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市场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20 16:10:15

消费市场论文

消费市场论文篇(1)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胶州市农村的消费水平也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2012年胶州市全市人口达110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939元,农村居民收入的大幅度增长、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农村消费市场体系的日益完善,特别是“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的深入发展,为农村居民消费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肉、禽、蛋、水果、蔬菜及其他副食品价格的相对稳定,丰富多彩的民间传统娱乐活动和走亲访友等节日习俗更助推了农村消费增长。2011年2月份,胶州市农村居民购物消费达到1.4亿元,同比增长10%以上,其中“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家店”销售额超过3500万元,增幅达到12%。由此可见,胶州市农村具有很广阔的消费市场,具有很强的消费空间,消费潜力巨大。

1.2农村居民收入逐年增长,消费能力不断增强

《胶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1~2013年胶州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12319、13939、15751元,同比分别增长了18.1%、13.2%、11.8%。由此可见,胶州市农村居民人均收入逐年增长,收入增长意味着农民消费能力不断增强,从而也不断提高了其消费水平。

2胶州市二里河村农民收入和消费状况

2.1二里河村农民收入情况

从图1可以看出,胶州市二里河村农民的经济来源以务工收入为主,占84%;以个体收入务农收入子女供养和政策收入为主的农民所占比例较小,分别为8%、6%、1%、1%。这说明胶州市二里河村农民大多数通过打工赚取生活费用,由此可以了解到胶州市农民收入大多数是通过务工所得。据调查,二里河村家庭年均收入2万~3万元的占82%,家庭年均收入3万元以上的占13%,家庭年均收入1万元左右的占5%。大多数家庭都拥有了必备家电,农村生活条件正逐渐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在提高。

2.2二里河村农民消费情况

从图2可以看出,胶州市二里河村有47%的家庭选择将收入用于子女上学;31%选择将收入存起来;有11%的家庭选择购买家电;选择建房装修、购买农业生产资料都占4%;有3%选择购买交通工具。由此说明,子女上学还是农村家庭主要的消费领域,农民对子女教育投资比重大。此外,农村居民储蓄水平较高。由图3可以看出,胶州市农村家庭的年花费额大多数是在10000~20000元之间,所占比例为58%;其次是20000~30000元,所占比例为26%;再者是5000~10000元,所占比例为16%;没有年花费额为5000元以下和30000元以上的。由此说明胶州市农村家庭的消费支出一般,大多数人还是不太舍得消费,当然基本上没有入不敷出的家庭。从表1可以看出,各年龄段的农民纯收入都主要用于子女上学方面,其次是存起来。其中30~40岁农民选择将纯收入用于子女上学的比例最高,其次是41~50岁、50~60岁,比例分别是61%、47%、45%,而60岁以上将纯收入用于子女上学的比例略低于其他年龄段,比例是33%,但是子女上学与其他用途相比,仍然是最主要的选择。从表2可以看出,不同收入段的农民都将子女上学作为纯收入的主要用途,其次是将收入存起来。其中年收入20000~30000元的农户将收入用于子女上学的比例最高,为49%;其次是年收入10000元左右的农户,为45%;年收入3万元以上的农户收入用于子女上学的也占到了40%。说明现在胶州市农民对子女上学方面的投资消费比较大,十分重视对子女的教育。

3二里河村消费市场存在的问题

3.1中老年人居多,年轻的消费购买力不足

二里河村调查样本中,处在41~50岁年龄段的人数最多,有58人;其次是50~60岁年龄段,有11人;处在31~40岁年龄段有8人,而60岁以上的有3人。说明了胶州市二里河村常住人口还是以中老年人为主,年轻人相对较少,老龄化问题比较严重。而与年轻人相比,中老年人的消费购买能力比较低,消费欲望不是很高,从而说明了中老年的消费购买力亟待提高。

3.2农村市场缺乏高质量的商品,不能满足农村居民的需求

从图4可以看出,被调查的二里河村居民中,有38%的人认为农村市场缺乏合适的商品。由图5可以看出,胶州市二里河村有大型超市,但是多数大型超市的商品不是很齐全。笔者调查了解到,对于农贸市场需改善的方面,有47%的人选择质量太差,有40%的人选择价格过高,有13%的人选择了规划不正规。农村市场的商品质量问题成为制约农村居民积极消费的重要因素。

3.3农村居民的消费观念比较传统,尤其是在精神文化消费方面略显不足

由图6可以看出,胶州市农村的精神文化消费大多数是以看电视为主,所占比例为63%;其次是购买书籍,所占比例是23%;再次是去KTV,所占比例是10%。从中可以得出,胶州市精神文化消费结构比较单一,以看电视为主,而一些新的精神文化消费并不是非常广泛。由表3可以看出,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对精神文化消费的方式都是以看电视为主。男性除了看电视外,在精神文化方面的消费主要是去KTV,再者是去购买书籍。而女性除了看电视之外,则选择以购买书籍作为精神文化消费的方式,几乎没有选择去KTV。由此可见,男性在精神文化方面的消费观念要比女性开放一些,但是胶州市整个农村的消费观念还是有待改善。据调查显示,对于去KTV、足疗、网吧等消费行为,54%胶州市农村居民认为“不太值当、不会花这方面的钱”;认为这些“是比较新奇的消费,有钱可以尝试”的占46%。由此可见,胶州市农村精神文化消费观念需要再开放一些,居民要建立积极健康的消费理念,这样才有利于胶州市农村消费市场的发展。

4胶州市开拓农村消费市场的对策建议

4.1政府部门出台相关惠农政策,缓解农村老龄化问题

调查显示,胶州市农村中老年人居多,这极不利于拓展农村消费市场、扩大内需。因为中老年人的消费能力相对薄弱,购买消费品的欲望不如年轻人强烈,这样对于农村消费市场的扩张是不利的。而政府的政策措施、对农村的扶持力度与农民的生活、消费息息相关[1-4],所以,需要政府部门采取相关的措施,加大对农村的扶持力度,比如提高补贴标准,完善农村居民生活保障制度,让年轻人不再为养老养小而发愁,让中老年人也能放心消费。

4.2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提高农民的消费能力

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只有不断增加农民的收入,才能使农民有能力消费更多的产品,才能使农民的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目前胶州市农民的收入还是比较低的,胶州市的农民大都靠外出打工赚取收入,农民收入增长相对缓慢,城乡收入差距较大。所以要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加快农村城市化的进程,发展新型农业,拓展农民的就业渠道,以此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消费能力[5]。

4.3丰富农贸超市的产品种类,提高商品质量,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需求

目前胶州市农贸超市的产品种类还不是很丰富,并且质量方面略有不足,而面对农民日益增长、不断变化的需求,农村市场中产品的种类必须多样化,这样农民才会乐意去消费。并且要提高商品质量,农村消费者更偏好持久耐用有功效的产品,要时刻关注市场信息,关注农村消费者的需求,以此来改善农村的消费状况[6]。

4.4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保护农民的消费权益不受侵害

随着市场化的发展,农民作为消费者的一部分,其权益受到侵害的事件也屡见不鲜。虽然胶州市大多数农民都知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要通过法律手段解决,但是目前我国的消费法律体系还不够健全,所以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以此来保护农民的消费权益,让农民消费得到保障,让农民觉得消费具有安全感,更放心消费。

消费市场论文篇(2)

1.1高蛋白兔肉以高蛋白而著称。兔肉的蛋白质含量高于其他肉类。以干物质计算,兔肉含蛋白质高达70%,在家养的动物中是最高的[1]。不同肉类的水分和蛋白含量见表1。

1.2高必需氨基酸兔肉的必需氨基酸含量在目前家养动物中是比较高的。兔肉与猪肉、羊肉(背最长肌)和仔鸡肉比较,主要必需氨基酸(如赖氨酸、蛋氨酸、苯丙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是最高的,必需氨基酸总量,兔肉是35.95%,而猪肉、羊肉、肉仔鸡胸脯肉和大腿肉的含量分别为26.97%、30.25%、42.54%和30.13%,兔肉分别是他们的133.30%、118.84%、84.51%和119.32%。其中赖氨酸分别是他们的142.17%、121.65%、91.12%和121.86%[2-3](见表2)。

1.3高多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主要指Omega-3脂肪酸,人们简称ω-3,主要包括α-亚麻酸及其衍生而来的二十碳五烯酸(EPA)、二十二碳五烯酸(D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等。不饱和脂肪酸具有多种生理功能,是人类的必需脂肪酸。研究发现,兔肉中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在家养动物中含量最高,多不饱和脂肪酸与饱和脂肪酸的比例兔肉为0.85,而猪肉、羊肉和牛肉的比例分别是0.58、0.15和0.11,因此说,兔肉是理想的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来源[4](见表3)。

1.4富含矿物质和维生素兔肉中的矿物质和维生素含量较丰富[5-6]。其中磷、钾和硒的含量是家养动物肉中最高的。维生素B12、叶酸、维生素B2也是最高的。因此,兔肉对于人体保健是有益的,尤其是儿童、妇女、老弱病人的适宜食品(见表4)。

1.5高消化率兔肉肌纤维细嫩,胶原纤维含量少,消化率高达85%,高于其他肉类(猪肉75%,牛肉55%,羊肉68%,肌肉50%)(见表5)。

1.6低脂肪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膳食结构的改变,肥胖、高血压、高血脂等富贵病逐渐增多。人们将其归罪于高脂肪饮食。尤其是与猪肉摄入过多有关。兔肉在目前家养动物中的脂肪含量是较低的,略高于鸡肉而远远低于猪肉、牛肉和羊肉。与这3种肉类比较,兔肉中的脂肪含量相当于他们的36.51%、61.66%和54.28%(见表5)。

