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教育学院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20 16:07:43

网络教育学院论文

网络教育学院论文篇(1)

为了更加方便快捷地管理学生,高校应搭建学生信息管理平台,大学生可以通过这个平台自主获取信息,教育管理者可以通过管理系统查询、统计、总结及分析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情况。大学生因为缺少父母及时的管教和督促而存在懒惰的现象,所以,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信息管理系统进行考勤,详细记录上课迟到、缺课、违纪的学生信息并录入考勤系统,也可以记录下遵守纪律、表现突出的学生信息,既便于院系领导及时了解学生情况,也便于开展学生评估工作。

(二)网络交流平台的建设

为了在大学生和院系领导之间建立有效的沟通,管理者可以搭建一个网络交流平台。“留言板”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发表对于学校规章制度的意见、上报学校基础设施的缺失情况、反映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个人主页”的方式可以在学生与辅导员之间建立交流和学习的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大学生可以分享书籍信息、优秀视频及精品课例等等;“班级论坛”的方式有助于班级内学生的沟通交流,进而影响人生观和价值观,因为学生间的知识水平差距不大、兴趣爱好也几乎相同,彼此间拥有很多的共同语言,经过班干部的带动一定会传递出正能量。

(三)学生管理信息平台的建设

为了方便教育管理者各项学生管理信息,高校需要专门建立一个管理信息平台,及时更新教育管理者的工作推进情况。此外,学校的重要信息和会议通知需要辅以短信。大学生的生活学习与日常教育管理信息也需要日常管理平台,包括每周的寝室卫生情况、寝室违规违纪情况、公物损坏情况、月末综合评比情况,院校领导可以通过数据分析总结工作,并研究下月的工作重点。

二、网络传播视角下的管理创新

(一)把握学生的网络思维,实施针对性管理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能力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他们的网络思维得到充分的激发,大体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思维方式多样化,大学生的意识形态和思维方式通过网络传播获得异常的发散,这也是网络获取信息的一大特点,当学生搜索某一条网络信息时,会出现一系列与之相近或有关的信息,大量信息的涌入使得学生在拓展知识范围的同时间接改变了发散式的网络思维;但是,这种发散式网络思维要求大学生必须具有强大的辨别能力,不能让网络上虚假与不良的信息影响他们的价值观。第二,思想平面化趋势。网络中的各类知识都以网址链接的形式存在,学生掌握的各种知识也都是基于网址的印象,较之传统的知识记忆需要常年的日积月累,网络传播使得知识结构的记忆方式发生了变化,便于大学生全方位地获取知识和看待问题;另外,网址的呈现方式既简洁又实用,极大地方便了学生记忆。第三,思想被动性。网络信息量十分庞大,大学生可以独立自主地选择信息,接受新鲜事物、提出全新见解,在网络环境中畅所欲言;但是,大学生的人生观和思想上还未完全成熟,判断是非的能力相对薄弱,思想容易受到网络信息的牵制,所以,教育管理者要充分掌握学生的网络思维,进行有针对性的高效管理。

(二)借助网络教育环境,引进情景化管理

现如今,加强大学生的生活体验意识极其重要,这就要求教育者借助网络教育环境引入情景化管理。所谓情景化管理,就是让大学生在一个无拘无束的环境中各抒己见、自由沟通。创建一个既有利于师生又利于管理者进行交流的情景化管理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为了让大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教育管理者一定要以大学生为中心,使大学生无论在学习中还是生活中都占据主导的地位,使他们拥有独立自主的选择权,教育管理者则在教育和教学中发挥辅助和引导作用,引领学生健康成长,推进情景化管理,分享优秀的网络教育资源。第二,选择恰当和优秀的信息资源陪伴学生成长。培养大学生的自我创新能力和团队意识是大学教育的重要部分,教育管理者既需要创建一个共享的活动情景来培养大学生的团队意识,还需要充分掌握各种信息资源,换句话说,教育管理者要把传统的直接干预转变成利用信息资源的间接干预。第三,为大学生的勤工助学提供服务,为大学生排忧解难。教育者借助网络平台的交换模式就可以了解到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并给予相应的帮助和引导,通过教育者敏锐的观察,学生的困难也一定会得到解决。

(三)注重网络与现实的互动,优化教育资源管理

现实世界和网络虚拟世界都会影响到大学生的成长,只有两者相互补充、相互协调才能实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这就要求现实生活中的学校、家庭、社会与网络虚拟环境中的社区团队共同努力,优化教育资源管理,在肯定网络教育环境的基础上统筹兼顾、相互促进,共同辅助大学生的成长。

网络教育学院论文篇(2)

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网络文化影响着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网络是一把双刃剑[1],在充分利用它的积极因素的同时,努力抵制它的不良因素,这样才能促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有力的促进高职院校学生思想道德健康发展。分析网络化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面临的新形势和新问题,有效的提出网络传媒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与方法。

一、目前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

1.高职院校意识形态的斗争出现前所未有的复杂性

高职院校是继承和传播的高地,是多元文化的互动的前沿阵地,也是思想意识形态斗争的主要场所。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无孔不入的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极易导致一些高职生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背弃和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仰的动摇[2]。

2.中西文化价值冲突更为直接和剧烈

有些西方国家试图把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强加给发展中国家,对发展中国家不仅搞经济和政治的扩张和侵略,而且进行文化扩张和侵略。这种文化价值的冲突,也很容易使一些高职生对西方价值文明产生盲目的崇拜。

3.马克思主义的主流意识被削弱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一些人认为,马克思主义只是诸多社会主义思想流派中的一个学派,不应把它作为唯一的指导思想来源。这实际上是在削弱其主流意识地位,模糊业已形成的共同的价值取向,必将会导致高职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混乱。

4.高职生文化认同出现危机

当代西方文化中,强调绝对的自我、追求物质享受和感官刺激的非理性主义逐渐取代了理性主义,成为文化的主流思潮。这种思潮现已被一些高职生接受,并逐渐由浅层次上的文化消费发展成深层次上的政治认同,由感性欣赏变为理性追求,不加抵制地接受西方文化,从而使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和错位,政治意识淡化。尤其是享乐、色情、暴力吸毒等许多发达国家的社会毒瘤,对高职生的社会行为、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审美情趣、伦理道德、交往方式和人际关系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二、网络对高职院校学生政治教育的影响

网络生活已成为高职院校的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文化的繁杂多样和强大地思想渗透性也给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带来一定的影响[3],同时也给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同时也给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造成了一定的阻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网络条件下思想政治工作面临多元困境

网络化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同时也体现着经济全球化的弊端,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全球的大背景下发展迅速,虽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完善,但其中的弊端也十分明显。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以及就业方式的多样性使得人们的思想活动和价值观念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多变性。贫富差距的逐渐加大,精神文明建设的步履艰难,中西方文化和经济方面的差异,使得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波动很大,这就使得思想政治工作在实际运作中阻力重重。

2.网络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力骤减

网络无国界,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使得地球都成了一个村落,网络让世界各国的距离越来越近,文化形态和意识形态不同的国家在网络世界中有交融也有冲突,高职院校的部分学生因为思想政治理论基础不牢,分析判别能力弱,因而就在这种网络文化中良莠兼取,往往就忽视了学校教育的根本性和重要性,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的重要性也没有足够的认识,这在客观上使得高职院校思想教育地位和影响的“被埋没”,呈现出庞大的网络信息取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局面。

此外,信息网络本就是一个毫无界限的信息资料库,而且高职院校学生获得这种信息资源的手段极为便利,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甚至不用上课在宿舍中就能够享受到信息网络的优势。在获得收益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大量的网络信息造成了学生的注意力的严重分散,而多是涉猎于感兴趣的游戏等资源,使得人与人之间的现实交流越来越少,学生也不会对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丝毫热情,就使得高职院校的细想政治教育陷入了被冷落的境地,无法发挥其应有的功效。

3.网络条件下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偏差严重

网络中的信息质量差异很大,高职院校的学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理,容易对很多信息不加辨别地吸收,在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过程中会产生消极的影响[4]。尤其是近些年,西方借助网络信息巨大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以及控制力,对世界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宣扬拜金和渗透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的消极人生观,与我国传统的勤劳、奉献、集体主义等的价值观相悖,这就给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后继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也有很多诋毁和攻击社会主义制度与共产党言论信息,旨在削弱我们的民族力量。

4.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网络教育互动平台条件有限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建设力度不够,缺少资金和技术的投入,也缺少比较专业的网络思想教育工作者。总体来看,在国民经济支出中用于教育的投资比重与发达国家相比是非常少的,广大高校利用财政拨款对学校进行各个方面的建设中,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投资也很有限,由于投资的回报率比较低,所以高职院校普遍缺乏必要的思想教育网络平台,硬件设施水平不足造成思想教育氛围欠佳。

三、网络条件下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对策

基于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遇到的重要问题,根据我们的实践经验,可通过以下方法和途径来解决:

1.加强基本理论教育、夯实学生思想基础

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教育与熏陶的过程,所以加强基础理论教育尤为重要,这是树立正确人生观与价值观的第一步,也能够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纵使其走出校园依然受用。无限自由的网络也使得信息传播的途径更加自由化,难免有不法分子利用网络渗透和散播对社会稳定带来危害的不良信息,高职学生涉世未深,不夯实学生思想基础,很容易上当受骗,成为信息浊流的牺牲品。这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及时帮助学生校正不良的思想倾向,提高对有害信息的警惕性,在诱惑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提高自控能力。

2.净化校园网络环境、巩固学生思想教育阵地

信息时代的发展已经离不开网络,网络是信息传播和交流最便利的途径,高职院校也应该充分利用网络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样就拓宽了教育途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参与到校园网络的建设中,与学生一起净化和丰富校园网络文化,这不仅有利于学生主动去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还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者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5]。在校园网中逐渐深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教育内容,这是净化校园网络空间的重要途径,让学生在网络中充分汲取人类智慧的精华和营养,宣传主流价值观,培养道德素养高尚的新时代高职学生。校园网的思想政治教育主页可以充分利用多种模式和渠道,例如心理咨询方式、法律援助形式、学习板块、交友板块等,来增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凝聚力,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由网络化转向现实化,将整个版面的设计更加具备人性化。此外,还可以通过创建师生的个人主页来进行点对点的交流和沟通,有助于对需要帮助的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辅导和教育。

