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能力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21 17:00:25

思维能力论文

思维能力论文篇(1)

阅读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要重视感受、体验、咀嚼、涵泳,感受体验、储存走出来再整体审视、质疑、讨论、争鸣、补充,进行批判性阅读。阅读不应只是被动吸收、借鉴,更应积极主动批判,要打破对名篇的崇拜与迷信。如对《雷雨》主题的解读,由于受庸俗社会学评价标准,历来认为它暴露了资产阶级大家庭罪恶的社会悲剧,周朴园的性格只能是虚伪自私,而不能是精明、宽厚。其实曹禺在《雷雨》序中明确表示:《雷雨》所显示的并不是因果,也不是报应,而是我觉得天地间的‘残忍’……我的情感要表现的,只是对宇宙这一方面的憧憬。由此可见,《雷雨》主题是否也可解读为:人面对着一个为人所无法洞悉的、使人即使怀着最善良的愿望仍要归于失败的某种力量或原则所控制的世界。从性格论看:周朴园固然有虚伪的一面,但不乏有温情、宽厚的一面,“他是真诚地认为自己在怀念鲁侍萍,见了鲁侍萍他真的以为一张支票可以偿还三十年的痛苦。想象不出精神痛苦和金钱之间的区别。”(按:孙绍振语)只不过相对于前者,后者显得苍白无力,周朴园的温情宽厚掩盖不了他的自私、虚伪。

同样,对《项链》中玛蒂尔德人物性格的解读,若从正向思考,玛蒂尔德很虚荣、追求享乐。但从反向思考: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她身上还有许多可贵品质:坚强、纯真、质朴、善良、诚信。通过对人物形象的辩证分析,不但把握住人物的主性格,也把握人物多重性格组合。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更符合客观实际情况。

二、品味新教材中蕴含的辩证法

新教材中选入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不少文章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法内容。《伶官传序》“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论述,《灯》中对光明与黑暗的顿悟,《记忆》中对人性崇高自私、美丽丑恶、痛苦快乐的剖析,《我与地坛》超越生死的思考,《我的空中楼阁》中“动与静”、“大与小”有形与无形,有限与无限。《米洛斯的维纳斯》残缺与完美……无一不染上强烈辩证思维和理性色彩,若能对文中涉及矛盾关系细加品味,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这些矛盾关系的看法,深挖本质,触类旁通,改变视角,对于培养辩证思维能力很有好处。

三、通过语言训练培养辩证思维

语言学家索绪尔指出:“思想离开了词的表达,只是一团没有定形的模糊不清的浑然之物”。章熊先生曾说:“议论文教学之所以效率不高者,其原因大多是囿于常规,没有找到一个突破口。”所以以句子为单位进行训练,可以快速调动学生思辩的积极性且便于操作。如:围绕镜子、蜡烛、沙子等物,应用逆向、发散思维能力,从正反提炼事物的寓意。以“镜子”为例,从正反立意。①你对它微笑,它也会对你微笑。你对它发怒,它也对你发怒。②镜子能展现美丽的容颜,却不能让美丽永驻。③破镜固然能重圆,但感情的裂缝却难以弥补。④镜子能照射人的外表却不能透射人的内心。⑤以自己为镜是孤芳自赏,以别人为镜是取长补短。⑥镜子是无私的,它不因你的地位高而吹捧你,不因你的地位低而贬斥你。但又是自私的,只反映别人的缺点却不能反映自己的缺点……通过系统训练学生辨证思维能力就提高了。

思维能力论文篇(2)

误区之二:忽视非智力因素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在历史教学中,人们往往重视智力因素的培养,而忽略非智力因素,这是培养历史思维能力的又一大误区。非智力因素包括兴趣、爱好、信心、人际关系等等,它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前提。

兴趣是唤起学生求知欲的强大动力,学生只有在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下,才能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才能积极思维,没有兴趣的学习,对学生来说是一种苦役。教学活动是一种双边活动,师生间有了良好的人际关系,在课堂上就会教学相长。因此,历史教师不应把自己简单看成教材与学生间的媒介,而要做学生的知己,以自己的才华、热情及治学的严格严谨态度去吸引学生。因此在向学生推销自己的同时,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从而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以此促进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思维能力论文篇(3)

激发思维能力,就是要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带着好奇、渴望、欢快、喜悦等积极情绪进行学习。把“教师要我想”的被动学习方法变为“我要自己想”的主动方法。这样就能使学生把自己的精神力量发动起来,主动地去追求、探索和掌握知识。这样的学习,使学生感知敏锐,思维活跃。

思维的活跃主动性来自学习的主动性,强烈的求知欲望是激发思维能力的前提。教师要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学会自我提出学习要求。学习新课时,要通过预习、审题等环节,让学生提出“我要从中学些什么”、“我准备怎样学”等,“使学生处于主动学习、思维的状态。特别是要重视引导学生自己提出学习上不懂或要求解决的问题,鼓励学生要"打破沙盘问到底”,使求知欲望和积极思维的动力贯穿在学习的始终。对于中下生,即使他们提的问题幼稚,讲的见解粗浅,也要多鼓励,发现其闪光点,应及时表扬。

