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课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22 17:30:18

美术课论文

美术课论文篇(1)

    (一)课程结构日趋合理化

    传统的课程结构绝大部分是以学生的认知发展为目标而忽略了人的个性全面发展的需要。因此,在吸取传统课程优点的基础上,今后的课程结构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美术的知识结构,也应重视非知识结构,如情态性的结构、身体技巧性的结构,从知识的领域(知识和智慧)和情感的领域(美术价值观、审美观)结合等方面提出合理的美术课程结构的标准。

    (二)课程内容日趋综合化   

    一方面,充实现代科学文明的成果,扩大美术作为视觉领域的内容,绘画、工艺和欣赏相互渗透,日趋整合,单纯的绘画概念正在消解,电脑绘画、工业设计等内容已经或正在编人课程内。一方面,日愈注重弘扬民族文化,加强教材的乡土性和地域特色,课程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既有当代气息,又有浓郁的民族性,美术课程整体内容日趋综合化。

美术课论文篇(2)

一、对当地传统美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江西的民间美术种类多,影响大,如陶瓷、剪纸、风筝、砖刻、剪纸、年画等,有着极大的开发利用空间。开发具有优秀传统的民族民间艺术教育内容是具有重要的现实和长远意义的。围绕对当地传统造型艺术所包蕴的文化内涵及其制作实践的学习活动,有益于引导学生了解社区文化,提高文化素质,有益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创新精神。

例如:五年级美术课《剪纸》,由于我本人非常喜欢剪纸,所以在平时很注意搜集关于剪纸的知识和剪纸图案。在课前我给学生布置了任务,让他们回家看书或查找资料去了解剪纸的历史、用途、种类、地域分布特点等。在上课的导入部分我请学生欣赏民乐《喜洋洋》,让学生享受过年的气氛,启发学生们联想到过年时,我们会用剪纸来美化环境。然后我引入对剪纸的知识介绍,随后展示了自己平时制作的剪纸作品《女孩》、《荷花》、《花篮》、《喜鹊》,让学生感受剪纸艺术的魅力。接着示范如何完成一幅剪纸,我从构思——草稿——剪——刻——贴,每一步示范给学生看,然后给出剪纸纹样供学生参考,给学生留出大量时间去制作剪纸。最后学生在窗户上展示剪纸作品,并评选优秀剪纸能手。

总之整个过程我都认真去准备,学生学的很感兴趣。学生们在中国传统文化氛围中,提高了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发掘地方自然资源优势,进行创造性地开发与利用

九江自然环境优越,丰富的自然资源是美术学科开发与利用取之不尽的课程资源。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和具体条件,开发出具有自己特色的美术教学资源,是我们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主要方向。

美术第十一册第一课《中国古代建筑欣赏》,教材安排了中国古代最著名的一些建筑欣赏(故宫、长城、布达拉宫、苏州园林等)。我在教学这一课时,安排了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以正规教材为中心,安排欣赏了中国古代最经典的一些建筑的艺术特色等内容。第二课时安排了《九江古代建筑欣赏》,以图片、文字说明等形式介绍了吴城镇的望夫亭、云居山的大雄宝殿等古亭、古楼。拓展了原有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对九江的古亭、古楼进行观察、讨论、尝试线描绘画,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浓厚。

同时,还组织学生参加地方美协组织的小画家联谊活动;参观地方美术展览活动;利用节假日去公共场所进行寻求美的足迹……拓宽小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相互间的交流。通过学生与自然的直接对话和写生体验,拓展了学生的欣赏视野和思维空间,在学生幼小的心里播下了美的种子,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从实际出发,利用废弃物品、材料进行再开发创造

在我们的生活中不是缺乏美,而是缺少发现。透过现代生活中大量的废弃物品,以艺术的眼光,化腐朽为神奇,给其以艺术的再生,是美术学科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有效途径之一。河边有漂亮的卵石,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卵石的自然纹理设计制作各种精致的卵石画,还可以根据卵石的造型特征精心粘接塑造新的艺术形象;用煤精、废砖头等进行工艺作品创作;用泥土制作泥塑、彩塑等。例如:我在教《有趣的插花》一课时,让学生通过利用身边常见的防真插花和校园边田地里的干花制作工艺插花作品。课上通过教师讲解、示范、启发使学生感受、体验绢花的插花技法。学生通过对插花构图知识的学习提高了审美情趣。同学们通过十几分钟的研究制作出了形态各异的插花作品,并且为自己的作品起了名为“争齐斗艳”“绚丽多彩”等,好象闻到花的清香。

这一系列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仅从学科角度有益于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及形象思维能力,树立“美在于发现”的意识,学会美化生活,陶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操。而且,通过引导学生利用身边常见的废弃物品进行艺术再创造,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再生资源”的利用及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同时增强了环境保护和环境美化意识。

四、开发利用社会人文资源,促使教学和学习方式多样化

民间是一块内容丰富的文化课堂,乡土文化让人目不暇接,美术课教学可以把课堂扩大到教室之外,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融入大自然,和实践相结合,会更加有效地增强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让学生从大自然中汲取营养,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造灵感,从而使他们创造出优秀的作品。节日风俗链接着人们特有的精神与实践活动,是美术教学宝贵的素材库。这一年四季的节日里,民间美术作品记载着人们的生活,丰富和娱悦着老百姓。今年正月十五元宵节,我在拍下了一组照片,有舞龙灯、敲锣鼓、捏面人、吹糖人,最多的是花灯,这些照片运用在《民间美术》这一课上,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五、利用校园环境资源,提升美术学习效果