3.进一步加强网络监管、杜绝有害信息传播

在建设和完善校园网的同时,加强高职院校的网络化管理十分重要,高职院校的学生由于受到来自家庭和社会的种种压力,自己又没有能力排遣的时候就容易出现网络孤独症、网络狂想症等消极的意识,学校要加以正确的引导和教育,使其端正人生态度。高职院校应该制定学生科学上网的规章制度,对学校内部和学校周围可以上网的地方进行一定程度的监督和管理,避免不良信息的传播,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通过法制教育宣传,来增强学生的网络法制观念,杜绝在校园内传播各种有害信息,使得学生自觉形成一种自我约束力。

4.做好专职教师队伍建设,发挥教师的榜样作用

切实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队伍建设是做好细想政治教育的有力保证。高校要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懂网络技术、熟悉网络文化特点的思想政治教育专家教师。这些专职教师不仅要具备有深厚的理论水平,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还要有敏锐的政治鉴别力、政治判断力和政治应变力,能快速思维、敏捷的行动,迅速发现问题,能有效的利用网络开展工作,能解决网络传播中出现的问题,能够开发有影响力的教育软件并能创建有吸引力的教育网站,从而使网上的思想政治教育生动形象,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6]。此外,常言道“身教重于言教”,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质在教育工作中所起的作用也非常重要,教师为人师表是重要的一环。

5.整合利用网络资源,把思想政治融入网络教育中

在网络化课堂教学中,网络资源的开发与课程内容的研究在网络化课堂教学中应紧密结合在一起。此外,高职院校的生源比较广泛,学生来自经济条件不同的地区,接受的文化教育程度也不尽相同,因此学生个体差异很大。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要充分了解学生的情况,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措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待。思想政治教育应以人为本,切忌枯燥说教,通过形式多样的网络活动潜移默化地进行教育[7],采取学生更易接受与认同的任性化教育模式,使学生从本质上转变态度,提高认识。

综上所述,网络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影响主流是积极的,但也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带来了许多不利因素。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来说应该迎难而上,认真分析研究网络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带来的影响,扬长避短,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从理论上和实践中探求网络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和新方法,以此增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谭建刚,秦鼎.高校“两课”教学如何适应网络环境[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2,10

[2]张利民.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主流文化的塑造与培养[J].中国高教研究.2005,10

[3]张各华.加强网络文化建设,改进高校德育工作[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2,5

[4]陈春萍.互联网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的挑战[J].思想政治教育,2002,8

网络教育学院论文篇(3)

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 建设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2C-

0093-02

网络环境是指蕴涵着特殊表现手段与内容的一种文化形式,也是人们进行社会活动时以网络技术、网络资源和信息作为支点的网络活动平台与空间。网络环境是继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和自然环境之后的又一个十分重要的社会环境因素。本文所指的网络环境既包括校园教学、娱乐网络环境,也包括互联网和对学生产生深刻影响的网络文化。当前,随着网络环境的形成,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正悄然发生根本性变化,同时也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育教学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一、网络环境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面临的机遇

(一)可以优化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结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传统的教育环境下,大多采用课堂讲授方式,即使是采用PPT也往往是板书的再现。这种教育环境,使得教师要花费很多的精力、人力和时间去收集资料、编写教案,而学生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里被动接受“灌输”,教学效果不明显。而网络环境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会明显提高,因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育教学的最新信息主要从网络上获取,并及时应用于教育教学工作中,多媒体的应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网站的建立让高职生多感官地、有兴致地感知知识,尤其是网络技术应用于PPT制作时,它为高职生展现了声音甜美的声音、色彩鲜艳的图像、效果生动逼真的三维动画,犹如身临其境,达到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无法比拟的效果。

(二)可以拓宽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育教学渠道。随着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和网络的普及,家庭、学校和社会融为一体对高职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可以将家长的期望、社会给高职生提出的要求以及党与国家的声音一起作用于高职生这个主体上,产生巨大的教育合力,而承担传播党和国家声音的重任就落在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肩上。因此,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通过网络使原来狭小的教育空间变得开放,使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更卓有成效,为社会、国家培育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创造了良好的育人模式和网络环境。

(三)可以赋予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高职生与本科生一样,具有求知欲强、思想敏感等特性,他们乐于也善于接受新事物,热切关注着社会热点和国内外的大事与形势,而更新快速、覆盖面广的网络信息特点使他们的各种需求得到了满足。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模式大部分是教师灌输,学生被动接受信息,而在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大纲及学生的意愿,布置相关的学习和实践主题,指导他们上网查阅相关信息、收集相关资料、网上展示自己制作的电子小板报或PPT等,从而使高职生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

(四)可以丰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育教学资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育教学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包括政治、经济、科技、哲学、法律、历史、地理等综合性学科知识,因此,教师必须与时俱进,不仅要及时、准确和全面地了解并掌握新形势以及学生的思想动态,还要储备大量的相关信息,方能顺利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以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育教学所需的各种资料、信息主要来源于书刊报纸、电台影视等,信息的数量及来源、知识的质量及先进性是相对有限的。如今,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们进入了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信息量大、内容多、更新快、获取方便,教师可以从中获取最新、最快、最多的教学资源。因此,互联网的诞生和发展给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育教学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二、网络环境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面临的挑战

(一)网络信息的良莠不分影响高职生树立正确的观念。高职生的价值观、道德观和择业观等各种观念的形成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而引导的重担主要是落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肩膀上。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主要为高职生成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进行正确观念的教育和引导,教他们懂得“学做事先学做人,在学做事中学做人”的道理。但是,互联网是一个没有国界和地域之分的、体现着不同思想、不同文化的混合载体,在这种网络环境中,信息是真伪并存,良莠不分的,很多人发言不对自己的话负责,有的人甚至打着各种旗号宣扬错误的价值观,这些信息无疑是对高职生的观念和思想带来巨大冲击,如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视而不见,未能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势必会使他们思想混乱。

(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权威受到挑战。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主要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课堂进行,其模式主要以教师讲解理论为主,学生获得的信息主要来源于教师,教师具有很强的权威性。而在当今网络环境下,高职生所需要的各种信息往往可以从网络中获取,有的信息在教师尚未获知的情况下,学生早已通过网络知道。因此,传统的课堂教学与教师作为学生获得信息的主体地位正受到网络的猛烈冲击,教师的感召权威和专业权威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

(三)在网络虚拟世界下高职生的身心健康受到影响。在网络环境下,人们可以体验到虚拟的现实中不能做的事情,也可以发泄他们对现实的不满,甚至能抚慰现实中的挫折。由于在网络中可以获得现实所无法得到的自由、快乐与无拘无束,因而高职生很容易沉迷其中,长期以往,学生容易孤立自己,不与亲人朋友来往,渐渐地陷入无法摆脱的缺乏人际关系的世界,容易患上抑郁或自闭症,这也造成了学生班级观念、集体观念淡化。此外,由于沉醉网络,不少学生用于学习和技能训练的时间减少,对社会无所适从,不知所措,极易产生各种焦虑、自卑、抵触心理,最终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这些问题的出现,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的开展带来很大的挑战。

三、对策

面对网络环境给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加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

(一)以人为本,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素质和技能。网络环境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育教学提出了新要求。因此,培养一支精通网络技术、熟悉网络文化特点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一方面要注意提高他们的政治理论水平,坚定他们的理想信念,切实抓好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政治理论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和培训工作;另一方面学校也要从经费上大力支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到区内外参加各种网络技术培训班,进行相应的教育教学网络技术培训,使他们学会利用互联网络收集、处理和传递信息,创建一个三维多功能课件;要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适应网络化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和教学的需要,要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掌握互联网络、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工作原理,能够熟练操作计算机,捕获、开发和利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信息资源数据库,掌握网络道德和伦理及法律法规。

(二)重视结构,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战斗力。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素质和技能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要做好长期的规划。首先,制定科学的教师梯队规划,努力构建起学历结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网络技术结构等搭配合理,可持续发展的、倒金字塔式结构的思政教学团队。其次,不断更新提升教师的教育和教学理念,让学生通过网络渠道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师生QQ即时答疑解惑和人生观交流,最终养成注重实效、形式灵活、培养兴趣和主动学习的好习惯,受益终身。最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树立与时俱进的意识,教育教学的课程体系、内容结构及方式方法等要融入网络环境教与学中去,并在新的数字环境中,去围绕教学大纲搜集鲜活材料、典型材料,摆脱枯燥的说教,要结合网络的互动性、集成性及多维性等特点,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努力做到因专业施教、因人施教、因时施教,让学生喜闻乐见、融会贯通,达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应有的效果。

(三)注重实效,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科研水平。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将教育教学与科研工作相结合,因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的高低,不仅取决于其知识结构和水平,而且也取决于其科研能力及成果。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科研能力的强弱决定着教育教学实效的好坏。“围绕教学开展科学研究,是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和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工作。”、教育部有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文件不仅强调要结合教学积极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更要密切联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提出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努力探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疑难问题,调查和分析高职生的思想状况,研究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特殊性与实效性,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术水平。因此,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当今发达的网路环境优势,努力研究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课题,探索符合高职特点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模式,通过项目研究、撰写论文、建立教学网站、参与学院及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举办的各类精品课程和教学软件大赛等多种途径,提高科研能力和理论素养,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从而增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岳爱武.网络冲击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探析[J].当代教育论坛,2009(1)

[2]张红林,张红卫.网络传播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9(5)

[3]陈香珠.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0(2)

[4]王俊生.论网络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J].教育与职业,2008(5)

网络教育学院论文篇(4)

一、网络教育学院建立教师教学行为激励与约束机制的重要性

1为了确保网络教育的教学质量。教育质量是网络教育的生命线。在教育部批准的67所举办网络教育的试点高校中,有的高校从事网络教育的教师能根据网络学院学生的特点,把握网络教育的规律,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和服务,在教育观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及教学管理等各方面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也有一些高校在举办网络教育过程中,由于没有建立教师教学行为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多数教师都是兼职的,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认真研究网络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探究网络教育的规律,出现了从事网络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缺乏、教师网络教学经验不足、网络教学技术欠缺等现象,这些都严重制约着网络教育的健康发展。