激发学生的思维动力还赖于教师的循循善诱。教师应在学习方法上给予具体指导。通过学习实践、总结,让学生逐步明白“学起于思”,懂得养成“边学边思”、“熟读精思”的学习习惯的重要。多鼓励学生相信依靠自己动脑是可以解决问题的。在学生中形成一种“老师,让我想一想,先不要讲解”的学习气氛。这样,学生自觉思维的兴趣就被激发起来并逐渐形成。

思维能力的提高,不仅有赖于思维的积极性,同时还要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学生在接受语言训练的同时,实际上也是接受思维方法的训练。在读写过程中,字、词、句、篇的理解和运用,都关系到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推理判断等思维方法。因此,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必须加强思维方法的指导。

首先要明确教学不应只停留在学生获得的知识是否正确,还应注意学生的思维方法是否对头,因此,教师必须了解,分析学生的思维方法,给予必要的指导和评价。教学不仅只注重总是的答案本身,还要向学生进一步提出:你是怎么想的?你是用什么方法解决的?你的思考过程是怎样的?你为什么得出这样的结论?从而具体地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思维方法是否正确。一些学有创见的学生,往往有独到的地方,教师更要给予肯定,让其他学生从中懂得怎样才是正确的思维方法。

教师在教学上应注重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给学生的自学留有余地,也为思维方法的训练提供了条件。学生通过教师所举的例,学一字带几字,学一句带几句,学一段带几段,这就需要运用推理判断的方法,自己去掌握新的知识。这对逻辑推理的训练,也是极为有益的。可见思维方法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学习效率的提高。在激发学生思维能力和教给思维方法的同时,还应进一步对学生进行思维质素的培养。因此,在学习课文时,我向学生提出几点要求:⑴边思边议。⑵边读边议。⑶边划边议。⑷边提边议。以培养学生在自学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思维能力论文篇(4)

由此看来,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是育人的重要内容,那么,在实际操作中应该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呢?具体做法有如下几点:

一、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是培养思维能力的基础。良好的教学氛围的创设,是教师高潮的教学艺术得体现

正如名人所说:语文课堂教学中,导思的过程,若起伏跌它,有张有弛的流动感,若清新别致,能充溢着灵动和诗意的光辉,则必将营造出朝气蓬勃的课堂氛围。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开发将大有裨益。

如何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呢?

1、精心设计导语。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课堂导入语的设计,其实就是成功的课堂教学的开端.。精彩的导入往往能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成为激发学生思维的动力。例如:我在讲口技一课时,先创设教学情境:播放录音《洛桑学艺》,来激发学生的思维,要求学生努力听,三分钟后让他们口述从中听到什么?洛桑表演了那些内容?紧接着启发学生:假如一个表演者,在舞台上两手空空,而他却能演奏出优美的blues,模拟出“泰坦尼克号”的汽笛声,弹出凄婉的《二泉映月》,他依靠的是什么本领?这在曲艺中被称作什?将学生不知觉么的带入《口技》之中。

2、善于捕捉思想火花,因势利导激活思维是创设良好课堂氛围培养思维能力的又一策略。.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思维不够活跃,思路不够开阔,学习质量不是很高,表现在学习上,懒于动脑,可是他们也时而闪烁出智慧的火花,教师应善于捕捉这一智慧的火花,点亮他们智慧的心灯,开启他们思维之扉。例如教学《狼》一文时,师生都在大谈狼的狡猾,屠户的勇敢机智。这是,平时成绩较差的一位同学小声道:“两只狼有合作精神。”我便叫他起来,请他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大家听,他胆怯的站了起来,低下头,不敢说。我又进一步鼓励道:“老师认为你的观点很新颖,很有价值,你能说出来供大家借鉴吗?”听到这话,这位同学眼神中流露出了异样的光芒,颤声道:“老师,您不是说不以成败论英雄吗,狼虽然失败了,但他们配合默契,这种合作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听了这话,大家报以热烈的掌声。而这位同学涨红了脸两眼熠熠闪光。此后,他经常提出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问题。这一问一答,不仅创设了良好的课堂气氛,而且还打开了一扇封闭的智慧之门。

二、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语文课堂教学实践,加强学生思维能力训练,是行之有效的途径

语文教学的过程是一个感知-体验-理解-运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通过启发诱导,使学生获得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探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些能力核心还是思维能力。如何训练学生思维能力呢?笔者作了以下几点探索:

