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1-0046-01
高中美术鉴赏不同以前小学、初中美术作品欣赏,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两者之间却有明确的区别。鉴赏,是鉴别和欣赏的意思,欣赏则不包含鉴赏,欣赏意味着肯定和赞赏,鉴赏则不意味着肯定和赞赏,而是对一流派的艺术主张和作品内容、体现思想和艺术技巧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鉴别之后,才能决定对这一流派的作品给予肯定和赞赏的态度,还是否定和批判的态度。高中美术鉴赏课对欣赏课的要求更高,高中学生可能一时难以适应,我们要做好引导工作。
一、要教育学生区分于以前的美术欣赏
首先要教育学生区分于以前的美术欣赏。不单纯的认为课本上提供的绘画作品都是肯定赞赏的性质,课前要对当前所学课时的作品有一定的了解,做出自己的判断,课上再由教师给予讲解和正确的鉴赏。
二、教师和学生共同做好课前准备工作
其次,教师和学生共同做好课前准备工作。课下教师和学生分别准备讲课时的绘画作品的资料,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从而增加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课堂中,教师提供欣赏作品的挂图或课件,师生共同分析作品,让学生有更直观的感受。分析过程中,教师给予学生肯定和赞扬,并补足学生资料的不足,这样不仅使学生记忆深刻,兴趣增加,也更加突出了新课程改革中,学生为课堂的主体这一宗旨,使美术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学生亲自参与、实践、创新的过程。
三、鉴赏课应与实践相结合
美术鉴赏应重视理论基础。美术鉴赏分为直观感受和理论知识,缺乏理论知识,学生思路混乱,无法完成欣赏。一开始上鉴赏课,有的学生连绘画形式都不了解,对什么是水粉,水彩,油画等分不清楚,教师有必要在开课初期把这些画种做详细的介绍,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在理论和绘画作品结合之后,学生对美术鉴赏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时,我们再辅以较浅的绘画实践,让学生更加深刻的了解所学的鉴赏知识。例如人美版高中美术鉴赏课本第九课《中国古代绘画撷英》一课,除了让学生了解欣赏中国古代优秀绘画作品之外,还可以让学生做简单的水墨小品练习,切身体会中国画“幽静,清雅”的意境,同时对中国画的工具――纸墨笔砚,及他们的特性、使用也有一定的了解,使学生对中华民族的绘画文化升起民族自豪感。再如第十六课《中国民间美术》,可以课前教师先准备好简单的剪纸图案,再由学生用刻刀等简单工具进行模仿制作,让同学们也体验一回“剪花娘子”的乐趣,也更加深刻的了解中国民间艺术。
四、美术鉴赏课应多应用多媒体技术
过去的鉴赏课,学生们只是通过人手一本的课本来了解、认知绘画作品,绘画作品画幅小,而且数量有限,这些局限性,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得到完美的解决。PPT的展示,不仅让学生们欣赏到更多的名画,而且画面质量非常高,可以局部放大观察细节。另外,影像、声音、动画使教材更加生动、活泼,更加具有动态感,营造出立体的教学氛围,强化了学生的审美感受。例如,在欣赏朱耷的《高石水禽图》等中国画作品时,配以古筝、古琴乐曲,画与音交相辉映,古声古韵,有声有形。
五、学生应从美术欣赏走向研究性学习
适当的在高中美术鉴赏课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是培养新型人才的需要,是美术与社会和其他文化相联系的需要。研究性学习使美术鉴赏走向了一个新台阶,赋予了新的意义。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数千年的历史文化传承,使这个国家拥有独特的文化形态和艺术成就。在世界历史上有着卓越成就的传统绘画,最能表现其独特的审美意识。而要认识理解中国的绘画艺术,就要从历史的根源出发,以传统的中国绘画来进行解读和剖析。首先就要了解绘画的特点:
一、形、神、韵兼备,以形传神,是中国画的一个重要创作原则
“像不像”不是创作好坏的评论标准,也不是创作的出发点。中国画追求的是绘画的气韵和意境,只具备“画得像”的功夫,但是作品没有神韵,即使你画的再像,也不是中国画所追求的最终目的。比方说,在人物刻画中,中国画从姿态上区分男女的性别特征,女子线条柔美,削肩细腰,男子则是威武雄壮,身体结构并不相称。这就是只求神似,不求形似的象征手法,用以展现性别特点。从历代名家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作者都是以形似来展现整个画面的神韵,由一点来表现整个画面的空间感和视觉享受,显得磅礴大气。
二、中国画主要以线条表现事物的生命力
与西方绘画不同,中国画并不是立体描绘对象,而以简单的线条表现分界的临界点,比如在刻画人物侧脸时,用一条曲线表现鼻子和脸部的分界,用蛋形曲线展示人物的脸部轮廓。在山水的刻画中,以线条展现山水树木的纹理,这种处理手法让西方人叹为观止,也对后期印象派的创作产生深远影响。
三、色彩的渲染主要以墨色为主,用清水调和水墨制作出深浅不一的色彩来展示不同角度下色彩变化
例如最为明显的是在处理荷叶时,中国画使用深墨简单几笔描出荷叶的经脉轮廓,而离视线较远的一部分则淡化处理,以此表现作者的视觉角度。中国画虽然是平面创作,却能很好地衔接多角度的视察。
四、中国画不讲究立体描绘
无论是人物、花鸟、山水、虫鱼,都是平铺在一张纸上,而且打破了空间的局限。比如说,很多景物描绘的都是山、水、云、雾等自然景象,层层叠叠地绵延在图纸上,空间的界限得以无限延伸。在画古代庭院的作品中,是以空中俯瞰的角度,用假山、门洞、小桥、回廊等来表现庭院深深的光景。
五、中国绘画不讲究背景
中国画不像文学创作那样需要背景烘托,几条鱼,再添加几条波纹就可以看出是鱼翔浅底的自然图景,所以留白的地方很多。这些留白的地方又通过作者或者他人的题词增加独特的韵味,说明创作的动机和深层含义。西方绘画都是在整张纸上进行创作,无论人物和景物,都没有留白,这是因为他们更注重写实。
六、画中有诗的民族特色
这也许是中国画最显著的一个特征了,纵观国画自古以来的特色,无论画风怎样变化,有一点是创作者们始终不会改的,那就是作品中的题词。第五条中已经说到,中国画存在大量留白,这些留白在画作完成之后,都被填以诗词,并盖以章印。这既增加了画的文化内涵,又使后人在阅览的过程中,对创作背景、作者心态、作品深意有一个深刻清晰的理解,考究起来有根有据。
对国画的特点有了大致的了解后,就要看怎样去欣赏了。鉴赏中国画,首先要看这幅画的整体布局,作者的创作风格,画中是否存在深远的意境和趣味。画的意境和趣味性决定了作品给观众的第一印象,好的意境和趣味,能让鉴赏者产生继续浏览的兴趣,高超的创作技艺就是为画作的意境服务的。布局是画作的关键部分。
再看作品的线条勾勒,也就是工笔,是否与造型相符,物象特征是否明显,是否线条流畅,是否生动自然等,都是考察与鉴赏的范围。传统的画作都与书法作品挂钩,所以影响线条美感的还有作者的书法功底,功底较低的,往往线条呆板幼稚、疲软无力,作品缺乏灵动性。
