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教师德育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20 16:09:21

初中教师德育论文

初中教师德育论文篇(1)

现阶段,各学校教育教学一味地重视学生的理论成绩,对文化素质等培养抛之脑后,使学生的思想意识、文化素质较低,这对学生今后发展是不利的。尤其是初中教学阶段,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在思想文化意识上容易受到影响,因此,初中德育教学改革成为教学的当务之急。

一、初中德育教学现状分析

1.德育教学过于形式化

初中阶段,学生的思想意识正在发生变化,在思想意识上容易受到影响,因此,在德育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帮助学生保持积极的心态学习成为教学主要目标。但是现阶段,我国德育教学中多数为理论教学,教学显得形式化,教学形式较为单一,学生没有较高的兴趣,因此,在教学效率上没有显著的提升。并且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对于学生的德育引导只是口头教育,因此,教学效果平平。

2.受传统教学影响

传统教学中,教师注重学生的理论成绩,尤其是在初中教学中,升学的压力使教师教学过于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而对学生的德育教学没有深刻的认识,其实,从课程教学上而言,文化课程学习固然重要,但是学生的德育教学也重要。

3.受家庭教育影响

学生的文化素养与家庭教育有着直接的关系。自幼儿时期,家长的一言一行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孩子,并且幼儿时期孩子的模仿能力较强,因此,在一些思想意识上容易受到偏移,当孩子逐渐变得成熟,若是没有良好的德育素质、思想意识,加之社会的复杂性,极易出现思想上的偏差。

二、初中德育教学的不足

1.教师综合素质不足

(1)教师是知识的传递者

在教学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教师的教学水平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教师的综合素质在德育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需要教师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提高自身德育素质,进而在教学中能够积极地引导学生,将正能量传递给学生。但是现阶段,我国德育教师的综合素质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在教学中,教师对于德育没有较高的重视程度,缺少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实时掌握学生的思想意识,进而影响教学效率。

(2)教学方法缺少创新

新课程教育的落实,使教育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要求教师创新教学方法,为社会培养技能性人才。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法较为单一、枯燥,没有充分体现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教师在教学中多数采取灌输式教学方法、案例教学,受传统教学理念影响较为严重,因此,学生在德育意识领悟上也只是处于理论知识层面,并未达到思想行为上的提升。

2.教学目的较为突出

在初中教学中,学生的德育意识提升主要依靠思想品德教学,而思想品德教学的主要教学内容为:国家建设、社会精神文明、文化素质等教学内容,教学目的较为突出,在教学内容上缺少心理意识、道德思想的体现,这样一来,使得教学目的较为政治化,没有充分地与学生自身发展相结合。

三、初中德育教学对策分析

1.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

想要弥补初中德育教学的不足,教师需要从根本问题上入手。笔者在教学中始终秉承着“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注重教学的思想意识,进而提升教学效率。笔者建议:第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采取一定的教学方法,例如:游戏教学法、问题式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教学形式,进而提升学生的思想意识、德育水平。第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主体意识,打破传统灌输式教学方法。

2.教师提升自身德育素质

教师想要让学生更好地提高德育意识,提高教学效率,则需要不断地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在日常生活中,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观察生活,进而将其应用在生活中;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在生活中观看一些有关德育教育的书籍,在课堂上与学生交流,在探讨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参与性,让学生能够自主认识到德育思想的重要性,使之能够在生活中有较高的德育意识。

3.创新教学方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勇于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全面提升德育思想,注重学生的思想文化意识提升。现代学生思想较为活跃,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可以举行一些德育知识辩论赛,在辩论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的德育意识。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与学生充分地互动、交流,给予学生充足的讨论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中通过思想交流,进而增加知识视野,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能够及时更正不足。此外,在教学过程中,若是学生的道德思想意识发生偏差,教师不要急于批评,而是需要及时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这样才能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四、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τ谌瞬诺囊求越来越严格,不仅需要人才具有较高的知识技能,更注重学生的德育思想意识,由此可见,德育教学对学生今后发展的重要性。本文分别从初中德育教学现状、初中德育教学的不足、初中德育教学对策等方面进行分析,希望为德育教学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王志其.优选德育教育方法搞好初中德育工作[J].成功:教育,2013(01).

2.樊浩贤.中学德育教学中关怀教育缺失与重构探微[J].基础教育课程,2016(18).

初中教师德育论文篇(2)

从思想品德教师专业成长角度说,教师专业知识的拓展、专业能力的提高,都离不开教学研究。针对初中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思想品德教师可进行具有专业特色的教育教学研究。从研究过程的基本要素看,思想品德教师的教学研究活动可分为五个步骤: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研究问题的确定心理学、法学及国情国策文献的阅读和摘录明确思想品德研究论文的方法研究材料的收集和信息处理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研究结论的得出。

一、思想品德课研究问题的确定

1.初中思想品德课研究更注重选题的实践价值和发展价值,对问题的理论价值基本不作要求,这是符合初中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实际要求的。思想品德课教研课题的实践价值,指研究成果在解决初中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中的实际意义,如:思想品德课教学幽默的美感机制研究;思想品德课多学科渗透教学模式的建构;探究题与实践题引入中考试卷的作用研究;情境教学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实际作用研究等。其发展价值是指研究题目的选择对思想品德教师的研究能力、思想品德教学效果和水平提高的作用,如新课程标准对思想品德课教学模式的影响;思想品德课课程资源开发方式的探究与实践研究;初中文科综合考试与研究性学习的相关性研究等。

2.研究问题的确定应遵循科学的思维过程。思想品德课教研课题的选定,是在思想品德课本和教辅材料、书籍、文献了解认识的过程中或在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实践中受到启发,逐渐认识的。这一思维过程如图所示:思想品德课教学研究题目的初步设想思想品德课教科书和教学研究材料的认识和了解通过分析和判断使思想品德课教研题目更加具体明确科学。