第一、训练思维的敏捷性。思维的敏捷性是指思维的速度快,对问题迅速作出反应。敏捷的思维并不是天生的,而是需要经过长期训练才能形成的。在教学中教师可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持久的加以训练。例如教《皇帝的新装》时,在初读课文后,可设计以下问题来整体感知课文,并训练学生的快速思维能力:1、此文的作者是谁?哪个国家的?2、采用最简洁的话概述故事的内容。3、作品中最可笑的人是谁?最可恨的人物是谁?最可鄙的人物是谁?最可爱的人物是谁?为什么?4、勾勒出人物的特点(每个人物不得超过十个字)。通过抢答,评出优胜者。这样,既让学生对课文有了全方位的整体了解,又训练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第二、训练学生思维的独特性。思维的独特性是指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不依赖、不盲从、不迷信,能有独到见解的分析判断。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探索,努力为学生提供独立的思考探究问题的空间,从而锻炼学生思维的独创性。教师还要善于设计问题,所设计问题,既能给学生创造思索的空间,又能提供创造性思维的范例。使学生明白“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的道理。让学生思维发展的历程在教师这盏智慧之灯的指引下顺利航行。例如学习《藤野先生》一文时,教师提出:“东京也无非这样,”中的“也”是关联词语,可是前面又没有句子,与谁关联?文章的第一句为什么要这样写?这看似平淡的地方,老师却提出如此深刻的问题,学生马上陷入思索。顷刻,学生举手答到:“这句话有潜台词,前面省略了。”又一个同学答到:“大清帝国日暮图穷,腐败不堪,作者才东度日本寻求真理,而到日本看到的是中国留学生依然浑浑皓好、醉生梦死,令作者义愤填膺。”又一学生道“‘也’字蕴涵着作者无限悲愤之情”。教师善于问,学生善于思。在问答中授之设疑之法,于平淡中见疑,于无疑处生疑。这样的思维成果才会有独创性。

思维能力论文篇(5)

必须创设良好的课堂环境,改革教学方法,挣脱传统教学的束缚,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创新潜能得以挖掘。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有效地开展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求教师设计和创造良好的情境,形成和谐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根据问题层层深入进行探究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品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高中语文是一门培育创新思维的重要学科,在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必须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从而为培养出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人才打下基础。

二、训练思维的严密性

现在许多中学生由于接触社会少,思维时间少,故而往往有思维单纯化、片面化的缺陷。在议论文的写作中也常有说理绝对化、论证肤浅化的弊病。教师应让学生学会对社会、对人生进行严肃思考,以辩证的方法训练他们思维的严密性。

比较辨析是语文思维训练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它是增强思考推断水平的砥砺之举,也是推动学生思维严密性的重要方法。在比^辨析中运用对比、反比、类比等方法提出问题,可促进学生深入思考不同事物的相似点和不同点,从而增加思维的力度、广度,并有所发现、有所收获,形成优秀的思考习惯和思维品质。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辨析:(1)辨析课文中隐含的线索;(2)对事物正反论点差异的辨析;(3)对中心思想的正误与材料的完整性辨析;(4)以点带面,对普遍与特殊进行辨析;(5)对语言表达的有序性和规范性辨析。经过辨析,不但能培养学生的思维严密性,还能让学生有所表现、有所创造。

三、开展课外活动,拓展思维

思维能力论文篇(6)

二、讲究思维能力的培养方法

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是要讲究层次和方法的。历史教学中,让学生对那些古今中外的历史事件、历史史实、历史人物以及历史变迁进行多样性探究,是最能锻炼学生思维的。那么,在探究的过程中具体应该如何做呢?

(一)让学生形成灵活的思维方式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思维是否灵活,直接关系到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如果一个人思维灵活,就会很容易地找到问题的实质,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做题速度以及做题质量。

(二)教学中要积极探究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途径

学生的智慧和能力,都是在学习过程中慢慢积累起来的。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积极探究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途径。例如,在讲基础知识的时候,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顺向思维,将历史发展的进程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必要的时候最好能辅之表格来加强学生的记忆,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而在讲解历史事件之间的关联时,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甚至要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使他们更好地掌握知识结构。