校内课程资源是实现课程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最基本、最便利的资源。校园环境及校园文化是美术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重要方面。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首先要着眼于校内现有的课程资源。美术教学中的透视、写生教学,表现内容中的室外景色、花草树木等等,都需要利用校园中的现成资源,达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另外,校园特有的文化也是课程资源开发的潜在资源。我们围绕校园中的运动会、美术展览、联谊会、学生摄影作品展等,这些活动本着“重在参与”的原则,面向全体学生,因而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是美术教育成果的一块实验田。

综上所述,小学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只要教师认真钻研课程标准,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地方实际对教材进行综合调整。只要我们能始终本着“以人为本”“一切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思想,不断提高自身的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和效能,就一定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美术综合素养,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从而不断把美术新课程的实施推进到更高的层次。

参考书目:

美术课论文篇(3)

美术课的成功取决于教师教得成功与学生学得成功两个方面,这是辨证的两个组成部分,缺一不可,只有双方和谐到了极至,那么美术课的教学就能取得成功。因此,美术教师必须首先从“教得好”来带动“学得好”,从而走向美术课教学完美的顶点。

由于美术课每节内容和要求不同,上课的形式也应是多样的,可能每堂课会各有特点,因此按照旧有教学模式照搬照抄老师讲,学生听这种模式,早就跟不上形势与教学发展的步伐了。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的推进,我们在美术课教学中常用“导入”、“示范”、“讨论、合作”、“巡回指导”、“学生作业评价”等多个环节与分阶段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即必须让听课同学来动脑、动手(实践操作),达到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有想象和创造与实践的空间,想自己所想与做自己想做的东西(作业),这样,才能使学生对美术课的学习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Www.133229.cOM

一、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

教师进入课堂,不能一味地严肃过分,绝不能让学生在听课时感到有丝毫的压抑,相反,生动幽默的插曲式的开场白,能给学生感到轻松愉悦,很快能被教师的话所吸引,并注入自己的兴趣,换言之即是学生的思维会不自觉地被教师牵引着往纵深走去。美术教师尤具需要这种课前导入艺术。

“色彩中的三原色是什么?”在新学期的第一节美术课中,我这样提问。同学们立即纷纷举起了小手。“杨博士,你来回答”,正当同学们在惊奇我是如何知道这个成绩最差的“杨博士”的名字时,“杨博士”支吾了半天,终于回答出了“红、黄、蓝”这个正确的答案。“非常正确,回答得十分好!看来,杨博士,真是名副其实的啊!您不仅人长得帅,问题也回答得很美,希望在新的学期里你能够成为我们班级中成绩最帅的小博士。”我的这几句赞扬话引来了全班同学善意的笑声,再看看“杨博士”,平时一向低着头的脸早就灿烂成了一朵美丽的玫瑰花,心里当然十分开心。与此同时,“杨博士”对教师也产生了由衷的敬佩,他的自信也就在教师的赞扬与同学的鼓励中油然地萌生。无疑,这几句正面鼓励的话语使这位原来成绩上较差的学生看到了自己并非全无是处的一面,教师和同学给予他的无异是一种由差转优的最好的心理催化剂和原动力。而其他所有的同学也都分享着“杨博士”的喜悦,课堂气氛顿时十分活跃,注意力高度集中,在这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大家聚精会神地听着老师上课。当然,今天老师要讲的有关三原色的课堂内容顺理顺章地按备课准备的步骤一步步渐进,课堂上有讲、有问、有答,大家毫不拘束,动脑、动口,听得津津有味。不知不觉中,该授的内容已经完成,教学目标已经达到,此时,下课铃响了,然而学生们感到这节课太短了,感觉到言犹未尽呢,至于这堂课的质量,那就不言而喻了。

二、设计引人入胜的导入教学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亦一样。美术课中的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美术知识、领悟美术技能技巧而进行的各种活动。根据中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特征,美术课开始就不失时机地诱发学生进入角色,是提纲挈领的重要环节,这个环节抓好了,就会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在学习《服装的搭配》一课中,我预先准备好了各种款式、各种颜色的服装。上课前我首先请一些同学上台试穿准备好的各式服装,此时坐在下面的同学都纷纷表现出了兴奋的表情,还纷纷提出了自己的意见。“这件款式不适合”、“他穿的颜色不好看”、“那件衣服太棒了”,很多同学都举手发表自己不同的看法。此时全班同学都思想集中到一点上,达到了心往一处想的境界,同时也都沉浸在欢乐中,课堂气氛特别活跃,大家一致在思考:服装该如何来搭配才好呢?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已经自然而然地引出了课题《服装的搭配》,学生也极有兴趣地听着老师讲授《服装的搭配》。这样的导入确实是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注重有个性的示范教学

美术教学是一种直观的形象教学,需要通过教师采取一系列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向学生传授美术方面的知识、技能和技巧。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示范教学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如在《徒手画校园》一课中,教师展示了很多平时所画的一些速写,先让学生们观摩,这样一下子就让学生们来了劲道,同学们用羡慕和敬佩的目光看着老师的画,不禁发出由衷的赞叹:“哇!真漂亮!”、“画得真好啊!”此时的学生,最想了解的是这些画是怎样画出来的呢?在接下来的教学环节中,是老师拿出了铅笔快速地画了一个卡通的人物,这时候,全班鸦雀无声,学生伸长脖子,高度地集中在教师的示范动作上,学生的胃口被吊起来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很快被调动起来,大家都已经是跃跃欲试,都想自己一试身手了。在老师的简单示范下,学生都不自觉地开始在纸上画起来,而且是那样地认真和投入。就这样,教师的示范教学在课堂中得到了意想不到的良好作用,教师示范良好的效果最终是完成了一堂极其完美的教学课。

