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主义的积极影响汇总十篇

时间:2024-01-05 08:30:34

消费主义的积极影响

消费主义的积极影响篇(1)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4-0285-01

1 背景

根据(CNNIC)2015年7月的《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手机网民规模继续保持增长,网民上网设备逐渐向手机端集中。截至2015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5.94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为88.9%。移动互联网逐渐成为大学生延长的手臂、延长的大脑,使大学生的学习方式、表达方式、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得到了更新,同时也深刻影响了大学生既有消费意向、消费方式和消费习惯。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西方媒体大肆鼓噪“消费是生活的主要目的”,以至于使社会的全部意识形态都卷入消费市场的轨道。因此,研究移动互联网背景下消费主义思潮影响大学生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的机制,有助于进一步探讨大学生抵制消费主义思潮负面影响的途径,提升移动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消费观教育的实效性。

2 移动互联网消费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

2.1 消费主义思潮造成大学生享乐主义的盛行

消费主义思潮一味地宣传个人主义,过分地崇尚消费和享乐,与崇尚艰苦奋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道而驰,很容易养成提前消费、透支消费、攀比消费的不良习惯,再加上大学生普遍由于年龄比较小,社会经验不足,缺乏对一些消费陷阱的警惕性,国家相关网络金融法律制度不健全,给了很多网贷公司以可乘之机深入校园。这些“校园贷”平台除了收取利息之外,巧立名目收取服务费、罚息、滞纳金,但是学生身为弱势群体无法识别其中的陷阱,最终上当受骗。全国高校近一两年来出现了多起“校园贷”案件最根本的原因是消费主义思潮所催生的享乐主义在大学校园的盛行。

2.2 消费主义思潮造成大学生拜金主义的盛行

大学生一旦形成享乐主义的消费观,就会把消费各种商品当成自己大学生活的主要目标。有一部分学生为了赚钱满足自己的购物欲,走出校园做各类兼职。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有一些大学生占据大量校园时间甚至是上课时间运营淘宝网店或者做微商来挣钱,虽然在校大学生做兼职开网店有利于锻炼能力,增加收入,缓解家庭经济压力。但是,大学生首要任务是学习,花费大量精力在做兼职赚钱上,荒废自己的学业,是本末倒置的行为。还有一部分大学生唯金钱至上,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金钱物质方面的享受,个体的人生价值是用物质财富的多寡来衡量的,在与同学和老师的交往过程中重利轻义,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金钱至上,个人利益至上,损人利己,把纯洁、友好、充满梦想的大学校园当成了世俗、充满利益争斗的名利场。

2.3 消费主义思潮造成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异化

法兰克福学派的弗洛姆认为消费主义下消费成为控制人的力量是被异化的消费,现代西方社会可以称作是“现代富裕社会”,但这种物质生活的富裕是以精神生活为代价的。“人的需求遭致歪曲”,“人成了商品的奴隶,消费的机器”。移动互联网购物是在技术的进步下带来的人类消费形式的革新,给我们的消费带来了很大的便利性,但是一部分大学生沉迷网购,他们没有成为运用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主人反而成了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奴隶。消费主义让人们抛弃了精神生活,人只活在物质中成为“单向度的人”,一部分大学生把大部分大学时光花在移动互联网消费上,对周边同学、老师、亲人的冷漠,对民族、社会和国家的命运缺乏关切,对人生价值缺乏终极思考成了迷恋移动互联网消费的大学生的显著特征。

3 抵制消费主义思潮对大学生负面影响的途径

3.1 对西方消费主义思潮的本质进行深入研究

探究西方消费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新机制,从而引导大学生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认清消费主义思潮对自身的不利影响,规避消费陷阱,同时养成消费文化自觉意识、建立消费文化的中国身份和构建移动互联网消费文明。通过了解移动互联网背景下消费主义思潮怎样影响了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在高校低年级开设如“移动互联网消费主义思潮辨析”的专家讲座等方式让大学生全面认识消费主义的危害,消除其负面影响,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理念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同时为高校消费观教育提供有益的理论指导与实践支持。

3.2 加强大学生移动互联网消费观教育

要抑制消费主义思潮造成的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异化现象,必须唤醒大学生消费主体意识。既然西方消费主义思潮可以通过最新的移动互联网这一媒介快速渗入大学生的价值观,改变其消费观念,对大学生进行健康消费观的培育同样离不可移动互联网这一新的媒介。借助学院网站,通过QQ群互动、微信群、公众号等方式,将一些和西方消费主义理论有关的资料放到移动互联网平台上,可以让大学生更深入了解消费主义思潮的本质。同时对近年来某些典型大学生利用移动互联网“超前消费”、“炫耀消费”、 “过度消费”、“攀比消费”等消费现象进行专项分析和调查研究,从而实践中引导大学生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构建理性科学的消费观。

3.3 营造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我们要培育高质量、高层次的校园文化,应加强学生会和社团组织的建设与指导,丰富校园活动的内涵和形式,例如,多组织一些学术讲座、学科竞赛、公寓社区文化节、运动会等,丰富大学生的业余生活,为大学生营造健康的文化环境。同时借助移动互联网媒体,大力宣传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社会主义消费观,为大学生营造一个科学、健康和文明的校园文化环境,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消费观,自觉抵制西方消费主义思潮,促进大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 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赵一凡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

[3] 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

[4] 弗洛姆.人的呼唤――弗洛姆人道主义文集[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1.

[5] 尚・布希亚. 物体系[M]. 林志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6] 鲍德里亚. 消费社会[M]. 刘成富,全志钢译.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

消费主义的积极影响篇(2)

消费能促进经济的发展,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消费主义却有着许多消极的因素,它给我们的社会带来了很多危机,但并不是要废止消费,而是要矫正已经出现的过分追求享乐、爱慕虚荣、资源浪费的错误的消费主义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从而帮助人们树立健康理性的消费观念。

一、消费主义的概念

消费主义是指一种生活方式,它是流行在西方发达国家的一种社会现象,有关道德。它对人们在消费这方面行动和关系的原则、情绪、愿望及实践有着指导和调节的作用。具体来说消费主义就是人们追求体面消费,追求无节制的物质享受,并把这些消费观念作为人生活的价值。它跟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有着必然的联系。而在我国,随着经济的发展,物质水平的提高,商品经济的不断丰富,消费主义也广泛流传起来。

二、消费主义的基本特征

消费有着理性消费与非理性消费之分,那么,对于这里说的消费主义它是一非理性消费。

(一)享乐主义。人类既有物质追求,也有精神追求,通常物质追求是为了更好地去实现精神追求。当物质条件允许的条件下,适当地去满足自身的精神享受,也是合理的。消费主义不是为了一种需求而去消费购买,而是为了享受而消费。物质欲望不会得到满足,而是在下一个阶段被不断地放大、变形,产生一种畸形的享乐主义。

(二)爱慕虚荣。消费主义认为物品的使用价值是不重要的,而它的象征意义才最重要。商品不是商品,而是一种符号的象征,一种身份、地位和能力的象征,成为了一种显示社会等级的手段。一般来说,女性的虚荣心比较强,爱慕虚荣的人表面上表现为强烈的虚荣,而其内心就是一种心虚、自卑的表现。表面上光鲜亮丽,实际内心却是非常空虚。在这样一种环境状态下,消费一些不必要的商品确正是爱慕虚荣的表现。

(三)资源浪费。消费主义带来一种直观的感受就是资源挥霍。它所倡导的是一种享乐的消费、象征性的消费。这种消费必然会带来资源浪费的现象。人们对于时尚的追求,对于攀比的看重,哪怕是物品仍在使用,也会被当做废品来扔掉,名表、豪车等等,都是还能使用的物品,也会被更新换代掉,这样,就会带来更多的社会资源和财富的破坏和浪费。

三、消费主义对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客观上来看,消费主义在一般情况下强调的都是它的负面影响,而忽略了它给我们社会所带来的积极影响。要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消费主义所产生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1、消费主义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消费水平是衡量人们生活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物质需求的不断满足必定会提高我们的消费水平,消费主义就是人们执着于物质追求,从而促进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在食品、衣着、居住、文化娱乐和医疗等方面,不论是在城镇还是在农村,这些消费领域都在不断地变化着,不断地提高着。而这种变化正表明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有着极大的改善。

2、消费主义推动了社会的物质文明发展。消费主义就是一种物质的占有,而对物质的需求和欲望就表现在生活方式和行为上。那么物质文明,是人类物质生活的一种进步,主要表现在物质生产方式和经济生活的进步。消费主义所激发出来强大的物质需求,促使了整个社会在生产物质的过程中呈现了专业化和社会化的特点。同时,市场竞争的激烈在客观上提高了物质生产的效率,从而推动了整个社会物质文明的发展水平。

(二)消极影响

消费主义的积极影响篇(3)

一、 西方消费主义的产生

西方消费主义是西方社会思潮的重要组成部分,产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西方消费主义指的是“一种消费价值观的描述和批判,这种西方消费主义价值观在现实中主要表现为一种缺乏批判意识的无度消费。它煽动人们的消费激情,刺激人的购买欲望”[1]。西方消费主义的关键在于满足人们内心没有终结的对物质占有的欲望,商品的使用价值几乎被人们忽略,而商品的符号价值以及其所象征的意义,逐渐成为人们消费的焦点。

1. 西方消费主义产生的原因

1) 经济的快速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对外贸易等方面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以往商品匮乏的年代已经一去不复返,琳琅满目的商品唤起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消费欲望。另一方面,国门的打开,为国内外各方面的交流提供了方便。人们更加容易地接触到外面的世界,而外界的各种思潮也更加轻易地渗入我国。

在西方各种思潮中,西方消费主义对我国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对当代大学生的成长,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西方消费主义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西方消费主义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性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也开始在我国社会中流行起来。

