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科研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21 17:00:28

小学语文教科研论文

小学语文教科研论文篇(1)

2小学语文教学法真正被人们认为是一门学科的历史较短,我国虽然有长达二千多年历史的母语教育,有许多教育论述,但大多是论述学法的,论述教法的很少。若是从上个世纪30年代黎锦熙的《新授国语教法》起,算这门学科初步建立的话,至今也只有6O年左右的时间,而真正把它作为一门课程开设并进行一些研究应是从1978年开始,由于这门学科研究的历史短,就有许多理论问题亟须解决。

3.小语教法学科研究发展缓慢也与这门学科的交叉性边缘性的性质有关。小语教法是一门专业性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又具有语文和教育两大学科的理论知识,要研究它,研究人员必须具有教育理论和中文专业知识。目前有许多教育理论家在研究语文教育,小学语文教育又附在了语文教育之内,有些专家的研究注重了学科的理论性而又淡化了它的实践性,加强了教育理论而又忽视了它的语文特征,因此小语教法学科的研究深度不够,发展也较慢了。

由于它是一门交叉边缘学科,研究的历史又较短,目前还没有这门学科的专家委员会,我们这个小语教法研究中心是隶属于教育学会。即使小语教法的研究专家其水平如何之高,理论研究如何之超前,他都要面临现实生活中一个很尴尬的问题。例如评申高一级职称,如果你的主要研究方向仅是小语教法的话,可能就会很难评上高一级职称。因为把你放在中文系列评定,你的研究成果好像是属于教育学系列,不属于中文教师专业细化范围,中文专家教授就不给你审评;若是列属于教育学系列,你的研究成果就好像没有教育学专家那样专业化,会被认为你的研究水平不高,这就是小语教法教师包括所有学科教学法教师现实尴尬处境。因此绝大多数教师必须做其他的专业研究,或者是把小语教法的研究作为一种业余兴趣爱好而已。这种尴尬现况又如何能够提高小语教法的理论研究,推动其发展呢?

随着教师教育的向前发展,小语教法作为小学教师培养培训的一门专业课程,必须得到加强,并越来越显示出它的独立性和专业性,小语教法的研究必须深入、发展、提高。要想使小语教法的理论研究得到尽快提高,可采取以下对策:

小学语文教科研论文篇(2)

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的范围是很广泛的,它研究的对象、任务决定于这门学科的性质以及小学语文教学的 目的任务和内容。

(一)小学语文教学法的性质

任何一门学科的性质问题都是对该学科进行研究的首要问题,小学语文教学法也不例外。对它性质的认定 ,综观六本教材,尽管各自的表述不完全相同,但它们均给予明确而具体的界定:小学语文教学法是由语言科 学和教育科学两大门类接缘而产生的一门应用理论学科。小学语文教学法的应用性是它的基本性质。

关于小学语文教学法是不是一门科学,存在两种意见:一种意见,高本、叶本、袁本、崔本认为小学语文 教学法是一门应用学科,而周本认为它是说明小学语文教学目的任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一门科学。小学 语文教学法是一门学科,还是一门科学,高本认为,这首先要辨清教学法和教学方法这两个概念的区别。前者 发展成为一门学科,后者则是这一学科的局部内容,两者不可混为一谈。其次要认清的是,它有自己的理论主 张,有自己的概念和范畴,它的各个部分间有着内在的联系,并初步形成一个认识体系。它吸收了诸多学科的 研究成果,依据对小学语文教学实际的研究,发展成为独具特征的学科,但作为一门科学,它还在形成之中。 高本的分析丰富、深化了人们对小学语文教学法性质的认识。

(二)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的对象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一个孕育、产生、发展的过程,而独立存在的标志之一,就是研究对象的确立。

关于小学语文教学的研究对象,高本提出,小学语文教学法是以小学语文教学的本质和规律作为自己的研 究对象。它研究小学语文学科的性质、目的、任务、教材、教学过程、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效果的检 查和评价。周本强调,教学大纲中说明语文要教什么,教学法就应该把怎样教的问题加以阐释。叶本提出,小 学语文教学法研究的对象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分析说明小学语文教材体系、内容和特点,二是研究小学 语文教学法。

笔者认为,一门学科的研究对象问题,实际上是一门学科研究范围问题,小学语文教学法重点是研究小学 语文教学的规律,既包括小学语文教学的一般规律,也包括识字写字、阅读、听话说话、作文、基本训练等特 殊规律。

(三)小学语文教学法的任务

崔本根据中师语文教学大纲的规定,明确提出,学科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小学语文教学法的基本知识,具 备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的初步能力。袁本提得比较笼统,只是讲,这门学科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毕业以后,能够 比较顺利地担任小学语文教学工作,成为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要求提得比较高。

笔者认为,在中等师范阶段学习小学语文教学法,基本属于入门课,主要使学生了解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和 小学语文教材的内容,知道怎样备课和上课,使之能在小学顶岗上课,如果要使学生成为较高水平的小学语文 教师或者成为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那应该是专科程度的具体目标。

(四)小学语文教学法的学习方法

小学语文教学法,是一门应用理论学科,因此,袁本、崔本、周本、高本、叶本都十分强调学习方法,都 把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作为学习小学语文教学法必须贯彻的基本原则和学习这门课的基本方法。袁本明确提出 理论与实际并重。袁本、崔本和叶本还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如何来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

笔者认为,把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作为学习小学语文教学法的基本方法,这是为本学科性质所决定的。在学 习方法上,应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学思并重,知行合一。

二、教材体系比较

纵观六本教材的体系,其共同点在于:教材结构的前后组织遵循从基本理论到具体操作的顺序。教材首先 在绪论部分阐述学科的性质、研究的对象、教学任务、学习方法,然的着重论述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和小学语文 教材的几个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再对识字、阅读、听话、说话、作文、基本训练作专题叙述。在理论揭示 的基础上阐述具体问题,较好地体现了学科的理论性和应用性的双重特征。笔者认为,小学语文教学法教材的 理论框架、内容体系已初步形成,其学科独立性日益增强。

六本教材在编排体系上的不同之处表现在:第一,教材基本线索的差别。有的教材各章节之间有明显的线 索,以贯穿各章,统领全书。如崔本、翟本注重以教学大纲的精神为指导,除了列专章(第一章)论述,还将 教学大纲精神渗透到每章每节之中,崔本直接援引大纲的有关论述,就达27处之多。此外,为了便于学生全面 了解大纲的内容,还附录了大纲全文。周本最后一章(第十一章)用一节的篇幅从六个方面阐述教学大纲的主 要精神。袁本、高本也注重渗透大纲的精神,但未能像崔本、周本那样安排专章进行阐述。笔者认为,师范生 在学习小学语文教学法的各项具体内容之前,先学习教学大纲这一章,可以了解大纲的基本精神,有助于明确 小学语文教学法的理论指导,是学习“小学语文教学法”十分重要的一环。因此,教学大纲应成为教材的主心 骨。袁本则强调小学语文教学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并以此为主线,贯穿全书。其他教材缺乏明确的线索。 第二,教材的篇章构成有所不同。小学语文教学,包括汉语拼音、识字写字、阅读、听话说话、作文五个方面 的内容。周本、高本、翟本、崔本、叶本分若干章进行阐述。而袁本则把上述内容纳入两章来阐述,用小学语 文的课堂教学(一)和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二)列出。袁本作这样安排,主要后面有“语文课外活动”一章 。第三,文章内容的构建方式不同。周本、崔本、翟本、高本采用比较自由的编排方式,崔本、袁本、叶本皆 按一定的逻辑进行构建。如崔本体现得比较显著,语文教学的几个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按照“教学意义要求 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学应注意的问题”这样的逻辑顺序编排,这是比较科学的。因为任何教学方法 都受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制约,教学方法只有与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相适应,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理论探索比较

小学语文教学法教材建设有许多理论问题需要探讨,有宏观的、中观的和微观的。理论中最根本的、最为 基础的有三个:一是对小学语文性质的阐述,二是对小学语文教学目的的阐述,三是对小学语文教学

原则的阐 述。因为这三个理论问题对整个小学教学具有决定性、导向性的作用。以下主要围绕这三个方面的问题进行比 较,从而了解教材理论探讨的状况。

(一)对小学语文学科的性质的阐述

综观六本教材,对语文学科性质的认识,基本是一致的。共同之处表现在:一是都强调语文学科的工具性 和思想性。二是都能遵循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国家教委所颁发的语文教学大纲对语文学科的性质的规定。所不同 的地方表现在:一是对语文学科的性质的阐述详略的程度不一样。高本、叶本阐述是很详尽,其他几本阐述得 比较简单。二是对语文学科的根本属性看法不一样。有的本子认为工具性是语文学科的根本属性,有的则认为 ,工具性和思想性都是语文学科的根本属性。

(二)对小学语文教学目的的阐述

小学语文教学目的是语文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语文教学的全部工作都是受它制约、被它决定、为它 服务的。

六本教材对小学语文教学目的的阐述其共同特点有:一是都强调要全面完整地理解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 二是都能遵循特定历史条件下国家教委颁发的教学大纲对小学语文教学目的的规定。三是都能从个性(特定的 教学目的)和共性(共同的教学目的)的关系进行分析。