三、引导学生在探究讨论中培养自身的思维能力

高中历史教材,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增加了大量的历史材料,并辅之相应的思考题,这就要求学生要充分利用所学的知识,挖掘其中的有效信息,对有关问题进行分析、思考、讨论,最后总结归纳出答案。其实,这些步骤就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过程。因此,教师应要求学生在做题过程中,仔细分析并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材料进行探讨和研究。疑问是思维的前提,只有产生了疑问,才会激发思维的动力。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若能巧妙地设疑并组织展开课堂讨论,那么学生的思维能力就会得到很好的培养。例如,我在梳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这个知识点时,就启发学生思考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学生有的从政治角度回答,有的从经济角度回答,有的从军事角度回答,但很少有学生能从外交和文化角度回答。针对这一现象,我便让学生组成互助组来自由讨论,学生各抒己见,积极交流,最后总结出了答案。其实,学生的思维能力就是在讨论交流中培养起来的。有的高中学生会觉得自己成熟了,不好意思再像小学生那样勇敢地发言,大胆展示自己。这就需要教师要想方设法地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真正参与到课堂中来。只有敢说、敢讲,学生才会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四、努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俗话说:“良好的习惯等于成功的一半。”可以说,良好的思维习惯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条件。针对历史学科而言,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材料的方法。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是培养历史思维能力的基础和保障。如提纲挈领地分析材料或找出重点语句,而往往文段的首句或结句就是每一段的主题或是文段的纲。学生在阅读时不要放弃或忽视某些重点词汇,因为这些词汇有时恰恰就是题意的暗示,要仔细研读。例如,“世界大战是一场主要发生在欧洲但波及到全世界的战争。主要战场在欧洲,故中文又常称为欧战,当时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卷入了这场战争。德国、奥匈、土耳其、保加利亚属同盟国阵营,而英国、法国、俄国和意大利则属协约国阵营。在战争期间,很多亚洲、欧洲和美洲的国家都加入到了协约国阵营。中国于1917年8月14日对德、奥宣战。”这段文字里的“主要”和“波及”两个词的运用,就把世界大战的范围说清了,同时也不排除其他亚洲国家的参与,且参与同盟国和协约国的国家也很清晰。这样把握住关键词句,学生才会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有关的知识点。其次,不要让学生一味依赖答案,要让他们学会独立思考。由于历史的文科属性,学生常常会参考答案,长此以往学生就失去了独立思考能力,思维也就难以难以得到应有的锻炼。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无论是在做题时还是在听课中都要多思考、多总结,最好让学生自己发现隐藏在题干背后的意思,让学生自己总结知识点,哪怕不准确、不到位,教师也要予以表扬和肯定。只有这样,才会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思维能力论文篇(7)

数学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是智力的磨刀石。”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能力的核心,数学中的创造性思维又是数学思维的品质。创造性思维具有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敏捷性之外,其最为显著的特点是具有求异性、变通性和独创性。这里的“独创”,不只是看创造的结果,主要是看思维活动是否有创造性态度。创造性思维是未来的高科技信息社会中,能适应世界新技术革命的需要,具有开拓、创新意识的开创性人才所必须具有的思维品质。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结合自己十几年教学实践,谈谈在数学教学中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一、创设思维情境,诱发学生的创造欲

在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产生和发展,动机的形成,知识的获得,智能的提高,都离不开一定的数学情境。所以,精心设计数学情境,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

亚里士多德曾精辟地阐述:“思维从问题、惊讶开始”,数学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化过程。好的问题能诱发学生学习动机、启迪思维、激发求知欲和创造欲。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往往是由遇到要解决的问题而引起的,因此,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要精心设计思维过程,创设思维情境,使学生在数学问题情境中,新的需要与原有的数学水平发生认知冲突,从而激发学生数学思维的积极性。

例如,在复数的引入时,可先让学生解这样的一个命题:

已知:a+=1求a2+的值

学生很快求出:a2+=(a+)2-2=-1但又感到迷惑不解,因为a2>0,>0,为什么两个正数的和小于0呢?这时,教师及时指出,因为方程a+=1没有实数根,同学们学习了复数的有关知识后就会明白。这样,使学生急于想了解复数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数,使学生有了追根求源之感,求知的热情被激发起来。

又如,在讲解“等比数列求和公式”时,先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财主,为人刻薄吝啬,常常扣克在他家打工的人的工钱,因此,附近村民都不愿到他那里打工。有一天,这个财主家来了一位年轻人,要求打工一个月,同时讲了打工的报酬是:第一天的工钱只要一分钱,第二天是二分钱,第三天是四分钱,......以后每天的工钱数是前一天的2倍,直到30天期满。这个财主听了,心想这工钱也真便宜,就马上与这个年轻人签订了合同。可是一个月后,这个财主却破产了,因为他付不了那么多的工钱。那么这工钱到底有多少呢?由于问题富有趣味性,学生们顿时活跃起来,纷纷猜测结论。这时,教师及时点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课题——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同时,告诉学生,通过等比数列求和公式可算出,这个财主应付给打工者的工钱应为230-1(分)即1073741824分≈1073(万元),学生听到这个数学,都不约而同地“啊”了一声,非常惊讶。这样巧设悬念,使学生开始就对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以上两个例子说明,在课堂数学中,创设问题情境,设置悬念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迫切地想要了解所学内容,也为学生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创造了理想的环境,这是组织数学的常用方法。

二、启迪直觉思维,培养创造机智

任何创造过程,都要经历由直觉思维得出猜想,假设,再由逻辑思维进行推理、实验,证明猜想、假设是正确的。直觉思维是指不受固定的逻辑规则的约束,对于事物的一种迅速的识别,敏锐而深入的洞察,直接的本质理解和综合的整体判断,也就是直接领悟的思维或认知。布鲁纳指出:直觉思维的特点是缺少清晰的确定步骤。它倾向于首先就一下子以对整个问题的理解为基础进行思维,获得答案(这个答案可能对或错),而意识不到他赖以求答案的过程。许多科学发现,都是由科学家们一时的直觉得出猜想、假设,然后再由科学家们自己或几代人,经过几年,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不懈的努力研究而得以证明。如有名的“哥德巴赫猜想”“黎曼猜想”等等。因此,要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就必须培养好学生的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能力,而直觉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在教学中应予以重视。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直觉猜想不要随便扼杀,而应正确引导,鼓励学生大胆说出由直觉得出的结论。

