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互联网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21 16:59:35

大学生互联网论文

大学生互联网论文篇(1)

一、大学生就业实践能力培育意义

随着国家供给侧改革政策的不断推进,创新驱动推动者社会经济转型升级,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中国人力资源供求不平衡及结构性问题日益凸显。尤其在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过程中,人才方面的供给侧改革仍是重中之重[2]。

(一)提高大学生自身就业实践能力,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保障

在人才市场的用人要求随着社会进步不断提高的过程中,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存在,其根本原因还是大学生自身专业素质不强、工作能力薄弱,跟不上时展的脚步。大学生就业实践能力培育,就是在大学生在读期间提高自身就业素质,培养大学生就业实践能力,为大学生之后踏入社会进入职场奠定基础、夯实根基,保障大学生就业,从而促进大学生人生价值的实现。

(二)提高大学生就业实践能力,缓解人才市场供求不平衡问题

当前,我国人才市场虽然机遇不断增多,但竞争也日益激烈,用人要求也日益提高。而大学生初步入社会,对企业的需求懵懵懂懂,对职场的要求茫然不知,即使自身空有一身才能有的也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岗位。大学生就业实践能力培育可以使大学生在大学期间了解企业需求、了解人才市场现状,从而使大学生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位,而企业也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人才,有效缓解人才市场供求不平衡问题。

(三)提高大学生就业实践能力,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繁荣

作为一个日益壮大的弱势群体,毕业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解决关系着社会的安定繁荣发展。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一方面可以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解决社会不安定因素,从而促进社会稳定和谐发展;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大学生就业创业积极性,提高就业率和中小企业活力,促进社会经济不断发展进步。

(四)高校重视培养,促进教育兴国

大学生充分就业是实现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大学生就业率的提升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成功标志。大学生就业率深受社会公众的关注,其高低影响着公众对高校教育的满意程度,而公众对高校的满意度影响着公众对高校教育的投资,投资不够则会妨碍高校的进一步发展。可以说,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关系着高等教育的发展的,高校只有重视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问题,才能不断促进高等教育的和谐发展,从而不断为中国梦建设输送人才力量。

二、大学生就业实践能力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基础能力薄弱,基础实践能力较差

大部分大学生对于自身专业的知识往往不知其重点,对于专业课知识也只是停留在理论阶段,无法转化为自身的能力。而且,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综合实力的提升新兴行业与新兴职业不断涌现,大学生在校期间对未来就业所需要的实践技能也未能足够重视,更多停留在浏览企业招聘信息层面。缺乏实践经验,欠缺实践能力,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高要求,成为大学生就业难的一大问题。

(二)知识结构相对单一,不能满足日益变化的社会需求

高校的教学模式大多固定而单一,什么学科的专业就以什么专业为主,部分学校的教学内容未能与市场对接。而大部分学生在专业选择方面往往是被动而偶然的,且部分专业对于实践能力方面相对缺乏,这也就加剧了大学生未来就业的困难程度。大学学习的是纯粹的知识,而企业需要的是“知识+经验”。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培养的人才难以与市场需求对接。

(三)创新意识弱,创新能力匮乏

我国大学生创新能力相当欠缺,达不到社会和市场对人才的要求,在就业市场中竞争力不强。现阶段,虽然教学观念有所改变,但学生被动学习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还没有更新,大学生因为受到传统观念和知识视野的熏陶,缺乏自主创业意识。其次目前绝大多数高校均开设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和专门的咨询培训队伍,但只是为毕业生提供一些就业层面上的指导,没有完善的培养体系,实践效果不理想。

(四)自身能力自信欠缺,自我认识不足

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人才市场,大学生因其刚刚结束学校学习生活,对于自身评价的不够全面,往往不是过于高估自身能力而找不到工作就是过于低估自己而不敢找工作。尽管大多高校都开设了职业规划课程,但由于执教老师也多是专业课老师兼任,对于现今企业缺什么样的人才、人才市场与企业的供求了解不够全面,不能给学生一个全面而深刻的自我认知。

(五)观念落后,目光只顾“铁饭碗”

尽管“铁饭碗”一词已经有点过时,但由于受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大部分学生还是倾向于政府部门的工作或者教师、医生等稳定的工作,对于职业的选择度不高且害怕参加竞争力大的行业。这使得广大的人才治集中于一部分行业,而其他人才需求高的行业却寻不到对口的人才,只能“宁缺毋滥”。

三、就业能力培育创新路径

(一)树立自身学习观念,提高自身素质

“打铁还需自身硬”,大学生就业难的核心问题还在于大学生本身。就业市场的需求不断在扩大,但就业困难的问题却未曾得到解决,其核心解决问题是提高大学生自身素质,社会的需求不断改变,大学生应紧跟社会需求,不断学习,积极参加实践,提高自身的知识素质与实践能力,才能使自己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脱颖而出,促进自身就业。

(二)加强高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与合作

高校可以与企业合作增加相应的实习机会与实践课程,将学生送到企业进行学习,提高高校学生的企业知识与就业能力。而学生也可以提前熟悉企业工作,熟练专业技能,增加实践经验,为未来毕业就业奠定基础。企业通过与高校的合作,不仅可以加强对自身企业需求人才的对口培育,为企业奠定人才的基础,还可以提高自身企业的知名度,不断丰富企业文化。

(三)出台鼓励政策,促进大学生树立创新创业意识

随着国家对于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鼓励政策也不断出台,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也随之层出不穷。大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大赛,不仅可以增强大学生自身的知识素质与专业技能,还可以促进大学生树立创新创业意识。

(四)设立专门的职业规划队伍

尽管高校日益重视大学生就业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但课程体系的改革却难以一蹴而就。高校可以与企业合作,建立专门的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体系,与各专业进行对接,实现大学生专业与职业规划的对接。

(五)建立虚拟招聘平台,锻炼应聘能力

近年来,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网络平台成为人们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必需品。人们使用网络进行社交、学习、工作,我们可以为此建立一个网络虚拟招聘平台,为面临毕业、想了解就业问题、想增加应聘经验的大学生提供帮助。首先,线上与企业进行对接,了解各企业需要的人才类型,与企业合作进行虚拟招聘。其次,与高校进行合作,促进大学生对企业与就业的了解,并在该平台进行注册。平台提供专门的招聘帮助,其中包括个人简历、企业需求信息、投简历的要求等;除此之外,该平台重视互动交流,开设专门的交流区块,大学生可以在里面交流应聘的经验,企业可以在里面展示人才的需求,而高校也可以根据企业需求进行相应的课程调整,以此增加大学生与大学生、大学生与企业、企业与高校之间的交流,实现就业信息共享。随着互联网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于人才的培养要紧跟社会的脚步。大学生要树立创新创业、积极就业的意识,增强自我学习、不断实践的观念,调高自身专业素质和知识技能;高校要紧跟社会的需求不断完善课程体系,加强与企业、与社会的接轨,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企业要重视自身人才培养,认识到人才是企业的重要支撑力量,加强与高校的合作会使企业的发展更加稳固。

大学生互联网论文篇(2)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出现、发展和迅速延伸,一场史无前例的信息爆炸和意义深远的信息革命正在全球展开,人类正以惊人的速度从工业文明迈向信息化时代。“信息化将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成为未来的支柱产业和先导产业。”同时,信息化将伴随人的一生,并以不可抗拒之势改变着人类现有的工作、生活、学习、思维等方式。当前在我国,大学生是使用网络的最大群体,他们接受网络知识快、上网时间长、受网络影响深,网络已对他们的思想、行为、心理、价值观等起到了十分广泛的引导作用和感染作用。面对网络时代的信息化挑战,如何在培养音乐专业学生网络素质的基础上,努力提高他们网络上的理论学习能力,是当前音乐教育界必须正视的问题。本文仅就关于互联网与音乐理论学习的关系作以简单论述,有关网络化、数字化教学等问题这里不作赘述。如能对音乐教学、学习起到微薄作用则颇感荣幸。

一、通过互联网辅助音乐理论学习是必然趋势

    互联网—这一名词对于生活在21世纪的当代大学生来说,再也流行不过了。自1969年8月网络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诞生以来,巨大的信息容量、光的传输速度、可无限拓展与拉近的时空感觉使其倍受青睐,人们可以轻轻松松在网上完成许多以往需要花费很多人力、物力才能完成的事情,网络因此也成为当今人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当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引导他们走人神秘且精彩的网络世界时,有的人会被网络的神奇所震惊;有的人会为自已的发现而欣喜若狂;有的人会为寻求刺激和快感在网上尽情地.‘冲浪”和二遨游”;有的人试图在网上寻求所见、所思乃至各种问题的正确答案,还有许多人是运用互联网与朋友、同学交流,与自己喜欢的网友聊天,运用互联网查询或散布信息。当然,我们还应该看到,相当多的学生在互联网的使用上仍以学习为主,利用互联网查询学习资料,与同学、老师进行学术交流,通过远程教育来获取知识。

    但是,目前大学生对互联网的运用情况有很大的差异,不同专业的学生侧重点不同,有的人主要通过互联网补充相关专业知识,有的通过互联网获取最新的研究资料,有的则运用互联网来扩充自己的知识视野等等。这些差别主要取决于不同的专业喜好和兴趣。在对互联网的运用频率来说,也有很大不同,计算机的操作技术比较熟练和具备互联网设备的同学自然要对互联网运用频繁一些。对于学习音乐专业的大学生们来说,互联网在他们的学习生活中究竟能起多大的作用,他们对互联网的运用主要在哪些方面呢?笔者饶有兴趣地与部分同学进行了多次交流,多数同学认为:在音乐学习中,互联网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一些理论课程中,声乐、器乐等技术性较强的专业技术课程则尚未表现出较大的优势,除了一些名师的文字性讲座或论文外,关于教学、学习等方面的信息不系统,也不全面。网上的音乐理论学习已由个别人的个别现象演变为普遍现象。在互联网上的音乐理论学习将是不可阻挡的未来发展趋势。

