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习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17 17:57:32

初中学习论文

初中学习论文篇(1)

根据多年来的教学实践和研究,我们认为形成分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突出以下三个方面:

1.物理学科的特点和性质决定。物理知识是由诸多概念和规律(定律)组成的。物理学是一门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概念的形成,规律的建立都与生活、生产实际密不可分,都要借助观察和实验手段得以落实、深化。很多概念、规律既具体又抽象,更严密,逻辑性、实践性强。所有的规律都有其成立的条件,如果条件不明确或不具备,那么这些规律也就不成立了。同时与数学、语文知识的联系也很密切。可谓文、理两科特点融于一体、兼于一身。数学是学好物理的基础,但物理知识又有别于数学知识,它有其特定的物理意义。如数学中的比例式a=c/b,可以说a与c成正比,与b成反比。但在物理中像匀速直线运动公式v=s/t,密度公式ρ=m/v,欧姆定律的变形公式R=U/I等都不能按数学的思维去理解。再加上这次我们地区改革力度较大,物理用沪科版教材,也加大了教与学的难度。

由于物理学科的性质和特点,这就势必给初中学生的物理学习带来相应的困难。

2.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知识水平决定。年龄处于13~15岁左右的初中生思维水平较低,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抽象思维、理性思维还处于萌芽阶段,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多以感知为主,停留在“看得见,摸得着”的浅层认识。物理知识虽以“物”论“理”、以“物”喻“理”,这也正是物理学科的特点和优势,但由于受种种条件的制约,并不是所有的“理”都能通过“物”得以明示,有不少定律、定理是在以实验为基础,通过建立理想化模型分析、推理出来的,有相当的抽象性。如牛顿第一定律的建立,浮力产生原因的分析,能量守恒定律的总结等。在就是接触物理前,脑子里虽有一些前物理概念,但不少前物理概念既根深蒂固,又与科学的概念相去甚远。如“力是改变物理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产生和维持运动的原因”这一科学的概念,与学生目睹的事实有冲突,全新的概念很难取代前概念。并且随着知识的加深,综合性加强,特别是从八年级下学期开始,一些问题积累多、遗留大、基础差的学生就更感困难,从而使物理难学和分化似乎成为必然。

3.教师方面的因素。教师的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法落后,教学手段单一,也是导致物理难学,成绩分化的一个重要原因。主要表现在:

⑴受传统的“应试教育”思想和教学评价影响,教学不是面向全体学生,一切围绕“中招”转。考试评估要求高,而且难度大,特别是八年级第一学期的期中、期末考试,如果不是面向全体,不能很好地把握难度,常使不少学生考得灰溜溜的,一蹶不振。严重影响今后的物理学习,八年级下学期的“分化”就突显出来。

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管教,不管“导”、不管“学”,教学两张皮现象严重。不重视实验教学的研究和实施,即使是演示实验也仅停留在把实验作为知识教学的辅助手段而不是教学目标的简单层面上;不重视概念和规律形成过程的分析,不重视理论联系实际,难以体现物理教学应“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改理念,使本来生动活泼的物理变得“生吞活拨”。物理教学要么有“物”无“理”,要么有“理”无“物”。学生觉得物理真是“无理”,不是听不懂,就是兴趣衰减,或是高分低能。

二、防止分化的对策

1.转变教师角色。

教师角色要发生变化,必须转变一个观念: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学生自身就是最可利用的课程资源。把机会交给学生,把问题放给学生,给学生以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去讨论探究,让学生教学生。教师起点拨指导调控的作用,这种角色的变化对教师在教学的组织、引导方面有着更专业化的要求。要求教师要有新的教学理念,认真领会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及新教材的内容意图。

做好思想工作,和谐师生关系是防止两极分化的前提。在物理学习中两极分化发生在教学内容比较枯燥,教学难度比较大的八年级下期,学生容易产生厌学情绪。这一阶段尤为重要,做好思想工作,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给学生成就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风,科学的学习方法,一丝不苟的精神和顽强的意志,发展学生的观察力、思维力等,都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

2.突出学科特点。

众所周知,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学产生于生产实验实践,也在实验实践中不断发展,物理学的全部科学知识和体系都离不开实验和实践。通过具体的物理实验和学生参与实验,不仅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帮助学生从具体的物理现象及变化中认识物理概念和规律,更重要的是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给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激活学生的思维,开启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的求实合作的科学精神,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开拓创新的思维品质。学生起初只所以喜欢物理,不单单是因为物理在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更重要的是因为物理课上有很多实验,这是他们学习物理的直接兴趣,也是他们学好物理的思想基础。对此,我们时刻注意保护学生这种可贵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通过加强实验课的教学将学生的直接兴趣转化为学习物理的持久动力,努力创造条件做好各种实验,发挥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巨大的育人功能,发挥其综合效益,高度重视并付诸实践。以通过实验教学,落实课程目标中的“知识与技能”,落实“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育人目标。

3.重视兴趣激发。

初中学生正处在物理启蒙阶段,他们最初对学习物理具有浓厚的兴趣,抱有很大的信心,这正是学生学好物理、教师教好物理的有利因素和基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习的直接动力。著名美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说过:兴趣是成功的秘诀。因此,我们针对初中学生的年龄、心理和认知特点,充分发挥物理科学的优势,在教学过程中,以丰富的物理现象和事实为基础,努力创设物理情境,并结合物理新课程图文并茂的特点,充分利用好多媒体课件,使学生感到身边处处有“物理”,犹如身临其境,从而触境生情。

具体过程是:①创设物理情境,降低教材难度,恰当运动激励机制,激发兴趣。②加强和改进实验,培养兴趣。充分利用好现有的实验条件,力争做好每节课的实验。③联系生活实际,重视知识应用,巩固兴趣。④积极组织开展科技制作和实验,发展兴趣。

4.抓习惯培养。

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学生终生受益的事情,非一时一地的物理学习行为可比。不仅可以使“尖子生”得到应有的培养,而且还可以使中、下等生在物理基础知识上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是一种省时、省力、快速、高效、科学的先进学习方法,也是防止两级分化的有效方法。

一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使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做到两不代替。一不代替学生阅读,二不代替学生思考。在每节课中至少要有一半时间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学生或自己阅读、钻研教材,或与同学交流、合作学习,认真做练习和核对答案,教师积极巡视课堂去指导优生,辅导学困生,促进中等生,发现问题,解决疑难问题,做一些调查研究,以便在下课前几分钟指导学生做好小结。纠正学生的错误,解决疑难问题,使作题规范化,促进知识系统化,落实课堂教学目标。

二抓习惯养成。使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观察动手的习惯;讨论质疑的习惯;课堂记笔记的习惯;独立思考善于提问的习惯和及时复习认真处理作业的习惯等。习惯培养重点放在八年级阶段,特别是八年级上学期至关重要。我们做到课内课外相结合,有计划、有步骤地落实,持之以恒,直至达到“习惯成自然”。学生学习物理的良好习惯一旦养成,它不仅有助于形成学习物理的良好态度,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而且有助于发展智力和培养自学能力,增强学习物理的兴趣和信心,变被动为主动。

5.加强学法指导。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教学是“教”和“学”两者的有机结合,是由教师和学生双方共同活动组成的统一体。在“教”与“学”这对矛盾统一体中,学生的“学”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教师的全部活动最终都要落脚到学生的“学”上。因此,在