例如,有一位老师上了一堂公开课。他刚在黑板上写上下面的题目:平面上有两个点(t+,t-)(t>0)与(1,0),当这两点距离最短时,t=____。有一位同学小声说道:t=1,老师问他为什么?那位学生只是吞吞吐吐,词不达意,说不出所以然。那位老师让他坐下,并批评了他。实际上,那位学生凭的是直觉,首先直觉到:距离最短t+有最小值t=1。这时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去仔细推敲,找出理论依据。其实“追踪还原”出事物本来面目,便可解释为:如图所示,因为t+≥2,所以动点P(t+,t-)位于直线x=2的右则,(含直线x=2本身),t=1时,对应点P′的坐标为(2,0),恰好是Q(1,0)在直线x=2上的射影,P′Q的长即为直线x=2的右半面上所有点到点Q的距离的最小值。

同时,还可以从深一层意义“还原”下去:设动点为(t+,t-),将方程x=t+,y=t-两边平方后相减,可得方程x2-y2=4(x≥2),故点Q与双曲线的右项点P’(2,0)距离最小,所以│PQ│min=2-1=1,这时,t+=2,t-=0,即t=1。

如果这样讲,不仅保护和鼓励了学生的直觉思维的积极性,还可以激活课堂气氛。

由此可见,直觉思维以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因此,在教学中要抓好“三基”教学,同时要保护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反映出来的直觉思维,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发现结论,为杜绝可能出现的错误,应“还原”直觉思维的过程,从理论上给予证明,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以训练,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机智。

三、培养发散思维,提高创造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论文篇(8)

二、于方式选用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历史教学中,我们运用的任何方式都是为目的服务的,我们的目的在于怎样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毋庸讳言,不同的思维方式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恰当的思维方式是至关重要的。纵观历史教学的发展进程,思维方式运用科学与否,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维方向,是让学生变得更智慧,还是让学生变得呆板,答案是不言自明的。乌申斯基说过,智慧不是别的,而是组织得很好的知识体系。也就是说,智慧是长期思维发展过程中不断积累起来的。在教学中,我们要通过方式的合理选用,探求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途径。故此,教学中我们在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授以基本结构的时候,首先注意顺时思维,顺向思维,以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创造出一个历史的情境来,形象地把历史知识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很好地识记鉴别历史基础知识。其次是用精炼的语言,简洁的板书把分散的历史基础知识归结在一个逻辑中,让学生在一个完整体系里领会诠释某个历史事件、历史时期和历史人物,以便更好地识记和鉴别。另外在归纳总结教学内容时或给学生进行阶段复习和总复习中,我们还要运用顺时思维与逆时思维,顺向思维与逆向思维,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互相转换,让学生在识记鉴别,领会诠释的基础上,更好地进行分析归总,比较评介。

三、于设疑讨论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中学历史教学中,巧设疑问和课堂讨论是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思维活动通常由疑问而产生,只有当学生对所学问题产生疑窦时,才能点燃他们思维的火花。如在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时可提出:“想一想,为什么在这里要非常鲜明地强调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我们的民族已经站了起来?引导学生思考,从而不仅帮助学生明白本课的主旨,也锻炼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同时,也使他们个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思维的碰撞中呈现和升华。培养思维能力一个重要方面是开启学生的思维器官,所以在设置问题时要注意应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设计出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问题,此外,启发思维的难度要适中、量度要适宜,要恰到好处地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让学生跳一跳,摘桃子,适时适度地指挥学生的思维活动。课堂讨论是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学生在一种良好的平等气氛中,直接、自由地参与讨论,多向思维,各抒己见,相互交流,求同存异的一种学习形式,它是改变历史课堂教学的一言堂、满堂灌,从而充分调动学生主体作用的重要形式,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途径,有计划有目的的组织讨论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大有裨益。同时课堂是学生展示自我风采的舞台,让学生真正地参与课堂,展示自我;只有展示,才有发现,只有发现,才有发展,思维能力就是在这一过程中突现并丰富发展的。