1.7低胆固醇胆固醇是心血管疾病的罪魁祸首,因此,人们在膳食结构中,尽量减少富含胆固醇的食物。在家养动物的肉中,兔肉的胆固醇含量是最低的[7]。与猪肉、牛肉、羊肉和鸡肉比较,分别是他们的35.71%、42.45%、64.29%、65.22%~50%。同时,兔肉的磷脂含量较高,磷脂和胆固醇的比值高。食用兔肉可减少胆固醇在血管壁沉积的可能性,因此,兔肉是老人、动脉粥样硬化病人、冠心病患者理想的保健食品(见表5)。

1.8低能量由于兔肉水分含量高,脂肪含量低,因此,其能量含量是家养动物中较低的。因此,常吃兔肉不易发生肥胖(见表5)。

1.9安全系数高到目前为止,在家养动物中,唯一没有人畜共患传染病的动物仅仅剩下家兔;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发生的众多形形的食品安全事件,尚未发现与兔肉有关。因此,兔肉是目前最安全的动物性食品之一。由以上可知,兔肉是优质的动物性食品,代表了当今人类对于动物性食品需求的方向。人们将兔肉形象地比喻为“保健肉”、“美容肉”和“益智肉”,常吃兔肉可以健壮而不肥胖,身体苗条、肌肤细嫩,有利于大脑的发育,提高智商。被西方一些国家的运动员、演员和歌唱家们所青睐。由此可见,中国俗语“飞禽莫如鸪,走兽莫如兔”有其内在的科学依据。

2肉兔消费市场瓶颈分析

既然兔肉如此高的营养,对健康如此有利,安全系数位于家养动物食品之首,为什么国人消费兔肉地域非常局限。除了四川、重庆、福建和广东以外,绝大多数省份的消费量寥寥无几?应该引起我们的深思!笔者认为,与以下因素有关。

2.1对兔肉的营养特性的宣传力度不够绝大多数居民并不真正了解兔肉,缺乏对兔肉消费的正确认识。一些食品加工企业对兔肉的宣传,往往被消费者理解为商家的营销手段。

2.2传统习惯和莫须有的“传说”一种食品的消费习惯是在长期的生活过程中形成的。既有地域特点,也有时代特征。比如说,我国绝大多数地区消费猪肉比较普遍,无论人们如何宣传猪肉高脂肪、高胆固醇、高能量,容易诱发心血管疾病等,但是,国人对猪肉的青睐难以改变,居民对猪肉的消费变化无几。对于兔肉来说,除了少数省市已经形成了消费习惯,但是对于多数地区来说,习惯难以在短期内养成。此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在我国绝大多数地区的农村,流传这样的传说“妇女不能吃兔肉,否则生下小孩是豁嘴唇”。此言难以考证是谁的发明,但流传甚远。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唇裂是一种遗传性疾病,由多基因控制。此外,还与环境因素有关,在妇女妊娠前3个月内,当母体的生理状态受到侵袭或干扰时,就可能影响胚胎颌面部的生长发育,如营养缺乏、感染、药物因素、物理损伤和吸烟等[8]。是否唇裂,与吃不吃兔肉风马牛不相及。

2.3兔肉自身的某些不足兔肉尽管有“保健肉”、“荤中之素”、“美容肉”、“百味肉”等一系列的美誉,但自身的某些不足对于其市场消费产生一定的影响。第一,不香。兔肉被称作中性肉,没有什么香味。因此,与什么肉配合煮炖,就呈现什么肉的风味;第二,发柴。煮熟后的兔肉干瘦,柴瘠,口感不佳;第三,有一定的“土腥味”或“草腥味”或“腥味”。姜颖等[9]的研究表明,兔肉中有特殊腥味物质存在,且该腥味物质与组织结合紧密,在加工中不易去除,这对兔肉的食用价值和养兔业的发展都带来了不利影响。世人有关兔肉腥味产生原因的说法不一,从对兔肉的分析中,可初步确定的腥味物质有甲基肼、已醛和呋喃衍生物。张振华等[10]人在兔肉腥味来源的初步分析一文中指出,兔肉腥味是指兔肉在加热后所产生的一种令人嫌忌的特殊气味,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甚至不同的人对此味的敏感程度不同,但兔肉的“腥味”对其消费产生不良影响。

2.4兔肉烹饪技术知识普及不足由于兔肉的特殊结构特点和化学特性,绝大多数地区的消费者,不知道兔肉如何加工烹调。因此,按照常规猪肉的加工方法制作的食品不能达到理想效果。因此,烹饪技术不过关也是兔肉消费市场狭窄的原因之一。

2.5兔肉加工相对落后尽管近些年我国兔肉加工业开发出了许多产品,但适合大众消费的产品不多,科技含量不高,尤其是适合家庭消费的成品和半成品、方便食品不多,影响兔肉的消费市场和消费量。

3发展对策

3.1加强宣传力度,做到家喻户晓中国畜牧业协会兔业分会为了加大兔肉的宣传,将每年的6月6日定为“兔肉节”,并在全国不同区域设置主会场和分会场,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对于兔肉的宣传和兔肉加工知识的普及产生积极影响。但仅仅一年一次的兔肉节的有限宣传是远远不够的,仅仅几家兔肉加工企业的参与更是身单力薄。进一步全方位多角度持久地宣传,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逐渐改变人们的传统思维定势,澄清以往对兔肉的错误看法,把不认识兔肉变成逐渐认识,把认识变成喜欢,把喜欢变成消费,把被动消费变成主动消费。

3.2强化加工能力,提高科技含量西南科技大学的兔肉加工专家李洪军教授在各大超市及淘宝网上的兔肉产品做了一次全面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兔肉产品都是兔肉干、肉丝或肉丁,口味上主要有五香和麻辣两种。暴露出我国兔肉产品单一的问题,因此,需要继续开发一些新的兔肉产品,而新产品的开发需要有一些新的技术作支撑。从某种程度上说,正是我国兔肉相关理论研究的落后阻碍了兔肉加工这一新兴行业的飞速发展[11]。对此,应提倡鼓励开发分割系列产品、即食兔肉产品、小包装兔肉休闲食品。可以尝试向西式兔肉制品方向发展[12],将酶工程、发酵工程、超高压技术等实用高新技术与传统工艺方法相结合,优化兔肉生产工艺,使我国兔肉工业在研究开发上尽快和国际同行接轨[13]。另外,还可以通过加大天然调味料的开发利用,促进兔肉制品风味的独特化、美味化、差异化。以期充分利用兔肉资源,生产高附加值产品,提升产品的档次,创造企业利润[14]。令人兴奋的是,我国一些地方特色兔肉制品,区域性消费深受欢迎,比如四川广汉县的“缠丝兔”、开封的“风干兔肉[15]”、陕西“油皮全兔”和“脆皮全兔”[16]、河北张家口怀安县的“柴沟堡熏兔[17]”、河北保定清苑县的“书璞兔肉火锅”。此外,河北保定市是全国兔排消费量最大的城市,五香兔排的消费量平均每天1~2t。这些地方性特色产品的开发,对于促进兔肉消费和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3.3针对性科技攻关,解决兔肉自身不足兔肉是优质动物性食品,但是由于自身的一些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兔肉的消费。要针对这些不足开展攻关研究,比如,解决兔肉“土腥味”和“膻味”,“不香”和“发柴”等问题,开发出适合不同区域大众口味的产品,引导兔肉消费。在兔肉的研发方面,既需要更多科技人员的广泛参与,也需要科技部门的大力支持,以及各相关企业的大力配合。

消费市场论文篇(3)

二、人口年龄结构与消费需求的理论模型

(一)模型的基本假定1.假定人口增长服从新老更替规律,人口增长率用n表示。2.假定代表性个人可生存三期,具体而言,在t期,有Lt(1+n)个小孩处于其生命的第1期,Lt个年轻人处于其生命的第2期,Lt/(1+n)个老年人处于其生命的第3期。3.假定代表性个人在年轻时提供1单位劳动,并将其收入所得用于以下五个方面的支出:消费支出、储蓄、抚养小孩的支出、缴纳社会保障基金以及赡养老人的支出。该代表性个人小孩时期的消费来自上一期年轻人的抚养支出,当他变为老年人后,其消费主要来自上期储蓄和利息、养老金以及年轻人的赡养费用。4.假定代表性个人的效用函数为相对风险规避系数不变的形式。

(二)模型的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基于上述假定,代表性个人一生的效用总和可表示如下。其中,θ为任意两时点的消费之间的替代弹性的倒数,ρ为效用贴现率,大于-1是为了保证第2期消费的权数为正。根据上述假定,可以写出代表性个人的预算约束条件。在t期,代表性个人年轻时的预算约束线可表示如下。其中,wt为代表性个人t期的劳动收入,st为t期的储蓄额。b表示t期年轻人抚养小孩的支出占收入的比例(0<b<1),在此,b可视为少儿抚养系数。a表示收入中投入到社会保障基金的比例(0<a<1)。d表示代表性个人的赡养费用占收入的比例(0<d<1),在此,d可以视为老年抚养系数。(6)式表明,代表性个人老年时期与年轻时期的消费比例由多个因素决定,主要包括收入中投入到社会保障的份额、人口增长率、年轻人抚养费用和赡养费用占收入的比例及贴现因子共同决定的。(6)式在理论上可以说明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确实会对代表性个人的消费需求产生影响。首先,分析少儿抚养系数b如何影响代表性个人一生的消费总需求。假定其他系数均保持不变,当少儿抚养系数b下降时,根据(3)式,c1t-1将降低;根据(4)式,c3t+1将保持不变;根据(6)式,c2t将降低。因此,代表性个人的三期消费总和(c1t-1+c2t+c3t+1)将降低。其次,分析老年抚养系数d如何影响代表性个人一生的消费总需求。假定其他系数均保持不变,当老年抚养系数d下降时,根据(3)式,c1t-1将保持不变;根据(4)式,c3t+1将下降;根据(6)式,c2t将降低。因此代表性个人的三期消费总和(c1t-1+c2t+c3t+1)将降低。不难看出,人口年龄结构确实在理论上会影响居民的消费需求,但在实际经济生活中,人口年龄结构变动是否影响居民的消费需求———特别是在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的过程中,这些影响是否会发生变化———还需要我们利用宏观经济数据进行实证研究。