四、改变满堂灌式的教学程序

在美术课中,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既能够发挥学生各自的长处,又能提高同学之间的团结协作的精神与作用,能使美术课完成教学目标起到“水到渠成”、“瓜熟蒂落”的效果。

在讲授《校园环境标识设计》教学时,通过创设情境,请几个同学来回答学校中还需要哪一些校园环境标识的设计。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同桌相互交流。“把你看到的与你同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然后,以四人小组交流,最后,再由四人中的一人在全班发言交流。教师提示,让学生感知:哪些地方需要环境标识设计?怎样来设计?最后大家来确定如何为我们学校的公共场所设计出环境标识。如:食堂、多功能厅、实验室等等。学生先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讨论如何来设计校园环境标识,讨论中学生们见仁见智,各抒己见,并且都表达了自己对标识设计方案的理念与表达形式,分组集中讨论后,发表意见的学生到讲台上都说出了各组各同学不同的设计方案与表达形式(即图案)。有的说:“用男女不同的体型来设计男女洗手间”,有的说:“用五线谱音符来设计音乐室”,有的说:“用一个在运动的人形表示体育活动室”。还有的人说:“用一台电脑,作电化教室标识”,“用一只手掌,一条腿打上边‘×’作草坪绿化带标识”,“用一本打开的书上放一支钢笔作阅览室标识”如此等等。总之学生们是用足了脑筋,选取最印象最直截了当的图案来作标识,这些标识理念新颖深邃,形象鲜明简洁,很有创意性和实用性。由于学生各自对事物的理解观点、设计意图的不同,结果得出了各种不同的设计思路与图案表达方式,但是这些设计思路都是有依据、有创意,不肤浅。学生的思维创造,爆出了灿烂的火花,使教师自己也大吃一惊。于是,教师都一一给予了肯定和赞扬,这样,我让全体同学体验到了自己成为一个小小设计师的成功和喜悦,这一堂课学生们都对自己的作为充满了深深的成就感,不用至疑,这确是一堂收获巨大又十分成功的美术课。

五、引入科学激励的评价体系

叶圣陶先生说过:“批改不是挑剔,要多鼓励,多指出优点。”新课程改革,给我们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此,必须客观地分析现实,同时必须建立起新的评价体系。如果我们用:“画得太小了”、“画面太脏”、“画得不认真”等等,去挑剔学生作业,甚至于将学生作业撕掉,要他重画这样的简单粗暴方法来对待学生,只能使学生对美术学习受到严重打击而越来越失去信心,渐渐地就会失去学习美术的兴趣。这样的评价显然是教师对评价目的还理解得不够,简单粗暴、专断的行事,对学生的教育也可能带来负面消极的影响。其实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闪光点和可取之处,教师应十分注意发现孩子身上各种不同的甚至极其细微的优点和长处,并尽量使其放大和扩展,努力使其能得到正面引导与鼓励,形成进步动力,继而在这门功课上能得到发展。“你能动脑思考,但还须进一步考虑”,“你真棒,再想想、改改,肯定还要好”,“理解了,但总结得不太全面,要再深入一点就会更好”,“相信你再下些苦功一定能行的”等等。这样的评价,以鼓励为先导,话语也温和亲切,使学生能时时感到老师的亲切与温暖,老师对自己的关怀。这样,才能使学生乐于做作业,乐于改正作业中的缺憾与错误,同时能促使其进行自我反思,达到提高。新课程改革的这种评价,将使每一个学生都努力向“成功”进军,最后成为成功者,这样激励性的评价,不但能促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也能让学生知难而进,去攀登一个又一个高峰。

六、精心拓展美术第二课堂

初中生课业负担较重,学生也觉得自己长期处于紧张的学习状态中。因此,在美术课外活动中如何让学生放松心情、陶冶情操就显得尤为重要。美术课的活动内容广泛、形式多样,要让学生能在自由的空间中进行各种美术活动,从而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陶冶高尚情操,发展学生思维力、想象力和动手能力,同样也能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浓厚兴趣。

经常组织学生参观美术展览、美术知识讲座,美术、书法比赛,学生美术作品展、班级校报评比、个人手抄报比赛等各种活动,能促使学生在活动实践中增长自己的才智,借于丰富自己的创造力、想象力。学生们从此类活动中能真正体会到劳动的乐趣和他们自身的价值体现,体会到创造性劳动的愉悦和成功,从而使学习的兴趣渐增和形成良性的循环。

在地方课程21课《东明山森林公园》中,我利用课外活动时间组织了部分学生参观了园内及其周围的东明寺、沈括墓、张浚墓、赵鼎墓、瑶山祭坛、土垣遗址、九度关隘等等本地诸多闻名于世的人文历史景观和美丽的自然风景。通过游览和观赏东明山森林公园,学生不但拍下了许多美丽的风景照片,回来后又完成了一幅幅具有东明山森林公园特色的优秀作业,圆满地完成了预先的教育目标。

美术课论文篇(4)