四、于能力要求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总是与对记忆力的要求、对理解力的要求,对分析力的要求、对概括力的要求紧密联系的。我们仅以对理解力和分析力的要求为例看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由于理解能力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基础能力之一,所以理解不了也就难以实现思维能力的培养。我们在教学中要注重讲清基本历史概念,注意各学科知识间的渗透,引导学生把前后知识联系起来分析思考,以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其养成创造性思维的习惯。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基本的史学理论。在日常教学中,必须给学生讲清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个性与共性,原则与策略,必然与偶然等的辩证关系。其次,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贯通。如中国古代史中介绍战国时中原地区可购到东南西北各方的产品,引导学生不能孤立死背,而要联系春秋战国经济发展、交流增多,为秦统一奠定了经济基础;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对分析力的要求也是明显的。历史教学中,学生往往不会分析,或无从下手,或东拉西扯不切要害。为此,我们在平日教学中要从历史分析法和阶级分析法两个方面入手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首先,要求学生历史地看问题,运用科学的历史观评价人和事。脱离当时的历史背景,用现在的标准衡量历史事物,就难以得出正确结论。其次,用阶级分析的方法。这里并不是套用极左时期的阶级斗争为纲,而是引导学生在分析历史问题时要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即注意人民性问题。

五、结束语

思维能力论文篇(9)

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不仅能够降低教学的难度,减轻学生学习的压力和负担,还能增强学生想象力的培养,使得学生在学习语文中遇到难点容易突破,提升课堂学习的成效。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年级特点,整合教材的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例如,教师在教授《济南的冬天》这篇文章时,教师借助多媒体播放音乐的方法来创设教学情景,为学生的想象力插上翅膀,并在教师的提点下,想象冬天的美丽画面:漫天的雪花?草木凋零?空气中渗透着沁人心扉的冷?济南的冬天与其它地方的冬天有什么不同?……等等,通过教师的引导,充分调动学生想象的积极性,在脑海中勾勒出冬天的景象,帮助学生加强形象思维能力的训练。这样学生就能在不受外界干扰的情况下进行有效的思考,展开飞翔的翅膀,拓宽思维的空间,调动学生的热情。

二、课堂教学中强化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听课时,就要调动身体的各个器官对语文知识进行接收和整合,在吸收、整合的过程中,就必须运用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理解和分析,然后把听到的知识变成自己的知识,接着能在实际运用中用语言表达出来。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采用启发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主动的思考,从而使学生表达出他们对一件事情的看法,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教师在讲授《天上的街市》这首诗时,教师提出问题:“这首充满浪漫色彩的诗通过想象和联想的手法描写了一副美丽的画面,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呢?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诗中的街灯又隐喻着什么?”通过这些问题,启发学生对文章的内容进行深入的思考,训练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并根据学习的知识进行总结。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对《天上的街市》进行改写,把诗改写成散文,锻炼学生语言驾驭能力,提高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实现知识的有效输出,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升。

思维能力论文篇(10)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以提高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特别是理论型逻辑思维能力,是需要也是可能的。

首先,高中生无论是升学还是就业,随着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开展,再学习乃至终身学习,更需要的是抽象逻辑思维。同时,高中物理是一门严密的、有着公理化逻辑体系的科学理论,对于高中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要求,较初中物理有了一个很大的飞跃,这就是当前所谓初、高中物理“台阶问题”的实质。另外,从高中学生心理的年龄特征来看,从初二年级开始的抽象逻辑思维由经验型向理论型水平的转化,在高二年级将初步完成,这意味着他们思维趋向成熟,可塑性将变小。因此,在高中一、二年级不失时机地提高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以顺利地完成从经验型向理论型水平的转化是必需的。

其次,从生理上看学生在16岁时已能完成人脑总重量的96%的发育过程,有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在心理上,从初二开始了向理论型抽象逻辑思维水平的转化,也有了一定的思维能力的基础。同时,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他们在语言、文字、数学物理等各方面都有了必要的知识基础,为在高中着重提高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提供了可能。

广大教师的实践也证明:凡是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其他方面的能力都比较强。

因此,高中物理教改也应把提高学生担负逻辑思维能力放在首位。

高中物理教学如何提高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呢?

就思维发展来说,学生“在活动中产生的新需要和原有思维结构之间的矛盾,这是思维活动的内因或内部矛盾,也就是思维发展的动力。”环境和教育只是学生思维发展的外因。作为中学生,其主导活动是学习。而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掌握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的活动,是一种社会义务,从某种意义来说,还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它对学生思维发展起着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学习内容、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对思维发展的影响上,即学习内容的变化,学习动机的发展和学习兴趣的增进,直接推动着学生思维的发展。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包含着“量变”和“质变”两个方面。学生知识的领会和积累,技能的掌握是思维发展的“量变”过程;而在此基础上实现的智力或思维的比较明显的、稳定的发展,则是心理发展的“质变”。

教师的责任就是要以学习的难度为依据,安排适当教材,选好教法,以适合他们原有的心理水平并能引起他们的学习需要,成为积极思考和促使思维发展的内部矛盾。创造条件促进思维发展中的“量变”和“质变”过程。应该看到,这两个过程是紧密联系的,缺一不可的。教育并不能立刻直接地引起学生思维的发展,它必须以学生对知识的领会和掌握技能为中间环节。而智力、思维的发展又是在掌握和运用知识、技能的过程中才能完成的。没有这个“中介”,智力、思维是无法得到发展的。但是教师教学的着重点应是通过运用知识武装学生的头脑,同时给予他们方法,引导他们有的放矢地进行适当的练习,促进他们的思维或智力尽快地提高和发展,不断地发生“质”的变化。这也就是学生思维结构的“质变”过程或称“内化”过程。

