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原理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20 16:08:45

马克思原理论文

马克思原理论文篇(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课程体系中具有基础性的作用。通过教学使大学生从整体上掌握马克思主义,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同时在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对本课程的教学略陈管见。

一、把握原理课程体系的整体性

马克思主义整体性问题事实上是马克思主义的总体性问题,马克思主义是一个“科学的艺术的整体”或“一整块钢板”。这就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可能”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1](P5)新课程方案的实施目的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坚定青年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只有从整体上研究马克思主义才能真正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讲授“原理”课的目的要求之一就是要通过教学使大学生从总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整体性应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马克思主义的形成过程。马克思主义是在对人类文明成果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马克思、恩格斯在剖析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基础上发现了唯物史观,并运用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列宁、斯大林、等马克思主义的继承者在实践中对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艰苦的探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为后人的进一步探索奠定了基础。[2]据此我们设计和构建课程教学体系,应该是以马克思的两大发现,即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科学为逻辑主线和主要内容,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为根本目的和理论归宿,最后落脚于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认识工具,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实践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把握真理,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增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而奋斗的自觉性。

2.马克思主义各个组成部分的内在联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哲学为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提供了统一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经济学既是哲学理论和方法的具体运用,同时,又是对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深刻的令人信服的论证。科学社会主义是哲学、政治经济学理论,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经济学说的必然结果。整个教学内容的三个组成部分是有机联系的,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习形成一条主线。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提升为对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一般分析,而不是列举数字、图表与斧头换绵羊之类的讲解。从哲学的社会历史矛盾分析延伸到具体的资本主义的分析,再到解决的途径,兼容和合并原来的科学社会主义部分。目前,要想建设好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一学科,必须在重塑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上下功夫。着重学习领会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3.马克思主义的创新性。从广义上讲,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后人对它的运用和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它既包括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对其继承和发展,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邓小平、、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3]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又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实践紧密结合,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所以研究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包括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相统一的整体性。[2]

二、有效整合原理课的教学内容

“原理”教学内容多,课时少,讲授内容不可能面面俱到,必须做到精讲,要“管用”,那么我们对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重点必须搞清楚。而且“原理”课也要与其他三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整体协调,一些重复的内容可以归类、化简。“原理”课中“科学社会主义”部分的内容与“概论”、“纲要”中的有关内容有所重叠,在讲授中要有所取舍。

哲学部分应注重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教学,尤其是方法论的运用和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教材增多了许多和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目前,就是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基本原理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教师在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过程中,注意方法论训练,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变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

政治经济学部分重点讲清经济学原理知识点并与现实之间关系,如价值规律,劳动价值理论中第三产业创造价值的问题,货币的形式电子货币的问题,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联系当前的金融危机),经济全球化等学生关注的热点。政治经济学对于我们今天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具有理论和方法方面的智慧启迪。

科学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源头和理论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我国的改革开放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道路的学说。党的十七大报告在总结我国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基础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最终使学生明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科学社会主义具有重大贡献。

三、提高原理课教师的综合素质

“原理”课教师多有不同的学科背景,有原来讲哲学的,有讲政治经济学的。目前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整合在一起,要讲好这门课,可以说是一个挑战。实际教学中,存在着教师擅长的内容占课时多、讲得多,而不擅长的内容占得课时少、讲得少的情况。这显然违背了课程教学的目的和要求,因此教师知识结构需要弥补,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原理”课教师应该积累三个层次的知识:一是哲学史层次的知识,如中国哲学史、西方哲学史、马克思主义哲学;二是政治学、经济学等学科的知识;三是心理学、逻辑学、伦理学、社会学等层次的知识,并且要研读经典著作。“原理”课的导向是要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但若没有其他学科的支撑,很容易造成讲授肤浅、思路狭窄或陷入空洞的说教。同时教师还要对一些社会热点难点问题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看法,这是吸引学生,提高教学水平和效果的关键所在。

“原理”课程综合性很强,要上好这门课必须发挥团队精神,课题组成员必须开展好教研活动,进行教材分析、教学法研究、集体制作课件、试讲评议等教研活动。有些高校坚持了集体备课制度,效果较好。教师通过集体备课,相互交流研讨,可增强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原理教学的理解和把握,从而更好地组织教学,具有指导意义。

四、提高原理课的教学策略

实用性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的难点。哲学理论性很强,不像实用性学科,通过学习能够很快产生经济效益。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科,它内化到人的思维深处,其功能和效益是潜在的、不明显的。加之理论又较深奥、抽象,给人一种高高在上、远离生活感觉。哲学的这种特性使得它难以为广大学生接受和喜爱。相反,学生对实用性强的学科更感兴趣。所以,教学中突出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的实用性非常关键。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学习它有助于大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掌握科学的方法论,而且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于一个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学生没有认识到其重要性及实用价值,解决这个问题是教学的难点和关键所在。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突出课程的实用性,紧密与学生所学专业相结合。

专业化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具体化,即把马克思主义哲学融入到具体的专业之中,使其具有专业特色。哲学教学围绕学生的专业进行,并力求在教学中将学生的专业及专业中的问题提到哲学的层面加以审视。哲学教学的专业化将使哲学的论证方式发生巨大的变化。专业化的哲学教学是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联系学生专业特点,比如物理专业、化学专业、医学专业、建筑专业等等,根据不同的专业讲授不同的内容,尤其例证的引用应或多或少与学生所学专业有关。在解决或讨论专业问题时,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等的思维方法及其观点,使哲学原理在解决专业的过程中自然地实现,即在解决或讨论具体的专业问题时,运用并检验了世界观和方法论。而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认识也是在这种理论的运用过程中实现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一般消化在具体的个别之中。通过实践,笔者认为,有用和有趣是加强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关键。随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方案的实施,在课时少、内容多的情况下必须联系实际,与专业紧密结合,启发学生思维。启迪学生智慧,培养综合素质,对于他们将来走向社会具有深远的意义。

总之,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不断地学习新的理论和先进的教育思想,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工作严谨求实,搞好学术和教学科研,以科研带动教学,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努力使“原理”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优秀课程。

参考文献:

马克思原理论文篇(2)

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而不是僵死的教条。马克思主义在当今的发展也是紧密联系社会主义社会实践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的教学应该反映最新的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而最新的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中也必然包含着当今学生的思想问题、学生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的教学只有站在时代前沿,针对社会实践、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注重教学的当代性,才有它的生命力和吸引力。

一、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中,必须突出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在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哲学部分时,必须突出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完善和发展都是在不断的批判和反思中完成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精神是指用一种辩证否定的态度来达到在实践中不断破旧立新、以新质代替旧质的勇气和行为,这是一个不断突破既定现实而不断创新、不断升华的过程。批判精神是浸透在马克思主义哲学里的显著品质和精神精髓。

当代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显著特征。马克思在从事哲学研究之初,就对自己将要创立的哲学有一个明确的定位。他说:“哲学家的成长并不像雨后的春笋,他们是自己的时代、自己的人民的产物,人民最精致、最珍贵和看不见的精髓都集中在哲学思想里”。(1)“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2)人类社会的实践和时代是具体的、开放的和发展的。把握时代、反映时代,不仅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了开放性和时代性,还使它具有了国际性,即“哲学对于其他一定体系来说,不再是一定的体系,而正在变成世界的一般哲学,即变成当代世界的哲学。”(3)正因为如此,马克思主义哲学从不把自己看是终极的真理、不变的教条,而是承认自己是行动的指南、科学的方法。只有这样,马克思主义哲学才能与各民族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才能以自己理论的一般性与各民族实践和理论的民族性、特殊性相结合,在那里生根、结出丰硕成果。

创新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活的灵魂。“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4)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解放思想、事实求是、与时俱进。创新性要求必须紧密联系当代社会实践,解决当代社会实践中的新矛盾、新问题。创新性就是用批判的、否定的眼光看待事物和现实,注重创造新的事物,这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伴随着实践和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前进提供了源泉和动力。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关键要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实质和基本立场观点进行深刻把握。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马克思主义哲学会对人类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就是因为马克思是从人类社会的具体实践出发,与时俱进,提出社会实践中存在着的现实问题,并在探索、分析、认识、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建立了自己的思想体系。可以说,没有问题意识,就没有理论上的聚焦;没有理论聚焦,就不可能形成对某些问题的深刻认识。强化问题意识,说到底就是要加强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和研究。问题不是头脑中随意产生的,也不是少数人突发奇想煽动起来的,而是由现实生活实践唤起的。正是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与矛盾的凸现,使相关问题的意识日益强化。真正的问题意识总是关于时展重要问题的意识,是源于社会生活实践的意识。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教学不能仅仅就书本而书本、就理论而理论,而是要在教学中深刻揭示理论问题研究与社会实践发展的内在联系。使学生认识到,近年来,正是由于当代经济全球化、社会现代化、全球生态危机、社会主义发展命运以及知识经济等问题日益突出,使得人们对于马克思的现代性理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等等成为理论研究的重点。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要引导学生透彻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是“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和创新,最重要的是必须处理好“源”和“流”的关系。所谓“源”,就是现实的社会实践;所谓“流”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与发展总是在已有的思想前提下进行的。这就要求学生认真学习基本理论,全面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实质。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和创新最终不是产生于“流”,而是产生与“源”,即产生于现实的社会发展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理论之所以能够出现一次次创新,主要原因不在于创新者对原有理论作了何种新的解释,而在于面对新的时代、新的实践进行了新的探索、新的思考,提出了新的思想和观点。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正是这样。因此,正确处理“源”和“流”的关系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

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学中,关注当今时代的重大现实问题,突出教学的当代性、时代性,才能使学生真正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最有生命力、影响力的东西,不是他得出的某些具体的结论,而是那种把时代性问题真正引入理论研究的实践精神和探索精神。从而引导学生树立问题意识,关注时代特点,善于把所学的理论和社会实际结合起来,增强理论指导实践和在实践中探索理论的自觉性,提高综合能力。二、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学中,必须突出马克思关注时代特征,立足社会现实,强调劳动者经济利益的精神特质。

在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政治经济学部分时,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思维的方法,突出马克思关注时代特征,立足社会现实,强调劳动者经济利益的精神特质。

和以往的政治经济学不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从诞生之日起,就具有了自己鲜明的阶级特点,那就是服务于工人阶级和劳动者,具体而言,就是为劳动者的经济利益辩护,说明和论证工人阶级和劳动者实现自己经济利益的合理性。马克思从来不讳言经济利益。他说:“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与他们的利益有关”。他认为工人阶级和劳动者有权为自己的经济利益而奋斗。马克思从社会现实入手,把哲学批判与政治经济学批判结合起来。他认识到对市民社会的解剖应该到政治经济学中去寻找。《资本论》的批判,从根本上超越了古典政治经济学,达到了最深刻的高度,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发展、繁荣并逐步衰亡的历史过程和规律。揭示出,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凭借其资本,无偿地占有了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因此,工人阶级为了捍卫和实现自己的经济利益,只有资本主义制度,建立起能够实现自己经济利益的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制度。马克思研究经济学的根本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劳动者的经济利益,马克思认为,这一利益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只有建立共产主义的经济制度才有可能实现。