美术欣赏

人文性

自主性

创造性

美术欣赏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课业形式,它和绘画及工艺教学组成完整的教学体系。从美术教学总的目标和任务出发,欣赏教学在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同时,还应重视思想素质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把他们引向健康,文明,积极向上发展的道路。小学美术欣赏课业在美术教学中占用的课时虽然最少,但教与学的矛盾却常常比较突出,因此也是美术教学中的难点所在。如何提高欣赏课的教学质量,值得我们美术教师去研究和探讨。

一 在欣赏课中凸现人文性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美术也应视为一种文化学习。通过美术学习,使学生认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人类社会的丰富性,并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同时,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宽容和尊重。

美术欣赏课中的一些内容可以很自然的与做人的道理联系起来,要响应同志所倡导的"以德治国"的原则,教育就应该以德治校,在教学中应做到以德为先,在美术课的内容中可以加入中外积极健康的人文思想,从艺术品的欣赏中挖掘德育素材,将德育贯穿到整个教学活动中去,联系实际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道德价值观。

欣赏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过欣赏可以陶冶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爱国主义热情和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促进学生各方面和谐发展,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美术欣赏课的教学,主要以完美的形象,卓越的艺术技巧来拨动人的心弦,使人精神奋发,与之共鸣,从而产生强烈的教育效果。例如欣赏董希文的油画《开国大典》,可感受到作者通过构思,构图和色彩,表现了中华民族永远起来了的信心和气魄。欣赏白石老人的国画《却教蜂蝶为花忙》,透过蜜蜂在艳丽的凤仙花旁飞舞采蜜的忙碌情景喻意颂扬了勤奋劳动的精神。作者从普通的生活景致中表达出高雅的审美情趣,学生通过对作品的品味、鉴赏激起了对普通劳动者的敬慕。如雕塑《艰苦岁月》,表现的是长征中一位红军小鬼依偎在老红军身旁,被悠扬的笛声所吸引的感人场面。但其表现的并不仅仅是这些,作品还歌颂了红军战士在艰苦条件下不怕牺牲不怕吃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也表现出了红军战士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再如徐悲鸿的《八骏图》,画面中绝非单单表现了八匹马,而主要讴歌了那种勇往直前、战斗不息的大无畏精神。通过中国历代美术作品简介和欣赏,让学生基本了解我国历史上一些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的情况,使他们对祖国极其丰富的古代文化和艺术遗产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引导学生去理解、领会和感受艺术的美,通过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审美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爱国情感。如欣赏《秦始王兵马俑》,从中感受祖国艺术文化的瑰丽,激发爱国主义情感。在欣赏优秀儿童作品时,这些作品天真浪漫,富有儿童情趣,是儿童心理世界的反映,这类内容学生觉得亲切,容易产生共鸣。

二 在欣赏课中体现自主性

在美术欣赏课中,教师往往一讲到底,这样,造成教师的投入,而学生漠然的尴尬局面,欣赏课变成了“讲赏”课。然而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应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只有学生主体主动积极参与才能调动学生自身的创造潜能。教师时刻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兴趣入手,不断探索与自省,全方位的设计课堂教学的过程。教师要转变观念,由知识的占有人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习的人,教师的知识和经验成为学生可利用的资源之一,教师的任务由过去单纯传授知识为主,转变为启发诱导,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与信息的优化选择为主。美术欣赏课更是主客体的统一,欣赏活动必须依赖学生主体的直接参与,才能激发学生对作品的真切感受,又有利于学生欣赏能力的养成。教师过多过细的讲解,既不利于学生对作品的真切感受,有不利于学生欣赏能力的养成。

可采取的教学策略如下:1课前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预习,引导学生收集与欣赏内容相关的资料,让学生有备而赏,缩短学生与欣赏内容的距离,产生欣赏的直接兴趣。2在出示欣赏作品后,让学生仔细地读画几分钟,然后请学生说说对作品的印象和直觉(初步的感觉)3用思考题的形式引导学生观察图画,可以从色彩、线条,给人的情绪上去细细的体味。4必要时,对于欣赏中提出的一些问题,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欣赏、评价,以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这样既发扬了每个学生的优势,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又锻炼了他们之间的合作能力。

三 在欣赏课中培养创造性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美术课程应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采取多种方法,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并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有将创新观念转化为具体成果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设生动和谐的氛围,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创新的潜能,做到敢想、敢说、敢做、敢画,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学激励的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欣赏教学与工艺、绘画的教学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作用的。学生如果有了工艺、绘画的实践,就能更好的理解和认识艺术品。如教学民间绘画和工艺品欣赏时,让学生试着画一画,做一做,既有助于对作品的理解,又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在教学《民间竹编工艺欣赏》时,首先展示许多竹编工艺品,当学生被工艺品所吸引时,紧接着播放介绍竹编工艺的录像,讲解竹编的制作过程。此时的学生,早已把老师

为他们准备的篾片等材料,不由自主地动手编了起来。不一会儿,一个个“小玩意儿”在孩子们的手中诞生了。看着孩子们的欢喜劲儿,仿佛是什么伟大的创作。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把图片上的实物和欣赏的作品进行比较,做出评价,让学生兴趣盎然地欣赏竹编工艺。

这样,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就在欣赏、创作中迸发了。陶行知先生说:“让我们解放眼睛扔掉有色眼镜,要看事实,看未来;解放头脑,撕掉精神的裹头巾,要想得通,想得远;解放嘴巴,享受言论自由,谈天,谈地,谈出真理来;解放双手,甩去无形的手套,大胆*作,向前开辟;解放空间,把学生从文化的鸟笼里解放出来,飞向大自然,大社会去寻觅,去捕捉。”