2.为了建立网络教育的质量保证体系为了促进网络教育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为了提高网络教育文凭的含金量,使网络大学能得到社会较高的认可,网络教育学院就必须尽快建立网络教育的质量保证体系。WWw.133229.COm在网络教育的质量保证体系中,除了有完善的网络资源、标准化的管理服务流程外,关键是要有有效的对教师教学行为的激励与约束机制,这样才能充分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个性化教育。因为网络教育的学生主要是成人,他们具有学习的时间和精力有限、理解能力强、记忆能力弱、学习内容与职业或工作密切相关等特点。因此,如何针对成人学习者的特点,帮助他们有效克服学习时间不足、学习效率低等困难,并根据成人学习者的需求设计多元化和个性化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方法策略,探讨并建立适合网络教育的教学模式,这些都依赖于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依赖于建立教师教学行为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只有教师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同时教师的教学行为又能受到规范有效的约束,网络教育的质量保证体系才能真正建立起来。

3为了树立网络教育的品牌。在教育部批准的67所试点高校中,绝大多数都是名牌高校或有实力举办网络教育的学校,但在这些高校中,部分高校思想观念不适应,管理制度不健全,办学条件建设相对滞后,优秀教学资源相对缺乏,还有一些高校没有发挥“名校名师”的优势,没有把“名师”放到网络教学的第一线,这不但不能树立网络教育的品牌,同时也会影响名校的声誉和形象。只有真正建立了针时网络教育的教师教学行为激励与约束机制,才能鼓励和吸收大批的“名师”投身到网络教育中,从而为网络教育添光加彩。此外,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外国的高校也大举进入中国的教育市场,与中国的高校形成激烈竞争,中国的网络教育要在与外国的名校竞争中求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以过硬的教学质量来树立自己的品牌,真正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网络教育学院教师教学行为激励与约束机制存在的问题

根据对广东一些高校网络学院的调查,笔者认为网络学院教师教学行为激励与约束机制存在以下问题:

(一)在激励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

1.上课酬金偏低。一些高校网络学院的上课酬金偏低,导致一些优秀教师做完课件后就不上课了,把上课的任务转给其他教学经验较缺乏、职称较低的青年教师,或者干脆叫自己的硕士研究生或博士研究生去上课,从而影响了教学质量。因为名师上课的效果与其他教师上课是有很大差别的,有的学生就是冲着名校名师才来报读该校网络学院的,如果名师不上网络学院的课了,生源肯定会少很多,名校的声誉也会大受影响:个别高校的网络学院招生人数在逐渐减少,而本省其他高校网络学院的招生人数却在不断增加。

网上辅导和值机答疑要花费很多的时间,每门课都应有主讲老师和责任老师,主讲老师负责值机答疑,责任老师负责bbs回答问题及批改作业,主讲老师和责任老师的酬金要分开计算,如果是主讲老师兼责任老师,那么主讲老师还应拿责任老师的酬金。但有的网络学院并没有这样区分,所以酬金也没有分开计算,这样主讲教师没拿到这份酬金,也就不会花那么多时间去bbs中辅导和回答问题。此外,在各教学点辅导的酬金偏低,如有的网络学院不管到各教学点的距离是多少,到一个点上一次课2个半小时只给300元,如果是近距离的给300元还勉强过得去,但远距离的教学点,单程坐车就要6-7个小时,来回要十多个甚至20个小时,可课酬还是300元,这样低的酬金,导致不少主讲教师叫其他年轻老师去代课,而不管他是否做课件,也不管他是否是上这门课的教师。这样做的结果,不但影响了教学质量,更影响了网络学院的声誉。

2.教师教学行为缺乏激励。有的名教师或主讲教师自己做课件,自己上课,上课前认真备课,认真上课,认真批改作业,且教学效果良好,深得学生的欢迎,上课也不随意调课和旷课,但网络学院却没有给这些上课认真负责且教学效果好的教师以恰当的奖励;而有的教师随意谕其他老师或研究生代课,随意调课或旷课,或教学效果差,但两者计算课酬的标准都一样这种既不奖优也不罚劣的做法,既挂伤了一些认真负责的教师的积极性,也使一些不负责或教学效果不好的教师不去改进教学质量和教学方法,还是随意旷课或调课,也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受到了挫伤。

3.缺乏心理激励。每个教师本身都有繁重的本科、研究生教学和科研任务。因此,要激励上网络课程的每位教师都能认真负责地像上本科和研究生的课一样,上好网络教育的每一节课,认真布里和批改作业,并认真负责地进行网上答提,从而保证网络教育的质量。但有的网络学院不但缺乏行为激励,酬金偏低,而且还缺乏心理激励。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心理需要包括自尊和受别人尊重的需要,因此,领导者要设法满足被领导者的被尊敬的需要,这样才能激发他们在工作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但是,一些网络学院由于实行公司化操作,把利益看得太重,不少教师评价这样的公司化操作缺乏人情味,这样又怎能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呢?

(二)在约束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

1.上课时间缺乏严格的纪律约束有的网络学院的教师上课经常迟到,有的迟到半小时势至一小时以上,有的学生到了课堂却不见老师来上课,让学生白跑一趟,这种现象不止出现在一个老师身上,可却让学生无可奈何。还有的老师要调课没有提前通知学生,只是到了上课前几小时甚至学生到了教室才说要调课,又让学生空跑了一越:这种上课时间缺乏严格的纪律约束的现象,严重影响了网络教育的教学质量,损害了网络学院的形象。

2.教学过程缺乏约束网络教育完全不同于其他形式的教育,它有自身的规律和特点。网络教育的学生都是在职的成年学生,他们相对于脱产的正规大专、本科生来说,年龄偏大,不容易死记硬背,但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因此,对于网络学院的学员来说,不但要注重对学员的考核结果,更要注重学员们的学习过程,包括学员平时参与网上互动回答问题次数的记录,平时参加bbs讨论的记录,网上作业的提交,专题的讨论,网上实验以及校本部的学生上课的记录等但有的网络学院并没有把叶学员的学习过程进行规范化管理,没有时教师的教学过程进行严格的制度化的规范和约束,导致一些教师极少参加bbs网上讨论和值机答疑,使学生提的各种问题不能得到及时的解答,影响了学生平时的学习进程,有的布五作业也不规范。还有的教师对校本部的学生上课,课前准备不充分,教学效果不好,而网络学院只有时课件的评价机制,却没有对教师教学过程的评价考核机制,这样也难以确保教学质量。

3.毕业论文指导缺乏约束。毕业论文是检验网络学院学员几年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毕业论文质量的好坏不但与学员的写作水平和实验经验有关,而且与指导教师的水平也有很大关系。因此,严把毕业论文质童关就显得特别重要。但有的网络学院在定毕业论文指导教师时,指导小组组长一人指导全组30人的论文,其他两位教师只是挂名而已,或只是参加论文答辩。而指导论文的全过程只是一人在指导,一人拿指导论文的酬金。这样既不能发挥集体智慧去提高论文指导质量,也没有体现教师之间团结合作的精神

三、建立科学有效的对教师教学行为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一)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

1‘适当提高教师上课和辅导的报酬。

(1)在原来报酬的基础上适当提高每门课的课酬。根据职称的不同确定不同的系数,拉开一定的距离;同时根据教学效果的好坏确定不同的计算报酬的系数。这样既鼓励职称高的教授、副教授投身于网络教育事业,同时也鼓励每位教师去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因为教学效果的系数不是根据职称而是根据教学质量,职称较低的人教学效果好,同样可以拿较高的系数。因此,把教学效果与职称结合起来,这样既可以较客观地反映教学质量的好坏,也能较客观地计算报酬。(2)科学确定网上辅导和值机答疑的报酬计算标准。可以根据值机答疑的时间和次数以及回答问题的数量和质量来确定报酬标准,规定只有按规定时间完成了网上辅导和值机答疑的教师才能拿这份报酬没有进行网上值机答提的必须另外安排时间进行,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对学生负责的精神,才能随时跟踪和了解学生学习的动态和过程,从而指导和监督学生学习只有这样,才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从而确保网络教育的教学质量:(3)科学合理地确定到各教学点考前辅导的报酬,可以鼓励做了课件并且职称较高的优秀教师亲自到各教学中心去授课,从而确保教学质量,同时也调动了各教学中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各教学中心反馈的信息来看,各教学中心的学员欢迎教学效果好的教师到教学中心去辅导,不欢迎不上这门课而只是去代课的教师像蜻蜓点水一样地讲一下就了事,也反叶学生只是自学而从不与任课教师见面的做法-

2.强化行为激励网络学院可以成立教学督导组,由教授等专家组成,随机抽查教师上课的情况,并对教师上课的情况进行评分,专家评分占40%,学生评分占60%,综合起来就是对教师上课质量的评价学生评分还应包括网上学生对课件质童、值机答疑的评分网络学院根据对每个教师的综合评分,每学期评选优秀教学奖一、二、三等奖,这样持续的激励,既可以激励获奖的教师把教学搞得更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又可以鞭策教学质量较差的老师提高教学质量

3.注重心理激励一作为高级知识分子的大学教师来说,很看重从心理上受到别人的尊重:因为不少老师评价公司化操作的网络学院太缺乏人情味,上了几年的课还未见全体上课教师一起集中聚餐或交流。如果网络学院不是把利益看得特别重,拿出一点钱让全体任课教师定期或不定期的集中交流或搞些活动,并在教师节等重大节日对每个任课教师表示一点礼物,这样会激励更多的优秀教师投身到网络教育事业中来,更认真地去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二)建立规范有效的约束机制

网络教育学院论文篇(5)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a: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11C-0026-04