六本教材对小学教学目的的阐述所取的角度不同,高本认为要正确理解小学语文学科的教学目的,就要了 解确定小学语文教学目的的前提和根据,着重从新时期对人才的总要求,基础教育阶段的教育任务和小学语文 科学具有的教育、教养、发展的作用三个方面进行阐述。袁本从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的关系、语言和思维的关 系、特殊任务和共同任务的关系、学生今后的发展四个方面进行阐述。崔本在阐述小学语文教学目的时,紧扣 小学语文教学目的中语言文字训练、思想教育和一般发展三个方面的内容,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全面、详尽地 分析听说读写的关系,听说读写基本训练和思想教育的关系,培养能力和发展能力的关系,智力因素和非智力 因素的关系,突出了“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这个核心,抓住了全面实现语文教学目的的关键。叶本则 从培养语文能力、学习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笔者认为,人们对小学语文教学目的的认识,既基于语文科的客观性质,又基于主观要求,小学语文学教 学法教材,对这个问题的阐述,要特别强调准确、全面地认识小学语文教学目的。崔本和袁本体现得比较好。

(三)对小学语文教学应遵循的教学原则的阐述

教学原则是教学理论的一部分。前,有少数小学语文教学法讲义提到教学原则,但内容比较单薄。小 学语文教学原则真正成为大家普遍探讨的课题,是80年代以后,这是一个进步。

综观六本教材,对小学语文教学原则阐述其共同点有:一是都能根据小学语文学科的性质、教学目的以及 学习规律提出教学原则。二是都能以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为指导提出教学原则。三是都能从“结合”上探讨每项 教学原则。

对教学原则探讨的不同之处,表现在思考的角度不同:周本从普通教育阐明的各个学科应遵循的六个教学 原则中提出三个教学原则:启发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叶本依据小学语文学科性质、教学目 的,提出四个原则:语文教学和思想教育相结合、语文教学和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相结合、传授语文知识和培 养语文能力相结合、教学的整体性和训练的阶段性相结合。崔本依据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的基本精神,以辩证唯 物主义观点为指导,提出四个结合。袁本未提出教学原则,但从完成语文教学任务这个角度,提出要处理好四 个关系,即学习语文和认识事物的关系、语文教学和思想教育的关系、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教与学的 关系。高本则从语文学科的本质、功能以及内部关系,提出四个原则:文道统一原则,客观事物观察、思维、 语言相结合的原则,加强双基和培养能力相结合的原则,听说读写互相促进的原则。

小学语文究竟有哪些教学原则,国内存在着认识上的分歧,各有不同的角度,各有不同的提法,大体有十 多种提法。经过10多年对教学原则的探讨,已取得了比较一致的认识。高本所提出的四个教学原则有代表性, 能放到一定关系上、一定的矛盾上加以探讨,并能从本质上反映教学规律。

笔者认为,在探讨小学语文教学原则时,应明确三点:第一,要深刻认识语文教学原则同一般教育学的教 学论中讲的一般原则既有关联又有区别。第二,所提出的教学原则要能从本质上反映教学规律。第三,语文学 科的教学原则,应该是语文科所独有的,或者是非语文科所特有的但在语文教学中有特殊的重要性。

四、应用研究比较

小学语文教学法不仅具有理论性,而且具有应用性。应用研究主要包括对教学实践问题的思考、解答和教 学理论的具体化、操作化两方面。

六本教材在应用研究方面其共同点有:一是都能及时吸收、反映新时期我国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新经验和 新成果。多数教材重点选择介绍了影响较大的、具有时代意义的黑龙江省“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实验,李吉 林的“情境教学”实验,丁有宽的“读写结合”实验。二是都能重视理论的操作化研究。六本教材都十分重视 理论联系实际,有针对性地选用了一些教学实例,并努力将零散的材料加工概括,上升为规律,以便举一反三 。

不同之处在于:第一,反映教改实验的方式有别。有的教材将改革实践置于教材的不同章节进行介绍(如 崔本、翟本、袁本),有的则置于教材后面列专章介绍(如叶本、周本、高本)。第二,对教改实验的研究程 度不同。多数教材缺乏对引用的教改实验的深入挖掘。而叶本不仅客观地介绍各种教改实验,而且加上主观的 评析,对某一项教改实验提出值得思考的一些问题。如对“注音识字·提前读写”的实验,提出了四个研讨的 问题。

五、教材特色比较

不同特色教材可以多方面、多层次反映学科发展的状况,适应不同类型和程度的教师和学生的需要,下面 试对教材的时代性、师范性、实用性、可读性等方面作一些比较。

教材的时代性。小学语文教学法是否站在提高人的素质高度,用全新的教育观点来阐述教学理论、知识和 方法。袁本、高本、崔本体现得比较好。尤其是崔本,它是在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深入发展的崭新时期编就的, 更能体现新的教育观点,如在“小学语文应遵循的原则”一节里,明确地提出:语文教学要“树立大语文教育 观”。

教材的理论性。六本教材中,袁本、高本理论性较强,著者从教育学、心理学、哲学、语言学角度对一系 列语文教学问题进行分析,发表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其他几本教材虽对某些问题进行了理论上的探讨、分析, 但只是一般化的阐述,教材整体的理论性次之。

教材的师范性。综观六本教材,叶本和崔本的师范性体现得比较突出。首先表现在定位确当,教材的内容 在深度和广度上基本上符合师范生的实际。还表现在恰到好处地选取小学语文教材和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优秀 教学实例加以分析,既可提高师范生的理论水平,也有助于提高从教的能力。

教材的可读性。六本教材中,叶本、崔本条分缕析、行文流畅、语言质朴,可读性最强。翟本、高本、周 本语言精练,层次清楚,可读性较高。袁本重在阐发、论证,逻辑性强,对于师范生可读性较差,但对有一定 语文教学经验的读者,如担任这门课的语文教研员,又有着较强的可读性、启迪性。从编排体例看,叶本在正 文前加了“自学提示”,每章后附有“思考与练习”,袁本、崔本、高本仅附有思考题。相比较而言,叶本、 崔本更为规范,适合学生学习。

教材的实用性。叶本、崔本较好地处理了教学理论和实际的关系,完全摆脱了学究味,从纯理论的圈子里 走了出来,着力于面向教学实际,将第一线的丰富的教学经验,融入教材,语言深入浅出,简明扼要,师范生 学得进,记得住,用得上。

六、新世纪教材建设构想

80年代以来,我国小学语文教学法教材在理论框架、知识结构、教学内容、编排体系等方面的探索,迈出 了坚实的一步,但 从总体上来说尚缺乏全局的、宏观的改革。面向新世纪,构建教材新体系,必须站在时代的 高度,有恢宏的气魄,有强烈的现代意识、未来意识、创新意识。

在指导思想上要确定一个总体目标:即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努力探索构建具有时代特征与中国特色的教 材新体系。

如何探寻构建教材新体系,关键在于正确认识、处理好我国传统教学法、现代外国教学法、新时期语文教 学法三者之间的关系,走出一条博采从长、综合创新之路。笔者有如下几点思考:

(一)在保留传统教材精华的同时,大力吸收最新的有价值的教研、科研成果,使教材面向21世纪,具有 鲜明的时代特征。

这里有四个问题应予以重视:

一要渗透大纲的精神。

新教学大纲(即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教学大纲)总结了建国以来语文教学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既从客观上 对语文学科的性质、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原则作了理论阐述,又从微观上阐述了具体教学内容、方法、要求。新 大纲应成为小学语文教学法教材的统领,要把新大纲的精神有机地渗透到每章每节之中。

二要体现教育新观点。

建立“大语文教育观”,这是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新课题,这个观点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应在教材各 章各节中有明显的体现。

加强学法指导,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是当代一种全新的教育观。学法指导的研究是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的 一个新领域,是当前世界教学改革和教育科研的热点,教材要十分重视反映学法研究的新成果。

三要融入教学新经验。

教材既要重视继承行之有效的传统经验,又要有意识地吸收近年来教学改革的新经验。80年代以来,小学 语文教学改革呈现一片喜人的景象,各种教学改革流派在竞争中发展,各种教学实验课题在实践探索中硕果累 累,教材要充分反映。

四要增添教学新内容。

教材要相对稳定,又要适当更新。相对稳定,有利于教师把握、驾驭教材,积累经验,提高教学质量。适 当更新,是为了适应时代要求,满足教学实践的需要。为了使师范生能适应新世纪的需要,在保留同类教材的 基本内容基础上,又要注意补充鲜活的内容。

(二)建立小学语文教学法科学的理论框架。

建立科学的理论框架应加强下述工作:

一要广泛吸取相关学科的理论成果。

小学语文具有跨学科的性质,它与哲学、教学育、心理学、语言学、文学、修辞学、逻辑学等关系密切, 要综合运用诸多学科的理论成果,这样才能体现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科学性。

二要体现教学理论的先进性。

教材在探寻和剖析小学语文教学诸多方面的问题时,要用系统科学的方法从理论上加以分析。用系统论的 理论阐释小学语文能力的结构和形成,用信息论的理论解释听说读写能力的不同特点,用控制论的理论说明如 何合理地安排课堂结构。