让我们勇于发掘孩子们的创新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学生个性和谐的发展,努力培养创新型人才而尽自己之力。

美术课论文篇(5)

随着教育体制的深化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美术鉴赏课逐渐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一体。美术鉴赏课在高校的开设,进一步促进了大学生的自由和谐发展,为造就合格的人才服务。那么,美术鉴赏课对大学生的全面而深刻的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呢?笔者认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以美引善

蔡元培先生大力提倡“以美育代宗教”,就是因为作为“美育”的重要载体之一的美术有辅助道德进步的教育功能。大学生的思想品德不是先天具有的,也不是后天自发形成的,而是在社会、家庭,特别是在学校教育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美术鉴赏课就是学校的教育课程之一。

人的道德理想、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建立在审美的基础之上,并以美作为追求的价值取向。在思想道德素质养成过程中,美术鉴赏课把中外美术精品直接呈现给广大学生,使他们产生“直观”的美感。“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黑格尔语),能使人的主体性得到美的提升,前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过:“美是人的道德财富的源泉。”高校的美术鉴赏课是普通美术教育工作在高校的一种延续,是一种富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审美教育。这种审美教育是通过鉴赏美术作品的意境、线条、色彩、构图、肌理、空间及作者创作背景等完成的,它可以把高度发展的社会理性转化为直观的、生动的感性形式,其中蕴含的政治思想内容、伦理道德内涵,均使受教育者在提高审美感受、表现能力的同时,心灵得到净化,道德情操得到升华,从而达到崇高的精神境界。生动的艺术形象和直观的构思,给青年学生以启迪、以感动,从美术作品中感受到美,精神上获得愉悦和满足,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获取了很多人文知识,接受了思想道德教育,人的身心得以全面和谐的发展。

二、以美启真

素质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重点。美术鉴赏课可以使学生以愉快的心理体验展开想象,现代心理学揭示,兴趣和愉快的心情可以为复杂繁重的智力活动提供最佳的情绪背景。好的美术作品,可以充分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美术鉴赏可以使学生感知、注意、记忆联想、幻想、创造等思维能力得到发展。通过作品的鉴赏,可以提高学生的视觉感知能力,对各种色彩的象征义和引申义的理解会更加敏锐、协调,可以这样认为,美术鉴赏具有启迪智慧的作用。

美术鉴赏的过程是一种视觉思维的过程,也是鉴赏者审美创造的过程。它是鉴赏者通过对艺术家创造的艺术品的感受、想象、体验、理解和鉴别等一系列视觉思维活动,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欣赏,从而达到开阔视野、扩大认知领域,提高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的目的。在美术鉴赏过程中,由于鉴赏者面对的是富于启发性的典型视觉形象,所以会自然地唤起种种有关的联想和想象。在联想和想象的作用下,通过特定艺术形象可以感知和认识更为丰富的内容。中国古代诗论中就有“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之说,宋代诗人梅尧臣要求“作者得于心,览者会以意”。中国画的留白处理,正是留给鉴赏者想象的空间,这是鉴赏者对艺术作品再创造的过程。艺术作品不管表现得多么完整、具体,都留有广大的想象空间,这些空间需要鉴赏者通过联想和想象去丰富和发展,使鉴赏者形象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培养与提高。美术鉴赏与美术创作一样,都是一个创造的过程,因此,鉴赏过程也是培养鉴赏者创造力的过程。创造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美术鉴赏正适合这种创造心理的培养,尤其在美术鉴赏过程中对作品的色彩、比例、空间、节奏等视觉思维的训练,能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开拓视野,培养学生具有丰富的空间想象力,开启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三、以美怡情

身心素质包括体质、体能教育和心理教育。

首先,美术鉴赏对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大有裨益。如古希腊雕塑《掷铁饼者》就是力量与健美的和谐统一,这表明体质体能的发展过程就是按照美的原则、美的规律塑造美、追求美。在对《掷铁饼者》深入分析、鉴赏并进一步了解作品来龙去脉的同时,还能以健康的美感引发学生强健体魄的自觉性。如鉴赏古希腊雕塑《米洛斯的维纳斯》时,引导学生围绕人体美的标准进行讨论,通过美术鉴赏课帮助学生认识美的时代性、阶级性和多层次性,并转而欣赏“维纳斯”的古典、和谐、健康、自然之美。

其次,美术鉴赏对学生健全心理素质也是至关重要的。美术鉴赏课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的进程中,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爱美心理,使他们对美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概念,学会欣赏美、鉴赏美、表现美。优秀的美术作品都是作者对自然、人生和社会的理解,是创作者心灵的表露,所以在美术鉴赏中,广大学生可以通过艺术作品这一媒介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使自己的心灵得到熏陶、感染、净化与提升,从而使学生的认知心理、情性心理、社会心理得到和谐发展。此外,美术鉴赏还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宽容心理和创造心理等。

总之,美术鉴赏中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无一不关联着素质教育,关联着学生自由和谐的发展。2004年9月10日,主席发表了关于美育的讲话,在讲话中他这样讲道:“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和健康发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造就出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并自由和谐发展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美术课论文篇(6)