二、音乐理论知识在互联网中的建设情况

    目前,国际互联网关于音乐理论的知识已经相当丰富,有大量的外文、中文资料可供查找和学习。根据笔者了解,目前国内有关音乐理论知识的网站很多,有的以远程音乐教育为主,有的以宣传当前流行歌曲曲目或歌星为主,有的则以普通的音乐娱乐为特点。各音乐专业院校的网站中,有些版面很好,如在音乐教育方面专业性很强的中央音乐学院远程音乐教育网站(www . mdmec . com ),从招生到所有课程的讲述及文凭的发放等程序都相当完善,内容包括大师讲学、网上解题、学术讲座、听辨曲目、教学管理、学位认证、任课教师、教学方案、教学大纲、远程动态、网上课程、问题咨询等,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其授课内容是以专业音乐学习为标准的,这是目前我国在网络化远程音乐教育方面最权威的网站。另外,网易(www.163.com)中音乐版(music.163. com)也十分突出。它是网易CEO丁磊在2000年8月15日开通的一个网站新频道,仅民族音乐版的精华区就有:(1)民族乐器;(2)乐曲鉴赏;(3)民乐大家谈;(4)轻松学音乐;(5)曲坛星座;(6)乐海方舟;(7)民乐信息;(8)戏曲音乐;(9)民族音乐千问千答;(10)民乐园之民乐版新笑傲江湖;(11)我和音乐;(12)民族音乐各版版务信息等栏目。既是一种民族音乐的交流,又是一种民族音乐知识的普及,对中国民族音乐的传播起到很好的作用。在网易的网友自己管理、自己建设的音乐主题版中,主要有古典音乐、吉他世界、东流来风、爵士音乐、韩流、世界电影、民族音乐、欧美音乐、流行音乐、摇滚音乐、古筝、钢琴萨克斯、小提琴、键盘乐器、打击乐器、笛箫、电子音乐、指环王、歌特音乐、人物追踪、音乐评论、音乐专题等,对音乐学习有极大的好处。其它的网站,如音乐极限 ( www .china mp3 . com )、音乐天空(music, frxS63. com)、九天音乐网 (www.9sky. com) }  pop评论(www. pop. com)、高地音乐(www.golitmusic.com  )、天虎音乐网 ( www. Tyfo.com)、三九网蛙(www. 999. com. cn)等,大都是以介绍新的流行歌曲、歌星、流行音乐动态等为主要内容的,其中有的也包括一些古典音乐、音乐知识、音乐史等内容,但不多,对于专业音乐学习的参考价值不大。

三、互联网为音乐理论学习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众所周知,互联网的共享对信息、知识的传播创造了优越的环境,生活在当今社会的人们对互联网的运用已到了相当广泛的程度。在音乐学习方面,音乐理论知识及课程的互联网化建设为广大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学习内容,互联网作为向全社会开放的课堂,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不受时间、地点、教室容量等客观条件限制的环境。安静、舒适、轻松的学习环境为学习者保持了良好的学习心理状态,同时也加强了学习者的积极性等。具体说来有以下特点。

    1.互联网为音乐理论课程的学习提供了开放性的课堂

    随着新时期高等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对各专业学生在综合素质、知识容量、人文素养等方面提出了新的和更高的要求。因此,仅仅依靠课堂学习是远远不够的,不论从知识容量、专业及非专业的知识类型等方面讲,课堂教学都不能解决所有问题。除了课堂学习外,学生们往往需要在课外补充其它的相关知识。其途径虽然可通过自学、找老师或同学辅导、到图书馆查阅资料等来实现,但在众多途径中如果忽略了互联网这种速度快、信息新、操作方便、吸引力强的学习媒体,简直是太遗憾了。

 另外,由于互联网是开放、共享的,其摄取知识的范围也不仅仅限于校园或某个城市,它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和很小的空间里让学生浏览国际性的学术动态和知识结构。这就不仅解决了时间、空间上带来的不便,也解决了由于知识来源造成的局限。互联网音乐教育补充了课堂教学的不足,互联网容量大、信息新、速度快、内容丰富等优越性,使学习者能在自由、宽松的环境下更好地补充课堂教学中没有涉及到的有关知识。

    2.互联网为音乐理论学习提供了自由、自如的学习环境

    与其他专业相比,音乐学习具有其特殊性,首先是学习心理问题。许多方面的音乐学习不是简单的知识记忆与理解,而是情感的体验与升华。在课堂教学中,对部分同学来说,尤其是那些性格内向、腼腆的人,他们由于在老师和同学面前碍于面子,其感情体验总是受到压抑或拘束。比如在有的课堂中,老师以体态律动的教学模式进行音乐欣赏课、指挥课、视唱练耳等课程的教学时,有许多同学表现的总是胆小、不大方,通过互联网学习,他们可以在属于自己的“小领地”里自由、尽情、如痴如醉地发挥,达到充分体验音乐情感的效果,克服由于与老师或同学面对面交流的心理恐惧感和紧张感。

    另外,互联网音乐理论学习给学生创造了自主学习的环境,它可以使学生有选择性地、随心所欲地点击自己所要浏览或运用的资料,并能够反复点击,有针对性地学习,提高了学习效率,加强了自主学习的兴趣。

    3.互联网为音乐理论课程的交互式学习提供了可能

    交互式学习也称为互动学习,是指学习者能动地对所学内容作出积极反映,并与老师、同学进行频繁的交流,在学习的全过程中使老师与同学都能够增长知识,体现教学相长。这与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有很大区别。在传统教学中,谈到教学就好像是老师的事情,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是权威的知识播种者,学生仅仅是被动的接受者,不会或不愿能动地对所学内容作出反映。其实,教学是“教”与“学”同时进行的过程,对学生来说学习不能是被动接受、吸收知识的过程,而是信息的能动接受与加工、反馈的过程。而音乐学习的特点决定了有些科目的学习成果不能量化地反映,如音乐的情感体验我们不能以度或会与不会的标准去衡量。于是,运用互联网学生就会有时间、有机会和足够的心理准备,将其深刻的情感体验运用互联网中的信息反馈窗口,以文字的形式反映出来。同时,它将某项目或问题的学习以网络化的形式提交给众人来解决,而不是局限在一个特定的范围内,这样既有利于问题明了化,又便于多途径解决。

    我们还会发现,通过互联网进行音乐理论学习还能使学生有平等学习的机会,每位同学都有平等地接受和反馈知识的权利和机会,弥补课堂教学中老师对部分学生的偏向性和不能面面俱到的弊端。

四、网站建设及运用中的问题

    既然提倡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运用互联网进行音乐理论学习,我们就不得不对互联网关于音乐理论方面的知识建设状况进行考虑。可靠、对口的相关内容是学生学习的主体,我们不能只是流于形式而忽视了音乐理论知识的本体内涵。浏览过许多关于音乐知识的网站,笔者发现在众多网站中,除了中央音乐学院的远程教育外,其它大部分网站都是以音乐常识介绍、音乐作品简介或关于作曲家或歌星的介绍为主,其音乐作品也主要是以通俗的流行歌曲为主体,学术价值不太大。当然,这是市场经济下大部分人们对音乐学习的要求,也是为非音乐学习者提供的消遣性音乐而已。

大学生互联网论文篇(3)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出现、发展和迅速延伸,一场史无前例的信息爆炸和意义深远的信息革命正在全球展开,人类正以惊人的速度从工业文明迈向信息化时代。“信息化将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成为未来的支柱产业和先导产业。”同时,信息化将伴随人的一生,并以不可抗拒之势改变着人类现有的工作、生活、学习、思维等方式。当前在我国,大学生是使用网络的最大群体,他们接受网络知识快、上网时间长、受网络影响深,网络已对他们的思想、行为、心理、价值观等起到了十分广泛的引导作用和感染作用。面对网络时代的信息化挑战,如何在培养音乐专业学生网络素质的基础上,努力提高他们网络上的理论学习能力,是当前音乐教育界必须正视的问题。本文仅就关于互联网与音乐理论学习的关系作以简单论述,有关网络化、数字化教学等问题这里不作赘述。如能对音乐教学、学习起到微薄作用则颇感荣幸。

一、通过互联网辅助音乐理论学习是必然趋势

互联网—这一名词对于生活在21世纪的当代大学生来说,再也流行不过了。自1969年8月网络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诞生以来,巨大的信息容量、光的传输速度、可无限拓展与拉近的时空感觉使其倍受青睐,人们可以轻轻松松在网上完成许多以往需要花费很多人力、物力才能完成的事情,网络因此也成为当今人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当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引导他们走人神秘且精彩的网络世界时,有的人会被网络的神奇所震惊;有的人会为自已的发现而欣喜若狂;有的人会为寻求刺激和快感在网上尽情地.‘冲浪”和二遨游”;有的人试图在网上寻求所见、所思乃至各种问题的正确答案,还有许多人是运用互联网与朋友、同学交流,与自己喜欢的网友聊天,运用互联网查询或散布信息。当然,我们还应该看到,相当多的学生在互联网的使用上仍以学习为主,利用互联网查询学习资料,与同学、老师进行学术交流,通过远程教育来获取知识。

但是,目前大学生对互联网的运用情况有很大的差异,不同专业的学生侧重点不同,有的人主要通过互联网补充相关专业知识,有的通过互联网获取最新的研究资料,有的则运用互联网来扩充自己的知识视野等等。这些差别主要取决于不同的专业喜好和兴趣。在对互联网的运用频率来说,也有很大不同,计算机的操作技术比较熟练和具备互联网设备的同学自然要对互联网运用频繁一些。对于学习音乐专业的大学生们来说,互联网在他们的学习生活中究竟能起多大的作用,他们对互联网的运用主要在哪些方面呢?笔者饶有兴趣地与部分同学进行了多次交流,多数同学认为:在音乐学习中,互联网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一些理论课程中,声乐、器乐等技术性较强的专业技术课程则尚未表现出较大的优势,除了一些名师的文字性讲座或论文外,关于教学、学习等方面的信息不系统,也不全面。网上的音乐理论学习已由个别人的个别现象演变为普遍现象。在互联网上的音乐理论学习将是不可阻挡的未来发展趋势。