三要体现叶圣陶先生语文教学思想。

叶圣陶先生以他的渊博学识、丰富的实践,洞察语文学科内部的规律和外部的联系,从1919年起就语文教 学与研究工作发表了许多有卓识的见解,特别是叶圣陶《语文教育论文集》的有关论述,对我们编好教材有许 多新的启迪。

(三)建立小学语文教学法科学的结构体系。

小学语文教学法在内容顺序的编排上,应按照学科知识内在的基本逻辑顺序组织教材,要体现学科内容的 系统、完整。具体编排时,可按逻辑顺序组成三个板块。第一板块侧重小学语文教学的几个基本概念,起到统 领全书的作用。这一板块充分体现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的精神。第二板块着重阐述汉语拼音教学、识字写字教学 、阅读教学、听话说话教学、作文教学等,这一板块,既要从理论上深入浅出地阐述小学语文不同教学内容的 教学特点,又要对基本的教学方法进行分析。第三个板块,主要介绍小学语文教学常规,论述小学语文教师的 修养,分析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发展的趋势。第一板块的基本理论和第二板块的实践操作交相辉映,第三板块是 前两个板块的扩展延伸。三个板块浑然一体,构造一个比较科学合理的结构系统。

小学语文教科研论文篇(3)

    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的范围是很广泛的,它研究的对象、任务决定于这门学科的性质以及小学语文教学的 目的任务和内容。

    (一)小学语文教学法的性质

    任何一门学科的性质问题都是对该学科进行研究的首要问题,小学语文教学法也不例外。对它性质的认定 ,综观六本教材,尽管各自的表述不完全相同,但它们均给予明确而具体的界定:小学语文教学法是由语言科 学和教育科学两大门类接缘而产生的一门应用理论学科。小学语文教学法的应用性是它的基本性质。

    关于小学语文教学法是不是一门科学,存在两种意见:一种意见,高本、叶本、袁本、崔本认为小学语文 教学法是一门应用学科,而周本认为它是说明小学语文教学目的任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一门科学。小学 语文教学法是一门学科,还是一门科学,高本认为,这首先要辨清教学法和教学方法这两个概念的区别。前者 发展成为一门学科,后者则是这一学科的局部内容,两者不可混为一谈。其次要认清的是,它有自己的理论主 张,有自己的概念和范畴,它的各个部分间有着内在的联系,并初步形成一个认识体系。它吸收了诸多学科的 研究成果,依据对小学语文教学实际的研究,发展成为独具特征的学科,但作为一门科学,它还在形成之中。 高本的分析丰富、深化了人们对小学语文教学法性质的认识。

    (二)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的对象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一个孕育、产生、发展的过程,而独立存在的标志之一,就是研究对象的确立。

    关于小学语文教学的研究对象,高本提出,小学语文教学法是以小学语文教学的本质和规律作为自己的研 究对象。它研究小学语文学科的性质、目的、任务、教材、教学过程、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效果的检 查和评价。周本强调,教学大纲中说明语文要教什么,教学法就应该把怎样教的问题加以阐释。叶本提出,小 学语文教学法研究的对象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分析说明小学语文教材体系、内容和特点,二是研究小学 语文教学法。

    笔者认为,一门学科的研究对象问题,实际上是一门学科研究范围问题,小学语文教学法重点是研究小学 语文教学的规律,既包括小学语文教学的一般规律,也包括识字写字、阅读、听话说话、作文、基本训练等特 殊规律。

    (三)小学语文教学法的任务

    崔本根据中师语文教学大纲的规定,明确提出,学科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小学语文教学法的基本知识,具 备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的初步能力。袁本提得比较笼统,只是讲,这门学科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毕业以后,能够 比较顺利地担任小学语文教学工作,成为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要求提得比较高。

    笔者认为,在中等师范阶段学习小学语文教学法,基本属于入门课,主要使学生了解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和 小学语文教材的内容,知道怎样备课和上课,使之能在小学顶岗上课,如果要使学生成为较高水平的小学语文 教师或者成为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那应该是专科程度的具体目标。

    (四)小学语文教学法的学习方法

    小学语文教学法,是一门应用理论学科,因此,袁本、崔本、周本、高本、叶本都十分强调学习方法,都 把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作为学习小学语文教学法必须贯彻的基本原则和学习这门课的基本方法。袁本明确提出 理论与实际并重。袁本、崔本和叶本还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如何来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

    笔者认为,把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作为学习小学语文教学法的基本方法,这是为本学科性质所决定的。在学 习方法上,应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学思并重,知行合一。

    二、教材体系比较

    纵观六本教材的体系,其共同点在于:教材结构的前后组织遵循从基本理论到具体操作的顺序。教材首先 在绪论部分阐述学科的性质、研究的对象、教学任务、学习方法,然的着重论述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和小学语文 教材的几个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再对识字、阅读、听话、说话、作文、基本训练作专题叙述。在理论揭示 的基础上阐述具体问题,较好地体现了学科的理论性和应用性的双重特征。笔者认为,小学语文教学法教材的 理论框架、内容体系已初步形成,其学科独立性日益增强。

    六本教材在编排体系上的不同之处表现在:第一,教材基本线索的差别。有的教材各章节之间有明显的线 索,以贯穿各章,统领全书。如崔本、翟本注重以教学大纲的精神为指导,除了列专章(第一章)论述,还将 教学大纲精神渗透到每章每节之中,崔本直接援引大纲的有关论述,就达27处之多。此外,为了便于学生全面 了解大纲的内容,还附录了大纲全文。周本最后一章(第十一章)用一节的篇幅从六个方面阐述教学大纲的主 要精神。袁本、高本也注重渗透大纲的精神,但未能像崔本、周本那样安排专章进行阐述。笔者认为,师范生 在学习小学语文教学法的各项具体内容之前,先学习教学大纲这一章,可以了解大纲的基本精神,有助于明确 小学语文教学法的理论指导,是学习“小学语文教学法”十分重要的一环。因此,教学大纲应成为教材的主心 骨。袁本则强调小学语文教学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并以此为主线,贯穿全书。其他教材缺乏明确的线索。 第二,教材的篇章构成有所不同。小学语文教学,包括汉语拼音、识字写字、阅读、听话说话、作文五个方面 的内容。周本、高本、翟本、崔本、叶本分若干章进行阐述。而袁本则把上述内容纳入两章来阐述,用小学语 文的课堂教学(一)和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二)列出。袁本作这样安排,主要后面有“语文课外活动”一章 。第三,文章内容的构建方式不同。周本、崔本、翟本、高本采用比较自由的编排方式,崔本、袁本、叶本皆 按一定的逻辑进行构建。如崔本体现得比较显著,语文教学的几个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按照“教学意义要求 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学应注意的问题”这样的逻辑顺序编排,这是比较科学的。因为任何教学方法 都受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制约,教学方法只有与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相适应,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理论探索比较

    小学语文教学法教材建设有许多理论问题需要探讨,有宏观的、中观的和微观的。理论中最根本的、最为 基础的有三个:一是对小学语文性质的阐述,二是对小学语文教学目的的阐述,三是对小学语文教学原则的阐 述。因为这三个理论问题对整个小学教学具有决定性、导向性的作用。以下主要围绕这三个方面的问题进行比 较,从而了解教材理论探讨的状况。

    (一)对小学语文学科的性质的阐述

    综观六本教材,对语文学科性质的认识,基本是一致的。共同之处表现在:一是都强调语文学科的工具性 和思想性。二是都能遵循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国家教委所颁发的语文教学大纲对语文学科的性质的规定。所不同 的地方表现在:一是对语文学科的性质的阐述详略的程度不一样。高本、叶本阐述是很详尽,其他几本阐述得 比较简单。二是对语文学科的根本属性看法不一样。有的本子认为工具性是语文学科的根本属性,有的则认为 ,工具性和思想性都是语文学科的根本属性。

    (二)对小学语文教学目的的阐述

    小学语文教学目的是语文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语文教学的全部工作都是受它制约、被它决定、为它 服务的。

    六本教材对小学语文教学目的的阐述其共同特点有:一是都强调要全面完整地理解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 二是都能遵循特定历史条件下国家教委颁发的教学大纲对小学语文教学目的的规定。三是都能从个性(特定的 教学目的)和共性(共同的教学目的)的关系进行分析。

    六本教材对小学教学目的的阐述所取的角度不同,高本认为要正确理解小学语文学科的教学目的,就要了 解确定小学语文教学目的的前提和根据,着重从新时期对人才的总要求,基础教育阶段的教育任务和小学语文 科学具有的教育、教养、发展的作用三个方面进行阐述。袁本从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的关系、语言和思维的关 系、特殊任务和共同任务的关系、学生今后的发展四个方面进行阐述。崔本在阐述小学语文教学目的时,紧扣 小学语文教学目的中语言文字训练、思想教育和一般发展三个方面的内容,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全面、详尽地 分析听说读写的关系,听说读写基本训练和思想教育的关系,培养能力和发展能力的关系,智力因素和非智力 因素的关系,突出了“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这个核心,抓住了全面实现语文教学目的的关键。叶本则 从培养语文能力、学习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笔者认为,人们对小学语文教学目的的认识,既基于语文科的客观性质,又基于主观要求,小学语文学教 学法教材,对这个问题的阐述,要特别强调准确、全面地认识小学语文教学目的。崔本和袁本体现得比较好。