教学过程中,既重视自己如何教,更关心学生怎样学,给学生以正确方法的指导,突出“授人以渔”的方法。

近年来,我们物理教研组在学法研究和指导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如在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方面总结出“五步程度阅读法”;对学生关心的怎样学好初中物理问题,总结出“学好物理六字诀”;就课堂听讲提出了“怎样听好物理课”的要求;以及学习物理的“五记”与“五忌”,“怎样进行章后小结”,“记笔记的诀巧”和在物理复习中“重方法,求效益”等等。对学生的物理学习发挥了积极的指导作用。

初中学习论文篇(2)

二、英语听力学习中的技巧

众所周知,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没有正确的英语听力就想说出一口流利的英语那是不可能的。因为,“听力是学习语言的前提”,是学习英语技能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掌握英语在学习过程中的听力技巧,也就很难提高使用英语进行语言交际的实际能力。

(一)运用听写训练的方法进行精听精读

精听就是指学生再进行听力训练时要选择课文或是平时考试题库中的听力资料来进行听力的训练。听得时候要每一个词、每一个句、每一段都要彻底弄明是什么意思、什么语调、有没有连读、有没有歧义等这几个方面。然后要将精听得内容进行听写训练,即录音读一句暂停,然后你写下来,然后在写下一句,直到听完一段落。对于初次练习可以选择一段,然后逐渐加量。听完后将听写的段落与原文进行比对,找到有出入的地方,然后分析原因,是因为没听清,还是单词没听过,还是有连读听不出,还是听成其它的词,都要做记录,尤其是近音词和同义词,最容易混淆了。学生要专门对这类词进行积累总结,整理一个小本子记录自己平时听力中出现的错误。最后再听一遍,检查自己是否还有没有没听懂的地方。每次听写半小时为宜,之后再隔2到3天后,再进行听写训练,看看自己是否真正将这一段听懂了。虽然这种方法有些费时,部分学生不愿意去实行,但实践证明这是提高听力水平最有效果的方法,认真按照方法做,坚持一个月你会发现你的听力水平会有一个质的飞跃。学生们最容易将“write”写成“right”,将“know”写成“now”,最多的就是丢掉句子中的冠词,连读的地方将词写错。通过听写比对就可以找到自己听力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反复听,形成英语的逻辑思维,直至听力水平的提高。

(二)教师推荐经典的书籍或是影视资料进行泛读和泛听

英语的听力练习不应该是仅限于课堂上,而要贯穿于平时的生活中。教师可经过筛选给学生推荐各个年级适合阅读的书籍,或是推荐适合的原声英语影视剧让学生们去看,从中积累词汇,形成听力思维。在进行书籍的泛读时,学生要有意识的将自己不认识的单词记录下来,并运用词典将其意思查明白,以便记住新的词汇,不断积累,增加词汇量。经典的句子也要摘抄下来,并且每天留出一刻钟时间进行诵读,培养语感。在进行影视剧的观看时,学生也要有意识的将一些常用的词汇和日常用语进行分类记录,并尝试运用到实际交流中,从而提高语言的使用能力。

初中学习论文篇(3)

还有另外一方面,大多数学生是站在历史发展旁观者的角度去学习、去感知的,因此,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学会引导学生,促使学生积极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慢慢的走进历史教学情境。例如让学生找一些文字资料、讲一些小故事、借助多媒体软件播放有关的视频资料、听一些历史歌曲等等,这些都会让学生逐渐对历史产生兴趣,有助于他们由远而近的感受、学习历史知识。同时,这也为学生在以后的历史学习中实施自主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结合身边的历史知识以拓宽学生学习的领域

首先,要将课堂教学知识与学生身边已发生的历史知识相结合,并且在课堂中或者是上课之前穿插一些同学们所感兴趣的或者是急于知道的知识点:如中国姓氏的演变,回族的形成,中国服饰的演变过程等。第二,堂课中要结合本地区的有关知识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求知欲望;通过这些客观的历史不仅能拉近学生之间的关系,还能促使学生感受到:其实历史就在我们的身边。例如:在教学有关新疆伊犁被收复的知识时,首先给出学生问题:伊犁是什么时期设立的?阿古柏是什么时候侵略新疆,且经过如何?,期间都有哪两个国家支持阿古柏呢?清政府内部就边疆问题发生了什么样的争论呢?左宗棠是以什么样的决心收复新疆的呢,其策略是什么呢?那么,我们清政府又是如何将伊犁收复的呢?收复新疆又有何意义呢?针对这一连串的问题都是与本地区的历史是有着密切的联系,这就促使我们的学生在学习中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正当同学们认真思考的时候,就是教师最佳的教学、引导时机。又如我们讲到的宗教问题,将本地区的伊斯兰教与一些迷信等进行联系,并且还要对其中的有关风俗习惯进行比较。从而让学生在生活就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历史。第三,将时政热点与该堂课的教学内容有机的联系起来。因为如今的时政热点中都蕴含着较为复杂的历史因素,借助这些时政热点,不仅能有效的教授历史,还能帮助学生及时的理解时事政治、政策变动等,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点。例如:利比亚的战争,科索沃问题,环保问题,气候问题,中国的三农问题等,

3通过问题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初中学习论文篇(4)

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学科,语文素养可以说是学生综合能力的基础,但是学生在小升初后,语文学习面临着诸多困难。小学语文学习思维难度较小,侧重于浅层次的理解和识记,但是小升初后,学生开始接触更高的知识层次,语文的课堂容量增大,学习难度增加,而很多学生不能及时地转变角色,思维能力还没有提高,对初中语文的学习显得很不适应,初中语文的课程要求除了基本的识记外,还需要提高学生的分析和理解能力[1]。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要针对初中新生的特点引导初中新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转变语文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1]

一、初中新生的语文学习现状

1.对新角色的不适应

小升初后,很多学生很难从小学生的角色转变到初中生,小学生的直观性较强,缺乏抽象思维和想象能力,小学语文学习更侧重对知识的识记,缺乏对思维能力的培养。但是进入初中后,学习压力加大,语文学习需要深入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而许多学生还停留在小学生的角色定位,出现难以适应初中语文学习的现象。

2.出现心理障碍

学生在进入初中后,课程任务加重,学习时间紧凑,学校管理严格,一部分初中新生感到压力大,甚至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和信心,从语文学习的角度看,难度加大,单纯依靠读、写、背不可能学好初中语文,出现畏惧语文学习的现象,初中新生语文学习的心理障碍大大降低了语文学习的效率。[2]

3.缺乏科学的学习习惯

由于初中语文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较小学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小学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已经很难适应初中语文的学习要求了,降低了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转变初中新生的语文学习习惯对初中新生积极进行角色转变的一剂良药,直接关系到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

二、转变初中新生的语文学习习惯的策略

1.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教师应初中新生在语文学习中应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小学生在学生过程中更多的是“被牵着鼻子走”,初中新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引导其自主学习,能提高学习效率。语文教师应鼓励初中新生进行自主的课前预习,课前预习能为上课做好心理准备和内容的准备,教师应布置学生自主课前预习的任务,即:阅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和结构、思考文章的主旨、圈出有疑问之处等,充分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教师可以用课堂提问等方式经常性地检查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

