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与环保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21 16:59:35

节能与环保论文

节能与环保论文篇(1)

中图分类号:X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2-0-01

目前,我国现代化在突飞猛进的发展,导致废弃物数量的增多。然而填埋和焚烧这种减少废弃物数量的传统办法,已经不能为我们所接受,因为其浪费土地资源,污染周边环境。我们需要一种更加行之有效的方法,节能环保产业是指为节约能源资源、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的产业,是国家加快培育和发展的七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而废旧物品的循环利用作为节能环保产业的一种,已越来越多的应用到生活中。

一、废旧物循环利用的优点

(一)废旧物品循环利用有助于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20世纪末,我国政府就已经确定在新中国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而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上来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而废旧物品的循环利用正是遵循了循环经济的宗旨,使得自然资源形成循环,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护和节约资源。循环经济是一种创新的经济发展理念,它是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突降。

(二)废旧物品的循环利用有助于解决我国的资源约束矛盾

现今,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人均资源占有量严重不足,使得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体现出资源利用效率较低,资源对外依赖加大。因此,资源供给和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加剧。为了降低经济增长使得资源供给压力的加大,必须坚定不移的发展循环经济,倡导废旧物品的循环利用,使得资源能够得到高效的利用。

(三)废旧物品的循环利用有助于解决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

生态环境就即由生态关系组成的环境的简称,是指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影响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各种自然力量或作用的总和。但是由于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以及长期以来对生态环境和建设的投入不足,导致了现如今生态环境的恶化。当今我国所面临的环境恶化形式十分严峻,因此遏制环境恶化刻不容缓。而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可以从源头上使得污染物的排放减少,合理利用资源,降低环境污染,使得经济社会活动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

(四)废旧物品的循环利用有助于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在我国加入WTO后,国家经济迅速发展,同样国际竞争也越来越激烈。现如今,我国出口产品仍旧存在初级产品和原材料所占较高比例的问题。而生产成本过高的原因是资源消耗量大,浪费高,但是利用率却很低。从而节能环保,资源利用低是我们首先突破的问题。然而发展循环经济,提高废旧物的循环利用,可以在节能环保的基础上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减少降低生产成本。

二、节能环保理念应倡导废旧物品的循环利用

节能环保就是倡导节约现有能源消耗量,提倡环保型新能源开发,造福社会。通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倡导废旧物品的循环利用,可以缓解我国的环境污染,从而提高资源利用率,从而实现节能环保的目的,而节能环保是维护生态环境的永恒主题,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重点,是国家十二五规划中七大战略的重中之重,在规划中强调,面对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必须增强危机意识,树立绿色、低碳的发展理念,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健全激励和自我约束机制,深入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节能环保需要深化循环经济特点,全面推进清洁生产,推进资源综合利用,推进垃圾资源的循环利用。支持回收体系、资源再生利用产业化、污染治理设施和服务平台建设,推动废弃机电设备、汽车、铅酸电池、塑料、橡胶等可循环再生资源的循环利用、规模利用和高值利用。同时以伴生矿产资源回收利用、尾矿稀有金属分选和回收、大宗固体废物大掺量高附加值利用为重点,推动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建设,鼓励产业集聚,形成以示范基地和龙头企业为依托的发展格局。以铁矿、铜矿、金矿、钒矿、铅锌矿、钨矿为重点,推进共伴生矿产资源和尾矿综合利用;推进建筑废物和道路沥青再生利用。

三、节能环保理念的实施

(一)构建完整的理论体系

在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应该适时的修正现行法规,将人口、环境和资源协调发展纳入节能环保的理论体系,构建有广泛理论价值和完全意义,且有实践指导的完整的节能环保理论体系。

(二)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节能环保发展模式

尽管国外循环经济的发展取得了较高的发展,但是我国不能照搬外国的成功经验,应该找到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模式。加大废旧物品的循环利用,在废旧物品的循环利用过程中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从资源开采、产品生产、循环消费、废弃物品和资源回收利用的整个过程中综合考虑循环经济的发展,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道路。

(三)技术是节能环保理念的支撑

节能环保理念的实施需要理论、政策、制度、技术共同作用。没有技术的有力支撑是我国节能环保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之一。节能技术是指采取先进的技术手段来节约能源。具体来讲,就是根据使用能源的情况,分析能源的消耗情况,找出能源浪费的节能空间,然后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少能源浪费,从而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提高废旧物品的循环利用率作为一项重要的节能技术,是我国节能环保理念发展的当务之急。

四、结论

本文以节能环保理念为指导,选择中国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为研究对象,主要倡导废旧物品的循环利用,在综述废旧物循环利用和节能环保理念的集合中,简要对节能环保理论的实施做了进一步研究,设计了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中节能环保的支持系统。

参考文献:

[1]李云燕.循环经济运行机制)市场机制与政府行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2]李兆前,齐建国.循环经济理论与实综述[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9).

[3]诸大建.循环经济理论与全面小康社会[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

[4]梁晶,吕子文,方海兰.园林绿色废弃物堆肥处理的国外现状与我国的出路[J].中国园林,2009(1).

[5]王晓英.循环经济理论国内外研究综述[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8).

节能与环保论文篇(2)

《2014年全国研究生招生数据调查报告》显示,从2009年我国开始着手调整研究生教育结构以来,截至2013年,我国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招生比例已经达到40.3%,其中会计硕士(Master of Professional Accounting,简称MPAcc)于2010年首次接收应届生并开始颁发“双证”以来有了长足的发展,招录人数也是节节攀升。自2004年MPAcc设立以来,“规范培养过程,提高培养质量”是全国各培养单位的中心任务,为了完成该任务,各培养单位还积极配合教育部、MPAcc教指委等相关管理部门,通过建立完善的MPAcc质量保障体系来提高培养质量,促进MPAcc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

MPAcc质量保障体系是实现MPAcc培养目标、提高MPAcc培养质量的保障,它是对整个MPAcc培养过程中所涉及的各种组织,按照合理的教学培养秩序组合而成的系统。其质量保障和控制涉及招生、方向设置、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安排、培养过程、实习实践、学位论文等方面,是一个复杂的内部控制系统。同时,因为MPAcc是会计教育的较高层次,也是培养高端会计人才的重要途径,所以如何在扩大招生规模的前提下实施有效的培养过程控制、建立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是全国MPAcc教育面临的严峻挑战。鉴于此,本文以重庆理工大学为背景,尝试引入内部控制理论到MPAcc培养过程中,从而最终达到对整个MPAcc培养过程进行全面风险控制的目标。

一、内部控制理论与MPAcc教育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契合

美国会计师协会的审计程序委员会在1949年首次给出了内部控制的定义,它们在《内部控制:一种协调制度要素及其对管理当局和独立注册会计师的重要性》报告中指出“内部控制是一个企业为了保护资产、检查会计信息的准确性、提高经营效率、贯彻实施管理部门制定的各项政策,所制定的政策、程序、方法和措施。整个内部控制系统是通过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这“五大要素”来对所要控制的内容进行划分。

MPAcc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由质量管理体系、监督体系、评估体系和反馈体系四个部分构成。它是保障和提高MPAcc教育质量的基础和根本,它通过参与MPAcc学员选拔、培养和输出等各环节,按照合理的教学培养秩序组合而成的系统。具体包含了MPAcc招生、MPAcc学员培养、学员毕业论文的开题答辩、中期审核与最终答辩等环节,对于相应的培养单位而言还会涉及到MPAcc学员培养方案的制定、MPAcc课程体系的建立、校内外导师及授课教师队伍的组建和教学环境的建设等各层面,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此外,在质量保障体系中以质量管理为初始,通过对整个执行过程进行监督活动,最后依据执行效果的反馈来调整质量管理的模式,这个流程与内部控制框架中的“决策方案及预定目标―计划与预算―实施―偏差―纠正―实现预定目标”的流程基本相似,所以这里将内部控制理论引入质量保障体系中,将内部控制理论中五大要素与MPAcc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相结合,反映内部控制理论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考虑MPAcc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中招生、MPAcc学员培养、实习实践、毕业论文答辩等若干构成环节,通过构建MPAcc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内部控制整合框架来强化培养过程控制,并建立MPAcc培养的控制环境保障体系、风险评估保障体系、控制活动保障体系、信息与沟通保障体系和监督保障体系来指导MPAcc的培养。从内部控制理论角度来分析MPAcc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基本流程是:首先,从对MPAcc培养过程进行划分,例如分成招生宣传环节、录取环节、培养过程环节、校外导师的选择与培养环节、实习实践环节和整个学位论文环节。其次,从对整个MPAcc培养的培养环节所涉及的相关组织结构、规定、管理办法、信息内容及沟通方式等按内部控制的五要素进行分类。运用这种方法可以将不同阶段的流程及要素进行宏观的分类。因为对于整个MPAcc培养的不同环节而言,它们并不是完全独立进行的,而是各个环节都会有相互交叉的部分。这些不同的阶段在时间顺序方面也不是依次进行的,而是在同一时间段内可能同时进行着不同的环节。所以这种分类控制方式将更加全面、合理与有效。最后,对构建出的基于内部控制理论的MPAcc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与实际情况进行系统的对比与分析,并得出相对应的分析结果,形成一种“标准”减去“现状”等于“问题”的解决问题思路,最终达到保障MPAcc培养质量的目的。因此,从内部控制理论角度来研究MPAcc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是切实可行也是有效的。

二、基于内部控制理论的MPAcc教育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根据内部控制理论,对于开展MPAcc教育的高等院校,其控制效率主要取决于学校文化、学校与学院相关管理组织结构等多个方面。其中高校与企业所不同的是其主营业务是对人才的培养而不是赚更多的利润,所以对于高校内部控制的结果评定不能依据财务指标,而应该将所培育出的人才质量作为评价指标,由此可见,MPAcc培养质量的内部控制实际上就是对培养出高质量的会计人才的保障。同时,我们认为在MPAcc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内部控制受到政府、高校(包括研究生处、会计学院等)和相关的社会机构,以及全体师生(包括校内导师、校外导师、授课教师)的共同作用,旨在为社会培养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遵守法纪法规,可以系统掌握会计领域的最新知识以及相关的实务操作能力(包括会计学、审计学、财务管理等),并且还需具备适应多变的商业环境适应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层次、高素质全方位的管理型、领导型的高质量会计人才。为此,本文从以下五个要素对基于内部控制理论的MPAcc培养质量保障体系进行理论分析,如右上图所示。

