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贸易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20 16:09:31

农产品贸易论文

农产品贸易论文篇(1)

(二)研究方法1.散点图散点图可以粗略地判断出农产品贸易比较优势是否转移,直观地做出比较优势变化的判断。何树全(2008)和向艾(2012)用此方法对中国农产品贸易动态比较优势做了分析,得出中国农产品贸易模式较稳定的结论。2.非参数核密度估计非参数核密度估计方法由ProudmanandRedding(1997)[11]首次应用于贸易模式动态研究中,该方法不利用数据分布的先验知识,不作任何假定,是从数据本身出发对其密度进行估计。因此核密度曲线描述变量数据自身的数字特征和分布情况,可以更细致地分析农产品比较优势的动态变化,在总体上对比较优势动态进行考察。

(三)数据说明现有对农产品贸易动态比较优势的研究中,多以SITC二分位、三分位数据为基础,局限于产业层次,未能深入到产品层次。本文以高度分解的HS四分位数据为基础,将对农产品贸易的研究细化到产品层次上,在此基础上计算出的专业化指数能得到更多的信息,进而更好地反映所需研究的问题。对于贸易模式动态的研究,一般至少要选取10年以上的贸易数据,因为贸易模式结构在短时间内会有延续性,短期内变化不明显,故研究的意义不大。故本文选用2001—2012共12年的农产品贸易数据,在国际通行的商品分类标准中,选用WTO在HS体系下指定的农产品分类标准。考虑数据的可获得性,选取HS分类体系前24章(HS01-HS24)作为本研究的农产品范围。本文所用数据来自国际贸易中心数据库(InternationalTradeCentre),所有数据均选取了HS(2002)四分位数,样本大小会在具体分析中再做说明。

二、计算结果及分析

我们先从总体上分析研究大陆农产品贸易、台湾农产品贸易以及海峡两岸双边农产品贸易的动态比较优势变化,再从农产品各细分类别的角度深入分析HS01-HS24农产品贸易的动态比较优势变化。

(一)大陆农产品贸易比较优势动态变化本研究对大陆农产品贸易的分析中,选用了2001—2012年HS(2002)分类四分位数的196个农产品样本。首先我们可以通过散点图粗略地判断中国农产品贸易的动态比较优势状况。图3是分别以2001和2012年大陆农产品贸易的RSCA指数为横坐标和纵坐标做出的散点图和回归曲线,RSCA=0的两条虚线是对应年份比较优势和比较劣势的分界线,整个图由它们分为四个象限:若点落于第一、三象限,表明比较优劣势没有发生转变;若点落在第二、四象限,则说明比较优劣势发生了转变。更详细地说,对于落在第二象限的点,产品贸易有改善,从比较劣势向比较优势转变;落于第四象限则表示产品贸易状况恶化,由比较优势转变为比较劣势。相对图中45°线的散点图分布,进一步说明了农产品比较优势变动的趋势。落于45°线上方的点表示比较优势有改善趋势,反之,有恶化趋势。图3大陆农产品的RSCA指数散点图中,绝大部分农产品的RSCA指数散点都落在了第一、三和四象限,而且大多数都处于45°线以下,说明中国农产品贸易总体的比较优势在恶化,从第四象限的散点来看有不少农产品已经由比较优势转变成比较劣势,而第二象限中由比较劣势转变成比较优势的产品却寥寥无几。从核密度估计图中可以更细致地观察农产品贸易总体上的动态比较优势变化。图4显示,2001年大陆农产品的RSCA指数大致呈双峰分布,左侧波峰较为陡峭,说明大部分农产品的RSCA指数集中在-0.8附近,不具有比较优势;右侧波峰比较平缓几近消失,说明有少部分产品的RSCA指数是集中在0.5附近,相对具有较高的比较优势。2007年的农产品RSCA指数分布已经呈现明显的单峰状,左侧峰度更加陡峭同样集中在-0.8附近,而右侧波峰已经消失即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指数越来越稀疏。2012年的指数分布与2007年几乎一致,左侧峰度更高,指数值在向极小值收敛。这说明大陆农产品贸易的比较优势在趋于恶化,农产品出口贸易越来越集中在少数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上,即贸易出口越来越专业化。下面我们再来用统计检验来验证2001—2012年的农产品贸易变化的显著性。首先设定原假设:2001和2012年RSCA指数没有显著差别。采用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进行验证,得到两个指数向量的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的p值小于0.01,拒绝原假设,大陆农产品的RSCA指数分布形态变化显著,从而从统计上说明了大陆农产品贸易的比较优势动态变化的显著性。通过对HS01-HS24章农产品RCA指数的计算,可以在更细致的层次上分析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类别。如表3所示,列出了8个年份各章农产品的RCA指数的具体变化。观察得出,HS03(鱼及其他水生动物)、HS05(其他动物产品)、HS07(食用蔬菜、根及茎块)、HS14(编结用植物材料)、HS16(肉及其他水生无脊椎动物)、HS20(蔬菜、水果和坚果)这六章农产品在贸易中具有比较优势,其中HS03具有中度比较优势,其他五类都具有较强比较优势。但是从图5这六章农产品指数的趋势图可以看出,RCA指数几乎均呈逐年下滑趋势,虽然这六章农产品具有比较优势,但是正在逐步下降。较明显的,HS09和HS12从2001年具有比较优势发展到2012年已经基本不具有比较优势。

(二)台湾农产品贸易比较优势动态变化在对台湾农产品贸易的分析中,我们选用了2001—2012年HS(2002)分类四分位数的164个农产品样本。图6显示,几乎所有农产品的RSCA指数散点都落在了第三象限,说明台湾农产品贸易总体上比较优势很弱,只有HS0301、HS0303、HS0505、HS1503、HS1903五种农产品落在了第一象限,具有较强比较优势且比较优势相对稳定。所有的散点几乎均匀地落在45°线上下两侧,故台湾大部分农产品不具有比较优势,且贸易模式相对稳定。从图7观察2001、2007和2012年RSCA指数的核密度估计分布图可以看到,在2001—2012期间台湾农产品RSCA指数的分布形态相对稳定,呈明显的单峰分布,波峰较为陡峭,大多数农产品的RSCA指数集中在-0.9附近。然而,与2001年相比,2007年指数分布的波峰更为陡峭,指数值在向极小值收敛,台湾农产品中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越来越少,于是农产品出口的专业化程度也越来越高。到2012年RSCA指数分布的峰度有下降,但分布形态几乎未发生变化,预示着台湾农产品的比较优势有改善趋势。从表4来看,台湾农产品中只有HS03(鱼及其他水生动物)和HS05(其他动物产品)两章农产品在贸易中具有比较优势,其中HS03具有中度比较优势,HS05具有较强比较优势。其余各章农产品具有很弱甚至不具有比较优势。

(三)两岸双边农产品贸易比较优势动态变化在本小节的研究中,大陆对台湾出口农产品中选用了2001—2012年HS(2002)分类四分位数的119个农产品样本,台湾对大陆出口农产品中选用了115个农产品样本。从图8观察2001、2007和2012年RSCA指数的核密度估计分布图,2001年指数分布呈明显双峰形态,但是左侧峰度较陡峭右侧较平缓,随着时间的推移左侧波峰趋于平缓而右侧则趋于陡峭,说明大陆对台湾农产品的比较优势总体上在上升,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增多。从图9可以看出,台湾对大陆农产品贸易不具有比较优势,但是从RSCA指数分布峰度观察到13年间的出口集中化程度下降特别明显,比较优势趋于改善。

(四)两岸农产品贸易比较优势动态演化的成因如前所述,入世后大陆农产品比较优势总体上趋于恶化,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加入WTO,农产品进口放开,关税的大幅削减以及配额管制农产品市场准入机会的扩大,使得农产品贸易由1984年以来的持续顺差到2004年首次出现逆差。二是国内供求的影响。国内经济发展,对农产品原料进口需求不断增加,而由于城镇化发展,农业用地不断减少,造成粮棉油等重要农产品的需求与供给上存在很大缺口,如粮谷、大豆、棉花、畜产品等农产品都呈现净进口的态势,贸易逆差不断扩大。三是国际上针对中国农产品的贸易壁垒(如TBT、SPS等非关税壁垒措施)成为中国农产品出口的重要障碍。四是近年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人民币持续升值带来的农产品出口成本增加使得农产品出口压力重重,而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增长乏力使得农产品外部需求下降。

究其深层原因,还是我国尚未实现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转变,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劳动生产率低,农产品标准化程度低,产品质量不高,安全问题比较突出,影响了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比较优势不断被削弱。台湾农业发展经历了“以农补工”到“以工补农”的过程。前者分三个主要的阶段,一是农产品短缺时期,追求技术和劳动密集效益阶段(1950—1955年);二是主要农产品自给有余、追求价值效益的阶段(1955—1960年);三是充分发挥国际比较优势、追求市场(份额)效益的阶段(1960—1965年)。经过这三个阶段的发展,台湾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呈现出较大的比较优势。1963年,台湾洋菇芦笋出口占世界市场60%的份额。同年,国际糖产量大幅下降,价格飙升,而台湾甘蔗却大丰收,食糖出口一年就盈利400亿美元。糖和洋菇芦笋几乎统治了欧美市场。香蕉、凤梨等农产品在国际上也具有比较优势,就此建立了农业经济作物出口基地和品牌,农业成为台湾外汇积累的最基础性产业。由于有了外汇,大约在1965年开始,政府将钱投入纺织工业、化工业,台湾很快走上了工业化之路,经济起飞了,农业劳动力、资本不断向工业转移,工业的盈利能力强,导致农业不断衰退,台湾开始进入以工补农阶段。