3.思想品德课教育研究课题的来源。研究始于问题,思想品德课研究也不外于此。初中思想品德课研究的内容存在三个方面:学生的心理品质状况和法律意识、法制观念;学生对国情国策的认知和责任感;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方法及效果的研究。思想政治课教学研究课题可以通过下列途径进行选择:(1)从初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需要出发提出课题: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初中学生自我保护能力研究,初中学生法制观念调查研究,初中学生对国情国策的认知状况研究。(2)从初中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要求出发提出课题:初中学生如何适应文综开卷考试应试误区研究,初中思想品德课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角色特征研究,初中学生如何写好思想品德论文研究等。

二、明确思想品德课题分析角度和方法

1.研究课题的进一步分析说明。当思想品德教师选定了一个比较有价值的课题,并不意味着这个问题有了恰当的陈述方式,思想品德研究问题一般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成为理想的题目。例如:“论深化思想品德课改革,全面推进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这样的课题陈述是不能令人满意的。这个课题的陈述太宽泛,给人的信息容量太小。就这个研究课题说,它可以分为三个方面:思想品德课新课程改革对学生评价标准的影响,思想品德课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学方式的转变,思想品德课新课程改革教学内容的深化对学生的要求。一个比较好的思想品德课研究课题陈述,可以使思想品德教师和阅读者更清楚研究方向和内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课题陈述应着重指出中心议题和课题的前后背景。如:“单亲家庭子女自我保护能力调查”这一课题陈述,可以使人们基本上了解思想品德教师的意图和技术路线,明确了两个变量:家庭结构、自我保护能力;一个假设:家庭结构与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存在某种相关。这样“小题大做”有助于确定思想政治研究的对象、性质及方法。

2.确定研究类型和方法思想品德研究课题确定后,必须明确此研究属于何种类型的研究,是定量研究还是定性研究,是基础研究还是应用研究。如果主要是定量研究,必须明确是用实验研究还是用调查研究的方法;如果主要是定性研究,还要进一步明确采用比较研究、历史研究或人种学研究的方法。例如:“把握中考探究与实践题特点,提高复习针对性研究”属于定性研究,又是应用研究,我们一般采用比较研究和人种学研究的方法。“我国人大制度和人大监督权研究”属于定性理论研究,采用比较研究和历史研究方法。“构建‘和谐河北’、不断提高政府行政能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研究,是定性理论研究。

三、思想品德课教育研究数据的处理

思想品德课研究数据有多种形式,如定性的、比较的、顺序的,研究者通常会用适当的统计分析方法进行数据分析。思想品德课教育研究统计方法主要有图表法、特征量计算法、大量观察与个案研究相结合法、统计分组法以及统计实验法等。(1)图表法。是借助几何图形或表格来表现以整理好的由教育调查和教育实验所获得的统计资料的一种方法。(2)特征量计算法。思想品德课教育统计学所研究的大量现象总是通过数量综合把它的一般特征和典型特征表现出来的,如校园学生诚信状况研究。(3)大量观察与个案研究相结合。如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是根据“必然性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一般通过个别表现出来”的原理确定的。(4)统计分组法。如中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研究。

初中教师德育论文篇(3)

随着传统的教师单一中心德育模式向教师和学生双中心德育模式的转型,以及生活化德育模式的建构,讨论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已经越来越广泛地被探索、运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益。但是,当前部分教师仍然存在着对讨论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独特应用价值认识不清的问题,使得讨论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优化在一定程度上遇到了困难和挫折。进一步探讨和认清讨论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独特应用价值,不断优化这一现代教学方法,不仅有利于讨论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可持续发展,而且有利于进一步增强初中思想品德课对学生的吸引力、感召力和说服力。

一、讨论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独特的应用价值

讨论法,是讨论式教学法的简称,是教师引导和组织学生就教材或现实中的一些热点、焦点或难点问题进行独立钻研、共同讨论、互相启发,得出比较全面深刻的结论的一种教学方法。通常包括教师提出和确定讨论课题,学生进行独立或合作研究,教师引导组织学生开展课堂讨论,以及教师进行归纳总结等组织和实施环节。讨论法在教育理念从专制走向民主,教学模式从封闭走向开放,教学手段从单一走向多元,师生关系从教师中心走向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演变过程中逐步产生和形成。讨论法的普适价值包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和眼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构筑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等。可以说,正是这些普适价值促使讨论法成为现代教学方法体系中的重要一脉。当然,讨论法除了具备普适价值,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还具有特殊的应用价值。

(一)有利于促进思想品德课趣缘关系培育与发展,增强课程吸引力。

趣缘关系,简约地说,是一种以相同或相近的兴趣为联结纽带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趣缘关系有着广泛性、多样性、平等性和突出的参与性等特点,[1]并因此发展成为了现代人际关系网络中一种十分重要的人际关系。趣缘关系的发展对于初中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趣缘关系,包括社团趣缘关系、课程趣缘关系和网络趣缘关系等多种样态。其中课程趣缘关系是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因为相同或相似的兴趣结成的一种人际关系。课程趣缘关系的培育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并决定了课程的吸引力,最终影响并决定课程教学的实效性。如前所述,讨论法具有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普适价值。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就如何面对人生挫折、如何培育社会责任、如何认识当代中国的社会公平等容易引起初中生困惑和兴趣的疑难问题组织和引导他们进行探讨,在探究性学习和讨论式教学中激发他们对思想品德课学习和研究的兴趣,从而有效培育和发展他们的思想品德课程趣缘关系,增强思想品德课对他们的内在吸引力。