(一)控制环境保障体系。内部控制框架中其他四大要素的基础是控制环境的建立,MPAcc培养的控制环境保障体系作为MPAcc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内部控制整合框架中所有构成要素的基础,是MPAcc培养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的前提。首先明确国家、学校和学院各级机构对MPAcc培养的目标和政策,学校和会计学院要对MPAcc发展的战略计划和预算过程进行支持。教育部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中指出专业学位教育应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推进产学结合为途径,培养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高素质人才。在确定了目标与相关政策后,需要清晰定义利于划分职责和汇报路径的MPAcc项目管理组织结构,确立基于合理年度MPAcc培养风险评估的风险接受政策。为了更好地开展MPAcc教育应专门设置MPAcc教育中心来全面负责研究生的招生、培养以及就业等环节,学校的研究生管理处与学院应给予MPAcc教育中心相应的支持,为了实现设定的培养目标,在MPAcc教育中心还需设立毕业论文指导委员会等组织机构。最后,向MPAcc培养相关干系人澄清有效控制体系的必要性以及执行控制要求的重要性,同时,学校及学院相关MPAcc负责人需对控制系统做出承诺以保证管理人员的控制意识。

(二)风险评估保障体系。风险评估是确定和分析目标实现过程中的风险,并为如何对风险进行管理提供基础。这一环节是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的重中之重。所以制定好MPAcc培养目标是风险评估的先决条件,随后根据所设定培养目标来识别出可能存在的风险点,对于这些可能存在的风险点应采取必要的行动来进行风险管理。接着对所识别出的风险点进行推断,客观地评估这些风险点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一旦确定了主要的风险因素,就尽可能将这些风险因素与MPAcc培养活动流程结合起来,通过合理的评价指标来确定这些因素的重要程度。最后,针对风险评估的结果,制定出合理的控制活动方案来应对可能出现的风险,最终达到规避或降低风险的目的。

MPAcc质量保障体系的目标是培养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系统掌握现代会计理论与实务以及相关领域的知识与技能、具备领导能力的高素质会计人才。相关培养部门会对招生、培养等环节进行控制,在MPAcc招生环节主要的风险点出现在录取生源质量方面,因为所录取的考生质量越高则培养单位的培养压力就越小,如果盲目扩招导致培养的研究生无法达到预期目标将会影响整个培养单位的声誉。在MPAcc培养环节中,教学方式、实习实践等方面都直接制约着MPAcc培养质量。MPAcc教学应当以案例教学为主,而不是会计学硕士的纯理论教学,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实务性较强的研究生,恰恰现今的MPAcc培养单位忽视了这一点。实习实践环节是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事务中的关键,由于目前很多MPAcc单位将培养时间定为2年,这就导致了很多培养单位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去压缩学生实习实践时间,这种行为是有悖于MPAcc的培养目标的,不利于所培养的学员日后的发展。学生毕业之前重要的环节之一就是学位论文的撰写,由于毕业生学位论文抽查制度的存在,必须保证毕业生学位论文的质量,设立毕业论文指导委员会对论文开题答辩、中期考核、最终论文答辩过程实施有效监督很有必要。

(三)控制活动保障体系。控制活动是内部控制整合框架的核心要素。MPAcc培养的控制活动保障体系指的是确保学校和学院MPAcc管理人员的思想得以贯彻执行,达到降低MPAcc教育培养风险的目的,从而实现培养出高端会计人才培养的目标。MPAcc培养控制活动质量保障体系存在于培养单位的所有层面及功能中,如招生、培养、实习实践等。

在招生工作中主要涉及的是招生宣传工作与相关的录取办法。在招生工作方面运用多种宣传方式渠道包括报刊、网站、微博、微信等宣传手段,为考生在选取院校时提供帮助与支持。由于MPAcc入学考试在2011年进行了改革,初试科目调整为两科并且不涉及专业科目的考试,所以吸引了大量跨专业考生。因此,对于MPAcc培养质量保障体系而言录取工作将显得尤为重要,首先根据国家统一专业线与学校自身报考考生初试情况划定学校的初试线,并按照最终预计录取总数的1.2至1.5倍之间来确定进入复试阶段的人数。在复试中根据教指委文件的指导着重考察专业知识。同时MPAcc培养单位可以预留少量招生名额来接收保送于211、985或会计学国家重点学科的大学的优秀本科毕业生,对于在职考生与非在职考生也要注意两者的录取比例,通过分开划线的方式可以保证一部分拥有注册会计师资格、会计中级职称及以上的优秀会计实务工作者进入复试阶段。

对学员的培养是整个MPAcc培养工作的核心,其中包含了教学过程、校内外导师指导、特色培养、实习实践。全国MPAcc教指委明确指出MPAcc实行“双导师”联合培养制度,每名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在录取之后会选择一名校内导师,学院在导师与学生相互选择后进行协调,最终为每一名研究生确定1名校内导师,其主要负责研究生在校期间专业理论、学术研究、论文写作等方面的培养。校外导师是学员入学后和导师进行双向选择实现的,其主要负责研究生实务指导、实习实践安排、论文选题、论文撰写、论文评议和就业指导等方面。校外导师对于学员的培养和就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校外导师的遴选和学员与校外导师的双向选择显得至关重要。

实习实践是MPAcc培养的重要环节,对MPAcc培养质量有着显著影响。MPAcc研究生应由学校统一安排到校外导师工作的政府部门、企业或会计师事务所进行为期至少半年的专业实习实践,校外导师将对学员进行悉心指导,让学员融入企业的具体工作,这将为学员未来就业打下基础,并提供新的发展平台。不仅如此实习单位的背景资料与校外导师提供的相关数据信息将可以作为最后毕业论文的分析案例的基础。

MPAcc学位论文环节包含了论文选题、论文开题、论文中期考核、论文撰写、论文评议和论文答辩等步骤。MPAcc的学位论文不要求构建理论模型,学员主要还是在校内外导师的指导下,选择案例型、诊断型和实证型等实务方面的论文。MPAcc教育中心要求学员从选择校外导师之后,就需要加强与校内外导师的联系,沟通学位论文的选题工作,并且要求学位论文的选题最好能够结合实习内容。研究生在实习实践的同时,需要进行学位论文的撰写。论文的写作规范和要求主要由校内导师把关,写作内容主要由校外导师把关。

(四)信息与沟通保障体系。在内部控制框架中,信息代表的是能够保证员工正常履行工作职责所必须的情报,而沟通指的是各级人员接收最高管理层关于控制责任的指令方式和他们对待内部控制的严肃程度,包括了信息从上到下,从下到上,同级之间,组织内外的自由流动。在实现目标过程中,组织的各个层面都需要一些来自内部和外部的相关信息融入日常经营活动中来支持战略目标的行动。

在MPAcc培养过程中信息与沟通要素是内部控制质量保障体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MPAcc培养过程中出现的相关信息必须以一种能被各自职能不同的人员识别、掌握和沟通。而且借助这些信息还需要处理成MPAcc管理决策所必须的各种有效信息。各职能部门还必须进行广泛且有效的交流。所有MPAcc培养相关人员都必须准确地从上级管理部门获取有效信息,他们必须准确无误地认清自身在整个内部控制体系中的定位以及他们所需要起到的作用。所有参与者之间还必须有着合理的传递信息方法。政府、学校和社会之间,MPAcc学员、授课教师、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之间必须有有效的沟通。

对于信息沟通方面可以从招生阶段与培养阶段分别进行质量保障。首先,在招生阶段,考生需要获取自己目标院校的相关录取信息,只有在获得完整的信息后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对于MPAcc培养单位而言,在招收学员时也应对考生的各方面因素进行了解,从而确定较优质的学员,待到录取工作完成后,就需要学员与导师之间进行相互沟通,最后MPAcc教育中心会根据学员填写的导师选择情况来最终确认导师的分配。在MPAcc培养阶段将涉及到校内导师、校外导师、MPAcc学员三者间的相互的信息沟通问题,校内导师通过与学员的信息沟通将决定学员的培养计划、研究方向与学位论文的选题等。而学员与校外导师的信息沟通将决定其实习实践的工作地点与性质,这将直接影响学员学位论文的内容选取情况,并且还会直接影响其就业的相关问题。由于MPAcc教育的宗旨是将学术性与职业性紧密结合起来,所以这也使得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之间的沟通显得尤为重要,二者间的有效信息沟通可以让他们及时地了解学员的状况,同时有效的信息沟通还可以使校内导师的研究方向与校外导师的实务工作很好的结合,这将让学员的学位论文得到更好的指导。对于这两个阶段所产生的信息最终都应当汇集到MPAcc教育中心,并且这些信息相关职能部门应当对教师管理、学生工作等信息做相应的记录,必要情况下应及时对相关人员进行信息反馈意见调查,只有做到这些才能有效地保证信息的有效沟通,才能保障MPAcc培养的质量。

(五)监督保障体系。在内部控制理论中,监督指的是实时评价内部控制执行质量的程序,这一程序包括持续监督与独立评价或者为两者的综合。所评估事件的风险程度决定了独立评价的范围和频率。内部控制要想有效运行就必须依靠完善的监督机制。内部控制的监督是包括管理人员日常监督、审计师和其他利益相关群体的核查以及管理人员用以自我审核和纠正已存在的缺陷与不足的程序。

通过对MPAcc培养的持续监督活动可以保证其运行质量。监督活动分为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内部监督指的是MPAcc教育中心对研究生培养的监督,同时它也受到学校、学院相关负责人的监督,比如学校、学院MPAcc相关负责人对听课记录、教学评估等资料的检查,以及亲自到堂听课做相应记录。对于这些内部监督过程中所暴露出的问题应及时修订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外部监督主要指的是国家相关管理部门对MPAcc教育资质的评估,学校研究生处对MPAcc教育中心的监督。对于MPAcc培养很多环节而言,需要同时接受校内监督与校外监督,例如对研究生学位论文的监督,它既受到校内导师的监督,也受到校外导师的监督,同时国家职能部门对研究生毕业论文采取抽样检查以此来保证MPAcc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应采取自下而上的汇报制度将监督活动过程中所发现的问题进行报告,若出现情节比较严重的事项,当事人应当迅速报知MPAcc主要负责人和相关学校领导。所有监督机制的设立都是为了防止内部控制体系无法发挥出应有作用而仅仅是流于形式。

