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毕业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20 16:10:29

马克思毕业论文

马克思毕业论文篇(1)

1.政治条件:政治合格,思想道德纯洁,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具有较强的团结协作和吃苦耐劳精神,具有较强的组织纪律观念和顾全大局的意识,志 愿从事军队院校教育事业,无学术道德问题,入伍态度端正,符合教育部、公安部、总政治部《关于军队院校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和军队接收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政 治条件的规定》。

2.学业条件:必须是参加全国普通学校(含研究生培养单位)统一招生考试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应届博士毕业生,必须按时获得毕业证书、学位证书,成绩 总评良好以上。重点接收进入国家“985工程”或“211工程”高校的毕业生,且第一学历为国家“985工程”或“211工程”高校本科毕业。普通高等学 校招收的委培毕业生、被作留级处理或中途休学超过半年(不含应征入伍)的毕业生均不接收。同等条件下,优先接收中共党员、学生干部、三好学生和曾服现役的 毕业生,优先接收CSSCI论文高产作者、“985工程”高校保送直接攻读博士学位者等在学术、科研上有突出表现的毕业生。

3.性别及年龄要求:仅接收男性,年龄不超过34周岁(截止毕业当年8月31日),少数民族和曾服现役的毕业生,年龄可放宽1岁。

4.身体条件:符合《军队院校招收学员体格检查标准》,其中,身高在1.62米以上,双眼裸眼视力不低于4.3,肝功能化验正常,等等。

5.能力要求:专业理论功底扎实,学识渊博,外语水平高,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学科研能力,能胜任学院有关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教学工作,有成为本专业及相关学科领域教学科研骨干的潜力。

6.除根据部队建设需要经组织安排外,个人在8年内不得要求退出现役。

二、接收入伍计划

(详见下表)

2014年接收普通高等学校应届博士研究生计划表

专业(研究方向)

岗位名称

基本要求

性别、年龄要求

备注

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

教学科研岗位

“985工程”或“211工程”院校应届博士研究生

男性,年龄不超过34周岁(截止毕业当年8月31日),少数民族和曾服现役的毕业生,年龄可放宽1岁

8至10名(最终数量以总政审批为准)

政治经济学

法学

政治学理论、国际政治

马克思主义理论

社会学

马克思毕业论文篇(2)

一、影响当代大学生择业就业难的外部因素

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已向大众教育转化,许多高校纷纷扩大了招生人数,而每年进入社会的大学毕业生人数在不断攀高。而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我国的经济社会开始了加速转型时期,产业结构不断的升级换代,经济发展方式不断向集约化转变。这一大背景下,使得用人单位的需求和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需要发生了错位。同时加上部分大学毕业生就业观念、自身综合素质等诸方面的因素,造成了目前大学毕业生择业就业难的问题。通过近年来对大学毕业就业形势的分析,其突出问题可以概括为以下五点:

(一)大学毕业生人数猛增,需求与供给失衡

近年来,大学生找工作异常艰难,就业困难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随着高等教育向平民教育的转变,许多高校纷纷扩招,每年大学毕业生的人数都在不断地攀升,这一数字到2012年已更新到680万。加上社会上闲散的未就业毕业生,总的人数达到750万,市场吸纳就业人员已成饱和状态,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二)用人单位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企业愈加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用,以求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因此,企业对需要招聘的人才有着更高的要求。往往需求大学毕业生不仅要有扎实的技能经验,还要求他们具备创新求变意识。而现实情况却是:多数大学毕业生缺乏实践经验,在实际操作上不够成熟,不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

(三)经济社会深化改革时期,失业问题频现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经济发展方式加速转变,产业结构面临着不断的优化整合,企业也在更新发展理念,建立现代型企业制度,而大学毕业生的思想观念存在僵化、偏差,技术知识能力不足等情况,导致了我国失业问题的频现、大学毕业生难就业的情况。

(四)薪金不能维持大学毕业生的费用支出

由于毕业生就业基数大,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要求提高,加剧了找工作的难度加大,很多大学毕业生为求一份稳定的工作,通常选择到一些工资待遇不高、福利一般的用人单位就业。而庞大的生活开支,如购房、结婚、看病就医、赡养老人等诸多方面的支出,俨然使得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成为“负翁”族。

二、当代大学生在择业就业时的内在误区

(一)过于强调自己的价值实现,对社会需求关注较少。

据有关调查显示,很多大学生的就业目的首选是“施展才华,实现自我价值”。但是,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在大学生中就显得不那么重要。在前文中已经提到,很多大学生在择业时较少考虑国家社会的现实需要。

(二)就业态度不端正。

大学毕业生在考虑工作地区时,往往首选城市和乡镇等相关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高薪部门就业,忽视乡村基层、边远山区。他们认为:“城市的工作环境好,工作条件优,福利待遇高,发展空间大。相比之下,基层的工作会很繁杂、苦累,没有什么发展前途。”所以很多人都不愿意去基层农村,都往城市挤,工作竞争随之增大,僧多粥少的结果就是不少人找不到工作。然而,随着国家推行西部开发战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大力扶持乡镇企业,这些地区却是需要大量的人才,以满足各项工作的有序进行。北京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李国忠指出:“其实现在我国的很多地方还是很需要大学毕业生的,比如说基层单位、中西部地区、低收入的技术工作等等,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学毕业生也并不过剩,然而,前往这里工作的人相对于城市较少,使得这里人才的缺口和大城市的人满为患形成鲜明的对”。

(三)人生规划不足,随机性强。

这一点在很多大学生上都有体现。目前就业困难,工作难寻,往往大学生在选择上根本没有很大的余地。在找工作前,还有很多大学生对于自己想要做的工作并不明确。某高校中文专业的李同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想去哪个单位有时候不是我说了算的,而是取决于招聘单位,所以我在用人单位上没有更大的要求,也没有给自己设定标准,而是凭运气,有什么样的工作就先干什么样的工作,以后再想办法调整。”可以说这样的“凭运气”的心理代表了很多大学生的择业心理。面对这样无奈的境地,大学生只有选择顺其自然。但是面对择业难,大学生选择“先就业,再择业”,既伤害了招聘企业对大学生的信心,也给大学生的职业生涯增加了曲折。

(四)对父母及社会关系的依赖性强。

中国社会是一个典型的人情社会,很多事情的进行和复杂的人际关系关系密切。这样的大背景下导致了部分大学生对于父母和社会关系的依赖性很强。在工作问题上往往听从父母的一手包办。这样的学生在独立意识上往往存在很大问题,另外,托人找关系的工作是否真的可以长久也是值得怀疑的。

三、积极推行树立马克思的择业观

(一)要认真理性地来择业,不要受虚荣心和名利心所左右。

青年马克思认为,人不同于动物,选择是人比其他创造物远为优越的特征。“认真地权衡这种选择,无疑是开始走上生活道路而又不愿在最重要的事情上听天由命的青年的首要责任。”青年马克思十分强调热爱对职业选择的重要性:“我们对所选择的职业是不是真的怀有热情?发自我们内心的声音是不是同意选择这种职业?”“如果我们经过冷静的考察,认清了所选择的职业的全部分量,了解它的困难以后,仍然对它充满热情,仍然爱它,觉得自己适合于它,那时我们就可以选择它。”

不过青年马克思也指出在选择职业的过程中“虚荣心容易给人以鼓舞或者一种我们觉得是鼓舞的东西。”虚荣心和名利心往往会引起大学生对这种或那种职业突然的热情。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纵观当今社会,很多应届大学毕业生都找不到工作,出现了许多的“蚁族”。可事实上并不是真的找不到工作,很多用人单位甚至都招不到人,最主要还是大学毕业生的择业观出现了偏差,他们一味地追求那种符合大学生社会地位的,能给他们带来丰厚物质回报的工作,最后导致他们不能如愿以偿地找到在他们看来合适的工作。但回过头来看,选择这种高社会地位和高物质回报的工作,就真的是无可厚非吗?其实不然,很多时候,大家只是被这种工作的表面所吸引,“我们会用幻想把这种职业美化,把它美化成人生所能提供的至高无上的东西。我们没有仔细分析它,没更有认真衡量它的全部份量,即它让我们承担的重大责任;我们只是从远处观察它,而从远处观察是靠不住的。”

(二)要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告诉我们,虽然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但感性认识还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所以大学生在择业时,要理性的分析,客观地看待职业。在对个人喜好的因素考虑清楚后,还需要充分利用理性思维,依靠经验和深入地观察来认真地选择职业。我们应该是出自内心的同意,受到的是职业本身的吸引,为职业的魅力所打动,而不是被虚荣心、名利心所左右。如果是因为职业好而产生虚荣,我们选择职业时就容易陷于迷途,被感情欺骗,受幻想蒙蔽,而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正如青年马克思所说的“我们通过冷静的研究,认清所选择的职业的全部份量,了解它的困难以后,我们仍然对它充满热情,我们仍然爱它,觉得自己适合它,那时我们就应该选择它,那时我们既不会受热情的欺骗,也不会仓促从事。”