2.养成规范书写的习惯

书法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字是一个人的名片,也是衡量语文素养的重要标志之一。练字可以陶冶情操,磨练学生的意志,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应对初中新生作规范书写的要求。做到规范书写,首先是引导学生要有正确的坐姿,坐姿要端正,注意力要集中;然后是规范学生的笔姿,笔画要横平竖直、结构均衡、用力轻重得当、疏密匀称。写作对于初中生来说是一项基本功,应有针对性地练习,学校平时要专门开设书法课或有专门的时间供学生练字,加强毛笔字和硬笔字的练习。对学生平时的笔记和作业,教师也应对学生的书写进行点评,鼓励学生把平时的作业书写也当作书法练习来严格要求,自然而然就容易把字写好看。

3.养成广泛阅读的习惯

阅读是学生接受知识的重要方式能开阔眼界、充实思想。无论是课内阅读还是课外阅读,首先要端正学生心态,在阅读过程中应全神贯注,全身心地投入到文章中去,跟着作者的思路走,甚至和作者“对话”,做到专心致志、集中精力,排除一切干扰,切勿心不在焉、三心二意、心猿意马[2]。另外课内阅读的内容毕竟是有限的,教师还应引导学生进行广泛地课外阅读,要求学生多阅读名家作品。例如在课余时间要求学生读一些短篇的散文、诗歌或短篇小说,寒暑假布置学生读一些如《三国演义》、《水浒传》、《巴黎圣母院》等中外名著,并要求学生写读后感,还可以利用课堂时间让学生对读过的文学作品进行交流讨论。通过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不仅可以巩固学生的知识、开拓视野,还能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3]

4.养成勤于练笔的习惯

勤于练笔可以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语文教师应引导初中新生积极地从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写作素材是文章的源泉,生活中的花鸟虫鱼、自然风光、冷暖情愫、人生感悟等许多美好的事物都是很好的写作素材,教师鼓励学生把自己的眼睛变成善于发现的眼睛,积极地去观察我们的世界、体验我们的生活、提炼我们的思想,何愁写作的时候没有合适的素材呢?积累素材最好的方式是写日记,学生应有专门的日记本,教师引导学生把平时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特别是有新意的人、物、景都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不必规定日记篇幅的长短,有话则长,无话则短。长时间持续的积累,学生的写作素材就丰富了,文字组织能力就提升了,感悟生活的能力也增强了。

教师面对那么一群小升初的新生,应有耐心引导学生:进入一个新的学习阶段,面对新的学习内容,要转变以往的一些不良学习习惯,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学生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一旦养成,既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和吸收,也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可谓学生学得轻松自如、教师教得游刃有余,这就是好习惯的魅力所在[3]。习惯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是经过反复引导、强调、训练的持久稳定的条件反射,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可以让初中新生在语文学习上赢在“起跑线上”。

参考文献:

初中学习论文篇(5)

这里的“目的”不仅含有该模式的应用目标问题,还涉及到实施该模式的价值取向。笔者发现,在化学实践教学中学生的参与度存在显著差异,且传统教学模式也主要以模仿实验操作为主线。这样一来,必然就促使化学实验教学面临着被形式化的危险。因此,合作学习模式的目的便在于应对上述现状。

1.2合作学习模式的手段定位

合作学习的初衷之一便在于激发起学习状态处于劣势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在分组上便需要综合考虑学生的结构。另外,化学实验本身就存在着一定的危险性,因此在合作学习模式的应用中还应强化教学管理工作。可见,这些都应反映在该教学模式的构建中。

1.3合作学习模式的结果定位

仍和一种教学模式都需要建立在完整的循环链条之上,即在最终应引入合理的教学效果测评机制。因此,这里结果定位包括两点:第一,需要建立起测评手段;第二,该测评手段应符合合作学习模式的内在要求。

2定位驱动下的模式构建

根据上文所述和在定位驱动下,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可总结如下。

2.1理清初中化学课程的学科特点

这里就与本文开篇所提到的观点相对应了,理清初中化学课程的学科特点便在于梳理新课程改革方向的一般性和特殊性。历来同行习惯于将化学与物理课程相提并论,但化学原理和现象的显现远难于物理,因此应更加重视化学实验教学环节,即合作学习模式应着力于解决该环节的教学问题。2.2建立科学的合作学习分组模式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因此需要在小组中建立起鲢鱼效应,即在小组学生的搭配上应注意将“参与度高”和“参与度低”的学生搭配在一组,也需要注意小组中的性别比例结构。笔者发现,女生的观察能力优越于男生,而男生的动手能力则相对较强。

2.3完善合作学习模式的教学管理

合作学习模式是围绕着一个特定的化学问题而展开的,因此在实验课程设计上教师应跳出大纲来设计出探究性问题。为了避免小组中部分学生“搭便车”,教师在各小组之间的巡视是不可缺少的;同时,教师还应在巡视中观察各小组在实验中所存在的共同问题,从而在最终的精讲和总结中给予指出。当然,保证实验安全也是教学管理中需要重视的问题。

2.4形成合理的教学效果评价机制

这里的合理性体现在教学效果的评价机制应适应“合作学习模式”的需要,也就是应以小组作为考核对象,并综合利用过程性和结果性评价来作为最终的评价手段。

3实证讨论

这里以上海教育出版社的初中化学教材为蓝本,针对实验教学准备阶段进行实证讨论。以石灰石与盐酸的反应为例。首先在小组准备阶段难以获取这两种物质,因此在增强小组成员对化学实验的感性认识,教师可设计出几个小问题来促使他们通过上网查阅资料来解决,并要求在小组内讨论实验步骤应注意的事项。问题包括:石灰石的形态、二者发生反应所产生的新物质,以及新物质的物理形态等。这样一来,在具体操作前的教师讲解和演示中,小组成员已事前进行了知识储备。而具体的实验,只是用来证明所讨论出结论的正确性与否而已。

初中学习论文篇(6)

好习惯能够使人受用一生,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良好习惯乃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在不断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由此可见,习惯不是小问题,它反映着一个人的修养和素质,并影响着人一生的成功与幸福。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将对学生的学习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是推动学习活动的一种动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将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学阶段是学生发育的重要时期,可塑性很大,是学习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因此,教师应当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用教育来培养、发展并指导学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健康、快乐、全面、和谐的发展。

1 培养学生认真预习的习惯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生学习之前,教师一定要指导学生做好预习工作。我在平常教学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交给学生预习的方法。

1.1 通读教材两遍。第一遍,扫除字词障碍,弄清文章的大致含义。然后结合课后练习进行第二遍阅读,便读边想,看看自己能解决多少。

1.2 运用圈点勾画法。预习时,学生要对重点字词进行标记,如字音可以注在旁边,作者相关知识,重点词语可以画上横线,不理解或有疑问的用“?”标记。以待上课老师讲解或课堂提问。对新课的预习可以对学生提出如下要求:初读课文了解作品时代背景、作者简介及课文大意;细读课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找出文中的生字、词,并借助课下注解及字词典弄清它们的音、形、义;标好自然段的序号,试着概括每一段的大意,弄清段落层次,把握文章的中心;提出自己的疑惑。

1.3 要落实检查机制。检查的方式可以多样。如早读辅导检查、课堂提问检查等。这样时间一长,学生就会自觉地进行课前预习。

当然,有些课文可直接放手让学生自己预习,而对一些难度较大或重点不太好把握的课文,之前教师就要抓住关键,进行适当的指导,如鲁迅的《故乡》篇幅较长,主要写故乡人的变化,引导学生在预习的时候就要注意文中主要写了哪些人的变化,他们有怎样的变化,从而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把握文章的主旨。

