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需求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21 17:00:53

市场需求论文

市场需求论文篇(1)

二、西安英语人才市场需求分析

本着使民办高校英语人才真正顺应时展需求,积极为西部特别是陕西地方经济服务的精神,对西安市场英语人才需求现状进行了调研。调研分析得出:80%的企事业每年都有引进英语专业人才的岗位计划,其中翻译公司和社会培训机构需求量较大,政府部门、事业单位需求量较小。

三、课程设置理念及设想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

根据社会需求和院校发展现状分析,陕西民办高校应该培养服务陕西经济和适应陕西就业市场的应用型/实用型英语人才。坚持以育人为本,以教学为中心,培养具有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宽阔的国际视野、专门的教育或商务知识技能,并具备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与较高的人文素养,能熟练使用外语从事教育、商务、经贸、旅游等工作的应用型外语专业人才。

市场需求论文篇(2)

2宁夏金融人才市场需求的现状

随着宁夏金融业整体实力的持续增长,金融、经济呈现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态势,金融人才的需求状况呈现以下特点。

2.1宁夏金融人才市场需求总量日益增大

改革开放以来金融体系逐步完善,金融工具不断丰富,资本规模日益壮大,金融市场呈现出银行占主导,证券作补充,担保有发展,保险大提升的特点,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金融人才需求总量不断增大。首先,宁夏引进设立各类金融机构,已经形成了银行、证券、保险、期货等多元化、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体系。截至2013年年底,宁夏全区共有银行业机构42家,营业网点1204个,从业人员21590人,资产总额5764亿元;小额贷款公司153家;上市公司12家,证券分公司25家,期货营业部3家;省级保险分公司16家,分支机构386家;保险专业中介机构15家,保险从业人员1.66万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62家,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59家。根据2014年宁夏金融工作思路,政府将进一步壮大地方金融,培育资本市场,引进金融资源,扩大金融开放。宁夏金融业以此为契机步入新的发展时期,农村金融发展潜力巨大,金融人才的需求总量将稳步增加。其次,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宁夏金融业发展落后,各商业银行从业人员大多文化水平偏低,尽管近几年加大应届毕业生的招聘力度,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各国有商业银行及农村信用社仍然存在一半以上年龄大于45岁的基层员工,随着这些员工的退休,金融机构对基层员工的需求规模将进一步加大。

2.2金融改革创新需要中高层金融人才

宁夏市场的典型特点是银行业一业独大,其他融资则处于明显的弱势地位,资本市场发展潜力巨大,金融业的发展对金融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银发[2011]18号文《金融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2010—2020)》的预测,到2015年,全国金融人员中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者所占比重和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资格或职业资格的从业这比重分别达到6.4%和4.4%以上,2020年分别达到9.6%和6.9%以上。宁夏属于西部落后地区,金融实力比较弱,金融从业人员整体水平比较低,中高端人才非常缺乏,与全国相比存在较大差距。此外,随着“两区”建设的推进,依托中阿博览会的平台,宁夏需要在现有金融体制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和创新,根据2014年宁夏发展金融业的对策和建议,宁夏将大力推进金融改革开放和金融产品创新,建设“阿拉伯海外货币离岸中心”,开展国债海外承销发行试点,试点“石油美元”资本项目。探索创新的实施金融风险的防范都需要更多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视野开阔,创新意识和开拓能力比较强,掌握金融产品开发和风险防范能力的中高层次金融人才。

2.3金融发展需要大量基层复合型金融人才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金融一体化的发展,宁夏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全面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目标,借助“十二五”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机遇,提出“建设和谐富裕新宁夏、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经济实力大幅提升,金融生态环境持续优化,金融服务水平的显著提升对基层金融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多层次多元化金融市场体系的完善需要高素质的复合型金融人才。随着宁夏经济的发展,已经初步形成了从国家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到小额贷款公司等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金融市场体系,2013年“外资银行宁夏行”活动中13家外资银行来宁夏考察表示将争取早日在宁夏设立分支机构。银行服务向微笑服务和个性化服务转变,从营业网点服务向电子银行服务转变,银行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根据对近几年金融机构基层人才招聘的调查不难发现,思想品德好,熟悉金融业务又兼具营销技巧及法律知识,能够熟练运用计算机,有良好的沟通协作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复合型金融人才备受青睐。其次,保险业的快速发展需要基础扎实且具有较强市场营销能力的服务人才。据宁夏保监局统计,截至2012年年底,宁夏保险公司资产总计153.48亿元,是2007年的3倍,保险收入62.69亿元,同比增长13.29%,高于全国平均增速5.28个百分点。自2008年以来,宁夏保费收入年均保持22%的增长速度,目前保险从业人员是2007年的1.4倍。保险业规模的扩大和服务领域的拓宽需要熟知保险专业知识又具有现代营销服务理念,能够拓展销售渠道、维护客户资源、满足客户需求的复合型专业人才。最后,农村金融的规范和发展需要风险意识强且熟知金融产品的综合人才。近几年,宁夏大力实施沿黄经济区发展战略和中南部地区百万贫困人口扶贫攻坚战略,并通过发展枸杞、硒砂瓜、大枣等特色产业,农民收入来源多元化,收入水平大幅提高,农民手中的闲置资金越来越多,然而农村金融市场发育不良,农村金融人才匮乏,投资理财渠道不顺畅。2013年自治区政府通过了《金融服务“三农”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方案》,对小额贷款公司管理办法进行修订完善,着力发展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农村金融的市场发展潜力巨大,需要熟悉金融产品、了解农村金融市场特点、具有较强的风险意识和风险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市场需求论文篇(3)

二、“以房养老”基本模式

以房养老的模式,实质上是持有房屋产权的老年人向金融机构的抵押借款,通过借款,来满足老年人退休后生活成本的支付意愿,以维持其基本的生活品质;借款额度的多少与借款人年龄、预期寿命、房屋现值、房地产市场状况等多项因素有关。这种模式,充分考虑了家庭生命周期与住宅生命周期的差异,参照了个人家庭拥有资源在个人家庭的一生予以最优化配置的理论。以房养老的实现主要通过以下模式实现:()l抚养人养老,房产由抚养人继承;(2)租出现有的大房再租人小房,利用房租差价款支付养老费用;(3)售出大房,换购小房,用差价款支付养老费用;(4)将住房出售,再回租原住房,用该笔款项交纳房租和用于养老费用支付;(5)将房屋抵押给有资质的金融机构,按月从该机构取得贷款作为养老金,老人继续在原房屋居住,去世后则用该住房归还贷款本息。

三、我国养老体系现状及问题分析

1.我国养老体系现状。据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我国人口总量已经接近14亿,到2012年底,60岁以上老年人近2亿人,预计到20巧年,将达到2.2亿人,2020年将达2.48亿人。同时,我国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数量为3.44人,比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户均3.96人减少了0.52人。一方面,逐渐形成家庭“4一2一1”人口结构,新一代独生子女将要承担赡养多位老人的重担;另一方面,两代人组成的家庭比例不断增加,传统的家庭养老保障受到严重的削弱。见表1。