(三)要量力而行来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职业。

在大学生择业的时候不能只考虑个人的兴趣爱好,还需要考虑其他各种因素,如自己的性格心理特征、技能动手水平、社会交际能力、自身就业能力和创业潜力等,当然,最重要的还是我们自身的体质,青年马克思指出“我们的体质常常威胁我们,可是任何人也不敢藐视它的权利。”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要坚持适度原则。如果为了克尽职守而牺牲自己幸福的思想激励着我们不顾体弱去努力工作,虽然我们能够超越体质的限制去工作,但这么一来,我们也就垮得更快。如果我们选择了力不胜任的职业,却不能把它做好,我们很快就会自愧无能,并对自己说,我们是无用的人,是不能完成自己使命的社会成员,由此产生的必然结果就是“妄自菲薄”。如果我们错误地估计了自己的能力和自身的体质,以为能够胜任经过周密考虑而选定的职业,那么这种错误的职业选择将会使我们使我们受到惩罚而“感到压抑”,除了“自我欺骗”,别无解救的办法。所以大学生在择业时,一定要根据自己的能力和自身的体质,量力而行,谨慎择业。

(四)要遵循人类的幸福和自身的完美。

马克思在选择职业时的基本观点是:选择能为人类谋福利的,又能实现自身价值,有所成就的有尊严的职业,并有一种为实现这种职业不怕牺牲、竭尽全力的精神。“人类的天性本来就是这样的: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美。”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告诉我们,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而人民群众则是实践的主体。而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也告诉我们,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我们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青年马克思职业选择观的基本思想就是来自他与劳动群众的密切接触。中学时代的马克思时常到郊区走访农民,与他们促膝读心,他看到辛勤劳作的农民终年劳累却一无所获,他看到劳动人民苦难的生活,他听到受苦群众愤怒的呼声。社会最底层血淋淋的现实促使他同情劳动人民,决心站在劳苦大众一边,为大多数人类的幸福而斗争。同样,我国唐代大诗人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唱道:“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宋代官人范仲淹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都是立足于普天下之黎民百姓么?依据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以同志为主要代表的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去”党的路线,总书记提出的“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这些都是我党为人民的幸福谋福利和创造出伟大事业的最好体现。

因此我们大学生在择业时,务必要首先考虑国家、社会和人民的需要,有需要才会有发展,国家、社会和人民的需要也为我们今后施展才华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

参考文献:

马克思毕业论文篇(3)

1.政治条件:政治合格,思想道德纯洁,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具有较强的团结协作和吃苦耐劳精神,具有较强的组织纪律观念和顾全大局的意识,志愿从事军队院校教育事业,无学术道德问题,入伍态度端正,符合教育部、公安部、总政治部《关于军队院校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和军队接收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政治条件的规定》。

2.学业条件:必须是参加全国普通学校(含研究生培养单位)统一招生考试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应届博士毕业生,必须按时获得毕业证书、学位证书,成绩总评良好以上。重点接收进入国家“985工程”或“211工程”高校的毕业生,且第一学历为国家“985工程”或“211工程”高校本科毕业。普通高等学校招收的委培毕业生、被作留级处理或中途休学超过半年(不含应征入伍)的毕业生均不接收。同等条件下,优先接收中共党员、学生干部、三好学生和曾服现役的毕业生,优先接收CSSCI论文高产作者、“985工程”高校保送直接攻读博士学位者等在学术、科研上有突出表现的毕业生。

3.性别及年龄要求:仅接收男性,年龄不超过34周岁(截止毕业当年8月31日),少数民族和曾服现役的毕业生,年龄可放宽1岁。

4.身体条件:符合《军队院校招收学员体格检查标准》,其中,身高在1.62米以上,双眼裸眼视力不低于4.3,肝功能化验正常,等等。

5.能力要求:专业理论功底扎实,学识渊博,外语水平高,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学科研能力,能胜任学院有关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教学工作,有成为本专业及相关学科领域教学科研骨干的潜力。

6.除根据部队建设需要经组织安排外,个人在8年内不得要求退出现役。

二、接收入伍计划

三、基本待遇

在首次评授军衔、评任专业技术职务、确定专业技术等级以及住房分配等方面,与同期入军队院校学习的毕业学员同等对待。获得博士学位研究生,定正营职(专业技术十级)三档、少校基本标准。在普通高等学校学习时间按照有关规定计入住房补贴年限。本人军龄,夏季毕业的从报到当年的6月30日起算,春季毕业和实行弹性学分制于其他时间毕业的从到学院报到之日起算。同时,还享受相应职级的工资以及休假、探亲、疗养、保险、医疗、家属随军、子女教育等福利,以及一定的安家补助费。

四、接收入伍程序

1. 报名。符合条件的毕业生在2013年12月10日前,将个人材料通过邮政特快专递(EMS)寄至我部报名,或将材料发至邮箱:njzygbc@163.com。报名时须提交以下相关材料:

(1)个人简历(格式不限,但应包括政治面貌、家庭情况、学习工作经历、获奖情况、联系方式等内容);

(2)已获国家承认学历、学位证书复印件;

(3)正式发表的专业论文及其他科研成果目录及代表性成果复印件;

(4)教务部门出具的课程成绩单;

(5)具有专业技术资格的人员需提供相关证明材料;

(6)工作设想。

2.条件初审。对有志于来我院从事国防教育事业的应届毕业生提交的材料进行审核,并将初审结果通知毕业生。

3.试讲考核和身体心理检测。2013年12月中下旬,我院组织初审合格的毕业生试讲考核和身体心理检测。试讲的内容为毕业生所学专业的相关内容,主要考察毕业生的形象气质、专业基础理论知识、逻辑思维水平、语言表达能力、课堂教学设计及担任教员应具备的其他必备素质。身体心理检测按照《军队院校招收学员体格检查标准》执行。

4.德才表现考察。我院将于2014年1月派出考核组,到毕业生所在高校对通过试讲考核的毕业生进行德才表现考察。

5.接收录取。根据总部下达的年度接收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计划,组织接收录取工作,并办理参军入伍等手续。

五、联系方式

1.地址:江苏省南京市中山北路305号南京政治学院政治部干部处。

马克思毕业论文篇(4)

1818年5月5日,马克思诞生于德国莱茵省特利尔城。父亲亨利希·马克思是一位才能出众的律师,对马克思少年时代的思想成长起过良好的影响。母亲罕丽达·普勒斯堡是个贤慧的妇女,主要操持家务。马克思从小勤奋好学,除母语德文外,他先后攻下了拉丁文、希腊文、法文、英文和意大利文。善于独立思考。1830年,他进入特利尔中学,1835年9月毕业。中学时代,他受到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已有为人类谋幸福的崇高理想。中学毕业时他写的《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说,一个人只有立志为人类劳动,才能成为真正的伟人。1835年10月,他进波恩大学攻读法学,一年后转入柏林大学法律系。在大学,他除研究法学外,还研究历史、哲学和艺术理论。1837年起,马克思开始认真钻研黑格尔哲学。1841年,他结束大学生活,获哲学博士学位。

我们应把马克思主义当作人生旅途的指向标。第一,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坚定理想和奋斗目标。第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看待和处理生活中繁杂的问题和事物,践行马克思主义的原则、立场,切实成为一名唯物主义者。第三,努力参加社会实践,提高社会实践技能,为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奉献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担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不能仅仅为了考试而学习它,我们要在理论与实际结合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实践,争取最大限度的领悟马克思主义的真谛。理论不仅仅应该是理论,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更应该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把马克思主义运用到无限的社会实践中去。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这是在报告结尾时对我们青年人的殷切期望,也是蕴含理想与奋斗精神的名言。这两年思想上的学习和进步让我对这句话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从参加第36期团课,到第41期入党积极分子培训,再到现在的第三期青马班学习,这段学习的历程就像是在追逐理想,追求信仰的过程,每完成一次学习,我便能真真切切体会到自己在思想上的进步,能真实感受到和组织的距离更进一步。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我还会更加努力的争取进步,不停的奋斗,用实际行动向组织靠拢。正如5月2日在北大师讲话所说:当代青年要立鸿鹄志,做奋斗者,要永久奋斗,在奋斗中释放青春激情,追逐理想,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去担当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为民族复兴铺路架桥,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

系学生会副主席吴童童

马克思的青年时代:思考让叛逆闪闪发光

2017级免本6班 叶子涵 学习分享会发言稿

1818年5月5日,马克思出生于德国特里尔的一个犹太律师家庭,小正太马克思才华横溢,在家里备受宠爱。中学时的马克思成绩优秀,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十七岁时就把"为人类幸福而工作"作为自己的人生梦想。然而中学毕业进入波恩大学的马克思,却从三好学生变成了一个"坏"小子。

1835年,马克思遵照父亲亨利希的安排,进入德国波恩大学法律系读书,希望毕业之后成为一名律师。但是,马克思在波恩大学并没有好好学习,而是花钱大手大脚,经常花天酒地。

更让老马头疼的是,小马在大学期间还加入了一个叫"特里尔同乡会"的组织,最后他还成了这个组织的头儿。这个同乡会就像是咱们在大学里的老乡会一样,总会组织一些聚会活动,但是他们聚会的地点,就是在波恩各地的酒馆里。酒后,他们偶尔还要和其他学生打架决斗,甚至还曾被学校关过24小时的监禁。

这样看起来,这个时期的马克思貌似一个十足的"坏"小子,甚至像个"不良"青年,但实际上,马克思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他的父亲亨利希本人就深受启蒙思想的影响,熟读伏尔泰、莱布尼茨和牛顿等启蒙思想家的著作。亨利希的思想立场,为他的儿子马克思营造了一个现代人文主义的思想环境。马克思一生都对自己的父亲景仰备至。

话再说回来,老马看着自己的儿子在波恩大学胡闹,知道这不是办法,就安排马克思转学去了柏林大学。转学之后,小马的精神面貌的确得到了改变,从无望的酗酒文青变成了靠谱的学术宅男。在这个阶段马克思大量读书,并且自学英语和意大利语,翻译了那个提出著名"塔西佗陷阱"的古希腊历史学家塔西佗的《日耳曼尼亚志》和奥维狄乌斯的《哀歌》等名著,甚至还想建立一个法哲学体系。此刻的马克思,小宇宙完全爆发。这个坏小子来了一次华丽的转身。

马克思青年时代这个转身是怎么实现的呢?