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到,维护劳动者的经济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学科性质所决定的,也是这一学科的鲜明特色。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研究不是停留在社会表面现象,而是深入到社会经济结构,批判矛头直接指向社会深层结构,为彻底改变世界指明了方向。大量社会实践表明,在社会主义社会,尤其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劳动者的经济利益不会自然而然地得到实现,仍然需要争取才能得到,因此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把劳动者经济利益作为核心问题、重大问题加以深入研究,是完全必要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建立为保护劳动者经济利益提供了可能性,但社会主义本身还有一个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影响甚至损害劳动者经济利益的多种因素,因此,要把实现劳动者经济利益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性,还需要创造一定的社会条件,还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所以,关注社会现实,研究当今社会存在的重大问题,并在教学中突出这一点,能够增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一个学科,它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取决于它对社会所做出的贡献,取决于它能否解决社会问题和发挥作用。如果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能够解决社会中最重大的现实问题,能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它的学术地位就高,作用就越大,影响也就越深远,也就有了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因此,在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进行阐述时,既要坚持集中阐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同时又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现象和新变化进行研究,力求提出新观点和新理论,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的教学更加贴近现实,更加具有鲜明的时代感。

三、在科学社会主义教学中,必须突出社会主义的本质,体现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性。

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之一,它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共同构成马克思主义基本框架。以前本科生政治理论课中没有这部分内容。这部分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处于结论和落脚点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学习这部分内容,对于使学生全面、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不可缺少的,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包含极为丰富的内容,但马克思主义阐明这么多道理究竟是要做什么呢?一句话,就是要搞社会主义,要追求共产主义。这就是画龙点睛,点明了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宗旨。

在教学中,要通过科学社会主义基本理论的讲述,使学生深入了解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过程,把握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认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率先取得革命胜利的历史合理性和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艰巨性;进而进一步深刻理解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历史必然性和长期性,树立和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与此同时,在科学社会主义部分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紧密结合当代社会主义实践,使学生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从当代社会的现实发展中去把握:社会主义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的;社会主义是在自我发展和完善中不断走向辉煌。

“历史不过是追求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5)人们在创造历史的活动中不断地把自己的目的、内在需要对象化,表现人类活动的目的性和创造本质。利益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主题,也是人类活动的动因和价值目标。我国目前正处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非常关键的阶段,也是经济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的重要阶段,在这个发展的重要阶段,一定要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一方面要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加快经济发展的步伐。另一方面必须加快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展不够全面的问题,如生态环境、医疗、教育、卫生、社会公平等方面的问题。因此,我们党提出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发展为了人民,以人民利益作为发展的最终目的。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共产党人在推进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历史活动中必须确立并坚持的价值目标。只有那些体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以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价值目标的历史活动,才能真正把千百万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能动性发动起来,并把他们吸引到推进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历史活动中来。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强调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集中体现了我们党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进一步揭示了我们党在发展市场经济、推进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所必须坚持的价值原则。

追求人的彻底解放,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展望未来共产主义时,曾提出这样一种思想:共产主义社会“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未来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6)马克思强调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具有内在一致性。马克思认为,作为历史活动主体的人的发展,是衡量社会发展的基本尺度。但是马克思主要为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指出了基本方向和主要原则,并没有具体论述发展的措施及方法。我们党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提出科学发展观,强调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充分依靠人民群众作为推动发展的主体和基本力量,同时又把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作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的思想,体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对马克思关于人和社会发展思想的重大发展,也是我们党发展观的本质性的跃进。

发展的实践丰富着发展的理论,发展的理论指导着发展的实践。我国已进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时期、新阶段,面临着新的实践、新的矛盾,我们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学中一定要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马克思主要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我们学习马克思基本原理,就是要立足于中国改革开放的实际,立足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实际,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高度来认识当今世界的变化及其趋势,坚定信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而奋斗。

注释: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20、121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5页

马克思原理论文篇(3)

根据200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下发的《〈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的规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由原来的七门课程优化整合为四门,其中将以前开设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合并,并增加了“科学社会主义”部分,优化整合成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于2007年9月在全国高校正式开设。

医学院校由于专业性极强,长期以来在医学生中就存在重专业,轻人文的倾向。加之新的“原理”课程一共60个学时,比《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的总课时少了30多个课时,而且增加了“科学社会主义”部分,怎样在课时允许的情况下讲完涵盖三个学科的教学内容,提升医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重要性的认识,改变教学的被动局面,本文拟对此进行探讨。

一、医学院校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的重要性

(一)、为医学生提供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指导

当代的医学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医患关系的物化,医疗费用居高不下,医疗的公正和廉洁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质疑,医患关系越来越紧张,甚至出现了两者对立的情况。医学生面临的不仅是上述的危机,在短短一百多年中,医学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移植医学、辅助生殖技术、干细胞研究技术,无性生殖技术,等等,这些不断更新的学科前沿,爆炸性的知识增长,更使医学生们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学业压力。

现代医学对健康和疾病的理解不再局限于生物领域,目前医学前沿的不少技术已经和哲学、伦理学等交织在一起,所有这些表明,医学生必须抛弃那种唯技术是从的医学头脑。一个合格的医学人才不仅要有较高的医学科学文化素质、精湛的医疗技术,而且还应有高尚的医德,只有这样,才能把救死扶伤、实行人道主义、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作为自己的职责。

在医学院校开设原理课,使医学生系统地了解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如何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科学分析各种社会现象,有利于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期在未来的工作实践中,面对当前全球化带来的文化多元和价值多元的问题,做出适当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面对复杂多变的外界环境,增强他们的反映能力和应变能力,使心智结构趋向和谐、稳定,形成健康心态,增强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实现医学的最大价值,为发展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做出贡献。

(二)、是医学生掌握辩证思维方法的根本途径

在现代社会中,医疗人员面对的问题越来越多,且越来越复杂,如病史、病人的感受和检查结论不相符,病情的发展和影像的结果不符,治疗的效果和预料的不同等。疾病的产生、发展、演变和转归已不仅仅局限于生理和病理本身,在相当大程度上产生和来源于人本因素、社会、自然环境等,纯器质性的病变所占份额在逐渐缩小。因此,未来社会的医学模式不能简单地就医论医,就药论药,仅仅满足和局限于从细胞到细胞、从生理到生理、从病理到病理,从机体到机体的研究模式,而应该站在整体的高度、系统的高度去看待人类生命。[1]

医学知识和技术设备,是从事医学的手段,而如何恰当地使用知识和技术手段,就在于医生的思维艺术。一名医生只有具备渊博的知识、多方位的思维、独特的见解及不同于过去那种单纯依赖经验的思维方法,才能适应现代医学的发展。

恩格斯指出:“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2]。医学院校通过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改变了以往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分割为三部分,在不同学期由不同老师讲授,使学生不能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内在联系及其整体性的问题。实际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这几部分是非常紧密的、逻辑的联系在一起的。教师在讲解原理课程中,由简入繁,既讲清各部分的内容,又找出贯穿于各个部分和整个体系的基本线索,让学生在接受博大精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上,建立起辩证思维的基本逻辑,正确分析和理解医学中的各种复杂问题,提高认识水平和实践能力,为他们将来的实践提供既唯物又辩证的思想观念。管原理课对医学生来说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但长期以来,在医学院校中存在轻视学习原理课的倾向。无论学校还是学生,专业理论课都是他们强调的重点,原理课总是处于次要地位,在课时安排、教学时数、多媒体教室使用等方面总是当配角;学生对原理课不感兴趣,甚至存在不同程度的反感,认为这门课程枯燥乏味,很多与中学政治理论课重复,可上可不上,实在碍于纪律和情面不得不到时,就在课堂里看课外书或者干脆打瞌睡,使得很多医学院校的人文课教师感觉授课难度比较大,实际教学效果也不太好。如何改变这种教学的被动局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二、改进教学理念,实现教学方法创新,提高教学效果

(一)、教师要深挖教材,增强自身素养

新方案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知识内容上扩展很多,对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任课教师讲授这门课程也面临着很多新的难题。如教师自己的知识结构不能适应教学的要求,因为教师有的是学哲学的,有的是学政治经济学的,研究领域很局限,缺乏对马克思主义的综合研究,因而在教学实践中,要么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讲得比较突出,要么对政治经济学讲的比较突出,分离了马克思主义本身的整体性、系统性。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教师必须系统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加强自身的知识积累,另一方面要对教材作深入分析,提炼出各个组成部分既相互联系、又举足轻重的重要内容。

原理课如果从理论到理论,学生肯定会因为枯燥而兴趣索然,因此针对医学专业的特殊性,医学院校的原理课教师还必须具备一定的医学素养,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将原理课理论与医学实际或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对这门课程没有陌生感。

(二)、研究医学生的特点,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深入了解教育对象是提高教学针对性的有效手段。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专业目的性和职业倾向性十分明确,因此,他们必须全面学习和掌握本专业的每门课程,需要记忆的知识点很多,尽管新时期的医学生思维越来越活跃,但医学基础课程阶段繁重的课业使他们对政治的关心程度低于综合性大学的学生,这些特点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努力营造民主、宽松的学习气氛,调动学生学习原理课的兴趣,就学生们关心的热点问题组织课堂讨论;开展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提问,组织学生参与讲课,活跃课堂气氛。在教学过程中,要采取多种方式给学生创造表达独立见解的机会,引导学生多角度看问题,使学生养成多思、善问的良好习惯,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以适应新时期医学生的特点。

(三)、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在信息社会,传统的教学手段已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不仅能形象生动地体现理论讲授的内容,而且容纳的信息量大,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理论的兴趣。同时网络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新形式,网络快速便捷、资源丰富、交互性强。教师可以利用网络的这些特点,开辟网上论坛,电子信箱与学生交流沟通,提供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的平台,弥补课余与学生交流的不足,及时跟踪了解学生思想动态,解答他们的疑难困惑。这样就可以大大缩短师生间的距离,实现双方的良性互动。

(四)、改革考试制度

传统的“千人一卷,千人一面”的应试型考核方式,使学生就考试而考试,死记硬背,考后即忘,学用分离现象十分严重。而医学生需要完整、准确掌握的专业课程知识点很多,各专业学科之间又没有多少内在的联系,这样,相对于其他专业的学生他们学习要辛苦得多。如果改变医学院校现有的考试制度,采用如笔试与口试相结合,卷面成绩与平时考核成绩相结合,闭卷与开卷相结合等方式,既可以考核学生对基本范畴、基本理论的理解掌握情况,又大大减少了死记硬背的成分,减少了学生对这门课程的抵触情绪。最重要的是,增强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做到了理论与实际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是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课的主干课程之一。利用此次新方案实施的契机,通过运用符合医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来提高原理课在医学院校的教学效果,对于改变医学院校原理课教学的被动局面,提高学生对这门课程重要性的认识是非常及时和必要的。