2.养老体系中的问题分析。目前,我国养老体系的发展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主要面临的问题有:()l养老保障制度“多轨制”。在我国,纳人到基本社会养老保险的人群只占总人口的巧%,低于20%的国际最低标准,整体缴费规模偏低。我国现行养老金制度,未把机关、事业单位纳人基本养老保险社会统筹范围,仍实行国家财政统包,但却要享受较高的退休金待遇,加剧了养老金的收支矛盾,体制不公平情况突出,养老金体制函待进一步改革。(2)收支不平衡。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剧,支付压力日益增大。据预计,到2030年,在职职工和退休职工的比例锐减到4.3:1。此外,每年新增退休人员300多万人。2008年养老基金“空账”达1.4万亿,2016年将扩大为3万多亿。另外,养老资金的投资渠道狭窄,收益率低,增大了养老金贬值风险,加剧了收支不平衡。(3)养老资源严重缺乏。①养老设施总量供不应求,供应结构不合理。—现有养老服务制度不完善,主要保障“三无”和困难老人的基本生存,服务面相对狭窄,尚未形成系统化的、惠及全体老年人的服务体系。—养老床位供给数量不足,供需矛盾突出。据统计资料显示,截至2012年底,全国共有各类老年福利机构37623个,养老床位近300万张,仅占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1.5%,不仅低于发达国家5一7%的水平,也赶不上一些发展中国家2一3%的水平;—养老服务供给结构不合理。现有的基本养老设施服务水平差、服务质量低,但供给总量不够,同时还存,有些养老机构服务质量高,但,成本高昂,老年人无法承受,利用率不高。②养老服务队伍的职业化建设滞后。养老服务人员缺乏也是我国养老服务体系的重要问题。我国现有养老服务队伍远不能适应社会化养老的实际需求。据估计,现阶段我国最少需要1000万的养老护理人员,但目前全国老年福利机构的职工只有22万,有养老护理职业资格的仅为2万多人,需求缺口差额巨大。而且专业水平、业务能力和服务质量也远远不能达到相关需求的水平。(4)老年事业体制机制不顺畅。现行的政府养老职能大多分散在政府的各职能部门,老龄工作缺乏整体规划和行动协调,政府各职能部「刁各自为政,很难形成统一的管理,造成现有公共服务设施使用效率低下。由于我国进人老龄化社会的时间不长,对人口老龄化将带来的挑战尚未得到充分认识,在应对老龄化的举措上缺乏统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战略挑战还没有得到足够重视。

3.以房养老模式的基本条件和主要障碍因素。目前,我国政府已经开始关注养老方式的创新,以房养老制度的设计也是我国养老体系现状的必要补充,结合我国实际的现状,开展以房养老既有基础也面临诸多挑战。()l已经具备的基础条件。目前,我国实行以房养老的主要基础就是城市的老年人,有相当部分的老年人拥有自有住房。据统计,在房地产市场比较成熟的大城市,超过60%以上的老年人拥有自有产权的住房,甚至有城市的超过80%的老年人有自有住房,而且所在城市的房地产市场比较成熟,且房龄较短,具备推广住房养老的基础条件。(2)面临的挑战。①传统文化和社会习俗的约束。我国社会的核心是以家庭为中心的宗族文化,居家养老、父慈子孝是传统的文化认可。传统的养老模式是养儿防老、家庭养老。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社会中传统的养老方式正面临家庭规模和结构的巨大挑战,“以房养老”模式的实施,将打破中国传统的养老方式,家庭内部的财产分割和继承关系也将遭遇挑战。②房地产市场的支撑程度。近几年来,我国房地产市场迅速发展,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房价增长猛增,价格泡沫不断积聚,直接影响到房屋的估值,而房屋价值的稳定性是实现以房养老的基础。另一方面,我国特有的房屋产权制度也会制约,以房养老的积极性,房屋有限产权条件下,金融机构参与以房养老的积极性受到影响。亘农村老年人无法实施以房养老。目前,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已经达50%,预计到2015年城镇人口将达到8亿,但从人口结构上看,留居农村的人口中老年人占绝大部分。就目前而言,我国仍然是农村人口居多的发展中国家,受地域环境及宗法观念的束缚、受教育程度不高、对新事物的认知能力差,使得“以房养老”模式缺乏认同和经济基础。④政府扶持不足。“以房养老”模式是一种新兴的养老模式,社会效益明显。但以房养老模式运作过程中周期长、不确定因素多,政府应当积极介人、主动宣传、加大扶持力度。

四、我国“以房养老”模式的选择

1.我国以房养老的宏观制度设计要点。考虑到我国养老体系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我国以房养老体系的设计要注意到社会的二元化结构,根据城乡不同层面的老年人的实际养老需求进行设计。可以考虑分层的住房养老模式设计原则,即:(1)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针对符合条件的老年人群实现住房养老;(2)对广大农村老年人仍然以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的方式;(3)其他老年人采取社会养老和自主养老相结合的综合养老模式。

2.以房养老制度设计的影响因子选择。以房养老制度的影响因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l)年龄因素。老年人的年龄与所需费用呈正相关关系,年龄越大所需费用越高。(2)性别结构。性别结构也是影响养老费用的因素,分为独居男性、独居女性以及夫妻双方三类。其中,独居老人的借款需求较大。(3)退休前收人和储蓄情况。低收人和低储蓄的老年人的借款需求要高于高收人和高储蓄人群。(4)拥有房产价值。不同地区,房产的估值会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同一地区,不同区位的房产估值也会有较大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满足借款人借款需求的程度。(5)房地产市场走向。这个因素会影响到借款人的房产的未来残值,也会影响借款的支付周期。

3.我国住房养老模式的选择。基于我国养老体系的实际以及养老需求的现状,可以实现对有限人群的住房养老计划。按照我国不同地区人口期望寿命,实现关键需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l自有住房并拥有完全产权。养老家庭必须对其居住的房屋拥有完全产权,才有权也才有可能对该房屋做出售、出租或转让的处置。并且其住房的价值估值要大于所在地区到期望寿命这一期间的养老费用的估值。(2)房地产市场健康。所在地区的房地产市场处于稳定发展阶段,房地产未来贬值风险较小。(3)具有继承权子女的认可。总之,我国以房养老模式的选择,必须尊重我国传统文化和社会习俗,随着社会发展,移风易俗,有条件的逐步开展,既能满足现阶段社会养老的巨大需求,又能促进社会结构的平稳进步。

市场需求论文篇(4)

沈阳市建材厂、搅拌站粉煤灰应用现状

市场需求论文篇(5)