马克思毕业论文篇(5)

丁德科:关于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问题,大多数人认为这是一个严肃、重大的问题,但很少有人认为这更应是一个平常、具体的问题;大多数人认为将大学生培养成马克思主义者是一个要不断讨论、探究的问题,但很少有人认为这是可为、可及的问题。马克思主义者是具备一定的品质、意志、理想、信念和能力的人。在不同的时代,马克思主义者有其普遍的共性,也有源于具体时代特征的特殊性。我国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成功地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篇章,依靠的就是一大批战斗在各个岗位的马克思主义者的引领。这些马克思主义者不是也不可能是天生的,不是也不可能是自发形成的。他们是在特定的环境中,通过接受教育与自我教育,培养与自我培养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的。自马克思主义传到中国以来,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特别是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主要是在各级各类学校中产生的。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的设计在中国还仅仅是一些概念,且很多人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无知轻看。充满了怀疑与敌意的那个时代,尚且有无数的青年学子投入到了马克思主义的怀抱,成为了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的马克思主义者,那么,在我国各族人民群众普遍享受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果并普遍认可、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将大学生培养成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是更可能、更有必要的。

记者:您认为怎样的大学生可以成长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丁德科:我认为,大学生都有可能,也必然会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一个大学生,系统地学习了政治理论,系统地学习了专业课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能够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够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服务社会,积极进取,勤奋努力,乐观向上,精神愉快,那么,在大学毕业时,他就应该成长为一名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了。

记者:但是很少有人认为大学生就是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丁德科:现在,在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及其培养问题上有误区!那就是,很多理论工作者都在探讨、设计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方案,在为“青马”工程的实施辛勤地工作着,大学生也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新成果,基本都学业合格,有些甚至很优秀,但却很少有人想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很少有人认为自己能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很少有人认为自己是马克思主义者。正是这种认识误区的存在,使得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更多是一个在讨论、在探究的问题,而没有成为实际上可为、可及的事情。我坚持认为,完成学业的大学生就是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记者:您认为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为青年马克思主主义者?

丁德科:对于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应具备的素养论述较多。在团中央关于实施青年马克主义者培养工程的文件中有这样的阐述:“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就是要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青年,通过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等行之有效的方式,不断提高大学生骨干、团干部、青年知识分子等青年群体的思想政治素质、政策理论水平、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使他们进一步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段话,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句话,可以说是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最基本、最精炼的定义。

记者:您能具体阐述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素养内涵吗?

丁德科:作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应该是具有科学宗旨、科学方法、科学能力和科学精神的科学人才。

科学宗旨,是基于理性信仰的为民宗旨。理性信仰,指先进、开放和切实的信仰,而不是落后、封闭和虚幻的信仰。共产主义信仰是当今世界最为先进、最为开放和最为切实的信仰。基于共产主义信仰,我们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国古代社会尊崇“仁”的宗旨,如今提升为“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这两者一脉相承,后者是中华民族宗旨的伟大、崭新、革命性发展。

科学方法,是基于先进文化的思想方法。从历史的中华人文精神到今天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成果,是人类最为先进的文化。基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方法,是最为科学的思想方法。我们要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方法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

科学能力,是基于良好知识结构的专业能力。一个合格的建设者,要经过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应用能力培养,既要具有作为一个普通的有知识的人应有的基本知识,更应具有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必须具有的至少某一领域的专业知识,并且具有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合格的高等教育经历和能力水平是具有科学能力的标志。

科学精神,是基于进取奋斗的乐观精神。一个心系百姓的人、为百姓幸福而进取且奋斗的人,无论遇到成功还是失败,都要始终保持意气风发、意志坚韧、甘于奉献、充满快乐、乐观奋斗的状态。

记者:丁院长,您认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核心素养或者说本质是什么?

丁德科: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核心素养、本质,应是坚定地创业创新。这是从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具体特征中提炼、推演出来的逻辑观点,更是全面考察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特别是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变成现实而坚定、顽强奋斗的历史得出的结论,也是我这几年考察、研究渭南师范学院校史和渭华照金精神得出的结论。这里作个解释: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说到底就是坚定的创业创新。之所以说“坚定”,是因为共产主义的崇高信仰坚定。党经历革命与建设,根本的表现是创业,创中国革命成功大业、创社会主义建设大业,实现中华民族复兴梦,以及在创业基础上的创新。渭南师范学院的前身是1923年由接受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的王尚德创办的赤水职业学校,这所学校曾培养了一大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渭华照金精神是指在这所学校、渭华起义、照金革命根据地和西北革命根据地创建、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精神风貌、工作作风,其核心理念也是坚定地创业创新,基本内涵是忠党为民、教育引领、务实求真、快乐奋斗。前段时间我们发表的文章中,对渭华照金精神基本内涵第一点的表述是“忠党爱民”,我觉得改为“忠党为民”比较确切。

记者:丁院长,您的观点使人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概念、群体一下子清楚了,让人眼前一亮,受益匪浅。至少,您的思考为大家的思考提供了一个新角度,一个方法,一个可以信服的观点。请您谈谈渭南师范学院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具体做法。

丁德科:在团中央2007年下发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实施纲要》和2009年的《大学生骨干培养工作实施细则》中,对在大学生中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有基本的要求。“纲要”中提出了理论学习、实践锻炼、志愿服务、对外交流和课题研究五种方法,“细则”则在总结各高校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理论学习、社会实践、社会观察、红色教育、能力训练和交流研讨等六种更具体、更复杂、更细化的方法和要求。按照团中央的要求,针对大学生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主要通过组建中央、省级和高校的大学生骨干培养学校来进行。我校的大学生骨干培养学校2011年年初成立,取名“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学院”。所有的大学生都应该成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都应该、也需要接受相应的培养教育。我们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一是拓宽培养对象,以大学生骨干为主,辐射全校学生;二是拓宽培养方法,以团中央的要求为基础,开发新资源、创造新条件、探索新路径。渭南师范学院的“青马”工程主要抓了六个方面的工作。

记者:那么,请您稍加详细地介绍一下。

丁德科:一是挖掘、整理、创造思想文化资源,突出精神教育。精神教育是指促进人的精神世界发展、提升人的精神生活质量的教育活动。精神教育是一种心理教育和情感教育,也是一种道德教育和生活教育。2011年以来,我们建成渭南师范学院展览馆、刘志丹关中东部革命活动纪念馆和渭南师范学院科学馆,师生可以就近、直观、随时接受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还与渭南市辖区的主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这样,我们的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就有了丰富的资源保障。与此同时,我们确定了代表中国思想文化核心内容的“经世致用、和而不同”的校训,并将渭南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同志的名言“天天奋斗、天天快乐”作为学校精神,以此铸造、引领全校师生的精神追求,使之成为师生学习、工作和生活的精神状态。随后,我们还设计确定了既反映学校上世纪90年历史又包含校训和学校精神的新校徽和校旗。

可以说,这三个教育场馆、校训、学校精神和校徽为师生提供了不可小觑的精神力量,也是师生遵循的精神准则。在建设教师教育为主要特色的综合性教学研究型大学的进程中,正引导、激励、规范着全校教职员工为社会培养和造就素质高、能力强、创新型的管理人才和专家人才。

去年以来,我们深入研究中国共产党在渭南的早期革命活动过程中,提出渭华照金精神这一命题,并对渭华照金精神的内涵作了阐述概括,这在前面已经提到。渭华照金精神是渭南师范学院思想文化的根源,是我们履行文化继承与创新职能的起点,更是动力和源泉。它在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中起着重要的教育、感染作用。

刚才我还提到,我院的前身是赤水职业学校,后来改名为赤水农业职业学校。这所学校曾经培养了一大批年轻的马克思主义者,是我党早期重要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摇篮。这一历史贡献对学生有极大的鼓舞作用,更增强了他们成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二是以政治理论课为主,抓好科学思想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和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科学思想培养完全统一。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思想。如果大学生系统地学习政治理论课程,就具备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应有的科学思想。我们把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和加强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紧密结合。这种结合,一方面是组织上的结合,学工部、团委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都是实施“青马”工程的平等主体。另一方面是内容上的结合,学工部和团委提出理论教育要求,思政课部调整优化思政课,将“青马”工程要求融入课堂。

三是重视方法的深层次研究,理论与实践有机互动。我院重视围绕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开展科学研究。我们申请承担了国家和省上有关课题,成立陕西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基地,出版马克思主义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论文、专著、编著、教材,对推进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起到了重要作用。

我们的研究队伍中有很多青年教师。研究工作对他们来说,是研究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是为培养他人工作的过程,也是培养自己的过程。在高校,青年知识分子,也就是青年教师既是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中坚力量,也是重要的培养对象。