    (三)对小学语文教学应遵循的教学原则的阐述

    教学原则是教学理论的一部分。文革前,有少数小学语文教学法讲义提到教学原则,但内容比较单薄。小 学语文教学原则真正成为大家普遍探讨的课题,是80年代以后,这是一个进步。

小学语文教科研论文篇(4)

21世纪,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促进了基础教育课程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个学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性转变。语文作为其中一种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教育,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语文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质,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语文已经写进我国的教育方针,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语文教育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基于此,加快我国广大地区语文教育改革和发展,促进语文教育历史性变革是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同时,新课程改革又为语文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空间。在新课程改革全面推进之际,深入研究语文教育的现现状与问题,找出其具体解决对策,使语文教育跟上时代的脚步。

教师决策是决策学中研究颇多领域,教师决策从本质研究出发,结合当前决策现状,研究如何指导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做好决策,并对决策的评估、影响进行细化。教师决策研究反应了教学的本质特征。例如,对教师决策的研究涉及到这样一类课题:教师决策关心的内容结构(Klimczak,Balli和wedman,1995)、学习活动(Parker和Gehrke,1986)、课堂安排(Emmer,1982)、计划(Borko和Livingston,1989)、课程商议(Mccutcheon,1995)和课程内容(Mahhod,Biemer和Lowe,1991)。而这些都是教学中必须面对的本质性的问题。教师决策的三个主要方面决策发生在教学的三个不同方面:计划和准备教学阶段、互动阶段和评价学习结果阶段。每个方面都牵涉到不同的因素。[1]

除了系统性教师决策研究之外,研究界对教师决策不同领域、不同现状进行研究。实施差异教学离不开有效的教师决策。国外已有的对教师差异教学决策的研究是在差异教学的框架内,对教师差异教学决策的本质、操作架构与策略、效果及问题等方面进行的分析。这些研究主要聚焦于差异教学过程,对职前教师的差异教学决策能力的培养、不同专业发展阶段教师的差异教学决策模式的专业特征及其演变、职后教师教学决策的实施保障等方面的研究相对薄弱,有待进一步深化。[2]教育艺术和教育科学之间有着必然联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怎样才能恰当地运用教育心理、教学方法、教育管理以及课程等教育研究领域内的诸多理论或原则,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运用教育科学理论时,这些问题常常是中小学教师所关心的。《教师决策的实例研究》(Goidown E・Greewood and forrestW・Parkay,1989)一书首先对教育科学理论在教育实践中的地位,作用,教师在教育实践中运用教育理论的目的、途径和方法等问题作了详尽的介绍,然后分类从课程、教学、纪律、班集体、学生调节、教育环境等方面介绍运用教育理论的典型实例,并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分析,从而使抽象的理论和原则成为一种切合实际的可操作的学习过程。现编译该书的指导部分以飧读者,希望对我国中小学教师在教育实践中更好地运用教育科学理论有所裨益。[3]另外,教师决策研究还有从社会发展角度研究,从学科特殊性角度研究,这些研究都不同程度为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决策研究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撑和领域外的探索,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决策也是一门教师决策科学,要通过教师决策来对小学音乐教育做出更加科学的指导,从而推动小学音乐教育在中国的发展。

小学语文课堂教师教学决策是教师决策科学系统中的重要分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需要语文教师具备基本的文学修养,语文教师文学修养包括作品修养和文学理论修养,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已经不在固守价值观念,而是通过语文教学实现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升,尤其是对国学的初步理解和探究,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教师在课堂决策过程中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爱好。

教师课堂教学决策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这个工程涉及很多问题,这些问题需要我们从理性的角度出发,从大的教学环境出发,在课外和课堂上进行决策都要依据全面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不能孤立的去判断语文课堂的教学方向。

注释:

[1]张朝珍.教师教学决策的认识论根源探析[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0(04), 45

[2]张朝珍,姜文,差异教学中的教师决策――国外研究综述,外国教育研究,2012(10),61

[3]朱怡华,教育理论在教室决策中的应用,山东教育科研,1992(1),23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教科研论文篇(5)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The Influence of Moral Education to Primary School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LI Jingrong

(Changchun Kuancheng Lanjiazhen Central Primary School, Changchun, Jilin 130114)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study of language education has made great progress. Language subjects research workers that language subjects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et of great importance, with substantial educational content, and in the past that pure language teaching is different. This point of view of language education from primary school to start, a brief analysis of primary moral language and its unique potential not fully developed, pointed out the significance of this important research.

Key words primary Chinese; moral education; morality; training

语文课程作为习得祖国语言文字的一门学科,一方面要使同学们掌握某种语文知识和能力,提升语文素质,能够正确掌握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另一方面还要能够从祖国语言教育的视角最大程度的挖掘一切教育因素进而培养同学们的民族观念和感情,使他们从小树立成为祖国和人民需要的优秀人才的远大志向。语文教学的这种重要作用是其他课程无法比拟的。

1 文学与德育

当今文学理论研究指出,语言文字都是和它承载的意义密不可分的。文学一种社会,不是个体单纯的语言方式,而是人们之间的语言交流行为,是社会的产品。所有作品的创作者都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文学表示着超越个体的阶级、民族以及群众的利益。利益涵盖经济权利、意志、愿望、感情等,他们是组成意识形态的基础内容。所以,文学具备意识形态特性,是意识形态的构成要素,它对个体的情感、思想和价值观的影响大大超越其他课程。

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是一种客观现实,提高同学们的语文素质是这个学科的一大目标;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也是一种现实存在,提高同学们的人文修养是语文学科的重要任务。因此,《课程标准》认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性。”而且重点强调应该“最大程度的提高同学们的语文素养”。

虽然语文教学者对此观点各有不同,可是都一致承认“文以载道”的社会作用,认为语文教育的理想目标是通过语文课程教学来充最大程度挖掘本国语言的教育要素,最终实现学生的综合发展。现阶段语文教育研究者认为语文学科德育具有以下特点:

(1)感染性。语文学科德育是情感熏陶与理论教育并存,并且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对学生施加影响。语文教材文学成分较多,提供情感教育的材料很丰富,这是语文学科进行德育得天独厚的条件。

(2)分散性。语文学科德育内容相当丰富,它不同于政治课的系统思想教育,而是分散在各册及各篇具体课文之中的。上下篇课文之间,上下单元之间在德育内容方面没有必然联系。

(3)隐蔽性。语文教育内容所选篇目尽管一般都有明确主题,但其表达方式往往是隐藏于文学作品的字里行间,很少直白的表述出来。文学性强的篇目尤为明显。

(4)复杂性。语文教学内容的选材近年来范围不断拓展,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风格流派的作品都逐渐进入了中学教学视野。由此决定了语文的与内容的丰富复杂。不同的人生观、世界观投射与文学作品之中产生了不同的价值取向,提高了对课文解读者――教师的要求。

2 德育的教育传统

德育,也就是思想品德教育,是教育者依据某个社会或阶级的需要,按照一定的目的、计划、有针对性的对受教育者实施全面的影响,将某种社会思想和道德规范变成个人的意识品质和道德修养的教育。德育是教育的一个有机构成组成要素,是与社会发展同步的,在阶级社会中体现明显的阶级性,得到所有统治阶级的高度重视。纵观我国古代教育,德育处于所有教育之首。

在我国,德育是促进全社会整体发展必不可少的,是构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具有综合素质优秀人才的重要方式。它通常涵盖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政治教育等层次。为满足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培养四有新人,提升整个中华民族的品德素质和文化水平。社会主义国家的德育,受到经济、政治以及青少年品德修养形成和发展特点的约束,与智育、体育、美育等相互联系、互相渗透,共同促进。

3 心理学的理论支持

长期以来,语文教育实践中提出的许多问题,往往难以用真正的科学理论加以解释,因而有实践丰富而理论苍白的遗憾。一门学科如果只是进行经验的总结和理论的思辨,其价值是有限的。然而近年来心理学的飞速发展给语文教育的研究范围和角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定位。心理学为发现和揭示新的语文教育特点和规律提供了必要基础。正是由于心理学理论对语文教育的补充,使得语文教育理论研究的发展更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和稳定性。

要研究小学语文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现象及效果就更不能离开心理学的理论支持。

第一,应该明确的是心理学研究中品德概念的内涵及构成要素。近年来心理学研究成果丰硕,影响较大的认知心理学派奖品的解释为个人依据固定的道德行为规定实施行为时所体现出的稳定的特征或倾向。

第二,针对小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研究对开展语文德育工作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心理学研究表明,同学们的道德行为习惯是日积月累的。小学阶段已逐渐形成一定的道德行为习惯,然而水平不高。来到中学以后,养成道德习惯的人数与年龄的增长成正比。研究表明,小学阶段80%的学生基本养成道德行为习惯,并且稳定性也进一步增加。小学阶段是道德动机趋向成熟稳定的时期,小学生的道德动机系统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富有社会性内涵的价值观。小学生,尤其是小学一年级的孩子,他们的道德行为习惯具有某种可塑性,要从同学们已具备的品德发展水平和实际出发,尊重他们的自主选择,找到最科学的方法进行正确引导,帮助其逐渐加强优良品质,巩固优秀的道德行为习惯。