2) 大众传媒的加速了西方消费主义的传播

美国传播学集大成者威尔伯.斯拉姆认为,大众传媒是“插在传播过程中,用以扩大并延伸信息的传播工具”[2]。大众传媒包括了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等,是面向大众的一种开放的信息传播媒介。近年来,大众传媒的迅速发展,大大推动了西方消费主义在我过的传播,形成了大规模的影响。为了“刺激大众的消费欲望,生产商充分利用大众传媒、广告及‘新的文化媒介人’所制造的时尚系统,通过商品的符号化而实现其意义的转移”[1],从而让人民一看到这种商品,就不由自主地联想起这种商品所蕴含的符合价值,从而促使消费行为的产生。大众传媒走进了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中,电视、广播、电影、互联网等,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面对大众媒体对商品的极力宣传和推荐,人们逐渐形成这样的观念:只有按照广告的方式进行放松、娱乐、消费等,才能真正地过上幸福的生活。同时,也让人们产生这样的错觉:消费面前人人平等,消费是区分阶级身份的重要象征。

大学生时现代社会中的一大消费群体,随着消费主义在我国社会的蔓延,大学生群体的消费观、价值观以及人生观,都深受这种思潮的影响。

二、 西方消费主义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1. 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

近年来,西方消费主义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大众传媒的不断发展,逐渐在我国社会中,尤其是大学生群体中渐渐蔓延开来。“西方消费主义强调消费至上、享乐至上,将个人的幸福简单的约简为消费的快感。”[4]这些观点影响了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大学生本来应是以学业为重,以知识为追求的一个纯真无暇的群体,而西方消费主义思潮在潜移默化中诱使大学生认同西方的价值观,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热衷于模仿西方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在大学生心中,消费的通往幸福生活的通行证,消费就是幸福,幸福既是消费。

西方消费主义的传播和流行,越来越深入大学生的内心,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大学生在专业选择上,更加趋向效果明显、收效快的,而并非自己的兴趣爱好。在西方消费主义的驱使下,大学生在职业的选择上,最注重的是所选择的职业的待遇、福利等经济利益。因此,在近几年来,大学生求职时越来越倾向大型国企、事业单位以及公务员等待遇高、福利好的稳定工作。这种现象从侧面反映出大学生对金钱、权利以及物质享受的追求和向往,而忽视了个人的能力和兴趣所在。

盲目追求肤浅的符号价值的实现,而忽视了自身的社会价值和社会责任,失去了大学生本应具有的远大理想和发展目标。对他们来说,“生命的意义不再是自我鲜活地创造过程,而是一个尽可能奢华地享受的过程;人的价值不在于奉献,而在于从社会中索取物品和服务的多少和档次,因此,需要追求的并不是精神世界的丰富和道德修养的高尚”[5]。

2. 影响大学生的消费行为

西方消费主义在社会中的蔓延,严重形象了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商品被赋予更多符号价值和象征意义,人们的消费变成了符号的消费”[3],这种物质为先,享受为主的消费观念,对大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确立崇高的生活目标造成不良的影响,直接导致了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异化。大众传媒、商业广告无时无刻在校园传播西方消费主义的观念,大学生由于尚处在价值观形式的关键时期,而对这些消费理念等缺乏辨别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攀比消费、超前消费等消费行为。许多大学生在西方消费主义的影响下,“视勤俭为寒酸,视奢侈为气派,表现出贪图享乐、爱慕虚荣的行为”[5]。

三、 应对西方消费主义消极影响的几点对策

1.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对增强大学生的凝聚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对塑造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起着重要的作用。首先,消费教育是“有组织、有计划地向全体国民传授消费知识和技能,培养科学、文明的消费意识和维权意识,提高消费者自身素质的一种社会教育活动”[6]。在价值观多元化的现代社会中,高校应积极加强对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大学生的消费价值判断和选择,使大学生认识到西方消费主义的消极影响,从而主动抵制西方消费主义思潮的影响和渗透。其次,通过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途径和教育方式,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大学生自身的价值观,促使大学生树立物质与精神统一的正确的消费价值观,能够分辨清楚哪些是真正的生活需要,哪些是主观的欲望,学会对非理性的欲望加以自觉地控制,进而养成理性的消费价值观。

2. 引导大学生养成理性的消费行为

高校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教育,促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价值观的基础上,高校应积极引导大学生养成理性的消费行为。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不能只停留在空洞的说教上,高校的教育者应通过各种各样的实践方式,“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在消费实践活动中的选择和判断能力,引导大学生通过自觉的批判性反思”[4],让大学生认识到何为理性消费,何为理性消费行为,从而使他们能够抵制各种非理性欲望的诱惑,防止为满足非理性欲望而进行的消费行为的产生。另一方面,家庭在培养大学生理性消费行为上也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应做好示范作用,以身作则,发扬勤俭朴素,艰苦奋斗的美德。子女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中,耳濡目染,继承父母的优良生活作风,养成理性的消费行为。学校教育的积极引导及家庭的正确示范是相辅相成,只有两者相互配合,才能使大学生养成理性的消费行为,自觉抵制西方消费主义的消极影响。

参考文献:

[1]陈立思.社会思潮与青年教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 威尔伯·施拉姆.传播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 王 易,黎 颖.西方消费主义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2011,(6).

消费主义的积极影响篇(4)

二、当前对大学生影响较大的几种社会思潮

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成熟阶段,实现人生价值是他们最强烈的愿望。但是由于他们思想政治上还不够成熟,容易陷入价值选择的困境,不时会出现一种对社会现实的失落感和迷茫情绪,而社会思潮的传播恰恰为迷茫中的大学生提供了某种解决现实问题的参考。

进步的社会思潮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正确的方法、积极的心态、昂扬的精神去观察社会、探索人生,去确立人生价值选择,从而对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巩固和健康成长产生积极的影响;错误的甚至是反动的社会思潮则往往诱导大学生迷失正确的价值观方向,使大学生出现思想混乱、精神颓废,甚至出现的行为,对他们的健康成长带来不同程度的消极影响。因此认真研究社会思潮对当代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适时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弘扬其积极影响,抵御其负面影响,既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良性发展,更有助于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随着各项改革的深入,我国社会处于矛盾凸显期,社会思潮也异常活跃,这其中对大学生影响较大的主要有以下几种思潮:个人主义思潮、新自由主义思潮、民族主义思潮、消费主义思潮等。

(一)个人主义思潮

个人主义思潮,是一种典型的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和社会哲学,它高度重视个人自由,广泛强调自我支配、自我控制、不受外来约束的个人或自我;它是一种以个人为中心对待社会和他人的思想和理论观点,个人本身就是目的,具有最高价值,社会只是达到个人目的的手段;一切个人在某种意义上来说都是是平等的。个人主义思潮所倡导的人人平等,个性自由解放等等,凸显人的尊严、价值,具有积极作用,其主张具有合理性:它有利于推进中国民主化和法制化进程,它还有利于培养人们的个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培养一个民族的创新精神。但是,个人主义任其发展,则会演变为极端个人主义。极端的个人主义突出强调以个人为中心,否认社会和他人的价值,甚至不惜采用损人利己的方式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由于受市场经济社会环境的制约和家庭独身子女的优越感的影响,极端的个人主义在这些90后的大学生身上表现得尤其明显,受这种极端个人主义的影响,当代90后的大学生常常以个性自居,不愿参加班级活动和校园活动,游离于班集体之外的他们更谈不上与他人的沟通协作,这对他们日后走入社会也是极为不利的。

(二)自由主义思潮

自由主义思潮起源于西方,是以鼓吹自由主义、个人主义为核心的资产阶级思潮。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我国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自由主义思潮在我国复苏,并转化为新自由主义。新自由主义思潮鼓吹西方的民主、自由和人权,主张照搬西方的经济和政治模式,实行“自由市场经济”、议会制、多党制、总统制和所谓的“直接选举”。自由主义对封建专制主义是历史上的一大进步,但对社会主义则是一种倒退。自由主义的某些主张和措施,有值得借鉴之处,但不能照抄、照搬。受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有的大学生在大是大非面前分不清是非,迷失方向,跟着错误思潮跑;有的大学生什么都想得到,什么都不想干,什么都无所谓,无责任意识;有的大学生喜欢把党内个体事件进行无限制放大,最终上升到对现有政治体制的不满。

(三)民族主义思潮

民族主义思潮是以民族成员对本民族的强烈而执著的情感为基础,进而希望它发展、强大的心理状态。在这一心理状态前提下,民族主义倾向于转化为一种意识形态或实际运动,它不惜损害剥夺他民族的权益来满足自身的贪欲。民族主义善于利用“民族”这一特殊的切入口,蛊惑和煽动起民众的狭隘偏执,将其引向盲从与疯狂。从本质上讲,无论哪种类型的民族主义,都是一种集体利己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平等团结、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被压迫人民联合起来、互相支持、互相支援的国际主义的民族观,是根本对立的。过度渲染和狭隘的民族主义,较易煽动大学生的情绪,并能引起大学生群体行为,例如大学生游行和集会活动,成为学生运动的催化剂。正是民族主义思潮这样的特殊作用,使其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来达到别有用心的目的。

(四)消费主义思潮

消费主义思潮,西方发达国家普遍流行的一种社会道德现象,是指导和调节人们在消费方面的行动和关系的原则、思想、愿望、情绪及相应的实践的总称。其主要原则是追求体面的消费,渴求无节制的物质享受和消遣,并把这些当作生活的目的和人生的价值。该思潮促使人们不断追求新的消费品,以满足自己的精神快乐。消费已不再看作一种手段,而看成目的本身,为消费而消费。我们不否认对于金钱的认可,因为在人类历史上有了金钱就有了对金钱的崇拜,但是消费主义的社会思潮却认为金钱可以主宰一切,消费是人生的最大乐趣。受消费主义思潮的影响,一些大学生用父母辛苦劳作挣来的血汗钱比阔气、摆排场,在消费上超出自己的承受能力,一味追逐名牌和奢侈品,有的甚至因此负债累累。近期武汉几千名大学生纷纷贷款买iphone手机便是一个很好的反面例子。