马克思原理论文篇(4)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3-110-0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系列课中的各门课程都具有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发展的重要作用。但是,由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是肩负着向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任务的主要课程,是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知识体系、方法论体系和价值观体系的集中体现,因此它在对大学生进行全面素质教育中所起的作用也就表现得最为突出、重要。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促使大学生形成科学世界观的重要理论前提

马克思主义是一门严肃的科学,是一门科学的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一个“科学的艺术的整体”或“一整块钢板”。这就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可能”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特征和基本内容之一。它包括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和意识观、无神论观点、实践观点、辩证发展的观点。这些观点所阐述的人的本质和人性观点是促使大学生形成科学世界观的理论前提。因此,在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在学习上述这些观点时自觉地去促使科学世界观的形成与发展。

具体做法是,要使学生真正了解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和意识的观点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牢固地树立起世界的物质性、客观性、规律性的思想认识,从而进一步树立起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自觉坚持实事求是、尊重科学、崇尚真理、反对唯心主义和宗教蒙昧主义的科学精神。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马克思主义的无神论思想教育对于学生形成科学世界观的科学精神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马克思主义的无神论思想深刻地揭示了宗教的本质、起源、社会功能、发展规律等问题;说明了宗教中的神是人们在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社会发展水平相对不足的情况下,面对强大的、异己的自然力和社会力,为了获得面临困境时的精神支柱,把自然力和社会力人格化、进而神化的结果;宗教后来的繁荣和发展又是与历代剥削统治阶级的扶植、利用分不开的。在当前世界和我国普遍出现所谓“宗教热”现象的情况下,无神论教育对大学生真正形成科学世界观的科学精神,显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教育对科学世界观的科学精神的培养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任何成功的实践必然要求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非常重要的基本原理。它表明,人们在实践中一旦违背真理尺度,就会发生错误,从而导致实践的失败。所谓科学精神,就是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自觉遵循真理尺度确保实践成功而逐渐形成、升华出来的一种实事求是、严谨求实、坚持真理的自觉意识。

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培养是通过对他们进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人的本质和人性理论的教育来实现的。所谓人文精神就是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自觉地遵循价值尺度确保实践成功而逐渐形成、升华出来的一种以人为本、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对他人和社会负责的自觉意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和人性的学说,深刻揭示了人的社会性,揭示了个人对社会、他人的依赖和个人与他人和社会的合作关系。引导学生自觉认识这一点,必然有助于他们形精神。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人的本质和人性观是引导学生形成科学世界观的实践精神的理论根据。人的本质是人的实践性和社会性的统一,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自觉的活动,实践是人高于动物而能够成为世界主人的根本特点。因此,根据对客观规律和人自身需要的正确认识,自觉地改造一切不如人意的外部环境和事物,是人的独特品格、能力和基本要求。所以,实践精神构成了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实践精神要求人们面对困境、逆境,不是逆来顺受、苟且偷安,而是积极改造、努力创新、发展自己、争取未来。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辩证的发展观是学生形成科学世界观的辩证批判精神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告诉人们,人的实践活动本质上是批判性的。这是因为,人们的实践目标是对现实的观念批判,而人们的实践活动则是对现实的实际地、物质性地批判。实践的批判性决定了人们必然总是以批判地眼光和思想观念去面对现实。这是人们之所以会具有辩证批判精神的最深刻的根据。

同时,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发展观告诉我们,世界总是运动变化的、发展着的,现实的一切都不过是一个过程,因此我们必须用发展的眼光、辩证批判的思想和不断观念创新的方式去观察和思考,才能使我们的思想认识跟得上世界的不断变化而永葆其现实性、真理性。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理论根据

价值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价值观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或德育工作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体系的根本理论依据。其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理论是价值观教育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价值学说深刻揭示了价值、价值认识、价值观的本质和特征,为人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提供了不可缺少的理论前提。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价值是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的意义。价值的根本属性是客观性、具体的主体性、社会历史性和多维性等。而价值观是人们对价值这种客观现象的一种认识。所谓价值观,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所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和实践中的重大问题、根本性问题的,具有高度普遍性、概括性和广泛社会性的价值观念或价值观念体系。因而,价值观也是一种具有客观性的认识,也就是说,价值认识也有正确和错误之分。正确的价值观是以正确的世界观和相关真理为根据确立起来的,是经过人们长期社会实践检验而被证实是对社会生活发展有积极作用的价值观。因此,我们必须使大学生认识到,只有坚持正确的价值观才能保证实践获得成功,才能创造一个对社会有价值的人生。其二,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历史发展必然性的理论、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理论、科学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论是引导大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理论前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是当代社会主义价值观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能否引导大学生树立起这种理想信念是高校教书育人工作成败的关键指标。从方法论上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作为一种价值认识,一种价值观,它的树立有赖于对大学生进行相关真理的阐发。因此,这种价值观教育的关键在于向大学生阐发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历史发展必然性的理论,说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向大学生进行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理论教育,说明资本主义由于自身的矛盾必然会走向自我否定的道路而被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所取代;向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是通向理想境界的必由之路的教育,从而促使他们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其三,马克思主义的人的价值理论和关于人的本质、人性的思想是帮助大学生树立为人民服务人生观和集体主义道德观的理论根据。人生观是人们关于个人的短暂人生对于人类漫漫历史长河的意义的思考。由于人的本质是社会性和实践性的辩证统一,人是社会的人、历史的人,因而人的价值就在于一个人一生的实践活动对于他人和人类社会发展的意义。那些由于自己的生命和实践而使得他人和社会因此变得更加美好的人,就是有价值的人,反之则是没有价值的人。由于人与社会是辩证统一的,因此在一般条件下,人们在为他人、社会造福的同时,也会由于获得他人和社会的回报而使自身的需要得到满足,使自身得到发展。由于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个人、集体、社会的利益从根本上说是一致的,个人只有在集体和社会的发展中才能获得自身的发展条件和空间,因而倡导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正是一种从理论上符合逻辑,在实践中能够实现且毫无弊端的价值诉求。同样道理,集体主义道德观也因此正是这样的一种正确的价值观。其四,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自由观是帮助大学生形成以真善美辩证统一为前提的健康、积极的审美观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美学观告诉我们,人们在认识和实践中做到了主客体、主客观的一致,即达到了真的境界;在此基础上又获得了实践成功满足了人的需要,即达到了善的境界时,人们就会进入一种相对自由的状态,这时人们会油然产生一种对自身智慧和力量的欣赏和赞美的愉悦感情,这就是美。因此,真正的美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是以实践中实现了真和善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可见,美在本质上表示的是人的智慧、力量、文明和进步。

三、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培养大学生的全面能力的理论基础

原理课以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为主题,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为主线,以阐述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重点。由于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思想体系,因此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的思考方法、历史的和逻辑的相统一的认识方法、矛盾分析的方法、历史地看问题的方法、阶级分析的方法、分析和综合辩证统一的方法、科学抽象的方法、系统论的方法、从后思索的方法,等等,都是培养大学生全面能力的理论基础。

四、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帮助青年形成健康人格、心理的思想依据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和人性的观点、关于理性和非理性关系的观点、关于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关系的理论、关于人的个性全面发展的价值诉求等理论是帮助大学生形成健康心理、人格的重要理论依据。

人的本质决定了人的思想和行为主要是由人在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理性所支配的。虽然人的心理、人格主要表现为人的非理性层面的精神活动,但是,在一般情况下,人的非理性的精神活动往往是理性的一种外在的表现形式,是深受理性因素影响的。所以,一个人是否具备健康的心理、人格,决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仅仅是由他的心理、生理因素所决定的,其实一个人理性层面的价值观和思想方法深刻地影响着他的心理、人格的实际状态。这是由于人是社会的人,人在特定社会环境、实践活动、文化条件下的所形成的理性层面的思想方法、价值观念等社会性的精神因素往往决定着一个人的基本品格和个性特征。

因此,培养大学生具备健康的心理、人格,必须以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为主要内容,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尤其是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能够真正摆正个人和他人、社会的利益关系,同时,再辅以心理调节、人格培养等方面的工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收到成效。

总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在培养大学生具备现代化的全面素质方面起着其他任何学科教学所无法比拟的重要作用。这是我们在课程建设和教学实践中必须给予高度重视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云飞.理论和实践的统一: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内在机理和科学要素[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人民出版社,2003

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马克思原理论文篇(5)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解读,关系到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生存与发展,更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从历史来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就是一个被不断理解和解读的过程。可以说,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史同时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史、解读史。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马克思主义得到了不同的解读,因此也表现出多种理论形式,诸如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等。这些对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理论的不同理解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史,深化了对当时社会历史问题的认识,指导和推动了当时社会的发展与变革,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

同样,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要发展,要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作用,就必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地被解读、被理解、被运用。一方面,随着马克思主义理论新的考证版本的出现和一系列以前未公开的论著的出版,我们必须研读马克思主义的这些新文本,以求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有一个全新的、更为系统的把握,这是新时期研究马克思主义不可忽视的重要任务和理论必需。另一方面,当代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和社会转型阶段,社会各种矛盾和弊端日益暴露和明朗化。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依靠正确的理论作指导。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就是以实践为出发点,以“改变世界”为己任的理论。我们必须站在实践的基础上,以现代的眼光来解读马克思主义,从而为我们解决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提供指导。此外,当前理论界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与现实关系的理解中,甚至还存在一些误读、误解现象,这种现象的存在不利于马克思主义的健康发展。基于此,我们认为有必要反思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解读方法,以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好地理解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理论界已经普遍意识到了重新解读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并作了许多卓有成效的探讨。其中,有的学者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研究应该 “回到马克思”、“走进马克思”,有的提出了解读马克思主义应使马克思主义“回到生活中来”,有的还运用西方解释学理论来研究马克思主义。限于篇幅,本文不予展开。我们认为,在当代解读马克思主义应从两方面出发:一方面,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文本进行解读,即返本,目的是实事求是地走进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关系进行解读,即开新,目的是与时俱进地让马克思主义走向当代,更好地服务于当代。下面我们就分别加以论述。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文本解读

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进行解读,就是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经典文本,忠实于原著,尊重经典作家,通过原著的精读和深研,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走进马克思主义。在文本解读方面,西方的解释学理论已经做了大量而深入的探讨。我们不妨从西方解释学发展中触及一下文本解读的根本问题,以此导入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解读方法的探讨。