三、基于内部控制的MPAcc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控制策略

(一)重视全面控制理念。基于内部控制理论的MPAcc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是对整个MPAcc培养过程按照原有的一系列管理制度结合内部控制五要素进行了全面的梳理,构建出相对独立又互相关联的五个质量保障体系。在控制环境质量保证体系中应考虑MPAcc战略目标、治理结构、结构设置以及相应的权责分配,以上所述内容均关系到内部控制成败。风险评估质量保障体系在各培养单位中是相对薄弱的环节,该部分并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它更多的是对相关培养过程的细化分析。同时它也是实施具体控制活动的依据与指引,并且它也需要得到相关信息沟通与监督措施的支持。为此,为了保证该质量保障体系的良好运行,应当在相应的MPAcc教育中心下设立风险控制办公室来进行统筹管理。具体的控制活动保障体系应当依据风险评估质量保障体系形成风险控制预案,对具体对象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以将可能出现的风险降低到可承受范围以内。该部分主要对招生、培养环节提供更为有效的控制细节、程序和方法。它们决定了整个MPAcc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效果。信息与沟通质量保障体系的目的是及时反馈所出现的问题,纠正偏差。为了更好地控制校内外导师与授课教师的责任意识,应在MPAcc教育中心设立专门人员记录并统计MPAcc学员对教师不尽职行为的举报信息,并汇报至相关管理部门,这样才能起到更好地实现培养质量保障的目标。有效的信息沟通将保障其他四个保障体系间能较好的衔接,使整个MPAcc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得到优化与完善。监督质量保障体系中应以内部与外部两个方面对整个MPAcc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与实施进行监督、检查、评价、预警与缺陷改进,这将对整个MPAcc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控制对象与其本身进行风险水平的控制。全面控制的理念使得MPAcc质量保障体系的控制活动更加符合“成本效益”原则,从整体对其进行控制将使控制活动更加高效。

(二)加大监督力度,提高监督效率。首先,整合现有的监督资源,按MPAcc培养流程来引入内部监督机制与外部监督机制,形成以MPAcc教育中心为主导,同时接受校外相关监督部门和学校研究生处、学院管理部门配合监督管理的模式。其中MPAcc教育中心下还要设立相关部门来分别管理保障教学质量、学位论文质量、实习实践就业质量。该模式的关键在于在研究生处应独立设置一个培养质量监督委员会,为了增强其独立性,其聘请的监督人员应与MPAcc教育中心没有关联。该委员会将在外部对MPAcc教育中心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运行情况进行监督,并且定期将日常监督所做记录与MPAcc教育中心的自我评估报告进行比较分析,通过比较分析结果对MPAcc教育中心各监督部门进行责任考核,并进行奖惩。其次,各培养单位应积极配合接受教指委的监督,通过参与相关部门的MPAcc教育认证来客观了解自身的MPAcc培养质量情况,并依据相关文件内容来完善自身的质量培养体系,这种评估机制将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培养单位的声誉,通过这种外部监督方式培养单位将会更加重视自身的质量培养体系的建立。

参考文献:

节能与环保论文篇(3)

MPAcc质量保障体系是实现MPAcc培养目标、提高MPAcc培养质量的保障,它是对整个MPAcc培养过程中所涉及的各种组织,按照合理的教学培养秩序组合而成的系统。其质量保障和控制涉及招生、方向设置、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安排、培养过程、实习实践、学位论文等方面,是一个复杂的内部控制系统。同时,因为MPAcc是会计教育的较高层次,也是培养高端会计人才的重要途径,所以如何在扩大招生规模的前提下实施有效的培养过程控制、建立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是全国MPAcc教育面临的严峻挑战。鉴于此,本文以重庆理工大学为背景,尝试引入内部控制理论到MPAcc培养过程中,从而最终达到对整个MPAcc培养过程进行全面风险控制的目标。

一、内部控制理论与MPAcc教育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契合

美国会计师协会的审计程序委员会在1949年首次给出了内部控制的定义,它们在《内部控制:一种协调制度要素及其对管理当局和独立注册会计师的重要性》报告中指出“内部控制是一个企业为了保护资产、检查会计信息的准确性、提高经营效率、贯彻实施管理部门制定的各项政策,所制定的政策、程序、方法和措施。整个内部控制系统是通过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这“五大要素”来对所要控制的内容进行划分。

MPAcc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由质量管理体系、监督体系、评估体系和反馈体系四个部分构成。它是保障和提高MPAcc教育质量的基础和根本,它通过参与MPAcc学员选拔、培养和输出等各环节,按照合理的教学培养秩序组合而成的系统。具体包含了MPAcc招生、MPAcc学员培养、学员毕业论文的开题答辩、中期审核与最终答辩等环节,对于相应的培养单位而言还会涉及到MPAcc学员培养方案的制定、MPAcc课程体系的建立、校内外导师及授课教师队伍的组建和教学环境的建设等各层面,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此外,在质量保障体系中以质量管理为初始,通过对整个执行过程进行监督活动,最后依据执行效果的反馈来调整质量管理的模式,这个流程与内部控制框架中的“决策方案及预定目标―计划与预算―实施―偏差―纠正―实现预定目标”的流程基本相似,所以这里将内部控制理论引入质量保障体系中,将内部控制理论中五大要素与MPAcc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相结合,反映内部控制理论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考虑MPAcc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中招生、MPAcc学员培养、实习实践、毕业论文答辩等若干构成环节,通过构建MPAcc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内部控制整合框架来强化培养过程控制,并建立MPAcc培养的控制环境保障体系、风险评估保障体系、控制活动保障体系、信息与沟通保障体系和监督保障体系来指导MPAcc的培养。从内部控制理论角度来分析MPAcc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基本流程是:首先,从对MPAcc培养过程进行划分,例如分成招生宣传环节、录取环节、培养过程环节、校外导师的选择与培养环节、实习实践环节和整个学位论文环节。其次,从对整个MPAcc培养的培养环节所涉及的相关组织结构、规定、管理办法、信息内容及沟通方式等按内部控制的五要素进行分类。运用这种方法可以将不同阶段的流程及要素进行宏观的分类。因为对于整个MPAcc培养的不同环节而言,它们并不是完全独立进行的,而是各个环节都会有相互交叉的部分。这些不同的阶段在时间顺序方面也不是依次进行的,而是在同一时间段内可能同时进行着不同的环节。所以这种分类控制方式将更加全面、合理与有效。最后,对构建出的基于内部控制理论的MPAcc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与实际情况进行系统的对比与分析,并得出相对应的分析结果,形成一种“标准”减去“现状”等于“问题”的解决问题思路,最终达到保障MPAcc培养质量的目的。因此,从内部控制理论角度来研究MPAcc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是切实可行也是有效的。

二、基于内部控制理论的MPAcc教育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根据内部控制理论,对于开展MPAcc教育的高等院校,其控制效率主要取决于学校文化、学校与学院相关管理组织结构等多个方面。其中高校与企业所不同的是其主营业务是对人才的培养而不是赚更多的利润,所以对于高校内部控制的结果评定不能依据财务指标,而应该将所培育出的人才质量作为评价指标,由此可见,MPAcc培养质量的内部控制实际上就是对培养出高质量的会计人才的保障。同时,我们认为在MPAcc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内部控制受到政府、高校(包括研究生处、会计学院等)和相关的社会机构,以及全体师生(包括校内导师、校外导师、授课教师)的共同作用,旨在为社会培养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遵守法纪法规,可以系统掌握会计领域的最新知识以及相关的实务操作能力(包括会计学、审计学、财务管理等),并且还需具备适应多变的商业环境适应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层次、高素质全方位的管理型、领导型的高质量会计人才。为此,本文从以下五个要素对基于内部控制理论的MPAcc培养质量保障体系进行理论分析,如右上图所示。 (一)控制环境保障体系。内部控制框架中其他四大要素的基础是控制环境的建立,MPAcc培养的控制环境保障体系作为MPAcc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内部控制整合框架中所有构成要素的基础,是MPAcc培养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的前提。首先明确国家、学校和学院各级机构对MPAcc培养的目标和政策,学校和会计学院要对MPAcc发展的战略计划和预算过程进行支持。教育部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中指出专业学位教育应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推进产学结合为途径,培养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高素质人才。在确定了目标与相关政策后,需要清晰定义利于划分职责和汇报路径的MPAcc项目管理组织结构,确立基于合理年度MPAcc培养风险评估的风险接受政策。为了更好地开展MPAcc教育应专门设置MPAcc教育中心来全面负责研究生的招生、培养以及就业等环节,学校的研究生管理处与学院应给予MPAcc教育中心相应的支持,为了实现设定的培养目标,在MPAcc教育中心还需设立毕业论文指导委员会等组织机构。最后,向MPAcc培养相关干系人澄清有效控制体系的必要性以及执行控制要求的重要性,同时,学校及学院相关MPAcc负责人需对控制系统做出承诺以保证管理人员的控制意识。

(二)风险评估保障体系。风险评估是确定和分析目标实现过程中的风险,并为如何对风险进行管理提供基础。这一环节是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的重中之重。所以制定好MPAcc培养目标是风险评估的先决条件,随后根据所设定培养目标来识别出可能存在的风险点,对于这些可能存在的风险点应采取必要的行动来进行风险管理。接着对所识别出的风险点进行推断,客观地评估这些风险点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一旦确定了主要的风险因素,就尽可能将这些风险因素与MPAcc培养活动流程结合起来,通过合理的评价指标来确定这些因素的重要程度。最后,针对风险评估的结果,制定出合理的控制活动方案来应对可能出现的风险,最终达到规避或降低风险的目的。

MPAcc质量保障体系的目标是培养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系统掌握现代会计理论与实务以及相关领域的知识与技能、具备领导能力的高素质会计人才。相关培养部门会对招生、培养等环节进行控制,在MPAcc招生环节主要的风险点出现在录取生源质量方面,因为所录取的考生质量越高则培养单位的培养压力就越小,如果盲目扩招导致培养的研究生无法达到预期目标将会影响整个培养单位的声誉。在MPAcc培养环节中,教学方式、实习实践等方面都直接制约着MPAcc培养质量。MPAcc教学应当以案例教学为主,而不是会计学硕士的纯理论教学,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实务性较强的研究生,恰恰现今的MPAcc培养单位忽视了这一点。实习实践环节是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事务中的关键,由于目前很多MPAcc单位将培养时间定为2年,这就导致了很多培养单位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去压缩学生实习实践时间,这种行为是有悖于MPAcc的培养目标的,不利于所培养的学员日后的发展。学生毕业之前重要的环节之一就是学位论文的撰写,由于毕业生学位论文抽查制度的存在,必须保证毕业生学位论文的质量,设立毕业论文指导委员会对论文开题答辩、中期考核、最终论文答辩过程实施有效监督很有必要。

(三)控制活动保障体系。控制活动是内部控制整合框架的核心要素。MPAcc培养的控制活动保障体系指的是确保学校和学院MPAcc管理人员的思想得以贯彻执行,达到降低MPAcc教育培养风险的目的,从而实现培养出高端会计人才培养的目标。MPAcc培养控制活动质量保障体系存在于培养单位的所有层面及功能中,如招生、培养、实习实践等。