二、音乐理论知识在互联网中的建设情况

目前,国际互联网关于音乐理论的知识已经相当丰富,有大量的外文、中文资料可供查找和学习。根据笔者了解,目前国内有关音乐理论知识的网站很多,有的以远程音乐教育为主,有的以宣传当前流行歌曲曲目或歌星为主,有的则以普通的音乐娱乐为特点。各音乐专业院校的网站中,有些版面很好,如在音乐教育方面专业性很强的中央音乐学院远程音乐教育网站(www . mdmec . com ),从招生到所有课程的讲述及文凭的发放等程序都相当完善,内容包括大师讲学、网上解题、学术讲座、听辨曲目、教学管理、学位认证、任课教师、教学方案、教学大纲、远程动态、网上课程、问题咨询等,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其授课内容是以专业音乐学习为标准的,这是目前我国在网络化远程音乐教育方面最权威的网站。另外,网易(163.com)中音乐版(music.163. com)也十分突出。它是网易CEO丁磊在2000年8月15日开通的一个网站新频道,仅民族音乐版的精华区就有:(1)民族乐器;(2)乐曲鉴赏;(3)民乐大家谈;(4)轻松学音乐;(5)曲坛星座;(6)乐海方舟;(7)民乐信息;(8)戏曲音乐;(9)民族音乐千问千答;(10)民乐园之民乐版新笑傲江湖;(11)我和音乐;(12)民族音乐各版版务信息等栏目。既是一种民族音乐的交流,又是一种民族音乐知识的普及,对中国民族音乐的传播起到很好的作用。在网易的网友自己管理、自己建设的音乐主题版中,主要有古典音乐、吉他世界、东流来风、爵士音乐、韩流、世界电影、民族音乐、欧美音乐、流行音乐、摇滚音乐、古筝、钢琴萨克斯、小提琴、键盘乐器、打击乐器、笛箫、电子音乐、指环王、歌特音乐、人物追踪、音乐评论、音乐专题等,对音乐学习有极大的好处。其它的网站,如音乐极限( www .china mp3 . com )、音乐天空(music, frxS63. com)、九天音乐网(9sky. com) } pop评论( pop. com)、高地音乐(golitmusic.com )、天虎音乐网( Tyfo.com)、三九网蛙( 999. com. cn)等,大都是以介绍新的流行歌曲、歌星、流行音乐动态等为主要内容的,其中有的也包括一些古典音乐、音乐知识、音乐史等内容,但不多,对于专业音乐学习的参考价值不大。

三、互联网为音乐理论学习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众所周知,互联网的共享对信息、知识的传播创造了优越的环境,生活在当今社会的人们对互联网的运用已到了相当广泛的程度。在音乐学习方面,音乐理论知识及课程的互联网化建设为广大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学习内容,互联网作为向全社会开放的课堂,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不受时间、地点、教室容量等客观条件限制的环境。安静、舒适、轻松的学习环境为学习者保持了良好的学习心理状态,同时也加强了学习者的积极性等。具体说来有以下特点。

1.互联网为音乐理论课程的学习提供了开放性的课堂

随着新时期高等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对各专业学生在综合素质、知识容量、人文素养等方面提出了新的和更高的要求。因此,仅仅依靠课堂学习是远远不够的,不论从知识容量、专业及非专业的知识类型等方面讲,课堂教学都不能解决所有问题。除了课堂学习外,学生们往往需要在课外补充其它的相关知识。其途径虽然可通过自学、找老师或同学辅导、到图书馆查阅资料等来实现,但在众多途径中如果忽略了互联网这种速度快、信息新、操作方便、吸引力强的学习媒体,简直是太遗憾了。 另外,由于互联网是开放、共享的,其摄取知识的范围也不仅仅限于校园或某个城市,它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和很小的空间里让学生浏览国际性的学术动态和知识结构。这就不仅解决了时间、空间上带来的不便,也解决了由于知识来源造成的局限。互联网音乐教育补充了课堂教学的不足,互联网容量大、信息新、速度快、内容丰富等优越性,使学习者能在自由、宽松的环境下更好地补充课堂教学中没有涉及到的有关知识。

2.互联网为音乐理论学习提供了自由、自如的学习环境

与其他专业相比,音乐学习具有其特殊性,首先是学习心理问题。许多方面的音乐学习不是简单的知识记忆与理解,而是情感的体验与升华。在课堂教学中,对部分同学来说,尤其是那些性格内向、腼腆的人,他们由于在老师和同学面前碍于面子,其感情体验总是受到压抑或拘束。比如在有的课堂中,老师以体态律动的教学模式进行音乐欣赏课、指挥课、视唱练耳等课程的教学时,有许多同学表现的总是胆小、不大方,通过互联网学习,他们可以在属于自己的“小领地”里自由、尽情、如痴如醉地发挥,达到充分体验音乐情感的效果,克服由于与老师或同学面对面交流的心理恐惧感和紧张感。

另外,互联网音乐理论学习给学生创造了自主学习的环境,它可以使学生有选择性地、随心所欲地点击自己所要浏览或运用的资料,并能够反复点击,有针对性地学习,提高了学习效率,加强了自主学习的兴趣。

3.互联网为音乐理论课程的交互式学习提供了可能

交互式学习也称为互动学习,是指学习者能动地对所学内容作出积极反映,并与老师、同学进行频繁的交流,在学习的全过程中使老师与同学都能够增长知识,体现教学相长。这与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有很大区别。在传统教学中,谈到教学就好像是老师的事情,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是权威的知识播种者,学生仅仅是被动的接受者,不会或不愿能动地对所学内容作出反映。其实,教学是“教”与“学”同时进行的过程,对学生来说学习不能是被动接受、吸收知识的过程,而是信息的能动接受与加工、反馈的过程。而音乐学习的特点决定了有些科目的学习成果不能量化地反映,如音乐的情感体验我们不能以度或会与不会的标准去衡量。于是,运用互联网学生就会有时间、有机会和足够的心理准备,将其深刻的情感体验运用互联网中的信息反馈窗口,以文字的形式反映出来。同时,它将某项目或问题的学习以网络化的形式提交给众人来解决,而不是局限在一个特定的范围内,这样既有利于问题明了化,又便于多途径解决。

我们还会发现,通过互联网进行音乐理论学习还能使学生有平等学习的机会,每位同学都有平等地接受和反馈知识的权利和机会,弥补课堂教学中老师对部分学生的偏向性和不能面面俱到的弊端。

四、网站建设及运用中的问题

既然提倡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运用互联网进行音乐理论学习,我们就不得不对互联网关于音乐理论方面的知识建设状况进行考虑。可靠、对口的相关内容是学生学习的主体,我们不能只是流于形式而忽视了音乐理论知识的本体内涵。浏览过许多关于音乐知识的网站,笔者发现在众多网站中,除了中央音乐学院的远程教育外,其它大部分网站都是以音乐常识介绍、音乐作品简介或关于作曲家或歌星的介绍为主,其音乐作品也主要是以通俗的流行歌曲为主体,学术价值不太大。当然,这是市场经济下大部分人们对音乐学习的要求,也是为非音乐学习者提供的消遣性音乐而已。

大学生互联网论文篇(4)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出现、发展和迅速延伸,一场史无前例的信息爆炸和意义深远的信息革命正在全球展开,人类正以惊人的速度从工业文明迈向信息化时代。“信息化将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成为未来的支柱产业和先导产业。”同时,信息化将伴随人的一生,并以不可抗拒之势改变着人类现有的工作、生活、学习、思维等方式。当前在我国,大学生是使用网络的最大群体,他们接受网络知识快、上网时间长、受网络影响深,网络已对他们的思想、行为、心理、价值观等起到了十分广泛的引导作用和感染作用。面对网络时代的信息化挑战,如何在培养音乐专业学生网络素质的基础上,努力提高他们网络上的理论学习能力,是当前音乐教育界必须正视的问题。本文仅就关于互联网与音乐理论学习的关系作以简单论述,有关网络化、数字化教学等问题这里不作赘述。如能对音乐教学、学习起到微薄作用则颇感荣幸。

一、通过互联网辅助音乐理论学习是必然趋势

互联网—这一名词对于生活在21世纪的当代大学生来说,再也流行不过了。自1969年8月网络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诞生以来,巨大的信息容量、光的传输速度、可无限拓展与拉近的时空感觉使其倍受青睐,人们可以轻轻松松在网上完成许多以往需要花费很多人力、物力才能完成的事情,网络因此也成为当今人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当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引导他们走人神秘且精彩的网络世界时,有的人会被网络的神奇所震惊;有的人会为自已的发现而欣喜若狂;有的人会为寻求刺激和在网上尽情地.‘冲浪”和二遨游”;有的人试图在网上寻求所见、所思乃至各种问题的正确答案,还有许多人是运用互联网与朋友、同学交流,与自己喜欢的网友聊天,运用互联网查询或散布信息。当然,我们还应该看到,相当多的学生在互联网的使用上仍以学习为主,利用互联网查询学习资料,与同学、老师进行学术交流,通过远程教育来获取知识。

但是,目前大学生对互联网的运用情况有很大的差异,不同专业的学生侧重点不同,有的人主要通过互联网补充相关专业知识,有的通过互联网获取最新的研究资料,有的则运用互联网来扩充自己的知识视野等等。这些差别主要取决于不同的专业喜好和兴趣。在对互联网的运用频率来说,也有很大不同,计算机的操作技术比较熟练和具备互联网设备的同学自然要对互联网运用频繁一些。对于学习音乐专业的大学生们来说,互联网在他们的学习生活中究竟能起多大的作用,他们对互联网的运用主要在哪些方面呢?笔者饶有兴趣地与部分同学进行了多次交流,多数同学认为:在音乐学习中,互联网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一些理论课程中,声乐、器乐等技术性较强的专业技术课程则尚未表现出较大的优势,除了一些名师的文字性讲座或论文外,关于教学、学习等方面的信息不系统,也不全面。网上的音乐理论学习已由个别人的个别现象演变为普遍现象。在互联网上的音乐理论学习将是不可阻挡的未来发展趋势。

二、音乐理论知识在互联网中的建设情况

目前,国际互联网关于音乐理论的知识已经相当丰富,有大量的外文、中文资料可供查找和学习。根据笔者了解,目前国内有关音乐理论知识的网站很多,有的以远程音乐教育为主,有的以宣传当前流行歌曲曲目或歌星为主,有的则以普通的音乐娱乐为特点。各音乐专业院校的网站中,有些版面很好,如在音乐教育方面专业性很强的中央音乐学院远程音乐教育网站()中音乐版(music.163. com)也十分突出。它是网易ceo丁磊在2000年8月15日开通的一个网站新频道,仅民族音乐版的精华区就有:(1)民族乐器;(2)乐曲鉴赏;(3)民乐大家谈;(4)轻松学音乐;(5)曲坛星座;(6)乐海方舟;(7)民乐信息;(8)戏曲音乐;(9)民族音乐千问千答;(10)民乐园之民乐版新笑傲江湖;(11)我和音乐;(12)民族音乐各版版务信息等栏目。既是一种民族音乐的交流,又是一种民族音乐知识的普及,对中国民族音乐的传播起到很好的作用。在网易的网友自己管理、自己建设的音乐主题版中,主要有古典音乐、吉他世界、东流来风、爵士音乐、韩流、世界电影、民族音乐、欧美音乐、流行音乐、摇滚音乐、古筝、钢琴萨克斯、小提琴、键盘乐器、打击乐器、笛箫、电子音乐、指环王、歌特音乐、人物追踪、音乐评论、音乐专题等,对音乐学习有极大的好处。其它的网站,如音乐极限( )、天虎音乐网( )、三九网蛙(/">参考价值不大。