互联网发展可谓飞速,从简单文本通信的阿帕网,到电子公告板和门户网站,一直到媒体类网站和网络电视、网游、网购等。随着新的网络应用和服务层出不穷,网络已然成为普通百姓生活的“日用品”,用户也呈爆炸式增长。中国互联网CNNIC报告,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在日益庞大的网民队伍中,具有中等教育程度的群体规模最大,15―29岁年龄段网民所占比例约为73.8%。其中,中专和技校、高职学历的网民所占比例为68%。他们使用互联网主要目的是娱乐、沟通、购物等。由于社会、学校、个人以及家庭等各种因素的影响,网络这把“双刃剑”在给广大职业院校学生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充斥着网络色情、诈骗、造谣等内容,导致职业院校学生网络道德失范呈现人格多重、标准和价值观念混乱、认知与行为背离、道德情感冷漠等特点。因此,加强和改进职业院校网络道德教育成为十分重要而紧迫的问题。

一、职业院校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典型表现

(一)发表不道德或非法网络言论

职业院校学生每天上网且大部分时间都在聊天、游戏。许多聊天室里的内容低级、庸俗,谎话连篇,或假冒身份虚假信息以对他人撒谎与欺诈,窥视他人隐私。在聊天室、BBS论坛、贴吧上言辞放纵、不加约束地进行网络恶搞,或侮辱谩骂他人、诋毁他人名誉等。

(二)浏览、传播低俗文化信息

传播色情信息或浏览黄色网站,虽然在一些国家是不受法律和道德约束的,但我国禁止这种行为。职业院校学生生理发展日渐成熟,在开放性的网络以及国外的视觉冲击下,部分职业学校学生认知不清,沉溺于视频聊天,经常浏览黄色网站的八卦新闻、笑话,下载、传播、色情、暴力图片,甚至建立黄色网站。

(三)毫无顾忌网上抄袭

有些职业院校学生在作业、讨论或撰写论文时肆无忌惮地抄袭、剽窃、购买他人作品,也有以营利为目的地复制、篡改相关数据库资源,恶意侵犯和破坏知识产权。

(四)盲目崇拜黑客行为

有些职业院校学生对黑客技术盲目崇拜,利用网络知识破坏网络秩序,编写病毒,入侵他人网站,盗窃他人账号,甚至部分学生攻击或破坏政府、企业主要网络系统,走上犯罪道路。

(五)网络成瘾无节制

在许多网吧里,都会有“通宵16―20元” 这样的广告,并且提供一条龙服务。学生通宵达旦,大脑中枢持续兴奋,久而久之造成视力下降、生物钟紊乱,严重的会导致免疫功能下降,还会伴随心理或精神疾病,严重侵害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六)自我保护意识缺乏

多数学生上网交友时不进行安全设置,不会主动去维护自身权益,给别有用心的人可乘之机,影响了自己正常的学习生活。

二、职业院校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原因分析

(一)职业院校学生身心不成熟是网络道德失范的内因

内因决定事物发展的根本方向。第一,青少年时期是学生智力、体力发展的高峰时期,既有对新事物接近和探究的渴望,也有自我占有、自我实现的心理需要。对无所不包、信息量丰富的网络世界的神秘性有强烈的好奇感,但是自制力弱,抵御不良影响的能力不强,沉迷网络后很难有毅力摆脱对网络的依赖,导致他们心理和行为的异常;第二,存在人际交往的“伪装”心理。人是感情动物,有人际沟通、渴望交往的心理需要。学生在青少年时期会觉得很多话羞于启齿,渴望同龄人的交流。网络为他们创造了一个沟通无限、匿名、隐蔽、互动、连续、广博的交往空间,让他们通过网络发泄不快,为颜值不高的人掩盖缺点,或通过在网络上的装扮获得别人的喜爱,但长此以往导致了青少年逃避现实的心理取向;第三,生活、学习压力大,需要缓解。不少职业院校学生家庭困难、家庭教育方式简单,有的因父母离异造成了压力,通过上网交友聊天、浏览感兴趣信息获得心理满足,解除压力,摆脱烦恼,或以此获得虚幻的优越感的追求;第四,存有从众、模仿心理。青少年喜欢猎奇、赶时髦,怕自己被误认为“OUT”,却不知如何把握分寸与尺度。

(二)社会与家庭环境的不良影响是道德失范的外因

利用数字、网络、移动技术,通过网络向用户提供服务的媒体形态及其环境的复杂性存在负面影响,且处于社会环境中职业院校学生的“三观”以及在网络中的道德行为都受社会环境的制约,因而引发了职业院校网络道德教育问题。社会环境因素包括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一是社会环境因素的不良影响。社会上一些道德失范,拜金主义、利己主义、诚信危机和黄色网站等都给职业院校学生成长带来了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二是社会网络文化发展滞后和政府监管、网络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一方面,网络媒体缺乏自律。在互联网时代,部分网络媒体为了追逐利益的最大化,社会责任感不强,迎合一些网民的低级趣味、放纵论坛的不良言行,客观上为不道德的网络行为提供了平台;另一方面,社会网络道德教育力度不够、社会舆论引导不力,传统媒体对网络道德的宣传往往是负面问题多,而积极面正能量的少,对于社会网吧的管理和监管措施以及相关法律尚不健全。三是家庭网络道德教育的忽略。家长有重智轻德的传统倾向,与子女之间缺少语言、情感和心灵的沟通,忽视对孩子的道德教育。在网络化的今天,多数父母由于素质不高感觉心有余而力不足,家长对待网络的非理性态度反而增强了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强化了网络对他们的诱惑,导致网络道德意识淡薄、网络道德问题严重。家长过分依赖学校教育,同时又缺乏与学校沟通,对孩子的课余生活关心不多、监管不够。

(三)网络本身的自由、匿名、虚拟性和网络道德自身的隐秘、可变、不确定性特点是道德失范的诱因

一是因网络隐匿而自由。网络固有的虚拟性、匿名性,网络社会结构离散,不受组织机构控制,交往主客体可以处于无标识虚拟状态,尤其会导致职业院校学生网络道德滑坡,网络社会道德行为失控。有的学生把网络当做是与现实截然分开的空间,不顾及行为后果地在虚拟空间里放纵自己,为所欲为,做现实中不敢做或不能做的事。二是网络道德的开放性、自主性,导致道德标准的不确定性。现实生活中道德交往一般都基于一定的地缘、血缘,受制于一定的地位、身份和角色,道德活动范围也受物理空间限制,且道德评价标准带有民族性特征,y一且相对稳定。但是,网络社会道德交往超越了物理空间的限制,超越了熟人之间的善恶评价关系,道德意识也就较原来丰富,对同一种行为,不同文化传统、阶级、民族、地区的人道德评价标准呈现多样化、复杂化,不尽相同,因此网络道德具有不确定性。

(四)职业院校网络道德教育总体缺位是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关键

学校教育在网络道德教育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是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学校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方法、途径明显滞后。虽然部分职业院校开展了网络道德教育的实践和探索,如播放相关案例警示学生,对网络成瘾学生进行心理干预,倡导网络安全教育等,但由于网络传播介质发生的巨大变化,学生可更便捷地在网络上发表看法和表达情感。可见,如何对职业院校学生施以系统而持续的网络道德教育是职业院校亟待加强的问题。二是职业院校对于学生网络道德的监督、考察与管理的力度还明显不足。事实上,目前职业院校对于网络的应用更侧重于技术,而较少有目标地指导学生认识和抵制在实际应用中网络的负面影响,适合职业院校学生网络道德评价新特点的机制、规范还没有形成。同时,对学生网络道德总体状态的认识和把握缺乏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三、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对策

(一)遵循规律,建构体系,增强网络道德教育的科学性

当下,网络道德作为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因此,要根据网络特征、网络规律和道德教育规律以及职业院校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建构科学的网络道德教育体系。一是内容体系。应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传统道德教育和网络安全、网络礼仪、网络准则、网络心理调适教育等模块。二是方法体系。要充分发挥课堂教育主阵地作用,以显性课堂为主要的宣传、教育和传播途径,加强网络道德教育的覆盖和渗透。要明确网络道德教育不仅是德育课教师的工作,文化课、专业课教学中也必须适时适事地融入网络道德教育,形成网络道德课堂教育格局。三是队伍体系。要积极建设一支专业化的网络道德教育工作队伍,通过举办网络德育进修班、组织参加社会实践,帮助他们了解国情、扩宽视野,提高网络道德教育工作者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应通过组建网上宣传队和监督队,加强对学生网络论坛的管理和教育。同时,在选调、聘用网络技术人员时,不仅要注重其技术能力,也要注重其政治觉悟,不断加强对他们的思想教育。四是心育体系。要加强有网络道德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和途径的研究,建立健全心理教育服务支持体系,经常开展学生网络心理咨询、网络心育,适时干预不良网络心理的侵扰。

(二)制定规范,建立准则,提升网络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结合职业院校的实际和学生特点,建立针对性、可操作性强的网络道德规范,如《校园网民规范条例》《校园网民文明公约》《校园网络违纪处理条例》等加强对规范的宣传、教育和引导,积极发挥制度的管理和约束作用,不失为落实学校网络道德教育的有效举措。制定网络道德规范和准则需把握三条原则:一是要科学分析网络道德的特点,结合网络道德的特点制定规范;二是要针对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把握职业院校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行为特征和常见问题;三是要充分认识职业院校学生自我教育、自我调整、自我转变的重要性,体现人文关怀,注重发挥其主体作用。制定职业院校学生的网络道德规范,要结合国家颁布的相关规则,如团中央、教育部向社会的《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要求青少年“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要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要有益于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空间”等。[1]还可结合社会网络机构制定的网络使用规则,如赛迪网信息论坛规定的8条论坛规则等,[2]本着立足实践、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制定易于被教育客体接受的符合自己院校校情、舆情的网络文明公约和行为规则。规范要在征求学生网民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不断修正,以便适应新情况、新问题,从而成为校园学生网民普遍接受和认同的网络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三)创新方法,丰富载体,加强网络道德教育的时代性