台湾农业有过辉煌,但终究受区域限制,土地稀缺,农业规模较小,加上台湾劳动力成本相对较高,其农产品在国际分工中处于劣势地位。台湾随大陆相继加入WTO后,市场放开,国际廉价农产品不断进入台湾市场,农产品逆差不断扩大。两岸三通及ECFA签署后,大陆在农产品方面对台湾放开市场,单方面让渡利益,台湾却对本地农产品市场严加保护,在这种不对等的开放政策下,台湾农产品比较优势有改善迹象,贸易模式比较稳定。五、结论与启示根据前文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总体上看,两岸农产品贸易在总体贸易中的占比较低、贸易规模偏小。ECFA的签署大大促进了两岸农产品贸易发展,与两岸总体贸易中大陆持续逆差相反,大陆在两岸农产品贸易中持续出现顺差。大陆农产品的比较优势在恶化,在统计期间内大陆很多产品已经失去了比较优势,农产品出口贸易越来越集中在少数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上,大陆农产品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减弱。台湾农产品基本上不具有比较优势,只是2007年以来有改善趋势,但出口贸易仍然集中在少数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上,贸易模式相对稳定。在海峡两岸的双边农产品贸易分析中,大陆对台湾出口农产品的比较优势总体上在呈上升趋势,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在增加,出口专业化程度在降低。而台湾对大陆农产品贸易则不具有比较优势,但是在统计期间出口专业化程度明显下降,比较优势趋于改善。

农产品贸易论文篇(2)

2.其他因素(1)贸易保护主义的呼声上涨,反倾销体系不断建立现今,世界各国间的贸易往来日益频繁,各国都增强了对本国农产品的保护意识。1980年至今,全球主要农产品贸易大国对我国实行反倾销防御体系的现象已非常普遍。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农产品行业逐渐成为每个国家的根本性产业,对该行业的贸易保护已经上升到一定阶段。近几年来,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正悄然崛起,对欧美等主要发达国家产生了很大的冲击,为了保护本国农产品贸易额度,各国纷纷针对本国农产品市场情况,不断建立反倾销防御体系来实行贸易保护,加大了湖南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立足的难度。(2)绿色壁垒逐步扩大,对湖南农产品的出口形成挑战食品安全问题是每个国家重点关注的问题。在我国,从“三鹿事件”到“瘦肉精事件”,使得我国农产品在国际上的出口形象大打折扣,也间接地影响到湖南省的农产品出口。在这个风口浪尖,国际上很多国家通过各种方式来提高进口商品的要求,来达到保护本国企业的目的。达不到进口国所制定标准的农产品往往会被淘汰,绿色壁垒范围的逐步扩大让湖南省的农产品出口受到阻碍。而某些国家在农产品进口这方面会制定一些苛刻的多重标准,这无疑会对湖南的农产品出口造成巨大的挑战。

二、湖南省农产品出口贸易存在的问题

1.农产品产业结构不合理,出口竞争力低下湖南省农产品产业结构不合理,影响着出口效益的提高。目前,湖南省在农产品优良品种的培育,保鲜、冷冻、包装和运输等方面的技术力量匮乏,以致于达不到国际标准,质量较低,并且高附加值的深加工产品少。世界上其他主要农产品出口国会借此机会生产一些优质廉价的农产品,大大降低了湖南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另外,该省出口的农产品以初级产品为主,产品粗放,成本偏高,在价格竞争上不具优势。

2.优质劳动力少,农产品生产效益下降湖南省从事农林牧渔产业的人口达到2059万人,占到全省乡村人口的大多数。其中有很大一部分的文化程度只有小学或初中的水平,并且年龄相对较大。而文化素质较高者都愿意去我国沿海一带打工或经商,以此来寻求更好的发展出路。因此,在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时,剩下的从业人员不能在最短时间内接受和运用,特别是在新的农产品栽培技术和加工技术的推广应用上。而且这部分人员不能准确把握市场信息,盲目扩大生产,生产的农产品严重过剩,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从而影响了整个农产品产业链的生产效益。

3.名牌产品缺乏,农产品的国际影响力弱湖南省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发展必须紧跟世界发展的步伐。改革开放至今,虽然湖南省农产品中已有一些名牌被世人熟知,但是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来看都不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力。湖南省的名牌农产品在国内农产品市场上占领先地位的比例严重偏低,缺乏拳头产品,与其农业大省的地位不相称。名牌农产品的缺乏会直接导致企业经营发展的活力降低,获得的利润减少,不利于农业产业的长期发展。

4.省内龙头企业规模小,农业产业化进程缓慢根据目前的形势来看,该省农产品行业的龙头企业普遍存在规模较小、发展缓慢,产品结构单一的缺陷,社会投入和外来资本的吸收较少。虽然这些龙头企业在农业发展的初期阶段贡献了一定的力量,但发展速度、企业观念无法与国际化市场接轨。另外与其他农业发达省份相比较,不论是企业的规模还是对农业的带动作用,都与其拉开了一定的差距。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弱,使得湖南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十分缓慢。

5.农产品质量安全无法保证,出口风险较大随着经济发展,大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食品安全问题也更加重视和关心。世界范围内有关农产品进出口的绿色壁垒不断扩大,给主要农产品贸易大国敲响了警钟,这些国家必须高度关注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对湖南省来说,农产品的生产没有建立一个标准化体系,农产品的生产模式没有相关标准配套设施、缺乏协调机制、缺乏科学指导,达不到综合化,致使生产的农产品质量低。再加上农药的不科学使用、乱用的情况时有发生,以及农产品出口的检验检测工作不到位,导致湖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无法保证,存在着较大的出口风险。

三、提高湖南省农产品出口贸易水平的对策

1.优化农产品产业结构,增强出口竞争力湖南省农产品产业结构紊乱的现象已对其农产品的出口造成了一些不利的影响。我们要充分发挥湖南省农业中传统初级产品的比较优势,加强农产品基地建设,加大对优良品种的培育力度。对销量比较好的农产品进行深加工,例如,生猪、柑桔、茶叶、桑蚕丝、优质蔬菜等,形成高附加值产品,增强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同时,要整合区域资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增加农产品出口基地的加工项目,促进农产品产业链的形成和延伸。另外,制定一套合理有效的经营策略,让该省出口的农产品更加符合国际标准。

2.培养专业技术人才,提高农产品的生产效益政府在这方面要高度重视,起好带头、引导的作用。譬如,出台优惠政策吸引外出的高素质人才到省去乡;积极鼓励当代大学生下乡对农业从业人员进行农业知识教育;督促企业定期派一部分人员去外地加强交流学习等。与此同时,政府要与农民一起并肩作战,共同致富。另外,湖南省必须践行“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大力支持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发展。这样不仅会使湖南省的农业劳动力数量充足,质量上更具有优势,也会为农产品出口贸易培养出一批专业技术人才,最终从根本上提高农产品的生产效益。

3.重点培育名牌产品,加深国际影响力培育国际化名牌产品,国家和政府要在继续支持像克明面业、天龙米业、金健米业、金浩茶油等现有品牌发展的基础上,努力在省内寻求发展潜力较大的中小型企业,并给予资金和技术上的支持,让其成长的空间更加宽广。同时出台相关政策,使主要产业和涉农品牌的优势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名牌产品是一个企业科技创新实力强弱的具体体现,大力培育名牌产品,会让湖南省农产品的国际影响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加深。

农产品贸易论文篇(3)

虽然贸易保护在工业化时代就已经非常普遍,但为了保障工业的发展,对于农业却一直是采取剥夺的歧视态度。直至20世纪,随着部分国家工业化的完成,经济得到了显著发展后,政策才逐步转向有利于农业的方面,对农业的保护才真正开始,所以对农业的保护通常都是发生在发达国家的。这些国家通过各种保护措施,扶持农业,提高本国农产品的竞争力,表现在贸易上最明显的就是“奖出限入”。虽然这种保护提高了农产品的价格,但由于在发达的经济中,只有很少部分的劳动力在农业中就业,并且工资收入者的实际收入受食品价格的影响大大减少,因此,对于提高农产品价格的政策,几乎不存在有组织的反对力量。从20世纪30年代美国农业的保护政策开始,到60年代欧共体的共同农业保护政策,以及亚洲的日本、韩国的农业保护政策,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本国农民的收入,增加了本国农产品的供给。在国际贸易上则表现为欧美农产品大量剩余,补贴出口;日、韩农产品生产成本极高,而进口关税壁垒难以逾越。这种情况在80年代达到了一个顶峰,发达国家对农产品的贸易保护愈演愈烈,其特性显露无遗。

但是,原有的农产品贸易保护政策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问题,对国际贸易和各国的农业生产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1.农产品国际贸易发展缓慢,秩序混乱。在国际贸易领域内,农产品贸易处于一个极其特殊的地位。由于农业所具有的基础性地位,关联着粮食安全、环境保护、国内政治等诸多因素,所以在GATT(关贸总协定)时代,虽然贸易自由化的进程不断深入,但农产品的国际贸易一直游离于国际贸易自由化的体系之外。尽管经历了长期谈判,可在农产品贸易方面的进展非常有限。这在一方面导致了农产品国际贸易发展相对缓慢,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里,工业制成品的平均关税已经从40%降到了4%左右,而农产品的关税却仍然停留在40%~50%之间。同一时期,工业制成品贸易总额放大了近17倍,而农产品贸易总额则还不到6倍;另一方面,多边谈判的停滞不前,也使得国际农产品贸易缺乏必要的约束,各国各自为政,国际农产品市场处于无序状态。

2.各国间贸易摩擦加剧,市场动荡。可以说,在GATT时代,各国出台的农产品贸易保护政策,基本上属于各国内部的事务。但各国的贸易保护政策交叠在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市场上时,会彼此关联、制约、影响,乃至发生冲突。由于各国的农产品贸易保护政策保护高成本的生产和替代进口,并支持不太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出口,这常会破坏出口市场的秩序,使进口市场缩小,竞争加剧,造成农产品国际贸易的摩擦。在乌拉圭协议达成之前的几十年中,大量的欧美和日美贸易政策的争端都涉及到农产品。而且,一旦外部条件发生变化,就会对农产品的国际贸易秩序产生剧烈的冲击,危及到一些国家农产品的供给安全。同时,实施农产品贸易保护的国家,其保护政策会使农产品的国内市场价格与国际市场价格隔离,导致国际市场价格严重扭曲,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脱节,使得经济资源浪费巨大。专家测算,如果解除世界农产品价格的扭曲,将可能给世界带来560亿美元的福利。