二、课堂设计要突出审美想象和创造性

思维的培养美术教学离不开随堂欣赏,美的欣赏能给想象插上翅膀。作业的本身形象不是意境,只不过是想象的媒体、想象的“引发剂”,欣赏者由看到想象就是一个创造,这个想象过程就是审美过程。蓝天会使人想到大海,想到晴朗的天空;五星红旗,会使人想到祖国、黄河、长江,无数的先烈为此牺牲,无数的华夏儿女多么希望它在各地飘扬……这种想象需要教师的引导,艺术的眼光、创造的想象是培养出来的、训练出来的,因此教学设计必须把学生的情趣、审美素质和丰富想象力结合起来。如七年级第十四册《多姿多彩的袋和包》一课中,笔者教学设计的大框架是通过直观的欣赏,分析手袋、背包的种类样式与人的审美心理趣味的关系,激发学生议论、畅谈感受等积极思维的主体活动,使学生对这类产品的不同造型特点与不同的人文文化背景有所认知,并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设计出造型结构独特、属于自己的作品,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挖掘现代教学设备运用

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美术教学中,教师通过对美术作品进行欣赏来让学生学会欣赏美和感受美,激发学生用美术表达美的欲望,使他们对美术知识深入探究,提高美术综合能力。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让学生欣赏的优秀作品有限,不能有效调动学生对美术课堂的兴趣,激发他们想要学好美术的信心。把多媒体引入到课堂教学之后,其丰富多彩的内容,直观的表现方式都能让学生有美的享受。通过多媒体,教师可以让学生欣赏到更多的优秀作品,同时能丰富教学容量,让学生接触到更多有关美术的知识,有效调动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轻松学习过程中喜欢上美术课堂,并积极主动地学习美术知识,使他们的综合能力不断提高。

四、课堂设计要注意

语言情感和德育的渗透美术教育的辅德、益智、启美功能,被人们不断地认知,它能塑造灵魂,提升人的精神境界。美术课中渗透思想教育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例如,《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一课,作为内容构成作品艺术形象的客观现实生活,作者以典型的例子设计了抗日战争时期游击队员利用地道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进行英勇战斗的情景,从而引发了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的构想,依此作为本课的德育渗透,使之益智、启美,把课堂推向了高潮。知道抗日故事的学生很多,有的还记忆犹新地向大家讲述,可见思想教育应在寓美寓智之中,注重思想感情的融汇和感染,非口号说教所能取代。

美术课论文篇(7)

一线的美术教师都知道,多少年来在我们的教学中总离不开一本厚厚的教参。那里面有现成的教材分析,教学目的以及本课重难点。甚至有现成的教案和教学效果。本来美术教学在旧课程里就是小三门,副科,没有什么考核标准。因此当一个无经验的新教师上岗时它便是不出教学失误的保证书。当一个老教师教“疲”了的时候,它便是最现成的“午餐”。在对教师进行评价的时候我们听到最多的就是“紧紧围绕教材,重难点突出……”。大胆的创新对一个年青的教师来说最直接的陷阱可能就是公开课上的脱离教学大纲,组织教学不利的惨败。在旧的讲台上当我们成熟起来的时,也许同时也发现我们失去了工作的创造力。试想一个发展学生创造力和个性的美术学科,由一个没有创造激情的人来执教的话,后果会如何。

当然改变也就意味着摒弃我们过去习惯了的生活方式。因此新课程教学观的解放无疑在为我们带来机会的同时也带来了压力和挑战。它重新定义了教材的含义,把它从权威的指令变成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媒介。也就是说教师和学生不在是执行者和接受者。教学内容只是一个支点,至于能辐射出多大的能量就靠教师和学生的创生与开发了。在体会艰难的同时我们也渐渐感到了自由的快乐。教学的过程即是激发我们再创造的过程。课堂可以随时变成实验的田地,将我们的每一个想法和灵感付诸实现。以教学中的一课《奇妙的音乐》为例。本课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依靠听觉感受,提高捕捉画面的能力”。备课时我反复思索,在日常教学中抽象表现主义绘画欣赏在小学一直是个空白。那么我能否利用本课教材的特殊性,结合音乐与美术这两门艺术学科的通性为学生提供基础性,丰富多彩的内容和信息,拓展艺术视野,使学习变的更有趣更容易呢?在这课中美术应该成为学生表达音乐感受的媒介而不是部分学生表现的障碍。基于这一思路并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我将表现手段改具象为抽象的符号。来达到让学生自由表现的目的。之前我利用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充分的体会点线面和色彩的表现力,并结合抽象表现主义绘画让学生用自由联想的方法谈论对作品的感受。正处在无拘无束的年龄段的小学生接受的很快,不久他们就很乐意地开始尝试用线条表达欢乐与悲伤,用色块表达酸、甜、苦、辣。并为这种全新的表现手兴奋不已。第二课时我直接由音乐导入,选取了,《江河水》、《庆丰收》、《杜鹃圆舞曲》、《野蜂飞舞》等音乐情绪比较鲜明的音乐片段让学生完全沉浸在音乐的旋律之中,并通过自由联想来表达音乐带给他们的不同感受。充分活动后用音乐填充法让学生找出与之相适合的美术作品。由于有了上一节课的基础,学生很容易地完成了两学科的跨越。开始愉快的利用各种材料手段并摹仿现代派大师的手法来表现乐曲《口哨与小狗》传达给他们的感受。学生在学习中始终兴奋着。课后反思时我发现在这一课的学习中虽然涉及了一个全新的陌生的知识领域却没有一个学生因为技法障碍而放弃。我用易于接受的表现方式和有趣的艺术活动打开了他们所有的感官。激起了每一个孩子表现的欲望。我想这已经足够了。正如新课标中对学习者的定义中讲到的,“学习者学习最有效的时刻就是当其全部感官活跃起来的时候”。