(二)可以充分调动师生教学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增强课程感召力。

如何增强课程的感召力,是课程教学改革和教法创新的重要旨趣。讨论法在增强初中思想品德课感召力方面的特殊应用价值毋庸置疑,主要体现在:第一,讨论法可以充分调动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一旦选择并采用讨论法开展教学活动,在选择确定讨论课题、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及组织课堂讨论等教学环节都需要进行精心的策划和组织,比较之后选择讲授法、启发法等教学方法,这必然要求教师付出更多的努力,这样就可以实现对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充分调动,解决增强课程感召力过程中遇到的教师动力不足、方法陈旧等问题。第二,讨论法有助于激发和维持初中生对思想品德课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选择和应用讨论法时,选择和确定容易引起初中生困惑和迷茫、激发其学习兴趣的讨论课题,指导他们独立或合作开展研究性学习,鼓励他们围绕讨论课题发表不同观点,这些都有助于激发和维持他们对思想品德课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增强课程的感召力。第三,讨论法的重要特点和优势在于天然地蕴含并且丰富着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间性。在讨论法的实施过程中,作为教学主导的教师和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互相尊重、相互启发、平等交流,可以真正实现教学相长,建立起相互信任、和谐健康的师生关系,这对增强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感召力无疑是十分有益的。

(三)能够引领学生拒绝或摒弃错误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课程的说服力。

面对社会转型时期更加复杂的社会现实和多重价值观念的碰撞,今天的初中生作出价值判断和人生选择的过程尤为艰难。这一状况反映到初中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领域,主要表现为部分初中生存在理想信念缺失、社会责任感薄弱、荣辱观念淡化、进取心不强、学习态度不端,有些甚至接受并传播错误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对于初中生思想品德方面存在的问题,承担着对初中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重要使命的思想品德课无疑应该通过建构生活化的德育模式来有效应对并解决。而广大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除了科学运用讲授法对初中生进行必要和充分的正面理论灌输教育之外,将讨论法有效运用和贯穿到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去,也不失为明智的选择。讨论法引导初中生在研究性学习中寻找、发现和分析社会现实中存在的各种是非问题,通过不同观点的碰撞,促使他们在讨论中明方向、辩是非、知荣辱、会感恩、求上进,在情感体验和对话的基础上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人生选择,引导当代初中生自觉拒绝和摒弃错误的人生观、价值观,化解思想困惑,从而真正增强初中思想品德课的说服力。

二、讨论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法选择中面临的困境

如果把古往今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探索形成的教学方法体系比作一棵参天大树,讨论法无疑是这棵参天大树上夺目的奇葩。讨论法以其普适价值及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特殊应用价值,完全可以与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与发展相向而行,在提高课程教学实效性方面发挥特殊作用。但是,在现实的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实践中,讨论法并未因为其特殊的应用价值被普遍接受和运用。讨论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法选择中面临一系列的困境:其一,大部分教师习惯于传统的成本较低、通用性较强、操作简单的讲授法,对需要付出更大代价和成本的讨论法欲迎还拒;其二,讨论法由于自身组织的复杂性而在运用中经常出现选择的讨论课题难以维持和讨论过程的可持续性难以持续,参与讨论的学生范围狭小与人员重复等问题,而这些失当现象很容易挫伤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其三,由于讨论法与初中思想品德课各主题探究活动教学环节衔接不足,发挥不出其特殊的应用价值,讨论法形式单一也往往限制了讨论法自身的方法魅力。

三、优化初中思想品德课讨论法的途径和方法

应该看到,讨论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但如何克服讨论法自身存在的各种弱点,走出初中思想品德课讨论法运用面临的困境,尽最大努力实现其优化效果,充分发挥其独特的应用价值,亟待引起广大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的关注和思考。

(一)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与不同阶段和层次的学生特点恰当运用讨论法。

新的思想品德教材是以“生活德育论”作为教材编写的理论基础。[2]每册初中思想品德课教材都包括众多的章节框题,并非每个章节框题的教学内容或与之相联系的时政热点问题均适宜开设专题讨论课或穿插运用讨论法。思想品德课教师在开设专题讨论课或穿插运用讨论法时,首先要考虑某一章节框题教学内容是否需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或是否具有良好的可讨论性。对于缺乏良好的讨论性、不宜采用讨论法的教学内容应尽可能少用或不用讨论法教学。而对于教学重点和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内容则应该多采用讨论法教学。其次,在选择讨论法教学时,还要考虑到不同年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及抽象思维能力。一般来说,七年级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差,教师宜少采用讨论法。八、九年级的学生生理、心理趋向成熟、判断思维能力逐渐完备,独立自主意识和自我表现欲增强,教师可较多地运用讨论法。再次,同一教师任教的不同班级之间,以及同一班级的不同学生之间,必然会存在水平的好、中、差等方面的差异,这也要求教师灵活地运用讨论法教学。总之,讨论法的运用一定要因材因人而异,切不可盲目照搬乱用。

(二)充分调动“中下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力求实现全体同学参与讨论。

在讨论法的运用过程中,课堂上往往会出现少数优生“包场”讨论的现象,而这正是讨论法的大忌。教育心理学认为,讨论法的实质是师生之间的认识、情感、意志方面的交流过程。[3]而这种认识、情感、意志方面的交流应该包括全体师生。优生由于具备扎实的知识基础和良好的自学、分析问题、创新等能力,往往在讨论中充当“主角”。相反,“中下生”由于某些知识方面的欠缺或能力方面的不足,往往不愿意发言或很少发言。这时,教师应该运用情感的“期待之钟”,和颜悦色地开导他们,由浅入深地向他们提问题,开拓他们的思路,逐步消除他们心理上的自卑感,使他们获得成功感,体验到讨论的快乐,最终融入到讨论的“大家庭”中去。可以说,能否以民主的教法和教态将中等生和后进生带进讨论环节,是衡量讨论法是否优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三)实现讨论法与主题探究活动环节的良性互动。

讨论法运用的目的在于调动初中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把思想品德教育与知识传授、能力的培养融为一体。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单纯依靠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和纯理论性的德育模式已很难顺利完成。因此,遵循生活德育理论原理和要求,让讨论法和主题探究活动环节优势互补,必将为思想品德课讨论法的优化闯出一片新的天地。教师要力争把学生在课堂讨论中表现出来的积极性引导到课外,如吸引学生注意留心收听新闻广播节目,阅读报刊杂志等,并及时将有关资料与课文中的相关知识点挂起钩来;适当组织开展一些社会调查活动、撰写政治小论文,发表课前5分钟即兴时政评说等,利用课外主题探究活动环节来弥补课堂讨论法教学在某些方面的“先天不足”。