爱因斯坦说过:“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怎样用它,究竟是给人类带来幸福还是灾难,完全取决于自己,而不取决于工具”。[3]网络社会的发展必然促使网络道德教育方式的变革,也促使我们思考、探索适应现代技术进步和时展要求的网络道德教育、管理的新方法、新途径。一是灵活运用传统道德教育方法。针对职业院校学生好奇心强、追求时尚等特点,对学生感兴趣和社会热点话题,运用启发式、网络对话式、实践活动式等形式,让学生经过思辨,从而体会到网络道德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网络道德规范意识。二是开辟多种网络道德教育载体。一方面应用信息技术丰富网络道德教育形式,利用QQ、MSN、E-mail等现代工具进行网上热线、论坛、在线心理咨询、互动等方式的交流与引导;同时,要着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形象、版式、时效性和娱乐性,不断丰富和美化网站的内容与形式,增强校园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网站主流舆论的影响力和控制力。另一方面,要注重开展线下网络道德教育活动,通过组织开展“网络文化节”等活动,通过小品、舞台剧表演等职业院校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网络道德知识,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

(四)完善监管,增强自律,保证网络道德教育的长效性

教育的实现过程是受教育者自我不断内化的过程,受教育者自我教育对于网络道德教育目标的实现极其重要,同时网络自身的隐匿性也导致道德舆论指责的对象模糊。因此,网络道德的遵守更多依靠受教育者的道德自律。尽管目前职业院校学生自我约束力总体上还较弱,但要切实提高职业院校学生自身的网络道德执行力,还必须更多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努力培养学生自我教育意识,增强其网络道德的自律能力。实践中,一是要通过有效的教育宣传,让学生充分认识现代信息技术的工具功能,认识到信息技术为学习、生活和工作服务是其第一功能,而为精神层面的消遣和娱乐则是处于第二位。二是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网络空间与现实世界的同质性,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网络世界中虽然少了现实世界中显性的道德规范的约束,但网络道德行为的失范同样会受到舆论的谴责甚至法律的制裁,促进学生的网络道德行为更多地从他律转化为自律。三是要建立网络道德失范追责机制。建立对网络主体行为针对性的追踪机制,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相应处罚,要运用技术手段管理网络,形成网上网下共同管理、网络道德教育管导并存的新格局。

总之,面对当前职业院校学生网络道德方面的实际问题,职业院校应积极地统筹谋划,运用科学的教育理论、正确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加强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帮助当代职业院校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世界观、价值观与人生观,推进职业院校学生成人成才的社会化进程,为构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承担应有的责任。

参考文献:

网络教育学院论文篇(6)

《求是》在2010年的第1期发表总书记《努力开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新局面》的署名文章,文章中胡总书记指出: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据此,温州医学院仁济学院学习提出“交流、交融、交锋”六字方针指导学院“思政网军”建设,开展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想打好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主动仗,就必须按照素质高、结构优、能力强的要求,主动建设一支思想政治水平高、网络业务能力强、熟悉大学生思想状况和上网规律的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穿着“红色马甲”的“思政网军”。

1 交流

要想做好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交流是前提与基础,而要想交流有成效,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1.1 解放思想:从观念上正确看待大学生上网,化偏见、训斥、拒绝为理解、包容、接受

有人说,19世纪是铁路时代,20世纪是高速公路时代,而21世纪是网络高速公路时代。①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互联网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创举之一,网络文化是先进文化的杰出代表。互联网虽然因其多元的文化环境、潜隐的政治环境、非控的舆论环境、缺乏理性的环境和困惑重重的伦理环境等特点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重重挑战,但其主流是先进的,正面作用大于负面作用,机遇大于挑战。学院院党总支在分析客观情势的基础上认为:“思政网军”建设的理念是主动介入网络,与大学生共成长,从观念上消除偏见,决不能视网络如同洪水猛兽,对上网学生决不能用批评、训斥的教育方式,采用围、截、堵的方式,而是换之以理解、包容、接受、参与,对上网学生甚至网瘾学生给予平等对待和无私关爱。为此,学院党总支站在全局高度,先后数次组织思想政治辅导员参加网络文化专题培训,千万百计请知名专家学者到校为辅导员作专题讲座,鼓励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以参与者、关注者、引领者的身份参与大学生网络群体活动,倡导大家用网络技术和信息牌平台,用平等对话交流的方式,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如今,学院思想政治辅导员中,100%拥有自己的博客,100%加入自己所分管学生的qq群中,绝大多数辅导员能够积极采用网络技术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2 实事求是:够积极开展大学生网络使用状况调研工作和大学生网络文化的研究工作

要做好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不了解学生网络使用状况,则无从谈起。学院定于每年九月份由各分管辅导员采用分层抽样调查,随机访谈和典型案例分析的方式对学院学生的网络使用状况做了深入调研,这为做好学生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石。此外,学院党总支积极鼓励辅导员开展相关研究,这些研究的展开为学院做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理论指导,形成了理论与实践相互推动、相互支持的良好态势。

2 交融

交融是交流的深入,要想真正做到与学生网民的和谐共处,水融,“思政网军”必须积极参与网络活动。

2.1 不断加强思政网军的能力建设

“思政网军”的战斗力强不强,能力是关键因素。为了提高“思政网军”的战斗力,学院党总支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基本方针,一手抓“思政网军”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一手抓“思政网军”的信息技术能力,改变熟悉思想政治教育的辅导员不精通电脑,懂电脑的辅导员不会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象,努力使“思政网军”成为网络和德育相结合的专家。近年来,学院先后多次资助辅导员参加网络自动化办公软件培训,每年定期举办网络技术培训班,多次请专家就网络文化建设做专题讲座,《中国-输不起的网络战争》、《政府网络传播》、《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等书籍人手一本,现在每个辅导员都对学生开放自己的qq空间、博客,很多辅导员对于学生推荐的视频、网站、益智类游戏乐此不疲,这样一来,师生之间有了更多的共同语言,交流畅通了,工作起来也顺手了许多。

2.2 创新网络思政教育的形式,开辟网络思政教育的新社区

网络互动的自由性、平等性、互动性等特征决定了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在方式必须有别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单向灌输式、训导式方式,而必须尊重网络主体的意见,让他们自由表达,平等交流。在互联网上,虽然师生之间不能直接面对,但可以通过开辟讨论区、聊天室甚至是视频聊天室来进行彼此沟通。

学院在不断创新网络思政教育形式的同时,还不断开辟思政教育的新社区。学院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与校园网络紧密结合,以生动鲜活的教育内容充实学院网站,开展形式多样的网上主题教育活动。各级学生组织也开辟了自己的网络社区。同时,实行网络自治,即依靠学生建网站,支持学生管网站,指导学生用网站。

(1)依靠学生建网站。学院每年以学生勤工助学方式,让学生参与网站建设和维护工作。据不完全统计,学院成立5年来,共有近1000名学生参与网站建设,参与包括栏目设计、网页制作、程序开发、网络安全、信息采编等工作,他们是学院网站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

(2)支持学生管网站。学院现有网络评论员、网络信息员200余人,他们既是被教育者,也是教育者,在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发挥着骨干作用。学院组织网络评论员、网络信息员开展网络调研,制定网上道德自律规范、网络文明公约,引导学生在网络中筑牢自律防线。学生信息员遍布校园网站,各大组织网络社区和qq群,人人网、天涯、猫扑、七零三、八零四、校内网等学生经常登录的热门网站与社区,负责捕捉、反馈网上信息,定期总结bbs上的主要观点,及时反驳消极信息。

(3)指导学生用网站。学院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经常组织学生访问著名理论网站,了解学科前沿和学术动态,撰写网上研究论文,利用校园网开展理论宣传和各种社会服务活动。

2.3 及时回应学生困惑与关切,切实解决学生实际困难与问题

(1)建立了限期办理与答复制。在学院每周召开的党政联席会上有一个固定议程就是要讨论从网络信息员和网络评论员那里汇总的问题,对于能够在规定期限内能解决的问题,就让有关部门在规定期限内给予办理;对于确实无法在规定期限内或无法解决的,必须给予答复与解释。

(2)建立了代表合议制。对于学生在网络上反应强烈,涉及绝大多数学生群体利益,或者相当部分学生网民对于学院相关工作人员决定或做法存在较强烈的质疑的,学院会成立专门的事故处理小组,并规定事故处理小组中必须有3-5名由学生网民推选处理的网民代表。这一做法成效显著,温州医学院学院仁济学院自建校以来,还没有发生过网络公共危机,学生对学院各项工作的满意度始终保持在较高的水平。

(3)建立了定期座谈制。为了更真实的了解学生群体存在的困难与问题以及对学院各项工作的看法与态度,学院党政领导每月与学生网民代表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让他们反应自己和所在学生群体中存在的各方面困难与问题,听取他们对于学院各项工作的意见与建议,并给予答复与解释。

3 交锋

深入交流,深度交融的基础上,对网络领域出现的道德问题与违法活动,要敢于作斗争,敢于抢占网络文化的制高点。

上网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和休闲娱乐的重要方式,成为他们学习、生活的一部分。然而,网络空间的虚无缥缈和浩瀚无边在带给人们身心的愉悦,极大地满足人们信息需求的同时,人性的弱点也在这个虚拟世界尽情呈现。从互联网走出科技精英的垄断成为大众的一种交往方式起,网络就不再是一片净土,虚假信息、色情信息、垃圾信息及其他有害信息日益泛滥,渐成痼疾。②信息污染、信息欺诈、侵犯个人隐私和侵犯知识产权、论文剽窃等道德和违法活动层出不穷。尽管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来专门规范网络行为,但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和网络立法的天然滞后,加上网络空间有别于现实世界的特殊性,使得现实生活中行之有效的管理手段和措施在网络空间收效甚微,举步维艰。良莠不齐的信息和形形的网络陷阱,给人生观、世界观正在形成阶段的大学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基于此,学院积极组织思政网军对大学生开展网络道德与法制教育。

学院党总支把网络道德与法制教育上升到学院校园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的高度,看成是学院思想、道德、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首先,在每年秋季新生入学之际,学院都有邀请市公安局资深网络警察来学院为学生作专题的网络道德与法制教育专题讲座。其次,依托各学生组织和学生社团,进行网风、网纪与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题活动,如辩论赛、案例分享会等;第三,学院积极借鉴国外已有研究成果和课程建设的合理经验,在大学生中开设网络道德课程与法治教育课程。例如,学院计划在未来几年陆续开设《网络伦理学》和《网络法制教育》等课程,全面系统地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与法制教育。第四,学院思政网军积极整合资源建立优秀网站,开发德育软件。学院着手开发的寓教于乐的德育软件与平台“专业知识开心辞典”、“公考大赢家”“你来搏——人文百科知识竞赛”等让学生受益非浅,使网上德育有现实可操作的运行载体。学院计划在校园网上设立德育主页,设置世界观、人生观探讨、法律案例分析和心理健康咨询等栏目;将有关教育内容做成定时显示网页,放在校园网的出口端;在网上设立谈心室、讨论区开辟电子刊物、举办网上征文等活动。