三、模型设定和数据描述

(一)模型设定基于上述理论模型,本文构建实证模型,具体形式如下。其中,下标i代表地区维度,t代表时间维度,ui为不可观测的地区异质性,λt为时间效应,εit表示模型的随机误差项。Cit为被解释变量,表示各省(市/区)的居民消费率,本文用各省(市/区)的居民消费总支出占按支出法计算的地区GDP的比值表示。D为人口年龄结构变量。根据以往文献(李文星等,2008)⑨,本文也选取少儿抚养系数(YD)和老年抚养系数(OD)作为人口年龄结构变量的指标,其定义详见表1。MAR为市场化程度变量。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中国整体的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但是每个省(市/区)的市场化程度则层次不齐。东部沿海地区市场经济最为发达,中部次之,西部则最落后。本文正是利用每个省(市/区)市场化程度不同这一特征来考察市场化进程中人口年龄结构对消费率的影响是否发生了变化。具体而言,本文将构造人口年龄结构变量与市场化程度变量的交乘项,并考察其符号和显著性。从以往的实证研究来看,大部分学者选用各地区非国有部门从业人数占该地区总从业人数的比重衡量,但这一指标比较片面,无法准确衡量市场化进程。本文将参考樊纲等编著的《中国市场化指数———各地区市场化相对进程2011年报告》。这一报告主要从五个方面出发对市场化程度进行测量,然后将它们综合成一个市场化程度指数。某地区的该指数数值越大说明该地区市场化经济越发达,其市场化程度也就越高。由于该报告中没有2010年的数据,本文将用2009年的指数近似代替,因为就某一地区而言,市场化程度在短时间内不可能有太大变化。X为模型的解释变量。其中,Y表示实际收入水平,用经过价格调整后的人均GDP进行衡量。但Modigliani和Cao(2004)指出,实际收入的增长率也可能影响居民消费率,所以我们在模型中还加入人均实际GDP的增长率(y)。R表示实际利率,通过名义利率减去通货膨胀率计算得到,用以考察消费者的跨期消费行为。Ct-1为滞后一期的居民消费率。当人们面对收入波动时,他们倾向于平滑消费,所以当期消费可能与上期消费存在一定关系,这种消费习惯的连续性通常被称为消费的“棘轮效应”。GINI表示城乡收入差距,本文用城市和农村家庭人均收入的比值近似衡量。INF表示通货膨胀率,用以考察价格波动变化对居民消费需求的影响。EDU衡量教育程度,用以考察教育水平对居民消费需求的影响。表1报告了上述所有回归变量的统计性描述。将上述所有变量带入(7)式,可得到如下回归模型。

(二)数据描述本文将选取1998-2010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进行随后的回归分析,由于数据不全,故将其省去,所以样本数据仅包含30个省(市/区)。选择这一样本区间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自1998年起,中国居民消费率开始迅速持续下降,而在1988年之前,消费率的变化幅度不是很大。第二,樊纲等人的研究报告只估算了1997-2009年间中国各地区的市场化程度指数。第三,在1990年以前,各省市的抚养系数缺失严重,而且抚养系数尤其是少儿抚养系数在1998年之前变化幅度不是很大。关于数据来源,抚养系数来自《中国人口统计年鉴》(1999-2011年),其他宏观经济变量则主要来自《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中国统计年鉴》(1999-2011年)以及中经网统计数据库。

四、实证分析结果

(一)人口年龄结构、市场化程度与居民消费需求考虑到本文的数据特征,我们将使用动态面板GMM方法进行回归模型。该方法可以有效地控制内生性以及解决遗漏变量等问题(李文星等,2008)。由于GMM两步估计法得到的标准差可能存在向下偏倚,而且估计量的近似渐进分布存在有偏等问题,所以本文将使用一步GMM估计方法进行回归分析。更进一步,本文将使用一步系统GMM估计方法,因为相对于一步差分GMM估计方法,前者利用了更多的信息,因而估计结果更加有效。回归结果详见表2。值得注意的是,该有效性存在一个前提假设,即一步系统GMM估计方法下新增的工具变量是联合有效的。根据表2的结果,所有模型中的Sargan统计量的P值都至少大于0.96,说明我们无法拒绝新增工具变量联合有效的原假设,因此本文的数据适合使用一步系统GMM估计方法。在表2中,模型(1)没有包含市场化程度变量以及它与抚养系数的交乘项。根据回归结果,少儿抚养系数对居民消费需求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老年抚养系数虽然为负,但不是很显著。为进一步考察这些负向影响是否会随着市场化的不断深入而发生改变,我们在模型中加入市场化程度变量和人口年龄结构变量的交乘项,回归结果详见模型(2)。下面,本文以模型(2)为研究对象分析讨论各变量回归系数的含义。1.少儿抚养系数(YD)。根据模型(2)的回归结果,少儿抚养系数的回归系数依然显著为负,即少儿抚养系数下降1个百分点将导致居民消费率增加0.27个百分点。这一结论不仅与本文的理论推导相反,而且与传统的LCH不一致。但就中国的实际情况而言,这二者呈负相关关系是完全有可能的。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教育对子女的重要性,父母大多希望自己的小孩通过知识积累考上大学并获得一份稳定的工作。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继续实施,每个家庭的小孩数量有所减少,因此父母开始重视小孩的“质量”。加之高校扩招导致学历严重贬值,小孩也需要获得更高的学历才能找到较好的工作,这也无形中加大了小孩人力资本的投入。在这一背景下,父母倾向于减少家庭其他方面的开支,而进一步增加子女的教育支出,如果这部分增加的教育支出超过了因孩子数量减少及其他方面支出减少而增加的储蓄,则少儿抚养系数的下降就会增加居民的消费需求。因此,本文的回归结果基本上符合当前的国情。值得注意的是,在1998-2010年期间,中国少儿抚养系数实际上是呈下降趋势,即从1998年的38%下降至2010年的22.3%。这一现象说明少儿抚养系数的变动可能不是居民消费不足的真正原因。2.老年抚养系数(OD)。在模型(2)中,老年抚养系数的回归系数依然为负,但显著得到改善,具体而言,老年抚养系数上升1个百分点会导致居民消费率减少1.26个百分点。就目前中国而言,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完善,“家庭养老”现象在大部分地区依然存在,老年人的生活及医疗等多方面的需求仍然主要依靠子女来满足。不过,随着医疗等费用的增加以及子女数量的减少,“家庭养老”的风险变得越来越大。因此,家庭倾向于将部分收入储存起来,所以当前消费会减少。由于在样本区间内,老年抚养系数是不断增加的,从1998年的9.9%增加至2010的11.9%,所以它是导致居民增加储蓄减少当期消费的重要原因之一。3.市场化程度(MAR)。首先,根据模型(2),市场化程度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说明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会促进居民的消费需求。市场化程度越高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社会保障体系越完善,因此人们愿意而且敢于消费。在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人们不仅很少储蓄,而且经常超前消费,因此消费率非常高。可以预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人们的消费欲望会逐渐增强,因而消费需求会随之增加。其次,市场化程度与少儿抚养系数的交乘项显著为正,说明少儿抚养系数对消费率的负向影响会随着市场化进程而不断减少。LCH认为少儿抚养系数与消费率呈正相关关系,这主要是因为LCH是基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数据得出的结论,而本文使用的数据则来自市场经济不发达的中国。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市场化程度必将提高,因此少儿抚养系数对消费率的负向影响会逐渐减少,最终由负变为正,换句话说,当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本文的实证结论将与LCH达成一致。最后,市场化程度变量与老年抚养系数的交乘项也显著为正,这说明老年抚养系数对消费率的负向影响也会随着市场化进程而不断减少,即当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该负向影响最终会变为正向影响,从而与LCH达成一致。值得注意的是,在样本区间内,老年抚养系数从1998年的9.9%上升到2010年的11.9%,因而老年抚养系数上升导致居民消费率下降2.17个百分点⑩。而在该样本区间内,中国居民消费率的实际下降为13.3个百分点,即老年抚养系数的上升可解释居民消费率下降幅度的16.3%。因此,本文认为老年人口比例的上升可能是现阶段中国居民消费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4.其他控制变量。本文发现,滞后一期的消费率、实际收入增长率、收入差距以及市场化程度对居民消费率有显著影响,但其他控制变量,如居民实际收入的对数、实际利率、通货膨胀率以及受教育程度等都对居民消费需求没有显著影响。