“青马”工程的理论研究和“青马”工程的工作实践,是相互依赖和相互推动的。在实施“青马”工程期间,教师们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和分析,作了不少大胆的尝试,获得了大量的科学材料,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分析材料,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最终形成的科学结论、科学方法有力地推动了“青马”工程的深入发展。

四是鼓励师生开展内容上的学术研究,在研究中教育或接受教育。这个方面的研究有两种:一个是教师专门针对“青马”工程实施开展研究。围绕如何深入推进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学校的一些教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共党史、中国共产党的精神等,从特定的角度、范围更为细致的研究。为此,学院还成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活动研究中心两个科研机构。《渭南师范学院学报》、《中国教育报》等刊物发表了我校专家《坚定不移地创业创新――论渭华照金精神》、《弘扬渭华照金精神,培育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和《我党早期重要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摇篮――渭南师范学院前身“赤职”“赤农”办学历史考察》等文章。这是挖掘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思想资源和研究党的精神宝库的生动之举。

另一个是学生开展马克思主义研究。学校设立“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创新研究计划项目”专项资金,鼓励、资助在校大学生开展马克思主义研究。三年来,已有400多名学生受到或正在接受共计约20万元的资助,批准了40多个马克思主义创新项目,发表了70多篇马克思主义研究论文。这种研究,对培养大学生初步的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效果非常显著。

五是开展理论研讨,营造学术争鸣氛围。近年来,一大批大学生先后前往包括国外的多所高校,互访交流,开阔视野,提高境界,增强修养。在校内,教师特别是参与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教师,也利用这一平台经常性地讨论、交流。校内从事马克思主义教学和研究的教师,坚持为学生、教师和管理干部举办马克思主义学术讲座。今年四五月间,我们举办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学术研讨会。在将近一个月的时间里,先后有来自省内外多所高校和科研单位的多位专家,就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这一主题,作了总时长达20多个小时的报告。研讨会取得重要成果,《光明日报》和《中国教育报》、《中国社会科学网》、《人民网》等23家主流媒体进行了报道。

六是开展实施“百项大学生创业创新计划”,培养大学生科研水平,使之成为能够运用科学观点、科学理论和科学方法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人才。

记者:渭南师范学院开展实施“百项大学生创业创新计划”,对于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有哪些作用?

丁德科:我院自2011年决定并实施“百项大学生创业创新计划”,每年立项100项,其中20项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项目。每项主持人1名,参与者15名。四年后,将保持每年级1500人、共计6000人参与;同时,设立“大学生创业创新校长奖”,每年奖励100个人(组)。由于我院在全省以至全国较早、大规模、切实开展本科生科研工作,2012年国家开展这项工作时将我院列为首批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实施单位,当年已有28项国家项目,省级项目每年30项左右。大学生申请承担或参与创业创新项目,作用很多、很大。大学生科研,能够逐渐树立科研意识,培养科研能力,凝练科学思想,锻炼科学精神。一些项目实施转化,被企业单位和政府部门采纳,对学生有明显的鼓舞激励作用。大学生创业创新项目,得到家长的重视支持,不少家长出力、出人、出智,形成共鸣态势。大学生完成创业创新项目和获奖,得到就业单位和研究生录取院校重视和肯定,一定程度地提高了就业率、考研录取率。再者,大学生在科研中,会碰到好多困难和挑战,克服一切障碍,坚持完成,成果既出,喜出望外,奉献、坚韧、乐观的科学精神就在大学生心田生根开花了。其实最重要的是,大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会自觉地心系百姓、研究解决好问题,促进实际工作,干出好成绩。这就是青年马克思主义培养成长的路径和轨迹,也是未来的马克主义者的良好开端。

记者:学院实施“青马”工程的成效如何?

丁德科:近年来,学院培养和涌现出一大批积极进取、奋发努力的优秀大学生和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有入选“中国教育年度新闻人物”的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的邓健,坚持志愿服务的“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传媒工程学院的马生福,“中国大学生新东方自强奖学金”获得者、经济与管理学院的李智飞,陕西省“十大感动我的人”、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的胡翔,“陕西省大学生身边的青春榜样暨青年突击手标兵”、音乐舞蹈学院的吴垠,“敢于用生命铸造爱心”的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的韦远志,“果敢正义、见义勇为”的经济与管理学院的李刚,“义务抚养90岁孤寡老人”的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的张坡坡,“发奋苦读,而立之年圆大学梦”的外国语学院的李晓莉等20余名在陕西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先进青年代表;学校3000余名毕业生在“振兴计划”、“特岗教师”、“从医从教”、“西部计划”、“预征入伍”、“乡村教师援助计划”等志愿服务岗位上挥洒着青春和汗水;30000余名毕业生奔赴西部、奔赴基层从教、从业,在平凡的岗位上演绎着不平凡的人生。在全国、全省各类活动竞赛中,学校和大学生个人先后荣获部级奖项800余项,省级奖项1900余项,获奖的质量和数量呈现连年增长趋势。学校的综合实力逐年提高。应届毕业生考研上线人数连年大幅增长,每年都会传出诸如整个宿舍成员全部考上“985”、“211”院校研究生等喜讯;毕业生就业率连年增长,在同类院校中居于前列。可以说,我们的桃李满天下,毕业生遍布祖国各地,各行各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贡献着智慧和力量。

记者:谢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祝您工作愉快!

马克思毕业论文篇(6)

一、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及其发展

1、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主要思想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阐述了哲学价值观的一系列问题:①价值的本质,价值本质上是人自己的对象性活动及其产物对生存和发展的肯定,是物为人而存在、人为人而存在、人为自身而存在。②关于人是对象性的存在物,人能够凭借知、情、意的活动使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形成对象性关系的论证。实际上说明了价值发生的前提。③价值的有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以及对象化的主体化的论断实际上指出了价值的源泉。

2.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在当代中国的发展

在我国,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与我国的实际进行了恰当的结合,可以说马克思主义观在我国也有了长足的发展。

①、维护人民的利益,尊重人的价值,“真理与人民的利益一致”、“从实际出发与向人民负责的一致性”的真理与价值辩证统一的思想是符合人民利益的。

②、邓小平提出了“三个有利于…”“共同富裕”等价值判断标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建了真理与价值统一的科学理论。

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表明了重大的价值选择和价值承诺。

二、目前大学毕业生的择业现状

据统计,2014年大学毕业生中,55%的人选择就业,23%的人选择考研,剩下的则选择考公务员、出国和进行自我创业。相较于五年前,考研比例上升了许多,自然选择就业的大学生的比例就下降了不少。可见考研渐渐成了大学生除工作外的第二选择目标。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调查结果显示,(1)大学生在毕业后,大部分会选择就业,剩下的人会选择报考公务员与继续学习深造。(2)城市成为大学生毕业后选择工作的重要因素,将近一半的大学生选择一线城市,百分之四十的人选择二三线城市或回到自己家乡,只有很少一部分人去选择西部地区就业。(3)在选择单位时,一半以上的大学毕业生会选择国企、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剩下的人一多半会选择外企,而选择私企和自己创业的人只占一小部分比例。(4)在月薪方面,一半的学生预测自己可以得到5000――8000元的收入,预测自己可以拿到3000―5000的同学也占据了一定比例,一小部分同学预计自己可以得到2000―3000左右。

从这份调查表中我们可以看出目前大学生择业观中存在的问题:1、对职业的高期望值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之间存在较大的偏差,从而导致了大学生无工作,企业无人才的普遍现状;2、多数大学依然希望毕业后可以在一线城市找工作,这就造成人才资源的不合理分布。3、多数大学生渴望去国企这样的地方工作,他们更希望有一份稳定踏实的工作,同时也相信在这里可以更好的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私企则被大学生“冷落”;4、大学生择业时,对用人单位有着众多的考虑因素,如薪金待遇,升职机会、福利待遇和工作环境等等,他们更多的是为自己做全盘的考虑,而没有思考自己可以为单位、社会乃至国家做出什么贡献。

三、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对大学生就业的指导作用

1、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统一。大自然是需要我们人类去认识,进而去改造的,而我们一切的改造活动是为了整个人类社会更好的前进,是为了我们每个人更好的发展,幸福的生活。马克思的价值观认为,真正的价值是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共同实现,并且社会价值是第一位的,所谓社会价值,当然就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事业做贡献。众所周知,我们国家广大的西部地区和农村是缺少人才的,而在一线城市人才则出现了过剩的情况。如果大学毕业生能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把社会价值放在第一位,相信这样人才分布情况一边倒的情况会有所好转,相信西部大开发的进程的步伐会大大加快。从大学毕业生个人角度来讲,西部可能更有利于实现他们的个人价值,因为那里有更多的机遇,从而更容易实现人的价值。

2、大学生要树立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无产阶级的最高价值取向就是共产主义。当今大学毕业生求职时,对工作薪金、工作地域、职位发展等等一系列的要求,最终目的是为了个人理想的实现,但如果他们能把姿态放的更高,眼光放的更远,相信会树立共产主义理想的信念,诚然,这不是叫他们放弃自己的个人理想,而是把共产主义理想放在第一位,因为我们每个人的个人理想的实现,都是为了能自由、幸福地生活,随心所欲的安排自己的时间,得到自己一切想要的物质产品与精神产品,而在在共产主义社会社会物质财富极大发展、社会成员共同占有全部生产资料、阶级差别和重大社会差别彻底消除,这就意味着我们每个人所需要的一切,所向往的生活统统都可以实现。所以,当今大学毕业生如果能树立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会更容易在求职时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当然也会更加容易实现个人目标。

3、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要在实践中不断地充实、完善自己。我们必须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在实践的基础上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对于当今的大学毕业生而言,读了十多年甚至二十多年的学,在理论层面也许他们并不匮乏,他们最缺少的就是实践活动,在他们身上都会不约而同的出现眼高手低的状况,所以在择业的时候,常常会出现定位不准确的时候,所以大学生要在实践中不断的锻炼、完善自己,以便更好的定位自己择业的目标。而越基层的地方就越是提高人的能力,磨练人意志的地方,当今的大学生一看到西部、农村这些字眼就会觉得那里又苦又累又脏,赚钱少,发展前途不好。可他们没有意识到,其实人生最宝贵的财富是从其他地方得不到的,在西部与农村,可以学到书本里一辈子也学不到的东西,在这样的环境中,大学生可以不断地长见识、学本领,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也可以更加明确什么样的职业是自己最需要的、最适合自己的,从而准确的定位自己的择业目标,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实现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作者单位:山西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3-7页.