参考文献:

初中教师德育论文篇(4)

[中图分类号] G6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18-0085-01

众所周知,德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学校教育的永恒主题。在广泛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我国初中学校对德育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大。初中班主任不仅要负责班级日常管理工作,更要负责班级德育工作。再加上日常的其他教育教学任务,我们发现初中班主任的工作负担是极重的。虽然如此,初中班主任仍应对德育工作高度重视,积极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与机会对班级学生进行德育。在具体德育工作实践中笔者发现,很多初中班主任面临同样的困境,应积极突破。

一、突破学生差异困境

一个班级有几十名学生,这些学生在思想品德方面的表现不同程度上存在差异。部分初中班主任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时,仅采用一刀切的方式,未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由此造成德育成效并不明显。为突破该困境,建议初中班主任在具体德育工作中,不仅要注重对全体学生统一实施德育,更要注重对学生个体的专门性德育。初中班主任可以给班级内所有学生建立一个品德档案,记录班里每一名学生的思想品德表现。如此一来,班主任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时,便可翻看品德档案记录,发现每一名学生的思想品德薄弱点,进而有的放矢地对学生有区别地进行德育。在此过程中,品德档案的建立是极为重要的。初中班主任在建立品德档案时,不仅要认真、细致,经常观察学生的思想品德表现,更要及时与学生沟通、交流,深入了解班级内所有学生的思想品德表现。伟大领袖曾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初中班主任通过认真观察及了解,便可建立起更为科学的品德档案。

二、突破理论不足困境

目前,很多初中班主任并不是政治专业出身。因此,在德育方面往往会出现理论素养不足的问题。初中班主任的德育工作仅凭经验是很难有效完成的,更难取得理想的德育工作成效。为突破部分初中班主任存在的理论不足困境,建议他们应积极利用课余时间,加强德育方面的理论素养。具体可采用如下几种途径:(1)通过学校阅览室,阅读与初中班主任德育方面的期刊资料。大部分初中学校的阅览室均搜集有大量与初中班主任德育相关的期刊资料,这些期刊资料是初中班主任提升自身理论素养的重要载体。(2)通过网络阅览与初中班主任德育相关的文献资料。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普及与发展,互联网上与初中班主任德育相P的免费资料也越来越多。班主任完全可以利用课余时间通过网页浏览的方式,获取更多的理论知识。(3)学校及相关教育部门应积极组织初中班主任进行理论培训。在具体培训过程当中,不应仅仅注重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技能的培训,更要注重理论方面的培训。

初中教师德育论文篇(5)

一、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开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关于德育工作理念

许多初中班主任目前的道德教育都处在理论教导水平,这种教导较为硬性,容易使学生出现叛逆心理。因此我们需要对教导方式进行积极改善,对德育教学内容进行丰富,结合学生的心理性格特点选择教学方式,对其中的问}进行解决。

2.班主任德育理论水平不高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的德育理论也应该随之做出改变,但初中班主任的问题就在于无法追上时展的步伐。由于缺乏德育理论,初中班主任在开展德育工作时会出现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没有站在初中生的身心特点上开展德育,没有针对初中生的状态和心理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另一方面是缺乏有针对性的德育工作,由于学生的爱好、性格、教育背景、家庭生长环境各不相同,其心理特点和个性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3.初中班主任缺乏很强的教育科研能力

许多初中班主任无法跟上时代的发展,在思想观念上还处在应试教育阶段,其关注的往往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却不在意学生的不良行为,即使采取措施也只是稍微进行引导,教师对自身的定位仍然停留在“教书”方面,并没有明白教师的职责还包括“育人”,因此也就没有深入研究教育这门学科,这也就反映了初中班主任科研能力的薄弱。

二、提升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措施

1.对德育观念进行转变

转变教师观念是对德育工作成效进行提高的保障和基础,所以教师需要转变自身的德育观念,让自己从时代角度开展、看待德育工作,对于未来教育事业发展和学生健康成长德育工作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进行深刻认识,将自身的德育观念重新树立起来,努力学习最新的德育知识,丰富自身理论储备。

2.教师需要更加深入地了解学生

教师只有深入、全面地了解、认识学生,才能通过有针对性的方法和方式进行德育工作的开展。一方面教师要对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进行努力构建,将自己的架子放下,融入学生中去,改变自身对学生的看法,将其看做独立的个体,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对学生的困惑和疑虑进行倾听,对学生真实的思想动态进行掌握,从而对学生进行教育时能够做到有针对性。另一方面,班主任要积极与学生家长进行联系和沟通,从而使得家长在学生的德育工作上起到辅助作用,对学生的身心健康进行全面了解。

3.给学生做好榜样

榜样的作用和力量非常大,班主任在进行德育工作时需要对这方面有明确的认识,从而将自身塑造为良好的榜样,发挥榜样的力量,引导学生的行为。教师需要时刻注意自身的情绪和言行,在面对学生时自身的态度要做到宽容、耐心、温和,以身作则,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示范,从而使得学生信服。例如,有学生喜欢乱丢垃圾,对此教师不仅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还需要发挥示范作用,在看到校园或教室有垃圾时,主动将其捡起放入垃圾桶,引发学生的学习和模仿。这种以身作则的教导效果要远远好于理论说教。

4.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丰富多彩的活动能够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思想觉悟的提高,所以初中班主任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例如,教师可以对新生入校班会进行设计,如演讲式主题班会,让学生对自己的性格特征、爱好、经历进行简单介绍,这不仅能够帮助班主任对学生的情况进行了解,还能增进学生之间的联系和了解。在端午节等传统节日时,可以让学生在家学习包粽子给父母吃,同时写下包粽子的过程、父母的反应以及自己的感受,从而有效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提升。