解释学是一种关于意义、理解和解释的理论。纵观其发展过程,解释学可以分为客观主义解释学和主观主义解释学或

存在论意义上的解释学两种理论形态。前者主张人们能够从作为历史内容的文献、作品、行为记载出发,通过知觉、移情或想象纯粹客观地理解文本的意义,代表人物为狄尔泰、施莱尔马赫;后者则认为,人们根本无法纯客观地理解文本,任何理解和解释都会受到理解者和解释者个人原有思想的制约,因而理解会因人而异,人们始终不能达到对作者原本思想的理解,代表人物为海德格尔、伽达默尔等。

从对解释学发展的简单叙述中我们不难发现,在文本解读过程中,解释的主体性与客观性是解释学的根本问题。在这一点上我们认为,正如认识的客观性与认识的主体性不是绝对对立的一样,解释的客观性与主体性也不是相互矛盾的。当解释符合客观文本和实际时,它就是正确的,反之则是错误的。这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研究中应遵循的一条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原则。也就是说,在解读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时应辩证地处理好解释的客观性与主体性问题,即要坚持以客观性为主,主体性与客观性相结合的原则。我们在解读马克思主义文本的过程中应忠实于原著,尊重作者,不以主观意志为转移,力求反映作者的思想。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使自己的主观状态(包括思想、心理、情感等)为追求文本的客观性提供方法、服务。这一解读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肯定理解对象的客观存在,并且它有不依赖于读者的意义,这是对理解对象的客观性解读。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的解读,进而走进马克思主义,有一个不言而喻的前提,这就是作为我们理解对象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是在理解者之外存在的,是不依赖于理解者的。马克思主义著作的原意是马克思主义著作者赋予的,而不是由读者赋予的,一旦马克思主义著作者赋予文本以意义,这种意义就是特定的,它不会随着时代和读者的变化而变化。肯定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对象的客观性,是解读马克思主义的前提条件。

第二,肯定文本的意义可以为读者正确理解,这是对文本对象的可理解性的客观性解读。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种可知论,解读马克思主义著作也要坚持可知论。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意义的可知性,我们才有可能去走进马克思主义。如果只认为文本有原意,但不认为文本的意义可以为读者所理解,那么,同样不可能去探讨马克思主义的本真。

第三,肯定对文本的理解有正确与错误之分,这是对文本解读的标准的客观性解读。关于马克思主义是什么的争论由来已久,这是马克思主义发展所不可避免的,因为文本的理解者各不相同,他们各自所处时代、立场、条件和运用的解读方法决定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解的差异。这种理解差异不仅存在于不同的理解者当中,而且也存在于同一理解者的不同认知阶段。但是,这些差异并不能否认马克思主义理解有其正确的衡量标准,这个标准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的原意,它是衡量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理解正确与否的准绳。

明确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解读的基本原则后,那么,在阅读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时应如何贯彻这个原则呢?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点着手:

首先,站在马克思主义文本的历史背景、环境中解读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列宁曾说过:“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历史范围之内。”

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作为我们了解经典作家思想的直接研究对象,是时代的产物。它的产生是为了回答他们所生活的时代和社会历史发展所提出的种种问题,这些文本存在的价值就在于它们对当时时代问题的回应。从这种意义上讲,我们要解读马克思主义,必须把它们置于一定的历史的环境中,从它所面对和回答的问题中,去寻找文本的意义。离开了对产生它的环境的深刻把握,就不能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的意义。所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与产生的历史环境、背景是密切相联的,我们必须把二者相统一起来,才有可能理解马克思主义。

其次,站在马克思主义所持的立场、观点、方法上去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诞生以来,其立场就是鲜明的: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追求人类理想的社会制度,它的一切理论都是基于这一最基本立场。所以,它的观点和方法都具有独特的批判性、实践性和辩证性。我们在解读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时,必须从马克思主义的这些最基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出发,而不能违背。例如,在解读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时,首先必须摒弃资产阶级“英雄史观”,站在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基础上,进而才能真正理解“群众路线”的方法。

再次,处理好马克思主义文本解读中整体与部分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是一个有机整体,要理解它就必须系统完整地理解它的整个思想体系,而不能片面地理解。然而,整体又是由部分构成的,要把握整体就必须以对部分的深入理解和研究作基础。同时,要正确地理解部分,同样也要依赖于对整个体系的把握。因此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的解读中,应该把握整体与部分的相互联系,既要看到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个有机整体,又要看到其各个组成部分的相对独立性,从而在整体与部分的联系研究中达到对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把握。

最后,处理好马克思主义文本解读中原初文本与衍生文本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他们的思想又被其后继者不断地理解和阐释,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各种时代形态。从这种意义而言,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是原初文本,而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的思想则是衍生文本。我们应该明确原初文本与衍生文本之间的关系,承认不同马克思主义著作者思想的相对差异性,但把这种差异性看作是相互补充,而不是绝对对立;更为重要的是,要看到他们思想之间的同一性和继承性,把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看成原初文本,把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的思想看作是对原初文本的发展和完善,进而在原初文本与衍生文本的统一中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解读要坚持文本理解的“客观性”原则,但是这还不足以真正解读马克思主义。单纯进行文本解读可能导致文本中心主义,即认为研究马克思主义只依靠文本,把文本作为解读马克思主义的最终依据。这实际上是一种本本主义或教条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时代的产物,实践的产物。因此,我们还必须立足于时代,立足于当代现实和实践,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现实的解读,让马克思主义回归于现实,这才是解读马克思主义的必要性和最终目的所在。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现实解读

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现实解读,就是要立足于当代社会实践,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当代社会实践的互动关系角度来理解马克思主义,最终“让马克思主义走向当代”。之所以从这个角度解读马克思主义理论,原因在于马克思主义本质上是一种基于现实与实践而又归于现实与实践的理论。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以社会实践为其出发点和生长点。马克思、恩格斯在谈到他们研究社会问题的出发点时指出:“德国哲学从天上降到地上;和它完全相反,这里我们是从地上升到天上,。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而且从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中我们还可以揭示这一生活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射和回声的发展。”因此,马克思和恩格斯强调从实践出发来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不仅如此,他们还把实践作为其理论的生长点。正如他们所言:“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和“文明的活的灵魂”,“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如果脱离了时展,脱离了社会实践,真正理论的建立是毫无可能的。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又以社会现实和实践为其目的和归宿。在理论与实践关系上,马克思主义向来主张理论以实践为基础,它产生于实践,反过来又必须为实践服务。所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从事理论研究时坚决反对理论脱离实际。马克思曾尖锐地批评费尔巴哈等旧哲学“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进一步指出:“对于实践唯物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马克思主义“绝不提供可以适用各个历史时代的药方或公式”,相反,它要研究“每个时代的个人的现实生活过程和活动”。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特征决定了在理解马克思主义时必须与现实结合,并进行现实的解读。这一解读同样需要遵循一个原则,即“立足于客观性,发挥主观能动性”。这就是说,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现实解读的过程中,要在尊重马克思主义文本的前提下,积极发挥我们的主观能动性,把时代、实践与马克思主义理论联系起来,在实践中理解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让马克思主义走向当代。具体而言,这一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肯定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可能性。马克思主义理论尽管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具有其时代特征和独特的时代内涵,从这一点而言,马克思主义理论有其固定的内容。但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造了其理论的同时,也为其理论体系的发展找到了依据,提出了“实践”这一重要范畴。“实践”特别是“社会实践”这一范畴的特殊性和开放性,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成为可能,同时也使其发展成为现实。只要是存在人类、人类社会的地方,就存在有实践,就会存在以实践为基点科学理论的可能性。所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性正是其发展的源泉和不竭动力。

第二,肯定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阶段性。承认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性,实际上就承认了马克思主义具有无限的发展空间,它是与时代的发展紧密联系的。时代在不断地变迁,社会在不断地变化,马克思主义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实践条件,就会有不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在资本主义时代产生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在帝国主义时代产生了列宁主义,在中国革命战争时代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产生了邓小平理论。其中,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是其后继者理论的最初阶段,而其他后继者理论则是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在不同阶段的运用、补充、发展和完善。

第三,肯定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相对性。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不同的发展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必须看到各个时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相对性和条件性,不能用同一实践标准来衡量,而要用当时的社会实践来衡量。例如,马克思在晚年论述俄国能否跨越资本主义的 “卡夫丁峡谷”时,着重论述了其可能性。而在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在同一问题上着重论述了其不可能性。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社会条件的不同。我们不能用恩格斯的论述来评价马克思,也不能用马克思的理论来评价恩格斯。因此,肯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相对性和相对标准,并不否认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

明确了在现实中解读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原则,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在当代实践条件下解读马克思主义,让马克思主义走向当代呢?本文认为有以下三种途径:

首先,从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当代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角度解读。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原理作为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有的具有时代性,有的具有普遍性。对于具有时代性的基本原理而言,我们应该根据它所产生的时代背景,社会实践来理解它。

而对于具有普遍性的基本原理,我们不仅要了解其产生、发展的基本时代背景,更重要的是要把这些普遍原理与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起来,在当代实践中理解、发展马克思主义原理。例如,马克思在谈到人的全面发展时,指出:“个人的全面性不是想象或设想的全面性,而是他的现实关系和观念关系的全面性。”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对当时资本主义人性的异化和抽象的人道主义异化观批判的结果。而对于今天,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就要把它与我们当代社会实践结合,充分正视当今全球化浪潮带来的社会交往的频繁性,当今经济主体的多样性,社会交往方式的多样化,并结合人的发展环境的这些变化,丰富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探索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更加有效的途径。

其次,从创立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方法论与当代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角度解读。马克思主义理论既是一种世界观,同时也是方法论。它的产生过程,既是其基本原理形成的过程,也是其方法论形成的过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尽管有一些理论具有一定的时代限制性,但是,马克思在创立、形成理论的过程中所运用的方法则对我们大有启示,它可以为我们在认识和处理当代中国实践问题时提供指导。因此,从当代现实角度解读马克思主义,还必须从方法论角度着眼。从这种意义而言,解读马克思主义理论就是要把它的方法论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加深对马克思主义方法的理解,从而加深对马克思主义整个体系的理解。

再次,从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当代中国的具体实践关系角度解读。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根源于实践的。在不同的社会实践、不同的时代条件下,它都会有着相对的理论体系。这表现为每一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具体内容都会有一些区别和差异,每一时代都是对上一时论的坚持、发展、补充和完善。例如,基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列宁分析了资本主义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历史性变化,提出了帝国主义理论,而毛泽东、邓小平则根据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具体情况提出了其各自的思想体系;又如,马克思把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联系在一起,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邓小平则把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剥离开来,创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所以,要理解新时代的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必须联系新的实践。要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就必须明确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和中国发展对经济模式的要求。同样,要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也必须联系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和人民群众在中国当代社会发展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否则就无法正确把握当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马克思原理论文篇(6)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解读,关系到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生存与发展,更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从历史来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就是一个被不断理解和解读的过程。可以说,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史同时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史、解读史。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马克思主义得到了不同的解读,因此也表现出多种理论形式,诸如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等。这些对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理论的不同理解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史,深化了对当时社会历史问题的认识,指导和推动了当时社会的发展与变革,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