[论文关键词]煤炭市场市场需求市场创新

随着中国蓬勃的经济发展和国家建设,市场对能源和原材料的需求大幅增加,而我国勘探行业和采掘行业的不统一,有的地方市场需求少,有的地方需求多,这就要求能源生产企业要根据市场需求来定产。要做到可持续开发,就必须立足市场,做好煤炭营销。本文就煤炭行业来分析煤炭市场需求。

一、煤炭市场的现状

1.煤炭产量

据统计局公报,全国原煤产量23.8亿吨,同比增长8%。据行业调度统计,国有重点煤矿、地方国有煤矿、乡镇煤矿产量分别增长9.8%、5.8%和6.8%。

2.煤炭运销

经铁路外运煤炭日均装车46971车,同比增加1002车,增长2.2%;铁路运输煤炭11.2亿吨,增加4946万吨,增长4.6%;主要运煤港口发运煤炭4.07亿吨,增加3665万吨,增长9.9%;商品煤销量22.09亿吨,增加1.65亿吨,增长8.1%。

3.煤炭进出口

据海关统计,全国出口煤炭6329万吨,同比减少744万吨,下降11.7%;进口煤炭3821万吨,增加1779万吨,增长46.6%。

4.煤炭价格

原中央财政煤炭企业商品煤平均售价301.55元/吨,同比提高1.10元/吨,上升0.4%。其中供发电用煤平均216.18元/吨,提高6.93元/吨,上升3.3%。

5.应收账款

年末,规模以上煤炭企业应收账款563.2亿元,比年初增加111.2亿元,上升24.6%。

6.实现利润

规模以上煤炭企业实现利润677亿元,同比增长25.3%。其中,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389亿元,同比增长18.5%。

7.投资

全年完成1479亿元,同比增加316亿元,增长27.2%,增幅回落38.4个百分点。

8.安全

全国煤矿共发生事故2945起、死亡4746人,同比分别减少361起、1192人,下降10.9%和20.1%。其中瓦斯事故327起、1319人,分别减少87起、852人,下降21%和39.2%。百万吨死亡人数2.04人,下降27.4%。

二、煤炭市场存在的问题和需求预测

1.存在的主要问题

(1)在建规模过大,产能过剩压力增加。煤炭固定资产投资经历5年多的快速增长,建设规模不断扩大,产能迅速增加。统计显示,目前全国在建煤矿项目1563个,总规模6.53亿吨,加上改扩建、技术改造和资源整合等,新增产能约8.3亿吨,已超过煤炭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确定的建设规模。这些产能的相继建成释放,将加剧产能过剩的压力。

2.政策性增支集中出台,成本面临急剧上升压力。近几年,随着补还安全欠账、提高技术装备水平等,煤炭生产成本增长较快。目前,还有一大批已经出台或正在酝酿出台的政策性增支因素。如,资源税由0.3元~1.2元/吨,提高到2.50元~4.00元/吨;资源补偿费由销售收入的1%提高到3%~6%;煤炭资源价款平均6元/吨;提取安全费用20元~30元/吨;提高入井津贴、建立工伤保险制度、采煤沉陷区治理和棚户区改造、征收未利用采煤沉陷土地使用税、排污费等。按照国务院同意的山西省开展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试点政策,还将建立矿山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煤矿转产发展基金和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等。上述政策全部实施,将增加成本50元~90元/吨。从促进可持续发展看,这些政策都是必要的,但过于集中实施,将导致煤炭成本急剧上升。如果不能形成上下游产品的价格传导,全部由煤矿负担,将对煤炭经济运行带来严重影响

2.未来的市场预测

(1)煤炭供需形势。从煤炭需求看,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成效的逐步显现,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的步伐不会减缓,主要耗煤行业耗煤指标继续下降。预计2007年煤炭需求增幅将有所回落。从煤炭产能看,根据在建煤矿规模和建设周期,2007年、2008年将是新增产能集中释放期,新投产能力将增加较多。从煤炭运输看,大秦线、侯月线经过改造,2007年煤炭运输能力还将增长,但其他线路运输已经饱和。华中等铁路直达运输地区运力继续紧张总的看,铁路运力制约仍将是影响煤炭供需平衡的重要因素,以运定产的格局不会有明显改变。预计2007年煤炭供需仍将保持总体平衡、总量略显宽松的态势,但局部地区、部分煤种、个别时段煤炭供给过剩和紧张的现象将同时存在。从煤种看,优质动力煤以及强粘结性炼焦精煤供给偏紧,低质煤炭供大于求。从时段看,迎峰度夏和冬季取暖期间局部地区仍可能出现供应偏紧的问题。

(2)煤炭价格走势。2007年,煤炭价格总体上仍将保持适度上扬趋势。这既有一定的必然性,也有其合理性。主要是,随着国家推进煤炭市场化改革,鼓励供需双方根据市场供求关系自主协商定价,原来长期偏低的优质电煤重点合同价格,必然按照供求关系和稀缺程度向市场价格靠拢。同时,近两年来国家集中调整煤炭产业政策,政策性增支因素较多,煤炭生产成本大幅上升,也必然推动煤炭价格上扬。我国煤炭资源利用效率和能源转化效率低,如目前火电发电煤耗较世界先进水平高出20%左右。适度提高煤炭价格,有利于促进用煤行业结构调整与节能技术进步,有利于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

三、煤炭市场的营销策略

1.煤炭企业市场营销创新

煤炭企业市场营销要创新,首先要补上营销这一课,理解什么是营销理念。所谓市场营销理念,通俗地说就是一个企业在面对企业、消费者和社会三方面利益分配时的态度问题。着重解决营销就是推销、销售、卖煤的片面认识,要从生产人员、管理人员全员全过程补上营销这一课,要按照全国人大八届四次会议对市场营销提出的“积极发展制、连锁经营等新的营销方式,建立科研、开发、生产、营销紧密结合的机制”要求,从技术管理、生产过程、市场开发、营销手段,尤其是思想观念上,补上营销这一课。要通过全员全过程的营销培训,让所有员工认识到,市场营销不仅仅是推销,而是包括市场营销管理、战略计划过程、市场购买行为、市场需求预测与新产品开发与扩散、定价决策、广告策划、销售渠道选择等多项内容的综合学科。而且煤炭企业应该学习海尔集团的经营理念,即“市场唯一不变的法则就是永远在变。

2.广告宣传是煤炭市场营销的重要手段

从营销创新的角度讲,这两个企业关键在于抓住了产品的“卖点。”所谓“卖点”,就是商品进入市场的“切入点”,是最容易引起消费者购买欲望的“敏感点”,更是产品、营销方式不同于其它竞争对手的“区别点”,从理论上讲,就是“三度两面”创新,“三度”即不断提高企业形象、企业家、企业产品的知名度、美誉度、满意度;“两面”即企业基础管理创新和营销创新两个方面结合的体现。

煤炭市场营销创新活动,最终是一种系统的组合,而不是单一的因素,单一的因素如观念的转变、定价的合理、广告宣传的攻势等等,固然非常重要,但是从成就一个大企业来讲,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讲,营销的合理运用在观念转变的基础上,应加大企业产品在用户心中的可信度、可购欲的力度,也就是在创新的基础上,加上广告宣传力度,并力求在创新中提高产品的美誉度。