3.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农产品应依据各国的自然禀赋进行生产,并通过国际贸易进行交换,可达到世界福利的最大化。但是,农产品贸易保护措施的实施,抑制了国内对农产品的消费,减小了进口,促进了出口,导致了农产品贸易流向的扭曲,并使得国际市场价格疲软与波动。如欧共体在成立之初,许多国家还是农产品净进口国,由于保护政策的实施而迅速地变成了净出口国。有补贴的出口压低了世界市场价格,并使未受保护的、具有生产优势国家的生产者受损,减少乃至放弃生产;而获得补贴,没有生产优势国家的农产品生产者反而会大量生产,以获取补贴。据估计,凯恩斯集团的食品生产者每年会由于工业化国家的保护而损失大约150亿美元。这导致了在世界范围内对资源的错误配置,对各国的国民经济造成了一定的局部损失,使得农产品的生产处于一种低效状态,而且这种状态会不断恶化,使补贴国背上沉重的财政包袱。

4.发展中国家利益严重受损。发达国家的农业保护政策严重地损害了发展中国家的利益。20世纪80年代以前,发达国家对农业的保护,主要是制定较高的农产品价格,利用关税和非关税措施限制进口。然而,80年代以后,由于农业保护政策加剧了农产品过剩,发达国家农业贸易保护的重点便从过去的“限入”转为“奖出”。随着世界农产品市场的恶化,发达国家的农产品保护也在不断升级。在经合组织(OECD)国家,每年政府向本国农业部门提供的支付超过非洲各国的GDP总值。美国、欧洲及日本对本国农业的支持占世界总额的80%左右。

发达国家农业保护政策的特点是,一方面通过贸易保护维持国内市场的高价格;另一方面又由于巨大的库存而向世界市场倾销剩余农产品,从而压低世界市场价格。发达国家农产品的贸易保护手段名目繁多,对发展中国家尤其不利,因为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依赖于农业及农产品出口。这对于以农业作为主要外汇来源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农产品价格的疲软和出口量减少将使其外汇收入降低,使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发展农业生产遇到诸多困难。据估计,若富国减少对本国农产品的补贴,从而改变价格扭曲的状况,则穷国从贸易增加中获得的收益将三倍于它们每年得到的国际援助总额。

二、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的兴起及其相关政策的实质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原有的农产品贸易保护措施已渐渐不能适应形式发展的需要了。农产品的贸易保护导致了产品的结构性过剩、巨额的农产品补贴、混乱的贸易秩序,以及由此带来的愈演愈烈的贸易大战等诸多问题,对原有的贸易保护措施加以调整,推进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的思想便应运而生,成为了各国的共识。农产品国际贸易自由化的发展趋势,并不意味着农产品自由贸易时代的来临。通过仔细的研究对比不难发现,现代所谓的“贸易自由化”(tradelibralization)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由贸易”(freetrad)[2]。自由贸易强调的是全面的贸易自由,反对以任何政策或措施阻碍商品的自由流通,是经济自由主义思想的集中体现,出现于资本主义早期。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开始发展的贸易自由化,是在发达国家主导下进行的,有其自身的利益驱使,是一种有保留、有选择的自由贸易。在自由贸易的外衣下,隐含着大量的有利于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内容。这种自由贸易的实施,会随着发达国家不同时期利益、需求的变化而变化,具有极大的不平衡性、不稳定性。可以说,贸易保护政策是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均衡、不稳定所产生的必然结果,只要有国家存在,有国家和民族利益的差别和矛盾,贸易保护就不会消失。目前,贸易自由化只是一种发展倾向,而贸易保护也并不会消失,因为贸易自由化与贸易保护主义从来就是一对孪生兄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自由贸易仿佛成为一种理论思想,贸易保护反而是一种事实常态。”

作为国际贸易中焦点的农产品贸易,虽然在贸易自由化上有了一定的进展,但目前的农产品贸易自由化措施远未改变发达国家实施农产品贸易保护政策的本质,新的农产品贸易保护以反倾销、技术壁垒、使用特别保障条款等堂皇面目出现,其保护效应也在不断强化。保护与反保护的激烈争斗引发了许多摩擦与争端,使反倾销案例呈迅速增加之势。同时,为了将外国农产品拒之门外,一些发达国家打着“绿色消费”的幌子,不断强化食品监测体系,相继出台远远高于本国规定的进口食品检测标准,这使得绿色壁垒与技术壁垒问题也日渐突出。再加上在转基因产品上的激烈争论,使农产品贸易上的贸易保护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3]。另外,传统的一些贸易保护措施的作用也并没有弱化,如发达国家对农业生产者的补贴并没有出现下降:世贸组织成立后,日本和韩国的专业农民所获得的生产者补贴等值1996~1998年都为23000美元,不仅没有减少,反而有了大幅度增加,分别比1991~1993年增加了5000美元和4000美元;欧盟和美国分别为17000美元和14000美元,都保持了与世贸组织成立之前相同的水平;澳大利亚也保持了与1991~1992年相同的水平[4]。美国众议院在2002年5月2日通过了一项新的农业法案,其主要内容是大幅增加对农业的补贴:在今后10年里,美国政府对农业的拨款将增加到1800亿美元,比现有农业法规定的拨款增加了735亿美元。其中,对农业的补贴将比目前提高70%,补贴的主要对象是美国农业的主体,即谷物和棉花生产农场。同时,对畜牧农场及其他农产品生产的补贴也比目前有不同程度地增加。此外,针对畜牧业、水果和蔬菜生产业的土地保护项目的开支也增加了80%,而这些行业过去是很少得到政府拨款支持的。这一议案的出台,引起了世界范围的强烈批评,认为这必然会严重冲击现有的国际贸易体系,是对农产品贸易自由化进程的严重打击,使人们对“千年回合”的贸易谈判前景感到悲观。可以看出,发达国家依然在通过各种手段提高对本国农产品的贸易保护。虽然农产品贸易自由化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发达国家也做出了一些让步,其政策的实质依然是以贸易保护为核心,而且农产品贸易保护在经济衰退之际还有加强的趋势。当然,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提高,产品贸易不可能长期成为世界贸易自由化的特例,要求减少农业保护的压力在不断增加,农产品市场准入问题已经成为未来世贸组织谈判的重点。但任何一个国家都不想单独对其农产品贸易保护体制作大幅度修改,要想通过多边谈判达成协议,在现有的农产品国际贸易体系上进一步推动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的进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千年回合”中农产品贸易展望

1999年底,世界贸易组织在西雅图启动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即“千年回合”时,遭遇了重大挫折,未能取得任何成果。直至2001年年底的多哈会议上,各方才同意在2002年启动新一轮的多边贸易谈判,并争取在2005年1月1日前结束这一轮谈判。不过,新一轮的农业贸易谈判已经依据农业协定的规定在2000年展开。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农业协定是一个利益妥协的产物,有不少漏洞和含糊之处。虽然农产品贸易体制在乌拉圭回合的推动下有了不小的改进,但由于协议允许发达国家继续执行补贴农业的贸易政策,发展中国家出口农产品及其加工品,一方面仍面临着高关税限制,另一方面也经常受到发达国家各种非关税壁垒的困扰,这引起了许多发展中国家对协议履行状况的不满。在此背景下,继续推进农产品贸易自由化进程,出台更透明和更有约束力的执行细节和记录,显得十分必要。尤其是条约中的一些重要条款,如“和平条款”的执行期已期满,如何后续执行亟待明确。所以,世贸组织需要召开新一轮的农业问题谈判加以解决。

面临新一轮谈判,澳大利亚、美国、日本、欧盟、坦桑尼亚等二十多个成员提出了议案。尽快将农产品贸易全面纳入世贸组织框架下,进行有效地约束,已经成为大部分成员的共识。多哈会议确定的新一轮农产品谈判的目标是:显著扩大农产品的市场准入机会、分阶段削减并最终消除各种形式的出口补贴和大幅度削减造成贸易扭曲的国内支持措施。为此,谈判的焦点将集中在这样几个方面:

1.在市场准入方面,各成员国建议进一步有效地削减农产品关税。目前,采取何种核算方法来对税率进行削减,以及是否给予发展中国家、转型经济国家和新加入的成员特殊待遇,是各方关注的焦点。由于过去几年关税配额的利用率较低,各方希望能改进关税配额的发放方式,削减配额内关税,实质性增加关税配额的数量,增加关税配额管理办法的透明度。发展中国家则希望发达国家进一步开放市场时,要针对发展中国家有出口利益的产品。

2.在国内支持方面,成员认为,要进一步强化协议对国内支持政策制定的规则,改进“蓝箱政策”和“绿箱政策”,取消影响生产和贸易的价格补贴,实质性地削减补贴水平,提高透明度。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国家希望在此问题上拥有一定的灵活性,允许他们为提高产品多样性、生产能力和竞争力、营销水平、运输水平、产品等级以及满足检疫要求,提供一定的国内支持。

3.许多成员要求取消出口限制,尤其是那些纯进口国家关心的产品;同时,对出口补贴进行实质性的削减。凯恩斯集团要求全面取消补贴,欧盟、美国则提出要规范出口信贷、国营贸易出口、优惠贷款等措施,以防规避协议。

4.发展中国家的成员提出尤其要关注中小国家的利益,强烈要求在新一轮谈判中保证协议对发展中国家的差别和优惠待遇。在削减水平、关税约束水平、关税配额管理、补贴等问题上,发展中国家的成员要求有灵活性;同时,要求发达国家对其出口产品不要采用协议中规定的特别保障条款。