三、因势利导,切实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全面加强大学生政治理论教育

在各种社会思潮的冲击下,青年学生之所以会被各种思潮所迷惑和影响,很大原因在于他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不高,认为马克思主义过时了,马克思主义是父辈的东西,离我们很遥远,从内心缺乏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认识,不能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去分析和看待问题。在很多高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也一直停留在文件上,如在政治理论教师的配备上,思想政治课专任教师比例相对不足,教师素质教学方法相对落后等。改进高校政治理论课效果,需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紧贴大学生思想实际,用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的新进展、新成果及时解答学生疑惑,用大量的真实事例、真实数据、真实图片代替传统的说教,让学生通过观察身边的改变感受社会进步。努力对当前亟需进行理论引导或说明的突出问题做出科学的、有说服力的、符合实际的解释和说明。

(二)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积极发挥学习实践基地的作用,充分利用学生会、学生社团等学生团体,发挥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社团活动月等的作用,组织学生深入社会和群众开展教育,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参与中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摒弃传统说教,积极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模式,采用情境教育、案例教育和双向互动等教育教学模式,积极探索在互联网开辟“我眼中的核心价值观”讨论专栏,通过身边和社会上一些典型案例,引导学生讨论,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集体和社会的关系,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加强对“中国梦”的宣传和解读,引导学生实现“中国梦”和“个人梦”的统一

如何宣传和解读“中国梦”,引导学生在认识上实现“中国梦”和“个人梦”的统一,是广大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在“中国梦”的宣传教育中,我们应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引导广大学生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伟大“中国梦”而发奋学习、不懈奋斗。要积极组织开展“我的中国梦”征文大赛和主题演讲活动,围绕新中国建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辉煌成就,广泛发动广大学生讲述自己亲历亲见的“中国梦”,用文章记录和表达爱国之心、强国之愿、报国之志,树立以实干兴邦精神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梦想。组织开展“放飞梦想 励志青春”青春励志电影展播、青春励志书籍推荐、青春励志歌曲传唱等活动,高校应联合其他部门,积极向学生推荐爱国主义影片和优秀励志图书。要积极开展“我的中国梦”主题社会实践活动,精心组织开展暑期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广大学生深入农村、深入一线,采撷征集有代表性的“百姓梦想”。要认真组织、精心筹划,在广大学生中开展“最美中国”主题摄影及微电影创作大赛。同时,大力培育选树学生先进典型,传播放大立德树人的正能量,用“中国梦”凝聚强大精神能量,激励广大学生学习先进、崇尚先进、争当先进,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负重任的栋梁之材。在“中国梦”的宣传和解读中,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中国梦”,正确认识“个人梦”和“中国梦”的统一。

消费主义的积极影响篇(5)

引言

工业文明开启了人类进步和发展的路程,在繁荣同时也出现负面声音,如生态环境破坏、资源消耗等粗放型的经济发展和增长模式。当前,我们处于消费经济时代,有关消费的理论和实践盛行。在此发展背景下,加之一些不合理的消费观念影响,人类面临资源短缺的环境,需要重新考虑经济和社会的矛盾。在消费经济时代,可能主要是由于消费的不负责行为,更具体来看,是政府、企业、消费者行为需要承担责任,但有关消费者行为的探索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

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时期,政府出台了一些有利于消费者的措施,但消费者在消费中忽视了履行社会责任,一些不合理的社会责任消费行为已逐渐引起企业、政府、消费者的重视。我国有关社会责任消费理念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尚不普及,有关社会责任消费行为研究不明晰,消费者的责任还处于无意识阶段。如何在我国消费领域推行社会责任消费是理论和实践研究的重点,但基于现实,消费者社会责任消费行为和理念无法进一步普及、推广。

当今市场经济发展中,作为买方市场主体,消费者地位日益突出,作用不断增强,由于消费者对消费价值观的认识扭曲,消费行为对经济、社会、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造成很多负面影响,出现了环境污染、资源枯竭、企业道德缺失等问题,消费者开始意识到到权利和义务的重要性,并注意权利、义务的履行―消费者社会责任。因此,消费者作为主体价值链的终端,逐渐受到学界、政府、企业、媒体的关注。

相关理论及概念分析

(一)理理论

20世纪70年代中期,一些学者认为行为意向为认知的前提,对个体行为具有一定的预测性。阿吉增等(1975)提出理理论,研究认为人的行为意向由行为态度和主观规范影响和决定,引致特定行为,如图1所示。Ajzen(1988)认为行为意向是行为趋向意图,认为态度并非直接影响行为,行为意向起到调节作用。理是一个人基于理性思考,从内部进行评价,以社会主观标准为权衡依据,形成意向后引致后续行为,如胡忠雄(2003)认为确定行为意向强度是预测具体行为的前提。

(二)计划行为理论

一个行为者不总是在理性后决策某种行为。Tesser(1990)认为习惯是潜意识的指导,无需理性意向,理意向或许在某种背景下才形成,情绪类反应大多是由于自发性、行为实现与个体期望、机遇、信息等非动机性因素的影响。如图2,源自理理论的计划行为理论认为行为意向是行为实施的决定性因素,行为态度、主观规范、感知行为影响决定行为意向,行为态度是个体执行某一特定行为的程度评估,主观规范为决策是否执行某一行为时个体的社会压力,感知行为是执行某一行为时个体对难易的感知,因而,个体行为受意志、个体感知群体、机会等因素制约。理论揭示了个体一般行为产生及因素,但缺乏特定因素衡量。

(三)个人感知因素的概念及内涵

学者们认为,在考虑社会责任消费决策时,消费主体会从能力、效果等做出主观的预期判断,个人感知因素对消费主体履行社会责任消费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个人感知因素由感知消费者有效性和个人努力构成,感知消费者有效性是一种感知行为或自我效能。Osterhus(1997)指出感知效能是消费者感知收益。感知个人努力程度是消费者实施社会责任消费行为时的感知障碍或控制力。社会责任消费行为要求个体在消费时需要克服不便,不排除在其中进行消费决策时倾向慎重选择。国内对于个人感知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的拓展,谭红玲(2010)研究了本国个人中心主义对营销的影响。本文便于研究,用个人感知因素代替感知行为控制,用感知消费者有效性代替感知效能,用感知个人努力程度代替感知障碍。个人感知因素分感知消费者有效性和感知个人努力程度。

相关文献回顾及分析

有关社会责任消费概念。此方面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学界对相关概念提法不一,如Crosby等(1980); Antil(1984)的社会责任消费;Fisk(1973)的“责任消费”;Anderson 等(1972)、Webster(1975)、余晓敏(2005)的社会意识消费、绿色消费;王惠、潘建国(2008)的可持续消费;俞金香(2012)的生态化消费等。基于不同研究视角提出的概念,对本文也有一定的启发。

有关社会责任消费行为的法律义务视角。一些学者从法律、义务视角明确社会责任消费的概念、内涵,传统法律行为理论从作为与不作为区分。刘晓霞(2010)认为消费者责任包括对自己和社会的责任。许进杰(2010)认为个体消费是遵守资源节约,构建适度合理的消费模式,注重环境标志的产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活动,整理、正确投放消费垃圾。

社会责任消费行为的伦理道德视角。一些学者从伦理道德方面研究了消费者社会责任,如作为个体化的行为对自身行为承担内部责任;何静(2006)认为基于信仰等,需要个人承担道德责任;Kantian(2001)认为消费者社会责任行为体现了道德责任;于阳春(2007)指出消费者的道义责任是社会责任的具体体现,推动长远社会利益的实现,聚焦环保责任等。相关研究关注消费主体对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包括自然环境维护、道德维护等。

社会责任消费行为的消费者行为学视角。OFisk(1973)提出责任消费是对全社会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Webb(2005)等从社会营销角度认为最大化积极影响的消费行为为社会责任消费行为,社会责任履行延伸至消费全过程,拓展对社会责任消费行为认知;李双龙(2005)认为消费过程满足个体身心需要时与商品、服务有连带责任;黄姣(2008)认为消费者社会责任是自我责任、社会责任、自然责任的统一;高会萍等(2009)认为社会责任消费行为是个体消费者在消费各环节倾向于保护环境。王晓东(2009)认为消费者以货币投资等形式关注了企业产品,进行责任消费;辛杰(2011)认为消费者责任是购买过程中对社会整体负责任行为。

社会责任消费行为的测量。国外的理论和实践中大多有社会责任消费行为的测量。第一,一般社会性意识研究,Anderson(1972)认为具备一般社会责任的消费者显现社会意识倾向,购买行为会改善环境,早期社会责任消费行为测量主要是一般社会性意识或一般社会责任态度,为以后消费领域研究奠定了基础。第二,生态和环境责任行为研究,Brooker(1976)从无磷洗漆剂角度研究生态意识消费;Belch(1982)从生态、社会、健康、能源维度对社会意识消费做出研究,该时期的研究视角、内容延伸至生态、环境保护的针对性。第三,以社会问题为研究中心的多样性研究,Vitell(1992)从非法行为中获利、被动获利、主动从欺骗行为中获利、无害行为研究道德消费信念,Roberts(1995)研究时选取26个测项,从生态意识消费行为、社会意识消费行为对社会责任消费行为直接测量。Pepper等(2009)从对企业道德声誉、公平贸易、劳动保障权益、企业慈善行为构建了社会责任购买行为量表;Astous(2009)以经济理性、政府依赖性维度对不道德消费行为进行了研究;周冰洋(2012)从法律、环保和道德责任研究了社会责任消费行为。

简评。从国外相关研究来看,个人感知因素对社会责任消费行为具有影响,感知消费者有效性对社会责任消费行为具有正影响;感知个人努力程度对社会责任消费行为具有负影响。国内关于个人感知因素研究大多体现在个人感知因素对绿色消费行为、环境保护行为的影响,而并没有直接相关的实证研究,这也是本文所要弥补相关研究的缺憾,是本研究的意义所在,以更好的揭示消费者个人感知因素对社会责任消费行为的影响机制,提出更好的发展政策。