本文就提升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效性进行了探讨,首先介绍了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开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随后提出了提升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措施。初中班主任在进行德育工作时不能急躁,面对学生时需要保持关心、尊重的态度,在分析、探索实践方面进行加强,对优秀的方法和经验进行借鉴,从而献出自己的力量,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初中教师德育论文篇(6)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1-0055-01

德育是基础教育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任务,为了应对当代各种思潮的冲击和挑战,思想品德教学必须重视德育的重要性。义务教育阶段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要切实承担起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丰富青少年的精神世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培育新时期与时俱进的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等任务。然而,目前初中思想品德教育面临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初中学生自身的道德意识薄弱,不重视思想品德课,不重视自身的道德修养。其次是学校的课堂教育与家庭教育没有形成合力,思想品德课的德育效果微弱。其三是学校对思想品德的教学不够重视,缺少专业教师,不少思想品德教师仅仅侧重知识的传授,不关心思想品德课德育功能的实现。可见,当前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德育功能缺失已经成为当今教育改革中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1.目前初中思想品德课德育功能缺失的成因分析

1.1 青少年学生自身原因。正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们虽然有独立的心理需求,但是由于他们的生理和心理发育尚不成熟,社会阅历和经验明显不足,独立的愿望往往难以实现,这种理想与现实的不协调助长了他们对现实生活的不认同感。为了寻求心灵的满足,不少青少年就把一些影视文化、网络文化当成自身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参照物"。部分初中学生的生活中,来自道德的约束较少,缺少道德修养。这样,低俗的文化就有机会扭曲青少年的道德观,削弱德育教育对青少年的作用,让青少年学生在参与社会生活时容易步入歧途。

1.2 家庭方面的原因。特别是农村初中生有不少是留守儿童,他们缺少监护人的关爱、教育和管束。即使在学校接受了思想品德课的教育,也极有可能在遇到一些困难后,因无法得到家庭教育方面的引导而荒废学业,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例如兴义市某镇的青少年秦某,其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当其沉迷于网络游戏后,为了拿钱上网而打伤了年迈的奶奶。

1.3 学校方面的原因。学校往往侧重中考科目的知识教育,忽视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这使得学生道德意识薄弱。现在教师的绩效和评优多以考试成绩作为标准,部分教师在教学技能方面不专研、不创新,大搞题海战术,这就挫伤了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科的积极性,甚至对思想品德感到厌倦,从而使得思想品德课智育和德育的目标难以实现,学生难以以正确的价值观来指导自己的社会生活。

2.初中思想品德课中落实德育功能的途径

2.1 更新观念,关注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功能。学校要重视思想品德课的作用,重视对思想品德教师的培养,及时使教师的教育理念得到更新。上好思想品德课,思想品德教师必须了解的四个理论支撑:第一,道德学习论。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要将智育和德育相结合,侧重实现德育目标。这就要求教师转变思想品德课的传统教育观念,明确"提高道德水平不能依靠灌输知识,应该依靠道德学习"。也就是要求教师的教学活动应做到"动子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在教学活动中结合起来,这就是实践道德学习论的具体方法。第二,生活德育论。道德源于生活,教师的德育也应该回归生活。要用生活来教育学生,就要求在思想品德课中运用的材料要真实、鲜活和贴近学生实际;还要求思想品德课堂做到欣赏学生的闪光点、弥补学生的薄弱点、满足学生的需求点。第三,德育美学论。德育要有美感,追求"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教师在上思想品德课时应该用美好的语言、行为、事物来感召学生,以美感唤醒美好,升华和落实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第四,德心融合论。教育是人与人之间心灵的沟通,只有情感才能唤醒情感。教师应该善于将学生生活、老师生活中的富有情感的内容结合到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之中。课堂教学中的案例需要融入真情实感,包含亲情、友情、师生情谊等真挚情感的内容才能有更多的心灵共鸣,最终实现道德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2.2 优化教学设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现在的学校已经实现"班班通",思想品德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来辅助教学。现在的思想品德课的内容多是对生活的提炼,生活化的素材借助于现代化的教学媒体,更能帮助教师创设有利于教学的情境,让学生能更直观的理解课本知识,这样的教学方式往往能较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帮助学生学习,才能推动思想品德课德育功能的实现。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应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设计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来充实思想品德的课堂教学。例如开展小组竞赛、小品表演、游戏体验等。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动起来,既能落实教学的知识能力目标,又能落实教学的德育要求,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如在讲到《对不良诱惑说"不"》时,教师运用了"翻转课堂"的教育手法,让学生课前按导学自学课本,课上学生将课本知识运用到实际案例中。这个做法不仅让学生了解课本知识,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一系列学习活动落实了思想品德教育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健全了学生的人格。同时,这样的教学从真正意义上践行着"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课改理念。设计一节思想品德课时,教师还应该要了解学生的需要。例如将学生关心的身边趣事、家乡新变化、时政大事添加进课堂中,这样思想品德课就有了强大的吸引力。学生也会期盼上思想品德课,爱学习与思想品德相关的知识,从而提高了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益。这就实现了师生的双赢。

2.3 加强家校联系,关心学生的生活。关心学生的家庭情况,加强家校之间的沟通。思想品德教学是"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活动,德育不单单是课堂上的工作,它应该延伸到学生的生活当中。学校和教师要关心学生,特别要关心留守儿童和贫困学生。这样,能使学生感受到来自学校的温暖,让他们感受到"情"和"理"的力量。教师的"行动"中彰显的道德,往往比"语言"更有说服力,更能让学生产生心灵上的共鸣,进而成为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参照物"。学生在教师和家长的帮助下,道德水平定能有所提高。

总之,初中思想品德课德育功能的实现有赖于思想品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不断学习新的教学技能,大胆地创新和实践。在不断的实践和反思的过程中,教师要努力摸索出一套适用于初中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思想品德课对初中生的教育作用,切实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参考文献:

初中教师德育论文篇(7)

引言:德育教育是初中教育中的基础,是保证青少年能够健康成长的必要措施,是初中文化课教育能够正常开展的支柱,也是初中教师们工作中的重点问题。德育教育究竟应该以怎样的方式进行,能够取得怎样的效果,始终是初中德育教育研究的热点。