二、学习方式的解放

过去我们在备每一课时最后一个环节总是离不开“学生作业、教师辅导”。似乎那就是一节美术课的目的。而作业效果就是本节课学习效果的反馈。我发现这种单一学习方式导致最终的一个学习结果就是那些细心的基础好的孩子就一直好,那些基础差的孩子就一直差。我曾一度怀疑自己的教学能力为什么在那些孩子的学前印象前显得那么微弱。因为无论我怎么努力也改变不了他们脑子中的绘画模式。一定要画太阳、画房子,再要么没眼珠、没耳朵的画人。我用尽了方法,成果总是不大。当我重新审视自己时,才发现自己已经陷入了“教画画”的怪圈里。我是一个美术教师,更是一个教育者,单一的学习对孩子来说就意味着被动。学生是有差异的,美术培养的不只是他们画什么的能力,而是学生的个性与创新的能力。我的作用也不是教会他们画什么,而是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正像皮亚杰说的那样“只有当所教的东西可以引起儿童积极从事再创造的活动,才会有效的被儿童接受。”由此我开始在平时的课堂中一点一点的改变。就拿《火车快跑》一课为例,教学设计时我抛弃了让学生画火车的原教学模式,做了几个大的改变:首先调整了教室布局,将座位摆成车厢的格局以便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更快的进入情境;二、让学生搜集所有表现火车的作品,包括音乐儿歌谜语,以便让学生更充分的感知对象——火车。三、找到一切你可以用来表现火车的物品,以发挥每一个孩子的特长激发参与学习的欲望。通过改变,我发现学生们变了,课堂气氛也变了。在感知的过程中通过听歌,看模型,表演和小组开火车游戏让每个学生都兴奋的参与着。表现的过程中学生都拿出了自己准备的各种材料投入的干着。平时闹着的他们有秩序的参与着。最后作业展示时我也惊喜的发现这些孩子还真是能干,找的材料五花八门。有彩纸贴的火车,有蔬菜做的火车,有个人画的火车,有玩具插的火车,有废易拉罐、纸箱做的火车,还有几个学生创编的小舞蹈《火车开啦》。做出的火车也是各式各样,充满了创造与想象。通过这次实验我发现把自己解放出来,把学生解放出来,乃至把学习方式解放出来是多么重要。让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根据自己的需要,有选择的去学,他们的主体性、独立性、创造性才能发挥出来,教学也才是最有效的。之后,我又在平时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单项的调整,收效也不错。如《去太空旅行》一课。我在课堂上大谈太空知识,试图吸引他们。结果一个孩子小声在下面问同学“这是什么课呀?”它像一根小针泄了我所有的气。我在下一班上课再也没劲讲。只问了学生一句“宇宙是什么?”谁知学生一下炸了锅,七嘴八舌的议论起来。我突然灵机一动,顺水推舟的问学生谁能用一个词来表达宇宙给你的印象。这群二年级的孩子们煞有介事地说了许多,诸如“可怕、奇妙、美丽、奥秘、无边无际、神奇......”我将它们都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自由分成若干小组,开展想象,并讨论其中一个词,然后发言。结果学生将已知经验加上自由想象,讲得非常好,我临时把作业调整为作业利用手边的材料,做个旅行汇报,递交上来,可以自己完成,也可以小组完成,可以画,可以写,形式不限。一节课下来,我轻松的几乎没说什么,可学生很兴奋,我也很兴奋。这样虽然不能保证每一个孩子都交上完美的绘画作品但是他们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向我呈现他们内心更多更精彩的东西。这难道不是我们教的目的吗?我想学习方式的解放不应只限于专门的实验课,我手边的每一节课、每个环节都可以改变,变成是给学生松绑的机会。只有这样,教学才会让所有学生保持持久的学习兴趣,而不只是交上一张成功的绘画作业。

三、评价体系的解放

本次课程改革彻底改变了过去单一的评价方式,强调了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甄别选拔,而是为了被选拔者的发展,是帮助我们“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从考察学生学会了什么到对学生是否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等进行考察和综合评价。

美术课论文篇(8)

比如,我在设计五年级的《邮票设计》这一课中,搜集、制作不同年代、不同形式的邮票欣赏资料,每张邮票有整体和局部的欣赏,以及邮票的设计构思,每张邮票有不同的动画转换,并配以优美的音乐,学生可以自己点击,了解邮票的历史背景。欣赏建筑艺术,不但可以用惯常的视觉方式欣赏建筑物静止状态下的形态或内部构造,而且可以做动感显示,让建筑物旋转起来,欣赏建筑物的多个侧面。学生有一种现场感、真实感,真切地感受到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空间的建筑风格。至于欣赏美术的其他门类,如雕塑、工艺美术等,同样是丰富而生动的。

多媒体光盘资料容量大,选择性强,在学校里能用极少的空间建立一个美术欣赏图书室。电脑多媒体教学演示直观、生动、形象,图形、文字、声音相结合,学生易于接受、乐于接受,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打破了“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模式。

美术课论文篇(9)

在社会极为关注教育的今天,艺术教育已经成为当代学校及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艺术教育的表现形式主要是音乐教学课堂及课外艺术活动。传统的音乐课堂教学忽视教学艺术,部分教师不能理解教学艺术的实质,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方法简单,不能创建音乐课堂情境,更不注重相关教学艺术的体现。因而,音乐课堂教学效率低下,教学收效甚微。笔者现对音乐课堂教学的教学艺术作简单论述。