具体到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智力,特别是思维能力这个问题上,我国一些心理学家经过研究与实践,提出了“培养思维品质是发展思维能力的突破点,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好途径”的观点,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是因为智力是存在层次的,它是由人的思维的个性差异确定的,这种差异体现为个体思维品质,包括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批判性五方面。它也是思维能力的表现形式。因而由此可确定思维能力的差异;思维品质的客观指标是容易确定的,使定量研究成为可能;研究思维品质的发展与培养,有利于克服传统教学的一些弊病,并对之实施改革;思维品质的发展水平是智力正常、超常或低常的标志。其中思维的深刻性,思维活动的抽象程度和逻辑水平,以及思维活动的广度、深度和难度——是一切思维品质的基础。

就思维结构来说,皮亚杰提出了“发生认识论”,强调“图式”概念。他的心理学思想中有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他认为“图式”即心理或思维结构,“图式”经过“同化”、“顺应”和“平衡”,构成新的“图式”,不断发展变化,不仅有量变,也有质变的思想是可取的。其中“同化”是图式的量的变化,“顺应”是图式的质的变化。

任何一间科学都是由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方法等组成的。概念、规律、方法等是相互联系的;不同的概念、规律、方法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从而形成了该门科学的知识和逻辑结构。当然这种结构也在变化和发展着。应该说,人的思维结构和各门科学的知识、逻辑结构都是人们对客观现实世界的反映,是紧密联系的。因此,从教学必须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上来说,正如杰罗姆·s.布鲁纳所说:“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这也符合现代系统科学(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的观点,系统科学认为结构与功能是对立的统一。不掌握学科结构,就难以发挥该学科的功能。不仅如此,还认为任何系统都是有结构的,系统整体的功能不等于各孤立部分功能之和。而是等于各孤立部分功能的总和加上各部分相互联系形成结构产生的功能。数理学科更是如此。布鲁纳写道:“制订物理学和数学课程的科学家们已经非常留意教授这些学科的结构问题,他们早期的成功,可能就由于对结构的强调。他们强调结构,刺激了研究学习过程的人。”

可见,教育学家、心理学家们强调“结构的重要性”是受到物理学家、数学家的影响,特别应提到的是爱因斯坦的重大影响。爱因斯坦强调指出:“科学力求理解感性知觉材料之间的关系,也就是用概念来建立一种逻辑结构,使这些关系作为逻辑结果而纳入这样的逻辑结构。”还指出:“科学是这样一种企图,它要把我们杂乱无章的感觉经验同一种逻辑上贯彻一致的思想体系对应起来。在这种体系中,单个经验同理论结构的相互关系,必须便所得到的对应是唯一的,并且是令人信服的。”由此可见,无论是物理学的学科特点,还是现代认知心理学和现代系统科学的研究成果都强调了“结构的重要性”。高中物理教改,必须从本学科的特点出发,以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为指导,以心理学特别是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科学成果为理论依据,以现代系统科学为方法论的依据来进行。由此必须对物理的教材、教法进行新的处理,必须建立起一套有效的检测、评价系统,对教学过程进行有效的控制。就此想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关于教材前述。由于“结构的重要性”,必须要求有一套与之相适应的教材。目前,在物理教学大纲规定的范围内,可以对现行物理教材进行一番加工改造,突出结构,强调对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为此:

1.建立高中物理的整体的知识和逻辑的结构和系统;同时建立各部分(力学、热学和分子物理学、电磁学、光学、原子物理等)的子结构和子系统;以及各章、节的结构。并与学生的认知过程相适应。

2.实验应包含在上述系统中,构成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同时应强调通过实验培养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能力。改变传统的认为观察和实验是不依赖于理论的观点,改变那种认为实验方法的本质是完全离开理性的体系,单纯起着事实的裁判作用的观点。大家都知道,随着实验研究对象远离人们直观经验的领域,特别是现代物理学实验的发展,使人们愈来愈认识到实验与观察依赖于理论,实验所获得的认识实际上受制于仪器和实验设计中所包含的假设,是不可能摆脱理性思维的指导的。

尤其是高中物理。由于实验设备的限制,学生又没有误差理论的系统知识,往往对于实验原理、实验得到的数值(哪怕是不准的)都抱着轻视的态度,而集注意力于操作上,这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是不利的。为此,高中物理实验的重点,应放在实验的设计思想,仪器的原理以及在中学仪器条件下对实验数据的认识和处理上,而不应仅仅停留在操作和观察上。