3.建立一支素质较高的销售队伍

企业的营销是要向顾客反映该产品的信息,要让客户认识到,购买该产品的确能够满足他们的需要,而不是单纯地介绍本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方式,只有使顾客对产品服务建立起休戚相关的信息,供需双方才能建立牢固的战略合作关系,而这种关系的保持与巩固,是与其销售人员的素质分不开的,因此,在素质创新方面,精心选人,精心培育一批既懂生产业务,又懂经营管理,又会销售攻关的人,对煤炭企业产品走向社会至关重要,因为这部分人不仅要研究本企业产品的特点与共性,及在其他领域的使用情况,而且还要研究客户需求,研究社会需求,从而达到市场营销效益最大化的原则。

4.不断创新,灵活机智的市场营销战术

市场需求论文篇(6)

计算机技术涉及的行业领域比较广,每一个领域都可以作为一个方向开设相应的课程,甚至可以深入到行业内部再进行细化。由于高职学生在校时间比较短,如果行业领域无法确定,专业定位过于宽泛,课程体系过大,技能培养就会没有侧重点,导致学生所学的知识杂而不精。这样一来,学生虽然说什么都会一点儿,但在找工作时由于缺乏核心的竞争力,不能满足相应的岗位需求。

1.2专业设置脱离实际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专业建设不是一成不变,应该是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而变化的。目前,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许多高职院校在进行专业设置和课程开设时市场调研不够充分,不能很好地进行岗位能力分析,使得学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达不到企业和用人单位的要求。如果学校在设置专业的时候不进行充分的社会需求论证和市场调研,必然导致一些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从而导致了毕业生过剩,而用人单位又招不到人的现象。

1.3开设课程不合理

计算机是一门内涵很深,范围很大,分支很多的学科,课程设计应该根据行业发展的规律,结合自身办学优势和本地区经济发展的状况,按照人才培养的目标科学制定而成。现在大部分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存在很多问题,如课程门类繁多,深度不够。课程设置面面俱到,由于受到学生学制短的限制,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很难达到精通的程度。

1.4实训设备跟不上

高职教育主要培养高技能型人才,对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要求较高,学校的实验实训条件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教学目标的实现。计算机专业的发展是需要大量的软件和硬件资源作为支撑的,如果没有大量软硬件的投入,改革和发展将无从谈起。计算机的更新速度比较快,每台计算机的更新周期是3~5年,计算机的维护费用也比较高,如何解决这部分经费是各高职院校必须解决的一个难题。很多高职院校的硬件和软件投入跟不上,很多需要学生动手的实验根本没办法做,那么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也就无从谈起了。

2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对接的措施

计算机专业要想走出就业和招生的困境,必须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有效对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才能真正适应市场的需求,毕业生才能受到企业和社会的欢迎。

2.1依据行业和市场需求,确立具有高职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是否能满足企业和市场的需求,可以通过毕业生在对口行业及相关领域的就业情况来衡量。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应该与区域的市场、产业有更直接、更紧密的联系。高职院校在制定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时,要与行业需求相结合,创建自己的特色和品牌。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时,必须关注学生以后要干什么、能干什么,注重学生动手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高职院校在设定人才培养目标时,应该对职业岗位群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进行分析,关注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动向和人才流动的趋势。搜集相关的信息,并将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以此为依据及时进行专业设置和调整,同时进行深入的市场调查和严格的科学论证,获得市场需要人才的数量、规格,深入到企业,与工作在行业一线的专家进行讨论。

2.2按市场需求合理进行专业建设

高职教育中的专业,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学科专业”,它应该具有较强的职业定向性和针对性。在专业设置的时候应该以职业岗位群为依据,导出与职业岗位技术工作相关联的知识和职业世界的有关知识。要培养突出适应社会、应用广泛的岗位需求的职业技能,必须深入到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进行充分的调研,对职业群和新技术进行调查分析,科学地进行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从而培养出更多符合市场需求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充分服务于区域和社会经济。

2.3以市场为导向,构建动态合理的课程体系

社会在不断发展,市场需求在不断变化,课程设置一成不变,就会造成教育和市场需求脱节,影响学生的就业和发展。所以,高职院校在进行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时要以市场为导向,明确培养目标。

1)依据市场调查科学地设置课程。高职院校必须要深入企业进行广泛的市场调研,按照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结合区域经济发展要求,适时地调整专业课程结构,建立主动适应市场的运作机制。课程建设的关键是要适应市场的需求和变化,各高职院校应通过各种途径获得市场需求的最新信息,如政府的决策文件、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毕业学生的信息反馈等。依据收集来的信息,再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科学地设置课程。

2)把握重点,不断更新课程内容。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软件和硬件的发展速度是惊人的。同时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也是不断变化的,在进行课程设置时也要稳中有变。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有成熟和相对稳定的教学体系,也要不断地更新其内容和技术背景。必须开设2~3门像程序设计类的更新速度比较慢的课程,能够使学生在学习其他软件时举一反三。除此之外,还要开设一些紧贴市场的课程,这些课程的设置一定要与市场的变化相结合,做到与市场需求变化达到同步。

3)教学内容模块化,课程综合化。现在市场上需要的多是有一技之长的专门人才,也就是在计算机某一方面有特长的人才。为了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学校必须加快教育教学改革,应根据职业岗位能力目标与要求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块。针对各教学模块所培养的能力,确定支持能力培养的相关知识,然后确定各模块的教学内容,从而使教学内容更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更贴近生产和生活的实际。

2.4建立完善的实习实训课程体系

高职教育要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必须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必须加强实习实训环境的建设。高职院校可以与企业合作建立计算机实训基地,从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师资培养、如何模拟真实的工作环境、企业文化学习到学生实习乃至最终的学生就业等问题,学校都离不开企业。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很多的技能必须经过学生的反复操作、不断训练才能获得。为了使学生获得相应的能力,高职院校可以输送学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学生在学校总面临“实习机会少”“实习场地局限”等问题。通过到企业顶岗实习,能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并且能使教育工作者明确行业的职业岗位能力体系,找到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准确方向,从而避免人才培养上的盲目性。

市场需求论文篇(7)