1.初中德育教育问题

1.1从根本上改变初中生德育状况较为困难

目前初中德育教育的形式比较单一,尽管对德育教育的改革已经开展起来,但是班会和谈话性教育始终是德育教育的主要方式,前者只能达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目的,后者则主要针对后进生,但实际教育效果甚微。目前初中德育教育的作用仅是维持学校校风校纪,使学生遵守纪律,对学生心理发展的关注还存在不足,因此,从根本上改变初中生的德育状况较为困难。

1.2初中德育教育面临“两难”

初中德育教育面对着“两难”的处境,第一种是教师德育教育和家长家庭教育的方向不一致造成的,现在的中学生多是独生子女,很多家长对孩子的要求仅在于“成绩”,忽略学生的心理发展,使得初中生存在集体心理发展不健全的状况,而教师对学生进行的德育教育与家长给予的家庭教育是不一致的,给学生造成困惑;另外,任课教师和班主任对德育教育的责任分配不均,使学生认为“任课教师管不到我”,也使任课教师形成“德育教育非我的责任”的想法,这使得班主任的德育教育缺乏支持,显得更加困难。

初中德育教育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使得学校的德育教育力量大大削弱了,德育教育的效果本应该是在保证学生能够健康的适应校园生活之外或者人格成长的动力,逐渐掌握自身发展的方向,而实际上初中德育教育并没有做到这点,这意味着,加强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已经成目前初中教育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2.增强初中德育实效性的方法

2.1用“爱的行动”代替“谈话教育”

初中德育教育中的班会和其他活动固然能够对学生进行渗透性的德育教育,但在针对后进生的德育教育方面,仅使用“谈话教育”的方式是不够的,初中后进生们本身就对教师的言语说服存在反感情绪,因此,应将谈话教育转变成为以实际行动为主的“爱的教育”,使后进生感到教师对自己的关爱和来自班级的温暖,从根本上改变他们的“后进”状态。小军是我们班里存在感低、自信心不足的后进生,我在校运动会上对他进行了特殊的观察和照顾,帮助他找到一个发挥自己长处的支点――个子高、弹跳能力强。小军在校运动会上为我们班赢得了年级组跳高第一名的成绩,成为了受同伴瞩目的“英雄”。我当着全班的面称赞他:“小军同学为班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让我们大家齐喊三声――小军小军你真棒,我们大家都爱你!”在全班同学的鼓励当中,小军的脸上露出了自信的笑容。

2.2尊重学生在德育教育中的主体性

初中学生要应对“中考”,大多数教师和家长对青少年的关注点都在学业水平上,很少重视他们的心理发展需要。要使德育教育有实质效果,就必须尊重学生在德育教育中的主体性,即学校和家长必须为学生营造一致的德育教育环境。因此,班主任应该从内心相信学生有自我改善和自我成长的能力,将“信任”作为进行德育教育的基础,并将这种德育教育思想传输给学生的家长,力求学生无论是在校还是在家,所处的德育教育环境都是一致的;学生的心理发展需要和道德表现能够得到班主任和家长的一致认同和支持,只有这样,学生的德育教育主体地位才能展现,德育发展的主体性作用才能够得到发挥。

2.3加强任课教师对德育教育的辅助作用

要增强学校德育教育的力量,就要使全体教师都担负起德育教育的责任,很多班主任甚至学校领导认为任课教师在德育教育中缺乏经验,可是任课教师却能更深入到学生的内心。有一次班级扫除,班主任病了请任课教师代替看班,在扫除过程中学生并不积极,任课教师只说“我像你们这么大的时候也不喜欢做这些事情,但是我现在很乐意做,因为,成年了之后任何事情都得自己处理,没有谁会跟你身前身后替你打理所有事情,到时候你和别人一比,什么都不会,直接被鄙视”,这样简短的一段话,使学生都默默投入到扫除中,大概是怕以后“被鄙视”吧。任课教师没有班主任“管束”学生的角色束缚,更容易被学生接受,不被班级事务缠身,有更多的精力进行德育教育,因此,任课教师在德育教育中的优势是值得发挥的。

3.增强初中德育教育实效性的意义所在

中学学校教育的目标包括学生的知识文化和其他综合素质等几个方面,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高,在校学习过程中少给教师找麻烦,回家能主动完成作业,对自己全面发展有所要求,那么学校教育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德育教育的另一个意义就是能够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当前中学生存在种种心理问题,对青春期的心理发展来将极为不利,而通过德育教育,使青少年从自负、自卑、自私的心理阴影中走出来,使青少年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达到知识和思想的统一发展,这是学校德育教育为青少年成长送上的最宝贵财富。

4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德育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实际效果并不能展现德育教育的优越性。为了加强初中德育教育的实效性,教师应该在德育教育投入爱心,以实际行动进行后进生教育,重视德育教育环境的营造,并加强任课教师在德育教育中的辅助作用,只有这样,初中德育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作用才能展现出来,初中德育教育的实际效果才能得以展现。

参考文献:

[1]杨娇珍.发挥学生主体性,增强德育课时效性[J].广州职业教育论坛,2012(01):38-39.

[2]严世祥.分析中学德育管理中的“以人为本”[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17):16-17.