马克思毕业论文篇(7)

武汉大学2018年招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职攻读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学位专项计划简章

一、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域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在工作上做出创造性成果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

二、招生计划及政策

(一)2018年我校拟招收“思政课教师攻读博士计划”研究生6名(以实际下达计划为准)。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职攻读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学位”专项计划(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师攻读博士计划”)为定向培养计划。

(三)招生工作实行“计划专用、单独划线、择优录取”的原则。

(四)考生采取在职学习的方式,考生所在单位要保证其至少一年在校脱产学习。

三、报考条件

(一)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较高的思想理论素质,品德良好,遵纪守法,热爱高校思想理论课教育教学,愿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二)已获硕士学位。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业务骨干教师,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5年以上。须与原单位签订协议书,毕业后保证回到原单位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至少5年。

(四)身体健康状况符合教育部等部门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

(五)年龄不超过45周岁。

四、报名手续

考生必须第一志愿填报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按《武汉大学2017年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简章》的要求办理网上报名和现场确认手续。网上报名时,“专项计划”一栏填写“思政教师”、报考类别一栏填写“定向”、学习方式填写“全日制”

五、提交材料

(一)下载填写《2018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职攻读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学位专项计划考生登记表》(附件一),由考生所在单位签署意见。2017年12月15日前将该表寄送至:湖北省武汉市珞珈山武汉大学研究生院214办公室,陈老师收,电话027-68754920,邮编430072。

(二)考生须在2017年12月31日前向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教学管理与学生工作办公室(邮寄地址:湖北省武汉市珞珈山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教学管理与学生工作办公室,联系电话:68756723,邮编430072,张老师收)提交以下材料:

1、入学申请(包括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计划)。

2、《武汉大学2018年博士研究生考生信息卡》与《武汉大学2018年报考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登记表》(网报系统打印);

3、最后学位、学历证的复印件(应届毕业硕士生提交学籍证明,入学前补验毕业证书及学位证书并交复印件);

4、两名与报考学科、专业相关的副教授(或相当职称)以上专家出具的《专家推荐书》(网报系统生成打印);

5、本科与硕士研究生课程成绩单(须加盖校级培养单位或所在单位人事档案室的公章)。

6、相关证明、说明材料。包括硕士学位论文(应届毕业硕士生毕业论文摘要、目录等);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教材、所获专利及其他原创性研究成果的陈述和证明;各类外语水平证书或证明材料;获奖证书、课题任务书;说明个人特别成就、能力的其他材料。

六、考试

由学校统一组织,主要考查申请者运用外语进行阅读与写作的综合能力。

(一)时间:2018年3月17日(暂定)上午8:30-11:30。

(二)地点:武汉大学(具体地点详见准考证,准考证请于考试前一周在网报系统自行打印)。

(三)以硕士毕业生同等学力身份报考的考生在外语综合水平考试阶段需加试政治理论(文科考试内容主要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理科考试内容主要为自然辩证法)。

(四)政治理论考试方式为笔试。考试时间为2018年3月17日(暂定)下午14:00-17:00,满分为100分。

(五)考生自带文具:1、2B铅笔;2、黑色中性笔;3、橡皮擦。严禁携带其他物品进入考场。

(六)成绩公布:考生可在研究生院网站上查询本人成绩。若对成绩有异议,考生可在规定时间内登录网上报名系统申请复查。学校将组织专门人员进行认真复查,并将复查结果在网上公布,考生本人不得查阅试卷。

学校统一划定外语综合水平分数线。参加专项计划的考生不允许申请免考外语综合水平考试。

(二)确定候选人。培养单位考核专家组根据申请者提交的申请材料,参考外语综合水平考试成绩,对考生入学申请进行集体审核评议,做出评价结论。

培养单位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根据专家组评议结果确定候选人,公示无异议后报研究生院备案。

(三)综合考核

综合考核内容主要包括:

1、学术素养。主要考查候选人的专业基础、知识结构、学术研究兴趣及研究能力等,是否具备本学科博士研究生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基础及学术研究能力。

2、外语水平(可包括文献阅读、摘要写作、口语和听力等)。主要考查候选人是否具备本学科博士研究生应具备的外语应用能力。

3、培养潜质。结合候选人学术研究经历,主要考查候选人的科研创新能力,是否具备本学科博士研究生的培养潜质。

另:以跨一级学科报考的考生(判断依据为考生所学专业代码的前4位与报考专业代码的前4位是否相同,不同则为跨一级学科)须加试两门硕士阶段学位课程(详见招生专业目录),考试方式为笔试。

七、录取

(一)录取原则:坚持“择优录取、保证质量、宁缺毋滥”原则。培养单位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根据招生计划、考生综合考核总评成绩确定初录考生名单,初录考生名单须报研究生院审核,经政审、体检合格后,确定拟录取考生名单并公示。

(二)录取前考生应承诺报考身份的真实性,在任一环节发现考生有弄虚作假现象,一经查实,取消该生录取资格。

(三)所有被录取的考生类别均为定向,录取前须签订考生、考生所在单位、录取学校三方培养协议。

(四)此计划为专项计划,不接受调剂生源,也不得调出本专项计划录取。

八、学习年限

博士学位研究生学制三年,最长学习年限不超过六年。

九、本简章未确定事宜,以《武汉大学2018年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简章》为准。

十、咨询方式

相关信息将及时在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网站(网址:marx.whu.edu.cn/)公布,请考生及时上网查询。

马克思毕业论文篇(8)

2006年,一组以中国人民大学为背景的“露腿学士照”在网上引起争议。校方表示,大学生的自由开放思想不应受限制。2007年,清华大学毕业生“深夜裸奔照”疯传网络,2011年又陆续曝出湖南农业大学、南京体育学院等高校毕业生“裸奔照”。“露腿”、“裸奔”、“穿越”、“惊悚”等俨然成为另类毕业照的主题。

与另类毕业照同时出现的,是关于另类毕业照的价值及伦理评判。赞成者称其为“善意的创新”、“恶搞有理,另类无罪”;反对者称其为“低俗的宣泄”、“校风学风不正”。而随着另类毕业照现象愈演愈烈,抑或是网民已见怪不怪,赞成者呼声日益高涨。“另类”俨然成为反迂腐、反传统的代名词。归纳起来,原因有二:

其一,传统毕业照中,毕业生拘束而立,校领导、老师坐于前排,其形态极具“官本位”色彩。现实中,“让领导先走”、“给领导让座”等现象一再上演,另类毕业照横空出世,其反权威特征让人耳目一新。

其二,“另类”本身就是一种颠覆和挑战。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人们的价值观念日趋多元,一些与主流意识形态相异甚至相背的价值观念大量涌现,另类毕业照因而被大众宽容接受。

由此看来,另类毕业照是一种颠覆和突破。对传统精英文化的崇信和追随被瓦解的同时,强化的是强烈的自我存在意识。①从这一角度看,另类毕业照能调动人的主体性,具有反奴化、反异化的特征。然而,若人们的认识及思考就此止步,则将与事物的本质、科学的求真求实精神渐行渐远。

另类毕业照关键词解析

综观历年毕业照,另类的代名词层出不穷却又万变不离其宗。为何毕业生选择易唤起人感官刺激的元素作为毕业照的呈现方式?针对此问题,以下媒介观点或能给予我们些许启示。

在李普曼经典力作《舆论》一书中,第一章即为“身外世界与脑海图景”。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身外世界实际上已是“够不到、看不见、想不起”。②据其观点,在媒介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媒介有选择地提示的“象征性现实”俨然已被当做实际存在的“客观现实”,且极大地影响着人们在自己头脑中描绘的“主观现实”。

美国学者格伯纳进一步指出,媒介的某些倾向会对社会产生极大影响,同时,这种影响不是短暂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培养”的过程,它在不知不觉中制约着人们的现实观。③大众媒介从未掩饰过它对社会公众的威慑力和影响力。

时下,低俗娱乐节目屡经控制却又屡次泛化,经过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培养”,诸多信息及价值观念在大学生群体身上沉淀并蔓延。在此价值观念的引导下,有着、穿越元素的另类毕业照将不断涌现,甚至包括散伙饭、毕业衫、毕业旅游等在内的整个毕业文化都将逐渐“另类化”。