课堂教学艺术的含义

在音乐教学中,同样一个教学内容由不同的教师来组织教学,教学效果往往是不同的。一节优秀的音乐课,从设计到进行,无不体现出教师的教学艺术。教学艺术的实质是教师自身独特的创造力和审美价值在教学中的体现,是教师将教学规律与独创性相结合,引导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最大限度地获得音乐美感的教学过程。

教学艺术并不是遥不可及的东西,它是建立在教学经验、教学技能、教学方法等基础之上的一种素质,是教师在实践中长期积累、努力探索、积极创造而形成的宝贵财富。正确地运用教学艺术,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教学目的、过程、质量和学生情绪进行最优化控制。

课堂教学艺术的体现

(一)课堂教学的节奏艺术

课堂教学节奏是指教学内容、环节、过程与时间的有机编排,它包括教学内容的深与浅、新与旧、难点与重点的合理搭配以及教学过程的动与静、开始与结束、发展与高潮的合理设计。

每一个教学内容和环节所包含的展开与高潮的起伏变化,在整个课堂中形成了一种特有的节奏规律,一般遵循弱强、强弱或弱渐强、强减弱的变化模式。通常情况下,课程难点与重点不宜安排在课堂教学的开始,应遵循由浅入深的规律。有的难点与重点可重叠进行。根据教学需要,巧妙地设计和运用教学节奏,能收到显著的教学效果。

(二)教师的语言艺术

教师的语言在音乐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它影响着整个教学效果。对此具体要求如下:

适度的强调、语气和语言节奏语调是指语言的高低、强弱;语气是指语言的轻重缓急;语言节奏是指语调、语气及语速的变换规律。教学语言应该富有美感,语韵和谐,语气抑扬顿挫、跌宕起伏,使学生从中受到语言美的熏陶。在教学中教师的语调要高低适度,一般以让后排的学生能听清为宜。语调过高,会增加学生的紧张情绪,易感疲劳;语调过低,易使学生昏昏欲睡、兴味索然。语气要轻重适当,缓急协调,要与所表达的内容相一致,且根据年龄、课型的不同而相应变化。例如:安静的欣赏课与喧闹的器乐课语调高低要相应调整;一般内容讲解宜轻,难点、重点的强调要加重语气。教师应以强弱交替、快慢相宜、抑扬顿挫的教学语言,避免课堂气氛僵滞呆板,充分发挥语言的感染力。

语言精练,逻辑严谨教师如何通过语言将诸多知识信息按一定顺序、层次讲述给学生,是十分重要的。音乐教师应力求做到教学语言中心明确、难点重点突出、条理层次分明。课堂教学开始时语言要短而有疑、短而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快结束时语言要短而有情、短而有味,让学生感到意犹未尽。

语言富于感情,富于启发性教师的语言富于感情,这样才能使师生情感达到共鸣,从而把握学生的情绪状态,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同时,教学语言必须具有启发性,以调动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活动的积极性。

(三)课堂教学的板书艺术

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简明的文字将教学的主要内容显示在学生面前。板书应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清晰的层次性,音乐课的板书则更应精炼,以达到画龙点睛的效果。音乐教师在板书设计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内容科学、准确。尤其在书写乐谱时,要防止差错。(2)文字简练、条理有序、层次分明。乐谱的位置要安排合理。(3)针对性强、色彩得当,音符与乐谱线要色彩分明。(4)书写要工整、规范,谱例要规范、美观。

通常教室的黑板各学科兼用,既要板书,又要抄谱例等。若不精心设计,会造成版面的杂乱无章,影响授课效果。因此,设计好每一节音乐课的板书,使其清晰、直观,是确保音乐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

(四)课堂教学的组织艺术

美术课论文篇(10)

二、教会学生如何欣赏

教会了学生对一副美术作品欣赏什么后,下一步就是明确如何欣赏。由于每幅美术作品体现的形式和内容不尽相同,艺术表现各有侧重,因此,欣赏美术作品时要有重点,比如风景画、静物画,对这些作品的欣赏要以艺术特色、绘画技法欣赏为主。如对《血衣》、《南昌起义》等作品,要在艺术特色欣赏的同时,对作品的主题思想进行深刻领会。为此,教师在教学时在选材上要有主有次,选取那些有代表性的、风格独特的名作,突出重点,分类施教,教会学生欣赏,把握欣赏的层次和方法,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提升学生的欣赏水平。在对艺术特色方面的欣赏,首先是构图。构图是每一副美术作品创作的起点,也是欣赏的起点。构图被称为“画之总要”,也就是绘画的章法和布局。西洋画一般是用焦点透视,而中国画主要以散点透视或多点透视,比如张择端的北宋名画《清明上河图》,就采用散点透视法。其次是意境。意境就是以空间境象为基础要素,通过对境象的把握与生成从而达到“情与景汇,意与象通”的艺术效果。尤其中国传统山水画创作表现得十分突出,宋代画家郭熙提出山水画创作的“重意”之题﹐认为创作应当“意造”,鉴赏应当“以意穷之”,无疑,意境不但是创作的依据,而且必须是欣赏的依据。再次是韵律。韵律的原意是指声韵上的律动。而在美术创作中,韵律是指动势或气韵的有秩序的反复,其中包含近似因素或对比因素的交替与重复。如拉斐尔的西方古典油画《西斯廷圣母》中,位于前景的教皇的披巾和长袍使整个画面构成极其优美的反S形,透射出极优雅而完美的韵律美。

上一篇: 人与自然论文 下一篇: 法律史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