初中教师德育论文篇(8)

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文化水平和素质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需要学校培养很多复合型人才支援社会主义建设。近年来教育的改革不断深化为了培养高素质人才,特别是强调了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效率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影响很深远,要想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必须对现有德育教学方式加以改革,以提升我国初中的教学质量。所以初中班主任应该以国家教育目标为基础,创新自己的教学方式,努力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一、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初中班主任对德育工作不够重视

在课程改革之前,初中的教育主要目的是以学习为主和注重强化应试技巧,而不够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德育内容,初中的班主任在教学的时候也不够重视德育工作的重要性,狭隘的认为能体现班主任成功的因素就只是学生的成绩好。随着我国教育工作的不断提升和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不仅仅是学习的成绩,更主要的学生的能力和德育素养。初中时期是一个人开始认识世界形成个性的重要时期,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金钱观都在这个时期趋于完备。所以初中班主任如果忽略了这一点就很难搞好学生的德育工作。

(二)初中班主任的德育工作没有创新性

教育改革已经进行了很长时间了,虽然有些老师改正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但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很多老师不能与时俱进在进行德育教育还对学生采用批评的口吻,这种方式不符合发展学生个性的教育宗旨。因此一定要改变这种德育教学方式,强调提升学生内在素质,将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另外许多老师在教育过程中,不敢尝试创新的教学方式过分追求安逸。由于大部分学生对德育教育不太感兴趣,再加上老师的不重视,长此以往就会导致恶性循环,使初中班主任的德育工作流于形式没有实质的内容。如果学生在学校的时候没有受到良好的德育教育,班主任也不自觉的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这会导致学生在离开学校之后面对社会的时候出现道德问题。

(三)初中班主任德育理论水平不到位

初中班主任要想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首要的条件就是自身具有较高的教育品德和思想觉悟。但是在当下的初中学校中,初中的班主任大多都是某一学科的老师,德育工作的教育科研能力不够专业化。班主任的德育理论水平不到位,教育学生的时候采用比较强硬态度,这很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里,弄巧成拙。初中班主任缺乏德育工作的实践经验,德育水平的良莠不齐,严重影响了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二、提升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方法

要实现提高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效性的目标,就必须考虑到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一方面要求班主任必须是有才能素质过硬的教师,尤其是对德育理论有较深研究的教师。另一方面要求在职班主任要努力学习德育教学方式加强自身德育修养,同时还要努力创新教学方式,适应教学改革的发展和社会需求。总之提升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方式有以下几点。

(一)改变作为班主任的德育教学理念

提高德育工作成效的保障是班主任对德育教学观念的转变,所以老师开展德育工作要顺应时代的发展,深刻的认识到德育工作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和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性。班主任要放弃以前过于老旧的教学方式,认真学习德育教育的理论。在德育教学中一定要坚定信念、转换观点和了解学生的心里状态。另外,班主任一定要加强与学生和家长的沟通,定期开家长会或者去学生家中访谈,从而更好的了解学生也让家长对德育教育有着更深的认识。

(二)加强班主任德育工作的专业性

促进初中德育教育的重要对策就是增强班主任的教学水平和提升班主任德育教育的专业化。根据班主任在德育教学中遭遇的困难,学校应该对班主任进行定期的德育理论的培训,使班主任德育教学质量有所提高。在进行德育教育的时候,应该适当的创新教学方法,强调德育教学的渗透性,将德育教育的理念融入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不知不觉的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

(三)班主任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

班主任只有全面的了解了学生的心里状态,才能量身定做出一套有针对性的德育教学方法,要想加强对学生的了解可以从以下几点展开。首先,要将老师与学生关系定格在平等的基础上,这要求老师不能表现盛气凌人应该放下架子,融入学生的圈子中和他们做朋友,注重于倾听学生的疑惑多与他们进行沟通,这样才能掌握学生心里真实的想法,才能有针对性的对其进行德育教育。其次,班主任要与家长一起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这就要求班主任要与家长多沟通,了解同学的表现和动态,有助于全面的提升同学的身心成长。

(四)学校要加强初中班主任队伍的内部建设

时代的变化会对学校的德育工作提出新的要求,所以不仅要求老师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学校也要强化班主任团队的内部建设。一定要定期培训班主任的德育理论,定期考核班主任的德育水平,定期举办家长会等活动。这不仅可以让班主任发现自己在教学方法上的不足,还可以让他们及时的改正自己的误区。进行德育教育工作一定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创新德育工作的教学方式方法,有效的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三、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更需要有能力综合素质强的人才。所以初中班主任在德育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结合时代的特点,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针对学生的心里状态量身定做出一套方式方法。同时也要强化自身的德育素养和理论研究,创新教学方法,不断提高初中德育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贺艺.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强化策略[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11):320-321.

初中教师德育论文篇(9)

在新课改的潮流中,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以往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方式,使得思想品德课堂生活化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的重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提到:“德育内容应来源于生活,必须更贴近社会生活的实际,更贴近未成年人思想生活的实际,更贴近我国思想道德建设的最新发展的实际[1]。”我国著名教育家和德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德育论是中国教育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产物,其德育思想对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实践活动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结合生活德育论在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的运用,探讨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生活化的方法。

1生活德育论的内涵

1939年陶行知对生活教育这样定义: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教育。他建立了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为基础的生活德育论。将生活德育论运用到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就是要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过程中,采取教学课程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联系课堂教育内容与现实生活,提高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吸纳和融合,真正做到理论与现实的无缝连接,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

2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运用生活德育论的意义

当前我国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生活德育论强调了生活化、生本性、社会性和实践性,将其运用在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能有效推动教学方式的改革,对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有重要的意义。

2.1增强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传统的思想品德教育课堂为了应付应试教育的压力,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到教学评价,都突出了教师课堂讲课的控制权,学生往往只能被动的接受知识,对付考试,并不能融会贯通,深刻理解其中的含义。初中生的心智发展尚不成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力欠缺,因此生活德育论的运用能帮助学生正确的把握道德教育的内涵,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加入到课堂学习中来,教学效率也能事半功倍。

2.2推动教学方式的变革

以生活德育论为指导的生活化教学模式顺应了新课改背景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改变了一成不变的传统教学方式,顺应了时展的要求,融入新鲜的教学思想与理念,推动了教学方式的改革。教师摒弃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更加关注实践发展的要求与学生的现实需求,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能联系所学知识,真正体会到所学知识的内涵,这样一种双向发展的模式,是教学实践发展的要求,推动了我国初中思想品德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不断向国际接轨。