因为中国画注重墨色的层层渲染,所以浓淡是一层层叠加的,很有层次感,所以在鉴赏过程中,要看画作中有没有存在局部死黑,色彩变化的情况,一般存在这种问题的画,是不会受到观众亲睐的。我们可以看看齐白石的画,比如说他最擅长画的虾,意趣横生,不管整体纵览还是观察个体部分,虾好像都是在动的,这就是灵动美,也是作品的灵魂。
画作成功之后,就要将进行题词,书法的好坏会大大影响画的价值,因此书法不精的人是不敢随便题词的。在题词之后,就是加盖私章。私章的种类繁多,有画家的印鉴,有题字者的印章,还有收藏者和鉴赏者的印章。印章的造型不一,雕工和加盖的位置也不一样,但是这些细节都会影响画作的品评。
最后一步,就是作品的装裱了。中国画的装裱都别具一格,装裱用纸十分严格讲究,这是由于好的装裱能够把画衬托得名贵大方,古朴典雅,影响画作的整体效果。从以上这些方面下手,你才能更好地赏析国画的艺术精粹,具象的了解什么是艺术以及怎样欣赏艺术。
参考文献:
国画是民族艺术的瑰宝,是初中生需要积极传承和发扬的一种民族艺术形式。在初中阶段的美术教学中安排国画欣赏课程,引导学生主动投入国画鉴赏,掌握国画欣赏的技巧和方法,是传承国画艺术、促进学生审美素质发展的重要途径。为了进一步增强学生热爱民族艺术的情感,让学生始终牢记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教师要科学安排国画欣赏课程,创新课程教学模式和课程实践方法,鼓励学生积极投入学习活动,不断丰富国画欣赏知识,积累有效的欣赏技能,让学生在美术素养的发展中获得较大的突破。
一、国画概述
国画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绘画形式,历史悠久,意蕴深厚,是东方绘画的代表。在古代,国画也被叫做丹青,指画在绢布和纸上并进行装裱美化的卷轴画。到了近现代,为了与西方的绘画有所区分,国画开始被称为中国画,简称国画。国画是用毛笔、墨汁、国画颜料,依照长时间以来形成的艺术表现形式与规律法则创作的一种绘画形式。按照不同的分类方法,国画可被进一步细分。如:把创作题材作为划分标准,国画可以分成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等;把运用的材料和在绘画中选用的表现方法作为分类标准,国画可以分成水墨画、工笔画、写意画、白描画等。从思想内容和艺术创作角度分析,国画能够体现中华民族独特的民族精神、性格与审美观,也能够体现中国人对自然、道德、哲学等诸多领域的感受。国画具有突出的民族特色,承载了个性化的审美观点,是我国乃至世界文化文明长河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是艺术花园当中的奇葩。国画汇聚的是我国人民的心理特征、性格特点、气质魅力等,无论是风格还是特色表现,其都在世界上享有较高声誉。国画、京剧、中医中药被称作我国的三大国粹。对于正处在重要成长时期的初中生来说,引导学生鉴赏形神兼备、笔墨俱佳的国画作品,将会对他们的综合修养发展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二、开设初中美术国画欣赏课程的意义
欣赏国画是初中生提高审美修养的重要途径,美术欣赏课程是初中美术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引导学生欣赏国画,科学安排国画欣赏课程,有着不容忽视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有助于培育学生的爱国情感。国画类别多样,技巧内容丰富,而且该领域的名家人才辈出,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体系当中不容忽视的一部分。在引导学生欣赏国画作品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艺术熏陶,让学生沉醉其中,感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在无形之中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有效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养。第二,有助于增强学生对形式美的体验。为了更好地欣赏国画、增进对国画的了解,学生需要从外在形式出发,了解国画点、线、面的变化。在国画欣赏过程中,学生可以了解到国画形式和内容的统一美,在感受水墨组合与水墨结构的同时,体会国画丰富的形式美,优化鉴赏体验,为主动创作打下基础。第三,有助于引导学生品味意境美。国画属于古典美学范畴,国画的意境是国画审美认识的基础与核心。国画这一艺术形式不仅具有丰富的形式美,而且具有内涵深刻、意蕴深远的意境美,能够把人带入深远的审美意境,满足学生的审美需求,提高学生的审美境界。学生通过把握国画作品的意境美,会被其中独特的感染力吸引,在鉴赏活动当中了解国画的深厚韵味。
三、新课程下初中美术国画欣赏课的教学实践策略
1.指导学生掌握国画欣赏技巧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落实,初中美术教师越来越关注国画欣赏课程,并在课程安排方面有所创新。部分学生缺乏必要的国画欣赏技巧,在国画欣赏过程中难以获得较大的突破。这就需要教师在技巧引导上加大力度,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让学生捕捉国画的独到之处。学生欣赏国画作品,不仅需要观察和鉴赏画面,而且需要运用技巧分析其中的内容与内涵。对此,教师可以让学生欣赏国画的不同部分,并在此过程中为学生传授一定的鉴赏技巧。一是欣赏画工。画工是画面形象,一幅国画作品的质量主要是通过画工体现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要注意欣赏画家的绘画功力,分析其对线条、笔墨的运用,发现作品的独到之处。二是欣赏书法。国画与西方的油画等作品不同,画家往往会在绘画过程当中加入一定的诗句,这些诗句常常有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国画中的书法质量会在整体上影响整个作品的质量。三是欣赏印章。国画作品上往往会有画家的印玺,或者是题字、题词者的私章,这实际上也是国画欣赏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学生可以细细品味印章的印文、雕工、位置等,发现其中独特的审美安排。