2 培养学生认真聆听、思考的习惯

课堂上,带着疑问聆听教师的讲解、范读等,边听边思索,这是每位初中生读能做倒的,但课外的聆听、思考则为我们平素所忽视。研究表明,人类对世界的最初认识始于听觉。婴儿哇哇坠地到成长为一名初中生,随着他们自身知识的增长、生理上日趋成熟,他们进入成长的“烦躁期”,对周围的大部分“声音”开始有点不耐烦,或只停留在听的阶段,常常没作深入思索。俗语说的好:身边一切皆学问。平时收听广播、听别人争辩等,如果能边聆听边思考,亦能获得和提高语文能力。如当一名初中生在家观看电视节目,发现电视节目主持人把姓氏中的“任”读成“rèn”,如果这学生能深入思考,联系到课堂上老师读“rén”,想到是主持人读对或老师读对,翻开字典,发现主持人念错了,那么这位中学生的语文认识能力就得到巩固、提高。所以初中语文教师要重视教导学生养成边聆听边思考身边一切“声音”的习惯,从中获得、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

3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初中生怎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真正提高阅读能力呢?要解决这个长期困扰语文教学的“顽症”,只有屏弃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更新观念,优化语文教学,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实践的主体,让学生扎扎实实开展课堂内阅读和课外阅读,养成勤于阅读,不断积累知识、经验的习惯,这才能提高他们的阅读等能力。具体做法是:

3.1 教师经常向学生推荐《读者》等优秀报刊文摘,鼓励学生一有闲暇时间,就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开阔视野。

3.2 每周的一节阅读课一定给学生一个安安静静的阅读空间,绝不挪作它用。

3.3 要求学生一定要认真阅读课标推荐的名著,引导学生重点阅读并赏析名著名篇名段,要求学生阅读时做好圈点批注或写读后感,加强心灵与文本间的对话,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并以测试的形式检查阅读效果。

3.4 师生一起搜集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名言警句诗词对联等,在理解其含义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积累背诵,扩充知识储备。

4 培养学生敢于练口、敢于表达的习惯

这里所说的练口,主要指练口才、练说话。由于“考不着”、“课时紧”等原因,这个练口历来不大受重视。这种现象若不迅速扭转,语文教学将会落后于时代,愧对未来。因我们面对的是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人们在科学探讨、经济活动、人际交往等中,需要谈论、争辩,需要彼此间理解、认可、支持,需要用最简练、最精确的语言来表情达意……所有这些都离不开口才,所以语文教学应重视练口,培养学生能说会道、能言善变的本领。

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安排适宜的练动的时间,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并使之养成良好习惯。练口前要向学生提出要求:“声音洪亮、吐自清楚、正确流利”。练口开始时是要求学生注意讲话时的声调、仪态。先要求把话讲完整、讲清楚,进而要求生动、感人、精彩。这样反复练习,逐步提高,就会养成好习惯,就会练就“说话”的本领。

作为语文教师,一方面要严于律己,力求做学生在朗读、演讲、辩论等方面的榜样,另一方面是让学生寻找常见的高水平的样板,进行学习、欣赏、评论、效仿。如收看电视辩论节目、体育比赛实况的解说等等,让学生欣常高水平的“说话”。学生就会在模仿的过程中学到真本领。

初中学习论文篇(7)

在长期的数学教学中,我一直在注意下列问题:1.为什么有大量的初中生对数学不感兴趣。2.初一、初二的差生是如何产生的。3.初中生数学学习方法欠缺的原因。而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学习状况如何,对学生的心理会产生重大影响。学生学习的情绪将随着学习的状况而上下波动,许多心理问题源于学习的失败、挫折。学生的学习活动能顺利地进行,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有重大意义。我希望能从研究学生的心理活动对学生学习数学的关系和作用中,去寻求对学生学习有帮助的、积极的心理活动,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良好的学习情绪和学习行为,从而达到学习能力的提高。

一、初中学生数学学习状况分析

(一) 学生数学学习的心理分析

1. 学生的数学学习无目的、无计划、无标准要求。对学了什么, 应掌握什么,有什么作用是茫然的,有的学生竟说“成绩好有什么用,给我多少奖金”,学习具有盲目性。

2. 学生对数学学习不主动、自觉性差, 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学习任务的完成是被动消极的, 学习本是自己的事,却常推委、拖拉或希望同学帮忙,所以同学间常出现抄作业现象,学习具有依赖性。

3. 学生有上进的心理,但缺乏勤奋刻苦的学习精神,学习兴趣不浓也不愿培养,不作意志努力,学习中思想常常走神或学习时间内干其他事情, 具有学习意志不坚定性。

4. 学生学习有了一知半解就感到满足,但遇到困难又垂头伤气,遇难而退或绕道而行, 得过且过, 致使部分学生学习成绩难以提高,甚至下滑,学习缺乏思想性。

5. 学生学习不注重方法,不讲求逻辑联系,分析问题思路杂乱,表达东拼西凑, 思维不严谨。 明知这方面过不了关,但也不思改进,学习具有随意性。

(二) 学生课堂学习的状况分析

1. 好动,爱讲话,课堂注意力难持久,自控能力差。

2. 数学思维简单; 形象思维难建立,抽象思维无基础, 针对问题常常冲口而出, 答非所问。

3. 学习的交流、讨论往往人云亦云,难树己见,思维的闪光点往往在不坚持中一错而过。思维也就在一次次放弃中养成惰性。

4. 观察分析无耐性,不细心,往往被问题的表面现象或假象所迷惑, 难以拨云见日,难以感受尝试成功的刺激。

5. 会的嫌简单, 稍难又嫌烦,总不想动手。对于较繁的式子,较困难的图形就不于理睬,放置一旁,再遇类似问题,似曾相识,动手就困难。

(三)学生数学学习的思维特征分析

1. 孤立少联系. 学生学习中常常割裂所学知识,分化所学内容,孤立地认识理解问题,如;多项式计算脱离有理数的计算基础,导致运算错误常在符号上。根式化简不以分式化简为前提,在方法上不能有效迁移。同时对问题的认识和知识的理解往往绝限于某一范围或某个方面,难以拓宽范围,扩大认识面。如;把—a和—2等同看待, 把式子√a+1看成永远有意义……

2. 静止少变化. 学生学习数学在思维上难以形成多变的观点,常以静止的方式去认识问题, 如初一学生看到—a就认为是负数, 初二学生能对式子 而完成不了 的因式分解,初三学生对含绝对值符号式子的化简普遍感到困难,对几何图形的换位研究、变形研究更是一筹莫展。他们在长期的1就是1, 2就是2的静止认识中,在空间环境不变的错误意识里,思维形成定势,对事物的变化认识自然潜在抵触心理,对问题分析处理的变形转化难免有对抗情绪,怎样使学生的认识越过这一道坎,形成新的认识,产生新的观点,还得有赖于数学教学改革的探索分析。

3. 问题理解停留于具体难以抽象. 初中学生在以前的生活与学习中,认识理解几乎停留于形象具体,少有抽象的思维训练,所以学生在初中数学学习中对实际问题怎样联系数学研究方法,怎样构建数学模型较为困难,特别是与实际联系不大的纯数学研究就更困难。 如;方程和不等式同解意义的理解,函数与不等式中变量取值变化时,对变式中待定系数取值范围的研究,圆一章有关数形结合的研究等都是教学的难点。