三、互联网为音乐理论学习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众所周知,互联网的共享对信息、知识的传播创造了优越的环境,生活在当今社会的人们对互联网的运用已到了相当广泛的程度。在音乐学习方面,音乐理论知识及课程的互联网化建设为广大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学习内容,互联网作为向全社会开放的课堂,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不受时间、地点、教室容量等客观条件限制的环境。安静、舒适、轻松的学习环境为学习者保持了良好的学习心理状态,同时也加强了学习者的积极性等。具体说来有以下特点。

1.互联网为音乐理论课程的学习提供了开放性的课堂

随着新时期高等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对各专业学生在综合素质、知识容量、人文素养等方面提出了新的和更高的要求。因此,仅仅依靠课堂学习是远远不够的,不论从知识容量、专业及非专业的知识类型等方面讲,课堂教学都不能解决所有问题。除了课堂学习外,学生们往往需要在课外补充其它的相关知识。其途径虽然可通过自学、找老师或同学辅导、到图书馆查阅资料等来实现,但在众多途径中如果忽略了互联网这种速度快、信息新、操作方便、吸引力强的学习媒体,简直是太遗憾了。

另外,由于互联网是开放、共享的,其摄取知识的范围也不仅仅限于校园或某个城市,它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和很小的空间里让学生浏览国际性的学术动态和知识结构。这就不仅解决了时间、空间上带来的不便,也解决了由于知识来源造成的局限。互联网音乐教育补充了课堂教学的不足,互联网容量大、信息新、速度快、内容丰富等优越性,使学习者能在自由、宽松的环境下更好地补充课堂教学中没有涉及到的有关知识。

2.互联网为音乐理论学习提供了自由、自如的学习环境

与其他专业相比,音乐学习具有其特殊性,首先是学习心理问题。许多方面的音乐学习不是简单的知识记忆与理解,而是情感的体验与升华。在课堂教学中,对部分同学来说,尤其是那些性格内向、腼腆的人,他们由于在老师和同学面前碍于面子,其感情体验总是受到压抑或拘束。比如在有的课堂中,老师以体态律动的教学模式进行音乐欣赏课、指挥课、视唱练耳等课程的教学时,有许多同学表现的总是胆小、不大方,通过互联网学习,他们可以在属于自己的“小领地”里自由、尽情、如痴如醉地发挥,达到充分体验音乐情感的效果,克服由于与老师或同学面对面交流的心理恐惧感和紧张感。

另外,互联网音乐理论学习给学生创造了自主学习的环境,它可以使学生有选择性地、随心所欲地点击自己所要浏览或运用的资料,并能够反复点击,有针对性地学习,提高了学习效率,加强了自主学习的兴趣。

3.互联网为音乐理论课程的交互式学习提供了可能

交互式学习也称为互动学习,是指学习者能动地对所学内容作出积极反映,并与老师、同学进行频繁的交流,在学习的全过程中使老师与同学都能够增长知识,体现教学相长。这与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有很大区别。在传统教学中,谈到教学就好像是老师的事情,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是权威的知识播种者,学生仅仅是被动的接受者,不会或不愿能动地对所学内容作出反映。其实,教学是“教”与“学”同时进行的过程,对学生来说学习不能是被动接受、吸收知识的过程,而是信息的能动接受与加工、反馈的过程。而音乐学习的特点决定了有些科目的学习成果不能量化地反映,如音乐的情感体验我们不能以度或会与不会的标准去衡量。于是,运用互联网学生就会有时间、有机会和足够的心理准备,将其深刻的情感体验运用互联网中的信息反馈窗口,以文字的形式反映出来。同时,它将某项目或问题的学习以网络化的形式提交给众人来解决,而不是局限在一个特定的范围内,这样既有利于问题明了化,又便于多途径解决。

我们还会发现,通过互联网进行音乐理论学习还能使学生有平等学习的机会,每位同学都有平等地接受和反馈知识的权利和机会,弥补课堂教学中老师对部分学生的偏向性和不能面面俱到的弊端。

四、网站建设及运用中的问题

既然提倡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运用互联网进行音乐理论学习,我们就不得不对互联网关于音乐理论方面的知识建设状况进行考虑。可靠、对口的相关内容是学生学习的主体,我们不能只是流于形式而忽视了音乐理论知识的本体内涵。浏览过许多关于音乐知识的网站,笔者发现在众多网站中,除了中央音乐学院的远程教育外,其它大部分网站都是以音乐常识介绍、音乐作品简介或关于作曲家或歌星的介绍为主,其音乐作品也主要是以通俗的流行歌曲为主体,学术价值不太大。当然,这是市场经济下大部分人们对音乐学习的要求,也是为非音乐学习者提供的消遣性音乐而已。

大学生互联网论文篇(5)

关键词:互联网;音乐理论学习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出现、发展和迅速延伸,一场史无前例的信息爆炸和意义深远的信息革命正在全球展开,人类正以惊人的速度从工业文明迈向信息化时代。“信息化将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成为未来的支柱产业和先导产业。”同时,信息化将伴随人的一生,并以不可抗拒之势改变着人类现有的工作、生活、学习、思维等方式。当前在我国,大学生是使用网络的最大群体,他们接受网络知识快、上网时间长、受网络影响深,网络已对他们的思想、行为、心理、价值观等起到了十分广泛的引导作用和感染作用。面对网络时代的信息化挑战,如何在培养音乐专业学生网络素质的基础上,努力提高他们网络上的理论学习能力,是当前音乐教育界必须正视的问题。本文仅就关于互联网与音乐理论学习的关系作以简单论述,有关网络化、数字化教学等问题这里不作赘述。如能对音乐教学、学习起到微薄作用则颇感荣幸。

一、通过互联网辅助音乐理论学习是必然趋势

    互联网—这一名词对于生活在21世纪的当代大学生来说,再也流行不过了。自1969年8月网络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诞生以来,巨大的信息容量、光的传输速度、可无限拓展与拉近的时空感觉使其倍受青睐,人们可以轻轻松松在网上完成许多以往需要花费很多人力、物力才能完成的事情,网络因此也成为当今人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当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引导他们走人神秘且精彩的网络世界时,有的人会被网络的神奇所震惊;有的人会为自已的发现而欣喜若狂;有的人会为寻求刺激和快感在网上尽情地.‘冲浪”和二遨游”;有的人试图在网上寻求所见、所思乃至各种问题的正确答案,还有许多人是运用互联网与朋友、同学交流,与自己喜欢的网友聊天,运用互联网查询或散布信息。当然,我们还应该看到,相当多的学生在互联网的使用上仍以学习为主,利用互联网查询学习资料,与同学、老师进行学术交流,通过远程教育来获取知识。

    但是,目前大学生对互联网的运用情况有很大的差异,不同专业的学生侧重点不同,有的人主要通过互联网补充相关专业知识,有的通过互联网获取最新的研究资料,有的则运用互联网来扩充自己的知识视野等等。这些差别主要取决于不同的专业喜好和兴趣。在对互联网的运用频率来说,也有很大不同,计算机的操作技术比较熟练和具备互联网设备的同学自然要对互联网运用频繁一些。对于学习音乐专业的大学生们来说,互联网在他们的学习生活中究竟能起多大的作用,他们对互联网的运用主要在哪些方面呢?笔者饶有兴趣地与部分同学进行了多次交流,多数同学认为:在音乐学习中,互联网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一些理论课程中,声乐、器乐等技术性较强的专业技术课程则尚未表现出较大的优势,除了一些名师的文字性讲座或论文外,关于教学、学习等方面的信息不系统,也不全面。网上的音乐理论学习已由个别人的个别现象演变为普遍现象。在互联网上的音乐理论学习将是不可阻挡的未来发展趋势。

二、音乐理论知识在互联网中的建设情况

    目前,国际互联网关于音乐理论的知识已经相当丰富,有大量的外文、中文资料可供查找和学习。根据笔者了解,目前国内有关音乐理论知识的网站很多,有的以远程音乐教育为主,有的以宣传当前流行歌曲曲目或歌星为主,有的则以普通的音乐娱乐为特点。各音乐专业院校的网站中,有些版面很好,如在音乐教育方面专业性很强的中央音乐学院远程音乐教育网站(www . mdmec . com ),从招生到所有课程的讲述及文凭的发放等程序都相当完善,内容包括大师讲学、网上解题、学术讲座、听辨曲目、教学管理、学位认证、任课教师、教学方案、教学大纲、远程动态、网上课程、问题咨询等,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其授课内容是以专业音乐学习为标准的,这是目前我国在网络化远程音乐教育方面最权威的网站。另外,网易(163.com)中音乐版(music.163. com)也十分突出。它是网易CEO丁磊在2000年8月15日开通的一个网站新频道,仅民族音乐版的精华区就有:(1)民族乐器;(2)乐曲鉴赏;(3)民乐大家谈;(4)轻松学音乐;(5)曲坛星座;(6)乐海方舟;(7)民乐信息;(8)戏曲音乐;(9)民族音乐千问千答;(10)民乐园之民乐版新笑傲江湖;(11)我和音乐;(12)民族音乐各版版务信息等栏目。既是一种民族音乐的交流,又是一种民族音乐知识的普及,对中国民族音乐的传播起到很好的作用。在网易的网友自己管理、自己建设的音乐主题版中,主要有古典音乐、吉他世界、东流来风、爵士音乐、韩流、世界电影、民族音乐、欧美音乐、流行音乐、摇滚音乐、古筝、钢琴萨克斯、小提琴、键盘乐器、打击乐器、笛箫、电子音乐、指环王、歌特音乐、人物追踪、音乐评论、音乐专题等,对音乐学习有极大的好处。其它的网站,如音乐极限( www .china mp3 . com )、音乐天空(music, frxS63. com)、九天音乐网(9sky. com) }  pop评论( pop. com)、高地音乐(golitmusic.com  )、天虎音乐网( Tyfo.com)、三九网蛙( 999. com. cn)等,大都是以介绍新的流行歌曲、歌星、流行音乐动态等为主要内容的,其中有的也包括一些古典音乐、音乐知识、音乐史等内容,但不多,对于专业音乐学习的参考价值不大。