2.结合现代技术开展国画欣赏教师在对国画欣赏课程开展设计和教学实践时,将信息技术作为重要的辅助工具,可以让学生的欣赏学习更加生动直观,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学生鉴赏能力和美术素养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信息技术可以在国画欣赏中发挥特别的作用,教师应在不同的欣赏环节巧妙地运用信息技术,充分满足学生的欣赏需求。在引导学生欣赏国画作品的色彩时,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在讲解中加入细致入微的说明。如,在欣赏齐白石的《白菜》时,为了让学生了解作品的色彩特征和渗透的色彩观念,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技术辅助解释,让学生对画面的认识更加生动和直接,增强他们的色彩认知。在引导学生鉴赏国画的构图方法时,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工具直接呈现国画的构图情况,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国画的构图技巧。如,在欣赏《渔庄秋霁图》时,为了让学生了解这幅作品在近景、远景、中景安排方面体现出的巧思和独特的构图,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直观地展现作品,让学生在了解作品画面结构的同时感知画家超然物外的心境。
3.有效结合诗词创新国画鉴赏课程单一的国画欣赏容易让学生产生抵触心理,影响学生的欣赏兴趣,进而制约国画欣赏课程的开展。针对这一情况,初中美术教师要创新安排国画鉴赏活动,把国画欣赏和语文学科中的古诗词内容联系起来,让学生正确认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教师通过将古诗和国画欣赏相结合,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国画的意境,降低理解国画内涵的难度。如,在引导学生欣赏顾恺之的作品《洛神赋图》时,为增强学生对这一作品审美内涵和意境的理解,教师可以为学生呈现曹植的作品《洛神赋》,让学生把欣赏古诗和国画作品联系起来,体会作品中的诗意,并通过古诗分析,帮助学生梳理绘画作品的内涵。在国画欣赏课程的结尾部分,为了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古诗词,鼓励学生主动为诗词配上国画,以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4.补充背景信息以提高鉴赏深度初中生的认知和眼界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文化底蕴相对不足,难以保证鉴赏深度和鉴赏效果。因此,初中美术教师需要在国画欣赏课程教学中为学生补充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和作者信息,辅助学生欣赏作品,引导学生深入观察作品中的人物情绪和情感。教师可以在鉴赏活动当中主动为学生补充与作品相关的背景资料,让学生的欣赏更加深入和全面;也可以把收集资料的任务交给学生,鼓励学生通过自主了解与作品相关的背景信息,增进对国画艺术与国画作品的了解。如,徐悲鸿的《风雨鸡鸣》是在1937年创作完成的,画面描绘的是一只站立在岩石上的雄鸡在高声鸣叫。徐悲鸿这样创作的目的是想要鼓舞人们主动投入抗日救亡活动,体现出画家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和平的向往。教师通过给学生补充这些信息,能够增强学生的信息理解能力与分析应用能力。
一、比较法概述
1.概念
比较法是根据某一标准,筛选有联系的事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以实现事物的分类。这种方法是一种以直接感知为主的对照方法,可以把握事物的内在联系,并从根本上把握事物的本质特征。比较法是确定事物异同点和联系的思维过程,任何事物都能在相互比较中凸显差异性。借助对比法能让人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事物的异同。在美术鉴赏中应用比较法,教师可对不同艺术作品进行比较、分析、理解和评价,从而使学生更进一步地理解作品的内涵。
2.特征
(1)可比性基于对不同作品进行比较,在比较对象的选择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范围,选择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的作品;同时,要避免为了比较而比较。不同美术作品的可比性建立在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基础上,主要目的在于更好地服务教学。(2)经验性在高中美术鉴赏中,学生在生活经历、理解程度和艺术修养方面均有差异,在比较中会重视自己的经验。教师要注意引导,让学生在对比分析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应用科学的比较方法,提高自身的审美水平。(3)超越性美术作品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美术作品的非孤立性决定了比较法的超越性。在比较中,作品体现出的内涵有可能超过鉴赏本身,也有可能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通过对一切可比较的艺术现象或者艺术作品的比较,最终能达到鉴赏和理解的目的。
3.教学目标
高中美术鉴赏中应用比较法的教学目标在于:第一,使学生理解比较法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同时掌握比较法的具体操作方法;第二,教师要通过介绍、引导,使学生在与教师、其他学生交流、互动的过程中,掌握比较法的应用特征与效果;第三,以反思和总结的方式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使学生在今后的实践中自主拓展比较法的应用。
二、高中美术鉴赏中比较方法的应用意义
1.提高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主要表现在发现、欣赏与表达等方面。美术鉴赏课程可为学生提供视觉与感知层面的教育指导,使学生学会在海量的美术信息中筛选自己需要的素材。在高中美术鉴赏中,比较法是一种能够帮助学生实现美术作品鉴赏的重要方法,应用比较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如,在素描基础构图讲解中,教师可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展现不同的构图方式,并引导学生进行比较,从中选择出最和谐的构图模式。又如,在美术创作材料与技法的讲解中,教师可通过对比不同的材料与技法所产生的视觉效果,让学生综合分析出一种最适合表现主题或内容的组合。
2.培养创造性思维
艺术欣赏具有创造性,美术鉴赏能够帮助学生提升学习能力,培养创造性思维。高中美术鉴赏课程的受众群体是广大高中生,这一阶段的学生已经初步形成对于事物的分析、判断、想象和推理能力,但是并不完善。通过比较法,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更独立地思考与发现,并将自主探究得出的结论应用于艺术性创造。比较法能增强学生对于作品风格的感知能力,使他们能更充分地理解作品的主旨。将这种方法融入逻辑思维,不仅能帮助学生进行美术鉴赏,而且能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