2.3促进中学生的全面发展

初中生正是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其教育的重心并不仅仅是数学英语这种专业知识,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思想品德这种品德课程的学习。将生活德育论运用到思想品德教育活动中,主张理论与社会实践相融合,将教学活动延伸到课堂以外的家庭、社区和其他社会群体,能有效的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思想品德内涵,提升自身的修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生活德育论运用到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策略

在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运用生活德育论是促进教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那么如何有效的以生活德育论为指导,推动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发展呢?首先,要确定生活化的教学目标。传统的课程目标的制定存在着太偏向理论化教学的缺陷,目标过于单一和形式化,导致教学活动也难以吸引学生的兴趣。因此,转变教学方式,首先要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由单一目标变为综合目标,以学生为教学设计的主体,不断提升教学活动的生活化水平。其次,要根据学生心理特征,充实教学内容。生活化教学要求教师不能仅限于书本知识的传播,应该结合学生心理实际发展情况,结合现实热点,不断充实教学内容。例如,教师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及时捕捉重大事件、热点新闻等,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讨论,这样不仅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的主体性,还能在讨论中帮助学生体会现实问题中蕴含的品德修养,与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内涵。除了课堂学习,教师也要充分挖掘学校之外的第二课堂,教师要和家长沟通,通过家长引导学生掌握所学知识,学生在社会相处过程中,能亲身感悟到教师所讲的内容,更容易理解所学的知识。最后,要改善教学评价设计指标,实施生活化教学评价。通过确定生活化的教学目标,充实教学内容等环节,在进行生活德育的同时,也要关注教学的后续评价工作,才能在总结中进步。在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融入生活德育的教学指导,应该建立一个能及时反馈学生学习效果的教学评价体系,关注学生生活化学习的效果。评价的指标应该综合化、多样化,重点关注学生生活中掌握的程度,而不是理论知识的记忆能力,评价的导向性要倾向于学生的内在理解,可以是争对某一情境谈谈自己的理解,或是叙述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事情。教师要结合反馈的内容,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争对学生理解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

初中教师德育论文篇(10)

在初中教育工作中,思想政治学科是一门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学科,它能够引导初中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对于心智尚未成熟的初中生来说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王起顺和王欢编著的《学校新八德教育体系》一书中说:“孝亲、尊师、友学、立志、长善、救失、守法和践行《弟子规》八个方面,简称新八德。”新八德的内容某种程度上规范了广大学生的日常行为,同时也极大地丰富了素质教育的内涵。因此,许多学校掀起了新八德的学习热潮。一个学校如果只靠班主任来对学生进行新八德教育是远远不够的。细读《学校新八德教育体系》一书,能感觉到新八德的内容是对初中思想政治教材内容的高度概括,初中政治教学是新八德教育的基础。因此,必须让新八德教育走入初中政治课堂,这样才能进一步强化新八德教育,使新八德在校园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由新八德能让人想起德才兼备,也想起德智体美劳,这二者里面的德与这里的其他因素并不是并列关系,而是主次关系。指出,道德问题是做人的首要的基本问题。可见德之重要。而新八德又可以说是“德之精髓”。那么初中教材里哪门学科主要涉及到了“德”呢?当然是政治学科,所以初中政治课堂教学应该担负起宣传新八德的任务。

二、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的探讨

(1)初中政治教材的内容涉及了新八德的内容。教师在政治教学中讲解到新八德的内容时,要详讲、细讲、精讲,使学生通过教师的讲解,领会教材内容的实质,进而领会新八德的实质,让学生用所学过的理论指导自己的日常行为,让新八德成为一种日常行为规范,使新八德的学习贯穿于初中政治教学的始终。别让新八德的学习成为一时的潮流,应让它成为永恒的潮流。

(2)强化新八德教育必须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有句话说得好,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随着国家对教育投入的不断加大,许多学校课堂教学的现代化手段越来越先进。作为初中政治学科的教师也应与时俱进,在教学中用现代化科技手段展现新八德,更能让学生耳目一新。例如,可以用多媒体展示中国古代二十四孝图,也可以用动画形式播放二十四孝图的二十四个故事,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新八德的兴趣,从而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孝亲,这样既直观又有趣,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又如,用动画的形式播放“程门立雪”的故事,让学生了解古人是如何尊师的,从而引导学生学会尊师,使政治教学与新八德教育紧密结合,共同塑造学生的灵魂。

(3)新八德理论应与实践相结合。作为教育工作者,作为人民教师,要让学生记住新八德,理解新八德,但这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在教学中为学生创造实践新八德的机会。例如,有的学生上课小声说话,不听政治老师讲课。政治老师可以让这个学生站起来背诵新八德,当这个学生背诵到尊师时,政治老师可以让他停一下,然后提醒他,你刚才小声说话的行为是在尊师吗?这样做可以让学生明白究竟怎样做才是尊师,起到理论联系实际的作用,千万别闹出学生上课背着新八德,下课骂老师的事来。又如,有的学生背诵完新八德后,政治老师可以问这个学生,你的理想是什么,学生可能支支吾吾答不上来,这时,老师可引导他理解什么是立志。

(4)在进行初中政治教材编写时,可以把新八德的内容纳入其中。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教材也应该不断吐故纳新。有一句古诗说得好:“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新八德便是初中政治教材的源头活水,因为新八德的思想内涵与初中政治教材的内容正好契合,若能把二者融为一体,新八德思想便能在政治课堂上熠熠生辉,学生在新八德思想的照耀下必将茁壮成长,校园的精神文明建设必将更上一层楼。墙里开花墙外香,校园的精神文明必将带动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

(5)创设政治活动课,让学生利用新八德理论在日常生活中规范自己的行为。没有创新,人类社会就不会进步;没有创新,就没有今天五彩斑斓的人类社会。初中政治课也应该不断进行创新,政治课也可以走出教室,到校园外去上课。例如,法庭开庭审理案件时,政治老师可以带领自己的学生去旁听。这样做可以让学生懂法,看到犯罪分子受到法律应有的制裁,还可以让学生自觉守法。

上一篇: 建筑施工毕业设计论文 下一篇: 企业内部审计毕业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