三、互联网为音乐理论学习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大学生互联网论文篇(6)

关键词:互联网;音乐理论学习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出现、发展和迅速延伸,一场史无前例的信息爆炸和意义深远的信息革命正在全球展开,人类正以惊人的速度从工业文明迈向信息化时代。“信息化将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成为未来的支柱产业和先导产业。”同时,信息化将伴随人的一生,并以不可抗拒之势改变着人类现有的工作、生活、学习、思维等方式。当前在我国,大学生是使用网络的最大群体,他们接受网络知识快、上网时间长、受网络影响深,网络已对他们的思想、行为、心理、价值观等起到了十分广泛的引导作用和感染作用。面对网络时代的信息化挑战,如何在培养音乐专业学生网络素质的基础上,努力提高他们网络上的理论学习能力,是当前音乐教育界必须正视的问题。本文仅就关于互联网与音乐理论学习的关系作以简单论述,有关网络化、数字化教学等问题这里不作赘述。如能对音乐教学、学习起到微薄作用则颇感荣幸。

一、通过互联网辅助音乐理论学习是必然趋势

    互联网—这一名词对于生活在21世纪的当代大学生来说,再也流行不过了。自1969年8月网络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诞生以来,巨大的信息容量、光的传输速度、可无限拓展与拉近的时空感觉使其倍受青睐,人们可以轻轻松松在网上完成许多以往需要花费很多人力、物力才能完成的事情,网络因此也成为当今人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当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引导他们走人神秘且精彩的网络世界时,有的人会被网络的神奇所震惊;有的人会为自已的发现而欣喜若狂;有的人会为寻求刺激和快感在网上尽情地.‘冲浪”和二遨游”;有的人试图在网上寻求所见、所思乃至各种问题的正确答案,还有许多人是运用互联网与朋友、同学交流,与自己喜欢的网友聊天,运用互联网查询或散布信息。当然,我们还应该看到,相当多的学生在互联网的使用上仍以学习为主,利用互联网查询学习资料,与同学、老师进行学术交流,通过远程教育来获取知识。

    但是,目前大学生对互联网的运用情况有很大的差异,不同专业的学生侧重点不同,有的人主要通过互联网补充相关专业知识,有的通过互联网获取最新的研究资料,有的则运用互联网来扩充自己的知识视野等等。这些差别主要取决于不同的专业喜好和兴趣。在对互联网的运用频率来说,也有很大不同,计算机的操作技术比较熟练和具备互联网设备的同学自然要对互联网运用频繁一些。对于学习音乐专业的大学生们来说,互联网在他们的学习生活中究竟能起多大的作用,他们对互联网的运用主要在哪些方面呢?笔者饶有兴趣地与部分同学进行了多次交流,多数同学认为:在音乐学习中,互联网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一些理论课程中,声乐、器乐等技术性较强的专业技术课程则尚未表现出较大的优势,除了一些名师的文字性讲座或论文外,关于教学、学习等方面的信息不系统,也不全面。网上的音乐理论学习已由个别人的个别现象演变为普遍现象。在互联网上的音乐理论学习将是不可阻挡的未来发展趋势。

二、音乐理论知识在互联网中的建设情况

    目前,国际互联网关于音乐理论的知识已经相当丰富,有大量的外文、中文资料可供查找和学习。根据笔者了解,目前国内有关音乐理论知识的网站很多,有的以远程音乐教育为主,有的以宣传当前流行歌曲曲目或歌星为主,有的则以普通的音乐娱乐为特点。各音乐专业院校的网站中,有些版面很好,如在音乐教育方面专业性很强的中央音乐学院远程音乐教育网站(www . mdmec . com ),从招生到所有课程的讲述及文凭的发放等程序都相当完善,内容包括大师讲学、网上解题、学术讲座、听辨曲目、教学管理、学位认证、任课教师、教学方案、教学大纲、远程动态、网上课程、问题咨询等,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其授课内容是以专业音乐学习为标准的,这是目前我国在网络化远程音乐教育方面最权威的网站。另外,网易(163.com)中音乐版(music.163. com)也十分突出。它是网易CEO丁磊在2000年8月15日开通的一个网站新频道,仅民族音乐版的精华区就有:(1)民族乐器;(2)乐曲鉴赏;(3)民乐大家谈;(4)轻松学音乐;(5)曲坛星座;(6)乐海方舟;(7)民乐信息;(8)戏曲音乐;(9)民族音乐千问千答;(10)民乐园之民乐版新笑傲江湖;(11)我和音乐;(12)民族音乐各版版务信息等栏目。既是一种民族音乐的交流,又是一种民族音乐知识的普及,对中国民族音乐的传播起到很好的作用。在网易的网友自己管理、自己建设的音乐主题版中,主要有古典音乐、吉他世界、东流来风、爵士音乐、韩流、世界电影、民族音乐、欧美音乐、流行音乐、摇滚音乐、古筝、钢琴萨克斯、小提琴、键盘乐器、打击乐器、笛箫、电子音乐、指环王、歌特音乐、人物追踪、音乐评论、音乐专题等,对音乐学习有极大的好处。其它的网站,如音乐极限( www .china mp3 . com )、音乐天空(music, frxS63. com)、九天音乐网(9sky. com) }  pop评论( pop. com)、高地音乐(golitmusic.com  )、天虎音乐网( Tyfo.com)、三九网蛙( 999. com. cn)等,大都是以介绍新的流行歌曲、歌星、流行音乐动态等为主要内容的,其中有的也包括一些古典音乐、音乐知识、音乐史等内容,但不多,对于专业音乐学习的参考价值不大。

三、互联网为音乐理论学习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大学生互联网论文篇(7)

进入21世纪之后,以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深刻影响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自然也会对高校的课堂教学产生影响。第三代互联网技术不仅将改变大学课堂教学的模式、环境、方法,而且还会对教学思想、观念、理论产生积极影响,从而促使大学课堂教学的全面更新与发展,并对现在的教学体制改革产生积极作用。

1 互联网与大学课堂教学之间的关系

目前我国正处于信息社会,电脑、手机、移动终端(MID)与无线网络、3G技术的普及,校园网络的不断完善,大学生获取知识的速度、广度、深度比以前都要方便、快捷。很多知识甚至不需要课堂教学,学生们就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得。不少著名的门户网站,如百度、谷歌、新浪等均有提供海量知识的板块,诸如文库、问答、百科、分享等。谷歌甚至提供免费的电子书,供访问者阅读与下载。因此,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对传统的大学课堂教学产生巨大的冲击。

尽管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会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提出挑战,但同时也会促进课堂教学进一步转型。课堂教学可以利用成熟的互联网技术,改变教学手段,深化教学改革,强化知识传授效果。一方面,互联网技术使得教师获取更多的教学辅助工具,如影视、图片、电子书籍等教学素材;另一方面,互联网技术还可以为课堂讨论提供更多的案例来源。另外,互联网技术也改变了传统的作业、答疑、考试模式,如香港中文大学开发出了网上学习、考试系统,学生交作业、提问题,以及考试均在网上进行。该网络也集成了最新的反剽窃系统,从而杜绝了学生们的抄袭、作弊等行为。

2 互联网对大学课堂教学的积极影响

首先,对教学观念的积极影响。传统的大学教学是一种“被动”学习过程,由老师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与信息。在互联网技术影响下,现在的课堂教学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动”教学模式。老师的职责由传统的“灌输”知识转变成为课堂的“组织者”与知识的启发者、引导者。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曾经用“接生婆”来比喻老师,实际上就是表明教师的一个重要职责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而不是使用教师的权威“强迫”学生“被动”接受。在互联网时代,教师也必须改变自己的教学观念,一方面要与时俱进,对互联网技术要有充分的了解与掌握,对于海量的网络信息与网络上的流行趋势有一定的了解;另一方面要改变传统的以“语言”传授知识的模式,改变“灌输”的教育观念,对知识的传达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促使教师要掌握更先进的教学方式,要有更广阔的知识结构、深厚的人文修养,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扩大自己的信息面,避免与学生之间产生信息与知识的“代沟”。

其次,对教学手段的积极影响。传统的课堂教学一般都是老师讲授,学生听课、记笔记,然后复习、考试。在互联网技术的影响下,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现在大学课堂教学的主流。科学实验表明,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而且,人们一般只能记住自己所阅读内容的10%,所听到内容的20%,所看到内容的30%,所听到和看到内容的50%,而能记住在交流过程中自己所说内容的70%。因此,多媒体教学主要目的是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刺激学生的听觉、视觉等不同感官,从而对知识的记忆与掌握更加深入与长久。

再次,对教材的积极影响。传统的课堂教学一定要有一本教材,或者有某些指定的参考书。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教材上的知识已经不能满足学生们的需求。一方面因为教材毕竟是有一定的出版年限,教材里面的知识不能随时更新;另一方面则因为教材是传统的出版物,不能满足现在多媒体的阅读模式。因此,受互联网技术的影响,现在大学课堂教学应该有随时更新、综合采取最新知识的多媒体“教材”,故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四,对教学模式的积极影响。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更先进的教学模式的实现提供了可能。借助互联网技术,在传统的课堂之外出现了“第二课堂”。学生可以根据需要随时随地进行学习与复习。通过互联网,教师可以建立各种各样的学习小组、讨论区、群组。甚至也可以通过微博等最新的即时通讯技术来进行知识的传授。笔者曾经通过(下转第141页)(上接第129页)谷歌所提供的免费邮件列表服务,向学生作业、集中讨论问题,在正式交作业打印稿之前,也会要求学生先提交文档,以方便进行抄袭或剽窃甄别。