信息时代与媒介崇拜

大众媒介的威力不容小觑。媒介即人的延伸,“20世纪的宠物”电视及“21世纪的新宠”网络作为当下媒介的主力,在延伸人的感官方面更胜一筹。尤其是网络的诞生,使整个社会真正进入了信息时代,人们对媒介的依赖、迷信、盲从也表现得更为突出。而与早期的媒介崇拜、图腾崇拜现象不同,新的媒介崇拜现象更加隐而不察,更容易为人所忽略。

另类毕业照现象可看做一种大学生群体的媒介崇拜。另类元素与大量流行、低俗信息相对应,媒介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培养”,不知不觉地改变了毕业照的面貌,从传统的、规规矩矩的毕业照向另类的、花样翻新的毕业照转变,与隐匿于媒介之中的价值观念的演变相契合。由此可见,包括大学生在内的社会公众的思维逻辑、价值观念等都极大程度地受到媒介的影响,且这一影响过程是习焉不察的。

现代媒介的强大辐射力及社会生活方式的媒介化,最终导致了媒介崇拜现象。而大众媒介是由人创造的,媒介作为人的劳动成果脱离人之后,转而成为指导、限制甚至“奴役”人自身的力量。这种媒介崇拜现象就是一种典型的异化现象。

大众媒介与人的异化

异化是个比较复杂的哲学概念,仅关于异化概念的起源,就众说纷纭。卢梭、费希特、黑格尔、费尔巴哈以及马克思和恩格斯等都曾从不同角度进行过探究。其中,尤以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影响最大。

马克思认为:“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④如今,这一经济领域的异化问题已扩展到社会各个领域,以描述人本质的丧失、主体的消亡。大众媒介对人的异化是异化问题在当下的新表征。另类毕业照作为异化问题的表征之一,看似是对传统、权威的突破与颠覆,实则代表的恰恰是人的主体性的丧失。另类毕业照现象反映了这样一种状况:人类完全陷入一种窘境,即在媒介垄断信息、传播信息的威慑力之下,人类四顾茫然,只能机械地追随和效仿。

异化问题由来已久,是一种不容忽视的社会现象, 是人对传播媒介的误用。与不当的媒介运作方式、不良的传播内容相比, 这种误用所产生的社会影响更需引起人们的高度警觉。

结 语

同志说过,感觉到的东西不能马上理解它,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深刻地感觉到它。就像我们对于另类毕业照的认识,只有把这一事物置于更为宏观和广阔的视阈下,对其进行历史和逻辑的考证,并将这一矛盾结合体条分缕析地肢解开来,我们才能更清楚和明晰地认识它和评判它。

从另类毕业照到拟态环境,从信息时代到媒介崇拜,再从大众媒介到人的异化,对另类毕业照的认识和理解逐渐由浅薄步向厚重,由现象逼近本质,异化问题也再一次被提炼出来,摆在人们面前。异化问题从未消逝,它与人类社会一起长久地存在着。

信息时代的到来代表着又一场科技革命的胜利,来不及理性审视,我们已湮没在欢呼雀跃的浪潮中。媒介崇拜现象应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反省,我们应做到对媒介不依赖、不迷信、不盲从,努力将人类自身从媒介所营造的非人化的境遇中解救出来,最终实现马克思在《致燕妮》一诗中那满怀热望的憧憬——“让整个诗的世界在人类历史上出现”。

注释:

①乔燕冰:《另类毕业照:值得反思的时代底片》[N],《中国艺术报》,2011年7月8日

②李彬:《传播学引论》[M],新华出版社,2010年版

③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④陆梅林 程代熙:《异化问题》[M],文化艺术出版社,1986年版

参考文献:

①若尘:《假如毕业照片上缺的是领导》[N],《中国青年报》,2011年7月5日

②章辉美:《社会转型与社会问题》[M],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③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马克思毕业论文篇(9)

一、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与面临的问题

自1999年起,我国高等教育开始扩大招生。此后几年,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导致就业问题日益突出。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主要特征可以概括为:短期紧张与结构缺口。短期紧张是指从大学生供求数量上出现的一种5~8年的供求失衡现象,主要是大学生供给数量与需求数量在时间上的错位,短期紧张也可能因为结构缺口而长期化。结构缺口包括大学生就业能力与市场需求的缺口、政府政策与市场规律的缺口,以及就业期望与需求条件的缺口等。

(一)就业市场供不应求

当今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是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包括大学毕业生供给增加迅速、大学生就业的行政限制依旧存在、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能力要求日益苛刻、大学生自身素质存在欠缺,以及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尚处于初级阶段等。自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发生,我国劳动力市场也一度出现疲软的状态,大批人才流失,就业岗位供不应求,同时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带动了对高校毕业生的强劲需求,但高校毕业生供给增长的速度远高于经济增长,供需比例逐年下降,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为寻找优质工作而犯愁。据相关部门统计2011年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将超过650万人,再加上往届没有实现就业的需要就业的毕业生,预计目前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总量将超过900万人,市场所能提供的劳动力岗位资源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就业的毕业生人数,宏观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二)就业市场优胜劣汰

在大学生供给数量逐年增长的同时,市场本身对大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挑剔。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用人单位的需求模式发生显著的变化,从传统的人事管理逐步向基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劳动力需求模式转变。用人单位的劳动力需求行为也不再是计划配置的被动执行者,而是围绕组织战略,以效益为中心,以市场为准则职位需求信息。由于高校毕业生一般具有一定高素质、但无实际经验,而用人单位却要求有工作经验的毕业生优先。根据调查,用人单位很看重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协作精神及自我管理的能力。此外,除了能力方面要求较高外,用人单位对求职者的五官、身高、性别均提出相应的要求,加大大学生求职的难度。因此,在此种市场机制下,“985”、“211”院校的大学毕业生可能会选到自己理想的岗位,而大部分的毕业生则面临着市场机制最严酷的考验。

(三)就业期望与现实错位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期望与实际就业分布、地区、单位、收入等存在差距。[1]高校毕业生的收入期望偏高,而就业地区与就业单位相对集中。愿意到艰苦地区工作的大学毕业生比例极低。据调查,他们的就业地区分布状况大致为,在东部地区工作的毕业生平均每年度占52.5%,在中部地区工作的毕业生占17.3%,在西部地区工作的毕业生占30.1%;如按就业地点划分,在省会城市或直辖市工作的毕业生占51.0%,在地级市的占29.2%,在县级市或县城的占15.5%,在乡镇的占3.8%,在农村的为0.5%。[2]

按工作类型划分,各类专业技术工作如工程师、会计师、教师、医生、律师等依然一枝独秀,占29.2%;其次是各类服务工作如保安、餐饮服务、销售服务、市场营销等,占20.2%;各类企业管理工作如经理、部门经理等占13.3%;各类行政管理工作包括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群众团体行政管理工作占12.8%;各类技术辅助工作如技术员、护士、秘书、出纳等占8.8%。据2012年不完全统计,有70多万大学生学非所用,57万大学生未能找到工作,等到来年再就业。概括说来,大学生就业以个人发展为目标,以经济利益为导向,以就业地区选择为保障。

(四)就业政策对大学生的限制

我国对大学生就业采取的地方性需求抑制依旧存在,一些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依然有所谓的“留职”的指标限制,还有一些其他的人才引进的行政限制。大多数省市寄希望于提高本省的就业率,尽可能地降低其他地区大学生流动到本省的数量,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对其他地区大学生跨省就业造成了政策上的限制。另外有的企事业单位,对毕业生户籍的限制,更是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大学生的就业取向,没有归属感的大学生在毕业之后因为户口问题而返乡发展的毕业生不计其数。

二、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

纵观我国大学生当前的就业难的问题,我们把它还原到马克思主义的失业学说上来分析。[3]马克思在《经济学手稿》中讲到,从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中直接推导出过剩人口产生的必然性,揭示了生产资本的发展所造成的两种相互矛盾的人口变动趋势,深入论证这种人口过剩的相对性质。马克思说,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家进行剥削的两种主要方法。一方面,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是资本家力图延长工人的劳动时间,并且力图雇佣更多工人来扩大剥削范围。而从雇佣更多工人的社会经济现象来看,则表现为劳动者就业的扩大。另一方面,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又使资本家力图缩短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与过去相比,生产相同的剩余价值所需要的劳动力数量将下降,从而减少必要劳动人口。这势必会使一部分人口变成过剩人口,成为产业后备军,这就必然造成失业。“资本主义积累不断地并且同它的能力和规模成比例地生产出相对的,即超过资本增值的平均需要的,因而是过剩的或追加的工人人口。”同时,对劳动的需求,同总资本量相比相对地减少,并且随着总资本量的增长以递增的速度减少。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相对过剩人口问题的研究,始终是以生产技术进步引起的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为立论前提的。他说:“在这种研究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资本的构成和它在积累过程进行中所起的变化。”

正如马克思所述,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可变资本的相对减少,意味着用较少量的劳动就可以推动较多量的机器和原料,这正是技术进步的体现,由此会引起对劳动需求的减少,并且对员工的要求会较苛刻。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是不断变化的,而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进步,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科技要素被资本日趋重视和吸收,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是必然趋势。这就对当今的大学生提出更高要求,学生不仅要在学校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将来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而且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提高个人素质,把平日所学的知识内化为自己个人的修养。

三、党和国家采取了积极就业政策以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中央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工作,制定相关的政策促进就业发展。[4]