(二)分地区讨论中国各经济区域市场经济发展程度不尽相同,那么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对居民消费率的影响是否存在地区性差异呢?为了回答这一问题,本文将样本分成东、中、西三个子样本重新回归模型。回归结果详见表2中的模型(3)-(5)。首先,就东部而言,少儿抚养系数对居民消费需求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东部沿海地区市场化程度较高,与其相配套的社会福利保障体系也更为完善,这些省份的居民不需要过度储蓄以防未来之需。不过,东部地区的老年抚养系数对居民消费需求依然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正如前面分析的那样,老年抚养系数对消费率的负向影响将长期存在,即使是东部沿海地区也不例外。其次,就中西部而言,少儿和老年抚养系数都显著为负。中西部的市场化程度相对较低,各种配套的社会福利体系还需进一步完善,在这种情况下,抚养小孩及老人的成本还主要由家庭内部承担。因此,当家庭中小孩或老人的数量增加时,家庭倾向于减少当期消费以备不时之需。再次,市场化程度的回归系数在三个地区都显著为正,不过中部样本的该系数最大,西部次之,而东部最小。东部地区市场经济已较为发达,市场化程度上升空间较小,因而其对消费率的影响也较小。而西部地区市场经济才刚刚起步,上升空间虽然很大,但由于缺乏与之相配套的基础设施,市场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因而市场化程度对居民消费需求的影响也较小。中部作为促进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一环,其市场化已达到一定程度,与之相配套的各种社会福利保障也在逐步完善,因而市场化程度对消费率的影响最大。最后,在模型(3)-(5)中,市场化程度与抚养系数的交乘项基本上都显著为正。就中西部而言,随着市场化的不断深入,人口年龄结构对居民消费率的负向影响将逐渐减小,最终由负变为正。就东部而言,少儿抚养系数对居民消费需求的促进影响会随着市场化程度的不断完善而不断加强。

五、结论及政策建议

消费市场论文篇(4)

作者:李虹 艾熙 单位:重庆工商大学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 重庆市检察院一分院

以2008年为例,上海市和天津市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分别为40.91%和41.01%,全国农村居民的平均值为43.7%。无论是与全国还是与其他直辖市相比,甚至与西部相比,重庆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也是偏高的。交通与通信的消费支出增长最快。其消费支出比重的增长也是最快的,由1997年的1.67%增加到2009年的8.29%,增长了6.62个百分点。这主要是重庆市政府在交通设施方面加大了投资力度(包括新建道路桥梁和改造旧路),大大改善了农村居民的交通环境,刺激了农村居民在交通方面的消费。同时,由于通信设施和网络在全市范围得到了较大改善和更大范围覆盖,以及通信生产、销售商的生产销售成本降低、通信产品价格不断下降和大量促销策略的全面实施,大大刺激了农村居民对通信的消费热情。截至2009年底平均每百户农村居民家庭拥有固定电话机56.94部,移动电话107.78部,进一步反映了重庆农村居民消费层次的提升[4-5]。

重庆市农村居民娱乐和教育文化服务消费比重由1997年的7.42%提高到2009年的11.66%,9年增加了4.24%。充分体现了随着生活质量的不提升,农村居民在物质消费得到满足后,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不断升温。农村居民的娱乐观念有所改变,娱乐方式、范围都有很大拓展,同时农村居民在自身及子女的教育方面的投资也越来越大,以适应社会未来激烈竞争需要,从而导致农村居民在娱乐,教育文化服务消费的大幅上升。医疗保健消费也呈现快速增长趋势,消费水平的增速排在第二位。重庆市农村居民医疗保健消费比重由1997年的2.92%上升到2009年的7.72%,增加了4.8%。虽然医疗保健价格指数有所下降,但农村居民会随着收入水平逐步提高和医疗条件逐步改善,他们更多享受医疗带来的好处,其保健意识也逐步加强,购买滋补品营养品日益增多,从而导致农村居民家庭在该项消费的大幅增加。衣着和家庭设备的消费比重变化不大,居住消费比重稳中有降。重庆市农村居民的衣着和家庭设备消费比重基本稳定在5%左右,变化不大,但从支出绝对值来看,由于价格的逐年下降,剔除价格变动后,农村居民在衣着和家庭设备方面的支出额的增长速度极为可观。这说明重庆市农村居民在传统实用观念基础上,开始对服装和家庭设备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改善和倾向。重庆市农村居民的居住消费比重稳中有降,1997年为11.88%,2000年达到14.26%,此后慢慢下降,2009年为12.93%,虽然如此,其消费支出比重仍处于第二位,说明居住对农村居民来说仍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居住之所以能保持这么高的支出比重,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居住价格的大幅上升,因为如果剔除价格变动,重庆市农村居民在居住上的消费支出是下降的。

农村人外出旅游也在增加,如果利用农闲时间,对农村旅游加以组织、引导,定会出现农村旅游热潮,成为拉动重庆市农村消费经济的一大突破口。引导重庆市农民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改善农村生活消费环境。要引导农民克服不良生活消费习惯,建立科学消费意识,消除保持现金的习俗,全面提高农村生活消费层次。农村生活消费环境的严重滞后,制约着农民生活消费支出的扩大,影响农民生活消费的积极性。因此,应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改善重庆市农村生活消费环境。同时,扩大重庆市农村生活消费信贷业务,引导农民自觉投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改善投资和融资环境,开拓重庆市农村生活消费市场。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农民社会保障制度资金不足是重庆市农村社会保障的核心问题之一。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创新和拓展融资渠道很有必要的,应采用多种形式拓宽重庆市农村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渠道。首先,重庆市财政要适当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提高社保资金支出比例,加大对农村社保资金的投入,同时还要明确各自责任和投资分配比例。其次,可以采用重庆市福利、体育等相类似的形式发行社会保障,向社会公众广泛募集资金。再次,开征重庆市社会保障税。作为一种附加税,是相对比较固定的筹资渠道,还可以大大减轻重庆市政府面临的财政压力。征收社会保障税是许多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的成功经验,这种税收已成为仅次于所得税的第二大税类,在筹集社会保障资金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也是必要和可行的[8]。

消费市场论文篇(5)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稳步发展,房地产行业也蓬勃发展,已成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房地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逐步走向成熟,上海作为国际性大都市更吸引了世界各地房地产开发企业的投资,房地产价格不断飙升。但经历了多次宏观政策调控之后,2007年底至今,房地产市场消费者持币观望心态日益明显,新房及二手房的交易数额不断走低。从营销手段来看,仅仅靠重金投入举办大型推介活动,大规模投放广告等方式已经很难收到良好的营销效果。现阶段的房地产营销只有从项目策划阶段开始就准确把握消费者心理开发符合消费者需求的房地产产品才有可能完成预期销售目标。

一、上海市房地产市场消费者特征

心理活动是人的头脑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是各种信息在人的头脑内进行整合后,形成意识,并以言语、动作和活动的行为方式表现出来的反射过程,因此,消费者心理对购买行为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房地产市场具有区域性特征,因此不同城市的房地产消费者在选择住房的过程中有其不同的心理特点,本文以上海为研究对象,采用市场调研法,收集了从2007年1月到2008年7月的房地产市场消费者心理调查数据。调查对象为在上海居住3年以上并已在上海购房或打算在1年内购房的准购房者,共获得调查问卷5000份,经电话核实其中有效问卷为4500份。调查内容包括购房者基本特征、购房者购房要求和购房者购房行为及习惯三个方面。购房者基本特征包括被调查者年龄、职业、家庭收入、性别等个人基本情况;购房者购房要求包括房型、区位、建筑形态、价格等因素;购房者购房行为习惯包括房款支付方式、购房影响因素、房地产品牌影响力、对未来房地产市场的预期等因素。本文以定量研究为主,定性研究为辅分析了诸多影响上海市消费者购房决策制定的因素,并从把握消费者心理的角度对房地产市场营销提出建议。通过调查分析,上海市房地产市场消费者心理具有以下特征:

(一)购房者年轻化

数据分析结果显示,购房者年龄处于26-35岁之间的比例最大为42%,其次是处于36岁-45岁之间的购房者,占购房总人数的25%,55岁以上的购房者比例最低仅为5%。结合其他问卷问题进行分析,26-35岁之间的购房者大多收入良好,职业以企业管理层、医生、教师、自由职业者为主,具备良好的经济条件,其中63%的被调查者是首次置业,37%的被调查者在上海拥有一套以上的房产。相比26-35岁之间的购房者,36-45岁购房者的二次置业比率明显上升,达到58%。对于55岁以上的购房者来说,贷款门槛高成为制约他们置业的最主要原因。

(二)高学历购房者比重增加

购房者中专科学历所占比例最高为30%,本科为28%,硕士及以上学历15%,此比例除受到中国人口学历组成的金字塔形结构影响之外,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结合年龄统计进行分析,专科学历中年龄位于36-45岁之间的占总人数的64%,以上海本地居民为主。本科学历中年龄位于26-35岁之间的比例稍有提升,上海本地居民的比例略微下降。硕士及以上学历中26-35岁购房者比例与本科学历中此年龄段比例基本相当,但上海本地居民的比例大幅下降,他们当中大多数都是“新上海人”,其中包括本地高校毕业留沪人员,外地或国外赴沪就业人员等,从统计结果来看,这些人大多年纪轻、收入高,逐渐在购房者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

(三)单身购房者期待受到重视

与传统观念中所认为的不同,购房者不在单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购房行为,越来越多的单身人士加入到购房者的行列中来。调查显示,大概有38%的购房者为单身。这些单身购房者需求大大多是总价低、面积小、功能完善、交通便捷的房地产产品。

(四)房型与住房面积受购房者关注

在参与调查的购房者中,三室二厅的需求比例最高为33%,三室一厅为20%,其次为二室二厅和二室一厅,分别为17%和15%。购房者心目中合适的住房面积为80-130平方米。相当比例的住房者参与问卷调查的过程中反映了对目前市场房型的不满,住房面积越来越大,总价越来越高,面积房型都合适的住宅产品越来越稀有。

(五)多层住宅受欢迎

52%的被调查者表示希望购买多层住宅,30%希望购买小高层,独栋别墅项目占比例最小,仅为5%。与上世纪90年代末、本世纪初消费者青睐高层住宅的情况不同,更多的被调查者认为,多层住宅让消费者享受更加轻松的居住氛围,更宽阔的草坪和更低的人口密度。