二、企业传播专业方向的课程设置与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是实施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和关键所在。课程体系的构建需要从企业传播相关岗位群需求调研开始,经过岗位资质分析,确定职业能力要求,以岗位就业需求为导向,围绕“企业岗位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这一核心来进行设计。根据市场需求、培养目标、专业方向定位及培养要求,我们将企业传播专业方向的课程体系架构为四大模块。1.人文社科类通识课程。包括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经济学原理、社会学概论、社会心理学、社会调查方法与实践、创造性思维、语言艺术与写作等。2.商业管理类专业课程。包括企业组织与文化、公共关系理论与实务、市场营销与品牌管理、危机传播与声誉管理、整合营销传播等。3.新闻传播类专业课程。包括媒介传播史、传播学概论、新媒体导论、新闻采访与写作、传媒伦理与法规等。4.企业传播实务与技术类应用课程。包括网络舆情监测与引导、商务新闻策划与采写、新闻发言人实训、大数据商业应用、企业内刊采编与制作、企业网站制作与管理、平面设计与制作、影视创作等。企业的每一类岗位职责和需求都有相应的专业课程和实务技术类课程相对应。这一课程体系既符合“宽专业、厚基础、强能力”的实践型人才培养理念,又充分体现了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同时也满足了企业对于传播相关岗位的职业能力的需求。另外,培养方案的设计还要将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培训相结合。在企业传播专业方向的培养方案中,我们还增设了一些社会认可度高、对就业帮助大、与企业传播专业技能相关度高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供学生选择,包括新闻采编职业资格证书、网络编辑师资格证书、公关员职业资格证书、营销员职业资格证书、企业文化师职业资格证书、广告设计师职业资格证书、商务策划师职业资格证书。我们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长,在大学四年期间至少选择并考取其中两个证书,准备把它规定为获得学历证书的前提。职业资格培训既是对专业技能的强化,也是在专业资质上的积累,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提升职业能力。

三、企业传播专业方向在课程内容与授课方式改革方面的尝试

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最终要落实在具体的每一门课程上,课程内容与授课方式是影响人才培养目标是否能够实现的最直接、也是最关键的环节。企业传播专业方向课程体系内的实务技术类应用课程基本上都是与企业合作,在课程专家、企业专家、骨干教师组成的课程开发团队认真、细致研讨的基础上,根据岗位职责、任务群与职业能力要求设置的。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设计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按照工作过程的顺序和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进行教学设计、安排教学活动。同时,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把知识本位转变为能力本位,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比如公共关系实务课程,根据企业所涉及的日常公共关系的“实际工作”设定内容,打破常见的学科理论框架,采用任务式结构,分为10个任务,包括召开公共关系活动策划预备会议、开展公共关系调查、策划公共关系活动、实施与评估公共关系活动、处理内部公共关系、处理外部公共关系、实施公共关系专题活动、处理公共关系危机、塑造公关人员形象、运用公共关系沟通工具。这种体例安排便于教师以实际工作为载体进行教学,突出技能训练,也有利于学生对未来工作岗位中各项具体任务的理解和把握。当然,课程体系中实务技能课以项目课程为主体,并不排斥必要的系统知识学习及单项技能训练。借鉴美国职业培训的KAS模式,我们将目标岗位的职业能力分解为K(knowledge,即知识与素养)、A(ability,指一般能力)和S(skill,指职业技能)。在教学上对K,A,S三要素的要求是不同的。对知识与素养(K)的要求是理解或了解,对一般能力(A)的要求是掌握,而对职业技能(S)的要求是熟练掌握。从短期看,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主要由职业技能决定。但从长期发展看,一般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是毕业生成长的关键能力。因此,必须长短兼顾,正确处理K,A,S三者的关系。在“实用,够用”的原则指导下,根据对应的岗位能力需求,对教学内容进行精简、整合。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将学生有限的精力尽可能的集中到本专业、本方向的核心课程、核心技能的学习之中去。另外,在课程内容的改革上,我们也在尝试与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实用性以及课程知识与岗位需求的吻合度。将企业职业标准融入课程标准中,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从课程的学习过程来说,要始终贯穿“学生发展为本”的课改指导思想,使学生成为学习过程的实践者、参与者,坚持实践第一、感受第一和体验第一的原则。比如,《企业内刊采编制作》课程,是企业传播专业开设的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实训课程,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企业内刊这种自控媒体在企业传播中对内培养员工认同、对外传播企业文化的意义,掌握企业内刊采编制作的流程和技术。在教学的过程中如何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企业内刊的价值?如何让学生真正了解什么样的企业内刊的内容是符合员工需求和企业需求的?单纯的教师讲解和举例是远远不够的,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指导同学们去调研,搜集大量企业内刊,分析版面设计和内容构成,面向员工调查了解企业内刊各版面的阅读率、喜好度、在培养认同方面的价值实现程度以及内容改进建议等,然后请同学们自己动手制作一本企业内刊。学生根据真实的调研分析制作的企业内刊更符合企业实际需要,这个过程既能够深化他们对企业内刊价值的认知,同时又让他们掌握企业内刊采编制作的正确思路和方法。无论是操作实践还是创作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才能得到真实的感受和体验,只有在感受和体验中才能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和创新能力。

市场需求论文篇(8)

高校大学生的毕业去向,选择什么样的就业单位,大学生的就业状况已成为家长、学生、乃至整个社会在内关注的焦点。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家对大学毕业生的分配体制进行改革,计划经济时期的计划分配模式不复存在,国家不再安排学生就业,而是实行供需见面,双向选择,自主择业,不包分配的双向选择就业模式,在这种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就业模式下,大学生一方面获得了职业选择的主动权与选择权,另一方面失去了就业保障,面临严峻的压力和挑战。加之大学人学率的提升,大学教育越来越普及,大量毕业生走向社会,大学生就业市场已成为买方市场而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卖方市场了。因此,大学生就业问题就尤为突出。究竟什么样的大学生受用人单位青睐?大学生应该具有什么样的能力和素质?高校、用人单位、政府、大学生自己还存在那些问题?等等一系列问题都值得进一步的探讨。我们于2005年4月对西安市人才招聘市场的73家单位进行了人才需求标准调查,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对象:2005年4月参加西安市综合人才招聘会的71个单位,分别为国家机关6个,学校9个,科研单位5个,国营企业7个,乡镇企业5个,私营企业16个,外资企业6个,合资企业6个,其他性质的单位11个。其中46个单位来自于大中型城市。

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人才主要需求调查表进行无记名方式填写,包括内容:①招聘单位的一般状况、招聘途经及工资待遇等;②招聘单位对大学生的需求标准,包括一般情况、专业技能、政治面貌、身体素质、在校表现、道德品质、综合能力等多方面;③招聘单位对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建议。

数据处理:问卷回收后以Excel数据库方式输人计算机,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2.1单位招聘途径和工资待遇

67.61%的单位通过人才招聘会的方式招聘毕业生,其中35.21%的单位倾向于学校举办的供需见面会的形式,个人推销方式也占到4.22%的比例。50.70%的单位给予毕业生月薪1,000-1,500元,38,03%的单位工资待遇为800一1,000元明,1,500元明以上的工资待遇仅占11.2706。

2.2单位对大学生的主要需求标准

精神品质:单位最看重的单项品质排在前三位的为实干精神(占28.16%)、敬业精神(占26.7606)、诚实守信(占23,94%),然后依次为团队精神(占5,6306)、社会和工作责任心(占4.2306)、竞争意识(占2.8206)。