(一)鼓励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对企业招用非本地户籍普通高校专科以上毕业生,直辖市以外的各地城市要取消落户限制。企业吸纳登记失业高校毕业生,可享受相关就业扶持政策。[5]

(二)鼓励和支持毕业生自主创业。高校要积极开展创业实践活动,建设完善一批大学生创业园和创业基地,为毕业生提供创业的服务。对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符合条件的,免收行政事业性收费,落实税收优惠,小额担保贷款及贴息等扶持政策。

(三)建立和完善困难毕业生援助制度。积极为离校后未就业回原籍的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服务,将登记失业的离校毕业生纳入当地失业人员扶持政策体系,对就业困难和困难家庭的毕业生给予重点帮扶。

四、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看法

(一)就业形势严峻。从劳动力供求总量上看,2001—2010年平均每年新增劳动力达900万人左右,随着科技进步、结构调整加快、传统行业将继续产生大批失业人员,而新兴产业、行业需要的高素质、高水平复合型人才供不应求,大学毕业生来自各个地方各个院校的不同专业,理工科专业的大学生相对速发展的社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而文科类的学生在市场方面的需求明显没有那么抢手。此外,用人单位对性别的歧视也是当今大学生面临的一个问题,从这几个方面看,大学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压力空前严峻。

(二)就业问题中矛盾突出。21世纪我国就业的主要矛盾是,数量巨大的大学生劳动力供给与经济发展对劳动力需求不足、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与劳动者素质不够的矛盾。每年几百万的大学毕业生从学校流入社会,再加上上一年度滞留的毕业生,待就业的学生人数远远超过劳动力的需求,竞争日渐激烈,只招收几个岗位的部门通常都是过百甚至是过千的报名者。科技的发展对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人才的需求已不如以往那么旺盛,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兴起却需要一批理论基础扎实,有团队合作精神,拥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高科技技术型人才,大学生只有少数的部分符合这些高、精、尖的条件。

(三)解决就业问题的基本观点。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大学生不再是天之骄子,要得到一个自己理想的就业岗位,首先要充实自己,使自己的能力能够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其次在择业过程中,要对市场有一个明确的期望估算,要了解当前的经济发展趋势,需要哪方面的人才,不能盲目地夸大个人能力,也不能悲观失望。

参考文献:

[1]陈跃编.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就业政策与实践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2]2012年大学生就业报告.新浪网.

马克思毕业论文篇(10)

关键词:

信仰教育;专业学习;地方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

信仰是人对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选择和崇尚,是人类生存、自立和发展的意义支撑。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基础的关于共产主义学说的信仰,因其科学性而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活力,成为社会的主体信仰。信仰的力量是巨大的,是促进人们道德自律、超越自我的精神源泉,也是推动一个民族前进的巨大精神动力。加强当代大学生信仰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已经成为“马哲”和“思修”等相关课程的重要内容。从多位学者各自独立的调研结果来看,目前多数大学生有信仰,并以马克思主义信仰为主流,[1]但信仰复杂化和多元化,信仰迷失,甚至是一定程度、范围的信仰缺失、信仰、危机也是不争的事实。[2]学者们将大学生信仰所面临的问题主要归结为中国深刻的社会转型和利益格局变迁[2],信仰教育本身的空泛无力[1]与失当[3]和大学生所处成长阶段的独特性格特质,[4]并从增强和转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模式,整合传播媒介和传播形式,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时俱进,信仰认同机制转化等多个角度提出了应对策略。与此同时,以专业教育和职业能力培养为目的的高校各个专业,都有其独立的、体现自身培养方向及培养目标的教育教学模式,致力于各专业专门人才的培养。这无疑是正确的,但也容易造成局限专业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对学生信仰的培养的局面,认为信仰的培育是“两课”的职责和任务,与专业教育毫无关系。囿于从思想政治教育看信仰,使得“马哲”和“思修”等各个专业开设的相关课程,被大部分的大学生视为与自己的专业“无关”,而且,这种思想并不仅限于学生,正如学者黄明理和冯茜所说:“其他专业的教师会在课堂或其他场合直接或间接、自觉或不自觉地表达出自己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和学科的歧视”。这种信仰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分离、信仰培养与专业学习之间存在“心理距离”的现象,并没有引起学者足够的重视。正视它们的存在并不是否认信仰对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全人格、终极价值判断与追求的重大根本性影响,而恰恰是落实和强化这种影响的中间传导机制。在这种背景下,本文扎根于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基本内容,以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为例,探讨将大学生信仰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从而解决信仰教育空泛无力和失当的问题,真正实现信仰的认同机制转变,实现知行合一。

一、信仰教育与专业人才培养相融合的理论前提

(一)马克思主义与共产主义信仰鼓励人的解放和进取

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追求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同时,共产主义信仰也与宗教不同,它不是一种追求精神解脱的信仰疗法,而是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图景的指导下,人通过自己自身的努力来实现对生活意义的追求和幸福解放。[5][6]学者井婷等[7]也通过实证研究表明,拥有共产主义信仰的大学生幸福感高于其他信仰的同学。这并不是强调注重工具理性,也不是否认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信仰解放人类的远大理想,而是对其作为公民个人信仰的文化身份的认知。正如学者刘建军[5]所说,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价值体系既可以指导群体和组织,也可以指导个人的信仰与价值观。因此,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信仰与大学生通过专业学习追求全面发展和创造幸福生活的美好诉求紧密契合。

(二)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信仰具有道德指向的高标准

马克思主义理论包含了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以及公平正义的道德观[8],高标准的道德要求也是共产主义信仰的要求、体现与内涵[6]。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形成了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遵从集体主义的基本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主要内容,注重发扬大公无私、诚实守信、谦虚谨慎、勤劳勇敢和实事求是的精神[9]。马克思主义与共产主义信仰所包含的道德要求为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坚实的品格支撑,成为大学生职业生涯持续发展的不韵动力。

(三)信仰教育与专业相融合是马克思理论与时俱进的要求

一方面,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同实际情况相结合才是真正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从列宁主义到思想,从邓小平理论再到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都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进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就在于实践、开放和发展。[10]因此,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信仰也应该在坚持基本原则的基础上与新的实践相结合,增加新的内容或新的发展。另一方面,当代大学生信仰存在的问题也进一步说明信仰教育与专业融合的必要性。学者黄明理和冯茜[1]在调研中发现,62.9%的大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教材缺乏魅力,这已经成为削弱马克思主义理论魅力的最重要原因。这背后反映出理论创新不够,[1]不能联系实际生活挖掘出马克思主义精神实质,[11]更重要的是不能运用理论解决大学生的实际问题,[2]学者杜新安[12]明确指出,只有回答和解决青年学生真正关心的问题和生活中的困惑,才能从根本上确立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而在大学阶段,与专业结合则是信仰教育最好的切入点,通过潜移默化的作用[13]实现了学生的职业发展、道德提升、学习生活等内容的统一。

二、人才培养的新环境提出了专业与信仰教育融合的迫切需求

(一)入学之初的专业起步需要信仰教育

伴随着中国高等教育逐渐走向大众化,为数众多的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变,相较于过去而言,上大学的门槛已经越来越低。从现实情况来看,地方新建本科院校除少数热门专业,大部分专业降分录取并不罕见。很多专业、尤其是市场营销专业大部分新同学入学成绩并不高,对他们而言虽然进了大学的门槛,但很可能只是一个现实的选择,离自己理想的状态相去甚远。这些大学生在入学后充满了对未来发展和专业学习的迷茫,有些开始尝试转向看上去更为时尚的专业,有些则在就业与考研之间犹豫徘徊,更有甚者,对自己的专业还未真正了解,大学生活也还未完全展开,就已经开始为毕业后的就业而发愁。这种新建本科院校所面临的学生心理变化虽然细微,但却给后续的思想政治教育或专业思想教育工作增加了难度、赋予了新的内涵和任务。因此,对入学之初的大学新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的同时就要重视和强调信仰教育,并以鼓舞和激励为主,以思想的激发为主要目标,通过展现营销专业的发展历史、丰富内涵和职业前景来激励他们正确看待人生,赋予他们人生的定力和方向,坚定他们对专业的信心,鞭策他们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实现新起点上的腾飞。这时的信仰教育就是一种基于内心召唤和灵魂冲撞的基于信仰的教育,[14]实现了将情感、意志与真理力量相结合。[15]

(二)专业精神的锻造需要信仰教育

相较于具体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言,专业精神的塑造异常艰难,一个即将毕业的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对什么是营销的回答是“把产品卖给不需要的人”。我们可以假设这个答案的初始动机仅仅是为了证明对营销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充分掌握,但是从另一个侧面也说明我们的专业精神塑造并不成功。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信仰所包含的道德要求与市场营销的专业精神实现了无缝的契合。这一点可以从关系和品牌这两个现代市场营销核心要素的视角来说明:一方面,在买方市场背景下,现代市场营销的一个重要转变就是从重“交易”转向了重“关系”,即在面对消费者的选择域不断扩大、个性化消费偏好不断凸显的条件下,市场营销者通过提供足够的顾客价值来实现顾客的满意和维系忠诚,并进而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利润来源。对市场的敬畏、对顾客的尊重、对价值的尊崇,就要求每一个市场营销者要诚实守信、谦虚谨慎和实事求是,否者,消费者就会用“脚”投票,也许一个没有高标准道德要求的营销人会窃取暂时的交易之利,但永远不可能获得顾客的终身价值。另一方面,品牌是现代市场营销的“高地”,无论大企业还是小企业,都希望能够塑造自身的品牌,无论是工业品还是消费品都希望通过品牌的塑造来实现额外的溢价和竞争优势,如此重要的品牌,其本质就是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信仰里所包含的内容———诚实守信。