同样,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要发展,要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作用,就必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地被解读、被理解、被运用。一方面,随着马克思主义理论新的考证版本的出现和一系列以前未公开的论着的出版,我们必须研读马克思主义的这些新文本,以求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有一个全新的、更为系统的把握,这是新时期研究马克思主义不可忽视的重要任务和理论必需。另一方面,当代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和社会转型阶段,社会各种矛盾和弊端日益暴露和明朗化。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依靠正确的理论作指导。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就是以实践为出发点,以“改变世界”为己任的理论。我们必须站在实践的基础上,以现代的眼光来解读马克思主义,从而为我们解决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提供指导。此外,当前理论界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与现实关系的理解中,甚至还存在一些误读、误解现象,这种现象的存在不利于马克思主义的健康发展。基于此,我们认为有必要反思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解读方法,以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好地理解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理论界已经普遍意识到了重新解读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并作了许多卓有成效的探讨。其中,有的学者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研究应该“回到马克思”、“走进马克思”,有的提出了解读马克思主义应使马克思主义“回到生活中来”,有的还运用西方解释学理论来研究马克思主义。限于篇幅,本文不予展开。我们认为,在当代解读马克思主义应从两方面出发:一方面,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文本进行解读,即返本,目的是实事求是地走进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关系进行解读,即开新,目的是与时俱进地让马克思主义走向当代,更好地服务于当代。下面我们就分别加以论述。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文本解读

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进行解读,就是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经典文本,忠实于原着,尊重经典作家,通过原着的精读和深研,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走进马克思主义。在文本解读方面,西方的解释学理论已经做了大量而深入的探讨。我们不妨从西方解释学发展中触及一下文本解读的根本问题,以此导入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解读方法的探讨。

解释学是一种关于意义、理解和解释的理论。纵观其发展过程,解释学可以分为客观主义解释学和主观主义解释学或

存在论意义上的解释学两种理论形态。前者主张人们能够从作为历史内容的文献、作品、行为记载出发,通过知觉、移情或想象纯粹客观地理解文本的意义,代表人物为狄尔泰、施莱尔马赫;后者则认为,人们根本无法纯客观地理解文本,任何理解和解释都会受到理解者和解释者个人原有思想的制约,因而理解会因人而异,人们始终不能达到对作者原本思想的理解,代表人物为海德格尔、伽达默尔等。

从对解释学发展的简单叙述中我们不难发现,在文本解读过程中,解释的主体性与客观性是解释学的根本问题。在这一点上我们认为,正如认识的客观性与认识的主体性不是绝对对立的一样,解释的客观性与主体性也不是相互矛盾的。当解释符合客观文本和实际时,它就是正确的,反之则是错误的。这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研究中应遵循的一条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原则。也就是说,在解读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时应辩证地处理好解释的客观性与主体性问题,即要坚持以客观性为主,主体性与客观性相结合的原则。我们在解读马克思主义文本的过程中应忠实于原着,尊重作者,不以主观意志为转移,力求反映作者的思想。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使自己的主观状态(包括思想、心理、情感等)为追求文本的客观性提供方法、服务。这一解读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肯定理解对象的客观存在,并且它有不依赖于读者的意义,这是对理解对象的客观性解读。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的解读,进而走进马克思主义,有一个不言而喻的前提,这就是作为我们理解对象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是在理解者之外存在的,是不依赖于理解者的。马克思主义着作的原意是马克思主义着作者赋予的,而不是由读者赋予的,一旦马克思主义着作者赋予文本以意义,这种意义就是特定的,它不会随着时代和读者的变化而变化。肯定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对象的客观性,是解读马克思主义的前提条件。

第二,肯定文本的意义可以为读者正确理解,这是对文本对象的可理解性的客观性解读。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种可知论,解读马克思主义着作也要坚持可知论。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意义的可知性,我们才有可能去走进马克思主义。如果只认为文本有原意,但不认为文本的意义可以为读者所理解,那么,同样不可能去探讨马克思主义的本真。

第三,肯定对文本的理解有正确与错误之分,这是对文本解读的标准的客观性解读。关于马克思主义是什么的争论由来已久,这是马克思主义发展所不可避免的,因为文本的理解者各不相同,他们各自所处时代、立场、条件和运用的解读方法决定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解的差异。这种理解差异不仅存在于不同的理解者当中,而且也存在于同一理解者的不同认知阶段。但是,这些差异并不能否认马克思主义理解有其正确的衡量标准,这个标准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的原意,它是衡量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理解正确与否的准绳。

明确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解读的基本原则后,那么,在阅读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时应如何贯彻这个原则呢?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点着手:

首先,站在马克思主义文本的历史背景、环境中解读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列宁曾说过:“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历史范围之内。”

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作为我们了解经典作家思想的直接研究对象,是时代的产物。它的产生是为了回答他们所生活的时代和社会历史发展所提出的种种问题,这些文本存在的价值就在于它们对当时时代问题的回应。从这种意义上讲,我们要解读马克思主义,必须把它们置于一定的历史的环境中,从它所面对和回答的问题中,去寻找文本的意义。离开了对产生它的环境的深刻把握,就不能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的意义。所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与产生的历史环境、背景是密切相联的,我们必须把二者相统一起来,才有可能理解马克思主义。

其次,站在马克思主义所持的立场、观点、方法上去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诞生以来,其立场就是鲜明的: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追求人类理想的社会制度,它的一切理论都是基于这一最基本立场。所以,它的观点和方法都具有独特的批判性、实践性和辩证性。我们在解读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时,必须从马克思主义的这些最基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出发,而不能违背。例如,在解读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时,首先必须摒弃资产阶级“英雄史观”,站在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基础上,进而才能真正理解“群众路线”的方法。

再次,处理好马克思主义文本解读中整体与部分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是一个有机整体,要理解它就必须系统完整地理解它的整个思想体系,而不能片面地理解。然而,整体又是由部分构成的,要把握整体就必须以对部分的深入理解和研究作基础。同时,要正确地理解部分,同样也要依赖于对整个体系的把握。因此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的解读中,应该把握整体与部分的相互联系,既要看到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个有机整体,又要看到其各个组成部分的相对独立性,从而在整体与部分的联系研究中达到对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把握。

最后,处理好马克思主义文本解读中原初文本与衍生文本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他们的思想又被其后继者不断地理解和阐释,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各种时代形态。从这种意义而言,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是原初文本,而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的思想则是衍生文本。我们应该明确原初文本与衍生文本之间的关系,承认不同马克思主义着作者思想的相对差异性,但把这种差异性看作是相互补充,而不是绝对对立;更为重要的是,要看到他们思想之间的同一性和继承性,把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看成原初文本,把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的思想看作是对原初文本的发展和完善,进而在原初文本与衍生文本的统一中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解读要坚持文本理解的“客观性”原则,但是这还不足以真正解读马克思主义。单纯进行文本解读可能导致文本中心主义,即认为研究马克思主义只依靠文本,把文本作为解读马克思主义的最终依据。这实际上是一种本本主义或教条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时代的产物,实践的产物。因此,我们还必须立足于时代,立足于当代现实和实践,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现实的解读,让马克思主义回归于现实,这才是解读马克思主义的必要性和最终目的所在。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现实解读

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现实解读,就是要立足于当代社会实践,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当代社会实践的互动关系角度来理解马克思主义,最终“让马克思主义走向当代”。之所以从这个角度解读马克思主义理论,原因在于马克思主义本质上是一种基于现实与实践而又归于现实与实践的理论。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以社会实践为其出发点和生长点。马克思、恩格斯在谈到他们研究社会问题的出发点时指出:“德国哲学从天上降到地上;和它完全相反,这里我们是从地上升到天上。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而且从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中我们还可以揭示这一生活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射和回声的发展。”因此,马克思和恩格斯强调从实践出发来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不仅如此,他们还把实践作为其理论的生长点。正如他们所言:“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和“文明的活的灵魂”,“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如果脱离了时展,脱离了社会实践,真正理论的建立是毫无可能的。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又以社会现实和实践为其目的和归宿。在理论与实践关系上,马克思主义向来主张理论以实践为基础,它产生于实践,反过来又必须为实践服务。所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从事理论研究时坚决反对理论脱离实际。马克思曾尖锐地批评费尔巴哈等旧哲学“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进一步指出:“对于实践唯物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马克思主义“绝不提供可以适用各个历史时代的药方或公式”,相反,它要研究“每个时代的个人的现实生活过程和活动”。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特征决定了在理解马克思主义时必须与现实结合,并进行现实的解读。这一解读同样需要遵循一个原则,即“立足于客观性,发挥主观能动性”。这就是说,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现实解读的过程中,要在尊重马克思主义文本的前提下,积极发挥我们的主观能动性,把时代、实践与马克思主义理论联系起来,在实践中理解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让马克思主义走向当代。具体而言,这一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肯定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可能性。马克思主义理论尽管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具有其时代特征和独特的时代内涵,从这一点而言,马克思主义理论有其固定的内容。但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造了其理论的同时,也为其理论体系的发展找到了依据,提出了“实践”这一重要范畴。“实践”特别是“社会实践”这一范畴的特殊性和开放性,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成为可能,同时也使其发展成为现实。只要是存在人类、人类社会的地方,就存在有实践,就会存在以实践为基点科学理论的可能性。所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性正是其发展的源泉和不竭动力。

第二,肯定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阶段性。承认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性,实际上就承认了马克思主义具有无限的发展空间,它是与时代的发展紧密联系的。时代在不断地变迁,社会在不断地变化,马克思主义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实践条件,就会有不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在资本主义时代产生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在帝国主义时代产生了列宁主义,在中国革命战争时代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产生了邓小平理论。其中,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是其后继者理论的最初阶段,而其他后继者理论则是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在不同阶段的运用、补充、发展和完善。

第三,肯定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相对性。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不同的发展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必须看到各个时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相对性和条件性,不能用同一实践标准来衡量,而要用当时的社会实践来衡量。例如,马克思在晚年论述俄国能否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时,着重论述了其可能性。而在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在同一问题上着重论述了其不可能性。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社会条件的不同。我们不能用恩格斯的论述来评价马克思,也不能用马克思的理论来评价恩格斯。因此,肯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相对性和相对标准,并不否认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

明确了在现实中解读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原则,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在当代实践条件下解读马克思主义,让马克思主义走向当代呢?本文认为有以下三种途径:

首先,从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当代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角度解读。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原理作为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有的具有时代性,有的具有普遍性。对于具有时代性的基本原理而言,我们应该根据它所产生的时代背景,社会实践来理解它。