3 互联网对大学课堂教育的消极影响

首先,对教师的消极影响。由于互联网上有海量信息,很多教师在备课时,往往不再阅读经典教材或相关的参考著作,相反只是从互联网上下载一些内容,然后制作成课件,因而对相关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不免流于肤浅。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还会促使教师形成“网络依赖症”,不再阅读经典著作,也不再进图书馆阅读书籍。互联网虽然会让教师的知识面比较广,但是对于知识的理解深度,以及对经典的把握、传统的人文修养则可能会造成一定的消极影响。同时,互联网技术对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提供了诸多方便,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越来越依赖课件。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课件固然为学生所喜欢,但是,语言的表达与交流更为重要。知识需要在互动中得到传输与深化。如果教师只是在课堂上轻点鼠标,播放课件,课堂教学实际上就成为观看课件了,教师和学生就会成为课件的“奴隶”,而难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对多媒体课件的依赖,也限制了教师在教学过程的主观能动性,限制了教师的发挥,不利于教师的教学水平的提高,也不利于教师人格魅力与教学特色的形成。另外,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可以提高多渠道、非现场的教学方式,但是过分依赖网络,则会导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进一步拉大,不利于培养师生之间的感情。

其次,对学生的消极影响。大学课堂教学目的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尤其是引导学者主动去阅读、思考。但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导致不少学生依赖网络,把大部分时间花在网络上,而没有去阅读教材或经典著作。而对学生作业或论文的消极影响更大,不少学生从网络上复制、粘贴,然后修修改改,变成自己的作业或论文,实际上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还会影响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也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与学生知识的获得。

4 小结

互联网技术在大学课堂教学的全面应用,对大学课堂教学的内容、手段、方法、模式、理念等产生重大影响,并会对高等教育的思想、理论,甚至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均会产生积极影响。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既向高等课堂教学提出了挑战,但同时也创造了更多的机遇。高等教育工作者必须娴熟运用现代高速发展的互联网技术,更新自己的课堂教学观念、模式,将互联网技术恰当的运用到课堂教学,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促进课堂教学观念的转变,全面促进教学的现代化,为高等教学体制的改革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大学生互联网论文篇(8)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7-0025-02

一 引言

随着计算机网络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这把双刃剑在带来先进科学技术和新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与本民族文化特色背道而驰的西方异质文化。Internet网上浩如烟海的知识,形形的人物,五花八门的观点,千奇百怪的现象,对于涉世不深的大学生产生了极大的诱惑。如今的互联网已经延伸到大学生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对他们产生着深远而复杂的影响。积极探索网络条件下大学生的行为、思想意识,对于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二 互联网的特性

1.互联网的全球性

互联网拓展了人类的认识和时间空间。老死不相往来、终生难以相见的人们瞬刻间变成了近在咫尺的网友。庞大的地球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地球村”、“电子社区”,人人都可以进入这个“地球村”,成为这个“电子社区”的一员;人人都可以在网上使用最新的软件和资料库,不同的观念和行为的冲突、碰撞、融合就变得直接和现实;网络化还把异质的、价值观、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呈现在人们的面前,经过频繁洗礼和自主选择,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生活方式的人们通过学习、交往、借鉴,达成共识、沟通和理解。真正体现了全球范围内的人类交往。

2.互联网信息资源丰富

互联网信息之丰富,已超出了世人的想象,因特网作为最大的广域网把不计其数的局域网互联起来,成为全球最大的图书馆和信息数据库,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卫生等众多的内容。互联网还拓展了人们的生活空间,带来了全新的生活体验,信息网络的多媒体集图、文、声、像为一体,对人的感观造成视、听、说的多重刺激。模拟的逼真性,可以跨越时空的界线,实现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梦想。

3.开放性的互联网环境

互联网络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开放系统,任何一个网点引起的涟漪都有可能迅速波及全球,辐射至各个角落,其影响力、渗透力之强,也是其他媒体不可比拟的;在网上,人们的性别意识、年龄意识、身份意识淡化,网上交往表现出身份的虚拟性、交往的隐蔽性和神秘性;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人们用网络语言进行交流,增进相互了解,突破了民族文化界限,赋予人们更大的国际性和包容性;网络“资源共享”的价值观,使人们超越了社会制度、思想文化等种种局限而共享丰富的国际信息。

三 互联网给大学生带来的影响

互联网的上述特性对大学生的影响是双重的,在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给大学生思想意识带来了诸多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

1.互联网给大学生带来的积极影响

第一,互联网为大学生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信息服务,扩大了大学生的知识面。互联网具有的资源共享、双向互动、合作交流的特点,使全球教育、双向教育、开放教育成为可能,为大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科研开发与查询信息资料提供了一个强大的服务平台。互联网作为一种高新科技,其独有的功能与特性为大学生成才提供了卓越的条件。学子们在接受了传统课堂教育之余,通过电子图书及各大学习网站进行远程学习,将课堂教学向课外延伸,不断获取先进的、最新的国际信息资料,扩大了知识面,优化了知识结构。通过对互联网丰富资源的学习,培养了大学生实验技能和科研技术水平,提高了自身素质,放眼全球,完善了人格。互联网为人类实现了知无涯,学无涯,学习再无时间、空间、对象的限制,使无限的、终生的、全球的学习成为可能。

第二,互联网扩大了大学生的交往范围,提高了大学生的交往能力。开放的互联网和强大的互动功能为大学生参与社会生活、发表自己的见解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条件。大学生是社会中最活跃的群体,但还未大量地接触社会,人生阅历还很浅,其社会交往面狭窄,还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而互联网的出现,彻底改变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模式,大学生在互联网上可以独立、平等地和获取信息,可以就任何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和网友进行双向交流和沟通,大学生的个性、创造性得到张扬,增强了他们的现代交往观念,有利于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促进了大学生全球开放观念的形成。通过互联网络的交流,大学生可以接触到不同民族文化、不同风俗习惯,增强了文化的感悟,丰富了自己的人生。

第三,互联网极大地开阔了大学生的视野,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了便利和乐趣。大学生在网上通过聊天工具、电子公告牌、电子邮件、网络游戏等互相联系,和世界各地不同民族的人们交朋友,了解最新的新闻信息、科技动态,获取最新的国际信息资料和科研成果;参加各种社区、协会、论坛和在线交谈,查找并发出求学、求职信息,在互联网的世界里,尽情享受着高科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便利和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乐趣。

2.互联网给大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

第一,互联网对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很大的冲击。互联网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在不知不觉的渗透中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由于互联网始于美国,英语又成为电子文本的主要语言,因而使其打上了西方语言色彩和西方文化的烙印。信息的侵略便直接导致“文化侵略”,尤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利用国际互联网资源信息的绝对垄断权,极力向世界特别是仍然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中国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政治制度、文化思想,进行“文化扩张、文化侵略”,实现“不战而胜”的政治图谋。面对互联网上滚滚而来的,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的冲击,大学生们一方面缺少理论根基与人生阅历,世界观、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形成,如长期沉浸于互联网,易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而出现思想上的混乱和动荡,易受到网上内容所隐含的意识形态的影响,不同程度地消解我们民族的文化影响力,互联网的异质性使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倾斜。

第二,互联网给大学生学习带来了不良的影响。互联网络环境具有高度的综合性,集图、文、声于一体的动态表现形式,大大地超越了简单的文字或静态图像的表现形式。然而互联网的高度图像化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大学生不再对问题做认真的思考,渐渐忽略了“实践出真知的本质”,它的形象化倾向会诱导大学生用“看”的方式而不是用“想”的方式认识世界,使其思辨的意识、思想的深刻性常常会依赖网上现存的知识和逻辑结构而迟钝,造成大学生思维独立性、敏捷性的不同程度的下降,引起大学生思维水平整体下滑。再就是,由于进入互联网络空间就像是进入一片信息、知识和娱乐的数字化迷宫,从而导致大学生完全沉浸到网络虚拟化的空间中而不能自拔,长此下去,便患上了网络成瘾症,表现在只要上网就兴奋异常,上不了网就“网瘾难耐”,对现实生活、学习不感兴趣,以至耽误了学习。

第三,互联网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互联网作为一个信息宝库,同时也是一个信息的垃圾场和糟粕堆。互联网的开放性和难以监控性的特点,使得网上信息人人都可以获得,但并非所有的网络信息都是先进的,未经过滤、选择的信息、思想、观点难免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大学生通过网络在第一时间接触到各国各媒体的“原汁”信息,其中不少是关于、黄色、暴力、凶杀等内容,这些不良的信息严重危害着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另外,在互联网繁荣的背后,出现了黑客攻击与金融偷盗、贸易诈骗、侵权隐私、散布虚假广告和有害信息、恶意的人身攻击、黄色电脑游戏等,不断侵袭和腐蚀着大学生的思想,一些自制能力差的大学生沉溺其中而耽误了学习,弱化了道德意识,形成人格发展障碍,最后步入歧途。

四 加强互联网的建设,消除互联网对大学生的不良影响

1.用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占领校园网络阵地

互联网时代的思想领域中,不同的思想意识形态之间的斗争是相当激烈的。如果思想政治教育不主动占领校园网络阵地,就是放弃在这个领域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权。这就要求我们要进一步增强用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占领校园网络文化阵地的政治意识,提高对思想政治教育进入网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具体就是建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网站和信息资料库”,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等主要课程的专门辅导网页,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仅进教材、进课堂,还进入网络,占领网络的思想理论阵地。

2.净化网络环境,加强对大学生网络法制、网络伦理道德教育

要加强对互联网络的管理,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健康向上的网络环境。首先,政府要对网络信息做好入境防范,强化对上网信息的监控,过滤虚假、有害、错误、反动的信息,对于网上的不良有害信息,应坚决予以删除,坚决抵御网上黄毒和西方的“文化渗透、文化侵略”。其次,从技术上坚决查堵网络信息垃圾泛滥的根源,要进行技术创新,大力开发和研制新技术,如信息过滤、防火墙技术等,隔绝境外网站传播的垃圾信息,杜绝污染源。再者,要借鉴国外经验,加强网站立法,完善网站的规范约束机制,对网络依法加强管理,打击网络犯罪,消除网上垃圾,大力倡导网络文明。学校要组织有关专家,开设一些上网引导课,让大学生懂得在互联网这个知识宝库中到底能做什么,如何挖掘宝藏。同时,要多开辟积极向上的网站,组织具有民族优良文化传统的信息上网,如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方针政策、成就、经验和成果,以及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的重大进展就是极其宝贵的信息资源。将这些信息资源主动传播给全世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消反动、色情暴力等信息垃圾的入侵,以净化网络环境,从而强化大学生网络法制、网络伦理道德的意识。