理论模型与假设分析

(一)构建假设

基于相关文献,综合本文研究,提出如下假设:

个人感知因素对资源节约责任消费行为影响,HI:个人感知因素对资源节约责任消费行为有影响,H1-1:感知消费者有效性对资源节约责任消费行为有正向影响,H1-2:感知个人努力程度对资源节约责任消费行为有负向影响。

个人感知因素对环境友好责任消费行为影响,H2:个人感知因素对环境友好责任消费行为有影响,H2-1:感知消费者有效性对环境友好责任消费行为有正向影响,H2-2:感知个人努力程度对环境友好责任消费行为有负向影响。

个人感知因素对监督维权责任消费行为影响,H3:个人感知因素对监督维权责任消费行为有影响,H3-1:感知消费者有效性对监督维权责任消费行为有正向影响,H3-2:感知个人努力程度对监督维权责任消费行为有负向影响。

个人感知因素对利益相关者责任消费行为影响,H4:个人感知因素对利益相关者责任消费行为有影响,H4-1:感知消费者有效性对利益相关者责任消费行为有正向影响,H4-2:感知个人努力程度对利益相关者责任消费行为有负向影响。

个人感知与社会责任消费行为的调节和控制效应,H5:受教育程度对个人感知因素和社会责任消费行为的关系具有调节作用,H6:知识认知对个人感知因素和社会责任消费行为的关系具有调节作用,H7:性别差异导致个人感知因素和社会责任消费行为关系的差异。

(二)模型构建

综合上述相关文献,借鉴了朱英兰(2013)等研究方法,结合本文研究视角和内容,构建如下模型:

Y1=β01+β1 X1+β2 X2 (1)

Y2=β02+β3 X1+β4 X2 (2)

Y3=β03+β5 X1+β6 X2 (3)

Y4=β04+β7 X1+β8 X2 (4)

Y5=β05+β9 X1+β10 X2+β11 X4+β12 X4* X1+β13 X4* X2 (5)

Y6=β06+β14 X1+β15 X2+β16 X5+β17 X5* X1+β18 X5* X2 (6)

其中,β01等为方程系数,β1等为偏回归系数;X1为感知消费者有效性,X2为感知个人努力程度,Y1为资源节约责任消费行为;Y2为环境友好责任消费行为;Y3为监督维权责任消费行为;Y4为利益相关者责任消费行为;X1、X2统称为个人感知因素,Y1、Y2、Y3、Y4为统称为社会责任消费行为,X3为性别,X4为受教育程度,X5为对社会责任消费行为的知识认知、了解程度。

(三)数据来源

本文用随机抽样调查和便利抽样调查相结合方式,首先确定三大区域,从各区随机选取5省作为调查范围,运用便利抽样调查方选取3个地级市作为问卷调研地。本研究调研对象是一般消费者,地点为大型商场和超市附近的公共休息区。

为了本文研究科学,需要进行数据品质检验,首先进行数据信度检验,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设计变量的Cronbach'sa系数、CITC指数进行计算,验证结果显示,前者的系数值分别为0.765、0.659、0.360、0.665、0.889、0.663,满足信度范围,这六个维度的量表具有可靠性。资源节约责任消费行为、环境友好责任消费行为、感知消费者有效性、感知个人努力程度量表各个测项CITC系数均大于0.321,保留全部测量项。监督维权责任消费行为量表中的SR3项小于0.3,予以删除,其余项均大于0.3,保留;利益相关者责任消费行为量表中的SH4项小于0.3,予以删除,其余项均大于0.3,保留。再进行效度检验,本研究应用KMO和Bartlett’s球形检验分析测量量表的效度,六项的KMO值大于0.6,适合做因子分析。

(四)实证分析

进一步应用SPSS19.0统计分析软件,建立回归模型,验证相关假设,基于数据的庞大性,本文实证的过程中产生的数据并没有在文中进行列表显示,只列出根据数据最后实证分析的结果,如表1。

结论与对策

(一)结论

第一,本文实证了感知消费者有效性对资源节约责任消费行为具有重要的影响,感知个人努力度对资源节约责任消费行为不发生作用。如一个消费主体感知消费行为有利于所处环境,对资源再生循环利用具有积极作用,可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有利于节约责任消费行为,消费者一般会遵循正外部性,在一定条件下,个人感知度才发挥作用,而习惯等并未引起成本收益的改变,加之我国传统观文化影响,从形式上外在固化,而内在却成为一种价值观念。

第二,个人感知因素对环境友好责任消费行为集聚影响,伴随着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高水平感知消费者有效性不断促使消费者履行环境友好责任消费行为,有利于自然环境的保持,维护了生态环境,促进了社会的健康发展。感知个人努力程度对环境友好责任消费行为具有负向影响,消费者履行责任消费行为时“经济人”会发挥主导,个人会寻求私利的最大化获得有利的外部效用,与消费者有限理性相符。

第三,感知消费者有效性对监督维权责任消费行为具有积极影响,当消费者意识到履行监督维权责任行为,可以规制企业不正当行为,会充分发挥消费者的监督维权行为,不断提升积极效用,有利于企业的合规经营,但消费者的监督维权责任消费行为受感知个人努力度影响,基于消费者以自身为出发点,目的是获得利益。

第四,个人感知因素有利于利益相关者责任消费行为,表明消费者认识到消费行为主体地位、个体所处环境的迫切性、重要性、个人力量发挥。感知个人努力程度对利益相关者责任消费行为具有消极作用,消费者在消费时具有理性,会衡量自我成本收益,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

第五,受教育程度对个人感知因素和社会责任消费行为具有调节作用,消费者的学历越高,对环境友好责任消费行为等具有影响,我国社会责任消费的推行应是从具有高等教育的消费者开始,基于这些人具备信息能力、经济实力等,更容易和积极履行经济社会责任消费行为,进行示范,然后再慢慢普及,带动普通大众接受社会责任消费理念,不断促进社会责任消费行为平民化。

第六,社会责任消费行为的相关知识不普及,因而我国消费者关于社会责任消费行为的知识认知程度深浅不会对个人感知因素和社会责任消费行为发挥调节作用。

第七,性别差异会影响个人感知因素和社会责任消费行为差异,我国传统文化和长期家庭格局的影响,感知个人努力程度的敏感度,女性高于男性;在感知消费者有效性的敏感度方面,男性高于女性。

(二)政策建议

根据上述相关结论,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第一,就企业主体,履行社会责任消费行为方面,要积极降低消费者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增强消费者履行社会责任消费行为支持,构建社会责任履行激励机制。就企业来看,需要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对社会责任感知,制定企业社会责任标准,履行相关的义务和行为,为消费者履行社会责任树立榜样;此外,企业应降低生产成本,合理减低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和处置方面的成本,使消费者获取最大化的收益,强化消费者选择权利,提升企业发展的机会利润,积极展开营销,企业制定社会责任营销策略并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细分消费者市场,将社会责任营销内化,并将社会责任融入为企业长期的发展战略,积极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就消费主体,首先,在推行消费策略中,要积极强化消费者的主体地位,加强消费环节中的重要作用,不断促使消费者积极主动参与到社会责任消费行为中,通过相关培训学习不断加强对社会责任消费行为相关知识的学习和认知,内化相关意识和观念。其次,就消费主体,需要提升其个人素养,改变对经济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增强和提升个体履行社会责任消费行为的能力,加强在社会中的责任意识,建立社会责任消费行为的道德和价值理念,促使消费者转化为实际的“社会人”,以促成消费者社会责任消费行为,树立正向的、积极的外部效用,提升消费者有效性,增强个体消费行为对外在环境感知的程度,促使消费者履行社会责任行为的实践化。

第三,就政府和社会媒体,就我国来看,基于我国社会责任消费理念实行较晚,特别是在消费领域并不普及,理论与实践也不多的特点,我国相关政府和企业部门应该积极借鉴西方国家在社会责任消费行为的制定和政策方面的做法,以法律、义务、制度的方式固定社会责任消费行为,在消费者社会责任方面,不断实现其履行责任和义务的法制化、制度化,做到社会责任有规可循,如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融入社会责任消费行为。就社会媒体来看,当前是多媒体化的时代,网络体系高度发达,引导了社会舆论,因而,社会媒体应结合我国消费者和我国国情,积极宣传社会责任消费行为,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不断提高消费者的社会责任行为和意识,普及新的消费理念,在新的消费模式方面,积极进行传播和沟通,以各种媒体和渠道,发挥对消费者的舆论引导,促使消费者明确个体履行社会责任消费行为重要性以及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激励消费者的实践性。

参考文献:

1.曹凯.消费者社会责任:消费道德教育的新课题[J].湖南社会科学,2011(2)

2.陈晓萍,徐淑英,樊景立.组织与管理研究的实证方法[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3.朱英兰.个人感知因素对社会责任消费行为影响的实证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3

消费主义的积极影响篇(6)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消费在社会经济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现代社会的消费已经不仅是人们日常行为的一部分,还是一种生活和生产方式。近年来,关于消费、消费主义和消费文化的研究无论在国外还是在国内都受到了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

一、消费主义的含义

关于消费主义,各个学者有着不同的理解。社会学者维尔斯认为,消费主义是跟生产主义相对应的概念,指的是一种超出实际经济能力甚至压抑基本需求的满足,而去追求群体心理所推崇的消费水平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念。法国后现论学者鲍德里亚认为消费主义是指这样一种生活方式:消费的目的不是为了传统意义上实际生存需要的满足,而是为了被现代文化刺激起来的欲望的满足。①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作为一种价值观念,消费主义把消费视为生活的目的和意义的来源,是人们自我表达和自我认同的工具;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消费成为人们生活的重心,人们消费的目的更多的不是为了实际需要的满足,而是不断追求被制造出来、被刺激起来的欲望的满足。消费成为人自我表达与认同的主要形式。