在世贸成员的议案中不难看出,由于政策出发点和利益的不同,各成员对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的态度差别较大。各方观点的实质,依然还是围绕着贸易保护还是贸易自由化所展开的激烈较量。凯恩斯集团是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的积极推动者,其强烈要求立即完全取消对贸易造成扭曲的出口补贴、国内支持,要求用关税作为保护各成员国内农业的惟一手段,大幅度开放农产品贸易;美国在农产品贸易自由化上的立场与凯恩斯集团较为接近,同时,由于自身的特殊原因,还对扩大基因工程农产品的市场准入、提高各成员农产品贸易体制透明度以及国营贸易问题有着强烈的关注;欧盟、日本和韩国等高生产成本、高贸易保护国家,则反对实行完全的农产品贸易自由,而强调应逐步减少出口补贴和国内支持,并强化现有协议规则,此外,他们还积极强调粮食安全、环境保护、动物权益等“非贸易关注”议题和农业的多功能性,使农产品国际贸易日趋复杂,有可能形成更高层次的贸易壁垒;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国家作为世贸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强烈要求维护自身的利益,但由于各国间在经济、政治利益上的分歧较大,以及谈判实力的缺乏,难以形成统一的声音,只能依据自身的实际条件,依附于某个主要参与方。当然,中国加入了世贸组织,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谈判的力量和格局,使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得到重视。

虽然新一轮的贸易谈判应在2005年完成,但由于本轮谈判涉及的问题极为复杂和广泛,各方的态度、意见都有着明显的分歧,谈判必然会是极为艰苦的,是否能按期结束难以预料。当然,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的趋势会在此轮中得到推进,但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可能性不大。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在贸易保护方面不会做出太大的让步。尤其是在美国出台新的农业补贴政策之后,世界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的发展在短期内甚至有可能出现停滞乃至倒退。

在农产品贸易领域,自由化已经成为潮流,并会获得不断地发展,但目前贸易保护还是各国政策的主流。单纯地依靠贸易保护,或是一厢情愿地寄希望于贸易自由化来推进本国的农产品贸易,都是行不通的。如何把握好二者之间的关系,从中找到最佳的结合点,是各国需要长期深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加入WTO后我国农产品的国内保护[EB/OL]./MediaCenter/international/Inter021/inter021-03.htm

农产品贸易论文篇(4)

关键词:农产品贸易自由化;农业政策;改革WTO;协调机制;政策建议

一、导论

(一)选题意义

农业和农产品生产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在各国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涉及到人民生活、社会安定、经济发展等一系列问题,因而农业历来是各国政府保护的重点。农业保护严重扭曲了农产品贸易,使各国都深受其害,于是取消贸易保护、实现农产品贸易自由化成为大多数国家的共识。经过艰苦谈判,乌拉圭回合谈判最终达成《农业协议》,奠定了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的基础。从《农业协议》开始实施至今,各国遵照《农业协议》履行承诺,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的进程不断得到推进。但同时,WTO农产品贸易协调机制又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还需要在谈判中加以完善。中国是一个拥有超过9亿农业人口的农业大国,作为一个经济全球化的积极参与者,在农产品贸易自由化过程中将同时面临来自内部与外部的双重压力。为此,深入研究世界农产品贸易自由化及WTO农产品贸易协调机制,积极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遵照国际协议调整国内农业政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强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对于中国全面促进农业发展,维护国内农业安全以取得长治久安、持续发展的牢固基础,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文献综述

许多学者对中国农业及世界农产品贸易的课题进行了研究与探索。如特丽?西库勒(TerrySicular)(1989)结合当时中国农业的衰退趋势,对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增长进行了探索,提出非农业政策可以加强或破坏农业计划,建议中国建立考虑全面和注重协调的有效农业政策,并把农业放在与其他产业平等的地位上;曹苏峰(1998)以翔实的数据深入分析了世界农产品贸易的发展速度、价格变化、贸易流向分布以及商品结构变化;田维明等(1999)通过GTAP模型进行政策模拟,分析了在新的国际经济环境下我国不同的政策选择对国民经济和农业部门可能产生的影响,认为扩大贸易开放程度有利于提高我国经济的总体效率和国民福利水平;罗余才(1999)对我国农产品进出口的总量与产品结构变化进行了实证分析;张汉林(2003)则在介绍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的基础上对农产品贸易领域的争端情况进行了总体阐述,重点分析了世贸组织成立以来受理的一些农产品贸易争端案例。

综上所述,虽然许多学者从农业产业地位、农业政策选择、农产品贸易结构及农产品贸易争端等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中国农业及世界农产品贸易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论述,但是从总体上来看,这些研究中缺少以农业政策变化及现有农产品贸易协调机制为基础的论述。本文试图以比较不同国家农业政策的改革、分析现有WTO农产品贸易协调机制为基础进行论述。

(三)结构安排

论文的第二部分回顾了世界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的历程,并总结出世界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的三种趋势。论文的第三部分比较分析了世界主要农产品生产国农业政策的改革,认为尽管在《农业协议》的约束下,这些国家的农业政策仍然存在相当程度的农业保护倾向。在此基础上,论文的第四部分阐述了使农业保护主义得以生存、阻碍世界农产品贸易自由化进程的现有WTO农产品贸易协调机制所存在的局限性及对其进行完善的措施。论文的第五部分总结全文,并对中国农业如何应对世界农产品贸易自由化提出了政策建议。

农产品贸易论文篇(5)

【摘 要】文章综合整理了中国和东盟农产品贸易关系、影响农产品贸易的因素和自由贸易区建设对农产品贸易的影响等三个方面的研究现状,并对此作以分析阐述。 【论文关键词】中国 东盟 农产品 贸易 近年来,随着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关系日趋紧密,有关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的研究成果也颇丰硕。特别是在2001年中国提出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设想后,掀起了对该领域的研究热潮,涌现出了一大批论文和著作。本文对此进行了综述。 一、关于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关系的研究 王国平等(2007)针对“早期收获”计划,具体分析了云南—东盟农产品贸易。他们从研究“早期收获”计划对云南农产品与东盟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入手,全面分析了早期收获”计划对云南农业造成的影响,进而研究云南农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产品结构和产业布局等方面的改革目标、政策措施,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陈俊伟(2006)主要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区域分工进行了研究并着重讨论了广西的应对策略。他指出:“东盟是热带农业、林业资源丰富的地方,橡胶、棕榈油、椰子等都可成为各种工业原料。中南半岛几条大河:红河、湄公河、萨尔温江、伊洛瓦底江的出海口都有土质肥沃的三角洲,是东南亚的“粮仓”。在进行农业合作与农产品加工方面都有合作商机。泰国是世界上第一大木薯出口国。在木薯生产上泰国与中国广西开展技术合作,在木薯加工方面中国可以对泰国开展技术输出型合作。缅甸的各种林产品都有待加工。越南的经济林产品有松脂、桂皮、八角,这些与我国广西的林产品恰好雷同。对此可进行技术交流合作。”郑一省(2002)提出:“农业方面将是中国与东盟国家经济合作的重要领域。”其判断的主要依据是“中国与大多数东盟国家是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双方都重视农业发展,相互之间互补性明显,合作潜力很大”,但是没有做更加具体的分析研究。孙林(2003)研究表明虽然中国在一部分农产品上和东盟国家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竞争,但两者的农产品贸易关系以互补为主。朱允卫(2005)对中泰两国1996—2003年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实证分析表明,中泰两国农产品贸易主要以产业间贸易为主,贸易结 构呈现出很强的互补性。 二、关于影响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因素的研究 李欣广(2002)等对中国与东盟在经济双向开放与国际合作中的农业问题作了具体分析,他们认为中国与东盟的农业都不是很发达,都面临着欧美加澳新(新西兰)等国发达农业的冲击。因此,中国与东盟有必要加强合作,共同面对外部竞争。孙笑丹(2003)利用出口相似性指数、需求反应度指数以及贸易分散度指数分别从产品和市场的角度分析和比较了中国与东盟农产品出口结构。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与东盟三国的农产品贸易无论在市场结构还是在产品结构上都存在很高的相似性:在出口对世界需求反应程度方面,中国的产品结构反应水平高于东盟三国,但是市场结构反应水平低于东盟三国,反映出中国农产品出口开拓市场的能力不足等问题。彭茵(2006)分析了中国东盟农产品贸易的优惠性政策安排——早期收获计划。通过对早期收获计划框架的研究,她指出了早期收获计划对中国农产品贸易和东盟农产品贸易的影响并提出了应对措施。她认为应该加强双方在农产品贸易的经济合作,取得共赢。在研究农产品贸易方面运用比较多的模型是1951年由泰森斯基提出的恒定市场份额分析。(Constant Market Share Analysis,简称CMS)模型。Kevin Z. Chen,Lian Xu和Yufeng Duan(Kevin Z. Chen,Lian Xu and Yufeng Duan,2000)利用CMS模型对中国1980-1996年农产品出口竞争力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中国农产品出口竞争力在此研究时期出现了下降趋势,而政府农产品贸易政策改革加剧了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的下降。国外还有不少研究涉及到东亚和中国农产品贸易问题,这些研究多是利用CMS模型侧重分析国家和区域之间农产品出口竞争力变化的研究。在针对中国与东盟国家农产品双边贸易关系实证研究不断增多的前提下,能够发现中国与东盟之间的贸易在1998年之后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并且利用CMS模型对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波动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的文献还是不多的。 三、关于CAFTA建设对农产品贸易影响的研究 周建明等(2007)的研究表明:中国—— 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推动了广西对东盟贸易的发展。从2011年中国与东盟十国的农产品关税开始下调后,广西与东盟各国的贸易额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增幅大都超过20%,增长幅度最大的文莱甚至高达167%。与泰国、菲律宾、柬埔寨贸易的增幅都超过30%。“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初建成效。但仍需根据具体情况区别对待,进一步挖掘潜力。卢肖平(2006)对中国东盟十国农业具体的现状贸易方案进行了实证分析,并提出了在CAFTA框架下相应的政策建议。韦红(2006)运用区域经济学和地理经济学的理论:指出了CAFTA对中国南方农产品不利,而有利于北方农产品的观点。吴士存、朱华友(2006)具体分析了越南、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文莱五国的经济现状,指出了具体农产品种类的互补性和竞争性,并简要分析在CAFTA背景下中国应采取的对策。刘仁伍(2006)具体分析了2006年东南亚经济运行情况,并指出了在CAFTA背景下我国农业的出口机会于以及有待改善的地方。吕玲丽(2004)采用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对中国和东盟各国农产品的出口比较优势进行对比,认为:随着CAFTA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规模将不断扩大,贸易的种类将呈现多元化;中国与东盟主要农产品比较优势呈现互补;尽管中国在农业上的比较优势不及东盟主要国家,但在农产品加工方面却显示出了非常强大的比较优势。孙雨嘉(2007)认为:中国与东南亚发展农业合作潜力巨大,中国与东南亚的农业合作已处于起步阶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中国与东南亚的农业合作有待于进一步发展,加强双边的农业合作可以通过加强制度合作,最大程度利用现有资源来进行。