3.加强互联网络的行为管理,提高大学生的网络文明素质

高等教育要优化校园网络环境,下工夫营造多层次的校园文化,组织和发动学生党支部、团支部、学生会、马列主义学习小组、入党积极分子、青年志愿队及有关社团积极上网,用大量的正面信息占领网络阵地,形成讲正气的舆论氛围;同时学校要对大学生开展马克思主义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强化网络道德教育,使其树立正确的网络伦理道德观念,以此来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他们对网上不良信息的自觉抵制意识和分析鉴别的能力,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想和腐朽思想的影响,抵御西方敌对势力利用网络进行文化渗透的图谋;教育广大的大学生遵守网上行为规范,控制自己的行为,指导和教育他们正确上网、安全上网、科学上网、高尚上网,引导其自觉抵制网上垃圾的侵蚀,做到不抛垃圾、不搞侵权、不涉黄毒、不作黑客,做遵纪守法的网络文明大学生,并能自觉维护网络秩序,保证互联网络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

五 结束语

互联网络时代已经到来,高校应当积极面对网络时代的机遇和挑战,不断规范互联网行为,为大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思想道德成长环境。在大学生成才过程中做到思想上启迪、理论上指导,加强管理,不断深化改革,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大学生的抵制力,彻底消除互联网对大学生的不良影响。我们要通过自身的努力使互联网络文化成为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李新瑾.校园网络文化对大学生道德品质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J].内江科技,2009(12):57

[2]阚德慧、刘丽.互联网给高校学生带来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1(7):123~124

大学生互联网论文篇(9)

科学技术作为一种革命性力量,历来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主要动力,被誉为:"当前信息技术核心和标志"的互联网因其革命性的特质,势必会成为公共政策最重要的手段和工具,颠覆传统理念,赋予公共政策互以联网时代的全新内涵。

一、互联网时代公共政策的理论创新

(一)互联网时代公共政策的体制创新

多元化的社会价值体系和社会价值观念不仅主导我们的社会生活,亦对多元主体和多元价值体系之社会格局下的公共政策提出了协调与平衡包括经济与政治、中央与地方、整体与局部、政府与公众、长远与近期、效率与公平等各种社会关系的新要求,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和广泛渗透推动了包括文化创新、信息系统创新和组织创新在内的全新公共政策体制。

任何一项政策的制定本质上都是具有一定政策文化背景的人的社会文化活动,而一项公共政策文化,必然受到相应的社会经济与政治制度的影响和制约。公共政策的实质在于"公共特性",互联网在公共政策领域的应用对体现"公共特性"政策文化的创立、贯彻和更新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开阔公众视野、拓宽信息渠道、提供参与机会、激发并增强公众对公共政策的关心程度和自主意识--不仅沟通了政府与公众、完善了政策过程,使公共政策更具科学性和合法性,破除了"经验型"政策文化的局限性,更真正实现了由"个人封闭型"向"公众参与型"政策文化的转变。

信息是公共政策的基础,公共政策是否合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可供决策者使用的信息系统状况。互联网在公共政策领域的英语、更新和完善了公共政策信息输入、传递、加工、选择和反馈系统,是决定者及时顺利获取信息,更好分析使用信息并提高政策方案的有效性。

公共政策不仅需要足够的信息,更要求在公共政策过程中将各种不同意见充分表达交流后,通过公共政策组织系统理性选择,形成最佳结果。互联网在公共政策领域的应用,突破了政府对信息的垄断格局,使得公共政策不仅仅局限于政府组织内部,而真正实现公共政策的公共性、提高公共政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二)互联网时代公共政策的领域创新

公共领域是介于自律的市民社会和掌握公共权力的国家之间的一个领域,具有开放性和平等性、批判性和批评性、讨论性和推理性等特征。网络以其普遍性、平等性、匿名互性和分散性和交互性为互联网时代公共政策提供了公平效率、言论自由、充分辩论的"多对多"交流模式的新型公共领域。

由于公共领域强调舆论和公众意见的形成,保证公众的话语权便成为了公共领域的必要前提--互联网话语的自由性和多元性冲破传统一元价值观,前所未有的挑战了传统公共领域的话语霸权;互联网话语的分散性和互动性保证了传播者和受传者平等互动,打破了传统公共领域的时空限制;互联网话语的主体平民化与平等化使话语权分散到普通民众中,打破了传统公共领域的精英话语权模式;互联网话语权的权力性和权利性增强了话语权的影响力,打破了传统公共领域话语权强制力。互联网时代,网络公共空间在传统社会的基础上构建了广阔的公共领域,完成了公共政策的领域创新。

(三)互联网时代公共政策的合法性

公共政策合法性就是公共政策被认可的具有一定的历史性价值,包括公共政策的主体合法性、程序合法性和价值合法性,公共政策只有具备合法性才能得到公众的广泛认可和执行;公共政策合法性危机会影响整个政治系统的稳定和国家法治进程的发展,是不可回避的根本性问题。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和广泛渗透能切实有效的促进公共政策合法化,以维护政治系统的稳定性和法治化发展。

公共政策的"公共特性"要求其以民主价值未经依归、公民参与为核心、社会正义为目标,公共政策主体合法性危机主要表现在公共政策主体公共性缺失和公共政策无法充分代表多元利益主体的公共利益两个方面;公众参与是现代民主政治重要基石,对公共政策合法性有重要作用,而互联网构建的互动型公共政策新平台能有效消除公共政策主体合法性危机。

传统公共政策往往聚焦政策内容而忽视制定程序的具体表现为缺少将政策议题触发机制转化为政策设置议程的制度化程序、公共议程设置基本机制的局限性和公共政策程序缺少公众协商性民主机制等。互联网提供了公共政策制定前的触发机制催化空间和实现协商民主理论的实践平台,有效解决了公共政策"重实体轻程序"的程序合法性危机。

传统公共政策遵循以公共权威部门为主导的精英立法模式,由于缺少公众参与和价值认可、缺少多元主体的利益表达和对公权力主体的监督与制衡,其价值的设定和执行极易偏离公众对政策的价值诉求。公众对政策冷漠、质疑、批判甚至抗拒而非认可和支持造成了公共政策价值合法性危机。互联网提供了理性和批判性的公共平台,通过多元利益主体的公共协商对公共政策是否具有公正性、正义性、公共利益性的价值进行评判,评判结果成为判断公共政策是否合法的依据,这种评判和质疑形成了公共政策的价值评判机制,促进公共政策体现公平、正义和公共利益之价值合法性。

二、互联网时代公共政策的悖论分析

与传统公共政策相比,互联网时代公共政策可谓是建设性与破除性并存、广阔性与局限性同在,以致公共政策悖论的形成。

(一)平等悖论

互联网时代公共政策的创新改变了传统理论等级森严、自上而下垂直控制的政策体系,而这种平等是以技术发展为前提、经济发展为基础的,这就在本质上限制了政策参与范围,反而造成了公共政策的不平等。

(二)成本悖论

互联网时代公共政策的创新突破传统理论的时空界限而实现了信息多元、开放、交互式传播,而在对参与者知识素养的要求、政府对参与进行的规范、信息权威度与可信度层面上来看,会联网时代公共政策成本反而有所增加。

(三)绩效悖论

互联网时代公共政策的创新提高了公众参与的质量、能力,虽有利于培养现代公民,也存在着参与质量有限、销蚀公民责任、合作能力下降等影响互联网时代公共政策的广度、深度、效应等的问题。

(四)稳定悖论

互联网时代公共政策的创新使弱势群体、边缘群体的声音有了传播的可能,为舆论监督提供了新载体的同时也会出现非理性化和无序行为,成为社会稳定的极大隐患。

三、互联网时代公共政策的影响因素分析

传统公共政策理论均是从互联网资深固有缺陷对公共政策的消极影响角度提出了难以解决的互联网时代公共政策悖论,如果从影响互联网的因素分析,是否可以找到引发互联网时代公共政策困境的根本原因呢?

(一)影响互联网时代公共政策的直接因素

影响互联网时代公共政策的直接因素是互联网的普及程度,包括互联网的实际拥有情况和有效使用情况两个方面;公民实际拥有电脑数量、政治素养、工作性质、收入水平、所在地区互联网相关基础性设施和政府电子政务建设情况等因素均会影响互联网的普及程度。

尽管互联网以其自由性优势、低成本优势、平等性优势为公共政策提供了便捷有效的途径和手段、降低了公共政策的参与门槛、激发了公众参与热情、扩大了政策参与规模、保证了公共政策科学性、促进了公共政策民主化,但这一切均是建立于相同的互联网拥有和使用情况的基础之上、以互联网的普及为首要前提。网络时代不等于互联网占有和使用人人相同,互联网普及程度在事实上的不平等必然会导致公平悖论、同意互联网普及程度的成本必然导致成本悖论、互联网普及情况造成的公民参与程度差异必然导致绩效悖论、甚至可能导致稳定性悖论。所谓互联网时代公共政策,若抛开互联网普及程度这个前提孤立研究公共政策悖论,势必会陷入难以解决的困境。

(二)影响互联网时代公共政策的间接因素

影响互联网时代公共政策的间接因素是公民的文化程度,包括公民文化水平和教育程度;公民文化程度可以通过影响互联网普及程度而间接影响互联网时代公共政策,从更深层面来讲文化程度还会影响公民的政治素养和政治诉求。公民文化程度与其阅读能力、语言能力、技术能力、工作性质等息息相关。

文化程度对互联网的实际利用率、互联网技术操作水平、政治参与积极性、政策理解能力和政治诉求等方面均有影响,忽略了公民文化程度差异就等于忽略了网络时代公共政策的"公共特性",是不科学不理性的;公共政策缺失"公共特性"必然会产生公平悖论、缺失理性和科学性必然产生绩效悖论和稳定悖论,这样的政策本身就是一种浪费,结果必然造成成本悖论,甚至会导致网络时代公共政策陷入合法性危机。

(三)影响互联网时代公共政策的根本因素

根据著名的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不同经济条件下的公民必然会拥有不同的政治诉求。无可否认,经济因素对互联网时代公共政策的直接影响甚至会超于传统公共政策。无论是直接影响因素即互联网普及程度还是间接影响因素即公民文化程度,影响互联网时代公共政策的归根到底是经济。

经济影响互联网基础设施和政府电子政务建构水平、影响互联网普及程度;在没有互联网情况下研究互联网时代公共政策--讨论互联网时代公共政策较传统公共政策的种种进步、谈及互联网的种种优势,便等于"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毫无意义。

经济影响公民文化水平和教育程度,当公民的文化程度不足以支持其利用互联网参与公共政策,这就等于关上了公民通过互联网参与公共政策的大门、取消了公民通过网络参与公共政策的资格,此时互联网不再是进步的象征,反而强化了传统公共政策的消极影响,互联网时代公共政策有事皆归于无、所谓公平荡然无存、弱势群体的话语销声匿迹。

参考文献:

[1]蒋云根.《哲学笔记》与黑格尔哲学[J].甘肃理论学刊,2001,(3).