而对于具有普遍性的基本原理,我们不仅要了解其产生、发展的基本时代背景,更重要的是要把这些普遍原理与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起来,在当代实践中理解、发展马克思主义原理。例如,马克思在谈到人的全面发展时,指出:“个人的全面性不是想象或设想的全面性,而是他的现实关系和观念关系的全面性。”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对当时资本主义人性的异化和抽象的人道主义异化观批判的结果。而对于今天,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就要把它与我们当代社会实践结合,充分正视当今全球化浪潮带来的社会交往的频繁性,当今经济主体的多样性,社会交往方式的多样化,并结合人的发展环境的这些变化,丰富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探索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更加有效的途径。

其次,从创立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方法论与当代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角度解读。马克思主义理论既是一种世界观,同时也是方法论。它的产生过程,既是其基本原理形成的过程,也是其方法论形成的过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尽管有一些理论具有一定的时代限制性,但是,马克思在创立、形成理论的过程中所运用的方法则对我们大有启示,它可以为我们在认识和处理当代中国实践问题时提供指导。因此,从当代现实角度解读马克思主义,还必须从方法论角度着眼。从这种意义而言,解读马克思主义理论就是要把它的方法论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加深对马克思主义方法的理解,从而加深对马克思主义整个体系的理解。

再次,从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当代中国的具体实践关系角度解读。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根源于实践的。在不同的社会实践、不同的时代条件下,它都会有着相对的理论体系。这表现为每一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具体内容都会有一些区别和差异,每一时代都是对上一时论的坚持、发展、补充和完善。例如,基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列宁分析了资本主义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历史性变化,提出了帝国主义理论,而毛泽东、邓小平则根据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具体情况提出了其各自的思想体系;又如,马克思把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联系在一起,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邓小平则把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剥离开来,创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所以,要理解新时代的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必须联系新的实践。要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就必须明确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和中国发展对经济模式的要求。同样,要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也必须联系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和人民群众在中国当代社会发展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否则就无法正确把握当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马克思原理论文篇(7)

一、关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界定

对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当今中国的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各专家学者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存在许多不同的观点,各位学者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和层次进行了探讨和研究,主要可以归纳成以下几种。

1、从层次性的角度界定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最核心层次呢?许多学者坚持主张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最核心层次来界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一种观点认为,就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体系而言,如果将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体系剖开,我们就可以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思想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体系的“果核”,而围绕在“果核”之上的就是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我们可以将它们称之为马克思主义学说体系的“果肉和果皮”。而正是“果核、果肉、果皮”才在一起形成了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该学说体系中的最基本的原理,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果核,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完善和丰富了整理个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体系。在历史上,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创始人马克思首先是一位哲学家,他在当时的历史背景条件下进行了一场哲学变革,然后在变革了的哲学指导下再进行政治经济学变革,他的这一变革对于我们当今社会主义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也因此有了哲学变革引导了政治变革一说。他吸收了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和德国的古典哲学思想,也正是集百家精髓才使得空想社会主义成为了科学的现实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由此,在马克思主义所有的学说体系中,哲学的重要性不用质疑,他就应当占据第一位。只有基本原理及其精神实质即“果核”不变,否则就不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了。

另一种观点认为是马克思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有些学者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分为两个层次,一层是历史上知名的马克思主义学派的学者们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的历史任务而得出的重要结论和经验教训,这些思想观点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基本原理。然而马克思主义学派的学者们所提出的个别结论、个别观点,在当时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正确性,但随着时间、空间的变化,这些结论和观点却变得不适应现代社会了。但这些重要结论和经验教训却是为后人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

一层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主要是指它的世界观与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的两大发现包括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而方法论主要是指唯物辩证法和历史辩证法。

而在不同历史时期和历史任务得出的重要结论和经验教训只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外衣”。这件“外衣”随着时间、空间的变化也会发生一些变化。就如同人在不同的环境和时间里需要更换“外衣”一样。由此这种观点认为马克思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核心部份。

2、从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的角度界定

有的学者主张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经典文本的角度出发来界定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追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最早在文章中界定和提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早在1872年在给《共产党宣言》写的德文版序言中就写道:“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1]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定义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83年德文版序言和1888年英文版序言中又再度的重申过。列宁等后来的马克思主义学派的作家们又从不同方面去阐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那些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们依然坚持从历史和逻辑的发展中阐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避免了将马克思主义学说僵硬化,再次强调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学说体系的活的灵魂,而错误的去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最初衷的出发点。

二、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内容的概括

当今学术界对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理解不同,同样的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容概括也就不同,所以当前理论界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容概括分歧也很多。

1、从层次性程度性角度概括

一些学者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角度进行概括,如有学者认为,这一哲学,在知识论的维度上表现为唯物史观;在价值论的维度上则表现为共产主义,二者统一于“革命的实践”。这一实践,一方面是环境的改变,一方面是人的自我改变。而环境的改变也好,人的自我改变也好,均须服从“是”所揭示的自然历史过程及其法则,均应以“应该”所揭示的人或人的世界为价值依归。这就是马克思的哲学,人类学实践本体论或“实践人本主义”,这就是马克思的基本思想,并由此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全部理论的“硬核”。

2、从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的角度界定

有学者主张从列宁、、邓小平等经典作家的大量论述中来看他们各自所强调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主要内容。

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份的论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严整的科学体系和完整的世界观,从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份来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应当是一个完整的具有整体性的什么叫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而不是部份和某个单一成份的理解和认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所以马克思主义不是离开世界文明发展大道而产生的封闭僵化的学说,而是批判地继承和发展了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回答了先进思想巳经提出的种种问题。从这一点看,马克思主义学说是一个系统的整体,缺少或缺失了任何一个组成部份都不能称为马克思主义。

在长征到达陕北以后,在《矛盾论》的编写中,抓紧空闲时间积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工作,在对立统一规律的丰富内容及其在辩证法科学体系中的核心地位作出了明确系统的说明,“以扫除教条主义思想为主要目标。”从这一角度也充份说明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正确理解和认识,反对教条主义和过于死板的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真正定义和涵义。

邓小平曾说过:“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只知道照抄照搬马克思、列宁、的原话,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2] 邓小平的这段话也说明了他真正认识到了马克思主义所具有的“活的灵魂”的真正涵义,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基础,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并非我们认为的那样只是纯粹的把它作为条条式的用来背诵。而是要与具体实际相联系起来,这样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我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才有旺盛的生命力。

三、关于到底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全文总结

1、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不同角度的理解

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界定不明,直接导致了人们对什么是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解存在分歧。坚持和发展这两个词就会让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界定产生分歧和歪曲,坚持是在什么样的角度坚持马克思主义道路,一层不变就是坚持,还是既要坚持,又要发展。我所认为和理解的就是在平时的学习和工作中要多读马克思的原著,我们要从原著中把握住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果核”部份。再结合“果肉”和“果皮”,才能在当代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中发挥真正的作用,社会主义的道路还很漫长,在这前进的道路中,我们不仅要继承老一辈马克思主义学者们的理论思想,还要不断的完善和发扬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具体应用。

马克思主义学者们从层次性、经典著作等多个角度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内容概括进行了探讨,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认识,极大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问题研究。争论和争议如此之多,也让我们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界定上产生了许多的分歧,所以对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依然面临着许多的变化和发展。

2、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应用的界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是单纯的作为一个理论进行探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探讨的最终目的是要将马克思主义应用到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背景下与具体的生产实践相结合,这才是我们研究和探讨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最终目的。马克思主义的应用应当随着变化而变化,如果我们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马克思主义应用理论相混淆,就会行成思维混乱。就会歪曲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解。如果我们不充份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应用必须与所处的时代充份的联系起来的话,我们就会对马克思主义中的一些理论产生错误的判断和错误的理解,就会最终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的应用区分不明。

综上所述,第一: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发展和变化,基本原理的表述可能发生些微变化,因为表述总会带有它那个时代的时代特点,但是基本原理根本思想却是不会变化的。第二: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发展,基本原理的内容及各具体原理之间的内在关系和联系,会像播撒种子的果树一样,不断的发展、完善和丰富,但它们依然是一脉相承的,都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发展和壮大的。

参考文献:

[1]王令金,李元峰,张祥云.《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精选及导读》.

[2]刘林元.《关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一种认识》.载《学习论坛》2009年第7期.

[3]靳辉明.《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几点思考》.载《高校理论战线》2009年第6期.

[4]杨筱刚.《马克思主义:“硬核”及其剥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435-496页.

马克思原理论文篇(8)

一、近些年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概况

这些年来,国内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主要是围绕下述问题展开的。

1、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涵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建设中,无法回避的问题。国内学界围绕这一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并发表了许多富于启迪的观点。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上可以理解为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及其理论表达)。在这些学者看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主要是指它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说得具体一点,世界观包括自然观、历史观和价值观,方法论主要是指唯物辩证法和历史辩证法。他们持此说,是依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相关论述。如,恩格斯曾经说过:“我们党有个很大的优点,就是有一个新的科学的世界观作为理论的基础。”恩格斯还特别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列宁把马克思主义称为伟大的认识工具,他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毛泽东和邓小平都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灵魂是它的科学世界观和科学方法论。的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的总称。其中,基本立场、基本方法具有基础的、根本的意义,基本观点是基本立场、基本方法的展开。

也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它本身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这三个主要部分之间有个一以贯之的立场、观点、方法和逻辑,同时每个部分也都有自己的理论基础、应用发展和具体结论等若干层次,等等。在这种情况下,“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如果单讲其中哲学或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各自的基础层面的原理,显然都是不合适的。应该是指“三个组成部分”之间一以贯之的理论和逻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应该是马克思主义这三个主要组成部分中的“一以贯之”的理论,是能够反映马克思主义精神实质的理论,是能够反映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理论。

有学者从理论、历史、现实结合的高度,梳理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具体理论中的基本观点、是贯穿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并经实践检验证明正确的基本观点、是构成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框架的基本观点。

以上几种意见分别从世界观和方法论、从三个组成部分、从综合性概括等角度,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规定性,其差别在于视角的不同。应该说,这都在一定意义上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质的规定性,都对我们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涵有启发意义。笔者认为,给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下定义应该考虑其理论内容、本质特征和社会功能。从这点出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应该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基本理论、基本范畴,是其立场、观点和方法的理论表达。这些基本原理和范畴是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科学概括。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是绝对与相对、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是理论与实践、科学性与阶级性的高度结合。马克思主义是完整的科学体系,也是发展的理论。马克思主义不论对社会实践还是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性的讨论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本质属性与基本特征,是理论界讨论与研究的又一个重要问题。学界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性、实践性和意识形态性等本质属性以及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普遍认同的,在这一点上,几乎没有争议,更多的学者主要是就如何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这些属性与特点进行阐述。近年来,学界研究和关注得最多的,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性问题。因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否具有整体性,以及对整体性问题的回答,关系到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认识和把握,关系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一个独立二级学科的成立与否,也就是关系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意义与命运的问题。围绕整体性问题,学者们主要就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性,为什么要研究马克思主义整体性,以及如何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性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与研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有内在统一性和整体性,是“一块整钢”,在这一点上理论界基本形成共识。讨论的焦点在于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性问题。