二、消费主义在新闻传播学中的应用

1、消费主义与神话理论在广告中的应用

法国著名学者罗兰・巴特在《神话学》一书指出,“神话是一个交流的系统,是一种信息,是一种意义的模式,一种形式”,“由一种话语传达的……一种说话的类型。神话不是由其信息的对象来确定的,而是由它说出这些信息的方式确定的”。②

这就是说,神话成为一种赋予物品以新的意义的手段。在消费主义价值观念中,消费是人们生活的主要目标和意义所在。人们的消费活动所追求的主要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其符号意义。商品符号的文化意义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通过神话作用附带上美好、奇异、浪漫等文化意义的。

在当代消费社会,广告无处不在,发挥着强大的影响力。广告是阐释消费主义与神话理论交互作用产生强大影响力的形式之一。

时下诸多时尚杂志内都刊有女性护肤品、彩妆等方面的广告。《瑞丽》杂志封面曾刊登过兰蔻品牌的“梦魅仙子”彩妆广告,在有限的空间内广告中并未直接表达出产品特性等信息,一句“色彩,点化梦魅无限”并配以梦幻美丽的模特脸部特写,让受众充分享受浪漫、美好和清新的感觉,陶醉其中的同时引发受众对该品牌的好感和记忆,由此带来商品的潜在销售。在这里,彩妆通过神话作用被赋予了梦幻、美好、浪漫的意义,消费主义激发了受众的消费欲望,营造了一种消费氛围,在消费主义价值观念的影响下,受众通过对品牌和商品使用价值之外的符号价值的追求,一定程度上可能会产生购买动机和行为。

由此可见,消费主义和神话理论彼此作用应用在广告中,被赋予神话作用的广告在消费主义影响下,也会带来过分消费、奢侈消费等负面作用。一些商品在华丽和浮夸的广告放大下,让人成为奢侈品的俘虏,形成华而不实、拜金主义的消费心理和习惯,浪费了大量不必要的资源和经济成本。“炫耀性消费”造成精神生活和公共文化生活的普遍贫困、贫弱和浅薄,并影响到相应的社会伦理、社会人际关系和社会文化氛围,也不符合节约型社会和环保型社会的理念。

2、消费主义与涵化理论在电视媒体中构造主流价值观中的应用

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无法亲自接触客观现实,不得不借助电视等大众媒介来认知世界。美国传播学者格伯纳提出了“涵化理论”,他认为,在现代社会大众传媒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对人们认识和理解现实世界发挥着巨大影响,由于大众传媒的某些倾向性,人们在心目中描绘的“主观现实”与实际存在的客观现实之间正在出现很大的偏离。这种影响不是短期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涵化”的过程,它在不知不觉当中制约着人们的现实观。③传播媒介的涵化效果主要表现在形成当代社会观和现实观的“主流”,而电视媒介在“主流化”过程中尤发挥着强大的作用,它可以超越不同的社会属性,在全社会范围内广泛培养人们关于社会的共同印象。④

当电视生产出消费文化的拟态环境的时候,消费者长时间地浸濡其中,往往会失去对现实的准确把握,其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也就会受到消费主义的涵化。当前电视媒介的报道在消费主义思潮的支配下,对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塑造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具体来说,表现为以下两方面:

第一,炒作新闻,发掘新闻事件的娱乐卖点,误导受众。“犀利哥”事件展现了个别媒体受消费主义思潮影响盲目追求视听率而忽略职业操守,误导了受众对公共事件的评价。当网络上出现“犀利哥”的照片后,多家媒体制造了娱乐大众的新闻点,这些报道由此引发了受众热烈的讨论,这些讨论的热点不是关注社会底层人员的生存困境和解决公共事件的方法,而是以看客的身份去评论一个人。受众在大众媒介构造的拟态环境中受到涵化作用的影响,从而迷失了自我。究其原因,是媒体在市场竞争中,盲目追求吸引受众的“眼球效应”,唯受众是从,刺激人们的消费欲,弱化了新闻传播引导受众的功能,从而不利用整个社会构造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以及和谐健康的主流价值观。

第二,相亲交友节目充斥着不良的价值观,低俗化和拜金主义之风盛行。在消费文化的影响下,“房子”、“车子”、“孩子”等较为现实的话题成为相亲节目的重要看点。此类节目中,一些处于弱势、收入低、长相一般的男嘉宾,其经济能力、容貌、职业、社会地位等无不成为节目调侃的对象。这些带有不良社会导向的内容经过电视媒体的传播会对受众产生潜移默化的负面效应,让受众的价值观、爱情观和人生观发生变化,久而久之,受众沉溺在消费文化的拟态环境,会误认为追求物质是普遍存在的,忽略个人奋斗的力量,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缺乏正确认识,甚至否定这种美德。由此可见,相亲节目中的此类问题若不及时加以管理,势必对社会风气的良性引导和主流价值观的塑造产生不良影响。

三、消费主义对媒体传播的影响

在全球化时代,消费主义作为一种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正在通过大众传播发挥着影响。正视消费主义传播的影响,趋利避害,对于构建健康消费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消费主义应用于新闻传播学的影响是广泛和复杂的,它适应了大众文化的发展之路,体现了大众消费需求的发展与变迁。具体来说,其积极作用在于以下几点:

首先,消费主义是全球化进程中的一种文化现象,有其合理性的一面。消费主义对于推动社会经济发展,释放人的欲望具有积极意义,体现了对于现实人生的关注,也是开放的政治和经济制度、安定的社会环境、相对富足的物质生活的一种体现。

其次,对新闻传播传播媒介本身产生了多方面的积极影响。从传播内容来看,消费主义拓展了媒介的报道空间,传媒由原来的政治、经济、教育、国际事务等领域扩展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从社会功能来看,媒介由教化型转向服务型,强化了媒介与受众的亲和力,传媒大众化、生活化,传媒的多样化社会功能也得到开发。

第三,对于受众来说,消费主义立足于满足受众的诸多物质和精神需求。消费主义通过附加新的形象和符号来改变商品的原始意义和使用概念。这种形象和符号把人们内心追求自由和享受的欲望与物质现实巧妙地连接起来,把人们这种压抑在内心的欲望激发起来,使人们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新奇与满足。

在全球消费主义的影响下,我们也应该对消费主义产生的负面作用保持警惕。

第一,消费主义在传媒活动领域内化为新闻消费主义,新闻专业主义不断受到新闻消费主义的消解。新闻消费理念下的媒体以商业逻辑为驱动力。媒体热衷于根据市场销量进行新闻策划和新闻炒作,媒体出现了大量虚假新闻、有偿新闻、虚假广告等现象,从而遮蔽、挤兑媒介应有的公共性、公益性,严重影响了受众对社会现实的认知,给社会带来危害。

第二,消费主义浸泡下的受众,越来越成为“单向度的人”。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中指出,发达工业社会已蜕变成一种“单面的社会”,活动在其中的只是具有“单面思维”的“单面人”。“单面人”只知道物质享受而丧失精神追求,只有屈从现实而不能批判现实,只知道纯然地接受现实,盲目地肯定现实,将自身完全融入现实中。消费主义正是以个体及其欲望为内在基础,将享受、娱乐视为生命价值的实现,不断提供一种被刺激起来的消费欲望,促使受众逐渐陷入一种对虚假需要无休止追逐的过程中,丧失了思考和反省的惯性以及批判的理性、辨别能力,最终被商品拜物教所支配,日益成为正如马尔库塞所描述的“单向度的人”。

第三,大量的广告和生活消费报道在刺激消费、拉动社会物资再生产的同时,烘托着一种奢靡的享乐主义氛围,在客观上消解着勤俭简朴、艰苦奋斗的民族传统。

结语

总之,消费主义应用于新闻传播学领域产生了丰富而复杂的影响,对这种影响认知需要从辩证的角度加以理性思考,既要认识到它存在的合理性,又要对其带来的负面影响加以批判并提高警惕,促进社会整体向进步的方向演进和发展。

参考文献

①[法]鲍德里亚 著,刘成富、全志钢译:《消费社会》,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5

②多米尼克・斯特里纳蒂:《通俗文化理论导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129

消费主义的积极影响篇(7)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1-0022-02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不断纵深发展,引起社会各个领域利益格局不断调整,社会各阶层在经济利益上的分化以及西方各种社会思潮的涌入,也随之引起大众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大学生作为时代的敏感者,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没有完全成型,面对复杂的利益格局以及多元的社会思潮,很容易被一些消极社会思潮影响和冲击。这些消极社会思潮不仅严重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培养,而且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也造成冲击。因此认真研究当代各种社会思潮,积极回应大学生的思想困惑,帮助大学生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拥有积极健康向上的人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一 社会思潮的内涵及特点

1.社会思潮的内涵

梁启超先生早在1902年《论时代思潮》一文中就对社会思潮的内涵做了描述,他指出“凡文化发展之国,其国民于一时期中,因环境之变迁,与夫心理之感召,不期而思想之进路同趋于一方向,于是相与呼应汹涌,如潮然……凡‘思’非皆能成‘潮’;能成‘潮’者,则其‘思’必有相当之价值,而又适合于其时代之要求者也。”“”后,中国的大量学者对社会思潮问题做了相当的研究,总的说来,社会思潮的内涵界定为:社会思潮是在一定时期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实践中产生的,具有一定社会影响的大众思想、理论和观点,它反映特定环境下的民族、阶级、阶层或社会群体利益要求,具有一定的理论色彩和社会影响力的思想趋势和行为意识倾向,属于社会意识形态和理论意识范畴,对社会存在进行调控、改造和导向。