对学员的培养是整个MPAcc培养工作的核心,其中包含了教学过程、校内外导师指导、特色培养、实习实践。全国MPAcc教指委明确指出MPAcc实行“双导师”联合培养制度,每名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在录取之后会选择一名校内导师,学院在导师与学生相互选择后进行协调,最终为每一名研究生确定1名校内导师,其主要负责研究生在校期间专业理论、学术研究、论文写作等方面的培养。校外导师是学员入学后和导师进行双向选择实现的,其主要负责研究生实务指导、实习实践安排、论文选题、论文撰写、论文评议和就业指导等方面。校外导师对于学员的培养和就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校外导师的遴选和学员与校外导师的双向选择显得至关重要。

实习实践是MPAcc培养的重要环节,对MPAcc培养质量有着显著影响。MPAcc研究生应由学校统一安排到校外导师工作的政府部门、企业或会计师事务所进行为期至少半年的专业实习实践,校外导师将对学员进行悉心指导,让学员融入企业的具体工作,这将为学员未来就业打下基础,并提供新的发展平台。不仅如此实习单位的背景资料与校外导师提供的相关数据信息将可以作为最后毕业论文的分析案例的基础。

MPAcc学位论文环节包含了论文选题、论文开题、论文中期考核、论文撰写、论文评议和论文答辩等步骤。MPAcc的学位论文不要求构建理论模型,学员主要还是在校内外导师的指导下,选择案例型、诊断型和实证型等实务方面的论文。MPAcc教育中心要求学员从选择校外导师之后,就需要加强与校内外导师的联系,沟通学位论文的选题工作,并且要求学位论文的选题最好能够结合实习内容。研究生在实习实践的同时,需要进行学位论文的撰写。论文的写作规范和要求主要由校内导师把关,写作内容主要由校外导师把关。 (四)信息与沟通保障体系。在内部控制框架中,信息代表的是能够保证员工正常履行工作职责所必须的情报,而沟通指的是各级人员接收最高管理层关于控制责任的指令方式和他们对待内部控制的严肃程度,包括了信息从上到下,从下到上,同级之间,组织内外的自由流动。在实现目标过程中,组织的各个层面都需要一些来自内部和外部的相关信息融入日常经营活动中来支持战略目标的行动。

在MPAcc培养过程中信息与沟通要素是内部控制质量保障体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MPAcc培养过程中出现的相关信息必须以一种能被各自职能不同的人员识别、掌握和沟通。而且借助这些信息还需要处理成MPAcc管理决策所必须的各种有效信息。各职能部门还必须进行广泛且有效的交流。所有MPAcc培养相关人员都必须准确地从上级管理部门获取有效信息,他们必须准确无误地认清自身在整个内部控制体系中的定位以及他们所需要起到的作用。所有参与者之间还必须有着合理的传递信息方法。政府、学校和社会之间,MPAcc学员、授课教师、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之间必须有有效的沟通。

对于信息沟通方面可以从招生阶段与培养阶段分别进行质量保障。首先,在招生阶段,考生需要获取自己目标院校的相关录取信息,只有在获得完整的信息后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对于MPAcc培养单位而言,在招收学员时也应对考生的各方面因素进行了解,从而确定较优质的学员,待到录取工作完成后,就需要学员与导师之间进行相互沟通,最后MPAcc教育中心会根据学员填写的导师选择情况来最终确认导师的分配。在MPAcc培养阶段将涉及到校内导师、校外导师、MPAcc学员三者间的相互的信息沟通问题,校内导师通过与学员的信息沟通将决定学员的培养计划、研究方向与学位论文的选题等。而学员与校外导师的信息沟通将决定其实习实践的工作地点与性质,这将直接影响学员学位论文的内容选取情况,并且还会直接影响其就业的相关问题。由于MPAcc教育的宗旨是将学术性与职业性紧密结合起来,所以这也使得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之间的沟通显得尤为重要,二者间的有效信息沟通可以让他们及时地了解学员的状况,同时有效的信息沟通还可以使校内导师的研究方向与校外导师的实务工作很好的结合,这将让学员的学位论文得到更好的指导。对于这两个阶段所产生的信息最终都应当汇集到MPAcc教育中心,并且这些信息相关职能部门应当对教师管理、学生工作等信息做相应的记录,必要情况下应及时对相关人员进行信息反馈意见调查,只有做到这些才能有效地保证信息的有效沟通,才能保障MPAcc培养的质量。

(五)监督保障体系。在内部控制理论中,监督指的是实时评价内部控制执行质量的程序,这一程序包括持续监督与独立评价或者为两者的综合。所评估事件的风险程度决定了独立评价的范围和频率。内部控制要想有效运行就必须依靠完善的监督机制。内部控制的监督是包括管理人员日常监督、审计师和其他利益相关群体的核查以及管理人员用以自我审核和纠正已存在的缺陷与不足的程序。

通过对MPAcc培养的持续监督活动可以保证其运行质量。监督活动分为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内部监督指的是MPAcc教育中心对研究生培养的监督,同时它也受到学校、学院相关负责人的监督,比如学校、学院MPAcc相关负责人对听课记录、教学评估等资料的检查,以及亲自到堂听课做相应记录。对于这些内部监督过程中所暴露出的问题应及时修订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外部监督主要指的是国家相关管理部门对MPAcc教育资质的评估,学校研究生处对MPAcc教育中心的监督。对于MPAcc培养很多环节而言,需要同时接受校内监督与校外监督,例如对研究生学位论文的监督,它既受到校内导师的监督,也受到校外导师的监督,同时国家职能部门对研究生毕业论文采取抽样检查以此来保证MPAcc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应采取自下而上的汇报制度将监督活动过程中所发现的问题进行报告,若出现情节比较严重的事项,当事人应当迅速报知MPAcc主要负责人和相关学校领导。所有监督机制的设立都是为了防止内部控制体系无法发挥出应有作用而仅仅是流于形式。

节能与环保论文篇(4)

(1)实验与研究基地: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实验中心有环境生物技术实验室、环境微生物实验室、环境化学实验室、环境毒理学实验室、环境监测实验室、固废物实验平台、水处理实验室、大气控制实验室、膜技术实验室等。实验室为学生课程实验、开放性实验和创新实验提供良好的平台。

(2)实践教学基地:浙江省工业环保设计研究院持有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资质证书(废水甲级)、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甲级资格证书等。作为学院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环境影响评价实习和毕业实习提供了很好的实战平台。

(3)产学研基地:杭州博世华环保技术工程有限公司已成功开发多项废水和废气治理技术、固废物处置技术。通过产学研基地,充分利用学校、学院科研力量与企业的多种不同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

(4)校外实习基地:学院与杭州市多家环保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其中杭州七格污水处理厂、杭州九溪水厂、杭州天子岭垃圾填埋场等作为学院校外实习基地,提供了学生参加校外实习和社会实践的重要场所。

2认真实践环节

环境科学专业培养方案中实践性教学环节主要包括:认知实习、课程实验、环境影响评价实践、课程设计、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等环节。将这些具体环节进行有机衔接并有序地认真实施,是实现我校环境科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提高的根本保障。

(1)认知实习:认知实习是在学生即将开始学习本专业理论课程之前进行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也是其他各实习环节的基础。环境科学专业在第一学期安排了20个学时的认知实习,通过认知实习,培养学生对专业的兴趣,使其在学习上变被动为主动,变消极为积极;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课程实验:课程实验是对课程基础理论教学的补充和巩固,有利于学生综合运用课堂理论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在环境科学实践课程的设置过程别注重课程之间的衔接、知识与技能的巩固和拓展、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培养。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实验报告的总结和分析,这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分析、总结和表达能力非常重要。

(3)课程设计:设置了3周的环境科学专题课程设计环节,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要求学生运用一门或几门课的知识,通过必要的参考资料的查阅和整理,去解决环境科学相关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深对理论内容的理解。

(4)毕业实习:在大四第一学期学完全部专业课后,组织学生分别到各环保公司、各生产现场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目的是为了让学生验证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提高思想认识。

(5)毕业设计(论文):毕业设计(论文)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中设置的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学生四年学习基础和知识的系统总结和应用。毕业论文对于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效果显著,包括文献的调研总结能力、实验动手能力、创新能力、论文撰写能力、学术论文的演讲能力以及回答问题的能力。

(6)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学生走出校门、了解社会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一条重要途径。2008级环境科学专业学生在暑期进行了“环境科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以及环境人才需求特点分析”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走访环境科学专业毕业生和相关企事业单位,了解环境科学专业特点及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并开展主题班会,增加了同学对专业的了解,明确了学习目标,激发了学习兴趣。

(7)开放性实验、创新实验:开放性实验、创新实验可以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更好地和实际应用联系起来,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新生专业介绍时也介绍学院专业老师的研究方向,鼓励学生从大一开始与专业老师接触,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所感兴趣的实验,也可以跟专业老师共同探讨,选定题目,为学生创造一个能够发挥自己特长的教学环境。

(8)其它:在教学体系培养中,专业教师也结合课外科技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勤工助学活动等,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实践环节与理论知识的衔接

实践教学的构建和有效实施,依赖于对实践教学改革内涵的正确理解、实践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实践课程的准确设置、校内外实践教学条件的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整体优化,以及由此带来的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专业特色的显现。要真正提高实践教学水平,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还必须紧密结合理论教学。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不是主从关系,而是辩证统一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通过实践环节可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反过来理论知识又可以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只有在理论和实践的共同作用下才能引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3]。在环境科学专业教学安排上,学生认知实习、课程实验、社会实践等各实践环节由理论授课教师和专业教师指导,以达到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真正结合。

4结语

针对日益严峻的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问题,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已成为时代的主题。对环境保护的迫切要求,导致了对环境科学人才的很大需求,这种需求无论从数量还是从质量上都是潜在巨大的。但在实际环保工作中也暴露出了我国高等环境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诸如学生知识结构不尽合理,专业实践能力较弱,社会适应性较差,就业渠道单一等[4]。浙江工商大学环境科学专业旨在探索一种适合我校环境科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提高途径的模式,配合教学计划,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激发和调动学生参加专业实践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培养的学生适应当代社会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在探索过程中,应坚持针对性、实用性、专业技能与综合能力相结合以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原则,保证实践教学的实效。

(1)针对性原则:针对环境科学专业的特点,分析学生未来岗位(群)的知识和能力结构,确定实践教学的总体框架和具体的技能培养方案。

节能与环保论文篇(5)

一般认识实习时间太短,一天时间安排学生参观一个公司或者企业集团,这种认知实习的形式使教师和学生把该环节作为一项任务,走马观花。生产实习过程中由于与实习单位缺乏沟通,不能达成共识,往往只安排学生参观,很少允许学生亲自动手,从而使得学生得不到技能的锻炼和从事工作的切身体会。