这一切都说明小学时期仍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重要时期。而语文教育与德育的联系又是极其密切的。我们所说的德育,直接受到社会道德的影响和制约,因此可以说德育体现着社会对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要求,语文学科是基础工具学科,语言文字作为表情达意的工具,具有强烈的思想性。因此,语文学科的教学在完成德育任务方面具有许多优越条件。

另外,为了更好的研究小学语文中的德育问题,还有许多借鉴教育学、教育史、国外教育概况等领域的相关部分。为了掌握科学的研究数据,需要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指导调查的设计、展开、回收及分析。研究文学理论、美学等学科对于分析语文教材的文学意义也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有待于教育研究者们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 王承绪,赵祥麟编译.西方现代教育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 路海东.教育心理学.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小学语文教科研论文篇(6)

二、目标与要求

(一)目标

培养具有现代语文教学理念,合理的知识结构,较高的教学水平和教科研能力,在本联区起带头作用的中、小学语文骨干教师。

(二)要求

1、研修现代教育理论。

要掌握现代教育理论,牢固确立面向全体学生的观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观念,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观念,发展学生个性的观念,切实推进素质教育。

2、拓展语文学科知识。

要不断丰富和完善人文学科的专业知识,还要有机渗透现代科技相关知识,拓宽知识面,提高人文素养,实现知识结构的优化。

3、提高教学科研能力。

要把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提高学员自身素质的关键,使学员具有较强的教科研能力,并能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提炼总结,推动学员由“经验操作型”向“教育专家型”转化。

4、掌握现代教育技术。

要掌握使用多媒体手段辅助中、小学语文教学和远程教学的方法,掌握利用计算机网络获取研究信息、交流研究成果的技能,并结合中、小学语文教学特点,设计和制作富有实效性、针对性的多媒体课件。

三、培训对象

1、中、小学在职教师,年龄在45周岁以下,大专学历,原则上有5年以上教龄,重点是有培养前途的中青年小学高级、中教一级和少量一般教师。

2、市(区)以上学科教育教学改革带头人,优秀教师,先进工作者优先。

3、师德优良,敬业精神强,有较系统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一定的教学经验,教育教学成绩优秀者。

选拔程序:学校推荐,联区审核,报教育局审定。

四、内容与形式

(一)内容

分三大板块:

1、理论与技能;

2、实践与考察;

3、课题研究。

1、理论与技能。

针对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人文性的特点,进行现代教育理论、相关学科知识、课堂教学技能、现代教育技术等内容的培训,提高学员理论文化素养,开拓视野,确立现代语文教学观念,增强理论思维水平和自我发展能力。

2、实践与考察。

通过岗位实践,送教下乡,评议交流等形式,提高学员自觉运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教学实践的能力。通过参观考察,取长补短,发展自我,为逐步形成教学特色打好基础。

3、课题研究。

小学语文教科研论文篇(7)

中图分类号:G64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6-0019-02

根据外语学科研究生培养方案,我们了解到本领域培养目标旨在培养掌握现代教育理论、适应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基础英语教育发展需要、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实践和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的中小学教师。其中具体要求包括有良好的学识修养和扎实的专业基础,了解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具有较强的英语教育实践能力,能胜任英语基础教育阶段的教育教学工作,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运用所学理论和方法,熟练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解决基础英语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能理论结合实践,发挥自身优势,开展创造性的英语教育教学工作;具有终身学习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理念,掌握基础英语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内容和新方法,能够在教育教学和教育管理改革中发挥积极作用。那么,我国现行外语学科研究生的状况如何呢?

一、我国现行外语学科研究生的学习状况及解决途径

外语学科专业研究生隶属于教育专业硕士,学习年限一般为两年。怎么样在短短的两年期间结合本专业特点充分做好研究,为下一步的教育教学工作夯实基础是值得我们思考的。按照我国传统教育体制,从小学到本科算是“基础知识”教育阶段。在这个阶段,学校只强调学生将书本知识“复制”在头脑中,而忽视了学生科研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到本科毕业时,学校只在毕业论文的撰写上安排一定的研究内容;在攻读硕士研究生阶段,在研究性学习上虽有一些加强,但力度仍不够明显。

在第一学年,一般只安排专业基础理论学习,到论文开题后才进行一定的课题研究。这就人为地把基础教育和研究性教育区分开来,使得本应相互协调发展的两个教育过程,变成了分离式的两个教育。为此,首先我们要树立把研究性学习贯穿于研读全过程的观念;其次是我们要把研究性学习作为研读重点,以课题研究引导自身平时的学习。这就要求我们从一入学就确定自己的具体研究课题和研究方向,然后围绕这一课题和方向选取学习课程,同时进行课题研究,并通过阶段性研究成果的积累来不断丰富自己的研究课题。学习中,要以现实生活和时展提出来的重大理论实际问题为中心,进行综合性的创新研究,并从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宏观的学术空间来观察、分析、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

就我国现行的学科研究生教育来看,研究生本身的感悟创新能力比较差,他们更多的“功夫”花在了对前人经验或导师学术思想的“仿效”上,因此他们的学位论文缺少原创性。要改变这种状况,我以为应从几个方面着手:(1)从进入研究生学习之日起,我们就应该正确把握导师专业方向的思想内涵,选择一个具体合理的研究问题,并以此为主线,确定平时的阅读书目,用“研究”来“引导”平时的学习,并逐步形成研究成果。(2)把学会科研、学会学习作为学习的基本要求。要掌握先进的自学方法,自我吸纳新知识,更新自身知识结构,跟上时展的步伐。要灵活运用本学科的基本科研方法,走在学科发展的前沿,选取更具有创新意义的研究课题,掌握科研的基本程序、技巧和方法,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和能力。(3)把培养自身科学的思维能力作为思维训练的具体要求。结合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和开放性思维,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通过丰富的科研实践,做到理论联系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4)积极参加第二科研课堂。学校通过不定期的举办第二科研课堂,如邀请著名专家介绍自身创新的经历和科研体会、开展科研征文活动、科研交流活动、科研成果评比活动等。我们应积极投身其中,与专家以及同学们讨论专业问题,以增强我们的科研意识,提高我们的科研能力。

二、要切实摈弃仅采用本学科的研究方法的做法

在专业基础理论学习阶段,我们不仅要学习专业研究方法,更主要的是要准确把握本专业的一般性研究方法及其特点,打牢理论基础;在专业方向理论学习阶段,我们要注重学习各种具体研究方法,如学科研究方法、学科调查方法、学科抽样方法等。在学科理论学习阶段,要结合相关学科知识学习一些相关学科的科研方法,以借鉴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如:我们可以结合教育学、心理学的学习,同时学习掌握教育研究方法、心理实验方法、量表测试方法等。

三、积极参加导师交给的科研项目

配合导师,积极参与导师的部分科研项目,为自身创造锻炼的机会。在导师的传、帮、带下,把自身的学习和研究紧密结合起来,变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研究问题,从而熟知研究步骤和研究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可以顺利完成研究课题,提高科研能力,还能够培养自己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科学作风和科学方法。同时,我们还可以从导师对待名利的态度、对待科研的忘我精神、对待团队的整体协调、以及严以律己的品格、求实的作风等方面受到教育、感染和影响。

四、把自身的科研课题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

作为研究生,我们还可以积极参加有关社会问题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成果推广及社会服务等活动。根据自身研究学科的专业特长,利用对科研方法课程的学习、学位论文的撰写等感悟,带着科研课题走进学校,开展与社会实践密切结合的新课题研究;把自身科研重点转向教育工作的主阵地,为教育事业做贡献的同时促进自身科研能力的全面发展。

外语学科研究生作为未来中小学英语教师行业的主力军,肩负着大力发展基础教育事业的重要使命。我们在不断完善自身现代教育理论,熟练运用外语,熟练操作现代多媒体,精通教育心理学的同时我们还要加强自身的研究能力。目前,中小学教师大多数属于经验型教师,在教学的同时能有目的、有计划地从事一些教育科研工作的科研型教师为数不多。由此可见,全面提高小学教师的科研能力,促使其由“教书匠”逐步发展为“科研型”或“专家型”教师,已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因素。

参考文献:

[1]陈国新,赵晓刚.文科研究生的读书,论文研究和论文写作[J].中国研究生,2007,(3):25-27.

[2]丁英宏,等.试论加强研究生科研方法教育的重要性及内容[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1,(9).

[3]侯丽红.在实践中培养教师自主研究能力[J].教研,2011.