3.促进个性发展
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目的并非是将每一名学生都培养成为艺术家,而在于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艺术创造能力以及美的修养。将比较法应用到高中美术鉴赏中,可增强课堂的敏锐性和灵活性,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美术艺术作品与社会、自然、生活之间的联系,感受不同风格、材质、形式的独特艺术性。如,在通过横向比较方法对比、分析中国美术作品与西方世界美术作品时,学生能加深对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理解,同时也能更尊重多元的世界文化,在开阔眼界的同时,表达自我意识,达到求同存异的目标。
三、高中美术鉴赏中比较法的应用方法
1.纵向对比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艺术家对于同一事物的理解会有所不同,因此,在创作过程中,会赋予其不同的含义。在高中美术鉴赏中应用比较法,学生可借助“时间”这一发展标志,运用纵向比较法比较不同时期的同一美术元素的表达方式。如,某地区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美术鉴赏的过程中,以鞋子为纵向比较的元素,将不同历史时期画家创作的各类与鞋子相关的艺术作品,以幻灯片的方式展示在学生面前。其中,有我国魏晋时期的丝织履、唐朝时期的锦缎鞋、宋朝高筒靴等。通过纵向对比的方式,学生从鞋子的颜色、绘画技巧和画面构造等方面阐述了不同时期鞋子的不同特征,了解了我国历史文化的发展脉络。这种方式不仅让学生掌握了不同时期鞋子的特征,而且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2.横向对比
(1)不同地域的对比在鉴赏不同地域的美术作品时,教师要明确这种对比方式涉及的艺术作品范围大、题材丰富且受众广泛。为了避免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性对美术作品鉴赏产生影响,在高中美术鉴赏中,教师可以选择横向比较法。通过对同一时期不同地域的美术作品鉴赏,学生可以看出我国传统艺术作品创作中的“道”。道家思想与中国传统绘画有着不解之缘。我国传统绘画作品集中体现了“意在画外”和“寓情于景”,水墨画尤其展现出了追求独立和精神理想抒发的强烈情感。与之相比,西方社会的绘画艺术则更加理性,贴近实际生活。西方社会的绘画作品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于“模仿”和“遵从”,历史上许多绘画艺术流派的诞生,都是基于真实、理性的审美心理。(2)不同流派的对比不同流派之间的对比分析也可以被归类到横向比较范畴之中。如,在“中国近代美术绘画艺术鉴赏”教学中,教师可以着重对比分析岭南画派与上海画派两个流派美术作品的特征。其一,岭南画派。岭南画派的名称来源主要是因为其代表画家如高剑文、陈树人和高奇峰等人聚集于广东地区,因而被称为岭南画派。岭南画派艺术家在美术创作中,主要借鉴了西方社会西洋画的绘画技巧,十分擅长素描和写生,并将吸收的外来绘画艺术技法与本土绘画模式相融合,最终形成了独特的岭南画风。岭南画派是中国近代美术史上的代表流派,其改革了传统国画,吸收、借鉴了西方美术绘画创作的技法。不仅如此,其在创作与发展中还积极传播新思想,推广美术教育,宣传图画革命,强调了时代精神,摆脱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其二,上海画派。上海画派的代表人物有赵之谦、吴昌硕、任颐和虚谷等人,主要是由一群旅居上海一带的江浙画家组成。上海画派画家在创作中十分注重写意和泼墨,并结合了篆刻和书法的技巧。他们擅长动物、人物、花卉、果蔬的写生。上海画派在创作中积极吸收了西方社会在美术创作中的积极因素,对我国的传统艺术绘画作品进行了创新。此外,上海画派重点提出了将文人绘画艺术作品与民间美术相结合,创作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作品。(3)不同题材的对比横向比较法还可以被应用到对不同题材美术作品的对比之中。如,在绘画美术教学中,教师要给予学生机会鉴赏雕塑、建筑和工艺美术等艺术形式。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艺术和实用艺术、大众艺术和单独领域的艺术、历史遗存和现实资源等进行对比研究。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大美术”性质的美术课程所占比重较大,这要求教师和学生要重视不同种类美术作品的鉴赏教学,以此丰富学生的美术知识体系。对比不同的美术题材,可突出不同美术种类、美术作品之间的联系,同时能彰显不同作品的特点。不同的美术表现形式对于同一事物的认知视角有所不同,对于事物的关注点也有一定的差异,但是在表达美的方面,却有着十分密切的内在联系。不同题材的表达形式有所不同,但是实际精神却是一致的。
3.艺术与现实对比
现实生活是美术作品创作的源泉,艺术创作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美术作品可以被视为对现实生活的升华。以艺术、抽象、夸张等方式,将现实生活中的美表现出来,是艺术的创作方法。在学习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把握现实生活与艺术作品之间的联系,使用观察比较方法,感受其中的意境,同时欣赏生活中的美。如,某地区高中美术教师在组织学生学习水墨山水画的相关内容时,将近代水墨画领域的杰出画家李可染先生的画作《漓江胜景图》作为美术鉴赏的范例。同时,教师还收集了一些漓江自然景象的文章、图片与视频影像资料。通过运用将美术作品与实际景观相比较的方法,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了现实生活中的美术知识,明白了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本质内涵。之后,教师还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美术创作经验,试着将自己的感情注入画作,分析画家在创作这幅画时的思想感情。借助比较法,学生明白了美术作品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差异和联系,了解了画家运用美术创作的方式,表达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结语
在高中美术鉴赏课程内容逐渐丰富的情况下,应用科学合理的教学发展策略对学生进行教学指导十分必要。比较法的合理应用能帮助教师和学生更清晰地分析美术作品,在良好的教学氛围中,不断扩充自己的艺术知识储备,提高艺术审美与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勃.比较法在普通高中美术鉴赏中的应用.甘肃教育,2019(11).