(2)实习基地的有限

高校在实习环节的经费十分有限,而且大多数公司企业认为学生的实习会影响其正常工作和生产,还存在学生的人身安全问题,所以企事业单位对于高校学生的实习活动很少予以支持。这样一来,经费紧缺问题和实习接收单位不予以配合,使得专业建立的实习基地不仅数量少,而且实习内容单一,达不到预期效果。

2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环节

(1)题目数量较少,内容单一

一般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题目年年重复,更新数量少。尤其是课程设计常常出现“多人一题”的现象。所以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不免出现个别学生之间相互抄袭,课程设计对学生的锻炼目标难以实现。

(2)题目与实际脱离

很多青年教师缺少实践经验,凭空捏造题目,导致毕业设计和论文严重脱离实际现象的发生。(3)缺乏指导教师一个指导教师往往在指导课程设计时,同时要带数十名学生,甚至同时指导一个班级的学生,这种情况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既辛苦了指导教师,又不利培养本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3对实践教学环节改进的探讨

3.1完善开放式实验室建设,以科研促进教学

我校环境专业积极发展开放式、研究性及综合性实验室,鼓励和指导学生自行组织小组,自行设计实验方案与步骤,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及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促进学生工程意识和创造性思维。建设开放式实验室已初见成效,实践表明教学实验室全天候开放,实验设备和仪器使用率提高,也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科研平台,学生的科研积极性大大提高,很多学生发表多篇高质量科研论文,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有了长足的进步,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

3.2构建合理的实习方案

我校通过与环境专业相关的企事业单位沟通,建立了多个生产实习基地,例如汉中市环境监测站,洋县、勉县、城固等县环境监测站,汉中市污水处理厂,略阳电厂、略阳钢厂等。在今后的实习过程中,争取延长实习时间,同时安排学生在不同实习单位进行实习,过一段时间后交换实习单位,尽可能多的让学生了解不同行业的环境污染物处理工艺和流程,积累多种工艺运行管理方面的经验。同时我们还应该充分了解当地的环境资源特点,充分发展与当地经济社会和环境特点相符的环境专业实践。例如,我校处于陕西南部,汉江上游流域,深处秦岭和巴山之中,我们的环境专业实践应该紧紧联系当地的自然资源环境特点,大力开展关于水源地保护、流域生态保护和建设、山区生态保护、资源开发与保护等方面的实践环节。

3.3毕业论文和设计切合现实环境问题,调动学生积极性

毕业实习注重对学生综合技能的训练,是本科教学过程中训练学生科研能力的一个重要综合性实践环节,也是最后检测学生综合素质的关口。同时也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工程实践及科研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2]首先,我校已经实现了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的学生导师双向选择模式。即在导师列出研究方向、内容及要求等供学生依自己的专业兴趣选择相应的课题,如果学生毕业想去环保公司工作,毕业设计时要强化自己的CAD绘图能力。如果想考研究生或者环境监测部门工作,毕业设计时可以选择一些研究性题目。第二,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的指导教师课题的选取要立足于现实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尤其是结合当地环境经济特点,选择有现实意义和地方特色的毕业论文与毕业设计选题。同时还应该有一定的学术价值,避免一些抄袭行为。第三,指导教师应当严格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毕业论文,培养和提高学生查阅和运用文献资料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书写论文的能力,因为写出流畅的工作报告和发表科技论文对于学生今后的工作是十分必要的。[3]

节能与环保论文篇(6)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4-0105-02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是实现大学生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也是检验高等院校对大学生培养质量的重要考核依据。借助毕业设计(论文)环节,大学生可以综合所学的“三基”(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建立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之间的桥梁,为下一步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但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大学生数量和大学规模不断得到扩张,由此给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环节带来的问题日益突出,非常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改进。

一、当前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生态度不端正,对毕业设计(论文)理解不深入。毕业设计(论文)是本科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实践环节之一,是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的一次“实战”演练,其主观态度是决定演练成效的关键。目前,很多学生对毕业设计(论文)持一种漠视的态度,仅仅将其看作是毕业前需经历的一种形式化阶段,而不是当作一个提升自身能力素质的训练过程来看待。

2.师生比例失调,教学硬件条件欠缺。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我国本科招生规模逐渐扩大,本科生数量空前增加,造成师生比例严重失调。就目前高校而言,每位毕设指导教师指导的学生多达6~10人,还要保证每位学生的毕设题目或研究方向不能一样,教师在指导过程中难免要力不从心。同时,大部分指导教师是一线教师,平时还要承担繁重的教学及科研任务,完成一定的纵向及横向课题,导致其对指导毕业设计(论文)的时间、精力投入不足,无法很好地保证指导质量。

3.毕业设计(论文)与就业、考研之间的矛盾。毕业设计(论文)是实现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是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安排在第七学期课程结束以后和第八学期,这个期间刚好是学生择业或考研的关键时期。近几年来,就业形势严峻,迫使多数准备就业的学生不得不把主要精力放在择业上,这给毕业设计(论文)环节带来较大冲击。主要表现在:一是择业时间与毕设时间冲突,第七学期后期、第八学期刚好是招聘单位的招聘高峰期,很多学生一直忙于四处投简历、面试,甚至跨省作业,根本没有时间、精力投入到毕设环节中。二是用人单位面试时常常关注的是择业学生的考试成绩及其在校期间参加社会实践的经历,根本不关注学生的设计(论文)质量(当然学生的毕业设计还没有完成、也无从考虑),尤其是一部分用人单位往往让已签约学生提前进行岗前培训,尽快熟悉企业的生活节奏,这也让一部分同学根本无暇顾及自己的毕业设计(论文)。对于考研同学,第七学期他们完全把精力放在了研究生考试复习上,第八学期又要忙于复试环节,因此很难把全部精力集中于毕业设计(论文)当中,这种毕业设计(论文)与就业、考研之间的矛盾已成为当前高等学校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二、提高毕业设计(论文)对策

1.提高学生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思想认识。毕业设计(论文)的主要目的是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学生的“三基”能力训练,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完成课题的工作能力,同时还要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研作风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要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首先要从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着手。在毕业论文的初始阶段,就要做好动员、宣传工作,让学生对毕业设计的重要性、紧迫性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同时,还要让学生明确本专业毕业设计的流程安排,如:编制毕设题目、选题、撰写开题报告、专题调研及撰写综述报告、完成外文翻译等,以利于毕设学生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这些工作需要知道教师与学工部的密切配合。另外,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工作积极性,应设立合理的奖惩制度。

节能与环保论文篇(7)

中图分类号: TN710?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373X(2014)03?0001?03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an improved ring protection mechanism

HONG Jing?cen1, TIAN Geng2

(1. Wuhan Research Institute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Wuhan 430074, China;

2. Fiberhome Tele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Co., Ltd., Wuhan 430073, 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meet the requirement of ITU?T label localization, an improved ring protection program based on Wrapping protection is discussed. The pathway creation and switching mechanism are introduced. The architecture of function modules is introduced and the protection switching time is tested. The protection switching time of the ring protection mechanism could meet the requirement of 50 ms, and it can provide effective network?level protection for bearer service of packet transport network.

Keywords: ring protection; Wrapping; label localization; packet transport network

当今PTN网络已进入规模部署阶段,从线性APS到环网保护技术的切换也势必成为趋势[1]。PTN环网保护方案规模性商用的势头初显,如何让网络更具稳定性、可靠性无疑将成为研究的重头戏之一。环网保护之中,由于更易满足50 ms倒换时间要求,Wrapping保护较之Steering保护有着更为普遍的应用[2]。研究Wrapping环网保护的改进方案,对探索如何为承载网络及业务提供更佳的保障有着实际意义[3]。在早期的Wrapping保护方案中,环上各个节点的工作路径环标签、保护路径环标签必须分别保持一致[4]。而这一点与ITU?T标准中提出的标签本地化,每个节点都可进行标签替换的原则相悖[5]。基于以上要求,本文讨论了一种改进型的Wrapping保护方案的设计及实现。

1 改进型环网保护方案设计

1.1 保护方案概述

为便于管理和配置共享保护环,本方案以环为单位建立独立的环逻辑层,环的配置、管理与倒换都基于环进行操作,业务基于环通道进行转发[6]。一个端口可以承载多个环通道,一个环可以承载多条需要进行环网保护的业务LSP[7]。为满足标准中提出的环LSP标签本地化的要求,业务在工作路径和保护路径上都压入一层标签,每个节点压入的标签都不相同。业务到达不同节点时,通过标签替换的方式进行业务的转发,或者通过弹出外层标签再匹配的方式进行业务下话。环逻辑层次如图1所示。

图1 环网保护管道逻辑层次示意图

1.2 标签分配与环的建立

不同于仅建立一组环通道的典型Wrapping环配置,为实现本地标签可配并相对独立,需要以业务下环节点作为目的节点,配置相应的环通道。环通道标签按照RFC3031的downstream?assigned(下游分配)方式进行分配,标签标识报文的下一跳节点,满足各个节点独立分配标签的要求。

对于环承载的LSP通道,上环时根据环ID、下环点及运行的方向封装相应的环工作通道标签,发送到下一跳;环的中间节点基于环标签转发,通过SWAP动作进行环标签替换,继续发给下一跳;当报文到达下环节点(即目的节点),下环节点会通过POP(弹出标签)动作剥掉环通道标签并根据内层的Tunnel LSP标签和PW标签处理报文。

若环上的目的节点个数为[n,]需要创建[n]组环通道。本文以创建节点D为目的节点的环通道为例进行讨论。为便于论述,约定顺时针方向为正向。首先讨论上游节点C正向业务,所需创建通道如下:对在节点C上环的业务,创建发向节点D的正向工作通道,分配标签RCW1(Ring Clockwise Work Channel,环正向工作通道),标签动作为PUSH(压入标签);对触发Wrapping保护后来自于节点C的业务,创建发往上游节点B的反向保护通道,分配出标签RAP1(Ring Anticlockwise Protect Channel,环反向保护通道);对来自节点B的业务报文,匹配入标签RCW2,标签动作为SWAP(交换标签),出标签为节点D方向的通道标签RCW1;对触发Wrapping保护后来自于节点D的业务报文,创建发往上游节点B的反向保护通道,匹配入标签RAP1,标签动作为SWAP,分配出标签RAP2。

同理,节点C反向业务需创建发往节点B的出标签RAW5的反向工作通道(目的节点D到节点C无反向工作通道),以及入标签RCP2、标签动作SWAP、出标签RCP1的正向保护通道。

