈教学实践的科学性与正确性,舞蹈实践又是学生舞蹈理论知识的重要补充,也是学习新的舞蹈理论知识的重要前提,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舞蹈理论知识与实践两者相统一的重要性。

二、重视舞蹈教师的影响力

正如我们所熟知的,在舞蹈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是其重要的组织者与实践者。学生在舞蹈教师有意识、有目的的指导下学习相关舞蹈理论知识,进行舞蹈实践训练。由此可见,舞蹈教师自身的素质将对舞蹈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提升产生很大的影响。那么舞蹈教师自身的因素到底在哪些层面上起作用呢?首先是教师自身的榜样性作用。与其他学科相类似,舞蹈教师对于学生学习舞蹈起着较强的榜样作用。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舞蹈本身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这就要求舞蹈教师不仅应当具备渊博的理论知识储备,同时还应该兼具超群的舞蹈技能,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向学生呈现出舞蹈的魅力,进而提升学生学习舞蹈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其次,据教育学、心理学等的相关研究成果显示,学生在身心愉悦时,对于所学知识有着较强的兴趣,其学习效果也处于相对良好的阶段。因此,作为舞蹈教育工作者,在日常的舞蹈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仅要注重对舞蹈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呈现,还应当努力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保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在实际的舞蹈教学过程中,舞蹈教师应当做到“因材施教”,对有着不同舞蹈知识积累的学生给予不同程度的关注,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学生舞蹈学习的实际效果。

三、考虑学生自身的因素

舞蹈教学活动的直接对象是学生。学生会因为诸多因素的影响而呈现出不同的个性特征。作为新时代的舞蹈教育工作者,要能够熟知不同学生的特征与优势,对其进行针对性培养与训练。例如,对于那些天性好动的学生,应当在舞蹈教学过程中仔细规范其舞蹈动作;而对于那些羞赧的学生,则应当时常予以表扬和鼓励。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舞蹈的兴趣与积极性。从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等的相关研究成果中,我们可以看到,受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最终的教学效果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之间有着非常大的联系。当个体遇到与其兴趣相同,或是认识到所学知识与技能对日后的工作与学习有重要影响时,他就会满怀热情地投入其中,并会取得出人意料的成绩。作为新时代的舞蹈教育工作者应当因材施教,达到在舞蹈课堂教学中的良好效果。

四、注重舞蹈教学意境的构建

所谓“教学意境”,一般是基于教育者与学习者主观范畴的“意”与在教学活动中诸多外在的影响因素中的“境”之间的完美结合所形成的艺术境界。“意”是指教育者、学习者在教学活动中发现美、创造美,并随之产生、表露出来的情感与思想。“境”则是指“教学艺术所表现和反映的审美情景和艺术氛围,其特征是形与神的有机统一”。舞蹈教学作为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和艺术性较强的学科,其教学意境的构建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舞蹈教学意境的构建与舞蹈本身所具有的艺术性之间有着较为密切的关联。意境,即是艺术的最高境界。另一方面,舞蹈教学意境的构建,需要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因素等等的共同营造,缺一不可。可以说,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情境是实现课堂有效教学的关键,舞蹈教学亦是如此。

知识舞蹈论文篇(10)

中图分类号:J7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0-0150-01

一、舞蹈“延伸意识”与舞蹈“感知能力”的概念释义

舞蹈“延伸意识”和舞蹈“感知能力”是一种“感性的”身体意识或感知。舞蹈表演者在舞蹈时身体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知能力是我们要认识和研究的关键。舞蹈“延伸意识”是指舞者在舞蹈时意识支配身体向身体之外的方向延伸的行为;舞蹈“感知能力”是指在舞者在舞蹈表演时对自己身体一种觉察能力。舞蹈“延伸意识”有强弱对比,舞蹈“感知能力”有大小之分。

二、舞蹈“延伸意识” 训练的出发点及目的

上肢运动中起关键性作用的主要是肩胛骨的运动,肩胛骨的灵活性直接决定上肢运动的可能性[1]。本训练内容将关注点放在上肢在额状面上的运动,开发肩胛骨外展能力上;目的是学会正确使用身w后,通过舞蹈“延伸意识”训练提高舞蹈表现力。

三、结果分析与讨论

(一)数据测量指标

1.指尖距。在两个训练阶段结束后分别测量研究对象手臂呈一条直线时,上肢与地面呈水平、上至与地面呈45°和上肢与地面呈135°时的指尖距距离。结果见表1:

2.掌指关节力度。在两个训练阶段结束后分别测量研究对象右上肢与地面垂直和右上肢与地面水平时掌指关节的力度。结果如表2:

(二)掌指关节力度在两个训练阶段后的比较。第二阶段-有舞蹈“延伸意识”训练后,研究对象的掌指关节力度都比第一阶段训练-无舞蹈“延伸意识”训练后的掌指关节力度大。

右上肢与地面垂直方向上的数据显示方差齐性检验的值为0.065>0.05,符合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的条件[2]。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的概率P-值为0.05,小于0.01,则表示有舞蹈“延伸意识”的训练对拓展舞者身体感知能力(垂直方向)有显著的影响。右上肢与地面垂水平向上的数据显示方差齐性检验的值为0.103>0.05,则证明符合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的条件。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的概率P-值为0.000

(三)指尖距增长值与掌指关节力度增长值的相关关系。将指尖距和掌指关节增长值呈“棒状”,即强正线性相关关系。采取线性回归方法编辑该散点图,得出相关性系数R Sq Linear=0.833>0.8>0表示两变量存在较强的正的线性相关关系。说明指尖距的增长对掌指关节力度的增长有较强且积极的影响,即在舞蹈“延伸意识”的训练中,舞蹈“延伸意识”的强弱对舞蹈“感知能力”的影响是积极且显著的。

四、结论与建议

本项目研究受试者的测试结果显示,舞蹈“延伸意识”的训练有利提升舞者身体表现力,对拓展舞者身体语言有重要作意义。经过舞蹈“延伸意识”的训练,受试者感知能力有非常显著的提高。舞者“指尖距”的增长与力度增长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建议可以依据不能舞种、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或舞者提供有针对性的舞蹈训练。

参考文献:

[1]高云.舞蹈解剖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7):80.

上一篇: 语言修养论文 下一篇: 教育历史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