2.社会思潮的特点

社会思潮产生于社会实践中不同人群的利益诉求,由于社会利益的复杂性,从而在不同时代都会产生多种社会思潮。这些社会思潮都在社会中产生、存在、传播,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都在寻找着实现自己的物质力量。同时某种社会思潮一旦产生就具有相对独立性,这种相对独立性的实质是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这也使社会思潮具有如下特点:(1)批判反思性。社会思潮具有某种新颖性、奇特性,它的兴起往往伴随着对现实权威的反思或否定,对青年人叛逆心理有特别的吸引力。(2)时代阶级性。社会思潮是特定社会集团的群体性社会意识形态,反映着特定阶级、阶层或群体的利益要求和思想愿望。(3)复杂多样性。在一定时期内多样化的利益诉求会同时存在多种社会思潮,并呈现价值的多元性。(4)自我传播性。社会思潮的兴起不是靠某种强制力量来推动的,而是它在被人们所接受和认同的过程中,人们自觉的传播进而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5)直观现实性。社会思潮都是在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关注中产生的,都试图从不同视角思考和解决现实问题。

二 社会思潮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对当今各种社会思潮的传播我们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既要看到对当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1)开阔了学生眼界,使学生的思想更为活跃,提高全面思考以及系统分析的能力;(2)促进学生进行理性思考,关注国内社会问题、关注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发展;(3)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全球意识和维权意识,培养了高校师生以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同时我们更应注意在各种社会思潮的传播中,导致大学生群体传统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的冲突与碰撞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1.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

自由主义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核心价值体系和主流意识形态。新自由主义是英国现代资产阶级政治思想的主要派别,自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国际的经济政策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它主张在新的历史时期维护资产阶级个人自由,调解社会矛盾,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在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改革中新自由主义鼓吹西方的民主、自由和人权,主张照搬西方的经济和政治模式,实行自由市场经济、议会制、多党制、总统制和所谓的“直接选举”。其核心论点简单地讲就是“三化”――自由化、私有化、市场化。在战略和政策方面,新自由主义极力鼓吹以超级大国为主导的全球经济、政治、文化一体化,即全球资本主义化。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深入,新自由主义已对我国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造成改革的某些局部扭曲。有人甚至认为我国的经济改革就是要实行私有化,严重影响了一些大学生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

2.消费主义思潮的影响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工业文明的纵深推进,社会生产开始频繁过剩,导致经济总体的平衡对消费的依赖越来越严重。在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下,消费主义思想日渐趋盛。消费主义思潮以崇尚和追求过度的占有和消费作为满足自我和人生目标的价值取向,导致了大学生在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上的攀比,竞争和模仿。这几年社会中出现的炫富趋势,对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观有极大的危害。大学生自觉意识不高,经验也不足,自尊心又较强,在社会炫富的畸形消费心理影响下,很容易导致“面子消费”,相互攀比,加重了父母的经济负担。同时消费主义思潮阻碍了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强烈的消费意识和无节制的消费行为使大学生偏离生活的主流,形成贪图享受、讲排场、爱慕虚荣、依赖性强、独立性差等不良习惯,遇到问题倾向于用金钱去衡量或用金钱去解决,当自己的收入条件不能支持这种畸形的消费心理时,青年大学生很容易走向极端――利用犯罪手段来满足自己的消费欲望,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对社会造成极大的伤害。

3.实用主义思潮的影响

实用主义产生于19世纪下半叶的美国,资本主义为了追求财富,“实效”成为了资本主义生活方式的座右铭。实用主义就反映了这种功利思想。在新文化运动中,胡适大力宣扬实用主义思想,使实用主义思潮在中国广泛传播。实用主义反对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反对唯物主义的反映论,认为认识的任务不是反映客观世界的本质与规律,而是认识行动的效果,从而为行动提供信念。否定客观真理的存在,认为真理就是效用,而效用是衡量一个观念或假设的真理的尺度。在中国现实生活中,市场经济的逐利性,实用主义让大学生很容易陷入以成败论英雄的思想观念里,一切行为以是否对自己有用为出发点,淡化了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4.个人主义的影响

个人主义是一种典型的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和社会哲学。它认为个人价值至高无上,推崇个人的自我实现,广泛强调自我支配和自我控制,反对权威、宗教、国家、社会及任何其他外在因素以任何形式干涉和阻挠个人需要以及发展。个体主义的传播带来了个人的解放,并且个体主义凭借理性,通过自主、自律的观念倡导一种更为自我负责的生活方式,使人成为一个有尊严、独立的人。这有利于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奋斗。但是,个人主义过于强调“私”字,与中国的传统道德标准的集体至上相背离,尤其是在中国市场经济改革的过程中,竞争意识深入人们的脑海,追求物质利益成为人们的行动指南。在个人主义思想的影响下,一些大学生为了凸显自己,达到在竞争中取胜的目的,不惜牺牲同学利益、集体利益。当其他同学的才能超越自己时,不能正确对待,甚至以残酷的犯罪手段伤害同学、伤害社会。大学校园出现的投毒事件、杀人事件就是一些大学生自私心理达到极端后的过激行为。

三 引导大学生积极应对社会思潮的对策

1.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是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和凝聚力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四个方面的内容,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导向性、民族感和时代感,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当前和今后一个很长时期内全体社会成员必须遵循的思想追求、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大学生是即将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主力军,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引导大学生辨证学习当代社会思潮,让其真正认识和体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优越性、科学性和革命性,从而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社会主义的信念。

2.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师的理论水平,拓宽教育渠道

课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教师的理论水平越高,对学生正确认识各种社会思潮的帮助越大。如新自由主义宣传的全球经济政治一体化,就是企图混淆全球化和民族化,在全世界推行西方的自由民主制度,达到一统天下的目的。高校教师的理论功底越高就越能帮助学生正确区分民族化和全球化,既不能陷入狭隘的民族主义,又要提高警惕,捍卫国家、民族的。另外,随着网络通讯的发达,学生获得各种社会思潮的渠道越来越宽泛,教师不仅要用深厚的理论功底占领课堂主渠道,唱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旋律,而且要树立伟大的课程观和教育观,即把学生在学校期间获得的各种教育经验都纳入课程进行设计和开发,不断丰富和拓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通过与学生的对话与交流,了解学生的认知,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

3.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充分发挥大学精神对大学生价值观的积极引导作用

大学精神体现大学的核心价值观,代表着先进的校园文化。大学精神作为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发挥着激励意志、规范行为、凝聚人心的功能,对大学生的精神愿望、生活信念、道德理想与行为规则等,具有很强的感召力和激励作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首先要加强师德建设,广大教师必须树立爱国、敬业、奉献的职业道德,只有教师拥有了良好的价值观,才能引导学生一起营造良好的校风、学风,摒弃自私自利的个人主义。其次,在校园里倡导勤俭节约的美德,中国自古就有节俭惜福、反对奢靡的传统,通过教师以身作则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引导大学生视节俭为美德,纠正一些大学生“以奢华摆阔为荣耀,以挥霍享乐为潇洒”的错误消费观念,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消费主义的侵蚀。

参考文献

[1]洪晓楠.当代西方社会思潮及其影响[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王建光.当代社会思潮及其对中国的挑战[J].探索与争鸣,2004(10)

[3]王永贵.影响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西方主要意识形态透视[J].社会科学研究,2007(1)

消费主义的积极影响篇(8)

企业通常会注重品牌的塑造,那就是他们很自然地在商品中融入特定的文化元素,由此,译介的传播任务便在很大程度上是宣传介绍某企业的文化内容。这种宣传过程便携带有企业形象、企业精神、社会责任、价值取向、经营理念等。譬如“:凝聚典雅”“、理解就是沟通”,它们就是国际商务活动在中文译语中体现译介的成功。中文读者或受众便能意识到对应商品促销过程所负载的企业文化精神。因此,相应的企业形象或其他文化因素就能在译语市场渐渐地为人知晓熟悉。同时,这样的宣传文字还包含了关于先进的科技技术、信息材料、消费意识和价值引导等文化内容。国际商务译介就是帮助实现原文文本的预期目的和功能,帮助国际商务活动主体实现营销目的,译者综合对比原文文化和译文文化,把译文受众视为接受主体,在翻译过程中采取灵活的技巧与策略,最终实现成功的跨文化交流的创造性过程。

语言系文化内容的一部分,且又系文化之载体。同时,语言反作用于文化,丰富着文化的内容。通过国际商务译介,商务语言所承载的文化信息自然就传播给目的语受众(消费者)。也就是说,它们向目的语市场传播先进的文化理念,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同时商务译介也会影响冲击译入语文化。国际商务译介一定要瞄准译语受众对某商品的认可,一定要尽显劝说消费群体购买的力量。那么译介就须完成对原文的内涵的诠释,以目的语受众为主体,使目的语受众能像原语受众(消费者)一样能为某商品的推荐言辞而心动。谭载喜认为:翻译远不止局限于原文的语言层面的理解,而是深受文化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也就是要深刻了解相应的文化内涵。因此,译介要有助于与目的语市场文化的协调,符合其消费受众的心理预期,避免文化冲突。奈达(Ni-da,116-118)指出:译文受众和译文内容之间的关系,应该与原文受众和原文内容之间的关系基本一致。商务译介积极地采取综合文化要素来帮助实现有效的营销目的。通过译介,商品的推荐便包含了多样的文化要义,迅速而广泛地在目的语市场传播,逐步地影响着译语受众的文化,实现着跨文化的语言文化传播意义。译介活动在进行商品宣传过程中,改变着译语受众,具体体现就是消费群体的消费观念、价值取向、生活方式、审美情趣等诸多方面,譬如现代生活中我们购买世界知名品牌的服装、首饰、汽车等。从语言上看,译介活动引入了许多外来词,即是跨文化活动的结果。外来词正是两种文化交流的结晶,在形式上被固有语言文化所改造,发生内容上的嬗变,实现的是文化融合(史有为,2004:18-20)。译介帮助传送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描绘理想的生活蓝图,介绍消费时尚。它们的文化意义所指向的是品牌价值,以及极具诱惑力的诉求如“现代生活”“、贵族风范”“、成功标志”、“个性风格”等。各种各样的诉求则帮助人们联想到自己的事业、生活、健康等主题。