与此类似,节点B、节点A、节点F、节点E、节点D分别分配环标签,创建以节点D为目的节点的正向工作通道、正向保护通道、反向工作通道和反向保护通道,组成环网的通道。环通道示意图如图2所示。

图2 PTN Wrapping环通道示意图(以D节点为目的节点)

1.3 业务转发动作及保护倒换

如图3所示,以节点A上环、节点D下环的正向业务为例,环通道状态正常时,业务在节点A通过PUSH动作压入标签RCW3,发往节点B;节点B匹配RCW3标签,通过SWAP动替换为标签RCW2,发往节点C;节点B匹配RCW2标签,通过SWAP动替换为标签RCW1,发往节点D;节点D接收报文后,匹配标签RCW1确定本节点为下环点,进行下环处理,通过POP动作弹出标签RCW1,再根据LSP标签进行转发。

图3 正常状态业务通道(节点A上环、节点D下环)

当环通道出现链路故障或节点故障时,故障两端点将所有发向故障处的工作通道环回到发往同一下环点的反向保护通道,将所有发向故障处的保护通道环回到发往同一下环点的反向工作通道。

如图4所示,节点B与节点C间发生故障,节点B和C分别将发往链路B?C的环通道进行环回,即B节点将发往D节点的正向工作通道环回到反向保护通道,同样C节点将发往D节点的反向保护通道环回到正向工作通道。

图4 倒换状态业务通道(节点A上环、节点D下环)

各节点处理如下:B节点将正向工作通道本应发往C节点的报文通过反向保护通道进行转发,通过SWAP动作将正向工作标签RCW3替换为A节点分配的反向保护通道标签RAP4,发往节点A;A节点匹配通道标签RAP4,替换为RAP3转发给节点F;同理,F、E、D均通过反向保护通道对业务进行转发,直至节点C;节点C根据保护倒换动作,匹配反向保护通道标签RAP6后,通过SWAP动作替换为正向工作通道标签RCW1,转发至节点D。D节点接收到报文后,匹配标签RCW1,通过POP动作弹出标签后匹配LSP标签进行转发,完成下环动作。

2 应用层功能逻辑

2.1 环网保护模块组成及逻辑框图

PTN设备环网保护功能主要由网管进行环网保护配置、标签分发,并通过交叉盘与线路盘实现标签转换及工作、保护路径切换。

建立环通道时,交叉盘、线路盘从网管获取环配置及分配环标签;环网运作时,交叉盘负责获取线路盘发来的环路告警及状态信息,并依据环路告警及状态信息下发控制命令至线路盘进行调度;线路盘则向交叉盘上报环路告警及状态信息,接收交叉盘发来的控制命令,并在本盘根据控制命令完成主备用标签转换及业务路径切换动作。

交叉盘侧相关功能主要由配置处理模块、环告警及状态获取模块、环网保护状态机处理模块、环保护动作命令下发模块完成;线路盘侧由配置处理模块、OAM模块、环告警及状态上报模块和环保护切换模块完成;网管侧则通过网管环网配置模块实现。

对单个节点(设备),环网保护功能逻辑框图如图5所示。

图5 环网保护功能逻辑框图

2.2 模块功能及关系说明

各模块实现的功能如下:

网管环网配置模块提供环网配置的用户操作界面及标签分配,按照与设备之间的协议将配置分发到设备的线路盘及交叉盘上。

线路盘与交叉盘的配置处理模块负责接收网管环网保护配置块的信息,整理环网保护配置块数据传给交换芯片,完成LSP、OAM相关的配置处理。

交叉盘侧,环告警及状态获取模块由主从通信模块获取线路盘上报的线路告警、LSP通道告警及接收环网APS信息,并上报给环网保护状态机进行运算,并将运算结果下发给环保护动作命令下发模块,环保护动作命令下发模块通过主从通信模块向线路盘下发APS报文及保护切换动作。

线路盘侧,环告警及状态上报模块获取环工作路径和保护路径的线路告警、LSP通道告警和APS信息,实时上报给交叉盘;环保护切换模块负责接收交叉盘发出的控制命令及APS发送信息,完成标签转换和业务路径的切换,并向线路盘发出APS报文。

2.3 保护倒换时间测试

按照上述方案,使用4台PTN设备搭建环路并配置环网保护通道,测试该改进型环网保护机制的保护倒换时间,通道容量为10 Gb/s,使用Spirent Test Center仪表收发报文,业务报文长度设为1 400 B,速率设置为4 500 Mb/s。

采用拔纤的方式触发环网保护倒换,业务丢包率如图6所示。

图6 SpirentTestCenter仪表保护倒换丢包数据

由以上4组数据可得,环网保护倒换时间约为20 ms。经多组测试数据统计,本方案保护倒换时间与环网规模有关,满足工程50 ms以内的要求,方案切实可行。

3 结 语

本文讨论了一种基于Wrapping保护机制的环网保护方案的实现与应用,该保护方案通过将环上的业务统一增加环标签,在各节点分配不同标签,并根据节点属性对环标签进行操作,监测链路状态并在环通道发生故障时迅速、有效地进行保护倒换,保障业务的正常传输,提高网络的稳定性[8]。本机制满足各种常用组网方式下的网络级保护需求。

参考文献

[1] 薛莲.PTN网络常用保护方式及组网应用的探讨[J].光通信研究,2012(4):25?27.

[2] 李伟.PTN网络保护机制应用策略研究[J].电信网技术,2011,12(12):12?15.

[3] 郭雄飞,张优训.PTN组网的保护技术选择[J].移动通信,2010,34(24):32?36.

[4] ITU?T. G.8032/Y.1344 Ethernet ring protection switching [S]. USA: ITU?T, 2012.

[5] ITU?T. Y.1730?2004 Requirements for OAM functions in Ethernet?based networks and Ethernet services [S]. USA: ITU?T, 2004.

节能与环保论文篇(8)

[关键词]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 实践教学 课程设计 实习见习 社会调查

一、地方院校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目标定位

地方院校主要是指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院校,与培养精英人才为主的高等院校相对而言。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飞速发展,精英型大学教育转向大众化的大学教育,为地方院校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随着毕业生人数大量增加,他们成为社会劳动者的主体力量,成为广泛参与社会生活、参与社会基层工作的应用型人才。他们往往在社会基层从事各种基础性工作,直接面向社会大众因而深深融入民众之中,他们必将代表社会群体的整体素质,从而体现民族整体素质与特征,而应用型人才的整体素质的提升和与社会实践的融合,展现着技术进步的时代特征。因此,构建适合社会保障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体系模式的创新十分重要。

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地方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方向和培养目标发生了重大变化。地方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具体的培养目标应体现地方院校人才培养特征,应该是培养既有学科综合、文理并蓄、视野开阔、理论基础宽厚,专业特色鲜明,富有科学精神、富有人文素养、富有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人才,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等学科基础理论,掌握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社会工作等专业理论知识,有较强的运用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调查分析和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的能力。

而上述目标的实现和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除了构建理论教学完成课程体系和完成专业理论和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之外,还必须加大社会实践的力度,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突出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方案中的比例和分量,才能真正实现上述目标。为此,在进行教学计划的制定与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中,应突出体现了实践性教学,成了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现状与实践现状

目前对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从两个大的方面展开,一方面是从实践教学本身出发,结合本专业教学内容对实践教学进行归类,加强实践教学的管理;另一方面是以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出发点,结合学科特点对实践教学进行描述,构建学科建设基础上的实践教学体系。为了便于区分,我们把第一种研究成为狭义上的研究,第二种研究成为广义上的研究。

1.在狭义研究上,一些研究者根据实践教学的特点将本专业的实践教学划分为基础实验、专业实验和综合实验三种类型。陈淑君中对本专业的实践教学进行分类化管理,构建“分类化”实践教学课程体系,(1)基本实验课程。这类课程的理论性较强,实践教学的目的是对课程内容的原理和方法进行验证实验,以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2)专业技能实验课程。这类课程与现实对接紧密,实践性较强,需要通过现实操作或模拟操作来完成教学任务。熟练掌握管理流程 、管理方法和技巧。(3)综合性实验课程。但是对这三个方面内涵的描述尤其是对基础实验和专业实验的界定有很大差异。夏艳玲认为基础实践包括计算机文化基础、Internet应用基础、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等能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及掌握常用工具软件的使用等课程。而李艳荣则认为专业认知实践教育、专业文献综述训练、形势与政策教育、军训与国防教育等课程。

另一些研究者根据课内课外的标准,将实践教学划分为课内实践教学和课外实践教学两种类型。如杜毅把本专业的实践教学划分为(1)是融入课堂的实践教学,包括讨论式教学、观摩式教学等;(2)是课堂外的实践教学,包括到劳动与社会保障机构、社区基层组织以及公共福利部门进行实地参观和实习,或组织学生深入农村进行与劳动与社会保障相关的社会调查等。周慧文将高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分为课堂实践教学、校园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教学三个层次。课堂教学包括模拟仿真实验,课程实训等。校园实践教学,是指有教学计划,对学生有明确要求的校园实践活动。专业社会实践教学的主要形式有:课程实习、暑期社会实践、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蒋蔷则将实践课程分为(1)模拟实习课程。包括建立模拟社会保险服务大厅该大厅是一个面向劳动与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和社会保险业务电子化建设的集开发、研究、实验、培训于一体的实验基地。建立模拟法庭,组织本专业学生进行劳动争议、保险案例裁决,培养他们独立判断的能力。模拟实习企事业员工福利管理。(2)集中实践课程。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开展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的集中实践课程。

2.广义上的研究,也就是从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建设目标定位的角度来对实践教学进行定位与规划。

实践教学是专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教学的开展离不开对专业建设的科学定位。即有什么样的专业建设目标,就有什么样的实践教学。比如,褚福灵(2003)认为首先应照本专业的特点和实际要求对实践教学进行定位,设计成劳动管理职位和社会保障管理职位两大类别,相应地实践教学划分为(1)劳动管理职位模拟实习,包括:劳动力计划与招聘职位模拟实习、劳动关系管理职位模拟实习、劳动组织职位模拟实习、工资福利管理职位模拟实习、劳动力培训职位模拟实习、绩效考评职位模拟实习、劳动人事软件操作职位模拟实习等模块。(2)社会保障职位模拟实习――包括:养老保险业务职位模拟实习、医疗保险业务职位模拟实习、失业保险业务职位模拟实习、工伤与生育保险业务职位模拟实习、社会保障会计职位模拟实习、社会保障软件操作职位模拟实习等模块。(3)集中实践课程包括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两个主要部分。毕业实习即社会实践,将学生安排到劳动和社会保障岗位或者相关岗位顶岗值班,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毕业论文是学生毕业实习的成果总结,也是衡量高校毕业生理论和技能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要以毕业论文或社会调查的形式,就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某一方面的现象进行理论探讨和实际运作设计。