农产品贸易论文篇(6)

内容论文摘要:本文在中韩两国农业现状的基础上,对中韩两国农产品在互补性、竞争性与比较优势等方面定量与定性分析贸易形势。从而得出如下结论:为了更好促进两国间农产品自由开展贸易,中韩两国有必要建立自由贸易协定(FTA)。 论文关键词:中韩农产品,FTA,贸易结构分析,贸易比较分析 中韩两国农业情况综述 中国2005年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562.9亿美元,是1988年的3.4倍;外商直接投资农业金额29.8亿美元,是1988年的13.5倍,但比2011年降低了44.6%。农产品贸易品种由以粮食为主,拓展到粮食、蔬菜、水果、花卉、肉类、水产品和部分农产品加工品;出口范围从周边国家和地区发展到欧美、中东、非洲和大洋洲等农产品主要贸易地区。对外农业交流与合作从一些传统友好国家发展到亚洲、非洲、拉美等许多国家,推动了我国农作物品种、成套技术和设备的出口。 从进出口看,韩国是一个农产品进口大国,而且增加速度很快。以当年美元价格计算,1970年农产品进口值为3.5亿美元,1997年为76.2亿美元,2011年为130.7亿美元,34年来增加了37.3倍。但由于同期非农产品的进口增长速度更快,农产品进口在全部进口中所占的比重从19%下降到了5%左右。韩国也出口少量的猪肉和特种农产品,1970年韩国农产品的出口总值为5500万美元,占整个出口总值的6.l%;1997年农产品出口总值增加到15.l亿美元,但在整个出口中的比重却下降到1.1%。 经济的发展总是伴随着相应的结构调整,这必然会反映在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的变化上。一般来说,农业在国民生产总值、就业和外贸中的份额减少以及恩格尔系数下降是一个国家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的重要特征。韩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从上述指标的变化中得到了反映。从农业在GDP中的比重看,二战后韩国农业GDP占整个国家GDP的比重大约为50%。尽管农业GDP的绝对值逐年增加,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这一比例在1970年下降到23%,2002更是下降到4%左右。从农业就业在全部就业中的比重来看,其下降的速度更快。1970年韩国农业中的就业人数(包括农林渔)超过整个就业人数的一半,到1997年已减少到11%(1998年有所回升,为12.6%)。同期农业就业人数的绝对量从485万人减少到232万人,农业人口从1440万人减少到450万人,少于总人口的10%。从国内生产来看,虽然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有所下降,但由于投入的增加和技术的进步,上世纪70年代以来韩国的农业生产仍有相当的发展。1970年韩国农业总产值只有8亿韩元,1997年达到了293亿韩元,按可比价格计算,27年间增长了1.38倍。1970年农业所创造的GDP仅为6亿韩元,1997年增加到207亿韩元。 中韩两国农产品贸易的结构分析 韩国作为农产品的主要进口国,农产品贸易一直是逆差,而且逆差的数额越来越大。如图1、图2所示,从20世纪60年代前期到90年代后期,韩国的农产品贸易逆差从1亿美元增加到了69亿美元,与韩国不同,中国的农产品贸易余额,既有顺差也有逆差。 中、韩两国由于农业生产水平和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农产品的出口贸易结构也有很大的区别。对中国而言,水果和蔬菜成为最重要的出口农产品。中国蔬菜与水果出口贸易额的份额,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以来,一直保持在20%以上,2000年以后是27%,远高于其他类别农产品的出口。中国水果与蔬菜出口的主要对象集中在日本、韩国和东南亚等亚洲地区,欧美市场的出口量相对较小。 韩国的主要出口农产品是水果与蔬菜,肉类与肉类制品、食糖与蜂蜜、还有水产品等其他农产品。上世纪90年代后期,水果与蔬菜出口的份额为16%,肉类与肉类制品出口的份额为14%,水产品等其他农产品出口的份额为41%。 中韩农产品贸易比较分析 (一)农产品贸易互补性的分析 互补性表现为两国间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很低。产业内贸易指数是衡量贸易伙伴之间贸易结构的重要指标,通常用格鲁贝尔—劳埃德指数反映,其计算公 式为,Bi=1-|Xi-Mi|/(Xi+Mi)。其中,Bi表示i产业或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Xi与Mi分别表示第i类产品出口值与进口值。当Bi接近于0时,说明双方间的贸易具有较强的互补性。 根据相关数据,计算可以得出,农业产业内贸易指数(详见表1所示)。 此外,蘑菇﹑蕨菜﹑芝麻籽﹑花生﹑赤豆﹑面条﹑糖﹑威士忌酒等主要进出口产品的计算值都几乎为零。这说明,中韩间农产品贸易具有很强的互补性,正在逐步利用各自的资源禀赋,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互惠互利。 (二)比较优势指数的计算与分析 本文选取了韩国的农产品另一主要进口国美国,与中国的农产品进行国际比较分析。21种主要农产品竞争力指数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从表2和表3可以看出,中国只有在大米、茶叶、花生、蔬菜和水果、水产品上与美国相比占有优势,其他均是劣势。这些优势产品是将来中国农产品发展的重点。特别是蔬菜和水果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应该大力发展。总体而言,受资源禀赋条件的影响,中国各种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差距明显。其中劳动密集型产品始终是我国的优势产品,而资本密集型和土地密集型农产品的国内市场将一直受到国外产品较大的冲击。 结论 首先,中韩两国的农产品进口近年来都有逐渐上升的趋势。但是主要进口农产品的品种不同,不存在进口上的竞争问题。 其次,从世界范围来看,中韩两国都属于人多地少,耕地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价格高缺少竞争力,入世后都面临国际上低价农产品的进入对本国农业带来的冲击。中韩两国都是WTO的加盟国,在依据WTO有关规定,逐渐降低关税,去除非关税壁垒的同时,加大扶持农业生产的力度,以维护本国的农产品消费市场的稳定,保护农民的权益,积极提升农业生产的国际竞争能力。两国在此方面进行经验交流和合作有助于双方的共同发展。 最后,中国农产品在质量上的不稳定,也容易引起韩国更为严格的检验检疫措施;韩国在农产品贸易法律法规的执行过程中,人为的添加了政府保护本国农产品的意志,在一定程度上歪曲了法律法规的初衷,造成了政策法规的不透明,给中国农产品对韩出口造成了障碍,增加了农民生产的风险。如何改善政府职能,做到公开公正,也是两国需要共同面对的课题。 综上所述,中国与韩国建立自由贸易协定(FTA)的重要性显而易见。所以,在未来的FTA谈判中,尽管将某些敏感的农产品列为例外的可能性很大,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为加强两国间的经济联系,应该将FTA的签订作为一个重要的课题来进行探讨。通过签订自由贸易协定,我们可以在新的框架下解决目前难以解决的争端和问题。中韩两国自由贸易区的建设,既要借鉴其他地区的成功经验,又要结合中韩两国目前的实际情况,在目标的制定和自由贸易协定的内容上进行创新。

农产品贸易论文篇(7)

中美农产品贸易的摩擦不仅是由于极高的关税征收所导致,更多的是来自那些隐形的非关税壁垒。首先是对农产品的高额贸易补贴,2002年美国《农业法》修改,使得政府补贴巨幅增加至1900亿美元,范围包括棉花,大豆,小麦等大宗商品外的其他如花生,羊毛,蜂蜜等。

其次是强制性技术标准,这里面主要又包括转基因作物问题、绿色壁垒与食品安全问题以及环境壁垒。2002年我国颁布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等法规利用了世贸组织允许的技术壁垒,限制了美国转基因作物的出口,引起了美国的不满。同时由于中国水果的品质差,安全性低,常常受到美国的绿色壁垒阻碍,使得中国水果竞争力不断减弱。对于环境壁垒,例如美国对许多食品的包装要求可降解包装,尽量减少对于环境的损害,这也使得贸易的成本增加,实现了美国的贸易保护。

最后就是关于倾销与反倾销问题。我国频频遭受农产品的反倾销案件困扰,涉及反倾销的商品有蜂蜜,大蒜,小龙虾,浓缩果汁等,被征收高额的反倾销税,使得中国本来具有比较优势的许多商品失去了竞争能力。

面对各种各样的贸易争端,使得我国的农产品出口成本上升,国际竞争力下降,我国农产品走向美国市场受到了阻碍,不断引发的贸易争端也使得两国在农产品领域的贸易交往受到损害,最终不能最大化的获得国际贸易的利益。

2中美农产品贸易摩擦的原因分析

贸易自由化是顺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但是由于国家利益的冲突,贸易产生摩擦在所难免。其争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2.1中美经济实力差异