[4]柯俊.中国大学人文启思录(第3卷)[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

小学语文教科研论文篇(8)

引言

教育部2011年颁布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把《小学学科教学设计》(以下简称《设计》)作为“小学学科教育与活动指导”(学习领域)的“建议模块”(课程)纳入小学职前教师教育的课程设置;其后不久,在2012年教育部的《教师教育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立项指南》再次明确把《小学学科教学设计》列为其中的课程建设项目。由此《设计》正式作为“小学学科教学设计”课程序列的一门独立课程首次纳入小学职前教师教育的课程设置。

一、《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学科定位

根据《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小学职前教师教育课程目标与课程设置”来看,《设计》为“小学学科教学设计”序列中的一门独立课程,属于“小学学科教育与活动指导”这一特定的学习领域。设计既是艺术的,也是技术的。教学设计既是社会科学,也是教育艺术,但显然都离不开技术学的表达。设计既包括物化的产品,也可界定实现物化的过程,也离不开物化的前提思考。它是语文教育理论探索和教学实践创新的精华集成,主要涵盖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设计的一般常识、基本理论和小学语文各教学模块、教学环节以及相关特殊文体的教学设计与实践训练等内容。从流程上包括设计的理念和目的、设计的过程和方法、设计的呈现与实施。因此,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是理论的,也是实践的;是呈现的结果,也是行为的方式。

依据学术谱系和教学实践来看,语文教育学是小学语文教育传统的积淀和升华,也是现代教育学理论的应用和转化;《设计》既是语文教学的经验积累和学术提纯,也是语文教育学的一个分支,是二者互相吸纳―包容―整合的结果。周庆元先生曾将其表述为“语文教育应用技术学”,应当归入科学范畴。

在科学分类中,英国哲学家培根于1623年在其论文《论科学的价值与发展》中,首次把教育学作为独立的一门科学提了出来,教育学从此才有了自己鲜明的界碑;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于1632年出版了《大教学论》,首次完成了系统的教授学;法国教育家卢梭首次用文学作品反映教育问题,他的《爱弥儿》形成了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德国哲学家康德在哥尼斯堡大学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正式讲授。在卢梭的思想体系和裴斯泰洛奇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对教育学的科学基础进行探索,初步建立了教育学体系,1806年出版的《普通教育学》被公认为近代第一部教育学著作。由此可见,19世纪初,教育学才独立地成为一门科学。20世纪初,中国语文教育学不仅作为一门学科得以确立,并且“当时,为了培养师范生当语文教师,在教授教育学时附带传授语文教授法”(韦志成《科学化现代化中国化》,详见周庆元《语文教学设计论》)。新中国的学位制度建立之初,在教育学门类中就设有教材教法研究作为二级学科培养研究生,授予学位。因涉及文理各科,就分散在各个学科实行评议,但又因其特殊性,实在难以评议,因此教材教法研究的学科评议就形同虚设。直到1983年,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召开的相关会议上,由顾明远先生提议才把教材教法的硕士学位授权点放到教育学评议组,并把名称改为学科教学论。这个提议得到刘佛年的支持和学位委员会的批准,随后在专业目录调整时教材教法正式更名为学科教学论。《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将原来的《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或《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论》又析分为《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和《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两门课程,以上事实表明,“语文教授法―语文教学法―语文教学论―语文教育学―语文教学设计”,客观反映了其流变进程,同时也大致理清了学理归宗。因此作为一个边缘交叉学科,语文教学设计的理论上源有两个,一个是本土的语文学科教学论,一个是“中用”的现代教育学。

《设计》是《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课程模块中所规定的小学职前教师教育课程,是教育学和小学语文教育结缘而生的一种理论性、技能性与实践性并重的学科课程,是为高等师范院校(系)小学教育等专业所开设的用来培养高素质小学语文教师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同时,也是一门能够体现小学教育等专业特色的主干课程和核心课程。综上所述,从课程性质来看,它是一个跨门类、多学科的、边缘交叉的多维立体课程。从课程类别上看,它是理实一体的综合课程。从专业设置上来说则是核心和集束课程。从课程实效上来说是关键和显用课程。

二、《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特定价值

《设计》作为一门独立的、新兴的、显用的学科课程,是一种富于时代特色、具有特定内涵和完整构架的小学语文教育应用技术学。包括了课程认识论、实践论和方法论的诸多理论内容,也特别关注理论的实践性学习和实践教学的各项活动。其特定目标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①应知层面,了解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原理、策略、常识和流变;②应会层面,掌握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实施的一般常规和方法,能够进行教学设计并能自省、评价;③愿持层面:对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有着浓厚的兴趣并有强烈的探究和创新的欲望,对小学语文教学高度认同,对小学教育特别是小学语文教育有着真挚的感情。总而言之,该课程主要通过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基本理论和技能方法的教学活动,着力培养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语文教学实践能力、教学研究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为师范生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奠定坚实的专业基础和职业兴趣。

《设计》是贯彻《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实施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具体体现,也是提升小学语文教育质量和课堂教学效益的前提保证与客观要求。一个小学语文教师对小学语文教材的认识和把握、对语文学科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的掌握、对整个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规律的认识以及最基本的教学实践能力的获得,主要是通过《设计》课程的学习才能得以整合实现,并且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也是最能直观体现一个语文教师的语文素质和教学能力的。根据当前初等教育阶段对小学教师的基本要求,小学教育专业中的任何一个学科的学生,都应当通过《设计》的学习,具备基本的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实施的能力,胜任小学语文课的教学工作,从而为小学其他课程的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从而形成特色,培养出具有突出特长的、为基础教育发展所需要的新型小学教师。

《设计》整合了《小学语文教学论》、《语文教育学》、《语文教育心理学》等课程的理论结晶,吸纳了语文教学改革的优秀成果,依据心理学、教育学的相关成果进行教学设计,更重视运用小学语文教学规律探索高效的设计与实践,更强调语文教师的主体意志和语文教学的特定视野,更重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的流变,教育资源的设计、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方法和教育技术的选择与运用以及各个环节与层面的综合生成,从而表现出对未来小学语文教师更多的个体尊重和人文关怀。它特别关注的是小学语文教学的设计原理、设计方法、设计陈述和设计效果,从广大的论理层面聚焦设计甚至逼近应用技术。充分体现理论性与实践性、开放性与创造性、研究性与发展性相结合的原则,以期最大限度地满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对小学语文教师的要求,培养既有系统学科理论知识,又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在未来工作中有着终生发展能力的高水平、高素质的小学语文教师。

《设计》课程的确立,必将提高相关教育科研的热度,终结其莫衷一是的乱象,为小学语文教学储备足够的正思维和正能量。中国的语文教育源远流长,有着丰富的文化积淀;语文独立设科百年来,探索不止,争论不断。比如“语文”、“设计”、“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等的内涵概念和语用指称含混不清,其限制性、规定性、自律性也需要明确,通用的概念界定是学术规范的基本要求,也是进行理论探讨的前提条件。设计的命题指向、教学设计的时空界定依然众说纷纭,还有语文教学的流派风格乱花迷眼……虽然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基层实践与理论建树也有许多可贵之处,但依然需要进行规范。有些可不是见仁见智的学术争论,而是关乎是非曲直的根本问题。如果错失良机,语文教学设计还要走上一段弯路。惟有借教育部此次顶层设计的契机去浊扬清、披沙拣金,才能革故鼎新形成共识,为《设计》的学科建设廓清雾霾,迎接小学语文教育的灿烂阳光和大好前景。

《设计》是来自顶层的科学设计,肩负为生命奠基伟大使命、担当为民族复兴的神圣职责。小学阶段是儿童学习的起步阶段,又是母语学习的关键期,正是夯实基础的黄金阶段。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甚而小学语文教学法的研究一直相对薄弱,一是源于高校教师的偏见,认为小学语文教学是小儿科而不屑作大投入;二是缘于小学教师的局限,多数没有扎实系统的语文教育学的学术修为;三是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严重脱节,基层的教研和高端的成果难以共享,形成凝滞板结的局面。小学语文的学习效果可想而知,语文教学饱受诟病在所难免。现在小学职前教师教育施行双导师制,打破高校和小学的壁垒,再加上落实教师教育课程标准,深化教师教育课程改革,这给小学职前教师教育注入了活力,也给基础教育带来了福音。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小学语文教学因此会有明显改观,小学语文教学设计肯定星火燎原,春笋蓬勃。

参考文献

[1]赵绍军.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论[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7:1-10.

小学语文教科研论文篇(9)

语文教科书是语文课程的重要载体,语文教学的重要媒介。语文教科书的编制质量对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如何编制出好的语文教科书一直是语文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2013年的语文教育研究中,有的从教科书属性角度进行理论研究,如张燕华、郑国民的《教科书属性分类的理论框架及运用――以语文教科书为例》;有的从教科书体系的历史方面进行探讨,如王学丽、武玉鹏的《语文教科书体系的历史演变及思考》,耿红卫的《20世纪前期单元组合型语文教科书的编排轨迹》,蔡可的《民国时期语文教科书单元编排体例与文学教育的形态》;有的对教科书中的练习进行探析,如乔晖的专著《语文教科书中学习活动的设计》,何文胜的《语文教学与思维训练:教科书阅读的练习体统研究》,李彩彦的《知识与认知维度视角下的初中语文教科书练习探析》《知识与认知维度视角下初中语文戏剧练习系统分析》《知识与认知维度:语文教科书练习分析》,张聪慧的《梳理“题目”练习,探寻训练阶梯》,杜红梅的《国外母语教科书练习活动的类型及发展趋势》等等。可以看出,在2013年语文教科书编制研究中,练习系统的研究关注度比较高,属于本年度的热点问题。本文选择其中代表性论著加以评析。

一、语文教科书中学习活动的设计

【评议文章】乔晖《语文教科书中学习活动的设计》,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4月版。