绘画形式语言主要是指:作品所使用的视觉语汇(形体、明暗、色彩、空间、材质肌理等)以及作品中组织视觉语汇运用的形式美法则。它对于高中学生鉴赏绘画作品而言,是欣赏渐入佳境的起点,是鉴别评价绘画作品的最终依据。“构成绘画作品最重要的、最为先声夺人的因素是画面的形式感,营造形式感的首要因素便是绘画语言的使用。”
因此,绘画鉴赏是要运用感知、记忆、经验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比较、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意蕴的活动。
其次,在教学方法的指导上。以往的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一般都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往往整堂课教师讲得满头大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筋疲力尽、昏昏欲睡。学生根本没有机会主动表达自己对作品的感受与理解。因此,教师要将重点放在学生身上。要多多运用讲解、讨论、比较等方式来开展绘画鉴赏教学;鼓励学生用文字描述、表演、造型等多种方式表达对艺术作品的感受与理解;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利用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资源主动地收集、筛选、分析、整理视觉图像和相关背景资料;组织学生利用美术馆、博物馆、当地的艺术作坊等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开展参观、调查、考察等活动;以及鼓励学生在学习中运用合作性与探究性的学习方式等等,都是为了保证学生自主性、探索性的学习落到实处,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中图分类号:J212-4;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05-0177-01
在大学的美术专业基础课教学中,素描、色彩课程是各类美术专业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学好美术基础课是美术专业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的重要基础。但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所涉猎的内容大多都是西方绘画的范畴和技巧,因此在大学美术专业课中开设中国传统绘画--白描课也同样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中国的传统绘画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和丰厚的传统、丰富内涵、数不胜数的绘画作品,为我们提供了无以伦比的、异常丰富的学习内容和借鉴的典范,我们不仅要了解中国画还要更好的去传承。在美术专业基础教学中开设白描课,对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了解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如何将白描课贯穿在美术专业基础教学之中,是我们要进行探讨的问题。
首先,教师要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讲解中国传统绘画的历史。要结合不同专业的特点来选择学习和欣赏中国传统绘画――白描的内容,并做到因材施教,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同时还要采用不同的欣赏方式和教学方法。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归纳为五种美术欣赏教学方式:(1)讲座式:教师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绘画历史进行主观讲解说明。(2)互动式:教师根据古代、现代的名家书画作品提出问题,然后要求学生回答。(3)论证式:以学生为主展开对中国画家作品的讨论,谈主观感受和认识。(4)自助式:以学生为主去就近博物馆和画展的欣赏中国画美术作品。(5)临摹式:临摹古代名家书画作品。
其次,教师要充分把握白描课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还要结合不同美术专业的学科特点。教师要在课前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工作,对要欣赏的中国画作品做好题材的选择,内容的选择,要将不同时代、不同内容与现代中国画结合起来,有侧重的进行诸如时代特征、背景、历史故事以及画家的背景故事,艺术家的主观意识以及美术作品的表现,造型特征和在整体自然环境的关照等进行一系列的介绍,一定要结合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来进行教学,要挖掘美术作品中最感人、最本质之处,对古今中国传统绘画大家的作品做出理性、客观、深刻的分析,让学生在掌握中国传统绘画技巧的同时循序渐进的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鉴赏水平。要通过各种手段激发学生学习中国画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成为中国画教学与中国传统绘画欣赏的主体。教师要有多变灵活的授课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要让学生成为被动的学习者而是要成为主动的参与者,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自身主观能动性,教师要在双边教学互动中挖掘学生自身的艺术潜能,调动学生各种感官能力,除在课堂完成绘画作业外,还要留课外作业,比如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在课余利用图书馆、网络准备好与美术基础课内容相关的欣赏资料,这样既可以辅助美术基础教学内容也可以更深刻理解所欣赏的中国传统绘画作品,从而提高学生对对艺术作品的理解能力,缩短与欣赏内容的距离,产生强烈的欣赏兴趣。
不同专业的学生,要选择不同的学习、欣赏内容。比如动画专业、艺术设计专业、玉雕专业,不同的专业所上的中国画课在绘画内容上有所侧重但相关绘画技能技巧没有区别,所以在选择临摹内容和欣赏内容上要结合不同专业的专业特点,有针对性的学习和欣中国各代名家的优秀中国画作品。