综合能力:单位最看重的单项能力前三位为专业知识技能(占31.00%)、实际操作能力(占31.0006)、创新能力(占28.71%)。但是事业单位与企业单位也体现出了不同,企业最看重的前三位的是:实际操作能力(占36.6206)、专业知识技能(占28.1606)、语言表达能力(占26.76%),事业单位前三名依次专业知识技能(占33.800})、创新能力(占26.760.6)、实际操作能力(占23.9406)。

在校情况:单位最看重的在校表现前三位的是学习成绩(占28.1706),获奖情况(占26.7606),身体素质(占25.350),70.42%的企事业单位对于毕业生是否是学生干部、党员等政治情况并没有提出特殊要求。

2.3单位对于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建议

单位建议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的主要内容应该为社会实践能力培训(占33.80、面试技巧训练(占3106)、教育学生自我定位(占28.17%),其中84.21%的企事业单位着重倾向于社会实践能力培训、面试技巧训练,而66.67%的外资、合资、私营等企业更希望学生能够做好自我定位。

3讨论

本次调查中大部分单位承诺的月工资待遇为800-1,500元,而在我们前期对大学生就业期望值的系列调查,大部分学生选择月工资待遇高于1,500元,企业给大学生的工资待遇与大学生的期望值存在一定的差距,从目前来看,用人单位加薪的期望值很小,而且即使有这种可能,其幅度也不可能达到大学生的预期值。因此,主要还得靠大学生自己调整心理预期,就业时选择现实的应对之策。另外目前单位选择以人才招聘会的方式招聘毕业生就业途径还是比较单一,招聘单位应当拓宽招聘途经,将其形式多样化,充分利用网络等新型媒体资源,对于毕业生而言,应注重面试技巧积累和就业准备工作,以提高就业成功率。

“专业技能是技术含量高的企业很看重的用人标准,对专业人才的选拔可以说是精挑细选。”招聘单位对毕业生综合能力及精神品质的要求却大大提高,尤其是创新能力、专业技能、实际动手能力以及实干精神、诚信、团队精神,还对毕业生的良好的心理素质、竞争意识、社会责任心等方面提出了较高要求。不难看出所有用人单位都希望所招聘的毕业生比较务实,能用自身所学切实为单位做出成绩。所以毕业生应在日常学习及实践过程中侧重培养务实精神,加强社会生存观、价值观的教育,加强职业素质、情商、适应能力和心理素质培养。同时单位对于毕业生在校表现的要求已经居于次位,学生干部、党员等政治情况已经不作为优先参考条件,究其原因,当前学生干部的工作能力及自身素质较前有所下降,较一般同学并没有过高的优势;其次,在大学生求职制作简历时,作假声称曾担任过学生干部的现象仍然存在,故单位对学生干部及党员等条件的信任程度明显不如从前。无论企业单位还是事业单位都对外语、计算机等方面的能力提出较高要求。分析目前局势,经济全球化客观上要求我们既要引进来,又要走出去,要努力谋求各种国际经济合作、技术合作、信息合作,这种国与国之间的密切经济联系,客观上要求大学生应掌握一定的外语知识(特别是英语),要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尽管有的学生英语已经过了四级或六级,但还是缺乏必要的口语交流能力。大学生应加强英语听、说能力和计算机使用能力的培养,以适应工作单位的要求。

4思考

大学生应转变就业观念,提高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调查显示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逐年提高,要求学生德、智、体、美综合素质全面发展,专业技能扎实,实际动手能力强、知识面宽、踏实肯干,能吃苦,因此大学生应该充分利用在校的学习机会,努力提高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就业竞争力,重视专业学习,构建复合型知识结构,结合专业加强社会实践,增长专业实践经验,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并善于培养自身的特长。大学毕业生最大的优势在于可塑性强,有潜力,因此大学生必须更新自己的就业观念,树立基层意识、事业意识和奋斗意识,积极主动地到西部、到基层去发挥自己的优势,挖掘自己的潜能。只要广大毕业生更新就业观念,实事求是地分析自我,确定合适的就业期望值,在社会的大天地里就一定能找到充分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位置。用人单位应吸引人才加人,建立和完善良好的人才培养体系。调查发现,随着就业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跳槽”成为影响单位发展的绊脚石。实际工作经验对于某些行业来说是最重要的因素,但在知识更新日新月异的知识经济时代,经验越来越失去了它的决定性,用人单位片面强调应聘者的工作经验是一种短视行为,一定要加大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力度,树立全局观点和战略眼光,要充分认识到,大学毕业生是宝贵财富,接收大学毕业生是事业的延伸和发展,不能只看眼前利益搞短期行为。用人单位应尽早树立起人才培养的意识,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和激励机制,实现“单位招人、事业引才、机制育能”的好氛围,把优秀的人才培养出来,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高校应深化教育改革,强化构建全面的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高等院校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首先要在专业和专业方向的设置上创造条件,开办社会急需的热门专业,使之适应社会的需要;其次是要重视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使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的要求;最后是要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毕业生就业机制,包括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指导,需求信息的收集,建立与人才市场的网上交流平台,提供毕业生与用人单位见面洽谈签约的条件等等。

市场需求论文篇(9)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实施推动了我国外贸事业的不断发展,随之而来的对国际商务英语方面的人才需要也在不断增加,而且对人才层次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目前中等职业学校商务英语专业课程的设置和教学方法,与外贸行业的发展以及社会对商务英语专业人才的需求不相适应,学生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当前的形势下显得过于单薄和简陋。为了更好的培养出满足企业需求的商务英语专业人才;为了能够开展适合职业教育特点的市场调研;为了了解国际商务领域发展的现状及趋势;为了了解与商务英语相关的岗位设置情况及发展趋势;为了能及时调整商务英语专业的培养定位与发展方向;为了了解就业市场对商务英语技能型人才需求从而进一步确定专业所面向的职业岗位,我们对相关企业做了一次商务英语专业人才需求市场调查。2.调研的指导思想运用科学的方法,客观公正的进行调研,保证调研结果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客观性。

二、调研的主要内容

1.产业背景

调研教育部专业评估委员会白皮书指出,在未来10年里,具有一定专业知识技能的英语类人才尤其是商务英语专业的人才将是最受欢迎的10类热门的人才之一。对外经济的迅速发展,从事对外贸易的企业的数目大量的增加,结果必将使得国际商贸人才尤其是具有扎实英语语言功底、熟练掌握语言技能和交际能力,又通晓国际经贸知识和规范的商务英语人才的大量短缺。为了满足这种需求,商务英语专业培养学生以听说为主,熟练运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同时掌握对外商务文化交流的相关知识及技能,熟练操作对外经贸中的相关单据,熟悉文化交流的国际动态和组织文化交流活动的国际惯例。据智联网招聘联合外贸行业调查,从目前我国的外贸出口量估计,未来五年内具有外贸出口权的公司将在现有的基础上再增加18万家,到那时我国将有36万家以上的具有进出口权的公司。根据我国现有的具有进出口权的公司所拥有的人才的平均比例算,我国至少还需要180万的外贸人才为企业服务,而其中对商务英语人才的需求的比重相当大。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将成为具有很高市场需求并有广阔发展空间的精英人才。根据对湖南普照信息材料有限公司、湖南科信电子有限公司等湖南涉外企业的调研,发现其对掌握一定英语技能的人才需求很大,比如文秘,接待,讲解等。