[2]薛冰.网络公民参与与公共政策的制定[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

[3]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机构转型[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4]张艳辉.浅论网络公共领域与公共政策合法性[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1).

[5]蔡新燕.我国公民网络政策参与的悖论及其消解[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0,(7).

[6]石屹.我国东西部互联网发展的比较分析[J].学海,2010,(5).

大学生互联网论文篇(10)

中图分类号:D26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4-0121-02

最近十年是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十年,目前移动互联网已经完成从3G到4G的变迁,正在经历从4G到5G的发展。移动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媒体,提供语音、多媒体图像、数据等高品质电信服务,它们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对各行各业都产生重要的冲击和变革。对高校基层学生党组织的党建者来说,必须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迎接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挑战,开拓创新,勇于变革,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一、移动互联网的特征

移动互联网是移动通信和互联网从终端到业务融合之下的产物,它不仅继承了传统互联网的开放协作特性,还具有移动网的实时性、隐私性、便捷性、可定位等特点。移动网络取代固定网络是一个产品对另一个产品的颠覆,“行业颠覆的背后,其实是科技的换代和时代的变换。”[1]移动互联网有着鲜明的特征,这些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使用场景的随意性

传统互联网具有固定的使用场景,以电脑为载体,主要出现在办公室、家里、网吧等地点,需要电脑才能使用网络,具有较难变动的特点。相较传统互联网而言,移动互联网就可移动和变动。利用手机、平板等移动终端,可以在马路、厕所、学校、公司、商场等公共场所、娱乐场所等各个场景进行使用,这样突破了传统互联网的固定场景模式,极大地丰富了移动互联网的适用范围,吸引了大量的用羧禾逄逖槭褂谩

(二)时间的碎片化

当前,智能手机不断普及,其强大的功能应用,不高的使用门槛为大众所喜爱,从而促成了手机上网用户的不断普及,相关调查显示:上下班途中、外出旅行、等候、休闲娱乐等“碎片化”时间段是用户使用移动互联网频率最集中的所在,使用的时间较短,一般以3~5分钟为多数,不难关注到,这其实是一种典型的碎片时间,短时长高频率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而移动运营商也正是抓住了这一特质,为迎合人们碎片化的时间而设计出诸如微信、微博、QQ等受到大众热烈欢迎的业务。

(三)实时交互性

移动互联化实现了信息的实时传递和沟通,任何人只要通过下载的软件,可以实时进行聊天、交谈、买卖,每个人成为信息的者和接受者,使个体之间可以自由平等地交流、表达自我,同时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现语音、视频的交互,达到了信息传播及时有效的效果。

(四)“私人订制”的个性化服务

移动互联网一对一的传播途径,具有信息定制、个性传播的特点。一方面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软件、信息,进行个性化的选择。另一方面,一个终端代表一个受众,通过对用户的身份识别进行大数据分析,可以依据用户使用特点进行个性化的信息服务,如聊天、音乐共享、视频通话、购物理财、摄影摄像美化、游戏微博等“私人订制”项目。

(五)智能性

手机等终端设备具有定位,采集周边事物、声音、画面的信息功能,移动互联网很好地结合了此特点,实现了智能定位的强大功能,基于这一功能产生出许多衍生服务:智能定位,可以实时锁定自己和他人所在的位置,可以进行驾驶、步行、交通导航,也可以进行定位追踪等等。位置知晓,展示周边的人物、事件、店铺进行交友、评论、订餐等。此外,一些设备还在进行更新的感受温度、各种感觉的功能,因此,移动互联网的智能性还将继续更新和扩展。

二、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基层学生党组织思想理论建设的冲击

移动互联网承载着丰富的资源信息,其中包括思想品德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作为网络互动主力军中精英的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他们思想和行为极易受到移动互联网的影响,这对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产生巨大的挑战,高校党建工作者需要足够重视,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理论建设。这种冲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多元思想冲击主流价值理论体系

正如固定互联网、移动互联网里的内容也不全是积极向上的,网络上各种社会思潮、观点无处不在,虚假信息、网络诈骗、一些低级庸俗的色情信息经常污染网络环境,影响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的思想和行为。移动互联网上海量的、复杂信息对大学生道德价值的发展造成挑战,比如:多元文化价值观会淡化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民族意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受到冲击,会使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遗忘自己申请入党的初衷,基层党支部建设趋于平淡化、庸俗化、功利化;西方文化的渗透影响大学生国家意识、价值观和道德标准,使人们对我们的主流价值观和文化体系产生怀疑,影响文化自信;网络的虚拟性冲击现实的真实性,使传统道德的约束力减弱,虚拟世界的道德发展影响现实的道德体系和道德支撑。

(二)低俗内容占据过多时间,影响身心健康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广泛使用,特别是4G时代下,移动互联网更加便捷高效,加速了“低头族”的壮大,“低头族”们在公交、地铁、路上,几乎都是低着头看手机、平板等移动终端上网、聊天、看视频的群体。这群人中相当一大部分是大学生或大学生党员。过度低头玩手机会造成颈椎病,智能辐射会对身体造成伤害,如头疼、恶心、记忆力的减退、免疫功能降低等现象,甚至导致肿瘤。玩手机大量占用了体育锻炼的时间,锻炼的减少必然导致身体素质降低,从而引发一系列疾病。此外,沉溺于手机,过度依赖移动互联网会导致一离开手机就无所适从,产生焦虑、自闭等心理问题,引发心理疾病。4G时代网速的加快更加加剧了对大学生身心的危害。

(三)便捷诱惑影响学生的生活方式

2014年以来,移动互联网环境进一步扩大,增加了许多刺激点吸引大学生注意。在美团、大众点评等团购风潮之后,出现大量的手机订餐软件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如美团外卖、淘点点、饿了么等外卖软件瞬间席卷了大学校园。由于外卖软件具备的优惠、定位、订餐、分享等功能极大地适应和满足了大学生的需求,大学生开始习惯使用手机订餐,导致大量的学生可以蜗居在寝室。此外,一些软件如微信、微博会根据节假日,定期推出抢红包、扫描二维码等优惠活动,如2015年“双十二”支付宝的半价活动,有些活动则与电视节目合作,推出扫描赢大奖,刺激了广大大学生使用手机抢红包、赢大奖。消费刺激点增多的同时使得更多的大学生更酚谑褂靡贫互联网,无形中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这种改变有有利的一面,但是也无形中养成了慵懒的作风。

三、移动互联网下高校基层学生党组织思想理论建设的对策

(一)创新高校基层学生党组织思想理论教育内容,提高吸引力

高校基层学生党组织思想理论建设要取得实效,就要奔着现实问题和活思想去。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发挥裂变式的巨大能量,就要奔着现实问题和活思想去,在网络上把思想阵地激活。移动互联网的入网门槛较低,用户只需要通过数据或无线网络连接就可以进行网络访问,但是建立在庞大的网络信息基数上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我们结合移动互联网的特点,继承已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成果,吸收合理成分汇编成专题系列,并根据最新时事发展,及时增添切合时展的内容,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最新成果用通俗易懂的形式武装学生党员的头脑。内容需要贴近现实、贴近学生,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成才。

(二)善用移动互联网,创新高校基层学生党组织思想理论教育形式

移动终端已经进入几乎每个学生的手里,这些设备占据学生每天自由时间的大学70%。以微信为例,目前,微信以8亿活跃用户位居榜首。不论是人均月使用次数或月使用时长都位列第一,其生活化的功能(语音、图片、文字、视频、表情等)使得人们之间的交往越来越亲密,表达更加符合内心。对于基层学生党支部思想理论建设而言,必须善用移动互联网,“阵地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依托”[2],人在哪里,阵地就应该在哪里。大学生,包括党员学生,每天都有大量时间沉浸其中。基层思想理论建设完全可以充分利用朋友圈、微信公众平台进行,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拇指之间。当前,不少高校都有了自己的微信公众号用以传达最新的校园动态、师生近况、发表对于时事的态度与见解,这些推送消息都是经过发送者筛选后呈现在大学生群体面前的,既具系统性又具导向性,有利于增强基层支部思想理论建设的实效性。

(三)提高高校基层党组织党建工作者的专业化水平

高校基层党组织是要成为坚强的战斗堡垒,党建工作者在其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如指出,做好抓基层打基础工作,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关键是要建设一支高素质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目前高校基层党建已经远远超越凭经验和感觉的阶段,党建工作者虽然是学生党员的“领导”,但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领导力更多的是来自于素质和能力,而不是职位。“领导素质和自身能力的不足,也会限制其个人权威的增长。”[3]因此,必须提高基层党组织党建工作者的专业化水平。

目前,国内移动数据服务商Quest Mobile的《2015年中国移动互联网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国内活跃移动智能设备数量达到8.99亿,手机作为移动互联网的主要载体,设备用户年龄构成中80后接近八成,大学生是时尚的最先体验者,善于接受新鲜事物,是手机上网使用群体的主力军。而目前,高校党建工作者的年龄段多集中于35至60岁,受年龄的差异和精力的限制,他们对手机上网这种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和应用能力明显要滞后于青年大学生,除了进行正常的教学,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有相当的科研任务以及自身理论知识的完善工作,对于移动互联网这种先进的技术难以静下心来耐心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便难以与移动互联网相结合。对此,要想提高基层党建工作的实效性,就必须培养出有着扎实的党建专业知识,并且掌握移动互联网技术应用和传播规律的“复合型”工作者。

参考文献:

上一篇: 节能与环保论文 下一篇: 法律实践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