(六)多种因素影响购房决策

影响购房决策最重要的指标为总价,约有30%的被调查者表示房屋总价是影响购房决策的最重要的因素,其次地段约占被调查者总人数的20%,关注社区环境和交通状况的受访者皆为14%左右,还有少数被调查者提到了物业管理、升值潜力、房屋年代、区域生活配套等因素。从数据分析中发现,房屋总价依然影响消费者决策的最重要因素。大多数关注地段的被调查者表示考虑到出行成本、房屋升值等因素,地段成为他们选择房产时不得不考虑的因素之一。值得注意的是,区域生活配套的关注程度非常小,大约只有2%左右,这也解释了上海市郊区一些区位配套及其不完善的房产热销的原因,大多数消费者认为配套不完善仅仅是暂时现象,随着区域发展、市政设施完善,区位配套程度有可能在短时间内大幅度提高。

(七)付款方式随年龄变化

被调查者中,年龄在26-35岁之间的购房者中70%左右选择按揭购房,55岁以上的购房者多选择一次付清和向亲戚朋友借款。除了银行贷款制度的制约外,通过访谈发现,理财观念不同也是这种现象产生的重要原因。

(八)投资性购房者比例下降

通过比较2008年1月之前与之后被调查者的购房目的发现,随着各项宏观调控制度的出台,投资性购房者的比例出现相当幅度的下降。2008年之前以投资为目的的购房大约占购房总人数的27%左右,而2008年之后投资购房者比例下降了约10个百分点,有投资需求的购房者也多数选择持币观望。

(九)对房地产市场的预期走低

通过对比2008年前后的数据发现,2008年之前,约70%的购房者认为上海市房地产价格将大幅上涨或小幅攀升,2008年之后的调查数据显示只有30%左右的人认为房地产价格未来将走高,约30%的人认为房价将走低,其余受访者选择未来房价走势不明朗。

(十)上海消费者对区域无明显偏好

与通常认为的不同,黄浦、徐汇等中心区域并没有受到购房者的额外青睐,选择在各区域购房的消费者数量大致持平。究其原因,上海市交通状况不断改善,出行时间不断缩短;郊区拥有更高的生活质量和环境质量且房价普遍较低。

二、提出建议

上海市房地产市场消费者心理呈现出以上特点,在市场营销过程中,把握消费者心理特征无疑将取得更好的营销效果。本文试从把握房地产消费者心理的角度对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营销提出以下建议:

(一)在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必需全面细致地进行调查,把握需求信息尤其消费者心理信息分析

这一工作要摸清消费者喜欢什么样的产品,具有哪些消费习惯,消费者有怎样的审美观念,对产品有哪些特别的要求等,然后根据消费心理合理地进行产品定位。开发商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建造过程中使用哪此工艺等都必须围绕消费者心理需要展开。

(二)要善于从众多消费者多样性的消费心理中提炼具有共性的心理特点,准确地进行客户定位

从目前我国房地产的发展来看,房地产营销还没有到针对个人心理需要“量身定制”的程度,而往往是针对一批消费者开发一批产品。消费者心理需求各种各样,但是在某一层次的消费者中还是存在着带有共性的消费特点,如何把这些带有共性的心理提炼出来,贯穿到房地产再生产的整个过程中是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只有将共性心理提炼出来,营销人员才能准确地把准潜在的消费群体,实施客户定位。

(三)实施名牌战略,进行形象定位

名牌战略就是企业通过对自身的产品、管理、服务、商誉等进行宣传,让消费者对企业品牌产生良好的印象,并形成习惯性消费心理的过程,它不仅仅是利用某一方面信息对消费者实施影响,而是通过多种“良性”信息对消费者心理进行长期影响。

(四)通过有效的营销手段和营销技巧影响消费者惯有的消费心理,诱导其形成购买决定

房地产营销人员科学地运用一些营销技巧(如营销人员细致地服务、详尽地讲解等),同样可以与消费者形成心理共鸣,促成交易。

参考文献:

[1]尹志东,成都市主城区住房需求结构分析[D].电子科技大学.2007年.

[2]张晓斌、张声东,试论我国房地产开发的项目策划模式[J].国外建材科技.2004年02期.

[3]万浩华,我国房地产市场的结构和行为分析[J].江西社会科学.2006年06期.

消费市场论文篇(6)

高校体育市场是一种新型的高校产业,它具有自己的服务形式、服务种类和消费群体。大力发展高校体育市场既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体育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举措。因此,合理开发高校体育市场,必将带动高校体育事业的发展,为高校体育事业的繁荣提供了契机,促进高校体育文化和校园文化的和谐发展。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本研究以河南大学、郑州大学、河南科技大学等20所本省院校为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问卷调查法:设计与本文相关的问卷,向20所院校的主管体育场馆的领导发放问卷20份,回收有效问卷18份,有效率90%。向学生发放问卷2000份,回收有效问卷1824份,有效率91.2%。

访谈法:对20所院校的部分体育教师和体育场地管理人员进行访谈。

文献资料法:查阅体育市场及产业的文章十余份,查阅大学生体育消费的文章近二十份。

二、研究结果

1.河南省高校体育市场种类。对回收的18份有效问卷统计可知,当前河南省高校体育市场主要是以下种类(如下表)。

体育场馆租赁市场:由于当前各高校的体育场地、设施比以往有较大的改善,在确保教学使用的情况下,体育场地在双休日或节假日能得以出租,出租的场地(设施)种类主要是乒乓球台、羽毛球场、网球场、足球场、篮球场、健身房等,出租方式主要是月卡制和季卡制,也有部分消费者办理年卡的。

体育赞助市场:体育赞助市场主要是学校以外的体育厂家、商城等为了加大企业(或产品)的宣传,利用体育比赛的宣传作用,所采用的营销方式。

电子竞技市场:电子竞技运动是利用高科技软硬件设备作为运动器械进行的、人与人之间的智力对抗运动。1调查中发现,河南省高校电子竞技市场占到高校体育市场的77.8%,具有一定的市场占有率。值得提出的是,高校电子竞技市场的组织这并不全是学校体育部门,而是校内的网吧、游戏体厅等。

体育用品市场:体育用品是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必需品,成为大学生体育消费的主要方向之一。但在大学生的问卷统计中,发现大学生对体育用品的消费存在一定攀比心理,注重名牌效应,对此,应加以合理引导,促使大学生养成合理消费的习惯。

除此之外,大众体育健身市场、体育文化娱乐市场、体育培训市场、体育康复、保健市场在高校体育市场的占有率较低,值得一提的是体育康复、保健市场在高校大学生群体中的消费已经有所重视,说明大学生对体育运动受伤后的理疗方式发生了改变。

2.河南省高校体育市场特征。学校体育市场在奥运市场经济的带动下,具有自己的市场特征。主要体现是市场群体特征、消费形式特征、市场价格特征。其中,市场群体是指高校体育市场的对象主流是大学生,他们的体育消费形式主要是自己的日常体育运动商品。调查可知,高校体育市场的价格有别于体育商城中的商品价格,商品价格大多处于200元以下的价位,适合于大学生消费能力的是以价格范围。

3.河南省高校体育市场消费特征。调查可知,河南省高校体育市场消费特征具有协同性和稳定性。协同性是指高校体育市场的消费是由消费群体——商家——厂家三者共同协助的交易过程。大学生群体主要的消费是关注于一定时期内参与体育运动需要的体育器材和服装,如校园篮球赛、足球赛前期的服装需求等。他们的需求引起商家联合厂家的销售,这种销售往往采用一定的让利促销和赞助销售策略。同时,高校的办学规模逐年增大,这在客观上形成了一支庞大的富有潜力的体育消费群体。高校大学生的人员流动促使校园消费群体的稳定性,稳定性的形成带动高校群体的需求。

4.河南省高校体育市场开发优势。市场的发展,首先是市场的需求。高校体育培训市场的形成和开拓,依赖于体育消费对象的多少(即体育人口)直接影响培训市场的建立与发展。河南省高校体育市场发展的优势主要是资源优势、消费群体优势、师资优势。资源优势是指高校具有独有的场馆设施,可以在教学之余对外出租,形成固有的市场资源,并使资源得到合理利用。由于高校大学生是参与体育运动的绝对体育人口,就形成高校体育市场消费的稳定消费群体。同时。高校教师可以利用课外举办各种培训班和辅导班,指导高校体育群体进行科学的体育消费和锻炼,这是其他行业所不具有的资源优势。

三、对策与建议

1.树立市场经济观念,挖掘高校潜力,加快发展高校体育市场。高校体育市场作为一种产业,在高校体育市场上作为服务学生的校园市场,要想获得发展,必须树立市场经济的观念。挖掘校内资源,合理利用“外资”,以校外市场带动校内市场,全面发展高校体育产业市场。

2.加强合理引导,促使消费的合理化。注重大学生消费群体的消费潜力培养,合理引导大学生的消费方式,培育高校体育消费市场合理化发展。

3.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多渠道发展高校体育市场。高校体育市场,不仅客观存在,而且具有科学依据。全面发展高校体育市场的同时,要争取政府的支持,安排一部分引导资金,用于鼓励社会各界投资高校体育服务业的体育基础设施建设,要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发挥社会各界的人才、资金、技术、项目等优势,多渠道发展高校体育产业。

消费市场论文篇(7)

-

根据万事达卡国际组织的预测,到2010年,中国年收入达5000美元的中产阶层将达到1.55亿人,在未来的几年,我国的信用卡市场将会迎来爆发式的增长。虽然我国国内信用卡市场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但是和外资银行相比无论在经验、资金实力、管理水平还是技术手段都有很大差距。基于此,本文对如何完善国内信用卡信贷消费市场提出一些建议。