本文受温州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课题(wsk10048)资助

网络教育学院论文篇(7)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34-0261-02

随着社会及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社会各个领域延伸,高职院校也已成为我国互联网用户比较密集的区域,网络所传递的信息对高职院校学生的政治思想与情感心理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是极其复杂的,既有积极的、正面的影响,也有不可忽视的消极的、负面的影响。因此,网络的迅速发展既给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也给传统的工作方法和工作内容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由于高职院校学生的自控能力较差,学习氛围不浓,思想觉悟不高等问题存在,因此,当前在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中还存在着一些深层次的思想认识问题,而网络环境的开放性与虚拟性更加助长了一些不良思想的滋生与发展。因此,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迅速占领网络思想阵地,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网络化,开创高职院校思想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一、研究现状

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网络发展和运用所带来的问题,已经引起了很多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并成为其研究的焦点。目前已经有一些学者对网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进行了研究,并且,这些研究成果将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发展和学科体系的完善;还有利于应对网络对高校乃至全社会思想政治工作所提出的现实挑战。目前还没有发现学者专门对网络对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进行研究,同时就目前的相关研究而言,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还不够深入、不够全面。

二、网络对高职院校学生思想产生的影响

从目前很多学者的调查结果发现,上网已经成为大学生,当然也包括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学习和生活密不可分的一项重要内容。众所周知,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网络对高职院校学生思想产生的影响既有正面的影响,也有负面的影响。

(一)网络对高职院校学生思想产生的正面影响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学生都把网络当成一种联系同学、朋友的廉价通讯工具,一种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的窗口,一种课余生活中休闲、娱乐、放松的生活方式,同时也是热爱学习的学生的一种很好的学习工具。因此,很多高职院校的学生都认为网络对自己的正面影响很大。一是网络有利于高职学生更快速地了解各种现代知识、学习经验与方法以及生活经验等,从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二是网络能让高职学生更多地了解自己专业的相关知识、更早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上的一些生存技能与生存方法,以便在毕业后能更快速地融入到社会中去。三是网络可以让高职学生更广泛地参与社会交往,与更高一级大学的学生进行交流,促使自己更加努力学习。

(二)网络对高职院校学生思想产生的负面影响

网络虽然有很多正面影响,同时给高职院校的学生思想带来了很多的负面影响。

一是网络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影响。网络世界里面的虚拟性与现实存在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使得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格产生异常,从而导致人际交往出现障碍;网络的不真实性使得高职学生出现情感冷淡与信任危机。如果有些高职学生长期与电脑终端打交道,缺乏与有感情的人进行人际交往,从而使得其逐渐趋向于孤立、自私、冷漠和非社会化,对现实生活中的人的幸福和社会的发展漠不关心。

二是网络使得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产生改变。以往的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以课堂集中授课、个别谈心、座谈讨论等面对面的方式为主,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灌输教育,向高职学生传授系统的思想观点、理论知识。而随着计算机的高度普及,网络的多元性对教育者的权威地位产生了冲击,网络时代的大学生往往思想丰富、自由、开放、活跃,他们对教师权威的角色产生了质疑,对教师的教导产生了逆反心理。现在高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呈现出了多元化的发展态势,单纯的课堂灌输式教育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三是网络对高职学生的学习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高职学习的学生本身的自制力不强,加上网上以游戏视听为代表的强大的娱乐功能使自控力不强的高职学生深陷其中不能自拔,长期沉迷于其中导致正常的学习时间被占用,严重影响了学习。网络上知识产权保护不善,研究成果、学术信息开放的特点助长了部分懒惰的高职学生的抄袭行为。在高职学生中通过网络互相拷贝作业的现象比较普遍,在毕业论文中抄袭他人成果的也时有发生,个别学生甚至购买网站出售的论文以充作自己的论文。

四是网络冲淡并转移了高职学生对政治的关心。根据目前已有的调查结果显示,高职院校学生平时上网关注最多的是娱乐新闻和体育新闻。王烁生在其调研中发现,大学生一般只对发生的重大事件比较关注。在遇到思想困惑如就业及其他一些心理问题时,或选择与老师同学交流,或选择与本校的心理辅导老师交流,而更多的是希望在网上与师兄、师姐探讨。出现这样的问题,主要是因为我们长期以来高职院校的思想教育大多数还停留在“说教”的基础上,缺少自我教育,习惯用过时的教材、生硬的安全做纯理论式的思想教育,没有把国家的发展与学生个人的成长进步紧密联系起来,没有为学生提供更多了解国情、社情的舞台。除了部分学生干部外,大多数同学还像是处在温室里的花朵,由于他们的普通、他们缺少特长、他们缺乏能言善辩,而导致他们缺少对社会的了解和锻炼的机会,导致他们近乎与现实社会脱节,只能走进网络世界,倾听那些走出校园、走入社会的师兄、师姐讲述自己的个案而影响自己的追求和人生[1]。

三、网络环境下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及建议

(一)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建立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新观念,完成角色行为的转变。面对新形势,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不单纯进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要根据网络环境下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充分利用互联网的特点,运用网上聊天和电子论坛的匿名功能,融于网络文化,从网上了解学生的真实思想,有针对性地给予引导,实现平等基础上的互动教育。另外,要加强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使其明白,网络是一个自由与责任相统一的世界,是有其道德规范的。也可在高职院校开设网络道德教育课程,培养高职院校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与自我服务的精神,促使其承担维护网络社会秩序的重任[2]。

(二)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建立网络环境下的自己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并提高网站的吸引力,开展多姿多采的网上思想政治教育。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想拉近高职院校学生与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距离,必须要积极尝试网络教育功能和服务功能的综合配套。通过便捷而快速的服务,增进高职院校学生对其中所包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认同。在加强网络服务功能方面,一是为高职院校学生提供学习和生活方面的各种方便。二是在网站服务项目上尽量突出其个性化的独特特色。三是注意网站的宣传,使用活泼而生动的语言风格,整个宣传内容体现人情味与人性化两个方面。为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对政治的关心,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建立红色网站,引导高职院校学生形成一种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弘扬时代主旋律。

(三)加强高职院校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队伍建设。新形势要求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有先进的理论,熟悉思想政治工作业务,而且还要熟悉网络,掌握先进的科技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力。因此,培养一支既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熟悉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又能较好地掌握网络技术,熟悉网络文化特点,并能够在网络上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队伍,是当前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有了这些高素质并懂网络技术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并由他们来教育、引导高职院校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必定能大大地减少网络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负面影响。

(四)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积极探索通过网络加强对高职学生的自我思想政治教育。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已经有自己的思想和主见,对其进行一味的“填鸭式”说教如今是行不通的。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顺应时代的要求,充分利用好网络,利用网络间的“虚拟社区”内所特有的信息交流的完全性、开放性、模糊性、现实依托性和透明性来增强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主动吸收、充分利用和依托相关网站、信息、聊天室、大学BBS等,把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网站,从而创造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局面,使网络成为高职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新的主阵地[3]。

四、结论

网络的快速发展已经使得网络的使用在当代高职院校学生当中基本得到普及,由于网络信息内容复杂且难以控制,从而使得高职院校学生极容易受到网上不良思想的侵害。而网络的迅猛发展使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很难完全适应新的工作环境,目前,对网络环境下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工作还远未成熟,因此,建议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积极投身于这方面的研究。

参考文献:

网络教育学院论文篇(8)

思想政治教育在高职教育中历来占据着重要地位,开展和实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高职院校占领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新形态、开发和整合思想政治教育新资源的重要举措。文章在深刻理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涵义和特征的基础上,对高职院校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和主要途径展开探讨。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涵义与特征

1.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涵义

国内最先、最早提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是2002年2月刘梅[1]提出的,她认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根据传播学和思想宣传的理论,利用计算机网络所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即“在了解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知识,掌握现代传播技术的基础上,通过制作、传播和控制网络信息,引导网民(或受众)在全面客观地接触信息的基础上,选择吸收正确的信息,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这一定义是以网络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角度下的,并没有反映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韦吉锋在《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界定的立体考察》中,从“网络与人的本质关系、网络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关系、思想政治教育与人的本质关系”出发,指出“在我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指抓住网络本质,针对网络影响,利用网络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网民施加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和信息素养教育方面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思想政治品德和信息素养的网上双向互动的虚拟实践活动”。[2]

可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质上是互联网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联姻,一方面呈现为在网络空间以网络为载体对网民(或受众)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另一方面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既扣紧人的本质又抓住网络本质,既针对网络影响又发挥网络影响,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目标。它既有网上的互动,也有网上网下的联动,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方式和网络方式。

2.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3]

(1)开放性、共享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开放性是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打破“问题-解答-结论”的封闭式过程,构建“问题-探究-解答-结论”的开放式过程,以启发、讨论、探究、质疑、收集信息、自主学习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形式,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安排各个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节。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开放性表现为:教育内容的开放性、教育方法和手段的开放性、教育主客体及其相互关系的开放性、教育时空的开放性以及思维训练的开放性。这种全方位的开放性的必然结果就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共享化,任何个人都可以在住所、办公室等一切网络联通的地方,通过网络跨时空、跨区域地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从而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共享化。

(2)交互性、平等化。它指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所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思想政治信息、知识和情感之间的互动关系。包括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之间以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内部围绕着信息和知识生产、传递、交换、流通、竞争和冲突等环节而产生出来的一种相互参与、相互操作。这种网络交互式传播的特点,改变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主动与被动的固定关系和单向灌输的面对面交流方式,促进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平等化,使教育更具有亲和力,有利于促进情感交流的真实性与直接性。