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对于贸易发展的影响不言而喻。美国作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经济实力强,其政府就能通过补贴,生产标准,竞争条例上的政策提升其农产品的竞争力。另一方面WTO规则和许多贸易协定都是建立在发达国家的经济利益之上的,特别是关于技术性壁垒的设置,由于发达国家技术优势明显,使得发展中国家很难达到发达国家制定的标准。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农业的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由于达不到其技术标准而经常发生摩擦。

2.2国家利益的左右

一方面,农产品的特殊性必须要求国家加以保护,维护政治的稳定。另一方面农产品的竞争在于一国扩大了某些农产品市场,另一些国家就会失去一些市场。每个国家都想保护自己的国内市场,开发国外市场,就会提供各种各样的鼓励出口的措施,如补贴,并且推行限制进口的措施,如高关税,技术壁垒等。贸易争端的出现实际就是国家利益冲突的表现形式。

2.3农产品贸易协定WTO协议约束有限

由于不同的国家对于WTO协议和其他贸易协议的条款理解有着差异,任何国家都认为自己的理解是正确的,这样以来必定造成各国的纠纷。另一方面贸易制度存在巨大的缺陷,由于发达国家科技水平高,制定的标准相应高,这些都说明国际贸易的体系尚不完善。WTO以及各种谈判的协议对于贸易保护主义的约束力是有限的。

2.4我国农产品的价格和质量问题

由于国家不合理出口补贴的政策,使得很多企业为了那道出口补贴,甚至亏本出口造成不规范的价格,致使美国对中国产品提出倾销,征收高额的反倾销税。另一方面,由于我国传统的农业生产技术落后,致使出口的农产品质量不过关,远远达不到美国的技术标准,环境标准。从而多次出现中国出口的农产品被禁止进口通关,而且还屡次发生食品安全问题。

2.5我国企业的自我保护能力不强

我国企业的自我保护,预警机制都不完善,也没有强有力的解决贸易争端的有效措施。出口企业缺乏敏锐通畅的信息机制,传导分析信息系统,致使竞争手段单一,国际营销能力不足。出口企业之间的混乱竞争,也导致了本国出口企业在国外市场上的恶性竞争,而且国家,商会等组织机构,对于企业的约束管理能力不强,使得企业之间的凝聚力不够,这也从一个方面增加了农产品贸易的摩擦可能性。

3小结

中美两国在农产品领域的摩擦争端接连不断,但是从整体上看,中美农产品贸易互补的特点,而且国际分工,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发展,中美农产品贸易的前景仍然是十分看好的。当然中美之间的摩擦可能会继续成为阻碍两国农产品贸易的主要问题,中国应该从政府,企业,商业协会等多方位考虑解决措施,形成完善的解决机制。为中美农产品贸易扫清障碍,获得双赢机会。

参考文献:

[1]戴强.中美农产品贸易发展研究.贸易观察2007年第10期.

[2]向锦.透视中美农产品贸易争端中国对外开放与国际竞争力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

[3]李莉.李阳,绿色壁垒对农产品的冲击以及对策农业经济2008年12月.

[4]王星丽,农产品出口应对新贸易壁垒的对策宏观经济2008年9月.

[5]段立军,张广胜,我国农产品的核心竞争分析农业经济2008年12月.

农产品贸易论文篇(8)

论文摘要:近年来由于国际市场环境恶化和我国自农业自身的不足,我国农产品贸易发展面临着严竣挑战,同时一些国家的严格标准,更让中国的农产品贸易雪上加霜。因此,我国应逐步采取措施,更好地在农产品贸易中维护自身利益。 论文关键词:农产品贸易 问题 对策 一、近年来我国农产品贸易发展存在的问题 1.我国农产品出口遭遇的反倾销诉讼增多 近年来,我国农产品出口遭遇的反倾销诉讼越来越多,已成为阻碍我国农产品出口的主要非关税壁垒之一。截止目前,我国所遭遇的各种反倾销已经达到了500多起,我国已连续7年成为世界头号反倾销目标国。针对我国的反倾销案件给我国出口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我国农产品的国际市场份额严重萎缩,有些甚至已经被迫退出市场,构成了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巨大障碍。 2.人民币汇率变化对出口的影响 短期内来看,由于价格上升,我国农产品的出口成本会加大,这样在国际市场上,我国农产品的价格将会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就会下降,这对于我国的弱势农业来说无疑是不利的;目前在我国农业出口商品中,初级农产品占80%,传统农产品和大宗农副产品占40%以上,而这都是对价格变化的敏感度较低,需求弹性较小的产品。 3.我国农产品出口结构不合理 在出口的农产品中,初加工产品占到80%,而深加工产品仅占20%,造成我国农产品出口结构不合理, 我国农产品深加工技术和设备较发达国家相比尚有较大差距。农产品加工的技术和设备问题增加了我国农产品的成本,也影响了农产品质量的提高。 4.我国农产品贸易发展面临某些国家新的贸易壁垒。 2006年5月29日日本实施食品中农业化学品“肯定列表制度”,2006年日本厚生省查出违反《食品卫生法》并最终采取了废弃或退货处理的进口产品共1440批次,同比增加了82%。2006年6-12月间,日本厚生省对我实施监控检查的食品共43种,其中列明违反日本“肯定列表制度”的监控检查项目,涉及12种农产品,15种农药残留标准。 从出口增速来看,“肯定列表制度”实施初期,由于进出口商对日本检验检疫情况心存顾虑,持观望态度居多,不敢盲目发货、进货,我出口企业减少,成交量明显下降。实施“肯定列表制度”以来,为应对日本监控检查和命令检查项目,我花生出口企业加大投入,用以购置设备、自检、普查等,检验成本上涨约一倍。由于成本上涨,导致出口利润下降,国内出口企业和农民的利益受损。 5.我国国内农业支持政策薄弱 我国长期以来采取农业支持工业的产业倾斜政策,对农业支持重视不够、效果不明显,极大地影响了我国农业出口竞争力。第一中国政府财政对于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资金支持总量仍然是非常有限的,总量不足。第二这些有限的资金的使用结构存在很多需要改进的方面。第三,目前政府的财政资金支持农业资金的管理体制也存在严重的缺陷,资金的使用效率比较低下。 二、我国农产品贸易发展的对策 1.向低收入农业生产者发放补贴 在政府根据当地农民的收入分布状况,分配享受补贴的人员指标。 增加农业科研补贴投入、加强农民职业培训,为地方农业科研院所及企业提供育种材料,引导企业在中下游跟进 ,应建设一批符合国际卫生检疫标准的优质农产品出口基地,提高茶叶、蔬菜、花卉等传统优势产品出口的竞争力,以弥补我国取消出口补贴带来的贸易损失。 2.我国农产品出口企业应利用商标的知识产权 强化竞争力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我们大量的农副产品,应当运用注册商标和地理标志获得法律保护;尤其是应当走出国门,利用我国已经加入的商标保护国际协定,到国外注册自己的品牌,让品牌成为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当前我国农产品贸易逆差达6.7亿美元,农产品缺乏品牌竞争力是一个重要原因。 我国从1994年开始把地理标志纳入商标保护的范畴,现在通过注册商标和地理标志加大保护力度,直接促进了农民的增收。如山西长治的一些农产品加工企业注册了自己的商标,采取“公司+农户”的形式,收购玉米的车直接开到农家地头,农民降低了劳动强度,每亩还增收500多元。而山东章丘的大葱,注册地理商标以后农民增收3倍到5倍,种植面积扩大了三分之二。据统计,目前,我国已经对560多个地理标志产品进行了注册保护,获得地理标志注册的农产品收购价格普遍上涨20%至30%。 3.更关注农民收入的增长 因为这不仅仅决定了中国农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也决定了在温饱问题解决之后农产品商品量的扩大、生产量的扩大也要来自于农民收入增长这方面的积极性。 4.注重对农民权益的保护 要给农民国民待遇,很多综合部门也开始让公共财政的阳光照到农村。中央有一条政策决定今后国家新增的教育卫生文化事业经费要主要用于农村,这是一条划时代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政策,当然要落实还需要艰苦、漫长的过程。 5.积极参与WTO新一轮谈判,建立能够约束发达国家农业补贴的新规则和新机制,坚决要求发达国家削减农业补贴,形成公平竞争的国际农产品贸易环境。

农产品贸易论文篇(9)

自2005年7月21日19点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对美元即日升值2%。至此2007年5月8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等交易货币对人民币汇率的中间价为:1美元对人民币7.6951元,突破7.70关口,创汇改以来新高,增幅达到5%左右。这对于进口来说是非常有利的,人民币升值后,同样数量的货币的购买力得到提升,国外产品的价格相对下降。将有利于我国进口更多的农产品。但是对于出口来说则由于人民币的升值直接影响到了出口产品的价格,大大影响到了我国农产品在国际时常上的竞争力。供需因素一直是影响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形势的主要因素,但是随着贸易环境的变化,诸如汇率问题、国际市场的价格变化、进口机会的增加、进口贸易技巧的掌握、贸易壁垒的增多等也将逐渐影响我国农产品贸易格局。本文将具体分析人民币升值对农产品贸易各种方面的影响。

一、人民币汇率变化对农产品贸易的一般影响

汇率是用一国货币单位表示的另一国货币单位的价格,也是两个国家居民相互贸易时的价格。汇率是实现国内经济平衡的,和国际收支平衡的重要调整工具。汇率的变动既影响国内产品市场的平衡,也影响到国内货币市场的平衡,同时也影响到国际收支平衡。因此,汇率变动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将产生重要影响,这种影响主要是通过进出口商品的价格和服务性商品的定价表现出来的。而汇率的变化影响最为深刻的则是进出口贸易。