一、实现信用卡发卡业务的公司化改造

信用卡业务及其他银行卡业务主要是增加储蓄的管理理念产生和发展的,目前由于管理层重视程度不够,以及银行庞大的组织架构特别是金融体制上的原因,我国的信用卡发卡业务一直由银行的零售业务部负责,而在国外成熟市场中,信用卡业务由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我发展的信用卡公司全权运作,发卡业务的公司化改造并非易事,公司化改革涉及组织结构的设计、未来公司与现有传统银行零售服务的资源重组、未来公司业务和产品的重新定位等一系列问题。在公司化改造过程中,我们应建立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业务运营机制和组织结构合理、责权明确的管理体制。

1.机构公司化

按照市场化的原则,中国银行可将现有银行卡业务部门改造为银行卡公司。银行卡公司由所在银行控股,同时为促进银行卡公司的长期发展,可以吸收海内外的资金或技术、机器设备入股,采取中外合资经营或合作经营的形式。银行卡业务经营规模较大的银行还可根据中国业务量的发展状况,在各地成立区域性银行卡分公司。

2.经营集约化

以总公司为统一法人,对分公司实行垂直领导与管理,由总公司统一决策、集中调配业务资源:加速建立集中式业务处理模式,逐步将卡片制作、对账单发送、授权与客户服务、账务处理等职能集中至总公司。

3.服务延伸化

由于发卡业务是银行个人金融服务的一个方面,银行卡发卡业务的经营必须建立在传统零售业务经营服务的基础上,信用卡发卡业务公司化经营后,应充分利用现有的零售业务网点优势,将信用卡的服务延伸到储蓄网点的柜面。

4.利润中心化

信用卡公司要以利润作为经营的中心目标和最终目的。在公司化运作中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真正树立“利润中心”观念,切实强化成本核算,要逐步做到对业务流程中每一个环节的作业成本和利润贡献度都进行精算,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成本核算和利润目标管理;第二,以利润贡献度的高低作为业务考核的主要尺度,不论是分公司内部的利益分配还是总公司对各分公司的利益分配,均应以利润贡献度的高低作为最高要的参照标准,向利润贡献度高的人员、部门和分公司倾斜,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5.风险化解规范化

在综合考虑信用卡发卡业务特性的基础上,提取适当比例的信用卡呆账、坏账准备金,建立完善规范的呆、坏账核销管理制度。

二、完善自身功能、拓展持卡人市场

1.改善评估系统,保障有效发行

针对目前睡眠卡含量较大的现象,建议各信用卡发行机构在向目标顾客发行信用卡时首先要考虑未来市场的收益。各发卡行应根据自身条件加强信用卡评估系统的完善,把发展的重点转移到手中有钱、有消费能力同时有用卡需求的市民中。国家已经提出建立和完善社会信用体系的工作目标,这一举措将在未来会对信用卡市场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缓解评估矛盾,虽然现在很多的发卡行实行“定额存款保证金”办法,即申请者在经过评估后,由银行订定保证金额,有意者可在银行存入该笔款项,则可获批领用信用卡,这就是所谓的“准贷记卡”。但是此卡的透支功能非常有限,而且信贷利息又很高,因此大多数人都望而却步。

鉴于此,我们认为应该改变评估系统,准确订定申请人的信用度,以此确定保证金额度和信用额度,在要求申请人存入定额存款的同时,给予较活期存款更高的利息,使申请人不致因该笔存款受损;另外根据评估所的信用额度给予持卡人相应的透支额度,实现信用功能,保证信用卡发行后的有效使用。

2.完善产品组合,提高产品质量,争取获利机会

提高信用卡产品质量首先是指外观,但最重要的是功能和附加服务。VISA国际组织就是信用卡产品策略的典型代表,作为一个非赢利性质的信用卡机构,它的责任是为属下的会员提供丰富的产品选择。VISA有完善的产品组合,有相当长的产品线,以至于可以满足不同国家、不同会员、不同层次的顾客需求。这也正是VISA“全球运作、本地服务”的最高品质所在。我国现时发行的信用卡虽然在品种上取得了一定突破,但大多都是沿用其他品牌产品的功能,品种单一的情况不但限制了自身的发展,更难起到活跃市场的作用。如果将发展的重点放在对产品功能和服务的改善和提高上,可以在满足市场需要的同时为银行、商户发掘利润增长点。

例如,我国房改政策的出台、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建立已经为信用卡提供了一个可供开发的市场。针对住房公积金所有者不了解账户具体情况,而所在单位经办人又无暇应付众多查询的现状,工商银行首先推出了住房公积金牡丹查询卡,不但受到广大职工和企业的欢迎,而且也大大提高了牡丹卡的影响和声誉。

外币业务风险大、利润高,外币信用卡业务风险系数更大,但回报率也更为可观。近年来,我国与各国间的交流来往频繁,到国外读书和工作的人也越来越多,外币卡除了吸引国内长驻外商、学者等,同样可以吸引短期在国外居留的中国人。国内的信用卡都已加入了国际组织,利用这些组织的商户网络,发行外币信用卡,不但可以较低的使用成本吸引大批顾客,而且能为国内信用卡经营获利、在国际上打响品牌创造机会。

三、加强特约商户的市场营销

在信用卡运作的流程中,特约商户,起着支持和联结的作用,被称为持卡人的“乐园”,没有特约商户市场的支持,持卡人市场也将难以维持。特约商户是信用卡赖以生存的主要条件,而且对信用卡市场的发展非常重要。加强特约商户的市场建设,主要从数量和质量几个方面入手:

.梯次发展一批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特约商户

通常国内信用卡发行机构对大型商户不但上门宣传、给予手续费方面的优惠,甚至有些还提供一些额外的业务培训等。然而对于一些小型企业则反复进行规模、资产状况等各种调查,或者在企业加入后不提供相应的服务,或者采取怠慢的态度,使小型企业被自然淘汰。信用卡巨头VISA在特约市场上则采取一视同仁的态度。无论商户规模大小,也无论交易笔数、交易金额多少,VISA提供的是整齐划一的服务。VISA在特约商户市场上的优势奠定了其信用卡龙头的地位。因此,国内品牌在培育特约商户市场时必须兼顾中小型商户市场。高消费市场能吸引额度较大的资金,例如AMERICANEXPRESS就是将市场定位在高消费市场的成功典范。但是,中小型市场毕竟是广大普通市民消费的主要市场,在我国,受传统消费意识和仍然落后的经济现状的制约,普通消费曾仍然占12亿人口的大多数,从信用卡市场未来的发展趋势看,中小型商业企业才是最大的潜在特约市场。

2.提高特约商户的服务质量

在发展商户的过程中,首先应注意提供有效的咨询和授权服务,开办受理信用卡的业务培训,帮助解决受理中遇到的困难;其次,应该深层次加强合作,争取建立长期稳定的特色合作关系。

加强日常管理,主要是要保证受理质量和交易的顺畅,以及对加强对特约商户的信息控制。由于信用卡业务具有一定的风险,这种风险既来自于持卡人,也可能来自于受理单位。因此,要定期对特约商户进行资信评估,得出资信等级,并根据等级采取不同的授权控制和付款承诺。

3.结合社会新兴产业,开发受理新行业

发展航空、道路、保险及水电等收费领域,能形成一个量多、质高、结构合理的特约商户网络。目前几乎所有的商业银行所发行的信用卡业务都开办了各类代缴费等中间业务,在一些中等城市信用卡业务也进入了旅游、养老金、住房公积金等领域,但目前这些领域的消费潜力还有待进一步挖掘。

举例来说,城市交通离不开公共交通工具,一些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建设地下铁路、地上轻轨等设施来缓解地面交通阻塞状况。现代交通工具多采取自动投币方式,但是零钞清点工作带来的麻烦和伪钞、残钞带来的损失也令公交部门头疼。如果发展公交公司为特约商户,就可以充分发挥信用卡结算中介的职能,既能带来社会效益,又为信用卡市场拓展提供机会。

四、加大促销力度,提升服务水平

信用卡营销是指商业银行通过激发人们对信用卡商品的需求,设计和开发出满足持卡人需求的信用卡商品,并且通过各种有效的沟通手段使持卡人接受并使用这种商品,从中获得自身最大的满足,以实现经营者的目标。一般来讲,信用卡营销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吸引合格的新客户,扩大市场占有率;二是充分挖掘持卡人的现有的和潜在的需求,给银行创造盈利机会。可见,信用卡作为高度市场化和个性化的金融产品,营销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加强品牌效应

对于消费者来说,金融产品的内容就是服务,一个熟悉的品牌或是一个市场占有率极高的品牌往往就是他们选择信用卡时的决定因素。正如著名广告商奥美公司所说的“品牌是产品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品牌的差异性是在持续不断地沟通中形成的。

我国的信用卡由银行发行和经营,而持卡人对信用卡的使用如同他认可的其他商品一样也存在着相当的习惯性和品牌忠诚度。信用卡品牌的建立受银行业务的影响较大,而信用卡品牌的推广也主要依赖银行品牌。因此,品牌差异无疑已经成为信用卡业务成败的关键。

2.广告促销

把广告作为重要的促销手段之一,VISA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谁拥有VISA谁就决定游戏规则”这一广告,给大众一个充满趣味、强有力、又带有些诡辩性的形象。此广告曾荣获肯萨斯广告大赛铜狮奖,并一度在信用卡界成为一个新话题。