(3)自主性、个体化。自主性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特征。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被教育者都是网络的主体,受教育者可以在网络上平等地发表自己的思想看法,与教育者或其他受教育者互相沟通探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在其本质上是作为具有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个体自觉接受外部教育影响和不断追求自我道德完善的过程。自主性也即意味着个体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尊重受教者的需要和兴趣,强调从受教者的现实个性出发,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以促进其个性的全面发展。

(4)虚拟性、隐蔽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虚拟性是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空间、主体以及相互作用方式的虚拟性。所谓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空间的虚拟性,是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得以依附的活动空间是一种不同于现实物理空间的电子空间。即在电脑网络空间这一虚拟世界中进行思想政治的虚拟教育,这种虚拟教育既不是虚假的更不是虚无的,而是虚拟实在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虚拟性是指主体的存在方式在网络中虚拟了,表现为人格虚拟、身份虚拟、活动虚拟和角色虚拟。相互作用方式的虚拟性是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涵盖到的各种知识、信息等在网络上的数字化流动。这种虚拟性,使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身份、行为方式、行为目标等得以隐蔽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隐蔽性通常能使其比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二、高职院校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与途径

1.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原则

(1)科学性原则。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遵循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规律,即把握好思想政治教育的层次性和递进性,积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展其主体能力,不仅注重道德知识的传递,更要着力于道德情感、道德信念、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的培育和养成。

(2)开放性原则。要求充分利用网络虚拟世界,将课堂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网上与网下、教师与学生紧密联结和结合起来,使得学生的教育与自我教育、自主教育成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形式。

(3)民主性原则。要求坚持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权利与尊严,激发学生的自觉性和主体意识,促使学生自觉进行自我修养和自我完善,搭建一个真正的师生共同参与、平等交流、双向互动的网络平台。

(4)个性化原则。要求开展的网络思想教育必须真正理解学生的合理需求和个体差异,认可和帮助学生实现各自的合理需要,不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使每个学生各尽其能,得到相对于学生自己而言最好的发展。

2.高职院校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原则

(1)职业性原则。它是高职院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特有的首要原则,是由高职教育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高职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一种,职业性是其最大的特点,因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也必须围绕职业性展开。职业性原则要求高职院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突出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的教育与培养、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的指导等。

(2)能力性原则。这是由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和任务决定的。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在生产、服务第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强调的是能力培养。因此高职院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突出能力为本,强调在“行”不在“知”。这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和根本宗旨是一致的,只是与普通院校的差别在于:普通院校一般强调“要知要行、由知而行”,高职院校更多强调“可少知须多行,可行而后知”。能力性原则要求特别注重三种关键能力的培养,这三种能力为辨别是非对错的价值判断能力、抵御不良侵蚀的人格完善能力和恪守法定准则的行为责任能力。

(3)地方性原则。所谓地方性原则是指高职院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体现院校自身特色、体现院校所在地区特色,必须与当地的人文地理、文化传统等相契合。这是由当前我国的高职院校立足于服务地方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功能所决定的。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大部分都要在当地就业、生活,因此有必要对学生进行本地化教育,即使是本地生源,对其进行更为全面、深刻的本地化教育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3.高职院校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

(1)开设思想政治课程教育网站。开设思想政治课程教育网站,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网上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第一种形式是在网上创建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资料库,为学生提供自我教育的资料,为团队组织活动提供素材,为教师的教育与教学提供第一手资料。在资料库中,学生、教师不但可以查找和阅读电子读物,还可以随时对资料进行调用、增删或更新。第二种形式是开发超文本结构的思想政治教育教材,这种电子教材可充分利用现代电子技术,融文字、声音、图像于一体,使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视觉、听觉均产生立体感觉,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并能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来源,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辐射力、吸引力和感染力。第三种方式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充分利用网上图书馆、科技馆等虚拟社区,向大学生们介绍健康向上的书刊、影视作品,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贯穿于轻松自然的网络浏览甚至文娱活动中,引导学生学会选择适合自己的网络信息,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2)设立校园BBS网站。利用BBS网站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把握好舆论引导。在大学校园中,BBS站是学生舆论最集中的场所。小到评价个人言行、食堂卫生、图书馆光线、学分制、课程设置,大到申奥成功、加入WTO,都可能成为舆论中的热点问题。做好舆论引导首先要塑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在良好的氛围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道德评判意识,提高学生辨别是非对错的价值判断能力。BBS模式极高的学生参与率和广泛深入的影响力,使其成为舆论引导的主阵地同时,也可以称为网上主题论坛的基本平台。成功的主题论坛能够促进信息共享、知识交流,有助于培养和引导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提高学生遵守网络行为规范的法律意识与道德意识。

一个良好的BBS网站必须有一批专职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部分学生骨干,他们构成网络信息员队伍,其主要职责是:定期整理BBS上的讨论热点及主要观点,捕捉和反馈重要信息,掌握网上动态,以适当方式制作和积极信息,反驳或平衡消极信息。此外,还应当邀请和组织有关专家、学者发表明确、切实、中肯的讲话、文章,鼓励广大学生参与提问、讨论,变以前单纯的“灌输式”教育为寓教于乐、寓教于文的“渗透式”教育。

(3)组织在线交流。网络在线交流突破了现实中面对面、一对一、同地同步交流的限制,实现多渠道、多形式、多方位的交流:教师或学生可以自己选择在公共聊天室中与多人聊天、自建聊天室和约定对象讨论或设置私聊频道二人对谈。通过在线交流的方式,学生可以更大胆、更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而且与教师的接触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师生之间可以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沟通。在这样的沟通、交流过程中,能动性、交互性极强,有利于个性的发展,也容易达成共识、产生共鸣。通过在线深层沟通,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各种学业疑难、特有心理困惑、乃至人生发展等各种个性化的微观或宏观问题。

参考文献:

网络教育学院论文篇(9)

2医科院校网络文化建设管理体系

针对医科院校网络文化的现状,笔者提出了医科院校网络文化建设管理体系,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1.指导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发展观对网络文化的指导地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营造健康向上的育人环境,更新网络文化建设工作观念.教育的首要目的是使学生“成人”,其次才是“成才”.

2.工作内容:拓宽网络文化的信息传输渠道,打造主流宣传网站,形成良好的网络宣传阵地环境.

3.工作形式:从封闭型走向开放型、从一元式走向多元式.

4.工作方法:将传统面授、融合教育信息技术教学、网络教学三种方法交叉使用,坚持网上思想文化教育与学校整体育人工作相结合.

5.具体措施:

①建立集大学生教育、学习、生活、娱乐及思想文化交流于一体的网络文化教育网站、思想教育网站、理论网站、新闻网等.其中新闻网是高校新闻宣传和思想教育的主力,在师生中具有较高的影响力,加强新闻网的建设是抓好校园网络文化阵地建设的重点,充分发挥网站的思想教育功能,并对校园网络论坛及涉校舆情进行正确引导.

②开展各种网络技能比赛和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开展网络知识竞赛、个人网页的交流和评比、网络文学征集等有益的活动.在鼓励大学生参与的同时提高其自身的网络素养.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性特长,应逐步建设适合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栏目,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网络论坛建设,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不断提升自我修养.我们应该把心理健康教育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把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纳入“两课”、心理学和网络科学技术等课程中;还可以举办专家讲座,开展以网上心理健康教育为主题的活动.加强正面宣传,主导网络舆论,以健康、积极向上的内容占领网络阵地,在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中,互动性网络平台是必不可少的,比如“BBS”、“校长信箱”等多种形式.学生可以通过这些平台交流学习、交流技术、交流情感,也可以发表自己对学校教学、管理、科研的看法,学校管理工作者、德育工作者和任课教师可以通过这些平台了解学生的思想,找出工作的不足,同时利用这些平台积极引导学生的不良情绪和思想.

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对网络不良信息的免疫力,提高学生的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通过课堂思想教育、校园文化活动、法律知识宣传等途径积极培养大学生的网上自我保护意识,提高他们在虚拟空间的法制观念和责任意识,增强他们的道德自律和自我约束能力.大学生只有提高了道德选择和观念批判层次的信息分辨能力,具备了道德习惯和理想信念层次的道德自律意识,明确了网络生活中合法与违法的行为界限,才能自觉地抵制有害信息,正确地认识网络、利用网络、维护网络,在网络文化的影响下实现自身的成长.增加“网风”与“网德”教育,通过团课、专题讲座、校园板报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网络伦理教育,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网络伦理.还可以通过开设涵盖网络行为的校园规章、网络文化素质培养与网络人格塑造等内容的《网络伦理与道德》课程,培养学生的网络责任意识、政治意识、自律意识和安全意识.

④建设一支专兼职结合的网络文化教育工作队伍,提高网络文化教育开发者、传播者和管理者的水平.没有一支懂网络技术的专职队伍对信息庞大、内容虚拟、传播自由的高校网络文化进行有效的监控与引导,是很难有效遏制网络文化的负面影响、最大限度发挥网络文化的教育优势的.因此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专职的网络文化管理干部队伍建设.主要由学校负责宣传、文化工作的管理部门,如党委宣传部等机构设置网络文化管理工作岗位,配备相应的专职人员;二是指定兼职网管干部.可由每个部门/学院指派专人负责网管工作,以此为基础建立学校统一领导的兼职网管干部队伍;三是建立网络评论员队伍.选聘部分有网络评论工作经验、素质较高的师生担任网络评论员,参与学校网络舆论的监督和引导工作;四是校园BBS版主队伍建设.抓好这几支队伍的建设和培养,学校需要有专门的经费投入,推动相关的教育培训工作,带动整体工作水平的提高.

⑤建立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控制机制.建立专门的网络问政平台,指定有关职能部门及时收集网络舆情信息.在信息时代,面对突发事件的舆论处理,“疏”比“堵”更有效.学校应该在第一时间对事件进行全面评估,确定舆论引导方案,及时利用校园网络和公共信息平台事情的真相,利用网络传播快的特点抢占舆论主动权,对于随后出现的误解和谣言要及时解释并澄清,还应该主动与社会媒体联系,通过正确的信息传递,避免造成社会的误解,维护学校的良好形象.