在中国画白描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在临摹优秀的美术作品同时,也让可以让学生进行适当的小规模的写生创作,这样就会使学生将所学的传统的绘画方法运用到实践中去,以更快提高他们的技能技巧。所有优秀的传统绘画作品,都隐含着丰富的思想、情感和丰富精神内涵,以及中国画家的丰富艺术经验,和扎实的绘画技巧、绘画方法。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一切手段方法充分调动起学生已有的审美经历和生活体验,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情感。在临摹优秀作品时要尽可能的使学生更深刻的理解作品内涵,理解画家所要表达的含义,学习绘画技巧和方法,达到欣赏与实践并行,为提高学生的绘画技巧和审美修养,使学生获得更深层次的审美体验做好心理和物质的准备。在学生临摹中国画绘画作品前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绘画水平,帮助学生选择相应的绘画作品,指导学生临摹作品,做到有的放矢的让学生学习临摹优秀的美术作品,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美术鉴赏课和美术理论课是有区别的,美术鉴赏课是指结合自己所学到的美术理论知识和实际经验,通过自己的视觉和触觉去观察、欣赏、分析美术作品,了解不同作品的不同情感和实质。美术鉴赏课可以帮助学生表达自己的情感,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挖掘学生的艺术潜能,开发学生的智力,以此让学生具备更好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
一、目前小学美术鉴赏课中存在的问题
(一)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差
新课改要求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提倡学生应该自主学习,进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因此,在小学美术鉴赏课堂中,即使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较差,教师也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展现自己,让学生表达出自己的观点。教师不能以成人的角度来看小学生的答案是否标准,而要尊重每个小学生的想法,对每种奇思妙想都给予一定的鼓励,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和鉴赏的兴趣。
例如,在小学美术鉴赏课堂中,由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比较差,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几幅不同的卡通画,循序渐进地问学生一些问题,如让学生找出每幅画的不同点和相同点。这样能让自主学习能力差的小学生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自主学习,进而说出自己的想法,锻炼自己的思维逻辑。
(二)不注重小组合作
在小学美术鉴赏课堂中,许多教师只注重以学生个体为单位,忽略学生之间的合作。让学生作为个体去鉴赏美术作品,只会束缚学生的思想,且学生之间缺乏交流与沟通,只会使课堂气氛显得十分压抑。因此,在小学美术鉴赏课堂上,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老师所布置的鉴赏任务。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各抒己见,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然后再选出一个代表来进行最后的总结发言。小组讨论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鉴赏的教学中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提高小学美术鉴赏课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一)创新课堂教学方法
学生自己实践过的知识会得到记忆深刻的观点。因此,在小学美术鉴赏课中,应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教师只需起到辅助和引导的作用即可,只需为学生提供一些鉴赏资料,对学生的鉴赏方法予以一定的指导。例如,在学习“中国景色”这一单元时,教师可以在网上搜集一些中国名胜古迹的绘画让学生赏析,如长城、苏州园林等。课堂上,教师先让学生自己感知一下画,然后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进行分组讨论,最后由一名学生代表表达本组的观点。当学生欣赏了中国景色的绘画之后,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外国景色,让学生进行对比鉴赏,欣赏每种绘画的不同风格和特色,引导学生了解绘画的意图和内涵,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鉴赏能力。
(二)将鉴赏与生活结合起来
在小学美术鉴赏课中,教师在选取教学内容时,可以挑一些与小学生身边生活紧密鉴赏内容。例如,小学生都特别喜欢卡通片,教师就可以抓住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在课前收集一些学生喜欢的卡通人物,让学生根据所看到的图画,说说每个卡通人物所代表的形象以及所具备的特点,让学生说说为什么喜欢这个卡通人物,学生可以各抒己见,阐述自己的观点,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让学生鉴赏了绘画。再如,现在的小学生都喜欢各种特色美食,教师可以准备一些与美食有关的绘画,当学生看见这些美食绘画时,就会有一种亲切感,然后教师让学生谈一谈绘画中的美食与自己见过的美食是不是一样的,有哪些不同。这种与生活紧密相关的知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让学生学会了鉴赏。
(三)教师适度的点评
美术鉴赏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因此,教师在听取学生表达自己想法的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想法和观点,并要仔细听每个学生的分析过程,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对于表现出色的学生,教师要予以一定的表扬;对于表现得不是很好的学生,教师也不能只是一味地批评,而要看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在指出不足的同时并帮助其进行改正,这样学生就更有信心和兴趣学习美术鉴赏课。
一般是指画家为作品所起的题目,或用其他方式,如在不同场合对作品所做的口头或书面说明,特别是像中画中的题诗、题跋等。虽然我们承认没有哪位真正的画家能够用文字说明他要在作品中表达的东西,因为,如果一幅画可以说出来或者可以用文字表达出来,那么画就成了多余的了;或者说绘画就不是有其自为的定性的了。但是,这些出于画家之手的语言文字材料至少表达着画家当初作画时的心理指向,特别是中国画的题画诗,作为绘画的有机组成因素,确实有力地影响着我们对于整个作品的体验和理解的。