【内容提要】语文教科书定位的演进、结构形态的变化、功能的转变成为语文教科书变革的基础。语文教科书出现了多样化的探索,然而仍然存在定型化的“选文”制度、模式化的文本呈现方式的困境,并且难以搭建一个基本的理论框架,难以实现教科书的学习价值。从“教本”到“学本”的价值转型,需要聚焦语文教科书中的学习活动设计。

对语文教科书中“练习系统”的研究已不少,这些研究或关注练习编制,或关注练习使用。乔晖博士的研究是在“教本”到“学本”价值转型基础上,从“学习活动设计”角度切入语文教科书编制研究的。这个切入点很小,也很巧,同时是一个很重要的切入点。本研究属于小题大做、小题深作的类型。

研究者具有很宽广的学术视野,不仅对我国语文教科书中学习活动的形态进行了分析,而且对国外语文教科书中学习活动的设计范式进行了研究,并且对国内和国外语文教科书中学习活动的案例进行了评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语文教科书中学习活动的设计策略。最后,作者提出“从练习活动编制走向学习活动设计”。

本研究的一个重要贡献在于在中外语文教科书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从练习活动编制走向学习活动设计”。教科书中“练习”的名称不断变化,如“习问”、“习题”、“作业”、“研讨与练习”、“思考与探究”等等。名称的变化意味着内涵与价值的变化。“练习活动编制”到“学习活动设计”的变化,同样体现出内涵与价值的变化。“学习活动设计”不同于以往语文教科书中的“练习设计”或“作业设计”等概念。它聚焦的是学生学会什么内容、如何学的,通过何种方式的学才更有效的问题。说到底它关注的是教科书的学习活动设计对学生的学习有效性的关系问题。其中一个基本的假设是,教科书有效的学习活动设计才能促进学生有效的语文学习。当把视野放宽到为学生的学服务,特别是为有效的学服务时,就会发现“练习活动”只是“学习活动”的一分部,因此需要用“学习活动”来涵盖“练习活动”,超越“练习活动”。

本研究的重要价值在于教科书编制思想的转变。教科书要由为“教”服务转向以“学生”为服务对象,为“学”服务。语文教科书从“教本”转向“学本”编制的最大价值,在于引导教师和学生真正从基于教科书的教与学走向基于教科书中活动设计的教与学。虽然,以往的“练习设计”也强调为学生的学服务,并且也力图使所设计的“练习系统”发挥有效的作用,但整个练习过程是对课文的先理解后运用的过程,学生处于被要求活动的地位,其主体性得不到完全的发挥。“教本”向“学本”的转变,意味着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学生的主体性将得到发挥,同时教师教学的方式也将随之转变。因此,这项研究不仅试图促进语文教科书编制的改善,而且力图以此促进语文课程教与学方式的整体转型。

本研究聚焦的是语文教科书中学习活动的设计,解决的却是整个语文课程教与学的问题,属于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深度研究。解决教科书学习活动设计,首先不是考虑教科书本身的问题,而首先应是课程的问题、价值的问题。因为课程决定教科书,教科书反映课程,而课程是价值取向的结果。乔晖对语文教科书中学习活动的设计研究就关注了课程问题、价值问题,认识到它是由课程取向决定的,是基于学习者中心的课程形态的变化所导致的。正如作者所言,聚焦学习活动设计的研究,并不是仅仅要取代教科书中原有的练习活动,而是要体现一种不同的课程取向,一种不同的语文学习观,一种不同的教科书价值实现方式。这样,通过对语文教科书中学习活动设计的研究就把整个语文课程的变革带动了起来。由此可见,这项研究是一项有深度的研究。

总之,乔晖的这项研究是一项以点带面、深入立体的研究,从语文教科书中学习活动设计入手,涉及到语文课程的价值取向、课程形态、学习方式与教学方式转变等深层内容的变革,对语文教科书编制提出了一种结构性变革的思路,具有范式转型的方法论意义和很强的现实指导作用。相信,随着对此项研究认识的深入,这项研究的价值与意义会逐渐凸显出来。

二、教科书阅读教学中 思维训练研究

【评议文章】何文胜《语文教学与思维训练:教科书阅读教学的练习体统研究》,《语文建设》,2013年第4期。

【内容提要】本研究透过布鲁姆修订版的认知分类理论,研究语文教科书中阅读材料练习提问所训练学生的思维水平。研究从语文课程、思维能力训练、学科教学、思维训练与练习提问来建构研究架构。研究结果显示:香港一套现行使用率较高的高小语文教科书练习系统的提问内容,在思维训练方面是全面的,至于呈现的方法,有些未符合学生认知心理的发展,可以作出微调。基本的原则是基础思维的记忆、了解及应用等提问数量,可以按年级递减,而高效思维的分析、评鉴与创作可以按年递增。

香港教育学院何文胜先生的研究具有与大陆一般学者不同的研究范式。他的研究遵循比较严格的学术套路和学术规范,在对多方面的内容,如研究动机、研究对象、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限制、理论依据等都界定得十分清楚的前提下展开。本论文的研究亦是如此。本研究采用文献、定性与定量等研究方法,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先处理思维的内涵、性质和结构以建构研究框架,为定性寻找依据;再透过内容分析把教科书练习的提问定性,然后定量统计;最后分析、讨论、建议和结论。

何文胜先生的研究聚焦语文教科书阅读教学练习体系中的思维训练问题。其理论依据中谈到学科教学、思维训练与练习提问的关系:思维训练在学科教学过程中完成,提问是思维训练的基本手段,按学科的特性来进行思维训练,语文科最能全面训练学生思维,课程统整最能有效训练思维能力。这种理论依据,对于我们研究大陆教科书练习系统中的思维问题同样有效。认知历程向度区分为六个主类:记忆、了解、应用、分析、评鉴、创作。通过对教材中四至六年级各册阅读教学练习系统提问的题量的统计,题目在上述六大类中的分布统计,以及六大类比例在各年级“由多至少”或“由少至多”的排列分析,作者进行了问题讨论,给出了改进建议,得出了研究结论。他的这种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值得我们大陆学者学习借鉴。

语言和思维的关系曾是语文教育研究关注的一个点,在以往的教学大纲中也有所涉及,《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都明确把“发展思维”作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且在总目标中都明确提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 然而,对如何“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我们的研究还是很弱的;对如何在教材编制中落实课程标准提出的目标与内容上,我们的关注还很不够。

因此,何文胜先生的这篇论文不仅对我们具有研究方法上的启发意义,而且对于我们重新重视语文课程、语文教材与语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也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它提醒我们,语文教学不要忘记思维训练,而且要在教材中把思维训练设计好,这样语文课程与教学才能做得更好。

三、知识与认知维度视角下的语文教科书练习研究

【评议文章】李彩彦:《知识与认知维度:语文教科书练习分析――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科书中外国作品的“研讨与练习”为例》,《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年第14期。

【内容提要】练习系统是教科书不可或缺的部分,采用安德森目标分类学对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科书中外国作品的练习系统进行分析,结果发现,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反省认知知识四种知识类型的数量变化大,分布不均;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反省性知识中各亚类数量失调;四种知识类型的数量在每册教科书中都有较大变化,在认知过程维度上,理解题目比例最大,创造类题比例最小。分析结果可以为高中语文教科书建设及高中语文教材提供参考。

本年度李彩彦从知识与认知维度对语文教科书中的练习系统进行研究,发表了相关的3篇论文。李彩彦的研究与何文胜先生的研究在研究方法上同属于规范的研究方法,对语文教育研究的转型具有方法论的意义。

在研究中,李彩彦首先确定了研究对象: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科书中的练习部分,五册教科书共12篇外国作品,共涉及36道大题,具体细分为103个子问题;然后确定以安德森的认知能力完善分类表为研究工具。运用安德森目标分类学对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科书中外国作品的课后练习进行分析的具体做法是,把题目中的每一个行为动词划分为一个认知活动点,依据认知过程维度的六层级19亚类,对于“研讨与练习”的题目进行归类,并统计其认识活动点的数量和比例;参照知识类型对练习题的知识类型进行归类;进而描述练习的知识类型和认知类目标状况,参照语文课程标准和统计结果进行反思讨论,提出建议。

小学语文教科研论文篇(10)

一、新时期我国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研究的概况

在读秀中文数据库中,笔者以“教学艺术论”为书名来搜索共找到46本著作,而以“语文课堂教学艺术”为书名来搜索,才有23本关于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的专著。教学研究员符策震编著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1984)一书是我国第一部较系统地研究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的专著,主要介绍了课堂开讲艺术、提问艺术、讲解艺术。陈国雄、崔峦主编的《全国特级教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集萃》(1992)是一部由特级教师、教研人员或专家撰写的课堂教学经验总结、课堂教学实录片段及其点评。全国知名语文教育专家孙春成的《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漫谈》(1998)全书共70篇,列出了70种不同名目的教学艺术,优秀教师钱梦龙评价这本书是“一本实实在在的语文教学‘谈艺录’”。孙春成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艺术》(2003)阐述了教学艺术概论,教学艺术的规律,语文教育的艺术,教会学生学习的艺术,发展学生思维的艺术,教学设计的艺术等内容。江西师范大学的熊大冶教授编著的《语文课堂教学艺术》(2005)阐述了语文课堂教学艺术对语文教师素养的特定要求,创造性地钻研教学内容,认真仔细地了解学生,教学语言的延展、幽默、激情、教学节奏等方面的艺术内容,作者的论述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并非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对于读者提高语文教学艺术有很大帮助。21世纪初的另一本有代表性的著作是重庆文理学院段昌平教授的《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研究》(2007)包括中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备课、教案设计、课堂教学、作业练习、成绩考核、学法指导等教学活动,从教学艺术的视角出发来审视研究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内容全面丰富,具有系统性、实用性与可操作性,创新之处还在于阐述了新课程理念下语文课程改革教学的几个问题。