网络教育学院论文篇(10)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20-0000-02

1 网络在开展高校思政工作中的特点

1.1 开放性。网络没有国界、地域的限制,对全世界开放。一方面各国家、各行业、各年龄层次的人可以畅通交流,是高校师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渠道。另一方面,网络上的信息鱼龙混杂,有些负面言论对青年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着严重的负面影响。

1.2 虚拟性。网络是现实信息内容构筑的虚拟空间,人与人交往的匿名性、虚假性会使大学生失去传统人际关系的束缚,失去了被家人、老师、同学等觉察的可能性,也失去了为所作所为承担责任的风险性,如“网恋”受骗的例子层出不穷。

1.3 平等性。正因为网络是一个虚拟世界,无论你在现实生活中的身份、地位、职务如何,也不管你的文化背景、、个人爱好,在这个虚拟世界中,人与人是平等的。这有利于大学生平等意识和权力意识的增强,但对现实生活中从事高校思政工作者的权威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1.4 高效性。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可以利用计算机对信息资料进行快速、便捷的修改、复制、存储,通过网络进行信息沟通、资料浏览、资源共享等。网络将世界各国和地区联为一体,大学生在使用网络过程中会也受到影响,提升自己的效率观念。

2 网络在开展高校思政工作中的优势

2.1 网络空间的广博性。互联网的普及,将社会、家庭与学校对学生的思政教育连为一体。新型的网络空间,使得原先相对狭小的教育空间变成了开放的教育空间。通过网络,国家的方针政策、重大决策都可以快速传递给师生员工,此外,通过建立思政教育网、心理教育网、精品课程网,实现了网上教学,全方位地实现资源共享。

2.2 网络信息传播形式的多样性。对于大多高校而言,都已经从传统的纸质办公,变成了网络传递信息。通过网络,可以把教育方式从传统的“灌输式”变为“引导式”,“单向式说教式”变为“双向交流式”。此外,利用多媒体,给文字加上声音,色彩,图画,使学生更乐于了解、接受国家、高校的方针政策、理论研究等。

2.3 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互动性。正因为网络是一个隐蔽的空间,交流可以变“面对面”的说教到“键对键”的平等,思政工作者可以在网络上真实、直接地提出问题、表达情感,切实、有效的解决师生的思想问题。此外,互动性还可以使大学生在全面了解国家方方面面情况的同时,及时、客观地发表自己的观点。

2.4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网络思政教育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要了解学生,摸清摸准学生的思想脉络。过去,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一般会寻求老师、同学、家庭的帮助。而现在,除了在现实生活中寻求帮助,他们往往借助网络、论坛表达自己的困惑,希望得到更多人的帮助。这时,思政工作者在匿名的情况下能够掌握学生最真实的想法,通过有针对性的对教育对象的言论发表评论,可以将所需要教育的内容第一时间传递给受教育者,避免了工作的盲目性。

3 我院校园网的建设

我院自2004年升办高职教育以来,院领导高度重视校园网,发动全院教职工行动起来,积极参与、配合、监督校园网的建设与管理,创建一流的校园网。同时,以一种更新更好的方式开展全院师生的思政教育。我院当前主要的网络平台有:

3.1 迅英论坛。2004年10月有着浓郁电信企业办学特色的“迅英论坛”创办,论坛主要包括:特色安邮、校园文化、悠游生涯、安邮团体、通信交流、站务管理六大版块内容,由普通学生担任版主,成为影响面最广、参与讨论人次最多的一个平台,思政工作者通过登录迅英论坛,可以及时的了解学生思想动态。

3.2 百度贴吧。百度高校贴吧自2003年年底创立以来,深受大学生欢迎,2008年,该贴吧高踞全国高校第二,成为高校师生网络人际传播、网络沟通、交流的重要处所。该贴吧也是我院师生经常访问的网络社区,通过关注兄弟院校的帖子,可以帮助自己掌握大学生们热衷的话题、事物。

3.3 校园QQ。通过创建班级QQ群,重要告示、活动可以在群中及时告之同学,同学们遇到难题也乐于在群里探,并交流学习心得讨论。此外,由于辅导员的加入,可以及时把握学生动态,纠正偏激思想、言论,引导学生们积极、健康的讨论、发表观点和意见。

3.4 博客。博客是继E-mail、BBS、QQ之后新兴的第四种网络交流方式,成为大学生们竞相追逐的一种时尚。我院大学生们热衷于将个人思想、学习、生活中点滴琐事通过博客,瞬时记录,同学们乐于跟帖,辅导员和思政工作者也可以以朋友的身份与其沟通,及时解决学生的难题、困惑。

3.5 微博。微博的出现,极大的改变了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方式,大学生们热衷于这种新的网络微博,已渐渐成为其交流与获取信息资源的主流渠道,通过收听、转发微博,对各类事件、观点及时掌握。但微博的迅捷、透明性也使得很多负面言论对学生起到煽动作用。

3.6 招生就业讨论版。招就办老师积极利用校园网招生就业版块,为毕业生讲解就业技巧、分析就业行情,及时上传用人单位信息,行之有效的增强了毕业生面试、应聘的信心和成功率,减少了就业中遇到的纠纷问题,使学生懂得合法维护自己的利益。

4 打造过硬的思政教育团队

4.1 计算机网络后台中心的技术支撑。我院计算机网络后台中心积极研发网络舆论情况的监测软件,建立健全网络信息管理工作岗位责任制,明确主管领导、部门主管、网络维护人员的职责。校园论坛实行实名制管理,运用相关技术手段阻断有害信息的传播,采用跟帖引导、封贴观察、删帖处理、屏蔽非法广告等方法,从源头上净化网络,保障了校园网的安全性。

4.2 辅导员的教育。每周日晚七点,我院定期召开辅导员会议。学生处处长反复提醒辅导员密切关注学生思想动态,了解学生网上言论,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责任意识,增强辨别能力。另外,每学期会就网络上热议的话题,召开主题班会,让同学们对话题事件有更清醒的认识。

4.3 思政老师的专题教育。我院选拔了一批思想政治素质高,既懂思政工作业务又具有较强计算机网络知识和技术的青年教师从事思政教育工作,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对学生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展开交流,通过轻松随意的“闲侃”,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现实生活中的典型案例,在互动中捕捉新的思想动态,及时加以引导。

4.4 学生版主的管理、教育。我院大力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校园网络舆论的“意见领袖”,以迅英论坛为例,每一个版块设有一名学生版主,责任和义务如下:

(1)定期更新该版块的内容,不断呈现该版块的最新动态。

(2)当面对论坛中虚假信息和极端言论时,版主们有见地、有代表性的言论通过醒目的字号和色彩加以强调,放在突出的位置,强化主流言论。

(3)版主来源于学生,可以更直接的和广大学生沟通,引导他们参与正面健康的网络活动、自觉抵制非法消极言论。

(4)每学期对版主进行考核,评选出优秀版主,提高工作激情,改进不足之处。

4.5 让师生积极参与网上议政。高校思政工作的目的就是凝聚人心,利用网络这一平台,把学院的动态,师生员工关心的热、难点问题公诸于众,有利于各项重大事务保持公开、公正、公平,形成宽松和谐的良好氛围。

5 我院在网络舆论思政教育方面的成效

5.1 奥运期间创平安校园。北京奥运会前夕,我院就制定了“迎奥运、创平安校园”工作计划和方案,针对可能出现的网上热点问题和可能发生的网络安全事故制定预案。当奥运火炬法国传递受阻时,青年学生再一次迸发了强烈的爱国激情,网上怒骂、对持帖子层出不穷。我院高度重视学生态势,对于校园论坛上热传的一些言语过激帖采取了跟帖、正面引导方式,有效的引导广大学子理性表达爱国之情。

5.2 家乐福事件正面应对。合肥数千名高校学生因奥运火炬法国受阻而围堵家乐福,“抵制家乐福”的声音开始通过互联网、校园网、论坛、QQ群、飞信等在高校学生之间快速蔓延。学院成立了维稳办,紧急召开辅导员会议,要求辅导员深夜前往学生宿舍,对有异常苗头的学生第一时间进行教育。安排学院党政领导、辅导员、学生会干部24小时值班;启动校园护卫队24小时巡查;要求家长参与、共同劝导学生停止煽动性言论和组织活动,理性回复网上言论。

5.3 四体会成功接待运动员。10年5月16日,四体会在肥如期举行。我院承接了接待运动员入住宾馆的任务。全院高度重视,在连续一个多月的辅导员例会上,学生处处长再三要求辅导员在运动员入住期间规范同学们言行举止,同时,思政老师、论坛各版块版主也不间断的关注网上言论,确保了比赛期间校园网内容的和谐、健康。

6 经验与不足之处

在过去的八年里,我院还多次被评为“平安校园”、“文明校园”,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院的思想政治工作所取得的成绩还很不足,我们必须与时俱进,探索出更好的思政治工作方法,我们坚信:

6.1 团队是保证。新形势下网络文化建设、舆情引导必须依靠强大的网络团队,才可以有效开展先进网络文化建设,思想政治教育。通过计算机后台中心老师、辅导员、学生干部、学生版主的共同努力,才可以保障大学生充分享受积极健康的网络精神文化生活。

6.2 政治方向是立场。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工作者、辅导员必须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政治观点;要有较高的理论政策水平;才能对网络思想工作中的现象、关系和行为做到正确分析判断,才能开展好大学生思政教育,培养出高素质的大学生。

6.3 了解网络舆情持续性。目前,高校网络舆情的发展呈现出热点多、涉及面广、持续性强等特点。今后,我院要继续以校园网络为平台,敏锐捕捉苗头性、倾向性、群体性的事件、热帖,持续有效的密切关注校园网动态,结合新情况、新特点,行之有效的做好思政教育工作。

6.4 抓住网络舆情敏感性。网络舆情在内容形式上的多样性、复杂性要求我们在思想上对高校网络舆情信息必须要保持高度的敏锐感、警觉性。对鼓动、煽风舆论迅速做出反应,才能真正做到构建和谐的校园网络文化环境。

6.5 传统思政工作与网络思政工作的统一。当思政工作者、辅导员、老师对传统说教式的教育模式轻车熟路之后,在网络日新月异发展的时代前提下,我们如何将二者更好的结合、统一,是我们矢志不移的职责。

上一篇: 桩基础施工工艺 下一篇: 中国文化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