有观点认为,没有离开部分的整体。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性体现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之中,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问题进行单独专门的研究,甚至设立专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特别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学科之外,再设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二级学科,都是没有必要的。

针对理论界存在的这种观点,特别是长期以来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看成由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原理的简单相加,或者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主要或全部看成是哲学原理的观点,有学者指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最大特点和优点就在于,从总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从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有机结合上去把握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诚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是脱离马克思主义各个组成部分,或凌驾其上的普遍原则。在马克思主义中不存在既不属于哲学,也不属于经济学,也不属于科学社会主义而只属于作为整体马克思主义的所谓最一般的基本原理。其实,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但它们不但“对于揭示的对象而言具有普遍性”,而且虽然分属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三个组成部分,具有各自的学科特点。“但它们又从属于马克思主义整体,彼此从理论上相互支撑,相互渗透,不可分离,因此可以统称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有学者进一步指出,过去把马克思主义分成三个组成部分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和讲解,是非常必要的,但研究不能只有分门别类分析而没有综合,只有部分没有整体。因为马克思主义是一个整体,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是由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构成的一块“整钢”。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有许多著作就是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整体来阐明的,比如,《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等,就是《资本论》,也不仅仅是一部政治经济学著作,而是同时贯穿着哲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的伟大著作。从整体上研究和讲解马克思主义,不仅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现实的需要,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本义。有的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性是指在历史上已经形成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这三个主要组成部分研究的既有状况下,概括出三个组成部分中的“一以贯之”的理论。这些“一以贯之”的理论反映了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根本特征,表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的相互联系着的原理对客观世界的整体反映,强调了对客观世界发展、人的认识发展、人的自身发展、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性的整体研究。

有学者专门就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体性的重要意义和把握原则进行了研究。指出:“理论上的马克思主义整体性问题是一个基本马克思主义观的问题,一个同时包含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和怎样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问题的理论解决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性同时包含了它的发展性、开放性和历史性。

还有学者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学位64号文件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体性的表述,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性作出了四个方面的解读。第一,在研究对象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不是对于客观物质世界某一个发展阶段、某一个部分、某一方面的反映,而是对于包罗万象、充满矛盾和历史发展的物质世界整体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科学反映。第二,在逻辑范畴上,它不是马克思主义某一构成部分、领域的范畴,而是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各主要组成部分中抽象出来的,同时又贯通于各主要组成部分之中,涵盖多学科的范畴。这些范畴按照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完整世界观的要求,依据一定的逻辑规则形成概念体系,概念之间的逻辑联系是严整的。第三,在根本属性上,它具有科学性与阶级性、理论与实践、绝对与相对、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统一的基本性质。这些基本性质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各二级学科之中,并且将各二级学科内在地联系起来,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个整体最集中的表达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及其运用。第四,在学科结构上,它们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核心和基础,以创造性实践为中介的原本形态、展开形态、发展形态或者运用形态的统一体。这四个方面紧密联系、一以贯之,构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性。笔者认为,这种概括突破了以往从相互独立的几个组成部分思考问题的思路,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质,具有新意。

3、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应该涵盖哪些内容,哪些东西属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哪些不是,而只是个别结论、个别观点?这是学界讨论探讨的另一个热点问题。这方面看法主要有下述几种观点。

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第一个层次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世界观包括历史观和价值观,方法论主要指唯物辩证法和历史辩证法;第二个层次是经典作家提出的一些重要观点、重要结论,这些观点是他们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的历史任务和社会发展趋势而得出的结论;第三个层次为马克思主义的个别结论、个别观点。这些个别的观点和结论,是革命导师在特定的条件下,对于当时当地的历史事件作出的判断、预测。在此基础上,有学者将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观点、世界是以辩证的方式存在的观点、人的认识是一种能动反映的观点、生产劳动的观点、群众史观、社会进步论和人类解放论看作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核心内容。也有学者将世界观、方法论作为基本原理的第一层次,并将其看作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精神实质和核心内容。第一层次的基本原理与人类社会普遍实践相结合,形成了第二层次的基本原理。包括: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之间所具有的内在联系和矛盾,成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第一层次的基本原理与人类社会具体实践相结合,形成了第三层次的基本原理。包括:在商品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与商品经济基本矛盾的结合,表现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社会主义社会中,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经济制度的结合,使其遇到了一些新问题,社会主义在不断探索和解决这些新问题,社会主义的胜利同样是历史的必然,共产主义是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三个层次,反映了基本原理的发展及实际运用,体现了基本原理的生命力及其所具有的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有学者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概括为四个方面: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这四个方面的概括,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主要内容的整体性理解和把握。也有学者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容概括为14个方面:1、关于客观物质世界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运动发展的原理;2、人类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演进和发展规律的原理;3、关于时代本质和发展阶段的原理;4、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统一的原理;5、阶级、阶级斗争和阶级分析的原理;6、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7、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8、剩余价值学说和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与主要矛盾的理论;9、社会主义历史必然性和工人阶级历史使命的学说;10、科学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和发展规律的学说;11、社会主义革命(包括改革)和建设规律的理论;12、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学说和共产党建设的理论;13、人的全面发展和共产主义的原理;14、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原理等。还有学者认为,解放全人类的价值追求、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和实践观是构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三个要义,坚持这三个要义的有机统一才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笔者认为,这些见解尽管在所含的具体内容上有多少的不同,但是其基本精神是一致的,其所以有不同,是各自从不同方面、不同层次或不同范围来概括基本 原理主要内容的。

4、关于构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理论体系的基本原则的探索与研究

如何来科学构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理论体系,即依据什么样的原则来建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体系?是学界近年来着力研究的又一个重要问题。对此,学者们发表了如下的意见。

有的学者认为,构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理论体系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一是要遵循坚持与发展辩证统一的原则。马克思主义是一个严整的科学体系,同时又是“发展的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发展过程中,坚持和发展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坚持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坚持的结果和继续,把两者人为地割裂开来是错误的。二是要遵循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研究和探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须着眼于当前的社会实践,与当今的时代特征相结合,否则研究马克思主义就可能偏离正确方向。既要防止用马克思主义的个别原理裁判我们当前的现实,得出不正确的结论,又要防止用当前的局部事实评判马克思主义,得出马克思主义过时的结论。三是坚持整体与部分相统一的原则。探讨马克思主义,既可以从整体上研究它的科学体系,也可以分门别类地研究它的某个部分或某个原理。但是,无论怎样的研究,都应将这两个方面有机地联系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完整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四是坚持科学性与意识形态性相统一的原则。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并对未来社会发展趋势作了科学预测,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是不容置疑的。在当前资本主义全球性经济危机的情况下,人们更加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和预见性,更加为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所折服。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特征,就是它的科学性和意识形态性的高度结合。

另有学者认为,构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理论体系要遵循四个原则:一是科学性的理论基础原则。体现在“两个真实反映”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要真实反映马克思、恩格斯及其后继者的思想本身;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要真实反映现实生活,密切联系现实生活。这既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自身的科学性所在,也是构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应达到的科学性要求。二是综合性的学科性质原则。这是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性质的基本规定。三是整体性的理论构建原则。“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最大特点就在于从整体上阐述马克思主义,在高校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最大优点就在于,通过这一门课的学习就能让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有一个完整的把握。因此,“整体性”是构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编写《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材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四是可操作性的教育教学原则。这个原则可以简化为两个更为具体的原则:其一,可讲授性,即一位教师能独立地进行这门课程的讲授;其二,可接受性,即学生能在一个学期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在有限的前期知识基础上,有效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也有学者认为,认识和建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体系,要注意几个问题:即注意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原本马克思主义的关系、传统“三大学科”特别是哲学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地位、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基本经验在基本原理体系中的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意义如何在基本原理体系中得以体现、无产阶级的新鲜经验和最新理论成果如何在基本原理体系中得以反映。

此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科建设问题也是近年来国内学界密切关注和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学者们主要就“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的内涵和特征、学科范围、研究方向和学科建设应遵循的基本原则等重要议题进行了探讨。本文不作概述。

上述绝大部分的研究成果在不同程度上反映出作者对所关注的问题的思考和见解,有重大的学术价值和启迪作用。笔者认为似还存在明显不足,归纳起来,存在“四多四少”现象:即谈论“原则要求”的多,探讨“如何做”的少;从单方面切入分析的多,做全面综合研究的少;从一般概念、范畴和理论进行逻辑推演的多,具体联系现实实践,深入发掘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少;对已有概念、范畴和原理阐释的多,对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创新发展探索的少。

二、深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的路径

探索深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的路径,笔者认为应从下述方面着手。

1、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重视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的研究,是我们深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的“内功”。经典文本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原初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和学说体系”。通过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的研究,我们不但能够更加全面、准确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而且有助于我们真正分清楚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论断中,哪些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基本原理,哪些是针对具体时事的,具有具体历史性的个别论断。“在马克思主义文本研究中,我们可以明显发现一个特点,凡属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都是在马克思和恩格斯全部著作中不断重复出现的,是全部马克思和恩格斯著作中的核心观点。”而“个别论断则不同,它往往只出现一次。”此外,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研究性解读,让我们能够更加清晰哪些是经典作家的观点,哪些是后人的解读和发挥,甚至误读和歪曲,从源头上划清马克思主义同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

在解读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时,我们要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一个人如果想研究科学问题,首先要学会按照作者写作的原样去阅读自己要加以利用的著作,并且首先不要读出原著中没有的东西。”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既要客观深入地领会作为整体的著作的精神实质,领会文本的本意,又要认真全面地把握文本产生的时代背景、理论背景、文化传统等社会历史条件;既要“尽量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自己的语言去概括他们的思想、观点,避免将后人的发挥与前人的表述混为一谈,让前人讲他们所处的时代还没有的语言,让读者分不清那些思想或语言究竟是原著中的还是解读者新添加的”,又不能把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当做教条,照搬乱套;而且,由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性,“其概念、原理的精确化往往也有一个过程,因而对文本的论述,不应机械地仅从字面上去解读,而应该联系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和经典作家的基本思想去理解。”

2、系统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作为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但蕴含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而且体现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之中。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过程和发展轨迹。拓宽和深化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全面完整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理清马克思主义的源流与谱系,深化马克思主义与不同社会思潮、流派的比较研究,理解和把握一些马克思主义重要原理的不同历史表述形式,理清其发展脉络,是加强和深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的又一个有效途径。