李贺平[8]等把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划分为社会保障理论与实务、劳动经济与劳动关系、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与实务三大部分组成,因此,在教学实践设计及实施中应根据各自的特点展开。 就劳动经济与劳动关系课程而言,通过课程实习应使学生了解劳动力市场的运作、劳动力市场政策, 劳动关系运行的规律和特点;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实习应涵盖人力资源的规划与招聘, 人员素质测评与选拔、培训、工作绩效考核与奖惩、工作分析等内容, 培养学生熟悉管理环节,进行人力资源诊断;劳动和社会保障法课程实习应着眼于研究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律关系, 劳动就业, 劳动合同、工资、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残疾人权益保障等内容, 使学生了解现行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制建设状况, 存在的问题和立法完善方向, 劳动监察管理的要领等等;社会保障理论课程实习,主要研究社会保障的基本原则、社会保障关系、社会保障的基本框架、主要类型及其发展变迁、社会保障的理论流派等方面,了解我国不同群体的社会保障状况,熟悉现行社会保障政策等等;社会保障基金管理课程实验, 进行社会保障基金的征缴,拨付,保值增殖模拟实验, 财务核算及其信息系统维护、开发等。

3、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教学实际开展的现状

应该说现在各个高校已经普遍重视实践教学,能够按照教学的具体要求管理实践教学,这对于完成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目标,提高学生素质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由于实践教学自身的特点如实习中学生的分散性,考核中有些项目很难量化,主要以定性为主,加上长期形成的重理论教学,轻视实践教学的思维,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的实际开展还存在很多不足,表现在:

(1)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许多教师重视理论教学,而轻视实践操作技能的提高。

(2)实践教学的组织管理问题。实践教学的管理制度不够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不明确,组织管理跟不上,实训教学的质量难以保证。

(3)实践教学的考核问题。没有建立规范的实践教学的考核办法,对实践教学的要求远没有对理论教学要求的严格。

(4)实践基地建设问题。由于实践设备和场地不足,使得目前实践教学条件难于满足实践教学的需求。

(5)实验教学安排存在随意性。首先是实验内容安排的随意性,其次是实验教学时间安排的随意性。

(6)经费投入不足。院校中尤其是新成立的地方院校普遍存在实验室设备少,一些模拟实验无法开展。实践教学一般都要外出,由于经费不足,难以调动师生的积极性。

由于各方面的因素,特别是在劳动与社会保障类实践教学过程中,难以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操作能力训练效果不佳,甚至有些关键的实践项目仅停留在“认识状态”,而没有上升到真正意义上的“应用掌握”。

三、地方院校实践教学体系模式选择

地方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内容,包括地方院校根据其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特点和社会实践的需要,搞好专业规划和专业发展战略。在制定专业教学计划时,制定实践教学方案;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实践教学,教学实践过程结束后,评价实践效果。

1、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线,构建“三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模式

实践教学体系的结构: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线,以促进就业为目的的实践教学体系整体构成有三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体现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包括学生各种能力的提高的必须实践环节;社会保障专业课程的课程实践内容,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技能的训练上;如学生基本的政务礼仪训练,主要掌握政务礼仪的基本技能和交往技巧;其他必须的各种能力,如写作能力、演讲能力、管理能力等,主要通过开设相关专业基础课程,加强实践训练完成。

第二部分是集中实践,根据教学计划和教学进度在不同的学期和不同的课程中进行安排。集中实践教学环节主要是:

(1)课程大作业与学年论文:主干课程如社会学、社会统计学、人力资源管理、社会保障实务、社会工作实务等安排课程大作业;安排学年论文,帮助学生提高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写作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将来写好毕业论文打好基础;

(2)见习、实习:根据学生的学习进程,分别安排认识实习、毕业实习;认识实习安排主要参观社会保险办理流程、社会保险实务,了解有关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了解民政部门社会福利与社会救助等工作状态,见习主要目的是树立学生的专业意识,专业思想。培养学生的爱心、责任心、同情心,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

毕业实习主要安排在第8学期进行,是专业教育与专业实践的最后环节,一般安排9周时间。

(3)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检验,也是学生创新意识和综合能力的体现,安排在第8学期进行。

第三部分,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活动,主要集中在寒暑期进行专业课程实习和社会调查研究。

以上实践教学的三大部分,构成一个有机整体,缺一不可。在宏观的层面整体体现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的发展模式。形成以劳动与社会保障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线,以“三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为模式的地方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新机制。

针对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特色,根据地方院校师资力量和社会实践基地的选择,可以形成实践内容三大模块专业方向:人力资源模块;社会保险模块;社会工作模块。三大模块实习集群的形成,为学生全面掌握劳动与社会保障的社会实践知识打下坚实基础。

“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模式的建立,为确保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得到协调培养和发展奠定基础。

2、建立劳动与社会保障实践教学新活动评价体系

对实践教学的效果进行综合评价,是实践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完整教学体系的有机整体。因此,需要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形成评价机制。适合地方院校、特色鲜明的劳动与社会保障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评价新体系。应分别建立与“三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相适应的评价体系指标和评价办法。包括课程设计评价体系;实习、见习评价体系;社会调查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包括:评价等级设置,一般设置五个等级;评价标准根据五大等级要求分别制定,评价过程严格集体评价程序,评价教师签名等。根据各类实践教学性质的不同,设置的评价标准也不大相同。毕业论文和毕业实习单独规定(参照河南城建学院关于毕业论文和毕业实习的相关规定,制定出适合本专业的具体要求。)(成绩评价参考附件资料,各种实习任务书,课程设计任务书、毕业实习、论文任务书)

要实现“三位一体”实践教学新模式,形成良好的实践教学模式运行机制,必须有相应的配套条件,为实现实践教学新模式建立良好的必备基础。需要根据专业发展规划和专业培养目标,制定实践教学大纲,加强实践教材建设,教材建设主要通过征订著名院校的实践教学教材,自编实践教学使用教材。

实验室建设,文科实验室建设主要应体现现代社会对于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发展的新要求和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目标的实现,培养学生实践技能操作能力的需要。现场仿真环境建设,如建设社会保险中心模拟现场;专业实验室群建设,特色实验室建设。

实习基地建设,主要满足三大模块方向建设目标的实现,不同课程社会实践的需要和综合实习的需要。人力资源、劳动关系方向,主要面向企事业单位,职业介绍中心;社会保险方向主要选择,社会保险中心,社区、企事业单位、医疗机构、民政部门、住房建设部门、住房公积金、慈善部门和各级各类工会等等;社会工作方向主要选择的实习单位应该有社区、国家其他各类基层组织、福利机构、救助机构、妇联等社会公益性组织、慈善组织、为残疾人工作提供服务的场所等等

发展和完善劳动与社会保障实践教学体系,要加强与全国同类型院校的经验交流,不断实现和提高实践教学有效性。地方院校要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建立适合地方院校的劳动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吸取兄弟院校成功经验,与各级各类院校进行经验交流,不断在实践中完善劳动与社会保障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新体系。

四、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学生实践教学的方式与作用

构建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新体系,主要目的是提高实践教学的有效性。因此,社会实践教学环节又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方式:

1、以提高思想意识和个体素质为主的实践教学环节

这种以提高思想认识为主的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形式包括组织大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和指导下,根据课程教育和以上实践教学体系设计中素质教育的相关基本要求,有针对性地参观劳动与社会保障局下属的“劳动就业职业介绍中心” “社会保险中心”;民政部门的“爱心超市”“儿童福利院”“老人福利院”等,深入社区, 参观社区在劳动就业、社会保障重心下移后的工作情况。了解其工作程序和工作方法。参观具有标本意义的村镇或者社区,调查国情民情乡情,跟踪调查毕业生就业状况等,考察我国社会保障政策的贯彻实施情况和老百姓的满意度等。从而提升学生的爱心、同情心和责任感,根据教学要求,在学生回校后写出心得体会。

2、以专业知识服务社会的实践教学环节

这种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大学生在专业教师的带领下,根据提高学生能力和教育教学需要,有组织地让大学生参与服务当地社会保障、社会工作、人力资源管理等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学生参与社区社会保险材料的整理、建档;参与民政部门的相关工作;社会保险中心的相关工作。在整个活动和实践中,不仅提高了学生实际工作的能力,而且宣传了学校及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提升了学校和专业的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学生在寒暑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对我国社会保障政策还进行了广泛的宣传,促进了社会的认知等。

3、以培养学生专业能力为主的社会实践教学环节

该类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形式包括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程设计;到与劳动与社会保障相关部门的工作岗位见习和实习;或协助劳动与社会保障有关部门或协助地方政府、社区等部门开展劳动与社会宝宝长的相关工作;或紧紧围绕专业课程相关的教学内容开展系列社会调查研究等,在教师的带领下进行科学创新研究。

需要说明的是,作为社会实践教学环节实施的基本方式,作为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经历的研究创新体验,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社会实践教学环节的创新性调查研究在目的方式等方面又与一般意义上的研究性学习有很大不同。从目的来看,劳动与社会保障社会实践教学环节的调查研究性创新活动不仅注重知识的把握与运用能力的培养,还特别注重知识的内化与外化,所谓内化是掌握所学习的理论知识,使之成为自己已有知识的有机组成部分,所谓外化是把已经掌握的劳动与社会保障的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在实践活动中综合运用;从方式来看,该社会实践教学环节的创新性研究依托实践,倡导以社会实践为主导,从而推动学生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与专业素养。

4、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社会实践教学环节的主要作用

在构建社会实践教学体系过程中,进行的实践教学环节与传统的实践教学环节具有相一致的作用。通过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的建立与完善,使本专业实践教学活动环节更加科学与完善,成为教学环节不可分割组成部分。并通过具有地方院校特色的实践性教学体系的实施,促进本专业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丰富本专业教学资源的支持系统,增强学生专业发展竞争力。

通过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施,增加实践教学环节,有利于更加科学的培养学生基本实践能力和专业技术能力,具有从事本行业的职业素质、职业素养和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从而开阔眼界,增强应用能力,在实践中对理论知识进行修正、拓展和创新。实践教学体系中学生能力培养,主要突出4个方面:一是实践能力。实践能力可通过单项能力、模块能力、综合能力和扩展能力的顺序分阶段逐步提高。二是职业素质。实践教学体系不是单纯培养实践技能,而应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素养为目标,注重学生职业道德、奉献精神、团队精神的培养。三是创新能力。通过实践性教学体系的实施,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这是应用型人才的必然选择。四是具备较强的书面和口头表达、人际沟通能力。