画家对其绘画作品的文字性说明一般以两种方式存在。一是直接题写于画面上的,可称之为画中文字;一是发表或记载于他处的,可称之为画外文字。
(一)画中文字
画中文字是应当首先予以关注的。一般来说,这些文字是在绘画作品完成之时题写于画面之上的,反映了画家当时的创作意图或某种感受。画中文字在油画中不多见,但也不是没有。如库尔贝的名作《画室》,画家还在画中题写了一行文字:“现实的寓意,在某个方面决定了我七年艺术生涯的画室的内部。”这行文字对于欣赏和理解这幅作品显然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它启示我们作为现实主义巨匠的库尔贝在画中是将写实、象征、寓意融为一体了。在这行文字的启发下,我们不仅很顺畅地理解了画中人物的寓意,而且能够敏感到一些细节的象征寓意。如在画中可以看到报纸上放着一个骷髅。这报纸是拿破仑三世御用报纸。这里意味着它不仅已失去了生命了。而且成了禁锢思想的坟场。因为画面中画有库尔贝崇拜的思想家普鲁东。普鲁东有一句被到处传扬的名言,即是:“报纸是思想的坟墓。”
(二)画外文字
画外文字一般是画家在完成作品之后,在各种不同场合,以各种不同方式发表或记述的有关文字。这在西方画坛上比较多见,可能是对油画上不适应题写大量文字的一种补偿。如果说中国画上题写的文字大都属于即兴发挥,那么油画的画外文字则是画家沉静下来之后深思熟虑的思想。比如凡高在画完《阿尔的寝室》这幅被认为充满着不可思议的气氛的画作后,先后写了三封信谈了他创作此画的一些想法和当时的创作心态。他对色彩运用的提示也有助于我们理解画家独特的色彩观念和赋色方式。
综上所述,无论是画中文字,还是画外文字,由于都是出自画家之手,并且指向绘画作品本身。所以具有权威性,是我们进行绘画欣赏教育不可忽视的材料。
二、代码解读
“代码”是指承载或传达艺术信息、审美信息的符号,以及有关符号组合方式的规定。绘画代码主要是类象代码和象征代码。通过对绘画代码的转译和阐释,使绘画欣赏课教学具有了学科可信度和可靠性。
(一)类象代码
所谓类象代码是建立在某种相似性或共同特征基础上的代码。在绘画中类象代码最为普遍。如画中的马与生活中的马就有相似关系。同为画中的马。韩干的马与御马有相似关系,徐悲鸿的马与野马有相似关系。
(二)象征代码
所谓象征代码是指形象代码与其所指称意义的一种非自然的关系,如果说类象代码侧重于事物的自然属性,那么象征代码则侧重于事物的社会属性。在绘画中,象征代码主要有四种形式。
一是观念性象征代码,即某些观念的象征表现。例如,在西方艺术中,阴森的孤岛象征死亡,蓝鸟象征幸福等,这都是由古希腊神话提供的。
二是同构性象征,即形象与其象征的事物和意义的关系是由两者之间存在的某种同构性决定的,如,鸳鸯戏水象征夫妻恩爱,二者存在成双成对、形影不离的同构性。
三是生命化象征,即对被象征的内容诉诸于动植物生命的形象。或如贡布里希所言:“赋予形状以生命,因此也就赋予它们以动感和表现力。”梵高的《向日葵》所绘物象本身便是一种生命现象,正如贡布里希所言,其“生物学上的价值”恰好成为某种精神价值的最便当的隐喻。
四是风格化象征,即贡布里希所谓:“追求秩序,使生命的形式接近于几何形状。”风格化象征将某些寓意形象抽象化、几何化,象征寓意积淀为一种图式,使这种图式成为“有意味的形式”。蒙德里安的树和毕加索的牛都精彩地演示了风格化的过程。
三、情景再现
情景是指信息传达时所处的时间、范围和具体环境。简单地说,就是指一幅画的背景,包括其产生的时代背景,文化背景,以及与之相关的事件,也包括作者的个性、创作心境等相关因素。
情景可以分为民族文化传统、社会时代氛围和具体创作心境三个层面。
中图分类号:G6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4-0153-01
对来自农村的学生来说,在体育、音乐、美术这“小三科”中,不受多数学生欢迎、上课没有兴趣的就是美术课,除了讲授的内容比较枯燥和单调外,就是课堂氛围缺乏激情。因此,作为一名新教师要上好美术课确有一定的难度,而要上好一节公开课则难度更大。
这位美术教师讲的是“走进具象艺术”,其教学环节是复习提问、导入本节课的内容,再提出本节所讲的“具象艺术”的特点,由讨论引出课本中的一些名画,一切都是按部就班。在赏析了几幅其他的画之后,教师在黑板上展示了一幅仿真的北宋张择端的名画《清明上河图》,当教师讲到这幅画所包含的历史意义及价值时,学生顿时活跃了起来。教师按画中结构分为“郭外的春光”“繁忙的码头”“热闹的市区”三部分,分别讲了画中所表现的风土人情、都市风貌、商贾集市、码头河运、达官显贵、酒肆茶坊等等,其实这些都是画中的基本常识。接着学生在课本中开始争着寻找画中一些有特色的景物。画中逼真的情景让学生个个惊叹不已;直至下课时学生还沉静在对画中景物的观察中,沉静在感叹艺术家那高超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中。这节课其实不仅让学生学会了怎样结合绘画产生的背景去欣赏画面所反映的物象,而且也学到了鉴赏名画的一些基本知识。笔者认为,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就在于教师在新课改理念的下,在课堂教学中充分把握了培养学生兴趣的环节:
一、在鉴赏中融入了文学知识
教师在分析了《清明上河图》的画面后,接着提出画题“清明上河图”中的“清明”一词让学生思考。虽然只是语文知识中一个简单词语,但由于词义的多义,使图画的寓意由具体转为泛化,在更深层次上凸显了画的创作意义,进而更加引起了学生的兴趣。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结合材料进行了点拨:一说“清明”是指画中描绘的是清明这一具体季节前后汴京的风貌;一说“清明”是指汴京地区某个具体的地方;一说“清明”反映的是当时社会物贸繁荣、商贾云集、国富民裕、政治清明的社会景象,对这些“点拨”教师都未作肯定的回答,而是让学生再结合画面产生的背景去判断、去思考。
二、在鉴赏中融入了历史知识
课堂上教师同时还讲了几幅画,讲每幅画前都要重点强调作者生活的时代。教师引导学生:具有艺术价值的画,不仅其具有超高的艺术造诣,同时还能反映出时代镌刻在画面上的历史痕迹,让后来者通过对画的鉴赏去领略画产生时的时代特色。《清明上河图》反映的是宋代末期的宋徽宗时代,大家要用已学的历史知识来回答一下当时的社会有什么特点?同学们边讨论边争相回答了宋徽宗时代一些特定的社会现象:社会处于相对的稳定,人民群众生活相对的富裕,国家相对的安定等。所以,这幅画反映的就是该时代社会生活的缩影。
三、在鉴赏中融入了政治知识
教师让学生根据教材中《清明上河图》和西班牙作家委拉斯凯兹的油画《教皇莫诺十世》先进行对比讨论:看看从画面上能看到作者有怎样的政治倾向?根据学生的讨论,教师点拨:在《清明上河图》中作者极尽渲染之能事,竭力颂扬和粉饰了当时社会的国泰民安,它既是对宋代社会现实的真实描绘,也是对统治者的歌功颂德;而西班牙作家委拉斯凯兹的油画《教皇莫诺十世》则借画面中教皇表情的呆板表达了作者对“教皇”的讥讽与不满。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的政治不仅反映在社会风貌上,同时也反映在作家的意识形态中,作家或有意无意的把对事物的爱憎喜怒往往表现在自己的作品中,所以作品的主题也都蕴含着极强的政治倾向和政治意志。因此,在鉴赏中学要会联系和把握作家政治倾向对社会的影响,才能更有助于鉴赏作品的实际意义。
四、在鉴赏中融入了社会知识