4. 思维简单,盲目崇拜. 学生对问题的认识一般停留于认可, 重结论而忽视过程, 更不重视知识产生的背景条件。书上写的、老师讲的就是真理,有时明明发现偶像的错误,还总怀疑自己的思路有问题.导致数学学习难树己见。 我们倡导”要敢于否定自己的偶像,否定教材,不盲目崇拜,要学会学习,学有见地,勇于超越”。

5.不善于联想比较找规律,多向思维寻根据. 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有联想比较,但他们通过简单的联想,草率的比较,就可能妄加猜测得到结论,而不通过联想比较,周密地分析推敲,寻找规律获取正确的认识。如; 一次初一数学公开课有理数乘法的教学中; (—3)+ (—3)+ (-3)+ (-3)= -12,由乘法的意义有(-3)×4=-12,从而引申出算一算; (-3)×3=____, (-3)×2=___ , (-3)×1=____ , (-3)×0= ___ , 然后又猜一猜; (-3)×(-1)= ___ , (-3)×(-2)= ___ , (-3)×(-3)= ___, (-3)×(-4)= ___ .很多学生都能够猜出后一组运算式子的结果,其猜测的方法是多样的,但是没有一个学生能够观察比较分析出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逐次减少1时,其积逐次增加3”这一规律。

初中学生的数学思维简单,稍难的问题往往无章可循,盲目拼凑,不能通过由果索因、由因索果或数形结合的方式进行有章有法地思考分析。数学的推理表达也东拼一句,西凑一句,不推敲条件对何而用,结论由何而来。如在三角形全等判定的第一个公理“边角边”公理的学习中,无论怎样启发、引导、训练,甚至强调: “边角边”的叙述顺序是体现以公理1为根据,书写表达的规范作用是体现对应”,但课后作业全班五十多人中,有20人表达的全等顺序是“边边角”或“角边边”或“对应元素不写在对应的位置”,经了解大多数学生反映“够条件就行”,他们不重视公理的根据作用和表述规范的对应意义,主要是疏于因果关系和思维不严谨。还有学生无论解答代数问题还是几何问题都把条件一一列出来,然后就得出一个个结论,到底哪一个条件能推出哪一个结论,他自己都不清楚。

针对初中学生数学学习的状况分析,怎样对学生数学学习进行有效指导,怎样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数学教学改革中还得进一步探索。

根据教学中师生互动的理论思考,我们从三个方面来分析:

二、初中学生数学学习障碍的原因。

(一)从教师谈起

1.目前数学教学的最明显的特点是: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不管学生有多差异,每天教师所灌输的知识学生必须全部掌握,所灌知识量的大小及灌输方式都必须接受。天长日久,学生接受不了的知识就成为他们学习数学的障碍,即产生认知障碍。

2.在数学教学中,有些教师缺乏对学生情感的投入。讲课传授知识和考试是传统教学的两个核心要素。教师对学生缺少信任,缺少爱的表示。我们走进课堂,总会看到学生由于回答不出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而受到严厉批评的场面。很少有教师对回答不出问题的学生说你试试看,你一定会答上来的,或错也没关系等鼓励的语句。慢慢地使学生由不喜欢数学教师发展到对数学学科淡漠,出现情绪障碍。

(二)从学生谈起

1.身心方面存在某种缺陷。由于缺乏信心,学习不肯努力;或由于多次在数学学习上的失败而厌恶数学学习。这些都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产生障碍。

2.态度及习惯方面的问题。有不少学生由于怕苦怕累、懒惰、不肯动脑动手,因此产生数学学习障碍。尽管从小学到初中,已学习了六、七年数学,但仍不知用什么方法才能学好数学,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数学学习能力不足。相比小学数学而言,初中数学教材结构的逻辑性、系统性更强。首先表现在教材知识的衔接上,前面所学的知识往往是后边学习的基础;其次还表现在掌握数学知识的技能技巧上,新的技能技巧形成都必须借助于已有的技能技巧。因此,如果学生对前面所学的内容达不到规定的要求,不能及时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就造成了连续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跟不上集体学习的进程,导致学习分化。由于对基本概念和基本运算技能掌握得不好,而产生数学学习障碍。

4.社会和家庭方面的问题。由于家庭教育不当或不良社会环境的影响,学生也会产生数学学习障碍。

(三)从教学中的师生沟通谈起

1.教材是师生沟通的中介,由于教材过深过浅,或教学进度过快过慢,都会影响数学教学,使学生产生数学学习障碍。

2.师生缺少沟通,产生不了互动的正面效益。一方面,教师不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主观想象制定学习目标,以致目标太高,学生无法达到。另一方面,学生不了解教师所要达到的目标,因此双方产生不了碰撞,引不起互动,在情感上更缺乏沟通。大多数数学教师对数学有兴趣,从小学一年级直到大专或大学毕业,连续学习数学达14年以上。他们很难体会在数学学习中有障碍的感受。尤其是初中数学教师,经过一两个小循环,就可把初中数学内容概括起来。由此得到初中数学课并不难的结论。而学生们,从小学一年级直到初中,越学越感觉到数学学科的难度。在这种情况下,师生之间在情感上是很难沟通的。由于师生双方缺少沟通,因此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产生障碍。

三、初中数学教学的改革探索

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兴奋,活跃起来,让学习的主体作用和教学的主导作用得以体现,使数学教学既能孕育学生的良好心理, 培养学生自觉认真的学习习惯,又能在学习上勤于思考,善于探索, 注重方法。针对学生学习状况分析,本人正进行“参与性数学学习”和“课堂探索学习”的数学教学探索。

(一)参与性数学学习;是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与数学内容有关的学习活动,目前已有两种活动组织形式;“数学辅导学习”和“数学兴趣学习”。

1.数学辅导学习,将班上数学成绩较好的学生组织起来,编成几个学习辅导小组(每组三人),每个辅导小组的同学负责班级一个大组同学的数学学习辅导,(1)当辅导员对本组同学的数学问题不能及时解答时,三人小组共同商议,且将商议的过程分析(若得不出答案或意见有分歧,再与老师共同研究)报经老师审阅后,利用自习课辅导小组的学生在班级面对全班同学讲评。(2)是老师定期拟出与阶段性数学教学内容相关的数学问题(即班级学生学习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分配给各辅导小组,让各小组同学共同研究,并将获得的正确认识通过老师确定后,小组同学利用自习课在班上开讲(每周一次), 如此既培养锻炼了优生,又及时解答了差生的疑问。优生通过探索研究、协调配合、表达尝试的训练,数学学习的兴趣更浓,更具自信。差生通过优生的行动帮助,行为激励,也跃跃欲试.久而久之,学生学习就克服了前面数学学习心理分析中的学习无目的、情绪不稳定、学习意志不坚定、学习具有依赖性以及学生课堂学习状况分析中不善于思考,交流讨论无主见等缺点。

2.数学兴趣学习,全班同学三五人一组或六七人一组自由组合,利用课余或双休日进行与数学学习相关的社会活动,如;调查统计 (生产与销售、经销与利润、产品分配、商品流量、计划生育等),丈量计算、设计制作、货运装载的设计计算、绿化与环保等。他们利用本组同学的条件优势,选择一项进行分工合作。作调查统计的有调查统计表、调查分析结果、调查分析报告。作丈量计算的有丈量对象和方法、计算数据与结果、过程分析报告。设计制作的有设计对象与方案、制作过程与作品展示、设计制作的分析报告。类似活动可以增强学生的配合意识, 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克服学生数学学习状况分析中的学习盲目性,观察分析无耐心不细心,不善于动脑动手,遇难而退等缺点。