1.人民币汇率变化对出口的影响。

(1)短期影响

短期内来看,由于价格上升,我国农产品的出口成本会加大,这样在国际市场上,我国农产品的价格将会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就会下降,这对于我国的弱势农业来说无疑是不利的;但是我国农业出口商品需求的价格弹性为-0.5748,而如果想要利用货币升值或贬值来达到影响出口状况的话,出口商品的需求价格单性的绝对值应该大于0.7。既我国农产品出口额的变动对汇率是缺乏弹性的。弹性是通过影响数量进而影响收益的,弹性大的产品汇率变动的影响会被扩大,而弹性小的产品汇率变动的影响是被缩小了的。而我国农产品出口额的变动对汇率的变动缺乏弹性是因为我国出口农产品中低附加值的产品占比重较大。目前在我国农业出口商品中,初级农产品占80%,传统农产品和大宗农副产品占40%以上,而这都是对价格变化的敏感度较低,需求弹性较小的产品。而发达国家农产品的加工品占其总生产量的90%以上,加工转化后产值增加2-3倍;我国农产品加工品只占其总生产量的25%左右,加工产值只增加30%左右。

(2)长期影响

而从长期来看人民币升值将必定会带来进口原料的成本下降,进口商品的国内价格也会有所下降,那些以进口商品为原料的农产品加工品的成本也随之下降,这样就可以降低我国农产品出口的价格,扩大出口。而人民币升值之后虽然我国的出口价格提升,但是相应的就可以以低廉的价格进口到更先进的设备和技术。就可以显著提高我国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的质量,还可以提高我国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弥补价格上升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时还可通过质量的提高来达到发达国家指定的各种检验检疫标准,免遭各种绿色壁垒,增加我国农产品的出口量。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内农产品加工企业,有利于改变我国农产品在国际时常低价低质的营销策略,转而实行高价高质的新型竞争策略。这不仅适应国际贸易的发展潮流,也有利于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

(3)绿色壁垒

但是中国农产品出口最重要的除了价格因素外,更重要的是各个发达国家所设的绿色贸易壁垒。中国加入WTO以来,农产品出口遇到巨大挑战:各国纷纷把“绿色壁垒”作为控制贸易的重要手段。3年来,我国农产品出口遇到的各种技术壁垒累计达1000项左右。据商务部调查显示,我国有90%的农业及食品出口企业受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影响,造成每年损失约90亿美元,出口受阻的产品从蔬菜、水果、茶叶到蜂蜜,进而扩展到畜产品和水产品。国外实施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产品出口的最大障碍。所以,在此情况下我们如何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如何跟国际接轨,保证我们有竞争力的农产品出得去,这才是更关键的问题。为此,我国从国际市场上的五大壁垒(检验检疫壁垒、食品反恐壁垒、身份认证壁垒、知识产权壁垒、食品标签壁垒)中要再次展现我国出口农产品的优势,只能从产品品质上下工夫。

2.人民币汇率变化对农产品进口的影响。

根据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的预测,到2008年人口大约为14亿,到2030年达到16亿。根据世界粮农组织(FAO)规定的人均400千克的粮食消费标准,2008年中国的粮食需求量大致为5.6亿吨。中国政府必将努力保持95%的粮食自给率,所以我们假设粮食的对外依存度(年进口量占年消费量的比例)为5%,而且不考虑汇率变动对粮食进出口的影响,那么中国在2008年需要进口粮食2800万吨,现在世界粮食市场的贸易量在2亿吨左右,如果以后几年内没有大幅增长,中国的粮食进口量将占到世界粮食贸易总量的14%。1995年我国粮食进口2081万吨,如果到2008年人民币升值30%,在粮食价格不变的情况下,相同数额的人民币可以购买到2705万吨的粮食。同理,2001年我国粮食进口1738万吨,如果人民币升值30%,在粮食价格不变的情况下,相同数额的人民币可以购买到2260万吨的粮食。也就是说,如果人民币在4年内升值30%,到2008年花费和现在相差无几的外汇就可以满足大大增长的粮食进口需求。

如果说升值对出口商不利,那么进口商却能够从中获益。一直以来,我国从国外进口的主要是粮食,而对之进口最多的就是美国。1997年1998年以前主要是小麦,2000年以后大豆进口的比较多,畜产品进口、糖和羊毛等等。如果人民币升值,进口农产品的价格将会降低。中国是一个粮食产不足需的国家,从适量平衡国内产需缺口来看还是有好处的。但是大量的国外产品进入中国将强烈的打击我国本国农产品的销售和产品价格,应该加强国产农产品的生产和紧抓产品质量,提高其国际竞争力。

二、升值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对外依存度的加深,可以预计,我国人民币还将继续升值。从长远看,人民币的升值将增加农民的福利状况,使广大农民体会到经济发展给他们带来的好处。同时,通过大力发展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还能给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对农业本身的发展而言,人民币升值最主要的长远影响表现在生产效率和产业结构两个方面。

1对农业生产资料的影响

随着人民币的不断升值,国内的企业和个人可以用低廉的价格进口到更先进的设备和技术,这样就可以显著地提高我国农业的生产效率和农产品的质量。这一方面可以提高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弥补价格上升带来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质量的提高达到发达国家制定的各种检验检疫标准,从而免遭各种绿色壁垒,增加我国农产品的出口量。

2对农业整体生产环境的影响

人民币升值可以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农产品的区域布局,进一步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伴随着人民币的升值,小麦、玉米、大豆等资源密集型的农产品的种植面积将下降,畜产品、水产品、蔬菜等劳动密集型的产品将迅速发展,尤其在人民币不断升值的外部环境下,农业产业结构的这个转换过程将加速完成。

3对农业贸易环境的影响和调控

长远看,人民币升值通过改变农产品的国际贸易环境,将逼迫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民调整产业结构、采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从而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内农产品加工企业必须改变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低价低质的倾销策略,转而实行高价高质的新型竞争策略。人民币升值后有利于我国扩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和先进科技的进口,更好的利用WTO(worldtradeorganization世界贸易组织)的“绿箱政策”,提高我国农业的水平。从成本分析可知中国主要农产品丧失价格上的比较有时是因为劳动力成本过高。现在各发达国家在农业生产上,从播种、中耕、施肥、灌溉、治虫、收获到加工等各个环节,实现了全部机械化,而且畜牧业开始由机械化、电气化,走向了工厂化发展。规模效应大大降低了成本。我国农民至今仍然是零星分散,独家小型经营(目前农村自主经营的农户达2亿多),土地零散造成不能使用系列化农业机械(据统计,我国农业机耕率只有53%,机播率27%,机收率14%),同时也造成我国的农业产品的商品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都很低,成本却很高,进而使我国产品的出口价格也很高。我国农业研究投资水平也很低,只占农业总产值的0.1%,为发达国家的1/10,发展中国家现有平均水平也为0.26%。所以改善基础设施,大力投资于农业科技,进行生态环境建设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经之路。人民币升值,有利于扩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和先进科技的进口,国家财富的增加也有利于在上述方面曾家投资,进而促进我国农业实现现代化和产业化。

三、面对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农产品贸易的政策建议

随着一国经济的长期、快速和健康发展,本币升值必然的产物,的国、日本都曾经使本国货币升值。面对本币升值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同的国家采取了不同的补救措施。发达国家由于财力雄厚,经常采取的措施是减税、补贴和价格支持政策,但其成本非常高昂,一般的发展中国家很难提供起如此高昂的费用。我国经济经过二十多年的持续、高速发展后,在国内外的各种压力下,人民币汇率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在短期内,人民币升值将对我国农业的发展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为了保持农业的健康发展,我国应该结合国情采取适当的措施来保持农业的健康发展。

1.人民币应该逐步地分阶段升值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对外依存度的加深,可以预计,我国人民币还将继续升值。国家为了促进进口,在一定程度上低估了人民币的实际购买力,使我国的贸易顺差不断加大,国家外汇储备不断急速增加,国际上尤其是美国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呼声越来越高涨。此时当人民币升值2%之后,后劲依然强劲,人民币进一步升值的预期依然存在。为了减少人民币持续升值对农业进出口带来的强烈冲击,国家应该采取逐步的、阶段性的升值策略。这样,可以给农业更多是适应和应对时间,保持农业生产发展的持续性和稳定性,从而促进农业的健康发展。

2.加快农业技术推广和创新,减少农业的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的国际竞争力

目前,我国农产品的生产成本已经超过了国外农产品的生产成本,因此还有很大的下降空间。在人民币不断升值的大背景下,我国可以在国际时常上购买到更多先进和使用的技术和农产品加工用的初级产品,可以大大降低我国农产品的生产成本。此外由于人民币升值对于我国向国外进口生产资料也大大有利,因为人民币升值国外产品价格下降,可以以更优惠的价格来购买生产资料,对于我国农产品出口价格下降也有着积极的意义。在国内外两个市场需求都减少的情况下,无论是农产品加工企业还是单个的农民,必须引进和眼法更多的先进技术来提高农产品的质量。为此,国家应加大对农业技术研究和推广的资金投入。同时,应改革农业技术研究推广体制,提高详尽科学技术的转化速度。

四、结论

通过分析可以得到结论,人民币汇率变动会对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产生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人民币生殖有利于我国夸大进口,抑制出口、恶化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现状。人民币升值是否能影响我国农产品的进出口贸易状况,还取决于农产品的需求弹性。只有在进口农产品的需求弹性和出口农产品的需求弹性大于1时,人民币升值才会改善农产品进口的状况,反之则会恶化农产品的贸易状况。但是值得提醒的是,这并非人民币汇率变动影响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的充分条件,因为影响到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的因素还有很多,例如关税、非关税性的绿色壁垒以及贸易伙伴国的经济政策等等。从世界各国的实践来看,各国的货币变动都会影响这些国家的农业政策,我国是个农业大国,更需要在人民币升值后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和实行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法律法规,尽量使其对农产品国际贸易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魏才.人民币升值,农业浴火中重生[J]经济导刊,2005年第9期