除广告促销外,信用卡的服务促销也是维护品牌形象的重要手段,服务促销的内容十分广泛,主要包括人员培训和优化服务两个方面。加强金融从业人员的业务和服务培训是国内信用卡服务营销的关键。成立专门的促销队伍,配备熟悉信用卡知识的专业人员,向顾客提供周到细致的业务咨询,同时尽量简化申请手续,为潜在客户提供便利。针对特约商户市场进行有效宣传,引导目标商户认识特约的潜在利益,提高现有客户持卡消费的欲望,实现信用卡市场“金三角”的全方位受益。

五、加强持卡人风险管理

目前中国单调划一的信用额度分配办法不能满足风险防范的要求。不同的持卡人应给予不同的信用额度。对一些信用较差或存在其他潜在风险的客户给予较低信用额度。对所有持卡人应利用信息系统所提供的消费行为模式及还款模式并结合其个人信息来动态调整其信用额度,这样我们即可防范于未然,将风险限定在允许的范围内。

管理层对于风险的认识程度是制约信用卡业务的另一个主要因素。在信用卡的业务过程式中,风险管理无处不在,过严的风险控制会使得卡片申请通过率降低,客户用卡不方便、忠诚度下降;过松的风险管理会给银行带来巨大的潜在风险。但是风险与盈利成正比,没有风险就没有盈利。在信用卡业务的风险管理中,我们应记住风险管理不是将风险控制或降低为零,而是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水平内。这是风险管理的核心所在,也是我们风险管理的指导方针。

信用卡市场的完善和发展是一个整体的问题,要获得成功就必须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可喜的是,中国的中央机构和各家商业银行都越来越重视信用卡市场的发展,不断投入更多的人力和物力。随着各家银行对信用卡业务的重视程度和资金投入的不断加大,金卡工程的进一步实施贯彻,信用卡市场现在的问题必将不断得到解决。科技的发展和在金融领域中的应用的不断深入,也将使信用卡业务在功能,制度,机制乃至整个用卡环境上有更大的发展。总之,中国的信用卡市场具有十分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

[1]郭志红:入世对中国信用卡市场的影响,招商银行,2000.10

[2]林采官:中国银联,2005中国信用卡发展论坛,2005.1

[3]田力:信用卡营销策略一览[J],北京:中国信用卡,2003.8

[4]吴洪涛: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3

消费市场论文篇(8)

目前,我国保险市场正逐步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其主要标志是保险供给主体的竞争性和保险服务的差异性突显,保险消费行为的主导性增强,保险消费方式的选择性增多。保险市场的变化带来了消费者行为和动机的较大变化,消费动机与行为更趋理性和实效。这些变化无疑对当前的保险营销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调整营销策略,对激发潜在保险需求,促进保险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立体式的多层次营销策略

随着金融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国内保险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传统的营销模式已被打破,并向更深更广的领域延伸,一些新兴的营销模式正试图重整游戏规则,如“媒体营销”、“电话营销”、“方案营销”等全新的营销策略将被中国保险界首次引入。立体式的多层次营销方式将成为中国保险营销的发展趋势。包括媒体营销策略、电话营销策略和方案营销策略等。业内人士认为,寿险营销模式悄悄变脸,并将在不久的将来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

所谓媒体营销是指保险公司利用大众传媒等工具传递公司和产品信息的一种营销策略。市场转型使保险公司必须改变过去不作广告的传统方式,通过连续的高密集度的广告投放吸引目标客户,目标客户可以拨打公司的免费电话进行一对一的咨询和完成初期投保。公司将根据客户电话所述资料寄出投保单,客户在签署名字后将保单返寄给公司。

应特别注意的是,在实施媒体营销策略时,不论各保险公司选择怎样的宣传渠道、方式,都应遵循形象宣传不宜过分张扬,实力宣传要掌握好尺度,业务宣传切忌片面性,典型事例宣传切忌重物质轻精神,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一方面要注意战略目标的长期性和各个短期目标之间的相关性,因而要注意长期性和阶段性相结合。要始终保持一个险种给公众留下前后一致的印象,在总体目标不变的前提下,通过不断的变换广告方式、广告地点、广告色彩和广告的文化内涵,增加人们对产品的印象,满足人们求新、求变的心理要求,在精神不变的前提下,不断给人们创造新鲜感、美好感和生命感,使产品保持永久魅力,起到“不变应万变”的效果。另一方面要重视对内培训工作,充分发挥对内培训的作用。对内培训的目标是建立管理者与营销人员之间的引导链,而传媒对顾客的引导,必须通过营销人员和管理者进行反馈。根据“内部营销”原理,保险公司的员工也是公司的服务对象,因而保险广告传媒的真实性显得非常重要。这一点要求广告内容必须事先在内部传达,做好沟通,广泛征求员工意见,并把这种做法作为固定的反馈形式。只有这样,才能体现积淀传统文化价值和适应形势发展趋势,使保险宣传既有专业知识又有公益服务;既有超前理念又具高科技含量的奇特概念。建立起一条管理者到营销人员,营销人员到客户之间的引导链,起到引导人们对保险产品认识、接受、熟悉、认证、产生强烈需求的作用。

所谓电话营销策略,是指通过电话方式实现保险营销目标的活动。随着保险市场主体的增加,特别是一批外资公司的加入,电话直销的营销方式将成为保险营销,特别是寿险营销的重要策略。这是一种完全抛弃现在银行保险、个人和团险营销模式的营销策略。基本思路是:保险公司通过组建庞大的电话营销队伍并对其进行细分,通过银行信用卡附送小额保险和其他险种资料,随后电话营销人员将致电回报客户、介绍保险并询问是否有投保意愿。

随着保险市场的转型,一种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全新模式,即从卖产品到卖方案的营销策略将成为保险业的主要方式。客户需要买什么样的保险产品?什么样的险种最适合客户需要?公司将通过方案的形式提供给客户。这就是所谓的方案营销。保险公司随时关注消费者需求的变化,根据市场的需要,成立由专业人士及营销精英组成类似“投资理财管家”的专门机构,为客户提供综合服务。

二、“人本化”的营销团队管理策略

保险营销团队是实施保险营销计划的关键。在买方市场下,市场结构、消费动机、消费行为等都发生了质的变化,当前的营销团队管理已不适应这种变化要求,必须进行改革和创新。

消费市场论文篇(9)

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结构中贷款资产占的比重很大,贷款业务仍是商业银行最主要的业务。目前,我国消费信贷市场空间不断拓展,住房信贷、汽车信贷、耐用消费品信贷、助学信贷等业务获得迅速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商业银行消费信贷的规模也逐渐增大,该项业务中存在的问题和风险也逐步暴露出来,信贷风险也相对提高,除客户道德风险及银行自身管理薄弱以外,相关法律不健全,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等一些相关问题也使银行信贷风险不断加大,其中信用风险成为影响消费信贷发展的首要问题[1]。

一、个人信用在消费信贷中存在的风险

消费信贷业务中存在着很多风险,但是个人信用问题引发的信用风险严重的制约了消费信贷业务的拓展,影响了商业银行的发展。

(一)缺乏法律、法规及配套政策的保障从个人信用风险管理的法律环境来看,我国现行法律体系涉及个人信用方面的规定较少,没有一部专门法律、法规来调整个人信用活动中的各种利益关系,少数相关的法律,比如《担保法》、《贷款通则》、《合同法》等与个人信用衔接不够,针对性不强。另外,对于个人失信行为也没有明确规定具体的惩罚力度和惩罚方式。在配套政策方面,目前我国个人破产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个人财产申报制度,个人账户制度等尚未出台,导致个人及其家庭的收入状况不透明,不但隐藏着严重的法律与道德风险,同时也使个人资信评估难以向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推广。

(二)个人信用体系的不健全但是我国的个人信用体系一直没有建立。我国目前尚未建立起一套完备的个人信用制度,银行缺乏征询和调查借款人资信的有效手段,加之个人收人的不透明和个人征税机制的不完善,银行难以对借款人的财产、个人收人的完整性、稳定性和还款意愿等资信状况做出正确判断,这就决定了我国大部分国民的个人资信状况差,这严重阻碍了消费信贷的推广[2]。在消费信贷过程中,各种恶意欺诈行为时有发生,银行采用当面对证或上门察看等原始征询方式已经不能保证信用信息的时效性和可靠性。此外,一些借款人由于收入大幅下降或暂时失业等市场原因,无法按期还款,尽管这种情况目前还不多,但随业务量扩大,相应的风险将呈上升趋势。

(三)银行自身管理薄弱现在,国内商业银行管理水平不高,更缺乏消费信贷方面的管理经验,对同一个借款人的信用信息资料分散在各个业务部门,而且相当一部分资料尚未上机管理,难以实现资源共享。现国有各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人员身兼数岗,个人能力和自身素质不高,专业的信贷业务培训又比较少,使个人消费贷款的技术性要求较高的特点未体现在具体贷款业务操作中,比如对借款人的资信审查、抵押物评估、抵押权的设置等,都需要完备和规范的操作,需要具有专门知识的业务人员[3]。以上存在的问题已远远不能适应消费信贷业务发展的需要,这对消费信贷业务的长远发展也将造成很大影响和制约。

(四)内部信用评级操作上相对落后目前,大部分商业银行都制定了客户信用等级评估办法,但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一些不足:银行无法通过个人信用体系获得个人信用报告,唯一的选择就是进行严格的信用审查,这就对信誉良好的资金需求者也进行了不必要的资信审查,造成资源的浪费和低效使用,银行信息获得的高成本被转嫁到消费信贷者使用者身上,从而使消费信贷资金价格偏高,制约消费信贷的发展;作为资金需求者的消费者却因对银行可提供的消费信贷信息不灵以及繁琐的贷款手续,近乎苛刻的贷款条件和种种担保、抵押、保险审核而退步;缺乏反映评级对象将来的真实偿债能力的指标,没有什么具体的指标或是体系来跟踪反馈贷款人的真实偿债能力,主要还停留在申请贷款信息上以及主观经验判断上,这就使信用风险加大。