恩格斯说过:“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 “我们的理论不是教条,而是对包含着一连串互相衔接的阶段的发展过程的阐明。”马克思的学说不是突然一下子出现,也不是一旦产生,就变成一成不变的教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一门严整的科学,有其确定的本质和稳定的逻辑结构,但这种本质与结构又是历史地形成的,并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改变而增加新的内涵并采取新的表现形式。要深入理解和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有效探索其创新与发展,就必须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基本概念、基本范畴和重要原理产生、演变的历史条件和历史过程,把握其精神实质和内在的发展规律。相反,割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历史联系,离开具体的文化传统和社会历史条件来对待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只会窒息其蓬勃的生命力,陷入教条主义和修正主义的泥沼。

3、综合研究当代中国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统一,既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最为显著的内在特质之一,又是判定真假马克思主义者的重要标准一“只有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本国实际相结合,才有资格称为马克思主义者”;还是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最为重要的途径。纯粹从马克思主义的文本出发,满足于到经典著作中寻章摘句,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经典作家文本中的某一句或某一段进行主观发挥和解释,并以此来修正、歪曲甚至否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资产阶级反动学者、党内修正主义分子和教条主义者的惯用手法,也是我们一些书斋学者常犯的毛病。“马克思主义发展方式不是解释学的而是实践的。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从根本上说是在实践中发展。在各国革命实践中、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真正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指导的政党都可以在不同方面推进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具有时代和民族的特色。”

在当今的中国,要深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就要既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特别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的基本原理和根本方法,来观察和分析党情、国情和世情,观察和分析我们面临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把握问题的实质和主要矛盾,实现科学发展,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又要在实践中提升理论,认真总结我们在实践中的经验与教训,用基于中国实践,有着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形式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特别要研究如何划清马克思主义同反马克思主义之间的界限;要研究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历史意义。在理论指导实践和实践上升为理论的无限往复过程中创新和深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

4、比较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基本原理的普遍性和具体运用的条件性的辩证统一。“国外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世界各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各种形式的马克思主义观点、理论和学派的总称,是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具有共时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态。它包括三种主要形态:共产党执政并以其作为指导思想的国外马克思主义;非社会主义国家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共产党或工人党的理论;资本主义国家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学者从他们的价值立场、阶级观点,和他们的生活处境出发所理解和阐释的马克思主义。通过对国外马克思主义的比较研究,全面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不同的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历程、所具有的不同形式,从中吸取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丰富和发展的积极因素,摈弃其不能反映时代特征、不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偏离、误读、甚至歪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消极因素;研究其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区别所在;防止在研究中的简单比附,要么盲目地全盘接受,要么简单地全盘否定的形而上学思维;对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划清马克思主义同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深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具有重大的参考意义和启发作用。

5、深化马克思主义基本概念、基本范畴和基本原理体系研究

一是辩证把握区分基本原理与非基本原理的原则和标准。

这要把握好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基本原理和非基本原理有明确的划界标准,二者有质的区别,既不能把马克思、恩格斯的个别不具有普遍意义或被后来实践所证明是错误的个别论断与结论看成基本原理,从而损害基本原理的普遍性,又不能把基本原理下降为个别观点与结论,影响基本原理的完整性;另一方面,又不能将这种区分绝对化,随着实践的发展和条件的变化,原来某些并没有当作普遍性表述的理论观点,有可能具有普遍价值,成了普遍性的原理。

二是重视构建严谨的基本原理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一个由概念、范畴和原理组成的科学体系。它们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观点的理论体系,同时又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体系。在这方面需要作两方面工作,首先,认真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概念、范畴和原理之间的内在联系,用科学的术语将其表达出来,形成严谨的理论体系。其次,从时展和各国各民族的实际出发,对基本原理体系中的概念、范畴和原理及其相互关系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在指导现实实践中进行创新,创造出具有民族特色的相对独立的科学体系。

三是辩证把握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注意区分一些界限。

马克思原理论文篇(9)

一、马克思主义原理是大哲学

马克思主义是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是知识海洋。如果要给马克思主义的不同层次进行定位的话,那么马克思主义原理是大哲学,马克思主义指导的人文社会科学是大科学,泛义的马克思主义则是大文化。何以谓之大?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视野、社会理想、思想来源、实践领域都是极其广阔、极其高妙、极其博大、极其繁杂的,非“大”字不能涵盖之。马克思主义是追求人类解放的大学问。

马克思主义原理可以有三种解读:第一种是指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的理论表达,这是最流行的一种解读;第二种是指马克思主义的精髓、精神、精华,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以人为本,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的精神是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完美统一,马克思主义的精华是马克思一生中最伟大的两个发现,即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第三种是笔者提出的一种解读,即寻找马克思主义经典命题中最富于哲理、最容易理解、最经得住时间考验,而又能体现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的三个命题。

马克思主义第一原理,又叫人类原理。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

马克思主义第二原理,又叫实践原理。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马克思主义第三原理,又叫辨证原理。“辨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理解,即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辨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辨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这三大原理之于马克思主义好比几何公理之于欧几里得几何。马克思主义的其他经典命题在一定意义上可以看作三大原理的推论,如“两个必然”、“两个决不会”、“两个决裂”等归根结底是辨证原理的运用。

如果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方式来表达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涵,笔者倾向于用“人人为本,事事求实”这八个字概括。人人为本,是对以人为本的发展,人人为本的涵义有几层:一是指每一个人都是社会之本,都是构成社会有机体的细胞,本质上是平等的,或者说人人平等;二是指每个人都以人为本,以他人为本,这就是集体主义;三是指人人都追求人的发展这个根本,事事求实是对实事求是的发展。实事求是,重心在求是上,“是”在这里指规律,人们探寻规律并不是目的,目的在于利用规律改造世界。所以求是的目的是求实,事事求实就是指办任何事情都要明实情、出实招、创实效。

把马克思主义原理定位为大哲学,目的是构建马克思主义哲理学。马克思主义哲理学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各门具体科学相结合形成的分支哲学的总体,包括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经济哲学、文化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自然哲学、道理哲学、教育哲学、心理哲学等,这些领域是极其活跃的,分支哲学发展起来了,会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纯哲学的发展,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大科学的发展,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大文化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大科学是指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的人文社会科学,包括马克思主义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马克思主义伦理学、马克思主义法学、马克思主义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美学、马克思主义史学等。通常说,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其实是大科学。坦率地讲,国内马克思主义研究虽然阵容庞大,但乏善可陈,许多研究人员把过多的精力用在注释和论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上,而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由于视角的新奇、方法的多样,往往能提出一些深刻的见解。造成这种反差的原因是国内没有正确区分马克思主义的学术研究与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教育这两类不同性质的活动。马克思主义的学术研究是为了探索真理,因此要特别强调解放思想,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创造的思想理论成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博采众长、成我所长。马克思主义的学术研究要坚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问题。用宏大的视野、战略的思考、实践的意识来发明新说、发现新知。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是为了传播真理,因此要特别强调统一思想,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来统一思想,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坚定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人们对社会主义特别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念,坚定人们对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执政能力的信任。要鼓励学术创新,强化学术批判,要形成一种人人勇于探索真理的氛围。只有这样,马克思主义学术研究才会渐入佳境。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思想成果的精华,它包括许多人文社会科学的原理性思想,将其仅仅归纳为几门学科的总和,低估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价值。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站在全人类的立场上,用他们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作为参照系,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批判,并对推动社会进步的实践进行指导的宏伟理论。这一理论的主旨是实现全人类的解放,实现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因此,可以从功能上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看成三个有机组成部分:一是在吸收人类已有的关于理想社会的思想的基础上,为人类建构一个人人幸福的社会理想的理论,这一理论板块可以称为人类理想理论;二是运用理想社会的价值标准去批判现实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理论;三是吸收人类已有的文明成果,为推进社会进步,使社会逐步向理想社会逼近的伟大实践提供指导的理论,这一理论板块可以称为社会实践理论。这三个理论板块以三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基石,人类理想理论以人类原理为基石,现实批判理论以辩证原理为基石,社会实践理论以实践原理为基石。

马克思原理论文篇(10)

时间 专业

星期六(1月12日)

星期日(1月13日)

上午(9:00--11:30)

下午(2:30--5:00)

上午(9:00--11:30)

下午(2:30--5:00)

金融(020106)  财务管理学(00067)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线性代数(经管类)(04184)  英语(二)(00015)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0418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经济学(020115)  政治经济学(财经类)(00009)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线性代数(经管类)(04184)  英语(二)(00015)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0418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会计(020204)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线性代数(经管类)(04184)  英语(二)(00015)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0418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市场营销(0202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线性代数(经管类)(04184) 企业会计学(00055)

英语(二)(00015)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0418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企业财务管理(020213)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线性代数(经管类)(04184)  英语(二)(00015)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0418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工商企业管理(020202)  财务管理学(00067)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线性代数(经管类)(04184)  英语(二)(00015)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0418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律师(0301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法律(030106)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监所管理(030109)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行政管理学(030302)  财务管理学(00067)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公安管理(030401)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大学语文(04729)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餐饮管理(020119)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教育学(0401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秘书学(050104)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汉语言文学(050105)

唐诗研究(09073)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英语(050201)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新闻学(050305)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劳动和社会保障(02023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物流管理(020229)  政治经济学(财经类)(00009)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线性代数(经管类)(04184)  英语(二)(00015)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0418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经济法概论(财经类)(00043)  机电一体化工程(080307)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工业工程(082205)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计算机及应用 (080702)  数据结构(02331)

数据库系统原理(04735)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计算机网络(080709)

高等数学(工本)(00023)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计算机信息管理(082208)  数据结构导论(02142)

数据库系统原理(04735)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计算机通信工程(080708)  数据结构(02331)  数据库系统原理(04735) 高等数学(工本)(00023)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建筑工程(080806)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护理学(10070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林业生态环境工程与管理 (090609)  政治经济学(财经类)(00009)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数学教育(070102)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一)(02010)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物理教育(070202)

理论力学(二)(02040)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化学教育(070302)

化学史(10859)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政治教育(040203)

现代西方社会思潮述评(1086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历史教育(060102)

历史教育学(00775)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地理教育(070702)

人文地理学概论(02094)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体育教育(040302)

体育教育理与方法(10874)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生物教育(070402)

植物生理学(0266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英语教育(050206)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汉语言文学教育(050113)  中学作文教学(10878)  唐诗研究(09073)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中学语文教学法(04579)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心理健康教育(040110)

青少年心理学(0605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学校管理心理学(06180)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艺术设计(050437)  现代艺术设计史(10885)  CIS设计(10879)  视觉流程设计(10884)  设计心理学(04462)  旅游管理(020210)  旅游专业英语(06120)

导游业务(00195)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广告学(05030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调查与分析(020121)  政治经济学(财经类)(00009)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线性代数(经管类)(04184)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0418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日语(05020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一)(0001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电子商务(020216)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对外汉语(050140)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人力资源管理(02021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软件工程(080720)

高级语言程序设计(一)(0034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移动商务技术(080787)

高等数学(工本)(00023)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嵌入式技术(080789)

高等数学(工本)(00023)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上一篇: 建筑工程施工安全论文 下一篇: 林业技术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