2.薛娟.人民币币值上升:农产品出口“跳水”[N]中国经济时报2005.06.01

3.李岳云,宋海英.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影响机理[J]齐鲁学刊,2004

第4期

4.海林.人民币升值对粮油市场的影响[J]粮食问题研究,2005.4

5.孔祥智.人民币升值对农业发展的近期和远期影响分析[J]农林工作通讯,2005.10

6.陈佳贵等.2007年中国经济形式分析与预测[R]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7.魏秀梅等.人民币对中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影响[J]中国物价,2005.12

8.苑林娅.人民币升值对农业进出口贸易的影响[J]中国物价,2005.6

9.孔祥智,李圣军.人民币升值对农业发展的影响[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第27卷第6期

10.陈泰锋.中美贸易摩擦[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农产品贸易论文篇(10)

2.辽宁省农产品国内出口市场占有率表2是2006~2013年10月辽宁及其他主要省区农产品总出口占全国农户品总出口的比重状况,用于反映辽宁省农产品的竞争力状况并进行横向比较。2006~2013年辽宁农产品出口贸易额虽然稳步增长,但贸易比重基本维持在7%~8%左右,远超同处东北的吉林和黑龙江两省。2006~2013年吉林和黑龙江两省农产品出口贸易比重略呈下降趋势,2012年的贸易比重已经不足2%。辽宁省农产品出口主要采取的是“龙头企业带动”与“区域发展”并行的发展模式,即“龙头企业+出口基地+标准化”出口模式与“区域管理+龙头企业+标准化”出口模式并重。辽宁优先发展水海产品、蔬菜、水果、杂粮等主导优势产业,培育创新型农产品出口龙头企业,推动农产品加工型企业建立出口联合体,形成优势出口企业集群,建设农产品出口质量安全示范区。2006年辽宁省农产品出口24.13亿美元,到了2012年已达47.76亿美元,增长97.9%,年均增长率为12.7%。全国各省区农产品出口比重排在第一位的是山东,年均超辽宁18个百分点左右。2012年山东农产品出口150.22亿美元,同期是辽宁农户品总出口的3.15倍。广东虽然是农产品进口大省,但农户品出口比重仍然居高不下。2006~2013年10月广东农产品出口比重一直在12%左右徘徊,高于辽宁省近5个百分点。2012年广东省农产品出口75.06亿美元,同期是辽宁农产品出口的1.57倍。

3.辽宁省农产品出口的贸易竞争力指数贸易竞争力指数(TC)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出口产品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它通常用一个国家或地区某产品的净出口额除以该产品进出口总额。贸易竞争力指数的变化范围从-1到+1。该指数越接近于1,该产品贸易竞争力越强;越接近于-1,该产品贸易竞争力越弱。该指数大于零,说明该产品贸易为顺差;该指数等于零,说明该产品贸易进出口平衡;该指数小于零,说明该产品贸易为逆差。表3是2006~2013年10月中国及主要省区农产品出口竞争力指数情况。我国农户品贸易竞争力指数一直是负值,且越来越小,这说明我国农产品贸易一直处于逆差,且贸易竞争力较弱。所比较的主要省区之中,贸易竞争力较强的是辽宁和吉林,然而TC值偏小。吉林从2006~2013年10月农产品贸易一直保持顺差。辽宁从2006~2012年的TC指数值虽然大于零,但是年均值仅为0.176,且TC值正呈下降趋势。进入2013年,TC值由正转为负值,辽宁的农产品贸易逆差趋势明显,贸易竞争力正在减弱。黑龙江、浙江、山东三省在金融危机之后农产品贸易纷纷由顺差转为逆差,贸易竞争力转弱,这些省份的农业正面临调整和转型的契机。

4.辽宁省主要农业重要商品出口情况将2012年辽宁及中国主要地区农业重要商品出口情况进行比较,如表4所示。辽宁省农业出口的优势商品主要是农业初级加工品食用菌罐头、植物油,2012年的出口额分别为3375.5万美元、8592.2万美元。2013年1至10月辽宁省食用菌罐头出口仍然排在各省区的前列,累计出口12299.6吨,出口2422.5万美元。出口食用菌罐头的大省是福建,同期累计出口171780.3吨,出口2.62亿美元。食用菌罐头虽然是辽宁的优势农产品但是其出口规模、经济效益与福建相比,相差甚远。在各省区的比较中,辽宁的植物油出口生产和出口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2013年1至10月辽宁出口植物油62830.1吨,出口1.0723亿美元,出口额同期增长64.7%,在各省区排名第一位。辽宁省农业出口劣势产品主要集中在传统的农业产品和部分初级农业加工品中,如大米、水果、花生仁果、鸡肉及其制品等等。辽宁作为昔日的产粮大省,大米出口不具有明显的优势。2013年1~10月辽宁大米出口19151.9吨,出口额1161.6万美元。出口数量和出口额落后于同处东北的吉林和黑龙江两省。同期,吉林省大米出口56355.3吨,出口额3934.8万美元;黑龙江出口23215.0吨,出口额1754.9亿美元。全国各省区大米出口排在第一位的是北京,出口280226.8吨,出口额2.33亿美元。辽宁省的柑橘属水果、鸡肉及制品北方的省区中具有一定出口竞争优势。2013年1~10月辽宁这两类农产品的出口额分别为1482.0万美元和15744.0万美元。但是与山东、浙江、福建省份相比,出口额又相差甚远。2013年1至10月我国柑橘属水果出口规模最大的省份是福建,出口量194022.2吨,出口额2.23亿美元。而鸡肉及制品出口竞争力最强的省份在山东,出口量148368.5吨,出口额5.86亿美元。

5.辽宁省农产品加工业产业链条发展情况辽宁省农产品加工业产业链条的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农产品出口的竞争力的高低。截至2012年,辽宁省规模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3891个,完成销售收入8415.6亿元。其中,规模以上的食品加工企业2026个;纺织品企业达到860家;其他农产品轻工加工企业1005个。据2013年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3年辽宁省的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12510.3亿元,而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20.2%,同比增长9.8%。其中,农副食品加工业增加值增长9.5%;纺织服装、服饰业增加值增长11.8%;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增加值增长6.8%;烟草制品业增加值增长7.3%。辽宁省已经形成一些极具特的农产品加工业产业链条,例如玉米加工产业链、生猪加工产业链、果蔬加工产业链、水产品加工产业链、服装加工产业链等等。然而,与国内农产品加工大省相比,辽宁省农产品产业链条两端尚未完善。主要表现为:农产品加工业链条上游企业集聚效应不明显,下游企业营销、服务体系尚未健全;对产业链条带动强、规模加大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缺乏;农产品出口品牌尚未建立。山东省和福建省的农业产业链条形成的比较早,已初具规模。山东有全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寿光蔬菜集团,福建有超大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这些企业已经构建形成了上下游环节一体化、综合配套集群化的现代农业产业链条。

二、主要结论及相关对策

(一)主要结论

综上可知,辽宁省农产品进出口规模呈现稳步增长且呈贸易顺差,然而农产品进口增速远超出口,顺差规模正不断缩减,农产品贸易竞争力趋弱。辽宁农产品贸易占全国农产品贸易总额比重一直在5%~6%左右浮动,远落后于山东和广东两大省。辽宁农产品总出口占全国农户品总出口的比重在东北三省中居首位。辽宁的农产品贸易逆差趋势明显,贸易竞争力只有微弱竞争优势且趋于下降。辽宁省农业出口的优势商品主要是农业初级加工品食用菌罐头、植物油等。但是与其他省份相比,优势不明显,竞争力潜力有待提高。在传统的农业产品如大米、水果、花生仁果、鸡肉及其制品具有竞争劣势。另外,辽宁农产品出口品牌尚未形成,农产品加工业产业链条亟需完善。

(二)相关对策

1.完善农业产业链条,培育农产品出口龙头企业进一步完善农业产业链条。首先,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构建涵盖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中与农业相关行业的农业产业链条经营模式,即由种子供应到种植、生产、加工、储运、流通、销售等一体化的农业产业链条,该链条衔接农户与最终消费者两端。其次,掌握农业产业链条的高附加值环节,如农产品的精加工技术、农产品品牌、农产品加工业的流通与营销渠道等等。占据农业产业链的高端位置,容易形成自身的竞争优势,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通过税收减免、政策扶持、重点整合资金投向、贴息贷款等优惠条件对有出口能力和潜力的、特色鲜明的农产品深加工企业给予重点支持;同其他省份相比,辽宁省级以上的农户加工企业虽近600家,但企业规模偏小,知名品牌少,对周边农业的带动效应不强。因此,要培育和发展一批有特色的具有较强带动能力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充分发挥这些龙头企业上联市场,下联农户,推广技术,带动生产,促进转化的综合服务功能,带动“一县一品”“一乡一品”农产品加工出口,逐步形成资源共享、规模不断扩大、梯次发展的出口增长模式。逐步形成跨国经营的农业龙头企业,以便在区域集团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实现国际市场上的高水平运作。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支持采用以贷代补的方法。按照有偿、可持续的市场化原则,合理利用外贸专项资金,提高资金利用效率。针对不同的行业,可采用低息贷款或补息贷款,取替“隐性”财政补贴。同时,鼓励民营资本作为经营主体参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培养。

2.大力开展科技创新,提升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省科技主管部门要积极支持农产品加工的科技研发环节,增大研发经费投入,以重点项目形式进行联合科技攻关。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组建高水平的农业研发中心,强调自主创新,加快成果转化。积极培育具有创新能力的农产品深加工的科技队伍,通过引进农业高科技创新人才,提高整体创新实力,攻克农产品精加工的技术难题,建设一批农业深加工和精加工的产业化示范生产线,培育农产品自主品牌,有效地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提升农产品出口竞争力。

上一篇: 市政道路工程论文 下一篇: 儿童音乐教育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