3.例题和习题的配制应包含在上述系统中,构成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教学中最重要的任务是概念的形成和问题的解决。概念不仅是学科结构的最基本的要素,是“框架”的“交结点”,而且是思维的“细胞”。而问题的解决,即应用,正是结构中各部分之间联系的建立以及结构的发展所必需经过的阶段。这也就是思维的过程。统计表明,仅就中学生而言,掌握归纳推理的水平略优于掌握演绎推理的水平。实践中,我们也常常发现就多数学生而言,从自然现象和实验归纳出概念和规律,学生掌握较好,而运用概念和规律去解决问题则困难较大。这是由于演绎推理较之归纳推理可以通过更多种形式来表现,掌握起来也复杂些,因此,就需要有意识的多加指导和训练。按照提高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要求编写例题和习题,并加以适合的配量。这与“题海战术”是有本质区别的。当前,好的例题和习题(指符合我们这种要求的)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人工智能的主要奠基人之一,H.A.西蒙说得好:“如果我们观察一些好学生的学习过程,特别是在数理课程中,或者其他一些需要发展解题技巧的课程中,我们看到学习所得大多来自解答每章后面的习题的活动或者学习课本中已经解出的例题的活动。有一种编制人工智能学习程序的方法就是试图模拟这样一类过程。”这对我们不无启发。

4.关于物理学史的教育,也应从有利于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加以组织。大家知道,从物理学发展史来看,“结构”是随着物理思想和对物理概念的理解更加深化而发展的,不是一成不变的。适当地、完整地围绕某一部分物理知识(如力学)介绍这种发展,较之分散地介绍某一部分历史事实,更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二、关于教法

1.从有利于提高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出发,增强学习的目的性、方向性,应该让学生知道学习过程、思维过程、思维的形式和方法,以调动其自觉、主动性。只有自觉地遵循思维规律来进行思维,才能使概念明确、判断恰当、推理合理、论证得法,具有抽象逻辑性,培养出深刻性的思维品质。这是一切思维品质的基础。

2.按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观点,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的实质就是前述认知结构的“同化”和“顺应”的过程。学习的类型主要是“意义学习”,即在良好的教学条件下,学生理解符号所代表的知识,并能融会贯通,发展了智力,提高了能力。其实质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生的认知结构建立了非人为的实质性联系。这是最有价值的学习。学习进行的方式主要是“接受学习”,即要学习的全部内容都是以定论的形式呈献给学生,然后让学生加以“内化”(即与原有知识有机结合),大量的知识和材料都要靠此获得。

从这一点来看,班级授课,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教学形式没有改变。具体的课堂组织形式可以各人不同。但从着重思维能力的培养上看,似应更重视每学期一部分“结构”建立开始的绪言课,结束时的复习课。以及对实验课和习题课有关思维方法和物理方法的指导。以与教材处理的原则一致。

3.因材施教,开展课外活动,培养一些优秀学生。便他们不受思维定式的约束。大力培养他们的直觉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直觉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强调直觉思维是爱因斯坦科学观的一个重要特征。他说:“物理学家的最高使命是要得到那些普遍的基本定律,由此世界体系就能用单纯的演绎法建立起来。要得到这些定律,并没有逻辑的道路:只有通过那以对经验共鸣的理解为依据的直觉,才能得到这些定律。”探索就得用直觉思维:整体的、跳跃的、猜测的,以知识结构为根据的直接而迅速的认识。

同时,我们对于学习物理有困难的学生,则应加强课外辅导,消除他们心理上,思维上的障碍,以适应面对大多数学生进行的课堂教学。

三、关于教学过程的控制和评价是仍需研究的,在此只提出一点线索

1.思维的智力品质研究是有客观指标的。我国一些心理学家,所进行的小学数学教改试验,即运用这一套指标。详情请见《思维发展心理学》朱智贤、林崇德著。

2.教学过程离不开信息的传递,因此也是可以量化的。现代系统科学据现代认知心理学的“产生式”理论,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把人的短时记忆的最小单位定为“组块”,多大是一个组块,不是固定不变的。一个数字、字、词、符号、成语、短语等都可以是一个组块。它的存贮时间需要0.5秒,而转化为长时记忆至少需8秒。掌握物理学科,首先要懂得物理语言,大脑中要有一套物理符号系统。即在长时记忆中要存贮一定数量的组块(信息)。仅有组块还不够,还必须把组块组成若干程序,形成产生式系统。一个产生式包括两部分:条件和动作。一定条件做出一定动作就是一个产生式。如:一个公式,一个定理就是一个产生式。组块必须按产生式组合才有意义,二者不可截然分开。普通教科书一章所传授的知识约有十几个产生式。掌握一间课程等于掌握几百个产生式。而获得物理学科那样的专业能力,就得掌握几千或几万个产生式。从时间上讲,一天学习5小时,1小时可以学习4—20组块,1个产生式。这就是相当于一课时的信息量。依此类推。

如果能仔细地将高中物理教材中必须掌握的组块和产生式统计出来,实行控制是有可能的。

上一篇: 行政与经济管理论文 下一篇: 评经济师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