在实践教学教学环节中,有利于利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和个性心理品质,培养学生的社会情感和情感实践观念,关注社会问题,关心弱势群体,富有爱心、同情心、责任感,为社会培养具有高素质、富有人文情怀的应用型人才。

障专业的特殊性就是与弱势群体交往多,通过践教学环节的目的是把知识转化为信念,培养大学生一定的道德觉悟,大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构建一种自主探究事物规律的方式和方法,而后对事物会形成一定的看法和价值观。这样大学生就能在实践活动中创设一个有利于沟通、交流和合作的学习情境,能互相交流认识,体验情感,分享彼此的成果,从而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的良好个性心理品质。在接触的人群中形成对特定人群的情感和人文关怀。

五、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社会实践教学环节的基本特点

具体来说,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社会实践教学体系具有以下特点:

1、作用的独特性

社会实践教学环节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过程,作为一种独立形态的教学过程,超越具有严密的知识体系的学科界限,强调以学生的经验、社会实际、社会需要为核心,以主题的形式对教学资源进行整合,有效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它要求大学生参与实际活动,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积极探索、主动体验,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实践教学环节则强调学生参与现实生活,在亲身体验和身体力行中加深对所学理论的理解和把握,并逐步实现从专业理论认识到行为的转化。它在保证大学生获得系统基础知识及提高大学生认识水平方面,发挥着主导作用,对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对于丰富大学生的精神生活、扩展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和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

2、功效的特殊性

社会实践教学环节与传统的理论教学环节平行存在,自成体系,在教学体系中具有同等的重要性。在育人功能上,它们相互配合,共同发挥着各自的作用。传统的理论教学环节是实施社会实践教学环节的必要基础,社会实践教学环节反过来又促进传统的理论课课堂教学环节的发展。社会实践教学环节与传统的理论课课堂理论教学环节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二者共同构成完备的教学体系。从这个层面讲,社会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有效弥补了传统的课堂理论教学环节发挥不了的特殊功效。

3、方式的综合性

社会实践教学环节是一种功能型综合教学过程。这里所说的功能型综合教学过程,主要是与结构型综合教学过程相区别,它是指把知识看成是促进综合经验增长的一种资源,注重学习主体在探究活动和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灵活地理解与运用知识。它不像结构型综合教学过程那样强调教学过程领域内知识结构的重组,而是要打破纯粹的理论教学环节的结构。在实践教学环节的价值目标追求上,它并不仅仅是要求大学生具备较高的理论素养,更重要的是要求大学生能根据现实需求把各种知识有机地综合在一起,灵活地运用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之中,以大学生的需求、社会生活为基础,强调发展学生的素质能力、实践能力、探究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它紧密结合生活实践,集教育性、科学性、知识性和时代性于一体,融观察、实践、学习于一炉,展开多方面的联系,高效地解决实际问题。

需要指出的是,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社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是系统性的综合实践。整个实践教学过程体系是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任何一部分都不能游离其外。社会实践教学体系的系统性不仅指适应实践教学过程的组织形式的系统性,而且还包含适应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系统性,即体现为社会实践教学环节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由简单到复杂、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规律。

参考文献:

1、陈淑君.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管理改革的探讨 .商场现代化.2010(6).总第614期

2、夏艳玲,劳动保障专业实验教学的思考与探索.劳动保障世界.

3、李燕荣等.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教育教学研究.2009(10)

4、杜毅. 论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机制的构建.三峡高教研究.2010.

5、周慧文.高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研究.商场现代化.2009(10)

节能与环保论文篇(9)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2.04.52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4-119-02

2011年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出席会议并发表讲话。他强调,“十二五”是中国环保事业充满希望的五年,全国环保系统要紧紧围绕科学发展的主题、按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的新要求,把加强环境保护与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促和谐有机结合起来,在新的起点上全面开创环境保护工作新局面。

一、节能减排环境审计的概况

我国开展节能减排环境审计是环境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节能减排环境审计也具有全面性、系统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征。国内外针对节能减排环境审计所进行的研究较少,贯穿于环境审计研究之中,它是指对社会各部门和区域的环境状况和环境行为进行客观的取证、审计、评价并作出审计结论,提出建议和措施,以供有关部门参考和检查的过程,它包括对节能减排资金使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以及节能减排法律、法规和标准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评价。其根本目的是通过审计监督督促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企业认真履行节能减排责任与义务,积极开展节能减排工作,促进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

二、节能减排环境审计的必要性

我国经济发展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环境问题也日益严重,生态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老的环境问题我们在解决,新的环境问题还产生着,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并存,历史欠账与新增问题并存。具体表现在:自然资源破坏严重,大气污染严重,水资源缺乏且污染严重。根据“十二五”规划,虽然提高了约束指标的要求,但是任务还是很艰巨,伴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城市规划和运营中的种种环境问题暴露无疑,对公众过度消费的误导,各种大型开发工程对环境的污染、对生态的破坏及对动植物物种生存空间的挤压,进一步加剧了我们今日面临的环境挑战,环境重大污染事件包括紫金矿业污水泄漏导致福建汀江流域大面积污染、康菲企业开采石油泄露造成海域污染等,说明企业履行环境责任的意识和行为均存在很大的问题。目前我国节能减排任务相当艰巨,“十二五”国家拟订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各企业集团的总量控制目标责任书,分解落实具体减排任务和措施。加强减排指标、监测和考核“三大体系”建设,统筹环境统计、污染源普查及其动态更新数据。环境问题已是影响人们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这就需要从源头上提高能源使用率,减少废弃物的排放,需要通过节能减排来实现,从而促进可持续发展。

三、节能减排环境审计的作用

经济的发展必然带动工业化的发展,各种污染也日益严重,因此开展节能减排环境审计势在必行,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手段。刘家义审计长提出,审计是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要充分发挥预防、揭露、抵御功能,及早感受风险,发出警报,对影响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各种“病害”起到抑制作用。节能减排环境审计要以免疫系统功能理论为指导,促进审计作用的发挥,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理论为基础研究节能减排环境审计,将审计理论研究和审计实践有机结合,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理论为指导,能够提高节能减排环境审计实践的层次和前瞻性,拓宽审计思路,创新审计理念与技术方法,增强对影响资源环境的新情况、新问题的敏感度,不仅能有效履行审计的监督职能,更能增强服务意识,有利于发挥审计工作的宏观性、建设性、开放性和科学性特点,能够较早地发现环境保护工作或政策制度层面存在的问题,揭示资源环境安全和风险,健全相关制度;有利于提升节能减排环境审计的成果和作用,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在环境审计调查过程中,综合运用成本有效性分析法、最大效益分析法、成本——效益比分析法、最低成本比较法等新方法,对资源环保项目相关业务数据和结果进行审计,评价政策、项目执行效果,深入分析预期目标没有实现的主要原因,如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对照国际标准和采用先进技术方法的产出率或能耗水平,分析判断现行的标准是否科学合理,是否有利于环保政策目标的有效实现,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四、结论

节能减排环境审计是时展的要求,通过开展节能减排环境审计,能促进国家环保政策的贯彻实施,引导和监督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自觉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同时,有利于促进国家宏观及微观环境管理系统的健全和完善,提高环境管理系统运作的效率和经济效益,使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从而保障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

随着节能减排环境审计的不断发展、各项政策的不断落实和完善,审计人员在节能减排环境审计领域的探索和实践,将会提高这项工作的效率和效果,促进更好地实现公共利益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李越冬、江纹.论政府开展节能减排审计的责任和意义[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04).

节能与环保论文篇(10)

众所周知,在以往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采取的教学方法仅是简单灌输,一直都是在教师的一言堂下结束授课的,学生很少有时间进行自主阅读、自主讨论,导致很多学生严重缺少自主意识,不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因此,为了改变这一现状,也为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更为了凸显学生的课堂主体性,教师要有意识地将茶馆式教学法应用到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之中,以确保学生在读读、议议、练练、讲讲中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本文就如何有效地将茶馆式教学法应用到《地震中的父与子》的教学为例进行论述,以展示茶馆式教学法的价值,并确保课程价值最大化实现。

一、引导学生进入读一读环节

读一读是茶馆式教学活动中的第一步,也是直接影响后面环节开展的基础。所以,我首先引导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如:理解“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句话给父子二人带来的巨大精神力量;理解为什么说这对父子是了不起的父子等。之后,组织学生自主结合教材阅读文本,并对上述的问题和学习目标进行思考,以确保学生的阅读质量获得大幅度提高。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要组织学生将读一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总结、归纳。

二、议一议环节

在读之后,便是议。议的主要对象就是学生在自主阅读后产生的疑问,实际上也是学生讨论的一个环节。所以,在读时,我引导学生自主将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比如,有学生提出:在那么危险的环境中为什么阿曼达会让其他孩子先出去呢?还有学生提出:为什么一直在强调“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句话对父子来说有什么意义呢?还有学生提出:为什么其他家长不挖?还有学生提出:为什么阿曼达坚信自己的父亲会来救自己?……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上述的问题进行思考、讨论,说一说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样不仅能够完善学生的认知,而且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所以,在议一议环节,我们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讨论,以帮助学生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引导学生进入练一练环节

所谓的练一练环节是指让学生运用自己在前两个环节所学的知识进行相关习题的练习,这样不仅能够检验学生的自主学习效率,而且也能明确学生在整个茶馆式学习法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也为下一环节的讲一讲活动指明了方向。所以,在《地震中的父与子》这一节课的教学时,我组织学生对下面的几道练习题进行了解答,如:

1.课文结尾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

2.“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课文中为什么这样描写父亲的外貌?有什么作用?

3.“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课文中为什么反复地提出这句话,有什么好处?

4.如果将“父亲徒手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这句话转变为“父亲徒手挖了36个小时,没人再来阻拦他。……”好不好,为什么?

……

教师组织学生自主解答上述的问题,并与小组成员之间对上述的问题进行交流,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的中心思想,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问题解答能力,确保高效课堂顺利实现。

四、引导学生进入讲一讲环节

讲一讲是茶馆式教学法的最后一个环节,我针对学生在前三个环节遇到的问题以及未能解答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点拨,比如,为什么一直强调“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句话?为什么说父子俩是了不起的?等,以帮助学生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同时,也提高了语文课程的教学质量。接着,我还组织学生进行了讲一讲活动,引导学生说一说,如果你是阿曼达,处在这样的环境下,你会做出怎样的反应?说一说,读完这篇文章后你想到了什么?鼓励学生大胆将自己的所思所想表达出来,这样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而且对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做出相应的贡献。

上一篇: 乡镇企业论文 下一篇: 大学生互联网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