(二)课堂探索学习,课堂探索学习本人也从两个方面加以实施:“课堂教学引导探索”和“章节知识分析归纳探索”。

1.课堂教学引导探索, 根据数学课时内容特点:引例——概念——例题——练习,而进行数学课堂教学探索的三步曲:(1)引导探索,尝试领悟.(2)引申探索,联想转化.(3)发散探索,创新思维。

(1)引导探索,尝试领悟. 引导学生通过教材引例,探索引出的规律,归纳规律,形成概念.,又通过对概念作用的理解,尝试解答例题,成功的尝试,又有新的领悟,随即进行相关练习。

(2)引申探索,联想转化. 引申概念范围的相似或相近问题,利用已有知识联想比较,通过已有方法转化分析,探索问题的求解思路。引申探索中充分暴露教材思想,转化分析中充分展示概念作用,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3)发散探索,创新思维. 通过已研究问题的条件发散或结论发散或相似问题的递进研究,启发引导学生去探索、发现,在知识联系上探索,在方法转化上探索。在探索中领悟,在探索中发现,在探索中创建新的思想,在探索中扩展认识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初中学习论文篇(8)

(一)学生数学学习的心理分析

1.学生的数学学习无目的、无计划、无标准要求。对学了什么,应掌握什么,有什么作用是茫然的,有的学生竟说“成绩好有什么用,给我多少奖金”,学习具有盲目性。

2.学生对数学学习不主动、自觉性差,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学习任务的完成是被动消极的,学习本是自己的事,却常推委、拖拉或希望同学帮忙,所以同学间常出现抄作业现象,学习具有依赖性。

3.学生有上进的心理,但缺乏勤奋刻苦的学习精神,学习兴趣不浓也不愿培养,不作意志努力,学习中思想常常走神或学习时间内干其他事情,具有学习意志不坚定性。

4.学生学习有了一知半解就感到满足,但遇到困难又垂头伤气,遇难而退或绕道而行,得过且过,致使部分学生学习成绩难以提高,甚至下滑,学习缺乏思想性。

5.学生学习不注重方法,不讲求逻辑联系,分析问题思路杂乱,表达东拼西凑,思维不严谨。明知这方面过不了关,但也不思改进,学习具有随意性。

(二)学生课堂学习的状况分析

1.好动,爱讲话,课堂注意力难持久,自控能力差。

2.数学思维简单;形象思维难建立,抽象思维无基础,针对问题常常冲口而出,答非所问。

3.学习的交流、讨论往往人云亦云,难树己见,思维的闪光点往往在不坚持中一错而过。思维也就在一次次放弃中养成惰性。

4.观察分析无耐性,不细心,往往被问题的表面现象或假象所迷惑,难以拨云见日,难以感受尝试成功的刺激。

5.会的嫌简单,稍难又嫌烦,总不想动手。对于较繁的式子,较困难的图形就不于理睬,放置一旁,再遇类似问题,似曾相识,动手就困难。

(三)学生数学学习的思维特征分析

1.孤立少联系.学生学习中常常割裂所学知识,分化所学内容,孤立地认识理解问题,如;多项式计算脱离有理数的计算基础,导致运算错误常在符号上。根式化简不以分式化简为前提,在方法上不能有效迁移。同时对问题的认识和知识的理解往往绝限于某一范围或某个方面,难以拓宽范围,扩大认识面。如;把—a和—2等同看待,把式子√a+1看成永远有意义……

2.静止少变化.学生学习数学在思维上难以形成多变的观点,常以静止的方式去认识问题,如初一学生看到—a就认为是负数,初二学生能对式子而完成不了的因式分解,初三学生对含绝对值符号式子的化简普遍感到困难,对几何图形的换位研究、变形研究更是一筹莫展。他们在长期的1就是1,2就是2的静止认识中,在空间环境不变的错误意识里,思维形成定势,对事物的变化认识自然潜在抵触心理,对问题分析处理的变形转化难免有对抗情绪,怎样使学生的认识越过这一道坎,形成新的认识,产生新的观点,还得有赖于数学教学改革的探索分析。

3.问题理解停留于具体难以抽象.初中学生在以前的生活与学习中,认识理解几乎停留于形象具体,少有抽象的思维训练,所以学生在初中数学学习中对实际问题怎样联系数学研究方法,怎样构建数学模型较为困难,特别是与实际联系不大的纯数学研究就更困难。如;方程和不等式同解意义的理解,函数与不等式中变量取值变化时,对变式中待定系数取值范围的研究,圆一章有关数形结合的研究等都是教学的难点。

4.思维简单,盲目崇拜.学生对问题的认识一般停留于认可,重结论而忽视过程,更不重视知识产生的背景条件。书上写的、老师讲的就是真理,有时明明发现偶像的错误,还总怀疑自己的思路有问题.导致数学学习难树己见。我们倡导”要敢于否定自己的偶像,否定教材,不盲目崇拜,要学会学习,学有见地,勇于超越”。

5.不善于联想比较找规律,多向思维寻根据.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有联想比较,但他们通过简单的联想,草率的比较,就可能妄加猜测得到结论,而不通过联想比较,周密地分析推敲,寻找规律获取正确的认识。如;一次初一数学公开课<<有理数乘法>>的教学中;(—3)+(—3)+(-3)+(-3)=-12,由乘法的意义有(-3)×4=-12,从而引申出算一算;(-3)×3=____,(-3)×2=___,(-3)×1=____,(-3)×0=___,然后又猜一猜;(-3)×(-1)=___,(-3)×(-2)=___,(-3)×(-3)=___,(-3)×(-4)=___.很多学生都能够猜出后一组运算式子的结果,其猜测的方法是多样的,但是没有一个学生能够观察比较分析出“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逐次减少1时,其积逐次增加3”这一规律。

初中学生的数学思维简单,稍难的问题往往无章可循,盲目拼凑,不能通过由果索因、由因索果或数形结合的方式进行有章有法地思考分析。数学的推理表达也东拼一句,西凑一句,不推敲条件对何而用,结论由何而来。如在三角形全等判定的第一个公理“边角边”公理的学习中,无论怎样启发、引导、训练,甚至强调:“边角边”的叙述顺序是体现以公理1为根据,书写表达的规范作用是体现对应”,但课后作业全班五十多人中,有20人表达的全等顺序是“边边角”或“角边边”或“对应元素不写在对应的位置”,经了解大多数学生反映“够条件就行”,他们不重视公理的根据作用和表述规范的对应意义,主要是疏于因果关系和思维不严谨。还有学生无论解答代数问题还是几何问题都把条件一一列出来,然后就得出一个个结论,到底哪一个条件能推出哪一个结论,他自己都不清楚。

针对初中学生数学学习的状况分析,怎样对学生数学学习进行有效指导,怎样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数学教学改革中还得进一步探索。

根据教学中师生互动的理论思考,我们从三个方面来分析:

二、初中学生数学学习障碍的原因。

(一)从教师谈起

1.目前数学教学的最明显的特点是: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不管学生有多差异,每天教师所灌输的知识学生必须全部掌握,所灌知识量的大小及灌输方式都必须接受。天长日久,学生接受不了的知识就成为他们学习数学的障碍,即产生认知障碍。

2.在数学教学中,有些教师缺乏对学生情感的投入。讲课传授知识和考试是传统教学的两个核心要素。教师对学生缺少信任,缺少爱的表示。我们走进课堂,总会看到学生由于回答不出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而受到严厉批评的场面。很少有教师对回答不出问题的学生说"你试试看,你一定会答上来的",或"错也没关系"等鼓励的语句。慢慢地使学生由不喜欢数学教师发展到对数学学科淡漠,出现情绪障碍。

(二)从学生谈起

1.身心方面存在某种缺陷。由于缺乏信心,学习不肯努力;或由于多次在数学学习上的失败而厌恶数学学习。这些都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产生障碍。

2.态度及习惯方面的问题。有不少学生由于怕苦怕累、懒惰、不肯动脑动手,因此产生数学学习障碍。尽管从小学到初中,已学习了六、七年数学,但仍不知用什么方法才能学好数学,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数学学习能力不足。相比小学数学而言,初中数学教材结构的逻辑性、系统性更强。首先表现在教材知识的衔接上,前面所学的知识往往是后边学习的基础;其次还表现在掌握数学知识的技能技巧上,新的技能技巧形成都必须借助于已有的技能技巧。因此,如果学生对前面所学的内容达不到规定的要求,不能及时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就造成了连续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跟不上集体学习的进程,导致学习分化。由于对基本概念和基本运算技能掌握得不好,而产生数学学习障碍。

4.社会和家庭方面的问题。由于家庭教育不当或不良社会环境的影响,学生也会产生数学学习障碍。

(三)从教学中的师生沟通谈起

1.教材是师生沟通的中介,由于教材过深过浅,或教学进度过快过慢,都会影响数学教学,使学生产生数学学习障碍。

2.师生缺少沟通,产生不了互动的正面效益。一方面,教师不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主观想象制定学习目标,以致目标太高,学生无法达到。另一方面,学生不了解教师所要达到的目标,因此双方产生不了碰撞,引不起互动,在情感上更缺乏沟通。大多数数学教师对数学有兴趣,从小学一年级直到大专或大学毕业,连续学习数学达14年以上。他们很难体会在数学学习中有障碍的感受。尤其是初中数学教师,经过一两个小循环,就可把初中数学内容概括起来。由此得到初中数学课并不难的结论。而学生们,从小学一年级直到初中,越学越感觉到数学学科的难度。在这种情况下,师生之间在情感上是很难沟通的。由于师生双方缺少沟通,因此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产生障碍。

三、初中数学教学的改革探索

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兴奋,活跃起来,让学习的主体作用和教学的主导作用得以体现,使数学教学既能孕育学生的良好心理,培养学生自觉认真的学习习惯,又能在学习上勤于思考,善于探索,注重方法。针对学生学习状况分析,本人正进行“参与性数学学习”和“课堂探索学习”的数学教学探索。

(一)参与性数学学习;是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与数学内容有关的学习活动,目前已有两种活动组织形式;“数学辅导学习”和“数学兴趣学习”。

1.数学辅导学习,将班上数学成绩较好的学生组织起来,编成几个学习辅导小组(每组三人),每个辅导小组的同学负责班级一个大组同学的数学学习辅导,(1)当辅导员对本组同学的数学问题不能及时解答时,三人小组共同商议,且将商议的过程分析(若得不出答案或意见有分歧,再与老师共同研究)报经老师审阅后,利用自习课辅导小组的学生在班级面对全班同学讲评。(2)是老师定期拟出与阶段性数学教学内容相关的数学问题(即班级学生学习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分配给各辅导小组,让各小组同学共同研究,并将获得的正确认识通过老师确定后,小组同学利用自习课在班上开讲(每周一次),如此既培养锻炼了优生,又及时解答了差生的疑问。优生通过探索研究、协调配合、表达尝试的训练,数学学习的兴趣更浓,更具自信。差生通过优生的行动帮助,行为激励,也跃跃欲试.久而久之,学生学习就克服了前面数学学习心理分析中的学习无目的、情绪不稳定、学习意志不坚定、学习具有依赖性以及学生课堂学习状况分析中不善于思考,交流讨论无主见等缺点。

2.数学兴趣学习,全班同学三五人一组或六七人一组自由组合,利用课余或双休日进行与数学学习相关的社会活动,如;调查统计(生产与销售、经销与利润、产品分配、商品流量、计划生育等),丈量计算、设计制作、货运装载的设计计算、绿化与环保等。他们利用本组同学的条件优势,选择一项进行分工合作。作调查统计的有调查统计表、调查分析结果、调查分析报告。作丈量计算的有丈量对象和方法、计算数据与结果、过程分析报告。设计制作的有设计对象与方案、制作过程与作品展示、设计制作的分析报告。类似活动可以增强学生的配合意识,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克服学生数学学习状况分析中的学习盲目性,观察分析无耐心不细心,不善于动脑动手,遇难而退等缺点。

(二)课堂探索学习,课堂探索学习本人也从两个方面加以实施:“课堂教学引导探索”和“章节知识分析归纳探索”。

1.课堂教学引导探索,根据数学课时内容特点:引例——概念——例题——练习,而进行数学课堂教学探索的三步曲:(1)引导探索,尝试领悟.(2)引申探索,联想转化.(3)发散探索,创新思维。

(1)引导探索,尝试领悟.引导学生通过教材引例,探索引出的规律,归纳规律,形成概念.,又通过对概念作用的理解,尝试解答例题,成功的尝试,又有新的领悟,随即进行相关练习。

(2)引申探索,联想转化.引申概念范围的相似或相近问题,利用已有知识联想比较,通过已有方法转化分析,探索问题的求解思路。引申探索中充分暴露教材思想,转化分析中充分展示概念作用,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3)发散探索,创新思维.通过已研究问题的条件发散或结论发散或相似问题的递进研究,启发引导学生去探索、发现,在知识联系上探索,在方法转化上探索。在探索中领悟,在探索中发现,在探索中创建新的思想,在探索中扩展认识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通过课堂的引导探索训练,克服学生数学学习状况分析中的思维缺陷;孤立少联系,静止少变化,,思维简单难抽象,不习惯探索规律等。

2.章节内容的分析归纳探索.本内容从学生写小结开始,通过引导学生怎样进行知识小结,让学生充分意识小结的目的与作用,明白小结里应包括那些内容。在一次次的培养训练中,学生基本上有了小结的模式与框架。然后进行章节知识的归纳总结的探索训练,让他们探索出具有自己风格和特点的知识总结。他们在写总结时要复习教材看知识联系,翻阅笔记进行方法选择,查阅数学资料对问题归类归纳,然后加工整理:由所学知识到所用方法到所解决的问题,按内容顺序、知识层次、问题难易、方法递进进行全面总结。每份总结既体现了章节知识的承启作用,网络联系和对问题的类比分析、方法优选,同时也体现了学生对材料的组织、加工、整理和表达等方面的能力。这也就克服了学生学习状况分析中注意力难持久,自控力差,不讲求逻辑,思维不严谨等缺点。