教师让学生思考:把《清明上河图》中描绘的景物与现在进行比较,看看发生了哪些变化?变化的是什么,没变的又是什么?任何一个时代都有其张扬的社会发展标志。当时代不断发展变迁后,前代的遗留物都镌刻着时代的痕迹将成为后代的文物,这些文物多数都具有不可再造或逆转性。学生讨论认为:没变的就是《清明上河图》中的“上河”,她是自然界造就和孕育的连接各个时代的链条,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灵魂,她川流不息地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时代。而变化了的是同样生活在“上河”边上的百姓,随时代的变化,人们的衣食住行或生活习惯都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不断展示着人类向更高的文明化迈进;同时变化较大的还有,就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实中存在和暴露出了各种显性和隐性问题,如植被的破坏、资源的浪费、森林的滥伐、河水的污染、湿地的减少、沙化的剧增等等的环境恶化现象,导致现在大部分地方已经看不到清澈的溪流、河水,看不到随处可见茂密的树林……
国画艺术是我国历史文化的积累与精髓,国画艺术中的“留白”部分,能够呼应画面中的实体,达到虚实结合的效应,相对于画面中实体的赏析来说,对于“留白”部分的欣赏更能够揣摩出作者所要表达的心境与向往。可以说,“留白”是国画艺术中的传奇所在,它的布局需要建立在对整个画面的全局掌握,从而才能够与笔墨色彩才良好的艺术衬托,形成虚实相生的关系,造就了国画所独特的虚静结合的艺术境界。“留白”的布局能够为画面渲染出独特的空间感,为欣赏者打开想象的空间。鉴于“留白”在中国画艺术绘画与鉴赏中的重要性,本文将会从“留白”这一艺术手段在国画中的价值进行分析,在进一步挖掘出其所蕴藏的美学价值与哲学价值,以更深入的探究这一艺术手法。
一、国画中“留白”艺术的气韵美
中国画家对于“留白”的布局特别讲究原则,无论是留白布局的位置、大小还是形状都会经过一段深思熟虑,以更加明确的表达画幅中的意境感。留白艺术运用的本身在于提升作品的艺术魅力与鉴赏价值,正是因为绘画者在作画阶段,追求画幅中所蕴含的精、气、神的显露,因而,在一幅画中,留白的运用尤为重要。我们在欣赏大多数国画时,也会被画幅实物与留白中所搭配的错落有致、聚散呼应的旋律美所吸引。从国画气韵表达上来说,相对于物象来说,留白所烘托出的气韵更为难得,其能够展现出具有魅力的空境之感。以对国画《江山如此多娇》的鉴赏为例,由于画面中囊括了江南美景与北国风光,为了能够展现出春夏秋冬四季的气韵,在该幅画中,必须良好的使用留白的衬托,才能够更好的表现出祖国江山的辽阔壮美。总的来说,绘画者的留白运用也能够体现画面的生机感与独特的艺术意蕴,在画面中笔墨色彩所勾勒出的物象,与空白部分相呼应,能够产生强烈的气势与节奏感。
二、“留白”艺术能够点透艺术主题,彰显国画中的韵律美
国画中的“留白”决定了画幅艺术韵律的表达。国画中精心设置的“留白”布局,与画面中笔墨色彩的规律变化,能够形成强烈的对比,使画面达到以虚衬实、虚实相生的境界,凸显了点化艺术主题之功。留白所展现的空,能够刻意的突出画中的实,这种虚实相衬与黑白相间的艺术表达方式,也能够给予欣赏者起伏多变的视觉效果,进而能够体验到画幅所带来的艺术韵律。在国画的留白布局中,若想表达好虚象和实象的层次关系,点出画面的艺术主题,就需要遵循黑白相称、虚实共存的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黑与白的自然过渡,会让整幅画面层次分明,气势变化莫测,韵律生动,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画家通过笔与墨的结合应用,产生黑白合理分配、干湿交替变化。这种墨色的晕染变化,恰恰体现了十足的韵律之美。
三、“留白”艺术中意境之美的表达
留白艺术在国画中的布局,产生较为强烈的空灵之感,这种空灵之感极具神秘色彩,能够开拓人们的想象空间,进而有助于国画艺术中的意境表达。从绘画者的角度来说,营造虚实相衬的画面布局,不仅仅为了凸显艺术美,更是因为以实景的展现似乎无法尽情的表达心中所深藏的情感,以空的方式来表达,则会产生一种耐人寻味的气氛,这种情感表现手法要比实景所突出的情感意境更为高明。同样,从欣赏者的角度来说,从实景绘画中,我们能够鉴赏到绘画者的艺术表达方式与画功,也能够从实景绘画中欣赏到一种艺术美,但实景旁的留白,则会拉入欣赏者思维,让欣赏者深层次的理解画幅所表达的意义,进而理解绘画者的艺术意图,与绘画者能够产生一种情感上的产生共鸣,深刻的体验国画中的意境美。总之,画面所表现出的虚境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实境衬托的效果,因此,画家在创作作品的时候巧妙运用“留白”技术,确保“虚实”画面相得益彰,就能够勾勒出深厚的意境,让欣赏者深深体会到作品的用意与魅力。
四、留白艺术中所蕴藏的哲学思想
(一)留白艺术中所展现的儒家思想
儒家学说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的影响比较深刻,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之“魂”。无论是对于现代教育还是古代教育,儒家思想的渗透与熏陶,都深刻的影响着人们的思维与行为。儒家学说的研究重点在于修炼人的精神世界,净化人的心灵,提升人的素质,强调人的品德与拼熊。在国画艺术表现领域,儒家思想是艺术创作的主题的核心,在古代水墨画中“留白”技艺的运用,能够将国画中所体现的虚实关系,蕴藏了儒家思想表达,国画中“留白”这一艺术手法,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所展现的画面效果,与儒家思想中的空灵、干净相吻合。
(二)留白艺术中所蕴藏的道家文化
中国画的“留白”艺术,与道家思想有紧密的联系。道家学说诉求万物相合,宇宙是浑然一体的,“空白”存留于天地之间,是万事万物的起源所在。《老子》中也曾提到:“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在这里的“无”并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无中生有”、“有中亦无”的境界,有与无处于相依相生的状态,万事万物的循环更替,都是“有”与“无”往复运动所致。正是因为,有与无在道法中存在这种相呼应的辩证关系,因此这也决定了国画艺术中留白艺术的发展,二留白的运用也将国画艺术境界推至巅峰。中国国画中的留白艺术,不仅蕴藏了哲学思想中的自然、洒脱、追求永恒的精神文化,也塑造了“天人合一”的境界。画面中不着一笔一墨便可创造出万千气象的“留白”艺术,因其“道”的虚与实,有与无,带给人无穷的联想与无尽的回味。
总结
总的来说,中国国画中的“留白”衍生出了画幅中丰富的精神内涵,在国画中,恰当的插入留白,能够起到烘托、客户主题的妙用,从构图的角度上来说,|“留白”的存在,也能够展现国画独特的形式美,强化了国画作品的整体效果与艺术感染力。“留白”可以说是中国画的技术应用、独特风格及艺术审美的彰显与体现。在中国浩翰的艺术史中,“留白”体现了中国绘画极其独特且充满智慧的创造形式
参考文献:
[1]欧阳娉婷.中国画中的留白艺术探析[J].大众文艺,2016, (07):151-152.
[2]范付申.小议中国画中的留白艺术[J].美术教育研究, 2016,(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