文化意义之强大,就是在于它可以通过渗透到各种各样的商品、服务中去,从而使其变得具有更加深刻的价值意义,并能引人瞩目。例如,德国生产的BMW汽车,在德语中它除了携带品牌信息外,并无其他的文化涵义。但是巧妙的译介却创造性地让这一异域品牌形象转化为目的语中积极正面的文化意象,深刻而丰富。从文字选择搭配来看,“宝马”凝聚了汉字象形和会意之特点;从文化传统来看,它负载了中文里积极意义的典故,使中文受众迅速地联想到“汗血宝马”这一美好的文化意象。译者把原文的BMW转换为“宝马”,这是成功的文化的嫁接,是创译。“宝马”具有意义积极、联想丰富的特点,它给消费者“成功”、“气派”、“尊贵”之意象。所以创造性的译介,一方面能积极地帮助商品促销,另一方面能创造文化产品。国际商务译介的跨文化交流活动,可以理解为新的文化潮流运动,它负载新的理念和新的技术,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我国的民族文化。在国内,人们已经学会尊重隐私,学会行动前的预约。商业活动中,我国各大中城市可以看到超市、连锁店及各种各样的专卖店。高档商场的奢华商品正吸引着广大消费者的目光。生活中、工作时,我们可以经常听到洋气的金融术语,或股票、或期货、或外汇。语言上的变化还可以以电脑技术术语为例,电脑技术本身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方式和生活内容。中高档消费群体谈论的主要话题常常是某某汽车、服装、化妆品等。从产业上看,以汽车为代表的制造业技术也正改变着中国的产业面貌。从外来词看,通过译介引入的外来词频频出现在商业文件、报刊文章及学术活动中,涉及科技、生活、教育、广告等诸多方面。无论是言辞翻新,还是人们的行为习惯变化,它们均蕴含着多样的文化意义,代表了新的事物或观念,而且渗入我们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领域,最终产生对汉语文化的影响。

我们注意到,这种影响是普遍而深刻的。试看一经典的译例:原文:Goodtothelastdrop.译文:滴滴香浓,意犹未尽。这是美国Maxwell咖啡的广告语的翻译例子。译文行文流畅,意义积极,形式地道,它的营销和劝说功能读起来却胜原文几分。本例实乃又一成功的商务翻译典范,它帮助实现的是商业营销目的,还实现了跨文化的交流,更让中文受众在自己的消费内容、消费意识上发生了改变,人们日渐学会了理解生活、享受生活、品味人生。从译介技巧上看,它兼顾了汉语语用意义、修辞手法、审美情趣等要素,创设了优美的意境,为中文消费受众描绘出美好的感受,从而帮助实现商品促销的根本目的。整体上看,我们认为,只要通过译介的交流能为我所用,就可以促进全民族的文化素质提高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这种传播和影响也正是目的论(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理论)的主张,就是要重视在目的语环境下的功能和影响,突出目的语受众的需求。这种翻译就是充分考虑目的语文化环境,政治、经济、社会历史、意识形态等,它弘扬的是两种语言之间的文化制约和影响。另外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看到,如今国人消费国际品牌的愿望非常强烈,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本地产品的品牌文化的培育,抑制了民族性的发展。所以,在某种意义上看,结果就是一种对译语文化的冲击。不过,我们高兴地看到,中国民族特色的企业或品牌名称对西方影响也日益增强,如格力电器(Green)、吉利汽车(Geely)、北方绿色食品(NorthGreen)等,彰显了中国国力强盛以及世界消费者对中国的认可,它也是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反映。结语国际商务活动是跨语言跨文化的交流活动,根本目的在于实现在译语市场的成功的商业营销活动,而译介则承担至关重要的媒体作用。因为文化差异的客观存在,需要译者研究原文和译文文化环境下的传统习俗、消费意识、生活方式、价值取向等诸多因素,通过译介来激发译语受众的接受心理并唤起购买欲望,从而帮助实现商品的市场份额的积极响应。更要看到,国际商务译介在译语文化中产生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它可以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产生影响。归纳起来,译介的跨文化意义就是:科学技术革新和新的理念已经影响和改变着译语受众消费意识、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并部分地渗入到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

作者:刘知洪 杨琴

消费主义的积极影响篇(9)

企业通常会注重品牌的塑造,那就是他们很自然地在商品中融入特定的文化元素,由此,译介的传播任务便在很大程度上是宣传介绍某企业的文化内容。这种宣传过程便携带有企业形象、企业精神、社会责任、价值取向、经营理念等。譬如“:凝聚典雅”“、理解就是沟通”,它们就是国际商务活动在中文译语中体现译介的成功。中文读者或受众便能意识到对应商品促销过程所负载的企业文化精神。因此,相应的企业形象或其他文化因素就能在译语市场渐渐地为人知晓熟悉。同时,这样的宣传文字还包含了关于先进的科技技术、信息材料、消费意识和价值引导等文化内容。国际商务译介就是帮助实现原文文本的预期目的和功能,帮助国际商务活动主体实现营销目的,译者综合对比原文文化和译文文化,把译文受众视为接受主体,在翻译过程中采取灵活的技巧与策略,最终实现成功的跨文化交流的创造性过程。

语言系文化内容的一部分,且又系文化之载体。同时,语言反作用于文化,丰富着文化的内容。通过国际商务译介,商务语言所承载的文化信息自然就传播给目的语受众(消费者)。也就是说,它们向目的语市场传播先进的文化理念,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同时商务译介也会影响冲击译入语文化。国际商务译介一定要瞄准译语受众对某商品的认可,一定要尽显劝说消费群体购买的力量。那么译介就须完成对原文的内涵的诠释,以目的语受众为主体,使目的语受众能像原语受众(消费者)一样能为某商品的推荐言辞而心动。谭载喜认为:翻译远不止局限于原文的语言层面的理解,而是深受文化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也就是要深刻了解相应的文化内涵。因此,译介要有助于与目的语市场文化的协调,符合其消费受众的心理预期,避免文化冲突。奈达(Ni-da,116-118)指出:译文受众和译文内容之间的关系,应该与原文受众和原文内容之间的关系基本一致。商务译介积极地采取综合文化要素来帮助实现有效的营销目的。通过译介,商品的推荐便包含了多样的文化要义,迅速而广泛地在目的语市场传播,逐步地影响着译语受众的文化,实现着跨文化的语言文化传播意义。译介活动在进行商品宣传过程中,改变着译语受众,具体体现就是消费群体的消费观念、价值取向、生活方式、审美情趣等诸多方面,譬如现代生活中我们购买世界知名品牌的服装、首饰、汽车等。从语言上看,译介活动引入了许多外来词,即是跨文化活动的结果。外来词正是两种文化交流的结晶,在形式上被固有语言文化所改造,发生内容上的嬗变,实现的是文化融合(史有为,2004:18-20)。译介帮助传送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描绘理想的生活蓝图,介绍消费时尚。它们的文化意义所指向的是品牌价值,以及极具诱惑力的诉求如“现代生活”“、贵族风范”“、成功标志”、“个性风格”等。各种各样的诉求则帮助人们联想到自己的事业、生活、健康等主题。

文化意义之强大,就是在于它可以通过渗透到各种各样的商品、服务中去,从而使其变得具有更加深刻的价值意义,并能引人瞩目。例如,德国生产的BMW汽车,在德语中它除了携带品牌信息外,并无其他的文化涵义。但是巧妙的译介却创造性地让这一异域品牌形象转化为目的语中积极正面的文化意象,深刻而丰富。从文字选择搭配来看,“宝马”凝聚了汉字象形和会意之特点;从文化传统来看,它负载了中文里积极意义的典故,使中文受众迅速地联想到“汗血宝马”这一美好的文化意象。译者把原文的BMW转换为“宝马”,这是成功的文化的嫁接,是创译。“宝马”具有意义积极、联想丰富的特点,它给消费者“成功”、“气派”、“尊贵”之意象。所以创造性的译介,一方面能积极地帮助商品促销,另一方面能创造文化产品。国际商务译介的跨文化交流活动,可以理解为新的文化潮流运动,它负载新的理念和新的技术,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我国的民族文化。在国内,人们已经学会尊重隐私,学会行动前的预约。商业活动中,我国各大中城市可以看到超市、连锁店及各种各样的专卖店。高档商场的奢华商品正吸引着广大消费者的目光。生活中、工作时,我们可以经常听到洋气的金融术语,或股票、或期货、或外汇。语言上的变化还可以以电脑技术术语为例,电脑技术本身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方式和生活内容。中高档消费群体谈论的主要话题常常是某某汽车、服装、化妆品等。从产业上看,以汽车为代表的制造业技术也正改变着中国的产业面貌。从外来词看,通过译介引入的外来词频频出现在商业文件、报刊文章及学术活动中,涉及科技、生活、教育、广告等诸多方面。无论是言辞翻新,还是人们的行为习惯变化,它们均蕴含着多样的文化意义,代表了新的事物或观念,而且渗入我们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领域,最终产生对汉语文化的影响。