(三)实践能力的提升需要信仰教育

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高度重视与实践的结合,并在实践中获得发展。信仰教育也要把学生带到实践中去,通过亲身的聆听、目睹、感受而有所体悟,人的主观世界就在实践中得到改造,正如学者荆学民所说,作为人类实现自我超越基础的实践也是信仰的基础。[16]然而,由于缺乏信仰塑造的统领,实践教学体系的僵化与残缺,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所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就是学生普遍存在“眼高手低”实践能力弱的现象,这带来两个令人担忧的后果:一是用人单位不满意,一个实习单位部门负责人的反馈是这些学生“总是对公司未来的总体战略发展高谈阔论,但对本职的岗位职责却不完全了解”;二是学生本人也不满意,一个四年级本科生发出了“感觉什么都没有学到”这样的感慨。这充分反映出由于实践的缺乏,导致了营销专业的学生浮在对实习单位直观了解、直觉判断、高谈阔论的表面,而无法深入行业的本质、公司的实际和岗位的本职去开展扎实的工作,也由于实践的缺乏导致了无法将所学营销理论知识与企业所面临的问题在操作中结合。

三、基于信仰教育的专业人才培养实施方略

(一)以信仰的塑造作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内容

强调将信仰的塑造作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内容,并不是说将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信仰的基本内容原封不动地搬到市场营销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而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基本精神的前提下,将踏实勤勉、爱岗敬业的职业心态,真诚守信、热忱坚毅的专业精神与人才培养目标相融合。基于此,我们将基于信仰的地方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专业的培养目标表述为:“培养具有踏实勤勉、爱岗敬业的基本职业心态,尊崇真诚守信、热忱坚毅的专业精神,掌握扎实的学科基础知识和完备的市场营销专业分析思维框架,具备‘互联网+'环境下独立门店经营与管理的战略视野与系统运筹能力,具备进行消费者洞察、品牌塑造与整合传播、区域市场拓展、销售团队管理、产品线与服务管理、系统定价基本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专业营销人才”。较之单一的专业培养目标,融入信仰教育的目标更加突出职业素养、专业品格的锻造。

(二)承载信仰教育的专业课程开发

在专业情境下开发承载信仰教育的相关课程是实现信仰教育与专业学习相融合的重要手段。相较于其他专业,市场营销专业的毕业生无论是从事直接的销售、渠道、团队管理,还是间接的广告传播、调研咨询等工作,都面临更短的业绩考核周期和每天的金钱利益权衡,因此,不可避免地面对更强、更频繁的情绪冲击和挫折感体验,更易于产生将价值短期化,将战略计谋化的倾向。在这种条件下,我们将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信仰的精髓与营销专业对人才的情景需求相融合,形成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卓越营销人的基本理念》和一门专业核心课程《营销信仰与商业伦理》。前者主要聚焦于对营销专业人员所应具备的基本职业心态的解读,提出了“终身学习,提高学习力”“关注细节,做事认真”“勇于承担责任”“拥有进取心是前进的基石”“常怀感恩之心”“态度比能力更重要”和“卓越的前夜是坚持”七个基本营销人职业理念。《营销信仰与商业伦理》则主要聚焦于营销专业所强调的基本准则和商业伦理,提出了将“以消费者为本的价值创造”“终身价值视野下的关系升华”“基于正能量联接的社群互动”和“绿色营销范围内的可持续竞争”作为营销人的基本行为指引。这种通过专业课程形式,与专业发展相融合的信仰教育才能进一步实现信仰的入脑入心。

(三)围绕信仰塑造校准课程及能力培养目标体系

学者刘建军提出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依靠主渠道,还要有微循环,并形象地将主渠道类比为城市里的主干道,微循环则是城市的“小道里巷”[17]。对大学生的信仰教育也要依靠主渠道和微循环,这个主渠道是指与信仰教育直接相关的支撑点,微循环则是指虽不与信仰教育直接相关,但对信仰形成起到间接作用的支撑点。因此,围绕信仰塑造对课程和能力培养体系进行校准就是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体系内寻找信仰教育的主渠道和微循环。从营销专业信仰教育的主渠道来看,新生入学教育、信仰与专业相融合的课程学习与信仰教育必然直接相关,此外,毕业生的毕业实习既是对所学专业知识的一次综合演练,更是对其人生观、价值观、理想与追求在行为上的一次系统呈现与锤炼,也是直接相关的信仰教育支撑点。大学生专业学习以外的课外活动,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价值观的塑造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非直接支撑作用,属于微循环范畴。综上,信仰教育的主渠道是新生入学教育、直接相关课程的学习与毕业实习,微循环是课外社团活动。从主渠道加强信仰教育,首先,信仰培养目标和相关课程要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体系之内。一方面将踏实勤勉、爱岗敬业的职业心态,真诚守信、热忱坚毅的专业精神作为营销专业大学生基础素质培养所要达成的重要目标;另一方面,《卓越营销人的基本理念》和《营销信仰与商业伦理》分别作为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进入整体课程体系。其次,在毕业实习或专业实践的考核体系中加大对行为考核的权重。将毕业生在实习单位的日常行为表现与业绩并重,强调业绩来源于良好的行为准则。最后,高度重视新生入学教育,让信仰建立融入其中,通过专业介绍等系列讲座与活动,向学生传递专业的内涵与外延,展示营销未来的职业发展路径,树立专业发展的持久信念等,鼓励大学新生不断拓展自己的眼界和胸怀,在关心个人事务的同时,也关注社会,成为一个目光远大、有使命感的人,[18]对市场营销专业的同学来说,尤其要鼓励大家摒弃“吃喝型”“温饱型”“邪恶型”和“宿命论式”等不良人格[19]。现代教育的需要已经超越了仅有的课堂集中讲授[4],日常的社团活动不仅是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方式,更是信仰教育回归生活化的重要承载,通过生活中获得的积极体验也增加了大学生对信仰对象情感倾斜的可能性。从微循环的角度加强信仰教育,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专业学习之外的各项活动,包括社团活动、学生会工作、运动会、支教等,让学生在这些集体活动中领略到生命的价值,体会人生的温馨、人性的美好,感受信仰的存在,促进信仰的塑造。正如学者何正玲和戚芳所言,大学生通过大学四年生活的点滴感知到的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才能生成可靠的信仰体系。[20]

(四)激励专业老师与辅导员一起开展信仰教育

对当代大学生的信仰教育不仅仅是高校辅导员的工作,也是专业老师的分内工作。专业老师的任务不仅仅是讲授好本门课程,更重要的是把学生培养成才。对营销专业的同学来说,不具备踏实勤勉、爱岗敬业的职业心态,真诚守信、热忱坚毅的专业精神就不符合未来竞争的商业环境对营销人才的需求,因此,信仰教育是辅导员和专业教师共同的责任与义务。为了有效提升信仰教育水平,首先,专业教师需要提高自身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质,认同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信仰,自觉身体力行,正如学者刘建军[21]所说,第一个步骤就是认真学习,统一思想,加深认识。其次,专业教师应该加强与同学们的课下联系,在互动中对广大同学进行言传身教。最后,专业教师也需要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不能仅仅满足于教科书中观点的阐释,应该结合自身的科研兴趣,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创造机会带领同学们走出课堂,在专业领域引导大家走出迷茫,树立人生目标。

作者:邓琪 吴雪 张英彦 单位:宿州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东北财经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黄明理,冯茜.我国90后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研究[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6-13.

[2]徐俊,刘魁.青年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问题前沿研究综述[J].学术论坛,2013,(4):34-38.

[3]荆学民,林学原.目前大学生信仰问题的调查与分析[J].北京教育(德育),2010,(6):79-81.

[4]连文妹.现状与反思:当代大学生信仰问题研究[J].教育评论,2015,(10):91-93.

[5]刘建军.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结构[J].思想教育研究,2013,(3):36-40.

[6]刘建军.论共产主义信仰的崇高境界[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3):50-55.

[7]井婷,宋佳东,刘佳.幸福感对利他行为影响的实证分析[J].学术交流,2011,(8):22-26.

[8]卢黎歌,周辉.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及其当代价值[J].理论学刊,2013,(5):4-8.

[9]黄继峰.从马克思主义科学与价值相统一的视域看社会主义道德[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12):28-34.

[10]祁金利.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多维度解读[J].思想教育研究,2014,(5):16-23.

[11]宋幼奇,张加明.论大学生信仰存在的问题、原因与教育对策[J].湖北社会科学,2013,(11):186-188.

[12]杜新安.大学生信仰教育的困境及对策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4,(12):212-213.

[13]赵迎欢,吴峰,刘莉,等.“当代大学生特点及环境影响”研究报告[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1):108-113.

[14]荆学民.现代信仰学导刊[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2:279.

[15]伊文婷.信仰教育:新媒体境遇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109-113.

[16]荆学民.信仰的社会文化内蕴———“马克思主义信仰学”论二[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1-5.

[17]刘建军.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与微循环[J].思想理论教育,2014,(9):56-60.

[18]刘建军.信仰的叮嘱[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21-23.

上一篇: 思想政治教育毕业论文 下一篇: 文化知识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