二、商业银行防范消费信贷信用风脸的对策建议

面对商业银行消费信贷的发展过程出现的信用风险,商业银行急需建立一套防范消费信贷的风险管理体系,具体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尽快出台关于规范使用信用数据的法律法规目前尚没有其他对个人征信数据进行管理的政策法规,也没有对某些不可以向社会公开的个人征信数据的严格界定。但到目前为止,在许多政府部门管理的数据中,只有部分工商数据向社会开放。修改后的法律应明确规定,何种个人数据可以向社会开放、开放的方式、数据处理和传播的方式和范围以及时限等。另外应在强制性公开大部分信用数据的同时,确定必须保密的部分,以及确定信用等级的确立。有必要建立一个关于政府部门、企业和公民个人必须依法提供真实数据的法律或法规,并设置严惩提供虚假信息和数据行为人的条款[6]。

(二)逐步建立全社会范围的个人信用制度光靠银行自己本身是不够的,必须要提高全民的个人信用意识,相关法律制度的健全,在全社会范围内建立个人信用制度,建立科学有效的个人征询体系是银行控制消费信贷风险的前提保证。从目前的实际出发,可以分两步走:先在银行内部以信用卡个人信息资料为基础,将其他各专业部门保存的个人客户信息资料集中起来,建立全行性个人客户信用数据库,使每个客户都有相对完整的信用记录,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个人信用总账户,个人与银行的所有业务均通过总账户进行。同时,加快建立国内各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交换制度。第二步,由中央银行牵头建立一个股份制个人征信公司,联合金融机构、政法部门、劳动力管理部门、企事业单位等,搜集整理个人收人、信用、犯罪等记录,评估个人信用等级,为发放消费信贷的金融机构提供消费者的资信情况[7]。

(三)建立科学的个人信用评价体系信用评价体系一般采用积分制,具体分成四个部分:①基本情况评分:包括个人的一系列情况,如出生年月、学历、职业、工作地点、工作经历、工作单位、家庭情况等等,不同情况有不同的积分。②业务状况评分:在信用记录号下,每发生一笔业务,无论是存款、贷款、购买国债及其他金融债券、信用卡消费、透支等等,都有一定的积分。③设立特殊业务奖罚分,如个人信用记录号下屡次发生信用卡透支,并在规定期内弥补透支就可以获得额外奖分;个人贷款按期还本付息情况良好可以获奖分;若发生恶意透支,并且不按时归还所欠本息,就应额外罚分,甚至列人黑名单。④根据上述累积得分评定个人信用等级。

(四)培养先进的专业信用人才银行要集中力量培养专业信用人才,在最大范围内消除信贷信用风险。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是从跟踪、监控入手,建立一套消费信贷风险的预警体系,加强贷款后的定期和不定期的跟踪监控、风险监测分析的系统性和准确性,力争在短时间内改变传统管理模式下风险判断表面化和风险反映滞后的状况。要进一步完善消费信贷的风险管理制度,逐步做到在线查询、分级审查审批、集中检查。从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检查几个环节明确职责,规范操作,强化稽核的再检查和监督。

现在我国的消费信贷在商业银行中的比重比较大,必须有效的规避和防范信用风险,能否有效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关系到商业银行的兴衰存亡。商业银行在发放个人消费贷款前,可以先进入信用等级系统对借款人的信用情况进行全面的查询。如此一来,银行便可以有效地掌控个人消费信贷,最大限度地规避信贷风险,使得消费贷款业务规范健康地稳步前行。

参考文献:

[1]陈杰.消费信贷业务的潜在风险及成因.浙江金融,2006,(3)

消费市场论文篇(10)

一、个人信用缺失是影响目前个人消费信贷市场发展的关键因素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个人消费信贷市场的推广,人们逐渐接受这种新的消费形式,人们的“积蓄——购物——积蓄”的传统消费观念已经在向“贷款——购物——积蓄还债”的观念转变,这一点在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的居民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因此,虽然个人消费观念仍然影响着我国个人消费信贷市场的发展,但已经不再是主要的制约因素。

从目前个人消费信贷的开办情况来看,由于它风险小、收益高,各家银行竞相积极拓展此项业务。但随着业务的展开,贷款风险也逐渐显露出来。根据各商业银行的有关规定,个人消费信贷的不良贷款比一般应控制在5‰以内,但据有关数据显示,目前个人消费贷款的还款率一般为70%~80%,而且还有继续下降的趋势。应该说,贷款风险的加大是阻碍个人消费信贷市场发展的主要原因。

目前,理论界普遍认为,个人消费贷款风险加大除个人信用观念淡薄外,关键原因还是由于我国以个人信用记录为主体的信用管理制度尚未建立。应该说,这种观点有其正确的一面,但并不完全准确。市场经济是一种信用经济,市场交易离不开信用基础。从个人信用来看,它包括道德信用和资产信用两部分。道德信用指诚实守信的品质,它的好坏往往通过市场交易中的信用记录来反映。资产信用指个人拥有的包括储蓄、债券、股票、不动产等资产所具有的信用等级,它的高低由个人所拥有的资产的多少来决定,资产越多,信用等级越好。上述观点是把道德信用当成了个人信用的主体,而忽略了个人资产信用的存在,因此这种观点不完全准确。笔者认为,我国缺乏以个人信用记录为主体的道德信用管理制度,以及以个人资产为主体的资产信用评价体系,这两种信用的缺失直接影响着个人消费信贷市场的发展。

二、信息不对称是个人消费信贷市场中产生信用缺失的主要原因

个人消费信贷风险的产生是由于信用缺失,而信用问题的产生源于信息不对称。按照西方微观信息经济学理论,信息不对称是指市场中交易的一方比另一方拥有更多的信息。在具体工作中,按不对称信息发生的时间,事前发生的信息不对称会引起逆向选择问题,而事后发生的信息不对称会引起道德风险问题。按照西方微观信息经济学理论的奠基人之一、2001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对信贷市场模型的分析,信贷市场中的借款人有高风险和低风险之分,但这一信息只有借款人自己知道,而银行并不知道。在这种情况下,银行为防范风险只好提高利率。当利率升高时,低风险的借款人不愿意借款,而高风险的借款人愿意支付较高的利息,因此仍积极借款,从而出现低风险的借款人逐渐退出市场,而高风险的借款人充斥信贷市场的逆向选择现象。当双方签订合同后,银行对借款人的行为无法监督,如果借款人不能严格履行合同,就会产生道德风险问题。

在个人消费信贷市场中,银行和借款人之间永远存在着信息不对称问题,信息不对称中的逆向选择问题和道德风险现象在实际工作中普遍存在。一般情况下,借款人在向银行申请借款时,知道自己是否具有偿还的能力,但必然会更多地提供对自己有利的信息,而尽量少提或者干脆不提那些对自己不利的信息或者不确定性因素。银行为防范风险只好提高利率或采取抵押担保形式,这样就增加了客户的交易费用,使许多信用良好但不能提供抵押担保的个人不能或不愿向银行借款,从而产生事前的逆向选择的现象。同时,由于银行面对着千家万户,不可能对所有借款人的行为进行有效监督,不遵守信用的借款人就可能不按时归还借款和利息,就会产生事后的道德风险问题。在个人消费信贷市场中,信用缺失现象和信息不对称是密切联系的。信息不对称是产生信用缺失现象的主要原因,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必然导致信用缺失现象,而信用缺失的程度直接与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密切相关。信用可以看做是克服信息不对称的一个非正式的合约安排,其重要作用在于减少交易费用,降低社会平均交易成本,使市场交易更加公平合理和有利可图,促进市场健康有序地发展;而信用缺失则会增加交易费用,使得原本可以发生的交易不能维持下去。因此,如果不能有效地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信用缺失现象将不能避免。

三、个人消费信贷市场中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措施和对策

按照西方微观信息经济学理论,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需要建立起激励机制和信号传递机制。简单地说,在出现逆向选择现象时,委托人在签订合同时不完全知道人的私人信息,需要通过信号传递机制来解决,即需要设计一种机制让拥有私人信息的人将信息传递给没有信息的委托人,或者后者诱使前者披露其私人信息,从而达到一种最好的契约安排。在发生道德风险问题时,委托人在签订合同后不能充分掌握人的信息,这时委托人就需要设计出一个最优的激励机制,诱使人选择委托人所希望的行动。总之,应该充分利用个人信用信息,通过建立和完善信号传递机制和激励机制来解决个人消费信贷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在建立信号传递机制方面,要利用个人消费信用记录信息,通过自身的良好信用来取得贷款,以解决事前的逆向选择问题;在建立激励机制方面,要有效地利用个人资产信用信息,通过完善抵押担保手续,以个人自有财产进行抵押担保,以防止事后道德风险问题的发生。笔者认为,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要加强社会信用观念建设和信用法制建设。一是政府要加强行政管理职能,强化公民信用意识,把诚实守信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础工程来抓,让人们真正认识到个人信用是“第二身份证”,是“经济通行证”,将在今后的生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应当有效地加以维护,以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信用文化。二是要加强社会信用的法制建设,建立健全与规范信用信息资源有关的法律法规,用法律手段规范个人的信用行为。三是金融部门要加强与司法部门、经济管理执法部门的合作,建立社会信用环境联席会议制度,加大对不履行还债义务行为的法律约束。

上一篇: 民间金融论文 下一篇: 电大法学毕业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