2.人才需求调研

商务英语专业人才炙手可热,就业前景十分广阔。人才市场存在巨大的需求,而国内本专业的人才供给却十分有限,据预测,在未来10年里,商务英语专业的人才将是最受欢迎的10类热门的人才之一。企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单纯的外贸或者英语专业以及其他专业的人才已经不能满足企业对人才素质的高层次要求,我国各主要城市人才市场的统计结果表明,复合型人才即那些既懂英语又懂国际贸易和商务知识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越来越受到用人单位的偏爱,人才结构出现了新的变化,进一步呈现出重实际操作、多学科交叉的趋势。湖南普照信息材料有限公司和湖南科信电子有限公司等这些长沙的世界级企业,他们的海外业务很多,对商务英语人才需求很大。

3.课程开发调研

当下,对外贸易对外经贸人才的英语能力要求不断提高,使英语教学在国际贸易人才培养中更显示其重要性。重技能的国际贸易实务不能满足当下行业对专业技能的要求,因此,涉外商务合同履行课程开发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国际贸易典型工作任务为教学项目模块,培养学生在涉外商务业务中运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调研方法

本文采用文献和统计资料研究方式(网上调研)、问卷调查、专家咨询、座谈、现场考察、毕业生反馈等方法进行调研。

四、调研结果分析

1.涉外商务相关行业现状及发展分析

随着全球经济结构调整和跨国公司重新调整全球生产布局,世界制造业向中国转移,世界最大的500家跨国公司中已有400多家在中国设立了企业,并建立起配套产业群,面向全球进行生产和销售,有力带动了外经贸发展;国家实行宏观调控,保持国民经济平衡较快发展,实行外贸经营权登记制,推行“大通关”等国家和地方鼓励性政策,为对外贸易持续快速增长创造了有利条件。湖南、江苏、浙江、上海等地的进出口企业在新外贸法出台后骤增,国际贸易类人才缺额也随之骤增。我们从人才市场、行业部门了解到,具备从事报关、跟单、涉外商务等工作所需素质的专门人才严重不足,制约了外贸行业迅速发展。而这一人才缺口主要靠高等院校培养的人才来填补。近几年来由于本科院校培养的涉外人才十分走俏,大多留在了大城市的外资、合资企业、高校的高薪岗位,中小型外贸企业难以引进高层次外贸人才,同时还面临低层次人才难以胜任的问题。这种高层次人才难引进,低层次人才难胜任的矛盾局面,在目前情况下很大程度上靠中职学校培养人才来缓解。以为地方经济服务为主要任务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只有加快专业教学改革,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缩短人才培养周期,加快人才培养速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才能满足快速发展的外经贸行业对商务英语专门人才的需要。

2.商务英语专业人才需求状况分析

近年来,用人单位在人才招聘类型上呈现了几个方面的变化,根据这些变化,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可以向以下几个方向培养。其一,国际贸易实务方向。2004年7月中国出台的“新外贸法”,我国对外贸易经营权的进一步放开,将由大量的民营企业等生产企业开始走进国际市场开展竞争。外贸跟单员、外销员、采购员、物流师、进出口经理、涉外律师和商务谈判师等职业发展前景非常好。其二,国际商务管理及秘书方向。随着社会经济由劳动密集型向资金、技术密集型的战略转变,企业内部的发展与行业增提的提升催生了对各类应用性商务人才的需求。随着企业不断的发展壮大,具备较强的商务英语应用技能及商业运作努力、能从事商务管理与项目策划工作的应用性人才必然受到欢迎。其三,会展商务英语方向。随着外贸发展,更多的职位出现,需要更多的人才,这为商务英语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新的方向。常年为各种博览会提高翻译、导游、导购、技术支持、贸易接洽等服务的职业团体、各类劳动服务公司、物流配送公司、信息咨询公司、翻译公司等第三产业部门频繁出现,为商务英语人才创造了数以万计的就业机会。目前,用人单位在商务外语人才的选人方式上正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在劳动力市场上企业最欢迎的一是综合素质高、好用的人;二是贴近企业需求、能用得上的人。

3.商务英语专业对应岗位的工作任务分析

我们对中职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所面向的岗位及人才规格的调查情况数据如下: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所面向的岗位中“外贸业务员”所占比重最大,占79%,“市场营销”、“中英文秘书”、“部门经理”分别占11%、4%、2%,其他岗位占4%;人才规格方面,“技能应用型”占93%,其他各类占7%。外贸业务助理:外贸业务助理是协助外贸业务员在外贸企业中从事进出口贸易磋商、谈判、签约等工作的人员,有时可能还要兼顾运输、保险、报关、报检等业务。这类人员通常需国际贸易及相关专业毕业,英语流利,有国际贸易经验,熟悉海外市场,熟悉国际贸易整个流程,具备良好的市场开拓能力。外贸跟单助理:一笔国际贸易业务需要买卖双方及运输、保险、海关、检验检疫、银行、港口等参与才能实现。各方的权利与义务都要通过各种国际贸易单证来维系,因此单证制作的正确与否、专业与否,直接影响到各方当事人的权利能否顺利实现。外贸跟单助理就是协助外贸跟单员处理上述事务。外贸文员:外贸文员是协助出口经理的工作,包括:询价报价,日常文档,准备样板,平面设计的协助工作,单证处理(形式发票,装箱单,提单),下订单,跟进生产,协调各部门跟进工作进度等。

市场需求论文篇(10)