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数学课程应该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数学实践能力为主线,这就更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关注学生的经验和兴趣,并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即数学教育应该培养人的更内在、更深刻的东西——数学素质,数学素质已成为公民文化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研究学生学习,探索研究教学方法,是为了以教材为载体,改变学生的摄入式学习为探索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在教材载体的作用下,在有效的教学方法引导下,学习养成良好习惯:有数学思想、有探索精神、注重学习方法、重视解决实际问题、善于培养兴趣、能挖掘学习潜力和发挥个性特长,随时充满自信。基于此,数学课程应该更突出数学的文化价值,并且着眼于人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

初中学习论文篇(9)

《论语》开篇就有“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很多大学问家也用这句话来自勉或勉励学生。一般认为,“学”是学习的意思。笔者在参考了一些资料,加上自己的思考以后,认为这里“学”的意思应该再向前推进一步,理解为领悟、开悟的意思。中国古代对于学问往往追求不求甚解,只要个体能领悟,即便很难表达或者用模糊的方式表达出来,也是有益的。

散文不同于诗歌或者小说,它更倾向于表现或者叙述个人的情感。在教学过程中,笔者认为,合适的教学方式应该是教师引导,让学生自己去领悟其中所传递出的内容和情感。比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的《散步》,作者的叙述是平实的,文字是简练的,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阅读起来不会有丝毫障碍。那么,以“学”为指导,教师所要做的不是让学生齐读课文,然后概括这篇散文的主要内容。笔者认为,对于这篇散文,老师只需要让学生在课前预习,然后在课堂上谈谈阅读感受,激发学生对于散文中所表述的一家四口其乐融融的场面的回忆。散文中传递出的家庭之间的和睦气氛,上一代人对下一代人的影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能体会到。再进一步,教师可以让学生指出自己最喜欢文章中哪些叙述语言。从一般的感受,到对具体文字的具体感受,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体会到的也许不是教案中所写的唯一的思想,但是通过领悟文字中的情感,学生会更加深切地了解到这篇散文所要表达的内容。

二、“学而时习之”的“习”――初中散文教学实践

“习”,一般的解释是温习、实习、演习。笔者认为,如果再向前走一步,“习”可以并且应该是实践的意思。《说文解字》中“习”,数飞也。是鸟儿练习飞翔,这就更能传递出“习”的实践意义。“学而时习之”就可以理解为,学习以达到开悟的境地,并在一定的时间内对自己所领悟的加以实践,强化自己的领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于学习一样如此。《论语》中强调在领悟的基础上要去实践,是古人的经验,然而现在依然适用。这里的“习”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实践,而是有针对性的,是对自己领悟的事情加以实践。

初中学习论文篇(10)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0-096-02

新课改革教育对初中语文阅读教育提出了新的教育方法,在新时代的要求下自主学习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位置和作用。自主学习是要求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但是也不能忽略教师的角色地位。初中生处于青春叛逆期,对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提出了挑战;但是初中生思维能力的增强又为语文阅读自主学习提供了发展机会。自主学习有助于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更能够满足社会需求。在此基础上,本文着重探究初中语文阅读自主学习的作用和培养策略。

一、初中语文阅读自主学习的基本内容

1、自主学习的内涵。

按照美国自主学习研究齐默曼教授的定义,自主学习是“自主的学生以对学习效率和学习技巧的反馈为基础,选择运用自主学习策略,以获得渴望的学习效果。而我国学者庞国维则从纵向和横向的两个角度来界定自主学习,分别为学习的过程学生自主和学生本人对学习的选择和控制。在此基础上,本文综合得出,自主学习是一种学习行为模式,学习主体不受他人支配,自我做主,通过各种学习方法达到学习目标,主要特性为自主性、主动性和独立性。

2、初中语文阅读中的自主学习。

阅读是通过阅读材料了解信息的综合思维过程,阅读材料包括文字、图片、符号公式等等。通过阅读,理解材料索要传达的信息,阅读受阅读主体主观因素影响。初中语文阅读在课程教材比重中占据重要的位置,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的目的是让学生具备阅读能力,从阅读中体验感情,能够接受文化艺术,提高审美能力,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个性,满足精神需求。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根据初中学生年龄特性,在课堂上初中语文阅读自主学习是在老师和同学的情况下实现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起着辅导和引导的作用,其他学生起着氛围制造和相互学习的影响作用。由于初中学生的抽象复杂思维未完善,对语文阅读理解可能还需要有老师的指导;且老师还能建设良好的学习氛围,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优良的学习空间。例如《我的叔叔于勒》阅读教学,在课堂上老师留一点时间让学生们进行阅读,阅读完后浅谈阅读的感受,并自我进行提问,老师教授学生四步阅读法,再次让学生进行阅读,并在班级里进行小组讨论、小组代表发言。

3、初中语文阅读自主学习的作用。

(1)初中语文阅读自主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当今社会早已步入知识经济时代,信息大爆炸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使得当今时代快速变化,竞争成为社会保持优秀的有效方法。拥有良好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养成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观有助于学生未来的个人发展。语文阅读自主学习能够使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自身的摸索,形成一套自我认识、理解和分析归纳事件的能力,提高对世界的认知力,且阅读中人物的心理表现有助于提高初中生的情商。

(2)以人为本的教育方法,能够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以人为本强调从人出发,教育以人为本,则是要将将于对象作为首要的出发点。当今的教育重要目标之一就是以人为本。过去教师向学生的单向硬性传授,虽然起到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但是却忽略了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有时学生无法自我吸收合消化,有时甚至引起了学生的厌学情绪。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有助于学生能力提高,也有助于学生的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实现学以致用。

二、初中语文阅读的自主学习构建策略

1、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语文阅读自主学习。

教师在学习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初中语文阅读自主学习的开展离不开老师的指导。首先,教师要对语文阅读自主学习的内容和过程进行合理设计。在自主学习的课堂上,教师的教学设计要有逻辑性和长远性。不仅要使学生有计划的完成学习目标,还要把握学生自主学习的度。教师要在掌握学生能力的整体情况下,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制定符合学生能力的教学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提升学生欠缺的能力。其次,教师应该运用有效的教育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和能力。初中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教师应该充分运用初中生的特点,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在教学中,可以结合使用独立阅读和合作阅读,例如对《论语十二则》的学习。可以在学习该课前,让学生们自主了解论语的来源、论语十二则的主要内容和含义。在课堂上,让学生们进行小组讨论,联系实际,《论语十二则》可以运用在那些方面。还可以让学生在充分理解阅读材料的基础上,自我改编或改写文章,这样既能引起学生的挑战性,也可以锻炼学生的创造力。另外可以进行阅读复述比赛,从竞争中激起学生的斗志,活跃课堂氛围,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最后,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学习环境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有极大的影响作用。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适时活跃氛围,或者有学生在课堂喧哗,应该及时制止约束。

2、学生自我探索,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在实现自主学习中具有中心地位。学生应该着重培养自身学习的意志力,掌握自学的学习方法和技巧,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沟通,丰富自己的知识。通过一些列手段提高自主学习效率,增加自主学习成就感。在良好的品质和耐心下,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结束语:在时代的需求和号召下,自主学习已经成为语文教育中的大胆创新手段。学生应该首要为自主学习做出努力尝试,通过不断地探索掌握自我学习的方法和技巧,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作为教育的引导者,教师应该积极发挥自身的作用,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良好的环境,教授学生有效的自主学习技巧,保证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上一篇: 档案保护技术论文 下一篇: 物联网工程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