我们注意到,这种影响是普遍而深刻的。试看一经典的译例:原文:Goodtothelastdrop.译文:滴滴香浓,意犹未尽。这是美国Maxwell咖啡的广告语的翻译例子。译文行文流畅,意义积极,形式地道,它的营销和劝说功能读起来却胜原文几分。本例实乃又一成功的商务翻译典范,它帮助实现的是商业营销目的,还实现了跨文化的交流,更让中文受众在自己的消费内容、消费意识上发生了改变,人们日渐学会了理解生活、享受生活、品味人生。从译介技巧上看,它兼顾了汉语语用意义、修辞手法、审美情趣等要素,创设了优美的意境,为中文消费受众描绘出美好的感受,从而帮助实现商品促销的根本目的。整体上看,我们认为,只要通过译介的交流能为我所用,就可以促进全民族的文化素质提高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这种传播和影响也正是目的论(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理论)的主张,就是要重视在目的语环境下的功能和影响,突出目的语受众的需求。这种翻译就是充分考虑目的语文化环境,政治、经济、社会历史、意识形态等,它弘扬的是两种语言之间的文化制约和影响。另外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看到,如今国人消费国际品牌的愿望非常强烈,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本地产品的品牌文化的培育,抑制了民族性的发展。所以,在某种意义上看,结果就是一种对译语文化的冲击。不过,我们高兴地看到,中国民族特色的企业或品牌名称对西方影响也日益增强,如格力电器(Green)、吉利汽车(Geely)、北方绿色食品(NorthGreen)等,彰显了中国国力强盛以及世界消费者对中国的认可,它也是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反映。结语国际商务活动是跨语言跨文化的交流活动,根本目的在于实现在译语市场的成功的商业营销活动,而译介则承担至关重要的媒体作用。因为文化差异的客观存在,需要译者研究原文和译文文化环境下的传统习俗、消费意识、生活方式、价值取向等诸多因素,通过译介来激发译语受众的接受心理并唤起购买欲望,从而帮助实现商品的市场份额的积极响应。更要看到,国际商务译介 在译语文化中产生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它可以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产生影响。归纳起来,译介的跨文化意义就是:科学技术革新和新的理念已经影响和改变着译语受众消费意识、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并部分地渗入到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

消费主义的积极影响篇(10)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步入了一个商品经济异常发达的时代,一个深刻改变我们生活的消费社会已经形成。在这种大肆宣扬“我所占有的和所消费的东西既是我的生存”的社会中,大学生作为时代精神及发展的追逐者和弄潮儿,烙印着消费社会冲刷的痕迹,造成了消费欲望的恶性膨胀与经济能力不堪重负的对立。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未来和民族希望,他们的消费观直接决定着他们的学习态度和人格发展,因此,对他们的消费观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教育引导策略,将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1 消费社会下当代大学生消费观现状

消费社会下,大学生作为思想最为活跃和敏感的社会群体,极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和侵染。他们的消费行为出现了过度消费和攀比消费的状态,消费过程中有了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倾向,消费价值观受到拜金主义和消费主义影响,因此,从他们的消费现状来看,当代大学生已经出现了“消费误区”。

1.1 消费观的误区

在我国经济深入发展的基础上,消费对生产发展,经济增长的影响日益显现,人们常引用马克思的理论来论证消费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所起到的促进作用。如,马克思的“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但是,没有消费,也就没有了生产,因为这样,生产也就没有了目的”,一时间“大量消费才能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这一概念深入人心,大学生作为最易接受新观念的特殊群体,消费欲望就此也被激发出来。认为,“社会要发展,消费是动力,追求前卫和引领社会消费潮流也是大学生对社会进步所做出的的贡献”,“消费”开始渗透到大学校园的各个角落。目前,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拜金主义已经侵蚀了他们的消费价值观,虽然多数大学生认为人生价值不能以金钱的多少来决定,当遂于“没有钱万万不能”这一观点,大多数学生却持支持态度。在消费主义和拜金主义的双重影响下,当代大学生的消费价值观已经日益实惠,在向着重功力的方向发展。

1.2 消费行为偏差

大学生由于消费观念上的误区,其消费行为也出现了偏差,具体表现在:

(1)消费的奢侈化。奢侈是一种非理性欲望的表现,他的实质是纵欲和享乐,任意放纵自己反常的生活需求,缺乏一种合理的的生活消费观念。现阶段,“吃要美味,穿要名牌,玩要高档’,成为许多大学生追求的目标。我们现代的社会又是一个物质丰富、消费欲望膨胀的时代,高档酒席、食品的消费,对世界品牌服饰或顶级香水、护肤品、化妆品的追求,对推陈出新通讯产品的使用等,都表明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已经趋于了奢侈化,对这种现象,也就引起了我们的深思。

(2)消费的情感化。情感性消费就是在消费者对商品或劳务的认识过程中,产生的满意或不满意,高兴或不高兴的心理体验,构成有特色的商品或劳务的感情色彩。具体包括:人际交往消费——老师、同学、朋友之间的人情消费,用于人际交往的通讯费用。休闲娱乐的消费——上网、练歌、看电影、旅游消费等。服饰消费——尤其女生在包装方面追求的是时尚、品牌与品位,目前对高级化妆品的追求也成为其包装必不可少项目。

1.3 消费结构的不合理

当前我国居民的消费观念与消费行为出现了明显的消费主义倾向。而消费主义价值观的主要表现是以自我需要的满足为中心,物质追求至上,享乐主义至上,从而忽视商品的实际效应,追求物质本身所代表的符号意义和价值,以及生活方式,并借此来完成个体身份的自我确认和自我验证,冲击着人们合理的消费结构,而这一倾向具体表现在当代大学生身上:一是物质消费大踏步向高档层次发展,精神消费则严重滞后;二是重娱乐消费又轻读书学习,这种消费结构的畸形状况,在当今青年图书报刊消费的疲软上表现尤为突出。

2 消费社会下当代大学生消费价值观的归因分析

2.1 社会原因

在全球化背景下,西方发达国家的消费主义文化作为一种全球化意识形态主义隐形地进入我国,对我国意识形态造成了强烈的冲击。尤其是在高校这块思想活跃的热土上,其与社会联系越来越紧密,东西消费观的交锋,更是一种必然现象。当代大学生在这个开放已经不可逆转的世界潮流下,他们在吃麦当劳,饮可口可乐,看“美国大片”时,与其说在享受物质和视听盛宴,不如说是“温水煮青蛙”,无形中接受了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

2.2 家庭原因

每一个家庭都有自身的家庭消费特色、消费习惯和消费观。而家庭的消费观对

大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甚至有些父母自己就有着错误消费观,无形中也就助长了他们不良的消费行为。随着家长对教育的重视,子女在学习的消费上基本实行满足供应的政策;经济条件优越的家庭,为他们的高消费提供了经济基础,使他们具有了一定的优越感,大学生作为爱攀比和趋同的群体,他们的高消费和优越感对其他同学就起到了误导作用,进一步对这一群体的消费观带来了或轻或重的影响。

2.3 媒体原因

大众传媒作为时代的鼓噪者,担负着为消费社会摇旗呐喊的角色,大学生也就跟着传媒的导向亦步亦趋。媒体制作大量的影像和信息,使我们能够真正的认识现实的世界。毫无疑问,在21世纪,“传媒扮演着一个特殊的角色” 。尤其在那些无所不在的商业广告中,电视、网络、报刊等侵入了人们的生活,使人们时刻都受到各类广告的“轰炸”。“那些独具匠心的广告能够把罗曼蒂克、欲望、美、成功、科学进步等等各种意识附加于了肥皂、洗衣机、摩托车及酒精饮品等平庸的消费之上”。媒体在引介消费心理时,他教会了大学生根据商品的市场来定义自己的需要和生活风格,“最终消弭了人们的生理和心理,自然和本能,现实与想象,直至理智与激情之间的脆弱的界限,使作为满足生活需要的消费行为卷入了巨大无限的市场惯性运动”。因此,大众传媒构成了大学生生活中一个须臾不可分离并对其价值观有着重大影响的客观社会环境。

        3 消费社会下正确引导大学生消费观的思考

3.1 积极倡导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共建,推进大学生消费环境优化

从社会化的角度来看,家庭是青少年初始化的重要场所,家长成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培养孩子合理的消费观中,家长首先要为孩子正确的消费观提供支持;其次还要及时了解他们的消费状况,对于不良的消费行为进行纠正;最后父母还应该培养自己正确的消费观念,对孩子坚持正面教育。

学校作为培养未来主流成员的专门机构,既要将合理的消费文化引入学校教育,又要将培育大学生消费价值观作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授之以渔,学校还可开设于理财相关的课程和讲座,培养大学生健康的理财能力;

就社会而言,努力将营造健康向上的消费文化环境提升到战略高度来重视。“无论你是哪个社会阶层,也无论你觉得其他人的行为对你的影响有多么小,你都无法逃避消费环境的影响和作用”。大力培养科学、理性的消费观,要旗帜鲜明地反对奢侈、腐化的生活方式,反对金钱崇拜和物质主义,积极营造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社会环境氛围,促使他们树立正确的消费道德和消费观。

3.2 加强自身消费教育,提高消费技巧

在社会和学校这些外力努力下,本身也应严格要求自己把精力集中在学习上,学会对超越消费说“不”;提高文化底蕴,提高认知能力和审美能力,抵御不良消费观的影响;自觉学习一定的商业知识和消费技巧,积累消费经验,提高自己的理财能力;继承几千年来流传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应牢记“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的荣辱观。

3.3 加强对媒体的控制,弘扬主流价值观

应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积极的舆论导向功能,加强大学消费文化建设。首先,要坚持积极、正确的消费导向,引导大学生自觉抵御消费主义的不良影响,树立理性、健康的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其次,党和政府需要借助于强烈的意识形态宣传,行政干预等手段促使媒体担负起弘扬社会主旋律的责任;最后,丰富消费教育的载体,充分考虑大学生消费教育的需要,精心策划选题、创作、出版,并积极推荐一批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强的图书和电子出版物等大学生让那个读物和试听产品,使他们在学习娱乐中能够接受先进思想文化和正确消费观的熏陶。

参考文献

[1][美]弗罗姆.占有还是生存[m].关山,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94.

[3]李永华等.大学生生活奢侈吗?[j].青年研究,2000.6.

[4]万俊人.道德之维[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5]倪盟.关于当代大学生消费观的思考[j].农村农业弄面,2010(4).

[6][德]玛丽昂·格莱芬·登霍夫.资本主义文明化[m].赵强等,译.新华出版社.

上一篇: 温室效应形成的原理 下一篇: 保护自然环境的措施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