在住房市场上,以家庭为单位的购买主体无疑成为最为重要的力量。而家庭规模的大小,则成为家庭购房首先要考虑的因素。从近年来的统计资料看,由于持续低生育率的影响,中国家庭规模正在逐渐缩小。结合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的比较分析可见(见图1),早在1953年的第一次人口普查时,中国居民家庭规模为每户4.33人,但到1990年的第四次人口普查后,中国居民家庭规模开始明显缩减,直至到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时统计的每户3.1人。而这一指标在城市则表现得更低,据统计2010年中国城市家庭规模已经降至每户2.7人,其中1人户和2人户家庭所占比重达45.77%,提示中国城市家庭规模正在趋向小型化。依照人口学观点,家庭规模的大小除了受到家庭生育量的影响外,家庭结构则是另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同时亦是家庭转变的重要标志。一般来说,家庭结构主要包括五种类型:一是复合家庭,即两代以上的夫妻及其子女、亲属组成;二是直系家庭,即夫妻、父母、子女甚至第四代;三是核心家庭,由一对夫妻与未婚子女组成;四是不完全家庭,即夫妻没有子女或夫妻离异、丧偶后只有一方与子女生活;五是单身家庭,主要是终身不婚或丧偶、离婚后过独居生活的家庭。而家庭类型又与家庭代数息息相关。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家庭结构正在从复杂逐渐向简单转变(见表1)。从全国家庭类型情况分布看:核心家庭的比重在近四次的人口普查数据中都占据最重要的位置。尽管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核心家庭比重略有下降,但仍然占六成多。与核心家庭比重略有下降相反的是,直系家庭、单人家庭及缺损家庭的比重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显示:二代户所占比重由2000年的近60%下降到2010年的47.83%。与此同时,一代户比例却较大幅上升,由2000年的21.70%上升到2010年的34.18%。上述一系列的变化表明,我国核心家庭和直系家庭成为主体,家庭扁平化特征将日益凸显。那么,不同的家庭规模和类型又会对家庭购房决策行为产生怎样的影响?美国学者丹尼斯•迪帕斯奎尔通过研究,对此得出了重要结论,即在收入水平既定的情况下,家庭规模与住宅的卧室间数有很强的正相关关系。这就意味着,在中国,特别是在城镇家庭规模日趋小型化、家庭类型愈发简单化的趋势下,规模小的家庭在购买住房时不会像大规模家庭那样受制于房间数的约束,而会更看重住宅的区位、朝向、舒适度等,他们可以做出更为灵活的购房决策。由此可见,同样是基于改善型的住房需求,与大规模家庭相比,越来越多的小规模家庭在住房需求上传递的是更为丰富多样的信号,而这一转变特征必将为今后的城镇住房设计提供一定的思路。另一方面,尽管中国城镇家庭规模在不断缩减,小型化家庭不断涌现,但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加快,城镇人口总量激增致使家庭数量保持继续增长的态势不会改变,中国城镇住房市场潜力仍然巨大。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统计:全国家庭总户数较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增加18.05%,其中城市家庭户数的增幅最大,2010年城市家庭所占比重较2000年增加7.08%;进一步分析家庭类型的区域分布情况,在中国经济发达地区、沿海地区和大中城市的家庭结构中,非传统家庭的比例要高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内陆地区和小城镇,以至于户均人口更少,同等人口规模下的家庭数目更多,由此对于住宅的需求也就更高(邓卫、宋扬,2008)。同时,相当一部分城镇家庭出于扩大居住空间的改善型需求亦将长期存在。依据国际经验,在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0~35平方米之前,住房需求都会保持持续增长(周运清,2008)。而有关统计资料显示,早在2004年中国城镇家庭就已经实现了人均住房建筑面积22平方米的“十五”目标。截至2012年,中国城市家庭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虽然已经达到29.15平方米,但是尚未达到国际经验标准。因此,中国城镇的住房需求无论是在质还是量的方面,都存在进一步增长和提升的空间。

二、家庭职能

家庭职能是家庭存在的社会依据,家庭职能的变化则是家庭转变的又一重要表现。家庭作为人口再生产基本单位,生育是家庭最为重要和基本的职能。除此之外,家庭还主要担负着生产、消费和教育的职能。只是,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家庭的职能发挥会有所侧重、有所变化。通常,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家庭的生育、生产的职能会弱化,取而代之的是消费职能的强化,现代家庭在经济上已经成为其成员共同生活的经济单位。近年来,中国城镇家庭收入不断增加。从已有的统计数据看,2012年中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已达24564.7元,是改革开放之初1978年的71倍多。在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下,中国城镇家庭的消费功能得以强化,并促使家庭消费结构悄然发生着变化(见表2)。统计资料显示:2000年以来,中国城镇家庭的消费结构不断升级,以“食品”为代表的生存型消费所占比重不断降低,享受型和发展型消费的比重则在不断提高。以住房消费为例,2006~2010年间中国城镇家庭人均居住支出年均增长10.5%,相应的人均居住服务费支出年均增长19.1%,到2010年中国城镇家庭住房支出人均1332元。与此同时,随着中国金融市场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家庭通过各种金融信贷服务,在住房、汽车等领域实现了超前消费。据统计,截至2012年年末,我国主要金融机构个人购房贷款余额已达8.1万亿元,同比增长13.5%。上述变化,无疑都将刺激和推动现有住房需求规模的进一步扩大。

三、家庭关系

通常,家庭关系是指基于婚姻、血缘或法律拟制而形成的一定范围的亲属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家庭关系依据主体可以分为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和其他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而家庭成员彼此之间的关系,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家庭的购买行为。就一个家庭而言,在既定收入约束下,当家庭成员的个性化需要难以兼顾时,家庭决策就要在家庭整体利益和重点利益间加以权衡,而最终得到满足的利益方往往是较其他家庭成员具有更高消费权力的人。在当代中国,家庭中的主要关系就是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且夫妻关系开始成为家庭关系的轴心(邓伟志、徐榕,2001)。

(一)夫妻关系在“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占据主导的旧中国,男性具有家庭中的绝对话语权,女性则处于完全的从属地位,凡家庭当中的大事小情都必须由丈夫决定。但是,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女性自主意识觉醒,并通过积极参与社会工作而获得了经济独立,继而在家庭决策中也赢得了更多的话语权,夫妻地位和权力在家庭中渐趋平等。据第二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结果表明:丈夫在家庭中拥有更多实权的占近四成,夫妻平权的家庭也约为四成,妻子有更多实权的占两成强,意味着六成妻子分享到了家庭实权,其中城镇则达到71%(徐安琪,2006)。而汇丰银行2011年的一项针对未来退休生活的全球调查报告则进一步证实,中国内地女性受访者在家庭财务决策中更具主动性。调查结果表明,逾六成(63%)的内地女性受访者担当家庭财务的决策者,高出男性受访者(58%)5个百分点。由于家庭成员的地位和角色分工不同,家庭消费决策行为也较个体更为复杂。尽管当今社会的婚姻不再赋予每种性别以特定的较色,但是角色的专门化还是会随着时间发展起来,因为由一个人专门进行决策的效率要比联合决策高得多。即便如此,仍有一些规律可循,如日用消费品的购买往往由女性一方担当自主决策者,而对于耐用消费品的购买则由夫妻双方联合决策。不过,涉及住房、汽车、孩子教育等价格较高且比较重大的消费项目,最终的决策者大都会由男性来充当。据零点集团前进策略的一项入户调查显示,87.5%的受访者认为购买金额较大时一定会与家人商量后才购买,而住房(87.3%)、汽车(76%)、家电(61.8%)则被认为是家庭集体决策的三大产品(付昱,2005)。此外,零点调查的另一项房地产研究也进一步表明:无论是购买家庭的第一处还是第二处住宅,都有接近七成的家庭主要由丈夫最终决定。

上一篇: 体育健康论文 下一篇: 绿色环保技术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