笔者通过检索“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1980—2013年)的全部论文,以篇名为检索项,以“语文课堂教学艺术”为检索词,收集到有关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的期刊论文共3967篇;检索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以“语文课堂教学艺术”为题名检索到220篇论文。期刊文章如贺军的《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探微》从语文教学的艺术美关系到教学的效果和质量的角度出发,结合自身经验从“授人以渔,强化主体意识”“以情出语,激起情感体验”“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适时调控,掌握语言节奏”四个方面探讨了语文教学的艺术和方法,道出了教学的真谛:语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启发、引导”;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而在于指导学生“学”。吴爱萍的《语文课堂教学艺术》一文以具体的课文为例,论述了一堂富有艺术性的教学,应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用设置悬念的方法可以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课堂教学节奏要张弛有度,教师应具备简洁、富有艺术感染力的语言,但对于怎样达到课堂教学富有艺术这一目的,文章只是停留在浅层的描述层面,没有上升到具体的实施层面。董小多的硕士论文《李镇西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探析》和祝金菊的《程翔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研究》共同点是从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和课堂教学实录出发来分析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的表现。

研究发现,三十年来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研究的成果,较多地涉猎导入艺术、语言艺术、提问艺术、板书艺术等教学技能的艺术层面,研究方法主要是个别经验总结法。理清语文教学艺术研究的现状,探寻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拓展其发展的路径,无疑对我国的语文课堂教学研究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二、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研究存在的不足

多年的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充实了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的理论和实践,但我们必须以更客观的视角来对其进行审视,揭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一)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研究理论基础较为薄弱

三十多年来我国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研究已取得一定的成果,但不可否认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研究还处在初级阶段,不仅研究数量较少,而且研究内容狭隘,缺乏理论基础和深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研究的理论基础诸如艺术哲学、心理学、社会学、语言学、艺术学、美学等,在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研究论文中很少论及,仅有的几篇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研究硕士论文中出现了建构主义理论、多元智力理论、美学原理,但是它们的研究与实际教学艺术问题联系不紧密,仅起着点缀的作用。

(二)语文教学艺术形成机制的研究缺失

教学艺术鲜明的实践性决定了教学艺术论必须直接解决教学实际问题,实现教学艺术形成的关键在于教学艺术的掌握。现有语文课堂教学艺术论其实只是教学艺术表现论,是对它的横断面的剖切,缺乏方法功能和动力功能,它仅能使人欣赏到“成品”教学艺术。已有研究成果充其量只是教学艺术表现论,它可以使教师对教学艺术有一定的了解,能使教师在教学艺术的追求中产生定向、定位作用,让教师产生追求教学艺术的意向,但不能给教师提供教学艺术形成的方法和过程。这样语文教学艺术就只能停留在少数优秀教师的表现或理论形态当中,不能被大众所掌握,缺乏其应有的生命力。

(三)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研究缺乏学科特征性

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研究的学科特征是相对于课堂教学艺术研究的共性来说的,而语文学科有其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和研究领域。任何一门学科都涉及文与道这两个方面的问题,例如,语文教学(包括外语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学“文”,只用少量时间学习“道”。除语文、外语外,其他学科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学“道”,教师要用大量时间教授学科内容。而长期以来的语文教学在这一问题上似乎南辕北辙,用大多数时间来教课文的内容,我国的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研究对此也缺乏关注。缺乏学科特征的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研究,谈不上语文课堂教学艺术规律和理论的建立,语文课堂教学艺术论的学术性也难以保证。上述列举的一些关于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研究的成果多追求教学技能的娴熟性,创造性不强。有些研究成果,如备课艺术、导入艺术、提问艺术和一般的语文教学论中教学技能的研究大同小异,缺乏针对性,教学艺术并非简单的教学技能的呈现。

(四)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研究中教与学的关系失衡

已有的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研究多数只重教的艺术而忽略学的艺术,导致教学艺术主体唯教师的畸形发展。孙春成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艺术》(2003)阐述了教会学生学习的艺术,发展学生思维的艺术,是新世纪初语文教学艺术研究的一大创举,但总体来看,关于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策略的研究注重教师的表演,对学生如何学习、学习是否有效、是否促进学生的潜能发展的关注不够。课堂教学艺术应该是教的艺术和学的艺术的辩证统一,语文教学艺术是师生在课堂教学互动中共同创造的,没有学的艺术,教学艺术将不完整,教学艺术论应该是教论和学论的有机结合。从已有的文献看,关于语文学习艺术的文章很少。

(五)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研究方法单一

新时期我国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研究存在的重大缺陷之一是研究方法单一。从已有的文献来看,国内对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的研究主要限于教学艺术的经验总结,但仅仅停留在对经验的描述上,没有从一定的理论高度对观察结果加以总结,探讨内容主要限于语文教学技能技巧的特征、原则和方法策略等,对教学艺术与学生年龄、认知方式、思维特点、创造力等因素的关系,很少有相关的具有数据支持的实证研究。这可能与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理论水平较低以及国内学者偏爱定性、思辨的研究方法,缺乏实证研究的工具和方法有关。不少研究成果的实质是个别教学经验的汇总和描述,未能将其提升到普适性的理论高度,得出规律性的认识,导致其可操作性不强。

三、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研究的展望

基础教育语文新课程改革以来,语文教学论的研究成果丰富,但是基于语文新课程的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研究似乎停滞不前,进入沉寂状态,从当前我国学校教育的实际情况来看,课堂教学艺术的研究和实践依旧是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其中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研究者认为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研究领域已没有什么新的方面值得研究,难道真是这样吗?当然不是。难道是教育实践领域突然少了语文教学艺术的创造?当然也不是。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共同深思。笔者认为要走出当前困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加强形成机制的研究

研究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的“形成机制”,即语文课堂教学艺术形成的目标与意义,语文课堂教学艺术形成的保障系统,语文课堂教学艺术形成过程,语文课堂教学艺术形成的主体性建构和语文课堂教学艺术形成的策略等,语文教学艺术形成研究可以增强教学艺术的作用力,其理论体系的建立会对教师的教学艺术形成提供方法指导,对教学艺术形成问题的系统研究还有利于教学艺术理论的实践化。

(二)重视学习艺术的研究

学的艺术是教的艺术的起点和归宿;学习艺术是教学艺术结构中不可或缺的成分。研究语文课堂教学艺术要重视对学习艺术的研究,即语文学习艺术概念,语文学习艺术研究的意义,学生在教师教学艺术中的作用,学习艺术的培养,学习艺术的形成和特点以及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学习艺术特点。学习艺术可以使学生得以优化发展,它体现着教学艺术的实践性,是教学艺术论进入应用领域的必经环节。要使教学艺术作为相对完善的整体进入教学论体系,必须将教的艺术与学的艺术有机结合起来。

(三)突出教学艺术研究的学科特殊性和一般性

第一,突出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研究的学科特殊性。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的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课程的实践性特点”;语文课程的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学生思想情感的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我们站在新的角度和时展的高度对语文课程的性质重新定位,要求我们以这一性质为基础来重新探寻语文教学艺术研究,提炼出体现语文学科特征的语文课堂教学新体系。

第二,研究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的综合形式。现有的语文教学艺术研究突出的是某一教学艺术片段,难免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之特点。因此,可以通过研究一整节课来体现语文教学艺术的综合形式,从整体上认识语文教学艺术的效应。

(四)拓展研究方法

拓展研究方法,要求语文教学艺术研究要突破单一的经验总结法,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切入研究。笔者认为,可加入定量研究和实证研究的方法。基于教学艺术自身的特殊性,其研究方法与自然科学乃至教育教学领域的其他范畴的研究有很大不同。虽然定性、思辨的研究方法是必要的,然而从保证教学艺术研究成果的科学化进而维护其学科合法地位的角度而言,定量和实证的方法同样不可或缺,因此应将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思辨研究与实证研究有机结合起来,从而为广大教师提供一系列有针对性的、简明实用的课堂教学艺术范式。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动,语文学科教学所关注的焦点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教学过程强调丰富学生的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注意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内容对学习的影响,在学习方式上注重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此,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研究应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不断提升和完善,以期更好地指导我国的语文课堂教学实践。

参考文献:

[1]符策震.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4.

[2]陈国雄,崔峦.全国特级教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集萃[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

[3]孙春成.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漫谈[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8.

[4]孙春成.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艺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

[5]熊大冶.语文课堂教学艺术[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5.

[6]段昌平.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研究[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

[7]贺军.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探微[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31).

[8]吴爱萍.语文课堂教学艺术[J].教育探索,2000,(01).

[9]董小多.李镇西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探析[D].福建师范大学,2009.

[10]祝金菊.程翔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研究[D].鲁东大学,2012.

上一篇: 加工合同论文 下一篇: 机器人技术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